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小学生读书笔记(精选15篇)
1.《论语》小学生读书笔记 篇一
民族经典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缩影,要了解一个民族,最佳途径就是阅读这个民族的经典,而《论语》堪称中华民族精神的典范!
初读《论语》时,有一句话让我感慨不已: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假如没有长远打算,那么,眼前马上就要遇上麻烦了。它提醒着我:从长远利益角度考虑问题,就能步步谨慎,积极主动地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就如《论语》中说的那样:“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言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总之,每天要想一想,这样可以使自己清醒,做到自觉努力,不断鞭策自己进步。
《论语·为政》中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告诉我们,一定要复习老知识和学习新知识,这样才能成为别人的老师。如果只复习老知识,不学习新知识或只学习新知识,不复习老知识的话,那学习成绩是永远不会有进步的。
宋代名相赵普有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所以不妨读读《论语》,相信一定会有收获。
感谢《论语》,让我成长!
2.小学生读书笔记的分段训练 篇二
关键词:读书笔记;写作水平;语文素养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真正的读书要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手到。将自己在读书时获得的资料或感受记下来,这就是读书笔记。笔者六年来对一至六年级学生进行了写读书笔记的分段训练,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给了不同年龄学生的课外读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促进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初级中学输送了一批语文素养较高的学生。
我的分段训练步骤如下:
一、低段(一、二年级)读书笔记训练
1.训练前期准备
培训家长,达成共识,让家长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好助手,使课外阅读真正落到实处。
2.训练形式
表格导向,家长周一至周五每天用20分钟左右陪孩子按表格要求读课外书,周一至周五口头完成表格内容,周末用书写形式完成表格内容(时间30分钟左右)。
3.表格内容设计如下
4.检查手段
每个周一教师收一次书面作业检查评比,张贴好的作业;每月开展一次读书情况汇报,让学生慢慢总结读书经验;每期开展一次“亲子”读书活动交流,让全体家长、学生和老师在互动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二、中段(三、四年级)读书笔记训练
1.训练前期准备
培训家长,提出课外阅读新要求,达成共识,让家长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优秀督导。
2.训练形式
表格导向,家长逐步放手让孩子独立按表格要求阅读,周一至周五每天30分钟以上在阅读文章里批注,家长随时抽查。周末用书写形式完成表格内容(时间40分钟左右)。
3.表格内容设计如下
4.检查手段
每个周一教师收一次书面作业检查评比,张贴好的作业;每月开展一次读书情况汇报,让学生阅读水平不断提高;每期开展一次“亲子”读书活动交流,评出“阅读小明星”,让全体家长、学生和老师在互动中取长补短,让全体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迅速成长。
三、高段(五、六年级)读书笔记训练
1.训练前期准备
培训家长,提出课外阅读高要求,达成共识,让家长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优秀督导和孩子课外阅读的欣赏者。
2.訓练形式
表格导向,家长完全放手让孩子独立按表格要求阅读,周一至周五每天40分钟以上在阅读文章里批注,家长随时抽查,让孩子口头向家长汇报读书情况。周末用书写形式完成表格内容(时间1小时以上)。
3.表格内容设计如下
4.检查手段
每个周一教师收一次书面作业检查评比,张贴好的作业;每月开展一次读书情况汇报,让学生的阅读水平迅速提高;每期开展一次“亲子”读书活动交流,评出“阅读小明星”“习作小明星”,让全体家长、学生和老师在互动中取长补短,让全体学生在小学阶段打好语文素养底子。
六年来,我坚持先培训家长再让学生坚持写读书笔记,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如果我们把每一篇好文章比成一朵花,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写读书笔记就好像在万花丛中采集花蜜。在家长的关注下采集六年的蜜,学生受益匪浅,这批学生2010年7月小学毕业后,分别到了重庆市一、三、八中学、巴蜀中学、西师附中育才中学和城口中学等学校就读,最近得到信息反馈,我们的学生虽然在偏远的山区读的小学,但读初中这一年多来作文整体水平很不错,这都归功于六年来分段进行写读书笔记的训练。
3.中学生论语读书笔记 篇三
学习《论语》内容,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是每一位华夏子孙的本分。本学期我们的教材中就列出了《论语》十句经典,让我感慨最深的就是这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一句是孔圣人在河流边感叹的,他告诫我们:时间就像河水一样不停的流逝,要珍惜宝贵的时间。是啊!时间飞速流逝,一去不复返。有一句名言:请珍惜时间吧!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只有抓住了时间,充分利用时间,我们才会实现人生的价值,让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延长,出彩。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许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崇拜“游戏英雄”,整天抑郁不振,导致学业荒废,这是非常可惜的。如此美妙的花样年华,却被白白浪费在虚拟的游戏中,被白白浪费在浑浑噩噩中。年轻时代,时间不能太随性去支配,要让自己每一分,每一秒都过得有意义,有价值,过得踏踏实实。
我国现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时间就像是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鲁迅确实惜时如命,他把别人喝咖啡、谈天的时间都用在工作和学习上。鲁迅以各种形式来鞭策自己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和工作。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惜时如命的精神,鲁迅在他56岁的生命旅途中,广泛涉及自然、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一生著、译一千多万字,留给后人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纵观古今,没有哪一位对国家,对社会做出卓越贡献的伟人不是珍惜时间,忘我勤奋的楷模。时下,不少中学生缺乏的就是时间观念,他们没有人生理想,学习态度不端正,一上课就萎靡不振,无心听讲。基本的学习时间都不能保证,更谈不上用业余时间让自己有所作为。长此以往,岂不是毁了自己的一生。
4.《论语》读书笔记——邹莲 篇四
———邹莲
读书笔记
关于孝道
孔子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民间:百善孝为先,孝论心不论迹。
孔子:行孝道不仅需使父母衣食无忧而且还要发自内心地尊敬他们,对他们和颜悦色。孝敬,孝为行,敬为心。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种本能,这种爱来的如此直觉,如此浓烈。孩子对父母的爱是一种美德,这种爱却来得那么牵强。
孔子:父母给予孩子三年之爱,孩子则要为父母守三年之丧。
孔子: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几,婉转,轻微。劳,担忧)。
民间:孝顺,孝顺,顺者为孝。
司马谈:所谓孝,始于事亲,接着是事君,最后必能使自己扬名后世。扬名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也。
孔子: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何有于我哉?” 何为孝顺?孔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不要批评孩子,在他的心里种下自信的种子吧。铭记“罗斯福与树苗”的故事。
《论语》:“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在这个世界上,又一个至深的悲怆叫做“子欲养而亲不在。”铭记此痛,不要等到那一天才忍不住捶胸顿足,涕泗滂沱,追悔莫及。
关于智慧
何为智慧?智慧是一种思维方式。真正的智慧有一个重要标准,那就是当你面对人心的时候,你拥有一个什么样的判断力。在一个充满迷茫的世界里,真正深沉的智慧就是我们能够冷静下来,面对每一个人以及他背后的故事,能够顺着他心灵上每一条隐秘的纹路走近他内心深处的那些欢喜和忧伤,那些心灵的欲望。简单地说,智慧就是知人。(于丹)
知人以后又做什么呢?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所
谓“直者”即正直的、贤达的、善良的、有才能的人。)
知人的目的在于,别人能不能从跟你的交往中看到人性中的温暖、善良,看到你对他的体谅、包容,从而让他美好的一面更多地表现出来。
怎样才能做到知人?怎样去看一个人呢?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廋:藏匿)评价一个人,要看他做事的动机、做事的经过,还要看他做完事情后心里是不是安顿了。我们不能在静止的一点上考察一个人的言与行,不能断章取义地说谁说什么话,所以他是什么人,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而观其行不单单在于看结果,而在于一个动态的过程。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人的过错是可以归类的。
子曰:“观过,斯知仁矣。”看一个人的过错就知道他是不是一个仁义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做的很多善事差不多都是相同的。比如,扶老携幼,实行一些忠信之道,其实很多的社会基本价值是趋同的,但人的过错却千奇百怪,不一而足,在人的过错里最见人心。(于丹)
每个人,他的此刻都带着他以往的价值观和以往的生活坐标,他能感觉得到的是跟他自己心理上的参照。所以,我们观察到的人可能和客观实际中的人有所不同。
孔子会用什么样的人呢?子曰:“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惧并不是胆小、懦弱的表现,而是负责任、把事情真正地当回事儿的表现,惧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敬畏。如果一个人临事丝毫不惧,那么这个人
从心底里就根本没把这件重要的事情当回事,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说白了这个人是个二百五,压根儿不靠谱。
