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4篇)
1.看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一
这该是怎样的一种音乐,让我从心里疼痛,一痛到底。
平静,温婉,波澜不惊,电影就在这样的伴奏下缓缓前行。
他的一生曾看尽繁华,是以音乐为全部的生存意义。
两个半小时的光阴缓缓逝去,当看到最后一刻,那座钢铁森林在爆炸中消失,而他,也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部电影所给我呈现出的一切。优美的钢琴曲,沉静的画面,富有哲理的对话,精心设计的伏笔。似乎,这部感人至深的经典之作,正带领我进入另一个世界,用心去体会其中的美好……
他没有亲人,没有国籍,只有一个名字:1900
他生于一个动荡的时代,却似乎始终在这个时代之外,不以物喜,不为己悲。以钢琴为伴度过了其孤独的一生,在他走上了那座钢铁森林的那一刻,虽然曾对这里不知所措,但是,他却做出了一个看似可笑但又会觉得深明大义的决定:一生都不会再下船。但是,直到他遇见并爱上了一个萍水相逢的女子,为她写下了一首美妙但又带着淡淡忧伤的歌……
而这一刻他指尖所造就的便是那首经典的《playing love》当录制成功的唱片在留声机中旋转的时候,1900激动的将那刚刚录制的唱片抢了过来,他不允许自己的音乐离开自己,而这一刻,他也爱上了那个女孩。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不断的寻找着那个女孩的身影,一次次的想要将那张唱片送给她,但他每一次都没能鼓起勇气。直到,那个女孩将要下船……才最后一次将唱片拿在了手上,
但是,仍然未能如愿。女孩临下船的那一刻,她告诉了1900她的住址, 那是海边一个安静而祥和的小渔村。
从那以后,他亲手毁掉了那张唱片,同时,下船的念头也在他的内心萌发。
终于有一天,他做好了下船的一切准备,在和所有人一一道别后,他踏上了下船的阶梯
行至一半,他的目光落在了繁华的海港上,他沉思片刻,转过身,重新回到了船上。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直到了影片末尾,他与好朋友之间的一句对话,便是最好的答案。
“拿一部钢琴来说,琴键从开始,又结束,只会有88个键,他们不是无限的,你才是无限的。”
但是它却可以用有限的琴谱出无限的乐章,下船后的世界,却是无限的了,他无法在那样的世界里自由自在的生活。
所以也就不能理解,当然面对岸上的世界时,怎么会没有一点的本能的好奇与向往呢?在那片大地上不曾留下他的足迹。而在那永夜的大海上,一道流星划过夜空的痕迹。
生命的有限与无限,莫过如此。
纪念那在我们心中永不沉没的Virginian号。
和永不消散的1900。
2.看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二
记得影片中1900的好朋友麦克斯曾说过, 在海洋上生活的人认为, 海洋是摇晃的, 而人是平稳的;而对于在陆地上生活的人, 陆地是平稳的, 人则是摇晃的。这就形象地表明了海洋生活与陆地生活的对立:即陆地的日常生活是遵循习俗和规则进行的, 而海上生活则是一种例外, 超出了常规, 体现着世界和人性的本然。1900一直生活在大海上, 是以“局外人”和“旁观者”的身份来观照陆地社会的。1900从这里看到文明的局限及其对于人的束缚, 他生活的海洋是个自然的所在, 而陆地则是个文明的场所。1900所代表的海洋对陆地的抵制实质上是自然对文明的消解, 1900不愿意下船正是不愿在文明中迷失自己的自然本性。
麦克斯是作为1900的对照形象存在的, 他曾多次劝1900下船, 劝诱的方向从好奇心 (看看这个花花世界) 到利益驱动 (凭借1900的钢琴才华能大红大紫、生活富足) , 最后是情感 (娶妻生子、过普通人的幸福生活) 等。麦克斯代表的是陆地上的社会人的价值取向, 但这些并不能打动1900。因为, 对于1900来说, 一旦融入社会, 那将是一辈子都不快乐的旅程, 它会使你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
内格尔说, 世界上所有有目的的活动都有其支点。作为一名天才的钢琴师, 音乐就是它最重要的精神支柱。音乐是他的语言, 他用音乐来言说身边的世界, 用音乐来表达自己对宇宙生命的理解音乐使他的生命在一条有限的船上自在逍遥。1900虽然从未下过船, 但在这个有限的生活舞台上却早已看尽了人世间的繁华与落寞、辉煌与凄凉。1900对陆地的拒绝可以说首先源于他所感悟到的:陆地上的芸芸众生总是看不见自己眼前的所有, 却宁愿舍弃一生去忙碌奔波, 追逐着他们自己其实也看不见的那些幻想, 他们盲目地寻找, 换来的或许是居无定所, 经历悲欢离合, 最终生老病死。相较而言, 1900却紧紧抓住了他看得见的幸福:一条船, 一架琴, 兴之所致的演奏。或许, 1900对现实比我们看得更远、更深邃, 他懂得如何把握住眼前所有的幸福, 守护世俗人们早已失落的如孩童般的纯真。也正因如此, 1900对陆地的拒绝更显彻底。
对于1900来说, 无论外界对他的音乐是赞赏还是贬斥, 无论音乐可以给他带来多么巨大的声望和财富, 无论远去的情人多么令自己魂牵梦萦, 无论自己终老一生的弗吉尼亚号轮船到头来是否要摧毁, 他都要选择驻足, 选择固守自己的人生信念, 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生动写照。1900跟麦克斯告别时曾说过, 我的世界就是在这艘船上, 我可以用88个键弹奏像大海一样无限宽广的音乐, 在这里我能看到天边的尽头。生活在陆地上的人们在面临无边无际的选择时, 常常表现出无休止的欲望, 对此1900感到不解。因为1900的世界就是自己赖以出生和成长、每次只能载客2000人的“连同他们的梦想”的这条船。在由88个琴键组成的键盘上, 他可以创作出无尽的, 给世人带来欢乐的音乐。而陆地, 对于1900来说是一个怎么也无法数清的键盘, 是一只过大的船。在这里, 托纳托雷通过自己所塑造、所钟爱的角色之口, 表达了他对于作为视觉符号的“弗吉尼亚号”所代表的一种简朴、淡泊的人生观的肯定, 以及对以“陆地”为代表的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的批判。
在存在主义看来, 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中, 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绝对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人虽然有选择的自由, 但他面对的未来的生活却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来, 只知道人生的真实的终结就是死亡。所以, 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 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我认为这部影片给观众最大的感动和冲击, 并不仅仅在于它所宣扬的对工业化社会的哲学反思, 而更在于———人活着, 总要有些自己所理解的生存智慧让我们去坚守一生。1900的一生是存在主义思想的体现。1900用音乐去探究所有人的心灵, 在大海般广阔无垠的音乐里自由翱翔。但他藐视社会认可的规则, 藐视岸上的生活, 他重视自身的存在甚于外界对自身的认可。他轻易打败了爵士乐鼻祖谢利并表现出对“伪自由”的鄙夷, 如果他愿意他也可以靠他的才华赚取无数的名利或者寻觅到自己的爱情, 但是他没有像常人那样去要去追, 而是轻轻地将这些丢进了大海, 只因为1900拒绝音乐与自身的分离。
3.《海上钢琴师》略读 篇三
《海上钢琴师》这部片子是在马克斯回忆中的1900与现实中寻找1990这两条主线中展开,现实与回忆交互穿插,向观众讲述了一位从未离开过海的音乐奇才1900精彩非凡而又极富争议的一生。该片曾获1989年康城电影节的特别评审大奖,好莱坞外国传媒金球奖及1900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那么,这部影片的魅力何在?
