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加工平台打造

2024-10-21

农产品加工平台打造(精选12篇)

1.农产品加工平台打造 篇一

拓宽增收渠道 助推农户增收

——广度乡积极打造低收入农户来料加工增收平台

为进一步拓宽低收入农户创业增收渠道,助推低收农户增收,11月22日,广度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华伟亲自带领乡“低收入农户创业增收工程”办公室人员及来料加工经纪人共6人,到仙居县驻义乌来料加工联络处举行对接会,就进一步发展来料加工事项进行实地考察对接。

今年以来,广度乡积极寻求低收入农户创业增收渠道。截止10月底,广度依托造种养业、转移就业和科技帮扶等三大帮扶平台,已经为全乡600户低收入家庭发展杨梅249亩、药材265亩,发放鸡苗12870羽、种猪29头,转移业人员186人,实现人均增收590元。自9月份开始,广度乡进一步打造来料加工平台,组织全乡7名经纪人参加各类培训及对接活动6次。如王田村来料加工经纪人王国平,在仙居县驻义乌来料加工联络处主任张波的大力帮助下通过对接会已接订单12笔,到11月中旬,实现加工额达120多万元,为50多名低收入农户提供了就业机会。据了解,广度乡已将发展来料加工作为2011年推动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准备在已有的2个来料加工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来料加工平台建设的力度,并将继续加强经纪人的创业指导,力促有一定实力的经纪人通过发展来料加工点走上自主创业之路,实现来料加工的新飞跃,帮助更多的低收入农户实现就业增收。(广度乡--王俊)

2.农产品加工平台打造 篇二

立足资源优势, 构建现代牧业。加快发展畜牧业是解决现阶段农民增收难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举措, 是粮食过腹转化与增值的主要途径, 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 是农业、农村经济再次步入快车道的加速器。

四平是农业大市, 地处世界第二大黄金玉米带, 粮食产量稳定在65亿kg左右, 丰富的粮食资源为四平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市畜牧业实现了从家庭副业到农村经济支柱产业的跨越发展, 从总量扩张到规模化生产的转变。2009年, 全市已建成牧业小区602个, 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8家, 产品达27个系列、318个品种, 全市猪、牛、羊、禽年饲养量分别达到1 141万头、269万头、196万只和1.82亿只, 肉类年产量达到108.7万t, 牧业年产值实现190亿元。

四平市以红嘴农高、梨树曙光加工园、达鑫禽业、斯麦尔食品等龙头加工企业为核心, 以牧业小区、畜禽专业基地为主体, 依托合作经济组织, 集聚各类生产要素, 建立和完善小区、大户与合作组织、合作组织与加工企业之间的联接机制, 把畜产品加工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成一个多环节有机衔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经济体, 构建新型的牧业产业化发展模式。预计到2015年, 全市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20亿元, 形成熟食、方便食品、生物制药、美容保健、服装、皮革、蛋白饲料、有机肥料等八大系列产品, 努力打造东北最大的畜产品加工特色产业园区。

强化载体支撑, 做强精深加工。四平市把建设好梨树红嘴畜产品加工园区作为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的有效载体, 发挥其组织生产、开拓市场、带动畜禽专业基地发展的功能。重点谋划和推进项目建设, 红嘴24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曙光3 000万只肉鸡屠宰加工项目、达鑫2 100万只肉鸡屠宰加工项目已经建成投产, 年产值都在3亿元以上;解决养殖、加工“一腿长一腿短”问题, 引导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全链条、全利用”产品开发战略, 发展精深加工, 延长产业链条, 提高产品附加值, 不断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大力提升园区对现代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目前入园企业达到13户, 在吉猪肉类食品、种猪繁育、帝达饲料、帝达淀粉、红嘴生态农业科技等企业的带动下, 其主导产业呈现出点线成片、连片成带、产业集聚、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园区现已具备年240万头猪和3 000万只鸡屠宰及5万t火腿肠、5万t熟食、10万t冷鲜肉加工能力, 预期工业产值50亿元, 利税9.78亿元。

预计到2015年, 园区生猪屠宰加工能力达到1 000万头, 肉牛屠宰加工能力达到30万头, 肉鸡屠宰加工能力达到5 000万只, 鸭鹅屠宰加工能力达到3 000万只。延伸产业链条, 打造特色品牌。伊通的梅花鹿深加工产业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特色产业, 现有吉云鹿业、宇田鹿业、天兴源酒业、吉宝鹿业等18户专业从事梅花鹿深加工企业, 主要生产鹿茸素、鹿角盘胶囊、鹿胎素、鹿养神系列酒、鹿茸蜜片、鹿胎膏、鹿血粉等七个系列150多个产品, 吉云鹿业作为龙头企业其鹿茸素产能占全国鹿茸素产能一半以上。

伊通鹿业特色工业园区以发展梅花鹿产业为核心, 上游以梅花鹿种源基地为基础, 组建“公司+农户”形式的梅花鹿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扩繁养殖, 下游以梅花鹿系列产品研发为前提, 向梅花鹿深度产业化方向发展。目前, 园区梅花鹿深度产业化技术改造项目已完成投资10 900万元, 已建成梅花鹿自动化屠宰线、鹿茸素生产线、鹿胎素生产线、产品研发中心、鹿繁育基地及露酒生产, 初步形成了养殖链、加工链、研发链、物流链四条完整的循环产业链条。预期工业产值20亿元, 利税3.5亿元。

3.农产品加工平台打造 篇三

年初以來,按照松原市绿色农业基地总的建设要求,乾安县认真筹划,积极落实,申报了“乾安黄小米”“乾安肉羊”和葡萄有机产品三个绿色农产品基地,并采取多项措施,积极推进基地建设。

“乾安黄小米”历史悠久,品质优良,是“国家合格评定质量达标放心产品”、国家地理标识保护产品。目前,乾安县谷子常年种植面积在18万亩左右,有谷子加工企业十余家,创建了“泥林”等省、市名牌,产品远销北京、深圳等地。

为全力做大做强这一产业,乾安县确定了三年内谷子种植面积30万亩、加工能力10万吨的目标,力争使“乾安黄小米”成为松原市第二个“查干湖鱼”。围绕这一目标,乾安县积极抓好生产,进一步提升作物品质,确定了“金谷二号”这一主推品种,并积极引导农民改善种植方式,解决大面积种植制约因素。同时,制订谷子统一生产作业标准,积极引进谷糠、谷草及小米饮料等深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做好品牌营销,力争尽快将“乾安黄小米”推向全国,让人们只要吃小米就想到“乾安黄小米”。

近年来,乾安县通过实施“百万只羊”工程,肉羊产业迅速发展壮大。目前,乾安县肉羊发展到68万只左右,肉羊养殖大户达5500户,引进了乾羊肉羊养殖加工龙头企业,培育出了“乾华肉用美利奴”肉羊新品种,并有望在年底通过地理标识产品认证。

在绿色产业基地建设中,乾安县将继续实施这一工程,通过养殖贷款贴息、可繁母羊保险等一系列措施,推进肉羊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他们制订了《乾安肉羊产业发展规划》,计划用5年时间,饲养品种羊达到150万只左右,年屠宰加工肉羊能力达到100万只。县财政计划每年拿出100万元,重点扶持肉羊产业发展。同时,大力支持鼓励绿色肉羊生产,近期主推“杜泊”和小尾寒羊,远期主推乾安县志华种羊有限公司培育的“乾华肉羊”和乾羊农牧业有限公司培育的“乾安红头肉羊”,以此全面提升乾安肉羊品质,打造乾安肉羊特色品牌,争取到2018年绿色肉羊量达到肉羊总量的80%以上。

