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2024-07-18

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共11篇)

1.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篇一

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

字号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这是我们党着眼全面增强国家战略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认真总结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基本经验,科学把握其时代内涵和主要任务,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新局面。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军地各级坚决贯彻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持续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巨大成就。

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民融合式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我国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军品生产向军品民品生产并重转变的不平凡历程。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举全国之力,在较短时期内建立起门类齐全、综合配套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有力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带动了国家科技事业发展。之后,国家相继实施“两弹一星”等重大装备项目,大大增强了国防实力,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同时,军工企业积极掀起民品开发热潮。上世纪80年代,随着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国防科技工业进行大规模调整改革,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民结合程度进一步加深。上世纪90年代后,国防科技工业实行战略重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逐步形成“小核心、大协作”格局,国防科技工业创新能力和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军工行业效益明显提高。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贯彻军事需求成效明显。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历来高度重视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贯彻军事需求,并采取一系列战略措施推动落实。1964年,党中央作出“搞好战略布局,加强三线建设”的战略部署,不仅改善了我国工业布局,提高了国民经济生存能力和战略后方支撑能力,而且大大改变了西部地区交通闭塞、发展严重滞后的状况。上世纪90年代后,为顺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大势,重点加强了通信信息等领域基础设施贯彻军事需求工作。1994年启动的军民合建光缆干线网,一举改变了国家和军队信息基础设施长期落后的局面。进入新世纪,根据军事斗争准备需要,利用国家提升交通、通信等领域基础设施水平的机会,在融合发展中不断提高我军战场建设水平。各级地方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贯彻军事需求给予有力支持,完成了一批民用基础设施附带军事设施项目建设。

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的格局已基本形成。长期以来,我们注重军队教育体制与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接轨,从地方引进了大批军队建设急需人才。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作为实施军队人才战略工程的重要举措,使军地协作培养军事人才由过去单一的军队接收方式,发展为以招收选拔国防生为主要形式,以依托普通高校开展研究生教育、选送在职干部参加地方培训、接收提干、直招士官、聘用文职人员等为重要形式的多种培养渠道,较好满足了部队多系统、多层次、多样化人才需求。此外,征集大批地方大学生入伍,大大改善了兵员素质结构,促进了部队战备训练和各项建设。

军队有关保障初步融入国家社会化保障体系。1998年底,军委明确提出“军队的后勤保障特别是生活保障必须社会化”。2000年,军队保障社会化改革全面启动。经过10多年持续推进,改革范围不断扩大,项目不断增多,军队保障摊子大大收缩,保障效益显著增强,保障负担明显减轻。全军先后撤销食堂、加油站和幼儿园、子女学校等各类保障机构几千个,移交撤销一批军队院校、保障性企业,大量保障任务交由社会承担。军队保障社会化改革成果,在近年来部队执行抗震救灾、奥运安保、国庆阅兵、处突维稳、联合军演等多样化军事任务中,得到了充分运用和检验。

国防动员各领域军民融合建设不断加强。在后备力量建设上,进一步压缩基干民兵和预备役部队规模,依托相关行业组建新型民兵专业分队,增大海军、空军、二炮预备役部队比例,后备力量结构布局更趋合理;积极改善训练保障条件和装备器材,改进训练方法,民兵预备役部队应急应战能力不断提升。在国民经济动员上,突出抓好战略物资储备和相关行业动员能力建设,建成一批经济动员中心和物资保障基地,有重点地落实物资动员储备和轮换调用。在人民防空建设上,着力推动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有机融合,加大人防工程为社会服务力度。在交通战备建设上,坚持结合交通物流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国防交通网络布局,调整组建铁路、公路、航空和通信保障队伍,国防交通抢运抢修能力明显增强。此外,在国防教育、信息动员、科技动员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丰富实践,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一是必须坚持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需要出发,统筹谋划和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使之与军事斗争准备发展相适应、与我军现代化建设进程相适应、与国家产业结构布局调整相适应,确保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正确方向。二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统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军民融合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三是必须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骨干,以非公有制经济为重要力量,使多种所有制经济互为补充、相互促进,为军民融合式发展提供可靠支撑。四是必须坚持全社会共同参与,努力调动军地各级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领域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良好格局。五是必须坚持建立健全科学的制度机制,为军民融合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这些基本经验,深化了我们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认识,应当始终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二、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科学内涵和主要任务

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有着深刻的科学内涵。根本目的是富国和强军。富国和强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大基石。军民融合式发展,将富国和强军的目标融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必由之路。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关键,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也是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根本方法。发展重点是“七个领域”,即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军队人才培养领域、军队社会化保障领域、国防动员领域,以及空天、海洋、信息等领域。实现方式是“六个纳入”,即:将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纳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将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纳入国家信息化建设体系,将军事人才基础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将军队后勤保障纳入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将国防设施和战场建设纳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将国防动员应急能力建设纳入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推进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就是要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丰富资源和持续发展后劲,使经济建设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更有力的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持,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良性互动。

根据党的十七大的部署,推进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主要任务是构建“四个体系”:

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要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企业改革。继续推进军工集团公司跨行业专业化重组、产研结合、内部重组以及相关配套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从根本上增强军工行业创新动力和活力,增强以信息化为导向、以先进研发制造为基础的核心能力。要加速高新技术军民双向转化。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重大工程为平台,推动高新技术在国防领域、民用领域的双向流动和高效利用,促进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自主创新能力。要大力发展军民结合产业。以此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作为孵化形成高附加值产业链的重要领域。要结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计划,大力开发军民两用技术和产品,努力形成规模效益。

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要按照《2020年前军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部署,在办好军队院校特别是指挥类院校的同时,加大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力度,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开放融合的军队人才队伍发展路子。要有效利用国民教育优质资源,坚持军地通用专业主要由国防生培养补充、指挥专业和军事特色鲜明的专业主要由军校培养的大方向。要更加注重提高国防生综合素质,坚持科技素质与军政素质并重,提高国防生培养质量。要研究解决地方大学生入伍后发展及退役后安置问题,军队重点抓好大学生当兵培养、岗前培训、使用帮带,各级政府应当在大学生士兵退役后公务员选拔、就职创业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

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保障体系。要依托国家信息资源推进军队信息化建设。采取共享资源、合作建设等方式,完善军队通信骨干传输网,建设陆海空天一体的移动通信系统,建立军民共用的航天设施和应用保障体系,推动我军信息化建设跨越发展。要依托地方基础设施加强战场建设。在基础设施布局、设计等级、技术标准和配套建设等方面,认真贯彻军事需求,努力完善战场设施条件。要依托社会力量搞好装备维修保障。适当扩大社会力量参与军队装备维修保障的范围,逐步形成部队维修力量、装备承研承制单位和地方相关企业相结合的装备维修保障格局。要依托市场资源推进生活保障社会化。逐步将军人社保、医疗、退役安置等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积极为地方企事业单位参与军队生活服务、工程建设、军事物流、装备维修等创造条件。

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动员体系。要加强国防动员力量建设。重点编组保障诸军兵种联合作战急需的民兵专业队伍,调整各军兵种预备役部队比例结构,加快转变战斗力保障力生成模式,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合格、规模适度、结构优化、训练有素、动员快速的后备力量。要搞好重要战略物资联储联供。扩大军民通用物资储备覆盖面,重点抓好未来作战急需、稀缺物资的储备和管理;完善物资联合筹措、运输和配送渠道,建立健全军地联储联供保障体系;坚持实物储备、能力储备、技术储备、生产储备相结合,提高储备效益。要抓好战略机动保障能力建设。在国家发展战略投送能力基础上,把大型民用飞机、大吨位民用船舶等列入战略后备运输力量体系,有计划地做好加装预置军事功能的工作,确保需要时能够为部队战略投送提供有力支援。要提高重点城市防空抗毁能力。在城市规划中统筹人防工程、通信警报设施和疏散地域建设,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兼顾战时防护功能建设;推广应用新技术,提高人防工程和重要经济目标抗毁能力。

三、推进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战略措施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是一个重大战略工程。要着力加强组织领导,周密筹划,狠抓落实。

