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法复习题

2024-08-12

历史教学法复习题(精选12篇)

1.历史教学法复习题 篇一

初三历史复习教学

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下一阶段复习思路

高淳县教育科学研究与培训中心沙志援

当前,我县初三历史学科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学校之间呈阶梯状分布、班级之间均分最高是最低的2.44倍、学生之间差距犹为明显。目前存在的问题

1.基础不牢。错别字泛滥,导致丢分严重;许多学生涂卡不规范,甚至不涂卡;不在指定区域内答题,超出限定区域答题;不按顺序答题,小题次序混乱;订正时乱涂乱画;答题不精准,或丢三落

四、或画蛇添足、或答非所问、或网络语言化;书写潦草,书写不规范,不写书名号等。

2.方法不当。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欠缺,审题能力欠缺,审题不清,学生对题目理解不准确。不能认真仔细地阅读,知识的概括、迁移能力尚待训练。基础知识不扎实,张冠李戴,答案不完整。知识点、得分点把握不住,关键的词、句出不来,历史专有名词的词汇量不够,随意发挥,乱抄书现象严重。相近、相似的知识点,以及历史与思品学科中相近、相似的知识点,分辨不清,不能很好地区分。

3.能力不够。学生分析、论证能力欠缺,表达(描述、阐释)能力欠缺,宏观看待历史、整体认识历史的能力不够。判断能力、灵活运用知识和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历史表述能力较差。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有待提高。许多学生没有正确处理好考试时间分配关系,也没有合理安排好难易题目的解答顺序。答题匆忙、来不及做最后一道题,没有时间检查和复查,来不及涂卡等。

4.训练不足。前一阶段,在新课教学中,教师发挥学生主动性方面做得不够,学生动手、动脑少了,教师没有给学生一定量的训练。

5.资料不全。教科书、复习资料、备考资料有的不完整、不成系统,有的凌乱繁杂,平时及考试时毫无头绪。

6.指导不得法。总是把“教什么”和“怎样教”作为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对于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平时教学中,教师的活动多,学生的活动少,许多教师仍热衷于对教材讲到、讲全、讲透,没有做到在教师指导下,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下一阶段复习思路

1.教师要细心,要严密复习计划、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不能把学习变成简单的对考试的应付。要根据自身情况,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严密计划,决不要因为考试检测而随意打乱计划。二轮专题复习,要做到纵向梳理,横向联系。纵向梳理要以专题的主题为发展线索,以“考试说明”所列考点为基础,理清有关历史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和消亡的过程,重点突出阶段性历史特征;横向联系重点说明各历史发展阶段内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历史规律,使学生能说出得到的启示。

2.教师要有“兼爱”之心,面向全体,重视基础

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学生乐学、会学、愿学的目的。面向全体学生,分类定位很重要,据某位考试专家统计,全国各地的中考、高考试卷,有70~80%的知识点是年年要考的,而且又有70~80%的试题是比较容易的,因此,要分层教学,对有些同学,我们不能要求过高,要会运用田忌赛马策略,狠抓基本分。我们一定要因材施教,对一部分学生,我们一定要降低难度、放低重心,要“不离不弃”。

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是历史考试永恒不变的主题,基础知识是思考、理解各种问题的基本依据。一般来说,开卷考试的试题,形式上都求新、求变、求花哨,但万变不离其宗,最终都会落到考点范围之内。60分的卷子,除了有3分或不到3分的题目要靠学生临时发挥,具有开放的性质之外,可以说答案均能在我们县设计的考点解读中找到。2010年历史有264个考点,就象264个

人,学生复习考点就象认人,不能只看衣服、鞋帽,我们只有记住了这些人的面孔、音容笑貌,才能说真正认识了他们。这样,无论他将来穿金戴银、西服革履还是光膀赤脚,我们都能一眼认出他来。

3.教师要使学生能静得心下来,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历史学科考查的四大能力之一,在这里,审题是关键。学生在答卷时,失分的地方不一定都是因为不会做而造成的,学生常犯的错误是:对有些问题想当然,按思维定势理解,不认真读题,遇到所谓“熟题”或“重现题”时,不顾条件与问题的微妙变化,动笔就写,往往是一看就“会”,一做就错。或心定不下来,刚看了题目的开始,就急于下笔,所犯错误五花八门,文不对题。

要教会学生审题,第一,一定要看材料的开头和结尾,材料的出处和年代非常重要。第二,找出题中指向性非常明确的“关键词”,一定要将提示语、限定语、设问语分清楚,准确、完整地获得有效信息。第三,要重视标点符号,特别要注意材料中的省略号、分号。对于表格类材料一定要注意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进行比较,不能仅从一个方面来比较。

4.师生都要有恒心,要坚持做好强化训练、针对训练、限时训练

通过强化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沉着不乱的临阵心理、顺畅的手感、熟练的答题技巧。在课堂上,要大做有助于理解历史主干知识的题目,绝不做偏题、怪题、难题,不搞题海战术。要使学生脱离题海,只有教师先跳进题海,教师要博览群题,要精挑细选,习题应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多样性,在给学生做之前教师必须先做一遍。注意训练的针对性、适度性。将错题及时整理,反复操练,教师要多读各地中考考试评分细则,找出答题的技巧和每一个考点的关键字词,通过适度的训练引导学生规范答题。

强化训练要限时,在规定的时间内,逐步加大题量。选择题训练:讲清训练意图;迅速阅读、理解、判断;限时:15分;在训练中,老师不时提醒时间与作答题量,让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并排除来自老师的有意干扰。先速度后质

量;及时分析评讲。主观题:一题限时7分钟;教师提醒时间、进行量、方法;在此基础上两题同做,有间歇1分钟休息;两题同做,无间歇;训练检查修正:限时,提醒方法;讲解时要求格式,要求重新组织答案文字。

5.教师要处处留心,要关注热点问题、关注考试说明的变化

要关心时事,把握热点。历史离不开现实,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古为今用是学习历史的一个目的,当今世界和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可能在历史考题中体现出来。还不要忽略南京地方特色,周年纪念等。

首先密切关注《考试说明》的变化,对于已经确定不考的内容,要丢弃。探究性、开放性、灵活性的试题比重逐渐加大,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在复习中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和知识面的积累,多进行探究性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运用史料、图片设置情境,图文并茂。这是近年来中考中体现的又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复习时大家要注意图的记忆和识别。必要时可以将《考试说明》中出现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图片在课本中找到,集中起来认识他们,进行专题的复习,同时还要注意历史地图的识别。

6.教师要提升学生的信心,调整好学生的心态,指导学生规范答题 教师在复习阶段和迎考前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创设良好的复习氛围,不断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向上。要破除大局已定的观念,下面应该是初中阶段学习效率最高的时期,成绩的提升仍有较大空间,一分耕耘就有一份收获,一份收获必须付出一份耕耘,使全体学生树立信心。对成绩好的学生,要使他们破除麻痹轻视心理,开卷考试也有区分度,必然有一些独特的地方,容易误解的地方,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

针对网上阅卷,老师一定要规范学生的答题习惯。要按中考模式进行综合模拟考试训练,特别要注意加强学生的涂卡练习和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另外要分配好两门学科的答题时间,做题要先易后难、确保“利益最大化”。

2.历史教学法复习题 篇二

所谓三轮复习法, 就是将整个高三历史复习划分为三段时间。第一阶段大约四个月, 称之为单元复习。对教材进行单元整合, 以单元复习形式为主, 理清单元重点、难点, 夯实基础, 为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结构, 让学生全面系统的把握高考要求中的教材知识。第二阶段大约两个月, 又叫专题复习。在原有单元复习和对教材知识熟悉的基础上, 对高考重点和主干知识进行归类、归纳、整理、整合, 使学生对同类或相似相关知识形成知识组块。第三阶段大致一个半月, 这一阶段称综合复习阶段或冲刺阶段。针对高考, 强化训练, 同时注重学科综合和热点问题。

