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11篇)
1.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 篇一
甲方:_______省_______水电开发公司
乙方:_______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信息化是目前我国的重要基础建设。企业需要开拓市场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减少事故灾害等,最需要的就是有效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迎来经济大发展的形势下显得更加迫切。当前人才成为主要矛盾,为此,甲、乙双方经过协商,就各种层次的人才培养工作达成如下协议:
1、甲乙双方确认,在今后的三年内,合作培养甲方急需的如下几个层次的人才:
(1)计算机应用技术在职工程硕士、在职工学硕士
(2)培训计算机应用系统操作人员
(3)培训计算机应用系统管理人员
2、乙方对甲方的本科学历人员进行在职工程硕士和工学硕士培养,每年可承担10-15人的数额;对甲方的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工作,每年可根据甲方的需求举办1-2期培训班,每期20-30人。
3、乙方负责对甲方的在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主要是承担硕士课程教学及学位论文的指导工作,并按照国家对在职人员进修学位授予条件,授予国家承认的工程硕士或工学硕士学位,并颁发相应的学位证书。
甲方负责遴选到乙方培养的在职研究生,为他们的业余学习时间作好妥当的安排,并结合本单位的工作、生产实际,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工程应用研究或者技术改造项目,既解决本单位的实际问题,又为他们的学位论文的撰写提供必要的条件。
4、乙方负责对甲方派出的计算机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承担甲方需要的课程教学及结业考核工作,并颁发相应的结业证书。
5、本协议如有未尽之处,须由甲乙双方经充分协商解决。
6、本协议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各持二份。
7、本协议自签订之日起生效。
甲方:_______省_______水力开发公司乙方:_______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代表(签章)代表(签章)
年月日年月日
2.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 篇二
近年来, 由于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模式的滞后, 使得当今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 学生实际应用开发能力较弱, 与用户沟通困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专业特色不明显, 知识相对陈旧, 学生的知识“杂”而不“专”;②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 高校培养的人才层次不合理, 培养中普遍存在“一刀切”现象, 与社会真正需求脱轨;③科研与实践训练不足, 人才培养没有达到真正的产学研结合;④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行业交流沟通能力较弱。
国外计算机应用职业教育也强调立足学生实际, 但其分层分类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国内先进。美国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广阔的知识面、较好的学科适应能力。对此, 他们的课程设置范围十分广泛, 并且学生选课自由;教师授课以学生为主体, 侧重应用, 内容不拘泥于教材的特定知识体系, 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并实时更新;学校与行业公司联系紧密, 常常请一些著名的计算机公司的开发人员给学生做现场讲座;教师要求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查阅文献, 总结学科前沿, 技术明确自己在行业中的角色与定位, 并组织学生在课堂及时讨论并进行组织引导。如此一系列的培养过程, 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英国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 课程设置有的侧重工程, 有的却偏向产业应用。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加强对学生不同能力的培养, 尤其注重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培养, 学生除了参加课堂学习之外, 还要完成一系列综合练习、团队作业, 这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 还加强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为适应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然, 英国也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素质的培养, 教师根据各自的专业特色让学生选择多个与计算机交叉的学科, 学科的交叉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相应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素质。
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趋势是: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 立足学生实际, 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方法, 构建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培养面向市场需求的, 具备创新能力、设计开发能力和好的交流沟通能力的三型技能人才为目标。开展“三型”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较好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意义。
1“三型”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1) 改革课程内容, 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众所周知, 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知识更新速度快, 因此要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 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教学内容要突出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基础理论课以应用为目的, 专业课结合行业需要, 增强针对性与实用性, 实践教学要与行业紧密联系, 必要时请行业专家参与指导。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 需要不断地总结、积累和提高, 在课程体系的不断更新过程中, 也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专业教研室 (学校) 可通过与相关行业的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 完全参照市场需求, 每隔固定的时间周期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完善课程体系, 缩小学校和行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 从而真正意义上解决学校培养和行业需求脱节这一根本问题。
(2) 改革教学方法, 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中, 实施多元化的实验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类别, 根据课程和实验实训内容的要求分成不同的层次, 实施横向与纵向差别化教育, 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除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外, 还可采用丰富多彩的电子课件进行教学。每门课程, 教学团队中每位授课教师都制作了具有自己特点的多媒体CAI教学课件。课件把难以讲解的知识点和纷繁的工作过程, 作了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演示,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 我们特别注重网上平台建设, 分别开发了教学资源共享支撑平台、在线教学支撑系统等多种实验平台, 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学生可随时网上下载视频、课件资源, 从而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
(3) 采用基于真实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材。由于计算机技术知识更新快, 专业课教材的更新往往赶不上知识和技术的更新。传统项目化教材大多数并非真正意义的基于真实工作过程, 而只是在章节上体现项目模块和任务模块。因此, 应采用基于真实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材, 并在教材中及时补充或更新新的知识和技术等相关内容。我们与兄弟院校合作, 组织教师参加全国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材编写。联合使用基于真实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材, 集体备课,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开展网上教学、网上教学资源共享, 并把网上信息作为内容最广泛的教材。
(4) 应用实效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过程。在项目化教学方面, 一直困扰课程教学的是项目的真实应用性, 我们有多个横向课题, 完全解决了基于工作过程中的项目教学资源匮乏问题。
传统项目式教学强调学生在开发企业或模拟开发企业情境下, 被动地接受开发任务, 这种模式限制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思考及创新能力, 以及缺乏学生在社会行业场景交流能力的锻炼。我们提出基于“企-校-企”三方平台工作过程思想, 即客户企业向校方 (指教师带队学生项目组) 提出开发任务, 校方主动跟客户企业洽谈业务需求, 提出解决方案;随后, 校方项目组成员与开发企业专家交流, 或在真实开发企业情境下进行客户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并撰写项目计划书。在这种“企-校-企”三方平台下, 充分锻炼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及创新能力, 也锻炼了学生的社会行业场景交流能力, 实现了真正意义的产学结合。
(5) 提高教师自身能力, 构建合理的师资队伍。随着计算机知识与技术的更新, 要求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体系, 重要的是还必须具备专业教育和企业一线相关实践的知识与能力。一方面, 要重视教师进修学历, 鼓励教师到企业一线进行挂职锻炼, 培养教师拥有为企业服务之能力, 把理论知识融汇到实践工作中去, 成为“理论水平高, 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人才。教师在教学时就可把一线经验直接传授给学生, 做到产学研结合;另一方面, 可以通过科研促进教学, 鼓励和引导教师利用各种渠道争取横纵向科研课题, 通过对科研课题的研究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
同时, 我们要求骨干教师每年必须承担工程项目的开发工作, 保证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尽量参加国际国内的教育、学术交流活动, 开阔视野, 丰富和更新知识, 提高教学水平, 保证教师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保证骨干教师具有专业课程开发的能力;经常组织团队开展学习讨论活动, 共同讨论教学、项目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研讨教学与科研的方法, 以促进教学效果、提高科研能力。
(6) 激励学生参与各类技能竞赛、参加科研课题工作, 完善学生科技创新体系。传统导师制是学生在第三年才分配, 我们采取进校导师分配制, 学生进校后, 双向选择个人导师, 这样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 充分挖掘学生潜力。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申报创新型实验项目、参与应用系统的开发, 或者让他们参与教师的一些科研项目。实际项目和应用系统要和专业紧密相关, 要具有一定前沿性。学生参与的项目要难度适中, 在学生的能力解决范围之内, 但是不能太容易, 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后能够解决。这样学生的不同潜力得到了挖掘和发挥, 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动性,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 结语
总体来说, “三型”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系统的、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 该模式有利于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 有利于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有利于促进高等技术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真正意义上实现学校与社会的无缝对接, 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同时, 师生的产学研创课题、项目、作品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文敬, 元昌安, 廖伟志.创建“四位一体”实践模式, 促进地方高师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J].大学教育, 2012, 1 (7) :54-57.
