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答案

2024-10-06

文言文阅读答案(精选15篇)

1.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一

首先, 教师要转变自己传统的教学理念, 要从过分注重古汉语词汇、语法教学, 而忽略作品内容的“人文内涵”的怪圈中跳出来。教师应结合作品本身, 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方式进行教学,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 《荆轲刺秦王》这篇课文, 学生对这个故事耳熟能详, 即使没有教师的讲解也能根据注释理解大概内容。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讲解这个故事, 了解内容, 而后通过预习讲解作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 教师再让学生学习本课所需要掌握的文言词汇和特殊句式, 效果肯定会事半功倍。再有一些比较简短而较容易理解的文言文, 如《烛之武退秦师》等, 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借助自己手中的工具书和课本下面的注释, 进行疏通理解。如果学生自己无法解决, 可通过小组讨论合作解决。当小组合作无法解决时, 教师可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这样, 不是每堂课教师都要事必躬亲, 以自己的“满堂灌”代替学生的主动学, 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得以体现。因此, 教师一定要相信学生, 尽一切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只有经过自己的探索, 方能体味到收获知识的快乐。

其次, 教师要注意知识点的积累和整合。文言文的学习是琐碎而连贯的, 尤其是一些常用的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的意义。在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积累学习过的知识点。例如, 在《孔雀东南飞》的“勤心养公姥, 好自相扶将”一句中的“姥”指“婆婆”。掌握了词的这个意思后, 学习《晋书·王羲之传》中“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一句时, 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理解“姥”字的意思。再如, 学习了“更若役, 复若赋, 则何如” (柳宗元《捕蛇者说》) 这个句子, 理解了“若”字的含义, 再《鸿门宴》这篇课文时, 学生就会很快地理解“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这句话中“若”字的意思。还有一些特殊句式的使用, 如宾语前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都需要学生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做卡片, 笔记本上归纳积累, 在课本上做标注、旁批等方法在学习中积累一些常见的重要词语和文言句式。

再次, 教师应要求学生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 摒弃个别名篇一定要能够熟读成诵。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指读的次数多了, 诗文的意思自然而然就明白了。而且,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祖国语言或清新俊朗、或平实质朴、或汪洋恣肆的特点。但是, 现在的学生有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意识不到朗读的重要性, 在晨读课上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大声朗读, 其他学生昏昏沉沉, 丝毫提不起朗读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可以采取学科代表领读、全体学生齐读、个别检查、小组背诵比赛等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好习惯养成以后, 长期坚持下去, 不仅可以让学生品味文章的优美语言, 培养自己的语感, 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最后, 教师可选择“牵手多元文化, 一起感悟经典魅力”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文言文的成就与快乐。例如, 在课余时间, 教师可以让学生读一些有关历史方面的书籍, 如《东周列国志》《隋唐演义》等, 来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在课上时间, 教师可采取多媒体教学, 将百家讲坛与古代传记类文本阅读相结合, 影视剧与古代名著相关的文本阅读相结合, 戏曲电影与古代相关的文言文本阅读相结合等等, 使学生以更直观、更形象的形式来感受文言作品。

2.文言文阅读教学应注重探究阅读 篇二

关键词: 探究性浏览 教师主导 整体驾驭 重视方式 创造性思维

探究阅读是以学生的熟读为基础,学生边浏览边思考,边思考边浏览,读思统一的一种浏览。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就需要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整合开发,鼓励学生大胆探究。探究阅读始终把学生的读思统一放到第一位,用读思促使学生养成质疑问题、深入钻研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锻炼学生的阅读评价能力。整个过程综合为读一读、思一思、问一问、评一评、悟一悟。

在传统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普遍采取统一模式: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朗读课文,解释文言文词语并逐句翻译,归纳段落大意和写作特点。最终将一篇完整的文章分解成支离破碎的零星知识点,导致学生对文章缺乏总体的感知,学生阅读的欲望消失,久而久之心生厌倦,不利于文言文的学习。

探究阅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顺序是:浏览全文,得其大意;边读边思,揣摩字句;入境探幽,联想感悟。这个次序是以学生熟读、质疑、沉思、感知为中心的。与传统的文言文讲授模式,重微观轻宏观、重局部轻整体的理念彻底相反。探究阅读是由读到思、由思到问、由问到评、由评到知的过程。它通过老师的点拨,促进学生阅读,让学生边阅读边思索,思索中产生疑问,疑问中探究文本,让学生自感、自思、自悟、自得。

一、文言文探究阅读要熟悉学情,以学生内心为出发点,处处以文章为根本。

探究阅读,就是阅读时要整体把握,心中要有文章的全貌,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再从细微处探究文章;从宏观到微观,再从微观到宏观,从而使学生形成较完整、较准确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和评价鉴赏能力。这样的操作过程符合学生的阅读规律及认知过程,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较好地落实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二、文言文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注重方式方法,深入探究阅读,这是探究阅读的基本原则。

探究阅读强调学生的熟读精思,自主阅读,自悟自得,但这一切都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避免学生在阅读中的盲目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教给学生一个相对科学的阅读次序和阅读方式,让学生扎扎实实地阅读,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启迪他但不硬拖他,激励他但不局限他,让学生“目见全牛”,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部感悟,有利于提升整体理解的阅读本领。

三、文言文的探究性阅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课堂属于学生,教师要善于将阅读与思考的权利下放给学生,既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又要给不同学情的学生创造机会。既要肯定学生理解时暴露出来的幼稚思想,又要采取积极的评价措施,保护孩子的思维激情,既要鼓励他们根据自身生活阅历进行大胆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创造欲,又要避免学生简单复制教师思维模式。让每个学生都具备好奇心与创造心,他们的脑海中就会碰撞出新的疑问,新的感悟。对于每个学生独特的阅读心,教师都要落实到位。整个过程需要学生自评自议,自我整理。只有持之以恒地加以引导与训练,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创造力得到保护。

总之,探究性阅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如果做到恰如其分的运用,便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爱好,有利于学生以独特视角深入解读文本,摆脱传统文言文讲授的索然无味,让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3.高中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三

舟人传

[清]张光纬

舟人不知何姓名,亦未悉其里居,及其所操何业。偶遇之舟,遂以舟人名。吾郡陈泰岩者,文士也,遣仆买舟,收债远乡。携其侄与仆抵舟,见舟人髯如戟,目如炬,风仪伟甚,裸而刺船①。泰岩心异之。至舟中,复见一十六七女郎,依约闺中之秀。泰岩又窃窃然疑之。既放舟,鼓棹如飞,顷刻至岸。岸旁有牛三头,蹲水中,妨舟泊。舟人招牧者牵之起,二牛起,其一犹浮沉水滨,格格不就牵。舟人乃探手掇牛后肘,掷岸上。岸上聚观,无不辟易,泰岩愈疑。

收债毕,泰岩持金数十归舟。语舟人曰:“日且西,盍止诸?”舟人曰:“毋恐。虽数百万缗,行数万里,可不辱命,何虑此琐琐也。”泰岩不能强,姑听之。至中流,落日衔山,微风拂波,舟人忽舣舟就岸。泰岩恐甚,询泊故。舟人曰:“风雨至矣。”稍顷,天半霹雳,水立云飞,舟依巨柳而荫。雨止,复行,卒无恙。

