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产林改造类型的划分(精选5篇)
1.低产林改造类型的划分 篇一
低产林改造种植桉树的可行性报告
忙安林场林区面积12.6393万亩,40%属于灌木林及低效低质产林,树木稀疏,生长过慢,达不到择伐指标,对公司而言是没有利益可言的。现云南省大力推广中低产林改造项目,据了解此项目发展迅速,政策有利于项目发展,现双江6个乡镇中低产林改造项目指标每个乡镇1万亩,主要种植树种为西南桦、U6(尾叶桉6号)、W5(刚果桉12号)、核桃。其中U6(尾叶桉6号)价值客观。
一、桉树介绍及其价值。
(1)桉树简介
桉树是桃金娘科,是世界上著名的三大速生树种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阔叶树硬质材之一。原产澳大利亚,全世界的桉树品种约有1000多种,引入我国栽培的有300多种,已推广种植的桉树优良品种有U6(尾叶桉6号)、W5(刚果桉12号)、DH32-
22、DH201-
2、DH19-6(杂种桉东海无性系)、LH1(雷林一号)、SH1(石岭一号)等。上述树种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引种栽培,均表现出适应性强、生长快,速生丰产性能好,产量高、周期短等优良性状。通常3-5年主伐,且一次种植,2-3次采伐,是培育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的最佳树种之一,也是四旁绿化、沿海防护林的优良树种。
(2)桉树的实用价值
目前,我国现有的森林资源所面临的环境压力和经济压力,已不
堪重负,中央已决然地让天然林休养生息。但我国现有的传统人工林面积只有4140万公顷,蓄积仅33立方米每公顷,生长量不足3立方米每公顷。据国家林业局预测,到2015年,全国的木材消费量将达到
3.3-3.4亿立方米,国内可供应量仅有1.9亿立方米,我国已经陷入“无林可采”的境地。如不能在短期内加快速生丰产林的建设,我们可能面临有钱买不到木材的局面。
桉树是一种缓解我国木材短缺的理想树种,在中央的政策和投资指引下,近年来我国的速生林蓬勃发展,这是见过50年来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大好局面,这当中尤以南方的桉树种植为佳。速生桉木材切片是高档纸浆制品的原料,桉树的大量种植可以提供我国造纸业、建造板材业所短缺的、必不可少的原料,可以说桉树将是一个改变我国造纸业、板材业命运的树种。
(3)桉树的品种特性
速生桉树种喜光、畏寒,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山地红壤、黄红壤及壤质土壤上生长良好。地处亚热带,光热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年均气温20.2℃,年降雨量为1400—1800mm,土壤类型为丘陵砂页岩红壤,气候条件和立地条件适宜速生桉经济栽培需要。
二、速生桉的市场需求与前景
随着我国造纸业近年迅猛发展,造纸原料需求不断增加,作为造纸优质原材料的桉木片供不应求,开发速生丰产桉前景看好。国产木
浆仅占原料10%。据悉,目前国内和国际市场造纸原材料日趋紧缺。据世界著名森工咨询机构芬兰亚科波吕咨询公司调查,全球林纸产业总销售额排序位居电信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之后,超过了钢铁工业和航空航天工业,世界纸张消耗将持续增长。
为解决以木浆为原料的高档印刷纸、强韧包装纸等需求,国家每年不得不花费大量外汇进口木浆和纸制品。当前我国人均年消耗纸量只有25公斤,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均年耗纸量达200公斤。
成林后的速生桉可轮伐3期(3~5年为一期),每亩速生桉每批次可生产木片6-9吨,按现行价计,每吨可创汇400元,每批次亩产值达3200元,而每亩的投入只需1000元,效益十分可观。双江有一座纸厂,并且还在增加年产10万吨高档纸浆的设备机器,目前原料只有竹子和甘蔗渣,所以原料是远远不足的。
三、经费预算及筹措方案
按出材量1立方米/亩的指标出售,300元/立方米。在低产林改造项目的政府补助是:140元/亩。
1、前期成本:
打穴种植:1.8元/穴×107株/亩=192.6元/亩;
种苗:0.5元/株×110株/亩=55元/亩;
肥料:6元/株×107株/亩=642元/亩;
施肥抚育:25元/亩次×4次=100元/亩;
管理:30元/亩
合计:1019.6元/亩(管理3年为限)
按期付款:第一年种植肥料3元/株×107株/亩=318元/亩,施肥抚育25元/亩次×2次=50元/亩,管理费30元/亩,种苗0.5元/株×110株/亩=55元/亩,打穴种植1.8元/穴×107株/亩=192.6元/亩,第一年共投资645.6元/亩。
第二年肥料1.5元/株×107株/亩=160.5元/亩,施肥抚育25元/亩次×1次=25元/亩,第二年共投资185.5元/亩。
第三年同第二年共投资185.5元/亩。
2、产 值:
400元/立方米×8立方米/亩=3200元/亩(以五年生桉林出材8立方米/亩计)。(实际考察产量更高,本地方纸厂收购400元/吨,每立方米桉树高于一吨)
3、后期成本:
采伐运输费:70元/立方米×8立方米/亩=560元/亩;税费: 320元/亩(育林基金40元/立方米);
4、净收益:
3200元/亩-(1019.6+560+320=1899.6)元/亩=1300.4元/亩。
低产林改造的木材砍伐指标可以投标出售,由于是绝伐,木材价格应该可以往上提高按出材量1立方米/亩的指标出售,300元/立方米。政府在低产林改造项目上的补助是140元/亩。伐后低产林改造项目承包给有经验的老板来完成,一般按以上价格实行,肥料由公司自己购买,由乙方施肥,那么1019.6元/亩-642元/亩=377.6元/亩,据思茅市场调查,现低产林改造价格在380元/亩左右偏差不大,成活率保证80%以上。
目前考虑到的方案:
1、种植二到三年后出租林地:以10年或20年为限,每年每亩地150-200元,10年可砍伐2次,此方案可行省事,回收成本快。
2、五年后砍伐:净收1300.4元/亩,后期15-20年可砍伐3次,此方案可行,但时间过长,恐花费过大造成公司压力。
3、出售指标砍伐完后出租土地,30年为限,每亩15元以上价格出租,此方案对公司而言是没有长远发展道路可言的。
附:中低产林可实行贷款,超过万亩中低产林改造允许在农业发展银行融资贷款。
2.加快我县低质低产林改造的探讨 篇二
关键词:低质低产林改造;低产林改造;低产林;改造;造林
中图分类号:S75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261-1
林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对于通榆这样一个贫困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事情,从当前的林业情况来看,我县的林业生产正在从外延的扩大再生产逐渐转化为内涵式发展。随着植树造林的不断扩大,我县现有的农林荒山荒地正在逐渐地减少,这样一来,造林问题已经不再是人们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保护和提高造林林分质量。
低质低产林是一种林分质量低劣、单产低下、木材出材量少、基本上没有培养前途的森林资源。这样就不能充分发挥森林的诸多效益,从而会造成林分立地因子、资金等资源的浪费。因此说提高森林的林分质量,加快低产林的改造显得更加重要,这也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1我县低质低产林改造的现状
通榆县位于吉林省西部,是一个农业大县和贫困县,低质低产林较多,经过多年调查研究,我县的低质低产林总共有20.803公顷,这其中:有林地为5.208公顷,疏林地10.025,其余为不成材林地。经过调查发现,我县的低质低产林都是立地条件差所致,不能很好地进行适地适树造林,或者是因为造林后的林木保存率比较低等原因。根据统计,通榆县的低质低产林因为立地条件差而形成的占有比重为3.5%;不能适地适树造林形成的占35.1%;林木保存率低下的原因占14.8%;其他原因占7.8%。这些低质低产林中有一半是五六十年代栽植的小叶杨,生长不良,植株矮小,弯曲,尖削度比较大。同时也有一部分林木是由于造林保存株数不够,加上长期管护不善而人为形成了一定数量的疏林地,还有些是由于干旱,导致生长不良,这些林木即使在采伐后也会形成林木销售收入小于营林生产的投入,致使更新费用不足,因而也不利于林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2影响我县低质低产林改造的原因分析
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县由于低质低产林改造受到一定程度指标的限制,改造的速度比较慢,结合几年的实际情况来看,通榆县五年来的低质低产林改造面积为20000公顷,而平均每年完成的改造面积按400公顷计算的话,则需要近50年完成低质低产林的改造任务。从另一个方面看,低质低产林改造速度之所以慢,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费用高而且经济效益低,这样就使得维护营林再生產的奖金得不到很好的解决,特别是改造后重新造林的难度加大。还有就是每年低质低产林改造的指标有限,这也是影响到低质低产林改造慢的一个原因。
3加快我县低质低产林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实践证明,林业一旦形成低质低产林后,如果说不及时进行改造的话,就好比亏损的企业继续营业一样,如果不能及时改变低质低产林的现状,就很难实现林业的良性循环和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目标。
众所周知,营林生产不同于农业生产,营林生产需要的周期比农业生产需要的周期要长很多,尤其是营林生产在初始阶段,投入的费用高,而大部分的低质低产林都是在林业的中龄林阶段形成的,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林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低下,在科学技术不发达和木材综合利用率较低的林业部门,低质低产林长年累月处于滞销状态,大部分林木资源是被当做烧柴处理掉了。再者说,从林业生产投入资金的使用情况看,低质低产林在造林时投入的成本和其他林分一样,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资金的成本还会增多。林分一旦形成了低质低产林,虽然每年也会有生长量,但是生长量却是没有多大价值的林木资源,但是每年的管护费用,防火费用,资金的利息等却在逐年的增加,还造成了林地资源的浪费。因此说,加快低质低产林的改造工作势在必行。