[2]刘浩, 贺文华.创新型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2 (3) :103-105.
[3]方娟.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计算机教育的启示[J].计算机教育, 2007 (5) .
[4]王卫红.分层分类精细化、多元化、立体化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高教与经济, 2012, 25 (3) :12-19.
[5]李竹林.基于CDIO理念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陕西教育, 2012 (4) :89-90.
[6]周燕, 曾凡智, 杨广发.科技竞赛驱动及多知识点融合的计算机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 2012 (16) :19-22.
[7]李先娴.英国大学计算机教育特点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 2007 (7) .
[8]王雪川.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实践与探索, 2012 (9) :224-226.
[9]郑剑.“工作室制”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6) :173-175.
3.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 篇三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 人才培养模式 问题 对策
一、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计算机教育无论在规模还是质量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但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现行教育体制和办学指导思想存在着许多与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一些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及应试教育、分数教育的思想仍在影响着计算机教育。
1.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
现行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还是以学科体系为主,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存在理论知识过多、课程内容老化、教材滞后于技术发展、与社会和企业需求脱节等问题。计算机是一门飞速发展的科学,只有紧跟时代步伐,才能够真正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课程体系陈旧,不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计算机应用专业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的“三段式”教学计划,教学安排严格按教学计划进行,缺少弹性,也缺乏灵活性;教学内容陈旧,一些早已被行业淘汰的内容依旧出现在教学内容中。另外,职校生由于文化层次较低,在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存在较大难度,在他们身上经常出现看不懂、学不会、学了没用的现象。
3.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普遍缺乏办学特色
很多职业院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大同小异,课程设置雷同,教学模式类似,没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定位,没有形成独特的风格与特色。在课程设置与内容安排上,仍是以知识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模式仍然普遍存在;许多学校由于条件所限,重理论教学,轻实践和应用技能训练,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片空白。
二、改革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与建议
上述问题制约着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育水平与人才培养的质量。认真分析、总结计算机应用专业教育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适合校情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和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和未来科技发展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界正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培养真正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笔者认为改革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职业能力为核心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一项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职业能力是个体在职业、社会和私人情境中科学思维,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行事的热情和能力,是科学的工作和学习方法的基础。职业能力包含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部分内容。
在现代职业教育培训中,推进素质教育改革,途径就是实施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教育。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再是简单的操作者和实施者,而是具有系统职业能力和职业特长的、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和高素质的社会公民,教学内容也不再是静态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创新精神和创新
能力。
能力本位的观点真正体现了面向未来的职业教育的特点。如果说素质教育是普通教育面向未来的选择的话,那么能力教育则是职业教育面向未来的选择。而且,能力本位的教育,或者说能力教育,更加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其着眼点在于能力的创造性发挥,将更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能力本位的思想将成为未来新文化价值观的核心,这意味着能力教育在整个职教领域也将具有更加普遍的意义。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工作过程是企业为完成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由劳动组织方式、不同的工作内容、工具以及主观工作能力来决定的。在职业教育中,它是分析复杂工作系统的一个结构化工具,每个职业(专业)都具有其特殊的工作过程,在工作方式、内容、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方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就是把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其实质就是构造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工作内容与学习内容相结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综合性改革,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培养条件、培养途径及机制的全面改革与创新。
3.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是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其中任何一个方面没有积极性,教学效果均无法保证。“以学生为中心”代表了近20年来国际职教的主流教育观念。现代教育的使命更多地关注人的发展,以及适应这种发展的“自主学习”的需求。其主要特点是:“学”重于“教”,学生对自己的学业进展负责;教师的作用是评估、判断、建议和指导课程的灵活性与个性化(不仅仅是信息与知识的传递者),承认学生入学前的经验和技能;学生的自我评估具有重要作用;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诸如项目教学法、引导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角色扮演法等。“以学生为中心”已得到职业教育界的广泛认可,并得以实施。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并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教师要从原来的传统教学的组织领导者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学习辅导者和主持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发扬教学民主,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利;教学方法要多姿多彩,以营造充满激情的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4.行动导向的学习
行动导向的学习提倡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其学习方法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创造性学习;教学目标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师角色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和伙伴。教学任务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关键能力”;教学形式是学生同时用脑、心、手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是以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通过行动的引导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形成关键能力。
行动导向的学习要求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在学习中结合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使用,使学生主动地使用脑、心、手和所有感官全方位地投入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会学习的方法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交往、沟通、协作、相互帮助、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等情感方面的社会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按照展示技术的要求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对学生的展示技术和学习成果进行鼓励性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成就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终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个性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长生,唐歆瑜等.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学与教育信息化,2008(3).
[2]李殿勋.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思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0).
[3]蔡启茂,袁美华.职业院校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7(17).
