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朗读

2024-06-28

语文教学中朗读(共12篇)

1.语文教学中朗读 篇一

让朗读为课堂增添色彩

作者单位:南乐县元村镇百尺小学姓名:贾利敏电话:*** 科目:小学语文

内容摘要: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 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为了达到训练目的,必须强化预习的功能,强调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变集体读书为人人参与的读书活动,人人做到三读;一读得正确,结合查字典,清扫阅读障碍;二读得通顺,做到“要读得字字响

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三读得流利,做到琅琅上口,了了于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教师只起指导作用,不对课文内容串讲、串问,只作适当的背景介绍及个别难于理解的词句点拔,以增加学生多练的机会,使其逐步做到四会:一会利用工具书读懂词句、读懂课文;二会围绕课后问题边读边想,自己解决问题;三会动笔在读过的文章上圈、点、批、注;四会自己提出疑问,参与讨论,并在读的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

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新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

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火烧云》、《五彩池》、《观潮》、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

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四、朗读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少年闰土》,作者用简练、朴实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勤劳朴素,健康活泼,聪明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次与文字接角,让闰土的可爱形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让学生熟读课文。

又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可找出廉颇说的话来读一读。要

引导学生抓住“很不服气”这个词来理解整段话,突出他有“计较个人地位”的思想。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要读得急重些;”;“得给他个下不去”要读得缓重些来突出廉颇对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而不服气。而蔺相如又是怎样对待廉颇的呢?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蔺相如说的那段话。“秦王我都不怕,还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攻打我们。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可用两种不同的语气来指导,第一种用读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第二种用沉缓的语气来读,让学生对比,哪一种语气让人觉得蔺相如是在自吹自擂,哪一种语气更能反映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

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把学生的思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所以,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应试教学转变过来,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参考书目:

1、《小学教学》2010年第十期

2、《小学教学》2011年第四期

2.语文教学中朗读 篇二

古人有“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又有“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之说, 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也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 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因此, 作为一名教师, 在平日的教学中, 就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低学段的孩子天真活泼, 极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他们有着丰富的感情和表情, 更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 是朗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我不断地分析、思考和实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一、将时间还给孩子, 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与文本对话

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当书声琅琅, 以发展学生的思维, 而不是被老师繁琐的分析和提问占据大量时间。读书时间不够, 导致阅读量不够, 语言的吸收积累太少, 这势必影响到学生的表达。少读, 对语文教学来说是釜底抽薪的危害, 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养成也是致命的一击。因而,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把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他们自己在读书中理解体会, 他们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二、采取各种方式, 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低学段的孩子注意力不太集中, 容易厌倦一遍又一遍重复的读书,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采用各种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朗读的形式有很多, 比如齐读、范读、领读、轮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等等, 结合自己本班的学情, 融入多种形式, 学生就不容易感到厌倦了。

1. 老师的范读, 学生最直接的学习途径

老师的范读是学生最直接的学习途径, 低段的孩子最善于模仿, 尤其是他们的老师, 更是孩子心中的榜样。就拿我个人来说, 我自己本来就酷爱朗读, 在教学新课时, 我自己就已先陶醉在文本优美的文字里, 总是对着镜子有滋有味地读上几遍, 兴致浓时还会将自己的朗读录下来。在课堂上, 看到孩子们沉浸在我的朗读声中, 听到他们惟妙惟肖的模仿, 我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模仿的时间长了, 他们就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感觉。

我觉得范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 而是根据学情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中。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 只要发现有读得不够好的地方, 马上停下来范读, 再多加练习, 和学生一起闯过这个难关。此外, 也并不是老师读的就称之为标准的范读, 教师可以加大优生的合理资源利用, 让班里读得最好的同学起模范作用, 通过他们的范读, 激发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取心。低学段学生加上他们特有的表情和语调, 可爱至极, 有时连老师都自叹不如。

2. 创设情境, 最有效的朗读方法

低学段的学生, 有着惊人的想象力, 这也是培养朗读能力的有利因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 创设情境, 带他们进入想象的天空, 使他们边读边想象, 仿佛眼前就出现了一个个生动可爱的形象, 这样他们就不会感到枯燥, 一直会很有兴趣、富有感情地朗读。创设情境也有多种方式, 如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背景音乐的播放, 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风格, 和学生生活贴近的儿童语言的引导等等。

例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 找了很多荷花的图片, 在讲到荷花的美时我便把收集到的这些图片展示出来给同学们看, 他们不禁发出声声赞叹“太美了!”这时候我便因势利导:“你们谁能通过朗读来让大家感受到荷花很美很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 每一位同学都尽情地抒发了自己内心对荷花的赞美。而音乐的渲染在很多时候也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 表演读, 在朗读中理解

表演读是低学段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 这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 激发学生的兴趣, 加深学生的记忆。如在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 我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虎和狐狸的神情与动作的词, 让学生上台表演读, 不仅激发了他们朗读的兴趣, 同时对文章重点词句的把握也相当有帮助, 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一个好方法。

三、朗读的过程应合理、有层次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 循序渐进。朗读训练有它的适度, 即阶段性。对学生来说, 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 较高要求——顺畅朗读, 最高要求——传神朗读。因为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 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一开始, 学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 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 不断地提高认识, 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 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 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 如表演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等形式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魅力 篇三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09)10-0078-02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它是口、耳、眼、心并用的过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治情操等,起着其它任务活动所不能代替的作用。朗读也是沟通读者与文本互动的桥梁,是读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它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同时又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反复吟诵和背诵,使低年级小学生对文章内容了然于心。在执教《胖乎乎的小手》一课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孩子们深刻感受到文中蕴涵的深深的意思。

首先,我先让孩子们自己大声朗读课文,用填空的形式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课文写了——用——帮助——做事情。。这个问题一出现,孩子们纷纷举起了小手,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这是孩子们在预习时的朗读起了作用,可见是朗读使他们领会了作品的思想内容。

其次,我让孩子分自然段朗读,逐步加深对文章内容和形式的理解,这是为了让学生读熟了,那老师的讲解才有用。假如学生对课文一点也不了解,老师就讲啊讲啊,学生只会听不懂“云里雾罩”,不知所云,这样讲有什么用?

