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三国演义

2024-12-01

赏析三国演义(14篇)

1.赏析三国演义 篇一

《三国演义》开篇诗赏析

明 杨慎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此句甚为豪迈、悲壮,其中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独感,又含高山隐士对名利的澹泊、轻视。临江豪迈的英世伟业的消逝,像滚滚长江一样,汹涌东逝,不可拒,空留伟业。历史给人的感受是浓厚、深沉的,不似单刀直入的快意,而似历尽荣辱后的沧桑。“青山依旧在”即象是对英雄伟业的映证,又象对其的否定,但这些都不必深究,“几度夕阳红”,面对似血的残阳,历史仿佛也凝固了。

在这凝固地历史画面上,白发的渔夫、悠然的樵汉,意趣盎然于秋月春风。但“惯”字又表现出了莫名的孤独与沧凉。“一壶浊酒喜相逢”使这份孤独与沧凉有了一份安慰,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给这首的词的宁静气氛增加了几份动感。“浊酒”显现出了主人与来客友谊的高淡平和,其意本不在酒。在这些高山隐士心中,那些名垂千古的丰功伟绩只不过是人们荼余饭后的谈资,何足道哉!该词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在感受沧凉悲壮的同时,又创造了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词中高远意境就在这宁静的气氛中反射出来。

滚滚长江东逝水 白发渔樵江楮上 浪花淘尽英雄惯看秋月春风是非成败转头空 一壶浊酒喜相逢 青山依旧在 古今多少事几度夕阳红都付笑谈中仅是这首调寄的《临江仙》,就能跨越几十个世纪,将我们带入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遥想当年英雄迎风傲立,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万丈豪情,不禁亦要仰天长啸,一抒胸中之激荡。如此的荡气回肠,如此的扣人心弦。那段纷乱的历史,在作者罗兄的妙笔之下,以一种更为洒脱的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读罢《三国》,在为玄德兴复汉室之宏愿落空而扼腕叹息,在为云长水淹七军赢得生前身后之名而击节叫好,在为姜维诈降岂料巧计成虚话而大呼可惜之余回过神来细细品评一下其中的人物,也不失为一种对历史对文学的精益求精。罗兄褒刘贬曹,认为天下是汉家的天下,即使汉家时日无多,那皇帝也得由姓刘的来做!若是别家问鼎帝位,那么就是篡位,大逆不道。如第八十回回目就是一有利的佐证:曹丕废帝篡炎刘,汉王正位续大统。由于这一观点立场,曹操由一代豪杰不幸“沦”为了人人愿得而诛之的奸雄,挟天子以令诸侯,冒天下之大不讳!而刘备却成了以中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而在下窃以为曹操的境界远比刘备来的高。首先,刘备为人臣子却觊觎帝位,他的两个儿子一名封,一名禅。合起来就是封禅,即是天子祭天地之礼,其野心由此可见一斑。而曹操反是极力维护帝位的唯一性的。袁术逆天称帝,终被曹操所灭。他自己更是未称帝,所谓的三国分裂是在曹操死后才出现的,基于此点,曹操于所谓的“炎刘”实有大功。其实真正的英雄又何必为区区帝位所累?其次,刘备由织席小贩直至称帝西蜀,一路似乎顺理成章,也许是命运使然。但是曹操能成大业完全是靠着自身的实干才能。他曾行刺董卓,力求为天下除一大害;他也曾几凭一己之力收复了黄巾起义军,成为军中大佬。他自始至终都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无论是平定汉中地还是抹书间韩遂,其用兵之妙,计谋之深都可见一斑。而刘备却远不能与其相提并论,甚至最终又败亡自军事。加之东汉末年,诸侯并起,天下大乱。大多诸侯崇尚武力,疲于军事,因而对于文学的修养也就松懈了。但无论是诸葛亮大唱空城也好,还是周公瑾火烧赤壁也好,那“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之类的千古名句却一句也无,至于后来曹操的取文姬归汉,嘱铜雀之妾分香卖履等所为都在当初传为一时佳话。由此可见,曹操文韬武略,德才兼备,“英雄”这一称号可谓是当之无愧。此外,《三国》中让我产生疑问较多的就是诸葛亮这个人物。罗兄爱屋及乌,将诸葛亮粉饰的过于神化。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又是作者心目中正统皇权的维护者,成了罗兄眼中的大红人也就顺理成章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是不能满足罗兄对他的褒奖之心,于是又加上了大祭东风、草船借箭、智取华容、三气周瑜……甚至死了之后还以木偶退司马,密函杀魏延。无怪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略史》中评说《三国演义》提道“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而从另一角度来看待诸葛亮,则就发现他并不是那么的十全十美。首先,他身为丞相,第一要务是治吏,在用人上,应选能者,斥庸人。而诸葛亮任职期间,朝廷内奸谄之人已出,上下庸人一片。以至后人说“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了。错用马谡,逼反魏延,压制旧贤,而新贤不来,他连军中的账目都要亲自核算,可见他对别人的能力是多么不放心。由此,蜀汉后期的衰弱也就不足为怪了。在军事上,书中着重描述的,有六出祈山、七擒孟获。仅说七擒孟获一回,和曹操当初征马超、韩遂时的战例做一对比,两者所处的环境都大同小异。再把曹操和孔明所用的手段策略及马超韩遂和孟获的实力对比一下,大家很容易就能看得出谁更高明。再者国家初建,百废待兴,在下以为孔明大可不必如此急于求成,更何况南蛮的不毛之地和西凉的战略地位根本就没法比…… 罗兄的大作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自有其过人之处,在下只是在此斗胆说些读后之感,仅为博诸君一笑耳!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历史的车轮已经无情地碾过那段岁月,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也早已湮没了那荒城古道。但那些熟悉的名字和脍炙人口故事却会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正所谓滚滚长江东逝水……

杨慎《临江仙》

赏析:词的开首两句令人想到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一去不返的江水比喻历史的进程,用后浪推前浪来比喻英雄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然而这一切终将被历史的长河带走。“是非成败转头空”是对上两句历史现象的总结,从中也可看出作者旷达超脱的人生观。“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和夕阳象征着自然界和宇宙的亘古悠长,尽管历代兴亡盛哀、循环往复,但青山和夕阳都不会随之改变,一种人生易逝的悲伤感悄然而生。下片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白发渔樵的形象,任它惊骇涛浪、是非成败,他只着意于春风秋月,在握杯把酒的谈笑间,固守一份宁静与淡泊。而这位老者不是一般的渔樵,而是通晓古今的高士,就更见他淡泊超脱的襟怀,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全词似怀古,似物志。开篇从大处落笔,切入历史的宏流,四、五句在景语中富哲理、意境深邃。下片则具体刻画了老翁形象,在其生活环境、生活情趣中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从而表现出一种大彻大悟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上片由古至今,屈指数英才,而烜赫一时的英雄人物,却为过眼烟云,早成历史陈迹。诗人纵观古人、反思历史、发现历史上的是非成败,到头来都转眼成空,而“青山依旧”,宇宙永恒;英雄功业,恰如夕阳虽然美好,却极短暂。“空”中有“悟”,寄托深沉。

下片是白发渔樵在秋月春风中的自画像,特写镜头是“笑”。他的睿智与博学,使他能够从容不迫地指点江山,评说是非。历史上多少人曾经轰轰烈烈,最终无不化为尘埃,自己则超越是非,听命自然,以秋月春风为伴,在江渚之上过着寄情诗酒的生活,笑谈古今。表明诗人超然物外对个人的荣辱得失的一种旷达之情

词的上阕透过历史现象咏叹宇宙永恒,人生有限,江水不息,青山常在,而一代代英雄人物却无一不是转瞬即逝。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尽管他们功绩卓著,到头来也只是“转头空”;尽管他们人生美好,却只能如同“夕阳红”一样短暂。

下阕写作者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既然是“是非成败”如过眼烟云,又何必耿耿于怀、斤斤计较?何如寄情山水,托趣渔樵,与秋月春风为伴,自在自得?作者生平抱负未展,横遭政治打击。他看透了朝廷的腐败,不愿屈从、阿附权贵,宁肯终老边荒而保持自己的节操。因此他以与知己相逢为乐事,把历代兴亡作为谈资笑料以助酒兴,表现了作者鄙夷世俗、淡泊洒脱的情怀。

此词为咏史之作,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凭添万千感慨在心头。无怪乎这首词成为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