第一轮复习。第一阶段复习是三轮复习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阶段, 以后的所有复习及效果都是建立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之上, 作为教师一定要十分重视这一阶段复习。在具体复习中, 以一个单元为例, 我把它归纳为五个环节或步骤:

第一、学生阅读教材。教师事先可拟出单元教材的纲要和要求, 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看书。教师为学生安排出一定的课堂或课外时间, 每天三十分钟, 以保证这一环节落到实处。教师可给学生布置相应作业, 规定学生在看完教材后完成, 教师要采取一定措施进行检查。这样做一方面对学生看书起到督促作用, 另一方面通过作业强化, 加深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印象。所有布置作业紧扣教材基础主干知识, 难度不宜大。

第二、教师对单元教材进行分析讲解。对我们的学生而言, 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主要是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在讲解分析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帮助学生理解单元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从总体上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 在这个体系之上归纳该阶段特征, 使学生对知识既有点又有面的把握;二是对重点知识、难点的题要单独分析、引导、比较, 力求让学生通过这一轮复习有所突破;三是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给学生一个明确具体要求, 使学生明白要掌握什么, 掌握到什么程度。

第三、练习。教师根据单元教材知识和考纲要求, 精选一定量的练习题, 让学生训练已巩固知识。练习时间可安排在课堂上, 与相应讲解同步进行, 做到讲练结合。也可以安排在课后单独进行, 这当中要注意的是选题要新颖, 特别是近期高考典型题和与热点相联系的题, 让学生训练更有针对性。

第四、单元检测。在单元复习中, 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检测可以达到三个方面:一是以考代练, 弥补学生练习量少, 或者学生根本就未认真练习的缺陷;二是以考促学, 通过考试给学生施加一定压力促使学生去复习;三是从考试中反馈复习效果, 以利教师发现问题, 及时调整复习计划, 以便更有针对性。

第五、做好检测评讲和弥补。教师要认真分析单元检测中的倾向性问题:知识性的或方法性的, 对这些问题要在评讲中解决, 并采取措施进行弥补。同时关注个体, 特别是对那些成绩起伏大的学生要注意分析, 发现问题, 及时处理。

这一轮复习做好做实, 对后面整个的复习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我特别要强调的是要提高复习效果, 必须要很抓落实。在看书, 练习, 检测, 评价这一系列环节中学生必须要不折不扣地按老师要求完成各种学习任务,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督促, 检查, 特别是对一部分要求记忆又有一定量的知识, 学生往往会偷懒或应付敷衍了事, 这会使复习质量大打折扣, 我们教师必须十分重视。我在教学中解决这个问题, 主要采取教师个别抽查、学生分组过关、课堂限时完成等措施, 效果较好。

第二轮复习。在第一轮复习基础上, 依据确立的某一主专题, 将知识进行重新组合。这一轮复习是形成学生应试能力的重要阶段。这一轮复习我认为主要是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抓好常规主题复习。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高中历史专题进行系统划分, 这些专题对知识的整合比较合理, 反映历史主干和基础, 教师依据这些资料稍做处理。通过这些专题复习之后, 可以说对整个历史知识又从另一角度进行了一次全新复习。

第二是抓小专题复习。小专题反映某一方面历史发展的过程及规律, 是近几年高考主要形式。小专题的确立和相关知识整理需要我们教师下工夫, 动脑筋, 确立好专题, 同时所复习的内容要全面系统反映专题。比如土地问题这一小专题, 含盖了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土地问题, 也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土地问题的处理, 从中找出土地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三是抓好热点专题复习。热点问题可以说是高考关注的永恒主题。在高考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我们在热点专题复习中首先是要对热点进行筛选, 确立热点复习的重点, 确立之后去找热点和历史的链结点和关系, 从而构建热点专题知识网络。比如说2005—2006年, 国共关系问题, 这就是一个热点, 我在复习中, 引导学生回忆国民党发展的历史, 国共关系在20世纪20、30、40年代和现在关系的演变, 从演变中可以给我们什么启示。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把两党关系与两岸关系联系起来, 再将这一问题引到两极格局及美苏争霸下去思考, 从而对祖国统一问题的复杂性有一个全面而科学的认识, 这样一个热点构建出相关知识网络, 通过一个点而复习了一个方面的相关知识。

第三轮复习。这一轮复习着重围绕综合模拟训练进行, 围绕这一问题我认为应着重抓好以下问题:

第一、训练要适量。所谓适量, 我认为在这一个半月中至少要有十次以上完整的综合模拟训练, 这十次训练基本上能覆盖主干知识和主要热点。同时用模拟训练让学生寻找解题的灵感, 所以量太少达不到目的。

第二、注意训练学生解题的速度。高考中文综150分钟, 分配到各学科即为50分钟, 考虑到预留10分钟作机动, 在历史模拟训练中就要求学生在40分钟内就完成考题。由于在定时内完成任务, 迫使学生必须提高解题速度, 通过一段时间训练, 学生解题速度大大提高。

第三、抓做题的规范训练。这在高考中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它包括格式的规范和书写的规范。教师在训练中专门提出要求。卷面规范专门作为评卷依据之一, 对做得不好的批评, 重作等强化训练, 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习惯。

第四, 对模拟训练中反映出的问题, 教师及时分析, 采取有力措施进行弥补。

在三轮复习做完之后, 应该说整个历史复习也随之结束, 但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性及各种各样特殊情况, 最后应安排大约一周时间让学生自由安排。这一时段教师不要过多干预安排学生复习什么而不复习什么, 学生根据自己复习状况而作出安排, 教师可引导学生最后再回归教材, 对教材主干知识, 重要知识再看一看, 以避免部分内容因时间过久而生疏或遗忘。

3.历史复习与联想教学 篇三

[关键词]整体联想;纵横联想;中外联想;古今联想

联想是指由所感知或所思考的事件、现象或概念的刺激而想到其他与之有关的事件、现象或 概念的思维过程。记忆必须以联想为基础,联想又是打开回忆大门的金钥匙。历史复习是在学生脑海里已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历史知识的情况下进行的,并且当今历史中考是对历史知识整体性、系统性的考查,是对能力的考查,所以,在历史复习中进行联想教学是可行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整体记忆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理解课文的层次结构以及复杂的历史概念体系;同时,还可以使历史课上得丰富多彩、活泼有趣,从而增强习教学效果。

一、整体联想

新时期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形成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点:是指历史基本知识点。如复习“美国独立战争”,可以抓住六件大事,即六个知识点展开联想:①17 75年来克星顿枪声;②1775年“大陆会议”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③1776年7 月发表《独立宣言》;④ 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⑤1781年康华利投降;⑥1783年,英美签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只要记住这些知识点 的起因、顺序、内在联系及影响,就牢固地掌握了这个历史事件。

线:就是指反映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线索。复习世界近代史,要抓住三条基本线索展开联想教学:1.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两次工业革命,俄日改 革,美国内战,德、意统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等是“点”,连点成线,就构成了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发展和基本成型的第一条线。2.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1848年欧洲革命、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俄国1905 年革命等是“点”,连点成线,就构成了近代工运和国际共运的第二条线。3.拉美独立革命,亚洲革命风暴,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是“点”,连点成线,又构成了近代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第三条线。

面:是指反映历史时期或历史阶段的整个内容。上述世界近代史的三条线铺展开来就构成了世界近代史时 期的“面”。如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条线索: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中国人民的探索史,就构 成了中国近代史的“面”。

体:是指“点”、“线”、“面”构成的历史总体。如把中国历史这门学科看成一个体,这个体中的每个 社会分期、分段和朝代作为面,每个面的起讫时间、政治、经济、文化、战争作为线,每条线上的重大历史事 件和历史人物作为点进行复习。中国历史体是由众多的面、线、点组成的。这个体、面、线、点的关系,可用一系列图表(即“整体式”复习教案)来表示。上复习课时,就是这些体、面、线、点的展开。由“点”联想 到“线”,由“线”联想到“面”,由“面”联想到“体”,这样整体联想,就使孤零零的知识 网络化、系统化,构成立体知识综合体。

