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规划和措施

2024-07-13

《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规划和措施(共8篇)

1.《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规划和措施 篇一

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源于西方城市的社会改良运动,在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西方城市为不断解决城市社会问题,采取了相应的规划对策,城市规划也从只注重物质形态规划转向了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普遍关注,从理想化的“社会城市”设想逐渐演变为对现实的社会问题的理解和解决。从历史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城市工业化发展、城市规模的无序膨胀、过度郊区化产生的内城衰退、经济危机及战争破坏等是引发城市社会问题的主要原因。

从西方城市社会问题的出现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西方城市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忽视城市发展内在规律,过分追求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张而引发很多社会问题,如城市规模的过度膨胀、城市的过分拥挤和贫民窟的出现,缺少对城市郊区化的有效控制而导致社会分化和内城衰退现象;

2、城市社会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既有来自城市内部发展的影响,也有来自城市外部的各种不定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危机和战争等灾害引发的城市社会问题等,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构筑相对安全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十分必要;

3、城市规划不当是导致城市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如城市功能结构不合理、过分强调功能分区和大规模城市改造而导致的众多社会问题;

4、随着西方城市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划中已十分注重公众参与和社会公平,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体现社会发展的“民主化”特征,城市规划在推动社会进步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应该看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与社会发展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必须注重对城市社会问题的研究,城市社会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科学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政策。

2.《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规划和措施 篇二

1 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1 教学基础薄弱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在全球已经拥有两百多年的教学历史, 而国内这方面的教学仅仅开展了二十余载。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 自然就无法保证西方经济学方面的教育拥有足够的历史积累, 在国内高校教学当中, 不仅缺少较为优秀的教师, 同时, 也缺少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方面的经验, 这就必然导致研究型学习经济学方面的学生严重不足。根据相关统计得知, 当前国内的西方经济学教师有相当大一部分并不是经济学专业毕业的, 通常是在简单自修以后, 根据自己对于经济学的片面理解就开始当上了西方经济学导师。分析我国的高校, 尽管每个高校都开展了经济学课程, 然而在西方经济学这方面的教学仍然处于启蒙阶段, 亟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完整并且符合国内实际情况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体系[1]。

1.2 教学方式单一

从现阶段的国内经济学教学课程来说, 西方经济学当前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呆板的情况, 教学的思维较为狭隘。从形式上来分析, 教师在课堂中充当演员的角色, 整堂课灌输知识, 学生在课堂中则扮演听众的角色, 仅仅局限于听。从教学内容方面来分析, 教师仍然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面, 之后通过对应的联系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而学生通常只是为了应对考试而已, 所以, 仅仅需要掌握课堂中的知识就够了。西方经济学这种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属于延续国内中学的模式, 完全背离了高校重视应用与理解、注重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2]。

1.3 教材难以满足教学需要

国内西方经济学教材仍然存在以下这些不足:

(1) 西方经济学教材没有根据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进行更新, 其主要内容仍然是传统的宏观与微观经济理论, 其产生的年代是以西方工业大生产作为基础, 而形成则是传统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环境。当中许多理论已经偏离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导致教学进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感到困惑。

(2) 当前教材大部分都是针对管理系与经济系的学生, 偏重于理论, 虽然能够促进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学习到完善的知识系统, 然而对于非管理系与经济系的学生来说, 显然不大适合, 致使这些学生在学习的进程中难免出现倦怠的情况。

(3) 西方经济学教材当中缺少创业、理财以及投资等方面的教育知识。大部分学生都希望通过学习经济学这门课程可以掌握到对于日常生活当中常见的经济活动有所帮助的知识, 比如投资创业、理性消费以及合理投资等。而当前的教材远远不能满足这些, 难以实现推动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 这也是西方经济学教材在国内高校中无法得到重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1.4 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进入到21世纪以来, 国内高校的规模在不断地拓展, 每年都有许多年轻的教师来到高校的教师队伍当中。尽管新任职的年轻教师都具备非常高的学历与充足的理论知识, 然而经济学专业的教师毕竟不是师范院校毕业的, 而在毕业之后也只是接受过较为短暂的培训, 没有接受较为全面、系统的培训, 这就导致高校中的年轻经济学教师, 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从学习到教学的改变。而在经济学课堂当中, 这部分年轻的教师所暴露出来的教学难度掌握不准、教学技巧较少、教学措施不当以及教学内容不熟等缺点, 不仅会直接影响到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成效, 同时, 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西方经济学当中存在非常多的复杂理论, 教学的进程中非常容易发生不和谐的情况, 当然也就更难实现教学的预定目标。