这首词不同於一般登临古迹、触景生情的怀之作,它述史兴感,写由历史变迁所引起的人生感慨。词的上片,“滚滚”句,暗用《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语意,以“逝水”喻时光的流逝。“浪花”句,化用东坡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成句,一个“尽”字,囊括了从古到今的英雄。上下两句把流逝的时光和英雄人物联系起来,言滚滚长江浩浩荡荡不停地向东流去,随著江水(时光)的流逝,历史上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都被冲洗一空。江水滔滔,历千古而不息;而烜赫一时的英雄人物却如过眼烟云,早已成了历史陈迹。这一历史现象引起人们的沉思。诗人纵观古今,反思历史,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是非成败转头空”。

历史上无数的风云人物,无论是“是”是“非”,无论是“成”是“败”,到头来都转眼成空,一样长眠地下。而滔滔长江却亘古长存,依然“不舍昼夜”地在奔流。在历史长河中,与宇宙相比,英雄的一生是多麼短暂,英雄的功业又何其渺小!最后诗人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揭示了这一历史规律:“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喻宇宙永恒,自古及今依然存在;“几度夕阳”,喻英雄功业恰如夕阳,虽然美好,但却短暂。这表现了诗人对历朝历代的盛衰兴亡,千古英雄的荣辱成败的彻悟。杨慎以元辅之子,擢居榜首,一时宠遇,何其盛哉!及至一朝遣戍、终老南荒,年已垂暮,怎不令其有菀枯花落,人生无常之感。因而他在历叙历代兴亡的感慨之中,也寄寓了回首往事,对自身荣枯的感悟。

既然时间无情,“是非成败”转眼成空,那麼诗人自己选择怎样的人生态度呢?词的下片,杨慎即叙自己的生活志向:托志渔樵。“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二句,既是诗人滴戍云南后,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诗人以老庄思想以求自我解脱,对生活理想的追求。一个“惯”字,与“白发”相照应,暗暗点出诗人以秋月春风为伴,在江渚之上过著寄情山水的生活,时间已经很久,习以为常了。“一壶浊酒喜相逢”,则是写他的渔樵生活的情趣。“一壶”,言酒少;“浊”,言酒劣。但他们相逢却“喜”。这表明这些世外高人别有会心乐事,而这乐事就是笑谈古今。他们把历代兴亡、英雄成败,当作谈资笑料用来佐酒助兴。其中的“古今多少事”,在结构上勾合上片的千古英雄是非成败,使上下两片融为一体;“都付笑谈中”,一个“笑”字,表明诗人对世事的鄙夷、对荣辱的轻蔑。

全词上片站在历史之上,纵论千秋成败,对历史上的龙争虎斗表现出一种彻悟;下片则超然於世事之外,摒弃了世俗的烦恼,对个人的荣辱得失表现出一种旷达。这是诗人在《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中反反复复表达的一个主旨。

这首词的原意本在评说秦汉兴亡的得失是非,而不在周详一代人物大事。它不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涉及具体地点赤壁,具体人物周瑜,具体事件,“樯橹灰飞烟灭”;也不像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写到了“满眼风光北固楼”,涉及到曹操、刘备、孙权这些人物。它重在述感,全篇始终未提及秦汉的任何英雄人物和历史事迹。前人论词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张炎《词源》)丁绍仪的《听秋声馆词话》正以“清空”二字评这首词。唯其“清空”,故能使词具有更高的概括力,给人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因而置於《三国演义》的卷首,不仅无丝毫不合,反而令人对三国人物贤愚忠奸、是非曲直,产生许多遐想。

2.从三国历史到《三国演义》 篇二

关键词 《三国演义》 三国史 《全相三国志评话》

分类号 K235 I207.413

今天的主题是《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这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成功的、对社会影响最大的一部历史小说,是元末明初人罗贯中根据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注》等史料,将元代甚受大众喜爱,并流传国外的《三国志平话》做了彻底改造,几乎等于重新创作的作品,被清朝著名乾嘉史学家章学诚评为“七分实事,三分虚构”(见《丙辰札记》),就读史而言也胜过现今某些史学著作。要读透《演义》,必须了解些三国的历史。所谓“三国”,年代上是从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起,到280年孙吴灭亡,为60年,实际应该追溯到东汉末黄巾军主力被镇压(184年)后外戚、宦官、豪强(朝廷或地方官僚、将领)间的争斗,特别是董卓专权、袁曹官渡之战(200年)、曹孙刘赤壁之战(208年)等奠定鼎立局面的史事,达到96年。如何评价这段历史中的事件和人物,从中借鉴经验,吸取教训,受到大众的关注。我不是三国史专家,不敢越界妄论。俗话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年轻人读《水浒》会凶狠好斗,上年纪人读《三国》会诡计多端,因为三国里争战各方斗计,奇谋百出,既是智慧的宝库,又是奸诈的渊薮。从人民的立场总体上看,这是一段历史悲剧时期。豪强们争夺地盘,操纵权力,称王称霸,是不计人民性命的。董卓专权引发的战争,洛阳、长安两都残破,原来人口五六万户的鄢陵县(河南)只剩几百户。有学者约略估算,三国时期人口减少六分之五,即只剩20%。当然并非80%的人口全是死亡,其中一部分死于战场或饥饿,一部分则成了豪强的部曲,受其奴役,为其卖命。根据人口史专家、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比较可靠的统计,最低人口数仅2224万,与东汉桓帝时的5648万人口相比,减少60%。经过残酷拼杀,形成袁绍和曹操两大集团,官渡之战袁败曹胜(袁军被杀七万),统有中原形胜之地;赤壁之战使孙、刘免于被吞并,这两方又生争端;夷陵之战(221年)终于孙、刘分据江东和四川。数十年争斗,以牺牲无数民命的代价形成三分局面,谈不上正义性属哪一方。当然,三分局面基本稳定(仍然不断发生战争)后,各方为了维持统治,采取发展经济、改善政治的措施,都有值得肯定之处。

历史过程本身就是极丰富复杂多彩多姿的“众生相”,史学功夫首先是考实,其次还要使用“透视”(perspective)方法,史家通过多种史料的记载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描述。其实优秀传统史书就含有这部分内容,如《史记》垓下之围一节就是极具魅力的史家妙笔,不能视为虚构。正因为史书具有可容许的扩展宽度,一部史书经过后代史家的增补、注释,内容和人物形象逐渐丰满。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内容简练,南朝宋时裴松之著《三国志注》,“上搜旧闻,旁摭遗逸”,从一百五十多种书中引用了大量材料,内容竟为陈寿书的三倍,其中就引有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所载带有神话色彩的“死诸葛走生仲达”谚语(魏晋南北朝时流行神话、志怪作品,述三国史事人物的书可能掺进一些传奇故事);曹操杀吕伯奢诸子事《三国志》未载,裴注引王沈《魏书》、郭颁《世语》和孙盛《杂记》的记载,“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一语仅见《杂记》,应是当时传说。

同时,富含戏剧性情节且具有多种教育意义(道德、智略、勇武、情感等等)的事件和人物往往成为人们传颂的内容,逐渐进入文艺领域。演绎三国史事人物的文艺形式很早就出现。《宋书·乐志》所载魏、吴、晋的“鼓吹曲”就都是以三国史事立目,如魏曲“战荥阳”、“克官渡”,吴曲“乌林”(赤壁之战),晋曲“宣受命”(司马懿逼退诸葛亮事)等。唐诗中有更多叙写三国事者,如杜甫的《蜀相》,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李商隐的《骄儿》(顽童听讲三国故事,学“参军戏”扮相,可见唐代盛行的参军戏也有演三国者);唐末胡曾《咏史诗》中有多篇叙写三国人和事,时人陈蕃注其《五丈原》诗,讲到孔明遗命授计以骗退司马懿事。僧人宣教(称“俗讲”)中也插入三国故事人物,如大觉和尚《四分律行事抄批》就讲到“死诸葛惊走生仲达”的故事(令于其足上置一袋土,树镜照面,魏军虽卜得孔明已死,但见蜀军中孔明之像,乃惊退)。文艺作品中的三国故事逐渐丰满生动,人物形象逐渐特点鲜明。