二、纵横联想

历史学科既有纵向联系,又有横向联系,纵横交错,相互渗透,从而构成了既复杂又统一的历史整体。因此,在历史复习中要进行纵横联想,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

阶段性纵横联想。在复习时联想到某一历史阶段或时期的历史知识之间的有关联系,使知识结成有机整体 。“纵”是要理出明朗的线索。例如复习唐朝史,我们必须抓住唐朝的建立、繁荣、衰落、灭亡这一阶段性线 索。“横”是要搭起整体框架,扩大视野。如复习秦汉时期的历史应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联想。政治方面:由分裂到统一,开创中央集权制度,并得到巩固,出现“文景之治”、“光武中兴”;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货 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恢复发展;民族关系:击匈奴,打越族,通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对外关系: 辟“丝绸之路”,与大秦友好往来,赐日本“汉委奴国王”金印;文化方面:发明造纸术,创制地动仪,首用 “麻沸散”,科技文化领先世界。

通过纵横联想复习,冲破条块分割,使知识连成一片,有利于深化教材,启发思维,提高能力。

三、中外联想

中外历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复习中要将中外历史融为一体,复习中国历史时联想到世界史,学习世界历史时联想到中国史。以时间为轴线,把中外历史现象及其内在联系展现在历史发展屏幕上,通过对比分析,求同找异,强化记忆,加深认识。

指在复习中联想到一个国家的历史。如复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可引导学生联想同时期的中国史: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揭开了世界近代史的序幕,当时中国处于明朝封建统治后期,李自成起义进入河南,提出“均田免粮” 口号;1644年,英国克伦威尔指挥骑兵取得马斯顿荒原大捷,开始扭转战局,中国李自成起义攻占北京,推翻明王朝;1645年英国克伦威尔率“新模范军”在纳西比一役,击溃王军主力,内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国李自成起义却在湖北九宫山遭地主武装袭击而失败。这样联想,就加强了对这一段中外历史的识记。

通过中外联想复习,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四、古今联想

鉴古察今,学史明理。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辩证的观察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例如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这一专题,首先引导学生联想归纳各朝经济发展原因,统治者采取的经济政策或 措施,历代经济发展表现及结果,然后探究规律,启示学生得出如下结论:经济的兴衰决定着国家的强弱(经 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稳定的政局是经济发展的保障(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稳定则兴,动乱则衰 ;经济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各族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历史复习需要进行整体归纳、纵横串联、中外结合、古今联想,形成一个立体的复习交叉网。这样 ,学生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应考能力将会大大增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4.初三历史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四

李丽

讲好历史复习课,难。首先,内容多而杂。不论是复习一章还是一册书都需要历史教师在众多的史实中找出一条主线来统领所授知识,理清线索,便于学生记忆。其次,复习课是对所学知识的整理和归纳,相对而言趣味性降低、知识性增加、能力要求提高。第三,需要对学生学习及答题方法进行指导,这一项一般是比较乏味的。

鉴于以上思考,我对历史教学及复习反思如下:

复习的时候选取好的线索。我在进行《屈辱、抗争和探索》的设计时,选择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分中国近代史为平行的两部分,即屈辱史(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和抗争、探索史(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编织一张知识网。纵向看,是战争、条约、民族资本主发展、思想探索等几个专题;横向看,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从民族危机到思变、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等一系列变化的内在联系。

5.高三二轮复习历史教学反思 2 篇五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309班和高三250班和261班历史教学工作。高一教学工作主要是完成必修二的教学任务,高三主要是继续完成一轮复习、开展二轮复习和三轮复习。到目前为止,借着去年底学校升类评估的春风,高一教学工作有条不紊的有序进行,并按照计划实现和取得阶段成果,同时超越完成学校的常规教学工作要求;高三教学工作在三月中旬也按计划完成一轮教材基础复习,二轮复习也已完成,目前正准备开展三轮复习工作。下面主要谈谈我在二轮复习工作中的一些总结反思。

一、要根据考纲复习系统全面

高考历史考点多而细、能力要求高,可以说要求小专题知识全面,随着《考纲》的不断更新,考试内容和范围每年都有一定的变动,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究学习《考纲》,把握《考纲》的内涵,安排好高三复习的整个过程,落实好每个考点,指导学生复习中少做无用功,减少记忆量,提高复习效率。因此,针对高考历史的特殊性,复习应该全面、系统,在纵向考点内容上要讲到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各专题。横向考点又要阶段逐步一一展开。复习应点面结合,既考虑知识系统的完整性,又要照顾到各个知识点的落实和延伸,使考生能从容自信地应对每一考试。

二、想方设法克服复习枯燥问题

由于高三第二轮复习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讲课练习的重复性,因而也就带来了相应的单调乏味性,甚至在每个阶段,都存在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的现象。为此,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出发,高三复习必须想方设法克服复习枯燥问题。于是在二轮复习中,有些时候我不怕耽误一两分钟,在复习相关内容时不忘给学生讲个故事,继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效果也比继续按部就班地复习效果好,这样又能使学生拓展知识面。总之,灵活掌握高考各知识点的穿插、配合,使学生经历一个既完整、系统,又灵活高效的复习学习过程。一方面,能使各知识点互为联系、综合渗透;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潜能,从而相对避免因复习同一内容而可能产生的枯燥性。但不能因讲故事打乱整个复习计划。

三、要教会学生审题和解题的基本方法,用技巧提高高考分数

高三二轮复习,教师要教会学生复习,也要教会学生审题和解题的基本方法,如给学生总结选择题类别(一般有组合选择题、程度选择题、否定选择题、概念型选择题、专题型选择题、评价型选择题、图片图表型选择题和史学范式选择题等),并总结选择题万能解题发,我是总结后引发给班上,要求学生理解应用。主观题上教会学生对题目要全读、细读、多读,领会材料题意。做到审题要明确试题的结构成分(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深入发掘题意,突破重点难点;答题:规范化、叙事有序,论证有力、详细得当,要点全面。一般情况下,只要学生基础扎实,懂得方法,就能提高高考分数。

四、要广泛收集高考信息

第二轮复习阶段,要广集信息,关注热点。根据热点大胆猜题,猜考试方向,让学生抓住复习重点,尽量减轻复习压力。我想只要我们重点做好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是很可能的。

6.五论高三历史复习教学工作 篇六

安徽省岳西县店前中学历史组

王焰明

2010年历史学科高考早已尘埃落定,但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回首过去,特别是反思2010年历史学科高考参照下的高三历史教学工作之得失,对于我们应对历史学科来年之高考,更有效地组织2011届高三的历史教学工作,其意义不言而喻。本文结合2010年高考历史教学工作试从五个方面对高三历史复习教学工作谈点个人的认识。

首先,也是最为重要的,把准2010年历史高考考试范围之主体内容。认真反思我校2009年历史学科高考之得失,充分吸取这一届的惨痛教训——由于首次参加新课程高考,经验不足,本分地遵守新课程理念,对于在高考中仅仅约占10%的四本选修历史教材内容投入过多,浪费了大量宝贵时间,严重影响了对于高考之主体内容三本必修历史教材之复习教学,学生历史高考成绩因之受到很大影响——克服教条主义的照搬新课程理念,大胆取舍,确立以三本必修历史教材为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主体内容,对于四本选修历史教材搁置不问,待高考《考试说明》下来之后,再安排时间上选修中高考所规定的必考内容。事实已经证明,这种反思及其指导下的做法是非常正确的,2010年我校高考历史科之所以取得优异成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把准了2010年历史高考考试范围之主体内容。这一宝贵财富也将指导着我们今后高三历史教学工作乃至影响着整个高中阶段历史教学工作。显然,我们已经深刻的认识到,即使在高一、二阶段,安排过多的时间去教学历史选修教材,也都不是很现实的做法。可以安排学生自己有兴趣去阅读,特别是选修

