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情况介绍

2024-08-18

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情况介绍(共13篇)

1.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情况介绍 篇一

生物教研组建设情况介绍

将乐一中

陈木安

教师的专业成长、先进的理念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教学与研究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教研组建设,教研组建设在学校的学科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校生物教研组共有教学人员10人,实验员1人,教学人员中60年代的3人,70年代的2人,80年代的5人,是典型的老、中、青的组合团体。这些年来,凭借老教师的榜样和经验,年轻教师的热情和斗志,大家团结协作,奋发向上,形成了一个和谐的、积极向上的集体,今天在此介绍一下我们学校生物教研组的建设情况。

一、共同学习,促进专业化成长:

1、集体学习纲领性文件:

在每学期开始时,全组成员都要共同学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生物),通过学习这两个文件,理解新课程的理念,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同时通过学习《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生物),进一步把握好每节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做到有的放矢。高三的教师还必须认真分析比较当年和往年的《全国考试大纲》和《福建省考试说明》,特别关注其中的变动之处,而且要认真领会其中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I层次和II层次的涵义,利于在复习过程中更好把握教学的程度。

2、充分利用《教师教学用书》

《教师教学用书》中都有对每章教学内容的结构特点、与生活的联系、与其他章的联系进行分析,每节都有具体的教学策略和章末的教学设计与案例供参考,还有参考资料供我们阅读,拓宽视野。我们依据其中的材料,努力学习,提高大家的教学设计水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我们组多年都订阅《生物学通报》、《中学生物学教学》、《生物学教学》三种杂志,我们的教研活动经常就围绕其中的先进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从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4、新老互助,取长补短

为了促进教师的成长,我们充分发挥了新老教师的各自的优势,进行互补学习。老教师经验丰富,可以对年轻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指导,而年轻教师擅长应用先进的技术进行教学,让他们相互学习,利于双方的教学水平提高。我们还经常举行新老教师之间的同课异构教学,可以发现各自不同的优势,利于有利资源的整合。

二、加强团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1、实施集体备课,发挥团队力量 我们整个教研组分为高

一、高

二、高三备课组,每周都组织备课组进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的主要内容就是针对下周的教学内容进行集体分析如何突出重点以及如何突破难点,大家各抒己见,博采众长,集集体的智慧于一体,使得教学设计更加完美,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齐心协力,助力高三

高三教学是学校的重中之重,所以每年的下学期,我们全组人员都协助高三备课组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主要是分头收集各省市的质检卷和模拟卷,进行分类整理,并进行筛选,努力提高试卷的质量,能让高三的教师集中精力上好课,从而提高高三的教学质量。

三、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我们每年在高

一、高二的学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参与研究生活中的问题,通过亲身的体会,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抓好课题研究,发挥教研功能

教研组确定一个主课题,每个备课组在一段时间内都要确定一个子课题,把当前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作为研究对象,并及时推广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和经验,促使全组的教育教学水平得以提高,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们的教研组建设主要就是围绕“提高专业素养、领会教育精神、更新教学理念、团结协作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我们全组的教师都在努力,我们相信我们的生物组会越来越和谐,大家的教育教学水平会逐步得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会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2.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情况介绍 篇二

关键词:选煤,洁净煤技术,微生物,脱硫技术

我国是煤炭的生产和消费大国, 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的70%左右, 这种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原煤的直接燃烧将严重污染环境, 我国由此造成的酸雨区和二氧化硫污染区已达国土面积的40%以上, 同时也造成极大的浪费。因此提高煤炭利用率, 减少燃烧污染, 保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是我国发展洁净煤技术的能源战略方向。

选煤既是洁净煤技术的基础, 也是煤炭能够高效、洁净利用的前提。利用微生物进行煤炭脱硫则是现代矿业生物技术在选煤行业的一次重大突破。与传统工艺相比, 煤炭微生物脱硫技术的优点在于简单、成本低、能耗小等, 而且是一种绿色对水、空气、土壤等污染低的环境友好型技术。

1 煤炭脱硫分类

煤炭脱硫技术可以分为煤燃烧前脱硫、燃烧中脱硫和燃烧后脱硫。燃前脱硫技术是通过在洗选减少硫分、灰分以降低SO2排放的选煤技术和高硫煤中配入低硫煤的配煤技术。燃烧中脱硫技术指炉内喷入钙系脱硫剂的粉煤燃烧技术和添加固硫剂的型煤技术, 这类方法可以脱硫50%~60%左右, 同时也存在着效率较低、易结渣、有磨损和堵塞的问题。煤在燃前脱硫, 尤其是通过选煤来降低煤中硫含量具有重大意义, 发达国家研究得比较多, 效率较高, 但成本也较高。

2 煤中硫的形态及脱硫微生物

(1) 硫的形态:通过煤质资料综合分析得知:煤中大部分硫为无机硫, 无机硫主要来自海水, 包括硫元素硫、酸盐硫、硫化物;煤中有机硫的含量低于0.5%。煤中有机硫由原始植物的有硫醇、硫醚、蛋白质、硫醌等形成, 并且除硫酸盐外其他形态的硫都可燃。

(2) 脱硫微生物:常用的煤炭脱硫微生物有:硫化叶菌属、硫杆菌属、细小螺旋菌属、贝氏硫细菌属、假单胞菌属等。脱除有机硫的微生物主要有:假单胞菌、根瘤菌、不动杆菌等。可以脱除无机硫的微生物有:氧化铁铁杆菌、氧化亚铁硫杆菌、氧化硫硫杆菌等。如表1所示主要脱硫微生物的基本特性。

3 煤炭生物脱硫原理

由以上可知煤中硫主要分为无机硫和有机硫。目前的脱硫技术主要是指通过脱除无机硫中的可燃硫, 降低煤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硫含量。

3.1 无机黄铁矿硫的脱除机理

通常在没有微生物存在时, 黄铁矿Fe S2被氧气氧化为Fe2+和SO42-, 反应方程式为:

在微生物存在的条件下, 黄铁矿Fe S2可以通过直接氧化和间接氧化两种途径。

(1) 直接氧化:直接氧化时, 微生物与黄铁矿直接接触, 即附着在表面, 被氧化成Fe3+和SO42-, 其反应方程式如下:

(2) 间接氧化:在间接氧化中, 黄铁矿被微生物催化氧化后生成硫酸根和Fe3+, Fe3+为强氧化剂, 可以与金属硫化物反应, 并将黄铁矿硫氧化成硫酸根及硫元素, 反应方程式为如下:

元素硫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被氧化成硫酸, 其氧化方程式如下:

或在Fe3+的作用下被氧化成硫酸, 其氧化方程式为:

直接氧化与间接氧化的区别在于:一是微生物能否附着在黄铁矿的表面;二是微生物能否为反应并提供Fe3+。如果微生物能附着在Fe S2表面就会发生直接反应, 否则, 微生物只是帮助Fe2+进行氧化作用, 此时微生物的作用很重要, 如果没有微生物的作用, Fe2+向Fe3+的转化过程将非常缓慢。实际过程中直接氧化和间接氧化是同时进行的, 总反应方程式如下:

3.2 有机硫的脱除

煤中有机硫主要存在于煤的大分子结构中, 普通的物理脱硫方法脱除很困难。脱除有机硫的方法大致有两种:其一是以kodama途径的碳代谢, 用微生物分解二苯并噻吩的方法主要包括两种, 一种是作用在二苯并噻吩中的S原子, 在不破坏煤的结构的情况下, 使硫反应成易溶于水的硫酸盐, 二种是通过分解煤的大分子结构, 使二苯并噻吩溶于水, 不直接作用于二苯并噻吩中的S原子;其二以4-S途径的硫代谢。煤中的有机硫因为大多数存在于煤分子中的多环结构中, 与氢、碳、氧等元素紧密结合, 导致微生物脱除有机硫的方法与脱除无机硫方法差异较大, 工艺流程也很复杂, 目前还在试验阶段。

4 煤炭微生物脱硫基本方法

4.1 生物浸出法

利用生物浸出法脱除煤中的黄铁矿, 主要是一种生物氧化过程, 是把黄铁矿氧化分解成铁离子和硫酸, 分解成的硫酸能溶于水后从煤炭中排除。利用水浸透在煤中, 在煤堆的底部收集分解生成的硫酸, 最后达到从煤中脱除硫的目的, 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是装置简单, 经过多年的研究该方法脱硫效率较高、技术相对成熟。因为这种方法是将煤中的硫直接代谢转化, 在微生物选择合适的情况下, 很有可能同时脱除煤中的有机硫和无机硫。但是所用的硫杆菌是自养型微生物, 生长速度较慢所以处理时间比较长, 而且浸出的废液如不及时处理, 会造成二次污染。

4.2 微生物-絮凝法

微生物-絮凝法采用的絮凝剂是本身就疏水的细菌 (如分枝杆菌) 或微生物细胞代谢产物。在煤浆中, 微生物絮凝剂通过选择性吸附在煤表面的方式, 使煤的表面接触角变大, 从而使其疏水性增强。煤在絮凝剂作用下相互结合形成絮团, 因为不吸附细菌硫铁矿及其他颗粒分散在煤浆中, 达到强化分离的效果。煤表面吸附的絮凝剂越多, 接触角就会越大, 矿物杂质和煤疏水性的差异就越大, 絮凝条件就越好。

4.3 表面处理法

对于一个每天需要脱除几千吨煤中硫的火力发电厂来说, 最重要的是如何缩短脱硫时间。从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 国内外的研究人员通过把选煤与微生物处理技术结合, 研究出通过微生物表面预处理浮选的方式脱硫。该方法首先将煤粉碎成微粒, 混合水, 在其悬浮液中吹进微细气泡。因为浮力的原因, 两者会一起浮于水面。把微生物加到煤泥水溶液中时, 微生物仅仅附着在黄铁矿微粒的表面, 使黄铁矿的表面变为亲水性, 而微生物难以附着在煤炭颗粒表面, 因此在浮选柱产生的气泡的作用下, 煤炭颗粒上浮, 黄铁矿颗粒下沉至底部, 从而达到脱硫的效果。这种方法优点在于不仅缩短时间而且可以降低一部分灰分。

5 煤炭微生物脱硫的影响因素

影响微生物脱硫效果因素包括:煤炭粒度、菌种类型、脱硫环境等因素。

(1) 菌种类型:整个脱硫过程中的主体就是菌体, 菌体的脱硫效率会直接影响脱硫的效果。菌体细胞浓度要适宜, 在脱硫反应的过程中要选择最佳细胞浓度。

(2) 煤炭粒度:煤样粒度需要适宜。过细时, 由于煤泥粒度细, 会产生罩盖等现象造成脱硫效率下降。煤炭粒度越粗, 微生物细胞和黄铁矿颗粒接触、黏着的概率越低, 细菌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强度越低, 从而导致脱硫效率的下降。

(3) 脱硫环境:微生物对环境要求非常敏感。主要包括:温度、p H值、营养液 (或悬浮液) 的浓度、能源、碳源、无机盐等。因为微生物的蛋白质成分在高温时容易变性, 所以温度对部分微生物的活性影响较大。p H值的影响主要是酸碱度的变化改变了微生物聚合物的带电状态和中和电荷的能力以及煤的颗粒表面性。营养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间接影响了煤炭的脱硫效果。金属离子对煤炭脱硫效果的影响因脱硫微生物类型、金属离子浓度的不同而不同。

6 煤炭微生物脱硫技术应用前景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 随着煤质恶化、违章开采等因素, 原煤中的含硫量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煤炭消费量的日益增加,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降低煤的含硫量、减少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势在必行。目前世界上有很多国家正在开展微生物脱硫技术研究, 人们对于用煤炭代替石油作能源有很大的期望, 同时希望微生物脱硫技术能够更有效地减少煤中硫的排放, 使得扩大煤炭利用并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牛福生, 等.选矿知识600问[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8.

