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适应

2024-12-11

大学新生适应(精选8篇)

1.大学新生适应 篇一

新生适应常见问题(大学新生专题)

案例1:当“喂食式”变为“放养式”……

对于小周来说,初进大学后最大的不适应就是教学方式的改变。高中时,老师都“盯”得很紧,还不时地有这个测验那个考试,不想努力都难。但是进了大学,作业不常布置了,老师也很少主动来关心自己的学习,连上课地点也不固定了。面对这么“宽松”的学习方式,小周有些手足无措。

心理老师对你说:高中是一个小范围的群体,同学们上下课都在一间教室,课程都由学校安排好了,平时又有老师和家长两方面的督促,所以学习基本上是被动式的。大学则全然不同,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多,老师不再施加压力,特别是文科的课程,课业一般比较轻松。成绩的好坏就全靠个人平时的学习态度是否自觉了。建议新生在确定所学课程后,为自己制订一个合理可行的学习计划、确切的学习目标,以及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探索最佳的学习时段,并坚持按照计划进行学习,平时有问题主动请教老师。

此外,大学里很多课程是学生自己选的,即使是一个班级的同学,上课的课表也各有不同。所以要尽量安排好时间不要跑错了教室。大学里的一些基础课程教学一般都在阶梯教室里进行的,建议“抢占”前10排的座位,这样听课效率会高一些。

案例2:平时不努力,考试“抱佛脚”

大学的学习强度和压力,与高中时比起来明显松了很多。新生小马就充分“享受”了宽松的学习环境,上课经常睡觉、开小差,下了课没有作业时就决不温习。到了期末考试,小马才紧张起来,熬了几个通宵,“游题海”,狂背书,变成了熊猫眼。

心理老师对你说:有些同学进了大学会完全放松。平时基本不学习,考试前的两个星期才开始“突击”,容易影响健康,而且虽然考试最后通过了,但是成绩大多不理想,毕竟“一口不能吃出个胖子”。学习还是要讲究“细水长流”,临时“抱佛脚”对于知识的掌握毕竟不扎实,考试成绩欠佳不说,靠临时死记硬背获得的知识,难以吸收而且特别容易忘却。应该说,大学学业比起高中还是比较轻松,有了十几年读书的经验,只是少了家长老师的督促,只要能够克服自身的惰性,坚持合理安排每天的学习,相信可以学业放松两不误。

案例3:我不喜欢学校的课程安排……

我是一个对自己的未来很有计划的人,当初也是觉得现在的学校和自己的理想吻合才填的。可如今看了课表却发现学校的课程安排和我想的不太一样。比如我认为实践操作应当尽早开始,可课程安排却要到大三大四,想先行一步吧又觉得缺少专业的指导,想跟着学校走又觉得太晚了,我该怎么办呢?——新生小王

心理老师对你说:入学的第一、二年,学校都会先安排公共必修课程,专业课往往安排得比较靠后。大学的课程安排是每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师资力量和育人目标来制定的,本来就不可能适合每个人。如果你有自己的学习计划,不妨先向学长学姐要一张课程表,看看感兴趣的课程是不是和自己的上课时间安排冲突,如果不冲突的话就可以去旁听。大学的课堂是开放的,年级的区分并不是非常明显。

案例4:突然多了那么多时间,我都不知道怎么过了……

有些同学习惯了高中时每天时间被安排得满满的,上了大学,时间一下子宽裕很多,反而觉得不知所措、无所事事,每天上完课之后如何处理大段的空余时间成了他们最头痛的问题。

心理老师对你说:大学学习的课程多,课时少,每天的上课密度也不一样,有时甚至会出现一天仅有1、2节课的情况。大量的空余时间决定了自主学习是大学里主要的学习方式:

1、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 想从事什么职业,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现在就必须了解这一行业或成为这一类人才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和资质,在了解这些的前提下,你的自主学习才能更有效率和目的性。

2、根据目标制定学习计划 学习计划主要是指选择大学阶段阅读的书目和适合的课程,可以参照与自己的理想相近院校的课程安排,看看除了本校的原有课程安排外,还需要补充哪些课程。

3、落实你的学习计划 计划制定完毕后的第一站应该是图书馆,在那里找到需要的书目后要精读。除了多去图书馆外,经常和老师交流,那样可以得到实际的指导。对于松江大学园区内的大学生来说,能方便跨校听课是很有利的一面。

案例5:我发现下了课,老师连面都碰不到了……

我发现大学老师不像中学老师那样一直在办公室里,我有问题也很难及时找到人解答,让我自己去找,我又觉得特别不好意思,没事去找老师干什么,高中时候都是老师主动找我们,盯着我们,可是不找老师,很多问题又得不到解答,着实让我非常为难——新生雨新

心理老师对你说:大学和高中不同,老师往往都有自己的研究或其他工作,一般课后就很难找到人,所以如果你有问题,最好一下课就“抓”住老师。如果还有更多的话想要交流,可以问老师要手机或电话,或先约好时间再去办公室交流。

另外,课前的准备工作绝对不是无用功,只是准备的方向需要改变一下。同以往的教师相比,大学教师除了专业知识外,还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或长期理论研究的心得体会,所以在课堂上,他们往往也更愿意向学生们传授自己独到的见地。因此,如果课前没有足够的准备,那老师的讲课就会显得高深莫测不着边际。

