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高三综合历史教学复习策略

2024-12-01

探究高三综合历史教学复习策略(17篇)

1.探究高三综合历史教学复习策略 篇一

一、整合教材,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由于高中历史教材课改,编写采用了专题式的体例,不再按照时间体系划分,而是分成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相对独立的专题。这样就将历史的内在联系割裂了,学生难以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知识结构。所以第二轮复习的重点,就是要来构建知识体系。学生们要把知识融合在一起,对某一段历史,某一个历史事件有全方位的认识。也可以说是从新教材回归到老教材的一个过程(建议同学们可以按照考纲的历史顺序,结合教材编排顺序来复习)。

二、关注热点和地方史高考历来不回避热点,备考无一不关注热点。回顾高三学年的热点,找出历史学科相关的热点事件,以历史的角度进行深入挖掘和探讨。热点问题一般有两种考察形式,一种是直接呈现热点话题,并围绕着这个话题,运用新材料来考察主干知识,从而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另一种则是通过隐性介入的方式进行考察,考生只有通过对题目内涵的采摘和领悟才能介入热点,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和谐统一。

三、专题训练要“三精”“三精”即试题的精选、精练、精评。高三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做专题要选择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启发性、时代性的题目,这样才能达到检测自己识记和理解历史知识的准确性、完整性、科学性、创造性的能力。坚持分专题练习,并根据实时练习的情况,及时调整复习策略,弥补自己的知识缺陷,巩固基础,提高能力。四、回归教材学生在高考历史复习过程中,时常会犯“急功近利”毛病,总想通过某些捷径,能迅速提高学习成绩。这时候,往往会沉迷在各种高考辅导材料和题海中,就会犯抓了专题复习材料而丢了课本的毛病。目前,市面上的历史专题复习材料五花八门,但是就是编写的再好的复习材料,也不能代替课本,课本始终是高考出题的根本,离开课本,学习就会变成“无源之水”,肯定是学不好的。学生复习时,必须要回到课本中去,必须与课本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要始终谨记:万变不离其宗。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需要注意什么

一、回顾知识点避免遗忘高考第二轮复习就绝对不像一轮复习那样按部就班了,复习前后的跨度非常大,而且老师往往会以专题的形式来进行复习。这就需要考生首先回顾一轮复习中所学到的基本知识,找到相关内容进行提前准备,抓住复习的主动权。虽然经过一轮复习后,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但是在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方面还是非常薄弱的。同时,由于一轮复习的知识量非常大,一些概念、公式和方法会慢慢遗忘,所以,在这个阶段,就更应该回顾课本、学习笔记和纠错本,避免知识点大量遗忘,尽可能地巩固自己的学习效果。

二、搭建知识结构桥梁高考二轮复习将会加大横向关联内容的联系,其实就是前面所说的以专题形式来进行复习。这就更加需要考生搭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桥梁。你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因为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并不相同,别人的知识结构对你的帮助不大,所以这就需要自己一步一步地把基础夯实,在牢固的知识基础之上构建自己的知识脉络。

三、调整情绪进入应试状态高考二轮复习的内容难度加大了,成绩也比较不稳定,这很容易产生情绪上的波动,自信心也会动摇。这就需要自己注意调控情绪。特别是在考试前,可以做一些心理暗示:如“专心做题,不要想别的,更不要想考多少分;遇到难题,深吸一口气,宁愿耽误几分钟,也要让自己先静下心来,再开始重新做题;题目简单不要窃喜,不要犯低级错误,争取该拿的分都拿到手;题目难,你难大家都难,不要慌”。虽然是一些平常的道理,但考试前在心里说说,还是有一些积极暗示作用的。

2.探究高三综合历史教学复习策略 篇二

从高三历史教学调研的结果中可以看出,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第一,知识处理方面,教师侧重按书本次序设计教学过程、梳理知识、解析重点和疑难点,轻视模糊性知识,忽视小概念提炼与辨析理解等;第二,知识运用方面,材料分析、教师理性分析较多,对变通表达、模仿替换等不够重视,形式也不够多样;第三,知识落实方面,侧重静态处理与静态记忆,对留白、调换、纠错、模仿迁移等不够重视;第四,方法教学方面,侧重对应方法的讲解与运用,对方法的系统化设计、方法化处理(内化的过程)比较忽视。

上述问题,有的教师可以成功避免,但是大部分教师面对沉重的科研任务,无暇顾及。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预见性”教学是解决上述问题的良好途径。

所谓“预见性”教学,是指根据教学积累、教学经验、教学研究,预测与估计学生可能会出现的一些“未知”“半解”“难解”的知识点,在知识运用能力提升与方法内化中遇到的一些制约与瓶颈,而提前介入的一种对策性教学。

一、增强知识点的解析与辨析

学生在复习中对有些知识点的把握处于一知半解的程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预见学生对哪些知识的理解处于一知半解状态,重点加强此部分知识的讲解与运用。教师可以采取加强知识点“角度”的解析与理解,增设“概念辨析”栏目,侧重微小概念的提炼等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多角度解析知识点

知识的“点”式突破往往会击中问题的要害,而“角度”理解是“点”式突破的有效方法。例如,在复习“建国初外交三原则”一课内容时,经常会出现以下试题:

1950年,中国政府规定,外轮一律不准驶入中国内河,经中国政府特批而驶入的外轮须悬挂中国国旗,并在指定的码头停。这种措施所体现出的外交政策是?

A.“求同存异”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一边倒”

在做题时,学生会陷入迷惑,不知从何下手。而如果寻求“三原则”与“政策对象”的对接呼应,这类题目就迎刃而解。教师可进行如下讲解:“一边倒”方针,政策对象(强调)是社会主义;“另起炉灶”方针, 政策对象(强调)是国民政府;“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政策对象(强调)是帝国主义。

其他一些知识,比如对“不结盟运动及结伴不结盟”的理解、1787年宪法涉及的“中央集权制”“三权分立制”“民主共和制”等概念,都需要教师进行“预见性”的教学设计,达到“角度”的突破理解。

2.增强对概念的关注

复习教学中,平铺直叙式的知识讲解、体系构建无法对知识进行“点”式突破,应从细微处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做题时的分析比较排除能力,可增设“概念辨析”栏目,对每课内容出现的易混、易错概念知识进行预见性的提炼与比较。

首先,提炼“概念辨析”条目。历史复习课中有很多概念要学生区分,由于理解能力有限以及知识的密集性,学生往往处于较为迷茫的状态,如果可以帮助学生分条目、分内容进行知识点的整理,对他们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主流思想演变——百家争鸣”复习课中,教师便可设置辨析题目,增强学生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巩固已有知识系统。辨析题目如下:孔子“仁”与孟子“仁政”的概念区分?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的概念区别?荀子“天行有常”(唯物主义)与董仲舒“天人感应”(唯心主义)的概念区别?

其次,进行实质性的对比解析。历史概念中有很多是一脉相承的,拥有同样的思想本源。对这样的历史概念,教师可采用从实质性上进行对比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以孔子“仁”与孟子“仁政”的概念区分为例,教师可从二者侧重的不同内涵来解读:孔子的“仁”是一种广义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包含两个层面的关系;孟子的“仁政”则是侧重政治内涵,主要强调统治者如何处理与百姓间的关系,从而来维护统治。

再次,用示意图揭示联系。文字的解析往往比较理性,不够形象,用示意图揭示则显得感性而易懂。例如,在复习儒家的仁、礼、中庸、德治四者的具体内涵和相互联系时,教师可使用示意图(见图1),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最后,学以致用,做题目。知识的生命力在于运用,在历史概念知识的复习中,加入具体的训练题目会更加易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学习古代希腊罗马历史时,由于年代久远,学生不易理解,特别在辨析雅典“公民”身份上容易犯错误。对这一知识概念的复习上,教师可提供如下题目:

在古代雅典,Asion一词是指被排除在公民组织之外的自由民,下列人员可以归为Asion的有?

①法庭陪审员②被放逐的执政官

③首席将军的妻子④家庭奴隶

A. ①② B.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如果在做 题时弄清 “公民”“ 自由民”“平民”“居民”这几个概念,则迎刃而解。教师可进行如下讲解:公民的组成是除妇女、奴隶、外邦人之外的本城邦的成年男子(包括下层平民、上层贵族);自由民的组成是人身自由的居民(相对于奴隶而言);平民的组成是公民中的下层(主要指农民,没有经济政治大权);居民的组成是外邦人与本邦人(或奴隶与自由民)。

所以,在历史复习中应加强知识的“角度”理解,概念的辨析与运用,使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由一般层面提升到透彻的深度层面。

图1儒家仁、礼、中庸、德治四者的具体内涵和相互联系

二、加强对概念的关注和理解

教师在专题复习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困惑:在有联系的课文之间,共同性的理论问题虽然多次讲解,却无法讲清楚,学生也不便记忆。这时就需要对各课内容进行提炼,建立小专题或概念系统。

首先,寻找组成专题的相关概念点,设计“概念”专题。历史学习中这样的概念很多,例如,贯穿资本主义发展史的几个经济思想概念:自由主义、重商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凯恩斯主义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同类概念的专题复习环节,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其次,厘清与概念点相关的主要史实。概念的理解离不开史实的支撑,所以教师须厘清概念体系下的知识点,便于学生复习、记忆。例如,在复习工业革命促成世界市场形成的作用时,可以帮助学生厘清手工工场发展、海外殖民、圈地运动、革命与政体的变化、纺织技术革新、走上工业化道路等史实与评论,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概念联系。

再次,构建相关概念的逻辑关系图。在分析的基础上,还可将若干相关概念、重大事件、重要结论进行逻辑关系梳理,建构概念图。这有利于学生形象具体地理解专题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政治时,可以“官僚政治在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地位”为题目,建立结构图(见图2),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图2官僚政治在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地位

