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防止交叉感染措施(精选13篇)
1.医院防止交叉感染措施 篇一
防止医院内感染管理制度
一、检验科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依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对各实
验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进行督导。对新上岗人员、进修生、实习生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岗前培训(3学时),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二、工作人员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胶鞋、戴口
罩。
三、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检验用品,用后进行无窖化处理,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
用品必须具有省级以上须发的“四证”、“一件”,①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②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③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④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⑤卫生许可证件。进口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必须有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及无菌日期、失效期等中文标志。
四、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静脉采血必须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微量
采血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对每位病人操作前后进行手消毒。
五、无菌物品如棉签、棉球、纱布等及其容器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开启后使用
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使用后的废弃物品,应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随意丢弃。
六、各种器具应及时消毒、清洗;各种废弃标本应分类处理。
七、手写报告单微波炉消毒后方可发放。
八、检验人员结素操作后应及时洗手,毛巾专用,每天消毒。肥皂不用时保持
清洁,干燥状态。
九、保持室内卫生清洁,每天对空气、各种物体表面及地面进行常规消毒并作
好记录,在进行各种检验时,应避免污染;在进行特殊传染病检验后,应及时进行消毒,遇有场地、工作服或体表污染时,应立即处理,防止扩散,并视污染情况向上级报告。
十、菌种、病种按《传染病防治法》进行管理。
十一、实验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参照检验科的管理要求,实验动物应严格管理。防
止逃逸或造成人与动物的交叉感染;实验后的动物必须焚化或进行无害化处理。
十二、消毒效果监测
(一)消毒剂每季度一次,细菌含量﹤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二)灭菌剂每月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三)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每半年监测一次,使用中的灯管不得低于
70w/cm2。
(四)化学监测含氯消毒剂,每日监测一次,戊二醛每周不少于一次。
十三、锐器伤的预防,锐器用后置防渗漏、耐刺的专用容器内,无害化处理。
(一)如不慎被锐器刺伤,应立即采取相应保护措施,清创,对创面进行严格消
毒处理,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二)被HBV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应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
免疫高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阴性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
2.医院防止交叉感染措施 篇二
1 输血与传染病的关系
输血是抢救生命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但是输血也可以引起经血液传播性疾病, 如HBV、HCV 、HIV 等严重疾病感染, 血源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同时也是困扰临床输血的一大难题, 安全输血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长期以来, 各类输血机构在采、供血管理及输血前检测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控制传染最关键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检测指标, 如加强对献血员的筛查[1]。我国是肝炎高发区, 其中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是较为常见的血源性传播疾病。输血性肝炎 (PTH) 最多见HCV, 约占PTH 的90%以上.对于低水平的肝炎病毒、HIV 携带者或抗体价低于检测阀值的献血者、遗传性疾病均可通过基因的转传, 即由供血者基因随血液进入受血者体内, 引起受血者的遗传性疾病, 如地中海贫血、血友病等。我国目前血液检测在客观上存在无法解决的问题,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 检测方法较为局限, 还无法识别和排除病毒, 因此输血可引起血源性疾病。
2 安全输血、防止医院感染的对策
2.1 严格遵守相关法律规范, 在人力、财力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确保血液质量的关键环节无纰漏, 从低危险度的献血者采血、严格筛选检测血液、临床合理用血为目标, 做好每项工作。目前世界上任何先进的检测设备和试剂, 均不可完全避免输血传播病毒的危险, 因为最主要的原因是目前检测方法都存在窗口期, 也就是说在感染初期病毒抗菌抗体还未在血液中出现时, 就会出现漏检, 而窗口期漏检是与患者献血群体病毒携带成比例, 献血者的病毒携带越低, 窗口期的漏检率也就越低。在加强血液质量管理同时, 把住筛选检测血液关, 确保输血工作符合法规和行业标准, 做好血液的初筛、复检工作。为解决窗口期的局限性, 对血液进行再次检验的同时, 除把好血液检测关, 还做供、受血者的检验工作, 严格做好两对半及艾滋病初筛的检验, 还制定出工作人员及技术操作的职责和技术规范, 定期检查质量。
2.2 减少非必要用血 “窗口期”的存在是世界性难题, 目前的检测手段尚不能将威胁输血安全的病原微生物完全检出, 而且巨细胞病毒、T细胞病毒、疟疾等项目的检测并未在采供血系统全面开展, 因此输血具有一定的风险, 临床医生在决定给患者输血前一定要权衡利弊, 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可有可无的用血, 抛弃过去“促恢复血”和“安慰血”的做法
2.3 加强受血者输血前四项感染感染指标检测 做好输血前四项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工作为医院感染诊断可提供可靠的实验室数据, 更重要的是检测结果能为患者输血前和手术前否已感染上述四种疾病提供客观依据, 对患者输血后是否被感染相关疾病提供诊断依据并可明确责任, 避免由输血而引发的医疗纠纷, 也为举证倒置留下有利的证据。在一些医院术前仅做常规检测HBV, 而对其他几项检测仅针对相关指征的患者进行, 不做为常规, 一旦术中输血, 术后一定时间后再检测, 发现某项指标为阳性时, 已无法明确是否为医院感染;如输血前检测阴性, 受血后一定时间再检测, 根据相关诊断可确诊, 对术后感染的患者诊断提供依据, 这对患者是一种保护;对医院方面, 如不能确定是否以前本身已被感染, 还是因输血感染, 对医院的自我保护不利, 医院无法证明自身无责任。因此, 输血前四项检测对杜绝医院血源性医院感染提供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 对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输血前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 可发现潜在的传染源, 对提醒患者住院相关科室医护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 加强操作隔离防护, 避免医疗损伤而造成感染。对被阳性血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及其它物品严格消毒, 避免交叉感染, 控制传染和传播, 使医院感染控制有的放矢。
2.4 严密临床合理用血制度 现代输血观点提出的合理用血和一血多用, 一是患者真正需要时才输, 二是患者需要什么血液成分就输什么, 而不是一律输全血。我血站根据用血者血液检查结果, 向临床提供合理用血, 做到血站抓好献血关的同时, 协助医院把好临床用血关, 不必输血的患者坚决不输血, 能自身输血的尽量不输异体血[2], 这不仅避免了传染病的发生, 也可防止免疫反应, 减少患者负担和医疗纠纷。
2.5 加强医院输血科工作管理, 增强医务人员责任心 ABO血型不合的输血会引起严重的血管内溶血反应, 短时间内就可危及患者生命。造成上述事故的原因主要是医务人员工作粗枝大叶、责任心不强, 错贴标签、弄错患者床号等[3] 。针对上述现象医院应加大管理力度, 培养输血相关医护人员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同时保留配血管以备回顾性检查。
通过对输血过程可能引起医院感染的反析, 从控制献血者开始, 严格筛选检测血液、严格把握输血适应证、加强医务人员责任心是避免传染病发生和减小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摘要:目的探讨如何加强输血管理, 预防医院感染。方法分析我院因输血导致医院感染的原因, 并提出预防医院感染的相应对策。结果通过严格检测筛选血液, 避免了传染病的发生也减少了医院感染。结论从控制献血者开始, 严格筛选检测血液、严格把握输血适应证、加强医务人员责任心是避免传染病发生和减小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输血管理,防止感染
参考文献
[1]高峰, 张晰, 王迅, 等.血液病毒标志物两次检测模式的探讨.中国输血杂志, 2001, 14 (4) :205-206.
