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一等奖

2024-08-05

教学论文一等奖(共15篇)(共15篇)

1.教学论文一等奖 篇一

一、学习目标

1. 品味本文质朴自然的语言,感受文中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

2.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方法

1.朱自清的亲情散文贮满温厚、朴实、自然的真情美。学习本文,一定要进行品读,小声或不出声地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细细品味文章字里行间蕴藏的思想情感。

2.文中有一些生词,需要辨别其形、音、义。

三、预习指导

1.阅读课文,想一想,课文选取“背影”这个角度写父亲,好在哪里?你从文中父亲的“背影”联想到什么?

提示:研究课文精巧的构思。以“背影”为题,贯穿全篇,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感情等,都可以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它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留给读者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

2.请在文中找出描写父亲“背影”的句子,揣摩这些关键性语句的表达作用。

提示:有一些语句,或者标志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或者在写人叙事状物方面富于表现力,或者含意深长,耐人寻味,或者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意,这样的语句称为关键性语句。

3.辨别下列词语的形、音、义。

晶莹 狼藉 踌躇 蹒跚 颓唐 栅栏 差使 琐屑 奔丧

四、课文重点

1.重点语句理解:

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⑵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⑶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⑷“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⑸“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⑹“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⑺“进去吧,里边没人。”

2.问题研究:

⑴文章写父子二人在南京“勾留了一日”,为什么没有介绍南京见闻?

⑵“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感情也有所不同。请进行比较分析。

⑶文中写作者几次流泪,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⑷天下写父爱的文章数不胜数,为什么本文能成为经典?请列举几点原因。

五、巩固练习

1.必做题:《同步课课练》基础练习、联系拓展部分。

2.写作:父(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读完《背影》,你一定想对父(母)亲说些什么,请写一封信,并念给父(母)亲听,爱要说出口。

3.课外阅读:

《朱自清精选集》《背影匆匆》《朱自清散文集》《朱自清》等

2.一等奖 等 篇二

老李是铁杆“体彩迷”,自体彩发行以来,他每次必买20元,但一次奖也没中到过,为这,妻子老嘀咕。這天晚上,妻子要看连续剧,老李非要看彩票开奖,于是两个人为抢电视频道争了起来。妻子说他:“再看也没用,你要有本事,中个特等奖回来!”老李立刻跳了起来:“你这就不懂了!什么叫‘特等奖’?就是要等特别长的时间才能中奖!我总共才买了几回,急什么!”妻子一听“扑哧”笑出声来:“那特等奖等不到,一等奖总该拿一个回来了吧?”“一等奖?”老李语出惊人,“一等奖就是要一直等下去,谁越有耐心等,谁才越有机会中奖。你这么着急干吗?”

足球与爸爸

托比的爸爸给托比买了一只小足球,托比把它带到学校里去,玩得挺开心。老师过来了,摸着托比的头说:“托比,你已经是一个小学生了,应该懂得关心同学,把你的球借给那个没有爸爸的小男孩玩玩,好吗?”托比犹豫了一会儿,说:“老师,我能不能不借给他足球,而借给他爸爸呢?”

买煎蛋

有三个人到早餐店买早点。第一个人跟老板说:“老板,我要一个煎蛋,但是不要蛋黄。”老板就照着煎了一个蛋。第二个人也跟老板说:“老板,我要一个煎蛋,但是不要蛋白。”老板也照做了,但是已经有点不耐烦了。轮到第三个人,老板就不客气地问他:“你呢?你的蛋不要什么?”第三个人有点胆怯地说:“我,我的不要蛋壳……”

喂猪的东西

一天,我陪吴乡长到大兴村,半路上,我们的肚子饿得咕咕叫。恰巧遇到乡亲阿富正在蒸玉米。见了黄澄澄的玉米,闻着那诱人的香味,我们忍不住垂诞三尺,走上前去问道:“阿富,能卖几根玉米给我们吃吗?”阿富抬起眼瞧了瞧,笑道:“吃几根玉米岂能要乡长的钱?吃吧,不用拿钱了!”乡长听罢,心里十分感激,不好意思地说:“不给钱,这合适吗?”阿富说道:“你当官的也真是太小瞧咱当农民了。这种喂猪的东西,能值几个钱?”

开刀

有一个年轻人不小心吞下一个乒乓球,急忙跑进医院。他要求只进行局部麻醉以便能清醒地看到手术的全过程。他看到医生在手术时,这儿开一刀,那儿开一刀,杂乱无章。“为什么你在不同的地方切这么多刀呢。”他痛苦而不安地问医生。“因为乒乓球总是在你的肚子内弹来弹去。”医生回答道。

撞红灯

有一乡下老翁骑三轮车到城里购货,在十字路口被交警拦下。

“停下。靠边。”老翁茫然:“怎么了?”

“还怎么了,你闯红灯了。”交警一边说一边掏罚单,“罚款20元。”

3.《三峡》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三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3、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4、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方法。

2.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3、背诵全文。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图片,要求学生对三峡有些了解。

2、收集有关长江或三峡的诗句。

教师准备:

1、网上搜集有关三峡的图片,各个角度的精选一副。

2、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诗句。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认识作者郦道元。郦道元,字善长,是北魏着名地理学家。《水经注》是记叙我国江河分布的专著,提到我国的江河,长江与黄河代表性, 关于黄河的诗句我们学了不少,那么关于长江呢?(师生共同吟诵有关长江的诗句)

2、长江确实壮美,尤以三峡为甚,让我们目睹一下三峡的美景。(多媒体展示三峡的美景)三峡指上游自重庆白帝城至湖北宜昌之间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都说瞿塘雄、巫峡绚、西陵险,下面的几句诗各是写哪个峡的?是否验证古人的说法?

多媒体展示:有关三峡的诗句

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月明中

3.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

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

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5.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

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7.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

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注】此设计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三峡的特征,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他们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3、看着现代的画面,读着古人的诗篇,我们知道,长江不仅壮丽于现在,更壮丽于过去,你觉得三峡最美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还是朗读过后再来解决。(学生齐读)

①示范朗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阙 嶂 曦 襄 御 溯 湍 啸 属 漱

②学生试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通顺,注意文句停顿。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强化学生的诵读能力,切实抓好基础。

4、齐读课文。

多媒体展示: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quē xiāng yǎn zhǔ sù shù xī tuān xiào zhàng

阙处 襄陵 绝巘 属引 沿溯 飞漱 曦月 急湍 长啸 重岩叠嶂

5、译一译,记一记:

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一段一人,先读后译。

注意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补充注释)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

B、至于夏水襄陵。(到了)

C、或王命急宣。(有时)

D、其间千二百里。(代指两地)

E、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认为)

F、良多趣味。(很)

G、沿溯阻绝。(断)

H、绝巘多生怪柏。(极)

I、哀转久绝。(停止)

J、每至晴初霜旦。(每当到)

6、读一读,说一说:

在译读的基础上梳理课文内容。

①文章先写山后写水;

②写水则抓住三峡不同季节(夏季、春冬之时、秋季)的景物特征来写。

7、师生带着寻美的眼光找寻三峡最美的所在,教师引导:在山水

(学生回答一有沾边,便及时鼓励:你们跟郦道元真是心有灵犀,他也觉得三峡美在山水)

8、好的诗文不需要也不要求每个字都会翻译,因为美需要的是体会而不是肢解,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文中三峡的美景。(各组一名学生1分钟描绘)

①三峡很美,哪你觉得它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 (景物)美,你看 。”的句式说一说吗?

