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废水处理技术及应用

2024-07-19

水产养殖废水处理技术及应用(14篇)

1.水产养殖废水处理技术及应用 篇一

禽畜养殖废水的处理技术

摘要:畜禽废水产量大,污染负荷高,如果不加以处理,任意排放,势必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文章在概述畜禽废水呈现的基本特点的前提下,分析了畜禽废水的处理方法,包括厌氧处理法、好氧处理法和两种方法的`混合处理技术.指出畜禽废水的处理方法应充分结合各类方法的特点和畜禽废水的特点使用.Abstract:The output of livestock breeding wastewater is large, high pollution load. if has not been treated or controlled discharged, livestock breeding wastewater will impact environmental seriously. On the base of summarizing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livestock breeding wastewater, the paper analyzed its treatment method, including anaerobic treatment, aerobic treatment and the mixing technology of them. the paper Pointed out that the livestock wastewater treatment method should be fully combined with its charaeteristics ari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types of thase treatment methods.作 者:刘志勇    Liu Zhiyong  作者单位:广州市浩蓝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630 期 刊:广东化工   Journal:GUANGDONG CHEMICAL INDUSTRY 年,卷(期):, 36(7) 分类号:X5 关键词:禽畜废水    厌氧法    好氧法    混合法   Keywords:livestock breeding wastewater    anaerobic    aerobic    mixing technology   

 

2.水产养殖废水处理技术及应用 篇二

一、我国水产养殖水体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 在高密度的水产养殖水体中, 有70%~80%的投喂饲料以溶解和颗粒物的形式排入水体环境中, 饲料中的营养物质最终约有51%的氮和64%的磷成为废物。鱼虾排泄物和食饵的残渣在细菌的分解作用下会导致水质迅速恶化, 若不及时处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 不仅使鱼类生长速度减慢, 疾病发生率上升, 养殖产品质量和产量下降, 影响水产养殖的总体经济效益, 而且造成养殖废水的排放量大大增加, 进一步加剧周围海域、江河、湖泊等水域的富营养化进程, 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仅2005年, 全国就共发生渔业水域污染事故1 028次, 污染面积约9万hm2,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6.4亿元。

二、水产养殖废水处理的意义

水资源是21世纪世界范围内生存竞争的重要性资源, 开展清洁生产和节水产业模式是政府提倡和舆论支持的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举措。水环境的恶化, 严重影响了我国渔业生产, 因此, 寻求一种效益稳定、环境友好的水产养殖生产模式, 对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迫切的现实意义。目前, 水产养殖废水任意排放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对水产养殖废水的处理和再利用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出路。

三、水产养殖废水处理的现状

水产养殖废水主要来自养殖过程中的季节性换水和养殖结束后的排水, 换排水时间比较集中。20世纪70年代, 在环境规范和品质要求的双重压力下, 发达国家开始研究相对封闭的循环水养殖技术, 以提高水产养殖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循环水养殖逐渐成为这些国家的养殖产业主导形式。在欧洲, 当前绝大多数养殖企业的苗种繁育均采用循环水工艺, 有越来越多的海水和淡水封闭循环水养殖模式在欧洲各地得以成功实践。丹麦大约有超过l0%的鲑鱼养殖企业正积极把流水养殖改造为循环水养殖, 以达到减少用水量和利用过滤地下水减少病害的目的;法国所有的大菱鲆苗种孵化和商品鱼养殖均在封闭循环水养殖车间进行, 鲑鱼的封闭循环水养殖也开始进行生产实践。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欧洲的封闭循环水养殖面积约30万m2, 且以较快的速度在增加。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循环水养殖模式也正以较快的规模发展。但发达国家大力发展的循环养殖模式所需技术较高, 运行经费昂贵, 不适合我国国情, 目前在我国很难推广。

四、水产养殖废水处理及循环利用方法

养殖水体中存在的废弃物主要是鱼类排泄物、生物残骸、残饵及分解产生的氮磷等化合物和蛋白质等有机物。结合我国水产养殖多以小规模、分散形式存在, 主要养殖品种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 养殖用水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笔者设计采用集成水质净化系统 (土壤—植物—微生物系统) 综合处理养殖废水, 通过调整养殖生态系统的结构, 减少和避免养殖废弃物在水体中的积累, 在使养殖水质得到净化的同时, 可使这些废弃物再循环利用。该处理方法能克服国外水产养殖废水处理方法不适合我国国情的现状, 因其节能、节水、高效、简单实用、经济和易于被我国广大中小型养殖者所接受, 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双循环水养殖系统的设计思路

设计的循环水养殖系统包括主养池、沉淀池、生物净化池、养殖废水处理池、紫外杀菌等设施设备, 水处理工艺主要由物理过滤、生物处理、消毒杀菌、增氧等几部分组成。

将人工湿地和生物滤池合二为一, 养殖废水通过湿地滤池滤材吸附、沉淀、微生物降解和植物吸收利用, 全方位净化养殖用水, 达到污水、污泥零排放。通过内外两个循环的养殖废水处理, 形成了成本低、效果好、养殖效益增加的循环水养殖模式。

2. 双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具体建设

(1) 养鱼池及生物滤池按内循环套池结构设计单池, 体积为50m3;四角生物滤池体积为10m3, 两者比为5∶l。套池旁建有长方形外循环生物滤池, 体积为9m3。

(2) 滤材选用在4个滤池中, 分别堆放凹凸棒蜂窝块、聚乙烯网片、小石子 (2.5cm) 和大石子 (5cm) 4种不同材质填料, 以比较其水质净化效果。外循环滤池堆放凹凸棒块, 并栽培水浮莲、凤眼莲等水生植物。

(3) U型管设置在4个滤池中, 每个角滤池安置气提管5支, 日交换量48~50次。外循环生物滤池, 设置气提管3支, 交换水量1~2次/天。

五、水产养殖废水循环利用模式推广的效果

1. 降低了循环水养殖的投资成本

开发负载水平在20~30kg/m3、投资成本在单位有效养殖水体500~1000元/m3左右的循环水养殖系统, 比较适合于我国经济现状。

2. 实现了水产养殖关键环节的标准化控制

从苗种供应、疾病防治、饲料供应、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了完善, 保证了循环水水产养殖系统的正常生产。

3. 提高水体重复利用率

与传统室外养殖法相比较, 循环水养殖系统生产1kg鱼可节省约30t的水量, 水体重复利用率达到90%。

4. 提高循环水养殖密度

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养殖密度可以达到100kg/m3, 年产量可以达到200kg/m3, 甚至更高。

5. 提高经济效益

3.水产养殖水处理技术浅析 篇三

关键词 水产养殖;水处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9--02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少地区都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危机,这给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带来很大不便。传统的水产养殖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养殖产生的废水含有的一些成分还会造成周围环境与水体的污染。所以,水产养殖方式的变革是必然的。如今的循环水产养殖能够实现高效、清洁的效果,是未来水产养殖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循环水产养殖中最为关键与和核心的便是循环系统的水处理技术。

1 物理方法

结合水体中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可以采取曝气、过滤、沉淀等方法实现水质的净化。

1.1 曝气

曝气就是给水体增氧,把水体中的氮气等有害气体清楚出去。通常有2种解决方案,一种是将水体静置48 h,另一种是通过机械搅拌进行增氧。如用自来水养鱼,首先将水静置一段时间,这样可以将水体中的有害气体剔除掉。然后通过水轮式的增氧机让池塘里的水体进行上下层的对流,以便于溶解氧的增加,这时有害气体的排出就可以实现水质改良的效果[1]。除了叶轮式的增氧机,还有一种水车式的增氧机,这种增氧机主要是为了养鳗,这种机械增氧的方式是要将池底的淤泥翻出来,从而搅动整个池塘的水体,实现上下的循环流通,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浮动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时候会释放大量的氧气,这样上层水体的溶解氧会达到饱和,池塘水会整体的因为有序的翻动得到十分充分的溶解氧。

1.2 过滤与沉淀

过滤主要是希望将水体中的一些固态废物,或者是一些大型的水生生物清除出去。常用的过滤设备一般有机械过滤器和压力过滤器等。之所以用沉淀的方法,主要是水中的悬浮物常常会吸附在鱼鳃上,导致其呼吸受到阻碍,这样水体中的浑浊度与黏滞性都会增加,最终对于鱼苗的孵化十分不利,所以常常设置蓄水池首先进行沉淀处理。

1.3 泡沫分离技术与磁分离法

泡沫分离技术也是一种常见的方法,在市场上经常可以看到运用此原理设计的一些浮选分离器,它能向水中通气,这样水体表面的一些火星物质会被一些微小的气泡所吸附,然后漂浮在水面上形成泡沫,最终将水体中的一些胶体物质与悬浮物质清楚出去。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技术并不能在淡水中使用,大多适用于一些水体盐度在5%以上的海水中。磁分离法是现在一种比较新型的水处理方法,它结合电磁原理,能将水体中的如重金属离子之类的污染物进行电磁分离[2]。

2 化学方法

化学方法就是通过化学反应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处理,下面主要介绍凝絮与氧化还原的方法。

2.1 凝絮

凝絮是用有机或是无机的化学试剂,将水体中一些微小颗粒或者胶装物凝聚成一些大絮物状,以此来加速它的沉淀。常见的凝絮试剂有铝盐与高分子絮凝剂等。

2.2 氧化还原

臭氧、双氧水、高锰酸钾这些物质能够与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最终将水体中的毒性有效的降低或是消除;同时,水中的病原菌也会被杀死。常见的消毒剂有漂白粉和二氧化氯。臭氧可以通过强力的氧化作用把水中的有机物或者色度有效的消除,但因为它对细菌有十分强的效果,最终水体中有益菌也会被杀死,所以它常常用在一些比较特殊的地方。王博君在研究中提到,臭氧对于河蟹育苗的应用,他认为,育苗水经过臭氧处理后,水体中的细菌会得到极大的一致,这样亚硝酸盐的浓度会最大幅度的降低,换水量也会大大的减少。谭洪新[3]认为,充氧可以在水族馆中进行水处理的应用,充氧的消毒特性现在水族馆中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但是在水产养殖中却应用很少,大多只是针对河蟹育苗与鲍鱼育苗。

3 生物方法

生物方法是借助微生物以及自养性植物来进行水质改良,究其原理是这些微生物与植物能够将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进行吸收,能够有效防止新陈代谢的残留物最终引起的水质败坏。

3.1 光合细菌

光合细菌其实是以光作为能源,把二氧化碳与小分子的有机物当作供氢体,能够进行完全自养性的类微生物。无论是在有氧还是无氧的环境中,只要有水和光的存在,光合细菌都能够生存繁衍。光合细菌最大的特性就是能够有效境地水体中的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在水体中投入光合细菌之后,会大量增加一些有益菌,最终形成种群的优势,这样病原的繁殖就会得到有效的抑制。现在,陈对光合细菌的研究与应用在整个东南亚国已经十分普遍。

3.2 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会借助水中的一些元素合成一种有无物质,这样就达到了净化水体的作用。谢俊进行了中华鳖培育与水葫芦栽培的试验对比,最终结果表明,水葫芦的栽培可以增加水体中的溶氧,大大降低有机物,最终改善了水体,大大提高了中华鳖的存活率。黄鹤忠曾提到,对虾池中进行石花菜的混养,可以将水体中的无机盐吸收掉,这样水体中的溶解氧自然就会有所上升,达到水质净化的作用。

3.3 蔬菜、花卉的种植

在水产养殖中或产生一些废物,常常含有大量的有机或是无机的物质,但这种废物却是在蔬菜与花卉的种植时极为需要的,所以可以结合应用。对于这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能够让水产养殖中的废水与废物得以合理的利用,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效果。比如利用人工养鳖的废水灌溉茄子,废水经过在茄子栽培系统中的应用可以将大量的营养元素吸收进去,经过改善后的水质可以经过适当的调整再次放入养鳖场投入使用。

4 结语

这些水处理技术,在水产养殖领域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重视。但是,随着“生态型养殖模式”与“绿色食品”等概念的提出,对水产养殖也的要求也就更为严格,自然水产养殖的水处理技术在研究与应用方面也必须跟上生产节奏。

参考文献

[1]朱学宝,谭洪新,罗国芝.封闭循环工厂化水产养殖水质净化系统的技术构成[J].内陆水产,2000(1):24-25.

[2]刘鹰,王玲玲.集约化水产养殖污水处理技术及应用[J].淡水渔业,1999(10):22-24.

[3]罗国芝,谭洪新,施正峰,等.泡沫分离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J].水产科技报,1999(5):202-206.

4.水产养殖废水处理技术及应用 篇四

我国首创油田废水处理及废弃物应用新技术

近日,我国油田废水处理及废弃物应用领域的`研究有了新进展.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王丕新课题组与吉林申大建工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在国内首创出油田用废水处理剂及废弃物高值化应用新技术,并通过吉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发明与创新(综合版) 英文刊名:INVENTION & INNOVATION 年,卷(期):2009 “”(11) 分类号: 关键词: 

5.水产养殖废水处理技术及应用 篇五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已成为高精度地震资料处理的有效手段.该技术具有观测系统适应性强,速度分析快捷,运算效率高,资料成像清晰等特点.在充分认识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的.方法原理和处理流程的基础上,讨论了其参数选择和速度分析等关键处理技术.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较叠后偏移剖面,叠前时间偏移剖面成像精度有显著提高,各种地质现象反射特征清楚,能够有效地提高资料解释的准确性.

作 者:亓雪冬 贾光华 仝兆岐 QI Xue-dong JIA Guang-hua TONG Zhao-qi 作者单位:亓雪冬,仝兆岐,QI Xue-dong,TONG Zhao-qi(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257062)

贾光华,JIA Guang-hua(中国石化股份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

6.水产养殖废水处理技术及应用 篇六

摘要:畜禽养殖业是我国经济结构中一个重要产业,在某些地区的规模化养殖业发展很快,随着畜禽饲养数量的增加,畜禽养殖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其中,存在于养殖废水中的抗生素,如果不加以有效地处理,会对废水的有效处理产生不利影响。本文结合多篇文献,对养殖废水中抗生素的来源、危害、分析方法及治理措施做一简略介绍。

关键词:养殖废水 抗生素 分析方法 治理措施

1.养殖废水中抗生素的来源

中国是抗生素的生产和使用大国,据统计每年约有6000吨抗生素用于饲料添加剂,占全球抗生素饲料添加剂使用量的50%,此外,大量的抗生素还用于畜禽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过程。畜禽养殖业中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的现象非常普遍,75%左右的抗生素会随动物体粪便排泄出来, 例如,绵羊口服的土霉素(Oxytetracycline, OTC)中21%通过尿液排出体外,而对于幼牛17-75%的氯四环素(Chlortetracycline, CTC)未经代谢就以母体化合物的形态被排出体外,导致畜禽养殖废水成为自然界中抗生素污染的重要来源。其中,浙江大学孙建平[1]做的研究表明,猪场废水中含有抗生素阿莫西林、氟苯尼考、金霉素、磺胺二甲氧等,他们通过发光细菌毒性试验研究表明,猪场废水中常见的几种抗生素均有毒性。在畜禽养殖废水中最常见的抗生素主要有以下几种: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磺胺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2.养殖废水中抗生素的危害

抗生素在药物设计时主要是针对人体和动物体内的病原性致病菌,这就使其必然也对人体和环境中其他有机体产生潜在的健康威胁,包括“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人体对此类药物的长期暴露,通常不会造成急性中毒,而主要是引起慢性中毒。

Sanderson等(2004)采用QSARs和现有的水生生态毒理学试验数据,对226种抗生素的生态危害性进行了评价[2]。结果表明:1/5的抗生素被预测对藻类非常毒;16%的抗生素对大型溞极毒(EC50<0.1mg/L), 44%为非常毒(EC50<1mg/L);几乎1/3的抗生素对鱼类非常毒,而超过1/2的抗生素对鱼类有毒(EC50 <10mg/L)。张劲强,董元华[3]等人对兽药抗生素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的研究中提出了以下几种危害:

1)微生物

由于兽药抗生素药物的设计是专门用来控制动物体内的细菌;这显然使其对细菌和环境中的其他微生物具有潜在的危险。通过对费氏弧菌的长期(24h)毒性研究表明,四环素的EC50值为0.0251mg/L,而Hamscher等在土壤表层中检测到的四环素最高平均浓度为198.7μg/kg。显然,在相应的环境浓度下,土壤中的四环素药物可能对某些敏感的菌株造成影响。

2)植物

有人研究了金霉素和土霉素对生长在营养液和土壤中植物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在相同浓度处理下,生长在营养液中的植物更易受毒害。同时,不同植物对不同抗生素的耐受性也不相同。

3)水生生物

水体环境研究的资料表明底泥中的兽药抗生素可能对其他生物而非靶细菌产生毒害。一般抗生素对水生无脊椎动物或鱼类为中等毒性,而急性毒性研究显示EC50值多在25 mg/L到超过500mg/L的范围内。

4)土壤动物

日前的研究表明土霉素和泰乐菌素对土壤动物的毒性较低,效应浓度EC10值约为150 mg/kg,其显著低于不产生影响的最高浓度(NOEC)值。Baguer等研究了土霉素和泰乐菌素对3种土壤动物(蚯蚓 ,跳虫和线蚓)的效应。结果发现在环境相应浓度下,二者对其均无效应。最低观察效应浓度是3000mg/kg,而大多数情况甚至在最高测试浓度5000mg/kg下也未观察到效应。此外,土霉素等兽药抗生素在土壤中吸附能力强并持久存在。随粪肥施用至土壤后,在其中积累成为持久性较强的土壤污染物,对食物链可能造成污染。

此外,有关抗生素抗性基因(一种新的环境污染物)的研究也有所进展,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主要来源是动物养殖业带来的畜禽粪便污染。畜禽粪便中的抗生素抗性基因可以在土壤及地下水中迁移、传播,并很可能将抗性质粒带人食物链,最终在各个环境介质中迁移、转化,最终使抗生素污染具全球性。3.养殖废水中抗生素的检测方法

由于抗生素在废水中的浓度相对较低,所以抗生素的检测一般都是微量或是痕量分析,常采用具有高灵敏度的仪器进行检测。目前各研究机构对畜禽废水中抗生素的检测技术主要有色谱法和其联用技术、酶免疫分析法、毛细管电泳法等[4]。

3.1.色谱分析方法

液相色谱法(LC)在废水抗生素的检测中是最常见的,LC具有分离效能好,检测速度快且重现性好的特点。文献报道较多的LC法所用的检测器有紫外检测器(UV),荧光检测器(FLD),以及二级管阵列检测器(DAD),近年来各种色谱与质谱的联用技术(包括质谱串联技术)在畜禽养殖废水中抗牛素的检测应用较多,发展迅速。

3.1.1.液相色谱(LC)(高效液相色谱,HPLC)—紫外检测器(UV)