再次,我让学生看电视,听朗读,运用现代化手段促进孩子感情文本。学生们一双双眼睛盯着屏幕看,小嘴跟着屏幕小声朗读,感受朗读的语调,领会作者所流露的真实情感。

最后我让孩子们找出全家人为什么都喜欢兰兰画的这张画了,这个问题刚一出口,学生们立刻举起了小手,这便是几遍朗读下来学生已对文本有了理解。学生们准确地找出爸爸,妈妈和姥姥的话。这三句话的出现便要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让学生分别体会长辈们说话时的语气,引导学生读出知蕴可亲,满怀关爱和夸奖的语气。长辈的话有了准确地语气来读,那兰兰的话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学生知道兰兰是小朋友,因此说用小朋友的语气来读。

语文学习重视读,作为语文老师更要具备范读的本领,老师不会范读,更谈不上指导学生学好朗读.老师要想具备范读的本领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领会作品的主题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再来研究朗读的形式和基调,然后寻找作品语音链上的主旋律,进一步分析作品的节律,适度地运用语音技巧,来准确而充分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朗诵《周总理,你在哪里》中的‘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应以缓慢的语气来读,声音低沉,感情悲痛,这样才能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可见,领会作品思想内容的重要。

其次,找准贯穿整个作品的思想情感的主线,老师必须准确把握作品的主旋律,在朗诵中做好示范,用自己的语调来感染学生,使学生能从老师的范读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可见身言教重于言教。

再次,老师应对作品进行仔细的分析,以确定朗读材料哪能该停,哪该延,哪该轻,哪该重,哪该高,哪该低,并且用朗读的符号作出标记.如在执教职工《胖乎乎的小手》课时,有这样的四个句子:全家人/都/喜欢/兰兰画的/这张画。这/胖乎乎的小手/替我/拿过/拖鞋呀!这/胖乎乎的小手/给我/洗过/手绢啊!这/胖乎乎的小手/帮我/挠过/痒痒啊!我运用朗读符号作出标记,范读时也出示句子边领读,使学生读出了作品的节律 。

最后,老师在朗读时要把感情把握准确,适当运用语音技巧.老师范读要对自己的语音有所控制,不要太造作,不要太夸张,不要像在舞台上表演一样,不要语音变化太大,如果感情表现过分,学生们会抑制不住哄堂大笑,这就适得其反了。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那么仅靠老师的范读就能调动起学生喜欢朗读的兴趣吗?当然,这是不够的,需要老师设计一些小活动,巧妙地调动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与热情.如所故事录音,培养学生的字正腔圆,感受语言,语感,体会朗读的乐趣,也可以开展朗读小比赛,让学生互评朗读的成功与失败,能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4.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篇四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有效的语文课堂,抓好语文教学中的“读”是最根本的策略。“熟读精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读在理解中的重要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强调了读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因此,书声琅琅应当成为本色语文课堂的最强音。

例如,在确定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方法时,我就经过一番挣扎,是遍寻资料制作好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再现桂林山水的美还是解放自己,解放学生,简简单单教语文?最后,我采用了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让学生在读书声中感悟桂林山水秀美的教学方法。因为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桂林山水》一课的文字虽美,但因为没有真实的体验,孩子们还是会觉得是比较枯燥的,只有指导他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孩子们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语境,感悟其内容。于是,从课始到课终,孩子们始终处在读读,品品的情绪中,情感被点燃,语言被内化,桂林山水的美也就深深地烙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反思这一课的教学,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多媒体,没有合作学习,没有表演,没有唱唱画画……有的只是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引领孩子们与课文的优美语言文字进行亲密接触,让孩子在读中感悟文章的真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其实,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对文本的理解,老师根本不用挖空心思地追求情境再现,不用太多的言语,作无谓的解释,让孩子在课堂上大声地朗读,在读中品词品句,说出自己朗读的体会,老师只要加以点拨,孩子对文本的理解自然就水到渠成。这样的语文课堂,不但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学生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语文的素养才能得到切实的提高。

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如何深化这个要求?以读贯穿于我们的整个语文课堂教学无疑是最好的做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书声琅琅,就要求我们每一位一线的语文教师都要把读书的训练摆在第一位。荀子说过:“诵读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短的文章要让学生熟读成诵;长的文章可选取重点部分、精彩章节让学生反复朗读,仔细品味,消化吸收;浅显的课文,要让学生读得顺畅流利;深奥的课文要让学生读得明白,读出滋味。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孩子感知性的读。初学课文时,通过朗读,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子,要学生知道课文讲了些什么。二要重视理解性的读。即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把课文重点章节读懂、读畅,读出节奏感来。三要重视品味性的读。即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读、分角色地读或表演式地读,把课文内在的情感读出来,把课文的“味道”读出来。

5.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篇五

一、语文教学中朗读存在的不良现象及成因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们的纲领性文件指示我们,在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都要重视朗读教学。可是我们的大部分语文教师对这一点贯彻的不够好。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中,这一点表现的尤为突出。朗读,顾名思义就是朗声读书。但我们的现状是不要说走近校园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就是走进有些语文课堂也不一定能听到读书声。究其因,首先学校层面上没有重视朗读教学。其次大部分语文老师没有认识到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同时也缺乏朗读这一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至少在这方面难以成为学生的老师。自然也就难以启齿。此种现象,学生年级越高越为严重。久而久之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朗读这方面也就成为了“哑巴”语文。

二、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教材中所选的作品,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巧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内容。为了使这些精彩点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我们可以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对课文深奥处进行玩味,对课文精彩处进行品评,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以深化认识,提高课堂效率。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收到真善美的熏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

其次,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很多的方式方法。在语文课上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也是一种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的方法。开课初老师具有磁力般的朗读,能在第一时间里把学生的思绪收拢回教室里。课堂上,老师对文章声情并茂的朗读,撞击学生的耳膜,震撼学生的心灵,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再次,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口语交际能力是中小学语文学习中重点培养的能力。口语交际的能力的培养方法有很多。朗读不失为其中的好方法之一。朗读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用书面语言规范口头语言。耳濡目染、日积月累,不知不觉中其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会得到培养与提高,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

另外,朗读会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背诵效率,特别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大声的朗读能使老师明显听出断词断句的正确与否。有助于文章的正确理解,也有助于文言文的背诵。

三、提高师生朗读能力的方法

从上面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我们该如何提高师生的朗读能力呢?