铭记“富孀聘司机”的故事。大智慧和小智慧的区别,有时候只是彰显在一种态度上。
知人后如何用人?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天生我材必有用,所谓废物就是摆错了地方的财富。
铭记故事“玻璃瓶里的苍蝇和蜜蜂”,好事情并非只有很高尚、很很有智力的人才能办到。也就是说,最高尚、最有智力的人并非百事皆能的人。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吾叩其两端而竭焉。”一事当前,人要跳得出,不要沉浸在这个事情的过程中,纠缠于细节,而是要抓住这个事情的两个极端,统观全局,就能求得事情的解决,知道问题的真相。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我们的生命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它不仅是一种思想、知识的载体,而且是一个可以激活的“道”的主体。一切澎湃于心,让我们能够真正在心里面有所酝酿的东西,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也就是说,“乐之者”的这种境界,就是我学了一种知识,做了一份职业,在终极穿越的过程中,我不仅成全了这个职业,同时这个职业也成全了我,让我的心智得到发展,个人能力得到提升,同时我也收获了快乐和满足。这是
一种大境界。
于丹:一个人正确了,他的世界大概也是正确的。
关于学习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于丹: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一样,甚至差别非常大。如果你想达到一个开阔的生命境界,那你首先要问问你自己,我的生命格局到底有多大?统观全局,我们就能获得更开阔、更高层次的生命境界。就像下棋一样,局布大了,一块失掉了,另一个地方还可以做活。
于丹:人多,老在一起说、议,就一定有大智慧吗?非也!更重要的是自省。
一个人滔滔不绝,就不一定有智慧。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传播任何消息之前,要先想。其
一、这个消息是真实可靠的吗?其
二、这个消息是善意的吗?其
三、这个消息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切勿蜚短流长!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自贡问孔子:孔圉这个人为什么得到“文”的谥号?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下问”并不是说要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而是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种考虑问题的角度。)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时刻保持虚怀若谷的态度,时刻保持一种谦逊的、空灵的、虚静的、安闲的状态。)
孔子教学的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生冥思苦想,毫无结果的时候师启发他;生若有所思,无以表达的时候,师启发他。告诉学生屋里有一个墙角,学生却不知道屋里还有三个墙角时,再也不去开导他了。)
于丹:一个好老师,不见得要苦口婆心,喋喋不休,才有最好的教育效果,好老师有时候要做的只是画龙点睛,让学生完成思考和彻悟的过程。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宋代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就是说,你的心在天地之间要立得辽阔壮大,为百姓民生承担一些使命,将古代的绝世之学发扬光大,然后“为万世开太平”,去铺路,去做事。
学习要懂得有所变通,能学以致用。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可以与其一起学习,但是未必每个人都能找到真理;即使每个人都找到了真理,那也不见得
每个人都能立得起来,有所坚持,有所树立;这还不够,在一起有所树立、有所成就的人,未必都能做到通权达变。(通,通晓、懂得;权,权衡;达,明白;变;变通、改变。所以这个词的意思即是:明事理,懂得权衡,善于变通。)
如何在坚持原则之后还能通权达变呢?答曰:把学问做到极致。有时候,思路的转换是一种智慧。这是在学问做到极致以后才能获得的智慧,这就是一种权变。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对或者绝对的错,一定要看时机,要看主体,还要有前提。
每个人跟别人的关系到底怎样才算合适?答曰:换位思考。
一、把自己当别人。大喜的时候看淡一点,这种值得高兴的事也会发生在别人身上。大悲的时候也要看淡一点,因为这样的坏事同样也会发生在别人身上。
二、把别人当自己,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换位思考。
三、把别人当别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需要被尊重,所以一定要本着别人的立场出发。
四、把自己当自己。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弊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特别仁爱的人,如果不好学,就经常会做些以德报怨的事,受到别人的愚弄;聪明的人如果不好学,极容易变得飘忽不定,没有根基;一个人太讲诚信,如果不再去学习的话,就容易受人陷害;正直的人如果不去学习的话,就容易说出尖酸刻薄的话伤害到别人;好勇而不好学的人,也就是有勇无谋的人,容易被别人利用闯出许多乱子;刚强 的人,立场坚定的人,如果不去学习的话,就容易刚愎自用、狂妄自大;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过犹不及,并不是说找到了一块很好的基石后,这块基石就会一成不变的好下去。
不要让自己得心思被一级工资、一个职称、夫妻间的一个口角、朋友间的一个误会绊住,这些都只是一根毫毛,当你的心被这些东西绊住的时候,你也就没有心思去开阔另一片美丽的旷野了。
关于诚信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人若无信誉,不知他将怎样度过一生,这就好比大车无,小车无,怎么走动呢?信誉是一个人子行走于世的一块基石,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关键。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用四种内容教育学生:历代文献,社会生活文献,对待别人要忠心,与人交际要信实。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人要坦荡、正直,那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不正直、不守信的人,只不过是侥幸逃过了很多本应该发生的责罚才磕磕绊绊地活下来的,他们迟早要摔跟头。
心恋故主,关羽归汉,忠勇之心,令人赧颜。是啊,有谁能这般笃诚守信呢?
何人堪称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本来自己什么都没有,却要装作有;本来是空虚的,却偏偏要装出饱满富足的样子;本来很困顿,却装作很奢华,这样的人是难以保持始终如一的,也就不会有好品德了。在自己的生命中保持恒常之心(平常心,),需要坦率的勇气,坦率地面对自己,勇敢地接受客观现实。扪心自问,你对自己足够真诚,足够坦率吗?
怎样提高道德水平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坚持忠信的原则,在符合道义的前提下进行改变,道德品质也就有所提高了„ „ 孔子的意思是说,人们应该按照“忠信“、“仁义”的原则去办事,时时刻刻保持一颗恒常之心,这样就会活得很明白。如果感情用事的话,就会陷入无穷的迷惑之中。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顾。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君子如果内心不厚重、不庄重,没有足够的定力而随风倒,那么,他就没有分量、很轻薄,也就没有什么威严了。他的内心要以忠、信这两种道德为立命之本。不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犯了错不要害怕改正。
《论语》里的哪一句话能最直接引导我们的人生呢?答曰:没有一句话可以。经典的东西需要融会贯通,并不是说只靠一句话,或者一个理念,就能让一个人安身立命。孔子提出来的东西都是微言大义,看似简单,但是却有着广博的文化积淀,都有一些内在的理念在支撑。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
亲,亦可宗也。”一个人的诺言如果能够符合道义,就可以兑现。对别人毕恭毕敬而且符合礼仪,这个人就远离耻辱了。能够明辨是非、依靠可亲信之人,那么,此人为人行事也就很可靠了。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治理有千乘马车这样的一个中等偏大的国家,第一,治理者要严肃认真地对待政务,信实无欺。第二,要能节约财政开支,关爱百姓。第三,按照四时节序让百姓耕作,农忙时不宜让百姓服很多劳役。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取得百姓的信任之后再去让百姓干活,百姓就不会觉得自己在受虐待。取得君主的信任之后再去进谏,君主就不会认为你在诽谤他了。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真正的君子坚持正义,守大信誉,观大势,顾大局,不一定要局限于小节上。
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说到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但实际上却不问是非,固执己见,这是小人啊!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有德之人不只你一个,会有人和你产生共鸣。
让我们保有内心的诚意,从当下的生活出发,接受现实,朴素面对,并且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守住信誉,通往未来的道路一定会向我们展开。
关于治世
儒家的政治理想,一言以蔽之,就是“德政”,用礼乐制度、道德
伦理来维系社会秩序。在孔子的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里,单纯提倡以德治国听起来有一点乌托邦的味道,这很美好,但是也很不现实。所以,即便孔子当时极力地在各诸侯国之间游说,他的这种政治理想最终还是没有实现。虽然政治理想没有实现,但是孔子因材施教,弟子三千,被后世奉为“万世师表”。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治理国家为什么要用杀戮这种极端的方式呢?如果你一心向善,倡导善良的风气,那么老百姓自然也会一心向善的。从政者的道德好比风一样,小人的道德好像草,草遇到风必定会倒下来。草随风偏,所以从政者自己要首先有道德,然后再用自己的道德去影响老百姓。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 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
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则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张曰:“何谓四恶?”