通榆县的一些林场近几年通过改造低质低产林,承包给林场职工或农户的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签定合同的形式确定造林者的承包经营权,既改造了低质低产林,又解决了造林所需要资金的问题,还解决了造林不适地适树的问题,提高了林地的投入产出率,进一步活化了林业资金,发挥了林业应有的作用。
4加快我县低质低产林改造的几点建议
根据上述调研,结合我县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要加快我县低质低产林的改造宜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开展充分的调研,反复论证,从市场经济和资本运作的角度去考虑我县低质低产林的实际情况,通过事实提高林业工作者对加快改造低质低产林的认识。
(2)在针对我县的低质低产林改造完成之后,如果林木的销售收入不能足够地为更新造林提供费用,则建议上级部门或本地财政部门给予财力扶持,也可通过银行贷款予以安排。
(3)在实际工作中,要针对低质低产林改造完成的单位,可以考虑通过多种形式完成年度造林任务。比如说把土地承包给农户进行造林,在造林时采用林农间作或按比例分成等形式,用承包地款补偿更新造林费用,同时签定法律合同,以确保造林能够顺利完成。
(4)对于低质低产林比较多的林业部门,要进行调查论证,建议上级部门适当放宽低质低产林改造的指标。如果有单独完成更新造林的林场或林业部门,在申报上级后可以进行造林,超出计划的部分可以单独申请主管部门批准。
(5)完成低质低产林的改造要有一个详细的计划或方案,同时要根据条件的不断变化,及时调整计划或方案,确保低质低产林的改造顺利实施完成。
3.低产林改造类型的划分 篇三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湖北省低产林改造工程(以下简称“低改工程”)是省委、省政府适应现代林业建设要求,调整和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林地产出率,促进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为加强低改工程的建设管理,根据《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鄂发〔2004〕5号)、《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低丘岗地和低产林改造工作的意见》(鄂政发[200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LY/T1690-2007)、《湖北省低产林改造工程总体实施方案》等有关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低改工程坚持的主要原则:低产林改造是指对因受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明显低于同类立地条件平均水平的林分进行优化改造和高效利用。低改工程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原则;适地适树(适品种、适种源)、良种壮苗的原则;定向培育、集约经营的原则;集中连片、示范带动的原则;群众自愿、稳步推进的原则;生态优先,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条 低改工程的主要任务是从2007年起至2016年止,改造低产林500万亩,建成速生丰产林、高效经济林基地。
第二章工程组织管理
第四条 省级成立“湖北省林业局低产林改造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统一研究、部署和协调低产林改造实施过程中的重大事项。设立“湖北省低产林改造工程建设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省低改办”),具体负责对低产林改造工程的指导、组织、管理、检查和监督等日常工
作。对省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实施低丘岗地开发建设为茶果园的低产林部分,省林业局负责办理林地改造和使用等相关手续,培育种苗,提供技术支持。
第五条 各地要加强对低改工作的领导,成立各级低产林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安排、审议、协调工程实施中的重大问题,明确工程建设管理专班,具体负责低改工程的实施。
第六条 低改工程的管理培训工作实行分级负责制。省级培训的对象为市(州)、县(市、区)主管工程实施的管理和科技干部;县级培训的对象为具体从事工程管理人员、施工人员,以及有必要培训的林农或业主。