首先,学校领导、一线教师以及学生都要认识到朗读在学校教与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统一认识,解放思想。掀起学说普通话、大声朗读文章的热潮。特别是语文老师要在这方面要走在众人的前面,放大胆子学说普通话,大声朗读文章。塑形象,强素质,为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多掌握一技之长。

其次,还是那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老师要千方百计激起学生诵读美文的兴趣。如果老师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有这方面的能力,最好亲口朗读。如果不然,可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师生共同聆听其中声情并茂的朗读。潜移默化中使大家受到感染,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兴趣和欲望,同时掌握一些朗读方面的知识。

6.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朗读 篇六

小学语文课标中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可见朗读是指导学生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蕴味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表现力的有效手段.是训练学生理解课文,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的重要途径,所以新课标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 读出情趣。

1、朗读不是简单地吧文字转换成声音,照本宣科,而是用感情去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而这种情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感情如何来调度动?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小学生往往对直观、生动的事物最感兴趣,课堂上我们可以适当的运用一些多媒体、音乐、图片以及老师的范读来渲染课文情景,首先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才会对所读的内容产生兴趣,产生读书的欲望.例如:今年这学期一、二、三年级教材中的第一单元课文,全是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朗读氛围,我们可以在网上找出很多课文中所写到的春天美景的图片或者布置学生利用双休日到郊外找春天等,上课伊始把图片展示给同学们看,他们不禁会发出阵阵赞叹声,因势利导,这麽美的春天,同学们谁能通过朗读来让大家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呢?我想学生会争先恐后地举手的,每位同学都会尽情地抒发自己内心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

7.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安排 篇七

一、课前预习读

课前读文会让学生巩固旧知的同时探究新知, 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读中, 学生识记字词、积累词汇、熟悉语法句型;读中, 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与作者思路;读中, 学生初步感知文章情感与思想……

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在反复的预习读中, 学生会对文章有一个大概的掌握, 一个基本的判断, 在领悟若隐若现、情感呼之欲出时, 老师再进行课堂教学就挥洒自如、水到渠成了。

为此, 我专门设计了“课前三人听读”预习形式:学课文前, 每位同学都要把课文分别读给三个人听, 听的同学要在听的过程中扮演老师的角色, 给读的同学纠错、指导。合格了, 听读学生给诵读学生签字证明。整个过程, 读的同学要“舒缓不迫, 字字分明”, 不读错字, 不读破句;听的同学要“明察秋毫, 有错必纠”, 不疏漏一处, 不徇私一位;班干部负责监督安排, 要求听与读的学生都认真对待、各尽其责, 做好记录并及时汇报老师;对于学困生, 我固定人员负责给他们听读——小组长、学习委员、老师, 安排小组长和学习委员是为了给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 让他们读会, 安排老师是为了给他们压力和动力, 让他们读好。

“三人听读”的方式全班循环进行, 让每位同学都有机会读和听, 互相借鉴, 共同提高, 为课堂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课堂拔高读

课堂上, 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引导, 学生的认知达到一个新水平, 对文章的理解也深刻透彻了, 这时候就需要精心设计组织朗读环节, 用读把领悟体现出来, 把情感表现出来, 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文字精妙之处读出来……因此, 老师就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技巧和语音的多种变化 (譬如重音、语速、语调、语气等) , 把文章中的人、事、意境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绘声绘色地读出来, 从而强化学生的认知, 加深体验, 升华情感。这一过程中, 老师的范读、引读和放录音, 学生的赛读、接读等多样而灵活的形式都是很好的方式, 对学生的单独、重点、难点指导也尤为重要。

三、课后巩固读

教语文就是要教会学生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达到厚积薄发、学以致用的目的。那么, 在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读——熟悉课文”、“课堂拔高读——理解课文”后, 就需要“课后巩固读——背诵文章”来实现这一目的了。

香港大学教授陈耀南在《谈背诵》中说:“背书, 就如练字、练舞、练拳, 熟能生巧。巧必由烂熟而生, 好文章背诵得多了, 灵巧的修辞, 畅达的词句, 铿锵的声韵, 周密的谋篇, 口诵心惟, 不知不觉, 变成自己的能力。”所以, 背诵是朗读的目标, 是教与学的法宝, 学生于背诵中增加积累, 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 读的次数多了, 背也就不是难事了。但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 那就是遗忘, 背了又忘了, 那前功尽弃。所以, 老师得督促安排学生的复习, 让学生在记住之后再强化背几次, 每隔一段时间把以前背过的温习温习, 甚至默写一遍, 这样才能“经久不衰”。

综上所述, 朗读是重要的, 让它伴随教学活动始终, 必将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抓好朗读训练, 让课堂充满读书声, 坚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长此下去, 学生的读书能力以至说话能力、写作能力都会有很大提高, 必能实现“自能读书, 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 不待老师改”的这一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摘要:朗读对语文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中, “课前预习读、课堂拔高读、课后巩固读”节节相连, 环环相扣, 贯穿教学活动始终, 为教学起到了铺路奠基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课前预习读,课堂拔高读,课后巩固读

参考文献

[1]卜星星.用朗读引领小学语文教学[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2 (09) .

