高校特色专业教育(共11篇)
1.高校特色专业教育 篇一
浅析关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思考
关键词:高校 音乐教育 教学改革
摘要:多年来,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承担了为中小学培养合格音乐教师的重任,但是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等具体方面与培养未来音乐教师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异,因此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仍需进行深入的思考。
多年来,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承担了为中小学培养合格音乐教师的重要任务,但是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等具体方面与培养未来音乐教师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从现在的课程建设的整体上来看,基本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问题分析
1.实际教学还是没有完全脱离音乐学院培养专业表演人才的模式。这主要体现在专业必修课的学科类课程中音乐技能类课程过多,音乐学理论类课程不足。音乐教育是理论学科,在培养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时候理当更加注重理论课的教授,而在实际设置的课程中涉及音乐学理论、教育学理论的比重过小。
2.教育实践类课程单一,甚至脱离实践。比如以教育实习来说,目前我国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通常安排在第七学期一次性完成,时间为4~8周不等,多数为6周,内容是教授中学音乐课。学生在实习前由于实践太少,所以仅从理论层次对于教育活动的认识出发不可能单方面地提高未来音乐教师职业前期的学科教学水平。
3.教材内容单一,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非常有必要整改、充实和完善上课的内容和教材等。教学一线的工作者有必要和有义务探索出一条符合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与符合专业特点的考核方式,反复实践和组织,精心编写音乐教材,把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二、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新的设想
1.课程设置。首先,需要对技能课进行改革,改变重技能、轻理论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技能课的学习中,不仅仅只是教会学生演唱或演奏几首作品,更应当从理论上让学生们清楚为什么要这样演唱(演奏),如果不这样做,会产生什么
本文由郑州seo整理
样的不同效果。只有从理论的角度让学生明白了,他们才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进行今后的教学实践活动。其次,改变以往课程的单一性。就拿声乐、钢琴两门专业课来说,长期以来就是相互分离的,这就造成声乐专业的学生不能弹伴奏,甚至于不能在钢琴上视谱,而钢琴专业的学生又不能演唱。这种能唱不能弹、能弹不能唱的现象非常普遍,所以我们可以考虑开设一种配套的课程,由不同专业的教师共同制订教学计划,使二者有机结合。再次,就是教育类课程的开设。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类课程仅仅依赖于音乐学科教学法和普修的教育心理学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这会造成作为今后要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学生不甚了解或完全不了解他们将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学生,以及该如何应对这些学生。最后,就是实践类课程的开设。实践类课程不仅仅是指舞台实践或教育实习,还应体现在学生每个学期的学生实践中。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附近的中小学进行实地的旁听学习,教师应及时掌握当前中小学的教育动态,以及多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模拟教学活动等。
2.教学手段。教学手段力求多样化。当前很多教师都在努力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水平,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涉猎更多的相关知识,同时也更加直观。比如在教唱《龙船调》这首作品时,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峡江情歌》和《新龙船调》的演唱视频,使学生了解到具有同样音乐元素的歌曲。而且同样一首歌,教师可以提供多个歌手的演唱视频,让学生对比地去看不同艺术家的表演及演唱风格,提高音乐鉴赏力和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
3.教学形式。在以往的教学中多是教师讲、学生听,可以改变一下教学形式,让学生以回课的形式来上课。可以同级学生互相上课、听课,或者高年级学生为低年级学生上课,等等,教师在旁指导,及时纠正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4.教材。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教材的选择上要力求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特色各具,应包括戏剧、歌剧、舞剧等与音乐有关的一切门类,同时还应包括音像资料。教材应体现音乐艺术的审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技能训练功能等。
三、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改革的原则
1.课程结构以学生全面发展、学习内容创新为原则。也就是说教学要想创新,首先就要站在时代的前沿,教学思维意识敢于创新,思维要创新。传统的音乐教学将学生看做是存储燃料的罐子,教师只是负责给被当做“罐子”的学生灌输燃
料,不给他们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因此要想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音乐教师在思想观念上要革新,弄清对“创新”的认识,教师只有自身先具有创新意识,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具有良好的创新意志品质。音乐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它可为学生提供更为自由、广阔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
2.课程设置要以紧跟时代步伐、母语文化为本、多元文化并重为导向。音乐教学是一种教学艺术,是音乐学科与教学艺术结合最密切的科学,音乐教学要创新,必须了解国际国内的音乐信息和文化信息,了解国际国内的教学动态,具有前瞻性的教学观念。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创新,应该着重于关注“创新”的发展价值,要看到学生在将来很可能会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就能使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可能。也只有在此前提下,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新性教学,我们才能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开发,在学到东西的同时,掌握一定的技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3.整体思路要坚持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师资为目标。要培养高素质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加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方面的教学,学会科学地“教”,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始终把情感的表达放在首位。高师声乐教学首先要增强师范性,按“师范”的培养目标去培养。把握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循序渐进,注重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贴近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必须体现教学内容与师范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原则,提高中国传统声乐作品学习的质量,使之系统化。
总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最终应落实到教师素质的提高和学生技能的发展上。教师要转变观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好、选好、用好高职教材,坚持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实施教学,为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服务。教师要从基础教育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出发,拓宽专业知识途径,更新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使之向综合性、应用性发展,培养出复合型声乐人才。也使得我们的声乐课适应新的音乐教育形势,稳步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为高校声乐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刘兰芝.高校教材管理理论与实践[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刘大巍.高师声乐教材编撰的设计思路[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吕环.高等师范声乐教学改革之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1).[4]李首明.关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模式的探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一些设想[J].中国音乐,2007(3).[5]李津生.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结构改革设想[J].中国音乐教育,2007(12).[6]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7]陈泓茹.中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张楚廷.教学论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高校特色专业教育 篇二
关键词: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相比欧美国家起步较晚。但随着近年来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观念的逐步转变以及国家政策的扶持,高等学校创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不同类型的高校包括综合性大学、一般的本科院校以及高职院校基本都开设了创业类相关课程,并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数据显示,仅2010年全国高校就举办了2万多场创业大赛、创业论坛和创业沙龙,参与学生超过300万人次。
然而,高校创业教育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和高校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等方面。因此,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05月13日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创业教育与专业融合相关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重要意义
1.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体现形式。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实践,不是专门化教育和精英化教育。因此,高校创业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种形式,这就要求高校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大学生,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与专业教育等其他教育形式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和创业的精神、意识和技能。
2.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创业教育的本质需求。创业过程涉及多方面内容,如发现商机、管理团队、研发产品、组织生产及开拓市场等,这就要求创业者者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一方面是需要掌握专业技能,从而体现出企业的技术优势,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识课程的知识和理论支撑,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理论。因此,创业教育离不开专业教育,二者的相互融合也是创业教育的一种本质需求。
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模式
相对而言,欧美国家的创业教育的理念较为成熟。他们在数十年的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中总结出来了磁石模式、辐射模式、混合模式等三种课程模式。