第七条 低改工程以县级总体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文本为依据,按前期准备,施工与监理,核查和综合验收等四个阶段进行控制和管理。前期准备阶段包括:低产林调查评价、作业设计、查验审批、造林地整地准备、种苗准备,以及相应的技术和物资准备等,目的是为工程实施创造条件,打好基础,应在工程施工前全部完成;施工与监理是按照作业设计的区域范围、作业面积、改造方式、营造林方法、种苗配置(良种使用和苗木标准)、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措施等要求开展施工,并实施监理制度,此阶段工作任务一般在当年春季前完成;核查是对当年低改造林进行竣工检查,为资金管理和成效管理提供依据,一般在当年的秋季完成;综合验收是在第三年对第一的实施低改成效进行综合验收和评价,确保改一片、成一片,变低产为高产。
第八条 全省各级应建立低改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切实加强对工程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管理和评价。
第三章工程范围和技术要求
第九条 低改范围重点是责任主体落实,林权明确,立地条件较好,因不适地适树或种质低劣,多代萌生、管理粗放和遭受严重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造成林相残败的林分;无培养前途的“小老树”林分。不包括原始林,特殊灌丛林林地;不包括退耕还林等国家补助的重点工程造林区域;不包括自然保护区、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区域;不包括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大江大河、大中型水库迎水面和水源地保护区域及土壤地理条件差,表层土壤不足30厘米厚度,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
第十条 低产林界定分为通用标准和经济标准。按通用标准低产林包括:林相残败,功能底下,并导致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林分;林分优质种质资源枯竭,具有自然繁育能力的优良林木个体数量低于30株/h㎡的林分;林分生长量或生物量较同类立地条件平均水平低30%以上的林分;林分郁闭度小于0.3的中龄以上的林分;遭受严重病虫、干旱、洪涝及风、雪、火等自然灾害,受害死亡木(含濒死木)比重占单位面积株数20%以上的林分(林带);经过2次以上樵采,萌芽能力衰退的薪炭林;因未适地适树或种源不适而造成的低产林分。按经济标准低产林包括:树高、蓄积生长量较同类立地条件林分平均水平低30%以上;林分中目的树种组成占比重4成以下;商品林预期出材率低于50%;生产非木质林产品,连续3年产品产量较同类立地条件林分的平均水平低30%以上;生产非木质产品,林木或品种退化,已不适应市场需求。
第十一条 低产林改造方式要结合立地条件分别针对不同的改造对象,主要采取更新改造和综合改造等科学、合理、有效的措施,避免改造后的林分再次成为低产林。对于残次林、劣质林,树种(或种源)不适林,病虫危害林,衰退过熟林和经营不当林,可以采取更新改造方式。更新改造是将改造小班所有林木一次全部伐完或采用带状,块状逐步伐完并及时更新。具体实施时,应综合考虑技术、水土流失情况、地形地势条件等对改造小班进行全面改造,也可以采用带状改造和块状改造等方法,逐步交替更新。更新改造时,一个小班皆伐面积不得大于300亩。对于低效灌木林、低效纯林、残次林、劣质林及树种不适、病虫危害、经营不当等林分,可采取综合改造方式。综合改造是通过采取补植、抚育、混交、调整等多种形式和带状改造,林冠下更新,群团状改造等综合措施,调整林分结构,提高林分质量。
第十二条 低改工程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要加强环境保护。应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防止因外来生物入侵而导致的生物污染,加强对珍稀林木和古树名木的保护,防止物种灭绝;应结合实际情况,尽量保留目的树种、幼树和原生植被,控制对现有植被的破坏;应采取科学合理的作业措施,避免或减少新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低效林改造一般不宜全面清林和炼山,坡度在25°以下的,一般采取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方式,对地势较平坦、灌草茂密、全面整地不便、营林生产不能满足经营要求的,可以适当考虑全垦整地方式。坡度大于25°,且有一定的相对高差的改造地段采用穴状整地方式,无论什么整地方式,一定要按生态、环保要求进行,山地、丘陵要适当保留山顶、山脊和山脚天然植被,坡长每30米,沿等高线保留3-5米宽原生植被。