三、活跃思维,增强知识运用能力

每次考试和试卷分析时,教师发现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通常是静态(死记硬背)的,在新情境下的运用相当被动,还有的学生听课状态是听、记笔记,而不是“思考”,这使得学生的学和实践出现了严重的脱节,急需教师在知识运用层面增强“预见性”。

首先,加强知识的变式重组与运用。知识的变式运用与重组,考验的是教师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考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历史复习中很多知识比较隐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较隐秘,这种重组和运用十分必要。例如,教师对罗斯福新政内容的讲解通常从“整顿银行,恢复工农业,举办救济,保护劳工权益,建立社会保障”进行,其实也可从“复兴、改革、救济”三个措施角度变式重组进行处理。

其次,多样方法调动思维。为解决学生上课只是听、记笔记,缺少“思考”的现状,教师可采取多样化的方法调动学生思维,例如:呈现错误,改错订正,说明理由;留白(还有哪些)、填空;呈现选择题答案,说明为什么不选择另外三项;知识罗列编号,变式运用,排列组合(多角度解读某一事件);方法迁移(提供一种方法,迁移运用);试题模仿(学生自主或与教师一起)等。

在学习“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时,教师可采用排列组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加深学生对其不同影响的认识。

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有以下几个观点:引起“商业革命”,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中心);引起“价格革命”,加速社会分化和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也是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的状态,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揭开殖民扩张和近代国际关系的序幕;证明“地圆学说”的科学性,极大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

实际课堂中教师可以对上述观点从以下4种思路进行排列组合运用。思路一:内外评价(对欧洲的影响、对亚非美洲的影响、对世界的影响);思路二:优劣评价(积极影响、消极影响);思路三:三模块(经济影响、政治影响、思想影响)评价;思路四:三角度(文明演进、生产力、道德)评价。

调动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法,克服长期以来学生形成的静态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

四、加强对“方法”的内化与吸收

高三复习阶段,审题解题方法、史学理论运用(尤其是五大史观)等经常性地融入习题讲解中,而学生对方法的运用却缺少真正的内化,做题时凭感觉,如何既让学生对“方法”进行内化并自主融合,又让教师克服重复的方法讲解,须进行系统及方法化的预见性设计。

首先,系统规范“方法”。高三课堂中,方法的融入是一种教学常态,但局限于教师课堂中的“教”与“运用”,有时显得“零散”。从宏观层面看,方法缺少“系统”,学生自觉内化融入时又缺少借鉴。因此设置系统规范的一套方法是提高预见性教学的有效举措。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审题方法系统化可分解——选择题审题方法、材料主观题审题方法等;具体知识分析与运用的系统方法——原因、影响、意义的分析法;特殊知识如经济结构、阶级结构等分解法;阶段特征揭示法(如:五位一体)等;五大史观——不同史观的内涵与理解等,使学生的解题方法系统化。

其次,运用“方法”。历史教学中会经常使用到多元史观来诠释重大事件的历史影响,学生学得模糊抽象,教师应将这一现象进行方法的设计,并在教学中举一反三进行运用,相信对教学会起到“通”“融”的作用。

教师可将多元史观的理解与显性表征、示例(例如,辛亥革命)设计成表格,印发给学生,让学生粘贴在历史书首页。当进行相关知识讲解及练习时,对照性地进行理解与运用。此外,在审题答题方法、“五位一体”揭示阶段特征,从实质、积极作用、局限性、总体进行事件或人物的评价时,都可结合具体题目进行同样处理。

学生的方法内化需要在自主性中、过程化中逐步形成,而教师也应谋求“一劳永逸”的方法,上述“方法化”处理与运用不失为解决这一困境的好方式。

3.探究高三综合历史教学复习策略 篇三

【关键词】高三 化学复习课 有效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58-01

笔者认为就复习课教学而言,其本质是对知识的“重复”,在“重复”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形成并提高思维能力。经深入调查、研究,笔者将高三化学复习课有效教学策略归纳总结为以下内容。

一、构建化学知识网络,夯实学生基础知识

倘若不能将所学知识有机结合,必然会导致遗忘。基于此,教师在复习课教学实践中,须具备科学、明晰的教学思路、教学目标,促使学生更专注于学习。众所周知,高三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加强复习的针对性尤为必要。在开展复习课时,应事先深入研究《考试大纲》,同时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最后以网扩结构方式为学生呈现复习要点,进而达成教学目标。

在实际复习课教学汇总中,笔者发现碎片化的知识教学,难以提升教学质量。因此,高三复习课中,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极其重要。例如:

化学反应类型可按以下标准分类:(1)按反应物和生成的种类数及类别变化划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2)按有无电子转移划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3)按是否有离子参加划分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4)按反应的热效应划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二、紧扣教材、精心选择教学案例

经研究历年化学高考试卷,笔者发现选择题分数所占比例约为五分之二。此外,主观题中也包含着“小题”。大多数试题都以教材原题为基础进行命题,因此,在第一轮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通常,简单的题目及小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难题、大题则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应用化学知识的综合能力。由此可见,在高三化学复习课第阶段中,教师要精心选择简单题目或小题,不宜过多采用综合性大题。

例如:在复习硫的化合物的时候,笔者就通过经典例题来提高化学复习课教学成效[1]。

现有某化合物A含硫(每个分子只含一个硫原子)、一种卤素及另一种短周期元素,少量A与水完全反应,反应过程中不被氧化或还原,所有反应产物均可溶于水。

Ⅰ.将A配成水溶液稀释后分成几份,分别加入一系列0.1mol\L的试剂,现象如下:

①加入硝酸和硝酸银,产生白色沉淀;

②加入氯化钡溶液,无沉淀产生;

③溶液经酸化后加入高锰酸钾溶液,紫色褪去,溶液澄清,再加入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Ⅱ.与确定该化合物的分子式,称取11.90gA溶于水稀释至250.0ml,取25.00ml溶液加入足量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硝酸钡溶液,使沉淀完全,沉淀经洗涤、干燥后称重,称得质量为2.33g.

请回答问题:

(1)试通过计算确定A的分子式(2)写出生成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三、注重复习学情、进程,提高习题设计水平

高三习题实训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习题。在不同时期习题设计呈现出不同特点[2],在设计习题时须遵循科学性、经典型、难易适宜、兴趣性等原则。高考大纲明确指出:考查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社会中的能力。因此,高考题大都注重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① 用钢丝球擦洗铝锅上的油污

② 用食醋清除暖水瓶中的水垢[3]

③ 用热的纯碱水洗涤铁锅上的油污

④ 用汽油清洗电风扇叶片漆面上的污渍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三化学复习作为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考成绩具有很大的影响。希望,广大高中教师不断优化复习课教学方式,进而提升教学有效性,同时也能提高学生成绩。

参考文献:

[1]刘国平.高三化学复习课有效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2]王欣.提高高三化学复习课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2):63-64.

4.高三二轮复习历史教学反思 2 篇四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309班和高三250班和261班历史教学工作。高一教学工作主要是完成必修二的教学任务,高三主要是继续完成一轮复习、开展二轮复习和三轮复习。到目前为止,借着去年底学校升类评估的春风,高一教学工作有条不紊的有序进行,并按照计划实现和取得阶段成果,同时超越完成学校的常规教学工作要求;高三教学工作在三月中旬也按计划完成一轮教材基础复习,二轮复习也已完成,目前正准备开展三轮复习工作。下面主要谈谈我在二轮复习工作中的一些总结反思。

一、要根据考纲复习系统全面

高考历史考点多而细、能力要求高,可以说要求小专题知识全面,随着《考纲》的不断更新,考试内容和范围每年都有一定的变动,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究学习《考纲》,把握《考纲》的内涵,安排好高三复习的整个过程,落实好每个考点,指导学生复习中少做无用功,减少记忆量,提高复习效率。因此,针对高考历史的特殊性,复习应该全面、系统,在纵向考点内容上要讲到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各专题。横向考点又要阶段逐步一一展开。复习应点面结合,既考虑知识系统的完整性,又要照顾到各个知识点的落实和延伸,使考生能从容自信地应对每一考试。

二、想方设法克服复习枯燥问题

由于高三第二轮复习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讲课练习的重复性,因而也就带来了相应的单调乏味性,甚至在每个阶段,都存在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的现象。为此,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出发,高三复习必须想方设法克服复习枯燥问题。于是在二轮复习中,有些时候我不怕耽误一两分钟,在复习相关内容时不忘给学生讲个故事,继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效果也比继续按部就班地复习效果好,这样又能使学生拓展知识面。总之,灵活掌握高考各知识点的穿插、配合,使学生经历一个既完整、系统,又灵活高效的复习学习过程。一方面,能使各知识点互为联系、综合渗透;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潜能,从而相对避免因复习同一内容而可能产生的枯燥性。但不能因讲故事打乱整个复习计划。

三、要教会学生审题和解题的基本方法,用技巧提高高考分数

高三二轮复习,教师要教会学生复习,也要教会学生审题和解题的基本方法,如给学生总结选择题类别(一般有组合选择题、程度选择题、否定选择题、概念型选择题、专题型选择题、评价型选择题、图片图表型选择题和史学范式选择题等),并总结选择题万能解题发,我是总结后引发给班上,要求学生理解应用。主观题上教会学生对题目要全读、细读、多读,领会材料题意。做到审题要明确试题的结构成分(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深入发掘题意,突破重点难点;答题:规范化、叙事有序,论证有力、详细得当,要点全面。一般情况下,只要学生基础扎实,懂得方法,就能提高高考分数。

四、要广泛收集高考信息

第二轮复习阶段,要广集信息,关注热点。根据热点大胆猜题,猜考试方向,让学生抓住复习重点,尽量减轻复习压力。我想只要我们重点做好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是很可能的。