案例6:“充电”也烦恼

刚进大学就听说有同学在课外补东补西,一点不输给高三的时候,我也在考虑是不是也要充电?否则毕业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本本肯定不如别人过硬,可是那么多形形色色的培训机构,那么多乱七八糟的培训,我该如何选择呢?——新生蕾蕾

心理老师对你说:许多大学生在校外培训班充电,希望能够在就业时占据优势。然而这其中存在不少误区。如果想给自己加些竞争的筹码当然无可厚非,然而有些同学报名只是打发时间,有些可能是因为父母要求勉强来读,也有可能是因为身边的同学都在读所以也想来见识一下,这样做只是浪费时间和金钱,并不可取。

因此,报名前不可太随意也不可以太功利。那么在众多课程中该如何选择呢,用老套的话说:先选择需要的。可以选择与专业相关的课程;也可以选择与专业方向相反的课程,比如文科可以选择计算机的课程来读。如果学有余力还可以读一门第二外语。

最后要提醒的一点是,在校外的培训充其量只是作为专业学习的补充,一定要注意适量,切不可影响自己本专业的学习。

案例7:同在屋檐下的烦恼

对那些从未住过宿舍的同学来说,处理好和舍友之间的关系也算一个不小挑战。毕竟,时下有许多同学没有兄弟姐妹,很难体会到突然间多了好几个朝夕相处的“兄弟”或“姐妹”的感觉。中学时只需念好书就行,生活琐事一切由父母包办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怎么办?

心理老师对你说:在一个宿舍生活,“主动最重要”。比如打水的时候主动代给别人打;一个宿舍的同学来的有早有晚,早来的同学就把全宿舍的被子都抱到户外晒个遍,又把床铺铺好,这样刚下火车的同学一到学校就能上床休息。晚到的同学也不闲着,看到舍友大扫除弄脏的衣服没来得及洗就抱到水房洗干净。每个人都这样做,宿舍姐妹间的感情越来越好。许多同学都愿意为宿舍、为别人做点什么,可要么抹不开面子、要么不知道该怎么做,关键是谁先主动,谁先开好一个头儿。

在宿舍里,一个听收音机、一个在睡觉;一个和老乡煲电话粥,另一个却在看小说;大家来自不同地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宿舍里的不合拍本属正常,可如果强求别人和自己一致或是对别人的“干扰”一点都不能容忍,冲突就难免发生。当然,每个人在多些宽容的同时更要学会体谅、照顾别人。

案例8:社团活动,莫“贪多嚼不烂”

小红刚进校的时候,非常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她们宿舍甚至集体出动,所有纳新的社团组织逐个报名,接下来走马灯似的去面试。小红她们还因为报名若干却最终没被选上受到“打击”,觉得自己的能力有问题,由于报名参加的社团太多,小红越来越难有时间静下心来学习了……

心理老师对你说:参加社团不要盲目,可选一到两项,最多也不能超过三项,而且最好先了解清楚某个社团组织到底是做什么的,是否与自己的兴趣相符。有些同学参加了某个社团后不久就开始后悔,但碍于面子等又不能退出。参加活动太多的同学中有不少在期末考试中都有科目亮了红灯。建议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酌情选择社团活动,把学习、工作、娱乐、生活协调好。

此外,在社团报名入选失败的时候,千万用不着因此怀疑自己的能力,大多数时候,只是因为你的能力和这个社团的要求不符合,不妨直接询问自己入选失败的原因,在以后的大学生活中逐步提高。

2.大学新生适应 篇二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综述

近年来,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愈演愈烈, 大学生的数量和规模不断的扩大, 大学新生们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与紧迫。面对日益凸显的新生适应问题, 对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研究, 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学者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现从大学新生适应的内涵、构成、测量工具、影响因素、教育对策以及不足方面进行综合描述分析, 为进一步研究大学新生适应问题提供借鉴, 为高校新生适应教育工作提供指导。

一、大学新进学生适应的内涵意义

对大学新生适应的概念的定义, 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些学者认为完全适应生活发展的过程中抓住大学新生适应的意义。是一个大学新生适应所有的过程中一种特殊的适应。它指的是大学生心理状态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条件下, 无论对自己有利或者有害, 都可以客观地理解, 从行动上积极调整, 让自己的心态适应环境[1]。这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新生适应定义。也有其他学者认为, 大学新生适应主要指的是进入大学后, 去体验生活的调整, 学习和心理调整, 完成社会化, 协调各种城市发展, 消除自卑心理的过程和阶段[2]。

二、大学新生适应的构成内容

对大学新生适应的内容没有统一的结构系统。西方研究适应性比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 他们的研究都集中在角色认知灵活性、适应性、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职业适应性的特定区域。我国开始研究后, 2 o世纪8 o年代以来, 国内有一些研究各种条件学生的心理适应。学者提出相关的五因素模型的大学新生适应的结构, 包括学习适应、人际关系适应、独立的生活环境和适应一般的识别和身心症状[3]。, 一些学者认为简单的划分是不完美的, 学生的心理认知、情绪状态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学校适应, 所以有些学者把大学新生适应进一步分为生活环境适应, 沟通适应, 学习适应和情绪状态四个维度[4]。

三、大学新生适应的主要影响因素

以往探究影响大学新生适应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一) 个体因素。大学新生的个性特点、身体状况、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研究发现造成新生心理冲突的原因主要有角色难以转换所引起的适应不良、自我意识所引起的自我评价偏差等[5]。新生适应问题的原因还包括心理方面的不适应, 认为新生行为和心理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和自我监督系统尚不完备, 往往缺乏对自己能力和适应水平的客观认识, 常表现出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等极端化自我效能感倾向[6]。

