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对策(共15篇)
1.岳阳市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对策 篇一
益阳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汇报
益阳市人民政府(2014年5月 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益阳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益阳市地质地貌条件较复杂,地处雪峰山余脉经湘中丘陵,向洞庭湖平原过渡的倾斜地带,地势南高北低,西部是雪峰山北段,山高坡陡,北部是洞庭湖区,地势低平。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降雨年际和季节变化明显。由于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和气候特点,加之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次高、损失大,是全省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市共查明各类地灾隐患471处,其中需重点防范的69处。近几年来,我市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和省国土资源厅的要求,紧密结合实际,以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隐患点监测为重点,落实防灾责任,增强应急能力,提升管理水平,把汛期地质灾害损失降低到了最低程度。
二、主要工作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建立了齐抓共管
长效工作机制。一是及早组织巡查。每年年初都要开展巡查排查工作。今年1月22日,我市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巡查工作的通知》,对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逐一登记造册。二是落实防治方案。将地灾巡查、排查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险情严重的地灾隐患点情况均及时书面报告当地政府,通报给有关责任单位,协助当地政府、责任单位落实应急排险处臵措施。三是编制应急预案。每年均由国土资源会同气象、水务、交通运输等部门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对我市汛期气候、地质灾害重点区域、主要发灾时段等进行科学预测。《益阳市2014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于今年3月25日经市政府批准印发,并在网站进行公布。各区县(市)均按要求及时编制了年度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由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编制完善了包括位臵、类型、规模、发展趋势、监测预防责任人、预警信号、转移路线等内容的应急预案,并由同级人民政府印发实施。
(三)加强宣传培训,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增强公众避险救灾能力。一方面,统一了宣传教育内容。以普及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为主,编印下发了有关宣传教育资料。另一方面,结合地灾隐患点巡查、排查和应急演练,以“4〃22”世界地球日和“5〃12”减灾纪念日为契机,在全市组织开展了“送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进乡村”系列活动。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新闻媒体,采取板报、橱窗、标语等,采取以会代训、上门宣讲、定点宣讲和印发内部宣传简报等
处臵及时,部门通力合作,把经济损失降到了最低,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三是加大治理力度。近几年来,我市在市本级探矿权、采矿权价款中安排了近500万元,对50余个小型地灾隐患点进行了应急治理,消除地灾隐患点42个。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请求
目前,我市地质灾害防治主要存在如下困难和问题:一是地质灾害点多面广,防治任务重、难度大。二是防治经费不足,基层应急设备落后。三是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尚不完善,地灾预警预报和应急调查处理的技术力量十分缺乏,系统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亟待提高。这些问题,市委、市政府将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同时,恳请上级给予支持和帮助。
(一)关于项目和资金的问题。请求上级在地灾防治项目安排上给予益阳政策倾斜,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给予充足的资金保障,争取做到立项一处、治理一处、消除一处。
(二)关于搬迁避让的问题。目前,地质灾害危险区村民搬迁避让后,新建的宅基地用地手续办理复杂,加上搬迁避险补助标准过低(每户2-3万元),导致这项工作推进困难。建议上级尽快出台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村民建房的支持政策,适当提高搬迁补助标准。
(三)关于长效防范的问题。建议上级进一步加强监管,出台相关文件,督促工程建设“三同时”制度的有效落实,并加大对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处罚力度,切实减少人为
2.岳阳市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对策 篇二
从江县位于贵州省南东部边缘。地理坐标跨东经108°14′00″~109°12′00″,北纬25°29′00″~26°03′00″。东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西接荔波、榕江县,南邻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及环江县,北靠黎平县。全县国土面积3 244.9 km2。陆路交通线主要公路有横贯县境东西的G321国道,其余均为县乡村公路,水上交通线主要有都柳江,交通尚方便。
从江县行政区划现辖7个镇、14个乡,381个行政村,9个居民委员会。截止2002年底,全县总人口30.8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9.55万人。县内以苗族、侗族居多,全县人口密度95人/km2。
该县地层以青白口系变质岩系为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共存,属老风化壳地层。土层深厚,地下矿产也较丰富,境内初步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有:铜、锰、铅、锌、金、银、铁、锑、铀、钨、锡等金属矿和煤、大理石、花岗岩、石灰岩、水晶石、云母、石棉、陶土等非金属矿。
2 地质环境背景
2.1 地形地貌
从江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地势西南高,北部次高,东北最低。东北部属雪峰山系,西南属低山丘陵地带,西北部系苗岭山脉东南端低山丘陵地带,南与西南面邻靠九万大山中山地带,东部为都柳江中游低山丘陵地带。全县无宽阔河谷坝子,只在北东部的贯洞镇及停洞镇新民、增冲乡有些平坦坡地。最高点为南部秀塘乡与广西交界的九万大山,海拔1 676.0 m,最低点为东部庆云乡都柳江出县境处,海拔153 m,相对高差达1 523 m。
2.2 气象水文
从江县气候类型属亚热带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并带有南亚热带气候。全境气候温热,雨量充沛,湿度适宜,年平均气温18.4 ℃。全县多年平均蒸发量1 165.5 mm,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 136.6 mm,降水年际变化较为明显。
境内河流均属珠江流域都柳江水系,主要河流为都柳江下游段。洪枯水位变幅大,涨落迅速,暴涨暴落,侵蚀作用较强烈,上游河床陡峻,中、下游比较平缓。由于地势高差悬殊,水流湍急,水能蕴藏量为20.76万kW,水资源总量33.2亿m3。
2.3 地层岩性
从江县境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青白口系与震旦系,其次为寒武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第四系。另局部有岩浆岩出露。以青白口系和震旦系地层分布较广泛,出露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90%以上,余者分布零星。
2.4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特征
1)交通工程建设:从江是贵州的出口之一,境内的G321国道长56 km,沿线岩土体性质较差,在修建过程中,普遍高角度切坡,形成高陡的人工边坡,导致岩石结构受损,山体的临空面增大,边坡失稳易引发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同时,由于大量弃渣不合理堆放,极易引发滑坡等地质灾害,交通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不容忽视。2)城镇、小集镇、农村居民点的建设:普遍高角度切坡,形成高陡的人工边坡,导致岩石结构受损,山体的临空面增大,边坡失稳引发滑坡。3)采矿活动:该县矿产资源较为贫乏,采矿活动主要为建筑用砂石矿等,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由于业主在采矿活动中乱采滥挖,导致山体开裂,甚至发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4)农耕活动:从江县大部分为变质岩区,岩石易风化,由于过度垦植造成植被覆盖率下降,降低坡面土体固结能力,使边坡失稳,易引发坡面泥石流地质灾害。
3 地质灾害现状
从江县境内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发育。近年来,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剧,地质环境不同程度受到破坏,每年均有不同规模、数量的地质灾害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较大的损失和危害。
经调查地质灾害点共64处(其中遥感解译点13处),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为滑坡,其次为泥石流。其中滑坡61处(大型2处,中型14处,小型45处),泥石流3处(巨型1处,大型1处,中型1处),64处地质灾害点中已经造成危害的地质灾害点有7处(目前仍然存在隐患),地质灾害隐患点55处,一般地质灾害点9处。
经过初步统计,近些年来地质灾害共造成7人死亡,毁坏房屋165间,迫迁34户,毁坏田地137亩等,直接经济损失329.3万元;此外,处于不稳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威胁人口10 649人,威胁房屋1 088户,学校5所,教学点1处,乡政府办公楼2栋,G321国道2 080 m,S202省道50 m,县道500 m,乡道100 m,电站1座,水厂1座,田地200亩以及经贸局、市政局、县武警中队等房屋30栋等,威胁经济损失达10 220.8万元。
4 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4.1 建立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机构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行业主管部门应对下属部门、单位提出防灾要求。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各级人民政府其他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部门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级部门和单位要积极配合做好项目安排、资金筹措、灾民搬迁、秩序维护等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建设工程主管部门应与国土资源部门加强对开展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相关建设项目进行检查,确保评估工作中提出的防灾工程措施在建设过程中得到落实。
4.2 搞好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地质环境保护意识
提高全民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地质环境保护意义和地质灾害知识的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教育,采用各种媒介(如电视专栏、报纸、传单、文艺节目)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省政府颁布的《贵州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以及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土地法》《矿产资源法》等,使人民群众逐渐树立地质环境保护意识,清楚地认识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性,提高广大群众防治地质灾害的知识和能力,自觉保护地质环境。加大对地质灾害管理人员业务培训的力度,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学习地质灾害管理知识、方法,使其业务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适应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的要求。
4.3 加强技术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
面对地质灾害的严峻形势,必须不断地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广泛应用地学科研成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服务,除了采用传统的群测群防的方法外,重视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特别是现代遥感技术、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应用,尽快改变目前地质灾害防治科技含量不高的现状,努力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水平和综合防治能力。发生地质灾害时,应组织有关人员赴现场进行调查,了解灾害的成因、发展趋势,提出应急防治对策。
4.4 完善、管理、运行群测群防监测网络
完善各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预案,建立群专结合的预警系统。及时成立县、乡(镇)、村(组)三级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和管理机构,管理运行本次建立的三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预警监测网络,增强地质灾害管理职能,完善管理制度,使防治工作有序进行。
4.5 积极筹集资金,实施有效治理
1)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2)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3)争取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
4.6 规范工程建设活动、引导农民科学建房
城市建设和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工程建设时,建设单位在施工前必须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工程地质勘察评价,在设计、施工时应预测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尽量避开各种地质灾害,对避开的要采取相应的监测、预防措施和工程措施。
在农村居民建房选址时,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把好用地审批关,充分考虑综合防灾和应急疏散的要求,使农民建房避开洪水、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同时对农民切坡建房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
5 结语
为实现从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目标,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必须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采取“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方针,以国民经济建设的各项规划为依据,从保护自然生态和地质环境入手,大力宣传并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增加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矿山、厂矿企业、水利及交通部门的环保意识,采取多种措施和技术手段搞好环境保护工作,防止自然生态和地质环境进一步恶化,尽可能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将地质灾害的损失和危害降到最低限度,逐步改善自然生态和地质环境。总之,认识和反思我们以往先开发、再治理,急功近利等错误的做法,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王家林.山区地质灾害治理探讨[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6(1):71-72.
[2]李战明,瓮纪昌,李文智,等.河南省禹州市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建议[J].地质调查与研究,2004(7):35.
[3]吴富强,李后蜀,黎力,等.重庆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资源与环境问题刍议[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2(12):28-29.
[4]谢玲琳,罗伟奇,王群.湖南省矿山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现状及其恢复治理研究[J].地质科技情报,2005(2):33-34.