三、选修四;有些可以在上完必修后,对必修进行复习时,联系相关的选修内容做一些学习,特别是选修

一、选修二部分。当然,当年高考选定的选修内容还是需要认认真真组织教学的。

其次,也是每届必须的,制定高三历史特别是对于三本历史必修教材的复习教学思路。虽然面对的是新课程,虽然高考在不断地改革,但万变不离其宗,不管其如何改,不管其如何变,不管其怎么新,教育教学自有其自身的规律,这是不能被改变的;受教育教学规律影响或支配的一些基本的教育教学基本方法,也是需要继承而不需要加以改变的。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高三历史复习教学思路。既参照以往之经验做法,又根据新的变化做适度之调整。该届高三历史复习教学安排,像往年一样也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只不过现教材是专题模块形式,因而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复习较往年不一样的是,第一阶段是专题模式复习,第二阶段则为通史模式复习。第一阶段约需4个月的时间,即从暑期开始补课的8月到当年11月,以2009年高考《考试说明》为指挥棒,系统地按照教材单元、课目之顺序深入细致而扎实地复习三本必修教材内容、全面落实相关考试内容,这一阶段最为重要,是按照课本的专题模式夯实历史基础知识的最重要阶段——历史基础知识是该学科之根本,同时通过月考及相关的一系列训练初步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与技巧;第二阶段,大致也需要4个月时间,即从2009年12月到4月(除去2010年2月放寒假),这一阶段我们逐渐以2010年高考《考试说明》为指挥棒,采取打乱教材单元、课目顺序,将三本必修教材相应的以纵向联系为主的专题知识结构体系整合成横向联系的通史式知识结构体系,并安排一定的教学时间教学选修教材的必考内容,这一阶段在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主要是通过月考、半月考、周末文综考及相关的一系列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与技巧,特别是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位的综合分析与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无疑,这个阶段是学生能力提升的关键阶段;第三阶段,即高考前三十五天时间,是综合提升阶段,通过对《考试说明》规定的知识内容予以多角度的归纳,构建纵横联系、网络化的 1 历史知识结构体系,突出主干知识,并关注热点、冷点、焦点;特别注意对高三历次月考、半月考及文综考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诊断,并通过若干考前的一些适应性心理培训与辅导,这样使得学生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迎接高考。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实践证明,正确的复习思路是高三历史复习教学成败得失的关键。本届高三学生历史学科优异成绩的取得无疑与此密不可分。

第三,也许是值得商榷的,是更加注重对高三历史课的自评反思而非突出集体教研。由于我校历史教师少(四名专职、两名兼带),工作量大(每人每周15—18节课,另有大量自习及周末加班课),教育教学任务繁重(四名专职中又有两人带班主任),开展频繁的集体教研活动很不现实,流于形式的教研活动没有多大意义。但是切实的教学研究对于我们教学水平与能力的提高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我校历史组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呢?虽然,一直以来,我们提倡积极参加历史教研活动,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多多参与集体备课及听评课。这个方面固然重要,但是我想,我们广大历史教师更应该重视对我们自身课堂教学进行认真评价与反思。参与教研组集体教研活动毕竟是有次数的、是有限的,只有时时刻刻地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比照听评别人课中的得与失对自己的每一节课进行认真评价与反思,这样我们的教学与研究才可成为一种常态,我们就可以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与能力,我们的工作才能不断地取得进步。我们每上一节历史课下来,经过一番辛勤的劳动之后就到了收获阶段,教学后对教与学活动的思考,即教学行为结束后的教学行为(过程)的自评阶段——反思阶段。这个阶段的自我评价与反思首先必须带有批判性,要认真思考教学设计存在的哪些不足、教学目标是否完全达到、教学策略是否得当、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足够的尊重、相关课程资源是否得到有效的整合、对问题的设置是否有意义、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否到位、教学过程中有哪些欠缺、学生上课时出现哪些未曾预料的问题特别是因知识储备不足或课前准备不足或情急生智不够而引起的尴尬即对未预见言行是否妥当地进行了处理等等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进行深入的再思考、再认识。一节历史课后为了修正以后的教学行为,进行认真自评,写好教学反思,将教学经验理论化,使得播种、耕耘之后有所收获,这是我们历史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和不断总结改善的过程,更是提高我们广大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必要与必须过程,不但利于我们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也利于进一步提高历史教育教学质量。“每课必有所得”,就是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在课后认真进行自评与反思。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教学过程本身的一种备课,这比参与听评别人公开课显得更为重要。在高三阶段我们需要反思的东西确实太多了。因此,我们主张校内集体教研活动少而精,取消流于形式的不必要的教研活动;主张多一些个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读读一些教学刊物(诸如《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等)上面的文章与教学实录,看看一些优质公开课实况录像;特别是主张注重教师个人的自评与反思。这样,效果也许更好。

第四,也是新课程理念所追求的,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理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与创新。新课程理念主张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其核心思想就是培养学生的质疑与创新精神。我们反对历史课堂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形式新颖、思想内容毫无新意尤其是实际上淡化甚至削弱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有些历史课堂甚至一些省优质历史课,都存在着这种问题。表面来看,这些省优质历史课课堂热热闹闹,显得很民主、很平等、很和谐,既非教师的一言堂,亦非学生被动与孤立的情形,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仿佛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但是实际状况恰恰不是这样,其课堂效果没有使学生的质疑与创新精神得到培养。课堂上,学生会不会质疑、敢不敢质疑,关键在教师是否愿意真正能够创建一个开放的课堂,一个真正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害怕“出乱子”驾驭不了课堂、担心回答不上学生问题时的尴尬,这样的教师是做不到让学生去质疑的,他们备课时考虑的是如何使学生在自己所设定的范围内思考问题,如何将学生一步一步引入自己所设定的圈套,在自己所设定的范 2 围及圈套内,学生的想象力是放飞不起来的、质疑精神是能够被控制的。其实,课堂上有些尴尬、出现些意外——孔子在教学中也碰到回答不上学生问题的时候——这纯属正常,这才是真实的课堂教学。如果一节课没有出现任何异常,师生配合默契,环环相扣,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过于完美,这本身恰恰就是一个大大的问题。让人产生怀疑,是否经过了反复演练,是否是多次彩排而形成的花架子。没有质疑就没有创新!由于学生思想一开始就可能被教师引入其预设的圈套之中,所以课堂上可能难以给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学生的思想难以有较大的作为,只能是附和着教师,至多不过是在教师严格指导之下(其实是一种循循诱导之下的指令),做了一些所谓自主探究、合作研究性学习(讨论),意义不大,本质上与新课程理念相差甚远。我们主张课堂上应以创新为灵魂,教师既要积极“有为”,又要善于“无为”—— “有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无为”放飞学生尽情想象,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知识源于创新,是前人创造性思维的结晶,但知识不等于创新,知识的积累本身并非是创造性思维。在当今信息时代,每天产生的知识是如此之多,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知识又是如此浩如烟海,我们没有更多的精力也没有必要去完全拥有这些知识,但我们却有必要掌握运用无限丰富的知识的能力和学习、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学海无涯,虽然个人所掌握的知识永远是有限的,但是,人的想象力却是无限的,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想象力又是创造力的基础,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而质疑能力的培养又对学生的想象力的放飞具有关键作用。我们历史教师在高三历史教学中的“有为”绝不可以仅仅停留在一遍一遍地讲授教材知识这个简单层面——高三阶段学生学习时间极其宝贵,因而更重要的是要我们去引导学生质疑,要善待质疑,更要启发质疑,要创设放飞想象的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最终达到清静“无为”之高妙境界,以实现学生的积极“有为”的学习与创造这一终极目标;同时,教师的有为还要体现在对学生情况的分析,特别是对于月考试卷之得失分析,然后有针对性地精讲深讲。这样高三历史教师也不至于累而无功,历史复习教学效果肯定会更好。

