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关系及其发展前景(共8篇)
1.两岸关系及其发展前景 篇一
考试:西亚北非局势发展及其对国际关系影响
您的分数为 58,您未能通过此次的考试,请继续努力!
一、判断题(2分 X 15 = 30 分)1.与欧美国家相比,阿拉伯国家承受全球金融危机的能力更差,而且由于地理上更靠近欧洲国家,受到的危机影响也更加直接。
(1)对
(2)错
2.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海湾国家的统治者曾经采取扩大公有部门、多招公务员的方法来解决就业问题。
(1)对
(2)错
3.埃及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所拥有的资源不相匹配,依然呈显出较为滞后的状态。
(1)对
(2)错
4.2011年2月11日穆巴拉克下台之时,国会曾经承诺三个月内进行议会选举,六个月内进行总统选举。
(1)错
(2)对
5.利比亚对于其国内现代社会的培育明显滞后,不仅无法与西方国家相比,即使在阿拉伯国家当中也是比较落后的。
(1)对
(2)错
6.土耳其模式的“世俗化”有两层含义,一种是制度层面上的“世俗化”,另一种是文化层面上的“世俗化”。
(1)错
(2)对
7.约旦没有穆斯林兄弟会。(1)错
(2)对
8.由于巴林对美国的西亚北非战略极为重要,美国并没有鼓励巴林的反政府运动。
(1)对
(2)错
9.对于美国来说,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属于激进力量。(1)错
(2)对
10.随着西亚北非地区不稳定因素的增加,其在未来全球能源市场中的地位将受到一定影响。
(1)错
(2)对
11.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万穆斯林人口的国家,其所采取的政策,需要考虑到国内穆斯林人群的感受。(1)对(2)错
12.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给西亚北非地区的国家带来了一时安宁。(1)错
(2)对
13.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人道主义。(1)错
(2)对
14.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维护自身发展环境的和平与稳定。(1)对
(2)错
15.西亚北非地区政局的不确定性对中国国内稳定的影响较小。(1)对
(2)错
1.约旦等以石油为主要国家财富的国家是由()掌握政权的。
(1)军队(2)国会(3)王室(4)总统
2.土耳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失利后开始反思自身制度上的问题,最终决定完全实行()的制度。
(1)“世袭共和”(2)君主世袭(3)社会主义(4)完全西化
3.美国认为西亚和北非地区的()有问题是导致西亚北非地区动荡的主要原因。
(1)政治制度(2)宗教信仰(3)经济体制(4)民族构成
4.穆巴拉克下台之初,有学者认为埃及将走上()的世俗化道路。
(1)阿富汗(2)以色列(3)伊拉克(4)土耳其
5.伊拉克萨达姆的政权垮台之后,其国内出现了政治的()化。
(1)叙利亚(2)黎巴嫩(3)土耳其(4)埃及
6.部分西亚北非国家由于在()方面存在的问题致使本国的国家政权相继发生更迭。
(1)宗教信仰(2)政治现代化(3)文化思想(4)经济体制
7.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组织也叫()。
(1)法塔赫(2)哈马斯(3)基地(4)埃塔 8.伊朗问题表面上是美国对其核问题的干预,实际上是美国对其()的不满。
(1)伊斯兰政权(2)石油经济体系(3)政教合一体质(4)波斯民族
9.中国认为,()在实践中恰恰是导致西亚北非地区动荡不安的基本原因之一。
(1)以色列模式(2)西方模式(3)伊朗模式(4)土耳其模式
10.2011年3月,西方国家提出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的安理会决议,中国()。
(1)未出席(2)投反对票(3)投弃权票(4)投赞成票
三、多选题(4分 X 10 = 40 分)1.西亚北非地区的居民主要是()的后裔及混血后裔。
(1)突厥人(2)波斯人(3)阿拉伯人(4)犹太人
2.美国全国民主基金会的经费来自()。
(1)国会(2)民间捐助(3)联合国(4)企业缴税
3.非洲北部的()等国家地区属于西亚北非的地理政治区域。
(1)突尼斯(2)利比亚(3)阿尔及利亚(4)埃及
4.“哈马斯”的领导人大选成功后,()或是冻结了应该返还给巴勒斯坦的资金,或是冻结了对巴勒斯坦的援助。
(1)欧洲(2)美国(3)阿拉伯联盟(4)以色列
5.与其他的西亚北非国家相比,埃及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其()。
(1)政治发展有较大的示范效应(2)同质化程度较高(3)经济发达(4)种族单一
6.美国对叙利亚的施压更趋严厉的原因是()。
(1)伊朗是美国在西亚北非地区的头号对手(2)叙利亚长期系伊朗的重要盟国(3)伊朗派兵镇压叙利亚的反政府运动(4)叙利亚在地区战略方面与伊朗保持同步
7.在此次“阿拉伯之春”运动中,奥巴马政府采取了重视()的政策。
(1)胡萝卜加大棒(2)经济制裁为主(3)价值观输入(4)地缘政治利益
8.“阿拉伯之春”指的是在()国家发生的一系列运动。
(1)美洲(2)亚洲(3)欧洲(4)阿拉伯
9.中国深信西方模式不能解决西亚北非地区国家的()问题。
(1)经济(2)文化(3)政治(4)环境
10.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中国要适时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做到()。
(1)统一民族意志(2)发展外部条件(3)创造机遇(4)把握机遇
在线自测
考试:西亚北非局势发展及其对国际关系影响
您的分数为 70,恭喜您通过此次考试,并获得此门课程的学分!
一、判断题(2分 X 15 = 30 分)1.“自由军官组织”运动从根本上解决了阿拉伯国家的政治发展问题。(1)错
(2)对
2.相对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阿拉伯国家的政治发展明显落后于时代。(1)错
(2)对
3.欧洲人按照离欧洲国家距离的远近,将亚洲国家分为“近东”、“中东”和“远东”。
(1)对
(2)错
4.就现代文明而言,西亚北非地区的人文发展较为落后。(1)错
(2)对
5.“中东与北非”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1)错
(2)对
6.2011年西亚北非地区发生政治危机以后,伊朗认为这是伊斯兰的觉醒,是伊朗伊斯兰革命的延续。
(1)错
(2)对
7.利比亚基本上是一个部落社会。(1)错
(2)对
8.埃及在历次阿拉伯世界战争中有着辉煌的战绩。(1)错
(2)对
9.由于巴林对美国的西亚北非战略极为重要,美国并没有鼓励巴林的反政府运动。
(1)对
(2)错
10.美国对也门的反政府运动采取了乐观其成的政策。(1)对
(2)错
11.由于不同的阿拉伯国家对美国的地缘政治利益不同,因此美国采取的政策也不相同。(1)错(2)对
12.随着西亚北非地区不稳定因素的增加,其在未来全球能源市场中的地位将受到一定影响。
(1)错
(2)对
13.“阿拉伯之春”运动为世人展示了一副充满希望但实则虚幻的前景。(1)对
(2)错
14.当伊拉克和利比亚政权被推翻之后,中国为他们提供了人道主义援助。
(1)对
(2)错
15.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与美国的实力差距进一步缩小。
(1)对
(2)错
二、单选题(3分 X 10 = 30 分)1.突尼斯的经济主要依赖的是()。
(1)石油美元(2)旅游业(3)工业(4)商业
2.“阿拉伯之春”运动开始于()年底。
(1)2010(2)1989(3)1998(4)2005
3.20世纪50、60年代,西亚北非地区掀起()的斗争。
(1)反封建(2)信仰自由(3)反倾销
(4)反种族歧视
4.伊朗的宪法监护委员会要按照()裁决国家机构的决议。
(1)伊斯兰法(2)犹太法(3)基督教法(4)印度教法
5.在萨达姆政权时期,伊拉克是由()通过政治高压的方式来进行统治的。
(1)什叶派(2)逊尼派(3)塔拉巴尼派(4)巴尔扎尼派
6.卡塔尔曾举办()的多哈回合贸易谈判。
(1)东非合作论坛(2)亚太经合组织(3)世界银行集团(4)世界贸易组织
7.当今回教世界中,()是主流之外的最大支派。
(1)什叶派(2)逊尼派(3)穆尔吉埃派(4)哈瓦利吉派
8.伊朗90%以上的人口是()。
(1)逊尼派(2)什叶派(3)哈瓦利吉派(4)穆尔吉埃派
9.即使是()这样有一定现代化基础的国家,也不可能顺利实现政治转型。
(1)叙利亚(2)利比亚(3)埃及(4)伊拉克
10.胡锦涛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
(1)团结(2)统一(3)发展(4)稳定
三、多选题(4分 X 10 = 40 分)1.2011年埃及总统下台之初,一些学者开始预测埃及未来的政治走向,认为埃及可能走()等国的政治道路。
(1)巴基斯坦(2)伊朗(3)巴西(4)土耳其
2.()一直将“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视为恐怖主义组织。
(1)以色列(2)阿富汗(3)美国(4)利比亚
3.西方国家实行()的政治制度。
(1)三权分立(2)多党制(3)民主世袭(4)两党制
4.尽管美国两党在国家债务限额问题上有争论,但他们对于()的认识还是相同的。
(1)自由价值观(2)种族平等(3)民主(4)对外战争
5.关于利比亚战争的起因,如果说是为了石油,那么意大利应该更有发言权,因为()。
(1)意大利是利比亚石油的主要出口对象(2)利比亚针对意大利制造过恐怖袭击(3)意大利是其前宗主国(4)利比亚抬高石油出口价格
6.相对而言,利比亚战争之所以会发生,比较有说服力的解释有()。
(1)西方促使“阿拉伯之春”运动继续(2)利比亚在西亚北非国家中的影响力降低(3)法国的政治大国身份需要其发挥突出作用(4)历史原因
7.截止到2011年3月底,“阿拉伯之春”导致()的领导人下台,政府和反政府力量进入停滞、相持阶段。
(1)突尼斯(2)黎巴嫩(3)也门(4)埃及
8.美国将西亚北非地区划分为()等力量。
(1)摇摆势力(2)温和亲美力量(3)激进反美势力(4)中立势力
9.经过第一个十年的积累之后,中国综合国力显著上升,主要体现在()。
(1)外汇储备充足(2)GDP总量位居全球第二(3)市场容量极为广阔(4)边疆争端消除
10.从长远来看,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要善于()。
(1)接受(2)谋势
(3)顺势(4)塑造地区秩序
在线自测
考试:西亚北非局势发展及其对国际关系影响
您的分数为 69,恭喜您通过此次考试,并获得此门课程的学分!