[2]强鹏翔, 等.煤炭微生物脱硫技术[J].山西煤炭, 2010, 30 (5) :76-79.

[3]陈贵锋, 等.中国洁净煤技术丛书·选煤[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

[4]胡瑜.煤矸石中脱硫细菌的分离及其特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06.

[5]喻舒.煤炭燃前脱硫技术[J].电站系统工程, 2005, 21 (5) :41-42.

[6]张东晨.绿色化的煤炭生物脱硫技术的研究发展[J].洁净煤技术, 2005, 11 (2) :50-65.

3.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情况介绍 篇三

1 概要

2014年5月6日~6月5日,笔者受日本大阪大学接合科学研究所焊接计算科学国际合作研究基地Murakawa教授的邀请,对大阪大学接合科学研究所进行了访问。在访问期间,通过相关网站以及会议文集、期刊杂志等,对日本焊接技术研究及发展情况进行了一些了解。

表1是查阅的相关网站名称、以及期刊杂志和会议文集来源。

2 日本科学研究项目

表2为日本科学研究项目主要类型。除此之外,还包括一些其他类型研究课题,如奖励研究、特别奖励研究、活动研究等。

图1是以2008~2014年为起始年,以“溶接”为关键词,检索到的项目数量,共计98项(由于2013年和2014年还没有关键词索引,所以这两年的项目数量是通过项目名称中的“溶接”检索的,其结果可能不全)。

图2是图1中显示的98个项目的类型分布。从图2中可以看出,以“溶接”为关键词检索到的项目中没有特别推荐项目,没有基础研究(S)类项目,也没有青年基金(S)类项目,但是基础研究(A)和(B)类型的项目都有。7年中平均每年有基础研究(A)类项目1.14个。也就是说,每年都有可能达到约300万人民币的项目。

图3为2008~2014年期间各项目类型在各年度的分布。从图中可以看出,大部分项目在500万日元以下,即约30万人民币以下;基础研究(A)类项目在2009年和2010年各2项,2013年没有,其它年份是一年1项。

表3是2008~2014年期间以“溶接”为关键词搜索到的基础研究(A)项目名称。从表3中可以看出,项目涉及电弧物理、焊接冶金、焊接结构可靠性、接头性能及焊接检测等方面。从题目看,这一基础研究项目也包含了应用开发内容。大阪大学和东北大学一人申请成功2个该类项目。

图4为2008~2012年期间按检索词组合搜索到的项目分布情况。从图4中可以看出,以“表面改质”为关键词的项目较多,达94项,原因是其中包含物理气相沉积PVD和化学气相沉积CVD等。另外,以“溶接”、“接合与界面”、“溶射”、“激光与接合”为检索词的项目数也比较多。

另外,通过其他关键词也可以检索到与“焊接”有关的基础研究(A)项目,如表4所示。从表4可以看出,关键词的选择不同,搜索结果也不同,这说明与焊接大类有关的基础研究(A)项目每年要多于2项。如果以“接合”作为焊接的替代名词,则涉及的研究范围会急剧扩大,可见,传统的研究方式可能难

以适应关于“接合”内容的研究。

3 科技战略规划

从搜索到的日本2014年科技战略规划中也可以挖掘到与“焊接”有关的内容。该规划中提出8个方面科技战略内容,包括生命科学、信息通信、环境、纳米与材料、能源、制造技术、社会基础及国防科技。其中在纳米与材料科技战略内容中出现了包括“焊接”要素的战略重点科技技术——“关键新材料研发及加工技术”。又从这一重点科技技术内容实施行动计划中看到了“新型结构材料的开发与能源高效利用”研究内容构成,并在“结构材料”内容中有不同部门支持的课题名称,发文编号,支持部门,实施时间,年经费等 。

表5是其中与“焊接”相关的内容实施计划,该计划由日本文科省组织实施。除此之外,经济产业省也在这一行动计划中有相关的实施项目,如“新一代激光加工技术开发”。这一项目的实施采用官、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有项目的总负责人、主要承担单位、共同研发机构,以及组织实施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技术联络的人流与物流等。项目的后期技术适用性推广采用共同负担的方式,国家负担费用的2/3。项目的目标是为汽车和飞机制造的轻量化和降低燃料费用提供支撑;为能源、信息与家电、医疗产业中的低成本、低能耗,高品质产品开发提供保障。

另一产业省的项目“新型钛合金材料开发”,涉及到一个共性技术研究内容——“钛合金的搅拌摩擦连接”。2008~2012年总投资6.93亿日元,其中接合技术是2100万日元,只占总经费的3%。

图5是为实现钛合金的搅拌摩擦焊(FSW)而研发的新型搅拌头材料Co-Al-W系合金的金相组织(图5a)和析出的γ'相形貌(图5b)。图6为该材料应用于钛板的焊接实例。

4 焊接学会年会论文

日本焊接学会每年春、秋季召开两次全国大会,新的研究成果都可在此会议上发表,每次会议出版相关的论文集,但该文集内容网上无法查到。按照日本全国焊接大会内部设定的编目分组内容,对2011~2014年日本焊接学会春、秋两季会议发表文章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如图7所示。可见涉及论文数量较多的几个主题词(黄色圈定部分):FSW、激光连接、溶接冶金,溶接变形与应力、点焊、焊接方法。

会议期间还会围绕某一主题召开专题研讨会或论坛等,但文集中不刊出在专题研讨会或论坛上发表的演讲和主题发言。为了对日本全国焊接会议的专题研讨会或论坛的主题有所了解,表6~表15给出了其主要议题,以供国内同行参考。

另外,从日本最新发表的研究论文看,日本在超临界火力发电汽轮机组的焊接、焊接技术可视化研究、焊接过程数值模拟的高效计算、搅拌摩擦焊搅拌头材料的研究等方面都有新的进展。

4.沈北新区手机产业园情况介绍 篇四

(一)规划情况

沈北新区手机产业园位于沈北新区道义地区沈阳大学城内,与正在规划建设的沈阳新北站、道义中央商务区、华强文化产业园毗邻,总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园区共分为研发区、生产加工区、配套加工区、生活配套区和物流区五个区域:

1.研发区。占地面积210亩,重点发展以手机开发平台、手机操作系统、手机多媒体应用软件、芯片设计、手机外观设计等为主的通信软件产品和核心技术开发。

2.生产加工区。占地面积4200亩,重点发展面向国内外高端市场、具备3G、手机电视、手机GPS、手机游戏等各类新兴多媒体功能的高端手机制造。

3.配套加工区。占地面积750亩,重点发展手机显示屏、手机电池、频率器件、摄像模组、手机芯片制造等相关终端配套产业。

4.生活配套区。占地面积740亩,重点发展宾馆、酒店、公寓、高管住宅、大型超市等现代化商业配套设施,满足企业高管、技术工人休闲、商务、生活需要。

5.物流区。占地面积280亩,重点发展手机交易、展示、物流配送、仓储等产业,建成中国北方最大的手机交易中心、展示中心、物流中心和保税库。

沈北新区手机产业园将利用5年左右时间,引进手机及配套企业300家以上,实现年产手机1亿部,形成集手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零部件配套、芯片制造、软件开发于一体的手机产业集群,实现产值1000亿元,成为中国重要的手机生产基地。

(二)发展优势

沈北新区发展手机产业具有五大优势:

1.区位交通优势。沈北新区地处沈阳经济区核心区域,长大铁路、京哈客专,沈哈、沈环高速贯穿境内,正在规划建设沈阳地铁2号线、4号线、沈铁城际轻轨可直达新区,同时高铁沈阳新北站已经全面启动,将成为沈阳乃至东北地区交通新枢纽。半小时车程可抵达沈阳桃仙国际机场,1小时车程可抵达沈阳经济区七城市,2小时车程可直达北京。

2.生态环境优势。沈北新区生态环境优越,规划建设“五纵、五横、五区”的绿化骨架网络和大型生态空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50%、水面积率达8%,现已形成“城在林中、绿在城中、人水亲和”的生态景观。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沈北新区闻名国内外的靓丽名片,是沈北新区最具吸引力的特色之一。

3.产业基础优势。沈北新区产业基础雄厚,现已初步形成农产品深加工及生物制药、光电信息及先进制造、文化创意、商贸服务四大主导产业,并迅速成为全国最大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辽宁省通信产业基地。

4.科教人才优势。沈北新区是全省教育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沈阳大学城、职教城汇聚了中国医科大学、辽宁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23所高校,在校师生20万人,年培养各类人才2万人,为手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5.审批服务优势。沈北新区组建了集审批、监督、服务职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树立了“企业就是上帝”的服务理念,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金牌服务”,切实打造了企业家“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的投资环境,现已经成为东北最佳投资区。

(三)建设情况

以手机为核心的光电信息及先进制造产业,是沈北新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几年来,在省、市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科学规划,强力招商,现已引进新邮通讯、晨讯科技、德信科技、中兴电子、敏像科技等16家重点手机制造企业以及一大批配套企业,合同总投资超过100亿元,拥有手机生产设计发明专利133项。16家重点手机制造企业全部达产后,可拥有手机生产线35条,形成年生产能力3500万部、年产值150亿元。园区已经形成了以新邮通讯、晨讯科技、德信手机、爱国者、中科诺为代表的现代通信产业;以格维软件、先锋科技园、中心软件园、I-Park软件园为代表的软件产业。

为进一步加快推动手机产业发展,沈北新区正全力打造五大发展平台:

1.手机生产平台。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建设手机配套企业标准化厂房100万平方米,主要引进手机配套企业,逐步形成手机零部件半小时供应圈。由政府出资和企业投资建设的手机配套企业标准化厂房已开工25万平方米。