5.探究高三综合历史教学复习策略 篇五

化学

巩固旧知识 预习新知识

化学需要记背的知识较多,新高三生利用暑假提前预习一些知识点,既可以在新学期对化学课不太陌生,也可以为以后的紧张学习、复习打好基础。

高级教师刘老师认为,新高三生最好充分利用这个假期来巩固基础知识,要“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同时要注意构建网络,重点复习,归纳迁移,发展能力。注重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综合性。高度重视解题思路的分析,应变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为新学期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值得提醒的是,复习时得抓住高考中必考的基础考点,认真复习,夯实基础,例如:阿伏加德罗常数,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原子结构;离子方程式判断正误;离子共存的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溶液中微粒浓度的关系;化学平衡的移动和判断;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仪器的使用、物质的检验和分离;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等。

此外,关注生活、环境、重大事件中与化学有关的知识以及本学科的前沿发展,广泛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最大限度地降低对试题的陌生感,能够消除考试中的焦虑情绪。政治

留意时事 做“知识树”

放假期间,新高三生要多重视从报纸、电视、广播等多种途径广泛获取有效信息,关注新闻热点,聚焦重要时政,综合分析实际,还可以把一些重要的新闻调查、焦点访谈等节目内容录下来看,把党和国家一些重要的决定、报告进行摘抄。在此基础上,不定期地进行一些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评议。所有这些作法的目的在于多渠道地获取信息,拓宽知识面,提高分析社会、进行创造性思考的素养。

6.探究高三综合历史教学复习策略 篇六

(二)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2016.3.8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1卷1至8页,第Ⅱ卷9 至16页,共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周初,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分明,宴乐时天子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为

二佾。春秋时期,鲁国卿大夫季氏却“八佾舞于庭”,且“士无常君,国无定臣”。这一变化根源

在于

A.礼乐文明崩坏

B.井田制度瓦解

C.分封制度崩溃

D.铁器牛耕使用 25.汉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朝堂之上可以坐着与皇帝议论国家大事,谓之“坐而论道”。宋

朝时,大臣多出自科举,已无“坐而论道”的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须直立奏对。这表明

A.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

B.官僚政治体制基本确立

-C.君主专制统治登峰造极

D.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26.太平兴国七年(982年)闰十二月诏:“诸路(应作道)州民户,或有能勤稼穑而乏子种与土田

者,或有土田而少男丁与牛力者,令农师与本乡里正村耆相度,且述土地所宜,及某家见有

种子,某户见有缺丁(男),某人见有剩牛,然后分给旷土,召集余夫,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

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此诏的颁布

A.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B.消除了日益尖锐的人地矛盾

C.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

D.促使小农经济逐步走向瓦解 27.理学排斥私心,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以此来压抑个性,压抑人性。李贽则认为:“夫私者人

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无私则无心矣。”对李贽这一思想认识正确的是

A.宣扬私心为以权谋私者张目

B.肯定私心的合理性以宣扬个人自由

C.承认私欲膨胀的合理合法性

D.否定公心以彰显反传统的叛逆精神 28.1935—1937年中国工矿业生产简表(单位:吨)

对上表蕴含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政府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

B.官僚资本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C.政府实施“经济统制”政策

D.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结合 29.“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上光绪皇帝第五书集中表达了“维新派

变法必须是全面的‘大变’,而不是部分的或局部的‘小变”’的观点。这主要反映了维新派

A.急于求成的躁进心态

B.与传统体制决裂的勇气

C.“跪着”变法的策略

D.对变法成果的乐观预期

30.1961年5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坦言,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从城市压缩人口下乡,就是人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据统计,全国精简下来的近2000万

职工中,有67%的职工回到了农村。这表明

A.第二个五年计划全面实行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露端倪

C.国民经济结构实施重大调整

D.工业建设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31.图6是公元117年罗马帝国疆域图。强大的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但其中也蕴含着

危机。观察图6,从中可以直接发现的危机信息是

A.帝国北部日耳曼人虎视眈眈

B.帝国建立在军事征服之上

C.帝国的内陆边境线过于漫长

D.帝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32.美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有人形象地把众议院比喻为一杯热咖啡,而参议院的作

用就是使这杯热咖啡冷却下来。据此判断,美国联邦宪法的设计意图是

A.协调大州和小州的利益冲突

B.赋予参议院更大的权力

C.发挥两院的制约与平衡作用

D.兼顾南北方的民意诉求

33.俄共(布)代表大会通过一项重大决议,决议一经公布,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

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英法等国家认为:“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

们的”。材料中的“这一招”是指

A.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B.准许美国人赴俄建厂

C.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D.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

34.“成为大国的原因,或许是无法穷尽的一个话题。„„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

要做出了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罗斯福新政获得历史的青睐主要在于

A.捍卫了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政策

B.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模式

C.顺应了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要求

D.扩大了政府行政干预权力 35.图7是20世纪70年代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一幅漫画。其表明 A.经济全球化进程由此搁浅 B.美国丧失了世界霸主地位 C.美国依然主导着世界经济

D.世界经济开始体系化、制度化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 答。第42题~第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塞罗突破了城邦时代人与奴隶、公民与非公民、本邦人与外邦人之间的界限,提出了所有

人平等的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张扬了自由、平等、独立、自主的意识,人文主义者还

大力提倡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德育内容,如勤勉、守信、坚忍、自制、进取心和冒险精神等,从而为

近代意义上公民的诞生做了思想上的准备。作为公民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17、18世纪的公

民理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与古希腊罗马的公民理论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

17、18世纪的公民还

在范围和数量上得到了拓展:公民身份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法律规定只要是国家的居民,不论等级、家庭出身和财产多寡,原则上都是公民;在近代国家中,公民是国家事务的积极参与 者,在必要的情况下,公民有权推翻破坏契约的政府;从公民及公民权利发展的动力源来看,主要

是通过社会运动和革命战争的形式,使公民及其权利的范围得到了扩展,如英、法、美经过资产

阶级革命使原来封建专制制度下的臣民获得了资产阶级国家公民的身份。

——摘编自张博颖等《西方公民观和公民道德观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在1914年的日记里,胡适批评道:“吾国之家族制,实亦有大害,以其养成一种依赖性也。”

后来,他陆续以嘲讽口气写下了《差不多先生传》、《麻将》,希望找出国人“日用不知”的各种毛病,引起对“旧的文学、政治、伦理”的警惕。此外,胡适还指出:“今日的贫民社会……都不曾在文

学上占一位置。并且今日新旧文明相接触,一切家庭惨变,婚姻痛苦,女子之位置,教育之不适

宜……种种问题,都可供文学的材料。”在《我的信仰》中胡适则表示:“人生最神圣的责任是努力 思想得好。”所谓“思想得好”,就是不依傍、不盲从。而1919年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之时,胡适又

提出,国民意识中当包含一个新态度,就是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注:胡适留美时导师杜威 的主张)的“评判的评判”。从“五四”前后到1932年的十几年间,胡适一直在大声疾呼“科学”,强调只有用科学的精神教育国民,国家才能强大。

——摘编自朱承《胡适与现代中国国民意识塑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近代公民观的内涵,并分析其历史意义。(1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胡适新国民观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12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人类历史中,生产力由低及高,人类干预自然的广度 和深度也是不断增长的。相应,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反 作用也是不断变化的。右面图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上述关 系。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说明: 可以就图示中的一个线索进行探讨,也可以对图示进行修

改、补充,并加以论述。要求主题明确、线索清析、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公元前111年,罗马元老院向努米底亚国王朱古达宣战。在战争中,罗马司令官接受朱古达

大批贿赂,士兵出卖武器,纪律松驰,士气涣散,战争伊始便屡遭失败。拖延不决的战争引起了

广大平民,特别是骑士的不满。利用这一形势,马略许诺尽快结束战争,在骑士和平民的支持下

当选为执政官。随后,马略进行了著名的军事改革。

在早期,罗马军队的服役期非常短。随着战争规模的升级,服役期变得越来越长,而符合征

兵财产要求的公民越来越少。马略规定,士兵一旦入伍,必须服役满16年。服役期间,由国家统一供养,并按照等级发给薪酬。士兵退伍后,还能在被征服地区分得属于自己的土地。这使得士

兵们在服役期间和退役后的衣食都有了着落,将之前悬而未决的平民争取土地的斗争和服兵 役结合在了一起。马略接受了罗马军团逐步向方阵队形演变的趋向,把步兵大队作为基本的 4

术组织。他强化了长矛兵的地位,将长矛方阵置入军队主力之中。他将重步兵按照训练程度重

新划分了军团,还极大强化了远程火力和骑兵。事实证明,马略的军事改革对维护奴隶制国家

确有实际效果,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权力在统帅们之间辗转,罗马共和国在一系列的内战

后迅速转变为罗马帝国。

——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略军事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略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9分)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戊戌六月康氏为德宗论法国革命,日:“民性可静不可动也。一动之后,若转石于悬崖,不至

于趾不止也。《传》日: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民愚不知公天下之义则已耳。既知之,则富贵崇高

者众之所妒,事权尊一者众之所争也。法民既远感于美民主之政,近睹于英戮查理士逐占士第

二之故,则久受压制,具瞻岩岩,必倾覆之。”“则莫若立行干断,不待民之请求迫胁,而与民公

之。如英之威廉第二后诸主然。明定宪法,君民各得其分,则路易十六必有泰山磐石之安。”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然则今日之中国,惟有实行欧洲十八世纪革命高潮中流行之平权思想而已。平权派之言日:

人权者出于天授者也。故人人皆有自主之权,人人皆平等。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

者也。故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此即民族主义之原动力也。……盖政府之

所以成立,其原理在于民约。故国民主政,为政治自由之要义。然则“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

——约瑟夫·阿·勒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在君权方面的思想主张及其提出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梁启超在中国政治改革方面观点的异 同。(7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1953年入主白宫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及其国务卿杜勒斯,上台前猛烈攻击遏制战略,指