[2]耿玉如.防止因医患沟通不当引发医疗纠纷.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2, 18 (4) :226-227.
3.医院防止交叉感染措施 篇三
【关键词】五官科;交叉感染;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6-0143-02
Abstract:
Keywords:
五官科属于院内重要科室之一。五官科住院患者不仅需要进行全面治疗,还要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当前的医学水平在逐步提高,但是院内交叉感染还无法完全避免,院内交叉感染致死率高 。五官科患者发生交叉感染的机率较大,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五官科收治住院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和接受预防交叉感染护理的研究组。研究组30例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11~78岁,平均年龄(44.22±4.24)岁;对照组30例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9~76岁,平均年龄(4456±4.1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护理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案,包括定时巡视、指导患者用药、病房内定时通风、指导患者进行各项检查。加强基础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若有异常,及时汇报医生,以便采取有效措施给予处理。另外,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时,给予吸氧,并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患者口腔、鼻腔中的分泌物与呕吐物,以预防误吸发生。
1.2.2研究组护理方法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防止交叉感染护理措施,包括①制定严格的防止交叉感染制度,培训护理人员,提高对院内交叉感染严重危害性的认识,结合本院相关规定制定感染管理措施,制定相应奖惩规定。通过提高护理人员对交叉感染的认识,从根本上杜绝交叉感染出现,要求护理人员工作服定期清洗消毒,在进行护理操作时进行消毒、隔离等无菌操作;②正确清洁手部:五官科患者病变部位特殊,黏膜容易发生交叉感染。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前,必须做好手部清洗和消毒;③器械、仪器清洗消毒: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工作前后,要对使用的护理器械、仪器等医疗设施进行清洗和彻底消毒,避免重复使用造成交叉感染;④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认识无菌操作的必要性,鼓励患者和家属积极配合护理工作;⑤针对上呼吸道感染和肺部感染的患者,护理人员需及时帮助患者吸除痰液,并每日定时帮助患者进行口腔的灌洗清洁,对需要张口进行呼吸的患者可使用无菌生理盐水纱布将其口唇覆盖,以减少患者异物吸入,增加吸入空气的湿度。此外,可将存在胃液反流患者的床头轻微抬高,以减少其出现胃液反流误吸的情况;⑥加强病房环境的卫生消毒管理,每日定时进行室内的通风、清洁和定期使用紫外线消毒灯对病房进行消毒,及时更换患者使用的被褥等以使患者治疗环境保持洁净。同时,医护人员需严格遵守消毒制度,对医疗器械、材料进行消毒后方可使用;⑦对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患者需避免使用广谱抗生素造成患者机体菌群失调而加重感染,需对患者进行药敏试验并根据试验结果进行个性化用药。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交叉感染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不同的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出现院内交叉感染情况如下,研究组2例发生交叉感染(667%),对照组7例发生交叉感染(2333%),研究组发生院内交叉感染的例数和比例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五官科住院患者护理过程中,防止交叉感染是非常重要的。五官科护理涉及眼睛、口腔等重要组织器官,一旦出现交叉感染会造成严重后果,危害患者生命健康。所以,对五官科住院患者实施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的护理措施非常必要。护理人员需针对不同患者、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包括:护理人员本身的消毒、清洁,保证护理过程中穿着护理服装、护理人员手部均符合无菌规定,确保护理过程中使用的器械、仪器和设施等无菌操作,规范护理人员无菌操作规范,定期进行考核等,护理人员对患者以及家属进行无菌意识培养和健康讲座活动,指导患者和家属正确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从多方面共同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同时,还指导患者合理用药:五官科住院患者术后容易发生感染,需要及时为患者进行药敏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同时重视加强患者营养支持,以提高患者自身抵抗力。通过定时举办交叉感染相关知识讲座,邀请患者及家属前来参加,以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知晓度,使患者家属能够监督或协助患者完成治疗。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不同的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发生院内交叉感染的例数和比例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仅有2例出现交叉感染,发生率为667%,对照组有7例发生交叉感染,发生率为2333%,说明采取针对性防护措施,能够有效的减少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几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确保患者生命安全。本研究结果与国内其他研究结果一致。但本次采用的护理方式仍存在不完善之处,还需要进一步制定更为有效的护理措施,通过定期护理小组会议的开展,总结以往护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更好地开展护理做好铺垫。
综上所述,五官科住院患者接受针对性防止院内交叉感染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徐花.五官科住院患者防止交叉感染的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4,01(32):159.
[2]胡学芹.五官科住院患者防止交叉感染的护理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0):262-263.
[3]张润香,冯伟.临床医护人员吸收现状与方法讨论[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11,14(10):165-166.
[4]徐伟莲,郭翠兰.王华.五官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及防范干预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03(26):231-232.
[5]李云.五官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J].社区医学杂志,2011,10(07):149-150.
