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智慧与领导艺术

2024-07-12

管理智慧与领导艺术(共10篇)

1.管理智慧与领导艺术 篇一

班级管理——爱与智慧并存的艺术

鲁迅曾说 “教育是根植于爱的”。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热爱学生。”这说明爱的教育是贯穿整个教育的主题曲、大旋律。班主任的爱,对于在成长中的青少年,至关重要。班主任只有拥有了一颗爱学生的心,才能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产生最佳的教育效果。班主任对学生爱的诠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一、以身作则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最基层的组织单位,而班主任则是这个单位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班主任工作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班主任对创设良好的班集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学校里,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时间最长,开展的教育活动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在学生面前自己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因此,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作为一名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带头做到: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自己首先要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人格,从不挖苦讽刺他们;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班主任在大型劳动中,要和学生一块打扫环境卫生和教室清洁;教育学生搞好团结,班主任可以和学生交知心朋友;在学习上,要求学生书写认真工整,班主任板书时首先做到书写规范认真。班主任随手拾起地上的一个纸团、把讲桌上的粉笔盒摆好、以饱满的热情出现在学生面前等等,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激励学生,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境界。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更应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职业道德,以高尚的道德风范去影响学生,当好学生健康生活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可见“班级无小事,处处有教育”。

二、积极实践

中小学班主任,在学生十多年的生活中应该给他们些什么呢?应该让孩子们从小就有追求、有向往、有勇气、有力量,使他们沿着正确的人生旅途坚定地迈出第一步。要达到这些教育的目标,教师必须得要求自己具有优良素质。

1、从选拔学生干部做起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只应当准备好建筑材料——砖瓦、钢筋、泥浆等,而房子得由学生自己去造。”每一个班都是由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的,他们在思想、学习、身体素质上都存在着各种差异。班主任正是在这些孩子的闪光点中发现他们各自的才能,让他们在集体中寻找自己合适的位置,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在培养、选拔干部的工作中要主张“广开言路”而反对“一言堂”,主张“发展优势”,反对“一点定论”(即:学习不好的一律不准当干部。)要让学生自治自理,从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在培养干部上可以归纳为三步曲工作法:一带、二帮、三放手,即开学第一个月带着走,第二、三个月扶着走,到第四个月开始放手让学生自己走。

一带:这意味着班主任的模范作用。刚进初中的孩子,对上学的一切感到好奇,对老师更是崇拜,在学生眼中老师是榜样。所以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这样做,给干部做了榜样,干部又带动了同学。(像眼保健操老师带头做)在工作方法、工作态度上给干部示范,为干部做好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帮:到第二、三个月,班主任的主要工作是:选苗、育苗、培养干部,帮着干部做工作。干部队伍培养起来了,干部能力提高了,很自然地促进了班集体的建设。

三放手:到第四个月以后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走”。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干部不仅受到了锻炼,而且得到了提高。同学们自觉纪律性的加强,班集体的建设又为干部开展工作造成了有利的环境。这时,老师就可以当参谋,让干部集思广益,在班级舞台上大显身手,增长才干。比如:让班干部独立组织班会活动,独立出好黑板报等。

2、从转化后进学生做起

后进生的教育和管理历来是班主任工作的难点,却又是影响班级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至关重要的一环。后进生并非什么都后进,不要戴有色眼镜去寻找他们身上的缺点,他们有优点,有特长,有闪光点,有极大的可塑性。在这方面,作为班主任首先做到了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他们,深入调查摸底,搞清他们成为后进生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对他们处处真诚相待,时时耐心相帮,真正做他们的知心最可信赖的朋友;班主任还要及时对后进生加强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消除或减轻种种心理担忧,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同时,创建机会让后进生表现优点和长处,及时赞扬他们,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欢乐和喜悦。就要老师对他们实施引领之爱。我所理解的引领之爱应该是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自信是一种与自我约束和进取心相联系的健康的心理品质,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关键。有自信心的学生最终能战胜困难,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案例)吴某是我班名副其实的“后进生”,思想散漫,目无组织纪律,上课经常插嘴,下课打打闹闹,经常不完成作业,成绩较差。究其原因,缺乏自信,厌学。面对厚厚的课本,他常常流露出无奈的悲伤。因此,在对他的教育中,我十分注意给他树立学习的信心。在课堂中我鼓励他认真听讲,并有意设计很快能在课本中找到答案的问题让他回答,或者有时要他重复别的同学已回答的正确答案,让他体验成功的快乐,让他知道自己能行。用放大镜去努力寻找他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一段时间后,他的一些不良表现明显有所改变。当然,后进生的转化与教育是一个长期与艰巨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班主任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做好这项工作。

3、从建设班级教育网络做起

在班集体建设中,班主任还需注重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在班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教育的整体网络,使班级建设稳步前进。

首先班主任要坚持与任课老师紧密联系,要尊重他们的意见,同时又把他们当作班级的主人,视为班主任的良伴、知己。凡事都主动地同他们协商、倾听、采纳他们的意见。慎重处理学生和任课老师的关系,在处理师生矛盾时,尽量避免激化矛盾,增进师生情谊。

其次班主任要坚持和家长紧密联系。

三、平等对话

蹲下身来和孩子说话,倾听孩子的心声。要做学生的朋友就得尊重学生,以宽容的心对待孩子。学生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出错的过程,当孩子出错的时候班主任要耐心地听孩子解释,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索,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班主任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多商量少专制

就群体关系而言,教师是强势群体,学生是弱势群体,尤其是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更是如此。教师可以把自己各种各样的思想,通过一些貌似合理的途径对学生施加影响。比如规定学生可以这样做,绝对不能那样做。从来没有或者说极少跟学生商讨这样规定“合理不合理”“应该不应该”。结果是听话的学生惟命是从,不听话的学生表面顺着,暗地里逆着;或我行我素,屡犯不鲜。不管是顺着的,还是逆着的,都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和优良的个性。

所以班主任可以尝试用商量的口气跟学生说:“制定法律是国家顺利发展的需要,我们制定班规是同学健康发展的需要。假如一个人拥有了绝对的充分的自由,那么别人就会失去自由,你们说,咱们班是否也该定一些规矩呢?”最后由他们自己商量讨论制定几条行为规范,让他们都能意识到这不是老师强加给我的思想,而是自身健康发展的必要的约束。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却往往是“己所不欲,常施于生”。这样又怎能搞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呢?学生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会思想的实体,班主任要尊重他的需要,有义务帮助他发展的更好。比如在开展班级活动的时候,班主任可以在和班级全体成员商量后,采纳学生的建议,和孩子们一起开展有意义的活动。

一次班级活动是短暂的,但一次民主的、有意义的活动可以使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点起生命之火,开出生命之花,乃至影响一生。让孩子们在活动中真正体验到“我能行”。

2、多沟通少挑刺

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我们要多听少说。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却没能很好地贯彻。在学校里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主要也就是教师说,学生说话的机会相对少,说心里话的机会更少了。所以他们也渴望沟通,更渴望理解。作为一个班主任,如果无法很好地与学生沟通,无法进入学生的内心,就很难找到疏导学生心理的有效方法。我觉得与学生沟通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我日常的班主任工作中,常采用的有以下几种:

(1)利用课间多和孩子交流。这种沟通教师要特别注意说话的氛围与倾听时的态度,良好的环境渲染,听者适当的态度会让孩子放松警惕、敞开心怀。当涉及到孩子比较个人隐私的部分,做老师的要注意选择一个僻静的角落和孩子交流。

(2)还可以利用日记的形式作为师生交流的平台。

3、多宽容少求全

法国19世纪的文学大师雨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班主任的宽容是一种博大,它能包容学生的喜怒哀乐;宽容是一种境界,它能使学生跃上新的台阶;宽容也是一种幸福,班主任宽容了学生,不但给了别人机会,也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和尊敬。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心灵的空间或者说“隐私”,班主任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与学生平等对话,做到上述的“三多三少”,让孩子能信任你,把你当成朋友,向你倾诉,才能正确地帮助孩子解决思想、行为上的问题。

四、将心比心

“我幸福,我快乐,我们永远是年轻。”

2.管理智慧与领导艺术 篇二

一、校长纵观语文课——“览之而必察, 研之而后精”

为了解学校的整体教学情况, 四月我们何家璧校长分学科、分学段逐一深入教室, 随堂听课。为了表示对听课教师的尊重, 他会让教学处告知各学科备课组和各位被听课老师。听完课后, 他会参与备课组的集体评课。在被听课和跟随着他听课之后, 也参与了以他为核心的评课。没有批评, 更多的是平等地交流与商榷。一般情况下他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引领我们的交流: (1) 说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2) 听课老师们谈谈授课教师的主要教学行为; (3) 根据本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于被观察者的教学特征和现有的教学资源, 提出几点明确、具体的改进意见。

在纵观低段的语文课后, 针对大家的共性问题, 他发了三封电子邮件给我们全体语文老师。分别是:崔允漷博士的题为《有效教学》讲座稿、《识字教学的几点意见》、《名家识字教学评课稿》。这三封电子邮件, 足以形成一个可操作的有效低段识字教学改进方案。可见他在观课之前是有备而来、观察有点的, 评课时他有理有据, 而在听完评完之后, 他还能够总结出大家教学上的共性问题, 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观课之后, 他的识字教学探索足以唤醒我们低段语文老师识字教学的精神活力。想想他一个非语文专业的人都能如此清晰地发现我们的问题并能给出切实的指导和帮助, 其实都源于他并非听之了了, 而是在观课之前胸有成竹, 观课之后深入研究的结果。

二、师徒结对互观课——生本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与智慧的累积途径

为了促进我们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 我们学正小学有着老教师与年轻教师的“师徒结对”传统。低段学科主任钱悦英老师是我的师傅。作为师傅, 她很慷慨。听她的课不需要提前通知, 推门即可。作为徒弟, 我很幸福。因为师傅非常关注徒弟的成长, 不管是赛课还是平常的课堂教学, 她是有问必答, 挤出时间逐一观课并进行观课后的针对性指导。