责它使美国耗费。了大量金钱,却不能取得应有的胜利。他上台后便立即着手制定美国的新 5

战略。10月,艾森豪威尔批准了国家安全委员会第162号文件——“国家安全基本政策”,称为“新面

貌”文件。文件认为苏联的威胁主要表现在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对西方自由世界的敌视及对亚非

拉国家的渗透和颠覆上。“新面貌”战略坚持了艾森豪威尔的“大平衡”思想,提出“应付苏联对美

国安全的威胁,在这样做的同时,避免严重削弱美国经济或损害我们的基本价值和制度”。在缩

减军费的情况下,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军方的要求,文件强调“以进攻性打击力量实施大规模报复

性破坏的能力”,要在核武器的数质量上都保持对苏联的优势。不过在苏联已拥有核武器的情况

下,美国统治集团认识到了进行核威慑的局限性,因此强调在裁减常备军的同时,加强后备力量

建设。文件承认美国的联盟政策面临着种种问题,最使美国担心的是“西欧越来越不愿追随美国 的领导”。因此文件强调使盟国相信“美国的安全战略是集体安全战略。联盟必须扎根于对利益

共同体的强烈信念,并坚信美国领导的稳定性和明智性”。另外,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心理战可谓

情有独钟,它不仅设立了隶属于白宫的心理作战局,还把这种颠覆手段引为“新面貌”战略的重

要组成部分。

——陈思、杜正艾《两霸争雄:美苏冷战及后冷战时代》

(I)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面貌”战略的主要内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实行“新面貌”战略的主要目的及实质。(6分)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前325年,赢驷仿山东六国做法,亦自称为王,斯

为秦惠文王。惠文王对商鞅有所顾忌,公子虔等一帮人就乘机捏造谣言向惠文王诬告“商君欲 反”。于是,惠文王借此将对秦国有功的商鞅车裂而死,并族灭其家,以巩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惠文王杀死与自己宿怨极深的商鞅,却在总体上保留了商鞅推行的政策,还对商鞅变法的部分

措施予以调整、修改,比如对游说之士开禁,从而吸引了一批人才入秦,诸如公孙衍、张仪、魏章、司马错等魏人都能为赢驷重用。这多少又可看作是对商鞅变法“矫枉过正”的一种反拨。

赢驷在巩固权力之后,继承孝公遗志,东进攻魏。泰国不仅把魏国黄河以西的地盘全部吞

并,而且在黄河的东岸建立了东进的前进阵地。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五国联 6

合攻秦,秦惠文王用司马错之策灭蜀。公元前313年,遣张仪自秦赴楚,诱使楚国绝齐。然后又设计诱使

楚国冒险出兵攻秦,大败楚军解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和巴蜀的威胁。这样,秦国的关中、汉中、巴

蜀连成一片,秦国对六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迫形势,为后来秦王赢政扫灭六国创造了有利条 件。

——杨志刚《千秋兴亡:秦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惠文王的为政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惠文王在秦国历史上的作用。(9分)

石家庄市2016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

(二)历史参考答案

24.D 25.B 26.C 27.B 28.D 29.B 30.C 31.C 32.C 33.B 34.C 35.C 40.(1)内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勤勉进取,守信坚韧;遵守法律,捍卫人民主权;推崇理性、参政议政。(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意义: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世界范围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有利于工业革命时代到来;有利于构建平等和谐的社会秩序;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有利于人类的思想解放。(7分,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7分)

(2)新国民观:摒弃旧文化体制下的国民劣根性;通过平民化的“文学革命”塑造新国民;具备独立与理性的精神品格;注重科学精神的养成。(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因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较快发展;欧美社会民主、平等、自由等启蒙思想广泛传播;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和旧国民性的批判与反思;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政局动荡更迭;留学风气盛行。(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41.示例1:

观点: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能力是不断增长的。(2分)

远古社会:这一时期人类只是被动地依赖于自然,被动地从自然中获取生存需要的物质和能量。人类处于狩猎和采集为主的阶段。

古代社会: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 开始在生产中使用畜力,并能在有限范围内利用水力和风力,以及开采矿山冶炼金属,从而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的生活需要。人类进入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时期。

近代社会:工业革命后,通过煤、石油等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使人类社会相继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化时代。人类活动不再局限于地球表层和大气的对流层,已拓展到地球深部及外层空间。

现代社会:第三次科技革命后,人类逐渐转向对自然界中再生能源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使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9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一点3分)

总结: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也是不断扩大的。

(1分)

示例2:观点: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由开发利用到保护。(2分)远古社会:人类处于狩猎采集文明时期,对自然还处于恐惧和崇拜的阶段,氏族和部落的图腾崇拜往往是自然界中的植物或动物形象。

古代社会:人类处于农耕文明时期,在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认识到自然是可以被利用,甚至是可以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的。

近代社会: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认识逐渐走向科学化,开始探寻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

现代社会: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的同时,意识到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自然环境也在日益恶化,所以人类逐渐产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9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一点3分)

总结:伴随生产力水平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逐渐走向科学化和理性化。(1分)示例3:

观点:自然对人类的反作用和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不断变化的。(2分)

远古社会:在狩猎采集文明时期,自然主要为人类的生存提供物质和能量,成为人类文明起源的基础。

古代社会:在农耕文明时期,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物质资源,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的需求,但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垦和砍伐等现象,导致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加剧和土地退化。

近代社会:在工业文明时期,自然界为工业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煤油等自然资源,但由于自然资源的急剧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近代突然变得不和谐。

现代社会:在信息化时代,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能源危机等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9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一点3分)

总结:自然在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需要人类对自然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1分)

(可以多角度提炼观点,言之有理即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45.(1)背景:军纪散漫,贪污现象严重;兵源不足;罗马国内社会矛盾的激化。(6分)(2)主要内容:确定服役年限,明确军饷报酬;进行兵种改革。(4分)

意义:扩大兵源,增强军队战斗力;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国家安全;有利于罗马版图的扩大及向帝国的转变。(5分,一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满分)

46.(1)思想:自上而下变法,实行君主立宪。(2分)背景:中华民族危机加深;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影响。(6分)

(2)同:倡导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2分)

异:康有为主张渐进、温和的改革;梁启超的民权思想与民族思想相连,比康有为更加激进。(5分,一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满分)

47.(1)主要内容:大规模报复战略;裁减常备军,加强后备力量建设;突出联盟政策的重要性;重视“心理战”和颠覆活动。(9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主要目的: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的扩张,以在较小的耗费下重新获得对苏联的战略主 8

动权。(4分)

实质:推行美国的全球霸权政策。(2分)

48.(1)措施:诛杀商鞅但不废其法,强化王权;对游说之士开禁,重用了大量的外籍能臣;对六国分化瓦解、各个击破,取得军事上的胜利。(6分)

7.谈高三地理综合复习的策略 篇七

一、构建各单元知识结构,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地理课本中的文字系统、图像系统、联系系统三者是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构成该学科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学生应在每章节内、章节与章节间、人文与自然间、区域与洲际间建立起完整而清晰的地理知识体系与知识网。如掌握地中海式气候,就得理解它的成因(西风带、副热带高气压),成因决定气候特点(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气候的特点必然影响农业生产(地中海沿岸的园艺业),等等。另外,要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应该熟记地理事物(如重要地理名称、地理数据、大洋、大河、大山名称,重要国家、城市、工业部门、农作物、岩石等),掌握地理概念(如水资源、水力资源、水利资源的区别)。

二、进行专题训练,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专题复习,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也更能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专题复习有多种专题划分方法,学生可以把地理教材内容概括为四大系统:一是地球运动系统。它包括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水体的运动、地壳和地表物质的运动,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本专题内容虽分属教材不同的单元,但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这就要求学生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方面分析问题,从而推理出地理事物的成因和规律,也可以从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和分布推出成因,并掌握各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以便遇到具体事物的时候会自己分析,自己找规律,做到举一反三。二是人地关系系统。它包括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贯穿教材的很多单元,我们要把它们从教材中提取出来,分析其成因、规律以及对策。三是区域地理系统。它包括自然区域、农业区域、工业区域、城市区域等。区域地理是文综考试命题的出发点,而高考涉及的社会热点本身就具有区域性。因此,学生只有具备清晰的区域位置概念,才能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四是地理图表系统。它包括日照图、等直线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计算。在专题复习中,学生要做到图文转换、图图转换,并要对图表进行综合归纳,读出各种信息,找出有用信息分析解决问题。

三、学会“地图复习法”

地图是学习地理最基本的工具,在综合复习阶段,学生应将地图装在大脑里,提高“图图转换”和“图文转换”能力,做到脑中有“图”,心中有“理”。提高识图能力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学会图图转换。

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平面图转换成立体图、局部地图转换成整体图、表格图转换成曲线图、扇形图转换成立体图等。

2. 学会图文转换。

尽可能将地理课本中所有的知识点放在各类地图上去理解和掌握。例如一幅等高线地形图,能从图形上等高线的走向、密度、递变规律中读出山地的走向、坡度的大小、农业发展的方向等。

3. 掌握识图技巧。

(1)在10条线上下功夫(5条经线、5条纬线)。(2)找出10条穿过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3)在经纬度跨度不超过10°范围内描一幅轮廓图,说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并问一个为什么。这样你会发现你开始“脑”中有“图”,“心”中有“理”了,地理不再是单调的文字。

四、热点和书本结合

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经常是地理高考命题的切入点。热点、焦点问题最终落脚点还是考查地理知识和地理能力。学生要将热点、焦点回归到课本,从中找出相关的地理素材,用学科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地理热点抽象地说有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能源问题等,具体地说有沙尘暴、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中东问题、台湾问题、朝鲜半岛问题、生态农业、地质灾害问题,甚至还有建筑中房屋的朝向、太阳能热水器安放角度、北方秋雨、南方的梅雨、贵阳冬雨等现实问题的解释。这就要求每位学生将地理与生产、生活相联系,从地理的角度去发现、解释解决这些问题。

