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的依据(15篇)
1.教学设计的依据 篇一
许多教师认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属于一种计算技能, 所以教学中往往采用讲原理、讲例题、讲解题格式与步骤, 由学生模仿解题, 再配以各种变式训练促进学生熟练掌握这样的设计思路。 笔者查阅了不少杂志和网络上关于此课题的教学设计, 核心内容多是如此, 不同之处在于导入情景和习题选择上。
这样的设计用于应试教育能有效帮助学生解题、得分, 不足之处在于:
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似乎有所欠缺。 “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为了解决实际生产、实验中的用量、产量问题。 可是学生学了之后有没有真正运用到实际中呢?没有。 初中阶段几乎没有哪个实验真正用到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出的数据, 也没有真正验证过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得到的数据在实际中有多少误差。 学生只是在不断变化的解题环境中运用它, 至于计算得到的数据符不符合实际情况, 或对实际情况有多少指导价值不再关心、思考。 长此以往学生只会纸上谈兵, 碰到实际问题缺乏变通和灵活, 而且对自己所学知识有多少实用价值没有深刻认识, 不会养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
没有考虑学生学习心理变化。 一些基础不太扎实、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在经历“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物质的组成”再到“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这些化学理论知识的轮番轰炸下, 学习化学的热情已经所剩无几, 此时“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可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因此在老师眼中“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这部分知识条理清晰, 步骤简单, 计算也不复杂, 在某些学生眼里却成为跨不过的鸿沟, 实在是之前的化学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及消极学习心理问题的总爆发。 此时老师在这里用题海战术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将是一项枯燥又低效的活动。 我们能不能将这种课上得更生动一点呢?
计算对象不是学生关心的。 以下是许多老师在这堂课上选用的题型: ①工业上用电解氧化铝的方法制取单质铝的方程式为4Al+3O2=2Al2O3, 电解10t氧化铝最多可生产多少吨铝? ②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 (Ca CO3) 可制得生石灰 (Ca O) 和二氧化碳, 如果要制取10t氧化钙, 需要碳酸钙多少吨? 这些选题从难度上符合初学者的难度要求, 但是像题①和题②这些工业生产和学生接触的环境关系不大, 难以转化为他们的需求和关注点。 既然这些计算不是学生内心的“真问题”, 解题积极性就不会太高。
为此, 我们需要对这堂课重新设计, 以弥补以上不足。 笔者尝试插入实验体现“真实、实验和有用的化学”的理念。以“如何利用高锰酸钾加热分解顺利收集三瓶氧气? ”作为贯穿整节课的线索, 先由教师讲解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之间存在的质量关系, 再安排学生进行计算, 最后进行定量实验验证, 用真实的实验结果而不是解题答案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用什么方式导入课题
学生在完成基础实验一“氧气的制取与性质”过程中普遍遇到一个问题, 就是高锰酸钾的用量问题。 书本上的实验步骤是这样写的:“向试管中加入少量高锰酸钾粉末……”“连续收集三瓶气体, 并使其中一瓶存留少量水”。 (2) 当时学生认为固体没有具体说明用量时应当取盖满试管底的量, 后经老师提醒大约取三药匙的量, 但大部分学生还是不敢多取, 结果没收集到三瓶气体反应就结束, 最后只能重新添加高锰酸钾再次收集, 耽误了不少时间。这件事很多学生都有印象, 教师告诉他们, 以后有办法解决这一问题。 所以将这件事作为新课导入:“同学们还记得上次做高锰酸钾分解制氧气的实验吗? 有些同学高锰酸钾放少了, 结果收集不满三瓶氧气, 还有的同学后来又加多了, 导致三瓶氧气收满了还在不断放出氧气, 造成高锰酸钾浪费。要想正好收集到三瓶氧气到底需要分解多少克高锰酸钾呢?掌握一定计算方法完全可以在实验前把所需的高锰酸钾预算出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计算方法, 并且你是不是‘精算师’通过实验就能进行检验。”这样的导入给学生明确的、富有挑战性的、与学生经历有关系的学习任务, 更好地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迫切愿望。
二、为什么选择高锰酸钾分解实验
这节课该安排哪个实验? 很多老师选择以下反应作为本课插入实验, 但是几乎没有老师真正愿意将实验中的质量关系测量给学生看。原因是:镁条燃烧由于产物有大量白烟生成, 不容易收集会导致数据不准确。 镁条和稀硫酸反应制氢气, 反应速度够快, 但是由于氢气密度太小, 要有明显的质量差需生成的氢气体积太大, 对收集造成麻烦。双氧水分解制氧气, 石灰石和稀盐酸制二氧化碳, 这两个反应都是速度越来越慢, 反应终点难以判断, 耗时太多。生成沉淀的反应要把沉淀进行过滤、洗涤、干燥、称重, 更是操作复杂。经实验认证加热碱式碳酸铜、高锰酸钾制氧气和氯酸钾制氧气这几个反应较适合用来验证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 它们都符合实验装置简单、实验快速、误差合理这样几个特点。因为之前实验中学生对高锰酸钾制氧气有过困惑, 将它作为教学情境会对学生更具吸引力。
三、做实验会浪费时间吗
有教师认为插入一个学生做过的实验会耗费时间, 压缩学生做课堂练习的时间, 降低整节课的教学效率。 其实安排实验充分体现了化学的真实性、实用性, 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乏味的计算变得实实在在, 变得轻松愉快。 这样设计渗透了更多的学科思想, 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还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节课中学生有更多机会体验探究过程, 丰富的探究活动能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发展, 启发学生将书本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 另外, 整个实验从称取装置和药品的质量到搭好装置进行加热, 到排水法收集氧气完毕, 最后称取装置和固体残留物质量, 总计耗时不超过十分钟, 动静相宜, 确保课堂时间的高效利用。
四、如何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可计量和准确性是定量实验的关键, 实验室里有量筒和精确度达0.01克的电子天平, 基本能满足测量精度要求。本实验围绕“如何利用高锰酸钾加热分解顺利收集三瓶氧气”开展计算, 只有用计算所得的高锰酸钾加热恰好收集到三瓶氧气才能让学生信服这种化学计算的巨大应用价值。首先要计算出三瓶氧气的总体积, 使用的方法是水替代法, 利用量筒量出集气瓶中水的总体积。再从书上查出氧气的密度, 算出三瓶氧气的总质量, 这里纯在误差, 但不大。利用方程式计算出所需的高锰酸钾质量并利用电子天平称取, 为准确收集到氧气, 必须采用排水法, 准确判断开始收集的时机, 为防止换瓶时有气体逸出, 笔者采用一个约350毫升的矿泉水瓶装上与三瓶氧气等体积的水进行排水法收集。理论上当瓶中水排尽时恰好是反应停止时, 实际操作效果很好, 给学生不小的震撼, 坚定他们化学是“真实的、有用的”这样的思想。
五、学生会有更多收获吗
2.依据目标,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 篇二
一、制定目标
“教学目标”回答的是“教什么”以及“教到什么程度”,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首先面对的问题。教学目标定位是否准确,是决定一堂课是否有效的先决条件,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如《生命生命》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五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生命。学习这篇文章,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二是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培养理解语言的能力,并引导学生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为此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作者是从哪些事引发生命的思考的。(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出句子里含着的思想感情。积累好词佳句,并能背诵下来。
二、选择策略
(一)朗读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作为一篇具有较强哲理性的文章,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学中,要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并步步推进,达成目标,教师要善于通过“读品、读思、读悟”的教学过程,适时引导,让学生通过不同角度感悟和表达生命的意蕴,使学习程序螺旋式重现、上升,使他们比较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并促使其语文素养得到多方面的提升。
(二)关注表达,体会文章特色
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就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表现形式,就要让学生在“得意”的过程中“得言”,从而实现“言意”兼得。以往这一课阅读教学一般以“品读课文词句,找出最感动的句子,感受顽强的生命力”为学习整篇课文的切入口。但我个人认为,这篇文章的表达方法很有特色,应从“表达入手”进行阅读教学,从揣摩作者的表达特色入手学习整篇课文。在教学伊始,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今天这节课咱们细细品读这三个小故事,感受生命的伟大,揣摩作者是怎样表现出生命的伟大的!”如此导语,就点明了本课的学习关注不单单是内容上的理解,更多的是关注文本在表达上的特色。
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布局谋篇时,我是这样引导的:课文写了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为什么前两个事例举的都是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命?学生充分合作学习后,我们可以知道,第一个事例写小飞蛾,面临着严重威胁,它极力挣扎,表明凡是生命都有强烈的求生欲望,无论怎样危险,都不会放弃求生的努力,也就是说,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第二个事例是说一粒香瓜子在几乎没有生长条件的环境下,冲破坚硬的外壳,萌芽长出了一截小瓜苗。以生命的诞生说明生命力的强大。第三个事例是写作者倾听自己的心脏的律动,产生了强烈的生命意识,进而严肃地思考人生。这样,从动物、植物写到万物之灵的人,由生的欲望、生命力的强大写到对人生的思考,层层拓展而又步步深入,有力地突出了中心。举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命,是为了更好地引导人们思考自己的生命价值,呼唤人们珍爱生命,珍惜时间,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文章这样布局,从浅入深,从动物、植物到人类,既有学生熟悉的事物,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例,由事到情到理,自然合理,表达恰当。