[2]马宏.优化小学语文朗读训练之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0 (01) .

8.谈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篇八

第一,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个体朗读,等于给学生一个表现的机会。正处于青少年阶段的中学生,表现欲是比较强的,老师给他们机会,从而能使他们在自己的琅琅读书声中表现自己,他们大多都会尽力读得最好。读的人朗读水平得到提高,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又可以使听者情感受到感染,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境中,心灵受到点拨而生喜悦、忧愁、悲哀、兴奋等各种感情,使广大听读学生对作品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并产生喜爱心理,从而想进一步探究而去认真听课,听取老师下一步的分析。

第二,朗读,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和理解,深刻细致地了解课文的每一个字、词、句,每一个细节描写。如果只是浏览默读,就只能是整体把握,粗粗略略,而且还很容易走神,漏字漏句,记不完整。初中课本所选篇目都是精品,是需要学生精读的,而要精读,最好能朗朗上口地朗读,朗读可以使人的视觉神经紧张起来,逐字逐句细看才不至于读错,从而认识文章所写的每个字,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第三,朗读,可以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及口语表达能力。普通话在我国,不管是今天还是今后,作用是越来越重要。讲好普通话是全国上下大力提倡的,中学生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所以,让学生学会朗读课文,并很好地朗读课文,就是对他们普通话水平的最佳训练,同时也是对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口语能力的锻炼,可谓是一举两得。

除了要认识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外,在教学中还需要注意运用正确的方法。朗读得法,质量才会提高,课堂才能添光加彩,否则就会事倍功半、适得其反。

第一,注重范读。可以是教师范读,也可以是放录音,或是请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范读不宜过多,最好是开头一两段。

第二,朗读时间、朗读内容要适可而止。朗读时间最好是在开讲课文前十几分钟,切不可一读再读占据大部分时间。朗读并不是每篇课文都适合,文辞优美的散文、记叙文宜用朗读教学,如朱自清的《春》、《背影》;戏剧类也宜用,如《威尼斯商人》;诗歌类也适合反复朗读,如《天上的街市》;还有课文所选的古代诗词,更须反复吟诵。

第三,朗读方法要灵活多变,有齐读、个体读、分组读、对读、分角色读等方式。全班的齐读,虽然声音响亮,看似“壮观”,但往往会降低学生表现的积极性,其中不乏有只动嘴巴,没有声音的“南郭先生”。但并不是说都不用齐读法,简短的诗歌还是适合齐读的。而个体读,是叫学生轮流读,最好是分段读,每人几段,分配来读。戏剧、有较多对话的记叙文适合对读,分角色朗读。

第四,对朗读的内容,教师要有明确的要求,诸如速度、读音、感情、停顿等方向。学生读后,教师不要忘了点评。不管他们读得如何,都要先加以激励表扬,多说一些赞美的话,如“有进步了”、“声音很洪亮”、“咬音很正确”、“感情把握恰当”等等之类的评语还是必要的,然后就是指出缺点,提出要求。这样就不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正确地运用朗读,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点我曾深有体会。我曾多次教初一年级语文,开始,请学生起来朗读,大部分都噤若寒蝉,或读得连他们自己都听不到,或是读得虽然大声,但却是在“唱读”,因为在小学时,他们都齐读惯了,所以就是这样的效果。我不断地给他们进行范读,并不时放课文朗读磁带,并激励他们大胆地读。从这以后,我发现在早读课上,教室里传出很热闹的读书声,不再是稀稀落落的读书声了。语文课上一说要同学朗读,他们个个都跃跃欲试,想一显身手。这样,学生整体朗读水平得到了提高,由此对课文内容、词语有了较好的掌握,印象加深,考试成绩也不断提高。

以上就是我对朗读作用、朗读方法的一点认识,各位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不妨试试朗读教学,相信会有所收获。

9.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篇九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普遍存在于我们课堂朗读指导中的这些问题,的确应该引起我们深思:到底为什么要朗读?朗读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有什么好处?要让学生读到什么程度?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哪些好处?我们应该怎样指导学生的朗读才有实效?

一、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说:“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掌握知识,乃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包括有表情地朗读和默读)。还没有学会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这就是一种最可悲的关系失调的表现。流利地和有理解地阅读的技能,这不单是个基本的文化基础问题,这是学生在课堂上和在独立读书时进行完善的逻辑思维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朗读对情操的陶冶、心灵的感染以及对思想的启发教育作用,往往比单纯讲解更细致入微、更感人至深。白话文,字面上比较容易理解,字里行间的蕴涵,有时又不可言传。通过朗读却溢于言表,使人心领神会,获得极大的满足。

关于朗读的好处,人教版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12页有这样一段话:“一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语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这不仅使阅读真正活起来,而且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和理解。二是一边缓缓朗读,一边慢慢思考,将‘读’与‘思’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加深对读物的理解,对那些优秀的篇章、名言佳句,反复诵读,做到‘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味’,乃至愈读愈有味,趣味无穷。三是声情并茂,培养语感和情感。

朗读时声音响亮,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并将读者自身的感情融合到读物中去,这就大大增强了阅读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

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意义重大;朗读培养语感、朗读有助记忆、朗读促进领悟、朗读提高审美、朗读益于写作、朗读发展想象等。在这诸多好处中,我们不能一一展开论述,只就朗读培养语感这一好处稍加说明。

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有了语感才会有流畅的表达,才会有好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所以有人说,有了语感就有了一切。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指出:要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的感受力。语感与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息息相关。

培养语感靠什么?一句话,主要靠有声语言的实践,即靠朗读。于永正老师提高后进生语文能力的主要方法就一个字--读。一是多读,尽可能地扩大阅读量;二是出声地读。即使看课外书,读报纸,也要求学生出声地朗读。当训练到学生拿到一篇陌生文章一下子就能较为顺畅地朗读下来的时候,于老师惊喜地发现,学生的语文能力(尤其是表达能力)已经大有长进。原因何在?因为他们的语感增强了。