示例:三峡的 山 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这样美的三峡,作者仅用150余字就描绘得如此传神入化,其语言之美,其笔法之妙,实在令人称奇。 ②如此美景,作者是怎样将其描绘得传神入化——抓特征写景。

山——连绵不断、高峻挺拔

夏水——凶险、迅疾

春冬之景——清幽、秀丽

4.海伦凯勒一等奖教学设计 篇四

一.导入

导语: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春天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你看山是那么的青,水是那么的绿,鸟的叫声是那么的美妙。可是有一个人却再也看不到了,再也听不见了。她的名字叫海伦凯勒,也是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题。2 板书:海伦凯勒。让我们齐读课题。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搜集了海伦凯勒的资料,下面我们简单交流一下。4课文中也有一段描述了小海伦的不幸,请看大屏幕。自己看一下,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了小海伦的不幸。(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小海伦面对的是学生说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可是更为可悲的是她再也不能喊一声妈妈了。)指名读,其他同学感受他的不幸相机板书双目失明,双耳失聪。5下面继续交流海伦凯勒的资料,谁来补充。

6师总结,同学们通过刚才大家的交流,我们看到了一个如此不幸的海伦凯勒,可是她却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她是如何做到的呢?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支撑着她呢?你想知道吗? 二.整体感知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看看课文讲了海伦的什么事,并想一想你从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海伦凯勒?

师:准备好的同学可以举手说了,首先看看课文讲了海伦的什么事?学生交流。师:从这些事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海伦凯勒?教师相机板书 不屈不挠 三.自学合作探究

过渡:你从课文中哪些语句体会到海伦凯勒具有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的呢?拿起笔用波浪线画出来,圈出关键性词语,先读一读再简单写写你的感悟就更好了呀。(大屏幕出示)

教师巡视指导,同学们语言有温度,词语知冷暖,你要仔细的揣摩画出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语,甚至是一个标点符号,体会海伦的人物形象,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同学们找的很快也很仔细,下面小组交流一下你找的这些句子,并说说如何体会到的, 四,汇报交流,老师看到同学们在下面交流的很投入,相信大家一定被海伦凯勒的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了,下面谁先说一下你找到的第一处句子。

教师相机指导,不分昼夜没什么叫不分昼夜呀同学们,对就是不分黑夜和白天,不论是在早上还是在中午甚至是晚上,你想一下,海伦都在做着什么呀?结合这段话看看,她就像一块。。。以至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吃饭,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来形容一下此时的海伦呢?教师可以引导。她刻苦吗。她勤奋吗?(废寝忘食),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促使他如饥似渴的学习知识呀。是呀,此时你的心里会有怎么样的感受。(感动,佩服),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动这种佩服,读出她的不屈不挠吧。齐读。

读的不错,同学们一般人书写多了顶多手指上磨起个茧子而下海伦呢?她却摸出了(血)。同学们她怎么就摸出了血呢?(学生交流,不停的写,长时间的写,不分昼夜的写),同学们难道她不累吗?不疼吗?可是小海伦她放弃了吗?(没有),对知识的渴求使她顾不上疼了,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在支持着她呀?(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此时你内心在想什么?你想说什么?你感动了吗?好让我们再此带着你的感动你的佩服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很有感情,同学们你知道忙人是怎么书写的吗?出示(知识链接)让一个学生起来读一下。伸出你的食指像老师这样在桌子上连续敲击,你有什么感受?是的短短的几十秒你就感觉到了疼,可是我们的海伦呢她每天都是这么的练习书写的呀。此时你从中又体会到了什么呢?(面对如此的困难,她没有退缩,而是一直这样坚持着),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促使她有面对困难挫折的勇气呀?(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精神)。让我们带着敬仰的心情在读,体会她那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五.过渡,是呀就是凭着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她学会了阅读,学会了书写,是知识让海伦的世界不在单调。因为引读。。。,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和海伦一起感受她想象中的世界。

教师读配乐。她有时在林中散步,有时和朋友在湖中泛舟,一阵微风吹来,花瓣从空中纷纷扬扬地落下来,落在了她的手上,落在了她的脸上。同学们海伦感受到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呀?(美妙的美好的),那双目失明的海伦是靠着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看到了她心中描绘的着美好的世界呀?(不屈不挠),那此时他想不想把心中描绘的美好世界说出来呀?(想)。所以在海伦10岁的时候,越来越强烈的想开口说话?

那下面我们看一下海伦是如何练习说话的?(生交流)。这种练习方法难吗?难在哪里?(生交流靠感觉)。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咙,说海伦凯勒四个字,你能靠感觉摸出你说的是什么吗?(不能),所以这种练习方法其难度可想而知。如果没有什么样的精神是不能坚持下来的。(不屈不挠)所以后来海伦回忆这段学习生活时说:“齐读。。。

你又通过哪些词语体会到海伦具有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的呢?学生交流,教师指导,夜以继日就是(不分昼夜),反复耳朵听不见的海伦高声朗读,甚至,直到,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每天都是这样坚持着练习。指导朗读。。。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支撑着她这么做的呀?是呀,海伦正是靠着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学会了阅读,学会了书写。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学会了说话,当暑假回到家时她大声喊道:“出示。再读,只简短的八个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呀?喜悦感动,带着你的感动再读感受。由不会说话到说话和平常人没有什么两样?这难道不是震撼人心的吗?带着你的震撼再读。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海伦获得了成功呢?(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那她成功以后又是这么做的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六.当堂拓展,升华情感

学到这里,同学们一定被海伦凯勒的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地震撼和鼓舞着。如果此时海伦凯勒正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什么呢?请以海伦凯勒我想对你说为中心,说说你的心里话。

七.最后让我们齐读课题。把海伦凯勒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记在自己心中,再读让它记在在座的每个人的心中。齐读这段。留在世人的心中。

5.寓言的一等奖教学设计 篇五

寓言,用假托故事寄禺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寓言四则,主要讲述了《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四则故事,非常有教育意义。

教学目标

①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②分析故事情节。

③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④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①分析故事情节。

②多角度概括寓意。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结合注释试着翻译。

老师: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6.谢谢你送来的阳光(一等奖) 篇六

那次,我正在对着不理想的成绩单发呆,檬忽然站在窗口叫我去打羽毛球。我苦笑:“你们先去吧,我没心情。”她耸了耸肩,蹦蹦跳跳地跑远了。

望着檬的身影,我忽然想起:这次测验她也没发挥好,分数还没我高呢,可是她怎么就能那么放松呢?

说起檬,我的内心很复杂。这个坐在我前面和我同龄的阳光女孩,性格和我截然不同。譬如,我和她同样是靠窗坐,每天的上午、下午都会受到太阳的“拜访”,在一篇课堂作文《阳光》中,我写道:阳光,刺痛了我的双眼,灼伤了我白皙的皮肤……而檬却写着:沐浴在阳光里,整颗心都有了依赖,它温柔地溢满我的眼帘,在我的脸上镀上一层青春的光彩……

有檬在,就有笑声在。因为她讲一个笑话就能使暴跳如雷的人怒火平息;她趴在正啜泣的女生耳边轻轻耳语几句,就能神奇地让她破涕为笑。好像从来就没见过檬有什么烦心事……就这样,这个刚转来我们班不到一个月的平凡女孩,成了最受大家欢迎的开心果。

为什么她面对一切都是那么开朗洒脱,可我却如此多愁善感呢?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怎么,还伤心呢?”

正愣神,一个银铃般的声音把我从思绪中拉了回来。抬头一看,是檬那张笑猫一样动人的脸。

“呃,你怎么又回来了?”

“你不去没意思嘛。哎呀走嘛走嘛,出去活动活动,放松一下心情。”她说着把我拉了起来,“再不快点,欣怡她们要生气了。”

走在一起,我忍不住问檬:“你为什么总是那么快乐呢?”

她眨着长长的睫毛:“为什么?就是没有不开心的事呗,所以喽,就心情好……嗯,就是这样吧。”

我很是疑惑:“你怎么会没有烦恼呢?”