(三)对比拓展,深化阅读主题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主题拓展阅读的时机、内容、宽度和深度等要素都要围绕“文本”来考虑和设计。有效的主题拓展阅读既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离开文本的拓展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如在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生命》中“倾听心跳”这个事例,教师作如下设计:
师:小组汇报第四自然段中有哪些触动你心灵的句子。
这就是我的生命......我必须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1. 学生谈体会,教师出示下面两组句子,引导学生在对比中理解“单单属于我的”其中的含义。
2. 出示句子进行比较:
“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
“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3. 把手放胸前,感觉自己的心跳。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对于我们而言并没什么特别,可为什么会给杏林子极大的震撼呢?(联系杏林子的资料来体会)导读。
3.制定教学重点与难点的依据 篇三
根据小学数学的实践,我特制定如下的重难点的依据。1、教材和课程标准
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因此,确定教学重难点首先要吃透新课标。只有明确了这节课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并把课程标准、教材整合起来,才能科学确定静态的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实际
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教学重点尤其是教学难点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而言的。因此,我们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状况,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要判断是否为教学难点,就要分析学生学习难点形成的原因,一般形成学习难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对于学习的内容,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因而难以开展抽象思维活动,不能较快或较好地理解。
第二种是在学习新的概念、新的软件模块时,缺少相应的已知概念基础,或学生对已知概念、基本操作掌握不准确、不清晰,使学生陷入了认知的困境。
第三种是已知对新知的负迁移作用压倒了正迁移作用。即已学过的知识在对学习新知识时,起了干扰作用,因而在已知向新知的转化中,注意力常常集中到对过去概念、操作的回忆上,而未能把这些概念、操作运用于新的学习之中,反而成为难点
第四种是教材中一些综合性较强、时空跨越较大、变化较为复杂的内容,使学生一时难以接受和理解,而这些内容往往非一节课所能完成,这些问题讲好了,可以循序渐进地完成教学任务,讲不好则成为生硬的说教。因此这类内容在教材处理和教学方法选择上都是难点。备课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对可能出现的教学难点做出判断,并采取有效措施。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做出预见,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时的困难、产生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避免教学中的主观主义和盲目性,切实做好理论联系实际。从而确定好自己的课堂教学科学切合实际的静态和动态重点难点。
4.教学设计的依据 篇四
一般来说,教师都是把教授的知识作为教学重点。把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作为教学难点。其实,教学重点不一定是教学中的难点,解决起来有些比较容易。现在,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一些要求也是教学重点。
对于一般的老师来说,备课时,总会根据教参来制定教学重点难点,我也是经常这样做的而且从来就没认为这有什么不妥的。因为那些编书老师的经验都是很多的,所以才能编写教参啊。也有教师根据教科书预设教学重点难点,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预设和思路,以便自己的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
现在许多教师是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之上,了解了内容标准对历史知识与能力的学习三个层次要求之后,再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但是我觉得还不够,因为课程目标还包括: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这两方面许多教师考虑的不够。(摘:少部分教师不能深究课标、教材,拿着课标、新教材,却凭着陈旧的经验使用,很少体现出创新的意识。没有很好地把教材与生活、社会、自然、活动相联系,缺乏对重点,难点,以及知识结构的宏观把握,课堂教学显得老套路。)
另外,我想: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教学设计既要有学生学习知识的重点、难点,也要有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重点、难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的重点、难点。还要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学过程与方法的重点、难点,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点、难点。就是要选准教学的突破口。也就是通常说的备课中的备教法。备学情。教师的教法也有重点、难点。针对不同的教学课程,教师的教法重难点也不同。
有时,教师只是注重知识能力的重点、难点,只是注重“教”还没有将教
学的重心转移到注重学生的“学”上,也就是注重“学情”还不够。如果教师多研究“学情”,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知识的学习,那么重点的解决就比较简单而且有效了吧
5.我校依据期初教学工作计划的安排 篇五
.全员参与,教师的触动很大. 经过了全员参与讲课`评课,先进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方法,精深的教学艺术,无不深深地感染着我校教师。“教学方法不好,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就灵活不了,智力也就发达不了,能力也就强大不了.” “教学方法不好,就很难发挥'春风化雨’的渗透作用,教学效果一定好不了.”视,极大地推动了教研的“教学方法不好,学生的学习负担一定很重,健康受到了影响,体质也好不了.” 由此可见,我校教师通过本次活动,对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重要性的认识是何等全新,何等深刻;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欲望是何等的迫切.这就是效果,这就是教研活动取得的可喜成绩.
5.教研经验总结硕果累累. 青年教师姚志平在评课中总结出:"导入激趣,唤起小学生参与动机是一堂好课的前提,做到'课伊始,趣亦生’ 一堂好课就成功了一半. 中青年教师江丽总结出:"读书必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才有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一旦提出了问题,便已处于学习的主动位置,这时学生便嗷嗷待乳地等待教师帮其解答,教师不应急于去满足学生的欲望,立即予以回答,应留出时间,鼓励并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亲自动脑解决问题的过程去'碰壁,’'遇险,’ 迸发出思考的火花.”言语之中包含了新的理念,全新教学方法. 刘校长对教师的课堂行为"引导”的认识很有见解."导”不是抱,一切由教师包办代替;更不时"灌,” 由教师作一厢情愿的注入;也不是牵,变着法子让学生就范;导的课堂作用在于"引,” 即不是单一地由教师提供信息,传授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探求,从"学会”到"会学”. 总之,通过本次教研活动,全体教师对教学的课前准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教学行为有了更新,更科学的认识,这些新认识对今后的教学工作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欣喜地看着本次教研活动的成绩,我校将借活动的契机,深入持久地将教研活动开展下去,今后打算做到三点: 1.教研活动在时间上突出一个"常”字.要求全体教师把每堂课作为自己的研究课,把学习到的经验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 2.活动内容上突出一个"新”字.每堂课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要有新的突破. 3.教研活动在方法上突出一个"活”字.不要抱着传统的方法不丢不弃,要活用新的方法`手段.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理念,全新教学方法刘校长对教师的课堂行为"引导”的认识很有见解."导”不是抱,一切由教师包办代替;更不时"灌,” 由教师作一厢情愿的注入;也不是牵,变着法子让学生就范;导的课堂作用在于"引,” 即不是单一地由教师提供信息,传授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探求,从"学会”到"会学”. 总之,通过本次教研活动,全体教师对教学的课前准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教学行为有了更新,更科学的认识,这些新认识对今后的教学工作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欣喜地看着本次教研活动的成绩,我校将借活动的契机,深入持久地将教研活动开展下去,今后打算做到三点: 1.教研活动在时间上突出一个"常”字.要求全体学校教研活动总结准备3周,历时3天的以“学洋思,走我路“为宗旨的教研活动,在6位语文、数学教师的辛勤努力下,在广大学生的配合下,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总体看来,这6节课,各有特色,各有风格,比较成功。各位教师能把学到的,看到的,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之中。细细实践着新课改,教师准备比较充分,从课件的下载,练习的设置,教具的制作,无不体现着教师对此次活动的重视,对教研组工作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几点是此次活动中表现出的可取之处:
1、大胆启用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能结合自己的教学特色,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有目的、有步骤的引到学生自学,可以表现出教师对此项工作的认识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能够按照市局要求去实践,去探索,去改革。