2 提升教学质量的措施

2.1 教师加强学习, 提高教学能力

教师是课堂教学进程中的主导力量, 教师自身的教学技巧、专业理论素质以及教学措施等都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品质与效率。因为西方经济学步入到国内高校的时间较短, 相对来说, 国内现在所有的西方经济学教师在其200多年的历史面前都还非常“稚嫩”, 还需要不断学习与提升。尤其是那些刚步入高校的年轻教师, 不仅要学习老教师的教学技巧与教学措施, 并且要在教学的进程中去不断研究与创新, 不断积累教学的经验, 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2.2 国外经济学教育、教学模式的借鉴

在发达国家当中, 英国在经济学这一块的教学历史非常悠久, 并且拥有非常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英国高校当中的经济学教育课程要求经济系学生通过较为完整的理论与模式去学习, 不仅能够掌握社会当中的一些经济现象, 同时, 可以掌握评论各类经济政策的能力。在经济学课堂当中, 英国高校并不去要求学生学会怎么去做各类联系题, 只是要求学生在整个课程结束之后完成一份调查报告, 通过批阅调查报告来掌握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成效, 从中能够看到英国在经济学教育方面的创新性[3]。相较于英国, 美国的高校经济学教育则较为自由, 新生在入校以后, 各类科目的学习要求与教学内容的要求都非常粗略, 根本没有明确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完成每个科目的学习, 这就给予了学生非常多的自由,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状况决定自己以后要怎么去学习经济学。而在教学措施中, 美国的高校也显得非常灵活, 在经济学教学进程中, 基本上都是运用研修交流的措施, 学生自行参与到有关的小组当中, 而教师则根据学生的选题来指导学生参阅相关的网络数据库、学术期刊或者书籍等, 学生把自己完成的论文放在课堂中进行交流, 教师也参与到交流当中, 同时, 可以给予适当的点拨, 指引学生向更为细致的地方去思考, 并鼓励学生提出新措施、新观念以及新想法。

2.3 利用内外课堂, 丰富教学内容

在教学的进程中, 应当补充学生在高等数学与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教师在概述了经济学前沿理论 (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交易费用理论) 之后, 应当给学生推荐一些相关的课外读物, 从而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并且可以避免目标教材内容的缺失。

2.4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手段都是提升教学品质的重要措施之一。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讨论案例, 加深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的理解, 提升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去认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从而有效缩短教学与实践之间的距离;信息化教学措施结合了相、声、文、图等形象, 能够直观、生动地展现出教学的具体内容, 不但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 同时, 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提升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品质[4]。

2.5 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

现阶段, 国内高校采用的西方经济学教材最为缺少的就是针对案例方面的分析, 尤其是缺少与我国实际情况相关的案例。自从1978年实施市场经济制度改革以来, 国内的市场机制不断健全, 市场经济基本上已经代替了计划经济在资源配置当中的主导位置。随着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 国内经济的迅猛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而我国经济这些年的惊人增长速度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学界所研究的重要课题。这里, 高校完全可以模仿发达国家的教材, 将我国经济的实际状况与西方经济学教材进行有机的结合, 采用我国自身经济发展进程中所呈现的案例来对经济理论实施论证, 而这些内容必须要跟随国情的发展进行相应的更新, 从而反映出国内经济的最新运用情况。而大学生通过学习西方经济学, 不但可以更为直观地掌握相关理论, 提升大学研究与解决现实当中经济问题的能力, 同时, 学生也可以在学习的进程中掌握我国经济的运行状况[5]。除此之外, 西方经济学教材还应当酌情增加一些非主流学派方面的介绍, 这里, 不得不承认, 西方经济学理论尤其是宏观经济学方面仍然没有到达一个相对成熟的地步, 在许多地方还有没有形成统一的衔接。所以, 宏观经济学产生了非常多的流派, 比如新凯恩斯主义、理性预期学派、新制度主义、供给学派以及货币主义等。虽然现阶段国内高校西方经济学的课本中基本上都是采用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来进行编写的, 尽管也归纳与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部分观点, 但是, 远远不能反映出当前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对于经济学理论的全貌。这就要求西方经济学的教材, 不仅要包含主流经济学观点, 同时, 还应当尽可能地融入其他流派的部分观点, 将具有影响力的主要理论融入到一个更为广泛的经济学体系当中, 有效拓展学生的视野, 使得学生对其有一个相对较为全面的了解[6]。最后, 西方经济学教科书还应适当介绍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动态。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创新较快的人文社会学科, 虽然大的理论创新往往需要几十年或是更长的时间, 但每年都会有新的经济学成果出现, 这就需要在教材中, 适当地介绍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和研究成果,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的发展, 培养学生从事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兴趣[7]。