1.磁石模式。磁石模式一种高度中心化的课程模式,它是将学校创业类相关课程集中在一些讲授通识课程的学院,如管理学院、商学院和工程学院。所有感兴趣的学生都可以选修上述学院开设的相关创业课程,这些学院还将其实践场所提供给全校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活动。使用磁石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其斯隆管理学院承担全校的创业课程。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创业教学的资源更加集中,但缺点是承担创业课程的教师不能根据各专业同学的特点开展教育,弱化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
2.辐射模式。辐射模式与磁石模式相反,它是一种高度去中心化的课程模式。全校的各个学院均承担创业类课程的开发和教学,这就需要各专业的教师都能掌握创业类课程的讲授并进行跨专业、跨学科领域的教学合作。辐射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康奈尔大学。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由于创业教育融入到各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当中,最大限度地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但缺点也十分明显,资源分散到各个学院当中,且对师资队伍要求也高得多,因此,实施的难度也相对较大。
3.混合模式。混合模式即上述两种模式的综合。在这种模式下,各学院负责设施创业教育,而师资、课程开发及设计等由管理学院等相关学院负责,进而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混合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马里兰大学。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发挥磁石模式和辐射模式的优点,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融合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
三、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现实要求
1.组织成立领导机构,整合多方优势资源。创业教育牵涉面广,涉及学校的很多部门,如教务、学工、实训中心、后勤及各教学单位等。学校领导应该高度重视,把创业教育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由校领导负责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参与的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教务部门牵头,学生工作、团委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整合各方的优势资源,协调各部门积极参配合学校创业教育。高校还可以组建创业教育相关机构,如“创新创业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等实施并开展创业教育的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
2.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开发适应课程体系。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形式,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和课程体系的开发是其重点。为深化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高校应调整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首先,高校应根据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要求调整人才目标,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要调整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即要将创业教育的目标纳入进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的创业人才。在这方面一些国内知名高校已经率先垂范,如清华大学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创新教育模式,激发学术志趣,提高培养质量”;上海交通大学致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宽厚、复合、开放、创新特征的高水平、高素质、国际化人才”。二是要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要将创业教育纳入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之中,实现其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将原先单一注重专业知识和素养的培养目标转化成为即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又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如将技术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培养植入到理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其次,高校还应根据改革后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发与之相配套的课程体系。开发课程的类别一类是由通识的课程组成,如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物流学、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学和消费者心理学等;另一类是创业类基础课程,如:创新与创业、解决问题能力、SYB和GYB等;还有一类是结合专业的创业类课程,如计算机类相关专业开设“互联网+与创业”、生物食品化工类专业开设“知识产权法”、旅游类相关专业开设“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等。由于创业教育与传统的教育要求不同,它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组织和指导的作用,因此在授课形式上,应该更多采用体验式教学、案例教学以及课程实践的教学形式。此外。高校还要积极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开发出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并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各高校还要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证创业教学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保证高校创业教育良好的开展保证和前提,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没有专门的创业师资队伍,一般高校都是选择辅导员、团干部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授课教师,其中部分教师甚至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这必然给授课效果打了很大的折扣,更加无法做到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当中。因此,高校应重点培养一支专门化的师资队伍以适应要求。首先,吸收一批在通识课程的专业中积极创新的教师,并对其展开专业的培训,合格后从事创业教育通识课程的授课工作;其次,挑选一批具有活力的学工干部,经过对其进行相关课程如KAB、SYB等培训,负责创业类基础课程的授课工作;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即是将部分优秀的专业类课程教师引入到创业师资队伍当中,由于大多数专业教师相对上述两种类别的教师来说对创业教育的认同度较低,不太容易接受创业教育的理念,因此,首先要扭转他们的观念,然后再通过专门化的培训使之成为不仅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还要掌握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及教育方法的教师。最后,由于创业教育离不开实践指导,因此,除了大力鼓励和支持校内创业课程授课教师积极参与创业实践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聘请校外创业实践者来学校担任创业实践课的专任教师。
四、结语
随着国内创业氛围越变越浓,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既面临机遇,也面临着挑战。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推动创业教育面上的发展进而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创业教育的观念跟不上面上的发展,必然会导致高校教育偏离社会需求,从而影响学生的社会认可度。因此,高校要积极转变观念,深化创业教育改革,加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项伟.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综述(1978—2008)[J].网络财富,2010(10).
[2]黄兆信.以岗位创业为导向:尚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J].教育研究,2012(2).
[3]罗美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2).
[4]梅伟惠.美国高校创业模式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8(5).
3.发展中国高校特色创业教育 篇三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关于中国高校特色的创业教育。中国创业教育起步晚,在当下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需要积极的探索。探索不仅要借鉴外国先进的实践经验,更要融合符合我国实情的创新。从理论层面,精神层面到实践层面来具体探讨如何发展中国高校特色创业教育。
关键词:创业教育 现状 理论 创业精神 创业实践
1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创业教育是指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目前,我国经济形势多变,高校就业人数在2013年达到了700万人左右,竞争就业压力巨大。大学生创业无疑是在某些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为我国经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更加适应全球化,知识经济的挑战。
1.1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晚 1999年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在中国才开始正式起步。截止到2008年,全国只有2所中学, 上海的沪东中学和比乐中学开设了KAB课程。截止到2009年年底,KAB项目在近600所高校培训了师资,在341所高校开设《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在56所高校创设KAB创业俱乐部,8万余名学生参加了学习实践。据统计,中国只有5%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创业,日本有15%的大学毕业生走上创业道路,在美国有高达25%的大学毕业生选择了创业。
1.2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缺乏系统理论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大多停留在表面,并没有吸取到外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精华。创业教育的理论贡献在很多新文章发表、新理论命题的建立和现有理论测试的同时取得了提高及改善。但是,在创业教育理论的系统性上,仍有很大空间来改善。完善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应该是包括创业教育理念,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教育方式和创业教育评估体系。
1.3 中国高校创业缺乏真正的创业精神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从不被公众认可到被支持鼓励确实是个可喜的进步,但是大多数人却没有真正领会创业精神的内涵。创业教育不纯粹的追求经济利益的增长,创业精神也绝非是努力的多赚钱。在创业教育中,知识是起着基础作用的。
国内的创业教育比较具有特色的便是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这所学校里,自习室图书馆形同虚设,教室里堆积如仓库,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忙自己的淘宝店。淘宝店等级可以替代学分,年薪千万的学生挂科六门却被授予优秀学生。在这样的大学三年,让学生老板们迅速获得财富,却无暇顾及失去了宝贵的获得知识的时光。他们和获得的财富一样,还太过年轻。
2 探索中国高校特色创业教育
2.1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创业教育理论 我国的创业教育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理论。观察众多发达国家的案例,西方的创业理论相对而言是最完善的。特别是美国的创业教育理论的构建。美国的创业教育,从幼儿园开始,直至到大学,依然有专门的创业教育。1947年,哈佛商学院的迈赖斯·迈斯(Myles Mace)教授率先为美国高校MBA学员开设了《新创业管理》。
西方在对待创业教育理论研究时采取了一种哲学的态度。Gioia 和Pitre教授在不同的范例中有不同的方式进行理论构建。不同的范例与理论构建有不同程度的关联:解释主义者和激进人道主义者,联系于主观方法实现;激进构造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联系于客观方法实现。解释主义者旨在描述与解释,为使被断定和理解,理论构建典型地是由实质上在描述新兴概念及关系,表现整体是如何结合所构成。激进人道主义者旨在描述和批判以至能够修订和改变关于现实的理解,理论构建通常由写作辩证分析,表现意识等级应如何变化。
我们在建立高校创业教育理论时,可以将解释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相结合。这样可以既联系于主观方法的实现,又联系于客观方法的实现。至于主观方法的实现,在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理论建立时,务必要考虑到如何提高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功底。作为一名学生,接受过的高校创业教育,便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比同龄人的起点更高。一个相对高的起点,会帮助创业者入门更快。而接受系统有体系的创业教育,有扎实的知识功底,意味着不仅能起步早,还可以走的更远。
