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记录及反思

2024-11-25

听课记录及反思(精选8篇)

1.听课记录及反思 篇一

2017-2018学下学期听课反思记录

高晓妮

一、听课对象:赵慧敏

赵慧敏老师是高二化学组备课组长,临潼中学高级教师,多次获得“教学能手”的称号,拥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常年兼任示范班的化学教学任务,对高中化学教材有很深的研究。2016年进入临潼中学,赵老师是我的师傅,她告诉了我很多教学技巧,让我在教学工作中不那么迷茫,少走很多弯路。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高二5、13班两个普通班的化学教学任务,本学期要完成的教材是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本教材是在必修2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深入探究学习,对于高二学生来说,主要是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的实质,即旧化学键的断裂与新化学键的形成,从而掌握关于消去反应和氧化反应等。

我有幸听了赵老师关于“乙醇”这一节刻,化学来源于生活,所以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对内容有所突破,赵老师今天的课程从反应的本质以及最后的应用两方面进行了编排,符合认知规律,既是复习,又是加深,值得借鉴。思路清晰,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课堂节奏比较紧凑,内容丰富,讲练结合,师生配合默契,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除此之外,赵老师还开展了分组实验,通过直观的感受来领会教材内容,同时辅助多媒体flash动画,让课堂变的丰富多彩,是一节值得学习的示范课。

二、听课对象:任洁

任洁老师拥有多年的教学经验,本学期她担任的是三个普通班的化学教学任务,对高中化学教材有很深的研究。

对于本学期要完成的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我觉得和生活非常的贴近,本教材较为系统,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句话贯穿了整个课堂,任老师的课堂节奏稍微平稳一点,由于她与学生的相处特别融洽,所以,课堂气氛相对轻松一点,没有那么紧绷,这也给学生留出了更多发散性思维,她善于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而不是满堂灌,一节课内容丰富,讲练结合,师生配合默契,课堂效果较好。

“醛”这节课在本教材中属于偏难得一节,难就难在方程式的书写,由于学生对断键的实质掌握不到位,导致写起方程式来很是吃力,为了攻克这个难题,任老师通过多媒体flash动画,对乙醛相关反应的断键进行了展示,真正让学生掌握了氧化反应的实质,从而上升到银镜反应和鉴别葡萄糖的实验,结构决定性质,她的思路清晰,让人很快从死板的记忆方程式的模式中跳脱出来,重难点逐个击破,课堂内容丰富,讲练结合,是一节优质的课堂,值得我们学习。

二〇一八年六月

2.听课记录及反思 篇二

新课改实施以来, 为探讨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课堂教学, 各地积极组织了大量的教研活动。而“公开课”作为平日课堂的缩影, 是“常态课”去粗取精后的再现, 自然成为了教师展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能力的最佳平台。它既是检阅授课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一种方式, 更是全体参与教师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途径。如果能正确对待并充分利用这个平台, 一定会从中获益, 促进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 提高平日课堂教学效果。

当下一线青年教师真正面对公开课时, 显得并不是那么积极, 听课教师更是流于形式, 疲于应付。由此看来公开课似乎没有对青年教师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为无论是从时间还是精力等角度看, 公开课都有些不切实际, 谁也无法做到像上公开课一样对待我们的常态课。种种原因使教师不能正确审视和面对公开课, 不知道上一节公开课, 或听一节课到底得到了什么, 甚至对其存在的价值表示质疑。而公开课恰恰是“同课异构”的最好呈现方式, 究竟该怎样使我们的公开课成为教师展示教学水平, 交流教学经验的有益活动, 真正成为促进教师成长的“公共课”, 下面笔者即以一节公开课为例具体阐述了自己对公开课的看法。望能受益于己, 受益于人。

二、公开课“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听后反思

笔者在区高二教研活动中听了两节“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的公开课。这是人教A版必修2第3章第1节“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第2课时。活动中听取了全区高二数学教师的评课, 经过教研员陈老师及其他老师的点评和讨论后, 笔者对教学设计和课堂中的有些环节进行了分析, 归纳总结如下。

(一) 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应突出的核心数学思想方法是什么?我们知道,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 应该突出核心的数学思想方法。那么本节课的核心数学思想方法是什么呢?我们讨论的结果是———坐标法思想。通过求两条直线的斜率的代数关系, 判断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这是这节课的核心内容。在前面所学习过的内容中, 我们已经能够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的位置关系。比如, 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我们在向量的学习过程中, 通过向量也能判断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通过解三角形求角, 也能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垂直。那么本节课是利用坐标法思想, 通过建立两条直线的斜率的代数关系, 来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在这一章中, 我们始终要体现的是坐标法的思想, 这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在课堂中, 我们受到了向量法的干扰, 这里是否需要展开呢?还是就此打住?我们教师也各抒己见, 有的认为可以复习以前向量的内容, 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课堂也更加显得丰富;有的认为本节课的核心是坐标法, 所以其他方法不必要进行拓展, 点到为止。笔者赞同的是后一种意见, 一节课的展开必须围绕着核心的思想方法进行展开, 削支强干。

(二) 对课堂引入方式的反思

关于课题的引入问题, 本节课教者利用三个小题, 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 倾斜角的概念和斜率的公式, 同时利用这三个小题作为引入, 归纳出两条不重合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它们的斜率相等或者它们的斜率同时不存在。这样引入既能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又能导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笔者听完本节课之后, 也觉得过渡比较自然。评课的老师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本节课为什么要用斜率来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呢?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 形少数时难入微, 数形结合百般好, 隔离分家事万休。”那么本节课的引入是否触及到本节课的核心思想方法坐标法呢?答案是否定的。因此我们在引入时, 用计算机画出两条看似平行的直线, 但实际上不平行, 作为研究的对象进行深入研究, 这样可能更好地体现本节课的内容, 也能回答为什么要用斜率来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了。这样修改之后, 本节课也更加紧凑了, 留给学生的自主思考的时间也更加充裕。至于课堂的教学效果, 还看具体的实践。

三、“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的两个教学设计及磨课过程

在新课改实施的今天, 越来越多的公开课精彩纷呈。作为一名一线的青年教师, 我也经常有机会聆听名师、专家的公开课。在听课时, 常常为名师们高超的教学水平而惊叹, 暗想如果自己也有如此的水平便满足了。在听课后, 我喜欢模仿名师的教学方法, 在自己的课堂中实施。可是, 往往事与愿违, 我无法营造像名师们一样令人为之情不自禁鼓掌的精彩的课堂。最让我头疼的是, 一堂课下来,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远远没有我平时课堂来得扎实。这是怎么了?是名师们的设计不实用, 还是我的水平问题……于是, 我开始对公开课进行剖析。我发现, 现在我们对公开课的要求过高, 造成了开课老师的压力很大, 很多课是一种作秀课, 存在着不少弊端。

那么, 如何让我们的教师与学生在公开课中均有得、有悟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提高公开课的有效性。在提高公开课的有效性上, 我认为要把公开课定位在“课”上而非“公开”上, 要在“课”上做文章, 而不是在“公开”上做文章。在“课”上做文章意味着要遵循课堂教学和学生认识活动的基本规律, 反映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师生的真实水平, 把公开课回归到真实的日常教学上来, 拉近公开课与常态课的距离, 让大家觉得可看、可学、可用, 体现公开课的教学价值。要把公开课定位在课例研究上, 公开课是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载体和形式, 要积极发挥公开课的研究价值, 通过公开课推动教师基于专业对话和学术批评的交流, 强化理论与实践的互动, 体现公开课的研究价值。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公开课, 授课教师要把公开课看成学习、研究的过程, 看成是自我锻炼、自我实现和自身专业素质提升的重要平台, 体现公开课的价值所在。

基于以上的考虑, 我决定在自己学校上一节校级公开课, 检验我对这节课的反思是否正确, 效果会不会更好。

(一) 个人钻研, 形成初案

一节成功的课一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但为了保证数学备课组集体交流与研讨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笔者决定首先进行个人钻研, 初步形成简案。

1. 备教材。

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 以本为本的说法似乎有些过时, 但吃透文本依然是备课、上课的首要环节。由于本节课内容是一节新课教学, 为了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 很好地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的条件显得十分重要, 因此笔者首先将高中数学课程“必修2”、“高考说明”、“学科指导意见”集中在一起, 再一次进行了地毯式搜索、摘抄和整理, 进一步明确了这节的教学要求。

2. 备学生。

本节课明确授课对象为新高二理科生, 学生层次一般。授课时应注意前后知识的衔接, 注重基础, 适当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3. 方案设计。

本节课课题为“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在其他教师的教学设计基础上进行了改进, 教学重点、教学流程更加完善。

