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议论文

2024-09-11

小学生议论文(共15篇)

1.小学生议论文 篇一

浅议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角美中心坂美小学

小学阶段是孩子道德修养的重要阶段,真正的人才应该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做出的重大决策。如何抓住机遇,让德育工作在健康持久的发展轨道上,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呢?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将德育带到课外

以往的德育方式大部分是以“说教”为主。老师们经常教育学生该怎么做,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真正的德育应该是要付诸行动的。反思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我们往往是抱守着狭隘的课堂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学校教育呈现出一种说教式的、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还不能令人满意。温家总理宝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强调,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把它作为主导,“要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德育工作,切实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里”。为了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我校积极探索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多次在师生中开展“我是小雷锋”、“给灾区小朋友献去一份爱”“祖国在我心中”“感恩你我他”等一系列活动。以“学习年”活动为东风,强化学习的氛围。形成了你学、我学、大家学的浓厚学习风气,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

社会,引导学生从事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德育教育做的扎实有效。

二、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既“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三、巧抓机遇,不失时机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光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人们的思想已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小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的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社会危害。我们的做法是:摒弃“说教式”、“灌溉式”、“挤压式”的教育方式。巧抓机遇,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校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不失时机的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的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有的学生为父母制作了一张生日贺卡,有的学生为父母洗一件衣服,有的学生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表达出了他们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净化自己的心灵。

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程。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的用生动的、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

如何在低年级小学生中开展德育教育

1、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低年级学生一般很喜欢集体活动,老师要从小在他们心目中确立“集体”这一概念,让他们懂得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要因为个人原因损害集体利益,让他们从小就有集体荣誉感,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行为规范的竞赛、一次又一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活动中,如学校开展的“六项竞赛”,让学生逐步培养起了集体荣誉感,知道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而班级获得的荣誉也是个人自我荣誉的体现,让他们能努力在为班级的荣誉而规范自己的行为活动。这种集体荣誉感是建立在学校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中的,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日常行为规

范教育,将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德育规范放入其中,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一条条班级的具体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2、通过少先队组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低年级学生对于能成为少先队员感到很骄傲,我们正可以通过这一组织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通过一条条具体可行的措施使每一位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对照自己执行,每得到一枚奖章,对他们来说都是极大的喜悦。在少先队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道德情境,提供一些具体的范例,有助于帮助队员理解道德要求。可以开展捡纸屑等一些有意义又切实可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慢慢把德育内化为自身的东西。

五、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主战场。对课文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大家的讨论,把课文告诉我们的内容归纳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可以很容易掌握应有的德育道理。从中学生可以养成认真细致的优良习。如在体育课上可以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小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常常是肤浅的、表面的,具体性很大,概括水平很差。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这样既明理,又导行,才能使学生既知道为什么去做,还知道怎样去做。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就可以满足低年级小学生交流的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六、启发诱导坚持正面教育。

低年级学生最害怕教师大声地批评他们,会极大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他们下次不敢再跟老师进行交流了。循循善诱地启发他们,让他们慢慢理解其中的道理很重要。从内容上讲就是以美好的、进步的人和事为主要教育内容,从正面讲清道理,坚持以表扬为主,启发诱导,说服教育。要从关心和爱护出发,抚慰他们稚嫩的心灵,不给他们增添痛苦,不去触动他们心灵的创伤。

七、设立校外德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如带领学生参观民兵营,让他们在跟军人交流中理解德育道理。去看望孤老院开展帮助老人活动,通过帮助老人与老人交流让他们早点体会做为一名少先队员最起码要做些什么。还可以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区假日小队”、“扶助残疾儿童”、“参观污水处理厂”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切身感受到自己必须做什么。

八、加强家庭德育教育,家庭学校相结合。

可以开展家长学校活动,以活动为纽带,形成家校德育合力。学校建立教师家访制、家校定期对话制、教师家长共评制、优秀家长及学习型家庭评选制等一系列制度,广泛开展家长开放周、家长接待日等活动,组织家长看校容校貌、随堂听课、评教风学风、议学校管理、谈家教体会,做到了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代表座谈会,建立家庭教育联系卡等家校“双边”活动,拉近了家校距离,密切了家校关系,形成了德育合力。以家长学校为依托,提高家长综合素质。

孔子云“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位孩子都是天真可爱的。只要我们掌握好德育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对各个年级的小学生开展德育工作,每个孩子都将是一个

2.小学生议论文 篇二

一、围绕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组织阅读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大包大揽,生怕学生不能理解。甚至学生已经弄懂的,也是一句一句地讲。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浓了,抑制了学生积极性,学生只是听,被动地接受,阅读能力怎么能得到培养呢?其实有的课文,或者有的段、句读读就懂了,不需要教师多讲。

有些课文中的词语、句段意思深奥难懂,学生读起来必然不流畅,如果意思领会不正确,阅读时的语调、感情就不恰当、不自如。因此,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找出难点。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教师要大胆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相信他们通过读、练、议能掌握相当的内容,教师的精力集中到学生不易掌握的方面,探索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二、加强课前预习,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达成教学目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找出不理解之处,以便课上解决。

另外,我们要让学生预习课文时把不认识的字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字典。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有时候,学生提不出问题来,教师可以问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解。

三、鼓励学生质疑,进行“问题教学”

在我们的教学中,学生其实有很多不懂的地方。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不敢问,不会问。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定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这样教师才可以清楚地知道教学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进而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另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气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能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不要草率批评。教师的评价还要特别注意鼓励后进生主动发言,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

四、引导学生多读感悟,涉猎群书,提高阅读能力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中的情感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才能体会。古人云:“开卷有益”。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读书的兴趣。如在教学《草船借箭》后,有个学生提出问题:“曹操为什么不敢出兵?”教师顺势问学生:“你们想想吧!看谁知道?”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曹操生性多疑,自以为是。”教师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答:“我在《三国演义》那本书上看到的。”其他学生听了也很想去读。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加了文化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

3.浅议小学生的感恩教育 篇三

一、感恩教育对促进小学生人格完善的作用

小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有效地开展感恩教育将会对其人格的完善起到重要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实现小学生归属与爱的需要。在目前的时代背景下,小学生的低层次的需求,例如生理、安全已经基本得以实现,而更高层次的需求正显得日益突出。小学生通过感恩教育可以塑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实现归属与爱的需要;反之,如果不具有感恩意识,那么其人际交往必然不会顺利。

2.有助于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感恩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超越。感恩思想将为他们提供新的价值目标,从满足自己的追求向回报他人与社会的价值转换,从而提升他们的价值和品味,开拓他们的人生境界,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方向。

3.有助于小学生提高其自身素质。道德水平的提高是一个由他律向自律转变的过程。而感恩教育作为一种生活化、情感化的德育方式,极易被学生接受和感悟,所以,当学生的心被感化时,这种道德的标尺就会内化成学生心理的追求,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自身素质。

二、小学生感恩意识淡薄原因探讨

研究发现,目前小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主要来自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三个层面,通过本节对小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有利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小学生感恩教育对策,具体分析如下:

1.家庭方面的原因。目前城镇里面的小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即使在农村地区,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小学生所受到的物质关爱远胜于前。小学生除了被自己的父母宠爱以外,还受到四位老人的溺爱,在这种有求必应的家庭环境下,小学生从来不会去考虑别人的感受是什么,这必然导致其感恩意识的淡薄。

