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命运为题作文

2024-11-02

以命运为题作文(精选15篇)

1.以命运为题作文 篇一

当我的头颅离开我身体的那一刻我看到了所有人的表情:面带着皎洁微笑的杨仪,姜唯.满脸泪痕挥刀砍向我的马岱,以及所有士兵们睁大了眼睛吃惊的样子.但他们没有发现我始终是微笑着的,因为我知道这一天早晚会到来,也就是说我的命运因为我的性格早已经被决定了.

没错 !我就是魏延!那个在几千年以后人们一直在争论斜出子午谷是否正确,是否真的有勇无谋,是否真的脑后有反骨的蜀汉大将.在这里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你们永远不可能知道事情的真相,就象统治者在国内矛盾日益严重的时候会制造一个事件把整个民族的不满和仇恨转移在那个事件上一样.你们都被颠了.众所周知: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不是人民来书写的.

时间公元234年 地点 南郑 距离我那一生的朋友和敌人被后世传为智慧象征的诸葛亮死后一个礼拜.我的头被马岱砍落在了地上.

公元XX年.那年我24岁,刚从襄阳回到长沙不久,正拎着自考大专文凭到处找工作,其实我很想留在襄阳但你知道襄阳作为当时整个荆襄地区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所有的人才和文化精英都集中在那以我这样能力的人是很难在那里立足的.况且还有嘲笑没有当地户口的老太太,晚上走在路上会挨闷棍,恶劣的沙尘暴以及接近40度的高温.最主要的是操蛋的暂住证问题,要知道前几年有一个叫弥衡的很有名气的行为艺术家只在江夏的广场上坐了一会就被稽查人员当流民抓走了最后不名不白的死了,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社会震动,以至于当时荆襄地区的统治者刘表不得不下令暂时取消了暂住证来平息人民的愤怒.其实刘表这个人我还是有点了解的.喜欢拿民主当幌子,其实是个喜欢附庸风雅的伪君子.当然这都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现在的襄阳姓曹.一个当今天下最有势力的军阀.但要记住:不管谁当头头统治阶级永远是统治阶级,他不可能为人们的利益找想,统治阶级更想把所有的人民当做傻子以维护他门的利益.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永远是对立的.

当你在24岁的时候每天都会是战争.这句话谁说的我忘了,但是我现在深有体会.在此之前我是一个瘦子,有1.85米的身高,每天低着头走路.念了一点书.留着半长不短的头发.说话声音象闷钟一样,着急了还磕巴。没有向其他人那样把头发包起来..以为自己NB的不行了把所有人都当SB.后来我才发现其实NB和SB其实真的很接近,一个人如果NB大了就会显的很SB.这点很重要.

认识黄忠那天其实很巧合,我正被用人单位无数次的拒绝而恼羞成怒来到公园找棵大树发泄的时候正好看见一个60多岁的老头在一招一式的练刀法.那口刀足有60公斤.我被震惊了.

你知道我当时的表情:流着哈喇子睁大了眼睛手里的烟灰有半节长,就这样看着他练完了一套刀法...后来的事情你们都知道了。我狠拍了这个骄傲的听不了别人说不的老头的马屁利的混到了韩玄的政府机关当了一个小职员。期间几次因为性格的原因想辞职不干但最后都被理智战胜了。我想说的是人的一生中会有很多次机会,倘若你抓住了一次你的命运就会随之改变。我还是我!只不过从一个拎着毕业证到处找工作碰壁的待就业青年变成了在政府机关吹牛拍马的待发展青年。但无论怎样!人的性格永远不会改变,也就是说在你出生的那天你的命运就因为你的性格被决定了。一个强大勇猛的外表之下是一个脆弱,敏感,自卑的性格。

这让我想起来了多年以后黄忠在接到征伐东吴的调令的时候对我说的那句意味深长话:文长,这就是命运。我们没有能力去改变他。你我二人的命运早以不在咱们自己手中了,有些是人为的,但有些是你的性格决定的。

二个月后传来了黄忠死在战场上的消息。

2.以命运为题作文 篇二

关键词:平家物语,女性命运,出家女性

《平家物语》是日本著名的军纪物语之一。对于这部作品,中外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中国学者牛水莲的《佛教在日本物语文学中的不同影响——< 源氏物语 > 与 < 平家物语 > 的比较》一文中,论述了《平家物语》中的出家人物形象,通过其研究可以了解到命运变化与选择出家的关系 ; 而赵薇薇在著作《< 平家物语 > 的女性形象》中也描写了《平家物语》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女性及其地位。而以出家女性故事为中心进行论述的文章却不多见。然而在《平家物语》中描写的出家女性有16位,本文拟从这16位中选取有故事情节的几位为例,具体分析其女性命运。

一、《平家物语》简介

《平家物语》是一部长篇史诗巨著,成书于13世纪的镰仓幕府时期。全书共有13卷(12卷加一卷灌顶卷),站在平家的角度,记述了12世纪末期源、平两大武士集团争权的故事。该书对于源氏一族和保元、平治之乱的描写都甚少, 而着重描写平家的盛衰和源平两家的争权,道出了“诸行无常、荣枯转瞬”的思想。

《平家物语》开篇便写道 : “祗园精舍之钟声 , 响诸行无常之妙理 ;娑罗双树之花色,显盛者必衰之真谛。娇奢者绝难长久,宛如春夜梦幻 ;横暴者必将覆亡,放佛风前尘埃。”此处引自王新禧的《平家物语》,开篇语即道出平家人物在整个兴衰过程中与遁入空门有着割舍不清的渊源,而在全书的描写过程中,平家物语中的女性形象的描写穿插于行文中,同男性形象一样,都是整个过程中从贵族到武家变革的体会者。该书大致描写了三类女性 :一是贫民中的女性,例如袛王、阿佛、仏御前、千手等 ;二是武士层的女性,例如大纳言典侍、小宰相、平时子、巴御前等 ;三是宫廷中的女性, 例如平德子、横笛、小督、葵前、藤原多子等,但其中的部分人因其不同的境遇却都最终皈依佛门。笔者认为,物语作者不惜笔墨对这些出家女性进行描写,正是因为她们的命运各具特点,下面试举例对其进行分析。

二、典型事例分析

物语中第一卷第六节描写了平清盛权倾手中而肆意恣纵、为所欲为宠幸舞妓袛王。因清盛公的对袛王的宠爱,其妹妹袛女身价倍增,清盛公更是为袛王之母“择地营建了一栋重檐斗拱的华屋,每月还送一百石米、一百贯钱作为生活开销。”引自王新禧的《平家物语》, 种种优待备受京里众舞妓的羡慕。然三年光景,又一舞妓阿佛毛遂自荐,自行登门拜会清盛的举动改变了袛王的富足安逸。阿佛的“今样”和翩然起舞让清盛公为之销魂,遂留阿佛于府中而立逐袛王出府,并派人再三催促袛王离开,袛王柔肠寸断、涕泗沾襟并提短歌“春芽与哀草,同在原野生 ;一朝秋风至,萧瑟同凋零”,此句引自王新禧的《平家物语》, 悲戚自己境遇的同时,也暗示着日后阿佛的相同命运。袛王离开府后,每月的一百石米和一百贯钱也换做阿佛家人受用,并非至此,清盛公还命袛王回府中唱“今样”以给阿佛解闷,袛王虽天性高傲,自尊心强,但母命难违,终带妹妹及另两舞妓再返清盛公府中。回府后的礼遇、触景生情、清盛公的冷漠不顾种种使袛王噙泪唱出“佛身本为凡子,我等亦能成佛 ;人人皆具佛性,可哀天差地别”此句引自王新禧的《平家物语》的今样,而归家后便削发为尼,在嵯峨山深处建了草庵,每日诵经,与青灯古佛为伴。