3.岳阳市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对策 篇三
摘要:本文根据剑河县地质灾害区划报告,认真分析了该县的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具有建设性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地质灾害发育特征防治对策
1剑河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剑河县地处苗岭山系东段雷公山东北坡麓、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形切割较强烈,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复杂,在自然因素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引发了多种地质灾害,使区内生态地质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财产带来较大的损失和严重的危害。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剑河县的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为主,其次为崩塌、泥石流。共有灾害点86处,其中滑坡77处,崩塌6处,泥石流3处。它们主要呈现出一下特征:
1.1滑坡特征区内滑坡以小型为主,占77.9%;就物质成份而言,境内滑坡均为土质滑坡,滑体物质多为碎石土、碎块石或残坡积粘土、亚粘土;就诱发因素而言,以人为因素为主,占55.8%;从形态上看,平面上主要为半圆形和矩形,其次为不规则形、舌形,剖面上主要为凹形,其次为凸形、直线形及阶梯形;从力学性质分析,主要为牵引式滑坡,占49.4%,其次为混合式和推移式滑坡。
1.2崩塌特征区内共6处崩塌,其中小型有4处,中型有2处;人为因素形成崩塌的有4处,自然因素形成的有2处。零星分布于革东、南明、敏洞、南加、观么等地。崩塌具有突发性强、快速崩落的特点,虽然规模较小,但往往形成的危害较大。崩塌体斜坡平面形态以不规则状为主,次为半圆形:剖面形态以直线形为主,次为凹形:崩塌堆积物的平面形态以不规则形为主,次为扇形,基本由碎块石组成,含量60%以上:控制结构面主要为节理裂隙面与强风化层与基岩接触面。
1.3泥石流特征植被好,森林覆盖率高(63.21%),水土保持较好,总体而言,剑河县境内泥石流不甚发育,分布于岑松镇与南哨乡。但是,中等规模的泥石流曾毁房7间,损坏房屋23间,农田全毁约22亩,道路毁坏0.38km,搬迁7户,直接经济损失135.7万元,现仍对35户140人及公路0.38km的生命及财产构成威胁,潜在经济损失336万元。
2剑河县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2.1建立事前预警机制
2.1.1完善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完善各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预案,建立群专结合的预警系统。及时成立县、乡(镇)、村(组)三级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和管理机构,建立县、乡(镇)、村(组)三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预警监测网络,增强地质灾害管理职能,完善管理制度,使防治工作有序进行。
2.1.2根据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危险性和危害程度,及时制定和完善县、乡(镇)、村(组)三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预案。落实各隐患点责任人、监测人,以及鸣警器具、撤离路线、抢险救灾措施、人员组织及医疗保障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2.1.3完善群专结合的预报预警系统,由县国土资源局归口管理和指导群众监测,并负责监测资料与信息反馈的收集汇总。县、乡(镇)地质环境职能部门根据气象、水文预报和检测资料,及时和有关乡(镇)、村和矿山及负责有重要设施管理的有关部门发出预警通知。并积极组织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和基层干部防灾、减灾知识培训工作。
2.2提高事中应对能力
2.2.1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管理职能、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各项措施,地质灾害的防治管理实行各级行政领导负责制,实行层层负责制,层层落实,万无一失,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2.2.2制定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措施,并有效督促。县政府国土行政主管部门应在国家、省有关地质环境管理、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法律、法规、条例基础上,结合剑河县地质环境、地质灾害防治的实际情况,建立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和措施,使地质环境管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具较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2.3抢险救灾措施在地质灾害发生过程中,对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人与物应进行抢护,使危害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组织抢险专业队伍,紧急加固或抢修各类临时防护工程,使之险情缓解、排除。密切监视地质灾害的发展动向,严防出现重复灾害。对受灾人员紧急救护和安置,安排灾区人民必要的生活,帮助恢复生产、交通,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重建家园。并向有关主管部门如实上报灾情,争取必要的物力、财力支持。
2.2.4防治规划措施根据剑河县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危害性以及地质灾害防治的紧迫性,建议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三种防治区类,以及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防治阶段。
2.3做好事后保障工作
2.3.1资金保障措施为了保证地质灾害防治目标的实现,除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的投入外,在县政府的财政预算中,应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及其运作经费列入专项计划考虑,计划比例可按县财政支出适当考虑。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基金,专款专用,滚动使用。此外,制定鼓励地质灾害防治的优惠政策,真正做到“谁治理谁受益”等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和多方筹措防治资金的办法,保证剑河县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的来源。
2.3.2宣传保障措施提高县属全民的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地质环境保护意义和地质灾害知识的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教育,采用各种媒介(如电视专栏、报纸、传单、文艺节目)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贯彻执行国土资源部颁发的<地质灾害管理办法》和省政府颁布的(贵州地质灾害管理办法》以及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土地法》、《矿产资源法》、《基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等,使人民群众逐渐树立地质~生态保护意识,清楚地认识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性,提高广大群众的地质灾害知识和能力,自觉保护地质~生态环境。加大对地质灾害管理人员业务培训的力度,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学习地质灾害管理知识、方法,使其业务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适应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的要求。
3结束语
4.岳阳市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对策 篇四
矿产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很多矿山其本身结构就不太稳定,经过大量的开采后土层更加脆弱,在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后很容易发生塌陷、滑坡等灾害,因此对环境灾害的治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将矿山周围的环境灾害进行有效治理,是目前我国对金属矿山进行改进的重点工作。
1对地质灾害的大致介绍
较好的地质环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有效保障,具相关数据统计,我国近年来地震发生的次数较为频繁,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且地质灾害的发生,对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十分不利,国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对灾害地区进行重建,经济压力进一步增加。我国也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因此近年来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对地质环境进行改善和治理[1]。政府也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重点规划对象,现阶段各项治理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2对各类地质环境灾害的相关介绍
2.1对岩爆灾害的介绍
该类灾害是金属矿山常见的灾害类型,岩爆过程的发生通常伴随着地下岩层巨大的弹性形变。当形变力超过岩层的稳定应力,就会发生爆炸,从而对开采工作面和工作人员产生强烈的冲击,严重威胁开采人员的生命安全。岩爆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且来势迅猛,会对地表产生较大的伤害。较深的矿井发生岩爆灾害的可能性最大,在数十米的矿井两侧可能会产生连锁反应,且崩落的石块基本成薄片状,这是岩层的剪应力分布不均造成的。通常在爆炸发生一周内,会有连续不断的余震,使采场内产生大量粉尘。
2.2滑坡灾害概述
通常滑坡发生在金属矿山周围,其土质结构比较松散,在未进行开采时能够勉强维持其原有状态。若在矿山山脚开始进行开采工作,周围土层原有的稳定性就会发生改变,在雨水的不断冲刷下就可能出现滑坡。再加上矿渣和废石的不断累积,使得周围土层的自重增加,随着矿井深度的加深,周围土层就会发生严重的滑坡现象。
2.3泥石流灾害概述
金属矿山的泥石流现象在陕南地区较为频繁,泥石流的主要组成是废弃的矿渣和矿石。施工单位通常会选用天然形成的沟谷作为废料的堆积场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废料会越来越多[2]。若发生安全事故,对企业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4对水土流失的相关介绍
以陕南地区为例,环境灾害主要体现为以下两方面的内容:对地下水层的严重破坏。该地区地下含水量较为丰富,当金属矿井开采到一定深度就会触及地下水层,若没有相应的防护措施,地下水很可能会将矿井淹没。重金属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对金矿处理时通常会伴随汞、铁等元素,由于国家对矿山开采排放物的检测不够严格,很多企业对矿水并未处理就直接排放到周边的河湖中。就会导致水土受到严重污染,从而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2.5对原有地貌严重破坏
很多金属矿产都分布在茂密的森林中,企业为方便矿产的开采通常会修建通往山下的马路,这会对原有植被造成破坏。加上矿井逐渐加深,若继续过度开采且采空区没有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极易发生塌陷,进而对原有景观进行破坏。
2.6对采空区崩塌的相关介绍
采空区的出现是由于人类的大量开采导致的,通常企业开采矿山的方法有空场法、留矿法等,这些采矿方式在开采完毕之后就会形成大面积的空洞。若企业没有对空洞进行支护,或是用其它物质进行填充,当土层结构的承重能力达到极限时就会发生大面积塌陷,可能会对山上的电力电缆造成严重损坏。
2.7高地应力灾害概述
高地应力指的是矿山本身具有较大的.集中应力,金属开采过程中山体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应力集中加大,即使对矿坑采取基坑支护措施也只能缓解其崩塌的时间。高地应力的代表地区是我国的西南及西北地区,此类灾害也是岩爆、矿震产生的成因。
3有效治理策略相关介绍
3.1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库
将全国各地的金属矿山开采工作进行实时动态的监控,并将搜集到的信息传回控制终端,计算机终端会对各类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并存储到数据库当中。同时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对出现的问题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当再次发生同样的地质灾害时就可以在数据库中搜索相似案例,经过改进实现对灾害的治理。
3.2政府应加强对矿产开采的监督管理力度
首先政府在管理力度上要加大,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对企业的各项操作进行规划,且需要给企业领导层人员定期进行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加强其遵守各项规定的意识。其次,做好监督管理工作,政府需要成立独立的监管部门,对企业开采的各项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在必要的情况下需要进行实地工况的抽查,对开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并督促企业尽快改进和完善。
3.3加强对灾害防治的研究
在矿山开采前需要对其周边环境进行仔细考察,若土层不够稳定则需依靠相应的科学技术将其稳定性提高后再进行开采工作。在开采金属时要做好监控工作,并对开采后的区域进行支护或者回填。同时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控和预防。当灾害发生时相关人员需要以最快的速度对其进行整治。这些工作的实施都依赖于强大的科学技术,因此必须加快对地质灾害的防治的研究。
4结语
综上所述,是对金属矿山开采中,地质环境灾害和防治措施的详细介绍。从中可以看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如果地球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很可能将不再适合人类居住,因此必须做好环保工作。针对目前矿山开采的现状,我国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大量的措施进行治理,对地质灾害的治理和预防的相关策略还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当中。
参考文献:
[1]刘磊,莫德国,范涛,杨军伟,杨巧玉.金属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J].中国锰业,,(2):152-154.