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诫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子张问孔子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要尊重五种美德,摒除四种恶政,这样就可以治理政事了。哪五种美德呢?孔子说,五种美德指: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执政者给予百姓恩惠,但是不能过多破费。在百姓能够得到利益的时机和地方加以引导,让百姓做对他们自己有益的事情,自己去创造财富,这样国家就不用掏腰包了。选准需要劳作的事情,让百姓在合适的时机去做,这样百姓就会劳得其所,乐在其中,就不会抱怨了。人的欲望如果向仁爱的方向发展,求仁得仁,就不会贪婪了。不论对方人多少,势力强还是弱,不论对方是谁,做事情都要尽心竭力,不敢怠慢,让自己的内心从容舒泰,这样自己的外表就不会凌厉骄矜,此所谓“泰而不骄”。一个真正的君子见人做事,总会正其衣冠,目不斜视,稳重端庄,眉宇之间流露出磊落和坦然,这样的人,别人见了就会心生敬畏,但并非惧怕,此所谓“威而不猛”。何谓四恶? 四恶:虐,暴,贼,吝啬。何为虐?事先不经过教导,不去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就直接去整顿社会秩序,百姓做了坏事就斩首,这就是恶政。不提前告诉百姓做什么事情、怎么去做、规范是什么、怎么去准备,就急着向百姓要成果,急着抓政绩,百姓自然就会受苦,这就叫暴政。事先不督促,大家都很懈怠,临到最后,搞个偷袭,突然提出工程完工日期,逼迫大家赶工期,这样做很不负责任,这叫陷别人于不义,就是“贼”。
真正治理世道的人,做大政治的人,出手时就不应该像一个上不得台面的有司那样小家子气,那样吝啬,而是一定要兑现诺言,厚待于人。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季康子问,要让百姓恭敬有礼、忠诚不
二、勤勉努力,该怎么做呢?孔子说,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女慈祥,百姓就会忠于你;你提拔善良的人,又教导能力弱的人,百姓就会勤勉了。
子夏问政于孔子,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做事不要急功近利,不要盲目追求速度,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不要贪图小利,否则就破坏了长期发展的目标。
普通人学习《论语》的治世之道有什么意义呢?孔子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证,奚其为为政?”孔子说,《尚书》上有这样一句话,说:“孝啊,只有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风气推及到政治上去。”这就是从政了啊,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叫参与政治了呢?也就是说,把家庭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都处理好了,才能谈到整个社会的和谐,整个社会都和谐了,你也不就参与政治了吗?
5.经典《论语》读书笔记 篇五
孔子阅读论(1)
余丹教授在谈论“孔子话语经验”时说,宋代创始总理赵浦曾经将“孔子论语”的一半广告给世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古人对“论语”的赞美。喻丹教授清楚地阐述了自己的经验:“论语”告诉你什么,总是最简单的。“论语”,真正的意义是告诉你如何生活在我们心中需要那种幸福的生活
我最感激的是,就是孔子教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母亲文化。中华民族尊重皇帝的皇帝,母亲的地球,所以形成儒家温和作为主体,其特点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和平与繁荣。我们知道西方国家对宗教创立,中国长期儒家思想的建立。
自从吴皇帝五死以来,只有自儒家,无论多少年的风霜,多少 动态变化的变化,没有改变儒家文化在国家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两千多年的农业文明将一代代传承下去。
我们接受儒家是仁,义,礼,自,自信,道德教育,从孔到三岁梨的仪式,守李,到范忠彦的同情忧虑和后顾之忧音乐和音乐的关注感,都显示了儒家在渗透过程中国家成长的原则。数千年来,世界仍然愿意尊重孔子,他的话作为一个座右铭,作为自我修养的标准,我认为这个和孔子直和事,怎么不死!这个想法是密切相关的,因为,我们相信:明天是世界的完整!
我喜欢喝茶,经常在茶面前,我会觉得一切都美丽美丽。生活是茶道和儒家的共同主题。有些人茶茶可以喝雅茶,茶可行的方法,有些人茶茶抽一束睡眠,陶心和两者。在过去,儒家不能是没有茶的一天,文字不能经常不是茶作为比喻,我意识到这种休闲生活是儒家茶人的茶追求它!教授喻丹理解“论语”终极转移是一种态度是肯定的 一个简单,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子和为了影响他的门徒。我们如何能够通过我们所需要的那种温暖,幸福的生活?我明白:和平。
茶是一种脾气的气质,和谁在一起来。柴门也进入侯门也进了,既不过分也不谦卑,不宠。所以,米饭和酱油,然后与醋一起生活,也与诗歌诗歌和诗歌一起优雅,在那浪漫的世界,也是不可或缺的作用。就像一个高艺术天赋,华丽后归于平原,他们不评论,只有别人没有更多的味道。在儒家的眼里,是在,是和程度,是适当的,是什么时候。没关系,没有什么。和平是儒家思想的基础,是平均的教义。平安下来,会让人们岳,岳是岳,幸福的意义。在茶道里让身体和心灵岳在过程中,与孔子的“论语”的真正意义是告诉你如何传递我们的心,需要那种幸福生活(余丹教授语言)在一起。
孔子倡导爱,但他不认为爱的心的原则的丧失原谅了所有的错。“孔子论”告诉我们,我们必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精神尊重每个人,并且有一点比例的感觉。俗话说:世界是一个大家庭。因为它在家里,他们不得不有自己的愿望,人们有自己的性情,因为有爱茶的人喜欢龙井,像乌龙茶,但是是一个真正的心态。不要拿它真的香,没有伤害其真正的味道,那么,什么不能真诚的人,真诚的言语,真理的真相!