第十三条 低改工程要适地适树(适品种、适种源)、良种良法。在林种选择上坚持以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纸浆林等工业原料林为主,适当控制经济果木的规模,努力化解市场风险。在树种选择上根据我省实际,拟发展中嘉杨、中潜杨、中监杨、鲁山杨、375杨、圣山杨、山地杨、丹红杨、湿地松、火炬松、日本落叶松、杉木、马褂木、枫香、泡桐、枫杨、楮树、金丝楸、楠竹、雷竹、乌桕、油茶、黄连木、野黄桂、板栗、柑橘、核桃、胡柚、冬枣、杨梅、茶叶、桃、梨、桂花、宜昌楠、日本花柏及优良乡土树种等为主。在营林技术方面要大力推广良种壮苗技术、科学造林技术、高接换种技术、平衡施肥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等新型实用技术和办法,科学改造。在种苗的使用上要依照《种子法》和《林木良种推广使用管理办法》加强对种苗的管理。低改工程用苗必须是经国家和我省已审(认)定并推广的优良林果种苗及优良适生乡土种苗。林木良种使用率达到80%以上,种苗受检率100%,Ⅰ级苗造林使用率达到90%以上,Ⅰ、Ⅱ级综合苗造林使用率达到100%。种苗实行“统一育苗、定点供种、定向供应”管理。
第四章工程设计与施工管理
第十四条 低改工程要坚持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项目各县(市、区)要按《湖北省低产林改造总体实施方案》确定的建设项目,编制本地低产林改造总体实施方案由市(州)林业局审(认)定后,上报省低改办备案。省局成立低产林改造工程造林作业设计评审委员会,专门负责对各县(市、区)的低改作业设计进行审查批复,一年一审。
第十五条 各县(市、区)依据审(认)定的低改工程总体实施方案和省低改办下达的低改任务,开展作业设计。作业设计以小班为基本单元,设计文件包括:采伐作业设计,营造林作业设计和单项工程作业设计。经市(州)林业局低改办审核后,于每年10月底以前报省局低改办审批,作业设计未通过省局评审委员会评审并批复的不得施工。
第十六条 低改工程必须根据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二类调查)成果,到实地按低产林标准重新调查,现场设计,确定改造对象和改造方式,并将任务量落实到作业小班和山头地块,设计时要因地制宜,采取针阔混交、种间混交、带状混交、块状混交、林药、林茶、林菜及乔、灌、草合理配置等复合型种植模式(混交比例一般不低于20-30%),避免林种、树种单一。
第十七条 各县(市、区)低改办要及时客观地与低改造林主体签定造林和管护合同,依法跟踪管理,明确奖惩条款,坚决杜绝假借低改之名,行砍树伐青之实和弄虚作假等现象发生,保证低改造林不反弹,以提高低改成效,巩固低改成果。
第十八条 经审批的作业设计是施工的主要依据。各地要严格按照作业设计的区域范围、作业面积、改造方式、营造林方法,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措施等要求开展施工。不得擅自易地改造或降低低改标准,要加强岗前培训,编制施工月志和施工卡表,确保科学施工、规范施工、安全施工。
第十九条 低改工程实施监理制度,以保证作业过程中的各环节控制和有关技术要求的落实。
第五章 工程计划管理
第二十条 低改工程项目建设任务和计划安排必须依据批复实施的《各县(市、区)低产林改造总体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执行。
第二十一条 低改工程计划一般在即将实施低改工程建设前一年的8-9月份下达,以便做好作业设计和种苗准备等工作。
第二十二条 各级低改工程管理部门和造林主体要切实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单独建账和核算,真实、完整地披露相关专项资金会计报表及信息资料,规范财务行为,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低改工程省级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另行制订。
第六章 工程监督与检查验收
第二十三条 工程监督包括信息交流、现场检查、监督、施工监理、报表审查、审计监督和调查评价等形式。各级低改工程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低改工作各个环节的监督和管理。
第二十四条 低改工程检查验收实行县(市、区)级自查,省、市(州)联合核查两级检查验收方式,包括核查和综合验收。县(市、区)级自查由各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完成,本县(市、区)低改自查报告分报市(州)低改工程管理部门和省低改办以备核查和综合验收。核查验收内容包括:作业地点、面积和范围;改造方式;采伐作业实施情况;营造林作业实施情况;种苗情况;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执行情况;病虫害防治等森林保护措施;各项技术要求的执行情况等。
第二十五条 营造林核查主要指标包括:面积核实率、良种使用率、苗木合格率、栽植合格率等;综合验收主要指标包括:面积核实率、面积保存率、抚育管护率、补植合格率等。
第二十六条 建立资金扶持和惩戒机制。按照省政府《关于推进低丘岗地和低产林改造工作的意见》和《湖北省低产林改造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的要求,对任务完成好、工程质量高的县(市、区),按任务量和工程质量落实相关资金扶持补助或以奖代补;对任务完成不好、问题突出的,责令限期整改或实施工程项目动态管理惩戒措施。