[4]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 篇四
为学习国内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最新研究成果,推动计算机系发展,规划计算机系建设方向,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我有幸和计算机系主任陶培基教授一起参加了本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近50所院校近200人的计算机同行,共同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研究经验与体会。
研讨会围绕国内外几种典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德国FH人才培养模式、CDIO工程教育模式以及一些高校形成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国家级课题“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高等学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进行了研讨和交流,最后还分专业方向,针对以研究报告为依据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进行讨论。
通过在大会上的学习,我了解了国内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动向,以及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重点与创新,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构成,模式研究,实践教学等方面都有了更新、更深刻的理解。
会后,在总结学习到了什么时,结合我院培养“高级实用型人才”的思路和计算机系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我觉得,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可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
1.除了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明确整个四年不间断的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包括实验、课程设计、实习以及毕业设计、创新学分,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适应社会的需求。
2.准确定位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不求大而全的教学计划,而是针对性地突出特色,围绕特色培养出在某一领域有突出优势的人才,增强竞争力。
3.合理制定选修课程,并培养能覆盖更广领域的师资队伍。
5.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 篇五
摘要:伴随当今互联网的日益发展,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与人们日常生活、工作日渐融合,成为其难以分割的一部分,对各方面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便为其一。为推动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使互联网与计算机真正发挥其工具作用,培养青少年一定的信息素养、网络素养及电脑素养,已然成为时下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计算机;青少年;网络素养
21世纪是一个网络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在社会各领域中得到越发广泛的应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尤其是互联网的日益发展,正在逐渐改变我们的生活、学习甚至是思维方式,而且必将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身心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新事物接受方面,青少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而在接受互联网、计算机也是如此。通过计算机、互联网,青少年能够接触到更多、更为多元的世界文化,感知到平等意识、竞争意识与开放意识等,在潜移默化中便完成了发散性思维的学习与养成。但由于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的初级阶段,具有较差的自控能力,缺乏是非分辨能力,对于互联网当中的一些信息的真假、善恶,无法准确分辨,这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又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至此,需合理运用计算机、互联网,克服弊端,真正发挥其对青少年的帮扶作用。
1培养青少年电脑素养
伴随各领域中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其已然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构成,因此,对于每个人来讲,学习电脑知识均十分重要与迫切。针对青少年而言,其在开展计算机学习与使用中,更需培养基于计算机配套化的电脑素养。而对于诸多教师、脚掌而言,所关心的重点是网络与计算机能否增加学生知识,能否提升其学习成绩,或能否实现电脑技能的增加。但从青少年角度来考量,计算机带给他们的主要功能便是游戏,或是绘图、看电子出版物、听音乐等,这才是他们比较喜欢的,喜欢去做的。在青少年运用计算机开展学习,或在用其玩游戏中,需积极引导他们,使其养成一定的电脑素养。电脑素养并非仅指一个人对电脑知识了解或掌握多少,也不是指从中学会了多少软件的使用方法,而是指一个人在运用计算机中能否获益或有无此种能力。对于一个具备电脑素养的人来讲,当其遇到问题时,便习惯用计算机来尝试找寻问题的解决办法,直至问题得以解决,此乃青少年应该拥有、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此种带有尝试性的活动形式,恰好吻合于青少年所持有的喜欢探索、好奇的新能特征。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在运用计算机为青少年提供辅助学习时,均需要让他们在人机对话的框架下,自主发掘问题,自主找寻有用信息,深层挖掘与剖析,深入探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与知识,进而实现青少年电脑素养的培养。如此一来,不仅会影响青少年的学习态度,而且还会对青少年在其它方面知识的学习同样产生有益影响。
2培养青少年网络素养
随着网络时代的持续发展,培养青少年网络素养,已然成为时下教育体系当中的重要内容与核心环节。网络能够为青少年提供一个查阅信息、交流与上网学习的平台。在互联网的信息体系中,只要你需要、你攫取,它便会立刻呈现在你面前。针对青少年而言,在成长中,需大量与社会相适应的信息,而互联网当中持续更新、庞大的信息,恰好满足了青少年的此方面需要。在互联网的辅助下,使他们突破了常态时空的限制,学习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此外,不管是调用信息资源,还是玩网络游戏,在或者是交友,均需有探索精神、参与意识与平等观念。在网络架构当中,实现彼此沟通与交流,使青少年更为全面、更加充分了解自我、认识社会,有助于青少年探索精神、主动参与的培养与形成,养成良好的相互协作能力,更好的迎合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基于教师与家长层面来考量,网络好似洪水猛兽,对孩子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但网络并非是有罪的。它为社会沟通与信息交流,提供了条件与平台,有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科技的深层次发展,网络的出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突出表现。至此,针对青少年来讲,对于网络当中所充斥的不良信息,需善于准确辨别与处理,善于保护自己;此外,还需网络自律,在运用网络中,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行,即拥有良好的网络素养,此素养乃是青少年在现代社会架构中所需具备的基本素养。(1)对网络、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与内容有一深入了解,对网络与计算机的使用能够进行自律性管理。(2)网络当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青少年需掌握一些重要资源的线索,掌握部分浏览工具,获取信息后,能够正确判断信息对自身所持有的内在意义。(3)在互联网架构中,需拥有正确处理不良信息的能力,保护自己免受伤害。(4)对于网络中对自身成长与发展有利的信息,要善于发现与运用,促进自身的更好发展。
3培养青少年信息素养
伴随当今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知识更替日渐活跃,对于每个人来讲,均需保持一颗学习的心态,强化自身知识深度与广度,以此来更好的适应今后生活与工作的需要,这一点对于青少年而言,显得格外重要,换言之青少年需具备一定信息素养。基于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一个不学习、不知学习的人,即不知怎样获取信息的人,则终将被社会所淘汰。尽管信息教育与计算机教育并非对等,信息来自网络,但网络最为一个最为重要、最便捷的信息源,必将成为青少年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与方式。为促使每位社会成员,尤其是国家未来希望的青少年,较好的掌握与运用这一学习手段,应结合青少年需要与喜好,合理选择与自身需要相贴合的信息,以此来更好迎合知识持续更新的未来需要。青少年应具有的信息素养主要包含如下方面:
3。1信息意识
对于信息教育而言,其核心要点之一便为培养青少年的信息意识,也就是说,培养受教育者运用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与信息技术,以一种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自身生活、学习与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的意识。
3。2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须引导青少年树立良好的信息伦理道德观,使他们秉持信息应用人员所应持有的伦理道德规范,既不从事非法活动,还知道怎样规避各种计算机犯罪活动。
3。3具备一定信息能力
对于基本的信息能力而言,主要包括简单的文字处理能力、信息系统操作能力等;经细分,则囊括有信息系统的分析与查错能力、信息组织与表达能力、信息采集能力及信息加工处理能力等,也就是说一个人基于信息需求,构建以此为基础的基础问题,确定信息源,从中得到、评价与组织信息,将新信息融合到原有信息体系当中,用此信息解决问题,批判思考,这样能够创造性表达信息根本,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袭。
4结语
综上,针对青少年来讲,计算机有着强大的诱惑力,这往往与其身心发展阶段有关,对此,教师与家长需结合青少年兴趣情况与年龄特点,对青少年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提供正确引导,重视青少年电脑素养、信息素养及网络素养的培养,推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雷。计算机教育中的学习方式探讨[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1(05):130—130。
[2]段晶晶。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4(10):140—140。[3]谢惠。突出实践,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1:44—44。
★ 应用电子技术论文
★ STL应用论文
★ 教学媒体应用论文
★ 语言艺术教学应用论文
★ 主体性教学方法及应用论文
★ 计算机教学应用论文
★ 应用电子技术的论文
★ 应用教育心理学论文
★ 软件工程技术发展及应用论文
6.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 篇六
自主学习,主动建构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 金敏娇
摘 要: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引领学生走进信息宝库的钥匙。重视自主学习、夯实基础,是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应多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自主学习;能力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世界面貌日新月异。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要求,培养公民的信息素养,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通过做好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我们知道,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趣味性、实践性强的课程。只要教师善于设计,精心组织教学,让学生在上机实践活动中主动地探索;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活跃思维;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就能顺利地掌握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为加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培养,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笔者结合多年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浅谈几点拙见,以求抛砖引玉,达到共勉。