(二) 集体交流, 形成预案

在笔者精心准备后, 教研组长召集数学组全体教师进行了第一次教学研讨, 主要确定教学内容, 初步探讨教学方案。教师各抒己见, 讨论相当热烈。整整用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仍未达成共识 (前所未有的事) , 基本走向与笔者先前准备的预案大致相同, 但每种设计都要更加丰富饱满, 难于取舍, 最后教研组长决定分别由各种方案的主要支持者各上一节课, 再由组内人员集体听课后加以定夺, 其中笔者只听课不上课 (教研活动气氛达到高潮) 。

反复修改形成个案后, 两位教师分别组织了一节校内公开课。之后立刻召开第二次教研组会议。经过两位教师精心准备与展演, 组内同仁认真地听讲与比较后, 由组内每位教师依次对两堂课作出评价, 真诚肯定亮点, 大胆指出不足, 教研活动再次达到高潮。结合教学所处阶段、学生现状、课堂反应等系列问题, 主要矛头还是指向了教学目标确定及教学内容选择上, 主要评价简介如下:

第一堂课 (以笔者第一种教学方案为雏形) , 采取了“白开水”式教学, 将“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课堂重心放在“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应用上, 老师一堂课自始至终就在和学生一起梳理“线线平行、线线垂直”的各种问题, 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课堂气氛沉闷, 双基落实都不够理想。认为给学生一张复习纲要, 学生自己就可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内容设置仅停留在学生已有知识及能力层面, 无法激起学生学习欲望, 本节课失去了意义。

第二堂课 (以笔者第二种教学方案为雏形) ,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有一定的基础, 而且倾斜角的概念和斜率的公式也刚刚学习完, 这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以教师的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观察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平行和垂直, 得出它们的斜率之间的代数关系, 通过观察和猜想, 再进行证明, 最后利用这个特殊的代数关系, 进而判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同时, 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 引导学生对零散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发展了学生通过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

本着“为学生的需要和发展设计教学”的理念, 结合具体的课堂呈现, 大家一致认为以第二种课堂教学模式为主线, 确定课堂教学重点及教学目标。

1. 学生掌握用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方法;

2. 学生能利用斜率解决具体问题;

3. 在用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过程中, 体会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坐标法思想。

然后共同对每堂课的课堂实况进行反复斟酌, 取其精华形成较为详细的预案。

(三) 自我揣摩, 形成个案

每位教师都具有独特的个性, 集体的思想只有经过自己的筛选、吸收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素质。笔者根据自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 结合组内成员的集体思想及“同课异构”的具体要求, 对预案进行了反复梳理、修改和完善。

1. 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 准确定位教学重难点。

在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时, “不能将学生当成一张白纸或当学生已知道一切”, 根据学生在自己所教领域里的知识基础与能力状况, 在自己所教领域里的知识“生长点”与“最近发展区”, 结合先前课堂的具体呈现情况, 确定“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的教学过程, 需要帮助学生巩固的知识主要是推导两直线平行垂直的条件、应用类型, 而学生需要发展的则是对已有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提炼精髓、寻找规律的能力。

2. 选择适合教学内容和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学方法及策略。

教学方法贯穿教学始终, 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要求教师能把握各类教学方法的特征, 灵活地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根据实际, 扬长避短,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其功能及作用。根据组内同仁先行授课的具体呈现效果, 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特点, 对教学方法及实施策略进行了优化选择。

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同样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不同的教学呈现形式, 即向学生传达知识的载体各不相同。在数学教学中, 引入、实例、PPT、板书甚至是教师的语言动作等都可以成为教师向学生传达知识的载体, 其运用的好坏也将直接影响认知效果。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仔细斟酌。

3. 根据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优化课堂教学流程。

例如, 为保证课堂教学的流畅性, 首先将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 反复理顺教学环节之间的逻辑顺序, 使各个教学环节之间有一根较为明显的主线, 精心提炼导入语、过渡语、结束语, 为减少师生互动的障碍, 尽可能使问题简单明了, 剔除了教学过程中的琐碎提问, 即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只有兼收并蓄、融会贯通, 才能轻松驾驭课堂。

在对各方面进行仔细推敲后, 形成自己个性化、特色化的“个案”。

(四) 集体反思, 形成精案

个案中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预设的教学思路及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是否闪光, 唯有通过教学实践来检验。由于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诸多要素的整合过程, 其间常常会生成许多无法预料的新情况、新问题。而且学生带着自己的思想、经验进入课堂, 也使教学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笔者在充分准备后尝试了“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的第一次教学。虽然较好地完成了课堂教学, 基本上达到了事先预定的教学目标, 但过程中仍然遇到了一些困惑, 使得整个教学流程并不是很流畅。在集体听课后, 教研组长马上组织第三次教研活动, 讨论时紧扣教学的需要, 就那些关键或疑难问题进行集体攻关, 依托群体智慧清淤除障, 释疑解惑。

就这样上课、磨课、再上课、再磨课……两天时间上了三次课。在每次课后讨论中, 每位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认知风格的教师相互启发, 相互补充, 对自己的教案及课堂教学过程一次次地精心打造, 直到最后取得了相对比较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和一份比较精准的教案。

四、教学启示

如果足够重视, 足够用心对待我们的每一次课, 从中可以获得的好处是巨大的, 多方面的, 是无法一一用语言呈现的, 经历了体会了自然得到了。比如本次磨课中对笔者最直接的受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专业知识更加充实

正所谓“长痛不如短痛”, 集中时间和精力针对某块知识进行彻底的认识和了解, 在日后教学过程中自然会更加自如、更加有效。对“必修2”中有关直线平行垂直的定义、性质等知识的搜索, 以及对相应的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进行的摘抄和整理, 更加准确地把握了这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 同时使自己直线平行、垂直的相关知识体系更加完善。

(二) 专业技能得到提高

“解铃还须系铃人”, 同一个问题, 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但一定只有一种方法是最佳的;同一个内容, 有不同的呈现方式, 但一定只有一种方式是最适合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值得仔细斟酌, 小细节出大光彩!本次磨课可谓“从同课异构到个人实践, 再从个人实践到同课异构”, 课堂教学设置的各个内容的呈现方式及问题的解决方法都经过了反复推敲, 从中深刻体会到了教学方法与教学技能的重要性, 恰当的教学方法配优化的呈现方式, 绝对可以事半功倍。在日后教学中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寻找有效教学方法及策略, 增强了笔者提高专业技能的意识。

(三) 教科研写作意识有所增强

正像“病例研究”是医生成长的重要载体一样, “课例研究”也是教师成长的重要载体。公开课是最好的课例研究形式, 公开课源于常态课但高于常态课, 为了上好公开课, 教师一般也都会更自觉、更有意识地寻找教学理论的支持和引领, 从而赋予公开课更多的理论色彩和导向。值得我们研究的素材很多, 容易唤醒我们的写作意识。本次经历, 激发了笔者教科研写作欲望, 比如把公开课写成课例研究报告, 或根据课例写教学随笔等, 以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反思自己及他人优缺点, 长善救失, 博采众长, 在教学和研究中成长。

摘要:公开课是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推广教学经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是促进教师成长、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线青年教师, 在听公开课时究竟该做点什么, 怎么做才能真正体现公开课的意义和价值, 值得我们不断思考, 不断在实践中摸索。本文以笔者听的一节区级公开课为载体, 具体论述了在公开课活动中, 教师的磨课过程, 即个人钻研形成初案—集体交流形成预案, 再从个人揣摩形成个案—集体反思形成精案的历练过程, 试图以听公开课为契机, 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提出了个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公开课,磨课,成长,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娟, 卢清荣.观“同堂异构”课的感触[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2007 (6) .

3.《蜜蜂》听课记录及点评 篇三

一、解题导入

1、教师讲法布尔小时够的故事,导入。

2、板书课题,强调“蜜”的写法。

二、初读课文

1、按阅读提示自由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读音,着重强调多音字“闷”“几”“尽”。

3、理解“试验”和“实验”

4、师范写“试验”。

三、精读课文

1、读第二段,完成填空:捉蜜蜂——()——()——(),体会法布尔做事的周密。

2、读第三段,理解法布尔看到、想到的句子。课件出示“风向图”,理解“顺风”和“逆风”.3、读3、4段,体会女儿和爸爸的心情。

4、齐读试验结论。

三、巩固延伸

四条练习题,自主选一选,做一做。点评:

听了李老师的课,现简单谈谈我的感受:

4.音乐课听课记录及评课 篇四

怎样定听课记录?