笔者认为,袛王只是众贫民女性中的一个事例,她本与平家的兴衰无直接关联,然而却又因为平清盛曾经的显赫一时而影响到了自身命运且在当时对于自己的命运根本不能完全自我掌控。被清盛公宠幸之时,更多的是顺从而非真正的情感寄托,而后备受驱逐与冷漠,在最后的今样中也已暗示出她本人及后来阿佛的出家,袛王最终选择出家,并非因悟道而具有佛性,而是她无法再忍受此前的羞辱与寒心,怨人怨己、憎恶世俗,企图通过出家、苦修、以达到为自己消灭烦恼 , 求来世之福。

第十一卷第十九节描写了重衡被押至奈良途中,经由日野与其妻大纳言佐殿相见场景及其被斩,大纳言佐殿出家。大纳言佐殿系武士阶层的女性之一,鸟饲中纳言惟实之女、五条大纳言邦纲之养女、重衡之妻,曾任安德帝乳母。重衡在一之谷被生擒后,大纳言佐殿仍跟随侍奉先帝,当平家在坛之浦合战败之时,她被武士制止才没能投海,后便回到家乡日野生活,日夜对重衡心存挂念。当大纳言佐殿看到重衡之时,快步奔出又忍不住在门帘旁垂泣,不敢相信时隔许久还能真正见到重衡。夫妻二人话少许,重衡张口咬断头发递给夫人,“见发如见我,这少许头发你留作纪念吧”。引自王新禧的《平家物语》,本就难过的妻子,此刻更是愁容满面。大纳言佐殿见重衡衣服皱污便给重衡换上新的小袖、净衣, 并把皱污的衣服留下来做纪念。文中夫人道“这衣服自然要留下。另外还请留下墨宝,以作永世纪念吧。”随后二人便分别做“脱却旧裳泪盈眶,新衣着身永别离”,“手抚旧裳君别去,今日存衣为永纪”留念。引自王新禧的《平家物语》, 重衡离去,夫人忧伤过度,只能倒在地上啜泣。重衡被押至木津附近斩首,夫人执意为其收尸,而被遗弃的无头尸身在酷暑之下已经腐烂。料理完重衡后事,夫人便削发为尼,为夫君祈后世菩提。

笔者认为,大纳言佐殿、千手(第十卷第七节)这一类女性形象的出家,皆是因为夫君或爱人死后,对生活没有新的期望,出家为了已故的人祈后世之菩提。出家者并非真正具有佛性,而是由于生活的逼迫,以此方式保存内心的自尊心和忠一,对自我的一种救济,期望通过出家在来生与此生不能再生活的人相见。原文中“重衡道’倘你我有缘,来世必一莲托生’…(中略)…’夫人见谅。人生终有弃世之日, 来生再与你续缘吧’”。此处引自王新禧的《平家物语》, 由此可见,大纳言佐殿一类形象,在此生已自觉生存在痛苦之中、自身孤独无援,社会地位和生活现状,此生无论如何不能改变,所以不想再与外界有关联,一心向佛,把对于夫君的思念寄托在念佛上,以求来生再会。

物语中灌顶卷对女院出家前后进行了描述。女院即平德子,是宫廷中女性的一个典型形象。15岁时被封为女御, 16岁升为后妃,22岁诞下皇子而皇太子登基后被赐予建礼门院,平清盛之女,高仓天皇之妻,既是入道相国的掌上明珠,又贵为国母之人。因战乱中亲人沉海的情景,先帝、二位殿的面容无法忘怀而剃度出家为先帝修后世菩提。物语中描绘的,因大地震,女院隐居的慌宅被摧毁而移居大原,大原深山处有一座寂光院,环境幽静,孤清冷寂,但想到要在这孤清冷寂之地长久生存,女院心中不免感伤原文中“每当与佛前参拜,祈求‘天子圣灵,成等正觉,顿证菩提’时, 先帝的面容便浮现眼前,生生世世永难忘怀。”引自王新禧的《平家物语》。

灌顶卷第三节白河法皇亲往探视女院一节中,白河法皇进入庵室“见一间屋中供奉着来迎三尊,中尊阿弥陀佛手缠五色丝 ;左首普贤菩萨画像,右首供着善导和尚与先帝的御像,旁边放着八轴妙文,并有九卷善导所撰著作。”, 由此可见,女院虔诚信佛,她的出家只为亲人祈福,亦或说一心只为先帝修行。女院虽失去先帝之后,痛不欲生、时常恍惚相见,常追念往事,泪下盈袖,但女院既有着自己内心对佛向往和执着,又有着自己对人世间的看法,她的存在在现实生活的意义就显得尤为深刻。文中女院病入膏肓之时,祷告“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教主弥陀如来,请来接引我吧!”可见女院通过出家,有信仰的方法,让自己脱离丧子的悲痛,战乱的迫害,希望到极乐世界,这也反映当时人们的普遍期望。

三、结语

以上是笔者根据《平家物语》中贫民家的女性、武士层的女性、宫廷中女性的典型形象,分别从厌恶世俗、为夫修来生和为子祈福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从文中可见,《平家物语》女性的归宿以出家为主,她们当中有自我出家意识强烈的人,同时也有因为境况所迫而出家的人。无论是想逃避世俗、祈求与爱人来世相见还是为子祈福都能通过出家这一方式使自身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脱。

参考文献

[1]王新禧(译).平家物语[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2]牛水莲.佛教在日本物语文学中的不同影响:<源氏物语>与<平家物语>的比较[J].郑州大学学报,1997:5.

[3]日下力.平家物语的历史意蕴[J].日本研究,2005:2.

3.刘松仁:以报恩的心态对待命运 篇三

上个世纪70年代,香港盛行古装武打电视剧,刘松仁主演了电视剧《陆小凤》,获得大众的喜爱,电视台趁热打铁,连拍多部电视剧,刘松仁成为电视界的当红艺员。根据张恨水小说《金粉世家》改编的《京华春梦》中,和比他年龄大的汪明荃出演情侣。刘松仁演得扣人心弦,使观众落泪。这部电视剧在东南亚和欧美华人地区收视率很高,为刘松仁带来国际名誉。刘松仁的剧集在东南亚一带广受欢迎,他曾在新加坡拍摄《海岸猎鹰》和《扫冰者》等电视剧。值得一提的是,刘松仁和米雪主演的《法网柔情》曾于1991年春节期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此后他主演的《春去春又回》也在内地影响很大。

这个相貌普通,笑容温柔,一笑起来眼角就有鱼尾纹的刘松仁换上白衣长发,剑眉斜挑上去,便可以扮演轻狂浪子;换上法袍假发,架上金丝边眼镜,抱一本法典,便又是铁齿铜牙的律师,刚硬而不失儒雅;再一身长袍马褂,周旋于官场商场之间,圆滑世故,便又依稀是当年红顶商人。刘松仁并不认为自己的演技是出神入化,他说自己是以理性来处理角色的,他把演戏分为分析、投入、抽离几个阶段,经过对角色的分析,慢慢去揣摩角色,再投入到表演中。

1979年,刘松仁与吴宇森合作,拍摄了电影《豪侠》,从此开始影视双栖,曾经有一度,他把主要精力投入电影的拍摄。甚至在拍摄《乱世英雄乱世情》的时候,因为在选外景的时候感冒打针而感染了肝炎,不得不休息半年。有人说,他花了这么大精力投入电影,得不偿失,但是刘松仁却认为自己的艺术追求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刘松仁从影以来鲜传绯闻。他1976年与同在艺员培训班的女星李影相恋,但是不久两人感情就划上了句号。第二个和他有纠葛的女星是当年香港男人的梦中情人钟楚红。港姐落选的钟楚红,加盟无线后郁郁不得志,刘松仁首度独资拍电影《碧水寒山夺命金》,大胆启用默默无闻的钟楚红当女主角。刘松仁对钟楚红的大力提拔,也成为影视界的一段佳话。而香港演员米雪和刘松仁则是最有名的荧屏情侣。在《秦始皇》中本没有米雪的戏份,在刘松仁的大力支持下,特意为米雪增加了一个角色。曾有一度,不是米雪担当女主角的电视剧,刘松仁就不肯接拍。很多影迷都希望他们假戏真做,但两人都只承认彼此是朋友。1992年刘松仁结识了比自己小20岁的空姐苏小姐,两人在加拿大完婚,婚后妻子并没有放弃工作。