“朗读可以培养孩子的‘语感’,能让孩子明白,怎样说话才吸引人。”在全国中小学生听说读写大赛中,多次担任评委的王淑敏发现,孩子们的“语感”不同,表达效果就不同。“有一届比赛中一个项目是‘读笑话’,同样一段笑话,有的孩子读完大家哈哈大笑,有的孩子读了大家就一点都不觉得好笑。这就是读的‘语感’有区别。说到底,‘读’可以考查孩子有没有抓住内容的重点,有没有彻底理解内容,并发现它的特别之处。”

新课标对于朗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评价学生的朗读,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二、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朗读指导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一)提高教师朗读素养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老师们朗读并享受朗读。我们探讨朗读教学的意义,就是要引起老师们对于朗读教学的重视。课堂上多拿点时间,多想点办法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朗读。我们听了那么多的语文课,发现课堂上老师们虽然也很重视朗读,但是却很少有教师去给学生范读,甚至有的老师一味地要求学生这里读得重一些,那里读得轻一些;这里读得慢一些,那里读得快一些……学生怎么读都读不出味道,这个时候,只需老师范读一下,师生就进入了朗读的美妙境界。可偏偏老师的范读就是千呼万唤不出来。

如何练出朗读的真功夫呢?我们不妨看看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备课时是怎样备“朗读”的吧--“我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是备朗读,至少读三四遍,上公开课,读的遍数还要多。要求学生背的,我先背下来。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散文要读出意境,诗歌要读出韵味,童话寓言要读出情趣,说明文要读得‘明白’,课文中的人物要读活,不论什么课文都要读出标点符号等等。总之,要读出语感来。课文朗读得声情并茂了,我才敢走进课堂,因为我可以让学生从我的朗读里去感受,去理解,因为我取得了指导朗读的发言权。”于老师给我们的启发就是用心去备好每一篇课文的朗读。

(二)明确朗读指导的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精选朗读指导的方法

1.巧用范读指导朗读

①范读的重要性。

教练指导运动员投球、跳高,讲完了,常常示范一下,有的边讲边示范,所以说,示范本身也是指导。老师的范读,也是一种指导,而且是更现实、更直接的指导。

优秀的教师范读会给学生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甚至会成为学生纯真美好学校生活的终生代言符号。教师轻如和风,重如洪钟,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学生评价老师教学水平的一个感性依据。学生折服教师的范读,可以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建立起健康良好的师生关系,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易于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同时,学生还可以从教师的范读中受到熏陶和启发,潜移默化地学会了一些朗读方法和技巧。教师的即兴范读,不仅有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有声语言,还有目光、姿态、表情、动作等无声的体态语言。研究表明:大量的信息需要凭借面部和肢体动作这类体态语言来传递。教师在范读中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和老师一起对朗读内容产生共鸣,这种感染作用是播放录音无法代替的。

②范读要注意的问题:把握时机

教师可把握以下教学时机进行范读:(1)揭题后,范读全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2)在学生对重点句段理解的基础上,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时,即兴范读,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入情境,读出真情实感。(3)在学生朗读不到位时,通过范读,起纠正作用,引导学生读出恰当的感情、语气。(4)在指导学生品赏课文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绘声绘色的范读。范读可以全文范读,可以重点段落范读,可以关键词语范读。

2.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创设朗读情境,引起学生朗读兴趣,培养语感,获得“美”的体验,这是提高朗读指导实效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创设朗读情境的方法越来越多,比如:教师以生动的讲述创设情境,以图片、影像创设情境,以音乐烘托情境,以分角色朗读创设情境,以课本剧创设情境等。

3.在评价中指导朗读

①赏识评价力争针对性。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在执教《掌声》一课时,让学生齐读课题,学生读得拖拉,此时,老师及时指出读时要干净利落,不要拖音。学生马上就知道该怎样处理。当学生初步把课文读通后,老师表扬了三位同学,请他们站起来,老师说这个同学读得快,说明他阅读速度很快;这个同学坐得正,坐得直,说明他读书认真,态度好;这个小朋友读得很准确。为这三个同学鼓掌。这样的读后评价,非常明确地指出好在什么地方,针对性强,一方面鼓励这几个孩子以后会做的更好,另一方面告诉了其他同学该怎样读课文。

②诱导评价力争形象化。

好的评价应当是善于巧妙、机智的,做到引而不发。一位老师上《美丽的小路》,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小路的美丽。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她说:“你读得很响亮,可老师还没欣赏到美丽的小路呢!”第二个学生有进步了,她评道:“呀,这下,我看到美丽的小路啦!路上铺着花花绿绿的鹅卵石,路旁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多聪明的老师!特意把最能表现小路美丽的语句依着学生的样子重复朗读一次,像是模仿又像是示范,实际在强化朗读要领。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诱导下,每个学生都能心领意会,读得趣味盎然。

③引导评价力争丰富性。

要想做到丰富,就得要与作品、作者、读者等进行深入而有效的对话。因为只有走进作者的心灵,把握作者的情感,与作者合二为一产生共鸣才能让自己的朗读情真意切。朗读的评价用语要与作者对话就是要以作者的情感为依据对朗读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抓准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与作者对话,可以让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特别是伟大的作家的心灵产生碰撞,在课堂上营造文化气息,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④启发评价力争多角度

课堂上,我们常常会请同学进行读后评价,而往往听到的是“读得不熟练”“读得没有感情”“读得很有感情”等抽象的简单的评价,这除了平时课堂训练外,还有教师的及时诱导至关重要。