五、注重综合复习

在专题复习的同时,学生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综合复习,因为综合复习具有逻辑性强、复习知识面广、启发思维能力等特点。学生需要寻找资料和素材,学会分析解答问题,可以对教材中的案例进行综合分析,也可以对区域地理中的某一个热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综合分析某一区域时,一般包括8个方面: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交通、农业、工业。对一个区域问题分析得是否完整,可以对照以上几方面检查,并寻找思维线索,学会运用知识,逐步形成综合能力。

六、精选习题,加强模拟训练

考前学生要做一定量的习题,这是巩固知识、提高技能的需要,但不能沉溺于“题海”,应了解考试命题的原则及思路,研究题目类型,揣摸解题方法,从而掌握各类题目的基本特征及解题方法,不断在解题的过程中总结方法,做到触类旁通。另外,对不同的习题可解答到不同的程度,有的习题要一步一步认真地解答,而有的习题则可略去复杂的过程,或干脆“看题”,即寻找解题思路而不动笔。对超教材、超教学大纲的偏、难、怪题应坚决放弃,避免浪费时间和精力。

8.浅谈高三历史复习的有效策略 篇八

一、把握适度原则,大胆舍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原来在旧教材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在新教材中却降低了要求,甚至根本就没有出现。对于这些知识,教师讲得太少,该讲的没有讲,学生就会听不懂;若讲得太多,面面俱到,学生又会无从下手,增加负担。在复习时间极其宝贵的情况之下,教师应该如何把握“讲多”和“讲少”的度呢?对此,教师要依“纲”靠“本”。例如,对于“两极世界的形成”相关知识的复习,教师如果按原来的教材结构,突出展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必然会先引导学生分析两极世界形成的原因,然后通过丰富的材料,展示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的变化。这样做不仅耗时太多,而且会忽视重点。对照考纲可知,两极形成的过程及影响才是本课的重点。

因此,在复习时,教师一定要依据考纲和新课程标准,大胆舍弃,严格遵循适度原则,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摒弃无效教学环节,避免课时浪费。

二、重视对历史概念的教学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生动的直观固然重要,但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智育是从有理论思维的地方开始的。一轮复习是介于新课和二轮复习之间的一个阶段,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准确把握每个知识点,夯实基础,引导学生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要想让学生牢固记忆知识,就必须先让他们深刻理解知识。对此,我认为加强概念教学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方法。历史概念能够反映历史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是对基本史实的抽象概括。例如,在复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相关知识时,我先向学生简要介绍了经济结构的概念,然后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近代中国经济结构为什么会发生改变?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这种改变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以此层层深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随着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及高考历史学科命题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学科概念教学无疑对中学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搞好历史概念教学,就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他们的智力活动开辟广阔的天地。

三、恰当引用材料,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材料所包含的直接与间接信息十分广泛,能够有效地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比较、概括、探讨、论证等能力,所以备受命题者的重视。例如,在复习“孙中山”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提供《上李鸿章书》、《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致苏俄遗书》等资料。这些资料能反映出孙中山思想的演变历程,即从改良到革命、从依靠军阀到建立自己的军队、从独自为战再到促成国共合作。从这一历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孙中山毕生致力于中国的民主革命,与时俱进,不断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具有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以及不慕权势、不恋高位的高贵品质,所以孙中山不愧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这样既可以避免照本宣科、机械灌输,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分析法、阶级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等对历史人物进行全面而综合的分析,避免简单化、片面化和绝对化理解。

因此,在复习中,运用材料进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准确、真实、恰当地运用材料,才能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和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采用多种手段,激发课堂活力

复习是对教材知识进行深入挖掘、纵横联系、迁移运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许多知识都上升到了理论高度,感性的表述也逐渐转变为理性的思考,这样课堂就显得不那么有趣与生动了。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感到疲劳,学习效率就会下降。所以,要想改变枯燥沉闷的复习课堂,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教师就必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历史复习课变得高效。例如,在复习有关苏联经济改革的背景知识时,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张漫画:《片面的经济》(见右图),并精心设计了一组题目:

问题1:图中畸形怪人的右腿是一枚导弹,它的寓意是什么?怪人的“畸形病”是先天带来的还是后天形成的?该病的症结在那里?

问题2:此后有哪些“医生”试图治疗这“畸形病”?他们分别开了哪些“药方”,有无疗效?

问题3:请你思考一下,图中怪人的“畸形病”会给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带来哪些启示。

这种形式给学生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立即变得积极主动起来,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起来。通过这种直观、形象的方式,学生既可以对历史产生切身的体验,又可以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9.高三历史复习计划 篇九

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认真研读近几年新课程改革省份的高考试题。准确把握高考命题趋势。借鉴本校几年的本考经验,及时关注高考政策。精心备考。研究方法,提高效率。计划要周密,时间要合理;忌猜题押宝,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为根本。

二、学情分析

本届我校高三文科10个班,7个普通班,3个音美班,基础较差。存在三大问题1、学习主动精神太差,不会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太差。2、学习方法不科学,大部分学生对历史知识缺乏理解分析,而倾向于死记硬背,即使已经掌握的知识在做题中也不能灵活运用,迁移能力差。3、做题能力太差,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审题能力、运用知识能力。总结概括能力较差,答题习惯不规范。针对这一状况,复习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个现实,低起点,严要求,夯实知识基础,构建、完善学科知识体系,重点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培养高考意识和考试能力。

三、时间安排与阶段目标

一轮时间:从201X年5月底—201X年2月初

阶段目标:夯实基础。即紧扣课标和考纲,按教材进行单元复习,适度关注小专题。目标是“全面、细致、系统,扎实”,一般被称为“地毯式”扫描。时间比较长。第一轮复习是基础,是学生高考成功的关键。通过第一轮复习,对基础年级新授课查漏补缺,逐渐形成知识网络,构建学科知识树,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理清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线索;砸实基础,依据考纲中每章每节的考点分布,一点一滴的积累,狠抓课本的读熟读透能力,让基础知识成为学生的得分法宝,为第二轮的专题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二轮时间:从2月初——5月初

阶段目标:对重点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结构,把握对学科内知识综合的规律认识,注重总结归纳能力的提高,重视论从史出能力的培养。使一轮专题复习得到升华和巩固。参加保定市和周边地区的模拟考试,做好总结分析。

三轮时间: 5月初至6月初。

阶段目标:针对选择题、综合题的题型、解题方法,答题技巧、注意事项进行严格训练。学生提问,教师答疑。综合测试讲评,精选精炼精讲。收集各地高考信息,对热点、重点进行针对性复习,指导学生回归课本、查漏补缺,做好学生考前的思想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考前一周,做一至二套模拟题,使学生对高考试题的题型和题量、考场心态、时间分配、思维转换等方面都得到适应性的训练,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迎接高考,争取考出好的成绩。

四、具体措施

从近几年高考答卷情况看,历史学科失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掌 握不牢,表现为史实张冠李戴、概念不清、历史结论错误等。二是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差,表现为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不能正确把握题意等。三是答题不规范,表现为表述不当、思维混乱、答案错位、完全照抄材料、答题口语化等。为此,在把握考纲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基础上,重点参照并研究课改省份试题及其高考动态,我们将是河北省课改后第四年高考,高考试题已趋于稳定,这就要求我们在高考备考中,不仅要把握好考纲,针对近几年高考题分析研究。还要搜集各课改省份的高考题和命题方向。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备考效益

1、加强集体备课的组织管理。集体备课要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定主题,重难点、集思广益,资源共享。备课组必须认真研读“三纲”,精心研究高考和高考试题,复习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逐步转化备课方式。集体备课要实现由备教案向备学案的过渡,由备教学内容、备知识梳理向备教学实施的过渡。

3、潜心研究备课内容。备课要认真关注“三情”、“三生”(尖子生、边缘生、学困生)等问题。

4、在备课和教研时,充分发挥老教师的帮带作用,从备课、讲课、作业布置,重点讲解各个方面细致的指导新教师。并要求新教师尽量做到听一节讲一节,学习中提高。

第二、认真落实目标教学,调动学生读、记、听、写、练的每一根神经。

1、解决好目标设置问题,要以学生为本设置目标,目标一定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是学生学习的收获、积累和提高,要直指学生的学习结果。目标用词要清晰、简单、明了、切中要害,为此,我们通过教学研讨,形成统一的教学案模式:目标提出要有恰当的动词;知识结构清晰、精练;高考真题有导向性;每节课解决1-2个重点问题;习题巩固针对性强。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看学生基础知识理解和掌握多少,看学生获得哪些能力上的提高。

2、坚持“三鼓励、三不许”的教学基本要求,即“鼓励学生多说,多上讲台,培养主动意识,使学生开口敢说;鼓励学生多写多思,使学生养成动手、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不迷信资料、课本和名师,使学生养成探索创新的能力。调动学生读、记、听、写、练的每一根神经。

3、整合教材,提升综合能力。

目前高中历史新课程是以专题史的形式呈现的,同一单元的各课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但专题史的教学明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因 此在历史复习中,最好按通史体例重新整合三个模块的内容,构建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抓好通史复习,既可温故,即整理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专题模块的 知识;又可知新,即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归纳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构建知识体系,融会贯通,形成新的认识。

以必修1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讲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它以秦朝为分界线,分为特征鲜明的两个阶段。西周时期与血缘关系紧密相连的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等成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造就了后世“家国一体”的政治制度特色。分封制、世袭制和宗法制的遗存因素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史。这一时 期孕育的思想经诸子百家阐发而成为古代中国的精神宝典,其存在的经济基础是井田制(公田)。因此,政治制度上的“家国一体”、思想文化上的“百家争鸣”、经济上的“土地国有”,成为先秦时期的阶段特征。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色,对以后的中