品尝生活,自我修养,其目的是快乐地生活在这幸福的转世。漠不关心,宽广,超气和休闲的生活态度,他们的情感和生活进入自然状态,所以值得祖先,也因为孔子教我们快乐生活的秘密,找到你内心的平安。
孔子论述(2)
读了这本书之后,心灵触动了:它使我重新理解孔子,让我欣赏一种独特的智慧,一种正确的心态,一种融入今天的社会的理性道德。
“孔子论”是一本记录2500多年前的孔子教学和生活的书 现场报价。我记得读高中的时候,我在语言课上用机械学习和学习,不说有朋友从远方来,享受自己吗?其实没有真正理解。现在,余丹教授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这样一本古书,用系统的现代视角解释和解读,更接近了我们普通人与圣人之间的距离。
在我看来,孔子是一位远离我们的古老圣人。但现在,喻丹教授将是最难理解的“孔子论”,而现在的多姿多彩的世界,通过对经验的诠释,用简单的语言,结合现代现实生活,他的深刻意义。其中,她的许多独特的见解,好像人们欣赏度假村的蜿蜒的道路,喜欢长时间打开门打开一扇窗户,最轻微的太阳进来,我的心很多光明;流入心脏,清爽和美丽。
(A)的路。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由于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等问题,人们似乎更加浮躁,世界精神非常空虚,许多人的心态不平衡,抱怨。事实上,人类的生活是 长。可以看出,通过孔子的“论语”,孔子的“论语”告诉我们是交朋友的一种方式:如何交朋友,什么样的朋友和如何保持友谊。
(4)理想的方式。一个人应该有一个理想。中国的传统道德理想是自我修养,戚家,统治国家,世界。做一切都是简单的自我修养,自我修养是第一位。苗条可以理解为:外在能力提高,知道如何适应,与时俱进,内心完美,丰富。因为只有内部修复才能提高能力,提高自己的能力,更好的工作。通过孔子的“论语”,我们知道这是孔子生活理想的总结,也被认为是生活理想的指南。
(5)生活方式。孔子说:我五五岁在学校,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知道命运,六十岁,七十岁,从心里,没有逾期。这是孔子路生活轨迹,也成为生活坐标和价值体系的后代。它就像一面镜子,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生活轨迹。当然,这个人的年龄有一个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但如果我们能在二十或三年前可以实现提前四十或五十 生活的境界,并在心中建立一个明确的生命价值体系,所以平静和平静,这生活必须是高效和有意义的生活。从余丹的孔子经验中,我读到了生命系统的价值。
6.如何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的兴趣 篇六
一、让学生认识读书笔记的价值
正确的认识是正确行为的基础,人的判断和行为是根据认识和思想来活动的,因此想要改变学生的行为,首先要改变学生的思想。一类学生认为写读书笔记就是浪费时间,自己不过是应付作业罢了。可以确定的是这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不是很大,老师可以有针对性的推荐一些图书和报刊,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鼓励学生将摘录下的内容应用到作文中来,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作文进步水平与读书笔记的间接关系。
另一类学生认为读书笔记有用,但是自己懒于写。老师要鼓励学生养成坚持做笔记的习惯、不可以半途而废,长期的积累与坚持才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成果。总结原因,很多学生还是缺乏或者没有正确认识到读书笔记的价值和意义 ,老师可以通过自己的心得分享,使学生认识到做读书笔记带来的成长与进步,也可以请有做读书笔记习惯的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
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浓厚的学习氛围可以促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起学习的热情与兴趣。我把每周的两节自习课作为学生的阅读与读书笔记课,使学生有集中的时间一起阅读。为了避免长时间单一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失去兴趣,可以将阅读和写读书笔记的时间设计得更加丰富些。可以每隔一段时间主办一次主题书单读书活动,学生们把自己近期看的比较好的书籍以演讲的方式进行介绍,并展示自己读这本书的笔记情况,哪里令自己印象深刻,为自己带来了哪些感动和启示等。
比如一位学生推荐的图书《小王子》,推荐理由是所有的大人最开始都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美好的小事,偏见与成见的危险,人生探索的启迪,勇于承担责任的重要……小王子带给我们太多太多。这位同学用读书笔记摘录下了《小王子》里的温情语录,并且用的双语摘录,既文艺又使人回味无穷。“你在你的玫瑰花身上耗费的时间使得你的玫瑰花变得如此重要”这句经典的语录后来出现在很多学生的读书笔记上面。浓厚的氛围使学生摆脱了为了写笔记而写笔记的压力感,真正找到为了丰富知识而写读书笔记的轻松、愉悦感。
三、掌握几种读书笔记方法
读书笔记并不是只局限于单一的抄写方式,学习多种读书笔记的方法,会从中找到不少乐趣。第一种是摘录式,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把阅读中遇到的优美的、有意义的、富有哲理的句子、段落摘抄下来,当写作需要时可以直接拿来用,实用性非常强。摘录式须要注意的是尽量选择自己认为有用的片段,做到“少而精”。第二种是体会式,即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记录下来。第三种是提纲式,即把一篇文章中作者的中心思想、思路整理下来,学习作者的写作思路。
第四种是剪报式,即将不用的书和报纸上有用的内容剪下来贴到读书笔记上。第五种是索引式,前提是你想用的时候可以找到这本书,将自己认为有用的地方做好书名、题目、出处等详细记录。第六种是卡片式,可以将自己认为有用的地方用卡片整理下来,可以随时带在身上读读、背背。除此之外,还有批注式、书签式的读书笔记方法,主要针对的是自己的书籍,可以随时拿出来查阅。掌握了读书笔记的方法,可以充分实现读书笔记的价值和意义,并使学生在其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
四、开展读书笔记展览评选活动
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读书笔记作为学生的一项学习积累成果,用于展示并鼓励学生享受坚持做笔记带来的成就感,促使学生相互学习。老师可以每月组织开展一次读书笔记展览活动,选取优秀的读书笔记让学生们翻阅欣赏,并由学生投票选出“最美读书笔记”。
参与评选的同学还可以准备一些自己在平时做读书笔记时的心得体会,使其他同学也可以感受到读书笔记带来的成长乐趣。此外,老师还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批阅读书笔记,并认真写下评语。这种方式的交流不仅使学生在批阅读书笔记中找到了趣味性,而且通过批阅学习了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一本读书笔记就是很多本书的精华,在别人的精华中汲取能量,并不断丰富自己的眼界和情操,使学生用心体会读书笔记的美妙之处。
写读书笔记并不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不难,难的是把这件事情培养成学生的习惯,只有坚持做下去才会保持兴趣的延续性。因此,还需要老师在教学中把读书笔记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多注入一些新鲜元素,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读书笔记的使用方法,使读书笔记真正成为积累知识的法宝。
7.论语读书笔记 篇七
我不知古人所说的“半本《论语》治天下”是否用了夸张的手法,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论语》威力非同一般。它对我们的影响是那么的深,即使今天,它的印象里还不小,因为《论语》的条条框框早就渗进了我们祖先的骨髓之中。