一、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待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学生兴趣浓厚,他就会用心学习,深入思考相关方面的知识,并且主动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把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动机,教师要积极地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所展示的.图形、图像、动画和活动影像等,都能够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
如,笔者在教学“演示文稿软件应用”这一章时,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各种不同风格的幻灯片作品。独具特色的字体,给人以别开生面的视觉感受;形象生动的图像,吸引学生的眼球;悦耳的声音,给人美的享受。这些精美的设计,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想动手设计幻灯片,这样学生内在的潜力和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使其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
态,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学案导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案就是教师在课前为了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而设计的方案。学案是引领课堂教学的“抓手”,根据教学需要,有效整合知识网络和自我检测,巩固旧知识,明确新知识,使学生能按照学案索引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找到相关的学习任务,学生对所提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教师巡视并介入到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如,在教学“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应用”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流程:
1.复习巩固,温故知新
复习制作文档的相关知识。
2.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结合教材,认识Excel电子表格软件。它可完成表格输入、统计、分析等多项工作,可生成精美直观的表格、图表,为我们日常生活处理各式各样的表格提供了良好的工具。
3.任务驱动,简单操作
工作表的建立和美化,利用Excel公式与函数、分类汇总、排序和筛选、图表等完成数据的处理,教师巡视指导,也可鼓励学生求助百度。
4.深层探究,提升能力
尝试利用工作表的引用进行多张工作表的计算,利用“允许用户编辑区域”功能保护数据、保护文档安全,利用数据透视表对多种来源的数据(包括外部数据)进行汇总与分析。
5.反复操作,加深记忆
实践表明:学案提示,任务驱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新知识,鼓励学生尽可能地独立自主地完成任务,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向教师、书本、网上请教,教师要适时点拨,有效地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实践操作,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手段。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切实可行的实践操作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地动手动脑操作,积极思维,勇于探究,在不断探索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发挥、自由创造的空间,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获得对事物的亲身体验。
四、重视评价,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课堂评价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它是自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学生自学情况如何?是否完成自学任务?还需补充哪些问题?为让学生在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信心,教师要讲究评价艺术,使评价方式多元化,可以把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局域网进行交流,展示优秀、富有创造性的作品,真正帮助学生学会,并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强化自主学习的效果,进而提高信息素养。
如,在教学“文档设置与打印”时,鼓励学生自己设计文档,自己命名,每当收到学生一件件风格各异的作品时,对那些字体匀称美观、段落处理精确得体、页眉页脚灵活多样的作品,我不但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学生,还要鼓励学生之间互评,找到并学习其他同学的亮点。事实表明:有效科学的评价和教师肯定学生的进步,能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意识,从而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计算机课程教学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随着社会环境和教学条件的不断变化,让学生自主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技能,并灵活运用在实际中,是每一个计算机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为实现其目标,计算机教师必须牢记陶行知所言:“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会学生学。”教师只有转变自己的角色,明确自己的使命,给学生创设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建构网络知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才能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燕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学生自主学习初探。新课程研究,(08)。
[2]汪刚。浅谈中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黑龙江科技信息,(12)。
[3]郭亚静。谈技校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成才之路,(31)。
7.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 篇七
一、加强师资建设, 构建结构合理、以“双师型”教师为主的师资队伍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说过:“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2]大学之大, 并非校园之大, 也非规模之大, 办学质量才是一个大学存在与发展的生命线, 而高水平的办学质量往往取决于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教师是学校教学和科研的主体, 是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决定要素[3]。然而, 当前独立学院在师资方面普遍存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年龄结构方面, 55岁以上的退休教师和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大, 中青年教师较少。这样的年龄结构也就决定了师资的职称结构同样也是“两头大, 中间小”的“葫芦型”。学历结构方面, 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很小, 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却占多数。
要保证教学质量, 培养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 独立学院应该在师资建设方面下大力气。一方面可以通过引进高学历、高职称师资作为该专业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另一方面更要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养, 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并支持他们继续深造。通过引进师资和培养师资使师资队伍的结构趋于合理。
另外,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需要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双师型”教师通常是指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 又有一定实践经验 (即具有所教专业相关的社会职业岗位经历、资格或能力) 的教师。独立学院应该通过鼓励老师参加国家组织的行业资格和职称资格的考试, 开展科研、技术服务等工作, 组织教师到企业、科研院所学习培训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二、优化课程体系, 编写或选用面向应用的高质量的教材
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条件。当前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是参照母体院校实施的, 基本上是简单的复制或做少量改动的复制。这样的课程设置没有充分体现独立学院应用人才培养的目标, 也没有充分考虑学科发展和市场的需要。课程设置偏重理论性课程, 实践性课程相对较少。这个现象从很多学生经常问“我能做什么?我为什么不会做”的问题中看得很清楚。截止到2010年3月, 教育部公布的独立学院共有312所, 全国独立学院在校生近200万人, 但是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教材还非常少, 更没有基于某个具体专业的系列教材。任课教师在选用教材的时候大都选择母体院校选用的教材甚至是重点院校使用的教材。并且, 这些教材也大都不是在独立学院教学的一线教师编写的。实践证明, 这些偏重理论的教材并不适合独立学院学生, 在对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方面, 效果也不理想。
因此, 独立学院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应以“应用能力”为核心, 一方面调查社会需求, 分析社会所需求人才的能力特点, 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课程设置;另一方面, 拓宽课程设置的知识覆盖面, 结合具体岗位特点增加实用性内容。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上, 可以更多地包含当前主流的开发平台、工具软件的使用、软件工程中的工具和方法等内容。
独立学院在课程设置上也可以突破传统, 做些大胆的尝试, 如将专业课程与职业证书课程相结合。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 又能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从而增加了就业的资本。另外, 有条件的独立学院可以根据当地社会需求和学生自身特点, 组织教师自主编写教材。
三、创新教学方法, 采用符合计算机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组织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 课堂教学的质量也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但是, 当前课堂教学工作普遍存在一些弊端。具体表现为:教师在“填鸭式”地讲, 学生在被动地接受, 缺乏教与学的互动;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 忽视引导学生创造性学习;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 缺乏实际运用, 理论与实践脱节, 等等。计算机专业的课堂教学也存在这些问题。
探索并应用符合计算机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 将有助于改变教学现状, 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专题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教学方法, 都可以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广泛应用。对有些知识点也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法。如Asp.Net课程中的基本控件知识可以结合注册页面的实现和简单在线考试系统来讲解;Session, Application等对象和Global.asax文件等知识点, 可以把网站访问量的统计作为任务, 安排学生完成。在每一个任务完成的基础上,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任务的缺陷, 并动手完善每个任务的功能。实践证明, 在教学中通过综合应用以上教学方法, 学生可以很好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同时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改革考核模式, 采用多样化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法