2.学校方面的原因。学校方面的原因是导致小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又一重要原因,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就是分数,分数至上的理念导致学校过度关注对小学生的知识传授以及智力的教育,而忽视了德育的发展。与此同时小学仅有的德育课也是授课老师将自己置于道德的神坛侃侃而谈,丝毫没有将自己置于与小学生同一个族群的概念,其结果就是道德教育效果的大打折扣。

3.社会层面的原因。教育与社会环境是息息相关的,毕竟任何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而社会是一个大熔炉,其间夹杂着各种不健康的思想观念,在无法有效地将小学生与这种不良社会思想进行完全隔离的情况下,小学生的思想观念难免会受到类似观念的冲击。没有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导致其身在福中不知福,对于其所得到的一切没有感激意识。

三、小学生感恩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感恩教育作为近年来教育领域的一个新兴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感恩教育目标模糊。观察目前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目标却是仅仅停留在一个模糊的意识层面,很多小学教师都不能够准确地描述感恩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当然这也不能全怪小学教师,因为目前各种有关的教育文件上面都没有明确的提及感恩教育,感恩教育被放在了思想品德教育这门课程中,而目前品德教育这门课程根本就不受重视。仅仅强调灌输,而忽视道德教育的做法违背了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对其全面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2.感恩教育形式化。我国教育体制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考试”,对于知识性的课程采用考试的方法来评价固然行得通,但是对于思想道德课程也不加变通地采用考试来评价则有失偏颇。学校对小学生感恩教育基本上停留在认知层面,即仅仅是给学生讲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但是对于小学生的行为层面却无法有效地进行把握。

四、提升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

针对目前小学生感恩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感恩教育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小学生感恩教育目标。各级教育部门应高度重视小学生感恩教育,结合我国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尽快出台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具体标准,从而在制度层面规范小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开展。

2.注重感恩教育的实效性以及多元化。加强小学生感恩教育的效果,学校应彻底改变以往感恩教育形式化的做法,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增强感恩教育的实效性。例如具体到感恩教育的内容上,教育工作应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选择感恩教育的内容,切忌为了感恩教育而进行拔苗助长式活动,对待不同的小学生应采用有差别的感恩教育方式。

4.浅议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途径 篇四

故陵小学 王素清

乘着云阳县德育工作独上鳌头的东风,我们在德育教育中也心思颇动。如何抓住机遇,让德育工作在健康持久的发展轨道上,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呢?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摆在首位,做到心里

反思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我们往往是抱守着狭隘的课堂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学校教育呈现出一种说教式的、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还不能令人满意。近两年来,我县教委要求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把它作为主导,“要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德育工作,切实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里”。为了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我校积极探索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结合我县教育系统感悟教育开展的“感、悟、行”活动,我校在师生中展开了 “老师学”,“我也学”的活动。以“感 悟 行”活动为东风,强化学习的氛围。形成了你学、我学、大家学的浓厚学习风气,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引导学生从事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德育教育做得扎实有效。

二、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既“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三、巧抓机遇,不失时机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光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人们的思想已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小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的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社会危害。我们的做法是:充分运用县教委统一下发的《文明礼仪进课堂》丛书,巧抓机遇,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校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不失时机的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每周一大课,每天一小课,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的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有的学生为父母制作了一张生日贺卡,有的学生为父母洗一件衣服,有的学生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表达出了他们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净化自己的心灵。

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程。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的用生动的、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

如何在低年级小学生中开展德育教育

1、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低年级学生一般很喜欢集体活动,老师要从小在他们心目中确立“集体”这一概念,让他们懂得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要因为个人原因损害集体利益,让他们从小就有集体荣誉感,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行为规范的竞赛、一次又一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活动中,如学校开展的“六项竞赛”,让学生逐步培养起了集体荣誉感,知道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而班级获得的荣誉也是个人自我荣誉的体现,让他们能努力在为班级的荣誉而规范自己的行为活动。这种集体荣誉感是建立在学校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中的,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将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德育规范放入其中,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一条条班级的具体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2、通过少先队组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低年级学生对于能成为少先队员感到很骄傲,我们正可以通过这一组织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通过一条条具体可行的措施使每一位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对照自己执行,每得到一枚奖章,对他们来说都是极大的喜悦。在少先队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道德情境,提供一些具体的范例,有助于帮助队员理解道德要求。可以开展捡纸屑等一些有意义又切实可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慢慢把德育内化为自身的东西。

五、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主战场。对课文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大家的讨论,把课文告诉我们的内容归纳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可以很容易掌握应有的德育道理。从中学生可以养成认真细致的优良习。如在体育课上可以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小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常常是肤浅的、表面的,具体性很大,概括水平很差。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这样既明理,又导行,才能使学生既知道为什么去做,还知道怎样去做。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就可以满足低年级小学生交流的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六、启发诱导坚持正面教育。

低年级学生最害怕教师大声地批评他们,会极大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他们下次不敢再跟老师进行交流了。循循善诱地启发他们,让他们慢慢理解其中的道理很重要。从内容上讲就是以美好的、进步的人和事为主要教育内容,从正面讲清道理,坚持以表扬为主,启发诱导,说服教育。要从关心和爱护出发,抚慰他们稚嫩的心灵,不给他们增添痛苦,不去触动他们心灵的创伤。

七、设立校外德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如带领学生去看望孤老人开展帮助老人活动,通过帮助老人与老人交流让他们早点体会做为一名少先队员最起码要做些什么。还可以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区假日小队”、“扶助残疾儿童”、“参观污水处理厂”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切身感受到自己必须做什么。开展“争做场镇美容师”活动,培养了学生爱卫生习惯、爱家乡的情感。

八、加强家庭德育教育,家庭学校相结合。

可以开展家长学校活动,以活动为纽带,形成家校德育合力。学校建立教师家访制、家校定期对话制、教师家长共评制、优秀家长及学习型家庭评选制等一系列制度,广泛开展家长开放周、家长接待日等活动,组织家长看校容校貌、随堂听课、评教风学风、议学校管理、谈家教体会,做到了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代表座谈会,建立家庭教育联系卡等家校“双边”活动,拉近了家校距离,密切了家校关系,形成了德育合力。以家长学校为依托,提高家长综合素质。

5.浅议培养小学生评改习作能力之径 篇五

(蒙自市第二小学施红芬)

习作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因此,习作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效果。诚然,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关键。怎样提高习作教学的水平?笔者认为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会评改习作,是提高习作教学效率的捷径。因此,我是这样指导小学生学会评改习作的。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评改习作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求知的动力,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源泉,能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心理学又告诉我们,人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并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据此,我是这样激发兴趣、调动学生评改习作的积极性的。

1、创造良好的评改习作环境。进行习作评改时,为学生创造一个思维异常活跃的宽松环境,使学生心灵得以自由的沟通,情感得以充分交流。如,创造条件,形成交往互动的学习习作评改氛围。我在组织学生评改习作时,采取自评、互评、轮评等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尤其是轮评,一个人的习作几个人评,看法不完全一致,从而引起学生活跃的思考,甚至争论,从而形成良好的评改习作氛围。

2、鼓励多观摩。由于小学生好奇心强、好胜心强,写过习作之后,希望看到其他同学的习作,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好评。这样,自己既可以看看别人怎样写,又可以在评改别人的习作过程中“露一手”。如,学生写好一篇习作之后,鼓励他们自由交换,尽量使学生在较大范围的交流中,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写出恰当的评语。

3、鼓励多争论。在每人评改和小组评改中,发现不同意见时,应多鼓励争论。有重要问题,就要拿到全班来辩论。因为文章的优缺点,是在争论中才能显露出来的,所以,越是评价高的习作,越要在学生中引导争论。

