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长职业化

2024-09-18

大学校长职业化(共10篇)(共10篇)

1.大学校长职业化 篇一

美国大学校长的职业特征

纵览世界高等教育史,每一所著名大学的成长都与校长密切相关。数百年的大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大学校长和学者、学生共同探索的历史,留下了校长们上下求索的光辉思想和生动实践。作为大学的灵魂人物和引领者,大学校长始终与大学的变革和发展紧密相连,对于大学的变革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然,大学校长的职业特征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进步而不断变化。

大学校长一直深受人们的关注,对于大学校长的研究也层出不穷。近年来,美国教育理事会(America Council on Education)于1986至2012年对美国高校校长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当今美国高校校长的年龄、学历、性别、任期、学科背景、职业背景等基本特征。本文借鉴美国教育理事会对全美各大学校长所做调查的模式,对我国116所“211工程”大学校长的职业特征做了详细调查,以期对我国现任大学校长的职业特征有较为全面、清晰的认识,并在比较中美大学校长职业特征异同的基础上,对我国大学校长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61岁男性白人,多样化学科背景

美国教育理事会先后在1986、1990、1995、2001、2012年对美国高校校长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调查。2012年最新调查的对象是全美1662所大学的校长,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校长个人的年龄、性别、种族、学历、职业经历以及工作内容和职责。可以从四个维度对调查的内容进行归类,主要分为自然特征(性别、年龄、种族)、教育背景特征(最高学历、最后学历学科)、职业背景特征(前一职业、校长来源、校长任期、新聘校长)、工作特征(工作对象、时间分配、不同类型大学校长的时间分配、校长的其他工作)等。

1.自然特征:任职年龄较大、以男性为主、少数民族占一定的比例

从性别、年龄、种族来看,典型的美国高校校长可以被描述为“61岁男性白人”。在被调查的校长中,男性占74%,与2006年(占77%)相比有所下降,其中85%的校长已婚,与2006年(83.2%已婚)相比有所上升。此外,美国大学校长中少数民族校长占一定的比例,达到10%以上。

校长们的平均年龄为61岁,与2006年时的校长平均年龄(60岁)相比有所提高。值得一提的是,年龄在60岁以上的校长所占比例从2006年的49%上升到58%。

2.教育背景特征:学历高、教育专业出身的比例高、学科背景多样化

从最后学历与学科来看,美国大学校长所学学科中,教育学科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人文学科、社会学科。教育学科约占38%,人文学科约占14.2%,社会学科约占11.9%,法律、医学、商业学科共占15%,数学、物理等学科共占11%。其中,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的校长,大约有20%在数学、理学、工程、医学等领域获得博士学位,有28%的校长取得社会学科博士学位,还有16%的校长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

从最高学历来看,美国大学校长拥有博士学位的占84%,其中哲学博士占55.5%,教育博士占21.3%,法学博士占7%,医学博士占1.3%。

3.职业背景特征:任职时间长、工作经历丰富

前一职业:有85%的校长在担任现职之前在高校工作,其中以前就是校长的占20.4%,以前为常务副校长等其他高层管理者的占32.7%,以前为学术主管的占27.8%,以前为普通教师的也有4.4%。担任校长之前在高等教育系统之外工作的占16.7%,该比例与2001年(14%)相比有较大提高。其中,有博士授予权的大学有42%的校长担任过教务长或者首席行政官。

校长来源:总体上看,美国高校校长中只有约1/4来自本校,大部分来自其他高校。其中,公立高校校长中,来自本校的占32.8%,来自外校和非高等教育系统的分别为67.2%和13.9%;在私立高校校长中,三种来源的比例分别为34.3%、65.7%、27.6%。在这些校长中,担任过全职教师的人占69.7%。其中,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越来越倾向于在学校之外招聘校长,有15%的大学从教育机构之外的领域招聘校长,而2006年这一比例只有7%。

校长任期:本次统计的是到调查时为止,校长们担任现任职务的时间。由于校长们的现职还将继续,所以,校长们已任现职的时间将短于从任职到离职的平均时间。2011年,美国高校校长担任现职的时间平均为7年,其中公立高校略短,为6.7年,私立高校为7.4年;男性校长为7.2年,女性校长为6.5年(见表1)。

表1:美国校长的任期(年)

表1:美国校长的任期(年)

4.工作特征:主要工作职责为筹资、规划、预算、在非营利组织担任职务、从事科研工作

在美国,大学校长的主要职责为负责财政计划、筹资、预算、公共关系、学生事务、教师和行政人员的选聘等。对于公立大学的校长来说,在规划、筹资和预算方面校长要承担更多的职责,而在私立高校中,筹款是校长所需要承担的最为重要的职责。同时,大学校长较多参与社会活动,其中有87%的校长在非营利组织中担任一定的职务。虽然日常的工作任务繁忙,但美国的大学校长仍会留出时间进行学术论文的撰写、科研课题的研究等学术活动。(原载中国教育报)

2.大学校长职业化 篇二

这一职位同样对校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拥有博学精研的职业习惯、博爱奉献的职业风范、高雅和善的职业气质、正派坚毅的职业品格。不仅如此, 这一职位还要求校长具有一定的境界, 摆正自己的位置, 要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处理好各种繁杂的工作。对上, 校长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忠实执行者, 密切干群关系的桥梁和纽带, 和谐一方社会的负责人;对外, 校长是学校的法人, 教师的优秀代表, 维护师生权益的代言人;对内, 校长是学校发展规划的设计师, 专业技术提高的引领者, 服务师生和家长的公仆;对社会, 校长是先进思想的传播者, 行为示范的楷模, 服务社会的劳动者。学校是社会的特殊服务场所, 教书育人、提高民族素质是它的重要职责, 而校长是学校的领头雁, 因此, 学校向何处发展, 校长是关键。

校长的眼光决定着学校的发展进程, 校长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一代人的修养积淀, 校长的专业水平将成为教师的职业导向, 校长的品位能力将引领莘莘学子健康成长。作为一所学校的精神领袖, 校长应责无旁贷地成为学校教育的魂, 教改领路的人, 教师可靠的山, 师生释压的场。这一要职要求其恪尽职守, 必须做到“四个一”, 即思想高出一筹, 业务领先一步, 为人谦让一分, 工作争创一流;必须做到“五带头”, 即理论能站排头, 改革敢立潮头, 工作勇吃苦头, 奉献永在前头, 做人带出好头。只有这样, 校长才会有感染力和凝聚力, 才会让大家敬佩和信服, 才会真正成为师生心目中值得骄傲的名片, 成为学校品牌的标签。

一所学校的好坏, 不在于它的楼有多高, 装饰有多华丽, 场地有多开阔, 也不在于招待的餐桌有多丰盛, 接待者的措辞有多动听, 提供的材料外观有多精美。一所好学校, 更应关注学校的内涵发展和师生的人格品位。评判一所学校, 只要走进课堂, 体会一下孩子们内心是否快乐, 教师是否在施教中找到幸福感, 就能得出答案了, 因为课堂上师生的眼神交流及群体风貌会告诉你这一切。学校的特色不是写在纸上的, 也不是做给人看的, 成为孩子们成长中的行为示范, 才是学校日常工作的成功之处。

教育是良心事业, 从事教育的人起码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否则就会既害己又害人。但是, 校长做事业仅凭良心是远远不够的, 还应具有“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意识。肩负如此重要的使命, 仅凭热情和干劲、胆量和权威、经验和手段, 是无法胜任的。成功的校长还必须懂得学校管理科学, 摆正“养”和“用”的关系, 体现人性关怀, 发挥精神感召的作用。要知道, 促进人的发展, 不能靠欺骗和诱惑, 更不能靠行政命令和处罚。要想收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只能靠心灵的沟通, 情感的内化, 人格的影响。当一种思想扎根, 当一种意识形成, 就不愁看不到人们超越自我的精神。这种精神源自内心, 以希望为动力, 追求自我实现, 无需任何外在压力, 尽管不一定能达到这种状态, 但是一路的努力也足以让人们做到最好, 不留下任何遗憾。

要想成为受人敬重的校长, 首先要成为一个“敢探未发明的新理, 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研究型管理者。要想实现由经验型校长向专家型校长的又一步跨越, 就必须清楚:成绩永远属于过去, 未来还需要我们更加努力地续写。但“续写”不是重复昨天的故事, 而是用新思想、新创造、新境界去开展新时代的教育。要学会借“先人”的思想, 走自己的路, 为他人让出肩膀。用儒家“五常”涵养自己, 影响大家, 凝聚人心;用道家思想引申管理, 做到“无中生有”, “无为而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 坚持发展;用人格的力量感召师生, 尊重科学, 促进和谐, 创新工作。