( 二) 家庭因素。家庭被认为是影响学生学校适应的重要因素。首先, 家庭制度因素影响大学生适应形势。之前的研究表明, 大学生适应形势与父母的教育水平、程度的亲戚, 亲子关系, 好或坏显著相关[7]。其次, 父母的教育影响大学新生适应状况。发现即使离开家进入大学, 原仍将影响个人适应家庭动力学。

( 三) 学校环境因素。研究表明那些感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关心, 尊重, 和良好的教学气氛活跃、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的学生有良好的人际适应能力、情绪调整和适应的职业, 和有较高的满意度。和学者提出了大学新生发现他们的社会支持水平和学校适应水平呈正相关。

四、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的对策

大学新生适应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是个体与环境互动不恰当的结果, 涉及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大学新生在内的不同系统环境。所以, 针对大学新生适应问题, 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不同的教育对策或干预措施。如对大学新生适应教育模式的建构方面, 有研究探索出六种实际操作模式, 即课堂教学模式、活动教育模式、环境陶冶模式、榜样示范模式、角色扮演及问卷调查模式[8]。

五、现有研究的不足

从总的情况来看, 我国目前针对大学新生适应这一问题有比较多的成果, 研究涉及的内容广泛, 研究角度多种多样。但仍然存在不足, 具体体现为:

第一, 对大学新生适应的概念、结构, 学者虽已从各个角度出发提出不同的见解, 但是缺乏统一的认识, 没有统一的界定。第二, 研究工具各异, 大都是自编问卷, 专门针对新生适应性的测量量表仍比较少,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统一的测量工具和评价标准。第三, 对大学新生适应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够全面, 最近几年学者才开始借助统计分析的手段进行定性研究, 但往往限于证实某一因素与新生适应性的相关, 没有全面系统地对大学新生适应性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陶沙.从生命全程发展观来看大学生入学适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0 (2) .

[2]裴学进.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心理调适方法[J].中国学校卫生, 2006 (2) .

[3]陶沙.从生命全程发展观来看大学生入学适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0 (2) .

[4]陈君.《大学新生学校适应自评量表》的编制及信度和效度检验[J].咸宁医学院学报, 2006, 26 (1) .

[5]向群英, 陈玉兰.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心理冲突及对策[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4 (25) .

[6]徐习军.浅谈大学新生适应性障碍的疏导和调适[J].文史博览理论, 2007 (11) :94-95.

[7]史莲萍, 寇增强.大学生适应能力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校医, 2005, 19 (4) .

3.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探讨 篇三

一、 大学新生心理冲突的表现

(一)学习环境不适应。对大学新生来说,他们走进的是一个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面对的是一张张新鲜的面孔,老师和同学都需要他们去认识和了解,而且大学的管理模式较中小学也有很大的不同,这些改变会让很多新生感到惶惶不安。

(二)学习方式不适应。大学的教学管理模式和课堂教学方式与中学相比区别较大。大学的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辅助和引导为主。同时,学习的途径也增多,知识面的需求也增大,这与中小学阶段“人盯人”的学习有很大区别。

(三)人际交往不顺畅。大学同学来自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生活习惯、个人素养等,在交往中就会体现出不同的交往方式,他们之间的磨合也就成为了一个新问题。

(四)学习与就业的迷茫。大学新生进入学校后,都会接受较高强度和密度的入学教育和专业介绍,学校许多的日常管理和教学管理规定会在不同的场合反复得到灌输,特别是完成学业方面的诸多要求与限制,会让大学新生们感到较大的压力;并且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会让大学新生很快从考上大学的喜悦被未来就业的不可预期的迷茫而取代。

二、大学新生心理冲突产生的原因

(一)对大学生活认识的不全面

在新生心目中,大学是充满幻想的象牙塔,是强调自由、张扬个性的好地方,更是求知成才、成就事业的摇篮,但当进入真实的大学生活时,他们会感到现实并非如此。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他们深感沮丧、迷茫和失落。如果这种前后认知的冲突不能调和,就可能出现对大学生活的无所适从。

(二)对大学教学方式的不适应

进入大学后,中学那种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模式逐步被大学以学生为主导的自学模式所取代。中学阶段只注重所开的升学课程,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缺乏足够重视,一种“填鸭式”的教学使学生在思想上根深蒂固,进人大学仍不能把握专业学习的方向,也就不能把握对自身的定位,甚至在一种茫然的状态中生活,在一种“不知所以然”的状态下学习。

(三)“文化休克”所引起的不适应

所谓“文化休克”是指一个初到异地他乡的人,由于对当地的基本情况、文化氛围不了解,而形成的心理障碍。很多大学新生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家乡,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生活,在其未完全熟悉、了解新环境之前,难免会产生种种的不适应。绝大多数新生可以调整好心态,基本上适应新的文化环境,能与周围的人和睦相处。但是,也有少部分新生,不能正确应对已出现的“文化休克”,以致一蹶不振,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四)对所学专业缺乏了解

目前,我院新生中比较普遍存在着因对所读专业认识片面而产生的专业思想不稳定的现象。突出反映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不能全面理解专业的内涵或因填报高考志愿不当而被调剂,带着委屈的心情来校学习;另一个方面未达到录取分数线的学生被注册录取进来,带着无可奈何的情绪来校学习。这两种现象所产生的实际效应是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或对自己前途感到暗淡,学习缺乏动力。