5.岳阳市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对策 篇五
(模板,请据实修改)
为提高本企业在遭受突发性地质灾害时的快速反应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职工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的有关规定,结合本企业实际制定本应急预案及防治方案。
第一部分 应急预案
一、总则
(一)本预案所称地质灾害是因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发生在企业区域范围内的,危害企业职工生命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二)本预案编制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集中领导、统一指挥、结构完整、功能全面、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防灾应急体系为目标,全面提升XX企业的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水平和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三)本预案编制目的:确保XX企业区域内不出现因地质灾害死亡事件,提高对地质灾害突发事件应急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减轻灾害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四)编制原则:按照安全第一、全体动员、全力抢险、减少损失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矿部主导、部门管理、专业处
置与全员动员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团结协作和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实行企业一把手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
(五)编制依据: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六)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自然(降雨、地震等)、人为(边坡开挖;不合理的工棚、宿舍、矿渣堆放等)因素,在企业区域范围内发生的地质灾害及其次生灾害。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
(一)组织机构:
1、为保证应急工作迅速反应、协调有序,企业成立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指挥部设在企业行政办公室。
总指挥:XXX 副总指挥:XXX、XXX 成 员:XXX、XXX、XXX。
2、为保证抢险救援工作的正常进行,企业成立应急抢险队。队长:XXX 副队长:XXX、XXX 队员:XXX、XXX、XXX。
(二)职责:
1、总指挥(法人):组织制订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预案;是处理灾害事故的全权指挥者,在上级主管部门、企业第一副总和应急抢
险队长的协助下,制定营救人员和处理地质灾害的作战方案。
2、第一副总指挥(第一副总):是企业法人处理地质灾害的第一助手。在企业法人的领导下,组织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计划;负责准备好必要的图纸和资料,提供准确的数据。
3、副总指挥(副总):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负责组织处理地质灾害所必需的职工待命;及时调集救灾所必需的设备材料。
4、办公室主任: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和处理过程中的治安保卫工 作,维持企业区域的正常秩序,不准闲杂人员入企业,并设专人警戒;严禁在险区逗留、围观;做好后勤保障以及其他事宜。
5、应急抢险队队长:对抢险队的行动具体负责、全面指挥;根据应急抢险队的职责任务,保证完成对人员的救援和地质灾害处理工作。
6、医务人员:负责对受伤人员的急救治疗;组织护理和药物的供应。
7、调度室值班员:及时向下传达法人的命令;按名单,召集有关人员到调度室待命;随时掌握救援工作的进展情况,统计掌握险区人数。
三、应急保障
(一)应急资源:
应急资源的准备是应急援救工作的重要保障,为此必须对应急资 源实施有效地管理,使之在发生灾害进行救援时,能保证正常地投入 使用。
1、应急抢险队必须加强培训,随时装备好救灾所必备的各种物 资,并定期进行检查、维护,保证始终处于完好状态。
2、医务室按规定配齐救灾所必须的氧气袋、急救用具以及药品等,保证随时投入急救使用。
3、留企业值班车辆无故不得擅自外出,并随时处于待命状态,以保证应急救援的需要。
(二)应急通讯系统
以企业行政办公室为中心,建立完善的企业地质灾害防治通讯系统,保证电话的畅通,并随时保证县应急办、县国土资源部门有关人员的联系畅通。
(三)资金保障:
企业地质灾害应急工作,既是企业安全生产过程中的一部分,也是关系到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的大事。为此,企业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的资金要单列,保证随用随取。
(四)人员保障
1、应急抢险队队员必须经过培训和资质考核,达到标准的,方可从事抗灾应急救援工作,达不到考核标准的队员,不能直接参与抢 险救灾;
2、应急抢险队必须接受企业应急指挥部的监督管理。
四、应急响应
(一)响应程序:发生地质灾害或发现险情后,值班领导根据
避灾路线,紧急撤离灾区人员。同时,及时通知灾害涉及区域,并及时撤离。具体为:发生地质灾害(发现险情)→报告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指挥部成员企业行政办公室集合→法人组织制定救灾措施(第一副总协助)→法人发布救灾指令→各成员、单位根据法人的命令各负其责开展工作→抢险队进行救援。
(二)预警信号:高音喇叭(或敲锣);
(三)地质灾害避灾线路:崩塌(滑坡)危险区→两侧安全区。
(四)应急响应的一般规定:
1、迅速查明并组织撤出灾区和受威胁区域的人员,积极组织抢险队进行救援。同时,探明灾害地点、范围。
2、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止灾害范围扩大。
3、应急指挥部根据灾害的性质、发生地点、涉及范围、人员分布制定切实可行的救援方案。
4、接到通知后,应急指挥部成员和抢险队整装待发,在法人下达救援命令后,根据规定的职责,实施救援工作。各部门组织好人员,在应急指挥部的领导下积极参加救援工作。
5、准确核对灾区人员名单,企业医务室要做好急救准备,值班车司机待命,做好运送伤员的准备工作。
6、发生有人员伤亡或险情严重的事件,立即向县政府和县国土资源局报告清楚事故的地点、性质以及目前的现实状况。
(五)人员的撤离:按灾害预警和撤离路线有关规定进行撤离。
五、现场恢复
(一)恢复程序:救援工作结束→抢险队对灾区的安全情况 进行详细检查、确认无误→报告应急指挥部→总指挥安排有关人员进行现场再检查(抢险队配合)→总指挥根据有关规定和汇报的现场安全状况,下达命令→恢复工作开始。
(二)有关要求:
1、有关部门在现场取证工作未结束前,不得进行现场恢复工作。
2、恢复工作开始前,必须制定安全技术措施,不得盲目进行现 场恢复工作。
3、在得到应急总指挥发布恢复工作的命令后,现场恢复工作必 须按由外向里的工作程序进行。同时,应按已制定的现场恢复安全技 术措施进行作业。
4、恢复工作开始后,抢险队必须在现场值班。同时,技术、管理人员认真做好作业环境安全看护工作,防止不安全隐患再发生。
六、责任与奖惩
(一)奖励
对在地质灾害应急工作中贡献突出需表彰奖励的部门和个人,将在全企业予以表扬,并给予1000元的现金奖励。
(二)责任追究
1、当接到气象灾害信息或有关部门通知,不报告、不传达、不 作为的,现场第一发现者发现事故隐患不报或不作为的,罚款200元/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根据其结果追究行政责任。
2、指挥部门接到信息上报后,如指挥不力,造成经济损失产生
重大影响的,主要责任人罚款500元,并视其事故责任的大小追究行政及刑事责任。
七、附则
(一)本预案将根据地质灾害应急工作实际需要,由企业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适时修订。
(二)本预案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第二部分 防治方案
一、基本情况
(一)地理位置:XX企业位于县城XX方位,面积XX平方公里。
(二)地形地貌:区内地表地形为缓坡地貌…。
(三)植被:区内植被较差,森林覆盖率低,以荒地、裸岩为主,土质松散,易形成滑坡和泥石流。
(四)地质灾害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区内植被较差,地层裸露,地势陡峭,地势切割强烈,一旦突降暴雨,易形成突发性山洪,冲刷沟谷和河床,从而导致泥、砂、石等固体物质向下游冲去,极易形成破坏力较强的泥流、砂石流等。同时,地震也会诱发崩塌和滑坡灾害。
2、人类活动:企业生产产生的废渣、弃石、废矿等堆放在沟谷内,开山切坡形成的陡坡等,都易在雨季或地震时诱发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不合理的工棚、宿舍区搭建,可能遭受地质灾害。
二、防治重点
根据各自企业的实际情况列出隐患点,并落实责任人。
三、防治措施
(一)高度重视,明确责任
应急指挥部成员、企业各部门负责人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坚决克服麻痹大意的思想,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长期性、严峻性和艰巨性,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当前重点工作来抓,要建立和完善领导责任制,层层落实责任,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
(二)认真贯彻政策法规,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
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有暴雨和水位异常现象时,停止或减少采矿、采石、削坡、取土、抽取地下水等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活动,确保安全。
(三)开展地质灾害巡排查及预警预报工作
要在企业区域范围内开展拉网式隐患排查,掌握企业区域地质环 境状况,重点排查工棚区、住宿区,矿渣、尾矿堆放区,沟谷、边坡、切坡区以及矿区公路沿线等地区,对查出的隐患点,要设立醒目、永久的警示标志,要落实监测人及防灾责任人,加强监测防治工作;对存在重大问题的隐患点,要立即整改;对通过治理可以消除的隐患点,要立即制定方案,开展治理工作。对已有的隐患点要加强巡查,发现险情,及时组织职工按既定路线疏散,主动避让地质灾害。要加强与国土、气象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雨情、水情信息,到预警信息,立刻向全矿进行通告,使全矿区及时了解地质灾害信息,做好防范工作。
(四)加强培训演练,提高职工防灾意识
坚持“群测群防“的方针,利用悬挂横幅、发放传等形式,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灾基本知识、法规的宣传普及和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的防灾意识和防灾知识水平。要积极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使职工熟悉预警信号、撤离路线及安置地点,增强临灾逃生能力。要充实应急物资储备,加强抢险队训练,确保临灾时,拉得出,用得上。
(五)加强值班值守,增强应急反应能力
汛期要实行24小时值班、领导带班制度,一旦出现险情,带班领导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协调、指挥抢险救灾和善后处理工作;灾情严重的要立即请示指挥长启动应急预案,实施抢险救援。同时,值班人员要迅速向县应急办、国土资源部门上报灾情,做到上下信息畅通。
(六)加强协作,共同防灾
企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分工协作的原则,地质灾 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全企业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各成员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相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全面配合,形成全员防灾、责权分明的地质灾害防范机制,尽职尽责,全力以赴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矿区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七)认真落实各项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措施
严格按照《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相关内容,落实资金,开展地质环境治理,并及时向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上报相关资料,真正做到
边生产、边治理,切实把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措施落到实处。
6.岳阳市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对策 篇六
一、*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一)领导重视到位。
认真落实“党组领导、政府主导,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要求,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重要考核内容,层层压实各级政府主体责任。*年5月14日,代拟《**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上报市政府(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以*政办电〔*〕15号文下发正式方案)。
(二)科学谋划到位。
根据《*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项目申报指南(试行)》等相关文件要求,我局会同市财政局编制了《*省*市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8—2022年)》和《*市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项目申报计划》,组织专家进行审查并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后,于6月20日联合上报省自然资源厅和省财政厅。
我局在全面调查和分析*市地质灾害现状和防灾形式的基础上,站在市级层面谋划了*市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从2018—2022年5年时间内,按照轻重缓急,分实施,最终达到全市地质灾害隐患可防可控的目的。按照总体任务要求,分快速提升期(2018—*年)、重点实施期(2020—2021年)、体系完善期(2022年)三个阶段,部署5大工程19项任务。旨在到2022年,形成基础扎实、预警及时、治理有效、信息畅通、支撑有力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格局,更好服务*市高质量发展。
(三)隐患排查到位。
始终坚持重点巡查与全面排查相结合,确保不留死角、不留空白。一是主汛期来临前,即对全市汛前地质灾害隐患排查进行督办检查,要求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县、市对辖区范围内发生或有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点,事前深入现场排查登记,将现状、诱发因素、灾害特点、威胁对象、范围及防治方法等详细登记分析,为科学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提供可行可靠的依据。二是紧抓巡排查常态化不放松,*年全市累计出动2556人次,排查隐患点2201个次,排危除险1处,撤离6户总计23人,安排专家18批次86人,安排工作组15批次98人。
(四)预警预报到位。