精心制定推进融合式发展的规划计划。军民融合式发展,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科技、教育等诸多领域。必须树立体系建设的观念,加强战略筹划和顶层设计,制定完善配套的规划计划,努力构建以需求牵引建设、以计划规范进程、以标准控制质量的科学管理模式,推动军民融合持续健康发展。去年底国家启动了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这个《规划》将作为国家“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之一颁发施行。《规划》出台后,军地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抓好各项任务和保障措施落实。各省(区、市)应当结合实际制定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规划计划,努力形成上下衔接、完善配套、可操作性强的规划计划体系。

不断完善有利于融合式发展的工作机制。要完善需求提报论证机制。军事需求对融合式发展具有牵引作用,要逐级建立完善提报机制,使军事需求提报论证工作规范化法制化。要完善重大项目对接机制。落实军事需求,必须搞好军地衔接,尤其是重大项目对接。要依据国防动员法,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要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健全通报制度,加强交流互通,为推进军民融合提供信息保障。要完善绩效评估机制。统筹制定各领域融合绩效的考核评估体系,定期对军民融合规划计划执行、重大项目进展、综合效益发挥等情况进行考核评估,以此为依据,加强奖惩激励、督导问责,促进工作落实。

健全完善促进融合式发展的配套法规政策。要完善法律法规。对已出台法律中军民融合的相关规定,应加以细化,使之更具操作性。新起草法律法规,应充分考虑推进军民融合的要求。要完善军民通用标准。统筹制定完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和军用标准,扩大军民通用标准的范围。要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在基础设施建设贯彻国防要求、军民两用技术研发、大型交通工具加改装、民用资源征用等方面,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加大支持力度。

加强对融合式发展的科学指导。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军民融合式发展,既要满足国家安全需要,又要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军事需求应当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社会的承受能力,各级政府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大对军事需求的支持力度。二是当前与长远的关系。要优先安排解决融合式发展中的“瓶颈”制约和急难问题,力求在关键领域、重大项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同时,要把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连续性和协调性统一起来,切忌急功近利。三是军需与民用的关系。要搞好综合平衡,做到既保障军需又兼顾民用。四是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要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自觉做到部门利益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整体利益。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兼顾各地区各部门利益。五是项目建设与成果应用的关系。要坚持充分论证、科学决策、统筹安排、精心实施,确保建设项目质量高、效益好。同时,要克服重建设、轻应用的倾向,切实把各个项目管好用好,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和国防安全效益的有机统一,使融合式发展更具活力,更有吸引力。

(作者:中央军委委员、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

来源:《求是》 2011年08月01日

责任编辑:春华

2.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篇二

关键词:军民融合,财力资源,配置

纵观人类的经济和国防建设发展史, 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早在古代, 我国的先贤们就提出了“富国强兵”的思想。富国与强军, 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基本条件, 是国家崛起的两大支柱。强军是富国的安全保障;富国是强军的物质基础。我国军民融合式发展财力资源配置的探索与实践, 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一、必须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发展, 是军民融合式发展财力资源配置的基础和保障,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 大大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否则, 融合就没有“母体”, 就会失去“依托”, 财力资源配置也将失去根基。

二、必须把提高财力资源配置效益、节约资源作为一个重要指导方针贯穿于经济和国防建设的方方面面

财力资源配置是军民融合式发展制度变迁的基线, 军民融合式发展到底如何发展取决于财力资源如何配置。贯穿军民融合式发展财力资源配置的一个基本理念, 就是要以更少、更合理的投入产出更多的产品, 做到一笔投资, 两笔或多笔收益。因此, 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式发展财力资源配置, 就要牢固树立“效益意识”, 把统筹配置财力资源、节约建设资金、提高质量效益作为重要指导方针。只有做好“融合”的文章, 统筹配置财力、节约资源、提高效益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我军的现代化建设才能真正转变为“质量效能型”建设。

三、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法律制度是约束和监督人治、克服统治者的有限理性、帮助制度变迁节约成本的有效武器。法律制度本身是最强硬的制度, 它的作用是给人们的行为和活动范围制定一个框架, 使人们的行为趋向于一致性, 避免一方利益过度要求而对别人的利益构成侵害。它能够缓解和裁决人们利益冲突, 使得相互抗衡的各方在可共同接受的成本基础上达成妥协, 尽可能满足更多人的福利和效用, 避免人为造成的制度不足和制度过剩。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对军民融合式发展最直接的作用是可以把握住作为财力资源一级独立配置主体的军工企业或地方教育机构等的财力资源配置方向, 以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帕累托改进。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早就制定出了相关法律, 如在《国防工业技术转轨、再投资和过渡法》中明确提出依法推进军民一体化。具体而言, 应在以下几方面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国防科工领域, 完善准入许可制度、保密制度、投资制度、计量、标准化制度、产品认证制度、军代表验收制度, 尽快给予民营企业参与国防建设的合法身份, 制订《国防采购法》和《国防科研生产法》;制订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实施办法》相配套的具体规范、具体标准, 如武器装备生产合同、科研合同、质量管理及监督程序;制订“利用民用高技术提升国防科技工业基础能力”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现有的军品知识产权保护法规, 允许涉及军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适当分离;修改税法, 避免参与军品生产的民营企业双重纳税等。在军事人才培养领域, 继续推进和完善国防生培养制度, 制订《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 借助国民教育优势, 通过联合科研、携手培养等方法, 尽快形成人才培养军民融合的局面。在军事保障领域, 制订《依托地方产业进行军队保障的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 从制度层面解决保障资源分散等、保障机构重叠问题, 充分开发社会潜力。

四、加强意识形态的认同

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团体关于世界的信念, 是一个团体所有成员共同具有的思想、认识、价值、信仰、道德等所组成的非正式制度安排, 反映了社会团体的价值取向和利益取向。目前, 对于军民融合式发展财力资源配置, 一些陈腐观念已经或正在严重其发展, 这要求我们要摒弃陈腐观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我们可以通过在军地多方位地组织学习、教育、宣传, 整合社会成员对军民融合式发展财力资源配置合理性的信仰。特别是在初期, 新制度所能带来的好处并不一定及时显现出来, 和旧制度比较时, 难以形成比较优势, 此时, 意识形态的作用能使人们形成一定的预期利益, 并相信新制度比旧制度优越, 从而赢得对它的支持, 起到保护新制度, 改变各级财力资源配置主体配置观念的作用。除此之外, 我们还应充分学习、吸收国外“军民一体化”、“以军带民”等进步思想, 减少改革摩擦、降低制度变迁成本, 顺利完成军民融合式发展财力资源配置机制的构建, 从而优化我国军民融合式发展财力资源配置的进程, 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宏强, 陈聪, 张洪瑞.抓住军民融合的关节点[J].中国国防报, 2008 (1) .

3.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篇三

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根本目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富国和强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大基石。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军民融合式发展,说到底,就是将富国和强军的目标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战略举措。早在2005年,时任国家军委主席胡锦涛就明确指出:“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途径、新方法,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军民融合”的战略思想,既指出了实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具体途径和方法,也是对“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升华。放眼世界,军民融合已成为发达国家实现国家安全与发展战略的成功经验,它们力求将有形藏于无形,寓军于民,围绕军民双赢,努力探索融合式发展之路。美国推进“国防部主导、民为军用、以军带民”;俄罗斯高度关注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日本长期实行“以民掩军”政策,依靠民营企业发展武器装备,大力推进兴国强军。以此推进国防建设、军队建设与经济建设良性互动,走出一条节约型国防建设道路,促进了国家经济转型,推动了经济发展。

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必由之路。自古以来,军队源于社会,生产力决定战斗力早已是社会共识。冷战结束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美、俄、英、法等大国纷纷削减军队,走精干常备军与强大后备力量相结合的精兵之路。随着世界范围内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军事变革的深入发展,战争形态发生了革命性飞跃。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战争呈现出空地海天电一体、军民一体、前后方一体的趋势。随着信息化条件下军队战斗力构成的重大变化,国家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城镇化、市场化的深入发展,军民技术通用性越来越强,结合面越来越广,使军事领域广泛利用国家经济资源、民间社会资源、其他资源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成为既不可缺少,又切实可行,并大有可为的路径。社会化资源将日益成为军队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新的推进力量。可见,把军民融合式发展定位于建设一支强大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军队这一战略目标,定位于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这一战略任务,定位于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这一战略要求,是实现军事领域全方位、大纵深融合的应有之义。