2.手机研发平台。以东北总部基地、CO蓝谷创意产业园等为载体的手机研发平台已经开工建设,重点引进以手机芯片设计、手机系统开发、手机应用软件开发为主的一大批研发类企业。

3.手机销售平台。以沈阳华强商业广场等为载体,着力打造30万平方米的手机批发中心和销售中心,重点引进国内外运营商和手机渠道商。现该平台即将全面开工建设。

4.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由辽宁省电子信息产品监督检验院和省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建设的手机检测服务平台已经进驻沈阳手机产业园并将于10月底落成,将为手机入网检测、型号核准及3C认证提供全方位服务。

5.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情况介绍 篇五

我涡阳县天禾面粉有限责任公司为了积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粮油市场化的新形势,在不断强化自身各项经营管理工作的同时,也把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作为了企业一项主导工作来抓,把发展粮食产业化及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与企业自身做大做强紧密联合起来,努力扶持和带动地方农民共同致富,并取得良好的成果。主要做法如下:

1、多管齐下,营造订单气氛

为抓好粮食订单工作,努力营造订单种植气氛,一方面,公司成立了粮食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人员和工作职责,制订了产业化工作方案;另一方面,通过散发宣传单给农户,正确引导农户,激发农户对小麦订单收购的热情,为此,我们共印发《给农民朋友一封信》80000张,分发到公司周边每个村、户、农民手中,力争宣传覆盖率100%,同时在村镇旁路口张贴订单标语3000多份,通过县电视台、政府广播使小麦订单收购基本实现家喻户晓。

2、签定合同,规避订单风险

为切实维护订单双方的利益,我们按照《合同法》规范订单条款,统一订单格式,将面积、价格、质量标准及收购办法一并写入合同之中,以此调动农民积极性,同时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以

与村、与组、与农户三种合同签定方式,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在小麦订单收购工作中,我们承诺三个“坚持”即:坚持实际收购价格不低于订单约定价格;坚持订单收购价格高于订单外收购价格;坚持优质优价的政策,让农民在小麦播种前就吃上“放心丸”。免除后顾之忧,有效地促进了小麦订单的发展。

3、实行全员订单责任制

由于粮食购销市场完全放开,我们在全公司实行全员订单责任制,实行“六包一挂”即:包种植订单的签订,包种子供应到户,包种植技术指导,包供求信息传递,包收购订单粮食,包种子款回收,绩效与职工工资挂钩。

4、规范合同方式,建立订单农户的信用机制

结合全员订单责任制,我们汇总订单合同履约的情况对订单农户采用信用机制的操作办法,分别对农户评选信用等级,依据不同等级制,配套种子供应、收购方式及价格以及赠送礼品等各种优惠政策,激励农户参与粮食订单工作,确保订单收购总量的不断上升,稳定公司对优质小麦的需求。

5、反租倒包,建立绿色小麦示范区

通过反租倒包或合同契约等有效形式,建立了天禾“东悦”牌面粉绿色小麦种植90386亩的示范区,作为农民优化种植、优化品种和企业实行产业化工作的活教材。示范区与农户保持密切联系,严格遵守绿色食品生产规程和小麦生产标准化规定,科学地使用肥料和农药,确保公司在开展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对优质的小麦需求。

6、树立品牌意识,加强龙头建设

开展订单粮食,实行产业化经营,销售是龙头。为确保优质品种加价收购后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积极开发市场,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品牌意识,打造绿色产业链条。

近两年来,我们投入30多万元,参加各地粮油展销会和举办的产品促销活动,加大对 天禾“东悦”牌面粉的宣传力度,提高了“东悦”牌面粉的知名度,分别在上海、浙江、南京、杭州、芜湖、马鞍山、吉林、沈阳、海南、深圳培育了忠诚的直销大户。公司通过了ISO9001:2008质量体系认证;系安徽省粮食行业协会会员单位;获得中国粮食行业协会颁发“放心面”称号。

(2)、开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

开展粮食订单和产业化经营工作,不仅要求做好优质原粮收购工作,更为重要的是新产品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在现有面粉产品的包装的基础上拓宽思维,综合开发了方便、实用的小包装产品,从而提升了东悦牌面粉产品的档次,使“东悦”牌面粉产品向多样化、多元化、系列化方向发展.(3)、粮油连锁超市经营不断壮大

城市粮油销售几乎被外来经营者所垄断,为夺回本地城市市场份额和更加有效地占领销区市场,我们于2008年组建的天禾粮油连锁有限公司,立足占领涡阳粮油市场60%的份额,辐射周边城市,实行统一店面、统一价格、统一配货、统一管理、一条

龙服务的连锁经营方式,由于管理创新、服务到位,天禾粮油连锁店已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普遍认可,市场占有率逐月上升,并已在利辛、蒙城、怀远、蚌埠、滁州等地成功登陆。城镇连锁店的运作,为天禾面粉实行粮食产业化经营,更好地占领各大城市粮油销售市场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以上是我公司近几年来,在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策略方面的几点做法,步入科技迅猛发展的新时代,涡阳天禾面粉有限公司将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创业风格。继续弘扬“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她将以细微的管理、先进的技术、倡导绿色的职业品格,为广大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放心粮油绿色食品。

涡阳县天禾面粉有限责任公司

6.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情况介绍 篇六

(2009年4月)

尊敬的李书记、董县长,三门县各位领导:

这次李书记率领三门县党政代表团来象考察,我们感到十分高兴。在此,我谨代表象山县政府,向代表团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三门地处中国“黄金海岸线”中段,素有“三门湾、金银滩”之美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三门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县域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特别是沿海工业城、滨海新城、华东电力城等“三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创造了不少鲜活的经验。这次贵县代表团来访,给我们传经送宝,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县各项工作,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加强友谊,扩大合作,进一步促进两地的繁荣与发展。我们衷心希望三门县各位领导在象山考察期间,对我们的工作多加指导和帮助。

三门与象山同处浙江东部沿海,区位相似、文化相近、人缘相亲。通过双方努力,不但能求得共赢、互利发展,而且对甬台温沿海产业带开发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借此机会,我把象山县基本情况和海洋经济、旅游经济、现代农业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一简要介绍。

一、象山县基本情况 象山县居长三角地区南缘,位于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三面环海,两港相拥。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立县,因县城西北有山“形似伏象”,故名象山。全县由象山半岛东部和沿海608个岛礁组成,陆域面积117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661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800公里,森林覆盖率达58.5%,有“海山仙子国”和天然氧吧之美誉。全县辖10镇5乡3街道,总人口53.2万人。象山文化底蕴深厚,已有6000多年的发展史和1300余年的立县史,长期与海为伴、以海为生的生产生活方式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铸就了“海纳百川、勇立潮头”的象山精神。改革开放30年来,象山人民大力弘扬实践象山精神,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连续四年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2008年列73位),荣获全国生态示范区、中国针织名城、中国渔文化之乡、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国双拥模范县和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县、省建筑之乡、省文明县城、省教育强县、省文化工作先进县等荣誉称号。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7.3亿元,分别增长10%和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66元,农渔民人均纯收入10202元,分别增长8.6%和8%。拥有3家上市企业,共创中国名牌产品2只、中国驰名商标8只。

二、象山发展海洋经济的几点做法

近年来,象山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与区位优势,围绕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海旅游城市的总体目标,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扎实推进“海上象山”建设。一批规模大、效益高的临港产业项目逐步兴建,初步形成沿象山港和环石浦港两大发展区域,船舶制造、新型能源、水产品加工为主的临港产业发展格局。

(一)坚持规划绘海,确立海洋战略。象山县在发展海洋经济过程中,坚持以思想解放为先导,把转变观念,形成共识放在首位,上世纪90年代初,县委、县政府就提出要大力开发海洋,建设海洋大县的战略构想。以后几乎每年都研究部署海洋开发重大事宜,近年来,更是把“桥海兴县”战略作为全县发展的总战略。同时,坚持规划先行,按照“城乡一体、海陆联动”的思路,高质量搞好县域发展规划。并以此为龙头,陆续制订完善了《全县海洋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象山县海洋功能区划》、《象山县海洋环境建设保护规划》、《象山县港口开发利用规划》、《象山县海洋旅游发展规划》等一系列规划,为海陆一体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坚持产业兴海,壮大海洋经济。近年来,象山把“科技兴海”放在发展海洋经济的突出位置,依靠科技创新,提升海洋产业技术层次,促进海洋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一是提升发展海洋渔业。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引导渔民从捕捞转向养殖,从一产转向二、三产业。建成四大水产养殖基地,市级以上水产加工龙头企业达到18家,石浦水产品加工园区是第一批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象山海洋渔业在九方面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一是率先建成全国首个渔业船舶防台避风专用锚地;二是创 新建立渔民准入登记制度;三是成为全国首个拥有两个海洋保护区的县;四是建成东南亚最大的水产品交易市场——新中国水产城;五是水产品加工园区规模走在全国先列;六是象山齐心活鲜水产专业合作社运销网络及运行模式全国领先;七是渔业安全信息化系统全面建设走在前列;八是建成全国首个拥有先进设施和管理系统的县级海岸带管理中心;九是南美白对虾全大棚养殖示范点全国领先。)二是加快引进临港装备业。依托港口岸线优势,适时培育发展临港装备、新型能源、船舶制造等为主的临港工业,优化产业结构。2008年临港工业产值突破90亿元,对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60%以上。三是大力发展休闲滨海旅游业。充分发挥“海洋、生态”特色,打造“长三角滨海休闲目的地”,初步形成了“一带四区”旅游发展格局,进入“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行列。(待会具体介绍)四是努力培育物流海运业。高起点编制港口布局规划,主动把象山港开发融入“宁波—舟山港”发展规划。依托宁波港大吞大吐的优势和集散功能,积极发展海洋运输业,2008年总运力达41万吨,集装箱运力居全省第一。

(三)坚持基础通海,改善发展环境。近年来,象山按照“城乡一体、海陆联动”的思路,以改善开发条件、畅通对外联系和增强产业承载能力为出发点,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关系海洋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工程。一是加快交通网络建设。以构建外联内畅、海陆一体的交通网络为目标,积极建设海陆交通网络体系。象山港大桥及 接线工程已于去年动建,铜瓦门大桥、三门口大桥等一批海陆交通工程建成使用,全县累计建成各类码头110座。二是加强水电网络建设。按照“内建外引”要求,积极开辟境外引水渠道,上张水库、军民塘水库、白溪引水工程等一批水利设施项目建成或基本建成,总投资超20亿元的城乡区域联网供水工程启动实施。同时,加大电网建设改造力度,2座110千伏输变电投入使用,1座220千伏、4座110千伏输变电正在加紧实施,为海洋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三是加强滩涂综合利用。通过“内控外拓”,积极拓展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大目涂围垦一期1.5万亩、白岩山盐场1万亩、昌国盐场7000亩土地资源,增加临港工业建设用地。利用象山港、石浦打鼓峙、鹤浦岸线资源,建设三大船舶制造基地。加强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加快推进大目涂二期等8项围垦工程,大力实施标准农田建设和宅基地整理。