一、情节生动细腻,扣人心弦
主人公的出场是一个被遗弃在钢琴上的婴儿,后来被维吉尼亚号的锅炉工收养,取名1900。孤单寂寞的1900被音乐的牵引,接触钢琴。从而钢琴成为他的终生伴侣。1900的人生虽短暂却坎坷。
1.养父丹尼殉职,却又柳暗花明
一场风暴,将1900的养父引进了天堂。聪明的1900没有往日爽朗的笑容。孤零零的。透过舷窗,瞭望波浪翻腾的大海。此时的他,一双迷惘的眼睛,正在向我们暗示他内心的孤独。也许是他长期在舷窗旁的守望,海浪的声音培养了他音乐的感觉。大厅里的音乐,将他从锅炉舱牵到了客舱,突破了“禁止之门”,一种新东西闯进了他的生活。他在大厅里弹奏惊住了所有的船客,包括船长。他的演奏来自于他的心灵。他用心去感染大家。钢琴成为了他抒发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
养父丹尼走了,钢琴走进他的生活:正是他时常倾听海浪的声音,他走向了钢琴:正是由于钢琴,他走近了形形色色的船客:正是这些船客,他走进了他们心里。钢琴,涤去了他的孤独与悲伤。
2.与谢利“斗法”,醉翁之意不在酒
午后,船泊在宁静的海湾。舱内气氛跌宕起伏。1900,一个传说的天才钢琴师与爵士乐开山鼻祖斗法。从表面上看,精彩的画面,紧张刺激的较量,似乎是反映他俩琴技的上的区别。实则通过最后1900的胜利,对比表明谢利只是精通音乐,用钢琴演奏悦耳的曲子罢了。而1900对待音乐是另一种感觉。他把音乐当知己。演奏音乐是抒发内心感受的一种表达方式。他能够洞悉他人的内心,能一五一十的点出谋杀亲夫的老女人:沉湎于往事的中年人:还有看破红尘的妓女……
3,心仪窗外女子,却如雾中看花
影片里不涉及爱情似乎缺少什么,《海上钢琴师》也不例外。1900能够洞悉人间所有,但他没有经历。
或许是巧合,当外面的录制公司来为他录制音乐时,一位美貌女子出现在他的舷窗边。这位女子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对这位女子也萌发了爱情。对心爱的女孩在大雨中的默默注视,未送出的唱片,到女孩酣睡时偷吻……然而初恋是青涩的。另外的男人将这女人抢走了。他的爱情就这样迅速地结束了。
4,面对生命的召唤,他心如止水
在最后弗吉尼亚号即将爆炸的时刻,面对马克斯一次又一次的劝说,面对生命的召唤,1900微笑的拒绝了。一句“在琴键上,我可以应付得来,陆地对我来说是太大的船,是无从弹奏的乐章,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的话语,让马克斯尊重了他的选择。最后时刻,画面中1900凭空弹奏的一双手随着音乐节奏轻盈的上下起落,淡雅宁静,意境悠远。预示着他完美的归宿。
二、人物主次分明,性格各异
故事的剧情比较简单,讲述的人物除1900外都围绕1900来讲述。主要讲述了1900。丹尼,向1900述说的船客,马克斯,谢利,女子等。
1900他来到世上,没有携带任何符号元素。没有父母,没有国籍。但他如上帝一般能够洞察世人的内心百态,内心如大海一样宽广。
丹尼,生活艰苦的一类人的代表。他们为微薄的收入,干着体力活。内心却充满了欢乐。他们这类人乐观开朗,贫穷却幸福着。
向1900述说的船客是匆匆过客的代表,是“摸着石头”寻找新生活的人。他们看见自由女神像本能的尖叫。这一类人又恰恰是不知道生活真谛的人。
马克斯。1900的朋友,也是全文的线索人物。故事由他引入,由他回忆,由他讲述。他从1900那里得到了一种情义,即朋友,也是开篇的一句话“追求不仅指事业方面,更指朋友”。
谢利,成功人士的代表,却也是不懂生活真谛的人。
女子,点缀情节的人物。
三、虐实交叉叙述,富有节奏感
影片是从一组长镜头开始的,在散场的影院里。一盏聚光灯下,一位喇叭手在精心的擦拭自己的喇叭。接着这只喇叭将去被当,但又舍不得唱一首曲子,让当铺的老板放一段唱片,这样现实与回忆的记录方式就开始了。这样的交叉整部影片共达六处之多,这些交叉有将影片分成六个部分,即1900成长后失去养父,1900接触并演奏钢琴,结识马克斯,与谢利较量琴技,初次接触女人,用唱片寻找1900。这种以现实为辅,回忆为主,相互交叉的结构方式使整部影片讲述的情节十分生动,同时现实不仅合理的过渡各个情节,而且舒缓了影片的节奏。
四、寓意深远,耐人寻味
4.《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四
1好几天不上线,昨日一来就看到朋友推荐我一部好片子《海上钢琴师》。实话说,我平时不大看电影,外国的更是不轻易碰触,因为感觉他们总喜欢把诸如灾难,暴力,诡异这些东西在视听上大肆渲染罢了,没什么看头,相较之下,我还是更容易接受一些轻柔和缓,温情浪漫的东西,无论是艺术还是生活。
只因《海上钢琴师》是她推荐的,随即寻找打开,直接进入画面,二十分钟后,我在心里笑着说:这家伙,你怎么知道我会喜欢,居然不早告诉!是啊,展现在面前的,绝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分明就是一部浪漫而悠长的史诗,它不是看完之后的唏嘘叹息或捧腹大笑,它是直击灵魂的......影片全部的情节是在一艘弗吉尼亚号的海船上一一展开的,主人公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角色,婴儿的他被船上的铲煤工在高等舱的餐厅里发现,被取了个长长的名字,因为当时是新世纪的第一天,所以1900就被铲煤工顺理成章地加在了他的名字里,于是,他就叫1900了。从此后,1900在船上度过了他的一生,一辈子都没有下过弗吉尼亚号。
八岁时,船上的人们无意间听到一段奇妙的音乐,一个天才钢琴家诞生了,他就是1900。他的曲子从来没有章法,就如他的内心世界一样,根本不存在什么规则,标准之类的东西,他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妈妈”,不知道除海上以外的任何市井之事,但他知道音乐,他演奏的简直是仙乐。别人无法进入他的世界,而他却可以“看”到遥远的城市,看到那里的大雾,松涛,甚至行走着的人们的表情,他用自己独有的内心世界感知一切,他以音乐的形式传递,抒发。他的乐曲是天籁,一如他的灵魂样纯洁,干净。别人也曾劝他下船,甚至也有爱情的火花在他心中微燃,但终究没有与这些相融。因为他的音乐他的生命是在船上,在大海上。
三十多年来,他以自己的方式感知和传递着他内心的安静,清明和洁净,这是一个何等的境界,这是一个何等的向往。当时无论是下等的工人,黑人,还是贵族白人都向往自由,向往美好的生活,而影片中多次以幻觉的形式出现的美国自由女神,和1900的音乐也正契合了这样一种向往和追求,我把它解读为一种灵魂的诉求。
尘世间的人们,每每被俗务俗事所困所缠,常常逃不出自己编织的种种藩篱,然而,这些东西与一个博大的胸怀,与天地之宽广比起来算的了什么。许多的人,许多的我们身边我们周围普普通通的人,他们往往有着特别的人格魅力,他们在用最原始最本初的内心书写者人生,他们朴素恬淡,但他们,富有。就像1900一样,战争也好,诱惑也罢,似乎与他都没有任何关系,他只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的世界神奇浪漫。他的世界恬淡安宁,这就够了。
我儿子说:有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希望看到我这篇文章的朋友闲来看一看《海上钢琴师》,是为共享。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2今天重温一下经典的电影《海上钢琴师》这已经是我第三次看到这部电影的海上钢琴师”,以主人公为线索,描写了一个一生都在海上度过,从没踏入陆地的杰出钢琴师。片中很令人叹息的时刻便是他已打算走向陆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可是在那一刻,他,有往回走了,走回了他一生的家——那艘船。片中,多少人慕名而来,甚至邀他制作唱片,让他过上富裕的生活,可是他始终坚持自己在船上这种简单而又单纯的生活。即使在最后生与死的选择中,他也选择了与船共生死。他,就这样葬身于大海,一生都没踏上陆地,不知这是否是他的遗憾,还是说这是他的追求。、而且他到底在执着什么?到死都不愿意去感受一下那个他从未了解过的世界