她歪着脑袋咯咯地笑了:“我给你讲一个故事:一位母亲带着她两个性格相反的儿子去花园,她的大儿子哭着说:‘妈妈,玫瑰花一点都不好看。它下面的刺扎了我的手!她的二儿子却说:‘妈妈你看,刺上面长着漂亮的玫瑰花呢,太美了!同样是玫瑰,两个孩子欣赏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也就不同。我又不是圣人,怎么会没有烦恼呢?关键是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它,而不是悲观主义。”

檬又说:“一件事,你看起来也许再糟不过了,实际情况却不一定是这样。就拿这次考试来说吧:我的分数是够呛,可至少还没沦落到不及格的地步。只要分析出错误的原因,及时改正,下次还是能赶上的嘛。对不对?”

我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她拍拍我的肩膀鼓励道:“其实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别把事情想得那么坏,放开点。嗯?”

我笑了:“我也要和你一样变得乐观起来,和烦恼说拜拜。”

她舒了一口气:“这样才对嘛,你笑起来最好看了,以后要经常这样笑哦……哎呀不好,欣怡她们该等急了,我们快点!”

我跟在檬后面跑动起来,唇边不知不觉露出一抹微笑。

7.《那树》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 篇七

1、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味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揣摩关键语句,体味其痛苦、悲悯、愤激之情,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设想:

1、授课时,应引导学生感知老树的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奇幻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另外,还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2、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学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树的生命历程;感知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地球上的森林资源正在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而日益减少,人类的生存受到环境的威胁,导入本课。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选一位朗读水平高的同学范读课文,同学们认真听读,把读不准的字词和不理解的词语标示出来。

2、学生提问字音、词义,师生共同解决。

3、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初步体味作者的感情。

4、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意,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三、梳理结构

要求:自读课文,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理清思路。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学生回答后指导:

本文按大树生命历程的顺序叙事,越是久远的叙述就得越简略,相反,越是近期的叙述就得越详细。

写大树的早期、近期和现时的情况,都有较为明显的语言标志。

四、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感知那树的形象

提问:文中的树是一棵什么样的老树?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品格?最后遭遇怎样的命运?

学生活动:速读课文,自由组合四人小组讨论、分析并概括树的特征。

要点:

第一部分概括写了三方面的内容:大树有奇特的容貌;大树生长的特殊环境;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劳。

第二部分大树的生存受到威胁,但依然奉献着绿色……

第三部分那是被判刑、被杀戮、被消灭,悲哀、无奈而又刚强……

(以上要点分析略)

2、体味作者的情感

提问: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请揣摩在“绿着生”

“绿着死”两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活动:学生品味、辨析、自由发言。不拘泥于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五、课内小结

在“大树对人类奉献却反遭人类杀戮,是大树的悲剧还是人类的悲剧”的疑问中结束本课时的内容。

六、布置作业

8.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八

张本平

教学目标

1、了解孟浩然的生平、经历、作品风格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在反复诵读中体味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的内涵。

3、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4、对比阅读王维《归嵩山作》,根据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析思路,体会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3、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随机导入,书写标题:……

二、文本解读:

1、释题:鹿门山、歌……

2、孟浩然简介及写作背景等。

三、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置身诗境,朗读诗歌,注意读音、节奏和感情。

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讨论诗歌内容。

3、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拿出稿纸,通过联想、想象,根据内容,画一幅画……老师点评,补充。

四、合作探究

1、在诗歌的画面里,作者选择了哪些基本意象?写了哪两个场景?

明确:山寺、钟鸣、渡头、江村、夜月、烟树、岩扉、松径

黄昏江边 月夜山中

2、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

明确: 江边杂乱喧嚣 世人回家 山中超然僻静 我归鹿门

3、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 对比 两种归途 两种选择 表现作者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

4、本诗作者写 “夜归”的“归”途,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江上舟........行到鹿门山途,实际上是在写什么?

明确:实际是写:从尘杂世俗到寂寥隐逸的道路。诗人是洒脱的但同时也带有隐隐的失落、无奈和惆怅。

小结: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及鉴赏方法…… 深入探究炼字炼词:

5、提问:对“渔梁渡头争渡喧”中的“争”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6、提问:这首诗第八句中的”惟“字可否换成”还“字?请简述理由。课堂小结:这首诗写“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构造了一种平淡自然,幽美恬淡的意境,抒写了作者摒弃世俗生活而安于归隐的情怀志趣。

五、拓展阅读:请同学们按照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基本思路赏析王维的《归嵩山作》,即完成课后习题三。

六、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习题第二大题。

9.教学论文一等奖 篇九

“皮鞋和草鞋的决战”

中等身材,精精瘦瘦,不修边幅,一笑,眼角和脸上就会“堆积”出几条皱纹,有点像加工后炭/炭复合材料上碳原子的有序走向。走在大学校园里,黄伯云更像是一位教授,而不是一校之长。

在外人看来,1988年43岁从美国留学回国后的他,在17年间完成了人生的几次飞跃:两年后当上了教授和粉末冶金所所长,5年后当了副校长,10年后当了大学校长,11年后当了院士,17年后率队“问鼎”国家发明奖一等奖。

一帆风顺的背后,是常人看不见的艰辛和求索。“别人是十年磨一剑,我们是二十年磨一剑。”对于他来说,在粉末冶金和材料领域二十多年的不懈求索,终于开出了今天的花朵。虽然查阅了世界上最强大的中文搜索网站,但是他的“前半生”似乎都是空白。这位湖南南县农村里走出来的科学家,对有报道说他从小就“想当科学家”的说法,虽未直接否定,但意思已经表达得很清楚:“就是想好一点读,读好一点,那是皮鞋——考上大学,就成了国家干部,穿上了皮鞋和草鞋的决战。”

20世纪80年代初,他以全校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取为数甚少的出国名额。留学期间,他就小有成绩,在研究上屡有斩获。在国外直接读完了硕士、博士、博士后,回国时,他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在国外完成“全序列即硕士、博士、博士后”教育后的归国留学生。

“留在那里当然是没有问题。我又不是没有学位,什么都有。”黄伯云对自己的“反常行为”看得很清楚:“改革开放以后,没有多少人出去的时候我出去,别人都出去的时候我回来。”回忆起最初的困难,黄伯云面带微笑,显得达观和幽默:“我在美国时是两部汽车,回来后两部单车,还跑丢了。单车前面挂一个钩,后面挂一个勺,要买锅买盆。”

“1988年黄伯云回来时户口都没有,粮食也没有。因为粮店买米要户口,因出国时间长,家里户口也被吊销了。当时粮票还起作用,好在他还有一点粮票,就和人家换米吃。虽然吃饭问题后来解决了,但那时部里很多人都不知道博士后的概念。你是博士后啊,我们很多博士都没有经费,你是博士后,那就排在博士后面吧。”

“现在我们是唱大戏了”

又黑又圆的中空刹车片,像挖空的完整的冬瓜片。手一摸,手指头就染上了黑色。真不愧是炭黑——石墨的同位素“兄弟”。仔细观察,工人在加工时都带着白手套,只是手心、手指头部分都已经变黑了。

以前只知道炭纤维能够用于航天,是一种高端材料,我国大部分依赖进口。至于炭纤维究竟高级到什么程度?却没有感性认识。

一张小小的标识牌,记录着这些貌不惊人的刹车片的价值:薄薄的9片刹车片,正好“武装”飞机一个轮子的刹车,按照每片2万元计算,高不过20厘米、重不到32公斤的刹车片,“制造”了近20万元的市场价值,约等于每克6元钱。2004年,仅依靠这一个项目,黄伯云领导的课题组成立的学科性公司就“收获”了数千万元定单。然而,在起步之初,人们更多的是观望和怀疑,甚至质疑。炭纤维是近几十年兴起、至今仍是世界高科技产品,由于它的特殊性能,航天飞行器、民航客机上都有它的身影。而炭/炭复合材料作成的刹车盘,更是长期被美、英、法三国垄断。即使是俄罗斯这样的航空航天强国,也久攻不下。前车可鉴,中国人能做出这么高难度的材料和产品吗?