⑤主体评价力争多元化

朗读评价有很大的局限性。受时间、空间的制约,每一个体被评价的机会有限。因而我们要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除了老师、同学外,还可以是学生本人、家长等。课堂上我们不妨多让学生作自我评价,自信的学生会说自己读得不错,那就得让他再道道理由,这样学生势必进一步说出自己的感受;如果认为自己读得不好,就给他机会再读,或是让他与前面读得好的同学作比较评价后再读。也可以让学生下位找自己的伙伴读,或是在合作小组中读,互相评一评、议一议朗读。有听众、有评价,在这样轻松、自由的能表现自我、能够与同伴们交流的空间里,学生的朗读兴趣会越来越浓厚。课外,学生们每读一篇课文后,让家长除了认真签字外,还可以写上评语,进行表扬指出缺点,提出希望都可。学生评价他人、被他人评价的机会增多,受评价的空间增大,多读多悟无疑会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4.“以读代讲”与“以读带讲”

“以读代讲”与“以读带讲”,以读为本,形式新颖。杜绝了迂回曲折,费时低效的讲解。师生间配合默契,产生教学共振。

这种读法,表面上变化很多。但只是教师“千变万化”,学生却“不离其宗”。学生读要注意三点:一是只读原文;二是老师读,学生就停;老师一停,学生就接着读。三是老师不读的词语学生要重读。

5.精选练点一课一得

①关注标点,巧用课件

②反复引读,加深理解

引读,作为有效朗读的教学形式之一,极具鼓动性和感染性。引读能够渲染烘托课堂氛围,引领学生走讯速走入文本。

朗读的形式有范读、领读、齐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等,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教师需要采用各种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其中范读指导必不可少,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强,所以教师适时的范读是朗读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的范读以情感人,使学生身临其境,引起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当然,不能让学生机械模仿教师的语调,要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会出发,使学生在真正感受文章内涵的基础之上进行朗读活动,那样读出的感情才自然真切。表演读是低段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10.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篇十

张春涛

【摘要】 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不厌其烦地讲解和乏味地说教,学生则习惯于不知疲倦地做大量书面作业,借此来强化理解和记忆,殊不知,这样做便忽视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导致语文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死板,课堂因缺乏琅琅的读书声而沉闷乏味,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索然,造成了语文教学的一大缺憾。《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细心的教师不难发现,基本上新课改的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点,那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由此可见,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朗读 技巧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不厌其烦地讲解和乏味地说教,学生则习惯于不知疲倦地做大量书面作业,借此来强化理解和记忆,殊不知,这样做便忽视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导致语文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死板,课堂因缺乏琅琅的读书声而沉闷乏味,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索然,造成了语文教学的一大缺憾。那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哪些重要意义呢?

一、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学生在初学语言时,声音对大脑皮层建立听觉表象的作用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语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说,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韵味,领悟深层含义。有感情地朗读,使声音进入大脑后产生很强的形象感和画面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通过让学生齐声读、轮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领读、默读、朗诵等形式,一边读一边思考,将读与思结合,做到朱熹所说的熟读精思。从而品析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内容。

二、朗读有助于强化记忆。小学低年级阶段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这个时期强化记忆的知识不容易忘记,而朗读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记忆手段。朗读时,口、眼、耳、脑、心并用,增加了文章向大脑输送的渠道,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留有一定时间进行课文朗读,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更有利于增强记忆。

三、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朗读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是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而且朗读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在朗读时,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词语、文字等的品味与琢磨,更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教师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或用课件范读,学生在模仿中纠正自己在发音、语气及句读等方面的错误,朗诵时声情并茂、声音响亮、抑扬顿挫,恰当地掌握语速的缓急和语气的轻重,则会将学生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文章中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感素质。

四、朗读使学生在正确掌握普通话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小学低年级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初始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小学生模仿性强,从练习正确发音开始逐步做到语音标准、字正腔圆。强化朗读训练时,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用大量时间进行个别、集体音节拼读、字词朗读。因为拼音的规范可以促进读音的准确,从而使他们自觉地学习标准的普通话。天长日久学生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通过大脑的记忆转化为语言的表达,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朗读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会随着读的不断深入而产生疑问和不同的情感体验。学生们通过谈话、讨论、补充等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体会。久而久之,学生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养成了,定会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朗读有助于创设文章情景,再造意境。通过反复朗读文章精华所在,可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学生会对文章产生丰富的想象,会很快进入到字里行间所创设的情景中去。这时,原本无声的文字变成有感情的音符,文句的生命力跳跃并迸发出文章所体现的情感。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来渲染气氛,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启发学生的想象,再造意境,这样对课文的理解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朗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文章,只靠教师空洞的说教和苍白的讲解是难以更好地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学生对文章反复朗读后深刻理解文章中字、词的意思及句子所表达的含义,还要使语言文字情绪化,才能使蕴含于课文中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浮出于文字表面。

八、朗读是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和爱国教育。小学语文,诗词教学是一个难点。教师可让学生对诗词反复朗诵,从中品味诗词的语言美,领略诗词的节奏美,欣赏诗词的韵律美,感受作者的情感美,体会诗词的意境美。从而领略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所在。在教学《日月潭》《黄山奇松》等描述祖国壮丽河山、旖旎风光的文章时,可以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先一边听范读一边欣赏该地的风景录像,优美的意境、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融于一体,使学生仿佛在如画的湖光山色中漫游。这样学生再朗读课文时必定感情充沛,有声有色,以此达到爱国教育的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细心的教师不难发现,基本上新课改的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点,那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由此可见,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2、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

3、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

4、经常进行各种朗读比赛。

二、打好朗读基本功。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也不例外,就这点来讲,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范读领路,摹仿入境。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也不亚 于 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例如,我曾听到一位朗读能力很强的教师执教的《丰碑》一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位教师的范读,她读课文时,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昂„„当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教师都鸦雀无声,伴随着她的朗读,每个人都仿佛回到了红军过雪山的时代。当学生读课文时,他们也能初步地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不容忽视。这里要提一点,“打铁还要榔头硬”,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教师的表情朗读多了,学生的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情感。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像《丰碑》《军魂》《麻雀》等。二是讲中范读。适合于范读课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三是讲后范读。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品位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注意,要选择写景状物的文章。如:教学《雪》这篇课文时,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范读重点段,学生闭眼,静静地感受,头脑中形成一幅美丽的雪景图,从而达到一种境界,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