一、判断题(2分 X 15 = 30 分)1.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海湾国家的统治者曾经采取扩大公有部门、多招公务员的方法来解决就业问题。
(1)错
(2)对
2.西亚北非地区的居民多数信仰犹太教。(1)错
(2)对
3.阿拉伯国家的经济高度依赖于旅游业,因此在现行世界经济分工体系下,极易遭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
(1)错
(2)对
4.真正导致“阿拉伯之春”运动在西亚北非地区扩散开来的国家是黎巴嫩。
(1)错
(2)对
5.2011年,埃及解放广场的运动以及穆罕默德·侯赛因·坦塔维的下台促进了其他国家反政府运动的开展。
(1)错
(2)对
6.2011年2月11日穆巴拉克下台之时,国会曾经承诺三个月内进行议会选举,六个月内进行总统选举。
(1)错
(2)对
7.利比亚基本上是一个部落社会。(1)错
(2)对
8.从长远来看,弱化的阿拉伯周边邻国对以色列的国家安全无法构成威胁,符合以色列的国家利益。(1)对(2)错
9.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非常具有讽刺意味地造就了一个地区大国,那就是伊朗。
(1)错
(2)对
10.由于国家科技和军事实力的崛起,伊朗已成为了阿拉伯联盟的轮值主席国。
(1)对
(2)错
11.对于美国来说,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属于激进力量。(1)错
(2)对
12.在21世纪初,也门的半岛电视台因其所在地的特殊成为了世界上最具有话语权的媒体之一。
(1)对
(2)错
13.到2011年为止,阿联酋的迪拜塔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1)对
(2)错
14.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给西亚北非地区的国家带来了一时安宁。(1)错
(2)对
15.在西亚北非地区的问题上,中国起着辅助性的作用。(1)错
(2)对
二、单选题(3分 X 10 = 30 分)1.也门的政治制度为()。
(1)“世袭共和制”(2)君主立宪制(3)君主制(4)民主共和制
2.()以后,由于英国的支持,西亚北非地区成立了许多王朝。
(1)第一次世界大战(2)两伊战争(3)美伊战争(4)第二次世界大战
3.“阿拉伯之春”运动开始于()年底。
(1)2010(2)2005(3)1998(4)1989
4.在西亚北非地区,实行“世袭共和制”的国家存在()的问题。(1)军队权力过大(2)中产阶层对抗政府(3)领导人文化程度不够高(4)领导人长期执掌政权不肯下台
5.“伊朗模式”是一种()。
(1)社会主义制度(2)君主立宪制度(3)政教合一制度(4)“世袭共和”制度
6.伊朗的宪法监护委员会要按照()裁决国家机构的决议。
(1)基督教法(2)犹太法(3)印度教法(4)伊斯兰法
7.()年,美国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
(1)2003(2)2005(3)2008(4)2000
8.目前,叙利亚反政府运动()。
(1)受到美国的大力打压(2)蓄势待发(3)还未成气候
(4)受到阿拉伯国家联盟默许
9.冷战结束以后,美国仍然抱持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将推广()等价值观作为其西亚北非政策的重要指针和原则。
(1)个人主义(2)民主自由(3)享乐主义(4)世界大同
10.将()两国分开,并通过制造二者间的矛盾来对二者进行平衡,这是英国“分而治之”做法的一个实例。
(1)巴基斯坦和印度(2)黎巴嫩和约旦(3)也门和巴拿马(4)埃及和尼日利亚
三、多选题(4分 X 10 = 40 分)1.非洲北部的()等国家地区属于西亚北非的地理政治区域。
(1)埃及(2)阿尔及利亚(3)突尼斯(4)利比亚
2.西亚北非地区的政治发展总体趋势是()。
(1)破易立难(2)破继而立(3)破难立易(4)破而不立
3.埃及人口中的大多数是()。
(1)基督徒(2)阿拉伯人(3)逊尼派穆斯林(4)佛教徒
4.截止到2011年3月底,“阿拉伯之春”导致()的领导人下台,政府和反政府力量进入停滞、相持阶段。
(1)埃及(2)突尼斯(3)黎巴嫩(4)也门
5.西方国家通常是从()等角度看西亚北非的问题。
(1)人权(2)稳定(3)能源(4)民主
6.中国深信西方模式不能解决西亚北非地区国家的()问题。
(1)经济(2)政治(3)文化(4)环境
7.当美国或西方国家与中国谈到合作时,往往指的是中国应该支持欧美国家对西亚北非地区的()等国进行制裁。
(1)利比亚(2)叙利亚(3)以色列(4)伊朗
8.“阿拉伯之春”指的是一系列以()为主要议题的社会运动。
(1)环境(2)经济(3)民主(4)文化
9.安全形势的恶化使得全球投资者对石油()等环节产生不言而喻的消极影响。
(1)生产(2)使用(3)运输(4)开采
10.在处理国际事务方面,美国有()战略措施。
(1)制裁
(2)人道主义干预(3)离岸平衡(4)遏制
2.两岸关系及其发展前景 篇二
关键词:员工关系管理,劳动争议治理,沟通管理,离职员工管理
1 员工关系管理的内涵分析
1.1 从劳资关系到员工关系管理
西方员工关系管理理论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 形成了一个体系较为完整的理论, 对我国企业和谐员工关系的形成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劳资关系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 马克思在19世纪中期提出了劳资关系理论。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 劳资关系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 仅仅用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难以概括新的劳资冲突与协调的实践。员工关系管理是20世纪初西方学者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提出的一个取代劳资关系的概念, 是由企业管理方和员工之间的利益引起的权利和义务、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不论从关系主体、实现目标、解决方式等方面分析, 员工关系管理和劳资关系之间既有联系, 又有很大不同, 可以用下表解释。
1.2 员工关系管理的内涵
“员工关系”一词, 源自西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西方, 最初由于劳资矛盾激烈、对抗严重, 给企业正常发展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在劳资双方力量博弈中, 管理方认识到缓和劳资关系、让员工参与到企业管理中的正面作用。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 人们对人性本质认识的不断进步, 以及劳动法律体系的完善, 企业越来越注重改善员工关系、加强内部沟通渠道、建立企业形象和最佳雇主品牌。它强调以员工为主体和出发点的企业内部关系, 注重个体层次上的关系和交流, 注重和谐与合作是这一概念所蕴涵的精神。
2 员工关系管理理论的发展
2.1 行为科学对员工关系管理理论的影响
20世纪20年代末, 世界经济陷入萧条, 劳资纠纷和罢工此起彼伏, 这使得西方管理学家再次从企业这一微观层面来探讨造成工人劳动效率低下的原因。从梅奥领导的霍桑实验开始, 经过马斯洛、赫茨伯格、麦格雷戈等数十年努力, 提出了“社会人”假设、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X-Y理论等行为科学理论。这些理论从挖掘人的潜能、重视人的多层次需要、强调“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以及士气和凝聚力的调动等方面探讨协调员工关系, 开辟了员工关系管理的新领域。当然, 从发展的观点看, 行为科学理论也存在着局限性。他们过于强调人的作用, 忽视了对技术经济方面的研究;对人和制度、人和组织的结合问题探讨不多, 提出的理论与方法有局限性, 制约了行为科学理论在调节员工关系上作用的发挥。
2.2 企业文化理论对员工关系管理思想的新发展
针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 美籍日裔管理学家威廉·大内通过对日本企业的深入考察, 详尽分析了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 发现日本企业在对员工的管理上有众多不同于美国的特点:重视企业价值观等精神要素在统一员工思想、调动员工积极性方面的作用;建立以企业与员工相互忠诚为核心的利益共同体;注重对员工的各种培训等。由这些柔性要素构成的企业文化氛围对于统一员工思想、协调企业与员工的关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成为日本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由此诞生了一个崭新的员工关系管理理论——企业文化管理理论。
另外, 西方管理学家在新时期的企业管理实践中还概括出了诸如员工计划、可雇性和终身就业能力、员工信任和沟通等理论, 这些理论对于协调企业与员工的关系, 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 员工关系管理的内容探析
从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职能看, 员工关系管理主要有如下内容:劳动争议治理、员工人际关系管理、沟通管理、员工情绪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员工管理培训、危机处理等。员工关系管理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方面面, 从把员工招进来的第一天起, 员工关系工作就开始了。本文选取比较重要的劳动争议治理、沟通管理、离职员工管理等内容进行员工关系管理的分析研究。
3.1 劳动争议治理
3.1.1 劳动争议的内涵及其现状
劳动争议, 指劳动关系的双方主体及其代表之间在实现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等方面所产生的争议或纠纷。早期的劳动争议主要集中在开除、除名、辞退违纪职工等职工惩处方面。近年来, 劳动争议的内容越来越复杂。一方面是身份性争议减少, 经济性争议增多。另一方面, 争议内容日益多样化。以上海为例, 2005年一季度, 上海市劳动争议中不再是“解除劳动合同争议、劳动报酬争议和社会保险争议”这“老三样”唱独角戏, 而是出现了很多新的争议内容, 如辞退争议、加班工资争议和工伤待遇争议等。随着劳动法律制度的普及, 劳动者法律意识的提高, 主动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权益的劳动者日益增多。在劳动争议仲裁中, 劳动者胜诉的比率不断提高, 企业的胜诉率则不断下降。
3.1.2 加强劳动争议预防, 构建和谐员工关系
劳动争议不仅会给劳动者造成负担, 更会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影响和损失。首先, 劳动争议会破坏企业的劳动关系, 在员工内部造成不良影响, 不利于稳定人心。其次, 劳动争议会给企业造成诉讼, 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由于大量劳动争议是企业不按法律制度和合同办事引起的, 所以劳动争议一旦提交仲裁, 败诉的往往是企业。最后, 劳动争议尤其是集体劳动争议会破坏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劳动争议治理有两种基本手段, 劳动争议预防和劳动争议处理。劳动争议的预防是指要在认识企业劳动争议发生的客观规律基础上,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尽量限制或减少企业劳动争议的发生, 是一种事前主动治理。而企业劳动争议处理则是调解、仲裁、诉讼等一系列解决方式, 是一种事后被动治理手段。在某种程度上, 预防比处理更为重要, 因为它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长期以来, 社会和企业强调更多的是被动的劳动争议处理。所以该是企业转变观念, 化被动为主动的时候了。
要积极预防劳动争议, 除了劳动法制完善、劳动关系制度化、劳动者素质提高以外, 作为企业,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企业内部劳动法规的宣传工作;依法建立科学的企业劳动规章制度;加强企业内部沟通, 完善劳动关系双方的对话协商机制;发挥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的作用。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努力, 把劳动争议制止在萌芽状态, 营造良好的员工关系。
3.2 沟通管理
3.2.1 沟通管理概述