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必须统筹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军民融合”的战略思想,既指出了实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具体途径和方法,也是对“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实践的总结升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构建军民融合经济动员模式,可充分整合军地资源,实现军地资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扩大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为此,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战略物资储备、重大科技研发、通用产品生产、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增加“军事”元素,推动军民融合,实现军地共赢。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核心就是,经济动员建设与经济建设融为一体,经济动员建设真正成为国家总体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经济动员领域里实现民用效应的最大化,在经济社会领域里实现经济动员效应的最大化,从而达到一种资源产生两种效益的“兼容式发展”和“双赢式发展”。总之,就是要把军民融合纳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中,纳入到国家现代化建设战略全局之中,将国防科技发展纳入国家科技发展总体规划,制订军民两用高新技术计划,设立军民两用重大科技专项,使军民融合式发展进程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

走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可持续性。推进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就是要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良性互动。必须树立体系建设的观念,加强战略筹划和顶层设计,加强对融合式发展的科学指导。为此,要重点发展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军队人才培养领域、海洋领域、信息领域等,将国防科技和军队信息化建设纳入国家信息化建设体系,将军事人才基础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将军队后勤保障纳入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将国防动员应急能力建设纳入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在经济社会建设领域植入军事功能、在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借力经济社会资源以及推进文化建设领域的军民融合。实践证明,体制机制问题是把军民融合落到实处的关键。必须把体制建设作为核心,把机制建设作为纽带,突破军民体制机制之间存在的壁垒,在体制机制上实现融合。改革体制机制对实现科学发展具有根本性、长远性意义,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继续深化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体制编制和政策制度改革,夯实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思想根基、制度保障和监督机制,不断开创军民融合式发展新局面。

4.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项目 篇四

作的通知

各市(州)、省财政直管县经(工)信委(局)、财政局,省直有关部门,有关企业:

为加快推进全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支持重点军民融合项目建设,根据《湖南省财政厅、湖南省国防科技工业局关于印发〈湖南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湘财企〔2015〕18号,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要求,现将2016年我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范围

1.申报项目应属于《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中规定的支持范围。重点支持军民两用核能、航空、航天、舰船动力、特种装备、信息安全、特种材料、爆破器材等产业重点项目。

2.国家、省级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规划的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的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3.国家、省级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军民两用科研项目,军民两用技术深度研发及产业化专项(参照《关于发布湖南省军民两用技术深度研发及产业化重点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湘经信军品研管〔2015〕415号)),国防科技重大专项成果应用项目。

4.军民两用实训基地重点项目,军工行业人才培训项目。

5.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其它需要支持的重点项目和重要事项。

二、申报条件

1.申报单位应符合《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第八条规定的申报条件。

2.申报项目应符合《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的条件,已经办理项目核准(备案)等相关手续,项目资金落实情况较好,原则上必须是已经开工的在建项目。

3.每个项目单位原则上选择1个项目申请支持。凡当年享受过国家或省级财政其他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国家要求配套的项目除外),原则上不重复安排。

4.已申报了中央和其它省财政2016专项资金的项目单位,不得重复申报。

5.项目申请单位存在批复项目建设(研制)未达到序时进度要求情况的,或者上经审计发现存在违规使用项目资金情况的,不得申报新项目。

三、申报程序和申报数量标准

1.中央在湘企业项目由中央在湘一级单位直接向省经信委和省财政厅申报。每个企业(单位)限报1个项目。

2.省属企业项目由省直主管部门向省经信委和省财政厅申报。每个企业(单位)限报1个项目。

3.市州项目经市州经信部门、财政部门审核,上报省经信委和省财政厅。

4.财政省直管县市项目经县市经信、财政部门审核,上报省经信委和省财政厅,同时抄送当地上一级市经信委和财政局。

各企业(单位)要选择优质项目申报,我们将择优支持。

四、申报要求

1.项目申报资料提交方式:项目申报资料通过网上填报。项目单位必须通过《湖南省财政企业项目资金管理系统》(网址:http://220.168.30.70:28889/mainPage.jsp)填报并提交《湖南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申请报告》(产业类项目填报附件1,科研类项目填报附件2)。资金申请报告通过“湖南省财政企业项目资金管理系统”进行网上申报的同时,报送纸质材料2份至省经信委。

2.上报文件要求:各市州、省财政直管县、省属单位及中央在湘单位需上报专项资金申请文件、《湖南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申报项目汇总表》(附件3)、单个项目的《湖南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申请表》(资金申请报告中的第二项,须加盖经信与财政部门或省直主管部门公章)等纸质文件一式4份(分别报省经信委3份、省财政厅1份),以及《湖南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申报项目汇总表》电子版。

3.申报时间:市州、财政省直管县市、省直单位以及中央在湘一级单位向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申报截止日期12月15日,过期不予受理。

4.申报材料保密要求:请各单位按照相关规定做好保密工作。如资金申请报告含有涉密内容,请脱密处理后再网上填报,上交省经信委的纸质材料无需脱密处理。

省经信委(国防科工局)地址:长沙市迎宾路238号,邮编:410011。产业类项目联系人:夏立斌,电话:0731-84666005;科研类项目联系人:钟年节,电话:0731-84666054。

省财政厅地址:长沙市天心区城南西路1号,邮编:410015。联系人:刘天学,电话:0731-85165299。

5.展双拥文化魅力,促军民融合发展 篇五

双拥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双拥文化建设,既是贯彻落实党的文化兴军的重要精神,又是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更是有效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重要基础。走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体现了广大军民的根本利益。军民融合需要双拥文化的引领。实践表明,双拥文化做好了,广大军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有效发挥,军地优势资源充分聚合,由此产生的共生效应将会有力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当下,我们更应重视双拥文化建设,以厚重的文化底蕴促进双拥工作和军民融合又好又快发展。

立足新型农村建设,促进军农融合发展

在开展军民共建文化活动中,我们努力让先进军事文化渗透融入新农村建设中,在村级文化活动阵地中建有军事文化的“自留地”---“民兵之家”,通过悬挂英雄画像、国防宣传标语,开辟优秀读物园地,并免费发放《参考消息》、《解放军报》,使优秀军事文化进村入户、落地生根,为村民们打造崭新的国防文化中心;邀请村中老军人、老战士作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报告,举办村村之间的革命历史教育讲座活动,以村村互相交流打造新农村建设双拥文化软实力;定期放映《太行山上》、《地道战》、《挺进大别山》、《建国大业》、《建党大业》等经典红色电影,组织村民编排抗日战争军民同仇敌忾、新中国建设时期军民披荆斩棘、改革开放时期军民融合发展等不同时期的文艺节目,并在村民文化中心安排节目演出,激发村民爱国爱军热情;在村里灯箱、广告牌、墙体上印制国防教育、双拥共建标语,定期通过广播朗读优秀文章、先进事迹、双拥模范,鼓励青年踊跃参军,投入国防事业;在村办学校开设军事国防教育课堂,邀请经验丰富的退伍军人、老师教授国防军事知识,使孩子们从小树立拥军爱国的思想……将一个个红色“嵌”入新农村建设,更好地探索国防教育深化拓展的新途径、新平台,发挥出军民文化共建的政治和社会效益,在新农村建设中辐射散发国防教育的文化正能量,实现“以文兴农,以农兴军,以军促农”,促进双拥工作和新农村建设融合又好又快发展。