“这是技术发展趋势,我们不做,谁去做?”黄伯云不为质疑所困惑,他认准了就不回头:“这是飞机刹车材料的更新换代,我们不跟上,哪行?何况国家有急切的需求,我们大量飞机的刹车片不能总靠进口吧?”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实验室内的两台小型炉子和展示柜内简单的实验样品,见证了研究人员最初的艰辛。1998年,课题组在实验室获得了炭/炭复合材料的毛坯,圆圆的毛坯里是无数根“纳米”级、比头发丝细很多的炭纤维。检测表明,其摩擦性能达到了国内外相关标准。同年,炭/炭复合刹车材料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作为高技术示范工程加以支持。1.5亿的资金投入,让黄伯云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事业高峰的沉重压力。

“只有山穷水尽,才能看到山后面的风景”

2000年的失败,是黄伯云最痛苦的时刻。实验室成功了,刹车片上惯性试验台检验性能。那是一个模拟实战条件的检测平台,甚至比实战要求还要高。

可2000年,连续两次试验都失败了。2000年9月,第一次做惯性台试验,试验项目非常多,要模拟飞机的各种着陆状态,在做“终止起飞”——飞机起飞达到最大速度时突然要求停下来的实验时,刹车片温度急剧升高,摩擦系数下降得很厉害。“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做实验,最后失败了。” 黄伯云说:“实验室里明明好好的,谁也没有想到惯性台上会过不去。”当时整个队伍都遭受了巨大打击,“都到了崩溃的边缘,眼看着就要垮下来。”时隔5年后,回想起那段时光,黄伯云仍然心有余悸:“钱输光了,招数也用完了,很痛苦啊。”

“这时候,是黄老师力挽狂澜。”黄伯云的学生、现任粉末冶金研究院副院长的熊翔说。黄伯云一班人痛定思痛,推倒重来,从头开始做起,一项项检查,一点点琢磨。改进工艺、添加新的材料……时隔1年多,成功终于降临。在后来的“实战”试验中,飞机场内几百人观看,消防车一字排开,飞机上除了驾驶员,就是课题组的成员。

“我们要记录数据,也有信心和飞机同上蓝天。心里还是捏了一把汗。”当飞机稳稳地刹住,黄伯云和课题组的人才不由松了一口气:成功了。中国飞机能上天却要依赖进口刹车片才能“落地”的历史结束了。

2003年,课题组实现了小批量生产。2004年,课题组成立的公司获得了民航总局颁发的炭/炭刹车盘制造人许可证,年产1500多盘,包括其他刹车材料在内的年总产值达5000万。作为过来人,黄伯云颇有感触地说,“大风险的背后就是大收获。”

采用这种自行研制的刹车副,替代传统的金属刹车副,使飞机减轻重量数百公斤,并且使用寿命是传统制动材料的4倍,极大地提高了航空飞行器的功能和效益。“对于飞机来说,哪怕减轻一克重量,都是胜利。”

利用这一技术平台,他们还研制生产了耐高温的复合材料,成功应用于航天发动机的特殊和关键部件,显著提升了航天火箭的推进系统水平和综合性能,获得了航天产品工艺定型书。正是这些原子“乖乖”的排列,造就了高性能的制动材料,造就了今天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在此基础上,科研人员还创立了实验室材料性能测试和评价方法,建立我国第一个炭/炭刹车材料地面试验装置,规范并制定了我国第一个适航标准。

课题组“微气氛”:博士“10年读”

课题组“副帅”熊翔1995年就当了教授,可博士学位去年才拿到。“他这个博士读了10年。”博士读10年?黄伯云解释说,那是因为这些年熊翔一直是他的主要助手,也有人称为“副帅”,复合材料的研究和攻关离不开他,不允许他一心二用。所以就耽误下来了。

对于课题组的参与者来说,这种参与是带有挑战性的。课题组目前在炭/炭复合材料获得了9项发明专利,但是专利和论文并不等同。为此,黄伯云曾经数次呼吁,应该将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列入科研考核体系。如今,发明一等奖的获得,使这个团队终于有所收获。在黄伯云的学生兼助手熊翔看来,黄伯云最大的特点,就是执着,“湖南话叫倔。”正是一股子倔劲和胸有沟壑的胸怀,使黄伯云团队在10多年的时间里奋力前行,一步步走向辉煌。

碳原子和炭纤维界面的结合弱,一直是道高难度的技术难题。“我们开始都没有当回事。也许是做工程的不太愿意做很深的基础性研究,认为生产刹车片就像炒菜似的,放进(炉子)去,拿出来,不行,再放进去。”熊翔说,“但是黄老师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

课题组通过首创的炭表面原子结构处理技术,解决了“界面结合”难题,弯曲强度、压缩强度、剪切强度等力学性能均提高了30%以上,耐磨性提高了20%以上。为了攻克刹车材料的这座“高峰”,该项目集中了60多人成立了攻关队伍。“一个课题组三个教授都难免有摩擦,何况这么多人?”易茂中教授说, “有时候我们争论得很厉害,各有各的看法。没有黄校长的组织和协调,没有他运筹帷幄,发挥领头人和舵手的作用,事情的结果真的很难说。”

虽然已是副院长,但是熊翔说起“黄老师”仍有点“发怵”。让学生们逐渐习惯的一件事情是:黄伯云有时候晚上12点以后想起问题来,就给学生们打电话,赶紧布置。“第一次,心里说,谁这么晚了,还打电话?不是有病吗?可后来就习惯了。”黄伯云自己认为,这个团队的存在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虽然20年来,有进有出,但是基本队伍还在。熊翔、易茂中等就是其中的中坚力量。

为何敢于申报一等奖?

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空缺了6年,今年自然科学一等奖又空缺,那是不是有关部门故意要“提拔”出一个一等奖呢?“我们多年前就曾经拿过国家发明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了。”针对这一疑问,熊翔说,获得发明二等奖的是高性能粉末冶金飞机制动材料,成功满足了某型号飞机苛刻的刹车要求。

黄伯云说,“尽管我们不知道国外的制备方法,但结果是我们做出的东西比国外的快,也确实好。我和团队成员一起,研制了多种高性能新型材料,满足了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特种需求,有的还获得了国外许可证并打入国际市场。特别是我们发明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炭/炭复合材料制备新技术,不仅解决了国家民用和军用飞机的重要用材问题,而且为航天火箭发动机提供了关键材料。我深深地感到:中华大地是我们科技工作者创业的沃土,满足祖国的需要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10.苏州园林优质课一等奖教学实录 篇十

《苏州园林》教学实录 3347字

《苏州园林》是八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堂课作为第一课时,也是本单元第一篇说明文。设计的重点放在回顾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基础上理清说明顺序,辨析说明方法,明确阅读说明文的一般方法,并能实际运用。上课前我搜集了相关资料,做了充分的准备。设计“情景导入——整体感知——合作式解读——写作拓展”四大环节。实施过程中,以学生的自感、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完这一课,同学们都感到很满意,既掌握了很多说明文知识,又领略了本文丰富有趣的语言。

以下为课堂实录:

师:上课。(师生问好)同学们,常言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当代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将苏州园林凝化为一幅古朴优美、自然典雅的水墨画,展现了苏州园林的独特风姿。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苏州园林》,来领略它的艺术风采。(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首先,我们来一睹苏州园林的风姿。(出示苏州园林图片,教师解说)苏州园林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以景取胜,景因园异,小中见大,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简直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凝固的音乐!