未抵郡数里,泰岩复语舟人曰:“前村隐隐,帘出树杪,可沽酒乎?”舟人曰:“诺。”提壶去。泰岩乃询船尾女郎曰:“子何为?子何自从彼髯者行乎?吾恐彼髯非良人,且彼髯复何为?子心知之,试语余。”女郎掩涕曰:“不然,妾亦宦之息也。向从父母行三泖②间,夜遇强盗,杀父母投之湖,掳资财及妾行。忽见此髯从暗中跃入舟,手刃群盗数十人,复携妾去,妾涕泣请死。彼髯者曰:‘今子父母既死,茕茕何依。幸子仇既歼,吾当徐访子亲属,送子归,纵无所归,吾更当觅倩③嫁子。吾义勿污子,效彼群盗为也。’妾故忍死留此。”言讫,泪如雨下。泰岩又曰:“舟甚窄,奈起居何?且彼髯终何为?”女郎曰:“自妾来,彼髯恒卧篷橹间,虽风雨无所苦。舣舟亦无定踪,所往来不一人。所谈者,妾皆不解,每痛饮辄去。夜必登高陵星斗,还舟恒猝猝不乐,亦未知甚何为。”

舟人沽酒至,斜睨女郎,若已知其所言而嗔之者,泰岩乃稔为异人,长揖请罪。因煮酒扶坐,相语甚欢。舟人乃曰:“萍踪相遇,愿赠以言。天下大乱,各自爱,余亦从此去。”讯之姓氏里居,舟人曰:“四海紊紊,安用此乎?”竟勿言。至郡,慷慨分手,后卒不遇。

(选自《息庐剩稿》,有删节)

【注】①刺船:用篙撑船。②三泖:湖名。③倩:古代男子的美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悉其里居 悉:知道

B.吾当徐访子亲属 访:拜访

C.妾亦宦之息也 息:子女

D.天下大乱,各自爱 爱:爱惜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舟人招牧者牵之起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泰岩乃询船尾女郎曰 今君乃亡赵走燕

C.且彼髯复何为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D.萍踪相遇,愿赠以言 险以远,则至者少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舟人义行的一组是( )

①见舟人髯如戟,目如炬,风仪伟甚

②舟人乃探手掇牛后肘,掷岸上

③虽数百万缗,行数万里,可不辱命

④手刃群盗数十人,复携妾去

⑤彼髯恒卧篷橹间,虽风雨无所苦

⑥夜必登高陵星斗,还舟恒猝猝不乐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语舟人曰:“日且西,盍止诸?”(4分)

(2)今子父母既死,茕茕何依。(4分)

(3)讯之姓氏里居,舟人曰:“四海紊紊,安用此乎?”竟勿言。(4分)

1.C【解析】访:查访,这里是“寻找”的意思。

2.C(解析。A项,代词,它,牛/动词,到。B项,表承接,可译为“就”/表转折,可译为“竟”。C项,连词,表递进,可译为“况且”/连词。D项,是介词,可译为“拿”“用”/连词,而且。)

3.B【解析】①是描写舟人的相貌,②是写舟人的力气大,⑥舟人的情感。这三句都与义行无关。

4.(1)陈泰岩告诉舟人:“太阳就要落山,为什么不在这里住宿呢?”(语、盍、诸,各1分)

(2)现在你父母已经死了,你孤单单的一个人要依靠(投奔)谁呢?(或:你孤身一人,无人可依靠)(既、茕茕、依,各1分)

(3)问起他的姓氏和家乡,舟人说:“现在天下这么乱,哪里还需要这些呢?”最终没有说。(讯、紊紊、安用、竟,各1分)

参考译文:

没有人知道舟人的姓与名,也不知道他的家乡住处,以及从事什么职业。与他偶然在舟中相遇,就用“舟人”来称呼他。我们郡中的陈泰岩,是一位文士,派仆人雇船,到远乡收债。他同侄子与仆人来到船上,看到舟人胡须如戟,眼光如炬,仪态风度十分壮伟,光着膀子用篙撑船。陈泰岩心中就觉得他与众不同。来到舟中,又看见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子,依稀有大家闺秀的风度。陈泰岩又私下里感到疑虑。等撑起船后,划船像飞一般,一会儿就到了岸边。岸边有三头牛在水中,妨碍小船停泊。舟人招呼放牛的人牵牛起来,两头牛被牵走了,另一头仍在水中,牵不走。舟人就伸出手,抓住牛后肘,将牛扔到岸上。岸上的人原本聚集在一起观看,见这举动,都躲避了。这令陈泰岩更加疑虑。

收完债,陈泰岩拿着数十金回到舟中。对舟人说:“太阳将要落山,为什么不在这里住宿呢?”舟人说:“你不要害怕。即使是带着几百万缗钱,行数万里路,我也不会辱没使命,你为什么要担心这么点儿钱呢。”泰岩不能勉强他,姑且听从了他。船在河中行驶,太阳快落山了,微风吹动着波浪,舟人忽然撑着船靠了岸。泰岩非常害怕,询问泊船的原因。舟人说:“风雨来到了。”一会儿,半空中电闪雷鸣,大雨瓢泼而至,船依在柳树下,被柳树遮蔽着。雨停后,又起程,最终安然无恙。

距离郡中还有数里,泰岩又对舟人说:“前面村子树木掩映,有酒旗从树梢中露出,应该能买到酒吧?”舟人说:“好的。”就拿着酒壶离开了。泰岩就询问船尾的.女子:“你是干什么的啊?你为什么一个人跟从那个髯者行舟呢?我担心那髯者不是个好人,更何况那髯者又是做什么的啊?你心里一定明白,向我说一说吧。”女子抽泣着说:“你说得不对,我也是为官者的女儿。从前跟从父母出行到三泖湖,夜里遇到了强盗,他们杀死了我的父母,扔到湖中,掳掠了钱财和我。忽然见那髯者从黑暗中跃入舟中,一个人杀死了数十名强盗,又带着我离开,我哭着求死。那髯者说:‘现在你父母已经死了,你孤单单的一个人要依靠谁呢?幸而你的仇人已被杀死,我会慢慢地寻找你的亲戚,送你回去,即使找不到你的亲戚,我也会给你找一个好男子,让你出嫁。我坚守道义不会污辱你,不会像那群强盗的做法一样。’我因此忍死留在此处。”说罢,泪如雨下。泰岩又说:“船很小,你们两个人怎么一起生活呢?那髯者最终怎么做的?”女子说:“自从我来了后,那髯者总是睡在船板上,即使刮风下雨也不叫苦。他停船没有固定的地方,所交往的,也不止一个人。他们在一起所谈论的话,我都不明白,他们每次都是痛饮后离去。夜晚,他一定登到高处观星斗,回到舟中常闷闷不乐,我也不太了解他为什么这样。”

舟人买酒回来后,斜视着那女子,好像已知道她所说的话,看起来有点儿生气的样子,泰岩了解这些后,对他佩服为异人,作长揖向他请罪。于是煮酒坐下,相谈甚欢。舟人就说:“我和您萍水相逢,希望拿几句话赠送给您。天下大乱,各自珍重,我也从此离开。”问起他的姓氏和家乡,舟人说:“现在天下这么乱,哪里还需要这些呢?”最终没有说。到了郡里,两人感慨叹息着分手,以后最终没有再相遇。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散步阅读答案

鱼化石阅读答案

苏州园林阅读答案

海市蜃楼阅读答案

4.魏征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四

A.以弭谤议弭:消除

B.其亡也忽焉忽:迅速

C.庶下情之达上庶:差不多

D.予违汝弼者也弼:纠正

11.下列各组语句中,阐明不采纳意见、直面错误的危害的一项是

①此犹捕雀而掩目,盗钟而掩耳者,只以取诮,将何益乎?