4.产房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篇四
一、产房相对独立,周围环境清洁、无污染源,布局合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划分严格、标志明确,无菌区内设置正常分娩室、隔离分娩室。每间分娩室内设2张产床,每张产床使用面积不少于16平米。
二、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保持环境整洁,地面清洁后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拖地每日2次,拖把专用,标识清楚明显,分别清洗,每周拖把等清洁工具用1000ml∕L有效氯浸泡30分钟后清洗晾干备用,每月底进行大扫除。
三、室内物品表面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每日1次,空气每日2次(早、中班)紫外线消毒;接生前后加强消毒1次。
四、无菌物品:有专柜放置,有效期为7天,按消毒日期前后排列,严防过期使用,持物钳、镊等高压灭菌、干保存,每4小时更换,标记明显。
五、产房平车每周清洁消毒,接送隔离产妇后,按特殊消毒方法处理。
六、每周用1000mg∕L的有效氯擦洗产床、盐水架、墙壁等。
七、每周彻底清洗吸引器瓶、污物桶,并用1000mg∕L的有效氯溶液浸泡60分钟。
八、房间每周彻底大扫除一次,待房间通风吹干后紫外线照射30分钟。
九、特殊隔离产妇产前严格管理,非必须物品不带入室内,进产房需更换鞋及穿隔离衣,产后房间紫外线消毒1小时开窗通风,室内物品及地面墙面用2000mg∕L的有效氯溶液擦洗后再用紫外线消毒30分钟。布类物品用黄色袋双层密闭包扎,注明“污染”字样,先消毒后处理,产房的排泄物和分泌物用1000mg∕L的有效氯溶液浸泡2小时,血压计、听诊器等用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产床用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后更换橡皮单,平车:用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后更换床单。
十、新生儿吸痰管做到一婴一用,吸痰用生理盐水一婴一瓶,不得共用。
十一、医务人员严格遵守手卫生规范及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做好职业防护。
十二、医疗废物处置严格遵守院《医疗废物处置流程》。
十三、胎盘处置严格遵守医院《关于产妇分娩后胎盘和其他的处理规定》,对可能造成传染病传播的按照医疗废弃物处理,胎儿遗体依照中国《殡葬管理条例》进行妥善处置并有记录。
十四、空气、无菌物品及工作人员手每季细菌学检测一次,合格率必须达100%。
十五、科室内质控小组每月进行自查,找出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落实并对效果进行评价。
5.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篇五
(SOP)
(一)医院内肺炎的预防与控制SOP 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又称医院内肺炎(NP),是我国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尤为严重。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项目组的相关要求和我院的具体情况,特制定预防HAP/VAP措施如下:
1、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45°;
2、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小时一次;
3、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早期下床活动;
4、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5、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6、对气管插管或切开患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必须遵循手卫生规则;
7、建议使用可吸引的气管导管,定期(每小时)作声门下分泌物引流;
8、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则应及时更换;湿化器添加水可使用蒸馏水,每天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做为污水清除,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
9、对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10、正确进行呼吸机及相关配件的消毒:
(1)消毒呼吸机外壳、按钮、面板,使用75%酒精擦拭,每天1次;
(2)耐高温的物品如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金属接头、湿化罐等,首选清洗消毒机清洗消毒,干燥封闭保存。不耐高温的物品如
某些材质的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等,应选择高水平消毒方法,如2%戊二醛、氧化电位水、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等浸泡消毒,流动水冲洗、晾干密闭保存。也可选择环氧乙烷灭菌(各医院自行选择其中之一的方法);
(3)不必对呼吸机的内部进行常规消毒。
11、不宜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SDD)来预防HAP/VAP;
12、尽量减少使用或尽早停用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药物,包括H2受体阻滞剂如西米替丁和/或制酸剂;
13、对于器官移植、粒细胞减少症等严重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应进行保护性隔离,包括安置于层流室,医务人员进入病室时须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等;
14、有关预防措施对全体医务人员包括护工定期进行教育培训。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SOP 血管内留置导管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ICU)。因导管插入、护理等不当,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十分常见,部分病人因此而死亡。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项目组的相关要求和我院的具体情况,特制定预防CR-BSI措施如下:
1、插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
(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操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
(2)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
(3)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无菌手套,插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4)插管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
(5)使用的医疗器械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6)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
(7)建议0.5%碘伏消毒穿刺点皮肤;(8)建议选用抗菌定植导管;
(9)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2、插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
(1)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点;(2)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1天/次,专用贴膜可至3-7天/次,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洗手;
(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5)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
(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 染而定期更换导管;(9)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10)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3、其他预防措施
(1)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培训;(2)定期公布CR-BSI的发生率。
4、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1)不提倡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除非怀疑有CR-BSI;
(2)不要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药物的药膏;(3)不要常规使用抗感染药物封管来预防CR-BSI;(4)不推荐通过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CR-BSI;
(5)不要为了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6)不要为了预防感染而常规通过导丝更换非隧道式导管;(7)不要常规在中心静脉导管内放置过滤器预防CR-BSI。
(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SOP 尿路感染(UTI)是第二位常见医院感染类型,75%~80%与留置导尿管相关。为有效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特制定以下控制措施:
1、插管前准备与插管时的措施:
(1)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得使用;
(3)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通常成年男性选16F,女性选14F;(4)规范手卫生和戴手套的程序;
(5)常规的消毒方法:用碘伏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程序如下:
a)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洗净包皮及冠状沟。
b)女性:先清洗外阴,其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6)插管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尿道粘膜损伤;
(7)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
2、插管后的预防措施
(1)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完整,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如要留取尿标本,可从集尿袋采集,但此标本不得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
(2)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需要更换导尿管;
(3)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4)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以后还需消毒;