3.校长专业化、职业化及其制度保障 篇三

一、 校长专业化

对什么是校长专业化,研究者们形成了以下几种主要的看法。

“校长专业化的含义是:校长在逐步深化对教育意义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历史使命感与专业精神、不断提升道德与伦理追求、不断提高学校领导专业技能与能力的过程。”[1]这种观点认为,校长专业化的过程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但更重要的是校长自我发展的过程,是校长在自我激励的基础上,自加压力、自我提高的过程。

“校长专业化就是指校长内在的知识技能结构不断更新、演进、丰富和完善的过程,即校长在专业精神、专业理念、专业思维、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气质等方面的持续发展过程。”[2]认为校长应该成为学校发展的决策者、师生员工的服务者、学校发展的经营者、学校与社会的沟通者、现代学校教育的研究者。知识宽泛、才能卓越、思维科学、意识超前是专业化校长必须具备的四大显著特征。

“校长的专业化不仅应该是他们作为一名教师所需要的业务能力和人格特征方面的专业化,还需要纳入学校领导行为和管理知识等方面的其他要求和内容,更加宽泛而具特殊性。”[3]认为校长的专业化涉及许多方面,比如校长有没有专业的组织以显示其群体性的社会地位和影响,有没有专业的学术职称系列等。

此外,还有人认为专业化的校长应具有教育思想力、学校管理力、人格影响力、自主学习力等基本特征[4];更有人认为校长专业化必须达到五个标准:(1)具有现代教育意识,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具有强烈的服务观点。(2)构建以教育管理知识为核心的复合型知识结构。(3)具有学校管理的专业能力。(4)具有学校管理的智慧与艺术。(5)接受专业养成教育和专业训练,参加一定的专业团体[5]。

从以上对校长专业化内涵的界定来看,一种是侧重强调校长的知识技能结构和表现形式,一种是强调校长对教育意义的认识、理解以及校长的自我发展,一种是与教师的专业化相比较而言,强调校长专业化中对其领导行为和管理知识的特殊要求。他们的共同点是关注校长专业化要素的基本构成以及校长专业化动态发展、变化和提高的过程,而围绕校长专业化内涵,从校长专业化的特征、标准、影响要素、角色扮演等方面所做的解读,则显得空泛、零乱,像“教育思想力”、“学校管理力”、“自主学习力”等用语的表述,也给人以生硬、牵强之感。

事实上,对校长专业化的研究仍没有超出对校长素质研究的范畴,即校长的专业化是校长素质的基本要求和具体化,离开了校长的素质,无论怎么“化”也化不出校长的专业或专业的校长。即便是校长“专业化”了,那么校长的专业化也不是外在赋予的,不是一大堆堆砌在校长身上的理想化了的“某某者”或“某某家”的代名词。校长的专业化更多地是校长的自觉、校长的内生内长、校长对“校长”的体悟,除此以外,或许校长专业化原本什么都不是。

二、 校长职业化

最早提出“校长职业化”这一命题并大力倡导校长职业化的王继华认为:“职业化校长是指专门从事学校经营和教育服务的专业校长,它不是一种职务,而是指一个具备某种能力和精神特质的社会群体。校长职业化就是要把校长从官本位的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由任命制的事业管理者转变为聘任制的产业经营者,由执行计划的职务校长转变为关注市场的职业校长。”[6]校长职业化的要害,就是要冲破传统计划体制的束缚,用能力为本的市场用人机制取代权力为本的计划用人机制。在此基础上,吴江、张秀阁将校长职业化的涵义概括为三个层次:第一,校长职业化是指经由专门训练并获得认证资格,具有管理、经营学校及教育科研、开发学校的职业技能;第二,校长职业化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对教育实施市场行为的管理过程中,校长也不再是政府任命的一种行政职务,而只是受聘于市场的职业;第三,校长职业化是指专业人才或有志于校长职业者,可以依据其相应的任职资格,通过教育市场获取校长职业[7]。

校长职业化内涵所表现出的积极意义就在于它为中小学校长的选聘开辟了一条有别于传统选聘方式的、在倡导者看来也是主要的甚或是唯一的渠道,它为有志于校长职业者提供了一个价值实现和自我发展的可能性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完全由政府行政任命校长的弊端。但正如许多年前人们所关注和提倡、事实上也已经在进行着的教师也要由市场配置一样,校长由市场配置早已不再是新生事物,几乎所有的民办中小学都是通过市场选聘校长的。值得注意的是,既然民办中小学通过市场选聘校长,那么这种“职业化”了的校长,其“专业化”程度无疑会更高一些,治理学校的能力自然也会更强一些,但事实上,很多民办中小学的管理和教学质量至少目前还远没有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好。究其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是市场上没有足够优秀的校长候选人?还是“职业化”的选聘校长的方式本身存在什么问题?但无论怎样,至少可以说明“职业化”校长选聘所依赖的市场,其自身的发育程度还很低,还很不完备、很不成熟,试图以市场“职业化”的方式取代其他所有的校长配置方式,很可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还只是校长职业化倡导者的一厢情愿。

说职业化校长不是一种“职务”,而是具有某种能力和精神特质的“社会群体”,并将校长的“任命制”与“聘任制”、“执行计划”与“关注市场”、“事业管理者”与“产业经营者”、“职务校长”与“职业校长”、“能力为本”与“权力为本”等对立起来,似乎只要校长不再是“职务”,不再是“任命制”、“执行计划”,不再是“事业管理者”和“权力为本”,那么校长就算得上是“职业化”了。这样一种对校长职业化的理解,实在是将校长“庸俗化”、“简单化”了。无论职业化校长是怎样的“社会群体”,校长也还是“校长”,也还是一种“职务”,校长固有的角色和职能还依然存在,校长职务并不排斥自身所具有的“某种能力和精神特质”。“任命制”早已不是当下校长选用的主要方式或唯一方式,面向社会公开选拔校长并明确其聘任的期限,也绝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何况“任命制”也还有许多可取之处。校长“执行计划”并不意味着不“关注市场”。校长是“事业管理者”并不一定就不可能同时也是“产业经营者”。校长是“职务校长”,同时也可能是“职业校长”。“能力为本”与“权力为本”并非是对立关系,“能力”并不排斥“权力”,“权力”也需要“能力”。至于说到“官本位”,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也不论是“官”还是“民”,都可以不加思索地、将之视为阻碍一切事业发展与进步、遭世人唾弃的罪恶之源和罪魁祸首,事实上,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需要“官”,是“官”都有其“位”,问题是什么人在当官、为什么当官和怎样当官,更何况与所有的所谓“官”相比,也许中小学校长对自身的“官”是最不看重的,因为对大多数中小学校长来说,他们骨子里还是把自己看作是知识分子。

校长职业化在将校长的配置完全交由市场后,自然也就把教育天经地义地当成了产业。然而,无论教育的产权结构发生怎样的变化,教育市场化的行为有多大程度的增加,教育具有公益性的本质却不会改变,教育永远不会像校长职业化的倡导者所断言的那样完全市场化。“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主导属性公共物品属性表明它具有鲜明的伦理规定性,即强调公平与公正。而这种公平既是基础教育功能的体现,也是实现其功能的保证。”因此“办好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首先是政府的职责,在基础教育中,政府而不是市场起着保证公平价值实现的作用。市场机制不是中小学运作中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模式,主要模式仍然是政府投入。”[8]由此可见,失去了教育市场化、产业化的逻辑前提,校长职业化的内涵也就需要重新审视。

有研究者认为:“随着教育结构的分化和教育规模的扩大,学校管理工作已经从单纯的教学工作中分离出来了,校长职业也就从教师职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职业、专业类别。”[9]需要指出的是,学校的工作绝非只是“单纯的教学工作”,校长职业也还没有从教师职业中分离出来,更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职业、专业类别”。学校的工作既有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有教职工的成长与发展,还有学校的成长与发展,而且教学工作也绝不“单纯”。校长是从事学校管理工作的专门人员,但这并不意味着“随着教育结构的分化和教育规模的扩大”,校长必须放弃他原有的学科专业才能当好校长。校长的职业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是份内的职责。校长只是一个人在某一个时期的“岗位”或行政职务,而教师则是他一生的“职业”。即便是按照社会学家对职业特征的分析、归纳,说校长符合职业的特征和标准,或者是按照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如何将校长界定为一个独立的职业,但从教育自身赋予校长的本质意义和内在特性来看,校长都不大可能也没有必要一定要成为从教师群体中“独立”出去的独立职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校长,那你首先就得成为一个好教师。”一个游离于教学以外和教师之外的校长又有多大的能耐管理好一所学校呢?