有关研究表明, 管理中70%的问题是由于沟通不善造成的, 这说明管理的关键在于沟通, 沟通是管理的核心, 没有良好的沟通就没有高效率的管理。然而, 管理者更加关注于经济效益的增长、预期目标的实现, 往往忽视沟通的重要性, 从而带来一系列的危机。事实上, 沟通的重要性, 专家们有一致的共识:良好的沟通对管理者实施新技术和训练员工运用新技术是必要的, 有效的沟通也是改进质量的途径。为提高质量, 下属需要与他们的主管就存在的问题与建议进行沟通, 自我管理工作团队的成员们为提高效率也需要互相交流思想, 良好的沟通对提高顾客需求的响应度也是有帮助的, 跨职能团队的创新也需要有效的沟通……企业通过提高效率、质量、对顾客的响应度和创新以获得竞争优势, 有效的沟通对企业管理者与成员是十分重要的。
3.2.2 人力资源管理沟通流程
从新员工进入企业到被任用, 从员工成长期间的异动, 乃至离职, 我们不难看出, 沟通随着员工的系列变迁过程细分为八个方面, 构成一个完整的员工成长沟通管理体系。①加盟前企业与应聘者沟通, 确保所进员工与企业要求吻合;②员工上岗前培训沟通, 使员工掌握企业的基本情况、提高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认同;③试用期沟通, 有助于企业客观了解新员工对工作的认知心态和胜任能力, 促进新员工平稳度过“磨合适应期”;④转正沟通, 可以增进彼此间的了解, 达成共识;⑤工作异动沟通, 由异动后的直接主管介绍新岗位的工作内容, 使员工能较快适应新岗位;⑥定期考核沟通, 是激励和提升员工素质的一种方法, 在考核中可以结合员工绩效管理;⑦离职时的面谈, 不仅可以为企业留住优秀人才, 更能发现日常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⑧离职后的沟通管理, 应体现“人性化”的管理, 通过对离职员工真心诚意的关怀, 与之建立友善的关系。
通过以上沟通方式, 我们可以看到, 沟通管理始终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个体系。在员工关系管理系统中, 各职能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是沟通企业和员工关系的桥梁。他们相互支持和配合, 通过各种沟通方式, 一方面协调企业利益和员工需求之间的矛盾, 提高企业的产出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协调员工之间的关系, 提高企业凝聚力, 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3.3 离职员工管理
3.3.1 如何看待离职员工
随着知识成为企业运营最重要的资源, 人力资源日益受到重视, 而全球范围内的人才大战也愈演愈烈, 许多企业尤其是高成长性、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共同面临着很典型的一个问题, 就是对于异常性的员工流动率普遍觉得非常棘手, 找不到有效的解决措施。而如何看待和处理与离职员工的关系, 就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新课题。离职员工管理其实是企业文化的体现, 做得好能够在同行业中树立人力资源管理的形象, 能为以后吸引高级人才打下基础。而从另一个角度看, 离职员工对企业来说仍然具有很大的价值。因此, 引入关系管理的概念, 即在离职员工离开企业后, 仍然把其看做是企业人力资源的一部分, 关注离职员工的职业发展和动态, 保持和维护与离职员工的关系。
3.3.2 如何进行离职员工关系管理
对于离职员工的关系管理, 一些公司都有一套自己的经典做法。麦肯锡咨询公司将离职员工的有关信息编纂成册, 称其为“麦肯锡校友录”。他们将员工离职视为“毕业离校”, 离职员工就是他们遍布各处的“校友”, 其中不乏CEO、高级管理人员、教授和政治家。麦肯锡的管理者深知随着这些离职咨询师职业生涯的发展, 他们将会成为其潜在客户。因此麦肯锡一直投巨资用于培育其遍布各行业的“毕业生网络”。事实证明, 这一独特的投资为公司带来巨大的回报, 麦肯锡从离职员工那里获得大量的商机。
世界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Bain公司专门设立了旧雇员关系管理主管, 其主要职责是跟踪离职员工的职业生涯变化情况, 公司还建有一个前雇员关系数据库, 存有北美地区2000多名前雇员资料。Bain公司也像麦肯锡一样, 用“校友”一词来代替“以前的员工”这样的说法, 并于1985年创立“校友网络”, 所有的“校友”经常收到最新的校友录, 被邀请参加公司的各种活动, 而且每年收到两次关于公司长期发展、专业成就和校友们的个人业绩的通讯。
从这些公司的做法中, 可以归结出离职员工关系管理的要点:第一步就是建立离职员工面谈制度, 建立离职员工面谈记录卡;第二步是保留离职员工过去的信息资源和通信方式, 甚至建立离职员工数据库;第三步是定期开展一些关系的维持活动, 让离职员工感到公司还在时时关注他们, 让他们仍然具有一种归属感。离职员工关系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和技术支持, 但最重要的还是观念上的转变。只有把离职员工看做是公司的朋友和资源, 离职员工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程延园.员工关系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6-98.
[2]许云华.探析基于组织承诺的员工关系管理[J].经济论坛, 2005 (19) :84-85.
3.两岸关系及其发展前景 篇三
[关键词]朝鲜;经济特区;对外经济关系
[中图分类号]F31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07(2015)0343073-06
近几年来,朝鲜政府为了大幅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适应新时期产业革命的要求,提出了以农业为主要发展方向,优先发展国民经济先行部门和基础工业部门,依靠技术更新设备等重要目标。为了实现其目标,朝鲜政府依靠自身的资源和技术,以自立民族经济建设为基础,本着自主、和平、亲善的理念和平等互惠原则,积极扩大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本文在着重分析朝鲜扩大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背景及以经济特区开发为中心的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揭示了现阶段扩大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所需解决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策略。
一、朝鲜扩大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背景
朝鲜扩大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背景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予以考虑:
第一,朝鲜建设自立民族经济,为扩大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建设自立民族经济的基础上,与其它国家建立经济关系、发展对外贸易是朝鲜劳动党和朝鲜政府一贯坚持的革命方针。朝鲜解放后,从新社会建设初期开始构筑自立民族经济基础的同时,本着完全平等与互惠及互通有无的原则,积极发展与其它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朝鲜提出并坚决贯彻执行优先保障重工业增长的方针,同时按照发展轻工业和农业的经济建设基本路线,建立了自立而现代化的重工业和轻工业基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扩大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随着以重工业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自立民族经济基础的不断稳固,朝鲜工业生产快速发展,重工业制品出口不断增加,同时,还积极扩大了轻工业制品和农产品出口,进口了国内缺乏的原料、燃料及重要设备。如今,朝鲜人民经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立起来的自立民族经济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保证了国家的对外权威和政治自主性,还夯实了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强有力的物资基础。
第二,为了在新的环境和条件下发展对外贸易,朝鲜政府采取了多种实质性措施。朝鲜劳动党和朝鲜政府以发展国家经济为目标,并突出以发展对外贸易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性,自始至终关心对外贸易的发展,提出并一贯坚持贸易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方针。贸易多元化是指尽可能增加参与对外贸易的单位,把对外贸易市场扩大至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贸易多样化是指以多种商品和方式方法开展贸易活动。对外贸易的多元化和多样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金日成主席在1978年3月贸易部门工作人员协商会上的演说“关于对外贸易的多元化和多样化”中,提出了要在对外贸易中坚决废除只和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贸易的做法,大胆开拓资本主义市场。随之,朝鲜政府在继续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贸易的同时,积极发展与其它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扩大了同尊重朝鲜人民自主权并愿意和朝鲜结成经济关系的资本主义国家的通商交流。在国家经济规模迅速扩大,与其它国家的贸易往来不断增加的条件下,从1980年代初开始,朝鲜政府改变了原先由贸易部垄断对外贸易的做法,施行允许政务院委员会、政府各部和各道政府组建贸易会社,各自开展对外贸易活动的措施。
从1990年代初开始,按照适应新的环境和条件变化,改造经济结构,走向贸易第一主义的战略方针,进一步扩大发展对外贸易。1990年代初,由于之前在朝鲜对外贸易中占压倒性比重的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崩溃,无法从社会主义市场进口经济建设所急需的物资,国内商品也无法出口到社会主义市场,因此,金日成主席在1993年12月8日召开的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第6期21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了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消失的条件下推动经济建设,把对外贸易的方向转为东南亚、中东、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并根据新的环境变化改造经济结构,在经济建设上实施农业第一主义、轻工业第一主义、贸易第一主义的战略方针。
第三,朝鲜已经具备了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法律环境。作为主动应对对外经济环境变化的措施之一,朝鲜政府根据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宪法,实施外国人投资保护政策,制定和完善了外国人投资环境所需的相关法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章16条规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保障在领域内的外国人的合法权益”。1984年9月制定合营法,20世纪九十年代新制定或修订了外国人投资基本法《外国人投资法》,以及《外国人投资企业法》、《合作法》等为代表的数十部相关法规,为外国人投资和企业经营构筑了基本的法律基础。最近,朝鲜政府根据现实发展要求修改和补充外国人投资相关法律,简化投资手续,给外国人投资企业提供便利的同时,还结合朝鲜的实际情况,引进了国际通用的BOT等投资方式,进一步完善了相关规定和细则。
第四,朝鲜人民在最高领导者金正恩第一国防委员长的领导下,在建设经济强国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斗争中取得了辉煌成果。朝鲜人民在各经济部门中掀起了高涨的生产热情,自立民族经济基础得以进一步巩固,特别是在困难的条件和不利的自然气候下,在农业生产中也掀起了革新的浪潮。2013年,朝鲜人民建成了祖国解放战争胜利纪念馆、金日成综合大学教员住宅楼、马息岭滑雪场、玉柳儿童医院、柳京口腔医院等,2014年又建成了松岛园国际少年团野营所,1月8日水产事业所、磨蚀食品厂、卫星科学者住宅区、金策工业综合大学教员住宅楼等,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创建了很多纪念碑式建筑物,这一年成为了朝鲜建设史上的最鼎盛期。在主要经济战线上,为了在最短时期内提前实现朝鲜劳动党和朝鲜政府的关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远大构想的事业也在轰轰烈烈地展开,连续创造出辉煌的成绩。
nlc202309051152
二、朝鲜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的现状