3 结语

在世界各国日益重视经济发展的今天, 西方经济学作为介绍市场经济运行的核心课程, 应该在人文社科甚至理工类学科中广泛开设。针对当前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高校教师应该及时找出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 不断改善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水平, 以便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经济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四辉, 杨习虹.传承与超越——“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析[J].成都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7 (03) .

[2]潘美亮.成人高等教育《西方经济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讨[J].社科纵横 (新理论版) , 2008 (02) .

[3]魏鹏娟, 张!, 马迅.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实验研究[J].山西体育科技, 2007 (03) .

[4]唐龙.基于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2) .

[5]刘茜.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及教学改革[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 , 2008 (05) .

[6]金英姬, 陈艳, 韩巍.基于创新式教育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商业经济, 2010 (04) .

3.探析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 篇三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

西方经济学成立至今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主要以实现有限的资源在无限的生产中的最大价值为研究目标,满足了社会的生产需求以及经济活动的发展规律。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由于涉及的理论较多,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学困难,从而阻碍了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工作。因此,研究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抽象,学生接受困难。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内容,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以及经济市场的结构和失灵问题,而宏观经济学主要涉及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以及政府宏观调控等方面的内容,可见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繁多且较为抽象,让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高校的课程安排中,西方经济学作为基础课程,常常开设在大一第一学期,由于学生刚刚从中学过渡到大学,对所学专业认识不足,对经济学的相关知识不够了解,这就更加重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困难程度。

(二)教学没有结合实际。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但是目前高校大部分采用的是直接翻译过来的教材,理论性较强但是缺乏与实际的联系。西方经济学起源于欧洲国家,因此教材中涉及的教学案例大部分以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为主,并没有具体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脱离了与实际的有效联系,造成了教学内容的空泛,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西方经济学的现实价值。

(三)教学方式落后。目前,许多教师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依然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方式,仅仅进行灌输教学,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方式死板,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和权利,忽略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很难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另外高校的各种学科课时有限,西方经济学的课程也只有一到两个学期,高校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课堂安排的教学内容往往过于繁重,在课堂上教师只注重理论的传授,使得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理解,这样就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受到打击,降低了教学效果。

(四)考核机制不够完善。高校对西方经济学的考核主要采取试卷考试的方法,考试内容多为客观题,包括理论分析、简答、填空等,主要是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考察,而忽略了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的考察。这种考核方式,学生只需要在考试前背诵、记忆课本内容就能轻松通过考试,不能够充分去理解和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忽略了西方经济学的真正内涵,使得教学失去了实际意义。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实施案例教学,便于学生接受。西方经济学涉及的理论偏多,主要通过大量图形、数据、模型来进行展示分析,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抽象、空洞,难以理解和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案例教学法。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将现实的经济问题或时下的热点问题作为经济学课堂上的教学案例,让学生能够结合周边的问题对经济学展开讨论、研究,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学生通过案例的解读总结出经济发展的规律,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课堂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注重与实际的联系。在选择西方经济学教材时,应该选用中国经济学家编写的教材,这种教材在注重西方经济学整体的逻辑结构的同时,大量引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案例,符合中国国情,比较适用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互动教学的方式,比如以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为课题,增加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从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理解程度,制定更合适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三)更新教学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教学法方式显然不能满足西方经济学的教学需求,必须结合现代教学方式,才能提高教学效果。西方经济学的经济理论以数理逻辑为基础,如果只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制作一个模型就会浪费大量的教学时间,而现代的多媒体教学却可以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节省时间。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相结合,利用有限的课时,将教学内容精化、细化,便于学生理解和学习。

(四)完善考核机制。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不仅仅在于传授专业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通过试卷的成绩来判定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是一种极不科学的考核方式,因此必须完善考核制度,重视过程考核,增加平时成绩在考核中占有的比例,对于那些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善于思考和总结的同学增加一定的奖励分值。在考核的内容上,适当增加一定比例的主观题,例如可以增加国内热点问题、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分析,考核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涉及的经济知识较多,理论较为抽象,使得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对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改革是一项重要工作,要结合西方经济学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可以更好的借鉴国外先进的经济管理理论和经验,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旺霞,夏力.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方法及改革研究新进展[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01:102-106.