----------

音乐课听课评课

[ 2010-6-8 15:57:00 | By: 郎洁 ]

6月3日 王夏娟 长大要当宇航员

王老师的特点,将动作融入音乐中,是我非常喜欢的,我也经常为了帮助小朋友记忆,会给歌曲配上一些简单易做的动作,学生都非常喜欢。王老师通过问小朋友将来要做什么来导入新课《长大要当宇航员》自然,在发现小朋友有个节奏没唱好时,没有直接的说出错在哪,而是让小朋友自己来发现,这样小朋友更容易记住自己犯的错,并会一直提醒自己,这个方法很好,以后我也来用用,看来英语和音乐还是有些互通之处的!

6月4日 徐琴华 金孔雀轻轻跳

金孔雀轻轻的跳,在徐老师的柔声细语中,在杨丽萍唯美的孔雀舞的带领下,了解了傣族的民族文化,了解了葫芦丝,一步步的进入歌曲,学生不仅可以学会长这首歌,还知道了很多其他知识。徐老师在学生唱歌时的感情上花了一点心思,是的有感情的唱歌才能将这首歌演绎的完美。

武当路小学 古东霞

2010年6月10日去东风小学听了两节音乐生本研讨课受益匪浅,感触颇多。两位老师的授课,各具特色,亮点纷呈。她们设计精巧,语言精练。无论是在知识结构,授课方式上都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新型音乐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了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广阔空间。切实做到了“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美、学习美、创造美”。两位老师的基本功扎实。在她们的音乐课中无论是教师的表演,还是教师的语言、教态都显示了一个音乐教师扎实的音乐素养。评课如下:

李兵老师的《芦笛》一课让我耳目一新,给我的整体感觉是:课上的自然,流畅,巧妙。课中闪现了很多的优点:导入巧妙,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教学材料运用得当,教态自然,语态亲切,教学基本功好,活动组织得当有效等等。这堂课也使我感触颇多:一堂好课教师的肢体语言是很重要的,尤其是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肢体语言要做到美、有号召力、能够起到带动学生的作用,能够起到示范的作用。我觉得李老师就做的非常。

音乐课听课评课

二年级音乐课《夏》评课

在这节音乐课后,让我受益非浅。这节课充分渗透了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在教学中采用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

总之,这两节课都有很多的闪光点供我学习、借鉴。所以我会吸取其中的精华,并尝试运用到以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来逐步提高和完善自己的音乐教学。

---------------

叫卖小调》音乐课听课记录及评课

时间:2008、5、8(星期四)下午第二节

班级:五(6)授课老师:任宇

教学过程:

一、发音练习:(1)音阶练习:5 4 3 2 | 1—||

(2)二声部练习:3---|5---|5---|4---||

1---|3---|1---|2---||

(3)歌唱练习:„„

二、新课教学:

1、录音播放:上海小调《叫卖小调》,学生试听,并判断有几 种叫卖声?

(学生:有卖花、、磨刀子、收废品、卖小吃„„共七种叫卖声。)

2、根据黑板上的节奏型„„,判断刚才听到的各种叫卖声小调属哪种节奏型?并学会相关节奏型。

3、跟音乐学唱《叫卖小调》,4、根据自己对与《叫卖小调》类似的声音、语调,用上海方言进行模仿:学生:绕口令、游戏、童谣(来源于少儿游戏,后发展为儿歌)„„

5、例举老上海的各种民俗文化„„(学生发言、交流)

6、播放歌曲《我怎样长大》„„判断歌曲是几拍子?(学生:3/4拍)

7、对照以上童谣和《我怎样长大》的音乐特点,说说它们的异同。

8、跟钢琴学唱《我怎样长大》的旋律(师指导附点音符的准确唱法)。

三、课后练习:把《我怎样长大》的歌词学习。

感受:今天的这节音乐课和上次听的音乐欣赏课各有特色。音乐欣赏课主要是通过听音乐感受音乐艺术美、学习音乐艺术之精华,而唱歌课是通过学生学唱歌曲提高歌唱的能力。在这节课中任老师就做到了这些,如,从练声——听旋律——判断节奏型——模唱——学唱旋律„„,整个过程都充分渗透了唱歌技巧的学习;l另外,任老师还非常重视学生的听力练习,通过听旋律、判断节奏型等,培养学生的音乐感,为学生学习唱歌打下坚实的基础。

--------------

《五月的夜晚》听课记录及评课

执教班级:四年级 执教时间:06年3月16日

执教教师:朱军 听课、评课教师:季玉堦 一 组织教学

二 欣赏导入 仔细听音乐,伸手随音乐画画线条(旋律线的走向)

【评:一开始就用欣赏导入,给学生美的体验,体现出音响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师:当夕阳西下,树木融入夜晚,会带来什么感受?(出示画好的旋律线)再伸出手,说说线条起伏较大还是平稳?(生说出不同看法)

【评:这时意见发生了分歧,教师没有急于将答案公布,没有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而是设下了悬念,留到后面详细分析歌曲的时候再来解决,表现出了对学生的尊重,也表现出在教学中对于临时问题解决的教学机智的灵活】 再听音乐,听出有几句(用手指表示)看看谁有音乐的耳朵!(四乐句+补充句)听师演奏,听出相同的乐句(指名说一说)用lu等词来哼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出示歌曲谱

A 生跟琴唱一遍,师指出问题

B 拿到谱,最先考虑什么?(谱号、调号、拍号)

C 这首歌是几几拍?(四四拍)为什么有这么多音符?(因为有很多八分音符)

D 唱第一乐句,然后指出第三乐句均是四分音符,并唱一唱。最后补充句的音高讲解后唱

E 讲解级进、跳进(四度)

每句中均有级进和四度跳进,那么旋律线是平和还是起伏?(指名说)

F 每一组选一位代表上黑板画旋律线,其他人唱一、二乐句的谱

师纠正学生的画法,生再唱师示范旋律线画法

继续唱三四乐句,用老师教的画法来画出三四乐句旋律走向

对学生画的旋律线进行评价,并布置书后的作业,练习画旋律线 【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足,给与示范讲解,循循善诱,在课后得知,教师的教案当中并没有这一环节,但是对于学生出现的状况,教师没有一味按照自己教学程序进行,而是跟据学生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布置了练习,体现以生为主的人文教学方式】 完整唱全曲,找找有没有不明白的记号(师讲解保持音,要求将音唱足)为什么叫“五月的夜晚”?(出示图片)

A 欧洲春天来得晚,很渴望春天的到来,所以用了连续的八分音符表示对春天的渴望

B 那里的气候易形成烟雾,缭绕不散,用保持音很形象(大家在来唱一唱保持音,感受一下)

【评:歌曲处理过程中,教师没有要学生单调的讲,而是创设了情境,通过音乐范唱、图片、语言等多方面来启发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想象,从而体验歌曲内涵,总结出歌曲的处理办法】 歌曲处理:前面唱轻巧点,后面饱满,补充句跳音注意对比。用以上方式处理演唱歌曲

10根据旋律线的起伏唱,表示出力度的变化、起伏(即渐强渐弱,音高则强、音低则弱)

11跟音乐唱(师用手势提示高低力度变化)

【评:教师肢体语言的提示可以充分带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处理歌曲。体现出教师示范的重要作用】

三 拓展(幻灯片展示一系列图片)

(一)欧洲的乡村 没有被污染、很清洁 五月春来晚

(二)中午的小山村 匈牙利的创立史 匈牙利风土人情简介

(三)暮色中的山川 人们爱骑马,骑兵相当有名

(四)文明史 简介著名诗人裴多菲、音乐家里斯特 介绍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简单讲一讲他创立的首调唱名法和柯达伊手势,并且带领学生做一做,将歌曲中的一乐句用手势作出来)

四 指出歌曲中的演唱形式是什么(轮唱)

五 按照老师的要求,跟音乐完整唱一唱,在歌声中结束本课

评课:

这是扬州新东方学校的朱军老师在汶河小学上的一节音乐常规示范课,其重点在于体现常规课的“常规”。何谓常规呢?我的理解是不能脱离教材、有目的有重点地针对学生进行的教学,在教师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师自身的特点,与学生一起结合成为完整群落,创建出和谐而真实的课堂的教学。这节课就是常规课堂的典型体现。

本课中,听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放在了第一的位置上。由听音乐导入新课,然后用“音乐的耳朵”这个小游戏引导孩子通过多次不同方式的听(师弹奏、音乐带、单音哼唱等形式)去分析乐曲结构,显得更加的生动有趣。有听的想象才有美感,音响体验是音乐课的根本,每一次都根据不同的要求去听这也是关键,而不能毫无目的,朱老师给学生听、画、感受、唱,从而更好理解了音乐、享受了音乐,强调了体验的重要性,这点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这节课另外的一个闪光点就是教唱过程的步步渗透、丝丝入扣,即有侧重,又凸显中心。歌曲的教唱部分涉及面比较全,包含演唱、识谱、音乐技能、乐理知识等,但是在这些内容中还是有侧重的,主要集中在两个点的解决:级进、保持音的理解。通过听、唱、画等一系列活动的进行,在不知不觉中就让学生感受理解了级进和保持音的涵义,为更好地演唱歌曲、表现情绪服务。