走上街道走入社区,营造浓厚双拥氛围

双拥工作建设需走上街道、走入社区、走进企业、走到家庭,在广场、公园、社区绿地建设双拥文化长廊、军史背景墙等,在各公交站点开设国防宣传标语,以文字的力量教育人、激励人,以图片的力量感染人、熏陶人,营造“处处是课堂、时时受教育”的环境,增强教育普及力、影响力和吸引力;建设双拥一条街,临街商户、门店、停车场等地设置双拥宣传标语标志,拓宽了双拥建设的参与范围,宣传国家的优抚政策,颂扬优抚对象的先进事迹,让优抚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传播双拥知识;重点打造“革命故事宣讲团”文化品牌,组织老八路、老英模、老党员打造“革命故事宣讲团”面向社会,义务承担起辅导青少年,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责任;借助社会力量,挖掘整理山西革命烈士故事,组织革命故事演讲比赛,举办革命英模故事展,引导广大干部群众铭记烈士的英名和壮举,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引导社区、团体开展唱爱国歌曲、看红色影视、讲革命故事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使广大军民在充分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和启迪,进一步促进形成爱国拥军、爱民奉献的良好社会风尚和文化自觉。同时,大力宣扬军地涌现出的双拥模范事迹,总结推广双拥创新工作、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形成推动双拥工作不断实现新跨越的强大动力。创作双拥文化精品,提升双拥文化内涵

文化精品是一个时代文艺发展水平的标志,代表着文化繁荣的方向。创作震撼的双拥文化力作精品,为巩固军政军民团结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品质保证,《亮剑》、《北平无战事》、《潜伏》、《长沙保卫战》等优秀剧作深深地感染着群众,这些优秀文艺作品的播出都在群众中引起爱国爱军的小浪潮;我们更需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为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军政军民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创作出融思想观念、社会风尚、行为规范、政策制度于一体的的影视、小说、散文等文化佳作,让人民群众和部队官兵在耳熟能详中砥砺精神、锤炼品质、陶冶情操;当地剧团要突出双拥艺术,培养文艺骨干,编演山西精品双拥节目,定期为驻地群众和驻军奉献艺术盛宴;同时,必须加强双拥和国防教育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双拥文化建设者和传播者的自身文化素质和能力,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参与和领导双拥工作,弘扬社会主义双拥文化,提高文化双拥水平,提升双拥文化内涵。

借“互联网+”东风,促进军民融合发展

“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我们需积极发挥我国“互联网+”优势,把握机遇,增强信心,加快推进“互联网+”双拥工作发展,建立双拥微信公众号、互联网+双拥平台、互联网+军队电子商务、互联网+双拥教育服务、互联网+军人军属医疗服务、互联网+军属健康养老等等,依靠“互联网+”强大创造力,将双拥工作与“互联网+”进行高度融合,大力发展双拥文化,促进双拥工作创新发展,军民融合发展再上一个台阶。

6.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篇六

据悉,本次论坛由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青岛市人民政府主办,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会承办,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协办,青岛西海岸新区科技局具体组织。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创新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为目标,是资源整合型高层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在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优势显著。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会长石军,科技部原党组成员、科技日报原社长张景安,中国开发性金融促进会执行副会长、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李吉平,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执行副会长、秘书长王建华,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刘延宁,青岛市委常委、总工会主席邓云锋,市政府副秘书长张新竹等出席活动。开幕式上,邓云锋、王建华先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石军发表了主题讲话;张景安、李吉平、刘延宁分别围绕创新经济、军民融合等主题进行了主旨演讲;与会联盟代表进行了讨论交流。

石军说,本次高峰论坛是日前在济南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的第二个阶段。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办论坛,旨在突出战略合作、突出促进会的平台作用,140多个战略联盟将发挥专家智库、桥梁纽带、合作互助作用,与青岛、西海岸的企业强强联合,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张景安阐述了其在“军民融合”领域的观点:自主创新、人才聚集是我国几十年来国防科技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关键。当代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需要从未来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统筹推动和定位、优化整个创新格局,在军民两用、军民共建方面建立新的体制机制。

李吉平就“金融如何支持经济创新和军民融合”进行了阐述:面对新的金融环境,要转变观念、转变机制,着重培育军工创新项目、培育市场,建立科学的经济指标体系。金融与“产学研”深度融合,更加有利于对产学研领域的企业提供具体支持。

刘延宁围绕“中国二次升华发展”主题发表了演讲。她认为,21世纪前期,谁能率先启动产业创新革命,谁就将领跑世界,启动以能源为主导的跨越式、跨产业的新技术革命和新产业革命。“十三五”军民融合的发展目标是:军民融合发展的组织管理、工作运行、政策制度“三大体系”基本健全;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三维格局”基本形成。

活动期间,青岛市政府与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以此次论坛和签约为新的起点,深化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推进项目对接,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论坛还为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区揭牌,新区成为今年唯一一个获此奖项的国家级新区。示范区将发挥新区产业优势和促进会资源优势,推动更多“蓝高新”重点项目落户新区,支持新区企业做大做强,走向全球。

7.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篇七

关键词:军民融合,武器装备,科研生产

0引言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具体到武器装备的科研与生产领域,就是要加快优秀民营企业进入装备科研生产领域的步伐,保证其生产的质量、提升其产品效益,实现军民融合模式下的可持续发展。完成这项使命将涉及众多领域的创新与改进,本文将集中分析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科学精简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领域的审查程序,让具有技术、资金等优势的优秀企业能及时“参军”

我国军品准入管理一直采用“四证认证”模式,该模式确实在规范军品生产程序、保证军品科研与生产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1]。但“四证认证”工作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构分头负责,审查项目与资料难免有一定的重叠,尤其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与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认证在内容上有不少比例的重复。若能够探索出一条合并重复内容、简化非关键审查程序的军品科研生产管理实施路径,则能够有效提升审批效率,缩短优秀民营企业跨入军品之门的时间与维护成本,调动起民营企业入军报国的积极性。推动上述工作的实现很难一蹴而就,首先可考虑成立联合审查工作组,资格审查专家与生产许可认证专家同步组织召开审查会议;随后通过在联合审查工作过程中决策机关与审查专家的不断沟通、迭代,逐步使得评审标准融二为一,同步得出资格审查与生产许可认证的结论;最后在评审标准逐步统一的基础上实现资格审查与生产许可认证的结合。

2加强军方对于军民融合式装备科研与生产过程的管控,引导民企掌握军品生产的特点,取优补短,在确保质量过硬的同时实现生产高效

军事装备监督人员对军民融合式装备科研与生产过程进行监督,是保证国防科技工业满足装备需求的重要手段。随着更多优秀地方企业加入军品的科研生产行列,军事装备监督人员需要加强对军品质量生成的管控。这里的加强管控并不单指增加监督的强度或范围,而是要分析清楚地方民企与军工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使用等方面侧重点的不同,发挥民企在信息、资金等发面的强项,使其学习跟进军品在“六性”方面的特殊要求,实现军品生产的效益突破。

1民企有追求利润的内在属性,其在科研与生产策划过程中会倾向于使产品周期短且利润率高[2];而军品是服务于国家与军队,以满足作战性能需要为首要考虑因素,尤其是含高新科技的大型军事装备,往往具有研发周期较长,前期成本投入较高且带有一定竞标风险的特点。因此,军事装备监督人员需要参与、管控民企对于军品科研与生产策划的全过程,让参与军品生产的民企在工作的初始阶段就融入长线投资、基础研发、成套研制并注重持续提升产品性能的理念,让利润依托于产品规模、效益与性能优势上。

2民企注重追求产品在日常使用条件下的实用性,通常只考虑常温或常规湿度下产品性能的稳定。而军品则需要满足作战人员在多变甚至极端外部环境下的使用需要,其战时可靠性要求很高。以船用空压机设备为例,民用空压机只需满足提供稳定气源和平稳工作即可;而船用空压机除了要满足长时间持续无故障运行的要求之外,还必须考虑设备在舰船上面临的不确定航行工作环境,例如大风浪引起的摇摆、高温、高湿度、高盐度与霉菌影响、不规则振动等。这些外部影响会对空压机的正常运转带来冲击,所以此类空压机产品在设计初始阶段就要考虑其在复杂环境下的可靠性,而军事装备监督人员需要督促民企加强产品可靠性设计上的投入,明确产品使用环境的输入以及制定科学的产品可靠性试验验证项目。