4、鼓励发现“闪光点”。凡在评价过程中发现的优秀习作,让评改者在课堂上朗读和评析,这样容易引起全班同学的注意,引起比较。在分析、比较中,学生会拿出自己的习作来对照。

5、鼓励反复修改。举例说明作家写出来的好文章都是反复改出来的,而不是一次就写成功的。

二、要让学生明确习作评改的内容 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内容和形式,习作也如此。学生评改一篇习作,也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考虑。不仅看其内容,看其形式,还要着眼于其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具体地说,小学阶段习作评改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点:

1、是习作内容方面,主要看中心是否明确,选材是否恰当,即习作是不是围绕中心选材。

2、是在习作的形式方面,主要看习作层次是否清楚,详略是否得当,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是否恰当。小学生的习作,往往在结构上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材料安排的顺序,材料的详略,材料的内在关系与表达这种关系的语言形式。另外,还要注意,标点是否正确,格式是否合乎规定。

3、语言文字方面。主要看句子是否通顺、合理,句子与句子之间是否连贯,谴词造句是否准确恰当。书写是否正确,修辞是否形象贴切。

以上三点就小学阶段习作评改的整体工作而言。至于每次具体的习作评改,则要按照教材或教师的习作教学计划确定的重点,从学生的习作实际出发,一般要与习作训练的重点相一致。每次习作评改,内容要单

一、重点要突出,以便使学生注意力的指向比较集中,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三、把评改习作的权利还给学生,并教给学生评改习作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修改文章不是什么雕虫小技,其实就是修改思想,要它想得更正确,更完美。”但要修改“思想”,靠教师显然是不行的,只能靠学生自己。因为教师的影响是外因的,而内因学生才是习作修改的根本。但是,小学生的知识、能力都非常有限,评改习作的能力不是说有就有的,所以,教师要多指点、多启发。

首先,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评改要求。在习作评改之前,要让学生明确评什么、改什么。任何一次习作训练,教师总要按训练计划提出训练要求,指导、评改都要以此为依据。这样,学生才能把评和改的注意力相对集中在某一方面。

其次,引导学生抓住文体特点进行评改。在评改之前,应先让学生明白文体特点,然后参照评改要求进行评改。如,给学生评改

说明文,应先要求学生回顾说明文的特点,弄清要注意说明的对象,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等。学生明白这些后,对习作的评改就会有的放矢,做到胸有成竹。

其三、提供范文,集体评改,做出示范。师组织学生讨论范文,使学生明确教师的要求在习作评改中是怎样反映出来的,从中悟出评改习作的方法。

其四、要指点学生评改习作的步骤。评改习作,第一要着眼于习作的整体,即习作的中心、选材、条理是否符合要求;第二,再从局部入手,即从字、词、句、修辞、标点、格式等方面评改;第三,评改完之后,还要从头到尾再读,看评改是否得体。

其五,习作评改要把握好“评”和“改”两个关键。习作改得好,可以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还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把准症结,从而加强习作评改的指导性,有效地提高习作教学效果。评,就是对所评判的习作做一个恰如其分的评论;而评语又是教师和学生交心谈心的有效形式。好评语既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又能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并产生迎头赶上的决心;还能激励学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因此,教师要把好这一关。学生把评语写好后,要收来认真看一遍,如有不妥之处,要适当修改,尽力做到评语能对习作的内容、形式等方面做出恰当而准确的评价,并且有针对性,主次分明。

四、提出修改意见

教师要反复强调坚持评改习作的文道统一原则,善于发现优点,包括一个新颖的观点,一句过渡自然的话,甚至一个巧妙的用词。对于缺点,用启发性批语引起习作者的思考。

五、习作本回到习作者手中,要参考着同学、老师的评语再次修改习作。

六、还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进行,因为小学生自己评改习作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训练中,教师可布置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进行片段训练,然后让学生进行评改练习。这样,从片段到小习作,再到大习作,学生评改习作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了。

6.合兴小学安全工作会议 篇六

新学期开始,学校非常重视安全工作,为更好地做好新学期的安全工作,学校在9月28日下午召开了接送学生车辆安全工作会议,会议由合兴小学校委、全体教师、接送学生车辆车主参加。会议首先由杨庭国校长组织学习了《市教育局关于整治接送学生车辆超载超员问题的紧急通知》,并对怎样做好这项工作提出了要求:接送学生车辆必须证照、保险齐全:车主与学生家长签好安全协议:教师必须搞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必须让家长知晓安全小知识;

护送路队老师与车主做好学生点名交接手续;车主遇恶劣天气需减速缓行,宁愿迟到必须安全。

7.浅议小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 篇七

社会交往能力,即社交能力,也就是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通俗地讲就是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的为人处事的能力。社交能力包括很多方面:如与人轻松沟通的方式,是否注意文明礼貌,是否能深入别人的内心,是否能在沟通中解决问题,语言是否得体等等。从教这些年,我发现,很多在中低年级活泼好动、喜欢说话、愿意交流、讨人喜爱的学生升入高年级后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愿说话、不愿跟人交流,甚至有的刻意逃避别人的问候等。他们喜欢独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时悠然自乐,但面对很多人时,他们选择的往往是“逃避”,赶紧离开这个“是非”场所。通过看学生交上来的日记,越来越觉得这是个很大的问题,他们内心火热,感情丰富,外在却是冰冷,甚至让人感到无趣。有一点可以确认,在他们正常的交往轨道上,出现了偏移。

原因何在?

首先,我试着从他们心理发展的特点上查找原因。儿童入学以后,社会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他们与家长相处的时间相对减少,与教师和同学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长,在与教师和同学的相处中,儿童便开始学习与人相处、与人合作及竞争的一些基本技能技巧,学生早期的社会交往能力锻炼就开始了。师生关系及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学校适应有重要影响。这种关系的质量既影响到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对班级、学校的归属感,也影响到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发展顺利者,自信增强,与人交往的愿望也会变强,社交能力的发展也会顺利;相反的,发展障碍者,会变得自卑,畏首畏尾,与人沟通交往的欲望也会降低,在自己的世界中“独自”生活,社交能力减弱。

其次,家庭教育也对儿童的交往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虽然都是爱,但在方式上,很多父母往往走向了两个极端:过度溺爱和过分的批评。过度的溺爱、娇惯,养成了孩子娇柔、蛮横,以“自我”为中心。与人交往上便表现得过于自私,不懂得付出。过度的批评、严苛的指责,又使小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他们害怕行动受挫,因此常常是羞于表达自己的主张,久而久之,交往恐惧就表现出来了。

再次,学校教育上的不当之处也应特别引起注意。同事的小孩刚上学,最近几天总是不想上学,编造各种理由想待在家中。妈妈问了半天,儿子才说:“背不过课文老师要让我上台给同学鞠躬,还要向大家说对不起,下面的同学老是嘲笑我。”相信类似的例子在教学中还有很多。我们常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更把成人的思维迁移到儿童的身上,无形中就把师生之间的“对话之路”给堵上了。

还有,儿童之间的“内部社会”也对社交能力的培养发挥重要的作用。我喜欢把没有成人参与、只有儿童组成的群体称为他们的“内部社会”。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他们的“组织结构”,你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事情:看似松松散散,其实有某种特殊的“线索”相连,可能是学习上的,可能是活动中的,好比是猴岛上的小王国,分成了许多小阶层。有得意者,这是那些交往顺利者;还有一些失意者,游离于组织之外,天长日久,成为独来独往的游走者。有些学生也就在类似的情境下逐渐变得孤独、失落、不善言谈。