师:这样迷人的景观,叶老是怎样运用文字展现出来的呢?。叶圣陶先生曾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本节课,我们将从写作角度出发,深入阅读,揣摩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学点文章结构的方法。

(一)整体感知

请大家用大声自由的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屏幕提示

1.找出表述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的句子

(找出本文的主旨句)师:文章的主旨句,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就像三军的总司令,它将统帅和制约着各段甚至各句的内容。

2.苏州园林的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画出每段的中心句(或首括句)。勾画关键语句,并作批注)(5分钟后)

师:相信大家已经读完了课文,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生: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师:很好!请大家齐读一下。生:(齐读)

师:那么,苏州园林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建筑不讲究对称;假山和池沼的配合追求自然美;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花墙和廊子讲究层次;每一个角落都注重图画美;门窗注重图案美;极少使用彩绘。

师:作者就是从这七个方面展开说明,突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大屏幕展示):(二)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师:以小组为单位,依据首括句,合作探究文章的思路。(屏幕显示)

(1)文章第3、4、5、6段的顺序能否颠倒?(补充一点,从布局到配合;映衬到层次,这样的顺序符合游览者观察的顺序,由浅入深,由大到小)

(2第2段的四个”讲究”能颠倒吗?第四段中的“假山”跟“池沼”的顺序能否互换?(3)文章的7、8、9段能否调到第3段之前?(文章的第2段跟3、4、5、6段衔接紧密,是总分关系。而7、8、9段的内容是介绍苏州园林“角落的图画美”及“色彩的搭配美”。这样安排,由主到次,条理清晰。)(4)第2段能约束第7、8、9段吗?

(5)文章第7、8、9段的顺序能否互调?(交流理清顺序---整体-局部-细处 主次)(6)全文的总体结构是如何安排的?(小组讨论交流文章结构总分,感悟写作方法。)师:同学们归纳的很好,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结构文章时,不是随心所欲安排段落,而是从游览者的角度出发,按观察顺序一一写来,这显示出作者严谨的写作态度。我们读过的文章中有好多里面都有首括段或首括句,它们是作者精心打造的句子,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内容,制约着以后各段的顺序。为了印证我们学的知识,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梁衡的《晋祠》,勾画出文章的主旨句、首括句。重点探讨文章二、三、四、五段,并简单总结。1:文章的第二段是一个首括段,“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以后各段就是按山、树、水的顺序来写的。2:文章第四段写的是“树”,这段文字紧扣了“古老”“苍劲”这两个关键词,并且在顺序上先写“古老”再写“苍劲”。3:第五段的首括句是第一句“这里的水多、清、静、柔”。这一段的顺序也是按这四个词的顺序来写的。可见文章的结构都经过作者的精心安排,非常严谨。

师生归纳总结:读文章找主线,理清思路是关键。主旨句是文眼,所有段落归它管。首括句、首括段,布局谋篇太重要。

11.《短歌行》设计一等奖教学设计 篇十一

海纳百川,诚心纳英才,希望接纳的人才越多越好

⑵比喻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比喻人生美好的时光何其短暂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两句喻得不到贤才的忧思不可断绝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喻贤士们还没有归宿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喻贤才尚在徘徊并急于寻找可依托的明主,流露出诗人惟恐贤士不来的焦急心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以山高海深比招纳人才的博大胸怀,用以虚心待贤的周公自比,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厚遇贤士,使天下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3、慷慨激昂之气此诗气魄宏伟,感情充沛,时忧时喜,忽徐忽急,展示着诗人博大坦荡的胸怀

六、总结:

《短歌行》抒写的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兼诗人的曹操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抒发了自己对人生苦短和时光易逝的苦闷和感叹,同时也以真诚和迫切的心情抒发了自己招揽贤才的良苦用心、建功立业的宏图大志在诗歌的最后也坦诚的向世人展现了他自己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全诗前面部分写的沉郁悲凉,后面部分写得慷慨激昂,作者的情感有低沉也有起伏更有高亢集中地体现了建安时期“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品,也是曹操传世的千古名篇对于我们生活在太平盛世的人来说,曹操的那种珍惜时间、积极上上的精神,真诚坦荡的胸怀以及树立远大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都是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的。

七、布置作业:

1、预习《归园田居(其一)》

2、完成课后练习一3

12.菏泽中出双色球一等奖684万元 篇十二

近日,中得这注双色球大奖的幸运彩友刘先生(化名)来到菏泽市福彩中心领取了这笔奖金。人至中年的刘先生自称是个老彩友,买彩经历可上溯到上世纪90年代。当时因工作需要,在外地工作的刘先生与彩票结下了不解之缘。刘先生对购彩持有良好的心态,既能奉献爱心,又有机会中大奖,所以不论在哪儿都坚持买几注。现在刘先生依然保持着每期都自己选号的习惯,与刚开始接触彩票时选号的惟一区别在于:以前很用心,最后分析得自己头疼,而现在只会大眼一扫,完全凭自己的感觉。所以,这张中奖彩票也是刘先生“跟着感觉走”选出来的。兑奖的时候刘先生看起来非常沉稳,但他却笑着说这都是假象,因为他9月1日夜里通过手机上网查询到自己中奖后,激动地整整一夜都没睡着觉。

谈到这684万元奖金的使用,刘先生胸有成竹地说:“那天晚上,想了一夜怎么去使用这笔奖金:我会拿出一部分用来做生意,改善家里的生活,再给孩子们留一笔教育经费,剩下的就存进银行。而且以后还会继续支持福彩事业,福彩改变了我的生活,我也会一如既往地做个福彩的铁杆粉丝。”最后,刘先生也由衷地表示,买彩购彩要有好的心态,理智购彩,少量多次,特别是要坚持,相信最后好运一定会落到彩友身上的。

马 青

13.教学论文一等奖 篇十三

一“骂”激起千层浪

——我教《送考》

江苏省泗洪中学 王崇风

丰子恺的《送考》一文分别被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和沪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教材选用。对照原文发现,无论是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还是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都不约而同地删去了末尾一节(苏教版教材还将原文的第2节也删去了):

我吃不下跑路,被旱灾阻留在杭了。我教我的儿女们也不须回家,托人带信去教家里人把行李送来。行李送来时,带到了关于牵牛花的消息:据说我所手植的牵牛花到今尚未开花,因为天时奇旱的缘故。我姊给我的信上说:“你去后我们又加了几排竹钉。现在爬是爬得很高,几乎爬上墙顶了。但是旱得厉害,枝叶都憔悴,爬得高也没有用,看来今年不会开花结子的。”

丰子恺先生的散文本来就率真、朴素而晓畅,去掉意蕴较为丰富的结尾便更容易理解了。课文结构非常清楚,是按照考试前、考试中和考试后的时间顺序来安排内容的。学生对其中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几种描写手法也并不陌生。不过,做教师的都有这样一种经验:文章太难了自然不好上,有时太容易了也不好上。因为学生如果觉得好像什么都懂了,没有什么“值得”学的,老师也觉得没有什么“值得”教的,那么课堂上学生学起来就不感到费力,自然也就不会太专心。此前听了一节《送考》公开课,也颇能反映这个问题。课堂有问必答,毫无滞碍而又热热闹闹,教师感到流畅自如,学生也显得很是轻松愉快。不过可以看得出来,学生的这种轻松愉快只是浅层次的,因为他“完美”的答案不是经过大脑深度加工而得的,而只是通过眼睛“扫描”轻而易举得来的。

为避免学生出现学得浮浅却显得颇有所获而又充满成功喜悦的虚假繁荣景象,我在上这课前经过反复思考,决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选择确定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尽可能生动、灵活而深入地解读文本。

首先,我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和情节结构,并初步领会语言、神态和心理等描写手法以及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其次,我重点让学生比较阅读文中老师宣布录取结果这一节内容,因为这里既集中运用了语言、神态和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还深刻体现了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及文章的主题思想,最具解剖价值。先通过比较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

投影显示——

沪教版(丰子恺原文):

“谁取的”,“谁不取”,——从先生的嘴唇上判决下来。他的每一句话好像一个霹雳,我几乎想包耳朵。受到这霹雳的人有的脸孔惨白了,有的脸孔通红了,有的茫然若失了,有的手足无措了,有的哭了,但没有笑的人。结果是不取的一半,取的一半。我抽了一口大气,开始想法子来安慰哭的人,我胡乱造出些话来说那学校办得怎样不好,所以不取并不可惜。不期说过之后,哭的人果然笑了,而满足的人似乎有些怀疑了。我在心中暗笑,孩子们的心,原来是这么脆弱的啊!教他们吃这种霹雳,真是残酷!