宋元时期,特别元代,是三国志故事作为完整通俗文艺作品成型的重要阶段,这是宋元时期社会生活和文化面貌变化的结果。宋代都市破除了唐朝的坊市围隔制度,居住区和商业区不再分割,有街道就可以开店经商。城市发达带来市民文娱活动的兴盛,“勾栏”、“瓦舍”众多,甚至有可容纳数千人的大勾栏。有专门“说三分”的艺人,《东坡志林》载,街巷小儿聚坐听说书(当时称“说话”),闻刘玄德败辄哭,闻曹操败则喜笑。宋人《事物纪原》载,仁宗时市人好谈三国事,有人加作影人缘饰之,始有三分战事之像。张耒《明道杂志》记市人观影戏“斩关羽”而致祭。北宋的“诸宫调”演唱,在金朝占据北方后继续发展,进而由演员唱做结合,称“院本”,其中有“刺董卓”、“襄阳会”、“赤壁鏖兵”等演唱三国故事的剧目。宋代“钱引”上竟印有诸葛孔明羽扇指挥三军以及木牛流马运输等画面。元代商品经济继续发展,说书、演唱、戏剧等演艺活动继续繁盛,宋、金的杂戏、院本发展为更完善的元杂剧;杂剧演出从大城市扩展到小县城。有个县官上书说,因剧团到当地演出,以致“万民废业”前往观看,影响社会秩序,请上峰明令禁止。三国故事人物就是元杂剧的主要题材,现存元杂剧作品中三国题材者达二十多种,是历史剧中最多的。三国戏无疑使得人物特定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神谋孔明、义勇关羽,逃命刘备,鲁莽张飞等)。

《三国演义》的祖本是从“话本”改编来的“平话”。瓦舍说话人(分小说、说经、讲史、合生四门)当持有“话本”(大多是“书会才人”所写),据以凭其口才随意加油添醋发挥。文学史著作通常称为“宋元话本”,因为传世宋话本极少(被认为宋话本的《京本通俗小说》系伪书,且多属“小说”类),“讲史”类大多是元代定型并刊印传世,时称“平话”。元代是通俗文体盛行时期,应该在中国文化史上大书一笔。这无疑与蒙古贵族官僚学习汉文化有关,他们为了统治中原,需要学习汉文汉语和经史知识,教他们的老师用白话讲解,写成的书称为“直说”“直解”或“直讲”,如《小学大义》《大学直解》《直说大学要略》《中庸直解》(许衡的讲义)、《孝经直解》(贯云石著),通史内容的有《直说通略》(郑镇孙著,张元济称赞此书“诚近代白话文之先导”)等。为引学习者兴趣并加深理解,元代的经史书还盛行插图,上图下文,称为“全相本”。这是“话本”演进的文化背景。此外,读书人(尤其南士)仕途滞塞,幸好江南经济繁荣,南宋积累下来的文化底子厚,元朝对待读书人很宽松,于是在富人(如昆山顾瑛)接济下,他们结社(杭州就有多个文社)讲论诗文,饮宴游赏,与优伶辈结交(如大诗人杨维桢的文集中就有许多篇为演员写的诗文)。他们与文艺圈结合是“话本”进一步完善的条件。原由书会才人执笔的“话本”简略粗糙,经过文人加工,揉进史书记载,元代称为“平话”。《全相三国志平话》是现存元至治年间(1321—1323)刊行的《全相平话五种》之一。这里我想补充一点:元朝统治者从忽必烈以来就一直注重读《资治通鉴》,作为其主要历史教材,并将历代圣帝明君、忠臣烈士列入祭祀典礼。诸葛亮、关羽和张飞特别受到尊崇。元成宗时,由当地长官在南阳卧龙岗建立武侯祠;元仁宗命在枢密院西侧建祭祀太公望的“武成庙”,以诸葛亮从祀;元英宗封诸葛亮为“威烈忠武显灵仁济王”;泰定帝在大都城西的关羽庙树立“义勇武安王庙碑”;元文宗即位那天(天历元年九月十三)是关羽神降日,即在关羽的封号“义勇武安英济王”上加封“显灵”二字,并遣使者到解州关庙祭祀;元顺帝将张飞加封为“武义忠显英烈灵惠助顺王”,更将关羽的封号加到了九十三字,尊崇至极。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元朝实行科举,钦定以朱熹《四书集注》《通鉴纲目》为论说标准,三国史崇蜀汉而黜曹魏。翰林学士赵居信依照《纲目》立场特为编撰《蜀汉本末》三卷(至正十一年建安书院刻本);同时人胡琦编撰有《关王事迹》五卷(元刊本不存,北大藏有明成化七年重刊本),含有多幅图像。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显然是文化水平相当高的文人,但生平资料极少,而且互有歧异。最重要的是贾仲明《录鬼簿续编》(大约1425—1426年成书)中的一条:“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变,天各一方。至正甲辰(1364年)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所终。”并著录了他所作的三部杂剧名。他们初会结交年代当在红巾军起事(1351年)之后(即所说“遭时多变”),当时贾仲明(1343—1422之后)应尚年青(姑拟十八岁,1360年),罗贯中当年长二十岁左右,方可称“忘年交”。据此推算,罗贯中大约出生于1320年前后。此外,传世之嘉靖元年(1522)张尚德本卷首的弘治七年(1494)刊本蒋大器序称:“前元”时代依野史著为“评话”,皆盲目艺人俗语,多有错误,且失之野卑,士君子嫌之,于是“东原罗贯中”取陈寿《三国志》慎重选择史实,著《三国志通俗演义》。据此则著作年代当在明初(《演义》作者和成书年代学界尚有歧见)。东原就是山东东平的古名。但是明郎瑛《七修类稿》则称《三国》《水浒》二书为“杭人罗本贯中编”,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也说他是杭州人。罗贯中的本贯当从其“忘年交”贾仲明所说是太原(金元时代文化发达,演艺兴盛的地区)。大概年长后游历四方,流寓江南地区,漂泊各地,故自称“湖海散人”。杭州是当时南北文人聚集,演艺活动繁盛之地(元杂剧重心从大都转移至此),罗贯中在元末明初可能较长时间寓居杭州,情况和当时许多士人相似。元代建阳刊本《全相三国志平话》十分流行,以致高丽商人来采购的多种经史书籍中,也列有此书(见元刊本《老乞大》)。这种历史背景和罗贯中本人的生活经历,都可能促使他立志在《全相三国志平话》基础上进行改编(见表1)。现知《三国志通俗演义》早期刊本是明弘治七年本和嘉靖元年本,距离罗贯中创作此书约一百多年,其间有可能在流传中经过修改或增补,这是流行书的常见现象。如果对《演义》的文本作精细的研究,或许能发现若干后人添加的文字。我对文学史只具有粗略知识,不敢多言。

表1 《全相三国志平话》与《三国志通俗演义》

回目比较表

注:采自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

陈得芝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南京,210093。

3.读三国演义有感600字优秀赏析 篇三

这本书以刘备等人为主角,写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时发生的矛盾和冲突,反映了乱世战争中的生死离合。描写了数百位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如:乱世奸雄曹操;武艺高强的关羽;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和有勇有谋的赵云等人物。

读《三国演义》时,我仿佛穿越了时空,走进了那个时代,真切感受到英雄的生活,他们个性迥异,在那个时代,用一己之力改变社会现状,给后人留下一个个津津乐道的故事。让我最敬佩的英雄就是被刘备称为“一身都是胆”的常山赵子龙。他忠心于刘备,有勇有谋、英勇善战,被称为“龙胆将军”,几次都置身险地,化险为夷,他在长坂坡“七进七出单骑救幼主”的故事非常震撼人心,让我难以忘怀;让我深感遗憾的是张飞—张翼德,他侠胆雄心,忠心护主,最后却因为酒死在了两个无名小卒的手里;让我觉得最可恨的是吕布—吕奉先,他被后人称为“三姓家奴”,他的见利忘义、见风使舵掩盖了他的人性光华;让我觉得最机智的是诸葛亮—诸葛孔明,他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懂人心,在周瑜让他造箭时,他利用天时向曹操借来十万支箭。在攻曹逆风时,拧转风向,大破曹营。

看完《三国演义》,合上书,细细品味,我仿佛看到了“刘、关、张桃园结义”的真挚情谊;“曹操煮酒论英雄”的豪迈威武;“关羽千里走单骑”的英勇威风;“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机智勇敢……《三国演义》犹如一杯浓醇的茶,让人越品越香。

4.赏析三国演义 篇四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语境;关联;《三国演义》;话语分析

“煮酒论英雄”是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所讲述的一则脍炙人口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曹操、刘备都可称得上大英雄,这点毋庸置疑。不过《三国演义》将曹操定为奸雄,将刘备定为正统英雄,历来也是备受争议。把《三国演义》搬上银幕所改编成的同名电视剧,较为忠实地再现了原著的风格,在人物的刻画上基本保持了原作人物的形象。本文试图从语境关联理论的角度对电视剧《三国演义?煮酒论英雄》中曹操和刘备的对话进行语言学的分析,通过话语分析来品评英雄人物特征。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将上述电视剧中的人物对话整理如下:

操(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

备(面现惊异之色):„„

操:在家种菜灌园,玄德有此闲情,真是不易!