发展葡萄种植基地,乾安县有着良好的基础。全县葡萄总面积目前已发展到500公顷,建成葡萄专业村1个、大棚葡萄示范园区9个、储量为7000立方米的葡萄冷藏保鲜库1个、年产10吨的葡萄榨汁厂1个,葡萄树总量发展到290万株。

4.我国农产品加工发展趋势 篇四

作者:佚名点击:1308

中国农业在历经近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已基本完成了“解决十三亿人温饱”这个突破性的历史任务,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加工产业作为解决“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对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综合性影响和引领性作用日益突出,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有效支撑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科技工作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任务。

一、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严重滞后。首先,加工转化能力薄弱,如粮食的深加工量仅占其总产量的8%,苹果为4.7%,柑桔为5%,肉禽类为4%,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其次,加工技术水平低,如工艺与设备落后、机电一体化水平低等;第三是产品单

一、档次低,质量差、整体水平仍以初加工为主;第四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低;第五是农产品标准不健全,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上述问题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也使我国只是农业生产大国,而无法成为农业强国。从“六五”开始,我国就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及时在国家攻关计划中安排了果蔬产地贮藏保鲜技术、罐头品种选育与加工技术等科技攻关项目。“七五”期间,重点对粮食干燥节能技术、专用粉生产技术与设备、植物油连续精炼技术、玉米薯类淀粉加工设备、果蔬贮藏、加工、流通技术等进行了攻关研究。“八五”期间,国家自然基金及各部委科研计划对果蔬产地保鲜、主要农特产品加工技术等主要领域进行了重点研究。“九五”期间,对谷物机械制冷低温储藏技术与装备、果品贮藏保鲜技术与装备、果蔬汁加工关键技术装备与肉类制品综合保藏技术等进行了产业开发研究。通过“六五”至“九五”的攻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一批单项研究成果。如选育了一批农作物专用品种,引进了一批加工生产线,研制了一批加工设备,建立了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工程中心、实验室和示范基地,制定了一批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并推广了一批科技成果,为农产品加工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十五期间我国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发展

十五”期间,为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新需求,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国家高度重视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的科技发展问题,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产品加工业的研发力度和科技投入。在农业科技攻关、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等科技计划中对农产品加工项目给予了重点支持。特别是在国家重点启动实施的12个重大专项中,安排了“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与设备研究开发”、“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奶业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3个有关农产品加工科技发展方面的研究开发项目,科技专项经费的投入达到5个亿,带动地方政府和企业配套资金15个亿,主要用于重大的突破性技术创新,以及对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共性技术创新。同时,国家充分调动和整合科技资源,通过管理创新,有计划、有组织的将863----高新技术研究;重大专项与部级攻关----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研究;星火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技术基金、成果转化基金和农业科技园区项目----技术推广与成果转化研究;UNDP等国际项目----农产品加工能力建设;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项目计划;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技术等多个科技计划系统的进行整体设计,集中力量,形成了一个在应用基础理论、高新技术、关键工艺与技术设备、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产业化开发与能力建设等多个层面,能够有机衔接,协调互动,梯度支撑,高 效运行,整体推进的科技项目系统管理体系,为建立全面支撑农产品加工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科技管理新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文章链接:中国食品机械设备网通过对全国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高技术发展、研究开发条件建

设和科技产业化环境建设等科研计划的有机整合,本着集成强化、协同增效、形成合力、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实施的科技战略方针,将重点放在解决我国农产品加工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和增强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原始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问题上,充分发挥各地方、部门、各承担单位的积极性,快速凝聚起一支国内一流的农产品加工科技攻关队伍。在实现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同时,攻克了膜分离技术、物性修饰技术、无菌冷灌装技术、冷榨技术、浓缩技术、冷链技术等一批农产品深加工共性关键技术;开发了冷却肉、大豆分离蛋白、浓缩苹果汁等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大潜力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建设了一批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化示范生产线;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科学家队伍;储备了一批具有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技术,为全面提升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科技支撑;农产品加工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与示范和快速检测技术的突破,为我国农产品质量的全面提高提供了科技保障。

更重要的是,通过攻关项目的实施和学科建设,我国从事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的科研单位和大中专院校已经超过350家,已初步形成了国家、部门、地方三级较为完善的研发体系。已有近140所高校设立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近100家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能够培养研究生。同时,扶植和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加工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使之成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的先导力量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一大批农产品加工企业相继成立了研发中心,20多家企业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衔接的研究开发体系和联合攻关的有效机制,形成了一支学科齐全、了解农产品加工贮藏发展前沿,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科研开发能力的科研队伍,为开展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示范初步构建起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平台。

“十五”期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农产品加工研究领域科技投入力度最大;涉及的学科范围最宽;研究的领域最广;参与的科技人员和企业最多;技术集成度和产业化程度最高;标准、专利形成和人才队伍建设效果最显著;成果转化速度最快;技术带动和示范效应最明显的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十五攻关,全面缩小了我国农产品加工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部分领域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个别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在科技领域的一次跨越式发展和战略性转变。

十一五期间我国食品加工科技发展态势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国民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快速提高,我国的消费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食物需求正在发生着重大的改变,工业食品的比重在食物消费中正在快速增加,这必然会导致我国传统产业发展重心和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食品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十分重要的独立的产业体系,成为集农业、制造业、现代流通服务业于一体的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极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进程,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1980年至2000年,我国食品 工业年均增长速度约为13-14%。1999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为7828亿,农业总产值为24542亿,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仅为0.32/1。十五期间,我国食品工业年均增长达到近20%,2005年中国食品工业总产值已突破2万亿,是同期中国汽车工业总产值的一倍,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0.55/1。2006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接近2.5万亿,餐饮业突破1万亿(其中约转化40%的工业化食品),2007年将分别达到3万亿和1.5万亿。未来5-10年,我国食品工业仍将以15%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高速发展,到2010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将超过4.5万亿,餐饮业约2.5万亿,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将超过11。我国“食品经济”的概念和地位正在充分显现,食品工业已成为引领农业生产,提升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并进入全面扩张

和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文章链接:中国食品机械设备网

现代食品工业是与人类营养科学、现代医学、食品安全与食品科学,以及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现代制造技术和智能化控制技术密切关联的“现代食品制造业”;是与国计民生和国民的饮食安全与健康及身体素质密切关联的“现代餐桌子工程”。现代食品工业体系的建立与发展,现代食品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形成是现代社会保障食品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应该看到,我国食品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在整体上尚处于粗加工多、规模小、水平低、综合利用差、能耗高的发展阶段。更要注意到近5年来我国进口食品年均增长达30%以上,我国食品的出口产品和国内主要知名品牌与大企业的背后90%是进口技术与设备,拥有13亿人的巨大的工业食品消费市场的中国,已成为了各国际跨国公司直接竞争的大市场。如何避免食品工业在大量引进技术设备和快速发展时期出现的“制造技术空心化”问题,应当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引起国家的重视。

更要注意到,随着世界食品工业向“高科技、新技术、多领域、多梯度、全利用、高效益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发达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将其技术领先的优势快速转化为市场垄断优势,以专利为先导、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手段,不断提高产业技术门槛,并不断以食品安全问题作为国际贸易竞争的技术壁垒,大幅度扩大竞争优势,这就对我国食品工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和可持续发展上提出了十分严峻挑战。因此,食品工业的技术进步已成为我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必须高度重视和长期支持的问题,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长抓不懈的国家战略任务和历史使命。