苏教版:

“谁取的”,“谁不取”,——从先生的嘴唇上判决下来。他的每一句话好像一个霹雳,我几乎想包耳朵。受到这霹雳的人有的脸孔惨白了,有的脸孔通红了,有的茫然若失了,有的手足无措了,有的哭了,但没有笑的人。结果是不取的一半,取的一半。我抽了一口大气,开始想法子来安慰哭的人,我胡乱造出些话来把学校骂了一顿,说它办得怎样不好,所以不取并不可惜。不期说过之后,哭的人果然笑了,而满足的人似乎有些怀疑了。我在心中暗笑,孩子们的心,原来是这么脆弱的啊!教他们吃这种霹雳,真是残酷!

然后要求学生找出二者有何不同之处。学生很快找出“我胡乱造出些话来说那学校办

得怎样不好”和“我胡乱造出些话来把学校骂了一顿,说它办得怎样不好”这两句。学生完成这个作业后个个表情都显得异常平静,因为这作业本身就没什么技术含量。接着,我作了简单的分析概括:“这里两种版本的表述略有不同,沪教版是尊重原文,苏教版是为了表意更明确。不过二者的意思都是一样的。虽然前者在„我胡乱造出些话‟之后并没有明说这是„骂‟,可“说那学校办得怎样不好”的内涵实质上就是后者所说的„骂‟。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接着,我又要求学生深入体味这两段文字,并读出其中蕴含的情感。之后,我发现学生的情绪已经明显受到了感染。这时我话锋一转:“同学们,文中写了„我‟骂学校„办得怎样不好‟,但是并没有写骂的具体请内容,请用你们聪明的大脑思考后告诉老师,„我‟究竟会是怎么骂的,看看大家谁骂得最有水平!” 话音刚落,教室里个个精神为之一振,眼睛闪出亮色,继而群情激愤,跃跃欲试。

很快便听取骂声一片——

生1:靠!这是什么鸟学校!我无语!(话音未落,哄堂大笑。)

师:这位同学骂得好狠,骂得好过瘾。只不过这话不太像出自温文尔雅的江南文士丰子恺之口,倒是很像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的口气。另外,“无语”一词是现在的网络流行语,在上网跟帖时用得比较多,大多表示情感愤怒到极点,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而用在这里则显得太时尚了,不太合适,因为本文是丰子恺先生于1934年9月10日在西湖的招贤寺完成的,距今已经超过70年了。

生2:那些学校我久已耳闻,全是要成绩不要命的。学生每天只有四五个小时的休息时间。老师更是如狼似虎,学生只要犯一点小错误,就会被打得体无完肤。唉,那怎是一个“惨”字了得!(先是微笑,继而笑出声。)

师:这哪里是学校,分明比渣滓洞集中营还厉害。这是在骂学校,更是在恐吓孩子。生3:那些学校啊,不去也罢,虽然出来的个个都是人才,但是后来还有部分变成精神病的。幸亏你们没有考上,要不然你们可就倒霉了。(听到“精神病”时微笑,有的摇头。)

师:这是在骂学校呢,还是在夸学校呢?“出来的个个都是人才”,说明它们教育的成功率高达到百分之百啊。至于“精神病”的出现那是“后来”的事,与人家学校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看来“骂”功还需要苦练。

生4:那些个学校呀,且不说它教学设备差得要命,老师也不好,学历都不高,教学经验更不丰富,还经常打骂学生。(反应平淡,似不赞同。)

师:“那些个学校”应该是比较好的学校,把比较好的学校骂得一无是处,一塌糊涂,不符合实际情况。泛泛而骂,只是简单地作全面否定,并未抓住要害,恐怕很难让人认同。

生5:那些什么省立学校好什么好,收费太高,教学死板。到那里学生就没有了自由,整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时时刻刻被压得气都喘不过来。考取了的话,你们花钱和受罪哪一样能吃得消?(若有所思,似有共鸣。)

师:好,这位同学骂得好。切中这些学校两个最大的弊端——收费太高和教学死板。这也是小学生们最为关心也最为担心的两方面内容:一是“收费太高”,家庭经济条件不一定能承受得了;二是“教学死板”,与自己渴望自由的天性又格格不入。这话会很对孩子们的心路的,会产生强大的感染力的。

生6:其实啊,那些学校并没你们想象得那么好,名气都是吹出来的。教学也很平常,就是靠死熬时间。上课从早到晚,作业没完没了。我有几个学生就在那里读书,现在正后悔着呢。所以啊,孩子们,不取倒是件好事,免得耽误了前程。你们不但不要难过,反而应当高兴才是啊!(有人带头鼓起了掌)

师:好极了!这位同学骂得真有水平!“名不符实”是让人失望和讨厌的,可这些学校竟然是“名不符„名‟”——连“名气大都是吹出来的”。更为巧妙的是杜撰正在该校就读的学生现身说法的事例,最具说服力。最后得出“不取倒是件好事,免得耽误了前程。你们不但不要难过,反而应当高兴才是”的结论。语气也显得非常亲切、真挚而得体,极富感染力。想必此言一出,必将很容易达到“哭的人(未考取的)果然笑了,而满足的人(已考取的)似乎有些怀疑了”的效果。

嬉笑怒骂之后,我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文中那些小学生骂他们的老师和“我”骂学校这两种“骂”有何异同。师生共同讨论之后,得出比较一致的观点:

1.无论小学生的恶毒咒骂,还是“我”看似一时“胡乱造出”的骂,都表明骂者对所骂对象的强烈不满,是当时真情的自然流露。

2.小学生失去理智而不自觉地恶毒咒骂无辜老师的行为,生动而深刻地揭露了这种考试制度给这些天真无邪孩子的性格和灵魂造成严重扭曲和戕害的罪恶。而“我”也在近乎下意识——“胡乱”的情况下就能轻而易举地“造出”产生让“哭的人果然笑了,而满足的人似乎有些怀疑了”的效果,也无疑是“我”对这种考试制度强烈不满的情感长期积淀后的必然爆发。

而这两点,也恰恰是文章的主题所在。课上到这里,主要的教学任务也基本上完成了。还有一些时间,我又布置了一个书面作业:我们现在的教育和考试制度有没有应该“骂”的弊端?如果有,不妨一“骂”。不过,我又作了提醒:不要谩骂,要切中弊害,体现出一定的思想水平和文字功夫。同时我还指出,做这个作业的目的不仅仅是练笔,更主要的是提醒同学们关注自身所处的现实生活,提高认识水平,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在当今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背景下,提高自身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同学们的情绪又一次被调动起来,直到下课铃响还意犹未尽,下笔有神。

《送考》一文通过这样一种非常规的构想来确定处理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既达到了常规的目的,又达到了非常规的效果,感受尤为深刻。

14.珍惜资源一等奖教学设计 篇十四

认识小区建设的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感受珍惜耕地的重要性。

2、行为目标:

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在社会上做一个讲卫生的好孩子。

3、情感目标:

通过分小组的走进社会,对自己所获得的成就和感受在小组中交流,感受到与同伴们合作的快乐。

4、能力目标:

培养上网搜集、实地调查、现场采访、查阅书刊杂志等能力;能将自己所获得的成就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来与同伴的交流;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学会动手操作,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小组探究,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

【活动准备】

1、先在班级里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合作精神等方面的教育。

2、再分小组进行安排,根据小组中提出的方案,以及学生们自己的兴趣、特长穿插在每个小组中,一定不能让学生们自由组合小组,而且每小组要有个能力强的组长,把小组拟定的活动地点、时间、内容和组员的名单记录在笔记本上,最后再写下老师特别强调注意的事项。