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秦朝以 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封建小农经济的成长、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奠定,都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密不可分。

4、用多元史观指导复习。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 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运用正确的历史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是历史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事实上,历年的《考试大纲》都明确规 定,应“注重考查学生在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内容呈现来看,近几年各地的高考历史试题确实加大了对“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社会史观”“现代化史观”等的考查力度。因此,在备考复习中,只有掌握这些主要史观的内涵,才能准确分析、理解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才能理解、掌握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才能在备考中运用其理论整合、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同时,我们还应从不同的史观切入,理解、评价同一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冲破传统历史思维的定式,用史学研究的新观点、新理念来看待历史问题,培养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备考效率。第三、精讲知识重点,以能力培养带动知识的复习巩固。

复习课要有新意、避免简单重复。注意多种方法的应用,贯穿启发式教学。精选例题,在例题处理中引导学生完成对基础知识的回扣,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应用。同时做好总结,既避免机械重复,又注意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产生背景、事实、过程,从多角度全方位加以理解。第四,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研究能力,做好答题指导。

1、讲课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高考典型例题的演练,培养他们的应考意识。特别是贴近高考的典型试题,如材料型的问答题。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探索高考备考的新思路。高考与新课程密切相关,要潜心研究高考新特点,制定应对策略。要站在新的视角研究高考“考什么”、“怎么考”、“怎么应考”,并将三者有机结合。要构建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学科体系,完善知识树、知识网络、学科框架、知识图表等知识体系。

2、在复习一个单元后引导学生概括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概括总结能力。

3、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组织学生扩大历史阅读领域,拓宽知识面,培养他们的联系能力。学会阅读是根本性的措施,教师在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指导阅读技能方面要作到四个明确:时间、内容、方法和问题。

第五、加强学法指导,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1、指导历史知识的消化。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要找出规律特点;课堂要适宜提出问题,要使学生做好笔记,会用笔记;课后及时画出思维导图,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2、指导审题能力的培养。选择题要审清主题、题干和选项;非选择题要审清限制语、求答项和相关背景材料。

3、指导训练过程中书写的规范化。答题做到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层次化以及语言的术语化等,思路清晰,逻辑严密,保证不因规范化问题而失分。

第六、精编练习,及时讲评,指导规律总结

1、精心选题。选题的基本依据是“三纲”、“三情”、“三立足”;选题应以“三新”(新材料、新情景、新视角)题型为主;选题类型多样化。

2、精心批改。每一次训练应做到逢练必改,逢改必批,适当指出学生易错易混的题目。

3、精心讲评。讲评课的一般模式为“矫正反思——精评新练——自我完善(查缺补漏)——典题记录”。教师要高度重视讲评课,既要讲知识,又要点方法,问题可以分门别类的讲,也可以就题论题或借题发挥,达到一题多练的效果

4、错题率高的反复练习。每周将练习中错误率高的习题整理出来,实施周周错题滚动联系,强化训练。

第七、扎实搞好分类推进工作,真正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对历史单科偏差的同学要个别辅导,对不同层次同学要分层指导,提高班级整体水平。

第八、情感投入,引导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备考

高三的学生压力很大,本届历史班学生基础又比较差,所以可以想象他们要承受多大的压力,作为老师一定要尽量关注每一位学生,爱他们,支持他们,不断鼓励他们,引导他们以健康的心态备考。

第九、关注社会热点,学以致用。灵活迁移

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因此,同学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适当关注现实世界,具体包括:能体现国家意志,被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大事和 热点;带有战略性、事关人类社会未来的新价值观的事件;既能从现实热点问题取材,又能充分联系本学科知识的现实热点;学生能运用教材中比较重要的理论知识 去分析,而不是纯理论的新提法和新理论。例如建立和谐社会、改革创新、维护国家主权(目前与 越南、韩国、菲律宾、日本等国存在的边界矛盾)、三农问题、经济全球化、民族关系等。

总之,高三历史备考复习中要依据对高考历史试题的分析、《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学生实际等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教学和复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挖掘潜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考生在201X年的文综历史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计划进度表:

201X年5---6月 政治史模块 基本方法、基本概念。

201X年7—9月 复习必修三思想史掌握思想史模块的基本概念、基本史实、基本结论、201X年 10—12月 经济史模块 基本方法。

201X年1月 复习必修与选修模块的联系、整合201X年2—5月初 通史复习、注重三个模块知识的整合。

201X年5月初—6月初: 与历史相关的时时热点、整合、训练、训练学生做题的速度、准确度、以及做题的技巧。

10.高三历史复习方法 篇十

历史是文科科目,几乎所有的内容都需要记忆,因此高三文科生想要学好历史,就得勤奋一些,把需要背的都背一下。除了历史背的东西多以外,政治、语文、英语也要大量的背知识点,所以文科生应该早起,充分利用最佳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2、多阅读

只局限于历史课本,还应该读一些课外书籍,了解历史事件的同时,达到提高历史成绩的目的。关于历史书目,高三学生可以看看《上下五千年》、《近距离看美国》、《欧洲历史十五讲》等,也可以去找历史老师,让老师推荐一些书目。

3、平时看电视的时候多看一些历史剧

这一点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可能有点难度,毕竟高三学习紧张,很少有时间去看电视剧。所以高三学生如果假期看影视剧的时候,最好是选择一些历史剧,休息的同时也能学习。在这里要注意一下,看影视剧的时候要看有史实根据的,以免被那些虚构的电视情节误导了。

4、多总结

11.新课标下高三化学复习策略探究 篇十一

一、从专业方向探究教学,以高考为前提

认真钻研课程教学的标准、题库以及最近几年各省各地区的高考原题,这些以往真实的文本资料才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依据,只有透过学生自己仔细地研究,吃透高考的目标,才能精准地瞄向高考,更能抓住整个复习的重点纲要,从而使得在复课过程中不出现一点点的偏差。应该围绕新课标下的高考试卷所改变的结构形式、新旧内容在高考题目里发生的变化做好高考教学安排,及更新必修和选修的主要内容考核点和考核方式等一系列问题开展。

二、精心整理资料,合理制定复习方案

新课标下教学材料所展现出来的知识点并不像之前的旧教材那样有系统性,条理清晰,新化学教材所涵盖的知识面较为广泛,这一点就给所有的高三老师和学生在复习备考方面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想提高备考复习教学工作的有效性,最好整合好所拥有的教学资料,要找准整个教材的知识重点,理清整个教学模本的知识脉络,从而构建起化学学科的主干知识体系。通常高考前第一轮复习大概的思路是:从实验入手开始化学学习→化学物质及其相关变化→金属及其化合物→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极其能量→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水溶液中离子平衡→电化学基础→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认识有机化合物→烃和卤代烃→烃的含氧衍生物→生命里的基础有机化合物→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第二轮的复习工作:重点通常是专题训练,主要是根据当时社会上的热点联系课本知识进行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能力。第三阶段的复习工作主要是:回归课本,进行综合训练,查漏补缺。

三、编制复习题目,提升高考针对性

通常新课程在刚起步的时候,知识点都比较分散,课本的素材比较新颖,非常注重实际,所以建议高三化学的复习教材最好要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编制练习题目,从而整体提高化学教学的复习成效。在编制题目的时候,要注意好下面三点问题:1. 必须要符合《新课标》、《高考大纲》的严格要求;2. 重视提高基础性化学知识以及相关实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积极学习的能力;3. 重点注意那些最新增加的知识点以及当时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四、凸显主干知识,完善化学知识体系

大多数的主干知识以及重点章节内容就是高考的重点,比如氧化还原的化学反应、电离子化学反应、化学平衡式、电化学的基础知识,还有化学课本中所讲的重要元素(Na、Al、Fe、Cu、H、C、N、O、Si、S、Cl)跟相关的化合物以及各种有机物等一系列典型物质和实际的实验技能。由此可见,在复习的时候就应该突出上述一系列的重点知识,统筹安排课程,从而引领学生学习好课程中的重点定义、原理,进行归纳、整理,进而在各知识点间建立起内部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知识链和知识网。另一方面,必须注意那些新加上的知识重点。

五、注重基础性实验知识,进一步提高实验探究力

在化学课程中,实验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点,是化学高考的一项必考内容,更是化学高考的一大难点。因为化学的实验模块在课程里占得比重较多,可是很多地方都没开设实验教学,而且平时有很多原因会使得实验在教学过程里变得很薄弱,所以化学总复习必须增强化学的实验部分。新课标下的高考实验题目来看,大部分试题都是来源于教师的演示实验和课堂上的学生实验经历。因此,要认真复习化学课本教学中的实验课,弄清楚教学实验的理论、具体步骤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最好能够举一反三地进行实验,这才是最佳实验复习的重要保证。考前复习不仅可以化整为零,在一定程度上渗入各个教学复习模块专题中去,还可以设置相对独立的一个专题模块进行系统性的练习。

总之,面对最新改革课标下的高考,高三化学总复习应以最新的《考试大纲》作为依据,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为最终目标,重点突出化学的主要特点,从而提高化学复习的成效性。

12.​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反思 篇十二

转眼半年过去,一轮复习即将结束,结合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对一轮复习特总结如下:

一、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

按照学校和教科院的要求,上课之前坚持集体备课。根据之前制定的集备计划,主备人在提前备课的基础上主备一个周的课,在主备人集备的基础上完善优化个备,并完善课前学案,制定好课中案和课后案。确保每一节课都是备课组集体智慧的结晶。除了定期集备以外还有不定期的集备,组内成员互相讨论每一节课的补充细节,每日一练题目如何讲解等。通过集体备课,得出每一节课的学案,然后教师再根据个人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在集备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这样就提高了课堂效率,实现了教学目标。