本课拓展部的内容也很丰富,有不同时间乡村所表现出不同感觉的视觉享受;有风俗民情的介绍;有当地音乐家或名人的简介。拓展部是在教材提供内容基础上的延伸,它不能够离开音乐本身,比如当中的柯达伊手势这部分内容就很好。但是其它部分的拓展内容我觉得稍多了些,可再作一些选择精减。

这节课充分展现了一位老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扎实基本功,课的结构十分完整全面,讲究和谐,过程设计缜密,教学语言严谨,教师能跟据学生的特点来设计自己的教学内容,对于教学时发生的各种情况能够随即应变、妥善的解决,抓住音乐特性的同时,以生为本进行教学,课堂效果很不错。

-----------------------《小鼓响咚咚》听课记录及评课稿

执教班级:一(10)班 执教时间:2006年11月10日

执教教师:杜蒙蒙 听课、评课教师:张寒梅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教授新课:

1.导语: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几位神秘的好朋友。猜猜是谁?(出示:老师手上抓着一把五颜六色的小米粒。)

师:这些小米粒不光漂亮,而且很神奇,还会跳舞呢!

2.音乐游戏:《鼓上的小米粒》(师演示)

3.师:小朋友们,鼓上的小米粒是怎样跳舞的?

生:老师的小鼓敲得响,米粒跳得高;小鼓敲得轻,米粒跳得低。

师:恩!这些小米粒真不愧为老师的好朋友,它们和老师配合得多默契呀!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4.学生跟着音乐徒手敲击。(鼓点同上,可以拍手,可以敲击桌面,也可以敲击铅笔盒等。)

【评:《鼓上的小米粒》是一个有关感知音的强弱的音乐游戏,杜老师先用小小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随之带领孩子们用铅笔模拟鼓槌来敲击直接去感受音乐,表达感情。将听觉印象与视觉印象想联系。这种训练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每个孩子都能参与进去。在活动中学生都很感兴趣,他们的身心得到了一定的愉悦和满足,同学们俨然是一个个小小演奏家。】

三.学唱歌曲《小鼓响咚咚》

(一).创设情境

1.导语:刚才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自己的好朋友—彩色小米粒。有一个小同学,他呀,也有一个神秘的朋友,想不想认识一下?瞧!

2.师:这个小同学的好朋友是谁啊?

生:小鼓。(出示课件)

师:你们想不想也和小鼓交个朋友呢?只要你学会了这首歌,小鼓就会考虑和你做朋友。

(二).学唱歌曲

1.听范唱(课件展示歌谱)

老师带领学生边听边用以下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xx x x︳xx x-︳

注:在敲击的过程中,老师可有意引导学生根据词意,第一段前六小节用“mf”

力度敲击,最后两小节用“f”力度敲击。第二段前六小节用“mf”力度敲击,最后两小节用“p”力度敲击。

2.用听唱法学唱歌曲

(1).跟随录音,用“lu”哼唱全曲。

(2)唱歌词。

【评:音乐节奏感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音乐体验、它能正确感知音乐运动时间进程的情绪表现力的能力。节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灵魂,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内涵非常丰富。然而,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对歌曲中的字大部分比较陌生,教师应在教学时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学情,帮助他们解决识字的问题。】

(三)歌曲处理

1.指导学生用活泼、亲切、风趣的情绪演唱歌曲。

2.启发学生畅谈演唱时的感受及两段不同情绪的歌词如何表现更为合适。(学生会根据听范唱、敲击伴奏的强弱处理歌曲。)

【评:杜老师在此环节设计的初衷是好的,着重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注重在音乐中的感受和体验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人对事的看法和价值取向,来培养学生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但是因为学生的识字问题未能解决,因此学生在这里未能进一步理解字词的的意思,而未能达到教师预设的目的。】

四.用自制打击乐器作即兴创编、表演

导语:通过歌曲的学唱,老师知道你们已和小鼓交上了朋友,祝贺你们!老师还知道,你们今天带来了自制的打击乐器展示一下。(1)展示自制打击乐器:有的用鞋盒作为小鼓,有的用薯片罐子作为小鼓,有的

用筷子敲击盘底作为锣,有的用两个锅盖互相敲击作为镲„„

(2)要求学生用自制打击乐器为歌曲《小鼓响咚咚》伴奏。(学生可分组讨论,选择合适的乐器和节奏型。)

【评:杜老师引导学生尝试制作简单的打击乐器,探索用打击乐器或其他因缘表现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声音,想象力和创造性得到发展,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进一步曾强。自制打击乐练习的设计使整个教室洋溢着幸福、欢乐、喜悦的气氛。但是,课堂上老师应该能够有驾御课堂的能力,“玩”是孩子的天性,对于教学体验的实施,教师应该能做到收放自如,运筹帷幄。】

五.森林趣事

导语:小朋友们,真棒!这么快就和你们自制的打击乐器交上了朋友。其实,这些小乐器的作用可大了,它们还可以表现小鸭子吵架呢!不信,你瞧!

1.让学生认识一下打击乐器。(出示课件)

2.让学生边看边说歌曲中出现了哪些打击乐器。(出示课件,Flash《鸭子拌嘴》)

【评:《鸭子拌嘴》是经典的打击乐合奏曲目,乐曲塑造的是活泼俏皮的音乐形象,欣赏教学中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聆听音乐,学生的兴趣不高,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注意力容易分散。杜老师能利用多媒体有效地将视听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抓住他们的兴趣点,吸引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使孩子们从听到的音响中得到启发,从而降低创造性活动的能力。】

六.总结,知识延伸

今天,我们和小鼓、自制打击乐器交上了朋友,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森林里的趣事还有很多,请小朋友们回去想想,还有哪些趣事能用你们自制的打击乐器表现出来,下一节课,拿出来展示。

【评:杜老师在注重让学生将欣赏后获得的愉悦的感受与体验有效的渗透和运用到艺术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以此发展他们的音乐能力。与此同时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评课:

杜老师的这节音乐课围绕“乐器是人创造的”这个主题,教授了《小鼓响咚咚》,又让学生听听经典打击乐合奏《鸭子拌嘴》,进而尝试“自制简易乐器‘的乐趣,激发小朋友用乐器走进音乐世界去模仿、去探索的兴趣,在常识创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这节课堂的整体设计思路很科学合理,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天生活泼、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对音乐的感受总是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先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打击乐的音色,并尝试用它们奏出简单的节奏组合,然后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出的乐器表现生活中的趣事。在“唱、听、动”的安排上,以“动”为主。杜老师引导孩子们如何去自主学习,又常小心的保护学生发挥自主学习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感受、探索乐器和自然界的声音是一年级音乐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这节课可以说是一个综合性的“实战演习”,杜老师注意启发学生对假定情景的想象,然后建立声音与情景的联系,在丰富的情景素材基础上,结合语言、音乐作品片段组合成一个有教完整情节的音乐故事。教学的开始、中间、结束环节,不仅解决了学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的问题,还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和、唱歌、表演、游戏等结合起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也动脑,积极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在演唱《小鼓响咚咚》时,让学生对关心他人的重要性有所认识,教育小朋友从小要做关心他人的好孩子。教学中,老师要注意帮助小朋友体会三拍子歌曲特有的韵律感。还应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特别是要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面,比如在这一课上学生的识字量的问题会不会影响到歌曲学唱?

“打击乐器即兴表演”是一个探索性活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在这一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杜老师要设法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但是同时要注意维持好课堂秩序。既要做好“学生中的首席”同时更不能缺乏驾驭课堂的能力。

---------------------------

范例一篇——小学一年级音乐《母鸡叫咯咯》听课记录(作者:孙丽 摘自《小学资源网》)

课堂纪录

一、律动放松心情。

出示课件录像: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

师生一起随录像做动作。

二、设置情境导入。

师带上早准备好的“小咕咚”头饰。

“小朋友们,你认识我吗?”

“对了,我是小咕咚,是红果果和绿泡泡的好朋友,还是咕咚农场的主人,我的农场里有好多的小动物,你们愿意和我们一起玩耍吗?看小象来了,伸出你的长鼻子和小象一起跳舞吧!”

播放音像课件:《两只小象》

师生一起边唱边跳。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到我的大母鸡了吗?帮我找找吧!我想起来了,大母鸡可能是去下蛋了。母鸡下蛋是怎样叫的?