(四)坚持环境护海,促进和谐发展。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加强海洋监管,加大保护力度,促进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强海域使用管理。坚持依法管海、科学用海,严格用海项目审批,加强源头管理。加大跟踪监察,严防用海单位多占用、乱占海域,有效地遏制了违法用海现象。二是加强海洋渔业资源保护。认真执行《渔业法》,打击非法捕捞作业。加强韭山列岛保护区日常管理工作,严禁一切破坏岛礁及其它海洋资源的行为和活动。三是加强水产养殖加工管理。创建国家级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区——宁波象山县梭子蟹 生态养殖示范区,改造标准化池塘307公顷。开展渔业科技入户工程,严禁使用违禁药物和“三无”药物。创建全国第一个水产品循环加工园区,建成专业污水处理厂,推行清洁生产。四是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加强沿海全潮监测、赤潮监测,严格按照CMA要求运作,并结合港口渔船安全检查,规范石浦港等废油回收船生产行为。

三、象山发展海洋旅游的几点做法

象山旅游业从1997年起步以来,充分依托“海洋、生态、文化”优势,始终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全民参与”,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大力度促销,走出了一条具有象山特色的旅游发展之路,一跃成为长三角重要的滨海休闲旅游目的地,2008年接待游客53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52亿元,被命名为省旅游经济强县。

(一)坚持政府主导,营造合力兴旅氛围。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牢牢把握旅游发展规律,发挥政府在规划、产业政策、项目推进、市场促销和行业管理上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合力兴旅的体制机制。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创建旅游强县、打造休闲象山的若干意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从原来的700万元增加到2000万元,引导推动旅游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组建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完善旅游协调议事机制和相关制度,健全县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项目联合审批等项目推进机制,建立“风景与旅游一体”的旅游管 理体制,成立旅游综合执法和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合力推进旅游经济发展。通过持续强化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战略,“创建旅游强县、打造休闲象山”已经成为各地各部门强势推进的“一把手”工程,全县旅游企业自我加压、加快提升的发展工程,全社会广泛关注、全民参与的和谐工程,真正形成了全县上下合力兴旅的良好局面。

(二)强化规划引导,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象山滨海风光优美,“渔、港、岛、滩”等旅游资源丰富,拥有 608 个岛礁、800 公里海岸线和华东地区少见的大批陆岸沙滩;植被葱郁、空气清新,大气负氧离子浓度每立方厘米高达 14700 个,达到国家一级度假区标准;海洋人文景观众多,海产资源丰饶,是华东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最佳地区之一。近年来,我县整合全县旅游资源,加强对规划管理和资源保护工作。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相继出台了加强资源保护的相关规定,落实资源保护专项经费,使资源保护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投入400多万元先后编制完成《象山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象山县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等总体和专项规划。在编制旅游规划过程中,我县着眼于高起点,注重借鉴吸收国外著名的滨海旅游区的先进理念和做法,并与全省、宁波市旅游规划相衔接,努力使象山成为全省、宁波市滨海旅游的重点和亮点。全县已初步形成了“一带四区、八大休闲产品”的旅游发展框架。

(三)树立特色精品理念,推进旅游业态转型。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牢牢把握旅游发展方向,牢固树立特色精品理念,充分利用和发挥象山独特的滨海自然资源、海洋文化和生态优势,大力实施旅游精品工程,加快推进旅游业态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转型。完善提升传统景区功能,松兰山旅游度假区、中国渔村、石浦渔港古城成为全国AAAA级旅游景区、象山影视城成为全国十大影视拍摄基地。积极发展高端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创新根植于象山独特海洋文化而形成的“三月

三、国际海钓节、中国开渔节、象山海鲜节”四大旅游节庆模式,打响了“春踏沙滩夏海钓,秋看开渔冬品鲜”的节庆品牌,国际海钓基地、中国渔文化之乡、“海鲜王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举办首届中国体育休闲露营文化节,建成松兰山汽车露营示范基地、中国渔村汽车露营标准基地;投资4亿多元的集绿色休闲、滨海度假、体育运动为一体的户外高端体育休闲项目落户建设,半边山旅游度假区、海洋休闲旅游、风情渔港等一批建设档次高、带动能力强、文化底蕴深的休闲旅游项目正加快建设。通过大力推进旅游业态的转型,旅游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先后成为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和全国生态旅游百强县,并呈现出游客吸引力增强、旅游旺季时间延长、过夜旅游者增多的良好局面。

(四)强化整体包装,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在培育旅游亮点的同时,我县围绕 “ 立足本地,主攻华东,拓展周边,面向全国 ”的思路,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 和良好的旅游投资环境,打响了海洋旅游品牌,有力地提升了城市知名度。通过挖掘和提炼,形成了 “东方不老岛、海山仙子国” 旅游主题形象。今年3月,我县还邀请杨澜出任我县旅游形象大使。我县已从单一产品推销提升为把象山整体作为旅游目的地来打造,把现有的松兰山、中国渔村、石浦渔港古城、影视城等景区优势整合,深入上海、苏南、衢州、义乌等旅游市场进行推介和促销,积极参加省、市政府组织的各类旅游交易会,与各地旅游界进行恳谈,强化合作,开通了象山至上海、杭州的海鲜之旅直通车,尤其是去年以来上海市场拓展明显,去年我县连续七周蝉联“上海中短线出游排行榜”冠军,象山旅游市场已成为长三角县级城市市民首选的旅游目的地。

(五)统筹协调发展,致力旅游富民。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实施旅游惠民工程,全面激发群众参与旅游、开发旅游的热情,扩大旅游富民效应,促进群众收入增长。坚持把旅游发展与相关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着力打造“吃象山海鲜、住滨海酒店、行生态通道、游黄金海岸、购象山海珍、娱海洋文化”的产业链条,提升旅游开发价值,游客人均消费突破千元,旅游“六要素”占总消费的80%以上。坚持把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鼓励引导农村因地制宜发展农家乐、渔家乐等乡村旅游,2008年接待游客41.2万人次,综合收入达3.1亿元。坚持把旅游发展与农民转产转业结合起来,加大农民培训力度,促进农民从事旅游 及相关产业,全县旅游直接从业人员7000余人,相关产业就业人员4万人。

四、象山发展现代农业的几点做法

近年来,以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创新发展理念,加强科技推广应用,推进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先后被命名为省首批特色农业优势产业综合强县、果品和水产养殖产业单项强县。200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59.3亿元,位列全省各县(市、区)第2位。

(一)抓特色,培育主导优势产业。立足资源优势,优化区域布局,因地制宜开发特色产品,大力培育农业主导优势产业。按照“优一产、强二产,兴三产”战略,优化调整传统种养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扶持发展农产品直供销等现代物流方式,培育壮大休闲观光农业,着力推进农业产业的转型提升。着力培育梭子蟹、南美白对虾、大黄鱼、紫菜、柑橘、浙东白鹅、杨梅、外销蔬菜等“7+1”龙型产业,促进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2008年“7+1”产业实现产值14.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4%。依托特色农业规模优势,大力开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带动科技示范基地建设。“7+1”龙型产业面积超过12万亩,5000亩以上联片基地2个,创建市级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个、科技星火示范基地3个、特色农业产业强镇3个。积极鼓励农村土地流转,建立土地流转县、镇、村三级服务平台,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 快农业规模化经验营。2008首度实现土地流转总面积11.3万亩。

(二)扶龙头,壮大市场经营主体。实施“强龙兴农”工程,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市场经营主体,构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一方面,研究制定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优惠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实施技改和现代化生产流程建设,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重点发展和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全县3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连接种养基地8万余亩,带动农户10万余户,全县85%的农业生产基地和90%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另一方面,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其特有的民办性、合作性和专业性等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功能齐全的服务机制,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规范化专业合作组织已达94家,联系带动农户3万余户。

(三)树品牌,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做大做强做精优势品牌,提高象山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一是发展精品农业。大力培育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及加工产品,提升农产品品质,重点发展精品农业,着力打响我县十大名牌农产品和“一业一品牌”。二是打造统一品牌。整合品牌资源,严格标准,强化管理,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及行业组织申请、注册和使用农产品证明商标和原产地标识,鼓励申报国家、省市级知名商号,打响“象山鲜、象山红、象山绿”三大区域地方优势品 牌。目前,我县的省市级名牌产品达25个。三是创新市场营销。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在县内建立农产品专业市场,打造区域性农产品交易集散地。依托中国开渔节、象山海鲜节等平台,通过参加农博会、设立专卖窗口等途径,发挥农民信箱、产品推介网等网络资源优势,进一步打响农产品品牌,拓宽市场渠道。目前,我县在全国各地的农产品专销市场30余个。

(四)优服务,健全为农服务体系。针对农业开发缺技术、缺信息、缺资金等问题,强化支农服务。全面推进与浙江大学的科技合作,组建科技队伍下乡服务,加大农技的推广力度,发展农业科技示范户50户。围绕主导产业强化培训,形成以一项产业、一个基地、一个协会、一批企业、一群农民的“五个一”培训格局。引导农业机械化应用,全县农机总动力140万千瓦。建立农经信息网,农民信息注册用户超过1.5万名,启用率达90%。推行“以险养险”的农业政策性保险,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创新金融支农方式,努力缓解农户贷款难问题。县财政专门安排500万元成立农业小额贷款担保中心,专门出台政策鼓励金融支农产品创新。目前,我县在开展信用户贷款、联保贷款、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等基础上,创新金融产品,发放“金穗惠农卡”,探索试行开展农民住房抵押贷款、渔船捕捞权证抵押贷款、林权抵押等贷款,并与县委组织部、团县委、县妇联联合开展党员创业、青年创业、妇女创业小额贷款。同时,开展信用镇、信用村及信用户建设,在利率上给予优惠。

7.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情况介绍 篇七

开始进入产业化

现代生物技术是指借助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物理学、信息科学等手段,研究、设计、改造生命系统,改良生物,创造新的物种,或供助工程学手段生产人类所需的生物产品的高新技术。

中国现代生物技术研究从1980年前后起步。由于重组DNA技术的突破,生物技术的应用已遍及农业、食品、医药、卫生、化工、环保、资源、能源、海洋开发等各个领域,为解决人类的食物、健康、资源、能源、环境等重大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20年的努力,已经¬研究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一批转基因植物如抗棉铃虫棉花。德国科教部认为:1997年世界生物技术产品销售额已达940亿马克,预计2000年可达1850亿马克。