第五,也是最为现实的,是努力精选精练试题,逐步提高学生应试高考的能力。高三学生一个不可回避的也是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高考了。就当下中国而言,高考不仅仅对于高三学生乃至于对于我们农村整个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最为现实和最大的利益。从高考应试这个角度来看,历史学科的所有各种能力不外乎就是一个应试能力而已,不过是一种应试技巧罢了。因而,在牢固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如何培养我们高三学生的应试技巧、提升其解题能力,是高三教师及每一个高三学生所要面对的共同问题。高考既然是一个技巧,那么要想提高应试能力,必不可少的当然就是反复的强化训练了,熟能生巧么。面对海量试题,避免题海战术,精选海练试题。我们不但有月考、半月考、月末文综考这种大幅度统一而集中的训练,而且有单元测试、每节课渗透的几道典型题的训练。这几年高考试题题型及能力要求基本稳定了下来,只是试题材料情景更加新颖,设问更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因此,我们精选精练试题时,围绕高考《考试说明》,突出主干知识,以问题为中心、以能力立意、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的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将理论观点、史学方法、思想素质和教育功能巧妙渗透,注重考查学生的人文知识和基本素养。通过大量训练,使学生在审题思路、解题技巧、解答条理、答卷速度、语言表述及规整卷面等方面逐渐养成优良之习惯。事实已经表明,这种努力,成效显著。

7.历史教学法复习题 篇七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进步, 影视这种动态的历史课程资源被应用于历史课堂的新课教学中已经非常普遍, 利用优秀历史影视作品辅助历史教学, 对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学习历史的知识面, 盘活历史课堂教学等各方面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利用视频进行复习课教学倒是不多见。最近在一次历史教研活动的公开课观摩中, 笔者听了一节《亚洲觉醒的先驱》的单元复习课, 该课就利用视频材料对甘地和孙中山两个人物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对比复习。下面笔者就针对这节课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教学现场片段

教师展示甘地和孙中山的头像, 进行年龄对比。要求学生阅读《亚洲觉醒的先驱》的导语, 同时思考问题, 对专题进行总体分析。

教师播放《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影视片段 (播放时间为6分15秒) 。

学生观看片段, 并按要求给影视片段取名, 同时思考相关问题。

教师播放《食盐进军》的影视片段两段 (播放时间为6分5秒) 。

学生观看片段, 并按要求给影视片段取名, 同时思考相关问题。

教师出示相关问题进行剖析。

教师播放《武昌起义》的影视片段 (播放时间为3分22秒) 。

学生观看片段, 并按要求给影视片段取名, 同时思考相关问题。

教师播放《走向共和》影视片段 (播放时间为5分40秒) 。

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问题。

二、精彩之处

(一) 选择经典的影视片段

本课教学共选择了4个视频镜头, 分别是电影《甘地》中的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食盐进军的视频镜头, 电视剧《走向共和》中的武昌起义片段以及孙中山的一段民国六年以来的独白镜头。授课教师精选这4段视频镜头, 目的是利用视频来说明相关历史问题, 可以说选得非常精致贴切。如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有关片段中, 焚烧英货反映了“不合作”, 在《食盐进军》的片段中, 大批印度人赤手空拳地在英国士兵的暴力下成片倒下, 这样的场景再现充分体现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特点, 无需教师再用语言进行说明。武昌起义的片段中集中展现了黎元洪被推举为湖北军政府都督的被迫与无奈, 体现了旧官僚混进了革命的队伍, 革命隐藏着失败的危机。孙中山那段长达近6分钟的演讲, 囊括了1912年到1918年中国的历史, 涵盖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耐人寻味。

(二) 利用有效的视频资料

在视频中甘地有一段演讲, 授课教师抓住演讲内容中“peace, no violence, no cooperation”这几个词设计问题:有位政治家在领导一场政治运动时说, 这场运动的宗旨是“peace, no violence, no cooperation”, 该运动发生在哪个国家?

在看了孙中山的演讲后, 授课教师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

【问题一】视频中, 孙中山先生满怀悲痛地表达了民国六年来对哪些历史事件的不满? (1) 刺杀宋教仁案; (2) 袁世凯称帝; (3) 张勋复辟; (4) 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

【问题二】民国六年来, 为捍卫民主共和, 孙中山领导了哪些运动? (1) 二次革命; (2) 护国运动; (3) 护法运动; (4) 新文化运动。

【问题三】孙中山希望民众享有的直接民权是什么? (1) 行政权; (2) 立法权; (3) 司法权; (4) 考试权; (5) 弹劾权。

这些问题学生只要认真观看视频资料, 就能很直观地解决。由此可见, 授课教师选择的这些视频资料都是为他的教学服务的。

(三) 挖掘深刻的视频内涵

影视是动态的, 观看影视学生获得的是直观而感性的场景, 如何让学生的认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师为之教, 不在于全盘授与, 而在于相机引诱。”案例中, 教师因势利导地抓取了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的一个镜头———甘地从海边抓起一把盐, 进而设计问题:甘地从海边抓起一把盐, 这把盐被拍卖到多少卢比?为什么这是世界上最贵的一把盐?是谁成就了世界上最贵的一把盐?是甘地还是历史?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这样, 通过问题分析, 学生得出了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一方面要肯定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的贡献, 另一方面对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授课教师利用这一直观的镜头促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进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从感性发展到理性。

(四) 事件之间联系密切

任何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不是孤立的, 相互之间有着普遍联系。案例中, 授课教师非常注重历史事件与大历史背景的联系, 以及同一时期中外相似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1. 注重时代背景的联系

视频中出现了1930年英国殖民当局制定和颁布了食盐专营法, 教师就利用1930年这个时代来设计相关问题。

【问题一】1930年, 英国殖民当局制定和颁布了食盐专营法, 当时的英国正面临 () 。

A.第一次世界大战B.经济危机

C.第二次世界大战D.法西斯的威胁

【问题二】甘地领导食盐进军时, 下列有可能发生的是 () 。

(1) 美国记者打电话告知同行 (2) 资本主义世界正处于经济危机中 (3) 英国殖民当局被迫放弃食盐专营 (4) 孙中山发去贺电表示支持

【问题三】当甘地领导印度进行食盐进军时, 英国民众有可能通过哪些媒体获得这一信息? ()

(1) 报刊 (2) 广播 (3) 电视 (4) 网络

2. 注重中外历史的联系

在视频中有焚烧英货的场景, 利用这一视频场景, 教师提示这是发生在1919年, 并出示了1919年清华大学学生在校园焚烧日货的图片, 整理出了中国五四运动时期的相关三大事件:1919年5月9日, 清华大学学生在校园焚烧日货;1919年5月4日, 五四运动爆发;1915年5月9日, 北洋政府接受《二十一条》。在这个基础上, 教师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印两国这一时期都有焚烧外国货物的事件发生?师生对中外历史进行了横向联系, 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全球化背景下, 各国历史是相互联系的。

三、商榷之处

笔者认为利用视频进行《亚洲觉醒的先驱》的单元复习, 是一种复习课课型的很好尝试, 以上列举了这样的课型有许多可取之处, 但还有些环节是值得商榷的。

(一) 课型结构不合理

本节课为复习课, 共播放了4个视频, 用时21分22秒, 而一节课只有40分钟, 占据了一半多的时间。作为一堂单元复习课, 教学的重心应该是复习, 而非视频, 视频最多是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而本课中, 视频占用的时间和授课教师讲授复习内容的时间是平分秋色的, 由于课堂中大量使用影视资料, 视频时间过长, 必然会冲淡知识点的教学, 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也无法将本节课的复习重点体现出来, 很多应该深入挖掘的复习内容都因为时间的问题没有进行深入分析。因此, 利用视频教学, 特别是复习课上利用视频资源教学应该把握一个适度性的原则, 如果将视频时间缩短为15分钟左右, 则不仅能使学生全面、中心突出地掌握和理解历史知识, 提高学习质量, 同时还可以使整节课的结构更合理些。