LC-U V联用检测技术是最早用于环境中抗生素的分离检测,由于其操作简便以及成木低,目前仍然被用于畜禽废水中抗生素的检测,MOHD M A[5]等建立了LC-U V检测养猪废水中8种磺胺类的抗生素的检测方法,其中磺胺、磺胺嘧啶、磺胺噻唑、磺胺二甲氧嘧啶和磺胺恶喹啉的LOQ(最低定量限)均为5.0ng/L,磺胺甲嘧啶、磺胺二甲嘧啶和磺胺甲氧嗪的LOQ均为7.5ng/L。Esther T等建立了利用HPLC-UV技术在被畜禽养殖废水污染过的河流和湖泊中检测到了9种喹诺酮类抗生素,对河水和湖泊的检测限分别为8~15ng/L和8~20ng/L。3.1.2.液相色谱(LC)(高效液相色谱,HPLC)—荧光检测器(FLD)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LC-FLD),因为其检测限低所以也被用于畜禽废水中抗生素的检测,通常对本身具有荧光性的抗生素LC-FLD可以直接检测出,但是对于本身不具有荧光性或荧光性差的抗生素,需要对其衍生化来提高目标物的荧光特性以便检测。

3.1.3.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LC-MS/MS)

色谱可以用于多组分混合物的分离和分析,可以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但是定性较困难,质谱仪能够对单一组分提供高灵敏度和特征的质谱图,但对复杂化合物无分析能力。所以将色谱与质谱进行联用(或是串联质谱),对复杂化合物中微量和痕量组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畜禽废水中有多种类的抗生素同时存在,利用色谱和质谱的联用技术可以提高抗生素的定性、定量分析的可靠性、准确性、灵敏度。潘寻、强志民建立了一种超声萃取—固相萃取—液质联用测定畜禽养殖废水固相中九种抗生素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准确性,方法检出限为0.6-7.1μg/kg,九种抗生素平均回收率为77.3-108.8%,并且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17%。3.2.酶免疫分析方法(ELISA)

ELISA具有操作简单,前处理简化,分析成本低、灵敏、特异性强、检测快速,不需要昂贵的仪器等,而且可以同时测定几个样品,但是ELISA对试剂的选择性高,很难同时分析多种成分,对结构类似的化合物有一定程度的交叉,分析分子量很小的化合物和不稳定的化合物有一定的困难。3.3.毛细管电泳法(CE)

CE法是离子或荷电粒子以电场为驱动力在毛细管中按其速度或分配系数不同进行高效分离分析的新技术。毛细管具有良好的散热效能,可允许在毛细管两端加上高电压,因此毛细管电泳法反应快,分离效力高的优点。4.养殖废水中抗生素的治理措施

目前,抗生素废水的处理技术可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化学氧化等三类,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是单一的处理工艺一般都不能使抗生素生产废水处理达标排放,一般均需要多种类型的处理工艺进行复合,发挥各类工艺的优点,才能使抗生素废水达标排放。因此,废水的处理工艺应由物化处理、生化处理、化学氧化处理等进行有机组合。鉴于养殖废水中抗生素浓度相对较低,目前相关的研究有:

李文君、蓝梅[6]采用UV/H2O2联合氧化法去除畜禽养殖废水中抗生素(磺胺甲恶唑、磺胺噻唑、磺胺甲噻二唑、磺胺二甲氧嘧啶、磺胺二甲嘧啶),优化了反应过程中的初始pH、H2O2投加量、反应时间,结果表明,在UV波长为245nm、抗生素质量浓度为2.0mg/L、pH为5.0、H2O2投加量为7.0mmol/L、反应时间为60min的条件下,5种抗生素去除率均达到95%以上。

户利霞、鲜啓鸣[7]通过构建水葫芦浮床系统对猪场废水中的土霉素进行削减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土霉素初始浓度为4.7mg/L时没有对水葫芦产生直接毒性,且养殖废水中土霉素的降解主要为光降解为主,水葫芦浮床系统对来自废水中土霉素的降解具有一定的促进和吸收能力。

参考文献

7.水产养殖废水处理技术及应用 篇七

1 规模化养殖场废弃物种类

1.1 废气

畜禽粪尿中含有大量有机物, 排出体外后会迅速发酵产生如硫化氢、氨气、类臭素等恶臭物质。这些有害气体与生产中的大量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散布于养殖场及附近居民区, 刺激人畜机体, 危害人畜健康。

1.2 粪污

主要为养殖场产生的粪尿和生产中排放的污水, 粪污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 养殖场随意排放或处置不当将对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产生严重污染, 严重时臭气熏天, 水体变黑, 鱼虾绝迹。

1.3 病死畜禽

主要是养殖场中畜禽病死后的尸体, 尸体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 其中有人畜共患的病原。病死畜禽更是疫情的传播源, 处置不当会导致养殖场严重的后果。

2 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现状

我国规模化养殖场粪污排放总量远超过周围农田消纳能力。这就要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必须有一定的粪污处理设施, 做到达标排放。规模化养殖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的目的是将其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目前主要有以下一些处理方法。

2.1 雨污分流

雨污分流是将雨水和养殖场所排污水分开收集的措施。雨水可采用沟渠输送, 污水采用管道输送, 养殖场的污水收集到厌氧发酵系统的进料池中进行后续的厌氧发酵再处理。

2.2 固液分离

固液分离是粪污预处理方法, 将污水中大部分粪渣分离出来, 降低废水处理负荷和成本, 分离出来的粪水排往沼气池的进料池, 进行发酵处理。固液分离的设施通常为沉淀池, 据研究, 畜禽养殖场废水沉淀2h后, 废水中固体杂物去除率达70%, 继续延长时间无明显变化。

2.3 厌氧处理

厌氧处理是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的主要方法。它主要通过厌氧发酵将废弃物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沼气, 生产清洁能源。目前应用较多的是沼气池, 以沼气池为纽带的畜禽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循环利用是切实防治畜禽养殖污染, 推进畜禽将抗生态养殖的一条有效途径。但是沼气池排出的沼液有机物仍然严重超标, 沼液需要进一步的好氧处理。

2.4 堆肥法

堆肥是在好氧条件下, 利用堆体中固有或外部的微生物对有机物的生物降解作用, 同时利用生物降解过程中的氧化反应所放出的热量使其达到60℃以上, 从而达到无害化处理。一般采用堆肥处理畜禽粪污中的固体部分, 通过高温阶段能完全杀灭病菌及寄生虫, 堆肥后十分稳定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但是堆肥处理需要占用一定面积的土地用作堆肥场地 (晾粪场) , 堆肥时间比较长, 一般需要3个月。

2.5 自然养殖法

自然养殖法, 又称发酵床养殖法。自然养殖法是通过养殖方式的改变来减少畜禽废弃物的排放, 从而降低养殖污染。自然养殖法的原理是是利用微生物作为物质能量循环、转换的“中枢”性作用, 自动满足畜禽圈舍内对保温、通气、以及对微量元素生理性需求。基本模式是在舍内地面上铺设发酵床, 发酵床一般由锯末、秸秆以及高效的特定微生物菌种。畜禽粪污直接排放在发酵床上, 经过微生物的发酵处理后, 实现畜禽粪污零排放。但是发酵床养殖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实践证明发酵床养殖会增加养殖成本, 发酵床养殖的成败与菌种的选择、畜禽圈舍内温度、湿度的控制密切相关。

3 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展望

我国规模化猪场的废弃物处理尚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大部分猪场废弃物处理工程的关键是处理工艺的改进和提高。综合国内外畜禽废弃物处理技术主要有以下发展趋势:

3.1 好氧发酵处理取代厌氧发酵处理

畜禽废弃物好氧发酵处理的优势在于粪污的资源化利用, 如机械化好气槽、筒仓式发酵仓堆肥工艺、达诺式堆肥工艺等。目前好氧发酵处理废弃物的主要研究工作为堆肥条件控制和提高堆肥效率。

3.2 生物和自然生态处理技术取代单纯的物理方法

养殖场废弃物主要的特点是所含有机物浓度高, 传统的物理处理方法如沉淀池囤积或单纯采用沼气池发酵, 所产生的沼渣不能达到排放标准。这时就需要采用厌氧发酵工艺去除无机物后采用好氧工艺去除氨氮等物质, 但是运行成本较高。近年来, 以过滤膜分离技术为核心的处理技术也开始应用于废弃物处理中。

3.3 传统方法结合现代技术代替单纯的追求高新技术

8.金属材料应用及热处理技术研究 篇八

关键词:金属材料;应用;热处理技术

金属材料本身具有良好的物化性质和优秀的力学性能,在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金属材料的处理技术中,热处理技术最为常见,这种技术不仅能够把金属材料本身的性能潜力充分发挥出来,还能提高产品质量,减少资源的浪费,节约材料,进一步增强产品的使用功能,增加经济效益。在最早使用热处理技术的国家中,我们国家也在其列,早在汉朝时就有了一些关于热处理技术的记载,如“水与火合为淬”就是对这种技术的概括。时至今日,我国在热处理方面更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突破。

1.金属材料的应用

1.1.纳米金属材料的应用

纳米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被应用在了金属材料中,纳米金属材料具有很好的功能特性和优秀的力学性能,目前已被应用于很多领域中。

1.1.1.纳米结构的WC—Co硬度和耐磨性

在工业中,纳米结构具有WC—Co强硬度和耐磨性,使用量是非常大的。目前主要在保护涂层以及制造切削工具中,因为纳米结构的WC—Co的硬度和耐磨性要明显优越于一些粗晶材料,在这过程中,力学性能还能提高一个等级,并且还有继续提高的可能。

1.1.2.铝基纳米复合材料的高强度

铝基纳米复合材料的最明显的性质就是高强度,它的结构是非晶基体上的α—A1粒子,这些α—A1都是有着纳米尺度的,而且是在非晶机体上呈弥散状分布。另外,铝基纳米复合材料还具有良好的抗疲劳性,其他程序中雾化的粉末还可以做成棒材,用于加工一些具有高强度性质的小部件,是高强度小部件的首选材料。

1.1.3.电沉积的纳米晶体——镍

电沉积薄膜上的柱状晶结构,可以被脉冲电流破碎掉,再经过温度的控制、PH值的控制以及镀液成分的有效控制,就可以使电沉积的镍晶粒尺寸达到10nm,甚至小于10nm。镍晶粒在350K的情况下能够发生反常长大,再将其偏析在晶界之上,也就可以实现结构稳定了。这在蒸汽发电机叶轮的修复方面有着广泛的运用。

1.2.多孔金属材料的应用

多孔金属材料也是一种功能性很好的材料,在当前社会有较快的发展。由于其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和耐腐蚀性,以及高强度、耐高温的良好性能,主要用于制作过滤器、电池的电极、消音器等一些材料,广泛应用在了冶金、医药、原子能等行业中。

多孔金属材料的良好渗透性,可以用于制作过滤器,主要利用孔道对流体中粒子的阻留将液体或者是气体进行过滤或分离,达到分离的效果,进而起到净化的作用。多孔金属材料的良好的耐高温性能,可以用于热交换和加热的程序中,另外通孔体还可做成加热器或者是散热器。多孔金属的阻火能力与高渗透性能还可以使之做成灭火器,在日常生活中或消防事业中都有广泛的使用。

多孔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吸收电磁波的性能,这种性能可以用于电磁的屏蔽,也可以做电磁性质的兼容器件。并且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要比其他金属网的屏蔽效果更好一些,适用于一些比较轻便、体积比较小的移动设备。

2.热处理技术的研究

2.1.传统的热处理技术

传统热处理技术的热原理是对工件进行加热而改善其整体性能,一般的热处理包括表面热处理和化学热处理,其过程要经过退火、正火、淬火以及回火这么四个步骤。退火,先将金属加热,一段时间之后再将其冷却,这种热处理的环节就是退火。正火,先将金属加热,温度要达到Ac3(Acm)以上,然后进行保温,取出之后再在空气中冷却的过程就是正火。淬火,所谓淬火,也是先将金属加热,温度要达到Ac3或Acl以上,保温之后,冷却时要以大于临界冷却的速度进行,从而获得马氏体组织,这种过程叫淬火。淬火之后一定要加以回火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回火能够决定工艺的完善程度。

2.2.新型的热处理技术

2.2.1.热处理的新材料和新设备

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热处理技术也得到了新的发展,其材料和设备也得以更新。在新材料方面,生态淬火剂的发明和使用发挥了着很大的作用,能够使热处理的工艺发挥到最佳状态,常见的的生态淬火剂有熔盐、冷热矿物油、NiAl金属化合物等等,在工业领域和日常生活都有广泛的应用。在新设备方面,如:真空加热高压气淬设备的发明和使用,在热处理技术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标志着这一技术的跨越性进步。另外还有密封渗碳高压气淬炉和低压渗碳双室高压气淬炉的使用,也大大提高了热处理技术的效率和质量。

2.2.2.真空热处理和感应热处理

真空热处理顾名思义就是将热处理技术与真空技术的结合,有一部分是在真空的状态下完成的,一部分的工艺也是在真空的状态下解决的,真空热处理的优势在于它可以使金属材料更加干净明亮,在外观得到改善的前提下还能使金属材料的性能得到更好地提高。感应热处理主要是利用的电磁感应对工件进行加热的技术,在加热的过程中,具有速度快、效率高的优点,而且能够提高产品的质量。总体来说,新型的技术具有高质、低耗、高效等特点,是以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并且这些特点也是传统的热处理技术很难达到的。

3.结束语

在当今社会,国际竞争比较激烈,能否在技术领域有所开拓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一大方面。我国作为最早使用热处理技术的国家之一,在金属材料和热处理技术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当然在以后的竞争中还面临着许多挑战。随着一些新材料、新设备的发明和使用,期待着我国在热处理技术方面有更大的突破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晓洪.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技术[J].工业技术,2012(9)

9.水产养殖废水处理技术及应用 篇九

1、前言

水产养殖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水养殖作为水产养殖的支柱产业,为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海水养殖业的迅猛发展,海区污染、虾塘老化、黑臭底泥淤积、大规模灾难性病毒病的爆发和流行等问题迅速暴露出来,使人们对传统掠夺式养殖模式提出质疑[

6、7].、生物修复(Bioremediation)是国内外近10年发展起来的最新环境工程技术,已被成功地应用于土壤、城市河湖、地下水,近海洋面的污染治理和农业、畜牧业、水产养殖等多个领域[1、2、3、4、5],并成为二十世纪环境科技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领域之一。和传统掠夺式养殖模式不同,生物修复技术应用于水产养殖,并不通过大量使用高营养的饵料和抗生素提高养殖产量,而主要通过生物-生态措施,修复受损的池塘生态系统,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增加水体溶氧,改善水质和池塘自净能力,提高水产养殖产量和品质,实现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2、传统水产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养殖模式,尤其是高密度养殖模式大多以消耗大量高蛋白饲料,以污染池塘自身和近岸环境为代价来维持的生产方式,加之养殖户为了防治鱼(虾)病,大量使用消毒剂、抗生素等虾药,甚至人药鱼(虾)用,用药剂量越来越高,药物的毒性越来越强,这些药物的使用,又严重破坏了已经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形成越病越治、越治越病的怪圈[6、7、8、9、10、11].老化池塘中,养殖残饵、粪便、死亡动植物尸体和消毒剂、抗生素等有毒化学物在池底沉积多年,形成黑色污泥,污泥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厌氧微生物占主导地位,气温升高加速了有机质的厌氧分解,消耗水中大量氧气,产生NH3、H2S、NO2-等有毒物质,影响对虾正常生长发育,而且黑色污泥中含有大量的致病菌,寄生虫和敌害生物的卵,增加了池塘病源的传播途径,使生产过程中鱼(虾)药的用量增加,水产品品质下降。如在我国沿海地区对虾养殖区,老化虾塘的底泥污染问题,已成为困扰养虾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11].3、池塘生态系统与水产养殖

池塘是一个人工圈养体系,其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有很大差异,其结构特点是养殖动物在生物群落中占绝对优势,这一优势是在人工扶持下形成的,由于大量人工饲料投入养殖系统,除牧食链,腐屑链外,在食物关系中又增加了饲料链,也因此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一定改变,决定了系统的低生态缓冲能力和脆弱性,其庞大的养殖动物生物量造成系统生态金字塔畸形,系统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水质也常常出现较大波动。

3.1、池塘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在池塘生态体系中,浮游植物是初级生产者,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碳水化合物,放出氧气,优良的单胞藻可为池塘中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甚至养殖动物直接滤食,也可直接吸收池塘中NH3、H2S、等有害物质,改良池塘水质,更为重要的是,藻类光合作用提高池塘的溶氧水平,促进池塘好氧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加速池塘有机质的分解和矿化。藻类的生长繁殖需要营养盐,营养盐主要来源于底泥的释放和好氧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矿化,优良的藻相能提高池塘溶氧水平,特别是池塘中下层水体溶氧水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池塘生态体系。

3.2、池塘生态系统中分解者微生物是池塘生态体系中的分解者,分解池塘残饵、对虾粪便以及浮游动植物残体等有机污染物,使之矿化成营养盐,供藻类吸收利用。池塘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尤其是底泥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不同,对有机质的分解能力、分解途径和终产物不同,好氧微生物对有机质进行完全分解,其分解产物主要为CO2等,而厌氧微生物对有机质进行不完全分解,产生NH3、H2S等有害物质,造成池塘水质恶化,影响养殖动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在池塘生态体系中,由于有机污染物的大量进入,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消耗大量氧气,很容易造成池塘,尤其是池塘底部溶氧降低,可能形成有机物厌氧分解,使用池塘生态体系失控。

3.3、池塘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分解者及其与水产养殖相互关系从池塘对有机污染物的自净能力上看,微生物和藻类是池塘诸多生态因子中最为关键的二大因素,在池塘生态体系中,微生物种群和数量(即微生物相)与藻类的种群和数(即藻相)是密切相关的,微生物通过其分泌物的直接作用或通过其代谢产物―――营养盐化学状态和浓度的间接作用而影响藻相,研究表明,微生物具有杀藻、抑藻和有效降低藻毒作用,且存在种间选择性。同样,藻类通过对池塘溶解氧的影响而影响微生物相,池塘溶氧增高,能促进底泥好氧微生物繁殖,加速有机质的完全分解和矿化,维持池塘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池塘微生物相和藻相的相互关系中,池塘水体,尤其是中下层水体的溶氧水平是最为重要指标。池塘溶氧,除了供养殖动物消耗外,更多的应用于水质净化,研究表明,虾池水耗氧量占池塘总耗氧量的69.4%,池塘溶氧主要来源于表面水面与空气接触溶入和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藻相对池塘溶氧水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藻类的生长不仅需要N、P等营养,而且需要Ca、Mg、Fe、Mo、有机酸等微量营养[16、17、18],当池塘中微量营养缺乏时(浓度过低或者以不溶性化合物形式存在),一些藻类,尤其是高等产氧单胞藻(即所谓优良藻类)的生长受到限制,此称之谓限制生长营养。而另外一些藻类如丝状蓝绿藻等因其具有遗传上适应性,具有较大表面积和气泡,能争夺微量营养供其生长繁殖,浮在池塘表面遮住阳光,抑制产氧单胞藻的生长,而较容易形成优势种群,因此,微量营养缺乏时,往往使原始蓝绿藻等不良藻类迅速取得竞争优势,降低了藻类多样性指数,形成不良藻相,形成池塘溶氧水平的波动。池塘藻相的形成与稳定性与池塘水体中N、P营养的供应水平和池塘微量营养的浓度密切相关。