(5)患者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不主张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
(7)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袋中尿液;(8)长期留置导尿管病人,定期更换导尿管(1次/2周)和集尿袋(2次/周);
(9)疑似出现尿路感染而需要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先更换导尿管;
(10)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3、其他预防措施:
(1)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宣教;
(2)定期公布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UTI)的发生率。
(四)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和控制SOP
一、手术前
1、择期手术患者应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2、充分控制糖尿病手术患者的血糖水平,尤其避免术前高血糖;
3、尽可能缩短术前住院时间;
4、若无禁忌症,术前应使抗菌皂或皂液洗澡;
5、避免不必要的备皮,确需备皮应术前即刻或手术室进行,尽量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如:剪毛或脱毛;
6、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术前一天分次口服非吸收性抗菌药物即可;
7、有明显皮肤感染的工作人员,未治愈前不宜参加手术。
二、手术中
1、有预防用药指征者,应切皮前30min或麻醉诱导期静脉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h,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倍以上,或出血量大(>1500ml),术中应追加一剂;
2、严格遵循《医务人员外科手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3、手套穿孔率较高的手术,如部分骨科手术,应戴双层手套;
4、术前皮肤消毒,2%氯已定乙醇优于聚维酮碘;5,术中应主动加温,保持患者正常体温;
6、手术野冲洗应使用温(37。C)的生理盐水;
7、需引流的切口,首选闭式引流,位置适当确保充分引流。
三、手术后
1、接触切口以及切口敷料前后均必须进行手卫生;
2、换药操作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3、除非必要,尽早拔除引流管。
手术部位感染管理制度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2、手术室环境清洁,符合卫生学标准。不同类别的手术安置在相应级别的洁净环境下进行;传染病人手术安置在隔离手术间进行,医务人员严格执行隔离预防技术的规定。手术过 程中手术室的门应当关闭,尽量减少人员出入,避免不必要的走动和交谈;
3、出入手术室应当严格遵循手术室管理规定和工作流程,控制闲杂人员进入。进入手术室人员按要求更换手术室专用工作衣、鞋、帽和口罩。
4、认真执行外科手消毒程序,戴无菌手套,必要时戴双层手套;手术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手术衣、口罩、帽子潮湿应立即更换。
5、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6、术者应努力提高手术技巧。避免在手术者背后传递器械和物品,坠落在手术床边缘以下或者手术器械台平面以下的器械和物品应当视为污染;
7、必须进行的伤口引流,应首选闭合式引流。
8、换药应严格遵守换药原则,先换清洁伤口、再换感染伤口、最后换隔离伤口。特殊感染病人如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应严格进行隔离并做好自我防护。
9、对择期手术的病人术前住院日应少于3天,若无禁忌症,术前应使用抗菌皂洗澡;
10、避免不必要的术前备皮。必须备皮时选择不损伤皮肤的脱毛方法,在手术当天或手术室内进行;严格消毒手术部位的皮肤;
11、进入手术室洁净区域的物品、药品应当拆除外包装后存放,设施、设备应当进行表面的清洁处理。
6.产房医院感染自查报告及整改措施 篇六
在全院开展医疗安全集中整改活动中结合科室工作实际,认真自查,查找了产房在医院感染中存在的隐患:
一、产房布局不合理,不能严格划分区域(无菌区、待产区、办公生活区、污物处理区), 无隔离分娩室及待产室,无器械室、办公室,无更衣间,产妇接待室,污物处置室、卫生间、平车转换处。
二、科室消毒设施欠缺,无手不接触式水龙头,无热水。
三、对患有或疑似传染病的产妇,无隔离待产及分娩室。
四、器械清洗室无洗涤室和各种器械消毒处理设备。
五、接生时,未能完全保持无菌单及手术衣干燥。六、一次性用品管理不十分规范。
针对在科室自查中的安全隐患,提出以下整改措施:
一、目前产房布局不合理,无法解决,等医院新住院部建成后才能解决。
二、二、科室负责人切实履行医院感染管理职责,每二月组织院感知识学习一次,落实各项医院感染报告、监测制度。
三、督促科室工作人员严格执行产房消毒隔离管理制度,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记录产房空气、环境及各项物品的消毒方式、时间、剂量,落实签字制度。
四、接生时充分利用一次性产包,使用防渗透的无菌单,保持手术衣的干燥。
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接生时严格刷手,按规定戴口罩和帽子。
六、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医疗废物的规范管理。
七、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掌握无菌技术。
八、产房灭菌物品储存符合要求。
九、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细菌学监测制度、医院感染病例登陆记制度、传染病报告制度、合理使用抗生素等。
7.医院防止交叉感染措施 篇七
【关键词】 口腔治疗;交叉感染;感染因素;预防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19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04-01
口腔治疗是在患者口腔内进行操作治疗,治疗过程中,诊疗器械会因与患者的血液、唾液直接接触而被污染,并成为一种重要疾病或病毒的传播媒介。通过血液传播的艾滋病、乙肝病毒等疾病,极有可能在操作过程中被传播,造成交叉感染。而医生是接触患者的血液、唾液最直接的人,可见,病毒和疾病可以通过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以及患者和患者之间传播,导致交叉感染。因此,要减少交叉感染,提高预防和控制,一定要切断传播途径。
1 口腔治疗导致发生交叉感染的因素
1.1 有的医护人员缺乏责任心,操作不规范 任何一种职业都有其相应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操守,一个人的责任心以及职业操守直接体现在其日常行为当中。同样,口腔治疗有着严格的操作规范,能否达到要求,直接关系着诊疗环境的卫生、诊疗器械的灭菌等,一旦懈怠,将增加了交叉感染的发生率。
1.2 感染源复杂且不明确 进行口腔诊治的患者,一般来院前不会进行其他的身体健康检查,我们无法明确这些口腔患者是否携带艾滋病、结核、乙肝病毒等传染性疾病,这在治疗的过程中,极易借助血液等途径进行传播,发生交叉感染。
1.3 医务人员保护手卫生意识淡薄 在进行口腔治疗的时候,所有操作都是经过医务人员的双手来执行,并与患者的唾液、血液、分泌物直接接触,是发生交叉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因此,医务人员如果没有注重双手的卫生,不进行正确的洗手消毒,则极易造成感染,成为病毒携带者,成为危害患者的重要因素。
1.4 医疗器械消毒不规范 在口腔治疗中,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唾液、分泌物是各种诊疗器械,如果器械不卫生就进行使用,没有进行规范的清洗消毒,或者清洗不及时、不彻底,将会残留患者的血液、唾液或者分泌物所携带的细菌蛋白,特别是在水气枪头、洁牙机柄、高速涡轮机、工作尖等器械的消毒,如果做得不彻底,口腔治疗中极易导致交叉感染。
1.5 医疗垃圾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 在治疗当中使用的一次性医疗垃圾,以及一些感染性医疗废物都是病原菌携带体,如果没有进行及时处理,或者收集不全,管理不彻底,将成为疾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1.6 口腔诊室的环境卫生不达标 口腔患者主要集中在门诊诊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飞沫、唾液及血液,如治牙时去腐质、备洞以及洁牙、喷砂时的粉尘飞沫、血液都会造成诊室内的空气污染,许多病毒都有可能在这里发生传染,而有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口腔诊室的合格率仅仅为61%,这严重威胁着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健康。
2 预防措施
2.1 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 齐备器械,保证一人一用一消毒,从基础上抓交叉感染控制。根据《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要求,制定相关制度与措施。加强对器械物品的消毒管理;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并坚持进行使用中浓度的监测。严格执行《医院消毒技术规范》。
2.2 提高医务人员责任心意识,加强自身素质提高 对全体医务人员要进行素质教育,宣传职业道德、职业操守以及职业责任与义务,提高责任心,规范操作,有效预防交叉感染。
2.3 加强清洗消毒医疗器械管理 在口腔治疗的过程中,每治疗一个患者,医务人员都要将口腔器械进行消毒,采用浓度为0.2%的速灭净溶液进行1-2小时浸泡,用清水洗干净,擦干,塑封包好之后放入高压蒸汽锅进行灭菌处理,121℃下持续30分钟,真正做到一人一机一用,做好非一次性器械的消毒。
2.4 加强消毒隔离 在检查治疗前,保持工作环境的清洁卫生,应用0.5%氯己定液漱口,使污染程度减少,从而控制交叉感染的发生。
2.5 加强对治疗室的空气检测以及物品的消毒 诊疗室、治疗室每天用紫外线照射消毒1h。治疗台面、椅、凳等用0.2%速灭净溶液擦拭2次/d。手机、水枪、汽枪以及根管治疗针每次用完后认真清洗,扩管针放入0.2%速灭净溶液中浸泡消毒,然后清水冲净晾干,再进行高压灭菌消毒。口腔科疾病的治疗操作,在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控制交叉感染的发生,预防是非常必要的。
2.6 增强医务人员的无菌观念 在口腔治疗操作中,注意手的清洗、消毒。常规戴口罩、帽子,操作完后做到一患者一洗手,然后再在0.2%速灭净溶液中消毒。
3 总 结
口腔疾病诊治中常会触及唾液和血液,它们可直接污染各种口腔设备、器械、材料、物品、模型、义齿以及医护人员的手。当牙钻、洁牙机及三用枪停止作用时形成负压所导致的回吸及牙钻、洁牙机在口腔中高速旋转产生的飞沫和气雾可对空气造成污染,这使细菌和病毒进入口、眼、鼻粘膜及破损的皮肤造成医患之间、患者与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
综上所述,预防交叉感染的措施主要是要加强控制交叉感染的管理,避免接触血液、唾液和分泌物,限制血液、唾液和分泌物的扩散;医务人员要要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口腔医疗设备和器械的消毒和灭菌,诊室空气的洁净等。减少口腔治疗中的交叉感染因素,提高口腔治疗水平,为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做好防护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淑娟,于淑艳,刘晓云.口腔诊疗中交叉感染的预防[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9)141-2142.
[2] 吴晓磊,靳祥堂.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0):3220-3221.
[3] 戴杰,施更生,林海升,尹美女.口腔诊疗机构感染因素分析与控制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5):933-935.