2、课堂上体现着“教师的导、学生的学、学生的练”的有机结合。具体体现在教师讲解的知识减少了,通过学生自学获取的知识增多了,教师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多了,提出的问题多了,学生参与的机会多了,特别是学困生参与的机会有
所增加。教师安排学生自学时间,训练时间、检测学习时间都占整个课堂的2/3以上。这说明教师确实把课堂的主动权下放给了学生。
3、课堂上,教师以自己人格的魅力去感染学生,用亲和的语言去启迪每一位学生的心灵。面带微笑,这样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学生放下思想包袱,没有拘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生尽管说,尽情地说,想说啥说啥,说错了没有关系,虽然有些内容与课堂教学不相符,教师也没有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而是积极鼓励、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教师都能把教学任务层层分解,以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为基础,量力而行,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当然,也有一些建议提出,供大家参考。
1、胆子再大一点,步伐再快一点,切入再深入一点。教师应该放下包袱,解放思想,以大局为重,要全身心投入到这场课堂教学改革活动之中。努力探索、积极实践,摸索出有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学模式。
2、教师的板书存在随意性,要精心设计,既要美观、大方,又要合理、实用,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和作用。
3、对学困生的关照应该再多一些。学困生是老大难的问题。读课文,做练习都要以他们为主,他们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更是提高及格率和优秀率的重点辅导对象。决不放过一个学困生。课堂上帮助学困生学习好,课后就减轻了负担。努力做到堂堂清,日日清,月月清
4、练习的设计花样再多一些。内容再丰富一些。努力贴近生活实际。方式要坚持“多、变、打”三个特色。“多”是学生在练习中动脑、动口、动手、动笔的机会及反馈的次数要“多”。“变”是围绕教学目标,区别不同层次的学生,把握练习的时间。“大”是在同样的练习时间里,大多数学生能同时练习,大多数学生能积极、自觉活动,大部分错误及时得到纠正,大面积学生从中收益。
5、课堂时间分配再趋向合理一些。比如回答问题、读课文,可以训练学生按次序开火车进行,这样即可以提高时间利用率,给每一位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又可以知晓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
6、教师提出的问题越清楚、明白,学生才更准确地把握知识点,对那些高难度的问题可以选择在拓展练习中进行。
7、学生自学时,自学提纲应该长时间的展现,便于学生直接把握好该“学什么东西”。
8、努力实践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并非是一朝一夕就学的来的,需要教师坚持长久,把这种先进的教学模式贯穿到每一节课中,要求每一位教师一此次活动为契机,把“学洋思课堂改革”进行到底。以上是针对此次活动的小结,有说的不到位之处,还望大家批评4月18日上午,市教研室在宝鸡实验小学举行了全市小学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本次研讨活动的主题是“优化教学过程,构建高效课堂”,目的是想通过各县区的互动交流,扎实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提高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全市各县(区)教研室的教研员、市兼职教研员、各县区直属小学的骨干教师200余人参加了教学观摩研讨,现将本次活动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整个活动分教学观摩、互动研讨和大会总结三个部分。
1、教学观摩——准备充分,指导到位。宝鸡实验小学提供了九节风格各异的研讨课,涉及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美术、品德与社会在内的七个学科,执教的九位老师中有经验丰富的省、市级教学能手,也有近两年刚刚崭露头角的教学新秀。研讨活动前,市教研室小教组相关学科的教研员负责对作课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认真地研讨交流,针对一些老师课改理念不凸显、教材研读不透彻,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目标不明确等问题与执教老师进行了沟通交流,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意见,在接下来的磨课活动中,又一起对教学中的细节进行了修改与完善。正是因为准备充分,指导到位,所以研讨课上,老师们各显身手,精彩不断。省级教学能手白小凤老师的《精打细算》一课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恰当地处理了复习与铺垫的关系、算理与算法的关系、过程与结论的关系,整节课平实中追求创新,朴素中追求深刻,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青年教师张荣娟老师则以生活为支点,以活动为主线,把《认识角》一课上得活而有序,特色鲜明。尤其是她注重让学生在反思中构建新知,使得课堂上因为学生的差错而精彩频频;《装满昆虫的口袋》一课的执教者市级语文教学新秀付园丽老师能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激趣导入——引导探究——自学讨论——升华拓展”,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在体验中彰显个性;市级教学新秀董红娟老师在英语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设计,环节简单明了,环环相扣,整节课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真实、朴实而不失活力,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青年美术教师李琳在执教《狮子大王》一课时,设计了“激趣引题——欣赏启发——尝试创作——作品展示”的教学流程,引导学生在看看、议议、摆摆、画画、评评等活动中进行创作,达到了陶冶审美情操,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凸显了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培养。综观这九节课,多数课堂都严谨有序又不乏轻松活泼,尤其是执教老师们或循循善诱的启发引导、或机智幽默的语言技巧、或灵活果断的应急处理、或稳健严密的设疑解难,让学生步步紧跟,精彩生成;令听课者深受启发。
2、互动研讨——畅所欲言,气氛热烈。课堂教学结束后,与会代表在市教研室小教组专兼职教研员的主持下,以学科为单位进行了互动研讨。先是上课教师课后反思,然后听课教师互动交流,专家点评。大家以刚刚听取的研讨课为案例,围绕两个专题展开了讨论:一是这节课成功之处在哪里?还有哪些环节可以改进?如果是我,我会怎样设计?二是怎样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有效?参加研讨会的全体教师结合专题,根据听课案例和自己以往的经验展开了积极热烈的研讨。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一方面对几位执教老师的辛勤付出给与了极大地肯定,同时也客观中肯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既有理性思考,又有个案分析;有需要不断完善的诚恳建议,更有自己对“有效教学”的认知理解。实验小学岳世珠校长率先提出了“数学因简约而精彩”的观点,博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陈仓区教研室教研博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陈仓区教研室教研员、市兼职教研员赵锦荣老师则针对听课中发现的问题发出了“有效教学谁说了算?”的质疑;英语兼职教研员张东老师在肯定教学有效的基础上,指出了“对学生的学习监控不够”的不足;陈仓区教研室教研员白绪科老师直击课堂,提出“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需要,还是老师教学的需要?”尖锐问题,引发了大家的深层思考。在思维的碰撞中,大家对“有效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整个研讨活动气氛热烈,展示了老师们对新课程内涵的理解程度和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热烈而精彩的课后互动研讨,不断碰击出诱人的思想火花,大家一致认为有效课堂教学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正确把握教材意图,注意处理好知识、能力、情感三者之间的关系;有效课堂教学必须要充分了解学生,时刻关注他们的学习需求,选用合适的学习方式,注意处理好学习形式与学习目标有效达成之间的关系;有效课堂教学必须要创设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情境,让他们在探究与反思中有
效思考,注意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3、大会总结——肯定效果,提出希望。在随后召开的总结大会上,宝鸡实验小学岳校长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学校的整体情况,并简要阐述了本校的办学理念以及实验小学在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的实践与有益探索。市教研室副主任田培中作总结发言,认为本次活动组织严密,服务到位,课堂教学精彩纷呈,互动研讨评价中肯,直击问题,引人深思,对活动的组织和效果给与了极大的肯定,并针对当前课堂教学中因为三维目标割裂、教学内容泛化、教学活动外化、教学层次低下、预设与生成冲突等导致的低效甚至无效教学,要求广大教研员、兼职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关注教学的有效性,关注是否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是否增进了学习的效果,进而追求教学研讨与反思的有效性,让我们的课堂教学从低效走向有效,从有效走向高效。
二、主要亮点:和以往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相比较,本次教学研讨活动呈现出两大亮点:
1、研、评结合,直击课堂,增进了教学研讨和反思的有效性。互动研讨是本次教学研讨活动的中心环节,各个学科的互动研讨都做到了有主题、有案例,让大家有话可说,人人有发言的机会,有则多之,无则少之。这种形式营造了一种“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研究氛围,为市、县(区)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创设了一个人人参与,零距离交流互动的机会,增强了教研活动的吸引力,使得大家在平等的交流和对话中,通过思维的碰撞和理念的升华,实现了自身观念、态度和行为上的转变,达到了在互动中探讨,在探讨中加深,在加深中学习的目的。
2、兼职教研员成为教学研讨的中坚力量。本次活动在发挥兼职教研