藻类的微营养主要来源于底泥缓慢释放,其浓度和化学形态、化学成份和底泥的微生物区系密切相关。老化的虾塘氧化还原电位低,有机质含量高,底质酸化严重,PH低,Fe、Ca、Mg、Mo等微量元素以不溶性盐的形式沉积于底泥难以释放。

10.水产养殖废水处理技术及应用 篇十

展会时间:2013年03月10日-03月12日

展会地点:波士顿会展中心

主办单位:Diversified Business Communications

中国协办/承办单位:厦门市盈拓商务有限公司

媒体支持:

展会简介

美国波士顿国际水产及水产技术展览会(IBSS-International Boston Seafood Show)目前已经是世界渔业领域影响力最大、知名度最高的专业水产贸易展,是世界三大水产品展会中规模较大的一个,是美国发展迅速的前50名展览会之一。该展自1982年首次举办,迄今已经举办31届。该展是国际买家、供应商、经销商/批发商、进口商、出口商、中间商以及贸易商每年发布或者搜寻新的产品、联系客户、评估行业趋势以及了解最新海产品技术的产品的盛事。

展出内容

水产品:鲜活、冷冻、附加值产品、品牌产品、贴牌产品等;

水产附属产品:辅料、酱料、调味品等;

水产服务及组织:质量控制、金融、行业组织、行业计算机及信息系统等;

水产品设备:加工机器、冷冻冷藏设备;水产包装:水产运输、仓储包装设备、海洋捕捞工具等。

市场分析

2011年我国输美水产品总量达54.57万吨,比上年减少2.64%,出口总额29.1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97%。同时,我国从美国进口水产品的数量和金额也有大幅增长,2011年进口量达63.56万吨,同比增长 48.95%,进口额为 13.63 亿美元,同比增长 60.31%。目前美国不仅是我国水产品出口的第二大国,也是我国进口水产品的第二大国。

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11年美国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为5032.1亿美元,增长10.2%。其中,美国对中国出口1038.8美元,增长13.1%;自中国进口3993.4亿美元,增长9.4%。美方贸易逆差2954.6亿美元,增长8.2%。中国为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和首要进口来源地。

同期热点

韩国首尔国际食品及酒店用品展览会2013年05月14日-17日

亚洲世界食品博览会2013年05月22日-26日

11.水产养殖废水处理技术及应用 篇十一

关键词:畜禽养殖业;粪污处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X50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12-0037-02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农村劳动力正逐步转型,规模化养殖越来越多,使得畜禽养殖产业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型产业,为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但畜禽养殖业在带来可观收益的同时,也因畜禽粪污处理不当造成了空气、土壤、水质、居所等环境污染,畜禽养殖粪污排放已成为我国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因此,我们应以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积极寻求有效的应对措施和解决办法,解决畜禽养殖场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走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畜牧业经济发展之路。

1 存在的问题

(1)对环境保护及畜禽粪污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宣传不够。因对相关法律法规宣传不够,一些养殖业主对畜禽粪污排放标准不知,对不达标应受的处罚不明。

(2)养殖业主环保意识薄弱。养殖业主对畜禽养殖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粪污治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养殖污染缺乏科学的管理,重养殖轻治理,没有做到环境污染治理与养殖持续发展相协调。

(3)养殖业主不按国家环保标准执行,片面追求养殖规模。大部分的养殖业主受利益的驱动,片面追求养殖规模,把有限的资金全部投入到养殖生产中,对粪污处理设施的投入甚少,给养殖污染治理带来了困难。

(4)养殖场选址布局不合理,养殖分区划定不明确。部分养殖场选址布局不科学,不利于畜禽粪污的收集和处理。局部地方养殖过于集中,增加了污染治理的难度。没有对畜禽养殖进行区域划定,一些养殖场建在江河流域及天坑旁、饮水源区、人口密集区、城郊结合部等地方,造成排污量过大,难以治理及利用。

(5)养殖业污染环境防治经费不足,采取措施简单不到位。养殖业环境污染防治是一项工作难度大、资金投入多的工作。养殖业主有心无力,只能建设一些面积小的沼气池、化粪池等处理设施,污水经简单处理后就直接排到外面,造成了很大的环境污染。在畜禽养殖过程中,畜禽的粪便中含有硫化氢、氨气等恶臭味极大的有毒气体,这会对大气造成污染;若畜禽粪便以超出农田吸收限额的数量排入农田之中,则会使土壤出现硬化现象,从而在一定时期内无法再进行农作物种植,使土壤的再利用性降低;若畜禽粪便与水结合,则会促使水源营养化饱和,生成污染性水源;畜禽粪便中还含有众多的寄生虫和有毒病菌,若与人类进行接触,则会造成生物污染;更有甚者,部分小规模养殖场无任何设施,粪尿直排入周边土地、天坑、河流等,严重污染周边环境和影响人们生活。

2 应对措施

(1)加强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养殖业主环保意识。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法》、《动物防疫法》、《畜牧法》、《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办法》及《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湖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規,提高养殖业主清洁养殖意识,引导养殖业主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2)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实行“三区”划定饲养。“三区”是指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

禁养区:城区、开发区、乡镇集镇区、科研区、医疗区、商业区、游览区、河流、水库、饮用水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药用植物园等边界外延500 m直线范围内为禁养区,其内已建成的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要全部关停或搬迁。

限养区:将禁养区外延一定范围内及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线等两侧500 m直线范围内划定为限养区,对限养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必须实施标准化改造,按规定落实各项污染治理措施,实现达标排放。

适养区:禁养区、限养区之外的区域为适养区。

(3)养殖场选址科学、布局合理,依法进行环评。对新建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必须科学选址,场内建筑布局合理,在畜禽养殖场场址的选取上,尽量设置在远离居民居住地,且土地面积相对较大的地区,通过合理的规划,将养殖场位置设定在向阳、背风且水源充足的地点,这样不仅能利于对养殖场的开发,更便于对环境污染进行综合整治,从而使畜禽养殖场的选址更具科学性。在建场的同时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执行生产与环保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利用的环保制度,必须拥有与养殖规模相匹配的农田消纳畜禽粪污。

(4)对已建畜禽规模养殖场实行标准化改造。畜禽养殖场全部实现生产区、生活区、管理区的隔离。对粪尿排泄物按照干湿分离、雨污分离工艺进行改造,对畜禽粪尿的处理,可引进粪尿干湿分离机或在养殖场中建立起干湿分离自动化清粪系统,以此使畜禽粪尿能够有效分离,做到干湿分离、雨污分离、料水分离,在设施上和工艺上减少污水浓度和排放量。

(5)种养结合,综合利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据统计,我国畜禽养殖废弃物年产量约38亿t,含有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但未被有效资源化利用。我国植物对有机肥料的需求迫切,如把所有动物粪、尿排泄物充分利用,能够满足植物对有机肥需求的40%。因此,要以种植业为依托,以有机肥、沼气为纽带,以实施生态农业项目为契机,积极引导畜禽养殖业主和种植户建立紧密结合、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式,通过肥料化、能源化利用方式,实现区域内资源循环和生态平衡。积极推广生态农业循环模式,以全面推广有机肥加工、“干清粪+污水沼气池发酵处理+还田利用”、生物发酵床零排放等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和“猪(牛、羊、禽)-沼-菜(蔬、果、粮、药材)”等种养结合模式。这样通过种养结合、综合利用,一可彻底处理畜禽粪污问题,二可有效根治我国农业化肥等过量施用造成的面源污染问题,从而达到变废为宝、生态养殖、环境友好的目标。

(6)强化投入,明确主体。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明确养殖主体的污染治理投入责任,形成政府扶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农业面源污染减排和治理、畜禽养殖排泄物生态消纳与化肥减量互动等长效机制。

12.水产养殖废水处理技术及应用 篇十二

1 生物学特性

特种野猪是选用优良雄性野猪与优良瘦肉型家猪进行杂交后, 经人工驯化改良的野猪新品种, 其遗传性能稳定, F1可长期做为种猪繁殖而基因不变。特种野猪基本保持了野猪的外观体形, 性情活泼好动, 行动敏捷, 嘴长、耳小, 仔猪全身呈褐黄色相间的纵向条纹, 3月龄后条纹逐渐消退。成年猪耳较小, 尾比家猪短, 嘴较家猪长, 头较小, 腹部呈圆桶形, 性情较温顺, 但公猪行动较家猪敏捷。特种野猪毛色一般为灰黑色或褐红色, 毛粗而稀, 鬃毛几乎从颈直至臀部, 蹄黑色。母猪6~7月龄性成熟, 第一次发情配种时体重在50~60 kg, 妊娠期114 d左右, 年产2胎, 每胎产仔8~12头。

特种野猪适应性广, 抗病力强, 耐粗饲, 吃生食, 喜食无污染的野草、青绿多汁饲料, 食量小, 仅为家猪的50%左右, 饲料利用率高, 同等体积比家猪重10%, 瘦肉率比家猪高出53.5%。经专家用剪切力与家猪比较证实其肉比家猪肉鲜嫩 (剪切力只有家猪的50%~61%) 。特种野猪的背膘薄、板油少 (只有家猪的1/6) 。

2 饲养技术

2.1 圈舍的建造

特种野猪圈舍宜选在地势较高的地方, 容易排水, 便于采光和通风, 原有的家猪舍稍加改造也可进行饲养。圈舍使用面积6~8 m2, 结构为单列式, 要求与家猪母猪舍相同, 舍内设有2~3 m2的仔猪补料间, 长约3 m, 宽2.8 m, 加上棚, 建成一般猪舍样式。舍外有小运动场供野猪排便、运动、晒太阳和饮食, 面积应为舍内的1~1.5倍, 地面用水泥沙浆铺成麻面, 略带斜坡, 以便于排尿和冲洗。但特种野猪好动, 野性强, 猪舍要建得牢固些。由于野猪的爬高跳跃能力强, 猪舍的围墙要比家猪舍高, 一般四面围墙高度1.7~1.8 m, 在离舍外1.2 m处砌一条通道, 以便于发情母猪进入公猪舍内配种。野猪经驯养后对环境的适应较强, 能很快适应圈养。

2.2 种猪选择

从事野猪养殖的场、户, 必须具备1~2头纯种野公猪。常言说:母猪好, 好一窝;公猪好, 好一坡。由此可见种公猪的重要。选择好的种用野公猪, 对于后代的优劣, 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一般选择身长、腿高、嘴尖等符合野猪特征的纯种野公猪留作种猪。用野猪与家猪杂交的特种野猪所产的后代留种, 培育出来的后代有返祖现象, 即生产出来的仔猪, 外观有部分不象野猪而像家猪, 所以二元杂交的特种野公猪不宜留作种用。如受条件限制, 非用特种野猪作种公猪用时, 也要选择具有70%以上野猪血缘的三元杂交特种野猪作种猪, 在血缘关系上还要防止近亲交配, 这样, 其后代抗病力强, 生长迅速。

2.3 野猪饲养

将公野猪和母野猪放人圈舍内进行人工驯养。野猪胆小, 初时怕人, 为了改变其弱点, 人工饲养时一般购买仔野猪进行驯养, 其体重大都在10~22 kg, 因为此时的野猪月龄不大, 容易驯化, 可塑性强。

在驯养过程中, 最好采取一少半家猪带养一多半野猪的方法, 混群饲养比例为2∶8。在这样的环境下, 幼野猪与同龄的家猪会很快合群, 让家猪带着幼野猪进行活动和采食。野猪是一种杂食性动物, 一般仿照家猪日喂2次。因其野性习惯, 善于采吃生食, 农家常见的嫩玉米、红高梁、冬瓜、土豆 (马铃薯) 、地瓜、花生秧、地瓜秧、谷穗、南瓜、茄子、鲜桑叶、鲜荆条叶、刺槐叶、胡萝卜、白萝卜、大白菜、落地苹果、梨等都是其喜欢吃的食物。人工养殖除了青绿饲料外, 还应根据不同时期配制全价饲料, 主要成份有玉米、麸皮、饼粕类、鱼粉、骨粉、食盐、矿物质添加剂等, 青饲料可占日粮的30%~50%, 成年猪日喂2次, 野猪有夜间采食的习惯, 因此, 晚饲应占全天日粮的60%~70%, 断奶后的仔猪日喂4~5次, 以后可减少到3~4次。

刚开始家养时, 应配合生食饲喂, 一个月后, 青粗饲料和家猪常用的全价饲料各占一半, 如玉米面、麸皮、豆腐渣、粉渣;加入适量食盐, 配合搅拌均匀饲喂, 使其慢慢改掉爱吃生食的习性。待野猪基本适应圈养环境后, 再用饲喂家猪饲料喂野猪即可, 但也应适当添喂一些根类、叶类植物。

3 配种技术

野猪适宜的配种时间为出生后5~6月龄, 体重40~60 kg。母野猪发情时, 一般采取初产母猪配早、经产母猪配晚的原则。野猪发情时, 外生殖器明显红肿, 当外生殖器由红色变为暗紫色, 由肿胀变为稍皱缩, 或用手摁住母猪臀部, 母猪站立不动时, 为最佳的配种时间。特种野猪多采用自然交配, 配种时, 公母野猪配种时间比家猪需时略长。经试验观察, 最好采取复配方式, 即从第一次配种开始间隔6~8 h再重复交配1次。这样可明显提高母猪的受胎率。母野猪发情适宜交配时, 也可采用将公猪赶入母猪舍内1~2 d的方法, 此时公野猪夜间可多次爬跨、交配。待确认交配成功后, 将公野猪赶出。过20 d后, 再观察母野猪是否还发情, 一般母野猪发情周期为18 d, 如不发情, 证明野猪已交配成功。

4 种公猪与种母猪的管理

4.1 种公猪的管理

种公猪的生产特点是以提供高质量的精液为目的。除引进优良的种公猪外, 种公猪圈舍应保持清洁卫生, 适度运动, 不可喂过肥或太瘦, 一般保持8层膘为宜, 以保证种公猪有健壮的体质和旺盛的性欲。饲料配方:玉米30%、豆粕15%、鱼粉5%、麸皮15%、米糠5%和多汁青饲料。

4.2 种母猪的管理

母猪的饲养主要是妊娠期、哺乳期和断奶期, 母猪在妊娠和临产期, 要保持舍内的安静, 避免受到突然的惊吓。母猪分娩前一天将猪舍彻底冲洗清扫, 再用百毒杀等消毒液, 喷洒消毒, 然后在猪舍内铺一些干燥的稻草。哺乳母猪应喂给营养全面的饲料, 以提高泌乳量。饲料配方:玉米30%、米糠27%、豆粕10%、豆粉3%、粗糠10%、多汁青饲料20%, 另加食盐0.4%。根据母猪的妊娠期、哺乳期、断奶期、体形大小、膘情和季节等情况, 可适当调节配方。

5 仔猪培育

提高哺乳期野仔猪生长率是保持仔猪体格健壮的一个主要因素。仔猪断奶前受到较好的管理, 断奶时就比较容易适应新的环境。影响仔猪生长的最主要因素是从母猪奶中获得的营养水平。饲养管理、环境温度、窝产仔数、健康状况等。同窝个体间增重差异较大, 而这种差异常与仔猪吃奶量多少有关。所以, 一方面尽量使仔猪吃到均衡的奶;另一方面, 要特别注意预防母猪早期的无乳症。

5.1 保温防压

初生仔猪调节体温适应环境冷应激励能力差。原因是皮下脂肪层薄, 被毛稀疏, 保温能力低;利用热源基质能力差, 仔猪出生24 h内基本不能利用乳脂肪和乳蛋白质氧化供热, 主要热源是靠分解体内储备的糖原和母乳的乳糖。据试验, 野仔猪最适宜的环境气温是:1~7日龄2~28℃, 8~30日龄28~25℃, 31~60日龄25~23℃。

保温的措施是单独为仔猪创造温暖的小气候环境。最好的办法是产仔前在产栏内设置仔猪保温箱, 内吊1只250W的红外线灯泡或在仔猪箱内铺一块仔猪保温板等有效保温措施。这样仔猪既不会冻死, 又很少被压死、踩死, 也减少接触栏面的时间, 减少受凉、受潮、受感染引起下痢。

5.2 吃足初乳

猪的胎盘构造特殊, 大分子免疫球蛋白不能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胎儿体内, 因而初生仔猪不具备先天免疫能力, 必须通过吃初乳获得免疫能力。初生仔猪肠道上皮24 h内处于原始状态, 免疫球蛋白很容易渗透进入血液, 3 d后这种渗透性显著降低。因此, 仔猪出生后应尽早吃到初乳, 获得免疫能力。

5.3 加强补料

仔猪出生后5~7日龄活动量显著增加, 有时离开母猪到舍外运动场啃咬硬物或拱掘地面;10日龄左右出牙, 牙龈发痒。因此, 从7日龄开始训练仔猪开食是最适宜的时间。仔猪料以营养平衡、适口性好、易消化的全价饲料和幼嫩多汁青饲料配合诱食。补料的方法是, 每次喂奶后, 把仔猪关进补料间, 时间为1~1.5 h, 仔猪产生饥饿后会对补料间的饲料和青饲料产生一定兴趣, 迫其吃料。但应注意每次关的时间不宜太长, 以免影响母猪正常泌乳。仔猪饲料配方为:玉米61.2%、高粱9.0%、豆粕23.0%、鱼粉5.0%、骨粉1.5%、食盐0.3%。

6 疾病防治

野猪较家猪抗病, 但疾病预防还是必要的。仔猪20日龄后颈部肌注一次猪瘟弱毒疫苗, 60日龄时再肌注猪病“三联苗”, 30~40日龄时喂仔猪副伤寒疫苗, 种猪每隔半年肌注一次“三联苗”, 每年春秋两季注射“口蹄疫”疫苗, 种母猪于配种前5~6月龄时用“细小病毒”苗, 进行免疫。

13.肉鸽的常见病及养殖技术 篇十三

一、肉鸽细嫩味美,为家禽类之首,是高蛋白、低脂肪的理想食品,又是高级滋补营养品,集食用、药用于一体。肉鸽饲养业也是近年兴起的特种养殖业之一,以其简单易养、生产周期短、投资少见效快等优势成为一项发展地方经济、农民发家致富的新兴财路。

(1)饲养易。母鸽生蛋后自孵、自育雏鸽,不需人工孵化、饲喂,也不需再分阶段饲养管理。肉鸽免疫力、抗病能力强,其它禽类易感染的毁灭性疾病在鸽身上不易发生。肉鸽适应强,肉鸽的可适应气温为-40℃—40℃,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都能生长,因此在我国各地均可饲养。