三、 校长专业化、职业化的制度保障

就目前学术界的研究而言,校长专业化的制度保障大致包括校长资格制度、校长聘任制度、校长培训制度和校长评价制度等相关制度的制定与实施。1999年,教育部在《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第5条中,对校长资格制度作了如下规定:“新任校长或拟任校长必须取得‘任职资格合格证书’,持证上岗,在职校长必须取得‘提高培训合格证书’作为继续任职的必备条件。”1984年原教育部党组《关于全日制普通中学学校领导班子调整工作的意见》、1992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国家教委联合颁发的《关于加强全国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意见(试行)》中,对中小学校长的任职标准和任免程序作了相应的规定,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再次明确:“中小学校长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选拔任用并归口管理,推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明确校长的任职资格,逐步建立校长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机制。校长实行任期制,可以连聘连任。”1982年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教育行政干部培训工作的意见》、1989年《国家教委关于加强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意见》、1990年国家教委《全国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课程教学大纲(试行)》、1992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国家教委《关于加强全国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意见(试行)》、1993年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5年教育部《关于“九五”期间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指导意见》、1999年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等,对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时间要求、内容形式、组织管理等作了全面、系统的规定。1997年,原国家教委发布《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修订稿)》对中小学校及其校长评估的目的、内容、方法等作了规定。

就现已颁布并实施的有关中小学校长的资格、聘任、培训和评价等制度来看,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中小学校长资格制度存在着校长资格获得与职务任命程序不合理、任职条件不适应岗位要求以及校长资格证书发放存在封闭性等问题[10];聘任制度上由于长期实行任命制,因此形成校长先上岗再培训,再取得培训合格证书的模式,还由于在校长任命的标准掌握上缺乏统一的具体要求,所以上岗校长的水平参差不齐[10];培训制度上存在培训管理体制不完善、经费投入缺乏保障机制、培训基地设施较差、优质培训资源严重短缺、培训市场秩序较乱、师资培训能力较低、培训教材建设滞后以及培训模式方法僵化等问题[11];评价制度上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评价方案,以考核为主要手段进行评价的目的主要是决定校长的升留免降或褒奖惩戒,忽视了评价对校长工作的改进和提高校长的专业发展[12]。

针对校长专业化制度保障中存在的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了许多改进的建议,比如,建立适合于中小学校长专业化发展的职业准入制度,规范校长资格证书的认证程序,严格控制校长资格证书发放的标准;扩大校长聘任制度实施的范围,建立多渠道的校长聘任机制;建立校长入职培训和在职培训一体化的培训体系,改革培训的形式、内容、方法和手段;建立完善的校长评价体系,推行职级制度建设等。毫无疑问,如有些学者所言,就当前我国中小学校长队伍的整体状况来看,建立健全和进一步完善校长制度保障体系,对提高校长的专业化水平、促进校长素质的不断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如过于夸大制度保障体系的作用,甚至把校长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完全依赖于所谓的制度保障,则有失偏颇。事实上,校长专业化与职业化问题,反映出的是以什么样的视角和价值判断标准看待学校与政府、学校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如果依旧把学校看成是政府组织的附属机构或者完全按照市场运行模式来经营学校,而不是把学校看成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具有办学自主权、具有特殊社会公益性的学术组织,那么,无论学者们怎样研究校长的专业化和职业化,都将远离校长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本真意义和实际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从现有的校长制度来看,无论是校长的资格制度、聘任制度,还是校长的培训制度、评价制度,都是从规范校长任职条件、严格校长任职标准、确保并提高校长素质和校长工作质量的角度,或者是从校长专业化的角度来进行相应的制度化建设的,其中几乎没有涉及校长职业化的制度保障问题。由此可见,校长职业化要得到官方的认可还需要一个过程,或者是学校教育的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不适宜采用校长职业化的提法和做法。

参考文献

[1] 陈玉琨.校长专业化问题研究.上海教育,2004(3B):27.

[2] 余光明.校长专业化的目标与任务.四川教育,2005(5).

[3] 刘一,姚文忠.制约校长专业化的几个因素.四川教育,2005(5):16.

[4] 陈光前.专业化校长的几个特征.四川教育,2005(4):13-14.

[5] 陈伟骏.制约中小学校长专业化的因素分析.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4.

[6] 王继华.走向校长职业化.中国教育报,2004-02-10.

[7] 吴江,张秀阁.新课程呼唤校长职业化.中小学管理,2003(10).

[8] 高洪源.对“校长职业化”说不.中国教育报,2004-03-30.

[9] 梅广稳.校长专业化三问.教学与管理,2005(2).

[10] 杨海燕.香港与内地校长资格制度比较.中小学管理,2005(9):57-58.

[11] 吴开华.国内“校长专业化”研究述评.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8):39.

[12] 杨海燕.建立和完善我国中小学校长管理制度校长专业化的制度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20.

4.大学校长该讲什么话 大学校长 篇四

作者: 王东杰 2010-08-26 08:23:50 来源:南方周末

要把平易、庄重、朴素、优雅这些表面上相反的素质凝于一体,必须依赖理性的说服力和情感的克制力,而这显然已不仅是一文风问题

早听说华中科技大学李培根校长在2010届毕业生典礼上的讲演深得学生和舆论的“拥戴”,最近读到全文,或因期望值过高,反而失望。

讲稿给人印象最深的除了大段的排比之外,就是密集出现的网络用词——而这似乎正是讲演受到热捧的原因。平心而论,这篇讲辞确有和常见的领导“讲话”不同之处,不做高高在上的姿态,不但是遣词造句,就连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都尽可能向学生靠拢,宜乎听众感觉亲切有味。如果说舆论反映了人心好恶,则此事应对各级领导有所提示才对。当年毛泽东说“反对党八股”,看来今日仍不失针对性(其实这句话引用率颇高,但“党八股”何以这般顽固,倒也值得探讨)。不过,舆论对这个讲演的过度吹捧,也恰好反映出长盛不衰的各类“八股”文风对国人文化品鉴力败坏程度之深。我猜李校长对那种假、空、套话是感到不满的,故也着力追求一种平易的讲话风格。然而,大约因久为“八股”风习所熏,讲演者和听众似乎都已丧失足够的敏感——讲稿中那一段礼赞“盛世”的排比,其实正是典型的政治套话;而刻意罗列的大量网络术语,不但在实际上落入了另一窠臼(网络语言的生动、形象、活泼确实代表了语言的活力所在,惟不少人除了网络流行用语外,词汇量已极为贫乏,这也会导致网络语言陷入“套路化”危险),也显得非常幼稚和单薄,缺乏应有的厚重感。

这当然不是要否定这个讲演着力贴近学生的立意。无论何种演说,态度总应以平实为上,何况大学本该有些家庭氛围,师弟之间融融泄泄,要送走出门远行的子弟,更不该端起架子,装模作势。不过,毕业典礼,对学校来说,正是数年艰辛、树木成林时节,最堪告慰;年轻学生要告别校园和生命里最美丽的一段时光,在之后的旅途中这也是最值反复回味的记忆。这样一种“成人仪式”自当有一种特别的庄重感。师长的讲说或不妨多点幽默,但这幽默应是含蓄、温厚和有内在张力的,至少亦应力戒浮薄(这话也可能相当一部分人会不赞同,因今日一般流行所谓幽默恰是轻薄也)。

这种平易而庄重的态度也体现为一种朴素和优雅的文风。所谓朴素,乃是要刊落虚华,坦诚自在。老一辈把人生经验与教训传给子弟,原是为后人着想,唯恐不尽不实,本不必过于雕梁画栋。但这朴素又绝非简陋,更非鄙野,而应具有诗书涵养自然流出的一股优雅气质。遣词造句不必刻意求工,尤其未必使用特别的修辞技法和“优美词句”,自会散发一种温润的光彩。如果要有所比,何兆武先生在《上学记》里写过昆明西南联大期间“跑警报”时的梅贻琦,与此风格庶几相类。

时下中国已变成一个爱说话的社会,即使不在课堂,也处处听到演说声,而且绝不乏听众。其中不少不是流于滥情,就是过分激情。这很容易惑人视听,但它是通过人的耳目而不是心灵作用于人,影响所及,如醉如狂,实无益于社会的稳健成长。事实上,要把平易、庄重、朴素、优雅这些表面上相反的素质凝于一体,必须依赖理性的说服力和情感的克制力(所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而这显然已不仅是一文风问题。前人说“文如其人”,虽然很容易找出例外,但即便经过特意训练,一个人的内在气质仍会于不自觉中流露,故“文”的危机,仍须从“人”身上找。