(二) 内容整合不到位

本课是一节单元复习课, 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对甘地和孙中山这两位人物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复习。而授课教师的授课程序是先复习“甘地”, 再复习“孙中山”, 等把两个人物都一一讲完, 将近课的结束, 这时才对两个人物就事件、背景、领导组织、斗争方式、斗争的侧重点、群众基础、结果等方面进行了列表对比分析, 但对两个人物出现的共性问题没有时间继续深入探讨。所以从设计安排上看, 几乎没有对相关内容进行有效整合, 复习效率就不高了。

(三) 学生思考的空间过小

8.浅谈高三历史复习教学策略 篇八

【关键词】 高三 历史 复习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5-024-01

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这就要求高三历史教师首先要认真研读考纲,从而准确把握高考中所涉及的所有的历史专题,划分出大专题、小专题,重点专题、次要专题,各个专题的核心内容以及复习线索等。这样一来,在历史复习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才能更有针对性,让学生对历史专题知识的把握既有整体性的认知,又能构建起明晰、透彻专题复习思路,为扎实地进行历史复习奠定基础。

一、指导复习方法,提高复习实效

整个高三学年大都是围绕着复习进行的,也就形成了所谓的“一轮复习”“二轮复习”。而对高三历史教师来讲,高效地进行复习教学更是赢得高考的保障。为此,指导复习方法,提高复习实效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让学生觉得复习不再枯燥,并能调动其积极性呢?我认为高三历史教师应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1. 将高中三年习得的历史基础知识线索化。高考新变革强调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而综合能力的形成又是建立对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之上的。为此,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认真细致地阅读三个学年的历史教材,在熟练阅读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扎实掌握历史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在此,教师应结合历史学科的时间线索、事件线索以及人物线索都比较清晰的特点,指导学生将教材中的知识线索化。可以针对具体内容,或用一条线索进行总结复习,或用并用两条或者多条线索进行掌握,同时还要注意线索之外的旁支,以便能够吃透教材、挖深教材,切实抓住教材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2. 将基础知识系统化,形成综合概括能力。在高中阶段,三个学年的教材所涉及的历史知识时间跨度大、史实史料多,对高中学生来讲知识相对比较复杂。为此,在历史复习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将历史教材中的史实史料、历史人物和时间、历史概念和规律进行系统化的掌握。以培养学生处理史实材料的能力、纵向和横向思维能力以及综合概括能力。对历史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每个概念以及每条规律,学生都应该尝试不同的复习方法,以形成记忆方法和技巧,提高复习效率。此外,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也就是要指导学生将历史教材中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进行归纳、综合,以提取学习的精华,从而将其吸纳进自己的知识系统中。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组织者,教师一方面可以给学生一些复习技巧的指导,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以寻求适合自己的最佳的复习策略。

3. 通过联系与比较,进行科学复习。历史是人类发展变化的进程,我们应该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进行历史学科的复习。一方面庞杂的历史知识涉及众多的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而历史事件的发生在时间的先后上存在着纵向的联系,在不同的国家、地区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上又存在着横向的联系,这些联系或显或隐地呈现着。为此,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把握这些历史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以便更深入地对知识进行归类和重新组合,形成创新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在历史的复习教学中,我们还要强调比较方法的运用。通过比较的复习方法,学生可以了解到同类历史事件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不同类历史事件的本质区别何在,从而也就能够有意识地在比较中加深对一些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理解,明确现象之间、人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4. 在扎实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能力。在历史复习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理论,更要指导学生运用理论,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观点来审视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分析和解决历史学问题。

二、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既然整个高三历史教学都要紧紧围绕高考来进行,那么复习教学的目标也就显而易见了,那就是让学生在考场上有更好、更突出的发挥,进入自己满意的高等学府。这也就要求教师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用课堂练习巩固复习效果。课堂练习要结合本节的教学内容,其中试题的设置要难易适中,既要让学生在练习中运用自己迁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要避免让学生感受到失落、无奈,甚至放弃,而是要让学生在拥有成功感和愉悦感的同时,发现自己复习中欠缺的方法和能力,以便能够满怀信心、策马扬鞭投入参与到以后的复习教学中去。

2. 结合专题复习,进行专题检测。分专题进行历史复习教学,是经实践验证了的高效的复习方法之一。为验证教师组织专题复习的实效,也为检测学生通过专题复习所达到的程度,教师要设置一定的专题的检测。检测中的试题,教师要静心选择,以便能够更好地体现专题复习的成效,同时一定要让学生规范作答,再用高考的评分标准进行评改。

9.关于初三历史教学复习课的建议 篇九

锁南中学赵晓梅

历史“会考”是考试学生历史学科的学习是否达到国家要求的合格标准的水平考试,也是检查、评价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可见,历史“会考”兼有水平性考试与选拔性考试两种功能。为此,初三历史教学的复习课应注意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应注意学生能力的训练。我个人认为:中考复习可分为三个复习阶段:

第一:全面复习,知识深化,打好基础

由于历史新教材是以课为单位编写的,所以在这个复习阶段要依据教科书逐册、逐章、逐节进行全面复习,但是,要注意这不是上新课。也就是说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示出这节课的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概念。教学法突出一个“精”字:即讲课时要线索清楚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时间和空间概念明确;语言精炼,多余的话不讲,重复的话少讲,做到画龙点晴;并辅以条理化的板书(包括提纲和图表),增强语言的叙述性和直观性。如:“一战”前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是学生较难掌握的内容,可以配合板书、图表进行教学;又如:在复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一章时,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指出几个重要的时间要素:(1)1789年7月14日,(2)1792年8月至9月,(3)1793年5月至6月,(4)1794年7月27日,(5)1799年11月;其次引导学生围绕这五个时间,回忆前后发生的重要事件;其三是引导学生看书,反复琢磨教材,消化吸收,逐步深化;之后解答出巴黎人民三次武装起义、大资产阶级和吉论特派、雅各宾派上台、“热月政变”和“雾月政变”的发生。这样一来,学生就基本上掌握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全貌。总之,在这个阶级复习当中。要重视基础知识,要通过看、读、写、记等方式强化训练,一章一节的基础知识,都应做到人人过关。第二、比较对照,辨其导同、“纵横”串联

经过系统、全面地复习,学生掌握的知识更牢固了,但知识是零碎的、混乱的、孤立的。为了把知识学活,第二阶段的任务主要是结合课本,比较对照,辨其异同,“纵横”串联地归类知识。今年中考列举题和问答题共占了30分,其实,历届中考都有很重视能力的考查,若不注意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很难适应

中考的要求。因此,只有在充实基础,全面掌握历史课本知识,再进一步使知识系统化、科学化,才能具有中考应变的能力。在这个复习阶段中,要在全面复习历史教材的前提下,重视重新组合教材,进行知识归类。因此,这就要求师生双边活动,把已掌握的历史知识前后左右贯通起来,形成知识网络。一方面要把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的知识相联系,这就是“横”的联系。如:近代重要的资产阶级革命可归类:1640年至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775年至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1789年至1794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848年欧洲革命;1859年至1861年意大利统一战争;1861年至1865年美国内战;1864年至1871年德意志统一战争;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再如将1861年发生的中外大事串联,则有美国内战的爆发,俄国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中国总理衙门的建立及洋务运动的开始等等,另一方面,社会上每一事件,都前后联系、一脉相承,把每个历史事件前后联系起来,使其基础知识系统化,这就是“纵”的联系。如:中国近现代史线索就可以“纵”向串联历史知识,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可附表如下: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五四运动前)

1、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1)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2)第二次鸦片战争

(3)边疆新危机和中法战争

(4)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2、中国人民反抗斗争:

(1)太平天国运动(2)义和团运动

(3)戊戌变法(4)辛亥革命

(5)反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3、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5月——1949年10月)

1、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19——1927年)