2.2 培养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创业精神 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就业人口庞大,很多人无法达到自己预期的薪酬。自己创业就给就业大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设想。事实上,创业的目的绝非是获得理想的财富,它更能体现出一种精神,特别是对于高校中的年轻人。同样,优秀的创业精神,也会促进创业的发展,留给事业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加强高校对创业精神的培养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必不可少的。
海恩斯(1996)则相信,有关创业教育最基本的问题是创业精神是否可通过学习获得,而十五名回应海恩斯调查的教育专家表示答案是肯定的。创业精神的教育已经存在一定时间了。麦克米兰和兰恩(1987)表示,世界上创业精神方面的应用教育可被追溯到1938年日本神户大学的退休教授水川富士。他们同样声明,美国的小型工商管理报告指出,在1953年全美只有伊利诺伊大学提供小型企业或企业家精神培养的相关课程(as cited by Winslow, Solomon & Tarabishy,1997)。有证据指出,对于企业家精神方面详尽而成熟的训练的需求是强烈的(Seymour,2001).西摩(2001,p.1)进一步阐明, “当创业精神教育已经仅仅存在于学术的边缘时,大批的大学正提供不同形式的相关教育。克罗夫森(2000)表示,在瑞典创业精神教育以及新的业务发展计划(ENP)包含着以下基础:商业计划、研习会、指导、监管、网络、初期设施及启动资金。
西摩(2001)报告指出,在1970年,16所商业学校开设了创业精神的课程,到了2000年,这一数字上升到了有近1500所大学及学院开设了相关的科目。她强调指出,尽管有少数学校开设常规的此类课程,大多数的大学却提供至少一门企业家精神的课程。罗宾和海恩斯(1991)发现了在创业精神方面附增位置扩大的增长的证据。
作为课程构想过程开始的节点,马兰维尔(1992)建议集成的三个基础广泛的课程目标。这些目标包括:经济性及企业家精神地位的探索;创新的原则的发现及检验以及经济史中创业精神的地位与创新原则的追寻。
中国高校的创业精神的培养,也要着力于对创新原则的探索。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培养独立自主、诚实自信、踏实勤奋、坚毅果敢等品格与创新精神。帮助高校学生培养未来创业者与领导者的成就动机、开拓精神、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像企业家一样去思考。
2.3 加强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创业实践 中国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点燃了无数人的创业梦。各种新兴经济层出不穷,特别是小微经济。今天中国的小微企业已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它们创造出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纳税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0%,而中小微企业则创造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承载着创业梦想的小微企业已不是“小微群体”,同样小微企业也成为高校创业者实现梦想的沃土。
高校的创业实践要建立在扎实的知识和创业精神之上,不仅仅局限于财富的增加。当下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在实践上最大的瓶颈就是资金问题。资金的缺乏,限制了创业实践活动以及创业实践的链接性。教育部应该增加对高校创业实践的拨款,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机会,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校也可以吸引一些公司或是机构进行赞助支持。学生自己也可以多参加国内外的创业大赛,为自己争取创业资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创业教育的成果怎么样,关键需要实践来检验。我国特色的创业教育需要在良好的实践基础上发展。
参考文献:
[1]专业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的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
[2]吕英.中国道路中国梦:别让创业梦撞上“玻璃墙”[J].人民日报,2013,4.24.
[3]Kyle L.Harfst.Running Head:ENTPRENEURSHIP CURRICULUM AT UNIVERSITIES.618-453-3427.harfst@siu.edu.2010.
[4]Rui Baptista. Ana Naia. Virgínia Trigo.CarlosJanuário. Ten Years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Literature: An Examination of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2012.
[5]education is beginning. American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10(1),7-23.
Sánchez,J.C.(2011). University training for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 Its impact.
课题项目: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HE4106);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BA13)
作者简介:
4.高校特色专业教育 篇四
一、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精神主要是对人的精神层面的关怀,但当社会越来越关注个体生命价值、关注个体人生、关注个人幸福与群体福祉,人文精神就不只是崇高的精神,而是直至平凡而鲜活的个体生命。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大学“以生为本”,首先是以学生的生命教育为本。第一,生命观教育。大学时期是大学生由青年期向成年期过渡的人生重要转折时期,在大学阶段实施正确的生命观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及其对自身的重要意义。从而珍惜和敬畏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帮助大学生建构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对大学生走向社会,勇敢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拥有一个幸福健康的人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二,生存教育。它的主要任务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学会基本的`生存技能,满足生命生存的需求。第三,心里健康教育。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习惯长辈围着他们转,自我中心化特征明显。进入大学,他们很容易产生失落感,脆弱的心灵会变的多疑和敏感。近几年大学生自杀的增多,自杀者的最大问题就是生命意识薄弱、心理调适能力缺乏。故此,加强人文精神教育乃至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人文知识(语言、艺术、文学、哲学、历史知识)的学习、心灵感悟和自身实践,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高尚的观念品质,并外化表现为行为取向、品德情操、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等。当代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对学科要求越来越高,研究越来越专业化,新兴学科不断涌现,边缘学科不断形成。另一方面,是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发展,特别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互相结合的倾向越来越明显,这就是文理渗透、学科交叉。而高校体育教育更要顺应这种发展趋势,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综合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有效地帮助学生开拓人文、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等知识领域,提高其相应的人文素质。
1.“学科”与“人才”相结合。学科专业建设要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面向广”的原则。一方面抓好专业技术基础理论、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建设,推进体育各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另一方面还要抓好体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要以“开阔视野、陶治情操、加强修养、提高素质”为宗旨,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地举办各种类型的讲座,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营造一种人文素质教育氛围。通过各种办法开拓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科学与文化素养。
2.“文化”与“环境”相结合。营造浓厚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校园文化氛围和校园环境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课堂,要充分利用现有校园设施,继续加强校园文明建设,活跃学术气氛,优化育人环境。加强广播、影视、报栏、刊物等宣传舆论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办好学生社团等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创造浓郁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抓好实践课的教学环节。实践课教学环节是促进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体育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视和加强实践课和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实习、实践课的教学质量。
3.“主题”与“专业”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健全的人格修养,应是整个人文教育的主旋律。对高等体育院校的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就要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但是,除了要象普通高等院校那样,发掘人文学科本身的价值判断、理想信念、民族精神、爱国情操、审美情趣和人格修养等方面的内容外,还应结合体育专业的特点,探寻“主题”与专业的契合点。如在法律学习中,重点分析体育法的内容,在艺术学习中,着重理解体育运动中的艺术表现,文学学习也不妨结合古今中外一些名著佳作中描写的有关体育方面的内容。总之,把握主题,贴近专业,使人文教育更亲切、更实际。
4.“学习”与“活动”相结合。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不能脱离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的现实,除了坚守“两课”阵地和开设多种人文学科的选修课之外,开展多种活动,也是十分有效的教育形式。如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歌咏比赛、组织艺术社团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高等体育院校由于专业设置的制约,缺乏综合高等院较的那种浓厚的人文氛围,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应该创造条件,加强高等体育院校的学生与综合高等院校学生之间的校际往来,而不应仅仅局限在体育圈内,让高等体育院校的学生在与综合高等院校学生的交往中,受到熏陶,也在交往中展现体育院校学生自己的风采。
三、结束语
高尚的人文精神需有一定的人文知识作为铺垫,人文精神的生成需要榜样的作用,“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故此,高校的人文教育首先要从教师抓起。体育教师必须努力提高人文修养,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将自己的知识、技能、人文意识传授给学生,使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效结合。体育专业学生要从适应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着眼,除了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外,还必须尽可能多地获取政治、经济、法律、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社会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柳斌.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榇智德.我国高校人文社科教育的现状和对策.高等教育,.
[3]张秦岭.艺术教育的实践与探索.高教探索,1997.
5.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研究 篇五
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研究
开展创业教育是我国高校实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阐述了当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并指出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对如何开展创业教育进行了探索.