1. 师傅赛课前的指导——由教学设计技巧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2013年4月学校举行“红梅杯”课堂教学比赛。在正式上课前的磨课过程中得到了师傅悉心的指导。幸福地聆听之余收获满满。第一次在钱老师班里试教, 原本很灵动的孩子们在我的课堂里显得很被动。在孩子出人意料的“冷漠”背后, 到底是什么原因?困惑中钱老师提醒我, 教学内容是不是太多了, 我是不是过于讲求精心设计的教学形式而忽略了学生能从中习得什么, 在一个学习环节过渡到另一个学习环节的过程中, 学生是不是会感到很疲惫, 进而渐渐失去了去参与去思考的兴趣?是不是要考虑到教学重点的呈现方式如何能更符合学生的生活体验, 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第二次试教, 师傅听后又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为了激趣, 服务于教学内容, 可以加载个性化的设计, 但要简洁有效。二是如何做到有效的随文识字, 在引导学生自主识字时注意方法的渗透, 策略上可以更有趣, 更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 这样在有效识字的同时也增加了一些低段语文教学的人文情怀;三是课件不要太多, 精一些、少一些, 毕竟孩子上课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 老师也一样。

2. 徒弟观课中受教——以生为本应当追求精简朴实的课堂。

3.管理智慧与领导艺术 篇三

导 言

近年来,知识及其积累,作为组织存在、竞争和成功的关键因素,逐渐成为战略管理领域的新热点。一般而言,在过去两千多年的时间里,智慧和认知能力被认为是个人成功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新热点是否与旧观念有所关联呢?如果有,那么关于如何管理知识以及达到何种程度等等,对这些问题的现代研究,必然有不同的解释。

比如,中国古籍《道德经》有云:“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骇之……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夫唯不争,故无尤。”

在当今这种你争我夺、只重结果且竞争激烈的经济环境下,这种言论很难赢得人们的支持。但它却证明了知识的重要性,或者说证明了一个有效的领导所需要的大智慧。有史以来,关于领导的论述总是离不开讨论智慧和他们的被树为典范的明智之举。至少有数的领导者是如此。一个蹩脚的领导者也许很狡猾,但绝对不能算聪明,正如尼采所言:“只有当我们无法再从自身的能力获取力量时,我们才从他们那里寻求这种动力。”

那么什么知识才能赋予人智慧呢?良好的判断力、领悟力、同情心和端正的品行是一个人充满智慧的本质体现。这种智慧又源于何处呢?是来自外部还是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而从内部产生的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应该先了解一下最近在战略管理领域的一次讨论。这次讨论是关于公司转型的问题(Chakravarthy & Doz, 1992)。许多学者认为,绝大多数公司转型的顺利完成,都要求个体必须在被称做再造的过程中(Gouilart & Kelly, 1995)转变组织观念和态度(Kilmann & Covin, 1988; Coulson Thomas, 1992)。再造过程的核心是再学习。而再学习的核心则是知识创新(Kogut & Zander, 1992)。因此,企业转型的关键就是整个组织知识基础的转化。而智慧的概念提供了一种普遍适用并且永恒不变的知识形式。

这便是本章的主题。我们将看到领导者是如何获取并发展自己的知识水平,又如何将知识转化为智慧。我们将利用宗教领域的一些角色模式,来阐明领导的不同风格。有选择地借用宗教语言,有助于我们阐明知识是怎样以别具个性特色的方式概念化的。而在战略领域,根据实证本体论,组织的知识被看做是客观的、一成不变的可交换商品和资源。知识被看做是内容而非过程、被看做是非人格化、非政治和非社会的东西。而宗教的观点就以更加人格化、更加主观的方式来认识知识。人类的知识是更多地源自人们自身而不是外界。现在人们关心获取什么知识,同样关心怎样获取这些知识。“是谁拥有的知识”也和“是什么知识”这类问题变得同样重要。这符合构成主义者的观点。他们认为,“知识并不是单个个体对外界现实的认识,个体共同的相互作用才使他们的解释强加于现实”(Douglas & Isherwood, 1978)。

首先我们用以知识为基础的语言简要陈述本文的观点,并且考查知识、知识再造(转型)与领导风格之间关系。然后,我们将在知识管理的框架下对领导风格进行分类。第三部分,我们利用宗教术语作比喻,分别描述四种领导风格,并阐述每种风格在知识创造和传播等方面的特征。最后一个部分则将这些不同风格的领导模式与当前的领导和知识管理过程进行比较,并做出结论。

关于组织的知识:有关著作的概览

保持企业的经济优势过程中,知识的重要性已经成为战略管理的中心议题(Winter, 1987; Toffler, 1990; Drucker, 1991; Nonaka, 1991; Quinn, 1992; Spender & Grant, 1996)。可以认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理论,源于多个研究分支。其中包括:认识论(Hayek, 1945; Polayin, 1962)、组织和发展经济学(Nelson & Winter, 1982; Winter, 1987; Aoki, 1990; Demsetz, 1991)、组织学习(团体学习,Levitt & March, 1988; Huber, 1991)、企业资源论(Wernerfelt, 1984; Barney, 1991; Grant, 1991)、组织能力(Ansoff, 1965; Prahalad & Hamel, 1990; Leonard-Barton, 1992)以及创新和新产品开发(Imai, Nonaka & Takeuchi, 1985; Teece, 1986; Henderson & Clark, 1990; Clark & Fujimoto, 1991; Wheelright & Clark, 1992)等多方面的研究。

这些研究分支合作从事了关于企业内部知识的战略与管理方面的大量研究。表1列出了七个主要问题的研究概况。每个问题之后,列出了有关的重要概念、过程以及主要研究人员的名单。从这个提纲式的列表中可以看出,对有关领导方面的知识理论的研究还不够充分。我们感兴趣的问题,如知识、智慧以及是谁影响和改变了知识等,虽然在各方面都有所涉及,但却不能明确归为一类。有鉴于此,我们将转向更广阔的领域。在这个研究组织变革的领域中,关于团体学习和变革型领导的问题都有广泛的讨论。这方面的著作展示了在断断续续的变革或转型时期,经常出现的一类特殊的领导人。对于这类领导,又有各种描述。例如:激情型(House, 1977)、转型期型(Burns, 1978; Tichy & Ulrich, 1984; Bass,1985; Bennis & Nanus, 1985; Tichy & Devanna, 1986)、变革型(Kotter, 1995)、英雄型(Nadler, Shaw & Walton, 1994),甚至是管家、教练、冠军、老师(Lundberg, 1996)等等模型。

回顾一下有关领导能力的研究和理论,可以看出,“这些关于转型期领导方式的新观点,尽管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表述出来,实际上却是重复6 0年代的论调”。尤可(Yukl)认为“对员工的授权”和“发扬‘主人翁精神’”等观点不过是对先前的理论家,如麦格雷格(McGregor, 1960)、阿吉里斯(Argyis, 1964)和李科特(1967)关于分权、共同信任以及决策参与等理论的重复。“在对组织服务的过程中,发掘人的潜力并激发人们高层次需求”,又是与先前的人道主义者对工作环境质量的担忧相呼应。

与早些时候理论所不同的是,他们用组织中关于认识、文化和政治的内容及规则来解释和分析了领导方式的变化(Johnson, 1990)。人们普遍认为,领导方式总是植根于组织文化的土壤之中,受组织文化的影响并且也影响着组织文化(Pondy, 1978;Pfeffer, 1981; Deal & Kennedy, 1982; Schein,1984, 1985; Sathe, 1985)。于是,注意力就转向了事务管理之外的象征性活动和管理之上。领导者在组织文化中起关键作用,认识到这一点,暗示着我们已经明白了经理人是如何对知识进行管理的。

我们可以从人类学的研究中得到启发。在人类学的研究中,某学派将文化看做是系统化的知识。正如沃德·古丁纳夫(Ward Goodenough)所说:“文化包含了人们为了和谐相处所必须明白及信奉的一切东西。文化不是一种物质现象。它并不是由人、事、行为和感情简单构成。它是所有这一切事物的一个有机结合体。它是人们头脑中事物的某种形式,是人们感知、表述甚至解释这些事物的模式。”(Goodenough, 1957)

这就暗示并非知识本身是重要的,而是对知识的阐述并赋予特别含义,这才是最关键的。这种阐释,以社会构成主义的观点来看,是领导者(或其他主导群体)与其追随者之间的谈判过程。陆续形成的阐释本身就是组织中主导文化的反映(Calas & Smircich, 1988),也是领导者寻求目前状况的含义的模式(Daft & Weick, 1984)。正如威克所说,后者是对过去合理行为的回顾,而不是像英雄主义领导者那样故意进行前瞻性决策。简而言之,如斯迈克(Smircich)所说,将领导过程看做是对所解释的内涵和过程的管理,是再恰当不过。问题变成了领导者是如何管理这些内涵,又是怎样在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鼓励他们学习。

到目前为止,战略管理的著作还未涉及这一领域。我们将领导者作为发起其自身和组织其他成员进行知识变革的发起人。基于领导能力的这些方面,我们将知识管理过程中的领导风格进行分类。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分类是源自观察者的模型,而不是领导者自身的理解。

领导者的分类

自我反省型与不自我反省型

首先,领导者可以根据获取知识的不同方法进行分类。获取知识,有两种不同的方法。第一种,涉及到要批评和怀疑自己的知识水平(Lawson, 1985),这是通过自我反省实现的(Platt, 1989)。常常进行自我反省的领导者,绝不会对新知识予以质疑,也不会企图忘掉或避开自己已经接受了的或是理所当然的行为方式。相反,不进行自我反省的领导则常常依赖于别人所讲的和自己在商务活动中的经验。他们将这种“外部”知识运用到完全不同的情况之下,坚信在别的情况下起作用的经验在这样的情况下会同样适用,而不管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