当看到他将要下船片段时!当他站在云梯上思考,丢掉帽子又走回船上的那一刻无从下手,无从选择,怎么办?他扔下了帽子,给了城市一个背影,返回他的船再不后悔。这,便是他的选择!他会在脑海想象美丽的景色,从未下船看上一眼,他选择的是忠于自己的内心,他是一个活在内心世界的人他不适合很复杂的人生城市充满杂乱,是个喧闹的世界,在那里,没有恬静的生活,没有美妙的音乐创作灵感,只有船上才有清净的音乐。这是他的世界。感受着他的世界,这是现实无法比拟的世界。完美的世界。
“他的世界就在汪洋大海上,他,把音符留给了大海和天空。”
“他弹琴,不是为了追求弹琴技法的高超,更不是为了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而是为了表达他的内心世界”
“毅然决然,再不后悔。”人生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不是忙着活,就是忙着死,何不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了自己的人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我们都要通过电影去反映自己的生活,电影中的主人公就象那个我们从不示人的自己,他孤独,他对爱情有着孩子般的憧憬,他相信很多,又惧怕很多,是的,主人公就是灵魂中的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就是船上孤独的主人公
5.《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五
一段轻快的萨克斯结束带出的是冒着黑烟的巨大的远洋轮船。先前的寂静瞬间被轰鸣般的欢呼声所代替,远处的自由女神静静的矗立着,看着向她挥动手臂的人群,大家马上踏上陆地或者是踏上他们的另一个未知的旅程。
1900一个特殊的名字,不经意的被添煤工人发此刻钢琴架下,没过多的悬念,就是一个被抛弃了的小孩。然而这个小插曲却可以看做是一场特意的安排,一个预示着成为钢琴天才的铺垫。善良的DannyBoodman十分疼爱1900,他教他念书,像对待亲生的儿子一样照顾他,然而幸福的日子总会离去,一个人也一定会经受一些磨难才会愈加成长。Dannyboodman的死讯是1900成长的有一个契机。影片中失去亲人的1900静静地靠在窗边看着眼前翻滚的大海,这也好像预示着他一生将于大海牵扯不清。
1900是个天生的钢琴师,没其他人的指导却可以无师自通的弹奏出这样美妙的音乐。他从没踏上过陆地却透过收音机知道各地的风俗人情,以至于把刚上船的max糊弄了一番,他有我们的追求,他有我们的生活习惯,在船上的他更了解怎么样去享受音乐,在影片开场中最吸引人的眼球的就是1900领着吐得乱七八糟的进入大厅,摇摇晃晃的船上他却走的如平地普通的稳当,出人意料之外的主意却给人带来了莫大的快乐,1900坐在椅子上,他和钢琴伴随大海的翻滚在大厅中无拘无束的游离,滑行。差点砸到脑袋的大吊灯,被破门而入气的吹胡子瞪眼的船长,所有的所有那样的似真似幻。倒在煤矿堆上还是依然的谈笑风生,这是不是就是真实的1900。他遇见过真爱,想要为此付诸行动开始他的另一个生活,但故事总是不是大家所想的那样完美,可能到此刻我还在疑惑为何下船对他来讲是这样的可怕,记得他以前在甲板上站了很长时间,原以为他会携带对那个女生的爱而去找他,但他的脚步停下了,他站了好久,仿佛站了一个世纪,一个就够了让他考虑健全的时间,他说陆地没尽头。”这种没尽头的感觉让他害怕,钢琴的琴键是有尽头的,这让他感觉安稳。
吹着康恩牌小号的max也就是整个影片的线索,他引导着大家进入1900的世界,用他的双眼看着1900传奇的一身,新的出发,他用他的小号成功的在船上谋得了职位,晕船让他偶遇了1900,最后的卖小号让他重新找到了他的朋友,所有的所有,好像就在冥冥之中。让他跟1900有牵扯持续的联系。
有时故事中的天才也能成为吸引大家眼球的一个卖点,正是由于天才的陨落才让大家感到扼腕叹息,一个小小的小孩在没理解专业练习前就能演奏出让人陶醉的音乐。这个在影片中仍然是一个谜,可能正是由于导演的没直接点出大家才能愈加的迷恋这个弹奏着一首好琴的1900,激烈的比赛又一个成为大家知道他技艺的媒介,与钢琴大师的比试,虽然刚开始就了解故事的大概进步走向,但令我惊叹的是影片中的演员居然能这样出神入化的将钢琴演奏的这样之极致,可能是作为一个钢琴的外行人来评价海上钢琴师这个场景的演出。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在这一段也十分紧张,会让看的人一时喘但起来,好像到处都弥漫着让人窒息的环境一种从两个比赛者身上散发出来逼人的气场,他们那时候是强大的,个性是1900的表现,就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感觉。
6.《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六
何为《海上钢琴师》的奇迹?这世界上天才千千万万,难得的是美好逝去时对我们心灵的直击与触动:遗憾的味道,遗忘的音符。
当我看1900,我看到了什么?孩子般的执拗,还是骨子里漂泊一生的孤独。仿佛跨越了古典之殇,他是再世嵇康。“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公元263年,嵇康为司马昭所害。身为魏晋琴师,嵇康对那些传世久远、名目堂皇的教条礼法不以为然,正如1900所说:“陆上的人喜欢寻根问底,虚度了大好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姗姗来迟,夏天则担心冬天将至。所以他们不停四处游走,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并不羡慕。”不幸的是,嵇康与1900那卓越的才华和逍遥的处世风格,都终为他们的谢幕埋下了祸根。
“他”要过一架琴,在高高的刑台上,面对成千上万前来为他送行的人们,弹奏了最后的《广陵散》,铮铮的琴声铺天盖地,弹进众人心里,弹毕,嵇康从容地引头就戮,时年叁十九岁。“他”以心为弦,以身为琴键,坐在布满灰尘的车间,不吃不喝也高贵得像个王子。承担他的是汹涌与平静共存的美丽神秘大海,面对不可挽回的命运,一张破碎的碟盘唤醒往昔,奏鸣,在大爆炸中,1900向死而生,没有太多人难过,但没有人会高兴。
宁愿一生孤独,不愿随波逐流;宁愿氐惆尘封,不愿抛却纯真。在鲜花与诟病当中,人们总是嘲讽着这部电影的琴艺只是围绕着表面的“唯快不破”,而选择性地忽略故事中遗忘的凄美。
你未曾漂流过,却一直漂流着;你或许未曾孤单过,却始终会感到孤独;你从未停下脚步,却从未曾离开。1900的懦弱,懦弱得真实。“比起奔向未知的茫然,守着旧梦湮灭是多么浪漫的一件事!”
又有谁能说,泯然于世不是理想的一种,成也大海,败也大海。若以世俗的眼光论处,为何要将陆地的重量强加在一名海之子身上?他所不见的无数种选择,他所见的只是一种选择:回到船上,再一次从船头走到船尾,“世界从身边经过,但只有两千人一次……这才是我生活的陆地。”
义无反顾。
大概是早已阅尽,最后在人群中都已无法找到一席之地,因为他是连耶稣都要问他是谁的一个传说、一段故事、一串音符。叁十年来,在船上他对世界冷眼旁观,却得其神髓。
“只要你有一个好故事和一个可以倾诉的人,你就永远不会完蛋。”
7.论电影《海上钢琴师》的象征艺术 篇七
一、自由与梦想
二十世纪初,工业文明以无可阻挡之势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无数欧洲移民背井离乡,带着自由与梦想,奔向自由女神,迎接充满可能性的美好未来。自由女神像的底座上铭刻着这样的话:“把你们疲惫的人,你们贫穷的人,你们渴望呼吸自由空气的人。都给我:那些无家可归的人,饱经风浪的人,都送来。在这金色的大门旁,我要为他们把灯举起。”她是这些移民们的和平、民主、幸福生活的憧憬,右手高举的火炬是新移民的希望之火。当他们看到自由女神像之际,往往会兴奋地欢呼“America!”,这是他们找到希望的庆幸和喜悦。可是,对于1900——这个人类社会、工业文明中的弃儿,她也能为他照亮前方的路吗?