作 者:李桂陵 彭斯超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湖北,430068 刊 名:信息系统工程 英文刊名:CHINA CIO NEWS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创业教育 创新 工商管理类专业 人才培养6.高校特色专业教育 篇六
◎文·时薇萍 木子
首届校内创业计划大赛
工商和税务知识培训
创新型人才和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大学生实施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常熟理工学院秉承“立本求真,日新致远”的校训,确立了“基本素质+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框架,努力探索人才培养的创新之路,在知识结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等人才要素培养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建起了具有颇具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成效显著。
与时俱进 构建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常熟理工学院党政领导一直高度重视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该院党委书记许霆教授和院长傅大友教授亲自带队赴其他高校考察和调研创业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努力将创业教育作为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坚持在完善素质教育体系中推进创业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为提供切实有效的学生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学院分别从完善组织领导、健全规章制度和建立激励机制三个方面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例如,在创业教育组织管理方面,学院专门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副院长任副组长的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院创业教育工作,指导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成立了由分管副院长担任主任,学生处、团委等部门负责人任副主任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具体负责全院创业教学研究和指导学生实施创业实践。2006年,学院还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协会,负责在院团委和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关心支持下开展一系列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如创业方案设计大赛、建立校园代理销售站点以及建立网上连锁店铺等。随后,学院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措施,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
此外,他们还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开展给予条件支持,如安排专用办公室为创业者们提供咨询服务;开辟专门的培训教室(配备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对学生举办创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为学生提供创业的店面房等。同时,学院还主动与社会各界联系,大力开拓创业基地,相继建立起“动感地带移动通讯大学生创业基地”、“友通数码港大学生创业基地”和“企业家创业俱乐部”等。
为进一步加强激励措施,每年学院都设有专项创业教育和服务经费,2006年2万元,2007年3.5万,2008年6万元,2009年投入达10万元。该院领导表示,今后将会继续增加创业教育经费,各院系均安排学生辅导员或班主任专门负责大学生创业服务和指导工作。与此同时,学院还通过多种渠道整合社会资金,相继建立了“学生创业基金”、“企业家创业基金”、“大学生科研基金”等。此外,他们还积极与地方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Colleges
〔群星〕
教育与职业
2010.01.EDUCATION AND VOCATION
税务部门等联系合作,广泛建立协调机制,为学生创业争取最优惠的扶持政策等。
搭建创业平台 营造浓厚创业氛围
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实践,常熟理工学院建起了一套理论与实践并举、课堂与课外联动的创业教育体系,积极推行“双百工程”(即百名教师下企业,百名企业家进校园),倡导以第二课堂为创新创业教育阵地,努力营造一种富有创新创业氛围的校园文化环境。
为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活动,学院组建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水平较高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并且每学期都安排相关人员参加校内外的创业培训。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定期组织创业教师队伍进行教学探讨和实践体验,并开设创业指导课程,统一备课,定期探讨教学方式和方法。
从2006年起,院团委启动了大学生科技节,为学生搭建了参与科技实践活动的广阔舞台。近3年来,学校先后组织了校级科技实践活动近60多项,院系级科技活动近300多项,各类论坛讲座近70多个,连续两年评选出了“校园十大科技之星”,鼓励、带动了更多学生结合专业实际投身于科技创业实践。
2009年5月,学院与常熟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举办SYB创业培训班,邀请常熟市工商局和税务局领导就工商、税务知识对学生进行了专题培训。据统计,学校每年接受创业教育和创业技能培训的教师近100人次,接受培训的大学生近5000人,占在校学生的38%,还积极组织广大学生观看《赢在中国》创业电视片,据统计近3500人次观看过该片。
为检验、展示学生创业实力和成果,学院先后组织、开展了“创业计划大赛”、“电子技能大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计算机技能大赛”等活动来集中展示学生的创业成果,积极帮助学生吸引风险投资,适时推出比较成熟的创业团队和创业项目,完成学生创业从学校到社会的顺利转化。
2009年6月,学院成功举办了“首届校内创业方案设计大赛”,担任大赛评委的都是学院企业家俱乐部的成员,其中获奖作品之一“EY电脑饰品”专营店目前已在校园内营业。最近,学院又与江苏星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星驰专营店创业计划大赛”,对获奖学生正在进行创业技术培训和指导,并将由双方资助开办1~2家“星驰专营店”。
近3年来,学院在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中成绩显著,获得江苏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二等奖4个、三等奖5个,在第二届江苏省职业生涯节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中,学校鑫博创业团队获得三等奖。
发挥专业优势 学业与创业相得益彰
常熟理工学院开展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侧重于鼓励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倡导学以致用,创业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由于专业知识是大学生所掌握的最有利的资源,也是最可靠、最能够得心应手支配的资源,所以依托专业优势开展创业活动,更符合大学生的实际。
目前,学院下设的机械工程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等都有大学生创新实践实验室,为选拔的优秀学生配备相关指导老师和项目,将创新实践与所学专业紧密结合。例如,机械工程学院5名优秀大学生组成的实验和改进实践服务团,针对常熟市方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养殖水体臭氧消毒装置开展了钢筋弯曲和雾化混合器2个项目,提出了切实有效的设计方案,使公司实现了大批量生产。
随着学院创业活动的不断深入实践,学生们的创业意识越来越高,校园里的创业氛围也越来越浓,成功创业的学生企业已有18家。2009年7月,在友通数码港常熟店创业大赛中,学院推荐的3个学生创业项目“雷克斯游戏专营店”、“酷我数码”、“影弛数码”,经过严格的筛选和评审后,成功入驻友通数码港常熟店开展经营活动。
近日,从第十一届全国“挑战杯”竞赛决赛现场传来好消息:常熟理工学院共有3件作品参赛,其中参赛作品
《网络版趣味数独手机游戏》获“挑战杯”全国三等奖;论文《硫堇修饰的癌胚抗原CEA免疫传感器的研制及应用》获“挑战杯”世博竞赛全国三等奖。
7.高校新生专业认知教育研究 篇七
据了解, 某某学院多名新生入学不久, 便向辅导员或者高年级的同学咨询如何才能转入本高校的其他专业, 理由各种各样。对于学生转专业诉求的本身, 笔者认为并没有错误, 如果大一新生能够在充分了解各个专业特点之后, 做出符合自己兴趣爱好和特长的选择, 不失为一件好事。然而在笔者所调查的对象中, 绝大多数同学转专业的诉求是盲目的, 他们不但对自己的专业缺乏了解和认知, 对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就业方向等也不甚了解, 而且对其想要转入的专业也只是道听途说, 自认为某某专业“热门”, 便千方百计想要转入;认为只要进入所谓的“热门”专业, 便意味着能够就业无忧。
这种盲目转专业的诉求, 折射出我国专业认知教育的缺失。[1]实际上, 我国专业认知教育从高中阶段就是缺失的。大部分的高中生填报志愿对专业没有什么概念, 更没有做过职业测评和职业倾向分析, 填报志愿只能凭借印象, 或者招生简章上面的简单介绍, 或者听从高中教师的指导, 或者干脆由家长一手包办。[2]
专业认知教育的缺失, 导致学生对专业的选择上没有明确清晰的目标, 一旦进入自己不喜欢或者不适应的专业, 容易产生抵触心理, 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对学生的学业和将来的发展产生极其消极的影响。另外, 专业认知教育的缺失, 容易造成学生专业心理不稳定, 学生盲目跟风转专业, 导致学风建设陷入困境, 造成学校教育质量下降, 教育资源严重浪费。因此, 必须加强对大一新生的专业认知教育, 既能填补高中时期的空缺, 做到亡羊补牢, 又能帮助学生建立专业思想, 做到未雨绸缪。
二、加强新生专业认知教育的作用与重要意义
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专业认知教育不但可以在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意识, 稳定专业思想, 促进其主动积极学习, 提前做好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而且对于专业自身的建设和改革、提升专业品牌等方面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一) 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意识, 稳定专业思想
大一新生刚从高中步入大学校园, 绝大多数同学对专业的认识和理解是模糊不清的, 有的同学在填报考志愿之后甚至闹出认为材料专业是整理文档资料的这样的笑话。即便是传统的大家自认为非常了解的专业, 认识也是片面的, 缺乏系统的。因此必须加强开展专业认知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意识, 稳定学生专业思想, 改变盲目跟风转专业的现状, 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和生活环境。
(二) 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提前做好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