(2)生长快。刚出壳的雏鸽体重只有20克左右。经亲鸽哺育25天,雏鸽可长到500克以上,是出壳时重的25倍。它是鸟类中早期增长速度最快的。

(3)成本低。肉鸽可大规模立体笼养,以植物性饲料为主,肉料比2:1。按目前市场玉米价格,每对乳鸽直接饲料成本不足3元。

(4)效益稳。目前市场肉鸽价每只在15元左右,按每对种鸽年产12只(6对)计算,年产值180元,扣除种鸽折旧、固定资产(鸽舍、笼)折旧、饲料、防病、资金利息等费用70元左右,每只肉鸽年可实现利润110元左右。

二、肉鸽发病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为内源性疾病,一种为外源性疾病。从另一种角度来讲有原发病和继发病之分,绝大部分是因为自身免疫力低下或外界致病因素力量过强所致。即中医理论书籍黄帝内经上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病鸽往往会出现因抵抗力下降而遭到几种病源菌同时或先后侵袭的现象。鸽病防治原则:“预防为主,保健第一”。可以说在保健预防上多花一元,就能在治疗上节约十元,可以在生产上减少损失上百元,在整体效益上提高上千元。(如新城疫的预防即是实例)对于传染病,要控制好三个方面:即控制和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易感鸽群免疫力。用药原则:个别发生的普通病,最好单个用药;突然发生且病例不断增加者,要迅速确诊,马上全群足量投药;切勿单个发生即全群用药。俗话说“是药三分毒”(生物制剂的研究和使用只是解决途径之一),盲目用药会适得其反,损害鸽群的肝肾等器官,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所以一定要建立健全符合本场情况的免疫预防用药程序并严格执行。下面把二些鸽病做以简单介绍:

1.鸽Ⅰ型副粘病毒病 该病病源为鸽Ⅰ型副粘病毒,其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鸡新城疫很相似,故俗称鸽新城疫,是危害养鸽业主要的疾病之一,分布广泛。各龄期鸽子均有易感性,以乳鸽敏感性最高,主要是水样下痢和神经症状,剖检以颈部皮下、消化道、腺胃乳头和脑部充血、出血为特征。预防:每6个月颈部皮下注射接种一次鸽Ⅰ型副粘病毒灭活疫苗。如无肉鸽专用疫苗,可用鸡新城疫油乳剂灭活苗代替,如用蜂胶苗副作用小,但保护期只有4~6个月,进口油乳剂灭活苗则达到10个月。因注射疫苗时应激较大,会出现零星死亡且影响产量,近年来有些养殖户每隔2~3个月用(2~4倍)鸡新城疫Ⅳ系弱毒疫苗饮水一次,据反映效果不错。有条件最好做抗体测定,根据抗体水平决定何时免疫。留种鸽在1月龄、5月龄时免疫一次。每次免疫前后均用黄芪多糖+天下无喘饮水3天。发病时,可采用干扰素同时配合天下无毒治疗,待疫情稳定一周后,再接种疫苗。

2.鸽痘 由鸽痘病毒引起,季节性明显,与蚊子等吸血昆虫活动有关。不同龄期鸽子均有易感性,日龄越小病情越重。临诊可见皮肤型、粘膜型和混合型,以皮肤型多见,在喙、鼻瘤、眼睑、脚等无毛或少毛处出现黄色结节突起,后化脓结痂。可在蚊子猖獗的季节,清除杂草水沟,鸽舍内外喷洒菊酯类高效低毒杀虫剂,并用鸽痘灵500倍饮水,用蚊蝇净按说明拌保健沙驱除蚊蝇。用同源鸽痘疫苗早期接种亦可。治疗用天下无毒/普康欣就可以。

3.鸽沙门氏杆菌感染 其病源主要是鼠伤寒沙门氏杆菌,主要侵害仔鸽和青年鸽,常与毛滴虫、霉形体等并发,可见类似鸽新城疫样的神经症状、腹泻和关节肿胀,肠道型以初时水样稀粪,1~2天后排绿色胶粘恶臭并带有未消化食物的粪便为特征。剖检可见肝脏散在的大小不

一、形状各异的坏死灶。可用天下无杆或肠安治疗,因抗药菌株普遍存在,有条件做药敏试验后选择治疗药物,以保证疗效。

4.鸽巴氏杆菌病 即霍乱,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细菌性传染病,多呈地方流行性。多见于青年鸽和成鸽,急性死亡,慢性间歇性绿色下痢和关节肿胀。因体温高、频繁饮水造成嗉囊胀大,口腔粘液增多,倒提时口流带泡沫黄色粘液,嗉囊内容物酸臭。剖检的特征性病变是肝表面布满针尖大小、圆形灰白色坏死灶,以及心肺有出血点,全身性广泛出血和出血性病变,肾肿大。杆净/肠毒速治对本病有效。

5.鸽大肠杆菌病 本病发生与环境因素和管理水平,以及其他疾病的存在有密切关系。各日龄鸽均易感,乳鸽多呈败血型,青年鸽和成鸽多为肠炎下痢,粪便稀薄恶臭,灰色或青绿色,并有粘液,肛周羽毛被粪污染,消瘦,软脚,腹部胀大,母鸽有腹膜炎和输卵管炎。剖检乳鸽肠黏膜肿胀出血,内容物稀薄有黏液气泡,有的肠黏膜上有干酪样物,肝脾肿大,肝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点,气囊、心包膜有纤维素性炎症,母鸽腹腔内还常见淡黄色液体,腹膜与腹壁粘连,输卵管出血,有时腹腔内会见到腐烂的蛋。改善饲养管理、搞好卫生消毒、减少各种应激是防治本病的有效措施。恩诺沙星原粉+正源卵舒有良效。

6.鸽鸟疫 即衣原体病,主要特征是反复发生单侧或双侧眼结膜炎,传染快、发病多、死亡少,仔鸽易发生,可见浅绿色粪便,逐渐消瘦,单侧或双侧眼结膜发炎,开始为水样,后变为粘性、脓性分泌物。眼肿甚至失明。部分有鼻炎、鼻孔堵塞、呼吸困难及哕音。可用天下无喘或强力霉素加泰乐菌素饮水治疗。

7.霉形体病 又叫支原体病,或慢性呼吸道病。主要特征是患鸽有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寒冷和梅雨季节及遇到强应激时多发,乳鸽易感,病程长。初为鼻炎流涕,后期变粘鼻孔堵塞,张口呼吸,晚上鸽舍关灯后可听到喘鸣,呼气恶臭,眼流泪、肿胀甚则失明。该病可通过蛋垂直传播。治疗用药同衣原体病。

8.曲霉菌病 真菌性传染病,主要是鸽吃了发霉的饲料如玉米,乳鸽和青年鸽易感染,梅雨季节多发,初起不明显,只见呼吸困难,吃料减少,重则眼炎、流泪、下痢、消瘦。剖检肺可见针头至黄豆大灰白或淡黄结节,切开内容物干酪样,可见绒球样菌丝体,肺充血、出血。预防主要是搞好卫生,定期消毒,不喂霉变饲料。治疗时用2~3斤饲料加少量水或微量菜籽油用制霉素1片粉碎搅拌均匀,连用7天。

14.虾蟹健康养殖技术及疾病防治 篇十四

第一章

水质管理

所有的水产养殖动物都不能离开水而生存。都需要吸收溶解于水中的氧气(溶解氧)进行呼吸活动,有些品种的皮肤、肺已经能进行气体交换(龟、鳖、鳗、黄鳝、泥鳅、乌鳢、河蟹等),但仍离不开水的滋润;水生动植物(称浮游生物),水生高级动植物,都要进行光和作用和呼吸运动,对气体交换产生影响;有机物碎屑、残饵、死亡的动植物尸体;海湖入口河叉的农业化肥农药残留物及毒物;海区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水质变化,如密集滩涂养殖引起的富营养化;某些旺生藻类或水生生物排泄的毒性物质,俗称赤潮,都对养殖水体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天气突然变化的水体分层、泛池、低气压、暴雨、久旱等等都可在短期内造成水产养殖的巨大损失甚至全军覆灭,血本无归。

因此水质是水产养殖业的最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指标。观察检测水质,调控水质是养殖业者每时每刻都不敢松懈的日常工作内容,是养殖成败的技术关键。

1、如何培育优良水色?

水色是指溶于水中的物质(包括天然的金属离子、污泥腐殖质、微生物、浮游生物、悬浮的残饵、有机质、粘土以及胶状物等)在阳光下呈现出来的颜色。培养水色包括培养单胞藻类和培养有益微生物对水色的影响最大。良好的水色标志着藻类、菌类、浮游动物三者的动态健康平衡,是健康养殖的必要保证。要求肥水的同时要同时培养活菌,活菌类的产品有“EM金露”、“超浓缩EM露”、“水产清道夫”或“EM菌旺”。

良好的水色有下列优点:

A、可增加水中的溶氧。

B、可稳定水质,降低水中有毒物的含量。

C、可当饵料生物,提供养殖对象的天然饵料。

D、可减少水体的透明度,抑制丝藻及底藻的滋生。透明度的降低有利于养殖对象防御敌害,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E、可稳定水温。

F、可抑制病菌的繁殖。

优良水色种类

(一):茶色、茶褐色水(如图)

这种水色的水质肥、活、浓。水中的藻类以硅藻为主,如三角褐脂藻、等边金藻、新月菱形藻、角毛灌、圆筛藻等,这些藻类都是养殖对象苗期的优质饵料。生活在这种水色中的养殖对象活力强,4

体色光洁,摄食消化吸收好,生长速度快,是养殖各种经济水产动物的最佳水色。但此类水色持久性较差,一般保持10-15天就会逐渐转成黄绿色水。

保水护水方法:

①早上日出阳光好的情况下泼洒“活水素”,每瓶用3亩,同时泼洒“氨基酸肥霸”,每瓶用6亩,持续补充肥源,维持持久的“肥、活、嫩、爽”的最佳状态。

②上午九点以后,气温水温较好,泼洒“超浓缩EM露”或“EM菌旺”,“超浓缩EM露”每瓶用6亩,“EM菌旺”每袋用3亩,溶水泼洒,可调水、诱食、稳定PH值。

优良水色种类

(二):淡绿色、翠绿色水(如图)

这种水色的水质看上去嫩绿、清爽,透明度在30cm左右。肥度适中,水中的藻类以绿藻为主,如扁藻、小球藻、海藻、衣藻等。绿藻能吸收水中大量的氮肥,净化水质,是养殖各种经济动物较好的水色。且绿藻水相对较稳定,一般不会骤然变清或转变成其他水色。

保水护水方法:

①上午九点以后,气温水温较好,泼洒“超浓缩EM露”或“EM菌旺”,“超浓缩EM露”每瓶用6亩,“EM菌旺”每袋用3亩,溶水泼洒,可调水、诱食、稳定PH值。

②定期使用“乌金肥水液”,每瓶用8亩,适时补充肥源及微量元素,维持球藻、衣藻适度生长。

优良水色种类

(三):黄绿色水(如图)

此为硅藻和绿藻共生的水色,我们常说“硅藻水不稳定,绿藻水不丰富”,而黄绿水则兼备了硅藻水的优势,水色稳定,营养丰富,此种水色是难得的优质水色。

保水护水方法:

①定期使用“益生肥水素”和“活水素”,“益生肥水素”每袋用8亩,“活水素”每瓶用3亩,补充营养源及微量元素;

②使用“硅藻旺膏”,每桶用10亩,既可以肥水,也可以调水,稳水,清除老化藻类,处理黑臭塘底,保持长久嫩绿的水色。

优良水色种类

(四):浓绿色水(如图)

这种水色看上去很浓,透明度较低。一般是老塘较易出现这种水色。水中的藻类以扁藻为主,且水中的浮游动物丰富。水质较肥,保持的时间较长,一般不会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

保水护水方法:

①此类水要保,但更要防,防阴雨天倒藻,水突然变清。此阶段藻类迅速生长,几近老化,用“高效苔藻净”,每瓶用6亩,杀死部分老藻,同时用“硅藻旺膏”,每桶用10亩,清除老藻,补充氨基酸等营养源,使藻类再生;

②遇阴雨天用“增氧改底王”,每袋用10亩,清除死亡藻类、护底、增氧,防止缺氧浮头。

2、如何调节危险水色?

危险水色种类

(一):墨绿色、老绿色水(如图)

水中蓝绿藻或微曩藻大量繁殖,水质浓浊,透明度在10cm左右。能清楚地看见水体中有颗粒状结团的藻类,晚上和早上沉于水底,太阳出来就上升至水体中上层。这种情况在土塘养殖过程中经常出现。养殖对象在这种水体中还可以持续存活一段时间,一旦天气骤变,水质会急剧恶化,造成蓝绿藻等大量死亡,死亡后的蓝绿藻等被分解产生有毒物质,很可能造成养殖对象大规模的死亡。

改水调水方案:

①选择在晴天上午用“高效苔藻净”,每瓶用6亩,重点在池塘下风口有死亡藻类或浮沫处泼洒,杀灭老化藻类;第二天用“硅藻旺膏”,每桶用10亩,重点在池塘下风口处多泼,清除死亡藻类,也可用“水产清道夫”,每袋用3亩,或用“超浓缩EM露”,每瓶用8亩,分解池塘残饵、死亡藻类毒素,调水、降氨氮,稳定PH值。

②遇阴雨天用“增氧改底王”,每袋用10亩,清除死亡藻类、护底、增氧,防止缺氧浮头。危险水色种类

(二):绛红色、黑褐色水(如图)

水中有大量的原生动物或赤潮生物的繁殖。主要含鞭毛藻、裸甲藻等,这种水色主要是前期水色太浓,长期投料过量或投喂劣质饲料,造成水体中的有机质过多,为原生动物的繁殖提供了条件,随着大量有益藻类的死亡失去优势种群,有害藻类成为藻相中的主体,决定水色的显相,而有害藻类能分泌出某些毒素造成养殖对象的长期慢性中毒直至死亡,这种水质浓、浊、死,增氧机打起来的水花呈黑红色,水黏滑,并有腥臭味,水面因增氧机打起的泡沫基本不散去。

改水调水方案:

①有水源的逐渐换水,每天换水体的三分之一,若氨氮、亚硝酸盐偏高,用“解毒护水宝”,每袋用3亩,第二天用“增氧改底王”,每袋用8亩,下午再用“底质净”,每袋用2亩,分解臭底,三天后再用“超浓缩EM露”,每瓶用8亩,同时用“高活性生物底改”,每袋用10亩,连用2天,可以彻底改善黑臭水。

危险水色种类

(三):泥浊水(土黄或灰白色)(如图)

一般是土塘因放养密度过高,中后期出现整个水体的漫游,增氧机周围出现大量的泥浆,特别是涡轮增氧机最明显,此水体中一般含有丰富的藻类,主要以硅藻、绿藻为主,由于养殖对象的密 7

度过高,水体中泥浆的沉降作用,使水体中的藻类很难大量繁殖起来出现优良的藻相水色,在养殖中后期,亚硝酸盐普遍偏高、PH值偏低,调水难度较大,养殖风险相当大。

改水调水方案:

①首先引进新鲜含藻源的水,每天换水体的三分之一,用“爽水露”,每瓶用8亩,再用“硅藻旺膏”,每桶用8亩,连用2天,第三天用“乌金肥水液”,每桶用8亩,配合用“活水素”,每瓶用3亩肥水。

危险水色种类

(四):澄清水(如图)

一般在早春气温低、光照不足的情况下出现。使用地下水来提高水体的盐底,而地下水重金属含量高,氨氮高,造成前期肥水难度较大,一旦澄清水持续5至8天,很可能造成底栖藻类大量繁殖吸收水体中的肥料,进一步提高肥水的难度,高位池由于池底没有任何肥性,早春很难肥水,另一种情况在冬棚养殖经常出现,放养养殖动物时水体水色很好,一般在8至10天后由于大量的浮游动物繁殖摄食藻类,造成整个水体变得清澈见底。

改水调水方案:

① 首先引进新鲜含藻源的水,每天换水体的三分之一,用“爽水露”,每瓶用8亩,再用“氨基酸肥水膏”,每桶用8亩,连用2天,第三天用“乌金肥水液”,每桶用8亩,配合用“活水素”,每瓶用3亩肥水。

3、如何预防及处理氨氮问题?

氨氮主要来源于水生动物的排泄物、肥料、被微生物分解的饲料、粪便及动植物尸体。氨氮是水体中氮循环的一个阶段,氨的毒性取决于水体中的非离子氨,水体中的氨氮偏高会使水生动物中毒,急性中毒时可发生浮头、肌肉痉挛、眼球出现回转反射障碍,甚至出现异常旋转游泳等症状,严重时窒息死亡,容易出现亚急性和慢性中毒。

降低水体中氨氮含量的措施:

1、预防措施:

养殖期每10-15天使用一遍调水、改底产品。常见调水产品:超浓缩EM露、EM菌旺、水产清道夫、亚硝克、爽水露、解毒护水宝。常见底改产品:卫一清、全效速清底改片、增氧底毒净等。

2、氨氮偏高甚至氨氮中毒的处理措施:

A、换水、注入新水。

B、早上全池泼洒“爽水露”,下午用“卫一清”或“全效速清底改片”。第二天使用“超浓缩EM露”或“EM菌旺”、“亚硝克”。配合使用“高活性生物底改”、“增氧改底王”。

4、如何预防及处理亚硝酸盐问题?

水体中亚硝酸盐偏高会使水产动物中毒,鳃丝呈紫红色,往往会引起“死底症”“偷死症”“冒底”等症,降低水体亚硝酸盐含量主要有以下预防措施:清淤、干塘、加换新水、增加溶氧、避免过量投喂、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及底质改良剂等。

降低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措施:

1、预防措施:

A、定期检测水质,及时发现及时处理,B、定期使用“超浓缩EM露”,改良水质,C、定期使用“高活性生物底改”,D、换水,注入无污染的水。

2、亚硝酸盐偏高的处理:

A、增加增氧机的开机时间并在夜晚干洒“增氧改底王”,B、泼洒“绿色氧吧”+“活水素”或“解毒护水宝”等水质改良剂,连用两天。

C、泼洒“亚硝克”,以增加水体中硝化细菌的数量,加快亚硝酸盐的吸收、降低。

5、如何降低酸碱度(PH值)?

处理方法:

1、全池泼洒“爽水露”,视PH值的高低,连用2-3天。

2、全池泼洒“绿色氧吧”或“活水素”。

3、使用“超浓缩EM露”、“EM菌旺”、“水产清道夫”进行水质调理。

6、如何处理“泥皮”?