8.医院防止交叉感染措施 篇八
目的:为了保证医疗质量,杜绝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
内容:
1、医务人员消毒隔离技术规范
2、《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和《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相关法规的落实,各科医院感染病例上报机制的建立。
3、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和管理
4、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落实
组织管理:分管院长牵头管理,为第一责任人;医务科科长分管,为第一责任人;各科主任主管,为第一责任人,感控办专职人员负责技术指导、资料收集及汇总反馈。
质量控制小组:
行管方面
院长
医务科
药事科
检验科
东内
西内
东外
西外
妇产科
儿科
新生儿室
ICU
五中科
血透室
质控小组职责:
9.医院防止交叉感染措施 篇九
医院感染控制质量与持续改进措施
(2017年下半年)
一、申请增加院感科人手
因医院感染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开展很多具体工作,加上中央环保督查,要求医疗废物、废水必须进行规范化管理,暂存点建设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增加必要的设施设备,院感科人力资源不足的窘迫状况更现凸出。经反复请示院部,同意院感科增加一名人手。只有保障充足的人力资源,才能有力推进医院感染工作向更高层次提升。
二、尝试开展现患率调查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及《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年版)》要求,评估抗菌药物使用、治疗用抗菌药物微生物送检率,了解我院医院感染的实际发生率。9月28日,院感科在分管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及各科主任、护士长和医院感染质控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2017的医院现患率调查。所有科室的住院患者均参与调查,包括当日出院、转科、死亡的患者,不包括当日新入院的患者。调查采用床旁调查和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登陆我院一体化医疗信息平台,逐一填写《个案登记表》。由于对医院感染实时监控横断面调查工作平台不熟悉,本次调查的所有病例资料暂采用手工方式进行统计分析。
三、每季度召开医院感染联席会议
按照名中医发【2015】4号《雅安市名山区中医医院医疗质量控制管理实施方案》,各部门每月对全院各科室例行检查,每季度召开医院感染联席会议。下半年发现各科室存在的主要问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不高;无菌物品保管不符合规范;医疗废物分类不清,与生活垃圾混装;一次性针灸针、一次性口罩及帽子过期存放;洗手液无开瓶标签,存在使用日期超前记录现象;各种登记本记录不完善。抗菌药物的使用:内科、外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DDDs明显超过科室DDDs,主要是使用头孢噻肟钠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的现象较突出。康复科与五官科抗菌药物DDDs稍微超量,要引起重视。合理用药方面:I类切口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品种选择不合理;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盐酸克林霉素无适应症用药;换用抗菌药物未注明原因。
名山区中医医院感染管理科
10.医院防止交叉感染措施 篇十
管理及护理措施
早产儿、低体重儿、窒息、吸入性肺炎是新生儿病室收治的新生儿危重疾病,需要在特定区域进行监护和治疗。
由于新生儿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能力不足和各系统发育不成熟,其免疫功能低下,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弱,容易受病原体侵袭,易发生院内感染。
常见所致新生儿感染的部位是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等,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霉菌等,会危害新生儿康复甚至导致新生儿死亡,我院于2007年元月—2008年12月共收住的新生儿319例,发生上呼吸道感染17例,皮肤感染8例、上呼吸道感染率为5.3%;脓疮症感染率为1.8%,因此加强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控制的管理和护理,有效的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更好的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1、新生儿病室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1.1空气污染:
新生儿病室是近年来逐渐被医院重视和分支出来的科室,存在许多建筑布局及功能不合理的问题。尤其是基层医院,新生儿室房间过小、过于密集,新生儿床单元占地面积不足3㎡,陪护探视人员多,病室人流量大,使病毒及细菌在空气中悬浮使室内空气受到污染监测空气菌落在733cfu/m3,并有霉菌生长。
1.2医疗用品污染:
用于患儿的器械:听诊器、体温表、小儿喉镜、新生儿气管插管、氧气湿化瓶等,会因操作不严密受污染,以致发生医院感染,经监测听诊器、小儿喉镜,氧气湿化瓶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清洁消毒和更换,细菌培养结果均显示为菌落超标。(使用时间24小时)
1.3婴儿暖箱污染:
早产儿、低体重儿、低体温新生儿、置于暖箱内,由于培养箱内
较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加大了置暖箱中的新生儿感染的危险性。对连续使用的暖箱操作窗及圆窗塑料套物体表面细菌培养;菌落超标,有霉菌生长,并于水槽、水杯的入口处监测出绿脓杆菌。
1.4非医疗用品的污染:
新生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婴儿床垫、毛巾被、澡具等用品的污染也是造成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于婴儿床垫物体表面监测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以致婴儿脓疮症皮肤感染的发生。奶瓶、毛巾置消毒柜内做消毒和保存,经监测有细菌超标生长现象。
1.5医护人员手的污染:
医护人员手也是造成新生儿院内感染的一个主要途径,是接触传播的一个重要环节,于婴儿沐浴室护理员手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故医护人员在接触新生儿时,做好手卫生是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
2、致危险因素的原因
2.1病室内空气质量不合格:
新生儿室过于密集,陪护及探视人员流动次数多,会带来更多的细菌污染。加上紧闭门窗,室内空气不流通是造成空气污染发生新生儿呼吸道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