儿童在成长道路上出现这样那样的社交能力不足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早制定方案,消除成长中的交往障碍,以培养他们顺畅的社交能力。在此,我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议。

一、做一个合格的家长

1. 做一个“民主”的家长,积极主动地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

在家庭里,家长要平等地对待孩子。涉及其自身的问题,要征求他们的意见,同时,家长还要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交礼节。我很欣赏我的一位同事的教子方式,他每次带孩子外出游玩、购物时,都不忘引导孩子主动和服务员、工作人员沟通交流。他家的孩子很可爱,如果有机会和他聊天,气氛定会非常愉快和谐。

2. 做一个“开放”的家长,鼓励孩子走出家门

家长应尽可能地为孩子打开生活的空间,鼓励他们走出家门,广交朋友,不要让孩子生活在单一的家庭环境中。可以让孩子去找小伙伴玩,或邀请邻居的小孩子、同班同学来家做客,或带孩子串串门,去走亲访友,去公园、影剧院等公共娱乐场所,减少孩子对不同人、不同情境的陌生感,降低社交恐惧感。

二、让学校成为培养儿童社交能力的主阵地

1. 学校应帮助儿童树立积极主动的社交意识

中国古代就有毛遂自荐的故事,在现代社会积极地展示自我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品质。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儿童树立积极主动的社交意识,学会适时地展示自己,表达自己的合理要求。为培养儿童的社交意识,我们学校各个班级对班干部的任免一律采用演讲投票制度,合格的同学上,不称职的同学下。记忆深刻的一次是一位学生家长找到班主任老师:“我们孩子最近两天不知道怎么了,总在纸上写写画画,在镜子前比比画画,还不让我们看,不知搞的什么名堂?”我们听了会心一笑。积极主动的社交意识已产生了强大的动力。

2. 教师应创设让儿童“交往”的课堂情境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主渠道。传统的课堂是教师展示的舞台,教师要备课、备教材、备学生、批作业,教师累,学生苦,整个课堂气氛沉闷。要改变这种局面,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平等、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通过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说一说、议一议、辩一辩,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提高他们表情达意能力。

三、学校和家庭要帮助儿童建设好他们的“内部社会”

上学后的孩子都对团体有着特殊的感情。学校应成立一些适合儿童发展的小团体,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家长也应鼓励他们参加这样一些团体,如自然小组、读书小组、合唱团、鼓号队、运动队等。在团体中,儿童也会通过开会、分配任务、讨论、合作等形式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儿童的社交技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曾经组织学生做过一次科学实验,在说明了基本的规则要求后,我把任务分配给了学生,自己则在旁边默默地观察。学生们完全进入了自己的世界,充分接受了自己的角色。组长给每个成员分配了任务,每个成员欣然接受任务并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到了汇报阶段时,更是让我大吃一惊:小组中有发言人,有演示者,有助手,还有解说。我面带微笑地表扬了他们组,他们四人相互击掌以示庆贺,引得其他组艳羡不已。

8.浅议小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 篇八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那么,现在的小学生估算能力到底怎么样呢?前不久,笔者对我校高年级学生的估算能力进行了调查,结果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数感不强,估算意识淡薄。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呢?

一、创设生活情境,感受估算的实际价值。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老师,这道题要不要简便计算?”“这道题是笔算还是口算?”“这道题是估算还是算出正确答案?”这些声音折射出长期以来学生被动学习的心态,学生一直都是在教师的指令下学习,老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缺乏实用性,学生体会不到各种计算的实际价值以及应用的必要性,也就谈不上灵活运用各种计算的自觉性。

如二年级上册有这样一道例题:

妈妈带100元钱买下面的三种物品够吗?

热水瓶:28元 茶:43元 6个茶杯:24元

99%以上的学生会先进行精确计算,再把得数与100元相比,没有人会想到用估算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中只有精确计算,通过精确计算可以解决“100元够不够”这个问题。这时,你要求学生用估算来解决这道题,他们会觉得估算没啥用,还不如精确计算来得快。如果这样的话,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就无从谈起了,长此下去,估算只会成为老师强制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首先应设置富有现实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受到估算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探究估算方法的热情。

在讲教学例题之前,我们不妨这样创设情境:

今天我来发图书,老师准备了51本图书,分成19本和32本两叠。

猜一猜:两叠图书各有几十本?当老师宣布正确答案后,说一说这两个数最接近几十?

想一想:全班有多少人,最接近几十?如果请你来发图书,每人发一本,这些图书够不够?

创设学生猜图书本数的情境,不只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为后面的估算学习打下一个必要的学习基础。在估算中,估数是最重要的一步。学生在熟悉有趣的实际情境中,初步学会将准确数字估成大约是几十,打破了原来头脑中只有准确数的思维定势,为估算学习做了积极的心理准备。

二、结合具体问题,学会估算的常用方法。

估算虽然是一种大致的估计,但并不是毫无根据、凭空猜想。估算的核心仍然是“算”,是在不要求准确值的情况下,在允许的范围内,能迅速算出大概的值。估算与精算相比,思维水平更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一些估算方法渗透给学生,是很有必要的。

常见的估算方法有以下几种:

“四舍五入法”:即把比较复杂的数看成与它最接近的整十整百的数,便于计算。例如:电影院每排48个座位,共有53排,这个电影院大约能容纳多少观众?估算可以把48看成50,把53看成50,50×50=2500(人)。

“联系实际法”:在学习计量单位时常用到这种方法。首先让学生明确每个计量单位的实际意义,能与具体实物一一对应起来。如一米大约是一张课桌的高度,一扇门高度的一半,5把尺子的长度等等。接着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填写恰当的单位名称:黑板长4( ),数学书宽18( ),一个鸡蛋重80( ),等等。再让学生估算教室的面积、从家到学校的距离等较为复杂的生活化的数学问题。通过这些练习,可以增加学生对生活的积累。

三、贯穿平时的教学,养成良好估算习惯。

任何一种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蹴而就,都需要反复练习、经常运用。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只有让估算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才能使学生对估算成为一种自然的表现。

1、计算前,运用估算判断结果的大致范围。如:敬老院里,12个老太太的平均年龄是78岁,8个老爷爷的平均年龄是76岁,求这些老人的平均年龄。首先让大家估算一下,敬老院里的老人平均年龄应该比78岁大,还是比76岁小,还是略等于77岁?因为平均年龄是78岁的老人多于平均年龄是76岁的老人,然后再让学生解答。样就能极大地避免学生犯错误,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2、计算后,运用估算檢验计算结果是否合理。如果学生计算出的结果出现两个人合做一项工程的时间比单独完成的时间还多、计算火车的速度比自行车的速度还慢,合格率、成活率、出勤率高于100%等等这些错误时,只要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估计和判断,就可以发现这样的计算是错误的,需要重新检验解题的方法和过程。

9.浅议农村小学校长管理艺术 篇九

唐河县桐河乡陈庄小学 刘 义

2012-11-28 浅议农村小学校长管理艺术

唐河县桐河乡陈庄小学 刘义

小学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小学是这个奠基工程的主体部分。从事这项伟大工程的小学教师,工作最辛苦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重。但管好农村小学的重任在校长肩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小学校长更辛苦。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无论所处地理位置、办学规模,还是硬件建设、校园周边环境差距都很大。农村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年龄严重偏大,如何有效管理?把人心团结起来,把集体智慧凝聚起来,促进地方教育均衡发展,是值得探究的问题。我在工作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要创建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

一个好的校长是办好一所好学校的关键。人,是决定事情成败的最关键因素。校长是教师的主心骨,当然要将有效教学管理作为“基于人,为了人,提升人”的方式和手段,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作为有效教学管理的根本任务,这是现代的、永恒的办学理念与主题。

1.要管理好一所学校,校长首先要率先垂范

首先是实事求是,常常事先不通知就落实视察,要求校长做事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能把身边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调研核实,座谈沟通,要求校长为教师服务,教师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从细微之处创真情;把关校长求真务实的管理作风,严控弄虚作假;转变做事拖拉的作风;规范财务管理,加强校长法治意识;在生活上,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师群体活动,开拓共处合作、沟通交流的空间,搭建教师互相学习的平台,凝聚共事共议的亲和力,形成合力。有凝聚力的校长才能带出有凝聚力的教师团队!