刘松仁早年有“愤怒青年”的外号,性格火暴、执著,经常与合作对象闹得不愉快。但是自从遇到现在的妻子后,他已经变得平和很多。刘松仁曾说:“进这个行业(演戏)是我的悲剧”。除了拍戏,他不喜欢面对镜头,不喜欢拍照,不喜欢访问,不喜欢娱乐圈里的任何事情。但是刘松仁同时也是一个勤奋的人,和他同时代的演员很多都已经息影,而他不但拍了80多套电视剧,而且还越演越好。他说:“上天很眷顾我,让我一直都有很多机会,那么下一步我要做的就是回报。说上天对我好并不是说我赚了很多钱,钱我没有赚很多,但是他一直让我有工作可以做。我现在是抱着一种报恩的心态,有获得就要有付出,不然就不完整,不平衡。获得和付出都需要学习很久,需要很多技巧和心态上的调整,这是另外一个层次的境界。”

4.以命运为话题的作文 篇四

苍蝇,每个人都见过,甚至被哪只母苍蝇吸过血,别看它当时得意洋洋,到头来还不是被人类杀死? 生活中有很多像苍蝇一样的人,只看见现在获取到的利益,而忘记了时刻警惕。作为一名学生,每个人都不能在考到好成绩的时候骄傲自满,得意洋洋却不再用功,以致成绩下降,最终成为班级的累赘,拖后腿者。 当然,苍蝇并不是一无是处——它的生命力仅次于“小强”。有一次,我听到一只苍蝇一直在我耳边“嗡嗡嗡嗡”地叫,搞得我头昏脑胀,连一到简单的计算题都要做上两三分钟。我忍无可忍,把它赶进了窗帘里面,慢慢折磨它,我在窗帘外面,它在窗帘里面,我把窗帘拉平,企图压死他,但是,无论我怎么拉,这只该死的苍蝇就是跟我做对——不死!

后来我精疲力竭,直接拿起一本厚厚的,有1794页的字典砸上去,那只该死的苍蝇当场毙命:我又干掉了一只害虫。我暗自得意,大快人心,又可以做作业了。做完作业,我又想起那只苍蝇,想来想去,觉得我们应该向它学习,学习它那坚强的生命力,学习它那坚强的毅力,那些母苍蝇为了有一顿吃得饱的午餐,不顾一切地出去吸血,公苍蝇就去找香蕉皮或者大便之类的东西,他们都是在无助的世界里生活,没有人会帮它们,也没有人会夸它们,有时反而会遭到灭顶之灾。 苍蝇,一个被人无视的动物,却对人类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5.以命运为话题的作文 篇五

一天又一天,我们渐渐依赖上了他,无论是作业本、练习本,还是卷子上都有他的影子。我们用他用的上瘾了,写字不像以前那么仔细、认真了,并且还暗自庆幸,幸好有他,只要一写错字,我们就用他涂来涂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改正带成了我们形影不离[注:象形体和它的影子那样分不开。形容彼此关系亲密,经常在一起。]的好朋友了。然而有一天,改正带的命运发生了变化。

一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了无数个纸娃娃哭着对我说:“你为什么要在我身上涂一些像膏药似的东西,粘糊糊的,真难受,什么时候才能让我摆脱这种痛苦?”于是,我拿起笔,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写了一张字。纸娃娃高兴得忍不住笑了。我再拿出用改正带写出的字,对比之下,还是不用改正带写出的字整洁、漂亮。

6.以命运为话题的作文 篇六

这样说来,命运就与人的性格、习惯、行为有关。但看看现实,这似乎并不特别令人信服。原来,在这种决定命运的链条中,还有两个环节不能缺失。

它们是观念和环境。环境决定观念,观念决定行为,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人的命运的基础是环境。这我信。

有什么样的环境会产生什么样的观念,有什么样的观念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会形成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产生什么样的命运。

万万年以前的生物,留在水中的成了鱼虾,爬上陆地的成了植物或动物。石头泡在咸菜缸里,三年之后也有了咸味。牡丹移入温室,寒冬也会开花。

环境和行为和生存如同变色龙,目的是生存。可适应环境并产生达到目的的行为,之后是选择改造环境,达到可知或生理或精神上的欲望,无论高尚龌龊,再后是超越现实的追求和欲望。

7.以命运为题作文 篇七

笔者最近在教授《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时, 尝试了不同的导入方式, 收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 真可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下面我从导语设计的方法、原则和要求, 谈谈我的点滴体会。

一、导语设计的方法

1. 通过语言让学生聆听历史

(1) 故事法

历史课上, 教师若能声情并茂地讲述历史故事, 学生便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故事中, 注意力也被吸引到课堂中了。我是这样导入的:1831年6月的一天, 美国南方城市新奥尔良的奴隶拍卖市场上, 一排排黑人奴隶戴着脚镣手铐站在那里, 他们都被一根根粗壮的绳子串在一起。奴隶主们一个跟着一个走了过来, 像买骡子买马一样仔细打量他们, 有时还走上前摸摸他们的胳膊, 拍拍他们的大腿, 看他们是不是长得结实, 肌肉发达, 将来干活有没有力气。奴隶主们用皮鞭毒打黑奴, 还用烧红的铁条烙他们。这时, 几位北方来的水手走了过来, 他们都被眼前的悲惨景象惊呆了, 其中一个年轻人愤怒地说:“太可耻了!等一天我有了机会, 一定要把这奴隶制度彻底打垮。”同学们, 你知道这个年轻人是谁吗?他能不能实现自己的诺言呢?

(2) 谈话法

谈话引导, 娓娓动听。这种方法比较自由, 教师通过对一个历史片断的描绘, 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环境, 使他对新知识产生亲切感。我是通过这样的谈话导入的:同学们, 你们能说出几位美国总统的名字吗?你们知道在这些人当中, 哪一位最受美国人民的爱戴和尊重呢?美国新闻媒体经过多次民意调查, 发现最受美国人民爱戴和尊重的总统是 (说到这里, 教师故意停顿一会儿) ———林肯。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林肯及其领导的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

2. 通过图片让学生欣赏历史

本课一开始, 教师便可打出“美国总统山图片”, 让学生辨认。一看到图片, 学生就很激动, 会唧唧喳喳议论起来。教师适时指出, 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林肯总统及其领导的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这种导入方式, 既能触动学生的情感与兴趣, 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收到较好的效果。

3. 通过音像让学生身临历史

(1) 音乐法

旋律和音调能创造出情感的共鸣, 直接打动人心。本课一开始, 教师便可让学生欣赏电影《乱世佳人》主题曲《我的真爱》, 然后告诉学生:这部在1939年的第12届奥斯卡奖中一举夺得八项金像奖, 其魅力贯穿整个20世纪, 有好莱坞“第一巨片”之称的电影《乱世佳人》就是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了解这场战争。