2.2医院感染意识淡薄:
医务人员如对控制医院感染的认识不足、忽略一些看似细小的环节,往往形成通过医疗用品及手的传播途径。比如,听诊器、手的污染、致病菌可通过这些外源传播。
2.3婴儿暖箱使用后未及时清洁消毒:
婴儿暖箱培养完婴儿后,不及时清洁和消毒,经监测水槽排水管口、水杯,细菌培养出绿脓杆菌,也是导致新生儿道感染的一个重要原因。
2.4新生儿用品置消毒柜内消毒和保存的误区:
消毒柜其温度并不能达到灭菌要求,监测其内毛巾及消毒柜内壁有大量细菌生长,存在医院感染危害。
3、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管理及护理措施
目前新生儿医院感染已引起医院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和有效管理,其有关新生儿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医疗用品及非医疗用品、消毒、灭菌隔离,婴儿暖箱及时有效的清洁,消毒,监测和护理措施,对预防新生儿医院感染,保证医疗护理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其管理及护理措施为:
3.1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通过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知识的认识和重视。尤其是加强产科、儿科、新生儿病房的医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督导他们的无菌技术行为,并认真落实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
3.2新生儿病房的空气消毒:
合理设置新生儿床单元,病室安装空气净化器,每日开窗进行有效通风30分钟,避免直流风。做好患儿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控制陪护及探视人员。对病室物体表面、门把手每日用250mg/L84消毒液擦拭消毒。对隔离新生儿病室采用3%过氧化氢水溶液20ml/m3喷雾消毒。
3.3医疗用品的消毒
氧气湿化瓶及管道每日更换、消毒。湿化液每4小时更换(使用灭菌蒸馏水)听诊器、体温表等用品一婴一用一消毒。
3.4婴儿暖箱的消毒:
做好婴儿暖箱全面及时有效的清洁消毒和监测是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严格执行每培养完一个婴儿,对暖箱必须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制度,尤其是对水槽、水杯、操作窗、垫圈、圆窗塑料套空气输入管及床搁板的清洗和消毒,对以上易受污染,藏污纳垢的关键部件,用500mg/L84消毒液浸泡、擦拭,30分钟后,用清水清洗或擦拭,再用洁净无水布擦干;对操作窗、圆窗塑料套、水槽、水杯采样经细菌培养,均无菌生长,达到清除感染隐患的目的,避免由此引起的新生儿医院感染。
3.5医护人员手卫生:
每个新生儿床单元均放置洁夫柔消毒凝胶一瓶,供操作前后或连续操作时手卫生使用,做到每次接触每次消毒,为切断传播途径起到
有效的控制作用。
3.6非医疗用品的消毒:
奶瓶、奶嘴、毛巾、婴儿用品每次使用、清洗后均选压力蒸汽灭菌方法。做到一婴一用一灭菌,取消消毒柜内消毒和保存婴儿用品的方法。
3.7分组护理:
对隔离新生儿采取分组护理措施,床头标明隔离种类,护理用品床旁固定使用,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对隔离婴儿暖箱用后做好终末消毒,经监测合格,贴消毒合格标示。
3.8加强呼吸道护理:
针对呼吸道的感染因素,加强对新生儿呼吸道的护理管理,保持新生儿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利于痰液流出,吸痰时动作要轻柔、防止粘膜损伤。吸氧时每4小时更换氧气湿化液,鼻腔内有粘液用消毒棉花轻轻擦去,喂养过程中动作应缓慢避免误吸。
3.9皮肤护理:
新生儿皮肤柔嫩,易擦伤感染应保持新生儿床垫、毛巾衣物洁净、干燥、无渣屑,每天清洗,防止肛门周围的粪便污染阴道及尿道,皮肤褶皱处扑上适量婴儿用粉,婴儿用品一婴一用一更换,避免交叉感染。
4.0脐部护理:
脐带脱落前应保持局部干燥。每日检查脐带有无渗血和脓液,涂以75%酒精消毒,用无菌辅料覆盖。
4.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医务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提高产科技术,预防产科并发症,减少侵入性操作,避免外源性感染。
4.2加强监测、监督管理机制:
监测和监督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每月定期监测手术室、产房、婴儿沐浴室、母婴同室、新生儿病房空气及物体表面,尤其是加强对婴儿暖箱的细菌监测,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反馈、及时整改,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
5、小结
11.医院防止交叉感染措施 篇十一
摘要:目的 对医院内结核病感染的预防工作和治疗工作加以探究、总结。方法 抽取本院于2011年1月—2013年2月治疗的40例结核病患者,对其临床记录加以回顾性总结。结果 由于患者的积极配合和医生的不懈努力,本案例中抽取的40例患者结核病临床表现全部消除,经结核分歧杆菌痰涂片的检测显示病况呈阴性;经结核的菌素测试显示病况呈阴性。结论 增强结核病在医院内部的防御和治疗措施,能够帮助减少结核病的病发率。
关键词:结核;医院;感染;预防和治疗
作为一项危害人类生命安全的疾病,结核病的病发率逐步呈上涨趋势,且愈演愈烈。据相关数据统计得知,截止至2013年初,我国患有结核病的患者总量处于世界人数总量之首[1-2]。结核病医院内是患者最密集的区域,换句话说,在医院内部传播结核杆菌的发生率远高于其他区域的感染率,此种现象的可能性不只会威胁到非结核病患者,还会连累到院内的工作人员,所以将医院内部结核病的预防与治疗措施做到位,是保障无辜患者、人群生命健康的重中之重,本院对40例结核病患者的情况加以分析、探究,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本院于2011年1月—2013年2月治疗的40例结核病患者,男患者18例、女患者22例,其中有30例患者属于本医院内部的工作人员、10例患者属于前来就医的非结核病患者,年龄处于15-55岁。
1.2治疗方法
对40例患者进行化学医药的治疗,新涂阳和新涂阴患者采用国家标准方案:2HRZE/4HR进行治疗,即:在强化期,采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进行治疗,频率:1次/d,共持续2个月,用药60次;继续期采用异烟肼、利福平进行治疗,频率:1次/d,共持续4个月,用药120次[3]。复治涂阳患者采用国家标准方案:2HRZES/6HRE进行治疗,即:在强化期,采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链霉素进行治疗,频率:1次/d,共持续2个月,用药60次;继续期采用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进行治疗,频率:1次/d,共持续6个月,用药180次[4]。结果
在专业医师正确的治疗方案和患者的积极配合之下,40例结核病患者的病况表现全部消除,在结核分歧杆菌痰涂片的检测下,病性呈阴性;在结核的菌素测试下,病性为阴性。讨论
3.1结核病