良好的专业认知教育, 有利于学生按照专业的设置制定学业计划, 促进学生从应试被动教育转为积极主动探求学习;同时, 专业认知教育还可以让大一新生对本专业将来可能从事的行业性质、专业技能要求有了感性的认识, 有助于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为将来大学学业和步入社会提前做好准备。
(三) 有利于促进专业自身建设和改革, 提升专业品牌和知名度
俗话说教学相长, 要组织实施好大一新生的专业认知教育, 对专业所对应的行业性质有较为系统、全面的了解, 各院系首先自身需要做好安排计划、理论联系实际, 做到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知识体系。这对专业自身建设和改革就有推动作用;同时, 也为形成专业品牌, 提升专业知名度打下良好基础和提供改革指导方向。
三、当下专业认知教育现状和不足
目前, 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专业认知教育的重要作用, 大多数高校结合自身的特点, 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专业认知教育, 如增设专业导论课程, 专家讲座、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参观、新老生座谈等。然而, 高校新生专业认知教育依然存在诸多缺陷。
(一) 专业认知教育的现状
1. 专家讲座报告
许多院系在新生入学时, 便安排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或者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为新生开专业认知相关的讲座, 介绍本专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学院概况、师资队伍、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等等。
2. 新老生交流
新生入学, 一些院系会安排优秀的高年级的学生干部担任新生助理。这些学生除了负责一些日常事务, 帮助新生尽快熟悉校园环境之外, 还会承担"小导师"的角色, 通过新老生交流会等方式帮助新生认知本专业。
3. 设置专业导论课程
当下, 许多院系为了进一步加强专业认知教育, 还会专门增设了专业导论课, 企图通过专业导论课, 进一步详细介绍专业在科学领域中的地位以及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等等, 期望学生可以通过学习, 对本专业有更进一步的提高, 知道本专业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 专业所涉及的行业性质以及未来的就业方向等等。
4. 实验室实习基地参观
为了让新生对本专业的了解更为直观, 院系会组织学生参观本院系的实验室, 让学生了解将来学习中所要进行的专业技能训练;另外, 条件允许下, 一些院系还会组织新生去学生实习基地参观, 这样可以更进一步了解本专业和社会生产实践之间的联系。
(二) 专业认知教育的不足之处
1. 缺乏系统设计安排, 教育效果欠佳
高校新生专业认知教育缺乏系统严密的设计安排, 精心细致策划组织, 院系在这一环节并没有投入应有的精力, 一些院系甚至只是将其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个部分, 没有足够重视, 准备和安排完全由学工系统来承担, 严重影响教育效果。
2. 缺乏长效机制, 教育安排时间不当
由于系统安排欠缺, 进而也导致了新生专业认知教育部分的内容都集中在新生刚入学的一个月内。这种集中的教育模式往往刚开始确实能让新生耳目一新, 但是频率过高的讲座、座谈或者交流活动会导致新生疲于应付。结果往往不但无法取得让新生认知专业的效果, 有时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另外, 有的院系开设专业导论课的时间相对靠后, 时间安排不恰当。
3. 理论多于实践, 与生产实际脱节
从新生专业认知教育内容来看, 目前的专业认知教育, 无论是哪种方式, 都处于理论多于实践阶段, 即便是参观实验室和实习基地, 也只是理论讲解, 很少有甚至是根本没有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环节。除此之外, 目前一些院系开设的专业认知教育内容较为陈旧, 缺乏更新, 没有联系到生产实际, 学生经过学习之后, 更加茫然。
4. 形式单一枯燥, 缺乏吸引力
从教育的形式来看, 专业认知教育多以理论传授为主, 没有在方式方法上的教学创新。短时间内, 学生可能较为关注和感兴趣, 可是一直这种讲授式的单一形式教育, 缺乏吸引力, 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抗拒的情绪, 在听讲座或者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变成为应付, 兴趣缺缺, 即便再精彩的教学能力, 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四、新生专业认知教育的几点思考和对策
新生的专业认知教育在稳定专业思想, 树立专业意识、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上发挥着巨大作用, 也关系到每个院系的生存发展和品牌建设。笔者认为,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新生专业认知教育。
(一) 科学规划, 全面推动专业认知教育改革
首先, 各院系必须根据自身特点, 适当前置专业导论课。依托专业导论课是切实疏通新生专业情绪的有效途径。[3]适当前置专业导论课, 一方面, 可以让新生在学习公共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 接触到本专业的课程, 能够理解基础课程和今后专业课程之间的相关性, 帮助新生摆脱迷茫情绪;另一方面, 可以通过专业导论课的讲解, 用生活生产中的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 促使其将专业学习与人生理想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与认同。其次, 各种形式的专业认知教育必须协调一致, 统筹安排。应该统筹规划其他类型的专业认知教育形式, 避免重复冲突和粗制滥造。专家讲座的内容要深入浅出, 符合学生目前的接受能力;在新老生交流之前, 要加强对老生进行培训等。最后, 要合理安排各个环节, 让专业认知教育长期有效。
(二) 开拓思路, 加强专业认知教育创新
要加强专业认知教育创新, 一是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在专业导论课程中引入讨论课程和实践操作课程, 增强新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兴趣, 提高新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水平和认同程度。二是要加强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 创造条件, 引入项目式教学、现场教学等等方式, 让新生可以更加明确和清晰地了解所学专业的行业性质和在社会经济中所处地位, 增强学生的专业信心和探索精神。三是要提供新平台, 为专业认知教育拓展更加广阔的空间。院系可以根据自身特色, 组织教育性强, 学术氛围浓厚的主题活动, 培养学生爱学习, 爱专业的高度使命感和荣誉感。如我们材料成型专业可以开展制图大赛、模型设计大赛、材料知识科普、建筑材料环保性能调查等活动, 让新生在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并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学会查阅专业资料, 主动积极地对专业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三) 整合资源, 营造全员育人的教育氛围
首先, 建立纵向的专业导师制度, 将“全员育人”落到实处, 实现大众化教育的精英化培养。其一, 本科专业导师一般由在专业上有所建树的教师担任, 他们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 他们是学生专业认知教育的主体。其二, 建立纵向的专业导师制度, 在新生入学便进行师生双向选择, 确定专业导师, 从而形成一个从大一到大四的学生梯队。一方面, 改变了当下许多院校学生读完四年大学, 还只认识辅导员或班导师的现状, 充分调动了专业课任老师的积极性, 让专业认知教育落到实处, 彻底落实了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 有利于利用资源, 加强新老生联系, 且有利于专业导师结合自身课题或社会资源, 努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提升人才质量和综合素质, 积极推动精英化培养模式, 这种方式既高效, 也可行。
其次, 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班导师在专业认知教育当中的作用。新生专业认知的问题, 不仅仅是专业认知的本身, 还涉及到新生对新环境和新学习方式的适应能力甚至是新生心理健康程度。辅导员或班导师作为和新生交流沟通最为密切的人, 既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帮助新生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保持健康心态, 加速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学习方式, 又可以精心组织策划主题活动, 将专业认知和自我定位以及人生理想等结合起来, 开展专业认知教育。
五、结束语
高校新生专业认知教育事关大学生的成才成长, 关系到大学生的成就和未来, 也对院校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指导作用。在大学不断扩大, 高校教育质量逐步下滑, 大学生就业日益艰难的今天, 如何做好做强本专业, 专业认知教育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起点。应当重视专业认知教育, 特别是高校新生的专业认知教育。笔者认为, 关于专业认知教育的研究还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更进一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1]业认知教育缺失新生入学忙转专业转出又悔.广州日报, 2008年10月
[2]同上
8.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革新 篇八
关键词:高校 音乐教育专业 声乐教学 革新
在目前我国各大高校进行声乐教学革新的大形势下,促使学生专业技能的不断提升,创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是进行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革新的重要内容。唯有在适应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满足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才能够真正推动声乐教学的更大进步。
一、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善方法
我国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下发了有关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件,掀起了声乐教学革新的巨大浪潮,在人文科学当中音乐教学做出了明确的介绍,全方位倡导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音乐实践,在进行课程设计与教育系统的基础上做出相关的整合。
二、声乐教学革新具体内容
(一)加入声乐教学法课程
从示范学生的角度分析,所需学习的专业基础知识是比较容易学习的,且具备较强的演唱能力,但教学技能较低是广泛存在的一大问题。笔者认为在目前的形势下,在开设的课程当中,声乐教育课加入声乐教学法課程里,这样能够帮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学科知识的实用性作用,在今后就业教育行业后可进行成功的运用。
(二)强化理论课程教学
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对发生器官及发生原理的认识不足,致使陷入迷茫的学习状态之中,不能够与声乐学习中的实际需求相吻合,为此学校要不断强化声乐理论课程教学,增加生理课教学内容,让广大学生懂得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嗓子,怎样更好地进行身体的调节,并且要开设声乐心理课程,不断培养学生拥有健康稳定的心情,能够调整好状态投入到学习当中。