2.整合优越资源,巧用自身力量,引领教师业务素质水平的提高

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因素。如何调动全体老师的积极性?如何提高全体教师的业务素质?“走出去,请进来”也不是唯一的办法,只有立足校本,抓住契机,创设机会,利用可用资源,因地制宜,自力更生,才能真正地提高教师素质。

①榜样引领。在教师队伍中有很多感人事迹,校长要抓住先进典型,宣扬先进事迹,奖励无私奉献,树立教师楷模形象,谱写乡村教师新的精神篇章。比如我校,一位老教师身患重病却一直坚守岗位;一位得病的老师为了抓紧学生的复习功课,在动手术后没几天就来到学校,带病上课……这些都是感动人心的敬业精神力量、高尚事业人格的榜样!

②激励竞争。要注重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研组长的建设,职责分明;挖掘教师的潜能,敢用新人,赏识出色,鼓励各尽所能,争当先进,形成良性的内部竞争趋势。

③建立博爱教师群体。作为校长,要求教师之间要相互合作、学习和帮助;关注教师的生活与身心健康,关心教师的工作与学习,做教师坚强的后盾,凝聚教师集体的力量与智慧。

④打造教师业务素质成长的平台。教师的业务素质应该是在自身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工作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基于此考虑可根据不同目的举行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为教师搭建展示才艺的舞台;实行推门听课制,鞭策全体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建立教师网络学习制度和量化要求以及评价细则,细化管理,引领教师借助网络这种现代手段走“学以致用”的自学道路。教师的自身力量和智慧是不可估量的,能激活的话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财富。一支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所以我们要提高每一位教师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有一个好的教学环境,是每一个师生的愿望。2012年春期对学校80多米有险情的围墙进行拆后重建。并对有险情的男厕所进行了加固维修。本期开学,我就十分注重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粉刷了教室墙壁,油漆了门窗,并为班级教室安装了电扇、照明设施,还请专业人士对校园内墙壁添加标语、图画。购置了图文并茂的喷绘,安装了新旗杆。大大提高了校园文化气息。

二、强化质量,抓好落实

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忽视实抓,很多工作会演变为“纸上谈兵”。

为了落实出实效,我校围绕教学环节创设落实了四步流程法,即布置工作、过程检查、问题反馈、落实提高,把每一个环节落实到位,强化目标责任制。对每一项工作,都要抓进骨头里去,我们专门设计了一个布置任务工作落实备忘录,所有工作落实情况都要实行信息反馈,对没有落实的要首先追究责任,将落实结果与教师绩效考核挂钩。抓严落实,强化过程精细化管理,实现了教学常规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准绳。科学的管理制度有利于统一教学思想、统一教学行动、统一教学目标,因此,作为校长,应该高瞻远瞩、统筹全局,不断完善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就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工作实际,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激励性的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机制,完善教师岗位考核方案、教师绩效考核标准,尽量减小对教师教学评价不公平的误差,引导全体教师追求业务精益求精,促使教学管理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公开、公正、公平的评价机制尊重了教师的人格,重视了教师的荣誉,维护了教师的利益。人文化的教学管理机制,能调动教师积极地投入教学活动中,科学地用人本管理与制度管理推进教学持续发展。

四、提高校长人格魅力,塑造校长形象

教学管理与校长的人格有何联系?校长高尚的人格魅力会产生强大的感召力量,能凝聚教师向着共同的目标迈进;倘若校长缺乏应有的人格魅力,教师会“敬”而远之,一班人“面敬心不合”,很难有效开展工作。得人心者得天下,做下属敬佩的领导将使教学管理事半功倍。所以,做事先做人,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校长要事事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善于沟通,协调上下级关系;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为他人着想;学会宽容他人的得失;坦率地指出他人的不足,诚恳地帮助别人度过难关;大事当临,果断决策,胸襟磊落。

10.小学学校工作会议制度 篇十

周例会

1、周例会定于每周到校的当天下第二节晚自习课召开。

2、由主持学校日常工作的办公室主任部署本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后勤及其它”等方面的主要工作。

3、周例会上,主持工作的领导应对上周工作简要回顾,总结,以便扬长避短。

4、各部门、各教师如有什么中心工作或建议,应在此时汇报给主持工作的领导。

5、周例会的.内容,应作好记录,办公室摘其要点公布于黑板上。

政治学习

1、每周安排两小时自学,单周周四第二节晚自习学习一小时。

2、学习时应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讨论时积极发言。

3、在集中政治学习时间内,教职工不得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如看其它报刊书籍、备课、批阅作业、小声说话、打瞌睡、随便外出等),不得缺席。

业务学习(含教研活动)

1、每周三第二节晚自习为学习时间。

2、业务学习分四种形式:一是全体教师利用学习日,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二是按科目分教研组集中,结合各组实情,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了解教改信息,讨论教改试验课,研究有关课题,观看教学录像等;三是年级段组活动,主要是研究教法,上教改课,评课等;四是分年级、分科目集体备课活动,疏通分析教材,上课评课等。

3、各组负责人应精心安排每次活动,紧扣自主教育教学理论,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不图形式,讲求实效。一学期(年)的每次集中学习,应注意做到形成系列,突出重点,富有成效,力求层层推进,步步提高。

4、教师应以主人翁态度参与每次活动,准备好材料,认真讨论,做好笔记。

校本培训

1、每周安排两小时自学,双周周四第二节晚自习学习一小时。

2、培训学习要有专题,有针对性,指导性。

3、全体教师参加,认真听讲,作好笔记,积极参与主动发言。

行政会

1、行政会不定时召开,由主持工作的校长召集。

2、行政工作会议的参加人员,主要是学校校长、副校长及相关人员。

3、行政会主要讨论、研究和决定学校行政工作的重要问题,部署学校日常行政工作任务。

4、会议程序为交流部门工作,学习有关理论,研究讨论工作。

5、各参会人员应在行政会召开之前,拟定好需在会上进行商讨的工作,会中充分发表意见,并服从会议决定,在会后执行决议中,不能随意推翻或改变决定的事项。各部门应积极主动接受任务,不推诿,应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6、行政会应认真做好记录,不得泄露不该公开的有关内容,对未能出席会议的同志要做好传达或转达工作。

11.浅议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篇十一

我们可以看到,在新课改的语文教学目标中,基本上每一课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学生可以在朗读中领会内容、体验情感、陶冶情操;教师可以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还可以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训练语感、规范语言。由此可见,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在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工作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这一重要环节。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知道,朗读,不是一种简简单单的见字发声的过程,它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需要调动声音、情感和众多技巧综合表现的艺术性创造活动。朗读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技巧,它需要一定的训练,而且是经常反复的训练。要使朗读教学充分发挥效用,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时,必须注意讲究朗读训练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选择适合他们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我结合多年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一点经验及学到的语文教学理论,谈一谈自己对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的一点看法。