(2) 视频法

即用电影电视中有关历史知识的镜头片断引入新课。其最大的优点是能渲染气氛, 复现情景, 调动学生情感, 缩短学生与历史之间的心理距离。

二、导语设计的原则

1. 从课程标准要求出发

课程标准是我们的指挥棒, 是我们教学的目的。如果不利于课标的要求, 甚至相背离, 那就坚决放弃。不要为了导入而导入, 更不要牵强附会。

2. 立足学生最近发展区

把握“最近发展区”, 能加速学生的发展。那我们教师能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常获得成功的快感呢?能否给他们创造更多成功的机会呢?这就必须从最近发展区着手。

3. 从教师自身实际和学校具体情况找准结合点

魏书生曾说:教师要有自己的风格, 要坚持和发挥自己的长处。你擅长讲授, 还是板书;你是善于唱歌还是善于表演;你是乐于与学生商量, 还是特别强调自己的分析与讲解。我们不仅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手, 也必须从自己的特长和优点出发, 从自身与所在学校的实际出发。

三、导语设计的要求

1. 精:

即概括性。导语只是引语并不是讲授的主要内容, 因此, 要切中重点, 语言要精炼、概括, 时间应控制在三分钟比较好。

2. 疑:

即启发性。“启发性”是指导语要有一定的思考余地, 能引起思索。

3. 妙:

即趣味性。教师的设计导语应尽可能生动、活泼、有趣, 但绝不能故弄玄虚、哗众取宠, 那样会冲淡和影响新课的教学。

4. 准:

即严密性。导语设计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词, 导语的语言和形式都应恰当、准确。

8.以命运为题作文 篇八

【摘要】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与林语堂的《风声鹤唳》中的女主人公都具有叛逆性格及反抗社会对女性束缚的勇敢行为,两位女性在经历战争之后获得精神上的自我实现且达到在社会中的女性解放。本文以女性主义角度分析两者叛逆性格及勇敢行为而形成的相似命运。

【关键词】《飘》 ;《风声鹤唳》 ;女性主义;相似命运

【基金项目】本文为省社科联2016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2016lslktzi jyx-14)、2016年度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资助课题(W2016005)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0235-02

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作为全球最畅销的小说之一,其主人公斯佳丽以她反叛的性格和勇敢的行为获得海内外学者的关注。而林语堂作为作家、翻译家和哲学家,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其作品《风声鹤唳》一经出版便得到广泛好评,女主人公梅玲的叛逆精神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小说中两位女性在经历战争之后获得精神上的自我实现且达到在社会中的女性解放。因此,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两者相似命运。

西蒙·德·波伏娃曾指出:“女人并不是生就得,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生理、心理或经济上,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人类女性在社会的表现形象。决定这种介于男性与阉人之间的、所谓具有女性氣质的人的,是整个文明”(波伏娃100)。在美国历史中,南方人将家庭地位和优雅举止作为自身在社会中高贵地位的象征。南方的年轻女孩从小被教导规矩和礼仪,所有人都接受且赞同这种女性形象,并以此作为南方的社会传统。因此,从女性主义观点来看,父权文化世代相传且长久压迫与主导女性,从而造成女性不平等的社会地位以及在经济上对男性的依赖。波伏娃相信如果女性不想表现出古怪异常的话就要遵守社会常规。

《飘》中的斯佳丽被母亲和黑妈妈植入传统观念,希望她能成为完美的南方女性的代表。然而,这个勇敢且叛逆的女孩渴望反抗父权文化及传统,同时采取自己的方法与社会规则斗争。由于这种性格特点,斯佳丽的行为举止与传统和规则格格不入。“那双绿眼睛——爱动、任性、生气盎然——与她那端庄的仪表截然不同,这幅举止是她母亲一贯的谆谆告诫和黑妈妈的严厉管教强加于她的,只有那双眼睛才代表了她自己”(米歇尔1)。斯佳丽具有反叛精神,且任由自己的意愿做事情,从不在意他人的感受。这使得她被代表传统与习俗的群体所批判。尽管她的母亲与黑妈妈试图教育她遵守社会准则与规范,但斯佳丽坚持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并且她憧憬自己的生活,表达自身的想法:“我真受不了没完没了地装模作样…我就烦跟那些比我还无知的男人说什么,你真了不起!我就烦装着自己什么也不懂,让男人告诉我,让他们自以为了不起”(米歇尔 65)。斯佳丽想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但是与社会习俗和传统相违背。对于她来说,第一次婚姻是对阿希礼拒绝她而进行的报复。然而,她的丈夫在南北内战中去世了,这时作为一个寡妇,斯佳丽又尝试摆脱一个寡妇应该听从的社会传统。当意识到战争能改变南方传统时,她并不在乎战争会持续多久,她只想摆脱传统束缚且需要自由,需要爱。表面上她优雅、迷人,但是她是一位叛逆、勇敢且敢于反抗传统与社会礼仪、遵从自己意愿且渴望自由的女性。

与斯佳丽相比,《风声鹤唳》中的梅玲并未生在富裕家庭且经历过悲惨的童年。梅玲的父亲是一个罪孽深重的军阀,在梅玲小时候抛弃了她和母亲。从小在贫困与艰苦的环境中长大,梅玲意识到她必须要勇敢与坚强,她需要成为母亲精神上的支撑。她“天性乐观,总是展望事情的光明面”(林语堂 73)。母亲在世的时候,她过的很快乐,然而,母亲的去对她是巨大的打击,支撑母亲的梦想突然消失。这时她开始了解贫穷也明白了钱与幸福的紧密关系。为了生活,她开始向当地报社投稿,以女性问题尤其是女性独立作为文章的主题。梅玲已经意识到来自于男权社会和制度对女性的压迫,她采取这种方式让他人听到自己的声音。这使得她摆脱社会束缚与传统规则,也标志着对她所遭受的贫穷和悲惨生活的反抗。而当梅玲在博雅家避难的时候,对博雅富裕的生活及传奇的家庭故事所深深吸引,她坚信博雅能改变她的生活也能帮助她摆脱艰难处境。博雅也对梅玲的“冒险感”(林语堂 75)和“天性自信、纯真、冲动”(林语堂 76)所着迷。梅林迫切的想要改变生活,所以忽视了他人的意见而采取了叛逆行为作为与现实的斗争。当时在中国,梅林的行为是对女性的一种羞辱,然而她却当作让她摆脱苦难的方式。但是,她的叛逆是对幸福以及平静生活的追求。

斯佳丽与梅玲都是勇于反抗传统的叛逆女性,两者都具有勇气改变生活现状且强烈渴望所期待的生活。她们的叛逆与倔强构成了其迷人非凡的性格,也决定了她们与同时代的女性具有不同的命运。

参考文献:

[1]林语堂.风声鹤唳[M].张振玉译. 沈阳:万卷出版社,2013

[2]玛格丽特·米切尔.飘[M].齐俊伟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3]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李强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

[4]Kim,Elaine H.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an Introduction to the Writings and Their Social Context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5]Madsen,Deborah L. Feminist Theory and Literary Practice [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作者简介:

崔玉玲(1985.11-),沈阳化工大学外语系,助教,研究方向:美国文学和比较文学;

刘春艳(1974.11-),沈阳化工大学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美国文学及跨文化研究;

9.以命运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篇九

可我们自己真的甘于如此吗?