生模仿母鸡下蛋的声音。

三、感受歌曲《母鸡叫咯咯》。

1、听录音范唱。

带着问题:找出哪一句歌词是母鸡下蛋后的叫声。

生答:叫咯咯。

2、理解歌词。

师:母鸡下蛋后是怎样告诉人们“我下蛋了”!

“脖子伸伸,两翼扑扑,向人报喜添快乐。”

3、指名表演“脖子伸伸,两翼扑扑”。同时指导学生理解“两翼”的意思。

4、指导学生带着高兴的心情用动作表现“向人报喜添快乐”。

5、师拍节奏,生随节奏读歌词。

四、学唱歌曲《母鸡叫咯咯》。

1、师弹琴,生唱。

2、分辨和表示声音的强弱。

(1)出示实物铃鼓,师敲击,生分辨强还是弱。

(2)师:你可以用身体的那个部位也来拍击表示声音的强、弱?

生:拍手跺脚;拍手拍腿;拍手拍肩。

3、板书:mfmp

师讲解这两个符号表示中强、中弱。

4、重点学唱“脖子伸伸,两翼扑扑,向人报喜添快乐。”这一句。

五、学习表演。

1、师:小朋友们,大母鸡把鸡蛋下在什么地方?

生用动作表现母鸡下蛋。嘴里发出“扑”的声音。

2、师:母鸡下蛋以后心情怎样?用动作表现母鸡的高兴心情吧。

3、师生一起随音乐表演动作。

4、指名到黑板前表演。

教师指一名学生,再让学生自己自由挑选小伙伴一起表演。

六、打击乐伴奏。

1、师:小朋友们,老师在你们的桌洞里藏了一件小礼物,拿出来说一说它叫什么名字?怎样演奏呢?

师演示响板,生学习。放在左手心里,右手拍击。

2、师:想一想,那两个字最能体现母鸡高兴的心情?(叫咯咯。)演唱时在哪里加响板伴奏比较合适呢?

生:在母鸡叫的地方加响板伴奏比较合适。

3、给学生一分钟时间自由练习。

4、指名板前表演。

七、拓展创编。

师:大母鸡高兴地心情感染了咕咚农场的其他小朋友,他们也来凑热闹了,看谁来了?

课件展示小青蛙、小猫、小鸭图片。

1、选择小猫编歌词。

师:小猫怎样叫?(叫喵喵)小猫捉住老鼠怎样表现高兴的心情?(绒毛抖抖,尾巴摇摇。)

师生一边创编,一边用课件展示。

2、小鸭怎样叫?(叫嘎嘎)小鸭捉住小鱼后怎样表现高兴的心情?(翅膀扇扇,屁股摇摇。)

八、律动结束。

师:红果果、绿泡泡还有好朋友托托来了,让我们一起来做手指操。

课件播放音像手指操。师生一起随音乐学做手指操。

师生一起唱再见歌。

课后评议

身为一个音乐老师,如何上好音乐课,如何让学生喜欢音乐学科,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音乐艺术达到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的目的,使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听了《母鸡叫咯咯》这节音乐课后,我感受颇深。

一、扎实的音乐基本功师上好音乐课的前提。

作为一个音乐教师,音乐基本功是很重要的因素,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谈不上一节成功的音乐课。在这堂音乐课中,无论是教师的弹,还是教师的唱;无论是教师的表演,还是教师的语言、教态,都显示了一个音乐教师扎实的音乐素养。正是因为有了过硬的基本功,学生才能很快进入状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出色地完成好这堂音乐课。

二、构思新颖,衔接巧妙、自如。

本课教学教师巧妙的利用了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智慧树》的开头和结尾,中间则用其中的人物串联,在学生熟悉的场景中,学生不知不觉就融入了故事情节之间,衔接自如,课堂教学流利顺畅,保持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

三、语言符合孩子的特点,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易于被孩子接受。

孙老师自始至终都有优美的肢体语言和具有童趣的儿童语言教学,和孩子们融为一个整体。例如:老师带上头饰扮演小咕咚,我是小咕咚,是红果果和绿泡泡的好朋友,还是咕咚农场的主人,我的农场里有好多的小动物,你们愿意和我们一起玩耍吗?看小象来了,伸出你的长鼻子和小象一起跳舞吧!”“小朋友们,你们看到我的大母鸡了吗?帮我找找吧!我想起来了,大母鸡可能是去下蛋了。”这些语言都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四、运用多媒体手段,视听结合,声像一体,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利用舞蹈和肢体语言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抓住学生的心里,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创设了学生积极参与、互动的教学情境,圆满为难成教学任务。

不足:教师选择伴奏调号有点高,应当根据学生的音域特点选择合适的调号伴奏。

-----------

小学音乐课《孙悟空打妖精》评课.听了曲娟老师上的《孙悟空打妖精》这节音乐课后,让我受益非浅。这节课充分渗透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教学形式多样化,充分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下面我就对该课进行简单评议:

一、教学设计巧妙,过程精确,以故事为主线,体现其音乐性。

江老师上课的过程充分利用了音乐语言去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在音乐引导中自然地进行学习。例:

1、在引入音乐活动前,用音乐进行师生问好。

2、以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音乐知识教学恰到好处。例:在音乐节奏教学环节,巧妙结合音乐知识强、弱、渐强、渐弱等,引导学生识、记、运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让学生模仿人物、乐器伴奏、表演歌舞剧等环节,让学生充分感受了不同情绪的音乐,这样既使课堂更加完整活跃,又增强了音乐性。让学生在唱唱动动中充分感受美妙的音乐,体验其中的快乐。

二、构思新颖,衔接巧妙、自如。使教学生动活泼,兴趣盎然。

三、学生自主创编表演,其乐无穷。

一节课是否精彩,除了看教师的教,还得看学生的学。在本节课中,江老师设计了由学生自己组成小乐队、表演队、合唱队来表演唱这首歌曲,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乘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于音乐世界。

四、教师基本功扎实。

作为一个音乐教师,音乐基本功是很重要的因素。在课堂上无论是老师的教态,还是弹唱表演都显示了一个音乐教师扎实的音乐素养。

俗话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这节课有很多闪光点,但也有一些地方值得去探讨。例如:

1、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尽量用些委婉的言辞,不要直接说不好或不行等

2、在欣赏音乐的时候教师应在旁边进行动作演示。这首歌曲音乐变化的地方很多,老师应随音乐的变化做适当的运作提示学生,而不是站在一旁。

3、时间没有控制好。前面教节奏花的时间太长,占了整整半节课时间,导致后面重点部分:学唱歌曲、创编表演等时间偏少,影响了整体效果。

4、由于前面时间没有控制好,使本堂课重点不够突出。

5、教师语言不够精练。交待学生的话语过多。

6、学生在为歌曲配乐的时,打击乐器时部分学生节奏不够准确,老师应多指导。

-------------

评音乐课《小青蛙找家》

很有幸聆听了.马亚玲老师的课,在感受美妙音乐的同时也收获多多。现在就马老师的.上课情况做如下简单评价。

1.教师的教学理念大致如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课堂体现学生的创造性理念等等。这正是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所提倡和要求的思想,符合新时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习能力的教育要求。

2.教学设计富有童趣,引人入胜。李老师本节课的设计以模仿动物动作的方式,将孩子带进课堂中,通过故事引发悬念,通过游戏引发兴趣,通过直观的教学方法与体态语言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整个课堂环环相扣,生趣盎然。

3.教师教态大方贴切,感染学生、感染自己是教学成功的关键。音乐课是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课堂,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所呈现出的是赋予美感于言行中。整节课,李老师一改平常内敛沉稳的性格,以春风化雨般的体态,春意盎然般的笑容,运用生动富有童趣的话语,将师生关系融入到一种鱼水情深的境界中。整个上课过程中有一部分能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过渡语自然,不紧不慢,符合学生内心接受的节奏规律。另外,李老师并在教学过程中能运用适当的身体动作以辅助,使学生能溶入教师创造的情境中而不至于沉闷,在教师的带动下,课题氛围活而不乱,动静相宜,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造的兴趣和愿望。正因为这样一种轻松自然的氛围,才使李老师的教学顺理成章,以至于在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

4.教师课前准备充分,重点突出,难点分散。

为了完成由节奏——歌词——旋律到完整唱歌的学习过程,教师运用了聆听法,在每次聆听时都有不同的要求,实现了低年级音乐教学以聆听为主要手段的教学目标。在解决难点时,教师通过故事引入小青蛙跳荷叶,达成第一个难点——节奏的解决;第二个难点教师让学生用颜色去表达自己对所听到音乐的感受,从而调动了多种感觉器官的参与,较好的表现出了学生演唱时的情绪。第三个难点启发学生用情境表演的方法,让大多数学生参加活动,把课堂推向高潮。