控制型与授权型

第二个方面,和领导如何与组织中的其他成员进行交往有关。从关于领导才能的著作中,可以发现有两种领导风格。一种叫控制型,另一种被称做授权型。控制型的领导认为,通过正式的奖惩体系来产生激励,员工们才会有所作为。这就要求详细地描述工作职责,认真进行业绩考评并对取得的成绩予以奖励。在这种以控制为主导的领导方式下,员工仅仅是执行者,并不被要求积极参与到企业事务中来。他们的活动,通过规章、流程以及监督和指导来协调一致。员工与其上司的来往是员工在组织内主要的人际往来。上级对他们进行指导和监督,并负责对其予以奖励和惩罚。

而主张授权和参与的领导却认为组织的效率受完全不同的因素影响。首先,他们认为只要员工获得准确的信息,员工们一定会做出良好的业绩。他们还认为,员工能够进行自我激励,并且都具有相当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最后,他们相信,员工能为公司的良好经营提出相当不错的建议和意见。

将领导方式的这两方面相结合,就产生了四种不同的领导风格。在许多领导范畴内,这四种分类都是可行的。同时,我们发现,利用宗教术语,可以巧妙生动地描述出这四种领导风格。通过比喻,我们可以更深刻的理解事物,从而提高我们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

宗教化的比拟

采取宗教化的比拟并非史无前例。在对军事领域的领导能力进行分析过程中,孙子和克劳威茨(Clausewitz)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在此应用宗教模型还有另外一条理由。知识的最高形式往往被认为是智慧。宗教领袖也往往被认为比军队和商业领导人更具备智慧的特征。因此,宗教领袖有着比较持久的影响力并不奇怪。我们给四种领导方式分类,并各起一个宗教名称:圣人、幻想家、先知和传教士(见图1)。参照这些角色在自身知识水平和对他人知识的影响力方面的宗教性质,我们可以描绘出他们的特征。

我们对于四种名称的选择近乎挑剔,并力求简单。然而,这四种领导风格最终都恰当而充分地表达出来。我们旨在说明知识管理方面的领导风格,而不是为了确切定义某种领导方式。虽然这四种领导风格均冠以男性化的称呼,但历史上许多具有代表性的领导人物却是女性。

圣人型

在以前,圣人就是指明智的人,而不是知识渊博者。智慧强调的是知识与行为实践之间的结合。只有当圣人的言行备受推崇时,他才算得上知识渊博。

圣人常常进行自我反省,通过反省而提高自我意识——他们不像先知那样突发奇想,而是通过深思熟虑,达到深刻的感悟。圣人明了四季轮回、日出日落。他们有自知之明,因此也能深刻理解他人。

圣人明白万物生息。他们理解“场”的原理,万事万物均发于其中。为了使人们产生新的信仰,有必要给人们以滋养。给养是最佳的授权方式。圣人尽量避免拐弯抹角,因为他清楚,一旦这样做,他将失信于民。他还尽量避免控制别人。正如《道德经》所说: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圣人不与他人正面对抗。他清楚如何将众人的力量联合起来,并懂得如何将群体力量联合起来为大众谋福利。圣人的知识是与其他人的知识融合在一起的,而不是凌驾其上的。他懂得如何像水一样,避开障碍,平安顺利地寻得出路。就是这种方法将圣人与仁慈和怜悯的慈善家区分开来。因此,人们往往是心甘情愿皈依教会,人们甚至觉察不到圣人对他们的影响。圣人也相信人们并不清楚他的所作所为。他并不渴求人们的注意,他不需要任何对自身价值的外界评价,因此他仅关注自身修养而不是对他人的影响。

幻想家型

幻想家,见过和经历过某种幻像的人。尽管照现在的说法,也指那些幻想未来的人。“幻像”是进入商业领域为数不多的几个宗教用语之一,尽管用法已经发生了一定改变。宗教意义上的幻像,是一个幻影,是一道神赐。看见或经历过某种幻像,并最终成为一个幻想家的过程,本质上并不是自我反省的过程,至少与圣人内心的深思熟虑,冥思苦想相比并不算自我反省。

对于幻想家来说,最艰巨的任务就是让人们了解幻像的主旨。幻像不能一人独享,它需要在公众中传播。幻想家们宣称:幻像并非为一般的头脑能接受,只有具有慧眼的人才能体会幻像的玄妙。幻想家离不开信徒和追随者,因为幻想不是寻常的东西,甚至是与现实相对立的。

宗教幻像是神圣的,是宗教统治的重要特性。由此,“神圣之物总是自现其形”(Eliade, 1958)就传达了这样一种观点,即圣物不是由人创造。相反,圣物却自我描述成“具有完全不同的秩序,不属于这个世界的真实存在”(Beane & Doty, 1975; Belk & Wallendorf, 1989)。

“幻像,正如其他神物一样,赋予自己不同于尘俗的高贵”(Pickering, 1984)。幻像是符号化的,而不是文字化的。它们通过借助更强大的事物并进行含糊的描述,以此来获得力量。 在感情上,人们总是容易受神物所吸引。所以,幻想家总是主动提出新的幻像以求改变人们的信仰。这并不是轻而易举之事,也不能强加于人。赢得追随者,特别是人们要从对旧有的或已经不存在的幻像的信仰中摆脱出来,信奉新的幻像,这往往既是“讨论和扭曲内涵”的文化过程,同时也是改变情感归属的心理过程。意义是植根于人的头脑之中,任何企图控制人们意识的行为都是徒劳而危险的。而且,让人们接受新的幻像,会对当权人物产生威胁。所以幻像常常受主流宗教的抵制。因此幻想家,常常和别人分享信仰,而不是将其强加于人。

先知型

在《旧约全书》中,先知的作用就是将上帝的旨意传给民生。先知就是上帝旨意的传递者和维护者。先知这种角色是外界赋予的,但其理解和解释预言的能力却是源自内心的修炼。一旦“被神灵选中”,先知的任务就是解释预言,并赋予其含义。也许他是从外界获取的信息,但如何将其转化为预言的能力也是其自身的修为。信息的主观经验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意识到知识的存在仅仅是追求知识的开始,而非结束。

“上帝伴着撒母耳成长起来。据传,上帝要让他做自己的先知,上帝在撒母耳面前频频现身,他就将上帝的旨意带给芸芸众生……上帝让年轻的撒母耳承担如此重大的任务。多年来,他一直守护着圣所中的约柜,现在他还要捍卫上帝的旨意。这不是晚上枕着睡垫儿入睡的催眠物。它无法看见,却是真实存在。上帝所传的旨意,在心灵深处被不断重复,最终广布于人……现在,撒母耳从一个小祭司变成了先知。他游走村庄,当人们问及上帝的旨意时,他就传授予他们。”

根据《旧约全书》的描述,先知的职责不仅在于解释和传播旨意。它不仅仅是上帝的喉舌,他是将信仰系于一体的媒介。他的任务是将信仰明确反映和表述出来。当某人一旦被上帝选作先知的时候,他将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以重新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并第一次开始理解、传达上帝的旨意。鼓励和接受人们入教会,这是传教士的职责。在许多宗教中,解释信仰和传教有明显的差别。

自我净化和自我禁欲把先知和凡人区分开了,并赋予其和神灵进行交流的权能。在许多宗教中,他还是神灵的权能的化身,是精神的中介,因此是处于众人之上。一旦被“神灵”附身,先知仅仅是一种被动的媒介。但若是有其自身的“请神附身”的话,他就是这一切超自然力量的主宰(Nadel, 1946)。这和幻想家不同,幻想家遇到超自然力量的机会是稀少而短暂的。

先知和幻想家的另一个不同之处是,先知代表了超自然力量,并能与之沟通,他们不会被人们遗忘。在对未来的预言中,往往有现实生活的影子——继续以旧的方式行事,会招致厄运。先知们往往担心人们不依照他们所传达的旨意行事,担心自己由神赋予的权威受到挑战。先知通常凭借自己强大的力量和知识企图控制他人,而不是让人们自己学习,自己走自己的路。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卡里·卡伯恩(Kahlil Kibran)的预言故事中的阿穆塔法(Almustafa)。他追求恬静,认为恬静中能获得珍宝,有了恬静就不必为是否具有信心而担忧(Kibran, 1926)。但圣经中,以及西伯利亚和美国西北部的极端宗教的教义中,先知和信徒的典型关系是服从而不是置疑、对话和反思。

传教士型

最后一种领导风格是传教士型的。传教士作为宗教首领,是信徒与神灵之间的沟通中介。传教士和先知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力量来源各异。传教士可以以某一幻像来巩固其宗教地位。但是事实上,他的宗教地位是通过学习正规的宗教信仰,并长期跟随年长的传教士接受正规宗教训练之后获得的(Lowie, 1954)。如伊文思·普利查德(Evens-Pritchard)。所述,二者不同之处在于“传教士是将民声奏与上帝,而先知则是将上帝的旨意传于民众”。

不论他隶属于何种正规宗教派别,传教士都有责任教育、引导和启发新一代人信教。例如,天主教的神甫关注于怎样使信仰维持下去并代代相传。在自身的修炼中,一旦神甫起誓,他的任务就是信仰的使者,要广纳信徒。他所传播的知识,并不是由其自身对知识的理解所模式化了的,而是需要坚持。

宗教的忠诚是由“教规”所规定的。教规还规定,信徒必须摈弃个人的见解,一切都听从于教会。信徒们不仅要无条件的接受教会的教化,还要保卫教会,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指责教会(Tynan,《教会中的思想约束》一文)。

传统教会,缺乏批评精神。因为没有产生这种精神的刺激因素。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在《道·格雷之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一书中,尖刻地描述:“80岁的大主教仍然笃信自己18岁时听到的谚语。因而,自然而然,他看上去总是特别高兴。”

因此,宗教根本不允许传教士对自己的宗教知识进行反思。他的忠诚必须和他的信仰一样坚定,信仰就要对教义在认知上完全赞同。

与神甫对教义的完全认同相并列的还有一种世人所采取的方式。循规蹈矩的天主教徒必须依照教义以及其他清规戒律行事,他必须对教会永远忠诚。1865年,教皇保罗十三世发布教谕:“神甫有权对民众进行教化,评判和统治。人们只有接受统治,才能获得拯救。”(引自Monsignor DenisO’Callaghan, 1996)这又是与圣人相悖的企图控制的言论。