十一五期间,国家紧紧围绕国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线,根据国际食品产业发展的基本态势,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全面、客观的分析了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基本状况,本着“突出重点与全面发展结合”、“近期安排与长远部署结合”和“整体布局与分类实施结合”的原则,立足“国家战略必争、产业发展必需、技术竞争必备、社会需求巨大”的选择依据,切实抓住与我国国民经济和食品产业发展密切关联,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紧迫性和现实性的重大产业发展问题。本着集成强化、协同增效、形成合力、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实施的科技战略方针,将重点放在解决我国食品工业科技发展问题上,从食品设计、食品开发、食品加工、食品包装、食品安全等层面系统思考,确立以有效支撑产业快速发展和全面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为目标;以技术创新与重点突破为主线;坚持重点突破、市场优先、集成创新、强化协调的设计思路;充分体现科学性、重要性、关键性、实效性、带动性、示范性和可操作性。已在“863计划”、“支 撑计划”等国家十一五科技计划中重点安排了“食品加工”、“食品安全”、“功能食品”、“果蔬贮藏保鲜”、“农产品现代物流”和“奶业专项”等有关推进我国食品工业科技发展多项科技项目。

重点在我国食品工业体系中食品制造工业、食品加工工业、软饮料工业、食品装备制造、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包装材料开发、食品营养评价与质量安全控制等领域,从粮油食品、果蔬食品、畜禽食品和水产食品加工等主要食品加工产业链系统设计,结合食品加工关键装备与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开发,抓住严重制约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聚集优势资源,以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急迫性的产业共性关键技术与重大产品产业化开发研究为突破口,以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为重要手段,立足自主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强化产业技术的集成创新和产业化示范作用。此外,科技部还将积极安排食品工业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尽快建立起以企业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能够不断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与关键装备问题,实现技术成果的“零距离”转化的产业科技创新平台。这是直接服务于各产业快速发展中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迅速提高的有效途径,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和重大举措,是建立新型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一种新思路和新模式。

已有基础:1)我国食品工业技术获得新突破

在“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与设备研究开发”重大科技专项等科技计划带动和示范下,突破了一大批前瞻性、战略性、方向性和前沿性的重大产业共性技术,如膜超滤技术、定向吸附和分子修饰技术等苹果汁加工关键技术;冷链技术、栅栏技术和保鲜包装技术等冷却肉加工关键技术,全面提升了行业的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和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构筑了技术创新平台,构建并完善了主要农产品深加工的标准与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在农产品快速检测技术与设备研究开发和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等研究领域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全面提升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科技支撑。

2)我国食品加工装备制造能力得到提升

我国食品工业装备经过近20年的高速增长,目前已进入产品结构调整,提高开发能力时期。一些现代食品加工新技术也逐步应用到食品工业装备中。例如速冻技术、冷冻干燥技术、膜分离技术、挤压膨化技术、超微粉碎技术、微胶囊技术、微波技术以及电子技术等得到快速发展,整体技术和装备制造水平明显提高;生物工程、超高温瞬时杀菌、冷冻速冻、超临界萃取等一批高新技术在加工企业中得到推广应用。饮料、乳品等行业中较先进的技术装备,已接近发达国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水平,大幅度地提升了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实力。

3)我国食品工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随着食品工业企业的不断发展,部分加工企业的实力也在不断增强。如国内的果蔬加工企业、肉制品加工企业、粮食加工企业等在国内外市场中,已经具有一定影响。企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不断加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主体作用日益显现。我国食品工业的集成创新、模仿创新、跟踪创新和自主创新的能力的不断提高,缩小了我国食品工业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但是,食品产业和农产品深加工的调节器、缓冲器的作用还远没有充分体现和发挥。食品工业的数量、层次、质量、深度还有待加大、拓宽、提升和深化,食品工业的技术、设备和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农产品的综合竞争力还很低,我国食品工业的总体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具体建议1)继续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支持

随着农产品加工业在不断拓展食品领域的同时,正在全方位的向医药、精细化工和生物质能源等多个领域渗透,向“多领域、多梯度、深层次、全利用、高效益、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总体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建议“十一五“期间,要从全局战略的高度上,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的科技资源,从产业化开发和全面提升产业技术的创新能力层面,加强对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扶持力度,尽快扭转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被动局面。

2)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5.农产品加工产业调研报告 篇五

农副产品加工业是指以农业生产的动植物产品及其物料进行加工的工业,按加工对象分,我县农产品加工业主要有粮、油、棉加工、禽畜产品加工、膨化食品加工、白酒及保健产品加工、饲料加工及其他等七类。

一、基本情况

截止2014年3月底,全县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5家,占全县规上工业 17 %,完成总产值6.36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7 %,增加值1.35亿元,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14.8 %。2013年完成总产值29.8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17 %,实现增加值6.5亿元,占全县工业增加值15 %,二、产业特点

我县农产品加工业主要产品为初次级产品,价格较低,经济总量主要靠产品数量带动,产品市场主要是国家政策性储备和本县及周边地区,企业发展速度不快,财政贡献较小(除白酒类外)。

1、粮棉油加工类:在产企业6家、停产企业1家,原料80%左右产自本地,原料的价格影响不大,其产品主要市场来自国家政策性储备,总量变化不大,发展平稳。

2、禽畜产品加工类:在产企业4家,原材料40%左右源自本地基地,购买原材料价格受市场供需因素影响较大,近年来企业主要投入在基地建设上,企业有发展,但速度低于全县平均增长速度。

3、膨化食品类:在产企业5家、停产企业2家,原材料、市场

基本在外,产品更新较快,市场因素影响较大,企业技改投入、产品研发投入较大,2013年及今年增速明显放缓。

4、保健食品类,在产企业2家,原材料产自本地约30 %左右,市场在外,企业技改投入较大,市场全景看好,发展速度较快。

5、白酒类:在产企业2家,原材料来自外地,市场主要在本县及周边地区,发展速度较快,财政贡献较大

6、饲料加工,在产企业1家,原材料80 %来自本地,市场本县及周边地区,生产规模受销售半径影响,发展平缓。

7、其他类:在产企业2家,主要是自来水企业。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我县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不快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企业经营理念的原因、市场供求的原因和对企业的引导和支持的原因,这些因素的影响使企业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

1、生产规模较小加工能力不强。企业普遍存在起点低、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市场占有量小,主要产品很大程度上还处于生产原料半成品和初级产品,产业链条短,骨干企业带动性不强,粮食基本上是稻米加工,棉、菜籽油基本是初榨油和散装油,禽畜产品基本是简单分割分装,膨化食品、白酒等产品面对的也基本是低收入人群,水产蔬菜、水果等加工几近空白。

2、人才缺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特色农产品不突出。由于人才缺乏,企业缺乏技术支撑,核心技术靠与外商协作,缺乏自我创新能力,从而导致加工粗放、工艺落后。如我县膨化食品加工业2010

年前后在本省乃至华东地区均有一定影响和市场占有率,由于缺乏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逐年在开始萎缩。

3、企业原材料缺乏稳定的保障,消耗外地的企业原材料,与当地农民利益联系不密切,乡镇及农民对企业认知程度不高,对地产品销售没有积极性。消耗本地原材料的企业,原材料供应基本上是小商小畈销售给企业,企业与农民之间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严重缺乏专业化、标准化、优质化原材料基地。