三、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解决的措施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新生在入学阶段就能调适好心理冲突,以后的成功学习就有了基础。

(一)在思想教育上,坚持理论指导实践,积极培养新生骨干

加强理论学习,通过思想教育和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相结合,使学生工作立意更高、更深远,也给予学生在大学甚至整个人生更大的帮助。培养新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入学时就培育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承担自己肩负的责任。在加强教育与学习的同时,注意学生骨干力量的培养,立典型、树模范、学优秀,发挥同伴学习效应。

(二)在专业学习上,树立良好班风学风,培养新生学习兴趣

狠抓新生入学初期的专业思想教育,树立其学好专业的信心。通过入学教育和专业介绍,使学生尽快了解专业,认清形势,明确目标。引导规划大学生活,树优良班风,创优良学风;通过新老生交流会,加强与任课老师的有效沟通,使新生认识大学学习特点、学习方法,树立符合自己的发展目标,指导新生制订和完善大学职业生涯规划;通过狠抓学风建设,通过早操、晚自习制度,形成浓厚的学习风气,来对新生进行鞭策和带动。

(三)在日常管理上,发挥四支队伍作用,加强引导帮扶新生

在新生管理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管理制度,使各项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大学新生入学这一时期是由外部驱动向自我驱动转化的时期。为了让新生能够自觉、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通过引导新生学习《校园导航》,让新生明白日常行为规范,清楚违纪的后果。努力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学生会、新生班级助理这四支队伍对新生的引导及帮助作用,通过加强沟通,增加新生对他们的信任感。深入学生的寝室,关心、帮助学生解决其生活中的困难,尤其对家庭困难、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特别关照。

(四)在学生活动上,充分发挥社团作用,丰富新生第二课堂

学院在开展各类活动时,充分发挥社团组织作用,搭建活动平台,如科技文化节、体育文化节、社团活动节、宿舍文化节等,激发学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形成学生成长的良好人文环境。

(五)在心理教育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疏导新生心理

针对家庭经济困难新生,通过思想沟通,消除贫困生的虚荣心,要让他们正确看待贫困,教导他们要自信、自强、自立,提供助学贷款、勤工俭学、打工兼职的机会;针对沉迷于网络的新生,应逐个进行跟踪指导教育,家校配合,让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针对大学环境不适应的学生,应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做好他们的心理调适工作,平时与新生多沟通,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发现问题,制订有效的教育、干预措施,让学生保持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

总之,大学新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有丰富的活动内容,有多变的表现形式,抓住普遍,把握个别,让他们尽快消除心理冲突,实现角色适应,按自身的特点得到自由、充分、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佳明.高校“冷门专业”新生的心理冲突与调适[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41-143.

[2]张厚粲主编.大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98.

[3]韩淼.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J].河南科技,2010(8):34.

4.大学新生适应 篇四

第三方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最新调查发现,从9月15日至24日,被调查的2899名级大学新生中,仅有40%对学校的入学教育表示满意。

有困难靠自己

新生入学教育满意度不高

某外国语学院大一新生小凡说,一个多月来,他还是和小学、中学同学联系较多,大学里都是不熟悉的人,大家对班级出游或集体活动都显得不上心,总觉得还是上高中。

研究发现,大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生第一年的经历。假如第一年适应不良,可能导致新生学业兴趣淡漠、学习参与度降低、学习成绩不佳、人际关系出现障碍、精神和健康状态不良,甚至中断学业。不少学生克服重重困难进入大学校门,却因为不适应高校生活而终结自己的大学梦。

大一新生小西是个标准的乖乖女,和班上男生说的话都在十句以内,在公开场合发言或者和男生讲话也声如蚊蚋,头埋得低低的。下了课就回宿舍,也不参加社团活动。她说,有时想和男生多交流,却不知道说什么,大学比高中复杂。高中的同学只是学习关系,大学还有舍友、系友,出了问题也只能靠自己。

在该校英语系,一年级有十个班,29个人的班级里最多也只有6个男生,最少2个。一个多月过去了,有些男生连班里女生的名字都叫不全。“我们90后的通病是,对不熟的人一句话没有,对熟人却是滔滔不绝的‘话痨’。”

除了交往困难,学习方式方法不适应也是新生的.普遍问题。阶梯教室、自习等大学教育方式,也与高中有明显不同。

麦可思调查2011级新生在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中,主要靠的是自己和同学的帮助。而最大帮助来源于学生工作老师或辅导员(本科为12%,高职高专为8%)、任课老师(本科、高职高专均为4%)的比例相对最少,这意味着高校需改善教师参与的新生适应性活动。

自动退学率接近3%

心理不适应是重要问题

美国高校中新生辍学的情况屡见不鲜,尤其是入学后的前六周。与此相对应,中国大学在校生退学现象也日益严重。有数据表明,近几年全国在校大学生自动退学率已接近3%,每年退学人数近50万。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新生入学后对学校或专业不适应,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或者面临经济状况和人际关系的压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心理咨询室梁老师表示,帮助新生应对第一年挑战、解决辍学等极端问题,首要的就是通过各种方式促进新生的心理、学习和经济适应能力。从北京地区看,心理不适应是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上,大学生活是和高中生活不同的,90后大学新生最好多参加社团活动。

另外,宿舍也是反映大学生群体状态的一方面,需要大家用心维系。总的说来,新生们要调动自己的集体生活意识,更多地融入大学生活,体会大学生活的紧张与充实,挑战与收获,独立与自由。在时间段上看,一般大一是大家互相了解,互相磨合的阶段,进一步的交往多发生在大一下和大二。