对传教士及其与世人关系的认识,在教会内部都在不断变化。后来(1963~1965)罗马教廷允许神甫根据时代不同的需要对教义进行解释,但只能是表述方式的改变,而教义的本质内容不能变。当某些宗教开始重新考虑神甫的职能时,其他传统角色却得到巩固。

讨论和结论

关于战略管理领域,知识的重要性和领导在知识构建中的主要作用,我们通过上文对四种领导方式的分析,得出了完全不同于以往著作的观点。我们认为,知识是一种客观的资源,是一种消耗性的可剥离的资产。这种资产以一种独特方式被利用并产生回报。使公司取得良好业绩。经济学和唯物主义被置于知识创新的中心,同时还作为评价一门知识是否有价值的标准。当知识被公认为具有个人、主观的方面,人们就力求将其客观化,并加工开发这种知识,以便人们能够最终利用它。“惟一可能揭示并传播这种知识的方法就是与拥有这种知识的人建立亲密的互动关系”(Polayni, 1962; Aadne, Von Grogh & Roos, 1996)。

与宗教领域第一点明显不同是领导者在知识管理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他们有责任描述、解释、确立各种对个人、社会及精神领域的发展有积极作用的知识。在继续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所谓适当的知识有什么特征。

宗教领域的知识与认知力和智慧是两回事。本杰明·霍夫(Benjamin Hoff )在其1989年的著作中详细地阐述了这种观点:

人要想成为生活的主人,就应该明白“道”的原理。这样,他们才能进行自我反省,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这是智慧的声音,超越了知识,超越了聪明。这并不是少数人所拥有的力量,而是上天赋予每个人的。

智慧并不是战略管理著作中所强调的领导特质,也许是因为将智慧与商务活动联系起来是不合时宜的,并且会让人变得更加自负。当涉及到领导者在知识的获取和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等问题时,考虑智慧因素才是有益的。

前文已经说明了,圣人是充满智慧的。在某种程度上,圣人具备的知识和幻想家及先知具备的知识跟我们在商业领域中所说的均不相同。这种知识是得自于外界环境,但绝非出自偶然。这种知识可以分享,可以培养。并不会因为出现所谓管理上的灵丹妙药而过时,也不会被自私的人隐藏起来。这种知识在与认知过程联系起来时,其重要性尤为突出。它能让人清楚怎样获取和传播知识,怎样将知识转变为行动。它有一种内在自我参照机制,而不仅是外在的代表,即使是在上文讨论过的非自我反省型的领导风格中也是如此。只有传教士的情况例外。在这种情况下,知识的本质变成一成不变的教条,而不是个性化的、富于创造力的动态社会结构。即使是传教士,也会将知识,从一部分受惠者,延伸到大众(至少是愿意信教的人)。

这种观点,给知识戴上了竞争优势的光环,并为战略领域日益关注协调、合作等方面的趋势提供依据。它确立了社会责任感的必要性,也缓和了人们对商业领域中公然的自私行为的担忧。同时,这种观点还引起人们的争论——是否真的有必要进行知识转型。因为当人们明白在不同的环境下如何应用知识之后,就没有必要改变自己的知识了。只有那些还不具备知识这种高级形态的信息,才需要加工和转型。

因此,知识的启蒙而不是转型,是知识积累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启蒙又是谁的责任呢?在宗教领域,这个责任显然是由领导者来承担。如某种知识关系到每个人的利益时,领导者就应该率先学习这种知识,树立典范,并鼓励他人参与学习。在战略管理中,知识处理过程与领导方式关系不大。最近有一本管理科学的著作(Grogh & Roos, 1996),甚至没有单独提起领导能力。

宗教领域的知识和领导模式,恰好与把领导者比做教练员、支持者和典范的观点一致。而不仅仅把领导者看做策划者和指导者。这种模式还对通过命令与控制进行领导的方式提出质疑,因为显然传教士和先知都不如圣人和幻想家有感染力。即使对于传教是和先知来说,其合法地位也是由于忠诚的信仰而取得,而不是通过滥用权力获得的。占统治地位的群体中的执行长官能利用他控制他人决策、前途及资源的权力,对他人施加更多的影响。这种观念是虚幻的,说严重点,是严重的机能不良。圣人模式提出了一种谦虚、敏锐、耐心的领导者风格,与目前许多管理学文献所偏爱的那种过于活跃、决断的英雄式的领导风格截然不同。 对宗教领域深入地分析,告诉我们,要成为一名幻想家,需要具有特殊的专业知识,即神学知识。获取这种知识,就意味着企图变出点儿什么,这显然有了虚假的味道。然而确实,关于战略管理的每一篇文章都详细阐述了为整个组织设定目标时,提出“远景”的必要性。一般而言,在商业领域远景是指未来的景象,这幅图像能通过人们不懈的努力和追求而实现。某些作者认为远景的提出实际上是战略构思的过程——不论它是否是由有识之士精心设计的。

这种未来派的、精心设计的目标涵义实际上与宗教的含义存在分歧。没有任何目标的意义是不受环境影响的。在后现代社会,对目标含义的篡改是合情合理的。但是远景原来的含义中有一个重要的观念,能把人们带回现实。然而,不是所有人都会认为神一样虚幻的远景是真实可靠的。其预示的景象,也不是由人们的努力能够完全实现的。如果你确实相信这种远景,那么你会认为它所描述的一切正在实现。这与商业的远景概念形成对比。商业概念往往将其远景等同于梦想,比如,在竞争环境中力求取得优势地位、尤其是市场和技术先导的地位。而弗洛伊德告诉我们,梦的根源是愿望的实现,它并没有现实的坚实基础。

过分地进行比喻显然是危险的。尽管经商与宗教相去甚远,但将二者比较一下还是有所收获的。经验性的研究,需要估计在什么时候、何种情况下、采取何种领导风格及知识管理模式才是恰当的。同样,圣人、幻想家、先知和传教士也可以向战略家学习,就像战略家向他们学习一样。在这一点上,知识是可以模仿的,因而也就更具有价值。

(选自《战略柔性——变革中的管理》第十章,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原名:Strategic Flexibility:Managing in a Turbulent Environment,作者:加里·哈默,C. K. 帕拉哈莱德,霍华德·托马斯,唐·奥尼尔;译者:朱戎,段盛华,胡明)

优秀知识管理者的角色

邹国庆:吉林大学商学院教授

战略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弄清知识和学习对组织变革和商业成功的作用。企业内部知识是竞争优势最根本的源泉已经取得人们的共识,但在领导风格对知识的获取与积累、分享、创造与转换的影响方面,却没有一种理论和模型被广泛接受。西伯斯坦·格林和帕特里克·库珀的这篇文章在领导风格与知识管理之间的关系方面,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

领导者不仅是企业文化的缔造者,而且是知识管理的主导者。“领导者作为发起其自身和组织其他成员进行知识变革的发起人”,其个性模式与领导风格也将深刻地影响着组织内部知识的累积、分享与知识的创新与变革。

知识是累积的,并根植于过去,因而可能适时也可能过时,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这是知识的本性:变化快,今天的真理必然变成明天的荒谬”,但 “智慧的概念提供了一种普遍适用并且永恒不变的知识形式”。领导者在知识的获取和传播过程中,如何作用才体现出智慧呢?只有深刻洞悉知识的特性以及环境的变化,既知晓“适当的知识”,又力求“知识的客观化”才能如此,因为“智慧强调的是知识与行为实践之间的结合”,它体现了知识的真谛与价值。

什么是知晓“适当的知识”?即知道不同的环境下如何应用以及分享什么样的知识。 企业要获得或保持竞争优势,经常要在既有知识的利用与新知识的创造之间进行权衡。要同时汲取这两者的长处是困难的。在稳定可预见的环境中,对现有知识的利用可能是最为有效的;在面对一个全新的公司景象,传统的假设和实践不再有效时,知识的开发与转型对企业的成功又是必要的。

什么是力求“知识的客观化”?企业同时要面临默会知识与明晰知识的转换问题。

默会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难以交流的,说不清楚的知识,它深深地植根于行动之中。然而,正是这一无法言表的默会知识在实践中以我们难以察觉的方式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把默会知识转化为明晰的、能说清楚的知识,才能真正实现从知识的个人拥有到全员知识共享,才能更大限度的发挥知识创造财富的作用。默会知识与明晰知识的有效转换是企业取得优秀业绩的基础。

一个优秀的知识管理领导者,应该是教练员、支持者、榜样与典范,而不仅仅是“策划者和指导者”,应该是民主授权的、反思而自省的而不是决断命令式或权力控制式的。只有这样,知识管理领导者才能带领企业成员一起,实现既有知识的利用与新知识的创造之间的权衡以及默会知识与明晰知识的转换。

一个优秀的知识管理领导者,应该具有远景感召力,他们头脑中既有的文化蓝图及远景想象,将在知识构建中具有深远的影响。“他们有责任描述、解释、确立各种对个人、社会及精神领域的发展有积极作用的知识”,对企业未来蓝图的描绘,既应是目光远大的,又应是基于现实的,这样才能形成大家愿意全力以赴并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激发个人潜能,激励员工竭尽所能,透过组织共识实现知识分享,引领企业持续成长。

可能没有哪一种领导风格是普适性的,在不同的组织情境下,采取不同领导方式和知识管理模式才是恰当的。

智慧的来源与知识的主体

王以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宗教领袖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领袖,是最成功的知识获取者积累者和传播者。作者以宗教领袖类比商业领袖,是站得住脚的,能够有效解决问题。作者把宗教领袖如何处理与下级的关系划分为控制型和授权型,这种划分与企业里面的上下级关系,与我们既有的组织类型是吻合的,也与以往的组织理论以及领导学的基本观点一脉相承。另外,作者给予圣人和先知这两种具有自我反省能力的宗教领袖更高的评价和地位。在我们的常识中,笔者这里所定义的圣人和先知也的的确确比幻想家和传教士更有影响力。

作者把智慧的来源几乎完全归结到主观的先天的内在的因素中,有所偏颇。但是,我们需要认同作者所提到的,一个人最终对客观外界的判断感悟是基于对他人同情以及利他倾向的基础上,一个极端自私的人是不可能有智慧的。一个创业者同时又是投资者,既是董事长又是总经理,你需要有智慧去理解你生存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之中,怎么样才能把知识获取下来积累下来传承下去。但是,当你是唯一的投资者时,你是否能摆脱资本赋予你的那种利己冲动,真正地做到利己的同时也利他?