还记得小学二年级时首次背《论语》中的内容,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当时仅限于背诵而已,要说有什么理解,当首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了,因为当时认为朋及亲戚和朋友,而父母的朋友和家里的亲戚来,很多时候都会给我带点零食或玩具什么的,这个当然要乐了。加之当时我也有了自己的小朋友,便认定它就是真理。对“温故而知新”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理解,当时您要是让给说一下,我倒是能背一大堆,但从心底里真是不明白——一本语文书就那么几个字,你再怎么翻,也不会蹦出一个新的生字来,怎么温古,怎么知新啊?什么叫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都是知道啊?当然随着对通假字的认识,这个解释就没了,但理解嘛,还是用困难的。
不理解不代表我不能去卖弄,当时去父亲跟前背诵,背完后顺便卖弄了起来,把自己的理解大讲特讲,不料父亲却用我背的东西给我反讲了起来。当然我是迷迷糊糊听完的,因为我还是不理解。
二八年级之后的一年,不知是语文书被诗词给占了还是我忘了,脑中没有《论语》的记忆。四年级一篇鲁迅的《孔乙己》又让它回到了我的视线。那时的影响是什么之乎者也的东西都出自于它,书呆子也出自于它。便从感情上有点小讨厌孔子和《论语》了。
对《论语》的感情,很对时候像对父母的感情,总在变化,而且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变化。小学时自我意识不是那么的强,所以对《论语》的感情也是随着书本而变化。等上了初中,学了古代史算是对《论语》有了初步的认识,觉得一本书能被那么久的当做行为准则,的却不易。加上初中语文书上又有了大篇章的《论语》内容,对它的理解算是又深入了一点吧。但总得来说还是以做人出事准则为准。
等到了高中,终于有机会读了全本《论语》,由于高考的缘故,读的不是很认真,所以读完后能记住的还是那么几句,也谈不上有什么理解。
本学期,相对于高中有了更多时间去看书,所以便又找到《论语》看了一下。
《论语》整本书以孔子教导学生时对话的言语记录为主,也有一部分孔子学生如颜回,曾参,子路等人的言语记录。章节内容比较杂乱,每一篇不会固定讲什么。每一篇的篇名都是由本篇第一句话而来,如“学而篇”就是由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得来的。虽说章节杂乱,但在书中处处见仁,时时见礼,义也多多,情也不少。
孔子对人的尊崇,是甚于于一切的,比如他说“人而不仁,如乐何,人而不仁,如礼何?”“苟志于人矣,无恶也”。同时他对仁的讲解,也有许多不同,这点主要是践行了他因材施教理念,如他对司马牛和樊迟子宫就给出了不同的说法。《论语》中关于仁和礼的研究实在太多,也太高深,我实在没法继续说下去,所以这里我选了一个小点来说明一下——它就是《论语》中的情。
子路在论语中和孔子的对话不少,虽然孔子对他的评价不如颜回他们好,如孔子说“由好勇过我无所取材”。但师徒之情确实值得我们去学习。
《论语》中有这样一个记载“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行。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在老师落寞的时候还能跟着老师,而且能够把心中不快当面告诉老师的人,恐怕也就是子路了,让颜回去肯定是不行的,孔老夫子也说了回是终日不违的的嘛!若是如此,便也就算了,毕竟子路实在老师落寞的时候去给老师发脾气嘛!但后面他在老师发达的时候又去找老师麻烦了。书中这样记载“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余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南子是当时卫灵公的夫人,把持朝政。孔子见了她,子路就不高兴了,因为他认为老师的行为与他的言行不符。当然,孔子为了表明清白,只好用发誓这一最具威力的方法了,于是他便不断的说“余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意思是我做了不正当的话就让天来讨厌我吧。今天我们是可以随便发誓而不怕誓言兑现,可孔子那个年代是怕的啊。这是多么好的师生关系。今天谁还敢去说
自己的老师行为不当啊,至少为了可怜的学分也不会。又有几个老师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对着一个自己的学生去做发誓那样的是呢?当然,当着媒体他肯定会,作秀嘛。
8.《论语》优秀读书笔记 篇八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下面请欣赏《论语》优秀读书笔记。
《论语》既是通俗的,也是典雅的。常读常新。
揽《论语》全貌,我们不难发现夫子是那样的可亲可敬,童真的烂漫和深刻的哲思天成一体,坚毅的性格与随和的态度共伴一生,嬉笑怒骂无不真挚自然。
《论语﹒八佾(音义)篇》所载: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已,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古代木舌铜质的吊钟)。”这段话大致的意思是,“仪地的一个官员想(通过夫子学生的介绍)见夫子,他说,凡大德之人来到此地,我还从来没有未见到的。学生就把这个官员引见给夫子(注:可以肯定他们谈的很投机),官员出来后说,你们这些弟子啊,何必整天哭丧着脸,天下遗失道统已经很久了,夫子是上天派来向世人敲响警钟的!”
当年的夫子和我们当下一样,都处在社会的大转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时局,大家都在痛心扼腕。但以一己之力向时代发出呐喊,惟夫子一人。
我常为《论语》开篇三问而击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初读此文,颇有疑。问自己,学习怎么能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呢?干巴巴的书本啃到何时?朋友来了好好招待,噢,还说的过去吧……如果别人不了解、不理解甚至误解了我的良苦用心,我还要当做没事人一样,这可能吗?
重读这段话,甘似饴。原来,在古代“学”和“习”是两种功课,古人称理论知识的`受教掌握为“学”,生活实践的训练体验为“习”,二者缺一不可,不仅学得理论,更要反复练习运用于实践,“习”的古义是鸟的羽毛,当鸟儿学会飞翔,自由遨游在天空,那是一种怎样的快乐啊?!
夫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又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古之六艺,乃“礼、乐、射、御、书、数”,何止是光啃那些干巴巴的书本。夫子的时代还没有线装书,“有教无类”的思想,首倡私庠之滥觞,使王公贵胄之学走入寻常百姓之中,学其艺、观其性、察其道,在反复的教习中,感悟、俯拾人生的味道,那是一种怎样的快乐啊?!
同样,“朋”和“友”古义里也是两个概念,“同门曰朋,同志为友”,当志同道合的同窗师兄弟相聚在一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探寻世间的真理,学问的要义,这何尝不是一种快乐……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澄怀观道,玉宇清明。再来体会“人不知而不愠”,不会在为“误解”而陷入烦恼执着,夫子还言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样一个推己及人的胸怀,不正是夫子文质彬彬、谦谦君子的真实写照吗?!
再读此篇,淡如水。这三问,好似人生三境,反复玩诵每每都有收获,好比“诗无达诂”,意犹未尽,经过岁月的磨洗,人性之真、人性之美、人性的淡泊,愈发凸显了。
9.读书笔记两则 篇九
艺术是座圣殿,走近它,得找到一条通道。
中学时学画画,仅得皮毛,上大学后读到丰子恺的一本美术论著,始见艺术圣殿的微芒,趋光而行,渐行渐近,读到介绍画家米勒一节,才有了登堂入室的感觉。
米勒早年贫苦,他的学画全靠自觉和天分。他有一位独具洞见的祖母,启发他“为永远而画”。祖母是位忠贞的教徒,这样,画家的作品里就有了接近天堂、虔诚膜拜的圣灵感和仪式感。他的画极其纯粹,虽然笔下所绘多是农夫、劳作、土地,因为感情真挚,所以难得的干净,那种为爱所浸沤再经爱淘洗后的干净。
他画《诺曼底的挤牛奶女工》,一个女性,肩背瓦罐,走在回家的乡间小路上。天色将暮,画家迎光望去,看到了一个坚实的人物形象,于是他赋予她圣徒的荣誉感。生命可能卑微,却都是天地的爱子。
与此相比的,是一幅《持?的男人》。一个中年男人劳动半晌,疲累至极,他持攫休息,抬头一声叹:啊——。这仿佛是从土地里发出的声音,是沉埋许久的、流汗流血后仍要无休止的劳动下去却食仅果脯的一声叹。他们的生命与土地是相融一体的,而土地需要他们更甚于他们依赖土地。他的背后是焚烧草木的几缕轻烟,证明这是秋天,一边在收获,一边在播种,所以这声叹,在沉重之外,并不给人压抑感。相接近的另一幅《依锹而立的男人》。同是劳动半晌,却不觉累,反倒轻松俏皮。画中人尚在青春期,即便土沙蒙面,依然清纯,可爱,无限地扣动心弦。