人活在世上,不能没有理想,不能没有自由,但是也不存在绝对的自由。太重视现实的人。往往徘徊在岸上,到达不了海的深处。影片中,移民们的对自由女神的欢呼,对美国的向往,对财富追求,在1900看来却是那么的可怕。尽管1900从未下过船,但在这个有限的生活舞台上却早已看尽了陆地上人世间的繁华与落寞,辉煌与凄凉:谋杀亲夫的老女人、沉溺于往事的中年人、看破红尘的妓女、偷穿礼服期待艳遇的三等舱乘客……在人们顶礼膜拜的这个城市,他找不到尽头,不知道尽头在那里。1900始终没有踏上这片无数人梦寐以求的热土。在他看来,登上了陆地,不过是登上另一艘船罢了。他能预测出那个最先喊出“America”的人,却没有也无法让自己的心灵归依另一片海洋。这不由让人想到美国真实的1900年。当无数美国人为自己的国家自豪时,马克·吐温却写了一篇怪味十足的新年贺词:“19世纪给20世纪的贺词:我给你带来这个名为基督教世界的高贵妇人,她邋遢、龌龊、无耻,刚从胶州、满洲里和菲律宾劫掠而归。她心怀卑鄙。身藏赃物,满嘴假仁假义。给她肥皂和毛巾吧,镜子可得收起来。”在影片中,托纳多雷想要表达的意思大概不会与马克吐温差到哪去,而这正是这部电影意欲展露却又隐藏至深的社会背景。
征服自然的力量并不是人类快乐的唯一前提。商业化与都市化的现代走向,使得现代的都市人都处于一种漂浮状态,精神和信仰的沦丧,找不到自己的“根”,而一种从中清醒过来的途径就是冒险退回到一个被遗忘了的时代,退回到更深的历史之梦中去,在社会想象、政治话语和文化生产中,让梦想化为乌托邦在头脑中重建。因此,《海上钢琴师》其实也是时代本身映射导演的一个玩笑。它向我们透露的还有更深层次的寓意,向我们传达出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把握我们自己能看得见的梦想,在有限的时空中让自我的梦想和心灵获取完全的自由。
二、音乐的入世与出世
音乐家创作的源泉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有洞察世事的沧桑就才会有流芳百世的不朽作品,在给我们带来音乐享受的时候,也让我们在音乐的旋律中感受音乐家的内心世界。而同时,只有超脱世俗,才能拥有一颗空灵的心,超越自我、完善自我,从而创造独有的乐章。
弗吉尼亚号每年往返在欧洲和美国之间,既载豪客,也装移民。1900就生活在这样一艘船上,大海、游轮、钢琴构筑了他的一生。当1900循着舞会音乐声从底舱走上船面的时候,钢琴和音乐又构成了他生活的世界。他从来不需要乐谱,因为他有一颗自由纯粹的心。他创作的音乐不仅仅是在表达自己,同时,也在表达着在邮轮上遇见的每一个特别的人的内心情感。1900靠本能的直觉生活,他的眼睛因与世俗保持着距离,所以有着洞悉一切的锐利。他从不下船却对世情百态了然于心。也许他们不尽完美。但绝不空洞无物。他可以弹出头等舱各色人等的内心,也可以弹出三等舱客人们那种乐观的狂欢情绪。他看、他想、他弹,他的音乐是为弹给别人听的,同时也是弹给自己的,他在音乐中施展他的才华,释放着自我的心灵。就连1900为心爱的女孩所弹奏的乐曲也正如他对爱情的憧憬,轻柔舒缓,如细语呢喃,无限惆怅又无限向往。
来自陆地的规则对于1900却起不到任何作用。当贴着“自由”标签的爵士乐发明者试图去击败封闭在轮船上的1900,他表现的像一个绅士,比赛时被对手的音乐感动得泪流满面。因为他对音乐的理解超出了他对人性的理解。最后,“从不吸烟的1900从马克斯要过一根烟。琴键在飞舞。他将未点燃的香烟放在琴沿上,香烟竟然被弹的灼热的琴弦点燃了。这时,如梦初醒的听众才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在这里,香烟的运用也有着它自身深刻的涵义。在陆地的爵士钢琴领域,杰利可以说是最棒的。但是,和所有大众文化一样,他的音乐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并夹杂着欲望、功利、浮躁。杰利的音乐就像香烟一样,可以风靡全球,但正如人性中某些不能自持的阴暗角落,它放纵人类,燃尽了自己。1900把烟塞入杰利的口中,其实也正祭奠了现代工业社会孕育下的畸形音乐的二元文化——世俗与非世俗,商业与非商业的对立。而1900音乐源于生活,并融入了在自我世界中对人性的感悟。他的音乐蕴含着他的灵魂。他的思想,是无法被复制的。当他从唱片机里听到自己的音乐时,他惶恐而愤怒的砸掉了那机器。那愤怒的瞬间更像是存在主义者对人类自身孤独和焦虑的呐喊,也代表着人类最初面对工业社会浪潮的惶恐、不安和反抗。
三、在下不下船间徘徊
维吉尼亚号是《海上钢琴师》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空间存在。它是一个特有的空间的象征。并由这个空间来创造天才,培育并毁灭天才。在这个飘移的世界里,与所有的物质繁华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船上没有政治、没有经济、没有浓烟、没有战争……只有美酒、佳人和悦耳的音乐,人们在这里翩翩起舞,似乎与世隔绝,忘却烦恼。船到岸便又投奔到厮杀战场当中。何等残酷与无奈。于是。弗吉尼亚号便代表了一种简朴、淡泊的人生观的肯定,以及对于以陆地为代表的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的批判。
作为一个出生在船上的孤儿,他清楚地认识自己存在意义,大海就是他的世界。钢琴就是他的人生,维多利亚号就是他的家。
在钢琴和轮船上,1900可以神游大地。1900拥有着无与伦比的钢琴天赋,但当他面对庸俗的人类社会,面对没有疆界的空间时,他成了彻底的无能者。他说,“那个世界好重。压在我身上。你甚至不知道它在哪里结束,你难道从来不为自己生活在无穷选择里而害怕得快崩溃掉吗?”这句话,带出了人生多少的无助彷徨和对于命运的茫然,已对不可知命运的感慨。我们每个人无法意识到自己所处的世界,1900从自己的眼中告诉了我们他所看到的城市和城市中的人群。影片中所说的“岸”是1900始终不肯踏上的地方,则代表了整个社会发达而复杂的文明。导演把船赋予孤岛的象征,在船上一直生活。就打上了一种船文化的印记。就这样一种与世隔绝的孤岛文化造就1900的孤独与纯洁。在陆地上他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把握自己的未来。所以。他只可能在那个他自己认为是无限的陆地世界中过着有限的生活,在有限的生活中一步步走向穷途末路。
同样,影片中的另一位主角,来自物质文明下层阶级的小号手MAX,代表的也是一种对物质的向往和急切试图摆脱现状的功利心。朱塞佩·托纳托雷之所以会将两人的命运安排在一起相遇,正是为了描述这种贯穿始终的矛盾。以及想在世俗和脱俗中的一种临界点的愿望。MAX为了生活来到维吉尼亚号。这暗示着,从本质上他就不能与这个空间所融合。最终,他还是摆脱不了陆地灯红酒绿的诱惑上了岸。可是,拥有一技之长的MAX却在工业文明里成为连生活都难以维系的弱者,正凸现出这个社会的荒唐,也验证了1900当初不选择下船的正确性:这个城市里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尽头。
四、结语
8.《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八
也许需要通过一次极为艰难的抉择,甚至再经历一段不堪的岁月,在这种前提和代价之下,还有人能够做到坚持,或者哪怕到不能坚持的地步(虽然这种坚持不可能永久)?