4、支持服务企业体系不强,一是标准化建设滞后,质量检测、质量认证、食品研发中心服务有限;二是技术保障体系不健全,缺乏技术手段和农产品加工相结合的体制、机制,技术对企业的贡献率低;三是信息化服务不强,没有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服务平台;四是融资渠道不畅,农产品加工企业,季节性融资量大的特点明显,而企业可供银行抵押的抵押物(主要是企业主土地证、房产证)单一,抵押物评估较低,授信额度较小,加之审批手续繁琐,难以满足企业季节性强资金量大的需求;五是物流滞后,农产品集聚,抛装较多,乡村道路普遍较窄,超高、超宽、超重的限制对企业影响较大。

四、建议

1、优化培育原材料基地,充分发挥我县水稻、油菜籽、水产品养殖、经果林种植等农产品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土地流转,农业产业化等政策支持,统一品种,优化和扩大种、养规模,探索完善“企业+协会+基地+农户”利益联动机制,使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有稳定可靠优质的原材料来源,把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优

势。

2、加大培育地域特色产品和品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以技术标准、健康标准、食品安全、产品标识为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产品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品牌效应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尤为突出,一是要引导企业加强自主研发的同时,培养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通过研发增加技术储备,通过创立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二是要利用周边县市大公司大企业的幅射作用,引导企业与大公司、大企业以及科研院所密切合作与交流,在绿化食品、有机食品、保健食品上下功夫。

3、加速农产品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农副产品加工业的转型升级正在由数量增长向提高内在质量和品种种类方向发展,我县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应在强基固本的基础上,着眼于现有的农产品资源优势,进行深加工,加大招引和支持现有企业力度,在粮油加工上向糠油、棉油、菜油脂化方向发展,并加大对棉短绒、油泥、饼粕等副产品的开发利用,在禽畜加工上向肉松、肉脯、罐头速冻及熟食制品方向发展,在蜂产品上着力推进功能性健康、营养、保健产品开发,在水产品、果蔬(葡萄)的深加工上,加大相关加工企业的招引力度,填补现有空白。

4、加强支持服务,解决企业困难。农副产品加工与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息息相关,也是省对我县工业经济考核的唯一产业,在支持扶持上应给予重点倾斜,一是在招商引资考核上适当提高农产品加工招商项目投资系数;二是在项目用地上优先安排我县优势农产品加工项目;三是在金融服务体系考核上单列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额栏

目,增加对适度放宽农产品加工企业担保抵押条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等考核内容;四是在服务中心开设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技术、质量、安全认证窗口,为企业提供便捷服务;五是增加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技改投资、市场拓展等奖补资金;六是开设我县农副产品网络信息服务平台。

6.农产品加工项目可行性报告 篇六

项目名称:农产品加工项目可行性报告 申报单位:xxx 联系人:xxx 电话:xxx 传真:xxx 编写时间:xxx 主管部门:xxx 撰稿单位:郑州经略智成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撰稿时间:2013年9月2日

第一篇 总论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消费方式的快速转变,消费者对农产品加工制品、快餐食品、休闲食品的需求强劲,拉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高速发展。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总体可以保持年均13%以上的增长速度,到2015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将在现在的基础上实现翻一番,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比将超过2:1。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核心环节。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带动,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相互连接在一起,延长农业价值链、产业链、效益链和就业链,形成较高程度的产业纵向一体化,促进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市场化,进而打通一二三产业,充分调动、诱发和整合储藏、运输、保鲜、包装、营销等相关产业,同时利用生物质 资源制造新的工业品、能源替代品,来为农业母体提供发展动因,把农产品资源优势变为加工曾值后的产品优势,增强了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了农业的产业体系效应,找到了改造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的切入点。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国情下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机制,也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经营方式,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则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建设现代农业的直接动力。第二篇 市场预测

农产品产后的增值潜力巨大。世界发达国家均将农产品的贮藏、保鲜和加工业放在农业的首要位置。从农产品的产值构成来看,农产品的产值70%以上是通过产后的贮运、保鲜和加工等环节来实现的。美国用于采前田间生产的费用仅占30%,而70%的资金都用在采后环节,从而保证了农产品高附加值的实现和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生鲜果蔬产后损耗控制在1.7%~5%之间,粮食损耗低于1%。70年代以来,世界各经济及技术进步的国家陆续实现了农产品保鲜产业化,保鲜规模在意大利、荷兰为60%左右,其它西欧国家为50%,美国、日本高达70%左右。食品工业转化率发达国家粮食在80%以上,果蔬占50%。产后产值与采收时自然值的比例,美国为3.7﹕1,日本为2.2﹕1,我国仅0.38﹕1。发达国家农产品产后加工能力达70%,加工品在膳食中的比例也在70%以上;而我国农产品产后加工能力只有20%-30%,加工品在膳食中的比例不足30%。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粮食、油料、水果、豆类、肉类、蛋类、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但产后加工程度仅为45%,其中二次以上的深加工只有20%,而发达国家则在80%以上。农产品加工与农业产值的比值可以反映农产品的增值程度及其对GDP的贡献程度。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发达国家平均为2.0~4.0:1,而我国只有0.20:1,由此可见,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对本国GDP的贡献程度远远高于中国,这对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是不相配的。

另外,现在农产品加工业中食品工业已普遍成为第一大产业,其产值贡献程度很高。农业与食品工业产值比一般为1:2~1:4之间。

由此可见,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增值程度很高,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发达国家农业初级产品及其食品加工业的产值对GDP的贡献程度,法国、荷兰为5,英国为4,日本为3.4,美国为2.8,中国为1.3。第三篇 资源条件评价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农产品加工发展明显加快。特别是“九五”以来,农业和农村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加工业得到迅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支撑农业发展和竞争、保证农民收益、调整与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与此同时,主要农产品相对过剩现象也日益突出,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市场的繁荣,以致成为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也是实现中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瓶颈”。在主要农产品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后,人们对基本农产品的直接消费趋于下降,而对农产品的优质化和品种的多样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农产品加工能力低下与人们日益丰富的消费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中国人均粮食400kg,仅是美国人均粮食的1/3,然而却出现销售不旺和农民收入锐减的严重局面,关键问题是加工能力的制约。

中国农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迎接入关后的激烈国际竞争,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增加农业的整体效益,成为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需要农产品加工业能有较大的发展,承担起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伟大重任。从农产品的总产量来看,中国主要农产品如粮食、水果、肉类和奶类等已位居世界首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但从农产品加工产值和出El创汇等指标分析,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第四篇 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农业生产处于解决温饱的阶段,因此,对农产品的深加工重视程度不够。致使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缓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利用水平低,产品种类单一

从农产品加工的品种类别来看,国内产品种类较少,品种单调。在粮油加工业中,以专用粉为例,日本有60多种,英国:有70多种,美国达100多种,而中国仅有20种左右;在食用油方面,日本专用油脂达到400多种,而中国仅有几种;果蔬、肉类和乳品加工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2.加工技术设备落后,规模小,加工成本高 先进的加工工艺必须有先进的技术装备来保障,才会生产出高质量、低成本、强竞争力和高附加值的产品。中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尽管引进了一些先进的设备,但整体水平与国外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其原因有机械行业整体水平偏低的因素,也有对引进设备消化吸收不够的原因。同时,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小,中小企业居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名牌企业较少。中小企业管理成本较高,与大企业争原料,又造成大企业设备的利用率降低,致使形成产品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和产品质量不稳定的恶性循环。另外,企业分布也不合理,过分集中或过分分散,会造成产品成本的增加和资源的难以有效利用。

3.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存在认识上的偏见

在生产方面,长期以追求数量为第一目标,忽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造成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调和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也使农业收益低下。膳食结构的优化,国民的营养与健康,都有待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4.技术创新能力低,科技储备不足