画家画锯木、画拾薪、画荞麦收获,仿佛那不是在干活,而是有节奏音律的舞蹈。画中的男人、女人,能于枯燥乏味之中,自觉创作出歌诗和欢乐梦想,他们为生的劲头多么给人力量和鼓舞!《拾穗》是画家的代表作,称得上是画家一生创作的集大成者。祖母、母亲、女儿,三个弓背弯腰拾穗的女性,让麦穗变成了圣果,土地变成了圣殿,背景上的人与物变成唱诗班的儿童和礼乐器物。她们三个则接近于圣母子而有了光泽。整幅画是凝固的,安静的,趋于满足感的,祖母微转身躯所掩饰的苦,包容起一个暖和明亮的乡村世界。画作之所以传世,在于画家画出了生命的溢出,所拾之穗是丢弃之穗,拾起穗是在拾起自己,拾起劳苦的尊严。对,这是一幅以尊严对等天地的生命之作。
画家达利在看到《晚钟》时说,他就是画中那位有点懵懂无知的丈夫。傍晚,天空洒满落日的余晖,土地也镀上了一层金色。远处村庄里教堂的钟声传来,妻子端肃而立,做起祈祷。那钟声于是传出画外,让每个人起了宗教的心念,让自己污秽的身子获得洗礼。画中的丈夫大概有点无辜,所以他才那么的坦荡随意。
画家一生辛苦,晚年才得富裕。他作画无颜料和画布,常常在一幅之上再覆盖着画一幅。画幅一般偏小,因为大画所费太过昂贵。如此,作品也就精益求精,幅幅都堪称经典。画家患有眼疾,所以画作面目模糊,这也成了他绘画的风格,黑沉,厚密,鲜有亮色,但又沉稳,厚重,一笔生辉。这是画家独具的魅力。
米勒画了大量的素描作品,给人出示了一条通往画家心灵秘境的通道。沿此而行,能找到绘画的许多秘密。由此,米勒启发了另一位艺术大师,他就是梵高。
马蒂斯的画
直觉让我从众多绘画大师中第一个选择了马蒂斯。他笔下那个个勇敢生长地洋葱,画出了超越绘画概念的个性和姿态。在众多色彩中,他以土红作为自己绘画世界的主宰。女主人、水果、蓝色花卉、嵌满窗口的绿草地,以土红把它们包围。马蒂斯说:这就是和谐,红色的和谐。于是我们看到一幅画,像看到自己的家,你就是那个劳碌了一天的男主人,水果、蜜汁、舒适的椅子,专等你享用。
画家生在贵族家庭,生活优渥,所以他的画作没有丝毫苦意,也不刻意悲愁,连淡淡的伤感也寻不到。画家所绘出是春天的暖、秋日的收获、女性的成熟和生命的欢歌。每看一次他的画,总能让疲劳的身心得以舒展,呵,日子可以过得如此甜美。
马蒂斯用笔丰富、多彩、细腻。画植物都是枝叶丰茂、多汁多肉,画居室则是繁密华丽,以满满的实物布局画面,让人有富足感而不觉虚无。
社会是分等级的,马蒂斯的作品流行在上流社会,但却不为当时的画派所容。他年轻时作画近似狂怪,粗略看去,形同野兽,人们始以“野兽派”的称谓命名他和一批青年画家的画作。据说徐悲鸿不喜欢马蒂斯的画风,以为一丝不苟的写实主义才是绘画的正路,所以他一提到马蒂斯,就直译为“马蹄死”。这不是在拒绝,只是主张有别。徐悲鸿从艺是为报国,振兴一个民族的美术事业;马蒂斯则有为艺术而艺术的探求意味。所以徐的绘画取材宏大、心情振奋,马的绘画多是室内一景,能给人慰藉、愉悦心灵。
马蒂斯的绘画柔和、优雅、安静,似有享乐的倾向,所画妇人又风情万种,让人有一刹那的堕落感。而一幅《舞》,则将这一切错觉般的意识荡涤一空。因为《舞》寓意颇丰,以简单的拉手舞蹈,画出了人类生命解放了一般的狂欢,并无限放大,塞满天地。
这是一幅有来由的画作,无此画,画家无以成大师。
唯一动一境才能平衡。所以画完《舞》,画家又画了一幅《音乐》。三五之人,有吹有奏,有立有坐,一种曼妙的音乐便风一样飘来。画面是那么静谧,如在季节的河流中。
马蒂斯一生勤奋,绘画不辍。晚年行走不便,便挥起剪刀作起剪纸和贴画。这些作品有的小如手帕,有的整幅贴墙,一样的灵动、如意、美满。给人以另一种绽放的风华。
上学时临摹过马蒂斯的速写,线条如舞如乐,每一下笔,那是生命的呼吸。这样,我就向前走近了一步,近距离的接触到了大师,从而学到何为美、美為何物。
责任编辑:杜青莉
10.论语别裁读书笔记 篇十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十月,在《论语别裁》上篇中黯然逝去。接触到南怀瑾大师的作品纯属意外。中旬一个周末,在三乐文创书店无故乱翻书。偶然翻看到一本由南师后代记录其家族三代人生经历的传记《人生路漫漫——南怀瑾家族三代的人生浮沉》。可惜后半部没有看完,前半部着实吸人。南师从幼便熟读经史,家族读书学习氛围浓厚。很多基础知识都是在少年时期完成,真的感慨其父亲的远见卓识。正合了老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看过一半此书后,便对南先生颇感兴趣。
遂买了此书《论语别裁》,以作闲暇读书之用。花了大半月时间,粗略看完上篇。仅以此公众号作为读书笔记的记录载体,与诸君共勉。
先小小作此介绍,后续会陆续更新相关心得。以论语《学而》篇中曾子的话作为本文的结尾。也与本公众号最初创立的初衷相呼应。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1.论语读书笔记 篇十一
合上书,仿佛都可以闻到它溢出来的芹香,我陶醉在《论语》的一字一句之间。
初读《论语》时,恰好五六年级的样子,那时觉得《论语》只是白纸黑字的古文,着实无趣。再读《论语》时,已是初一,才觉得《论语》这本著作既朴实无华,又秀色可餐,虽然只是白纸黑字,只言片语,却勾勒出一个个美好画面:“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云年初壮志凌云的气宇不凡;“仁者不状,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字字寸金的描摹出风度翩翩的君子气概;“仁者爱人。”这简洁而又精练的四个字,无时无刻不呼唤着人间真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概括出为人处事的技巧以及老师们孜孜不倦的拳拳心语。这些朴素而睿智的言语,使我的心灵顿时干净明澈,《论语》同时也将我引进了一个欣欣向荣的世界,我明白了,要如何让对待生活。
若在生活中,吃透《论语》,那《论语》就会使人心旷神怡,《侍坐》里就叙述到:孔子“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呼舞雾,咏而归。“是呀!能够和同伴边跳舞,一边唱歌,轻轻松松,快快乐乐的回家去,才是一个人最幸福、最单纯的理想啊!这种理想不同于他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但这种平凡的理想却能充分体现出我们对省会的热爱和向往。《论语》使我明白权利、地位都只是一瞬间的繁华,只有那悠闲的,惬意的过好每一天,才是真正的生活。
《论语》让我更加完善了自己过好每一天的态度与方法,使我的心灵被滋润的芳香馥郁。
在学习中,《论语》是我指路的照明灯。升入初二后的我急于求成,忽略了对概念、定义的理解。这使我学的迷迷糊糊,各种教辅书上的学习方式更使我眼花缭乱。后来,我重新拾起了初中课本,仔细回味《论语》中的“温故而知新“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两句人生格言。格言中提倡的踏实,严谨的学习态度,规范了我的学习理念,使我受益非浅。
品位《论语》,如同在苦涩的薄荷中嚼出丝丝清甜,这些先苦后甜让我明白了做事一定不能违背顺序,要脚踏实地的向前走,否则就会失败。
12.课外读书笔记六步法 篇十二
关键词:初中;课外读书;笔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8-053-1
第一步:读书摘抄法
所谓“读书摘抄法”就是指导学生读一些课外书,将书中优美的语句、精辟的观点等学生自己欣赏的一些地方摘抄下来,摘抄时在摘抄的后面应写上摘自什么书,多少页,该书的作者或编者是谁,哪一年出版的;若是选集,还要写上作者的姓名。这样做是以备将来查验、核对。两段摘录之间留下较大空白,这样做一是使摘录的眉目清楚,二是留下空白便于将来翻阅、运用时可以作批注。摘录时要做到少而精,还要尊重原文,不能断章取义。这是学生写课外读书笔记的起始阶段。对于刚尝试写课外读书笔记的学生来说,要求不可过高,否则就削减了他这方面的兴趣。在此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书,在指导时可以考虑与所教文章相结合。如:我在教授《春》这一课时,考虑到这一单元都是写景的名篇,于是要求学生选择一些写景的文章来读,并将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地方摘录下来,摘录时最好摘抄美段,无需将整篇文章都摘抄下来。我还在课堂上安排一些时间来让学生推荐自己摘录的好的写景段。在我的引导下,学生阅读了大量的写景美文,而且还摘录了大量的写景美段。
第二步:分类摘抄法
所谓“分类摘抄法”就是指导学生按照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分门别类地摘抄,并编上号码,写上目录。这种摘抄法可以将一本笔记本按照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分成几大块,将相关的内容摘抄到规定的栏目下,笔记本的第一页要编写目录,每个摘抄的内容要编上号码,将此号码与题目一并写入目录中。或多准备几本本子,一本本子摘抄一种类型,摘抄内容也要编写号码,本子也要编写目录。这种摘抄法是学生学会一般摘抄法后的进一步提高。它不仅条理清晰,而且也便于日后查阅相关资料,同时学生也掌握了一种保存资料的方法。
第三步:摘抄赏析法