从古自今,人们一直告诉我们青少年要“自强”,要把命运握在自己的手中。诗人与作家把少年比作雄鹰,比作狮子。不愿接受束缚,有志向,有希望,想通过自己开辟一片新的天地。他们不畏流言蜚语,不畏别人眼光,他们努力勤奋,把命运死死的握在自己手里。

如果看现在的少年,一个个乖的像只兔子。《皮皮鲁》中的“全兔班”又奇怪又好笑,可这确实是二十一世纪教育最真实的写照——这些是为什么一些学校禁止学生阅读的原因。

不过,兔子急眼了,也是会咬人的。

我们为什么不用自己的力量冲破牢笼,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人这样也行。与其抱怨别人,抱怨上天;还不如自己拼一把,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改变自己的现状。哪怕父母安排好了你的一切,可命运终究是在自己手里。古人云:“自强不息”,你要自强,只有这样,你才不会被别人左右。就算我们是一只兔子,那也要做一只勇猛的兔子。

晚晴的中国,懦弱,保守,不思进取。维新派,太平天国,戊戌变法。一次次改革,却一次次失败。眼看着中国变成半殖民地,沦落为“洋人的朝廷”。清政府竟不反抗,甘心堕落于此。一个国家的命运被别国左右。清朝的前车之鉴一直警示后人命运在自己手里。

搏一搏,单车变摩托。我们只有努力一搏,让自己强大,把你手中的命运掌握好。

10.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话题的作文 篇十

费孝通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合”字便遵循着这样一个历史的逻辑。一攻一防是各美其美,因为文明的多样,才会碰撞,才有回合;荟萃聚合是美人之美,欣赏多彩文化才有聚合;符合协调,则更进一步,美美与共,文明之间水乳交融;和睦融洽,自是吾侪戮力拼搏终所为之,协和万邦,天下大同。

“攻伐回合”是聚合符合的基础。无所异,自然就无所同,恰如古时哲人所言:“无所谓黑暗,自然就无真正的黎明。”苏辛词派豪迈奔放,铁板铜锣而歌大江东去;柳永词派婉约清丽,与街头巷尾浅酌低唱晓风残月,截然不同的两个词派之间自有攻伐。豪放者以婉约颓迷之风而批判,婉约者以豪放音韵不足而反驳,但正是在二者一攻一守回合之中,才汇聚合成风格多样、全面反映宋代市民生活的宋词绝唱。恰如阴爻阳爻,长短相接,才构成八卦之变幻无穷。可见,所谓“聚合符合”,必得建立“攻伐回合”这一基础之上,异中之同,更显“合”字真谛。

“聚合符合”是多样异彩的根本。在和而不同之中,创造并进一步升华出和睦融洽。多样文明的交流聚合,为文明与文明间的融合创造了基础。忆往昔,“万里驼铃万里波,”声声驼铃让古丝绸之路上的文明聚合,让“万国衣冠会长安”的文化交融盛景成为可能;看今朝,日行千里的跨国高铁续写丝路传奇,通江达海的海运盛况再现了“映日帆多宝舶来”的胜景。世界八大文明凭借互联网聚合,虽各有不同,却在彼此促膝长谈的聚合之中融汇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文化。 这正应和了孔子千年前所言:“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多样文明来之聚之,则协和万邦的文化交融愿景亦可安之成之。

且看当今,风起云涌的国际社会,应该引起人们对“合”的更多关注。全球贸易与单边主义一攻一防,是谓回合;激战之余,不妨回眸历史,与不同中求和,和而不同,共建一体化之经济;于聚合后求和谐,协和万邦,共盼世界经济命运共同体。

11.以命运为题作文 篇十一

本文拟以黄宗羲对当时民间社会流行的命运观与葬地制的批评为例,剖析他本人对民间礼俗的认识,通过对小传统的学术思想史梳理,彰显其乡俗治理思想的时代特色与近代转型意义。

一、干支、面相“不足言命”

用龟卜蓍占等方式,由其相应显象来占断预测命运的吉凶祸福, 为先秦开始中国民间的习见做法。 由干支预断命运的做法,则从唐代开始盛行。 唐宪宗年间,官至殿中侍御史的李虚中,精究阴阳五行之理,韩愈为其所撰墓志言其“最深于五行书”,“以人之始生年月日所直日辰支干, 相生胜衰死王相,斟酌推人寿夭贵贱利不利,辄先处其年时,百不失一二。 ……星官历翁,莫能与之校得失”。 因此,李虚中被视为有史可考的用干支生克来分析和推断命运的第一人。 可惜他并无著作传世,《永乐大典》及《四库全书》所录《李虚中命书》为后人伪托之作。

宋初徐子平,则对李虚中的干支说作了进一步发挥,在“始生年月日”之外,将生辰干支也纳入了分析体系,组成具体的生辰“八字”,确立了四柱命法的基本模式。 四柱命法也被称为子平术或子平法,子平的传人徐升编纂了《渊海子平》一书,记载了子平术中干支推命的方法。

明朝开国功臣、翰林学士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金华潜溪人,后迁浦江),曾总修元史。 作为大史学家、文章家,宋濂为学堂庑甚宽,四库提要“尊宗二氏”的断语则显示出他兼治佛道的致思取向。 宋景所撰《禄命辨》,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命理学的历史渊源。 宋濂将人的命运与其生卒的干支时辰相配合, 又再次扩大推算命运的考察范围,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同,影响较大。 而且他强调个人在命运面前主体性地位,指出“命则付之于天,道则贵成于己”,这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虽然明清之际是传统命理学发展的繁盛期,但也是小传统文化包括命理观面临考验而不断调适和转化的转型期。 随着科技的进步,教育的普及,以及西学的影响,人们科学意识日益彰显,人文精神不断高扬,传统命运观、命理学思想也不断遭到质疑。 作为17 世纪的启蒙思想家,黄宗羲就怀疑宋濂《禄命辨》中提到的“三命与干支相配”的主张。

在黄宗羲看来,“吉凶因干支而有,干支不择吉凶而生”[2](P17),生同时而同其吉凶,这是一般规律;不同其吉凶者,是其变化形态。 从儒学的实质及其流变来看,儒家哲学思想中的禄命思想,主要并非是用来占断人生吉凶的。 因此,黄宗羲说:“儒者立命之学,岂以核验神奇,与枯龟争短长哉!”[2](P17)从经验事实层面看,黄宗羲多次强调指出,世上多有干支相同而命运相异之事。 他与弟子陈锡嘏的父亲陈文奂,虽然生辰相同,然而命运却迥然相异。 他不无调侃地说,十年前二人“穷通奇偶,不甚相远”;十年以来,陈氏子读中祕书,孙弱冠登贤书,陈氏本人亦受封翰林院编修,而自己却“顽钝如故,白首青灯,学不加进”[3] (P684);陈氏七十而须发黝然, 门庭贵显, 他自己却龙钟潦倒,“不能以禄命同先生之通塞者,且不能以禄命同先生之老壮也”。 由此可见,生辰干支八字,仅是一个时间维度的记录,并不足以决定人的命运。

作为“金华四先生”之一的宋人王柏,推崇《四书》,高许之为“经天纬地之具,治世立教之书”。 在命理学上,王柏“原命”论比单纯以生辰八字干支时辰算命方法有拓展。 然而黄宗羲觉得,王柏之术的不足之处是明显的。 王柏虽得命二百五十有九万二千,不过,“夫以古今之远,四海之广,人生林林总总,过者化,来者续,乃俱囿于二百五十有九万二千命之中,何其术之穷也! ”[3](P443)他说:“以余所见……则支干之不足言命也审矣! ……善言天者征之人事,善言人者原之天命。 ……天不能以一定之数,制人事之万变。 星翁末学,扫除其万变者,而拘挛于堕地之俄顷;若学者见其不信,并俄顷而去之……”[3](P443)

此类疑惑,明人孙绪(1474~1547,字诚甫,号沙溪,河间府故城人)在《沙溪集》卷十二也曾指出。 孙氏说:“五行休咎之说起于唐李虚中,昌黎作虚中墓志,已谓学虚中者皆不如其能奇中矣,今去唐愈远,游手无赖,假以衣食,士君子俛首信之。 且消息盈虚,善淫祸福,天道也,有时而变失其常,故圣人亦罕言之,椎鲁愚呆之徒,执干支数字以推于必然,世岂有是理哉? 以一岁计之,才四千三百二十时耳,一岁生人,不知几亿万,计一时生人,亦不下几万万人,然则帝王之生同时者,亦已多矣,其富贵皆如帝王耶? 即此推之,不攻自破。 达官贵人,常觊福于望外,爱谀爱謟,迷酣而竟不悟。 尝见宋学士景濂《禄命辨》二篇,反覆议论甚悉,因叹前贤先得我心如此。 ”