2、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

3、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4、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此外,还有以时间为原点的串联知识,如,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1917年护法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又如,《辛丑条约》、辛亥革命、“中共”成立、“九·一八事变”、“皖南事变”的年代分别是1901年、1911年、1921年、1931年和1941年。

总之,历史事件之间互相联系与先后相承的,有其内存联系,纵横串联十分重要,既可以巩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又可以加深对知识全貌和实质的理解,还有助于提高回答历史问题的能力。在此阶段复习中,要求师生将已基本掌握的四本教科书内容前后上下、东西南北贯通起来,构建知识网络,获求规律性的知识。

第三、能力的培养训练

对于初三学生的能力,《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是:“概述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事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出简单的分析和评价。”“比较类似的中外历史事件,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并作出简单的结论。”基础知识和能力,二者密切相关,又互相区别,正确掌握基础知识,能帮助学生提高能力。但有了基础知识,并不等于就有相等的能力。培养能力,除记忆力外,主要是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鉴于如北,在复习的后阶段中,要进行强化训练,要抓住中心,以点带面。如将美国独立战争中六件大事进行了知识列点,就可知战争的进程。要设计图表,归纳整理,如德意志统一战争等。要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练的形式要多样化,包括课堂的口头回答、书面作业、单元训练等,但要避免搞作业过多的题海战术。练习的内容可分为基础练和理解练两大部分。前者采用填空、选择、材料分析、列举等题型;后者采用对比、归纳、叙述、简答等题型。如对林则徐、左宗棠、袁世凯、孙中山、陈独秀、克伦威尔、林肯等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培养学生概括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革命活动,对近现代史中有关香港问题、台湾问题的总结,培养学生综合问题的能力;对工业革命的因果分析,对“五四”运动的评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综合问题的能力;对戊戌变法、明治维新的异同进行比较,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俄国十月革命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概括问题和比较两个事件异同的能力。单元练习要求人人过关,评价时不能简单地对答案,讲讲练练,练练

评评。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使能力得到培养。

10.历史教学法复习题 篇十

沙市十四中万朝晖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些“热点”,它们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人们常常需要“以史为鉴”,通过借鉴历史的经验,加深对现实的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科学地预见未来。近年来中考历史命题也强调考查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与书本知识的有机结合,突出社会热点问题的隐性介入。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适时地引入一些“热点”问题,既能较好地体现历史学科“古为今用”原则,也能更好地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这是素质教育和中考对历史教学的要求。在此,我就2009年初中历史教学热点谈几点认识。

一、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今年是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繁荣稳定,说明“一国两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按照“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008年3月22日,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国民党重新在台湾执政。2008年11月3日,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率团踏上宝岛台湾,表明两岸关系已有实质性突破。2008年底,大熊猫“团团”“圆圆”顺利赴台引起轰动,彰显了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舰发亚丁湾,国防建设谱新章

2009年1月6日上午11时,中国海军护航舰艇编队抵达亚丁湾、索马里海域预定海区,并组织实施了首次护航。随着中国不断融入全球一体化,中国的经济命脉和世界也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亚丁湾护航,就是海军维护国家权益的具体体现,是我国海军首次赴海外维护国家战略利益,具有重大意义。

三、神七遨游太空,建设创新型国家

2008年9月25日晚9时10分,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发射升空,航天员翟志刚成为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这是我国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充分展示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显著提高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

四、近现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近现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西方文明的传播,中国社会制度的变化,都对社会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市场经济时代,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五、金融大危机与中国的对策

2008年9月15日,有着158年历史的美国第4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预示着由美国次级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向纵深发展,席卷全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即便是中国,我们也感受到了遥远的大洋彼岸传来的阵阵寒风。80年前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由美国开始蔓延全球。这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哪些特点?美国是如何度过危机的?今天,我们面临着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2009年中国要确保GDP8%的年增长率,你认为当年的美国度过危机的方式会给我们什么启示?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

复习教学建议

热点包括考试热点和时事热点,例如作为历史主干知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革命和改革就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这几年“热点”总是成为复习备考的敏感话题,考点中的热点当然不能忽视,时事热点命题的人也不可能去有意回避(包括近年来考过的热点问题),但我们还是应当用冷静的心态去对待所有我们感觉是热点的问题,做到既重

视热点,又不惟热点。热点热考是一般规律,但试题决不会直截了当的、单纯的、一成不变的呈现热点问题,我们必须去精心研究可能的命题思路,探索多样化的变式,寻找适当的联系点和切入点,把热点吃透,把热点用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有效的应对考试。

例如随着两岸关系的改善,使我们复习台湾问题有了新的切入点,可以回顾台湾问题的由来,国共两党合作的历史、意义,并突出其积极因素。针对新情况,我们要展望未来,研讨继续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新思路。

教师还应运用热点,多方位、多渠道地创设新的情景,设计出新的设问角度。例如:舰发亚丁湾、神七遨游太空,既可以考查学生对军队历程、国防建设、科技强军的认识和为什么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不仅能保卫祖国的海疆,还能远征海外,维护国家战略利益的看法。还可以通过发散思维考察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和中国的影响,以及探讨中国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等。

社会生活的变化,是近年来的中考热点。从世界范围来看,社会制度的变革、科技革命都能促进社会生活方式的发展。具体到中国,辛亥革命的影响,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生活方式变化及原因都值得我们重视,尤其应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在这次由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中,老问题引起了我们新思索,使我们再次感受到,面对经济全球化,机遇与风险并存。国外的经验,我们的对策,以史为鉴,都应引起我们的思考,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走向未来。例如“罗斯福新政”是一次创新,它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为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借鉴。

11.历史教学法复习题 篇十一

一、图示教学法在总复习中的应用

1.高度的浓缩性,使知识由繁杂变简明。这种浓缩,是在教材知识结构的前提下对教材做的高度综合,能帮助学生建立历史知识整体框架,掌握历史过程的总趋势和运动脉胳,并有助于排除无效信息干扰,在理解基础上加深对重要知识点的记忆。

如: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复习总表,它非常清晰反映了这段历史发展线索,通过这张表学生能一目了然地掌握中共成立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的重大事件以及前因后果,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2.完整的系统性,使知识由零散变系统,由全面变立体。经系统化的知识已不是一般的数量堆积,而是带有新的质,能激发人们从新的角度思考和探索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及发展规律,也有利于分析、推理、归纳、综合等思维手段的应用。

如: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简表,此表把散见在课本各章节的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主要赋役制度集中在一起,不仅使零散的知识变成系统,方便于记忆,同时还便于了解中国赋役制度发展的主要脉胳——即人头税逐步减少至废除,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步松驰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还可把古今中外的赋役制度一起列进表内,知识就更系统,立体感也更强了,达到了速成教学之目的。

3.简明的直观性,使知识由呆板变活跃,由枯燥变有趣。直观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加大了信息刺激的强度,使知识深深印入学生脑际而不易遗忘,同时图示的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的热情,有利于制造良好的教学气氛。

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图示表,教师在复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过程时,边讲边勾划出一幅统一战线形成过程图,把此较呆板的内容用一幅完整、简单明了、直观性强的图表表述出来,这样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加深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的理解。