中国农产品加工整体上处于初加工多、水平低、规模小、综合利用差和耗能高的初级阶段,技术及装备水平低是最主要的原因。中国科技工作的重点在生产中,80%以上的科技经费和研究力量投入在生产中,对产后领域的科研工作比较忽视,造成了农产品加工领域技术创新能力较低,科技储备、特别是基础性的技术储备严重缺乏。无论是企业还是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普遍缺乏适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和储备,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较缺乏,是中国农产品加工业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根本原因。第五篇 农产品加工项目发展前景

从全球范围来看,安全、绿色、休闲成为人们消费的主流和方向。随着全球人们工作和生活的不断变革,在众多的消费者中出现了有钱无闲的现象,同时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这就使休闲食品逐渐成为一种国际化的趋向。

农产品的初加工方式收益有限,精深加工的效益较高。在我国农产品深加工的过程中,技术是一个瓶颈因素。目前,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有许多核心技术我国企业只是在模仿国外企业的技术,所以我们只能跟在外企的后面,亦步亦趋地模仿,始终得不到高额垄断利润,只是微利。而且,经常出现知识产权的磨擦。在共同争夺中国这片市场过程中,外企不会把核心技术轻易地转让给我国企业。所以,我国企业应加大技术的投入,尽快开发自己的核心技术,以便从对外国企业技术上的依附独立起来,彻底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第六篇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对策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首先应清楚自身的优势所在,要注重利用当地农产品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地域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进行农产品加工。既要着眼于国内市场需求,又要瞄准国际市场需求,不断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数量和多样化、多层次、优质化、方便化、安全化、营养化等需求。1.加大技术引进、技术创新的力度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放到重要位置。在保护和优化具有民族特色风味的传统工艺的同时,加大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力度。大力引进和开发应用高新技术、设备和工艺,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不断培育和提高企业自主开发能力,着重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品质和档次,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把安全和健康食品加工作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重点,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步伐,努力扩大加工企业的规模,培育出一批效益更高、竞争能力更强和带动能力更大的龙头企业;提高蔬菜、果品、水产品精加工、杂粮深加工能力和粮食转化的速度;合理调整农产品加工业布局。不断提高整个农产品加工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促进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向农产品加工增值潜力大、效益高和前景广阔的行业或领域流动。

2.政府引导,综合协调管理,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进步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是一个集生产、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系统工程,要求从原料的生产到加工和销售各环节的协调发展,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化经营为保障。要树立系统发展的思路。采取有效措施,打破部门和地区的界限,成立协调组织,加强对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的领导。3.采取适度规模和产业化经营

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要与原料基地和销售市场辐射半径相适应,不宜盲目求大。要实行“大中小”结合,坚持大、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共同发展,重点扶持一批大中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行产加销一体的产业化经营,促进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型主体。4.发挥区域性优势

因地制宜地发挥本地在资源、经济、市场和技术等方面的区域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提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发展有明显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业,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区域性布局。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低层次恶性竞争和产业结构重叠,比如山东可根据区域性优势重点发展蔬菜出口加工。第七篇 农产品加工项目主要原材料、燃料供应

一、主要原材料供应

1.农产品加工项目主要原材料品种、质量与年需要量 2.农产品加工项目主要辅助材料品种、质量与年需要量 3.农产品加工项目原材料、辅助材料来源与运输方式

二、燃料供应

1.农产品加工项目燃料品种、质量与年需要量 2.农产品加工项目燃料供应来源与运输方式

三、主要原材料、燃料价格

1.农产品加工项目原材料、燃料价格现状 2.农产品加工项目主要原材料、燃料价格预测

四、编制主要原材料、燃料年需要量表 第八篇 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

一、农产品加工项目总图布置 1.平面布置 2.竖向布置

(1)场区地形条件

(2)竖向布置方案

(3)场地标高及土石方工程量 3.总平面布置图 4.总平面布置主要指标表

二、农产品加工项目场内外运输 1.场外运输量及运输方式 2.场内运输量及运输方式 3.场内运输设施及设备

三、农产品加工项目公用辅助工程 1.农产品加工项目给排水工程

(1)给水工程。用水负荷、水质要求、给水方案

(2)排水工程。排水总量、排水水质、排放方式和泵站管网设施

2.农产品加工项目供电工程

(1)供电负荷(年用电量、最大用电负荷)

(2)供电回路及电压等级的确定

(3)电源选择(4)场内供电输变电方式及设备设施 3.农产品加工项目通信设施

(1)通信方式

(2)通信线路及设施 4.农产品加工项目供热设施

5.农产品加工项目空分、空压及制冷设施 6.农产品加工项目维修设施 7.农产品加工项目仓储设施

第九篇 农产品加工项目节能措施

一、节能措施

二、能耗指标分析

第十篇 农产品加工项目节水措施

一、节水措施

二、水耗指标分析

第十一篇 农产品加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一、场址环境条件

二、项目建设和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1.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2.农产品加工项目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

三、环境保护措施方案

四、环境保护投资

五、环境影响评价

第十二篇 农产品加工项目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一、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 1.有毒有害物品的危害 2.危险性作业的危害

二、安全措施方案

1.采用安全生产和无危害的工艺和设备 2.对危害部位和危险作业的保护措施 3.危险场所的防护措施 4.职业病防护和卫生保健措施

三、消防设施 1.火灾隐患分析 2.防火等级 3.消防设施

第十三篇 农产品加工项目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一、农产品加工项目组织机构 1.农产品加工项目法人组建方案

2.农产品加工项目管理机构组织方案和体系图 3.农产品加工项目机构适应性分析

二、农产品加工项目人力资源配置 1.生产作业班次

2.劳动定员数量及技能素质要求 3.职工工资福利 4.劳动生产率水平分析 5.员工来源及招聘方案 6.员工培训计划

第十四篇 农产品加工项目实施进度

一、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工期

二、农产品加工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三、农产品加工项目实施进度表(横线图)

第十五篇 农产品加工项目投资估算

一、农产品加工项目投资估算依据

二、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投资估算 1.农产品加工项目建筑工程费 2.农产品加工项目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 3.农产品加工项目安装工程费 4.农产品加工项目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5.农产品加工项目基本预备费 6.农产品加工项目涨价预备费 7.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期利息

三、农产品加工项目流动资金估算

四、农产品加工项目投资估算表

1.农产品加工项目投入总资金估算汇总表 2.农产品加工项目单项工程投资估算表 3.农产品加工项目分年投资计划表 4.农产品加工项目流动资金估算表

第十六篇 农产品加工项目融资方案

一、农产品加工项目资本金筹措

二、农产品加工项目债务资金筹措

三、农产品加工项目融资方案分析

第十七篇 农产品加工项目财务评价

一、农产品加工项目财务评价基础数据与参数选取 1.财务价格 2.计算期与生产负荷 3.财务基准收益率设定 4.其他计算参数

二、农产品加工项目销售收入估算(编制销售收入估算表)

三、农产品加工项目成本费用估算(编制总成本费用估算表和分项成本估算表)

四、农产品加工项目财务评价报表 1.农产品加工项目财务现金流量表 2.农产品加工项目损益和利润分配表 3.农产品加工项目资金来源与运用表 4.农产品加工项目借款偿还计划表

五、农产品加工项目财务评价指标 1.农产品加工项目盈利能力分析

(1)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

(2)资本金收益率

(3)投资各方收益率

(4)财务净现值

(5)投资回收期

(6)投资利润率

2.农产品加工项目偿债能力分析(借款偿还期或利息备付率和偿债备付率)

六、农产品加工项目不确定性分析

1.农产品加工项目敏感性分析(编制敏感性分析表,绘制敏感性分析图)