二、抓好基础知识落实,夯实必备基础知识。

每一节课基本都要通过听写方式落实巩固基础,加强巩固落实的力度。规范听写程序,给学生印发听写纸,听写之后听写内容当天及时评阅,完不成批阅晚上回家完成批阅。对于听写不理想的学生,进行二次过关。抓好二次过关的听写和提问。讲评试卷的时候,对于基础知识部分也通过学生回答方式落实。

三、利用好晚自习,做好试题讲评。

正课时间进行一轮复习,尽可能给学生巩固落实的时间。试题讲评的任务就落到晚自习的身上。充分利用好每一节晚自习,根据学生做题的正答率做好试题讲评解析。一节晚自习基本要处理三天的试题,任务量大,时间紧,只能充分备课,提前准备,做好筹划,做到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效率。试题讲评做到先批阅再讲评,讲学生的薄弱知识点和薄弱能力点,规范学生的答题思维路径。

四、制定计划,按部就班复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预先制定计划。制定计划也要通过集体备课制定,组内每一位成员都要发言完善计划。制定计划之后严格按照计划复习,每人认真负责完成自己的任务。这样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保证了老师们其他的工作时间。

五、跳入题海还能跳出题海,精选题目。

负责选题的组员,将题目下载下来之后,首先自己要亲自做一遍,将题目筛选一遍之后,钉钉发其他成员再看一遍,确保选题精选,体现新高考的要求。不抢占和浪费学生的时间,确保练习的高效。

13.历史高三复习资料 篇十三

2.英国内战的简况:

1640年 “长期议会”召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642年 查理一世向议会宣战

1644年 克伦威尔率军在马斯顿草原击败王军

1645年 克伦威尔率“新模范军”在纳西比战役彻底击败王军

1648年 克伦威尔在普雷斯顿战役中击溃叛军

1649年 议会处死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

1658年 克伦威尔去世

1660年查理二世回到伦敦登位,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 “光荣革命”

1689年 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3.光荣革命: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畏惧革命时期的战争和动荡,因此决定发动宫廷政变,迎立詹姆士二世的女儿和女婿——信奉新教的玛丽和荷兰执政威廉任英国国王,这次政变由于没有发生流血斗争,所以被称为“光荣革命”。

理解: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专制统治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14.问题教学与高三历史复习 篇十四

一、教学目标问题化

将教学目标问题化、情境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情趣,而且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其在不知不觉的思考过程中解决了问题,培养了能力。如:教学《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时我结合《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设计问题如下:

1.1500年以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地域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是哪些西方人率先发现了新的航路,他们是怎样打破世界之间的隔绝状态的?请通过列表的形式整理迪亚士等人开辟新航路的史实。

2.根据材料进一步思考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并说说它对人类社会又产生了哪些影响。(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多段材料和图片)

3.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评价新航路的开辟。

二、学生自学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教学的基本顺序从传统的“先教后学”变为“先学后教”,亦即把学生自己能够掌握的学习内容(在已有发展区之内)让学生通过自学等方式先行解决,然后教师再针对学生不能独自解决的内容(在最近发展区之内)进行重点讲解或指导。由于高三历史复习课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初步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一般通过自学,学生就能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比如第一、二问涉及的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及影响。所以让学生自学能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三、自学反馈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展示自学的成果为主,教师及时地捕捉学生发现和理解不了的概念和难点。从内容上看,自学反馈主要以本节课的基础知识为主,即学生通过自学能够掌握的知识。自学反馈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主要有问答式、板演、书面练习等方式。问答式反馈对师生都有一定的要求:①教师提问的学生要具有层次性,依次为后进生、中等生、优秀生,最后教师点拨解惑。②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能插嘴打断学生的思路。③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坚决不允许看书回答,要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问题,但表述要规范。④自学反馈环节由于回答的问题都比较简单,因此不主张用讨论的方式进行,防止讨论流于形式。⑤教师在学生回答结束之后,可以就某个概念和难点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

根据以上三个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程度,笔者主要对第一、二问由学生自主反馈自学情况:(1)对于第一问教师可以让三个学生到黑板板演,板演存在的问题由其他成绩中等及优秀的学生进行纠正和补充。(2)对于第二问可通过多媒体展示材料,由学生一一加以概括,并形成笔记。(3)最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可向学生提出为什么西欧会掀起“寻金热”这个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可让学生进一步辨析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两个概念。

四、释疑解惑

所谓释疑解惑实际上是指单凭学生个体很难加以解决的问题,比如涉及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知识体系的建构以及理论观点和历史规律的归纳概括。这时往往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集全班的智慧加以解决。学生讨论便是常用的方法。教师在学生广泛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对主要问题进行点拨,就关键地方进行指点,拨开迷雾,让学生深入进去,起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作用。

比如第三问,教师可先向学生解释全球史观的概念,然后要求学生联系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进行分组讨论。学生通过讨论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世界由隔绝到联系;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总之,问题教学要注重问题设计的有效性,而有效的问题应该具备以下的特点:(l)从课标来看,有效问题应该能反映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2)从提问的对象来看,问题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3)从问题解决的过程来看,问题必须有足够的内驱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动机。(4)从问题的答案来看,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样学生才能够积极思考,答案会更有个性。

15.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计划 篇十五

以考纲、课本为主要依据,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为中心,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巩固第一轮复习成果,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历史基础、基本技能的掌握水平和多角度、多层次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时间安排

3.15——3.20 专题1、2

3.21——3.27 专题3、4 政治文明史模块

3.28——4.3 专题5、6

4.4——4.10 专题7、8

4.10——4.17 专题9

4.18——4.24 专题10 经济文明史模块

4.25——5.1 专题11、12

5.4——5.8 专题13

5.9——5.15 专题14

5.16——5.22 专题15 思想文明史模块

5.23——5.31 专题16、17

依据具体操作情况作适当调整。

三、具体措施

1、深入研究考纲及近年高考题目,把握高考命题趋势,做到复习有的放矢,增强实效性。通过“四新”(新观念引入,新材料使用,新情景设置,新问题提出)考“三基”成为目前高考试题的趋势。第一狠抓“三基”不放松(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牢固掌握主干历史知识;第二讲解新的史学观,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近代化史观。

2、备课组分工合作,集体备课,加强学习与交流。集全组之智慧,各位老师对照各自的任务,认真备课,上课前三天拿出教案和试题,同时组内多听课,多交流。

3、提高课堂效率,杜绝满堂灌。进行专题知识梳理,不能由老师包办,在老师布置下,课前或课堂完成。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规律性问题,得出结论,从而使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同步进行。

4、加强综合备课组活动,在热点专题探讨、文综考试组题、学情分析、文综考试方法等方面加强与政治、地理备课组的合作。

5、强化针对训练,增强综合能力。一强化定时训练;二强化规范训练,规范就是分数,规范就是能力,着力强调试卷做到四化(段落化、序号化、规范化、整洁化)。答题要求面宽、点全、语短。

6、上好两种课型,提高复习效能。

第一是专题复习课。要借助专题教学案,包括考点解读,温故梳理,合作探究,达标检测,高考链接,使学生牢固掌握历史主干知识,对主干知识抓住点,连成线,铺成面,网络化,系统化,构建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二是专题评讲课。包括考情分析,重点讲解,归类总结,反思整理,学生多思多问,老师少讲,答为主,着力点放在解疑答疑,析因纠错,解题方法与技巧点拔上。

16.探究高三综合历史教学复习策略 篇十六

高考试题特点及复习策略无疑是高三师生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高三的教学任务就是高考复习,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提高复习质量和效率。一年有限的复习时间,应如何安排复习进程、怎样有效提高学生复习效益等对于高三师生尤为重要。

2016年高考全国理科综合生物试题总体感觉是:平和、大气、灵活。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等新课程理念落到了实处,亮点颇多。与去年相比,试题呈现出如下明显特点——稳中有降、主干突出、立足实际、考查能力、且出题灵活,设置情景新颖。选择题部分着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非选择题部分着重考查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实验能力等;选修部分立足科技前沿,回归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下面结合生物试题的内容,探讨本套试题的几个主要特点:

1、遵循考试大纲,稳中求进,平稳过渡

生物试题总体难度适中,无偏题怪题,且题目难易比例得当,过渡平稳。试题的题干信息简洁,容易读懂,减少了因为情境设置过多而对考生造成的干扰。而往年丢分比较严重的遗传考题,今年也十分平和,从而降低了试题的难度。

2、立足教材考基础

(1)选择题主要考查教材识记、理解层次的知识,以低、中档题。

(2)非选择题直接考查生物学术语和教材中的结论性知识的理解。(3)利用教材中的素材作为考题的背景材料。

3、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

主干知识突出。整套试卷突出考查的核心概念有: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的分裂、分化、细胞全能性,DNA的复制和转录、动物激素调节、叶绿体中的色素、植物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伴性遗传、酶在代谢中的作用、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光 合作用、呼吸作用、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核移植技术等,而这些全部为高中生物主干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是生物试题的突出特点。

4、淡化记忆,强化能力

与2015年相比,今年生物试题非选择题部分的答案更为简洁,没有较长的表述性语句,学生答题的障碍主要表现在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上。

5、难度降低,灵活性增强

本套生物试题中没有涉及图形、曲线等信息,题干表述简明扼要,避免了情境设置过多对考生造成的干扰;《分子与细胞》模块较容易得分,该模块在本套试题中的分值有所增加,包括两个选择题和两个非选择题;往年考生失分比较严重的遗传试题,今年也非常平和。

6、命题角度新颖,重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细胞代谢是高中生物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第31题考查了采用图表的形式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联系,考查角度新颖意在考查学生对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关系整体过程的理解能力。出题人设计意图巧妙。