4.校长的管理艺术和智慧论文 篇四

目标、常规、创新――校长的管理艺术和智慧

作者/ 孙长义

校长管理学校的艺术和智慧,就宏观而言,首先要处理好目标、常规、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

如果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陶行知语),那么发展目标是校长实施管理的灵魂。校长办一所学校,要对学校实施管理,首先必须制订一个学校发展目标,勾画学校发展蓝图,这既是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校长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没有一个实事求是的发展目标,工作就没有方向和动力,一切无从谈起。

一般的管理者都会提出一个发展目标,但真正把高层次主观形式的目标较好地转为现实的又并不很多,这其中固然有许多的客观因素,但目标制订本身却是最值得研究的东西。首先要研究的是制订学校发展目标的根本依据。如何更好地承担起科教兴国的历史责任,培养能够支撑民族复兴大业的人才,目标一定要体现这一使命意识和思想。其次,要研究目标的可操作性。目标虽是以主观形式存在的写在纸上的东西,但必须让它物化为富有感召力的活的东西,这是目标制订的关键所在。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做到两个统一:一是校长的意志与全校教职员工在研究的基础上达成的统一,没有这个统一,再好的东西也难以被师生接受,等于零;二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即对未来的判断与把握要建立在历史与现实的条件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切忌不切实际地空喊口号,不负责任地哗众取宠。,我开始主持学校的工作,主持起草了《调兵山市第一高级中学五年发展规划》,经教代会讨论修改而通过。这个规划的出台经过了近一年时间的酝酿和论证,十分慎重。最后确定我校发展目标是,打造“高质量、有特色、开放、和谐、创新”社会公认的品牌学校。

管理目标的意义全在于目标管理。学校的发展目标就是旗帜,全校师生的合力主要靠这面旗帜而形成,全校师生的活力主要靠这面旗帜而激发。它的方向性确保学校沿着正确的道路一步步地前进而不发生偏斜,它的.激励性促使学校不断开拓进取、奋发有为而不蹉跎岁月。

受益于目标的作用,我校这几年获得了超常规的发展,如课堂教学改革成功开展,教师专业化成长迅速,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高考成绩连攀新高,自主招生业绩首屈一指,学校的社会赞誉度和公信力提升。

怎样把目标一步步转化为现实呢?首先靠常规工作的开展,可以这么说:常规工作是目标实现的发展史。所谓常规工作,就是周期性运转的较为稳定的工作。不论在什么性质的管理单位,常规工作都是管理工作的主体,占管理工作总量的80%以上。常规工作追求的最高标准是规范和高效,学校常规管理的规范与高效必须建立在制度化、标准化、序列化基础上。是否达到这“三化”要求,是衡量常规管理是否成功的标志。制度管理是保证常规工作健康运转的主要管理手段,可以说,哪一个方面没有相应的制度,哪一个方面就要出纰漏。制度化又是建立在标准化基础上的。标准化也是一种规范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需要不断地总结和充实。把各项已经比较规范了的东西用制度加以固定,使之更加规范,这就是制度化与标准化之间的关系。制订各项规章制度,只有充分考虑标准化的动态性,才能使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为了保证制度的稳定性,避免朝令夕改,哪怕是学校这个大棋盘中一个小卒子的事情,也要经过学校行政会,必要时必须提交教代会通过,才可形成一个制度。校长要善于抓住制度建设这一管理手段,依法治校,才能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计划管理是保证常规工作高效推进的有效措施。学校的运转是以学期为基本单位进行的,校长要制订好学期工作计划,确保常规工作纵向序列化展开和总目标分阶段地实现。

常规工作管理应引进一个“常模”概念。“常模”是指教育测量中一直相对恒定的标准,学校常规管理不可缺少这一标准。一所学校乃至一个国家的管理开展大规模的活动或运动来突出解决一些问题,这固然不可避免,但经常靠这个,显然是常规管理出了问题。例如学生管理工作,“严管厚爱”就是基本的“常模”;学校跑操工作,跑出精气神就是基本的“常模”,应该通过制度管理,始终保持这个标准。但通常是在大家的不经意之中这个标准慢慢走样,走样到需要开展一场场大型活动,如“学生管理月”“文明卫生活动月”等来解决问题。校长应通过及时的调查与反馈,从机制上加以调控,使常规工作在“自然”的状态中始终规范而高效地运转,尽量避免低水平的运动管理的出现。

实现既定的目标,常规管理固然重要,但最宝贵的还是要有创新。创新是校长工作的着力点。一个高明的校长应该通过调整好管理体制,制订好规章制度来实现常规管理,腾出主要精力抓好管理上的创新。所谓管理上的创新,是指完善常规或打破常规的新的治校方法。对于欠规范的常规进行规范,是创新;对于较低水平的常规进行改进,是创新;对于落后的常规加以淘汰,代之以一种新方法,这也是创新。几年来,我校管理上的创新成为一个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如我校构建了“开放多元、科学严密”的德育课程,打造了“活动课”“社团课”“实践课”“交流课”“反思课”“励志课”“模拟面试课”“心理活动课”等校本品牌,让学生养成了奠基一生的优秀习惯,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再如我校邀请著名教育家、诱思教学法的创始人张熊飞教授作为指导专家,引领我校的课堂教学创新改革,具体做法:一是形成以导学案、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早2晚8辅助强化等教学元素为基本内涵的创新课堂模式,回归“以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价值本位;二是以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三课建模”机制为突破口,提高课堂绩效,打造高效课堂。又如学校创新评价体系,不仅把课堂绩效、教学成绩、科研成果作为评价教师的一个标准,还将建立学生及家长对教师有效评价机制,让管理和评价相辅相成。

其次,抓好教科研和师资培训。科研就是学校生产力,不通过科研提高课堂效率,保证教育质量,就很难放开手脚实施素质教育。为此,我们选定了几个关键性的科研课题,如中学生学法指导,青少年巨大潜能开发、诱思探究教学等省、市级科研课题进行研究,在提高了教师整体素质的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效率,大幅度提高了升学率。

学校把培训当做最大的福利,一是创造机会,有计划聘请知名专家、学者、名师来学校传经送宝,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二是通过走出去,观摩学习,广采博收,使教师的眼界开阔,业务水平提高,为教师成长铺设快车道。

学校搭建教师成长舞台,校本教研培训、名特教师示范课、高效课堂“教学能手”评选、科研课题有效研究等都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优秀平台。

校长管理创新是学校宏观上最高层面的创新,为适应这种创新,各个职能部门,每名领导乃至每一个教师都必然出现不同层面的创新,这才能使学校始终保持勃勃生机。一个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学校,常规工作的周而复始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重复运行,而是一个不断吸收创新成果、扬弃落后的管理方法,不断迈向高层次管理的发展的过程,这一个过程就是发展目标加速度实现的过程。如果说,实现规范而高效的常规管理需要校长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的话,那么创新则是校长最可宝贵的素质。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总起来说,创造开辟都要胆量。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

5.管理智慧与领导艺术 篇五

国学与领导智慧系列课程之一

责任文化建设

在快速发展的世界格局中,各种组织都或多或少面临如下困境:

1、只抱怨问题存在,从不主动解决。有些人工作能力很强,但缺乏责任感;做事不踏实,却总期待自己有更好的待遇。

2、口头强调执行,从不执行到位。有些员工感到自己在工作中犯错需要负责时,第一意识就是找借口逃避。

3、草率浮躁敷衍,喜欢做表面文章。

4、团队意识差,不愿多做一点奉献。只做自己分内的工作,从不考虑团队目标,多做一点事情,首先讲报酬。

5、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他们好高骛远,光会说,不会做,只看病,不治病,缺乏基本的工作技能和勤奋务实精神。

6、上班没兴趣,工作缺激情。

据调查统计,目前80%的职场人在残酷的职场竞争中经常会情绪低落,无心工作。如何提升责任文化?

出现责任缺失的主要根源有以下几种:一是企业缺乏良好的“责任文化”氛围。在市场经济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有些企业急功近利,不重视责任文化建设,往往以刚性制度代替企业文化,以高压处罚代替企业管理,企业内部形成了人人自危、个个自保的不良氛围。二是存在得过且过的心态。第一类是“真傻”版权所有,请合法引用

华北电力大学易经与领导力培训中心

伟:(010)61773189

*** 邮箱:wwfancy@163.com

华北电力大学易经与领导力培训中心 ——《国学与领导智慧系列课程》

和懒惰型的员工。他们不愿意付出,一有时间就想偷懒。第二类是“装傻”型的员工。他们总认为自己的付出与回报不相符,甚至不如溜须拍马不干工作的人吃香,逐渐对工作失去激情,常常敷衍了事。三是把承担责任和接受惩罚混为一谈。很多人对于承认错误和担负责任怀有一种恐惧感,员工害怕承担责任而失去了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责任文化建设亟不可待,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

课程大纲:

引言:张瑞敏:文化冲突是伪命题吗?