3民企往往注重追求产品的外观与易操作性,以吸引用户购买与方便其使用为目的进行设计生产,而军品则需要满足作战环境下的安全性与维修性。历史数据表明,大量的装备训练与作战事故是由于人为失误引起,而这里的失误包含人的决策失误与操作失误。因此,民企在参与军品设计时,可一定程度上削减产品外观、易操作性与宣传方面的资源投入,将其转移至对产品容错性与冗余性设计方面的研究开发。

3推进军民融合式装备科技人才培养路径

高技术武器装备若想发挥战斗力,科技人才是关键。为了满足高新装备对人才的需求,需要改进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在借鉴外军优秀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有效结合地方院校与企业优势,创新我军装备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为了有计划并持续培养装备技术人才后备力量,可以由军队教学人员组织编写知识内容与素材,由地方各级院校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国防科技知识的学习,培养和塑造一批愿意为了装备技术发展而努力学习国防相关基础知识的人才苗子,并从中选拔出品学兼优者进入装备技术领域。这样做能够显著提高未来转入这个领域工作人员的国防观念与装备技术学习起点,使得装备技术人才队伍具备了先天基础较好、整体素质较高的特点,可有效弥补我军现有国防生培养模式存在的后备人才不足的问题。美军就曾针对培养国防科技人才制定了“工程与科学教育计划”[4],计划包括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研究生各阶段的教学、科研和实习安排。同时,成立专项装备技术院校,细分技术专业,统筹地方院校、企业、科研机构等资源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地方技术院校在师资、技术、信息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从这些院校征招毕业生可以节省基础学科的培养费用。因此,军队院校应逐步拿掉在基础学科教育上的资源投入,将基础教育培训工作全部交由地方院校完成,将省下的资源与经费用于建立装备专业技术院校。这一点美军也有先例,为了培养装备项目管理与采购方面的人才,美军国防部就先后成立了国防系统管理学院与国防采办大学。我军也可以成立类似的装备技术或管理类大学,并且在大学里细分专业,设置专业交流、交叉培养的制度。例如,从事项目管理人员必须至少完成相关三个专业的学习课程与考核。采用这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地积累和培养装备技术复合型人才。

推动军民融合式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深度发展,就是以过去装备生产军民结合的成功经验为基础,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将装备科研生产工作融入到国家经济、工业发展体系之中,使两者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实现资源最佳配置,最终达到国防建设效益最大化。因此,融合之路是一个需要不断提升与创新的过程,除了本文涉及到的几点可改进方面以外,完善法治保障、创新机制以及军品市场竞争机制,也是实现军民融合式装备科研生产走向全面深层的重要因素,需持续加强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于川信.军民融合式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

[2]汪永太.企业经营与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3]梁春华.美国提高第4代机发动机保障性的措施[J].航空发动,2014,40(2):85-86.

8.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篇八

关键词: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我们必须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方向,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站在国家安危和发展的战略全局,对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军队建设与地方建设统筹兼顾、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重要选择,是解决我军现代化建设突出矛盾的重要途径。

人民军队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命任务的拓展深化对构建军民融合式发展人才培养体系提出更新更高要求。个人认为,基于全面发展深度精度广度的军民融合,构建精干合理高效的人才培养体系,应重视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构建军民融合式发展人才培养体系的系统框架

军民融合式发展人才培养体系必须要有兼顾专业性和科学性的系统框架,要涵盖军事人才的各个门类,覆盖军队工作的重要岗位,囊括战争准备的难点盲点。它是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和基本依据,能够长期指导军民融合式发展人才培养工作。

1.依托国民教育大力培育军队建设人才

充分发挥国民教育资源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作用。进一步加大依托国民教育培养人才力度。做到能利用国民教育资源的就不“铺摊子”,能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就不“另起炉灶”,充分发挥国民教育资源优势,尽可能将军民通用人才培养全部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进一步提高现行培养模式的质量效益。重视优化改善国防生培养模式,继续依托地方重点院校开展“强军计划”和“工程硕士”等多种人才培养形式,重点提高部队有发展潜力干部的信息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研究拓展依托地方院校设置与国防和军队建设相关的短期培训和新型武器装备重难点培训等培训班次。将军地相关人员有计划、分批次地纳入培养对象,借助地方教育资源,由军地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联合授课、共同辅导、集体答疑。

2.依托民间资源大力培育岗位需求人才

充分发挥民间资源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作用。近年来我国民间教育发展迅速、资源丰富,职业院校的专业门类全、种类多、范围广,且大多数与军事专业相关岗位的人才需求有相同或相通之处,具有极强的军民融合人才培养的容纳力和培育力。目前我军多数技术岗位的专业士官在入伍前大都经过职业技术院校的教育培训,取得了相应国家认可的资历证书,这对其担任并胜任本职工作作用重大。近年入伍的新战士经过职业院校培训并取得技术证书者也能较多选择套取士官,并胜任相关岗位工作。要进一步依托民间资源大力培育岗位需求人才,应将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军队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士官队伍成长的重要源头,制定相应的依托职业院校融合式培养军队人才的方案计划。

3.依托多方力量大力培育装备技术人才

充分发挥多方力量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必要补充作用。近十年来,我军武器装备建设发展步入快车道,各型信息化武器装备陆续列装。新型武器装备的高科技含量、高系统集成对官兵特别是各级装备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注重依托科研院所等多方力量为部队联合培养装备技术人才。要进一步适应高新武器装备列装进程加快的具体实际,兼顾各类型部队装备技术人才需求的急缓差异,有计划地通过涵盖高等院校授课、贯穿科研机构研发、密切生产厂家实习、跟踪部队运用实践等多个阶段构成完整闭合回路的培训实施过程,最大限度地提高装备技术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

二、制定军民融合式发展人才培养体系的制度规范

制度即规程,是指在一个社会组织或团体中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并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构建军民融合式发展人才培养体系必须要有系统配套的制度机制作为基本保证,要发挥制度机制在人才培养中的规范、修正和监督作用。制度机制是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要扎实建好用好。

1.制定面向社会市场和国民教育的引进培养制度

制定面向社会人才市场和国民教育的引进培养制度,要进一步直面开放丰富的社会人才市场,大胆引进吸收涉军领域的顶尖人才。要进一步统筹运用国民教育优势资源进行人才培养,依据部队需要、战场需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要坚持走一条投入成本少、质量效益高、实施见效快的人才引进方法路子,科学总结、认真归纳形成人才引进培养制度,用以指导规范人才引进培养工作。

2.制定贯穿培养过程和使用全程的领导管理制度

人才不是天生的,人才是后天个人主观努力和外部客观培养的结果。培养人才不能大而化之、放任自流,不能过分依赖培养目标的自觉能动性,要建立贯穿人才培养过程和使用全程的领导管理制度,做到有人监督、有人管理、有规可循、有责可问,切实将引进吸收的地方人才纳入部队管理的职责范畴。要适时成立国家、军队、地方三个层次的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领导管理机构,由其牵头带动人才培养和使用过程中领导管理制度的制定颁发和监督落实。

3.制定依据个人能力和履职表现的奖励惩罚制度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人才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使吸收引进的人才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更积极主动地发挥个人才智,必须制定严格依据其个人能力和履职表现的奖励惩治制度。“一碗水端平”和“大锅饭”事实上是最大的不公平,是对真才实学的侮辱和对人才的不尊重。奖励惩罚制度就是严格依据人才在具体工作中表现出的个人能力的高低和一段时间内履职表现的优劣引入的鼓励鞭策手段。用此对不同人才区别对待,个人能力强者进行提拔和赋予更重要的岗位,弱者进行降职和调整岗位。履职表现优良者给予提拔和物质精神奖励,拙劣者进行批评教育乃至处理清退。

三、形成军民融合式发展人才培养体系的更新模式

军民融合式发展人才培养体系是为更好地向部队培养输送胜任各类军事岗位人才而构建形成的,必须紧随各方面条件改变、内外部环境变化而进行实时动态地发展更新。必须进行顺应战争发展趋势和符合战场特点规律的主动更新,用“以变应变、以变促进”的思想发展地看待人才培养体系,在发展变化中不断更新完善培养体系。在长期不断地更新完善中将此种经验总结归纳为固化的更新模式,用以指导现行人才培养体系进行长效化地完善更新。