第二十七条 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及时收集、整理工程项目各环节的文件资料,建立健全低改工程档案,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查。
4.南方油茶低产林改造新技术 篇四
一、改造林地 油茶低产林,主要是杂灌丛生,林地条件差,水肥不足等自然条件造成。对于有杂灌的林地,首先要进行一次性全面、彻底地清除。在清理林地时,不但要清除杂灌,对油茶老、劣、病、残、差株也要一并砍掉。通过一定的林地改造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林地质量,对林木生长势必起到提纯复壮的作用。
1. 垦复。地势平坦、坡度不大的林地,全垦;坡度较大的林地,可采用留带保土全垦法(即在山头、山腰与山脚处各留3~4米宽带不垦,待下年再垦,以利于水土保持);坡度在30度左右的林地,沿山地等高线进行隔带垦复,带间宽度视油茶的行距与坡度大小而定,逐年更替垦复;坡度大于30度以上的油茶林地,先全面砍除杂灌木草,然后围油茶树株扩穴,穴大小以树冠垂直投影的面积为准,边挖土、边培根,并将杂草灌木埋入油茶根盘内。
2. 施肥。油茶低产林,长期荒芜,生产发育不良,产量偏低,这也与土壤严重缺肥有很大关系,因此,结合垦复,增施一定量的肥料,是大幅度提高油茶产量的关键技术措施。
①施肥原则。大年以施磷、钾肥为主,小年以施氮肥为主;秋、冬施有机肥,春、夏季施速效肥(化肥);大树多施,小树少施;丰年树多施,不结果树或结果甚少的树少施或者不施;生长势强树少施氮肥,多施磷钾肥,生长势弱树多施氮肥和有机肥;林地条件好的,生长势强的林分施磷钾肥,林地条件较差生长势弱的树,要多施氮肥和有机肥。
②施肥数量与方法。a.施肥量:磷肥每亩40~60千克,钾肥每亩10~20千克,氮肥每亩30~40千克,有机肥每亩600千克以上。b.施肥方法:施肥时,在树的后坡(上坡)沿树冠外缘投影处,开串圆形环状沟,沟深20厘米左右,施肥后盖上土。肥料不能施在表土面,也不能把肥施成一堆,这样都不利于茶树根的吸收。
二、合理疏伐、修剪低产树
1. 低产树的疏伐。由于低产林从未疏伐或修剪过,造成树冠郁闭紊乱,枝头密生,交叉重叠,光照不足,从而加速了树的衰老,树冠内枯枝增多,结果量少,常发生落花落果和结果有大小年现象。因此,必须疏伐过密株、弱株、病株、品种差株。通过疏伐低产树体,使林地结构合理,树势恢复健壮,从而保留优质品种,提高茶油产量。
2. 修剪。科学进行低产油茶树修剪,是促进低产油茶树改造的一项重要措施。成年油茶树喜光,一年到头花果不离枝,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和充足的阳光;而粗放经营或荒芜油茶林,油茶树阳光被树枝遮挡,缺乏营养和阳光,造成产量低、品种差:因此,科学修剪低产油茶树能提高产量和品质。①修剪时间:油茶树修剪,一年四季都可进行,但以油茶树收摘后到春梢萌发前进行最好。②修剪方法:油茶树修剪应根据品种、树龄、林相和树形等综合考虑,选用科学的修剪技术,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如寒露籽树树冠高,向上徒长,直枝竖立,侧枝高而细,采取上控下促方法,可促使其向横向生长,应短截冲顶枝,疏去短碎枝,以利于开花结果。由于在现有的低产油茶林中,有不少是一穴多株的,主干多、树冠拥挤、枝条重叠、受光不足,造成内膛空虚,着果趋于表面,易遭病虫为害,产量很低,因此,可以逐步除去一部分生长弱、病虫害严重和劣种的植株或萌芽条,或用刀剥去蔸上的树皮,不让其萌发。同时,要剪去弱枝、病虫枝、过密枝、交错枝、枯死枝和下垂枝,使其逐步形成多干半圆球形树冠。为了不影响油茶当年的产量,修剪最好分年分批进行。冬、春结合挖山垦复,修剪大枝干、蚂蚁枝以及小树定型,以利于枝条萌发,更换树冠,减少病虫害;夏季结合中耕修剪徒长枝、下脚枝和枯枝,使林内通风透光,多着花果,提高产量。修剪下来的枝条要及时运出林外烧毁,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三、定期防治病虫害 坚持“以预防为主,防管结合”的方针,在4~7月份定期喷洒波尔多液、硫菌灵、多菌灵等杀菌剂(选一种使用)。有天牛、象虫等虫害的选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喷杀。
四、适时采摘油茶果 福建油茶大多是立冬籽,当树上有10%的茶果微裂、容易剥开,种子乌黑、呈现全成熟时即可采摘。具体时间是立冬过后1~2周。
(作者联系地址:福建省建瓯市迪口镇新建路2号 邮编353133)
5.湖北省板栗低产林标准化改造技术 篇五
1抚育管理
1.1林地清理
将板栗林中除板栗树外的其他乔木、灌木及杂草连根挖除,时间为秋冬季节。
1.2深翻扩穴
在秋冬季节结合施基肥进行,以树干为中心,由内向外、由浅到深地进行松土,翻土深度20~50 cm,直到树冠投影外。对坡度较大的地方沿树盘外修筑土埂,蓄水保土。
1.3合理施肥
1.4土壤施肥
3月中旬~4月中旬,施好催芽肥,每株施板栗专用肥025~050 kg。5月收割青草等绿肥,于栗树根际埋青。7月中旬~8月中旬施果实膨大肥,每株施尿素050~100 kg和过磷酸钙100~200 kg、氯化钾050~100 kg,或者施复合肥100~250 kg,采用放射状沟施或多点穴施,施后覆盖。采果后的9~10月结合土壤深翻施基肥,每株施复合肥1 kg或者农家肥2000~3000 kg。