中国生物技术已经¬形成产业,截至1997年中国现代生物技术销售额忆达130亿元,约为1987年的50倍,目前中国已有一批转因动植物、单抗诊断试剂、基因工程疫苗等技术产品已获准上市,或处在不同的研制阶段,陆续进入商品阶段。这些生物技术产品对于乙型肝炎、痢疾、恶性肿瘤等的治疗和临床试验都很有价值;对棉花、甜椒、番茄的抗病虫害,耐贮藏,产生良好的效果;对于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番木瓜、烟草、马铃薯等作物的转基因试验和商品化都已产生积极的效果;这些作物的单倍体植株育成了高产、优质、抗逆、早熟、抗病的新品种,到1997年底小麦、水稻的单倍体新品种已增产粮食7亿公斤。中国已经¬建立了葡萄、甘蔗、梨、棕榈藤、泡桐脱毒快繁生产线。利用胚胎工程提高良种牛、羊的繁殖力已进入商品化阶段。在农业上使用抗生素,防治病虫害已开始大面积推广。在生物肥料方面,中国正在大力推动由固氮菌、磷氮菌、钾氮菌和有机肥料复合制成的微生物肥料,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在传统的发醇产品中,如啤酒、味精和柠檬酸等的生产中应用了生物技术改变工艺,提高质量、简化了后处理,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技术和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用于诊断肝炎、肠道病、性病、细菌感染的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中国利用生物技术首创了各种病毒的快速诊断试剂,已在全国推广。利用P53基因蛋白指数诊断各种癌症病变的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中国正处于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化大发展的初期阶段。21世纪初叶,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将出现一个科研成果进入产业化、商品化的高峰期。

亟待资本整合

8.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情况介绍 篇八

(2012年4月5日)

定西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过渡地带,特殊的地形地理条件、气候资源和多样性生态环境,与中药材生物学特征相吻合,适宜道地、优势地产中药材的生长发育,更为发展中医药产业提供了先决条件。定西自古就以“千年药乡”著称,是全国“道地”、优势地产中药材的重要主产区之一,岷县、陇西、渭源还分别被命名为中国当归之乡、黄芪之乡、党参之乡。据《汉代医简》、《居延汉简》等文献记载,岷县所产当归入药已有1700多年历史,世称“岷归”,在中药配方中有“十药九归”、“十方九用”之说,并素有“岷归甲中华”和“中国妇科人参”之美誉。陇西等地所产黄芪,被称为芪中精品。渭源所产白条党参,因品质优良而闻名远近。目前,全市共有各类中药材品种资源439种,在全国统一普查的363个主要品种中,定西就有135种,占37.2%;常用的130多个品种中,定西就有97种,占75%。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中药材资源比较优势,明确提出打造“中国药都”战略目标,并从种植、加工、市场流通、规划建设园区等诸多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推动中医药产业步入标准化种植、规模化贮藏、精深化加工、市场化营销的发展阶段。

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连年稳定在110万亩左右,占甘肃省的44%、全国的8%;三大主栽品种当归、黄(红)芪、党参面积分别占全省的73.6%、70%和65.2%,全国的60%、20%和40%。中药材总产量16.88万吨,占全省的33%、全国的4%;中医药产业总产值46.5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9.5亿元、加工业产值13亿元、流通企业销售产值23亿元、中医中药门诊收入1亿元);农民人均从中获得纯收入54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近20%。岷县、陇西、渭源等中药材种植面积较大的县,农民人均中药材产业收入超过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中医药产业已成为我市农民增收、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目前,定西在打造“中国药都”方面已形成了五大优势。

一是良种选育优势。全市已成功选育出当归、黄芪、党参三大中药材新品系8个,并通过省级成果鉴定。当归新品种(系)示范种植已占到40%,黄芪、党参新品种(系)示范种植均占到50%,起到了十分显著的提质增产作用。2011年,建设原种标准化生产基地150亩、种子标准化生产基地1.18万亩、种苗标准化生产基地2.16万亩,初步实现了中药材种植良种化。同时,对岷归2号,黄芪2号,渭党2号等新品种种子,通过神州8号进行了太空搭载,有望选育出更高产、更优质的中药材新品种。

二是标准化种植优势。2011年,全市种植中药材108.91万亩,其中当归26.29万亩、党参31.15万亩、黄(红)芪25.0

1万亩。共建成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44.7万亩,占种植面积的40.1%,形成了以岷县当归、陇西黄(红)芪、渭源党参为代表的3个特色优势种植带。制定推行中药材省级无公害质量安全标准16项,中药材标准化GAP标准4项,当归、黄(红)芪、党参、甘草等符合GAP种植规范的操作规程(SOP)12个。

三是科技研发优势。引导中药材加工和制药企业与中科院兰州化物所、成都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甘肃中医学院等科研院校建立了广泛的联系,联合组建成立省、市级中医药工程技术中心4个,实施中医药科研项目39项,已有17项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开展了以当归、党参、黄芪为主的新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有机肥施用等各类田间试验54项,均取得了较理想的结果。先后完成了土壤样品的农药残留测定及一批功能食

品、保健品配方工艺技术研究和药品前期研究等科研开发工作。

四是产业集聚优势。规划建设了甘肃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等5个中医业产业园区,共引进企业37家,其中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园区引进一方制药、千金药业、丽珠参源等18家知名药企,5家已全面建成投产。全市较大规模中药材加工企业已发展到96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3家,年加工中药材9万吨,占中药材总产量的53%。扶正制药、陇原中天、岷海药业正在加紧上市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2011年,全市中医药加工产值达到13亿元,实现利税2.4亿多元,产品已发展到中药饮片、中

药半成品(标准提取物)、中成药、保健品、美容化妆品等多个系列。

五是仓储物流优势。全市已建成陇西文峰、首阳和岷县“当归城”等6个大中型中药材专业市场,年交易中药材30.5万吨,交易额33亿元,销售网络遍及全国31个省市和东南亚国家及地区,成为国内仅次于亳州的第二大中药材市场。培育了以陇西惠森为代表的23家千吨以上现代物流仓储企业,全市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25万吨,仓储品种320多个,年仓储周转量达50万吨。特别是2011年引进康美集团总投资15亿元的集仓储、物流、加工、电子商务及期货交易于一体的物流园区项目,建成后,全市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将达到80万吨、交易量100万吨以上。

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化层次低,对财政的贡献小,有些地方仍然处在原始加工和原料输出的低值低效水平;中药材生产管理比较粗放,GAP种植规范尚未全面实施,原料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医药产业园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机制建设比较滞后,承载能力不强;加工企业规模小,机械化生产程度低;中医药企业融资难,流动资金缺乏;中药材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市场设施落后,终端市场网络不健全,交易服务功能不强。

“十二五”时期,我市将按照“绿色、道地、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大中医药产业开发力度,围绕打造“中国药都”,建设“六大体系和一个园区”,即中药材标准化生产体系、中药材流通体系、现代中药加工生产体系、中药现代化研究开发体系、质量安全监测和信息服务体系、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体系和中医药循环经济园区。经过5年努力,全面提升定西中医药产业效益,初步形成“中国药都”规模效应,把定西建成国家中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中医药加工和现代制药基地、中药材现代物流集散地、大宗中药材价格形成中心、现(期)货交易市场和中医药循环经济示范区。到2015年,全市中药产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增加值达到3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5%以上。使中医药产业成为定西市的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医药作为一项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朝阳产业,需要各方特别是工商界悉心打造。为此,定西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市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意见》、《加快工业企业发展扶持办法》、《循环经济产业园企业入园优惠政策》和《关于进一步推进工业跨越式发展的意见》,为入园企业从土地供应、信贷支持、税收减免和科技支撑等方面给予最大优惠和支持。在基础保障上,将提供“六通一平”(即供水、排水、供电、道路、通讯、有线电视通和土地平整)的基础设施。在管理服务上,园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凡入园企业办理注册登记和开工前所需的项目审批、土地征用、通水通电等相关手续,均在园区内办结。在财税政策上,凡入园企业固定资产一次性投资额在1000万元—3000万元、3000万元—5000万元、5000万元—1亿元、1亿元—2亿元、2亿元以上的,分别享受1年、2年、3年、4年、5年的试生产期优惠。对高新技术制药企业,均按15%的低税率

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从事药用植物初加工的企业,暂免征企业所得税。在土地使用上,对入园企业固定资产一次性投资超过5000万元(不含征地费)、土地投资强度在每亩100万元以上的,土地出让金由所在地政府安排用于企业基础设施建设、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在规费政策上,对入园企业免缴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墙改基金、供水基建设施费、用水指标费和征地管理费,实行建设建筑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同价政策,对各类审批性事项收费,实行“零费园”政策。在产业扶持上,每年筹措5000万元以上资金用于中医药产业发展,从地方财政筹措1000万元以上资金用于中医药产业园区等基础建设,对生产能力在1万吨以上、通过GMP认证并投产的企业,以及新建的中医药高新技术企业,积极报省争取资金扶持。

9.县工业经济发展情况介绍 篇九

盛夏时季,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盐津,今天迎来了一衣带水老大哥县的各位领导莅临检查指导工作。这是xx、xx两县人民世代交好的硕果,是互传信息、加强沟通、共同促进的延续,同时也是对我们工作的极大鞭策和鼓舞。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以及36万各族人民向各位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向各位领导简要介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基本情况。

一、基本县情

xx,因曾拥有盐井产盐并设渡口渡汛而得名。古为僰人居住地。1917年正式设县,定名为盐津。自古为中原入滇要道,是云南通往四川的北大门之一,素有“滇川门户”之称。全县总面积2091.5平方公里,辖9乡3镇。2003年末,总人口36.59万人。县城座落于关河两岸狭窄的斜坡峭壁地带,海拔464米,总人口近3万人,分为老县城和黄葛槽新区两个片区。老城区占地39公顷,新区面积41公顷。昆水公路、内昆铁路从南至北穿城而过,尤其是内昆铁路在老县城有1802米隧道,被喻为全国唯一通“地铁”的县城,而今正沿昆水公路在新老城区之间构建独具特色的“十里长街”。

就全县而言,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地理气候条件特殊。县境内地势起伏较大,山势徒峭,重峦叠嶂,沟壑纵横,山势以高中山为主,呈南高北低状。最高海拔2263米,最低海拔330米。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山地立体气候,夏季炎热,冬季湿润、偏暖。年平均气温17℃,降雨量1226.2毫米,日照957.6小时,无霜期328天。

二是区位交通优势明显。盐津地处滇川结合部,位于云南东北部,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承袭古代文明,盐井渡(今县城)早在清朝时期已发展成为滇东北与四川西南结合部的政治、军事、文化重镇和物资集散地,历来商贾云集,商贸繁荣。省道昆水公路纵贯县境4乡3镇70余公里,内昆铁路设有4个客货站场,随着盐电公路、麻水公路的改造和普桧公路的修建,周边县区大量的人流、物流将从这里集散。这里还是长江经济带、攀西——六盘水经济区的腹心地带,是金沙江流域片区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重点工程溪洛渡、向家坝电站建设的前沿,区位优势较为明显。