1.结合信息化战争需求发展变化进行更新

现代条件下的信息化战争发展变化日新月异,高新技术武器装备持续投入战争,战争形态样式急剧变化。操作使用武器装备、直接参与作战的各类军事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要针对现行人才培养体系的空白短缺准确分析制定新增技术军事人才需求情况,评估量化后及时进行增加补充。要针对现行人才培养体系的缺点不足找准改正方法和应对策略,在讨论试行后及时进行修正完善,确保人才培养紧随战争需求动态更新。

2.结合人民军队使命任务拓展深化进行更新

新世纪新阶段我军担负的使命任务发生了拓展深化,“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和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对军事人才也提出了新的需求。个别“热门”专业人才需求量增大,部分“冷门”专业人才需求新增、军用两用人才作用日益突出。要在充分调查研究我军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和执行处突维稳、抗震救灾、抗洪抢险等非战争军事行动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准确分析制定各类急需紧缺的人才需求的培养方案,实时动态地对现行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更新完善。

3.结合国防和军队改革稳步推进进行更新

十八大报告国防与军队建设部分提出:紧跟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的潮流,积极稳妥进行国防和军队改革,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实现“到二〇二〇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军队总体建设目标的重要环节。国防和军队改革牵扯影响面广、利益攸关方多,必须稳步推进。“改需大刀阔斧改,革需追本溯源革”,改革必然涉及编制体制、人员结构,因此必须结合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实际情况更新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注意及时剔除淘汰改革中摒弃的部分、巩固保持改革中坚持的部分、设立增加改革中创新的部分,保持人才培养紧跟国防和军队改革步调,为改革奠定人才基础。

军民融合式发展人才培养体系,是由顶层设计、法律法规、体制机制、培养模式等一系列人才培养环节所构成的军队和社会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培养人才的体系。它是既复杂又具体的、包括多方面内容的系统体系,需要在实践检验中不断发展完善,需要结合诸因素变化而发展变化。系统框架、制度规范、更新模式虽只是人才培养体系的具体内容,但其对整个系统意义重大,因此应重视并做好这三个方面工作。

作者简介:

9.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篇九

一、全世界军民融合产业现状的概述 ①世界各国的国防科技体系 ②各国军民融合国防创新机制

③各国对于军民融合提供的基础条件建设 军民融合的发展历史

二、世界各国现阶段军民融合的深入分析 ①美国

美国的政策、美国的管理、美国的技术、美国的资金支持、采办、②日本

③俄罗斯

④欧洲各国

三、对于我国军民融合产业的深度启发

①我国最早期、远期、近期的军民融合状况(解放战争时期或者抗日战争时期)

②我国现阶段军民融合的发展势头

③我国军民融合的瓶颈和前景。带大家看看我国的军民融合发展史。

森克虏伯与中国有着悠久的合作历史。早在19世纪中叶,中国便已大量购买了蒂森克虏伯的军工和民用产品。蒂森克虏伯在中国已成立了不锈钢、塑料、机械、电梯等方面的合资或独资企业。

德国国防部系统不设兵工厂,也基本不设兵器科研机构,兵器科研与生产任务均由民间企业和一部分民间科研机构承担。一般从事兵器研制与生产工作的民间企业也都从事民品生产。德国的做法是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典型。这样有利于军工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相互转换与促进,也有利于开展广泛的协作。同时,军内不设兵工厂可使国防部摆脱管理兵工厂的繁重任务,减轻国防部装备部门的负担。

斯奈克玛公司,全称法国国营飞机发动机研究制造公司,是一个国际航空航天集团,世界500强之一,主要为军民用飞机、直升机、导弹、卫星和运载火箭提供广泛的航空发动机。公司有两大子公司,主要从事发动机、飞机机械设备制造、零部件生产以及发动机维修活动。公司业务按推进和设备两个核心业务领域管理:前者包括民用、军用、火箭发动机以及相关业务,后者涉及起落架、刹车系统、动力传输系统等业务。

运载火箭推进系统是斯奈克玛公司的主营业务之一。20世纪60年代,斯奈克玛公司就开始采用低温推进技术,当时是用在“钻石号”和“欧洲3号”运载火箭项目上。后来,该公司又设计和研制了“阿里安”1~4火箭系列所用的HM7低温发动机。随着“阿里安”5计划的实施,斯奈克玛公司又研制了“火神”发动机。21世纪以后,又研制出一种可重新点火的新型低温发动机“芬奇”。斯奈克玛公司不仅可提供成套航天器推进系统,也可提供近地轨道和低地轨道的各类航天器(包括小卫星、载人和不载人航天器)所需的推进器和其它器件。斯奈克玛公司在生产与航天推进相关的设备和器件方面也具有很强的综合实力,包括涡轮机械、阀门、复合材料喷管等

马特拉公司是法国著名的军工企业。该公司成立于1945年,最初只制造导弹,现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众多分支的工业集团。主要涉及军事工业、宇航工业、交通运输、电子元件、电信、控制与自动化、信息处理、汽车电器、汽车、钟表等。1990年,由马特拉公司和马可尼公司合并。1996年5月,英国宇航公司和马特拉公司的导弹业务部分合并,形成了欧洲最大的制导武器公司——马特拉BAe动力公司,主要生产各种导弹。

同时沃尔沃公司也为瑞士生产的著名鹰狮战机的发动机提供商,土星发动机、米高扬、苏霍伊、俄罗斯在航电方面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甚至战斗机雷达在90年代还在使用巨大的晶体管、据说功率能把几百米外的一只兔子烤熟,地勤人员维护起来都小心翼翼。

苏联解体后,受国内经济萧条的影响,俄罗斯的军工综合体纷纷陷人困境。近年来、尤其是在普京上台执政后,俄罗斯军工综合体逐渐走向复兴。最近,“仪器”联邦科学生产中心、“礼炮”莫斯科机械制造企业、红宝石中央设计局和苏霍伊飞机军事工业集团等四家军工企业获得了独立的对外出口权。这将对俄罗斯军火贸易和军工技术合作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陷入困顿

俄军工综合体走向衰落是从苏联解体前开始的。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极力推行“改革与新思想”,幼稚地宣扬“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向世人做出和平解决地区冲突的姿态,苏联大量地削减武器生产和出口,军转民也出现了偏差和过激行为。军工综合体则深受其害。自从1986年起,苏联主动减少向亚非拉地区传统军贸市场出口武器装备,军火出口额持续走低。

苏联解体后,最初,俄罗斯领导人也天真地认为,俄美关系可以在一夜之间化敌为友。因此,军工综合体失去了往日的重要性。同时,作为“休克疗法”的一部分,俄大量压缩军工生产,实行“雪崩式”的军转民。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对俄罗斯施压,逼迫其以减少武器出口为条件来换取外来的经济援助。

由于国内政策和国际压力的双重作用,俄罗斯军工企业陷人困境:1991年至1998年,俄民用工业部门的生产下降了55%,而同期军工综合体的产量下降了8O%。

转轨冲击

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开始了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这给俄军工综合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第一,从需求方面来说,苏联的解体、冷战的结束、两个超级大国军备竞赛的终结,这些导致了俄罗斯国内军工产品的需求锐减,各军兵种都压缩了军品采购。而且,转轨中的俄罗斯经济困难,1998年又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浩劫,政府的国防拨款一减再减。1988年至1989年,前苏联的国防开支占GDP的16%。到1999年,俄罗斯这个比例下降到了4%。不仅如此,国防采购大量以代金券的形式支付,政府对军工企业负债累累,加剧了其生存的难度。

第二,在前苏联时代,军工综合体生产空调、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由于当时苏联“扬军抑民”型经济的影响,这些产品供不应求,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选择余地有限。这种局面随着苏联的解体而得到改观。俄罗斯奉行经济自由化的政策,进口限制放松,大量生活日用品从国外舶来,消费者可以货比三家。在与进口产品的竞争中,俄罗斯军工综合体所产民品的质量和价格方面没有优势,不得不压缩生产。

第三,在前苏联军转民的过程中,一些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军工综合体转向生产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产品。比如,有些生产战斗机的军工企业转而生产三轮车、锅盖等,结果荒废了主业。苏联解体后,军工综合体不得不削减这部分产品的生产。