泥皮在池塘中主要附生在底泥表面,呈蓝绿、绿褐、黄褐等颜色,主要种类为蓝藻、硅藻和绿藻等,大型的丝状绿藻(青泥苔)也附生在池底。水温一升高,这些死亡的藻类尸体与底泥一起浮出水面,成为许多片状浮泥,分解时容易造成缺氧,并且容易产生很多有毒物质。

解决方案:

1、处理方法:

A、及时捞出泥皮,B、开动增氧机,增加底部溶氧及使底部有害物质分解。

C、并使用“氧立得”,增加底部溶氧。

D、干洒“增氧改底王”、“对虾复活丹”,及时吸附水质中的有害物质。

E、使用微生物制剂,如“超浓缩EM露”“EM菌旺”等,分解底部的有害物质。

F、使用“爽水露”、“解毒护水宝”泼洒,以抵抗水质突变引起的应激作用,起到解毒、抗应激作用,减少对鱼虾的危害。

7、如何在高温闷热、连绵阴雨天气等发病季节降低病害发生率?

解决方案:

1、处理方法:

A、增加水质的溶氧及改良水质,可使用“绿色氧吧”及“增氧改底王”或“对虾复活丹”,B、定期使用“应激解毒CE”或“维他命C”,减少对鱼虾应激作用。

C、投喂药饵,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8、如何处理池塘在添换水、天气突变(暴风雨)后,由于环境变化及应激反应,常出现“漂鱼漂虾”“伏边”“爬沙”“红须”“红腿”“红尾”“出血”等症状,严重时诱发大规模红体、白斑综合症等疾病的暴发?

解决方案:

1、预防措施:

A、提前改良水质,增加水体的溶氧量,如泼洒“绿色氧吧”或“爽水露”等水质改良剂。

B、减少投饵量,投饵次数,并增加投喂药饵,泼洒“应激解毒CE”增强鱼虾的抵抗力。

2、处理方法:

A、一旦发生危害,应及时处理,B、加大使用“全效速清底改片”及“增氧改底王”,C、使用“应激解毒CE”,“维他命C”,减少对鱼虾的应激作用。

9、水色过浓的处理

藻类的过度繁殖,造成水的透明度过小,底层藻类见不到阳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但不能产氧,反而会耗氧,造成底层溶氧不足。久而久之就会造成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积累,危害养殖品种的健康。

1、“二氧化氯粉”稀释后全池泼洒,3个小时后使用“增氧改底王”。隔天使用“爽水露”、“绿色氧吧”或“解毒护水宝”,稀释后全池泼洒。

2、“50%扑草净”,稀释后全池泼洒。隔天使用“爽水露”、“绿色氧吧”或“解毒护水宝”,稀释后全池泼洒。

10、倒藻的处理

倒藻是指藻类老化出现大量或全部死亡,导致水色骤然变清、变浊甚至于变红的现象。由于水体缺乏营养元素造成大量藻类死亡,水体出现分层,氨氮和亚硝酸盐升高,虾很容易出现应激死亡甚至泛塘。

方法1:①、“爽水露”、“绿色氧吧”或“解毒护水宝”,稀释后全池泼洒;

②、“应激解毒CE”或“维他命C”,溶解稀释后全池泼洒;

③、“硅藻旺膏”、“超浓缩EM露”或“EM菌旺”,稀释后全池泼洒。

方法2:①、“增氧改底王”全池干洒;

②、“卫一清”或“全效速清底改片”,全池抛洒;

③、“高活性生物底改”+“氨基酸肥霸”,溶解稀释后全池泼洒。

11、白浊水(泥浊水)的处理

A、原因:藻相不均衡,水中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很少,而浮游动物如轮虫、桡足类、枝角类过多造成的及泥沙等悬浮颗粒比较多。

解决方案:首先应使用一些较安全的药物杀灭部分浮游动物如“渔虫必克”或“混养伊克虫”;然后使用“增氧改底王”,清除水中的悬浮的杂质;隔天再用“爽水露”或“激活碘”,改善底质,使水清爽。次日注入20~30cm含有优良藻种的水,然后使用“硅藻旺膏”+“活水素”,溶解稀释后全池泼洒。

B、池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在风向突变,大量使用消毒药品,缺氧(低氧)过后,易出现这种水;过二天后池水亚硝酸一般升高。

处理方法:一般PH变低,如果下午测PH还在8以下,请使用生石灰5到10斤/亩;

PH正常,就使用“活水素”再使用“乌金肥水液”+“硅藻旺膏”或“精华肥水宝”+“超浓缩EM露”。.12、底质恶化如何处理:养虾先养水,养水先养底。

冬棚虾都采用全封闭式的养殖,一池水养到出虾基本上不换水,随着养殖周期的延长,池塘底部的粪便、残饵、生物代谢物等有机质会越积越多,底质严重恶化,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甲烷等有害物质也会随之升高。

处理方法:

①、“卫一清”或“全效速清底改片”、“激活碘”,每7~10天施用一次;

②、“高活性生物底改”或“增氧改底王”,每7~10天施用一次;

③、“超浓缩EM露”、“EM菌旺”、“水产清道夫”,每10天施用一次。

13、澄清色水

原因:主要有两种情况造成:

①、虾池底部大量生长青苔,消耗池塘的养分。用“50%扑草净”拌泥沙泼洒,两天后再改底解毒,用“卫一清”或“全效速清底改片”干撒,或“解毒护水宝”溶水泼洒;

②、受重金属污染浮游生物无法生长。使用“爽水露”或“解毒护水宝”溶水泼洒,过一天使用肥水类产品。

14.水色呈蓝绿色或老绿色(浓浊水),有时出现“糊淀”或“水华”。

原因:水中蓝藻或微囊藻大量繁殖,并成为优势种群,水较浓而浊,水表层往往有少量的绿色悬浮细末。

对策一:使用“爽水露+卫一清”改底,第二天使用“硅藻旺膏”进行调水色。视情况,再隔5天左右使用一次,同时启动增氧机增氧。

对策二:在技术员指导下使用“渔富康”溶水泼洒,2天后适当换水,并使用“爽水露+解毒应激CE”去除药物残留和藻类毒素,第3-4天使用“对虾复活丹”、“卫一清”改底、配合使用“超 11

浓缩EM露”护水,稳定水色,注意:在以上处理过程中如虾发生拒食、厌食,或有轻微游、转塘现象,可在饲料中添加“超浓缩EM露+开胃促长素”,由于其他有害藻类浓度大造成的灰绿、灰蓝或暗绿色水,且水面有时漂浮油污状物,可采用上述方法处理。

15、团簇状淡红色水

远看池中有成团成缕的淡红色物,分布不均匀;近看,淡红色簇状物是水蚤等枝角类浮游动物繁殖过度所致,早上或傍晚较为明显,这种水色的水中,浮游动物为优势种群。水质不是好水质,应尽快进行水质调节。调节这种水质的方法有二:一是放入一定数量的鳙鱼吞食水蚤等枝角类浮游动物;二是使用“渔虫必克”杀灭部分浮游动物,进行杀灭,然后使用“活水素+硅藻旺膏”,溶解稀释后全池泼洒,重新培育水质。定期的使用“超浓缩EM露”、“EM菌旺”或“水产清道夫”,保持良好水色。

16、黑褐色与酱油色水

精养虾池由于饲料投喂较多,残饵及粪便越积越多,导致溶解性及悬浮性的有机物增加,褐藻、鞭毛藻、夜光藻、裸甲藻、多甲藻大量繁殖,容易出现此种水色。另外,换水较少的虾池、底泥较多的虾池、养殖后期的虾池亦常常出现此种水色。此种水色的透明度一般在15厘米以下,当开动增氧机或向虾池充气时,可见水面有大量粘在一起的泡沫,久而不散。处理时首先能换水的换部分水,然后使用“爽水露”加“活水素”初步处理后可使用“超浓缩EM露”或“EM菌旺”,施用微生物制剂保持良好水色。

有些鞭毛藻会分泌麻痹神经毒素,使虾中毒死亡,要加强解毒、改底,以鞭毛藻为主的池塘易缺氧、底质更易发臭,要加强增氧。

第二节

虾类的病害防治

一、虾病的诊断

虾类是底栖性的水生动物,平时大部分时间均栖息于水层的底部,除了幼体期或为了觅食,以及不正常现象发生时,才会有浮游的现象。因此,养殖工作人员每天首先要留意的就是虾类的活动情况,如果发现下列现象:清晨虾靠岸边静伏,虾齐聚于下风处无力的漂浮;虾行动迟缓、反应不灵敏等等,那虾就有患病的可能了。其次在喂虾时除了留意进食情况外,也要观察体色的变化,体色发红、变蓝或转淡、变深都不是良好的现象。当虾患病时,其身体的各种器官,尤其是鳃部及肝胰脏会有很明显的色泽改变、肿大或萎缩,由上述现象很容易可以判别虾体是否患病。如果在虾体出现了明显症状之后,再进行治疗,总会倍感吃力,即使挽回部分虾的健康,却难免有所损失。因此,早日发觉虾的不正常情形,及早做正确处理,是减少损失的关键。虾病预防比治疗重要,平时注意水中浮游生物之变化(水色)及水、底质科学调控非常重要。

虾病的诊断除了外观及症状的判别外,较正确的方法是利用组织病理变化的镜检,或进行病原体的分离,才能使虾病诊断工作更为落实。但是,这些工作并非一般养殖户所能胜任,而且利用这

些方法即使是获得了正确的诊断,但却失去了治疗时机,迫使这些诊断的实际应用价值大打折扣。因此,一般的养殖户,如何训练自己判断虾病的原因,或进行快速诊断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有些人难免要问如何才能快速正确的诊断呢?我们建议可将怀疑患病的虾取一小片段的器官,如鳃或肝胰脏,加上一小滴蒸馏水或洁净的海水,并用盖玻片轻轻的压下,然后放在200-400倍的显微镜下观察,则可看出是寄生虫(如钟形虫)还是细菌的感染症状,根据此观察结果则可迅速进行各项必要的处理步骤。虾的排泄物也是一种很好诊断患病与否的依据,养殖工作人员可由观察网内粪便的有无或颜色而加以判断;例如拿起观察网时可见虾粪便者,比无粪便残留者养殖状况为佳;若粪便呈红色,则可能因吞食死虾或病虾而引起的,应特别注意。虾以排出粗而长的粪便者健康状况较佳。

养殖业者往往在虾病发生时,抱着病急而随意投药的心理,期望投进去的多种药物中,能有一两种可发挥效果,以挽回虾的健康,但是十有八九会得到相反的效果,甚至会加速病虾的死亡。我们认为虾既然已生病并显现出症状,药物的使用当然不可避免,但如何将药物的效能充分发挥而又不浪费,同时又没有副作用,却是非常重要的,欲达此效果,对虾病要有清楚的认识。任何一种外来的物质,包括抗菌素或消毒药物,泼洒到养虾池中或被虾类摄食,对虾体都是一份额外入侵的紧迫因子,太多太杂这种因子存在于养殖池,对虾体健康以及虾体对病原的免疫能力,都会有所影响。不过有些养殖业者却认为所有药物都无用处,因而排斥和拒绝使用,以致延误虾病治疗的最好时机,都不是正确的观念。药物使用应注意各种药物的有效成分及其使用方法,不频繁更换药物,才能使其发挥效果,以防虾病的发生。

虾病的治疗,应该有一个不变的准则,就是早日发现,早作处理才是上策。当全池的虾已达到可用肉眼看到数十尾患病,并以显现症状时,粗略地估计全池的虾已有数百或数千尾(十至百倍)以上的虾患病时。对于已显现病症的虾要使其恢复正常将十分困难。因此用药物进行治疗的对象,应该是受到感染而未显现出病症的虾。因此,虾病的处理策略,应在一旦发现有几尾(或非常少)虾呈现不正常时,就要毫不迟疑的进行各项防治工作,否则经过一两天后病情会更加严重,导致大量死亡情况的发生。

二、虾病的预防措施

(一)彻底清塘

清塘的目的是杀灭塘内敌害生物(包括野杂鱼类、虾、蟹、螺以及病原微生物等),改良塘底,保证虾苗入池后正常生长。具体做法是:每年收虾后,立即排尽塘内积水,封闸并曝晒塘底,直至底土龟裂。根据塘底淤泥的分布情况,用人力或机械将淤泥彻底清除。再经过一冬的曝晒和寒冬后,用生石灰(100-150kg/亩)均匀撒布在池内各处,用牛或拖拉机翻耕(拌和石灰和底土),这样,绝大部分穴居性害鱼和较大形的敌害生物可基本消失。为进一步减轻病原菌和病毒日后可能出现的威胁,以及杀灭塘中野杂鱼、虾、蟹、螺、水草等,还需进行一次彻底的清塘消毒(特别是去年发生过病害的虾池)。方法是:放苗前半个月放闸进水30-40cm,使用“底爽安”、清塘,这些药物能把污黑发臭的底泥氧化还原成新鲜的黄白色底泥。如果螺较多,可在清塘时间同时使用“清塘净”杀螺,用水稀释后泼洒,使用7-10天可洗塘、肥水(注意:放苗之前一定要先试水)。

(二)放苗前先肥好池水

肥水即繁殖虾塘内基础饵料(基础饵料是指虾池内自然生长的、及人工移植后繁殖的各类对虾饵料生物的总称)。肥水工作做得好,可降低养低成本,促使对虾快速生长和减轻底质污染压力,减少养殖过程中疾病发生的机会。基础饵料培养得好与差,将直接影响到放养虾苗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故肥水是虾类养殖的一个重要环节。肥水的基本步骤为:清塘——洗塘——进水——施肥。清塘必须十分彻底,进水要防止敌害生物的混入。进水时,进水闸的网目不能过大或过小,以40目最为常见。一般进水水位不能太深(40cm以内),以保证有足够的光线透射到底部。

上述工作完成后,逐渐把水加至50-70cm,即可试水放苗了。如果水色不太理想,排去塘中旧水15-20cm,可再加入新鲜海水15-20cm,同时追肥施料一次。施肥应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根据水色的浓淡酌情追加,应避免一次性施肥量太大,以免藻类暴长无法控制,甚至发生藻类的大量死亡而导致水色的大起大落。

(三)科学放养虾苗

放养健康、不带病原菌的虾苗,放养密度一定要合理。养虾池放苗密度的确定,常常与养殖水体的生物负载能力、管理水平以及养殖对象的生物学特点有密切的关系。虾苗放养密度决定着虾类养殖的产量和质量,甚至关系到养虾的成败。合理的放养密度应根据虾池的条件、增氧设施、水源水质和技术管理水平等综合考虑。如虾池条件好,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有配套的提水设备和完善的中央排水系统,每亩养殖水面设置一台增氧机,放养密度通常为6-8万尾/亩,最高不超过10万尾/亩。密度过大,虾苗生长缓慢,养殖周期延长到150天。在养殖的中、后期,随着投饵量的增加,水质调控难度大,超常规加大换水量、全程使用各种药物和添加剂,会大大增加生产成本。即使是获得较高的产量,养殖效益也不是很好。

虾苗入池前,首先要检查池水的温度,其次是盐度和PH值。要尽可能地使虾苗的原生活环境条件与养殖池相一致,必要时采用运苗桶内逐级换水法调温,室外水温低于16℃时也不要放苗。放苗应选择风和日暖的日子,放苗位置应该在下风方向(切忌在迎风浪的浅滩处放苗)。池内虾苗要一次放足,苗种入池不能采用撒泼法,必须连桶浸入水中,然后逐渐倾泻。塑料袋运输虾苗时,为了防止温差过分悬殊,常常采用漂浮法,即将密封的运苗袋放置在虾池内漂浮一段时间,使袋内水温逐渐相近,然后开袋逸苗(注意袋内氧气是否充足)。

(四)加强养殖管理

1、定时巡塘

巡塘是了解虾情动态最直接有效地管理手段。养殖过程中没太难巡塘最少要四次,即分别在黎明、白天、傍晚和午夜各一次,巡塘时主要注意以下情况:水色的变化、摄食饵料情况、虾体的肉眼观察(如健康的南美白对虾体色晶亮、腹部肌肉透明度大、外观青灰色、胃部饱满、体表无粘附污物、甲壳有弹性、活力好),观察池底颜色和检查臭味等。

2、虾池内各种环境因子的监测

养虾池水环境监测的范围涉及池水和地质两大项,其中又分别包括生物和非生物两个方面。精 14

养池环境的变化较快,容易出现意外事故,为了杜绝严重事故的发生,养成期内必须随时注意环境监测,内容包括:海水温度、盐度、PH值、溶解氧浓度、氨氮含量、有毒重金属离子浓度、水色、海水透明度、赤潮生物数量、底质变化、海水内总异养细菌数、弧菌数、池内较大形敌害生物、竞争生物和基础饵料生物、池底氧化还原电位势和池底硫化氢浓度等。对于池内残饵的出现、分布、数量和腐败程度等也都要了如指掌。

3、合理换水

养虾池内经常更换新鲜海水可以增加池水内溶解氧含量,降低代谢毒物的浓度,改善池底氧化还原状态,还可以调整池内生物组成,促进生态平衡,有利于对虾的正常生长。池内换水要因地、因时制宜。例如虾体长在5cm以内时,为了利于池底基础饵料生物的快速繁殖生长,池水不宜太深。这一阶段内,主要是定期向池内添加新鲜海水和施肥。水深应该控制在阳光能透射到池底为宜。以后随着虾体形的逐渐增大,才开始转为换水。通常,养殖虾体长达到7cm左右时(北方一般在7月中旬),日换水量应占池水总量的10%。7月下旬后,由于海区水温升高很快,加上池底残饵分解和池内绝对生物量迅速增高等原因,水质容易变劣,这时候的日换水量必须增大,原则上不能少于池水总量的20%。总的要求是通过换水,使池内水变鲜、变活,还要注意保证池内藻类有一定的密度。

值得提出的是,近几年来由于工农业污染等原因,海区水质的变化经常起伏不定,沿岸海水富营养化程度加剧,赤潮发生频繁。加上虾病(特别是病毒性虾病)流行,盲目换水有时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启用封闭式循环净化水池就显得十分重要,病害流行高峰期要停止直接从外海提水。正常情况下,养虾池换水总的原则是勤快、多换。

4、保持养殖过程中水质的良好

在虾类高密度养殖生产中,由于虾类代谢的排泄物、残饵、饵料溶出物以及其他生物尸体的影响,使池塘水质和底质条件发生不同程度的恶化,增大了环境的压力。轻者影响虾的生理功能,降低摄食量与生长速度;重者造成虾的中毒死亡。此外,由于环境压力增大,虾体质虚弱、抗病能力降低,水中病原生物增多,使虾极易发病,降低虾放养的成活率,甚至导致养殖的失败。因此,加强虾池水质、底质的调控是虾类高产养殖技术的重点和难点。水质、底质的调控和改善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方面的技术措施来实现:

(1)放苗前要肥好水

(2)养殖前期(40天前)只进水不排水,每天可添进水5cm左右,池水透明度控制在40-50cm。养殖中后期(40天后),根据池水透明度和水色的变化,如确需换水可采用少换、慢换的方式,透明度控制在30cm以内,日换水量控制在5%以内,有条件添加淡水的,尽量添加淡水。