我们可以从历史中看到,有些人自己并未能够成功达成关于自由的夙愿,但是他们却宁愿从始至终地坚持,甚至付出巨大的代价。他们让我们看到,人类思想的任何一次进步,都源于一份相信真理,渴望自由这种在当今现实下被认为是妄想的病人举动。
不仅是一份自由,还有很多信念和东西很容易在这两个步骤便夭折。这两个步骤即是我上面所言:1,相信。2,坚持。
然后,在现实生活中,这个结果恐怕都要形成种种失败,可喜的是,有很少的人做过了,他不只是对他自己成功的进行了一次解读,也是对这个世界做了一份看起来微乎其微的贡献——只要有一个人看到。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两个步骤对于每个人而言的难度是不同的:有的人在第一步就已然被击败,有的人却倒在了第二步,而更多的人根本就没有尝试过任何一步。
真诚的希望自己以及更多的人能够在生活的压迫中给自己保留一丝反思的能力和机会,让自己在某些事情上,在行动和失败之前不要轻易否定一切,哪怕如影片中那样——当有一天游轮即将被爆破分解。可你已经看清自己,这个时候你选择下船离开还是留下都将是正确的选择。
9.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九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弗吉尼亚号,我们可以与世无争。钢铁森林的城市,就像是一艘大大的船。我们害怕那种琢磨不定,更要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就像电影里说的:“一架钢琴,整个世界,十指翻动,演奏一生。”
人们围绕在1900身边为音乐起舞的时候,有人看见了自由女神,一下子所有的人呼啦啦作鸟兽散,只剩下1900孤寂的身影。再多的荣耀也挽救不了孤独,此刻他非天才,是个可怜的被遗弃者。
《海上钢琴师》电影是让你看过之后,心中涌动万千却无从下笔,是你满脑子的思绪却不知从何整理,是一部让我欲罢不能,欲言又止的电影。
10.看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十
电影《海上钢琴师》剧照
一、 电影《海上钢琴师》中钢琴音乐的功能
电影音乐具有多重属性,即音乐属性和电影属性,音乐属性依附于电影属性下,通过音乐的隐喻性和暗示性表达电影的思想主题和人物命运的转变。电影《海上钢琴师》就是通过对钢琴音乐在不同时段和空间的不同处理而获得了音乐在电影中的话语权。使得音乐具有了语言沟通的桥梁功能以及行为和情感表达的功能以及社会集体行为互动的功能。
(一)语言构建的桥梁功能
电影音乐是通过和画面的转换结合通过声音的传播让受众得到某种暗示的有节奏的声音组合,是可以和人类内在语言进行交流的外在语言形式之一。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在诞生之后一直被追索着元语言功能,而音乐的抽象表达形式在某种形式上更加契合元语言的模式,从而使得音乐的内核更具有能指和所指之间的终极属性。例如在《海上钢琴师》中,1900出生时的音乐就具有明显的意大利风格,而电影中绝大多数音乐都属于拉格泰姆风格,这种风格属于美国19世纪末出现于美国的黑人旋律,从而使得1900的身份能指就有了意大利黑人移民的隐喻。
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载体,人类情感的变化,天气自然属性的变化等叙事功能使其超越于了语言言说的效果,在电影音乐中,就更加直观的呈现在受众面前,将受众带入到电影场景中。《海上钢琴师》中风暴的场景就很能说明这个功能,1900的钢琴声中出现的电闪雷鸣和人们肆无忌惮的说笑声换位一体,就是在叙述着不同人群的情感悸动。当1900和听众的对话出现后,音乐的元语言性功能表露无遗:“她们很可能杀害掉丈夫,而后两人一起私奔了,你看像不像她的音乐?”
语言产生的审美意义在音乐中同样强大,沉静和声音都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拉格泰姆风格音乐的成功运用使蓝调的美学功能被人们所认知,船是相对封闭的环境,相当于陆地上的咖啡馆和酒吧,如果是交响乐或者乡村音乐并不适合这个场景,而蓝调的叙述更能在这种环境中和受众达到共鸣,非正式的场合就应该有非正式的交流形式的出现,它可以直接宣泄弹奏者情绪的变化,《海上钢琴师》碎片式的蓝调音乐,通过场景和音乐的缝合做到了音乐的语言叙事的完美植入。
(二)行为和情感的表达功能
电影音乐是电影画面辅助支撑画面情感所在的形式,作为音乐行为的出现大致都在舞蹈以及人物心理波动的时候。它能调节电影情节的走向,就像酒会中的各种酒,让不同心态的人体验着不同的心态。《海上钢琴师》中1900为邮轮上的旅客们即兴表演,将音乐突然接入到人群中的时候,面对突然降临的节奏,人们表现的犹如各在梦中,端着装着各自心态的酒杯做着只属于突发音乐叙述的特定故事情节,情节是固定的设计好的,而不同的心态却导致了不同的行为的出现。
音乐不是无形的事物,音乐能体现出其特有的物理属性,对于音律的传播,受众接受听觉和视觉带来的音波冲击,听觉是由耳传达至神经元,诱发受众的情感中枢;视觉上的冲击是由所观察到的外界被音律所带动的场景变化决定。电影音乐更是融合了场景、动态、时间转换等诸多因素,在快速切换中激活受众的情感机能,当音乐处于缓慢悠扬并伴随着夕阳西下或者月光的时候,可以视为情感的力场处在比较稳定的峰值。比如1900被自己的爱情冲击中,当他面对心仪的女孩,伴随他的钢琴音乐元素舒缓而又宁静,就像情感的储备期在被激活、酝酿。而当他犹豫着是否上岸去体验从未有过的陆地经验的时候,电影音乐节奏的起伏又像是过山车一样,有疑问和困惑,引导着受众与他一起进入到一种迷茫无所归的情感谷地。虽然受众们看到的是电影画面的转换,但音乐却在引导着情绪的变化,每个重音下的画面都带给受众情绪上带来压力,电影中的音乐就像调节意识和潜意识通道的开关。
(三)社会行为互动功能
社会行为由客体各自独立的行为组成,具有互动性和情景封闭性,每种情景下出现的音乐都具有情景交融的属性。电影音乐中如果出现非和谐音乐,就会带有明确的暗示或者隐喻。更多的时候音乐在电影中都具有情景交融的性质,暗示和隐喻的旋律通常会出现在情节和情景反差巨大的悖论式场景中,比如悬疑剧。《海上钢琴师》中的隐喻场景很多,反差的出现在风暴的场景中出现,当麦克斯的行为融入了轻松的音乐背景,一种让受众感到滑稽的和电影环境相悖的情绪油然而生,这是客体行为参与社会行为互动的环节,有着明显的音乐娱乐属性在社会行为中的互动功能痕迹。音乐还能表达出语言不能代替的悲喜剧表达方式,受众相对无言,而音乐的介入会将无形的语言输送到各取所需的受众心里,从而为受众的情感找到依托的靠背,当1900把杰利自创的只听了一遍的钢琴曲没有错误的弹奏出来,杰利的肢体动作渗透了语言无法表达的情节,此时的音乐就像是考场上的试卷,让知者自明,让无形的答案穿出了悲喜剧的效果。音乐虽然只是电影画面的辅助元素,但一经被应用就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渲染力,不同场景中音乐元素都有着构建社会行为互动桥梁的功能。《海上钢琴师》结尾中被逐渐抬高的镜头里出现了麦克斯的背影,古老的街道一点点被拉长,电影主题音乐的突然鸣响,一下子将受众的心拉回到了1900在场的情节中。虽然音乐是非直观的文本输出,但同样的叙事功能,甚至是高于语言形式的形式更能在社会行为的互动上体现出音乐无国界的至高属性。
二、 电影《海上钢琴师》中钢琴音乐的作用
(一)渲染气氛的作用
抒情和叙事是电影的属性,而电影音乐能够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一部伟大的电影一定会有一个伟大的旋律支撑着故事情节。《乐记》:“音起,人心生,后人心动,此乃物之使然也。”就是在情调音乐在人类生活中舒服情感的重要作用,每个生活情境都可以用音乐的元素来表达和烘托。电影借助了音乐的作用,把文字无法表述的独白和单调的画面在电影音乐的烘托产生的复式格调场景呈现给受众。从而引发集体共鸣行为的出现。《海上钢琴师》的导演在剧情的开端就加入了略带感伤的钢琴旋律,就营造出了忧伤和凄凉的情感维度,也引导故事走向,并预示剧情的结尾。
特定的钢琴音乐的出现带来的情感体验随着画面的转换渲染着不同的思想内涵,1900面对心仪的女孩的时候,《爱的旋律》的钢琴曲的加入,让受众们感受到了爱情的甜蜜,虽然只有四个句子组成的乐章并不华丽,但却能在电影情景中抓住人心,创造出轻松优美的心理环境。马克思的回忆将倒叙中的1900带给了受众,当1900把礼帽抛向大海的时候,画面音乐低沉的奏鸣就暗示了1900的命运就像这海水一样永远只属于大海,从出生到死亡陆地就是这沉重音乐的奏鸣,没有国籍,没有文档记录,从来处来到去出去。从犹豫到最后邮轮的沉默。1900只能在属于自己的伴奏音乐中走完他如瞬间即逝的音乐那样的人生,贯穿始终的音乐为《海上钢琴师》的情节渲染出了语言无法给出的强大支撑力。电影是复杂镜头的复合体,人物命运和场景的转换有时候不是对白和独白就能够完成的,而音乐的接入就弥补了动作和语言的缺失。