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伴随抗结核医药的相继出现,从世界范围看,出现了结核病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快速、有力控制的局面。但是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由于不合理使用医药以及疾病根治情况不佳等系列原因,致使结核病的耐药性持续降低,出现了病发率不断上涨的结果[5]。为了达到患者于住院时期不产生耐药性、保障治疗成功的目的,现阶段医学界应用多种抗结核药物对患者实行诊治,疗程长达7-10个月。本院的治疗方案中,对于40例结核患者的初步诊治得到了患者、家属以及医生的肯定,使其对治疗结果十分满意,由此说明化学医药不只具有治疗结核病的作用,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掌控传染源以及阻止结核
细菌的传播与流散。
3.2宣传措施
预防结核病的感染工作不仅要掌控传染源,更应加大宣传预防结核病的力度,本院详细宣传核心有几下几点:①对健康知识进行普及和大肆宣传,提醒社会大众不要在公共场合随便吐痰,用纸巾或者是遮挡物掩盖打喷嚏、咳嗽时的鼻涕与唾液,在方便后以及用餐前记得将手洗漱干净,并定时将餐具进行消毒杀菌,多多将衣物、床被晒于干燥通风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行为作风,保持居住地以及工作环境的洁净和通风;②及时发现结核症状:如果身边存在发烧、咳嗽、咳痰超于4周并不见好转的人群,应主动提示其做详细的检查或者是前往专业的结核病医院加以记录、检查,若已确诊则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③督促身边结核病患者的诊治:若周围人群患有结核疾病,则社会大众应主动积极遵守杀菌和隔离的专业举措,随时督促患者接受诊治疗程并将其完成,鼓励患者投身运动项目,制定符合自身身体素质的饮食清单。
3.3保护措施
本院对抵抗力较弱、容易被感染的大众也提出了十分有效的预防措施,将对其的保护措施总结为以下几点:①组织疾病的防控专员,对管辖区域内的常住居民实行定期的身体检查;②对初步入院的结核病患者实行全方位、细致的常规检测,可透过所拍胸片以及痰液培试等检测结果筛选结核病群,为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打下坚实基础;③对高度危险群体实行结核菌素检测,此群体包括滋滋病携带者、同结核病患存在过度接触的群体、曾出现在结合环境里的孩童或者是抵抗力较弱的群体、长期进行静脉注射并对其产生强烈依赖感的患者等;④为大众接种卡介苗帮助提升全体成员的抗结核功能。
3.4高危群体
工作于结核病医院的人群作为结核病感染的高危群体,由于其工作的关系需接触诸多疑似病例或者是确诊病例,因此提升了工作人员被结核杆菌入侵的几率。就此结核医院应建立一套完整、紧密、安全的工作流程,增强医护人员的重视程度,本文将工作人员的防护措施总结为以下几点:①在处理好各项工作事宜,尤其是操作完对结核患者的诊断、治疗后,务必使用消毒洗液配合流动水源对接触过病源的肢体进行清洗、杀菌;②在工作时应自觉将医用服饰和头饰穿戴齐全,减少身体暴露面积,降低接触病患而受感染的几率;③在需要接触液体的工作过程中,要将手套、口罩必备齐全,避免液体喷溅至皮肤上和刺激性气味对身体带来危害;④在妇科手术过程里,降低羊水喷射以及血液喷溅发生的几率;⑤需要进行注射穿刺以及为医疗器械清洁、杀菌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应时刻注意尖锐利器,防止自己和周围人员被割伤,若出现刺伤情况,应及时对伤口进行流动水清洗、医药杀菌、纱布包扎等措施;⑥使用消毒药水对医院内部,包括医生办公室以及住院部实行定期消毒杀菌。
参考文献:
[1]蔡丽芳.结核病医院内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J].全科护理.2012(30):2852-2853
[2]王爱国.结核病的预防浅谈[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0):690
[3]韩凤云,张世传,王艳波.医务人员预防医院内感染的防护措施[J].职业与健康.2007(23):2226-2227
[4]马福德.耐药结核病流行现况及防治[J].中国现代医生.2008(32):50
[5]宋建奎,杨淑梅,陈丽.两起学校结核病暴发流行的调查处置[J].中外医
12.医院防止交叉感染措施 篇十二
广东省人民医院麻醉科
陆爱武
赵国栋
王枚
摘要
目的通过对麻醉喉镜在使用前进行喷雾消毒成膜,隔离喉镜片与口腔粘膜的接触;验证临床使用化验结果,防止手术病人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方法
选择常规清水去污后的麻醉喉镜片60例,随机均分为A组(常规碘酒、酒精消毒组)30例,B组(喷雾消毒成膜组)30例。检验项目:① 喉镜片表面涂抹液细菌培养。② 喉镜片表面涂抹液离心后脱落细胞病理检验。结果 A组的涂抹液细菌培养阳性率为32%,A组喉镜片表面涂抹液中可见脱落细胞碎片、鳞状上皮细胞、组织细胞、球状菌,发生率为100%。B组喉镜片表面的涂抹液细菌培养和脱落细胞病理检验均为阴性。结论 麻醉喉镜使用清水去污,再用碘酒,酒精涂擦,能清除较大部分沾污的病人口腔细菌,但依然残留病人的少量体液、体细胞和脱落细胞碎片。因而无法彻底摆脱病毒交叉感染的困扰。使用麻醉喉镜保护膜能完全避免这种问题。在不影响麻醉喉镜使用性能的情况下,对防止手术病人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有积极的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麻醉喉镜在使用前进行喷雾消毒成膜,能有效除菌并避免喉镜片与患者粘膜直接接触,是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与一次性塑料喉镜相比,有不改变麻醉喉镜使用性能,和节约患者费用等优点。其主要配方和工艺为:具有消毒和杀菌作用的醇溶性有机溶剂,配以高分子成膜基质和辅助剂,罐装喷雾形成。其特点为:透明无毒,方便实用。成膜快(5分钟),易清除。下面是对麻醉喉镜在用喷雾消毒成膜前后的表面细菌和脱落细胞检测状况报告。
一般资料: 对照组(A组):随机选择常规清水去污后的喉镜片30例,分别予碘酒,酒精涂擦消毒2次。随机分为A1和A2两组,每组15例,将两组的喉镜片均用浸湿了生理盐水的消毒棉签遍擦,然后将棉签的尾端剪去,其前端放入装有2ML生理盐水的细菌培养管中。其中A1组的细菌培养管送细菌室作细菌培养检查。A2组的细菌培养管送病理科,先将培养管中的涂抹液离心,再将离心后的沉淀物染色,显微镜放大,作检查。实验组(B组):
随机选择常规清水去污后的喉镜片30例,分别全部喷涂喉镜消毒保护膜,随机分为B1和B2两组,每组15例。待喉镜保护膜干燥成型后,将两组的喉镜片均用浸湿了生理盐水的消毒棉签遍擦,分别将其前端放入装有2ML生理盐水的细菌培养管中,B1组的涂抹液送细菌室作细菌培养检查。B2组的涂抹液送病理科作涂抹液脱落细胞病理检验
结果: A1组的涂抹液细菌培养阳性率为32%,A2组喉镜片表面涂抹液中可见脱落细胞碎片、鳞状上皮细胞、组织细胞、球状菌,发生率为100%。B1组的喉镜片表面涂抹液细菌培养和B2组的脱落细胞病理检验均为阴性。3 统计学检查:
A1组和B1组的喉镜涂抹液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P<0.01(见表1)。
A2组和B2组的喉镜涂抹液脱落细胞病理检验阳性率比较P<0.01(见表2)。
表1
A1组和B1组的喉镜片表面涂抹液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
阳性率(例)
阴性率(例)
合计(例)
A1组
3(20%)
B1组
0(0%)合计(例)
表2 A2组和B2组的喉镜片表面涂抹液脱落细胞病理检验阳性率比较
阳性率(例)
阴性率(例)
合计(例)
A2组
15(100%)
0
B2组
(0%)合计(例)