4.较强的思维开放性,使求知由单方向变多方位,由单一思维变多项思维。这就是经适度重组教材,使知识结构更加趋合理化,从多角度、多层次地展开,以引导学生在集中求同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进取开拓精神和从多方面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可行的实践性,使学生的眼、口、手、脑一齐活动。让学生亲自实践可以发展智慧、锻炼思维,又可以培养分析、综合、创造能力及开拓精神,而这些要素都是高考命题的方向,因此,教师可布置一些图表让同学自己去编。如:古今中外重大变法运动比较表,两次世界大战简表、中国和世界之最对照表等等。通过自己制表,不仅上述所提到的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自己动手也容易使知识深深印入学生脑际而不易遗忘,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应用图示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图示教学法强调浓缩性、简明性,因而对课本基础知识不可能面面俱到。但高考试卷中的客观题(选择、填空)部分大量考的内容是:地点、时间、人物、典章制度等等详细的知识点,因此利用图示教学法进行复习时,不能丢开课本,最好是在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运用,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2.图示教学法大量是将同一类别的历史现象的有关知识集中起来,以方框表格的形式把历史现象的各种属性分项排列起来,使人清楚看出同类历史事件各自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差别,通过分析综合得出事物的共同本质,从而上升为历史概念,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如果滥用,会影响学生认真阅读理解教材、掌握基本知识和历史基本结构。此外,由于图示结构简单,长期单一使用容易造成学生感知上的迟钝和疲劳,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授课时应辅之以适当的课堂练习,从多角度、多侧面补充图示法所不能包涵的内容,从而保证学生掌握知识的完整性,另外学生在做练习的过程中也解决了感知上疲劳问题又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3.近几年来国家考试中心,对高考历史科内容进行了改革,主要是增加材料分析题和问答题的比重,并在这两种题中注重考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评价重大历史事件(现象)的能力。也就是要求学生懂得利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历史的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形式和内容、共性和个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继承和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等关系,进而去分析、解释历史(现象)事件。显而易见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图示教学法所能胜任的。例如从表三可以清楚看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但对中共是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在这一时期错综复杂的矛盾运动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观点,善于抓住主要矛盾(中日民族矛盾)和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从而正确地制定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这一系列活动是图表所反映不出来的。这就需要教师利用所需要的辨证法观点结合教材或图表进行讲解。

12.提高历史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 篇十二

一、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

学生应当是课堂上一切活动的主人, 也是历史复习课的主人, 他们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协商探究者。因此, 教师要创设宽松和谐的复习课教学环境, 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理解学生间的差异, 培养和爱护学生的自尊心, 实现“班级里能够创设一种推心置腹地交流思想的气氛, 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与问题带到课堂上来, 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只有把学生的想法、意愿和经验考虑进去, 只有得到学生的参与帮助, 才能设计出高效的历史复习课的教学方案。教师不再是复习课中的“专制者”“讲学者”, 而是复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与促进者, 是学生复习过程中的伙伴与朋友。

二、复习方式应结合学生的学情

复习、复习、再复习, 是一种应试型的教学模式。对老师来说容易陷入“炒冷饭”的枯燥, 对学生来说更易如此, 并会直接导致学生对复习的厌倦, 严重影响复习效果, 教学便成了低效、甚至无效教学。

在高一历史会考的复习中, 我认为教师采取的复习方式要结合学生的学情。应采取适应学生的复习方式, 而不是让学生来适应老师。如本人曾经对复习方式方法做了这样的调整:首先是改原来让学生课前先行复习为课堂上给学生8~10分钟阅读教材, 完成复习资料中的“自主知识梳理”, 减轻学生的负担;讲解知识点的时候做到一精再精, 改原先的先讲后练为边讲边练, 减轻学生的疲劳和单调感;除了根据考纲还要密切结合学生的学情选择设计习题, 题目由易到难, 逐步推进,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几节课下来, 教学效益明显提高,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显著增强, 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

三、巧设情境,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的教学中, 大多教师都会采用情境创设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在复习课教学中, 情境的创设往往会被忽略。一些老师认为, 复习课只需把知识点灌输到位, 无需采取一些新的手段和方式。正是由于这种误区, 致使复习课的教学手段单一, 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 没有学习兴趣。因此, 在复习课中也应灌输新课程创新教育的理念, 根据教材内容, 巧设情境,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我在设计《必修一专题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的复习方案时, 设计了如下情境:中央台准备拍一纪录片《中国帝制 (秦——清) 的演变》, 在奥运会期间播出, 介绍我国悠久的政治文明。现向大家征集内容, 请你根据必修一专题一的相关知识 (秦——清朝的政治制度) 说说你的征集的内容。要求:按时间先后次序;内容要翔实。又如设计《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的复习方案时, 我设计了以下情境:某历史展览馆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要举办一次近代以来 (到20世纪中期以前) 外国列强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维护主权奋起抗争的史实展览, 以此对广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它可供选择的史实有哪些?如此设计, 即激发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兴趣, 培养历史学习能力, 鼓励积极探究, 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又可以使学生对本专题的内容进行概括和知识构建,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要学会处理教材, 整合知识点, 设计好复习课程思路, 把握复习课程流程

既然是复习课, 就不能单单是知识点的重复讲解, 一来时间不够, 学生不感兴趣, 也不符合会考要求。作为老师, 就要严格按照会考说明, 把握考纲, 深刻钻研教材, 对教材知识点加以整合, 做到有的放矢, 保证复习的针对性。在课堂中, 教师要设计好复习思路, 引导学生开展复习。在设计复习课时, 可按下面思路设计:

1.首先进行整体回顾。

采取以点带线、由线及面的方法, 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梳理, 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在学生的习惯养成之后, 可把复习主题提前告诉学生, 让学生尝试梳理知识结构, 这样可以督促学生看书, 极大节约课堂时间。

2.关键要对相关重要知识点精讲, 结合会考典型例题分析, 重点把握。

教师要注重材料分析和答题技巧的指导, 这样做, 有利于学生对会考题型的了解, 提高阅读材料和答题的能力。在典型例题分析中, 要总结出解答开放性试题的一般思路与步骤。第一步, 要仔细审明题意, 认真阅读背景材料, 准确把握试题所要求回答的是属于“是什么”“为什么”、还是“怎么样”的问题。第二步, 要多向思维找知识点。试题所要求回答的问题涉及到课本中所学的哪些知识?课本中又是怎样具体论述的?第三步, 要选取最佳知识点。要进一步对题中所涉及的问题作一番仔细的比较分析, 从而确定最符合题意的论述角度, 按照一定的逻辑层次进行论述。

3.最后, 在课堂上要保证一定的时间, 采取配套训练法, 当堂检测。

配套训练法就是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相关的题型训练, 来达到复习课的学以致用目的。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和巩固。但教师要注意, 这不是单纯的习题练习, 更不是“题海战术”, 而应将它看成是集强化记忆、加深理解、熟练技巧、培养能力为一体的复习方法。所以教师要精选配套试题, 要做到典型、配套、新颖, 保证复习的质量。

五、要明确复习目标

在历史复习中应把握“在不同阶段要明确不同复习目标, 采取不同的复习策略”。如高一会考复习, 它不像高考复习有一轮、二轮、甚至三轮。会考复习一般时间较短, 大概最多也只有一个半月时间。在这短短的时间里, 如何将三本教材中的知识点复习到位、做到有效性复习, 我认为首先应明确复习目标。作为会考复习, 应有什么复习目标和复习策略呢?

(一) 扎实抓好基础知识——让学生“记”起来

1.弄清教学知识点和考点的区别。

知识点是根据课标制定的, 考点是命题者根据课标和考点的扩展整合后抽取其中一点形成的。在复习过程中要根据《高中历史会考标准》确定的考点来开展复习, 不要把课本的知识无限量地拓展和细化, 抓住课本的主要知识点让学生识记即可。

2.把基础知识化为习题, 强化训练。

习题可以是填空、选择, 也可以是直接点击式问答题和开放性试题。在会考复习中要注意把课前、课堂和课后有机联系起来。课前作业以填空和直接点式问答题为主, 选择题和开放性试题为辅, 当然还要视学情而定。如果学生基础较好, 可以不做填空题, 强化训练中下档选择题和开放性试题为主, 课堂作业以难度适中的选择题和半开放性试题为主, 课后作业也以难度适中的半开放性试题为主。在此特别提醒老师, 课前作业不能布置背书为主的作业, 此类作业往往因为其他科的作业而被挤, 也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而被忽略, 效果非常不理想。

(二) 由小到大, 逐一弄清三本教材的内在联系, 宏观建构和把握知识体系——让学生“做”起来

上一篇:语文百科知识大全下一篇:广州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以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