②尽己而不以尤人,求身而不以责下

③为之无已,深乖恻隐之情,实启奸邪之路

④听之于无形,求之于未有

⑤高谈疾邪,而喜闻顺旨之说;空论忠谠,而不悦逆耳之言

⑥私嬖之径渐开,至公之道日塞,往来行路,咸知之矣

A.①②⑤B.②④⑥C.③④⑤D.①③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本次进谏的原因,是唐太宗已经表现出了不愿听逆耳之言的端倪:做了一些不当的小事,不想让别人知道,当有人问时,就暴跳如雷,阻止臣下的谤议。

B.君王的善恶取决于道德教化的薄厚,因而天下没有亡乱的国家,没有不可治理的百姓。

C.魏征举夏禹、商汤因能严格要求自己而迅速兴起,夏桀、商纣因为一味责怪别人而使国家很快灭亡的例子,规劝唐太宗要“尽己”而不“责下”。

D.魏征很希望能保持贞观初年的政治局面:太宗闻过则喜,虚心接受意见;忠贞的臣下都毫无保留地进谏。

13.把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所为非也,虽掩之何益?(3分)

(2)尽己而不以尤人,求身而不以责下。(3分)

5.《象虎》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五

1、乃使作象虎( )

2、狐入遇焉,啼而踣( )( )

3、豕曝于其田( )( )

4、被象虎以趋之( )

5、颅磔而死( )

二、翻译

1.咸而亡其神,伏而俟命。

2.乃使伏象虎,而使其子以戈掎诸衢。田者呼,豕逸于莽,遇象虎而反奔衢,获焉。

三、“马雷口句而前,攫而噬之,颅磔而死。”这个楚人犯了什么致命的错误?

答案:

一、1、假老虎 2.代象虎 跌倒 3.野猪 出现 4.同“披” 5.裂

二、1、都吓掉了魂似的,趴在地上等死。(俟命,听命,听候处置发落。)

2.就派人把象虎埋伏在田里,而派他儿子拿着长戈在通衢上拦截它。农人呼,野猪从草丛中逃跑,遇到了象虎,回过身来向大路奔去,被捉住了。

6.文言文有效阅读教学例谈 篇六

一.创设情境, 顺利走进文本

鉴于诸如周敦颐的《爱莲说》等文言文的创作时间距今已经非常久远, 也鉴于其深奥难懂的文言文语言使很多同学对之望而生畏, 还鉴于“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 方才可以得益”等教育教学理念, 所以, 我们有必要在教学诸如周敦颐的《爱莲说》等经典文言文阅读课文时首先为同学们创设和谐、愉悦、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 以便在“润物细无声”中消除同学们“谈文色变”之恐惧心理, 激发同学们乐学、善学文言文的浓厚兴趣, 继之引导同学们顺利走进文言文阅读文本并在其中接受先哲美丽情感和高尚情怀的熏陶。

比如, 教学周敦颐的《爱莲说》时, 我首先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播放了从网络下载的中央电视台举办并制作的全国第八届桃李杯古典舞比赛《爱莲说》视频 (表演者:北京舞蹈学院邵俊婷) 供同学们欣赏。当同学们看到视频中的演员在舒缓、悠扬的古典乐曲的背景声中为了表现莲的美好品格而塑造的各种优美的舞姿时, 同学们那种急于走进周敦颐《爱莲说》文本的兴趣被大大地激发了出来, 于是在我为同学们播放的贾鹏芳的二胡独奏《睡莲》的背景音乐中, 不约而同地高声诵读起了《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 可爱者甚蕃。……”

二.诵读涵咏, 其义自现

鉴于中华民族历来就非常注重传承歌咏与诵读诸如周敦颐的《爱莲说》等经典美文的优良传统———比如清代 刘大槐《论 文偶记》中 曾说 :“ (读古人书) 烂熟后, 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 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 合我喉吻者, 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 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还鉴于“读书百遍, 其义自现”的古训, 所以, 教学诸如周敦颐的《爱莲说》等文言文文本时, 我们必须很据不同作者、不同文本内容、不同情感基调、不同艺术风格等引导同学们进行形式多样的诵读涵咏, 比如听读、默读、大声朗读、分角色朗读、小组轮流读等, 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同学们探索、总结朗读诸如周敦颐《爱莲说》等文言文文本的方法。

比如, 教学周敦颐《爱莲说》, 我要求同学们在听读名家的配乐朗诵、感悟文章的语感、对重点语句反复诵读后, 再引导同学们总结、归纳诵读、涵咏诸如周敦颐《爱莲说》等文言文中诸如字音准确、停顿长短、语气强弱、语调高低、感情褒贬、节奏韵律等方面的技巧, 在紧紧把握文章感情基调的基础上, 抑扬顿挫地读出蕴含在文本中的情感与韵味, 就像叶圣陶说的那样:“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使文章出自我的文笔, 情感发自我的内心。

三.独特体验, 多维探究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诸如周敦颐的《爱莲说》等文言文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言文文本, 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多向思维和情感体验活动中,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审美体验, 并有所思考和感悟, 继之使同学们的情感受到熏陶、智慧获得启迪等。此外, 教师还要珍视同学们在阅读诸如周敦颐的《爱莲说》等文言文时的独特理解、体验和感受等。不仅如此, 教师还应该培养同学们对诸如周敦颐的《爱莲说》等文言文文本的独立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比如, 教学周敦颐的《爱莲说》时, 我要求同学们在自读课文三遍并基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后, 在有限的45分钟内特意“留白”5分钟, 与同学们一起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在文本中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描写莲花的高洁形象, 其用意如何?

2、我认为:在古今中外的文化艺术作品中, 莲不仅是文人的爱物, 也是画家的恋人, 更是音乐艺术家的情人。请同学们为我的上述观点提供事实论据。

一石激起千层浪。3分钟后, 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时, 我发现很多同学都能够有理有据地畅所欲言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

7.文言文阅读 篇七

1. 准确释词:利用文下注释、平时积累,或根据拓展联想等方法,确认实词、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用法。

2. 正确译句:要求字字落实,直译为主;内容正确,符合文意;表达准确,得体流畅。

3. 概括文意:考查范围涉及文章层次、景物特点、内容要点、人物形象、情感态度、作品意义、阅读体验等;解答时务必注意通读全文,细处着眼;筛选全面,归纳重点;要言不烦,切中要害。

4. 分析写法:包括语言品味、修辞赏析、结构分析、风格阐释等,答题时应借助课内知识,联想旧知,举一反三,由此及彼。

5. 比较阅读:常用两段或两段以上的材料(可以是课内外文言文、诗歌等),比较阅读的相关点一般在作品的题材、主旨、人物、手法等方面。材料之间或互补,或互衬,或互不相干,考点基本与单篇考查一致。

一、 (2015·江苏盐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0~13题。(保留原题号,下同)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①,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②,岁满不持一砚归。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③,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注释】①缘贡:趁着进贡的机会。②才足贡数:仅仅满足进贡数量。③峭直:严厉刚直。

10.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________ (2) 先帝不以臣卑鄙 ________

(3) 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________(4) 平居无私书 ________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使楚》)

B. 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 故人亲党皆绝之 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D. 奉命于危难之间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

(2)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译文:

13. 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1) 【甲】文第2段主要追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2) 两文同述为政与做人之道。诸葛亮建议后主要___________。包拯告诫后世子孙要__________。(各用一个四字短语回答)

(3) 请用【甲】文中的一个词语(短语)概括包拯这个人物形象。

二、 (2015·湖南长沙)

苏武传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①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② ?且陛下春秋③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④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⑤?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⑥,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⑦,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⑧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⑨,与武决⑩去。

(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

【注】①亡:通“无”,没有。②信义安所见乎:信义在哪里显现呢?见:通“现”,呈现。③春秋:年纪。④夷灭:被杀。⑤子卿尚复谁为乎:你又替谁(守节)呢?⑥亲近:皇帝的侍从。⑦斧钺:古代兵器;汤镬:古代大锅。⑧卫律:人名,与李陵一样,为投降单于的汉将。⑨衿:衣襟。⑩决:通“诀”。