(三)加强声乐教材的编选
教师利用教材进行学生的教学,唯有选用良好的声乐教材才能够促使学生的知识专业水准得到全面的提升,挑选适合的声乐曲目,要与学生的学习水平相吻合,并且要满足大纲的实际要求,同时要注意发声的位置、正确掌控气息等。
(四)促使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的提升
高校声乐理论知识教学革新的过程当中,艺术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性意义。高校要定期举办各类技能实践活动,为每位学习声乐的学生提供敢于站在舞台上的良好机会。
三、改变教师教学思想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发挥着能动性的作用。改变教师的教学思想,才能够促使其发挥真正意义上的引导作用。
(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以往的教学当中,是以教师教为中心,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这不仅会给教师教学造成不良的成效,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要改变教学思想,强化师生相互间的互动。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学校教育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注重课程教学的人文精神与实践意义。学会尊重学生,能够促使声乐教学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增进师生相互间的交流,最大限度上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能动性,增进学生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够达到最佳的学习成效。
(三)树立“合作学习”教育思想。声乐学习为艺术性学习,不但需学生身心的有效配合,重要的是做好学生集体智慧的有效结合,注重学生集体观念的培养,能够让学生踊跃加入到集体活动当中来,促使学生间合作能力得到更高的提升。
四、改善学生学习方法
(一)正确认识三种唱法
在当前的声乐演唱方法中,以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为主。在上述三种唱法中,学生有着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可是不管哪一种唱法都需学生具备正确的思想认识,从不同唱法中学会探寻有助于自己发展的有利因素,从而加以运用。
(二)不断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
在诸多学习方式当中,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最佳的选择,教师进行声乐教学当中,对于学生找到有价值信息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可引导学生的学习及研究方向,可帮助其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的积极能动性及创新能力。
五、完善声乐教学条件
(一)完善硬件设备
声乐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教师仅利用抽象性的语言表达是不能够令广大学生了解的,为此则需借助多媒体电脑,通过视频、音频软件,直观地对声音进行浅析,这样也会使得教学工作更加简单,并且还能够促使学生的演唱及表演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
(二)创建完善的专业研究机构
学校创建完善的专业研究机构,为广大学生供应良好的时间契机,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的提升学生音乐专业综合素质。
六、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音乐教学声乐教育是以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为中心,着眼于未来,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进行不断革新,真正做到为声乐教学服务,为社会教育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徐恩煊.浅谈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改革[J].学周刊,2012,(32).
[2]黄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表演课教学现状与改革[J].音乐大观,2012,(09).
[3]白华.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改革[J].大舞台,2013,(04).
[4]郑洋.关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8).
9.高校特色专业教育 篇九
杨 敏
05级体教5班
200512011504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比较法等, 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改革研究文献进行了分类综述, 表明了这些研究既有“面”上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操作,又有“点”上细致分析,但问题在于它们之间的互补方式和途径还不是很清晰,有待于与新时期的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改革研究接轨, 此类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改革;文献综述
就目前搜集的相关文献资料来看, 对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进行研究的文章居多, 但涉及到田径课程改革的文章并不多见, 总的来看, 这些对田径课程的研究大致从它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教材以及教学评价体系与考核内容、方式与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但这些研究大都只是从某一单方面进行, 综合性的研究并不多。
1.按研究范围的大小以及研究的对象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1 对我国体育专业田径课程的整体性研究
这类研究很明确地定位于课程整体, 研究对象是各类体育院校的田径课程教学活动, 文章的内容一般都涉及到了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相关的文章有: 《高师体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改革》、《高师体育院系田径课程总体改革的思考》、《论高等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与教学的整体改革》、《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改革研究》等等。
1.2 针对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体系构成要素的某一部分进行的研究相关的文章有: 《关于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技术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探讨》、《影响体育专业田径普修课教学效果的因素》、《高师体育系田径课堂教学结构探索》、《高校体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论高师体育专业田径课技术教学达标与技评考核内容及标准的研究》等等。与整体性类研究相比, 这类研究面相对较窄, 但更为深入, 研究能自成体系, 且能涉及到该类研究的核心问题。
1.3 针对我国田径课程某个组成部分在特定阶段出现的焦点问题进行研究
这类研究面较第二类研究更为狭窄, 但问题也更明确。相关的文章有: 《适应“新课标”下体育专业田径课程的资源开发》、《转变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实施素质教育──试论素质教育在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中的实施》、《体院田径课程结构──定向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田径运动教程》多媒体课件的研制与应用》、《双向式程序教学法在体育院系田径技术教学中的实验研究》、《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田径专修学生科研能力的探讨》等等。这类研究一般选取该课程组成部分中某些焦点问题进行研究, 如对程序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在田径课程中的运用;对田径课程中技术项目的教法研究;对学生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素质结构的研究等等, 这类研究虽小, 但却能反映出某一特定时期田径课程改革的具体特征, 而且对具体的对象进行了恰当的评述, 因而对全面的了解田径课程在各历史时期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2.对这三类研究文章中涉及到的田径课程体系的相关内容加以综述 2.1 田径课程教学改革的整体研究
这类研究大都是从整体上对田径课程改革加以全面的探讨与研究, 分析现状, 指出问题和提出建议。通过阅读这类文献大致能够把握目前田径课程改革的基本情况, 但也仅限于理论上的了解。在这些文章中, 学者们一般认为近几年来我国的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田径课程的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考核与评价体系等方面正逐步摆脱传统教学条条框框的限制, 不断引进现代教学理念与大量科研成果, 并使之成为改革的基础 与依据。
2.2 田径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呈现出多样化和综合化的趋势, 以竞技体育、增强体质、快乐体育、娱乐体育、终身体育、素质教育、健康第一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体育人的教学理念。随着教育领域改革的开展, 终身体育, 素质教育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传播, 而田径课程的教学与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脱节现象, 这就促使我们应该认真考虑体育教育专业师资培养与中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 树立以素质教育、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新课程标准下合格的体育师资。2.3 田径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
田径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围绕育人的总体目标而确定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根据体育教育专业的特点,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生身体和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提出相适应的、合理的阶段性或具体的目标。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科所选择的教学内容, 并根据各个学校的教学条件, 分阶段、分层次、合理地选用教学方法与手段。但在目前的文献中还未曾对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的培养目标做出较为全面而客观的阐述。