高校学生辅导和服务尚待加强

5.如何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 篇五

一、新生不适的表现

(一)理想与现实的差异

由于我国一直实行应试教育,学生从小开始就被灌输了一种思想,只有考上大学自己的未来才有出路,这样的思想灌输使他们大多都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憧憬期望。他们心目中一直存在一种思想,即考上了大学我就可以不用再像高中这样刻苦地学习了,我的目标就完成了,或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应该是我完成了我父母为我设定的目标。而现实中,大学由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的差异,使得教学与现实社会的需求有一定程度的脱节,使得不少大学生在找工作时感到自己花费了4年所学的东西在工作中可能用处不大,理想与现实的差异太大。

(二)人际关系方面

学生在脱离了熟悉的人际环境转入新的环境后,面对众多的老师和同学,由于缺乏交往的技巧和薄弱的集体意识而不能很好的建立协调稳定的人际关系,时常耍小孩子脾气,不能很好的处理同学关系,不习惯集体宿舍生活,不能很快的结交新朋友,加之高校教学的特点,学生不能与教师进行积极交往,不免使学生产生迷茫和失落,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持怀疑和保守态度。

(三)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没有自己的理想

大学生完成了从小学到高中12年为之奋斗的目标DD考上大学后,很多同学开始感到空虚无聊,无所事事。没有一个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燃烧在自己心中,同学们很容易失去方向,把时间浪费在网络,爱情等方面。让他们明白考上大学并不是宣告人生奋斗过程的结束,而是人生真正开始时,发现自己已经大四了,要开始找工作了,这个时候大部分同学开始后悔自己浪费了三年的时间,发出如果再给我四年时间,我的大学生活绝对不会这样过的感叹。

二、尽早适应大学生活的措施

对于大一新生来说,由中学生变为大学生的过程其实是其人生重要的橘色转变,而新旧角色转换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新旧角色的冲突。如何引导新生树立良好、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使他们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早日融入到集体当中,我们只有将学生培养成为道德情操高尚,心理素质过硬,专业知识扎实的人才会使教书育人这项职业变得更有意义。具体措施如下:

(一)用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大学新生的情操

针对大学新生人际关系的不适应,尽量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大学生,陶冶净化新生的精神世界,调动新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指导大学生自己组织一些体现大学生特点的活动,如院系之间、班级之间的.体育友谊赛,老乡会,宿舍联谊活动等,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增强友谊,培养集体观念和集体意识,争取使他们早日走出自己狭窄的交际圈子,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适应大学的人际关系,使自己具备协调能力、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参与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也可以推荐一些素质高、表达能力强、善于热心帮助同学的高年级学生干部作为大一新生的知心朋友,帮助他们有针对性的进行调节、改善和适应。

(二)用严格的纪律约束大学生的行为,用科学的方法指点迷津,国有国法,校有校规

新生一入学,老师应及时向学生传达灌输学校的规章制度,认真学习《学生手册》,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教育学生做到令行禁止,让学生知道如何才能成为合格的当代大学生。另外,要鼓励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帮助,引导学生善于寻求别人的帮助是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绝对不是无能的表现。

(三)规划未来,帮助新生树立新的奋斗目标

由于大学新生经过12年寒窗苦读,大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对社会,对人际关系等抱有很多天真、不切实际的想法和看法。鼓励新生利用寒假和暑假参与社会实践工作,如通过学校、亲人、朋友等渠道找到假期实习机会,增加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为进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使学生们了解挣钱的艰辛,培养他们辩证看待成功、失败、挫折、压力等的能力。每学期开学为了让学生尽快从假期的放松状态恢复到紧张的学习状态,应当给他们灌输当前的就业形势,给他们敲响警钟,而每学期期末为了让学生意识到用人单位对实践的看重,也应当宣传就业形势,让他们珍惜并学会反思每一次假期锻炼的机会。

6.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及解决方法 篇六

一、大学新生面临的心理挑战

有人将大学与中学的差异总结为大学生活的四个“自由”,即时间安排的自由,学习方法的自由,信息获得的自由和金钱使用的自由。这些方面的自由对大学新生来说:一方面是机遇,因为他们在中学时深感自己在诸多方面受到约束和限制,非常渴望得到主动和自由;另一方面又是挑战,因为缺乏经验,突然没有了具体的约束和指导,许多同学不知道如何有效的利用这些自由。他们向往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生活,不愿意受到任何限制,对必要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也持反感态度。认为这些规定堵塞了言路,局限了范围,捆住了手脚,限制了自由,但一旦没有了这些又有些不知何去何从。

1.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造成这种巨大反差的原因有主客观两方面。客观上我们许多大学正在发展中,无论软、硬件都存在一定不足。更主要的是主观原因,社会对大学的美化,进入大学之前,许多同学对现实社会以及大学生活不了解,只是凭着想象,把大学生活描绘的过于完美,对上大学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过高期望。而一旦进入大学,就会发现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不完善、不尽人意的地方,与期望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而便产生失望感,情绪极低落。