1、强化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体系。今年来,我们与气象部门加强合作,有效落实全市气候、自然灾害信息的预警预报。*年全市共发布短信气象预警预报7次、420余条。通过及时准确的预警预报,认真值守,切实增强了干部责任心,增加了群众知晓度,提升了广大群众防灾意识。
2、加强宣传,提高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全民防灾意识是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落实有宣传、有培训的重要手段。把加强防灾宣传、普及防灾知识作为重点,利用4.22“世界地球日”和5.12“防灾减灾日”等活动日,开展各种主题宣传活动,现场发放两卡1000余份、宣传资料3000余册,营造良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氛围,奠定了人人关心支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坚实群众基础。
(五)应急演练到位。
根据年初工作安排,本地质灾害应急演练以各乡镇为主。参演人数达到了2400多人,达到了预期目的,提高了干部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六)应急处置到位。
要求重点县、市成立地质灾害民兵应急救援排,经常性参加县、市武装部组织的集训和拉练,以乡镇国土所为主,各乡镇分别成立了地质灾害应急小分队,购置必要设备及装备,确保发生地质灾害险情时,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应急救援。按照《*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确保在地质灾害险情发生的第一时间,应急救援队伍能够及时赶赴现场,将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年发生险情2起,分别是刘家场镇桃丰村大岩垴和郑家铺村龙眼塔的岩体崩落,都未造成人员伤亡。
(七)制度落实到位。
一是制定《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制度》《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制度》《地质灾害汛期值班制度》《地质灾害监测巡查制度》《地质灾害灾情速报制度》《地质灾害应急会商制度》等多项制度。
二是坚持执行灾情险情速报和零报告制度,无灾情每天定时(汛期每天下午3点)上报,切实做到险情及时报告、及时处置。(八)督促检查到位。
*年1月23日,局党组成员*率矿山安全生产督查工作专班,按照省自然资源厅、*市委、市政府关于抓好“两会”期间安全生产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要求,对全市矿山企业安全生产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督办检查。
督查组一行深入检查了3家矿山企业,实地调查了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对该市矿山强化安全生产、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等方面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同时要求,要进一步强化国土资源部门对矿产资源领域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矿产资源开发领域非法违法勘查、开采行为,扎实做好矿山安全生产日常监督工作,特别是时值“两会”期间,一定要强化认识,牢固树立“安全无小事”理念。
*年4月17日至19日,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要求,落实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相关精神,进一步加强自然资源领域安全防范工作,消除矿山及地质灾害安全隐患,坚决遏制重大地质灾害和矿山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结合年初计划,对全市汛前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矿山生产安全工作进行了督办检查。
检查组针对各地汛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四位一体”网格管理和群测群防落实情况、应急预案和培训演练情况、无证开采、越界开采、以采代探、破坏性开采等违法行为打击处罚情况进行了严格的检查督办,要求各单位高度重视,立即排查本单位安全稳定隐患,把安全稳定事故苗头、隐患消灭在萌芽阶段,确保社会安全稳定。
*年7月26号下午,局党组成员*带队到*市检查督导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一行先后到*市直属分局、南海国土所,对值班记录和值班室建设情况进行仔细检查,翻阅相关值班记录并询问情况。他强调,*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要始终抓紧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不放松,将每季度矿山安全生产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列入党组会议内容,定期研究,分析形势,做好针对性安排部署。特别是在汛期,分管地灾工作的领导不能远行,随时待命,确保遇有情况第一时间处置;要做到勤巡查、常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和上报,不断夯实四位一体管理基础,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年8月7日,为吸取贵州省水城县地质灾害、恩施州鹤峰县山洪爆发以及郧西区柳陂镇山洪爆发的教训,成立检查组到*检查地灾防治工作。
检查组对*市地灾排查、巡查、值班值守记录、值班室及应急装备和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情况进行逐一排查,详细掌握灾害隐患点具体情况。检查组要求,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时刻保持警惕,加强值班值守和隐患点巡查排查,抓好应急处置和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年9月5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带领矿管科一行3人,赴*市开展矿山安全生产、地质灾害防治、矿山整合等工作调研督办。
(九)项目申报到位。
一直以来,我们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积极申报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年启动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涉及*市、*县、*区,其中*市启动刘家场镇观音淌村5组危岩体、刘家场镇油榨口村不稳定斜坡等2个项目,*县启动*镇*中学不稳定斜坡、*国家森林公园不稳定斜坡及危岩(二期),*区启动高新区龙山文化园不稳定斜坡,共计5个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治理费用合计14650万元。*森林公园项目已获批省级财政资金500万元。
目前已下达*年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补助资金总计2095万元,其中中央资金965万元、省级资金1130万元。
二、2020年工作计划
我们始终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生命工程”来定位,突出以人为本,以防为先。下一步,将继续在科学研判形势的基础上,充分估计困难,周密制定措施,强力抓好落实,积极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防控,从群测群防作战转向专群结合和部门联动,从事后排危转向源头治理,牢牢把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主动权,深入扎实地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是持续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水平。
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四位一体”网格化管理建设和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设。抓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二是严格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值班值守工作和监测预警。
进一步加强与气象、住建、交通、水利、旅游、环保等部门的横向联系,确保市、县、镇、村之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的信息畅通和横向联系。7.岳阳市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对策 篇七
1 地质灾害的类型和特点
野外调查结果表明, 新疆南天山迪那河流域常见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季节性冻土、洪水、泥石流、滑坡、崩塌等, 其中, 洪水、泥石流、滑坡以及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次数较多, 且危害较大。季节性冻土在整个区域内都存在, 主要是山前冲积平原, 对铁路、公路以及地下输油管线会造成破坏;沟口多数地段、背斜沟谷容易发生洪水和泥石流, 并且主要是坡面水石流, 具有流量小、流程短的特点, 依靠暴雨的冲刷作用而形成。山前冲积平原和丘陵交汇处的坡度较小, 容易发生泥石流堆积, 且泥石流堆积的体积会越来越大。新疆南天山迪那河流域发生的滑坡一般都是小型滑坡, 发生地段以山区和丘陵为主。崩塌一般都发生在容易受到水流冲刷的沟谷陡坡地段或者低山丘陵区的陡崖处[1]。
2 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
季节性冻土、洪水、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常见地质灾害的发生和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主要包括地表植被发育、地质构造、气候水文、地形地貌等, 并且, 垦荒、植被破坏、采矿、筑路等都会引发地质灾害。
2.1 季节性冻土
新疆南天山迪那河流域的冬季非常漫长, 几乎长达5个月, 冬季寒潮的入侵会导致冻土的形成, 山区冻土的深度可以超过300mm, 平原区域的冻土深度可以超过250mm, 会直接影响油气管道、铁路、公路工程的顺利进行, 尤其是在水埋深较浅的山前冲积平原地带, 季节性冻土更为明显。
2.2 洪水和泥石流
新疆南天山迪那河流域的泥石流类型以暴雨型泥石流为主。虽然新疆气候偏向干旱, 雨水较少, 但是暴雨较多, 泥石流爆发突然并且每次爆发的规模都比较大。如:1988年, 天山阿拉沟突然发生暴雨, 每分钟降雨量达到10.5mm, 最后爆发了大型的泥石流, 导致交通中断。暴雨型泥石流是因为暴雨激发而形成, 其规模大小一方面受到暴雨强度和暴雨总量的影响, 另一方面, 也和流域植被覆盖度、下垫面状况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研究表明, 风化剥蚀严重、岩石裸露、植被稀少, 并且经常发生滑坡、崩塌的地段, 很容易发生泥石流, 因为这些特点给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很多固体物质。并且, 虽然新疆偏向干旱少雨, 但是降水季节一般都集中在6月份, 几次暴雨或者大型降雨就组成了全年的降水量, 为暴雨型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暴雨型泥石流不仅会对山区造成破坏, 对山前设施也会造成极大的损害[2]。
一般情况下, 暴雨型泥石流发生时都伴随着洪水, 大型、集中降雨势必会导致洪水灾害。新疆南天山迪那河流域3月以后, 气温开始上升, 积雪开始融化。如果温度上升过快, 冻土还没有融化, 积雪融化的水无法渗入地面, 此时一旦遇到降雨, 雨水更促进了积雪的融化, 就会引发洪水, 严重时会破坏铁路、公路等公用设施。
2.3 滑坡
新疆南天山迪那河流域发生的滑坡以堆积体滑坡为主, 堆积物主要是因坍塌、崩塌、滑坡形成的堆积体或者个别冲积层。堆积体沿着下伏基岩顶面或者不同堆积层滑动, 从而形成了滑坡, 究其原因, 是因为堆积体不均匀。堆积体中不同成因的堆积层之间黏性土集中处存在隔水情况, 所以堆积体上层滞水发育。在隔水层的顶部, 也就是含水层的底部, 很容易发生滑带。通常情况下, 堆积层的结构较为松弛, 前部滑动时, 会使滑坡向两侧、后部发展, 堆积体在沉陷不均匀下松弛向下发展, 地下水不断渗入, 导致滑面不断向下, 沿着堆积层次发展到基岩顶层。堆积层滑动的性质和组成滑带岩土的岩性、滑床的倾斜度、滑带的含水程度等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如果滑带岩土是由黏粒为主组成的包裹粗粒, 根据水浸湿的强度会滑动的更加剧烈。如果滑带岩土是由岩屑等断层带粗粒组成, 在水压没有突然变化的情况下会越加缓慢[3]。
2.4 崩塌
低山丘陵区域的陡崖处很容易发生崩塌, 原因主要是坡度过陡、风化不均匀且强烈、泥岩比砂岩抗风化能力弱, 节理裂隙发育、相对高差较大, 很容易导致边坡失稳, 从而发生崩塌。如图1所示。调查结果表明, 迪那河阶地沟谷、牙肯背斜、天山南坡东却勒塔格背斜地段经常发生滑坡。迪那河河谷案坡岩性以砂岩为主, 河谷深切, 高度最高处超过50m, 坡度几乎达到了90°, 坡脚水流侵蚀使得多数地段属于负角度, 河床中有很多崩塌落石。牙肯背斜、天山南坡东却勒塔格背斜地段发生的崩塌以软硬夹层岩体崩塌为主, 地层岩性主要是砂岩泥岩互层。相对于砂岩而言, 泥岩风化更为强烈, 在产状比较陡的地段, 容易形成犬牙交错状, 背斜核部附近发生的崩塌更加严重[4]。
3 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
通过对几种常见地质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 表明采取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新疆南天山迪那河流域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质灾害特点, 地质灾害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进行综合治理, 以保护生态为基本原则, 在各种工程建设之前, 要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 尽量减少或者避免工程建设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季节性冻土、洪水、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常见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如表1所示。
4 结语
随着西部建设的进展, 人类的活动由过去的平原区域逐渐转向为低山丘陵区, 采矿、地质勘探、勘察、石油钻探等工程已经涉及了中高山区, 这些活动必然会受到地质灾害的影响, 甚至会间接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再加上近年来气候环境变化非常明显, 全球变暖直接导致高山积雪融化和山区地带降水量的增加, 尤其是春季和夏季, 滑坡、泥石流、崩塌、山洪等地质灾害都有更加严重的趋势。所以, 新疆南天山迪那河流域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迫在眉睫, 必须要根据当地地质灾害的类型和特点, 深入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 探讨有效的防治对策。与此同时, 建设各项工程时, 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 严禁破坏植被, 施工线路尽量绕开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尽量减少地质灾害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郭芳芳, 等.基于GIS的滑坡地质灾害地貌因素分析[J].地质力学学报, 2008, 01:87-96.
[2]程维明, 等.基于水资源分区和地貌特征的新疆耕地资源变化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 2012, 11:9-22.
[3]罗晓玲, 等.石羊河流域武威市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服务系统[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24:31-34+52.