最近一段时期,朝鲜政府的对外经济政策是以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强国为导向,而贸易多元化、多样化与引进外资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共同发展,则是朝鲜政府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重要方式。朝鲜政府从没有投资就没有贸易的认识出发,将开拓和扩大对外市场作为重要手段先行促进招商引资事业。同时,为了充分满足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现实要求,2014年6月,朝鲜政府把贸易省和合营投资委员会及国家经济开发委员会等三个机构合并,设置了对外经济省。对外经济省统一指挥贸易和招商引资及经济特区开发等事业在内的对外经济事业,为强化与其它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做出了贡献。
朝鲜政府在完全平等互惠的原则下,欢迎外国人在朝鲜境内进行投资,奖励与朝鲜的机关、企业、团体、其它国家的法人或个人合作创办合营、合作企业和在特殊经济区创办外国人独资企业。朝鲜政府已经与亚洲、非洲、欧洲等地区的28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投资奖励及保护协定,与12个国家签订了双重课税防止协定,给相关国家的投资者对朝投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最近,朝鲜政府积极促进与主要邻国俄罗斯企业之间的铁路运输领域的合作项目,连接朝鲜罗津和俄罗斯哈桑的铁路已经完成维修改造,在成功进行试运行的基础上,于2014年10月21日进行了梓洞站-江东站-南浦站铁路改建工程开工仪式。
朝鲜位于充满经济活力的东亚,以公路和铁路与中国和俄罗斯相连,并通过西伯利亚铁路与欧洲铁路网相连接,同时还与中国通过十多个国境口岸进行特惠边境贸易。朝鲜的清津港、罗津港等东海港口在满足中国东北地区和蒙古国、俄罗斯的货物运输需求上处于有利的位置,在国际市场上的原材料供给和商品销售方面拥有有利的条件。朝鲜政府利用朝鲜及其周边地区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和有利的自然地理条件,在国内各道设立了多种形式的特殊经济区,并有特色地推动其开发。这对扩大发展区域经济合作以及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技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主动适应与其它国家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方式,也顺应了以投资与产业链形式发展的现代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朝鲜政府首先设立了罗先经济贸易特区和黄金坪威化岛经济特区。1991年12月28日,宣布罗津地区为经济贸易特区,1993年1月31日通过《罗先经济贸易地带法》后,共进行了四次修正和补充。罗先经济贸易特区包括咸镜北道罗津市和先锋郡部分区域,开发面积为470平方公里,主要开发高端技术产业、国际物流业、装备制造业、一次性加工工业、轻工业、服务业和现代农业。黄金坪-威化岛经济特区包括平安北道黄金坪岛和威化岛地区,开发面积为44.5平方公里,主要开发信息产业、轻工业、农业、商业、旅游业等产业。2011年12月制定了由7章74条构成的罗津经济特区法和黄金坪、威化岛经济特区法。
2002年10月13日,朝鲜政府按照“6·15北南联合宣言”设立了金刚山旅游特区;11月13日设立开城工业园区,并制定《金刚山旅游特区法》,11月20日制定了《开城工业园区法》,2005年7月6日制定《北南经济合作法》等相关法规。金刚山旅游特区面积为530平方公里,是综合性的旅游观光地。开城工业园区开发面积为65.7平方公里,计划开发工业、贸易、商业、金融、旅游业等。开城工业园区的设立反映了进入新时期后朝鲜政府对于想要实现祖国统一的北南双方和海外同胞的意志和热情的认同与肯定,对于落实北南共同宣言均衡发展民族经济的重要原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开城工业园区不是不同的国家之间的工业园区,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同一个民族创设和运营的工业园区,是其它任何国家都没有的全新形式的特殊经济地区。
令人遗憾的是,韩国实施了“5·24措施”,导致金刚山旅游特区于2008年停止运营,北南之间的和解与团结、合作与交流之路被阻塞。据韩国现代峨山于2012年7月发表的“项目现状资料”显示,金刚山旅游中断以后,包括会社蒙受的11亿美元损失在内,投资于金刚山旅游项目的韩国企业和江原道遭受的损失多达18亿美元,参加项目的60多个民间企业中有一半宣告破产。截至2013年末,韩国遭受的损失达到了89.1亿美元,间接损失额更是达到了257亿美元。多数原本充满活力的民间合作企业和团体破产或濒临破产,丢失了数十万个就业岗位。
元山金刚山国际旅游特区设立于2014年6月11日,开发面积为436平方公里,包括元山地区、马息岭滑雪场地区、云林瀑布地区、释王寺地区、通川地区及金刚山地区,主要适用于《金刚山国际旅游特区法》和《经济开发区法》及外国人投资相关法规。计划几年内建设成能容纳年100万游客的旅游服务设施,并以此为基础,开发兼备高服务水平和巨大服务能力的大规模绿色旅游城市及区域。为了实现该计划,朝鲜政府将集中投资建设和完善发电所、电力和通信设施、公路、铁路、港口、水源地、上水道系统、污水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同时,采取各种优惠、特惠措施,积极引进外资。
另外,朝鲜政府还根据各道的实际情况,于2013年11月21日设立了13个地方级经济开发区和新义州国际经济特区,具体有平安北道鸭绿江经济开发区、黄海北道的新坪旅游开发区和松林出口加工区、慈江道的满浦经济开发区和渭原工业开发区、江原道现洞工业开发区、咸镜南道的兴南工业开发区和北青农业开发区、咸镜北道的清津经济开发区、渔郎农业开发区和稳城岛屿旅游开发区、两江道惠山经济开发区、南浦市卧牛岛出口加工区和平安北道新义州特殊经济区。新义州特殊经济区开发面积为63平方公里,主要开发化学工业园区、商业服务区、观光娱乐区、高尔夫球场、国际港口和机场等,主要适用于经济开发区法。
2014年7月23日,朝鲜政府增设了国家级开发区和经济开发区各3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有平壤市恩情尖端技术开发区、黄海南道康翎国际绿色示范区、南浦市珍岛出口加工区,地方级开发区有平安南道清南工业开发区、肃川农业开发区和平安北道清水旅游开发区。政令还宣布将新义州市的“特殊经济区”更名为“新义州国际经济区”。至此,朝鲜的经济开发区有19个,另外,还有罗先经济特区、开城工业园区、黄金坪一威化岛经济特区、元山—金刚山国际旅游地区、新义州国际经济区等5个经济特区。
nlc202309051152
朝鲜各道政府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还设置和发展多种形式的经济开发区,形成了有利于加强与东北亚地区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扩大和发展与中国东北三省、俄罗斯远东地区、东南亚地区乃至世界各国之间对外经济关系的有利条件和环境。朝鲜政府通过创设和运营经济开发区,积极推动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并秉持为区域发展和繁荣做出贡献的坚定立场。在有利的投资政策和投资环境的保障下,朝鲜境内已经有来自中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11个合营银行和数百个外国人投资企业。截至2013年末,累计投资额达到数十亿美元。
三、朝鲜发展对外经济关系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第一,统筹推动贸易多元化、多样化和招商引资事业。对外贸易的多元化、多样化与投资密切相关。贸易当事者、贸易市场、贸易商品、贸易外汇是开展对外贸易的四大要素。从这四大要素来看,贸易多元化和多样化制约着贸易当事者、贸易市场和贸易商品及其生产或融资问题的解决。这说明贸易多元化、多样化与引进外资密切相关,起到了培育和不断扩大发展对外贸易的作用。因此,要统筹推动贸易多元化、多样化和招商引资事业。
在以朝鲜社会主义所有和集体主义原则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下,国家承担经济组织者的职能,其中重要的职能之一就是国家对对外经济事业的统一指导和管理。因此,国家在指导从事贸易的各单位把引进外资设定为重要目标的同时,有必要建立通过引进外资建设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并以此基地生产的商品来补偿投资的投资规范和秩序。国家的这些措施可以成为吸引投资企业,建设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引进现代化建设所需的设备、器材、资金,扩大贸易方式和贸易伙伴,妥善解决建设经济强国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必需物质的方法。所以,朝鲜政府有必要统筹规划和指导各贸易单位在不断扩大贸易商品和贸易伙伴的事业与引进外资计划的时间和金额上保持均衡。
第二,改进和完善能够使贸易和投资相关单位独立而创造性地开展经营活动的经济管理方法。贸易与投资相关单位如何开展工作将直接影响扩大对外市场、引进外资的实际成效。在贸易与投资相关单位的作用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以朝鲜的方式改进和完善能够使贸易与投资相关单位独立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经济管理方法。独立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指在经营中拥有独立权限,最大限度地发挥单位成员的创造能力,能动性地应用随机应变的策略,单位承担的事项由单位负责。
为此,朝鲜政府应该给予和扩大生产出口商品企业的所需物资进口与使用等方面的权限,其中包括出口商品生产单位独自与外国会社签订合同的权限和自行解决履行合同中发生问题的权限等。赋予贸易与投资相关单位上述权限也是顺应国际经营潮流的需要,即跨国企业构建能够正确判断和解决子会社生产经营中发生问题的经营管理体制的需要。
对于合营、合作企业来说,按照朝鲜政府公布的合营、合作企业相关法律的要求赋予签订并履行合同的权限很重要。特别是在合营、合作企业的设立和登记所需申请手续时间的缩短,合理保障投资相关人员的事务性旅行、国际通信、投资方的利润汇款、合营企业理事会成员的长驻等问题上,为获取投资者的信用,应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给予妥善解决。
第三,由国家主导创造了有利于贸易与投资相关单位开展经营活动的对外环境。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只有在国家的主导性作用下才能顺利推动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在以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国家对经济的中央集权性、统一性指导机能中已包括了国家代表全国所有经济部门主导性地创造有利的对外经济环境的机能。所以,为了能够使国家的贸易与投资相关单位在与其它国家的贸易中提高竞争力,能动性地开展经营活动,与包括金砖国家在内的世界大部分国家积极开展贸易与投资协商是很重要的。金砖国家是最近被称为“新兴经济国”的发展中国家组建的合作机构。2009年4月其机构成立时,成员国有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2010年8月因南非的加入而扩大至5个国家。目前,金砖国家拥有占世界人口43%的近30亿人口的巨大市场,近几年的经济增长率也超过了西方国家。据相关资料统计,在未来6至8年内世界经济增长率的60%将由金砖国家的经济增长贡献,2015年其经济规模将超过美国。所以,以金砖国家为对象,在国家层面上积极开展贸易与投资协商,主动创造有利的对外环境显得非常重要。
以战略性贸易及投资伙伴国为对象,进行通商协商,按照现实要求补充和修改已经签订的通商条约,并签订新的通商条约,系统性地构建贸易与投资活动所必备的法制环境。补充和修改已经签订的通商条约内容时,按照信息产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确定贸易商品的品种和比重。同时,针对货币兑换制约越来越大和贸易收支不均衡的问题,由国家主导与相关国家签订补偿贸易、相互购买、抵消贸易等协定。与新的贸易对象国签订通商条约时,要充分发挥的协商能力和谈判能力,以客观科学的预期为基础,将最可信、稳定、实惠的内容体现在协议中。同时,把双边交流作为国家对外通商交流的基本形态,以战略眼光研究和促进区域合作,系统地进行与国际经济机构动向相关的信息收集和研究,敏锐地把握包括贸易与投资在内的世界经济的潮流和发展趋势,并应用于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