2.农产品加工项目盈亏平衡分析(绘制盈亏平衡分析图)

七、农产品加工项目财务评价结论 第十八篇 农产品加工项目风险分析

一、农产品加工项目主要风险因素识别

二、农产品加工项目风险程度分析

三、农产品加工项目风险防范和降低风险对策 第十九篇 农产品加工项目社会评价

一、农产品加工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分析

二、农产品加工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分析

1.农产品加工项目利益群体对项目的态度及参与程度 2.农产品加工项目各级组织对项目的态度及支持程度 3.农产品加工项目地区文化状况对项目的适应程度

三、农产品加工项目社会风险分析

四、农产品加工项目社会评价结论

第二十篇 农产品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农产品加工项目推荐方案的总体描述

二、农产品加工项目推荐方案的优缺点描述 1.优点 2.存在问题

3.主要争论与分歧意见

三、农产品加工项目主要对比方案 1.方案描述 2.未被采纳的理由

7.农产品加工平台打造 篇七

以“沃易购”创新销售模式

该机是双方重点打造的一款时尚智能旗舰手机, 领先其他制式上市, 同时将作为沃易购平台线上首发4G产品做线上预约, 并同步开展产品发布和政策宣贯。值得一提的是, 除了后置摄像头和外观、机身材质以外, HTC One时尚版之前发布的HTC One M8在硬件和系统上都几乎一样。

HTC全球销售总裁张嘉临表示, 相比三星和苹果等品牌的联通旗舰机而言, HTC One时尚版具备时尚的外观、旗舰的配置和更亲民的价格, 将给与用户顶级的移动互联网体验。

在合约方面, 据悉, 此次发布的联通版将支持双卡双待, 中国联通配置了优惠的合约政策, 用户可以选择“购机送费”、“存费送机”两种模式, 消费者可以享受预存话费, 在网两年选择286元/296元档套餐、三年选择186元/196元档套餐即可零元购机的合约政策。

中国联通市场营销部总经理熊昱表达了对该机发布的重视:“中国联通五省‘沃易购”平台同步视频直播本次发布会, 并现场开展沃易购平台渠道商HTC One时尚版‘秒杀’抢购活动, 该机在线上线下的同步发布必将引领智能手机走向时尚新潮流。”

据悉, HTC One时尚版领先其他制式上市, 且是联通4G战略的重要一步。而另一方面, 中国联通要在全国大力推沃易购平台, HTC One时尚版作为沃易购平台线上首发4G产品, 进行了线上预约, 并同步开展产品发布和政策宣贯, 象征意义巨大。

今年销售目标600万部

当然, 为了扩大该机联通版的销售, HTC还全面布局中国联通在线商城、京东商城等电商渠道。以京东商城为例, 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该机就实现130万部的预售量, 目前已有240万用户在线上提交预约订单。“我们希望HTC One时尚版的定制机销量达到600万部, 合约机销售量突破300万部。”HTC中国区执行副总裁郑列则如此期待。

从发展来看, HTC在全球定位高端品牌, 但近几年市场表现不佳。在2014年Q1的时候, HTC销售收入进入一个低点。张嘉临认为, 这是因为HTC去年整合产品的组合并不是最佳, 虽然旗舰不错, 但是其他产品组合没有达到预期。

8.农产品加工平台打造 篇八

1.以科学规划为统领,合理布局农产品基地

松原市在组织开展农业资源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松原市农业发展实际,立足农业基础条件和区域特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制定了《松原市2011~2015年农业发展规划》、《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规划》、《松原市2011~2015年棚膜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大力推进五大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即以扶余、长岭、前郭及乾安部分乡镇玉米产区为重点,建设50万公顷的优质专用玉米生产基地;以前郭灌区、哈达山灌区、拉林灌区为重点,建设20万公顷的优质水稻生产基地;以扶余风沙土区和前郭、长岭西北部苏达盐碱土区为重点,建设10万公顷的花生、葵花、绿豆、芝麻、红小豆等优质油料和杂粮杂豆生产基地;以长岭县三青山、巨宝山和前郭县长龙、洪泉和宁江善友镇为重点,建设2万公顷的脱毒马铃薯生产基地;以宁江区新城乡、经开区兴原乡、农业高新区为重点,建设2万公顷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为使基地建设科学规范,发挥最大效益,以典型带动、参观学习等方式,加强对基地建设主体的管理和指导,制定实施基地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提升基地的规范化管理水平。产业基地的科学规划及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农业规模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为实施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提供了根本的保障。

2.以科技服务为支撑,提高农产品基地技术水平

松原市把提高科技服务水平作为关键性措施,不断提升科技对农产品基地的支撑。一是紧紧围绕农产品基地,推广和转化农业科技成果。几年来,一大批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核心的节本、提质、增效、节能的农业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先后与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中国航天育种中心等多家院所建立合作关系,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为科技顾问,引进、推广和转化农业高新技术成果70多项。其中农产品生物保鲜技术,使农产品的保鲜时间在自然状态下提高了3倍以上,在恒温状态下可提高30倍以上。二是加大技术支持力度,提高科技到田率。建立健全了市、县(区)、乡镇、村屯、示范基地五级技术服务网络,坚持技术服务长期化、经常化、效益化,及时解决农业生产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成立了种植业服务中心,设立了120科技服务专车,建立了专家答疑信息系统。并在基地指派一名专家作为技术负责人,全程跟踪服务,因地制宜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新品种引进选育、高产纪录竞赛等。多次聘请省内“12316”有关专家来到基地,办班讲课、现场答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提高了基地员工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和业务素质,为建设高标准的试验示范基地奠定了技术基础。三是推广和引进新品种,促进产业的提升优化。积极引进美国大红3号、合作903番茄、津优12黄瓜等新品种40多个,推广三茬果菜复种技术、绿叶蔬菜多茬次栽培等技术10多项,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标准进行生产,从而大幅提高了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初步形成了名优新特蔬菜体系、露地和春提早秋延后蔬菜体系、反季节蔬菜体系等多重体系、多样种植的发展格局。

3.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引领农产品基地标准化进程

几年来,松原市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优质农产品基地标准化进程得以推进。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80万亩,推动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不断涌现。“公司+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各类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股份合作农业等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得到创新和发展。一是以基地为平台,龙头企业、市场、专业合作社得以发展壮大。如:以优质粮食及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为平台,做大做强的吉安生化乾安酒精有限公司、红光米业、三青山粉业、民乐农工商总公司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优质油料和杂粮杂豆生产基地为平台的杂粮杂豆产地批發市场得以繁荣,以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为平台的三岔河、八郎瓜菜市场及协会进一步发展。二是以品牌效应为带动,农产品质量大幅提升。全市共有省级名牌产品21个,省级农博会名牌产品65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有机食品78个,绿色品牌58个,无公害品牌99个。全市农产品注册商标已达270个,其中吉林省著名商标37个,前郭尔罗斯大米、扶余老醋、长岭粉条、扶余四粒红花生、乾安黄小米5种产品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实施品牌战略,带动了全市农产品整体质量的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分散的千家万户小生产者联结成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以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产业链,初步实现了农产品生产过程可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

4.以检验检测为手段,加强农产品基地投入品监管

9.如何加强农产品加工企业税收管理 篇九

XXX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总产值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35%,农产品资源极为丰富,玉米、土豆、甜菜、动物毛皮、鲜奶等农产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X县农产品的加工已初具规模,经济效益也比较可观,成为当地经济税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该行业在农产品收购上点多面广、灵活多变,再加上一些企业纳税意识不强,交易的真实性难以掌握,导致增值税进项税额难以控管,行业整体税负明显偏低,成为税收征管工作中存在的一大难题。为此,我局从强化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项税额管理入手,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全面强化农产品加工企业税收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查找问题,剖析根源,积极寻找管理弱点

2010年初,我们对9户较大的农产品加工生产企业作了重点分析,由计划征收部门和税源管理部门联合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销售收入、农产品收购金额、税负进行分析比对,在分析比对中寻找税收管理薄弱环节和突破口。这9户企业2005年销售收入总额为10785万元,而收购农产品原材料成本就高达11544万元,农产品进项税占企业全部进项税的91.71%,实现的税收只有88万元,税负仅为0.8%,其中有3户企业全年零负申报, 长期进项留抵。由此不难看出:该行业税负明显偏低的核心问题是进项税额较大。缘何形成这种反常现象?