四、采取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愿读,乐读。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要避免烦琐的教学分析。如果一味地讲,不讲求形式的多样,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和高年级的学生都是很厌烦的事,所以在朗读时可采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但有一点需注意,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竞赛、表演的形式,教师不妨试一试。高年级的学生喜欢速读、品读等。此外,教师要注意不能让学生为读而读,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体现出读的层次性。

五、注重“评读”,使学生读中求新。小学生朗读水平还不高,但他们能进行一些初步的评读。当一名学生读完后,另外一些学生就能公正的给予评价。如:教学《荷叶圆圆》一课,当一名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时,我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她读课文时声音很大,也很流利,但没有感情”。这时教师追问一句,“你能有感情的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吗”?这位同学欣然同意了,当她读完后请其他同学再点评,有位学生说“老师,她读这一段时,读得非常有感情,声音响亮,还加上了动作,我觉得很好”。然后,教师让其他同学模仿这位学生的语气读一读这段,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如果将评读训练到位,相信在读与点评中学生们已初步掌握了朗读的技巧,朗读能力会不断提高的。评读的方式还有很多,教师要结合本班的实际水平,因人而宜。

六、注重朗读评价。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单一的评价及评判,学生们树立了能读好的自信心,会读得更精彩。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们评价时经常爱说的是:“你读得非常好”,“你读得真不错”之类的话,其实,教师应用心聆听学生的朗读,切实发现他们朗读中的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都给予肯定。学生们在教师的鼓励中会树立自信心,读的兴趣就会高。

七、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品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再到读得有感情。教学中,要充分给予学生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把课文读熟,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带着对文章的情感读文,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声中流淌。

八、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读得入境。将录音、录像、投影等多媒体引进课堂,用生动形象,直观的课件吸引学生快速入境,让学生从中领悟课文的内容,情感。如:教学《小小的船》,利用课件展示一个晴朗而美丽的夜空,有星星一闪一闪的,有弯弯月儿高挂,一个小女孩坐在月亮上,望着美丽的星空,这多美啊!学生们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此时教师引导,如果是你,你这时看到了什么?最想做什么??(此时学生就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美丽的星空)体会到文中的美景,再读课文时,学生就能读出情感了。最后结束课文时,把一首《小小的船》歌曲教给学生,他们一边唱歌,一边表演,在唱做之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五,朗读方法的选择要服从于训练目的。

朗读方法很多,但不能不加选择地滥用。至于选择哪种形式,则应服从于训练目的。常用的方法有:①齐读。齐读可以激发情绪,渲染气氛。如我在教学《老师,您好》最后一教时时,在听完一位学生朗读完全文后,充满回味,饱含深情的说:“××同学精彩的朗读,让我又一次想起我的每一位老师。他们不顾寒气袭人,灯下为我们批改作业,不顾酷暑难当,蚊虫叮咬,灯下精心备课的一幕幕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是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心血和青春年华默默地培育了我们。而正是由于他们的无私奉献,才有了我今天的工作岗位,正是由于他们的无私奉献代代相传,才有了人类高度文明的今天。同学们,为了表达我对我的老师的崇高敬意,我想和大家一道朗读《老师,您好》。”就这样,通过师生的共同朗读,把学生对老师深深敬意随着激昂的语调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课堂气氛也达到了高潮。②分角色读。要身临其境地体会课文,可以选择分角色读的方法。低年级不少教材更适合分角色读。如《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等等。分角色读能增添课堂教学的情趣,加深对课文情感的体验。③范读。为让学生形成课文所需的情感状态,进行有感情的范读,能给学生一种语感直觉,激发他们情感的冲动。范读可以是教师读,可以是读得好的学生读,还可以利用录音进行。范读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随机进行。

朗读的方法还有引读、散读、轻读、领读、长文短读等等。总之,任何形式的朗读都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选择,恰当地应用,学生才能读有所获。

刘勰曾经指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小学语文教学只有从教师滔滔讲说、条分缕析的樊篱中解放出来,返璞归真,把好些费时费力、劳而无功的分析时间用于指导和训练学生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才是语文阅读的真谛和终极目标。

11.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篇十一

【关键词】语文 朗读 教学

朗读是现代文化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项功夫,也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语言艺术。好的朗读无不是心录与心录的真切交流,是情感与表感的无限沟通,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接碰撞,是精神对精神的真诚赠予。可是,我在听老师们上语文课时,发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可一到中学,上了初中就很少听到学生朗读了。为何呢?难道只有小学生才需要朗读,中学生就不用了吗?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个人认为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没有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课本选文较为典范,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难易适度,适合学生需求,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感情,通过朗读才能真正深刻地体会到其中的精妙,触摸到作者思想深处的情感,跨越时空与他们进行心灵的交流,乃至思想的碰撞。有的语文老师认为自己是启发式教学,设计了许多问题来启发学生理解课文,如果让学生朗讀会浪费许多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其实他们错了,大错而特错。他们不知道语文学习,尤其是阅读,只有学生亲身体验,才能真正理解、感知,这是任何讲解、讨论都不能代替的。我们不能因为现在考试不考朗读,就不认真对待它。朗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