1夯实朗读基本功朗读能力,最基本的标准就是正确、流利、有感情。

“正确”指的是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掉字、不添字、不颠倒、不唱读,能读出轻声和儿化韵。流利指的是不断读,不破句,不重复字句。有感情地读,就是要读出不同的语调,读出不同的情感,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等。

1.1首先要正确。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点之中,正确是最基本的要求。只有正确了,才有流利和有感情可言。而且正确不仅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需要,也是学生养成认真阅读习惯的需要。

有些孩子吐字含混不清,要注意纠正。如:“l”与“n”不分,把“兰”读成“南”,把“女”读成“吕”;还有些孩子朗读时丢字,或一字一顿、一词一顿的,唱读的等,都影响朗读能力的提高。有些孩子读错字音是因为不认识,或是不理解、理解不正确,这就要多读,内容理解了,读得熟练了,字音也就认准了。要读得正确,不难达到要求,只要认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就不会出错了。

1.2在正确的基础上读得流利。要做到流利地读,就不能看一个词读一个词。要做到嘴里读这个词的时候,眼睛看下面一个乃至几个词,嘴里读这句话的时候,心里就要有下面一句话。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多读,经常练习,正所谓“熟能生巧”,熟练了,能力自然形成了。

1.3还要注意停顿。停顿是语文朗读的重要环节,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步骤。要教给学生掌握停顿的方法。

标点是书面语言的组成部分,它表示了句子的不同语气和不同长短的停顿,所以要能根据文中的标点读出适当的停顿。正确地读出标点的停顿,可以帮助理解词句的结构、文章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另外,在读完课题后,也应稍作停顿,再读课文;每个自然段间也应有停顿;长句中间也要注意适当的停顿。

1.4有感情朗读。首先,朗读速度要适中。有些孩子朗读速度慢,而有少数孩子朗读速度又太快。有人曾对农村小学生的朗读水平作过测查,发现平均朗读速度在每分钟99—115字,速度慢是阅读能力低的表现,标准的朗读速度应是每分钟150字左右。也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流利就是读得快,常常一口气读下来连标点都不停,像开机关枪,这样不但容易出错,而且来不及思索,读完后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读的是什么,更加谈不上感情朗读了。

其次,注意把握朗读的语气。不同的朗读语气对课文内容的表现是不相同的。教师要讲清楚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等各种句式的不同朗读方法。还要教给他们掌握语气轻重的朗读方法,把握不同人物性格与心情的表达方法等等。教育家叶圣陶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这些都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做好,所以学生还要多读,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好的示范朗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差,领悟能力低,但模仿能力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课文朗读时,教师必须做到:用普通话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分清平翘舌、多音字及变调、轻音JL化音;要注意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停顿;再次,教师还应该读出文章的感情色彩,要读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形态,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色。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赞美的情感,通过老师绘声绘色地朗读,把学生带入山清水秀、引人入胜的美景之中,从而达到了指导朗读与理解课文的目的。

3

多种形式的运用。训练朗读技巧个别读。在个别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及内容掌握情况,在读后进行及时纠正与点评。

自由读。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自由朗读就弥补了这一缺憾。给学生时间和自由,让他们尽情体验、表现,反复试读体会,可以发挥个人理解能力,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开火车读。是一种由几名同学“接力读”的方式。教师先指定一名同学读,读到中途任意一个地方,再指下一名同学接着读下去。这种读法容易唤起同学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齐读。既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还能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这种形式可以在课文的收尾阶段、语句较短小且感情激昂处进行。如教学《北京》一课,前四个自然段都在介绍北京的美丽,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总结全文:“北京真美啊!我们爱北京,我们爱北京的首都!”齐读,强烈的表达出了学生赞美北京、热爱北京的共同心声。

默读。有助于学生的思考。这种能力要从低年级开始训练,高年级要达到完善。

表演读。小学生最富于表演欲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可通过丰富的语调,形象逼真的表演,再现课文情境,增进理解,加深印象。

4激发朗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小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希望学生爱上朗读,首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从几方面人手: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从而重视朗读;以教师精彩的示范朗读打动学生,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在学生朗读时表现出来的闪光之处及时表扬,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经常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比赛,让学生长时间对朗读保持一种新鲜感与满足感。

分角色表演朗读最能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通过进入角色,他们把心中的情与文中的人和事融为一体,读出各种人物的喜怒、凶善,读者绘声绘色,听者身临其境。如教学《快乐的小青蛙》一课,我让孩子分别扮演小青蛙和大象,进行对话交流,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扮演小青蛙的同学读出了快乐、勇敢的语气;而大象则读出了不理解、夸奖的语气。最后“大象”还把“小青蛙”拉了上来。他们的表演惹得大家羡慕不已,同学们纷纷举手,争先恐后要上台表演朗读。

5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合理地提出阅读要求,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则容易导致孩子浮躁。所以,在教学中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达到理解全篇内容。

12.浅议小学生“过错行为”的矫正 篇十二

学生的“过错行为”是由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教学关系的不融洽等不良影响通过其心理活动而形成的。因为社会是复杂的,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必然受到各种社会现象影响或左右,而小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对事物的分辨能力还处于不成熟不稳定阶段。因此,小学生可能犯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那么,如何才能矫正小学生的过错行为呢?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改变看法,消除疑惧

作为一名教师,要带好一个班,首先要有不带框框、从头开始的思想准备,把学生放在同一起跑线上。言行要一致,让有“过错行为”的学生解除后顾之忧、放下思想负担,轻松地和其他同学一起学习、向上。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有“过错行为”的学生经常受家长、教师的斥责、惩罚和同学的耻笑或歧视,一般都比较心虚、敏感,对教师和同学很有戒心或敌意,但他们又很需要得到教师的谅解、信任和同学们的帮助。面对他们这样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我认为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使其能够融洽相处。如,我曾经带班的一个学生,成绩较差、纪律性更糟,不过对该生我采取取其思想负担,给予精神动力等办法,让他在自我约束中自觉自愿地改正错误。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坚持,该生的学习成绩、纪律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二、抓住有利时机,引起内心震动

有“过错行为”的学生往往听惯了训斥,学会了检讨或其他应付的办法。所以,教师一般劝说、批评往往不大生效。如果我们能抓住其某件事来激起他们的思想斗争或情绪波动,而后给予正确的启发诱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种经历往往会给他们心灵上留下深刻的印象或反思,而成为“过错行为”的转折点。在教学过程中,教育的时机很多,只要我们能够认真把握并善于利用,就会成为矫正“过错行为”的有利条件。

三 、培 养 集 体 荣 誉 感 ,引 导 学 生 正确区别集体荣誉和个人意识观念

有“过错行为”的学生多半是集体荣誉感比较淡漠,片面地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自暴自弃,而失去了求学上进的信心和勇气。如果我们在这些学生身上一旦发现隐匿在问题或缺点中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并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赞扬或委派为班级服务的某些任务以表示对其信任或对其长处的肯定,就会使他们重新点燃起自尊心的火种,获得克服缺点的勇气和信心。如,有这样一位学生,他平时不爱学习,特别是上课极不专心听讲,作业几乎不交,我说了好多次但都没有明显的效果。有一次上课,我发现他又在想“心思”,便把他叫起来,让他读课文,虽然读得不怎么流利,但发音还不错,因此,在普通话演讲比赛中我推荐这名学生参加,当时他很高兴地接受了,并且坚持白天读夜晚练,狠下功夫,终于在这次比赛中获得了第二名。由于自己的长处得到了肯定,增强了他求学上进的勇气。从这件事中我悟到一点,发扬学生的长处进行培养也有利于过错行为的矫正。