2.只想得到,付出甚少

大学生处于竞争的角逐中,在步入大学的征途中虽然是如愿以偿的胜利者,但是他们在人生的长河中,有的人却隐患了一种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不良习气。在高中苦心攻读的日子里,他们的父母亲人全力以赴,照顾得细致入微,享受得心安理得。这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虽然在保证他们集中精力学习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却在培养他们的勤劳品质、奉献精神方面种下了劣种,使他们在安逸的生活中滋生一种不顾他人,不顾父母劳累,只知个人享受、索取,不思奉献的坏毛病。他们尽管进入了文明的殿堂,踏进了高等学府,理应养成更高尚的人格风貌,然而那种红榜及第的优越感却使得他们踌躇满志,趾高气扬。更加强化了他们的索取意识,放大了他们的索取范围,吊高了他们的索取胃口。

3.人际交往障碍

入校几个月后,同学之间也基本了解,各自的性格完全暴露出来,特别是同寝室之间的矛盾冲突开始明显。如有的同学只知接受别人的服务,而从不为他人服务,如寝室的公共卫生,有人只知享受却从来不知清扫;有的同学花钱大手大脚,借钱不还;用他人的电脑玩起网络游戏或聊天就不下线,这些看似都是微小问题,但处理不妥就会造成人际交往障碍。

大学新生以往与人交往和相处的机会较少,相对缺乏经验,而进入大学后,面临重新结识新人,确定人际关系的过程。事实上,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适应远比对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适应困难得多。特别是与周围同学的交往中,因缺乏经验、技巧而不善交往;因担心别人轻视自己而不愿交往;因性格内向孤僻而不会交往;因自负而不屑交往;因恐惧而不敢交往者,大有人在。由此造成与他人沟通困难,感到非常沉闷、抑郁,被孤独所困扰。

4.学习方面的不适应

多数大学生在高中时是学习尖子,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夸奖、同学羡慕,因而自我感觉良好,习惯了优势地位。进入大学后,新环境中人才荟萃,群星灿烂,不少人学习上的优势会削弱或消失,从“鹤立鸡群”变成“平庸”之辈,这种地位的变化越强烈,心理落差越大,因而产生了自我评价失

调。一些学生心灰意冷,产生强烈的自卑感,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

二、大学新生的自我心理调整

1.尽快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高中时代的衣食住行都得自于父母周到的安排。进入大学后,一切要靠自己从头开始。如打扫卫生,盥洗衣物,上街购物是必备的基本技能,男生有时还必须学会缝衣钉扣;还要学会理财。不要月初当富翁,月底做乞丐。

2.掌握沟通技巧,学会主动

新生对环境的适应主要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来自于交往双方的真诚、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此外还要把握交往的时机,学会沟通技巧,主动交往。首先,要处理好与室友之间的关系。经常参加集体活动,尤其是选择一些个性开朗、乐观的人做朋友。面对来自各地性格习惯各异的同学,应本着 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包容别人的缺点,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多理解别人。其次,要主动与教师交往。大学的教师被形容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一些不善于与老师交往的同学,由于不主动与教师联系,感到大学教师缺乏亲切感,在学习上有问题也不敢向老师请教。由于大学教育的特殊性,任课教师除了上课外,很少有机会和同学一起交流,同学们应主动与教师交往,一方面请教学习中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困惑。最后,要学会与学校内各部门工作人员交往。大学是浓缩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有各种机构,有各种不同身份的工作人员,对大学生而言他们都是应被尊重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是对人的尊重,只有做到对人的尊重,自然也会被他人尊重和信任。

3.确立新的价值目标

价值观是人们生活的追求目标,如果一个人没有价值目标,他就会感到无所作为,感到人生淡而无味。有了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就会具有活力和动

力,内心充实而有信念,就会自觉地为价值目标去追求和奋斗,价值目标的实现无不伴随着艰苦和某种牺牲。但只有朝人生价值目标不断地艰难跋涉,去创造、为别人、为社会、为自己,才能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体味到自己的创造所带来的幸福。目标是人们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学习就难以做到持之以恒。因此,尽快确立新的价值目标也是大学生走向新生活,适应环境的一项重要任务。

4.摸索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

一是向有经验的高年级的同学请教,接受任课教师的指导与辅导员的帮助;二是自己要根据大学的学习特点,从个人实际出发逐步摸索与自己水平基本相适应的学习方法;三是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四是学会科学管理支配时间。

5.重新确立正确的自我形象

7.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问题研究 篇七

(1)生活环境的不适应。从中学到大学,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步入大学的殿堂,新生们将要面对的是全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新生大多来自全国各地,同学们将会在作息时间、气候差异和饮食习惯等方面感到诸多的不适应;大多数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个人生活方面均由父母操办,自理能力较为欠缺,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家就是“主人翁”,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无法适应集体生活。新生遇到类似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以致处于焦躁、苦闷和无聊的状态。大学是集体生活,对大学新生的自理和自立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还有饮食、气候和语言环境的差异,新生多少会出现无所适从的现象,出现情绪低落、怅然若失、回家心切等状况。

(2)学习方式的不适应。大学课堂信息量大,涉及面广,节奏快且抽象和概括性强,老师课堂所讲授内容点到为止,将上课的重心放在介绍所在专业的前沿问题。大学课堂中的教学方法是全面开放的,以教师讲授为辅,学生自学为主的形式开展的;对于新生而言,大多已经适应中学时期的上课模式,不懂得安排课余时间,自学能力差,学习效率不高。集中表现是: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存在厌学情绪,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无求学上进的欲望,焦虑,缺乏自信心,注意力不易集中,兴趣容易转移,长期把注意力花在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上等。