【背景资料】本文选自班固所著《汉书》中的《苏武传》。苏武作为汉使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达19年之久,始终没有投降。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 武使匈奴明年 安陵君固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B. 为武置酒设乐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C. 请毕今日之欢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

D. 与武决去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孟子》二章)

13. 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陵见其至诚

A.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 B. 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C.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D.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14.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译文:

(2) 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译文:

15. 李陵劝说苏武投降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并结合文段说说苏武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 实词理解注重积累,灵活运用。

(1)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即古汉语中的一些词语根据语言的发展规律,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意思也不相同,而这些意思又有一定的关联。如例一中的第10题、例二中的第12题,这类题目是文言文阅读考查实词的主流题型,即从文中选取几个句子,圈点重要实词,或列出4个实词及其在其他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求考生辨析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突出考查理解实词词义的能力。

具体解题时要因文定义。一个词,不管有多少意义,当它一进入具体环境,就只能有一个恰当的解释。我们在解释或辨别文言词语时,可先对句子进行大致分析,了解这个词在句中的位置,充当什么成分,然后根据这个词和其他词构成的语法关系来推求它在句中的合适意义。

(2) 古今异义

在语言的演变中,有些词汇的古今意义没有什么变化,有些词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有些词随着旧事物的消失而消失。词义的变化大致表现为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弱化和感情色彩的变化等,如例一第10题中的“卑鄙”一词,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无贬义,现则指品行恶劣,变为贬义词了。

汉语词汇中的一部分词,古今沿用,但意义往往不同,这部分词语是考查的主要对象。做这类题,最忌望文生义,以今义代古义,曲解文义。

(3) 通假字

通假指的是古文中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有三种情况:一是完全同音,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的“惠”通“慧”,“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畔”通“叛”;二是声母相同,如“当日知其所亡”中的“亡”通“无”;三是韵母相同,如“故患有所不辟也”中的“辟”通“避”,“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属”通“嘱”等。

积累并辨别通假字,要注意“三不”:一是不随意,不是音同、音近的字都是通假字,如“畔”与“叛”通假,但不和“判”“盼”通假;二是不互通,如“畔”可与“叛”通假,不能倒过来“叛”与“畔”通假;三是读音古同今不同,如“入则无法家拂士”中的“拂”通“弼”,古音都读“bì”,今天不同音了。

(4)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地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甚至还改变了读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用法:名词活用(用作动词、用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动词活用(用作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形容词活用(用作名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复习梳理时,应多关注词类活用规律,进行语法辨析;具体解题时,不必纠缠概念,重要的是在训练中提高解题能力。

知道了上述实词的主要文言现象之后,如何进一步去做好文言实词的复习呢?

首先,要注重积累:

①重视最基本的文言实词的积累,尤其是文言文注释。中考文言文阅读中所考查的实词大多在课本中出现过,因此重视课本中的文言实词的积累归纳是非常重要的。

②平时注意搜集整理,归纳常考和易错实词。对文言文阅读材料和练习中出现的实词,要及时进行整理、归纳,以不断丰富扩大词汇量。

其次,在掌握足够数量的实词以后,具体的解题过程中应该注意运用以下几种常见方法:

①语境分析法,即上挂下连地去推断词义。许多词语都具有多种意义,语境都是相对稳定的,根据上下文分析语境,有助于我们确定词义。如例二第12题中的C项“请毕今日之欢”,原文是说“单于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毕”有“都、全部”“使……完毕”等意思,这里指“结束”。

②结构分析法,即根据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一些对偶、排比句等对句,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当、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③字形剖析法。汉字中多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可以借助汉字的形旁来推断实词的含义。如“讠”“辶”“彳”等形旁的字多与人的行为有关。

④成语对应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平时多掌握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对判断文言词义是很有帮助的。如例一第12题的第(2)小题中“使得至前陈曲直”,“陈”可以由“慷慨陈词”推断解释为“陈述”。

⑤组词选优法,即利用字词去组词,进而推断词义。古汉语多以单音节词为主,我们面对一个词,要了解它的含义,可以尽可能多地用这个词去组词,然后从众多的组词中,结合语境、结构、语法等知识,优选一个恰当的义项。

2. 虚词理解勤练多思,把握规律。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琐的词法、句法等汉语知识。纵观近年来江苏各地的中考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一般采用这样三种形式:

(1) 挑出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如例一中的第11题;

(2) 在题干中给出示例,要求找出与示例意思和用法相同或不同的项,如例二中的第13题;

(3) 把文言虚词放在对文意的把握中来考查,如两道例题中的翻译题。

要正确解答文言虚词的试题,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平时学习课内文言文时,先要理解并把握语句中虚词的特点,把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起来,根据语句特点逐个落实,同时要注意梳理不同虚词的相同用法。有了这样扎实的基础,就能通过比较,推断句子里虚词的用法和含义。

(2) 结合语句翻译或上下文意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如例二中的“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这句中的“因”字,是作“因此”讲还是作“于是”讲?单独看好像都可以,但结合上下文来看,应作“于是”讲。从前句看,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慨然长叹,从后句看,眼泪浸湿衣襟,与苏武告别而去,后句是承接前句的,“因”是顺承连词。

(3) 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要善于和典型实例或现代汉语进行比对,巧妙地用典型实例或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如“此则寡人之罪也”中的“则”字,句式与“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句式相同,可知“则”是副词,表示确认某种判断,相当于“就”。

(4) 先多朗读,体会语义,看其与什么词结合、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再判断其用法意义或词性。如例二中的第13题“陵见其至诚”,“其”接在动词“见”后面,表代词,作宾语,作“他”讲;B项中“不能指其一端”,“其”与“一”结合,不是动宾关系,只能作“其中的一个”讲。因此,将虚词与什么词结合、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弄清楚,有助于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辨别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提醒: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同学们在平时的实战练习和整合梳理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3. 文言翻译遵循原则,掌握方法。

这一考点最直接的考查题型是翻译题,如例一中的第12题、例二中的第14题“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这类题型,关键是对句意的把握,首先一定要结合上下文弄清句子的意思。动笔翻译之前,还要分析一下句子的特点、难点和得分点,这往往是翻译的重点。分析特点要注意:是什么句式?有没有省略和倒装?有没有词类活用?主要是哪几个关键词?等等。

翻译文言文的原则是:忠于原文,字字落实;文从字顺,简明优美。

翻译的方法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关键词语,要译出来;省略成分,要补出来;倒装句式,要顺过来。具体说来,做实以下“六字诀”:

(1) 留 即“保留不译”,像专有名词,如国号、地名、年号、官职名、人名、物名等,可以直接保留,不用翻译,如例二中的第14题“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一句中,“陵”“卫律”作为人名保留;现代汉语中仍经常使用的成语、习惯用语等,如“气象万千”等,也不必翻译。

(2) 补 即“补充”,文言文中,存在很多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补充上省略的成分,会让句子的意思更完整更具体。如例一中的第12题,翻译“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一句时,应在“使”后面补出对象“告状的人”。

(3) 换 即“替换”,翻译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把古汉语换成现代汉语。如例二中的第14题,翻译“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一句时,即把“事”换成“效忠”,“犹”换成“好像”,“恨”换成“怨恨”,“愿”换成“希望”。

(4) 调 即“调整”,在翻译时,倒装句式要调整为正常的现代汉语句式。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应依据现代汉语的规范,对成分位置做必要的移位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应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例一中“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应调成“于乱世苟全性命,不求于诸侯闻达”。