课程考核是考查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是考试, 采用纸质试卷的形式。这种考核方式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考查效果较好, 但是对于实践性较强, 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就不太适用。另外, 独立学院培养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计算机专业的很多课程都是侧重实践的。因此, 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应该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标采用闭卷考试、开卷考试、课程设计、小论文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对个别课程也可以采用两种或多种方式相结合进行考核。
对于以理论为主的课程, 如操作系统、组成原理、数据库原理等, 可以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考核。对于侧重学生动手实践的相关课程, 如网页设计、Web系统开发、多媒体技术等, 可以采用课程设计的方式考核。对于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相关课程, 如程序设计类课程、数据结构、软件工程等, 可以采用考试和课程设计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对于其他相对不很重要的选修课等课程, 可以采用开卷考试或者小论文的形式考核。
五、丰富第二课堂, 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或学术竞赛活动
独立学院的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总体来说, 在学习方面, 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弱, 学习动力相对不足, 学习没有效率, 不讲究方法, 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但是, 独立学院的学生兴趣爱好广泛, 思想比较活跃, 参与、组织活动的能力较强。以笔者所在的独立学院为例, 学院成立短短4年多, 学生社团的数目就有20多个。
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也可以充分发挥独立学院学生的上述优点, 以学生社团或团委为依托, 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或学术竞赛活动, 如网页设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应用软件设计大赛等活动, 引导学生社团从组织纯娱乐活动向组织学习竞赛活动转变, 培养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 也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实践证明, 此类竞赛活动可以树立一些学习榜样, 对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效果明显。
六、重视学生实习, 利用实习基地开展实习实训活动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 高度重视毕业实习, 提高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质量。”实习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学生运用专业知识, 提高实际运用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实习, 学生还可以充分体会具体工作岗位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 熟悉具体工作环境, 对毕业后的就业意义重大。相对于文科类的专业来说, 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习就显得更为重要。
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习根据实习时间长短可分为学期实习和毕业实习。学期实习通常安排在每个学期基本学习任务完成后, 实习时间较短, 实习大多在校内实习基地或实验室完成, 实习内容一般与本学期的学习内容相关。毕业实习通常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 实习时间较长, 大多是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 实习内容由具体工作岗位决定。毕业实习可以全方面锻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 能够为学生走上社会顺利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 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应用人才的培养应该紧紧围绕“应用能力”这个中心, 只要在师资培养、课程设置、教学考核等各个方面都根据独立学院自身的现状制定相应的改革对策, 并认真贯彻实施, 就一定能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 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方案研究课题组.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Z].2007.
[2]刘述礼, 黄延复.梅贻琦教育论著选[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8.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 篇八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应用型人才 教学模式 课程改革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信息化的深入,计算机人才的就业范围不断扩大,计算机及其应用正朝着多功能化、行业化、社会化、家庭化的方向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正因为如此,各个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的相关课程。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向大中型企业、IT行业、机关、事业单位等领域,能够从事局域网的组建、管理与维护,网络工程项目的设计与施工等工作,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然而当前很多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却都面对就业难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现有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和企业接轨,使得毕业生不能很快地融入企业。对于企业而言,为了保持自身的竞争力,能够在市场经济的氛围下生存,就要求招聘到的员工是有实践能力、可以尽快投入使用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学校要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这是符合市场需求和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
一、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及分析
1.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单一
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师生互动少。教师从上课开始到结束一直在唱独角戏,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缺乏了解,时间长了学生就会产生厌学的抵触情绪,对教师讲的内容缺乏思考,被动地接受专业知识,逐渐会造成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即使有的学校安排有校内模拟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等环节,但这些环节在设置时往往缺乏对企业人才需求的了解,对学生缺乏专业技能水平的掌握。传统单一教学模式的弊端多,导致学生毕业后能力不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
2.教材滞后或对新专业知识点的表述不准确,校内计算机技术实训设备落后
如今是信息化时代,即时就能从互联网浏览到与计算机专业有关的新知识、新技能。但教学使用的专业教材知识滞后,有些教材对新的专业知识点把握不准确,理论过多,不能突出职业学校技能教学的特色。更有许多职业学校专业教师信息闭塞,校内计算机实训设备落后,新的专业技能实训不能实现,学生学到的知识过于陈旧,学的知识在毕业后无用武之地。以这种方式培养出的学生,首先教师教授的知识不能与企业的人才需求接轨,其次学生不能将自己学到的知识用到就业岗位中去,不能为更深地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打好基础,不能为走上工作岗位接受新的计算机技术做铺垫,这些都影响着计算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3.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差,教师教学缺乏新思路
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同龄群体中是相对不优秀的,他们普遍文化基础差,对学习热情不高,有的自律性差,有的由于家庭或者社会环境影响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再加上有些家长对职业学校有偏见,不关心孩子在学校学习的情况等等,所以中职教师在教学方面不能用高中的教学方式来教学,而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整合教材,精华教学内容,突出实训教学新思路。如果教师缺乏创新思路,没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加上学生大多自律性差,吸引不了他们主动学习,就培养不出适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直接体现了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的好坏和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是否满足社会的需要,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往往能使学生掌握更多知识和专业技能。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重视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计算机专业教学与实践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实践性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的学生才会适应市场的需要。
1.以企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计算机人才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就业方式的改变,社会需要的是大量计算机应用型的技术人员,企业也需要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因此,教育模式要从传统的教师传授为中心转向学生学习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主要强调“学”,而不是传统的注重“教”,主要体现了教育应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起到引导、答疑、组织的作用,要让教师从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
另外在选择教材时,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情况,突出职业学校实践性教学的特色特点,结合企业的人才需求精选教材,要打破统编教材的知识体系,按模块化知识结构整合教材。在实践过程中应该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能只限于学生自己的实践,计算机专业技术教师要参与到企业实践中去,强化熟练技能训练,这样有了亲身体验在教学上才会游刃有余。中职学校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相应的理论知识是为其实践能力而服务的,因此,必须合理地分配理论与实践课时的比例,做到重理论强实践,实践环节在教师授课时应该得到重视。所以学校应走进企业,跟进社会的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密切结合社会的发展动态,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2.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实行全方位教学