备(方才放心):无事消遣。丞相有请,不知何事?

操:玄德,刚才看见枝头梅子已青,忽有所感,„„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二人来到小亭,饮酒之际,纵论当世英雄,刘备所举人物都被曹操否定„„)备:舍此之外,备实不知。

操: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备:谁能当之?

操(以手指备,后自指):当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备(吃了一惊,手中拿的筷子不觉掉到地上,正巧雷声大作,于是从容低身拾起筷子):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操(笑曰):大丈夫亦畏雷乎?

备:圣人迅雷烈风必变,安得不畏?

一、语境及其对语义的厘清作用

语境指某一交际情景中的所有因素:语词和非语词语境,给定话语场景的语境,还有反映说者听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知识和态度的社会语境。语言学家们对语境的关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语言学家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语境在理解句子意思上的重要作用。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受话者实际上首先接触的是语言数据基础或称作书面意义,要想对其正确理解,他还需要运用上下文和语境所提供的信息才能完成。何自然也认为随着语用学这一新兴学科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热衷于研究语言在使用中的意义或语言在语境中的意义。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语言学家们越来越多地注重语境的呢?显然是语义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语义的模糊性这一特点使得生成的话语其意义有时不太确定,令人难以把握。听者对说者所说的话语根本不能光从字面上去理解,而是要结合当时的实际情景去推断说者所要表达的意义。所有语篇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都是意义模糊的,都需要语境来厘定其含意。

至于语境怎样对意义起作用,也存在不同的意见。Firth较为强调社会语境的作用,认为言语不应完全脱离社会语境,相反,它们是置身于社会语境里面而产生意义的。Hymes的观点是,语境在理解话语时,一方面限制可能出现的各种理解的范围,一方面又支持所倾向

全`讯`网 ayd的理解。Lyons则认为语境在三个层次上决定话语的意义:说了什么句子,表述了什么命题,具有什么言外之意。这里的言外之意,似乎可以理解为说者意义,它来自句子意义与语境(及其他语言外因素)的结合。听者要了解说者的话语意义,除了要利用自己的语言知识去获得句子本身的意义之外,还必须利用语境(及其他语言外因素)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思辨、推理,从而取得语境效果,获得说者意图传达的全部信息,从而使说者与听者间的交际成功。但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听者对说者话语的理解并不会按照说者的思路进行,听者运用的语境也不完全与说者的相吻合。这无形中就造成了说者意义与听者理解的错位,从而产生一些戏剧性的效果。当曹操说“在家做得好大事!”时,是在得知刘备闲来于后园中学习种菜的事情后说的一句话,这里的“家”指刘备的住所,“事”指种菜一事。而刘备听到后“面现惊异之色”,因为他理解的是自己参与的杀操计划已经被曹操掌握,这时“家”还是指刘备的住所,“事”则指的是密谋杀操之事。看来,刘备的惊异,是听者与说者的思路错位所致,听者和说者理解话语时各自根据自己的思路选择了不同的语境。

二、关联:语境的选择方式

为什么听者在理解说者话语的过程中有时会选择与说者不同的语境?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了解语境生成的过程。Verschueren认为语境的产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语境并非在交际发生之前被给定,而是交际双方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但交际发生之前却早已存在有生成语境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在交际者通过心理及情感活动作出选择后最终构成语境。对于语境的选择这一问题,Sperber和 Wilson提出的关联性理论(relevance)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

在Grice 的合作原则基础上,Sperber 和Wilson 提出了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它主要研究信息交际的推理过程,尤其注重探索语言交际的话语解释原则,主张建立交际的推理模式,即认为交际中语言表达和言者意图之间的分离不是靠符号规则,而是靠认知过程来弥合的。该理论认为语境包含由各种因素决定的一系列可能的语境而非单个的语境,从这一系列可能的语境中选择某一具体的语境的决定因素是关联性。语境的动态性是受关联原则指导的。说话者的每一个话语都传递了最佳关联的假设,而听者对话语的理解也是在最佳关联的指导下完成的。Sperber 和Wilson 认为,人们在语言交际中使用的主导推理形式是演绎法,这是集逻辑、语义推理和语用推理于一体的动态推理。由于人的认知结构差异以及认知情景的差异,所形成的前提也不一样。因此,关联论认为,从同一个语言信息未必能推导出相同的结果。选择处理话语最佳语境的过程就是寻求话语最佳关联的过程。

根据Sperber 和Wilson 的观点,语境不仅包括上下文所表达和隐含的信息,还包括即时的情景因素以及与该旧信息和新信息有关的百科知识。交际者对认知语境的补充和扩展通常有三种情况。首先是听话人在现有认知语境中加入所需的百科知识来扩张自己的认知语境。其次,听话人还可以从短期记忆中调用相关的信息(上下文提供的信息)来扩展自己的语境。显然,听者通过选择相关语境来理解一给定话语的意义,选择哪一个语境则在于其与听者是否最具关联性。在刘备和曹操煮酒论英雄的对话中,听者刘备对说者曹操的话语“在家做得好大事!”既可以将其置于学种菜的语境中理解,也可以将其置于杀操阴谋败露的语境中理解。刘备之所以对这一话语的理解首先选择后一种语境,这和他寄人篱下、时时担心遭人算计的心理分不开,更因为他不久之前刚刚参与了杀操计划而心中忐忑不安,当一下子面对曹操,自然而然与他关联性最强的想法就是担心计划败露,这样就产生了曹操笑而刘备惊异的戏剧效果。

三、从语境关联角度赏析?《煮酒论英雄》的人物对话

在以上对话中,有两处地方颇具戏剧性,耐人寻味:一是当曹操问刘备“在家做得好大事!”时,刘备先是面现惊异之色,接着才稍微放心;再一处就是刘备听曹操说“当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吓得手中的筷子掉到地上,恰逢雷声大作,于是从容低身拾起筷子掩

饰而过。这两处戏剧性效果的产生,应该都和说者与听者所选取的语境错位有关。下面我们对之分别加以详细分析。

根据语境理论,说者在说话时是基于一定的语境的,他同时希望听者也是基于与自己相同的语境来理解那一话语,若如此,则此次交际成功,否则,说者和听者由于各自所选取的语境不同从而相互理解出现偏差,相应交际失败。曹操派人请刘备到府上,劈头就说“在家做得好大事!”,从第三方旁观者的角度看,说者曹操此时有三个语境供选择:(1)曹操掌握了刘备参加国舅董承密谋的情况,但不知道或不用知道刘备为掩饰而在住处学习种菜的事;(2)曹操怀疑刘备参加了国舅董承的密谋,知道刘备在住处学习种菜,怀疑他种菜是为了掩饰;(3)曹操不知道也没怀疑刘备参加了国舅董承的密谋,但知道刘备在住处学习种菜的事。从曹操接着所说的话“在家种菜灌园,玄德有此闲情,真是不易!”可以排除第一种语境。如果他是基于第二种语境来和刘备对话,则邀请刘备到府上的一切言行,都只不过是旁敲侧击、口是心非而已,下一场景中的把酒论英雄,就更显得虚伪做作,根本与曹操英雄身份不相符,就是奸雄也谈不上。至此,我们可以确定曹操是基于第三种语境来与刘备交谈的:他不知道也没怀疑刘备参加了国舅董承的密谋,但知道刘备在住处学习种菜的事。对刘备学习种菜的原因,曹操肯定也是有所猜测:(1)有可能是刘备投靠自己,觉得寄人篱下,英雄气短,郁郁不得志,所以种菜以排遣;(2)也有可能是刘备一直东奔西逃,英雄之志总难伸展,于今尽管暂时投靠自己寄人篱下,却依然壮志未灭,种菜只为韬光养晦。正因为有所猜测,曹操才邀请刘备饮酒谈话,一探虚实。从他说刘备种菜是“大事”,可以看出他并没有因为刘备学习种菜而小瞧刘备,而是显出一股英雄惺惺相惜之情。可见曹操对刘备学种菜的原因更倾向于第二种猜测,这种倾向和曹操本人的坎坷经历是大有关联的。自己生逢乱世,自有驰骋天下之志,也是屡屡受挫,也曾寄人篱下,所以推己及人,很能理解刘备的处境。这样第二种猜测自然和自己与刘备相似的遭际最为直接相关联了。