四 、 对 学 生 的 过 错 行 为 要 进 行 耐心、反复的教育

在矫正“过错行为”的初期,我们只是想着让学生能够避开旧环境或不良诱惑的影响,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面对不良环境的影响及诱惑,坚持正确的方向。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把思想教育始终贯穿在教学之中,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督促,反复提醒,但必须讲究方式方法,循循善诱地帮助学生总结教训,引导他们进步。

13.浅议高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十三

摘 要: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高素质的人才,需要具有多方面的能力。创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学教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关键词:工作过程;高职学生;创新意识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

传统的教学思想,重视知识积累,轻视能力培养;重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轻视对学生质疑求新、发散求异的培养。这极大的阻碍和抑制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转变教学观念、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发问和争辩,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教学要讲求适当的方法,学生才能更好更快地接受,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但不论是哪一种方法,要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探索创新的激情。学生一方面可以根据教师的灵活的教学思路与方法以激起自己本节课获取知识的激情,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可根据教师灵活多变的教法学习到自己钻研教材、研究习题的创造性学习的激情,从而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创设轻松的教学情境

创新教育需要生动活泼、和谐民主的教育氛围,让学生能够大胆地、自由地、积极地思维。作为一名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温馨宽容的气氛,让学生在情绪上放松,在思维上积极,没有压抑感,能愉悦地敞开自己的心灵,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和对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以及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更应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生活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幽默大方的举止、生动准确的讲授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设计优化课堂教学

创新教育的教学过程,当以引起学生发现问题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用问题去引导学生的思维,学生面前始终展示着众多的未知领域,以此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已经不能适应高职学生的学习要求,课堂教学就要在实践方面有所加强,多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着重在实践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践课教学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实践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以往的课堂教学更多地是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挥。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还他们一个创新的空间,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素质。我们必须设计优化课堂教学。加强考试改革

考核与评价是教学中的是重要的环节。合理的考试模式,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明确考试目的,深化考试内容、方式、管理改革,才能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考试是检测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考核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理解和运用情况,并及时反馈结果,便于教师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整、改进教学方式,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考试一方面是要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是考核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因此,应充分发挥考试的能力导向作用,大力构建全面综合的考试内容,以丰富的内容来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学习、充实和发展。从考试范围看,不应局限于教材、教学大纲内容,应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对一些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可尝试把相关内容综合成一门科目进行考核,以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和融会贯通能力,提高考试效果。考试内容要有一定量的客观试题,考核学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也要有考核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观试题。单一的考试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质量、规格的多样化需求,因此应大力改革现有的考试形式。根据不同侧重点采取不同方式。考核基础知识可采用闭卷形式进行;考核综合分析、创新能力可采用开卷形式;考核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则可采用实验、实践等形式进行。提高教与学的积极性。积极鼓励,开设活动增强创新意识

情感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它对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起着调节作用,而且能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影响着人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鼓励和帮助学生将大胆的设想、创新的计划变成现实。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领略创新的意义。在教学中创造条件开设活动,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14.浅议农村小学语文网络教研思考 篇十四

摘 要:当前,在我国广大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提高教研能力的主要途径仍是校本教研。如何保障校本语文教研科学有效地运行,校本语文教研制度尤为重要,除此之外,网络环境下,使得传统的校本教研可以不囿于现有的地理局限,创设“大校本”的概念,在优质教研资源相对较少的背景下,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促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发展和成长,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研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网络教研 农村 提升实践能力

1.农村小学语文教研的现状

1.1校本教研较为松散,制度缺位

校本教研作为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首选策略,也是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提升教研能力的主要媒介与渠道。但在当前广大农村小学,虽然都设有语文教研组,语文教研组组长等机构与岗位,但是组织内制度不规范,部分制度缺位。由于缺乏良性的校本语文教研氛围,直接催生了不良习惯的生成,例如不良的制度养成了教师的惰性、滋生教师的倦怠心理、内部评价制度缺位或缺乏合理性,对广大农村语文教师的激励性明显不足,教师自我提升缺乏内在动力等等。农村小学语文校本教研制度缺位,直接限制了农村语文教师教研能力的发展。

1.2教研活动形同虚设

许多学校为了把教研活动搞的热热闹闹,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就开始搞起了所谓的教研。一线教师都知道,教学研究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很难取得成绩的。仅仅是为了热闹搞教研还不如干脆放弃。搞教研必须先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积累,在此基础上再确定一个长远的研究课题,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然后在教学中去验证,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仅仅注重研究形式而忽视过程,终究难以取得骄人的成绩。

1.3信息渠道落后,教研资源不足

由于一些农村学校的教育条件落后,导致教育信息闭塞,教师长期处在封闭的教学环境中,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难以及时更新,教学很难步入创新发展的轨道。另一方面教师只注重于校内的探讨,学校为节省资金也不愿派教师外出取经,久而久之,教师的教学思想就变得极为陈旧,也就谈不上去进行教研创新了。

2.提高小学语文教研的策略

2.1课例研究

以小学级组为单位先进行单元备课,中心发言人对整个单元的课文进行教材分析,明确教学目标以及重点和难点,对课文进行初步的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选取重点课文展开进一步研讨。执教教师对所选课文进行深入地钻研,搜集有关资料,撰写教学设计。执教后,级组内进行评课,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讨论、修改和完善教学设计。

2.2网络互动

为了提高研讨的互动性,可以利用QQ群。老师们在群上对日常教学中出现的现象,充分发表意见和展开讨论,使问题困惑及时得到解答。更重要的是,在听完课后,可以充分展开评课。除此,教师们还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博客的作用,把研究课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公开发表。老师们听完课后以跟贴的形式发表评课意见。只要在网络环境下,老师们可以三言两语,可以随时提交意见,可以随时补充意见,可以随时借鉴别人的经验,这样的评课方式更加人性化,受到了广大老师的欢迎。跨越时空的网络下的教研模式促使教研活动的参与面更广,参与积极性更高,教研活动更富有效益。通过网络教研,群策群力,大家把自己的教学困惑、教学观点、教学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凝聚更多人的智慧,达到一种更高的学术层次,促进了普通教师与国家级专家和各地优秀教师的广泛交流,从而使每一个参与教研的人员都从中获益。

3.开展网络教研,提升实践能力的几点思考

3.1搭建共享平台,实现集体备课电子化

首先是主备老师精心设计、上传资料。主备教师用自己的观点分析教材及所集资料,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设计,然后将教学设计及时上传至网络共享平台中的教研组资料库。其次是上课老师进行个性修改。围绕主备教师的教学设计在网上展开讨论,主备教师随时吸纳和整合大家的意见,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必要的调整。每位老师再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班级学生实际做增删修改,成为自己的教学方案。最后是任课老师反思。在完成教学之后,大家利用网络平台交流教学得失并积极反思,然后把这些反思及对教案的修改意见传到学校共享平台,以便下次的调整与改进。