所谓“摘抄赏析法”就是对自己所摘录的语段进行赏析。这个阶段是读书笔记的提高阶段,学生经过第一阶段的摘抄,学会了基本积累的方法,如果再停留在原来的基础继续摘录,不仅收效不大,而且学生也不再有新鲜感,所以此时应对学生提出新的要求,将摘录的精彩内容,选择自己欣赏的、感受最深的、启发最大的等加以赏析。在此之前教师要先教给学生简单赏析的方法,如选取文章或语段的语言、内容、结构、层次、情感、主题、写作技巧、表达效果、启发教育等方面加以赏析,最好每种赏析的方法教师用一个例子做示范,让学生有“范”可循。一段时间下来,有的学生领悟能力强,基本学会赏析,将他们好的赏析在板报、手抄报或课前演讲中展示出来,以此来激励学生在这方面的热情。
如:班上这期板报上展出了陶然同学对王铭一的《爷爷的红烧肉》一段内容的赏析,她摘录的片段是:“家里来客,我们从不外出就餐,爷爷只须钻在厨房里小半天,餐桌上荤素搭配,红绿映衬,美味佳肴就似一朵朵珍妍奇葩,开在客人的眼前、嘴边,美艳夺目,品尝后齿颊留香。”对此语段陶然同学是这样赏析的:此段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美味佳肴”比作“珍妍奇葩”,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爷爷烧的菜好看又好吃,同时也表达了小作者对爷爷的高超厨艺的赞美之情。
第四步:仿写操练法
所谓“仿写操练法”就是学生模仿所摘录的精美语段或语句。这个阶段为运用实践阶段。学生对自己所摘抄的精彩片段,模仿其精华部分,经过想象,加工创造出新的文段,这个过程是学生真正将学到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也真正达到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目的。学以致用,我们不可否认写作是从模仿开始的,读书笔记做得好同样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以下就是章蕾同学根据摘抄的陶子怡的《长江》一段而仿写的。
摘抄: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到了长江边,万物复苏,小草懒洋洋地从泥土里蹦出来,树木伸展着长长的臂,可精神了,她们贪婪地吮吸着长江的乳汁,扭动着优美的身躯,跳起来芭蕾舞。
仿写:秋姑娘迈着轻快的脚步到了黄河边,秋实累累,稻穗沉甸甸地从稻秆上垂下来,高粱顶着红红的果实,可美了,她们尽情地汲取黄河的养分,摇动着强健的身子,抖动着丰硕的果实。
第五步:心得体会法
所谓“心得体会法”就是阅读后,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感想等写出来。写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两个字,一个是“读”,就是要把文章读懂,另一个就是“感”,要有感而发,千万不要空泛地议论。“心得体会法”中的“心得”也可以是札记、体会。札记多为旁征博引,辩证考订;“体会”多为引申阐发、借题发挥。这是写笔记的一种高级形式,要求有更多的个人创见,难度也较大。但它却是创造的半成品或完善的精制短篇,一旦需要时,就可组织起来,使之成为有价值的作品。
第六步:创新写作法
所谓“创新写作法”就是阅读后受到原作的一些启发和触动,自己进行不拘泥于原作的练笔。本阶段为学生展示个性阶段。学生习作停留在模仿阶段是远远不够的,但学生如果有了前文所述的文化积淀,在此基础上去创新,去展示个人写作天赋,比那些架空了讲写作技巧、语言表达等要强百倍。以下就是杨文强同学在读了一篇名为《榕树,生命进行曲》而写的练笔:
风
风是自然界中极为平常的一种景象,但对于文人墨客来说风却有着不一样的意境,因此他们留下了“斜风细雨不须归”“二月春风似剪刀”之类的千古名句。
我爱风,因为我懂得怎样去欣赏它。……
正是这平凡而又伟大的风,一次一次地使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使我的人生更加美好。
13.《论语》读书笔记 篇十三
孔子学识渊博。一本《论语》,就涉及哲学、美学、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诗学、史学、宗教学等多种领域。而过去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更是形象地说明了孔子的德才兼备。
编辑推荐:
14.论语读书笔记 篇十四
《论语》介绍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
我所看的《论语》是被后人分为二十章的。并且以每一章头两个字命名。比如第一章“学而”,就是本章第一句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实,我细读《论语》也是初次,这次的任务让我捧起了《论语》,由于要记笔记,并且要进行交流,所以逼着我进行了一遍又一遍的细读。想要说明的是,既然是《读书笔记》,里面会有好多的东西不是我的而被我利用,只是偶尔加上点心得而已,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一周的时间有限,只读了论语第一章及其多版注释,因此此次作业只有第一章的笔记。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其基本意思是:凡是学习过的东西,要经常复习,那不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有远方的朋友来拜访,不也是很高兴的一件事吗?当别人对自己不了解时,自己也不会生气,那不正是君子的一种品质吗?
这里的第一句是告诉大家一个学习方法。单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学”就要时时的温习,你才能掌握的牢靠。但是,换个思路想过来,这个“习”是不是还可以理解为“实践”或者“应用”、“体会”的意思。就是说要懂得去印证你所学的东西。比如说你今天学到的东西,真正应用到生活当中了,并且应用之后回过头来看你所学到的理论是正确的,这个时候你感觉得到学有所用了,学习的时间没有白白的浪费,你才确实感到是件很高兴的事了。
第二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句说的是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的好客之道,中国不愧为礼仪之邦。换个思路再去理解,先看“远方”,如果只理解成空间上的或时间上的当然无可厚非,但是还可以理解成思想或者其他领域的“远方”呢?比如,是那些原先对你有成见、对你不认可或者对你有误解的人,经过了解而认可了你,从思想的远方和你拉近了距离,而成为了好朋友,那不也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这个时候再回过头来看这个“有朋”的“朋”,那就是虽说你们思想上有隔阂和距离,但你却是一直以“朋”来看待的才行,不然,你一直以敌对的态度,那是不会“有朋”又自“远方”而来的。
再看最后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说的是君子之道,再回过头来先看前两句。第一句,学而„„你在生活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增加了自身的阅历以及修养,然后有朋„„就从“远方”来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之后就到了第三句,人不知„„到了这个时候,还是有人不能理解你,说你装腔作势,如何如何„„而这个时候呢,你也不生气,必定人们的思想不可能都一样。必然要有分歧。你也能给予理解。并且还当他是‘朋’。这样你在学而„„慢慢他也会从‘远方’来到你的身边的。到那时难道不是‘不亦乐乎’的一件事吗。
2、有子(孔子的学生)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这句的意思:一个做人非常讲究孝悌的,则很少有犯上的了,不好犯上的人,而喜欢作乱那是从来都没有的。要成为君子,则要从根本出发,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修来。孝悌是什么,他就是做人的根本啊。孝弟,这个‘弟’是‘悌’。从字眼上理解,孝讲的是对长辈的感情(不单单是父母),悌是兄弟间的感情。这句话虽然容易理解,但是要读懂这句话就必须深究。
有子称‘孝弟’是‘为人之本’。就是说,孝弟是做人的根本。而事实上中国人在几千前年的潜移默化当中也确实把他作为自身修养根本,做人的根本了。我们现在的人交朋友,不也是要先看看这个人孝顺不孝顺吗?如果一个人不孝顺,大概也没什么可做朋友的地方了。连和自己最亲近的人都没有什么感情更别提什么‘外人’了。所以,只要一个人“孝悌”了,那么“本”就立了,这个人在外就不会乱惹事了,不会乱惹事的人就不会做出谋反叛乱、投敌卖国的勾当,所以,“孝”才是做人的根本。