一、责任文化的概念真正内涵

1.文化的真正内涵

文化的本质:是建立易于推广的关切人性及其利益的制度。2.何谓责任:求与自己的位相符,达到与自己的位相符,能够与自己的位臵相符,才叫有责任。

3.结果的评价是否促进了责任的提升

二、责任文化建设的方法

1.责任建设的目标格局 目标决定方向(劳工与目标)

“把合适的人请上车,让他们各就其位,让不合适的人下车,然后才决定把车开向哪里。”

目标的高度(蝗虫效应)

版权所有,请合法引用

华北电力大学易经与领导力培训中心

伟:(010)61773189

*** 邮箱:wwfancy@163.com

华北电力大学易经与领导力培训中心 ——《国学与领导智慧系列课程》

目标应该可以分解成SMART子目标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2.全球畅销书《领导力》提出的责任文化建设方法 A.以身作则:明确理念;行动与理念一致 B.共启愿景:展望未来;感召他人 C.挑战现状:猎寻机会;试验和冒险 D.使众人行:通过信任建立合作;分享权力 E.激励人心:表彰卓越表现;创造集体主义精神 3.责任文化建设的形而下:制度建设 互联网思维下的海尔的责任文化建设经验 以执行力提升促进责任文化建设: A.了解你的企业和员工 B.坚持以事实为基础

C.树立明确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先后顺序 D.跟进

E.对执行者进行奖励 F.提高员工的能力和素质 G.了解你自己

授课时间:

半天班(主讲案例和应用)

版权所有,请合法引用

华北电力大学易经与领导力培训中心

伟:(010)61773189

*** 邮箱:wwfancy@163.com

华北电力大学易经与领导力培训中心 ——《国学与领导智慧系列课程》

1天班(主讲哲理和案例及应用,重点分析海尔责任文化建设模式)

主讲教师简介:

王 伟,男,汉族,中共党员,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MPA教育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工商管理博士后;北京师范大学法学博士、管理学硕士,郑州大学文学学士。美国特拉华大学访问学者,北京能源发展研究基地主任、企业文化与领导力培训中心主任,兼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员、中国能源研究会会员。

喜欢国学,主研易经。主讲《易经智慧》、《责任文化建设》、《卓越领导力》、《国学与企业文化》、《高效执行力建设》等培训课程。兼任北京大学EMBA、国家电网公司高级培训中心特聘讲师、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总裁班、深圳研究院特聘讲师、天津兴业银行特聘讲师、国家电网无锡培训中心国学与领导力首席讲师,近五年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新疆、福建、江苏、江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四川、广西、云南等省市授课近400余次,受众覆盖企业CEO总裁班;政府、企业厅局级班;县处级班;青年骨干处级、科级班等,累计学员近5万人,深受学员好评。

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能源政策与能源监管,主持国家社科基版权所有,请合法引用

华北电力大学易经与领导力培训中心

伟:(010)61773189

*** 邮箱:wwfancy@163.com

华北电力大学易经与领导力培训中心 ——《国学与领导智慧系列课程》

金青年项目1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1项、共建项目1项、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项目多项,出版专著4部,编著4部,在《中国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学报》、《中国电力企业管理》、《人民日报》理论版、等国内外刊物发表核心及CSSCI论文近40篇。专著《政府改革与制度创新:以北京市为例》获得第十一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版权所有,请合法引用

华北电力大学易经与领导力培训中心

伟:(010)61773189

6.管理智慧与领导艺术 篇六

2013年3月23至24日,有幸在哈尔滨参加了“2013年全国中小学德育创新暨智慧型班主任班级管理艺术高级研修班”的班主任培训活动。在这两天期间先后听取了陈纪英、田丽霞、郑立平老师的精彩报告,感受颇深。

陈纪英老师的激情深深的吸引了我,年过花甲的陈老师用她崇高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教育经验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重视心理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班主任的师爱教育爱、教师班主任心理健康水平与工作的关系等四个方面与场老师进行了互动交流。三个小时的讲座在在和陈老师的侃侃而谈中飞快的过去,真的是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这场讲座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老师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更重要的是让我对新时期的师生关系和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有了更深的认识。

田丽霞老师强调了班级自主教育管理的重要性,他告诉我们要如何构建教育管理的自主化机制,如何进行一种充分授权、放权、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班级教育管理模式,让学生自主教育、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尤其是讲到学校文化墙的建设时,更让我们心生敬佩。田老师讲的头头是道,让我受益匪浅。

郑立平老师是一位十分有经验的老师,他从我国的教育现状的视频出发,对学校的课程改革教育做了一个诠释,对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了全面性的理解,让我们看到了班主任的教育境界和智慧。三个多小时的报告,让我们赞叹不已。他从自己管理班级的经验娓娓道来,他把班级比喻成班主任的自留地,后花园。班主任要想有个好收成必须要心里有种地的方法。郑老师最让我佩服的是他真正做到了“有心的班主任”,郑老师关于班级的文明公约、班级的布置、班级纪念册······无一不体现出细心与耐心。他用工作中点点滴滴的小事把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表述的淋漓尽致!

三位本来只是班主任的老师,是凭什么成为全国优秀班主任、出色的教育家呢?怎么就获得这样大的收获呢?报告结束直到现在,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究竟要做什么样的班主任,才能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更恰当的教育、同时也能让自身获得成长呢?而我现在的目标是做个智慧型有艺术感的天使女教师。

一、要做一个学习型的班主任。

大多数教师都觉得现在的孩子太难教了,原因之一是现代信息化的发达,孩子从各个方面了解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如果教师知识固化不前,很难以解决孩子对知识渴望的眼神。要想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得有一桶水。所以首先要做一个学习型的班主任,要有学习的欲望;其次不要总拿“过来人”自己上学的经验管理学生,要学习新形势下班级管理的高招;第三要注意留心生活和身边的教育案例,处处皆学问,处处值得学习。

另外,每一学期每一学年都要认真的写自己的班主任个人成长计划,适当的关注比较新的教育理论,认真的学习一些和班级管理相似的教育案例,多读一些和班级管理、班主任相关的报刊杂志,如《用故事说话----教师必备的教育素养》、《优秀教师成长之道》等等;多学一些心理知识,尽可能的参加教育方面的活动,比如在网上举办的征文等等;多观察身边的班主任,看看同事有什么管理的妙招„„可能我们没有刻意的要去学成什么“大家”,但学习带来的充实感和临阵的具体应用,至少能让我们的班主任工作顺利开展。

三位成功的专家,在由平凡走到今天的过程,不都是自己善于学习的原因吗?

二、做一个有智慧的班主任。

三位专家讲述的教育案例中,无一不透着教育智慧的光芒。尤其是田丽霞老师的《田丽霞班主任工作法》,尤其强调了这一点。在她的案例中,她把自己的“灵光一闪”把握的恰如其分,然后付出了积极的行动。在今天看来无数精彩的案例,不正是当时田老师灵活运用智慧的体现嘛!

我们平时也有这样的体会:在研究、实施管理班级的时候,脑海中也会闪现一些“火花”,这些“火花”,我们把握了,利用了,就会成为我们的闪光点,就是一种智慧。

做一名有智慧的班主任,才具有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斗智斗勇取胜的把握,现在的学生接触的事物多,尤其是新事物,再加上年龄的特点,他们甚至感觉比老师要“聪明”,尤其当一些小聪明耍成功的时候,管理的难度会更高。“生高一尺,师高一丈”在知识传授上,我们可以毫无保留,但在管理上,我们要想法设法,运用智慧的能量一直走在他们的前面。

三、做一个善于总结的班主任。

郑立平老师的收获在于他长期的班级日记,点点滴滴的积累。在他的班级纪念册里,写满了同学在班级发生的事情,言辞并不华丽,但我们能看出一位班主任老师为此付出的努力,郑老师正是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

我们平时搞一些活动,活动开展的即使很好,不做好总结也是难以形成“持续”发展的原因之一。最起码,表扬积极分子必不可少,何况总结的过程,也是自己反思积累的过程。当把自己的总结反思整理出来,是对自己思想的梳理;如果再敢于拿出来,也是一种勇气的展示;两者相互促进,能会做得越来越好!

四、做一个有爱心的班主任

我们做班主任,普遍感到的是累,尤其是认为自己对学生付出了很多“爱”并不能被学生理解、接受的时候,那种落寞、那种失望会进一步的加深这种“累”的感觉,并进一步影响到自己的工作情绪。所以,作为班主任,我们要付出爱心,要付出一种可以被学生接受的爱!所以,我们做班主任首先要保证自己真的爱学生,还要会爱,更要保证能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爱!

刚刚来到龙兴镇中心小学校时,校长评价我是一位有亲和力的班主任,在班级的管理和课堂上能时时刻刻体现出对学生浓浓的爱,可是刚刚参加工作的我,也一直在怀疑,这么温柔的对待学生,她们还会“怕”我吗?这个班级还能管好吗?是否应该像老教师一样对于学生的错误严厉的批评?对待班级管理要亲力亲为?在参加这次培训后我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要想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想得到学生的认可,眼中要有情,心中要有爱。

每天坚持检查纪律卫生、跟操,仅仅是体现了对学校纪律的遵守,这里面学生是感受不到我们的爱的。我们不妨在检查的同时真的来关心一下某些学生的生活、甚至给予必要的帮助;冬初春始的时候碰到穿的单薄的学生,用一句嘘寒问暖来传递自己的爱心;课堂上不要永远批评指责,适当的鼓励中不留痕迹的点出自己因为爱他们而付出的艰辛„„爱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因爱而生的对班级的热爱和对我们的尊敬,才是班级管理的润滑剂。

五、做一个重视师德的班主任

学生不仅具有超强的模仿能力,也具有很高的联想能力和创造意识,毋庸置疑的说,一个班级的风格、一个班级学生的素质,往往和班主任有更大的联系。如果我们不注意自己的师德修养,不重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我们的班规再好,我们的要求再严,“捣乱分子”仍将是层出不穷,在他们的身上,你会看到来自我们的一些被放大的师德缺陷。

如果路上碰到学生和我们打招呼,微笑和回敬会提升我们的亲和力,冷漠或随便的哼一声会永远的阻碍学生再次的礼貌。这是细节,更是一种师德的体现,当我们埋怨学生没有礼貌的时候,是否想过自己对学生的态度呢?