第四,在前苏联,军工综合体可以按照国家指令性计划从其他企业获得大量的特殊钢、有色金属、合成纤维等优质军工原材料。引人市场机制后,军工综合 体与军工配套企业同为平等的市场竞争主体。有时,在利润的驱动下,这些军工配套企业更倾向于将自己的优势产品用于出口,以换取高额收人。

第五,从人力资源方面看,苏联解体后,大批军工技术人才流失,有的甚至为伊朗等国家的军工企业效力。此外,由于部门之间的工资差异,成千上万的专业技术人员流向民用产品生产部门。1991年至1996年,军工企业工人的平均工资是其他工业企业工人平均工资的60%一65%。从1990年到1997年,俄罗斯军工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减少了40%。

走向复兴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的军工综合体在困境中苦苦挣扎,并生存了下来。许多军工企业的经理都是原苏共的高官,与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新政府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使它们能够借经济自由化之机,建立直接的对外联系,开发、生产并出口武器装备。然后,再用出口的收人购进消费品。所以,尽管俄罗斯的军品产量下降,出口额却从1992年的23亿美元增加到了1997年的30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式使俄军工综合体基本上保住了军工生产能力。

俄罗斯军工综合体的复兴是有一定基础的:首先,前苏联的军工生产体系庞大、技术先进、基础雄厚。“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俄罗斯军工综合体的复兴起点高,并非从零开始。其次,在俄罗斯,遭到缩减的军工生产并非技术先进的军 品,具有竞争优势的高、精、尖武器的研制、开发和生产基本没有受到严重的影响。根据俄罗斯经济学家的统计,1990年至1997年,虽然军工综合体的总产量下降了大约80%,但高技术产品的产量只下降了50%。第三,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俄政府对军工企业研究与开发的拨款急剧下降。其他国家想方设法利用俄罗斯的军工技术人员为自己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美国从1992年至1996年间向莫斯科国际科学技术中心捐款2500万美元,为美国开发民用技术和军民

两用技术。印度也积极寻求与俄罗斯专家的合作以满足自身的需要。这恰好 为俄罗斯保存了难得的军事科研力量。

俄罗斯的军工综合体出现复兴的征兆是从1998年开始。1997年3月17日,叶利钦签发了《关于完善俄联邦权力机关的机构》的总统令,将军工综合体的管辖权归属于俄罗斯联邦经济部。这标志着军工企业开始走向市场化、私有化。到1998年,已有45%的军工综合体归私人所有。与此相应,私有化带来的决策权的分散化使俄罗斯的出口数额大大提高。但是,军品不是普通的商品,有着丰富的政治内涵。俄罗斯国家仍然在军工生产和出口方面实行一定程度的控制。

卢布的贬值是导致俄罗斯军工综合体复兴的另外一个因素。随着 卢布的贬值,俄军工产品价格变得更加低廉。这增强了军工综合体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同时,卢布的贬值也意味着进口商品价格的相对提高。俄罗斯对于国内生产的产品、包括耐用消费品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为军工企业的民品打开了销路。1999年,俄罗斯军工企业的民品产量比前一年增加了29%。还有,车臣地区的动荡局势也增加了俄军对于武器装备的需求,使军工企业的日子好过一些。

普京当选俄罗斯总统以来,把俄军工综合体的振兴当作重振大国雄风的一张“王牌”。这为军工综合体的复兴带来了根本性的转机。他多次视察军工企业,并发表了有关军事工业改革的一系列讲话。2001年10月30日,普京在俄安全委员会会议上说:“俄罗斯的军工综合体太陈旧了,不能适应现代军事、政治任务的要求。”为了扶植军工综合体,俄政府进一步放慢军转民的步伐,不断增加军费开支。此外,俄罗斯军工综合体的改革方向得到调整,所有军工企业都朝着国有控股公司的方向迈进。比如航空工业,俄罗斯成立了17个集团公司,国家持有51%的股份。虽然俄罗斯的许多工业企业都不景气,但赢利的军工企业却占

总数2/3。不仅如此,随着经济效益的提高,各种金融机构对军工综合体的投人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军工生产已经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普京强调要做大军火生意,将军工出口作为获取硬通货的手段。1992年,俄对外军贸总额为13亿美元,名列世界第四,达到历史最低点。2001年上升到44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苏霍伊公司称,2001年是该公司自苏联解体以来经济效益最为乐观的一年,共创收入17亿美元。所以,普京在2001年12月颇有感慨地说:“只是到最近俄罗斯才重新抓住了军工技术合作领域里的机会。”2002年10月,俄罗斯4家军工企业获得独立的对外经营权,这有利于加快军火 交易的进程,及时了解并满足军事技术合作伙伴的需求。

近年来,俄罗斯军工综合体积极参加在新德里、科伦坡和柏林等地举办的武器装备交易会和航空展览会,利用各种机会推销自己的产品。此外,它们还探索出了一些新的贸易和营销方式。在俄政府的促动下,国防产品出口公司与石油公司达成协议,利用石油公司覆盖全球的组织和管理网络销售武器装备。其他国家如果购买俄罗斯的武器装备,可以受到石油价格减让的优惠待遇。

如火如茶的军火贸易使俄军工综合体获得了大量的资金,开发出了许多先进、尖端的武器。2001年8月23日,塔斯社报道说,俄罗斯开始生产一种新型的超音速巡航导弹X一22M,其射程为400公里,时速3600公里,据说世界上还没有可以拦截这种导弹的武器。2001年9月10日,俄罗斯国防部一位发言人宣称,俄成功地开发出一种超音速反坦克导弹,能够穿透1000毫米的装甲。同日,还有消息说,俄罗斯开始生产KAB一500Kr灵巧炸弹,并将从2009年起开始大批量生产第五代战斗机。

2001年7月,普京表示:“俄罗斯海军将出现于世界的四大洋。”可以预见,俄罗斯军工综合体走向复兴的趋势不会出现逆转。

红宝石中央船舶工程设计局是苏联 / 俄罗斯的潜艇研究设计机构,为苏联 / 俄罗斯研制设计了 4 代 20 多种型号的潜艇。苏联 / 俄罗斯的大部分弹道导弹潜艇、巡航导弹潜艇和攻击潜艇都是由红宝石中央船舶工程设计局设计的,世界上下潜最深的支克级攻击型核潜艇、世界最大的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世界作战能力最强的奥斯卡级巡航导弹核潜艇和世界上最安静的基洛级常规潜艇。近年最新研制的北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和攻击型核潜艇反映了当今世界的先进技术水平。该局设计的常规动力潜艇出口到世界 14 个国家的海军。除军品设计任务外,该设计局从事一些非军品设计任务,如高速火车、非军用潜艇和旅游潜艇等。目前承担的与军事有关的设计任务约占全部业务量的 40%。

但是,其间也会遇到一些困难,主要是军队采购和装备维护资金的短缺。就拿海军来说,为了实现普京的理想,俄罗斯必须要在未来的10到15年里装备300至320艘现代化的各种舰只,其中潜艇95艘、大型水面舰艇95至100艘。而这在目前俄罗斯的经济形势下还是勉为其难的。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是俄罗斯的当务之急。

世界军工企业100强排名前列的大企业,基本上都能军能民、跨行业的集团,如排名第一的洛·马公司的业务覆盖飞机、航天、卫星、电子、计算机、通信等航空航天电子行业,都是军民两用的技术。

10.军民融合现行政策 篇十

总装备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

业领域的实施意见》

政策要点:

一、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的原则和领域:主要包括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国防科技工业投资建设、军工企业改组改制、军民两用技术开发。

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允许民营企业按照有关规定参与

1)推行竞争性装备采购,修订许可目录,许可证制度和资格审查制度相互协调,缩短审查认证周期。

2)民营企业可以通过与军工企业合作承担研究也可以独立承担武器研究,也可以独立承担武器装备科研任务。符合条件的项目可以使用公开招标等方式鼓励民营企业参与竞争。

国防科技投资建设领域:鼓励民间资本进入 1)符合指导目录的,均不限制投资比例

2)完全由民间资本投资的,上报备案申请表,政府和民间共同出资的,按照《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暂行规定》执行。