为了进一步找准问题的症结,我们将农产品加工企业税收征管作为一个专门的课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并召集有关人员召开了专题研讨会,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税收管理作了认真的研究分析,大家认为:一是农产品加工企业收购对象庞杂,在收购环节开具的农产品收购发票金额、数量和对象的真实性难以掌握。按现行税收政策规定,收购发票由付款方向收款方开具,也就是由收购企业自行填开并进行抵扣,这样就为企业利用少进多开、低进高开、无进虚开等手段虚增进项税额提供了可能;按照规定,农产品收购发票的开具对象仅限于农业生产者销售的初级农产品,但在实际操作中,农产品销售者的身份比较复杂,既有农户,也有农产品经销单位、农产品销售中间人等,对一些不符合收购发票使用规定的对象,企业往往采取弄虚作假的手段,使其开票行为合法化,达到多抵扣进项税额的目的。二是非正常损失不作进项税额转出。农产品在收购、储备、生产环节上因管理不善易发生霉变,极易形成非正常损失,按财务制度相关规定,企业应定期对存货进行盘点并作相应的账务处理,但部分企业依仗农产品难以盘点的特点而对这一部分损失不按作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处理,从而多抵扣进项税额。三是物耗水平难以掌握。农产品由于产地不同,成分含量有所区别,其投入产出比也就不同,企业往往会以有效成分含量低为借口,扩大投入量,虚增原材料数量;还有部分企业以农产品中掺杂泥沙、水份等杂物影响投入产出比为借口,人为扩大投入量,虚增原材料数量。

二、健全制度,严格把关,着力破解管理难点

针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弱点,为了从源头上治理和预防偷税行为,堵塞管理漏洞,我们在综合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定相应的制度和办法,先后出台了《X县国家税务局农产品收购管理办法》、《X县国家税务局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值税纳税评估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和办法,切实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税收管理。

1.严把原材料购进关,确保交易的真实性。加强收购发票的管理是把握原材料购进是否真实的关键环节。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我们对纳税人开具的每一笔业务都要进行认真的审核,对单份收购发票金额在2000元以上的收购业务由税收管理员按收购发票上填开的销售人、地址、身份证号等内容进行实地核实,并作相应记录。经检查属实的,在收购发票第三联审核联上加盖“检查属实”戳记;经查不实的,加盖“核查不属实”戳记。对单份填开金额在2000元以下的收购业务实行抽查,并分别加盖“抽查属实”或“抽查不属实”戳记。在核查过程中发现有汇总填开的,重点核对该纳税人是否报主管国税部门批准,经批准的,在收购发票第三联加盖“汇总填开已批准”戳记,未经批准的,加盖“汇总填开未经批准”戳记。针对部分农产品如皮张、玉米、甜菜、玉米芯等采购季节性、集中性较强的特点,都是在特定季节集中收购。在收购收购期间,我们专门派税收管理员在收购季节驻厂办公,掌握其收购农产品的品种、出售人、收购价格、日收购数量、运输方式、入库、货款结算、收购凭证开具等12个方面的具体情况,核实其交易数量、金额和对象的真实性,并制作核查报告,报计划征收部门作为企业申报时的进项比对信息。通过对收购发票的严格审核,有效地遏制了农产品加工企业少进多开、低进高开、无进虚开等现象的发生。

2.严把原材料损耗关,确保进项税额转出的准确性。针对农产品体积庞大,多数露天存放,极易霉变,部分企业非正常损失不作进项税额转出的问题,我们要求企业收购农产品时两库存放,设立新料存放地,尽量做到整体堆集规则存放。企业用料时从旧库出,收购的新料进新库。对新料存放地收购数量由税收管理员进行实地验证和监管,出具验证和监管报告,以上程序实施无误后由管理部门在收购发票抵扣联加盖准予抵扣章,方可抵扣进项税额。对在用料过程中发生的非正常损失,由税收管理员丈量其体积,估算其价值,督促企业作进项税额转出,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加工企业虚增原材料库存数量的问题。2010年上半年,通过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日常巡查,发现7户纳税人非正常损失未作进项转出,调减进项税额76万元。3.严把投入产出关,确保物耗水平的合理性。把好投入产出关是预防和制止农产品加工企业随意扩大投入量、虚增原材料数量的一个有效手段。为此,我们建立了预约定耗制度。即纳税人向税源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报告,报送《农产品预约定耗申报表》。税源管理部门在接到申请后,实地调查核实该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工艺流程,掌握原材料和产成品的投入产出比,采集企业三个月以上加工产品的数量与农产品原材料的投入数量,计算出企业生产单位产品正常的投入产出比,确保农产品预约定耗准确,并参照同行业国家标准和本地区同类行业近几年相关指标平均值,提出该企业农产品投入产出比或损耗率的初步意见,报县局评审,评审通过后将《农产品预约定耗申报表》送达企业。若纳税人对税务机关提出的农产品投入产出比无异议,签署反馈意见后,双方把它作为约定的农产品投入产出比。约定的农产品投入产出比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预约定耗制度的实施有效地解决了销售收入不入账和虚开收购发票等问题的发生。

三、建立模型,科学评估,紧紧抓住管理重点

纳税评估工作是加强农产品加工企业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措施。为此,我们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和省国税局《纳税评估工作规程》,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纳税评估指标体系,设置了税收负担率、销售额变动率、进项税额抵扣变动率等8项纳税评估指标及预警值。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在按照一般程序评估的基础上,按照增值税的基本原理,特别突出“农产品进项税额”管理这一关键环节,紧紧抓住收购量这个“七寸”,经过反复研究测算,在企业的应纳税额与

收购量之间建立了科学的线性关系,为实施有效评估提供了依据。一是严格控制和科学测算投入产出比、销售单价、收购单价、法定扣除率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相关指标,即对投入产出比按照预约定耗确定,销售单价为企业一定时期内平均单价,收购单价为企业一定时期内的平均收购单价并经税收管理员充分调查后确定;二是对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单位原材料应纳税额进行测算(计算公式为:销项税额=收购数量×投入产出比×销售单价×适用税率,进项税额=收购数量×收购单价×法定扣除率)。我们将进销项中的共同项“收购数量”提取出来,然后将投入产出比、销售单价、适用税率、收购单价、法定扣除率等指标综合为一个常数K,K即为单位原材料应纳税额。经过对我县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单位原材料应纳税额进行测算:糠醛为每吨6.84元,制糖为每吨26.16元,玉米淀粉为每吨29.93元,皮革为每平方尺0.88元,乳品为每吨37.4元。三是通过推导计算得出的应纳税额与收购数量的一个线性方程式,即应纳税额﹦收购数量×K,由税收管理员根据企业实际收购数量、单位原材料应纳税额和取得的非农产品抵扣进项票(主要是生产用电及辅料采购)数额,计算确定该企业的预警税额,并以此为依据审核评估该纳税人申报税款的真实性。今年上半年,我们通过纳税评估,发现有15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在进项税额方面存在36个问题,企业主动申报补缴税款125万元;通过对2户评估异常的纳税人进行重点稽查,共查出虚增收购金额156万元,多抵扣进项税20万元,依法对其作出补税罚款共计30万元的处理。