惟“人”、“文”之间又是一回环反复的关联。理想气质非凭空而来,又须回到“文”的层面。然而,如今即使号称“文化人”者,也未必有多少时间澄心静虑,浸润诗书。互联网时代“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一个人一不小心就有可能“out”了。要令同侪尤其是后生觉得可爱,就只有亦步亦趋,永远在时代潮头浪尖上,阅读范围自然是“时文”多而“古文”少。当然不能说“时文”非“文”,有不少人认为上网同样是“读书”。诚然诚然,但喜好喝酒者总要挑陈年老酿,书籍经过时间淘洗,营养也是不一样的。大学乃是社会为一群正当最好年纪的人创设的“特区”,使他们得以暂时超脱“俗务”,专力于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研习,至少应在“时文”之外,兼读一点“古文”,才不辜负这段美好光阴。负有导正之责的师长,也应在贴近学生之外,提供更深邃的思考和更高妙的品味,方算尽到了职责。

(作者为四川大学教授)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content/49408 校长的腔调——不会“说话”的中国大学校长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赵蕾 实习生 雷磊 李顺 梁琪 于梦溪 彭彭 钱小敏

2010-09-30 08:26:21 来源: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content/50676/1 校长讲笑话,的确受欢迎。但一片欢乐之后,公众对校长致辞的期待不仅仅局限于“亲切”和“潮流”,更希望能听到治学之理、修身之道乃至兼济天下之法。

打破旧八股远远不够,人们真正期待的还是能够代表大学精神的致辞。校长一开腔,公众就笑了。

在刚刚过去的开学季里,大学校长的开学典礼致辞突然成为公众的关注焦点,原因很简单,校长们似乎变了腔调: 笑点的确不少:

“我相信很多新生入学后不久就会有抱怨,抱怨复旦的住宿条件差,前不久的暑假,天气很热,我在网上看到很多抱怨的帖子,称要把校长绑架到学生宿舍去,看看能活几天。”“学校办公室的同志在为我准备演讲稿时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材料,说是网络上有一则民间人士为厦大撰写的招生广告,广告称:‘她是985+211,不断电,不断网,不禁校园亲热;免费米饭,免费矿泉水,公费医疗;师生和谐;言论宽松;5A级校园,国际化办学,国防前线;面向太平洋,气候适宜,氛围浪漫,靓仔一片,美女如云。请认准代码10384,欢迎报考厦门大学!”“会读书,就要努力把‘成都理工’读成‘麻省理工’;就要努力把一所大学读成两所甚至更多;就要努力把德智体美读得无一偏废;就要努力把男生读成文质彬彬,女生读成知性端庄;就要努力把自己读成无论张口还是抬手,都让人分明看出你读过大学。”

三段开学典礼的致辞分别出自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院长陈俊明。

一贯严肃的大学校长院长们纷纷变身小沈阳,开学典礼大有演变成脱口秀之势。学生们喜欢弥漫开学典礼上的幽默感,公众也乐见越来越多“会说话”的校长。校长变身的背后,我们的大学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的变化算不算一种进步?

校长新风:从八股到八卦

“能脱稿,说感性点,这真的也算个进步,只是这个进步看起来真的够寒碜的。”

北大的校长爱唱歌。前校长许智宏和现任校长周其凤,都喜欢在新年联欢会上唱唱流行歌曲。

有人说,校长们变得会说话了,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当领开创之功。今年7月,李培根在华中科大的毕业典礼上,把近年来的网络热词来了个大串烧:打酱油、俯卧撑、哥呀姐的,贯穿整个典礼致辞,让校园内外雀跃不已。人们因此亲切地把李培根称为“根叔”。

要说上面几位校长模仿根叔,可能冤枉了他们。厦大的朱校长在2007年的开学典礼就说过希望每个同学在厦大四年能再长高3厘米,令媒体惊呼中国的校长变了;那一年北大法学院的开学典礼上,院长朱苏力也诗意大发,演讲题目就是通感修辞的好例证:“你听见阳光的碰撞”。校长们换个方式说话,确实不是从今年开始。不过,这不妨碍把根叔冠为大学校长一代致辞新风的代表人物:

其一,论堆砌潮流用语的功力,根叔确实登峰造极;

其二,论对排比修辞的参悟,同行中人难出其右。正如一位听过他今次开学演讲的学生所言,如果没有排比,“质疑”两个字不可能出现82次。

其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根叔致辞和其他感性平易的校长发言一样,都有过去的校长讲话无法比拟的效果,那就是,学生乐意听。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奇葩开。根叔式的发言风靡大学校园: 北大校长周其凤在毕业典礼致辞中引用台湾歌手周杰伦的歌词:“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与华中科大的根叔相对应,北大的学生们现在把周校长称为“凤哥”。

南开校长饶子和则以流行语态提醒学生们重视学业:“挂科可以补考,人生只有一次。” 而在此之前,北大前校长许智宏因为在校园新年联欢会上演唱流行歌曲《隐形的翅膀》,而被冠名“许爷爷”;人民大学的校长纪宝成也以诸多亲近学生的举动而被亲昵地称为“纪宝宝”。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对校长们的“新潮”发言满意。以根叔火爆网络的2010毕业致辞为例,同样有华中科大的学生表示,除了对根叔擅长排比句式印象深刻,也没听明白校长的讲话对自己的治学之道与人生之路有何启示。

深圳大学校长章必功在致辞中说:“你要坚信,人海陌生,质地温暖。只要你能够与人为邻、与人共舞,社会上就有许许多多的热心人等你结识、等你合作”。这段颇为温暖的演讲却被网友们评价为“高中作文范文”——当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即为《与你为邻》。

在亲切与欢笑之后,校长们还表达了些什么?这的确成了一个问题。1980年代的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即对这一代新风表示了忧虑。他说,这是从一种套话走向了另一种套话,实不可取。原来那套,八股生硬、官腔十足;现在这套,滥发情感、浮夸轻佻,做这样的致辞,“有失大学校长的身份”。

校长讲笑话,的确受欢迎。但一片欢乐之后,公众对校长致辞的期待不仅仅局限于“亲切”和“潮流”,更希望能听到治学之理、修身之道乃至兼济天下之法。打破旧八股远远不够,人们真正期待的还是能够代表大学精神的致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今引领新风的校长们,还是不会说话。

南方周末记者就此请根叔发表看法,根叔再三推托,还特别叮嘱记者:正面的别说,负面的可以说。

要说负面的评价,算评论人士袁岳的评价最直接:“我要说,能脱稿,说感性点,这真的也算个进步,只是这个进步看起来真的够寒碜的。”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content/50676/0 大学校长该讲什么话 大学校长,请说“冷话”

腔调演变:从革命鼓动到领导指示

“先是简化自己的言论,尔后导致思维的退化,最后是个性化的表达能力丧失殆尽”。

与其说校长变了,不如说外界希望校长们有所改变,哪怕只是换几个词、多用几个排比、多发一点温情。大学校长们别扭的腔调,大家早就听腻歪了。那么,中国大学校长们的致辞腔调是如何演变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全国山河一片红的革命斗志与热情之下,开学典礼听到的大都是战斗的号角。

1958年9月17日,郭沫若向总理周恩来汇报了他亲笔起草的中国科技大学开学典礼致辞内容,周恩来说:“可以,是施政方针了”。

参加当年开学典礼的学生史济怀曾回忆,当天他看着郭沫若校长陪着聂荣臻元帅往礼堂里走,他是跟在后面一起走进去的,听完聂元帅和郭校长致辞,从那一刻起,他认识到,“把红旗插上科学的高峰是中国科大与生俱来的使命。”

聂荣臻说,中科大培养出来的学生,首先应该是忠实于共产主义事业,艰苦奋斗,忘我劳动的、工人阶级的战士。郭沫若在致辞中谈了对中科大的定位:“是一所尖端科学加共产主义的大学,也就是又红又专、红透专深的大学”;他还对学生提了一个特别的希望,“本校值得夸耀的是,在1600名同学中,党团员占84%,同学们的政治品质和思想水平是有一定的高度的,但我们不能以此自满。我们希望全体同学都能成为党团员,随着年龄和思想的成长都成为党员,使我们的学校成为百分之百的党校。”

在那一年人民大学的开学典礼上,吴玉章也谈了红与专的问题:“只专不红固然不对,只红不专也是无用的。只红不专,便是空头政治家;只专不红,就会迷失政治方向。”

这些话现在听来有些政治说教的味道,在那个时代却都受到学生的激赏。一方面,这些大学校长都是老革命,本人具有相当高的威望,他们的发言甚至能走出校园,对整个社会甚至大政方针有直接的影响,比如,马寅初的团团转理论,就是他作为北大校长在开学典礼上提出。二来老革命家的讲话都各具个性。后来的毕业生回忆,马寅初每次演讲时说到自己,都不说“我”,只说“兄弟”,这种个人风格强烈的发言让学生饶有兴趣,每次校长讲话,都搬着凳子争相去听。