(3)人际交往方面的不适应。如果我们把大学比作一个小社会,那么大学生将作为一个准社会人步入其中。我国的中学阶段实行的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很少会去考虑人际关系交往方面的问题,从而导致进入大学后难以尽快融新的环境。面对种种不适,新生会感到人际关系方面的不协调,从而有压抑、孤独的烦恼。在大学,师生之间的交流较少,学生缺乏适应性。因此,学生自我封闭意识增强,与人交往谨慎,甚至感觉情感和思想得不到有效的沟通和表达,进而导致人际关系不协调,产生压抑、孤寂、烦闷等心理。

(4)心理方面的不适应。大学新生大都对人生充满未知和幻想。当他们在高考的战场上获胜,走进神圣的象牙塔时,整个环境的变化使他们不知所措,出现困惑。大学新生在入学之初存在短暂的不适甚至“迷惘”是正常的,若是一味的“迷惘”下去,就会阻碍他们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毕业。使新生尽快融入大学环境,适应大学生活,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问题的对策

大学新生在入校后,内心会产生一些转变,有的朝着积极方面发展,有的朝消极方面发展。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者必须认识到这一时期教育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处在转型期的大学生具有极强的模仿力,如果我们忽视教育的引导作用,后果将会不堪设想。因此,教育者应该根据大学新生的心理状态及存在原因,找出相应对策,使新生尽快渡过适应期,从而保证新生学习生活的健康发展。

(1)积极发挥学生干部的示范作用,重视入学教育,为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指明方向。学生干部学生接触较多、给学生印象很深和影响最大的群体之一,是大学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活动的主要力量。学生干部在指引大学新生尽快转换角色、适应生活方面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学生干部首先要做好新生的报名接待工作,把爱心、关心传达给每一位学生,主动接触、了解新生,用自己的真诚去感动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为其以后的各方面教育和引导打下基础;还应该加强与新生家长的联系,这样学校和家长能协调配合对新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增强实效性;另外,应该选拔可信、可靠的新生学生干部队伍,组建一支团结、拼搏的班集体,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传、帮、带”作用,学生干部不仅要协助老师了解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而且还得起到模范作用,影响其他同学。

(2)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介绍课,增强新生专业认同感。以学习经验交流会,教学名师专业介绍会等形式增进新生专业认同感。此外,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进行专业思想讨论,鼓励新生积极讨论和交流,通过社团活动、校园实践、科研活动锻炼实践能力,储备雄厚的专业知识。还应培养大学新生学习适应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帮助大学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很多大学新生存在人际交往障碍,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从他们的思想认识出发。可通过开设大学新生如何进行人际交往的专题讲座,来帮助他们给自己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掌握人际交往的相关知识,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理论基础;组织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新生积极参加,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也能增进新生与新生,新生与老生之间的交往,增强与人交往的能力。通过班会、晚会、郊游等形式增加班级凝聚力,促使新生尽快融入集体,尽快适应集体。

(4)关注特殊群体,重视新生的心理健康。在新生中普及心理学知识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学会自我调整。在高校中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对新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新生摆脱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给他们提供一些倾诉烦恼的机会。关心关注特殊群体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帮助他们快速融入大学生活,解决学习、生活、交友和自我发展方面的困惑。

总之,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问题是高等院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使命,是维护高校校园稳定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新生适应性教育问题是对大学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的起点。因此,高等院校应该重视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问题,尽快研究和解决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中存在的新问题,合理的指导帮助大学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为新生完成大学的学习任务和美好憧憬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实现高校培养人才的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大学对于刚入校的新生而言是新旅程的起点,也是重大的转折点。从中学升入大学,生活的环境、学习的方式方法、理想与现实、人际关系交往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不能正视这些问题,无法解决成长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无助,将会给大学生活和学习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问题显得极其重要。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

参考文献

[1]周炎根,储争流.如何培养一个高效学习者[N].中国教育报,2006-2-24(3).

[2]田澜,肖方明,陶文萍.关于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24(1).

[3]黄卫明,周炎根.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校医,2007.21(1).

[4]王晓莹.探析加强和改进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128-129.

8.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理性思考 篇八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健康成长;高素质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160—02

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基本内容,这项工作做得扎实与否,不但关系到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顺利与否,而且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得有效与否。因此,我们应该针对大学新生的特点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工作,从而保证大学新生顺利度过适应期,更快地融入大学生活。

一、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大学新生刚刚迈入大学校门,对大学校园里新的环境和新的要求都不很适应,因此,高校管理者应该采取切实的措施,帮助大学新生顺利度过入学之初这个“转折过渡期”。适应性本身是一个生态学术语,指的是生物体对所处环境的适应能力。由此可见,所谓大学生的适应性,就是指大学生为了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身的生活方式的一种能力。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则是指大学的管理者为了实现大学生尽快适应高校的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包括很多内容,笼统来说,它包括环境适应教育、心理适应教育、学习适应教育和人际关系适应教育等内容。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重视这项工作,能使大学生尽快完成角色转变。