1.5叶面施肥
5~6月追施保花保果肥,叶面喷施03%尿素、03%硼砂和03%磷酸二氢钾混合液,降低空苞率。
1.6除草
每年中耕除草2次,在杂草旺长时及秋季栗实采收前进行,除草深度15~20 cm(将草皮就地作绿肥埋压在树盘内)。
1.7保墒
5~8月,视土壤墒情,树盘覆盖。
1.8抹芽
芽萌发后,采用选优去劣原则,抹除或用刀削去过密嫩芽,以节约养分,改善光照,促进其它器官生长。
1.9摘心
当新梢长到50~70 cm时,摘除顶端幼嫩部分,以促进枝梢的加粗生长,提高新梢养分积累,促进花芽分化,提高坐果率。
1.10增雌减雄
为减少雄花过多而造成的营养消耗,采用去雄的方法,当雄花序轴生长到1~2 cm时,采取人工摘除雄花总量的2/3,可节省大量的养分,促进雌花芽的分化、发育,提高结实率。
2密度调整
2.1适用范围
密度大,结果少的林分。应以保持郁闭度060~075为宜,密度为每公顷450~600株。
2.2间伐
在保留适当密度的前提下,优先伐除树势弱、病虫危害严重的栗树;结合品种优化,优先伐除品种差的栗树。优先伐除树冠开张度小、树干过高的栗树,促使栗园整体矮化,便于日常管理与采收。
2.3回缩
为了使骨干枝数量恰当、分布合理、结果枝组分枝均匀,宜分年逐步回缩骨干枝。对骨干枝从3~4年生分枝处进行重剪。每年回缩1/3的骨干枝,分3年完成。回缩后适当开张角度,促进隐芽萌发。
湖北林业科技第43卷
第4期杨春惠 等:湖北省板栗低产林标准化改造技术
3品种改良
3.1适用范围
对密度适中、生长旺盛、主干较低、树形较好的幼壮龄品种低劣栗林,宜采用高接换种。对密度适中、主干高、生长旺盛的幼壮龄劣种栗树,宜采用截干低位嫁接。
3.2品种选择
选择经湖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的板栗良种和地方农家品种。适合湖北省发展的优良品种有:①早熟品种:‘红毛早’、‘早枣红1号’、‘六月暴’、‘鄂栗1号’、‘鄂栗2号’;②中熟品种:‘恩施油栗’、‘桂花香’、‘羊毛栗’、‘浅刺大板栗’、‘八月红’、‘中迟栗’、‘金栗王’、‘罗田乌壳栗’;③晚熟品种:‘红光油栗’、‘九月寒’。
3.3砧木选择
采取高接换种的方法时,每株选择3~5个分枝角度适当、干直光滑、无病虫害、生长健壮的3年生以上主枝做砧木。
3.4接穗的采集
采集优良品种母树树冠外围中上部发育良好、芽饱满的1年生发育枝作接穗。在春季萌芽30天前采集,或冬季结合修剪采选。蜡封后贮藏。采选的接穗放在3~8 ℃的低温处用沙埋藏备用。
3.5嫁接时期
3月下旬~4月上旬。
3.6嫁接方法
3.6.1高位嫁接
高位嫁接的方法有劈接法、切接法、插皮接、插皮舌接和腹接,根据砧木截头的直径大小采取不同的方法。高接部位应选3年生以上的枝条嫁接, 部位应在距枝条基部15~20 cm处。以高接部位枝粗2~3 cm的采用劈接或切接,插接2个接穗。高接部位枝粗4 cm以上,采用插皮接或插皮舌接,插接3个接穗。若内膛光秃的骨干枝或树干上需要补接的部位,要每隔40 cm进行腹接。然后用塑料带绑严砧木和接穗的切削伤口。
3.6.2低位嫁接
在距地面40~60 cm处,将其锯断,削平断面,用插皮的方法接上3~5个接穗。然后用塑料带绑严砧木和接穗的切削伤口。
3.6.3嫁接后管理
嫁接后及时清除萌蘖、绑柱防风、摘心2~3次,适时解除绑扎物。注意防治虫害。
4修剪更新
4.1整形修剪
低产幼林嫁接后未适时修剪的,树干过高,分枝少,病虫滋生,采用多留少疏的分散修剪方法,对光秃部位较长的主侧枝主要通过撑、拉、压、吊等措施,促其下部的隐芽萌发,再通过摘心和回缩修剪充实结果部位。
nlc202309031724
4.2内膛修剪
低产成林多放任生长,少有采用清膛扩冠修剪法,主枝过多,后部光秃,树冠密接,仅表层结果,应结合林冠开窗,合理培养内膛枝组,以形成立体结果的树形;树势衰弱结果枝少,采用以疏枝短截为主的“集中”修剪方法;反之,便采用以留养长放为主的“分散”修剪方法。另外还适当选留冠内斜枝上生长的徒长枝,作结果枝组或更新预备枝培养。
4.3重度截干更新
对生长极度衰弱的栗树,从基部疏去部分过密的大骨干枝,每株保留4~6个主枝,在直径30~70 cm处实行重度截干更新,然后利用萌生的新梢培养成结果枝头;对主干被风吹折或者病虫害严重的栗树,采取在原嫁接口以上的主干06~10 m处实行重度截干更新,促进萌发新枝,翌年选留4~5个新萌发的枝条,并及时除萌摘心,培育成新的树冠结果。
5病虫害防治
5.1板栗主要病害及防治
5.1.1栗疫病
栗疫病主要发生在板栗的树干、主枝等部位,发病初病斑水渍状,黄褐或紫褐色,皮层组织腐烂,病部略微凹陷,有酒糟味,干燥树皮纵裂。3月开始发病,6月进入盛期,染病枝干陆续枯死,10月后病情逐渐停止发展。
防治方法:苗木调运时,实行检疫,防止传播;清除病死树和重病树,集中烧毁,土壤用生石灰消毒;剪除已感病的枝梢,刮除树干上病斑坏死皮层,然后用抗菌剂(402)50倍液涂刷枝干或200倍液喷树冠,15天1次,连续喷2~3次,控制病菌蔓延扩散;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
5.1.2膏药病
膏药病常于多雨季节在树枝上形成黑褐色病斑,严重时树枝被害枯死。
防治方法:冬季剪除病枝;发生季节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防治。