(3)在养殖生产过程中,不能机械地每天定时开动增氧机,而应根据天气、水质、底质的变化,结合对虾的放养密度和不同的个体规格,灵活开机使用。一些虾农可能会认为,在晴天的天气,池水中的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将大量的氧气释放到水中,白天的溶氧量含量较高,不开增氧机虾亦不会缺氧浮头。但我们应该知道,池水的透明度一般较小,光照不能达到池水的中、下层,藻类的光合作用受到限制。尤其是天气炎热的季节,由于热阻力的作用,溶解氧和水温的分层,表层水丰富 15 的溶解氧不能扩散到底层水中,但底层的虾以及池底有机物的耗氧却不断进行,溶氧水平会越来越低,影响虾的正常摄食生长。所以,在藻类光合作用较强的中午前后开动增氧机是十分必要的,除了直接增加溶解氧外,更重要是通过增氧机强烈搅动池水,形成水流,促进池水上下混合对流,将溶解氧丰富的表层水带到池底,提高底层水的溶氧水平,同时又将无机盐类含量较丰富的底层水带到表层,可促进藻类的稳定生长,起到互补作用。我们通常认为在晴天中午前后开动增氧机是最有效、最经济的增氧措施。在阴雨天气和池水透明度突然变大的情况下,由于藻类的光合作用减弱,造氧减少,池水的溶解氧含量降低;在无风炎热的天气,池水分层现象较明显,池底也会较易发生缺氧。若遇上述情况,应尽量多开增氧机,结合换水或采取其它处理措施,防止缺氧现象的发生。(4)养成池内每半个月使用一次“对虾复活丹”或“全效速清底改片”等改善虾池的底质,减少氨氮及硫化氢等影响,底质严重恶化时应加倍使用。

(5)若水色成呈现深蓝色或虾池中青苔过多时,可使用“高效苔藻净”除藻(但在阴雨天及清晨溶氧低时不要使用),最好在下午3点半至4点使用,使用后要注意增氧和换水,一个月以内的虾苗禁用。

(6)虾体达到5cm以后,可每半个月使用一次杀菌消毒药,以杀灭水体中各种病原微生物,常用的药物有:“水霉净”、“菌毒杀”、“滨阳优碘”、“滨阳高碘”、“二氧化氯粉”,全池泼洒。在高温季节及病害发生高峰时,应每7-10天使用一次。

(7)定期泼洒“爽水露”、“绿色氧吧”、“超浓缩EM露”、“亚硝净”、“水产清道夫”,能有效降低虾池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改善虾池生态环境,减少发病率,提高产量。使用方法为放苗前使用一次,以后每15天追施一次,用量减半。该产品无需活化,可直接溶于水后全池泼洒,但注意虾塘在使用这些药物的前后3天不要使用消毒剂和杀虫剂,以防影响使用效果。

(8)在养殖过程中要求池塘水色保持清爽亮泽,若水色发暗浑浊,悬浮有机物增多,开动增氧机时,在水面上出现堆积不散的泡沫时,就说明藻类有老化的迹象,很可能发生“倒水”现象。先用“爽水露”或“绿色氧吧”、“解毒护水宝”净化水体,这样处理的水色肥活嫩爽,可保持长时间不变。

(9)在养殖中后期的池塘,因水质老化而出现“老绿水”、“黑臭水”、“白浊水”、“铁锈水”时,先施用“爽水露”、“卫一清”、“全效速清底改片”,第二天再全池泼洒“硅藻旺膏”,可以使池塘水体恢复良好的水色。

(10)保持池水PH值的相对稳定。当虾池水质的PH值低于8.0时,使用生石灰和白云石粉溶水泼洒。当虾池水质的PH值高于9.0时,施用“爽水露”或醋酸。

(五)饲料的投喂

早虾类养殖生产中应做到科学严格地管理投饲,在增加日投喂量时,应遵循逐日少量增加的原则,有利于虾类保持旺盛的食欲。投饵管理要尽可能地做到相对合理化,既要保证虾吃饱、吃好,又要兼顾养殖环境和节约成本。虾类的投饲量应根据虾的个体大小、天气变化情况、水质和底质条件、虾健康情况、生理状况、虾类实际摄食量等因素进行灵活调整,做好合理投喂。投喂过量不但 16

造成浪费,而且污染水质;投喂不足又会影响虾类的正常生长发育,轻者导致虾池个体规格差异较大,重者会降低虾类的体质和加剧虾类的相互残食。

(六)药物防治

1、水体消毒

在虾病流行季节,应定期进行水体消毒,以杀灭水体中或虾体上的病原体。常用的水体消毒药是:水霉净”、“菌毒杀”、“海因先锋”、“滨阳优碘”、“滨阳高碘”等。

2、定期投喂药饵

预防虾类细菌性的疾病,结合使用药物内服效果更好。在虾类养殖过程中每7-10天使用一次内服药,拌入饲料内投喂。这些药物可调节虾类的肠胃功能,增强食欲,增强虾体的抗病能力,保护肝胰脏不受损害,将虾类体内的毒性物质排出体外,促进虾类快速生长。

在虾类养殖过程中,要遵循“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原则。预防措施既要注意切断传染病的来源途径,又要尽可能地阻止病原体的传染和侵袭,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发生的机会,为养殖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对虾类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一)、病毒性疾病

1、对虾桃拉病毒病(红体病)如图

【病原】病原体为桃拉病毒

【流行】此病主要危害南美白对虾,在放苗一个月后开始发病,水质突变,底质恶化的虾塘更容易发生此病,死亡率高。

【症状】病虾有急性和慢性症状的表现。急性期:病虾体表呈淡红色,空胃、活力低下、甲壳变软、大多会在蜕壳时死亡,死亡率高达80—95%;慢性期:多是急性期发作后的幸存者,虾壳表面出现多重损伤性黑斑,能正常摄食。

【防治方法】对虾病毒病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药物,主要是加强健康管理,切断病原传播途径和进行综合预防。

(1)、虾池放养前彻底清塘消毒;包括清除过多淤泥和用药物杀死池水中及淤泥中的病原。采用“漂白粉”、“二氧化氯粉”、或“海因先锋”等消毒剂溶水全池泼洒,消毒后应暴晒1个星期左右,然后进水。进水渠道也需预先消毒。

2、养殖期间定期消毒,用“滨阳高碘”、“复合亚氯酸钠”或“五黄精华素”等轮换交替泼洒消毒。

3、消毒过后3~5天,检查水质,再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用“超浓缩EM露”、“EM菌旺”或“水产清道夫”等全池泼洒,稳定长久绿、爽、清的水体。

4、检查水质,检测氨氮、PH值,若氨氮偏高,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再用“亚硝克”和“增氧改底王”溶水泼洒,改善水质、底质,迅速降氨氮。

5、适时肥水,用“精华肥水宝”、“益生肥水素”、“硅藻旺膏”等溶水泼洒,保持良好的水色,优质的饵料。

6、如发现虾苗带病毒但未发病,应采取增氧措施,用“氧立得”或“卫一清”干撒,增氧急救。

7、配合内服药饵,用“对虾活力丹”或“滨阳恩康”拌饵料饲喂,连喂4~5天。

8、在饲料中添加“空胃应激灵”、“清毒舒”、“应激解毒CE”和“渔用多维素”等增强抗病力的营养物质,抗病促生长。

2、白斑病

【病原】病原体为白斑杆状病毒

【流行】天气闷热,连续阴天,暴雨,虾池中浮游植物大量死亡,池水变清及底质恶化均易发生此病,发病适宜温度为 24-28℃;饲养管理方法科学,水环境良好和气候条件稳定而正常,即使虾感染了病毒也可不发病。

【症状】病虾反应迟钝,不摄食,空胃;病虾甲壳上有白色的圆点,以头胸甲处最为显著,严重者白点连成白斑;病虾鳃丝发黄,肝胰腺肿大,糜烂,通常在几天内便可发生大量死亡,若水质稳定营养全面,则可维持1个月左右,死亡进程随着体长的增加而缩短,即大虾死亡速度高于小虾。

【防治方法】 对虾病毒病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药物,主要是加强健康管理,切断病原传播途径和进行综合预防。

1、虾池放养前彻底清塘消毒;包括清除过多淤泥和用药物杀死池水中及淤泥中的病原。采用“漂白粉”、“二氧化氯粉”、或“海因先锋”等消毒剂溶水全池泼洒,消毒后应暴晒1个星期左右,然后进水。进水渠道也需预先消毒。

2、养殖期间定期消毒,用“滨阳高碘”、“复合亚氯酸钠”或“五黄精华素”等轮换交替泼洒消毒。

3、消毒过后3~5天,检查水质,再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用“EM金露”、“EM菌旺”或“水产清道夫”等全池泼洒,稳定长久绿、爽、清的水体。

4、检查水质,检测氨氮、PH值,若氨氮偏高,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再用“亚硝克”和“增氧改底王”溶水泼洒,改善水质、底质,迅速降氨氮。

5、适时肥水,用“精华肥水宝”、“益生肥水素”、“硅藻旺膏”等溶水泼洒,保持良好的水色,优质的饵料。

6、如发现虾苗带病毒但未发病,应采取增氧措施,用“氧立得”或“卫一清”干撒,增氧急救。

7、在饲料中添加“对虾活力丹”、“清毒舒”、“应激解毒CE”和“渔用多维素”等增强抗病力的营养物质,抗病促生长。

(二)、细菌性疾病

1、对虾肌肉白浊病

【病原】病原体为弧菌

【流行】此病在水温较高时流行,水质较差、水中 溶氧偏低的虾池最易发生此病。

【症状】病虾腹部有白色斑点,或整个腹部皆为白色,腹部至尾部肌肉为白色,行动反常,表现不安,常在水面活动及跳出水面。【防治方法】

(1)对池塘要彻底消毒,并应清除过多的污泥。用“漂白粉”、“二氧化氯粉”或“海因先锋”溶水全池泼洒。对池底进行曝晒、翻动,促进池底有机物的分解,这样既可以杀灭池底的各种病原体,又可以促进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

2、养殖期间定期消毒,用“滨阳高碘”、“复合亚氯酸钠”或“五黄精华素”等轮换交替泼洒消毒。

3、消毒过后3~5天,检查水质,再用“白浊偷死一泼灵”或“爽水露”调水,用“超浓缩EM露”、“EM菌旺”或“水产清道夫”等全池泼洒,稳定长久绿、爽、清的水体。

4、检查水质,检测氨氮、PH值,若氨氮偏高,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再用“亚硝克”和“增氧改底王”溶水泼洒,改善水质、底质,迅速降氨氮。

5、如发现虾症状,应采取增氧措施,用“氧立得”或“卫一清”干撒,增氧急救。

6、配合内服药饵,用“对虾活力丹”或“滨阳恩康”拌饵料饲喂,连喂4~5天。

7、在饲料中添加“空胃应激灵”、“速补钙素”、“应激解毒CE”和“渔用多维素”等增强抗病力的营养物质,抗病促生长。

2、对虾烂鳃病

【病原】病原体为弧菌或气单胞菌、假单胞菌。

【流行】此病流行甚广,发病率较高,危害大,虾池水质和底质恶化时更易暴发此病。

【症状】病虾鳃丝呈灰色,肿胀变脆,然后从尖端基部溃烂,溃烂坏死的部分发生皱缩或脱落。病虾浮于水面,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厌食,最后死亡。【防治方法】

1、虾池放养前彻底清塘消毒;包括清除过多淤泥和用药物杀死池水中及淤泥中的病原。采用“漂白粉”、“二氧化氯粉”、或“海因先锋”等消毒剂溶水全池泼洒,消毒后应暴晒1个星期左右,然后进水。进水渠道也需预先消毒。

2、养殖期间定期消毒,用“滨阳高碘”、“复合亚氯酸钠”或“五黄精华素”等轮换交替泼洒消毒。

3、消毒过后3~5天,检查水质,再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用“EM金露”、“EM菌旺”或“水产清道夫”等全池泼洒,稳定长久绿、爽、清的水体。

4、检查水质,检测氨氮、PH值,若氨氮偏高,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再用“亚硝克”和“增氧改底王”溶水泼洒,改善水质、底质,迅速降氨氮。

5、适时肥水,用“精华肥水宝”、“益生肥水素”、“硅藻旺膏”等溶水泼洒,保持良好的水色,优质的饵料。

6、如发现对虾病症,应采取增氧措施,用“氧立得”或“卫一清”干撒,增氧急救。

7、配合内服药饵,用“对虾活力丹”或“滨阳恩康”拌饵料饲喂,连喂4~5天。

8、在饲料中添加“维他命C”、“速补钙素”、“应激解毒CE”和“渔用多维素”等增强抗病力的营养物质,抗病促生长。

3、烂眼病

【病原】非01型霍乱弧菌。

【流行】烂眼病为河口低盐度或淡化养殖对虾的常见病。病多发生在6月下旬至虾收获期间,尤其高温季节(7-9月)最为常见。病虾多在一周内死亡,死亡率一般为10-30%,严重的可达80%以上。养殖密度太高、投饵过量、水质恶化、溶氧不足或温度、盐度突变易发生烂眼病。【症状】病虾漂浮于水面翻滚,眼球肿胀,由黑色变成褐色,进而溃烂,有的只剩下眼柄,行动呆滞,匍伏于池底或水草上,有时在水面狂游、翻滚;肌肉变为白色不透明。【防治方法】

1、虾池放养前彻底清塘消毒;包括清除过多淤泥和用药物杀死池水中及淤泥中的病原。采用“漂白粉”、“二氧化氯粉”、或“海因先锋”等消毒剂溶水全池泼洒,消毒后应暴晒1个星期左右,然后进水。进水渠道也需预先消毒。

2、养殖期间定期消毒,用“滨阳高碘”、“复合亚氯酸钠”或“五黄精华素”等轮换交替泼洒消毒。

3、消毒过后3~5天,检查水质,再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用“EM金露”、“EM菌旺”或“水产清道夫”等全池泼洒,稳定长久绿、爽、清的水体。

4、检查水质,检测氨氮、PH值,若氨氮偏高,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再用“亚硝克”和“增氧改底王”溶水泼洒,改善水质、底质,迅速降氨氮。

5、适时肥水,用“精华肥水宝”、“益生肥水素”、“硅藻旺膏”等溶水泼洒,保持良好的水色,优质的饵料。

6、如发现对虾病症,应采取增氧措施,用“氧立得”或“卫一清”干撒,增氧急救。

7、配合内服药饵,用“对虾活力丹”或“滨阳恩康”拌饵料饲喂,连喂4~5天。

8、在饲料中添加“空胃应激灵”、“速补钙素”、“应激解毒CE”和“渔用多维素”等增强抗病力的营养物质,抗病促生长。

4、红腿病

如图

【病原】副溶血弧菌、鳗弧菌和溶藻弧菌。

【流行】全国沿海区域均有红腿病流行,常呈急性型,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死亡率高达90%。多发在养殖中后期和高温季节。

【症状】病虾附肢变红,尤以游泳肢最为明显,头胸甲鳃区呈淡黄色,肝胰脏萎缩糜烂,血淋巴稀薄,凝固慢或不凝固。病虾在水面漫游或旋转或上下垂直游动。【防治方法】

1、虾池放养前彻底清塘消毒;包括清除过多淤泥和用药物杀死池水中及淤泥中的病原。采用“漂 21

白粉”、“二氧化氯粉”、或“海因先锋”等消毒剂溶水全池泼洒,消毒后应暴晒1个星期左右,然后进水。进水渠道也需预先消毒。

2、养殖期间定期消毒,用“滨阳高碘”、“复合亚氯酸钠”或“五黄精华素”等轮换交替泼洒消毒。

3、消毒过后3~5天,检查水质,再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用“EM金露”、“EM菌旺”或“水产清道夫”等全池泼洒,稳定长久绿、爽、清的水体。

4、检查水质,检测氨氮、PH值,若氨氮偏高,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再用“亚硝克”和“增氧改底王”溶水泼洒,改善水质、底质,迅速降氨氮。

5、适时肥水,用“精华肥水宝”、“益生肥水素”、“硅藻旺膏”等溶水泼洒,保持良好的水色,优质的饵料。

6、如发现对虾病症,应采取增氧措施,用“氧立得”或“卫一清”干撒,增氧急救。

7、配合内服药饵,用“对虾活力丹”或“滨阳恩康”拌饵料饲喂,连喂4~5天。

8、在饲料中添加“维他命C”、“速补钙素”、“应激解毒CE”和“渔用多维素”等增强抗病力的营养物质,抗病促生长。

5、肠炎病

【病原】嗜水气单胞菌。

【症状】病虾游动缓慢,在低倍镜下检查可见胃部有淡黄色的菌落,病虾摄食不振,该病在对虾幼体阶段极易发生,死亡率极高,在2-3天内可达95%。【防治方法】

1、放养密度且勿过大,要经常换水。

2、养殖期间定期消毒,用“滨阳高碘”、“复合亚氯酸钠”或“五黄精华素”等轮换交替泼洒消毒。

3、消毒过后3~5天,检查水质,再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用“EM金露”、“EM菌旺”或“水产清道夫”等全池泼洒,稳定长久绿、爽、清的水体。

4、检查水质,检测氨氮、PH值,若氨氮偏高,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再用“亚硝克”和“增氧改底王”溶水泼洒,改善水质、底质,迅速降氨氮。

5、适时肥水,用“精华肥水宝”、“益生肥水素”、“硅藻旺膏”等溶水泼洒,保持良好的水色,优质的饵料。

6、如发现对虾病症,应采取增氧措施,用“氧立得”或“卫一清”干撒,增氧急救。

7、配合内服药饵,用“对虾活力丹”或“滨阳恩康”拌饵料饲喂,连喂4~5天。

8、在饲料中添加“维他命C”、“速补钙素”、“应激解毒CE”和“渔用多维素”等增强抗病力的营养物质,抗病促生长。

(三)、寄生虫引起的疾病

1、固着类纤毛虫病

【病原】钟形虫、聚缩虫、单缩虫及累枝虫等。

【流行】各地虾场均有此病发生。投饵过量,有机物污染严重和饲料质量差对虾营养不良脱壳慢的虾场最容易发病,此病多发于养成中后期和高温季节。

【症状】病虾鳃部变成黑色,附肢、眼及体表呈灰黑色绒毛状,病虾离群独游,摄食不振,蜕皮困难,呼吸困难,底质含有大量腐植质且老化的池塘易发生此病,且容易引起细菌继发性感染而发生大量死亡。【防治方法】

1、保持水质清洁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定期用“复合亚氯酸钠”、“滨阳高碘”消毒剂溶水泼洒。

2、消毒过后3~5天,检查水质,再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用“EM金露”、“EM菌旺”或“水产清道夫”等全池泼洒,稳定长久绿、爽、清的水体。

3、检查水质,检测氨氮、PH值,若氨氮偏高,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再用“亚硝克”和“增氧改底王”溶水泼洒,改善水质、底质,迅速降氨氮。