三是民族文化底蕴厚重。秦开“五尺道”后,盐津随之演变为“南方丝绸之路”的重镇。长久的商贸过往、人员交流,促使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夜郎文化、巴蜀文化与滇中文化在此交汇融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川半”文化,文化的沃土孕育出勤劳淳朴、顽强不屈的盐津人民,造就了一批知名度甚高的专家、学者和文人墨客,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饮食文化习惯。厚重的文化底蕴不仅展示着盐津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更是做大文化产业的源泉。

四是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铸就了盐津山上有资源、地下有矿藏、沟里有能源,是一块亟待开发的宝地。矿产资源有无烟煤、铁、铜、硫、石灰石、石英砂、方解石等10余种,其中无烟煤储量约6.5亿吨,石灰石遍布全境,不仅储量丰富且品位甚高。水资源有大小河流溪沟5063条,其中常流不断78条,水能蕴藏量65万千瓦。旅游资源有以唐袁滋题记摩崖、秦开“五尺道”、僰人悬棺、西汉墓群、宋阿趵王墓、三宝山石刻、夷都山遗址为代表的人文景观;有莲花溶洞、长胜溶洞、三股水倒流瀑布群、白水江漂流、朝天马云霞、老黎山佛光、白老林瑞气、天宁寺钟声以及独特怪异的天生桥、喊泉、活石头等自然景观。森林资源有用材林26科63种,经济林果以茶叶、蚕桑、五倍子、竹类、黄柏、杜仲、干果为主,特别是在茶叶和五倍子的开发上,“苗岭碧芽”、“摩崖银毫”、“苗岭松针”、“靓颜苦丁茶”等茶叶品牌和“天林”牌系列单宁酸产品已获国内外大奖或评为质量信得过产品。生物资源有乌骨鸡、油菜、蔬菜黄瓜、薇菜等,尤其是盐津乌骨鸡享有“肉之首、药之冠”的美誉,其营养和药用价值均超过泰和乌鸡,是极具开发价值的特色产业。

五是生态环境较为良好。优越的气候条件,塑造了盐津较好的生态环境。据1990年森林资源调查显示,全县有林地129万亩,占总面积的42.3,其中原始森林达10万亩。通过数年实施长防、中幼林扶育、封山育林、天保、退耕还林等工程,目前全县林地已上升到162.8万亩,植被覆盖率达53.7,森林覆盖率达41.8。

近年来,县委、政府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全县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2003年,实现盐津生产总值54360万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第一产业增长2.4,第二产业增长26.5,第三产业增长13。完成工农业总产值51146万元,固定资产投资23050万元,个私经济增加值22947万元,地方财政收入23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3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875元。尤为可喜的是,两年来共与

外商签订合作项目43个,协议引资29.0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94亿元。

二、战略选择

党的十六大后,我们围绕中央、省、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切实深化县情认识,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在广泛调查研究、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完善了“营造滇川通道,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工业进程,创建乌鸡之乡,兴建城

乡集镇,开发旅游资源”的发展战略。结合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交通优势和后发优势,确定了将盐津建成“交通枢纽县、生态屏障县、能源建材县、乌鸡基地县、过境旅游县”的定位目标。同时,绘就了盐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分三步走的发展蓝图:第一步,到2007年,国民经济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实现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第二步,再经过10年努力,进一步打牢发展基础,基本消除贫困,县域经济整体势力不断增强;第三步,到2020年经济发展赶上全省中等县水平,与全市全省同步进入小康。

为实现这一历史性的目标任务,扎扎实实走好建设小康盐津的第一步,我们认真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难点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明确提出了本届县委、政府的工作思路和奋斗目标,提出了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抓发展、调结构、育支柱、攻扶贫、增投资、重引资、促改革、兴科教、强党建、保平安作为任期的主要任务,举全县之力,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狠抓工作落实,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圆满实现。

当前,我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竞争优势。第一,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处于金沙江流域片区开发和攀西——六盘水经济区的腹心地带,置于“两站”建设的前沿,同时有滇川、昆水公路和内昆铁路贯穿县境。第二,资源比较丰富。煤炭、石灰石等矿产资源分布广泛,水能资源蕴藏丰盛,旅游资源独具特色,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强劲的竞争优势。第三,发展机遇千载难逢。特别是溪落渡、向家坝两座巨型电站的动工建设,以及水麻高速公路、普桧专用公路的全面修建,必将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上述情况表明,盐津加快发展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为此,我们从未来五年的战略选择、工作思路和面临机遇出发,着眼于全县农业人口占大多数、工业基础比较脆弱、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大以及自我发展能力比较低的实际,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做好“农业稳县、工业富县、三产兴县、开放活县”四篇文章,全力构建“两站”建设人流、物流集散枢纽和后援服务基地的发展理念,以此为动力,不断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在“农业稳县”这篇文章上。我们坚持用抓工业的思维来研究农村经济,不断推动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进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坚持不懈地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坚持不懈地加大投入力度,依靠良种良法的推广、耕作技术的改进、复种指数的提高,巩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加粮食产量;坚持不懈地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把发展生态农业、培育主导产业作为重点,切实扩大畜牧、蔬菜、干果、油菜等生产规模,继续培育壮大茶叶、蚕桑、五倍子、竹子、乌骨鸡等五大特色产业;坚持不懈地走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子,大力扶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道路,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小产品与大效益对接,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坚持不懈地推进与重点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技术合作,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打造绿色产品、有机食品,创造名优品牌,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坚持不懈地搞好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政府机构、合作经济组织、企业、个体户等,为生产者、经营者搞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

在“工业富县”这篇文章上。我们在积极构建特色农业支柱产业的同时,突出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切实走好“电矿结合”的工业发展路子,逐步培植一批规模大、起点高、效益好的优势工业企业。从当前实际出发,县委、政府已下定决心抓好以煤炭资源开发为主的采矿业,以水能资源开发为主的水电业,以电石、铁合金生产为主的冶炼业,以水泥、页岩砖、砂石料生产为主的建材业,以优势农产品开发为主的加工业。力争通过3~5年的艰苦创业,使原煤生产达到300万吨,电力装机达到40万千瓦,建成云南省最大的电石生产基地,产量达到20万吨,铁合金达到2万吨,同时使优势农产品加工达到一定规模和水平,形成5个产值上1亿元的工业企业,使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60以上,创税超过1个亿。

在“三产兴县”这篇文章上。我们认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调整现代经济结构,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高县域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盐津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第三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一方面,我们将通过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用“经营城镇”的理念,加快新老城区和沿江沿路重点集镇的建设步伐,让更多的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另一方面,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服务水平,通过各种所有制形式,特别是通过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之不断上规模、上档次,成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在“开放活县”这篇文章上。我们将在现有对外开放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无外不活、无外不兴、无外不强的意识,树牢“大开放、大发展,小开放、小发展,不开放、难发展”的观念,着力解决好重招商、轻服务的问题,用“走出去、请进来”办法,不断扩大开放的领域和范围,借助外力发展自己。重点要对高新技术产业、农业优势产业、现代服务业、旅游业以及所有第三产业实行全方位开放,并通过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环境等措施,广泛吸引外商、外资通过独资、合资等多种形式参与我县的资源开发。特别是力求多让一些有影响、势力强、知名度高的大企业、大集团在我们县安家落户,成为推动盐津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头雁”。

在“两站”建设这个机缘上。我们借助处于“两站”建设前沿的优势,切实打造“通道、集散、补给、休闲”四大功能,全力构建盐津在“两站”建设中的人流、物流集散枢纽和后援服务基地形象。一是狠抓机遇优势,打造通道功能。围绕水麻高速公路、普桧专用公路、盐电公路等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积极支持配合好建设方的工作,切实搞好服务。并借助交通大改造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大县、乡、村三级公路改造和出省通道建设的力度,切实提高运载能力和质量,努力缩短通往外部大市场的时间和距离,促使交通大通道尽快在盐津形成。二是发挥交通优势,打造集散功能。抓住交通枢纽逐步形成必然带来人流、物流和信息流高速增长以及三峡总公司在普洱建设溪洛渡电站专用大型货场等机遇,努力把盐津建成滇川通道上富有活力的物资集散地,同时积极发挥内昆铁路站场的集散作用,促成大物流、大流通、大开放格局在盐津率先形成。三是深挖资源优势,打造补给功能。通过建造“两站”建设最大的生活补给基地,带动电力、煤炭产业和非公经济快速发展;按照远抓林果近抓畜牧的农业结构调整思路,加快优势农产业的开发;大力发展资源开发型产业,推动建筑建材、交通运输、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壮大;强化教育基础,提高人口素质,大力开发劳动力资源,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参与“两站”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四是突出地缘优势,打造休闲功能。利用好地缘优势,加强集镇建设,拉动餐饮、娱乐、休闲、旅游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加强旅游景区景点的设施建设,开发更多的避暑休闲和农家乐度假娱乐场所,实现门类多样、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旅游格局;进一步完善休闲功能,树立起盐津开放、有序、活泼的发展形象,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三、工业发展及招商引资举措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们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内昆铁路开通运营和“两站”、“两路”建设等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切实把支持和发展工业经济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和主攻方向,依靠深化企业改革、扩大招商引资、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等措施和办法,不断推动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壮大,取得了明显实效。2003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758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3。实现工业增加值6153万元,销售收入达到9245.5万元,创税1044万元,占当年地方财政一般收入2322万元的44.98。今年1-6月,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现价)10158万元,同比增长28.3。其中重工业完成7754万元,轻工业完成2404万元;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累计完成5307万元,其他企业完成4851万元。目前,我县的工业涉及矿产资源开发、水能资源开发、生物资源开发以及建材、冶炼等领域,主要工业产品有原煤、水电、水泥、电石、红砖、单宁酸等。应该说整个工业经济已步入了加快发展的轨道。