8.贵州省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对策研究 篇八
[关键词]地质灾害;类型;诱因;预防措施;贵州省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457—01
1.贵州主要的矿山地质灾害类型
1.1矿山滑坡
贵州省矿山滑坡以浅层松散层滑坡为主,岩质滑坡较少。主要诱因为坡脚开挖及坡面加载、露天开采削坡不当、采空区沉降引起的地表陡坡失稳、固体废弃物堆放不合理等。已发生的矿山滑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16亿元。
1.2崩塌(危岩)
崩塌灾害是省内矿山灾害中最常见也是威胁最大的灾种。这类灾害突发性强,危害性大,不易防范。诱因多为采矿引起的斜坡岩土体应力分布特征的变化。在贵州省,主要发生在地形切割强烈的西部产煤区,常见于“上硬下软”这一特殊岩性组合地层。因采矿诱发的崩塌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2亿元。
1.3泥石流
贵州地形地貌复杂,地形切割大,山高谷深,地质环境脆弱。采矿弃渣堆放不合理及尾矿库坝设计、修筑不合理等,在强降雨条件下易形成泥石流灾害。
滑坡和崩塌这类矿山地质灾害,不仅分布于煤矿山,而且也多见于非煤矿山。它常发育在水流不畅、河床狭窄的中小河流的复杂山体脚下。这些复杂山体的地质结构由上硬下软的岩体组成,特别是位于地形较陡的逆向坡脚的煤矿山,极易发生这类地质灾害,以织纳矿区和毕节地区较为常见。位于上硬下软复杂山体之下的开阳洋水河矿区西南段的崩塌、滑坡规模较大,且屡见不鲜。
2地质灾害诱发因素分析
我省地处云贵高原向东部平原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形切割强烈,山高坡陡,沟壑纵横;省境内地壳表层以沉积岩为主,地质构造强烈,基岩节理裂隙发育,山体边坡稳定性差;气候湿润多雨,降雨集中,雨源性水系发育,水土流失严重;上述自然地理、地质构造、气候环境客观上决定了我省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区。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启动,水利工程、矿山开发、公路、铁路及城市建设日益兴盛,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频频发生,加大了我省地质灾害发生的范围和影响。
2.1暴雨是我省地质灾害的主要天然诱因
我省雨量充沛,降雨量和雨季均集中于舂夏之交,暴雨和特大暴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天然动力。从时间上看,我省地质灾害全年均有发生,多集中在每年的4—8月,其中降雨最丰富的5 7月,灾害发生的次数最为频繁,造成突发性重、特大地质灾害的时间也主要集中到这段时期。
2.2各种工程活动是我省地质灾害的人为诱因
由于贵州省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地质构造条件和气候条件,地质灾害的多样性和多发性不可避免,但人类在经济建设活动中自觉不自觉地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环境则是造成恶性地质灾害的另一重要诱因。
综上所述,贵州省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特点是:(1)灾害发生的点多、面广、频率高,危害性大。(2)灾种类型相对较单一,主要是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等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发生时间相对较集中;(3)暴雨、特大暴雨是导致灾害发生的主要天然诱因;(4)修路、采石采矿等活动中违背自然规律是导致灾害发生的人为诱因。
3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建议
人类历史,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所进行的各种生产活动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另一方面又必然改变自然地理环境而诱发、产生新的地质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造成损失。地质灾害的发生客观上不可避免,但人类可以通过对地质灾害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规律的认识,采取符合客观自然规律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应和环境保护相结合,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全面规划”的基本方针,根据我省地质灾害发生的类型和特点,提出以下预防措施和建议:
3.1积极组建一个有地质、地理、气象、水文等方面的学科专家参与的科研机构,专门从事我省地质灾害的预测、预警和预报方面的研究工作,并逐步建立全省范围内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络。
3.2全面开展全省范围内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和区划,以全面规划和部署我省地质灾害预防、治理工作,对地质灾害的重点区和多发区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
3.3加强对各类工程活动事前、事中、事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管理。对新建和在建的各类建设工程,不仅要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392号文精神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还应在工程结束验收阶段加强对其附属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进行验收,防患于未然。我省当前正在实施“两横、两纵、四连线”的高等级公路网建设工程,工程浩大,涉及区域广,公路沿线的大挖方、大填方、高切坡、大型弃渣场等地段,是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隐患点,尤其要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3.4暴雨汛期突发的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对我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危害性极大,通过中长期的天气预报,预先作好特大降雨区内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影响范围内的居民、牲畜、财产的转移、避让工作,将大大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
3.5加大防治的科技投入力度
在现代化的山地地质灾害的防治中,我们一定要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充分应用现代化的技术比如卫星遥感,山地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建立乡镇所处的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监测体系,根据科学分析的结果来合理地对山地居民的居住环境进行改造,在改造的过程中,以调整为主,迁移为辅。必要时,还可以应用该GIS技术对于灾害过程中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和储存,以便日后及时的调整,更好更快的建立救灾决策。其次,遥感RS技术也不应该得到忽视。通过遥感技术,我们可以分析到那些我们不可能接触到的山体地质深处的信息。在不接触的前提下就能够完成对于信息的提取工作,进而方便地进行计算机建模,模拟山体条件,预测可能发生的灾情。另外,GIS和遥感技术两者之间还可以结合起来。利用前者的储存上的优势,后者探测到的结果可以安全的存放在前者中,方便归纳,分析和总结。
参考文献
[1]储小东,周文斌,苏玮.区域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划研究——以九江县为例[J].岩土工程界.2009(11)
[2]游桂芝,鲍大忠.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地质灾害危险性模糊评判[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9(04)
[3]董颖,曹晓娟,程凯,邰通树,胡晓强,王来龙,李励红.贵州黔东南苗岭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征[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0(02)
[4]武国辉,周其华.贵州的岩石与地质遗迹[J]矿产与地质.2006(02)
[5]干晓锐.对盐津县地质灾害防治的思考[J].中国煤炭地质.2008(03)
9.邵阳市山洪灾害成因及对策探讨 篇九
一、地理位置及洪灾概况
我市位于湘中偏西南,资水上游,东与衡阳为邻,南与永州和广西桂林接壤,西与怀化交界,北与娄底毗连,市辖八县一市三区,总人口730万,其中农业人口611万,土地总面积208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90万亩,为典型的农业大市。
全市为江南丘陵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西部雪峰山脉系云贵高原的东域,东、中部为衡邵丘陵盆地的西域。市境北、西、南面高山环绕,中、东部丘陵起伏,平原镶嵌其中,呈由西南向东北倾斜的盆地地貌,地势比降为10.25%。资江干流两源逶迤,支流纵横,自西南向东北呈“Y”字型流贯全境,流域面积遍及市辖8县1市3区。
我市是一个洪涝灾害频繁的地区,据资料统计,近300年间,共发生水灾73次,平均4.1年一次,而在建国后的52年间,洪灾年份就有17年。由于山丘区洪灾暴发迅猛,历时虽短,但常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毁灭性打击。1979年的“6.27”洪灾,淹死87人,伤550人,其中洞口县死亡56人,伤466人;1988年洪灾死亡41人;1996年的特大洪灾具有全局性、毁灭性的特点,资水干流邵阳市区洪峰水位达222.21米,超出警戒水位8.21米,全市8县1市3区全部遭灾,196个乡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灾害,其中重灾有71个乡镇,占总数的36.2%。704万人中,有516.05万人遭灾,占总数的73.3%,有68.83万人被洪水围困,42.23万人紧急转移,82人在洪水中丧生。倒塌房屋13.77万间251.3万平方米,228.71万亩农作物成灾,直接经济损失75亿元,其中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8.73亿元。洪水所过之处,留下的是一片废墟,老百姓形象地说:“辛辛苦苦几十年,一下回到解放前”。今年由于“5.26”和“6.21”的集中暴雨,我市又有绥宁、新宁、邵东、武冈四县、市受灾,受灾乡镇63个,受灾人口77.5万人,全市直接经济损失1.9986亿元。其中农作物受灾面积32.88千公顷,成灾面积10.18千公顷,绝收0.51千公顷,粮食减产1.74万吨。暴雨洪灾也给我市水利设施带来了很大的破坏,损坏水库6座,损坏堤防1450处89公里,冲毁塘坝199座,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3850万元。
二、成因分析
分析我市山洪灾害频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暴雨强度大。暴雨强度大是诱发山洪的主要原因。我市流域内有三个暴雨中心:一是洞口以上流域,二是隆回的六都寨附近,三是广西资源。由于流域内三个暴雨中心的存在,再加上特殊的地形条件,坡降大,导致汇流时间极短,洪水始料未及,突发性极大,并且来势凶猛,峰高量大。局部暴雨局部洪灾,全局性暴雨大范围洪灾。当为全流域性暴雨时,暴雨中心的不规则移动常造成洪水的复杂组合,在影响市区防洪的大洪水中,赧水的来水比重很大,约占70%,夫夷水约30%,邵水的汇入往往也会改变市区的防洪形势。以1996年山洪为证,7月10日14时至20时的6个钟头内,高沙、黄桥、洞口3站分别降雨124毫米、105毫米、70毫米,其中3个钟头内分别降雨80毫米、70毫米和50毫米,16日8时至17日8时,全市暴雨发展到了顶峰,超过100毫米的大暴雨有党坪、武阳、山门、洞口、小沙江等5站,最多的党坪站达146毫米,最大的时降雨量为78毫米。邵东县上沙江水库(中型)库区18日凌晨3时40分至4时50分,70分钟降雨90.4毫米。不仅我市境内普降暴雨,客水流域的暴雨强度也很惊人,广西资源县从15日20时至18日凌晨2时降雨量达400毫米,加剧了我市夫夷水的陡涨。在强暴雨的袭击下,我市大小河流水位猛涨,号称我市大江大河的平溪江、赧水、夫夷水、邵水、资水均出现了超历史的最高水位。
2.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加剧了山洪灾害的形成。我市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往日的森林覆盖率一直较高,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历经“大办钢铁”、“大兴公共食堂”、“农业学大寨”、“文化大革命”等几多带“大”字的群众运动,过度开垦,乱砍滥伐,许多郁郁葱葱的绿色山头变成了“癞子头”、“和尚头”,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林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均比1957年减少了2成左右,少数地方减少了六、七成。同时,全市有100多万亩山林被垦为耕地,使“绿色水库”遭受严重破坏,水土流失面积比1957年增加了43%。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有害于调节小气候,大大降低涵蓄水源的能力,引发山洪灾害,而且造成大量泥沙俱下,形成泥石流,涌入江河和水利工程,淤积水域,削弱了防洪能力。全市现有水土流失面积4200平方公里,水蚀模数达到4000吨/平方公里年,照此计算,每年有1000多万吨泥砂注入江河、沟渠、圹库。普遍反映,河床一般比五十年代中期抬高了1米多,隆回县辰河、新邵县石马江、新宁县新寨河、绥宁县三双河等,甚至成了高于两岸农田的“悬河”。
3.工程标准低,蓄洪能力差。建国以来,我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卓有成效的水利建设,建成了一大批水利工程,但由于水利投入不足,土法上马,建设标准不高,尤其是水库长年运行以后,老化严重,带病运行,据今年汛期统计,我市1246座水库中带病运行的尚有328座,占26.3%,这些水库每到汛期,令人提心吊胆,只能控制水位运行,难以发挥拦洪错峰的作用。另外,在资水上游除赧水水系上建有一座六都寨大型水库外,其它均无骨干水利工程,夫夷水系连中型水库都很少,拦蓄洪水的能力更弱。
&nb
sp;4.河道设障多,洪水渲泄不畅。部分群众水患意识不强,缺乏全局观念,违章违法作业。在河道中采砂淘金,乱堆废弃物,阻塞河道;向河道中倾倒废渣、垃圾;在河滩上建仓库、码头、房屋等,随意侵占行洪断面,致使河床不断抬高,河面日趋变窄,严重地阻碍了洪水的正常渲泄。如资江市区河段的坡降从1956年的0.039%降到了1996年的0.027%,又如大圳水库下游的新寨河,已从建库前637立方米/秒的安全泄量降低到120立方米/秒,超过这个限度就会房倒田淹。
5.人为因素造成局部山体滑坡,导致山地灾害。在地质条件较差的山体上开采矿石、修路建房,破坏了山体结构,在强降雨的诱发下,山体滑坡、泥石流往往伴随着山洪一同泛滥,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电力和电信线路倒杆,交通道路中断,农田被毁。
三、减灾措施的探讨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针对山洪频发的主客观因素,我们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治标治本。
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山洪灾害意识,在防御山洪灾害上,当前普遍存在着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把防灾减灾当做是“短期行为”和“被动行为”,灾情发生,往往措手不及,处处挨打。防灾抗灾涉及到全社会的各个方面,涉及到各行各业各个部门,因此,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防灾减灾斗争中来,树立抗灾保安全、抗灾夺丰收、抗灾求发展的思想,要把强化防灾减灾意识做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一是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报告会等各种宣传媒介,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增强全民的防灾意识;二是加强教育和培训工作,传授防灾抗灾的有关知识,增强防灾抗灾能力;三是要提高公民参与防灾抗灾的意识,认识到防灾抗灾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四是要建立健全一个强有力的指挥体系,组织一支过硬的抢险队伍。
2.建立专门的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明确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地矿、气象部门加强山洪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预测工作,尤其是地矿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制定具体的管理方案;建设、国土部门要采取措施制止在山洪易发地区进行建筑、开发。在今年“5.26”洪灾中,由于气象部门预报的准确及时,各级各部门防汛责任落实,提前作好了各项准备,在抵御山洪灾害中抓住了主动权,虽遭特大暴雨袭击,没有造成人员死亡。
3.大力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水利基础建设,提高抗灾能力是防灾减灾的有力保障。针对防御山洪灾害的需要,工程建设应着力从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抓水库的除险加固。集中精力、财力、物力,打好险病水库歼灭战,力争三至五年内,摘掉现有险病水库的帽子,确保安全运行,发挥其正常的防洪效益。二是抓城镇防洪工程建设。发生山洪灾害,损失最大的一般均在城镇,因此,要把城镇防洪堤建设纳入城镇规划、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修好“保命堤”,保城镇安全。三是争取骨干防洪工程立项建设。按照我们的规划,如能在夫夷水上游修建犬木塘水库,在赧水上游修建洞口塘水库、山门水库等重点骨干工程,邵阳的山洪灾害将会得到根本的治理。
4.致力实施生态工程治理。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措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水土保持治理要坚持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的方针,搞好封山育林和营造水土保持林,制止毁林开荒和滥砍滥伐,不断扩大森林覆盖面,增加植被。对开挖造成的陡峭山坡要加大投入,进行护坡固脚。当前,我市要重点抓好新邵、隆回、邵东等水土保持长治县的生态治理工作,抓出成效,抓出经验,在全市普遍推广。
5.依法治水,加大河道的治理力度。要运用法律武器,纠正现在多家管水的紊乱局面,对河道实行统一管理。要认真宣传贯彻《河道管理条例》,在全市推广市区河道综合治理经验,大力打击“四乱”行为,抓好大小河道的扫障工作,限期清除老障,杜绝设置新障。对涉及河道的建设工程,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报送河道主管机关审批。要通过水政水资源的规范化管理,尽快扭转河道行洪不畅的状况。
10.岳阳市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对策 篇十
河南淇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减灾对策
河南淇县是豫北地质灾害发生较多的县域之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开矿业的发展,人类活动已成为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地质地貌资料,论述了淇县各类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和形成原因,提出了地质灾害的防治建议.