有效发挥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虚拟教室、远程教学、分布式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作用。如开设网上选修课可扩大选修课的覆盖面,学生不但可根据自己的基础和需要进行选修,而且不受时间限制,在校外实习时也可以利用网络完成选修课学习,这样多方面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平台,加强课后的教学延伸;将电子教案、各模块习题及答案、模拟试卷及答案、上机实验案例及素材、在线测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模拟试题等教学资源建立在网络上,供学生下载自主学习和练习,通过网络优势给不同层次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应适应社会需求,应着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培养。但是在打好学生专业基础的前提下,更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中职计算机学生的能力至少应包含熟练使用常用软件的安装、设置和使用;熟练文字处理、表格处理、图形图像处理;检测和防治计算机的病毒;基本软件常见故障的检测和维修;深入的技能如网站的维护,计算机硬件芯片级维修,网络工程规划、数据库管理等。教师可以通过典型案例让学生掌握这些技能,也可以把公司的项目引进实训课堂,从而更深一步提高学生技能,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为其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三、课程改革要实用,教学要与企业需求相结合
1.课程改革要专而精,着重于技能实训教学
随着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中职学生的培养要求越来越讲求实用和应用,因此学校对原有课程体系必须进行改革。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就必须要求学生把一项基本的技术学到手。技术要专要精,而且教学计划要先行。由于计算机课程本身的特殊性,计算机的课程大纲要随着计算机课程的发展而不断地修订和完善,以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在课程体系的指导下,应当优化各门课程知识,舍弃单纯的理论较强的课程,最好能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编写校本教材。
2.以就业为导向,合理设置课程,采用有效的课程组织模式
我国现行的课程开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明显落后于企业的职业岗位技能发展的需要,而且与人才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本身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要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上,应密切结合应用的方向选择学习的课程,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和有专业发展前景的学习资源。采用“大专业、小专门化”的课程组织模式,用本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中通用部分构筑能力平台,用灵活的模块化课程结构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要确定一套灵活的、符合市场需求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在科学合理的专业规划和课程设置的前提下,教师通过案例演示、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方法进行实践性教学可以使教学过程具体化、直观化,以深入浅出的方式生动具体地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实践机会
为了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需要学校加强对计算机应用性专业人才需求量比较大的重点企业、特定企业的合作,与企业共同承担教育任务,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在企业创建稳定的实习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专业实习平台,学生在学校学习基础知识,然后到企业和公司实习,这样能够让学生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联系到实践当中,更好地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学生也可以结合实习情况分析自己感兴趣的技能、企业的品牌和社会影响力,而且还可以帮助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较快地在社会中产生积极影响。
总之,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专业,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需要,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出具备某些职业技能的实用人才。只有不断积极探索,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的应用技术。
参考文献:
[1]余勇.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文汇,2009(29).
[2]王琦.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J].计算机教育,2007(4).
[3]潘怀.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J].信息与电脑,2009(9).
(作者单位:郑州市商业贸易高级技工学校)
9.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九
为了适应我市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服务市委、市政府“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战略目标,从一定程度上满足本地及周边地区对计算机类中等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也为了加强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建设,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人才培养方案。
一、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并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德、智、体、技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掌握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能从事计算机应用、维护和调试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施工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级专门型人才。要求所培养的毕业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有一定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获得劳动部门颁发的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和教育部门颁发的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
2、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计算机产业(公司),制造业(企业)和国家机关等企事业单位的计算机房、计算机室及办公计算机岗位,主要从事计算机信息平台的开发与管理、计算机信息的处理、网页制作、网络的组装与维护等工作,也可从事计算机的操作、计算机产品销售及售前、售后服务等工作。并要求学生具有如下岗位知识与能力结构:
(1)、文化基础知识
具有所学专业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德育、数学、语文、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美育等基础知识。
(2)、专业知识
①.掌握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技术、数据库系统及常用应用软件的基础知识
②.掌握计算机高级语言的基础知识
③.掌握计算机网络软硬件安装、调试、维护、销售的基本知识
(3)、专业互补性知识
①.了解人口、法律、资源与环保等方面的知识;
②.了解创业、立业与就业政策等方面的知识;
③.了解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4)、能力结构与要求
①专业能力
能熟练使用常用办公软件;能使用与维护计算机及常用外部设备;具有计算机应用程序的安装、设置与操作技能;具有一定的计算机信息平台的开发能力;熟练使用常见数据库系统;初步具备开发、设计多媒体软件、网页的能力;能独立组建局域网并有进行网络操作与管理的能力。
②关键能力
重点突出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使用,学生通过学习,应具有信息系统平台的开发、调试、日常管理、维护、网页制作和网络组建与管理能力,相当于初级程序员、系统开发技术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并使其具备学习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
(5).资格证书的要求
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求能参加劳动部主办的办公认证的考试并获得相应的证书
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求能参加省主办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考试,并能获得通过。
二、计算机专业市场调研情况
计算机及计算机的应用正以极快的速度朝着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从原来一般文字、数据处理到现在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电影动画等多媒体处理;从原来一般的个人计算机到现在的国际互联网,只不过短短的几十年时间。由于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各种计算机应用软件不断的推出,使得计算机的各种行业以及家庭的应用更加普及。在我国,随着计算机进一步普及,计算机的教育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计算机开始普及的今天,一般的应用操作、文字处理,已经是一种基本技能,一般学习过计算机的人都能掌握。但许多行业化、专业化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就相对不足。如:机关企业中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信息处理的多媒体设计制作、广告影像行业的图形图像处理、设计行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办公自动化中的设备应用和公文处理……等,都缺少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人才。因此,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是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比例中最大的一部分。
三、我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条件
我校的计算机专业开办于1999年,当时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而市场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又极为需求。学校多次派人到本地、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分析市场特别是本地市场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量,在充分考察、调研,反复论证后,学校于1999年开办了计算机专业。
专业开办之初,面临师资和设备两大难题,学校迎难而上,克服重重困难,坚持队伍建设与硬件建设两手抓。经过多年的努力,计算机专业已成为我校的优势专业。
首先,计算机专业已经拥有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为优良的教师队伍。目前该专业有专业课教师15人,其中高级讲师2人,讲师7人,助讲4人,机房管理员2人;本科学历13人,专
科学历2人。该专业教师多次在省、市技能比武中获奖。
其次,计算机专业已经形成了符合市场需求的内部专业结构,在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基础上分化出了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网络管理与应用、动漫设计与网站开发等,使该专业初步形成了技能具体、就业指向明确的专业方向群。
第三,该专业已经拥有较为完备的实验实训设施、设备。计算机机房7个(近400台计算机),专用多媒体教室4个,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训室1个,网络实训室1个。有校园局域网并联接宽带网。