3、做好准备的器材,如有条件的可以带上照相机、录音机等、笔记本。

4、老师分星期和分日期亲自带小组成员下街道、走访问的单位所在地。

【活动过程】

1、上网查找:

指导学生从网上找出相关破坏环境给人类带来灾害的资料和图片。

2、现场采访:

到龙海市水技站采访有关九龙江水域污染的情况和九龙江的沙土被乱开采,造成沙土流失等现象。

3、实地调查:

在自己居住的小区周围看看,几年来,小区范围不断扩大,绿化环境如何、耕地占用如何;走上街道看看,整个街道的卫生如何;走进市场看看,一些海产品、肉类食品、整个市场的卫生情况如何。

4、小组研究后整理材料,再统计。

5、在班级内小组派一个代表上讲台来交流,可以展示自己拍摄的相片,采访时的录音,看到的垃圾随地扔的现象及网上查找的图片和资料。教育学生认真倾听,对照自己的成果,也可以对其他组提出建议和意见,达到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6、通过出小报,写广告等的方法进行环保的宣传:

15.教学论文一等奖 篇十五

晖晖此行,除了看望奶奶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心愿,就是希望妈妈能早日给他找个爸爸。当年正是由于他的阻挠,妈妈才没有改嫁,含辛茹苦25年将他培养成材创造了“哈佛神话”。对此,他满怀歉疚地对妈妈说:“妈妈,为了我,您牺牲了太多,现在我长大了,您一定要好好考虑一下自己的幸福。否则,纵使我功成名就,又怎可安心呢?”

单亲家庭的慈婆孝媳,患难中有苦涩的约定

1986年2月,胡晨晖出生于江西南昌胡坊村。小名叫晖晖。妈妈邓香英是个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民,父亲是湖坊床单厂的工人。晖晖两岁时,父亲被医院查出胃癌晚期。临终前,父亲将两岁的儿子托付给妈妈谢润妹和两个弟弟,并拉着爱妻邓香英的手说:“你这么年轻,我死了你再成个家吧,儿子有妈妈和弟弟抚养……”邓香英只是痛苦地摇头。那一年,她刚满24岁。丈夫去世不久,就有不少好心人给邓香英做媒。丈夫尸骨未寒,邓香英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虽然丈夫生前将儿子托付给公婆和两个叔子,可公公在一家旅社当门卫,很少回家;婆婆患有心脏病;大叔子刚成家,小叔子才16岁,婆家人也是有心无力啊!邓香英怀抱着儿子整日以泪洗面。1989年初,村支书照顾邓香英,让她顶替丈夫进了床单厂做了一名平烫工。婆婆谢润妹就将照看孙子的事全部接了过去,日夜照料……

1992年9月,晖晖上了上海路新村小学,接送孙子上学放学成了谢润妹的事,邓香英在厂里没日没夜地加班挣钱养家。1993年,床单厂不幸倒闭了,邓香英成了下岗工人。由于没有文化和技能,她只能四处打临工。直到1993年底,邓香英的姐姐开了一家餐馆,她才在餐馆里找到了工作。

炒粉、洗碗、拖地……邓香英什么都干。看到妹妹进进出出形单影只,姐姐劝道:“妹呀,该找个人家改嫁了吧?年龄越大越难找,你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孩子考虑呀……”邓香英为难地说:“我改嫁容易,可儿子怎么办呢……”有一天,晖晖去姨妈的餐馆里玩,一向疼爱外甥的姨妈故意试探他:“你妈要是改嫁了,你跟谁啊?”晖晖回答说:“我不许妈妈改嫁!”姨妈问:“你为什么反对妈妈改嫁?”晖晖回答说:“妈妈改嫁了,我要是不跟妈去,我就会想妈妈;要是跟妈妈去呢,我又会想奶奶。所以妈妈还是不改嫁的好,我最怕小朋友再说我没有爸妈……”

回到家里,晖晖就将姨妈问他的话原原本本告诉了奶奶,奶奶安慰他说:“别担心,只要你会读书,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你妈就舍不得改嫁!” 晖晖把奶奶的这句话当成了真理。那时,他们住在低矮的瓦屋里,周围住的都是捡破烂、摆地摊的生意人。苍蝇蚊子满天飞,晖晖在昏黄的路灯下做作业,一做就是一两个小时。晚上别的孩子看电视、睡觉,只有他还在学习。

一次,邓香英很晚回家,发现儿子还在看书,就问他怎么还不睡,晖晖天真地说:“我怕你找新爸爸不要我呀!”邓香英听了好不酸楚。不久,有人给邓香英介绍了一个男朋友,对方离异单身,在事业单位工作,也愿意接纳孩子。邓香英试着与对方接触了几次,没想到,这事就被晖晖知道了。有一天上午,邓香英意外地看到儿子没上学,一个人在路上玩,不由大怒:“你什么时候也学会逃学了?”没想到儿子脖子一扭:“你要找新爸爸我就天天逃学!”

“你这孩子,妈妈什么时候找新爸爸了?”邓香英既生气又伤心,眼泪一下子涌了上来。小晖晖见状也呜地一下哭了:“妈妈,别找新爸爸好不好?我求求你!我真的不想和我奶奶分开呀……”邓香英心痛地一把抱过儿子。几天后,婆婆从邻居那儿听说儿媳想改嫁的事,神经绷紧了。当晚她找到儿媳试探究竟。邓香英只好安慰她说:“没有的事啊,您放心,要是我改嫁,第一个告诉的人就是您!”

最终,为了利于小晖晖的成长,邓香英还是与婆婆达成了一个约定:在儿子考上大学前,她不考虑改嫁的事情。

拿一等奖报答你我的亲娘,失父少年泪洒肉饼汤

1997年6月,晖晖小学毕业,考入了南昌第二十七中学重点班。他的学习任务非常重,课外时间还要补课,体能消耗非常大。邓香英将她攒了好几年的500块钱给了婆婆说:“妈,孩子正长身体,您每天买二两肉给孩子炖一碗肉饼汤吧!这是一年的肉饼汤钱,用完了您说一声!”晖晖放学回家,见奶奶端来一碗香喷喷的肉饼汤,高兴得跳起来:“太香了!”谢润妹慈祥地说:“只要你喜欢,今后天天有!”“天天有,哪来的钱啊?”晖晖惊奇地问。谢润妹的眼睛红了:“这是你妈省吃俭用省下来的……”

不久,邓香英因劳累过度患上了甲亢,甲状腺肿得很大,以致脖子不能转动。去医院检查时,医生说必须住院做切除手术,否则可能危及生命。邓香英担心儿子知道她手术影响情绪,便对婆婆说:“晖晖要问我哪去了,你就说我太忙,住在餐馆里!”一个星期后,邓香英刀口还没愈合就出院了。结果,晖晖期末考试获得了全年级第一名。

得知妈妈瞒着自己做了一场手术,晖晖哭着央求说:“妈,这次你治病欠了那多么账,以后,肉饼汤就取消了吧?”邓香英却说:“你马上就要升高中了,学习负担这么重,不吃好点怎么行?”尽管妈妈欠了一屁股债,晖晖还是每天能吃到一碗香喷喷的肉饼汤。1997年11月,姐姐的餐馆被拆迁,邓香英再次失业了。

没办法,邓香英干脆在龙街搭了一个早餐店。她每天凌晨两三点起床,发面粉、做包子,招呼顾客、采购第二天的原料……妈妈的辛苦,晖晖看在眼里,只有加倍努力学习。

1999年底,晖晖获得了第十届全国初中物理竞赛一等奖。2000年7月,考取了南昌市第二中学高中部,被分在全校最好的“零班”。可就在这时,邓香英因早餐点在市容整顿中被取缔,再次失业了。早餐店拆掉的那天,邓香英哭了,她对婆婆说:“店没有了,我拿什么来供儿子读书啊!”婆婆鼓励她说:“不要哭,天无绝人之路!”晖晖的奶奶、叔叔、姑姑、姨妈得知情况后,就你几十我几百地借钱帮他渡过了上学难关。可儿子每月200块钱的生活费不能少呀,邓香英只好四处找工作。

有朋友同情邓香英,对她说:“我们医院里招不到抬死人的人,你要愿意干准成!抬一个200元,就不知道你敢不敢做?”想想都觉得可怕,然而,儿子不能失学啊,她咬着牙说:“让我试试吧!”第一次要将医院病房里死掉的一个人抬到太平间去。邓香英一看见死尸,浑身就禁不住颤抖。搭档的老职工知道她害怕,就让她抬脚,然而,当她闭上眼睛抓住死者的双脚时,全身的毛孔都竖了起来,还没走一步,就吓得倒在地上。最后,在家属的帮忙下,她才将第一具死尸抬到了太平间.