此外,自己平时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塑造自身师德,提升自己人格魅力的关键所在啊!

针对本次学习,提出制定了以下促进班级管理、提升班主任专业素养的目标:

1.建立家长学校,提升家长素质。

这不是开一次两次家长会所能解决的,要建立专门的家庭教育的展室,要有相应的教育资料。要考虑学生家长的实际分类进行教育,要有相应的跟踪教育机制,要把提升家长素质带动学生素质提高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当然,这个工作目标目前为止还有些难度,但我会根据具体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

我们平时所看到的“问题”学生,往往都存在着很深的家庭因素,如果能把这一块做好了,不仅可以在管理上领先一步,也是一面独到的旗帜吧。

2.真正的利用好每一节班队会。

以前往往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班队会这节课,这里的“适时”教育,而现在我们要有一本提前预支的账单,比如清明节之前如何教育学生更好,国庆节前后开展怎样的主题班会,甚至父亲节做什么活动,我们要树立节约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等等,都可以变成我们的教育阵地。因为这些时间我们不利用,学生就会想起一些可能“更刺激”的方式来娱乐,也就变相的增加了我们管理的难度。磨刀不误砍柴工,相信利用好班队会,我们的班级管理会更加顺利。

3.建立班级日记制度。

班级日记最好有学生和班主任共同完成,做好真实的班级活动、思想变化等的记录,不要变成只是记录学生违纪的“旧账本”,要做成一份真实记录他们青春足迹的写实文学。我们会因为记录积累素材,学生会因为记录更加注意自己的形象和班级荣誉感。

7.智慧旅游管理与智能推荐技术 篇七

目前国内很多地方都在进行智慧旅游城市建设, 为此, 迫切需要有一个公共的支撑体系为各地的智慧旅游提供服务。部分学者与旅游业内人士对智慧旅游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 对于智慧旅游的理解仍旧停留在旅游信息系统与旅游电子商务层面。

1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

国内外旅游信息系统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2]:旅游多媒体信息系统, 侧重于多媒体的使用, 主要为信息需求者提供感官信息;旅游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旅游景点、景区管理系统, 以及旅行社、宾馆、酒店等旅游企业管理系统;旅游规划系统, 主要是针对当前旅游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将旅游各种资源等要素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优化配置, 为旅游规划提供依据;旅游解说系统, 运用某种或几种媒体和表达方式, 使与旅游相关的特定信息传播并到达信息接受者中间, 帮助信息接受者了解相关事物的性质和特点;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 主要提供关于旅游目的地供应商和旅游目的地设施的详细信息以及组织结构和经济结构等信息;旅游预警系统, 对旅游目的地的政治、经济、安全信息等影响游客出行的突发事件及时发布警告;旅游专家系统, 指应用人工智能中专家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构建旅游信息系统的知识库、推理机, 通过知识系统给用户一个完整快速的个性化解决方案;虚拟旅游系统, 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其他载体, 将旅游景点动态地、多视角、多维度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旅游知识管理系统, 主要是为旅游目的地相关企业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创新而构建的知识管理系统。

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和信息依托型的综合性产业, 无物流环节的特性使其成为最早和最广泛应用电子商务的行业之一。通常人们对旅游电子商务的理解为:互联网在线销售模式, 即旅游网站通过即时的在线服务, 为每一位旅游者提供专门的旅游相关产品的服务。

从技术层面考虑, 智慧旅游与传统的旅游信息系统相比, 智慧旅游应用了近年来在智慧城市[3]建设中所依托的各种技术, 智慧旅游的技术层是指智慧城市依托的新技术在智慧旅游中的应用, 包括信息技术、空间定位技术、云计算技术等, 以及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3G移动通讯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普适计算等技术。从应用层面考虑, 智慧旅游的应用层是指技术层与旅游要素相融合, 即将新兴技术在旅游要素中实践应用, 形成智慧的旅游资源分析、智慧的旅游服务、智慧的旅游环境、智慧的旅游营销、智慧的旅游接待体系等。从游客角度考虑, 智慧旅游为游客提供智慧的旅游咨询、智慧的旅游预订与购买、智慧的旅游接待和智慧的旅游售后服务。

2 智能推荐技术与智慧旅游管理

传统的人工智能的相关研究已经很难满足目前智慧旅游对智能技术的要求, 智慧旅游要求旅游目的地能够为游客提供智能的服务, 如为游客提供智能的旅游路线推荐, 为游客提供智能的个性化的路线定制并根据游客的当前行程提供实时更新, 根据用户的行程为游客提供智能的酒店、饭店、商场、景点、交通路线、交通工具的推荐, 并且为游客提供多种形式的推荐, 使得游客不但能够采用传统的互联网获取推荐, 而且能够通过诸如移动互联网终端 (智能手机) 等方式随时随地获取智能推荐信息。传统的智能旅游服务技术过多依赖手工收集的知识和专家设计的规则, 旅游相关信息得不到及时更新, 也很难得到游客及时的反馈, 其实用性不高。而智慧旅游由于其应用了云计算与物联网等技术, 可以对Web中的海量信息进行处理, 并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等媒介与游客进行实时的交互。

2.1智能推荐技术的应用

智能推荐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及其相关研究得到了学者和互联网企业的广泛关注, 是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热点[4], 并且在理论和应用层面都获得了大量的成果。推荐系统是实现个性化推荐所采用的核心技术。推荐系统的本质是推荐系统通过记录用户的个体属性、行为习惯、兴趣偏好, 主动分析用户个性化需求, 并向用户推荐感兴趣的信息与商品。

推荐系统及其相关研究在电子商务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特别是在商品、视频、书籍、电影等各类商品的推荐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虽然其相关研究成果可以方便地应用于酒店、饭店等单一旅游产品的推荐, 但其在智能旅游路线推荐上无法直接应用。其原因是多重的, 协同过滤技术只有在广泛的用户群体和大量的评价信息存在的情况下才能发挥良好的效果, 而游客的路线规划则很难广泛地获取到此类信息, 而且其路线经常比一般的产品要复杂得多。但是国内外的研究学者仍旧对旅游路线推荐进行了各种探索与研究, 早期的研究基本围绕着基于约束的旅游产品推荐[5], 其原理为通过人机交互界面获取用户的需求与限制, 然后产生推荐或基于已有知识产生推荐。研究多集中于关注设计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以获取不同背景的用户的不同需求与限制, 可以设计一种基于评价的交互窗口以获取用户的需求。

学者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得到了较理想的旅游产品推荐效果[6], 这些研究经常基于人工智能技术, 特别是智能Agent、模糊逻辑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技术, 很多研究都设计并实现了智能Agent体系结构, 并对Agent进行了形式化表示, 其缺点多为没有利用Web中海量的用户评论信息, 过多依赖用户的交互。

杜军平等人[7,8]对智能行程导航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结合Web GIS等技术开发了智能行程导航系统, 系统用于数据挖掘的数据库包括用户特征信息数据 (如用户喜好等) 与旅游路线关系、旅游路线之间关系等数据。系统采用Apriori算法, 对相关数据进行关联规则挖掘, 对得到的关联规则进行加工、整理, 进行推荐、排序、补充等。行程规划模块根据用户的规划需求, 检索相关数据库, 对规划结果进行智能处理, 并向用户输出。根据用户的规划需求, 检索相关数据库, 向用户提供一个可交互平台, 用户在此平台上完成自助式的行程规划。这些研究在自主学习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 但对旅游路线的智能推荐方面仍旧没有跳出推荐系统理论, 并且其学习数据过少, 实际应用意义不大。

国内的学者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研究, 如利用蚁群算法进行旅游路线的规划, 基于图论的旅游景点的筛选组合, 基于垂直搜索引擎技术的旅游线路评价推荐模型系统, 基于TSP模型的旅游路线设计, 基于最短路径的旅游路线规划算法, 基于推荐系统的旅游路线推荐方法等研究, 这些研究为旅游路线智能规划提供了一些有益的解决思路。

3 总结

Web海量旅游数据挖掘与智能的旅游路线推荐, 都是国内外相关研究者关注的热点, 本项目拟将基于Agent的智能旅游信息处理与智能旅游路线的智能推荐相结合, 从Web中挖掘与旅游景区、景点相关的评价信息, 结合旅游景点的各种实时的天然、物理条件和游客的旅游需求, 产生智能旅游路线推荐。

摘要:目前国内外很多城市都在进行智慧旅游相关建设, 智慧旅游涉及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 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 借助便携的移动终端设备, 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并及时发布, 以帮助游客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智能推荐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及其相关研究得到了学者和互联网企业的广泛关注, 是信息检索、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对智慧旅游管理及智能推荐技术的应用进行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旅游管理,智慧旅游,智能推荐,推荐系统,人工智能

参考文献

[1]赵珊.智慧旅游:给旅游业带来什么[N].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2-03-17 (7) .

[2]宫辉力, 赵文吉, 李小娟.旅游地理信息系统:设计开发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3]李重照, 刘淑华.智慧城市:中国城市治理的新趋向[J].电子政务, 2011 (6) :13-18.

[4]许海玲, 吴潇, 李晓东, 阎保平.互联网推荐系统比较研究[J].软件学报, 2009, 20 (2) :350-362.

[5]王显飞, 陈梅, 李小天.基于约束的旅游推荐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2, 22 (2) :141-145.

[6]Lenar M, Sobecki J.Using Recommendation to Improve Negotiations in Agent-based Systems[J].Journal of Universal Computer Science, 2007, 13 (2) :267-286.

[7]杜军平, 周亦鹏.基于数据的旅游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J].自动化学报, 2009, 35 (6) :834-840.