在招商引资方面,我们有效地利用区位、交通、资源优势,积极营造良好环境,把引进资金、技术、管理作为加快工业发展的牵引力,认真加以探索、研究和实践,极大地促进了八方有识之士来我县投资兴业。到今年6月底,我县共引进外来投资户43家,开发43个项目,协议投资累计29.0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94亿元。项目主要涉及矿产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的开发以及交通建设、市政建设、建筑建材、冶炼、加工等行业。目前,这43个引资项目均已启动。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共12个。一是浙江中大集团开发白水江流域和县城南段关河流域水电项目,计划投资10亿元,建设总装机17万千瓦的五级电站,装机7.8万千瓦的白水江一、二、三级电站已于年初开工建设,现已投入资金3900万元;二是重庆江津鹏程交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我县合资改造盐电公路项目,计划投资1.3亿元,工程已于去年3月全线动工,现已完成工程总量的65;三是镇雄业主陈滔独资开发三股水水电项目,计划投资4000万元建设装机7000千瓦的两级电站,现已投入资金3150万元,第二级电站已建成投产,第三级电站基本完工;四是福建业主吴孝原投资4000万元兴建铁合金厂项目,现已投入资金800万元,一期工程已完工,即将投产;五是四川荣县业主倪泽夫出资开发原煤项目,计划投资1288万元兴建两条9万吨原煤生产线,现已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一、二条生产线基本建成;六是贵县业主周道红投资1260万元兴建红兴电石厂项目,已于去年6月建成投产,目前经营状况良好;七是四川宜宾伊力集团开发县城北段关河流域水电项目,计划投资12亿元建设总装机18万千瓦的三级电站,现已注入资金2050万元,目前项目已进入科研评审阶段;八是山西业主赵光银投资开发上清河流域水电项目,计划投资5100万元建设总装机8000千瓦的两级电站,现已投入资金1820万元,一级电站已建成;九是高县水竹林煤炭公司投资500万元兴建沙坝煤矿项目,建设规模为年产9万吨原煤,现已投入资金500万元;十是贵县业主周道红与宜宾天元化工厂、温州业主杜金明合资兴办红原电石厂项目,计划投资1.3亿元,分三期建成年产21万吨电石的生产线,第一期年产5万吨电石的工程已基本完工,即将投产;十一是昆明顺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老县城滨江路改造项目,协议投资4500万元,现已打入专户前期拆迁资金140万元,目前拆迁工作进展顺利;十二是四川宜宾万泰集团投资开发原煤项目,协议投资2亿元,已到位资金300万元,现正在申办探矿手续等前期工作。

(二)基本做法和体会

1、立足区位优势,抓好工业规划。

随着内昆铁路开通运营,麻水公路、普桧公路的建成通车,盐电公路的改造完工,将在我县形成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这为我县加快工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为此,县委、政府立足大通道即将形成这一优势,抢先研究制定全县工业规划,调整工业布局,迈开了工业发展的第一步。

早在2000年,县委、政府在“西部大开发,盐津怎么办”的大讨论中,就认真地总结了过去发展茶、桑、倍、果、竹5个5万亩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必须走工业化发展的路子,以发展工业来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理念。经几次不断深化认识和修规,现已形成了较为科学合理的工业总体规划。一是工业经济总量发展目标。到200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l.2亿元,年均增长12%;201O年达到3亿元,年均增长20.1;2020年达到12亿元,较2010年翻两番。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标。工业增加值占盐津生产总值的比重(注明:预计时含其它第二产业的增加值),2005年达到26%,2010年达到30%,2020年基本接近50%,工业总产值达到34亿元,人均创产值11万元/人以上。三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2020年达1.3吨标准煤,工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力争达到60%。四是人力资源利用目标。到2020年,工业从业人员达到3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占10%以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工人不低于90%。工业成为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五是工业项目投入目标。2004年至2020年间,工业建设项目的投入,主要靠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来解决。2010年前,每年以21.08%的速度增加投入,2010年至2020年,每年以10.5%的速度增加投入。

2、依托资源优势,做好项目推介。

我县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已探明的水能蕴藏量65万千瓦、煤炭储量6.5亿吨、石灰石储量远远超过100亿吨,且遍布全境;铜、铁、铅、锌、石英沙等矿产资源也有不少;天麻、杜仲、油菜籽、乌骨鸡等生物资源特色较为明显。要发挥这些资源的经济效益,就必须深入研究项目储备和推介工作,让更多的项目进入交易会的桌面和投资商眼界,供其选择。在这方面,近年来我们深挖资源法力,相继推出了大大小小的项目200余个,专门制作《招商引资指南》文本进行推介的项目超过10个,目前已洽谈成功40余个。我们推出的项目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水能资源开发。2010年以前,着重开发白水江、关江、上清河、温沼河的水能资源,力争到2010年,全县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5万千瓦;到2020年,全县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0万千瓦,实现总产值4亿元,创税3300万元。

二是煤炭资源开发。我县现有煤矿生产规模216万吨,2003年实际生产原煤40万吨。2010年以前,主要进行滩头炭砂湾、庙坝茨竹、兴隆凤凰、普洱正沟和盐井芭蕉、花苞、柏树等煤矿的技改,扩规260万吨,确保全县煤炭产量达到350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3.5亿元,创税1960万元;2010年到2020年间,进一步对庙坝、滩头、豆沙万古的煤炭资源进行深部开发,扩大规模,增加产量。

三是以石灰石开发为主的建材产业。2010年以前,拟建黄毛坝年产120万吨的水泥厂,并对石特公司进行技改扩建,进一步提高水泥生产能力和质量。两个水泥生产企业投产后,可实现产值2.8亿元,创税收1400万元。

四是电石化工产业。主要是利用我县水电、优质石灰石资源,走电矿结合的路子,生产系列化工产品。到2010年,电石产量达到20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3.6亿元,创税3240万元;2010年到2020年间,进行电石产品深加工,生产PVC等系列高科技产品,实现产品增值。

五是以铁合金为主的冶炼业。主要是以冶炼铜、铁、铅、锌为主,形成工业群。2010年以前,重点是以生产铁合金为主,同时进行铜选、铅锌冶炼、炼铁,实现工业总产值2.2亿元,创税1200万元;2010年到2020年间,继续扩大规模,提升产品质量,增加效益。

六是农副产品深加工及生物资源开发。主要是对我县的油菜、黄瓜、竹笋、茶叶、乌骨鸡等优势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对以天麻、杜仲、竹荪、黄柏、五倍子等为主的生物资源进行开发,兴建一系列的加工厂。2010年以前,力争实现工业产值1亿元,到2020年,实现工业产值3亿元,创税1800万元。

3、营造良好环境,着力招商引资。

面对财政困难、收支矛盾突出的县情实际,全县上下已经形成共识,盐津经济要发展,单靠微弱的财政投入是无能为力且行不通的,必须走招商引资的路子,依靠外来资金、民间资本的不断注入,才能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壮大县域经济实力。而引进投资商,就需要有宽松的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为此,县委、政府始终致力于改善投资环境,切实为外来投资商提供优质服务,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是营造浓厚宣传氛围。2000年以来,县委、政府通过召开会议、出台政策、发表电视讲话、制作宣传标语等途径,要求全县上下务必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起“你发财、我发展”、“先开放、后管理,先发展、后规范”观念,树立起“守资源就是守包袱,找市场就是找财源”观念。通过积极的宣传和引导,进一步促进了干部群众的思想大解放。

二是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我们在全面贯彻省、市有关投资优惠政策的同时,立足实际,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对外招商引资的若干规定》、《关于加快以商饮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的决定》等文件,对市场准入、征地补偿、税费征收优惠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并明确对引资有功人员要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

三是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有法不依、执法不公是投资者和经营者最关注、最担心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县委、政府明确要求,各级各部门必须在依法办事的前提下,切实把行业法规与地方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结合起来通盘考虑,只要不违背政策法规规定,应尽力给外业投资者、经营者开绿灯,使他们感到盐津的投资执法环境较为宽松。与此同时,我们建立健全了工业发展领导责任制,实行了领导挂钩联系企业发展和目标考核的制度,对重点企业采取了由县监察局挂牌保护的措施,并适时派出检查组对一些执法部门的执法行为进行检查督促。通过不移余力的清理整顿,少数部门执纪执法不公和“吃、拿、卡、要”等行为有了根本的好转,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已在盐津形成。随着《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和行风评议活动的深入开展,盐津的法制环境将进一步巩固和完善。

四是营造高效的服务环境。为使投资者能更快办理项目申报、选址、审批、登记注册等手续,尽快解决基础设施,生产生活用水、用电,子女就学等问题,县委、政府参照(云发〔2003〕5号)文件规定,及时建立健全了行政公示制和办理时限制。对用地手续等的办理明确规定了受理和审批时限,建立过错追究制;设立了投诉热线电话,受理投资经营者对政府及部门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工作作风、收费等方面的投诉,对违纪违法的人员及时查处;建立了广泛的社会监督机制,实行社会评议部门、行风制度,把职能执法部门服务质量、执法行为纳入行风评议和领导干部述职评议内容,组织社会知名人士、企业业主对部门履职情况进行公开评议,并向社会公布评议结果。此外,相关部门还定期不定期到企业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较好地为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招商引资创造了良好的服务环境。

4、突出地方特色,促进协调发展。

水能、石灰石、煤炭是我县最具潜力的资源。为此,我们立足资源优势,提出了“电矿结合”的工业发展理念,初步走出了把水利资源开发与矿产开发有机结合的路子。刚开始,我们成功引进了红兴电石厂,由于受电力供应的限制,设计年产2.4万吨规模的生产线都无法满负荷生产。为有效解决这一“瓶颈”制约,一方面,我们积极与省电力集团加强沟通和联系,争取了与省电网并网和2个110KV、1个220KV变电站的建设项目;另一方面,我们切实引进投资商开发水电资源,通过有关部门的艰苦努力,2002年以来,成功引进了4户投资商对对白水江流域、关河流域、三股水流域、上清河流域进行水电开发,计划建造12个水电站,现正在建设或基本建成的有7个。在电力问题逐步得到解决的情况下,红兴电石厂扩建工程已全面启动建设,铁合金厂即将投入生产。目前,基本形成了电力促耗能工业发展、能耗工业拉动电力企业进步的格局,彼此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共谋发展。与此同时,我们立足区位、交通条件和工业发展实际,正积极把柿子乡规划建设为独具特色的工业园区,以此在全县起到示范作用。再就是,我们的煤炭资源开采,也大都集中在昆水线、内昆铁路沿线的乡(镇),主要是考虑到交通便捷,减少运输成本,有利于煤炭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些工业发展充分体现了地方特色。

我县的工业经济和招商引资工作,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完善,在完善中前进。回顾已走过的路,有五点体会尤其深刻:

第一,思想解放是前提。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思想一变百事变,观念一新百事新。思想保守、观念落后,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我们充分认识到,如果思想不解放,观念不更新,关起门来搞建设,是根本不行的;没有实施大开发的气魄,没有招商引资的良好环境,资源优势就不可能转化为经济实力,盐津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局面。可以说,思想解放的程度,取决对外开放的程度,决定着招商引资的力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

第二,加强领导是基础。能否搞好工业经济和招商引资工作,各级党政领导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盐津县各级党政领导始终把招商引资工作摆在改革发展的重要位置来抓,不仅深入调查研究,加大人、财、物投入,经常督促检查,帮助协调和解决很多困难,敢于和善于打破传统的条条框框,打破既得的利益,开创性地提出了许多符合实际的工作思路和措施,切实加强了对招商引资工作的领导。可以说,没有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招商引资工作是难以开展并取得实效的。