将上述资料进行X2方差统计检验,结果A1组与 B1组,A2组与 B2组,均P<0.01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目前麻醉用的喉内窥镜称为麻醉喉镜,由手柄,喉镜片组成,使用时,其喉镜片与咽喉粘膜直接接触,对于肥胖及声门暴露有困难的病人,粘膜损伤和轻度粘膜出血经常发生.1997年美国临床麻醉感染控制中心提出:要求建立使用一次性喉镜覆盖物,或对每个病人使用时均采取喉镜消毒仪器的高效杀菌方法来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由于喉镜制造过程中,必须保证其有良好的光导性,及刚韧性.且对喉镜的弯度,角度等技术要求含量高.好的麻醉喉镜是顺利完成气管插管的重要辅助因素.由于上述技术要求,至使一次性塑料喉镜在制作工艺上难以完全达到上述要求,且成本较高,临床上推广困难.且根据Asai,-T于2001年在《Anaethesia》杂志上的报告,使用一次性喉镜片会出现导光性降低,与通常全麻喉镜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001).目前我院使用的喉镜均是由金属铸造完成的.价格约在数千至上万元每套,重复使用.常用的消毒方法是先用清水去污,再用碘酒,酒精擦.由于手术面对的病人种类多,肝炎患者,甚至喉尖锐湿疣患者均累见不鲜,面对发病率日见增高的艾滋病隐患,则更令人担心.由于喉镜凹凸不平,一些有缝隙的地方,更成了消毒不净的死角.Simmons,SA于2000年在《AANA-J》杂志上报告:全麻喉镜即使在认为已很干净的镜片上,都会发现人体血细胞和体液,且能分离出超过9种以上的细菌微生物.赵素真等在今年的全国麻醉年会上报告的麻醉喉镜带菌情况调查显示,在用清水冲洗且碘酒和酒精分别擦拭三遍消毒后的喉镜片上,其带菌率仍然高达47%.更何况感染病毒的喉镜是无法通过培养皿检测到.由此可见,全麻喉镜的院内交叉感染隐患严重,必须解决.本次研究提示:使用喷涂式喉镜保护膜能有效除菌,并隔离喉镜片与咽喉粘膜直接接触,达到防止手术病人发生院内交叉感染的目的。
麻醉喉镜消毒隔离保护膜研制项目合作协议书
——2003年广东省卫生厅科研基金课题 项目编号:WSTJJ***96501052040 甲方:广东省人民医院(麻醉科)乙方:中山大学(化学高分子教研室)
麻醉喉镜在使用前进行喷雾消毒成膜,主要用于隔离喉镜片与口腔粘膜的接触,防止手术病人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其主要构思配方和工艺为:具有消毒和杀菌作用的醇类无毒有机溶剂,配以高分子成膜基质和辅助剂,罐装喷雾形成。其特点要求为:透明无毒,使用方便,不易划伤破裂;成膜干燥时间快(1—5分钟),易剥离清除。
甲方于2003年向广东省卫生厅申报该项目为科研基金课题,并获成功(项目编号:见题标),得科研经费一万元。乙方与申报时同意参与合作完成。经双方协定,现就具体合作条款列述如下:
1:乙方负责完成喷雾消毒膜的制作配方和工艺,所制消毒保护膜的特点要求如上所述。2:甲方将科研基金(一万元)的50%,转交给乙方后,乙方应在60个工作日内将所制消毒保护膜的配方和制作工艺及样品交给甲方。
3:该项目如果能继续发展,向省级以上部门申报,或产业化,双方应继续合作完成。4:该项目及其配方和工艺,如果能申报国家专利,或得以申报科研成果奖。应以甲方第一,乙方第二为原则。
甲方盖章
乙方盖章
项目负责人
签名 陆爱武
项目主持人签名
13.手术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篇十三
一、环境管理
1、手术室人员出入管理
(1)手术人员按“手术通知单”上名单、核对无误后进入手术室,本科医生(含进修、实习生)要参观本科手术,须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参观者姓名,方可进入。
(2)一台手术参观人员不超过3人次,每天不超过10人次。(3)外来参观手术者,需提前与医务处联系,并填写“参观手术申请单”,凭申请单换参观卡方可进入。
(4)参观手术室建设或管理者,应提前1日向医务部申请,征得手术室同意后方可参观。一般只允许参观半限制区及经参观廊参观限制区。需进入限制区的,一般不超过3人。
(5)正在施行手术的手术间禁止参观。病人的亲友、无关人员、特殊感染手术拒绝参观。
2、手术室着装管理
(1)进入手术室人员必须按规定穿戴手术室所备的衣、裤、鞋、帽、口罩等,离开时将其放在指定位置。
(2)手术患者一律空穿干净病号服(门、急诊病人空穿一次性隔离衣)由交换车接送,戴隔离帽,步行者换鞋。
3、手术室物流管理
(1)严禁在手术间折叠各种布类敷料或将私人物品和书报等带入手术间。(2)各类药品、液体及一次性物品去掉外包装箱后进入物品库房存放备用。
(3)保证各类物品分类放置,无过期灭菌物品。(4)一次性医疗用品禁止重复使用。
4、严格管制手术间门户
(1)手术人员及参观者进入手术室后,迅速到指定位置,尽量减少人员走动,不可互窜手术间。
(2)手术过程中保持前后门关闭,如无人员进出,将门暂时控制在关闭状态,以避免频繁开关门时空气流动污染。
(3)通向外走廊的门,术中禁止打开。按专科相对固定手术间,所用物品定位放置,减少进出手术间的次数。
5、严格分离洁、污流线
(1)设立手术室工作人员通道、手术病人通道和污物通道。(2)将医护人员、患者以及洁净物品作为洁净流线;手术后器械、敷料、污物等作为污物流线,严格区分,以保证洁净手术部空气的洁净度及手术流程的需要。
(3)划分无菌、急诊和感染手术间。急诊手术间在手术部的最外边。感染手术间靠近污物通道,有侧门、缓冲间,以便于隔离和消毒。接台手术应先做无菌手术再做感染手术。特殊感染手术必须在感染手术间施行。
二、卫生清洁管理
1、一切清洁工作,均要在净化系统运行过程中采用湿布擦拭。
2、进入手术间的各种仪器设备,应在进入前安装完毕,擦拭干净。
3、每天手术前、后用消毒液擦拭无影灯、器械车、麻醉桌、手术 床、回风口过滤网、壁柜等各种器材表面及地面。
4、每周末对手术室工作区域的地面、天花板、墙壁、物体表面彻 底擦拭消毒、清洁保养1次。
5、每台手术结束后清除各种污物,医疗废物分类袋内密封,从污 物通道运出。
6、对工作人员穿过的隔离鞋,用毕进行清洁消毒。
7、每周对回风口过滤网拆卸清洗2次。
8、每季度对洁净手术部空气进行采样做细菌培养,物体表面的细 菌监测每月一次。
三、手术器械、敷料包灭菌管理
1、应用追溯系统严格实施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及使用。
2、耐热、耐湿手术器械、物品首选压力蒸汽灭菌,脉动真空灭菌 器每日第一锅要做BD 试验,每锅必须有工艺监测、每包有化学监测、每周有生物监测记录。
3、不耐热、不耐湿的器械、物品应采用低温灭菌方法,过氧化氢 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每锅要有物理监测, 每包有化学监测,每日要有生物监测记录。
4、严格外来器械及植入性器械的登记、清洗、消毒灭菌的管理,并做好生物监测记录。
四、手卫生管理
1、严格按照洗手和卫生手消毒原则选择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2、外科手消毒应遵循先洗手,后消毒的原则。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
3、每季度对手术室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消毒效果抽查监测,当怀疑流行爆发与医务人员手有关时及时进行监测。
五、手术间的使用管理
1、温湿度 一般以22~25℃,相对湿度为40~60%最为理想,在霉雨季节适当在早晨开机时调低温度1~2℃,以利抽湿,保证质量。
【医院防止交叉感染措施】推荐阅读:
防止触电措施06-16
防止噪音的措施09-14
职业危害防止措施10-07
医院感染的控防控措施12-20
如何防止校园欺凌措施09-29
产房医院感染自查报告及整改措施09-27
防止非停措施(锅炉)12-26
防止光污染施工措施12-27
防止幼儿园小学化措施07-14
防止发生人身伤害事故的措施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