(一)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适应新环境

大多数大学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生活可以说都是從入学那一天开始的,对于他们来说,周围的一切都是新的,这会使他们萌发强烈的好奇感,同时,也会产生强烈的陌生感。媒体上也总会报道一些关于大学生因为无法适应大学生活而退学的例子。自主、自律、自理等大学生活的独立性,不但是由大学生活的特定条件决定的,也是高等学校教育中对大学生提出的最基本要求。然而现在的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普遍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真正离开父母的庇护开始独立生活时,许多新生都会表现出明显的自立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以及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这些问题,对走进新环境有可能碰到的问题有一个前瞻性的认识,从而可以尽快投入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二)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能使大学生了解我国的教育理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教育领域的改革也随之推进。高等院校办学模式和投资渠道等的多样化,使得毕业生面临着不断加大的就业压力。我国以往的教育制度和办学理念、就业观念等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社会对高等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通过大学新生入学教育,让新生了解我国的教育制度、教育背景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等,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可以使大学新生更好地接受新的教育观念,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学习,从而更有效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三)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大学生刚进入大学,绝大多数学生都很有热情,斗志昂扬,对即将展开的大学生活有着无限的憧憬,因为他们有着青年人特有的激情,所以对国家的前途命运、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也都充满了期待。管理者应该充分抓住新生这一心理特点,适时开展相关入学教育,激励他们努力学习,鼓励他们不断进步,引导他们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刚进入大学时,所有的大学新生都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但是大学四年毕业后,每个人的收获都截然不同。这一点也恰恰从侧面印证了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入学教育这门课,给大学新生以正确的引导。

二、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主要内容

大学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是完成从中学到大学转变的重要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教育引导工作不仅会使学生终身受益,而且有利于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学校的各级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对新生进行适应性教育,通过正确的引导,使他们少走弯路,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环境适应教育

进入大学校园后,新生首先面临的是陌生的校园环境,只有迅速了解和熟悉了校园环境,才能在这个环境中自如地学习生活。告别了原先熟悉的环境,很多大学新生都是第一次远离父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生活,需要自己处理生活、学习上的一切事务,面对全新的环境和老师,很多学生都会产生一种孤独感。因此,在新生入校后,安排高年级学生或学生干部带领新生熟悉校园,通常是入学教育的第一课。通过这些活动,既可以给新生解决最实际的生活问题,比如吃饭、洗澡等,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通过与高年级同学的交流,又可以间接获得一些信息,从而能够更快地适应校园生活。与此同时,大学教育与高中教育有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大学教育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的学习,更多地还在于学生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来获取知识,因此,在新生教育中教育学生如何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掌握和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也同样是一门“必修课”。

(二)心理适应教育

大学新生刚进入大学可能会出现想家、怀念高中生活及朋友等心理失衡的现象,面对身边陌生的环境和人容易产生一种莫可名状的“失落感”,还有一部分大学新生因为高考发挥失常从而选择了自己现在所学的专业,看着昔日与自己差不多的同学进入了更好的学校,选择了更好的专业,这些同学在心理上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感,由此产生厌学、弃学等念头。与此同时,在高中之前,很多同学都是班级的佼佼者,被老师青睐,被同学羡慕,在某种程度上会使自己产生过高的自我评价。但是进入大学后,突然发现自己只不过是大学中的普通一员,再也没有了以往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无形中也会产生一些失落感。另外,进入大学,大家不再需要只是埋头苦读,他们有了更多的平台来锻炼自己,展示自己,才猛然发现自己和他人之间原来除了学习成绩以外,还有其他许多方面的差距。尤其是一些从农村来的学生,在拥有众多才艺的城市学生面前,容易出现自卑等负性情绪。全新的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等对新生来说会有诸多的不适应,极易产生心理上的失衡,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进入大学之后,新生所要面临的第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实现身份和角色的转变。这就要求新生首先在心理上做到身份的认可,善用心理调节手段,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调节自己的心态,正视自己,也正视他人。由此可见,入学之初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

(三)学习适应教育

在高中阶段,教育模式是课堂教学为主,教师为主导,学生在学习名次上的竞争比较激烈。但进入大学后,教学模式由教师为主导变成了以学生为主导,上课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教室,基本上是“节节换教室,堂堂换老师”,与此同时,由于专业设置的不同和个人发展目标的差异,学生们逐步形成了“大学习”观念。学生逐渐了解到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才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教育大学新生学会主动的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为主动,这样才会在学习方式上迅速融入大学环境。

有一部分学生进入高校之后,发现所学专业与自己当初想象的完全不一样,甚至背道而驰,于是便产生学习心理上的障碍,开始有厌学、惧学等现象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对大学新生进行专业方向的教育就变得必不可少,通过专业教育,使学生确立正确而积极的专业理念,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动力,从而不断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四)人际关系适应教育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人无微不至的呵护极易导致其自理能力、自立能力较差,以自我为中心,在人际交往方面也会出现相应的问题。因而在新生刚入学之际,对其开展相应的人际关系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就显得尤为必要了。学生性格各有不同,生活阅历也不尽相同,必然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或矛盾。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仅会影响个人的发展,同时还会对集体利益造成负面影响。所以,对新生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良好人际关系的养成教育,不仅能促进个人的身心健康,还会促进良好舍风、班风的形成,确保班集体沿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是大有裨益的。

总而言之,作为高校教育管理者,我们应该重视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这门科学,争取利用最短的时间,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果,使大学生能够顺利度过转折期,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賈咏梅.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模式探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6,(4):43—47.

[2]高萍,张娜.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浅谈[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120—121,128.

[3]邱荣斌,彭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特点及其对策探讨[J].高教研究,2006,(1):64—66.

[4]田洪伟.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应注意的问题[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1):88—89.

[5]黄强,邹洋,许妮,邓元熙.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之我见[J].高教高职研究,2007,(4):72—73.

[6]赵磊.对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思考[J].甘肃农业,2006(9):188.

[7]黄海涛.关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2):76—78.

[8]赵跃.试论大学新生入学教育[J].药学教育,2007,(4):1—4.

上一篇:中考作文如何立意指导下一篇:学生信息资料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