员作用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一方面吸纳了包括市小教中心王丽华老师、西街小学赵红霞老师、店子街小学李雪莉老师、新民路小学李莹老师在内的我市小学音乐、体育、思品学科的兼职教研员作为市教研室的补充力量,从一开始就参与指导、磨课以及互动研讨的主持。另一方面在互动研讨过程中充分发挥兼职教研员在本学科的教学中引领作用,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积极参与研讨,为兼职教研员搭建了锻炼和提升自己的平台。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把得住擂台”的中坚力量,才使我们的活动主持人、指导者、发言人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保证了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存在问题:
1、有效教学谁说了算?是领导说了算?教师说了算?还是学生说了算?听课中我们发现,有些老师严格按预先的设计照本宣科,对于学生生成的思想火花缺少关注和及时引导。对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的意外生成,部分教师缺乏足够的教学机智,功底储备有待提高。
2、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需要,还是老师教学的需要?个别教师把小组合作学习当成课堂上必不可少的点缀,为小组合作而合作,刻意安排了一些不必要的小组合作学习,使得合作学习表面化、形式化,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几点建议:
1、聚焦课堂,提高效率。课堂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阵地,让我们的课堂从有效走向高效是教研的必由之路,各县(区)教研部门应该借鉴本次活动的成功经验,以课堂为阵地,以课例为载体,教研员和老师们要一起学习,共同磨课,共同研修,共同成长,力争成为各个学科有影响的引领者。
2、教研活动要走群众路线。教研员应该注重发现和培养一批骨干教师,与他们建立起合作平等的研究共同体,借助小型专题研讨、课题研究等促使自己和他们共同成长,让他们成为市、区教研活动的中坚力量。
6.教学设计的依据 篇六
一、小学生科学认识中观察实验的重要性
观察实验是科学活动开展的前提, 首先需要对自然界中的客观事实及规律进行探索和认识, 并以此作为科学探索的依据。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教师通过设计观察实验能够帮助认知水平、个体经验有限的小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认识和学习科学课程内容, 发挥出辅助教学的作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注重加强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 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中通过观察总结分析各种科学现象, 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课程内容。由此可见,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将观察实验作为开展科学教学的环节之一是很好的思路与途径。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及认知水平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 同时其科学知识储备较少, 所以在学习科学课程中难免会受限于个人条件存在迟滞性。因此, 通过观察实验丰富学生的客观事实经验, 使其能够有所准备地理解课本中的知识, 更加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时效性。首先, 科学理论的科学性、合理性需要以观察实验所得的事实数据作为参考依据, 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设计观察实验并指导学生亲身参与其中, 使其获得经验性知识, 并能够有效结合自身所具备的知识促进正迁移学习, 不仅完善了学生原有相关的知识系统, 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也有显效, 树立学生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 以所观察的事实检验书本知识更能加强印象, 从而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其次, 观察实验是学生带着一定具体目标展开的活动, 能够促进其观察、分析、总结及验证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这一过程形成系统性认识, 而不是片面、间接、单纯地接受经验性知识, 既满足了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又适时培养了其实践能力与探究思维, 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观察实验设计的依据和操作方法
(一) 加强证实因果关系的观察实验
就一般证实因果关系的观察实验的验证方法来看, 都是通过对实验中的现象与特点进行归纳与演绎而得出其内在的因果关系。在观察实验设计的过程中应用归纳法就可以掌握科学知识, 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和理解科学知识, 能够有效说明小学科学知识是具有很强的普遍性和共性, 增加学生参与观察实验和科学教学的积极性。通过演绎法来对观察实验进行设计, 学生通过在逐步的实验中对科学知识进行验证, 可以有效地增强科学知识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虽然归纳法与演绎法对于促进观察实验的设计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二者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归纳法是通过学生的观察与实验实现其目标, 从而对实验进行总结, 并对结论进行归纳;而演绎法则是从科学教材中的结论出发, 通过设计和实际观察实验来对该结论进行验证, 看该结论是否合理。因此, 在小学阶段的科学知识学习中, 为了能够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使小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 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一般性的科学理论, 并能同实验结合起来设计和选用科学的实验设计案例, 使小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对科学知识产生正确的认识。但需要注意, 教师在设计和践行实验时要保证实验案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二) 充分发挥学生的知觉特性进行科学教学的观察实验设计
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教学观察实验进行设计时, 不仅要结合教材设置内容, 还要遵循小学生认知外部世界的感觉与知觉上的特点与规律, 使学生能够调动其感官系统进行认知与情感体验, 从而实现良好的科学观察实验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注意将学生的感官系统调动起来, 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对观察实验产生积极的兴趣与求知欲。在应用该方法对观察实验进行设计和实践时, 教师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 对象放大化。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 教师要将观察实验中的对象进行合理的放大化, 尤其是要将关键特点采取放大化的处理方式, 这样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就可以准确地把握事物特点。 (2) 对象有机转化。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 尚未培养起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要注意将观察实验中不清晰的对象向清晰化转化, 将抽象的概念用更加具象化的形象展示出来, 使学生能够通过更加直观的形象获得科学认知。 (3) 对象之间和实验的对比。通过在观察实验设计中设计更具对比特征的实验, 可以使事物的特征更加明显, 学生更容易形成科学认知。
(三) 加强探索因果关系的观察实验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发现自然中各种变化的因果关系, 一般使用归纳法。在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设计中, 主要以归纳法为思想设置实验, 发现客观的因果关系,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根据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特点, 一般采用的方法有如下三种: (1) 求异法。这种方法指的是针对某个因素的存在与否而造成特定现象的产生与消失进行观察与对比。设置观察实验时, 应当在相异环境中选择差异性较大的现象进行观察。 (2) 求同法。这种方法指的是在相异环境中, 存在共同因素的同时也存在共同的现象, 就可认为此因素是这个现象存在的原因。在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中有许多具体概念, 为了发现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因素, 可采取求同法进行实验的设置, 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它们的共同因素。 (3) 共变法。这种方法指的是当某个因素的变化与否会引起特定现象的变化, 就可认为这个因素与此现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在针对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中存在互相影响关系的概念设置观察实验时, 可采取共变法。设置实验时, 需要以包含特定规律的观察实例为基础, 改变某个因素后研究对应的现象变化, 从而发现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归纳法中几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具有着各自的特点, 在设置观察实验时, 应当按照科学教学的对象与目的等具体因素, 选取恰当的方法。
总而言之, 通过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课堂的观察, 可以得知开展小学实验教学课程是为了能够对其中存在的因果关系进行求证与证实。教师通过不断完善观察实验的设计与实践, 对影响观察实验的设计和实践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并能在设计和践行观察实验活动时进行改进与干预, 进而提高观察实验设计和实践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从而促进小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科学知识, 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庆伟.小学科学教学观察实验设计的依据和方法[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4 (7) .
[2]任凤芹.有效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小学科学教学方式实验设计[J].当代教师教育, 2012 (2) .
[3]周敏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方法探微[J].当代教育论坛 (教学研究) , 2011 (7) .
[4]岳金贵.浅谈如何搞好小学科学教学的实验设计[J].学周刊, 2015 (19) .