4、如发现虾蟹病症,用“滨阳纤虫迪”或“高效纤虫净”溶水泼洒,虫杀死,第二天再换水。

5、在饲料中添加“维他命C”、“速补钙素”、“应激解毒CE”和“渔用多维素”等增强抗病力的营养物质,抗病促生长。

(四)异常情况引起的疾病

1、软壳病

【病因】投饵不足或饲料内营养不健全,白虾长期处于饥饿状态;池水pH升高使有机质下降,水体形成不溶性磷酸钙沉淀,白虾不能利用磷;换水量不足或长期不换水。杀虫剂可抑制甲壳中几丁质的合成。

【症状]患病虾的甲壳薄而软,与肌肉分离,易剥落,活动缓慢,体色发暗,常于池边漫游。体长明显小于正常虾。【防治方法】

(1)对池塘要彻底消毒,并应清除过多的污泥。用“漂白粉”、“二氧化氯粉”或“海因先锋”溶水全池泼洒。对池底进行曝晒、翻动,促进池底有机物的分解,这样既可以杀灭池底的各种病原体,又可以促进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

2、养殖期间定期消毒,用“滨阳高碘”、“复合亚氯酸钠”或“五黄精华素”等轮换交替泼洒消毒。

3、消毒过后3~5天,检查水质,再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用“EM金露”、“EM菌旺” 23

或“水产清道夫”等全池泼洒,稳定长久绿、爽、清的水体。

4、检查水质,检测氨氮、PH值,若氨氮偏高,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再用“亚硝克”和“增氧改底王”溶水泼洒,改善水质、底质,迅速降氨氮。

5、配合内服药饵,用“对虾活力丹”或“滨阳恩康”拌饵料饲喂,连喂4~5天。

6、在饲料中添加“维他命C”、“速补钙素”、“应激解毒CE”和“渔用多维素”等增强抗病力的营养物质,抗病促生长。

2、褐斑病(甲壳溃疡病)

【病因】池底水质变坏,分解甲壳质和腐屑的细菌、真菌大量繁殖,虾体表层受伤后,又遭真菌侵害而发生的组织坏死。

【病症】病虾甲壳表面有斑点状黑褐色的溃疡。溃疡的中部凹陷,边缘呈白色,褐斑大小不定,在虾体的各个部位都可发生,有时触角、尾扇和附肢均有褐斑和烂断,在断痕处呈黑褐色。病重时甲壳下层组织也受侵蚀。【防治方法】

(1)对池塘要彻底消毒,并应清除过多的污泥。用“漂白粉”、“二氧化氯粉”或“海因先锋”溶水全池泼洒。对池底进行曝晒、翻动,促进池底有机物的分解,这样既可以杀灭池底的各种病原体,又可以促进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

(2)、养殖期间定期消毒,用“滨阳高碘”、“复合亚氯酸钠”或“五黄精华素”等轮换交替泼洒消毒。

3、消毒过后3~5天,检查水质,再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用“EM金露”、“EM菌旺”或“水产清道夫”等全池泼洒,稳定长久绿、爽、清的水体。

4、检查水质,检测氨氮、PH值,若氨氮偏高,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再用“亚硝克”和“增氧改底王”溶水泼洒,改善水质、底质,迅速降氨氮。

5、配合内服药饵,用“对虾活力丹”或“滨阳恩康”拌饵料饲喂,连喂4~5天。

6、在饲料中添加“维他命C”、“速补钙素”、“应激解毒CE”和“渔用多维素”等增强抗病力的营养物质,抗病促生长。

3、痉挛病

【病因】缺乏钙、磷、镁及B族维生素等,透明度过高,水中的钙磷比失调。

【症状】病虾躯干部弯曲,腹部向背部弓起,僵硬,无弹跳力,不久死亡,死亡率在5%- 10%左右。【防治方法】

1、养殖期间定期消毒,用“滨阳高碘”、“复合亚氯酸钠”或“五黄精华素”等轮换交替泼洒消毒。

2、消毒过后3~5天,检查水质,再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用“EM金露”、“EM菌旺”或“水产清道夫”等全池泼洒,稳定长久绿、爽、清的水体。

3、高温季节加大换水量,提高水位,调整好水中藻相,将透明度控制在30cm-40cm。

4、配合内服药饵,用“对虾活力丹”或“滨阳恩康”拌饵料饲喂,连喂4~5天。

5、在饲料中添加“空胃应激灵”、“速补钙素”、“应激解毒CE”和“渔用多维素”等增强抗病力的营养物质,抗病促生长。

4、蓝藻中毒

【病因】养殖池因微囊藻过量繁殖,透明度20厘米以下。当藻体大量死亡,经细菌分解产生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引起对虾中毒死亡。池水PH高达9-10,夜间并消耗大量溶氧,降低对虾抗病能力。

【症状】池水白天光合作用出现大量蓝绿色或铜绿色浮游藻类,漂浮于水表层。有风时池塘下风水表层积聚大量微囊藻,并有腥臭味即可诊断之。【防治方法】

1、养殖期间定期消毒,用“滨阳高碘”、“复合亚氯酸钠”或“五黄精华素”等轮换交替泼洒消毒。

2、消毒过后3~5天,检查水质,再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用“EM金露”、“EM菌旺”或“水产清道夫”等全池泼洒,稳定长久绿、爽、清的水体。

3、杀藻解毒,在下风处藻密集处泼洒“高效苔藻净”,待藻类死亡泼洒“爽水露”解毒。

4、高温季节加大换水量,提高水位,调整好水中藻相,将透明度控制在30cm-40cm。

5、在饲料中添加“空胃应激灵”、“速补钙素”、“应激解毒CE”和“渔用多维素”等增强抗病力的营养物质,抗病促生长。

5、浮头和泛池

【病因】白对虾在水中溶氧l-1.5 mg/L,即可出现缺氧浮头,溶氧低至0.3-1mg/L即发生窒息死亡。对虾养成后期、密度大和高温季节,易发生浮头。

【症状】少量或成群对虾在水面无方向地漫游,严重的窒息死亡沉于水底。当夜间或早晨日出前,发现对虾成群浮在水面,缓慢游动即可诊断为浮头。【防治方法】

1、要科学投饵,投饵量控制在1-1.5小时吃完,避免残饵沉积池底。不用鲜活饵料喂虾。

2、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用“超浓缩EM露”、“EM菌旺”或“水产清道夫”等全池泼洒,稳定长久绿、爽、清的水体。

3、检查水质,检测氨氮、PH值,若氨氮偏高,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再用“亚硝克”和“增氧改底王”溶水泼洒,改善水质、底质,迅速降氨氮。

4、在饲料中添加“空胃应激灵”、“速补钙素”、“应激解毒CE”和“渔用多维素”等增强抗病力的营养物质,抗病促生长。

四、青虾及罗氏沼虾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1、青虾及罗氏沼虾黑斑病

【病原】病原体为细菌

【流行】此病流行广,发病率高,虾池水质和底质恶化时易暴发此病。

【症状】发病初期,病虾病灶处有较小的黑斑,逐渐溃烂,最后由于细菌腐蚀、破坏甲壳几丁质而变成黑色。通常在鳃部和腹部(包括步足和游泳足)均带有黑色斑。病虾体力大减,或卧于池边,处于濒死状态。【防治方法】

(1)对池塘要彻底消毒,并应清除过多的污泥。用“漂白粉”、“二氧化氯粉”或“海因先锋”溶水全池泼洒。对池底进行曝晒、翻动,促进池底有机物的分解,这样既可以杀灭池底的各种病原体,又可以促进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

(2)、养殖期间定期消毒,用“滨阳高碘”、“复合亚氯酸钠”或“五黄精华素”等轮换交替泼洒消毒。

3、消毒过后3~5天,检查水质,再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用“EM金露”、“EM菌旺”或“水产清道夫”等全池泼洒,稳定长久绿、爽、清的水体。

4、检查水质,检测氨氮、PH值,若氨氮偏高,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再用“亚硝克”和“增氧改底王”溶水泼洒,改善水质、底质,迅速降氨氮。

5、配合内服药饵,用“对虾活力丹”或“滨阳恩康”拌饵料饲喂,连喂4~5天。

6、在饲料中添加“维他命C”、“速补钙素”、“应激解毒CE”和“渔用多维素”等增强抗病力的营养物质,抗病促生长。

2、青虾及罗氏沼虾红体病 【病原】病原体为细菌。

【流行】此病流行广,危害大,多发生在投苗、除野、选捕后1-3天、操作不善引起。

【症状】发病初期,病虾尾柄色泽变红,随后红色范围逐渐扩大到整个腹部,最后影响头胸部而死亡。【防治方法】

1、虾池放养前彻底清塘消毒;包括清除过多淤泥和用药物杀死池水中及淤泥中的病原。采用“漂白粉”、“二氧化氯粉”或“海因先锋”等消毒剂溶水全池泼洒,消毒后应暴晒1个星期左右,然后 26

进水。进水渠道也需预先消毒。

2、养殖期间定期消毒,用“滨阳高碘”、“复合亚氯酸钠”或“五黄精华素”等轮换交替泼洒消毒。

3、消毒过后3~5天,检查水质,再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用“EM金露”、“EM菌旺”或“水产清道夫”等全池泼洒,稳定长久绿、爽、清的水体。

4、检查水质,检测氨氮、PH值,若氨氮偏高,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再用“亚硝克”和“增氧改底王”溶水泼洒,改善水质、底质,迅速降氨氮。

5、如发现对虾病症,应采取增氧措施,用“氧立得”或“卫一清”干撒,增氧急救。

6、适时肥水,用“精华肥水宝”、“益生肥水素”、“硅藻旺膏”等溶水泼洒,保持良好的水色,优质的饵料。

7、配合内服药饵,用“对虾活力丹”或“滨阳恩康”拌饵料饲喂,连喂4~5天。

8、在饲料中添加“维他命C”、“速补钙素”、“应激解毒CE”和“渔用多维素”等增强抗病力的营养物质,抗病促生长。

3、青虾及罗氏沼虾累枝虫病 【病原】病原体为累枝虫

【流行】此病在水温较高、水质和底质较差、水质偏瘦的虾塘中易发生。

【症状】患病严重的虾,体表附有白色棉絮状物,在显微镜下观察可发现大量带柄的累枝虫,累枝虫的蔓延还与水体中存在较多的有机质和细菌有关。【防治方法】

1、保持水质清洁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定期用“复合亚氯酸钠”、“滨阳高碘”消毒剂溶水泼洒。

2、消毒过后3~5天,检查水质,再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用“EM金露”、“EM菌旺”或“水产清道夫”等全池泼洒,稳定长久绿、爽、清的水体。

3、检查水质,检测氨氮、PH值,若氨氮偏高,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再用“亚硝克”和“增氧改底王”溶水泼洒,改善水质、底质,迅速降氨氮。

4、如发现虾蟹病症,用“滨阳纤虫迪”或“高效纤虫净”溶水泼洒,虫杀死,第二天再换水。

5、在饲料中添加“维他命C”、“速补钙素”、“应激解毒CE”和“渔用多维素”等增强抗病力的营养物质,抗病促生长。

4、青虾及罗氏沼虾烂鳃病 【病原】病原体为弧菌或其它细菌。

【流行】此病在水温较高时流行,发病率较高,危害大,虾池水质和底质恶化时更易暴发此病。【症状】病虾鳃丝呈灰色,从尖端基部溃烂,溃烂坏死的部分发生皱缩或脱落。病虾活力差,反应迟钝,浮于水面,最后死亡。【防治方法】

1、虾池放养前彻底清塘消毒;包括清除过多淤泥和用药物杀死池水中及淤泥中的病原。采用“漂 27

白粉”、“二氧化氯粉”、或“海因先锋”等消毒剂溶水全池泼洒,消毒后应暴晒1个星期左右,然后进水。进水渠道也需预先消毒。

2、养殖期间定期消毒,用“滨阳高碘”、“复合亚氯酸钠”或“五黄精华素”等轮换交替泼洒消毒。

3、消毒过后3~5天,检查水质,再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用“EM金露”、“EM菌旺”或“水产清道夫”等全池泼洒,稳定长久绿、爽、清的水体。

4、检查水质,检测氨氮、PH值,若氨氮偏高,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再用“亚硝克”和“增氧改底王”溶水泼洒,改善水质、底质,迅速降氨氮。

5、配合内服药饵,用“对虾活力丹”或“滨阳恩康”拌饵料饲喂,连喂4~5天。

6、在饲料中添加“维他命C”、“速补钙素”、“应激解毒CE”和“渔用多维素”等增强抗病力的营养物质,抗病促生长。

7、适时肥水,用“精华肥水宝”、“益生肥水素”、“硅藻旺膏”等溶水泼洒,保持良好的水色,优质的饵料。

第二节

蟹类病害防治

一、河蟹发生病害的原因

河蟹是我国的一种名贵淡水养殖品种,近年来随着养殖面积的不断增大,其病害也愈来愈严重,成为制约其养殖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河蟹的疾病与鱼病及其它水产动物疾病一样,它的发生也与环境因素、病原体因素、机体自身因素及人为因素等有关。

1、环境因素

环境与河蟹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各种环境条件均处在比较理想的状态时,河蟹处在健康状态较少发病;而当环境条件恶化时,则各种疾病也会应运而生,环境恶化通常是河蟹疾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导致河蟹得病的环境因素有水质因素(水温,溶氧,PH值,盐度、透明度)、池塘的空间和底质因素以及机械损伤等。

(1)水温。河蟹属变温动物,其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通常水温18-28℃时生长较好,超过这个范围或短时间水温剧变,往往会影响到其生长,从而导致抗病力降低,甚至会造成大量死亡。(2)溶氧。河蟹耐低氧能力较差,一般要求溶氧在4-5毫克/升以上。低于3毫克/升时,就会严重影响摄食与生长,体质下降,抗病力降低。

(3)PH值。河蟹的生长对池水的PH值也有一定要求,通常PH值在7-8的中性或弱碱性水体较适宜河蟹的生长,当PH值低于6或高于9时,会使病原体大量繁殖或使河蟹幼体活动受到抑制,影响蟹的正常生长。

(4)盐度。河蟹属咸淡水洄游性水生动物,盐度对其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它正常产卵受精需要 28

在8-33‰的清水中进行;胚胎发育与盐度密切相关,在新月透明期前盐度的剧变会引起胚胎的大量死亡;在育苗期,蟹苗的最适盐度为5-8‰,低于2‰时,因蟹苗需消耗大量的能量调节渗透压,导致体质下降而不能顺利蜕皮变态,对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强;幼蟹则要求在淡水中生活,盐度过高,也会抑制生长,造成疾病或死亡。

(5)透明度。河蟹生长期要求水质清新,池水透明度较高。当水质严重恶化、透明度降低时,表明水质过肥,有机质含量升高,氨氮、亚硝酸盐含量超过正常指标,水质恶化往往极易引起蟹的疾病而导致死亡。

(6)空间。空间因素包括水体面积的大小及水的深度。河蟹有“占地盘”穴居及互相残杀的习性,水体大,相对密度小,互相残杀机会就小;另外,饵料相对丰富,水体自我调节能力较好,受外界环境影响小,生长快,其疾病发生的可能性也就小;相反,水体小,养殖密度高时,则生长速度缓慢,疾病也相对较多。幼蟹的蜕壳与水位深浅相关。太深会影响蜕壳及生长,甚至引起死亡;太浅时,水温水质易变,也影响到生存。

(7)水生植物。水生植物能为河蟹提供栖息、蜕壳的环境,也可为其提供新鲜可口的植物性饵料,不仅可降低水中的氨氮,增加溶氧,改善水质。水草是否丰盛,对提高河蟹的成活率极为重要。(8)底质。池塘底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河蟹的健康,池底淤泥太多,水质易恶化,细菌及其它病原体大量孽生,池底太硬则蟹活动时腹部易受伤。

(9)机械损伤。由于苗种长途运输或平时的扦捕操作易使机体受到机械损伤,为细菌、真菌及其它病原体的入侵感染提供了条件。

2、病原体因素

病原体是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目前发现的河蟹的病原体主要为病毒、细菌和寄生虫。

3、机体的因素

河蟹自身体质好坏直接影响到抗病力的强弱,而体质的好坏与种苗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体质健康的蟹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免疫机能,群体易感水平低。

4、人为因素

管理措施不当也是引起河蟹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投喂不洁或变质的饲料,易导致细菌性疾病发生。投饵不科学,投饲量过多,剩余残饵不及时捞除等不仅会使蟹体体质减弱。此外,是否合理放养也很重要,密度过大,蟹相互争空间,生长速度不匀,大小悬殊,残杀机率增加,成活率降低。

二、河蟹病害的诊断

只有正确地诊断蟹病,才能有效地防治蟹病。常用的蟹病诊断方法有:

1、病症检查

蟹生病后,往往呈现各种症状,有时病蟹还常表现出各种异常情况,这些症状和异常情况是蟹病诊断最常用、最直接的方法。比如,若发现病蟹聚焦在浅滩处,四肢麻痹,且甲壳有红色斑点病灶者,可初步诊断为呼肠孤病毒病;若病蟹表现为胸足僵硬、且不停颤抖者,可初步诊断为颤抖病; 29

病蟹胃肠鼓气,肛门有桔黄色粘液流出,可初步诊断为胃肠鼓气病;病蟹幼体腹部出现褐色斑斑块,尾部向背弯曲至头部,可初步诊断为曲弓反背病;病蟹鳃呈黑色,呈现“叹气”状,可初步诊断为黑鳃病;病蟹腹甲发现有黑褐色斑点,并有溃疡病灶,可初步诊断为腐壳病等。

2、病原体检查

有些病蟹,外观症状很相似,但却属不同的病原引起,凭肉眼很准作出判断;还有些蟹病,光凭外观症状,也不能作出准确判断。对于这类蟹病,往往要借助病原体检查手段进行确诊。病原体检查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虫、蠕虫,甲壳动物等,比如,水霉病、链壶菌病、固着类纤毛虫病和白毛病、病蟹病灶处均长有绒毛状物或棉花状物,凭肉眼难以区分,必须做成水封片镜检,通过显微镜下的这些毛状物或棉花状物的特征予以判断。又如弧菌病、烂肢病、水肿病、丝状细菌病等,往往要进行病原分离,对病原体进行鉴定才能做出确诊。

3、综合检查

除了病原体致病外,还有许多机械、物理、化学、营养不良、非寄生性生物等也可起蟹生病死亡。因此,单纯检查外观症状和病原体,有时也不能作出正确诊断,必须对饲养管理、有关环境因子以及发病情况等进行综合调查。如蟹蜕壳不遂病与蟹中毒症,除了据外观症状作出初步诊断外,确诊必须对投喂的饲料、池塘环境及水源水质状况作出全面综合分析。

三、河蟹病害的预防措施

根据河蟹疾病发生的环境因素、病原体因素、机体自身因素和人为因素,可采取以下相应的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