(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电影情节展示的时间局促性决定了电影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剧情。这就需要特殊的表现形式,而电影音乐就具有这种跨越时间性和空间性的作用。它可以将各个场景在转换中有机地串连在一起,起到音乐蒙太奇的效果,一小段旋律的间歇就可以是几十年甚至是几代人的,一小段旋律的间歇就可以让故事情节上天入地。
当一群人围聚在下等舱里,1900优美的钢琴声响起,这群衣着褴褛的人们听得如痴如醉,镜头转换,还是下等仓,1900坐在钢琴前满足了一位客人的要求即兴创作弹奏了一首客人家乡的曲子,同样的场合不同的时间维度,不同的曲子却推动了情节逐步走向高潮,还暗示着1900特有的音乐才情,为后来的和杰利的比试留下了伏笔。当他人生中唯一的一次录音中面对一个女孩的出现,他的音乐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柔美和空灵,又推动了故事情节中爱情的滋生,这种表现语言无法完成。
《海上钢琴师》中《莫扎特再世》旋律贯穿始终,一直随着1900如大海一样起伏的命运,片头当他弹奏出幼稚、青涩的旋律的时候,虽然显得那么生僻,但音色却是清澈透明的,在结尾处响起的《莫扎特再世》却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使整部影片定格在1900的时代,虽然是悲剧形式的结尾,使整部影片完成了对人物命运的描述,客观的呈现一个时代的缩影。
(三)深化人物性格的作用
每个场景中都会有一些特定的人的出现,邮轮的场景中1900就是个特定的人物。无国籍的弃婴身份和终身与大海和钢琴为伴的他注定了特殊人格的产生,他所创造的音乐狂放不羁,具有鲜明的人物特征。大海是自由的,音乐是自由的,1900的音乐更是带有随意性,融入画面的音乐元素通常都是1900按照自己对事物理解的独创,没有标准的衡量,就像没有一把尺子可以丈量大海,没有语言能够准确形容出风的品格。马克思初到海上享受着大海给他的独特见面礼,当他在颠簸的船上跌跌撞撞的时候,1900悠然地享受着大海带给他的时光,他坐在钢琴前弹奏着的旋律伴随着马克思痛苦的表情,展示出钢琴是他以海为生的生命体征,复杂多变的旋律就像大海一样深邃而又单纯。
音乐的表现力无处不在,就像1900为麦克斯用钢琴叙述的四个人物,在音乐的节奏中,四个不同形象的人物各自表演着,让受众印象深刻,和情夫私奔的老妇人、沉思中的男子等等,音乐的风格不同人物的形象也随之变化,如此,音乐就给人物性格打上了烙印。即使没有画面的出现,当相同的音乐响起的时候,还是能让人想起与之相伴的画面,或轻浮或深沉。《海上钢琴师》的这个桥段中展示的每一段钢琴声都贴近了人物的性格,更新了场景转化的人物特征,也侧面烘托出1900高超的音乐天赋和对世态炎凉的理解,为之后的随邮轮而去奠定了基础。“一切艺术都是音乐的”,那么一切生命的律动也是音乐的,电影借助音乐无形的翅膀给主人公以鲜明的人物特征。音乐的伴随史就是人文精神的所指,电影音乐通过音律变换着各种人物心理场景,这是任何行为无法替代的最佳的人类情感表达方式。
结语
11.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心得 篇十一
在19,有一艘轮船在海上漂流着,这里分为三层:第一层是vip间;第二层是平民间;第三层是贫民间。有一天贫民间的一个黑人丹尼偷偷溜进了vip间,发现了一个婴儿,上面写着雷蒙,他发现没人要他就将他抱回了自己家,他的一群伙伴给它起名,可就是取不出一个像人的名字,丹尼突然想出一个名字:丹尼雷蒙1900,为了叫他方便一点,大家都喊他1900.
随着一天一天的过去,他已经不知不觉得在海上度过了8年,他从未离开过船,有一天丹尼教1900认字,当1900问妈妈是个什么东西时,丹尼一时间回答不上来就说了个“马”1900真的就相信了,但这种温馨的时刻并不是那么的长久,再一次做苦工时,丹尼不幸的被棒槌砸中,直至死亡。在这个时候1900伤心欲绝,于是他不知不觉摸上了钢琴,在这里他可以放飞自己无限的烦恼。于是他不自觉地弹起了钢琴,没有任何古板的约束,自由的弹,当时的人们肯定在想:“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啊。所有的人都被这莫名的音乐吸引了过来,想探一探究竟到底是谁能够弹出这等优美曲子,就因为这他在整艘船上出名了。后来他遇上了一个晕船的伙计名叫曼克斯,于是他与曼克斯交上了朋友,在满克斯知道了他的琴技如此的好之后,曼克斯想让他离开这艘破船,跟他一起去闯荡外面一番世界,可1900却不想,因为他从来没有离开过这艘船。
他的琴技简直太出名了,甚至轰动了整个音乐界,使得爵士乐的鼻祖向他宣战,刚开始这鼻祖拿了一根烟放在钢琴上就开始弹了起来。他弹了一首足够难的曲子,弹完之后鼻祖将烟头举起来竟还没烧完,接下来该1900了,可是1900对这场比赛了名与利并不在乎,就随意的弹了一首简单的曲子,使得爵士乐的鼻祖感到自己被羞辱了,于是他又弹了一个难度更大的音乐,使得自己无比得自豪。1900在第二轮也按着他的曲子仔细的弹了一遍,似乎比鼻祖的音乐更加好听。这次可把鼻祖气急了,狗急都要跳墙更何况他。这次他可是把看家本领都是使了出来。他的这一举动,真正的将1900惹烦了,他向曼克斯借了一根烟,点着。放在钢琴上并对着鼻祖说:“这是你逼我的”,他开始弹琴了,那速度越来越快,当场将所有人震惊的动弹不得,甚至连刚抽上烟的中年人将烟头掉进了自己裆里面都毫不知情。弹完之后,这根烟头好像是刚刚点着的一样,还以为烟已经息了,当他把烟头拿着点着了钢琴时,顿时全场震惊,于是他拿着烟,慢慢走向了正呆若木鸡的鼻祖的跟前,将烟塞进了他嘴巴里。
当这一事件过后,他更加出名了。当他正在谈一首做买卖的音乐时,窗外走来了一名女性正在对着这面窗户照镜子时,他还以为是在看自己,于是他对她萌发了一种好感,他想把这首音乐送给她,可是总是当他们还差最后一步时,上帝却无情的将他们分开,一次是意外,两次是巧合,那第三次就是天注定了。于是1900觉得自己和她已经不可能了。
当他将要想离开这艘船,刚走到半路,他发现城市是看不到尽头的,而自己的钢琴才是最完美的生活,他又决定远离这些城市。
12.《海上钢琴师》读后感 篇十二
《海上钢琴师》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在船上,长在船上,死在船上,只为钢琴而生的人的一生。他将一生所有的光芒撒在这艘船上,短暂而凄美。
1900是这本书的主人翁,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便与钢琴结下了缘。父母将刚出生的他丢在了这艘船的钢琴上,希望他被好心的有钱人捡去。可是没有人在意他的哭声。所以他的哭声在这欢快的场面里显得格格不入,以至于他的一生与这世界就显得格格不入。世界待他是如此的不公,在水手领养后的几年,他又成为了孤儿。这艘船成了他唯一的栖身之所,他从未下过船,于一个孤儿来说,这一艘船就是他的家,他的所有。可是船上的人偏容不下一个这样可怜的孩子,然后他失踪了一天。夜里他出现在钢琴旁,钢琴吸引了所有人。之后没有人再赶走他,或许是因为他悠扬的琴声,或许是因为他的可怜,我们无人知晓。成年后他成为了一位天才钢琴师,没有任何的指导老师,凭自己的探索,奏出一曲又一曲惊世之作。很多人登上这船只为了听这位旷世奇才的琴声。
他就像一个谜,让人看不透。仿佛他生活的世界里只有他。他执着,执着的有些可笑,又有些可悲。他优秀,却很孤独。他有着异于常人的安静,沉稳。他将音乐化为言语与世界交流,表达情感。其中有这样的一幕:夜晓时分,在船上的酒会大厅,他演奏着,钢琴随着大浪在左右摇摆,船上的人因暴风雨而显得惊慌失措。而他依然弹奏着,依旧优雅如常的弹奏着只属于自己的华尔兹乐章。他在这光洁的地板上,合着音乐的节拍,呼左呼右,时而转圈,时而滑行。让你感受到仿佛他整个的身心和这音乐,这艘船,这大海早就融合在了一起。他说过,他的音乐和他的人不分开,所以拒绝发布他的音乐胶片。我想他的内心里也一定这样笃定,他的这艘船和他的人不能分开,生命仿佛自他被抛弃的那一刻起就很早与这船联系到了一起。所以他不愿离开这艘船,他宁愿与这艘船沉到大海,也不愿离开。因为他就是这样单纯,执着。爱便爱了,忘便忘了,向往便向往了,退却便退却了,生便生了,死便死了,这样举足若轻的一生就这样被六吨半的炸药而埋葬了。