我认为,这句话对现今社会还是很有用处的,“孝”之本身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精髓,我们自古就有:“以孝治天下”和“忠孝必出于孝子之门”之说,那么,既然孝是做人的根本,那么我们不都应该检点自己并认真地按照去做吗?如果大家都这样去做了,我们的尊老爱幼不就成为一种良好的风气了吗,我们的社会不就和谐了吗。
3、学而的第四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嫡传了孔子的事业,著了《大学》,然后孔子的孙子子思又传承了曾子,而著了《中庸》,而后子思又传道于孟子。四个人虽然同出一门,但思想却是有所不同的,性格与想法上也是有出入的。
第四句话容易理解,不过大家不要小看了曾子好象随便说说自己每天都要做的三件小事,既给人办事进不进心那,对别人有没有讲信用啊,今天是否学到了东西,有没有仔细体会啊。虽说是简单的几句话,但我认为,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认认真真的作到了,那也就与圣人也相差不远了。所以,我读这句话的体会是:最伟大的事往往在最平凡当中,只是注意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而已。
15.读书笔记:真阅读,强“语用” 篇十五
强调读书时“动笔墨”做笔记,是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一项优良传统。但在现实教学中尽管教师们都认同做读书笔记的益处,却鲜有实践与研究,即使偶有涉及,也仅仅提提而已,缺乏指导,很难取得实效。为此,不少课改专家呼吁:“但愿读书笔记的理论及实际运用能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和研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习作目标中规定“学写读书笔记”。笔者在“以读书笔记为载体,促进学生读写实践”的课题研究与实践中,对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有点滴认识,现小结整理如下,以求教方家。
一、促进真实阅读
要做读书笔记,必先读书,这是不容置疑的。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学生静下心来,与读物亲密接触。至于读物中的不懂之处,哪怕是个别字的读音不懂,都先放在一旁,等第二遍、第三遍再去探究。如此沉醉于读物之中,学生才能悟出文本的精髓,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洪堡特说:“没有一种思维,即使是最纯的,能不借助于我们一般感性形式而进行,只有在这些感性形式中我们才能理解和把握思维。”这也就是说,实现各类文章的一般阅读目标的前提是,从文章的整体出发,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即整体感知。著名学者梁启超的“三步精读法”的“第一步:鸟瞰”,首要的便是“把文章浏览一遍,了解文章写些什么……”做读书笔记,首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有了感性认识后再来谈论体会收获。学生走入文本,在真实阅读中发展整体感知能力,长期坚持下来,便能形成良好语感,为写读书笔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言语能力
1.在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现实中,不少学生往往心有所感而口不能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储备不足。引导学生在做读书笔记时积累读物中鲜活的语料,摘抄积累“锦言秀语”,学生的言语表达就有了根基。例如,在指导做《白鹅》一课的读书笔记时,我们要求学生摘录白鹅高傲的短语句子,并从姿态、叫声、步态、吃相等方面加以分类整理、记忆。经常这样积极地积累语料,在表达时就不必为语言苍白贫乏而担忧了。除了摘抄细节描写的词句短语,一些名言警句、格言也是积累的重要对象。这些名言警句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已成为“范型”,是众读者心中共同认定的某些文化现象,具有很高的共识度。如“明月何时照我还”是思乡的范型,“为人民服务”是公仆的范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立志报国的范型,“粒粒皆辛苦”是爱惜粮食的范型。在写作表达中,恰当运用范型,往往能以一当十,直观、形象,使人心领神会,提高表达效率。有的范型如歇后语,还具有幽默的效果,适当运用可以让表达生动。学生在阅读中还会接触到许多有意义的知识、有价值的数据、重要的信息、生动的故事、独特的案例等。它们不一定是范型,但在写作中恰切运用,也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因此,让学生在读书笔记本上摘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数据、信息、事例等,也可为习作表达增加“储备”。
2.在阅读中领悟表达形式。学生习作表达困难除了缺乏材料,还有一个原因——不知如何表达。有了素材,又掌握了形式,学生就容易畅快地表达。如何获得表达形式?著名作家巴金在介绍自己的写作经验时说,自己熟读《古文观止》的两百多篇文章,体会它们的好处,慢慢摸到文章的调子。文章的调子即是表达的路子——表达的形式。阅读中引领学生去发现作者言说的图式,用精练的文字列出提纲,既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也有利于学生掌握作者表达的方法、表达顺序。当学生对某种言说图式有了鲜活的印痕,就有可能在表达时下意识地直接仿用。例如,学习《走遍天下书为侣》一文时学生发现了作者的言说图式:假设独自旅行,选择只带一本书—假设别人感叹,回答表明缘由—假设坐在船里,如何反复地阅读。课后让学生练笔:假如你独自旅行,你会带什么东西?请写写自己的想法。学生便能依葫芦画瓢,轻松完成练习。几乎每一篇(本)优秀的读物都有可被学习、被仿效的表达形式,在阅读中感悟体会,一旦积累达到一定量,就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3.在笔记中锻炼表达能力。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与作者、文本进行对话与交流,是最容易碰撞出思想火花的,“意随文生”,写作的灵感不期而至,写作欲望不吐不快。让学生把阅读的思考感受、心得发现写下来,就是一种写作。这种写作,没有教师命题的局限,学生可以用“我”的自由之笔写“我”的自由之见、抒“我”的自由之情、显“我”的自由之趣,在“贴近自我”的表达中锻炼言语技能。即使是摘抄,只要能对所摘抄内容有所批注——加上一两句评语,或是一点感悟,便是基于内心感受的一种表达。笔者班上一名学生阅读沈石溪作品《再被狐狸骗一次》做了这样一个摘抄批注笔记——语句:“公狐狸痛苦地哀嚎着,挣扎着,顽强地朝与树洞背离的方向奔逃,我紧跟在它的后面,我再没有回头去看树洞,不用看我也知道,此时此刻,母狐狸正紧张地转移它们的小宝贝……”批注:它“挣扎”,是因为它的生命已经到了临界点,却还“顽强”地扛着,多坚持一秒,多奔逃一步,妻儿就多一分安全。多伟大的公狐狸啊,为了妻小牺牲自己!也正是这种精神,让“我”为之感动,推着他跟公狐狸跑去。这样的批注,是潜心与文本的对话,是源自心灵的真情流露。这就是写作——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因此,可以说读书笔记是沟通阅读与写作的最自然的通道,是发展学生表达能力的一片沃土。
三、养成读写习惯
做读书笔记能促使学生养成读写的习惯。要做读书笔记,学生就会“逼迫”自己读书,读书就会有印象和体悟,就会有诉诸笔端的冲动。另一方面,写作必然会促使人去读更多的书——“书到用时方恨少”“写然后知不足”。这样就引起学生去有目的地读书、思考,写作表达,形成读、思、写的良性循环,促进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据参与“以读书笔记为载体,促进学生读写实践”课题研究的实验班级教师反映,学生对读书和做读书笔记兴趣浓厚。因为读书笔记的读物可以自由选择,只要有益的课外书皆可。同时,读书笔记也是自由的,没有字数限制,没有体裁约束,有什么就写什么,只要是真情实感,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比上语文课更来劲!”乐趣是最好的导师。能坚持自由阅读与笔记,久而久之便能形成良好的“读、思、写”的语文习惯。
【《论语》小学生读书笔记】推荐阅读:
论语人物读书笔记08-19
于丹论语读书笔记07-25
寒假《论语译注》读书笔记09-23
论语读书报告3000字08-11
论语5到8章读书心得06-28
论语读书会简易串词09-30
小学论语测试题及答案06-20
《论语十则》读后感小学作文09-18
论语德育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