1、改善生态环境

提供河蟹健康生长的良好条件。河蟹的生长需要有合适的水温,应尽量保持水温的定,防止水温突变。在高温季节,尽量提高水位或换入地下水以降低池水温度;在低温季节,也可通过加高水位或采用挡风措施来保温。为了保证有充足的溶氧,除要定期换水外,还要防止水质污染,控制有机质含量增高及浮游动物的大量繁殖,必要时高温季节需加大换水量以保让池水清洁;此外,应保证蟹池有丰盛的水生植物,一方面可增加蟹的植物性饲料,另一方面也可为蟹的攀援提供条件以及增加水体中的溶氧。在蟹胚胎孵化期及育苗期,应注意保持盐度的相对稳定,防止盐度剧变造成胚胎及幼体的大量死亡。蟹喜打洞穴居,在放苗前要清整池塘,池底底质以沙土为好,并保持适量的软泥,以便幼蟹蜕壳爬行时不受损伤。还应控制池底淤泥厚度,淤泥太厚则易污染水质,孽生病原体,引发各种疾病。

2、合理用药,控制与杀灭病原体

合理的药物防治可以抑制病原体的繁殖和生长,减少或杀灭病原体,有效地控制病原体的传播,是减少蟹病发生的一条重要措施。

(1)蟹体消毒药物。在苗种下池前要用合适的药物进行消毒处理。如用“水霉净”、“菌毒杀”、“滨阳优碘”浸浴20-30分钟。此外还可用6-8毫克/升喹乙醇全池泼洒促进育苗期蟹幼体的正常变态。30

消毒用药物要根据蟹的大小、体质、气候、温度及药物的安全浓度灵活掌握,以免药物中毒。(2)水体消毒药物。在蟹病流行季节,定期对水体进行消毒,杀灭水体中及蟹体上的病原体。经常用水体消毒剂有:“水霉净”、“菌毒杀”、“二氧化氯粉”、“滨阳优碘”、“滨阳高碘”等。(3)工具消毒药物。常用的生产工具应尽量专池专用,若需公用时,为防止病原体的交叉感染,事先应用药物对工具进行消毒处理,常用药物有:福尔马林、高锰酸钾、“二氧化氯粉”、“菌毒杀”、“底爽安”、“海因先锋”、“滨阳优碘”等,用法是将工具在药物中浸泡30分钟。

(4)食场消毒药物。食场周围常会积聚大量的残饵和粪便,极易滋生病原菌,威胁蟹的健康,因此应经常性对市场进行消毒处理。食场消毒药物有“水霉净”、“菌毒杀”、“底爽安”、“底质净”、“二氧化氯粉”等,用法是挂或遍洒,用药量不应超过全池泼洒的用药量

(5)饲料消毒药物。对于鲜活动物性饲料,先用清水洗干净,再用药物浸浴消毒,杀灭其中的病原体,所用药物及其使用方法是:“水霉净”、“菌毒杀”、“滨阳高碘”、“滨阳优碘”、“五黄精华素”,方法是将其浸浴10-15分钟。

(6)药饵。用作药饵拌饲投喂的药物有“滨阳富康”、“滨阳恩康”、“肝胆康泰”、“三黄粉”等,经常投喂这些药饵,可增强蟹体的抗病能力,防止疾病的发生。

3、选择优质种苗,提高机体抗病力

挑选健康、无病、肢体健全、抱卵量大的亲蟹进行人工繁殖是提供优质苗种、提高抗病力的一个重要手段。用于系列的亲蟹也应先用药物进行处理,杀灭亲蟹体外可能带有的病原体。

4、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蟹的体质

饲养管理水平的高低与疾病的发生与否密切相关。饲养管理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密养与套养。

如果放养密度过大,超过水体的承载能力,水质、底质易变坏,因蟹的相对空间较少,接触机会多,病原体容易传染,发病率增加;当然若放养密度过小,水体没有充分利用,单位产量不高,经济效益低。合理的密度应该是提高单产,又要控制疾病发生它应根据不同的养殖水平与条件制定。一般认为育苗时密度为每平方70万只较好,培育扣蟹,土池每立方水体可放1期溞状幼体8万-10万只,而水泥池则可放20万-30万只。另外,池塘适当套养一些花白鲢和少量鲤、鲫鱼,可起到净化水质、减少寄生虫数量的作用。(2)合理投饵与施肥。

合理投饵不仅可增强蟹的体质及抗病力,还可防止水质变坏,减少蟹病的发生。投饵过多一方面造成浪费,另一方面残饵严重败坏水质,也易引起疾病发生。而投饵过少,蟹摄食不足,生长差,体质弱,抗病力下降。合理投饵还应根据季节、天气、水色及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池塘中适量施肥可增加池水的营养物质,促进浮游生物的繁殖和水草的生长,为蟹提供天然饵料。(3)保持蟹池的底质良好。

蟹池内每半个月使用一次“卫一清”或“全效速清底改片”、“增氧改底王”等改善蟹池的底质,减少氨氮及硫化氢的产生,底质严重恶化时应加倍使用。

(3)勿使蟹池水质的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超标。

定期泼洒“底质净”或“亚硝克”,能有效减低蟹池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改善蟹池生态环境,减少发病率,提高产量。使用方法为放苗前使用一次,以后每15天追施一次,用量减半。(5)在养殖过程中要求池塘水色最好保持清爽亮泽。

若蟹池水色发暗浑浊,悬浮有机物增多,说明蟹池水质已经老化。要先用“绿色氧吧”或“爽水露”净化水体,第二天全池泼洒“超浓缩EM露”,这样处理的蟹池水色清亮,可保持长时间不变。(6)水色变差时要及时处理

在养殖中后期的蟹塘,因水质老化而出现“老绿水”、“黑臭水”、“白浊水”、“铁锈水”时,先施用“绿色氧吧”或“爽水露”、“解毒护水宝”,第二天在全池泼洒“超浓缩EM露”,可以使池塘水体恢复良好的水色。

(7)保持池水PH值的相对稳定。

当蟹池水质的PH值低于8.0时,施用熟石灰和白云石粉。当虾池水质的PH值高于9.0时,使用“爽水露”,结合用“超浓缩EM露”等微生物活菌制剂加“绿色氧吧”。(8)加强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要勤巡塘、勤记录,要及时了解蟹的摄食、生长、蜕壳及伤病情况,了解水质的肥瘦,饵料的丰欠,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保证蟹的健康生长。

四、河蟹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1、河蟹颤抖病(环腿病、环爪病、抖抖病、抖脚病)【病原】病原体是小核糖酸病毒。

【流行】流行季节较长,4-11月均可发生。在7-9月高温期发病严重,死亡率较高,自春季幼蟹下塘到养成的全过程中均有发生,各个生长阶段的河蟹都有发病的病原。患病蟹的病例。患病蟹的规格,以150-200克/只的河蟹较为严重。有的地区发病率高达90%以上,死亡率在70%以上,发病严重的甚至绝产,是当前危害河蟹最严重的疾病之一。

【症状】病蟹反应迟钝,食欲不振,鳃片排列不齐,少数甚至呈黑色。最典型的症状为步足颤抖、环爪、爪尖着地,腹部离开地面,甚至蟹体倒立。这是由于蟹的神经受病毒侵袭,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及神经纤维发生变性、坏死以至解体的结果。【防治方法】

1、蟹池放养前彻底清塘消毒;包括清除过多淤泥和用药物杀死池水中及淤泥中的病原。采用“漂白粉”、“二氧化氯粉”或“海因先锋”等消毒剂溶水全池泼洒,消毒后应暴晒1个星期左右,然后进水。进水渠道也需预先消毒。

2、养殖期间定期消毒,用“滨阳高碘”、“复合亚氯酸钠”或“五黄精华素”等轮换交替泼洒消毒。

3、消毒过后3~5天,检查水质,再用“绿色氧吧”或“爽水露”调水,用“EM金露”、“EM菌旺”或“水产清道夫”等全池泼洒,稳定长久绿、爽、清的水体。

4、检查水质,检测氨氮、PH值,若氨氮偏高,用“绿色氧吧”或“爽水露”调水,再用“亚硝克”和“增氧改底王”溶水泼洒,改善水质、底质,迅速降氨氮。

5、适时肥水,用“精华肥水宝”、“益生肥水素”、“硅藻旺膏”等溶水泼洒,保持良好的水色,优质的饵料。

6、如发现蟹苗带病毒但未发病,应采取增氧措施,用“氧立得”或“卫一清”干撒,增氧急救。

7、在饲料中添加“滨阳恩康”、“清毒舒”、“应激解毒CE”和“肝胆康泰”等增强抗病力的营养物质,抗病促生长。

2、河蟹上岸不下水症

【病原】病原体是嗜水气单胞菌及拟态弧菌。

【流行】该病是近几年较为流行的蟹病,国内各地区都有发生,主要危害蟹苗。

【症状】病蟹爬在岸边、水草或树根上,白天也不下水,体质虚弱,抗病力降低,变态后蟹体表脱水,造成大量死亡。【防治方法】

1、蟹池放养前彻底清塘消毒;包括清除过多淤泥和用药物杀死池水中及淤泥中的病原。采用“漂白粉”、“二氧化氯粉”或“海因先锋”等消毒剂溶水全池泼洒,消毒后应暴晒1个星期左右,然后进水。进水渠道也需预先消毒。

2、养殖期间定期消毒,用“滨阳高碘”、“复合亚氯酸钠”或“五黄精华素”等轮换交替泼洒消毒。

3、消毒过后3~5天,检查水质,再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用“EM金露”、“EM菌旺”或“水产清道夫”等全池泼洒,稳定长久绿、爽、清的水体。

4、检查水质,检测氨氮、PH值,若氨氮偏高,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再用“亚硝克”和“增氧改底王”溶水泼洒,改善水质、底质,迅速降氨氮。

5、如发现蟹苗带病毒但未发病,应采取增氧措施,用“氧立得”或“卫一清”干撒,增氧急救。

7、在饲料中添加“滨阳恩康”、“清毒舒”、“应激解毒CE”和“肝胆康泰”等增强抗病力的营养物质,抗病促生长。

3、河蟹烂鳃病

【病原】多种寄生虫寄生鳃部,造成创伤而继发细菌感染。

【流行】烂鳃病为池塘养蟹常见病、多发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夏、秋最为常见。如果防治不及时,往往会造成大批量死亡。

【症状】病蟹鳃丝出现炎症甚至局部溃烂,边缘有缺刻。【防治方法】

1、保持水质清洁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定期用“复合亚氯酸钠”、“滨阳高碘”消毒剂溶水泼洒。

2、消毒过后3~5天,检查水质,再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用“EM金露”、“EM菌旺” 33

或“水产清道夫”等全池泼洒,稳定长久绿、爽、清的水体。

3、检查水质,检测氨氮、PH值,若氨氮偏高,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再用“亚硝克”和“增氧改底王”溶水泼洒,改善水质、底质,迅速降氨氮。

4、如发现虾蟹病症,用“滨阳纤虫迪”或“高效纤虫净”溶水泼洒,虫杀死,第二天再换水。

5、在饲料中添加“滨阳富康”、“清毒舒”、“应激解毒CE”和“肝胆康泰”等增强抗病力的营养物质,抗病促生长。

4、河蟹肠炎病

【病原】因水质差、食场不卫生、饵料变质或吃了难以消化的饵料,引起病菌感染。

【流行】该病在各地都有发生,主要危害成蟹,发病率不高,但病蟹死亡率可达30-50%,残存病蟹的个体规格及商品价格均下降。

【症状】病蟹吃食减少或停食,揭开胸板解剖检查,胃肠变粗,管壁发炎有充血现象,胀气。轻压肛门,有黄色粘液流出。显微镜下压片观察,有细菌活动。【防治方法】

1、养殖期间定期消毒,用“滨阳高碘”、“复合亚氯酸钠”或“五黄精华素”等轮换交替泼洒消毒。

2、消毒过后3~5天,检查水质,再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用“EM金露”、“EM菌旺”或“水产清道夫”等全池泼洒,稳定长久绿、爽、清的水体。

3、检查水质,检测氨氮、PH值,若氨氮偏高,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再用“亚硝克”和“增氧改底王”溶水泼洒,改善水质、底质,迅速降氨氮。

4、配合内服药饵,用“滨阳恩康”或“维肠清”拌饵料饲喂,连喂4~5天。

5、在饲料中添加“维他命C”、“清毒舒”、“应激解毒CE”和“渔用多维素”等增强抗病力的营养物质,抗病促生长。

5、河蟹肝坏死病

【病原】细菌感染,饵料霉变和底质污染幷发引起。

【流行】该病是河蟹常见病,可造成河蟹死亡,此病常与烂鳃病并发。【症状】病蟹肝脏病变,有的灰白色,有的呈黄色,有的呈深黄色。【防治方法】

1、保持水质清洁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定期用“复合亚氯酸钠”、“滨阳高碘”消毒剂溶水泼洒。

2、消毒过后3~5天,检查水质,再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用“EM金露”、“EM菌旺”或“水产清道夫”等全池泼洒,稳定长久绿、爽、清的水体。

3、检查水质,检测氨氮、PH值,若氨氮偏高,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再用“亚硝克”和“增氧改底王”溶水泼洒,改善水质、底质,迅速降氨氮。

5、在饲料中添加“滨阳富康”、“清毒舒”、“应激解毒CE”和“肝胆康泰”等增强抗病力的营养物 34

质,抗病促生长。

6、河蟹黑鳃病

【病原】该病由细菌引起,鳃部感染发生病变是该病的主要特征。

【症状】表现在鳃部颜色的变化上,病轻时鳃丝部分呈暗灰色或黑色,重时则鳃丝全部变为黑色。病蟹行动迟缓,呼吸困难。也有人称此病为叹气病。

【流行情况】该病多发生于成蟹养殖后期,水环境条件恶化是该病发生的主要诱因。【防治方法】

壹用生石灰清塘,对塘底多的淤泥应予清除。二预防可全池泼洒生石灰浆,水体终浓度为10-20毫克/升;同时夏季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③治疗时可用生石灰浆连续全池泼洒2次,水体终浓度为20毫克/升。

7、河蟹腐壳病(甲壳溃疡病)

【病原】该病是因河蟹足步尖端受损后被一种破坏几丁质的细菌感染所致。此种细菌能够消化几丁质。此外,出现溃疡的病蟹还可被其他病菌或真菌感染。

【症状】 病蟹步足尖端破损,呈黑色溃疡并腐烂,然后步足各节及背甲、胸板出现白色斑点,斑点的中部凹下,呈微红色并逐渐变成黑色溃疡;严重时中心部溃疡较深,甲壳被侵袭成洞,可见肌肉或皮膜,最终导致河蟹死亡。

【流行情况】本病除了在中华绒螯蟹上有发现外,在其他蟹(如拟石蟹、宽足拟石蟹、黄道蟹等)上也有发现。【防治方法】

(1)、对池塘要彻底消毒,并应清除过多的污泥。用“漂白粉”、“二氧化氯粉”或“海因先锋”溶水全池泼洒。对池底进行曝晒、翻动,促进池底有机物的分解,这样既可以杀灭池底的各种病原体,又可以促进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

(2)、养殖期间定期消毒,用“滨阳高碘”、“复合亚氯酸钠”或“五黄精华素”等轮换交替泼洒消毒。

3、消毒过后3~5天,检查水质,再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用“EM金露”、“EM菌旺”或“水产清道夫”等全池泼洒,稳定长久绿、爽、清的水体。

4、检查水质,检测氨氮、PH值,若氨氮偏高,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再用“亚硝克”和“增氧改底王”溶水泼洒,改善水质、底质,迅速降氨氮。

5、配合内服药饵,用“滨阳恩康”或“三黄粉”拌饵料饲喂,连喂4~5天。

6、在饲料中添加“维他命C”、“速补钙素”、“应激解毒CE”和“渔用多维素”等增强抗病力的营养物质,抗病促生长

8、纤毛虫病

【病原】钟形虫、聚缩虫、单缩虫及累枝虫等。

【流行】各地蟹池均有此病发生。投饵过量,有机物污染严重和饲料质量差对蟹营养不良脱壳慢的蟹池最容易发病,此病多发于养成中后期和高温季节。

【症状】病蟹鳃部变成黑色,步足、甲壳及体表呈灰黑色绒毛状,病蟹行动迟缓,食欲不振,蜕皮困难,呼吸困难。【防治方法】

1、保持水质清洁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定期用“复合亚氯酸钠”、“滨阳高碘”消毒剂溶水泼洒。

2、消毒过后3~5天,检查水质,再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用“EM金露”、“EM菌旺”或“水产清道夫”等全池泼洒,稳定长久绿、爽、清的水体。

3、检查水质,检测氨氮、PH值,若氨氮偏高,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再用“亚硝克”和“增氧改底王”溶水泼洒,改善水质、底质,迅速降氨氮。

4、如发现虾蟹病症,用“滨阳纤虫迪”或“高效纤虫净”溶水泼洒,虫杀死,第二天再换水。

5、在饲料中添加“维他命C”、“速补钙素”、“应激解毒CE”和“渔用多维素”等增强抗病力的营养物质,抗病促生长。

9、蟹奴病

【病原】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池水含盐量高,蟹奴大量繁殖,幼体扩散感染所致。

【症状】病蟹腹部略显臃肿,打开脐盖可见2-5毫米,厚约1毫米的乳白色或半透明粒状虫体寄生于附支或胸板上,病蟹生长迟缓,性腺不发良,被蟹奴严重寄生的河蟹,肉味恶臭,不能食用。【防治方法】

(1)、对池塘要彻底消毒,并应清除过多的污泥。用“漂白粉”、“二氧化氯粉”或“海因先锋”溶水全池泼洒。对池底进行曝晒、翻动,促进池底有机物的分解,这样既可以杀灭池底的各种病原体,又可以促进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

(2)、养殖期间定期消毒,用“滨阳高碘”、“复合亚氯酸钠”或“五黄精华素”等轮换交替泼洒消毒。

(3)在蟹池中混养一定量的鲤鱼,可抑制蟹奴幼体数量。

(4)在有发病预兆的池塘,全池泼洒“渔虫必克”,杀死蟹奴虫。再换新水(盐度小于1‰),或把感染蟹奴的病蟹移到淡水中,就能抑制蟹奴的发展扩散。

10、蜕壳不遂病

病蟹的头胸后缘与腹部交界处出现裂口,但不能蜕去旧壳,病蟹周身发黑,最后死亡。该病是池塘养蟹的常见病,发病原因与生长过程中缺乏某些矿物质元素有关。

【防治方法】

1、保持水质清洁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定期用“复合亚氯酸钠”、“滨阳高碘”消毒剂溶水泼洒。

2、消毒过后3~5天,检查水质,再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用“EM金露”、“EM菌旺”或“水产清道夫”等全池泼洒,稳定长久绿、爽、清的水体。

3、检查水质,检测氨氮、PH值,若氨氮偏高,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再用“亚硝克”和“增氧改底王”溶水泼洒,改善水质、底质,迅速降氨氮。

4、如若有纤毛虫引起,用“滨阳纤虫迪”或“高效纤虫净”溶水泼洒,虫杀死,第二天再换水。

上一篇:精彩的月球知识竞赛初中作文下一篇:浅谈朱自清散文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