第四,该专业已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近年来,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陆续走上了富士康集团深圳公司、昆山公司、湖大远程网络有限公司等技术性岗位。
四、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措施
1、根据岗位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不断是细化专业指向,贴近岗位实际。学校在进行广泛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将计算机专业细化为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网络管理与应用、动漫设计与网站开发三个专业方向。通过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调整,增强了学生的就业指向性和岗位针对性,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学生与岗位的良好对接。
2、改革办学模式,进一步加大产教结合的力度。企业为学校提供师资,学校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实际锻炼;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平台和现场指导,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展应用技术推广与研究。
3、坚持“教、学、做”合一,改进教学方法。职业教育的特点,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的特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改变以往的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采用现场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现场实操,这样学生才有感性认识,因此我们的计算机教学应主要向多媒体现场教学方向发展。
4、重视实践环节,加强技能训练。中职学校要提升教育质量,最关键的就是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突出以学生技能培
养为核心的思想,加大学生技能培养力度,在课程设置和常规教学中都应体现这一思想,实践课的课时比例应占专业课比例60%左右。
5、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实训条件。学生的技能培养是以学校的实训设备和实训场地有基础和前提的,要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就必须有相对的充足的实训条件作保障。为此,学校要有步骤,分阶段地对计算机专业实训室进行改造和扩充。
6、坚持研培结合,进一步提升队伍素质。一支高水平的技能型的名师队伍是培养出优秀中职毕业生的前提和条件。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强化教师的素质提升,把我们的教师送出去学习计算机专业领域最新知识,紧紧衔接市场,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和体系。
五、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见最新修订的教学计划)
常德工业学校
10.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 篇十
孙求知,仝爱群,宋长青
(山东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计算中心,山东泰安271018)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校的重要领域之一,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四型”人才。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是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作者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不断探索和改革,充分利用高校搭建的有利教学平台,利用高校特有的人员、设备和资源优势,以着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线,对计算机实验教学做了深刻研究,就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能力;探索和改革;创新创业型人才
一、引言
作为多科性的农业院校,我校又被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批准为拔尖创新性、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试点高校。围绕“四型”人才培养目标,启动新一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成为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近年来,高校尽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诸多积极探索,但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问题仍然比较普遍、比较突出,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围绕实现“四型”(拔尖型、创新型、复合型、专业型)人才培养目标,从根本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就成为必然。高等学校计算机及相关学科担负着为全社会培养信息化人才的重任,计算机实验教学又是学生强化基础、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所以,构建计算机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计算机教学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我校多科性的特点和学校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创建开放式、研究型实验课程体系,构建两个互通体系、激发科研兴趣、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计算机实验教学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探索计算机实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推进创新研究
在多年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与培养本科生的各个环节中,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计算机实验教学不仅传授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而且是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和方法的学科,因此,在计算机实验教学过程中,主要针对多科性大学的特点,更新教学理念,将计算机理论知识学习和科学研究技能训练作为一个系统进行了整体优化。
1.不断优化课程体系,确保人才培养方向。围绕人才培养方向,我们对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不懈探讨和优化,合理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模块、组织管理体系模块、技术管理体系模块、毕业生就业应考模块。
同时,科学设置学时比例,合理安排课程顺序,确保计算机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体系紧密衔接,紧扣人才培养目标,使课程安置有理有据,使学生学习目的明确,为专业学生全方位就业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撑,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满足学生成长需要。
2.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教师结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通过引进高起点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壮大教师队伍,搭建合理的教学和科研平台,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全力做好人才培养工作。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为客座教授,开讲座,增强师资力量,通过教师座谈和交流,群力群策,实现教学主体的“多元化”,形成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专家教学的良性联动,确保计算机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建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有效的教师分类管理与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带动学生搞科研,推进科学创新和技术推广。让教师队伍中既有引领学术前沿的科研人员,又有带领学生深入生产实践、服务社会的技术推广型人才,使教师队伍既能在学术上领先,又能在生产实践中“立地”。
3.完善计算机实验教学内容,为学生创新搭桥铺路。传统的计算机实验教学,多以验证性的实验为主要内容,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必须优化课程体系,改革实验内容。将计算机实验教学内容分为基础型、综合型、研究设计型三个层次,增加创新性、设计性的实验内容,突出创新思维培养,加强创新实践锻炼。授课教师的作用也从以往的“讲授灌输”变成“引导启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善于思考,有问题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积极与老师探讨问题的解决办法,提高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学生在创新锻炼的同时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好的点子,使其科研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4.强化实践环节,突出教学特色。为社会输送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我们的任务,学生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社会对我们的认可。因此,必须从学生实践锻炼上下工夫,引导学生认真研究专业特色,加深对专业的理解,进而立足实际,敢于想象,善于思考,着力提升专业能力。突破校内教学“虚拟性”,改变“学用两张皮”现象,走出校园,到企业真实体验和锻炼。根据学生层次不同、角度不同,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实践环节来实现。注重选择学生实习的方式方法,实行专业教师和实习点领导、高工现场指导的方式,强化实习内容和实习目的。指导学生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在突破中形成优势和特色,让学生带着问题到现场参观、访问和调研,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通过社会实践锻炼,全方位了解社会,学会观察和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让学生真正走向社会,才会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应对能力,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
三、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抓住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在认真抓好计算机专业学生课堂教学的同时,结合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注意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实现专业教学与学生管理部门的联动。将教学活动与学生课外活动巧妙对接,形成“开放式”学习模式,使课堂教学与课下锻炼同步推进。对于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坚持专业教师与院团委联合组织、共同指导,实现教师课堂教授与课后学生管理的“一体化”联动,形成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二是实现专业教学与学生课外学术活动的联动。精心组织课外学术活动。举办计算机专业专题论坛。三是实现专业教学与创新的联动。强化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利用各种有效渠道,切实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把认识实习、业务实习、毕业实习延展到课下,充分利用周末和休息日,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1.我校是多科性的农业院校,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学校建立了实验教学中心、校内实践站和校外实习基地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有利的教学平台,建设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区。聘请专家开展各种专题讲座,举办专业学术论坛―――“创业大讲堂”和“创业培训进校园”活动。成立各种创新团队:启航计划、数学建模、ACM软件设计等,加强“SRT”计划及大学生创新研究的管理和实施,结合本地实际,设立专业创新基金,强化创新能力培养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大赛,通过竞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为了竞赛需要系统学习基础知识,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并在设计中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逻辑性,而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同时,在竞赛方案的实施中,学生不仅需要自己动手得到结果,还提高了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各类科技竞赛,为学生搭建创新平台,制定奖励机制。通过竞赛找出差距和不足,取长补短,更改新的教学方案,力争教学上新的台阶。