不过,刘备的反应似乎大大出人意料,大失英雄身份。刘备受邀来到曹操府上,曹操笑着说“在家做得好大事!”,刘备吓得面现惊异之色,无言以对。刘备作为听者,同样也有和说者曹操一样的三个语境供选择,从他先是答不上话到听曹操说他种菜不易后所回答的那句“无事消遣”,可以确定刘备选择的是第一种语境:曹操掌握了自己参加国舅董承密谋的情况。关联理论认为,语境的动态性受关联原则指导,说者的每一个话语都传递了最佳关联的假设,而听者对话语的理解也是在最佳关联的指导下完成的。刘备之所以首先选择第一种语境,这和他寄人篱下、时时担心遭人算计的心理分不开,更因为他不久之前刚刚参与了国舅董承杀操计划而心中忐忑不安,当一下子面对曹操,与他关联性最强的想法就是担心计划败露,这样就产生了曹操笑而刘备吓得面露惊异之色答不上话的戏剧效果。

在曹、刘二人饮酒纵论当世英雄时,笔者认为也有以下几个语境供二人选择:(1)认为自己和对方才算真英雄,也乐得让对方知道自己是英雄;(2)认为自己和对方才算真英雄,却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是英雄;(3)认为自己才算真英雄,对方不是英雄;(4)认为对方才算真英雄,自己不是英雄;(5)认为自己和对方都算不上英雄。曹操在这轮对话中自始至终都处于主动地位,刘备却是唯唯诺诺,显得很被动。刘备在曹操的一再要求下,列举了当世的那些大人物如袁绍、袁术、孙坚、刘表等,曹操逐一进行品评,认为那些人都算不上英雄。既然数得上的人物都不是英雄,显而易见,只有曹操自己才是英雄。至于曹操认为刘备也是英雄,从对前一轮对话分析中是不难看出的;从本轮对话中曹操直言只有自己和刘备才是英

雄可以看出曹操并不忌讳刘备把自己当英雄看待。所以曹操煮酒论英雄时所选取的语境是第一种,他认为自己和刘备才算真英雄,也乐得让刘备知道自己是英雄。当着刘备的面,曹操对当世人物进行言辞犀利的批评,那些人算不上英雄,是因为他们够不上英雄的标准:“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他当着刘备的面指出刘备才是当世英雄人物,这是何等的胸襟坦荡;他也毫不讳言自己才算真英雄,这是何等的豪气万丈,是何等的自信:天下英雄,舍我其谁?曹操的这种豪气与自信,与他当时势力强大、麾下人才济济的形势是有很大关联的。

而刘备的表现则与曹操形成鲜明的对比。刘备处处小心翼翼,一点都没有曹操的豪气与张扬。这是不是说他在故意一味地向曹操示弱呢?也不尽然。在刘备心目中,曹操应该是当世英雄,要不然自己也不会前来投靠。但是他始终没有当面明说曹操是英雄,可见他虽寄人篱下,也不做折节奉承讨好之事,这正是刘备柔中带刚的一面。刘备对于自己的认识,当然不会低到哪儿去。但形势所迫,不得不暂时借助人家的力量,平时必须小心谨慎,收敛锋芒。因此,他选择的是第二种语境:认为自己和曹操才算真英雄,却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是英雄,以免招来杀身之祸。与此语境极具关联性的情形是刘备当时仍然势单力薄,羽翼未丰,还不足以与曹操等其他军阀势力相抗衡。所以当曹操直陈英雄的标准后,刘备问“谁能当之?”,曹操以手指备,后自指,回答说:“当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此时,自己一向谨小慎微、极力掩饰的志向,还是被曹操一语道破,刘备当然会吃惊不小,以至于手中的筷子不觉掉到地上,幸喜当时正巧雷声大作,于是从容低身拾起筷子,说了句:“一震之威,乃至于此。”其急中生智,丝毫不亚于曹操当年手执利刃行刺熟睡中的董卓而被董卓察觉后赶紧作俯身献刀状的事情。见此情形,曹操笑曰:“大丈夫亦畏雷乎?”言下之意,他一直视刘备为大丈夫即英雄。刘备的回答“圣人迅雷烈风必变,安得不畏?”虽然没有明辨自己是否称得上英雄,但他清楚地向曹操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雷声居然震掉了我手中的筷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曹操刘备二人确实是英雄人物。只是英雄的特征两人却各不相同:曹操胸襟坦荡、豪气干云、个性张扬、自信满满;刘备谨小慎微、韬光养晦、柔中带刚。

四、结 语

其实语境包含由各种因素决定的一系列可能的语境而非单个的语境,从这一系列可能的语境中选择某一具体的语境的决定因素是关联性。何自然对这一理论给出的阐释是,语言交际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它要传递的是说话人的意图。说话人为使听话人懂得自己的意图,总是以明白无误的明示方式表达信息;听话人为了解说话人的意图,必须将信息纳入明白无误的明示推理模式中进行演绎推理。演绎推理的重要依据就是获取信息和语境的最佳关联。从语境关联理论的角度,对电视剧《三国演?义?煮酒论英雄》里面的人物对话进行语言学的话语分析,也可以达到对剧中人物特征进行品评赏析,从而对电视剧本身进行批评赏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Bussmann Hadumod.Routledge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2] Brown G,Yule G.Discourse Analysi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83/2000.[3] Dascal M,Weizman E.Contextual exploitation of interpretation clues in text understanding:an integrated model[A].Verschueren J,M Vertuccelli-Papi(eds).The Pragmatic Perspective[C].Amsterdam/Phild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Amsterdam/Philadelphia,1987.[4] Firth J R.Papers in Linguistic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5] Hymes D.The ethnography of speaking[A].T Gladwin,W C Sturtevant(eds.).Anthropology and Human Behavior[C].Washington:Anthropology Society of Washington, 1962.[6] Lyons J.Linguistic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5/2000.[7] 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9/2000.[8] Sperber D,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86/1995/2001.[9]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作者简介] 吴学进(1973?),男,湖北监利人,英语硕士,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及翻译;符章琼(1974?),女,湖北监利人,英语硕士,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5.应用商店三国演义 篇五

2008年苹球APP Store的成功展现出巨大的利润空间,全球的手机制造商和电信运营商无不想在此领域分得一杯羹。中国三大运营商纷纷上马.作为移动通讯专家的中国移动率先推出了中国移动MM,作为手机应用的增值业务平台。紧接着中国电信推出同样基于3G品牌的天翼空间。中国联通沃商店也在近期上线。源于中国电信运营商的鼎立之势,应用程序商店的格局电初步形成。电信三巨头利用本身的优势,在新兴的应用程序市扬再起硝烟,攻守之间形势初判。

第一局:应用程序方面

中国移动的MM作为国内电信运营商最早的应用程序商店,包括3万多个应用程序,囊括了应用程序的各个领域,对各种型号手机都有相适应的软件。作为三家中最年轻的应用程序商店,沃商店的全部应用有2147个,支持的手机终端包含15个手机品牌,相对狭窄的应用选择在与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天翼空间目前拥有近9000款应用,供广大电脑用户、手机用户下载。如此,移动MM自然以绝对优势胜出。

第二局:与手机生产商合作方面

联通最先倾力与市场上炙手可热的苹果iPhone携手合作,拥有苹果粉丝的广大用户群,获得一分。而在中国移动主导下,LG、联想、三星、摩托罗拉等多家生产商都推出OPhone系列手机,在智能手机领域也能拥有一席之地,与诺基亚Ovi商店的联手更是带米了强强互补的局面,目前,诺基亚已与中国移动携手发布MM—Ovi井推出了首个内置MM—Ovi的手机6788i,为电信运营商和手机生产商的合作打出鲜明的旗帜,使用户在选择平台时免去了选择之扰。