3.2参与教研论坛,实现教学研究交互化

给各教研组提供全国各个大的网站论坛网址,并号召教师积极进入网站上的BBS论坛,参与各项教研活动及学术讨论。在这些论坛里,我们要把自己教学中的热点问题与专家同行们面对面地学习交流、研究探讨。运用网络论坛的方式来进行专题研讨,内容更深入、研讨时间更持久、研讨的范围更宽泛。通过发帖、读帖和跟帖,实现教师之间的教研互动,使教师的教学思想在这里碰撞,教学经验在这里分享,教学能力在这里得到快速提升。这种主题式的教研方式,不受时间、地点及人员的限制,有助于教师教研方式的个性化发展,彻底摆脱了教研活动每周一次的局限性,能使教研活动弥散到教师日常教学的每一天。

3.3利用QQ等工具,实现专题研讨即时化

利用QQ群进行专题研讨。各个教研组建立自己的QQ群,然后以QQ群进行专题的研讨交流。QQ群的特点是即时性,教学问题能以最快的速度得到解决。它的多人语言功能还解决了老年教师不会打字的问题,可以利用话筒参与到讨论中。我们还尝试利用QQ群进行即时评课。传统的课堂教学研究,为了保证上课的正常进行,听课老师不能交头接耳、私下议论,评课必须另找时间。由于不能即时评课,教师就笼统地凭印象进行评课,研究效果大打折扣。为方便老师们及时参与评课,使教研活动对教师成长的促进作用的实效性达到最大化,我尝试推出了利用网络平台中的QQ群实现即时评课的专题研讨模式,教师边听课,边进行即时的交流,效果很好。

总之,网络教研不仅可以有效地把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方式体现出来,还可以切实地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当然,不容忽视的是,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不仅对硬件的要求比较高,还需要参与者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比二者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当具有勇于实践与研究的勇气和理念。希望更多的教育管理与研究人员都能参与进来,为基层的老师们提供更加专业与多元化的引领。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材教法改革当议》

15.浅议农村小学生卫生习惯的培养 篇十五

习惯,是一种行为习惯性的动作,小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经过后天反复的个人实践、旁人的督促、提醒才能形成。也就说这是条件反射长期反复形成动力定型的结果。小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就会形成条件反射,就会升华为“习惯成自然”,便有利于自身的健康、快乐成长,有利于他人的身体健康,有利于形成讲卫生的社会风尚,有利于校园文明的建设,更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那么怎样才能使农村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呢?本人在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作了一些肤浅的探索,现就教于同行。

首先,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应从学生们的思想认识抓起。让他们对卫生要有正确的认识,了解其意义,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起“讲卫生光荣,不讲卫生可耻”的新风尚。

其次,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卫生要求。让学生明白究竟什么是良好的卫生习惯,卫生保健究竟要做些什么,把要做的内容公示给学生,让他们照章实施。《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具体明确了学生日常行为准则,可以作为大的方面的要求,但内容比较抽象,不够具体,对此,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内容:

——衣着干净整齐。不要到处乱坐乱挨,保持衣服的干净与整洁,勤换勤洗。

——勤洗澡洗头,勤剪指甲。因为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每天的新陈代谢非常旺盛,因此要经常洗澡洗头,保持指甲整洁卫生,这样才能及时清除身体上或头发上的细菌和灰尘。

——注意睡眠习惯。要按时睡觉,并且保证睡眠时间应充足,每天在九小时以上。睡眠的姿势要正确,不要俯卧,不要蒙头睡觉。

——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定量进餐,定时进食,少食或不食零食,不要过多地吃甜食。要让孩子们“杂食”,不挑食。吃饭时要专心,不要看书、玩耍、说笑。

——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在马路上吃东西,不边吃边玩,不贪食,不喝生水,不吃腐烂水果,生吃瓜果要洗净或消毒等。

——注重牙齿健康。早晚要刷牙,每次饭后要漱口。刷牙方法十分重要。

——定期整理和清洗书包。每月刷洗一次书包。因为书包是我们每天都要携带的,经常清洗可以清除细菌。同时,它的整洁也关系到个人的卫生面貌,背上干干净净的书包,会给自己一个好心情。

——不到医院等容易传染上疾病场所玩耍。

——得了传染病要及时向老师报告。向老师报告后再上医院治疗。在家隔离病治疗,不要到处乱跑,以免传染给他人。

——爱护环境,不随地吐痰和乱扔杂物。随身携带纸巾或手帕,将吃过的口香糖、要吐的痰等吐在纸巾里、手帕中。时刻切记,爱护环境是一个现代人应有的责任。

——室内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环境清洁卫生,才能提高身体免疫能力,

第三,学校和班上要建立相应的卫生制度。从制度上给予约束。如卫生扫除——每天一次小扫除,每周一次大清理;保洁制度——提醒学生不乱扔垃圾,这是保持环境卫生的关键;卫生检查制度——出现问题时及时纠正;卫生评比制度——看谁做得更好;卫生监督制度——看看是谁不讲究卫生,等等。让学生充分地认识自我,知道自己是家庭形象、班级形象、学校形象,约束自我,做到不乱扔、随手捡,做文明人,创洁净班,创洁净校。

第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结合思品课中与环境有关的内容,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针对学生乱扔垃圾的现象,开展《主动捡垃圾光荣,随地扔垃圾可耻》的主题班会,加强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反思自己无视校园卫生的不文明行为,提高学生保护环境和保持校园卫生的认识,动员学生做到“弯弯腰捡出一个洁净的校园”;教学生养成变废为宝,保护环境,学生在校园里主动捡拾饮料瓶,放到班里,积攒起来卖废品,为班级增加收入,对学生进行奖励;利用黑板报、宣传橱窗、广播等宣传工具,广泛进行宣传,培养学生的卫生意识;结合劳动教育,培养合作精神,教会学生做清洁;在班级工作中,力争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给学生一个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

第五,树立良好的榜样。用榜样去激励学生。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对少年儿童进行教育最容易最简明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眼前。利用学生身边的榜样,同龄人的典型进行教育,更容易引起学生关注,更有说服力,可信度,更真实有效。通过“卫生能人”的评比,使每个学生既心动又有行动。另外,犯了错误的学生,采取让他做好事来弥补,这样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让犯了错误的学生去监督其他的同学,不要让他们犯同样的错误。同时教师自身的榜样的力量必不可少,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学生最现实的楷模。

第六,落实责任,强化监督。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让学生有一定的责任感,每个班教会学生做值日,人人争当小主人。每学期每人当一天值日班长,明确值日班长的职责。在每人当过一天值日班长后挑选出若干名优秀的值日班长担任值周小干部,值周小干部每日中午和放学必须组织检查其他同学的“每人一岗”,自己的桌子,座位四周的卫生。“每人一岗”虽然任务少,但要每天坚持也不容易。我们要重视学生责任心的培养,让学生知道,我是班级的一员,就有责任把班级的卫生搞好,我是学校的一员,就有义务为学校的美丽出力。良好的卫生习惯要在不断的强化与监督中才能养成。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形成绝不是一朝一夕的,特别是小学生,自律能力,明辨是非能力差,模仿能力强,虽然有时侯一句表扬的话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有时只有三分钟的热情,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就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和强化。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贯彻落实到整个学期的始终,使学生的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反复强化中定型。每个班级都制定值日卫生制度,明确责任;督促学生搞好个人卫生,并定期检查;德育处和少先队大队部不定期地进行突击检查,检查的分数计入班级体的考核之中;督促学生搞好个人卫生,并定期检查,在低年级,检查的频率应高一些,可开展"靓娃娃"评选活动;和家长一道,培养孩子们的自理能力,教会孩子收拾文具、整理书包、打扫房间,养成及时清除垃圾、废物的习惯。

上一篇:新农副产品购销合同下一篇:新交通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