五、创造良好人文环境,注重文化育人
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思考的养成密不可分。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态度能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所以,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尤为重要,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人向上,嘈杂、混乱的环境使人颓废。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创造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加强人文关怀,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自由、开放和进取的学习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突出个性,分类培养,努力发展个性教育,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通过重视校园文化,提升大学生整体文化素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创新创业创造良好条件。
六、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的教育功能越来越明显,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理论功底、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适应社会快的专业型人才更能得到社会认可。高校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任务,不同的培养模式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本文从不同角度对计算机实验教学模式做了深刻研究,目地是为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改善现有教学条件,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更有价值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开发新时代的学校课程关于我国课程改革政策与策略的若干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1 )。
[2]王建军,李晓峰。验证性实验教学改革之我见[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3(7):59-60.
[3]李艺,等。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与策略[M].赵国栋,等,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1.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 篇十一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
引言:我国计算机学科教育一直是理工科学校的王牌专业,也是吸引各地方优秀学子的炙手可热的专业。因此,计算机学科专业曾经一度为我国最受欢迎的专业之一。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时代对于计算机学科教育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也迫使计算机软件服务外包专业能够在职业院校进行应用型大学转型的过程中重新焕发生命力,继续为我国培养优秀的计算机软件服务外包专业人才。
一、我国计算机学科教育现状
随着全球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学科成为了最为炙手可热的学科,计算机学科也在我国开始了更为全面的发展。当然,计算机学科专业也是各大理工科学校的招牌专业,每年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学子。由于计算机学科专业取得了迅速的发展,计算机相关专业也开始进行了更为细致的专业的划分,也为我国培养了优秀的计算机工作者。
当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社会山依旧需要该学生具有一定处理基本计算机操作的能力,当然,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其对计算机能力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同样,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的提升对计算机学科专业的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各大高校的计算机学科专业的学生也面临这巨大的竞争和挑战,计算机专业学生已不再是炙手可热的人才,而且,由于市场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选择以及学校对于计算机专业的重视程度,使得计算机学科教育呈现出一定的下降的趋势。尽管计算机学科教育的发展遇到了一定的瓶颈问题,但是无论从学科教育的角度来说,还是从市场的需求来说,计算机软件服务外包专业人才依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我国职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趋势对于计算机学科教育的影响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向应用型大学方向转型是我国职业院校发展的趋势。2014年3月8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围绕“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称:“……推动一批地方高校转为应用技术型,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鲁昕则在驻马店论坛开幕式上指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既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是解决新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紧迫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部署,加快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建设现代教育体系的重大举措。”最近在河南驻马店部分地方各大高校也纷纷达成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驻马店共识:“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部署,以产教融合发展为主题,共同探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和‘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之路’。”
可见,地方高等院校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型,给计算机学科教育的发展带来了第二次发展的机会,这样的转型使得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向和侧重点发生了变化。在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这样的契机下,计算机学科专业的学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枯燥无味了课堂教学以及相应的计算机操作的学习,而更偏重于将计算机学科教学的学生培养成注重计算机操作的实践,与社会相关领域进行接轨,使得计算机专业的学习不再枯燥,充满了与社会实践相匹配的教育体制。可以说,我国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趋势对于计算机学科教育具有积极的影响,使得计算机学科教育能够再次萌发其潜在的实用性。
三、培養计算机学科应用型人才的途径
在我国地方各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这样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计算机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也是其转型的重要内容,那么培养计算机学科应用型人才的途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要构建以学生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
这要求职业院校应该紧紧围绕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参照国际上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积极吸纳计算机专业专家和相关实务部门的参与研究,构建以计算机学科学生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并根据市场的需要及时调整计算机相关课程的设置。
(二)职业院校要深入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职业院校要努力探索以计算机软件服务外包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改革,通过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及课程上案例教学法的采用,使得计算机专业课程更加贴近于实务部门的操作,能够及时了解实践部门的操作流程,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同时也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三)加强计算机软件服务外包专业建设管理
职业院校应该健全计算机专业内部质量保障体系,针对培养出来的计算机软件服务外包应用型人才进行及时监控与调整。当然,也可以通过与国际专业认证机构合作,引入相关专业的认证标准,对计算机专业进行评估认证,以使得计算机软件服务外包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好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计算机学科教育的现状,以使得本文的展开有了一个相关的环境作为背景支撑。我国职业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已成为趋势,本文也分析了我国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趋势对于计算机学科教育的影响,可以说,计算机软件服务外包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趋势是计算机学科教育进一步发展的良好的时机。当然,本文也在最后提出了几条培养计算机软件服务外包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途径,这不只是对于职业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挑战,同时这对于计算机软件服务外包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次机遇。
参考文献:
[1]陈小虎,屈华昌,邵波.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及其路径选择.中国大学教学,2005年第2期.
[2]庞洁.论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教师心得,2013年05期.
[3]张仰森,赵刚.提高计算机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计算机教育,2011年6月25日.
[4]陈建新,谢云.计算机学科方法指导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孝感学院学报,第2009年11月第29卷第6期.
【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推荐阅读: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11-16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06-28
计算机应用笔记06-20
计算机系统应用09-04
计算机应用知识10-19
计算机审计应用11-18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08-15
计算机应用与技术08-18
计算机及应用专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