第三局:在软件支付手段方面

在中国移动和中国网通只提供手机扣费支付方式的情况下,沃商店率先推出了在收费渠道_上采用“中间账户”这一特色支付和计费模式。用户注册时有“中间账户”绑定话赞支付或者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工具,软件收赞更加便捷。沃商店再得一分。

第四局:在拓展业务方面

沃商店和g88商旅合作。提供了机票查询预订、特价酒店查询预订、旅游服务、租车学车等服务,通过强大的客服支持,为用户提供更多选择。这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仍其有唯一性,是中国联通在此市场的一火亮点。

第五局:在共享开放方面

而天翼空间的忧点在于其更加开放的姿态。天翼空间也推出了开发者社区,为软件开发者提供信息咨询,创意交流,工具包应用等平台,为广大软件开发者提供了良好的开发环境。此外,天翼空间的前店后厂业务模式,以应用工厂为窗口率先开放了运营商的基础能力接口;聚合起大量合作伙伴,形成一大批体现互联网与电信网融合效能的能力接口,能力开放与融合这两大主题是天翼空间区别于业界其他应用商店的核心竞争力。而移动试图巩固自身在应用程序平台领域的优势地他。这基于其本身对用户量强大的自信力,也是中国移动为了利用自己此钡域硬用户群方面的优势制造恰如当初短信套餐排除州外发送量的模式,获取垄断利益的同时,也会相对影响软件开发者的利益,进而也会对本网的发展造成一定限制。

6.赏析三国演义 篇六

刘备毕竟老了,再强大的枭雄也抵不过蹉跎岁月。他受不了打击,一病不起,亡于白帝城。都知道这么一个故事:有个富翁辛苦了一辈子,终于衣锦还乡,过上了每天晒晒太阳,钓钓鱼,享受的生活,可是他却发现一个贫穷的渔夫过得正是他此时的生活……这是正常的版本,然而历史是残酷的,故事并没有完,富翁嫉妒渔夫,于是他在渔夫身边不远处丢下一袋金币,渔夫果然发现了那袋金币,高兴得难以置信,他停下钓鱼晒太阳,赶紧藏好了这一袋金币,他兴奋得一夜未眠,开始构思今后的人生,他要用这带钱,购房娶妻,办置产业……第二天他赶紧去取钱,可是找遍全家也找不到,是富翁派人偷走了那袋钱,你说渔夫会怎么样呢?

看来古人的智慧让人佩服,读到这些故事,我不禁想到:诸葛亮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智慧呢?是他天生的就聪明吗?我看还是他喜欢博览群书的缘故吧。

《三国演义》这本书告诉人们:用智慧可以战胜困难。同学们,大家好好学习吧,智慧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呦!

7.赏析三国演义 篇七

谦虚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不要因为坐拥了成功者的高位就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

谦虚待人,才是明智之举,才是德行之道。刘备就是因为有这样的觉悟才能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才能使那么多的名人志士纷纷来投奔他辅佐他,对他忠心耿耿,助他南征北战,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成就蜀国的大业。

在春秋时期,政治家晏婴用一匹良马赎回了奴仆越石父,将他带回了齐国,到了齐国之后,晏婴对越石连一个招呼都没打就回家去了,越石父十分生气,认为晏婴不尊重自己,要与晏婴,断绝交往,晏婴知道之后非常惭愧,便亲自去见了越石父,恭恭敬敬的向他道了歉。一般有功之人常常会露出骄矜,目中无人之态,而像晏婴这样把人从困境中救了出来,又虚心接受了批评,毕恭毕敬的对待他,这才能叫居功不傲,而这也正是晏婴能够成为一个成功的政治家的原因。

中国50的历史,谦虚待人,接受别人建议的例子数不胜数,可到了现在,能做到虚心待人却好像变得很难了。当你取得成功正洋洋得意的时候,当别人当面指出了你的不足时,人们往往都会大发雷霆,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却不去想这样做对我们并无好处,只会使那些真心对我们的人伤心失望。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等你意识到了这些,就可能已经晚了。

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我们在生活中更要本着虚心的态度去和同学交流,虚心的接受别人的建议,这样我们就才能收获更多的朋友,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去改正。如果我们因为眼前的一点成功就骄傲自大起来,不听别人的意见,对人毫无尊重可言,那么那些对你付出真心的朋友都会纷纷远离你,而你也只能走向下坡路,并逐渐失去当前所拥有的一切。

8.浅谈《三国演义》批判 篇八

关键词:《三国演义》;权谋;权术;人性;批判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01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是我国民间的一句俗语,意思是少年人血气方刚,容易以武犯禁,而老年人圆滑世故,容易放不下心机,当然这种说法不是绝对的,而是对人的善意劝诫。

1、三国演义中的权谋

在《荀子·君道》中,权谋的说法是“上好权谋,则臣下百吏诞诈之人乘是而后欺。”在《汉书·艺文志》中,“兵家”有“兵权谋十三家”,认为:“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在今天,所谓的权谋是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使用的计谋手腕。有人评价《三国演义》是中国权谋的大全,在三国演义中,每个角色都会伪装,善于耍弄阴谋诡计,就算是刘备也使用了权谋之术[1]。

在《三国演义》的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表明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备、关羽、张飞喝酒抒发志向,十分投机,隔日,三人在张飞庄后的桃源,结为兄弟。这种“结义”是用感情色彩掩盖政治目的,进而巩固结义者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权谋的体现。此外,刘备三让徐州城,说明了他对当时情势的认识,体现出博取仁义忠厚之名、收买民心的用心。

周瑜作为《三国演义》中的典型人物,也将权谋发挥得淋漓尽致,使用苦肉计让曹操相信黄盖,最后火烧连营,取得胜利;使用反间计让曹操错杀蔡瑁和张允,虽然使用的“美人计”让自己得了“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名声,但在权谋的使用上,周瑜还是具有一定优势。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如今耳熟能详的计谋疑兵之计、空城计等均出自诸葛亮[2]。

三分天下的《三国演义》中,每个人都运用自己的权谋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铲除阻碍自己成就霸业的因素。

2、三国演义中的权术

所谓权术,是一种政治手段,但有所差别,一种是必要的、负责的,另一种是诡诈的、奇谲的,而诡诈的,奇谲的就是权术的体现。在《尹文子·大道下》中,认为:“奇者,权术是也;以权术用兵,万物所不能敌。”这说明了诡诈。在宋 叶适的《宝谟阁待制知隆兴府徐公墓志铭》中,认为“三代圣王,有至诚而无权术。”这是将权术与至诚相对立[3]。《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则正好符合权术的说法,如刘备伪装术,利用圣人的旗号,打造出自己的“任君”形象,以仁义之名谋取霸业,这便是权术的运用,也是“无诚”的体现。曹操的法术也可以说是一种权术,与刘备的伪装术不同,曹操没有使用“仁”的面具,杀人就制造个合法的名堂,使自己杀人的行为公开化,明杀,但也让其他人无话可说。在《三国演义》第十七回所写的曹操借王垕的人头就是曹操权术运用的体现,面对军心浮动的情况,曹操施小计,让王垕执行,然后以执行不力为证据,施大计砍掉王垕的人头平军愤,定军心。这个过程曹操表现的极为冷静,没有任何犹豫,揭露出权术中,生命没有价值,为了达到既定的权利目的,可以使用一切手段。同样,司马懿作为三国之争的最后胜利者,使用的是阴阳术,但这种阴阳术是我国古代阴阳文化的伪形,是指在政治斗争中的阴阳脸,现代人也称这种情况为两面派。司马懿有坐江山的野心,但他善于伪装,虽然书中暗示司马懿的智谋不如诸葛亮,但在政治上,司马懿显得极端奸诈。在《三国演义》的第一百零六回中,司马懿诈病赚曹爽显示出司马懿的奸诈。

3、三国演义中的人性

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性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一定社会制度下形成的本性,是人具有的正常感性和理性。恶是人的本能和欲望没有节制的扩张。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公认的奸雄,他的处世中体现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也是这么做的,吕伯奢、杨修、祢衡、吉平、华佗等人均被他所杀。曹操的行为揭露了人性的诡诈、残暴和利己的思想。