总体上来说,2016年高考生物试题在平稳过渡的基础上适度创新,重视考查学科素养,为中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高中课程改革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2017年高考备考主要针对2016年复习中的不足,在复习备考策略的基础上进行问题和策略的具体化。

1、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作为每年高考命题的指挥棒,有着极强的严谨性。等到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公布后,结合各种研讨会及网络等媒体必须及时对比与上年的变化,改动一个字都直接关系到当年高考试题的变数,复习时一定要在考纲和说明的指导下进行。要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灵活的融入课堂当中,首先尽可能早的认真做完各地高考题非常有必要,要多研究全国卷、各省市高考题。进行归纳整理,可以很清 晰地看出共性的东西,从中把握命题的方向及热点,在复习的时候就会心中有数。

2、制定全年复习备考计划,精心筛选一轮复习资料﹑积极整合二轮复习专题,合作探讨三轮习题。一轮复习夯实基础,二轮复习专题构建,三轮复习强化训练。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是决定高三生物总复习成败的关键环节,也是高考是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在整个备考复习中要制定每一节课的复习内容,并将具体计划落实到每一节课。

3、培养学生先准确记忆的习惯,要求学生必须以教材为根本。生物知识点凌乱、繁琐,记忆的非常多,基本知识识记要准确、完整、熟练。平时复习中必须加强课本中所有内容,包括问题探讨、本节聚焦、小字内容、图片图解、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旁栏思考题、课后习题等。应加强学生精读高考知识点,背熟概念、事实、原理、方法;默写名词性概念、生物学术语、结论性语句;及时发现和纠正错别字,理解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学以致用,力求规范、全面、系统、扎实、灵活。

4、在复习中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对过程思维要更加重视,防止学生只记住结论,搞不清来龙去脉。只关注答案,不注意分析过程,导致有些知识内容、有些类型的题目屡考屡错,必须让学生意识到每次考试的错误就是自己知识上的漏洞。学生读题推理能力、图表分析运用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和语言描述能力要进一步加强。简单说要学生首先要把题意读懂,充分挖掘图表信息,理解不同背景下的实验设计,更要灵活地将这些实验所涉及的方法与技术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解决相应的生物学问题,并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原理通过准确描述回答问题,这对学生能力要求非常高,需要师生不断训练、持续提升。

5、重视高频内容和题型,解决知识迁移能力不强问题。将平时练习中经常遇到高频内容和题型,尤其是相对模糊知识点和题型要及时积累,善于归纳,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提升自己。高考中选择题得分直接决定生物高考的成败,在高考备考 复习中必须穿插选择题强化训练。另外,通过训练提高解题质量,但要注意克服一味地追求多做题而不总结与反思,找出关键词句及基础知识或解题方法上的不足,要求学生对易错题的知识进行整理,对解题思路、方法进行归类。

6、加强生物答题的规范性和技巧性。高考理综生物试题中的非选择题部分绝大多数考生得分较低,主要是因为考生缺乏逻辑推理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不会根据题意做出合理、科学的判断,不会按照题目的要求进行规范的文字表达。要长期指导学生认真审题,挖掘一切有用的信息,认真组织语言,严格用规范的生物专业学术语作答,尽量避免口语化或网络用语,对于专业术语和易混汉字尽量板书,加强学生记忆。答卷时要做到层次清晰,言简意赅,逻辑严密,语言规范,文字工整,卷面整洁,绝对不能出现错别字。

7、更加注重抓落实。在理综试卷中生物虽然只有90分,但是在平时月考、模拟训练等考试中,生物成绩一般比物理化学要高,可谓“得生物者得理综”,在试卷批阅及平时基础知识记忆、作业资料的检查批改等方面,关注尽可能多的学生。同时,三轮强化训练尽可能多的面批面改,试卷面批面改是高三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要提高教学效率,绝不能忽视这一环节,当面指出学生的错误,加深其对问题的认识深度和重视程度,以后犯同样错误的几率会大大降低。

8、模拟训练中,注重考试心理的培养,教师在上课之余找学生谈话交心,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并给以心理疏导。指导学生考试要有信心、要细心、要有耐心,容易试题要小心,中档试题要细心,生繁难题有信心,始终保持平常心。尽可能做到基础题得满分,中档题得高分,较难题多得分,切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无谓失分。

17.探究高三综合历史教学复习策略 篇十七

【关键词】导学案;一轮复习;有效性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老师因此可以少讲,但学生多学。”笔者认为“导学案”教学是实现上述教育目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特别对高三而言,尤为显得重要。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以下特征及值得研究反思的问题。

一、高三一轮复习使用“导学案”的依据

(一)教学任务重、时间紧,是“导学案”推行的现实需要

目前,我市文科学生高考历史学科共涉及6本教材,其中必修三册与选修三册。学生要在高三一年的时间内完成这么多教材的复习并达到高考所需要的能力水平,可以说任务很重、时间很紧。“导学案”则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减少自主复习的盲目性,达到有序、高效地复习。

(二)弥补因现行教材编写体例所产生的知识缺陷,是“导学案”推行的必要性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是按照专题史的体例进行编写的,理论上,这种编写体例是对通史知识的拓展与深化。而按照历史认知规律,专题史的学习应该是以通史为基础的。但由于我市初中所学的历史也并非真正的通史,中考历史近几年又是开卷考,学生基础知识很薄弱,没有高中专题史学习所必须具备的通史概念与网络结构体系。采用“导学案”复习则兼有专题与通史复习,可以将教材专题史编写模式与考纲、试题通史式的编排所产生的矛盾得以一定的缓解。

(三)教师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准确把握,是“导学案”推行的可靠保证

“导学案”的核心是学生的“学”,但为了使学生的“学”能做到有的放矢,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最佳的复习效果,教师的“导”是最重要的保证。教师在“导学案”编制过程中,是在充分了解本校学情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深入研究多种版本历史教科书、《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考试说明》、近年来各省市高考卷尤其是重庆高考卷的基础上,采用集体讨论备课的方式后编写出来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果,这是“导学案”得以推行最重要的保证。

二、“导学案”编写的原则

笔者认为,“导学案”是教师在课前根据自己对学情、课标、教材的理解,有针对性、创造性地编制所任教班级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学案,它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所使用的“导学案”主要呈现了教师的思路,是将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有效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因而编写“导学案”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主体化原则

所谓主体化原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实现“ 以生为本,发展为本”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学生能够在“导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基础过关、问题探究等环节的调控,降低学习难度,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二)问题化原则

问题是复习的开始。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老师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仔细不行,只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问题设计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层层递进。总之,要有梯度、要有开放性,这样既能活跃课堂,又能提高学生的思辨性,从而提高复习效益。

(三)重组性原则

恰当重组教材合理舍弃“原版”,实现教学方式的最优化。重庆存在“一标多版”的现状,教师应由教材的“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在不违背教材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对不同版本教材“原版”适当舍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三、一輪复习“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

(一)目标:扎实推进、点点落实,夯实基础

由于课程开设的特殊性(一学年完成三册教学内容)所带来的是学生基础普遍较弱,而高三第一轮开始复习距新课学习(必修)内容已间隔近两年时间,学生对必修内容的印象已所剩无几。所以第一轮复习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夯实基础。按模块顺序进行,重点解决基础知识也就是教材内容的复习问题,尽可能按照教材所列的子目录中的知识点,一点一点落实每个单元、每一课的具体内容。

(二)栏目及使用:专题高考导航、基础过关、问题探究、巩固练习四个部分。

1.“目标导航  单元导读”:根据《考试说明》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对每一专题所涉及的所有考点进行剖析,指出本专题涉及的考点在复习中需要掌握的程度,便于学生自主学习,防止无的放矢。本栏目分两块内容:第一块是“专题考点”,将指导意见中的基本要求与发展要求进行整合,将“知道”“了解”“列举”等行为表述词略去,以知识点的形式出现。第二块是重点把握,根据《考试说明》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并结合近几年我省高考对本专题所涉及的试题特点分析后,确定本主题在复习中应关注的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尤其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去分析。本栏目以专题为单位,需要教师在每一个专题复习的第一节课中,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做适度解读。

2.“自主学习  基础过关”:本栏目以“课”为单位编制,是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重点。教师先将本专题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呈现本课的知识主线,形成知识框架。同时留出能在教材中直接找到的重点历史要素,由学生在课前以填空的方式完成(一般是前一天的晚上完成)。目的在于一方面可以通过填空对主干知识进行巩固;同时学生在完成填空时通过翻阅教材,又进一步熟悉了教材。本栏目的设置一般控制在学生能在20分钟内完成。同时在第二天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先用几分钟时间核对一下填空答案。

3.“重点问题  合作探究”:本栏目是课堂复习的核心栏目。这一栏目是针对本课中学生存在知识薄弱环节、教师认为需要加深理解的知识内涵外延、学生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设问,或对教材中的资料卡片、学习思考、知识链接进行问题的二次开发,通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共同分析,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是课堂教学中的重点教学内容。一般来说本栏目以问题链形式出现的问题不超过6个,时间控制在25——30分钟左右以便留出时间供学生完成课堂巩固及消化时间。

4.“巩固练习  及时评讲”:本栏目是对本主题内容在复习效果的检测,试题以选择题为主,一般10道选择题、一道主观题。试题主要考虑近两年的高考真题、模拟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便于学生通过试题加深对本课知识的理解。但所选的试题尽可能不跨专题和模块,这样才能与本课所学的内容真正吻合。本栏目在10——15分钟左右时间完成。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采用“导学案”教学的模式,是我们学校和教师自觉进行的本土化教学行为,这种教学行为具有很强的尝试性,而尝试的结果也很令人欢欣鼓舞的。在今后教学中,笔者作为一名一线历史教师将继续探究,希望历史教学能够焕发青春,让学生感受历史带来的浓浓书香。

参考文献:

[1]朱煜,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学习参观后的心得体会下一篇:学士论文导师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