在孙绪的质疑中,“即此推之,不攻自破”的逻辑,与黄宗羲相同;然而对宋濂禄命观的看法,与黄宗羲相比却有保留。 孙绪接着说:“窃尝以为欲此说之有据,先必逆溯其先世父母时日干支,与相生相尅,所生地理,或在山泽城市,与其日时,方为活法,庶乎有验,然其书中则不载此也。 后因见李方叔《师友谈记》载洪州有一媪,能以三世禄命谈一人吉凶,无不验,是又上并其祖亦援之以为谈矣。 今之所谈,宜乎其孟浪也。 ”北宋文学家李廌(1059~1109,字方叔,号德隅斋,又号齐南先生、太华逸民,华州(今陕西华县)人)著《师友谈记》云:“李錞希声言:顷侍其祖茂直为江西监司日,闻徐禧德占自御史中丞以母丧还洪府日,洪有媪,善以三世禄命书言人吉凶。 德占俾占之,媪曰:‘当与兵死。 ’徐氏皆怒之。 媪曰:‘无烦怒也。 ’其书,古人所记,其变具存。 以其书示之,画一僵尸,身首异处,血污狼藉,而鸟乌啄之。 徐氏犹欲以妖言将檄有司笞之,媪以众解得免。 后,德占败,永乐城破,虏既害之,蹂践其尸,正符媪说。 媪尚存,洪人因重之。 ”[4]《师友谈记》据传闻而支持“三世禄命说”,虽有恰巧符合实验,洪州人虽因其占验多中而重之,却仍不免影响之论。 用黄宗羲的话说,实不免“以计功谋利之心,腾巧发奇中之术”[2](P17),从而落入“不知命”之途。

黄宗羲的学理分析是全面的。 从实践上看,有“甲子亦同物,而显晦不同,寿夭悬绝”的情形;从理论上看,“天不能以一定之数, 制人事之万变”,所以,“星翁末学”并不可信。 他再将自己与陈文奂比较,虽然二人“苦身持力,相去不远”,但差别更明显,“余不能泥水自蔽,而府君声光移之令子,又何较余事之长短乎”?[3](P443)通过简单对比可见,显达与隐滞及穷通寿夭之别,仅由生辰干支是不能得到圆满解释的。

为了进一步说明宋濂干支吉凶说的不合理性或不周延性,黄宗羲还将自己的生辰与孔子及老友陈伯美作了一个对比。 宗羲本人生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八月八日戌时,干支上即为庚戌乙酉庚辰丙戌,孔子的是庚戌乙酉庚子丙戌,八字中仅差一字,按说应该命运相差不远,但事实是“自生民以来,先圣之圣,止有一人,而所生之干支,不能未必不同”[2](P18)。不过,即使不能与圣人比,眼前的老友陈伯美“年月日时无不与余同也”,二人也是迥然相异。 在性情趋向上,陈氏“坦怀率物,不以蜂虿更其喜怒,礼让之风,着乎远迩”,黄宗羲则“通脱自信,出言冒人,以至谤誉角起”;在生平遭际上,陈氏“洁身世外,兴废等之剑吷”,自己却“锋头血路,滨于十死”。[2] (P18)由此,他感叹道:“余与先生并时而处,已不能相同如此,而况欲以干支琐琐傅[附]会数千载以上之先圣乎? ”[2](P18)

宋濂《禄命辨》还谈及星变与占术之关系,认为“五星有变,其行不依常经,而犯乎河汉内外诸星”,但是没谈“何以占之”。[2](P17)黄宗羲经过考察,认为星的“凌犯”有其一定的客观规律,如果“明乎纬度,则可握算而得”[2](P17),可以进行“占”即计量的。 所谓“星变”、“凌犯”,并不“越算”,“若谓星能越算,乃是占者之不善,非不可占也”。[2](P17)

在相人看来,人的形、心、术均表现为“相”,其中“术”为最重。 这是“在人者也”即是就被看相的人而言的,黄宗羲还认为相人本身也很重要,因为“其心术未必正”,看相也未必准,一般都未必“能知别贤与不孝者”。 黄宗羲曾为海昌范文园的《相法水镜集》作序,表达了他对相术的批评意见。 他说:“昔者荀卿子之论相也,谓‘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 形不胜心,心不胜术。 术正而心从之,则形相恶,而无害为君子也; 形相虽善而心术恶, 无害为小人。 ’此言在人者也。 若相人者,其心术未必正,则正恶当前,糠粃迷目,能知别贤与不孝者寡矣! ”[2](P77)不过,因为范文园有在兵乱中“当一人之厄,润千僧之钵”的义行与平日的孝行,其术应该是精的:“以文园之孝义,其见君子也,如以石投水;其见小人也,如以水投石,又何患其术之不精也! ”[2](P77)《文选》卷五十三载有三国魏人李康的《运命论》,文中道:“张良受黄石之符,诵三略之说,以游于群雄,其言也,如以水投石,莫之受也;及其遭汉祖也,其言也,如以石投水,莫之逆也。 ”从侧面说明了范文园相术的社会影响。

黄宗羲还以“近时人物”为例,“海刚峰之直节,疑其眉目严冷,余外舅叶六桐见之团面无须;杨升庵之博学,疑其资质清苦,而衣服起居穷极华洁,貌似三吴贵公子”,[2](P77-78)说明仅拘泥于形貌的相术是不可靠的。 他主张“以心术相之”,[2](P78)不然,若仅从形貌判断其人的学术、节操,则必然多有所失。 所以,范文园之“贱简”那些“以形貌肥瘠长短,姑布子卿之术者”,正说明他的相术观已迥出流俗之上。

二、“枯骸活骨,不相干涉”

中国传统礼俗社会最重葬制风水, 认为葬地“山势的藏纳” 与后世子孙的祸福之间有一种内在关联。 因此,对于通过“堪天道,舆地道”取择的“阴宅”, 乡俗过于冀望葬地在泽庇福荫后世子孙方面的超验作用。

黄宗羲之前,葬地说已历经三变,即由形法说、方位法说而三元白法说。 黄宗羲认为,三说是每变而愈下。 黄宗羲在《七怪》中却批评说“葬地之说,君子所不道”。[3](P651)他说:“方位,一定不易者也;三元白法,随时改换者也。 ”[3](P651)以三元白法求吉地,因其崇尚流变,“必一年一改葬而后可”,“是故方位者,地理中之邪说也;三元白法者,又邪说中之邪说也”。[3](P652)

元末休宁人赵汸(1319~1369,字子常,学者称东山先生)曾著《葬书问对》,大谈所谓“形气”、“方位”之法。 黄宗羲在《读葬书问对》中进行了引述,道是“形者,山阜之象,形于金木水火土也;气者,山川之脉理,或聚或散,聚者其生气也”,方位即“以八卦辨龙之贵贱及二十四山之衰旺、生克”。 不过,黄宗羲指出, 赵汸是以形气胜于方位, 而不能自持其说,“东山精微其说,以为吉士之遇,由于天畀。 葬师言天命可改,东山言人事难致,其害理同也”。[3](P659)黄宗羲认为, 赵汸故意张扬其说又不无矛盾的原因,是赵氏持鬼荫之说不能自拔。