7.试论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篇七
1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而确定
一般说来,不同学科性质的教材,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而某一学科中具体内容的教学,又在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如就学科教材来讲,语文、外语采用讲读法;物理、化学多采用演示、实验法;数学多采用练习和示范法;专业课的教学多采用实践与实训、实验与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等等。就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来讲,它们有各自的特点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它们又总是和学生掌握该内容必需的智力活动的性质相联系。所以有些部分可以用讲授法,有些部分可以用讨论法,有些部分可以用练习或实验法,有些部分可以用动手操作法 。总之,必须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2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确定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基础条件和个性特征。所以,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要考虑学生对使用某种方法在智力、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班级的纪律及学习风气等诸方面的准备水平。但这不意味着只是消极地适应学生的现实水平,而是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那些能促进和发展学生学习独立性的教学方法。
3依据各种教学方法的职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而确定
每个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同时又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教学方法职能的发挥,制约于教学过程诸因素的优化组合。某种教学方法对某一学科或某一课题是有效的,对另一课题或另一种形式的教学可能是完全无用的。例如,传授新知识的谈话法 ,是以学生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为前提条件的,离开了这一条件,用谈话法去传授新知识是十分困难的。讲授法虽然能保证学生在短时期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知识,便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它不容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探索法、研究法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它又受时间和其它条件的制约、限制,必须与谈话、讲解等其它方法配合使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选择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必须认真地分析各种方法的职能、应用范围和条件,灵活运用。
4依据教学时间、效率和要求而确定
教学之所以要采用一定的方法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使教学工作顺利有效地进行。教学的最优化,就是要求以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所以在实际教学中,选择某种教学方法,还应考虑教学过程效率的高低。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高效低耗的,至少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具体的教学目的,并能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师应力求这种既经济,又有效的教学方法,而那些耗费时间和精力、又不利于学生发展能力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8.教学设计的依据 篇八
作文仿写教学的理论依据及教学模式建构
本文运用现代心理学及现代图式理论对作文仿写教学的.理论依据进行了充分阐释,并根据图式理论探索建构作文仿写教学的多种模式,以期为教师合理运用作文仿写教学模式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 者:卢志玉 Lu Zhiyu 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刊 名:当代教育论坛英文刊名: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仿写 图式理论 仿写教学模式
9.依据教材实际设计不同教法 篇九
――刘克《可爱的草塘》教学纪实与评析
师:课文中写的是哪儿的草塘?生:文中写的是北大荒的草塘。
师:那么,这北大荒的草塘究竟可爱在哪儿呢?我们现在来学习课文。同学们先默读第一段,然后说说“我”初到北大荒时有什么感受。生:“我”初到北大荒时感到一切都不习惯。师:用小丽的话说就是――生:“呆腻了。”
师:怎么理解“呆腻了”?生:“呆腻了”就是呆得厌烦了。师:(板书:厌烦)“我”为什么呆得厌烦了?生:是因为“我”对北大荒还不够了解,觉得这儿没意思,所以感到厌烦了。
师:说得对。而正在“我”闲得无聊时,小丽提出到野地里去散散心,“我”欣然同意了。那么,随着“我”的所见所闻,“我”的感受又有什么变化呢?我们来看第二段。(指名读第二段)
师:这段主要写什么?生:这段主要写草塘的景色。
师:(板书:草塘)文中的哪句话概括出了草塘的特点?生:“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师:如果用两个字概括就是――生:(齐)大、美。师:(板书:大、美)文中哪儿写草塘的大?生:文中的比喻句“走了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是写草塘的大。
师:那么谁能联系大海来说说草塘是怎样的大?生:大海非常辽阔,一望无际,这草塘也是辽阔无边的。
师:当你站在海边向远处望时,给你的感觉是――(教者打手势启发学生思考)生:水天相接。
师:这草塘怎么样呢?生:也是水天相接。(多数学生笑并举手)
师:哟,是水天相接吗?生:(自己纠正)不,应该是草天相接。师:对。同学们看看课文哪句话是在写“草天相接”?生:“浪花……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
师:这草塘可真大啊,像大海那样一望无际。那么文中的“浪花”指的是什么?生:“浪花”是指那生长得十分茂盛的草。
师:你们把作者描写风吹草动的`词画出来。生:我画的词有:“欢笑”、“翻滚”、“涌向”。生:我还为他补充一个词,“赶着”。
师:好。你们是怎样理解这些词的?先说说草怎么会“欢笑”?生:我认为风吹草动,草就互相碰撞、磨擦,发出“哗哗”的声音,像是在欢笑。
师:这是什么写法?生:这是拟人写法。
师:好。把下面的几个词连起来说说。生:(边说边打手势)当风吹来的时候,这草塘里的草一起一伏的,就像海上的波浪那样翻滚着,而且是层层叠叠不断地向远处滚去,所以是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
师:你说得真好。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部分,体会一下这草塘的大和美。(自由读后,教师又要求齐读,并要注意重点词语。)
师:作者在这部分中通过几个动词把草塘写活了。这是什么描写?生:这是对事物的动态描写。
师:说得对。你看看作者是抓住了草塘的什么特点来写的?生:作者抓住了草塘颜色的特点,也就是抓住“绿”来写的。
师:看看作者用了哪些语句来描写草塘的“绿”?生:(读)“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
师:啊,举目一望,这草塘绿得那么旺盛,绿得那么有生机。再由近及远地看,草塘的颜色怎么样?生:(读)“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儿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
师:这满塘的绿草,为什么绿得不一样呢?生:我认为是光线的问题,光线强的地方颜色就鲜艳一些,反之就暗一些。生:我认为是风吹过草塘,草一起一伏,颜色就发生了变化。
师:如果按照你们的说法,课文中应写成“・有・的呈鲜绿色,・有・的呈翠绿色,・有・的呈墨绿色”。可是课文写的是:“近处的”,“远一点儿的”,“再远的”……是有层次的。再想想究竟是什么原因?(学生先是沉思,而后举手。)生:我认为是视觉关系。
师:思路对了,接着说。生:我们看近处的草颜色浅些,看远处的草颜色就深些。师:说说什么原因。生:我们看近处的草看得很清楚,每一片叶子都呈现在眼前,所以那颜色是鲜绿的;而越远处草就越密集,颜色就越深。
师:嗯。你们看,作者是通过仔细观察,才写得如此生动形象。而这一色彩的微妙变化把草塘的整体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组成了草塘那特有的画面,使整个草塘有声有色,有静有动。谁愿意读读这几句,要表现出这草塘的美。(生读“仔细瞧……跟蓝天相接”。)师:读得比较好,应该把写颜色的词语的重音读出来,谁再读一遍。(生读一遍,读得很有感情。)
师:她读得怎么样?生:读得好,有感情。师:好,我们就像她这样读。(生齐读,很有感情。)
师:啊,同学们都读得很有感情,说明你们也喜欢这美丽的草塘。所以“我”目睹了这美丽的草塘后,情不自禁地说――生:(齐)“这草塘真美啊!”
师:“情不自禁”怎样讲?生:“情不自禁”的意思是激动的感情自己抑制不祝生:它是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
师:那么“真美氨这是作者发出的由衷的――生:赞叹、赞美……师:(板书:赞美)可小丽却认为“我”来得不是时候。她认为什么时候最好呢?都讲了哪几件事来说明的呢?同学们默读第三段。生:(默读后回答)小丽说北大荒的春天和冬天最好,因为春天可以用瓢舀鱼,冬天可以捉野鸡、逮狍子。
师:(板书:春天、冬天、瓢舀鱼、捉野鸡、逮狍子)课文中的哪句话把这三件事都写进去了?读一读。生:“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师:结合课文,说说这三件事是怎么回事?(学生纷纷发言,不但理解了句子的意思,还谈了这句话和全段的内在联系。)师:好,学到这里,你能不能用一组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说一句话,概括出这两段的内容。生:草塘不仅景色优美而且物产丰富。
10.教学设计的依据 篇十
1 愉快教学的实质
愉快教学,又称愉悦教学,还有人称之为快乐教学。它并不仅仅是一种方法问题,而是一种在先进教育指导思想下的高超的教学艺术,指教师在教学中以爱生的情感,从学科特点出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愉快因素,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喜爱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思考,在愉快中获得知识、锻炼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
愉快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将死板的、固定模式的教学转变到全面培养人的素质上来,根据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使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单纯追求考分的压力下解脱出来,从而保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得到全面落实,让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的整体素质真正得到提高,最后提高全民族的主体素质。
2 中学语文实施愉快教学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规律就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它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办教育,进行教学,必须要遵照客观规律,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否则,必将事倍功半,甚至失败,受到惩罚。愉快教学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也是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
教育规律告诉我们,教育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知识能力的获得,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通过他们内部的矛盾斗争,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对教师的讲解、指导具有主观选择性。