军工企业的改组改制:引导和支持民间资本有序参与

1)允许民间资本根据相关规定,参与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

2)军工企业改制改组引入民间资本涉及武器装备及其科研生产能力的,需征求国防科工局、总装备部的意见,军民两用技术开发:鼓励民间资本参与

1)对于政府组织的军工技术转民和军民两用技术开发科研项目,需向国防科工局提出申请。

2014年4月3日 工信部组织制定并印发了《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式意见》

提出到2020年,形成较为健全的军民融合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军工与民口资源的互动共享基本实现,先进军用技术在民用领域的转化和应用比例大幅提高,社会资本进入军工领域取得新进展,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提升。同时,针对当前存在的融合机制不尽完善、融合方式不够丰富、融合范围尚需拓展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指导意见》突出了建立军工和民用一体化国家工业基础这一重要抓手,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军工开放式发展这一工作重点,强调了军民资源共享、有机互动、有效转化这一迫切需要,明确了大力发展军民结合产业这一有效支撑。

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若干意见

2010年11月

发展目标:建立起分工协作、有机衔接、运转高效的军民结合部际协调机制,用三至五年的时间,基本实现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工业的互通、互动、互补;基本实现从事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各类企事业单位在财政投入、税收政策、市场准入、军工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公平化,军品市场退出制度健全完善,军民资源开放共享;培育合格的市场竞争主体,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基本完成,军工科研院所改革取得积极进展;装备竞争性采购、集中采购、一体化采购工作稳步推进;军民结合产业快速发展,武器装备发展的产业基础明显增强。

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经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2005年

一、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

允许外资进入的行业和领域,也允许国内非公有资本进入,并放宽股权比例限制等方面的条件。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对非公有制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实行同等待遇。

二、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

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在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行业和领域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六)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允许非公有制企业按有关规定参与军工科研生产任务的竞争以及军工企业的改组改制。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军民两用高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

(七)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并购和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改组改制改造。非公有制企业并购国有企业,参与其分离办社会职能和辅业改制,在资产处置、债务处理、职工安置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参照执行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应政策。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并购集体企业,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相应政策。

国防科工委 发展改革委 国资委关于推进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革的指导意见 2007年

三、分类推进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

(七)军工企业关系国家安全,必须严格界定股份制改造的范围和程度,科学区分企业类型,统筹规划,选择试点,精心组织,分步实施。

(八)对从事战略武器装备生产、关系国家战略安全和涉及国家核心机密的少数核心重点保军企业,应继续保持国有独资,在禁止其核心保军资产和技术进入股份制企业的前提下,允许对其通用设备设施和辅业资产进行重组改制。

(九)对从事关键武器装备总体设计、总装集成以及关键分系统、特殊配套件生产的重点保军企业在保持国家绝对控股的前提下可以实施股份制改造。鼓励境内资本(指内资资本)参与企业股份制改造,允许企业在行业内部或跨行业实施以市场为主导的重组、联合或者兼并,允许企业非核心资产在改制过程中租赁、转让或拍卖。

(十)除上述两类企业外,对从事重要武器装备生产的其他重点保军企业,根据承制武器装备的重要程度,可实行国有绝对控股、相对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的股份制改造,鼓励引入境内资本和有条件地允许外资参与企业股份制改造,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

(十一)鼓励和支持以民为主,从事军民两用产品、一般武器装备及配套产品生产的军工企业引入各类社会资本实施股份制改造,具备条件的军工企业可以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融资。

(十二)国有独资的军工企业要按照《公司法》的要求,逐步建立董事会制度,规范公司的组织和行为。鼓励

十八大报告

11.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篇十一

关键词: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

一、美国军民一体化发展模式

冷战期间,美国不断强化国防力量,推行“先军后民、以军带民”的政策和军民分离的采办制度,逐渐形成了军工和民用两个相对独立的市场。冷战结束后,失去军备竞赛的军工市场迅速萎缩,军工产业产能过剩明显,军工生产领域矛盾凸现,改革势在必行。挑战与机遇并存,发现问题的美国人及时调整了发展战略,积极推行“以军带民、以民促军”的军民一体化模式,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军方、军工部门和军工企业几番调整改革,政府和企业不断深化合作,基本实现了军民两用技术和资源的双向转移,形成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有机结合的良好局面。

美国军民一体化发展模式的产生和发展有特殊的历史原因和背景,其改革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制定军民两用技术战略计划

美国在国家决策和宏观调控层主要是通过颁布法律和制定相应发展战略来确定军民融合的实施措施,如技术再投资计划、两用科学技术计划和小型企业技术创新计划等,同时跨部门成立相应的机构,并赋予相应的权利,如“技术转移办公室”、“国防技术转轨委员会”,确保改革计划顺利推进实施。美国大型军工企业顺势而为,迅速转型,采取军民兼营的发展模式,将军用品和民用品相融合,充分发挥军用品的技术优势,开发出符合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民用产品,既保留了军工企业自有的核心技术,也激发了企业自身创新热情,还有利于分散风险,实现了效益互补。

(二)弱化军用技术标准、优化国防采办制度

冷战期间,严格的军用产品技术标准和装备的实验制造标准,为美国争夺世界霸权提供了有力保障,但给民用企业进入军工领域制造了人工屏障。1994年,美国国防部对3.1万个军用规范和标准进行了调整,直接降低了民用企业参与军工生产的门槛。随着越来越多的民用产品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有的甚至早已超过军用水平,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采购精简化法案》,该法案对部分采购合同放松了管制,简化了军用产品合同的签订程序,允许国防部和其他政府机构相对自由的选择和购买商业技术、产品和服务。

(三)搭建军工企业融资平台

与我国军工企业主要依赖政府单一投资不同,美国十分重视多样化投资,商业资本市场已经成为美国大型军工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一些大型的军工企业掌握着关系国防安全的核心技术和军事机密,它们不但从政府的军费开支中获取技术、装备研发费用,而且能够像普通企业一样依靠资本市场融资,从而为军民两用技术的研发和企业创新发展提供雄厚的经济资本。美国军工企业正是通过拓展融资渠道和资本运作等方式实现了快速重组和转型发展,从而实现了国防工业的集中化和规模化。同时也让普通投资者分享了美国军工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收益,从而分散了军工企业的资金风险,减少了国防开支。

二、启示

(一)制定宏观政策

从美国军民一体化模式的发展进程看,国家决策机构、国防管理部门、各级政府和大型军工企业之间相互协调,制定和完善了相关的法律条款和政策措施,从而引导推动国防工业军民融合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而我国军工企业受到体制和纪律的约束,难以打破自我封闭的格局,因此亟需国家宏观层面出台相应的法律政策,推动军工企业改制,促进军民融合的发展和实施。如适当修改放宽保护军用产品知识产权的相关政策,允许部分军用产品知识产权的使用权和所有权相分离;出台相关法律制度,给予地方企业参与军用产品科研和生产的合法身份;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支持推动军民项目相互转化等。只有在政策支持、完善制度和相关部门的协同推动下,军民融合才能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二)发展两用技术

美国十分重视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和相互间转化,拒不完全统计,美国85%的核心军事技术来源于民用技术,80%以上的民用关键技术可直接用于军事目的。因此,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加快军民技术的相互转化是促进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是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军工科研院所与高校、企业的有机结合,激发他们联合研发军民两用高新技术的创新活力。二是重视成果转化,形成有利于军民两用高技术转化的网络系统,发挥军民两用的技术优势,把技术成果转化为高科技产品投放市场。

(三)拓宽融资渠道

目前,我国国防工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防财政拨款和政策性贷款,资金量有限,且来源渠道单一。这也是制约军工企业发展、推动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促进军民融合发展的瓶颈。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可以有效解决资金供需不足的矛盾。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可以通过股份制改革、发行企业债券、上市、引进外资等方式进行融资,进而发展军民融合产业,最终实现国防产业集约化、规模化、通用化的跨越式发展。

上一篇:台球协会合作协议下一篇:幼儿打击乐开场白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