5.课堂比较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以学生为主体,凸现了生成性教学的理念。建议:

在唱歌环节,教师在巩固部分时间安排太少,在学生会唱了以后就没有给予时间进行练习,使歌曲演唱的多样化和处理的丰满性不够,学生对歌曲也还不够熟练。

------------------

小学音乐课《小乌鸦爱妈妈》评课稿

听了《小乌鸦爱妈妈》这节录像音乐课后,让我受益非浅。这节课充分渗透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她在教学中采用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个性及教学特色,充分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下面我就对该课进行简单评议:

一、以故事为主线,体现其音乐性。

教师上课的过程充分利用了音乐语言去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在音乐引导中自然地进行学习。例:

1、在引入音乐活动前,用音乐进行师生问好。

2、活动中,律动音乐、游戏音乐、创编活动的背景音乐等,都以音乐为主。

3、活动后,以《世上只有妈妈好》等音乐作为结尾,结束新课。让学生充分感受了不同情绪的音乐,让学生在教师语言和音乐中得到充分的音乐情境体验。这样就将歌曲的教学和模仿、律动、游戏结合成一个整体,这样既使课堂更加完整活跃,又增强了音乐性。让学生在唱唱动动中充分感受美妙的音乐,体验其中的快乐。

二、构思新颖,衔接巧妙、自如。

本课教学环节之间,衔接巧妙,课堂教学流利顺畅。教师仔细分析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各环节自如地过渡,不流任何痕迹,课堂教学保持整体性。

本课教师将乌鸦妈妈出去为小乌鸦们找虫吃„„到乌鸦妈妈老了飞不动了,小乌鸦们找虫子喂妈妈的故事情节先后顺序贯穿始终。构思新颖,衔接自然,使教学生动活泼,兴趣盎然。

三、学生自主创编,其乐无穷。

一节课是否精彩,除了看教师的教,还得看学生的学。本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乘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于音乐世界。例如:本课的高潮就在创编活动这一环节。“高潮”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毕彩乐段”,此时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浓厚,积极性最易发挥的时刻。教师就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多一点自由给学生,分组创编并展示,让学生自主探索,自由发挥,教师只稍加点拨、指导而已。

四、教师基本功扎实,课堂效率高。

作为一个音乐教师,音乐基本功是很重要的因素,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谈不上一节成功的音乐课。在这堂音乐课中,无论是教师的弹,还是教师的唱;无论是教师的表演,还是教师的语言、教态,都显示了一个音乐教师扎实的音乐素养。正是因为有了过硬的基本功,学生才能很快进入状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出色地完成好这堂音乐课。

虽然这节课在教学上有很多闪光点的地方,但也有一些教学环节上的教学方法值得去探讨。例如:

1、歌曲的创编规定得太死,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局限了学生的思维。

2、结尾处还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却只字未提。

-------------------------

茉 莉 花 开

——《茉莉花》教学点评

兴趣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学生有了音乐学习的兴趣,音乐课对他们而言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美的享受。

《茉莉花》有多种形式的演绎。要介绍其特点,用语言描述就显得太空洞了,于是我用电子琴、古筝等乐器演奏不同风格的《茉莉花》,用录音机范唱不同形式的《茉莉花》。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们自己去体验,总结。结果在很短的时间内,学生们就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的个性,着实让我震憾。诚然,教师的思维并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他们有时可能会超越老师,超越教材。孩子们的眼睛看待音乐,虽然稚嫩却也纯真可爱;孩子们的创造需要教师的大胆放手,让他们自我尝试,自我发现,自我评论和选择。千万不要因为教室的喧闹而皱眉,他们需要我们提供心灵上的自由、教学上的民主。只有具备了民主、平等、开放的教室空气和土壤,自由的心灵才能够呼吸、生存,创造的种子才能够生根、发芽、破土成长。教育就像一首诗所言:给孩子们一对翅膀,它就能飞翔在蓝天,给孩子们一双眼睛,它就能寻找光明。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教授说:“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赏。”当有学生在唱到附点音符的节奏不理想时,我知道:批评只是传递给学生一种消极的信息,而不能调动其积极性。于是我很耐心地微笑着反复讲解和范唱,直到学生和自己都满意为止。我愿意用包容的心态去看待孩子的每一次失败,用宽广的胸怀去接纳孩子们的每一次尝试。

当我为学生范唱时,忽略了要向学生征求意见:老师也想表现一下,你们能给老师一个机会吗?我想如果这样问学生既尊重了学生,又表示出课堂是学生的,只有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它永远留有不足。课堂教学就像诗歌一样凝练而又富有动感,似散文一样敏感而又挚诚。曾经苦思冥想:新课程的音乐课该如何组织,有否规定的教学模式?怎样确定一个适合农村音乐教学的标准,也曾和同事探究过,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能否走哪条捷径?在自己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尤其是这两次送教下乡的亲身体验中,我渐渐地发现:每一节音乐课的教学目标并不一定要定得太高,只要是切合实际的,就是最好的,音乐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创造艺术的过程,音乐教学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音乐是心灵飞翔的绿地;

歌声是心灵飞翔的翅膀。

让歌声放飞希望,唱出我们的纯真,唱出我们的执着!我坚信,这美丽的茉莉花将在更多孩子们心中永远开放!

------

让“幽默”感走进音乐课堂

--《粗心的小画家》教学评议

《粗心的小画家》这一课包括两个内容:歌曲《粗心的小画家》和歌表演《小虾变成小罗锅》。歌曲《粗心的小画家》是一首活泼、诙谐的儿童歌曲,歌曲以富有童趣的语言,表现了小画家丁丁粗心大意,画动物缺腿少尾的故事情节,教育小朋友做事要认真仔细,不能粗心大意。《小虾变成小罗锅》这首歌曲以轻松活泼的曲调,儿童化的语言,描述了小虾变成小罗锅的故事情境,教育小朋友要养成上课坐端正的好习惯,教材的这两个内容表面看上去好像没什么联系,实际上是通过歌曲和歌表演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日常生活卫生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编者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将这两个内容做了巧妙的安排,让学生通过歌曲和歌表演来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粗心的小画家》这首歌曲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要学生学会用轻松幽默的情绪和声音来演唱表演,并利用教材中的四幅图片,帮助丁丁找出错误的地方,改掉做事粗心大意的缺点。歌表演《小虾变成小罗锅》则是让学生通过用幽默诙谐的体态动作来表现小虾变成小罗锅的

故事情节,帮助学生养成上课坐端正的好习惯。在设计时,为了使整节课课堂教学情境统一,我就将小罗锅拟人化为丁丁的同学来组织教学活动,并采用了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看、画、学、唱、演”的综合性艺术教学形式,创设全体同学一起参观丁丁的画展和教室的教学情境,使整个教学在丁丁和小罗锅以及全体同学的游戏中进行,让学生在玩中找到表演和演唱的乐趣,大胆自信地参与到音乐表演活动中来。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音乐,积极参与各种音乐表演活动,在设计歌曲的学唱部分时,我摒弃了传统的机械带读歌词的教学方法,将歌词的学习和学生的游戏活动结合起来,如在前两句的歌词学习中,我用的是“我问你答”的游戏,而在后四句歌词的学习中我又采用了“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的游戏,让学生自己来发现丁丁画中的错误,并创编出歌词,在歌曲的难点---附点节奏部分,我又采用了让学生唱出丁丁骄傲的语气的方法来解决。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歌曲时就特别的轻松愉快,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学会这首歌曲。

学生完全学会歌曲后,我依据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学科综合的原则,将歌曲的学习和表现与美术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动手来帮丁丁改正画中的错误,画出正确的小动物,并由此创编出第二段的新歌词。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像力,又让他们体会到了歌词创作的乐趣。在演唱完歌曲后,我要求学生自己总结出丁丁画画出错的原因是因为他粗心,这样在无形中就对学生进行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

在课堂的起承转接上,我认为我的设计也有独到之处。如:学会歌曲《粗心的小画家》后,我又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画外音说出丁丁还有一个同学也想请同学们帮他改正缺点,由此巧妙地将歌表演《小虾变成小罗锅》引入教学,使整个课堂教学环节紧紧相扣,教学情景融为一体,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下一个内容的学习。在《小虾变成小罗锅》的学习中,为了启发学生表演出各种不同的滑稽可笑的小虾形象。我又设置了“笑破肚皮奖”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看谁的表演最受同学们的欢迎,让学生整节课都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来学习,这也正是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纵观整节课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学生不仅在老师的引导下演唱、表演和创作了歌曲,还在老师的帮助下养成了做事认真仔细,上课坐得端正的好习惯。这正是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所提出的音乐教学应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和表现音乐美的过程。当然,这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学生对歌曲旋律的掌握不太好,在帮丁丁改画的过程中拖延的时间太长等,这都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