作 者:张吉献 ZHANG Ji-xian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刊 名: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YA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9 “”(5) 分类号:P954 关键词:地质灾害 发育特征 防治
11.岳阳市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对策 篇十一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地质工程学。地质工程学,是研究与解决从规划到竣工乃至工程运行后效的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它把地质体乃至地质环境作为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来对待,这显然符合大系统工程学的思想,它包含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两个方面,但以后者对其特点的反映更为深刻。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
2、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2.1 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
(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滑坡发生的规律:
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1)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3)易滑(坡)岩、土分布区。(4)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2.2 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崩塌的诱因:
(1)采掘矿产资源;(2)道路工程开挖边坡;(3)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4)堆(弃)渣填土;(5)强烈振动。
2.3 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泥石流的诱因:
(1)不合理开挖;(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3)滥伐乱垦。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2.4 地面变形
地面变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与地裂缝。目前中国发生地面沉降活动的城镇有70多个,明显成灾的有30余个,最大沉降量已将近3m。这些城市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相连形成广阔的地面沉降带(区)。造成中国城镇地面塌陷原因有三:一是不合理地大量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起的塌陷;二是表面岩溶活动引起的塌陷;三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地面塌陷发生的规律:
(1)岩溶强烈发育的纯可溶岩分布地带或沿其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地带;(2)沿可溶岩中的断裂带或主要裂隙交汇破碎带,岩层剧烈转折、破碎的地带;(3)松散盖层较薄且以砂石为主,其底部粘性土层缺失或甚薄(一般不足1-2米)的“天窗”地段;(4)岩溶地下水的主迳流带或岩溶管道上;(5)具有潜水和岩溶水双层含水层分布地带;(6)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区;(7)岩沉吟地下水位在基岩面上下频繁波动的地带,或受排水影响强烈的降落漏斗中心及近侧地段;(8)临近河、湖、塘地表水体的近岸地带;(9)岩溶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低洼地带。
2.5 人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析
人为活动加剧或加速地质灾害的发生所带来的危害性大大超过正常状态下产生的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如: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铁道、公路等各种工程建设的开挖,亦经常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如:土壤侵蚀、地面塌陷与沉降、滑坡、岩爆、泥石流、荒漠化以及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等灾害。人工滥伐森林资源,也造成土壤侵蚀、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并导致洪灾的加剧发生。人工爆破也会诱发岩溶塌陷、滑坡等灾害的发生,还有可能引起连锁性的岩溶塌陷。
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
3.1 主要的施工技术标准总结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点是隐蔽性(如抗滑桩)、复杂性(如抗滑桩+锚拉+挡板+冠梁)和多样性(防治滑坡可采用桩,亦可采用挡土墙),以地下工程施工为工艺特点,因此与地基与基础工程和岩土工程具有十分相近或相同的工艺流程、施工工序和施工工法。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主要有:
(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现行施工技术标准和规范,如《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8-2006);
(2)各类工业与民用和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的地基与基础、深基坑、高切坡、地基处理、基础病害工程防治等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3.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防治措施
3.2.1 做好防治工程设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必须根据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的成因机制、运动模式、易发性及防治目标制定。
(1)根据致灾的成因确定主要防治途径;
(2)根据灾害的易发程度、防治目标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程量。
3.2.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现行行业规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等技术标准及资料分析,国内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工程类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拦)挡工程、加固工程、护坡工程、减载与压脚工程及搬迁和避让等。
3.2.3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l)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对于中型以上滑坡,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工程防治措施。
(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能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条件,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益。
(3)避让措施
①雨天避让措施。对灾害隐患点和变形斜坡,采取雨天临时避让措施,各镇在防灾预案的基础上编制安全转移预案,雨天对受威胁户一一作转移地点安排。应根据就近原则、转移地(接受户)不受地质灾害或其它灾害威胁的原则进行操作。
②搬迁避让措施。对一些危险性大、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防治费用超过搬迁费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采用搬迁避让措施。调查区需搬迁避让或已搬迁的灾点。
4、结语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应用,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术必将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地质工程勘察、检验监测及设计施工与灾害防治技术实用手册.中国知识出版社.2007-11
[2]胡茂焱.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9
[3]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国家质检总局(SBTS),2002
12.崆峒山地质灾害特征与防治对策 篇十二
地质公园是一种地质、景观、文化、社会相互联系的现象。在建设地质公园的过程中, 保护和开发旅游之间的关系很复杂, 有时甚至是对立的, 因此, 实施对地质遗迹可承受的开发, 才能保证其可持续发展[2]。部分地质遗迹本身处于剧烈构造运动区, 在自然因素和人类工程活动共同作用下, 很多地质公园不同程度地发生了一些地质灾害, 威胁着游客的生命和财产安全。Adil Binal等对土耳其Kula地质公园的潜在落石进行分析, 通过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 得到了其可能的运动轨迹和崩塌距离, 发现部分石柱威胁到运输线路, 建议借助计算机数值模拟来设计挡墙, 并提出必须通过科学和理性的方法来保护遗迹, 才能拥有地质遗迹的价值[3]。国内自1999年《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施行以来, 四川九寨沟、黄龙等少数地质灾害频发地区的风景区或地质公园调查了区内潜在地质灾害, 并制定相应防治措施, 韦跃龙等对开发地质遗迹旅游过程中各种潜在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发育规律进行总结, 认为遗迹本身的地质条件是地质灾害的制约因素, 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是主要影响因素和诱发因素[4]。孙越英等论述了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内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类型和影响因素, 探讨了灾害成因, 提出运用SNS柔性拦石网防护技术治理危岩体[5]。赵静等对河南关山地质公园地质灾害特征和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 并针对地质公园灾害评估工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6]。姜伏伟等分析了景观危岩的特征、研究现状和前景, 提出了景观危岩的防治原则[7]。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山, 因其独特的丹霞地貌、丰富的古生物化石遗迹和各种的清晰的地质现象, 于2004年被批准成立国家地质公园。张永军、张荣探讨了该区的丹霞地貌成因, 认为是沉积、构造、侵蚀等综合作用的结果[8,9]。白凤龙等对崆峒山地区的丹霞地貌进行了综合考察, 并编制了《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报告》[10,11]。
本文以崆峒山地质公园为例, 在前期研究资料的基础上, 现场调查地质灾害, 分析灾害特征及分布规律, 探讨了灾害成因。为保证景区的进一步发展和游客的安全, 应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
1 区域概况
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 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西郊15km处。东起太统山的二道沟、花炮岭和泾河地区的柳树沟, 西至宁夏界, 南达大阴山、十万沟, 北至大象山[8], 总面积83.6km2。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北祁连褶带东缘、鄂尔多斯盆地西侧、贺兰褶带的南段, 区域地质构造现象较为复杂,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在自然地理景观上属黄土高原山地地貌, 可分为侵蚀-堆积、侵蚀-构造地貌, 景区内沟谷深切, 多呈“V”形, 海拔高度1800~2200m, 属温暖带半湿润气候。景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有奥陶系 (O) 、二叠系 (P) 、三叠系 (T) 、白垩系 (K) 和第四系 (Q) 。奥陶系为中奥陶统三道沟组 (O2s) , 在崆峒山景区出露较少, 岩性以灰岩为主;二叠系主要在崆峒山山脚下崆峒水库一带出露, 岩性以砾岩、粗砂岩、粉砂岩为主, 含有煤线;三叠系为上三叠统延长群 (T3) , 主要分布在崆峒山东部和南部区域, 岩性以砾岩、砂岩为主;白垩系为下白垩统三桥组 (K1s) 和和尚铺组 (K1h) , 主要分布在崆峒山山顶位置, 是形成丹霞地貌的主要地层, 岩性以砂质泥岩、细砂岩夹泥岩、页岩以及砾岩、石英砂岩组成。第四系 (Q) 主要分布在崆峒山东北侧和西侧, 为河流相堆积层和风积黄土层, 河流相堆积层形成了三级阶地, 上部为亚砂土、砂粒层, 下部为卵砾石层。景区内为泾河水系, 崆峒山前峡泾河由颉河及其它支沟汇集而成, 属降水补给型河流;崆峒山后峡有常年地表河流—胭脂河[10];两河交汇环抱于望驾山脚下, 流域面积约185.6km2。
2 地质灾害分布
崆峒山景区分为五台景区、香山景区、后峡景区、前山景区和十万沟生态景区。调查发现, 地质灾害主要沿三条道路分布如图1所示, 图中1号线路为崆峒山水库北侧公路段, 属前山景区, 通往十万沟生态景区, 长5.69km;2号线路为王母宫-中台-后山售票厅路段, 其中王母宫-中台段为步行道, 中台-后山售票厅段为车行道, 总长3.5km;3号线路为胭脂川公路段, 属后山景区, 东接平泾公路, 向西通往宁夏泾源县, 长7.18km。图1中圆点, 三角, 方形标记为灾害点位置, 按1、3号线从东往西、2号线从南向北的顺序, 依次给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编号。如1.1号灾害点为1号线第1个灾害点, 泥石流单独沟编号为N1、N2、N3。