愉快教学不是靠强制学生被动地、愁眉苦脸地学习,而是重视学生个性的完善发展,以建立一种自觉地追求实现自己目标的愉快的精神享受来吸引、启发学生主动地高高兴兴地学,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学生在没有任何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自觉地学习,学的进去,学得更好。
教育规律告诉我们,教与学的活动必须尊重学习者身心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当今中学生好心好奇好动,他们思维活跃,富于个性,可塑性和自我意识强,自制力较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厌恶训导式的说教,喜欢探讨式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他们对许多事物的认识常常是从兴趣出发的。愉快教育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其出发点和归宿正是按照亲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育人。
3 中学语文实施愉快教学会取得良好的功效
首先,愉快的精神状态能使中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顶峰。愉快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在愉快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轻松愉快的良好心境可以激发学习动力。教育心理学也表明:人在愉快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才能形成兴奋中心,神经细胞间差传递信息的通道才能畅通无阻,感觉、观察变得敏锐,思维也变得迅速敏捷,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记忆效果好,这样就加速了知识的接受、加工和组合的过程,知识迅速得到巩固并转化为能力。而人在压抑沮丧时,这一切都将受阻。当代国外学习观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将人的学习与情绪的变化和影响紧密联系起来,注意把情感因素引入学习之中,意识到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其学习活动离不开愉快等积极情感的激发、维持、强化和调控。
无数的教学实践也证明,教学效果与学习愉悦情绪呈明显的正相关。在语文课中有了愉悦感,中学生听课就会兴味十足,积极主动,思维机制的运转加快,很难理解的课文也会豁然开朗,对写作活动也会抱有积极的态度。
当今中学生课程多,学习任务重,常被压得喘不过气来,要想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代新人,而不是“三味书屋”中的书呆子,语文教师有必要给他们一剂“愉悦剂”了。
其次,愉快教学可以激发中学生对语文的浓厚兴趣,从而使语文教学卓有成效。兴趣总是与人的愉快感情相伴出现,互相作用的。能引起愉快的情境往往使人感兴趣,而能引起兴趣的情境往往也使人愉快。愉快教学可以凭借其特有的魅力在使中学生感到愉快的同时激起他们浓厚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注意认识某种事物和研究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它作为理智活动的动力系统能使大脑神经过程敏锐灵活,长久维持大脑的优越状态,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
11.论PBL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篇十一
通常情况下, 在教育学等人文学科领域, 任何新方法的出现都与社会思想观念的变迁紧密相连。PBL模式肇始于1960年代的欧美国家, 当时最具活力的哲学话语当属西方马克思主义、胡塞尔创建于20世纪之初的现象学, 以及后现代主义等。在这种情形下, 笔者将从PBL模式的构成要素, 即内容、组织和结果等入手, 探讨诸要素的主要特征与产生PBL模式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思想理论资源之间的关系, 以期梳理并厘清这一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
一、PBL内容设置与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驳斥
PBL模式的教学内容通常被表述为“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现实生活和真实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复杂的、非预测性的、多学科知识交叉的问题”[1]。可见, 该教学模式强调对具体的“现实生活和真实情境”的把握, 这与传统的以抽象理论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学理念具有明显分歧。那么如何理解这一分歧?如上文所述, 教育学的发展与社会思想的变迁有关, 或者说, 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催生了教育方法的变革。
当代西方各个哲学流派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对形而上学的拒斥, 因为自卡尔·马克思开始, 形而上学的价值便从一种理论工具转化为新的理论的批判对象。其原因则在于该学说自身存在的不可弥补的诸多缺陷。一般的认识是, 黑格尔是西方思想史上最后一位形而上学家, 在其著作《精神现象学》中, 黑格尔总结了形而上学的作用与意义。在他看来, 我们所面对的具体的事物都是现象, 哲学家所做的是从理性出发, 发现和把握这些现象背后的概念, 即找到事物的本质规定, 这样的本质规定便是人们一直所追求的“永恒真理”。对此, 马克思率先对黑格尔的“理性至上”论加以批判, 他指出, 理性所辖的“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 与人们的物质交往, 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 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便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了。它们没有历史, 没有发展”[2]。这段话的核心是, 形而上学的理性思维不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并以此指导社会生活, 因为理性思维恰恰是从社会生活中生产出来的。在马克思身后, 尼采、海德格尔等人也陆续对形而上学的其他弊端提出批判。正是在这样的持续不断声讨声中, 形而上学渐成明日黄花, 最终在西方思想界乃至于整个社会意识形态中走向消亡。
据此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PBL模式与传统的以抽象理论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学理念分道扬镳的重要原因。所谓“抽象理论”, 不过是形而上学理性思维的产物, 既然书本上的理论产生于社会生活, 那么理论就不应当凌驾于生活之上。进一步说, PBL模式强调以“现实生活和真实情境”作为学习内容, 这本身不但包含了对理论的学习, 而且还具有在教学中对理论构成原因的学理性探寻的作用。也就是说, 这一教学模式不但可以教会学生知识, 还能够让学生知道这样的知识是如何形成的。
二、PBL组织方式与胡塞尔的主体间性理论
PBL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 就是要求学生以小组的组织方式展开学习。在这一模式下, 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个体而是集体行为, 面对教师提出的具有一定复杂性的问题, 每一个学生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大家各有分工, 人尽其用, 同心同德地去解决他们所共同面对的难题。那么如何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变革, 换句话说, 传统的“个体式”学习方式为何会朝向“集体式”变化呢?
长期以来我们坚持认为, 学生在课堂以外的学习活动必须独立进行, 无论是知识的记忆还是课外作业的解答, 学生必须独立自主地完成。这样一来, 不具交互能力的知识或者题目必然成为学生学习行为的对象 (或可称之为客体) , 而具有选择、分析、判断等思辨能力的学生则成为这一学习过程的主体。主客二分法是西方传统哲学中认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笛卡尔“我思”的主体到康德的先验主体, 再到黑格尔的“绝对”主体, 在当代以前, 西方思想界对于个人的主体地位的追求始终热情不减。然而, 进入20世纪以后人们发现, 这种将“我”置于主体的位置来观察、思考、对待作为客体的物和“他者”的思维方式给世界造成了不可补救的灾难。胡塞尔、哈贝马斯、伽达默尔等哲学家都在自己的著作中旗帜鲜明地反对主体性观念。其原因在于, “二分法”不可避免地在社会意识形态中产生“唯我论”, 其结果是导致一系列不公平与非正义事件的发生, 诸如美洲大陆长期存在的种族歧视、二战中犹太人惨遭屠戮、西方对于东方的野蛮殖民……基于这一理论预判, 我们重新审视学生自学活动就会发现, 在“单兵作战”式的学习过程中, 上文所说的“主体”意识将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学生的思想观念之中。一方面, 作为学习的对象而存在的知识, 本身就具有客体性的特征。更重要的是, 被排斥在学习活动之外的“我”的同学将成为学习活动的“他者”, 依据思维的惯性 (或者惰性) 特征, 对于同学身份的这种定位很容易持续到学习活动结束以后。这样一来, 自我的主体意识将进一步把同学与学习对象等同起来, 即也把他人看成客体, 而这种观念正是当今西方思想界所反对并警惕的。
回到PBL模式的小组学习这一环节中, 分工协作的解题方式并不是为了降低学习的强度, 而是要化解自学环节中学生产生的主体意识, 并让学生学会有效的交流与合作。这一做法与胡塞尔所提出的主体间性的思想暗合。按照胡塞尔的观点, 在终止了自然的态度而面向事物本身时, “我”将知觉到其他的“我”, 并意识到另一个“我”不只是与其他物体一样的三维空间存在物, 而是和“自我”一样具有先验构成能力的“他我”。“我”与“他我”是具有先天联系的同类, 二者之间既有相关性, 又有统一性。也就是说, 具有主体性的自我所面对的其他人并不是客体, 而是与自我处于同一层面的另一主体。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 主客对立的矛盾便不复存在了。在PBL模式中, 学生不但在协作过程中可以体验并理解上述互主关系, 即便是面对自己所承担的那部分“本职工作”, 依然会不断意识到另一个 (些) 主体的存在, 其原因在于, 他 (她) 的学习成果最终将作为一个组成部分被纳入到小组的成果整体当中, 而该组成部分必须与成果整体保持协调统一并被所有组员所理解与认同。
三、PBL学习结果与后现代主义知识观
PBL模式要求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具有复杂性、现实性与最终得出结论的不确定性, 这就决定了该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是开放式的、多元化的。也就是说, 对于PBL的问题而言, 不存在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 研究方法是否合理可行、研究过程与最终结论是否在逻辑上相互联系是评价学生学习结果优劣的主要标准。这好比莎士比亚的那句名言,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 PBL为什么要放弃传统教育所设定的一元化的认知方式, 以可能性与合理性代替被传统观念所认定的具有确定性质的知识呢?
作为西方当代最具吸引力的哲学话语与社会生活方式, 后现代理论及其文化实践既不相信客观的知识, 也不承认知识的确定性。在米歇尔·福柯看来, 我们所接受的知识非但不意味着是客观的, 甚至其生产过程的客观性都值得怀疑。他认为:“知识与权力总是融合在一道, 知识是一层薄薄的面具覆盖在统治的结构上面, 这种统治总是意味着压迫、监禁等等”[3]。关于知识的内部隐藏着权力结构这一观点, 虽然表面来看过于武断, 但细想却不无道理。人类知识的生产者只能是人类本身, 而作为后现代理论的一个共识, 每一个人都存在于各种权力关系当中并时刻都受到权力关系的制约, 这就决定了知识的生产过程必然同权力运作联系在一起。福柯的观点可以从1600年教会烧死支持“日心说”的布鲁诺这一历史事件中得到证明。关于知识的确定性问题, 布鲁尔则提出:“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在内的所有的人类知识, 都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建构过程之中的信念, 都是当做调查研究的对象。所有这些信念都是相对的, 是由社会决定的, 都是处于一定的社会情境之中的人们进行协商的结果。因此, 处于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群体, 不同民族之中的人们, 会基于不同的‘社会意象’而形成不同的信念, 因而拥有各种不同的知识”[4]。
参考文献
[1]刘景福, 钟志贤.基于项目的学习 (PBL) 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 2002, (11) .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72-73.