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悲剧,而我不这样认为。因为,我无法想象这位旷世奇才,走下船舶,是怎样开始他平凡的一生,开始庸俗乏味,追名逐利。我不忍心看到这里,我想大家更是如此。所以我喜欢这个结局,因为他到了天堂,即便少了右手,却依旧做着自己喜欢的事,那就是音乐。
1900,一个没有根的终身漂流在海上的男人,独特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使他处在一个独立的世界里,他与这个社会有一段很长的距离,一个世界。
13.海上钢琴师电影1900观后感 篇十三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0篇大全
2019《海上钢琴师》最新观后感5篇精选
《海上钢琴师》优秀观后感心得精选
《海上钢琴师》800字观后感精选5篇
关于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作文5篇
海上钢琴师电影1900观后感
有些电影是你看过之后,心中涌动万千却无从下笔,是你满脑子的思绪却不知从何整理,《海上钢琴师》就是这样一部让我欲罢不能欲言又止的电影。
看完影片之后,我的唯一感觉是孤独,真孤独。可是1900真的孤独吗?后来的很多时候,我都觉得他不孤独,他有满满的用之不尽的音乐的灵感,有无数的才华和无数的流动的音符。他其实不孤独,他让我们孤独,没有天才的华丽没有天生的不俗没有特立独行的资本,没有充盈的内在没有在这个世界得到认可和满足,所以我们孤独;我们从1900身上看到了自我的卑微自我的缺乏自我的飘忽,所以我们孤独。
作为这世上存在的一个人,我们从出生到死亡都被冠以各种各样的称号和身份。出生的时候父母为我们取了一生的代号即名字,我们要上户口登记注册,等到十八岁了要去办理身份证;我们在学校是学生,工作了又要评职称,我们被别人介绍时是某人的子女父母朋友同事,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我呢?当这些东西都被去除之后,我们还是我们吗?我们还能找到自己吗?1900是一个没有出生证明的孩子,他不属于哪个国家也没有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名字,如果他死了你在任何资料中找不到他存在的痕迹,可能也没有多少人记得他的存在,他也没有一座存放他遗体的墓穴,但是他却实实在在地存在过,真真实实地活过,他用什么证明了自己的存在呢?
我一直觉得1900的一生是存在主义思想的体现,他藐视规则,藐视这个社会认可的规则,他害怕上岸其实是拒绝上岸,藐视上岸。他重自身的存在大于外界对自身的认可,他可以轻易打败爵士乐的开山祖师并对他表示鄙夷,他可以靠他的才华赚取无数的名利但是他拒绝音乐与自身的分离,他可以用音乐去探究所有人的心灵,可以在音乐里去旅行,可以寻觅到自己的爱情,但是他没有常人那样去要去追,他轻轻地将这些丢进了大海,他将迈向陆地的脚收回。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绝对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人虽然有选择的自由,但他面对的未来的生活却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来,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实的终结就是死亡。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存在主义者都是悲观者,在他们眼里,人生是一场悲剧。
1900的人生不可避免是一场悲剧,是他自己能预料到的悲剧。“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是因为所不见,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尽头,我需要看见世界的尽头。上了岸,何去何从?爱一个女人,住一间屋,买一块地,望一个景,走一条死路,太多的选择我无所适从。漫漫无尽,思前想后你不怕精神崩溃?那样的日子怎样过?我无法遗弃这艘船,宁可遗弃自己的生命。”
我喜欢闭上眼睛,反反复复地听1900帮助好友克服晕船时弹奏的钢琴曲,想象着自己也正坐在那艘船上,随着海浪起伏摇摆。那时的音乐是可以将人吞噬的,让你忘乎所以让你自由自在,让你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又让你无比清晰的感受到存在的快感。你能感受到飞翔,能感受到旋转,能感受到跳跃,就想初春的远行,夏日的冲浪。这里只有美好,只有存在的美好,我以为这就是生活,有活生生的美好存在。
后来我才知道生活的大多数时候其实是孤独的,是我们心里无处安放的孤独,不被这个世界所认可的孤独。1900是孤独的,所以他选择一辈子不上岸,和那座海上浮城共生共死,而我们呢?我们没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城,让我们来安放我们的孤独,让我们来逃避自己不喜欢的一切,所以我们比1900更孤独更可怜。
很多时候,这个世界再繁华再喧闹,我都只是一个人仿佛置身孤岛,这时我那么孤独但却没有一座安放它的城市。这个城市越来越鄙弃孤独,它不允许你孤独它不给你时间孤独,它让你觉得孤独是可耻的,它要让你融入外面喧嚣的海洋恋爱的洪流,它要你和别人一样,上岸,走同一条路,一条望不到尽头的路。
你拒绝融入,那么你就要承受双重的孤独,外在的内在的,所以你更孤独。而融入,那是一辈子都不会快乐的旅程,你踏着陆地是那样的轻飘飘,你感受不到你的存在,你还是孤独,无处安放的孤独。
海上钢琴师电影1900观后感二
“hey kid, give us a tarantells.”这幕一船客要求1900奏琴一曲.他答道,“And you ,show me how tarantells goes paish.不能以此指摘人情的冷漠,可的确是在1900心上又划了道寂寞的伤疤,他的单纯就像游走在琴键上的旋律,给一批批暂局的行人共飨.音乐的萦绕下,人们都浸浴的欣喜的纯粹的音符中,随之徜徉随之跃动.然而时间的步伐却不允许时人停歇,一但到达目的地,余音未止,人去楼已空.这样一个对比,仅留下1900苦涩的笑,禁止了琴弦的颤动,这是他的寂寞.纵使寂寞,1900并未去寻找他那份冲蚀寂寞的快乐——上岸。这是为什么呢?把寂寞卸在他身上的,正是岸上的人们,他们,“chasing some place far away,where there is always summer”,快乐并不在岸上,它只是欲望的一张封面,这个一颗单纯的心,如若掉了世俗的泥淖,他不仅没有快乐可言,连唯一的钢琴天赋都要付之东流。
还有,他与那女孩邂逅时的心动,他一系列举措想刻意接近那个女孩。一幕女孩迎面走来时,他正踌躇着打招呼的方式,二人以擦肩而过,这也是暗示着这份感情的羸弱,一个爱人,当没有相遇,或者没有相识时,都只是彼此的陌生人,一方的心意,于另一方是虚邈的,这点又是何等可悲,爱情方面,想要同分量的付出是永远达不到的。
恩,这就是我的感悟。
海上钢琴师电影1900观后感三
海边的细沙洴澼在湛蓝的浅滩里,微风拂过海面,泛起世间最美的涟漪。无边的光向四面聚拢,投射世间的美好。黄昏的海,晚霞与蔚蓝酿就炫目的晕。那一抹光的猩红,海底深处,恍惚中那是绚烂的圣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蓦地想起《海上钢琴师》中的一句话:你只要留神,就能从那些人眼中看见自由女神像,看见美国。或许在那一刻,美国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美国。就像在布达拉宫山脚下,听着古老梵唱那钟声想起,从头往下精神的肃穆。或许那就是圣地的意义。
不知道为何,这几天难以入眠,耳畔总是响起流水的声响。又或许是在睡梦的世界里下起了雨。每一滴的雨仓促砸在我的眼前,我的耳畔。鼻子能嗅出那洁净中淡淡的海腥味,感受那从天穹微弱的呼唤,血脉中来自蔚蓝的亘古复鸣。那是海水圣洁的遗体,涤荡世间的黑暗。或许这个世界就是一艘大船,而我们乘着它,在茫茫大海之中泅渡,寻找人生的圣地。殊不知我们早已身处其中。
侧耳聆听的少年,化作万千,溯游岁月的圣地。那一刻,心与精神同在,遁入无边的浩渺。