学者丁东说,当时的大学校长讲话,必须紧扣国家的任务,但是他们有相当的办学自主权,保有教育家的气质,“他们很想办好教育,不是想着做官”。

但饱含激情的号角声逐渐变成了面目模糊的官样文章。1980年代后期,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开始确立,之前试图给大学校长更多办学自主权的校长负责制改革试点暂停,大学校长们做起了官样文章,开学讲话也无限趋近于党代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

成都理工文法学院院长陈俊明在大学的党委宣传部工作过十几年。他回忆说,校办甚至有个讲话稿库,每年开学时,工作人员会从讲话库里调出那篇用过很多次的文档,“年年第一句话都是‘金秋九月,丹桂飘香’”。

有一次,他想给校长写篇有个性一点的致辞,校长觉得不习惯,讲稿最后被扔进了垃圾桶。

陈俊明总结出过去三十多年大学校长们致辞的模板:开学典礼就是“欢迎加几点要求”,毕业典礼是“欢送加几点希望”,年年如此,校校相同。校长们的腔调总是居高临下,一上来就是要求学生要如何如何。

在过去的十年里,校长腔调的变化是加入了“竞争意识”:自从高等教育资源开始整合,打造巨无霸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之后,十年中的致辞模板加上了一项:炫耀家底。比如,学校现有教授院士多少、实验室图书馆教学楼几何、发表论文数量排名全国第几,等等等等。2008年,北京一所大学的校长在毕业典礼上,还细数了当年参加奥运火炬接力的校友人数。

四川一所高校的校长在2010年开学典礼上,对新生们提出的希望更加直白:四年后,有更多的同学走进中国科学院以及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等国家“985”高校研究生行列,有更多的同学考入中央和国家机关以及各级党政部门成为公务员,有更多的同学进入各级各类事业单位。

对此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的原则是:一般不讲就业话题,“这是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

今天,问遍周围在过去30年读过大学的人:你还记得大学校长的开学致辞吗?很多人一开始是迟疑,然后摇头。对于他们来说,大学校长的开学讲话就像开学典礼上主席台那排面无表情的校领导一样,面目模糊。

有几句话倒是始终似曾相识:“你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同学们,你们正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光阴似箭时不我待”;“今天你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你为荣!”——不过,没人说得清这是在别人的开学典礼上听到的,还是在中学开学典礼上听到的。

奥威尔曾经预言,如果一个人惯于说套话,他付出的代价就是一次又一次地放弃自我表达,他先是简化自己的言论,尔后导致思维的退化,最后是个性化的表达能力丧失殆尽。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这个预言在中国的大学校长们身上不幸应验。

校长之言:实关“何谓大学”

中国的大学校长与其再费尽心机搞新腔调,不如“取法祖宗,师夷长技”。按照学者丁东的判断,八股也好,八卦也罢,千人一面、肤浅庸俗的腔调背后,是校长们对于大学独立、学术自由精神的偏离。“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79年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就职典礼上说的这句话,用词朴实,修辞简单,却成为关于大学理念的世纪之言。

史料上说,梅校长并不热衷于讲话,相反,他话很少,但一旦发言,必是侃侃而谈,畅达己意,而且言中有物,风趣横溢。学者谢泳说,那个年代的大学校长,说话不刻意挑场合,少事先备稿,言语所及,意味盎然。

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胡适,这几位备受尊崇的校长,都在开学典礼上留下过隽永的言论。这些言论,又都跟“何谓大学”有关。蔡元培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梅贻琦:“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材。”张伯苓把自己办学的目的明确规定为培养学子“爱国爱群之公德,服务社会之能力”。他们的话往往抱定宏旨,切中为学之根本,因而有流芳后世的启示力。

综观老校长们的讲话,文辞每有新意,宗旨却抱定不变,谆谆之言总是不离两个主题:如何做好学问,如何为社会与国家服务。

在老校长们看来,校长为指导,为楷模,也为服务,讲话的方式自然言之有物又平易亲切。

这与欧美名校典礼上的致辞颇有相通之处,校长们可以讲笑话,但并不追逐潮流,相反,他们更关注亘古既有的传统价值。在2008年哈佛毕业典礼上,校长Drew Faust开篇即言:“我应该站在这儿,告诉你们那些永恒的智慧”。她说,哈佛让学生们一入校就以精英自居,就以毕业后的高薪和伟大责任为期待,实在是学校的过错;她只是希望接受过哈佛教育的人“自觉地生活,在所做的一切中寻找、定义价值,成为一个自我的分析家和批评家,从最高水平上掌握生活的展示方式”;她也要求学生们“牢记那些我们告诉你们的远大理想,就算你觉得它们永远不可能实现,也要记住:它们可以指引你们,让你们到达那个对自己和世界都有意义的彼岸”。

古今中外流传下来的大学校长致辞,都是纯然发自内心,口吻亦师亦友。香港学者蔡子强向本报记者推荐了一篇香港学界公认的好致辞——2008年香港中文大学逸夫书院院长沈祖尧在就职典礼上的发言。其中沈院长说道:教育关乎帮助青年人的成长,使其成为成熟的成年人,这是他从事这项事业的梦想,恳请同学们分享他的梦想,并使之成真。如果沈院长抱着官员的心态,恐怕说不出“恳请”和“感谢”同学们的话来。

正因大学是青年人成为成熟的成年人最重要的阶段,大学校长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有时难以估量。一位资深媒体人说,1994年他进入中国政法大学读书时,开学典礼上老校长江平的一席话对他日后的人生影响至深。他记得,江平当时说,现在的领导人主要是学理工的,但是我相信,学习人文科学的人,迟早要担负领导国家的责任,末了,还说,我们要有信念,做到只向真理低头。“这句话过后,全场掌声雷动,这么多年了,当时的场景还很清晰。”

作为一个社会中应该是人文素质最高的群体,大学校长的腔调还传达出一个社会的精神状态。有学生在听完根叔的演讲后说,根叔说得很好笑,就像我们现在的大学教育一样搞笑。既然如此,有人提议,中国的大学校长与其再费尽心机搞新腔调,不如“取法祖宗,师夷长技”。例如清华大学的校长明年开学致辞,不必绞尽脑汁想讲稿,直接把陈寅恪为王国维撰写的碑文读一遍,比什么都好:“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5.职业中学校长述职报告 篇五

一年来,学校在区委区政府及市区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上下同心、群策群力,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保持了学校稳定、科学的发展态势,逐步实现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变。过去一年,招生工作达到了预期目标。在暑期招生工作初期极为被动的情况下,老师们想尽千方百计,经历千辛万苦,走遍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不畏酷暑、知难而进,招生人数比800人的预期目标超出22人,开学之后还陆续从外市、外区、外校转校来30余人。过去一年,办学条件得到了持续改善。万兆骨干、千兆到桌面、重点区域无线覆盖的计算机中心机房已经建成,自动跟踪录播教室基本建成,学生公寓住宿条件得到改善,学校土地证全部办理完毕。过去一年,专业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果蔬花卉专业被认定为省品牌专业,计算机专业被认定为省重点专业,会计专业被认定为市重点专业,牧医实训基地被确定为省重点建设基地,总投入280余万元的国家级农学实训基地基本部署完毕,专项投入1000万元的十二五重点项目机械加工实训大楼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完成,预期投入5000余万元的市第一产业公共实训基地项目建设进展顺利。过去一年,学生管理保持了安全稳定。在稳定压倒

一切的大形势下,面对学生日益复杂的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学校以人为本抓管理,事事有人管,人人参与管,全年无一例重大刑事案件,无一例重大责任事故,无一例重大恶性事件,延续了学校创办职业教育20多年来的稳定局面。过去一年,学校财力实现了持续好转。虽然学校争取到了一些专项经费,但区级财政支持力度有限,学校自筹配套经费严重不足,日常运转一度非常艰难。学校加强财务管理,将每一分钱用在刀口上,开源节流,保障了教职工福利待遇。过去一年,高考成绩赢得了各方肯定。届高考学生13%过本科线,91%过专科线!其中詹建华等38名同学参加通过“高校单招”考试录取;陈星等29名同学通过“技能大赛”获奖被提前录取;余玉洁等56名同学参加“高职统考”过二类本科线。高考成绩赢得了社会赞誉,受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肯定。过去一年,技能大赛实现了历史突破。农学技能大赛有4名同学分别夺得全国一、二、三等奖,实现湖北省在该项赛事一等奖零的突破;计算机技能大赛夺得省一等奖13人次,国家二等奖4人次,国家一等奖4人次,学生陈星在美国夺得世界冠军,实现中国在该项赛事金牌零的突破。过去一年,毕业学生扩大了学校影响。学生陈星成为感动武职十大青年,入选感动湖北20名大学生;学生张勇暑期凭专业技能20天赚到6千元传为美谈,进入大学后入选校园十佳青年,并以大一新生身份夺得IC3大赛国家二等奖;学生汪杰一进入大学就开始创业,在电脑城的电子产品经营已走上正轨。