[3]包亚明等.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146.
12.《植树问题》教学目标及制定依据 篇十二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这个单元主要是为了向学生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为了让学生对于植树问题有个整体感悟,建立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在本节课上呈现了在一条线段上植树的情况,增加了课堂新课容量,在短暂的40分钟里如何让学生能有更大的收获,这又引发了我的思考,最好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定位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的过程,围绕求“棵数”和“间隔数”不断地分析、比较,通过概括、抽象、寻找生活原型等各种方式,在学生头脑中建构数学模型。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四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这部分内容放在这个学段,说明这个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知识水平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合作探究,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经历由现实问题到数学建模,理解并掌握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学生自主实验、探究、交流、发现规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培养学生针对不同问题的特点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教学设计的依据 篇十三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无目标的行为都会导致不可控制的后果,事倍功半。好的课堂教学是随机生成的,我们不能完全掌控课堂。但是我们又不能任课堂教学过程自由发展,否则我们就不能有效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教学目标的制定,使教学过程在随机生成的同时又不脱离我们预先设定的轨道,教学过程始终是在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脱离目标的教学会导致低效甚至无效课堂,下面笔者将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教学目标的制定及依据。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二、制定教学目标的方法
1.教学内容:《认识几分之一》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主要学习“几分之一”的分数,了解它的产生和应用,会读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本课的知识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扩展,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并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本课重点: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难点:初步认识分母、分子表示的含义。
2.学情分析;从整数到分数,对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突破。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可能在生活中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里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以分数来表述。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3.《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因此通过多媒体课件,再现生活中“分月饼”的场景,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了“平均分”,为下面教学几分之一的意义作了铺垫。又通过动手折一折:让学生用各种的纸片动手折出它的1/2,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注意的问题
1.教学时注意倡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较充分地来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不能只关注个别喜欢积极发言同学的想法,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说自己的创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当中。
14.教学设计的依据 篇十四
一、学生身心特点等因素决定着教学方法的选择
横向看, 一堂课上选择、使用什么教学方法, 是由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师教学风格和班级学生特点所决定的。纵向看, 一个学龄阶段所使用的教学方法, 则是由整体教学内容的系统布局及其教学总目标、教材内部体系的前后照应所决定的, 也应当符合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变化, 并与之相适应。在教学活动中, 教学总目标、教师、教学手段是影响教学方法的决定性因素。学生的身心变化与教材内容的系统推进则是影响教学方法的重要因素。如何针对一个学龄阶段的学生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则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变化的特点来进行通盘考虑, 需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系统推进来实现教学方法的统筹运用。
二、初中语文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
笔者所在学校一直在实行循环教学制度, 老师跟班走, 一教就是三年。教初一语文、初二语文与初三语文, 感觉是不同的, 笔者对此深有体会。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要跟初中生在初中三年的身心变化特点相适应, 要跟初中语文六册教材的系统推进相适应。初中生年龄从十二三岁到十五六岁, 正处于身体快速长高、心理迅速成熟的阶段。正因为如此, 他们的身心变化非常明显, 呈现出一种跨越式发展的状态。初一的学生看起来有点像小学生, 但初三的学生看起来却有点像高中生了。在初中三年的学习历程中, 他们要完成从入学时的矮小瘦弱、性征不彰向毕业时的颀长健硕、性征明显的身体转变, 也要完成从入学时的单纯幼稚、活泼好动、心直口快、想象丰富向毕业时的稳重懂事、安静成熟、冷静理智、思维发达的心理转变。这些身心变化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心态、思维水平、理解能力、课堂言行、言语方式、情趣品位等方面的发展, 也会在其参与各科教学活动的言行举止中显现出来。各科教师务必要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初中生的这些身心特征来选择自己的教学方法, 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三、依据学生身心特点, 采取有效策略, 提高教学效果
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师要掌握教学方法整体运用策略, 针对初一初二与初三学生分别使用与学生身心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并使各个学年所用的语文教学方法彰显出一定的实效性。
刚升入初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完全摆脱小学生的稚气, 在课堂上容易调动学习积极性, 喜欢答问, 爱好朗读, 愿意背诵。对于参与问答式的群体性口语交际活动常常表现出十足的劲头, 对于字、词、句方面的阅读理解练习比较感兴趣;喜欢写记叙性的文章, 老师的表扬能够让其心花怒放, 老师的批评也能欣然接受。针对这种情况, 语文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多提问, 多组织讨论,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给予热情评价和鼓励。当然, 他们犯了错误也要直接地指出。在阅读课上可以安排全班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或当场背诵, 可以让他们上黑板默写字、词, 或当众作示范性、展示性的朗读, 给他们崭露头角的机会。写作课上, 则可以让学生多谈谈自己的见闻感受, 把自己的作文大声朗读给同伴听, 并鼓励他们把自己经历的故事叙述得完整而生动, 有真情实感, 借此来激发他们的习作热情, 树立起习作的自信。
初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摆脱了小学生的形象特征与性格特征, 情绪外显。在课堂上学习积极性比较容易被调动, 而且面对老师的提问常常胸有成竹, 愿意主动举手答问, 与老师的配合开始显得默契;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开始由表及里, 对精彩句段的内涵愿意去思考、探究, 表现出一定的欣赏水平, 语言表述也具有很强的条理性。虽然形象思维在起主导作用, 但抽象思维已经有了发展。针对此情况, 教师就可以考虑多提问, 并鼓励学生在经过思考之后再答疑与讨论;组织口语交际训练时, 可以引导学生先打腹稿或者先拟提纲, 然后进行口头表达。在阅读课上, 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用语措辞, 可以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的主题与段意;在作文课上, 可以让学生写同时讲述几个人与几件事的记叙性文章, 也可以让学生来介绍自己熟悉的人、事、物、理, 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借此来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 提高写作水平。
初三年级的学生, 已成长为翩翩少年或者花季少女, 他们情绪较为稳定, 有自己的思想主见。在语文课堂上, 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仍然高涨, 课堂氛围依然容易营造, 提问必有应对, 讨论必有对手, 观点趋向成熟, 也富有条理, 争论时有针对性。他们开始关心课文的语言技巧与构思方式, 能够欣赏经典的美文佳作。作文时, 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 对自己想说的意思能明确表达, 思维的深度与力度开始彰显。针对这种情况, 初三年级的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答一些需要深入思考才能回答的问题, 可以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仁者见仁, 见仁见智”, 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阅读课上, 可以让他们更多地学习、分析课文的结构方式与语言表达, 可以引导他们以欣赏的眼光来理解与感悟课文, 领略文章的内涵与形式之美, 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评判标准, 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作文课上, 可以让他们写一些富有生活情趣或理趣的话题, 借以引发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也可以让他们自选话题写一些随笔感想, 借此提升自我选择能力、自我判断能力与自我思辨能力。
综上所述, 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 做到整体考虑、瞻前顾后, 有效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果。
摘要:教学方法为实现教学目标而产生, 为教学内容而设计。初中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特点, 精心选择教学方法, 采取有效策略, 搞好初中语文教学, 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提升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15.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依据与原则 篇十五
关键词选择地理教学方法 主要依据 基本原则
地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和主要内容之一,是达成地理教学目标的关键,是选择地理媒体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重要依据。所以,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对于优化地理教学设计、实现地理教学目标、提高地理教学效果来说至关重要。
一、地理教学方法的一般类型
地理教学方法的类型多种多样,可以从教师传授知识的媒介不同、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不同、课型的不同、地理知识属性的不同、达成教学目标的不同等角度来划分。为凸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根据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不同进行划分,具体包括以直接感知为主、以语言获取信息为主、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以操作训练为主、以自学探究为主和以参与体验为主的六种方法。其中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旅游参观法、演示法等;以语言获取信息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等;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地图法、“纲要信号”图示法等;以操作训练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练习法、实习法(制作法、实验法、观测法、野外考察法、社会调查法)等;以自学探究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自学辅导法、案例法、决策法、发现法、课题研究法等;以参与体验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讨论法、游戏法、角色扮演法等。