黄宗羲不同意将二程所言 “爷祖子孙同气,彼安则此安,彼危则此危”,作为鬼荫说成立的正当理由。 他说:“夫子孙者,父祖之分身也。 吴纲之貌,四百年尚类长沙;萧颖士之状,七世犹似鄱阳。 故啮指心痛,呼吸相通,夫人皆然。 后世至性汩没,堕地以来,日已不相同,而能同之于死后乎? 子孙犹属二身。 人之爪发,托处一身,随气生长,翦爪断发,痛痒不及,则是气离血肉,不能周流。 至于手足指鼻,血肉所成,而折臂刖足蒿指劓鼻,一谢当身,即同木石,枯骸活骨,不相干涉。 死者之形骸,即是折臂、刖足、蒿指、劓鼻也,在生前,其气不能通一身;其死后,其气能通子孙之各身乎? 昔范缜作《神灭论》,谓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难之者谓神与形殊,生则合为一体,死则离为二物:二说虽异,然要不敢以死者之骨骼为有灵也。 后来儒者言,断无以既尽之气,为将来之气者,即神灭之说也;释氏所言人死为鬼,鬼复为人者,即神不灭之论也:古今圣贤之论鬼神生死,千言万语,总不出此二家。 而鬼荫之说,是于二家之外凿空言死者之骨骼,能为祸福穷通,乃是形不灭也,其可通乎? 是以古之先王,悬棺之后,迎主于庙,聚其魂魄,以墓中枯骸无所凭依也。 其祭祀也,三日斋,七日戒,求诸阳,求诸阴,徬徨凄怆,犹不能必祖考精神之聚否。 今富贵利达之私,充满方寸,叩无知之骸骨,欲其流通润泽。 是神不如形,孝子不如俗子也。 ”[3](P659-660)

黄宗羲认为,子孙求葬地之形气,是出于至性孝诚,求心之所安,并非为求福荫:“布席画阶,亦有方位;筮宾求日,岂因利益? 况乎永托亲骸,而使五患相侵,坐不正席,于心安乎? 程子所谓‘彼安则此安,彼危则此危’者,据子孙之心而为言也。 岂在祸福乎? ”[3] (P660)择葬地若出于“富贵利达之私”,以求“鬼荫”,即是不懂 “枯骸活骨,不相干涉”的道理,也是离弃了孝亲之实。

黄宗羲还指出, 择地即是流俗意在 “祸福”之举,而且并非各地都遵循。 有些地方以“焚尸沈骨”为俗,即便是当时读书识礼的“缨弁之家”亦靡然从之,不以为是辱亲,以择地掩埋为辱亲。 黄宗羲说:“习俗亦何尝之有? ”[3](P660)孝亲一念才是实,弃其实而存一“富贵利达之私”,实在是不可取。 他认为族葬也要选择地理情况,“族葬亦惟西北土厚可以为之,若东南水土浅薄,岂能家家得此一片高燥之地乎”![2](P104)孝亲之礼的实施,要因时因地而宜,以求心安而已。

对于迁葬之举,黄宗羲也认为大可不必,因为各地风俗习惯不同,孝义观念也各异。 像吴越之地的民俗,是以焚尸沈骨之俗为辱亲之举,以择地安葬亲骸为孝举。 因此,黄宗羲认为,既已择地葬亲,实在不必再迁所谓的“吉壤”。 他说:“焚尸之惨,夫人知之。 入土之尸,棺朽骨散,拾而置之小椟,其惨不异于焚如也。 何如安于故土,免戮尸之虐乎? 即不吉亦不可迁也。 ”[3](P661)

黄宗羲指出, 并非吉壤可以荫庇后世子孙,将形气与鬼荫想象联系起来的说法,其底里是算计卜度之心在作怪。 他说:“鬼荫之说不破,则算计卜度之心起,受荫之迟速,房分之偏枯,富贵贫贱,各有附会,形气之下,势不得不杂以五行衰旺生克,心愈贪而愈昏,说愈多而愈乱,于是可葬之地少矣。 诚知鬼荫之谬,则大山长谷迴溪伏岭之中,其高平深厚之地,何在无之,便是第一等吉壤。 精微之论,不能出此,虽有曾、杨、廖、赖,亦无所用。 无俟乎深求远索,无可奈何而归之天命也。 ”[3](P661)不过赵汸斥方位并斥时日,有其卓见。 黄宗羲说:“古之筮日,非生克冲合之谓也。 时则皆以质明,唯昏礼用夜,有定期也。 曾子问,见星而行者,唯罪人与奔父母之丧者。葬以日中可知,不然谓之痁患。 下圹而以宵中,今日择时之害也。 风和日出,便于将事,谓之吉日,风雨即是凶日,筮者筮此也。 今之葬者,不以雨止,择日之害也,故东山之见卓矣。 ”[3](P661)他还说:“上坟须择天气晴明第一,不可杀羊;天雨变为堂祭,此流俗无礼之至也。 凡世俗所行折斋、做七,一概扫除。 ”[5](P191)对于下葬及上坟的吉凶时辰, 他也不拘于俗论,所谓“吉日”即是“风和日出,便于将事”,“风雨即是凶日”,不必拘于定日定时。

三、转向礼俗治理的儒学救世

黄宗羲以儒学立身,亦思以儒学救世,对佛道及民间迷信导入非理性之倾向自然大加挞伐。 他既主张“枯骸活骨,不相干涉”,便反映了他在乡俗礼制方面的儒学救世祈向。 但对于儒家长久以来的形气说又不肯彻底放弃,因此在《魂魄》一文对魂魄之聚散,黄宗羲又引经据典地扬“魂”而抑“魄”。 他倾向于把魂魄比附于善恶,魂为形上之善,“神与意与志皆魂”,而魄则形下者,“一切为厉者,皆魄为之,魂无与焉”。

另一方面,黄宗羲又虚化了魂,说“他何曾有魂在天地间,其魂即在子孙思慕之中”,为父子伦情的自然感通留下了诠释空间。 他说:“人生堕地,分父母为气质,从气质而有义理,则义理之发源,在于父母。 阳明言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不知天理从父母而发,便是仁也。 严父配天,非崇高也,吾之于天,渺不相属,藉严父在天之灵,通其陟降。 而先儒疑于郊鲧, 以功德言, 不以感召言,非也。 ”[3](P517)他以“感召”说,解释“父在天之灵,通其陟降”的合理性,继承了传统儒学父子之间一气相通的思想。 黄宗羲曾将此种解释看作“平生心得,为先儒所未发者”[3](P517)之一端,现在看来,亦颇具创见。

黄宗羲的儒学思想,虽然尚未完全摆脱传统儒学的某些局限,但是与近代的科学精神相比,已经毫不逊色。 在《获麟赋》中,他指出“夫穷理者必原其始,在物者必有其因”。 在《海市赋》中,黄宗羲从“穷奇极变”的大气运动,来解释海市蜃楼不过是气“附丽水面,以呈谲诡”所造成。 在《匡庐游录》中,黄宗羲从余姚凰山经验出发,结合“钟声一动,则忽然敛灭”的逻辑,对环绕庐山所形成的“佛光”等怪异现象,予以科学地解释。 而所谓“佛光”,不过是磷火,其成因在于:“盖草木要水土皆有光华,非勃郁则气不聚,目光与众光高下相等,则为众光所夺,亦不可见,故须凭高视之。 圣灯岩下,群山包裹如深井,其气易聚,故为游者之所常遇,昼则为野马,夜则为圣灯,同此物也。 ”

对于当时颇为世人推尊的“了凡四训”,尤其是篇首的“立命之学”,黄宗羲批评其仍与儒者之立命思想不同。 对于袁黄的“功过格”所造成的影响,黄宗羲清楚地看到,士人仿行袁黄的功过格,行一好事,便欲得回报,既非“由仁义行”,又非“行仁义”,实是“富贵福泽之所盘结”,“不胜其计功之念”,是极端功利主义的心态。 更有甚者,“恃其功过相折,放手无忌”[5] (P159),乃至 “肆然为恶”, 为善不足, 为恶有余,完全背离了仁义之举,流于“不仁之甚”的境地。