人们从中诞生,海就是我们的母亲。从氨基酸道蛋白质,从细胞到胚胎,从弱小到强大,我们从中一步步地走来。而她已矢志不移的心包容着我们,为我们孕育文明。人类同时也一步一步了解自己的母亲。新航路的开辟,航海贸易的发展,我们进一步了解她,同时她也进一步地付出。当海上军事的发展,一个又一个的强国拔地而起,那不也有她的功劳。当无边的硝烟蔓延,一条又一条的破船流淌水面,她只能暗自神伤。
海洋的历史就是一段人类的发展史。海洋与中华民族亦是不可分割的。我们拥有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面积,拥有者“四海”,拥有悠久的海洋历史。在海上,我们既有过卓越的功勋,也有着屈辱的曾经,但我们相信长风大浪,任重道远。
经久的回忆在脑海缓缓流淌。一切投入深不可测的海洋,圣洁覆盖了一切。曾几何时,我们忘却了一切,以为离开了海。但海与天空一样,包裹着我们孱弱的身躯,用温暖的心为我们付出一切。我们其实并没有离开海,血液是圣洁的分流,他与我们同在。
詹·耶·沃尔德曾言:日子像纸牌搭的房子崩塌了,我在海底醒来。是的,那是我们共同的圣地,永远……
海上钢琴师电影1900观后感四
之前看过这部片子,但是当时没有看进去,今天完整的看完,感觉还是引发了些思考的。整部片子都是在托尼的讲述中娓娓道来,这让人接受起来十分舒服。
隐隐地感觉到影片传达出的主人公的孤独感,那种深陷其中的孤独,在孤独中出生,习惯孤独,再到无法离开这份孤独。这份孤独里面有艺术,也有一种心病。
整部影片,我认为最精彩的部分就是1900跟爵士的创始人斗琴,1900最后一曲仿佛是四只手在弹琴,甚至夸张到可以用钢琴的琴弦发烫到可以点燃一支烟。
1900最美的曲子是写给他一见钟情的女孩的,他透过船窗户看到女孩的美丽,把自己的爱慕隐藏在音乐之中,刻录成长篇并想找机会送给她。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他会选择自己擅长的一种艺术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爱慕。他一遍一遍对着镜子练习送礼物给她的台词,而每次他每次带着羞怯的谈吐,都被对方无视,知道最后一次他向她说明自己的心意,但是船靠岸了,他们分别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让人庆幸的是,托尼还记得他,或者也是导演或者编剧在传达这样的一种想法,他们在说:这个世界只有一些少数派能够理解那些大师级别的艺术。
这部影片里,1900成了艺术的化身,他会没有户口的出现在底层社会中,也会出现在有尽头的世界里,但是他离不开有尽头的世界,他也会消失其中,毫无功利地把自己炸掉。当然编剧也安慰着自己说:“只要你还有个好故事,和一个能够倾诉的人,你就永远不会完蛋。”我有的时候觉得,即便我们写不出好的故事,也至少要成为一个能够倾听的人,不然我们好像真的一无是处。
海上钢琴师电影1900观后感五
在这个时光飞逝的岁月里,我有着一颗飘荡的灵魂,我将人生看成一种漂流。然而很多时候,我总会发问自己,漂过岁月之河——家是什么?
家是一只船
看《海上钢琴师》,名叫“1900”的主人翁对于这艘船的爱恋与不舍,就是一种对家的眷恋。
生于斯,长于斯,家赋予我们生命以及生命里的一切,这艘船同样赋予他人生的全部价值和情感。对于1900——一个孤儿——他的全部世界就是这艘船,这里就是他的家——他的全部快乐、悲伤、梦幻、激情。可以说他对于这艘船的感情比任何一个人来的都更深沉、更灼热,这艘船载着他穿过漫长的岁月。
家是温暖的港湾
家太平凡,每天对着的都是那一抹蓝,不停地飘着。然而远航的水手都知道,当海平线上出现港口朦胧的影子时,他们的心跳是欢快的。在人生的航行中,我们需要冒险,也需要休憩,家就是最好的温暖港湾。
他在船上,可以随心所欲地弹奏美妙的乐曲,想到哪里弹到哪里。人们在他欢快的琴声中度过一次次难忘的旅程,而他一如这艘船上的主人,用自己的热情迎来送往,不知疲倦,他的内心深处一直被温暖包围着。
片中最后一段,有主人翁的一段独白,他说他不走,不是因为他站在船板上看到的那些建筑让他感到畏惧,而是因为他看不到世界的尽头。是啊,钢琴的键有始有终,船的甲板有始有终,他可以用有限的键盘奏出无限的乐曲,他可以驾驭这种“有限”,在这里,他就是他。而这个世界呢,没有开始,没有结束。错综复杂的街道,星罗棋布的高楼大厦,有太多的路可以选择,他没有办法去驾驭,驾驭他的人生、他的情感、他的音乐。他只能选择自己可以选择的、可以驾驭的方式生活,这种方式与世无争,平静自如,不受功名利禄的纷扰。如果一种生活方式,他无法驾驭,他宁可不要!他呆在了海上,选择了家。
家是永远的岸
家是永远的岸。作为一个普通人,或早或迟,都需要一个家。记得奥运会经典语录里就有菲尔普斯获奖之后的一句:“我要找妈妈!”妈妈就代表着一个家。不论成功与否,家都是倦鸟归巢、落叶归根的最佳场所。当船要被拆卸、炸毁的时候,他依旧没有登上岸,他是属于那里的,那里才是他的家,那里有他魂牵梦萦的永远的岸。他赤条条被人抛到了海上,就注定了他的家在那里。油轮天地里的那份独有的情感,让他觉得无论外边的世界多么纷扰,家,才是一个默默护佑着自己也铭记着自己生命的岸,才是他登上世界的岸。
14.《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十四
1900是个被黑人Danny在船上收养的孩子,他无父无母,甚至没有国籍。五岁的时候,Danny因一场意外永远地离开了1900,从此他又变成了一个孤儿。举行完葬礼,可爱的1900突然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直到一个夜晚美妙的琴声在船舱中飘扬,把熟睡中的人们都吸引了过来,大家才发觉凳子上坐着的是1900,他那娴熟的演技震撼了船上所有的人。
从此1900在船上开始了他的演奏生涯,他用音乐诠释着每个人的心灵世界,给船上的过客带来惊喜和欢乐。随着演奏技巧的不断娴熟,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许多次,他的好友MAX都劝他离开船,上陆地,但他都没有走下去。在一次录音时他遇到了一位金发碧眼的美丽姑娘,他的音乐随着姑娘的一举一动而变化着旋律,他深情地演奏着,陶醉在自己的乐曲声中,象是在向姑娘诉说爱情。这是他唯一的留在世上的音乐,但他却拒绝发表。他决定把它送给那位深爱着的姑娘,可在滂沱的大雨中,他没有勇气表达自己的心思。姑娘要下船了,他挤开人群,找到了姑娘,但在要送上他的礼物时却被涌动的人群挤散了。之后,他更加孤独。过了几年的时间,终于有一天他决定要下船了。当他带着好友的期待走到舷梯中央的时候,他却停住了,望着岸上的高楼大厦,他却再也不肯挪动双足,很久很久,他就那样站着。那一刻,我们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但随后他把帽子扔向海里,然后来个急转身,大步返回了船舱。这一刻,我们才明白,即使爱情也没能让他离开这首船。之后,他在船上继续他的音乐人生,直到六吨的炸药把这首船炸掉,他也没有离开。电影结束了,我们从他最后的叙述中也明白了他不肯下船的真正原因:就如他所说,使我停下的,不是我所见,而是我所未见。
我们的一生要怎样度过?海上钢琴师让我感动的是他的执著,他生于船上,长于船上,然后宁愿在船上结束自己的年轻生命也不肯离开。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是一场悲剧,但我却认为他的短暂一生是快乐的。因为,他在船上有美妙音乐的陪伴。而离开船,他的心灵会不安,会焦虑、会恐惧、会孤独。能安然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即使短暂又如何呢?其实每个人一生都有适合自己生存的船只,找到了就安心地在船上奏出自己生命的乐章吧!
【看海上钢琴师观后感】推荐阅读:
海上的生命《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影评06-11
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字07-12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300字08-29
海上钢琴师 音乐赏析09-25
海上钢琴师影片心得感想06-18
高中生读《海上钢琴师》有感10-14
海上运动规划06-23
语文 -海上日出10-15
海上仙山作文11-07
海上运输合同范本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