2011—是丰收的一年,是XX职高走内涵发展之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学校获得“湖北省职业教育示范学校”、“XX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XX市中职教育示范学校”、“XX市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学校”、“区文明单位”等荣誉。回顾一年的工作,主要概括为“六加强六着力”。

一、加强专业建设,适应需求,着力建设数字资源

适应产业发展形势和行业企业需求,学校以优化专业结构为目标,“围绕市场办专业,产学结合促就业”,通过广泛的市场需求调研和专业建设论证,及时调整专业设臵,确定了“确保农学发展优势,制造服务两翼齐飞”的思路,即:稳定果蔬、牧医等第一产业专业,做大数控、机械、电子电工等第二产业专业,做强计算机、会计等第三产业专业。学校针对阳逻经济开发区制造业的相关企业的用工需求和相应岗位的技能要求,在机械专业中开展车、钻、铣、冲等工种教学。针对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和“三农”发展的新变化,引导农学专业向“高”、“新”方向发展。通过这些措施,专业结构得到优化,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工科专业毕业生活跃在各个大型制造加工企业的不同岗位,部分学生迅速成长为企业骨干,走上班组长、厂长等专业型管理岗位。农科专业有力支撑了产业的发展,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已初步建成。学校专业建设也得到发展,目前拥有省级重点以上专业3个,市级重点专业2个,在全省居于领先地位。

适应信息社会发展和教学改革需求,学校大力开展数字化资源建设。一是向全体教职工广泛征集,全年收集到质量较高的教案、案例、课件、论文等115件;二是参与教育部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联盟,牧医和机电专业成为会员单位,果蔬花卉专业成为副组长单位,刘俊峰、吴小平、童西元、程志刚、顾其胜、杨幼春等一批老师进入教育部专业数字化资源专家库,参与3个专业中共10门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开发。

二、加强队伍建设,搭建平台,着力提升师资水平

学校认识到,是名优教师造就了名优学生,是名优学生成就了学校品牌,追根溯源,师资水平决定了学校发展所能达到的高度。

搭建交流平台,“四个坚持”加强团队建设。一是坚持全年开展“比教学访万家”活动。“课内比教学”全员参与,调动了教师们苦练教学基本功的积极性,跟自己比进步,跟别人比差距,课堂效率得到提高。所有一线教师至少上一节展示课,全年共开展课堂展示活动 节次,推出公开观摹课129节次。通过学生评教的反馈信息,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教师越来越多。老师的岗位技能得到提高,周红飞、陈海东、严文祥等老师在区教师五项技能大赛中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魏学珍、施艳桃、巴燕、李文华、黄晓晖、冯珍姣、高志明、温红兵、左玲、胡锋、王米玉等一批老师参加市、区“比教学”活动获得佳绩。“课外访万家”长抓不懈,班主任利用课余时间,采取各种方法与家长联系,杜绝告状访,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学生家庭100%受访,学校获得“家访先进学校”,邱莲菊、邱利琴等2名班主任荣获区级“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称号、童双艳、魏亿军、高恋等3名班主任的家访手记获得“优秀”。

二是坚持每月召开班主任工作例会。反思工作得失,总结交流经验,加强常规教育、诚信教育、安全教育。贯彻落实量化管理,使班级量化、班主任量化和文明班级评选活动有机结合,根据“班级和谐度量化评分管理细则”,评定星级班主任9轮次,其中金学中、汪爱新、童双艳等老师成为9星级班主任,邱莲菊、吴红梅、严文祥、喻三明等老师成为8星级班主任,一批年轻班主任日渐成熟,工作方法具有创新性和推广性。涌现出了李建军、邱利琴、罗俊、童志武等市区优秀班主任,曾世锋、方中兵、陶全喜、吴中传、童吉刚、邱利琴、王朝辉、陈同华等老师受到市区教育局表彰,袁翠东老师被评为区首届十大师德模范教师。

班主任、教师个人的利益紧密挂钩,让教师感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积极投入到教科研工作中来。一年来,学校共组织和参与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6项,70多名教师参与了课题研究。学校独立承担的市级重点课题《新城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教学质量管理研究》结题,范先佐等5位省市知名专家一致同意评定为A级课题。学校承担的市教科院主持的国家级课题的子课题《XX市农林类中职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教育部重点课题的子课题《中等职业学校园艺专业课有效教学模式研究》、国家级重点课题的子课题《湖北省中职学校实训实习评估标准指标研究》、市级重点课题部分研究工作——《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电专业课程开发与培训包重构研究》均圆满完成我校承担的研究任务。申报的湖北省职教中心“十二五”重点课题《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研究》顺利立项及开题,并获得专项资金支持。在全市教育科研总结大会上,学校课题成果被评为XX市优秀成果,学校被评为市科研先进单位,科研工作走在了XX市教育战线的前列。在课题研究的带动下,一大批教师积极主动开展教学研究,有50多篇教师的文章获奖或发表。浓厚的教研之风,扎实的教研成果,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改革的动力。

四、加强学生管理,磨砺意志,着力提升学生素质

学校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宣传“走进校门,肩负发展使命;走出校门,事关学校荣辱”思想,坚持不懈地实施学生德育教育和常规管理,做到“两落实”、“三勤”、“四抓”、“五到位”,即落实班主任职责、落实值日职责;口勤、腿勤、手勤;抓值日人员、抓班主任、抓寝室管理员、抓校园巡视员;思想到位、责任到位、管理到位、检查到位、教育到位。各位管理人员能够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均能做到发现问题后及时到达现场,处理

问题快速坚决不拖拉,积极推进了良好校风和学风的建设。

开展“双推双创”。推优评先,推优入党,以青年学习竞赛、文体活动为载体,实施学生自治管理,争创文明班级、优秀团支部、文明寝室、先进社团,定期开展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的评选。一年来培养1名学生入党,1人被评为XX市文华科技品学奖,1名同学获湖北省优秀学生干部,26名同学获XX市优秀三好学生、21名同学获XX区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学生的称号。

开展“志愿服务”。学校深入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今年新增青年志愿者823名,紧紧围绕“知校、爱校、荣校”的号召开展活动,先后共560人次到西湖村、汪集福利院、红安烈士陵园志愿服务,连续第二年为区田径运动会志愿服务,得到市区一致肯定,被评为“XX市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

开展“第二课堂”。校文学社、广播台、学联社活动蓬勃开展, “实践活动课”共设41个兴趣小组,涵盖体育、音乐、美术、计算机、财会、电子电工、钳工技工、普通机床、数控机床等,丰富了学生业余生活,提高了职业素养和团队精神。兴趣小组成员参加国家、省、市各级竞赛活动38人次获一、二、三等奖、4次获得集体荣誉奖。其中,组织参加“全国第八届文明风采”竞赛活动,夏建兵老师获得全国二等辅导奖,马汉元老师获得全国三等辅导奖,余爱兵、吴红梅、霍芳慧等6位老师获得湖北省一、二、三等辅导奖。学校舞蹈队编排的情景剧《红岩》获得XX市“沐党旗光辉,树理想信念”读书活动表演一等奖,张杰同学获得演讲比赛一等奖,蔡培同学代表XX区获得“XX市形象大使”大赛之“诚信大使”。

6.职业中学校长2010年新年致辞 篇六

2009年是国家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一年,十七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国庆六十周年。2009年也恰值我校建校50周年,创办职业教育20周年,在学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一年里,学校紧紧依靠全体师生员工,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学校管理逐步规范,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科建设成绩斐然,招生就业形势喜人,师资结构趋于合理,阳光培训再创佳绩,办学实绩屡获殊荣,技能竞赛频频折桂,学校声誉日益提升。尤为可喜的是,学校的园艺专业继机电专业之后于今年被评定为湖北省重点专业;在2005年学校被评定为国家级重点学校的起点上,今年学校被正式评定为**省29所示范学校之一,实现了办学实力的历史性大跨越。所有成绩的取得,有赖于全体**职高人爱岗敬业、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使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增强,呈现出人心齐、士气旺、事业兴的大好局面。在此,我再次向继承和发扬了**职高优良传统的全体师生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新的一年,从国家到省市区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政策将越来越好,扶持力度将越来越大,作为国家级重点和省级示范学校,我们学校的发展已经抢得先机。在今后一个阶段,我们将以创建国家级示范学校为目标,在强化特色上做文章,在内涵建设上下工夫,在提升水平上动脑筋,努力加强“两个合作”、深入推进“六个建设”:

我们要实施“两个合作”。一是加强校校合作。学校将加强同长江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等大专院校的联系,积极探索全新的合作办学模式,在教师素质提高、转岗培训,学生学历提高教育等方面开拓出切实可行的路径。二是加强校企合作。在现有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学校将不断拓宽深度和广度,推动校外企业接纳教师到生产一线实践、学生顶岗实习;争取充分利用学校工科实训基地资源,和企业联合生产产品,努力推进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我们要抓好“六个建设”。一是推进师资建设。迅速摸清学校财政供给教师、聘任教师的基本信息,对全体教师的学历、专业、基本素质进行分类;确定教师培训发展方向,争取政策支持,加快教师提高培训;做好聘任实习指导教师工作;通过“训、聘、进、转”等措施,不断优化教师结构。二是推进环境建设。实施校园规划布局、校园线路改造、绿化景点和校园道路布置、节能太阳能路灯安装等工作;做好校庆标志建筑的后期工作;积极作好准备,迎接市级园林学校的评估验收。三是推进文化建设。做好校园、教室、寝室、实训场所的文化宣传工作,彰显职业教育的(本文来自中科软件园,转载请注明!)文化特色,重点做好宣传栏、标语、口号、路牌的规划设计,着力宣传一大批优秀毕业生的典型事迹。四是推进专业建设。开展充分的调研论证,根据学校实际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阳逻经济开发的需要,确定学校重点发展的优势专业,制定各专业建设方案,拿出各专业课程设置的指导性意见初稿。五是推进设施建设。开展充分的调查统计,摸清各专业特别是重点发展的专业现有设备状态、设备需求情况,并开始建设5000平方米的第二实训大楼;着手汽车驾驶短期培训专业开办的准备工作,对添置电子桩设备的有关情况展开调研。六是推进制度建设。对学校现有各项制度进行修订整理,研究制订学校教师和教学管理的评估制度,将各项制度汇编成册,对办学理念、校训、校歌等有关学校文化内核的内容进行进一步明晰和充实。

机遇与挑战同在,光荣与梦想共存。作为学校发展的创造者,让我们一起,翱翔青春,激扬力量,彰显才智,坚定信仰,共同见证**职高的大跨越、大发展。千秋大业,实干为基;宏伟蓝图,落实为要。老师们、同学们,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学校又好又快的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新的一年,让我们携手开创**职高辉煌灿烂的新篇章!

7.大学校长职业化 篇七

教育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 而是一群人共同筑梦的工程, 在这个工程中, 每一位教师都是核心生产力。我们需要形成这一群体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一个行业、一个部门、一个团体乃至个体的一个人前进的标杆和奋斗的力量源泉。

教师职业价值观就是人们对教师职业所赋予的一定看法、意义的总和, 是教师自己或他人对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的认知, 是人们对待教师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形成, 体现着教师自己对职业的意义、价值的认知;体现着教师对自身职业的一种信念和坚守;更体现着教师传承精神文明、推动社会进步、为人类发展服务的责任和使命!

作为校长, 为什么要建构教师群体价值观呢?怎样展现教师个人价值, 并形成群体价值观呢?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走近教师思想, 仰望星空明确方向

如果你忽略一个人的梦想, 那就忽略了他的动力源泉, 因此, 我们需要仰望星空, 点亮每位教师的教育梦想。这是建构群体价值观中对教师内隐的思想引领。我们怎么做才能与教师实现精神层面的探讨?怎样才能激发教师勇挑重担, 有任劳任怨的担当和毅力?校长要做的, 是把教师的精神世界建构与职业理想结合在一起, 通过丰盈教师的精神世界, 引领教师认识到教育是培养人才、提升人性、服务社会的最有价值的事业, 认识到教师工作的意义。

1. 引领教师的思想, 与教师的精神相遇, 带领教师仰望星空。

那么, 仰望星空, 看什么?我们理解有三看:一看方向, 看清方向, 志向可以立得高远, 把职业当作事业来追求。二看繁星, 灿烂星河中多少教育家的事迹闪闪发光, 教师可以找到自己向往的那颗星, 作为榜样引领自我。如, 特级教师霍懋征60 年来躬耕于小学教育园地, 孜孜不倦、始终不渝;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刘让贤, 一个地道的天津人, 却扎根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什巴小学, 培养着无数土家少年, 成了黄土地上的守望者……三看浩瀚, 建立愿景, 有了愿景有了梦想, 教师就能把个人的价值观与教育梦、中国梦结合在一起。仰望星空, 我们的脚步会更宽广, 行走才会更有力, 同时, 也让我们对教育充满虚心和敬畏!

2.引领教师把常规的备课变成与文本和同伴的对话。

那么, 教师手中的教科书就变成美丽的明信片、诚挚的邀请函, 备课的过程变成了教师走进文本、阐释文本、用心交流、自由展现的过程。

3.引领让教师与学生和自我相遇。

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间经验的分享与表达, 是师生间心灵的敞亮与对话, 是师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进行的“聚会”!同时, 还要适时地反思、客观地评价等, 都可以成为教师对自身价值的思索与叩问, 对日常实践的体验与反思, 对教育信念的追求与确认。

二、立于教师身旁, 脚踏实地共同前行

只要向往蓝天, 谁都可能比“我”飞得高, 因此, 更需要我们立于教师身旁, 脚踏实地共同前行。这是建构群体价值观中, 对教师外显的行为引领。脚踏实地, 是通往理想的必然选择, 是对真理、对生命满怀敬畏和诚恳地探索与躬耕。校长, 本身应是一名优秀的教师, 是“首席教师”, 是“教师的教师”。那么, 校长立于教师身旁, 干什么?

1.校长要先行先试, 用自己的积极思想引导教师走向积极, 成为教师行为上的示范。

教育者应该是职业读书人。校长首先要带领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因此, 作为校长, 应该努力提升自我素养, 并帮助教师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发展的能力, 多方面努力营造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如, 有步骤地派遣教师参加正规化培训;大力开展校本培训研修, 创建学习型学校;制定相应的制度, 激励教师个体的自主发展等。

2.校长要敢行敢试, 用自己的实干精神引领教师实干。

校长始终应当身先士卒, 要实干, 还要苦干, 在思想和言行上做全体师生的表率。为此, 校长不仅要有脚踏实地的作风, 要把主要精力用于学校工作, 尤其是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队伍培养, 而且要有追求卓越的勇气和永不懈怠的干劲儿, 只有这样, 才能求得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校长的办学理念和教育追求只有在“领跑”中才能得以展示, 办学特色和发展目标只有在“领跑”中才能得以丰富和完善。

3.校长要创行创试, 用自己的创新精神鼓励教师创造美好未来。

生命的本质在于创造。创造人生、创造人的精神生命是教师职业尊严与欢乐的源泉。简单地说, 教师的教育教学, 不应该是校长、主任让教师怎么教、教什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校长可以身体力行, 率先投入到课例研讨、课程研发等创造性活动中, 带领教师经历“我们能行”的心里体验过程!这样, 教育工作就可以转化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 教育就与教师的生活密不可分, 教师就会注入真实的情感, 并愿意为之付出真诚的努力。

三、共筑群体价值, 超越自我成就梦想

这是建构群体价值观中团体的共进与约束。这个群体是教师群体, 也可以是教师和学生这个群体。共进, 就会产生“1+1>2”的动力, 这样, 就会使我们的教育充满活力。约束, 是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 可以通过群体价值观的建立, 帮助教师做出正确选择。

如果教师个人融入到群体中, 与群体建立了“心理契约”, 即教师和学校之间对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进行了内隐性契约, 这份“心理契约”就成为联系教师和学校的心理纽带。有同伴的支持、学生的需要、社会的认可时, 教师就会领略到“风景这边独好”!我们的教育不仅能留住教师, 还能发展教师、成就教师, 帮助教师实现教育梦想!

因此, 学校可以通过梯队建设, 按照教师的“最近发展区”, 把大家划分到一个梯队, 就形成了一个学习型组织, 教师的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都完整地呈现在教师职业生涯中, 增强了教师的使命感!我校把教师的专业发展划分为“适应期、发展期、成熟期和专家期”几个阶段。这样, 教师就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现阶段发展目标、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同一阶段的教师通过各自实现发展, 从而带动群体实现发展, 不知不觉中, 教师的群体价值观就形成了。

建构教师群体核心价值观, 是校长引领教师成长、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深知前行的路布满荆棘与坎坷, 但我必将以教育家为目标, 仰望星空于筑梦, 脚踏实地于躬耕!