二、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
1.地理教学方法自身的特性
要科学地选择地理教学方法,首先应了解每种地理教学方法的特点、运用条件、适用范围、优势、局限性等。例如,讨论法,既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学生独立的思维活动进行创造性学习,又能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但要求教室空间比较大、班级规模比较小;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合作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一般适用于高中阶段;还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问题设计能力和课堂管理调控能力。又如,地图法是最具地理特色的教学方法,直观性强,最适合区域地理中地理名称、地理位置、地理分布等知识的教学,但抽象性和概括性较差,需要与讲授法配合使用。实践表明,正确认识各种地理教学方法自身的特性,是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前提条件。
2.地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类型决定了应当选择的方法。由于各章、各节、各课时教学目标不同,就必须相应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就可选择以直接感知为主和以语言获取信息为主的方法等,以利于学生建立丰富形象的地理表象[1],进而准确地理解地理概念、掌握地理原理;如果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除了采用讲述法、讲读法、问答式谈话法等以阐明有关知识,让学生明确基本要求和掌握操作要领外,还应大量运用以操作训练为主的方法,加强技能操练;如果教学目标旨在发展学生地理能力,则可选用讲解法、启发式谈话法、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方法、以自学探究为主的方法以及讨论法,以发展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如果教学目标有科学的地理价值观教育,则可选用讲解法、案例法、讨论法等;如果教学目标旨在使学生获得某种地理体验、产生某种地理情感,则可选用以参与体验为主的方法。
3.地理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教学内容的性质决定了应当采用的方法。自然地理内容多概念、原理,既抽象又远离学生生活,相对比较难学,宜采用旅游法、演示法、讲解法、启发式谈话法、变式练习法等,便于学生理解概念,掌握原理。自然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特征决定了在自然地理课程的教学中还应较多地采用制作法、实验法、观测法、野外考察法等具有自然地理特色的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方法。人文地理内容常常被认为是“易学不易教”[2]。因此,针对人文地理的知识特点,宜采用参观法、社会调查法、自学辅导法、案例法、决策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具有人文地理特色的教学方法,使人文地理内容“易学易教”。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内容,多地名、数据、景观、分布、判断、特征,可采用演示法、地图法、“纲要信号”图示法、游戏法、区域比较法等,有利于学生建立丰富的地理表象,掌握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乡土地理内容最接近学生生活,既是学生熟悉的内容,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应采用学生自由度较大和参与度较高的教学方法,例如决策法、发现法、课题研究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给予学生较多的学习自主权,同时尽可能采用旅游参观法、野外考察法、社会调查法等方法,实行开放式教学。以人教版教材为例,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根据课题名字就可确定以模型(地球仪)演示法为主。又如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的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根据问题内容很容易确定出其主导教学方法为决策教学法。
4.学生的特点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选择教学方法就必须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相适应[3]。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方法取决于年龄心理特征。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课堂注意力比较短暂,容易分散;观察事物和现象比较片面、肤浅、粗略;直接经验比较少,理解能力弱;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象一般从感性出发,贫乏单调;记忆以机械记忆为主,不够牢固。因此,地理教师应充分考虑初中生的心理特征,选用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方法、讲述法、讲读法、启发式谈话法、游戏法、角色扮演法等,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丰富地理表象,发展地理形象思维能力。高中生的心理特征与初中生有很大差异,主要表现为课堂注意力比较集中、持久;观察事物和现象比较全面、深刻、细腻精确;直接经验比较丰富,理解能力强;思维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想象一般从理性出发,丰富且具有创造性;记忆以意义记忆为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比较牢固。因此,地理教师应从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出发,教学方法以讲解法、练习法、实习法等为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观察、练习和实践操作,辅以自学辅导法、案例法、决策法、发现法、课题研究法等自学探究的方法和讨论法。同时,依据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存量和初始能力来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也是十分必要的。
5.地理教师的特点
教师是教学方法的运用者,教学方法的选用往往带有运用者的个性色彩,因此,地理教师应发挥自身特长、优势,选择适宜的地理教学方法[4]。如有的地理教师雕塑和美术功底扎实,他就可以多选用模型、板图、板画等直观教学方法;有的地理教师酷爱旅游、擅长摄影录像,他就可以多选用标本、照片、幻灯、投影、录像等直观教学方法;有的地理教师精通计算机和网络,他就可以多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演示法和网络演示法;有的地理教师语言表达能力较强,音质柔美、极富感染力,语调抑扬顿挫,讲话幽默,他就可以多采用讲解法、讲述法;有的地理教师动手操作能力强,他可以多采用制作法、实验法、观测法、野外考察法、社会调查法等以操作训练为主的方法;善于组织学生活动的地理教师,可多运用讨论法、游戏法、角色扮演法等参与体验为主的方法。总之,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优势来选择地理教学方法,做到扬长避短。
6.地理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要素,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与周边教学环境是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物质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地理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充分考虑本学校现有的地理图书、报刊、挂图、图片、标本、模型、教学软件、网络教材、教学器材、学习场所等教学设备条件、学校所能够提供的教学经费情况以及学校周边的自然与人文教学环境,选用条件许可的教学方法。如教学设施比较简陋的乡村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地质地貌、河流、植被等自然景观进行野外考察教学,可以充分运用地球仪和地图册进行直观教学,可以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简易教具和设计实验进行教学。而现代教学媒体齐全、条件优越的城市学校往往建立了地理专用教室,可以经常采用标本与模型演示法、实验法、计算机多媒体演示法和网络演示法。那些建立了地理园的学校还可以经常运用制作法、观测法。总之,地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建立在对学校教学设备条件和周边教学环境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做到因校制宜、因地制宜、切实可行。
三、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
1.多样性原则
从地理教学方法自身看,选择多种方法有助于进行组合教学,实现优势互补。实践证明: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所有的方法都有其运用条件和适用范围,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5],没有一种方法在所有方面都超过其他方法,也没有哪一种方法能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校、学生和教师。有时,某一种方法的局限性可能正好是另一种方法的优势。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组合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可以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进行组合、直观教学方法与逻辑思维教学方法进行组合[5]、文字语言教学方法与图像教学方法进行组合、以教师活动为主的方法与以学生为主的方法进行组合等。
从地理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看,选择多种教学方法是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情、教师素质、教学设备条件等的不同所决定的。不同的进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一样;不同的学校,教学设备条件有差异;不同的班级,学情有区别;不同的教师,素质有高低。地理教学系统构成要素的复杂性、变化性客观上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
2.主导性原则
主导性原则是指在一节课里,教师所选择的几种地理教学方法不能均衡使用,而要在其中确定一种方法作为这节课的主导方法,而其他方法作为辅助和补充,为主导方法服务,所谓有主有次,主次分明。具体而言,要分三个维度进行选择:首先要在宏观层次上本节课是以教师活动为主旋律,还是以学生活动为主旋律。例如,以语言获取信息为主的方法就属于以教师活动为主旋律的方法;以自学探究为主的方法就属于以学生活动为主旋律的方法。其次,要在中观层次上确定本节课是以哪一种方法为主导,即确定是以操作训练为主的方法为主导,或是以自学探究为主导,还是以参与体验为主导。最后,要在微观层次上确定本节课具体的主导方法。如在自学辅导法、案例法、决策法、发现法、课题研究法等方法中选择案例法作为主导方法。
3.有序性原则
有序性原则是指选择地理教学方法要遵循一定的程序,以保证方法的科学合理性。对此,首先要熟悉各种地理教学方法的特点、优势、局限性、运用条件、适用范围等自身特性。其次要分析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三维要素组成与水平层次(包括了解、理解、掌握、应用水平等);分析地理教学内容的性质、知识属性、组成、层次结构、逻辑联系、重点和难点[6];分析不同学段学生的注意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差异等年龄心理特征,挖掘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学习积极性因素,结合生活经验、地理知识存量、初始地理能力等学习基础,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等学习风格;清楚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教学风格、教学特长、教学弱点;熟悉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教学经费情况和周边的教学环境。再次,要充分考虑学校目前为地理课程安排的教学时数(即课时)和最大程度所能提供的教学时间保证,做到因时制宜。在此基础上全面比较,综合考虑,实现教学方法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陈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林培英.探讨“决策”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10(6).
[3] 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李家清,等.生本取向优质地理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0).
[5] 李晴.论地理教学方法的优选和组合[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
[6] 赫兴无.地理教学媒体的选择[J].教学与管理,2013(22).
[作者:赫兴无(1976-),男,湖北枝江人,河南新乡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
【教学设计的依据】推荐阅读:
主持人发型设计的五大依据07-08
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07-14
《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依据12-25
毕业设计选题依据模板01-19
教学目标及依据09-20
依据什么制定教学目标12-05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9-18
创新教学的教学设计10-18
规范的教学设计方案 凸透镜成像教学设计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