刘备在《三国演义》中以宽厚仁慈体现,但在他身上也存在恶的一面。如在曹操杀吕布的事情上,卢布于刘备有辕门射戟的庇护,在吕布被捉住后,答应为吕布求情,但当曹操有不杀之心时又劝曹操杀掉吕布。在称帝的问题上,虽然刘备推辞,但他的两个儿子名字体现出他的野心,刘封和刘禅,正是天子祭天之礼“封禅”。

正是因为人有私心,有贪欲,因此在《三国演义》演义中体现出人性的急功近利、喜新厌旧等特点。当然,相对于恶,人性也表现出善良的一面,董卓在十常侍专权时提出了“现正均为,然后图贼,忠于帝君,合乎民意。”曹操兴兵取袁术时提出了“大小将校,凡过麦田,有作践者,斩首”,均表现出民本的思想。而在陈宫、关羽等事情上,曹操表现出爱才、仁慈、宽宏大量、讲义气的特点。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中,权谋、权术与人性发挥到了极致,人性的本能和欲望冲破了节制,无限的扩张表现出了巨大的毁坏性作用,在历史进程中,起到了“杠杆”的作用,印证了《三国演义》开头和结尾的两句,“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参考文献:

[1]刘再复.《三国演义》批判——权谋、权术与人性[J].书屋,2010,(6):4-13.

[2]童娣.权谋文化与新世纪网络类型小说[J].扬子江评论,2015,1(4):79-84.

9.赏析三国演义 篇九

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它的第二章《废汉武帝陈留,谋董贼孟德献刀》这个主角虽然是曹操,但他的机智着实让我佩服。

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董卓把但当时的皇帝废黜,立陈留忘王刘协为皇帝,这一举动引来了全朝廷的义愤,一位大夫想让曹操用一把宝剑杀了董卓,但在拿出宝剑时,被董卓看见,于是曹操急中生智把它献给了董卓。后来逃出了京城。

这个故事给《三国演义》这本书增添了生动的情节,推动了小说故事的发展,也让我们对 也让我们对曹操人性上有所了解。我认为这个故事中,并非能让曹操塑造成一个很立体的汉贼。更况且在三国时,这个世上每天在打打杀杀,。没有对错之分,更何况反贼呢。

罗贯中生活在元明交替的时候,在此期间, 战争不断,百姓不得安宁。作者作为一个生活在底层的作家,用一个曾经的贵族,流落在民间的视野,给读者呈现一个上层社会中,那你尔我诈的局面,。 也暗喻了下层社会中百姓无家可归,渴望生活安定的向往。

我们生活中应学会灵活应变,像曹操那样,即使被发现了,也可以立即想到把那把匕首赠予给董卓。我们就应在生活中,在挫折面前学会应变。

在生活中,有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学习,会帮小孩处理完一切。我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在小的时候他妈妈教他要看地板走,他因此没摔过跤,但他也从此没有看见过天空。

10.我读《三国演义》 篇十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乱世,英雄辈出。战场硝烟,黄沙飞舞。如烟往事如滔滔江水,不停不息从历史的长河中奔腾而来,击起一首首的荡气回肠的英雄乐章。《三国演义》真不愧是我国最著名、最杰出的历史小说,他向我们展示了精彩壮阔的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其中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都已深深印在我的心中。

品友谊。落日残阳映照的沙场,英雄的浴血拼杀。桃花纷飞的园林,呈现英雄的豪情壮志,义薄云天。赏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一番激昂的话语,竟给了我不尽的感触。虽然前方路遥遥,极艰险,但他们这浓的化不掉的友谊会化成如冰长剑,披荆斩棘。所谓兄弟情谊,他们也做到了情同手足、两肋插刀、同生共死。关于过五关斩六将,降汉不降曹,放弃曹操锦衣玉食的优待,也要回到兄弟身边,他用行动证明了他对刘备的忠诚,证明了他们跨越生死的情谊。这何尝不是英雄的作为。人生能有几个好兄弟,他们三人的邂逅,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品智慧。不出茅庐却知天下三分的孔明先生,可谓是知

识渊博,上知天文,观星测向。下知地理,利用地形布下天罗地网,是敌人无不为之折服。“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他深知曹操疑心颇重,所以借敌人的弱点来解除自己的危难。残阳如血,红叶凋零,洋洋洒洒,火烧赤壁,惊心动魄。而这位孔明先生铸造了赤壁之战的成功,所无法扭转乾坤,但也为蜀国撑起了一片悲壮的天空。虽然诸葛亮只是个军事,但我认为他也是英雄,智慧化身的英雄。

品勇气。谁说自古红颜祸水?正是闭月羞花的貂蝉除掉了无恶不作的董卓。谁说女子不如男?男子汉可以上战场,木兰也可以替父从军;男子汉可以为国而战,穆桂英也可以为国英勇捐躯,英雄可以为民除害,貂蝉也可以除掉百姓之痛恨。可算的上是女中豪杰,她有女子的柔情似水,娇小妩媚,但也具有不顾生命危险的勇气,精心策划方案的智慧。

11.《三国演义》谜语补遗等  篇十一

该回书中管辂卜卦五物品的卦文,其实就是五则物谜,今整理于下,供大家欣赏。

①含气须变,依乎宇堂;雌雄以形,羽翼舒长。谜底:燕卵

②家室倒悬,门户众多;藏精育毒,得秋乃化。谜底:蜂窠

③彀觫长足,吐丝成罗;寻网求食,利在昏夜。谜底:蜘蛛

④内方外圆,五色成文;含宝守信,出则有章。谜底:印囊

⑤岩岩有鸟,锦体朱衣;羽翼玄黄,鸣不失晨。谜底:山鸡

此五则谜的谜面与谜底在扣合上是没什么问题的。但细心的读者会在书中发现这五则谜并没有标谜目。原来,管辂明《周易》,能覆射(即射覆,五代时称为覆射),是神卜。诸葛原等不信,暗取物品分置于盒中,令管辂卜之,卦成。各写四句于盒上。

作者罗贯中笔下的这五则谜是以射覆形式出现的。它是以易卦为之的猜射覆盖着的东西,为西汉时的一种宫廷游戏。以此法,罗贯中将谜巧妙地融合于小说之中,为其作品增添了不少文采。

一字谜师终难忘

望州山人

12.我读《三国演义》 篇十二

暑假里,我读了《三国演义》。那套书有30多万字,内容丰富。我很喜欢关羽,字云长。因为他很讲义气,很英勇,读书很多。

我还喜欢诸葛亮,字孔明。因为他足智多谋,三气周公谨,终把周公瑾气死。第三气时他是这样说到: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我还喜欢赵云,字子龙。因为他独自一人冲进敌军,救出阿斗。百战百胜,是个奇才。

我还喜欢魏延,因为他英勇过人。只是少了点儿智慧。

我还喜欢关兴,因为他继承了父亲的优点,情深义重。

我还喜欢张苞,因为他有万夫不当之勇。

我不喜欢董卓,因为他残暴无仁,老百姓都憎恨他。

13.赏析三国演义 篇十三

秦宓字子敕,广汉绵竹人也。少有才学,州郡辟命,辄称疾不往。奏记州牧刘焉,荐儒士任定祖曰:“昔百里、蹇叔以耆艾而定策,甘罗、子奇以童冠而立功,故《书》美黄发,而《易》称颜渊,固知选士用能,不拘长幼,明矣。甫欲凿石索玉,剖蚌求珠,今乃随、和炳然,有如皎日,复何疑哉!诚知昼不操烛,日有余光,但愚情区区,贪陈所见。”

刘璋时,宓同郡王商为治中从事,与宓书曰:“贫贱困苦,亦何时可以终身!卞和玉以耀世,宜一来,与州尊相见。”宓答书曰:“昔尧优许由,非不弘也,洗其两耳;楚聘庄周,非不广也,执竿不顾。《易》曰‘确乎其不可拔’,夫何之有?且以国君之贤,子为良辅,不以是时建萧、张之策,未足为智也。仆得曝背乎陇亩之中,诵颜氏之箪瓢,咏原宪之蓬户,时翱翔于林泽,与沮、溺之等俦,听玄猿之悲吟,察鹤鸣于九皋,安身为乐,无忧为福,处空虚之名,居不灵之龟,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斯乃仆得志之秋也,何困苦之戚焉!”