5.1.3炭疽病
炭疽病危害栗叶,嫩枝幼干和栗果,造成栗叶早落,嫩枝幼干枯死和栗果霉烂。
防治方法:4~5月喷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7天1次,连喷3次,或在早春发芽前用波美4~5°的石硫合剂喷树枝抑制菌源产生;发病季节用多菌灵、退菌特800倍液于6月中旬后隔15~20 d,连喷3次;加强管理,增强树势;冬季清除林内枯枝落叶、果。
5.1.4白粉病
4~5月染病叶初期出现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块状退绿病斑,随着病斑逐渐扩大,嫩枝、嫩叶被害表面布满灰白色粉状物,发生严重时,幼芽和嫩叶不能伸长,皱缩卷曲,凹凸不平,叶色缺绿,影响生长发育,甚至引起早期落叶。到秋季病斑颜色转淡,并在其上产生初为黄白色,后变为黄褐色,最后变为黑褐色的小颗粒状物。
防治方法:清除有病的枝梢,并及早烧毁;发病期喷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
5.2板栗主要虫害及防治
5.2.1栗瘿蜂
栗瘿蜂以初龄幼虫在芽内越冬,春季树液萌动时,开始危害,5月下旬、6月上旬成虫羽化飞出产卵,初孵幼虫蛀入芽内取食、越冬。翌春形成瘿瘤。不能抽发新梢和开花结果,有时在瘤瘿上着生畸形小叶,瘤瘿多时常使枝条枯死,严重时全株枯死。
防治方法:冬季结合修剪清除细弱枝、内膛短小枝,消灭越冬幼虫;幼龄栗园可在4月中、下旬,人工摘除虫瘿;于5月下旬~6月上旬成虫羽化盛期,用25%灭幼脲悬浮剂1 500倍液喷洒树冠,杀灭成虫。
5.2.2剪枝象甲
板栗剪枝象甲成虫咬食嫩叶,新芽和幼果,幼虫蛀食果实内子叶,蛀道内充满虫粪,被害果实完全失去食用价值和发芽能力。
防治方法:捡拾虫苞,集中烧毁;5~6月中旬用25%杀灭菊酯1 500倍液喷雾防治。
5.2.3栗大蚜
栗大蚜以成虫和若虫群集在新梢、嫩枝和叶背面吸食汁液,影响新梢生长和果实成熟,导致树势衰弱。
防治方法:5月上旬视发生情况用10%蚜虱净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防治1~2次,效果较好。如零星少量发现,可人工刮除老树皮或刷除越冬卵。
5.2.4栗天牛
栗天牛以云斑天牛危害为主,幼虫蛀食皮层及木质部造成空心,严重时树干被蛀空而全株枯死,成虫咬食新枝嫩皮。
防治方法:人工捕杀成虫,或用泥土封闭虫孔。
5.2.5桃蛀螟
桃蛀螟以幼虫危害板栗果实,被害果常被食去一半,壳内充满虫粪并有丝相连。降低板栗的品质和产量。
防治方法:冬季清除林间落果,集中烧毁或深埋;8月上旬用2.5%溴氰菊脂乳油4 000倍或生物农药苏云金杆菌8000 IU/毫克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对栗蒲喷雾防治;在采收前用25%灭幼脲悬浮剂、20%除虫脲悬浮剂8 000~10 000倍液对栗蒲喷雾,安全、有效;选用抗性强的品种。
5.2.6红蜘蛛
红蜘蛛属于小爪螨,幼螨呈红色,若螨呈乳白色,成螨呈绿褐色。害螨自5月底~9月初分数代危害。害虫以幼螨、若螨、成螨刺吸嫩叶叶片,板栗叶片受害后呈现苍白色斑点,尤其集中在叶脉两侧,以叶片正面危害为主,严重时叶枯干,树势衰弱,果实瘦小。
防治方法:保护天敌,如草蛉、七星瓢虫、黑花椿象、大黑蜘蛛等; 5月底刮老皮至韧皮部,用波美02~05°石硫合剂涂茎;25%灭扫利乳油或20%扫螨净乳油3 000倍液喷雾。
5.2.7栗实象
栗实象以幼虫危害栗实,栗实被害率可达80%以上,是危害板栗影响安全贮藏和商品价值的一种重要害虫。成虫咬食嫩叶、新芽和幼果;幼虫蛀食果实内子叶,蛀道内充满虫粪。
防治方法:清理栗园内或附近的栎类杂树,秋末冬初深翻树盘,杀死越冬幼虫;幼虫脱果前集中短期内采收,堆果场撒2.5%辛硫磷微粒剂以毒杀脱果幼虫;栗实脱粒后用50~55 ℃温水浸种10 min,可杀死果内幼虫;脱粒后将栗果集中于密闭薰蒸室内,每立方米用25~35 cm溴甲烷,薰蒸24~48 h,可将果内幼虫全部杀死;成虫发生期,树上喷洒5%吡虫啉乳油1 000倍液,连续喷药2~3次。
5.2.8栗绛蚧
栗绛蚧以若虫和雌成虫寄生于板栗1年生枝梢上吸汁危害。
防治方法:3月份剪除有虫枝条,并用5%吡虫啉乳油10倍液涂刷树干,离地50 cm高处,操作时先刮除老皮20 cm环状,涂后用塑料薄膜包扎;5月中旬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倍喷药防治。
6合理采收
宜在全树有30%以上栗苞开裂时,选在晴天或阴天无雨时采收。在树下铺布单或塑料布,然后用力摇动树干,待栗果落下后拾取。也可在全树有1/3栗苞变黄略开裂时,用竹杆1次全部打落,堆放2~3天,待球果开裂后取出栗实。
(责任编辑:郑京津)
【低产林改造类型的划分】推荐阅读:
关于低产田改造的可行性分析报告08-16
改造的要求11-22
旧房改造的意义01-09
棚户区改造的对策09-20
去除制革废水氨氮的工艺改造09-24
农网建设改造现状的调研报告08-13
关于《改造我们的学习》心得体会09-11
房屋装修改造的重要性11-23
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9-14
在全市推进“三旧”改造工作会议的讲话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