第四,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多向国外派遣专家学者,对朝鲜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进行科学论证和广泛宣传的同时,加强学术与文化交流。最近,美国等国家将所谓朝鲜“人权问题”加以国际舆论化,并在联合国舞台上策动以干涉内政、颠覆制度为目的的反朝鲜人权活动。同时攻击朝鲜的经济制度、教育制度、保健制度。这说明朝鲜政府不能再防御性地应对敌对势力的反朝鲜孤立扼杀策略,而应该在对外关系上彻底体现朝鲜的攻击战思想。换句话来说,在国际舞台上朝鲜政府应该多派遣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代表团,并在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中,不懈地对朝鲜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行科学阐释和宣传,以此粉碎美国等国捏造的谋略策动,提高朝鲜的对外威望。
第五,深化发展各领域的学术与文化交流,把元山一金刚山特区和七宝山地区等打造成世界性的旅游胜地,吸引更多的旅游者,让他们亲眼目睹朝鲜的真实面貌,树立他们对朝鲜的正确认识。对外经济部门的所有工作者和学者都应为扩大发展包括贸易和投资在内的对外经济关系而积极努力,坚决粉碎敌对势力的所有侵略和经济制裁及封锁策动,并在对外经济事业中,乃至经济强国建设斗争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 张克军]
4.两岸关系及其发展前景 篇四
摘自:灌排中心《国内外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对比研究(参阅报告)》 网址:http:///Index/Display.asp?NewsID=19656
1.1 台湾地区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 1.1.1 自然条件
台湾岛总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是一个多山的海岛,高山和丘陵面积占2/3,平原不到1/3,且成片面积小;东部多山地,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河川地形险峻,河流短小,坡陡流急,水量充沛。台湾降水丰沛、气候湿润,平均年降雨量超过2000mm,但时空分布不均,旱涝频繁,降雨主要集中在6至9月份。台湾是中国受台风影响最多的省份,容易引发洪水与土石流等灾害。台湾人均水资源量约2970立方米(台湾地区农田水利会简介,2001年)。
台湾耕地面积约87万公顷,人均耕地仅0.037公顷,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及东部狭窄的沿海地带。
1.1.2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国民党退居台湾后,台湾当局实施土地改革,实行“以农养工,以工哺农” 的政策。上世纪60至80年代是台湾快速工业化时期,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和劳动力,奠定了台湾经济起飞的基础。70年代后期,逐渐开始工业反哺农业,城乡
差距逐渐缩小。
台湾人口约2300万人口中,农业人口400多万,占17%,城市人口占83%。据2004年的统计数据,农业就业人口64万人,约占总就业人口的6.1%。台湾2012年人均GDP为20364美元(是中国大陆3倍多)。农业产值占GDP的1.6%。
1.1.3 社会管理体制
根据台湾当局的有关规定,在行政区划上分为:一级行政区划为“省”(实际已虚化)、“直辖市”;二级行政区划为县、市;三级行政区划为乡、镇、县辖市、区;四级行政区划为村、里,村、里是台湾最基层的地方选举单位。村、里之下又划分为邻。
台湾当局实行“五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分为行政、立法、监察、考试和司法5个部门。“行政院”是台湾最高行政机关,“立法院”是台湾当局最高立法机关,“监察院”为台湾当局最高监察机关,“考试院”是台湾当局最高考试人事机构,“司法院”是台湾当局的最高司法机关。
1.1.4 农业农村基本情况
(1)土地经营方式
台湾的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农户约79万户,耕地面积87万公顷,户均耕地1.1公顷,兼职农户较多,每个农业劳动力耕地面积约1.3公顷。台湾实行土地私有制,土改后农民所拥有的土地权利,只是农地农用的权利,土地转变用途必须严格按照土地规划执行。
(2)农业及粮食生产扶持政策
上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生产资源向城市和工业集中,台湾的农业生产能力呈现衰退趋势,粮食自给率从逐步下滑,2007年一度跌至30.5%。2011年,粮食自给率提高到32%。台湾当局的目标是2020年粮食自给率达到40%。
水稻是台湾最主要的农作物和粮食。近些年,台湾的饮食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稻米还是台湾地区最重要的口粮。1981年,台湾每人每年消耗98公斤米,2011年降到48公斤;每人每年的面粉消耗量,则从23公斤增加到36公斤。
由于台湾岛内稻谷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2002年加入WTO后,进口稻谷对本地稻谷产量造成冲击,损害了农民利益。为此,台湾政府采取对农民进行补贴,鼓励土地休耕。2008年之前,岛内休耕农地高达22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1/4),近年略有减少。同时,对稻谷品种和品质进行改良,发展绿色、有机和休闲农业。随着国际谷物价格高涨,全球粮食供应趋紧,台湾当局将粮食问题提到战略高度的最高安全层级。
台湾实行按保护价(一般高于市场价格)定量收购公粮和按指导价收购余粮政策。保护价是按正常年份农民种植稻谷的生产成本加20%的利润确定。公粮实行非强制性收购,农民可以向政府出售公粮,也可以将全部粮食卖给粮商。
(3)农村社会经济组织
台湾的社会组织化程度较高,在农业上有农田水利会、农会、渔会等三大社团组织。
农田水利会是台湾唯一具有公法人资格的财团法人, 主要职责是水利事业的兴办、农业灾害防治,以及其他农业政策或土地开发等事务。农田水利会在台湾建设现代农业、协调工农关系以及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农民组织之一。
台湾的农民几乎都加入了农会组织,农会机构完善,自治性强,运行体制健全,主要任务是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保护农民的权益和提高农民的政治地位。同时,农会还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融资问题。农会是农民利益最可靠的代表,也是政府与农民之间沟通的桥梁。
1.2 台湾地区农田水利发展状况 1.2.1 农田水利发展概况
(1)农田水利设施基本情况
台湾从日据时期开始就有计划地进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从1958年开始,台湾推行农地重新规划,重划地块均有灌溉排水系统及机耕道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扩大农场经营规模,推动农业机械化,促进乡村地区发展。近年来,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台湾农田水利工程已基本配套完善,灌溉面积基本维持稳定。近些年新建工程极少,主要任务是做好已有工程的维护和更新改造。
台湾农田灌溉以水稻为主,旱地作物除甘蔗、蔬菜、水果等
及少数作物外很少灌溉。目前台湾灌溉面积约为48万公顷,占耕地面积55%,其中水田灌溉面积43万公顷、旱地灌溉面积5万公顷。其中,农田水利会辖区的灌溉面积约38万公顷,其余10万公顷由农场或农民自行灌溉。台湾全省17个农田水利会共有各类灌溉排水渠道近10万条,总长约7万公里,灌溉渠道衬砌率约为60%。
台湾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注重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结合的综合功能,特别注重生态理念、景观建设和文化传承。通过农田水利工程和农村水环境建设的相结合,带动农村环境改善,为农村社区提供了休闲游憩空间,提升农村生活品质。同时,良好的环境进一步提升了居民自律和管理维护意识。
(2)农业灌溉用水状况
台湾农业用水实施总量控制。根据台湾“行政院”2000年核定的“农业用水量化目标及总量清查报告”,最低灌溉用水量106.32亿立方米(休耕13%,缺水率8%),一般138.09亿立方米(缺水率8%),最高131.86亿立方米(正常灌溉)。2002-2010年间,台湾平均年用水总量180.2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灌溉用水114.7亿立方米,约占总用水量的64%,灌溉用水中地表水占95%以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交流材料.台湾地区农田水利会组织结构及运作方式,2013.3.8)。
台湾在工业化时期灌溉用水量总量和占比都呈下降趋势,直至后工业化时期基本稳定。1971-1990年,灌溉用水量平均约13
3亿立方米;1991~2006年平均约107.2亿立方米,现已基本稳定。台湾虽然水资源丰富,但因时空分布不均,或向工业城市用水转移,农业用水也时常面临缺水的问题,有时不得不休耕弃灌,如2010年,苗栗、嘉南两个水利会有2.2万公顷耕地停灌。
(3)灌溉水质监测
台湾非常重视对灌溉水质的管理,将灌溉水质监测和管理作为建立“安全农业体系”和确保“农产品卫生安全”的重要举措。台湾“农委会”农田水利处将“灌溉水质监测”作为农田水利六大工作领域中的其中一个(农田水利六大领域:水库管理维护、灌区工程改造、灌区工程维护、引水灌溉、农田排水、灌溉水质监测)。
2006年,为使灌溉水质监视行政作业标准化,“农业委员会”建立了水质监测网,并出台了《农田水利会灌溉水质监视作业规范》,作为各农田水利会遵循的基本依据。该规范对水利会水质监视站网责任分工划分如下:(1)监视总站:以水利会本会为监视总站,会长为总站负责人,并指派主办人一名,协办人员若干名。(2)地方监视总站:以水利会各管理处为地方监视总站,主任为地方监视总站负责人,并指派处主办人一名。(3)地方监视站:以各水利会工作站为地方监视站,站长为地方监视站负责人,并指派站主办人一名,各责任区段管理员为地方监视员。(4)辅助监视员:以水利会之水利小组人员为辅助监视员,协助地方监视站之水质监视工作。
目前台湾省17个农田水利会已建立水质监测网站。全省目前共设置17个监视总站,13个地方监视总站及263个地方监视站,在灌溉系统共建立3000个灌溉水质监测点(农田水利联合会,http://www.tjia.gov.tw/)。
为监视其他非农业单位排放污水对灌溉水质的影响,各水利会建立了3600个单位的排放资料,定期检验其排放水质。
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每年制定灌溉水质监测计划,主要目标是强化灌溉水质监测网的技术能力,加强辅导各农田水利会推动灌溉水质监测及管理业务,并逐步辅导农田水利会成为环保署认证实验室,以改善农业水资源污染情形,避免农田土壤遭受污染,保障农产品卫生安全,以维护农业生产环境。联合会所属的17个水利会根据各自的灌溉水质情况,在联合会的指导下开展相应的监测工作。
1.2.2 农田水利管理体制
台湾农田水利管理体制采取政府与民间合理分工的形式。政府主要负责农田水利政策制定、实施、监督和指导。民间组织——农田水利会的主要职责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建后运行管理。
(1)农田水利行政管理体系
台湾的水资源开发和使用分别由不同部门管理。与农田水利有关的部门和组织主要有三个。一是“行政院”经济部(2013年改为环境资源部)水利署,主要负责河川治理、水资源开发和
管理、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及水利标准规划制定等。二是“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农田水利处,是台湾农田水利行政主管机关,除了负责与农业生产直接关联的农田水利事业,如农业水土资源规划、开发和管理外,还负责农地重划、农业用水污染调查和督导等。农田水利处在各地设立派出机构——水利基金会及农业工程研究中心,指导当地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另外,还有民间农田水利管理组织——农田水利会,主要负责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经营管理。
(2)台湾农田水利会基本情况 ①农田水利会性质及主要职能
台湾省《水利法》第12条规定,“主管机关得视地方区域之需要,核准设立农田水利会,秉承政府推行农田灌溉事业。”,并规定农田水利会为公法人。《台湾省灌溉事业管理规则》规定,“灌溉事业,除多目标或具有特殊目标之设施,由政府设立或指定机构管理外,其余灌溉事业,由兴办灌溉事业人呈准主管机关设置管理机构管理之。前项灌溉事业人包括农田水利会(以下简称水利会)及其他公私法人及自然人。”,明确授予农田水利会兴办灌溉事业的权利。
水利会源自日据时期的民间农业组织“水利组合”,与日本现有的“土地改良区”基本同源。台湾除了各地设有区域性的水利会,也有全国性的“农田水利会联合会”。农田水利会依据台湾地区有关法律和《农田水利会组织通则》成立,主要工作是水