(5) 删 即“删除”,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有些文言虚词只起某些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翻译时可以删去,如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字,以及一些起补充音节作用的助词、发语词等。如“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中,“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翻译时可删去;“夫大国,难测也”中,“夫”是用在句首的语气助词,表示要发议论,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其多由指示代词虚化而来,没有实际意义,翻译时可以省去。

(6) 对 即“对照”。文言文翻译跟任何题目一样,都是按得分点给分的,而且多是一个得分点1分。同学们要通过训练,识别出句中的得分点,然后对照得分点将重点译好。文言文翻译中的得分点有:重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及特殊现象等。如例一的“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得分点分别为状语后置,文言实词“苟全”“闻达”,文言虚词“于”等。

4. 文意概括放眼全篇,综合梳理。

在做文意概括类题目时,无论是提取文章的基本内容,还是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都应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分析时应在整体把握和综合梳理的基础上进行。

(1) 内容归纳辨别方面

①总体阅读,整体把握。从整体上把握材料,把握题目中的选项或相关要点,将对文意的理解还原到材料中的对应之处,判断其正误,或反复推敲出答题要点。如果是人物形象特点或品质类的评价题,要从文章整体的角度把握材料,紧扣品质这一主线,给人物定位,对人物作出初步的分析评价。

②抓住题干,读全读准。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还是选错,是理解其用法、意义还是句式等。

③辨析差异,排除干扰。常见的错误干扰项有:夸大事实,故意迷惑;偷换概念,混淆是非;正误相杂,以假扰真等。

④回归文本,细察差别。要坚持放回原文查对,特别是在事情的角色、件数和行为等程度、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2) 作者观点态度方面

①整体阅读感知,把握情感基调。文言文写景叙事抒情或喜或悲,或乐或忧,都有一个基本的情感基调。郦道元的《三峡》是写景名篇,通过描写山的高峻美、水的湍急美和秋冬之景的凄婉美,流露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则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渗透于字里行间。解题时,要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看看文章写了什么事、什么人、什么景,再深入阅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事、这些人、这些景。

②了解作者经历,把握情感差异。阅读文言文一定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及时代背景,充分了解作者写作时的生活经历,做到知人论世,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前后文多次通读,全面地分析材料,尽可能多层面、多角度地解读其中的内涵。

③研读重点语句,把握情感焦点。文言文的思想感情往往浓缩在文中的一些重点语句上,这些重点语句常常是作者情感喷发的窗口,即人们常说的“文眼”。阅读文言文,着意研读这些重点语句,抓住“文眼”,就能快速地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焦点。

(3) 文意评价比较方面

①人物评价。可以从文中人物的具体行为着手分析其个性品质,或高尚或卑微,然后阐明自己的态度,或褒或贬。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需要结合文章解答的,务必联系文本简析,言之有据、条理清晰、层次井然地答题。

②事件评价。可从事件的利与弊两个方面分析,得出结论,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③类文比较。返回文段,联系相关材料,从文章内容、景物特点、写作手法、思想情感和语言风格等方面,找相同点或相异点。若题干中没有具体要求回答哪一方面,答案一般要兼顾相同点和不同点。

5. 语言赏读看清题意,选准角度。

解答语言特点、写作技法类的题目,看清题目设问的角度至关重要。

(1) 修辞手法类:回答的角度应是在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反问、设问等方面。

(2) 表达方式类:回答的角度应是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等方面。

(3) 表现手法类:回答的角度应是在对比映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方面。

(4) 语言特点类:回答的角度应是在音韵和谐、整散结合、气势磅礴、娟秀优美、写实朴素等方面。

一、 阅读《岳阳楼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1~3题。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则有去国怀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B. 而或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

C. 把酒临风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D.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扶苏以数谏故 (《陈涉世家》)

2. 下列各句中,与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情感相近的一项是( )。

A. 共约重芳日,还忧不盛妍。(李煜《梅花》)

B. 离忧如长线,千里萦我心。(张籍《忆远曲》)

C.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D.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

3. 本文主要是表达作者的旷达情怀和政治抱负,为什么还要诗意地描绘洞庭湖在不同天气下的景色?

二、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短文,完成1~2题。

时世宗享国①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②。督抚大吏争上符瑞③,礼官辄表贺。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④。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⑤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⑥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注】①享国:指帝王在位年数。②斋醮:道教仪式。③符瑞:祥瑞征兆的物品。④疏:奏章。⑤趣:赶快。⑥触忤:冒犯。

1. 翻译下面的语句。

(1) 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2) 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2. 文中人物海瑞堪称范仲淹笔下的“古仁人”,其具体表现是什么?

三、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4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①惠州嘉祐寺,纵步②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③,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④,退则死法⑤,当恁么⑥时也不妨熟歇⑦。

(苏轼《记游松风亭》)

【注】①寓居:寄居。②纵步:随意散步。③木末:树梢。④死敌:死于敌军,被敌军打死。⑤死法:死于军法,被军法处死。⑥恁么:如此,这样。⑦熟歇:充分休息。

1.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欣然起行/性行淑均 B. 寻张怀民/寻病终

C. 解衣欲睡/虽欲言,无可进者 D. 遂至承天寺/遂迷,不复得路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 念无与为乐者。

(2)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 文段[甲]中直接描写月色的句子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将这种景色描绘出来。

4. 两个文段都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态度?对你有何启发?

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4题。

汉第五伦①性至公。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吾兄子尝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病,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伯鱼贤者,岂肯厚其兄子不如其子哉?直以数往视之,故心安;终夕不视,故心不安耳。而伯鱼更以此语人,益所以见其公也。

宗正刘平,更始时天下乱,平弟仲为贼所杀。其后贼复忽然而至,平扶侍其母奔走逃难。仲遗腹女始一岁,平抱仲女而弃其子。母欲还取,平不听,曰:“力不能两活,仲不可以绝类。”遂去而不顾。(选自《温公家范》,有删节)

【注】①第五伦:字伯鱼,东汉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

1. 写出下列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

(1) 岂肯厚其兄子不如其子哉 厚:__________

(2) 直以数往视之 直:__________

(3) 仲遗腹女始一岁 始:__________

(4) 母欲还取 还:___________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平弟仲为贼所杀 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B. 岂肯厚其兄子不如其子哉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C. 而伯鱼更以此语人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D. 其后贼复忽然而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

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2) 力不能两活,仲不可以绝类。

8.言志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八

言志①

《论语》

颜渊、季路侍②。子曰:“盍③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④,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⑤。”颜渊曰:“愿无伐⑥善,无施⑦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注释】①本文是《论语》一书中《公治长》篇的“颜渊”章,标题系编选者所知。②颜渊、季路:孔子的`两个学生,季路即子路。侍:古代后辈陪从在尊长者之旁叫做侍。③盍:何不。④裘:轻暖的皮袄。⑤憾:遗憾。⑥伐:夸耀。⑦施:表白。

10.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盍各言尔志(助词,无义) B.衣轻裘(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C.敝之而无憾(弄坏,使……破旧) D.无施劳(功劳)

【答案】A【解析】在“盍各言尔志”中“尔”是代词“你”的意思

11.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愿闻子之志

C.策之不以其道D.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

【答案】B【解析】A、B、C三项中“之”都是代词“它”的意思,而B项中“之”表助词“的”。

12.请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答案】使老者安详晚年,使朋友信任自己,让年轻的子弟们怀念我。

13.“言为心声”,本篇虽只写了孔子师徒三人的简短对话,却可由此窥见他们不同的心志。请结合文中内容简析其中一个人的性格特点。(2分)

【答案】孔子:仁义 子路:重情义 颜渊:谦虚忠厚

参考译文

9.宋濂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九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明太祖朱元璋)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问起大臣们的好坏),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又患( )无硕师名人与游 (2)援( )疑质理