初步调查发现地质灾害点18处, 大多分布在道路拐弯处或构造破碎区如图1所示。由于这些部位地质构造作用、河流库水作用强烈, 应力较集中, 岩体破碎, 裂隙发育, 地质环境更脆弱, 成为灾害易发区。3条线路上发生的灾害数量也不相同, 其中1号线9处, 2号线3处, 3号线6处如图2所示, 1号线的灾害线密度明显高于其他两条线。在调查时发现, 在修筑通往十万沟的公路时, 人工开挖边坡, 边坡较陡, 多处在70°以上。同时, 1号线位于崆峒山水库边, 库水掏蚀边岸作用显著, 对库岸的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灾害集中于道路两侧, 其坡向主要受泾河流向、水库边岸走向控制。对发生崩塌、滑坡的坡向进行统计如图3所示发现崩塌、滑坡主要发生在150°~230°之间, 达11处, 占其总数的84%。
3 地质灾害特征
18处灾害点中, 共有崩塌8处、滑坡5处、泥石流3处、不稳定斜坡2处, 崩塌的分布最为广泛, 危害最大, 滑坡次之, 给景区建设和游客安全带来了不利影响。
1) 崩塌。崩塌灾害多发生在白垩系地层及第四系堆积层, 除1.7号灾害点发生在二叠系砂岩中, 该点位于路边一洞口, 顶部节理裂隙发育, 有块石从上部崩落。发生崩塌的斜坡原始坡度多在45°以上如图4所示。崩塌以小规模为主, 导致路面裂缝或崩塌体堆积到路面, 影响道路通行, 如1.1号灾害点如图5所示位于公路拐弯处, 一侧临水库, 一侧为高陡边坡, 坡度达75°, 临水库一侧填方路基发生崩塌, 部分滑入水库, 诱发路面轻微裂缝。
2) 滑坡。滑坡多发生在第四系堆积层凸形坡, 滑面多分布于堆积层内, 以小规模浅层滑坡居多, 滑坡体为残坡积的砂、碎石、碎石土等, 滑动后滑体堆积到路面, 影响路面交通或破坏路边建筑物, 如1.2号灾害点如图6所示, 位于一小庙旁边, 据庙内记载, 滑坡发生于2013年7月17日, 滑坡损毁了小庙大部分建筑, 滑体主要成分为黄土、碎石等, 混杂有小庙屋顶的破碎瓷瓦。小庙西侧有一快方量较小的新滑坡, 滑体距滑坡上缘约2.5m, 滑体长8.1m、高3.5m、厚约3m。
3) 泥石流。景区内发育有坡面型泥石流沟3条:N1、N2、N3, 共同的特点是:斜坡出露第四系堆积层, 结构松散, 植被茂密, 遇有强降雨时, 大量的砂土、碎石、块石沿坡面流下, 如N2号泥石流, 如图7所示, 坡长94.8m, 宽5~8m, 平均坡度约38°, 坡顶部分植被被泥石流冲下, 裸露下层土壤, 坡面上堆积碎石、沙土, 内含大块石、卵石等, 中下部有歪斜小树。泥石流沿坡面流下, 冲过路面堆积到公路南侧库区内, 造成了公路的轻微损伤, 根据现场痕迹, 公路上堆积沙土、碎石约30m3。
4) 不稳定斜坡。代表性不稳定斜坡2处:2.1和3.3。其中2.1号位于中台北侧下山公路旁, 斜坡以砾岩为主, 高耸直立, 前部与后山之间有明显裂缝, 岩体本身节理发育, 将孤立的岩体切割成不规则块体, 稳定性差, 易发生崩塌。3.3号灾害点如图8所示, 上部为砾岩块石、沙土等堆积物, 下部堆积层中碎小颗粒逐渐风化流失, 上部块石临空悬挂, 极易失去支撑而崩落。
4 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4.1 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
景区的丹霞地貌, 是白垩系至第三系的红色砂岩层。由于历史上气候的冷热交替, 该地区出现氧化和还原环境的变更, 形成了深浅色互层的岩层。后期水平构造运动强于垂直构造运动, 岩层产状多呈水平。而喜马拉雅运动, 使岩层出现倾斜和褶曲, 形成了大量垂直节理, 水流沿垂直节理冲蚀, 将其侵蚀成沟谷, 加上泾河的深切, 进一步形成陡峻斜坡, 为崩塌、滑坡提供了充分的临空条件。
4.2 地层
第四系堆积层较松散, 容易从层内发生滑动。下覆基岩中发育大量节理, 将岩体切割成了不连续块体, 降低了岩体强度和斜坡稳定性。据崆峒山地质公园总体规划报告[10]:该区白垩系地层中, 统计发育较好的节理有五组, 北西向三组, 北东向两组, 构成“X”型, 节理倾角较陡, 倾角在70°以上的节理点59.3%, 众多的节理, 给灾害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结构面。白垩系地层中, 砾岩中的砾石以灰岩、砂岩、石英岩等为主, 砾岩多为厚层, 夹有泥岩、页岩等软弱夹层, 易受风化、流水侵蚀, 成为薄弱环节, 当应力到达临界值, 斜坡会在软弱夹层处发生破坏。
4.3 降雨和地下水
景区年平均降水量574.0mm, 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 其间多连阴雨、暴雨和冰雹, 日最大降水量可达67.7mm[11]。调查时发现大多数灾害都是新近发生的, 与正值雨期的关系密不可分。强降雨时, 雨水渗入松散堆积层, 而下覆基岩不透水, 在堆积层底部形成饱水层, 增加了土体自重, 降低了土体强度, 有外界作用扰动时, 易发生地质灾害。同时, 下覆岩层中丰富的节理提供了理想的水流通道, 加剧了水流对基岩的侵蚀, 裂隙逐渐向深部扩展, 形成贯通的裂隙面, 容易诱发崩滑灾害。此外, 据资料显示[12]:甘肃省陇东地区形成泥石流所需的最小降雨强度为20~30mm·h-1。如果发生连续强降雨, 很可能诱发流石流。崆峒山水库库容量为2970×104m3, 库水用来发电和游艇出行, 水位随季节变化, 对边岸的掏蚀作用不可忽视。特别是对库岸沿线的公路, 一方面库水渗入路基, 增加了路基的含水量, 降低其强度;另一方面, 库水位上升时, 对库岸有一定的浮力, 当水位迅速降落时, 浮力瞬时消失, 容易引起库岸的崩塌和滑坡。
4.4 人类工程活动
景区在2000年前已全部完成前山道路、香山道路、十万沟和大阴山一期道路, 内部游人步行道、供水供电、通讯设施等旅游基础设施健全。修筑道路时, 开挖边坡坡度多在45°以上, 部分甚至达到了80°。据研究资料, 在陇南山区和陇东黄土地区, 当斜坡坡度大于60°时, 一般产生崩塌破坏形式[13]。因此, 人工开挖坡脚, 形成过陡边坡, 诱发了灾害的发生。此外, 景区游客众多, 2011年游客人数达到105万人次。夏秋两季降雨较强, 也是旅游的旺季, 三条线路上均有车辆频繁通过, 对道路和边坡有一定的振动冲击作用, 可能会引起边坡失稳。
5 防治措施
为了保证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 应该坚持“积极保护、合理开发”的原则[14], 对现有地质灾害应采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理。
5.1 增加基础建设投入, 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设置专项基金, 用于日常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处理工作。首先应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危险性分等定级;特别是游客密集区, 要详细调查灾害点, 并编制灾害预测报告。
5.2 治理现有灾害, 防止灾情扩大
对重要的地质灾害点, 可以按照地质灾害防治相关规范逐步进行治理。
在泥岩或强烈风化的砂岩边坡上前期喷射的砂浆层脱落现象严重, 对维持边坡稳定性的作用不足。可在削坡的同时, 对重点路段进行喷锚加固, 既可保证边坡的稳定, 也维持了景区的美观。
危岩的处理, 对非景观点处的危岩, 可以定点清除。位于景观点处的危岩, 应按照风景区危岩治理原则:不改变景观原貌、工艺相近、加固整修可逆、最小限度干扰、美观等原则。依据景观点危岩的特殊性, 可使用SNS柔性拦石网防护技术, 分主动防护系统和被动防护系统。主动防护系统可紧贴坡面, 当岩体发生较小位移时, 用钢丝绳网将其裹缚于原位附近, 施工简单, 可保持景观原状。被动防护系统可用于施工难度大的景观点, 依靠柔性网阻挡落石, 保护游人安全。
5.3 提升管理人员防灾意识
坚持定期巡视, 密切关注强降雨后、施工结束后、道路拐弯处、构造破碎区等地质灾害易发的时间和地点, 尽早发现隐患点, 及时设置警示牌, 避免人员在危险处逗留;景区内施工时避免出现过陡边坡, 从源头上杜绝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不合理行为。
6 结论
地质遗迹本身地质环境较复杂, 由于人类开发活动和基础设施的不协调, 许多地质公园不同程度发生了一些地质灾害。本文以平凉崆峒山地质公园为例, 实地调查发现灾害18处, 主要沿三条道路分布, 其中崩塌8处、滑坡5处、泥石流3处、不稳定斜坡2处, 崩塌的分布最为广泛, 滑坡次之。崩塌、滑坡集中分布在道路拐弯处、构造破碎区和坡向150°~230°之间, 崩塌主要发育在白垩系及第四系堆积层, 滑坡多为堆积层滑坡, 泥石流以坡面型为主。地质灾害规模多为小型, 但发展趋势和现实威胁应给予重视。
为了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应增加基础建设投入, 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提高景区管理人员的防灾意识, 加强定期监测;及时治理地质灾害点。
此外, 在崆峒山主景区发现许多的危岩体, 如摇摆石等, 由于部分危岩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本次调查没有统计, 仍需进一步研究。
摘要:近年来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的游客人数持续增多, 但公园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地质灾害已经影响到公园的保护与进一步开发。经现场初步调查, 发现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地质灾害一般规模较小, 主要分布于道路沿线, 其影响因素包括地质构造、地层岩性、降雨、库水位变化和人类活动等。通过对地质灾害特征与成因分析, 提出了适宜的防治措施, 为公园的自然环境保护与开发提供参考。
13.岳阳市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对策 篇十三
公主岭市2014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在吉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基础上,结合公主岭市地质环境,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突出重点,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的原则,将突发性地质灾害危害严重的区段作为防治重点,针对地质灾害特点,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实施地质灾害防治。
一、地质灾害专项调查
对地质灾害严重的重要地质灾害点,开展详细的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工作,详细查明地质灾害的现状、分布特征、规模、诱发因素、危害程度,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开展地质灾害专项调查的项目有:公主岭市二十家子煤矿、刘房子煤矿地面塌陷、地裂缝地质灾害调查。
二、重要地质灾害点的治理工程
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科学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对重要地质灾害点进行适时监测,关注其发生、发展状况。对危害城镇、居民点、重要设施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和隐患区,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治方案,实施防治工程。
近期对8处崩塌地质灾害、1处泥石流地质灾害、2处地面塌陷地质灾害进行防治
远期对7处崩塌地质灾害进行防治。
对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采取的防治措施为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监测措施。
对崩塌地质灾害采取的防治措施为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监测措施。对泥石流地质灾害采取的防治措施为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监测措施。
根据本区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特征,合理规划各类工程建设布局是预防地质灾害的有效方案。为了确保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现有各类建筑物、拟建工程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出如下建议:
(1)必须沿高陡斜坡规划建设的各类工程,应尽可能少破坏原始斜坡,并应同时要求建设单位做好坡体防护措施。
(2)各类工程建设布局应尽可能避开现有地质灾害点危险区。(3)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内,不宜规划各类重大建设工程,确需建设的,应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危害及有效预防地质灾害增加的建设成本。
(4)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内,规划各类工程建设布局,应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5)公主岭市总体工程建设规划,原则上不得与公主岭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相抵触。
三、重要地质灾害点的监测
1、监测点的选择原则
对公路、铁路、河道等重要生命线工程和水利、电力、大型工矿企业等重要基础建设工程构成威胁,对集镇、村庄及重要居民点人民生命安全构成威胁的稳定性差、危险性大、成灾概率高、灾害严重并形成严重损失的灾害点进行监测。
2、监测内容和范围
(1)崩塌监测:对崩塌的监测,除对坡体变形迹象进行监测外,还要把灾害威胁对象和范围纳入监测范围。
(2)泥石流监测:根据泥石流形成条件和危害、威胁特点,除对雨量、物源区稳定性进行监测外,还要对泥石流堆积区成灾范围进行监测。
(3)地面塌陷、地裂缝监测:主要包括形态要素和土地破坏情况监测,其中形态要素包括塌陷面积、深度、积水情况;地裂缝长度、宽度、变化情况;土地破坏情况监测包括土地变形情况监测。
3、监测方法和要求
(1)崩塌监测:采用设桩点进行相对位移测量,对微地貌、地表植物和建筑物标志的各种细微变化进行定期巡视。监测周期为每月一次,汛期或变形加剧时增加监测频次。
(2)泥石流监测:设立监测断面,对泥石流流量进行监测。在雨季,尤其是汛期,进行连续监测。
(3)地面塌陷、地裂缝监测:采用专业监测,首先在重点区内设立水准基点,对岩土体变化进行监测,利用精准GPS或水准仪对监测点的形态、面积、深度及相关要素(高程、坐标)进行定期测量。
四、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
1、群专结合的预警预报系统
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市、乡(镇)、村三级监测网络和预报预警系统。当地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对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的结论进行认定,并指派当地群众按照技术要求进行长期监测。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要由乡(镇)政府同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制定防灾预案。组成一个有明确防灾监测负责人和覆盖地质灾害多发区的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