利事业的兴办、农业灾害防治,以及土地开发等经营活动。农田水利会因其基层组织健全,近年经常承担行政部门委托的工作,如代办农地重划,代管省及县市供水排水业务等(王娟丽等,2012年)。农田水利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通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不断改革,组织体系和功能得到不断完善,农田水利会已成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农民组织之一,也被视为政党势力的延伸。
②农田水利会设立程序及组织机构
农田水利会在行政上受“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农田水利处指导,农田水利处对会务委员会进行指导,并对水利会的预算、决算有最终核定权。同时,农田水利会在技术业务上也接受“行政院”经济部水利署指导。《农田水利会组织通则》规定,农田水利会由事业区域内具有会员资格者五十人以上共同发起;呈报主管机关,根据地理环境及经济利益需要,予以核准设立,为地方灌溉自治团体。为履行管理农田水利公共事业的职责,政府赋予农田水利会公法人地位,给予必要的公权力。因此,农田水利会具有独特的属性,即非营利性、公益性,一定的公用事务管理职能,不缴纳税费等。
依据《农田水利会组织通则》及《台湾省农田水利会组织规程》规定,农田水利会的最高决策机构为会员代表大会,会务委员会是其常设机构,下设会长、总干事及执行机构。会务委员会一般设委员15~33人,由主管机关依照农田水利会事业区域内灌溉排水面积大小予以核定名额。会务委员为非专职人员,任期4
年,可连选连任,会务委员的2/3要求具有会员资格,由民主选举产生,其余由行政官员和专家组成。自2002年起,会长由全体会员直接选举产生。
水利会一般设总干事一名,由会长选派,帮助会长处理水利会事宜。另有主任工程师一名,秘书、专员若干,以协助会长处理会务。组织机构上设有总务、财务、管理、工务4个组及主计、人事、辅导、资讯4个室,分别办理各项相关职能事务。农田水利会在管理区内设有若干个派出机构——水利工作站,一般管理面积1000~4000公顷,每个工作站5~6人。工作站以下,以埤圳(一个小的灌溉区域)为单位设水利小组,管理面积50~150公顷,水利小组由区域内会员组成,为水利会基层组织。水利小组长由农民会员选举产生,小组按灌溉小区编班,小组长与班长均为义务服务。
可以认为,台湾各地的农田水利会是个区域性的、农民充分参与的、既有民间属性又有公共管理职能的水利管理机构,近似于我国大陆地区的灌区管理委员会;而基层组织——水利小组,相当于大陆地区的用水户协会。
③农田水利会发展现状
台湾现有17个农田水利会,由农田水利处根据地理位置、水系(流域)分布和经济环境分别设立。农田水利会的灌溉辖区是台湾耕地中耕作条件最好的农田,也是主要粮食和农产品产地。据台湾农田水利联合会统计,2011年参加农田水利会的农民会员有
约158.2万人,管理灌溉面积38万公顷(占48万公顷灌溉面积的80%),共有员工2745人,遍布289个水利工作站,3476个水利小组(农田水利联合会,http://www.tjia.gov.tw/)。
1.2.3 农田水利投入机制
台湾当局不断加强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已经成为台湾农田水利的投资主体,其投资方式主要有代缴会费、财政补助、水利工程建设、机械化灌溉工程建设、已建工程的更新改造及日常维护等。
(1)新建工程投入机制
目前,台湾新建农田水利工程投资全部由政府无偿承担。在农田水利田间工程建设投入方面,随着台湾经济发展,财政状况好转,政府补助比例逐步提高。机械化灌溉设施等田间灌溉工程的建设费用由政府补助49%,另外51%由受益农户自筹;建成后的灌溉设施所有权归农民。农民负担的资金如果筹集有困难,可以由农田水利会代表农户统一向“土地银行”(专门扶持农民和农业发展的政策性银行)申请低息长期贷款。田间灌溉工程的管理费用原则上由农户自己承担。
(2)已建工程更新改造投入机制
政府部门每年单独列出农田水利工程更新改造专项经费,视各水利会的灌溉需要和财政状况给予适当的财政补助。各地区水利会每年按照项目申报改造计划;经济欠发达地区几乎全部利用政府补助资金进行工程更新改造;经济发达地区会由当地水利会
自筹部分资金(很多水利会拥有资产,经济实力较强),不向农民收费。工程建设和更新改造由农田水利会组织实施。
1.2.4 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与经费保障
(1)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和运行管理责任
农田水利会管辖范围内的水利设施产权都属于农田水利会所有(包括水库、灌渠、水池、堰坝、部分土地等,甚至包括建于水利设施上的建筑),水利会可以对土地和水利建筑物等采取多元化经营以弥补水利会运营经费的不足。农田水利设施的运行维护和管理由农田水利会负责。
(2)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经费保障
农田水利会管理的农田水利设施运行维护费用通过政府补贴、向会员收取会费(政府代缴)及多元化经营收入解决。农田水利会运营经费收入依《农田水利会组织通则》规定来自以下几个方面:①会费收入(相当于农业水费)。曾经是保证水利会正常营运的最主要经费来源。②政府补助收入。③事业经营收入。包括建筑物使用费、余水使用转让费等。台湾规定农业供水不得私自转移用途,使用农田水利建筑物向城市或工业供水不能收取水费,因此水利会只能收取建筑物使用费。④财务收入。包括利用土地及房地产收入等,已成为农田水利会多元化经营的主要形式。⑤捐款及赠予收入。⑥其他合法收入。以上各项收入免征营业税及所得税,并委托土地银行管理。
农田水利会作为一种以从事农田水利服务为主的非营利性
团体组织,依照《农田水利会组织通则》规定向受益农民收取会费(相当于农业水费),以保证水利会正常运营,会费以稻谷为计算单位并折合现金征收,具体标准取决于土地种类、产量、灌溉成本、受益程度等,会费一般为水稻产值的1~5%。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台湾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小块土地的农业经营愈来愈难盈利,加之农田作业劳动条件差,工作辛苦,农民对种水稻逐渐失去积极性。为保障粮食和基本农产品的一定自给率,减轻农民负担,维持社会稳定,自1989年起,政府单列预算,代替农民缴纳农田水利会会费的70%;从1991年起,则代交92.2%;从1994年起,农田水利会会费由政府全额代交,代交标准是每年每公顷300kg稻谷。政府代农民缴纳的农田水利会会费每年约20多亿台币(冯广志等,2001年)。
1.3 台湾农田水利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分析 1.3.1 农田水利的地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台湾的自然条件、政治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决定了稻米生产和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台湾地区与我国大陆东南沿海在气候、地形、人口密度等条件较为相似,台湾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要高一些。另外,台湾在世界贸易中,作为一个独立的市场主体,与大陆东南沿海各省作为中国市场的组成部分不同,东南沿海各省粮食自给率虽低,但可以通过国内“北粮南运”进行调配,而台湾只能通过国际贸易进口粮食。因此保障粮食安全、提高粮食自给率是台湾当局发展农业的主要目标。台湾当局提出2020
粮食自给率要提高到40%(2011年为32%)。
1.3.2 农田水利发展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1)台湾农田水利发展模式与其自然条件、农业经营规模、种植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有很大关系
一是不利的自然条件和提高粮食自给率的政策迫使当局更加重视农田水利。台湾地区人多地少,山地多平原少,人均耕地面积仅0.037公顷,只有中国大陆地区的1/3,人均水田面积不到0.02公顷。虽然近些年饮食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稻米还是台湾地区最重要的口粮。另外,台湾地区台风、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多。为抵御自然灾害,保障农业生产,必须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并提高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标准。
二是台湾的自然条件及农业种植结构决定其农田水利发展模式。台湾耕地中约有一半是水田,耕地灌溉率达到55%,灌溉面积中绝大部分是水田。旱地灌溉率不到20%,这是因为台湾降雨丰富,雨养农业发达,而且旱地灌溉主要以管道和喷微灌为主,用于瓜果蔬菜的灌溉。
三是较小的农业经营规模和较高的生产成本,促使当局对农业和农田水利的扶持。台湾农业生产主要以家庭为单位经营,户均约1.1公顷,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耕地面积为1.3公顷,虽是中国大陆的两倍,却仅为日本的1/
2、美国的1/40。台湾多山丘少平原,地块面积小,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生产成本较高。
(2)工业化后期随着资源、环境压力增大和农村、农业的弱化,农田水利特点、重点和发展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更注重农田水利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综合功能
一是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发生较大变迁,如农村劳动力减少、人口老龄化、耕地弃耕等,进一步促使当局对农业和农田水利的大力扶持。1960年代至1980年代是台湾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由于农村劳动力过度流失,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和后继无人严重困扰台湾农业发展。农村劳动力中,65岁以上占40%,45岁以上占88%。另外,耕地弃耕比例高,达到22万公顷,几乎占可耕地面积的1/4。
二是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和城市发展迫使农业用水量下降,工业化后期农业用水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台湾在工业化发展时期灌溉用水量总量和占比都下降,直至后工业化时期基本稳定。1971-1990年,灌溉用水量平均约133亿立方米;1991~2006年灌溉用水量平均约107.2亿立方米,仅为前20年的80%。
三是台湾实现工业化后,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基本完成,农田水利发展理念和重点随之变化。台湾的农田水利工程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已基本配套完,近些年新建工程极少,主要任务是做好已有工程的管理维护和更新改造。台湾农田水利建设注重生产、生活、生态的综合功能,特别是与生态环境景观相结合。台湾重视灌溉水质监测,将其作为保障农业安全和农产品卫生安全的重要措施。
1.3.3 农田水利管理体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1)建立在传统和法律基础上的官民合作办农田水利的管理体制较为完善;农田水利会覆盖面广,运行机制健全,经济实力强,社会影响大,体现了高水平的农民用水自治
首先台湾的农田水利管理体制建立在传统基础之上。明清时期,农田水利工程以私人组织建设和经营为主;日据时期先后建立公共埤圳、官设埤圳、水利组合;台湾光复后改组为农田水利协会。台湾当局实施农村土改后,原本没有土地所有权的佃农也成为自耕农,农田水利协会的组成人员更广泛了。也就是说,农民参与公共用水管理的传统具有连续性,农民用水自治的基本理念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其次,台湾农田水利会的性质、责权和运行管理制度等由法律体系来规范、完善和提供保障。台湾省《水利法》第12条明确规定,政府应核准设立农田水利会,并在政府指导下推行农田灌溉事业,并规定农田水利会为公法人。在《水利法》基础上制定的《台湾省灌溉事业管理规则》明确授予农田水利会兴办灌溉事业的权利。在法律基础上,在政府指导下,农田水利会联合会颁布了《农田水利会组织通则》、《农田水利会组织规程》等内部制度,明确了水利会的运行管理制度。
(2)农田水利工程产权清晰,管理主体和管理责任明确。土地和水利设施的产权为农田水利会提供了强大的财力资源,保障了水利会的可持续运营
一般农田水利设施包括水库、灌渠、水池、堰坝、部分土地等,甚至包括建于水利设施上的建筑,通过产权登记,明确归属农田水利会所有,水利会也因此可以对土地和水利建筑物等的采取多元化经营,以弥补水利会运营经费的不足。田间灌溉设施(包括政府提供补助形成的资产)产权归受益农民所有。
1.3.4 农田水利投入机制及成本回收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农田水利公益色彩浓厚,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投入以政府为主,农田水利会为辅,农民基本不承担费用。体现了台湾地区实现工业化以后“以工补农”力度的加大。