(3)宋濂尝( )与客饮 (4)濂具( )以实对

2.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3.宋濂对乡之先达持怎样的态度?你怎样评价这种师生关系?(2分)

4.甲、乙两段文字分别写了宋濂的什么故事?由此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质?(2分)

参考答案:

1 担心 引、提出 曾经 都,全

2略

3.对乡之先达,宋濂毕恭毕敬,色恭礼至。对师道尊严赞成与否,言之成理即可。

4.艰难求学和答皇上问两件事,可以看出他的谦恭和诚实。

阅读理解句子赏析答题技巧

1、从修辞的角度

修辞方法﹢效果﹢语境作用﹢表达了____感情(或____主题)。

2、从哲理的角度

表层义(即字面义)﹢蕴涵了____哲理。

3、从用词的角度

__词用得很好﹢效果﹢语境作用﹢表达了____感情(或____主题)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

1.仔细阅读材料

所谓“读材料”,就是高中语文阅读理解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应记住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高中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 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是根据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的客观事实, 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

2.找出阅读材料中的“原话”

10.文言文阅读训练 篇十

黄香字文强,江夏安陆人也①。年九岁,失母,思慕憔悴,殆不免丧,乡人称其至孝。年十二,太守刘护闻而召之署门下孝子,甚见爱敬。香家贫,内无仆妾,躬执苦勤,尽心奉养。遂博学经典,究精道术,能文章,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初除郎中,元和元年②,帝诏香诣东观,读所未尝见书。香后告休。及归京师,时千乘王冠,帝会中山邸③,乃诏香殿下,顾谓诸王曰:“此‘天下无双江夏黄童’者也。”左右莫不改观。后诏诣安福殿言政事,拜尚书郎,数陈得失,赏赉增加,尝独止宿台上④,昼夜不离省闼⑤,帝闻善之。

延平元年⑥,迁魏郡太守,郡旧有内外园田,常与人分种,收谷岁数千斛,香曰:“《田令》‘商者不农’,《王制》‘仕者不耕’,伐冰食禄之人⑦,不与百姓争利。”乃悉以赋人,课令耕种,时被水年饥,乃分俸禄及所得赏赐班赡贫者。于是丰富之家各出义谷,助官禀贷,荒民获全。后坐水潦事免,数月卒于家。

所著赋、笺、奏、书、令,凡五篇。子琼,自有传。

(《后汉书•文苑列传七十上》)

〖注释〗

①江夏:古代郡名,今属湖北省。②元和:东汉章帝年号(公元84年)。③邸(dǐ):古代王侯在京城的任所。④台:古代官署名。⑤省:这里指尚书省。省,官署名。⑥延平:东汉殇帝年号(公元106年)。⑦伐冰食禄之人:指做官的人。伐冰,凿冰。《礼记•大学》:“伐冰之家,不畜牛羊。”朱熹注:“伐冰之家,卿大夫以上,丧祭用冰者也。”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初郎中 除:任命,授职。

B. 时千乘王 冠:位居第一。

C. 助官贷 禀: 给予谷物,同“廪”。

D. 后水潦事 坐:因犯……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 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黄文强忠孝仁爱、严于律己的一组是()。

① 年九岁,失母,思慕憔悴,殆不免丧……

② 年十二,太守刘护闻而召之署门下孝子,甚见爱敬。

③ 香家贫,内无仆妾,躬执苦勤,尽心奉养。

④ 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⑤ 拜尚书郎,数陈得失……

⑥ 延平元年,迁魏郡太守。

⑦ 香曰“……伐冰食禄之人,不与百姓争利。”乃悉以赋人,课令耕种。

⑧ 后坐水潦事免,数月卒于家。

A.①②⑤⑦B.①③⑤⑦

C.②③⑥⑧D.③④⑤⑧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于黄文强为人至孝,躬执苦勤,而且博学经典,精研学术,文章写得好,所以不仅深受太守刘护爱敬,而且得到皇上器重,任郎中之职。

B. 黄文强当尚书郎时,多次向皇上陈述政事得失,而且常住在官署,勤奋好学,努力工作,因此得到皇上称赞和赏赐。

C. 延平元年,东汉易主,黄文强被贬为魏郡太守,但他仍然爱民如子,把郡中旧有的内外园田分给百姓耕种,在饥荒时又把自己的俸禄和得到的赏赐分发给贫穷的灾民。

D. 因为水灾之事受牵连,黄文强被罢免了魏郡太守的官职,过了几个月便死于家中。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年十二,太守刘护闻而召之署门下孝子,甚见爱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后诏诣安福殿言政事,拜尚书郎,数陈得失,赏赉增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于是丰富之家各出义谷,助官禀贷,荒民获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B (应释为古代的一种礼仪。男子20岁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

2.D(两个“于”分别释作“在”,介词;“被”,介词。A项中的两个“乃”都释作“就”,副词。B项中的两个“其”都释作“他”,代词。C项中的两个“以”都释作“把”,介词。)3. B(②是简介刘护因黄文强至孝而召来,并署门下孝子的情况。④是皇上对黄文强的赞赏。⑥是对黄文强调职的说明。⑧是对黄文强最后遭遇的交代。)

4. C(“迁魏郡太守”中的“迁”是调动官职,非降职,故错。)

5. (1)十二岁时,太守刘护听说他很孝顺,就召他为自己门下的孝子,极受爱护和看重。(2)后来应召到安福殿谈论政事,被授予尚书郎,(他)多次向皇上陈述政事得失,(皇上对他的)赏赐增多。(3)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富裕人家(也都)各自拿出救济粮,帮助官府发给(灾民),灾民得以保全生命。

[译文]

黄香,表字文强,是江夏安陆人。九岁时,母亲去世,(他)思念(母亲)而面容消瘦难看,始终(为母亲)守丧,乡里人称赞他非常孝顺。十二岁时,太守刘护听说他很孝顺,就召他为自己门下的孝子,备受爱护和敬重。黄香家中贫苦,屋里没有奴仆,亲身去做(家务),吃苦辛劳,费尽心思地奉养(家人)。终于博学经书典籍,精研学术,能写文章,京城人称赞(他)说“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起初被授予郎中,元和元年,皇帝下诏让黄香到东观去读没有见过的书。黄香后来休假回家,等到回京城,当时千乘王举行冠礼,皇上在中山官邸会见(群臣),就召黄香到殿下,看看各王说:“这就是所说的‘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啊”。(皇帝的)左右的大臣没有不对黄香另眼相看的。后来应召到安福殿谈论政事,被授予尚书郎,多次向皇上陈述政事得失,(皇上对他的)赏赐增多。(他)曾经独自一人住在尚书官署,昼夜不离开官署大门,皇帝听到后认为这样是很好的。

11.浅谈文言文阅读与赏析 篇十一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翁的佳作, 我们最为熟悉的“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行交横, 盖竹柏影也”一句, 描绘了一幅如梦如幻的美妙境界。“‘空明’二字更是绝妙, 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 出奇制胜。”然而却描写了一个玲珑剔透, 冰清玉洁的银辉世界。苏赋般清风出袖明月入怀, 它以其短小精悍、意味丰富而扣人心弦。只读一词, 便让世人品味悠长。如何让孩子们走近、嗅闻、汲取它的精华, 丁老师无疑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全文不仅委婉地描绘了月色的动人, 还含蓄地讲诉了苏翁在闲适中见细腻的复杂情感, 短短八十余字状写出了苏翁流传千古的“苏氏月光”之美, 无观之以目, 而观之以心;无观之以心, 而观之以气。这文中的“心”与“气”是文章的精华, 站在这个角度, 重新审视丁慎杰老师上的这节课,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体会苏翁的此种意境, 结合多种朗读方式, 采用了配乐朗读, 辅之以联想想象, 让学生设身品味。真正让学生用心去品味, 用心感悟到苏翁身上的此份“意气。”