8.管理智慧与领导艺术 篇八

关键字:中共领导 集体 外交 智慧 决策艺术

一、中国外交历史与发展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推翻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封建官僚主义的统治,打败了日本鬼子。在1949年10月1日,在全世界的关注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代表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结束了受外国侵略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外交事业也从此慢慢发展起来了。“落后就要挨打”这是深深刻在中国人民心中的教训,想要获得国际的地位,首先就要努力发展经济,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使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愿意和中国建立外交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参加和开展外交活动,中国的外交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建国的第一年,中国就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为后来中国经济复苏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1955年,万隆国际会议上,中国同缅甸、印度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总理在会议上有关“求同存异”方针的发言更是让外国人感到震惊,形成了“万隆精神”,让他们领会到了中共领导人在外交方面的智慧,拉近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距离,使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加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了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71年10月25日,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使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外交事业也出现了新的局面;1972年,中国与日本建立外交关系;1979年中国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随后又与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许多国家都主动与中国建交,与中国建交成了潮流;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发展迅速,中国的经济实力稳步提高,我国的外交事业也蓬勃发展,2001年,中国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中共领导集体处理国际关系的外交智慧与决策艺术分析

中共领导人从建国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积极想办法应对,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六十多年来,中共领导集体发生了几次大的变更,为了适应国际形势,中共领导集体对外的政策也做了合理的调整,中国的外交事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外交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骄人的成绩,当然离不开中共领导集体正确的领导与决策。

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世界呈两极化的格局。一边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另一边则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策略,积极参与维护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反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在“一边倒”的战略格局下,中国和苏联的友好关系全面发展,使得中国迅速和其他社会主义建立外交关系,中国的外交出现了高潮,在当时的“冷战”形势下,中共这一决策维护了中国的利益。上世纪60年代初,国际局势动荡不安,中国为了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顶着美苏两国的压力,提出了“兩个中间地带”的外交政策,既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也反对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因为中国外交的目的就是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的事业而努力,“两个中间地带”政策有助于发展中国与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使中国赢得了一定的国际地位。毛主席在与利比亚总统的谈话中首次提出了他划分的“三个世界”,中国属于第三世界,成为了世界两极化形势下的新势力,摆脱了冷战对中国的束缚,国际地位迅速提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冷静思考国际形势之后,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这是为了顺应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让中国与苏联、欧洲各国、美国、日本等广大经济实力强国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在稳定了周边环境之后,中国开始积极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不管是中国的外交还是经济都得到了飞跃。国际上经历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等重大政治事件之后,中共开始推行“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集中力量发展国内经济,科学合理的应对国际事务;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合理应对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格局。2001年12月11日,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频繁;中共新一代领导集体实行了开展了多边外交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方针,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外交格局,加速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三、结束语

中国的经济实力正在不断增强,世界各国对于中国的发展非常关注。中共领导集体是中国人民的核心,在处理国际外交关系方面,发挥了应有的智慧,做出了科学的决策。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未来的中国会更加的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外交文选[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600-601.

[2]沈国放.新形势下看中国的多边外交[J].世界知识,2006(17).

9.国学智慧与管理心得 篇九

7月18、19日,参加〈国学智慧与企业管理〉学习,收获颇多,简单整理要点与各位分享:

长春大学国学研究发展中心主任金海峰教授主讲。

管理范例: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注:季康子问:“怎么才能让人民尊敬我,忠诚于我,勤奋工作呢?”孔子说:“你待人庄重,做事自重,别人就敬重你;对其父母好,对其孩子好,人家就忠于你;表扬他,并让大家知道,他就会勤奋。”

事君,有犯勿隐;事父,有隐勿犯。

对待君主(上级),宁可顶撞冒犯,也不能隐瞒(真相),否则就是“欺君罔上”;对待父母,宁可隐瞒,也不能顶撞冒犯,否则就是“不孝”。

妻子要把老公当儿子养,丈夫要把妻子当情人养,方能家庭和谐。

人性就是兽性和神性的糅合,人的修养和发展追求,就是一个不断远离动物性,趋向神性的过程。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介于人和兽之间的叫小人,介于人和神之间的叫君子。

执礼可以近君子而远小人。

礼之道,卑己以尊人。

礼与法的差别:礼是禁于未然之前(没做之前就知道啥不能做),是自律;法是惩于已然之后,是他律。

礼的本质是文化,“发乎于情,止乎礼仪”。文化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

关心下一代,是人的本能;关心上一辈,是人的文化。

知礼的方法:读书(国学书目),学习传统文化。

人要知止。知止(目标)而后能定(制订计划策略),定而后能静(心静),静而后能安(身安),安而后能虑(思考),虑而后能得(成功)。

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法:五经读不懂读四书,四书读不懂读四大名著。经常诵读,国学文化就会流淌进你的血液和思维方式里。

五经:《周易》是哲学思维:变化简易与进取精神;《尚书》是政治思维:书以道事与尊者叮咛;《诗经》是艺术思维:诗言志与兴于诗;

《礼记》是社会思维:礼的本质与价值;《春秋》是历史思维:春秋微言及其大义。

学习周易很简单,先要认识里面的生字,标注音符,熟背八卦六爻,最少每周诵读一遍。

四书:《大学》是成功学;《中庸》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之道;《论语》《孟子》所言,就是这人生的“交通法规”。

四大名著:文以载道,是文学的使命。

《三国演义》演绎“治国平天下”的英雄赞歌。刘备--- 仁,关云长---义,张飞---勇,诸葛亮---智,赵云---信,“仁义勇智信”是儒家理念。国人对于“义”的推崇,使关公成为“关圣人”“关帝爷”“武财神”。。。。

在家“孝悌”,出门“仁义”。仁之实,事亲是也,像亲人一样对待;义之实,从兄是也,听哥哥的。(张飞、关羽、赵云对于刘备的忠诚)

《红楼梦》通过一个家族的兴衰史,表现“身不修不可齐家”的思想。

《水浒传》的梁山好汉用他们的行为演绎着儒家文化的核心---“忠义”的价值观和“治国”理想。

《西游记》就是中国式的成功学,全书贯穿如何“诚意、正心”,修炼一个人的心性直至成功的问题。

1、人都有三个性:猴性、幼稚性、蛮横性。书中分别对应孙悟空、红孩儿、黑熊怪。

如何控制三性,菩萨给了三个咒:紧箍咒/定心真言(悟空)、金箍咒(红孩儿)、禁箍咒(黑熊怪)。

2、孙悟空在书中就是闹心(闹龙宫、闹天宫)----定心(五指山下5)-----修心(西天取经)的过程。

3、二心是个妖精(六耳猕猴),破坏力极强(六耳猕猴的能量超过其他妖魔,连菩萨都无法判断真假行者),队伍里一定不能有“二心”。

4、修身,除了修心(性--天性难改、情---后天可控),还要修行(举止、言谈,外在的)。比光还快的是思想,光想不行要行动。孙悟空虽然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但是还得一步步走着去取经,故又名---行者。

金教授推荐学习目录:

1、小孩子必读的书:《弟子规》(熟背并照着做)、《三字经》(中国文化脉络尽在其中)、《千家诗》(从小培养孩子美的艺术素养)。

2、成功人士手头、枕边、书柜常备:《周易》、《史记》、《四书集注》、《道德经》、《心经》、《金刚经》、《说文解字》(读其序言)、《文心雕龙》、四大名著。

10.管理者:禅宗智慧与企业管理相通 篇十

禅宗的智慧与企业管理是相通的,管理者修禅有利于做好企业管理。如今,禅道管理已经成为国外企业管理的一种趋势;能帮助您的企业领先于这种趋势。在提升企业经营的智慧和境界,希望能帮助管理者释放心灵压力、更有效地管理企业人材、凝聚团队精神。

佛学,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佛学乃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千百年来,佛学的启示一曲震撼着人类。著名国学管理专家彭杰先生(博客zhiliangguanli.com)把常人眼里高屋建瓴的佛学智慧,与我们现代企业管理相结合,让我们共同在无量佛光中感悟人生真谛,启迪经营智慧。当今世界,国内外有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中华传统文化,鉴戒国学丰富的思维成果,指导现实生活。

“一万年太久,只争旦夕”。不论是革命,还是发展,这种急匆匆甚至乱哄哄的心态,一曲在左右我们。但真正的顿悟、真正的突破,往往是在我们能够定下神思考、能够静下心倾听时实现的。这就是禅的智慧。世界上的企业家多得数不清,相信佛教的企业家也不少,然而功成名就后出家变为佛教居士者屈指可数。说到这里,我由乔布斯、稻盛和夫等企业家还联想到民国初年著名学者李叔同,他以名扬海内的文化学者身份和令人赞叹不已的艺术造诣,转身成为佛教界的弘一大师。

斯人已去,惟有“长亭外,古道边”的《送别》一曲,留下了袅袅余音,

可与弘一大师相媲美的,就是稻盛和夫,他至今仍在热情传道,以曲白浅近的《活法》,给人们诉说人生的真谛和企业的追求。仅从企业家到佛教徒的这一变化,就值得学界追踪他的心路历程。

著名企管专家彭杰老师表示,中国禅文化的精神实质是注重内在的充实和外在的起用,也就是所谓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外在能否起用、起用的大小如何,就在于内在是否充实、充实的大小如何。聪明的日本人活学活用了中国的禅文化,把禅文化的精神充分的融入到他们自己的文化之中。实业家铃木正三在日本战国时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工作坊就是道场!

“工作坊就是道场”的含义很多,包括职业道德、企业培训、敬业精神等。管理者面对沉重的工作、复杂的市场,只要一颗禅心(信心、爱心、诚心)就足以承当。假如所有的管理者及员工有了这样的工作理念,那么商业活动中就会少很多丑恶的现象,比如消极怠工、假冒伪劣商品、没有诚信等等。

禅不是空洞无物的,而是落实在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上。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工作当中,在生活、工作中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工作坊就是道场”就是提倡人们在工作中锻炼自己的能力,磨练自己的心性,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并通过工作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在工作中运用禅的方法,有助于解除人们在生活中的各类猜疑、烦恼和心理障碍,使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社会生活更祥和,从而使我们趋向智慧的人生,圆满的人生。

上一篇:选择题密切联系群众下一篇:苏州市户籍准入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