(1)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改造和维修基本上由政府无偿投入
台湾新建农田水利骨干工程投资全部由政府无偿承担。对于已建工程的更新改造及维修,行政部门视各水利会的灌溉需要和财政状况给予不同的财政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几乎全部利用行政部门补助资金进行工程更新改造;经济发达地区会由当地水利会自筹部分资金,不单独向农民收费。
田间灌溉工程的建设政府补助49%,建成后所有权归农民。农民可以由农田水利会向“土地银行”申请低息贷款,田间灌溉工程的管理费用原则上由农户自己承担。
(2)农民基本不承担农业水费,而是由政府或水利会承担 以前,农田水利会向受益农民收取会费(水费),以保证水
利会正常营运,会费以稻谷折合现金征收,一般为水稻生产成本的1~5%。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行政部门单列预算代替农民缴农田水利会部分会费,并逐渐提高代缴比例,从1994年起,农田水利会会费由政府全额代交,会费用于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不足部分由水利会资产经营等渠道解决,农民基本上不用缴纳费用。
5.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明确国际关系的内容和形式;②理解国际关系的因素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并能运用这一原理去解释当代国际社会的一些现象; ④提高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2、过程与方法: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当堂训练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确答题的规范性、提升解题的技巧;在相互讨论、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合作探讨中培养协作精神和对待国际问题的正确态度,从而也加深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处的复杂的国际环境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教学难点: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三、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合作讨论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PPT)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列举有关最近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的事例,根据韩国、日本、中国、俄罗斯、美国等国家的不同表态,让学生思考:
在对待日本能否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一问题上,这些国家的态度怎么样?他们都支持了吗?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多媒体呈示>
简要分析,引出本课主题。
(二)新课教学
三、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板书>
1、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和形式<板书>
学生阅读课本,明确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和形式,思考并回答问题: 下列几种现象分别属于国际关系的哪种形式?<多媒体呈示>(1)中俄两国签署联合声明,进一步加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美英等国发动伊拉克战争
(3)朝鲜表示决不屈服于美国的压力(4)中埃共同开发苏伊士湾西北经济特区
(5)中国政府坚决反对美国以人权问题干涉我国内政
2、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板书> 问题设计:<多媒体呈示> 中、美、欧纺织品贸易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纺织品价格比美国低76%,比世界平均水平低58%;一旦中国获取了市场份额,世界上没有其他国家有能力将其夺回来。如果不对中国产品进行限制,到2007年底,中国很有可能会控制美国75%以上、全球50%以上的纺织品服装市场,那时世界将会有3000万个就业机会转移到中国,其中包括从美国转移的50万个就业机会。此外,美国纺织行业高科技产品的研发能力、在染化料、后整理领域所具有的强大创新能力将萎缩,太空服、军用高科技纺织品行业发展将受到威胁。
材料二:2005年4月,美国和欧盟相继对中国出口纺织品提出设限请求。使中国纺织和服装出口面临前所未有的歧视性保障措施,给未来中国纺织品贸易发展前景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一时间,中美、中欧纺织品贸易纠纷逐渐激化,成为影响中美、中欧经贸关系的重大问题。
材料三:9月5日,中国商务部部长***和欧盟贸易代表曼德尔森在中欧纺织品贸易问题磋商结束后握手。当日,中欧就纺织品贸易问题达成一致。问题:美国和欧盟提出对中国纺织品的设限请求以及中欧达成一致分别体现了国际关系的何种形式?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关系?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引出国际关系的第一个决定因素:(1)国家利益<板书>
让学生明确一个基本概念――国家利益:国家利益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外交、安全等多方面的利益。得出基本原理第一点:国家利益是一国制定外交政策的基本依据,是决定国际关系的基本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相悖则是引起国家间摩擦或冲突的根源。比如伊拉克问题,就是因为美国和法国、德国在国家利益上存在着差异,所以,美国主张坚决打击伊拉克,而法国和德国则不主张采取军事行动。问题设计:<多媒体呈示>选择题:
1、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出现的亲疏冷热、分离聚合的关系,归根到底是由各国(D)(单项)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B、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决定的C、劳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决定的D、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决定的
引伸:有人说:美国轰炸南联盟、发动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完全是为了美国人民的利益。这种观点对吗?
注意点1:国家利益和统治阶级的利益是一致的。在资本主义国家,国家利益和资产阶级的利益是一致的;在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
2、当前,人类面临许多共同问题,这表明,国家间存在着许多共同利益。这些共同利益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它们是各国(A)(单项)
A、进行国际合作的基础
B、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C、制定对外政策的出发点
D、处理国内事务的依据
注意点2:不能把国家间的共同利益作为一国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和目的,它只是国家间能够进行合作的基础。辨析题: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必然导致国家间的合作;国家间的利益相悖必然引起国家间的摩擦或冲突。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明确:国家间有共同利益,并不必然导致合作;国家间利益相悖并不必然导致摩擦或冲突。因为影响国家间关系的因素不止国家利益一个,还有其他许多因素,其中另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国家力量。(2)国家力量<板书>
什么是国家力量呢?教师补充给出含义:国家力量即综合国力,是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
可以通过两个题目来引出这一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作用: 问题设计:<多媒体呈示>
单选题:
1、迫于西方的压力,利比亚领导人卡扎非宣布放弃核武器计划,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决定的根本原因是(C)A、利比亚的科技不够发达 B、利比亚把维护世界和平作为自己的最高利益 C、基于利比亚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 D、美、英等国的实力强大
2、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回忆录里叙及中英香港问题达成协议时说:“对英国来说,这不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与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这表明(A)A、国家力量是决定国家关系的因素之一B、中国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中国的综合国力已超过英国D、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强硬态度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利益通过问题探讨,让学生明确国家力量的大小、强弱决定着国家之间是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还是妥协、退让、冲突、对抗的关系。得出基本原理第二点:国家力量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捍卫本国利益和实现国家目标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的重要尺度。讨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家力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我国具有哪些重大意义?通过讨论使学生加深对增强国家力量的认识。问题设计:<多媒体呈示> 简答题:
有人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美英关系、美法关系、美德关系的微妙变化:美英在20世纪80年代是夫妻关系,如胶似漆,现在已是两地分居;美法两国是情侣关系,法国闹一闹,美国让一让;美德两国以前是主仆关系,现在是仆人入主东宫,开始和主人分庭抗礼了。
(1)这一材料反映了什么政治现象?(2)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得出基本原理第三点:各主权国家因其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的变化而导致对外政策的变化,从而使原来的国际关系产生相应的变化。结论:
国家间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关系,主要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
(三)课堂总结
本课知识点归纳如下:
知识要点:<多媒体呈示>
1、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和形式
2、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四)课后巩固练习
辨析题:国家间关系的变化是无规律可循的。
变式题:在当代国际社会中,没有永久不变的敌人,也没有永久不变的朋友。
六、本课设计理念:
6.信息活动的双重规范及其相互关系 篇六
信息活动的双重规范及其相互关系
信息法与信息伦理是关于信息活动的双重规范.信息法凭借国家强制力,对信息行为起强制性调控作用;信息伦理则诉诸信息行为主体的`意志自律,是信息活动中化外在为内在的自觉调控方式.信息法与信息伦理虽然是不同的规范手段,但二者在信息活动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信息法与信息伦理的协同,可以最有效地维护信息领域的正常秩序,促进信息化社会的健康发展.