通过近一年来的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农产品加工企业税收管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农产品收购发票管理进一步规范,今年上半年,各农产品加工企业共开具收购发票7518份,比上年同期增加2867份,增长61.64%;二是税负水平明显提高,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平均税负由2005年的0.8%上升到今年上半年的2.02%,提高了1.22个百分点;三是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明显提高。

10.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实施意见 篇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动力,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强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自身建设和生产基地建设以及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产品逐步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加工工艺向采用先进适用技术转变,推进企业品牌打造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尽快做强做大,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实施意见。

(二)发展目标

11.农产品加工平台打造 篇十一

参与支付体系建设的重要成果

中央结算公司经过20年发展,其资金业务从单一的付息兑付业务资金拨付发展到面向跨市场、多产品的多业务种类格局,中央债券综合业务系统(以下简称中债系统)也成为我国支付结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券款对付结算的发展历程

1.资金清算结算业务的电子化发展过程

中央结算公司初创时期,由于当时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以下简称“支付系统”)尚未建成,仅运行着人民银行电子联行系统,公司托管债券的付息兑付资金拨付业务需手工逐笔填制汇款单,再经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交由电子联行小站录入发报完成。面对复杂的手工操作,2001年4月,人民银行批准了中央结算公司加入电子联行,采用“天地对接”的方式实现了付息兑付资金的电子化划拨。

2002年,央行支付系统上线,进一步提升了资金拨付效率,保证了资金清算的安全有效。中央结算公司向人民银行申请了支付系统清算行号,并经人民银行批准,在支付系统开通即时转账业务前通过前置机办理资金汇兑业务。

2004年11月8日,中债系统正式对接支付系统,与国家处理中心(NPC)直联,并开立特许清算账户。至此,中央结算公司成为支付系统的特许参与者,公司资金清算与结算业务展开了新的篇章。

2.逐步全面实现券款对付结算(DVP)

2004年以前,由于中央结算公司运营的中债系统与支付系统相互分离,银行间市场的债券交易结算未能实现DVP机制,而是采用纯券过户、见款付券和见券付款等过渡安排。支付系统的建成为DVP实现提供了契机。随着2004年11月8日中债系统与支付系统成功对接,银行机构可通过支付系统即时转账完成其与债券有关的资金清算,实现了银行间市场银行机构间债券交易DVP结算。11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操作业务首次采用DVP方式进行结算。

为推动未能直接接入支付系统的成员进行DVP结算,2007年1月,人民银行正式批准“非支付系统直接参与者实现DVP结算项目”立项,中央结算公司积极落实中债系统的配套建设工作,并成功于2008年1月将系统上线运行,为全面采用DVP结算提供了实施基础。2008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8〕第12号》发布,明确了非银行机构经由中央结算公司办理DVP结算业务的方式。相关业务于2008年8月1日正式开展。

截至2015年11月,中央结算公司实现了34家境外央行DVP结算及付息兑付即时转账业务的处理。至此,银行间市场人民币债券交易全面实现DVP结算。2015年,DVP资金结算量已达860.67万亿元,占全市场结算量98.88%。截至2016年8月底,银行间市场成员在中央结算公司开户数量已达12562家,其中使用支付系统清算账户的253家,使用结算资金专户的12309家;DVP结算量达到732.95万亿元,平均日结算量在4.39万亿元,充分显示了DVP结算的优势与便利。付息兑付业务作为资金业务的重要组成,年拨付金额也突破了4万亿元。

(二)配合人民银行推广大小额质押融资业务

经人民银行委托和授权,2006年支付系统与中债系统联合开通了大额支付系统自动质押融资业务和小额支付系统质押业务(以下简称大小额质押融资业务),为商业银行日间流动性管理提供便利。

大额质押融资业务本质上是成员以质押托管在中央结算公司的债券换取日间流动性的行为。通过自动质押融资机制,商业银行将闲置债券质押给人民银行从而获得日间融资,以缓解支付系统清算账户头寸的不足。目前已有97家银行机构开展了此项业务。

2015年10月8日,根据人民银行的要求,为有效支持大额支付系统与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参与者的流动性需要,中央结算公司将自动质押融资业务系统运行时间延时,实现了自动质押融资业务机制在大额支付系统运行时间的全覆盖。

在小额支付系统质押额度管理业务中,商业银行将托管在中央结算公司的自有债券向人民银行质押以获得小额支付系统净借记限额。目前已有98余家银行机构开展了此项业务,通过质押债券获得的在小额支付系统净借记限额已达1251.11亿元。

中央结算公司配合中国人民银行开展的质押融资服务,为主管部门加强流动性风险控制和管理提供了有力工具,积极维护了支付系统的安全稳定。

(三)实现人民银行第二代支付系统配套升级改造

中央结算公司配合人民银行二代支付系统改造项目于2011年5月启动,历经三年开发建设,实现了系统对报文标准的兼容支持,重建了支付前置和支付服务系统,优化提升了系统各项功能。该项目于2014年6月顺利投入运行,为我国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全面升级换代做出了贡献。

(四)积极筹备对接人民银行CIPS的各项准备工作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市场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人民银行CIPS系统于2015年10月正式上线。中央结算公司围绕人民币跨境支付进行市场布局和系统建设,积极备战对接CIPS的各项准备工作。通过金融基础设施的互联,全面服务于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为人民币跨境结算发挥积极作用。

(五)积极开展与商业银行支付系统的联网

在创新业务领域,中央结算积极布局上海自贸区债券业务,为自贸区提供从发行、登记托管、结算到代理付息兑付的一体化服务,并已实现与商业银行支付系统的联网,搭建自贸区业务资金DVP结算通道,为顺利开展自贸区债券交易结算业务提供必要准备。

12.注重“三育”,打造“三平台” 篇十二

新媒体不仅具有传统媒体的传播功能, 而且具有多媒体、数字化、实时性、交互性等独特功能, 这使得高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如何运用新媒体, 充实新内容、转换新模式、加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和说服力, 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新课题。为此, 我们要主动抢占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阵地, 拓宽理想信念教育的空间领域和信息传输渠道;培养一支既懂新媒体传播技术又具备良好政治理论素养的优秀管理干部队伍;提升青年学生媒介素养, 培养其获取知识、辨析信息、利用信息和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努力把新媒体打造成为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引领”平台。

注重“智”育, 打造“青春励志”平台

由于受知识、经验、阅历, 以及批判有余而鉴别不足的局限, 大学生在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 极易滋生惰性、降低学习研究能力以及形成网络依赖症, 成为“屏奴”一族。因此, 要注重引导教师运用新媒体, 加强与学生沟通交流, 使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 把教学延伸到线上, 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联系得更加紧密, 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新特性, 拓展学习渠道, 强化自主学习能力;扩大相互交流, 提升合作学习能力;关注了解所学专业领域前沿知识与信息, 确立专业志向;开阔视野, 多方涉猎, 拓展知识面, 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向先进典型学习, 传播正能量, 努力把新媒体打造成“青春励志”平台。

注重“心”育, 打造“心理疏导”平台

上一篇:幼儿园教师期末工作下一篇:村干部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