小学音乐课《路边童谣》评课

干巷学校小学部 沈建华

听了何亚英老师《路边童谣》这节音乐课后,让我受益非浅。这节课充分渗透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她在教学中采用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个性及教学特色,充分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

一、以童谣和游戏为主线,体现其音乐性。教师上课的过程充分利用了童谣和游戏去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在音乐引导中自然地进行学习。例:

1、活动中,律动音乐、游戏音乐、创编活动的背景音乐等,都以音乐为主。

2、活动后,以其他童谣作为补充,让学生充分感受了不同情绪的童谣,在教师语言和音乐中得到充分的音乐情境体验。这样就将童谣的教学和模仿、律动、游戏结合成一个整体,这样既使课堂更加完整活跃,又增强了音乐性。让学生在唱唱动动中充分感受美妙的音乐,体验其中的快乐。

二、构思新颖,衔接巧妙、自如。本课教学环节之间,衔接巧妙,课堂教学流利顺畅。教师仔细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各环节自如地过渡,不流任何痕迹,课堂教学保持整体性。

三、学生自主创编,其乐无穷。一节课是否精彩,除了看教师的教,还得看学生的学。本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乘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于音乐世界。例如:本课高潮就在创编活动这一环节。“高潮”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毕彩乐段”,此时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浓厚,积极性最易发挥的时刻。教师就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多一点自由给学生,分组创编及演示,让学生自主探索,自由发挥,教师只稍加点拨、指导而已。

四、教师基本功扎实,课堂效率高。作为一个音乐教师,音乐基本功是很重要的因素,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谈不上一节成功的音乐课。在这堂音乐课中,无论是教师的唱和表演,还是教师的语言、教态,都显示了一个音乐教师扎实的音乐素养。正是因为有了过硬的基本功,学生才能很快进入状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出色地完成好这堂音乐课。

虽然这节课在教学上有很多闪光点的地方,但也有一些教学环节上的教学方法值得去探讨。例如:结尾处还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却只字未提。

-------共享音乐魅力(音乐课《雨中》听课记录)

授课教师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学科带头人 刘永红

一、创设情景

1、导入。

师:刘老师今天带来一段视频和大家一起欣赏,同学们在欣赏时注意他们的动作是什么?想表达什么?

2、播放视频。

(刘老师把有趣的声势表演作为《雨中》这节课的导入,影片中模仿“下雨”的声势动作一下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3、师生交流。

师:同学们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捻指-----表示下小雨,拍腿-----表示下大雨,搓手-----表示刚下的细雨,跳------表示打雷了。

4、节奏练习:

5、模仿各种雨声。

6、师生互动:(老师讲述,学生模仿雨声)。

听,春雨悄悄地来了,(学生加入搓手的声音)它在听觉上给我们带来一种美的享受。(搓手声音由弱到强)细雨丝慈爱地滋润着大地,仿佛在和大地悄声低语。(搓手的声音慢慢变弱)一会儿,雨丝变成小雨点,(学生加入捻指声音)淘气地打在草地上、落在雨伞上、打在屋檐上,(捻指由弱到强)雨点儿玩得不过瘾,于是想变成大雨点,(学生加入拍腿的声音)噼噼拍拍下起来,在湖面上、在街道上、在树叶间疯狂的跳跃起舞蹈。(拍腿声音由弱变强迫)。不知过了多久,雨点儿累了,(拍腿的声音由强变弱)慢慢地和操场上的小朋友说再见,(学生加入轻轻的搓手声音)和茂密的树林,和生机勃勃的大地说再见!

(刘老师与孩子们合作表演了一首“雨中曲”,有趣的情境让孩子们不知不觉掌握了节奏点。)

二、引入新歌《雨中》

1、播放音乐:教师范唱

(刘老师动听的歌声配上优美的钢琴让在场听课的老师都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

2、再听歌曲——思考:歌曲告诉我们什么?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3、学生随教师的琴声用u模唱。

4、重、难点教学。

5、朗读歌词(老师打小板节奏,师生接读)。

6、听歌曲(找出歌曲中相同的乐句)。

7、学唱歌曲。

(刘老师通过分析乐句、环环相扣、师生接口唱,整体感受大于局部感受,抓住音乐的特点,让学生由浅到深走进音乐。)

三、观看视频《雨中曲》。

1、作品介绍。

2、师生交流。

四、播放歌曲《雨中》师生表演律动。

(刘老师亲切幽默的教态牢牢抓住了在场所有孩子们和老师的心,场上不时传来听课老师的阵阵掌声,合理的教学环节让这首“不简单”的歌曲变得“简单易学”,细腻的歌曲处理让孩子们的歌声爽朗活泼又不矢优美!刘老师的言传身教激励着我们每一位听课老师,怀着一颗热情的心和对教育的执着,带着孩子们走进美好的音乐中!)

5.听课记录及反思 篇五

莫让听课成为负担

上周我们检查了教师的听课记录,其实这不用检查我们也知道,许多老师为了完成任务而被动听课,虽然教师的听课次数都达到了要求,但听课的效果却没有得到真实的显现;更有甚着,临时“抱佛脚”,在检查前集中突击,相互抄袭对方“听课笔记”“教案内容”的情况。其检查结果是学校和教师都陷入“两难”的尴尬境地.我知道这样的现象不是这一次检查才有的,存在这现象的也不是我们这一个学校,可是老师们知道吗?就是这见怪不怪的现象,已制约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听课是教师进行再培训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实现自我提升的直接的途径,首先明确听课不是完成任务,而是我要去学习,特别是年轻的教师教学经验、教学技巧、更要去看,去借鉴,每个人都有他独到之处,只要你踏下心来去发现,就会有收获,就会接的听课的益处,就会从心理乐意接受听课这件事,动机明确了,兴趣提升了,听课记录还是学校和老师之间“两难”的事情吗?

喊了这么多年的听课,到底怎么听课?为了提高听课的效率,教师在听课前要进行认真准备:了解课堂教学要求;自己先行模拟备课,进行教学设计,以做到在听课时有前期的准备(“心中有数”),借以提高听课的针对性,同时利于在听课中就相关的内容与“开课人”之间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感想和“顿悟”,这是不断进行反思和提高的动力之源。在听课后要抱着诚恳的态度将自己的收获、感想与“开课人”及其他听课人进行及时、正面的交流和反馈,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反思、审视、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我们检查听课记录不难发现,“记录”实际上就是一本“流水账”,全部是对教学内容、知识点、板书和问题的简单堆积和罗列,或着就是一个教学过程的“记录本”,从中能反映出某些教师在听课上确实存在着不知道“听什么”的问题。听课应该侧重于“三听”:一听教学思想,二听教学艺术,三听教学“三维目标”的结合性达成度。唯有如此,才能切实提高听课的效率,克服听课中的形式主义。

其实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们也忽视了听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上的发展性功能和激励性功能,简单的把这项工作定为量的检查工作,没有真正的顾及听课本身给教师带来的效益性意义。鉴于此我们以后的听课听课次数的“量”的硬性规定转变到对“质”(教师听课的实际意义)的监控上;由形式上的检查转变到实质上的督促。同时,我们定期举行展示会,激发教师在听课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教师在听课问题上由追求简单的“任务目标”向追求高层次的“功能目标”、由被动应付和“外灌”式听课向主动参与和“内化”式听课转变。

转载一篇听课记录记什么,供老师们学习

一、记录精妙之处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堂课四十分钟,执教者行云流水,听课者却不必面面俱到。有位哲人曾说,世上最聪明的人是那些善于发现别人长处,并能学习别人长处,最终使其变为自己的长处的人。我们听课就是抱着学习的目的而去的,因此对于课堂教学过程的精妙之处,我们一定要把它记录下来,比如,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精彩的教学片段,教者灵活驾驭课堂教学之巧妙处,善于诱导启发思维之经典处,学生积极动脑智慧闪现之精彩处,善于探究触类旁通之关键处,或一个巧妙的引入过度承转,一个独具匠心的留白,甚至是一句实用的话,一个贴切的词语等等,都应重点记录。至于师生那些最寻常、最直接的活动和对话可略记。如果我们在听课时能积极调动自己敏锐的眼光,善于去发现人家课堂上的每一点闪光之处,课后慢慢品味,细细揣摩,再将其拿到自己的课堂上去实践印证,这样久而久之,自然就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记录不足之处