专家评介: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 必须融入社会生活, 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学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 因此, 学校和教师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本文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校长如何为教师群体注入职业价值观”这一主题, 这个命题本身就契合了时代发展的主旋律, 是教育人在“仰望星空”。然后, 又通过三个策略的阐述, 具体言明了“怎样为教师群体注入职业价值观”, 是“脚踏实地”的具体做法。

8.时代呼唤专业化的校长 篇八

一、校长是先进教育理念的策划者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教育思想决定教育行为,校长的管理行为也统一于一定的教育思想之下,它是一切管理行为产生的真正动因,并且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

作为学校管理者的校长,应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生成并坚持自己独到的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

一是要有自主学习的课程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应该从过去“满堂灌”的“第一线”退到“第二线”,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练就能力,发挥潜能,养成创新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自尊、适应、创造等为特征的主体性。从而体现学生的质疑自主、时间自主、合作探究自主、情感自主。

二是要有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观。小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教学时,我们教师设计的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的不同起点或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从肯定和否定两个方向去研究事物,为学生提供多个思维结论,增强思维多向性,减少思维单向性,发展思维流畅性,能有意识地克服思维惯性和定势的束缚而创新。

三是要有审美的课程观。第斯多惠说: “任何真正的教学都不仅是提供知识。而是给予学生以教育。”因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练就能力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高尚情操、审美情趣的养成。

二、校长是人性化的管理者

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即教职工在学校管理者的管理下开展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活动,所以,学校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

首先,统领好全体教职工的思想工作。校长在日常事务的管理中必须坚持在大事上讲原则、讲求同,不怕得罪一些人;在小事上,谅人之过,允许存异。作为校长,平时要注意了解教职工的工作特点、心理特点和个性特点,讲究管理艺术,形成一个既有全局上的同、又有局部上的异,既有整体的统一、又有个性的发展的这样一个良好的局面。

其次,凝聚好人心。校长要从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能动性着手,采取各种激励手段,如目标激励、荣誉激励、信任激励、情感激励等。多为教职工提供实现志向和发挥才能的机会。多给教职工一些感情投资。

最后,协调好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于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处理好人际关系关键是一个“诚”字,校长必须真诚地关心爱护教职工。以诚相处,以理服人,经常诚恳谈心。交换意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劳动成果。还应该进行心理互换,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考虑教职工在工作、学习、生活上的问题。随时注意调节各方面的关系,使教职工们心理平衡、在工作中协调配合。

三、校长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普遍具有厌恶冲突,寻求秩序的心理倾向。因此选择“化人”的最好方式是以不知不觉、自然而然为好,越是随意的“人化”方式,越能让人身心松弛。敞开心扉,而吸纳来自外部的教育。文化的这种特质与知识型的校长特征完全吻合,因而文化,特别是校园文化成了校长发展的真正源动力。

必须加强校园诚信文化建设。勿庸置疑,学校与上级,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校长与教师,学生与社会等上下级关系、平行关系中无不存在一个诚信问题。只有加强了校园诚信,学校的发展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因此,逐步形成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学校风气是每一位校长都不容忽视的问题。

必须重视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目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已成为每个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为了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我校通过召开班主任会、利用主题班队会,全力发动全校师生,开展了“民族精神代代传”等系列活动。勤奋、向上、诚实、友善的良好风尚已成为学生的内在品质。

必须大力宣扬教师文化建设。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起着引领作用。在教师文化建设中,师德是立身之本,教师专业化发展至关重要。教师文化不是自然产生的,需要不断地建设。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学校培训重点是培养我们全体教师共同具有的文化,形成学校的核心精神和核心能力。那就是改善心智模式、形成共同目标、构建团队学习组织和引领自我超越,建设学习型学校。实现学校工作理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和行为习惯等教师文化诸要素的有效提升,以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带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四、校长是现代教育精神的体现

校长是校园文化生成的核心,是学校竞争力的核心。因此,清华校长职业化研修中心执行主任王继华教授提出校长必须拥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强烈的创新精神、体现时代的拼搏精神等。而这样的精神实际就是献身精神。

校长的献身精神集中表现为:把自己全部的精力无私地奉献给教育事业,奉献给自己服务的学校。陶行知先生说过: “校长不能分心,应该是‘整个的人’。”他说:“他关系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国家与学术之兴衰。这种事业之责任不值得一整个的人去担负吗?”其实。我们也不难发现,凡有着特色学校历史的学校,这其中一定浸透着历任校长的心血与汗水。这些学校的鼎盛时期,必定有特别优秀的校长奉献过自己的全部身心,他们无一不是“整个的校长”。因此,校长的献身精神,是优质化学校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更是现代化教育的精神体现。

9.校长专业化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篇九

主讲人:魏志春

课程简介

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人们对基础教育的需求经历了从普及性向选择性的转变,随着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小学已成为现代社会中相对独立的专业性组织,作为该组织领导者、教育者、管理者的校长要想全面履行自己的职责,需具有以专业品质为内涵,体现为包括个人素养和职业素养在内的专业素养。

个人素养指校长领导现代中小学所必须具备的教育思想、管理理念与价值追求,这是实现校长专业化的前提。职业素养指校长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必需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校长专业化的进程,围绕校长工作的核心目标所构建,必须充分反映校长角色所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即校长应该拥有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具体包括六大领域:规划学校发展、保障德育实施、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提升组织效能和协调公共关系。

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须保持全面、实效、控制和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原则,教学质量保障指标体系的建立要合理,教师应成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主体,学校应建立有效的质量保障支持系统。

课程提纲

一、中小学校长的专业发展框架

1.基础教育需求的转变

2.中小学专业性组织管理的目标与职能

3.中小学校长岗位的专业性

4.中小学校长考核的依据

5.四个层面看中小学校长的职责

6.中小学校长的“专业发展框架”

二、校长专业化与教育质量保障

1.规划学校发展

2.保障德育实施

3.领导课程教学

4.引领教师成长

5.提升组织效能

6.协调公共关系

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原则与构成1.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设计原则

10.大学校长职业化 篇十

大学的一个重要属性就是公益性,它的存在就应该为社会进步、国家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中国一定要有一批高校要有更高的境界和目标,这些大学既根植于市场又要有高于市场的远见卓识,发展定位要符合市场需求,又不完全跟着市场走。在中国2000多所大学里,我认为至少要有1%的学校有这样的勇气和智慧。如果做到了,我们就可以把它的人才培养理解为:培养能够引领这个社会向前发展的社会精英。一流大学一定要坚守这样的理想。

“精英”这个词好像很敏感,因为很多人把它跟“平民”对立起来。我理解的社会精英应该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既有高尚的理想,愿意为国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同时又有过硬的为祖国为社会服务的本领与才干,并能够脚踏实地,无私地、包容地团结自己周边的每一个人,带领他们共同奋斗去实现理想。

社会精英,他一定是“领袖”,但是他不一定是领导。“领袖”和领导是不一样的概念,作为“领袖”,他的岗位可以非常平凡,但是他有自己的理想,能够带领周边的人去共同实现理想。我常说的一个例子是:上海一个港口装卸工人包起帆,他在平凡岗位上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社会使命,几十年来一直在进行科技创新,提高工作效率,完成80多项技术革新与创造,成为中国“抓斗大王”。他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成绩,而且是带领大家共同为理想而奋斗,这样的人就是“领袖”型的人物,就是社会精英。如何培养这样的社会精英?很多厦大老校友至今对萨本栋校长的一条管理规定记忆深刻。当年,萨本栋校长定了一条规矩,每年新学期的报到,一到截止时间,报到处就关门了,如果晚到一分钟,你就得下个学期再来报到,你就得回家去。就是这么严格!萨校长说:“今天我不这么严格要求你,以后就害了你,我今天这么严格要求你,以后就是帮了你。”很多老校友说,经过厦大多年的锻炼、培养和熏陶,养成了很多非常好的习惯。时至今日,厦大依然传承了这种严格。我认为,只有宽严相济的大爱才是对学生真正的爱。因此,我们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在给学生充分自由的同时也用“守则”来教育他们,让他们懂得遵守社会准则,告诉他(她)们,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连碰都不能碰的。我常在学校一些大会上交流到国外名校的见闻感受。我说,我很羡慕这些学校为学生营造的宽松的学习环境。比如说,一个同学半夜十二点他睡不着,突然脑子里蹦出一个念头:我要做一个小实验或我想试一试把可乐倒在硫酸里面会有什么反应?他就能马上从床上翻身而起,把鞋子一穿,迅速跑到实验室里做这个实验。反观中国高校,有几个能做到这样?很多高校的实验室都是“铁将军”把门锁着的。

上一篇:以开学随想为话题的作文600字下一篇:《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