二、没有懂得朗读的方法

朗读看来是将无声的文字符号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就行了。其实,要想收到好的朗读效果并不那么简单。朗读有它的规律,有它的方法和特征,这需要老师精当的指导与示范,把握要旨,反复实践,才能真正体悟到文中精当精彩精妙的语言文字所包含的魅力与魔力,收到理想的效果,就连正确的发声、换气、声调的高低、停顿的长短和语气的急缓都得注意到,一点也不可含糊,犹如一首好歌曲,唱得不好怎能感受其妙?其实,朗读作为学习语言的第一要着,也是学习语文的一大法宝。在长叹之余,许多教师也在思考对策,如何才能树立朗读的新形象,让其走进课堂,既而受到学生的亲睐呢?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朗读可以提高语文素养。首先,要端正对朗读的重要性的认识。吕叔湘先生认为,朗读是最直接整体感受语言的一种绝好方式。朗读把视觉语言转化为听觉语言,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把学生的思维触觉导向话内与言外,使之向作品深层次发展,进而体会到文中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含蓄思想。满怀情感地朗读是任何方式都不能替代的。我们要摒弃和尚念经式的朗读,做到眼、耳、口、心多管齐下,吟哦之间,多加品味,注意积累,如“嫣然”、“氤氲”、“潺潺”只要一读,便心领神会。朗读不仅可获取知识,还可培养气质与修养。能正确发音、吐字,把握节奏、语流和语态等技巧,其表达和交际能力必然得到提升,口才好,侃侃而谈,方显非凡气质。因此,有计划有系统的朗读技巧训练是很重要的。2、朗读可以感受美。朗读是一种审美活动。朗读中,朗读者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被调动,铿锵婉转的音调进入耳膜,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浮现眼前,细腻深沉的情感激荡心田,朗读者陶醉于美感之中。因此,我们应尽量指导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与联想,呼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的美,从中获益。这里有以下几点建议:一是精选朗读材料,不同文章其教法有异。一般来说,精巧生动的文学作品和纵横捭阖的议论文宜于朗读,尤其是语言丰富有韵律、文字富有意蕴的作品,不读不能得其味,诗词歌赋历来靠朗读打动人心。二是老师真情范读,现在教材均有名家范读磁带。但老师范读不仅能深情还能并茂,较之录音更直接、更有感染力。如《我与地坛》一文,其母亲对儿子的爱,儿子对母亲的无限忏悔,朗读之下让人哽咽泪下,感动无比!再如李清照的《声声慢》,老师范读到“寻寻觅觅,凄凄惨惨凄凄”那国破家亡、漂泊异乡的凄苦无不让人体会深刻,如临其境!三是细致耐心导读,老师如一名导演,面对学生要用丰富的材料、入情入理的剖析,用生动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读起来才能进入状态,才能把文中的情、理表达出来,从而收到应有的效果。四是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

三、朗读可以展示学生才华

追求独立、张扬个性是中学生鲜明特点。我们要鼓励他们在朗读中展示个性才华。朗读者本人具有双重身份,是审美者,也是创造美的人。因此,朗读活动要做到开放性和多样性,才能尽显个性才华。开放性是不限制得太死,要自由地读。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对文章的理解也因人而异,鼓励学生读出各自的理解,抒发和张扬自己的个性情感。活泼多样的朗读无疑会激发学生创造欲、表现欲,除齐读、个人读、男女生读、分角色读等外,还可采用一些有兴趣的形式,如:合唱式朗读、分领诵、对诵、高声部、低声部轮流交替朗诵,适合较长诗文。

12.语文教学中朗读 篇十二

在常态课中, 很多老师以“讲问教学”挤掉学生读书的时间。特别是在初读课文时, 学生没读完, 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 匆匆转入下个教学环节, 担心不能完成后面的教学内容。其实, 这对学生理解文本是非常不利的。我们可以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 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 要求用普通话, 声音响亮, 吐字清楚, 读准字音, 不读破句, 特别是自学性朗读, 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 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 匆匆过场, 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进行表达性朗读, 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 读出感觉, 读出味道, 读出情趣, 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 通过评议, 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 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二、增加朗读容量, 让学生广泛参与

有些教师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 往往盯住几个尖子, 读来读去, 就是那四、五个学生, 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 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 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朗读教学岂不只剩下空口号了。该怎么办呢?我的做法是: (1) 以强带弱。把朗读能力强的同学安排到各个小组, 让他们来帮助朗读比较差的同学, 通过小组表演朗读或以组与组竞赛的方式带动他们读起来, 逐渐培养起他们的语感, 培养起他们的兴趣, 培养起他们的悟性。 (2)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 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 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

三、注重理解内涵, 让学生读中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 常常会出现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 分析前读一遍, 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 甚至根本没去理解, 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 学生定会茫然不知所措。诚然, 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的古训, 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 在瞎弄里摸索, 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 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 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必须有机结合。如朗读《青松》一课前, 我们先让学生了解了这首诗歌的一些背景资料、诗歌的主要内容。《青松》这首诗歌主要是诗人通过描写青松不畏惧严寒, 在风雪中“挺且直”, 赞美在困难面前不屈服的中国人民。学生了解了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主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后, 在朗读时, 就会特别注意朗读出青松不畏惧严寒的语气、语调。在朗读中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四、精选训练要点, 让学生掌握技巧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 “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 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 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 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 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 锤锤敲打, 锤锤有声。我也经常利用多媒体、录音机进行示范朗读, 让学生从视觉上、听觉上感受朗读技巧在朗读中的运用。

五、朗读形式多样化, 让学生入情入境

教师指导学生读书, 如果只用一种形式, 一个腔调, 长此以往, 学生也会感到乏味。为了让学生对读书永远保持极大的兴趣, 在平时的教学中, 应根据不同教材的不同要求, 做到“堂堂有新招, 篇篇有花样”。教学说明文, 采用默读抢答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童话, 采用轮读课文的方式讲故事;教学散文, 采用师生赛读的方式比输赢;教学对话多的文章, 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锻炼口才……

六、反复练习朗读, 让学生熟至生巧

熟能生巧, 只有反复地练习, 才能真正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而且朗读技巧的掌握和运用不是一用就会的, 要由知道到运用, 由生到熟, 熟能生巧。因此在课堂中, 要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 尽情诵读。可独自读, 也可约伴读, 还可邀老师一起读。让学生多读, 从读中掌握朗读的技巧, 从而更好地体现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上一篇:珍惜每一滴水演讲稿下一篇:妈妈我长大了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