第三,诚实守信是关键。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外来投资商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赚钱。如果没有诚实守信的氛围,尤其没有一个诚实守信的政府,招商时讲得好听,什么条件都答应,等到投资后来个“关门打狗’’,那只能让投资商寒心而去。盐津县提出打造“诚信政府”这一口号,着力建立信用政府机制,严格兑现政策、承诺,全力维护政府的信誉,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让投资商放心。因此,社会诚实守信,特别是政府讲究诚实守信,是扩大招商引资成果的关键所在。

第四,环境优良是根本。实践证明,哪里环境好,资本、技术、人才等就向哪里流动,哪里发展就快。我县之所以在招商引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最根本的一点在于始终把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建立了较好的法制环境和政策环境、服务环境。总的目标就是,软环境一定要软,硬环境一定要硬,努力实现聚集人才、资金、技术、项目、物资的“洼地效应”。

第五,优质服务是保障。如果不能很好地为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即使有一定的优惠政策,也难以长久吸引投资者。只有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坚决制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形成让外来投资者长期、稳定赚钱的良好环境,外来投资项目才能进得来、留得住、上得多、上得快。

10.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情况介绍 篇十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衡水田益生防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郑礼,就是我国研究和产业化推广“以虫治虫”生物防治技术的领军人物。

郑礼,1984年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后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工作至今,1995年获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学硕士学位。郑礼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昆虫学会生物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生物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现主要从事多种天敌昆虫工厂化繁殖技术和农业害虫生物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

1998年起,郑礼率先在国内开展多种天敌昆虫和授粉昆虫的大规模繁殖技术研究工作,他带领团队经过十余年的潜心钻研,终获成功。这项技术的开发成功,打破了国际上的技术垄断,被专家认定为“我国首次研究成功蔬菜害虫天敌工厂化生产及应用技术,开辟了生物防治新局面”,使我国进入多种天敌昆虫和授粉昆虫自主化开发的新时期。

2001年,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和职工共同出资的衡水田益生防有限责任公司注册成立,郑礼出任总经理。在他的带领下,目前公司已经建立了丽蚜小蜂、桨角蚜小蜂、食蚜瘿蚊、甘蓝夜蛾赤眼蜂、广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等天敌昆虫以及授粉昆虫短舌熊蜂的工厂化生产线,建成了10000多平方米天敌昆虫繁殖车间和实验室,年繁殖天敌昆虫150亿头,可供100万亩果菜粮棉等农作物害虫防治需要,年生产熊蜂授粉群10万群,可用于20万亩设施果菜授粉,初步实现了天敌昆虫和授粉昆虫繁殖产业化,生产技术、设备条件和产品质量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现在,这项技术已经在我国北方大面积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农民的广泛欢迎。

郑礼还领导建立了用天敌昆虫防治果菜粮棉等农作物害虫的田间应用技术操作规范和熊蜂授粉技术规范,并在全国各地开展以释放天敌昆虫和熊蜂授粉为核心的果菜粮棉害虫生物防治技术示范推广。目前已建立示范基地20多个,累计示范推广应用面积达100余万亩;还通过印发技术资料、培训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使成果发挥更大的作用,取得了5亿元以上的经济效益。

此外,在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CABI)援助朝鲜项目中,郑礼主持研制开发的用麦蛾卵繁殖赤眼蜂技术和设备出口朝鲜,为朝鲜防治亚洲玉米螟发挥了重大作用。

多年来,郑礼主持完成了国家级、省部级、国际合作重大科技项目10多项;以第一发明人身份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4篇被SCI收录;编写出版专著4部。

郑礼和其团队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亲临示范基地视察,河北省领导曾专程就生物防治工作在研究所现场办公,李振声、张泽、郭予元、邱世邦、张广学等多位院士也对他们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而郑礼个人也因表现突出、成果显著,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2009年,郑礼获得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

11.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情况介绍 篇十一

生物技术、动植物检疫)

4.生物信息技术

生物信息技术是随着基因组研究的发展和相关生物数据的爆炸性增长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它综合运用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等各种知识与工具,研究解决生物信息的获取、管理、分析、解释与应用等各方面问题,特别是阐明和理解大量数据所包含的生物学意义。生物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极大促进对生命本质和疾病机理的了解,并将在生物医药研究和相关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专业面向生物医药研究与生物技术相关产业(包括生物制药、农、林、牧、渔、环保等),培养掌握生物信息技术相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能运用生物信息技术参与生物医药研究或解决生物技术相关产业中的实际问题的高级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包括外语、数理化类、计算机类、生物类、生物信息类、面向应用类等。5.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

目标是培养生命科学与医学发展需要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专业课程设置除公共基础、医学基础和临床医学的主干课程与临床医学专业基本相同外,开设的专业课程有生物物理学、神经生物学、基因组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细胞信号传递、实验动物学、基因工程技术、模式生物研究技术、细胞与组织工程技术等。为扩大学生知识面,还开设了生殖生物学、复杂疾病的分子遗传学、肿瘤细胞分子生物学、神经精神疾病分子生物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选修课。

毕业去向:通过本专业学习,学生既有医学基础理论、一定临床知识又掌握了生命科学前沿知识和现代生物技术。毕业后可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综合医院、及制药业等单位工作。

6.动植物检疫

本专业培养具备动植物检验检疫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国家各级检验检疫部门、动植物产品卫生安全与监督机构、农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及进出口管理部门从事动植物病虫害检验检疫及防治、农畜产品及食品卫生安全检测、动植物保护等方面的技术、管理、教学与推广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动植物有害生物的化验、检测、病虫害防治的基本知识; 2.掌握有害生物的鉴定、识别、监测和控制等方面的方法和技能;3.熟悉国家关于动植物防疫检疫、动植物进出口检疫、农畜产品卫生安全流通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4.了解动植物检验检疫理论与技术最新发展动态,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组织切片技术、生物化学、微生物学、植物病理学、动物病理学、动物卫生检验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虫害检疫、植物检疫、农药学基础、食品卫生检验技术、检验检疫法规等。

12.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情况介绍 篇十二

测控技术与仪器是一门覆盖面很广的专业,其开设目的是为了培养会根据应用需求而设计相应测试仪器的电子工程师。要求毕业生具有电子计算机、专业软件开发和使用有综合的能力,强调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一、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以在中外合资、独资企业、科研院所等部门从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领域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从事自动化精密科学仪器、自动化监测、控制或生产系统的设计开发、运行管理等工作;从事机电、测控、仪器仪表、通信、家电等行业的商贸工作;在高等院校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教学研究工作。

就业方面,目前来看,具有综合技能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

二、深造情况

可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或精密仪器与机械、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等相关专业继续深造。

三、专业特色

每个学校开设这个专业的侧重点也不同。以成都理工为例,主要以设计和应用核测试仪器为主,而西南交大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主要以道路建筑工程方面的测控仪器学习为主。我校的特色为试验机检测与控制、单片机测控系统、嵌入式系统应用于开发。

四、我校该专业简要情况以及2012届毕业生就业企业

我院该专业主要教师拥有赵建玉(专业负责人)、马汝建、刘希民、李聪、张恩平、王小平、杨雪岩、魏军、任宏伟、蒋萍、程金、王新江、郑显臣等一批教学科研能力强、水平高的教师队伍,以及单片机原理、检测技术、嵌入式系统和虚拟仪器实验室等实践教学条件。依托我院2006年建立的“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硕士点。以下为2012届本专业毕业生部分就业企业。

山东奥太电气有限公司

青岛避风港社会保障代理服务中心

山东开泰集团有限公司

青岛东碧机械有限公司

威海电美世光机电有限公司

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三龙实业有限公司

日月光半导体(威海)有限公司

山东万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齐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山东山大华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南方水泥有限公司

青岛热电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魏桥铝电有限公司

山东合力车轮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鲁能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帝业技凯(无锡)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山东渤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青岛德固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积成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13.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情况介绍 篇十三

一、“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简要回顾

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有利时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全区经济总量首次突破万亿元,地 区生产总值2 0 1 0年达到11655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7,6%.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738.1亿元,年均增长29.4%。全社会固 定资产投资达到8972.1亿元,年均增长27.2%,累计完成近3 万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337.3亿元,年均增长19.7%。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5年15.1:45.4:39.5演进为2010年的9.5:54.6:35.9,总体上完成了由农牧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历史性转变。依托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能源、冶金、化工、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六大优势特色产业,推动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三大战略,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增强。区域发展呈现新特点,东部盟市发展加速,呼包鄂地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化率达到55%。

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得到加强。综合运输体系初步形成,公路总里程达到15.7万公里,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10789公里,机场增加到12个。生态总体恶化趋势趋缓,重点治理区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提前完成200to的规 1

划目标,草原植被盖度继续提高。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如期完成国家下达的控制目标,主要污染物减排总量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 01 0年达到17698元,年均增长11.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 5 3 0元,年均增长1 1.2%。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累新增就业114.2万人,基本实现了“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的目标。金区投入近千亿元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群众办了“十件实事”、实施了“十项民生工程”,出台了促进牧民增收、提高低收入群体保障标准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城乡居民普遍受益。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完善煤炭资源配置政策,开征了煤炭价格调节基金。加强与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高标准、高起点引进了一批大企业、建设了一批大项目,深化了与俄蒙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进出口总额增长1.4倍。

二、“十二五”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加快推进富民强区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 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

2主线,坚持走富民强区之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进程,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一)主要国标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 2%以上,地方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金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 2%,城镇化率达到60%,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平均每年超过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削在4.2%以内,总人口控制在2520万人以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5%,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0%,各项减排指标达到国家要求。经过全区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奋斗,使我区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城乡各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二)战略任务和举措

1.建设北方生态屏障。加大生态建设力度,草原植被盖度由39%提高到45%,森林覆盖率由20%提高到22%,逐步构筑北方生态屏障。

2.建设国家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50亿厅,商品粮达到200亿斤以上,形成1 1 00万吨鲜奶、270万吨肉类生产能力。巩固壮大农畜产品加工业,依托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提高乳、肉、绒、粮油等农畜产品加工转化水平,重点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5%以上。

3.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化工基地。煤炭产量达到10亿吨左右,电力装

3机达到l亿千瓦以上,其中清洁能源努力达到能源总量的1/3左右。加快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乙二醇五大国家示范工程建设,依托市场需求,逐步推进产业化。

4.建设国家冶金、装备制造基地。改造提升冶金建材工业,钢铁生产能力达到3000万吨,有色金属生产能力达到800万吨,加工转化率达到50%议上。依托现有龙头企业,着力引进技术装备先进的企业,重点发展机械制造、风电设备、新能源汽车等装备制造业。

5.建设国家沿边开放重要区域。加强与俄蒙的交流与合作,加快建设满洲里、二连浩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巴彦淖尔境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上一篇:夏令营家长简单版的协议书下一篇:“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建筑地基与基础》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