要尊重学生的质疑, 引导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积累语言, 在思维碰撞中升华认识。课堂上, 丁老师尊重学生的质疑, 从标题问难、释义问难、赏析问难、情感问难这四个方面进行了教学。环环相扣, 层层提升, 在老师的引导下寻芳觅蜜, 渐入佳境, 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 或触摸了苏翁豪迈乐观的灵魂, 或汲取了闲适恬淡的生活态度, 与作者进行了一次心灵的交流。在朗读品味中, 也时时处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朗读品味没有轻易否定, 而是通过增删字词、创设情境、教师范读, 适时地出示背景资料等方式, 引导学生表达心中所思、所想、所感, 让学生在困惑质疑与思考中层层破茧, 碰撞思想, 积蓄力量。丁老师的追问, 使课堂有深度, 对“清闲”“悠闲”“安闲”“闲人”的解读。学生通过阅读文本, 寻找文中的关键词句来捕捉信息, 达到了读与悟的结合。

12.文言文《狼》阅读及答案 篇十二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名词,担子]中肉尽,止[同只,只有]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连接,在这里是紧跟的意思]行甚远。

屠惧,投以[介词,把]骨[以骨投(之)]。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连词。表转折]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并[一起,一同]驱如故[旧,原来]。

屠大窘[困窘,急迫],恐前后受其敌[名词用作动词,胁迫、攻击]。顾[转头看,看见]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用草帘子等盖上]蔽成丘。屠乃奔倚[靠]其下,弛[放下,卸下]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对着]。

少时,一狼径[径直]去,其[代词,指两狼]一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坐于前。久之[助词,凑足音节],目似瞑,意[精神、态度]暇[悠闲]甚[意甚暇]。屠暴[突然]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正要,刚要]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其[代词,指柴薪]中,意将隧[名词用作动词,钻洞]入以[连词,表目的,用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屁股]尾。屠自[介词,从]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承上说明原因,原来]以[连词,表目的.,用来]诱敌。

狼亦黠[狡猾]矣,而顷刻[片刻,一会儿]两毙,禽兽之变诈[欺骗的手段]几何[多少]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字。

①其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指代屠) 屠乃奔倚其下(代积薪)

②以 以刀劈狼首(用) 投以骨(把)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如) 可以为师矣(凭借)

③之 复投之(代狼) 两狼之并驱如故(助词,用在主谓间,不译)

久之,目似瞑(调节音节,无实义) 又数刀毙之(代狼)

2、《狼》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3.文言文阅读材料附答案 篇十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20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小题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每空0.5分,共3分)

(1)略无阙处 ( ) (2)虽乘奔御风 ( )

(3)负势竞上 ( ) (4)望峰息心 ( )

(5)经纶世务 ( ) (6) 猛浪若奔 ( )

【小题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每句2分,共6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译文:

【小题3】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每空一分,共3分)

(1)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共同特征。

(2)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__________,《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生机勃勃。

【小题4】两段文字都描写了奇山异水,但感情不一,说说具体有什么不同。 (4分)

【小题5】选取富春江或者三峡之美写一段导游词。(4分 )(不少于50字)

答案

【小题1】(各0.5分,共3分)

(1)同“缺”,缺口或缺失 (2)即使

(3)凭依 (4)使……平息

(5)经营治理 (6)奔马或飞奔的马

【小题2】(每句2分,共6分)

(1)即使乘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风,也没有江水快

(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有很多乐趣

(3)(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

【小题3】(每空1分,共3分)

清、急 萧瑟凄清

【小题4】(共4分)

《与朱元思书》 中反映出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感情,也可以看出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鄙弃,同时也含有避世归隐的想法。(3分)

《三峡》一文中通过描写三峡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5】(4分)略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如“阙”这里是通假字现象;“息”为使动用法。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理解并翻译文言文语句,就是把文言文在尽可能地保留原意和风格的情况下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三个原则。翻译文句是各级各类考试的重点类型题之一,掌握翻译技巧是重要的得分手段。此处注意“奔”“疾”“良”“轩邈”等重点词的.理解。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如果内容理解用自己的话表述,那学生就应学会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这里学生应理解作者写出山水的怎样特征。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4】

试题分析:学生亮出的观点要明确,最好能围绕原文观点,理解作者的感情,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词句所包含、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是统领全文的“神”,要品味词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分析品位的结果就很有可能会与原文情感相悖。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5】

试题分析:联系生活实际,个性化感悟是近几年文言文中考种常见的题型之一,是课内文言文阅读的拓展迁移。要求在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能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和个人认识,对文章做出评价,阐发个性化的有创意的阅读。

14.如何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兴趣 篇十四

一、抓基础,强化基本功

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 基础知识教学占有重要地位。考虑到文言文的现实难度,抓好基础教学, 强化学生的基本功,是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为此,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立足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在课前安排学生查找文言词,并掌握文言词的含义。同时,教师应在课堂上注重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讲解,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强化文言文基本功教学,认真做好阅读教学,例如: 《荆轲刺秦王》 “樊於期”一句中“於”不读“yū”而读 “wū”, 《烛之武退秦师》 中“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中的 “ 夫” 应读 “ fú” (“夫”在这里是代词),这样的例子在文言文中举不胜举。

基于这一认识,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文言文教材内容有深入的了解,并以教材为基础,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保证语文文言文教学能够做到立足课本、有效拓展,达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

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有全面深刻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加大对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研究,做到根据文言文教学内容编制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为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质量提供有力支持,保证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二、鼓励学生选择性阅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考虑到高中文言文的实际难度,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基础鼓励学生选择性阅读,可以选择学生能够理解的段落重点开展阅读理解和分析。对于不能完成整段阅读的学生,应加强指导,力争让其尽可能的读懂一部分文言文内容,达到提升学生成就感的目的,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从这一点来看,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具体应提倡选择性阅读, 应鼓励学生主动积极的阅读文言文作品,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使文言文教学能够在学生充分阅读和预习的基础上得到开展,最终达到降低文言文教学难度,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的目的。

教 《烛之武退秦师》,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第三段中,感受烛之武高超的外交辞令和深明大义、不辱使命的感人事迹。上 《荆轲刺秦王》,可让学生写想象作文,再现荆轲易水送别时的悲壮和不成功便成仁的精神, 体味文章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教 《鸿门宴》 可采用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对项羽在席间不杀刘邦到底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风度”的辩论中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

三、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

语文教育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的重任。语文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教育质量的好坏。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才能更好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进而弘扬民族精神。

考虑到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实际难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和在文言文方面的水平,成为了关系到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因素。基于这一认识,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识到自身的地位和作用,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并成为语文文言文教学的主导因素,掌握文言文教学节奏,把握文言文教学原则, 确保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能够得到全面有效的开展。

如在 《鸿门宴》 一文中,有个句子出现了两个“为”:“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两个“为”的意义词性各不同,前者是“替”的意思,属介词,读“wèi”;后者是“出”的意思,属动词,读“wéi”。“若属皆且为所虏”中的“为”则表被动,再联系复习旧知识,从这一点来看,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对满足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只有根据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需要,全面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才能保证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在整体效果和水平上得到全面提高。

15.课外文言文阅读题 篇十五

文言文阅读。(9分)

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日:“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日:“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②人闻日:“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注]①原:原国。②卫:卫国。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

B.原三日即下矣/令初下,群臣进谏

C.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

D.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3.你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北省试题