2.4 田径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从目前的文献来看,田径课程的改革与其他体育教育专业学科一样,由于教学目标较为广泛,教材的选编及课程的内容安排上有一定的随意性, 虽然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但也仅仅是停留在内容体系的框架上,对于具体的组成内容没有进行较为客观的评述。2.5 田径课程教学的考核与评价
教育评估特别是高等教育的评估是实现教育目标, 推动高教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同理, 田径课程教学质量的考核与评价, 是检验田径教学效果、质量, 检验教学工作成绩与不足的依据与途径。目前收集的文献中, 对田径课程教学考核与评价的文章有: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的评价体系及其理论》、《对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术科考核改革的思考》、《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成绩考核的实践内容》等。2.6 田径课程教材
目前收集的文献中, 专门针对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材进行研究的文章仅见杨军、罗少功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田径教材分析》一文。文章对建国以来,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材5 个版本的特点进行分析, 并对最新版本的优缺点进行了阐述, 提出了对本科《田径》教材的建设性意见。3.结束语
上述三类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和观点出发对田径课程所涉及的各个部分内容进行了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我们的认知领域,加深了对相关问题的认识, 这些研究既有“面”上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操作,又有“点”上细致分析,但问题在于它们之间的互补方式和途径还不是很清晰,这与新时期的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联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及论证。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改革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和各体育专业具体改革情况还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田径课程改革应该在学校教育改革的引领下,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 展现出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改革的新风貌
【参考文献】
10.高校特色专业教育 篇十
1、体育教育专业中“一专多能”的释义
1.1、传统思想上的“一专多能”
当代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一转多能”的理解上,存在着一个误区,学生普遍认为“一专”是指精通并熟练掌握某一项专业技能,既有“一技之长”;“多能”则是在掌握自己熟练的专业技能基础上,学习与体育相关的运动项目并掌握其基本技术技能及理论知识。
1.2、新时代下的“一专多能”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仅能精通并熟练掌握某一项专业技能,而且能通宵本专业之外的运动技能,具有扎实、全面和牢固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娴熟的教学基本技能,这是“一专”。“多能”是指在本身所学的体育专业之外,具有大学生应具备的综合文化知识、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广博的现代科学技术等能力。这才是新时代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一专多能”,它能让学生在现代社会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写得以生存。
2、“一专多能”教育理念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要求
2.1、具有突出的专业技术技能
根据上文中“一专多能”的释义中得知,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一专”主要是专在“体育”上。首先,要全面掌握体育专业的“三基本”,即“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与其相关的体育专业知识,要“专的宽、专的深、赚的全面”;其次,掌握娴熟的教学基本技能,能正确的使用体育场地以及场地;最后,在平常的运动中,熟练掌握一些营养保健、紧急救护、运动康复等相关知识。
2.2、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
长期以来体育专业学生给人的感觉能用八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在于体育专业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不高。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改变人们对体育专业学生的认识。“科学文化知识”是指那些不与体育挂钩的知识。当今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也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岗位等必须要经过考试,开自己的俱乐部也需要掌握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知识。总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
2.3、具有优秀的综合能力素质
综合能力素质包括思想教育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使用计算机的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高校在组织教学中必须要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在社会中的竞争性,全面提高其综合能力素质。
3、“一专多能”教育理念的培养目标
3.1、专项能力和体育专业知识
高校体育学院都会设置专项课,根据学校的硬件设备的状况来设置专项的种类。本校体育科学学院开设的专项课有:田径、篮球、足球、排球、网球、健美操、体操和武术八大专项。大学四年,对自己所学专项勤加练习,提高技术技能,掌握其运动规律,换句话说在毕业以后可以拿得出手。除了自己的专项之外,也要通宵其他的体育专业知识,比如羽毛球、乒乓球、游泳、体育比赛的裁判工作等等。
3.2、思德教育能力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之后,大部分是担任体育教师一职,有些学生会这样想:“我们是体育教师,只负责学生体育活动这一块,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不由我们来管”,学校一定不要让学生形成这样的想法。所以在大学期间要注意培养学生教书育人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让学生时刻记住: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天职;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3.3、大学生综合知识与能力
大学生综合知识和能力体现在“多能”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要仅仅围绕体育进行学习,一定要多学习一些非体育的知识,利用多方面的知识武装自己。
3.4、科研创新能力
高校应该重视学生的科研能力,其培养途径可通过教师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体育运动实践锻炼,体育科研方法课、查阅文献资料、教育实习总结、参加社会实践和专题讲座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另外创新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是脱离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的。
3.5、体育社会活动能力
在学校内不但要有组织各项运动比赛的能力,而且在社会上依然可以协调各种关系,组织群众参加体育赛事,并能做好裁判工作。另外还应具备社会指导员、身心健康咨询、给不同人群制定运动处方、体质状况分析评价等方面的能力。
3.6、其他能力
运动训练能力、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外语阅读能力、运用计算机的能力等。
4、“一专多能”教育理念的培养模式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依据“一专多能”教育理念制定出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摒弃专才思想下的应试教育模式,设计出特定的教学内容、课程结构设置、训练体系、考核评价方法等,实施特定的人才培养的过程。我国先后提出5套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其中在2003年第5套中明确指出了其教学计划培养规格:
(1)思想品德要求;
(2)掌握学校体育教学、健康教育教学以及课余锻炼、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较强的自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3)具有从事体育科研的能力;
(4)达到大学英语四级等级和计算机二级等级的要求;
(5)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6)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
4.1、尝试运用完全学分制的管理模式
完全学分制诞生于19世纪美国的教育改革,它是以学分为课程教学量的计量单位,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作为学生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允许学生有一定的选择课程和修业年限自由的教学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极少数高校已经实行了完全学分制。两种学分制的区别在于,完全学分制在选择课程方面的自由度更大,一般没有严格的修学年限的限制,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就可以毕业。为了实现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尝试运用完全学分制的管理模式。
4.2、合理的课程结构设置
高校不仅要在课程结构设置上要合理,而且更需要教师有高质量的教学能力。首先,要抓好对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科学的设计好个教育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引导学生加强对体育各专业之间的学习,实现专业课程之间的交叉;拓宽学生非体育知识的知识面,为体育专业学生补上原本薄弱的知识: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怎么去学习和运用知识。
4.3、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体育教育专业更离不开实践,采取课内外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让学生寻找自己的不足之处、感受社会的竞争,积累更多经验去适应社会,最终达到身心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4.4、其他