先是,李权从宓借《战国策》,宓曰:“战国从横,用之何为?”权曰:“仲尼、严平,会聚众书,以成《春秋》《指归》之文,故海以合流为大,君子以博识为弘。”宓报曰:“书非史记周图,仲尼不采;道非虚无自然,严平不演。海以受淤,岁一荡清;君子博识,非礼不视。今战国反覆仪、秦之术,杀人自生,亡人自存,经之所疾。故孔子发愤作《春秋》,大乎居正,复制《孝经》,广陈德行。杜渐防萌,预有所抑,是以老氏绝祸于未萌,岂不信邪!成汤大圣,睹野鱼而有猎逐之失;定公贤者,见女乐而弃朝事,若此辈类,焉可胜陈。道家法曰:‘不见所欲,使心不乱。’是故天地贞观,日月贞明,其直如矢,君子所履。《洪范》记灾,发于言貌,何战国之谲权乎哉!”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秦宓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故书美黄发 美:赞美

B. 昔尧优许由 优:厚待

C. 居不灵之龟,知我者希 希:通“稀”,稀少

D. 但愚情区区,贪陈所见 区区 :很少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3分)

A.①听玄猿之悲吟,察鹤鸣于九皋②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B.①战国从横,用之何为?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①海以受淤,岁一荡清 ②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D.①成汤大圣,睹野鱼而有猎逐之失 ②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少而有才学的秦宓自己不响应州郡征召出仕,但能推贤进士,曾上奏记给州牧刘焉,推荐儒士任定祖,建议刘焉要任人唯贤,不拘年龄。

B.针对同郡王商邀他出仕共同辅助刘璋的建议,秦宓以许由洗耳逃隐、庄周执钓竿不顾的事例表明自己的愿望。

C.秦宓认为,《战国策》记录的是纵横家谲诈的权术,这种杀害别人自己求生、灭亡别国自身求保的做法为经书所忌恨,所以孔子主张杜绝祸乱于未萌。

D.根据文本记载,可以看出秦宓虽博闻强识,擅长言论,有辅佐才华,但宁愿曝背于陇亩,遨游于林泽,追求“安身为乐,无忧为福”的闲适生活。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①固知选士用能,不拘长幼,明矣。(4分)

②斯乃仆得志之秋也,何困苦之戚焉!(4分)

③定公贤者,见女乐而弃朝事,若此辈类,焉可胜陈。(4分)

参考答案

10.D (区区:恳切)

11.B (B①动词,做②语气助词,表反问A主谓之间C连词,表原因D连词,表承接)

12.C(不是“孔子主张”,而是“老子主张”)

13.(1) 由此可知选拔重用人才,不能拘于年纪的长幼大小,这是十分明白的道理了。(固、用、明,被动)

(2)这正是我得志的日子,有什么困苦贫贱可哀叹的呢!(斯、秋、戚)

(3)鲁定公是贤明君主,却因观看了美人歌舞而荒废朝政;像这一类的事,哪里能说得完呀。(者、若、焉、陈)

【参考译文】

秦宓字子敕,是广汉郡绵竹人。年轻时就很有才学,州府和郡府多次征召他,他总是托病不去。秦宓给益州牧刘焉上书,举荐儒生任定祖说:“过去百里、蹇叔以垂暮之年为秦国制定国策,甘罗、子奇在少年时代立下功勋,因而《尚书》赞美高寿的老人,《易经》称颂年轻的颜渊,由此可知选拔重用人才,不能拘于年纪的长幼大小,这是十分明白的道理了。您想凿石取玉,剖蚌取珠,如今随侯珠、和氏璧光彩照人,如同明亮的太阳,您犹豫怀疑什么呢?我深知白昼不用掌灯秉烛,太阳自有余光,但我还是情意恳切,向您陈述了我的愚见。”

刘璋执掌益州时,与秦宓同郡的王商任治中从事,他给秦宓写信说:“贫贱困苦,什么时候可以这样了结?卞和抱玉向世人炫耀,你应该来一趟,与州牧相见。”秦宓回信说:“从前尧厚待许由,恩遇不可说不宏大,然而许由却洗耳颍水之滨,拒不接受征召;楚王聘请庄周,心境并非不宽广,然而庄周却手持钓竿不屑一顾。《易经》说:‘坚强啊,他的意志不可改变。’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呢?况且凭现在国君的贤明,你作为贤良的辅臣,不在此时献上萧何、张良的谋略,不能说是明智的。我能顶着烈日在田野耕种,诵读颜渊的箪食瓢饮,歌咏原宪的蓬门高洁,时时漫步在山林水泽,与长沮、桀溺为伍,听玄猿悲声长叫,看仙鹤在潭泽上啼鸣,以安身存命为乐,无忧无虑为福,抛弃空虚的名望,像普通的龟那样生活,使知道我的人日渐减少,效法我的人就更难得了。这正是我得志的日子,有什么困苦贫贱可哀叹的呢!”

14.都是《三国演义》惹的祸 篇十四

西安的兵马俑尽管震惊了世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观”,但在当时特定的年代里,空前的考古發现也未引发空前的关注。

曹操墓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反响,与曹操知名度之高干系甚大。

在中国古代史上,曹操虽未称帝,可是他的知名度却比一般的帝王都高得多。两汉400年、20多位皇帝,知名度高的只有汉高祖刘邦与汉武帝刘彻,其他汉代皇帝知名度都远逊于曹操。即使是汉高祖刘邦与汉武帝刘彻,知名度大概不会比曹操高多少。说起曹操,中国老百姓谁都能说个子丑寅卯,一二三四,甚至可以数出曹操的许多逸闻趣事。

这么一个大名人的墓被发现了,那还了得?无怪乎报纸、电台、电视、网络,纷纷给予大幅报道;众多专家、学者,各路英雄、草根,都卷入了这场热议。

曹操不仅是个超级“明星”,而且还是一个恶名昭著的人!“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说曹操,曹操就“盗”!曹操盗掘了梁孝王的墓。真是名满天下,谤满天下!

河南安阳曹操墓争议的焦点是:这是不是曹操墓?历史上曾经广泛流传着曹操“七十二疑冢”的故事,安阳怎么可能发掘出曹操墓呢?曹操那么奸诈,怎么可能让后人挖到他的墓呢?疑问一个接着一个。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将次相州》诗曰:

青山如浪入漳州,

铜雀台西八九丘。

蝼蚁往还空垄亩,

骐■埋没几春秋。

功名盖世知是谁,

气力回天到此休。

何必地中余故物,

魏公诸子分衣裘。

另一位宋代诗人京镗《曹操疑冢》诗云:

疑冢多留七十余,

谋身自谓永无虞。

不知三马同槽梦,

曾为儿孙远虑无。

这是今存文献中最早提及曹操“七十二疑冢”的两首诗篇。可见,从宋代开始,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之说就开始广泛流传,王安石诗中的“八九丘”,京镗诗中的“七十余”,均指曹操的“七十二疑冢”。

曹操真有“七十二疑冢”吗?信史无载,但今人多信此说。今人为什么相信此说呢?曹操奸诈啊!为什么认定曹操奸诈呢?《三国演义》就是这样写的啊!

《三国演义》的广为流传,造就了曹操异乎寻常的“知名度”,也造就了曹操“奸诈”的恶评;更奇特的是这一恶评竟然成为曹操的定评。真是成也《三国》,败也《三国》。曹操奸诈的形象得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中国老百姓的认同,这种高度一致的认同度在中国古代众多的人物中也是一个奇迹。

按理说,了解曹操,最起码得去读《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读读曹操现存的诗文。但谁愿意这样去认识曹操呢?历史文献记载的曹操,和普通大众眼中的曹操区别实在大得很!这是谁惹的祸呢?文学!是《三国演义》影响了中国人对曹操的认知。历史文献告诉我们:曹操是个英雄!他是一位具有非凡的政治胆略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具备丰富的实战经验和深厚理论修养的军事家,他的诗文还证明了他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但是,谁愿意听历史文献的意见?历史对曹操的解读,远不及文学对曹操的解读!真不知道这是曹操的悲哀,还是曹操的幸运?

文学对曹操这一特定历史人物的解读,造成了人们对历史上真实曹操的误读,而且,这种“误”几乎是无法改变的。

从《三国演义》对曹操的解读,我们看到了文学对历史人物的解读具有多么大的威力!

上一篇:国资委直属机关2008年党建工作要点下一篇:废旧物品的妙用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