婆婆得知儿媳抬死人的事后,万分自责地对她说:“孩子,你还是改嫁吧!”

邓香英说:“咱们不是约好等晖晖考上大学了我再考虑改嫁吗?咱们可都不能反悔啊!”

后来,床单厂的老书记同情邓香英的处境,帮她在谢家村朋友的餐馆里找了一份工作,邓香英这才结束了那份长达半年的抬尸工作。

妈妈自强不息的背影,深深地印在晖晖心里。为了报答亲人,高中阶段的晖晖学习更加刻苦。2002年,晖晖要代表学校参加南昌市高中数学竞赛和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宿舍晚上10点就熄灯,晖晖就经常熄灯后跑到学校厕所里看书做题。工夫不负有心人,7月,晖晖获得了南昌市高中数学竞赛一等奖;12月,又获得了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

25年婆媳熬成传奇,“哈佛博士”出自南昌农家

2003年高中毕业后,晖晖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上海交通大学本硕联读。9月初,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邓香英送儿子来到了上海。置身繁华的国际大都市,邓香英的心情反而沉重起来,儿子要在这座高消费的城市读7年书,她一个弱女子哪供得起啊!虽然学校为晖晖办理了24000元的助学贷款,但贷款总是要还的。回到南昌后,邓香英晚上经常失眠。晖晖知道后非常担心,也越来越为小时候阻止妈妈再婚愧疚不已。

可晖晖的学习同样不轻松。他学的是信息工程专业,又被分在重点班,明显地感觉到自己英语适应不了。更让他万分犯难的是:这个专业需要每个学生有台电脑。家里买不起电脑,晖晖只好每天抽空到学校机房去上机,从打字开始补起。另外,每天早晨五六点钟起床补习英语,晚上晖晖就到思源湖边的教室里学习,一直到关门才离开。生活上也省了又省,每月消费从不超过五百元。得知儿子需要电脑,2004年10月,邓香英花了5000多元在南昌买了一台电脑,让小叔子胡建荣送到了上海。

胡建荣告诉晖晖,这台电脑是他妈妈在小餐馆当洗碗工挣来的,由于长期洗碗,她的手指脚趾都肿了,患上类风湿关节炎,每到刮风下雨就犯痛。为了买电脑,她却一直不舍得花钱治病。晖晖听了,不禁热泪盈眶。每次打开电脑时,妈妈躬身洗碗的疲惫身影便会晃动在晖晖眼前。移动鼠标时他总是轻轻地,就情不自禁地想起那条他走了很多年的龙街小巷,想起小巷深处那栋年久失修的老屋,妈妈房里摆放的两张床。来上海上大学后,他睡的那张床一直空着,妈妈会不会为一只老鼠的响动而彻夜难眠呢?刮风下雨的日子,她酸痛的腰背谁能帮她捶一捶……

从此,晖晖在电话里变得婆婆妈妈起来,经常给妈妈打电话。每次挂电话前他就说:“妈,我考上大学了,你和奶奶的约定也到期了,赶紧给我找个爸爸吧!”妈妈听了就开玩笑:“你劝妈改嫁,是不是不想养我的老呀?倒是你自己年龄也不小了,什么时候带个女友回家,让我和你奶奶高兴高兴!”晖晖听了就特别心酸:“妈妈四十多岁了都没有找,我这么年轻谈什么?”为了激励妈妈再婚,他说:“你先谈我后谈,你不谈,我也不谈了!”邓香英闻言心中一阵温暖。

然而,儿子有出息又孝顺,邓香英倒觉得再不再婚她早就无所谓了。晖晖说服不了妈妈,只有在学习上多出成果,让妈妈开心。大一年级,晖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学校颁发的2003年度国家一等奖学金10000元。2005年,又获得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三等奖。为了减轻妈妈负担,大三时他还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挣钱。读研阶段,他就担任了本科班的兼职班主任,研一的时候,他获得了国家研究生学业一等奖学金。工资加上各种奖学金,三年研究生读下来,晖晖基本上不需要妈妈寄钱了。

更为可贵的是读研期间,晖晖在国际最顶尖的学术会议上发表了三篇论文,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研究生即将毕业之际,他申请了世界上最好的十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2010年3月初,他陆续收到了来自美国哈佛、斯坦福、宾夕法尼亚等世界著名大学的博士录取通知书。晖晖最终选择了哈佛大学。他希望自己将来学业有成回到祖国来,能帮助像妈妈、奶奶这样贫困无助的社会底层人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晖晖即将到哈佛大学攻读博士的消息从上海传到家乡,家乡沸腾了,人们纷纷为这个苦难家庭出了个“哈佛男孩”而欢欣鼓舞。晖晖妈妈和奶奶更是喜极而泣。

2010年8月20日,晖晖即将去哈佛大学了,胡坊村村支书特意带着村委会干部前往胡家贺喜,按照村里的规定奖励了邓香英家10万元奖学金。沉寂的小巷欢腾起来,见证了这对婆媳“相濡以沫”20多年的左邻右舍纷纷向胡家道贺,大家感慨地说:“你们三代人历经20多年苦难终于熬出头了!”

村支书握着邓香英的手说:“你是做母亲的楷模啊,为了儿子,从24岁守寡到47岁,在现代社会这样的牺牲精神太难能可贵了!”

如今,晖晖年迈的奶奶终于可以安享晚年了,而妈妈邓香英也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到华联超市做了一名售货员,继续支持儿子的学业。

2010年8月28日,晖晖带着父老乡亲的嘱托终于踏上了前往哈佛大学的求学路。可是,自从晖晖去了美国,年迈的奶奶就变得爱唠叨了,每隔两天就念叨:“晖晖怎么还不打电话来啊!”整天见不到孙子,老人家像丢了魂似的。2011年元月底,老人经受不了思念的煎熬终于心脏病发了。她以为自己熬不过春节,便要家人打电话叫晖晖回家过年。可春节期间晖晖要上课,加上家里穷,往返差旅费难以承受,大年三十,晖晖只好打电话给奶奶拜年。

没想到,盼不回孙子,老人的病变得严重了,神志不清呼吸困难,家人将她送到南昌医院治疗。2011年2月5日,村支书来医院看望老人,得知老人是久思成疾,倍加感动,便马上给美国的晖晖打电话,叫他尽快回家看一眼奶奶,并许诺往返差旅费由村里报销。晖晖得知消息后,于2月9日匆匆从美国乘飞机回到了南昌。见到日思夜念的孙子,祖孙俩抱头痛哭,老人的病竟然好了,第二天就出院回到了家中,村民们无不拍手称奇!

晖晖这次回家,除了看望奶奶外,他还当面催促妈妈早日给他找个爸爸。他红着眼睛歉疚地对妈妈说:“当年我太小,不懂事,不让您改嫁,让您吃尽了苦头!妈妈,为了我,您牺牲了太多,现在我长大了,您一定要好好考虑一下自己的幸福。否则,纵使我功成名就,又怎可安心呢?”

(责编/陶仁友)

上一篇:观察日记四则500字下一篇:公司成立30周年祝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