2、专业监测站网建设
针对公主岭市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主要地质灾害现状,选择重要地区的代表地段布设监测点,由专业人员进行站网式监测。
3、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
突发性地质灾害与气象有关,尤其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与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关系密切。
通过对已发生地质灾害资料的分析研究,确定不同易发区、不同降水条件下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临界降水量和一定发生地质灾害的临界降水量。结合公主岭市气象特征,选定1日、2日、3日、5日过程降雨量进行统计分析,编制不同易发区气象预报预警依据图,作为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依据。公主岭市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应在公主岭市政府的协调下,与公主岭市气象台共同完成,并在公主岭市电视台、公主岭市电台与气象预报同时发布。
4、应急反应系统建设
建立市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和应急处理队伍,每年汛期对主要灾害隐患点进行险情巡查,汛中加强监测,汛后进行复查。发现险情或接到险情报告要快速赶到现场,进行调查、救援和应急处理。
14.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篇十四
为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师生安全,防止地质灾害事故的发生,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1、地质灾害防范类型预测
根据学校地质地理条件分析,初步确定地质灾害防范类型为:山洪暴发、山地滑坡、崩塌。
2、重点防范时段预测
主要发生灾害时段在强降水时期,特别要加强预警工作。
二、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完善汛期值班制度、险情巡查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努力避免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同时要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实现自觉防灾,全民防灾。
2、组建应急机构、明确职责分工、预警报警信号、抢险求援措施等。出现较大地质灾害征兆或发生地质灾害时,要根据情况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疏散师生,采取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
3、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学习《地质环境防治条例》和地质灾害防灾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对保护地质环境和治理地质灾害的认识,1
掌握地质灾害监测、避险、抢险和治理等有关知识和技能,增强师生防灾减灾意识,全面实现群测群防。
4、地质灾害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危害严重。但是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形成条件,并且有一定的前兆反映。一旦有前兆出现,要及时预防或避让;对于难以预防或避让的地质灾害则要及时上报。
5、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与监测。在汛前和汛期,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工作。汛期遇降雨要实行24小时监测,做好监测记录。
6、对存在严重隐患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在地质灾害危险区边界设立明显警示标志,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7、坚持汛期值班、灾情速报制度。在整个汛期,要坚持值班制度,保持24小时不间断通讯联络;一旦出现地质灾害险情,要立即组织人员撤离危险区,确保师生人身安全;一旦出现灾情,要在第一时间报告,并迅速启动应急预案。
三、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责任人
汛期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防原则上由各分管处室领导承担,但预防责任人是学校主要领导。
职责:
1、及时传达上级、中心学校有关安全工作文件、会议精神。
2、检查督促本校安全教育防范工作的落实情况。
3、及时解决排除安全隐患。
4、一旦发生安全事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抢救,并按要求上报。
15.煤矿地质灾害及防治方法 篇十五
煤矿行业在发展中, 由于资源过度开采, 逐渐进入深井作业, 相应的带来了一系列煤矿地质灾害, 在不同程度上危及到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煤矿行业对大自然的依赖性较高, 相应的受到自然影响也较大。中国煤炭企业为了谋求更大的经济效益, 忽视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过度开采, 选择不合理的开采方法, 对煤矿周围的水文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致使地质灾害频发, 不利于煤炭行业长远发展, 因此, 迫切需要选择合理的防治方法改善这种现象。由此看来, 加强对煤矿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方法的研究十分必要, 对于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1 煤矿地质灾害特点
煤矿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在煤炭开采中, 对原有地质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煤矿地质灾害就是在环境遭受破坏时的信息反馈, 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 煤矿地质灾害具有十分突出的群发性特点, 更多的是集中在某一时段或某一区域发生, 由于煤矿抵制灾害的群发效应, 相应的会产生更大的自然灾害;衍生性特点是由于煤矿开采过程中引发的灾害问题, 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并发性反应, 从而造成一系列灾害链[1]。矿山地质灾害如图1。如煤矿地质灾害中的顶板灾害, 主要是由于煤矿开采过于深入, 顶板稳定性较差, 导致地面塌陷, 形成裂缝, 这种顶板塌陷问题将产生严重的影响, 对耕地和地表建筑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产生不同程度的连锁反应;持续时间长短不一, 由于顶板灾害及瓦斯爆炸等灾害事故影响较大, 具有突发性特点, 尽管此类灾害发生时间较短, 但是灾害强度较大, 会形成较强的破坏性;煤炭开采中出现煤层塌陷, 会持续较长时间, 且不同类型煤矿地质灾害会呈现不同的时间特点。由于当前科技水平的局限性, 在煤矿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地质灾害很多情况下是无法避免的, 但是可以防治, 防治措施是根据煤矿地质灾害规律摸索总结出的,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地质灾害影响[2]。
2 煤矿地质灾害发生原因
2.1 客观因素
就当前中国煤矿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来看, 客观因素居多。煤矿开采前, 地表和岩石圈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 而在开采之后, 矿石和岩石不断被挖掘和肢解, 致使原本的地壳平衡被打破, 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出现一系列地质灾害问题。煤矿不断开采, 引发很多坍塌和滑坡灾难, 影响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地下煤矿开采将会对地下水层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 这种破坏导致坍塌和滑坡, 产生的影响十分严重, 甚至部分周边区域水田无法排水, 影响农作物生长[3]。煤炭开采对地下水层造成破坏, 导致煤矿坑出现积水现象, 原本的地下水平衡被打破, 漏水现象难以得到有效处理。此外, 煤矿乱采乱挖不合理开采会导致矿坑漏水、冒顶灾害发生, 影响煤矿开采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和煤矿开采经济效益。在煤矿开采中由于需要利用大量水, 在使用过程中会排出固体废弃物和污水, 这些污水和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环境中, 将产生十分严重的环境污染, 影响周边区域人们的日常生活, 影响十分深远[4]。
2.2 主观原因
由于煤矿是一种有限的资源, 部分煤矿企业为了谋求长远生存和发展, 彼此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资源争夺, 出现乱采乱挖的现象, 矿山从大山挖成小山, 出现一系列地质灾害问题, 如漏水和冒顶问题, 甚至瓦斯泄露发生爆炸, 出现安全事故。煤矿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 对于煤矿安全生产重视程度不高, 所以导致很多地质灾害发生, 不利于煤炭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3 煤矿地质灾害防治方法
3.1 加强地质灾害教育力度
为了能够更好地防治煤矿地质灾害,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提高对地质灾害教育和宣传的重视程度, 在社会进行广泛宣传和教育, 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活动, 激发社会公众对煤矿地质灾害的重视程度, 从而有效提高全社会的防灾意识。此外, 相关部门人员应深入市场, 结合实际情况全面了解煤矿地质灾害的相关问题, 从而更加全面有效地掌握煤矿地质灾害情况, 不断创新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调动全民防灾安全意识和积极性, 确保能够将防灾工作落到实处, 防止煤矿地质灾害带来更大的损失。
3.2 确保煤矿开采的合理性
近年来, 中国对煤矿开采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相应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煤矿开采企业应严格遵循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 将这些法律法规内容落实到实处, 确保煤矿开采作业安全, 从而有效提高煤矿地质灾害防治成效, 降低不利因素的出现。此外, 煤矿相关部门加强对煤矿企业的监管力度, 提高重视程度, 结合周围环境情况, 谋求可持续发展, 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和谐共处[5]。
3.3 提高煤矿开采技术水平
由于中国煤矿开采技术水平限制, 导致很多煤矿开采中出现乱挖乱采现象, 应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此种情况。如通过选择合理的矿井模型, 根据模型开展挖掘工作, 有效规避地下水层受到的破坏, 从而防治水灾事故;确保煤矿开采方法更加合理, 有助于煤矿开采过程中规避煤炭丢失现象, 并适当利用灌浆方法防止煤炭自燃。煤矿开采中, 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布局煤矿开采作业区域, 选择合理的防护措施, 降低煤矿内部压力, 以求更加合理有效地规避冒顶和顶板塌陷。
3.4 健全地质灾害预警系统
尽管煤矿地质灾害发生不可避免, 但是其具有一定规律, 可以提前做好预防控制措施, 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影响。根据煤矿开采资料, 选择合理的应对措施, 将预测预警工作落到实处, 防患于未然, 降低煤矿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保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4 结语
煤炭作为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能源, 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是在煤矿开采中, 由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 导致很多煤矿地质灾害事故频发, 不仅给自然生态带来严重破坏, 还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因此, 中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提高地质灾害防治重视程度, 结合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选择防治方法, 确保煤矿安全生产, 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奇生.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方法初探[J].太原科技, 2012, 13 (3) :27-28.
[2]魏永龙, 孙柱.煤矿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方法[J].商品与质量, 2015, 23 (52) :299-300.
[3]周显平.煤矿地质灾害的GIS、遥感预测方法[J].煤炭技术, 2013, 32 (1) :142-143.
[4]马志飞, 马海明.物探方法在煤矿地质灾害勘查中的应用[J].中国矿业, 2012, 17 (9) :46-47.
【岳阳市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对策】推荐阅读:
《岳阳楼记》直译及赏析09-02
《登岳阳楼》原文及赏析12-22
岳阳市楼区社区的调查报告08-21
岳阳市中心城区路灯管理调查报告10-06
湖南岳阳市教育系统面向社会招聘教师公告01-16
岳阳高考快讯01-15
《岳阳楼记》主题09-03
岳阳文庙调研报告09-22
岳阳楼记反思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