作 者:吕耀怀 刘玮玮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哲学研究所,长沙,410083 刊 名: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年,卷(期):2001 7(1) 分类号:B82-057 关键词:信息活动 规范 信息法 信息伦理7.两岸关系及其发展前景 篇七
1. 吉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吉林省地处东北三省之间,北接黑龙江,南临辽宁,西接内蒙古,东与朝鲜鸭绿江一江之隔,即是满族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少数民族的集结地,地理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积淀厚重。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不断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对长春皇宫的修复、四平叶赫那拉古城的建立、白山长天池管理的完善、延吉中朝俄三国交界的防川岛维护、集安高句丽文物古迹的丰厚等等,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北方旅游胜地,每年接待海外游客的量在不断地增加。
2. 吉林旅游翻译常见问题
吉林省的旅游翻译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全国旅游翻译普遍存在的问题,如:缺乏必要的翻译;文化信息传递失误;研究方面不足,译文质量欠佳,枯燥乏味等。
(1)网站和景点都缺乏必要的外文介绍。现在大多数人在旅游之前都要做个旅游攻略,通过互联网大致了解一下景点的情况,出国旅游也是在网上浏览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之类的,但是我省关于旅游信息介绍的网站比较少,有外文版的更是凤毛麟角,长白山和伪满皇宫等重点景区有英文版的介绍,其他的几乎没有,即使在吉林省旅游局的网站中也只是对少数重要景区有介绍,大多数景区都没有涉猎,景区内也缺乏中英文、韩文(我省韩国游客较多)的对照介绍。
(2)文化信息传递失误。旅游翻译一定要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一些词汇在中西方所表达的意思是有区别的,如景区的休息室写着:restroom,而实际上,在美国restroom是洗手间的意思,引起不少的误会。
特别是延吉少数民族地区,很多地方一味用汉语拼音翻译人名地名,没有产生美好联想的机会,也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味道。
(3)研究方面不足,译文质量欠佳。虽然旅游翻译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视角,但大部分都是文化方面或功能目的论的,研究角度和方向比较单一,缺乏深度和广度。我今年3月带了24名美国到中国冬令营的高中生参观伪满皇宫,翻译的讲解一方面不细致,再一方面没有一点趣味性,失去了旅游翻译的最大特点。
3. 提升旅游翻译质量的建议
翻译作为中西方文化传播的重要桥梁发挥着重要作用,涉外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吸引国外的大量的游客,还可引进异国文化信息及商贸的合作机会,从而带动经济等行业的发展。
首先,培养旅游翻译的专业人才。随着通讯的发展,经济的提升,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大量的外国游客来观光、洽谈生意、探亲等,随之而来的就应该是培养专业的旅游翻译,提升翻译的专业素质,而且要与时俱进的更新我国各个领域的新知识。因此,旅游翻译以简约、通俗、注重语言实用性和准确性为标准。准确的理解是基础,地道的表达是关键,理解和表达是旅游翻译的两个主要过程。因此,提升旅游翻译者水平,培养旅游翻译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我省旅游翻译水平实为重中之重。
其次,旅游翻译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与敏锐的应变能力,面对来自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外游客,在导游翻译时,只注重表面含义是不足够的,需要进一步加以解释,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着语言的表达形式,为此,进行翻译时需遵循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符合被译语语言的习惯性。二是增强译语的可接受性。旅游翻译不但要让游客在景区有美的享受,重要的是要通过翻译让他们感受到我国幅员辽阔,源远流长的文明史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接待国外游客,翻译一定要具备跨东西方文化交际意识,翻译方法要灵活多变,要通过接触和客户的反应,感知到他们的接受能力,使翻译传递其承载的绚丽多彩的旅游文化信息,完成翻译跨文化交际。
最后,从新的视角看待旅游英语翻译。从多个视角出发研究旅游英语的翻译,包括关联理论、突出主题信息、语用学、心理学等。例如,贾文波先生在探讨汉英旅游翻译的问题就是从美学的角度诠释的,并能和具体事例有效结合,所以才把旅游英语翻译中民族审美差异的重要性突出显现在了读者面前。另一方面还要给予目的语读者的反应效果以充分的考虑,将源语文本的意、形、音美最大限度地再现出来,使译文语言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更强,最终使目的语读者对其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乐于阅读和接受。曹佩升认为,译者在对旅游资料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应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以使两种审美心理之间的成功转换得到切实有效的实现。
旅游翻译在涉外旅游事业中,不仅以其语言功能在旅游活动中起着沟通和交流作用,而且在促进旅游国家或地区的国际社会文化及经济发展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旅游翻译,一定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必须对景区的相关术语要完全掌握,要了解我省的风土人情和景区的概况和特色,同时,还要遵循英语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掌握相应的翻译技巧。
摘要:随着全国经济的大力发展,中国的旅游业也备受各国关注,传播吉林省的旅游资源,促进对外交流,进而推动我省的经济发展也成为当务之急,而旅游翻译则是成就这些的重要桥梁,本文通过分析我省旅游翻译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措施,以促进我省的旅游业的更快发展。
关键词:旅游发展,翻译,旅游翻译建设
参考文献
[1]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4.
8.两岸关系及其发展前景 篇八
【关键词】交通;经济发展;阶段性
1、引言
很多研究者在交通与经济发展关系这一层面上持有的普遍看法在于:前者促进后者,而后者必然会对所处地区的经济竞争力起到提升作用,同时交通发展往往要依赖于经济发展,并在经济竞争力上升过程中获得提升。并以众多实证研究对其加以证实。
某省是一个人口大省,但经济发展一直在全国处于中下水平。本文所提出的问题在于:众多研究者在前文中的“交通与经济发展而这彼此促进”这一看法是否可以适用于某省——因为交通和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的彼此促进必然可以说明其之间有着强烈且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故而,本文采取线性回归的形式研究某省交通和经济发展二者彼此的关系,以对某省交通和经济发展这二者间是不是真正有着强烈且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加以判断。若有,既可以说明相关研究者在上述看法层面上的研究结论很有可能同样适用于某省——由于作为研究者不能对其在某省的适用性加以否定;若无,则基本上可以断定:一众研究者的上述看法对于具有特殊情况的某省而言并不适用。
2、交通发展与某省经济发展的关系
能够体现经济发展受到各因素影响的指标为数众多,本届的主要内容在于对交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加以相应的考察,故而本文主要采取“OLS法(普通最小二乘法)”的形式,以线性回归的办法对某省交通和经济发展二者彼此的关系加以体现,从而对某省交通与经济发展二者间是否有一定程度上的线性关系情况加以检验,若无,则可判断为:交通发展并没有很大程度上作用于某省经济发展。若有,而不能形成上述判断,并且也难以判断其间存在的因果关系的“方向”——也就是二者中孰因孰果——以及其间的线性关系能否同时作用于两者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冲击造成的各种情况——由此可见,本文的研究给这一领域提供了颇为广阔的研究方向。
2.1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受限,本文选取的指标共计五个:第一个(V1)为全省公路里程,因为某省航运、水运落后,其交通发展的直接表现很大程度上在于公路里程的增长。众所周知,地区的交通发展同样也可以用铁路里程来加以反映,但某省近些年来铁路里程发展缓慢,有些年份还有萎缩现象,故而铁路里程并非其良好的交通发展反映指标。第二个(V2)为铁路货物周转量,其主要用于体现交通效果和实际规模。第三个(V3)为公路货物周转量,某省交通实际状况中,铁路和公路的区分往往有必要借助于货物周转量这一数据。2014年,这一数据为2415.89亿t/km,铁路和公路形成了75.0%:24.6%之比,但如果和改革开放之初相比,铁路和公路货物周转量分别在2014年上升了2.91倍和17.3倍——由此可见,两种运输途径的货物周转量在其各自的增长速度层面上差异巨大,故而有必要对其加以专门列出。第四个(V4)则是铁路客运周转量。第五个(V5)为公路客运周转量——二者的选取道理同前。
除了上述五个交通指标之外,还应形成相应的“经济发展指标”。为此,有必要对每年的每年的SD(实际GDP)加以计算。为能够使得后者可以具备相应的可比性,在此之前应对各年的实际GDP加以相应的计算。本文将基期定位为1988年,计算各年的RPI(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也就是基期RPI取值为100,将当年的RPI和名义GDP二者相除,即可获得实际GDP。
现实情况下,其他因素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发展。为了有效地检验和其他变量相比,交通和经济发展二者间关系是否确实独立,往往应对其加以相应的控制。由于数据获得经常首先,故而本文只选取Π(当年通货膨胀率)作为研究对象,其数值计算公式为[(本年RPI-上年RPI)/上年RPI]*100%。
2.2回归的结果及其分析
为了能够有效地对交通的发展加以反应,本文共计选取了前文所述的五个指标,所以有必要对“共线性问题”——即一列数据能够被其他列数据的线性组合所表达的情况做出预判和相应措施。对样本容量有所加大,仍旧体现出颇高的相关性。故而,可以认定在五者中任选其中之一,就能有有效地对某省的交通发展状况做出基本上的代表,故而,本文仅以V3(公路货运周转量)当作主要交通发展指标,将之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加以分析。首先,对其和SD(实际GDP)二者间表现出的相关性加以分析。表1是某省V3和SD数据。
经计算,可知其彼此间有着0.937这一相关系数,可见其彼此间线性关系较强。借助于“OLS法(普通最小二乘法)”,对V3和SD二者加以相应的线性回归,可获得如表2的结果如下:
有必要加以指出的情况为:回归模型中序列Π并没有体现出显著增长,故而并未将其在解释变量中列出——这一做法貌似有悖常理——当年和本年的通货膨胀率基本上没有影响本年实际增长率,虽然这样的结果很大程度上证明货币的“超中性”——在整个经济体系中,通货膨胀率、货币增长速度的变动往往只能对名义变量产生影响,而难以真正影响实际。合理解释这一结果的言论应是:本文中仅仅对年度实际GDP加以相应的年度调整,却没有处理Π。
从表2所示内容中可见:某省交通与经济发展二者间相关关系显著。也就是回归模型中显著“容纳”了公路货运周转量。
为了对某省交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加以进一步研究,本文将下一年乃至第三年经济发展指标都和交通指标相互对应——其原因在于交通发展实际上依赖于投资的增加,而后者本身有可以有效地推动经济发展。而交通发展对经济发展产生的推动作用往往会有时滞性。为了对交通投资增加所造成的影响加以剔除,并考虑时滞性,故而有必要将交通与经济发展二者加以“错位对应”。从表2的分析中可见:SD、SD(-1)、SD(-2)都和交通指标有着显而易见的相关性。回归模型众都显著“纳入”了公路货运周转量。但三者还是有着很大诧异的,在三者中,SD(-2)和交通指标相关关系更强,14.254这一回归系数也明显大于另外两者,并有着最好的F和T检验效果以及判定系数。而SD(-1)模型和SD模型相比,其各项效果又显得更好一些。由此可见,在对交通投资的影响加以剔除后,年度的经济发展更能受到来自于交通发展的带动。
借助于上述模型,本文判断如下:相应研究者在交通与经济发展二者间关系这一层面上“要想富,先修路”的普遍看法很可能和某省相互适合。而本文实证研究结果也可见:某省交通和经济发展二者间正相关关系颇为明显,这一情况证明了:削弱、制约某省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瓶颈”在于交通的不发达,故而某省交通的发展具备着颇为实际的意义。
3、结语
某省交通和经济发展二者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在对交通投资影响加以剔除后,会进一步提升其正相关关系。为此,可做出分析如下——即“交通与经济发展彼此促进”这一研究者在这一领域的普遍看法和某省基本相互适合,同时某省的产业结构又会受到其交通发展的影响。故而,本文认为某省提升经济竞争力的活动往往会受到交通发展的重大影响。
最后,本文认为某省经济竞争力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弱化”原因并不仅是交通落后所致,而是由为数众多的教育、经济、历史等多个层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经济竞争力连年弱化的原因,除了交通落后这一情况之外,并未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也好似一个主要原因,故而,应从发掘、发挥自己具备的各方面比较优势作为扭转某省经济发展不利局面的“切入点”。鉴于其情况,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提升经济竞争力的最好办法。
参考文献
[1]关颖,仲伟来.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耦合关系及特点[J].科技资讯,2009(26) .
[2]韩悦臻,尚春青.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关联性分析[J].公路,2008(09) .
【两岸关系及其发展前景】推荐阅读: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06-23
两岸关系总的发展趋势12-10
浅谈当前台海形势与两岸关系的发展前景07-29
浅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当代大学生责任08-15
公共关系产生与发展06-23
中美关系的发展(教案)07-08
公共关系发展现状08-24
回顾劳动关系发展的历史07-22
材料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