总体上来看,黄宗羲主张恢复儒家命运观的真面目,“追寻孔氏知命之学”,以“求圣道之精微,破其秋毫”。[2](P18)黄宗羲极力主张高举“堂堂正正旗”[2](P321),重建儒学性命之学,反对“锢人性命”的章句之学2,力争摆脱“闭眉合眼”不问世事的佛教的束缚。 他认为如果像有些陋儒那样拘泥于“区区贵贱、富贫、寿夭之比量”[2](P18),最终只能是不能准确地把握 “常”与“变”之间的真实意涵。 黄宗羲主张 “投巫驱佛”,呼唤“扶危定倾”的豪杰之士,摒斥巫术迷信,破除邪说怪论,已经显示出不循流俗的伦理品格。

12.以对话为题作文 篇十二

夜未央,耳畔是雨的浅唱低吟;梦已尽,我轻轻推开窗户,静观雨以其纤纤玉指,拨动世间的千万缕琴弦。我和雨在对话,在进行着心与心的交流。

寻声暗问;“烟雨,你为何如此安静地降落人间?”雨滴含笑,落在我的指尖,我听到了她的心声。

“润物细无声”,雨的夙愿。雨不忍惊醒沉睡的丛林,不忍触及离人的断肠,不忍助长伊人的幽愁。“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梧桐树下,有人听雨而心碎;“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僧庐下,有人聆雨而黯然神伤,于无声中,雨滋润了一地的哀伤。

仰起头,我叹息道:“明知花木会将你吸收得无影无踪,旭日会炙烤得你灰飞烟灭,为何要来世间走这一遭?”雨丝依然温柔的坠落,义无反顾,在其“淅淅沥沥”的奏曲里,我听见了她的回答。

梁遇春说过:“古来成大事者,不过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坠落人间,雨知其不可,然为了滋润世间的万物,她奋不顾身,终实现了“心中的大事”。而世间也有很多像雨一样的人。马蹄声声,举目无亲,明知远嫁塞外不可取,但为了国家安宁,为了汉匈友好关系,王昭君毅然出塞,毅然走进意欲吞人的黄沙中;负债累累,食不果腹,明知创作之路崎岖难行,但为了心中的理想,巴尔扎克坚定不移投身写作。而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拯救人类,明知会受严厉的惩罚,却依然盗取火种。人如此,神亦如此,都如雨一般做常人眼中“不可为”之事,而他们终为后人所铭记。

低声轻问,“除了带来滋润外,你还带给世人什么?”雨不语,豆大的雨点以更猛烈之势撞向屋檐,瘦弱的树在风雨中苍白摇曳。我若有所悟。

“没有痉挛,历史就永远无法向前迈进一步。”而人生中没有一场大雨,个人就永远无法向前迈进一步。纵观历史,纵观各人面对的大雨:周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很多时候,不期而遇,迎面袭来的大雨会让我们更清醒,更有前行的动力。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何妨欢欣接受人生的一场雨?

13.以诚信为题作文 篇十三

一天傍晚,吃完了晚饭,妈妈让我带着一条裤脚处有些破损的裤子,去到楼下一家缝纫店里修补一下。我听了,匆匆“哦”了一声,带上裤子和钱包,急急忙忙地下楼去了。

到了店里,只有一位老奶奶坐在缝纫机前,专心致志的修补着一件衣服。我走上前去,老奶奶看了看我手里的裤子,轻轻一笑,问道:“小姑娘,你是来找我修裤子的吗?”

“是的。”我点了点头。

“那你把裤子放那儿吧。”老奶奶指着旁边的一张空桌,说道,“我现在比较忙,你大概十分钟后再来拿吧。”

我听了,向老奶奶道了声谢就回家了。

大约过了八九分钟,我来到了楼下的一家便利店里。正想买一瓶水,一摸口袋,发现我的钱包不见了。

“我的钱包在哪里呀?”我自言自语着。

“哎呀!我的钱包落在老奶奶的店里了。那位老奶奶会不会拿……拿我的钱呀?”我顿时着急万分,几乎要跳起来。

我气喘吁吁地跑到了老奶奶面前,来不及喘口气,忙问:“老奶奶,我的裤子修好了没有啊?”

“好了。”老奶奶一边把裤子递给我,一边说,“小姑娘,你前面把一个钱包丢在我这里了,你仔细看看……”不等老奶奶说完,我就一下拿过钱包,仔细地数了数,一分都不少。我连忙抽出十元钱,递给老奶奶:“老奶奶,真是太感谢您了!这十元钱代表我的一点心意,希望您一定要收下!”

老奶奶摆了摆手,笑着说:“小姑娘,我只收你一元的工钱,剩下的九元你拿回去吧。做人可是要讲诚信的啊!”说完,便把找回的九元钱还给了我。

14.以假如为题作文 篇十四

把宇航员的记忆移植给我,我就可以看到宇航员是怎样在太空中生活的; 把我的记忆移植给宇航员,宇航员就会看到我在课堂上的表现。

把科学家的记忆移植给我, 我现在肯定不是一名小学生,起码也是个小有名气的科学家;

把著名诗人李白的记忆移植给我,我不但能写出优秀的诗,而且还出类拔萃。 把蝴蝶的记忆移植给我, 我就会看到蝴蝶的家在哪里;

把小鸟的记忆移植给我,没准儿我就会飞了; 把蜜蜂的记忆移植给我,我可能就会酿蜜了。

把猫的记忆移植给狗, 狗也就不仅会看家了,它还会捉老鼠呢! 我想,记忆移植不应仅仅是幻想, 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就给我们启迪——

那冬天含苞怒放的梅花, 如果嫁接上玫瑰花, 就开出美丽的四季玫瑰; 那白色的蒲公英,如果嫁接上海棠花, 就开出含羞垂丝海棠。记忆移植能否成为现实,要看我们能否努力学习、不懈追求,记忆移植何时成为现实,也只能问我们自己。

15.以心态与命运为话题作文 篇十五

她,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使他昏迷不醒,当醒来的时候,眼睛烧瞎了,耳朵烧聋了,那一张灵巧的小嘴也不会说话了。从此,她坠入了一个昏暗而沉寂的世界,陷进了痛苦的深渊。由于对外部世界无从知晓,脾气也变得古怪,动辄大发雷霆。他经常扑倒在地,发出阵阵尖叫,起床后拒不洗脸,吃饭时调皮捣蛋……她就是海伦凯勒。

幼年的海伦得病致残以后,愚昧无知,但后来却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大学生,这个奇迹的创造,可以说是沙利文老师的爱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孕育的成果,加上自己的努力,才改变了自己的一生,并且经过不懈的坚持写出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她虽然一生坎坷,但因为他有面对困难挫折的良好心态,最终有所成就而被人们铭记在心。

人,总是活在起起伏伏,跌跌荡荡中,如果风平浪静,似乎没什么趣味。读过这本书,我突然觉得,从古至今,被人们铭记的那些名人不都是经历过坎坷的命运才有所成就的么?

在生活中,我常常感到命运是多么的不公平,为什么我的成绩那么差,而别人的成绩却那么优秀?虽然有那么多的不满,但是人是否应该懂得知足呢?或者该说为什么不满足呢?带着这些似乎复杂的问题,我走进了书本世界,从而了解了许多知识,更给了我许多启示:在绝对的意义上不因为知足而放弃承担,不因为满足而安乐。也许这样的人生不算靓丽,但有人却因此生活得有滋有味。

知足是一种宽容,因知足才会得到一个安宁的生存环境,同时还因此产生许多快乐,即知足常乐。

上一篇:中秋名言下一篇:四川大学自主招生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