白璧无瑕之玉总是少见,实践中的每一节课绝非是尽善尽美。听课教师应该有个人的看

法和见解,有甄别能力,这既是自己学习探讨的需要,也是帮助他人(执教者)提高教学水平的要求。因此,听课时要带着批判和审视的目光,无论多么资深的教师,准备得多么充分,教学过程中也难免会有疏漏失误之处,也一定会有“败笔”,有不足之处,我们应当将其记录下来,课后回顾、梳理和剖析这些“败笔”之处,静下心来认真思忖: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课堂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我以后在实践中针对这一问题应该怎样去做?吸取教训,作重新思考设计,以便以后自己在教学时得以改进和提高。以此为鉴,也可以使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少犯或不犯同类错误,减少失误,提高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站在前人失败的肩膀上去获取成功。

三、记录疑问之处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对别人的授课,自己持不同看法的地方,用问号标记出来,用以反思、商榷和询问。比如:这个问题有必要问吗?能否这样处理教材?还有比这更好的处理办法吗?如果执教者的这节课让我来讲应如何做?我以前怎么没这样想过呢?尤其是对于自己与执教者有不同的思考、不一样的环节设计时,更该记录。同时最好也写下自己在以前的课堂中是如何处理这个环节以及这样处理的原因。课后再将执教者的教法与自己的构思进行比较,这样既可以避免以局外人的身份去挑剔别人,看不到讲课教师的长处,不理解执教者的良苦用心,又可以避免无原则地认同讲课教师的设计,看不到执教者思路、方法的不足。“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就可以真正取长补短,借鉴别人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四、记录感悟之处

画地为牢,怎能博采众家之长;坐井观天,乃一孔之见;孤陋寡闻,怎能启迪思进。在听课过程中,听课教师往往会因为一些特殊场景或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激活其思维,使其产生联想和想象,但这些“智慧的火花”若不及时去捕捉并记录下来,就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因此,听课者在听课的过程中要随时记下当时感想、感悟和收获,这不仅利于课后评课、交流,更有利于为进行自主反思提供鲜活的素材,同时也为日后写文章积累第一手资料。当然,听课时的感悟并不能立即在听课时成文,这时我们只需要写几个关键词即可,课后可根据关键词进行相关整理。

五、及时撰写听课反思

听课是促进教师成长的催化剂和生长素,听课记录是听课的第一手资料,是课后进行教学反思交流的材料和依据,更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教学水平的极其宝贵财富。但“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听课不思考等于没有听,有时如果光看课堂上的表面现象而不去弄清教者的设计意图,一味进行“鹦鹉学舌”式的机械模仿,甚而可能会带来负面效应。要知道,我们听课的目的是为了借其所长为我所用,见其所短为我所鉴。因此,听课后应当重视课后反思,每次听过课后都应该对听课内容进行及时的反思。

6.听课记录及反思 篇六

一、学会听课,是促进专业成长的基础

俗话说:“留心天下皆学问。”教师要想通过听课真正学习东西,就必须做一个听课的有心人。在现实中,不乏有一些老师,拿起笔记就进入课堂开始听课,听课过程就是摘抄上课教师的板书。这种“走马观花”式的表象听课,对听者的启发是非常有限的。无论是听同学科课,还是不同学科的课;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只有学会听课,才能听出味道,获得最大化收益。

1. 听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

听课前,是否做一些听课准备,是决定你能否真正从听课中得到收获的前提。听课前,不妨先问问授课教师的教学内容,然后把教材找来预习一下,看看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疑点,并想方设法去了解、研读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理念、教学理论;同时设想一下,假如自己上这一节课,会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以便听课时有个对比。这样,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去听,最终听课的感受就会完全不一样。

2. 听课中,要做到细心观察

教师听课一定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全身心投入,要带着“取经”的态度去听,带着事先准备的问题去听,要有一种虚怀若谷的精神去听。正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听课教师在课堂上不单纯是听,还要多观察。一是观察教师的教,要仔细捕捉讲课者的语言和表情,感受他每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对教材的钻研、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教法学法的设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二是观察学生的学,要看学生的课堂反应,看学生参与的情绪。尤其是学生对教师的一些互动环节的表现、教师教学的方法、提问的角度、交流的方式是否能达到课前预设的效果。下课后,可以和教者及时进行一些交流反馈,做到相辅相成,这样的听课,无论对自己,还是对授课者都会有所启发,对教师专业的成长会大有裨益。

3. 听课时,要做好听课记录

写好听课笔记,这是听课的必备动作。听课记录通常包括听课时间、学科、班级、执教者、课题、课时等;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时采用的方法,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学生活动情况,教学效果等。听课记录要记到什么程度,我们可以根据听课对象、上课类型和教学内容等因素来确定。通常有三种形式:1简录:简要记录教学过程、方法策略、板书设计等。2详录:比较详细地把教学过程、方法策略、板书设计等都记下来,甚至教师的重点提问、学生的典型发言、师生的互动情况、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中的失误等。3实录:把教师从开始讲课到下课结束的整个教学环节、内容、时间、师生双边活动等一点不落地如实记录下来。当然,采用哪种形式进行听课记录,这些与听课目的和要求都息息相关,最好能做到有所侧重地将听、看、记、思的内容有机灵活地结合起来。

二、听后反思,能提高自身素质的升华

反思是一种可贵的思维方式,优秀教师不仅要懂得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更可贵的是也要能从听课角度出发,把听课对象的课堂作为一种开放的能够与自己的经验之间进行交往的过程,并且能够从本身的教育教学问题出发,进行实时的反思与研究,从而提升自我的专业素质。听课是为了使自己吸取别人的长处与经验,使自己在教学上能有所提高,所以在听完课后不能一听了之,应进行反复琢磨。如果用心,你一定会有很多不同的体验,会有很多的感悟。这种体验和感悟,不能变成“三分钟热度”“耳边风”,要尽快内化为自身素质,最佳的途径就是及时进行听课反思。

在反思中,一方面分析总结在听别的教师的课时要注意比较、研究,取长补短。因为每个教师在长期教学活动中都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所以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法。听课的老师要善于进行比较、推敲、研究,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并结合自己教学实践与实际情况,吸收他人有益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另一方面,经常性反思,也是我们教师责任心的具体表现,是教师课堂教学自我反馈的一种好形式,更重要的是它还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备课质量,促进教学内容更全面、教学设计更合理;有利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有利于我们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7.听课反思及收获 篇七

首先,李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李教师上的是五年级的一节科学课。这是一节新课,按照一般的教学常规,主要是进行一些实验,从而复习整个单元的知识。但这位教师精心设计了课堂情境,结合课文的资料进行教学,整个教学有着清晰的主线——以本单元的话题问路来串联起整个单元,从而教学不再显得孤立。给我一种很好的启示,在今后的教学中,也要更加注重情景教学的设计,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下能逐步得到锻炼,从而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另外李教师也十分注重知识点间的扩展与联系,与之同步的练习也十分到位。整整40分钟的课堂容量较大,练习充实紧凑,学生的本事在操练的过程中得到了提高。

李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该教师显示了其扎实的基本功,整节课都在教学的环境下进行,从而在课堂上构成了一个良好的语言氛围,学生在其良好的氛围中也得到了锻炼。师生在互动的过程中,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原则。另外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配合着教师的教学,使本节课能顺利进行,这也是留给听课教师的深刻印象。

8.对大洲大洋听课体会及课后反思 篇八

10月25日本人来到大连市66中学教研,首先参看了66中学地理组的集备过程,然后走进了工作一年的新上岗教师王丽影老师《大洲与大洋》的课堂,认真观看学习王老师的教学过程,感触颇深,以下是本人的心得体会。

首先从教学设计上来讲,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创意处处可见,王老师精心设计了很多活动来引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课堂气氛,帮助学生记忆,加深印象。比如导入新课时王老师用神五飞天、神七飞天等图片来引发学生想象,用第一位女宇航员照片模拟其给学生带来了礼物,进而展示从太空中看到地球真实面貌的图片,自然而趣味的导入正题。然后进行传球游戏,学生亲身体验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比例,记忆更加深刻。再比如,根据书上绘制大洲轮廓的活动,通过老师细心的引导和解释,鼓励学生大胆到黑板前面尝试绘制,动手动脑,有效记忆。还有一个活动设计是观看一张身上花纹酷似海陆分布轮廓的奶牛图片,配上牛的叫声,从视觉和听觉上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加深本节课学习重点,最后奥运火炬手的设计更是将本节课推向了高潮,同学们积极参加,非常活跃,与老师共同重温和总结了本节课重要知识点。在创新方面,本人则欠缺很多,应该多加思考,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课堂处在活跃愉快的气氛中,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也能够调动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除了创新,王老师的教学设计逻辑性很强,知识结构安排紧凑,知识点间衔接很自然。

上一篇:春游梨花溪作文下一篇:在市纪委第四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