文言文阅读(15分)

归钺①,早丧母,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家贫,母即喋喋②罪过钺,父大怒逐之。钺数③困,匍匐道中。比归,母又复杖之,屡濒于死。钺依依④户外,俯首窃⑤泪下,族人莫不怜也。

父卒,母与其子居,钺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⑥甘鲜焉。后大饥⑦,母不能自活。钺往涕泣奉迎⑧。母内自惭,从之。钺得食,先子母、弟,而己有饥色。奉母终身怡然。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

归氏孝子,予既列之家乘矣,身微贱而其行卓⑨,独其宗亲邻里知之,于是思以广其传焉。

(选文有校改)

【注】①归钺:人名。 ②喋喋:说话没完没了。 ③数:屡次。(④依依:依恋的样子。 ⑤窃:偷偷地。 ⑥致:送达。 ⑦饥:饥荒,年成不好。 ⑧奉迎:迎接。奉,敬辞。 ⑨卓:高。

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比”的义项有:①并列,挨着;②接连地;③比较;④及,等到。“比归,母又复杖之”中的“比”,应选的一项是()(填序号)(2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父大怒逐之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B.①母与其子居

②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C.①独其宗亲邻里知之

②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①身微贱而其行卓

②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_______

(2)钺贩盐市中_______

(3)而己有饥色_______

(4)奉母终身怡然_______

4.对选文加横线句子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对话,表现人物情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归钺的哪些孝行让人感动?请根据选文第二段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北武汉市试题

文言文阅读。(13分)

梁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梁王日:“陶之朱公①以布衣富侔②国,是必有奇智。”乃召朱公而问日:“梁有疑狱,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罪,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朱公日:“臣,鄙民也,不知当狱。虽然,臣之家有二白璧,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其泽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王曰:“径与色泽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朱公日:“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梁王日:“善,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梁国大悦。

由此观之,墙薄则亟坏,缯③薄则亟裂,器薄则亟毁,酒薄则亟酸。夫薄而可以旷日持久者,殆未有也。故有国畜民施政教者,宜厚之而可耳。

(选自刘向《新序》)

【注】①陶之朱公:即范蠡(lí),他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之后,隐居陶山,改名朱公。②侔(móu):等同。③缯(zēng):丝织品的总称。

1.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尝有疑狱狱:案件

B.臣,鄙民也鄙:浅陋

C.不知当狱

当:应当

D.殆未有也 殆:恐怕

2.对下面加点词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臣之家有二白璧

②侧而视之

③其径相如也

④然其价一者千金

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

B.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

C.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

D.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梁王认为陶朱公能依靠做布衣生意而富可敌国,一定有超人的智慧。

B.陶朱公回答梁王询问时,拿一薄一厚两块玉璧作比,暗示梁王治狱要宽厚。

C.梁王听从陶朱公的建议,推行仁政,厚赏国人,举国上下欢欣鼓舞。

D.作者借梁王与陶朱公讨论“疑狱”一事,意在说明“物薄易坏”的道理。endprint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南长沙市试题

文言文阅读(16分)

苏武传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日:“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①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②?……且陛下春秋③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④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⑤?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日:“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⑥,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⑦汤镬⑧,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日:“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日:“嗟乎,义士!陵与卫律⑨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⑩,与武决⑩去。……

武留匈奴几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

[注]①亡:通“无”,没有。 ②信义安所见乎:信义在哪里显现呢?见:通“现”,呈现。 ③春秋:年纪。 ④夷灭:被杀。 ⑤子卿尚复谁为乎:你又替谁(守节)呢?⑥亲近:皇帝的侍从。 ⑦斧钺:古代的兵器。 ⑧汤镬:古代的大锅。⑨卫律:人名,与李陵一样,为投降单于的汉将。 ⑩衿:衣襟。 ⑾ 决:通“诀”。

背景资料:苏武作为汉使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达19年之久,始终没有投降。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武使匈奴明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B.为武置酒设乐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C.请毕今日之欢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

D.与武决去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孟子)两章》)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陵见其至诚

A.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

B.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C.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D.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每小题3分)

(1)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陵劝说苏武投降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并结合文段说说苏武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苏南京市试题

文言文阅读。(13分)

金山寺(并序)

[宋]梅尧臣

昔尝闻谢紫微①言,金山之胜,峰壑攒水上,秀拔殊众山,环以台殿,高下随势,向使善工模画,不能尽其美。初恨未游,赴官吴兴,船次瓜洲,值海汐冬落,孤港未通,独行江际,始见故所闻金山者,与谢公之说无异也。因借小舟以往,乃陟②回阁,上上方③,历绝顶以问山阿④,危亭曲轩,穷极山水之趣。一草一木,虽未萼⑤发,而或青或凋,皆森植可爱。东小峰谓之鹘⑥山,有海鹘雄雌栖其上,每岁生雏,羽翮⑦既成,与之纵飞,迷而后返,有年矣。恶禽猛鸷不敢来兹以搏鱼鸟,其亦不取近山之物以为食,可义也夫。薄暮返舟,寺僧乞诗,强为之句以应其请。偶然而来,不得仿佛,敢与前贤名迹耶。

吴客独来后,楚桡⑧归夕曛。山形无地接,寺界与波分。

巢鹘宁窥物,驯鸥自作群。老僧忘岁月,石上看江云。

(选自《梅尧臣诗选》)

[注]①谢紫微:谢绛,作者妻兄。 ②陟:登,上。 ③上方:佛寺。 ④山阿(ē):山岳。 ⑤萼(è):花萼。 ⑥鹘(hú):一种凶猛的鸟。 ⑦羽翮(hé):羽毛。 ⑧桡(rá0):船桨。

1.下列句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昔尝闻/谢紫微言

B.向使/善工模画

C.穷极/山水之趣

D.恶禽猛鸷不敢来/兹以搏鱼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分)

(1)始见故所闻金山者,与谢公之说无异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薄暮返舟,寺僧乞诗,强为之句以应其请。(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金山寺》诗中,“吴客”指的是____;诗句“山形无地接”与诗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的内容相呼应。(2分)

4.你认为诗句“巢鹘宁窥物”写得好吗?请结合诗文进行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西省试题

文言文阅读。(10分)endprint

游大林寺序

[唐]白居易

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①,历东西二林②,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③。

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盂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④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宏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文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日:“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⑤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乐天序。

[注]①遗爱草堂:白居易被贬至江州后,在庐山遗爱寺附近自己建造的草堂。 ②东西二林:指东林寺、西林寺。后文中的“化城”指化城寺。 ③海东人:新罗国人,新罗国地处朝鲜半岛。④聚落:村庄。 ⑤迨(dài):等到。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A.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B.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C.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D.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华()

(2)造()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说说白居易一行游大林寺的行踪。(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大林寺景色优美却游人甚少,其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理由】

这几个地方的课外文言文阅读题,前两道题都是考查考生对词义的理解,涉及的实词较多,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

断句题在广东省试题、江苏南京市试题、江西省试题中都有体现。断句是否准确,取决于考生是否理解句子意思,这种题考查考生对句中关键字词的理解、对句子意思的理解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河北省试题中的第5题“归钺的哪些孝行让人感动?请根据选文第二段用自己的话概括”,湖南长沙市试题中的第4题?李陵劝说苏武投降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并结合文段说说苏武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是比较典型的概括文意类试题。

广东省试题中的第3题“你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江苏南京市试题中的第4题“‘你认为诗句‘巢鹘宁窥物写得好吗?请结合诗文进行简要分析”,有较强的开放性和综合性,考查了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评价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语文素养。

上一篇:鹿和狼的故事读后感600字读后感下一篇:质量与成本的重要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