通过“第二课堂”全面拓展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校内的各种群体性文化活动、学生社团暑期社会实践等丰富的课外生活可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流、团结意识、风险意识、计划组织、敬业精神等素质。
5、结论
高校应重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一专多能”的培养,把“一专多能”教育理念当做首要任务,结合其培养目标,运用科学的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让人们逐渐认识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在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而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1.关于高校服装专业教育改革的讨论 篇十一
一、对学生起点能力的控制
起点能力是学习者为了从培训中获益所必须具有的先决技能和态度。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是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施的根本保证。也就是说,采取什么样的录取标准、选择什么样的生源将直接影响以后的教学质量。在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中,服装设计专业划入艺术学科,只招收艺术类的考生。高校先组织考生参加专业课考试,再按照一定比例发放文化课准考证。录取时主要参照考生的专业成绩排序,文化成绩录取分数线的划定一般在300分以下。这一标准是沿用纯美术专业多年以来的录取方式,其初衷是首先保证录取到绘画基础较好、艺术素质较高的美术生源。但是,服装设计不同于纯美术专业,它是创新能力与工艺技术的统一、艺术审美与社会文化的结合,因此要求学生在具有一定艺术素养的同时,必须具备较广博的文化素养。因此,现行的录取标准并不能完全适合服装专业对生源的要求。
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改革录取标准入手,适当提高文化课成绩的录取分数线,变参照考生的专业成绩排序录取,为参照考生的文化成绩排序为主。同时,在专业加试中注重考察学生的创意思维,提高专业设计考试成绩比重,弱化对美术基础成绩的要求,以此吸引更多文化课成绩较好、具备一定设计潜能、有志于将来在服装行业就业发展的学生报考,为以后教学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办学特色及教学优势的确立
高等教育中的办学特色可以理解为教育行为与特色文化、特色经济的有机融合,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对人才的培养有其独特的人文气质;在教学上拥有优势专业或优势课程;在人才的输送渠道方面有其明确的就业方向及优势领域。办学特色是服装专业在现代市场竞争的大背景下,保证自身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调整,根据实际情况发展办学特色。
1.根据行业发展状况调整办学思路
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纺织专业的兴衰与地区纺织行业发展趋势的密切关系可以看出,高校专业培养方向必须配合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并具有前瞻性。服装专业的毕业生主要进入服装生产、销售、时尚媒体、服装教育等相关领域就业,地区行业经济的繁荣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以后的择业问题。
现就山东省服装行业状况与服装专业教学为例,分析讨论如何调整办学思路。山东省经贸委投资与规划处在《关于加快山东省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意见》工作报告中指出,“我省纺织服装工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产品结构不合理,精、深加工产品比重低;二是创新意识不足,设计能力不强,来样、来料加工比例高,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和国际知名品牌产品都大大低于江苏和浙江。……目前纺织服装工业是我省第一大出口创汇行业,是参与国际竞争颇具优势的产业,大力发展纺织服装工业对于扩大出口创汇,增加社会就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由此可见,山东省服装业今后的发展将着重于在参与国内市场竞争的同时,加强东部沿海地区的服装外贸发展,变原来以贴牌加工赚取低额加工费为创建自有品牌、提高产品档次,以期以高附加值的服装产品赢得更广泛的市场。根据这一趋势可以预测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山东省的服装行业将增大对创新型设计人才的需求,逐渐改变抄袭追版江浙服饰、本地设计师无用武之地的落后局面。因此,高校服装专业应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款式设计、饰品设计、材质设计、图案设计中细化、深化各种专项设计训练,增加学生的创意储备、强化创造意识,为将来的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同时,加强外语、商贸课的课程内容和学时比重,以适应山东省东部沿海地区服装外贸发展的需要。
2.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专业方向
大服装的概念并不只包含上衣和下装,同时还包含由鞋帽、饰品、发型妆容等组成的整体形象设计。鞋帽、箱包、饰品等服饰配套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需要大量的专业设计人才;而新兴的时尚传媒、形象策划、产品展演等行业也同样需要具备服装艺术素养的专门人才。目前,山东省各类院校所设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对课程的设置大同小异,主要是围绕服装的款式、结构、工艺等方面展开教学,导致专业口径过窄、培养模式单一。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在服装教学中拓展大服装的概念。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以具有地区发展优势的服饰产品生产企业作为实践基地,与有相关专业人才需求的行业协作,增加相应设计和实践课的课程设置,如鞋款设计、箱包设计、首饰设计、绣品设计、展示策划、形象设计等,创建服装设计专业下的优势培养方向,形成办学特色。
3.根据教学优势调整课程设置
教学优势是指高校教学现有或潜在的教育资本优势,包括师资力量、硬件设备、实验条件、专业资料、人文环境等。因客观条件的限制,处于不同类型高校中的服装专业,所具备的教学优势也有所不同,应当根据各自的优势整合教学资源,发展办学特色。例如,在美术院校设立的服装设计专业,可以依靠各门类艺术师资力量丰富的优势,多开设艺术选修课,如绘画、雕塑、陶艺、艺术设计、艺术史论等,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和文化内涵,扩展创作视野。具备雄厚实验设备条件及物质条件的专业院系,可以进一步完善实践类课程,建立各种专项工作室或教学实践基地。在高年级教学中实行工作室制度,通过模拟实际生产标准中的设计制版流程、车间生产流程、商业运做流程等,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明确行业规范,缩短就业后的工作适应期。拥有高水平专业科研师资力量的院系,可以在尊重教师专业研究领域、尊重学生专业兴趣的前提下,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实行导师制,通过指导教师的长期近距离熏陶,系统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在培养目标上,引导学生从低年级的“厚基础”、二三年级的“宽口径”,向高年级知识积累的“专门化”方向提高,使学生自主确立今后的发展方向。
4.根据学生特点调整教学方法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研究教学改革必须首先了解学生的特点,作到有的放矢。相较于普通文理科专业,服装设计专业目前招收的艺术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感性思维活跃,对形象化的事物较敏感、对美感表现的主观意识较强;第二,对概念性、原理性知识的理解能力、理性归纳能力较差;第三,对需要反复强化记忆的知识缺乏学习耐心。面对这些特点组织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应当做相应调整。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优势和长处,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弥补学生的劣势和短处,减少学习的障碍和畏难情绪。首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多通过艺术考察、作品观摩等手段,拓展艺术视野;鼓励学生发展设计个性,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形象思维的训练。其次,要尽量将抽象的概念性、原理性知识融于实例的讲解中,或通过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性了解、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再进行适当的理性归纳。再次,对于外语及需要理工科知识基础的课程,如人体工程学、服装材料等,要了解学生原有的实际知识基础水平,做到有针对性地补充讲解同必要的强化复习相结合,督促、引导学生在打牢理论知识基础的前提下发展个人特长。
三、毕业生就业对教学效果的检验
2004年10月,在教育部领导下成立的“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对全国高等学校进行教学评估,并将每年发布一次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对高校的教学工作进行质量监控。其中,“毕业生就业率”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将直接影响对学校的评价结论,进而影响院校、专业的生存发展。因此,必须把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看作改进教学质量,提高专业生存能力的重要工作。
学生的毕业去向包括进一步深造和进入社会就业两种情况。由于目前通过艺术加试升入大学的学生文化课成绩普遍偏低,不论是毕业后出国深造还是考研,较低的文化素质都是影响艺术类学生进一步获得更高层次教育机会的阻碍因素。因此,在组织教学中,应尽量帮助学生弥补差距,通过强化外语教学、提供专业参考书目、指导专业论文写作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外语学习成绩和理论学习水平,提高考研通过率。
影响毕业生工作就业的因素包括社会、企业、学校教育和学生自身等多方面的问题。学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基地,必须成为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成为沟通信息、增进双方相互了解、相互适应的平台。服装设计专业是培养在生产一线和商业环境中,从事高技能操作、产品设计的专业技术人员,所以应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与企业生产相结合,注重训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职业素质,增强职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此外,学校还应重视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结构的基本素质的培养。例如,通过开办创业沙龙、创业论坛,开展研讨、竞赛等活动,让各种特长的学生接受创业教育,开展创业实践。
【高校特色专业教育】推荐阅读:
高考二本高校中的特色专业大盘点09-02
论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及课程设置09-17
中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10-17
专业技术工作高校06-13
高校专业舞蹈教学09-05
高校排名之金融专业06-09
生物相关专业高校排名08-18
有机化学专业高校排名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