[2]宋宝莉.案例教学: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之方向[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1,02:52-54.

[3]彭东.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16:248-249.

[4]邢彩霞.地方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4,03:123-125.

4.《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规划和措施 篇四

卡恩性侵一案突现逆转,原因在于公诉方发现,原告32岁来自几内亚的酒店女服务员在本案中存在屡次说谎的问题,并且可能与毒品交易者和洗钱者有牵扯,堪称“谎话精”。调查者还发现,案发当日,这位酒店女服务员曾经与收监的一位男性通话讨论有关控告卡恩有否裨益的问题。这也使得人们此前的疑问显得合情合理,而我在卡恩案发之后几次接受采访和做节目时也都指出了案情的疑点及原告的问题,并坚信,卡恩即便不是被美方陷害了,也是被原告及其同伙设计了。现在的疑点是,在女服务员及其同谋背后,是否还有其他势力在操控,毕竟,仅凭她的力量,是很难操作这样大的棋局的。

普京的话言犹在耳。当时,普京力挺卡恩,认为他是一场阴谋的受害人,这是缘于普京收到了一份由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局(FSB)提供的报告。据称,FSB的报告披露:“5月初卡恩对美国未能及时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交割191.3吨黄金感到十分焦虑,因为美国中央情报局(CIA)有人向他提供了美国已没有黄金的消息。”卡恩被捕前发现,美国肯塔基州北部诺克斯堡的所有黄金储备“失踪了”,传闻是美国租借给了投行进行黄金投机活动。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卡恩成为了好莱坞大片中知道得太多的人。据悉,卡恩“掌握这一秘密之后”,“立刻安排了飞离纽约前往巴黎的航班”,期间,法国特工告知卡恩不要携带手机,否则美国特工可以通过手机轻松追踪到他的具体方位,但卡恩却犯了重大错误,在登机后通过机上电话联系了酒店,结果一部“捉放曹”的大片就这样上演了。

不仅如此,卡恩丢掉IMF总裁的位子,对美国还有双重好处。卡恩在任期间,特别注意新兴经济体的感受,而且锐意改革,而改革矛头直指美国在IMF的话语霸权(即一票否决权)。此外,卡恩在欧债危机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的离任对欧洲的经济救援有很大影响,这也是很多人所谈论的美元干掉欧元阴谋论的源起。耐人寻味的是,在IMF理事会最后投票前几个小时,此前扭扭捏捏的美国突然决定支持拉加德,助其当选,等于是卖给拉加德及萨科齐很大的人情,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美国对IMF的影响力。

但美国也为此付出了代价,其一就是司法公信力。令人困惑的是,美国法官在未经审判前,就宣称卡恩有罪,只是在卡恩宣布辞职之后,才给予保释,政治意味极其浓烈。更加旷古奇闻的是,财长盖特纳在案发之处,就迫不及待地跳出来,认定卡恩有罪,要求卡恩辞职,不仅涉嫌干涉司法公正,而且政治目的过于明显,而在美国,政治家极少对嫌疑人(更何况还是国际组织领导人)如此武断地做出判断,除非其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最终,卡恩事件以闹剧收场,也使很多人对美国的司法体系及政府作为感到疑虑,对一个如此重量级的人物的命运视同儿戏,令人心寒。

5.《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规划和措施 篇五

第一章、需求和供给

二、简述题

1、分析并说明引起需求变动的因素是什么。

除了价格以外,影响消费者对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其他因素还有: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预期以及政策因素等。考虑到影响需求量的所有因素,消费者对一种商品的需求可以一般地表示为:x=x(pr,p,m,p1,…)其中,x代表商品的需求;pr代表消费者的偏好;p表商品的价格;m表示消费者的收入;p1表示其他商品的价格等。这一函数是一般形式的需求函数。

2、引起供给变动的因素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影响供给的?

除了商品本身的价格以外,生产技术水平、投入品的价格、相关商品的价格预期以及政府政策等因素也对供给量产生影响。如果以y表示商品的供给量,T表示技术水平,p代表该商品的价格,rl,r2代表各种投入的价格,p1,p2表示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等,那么,生产者对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可以一般地表示为:y=y(T,p,r1,p1,…)该函数被称为供给函数。除了商品的价格以外,影响供给量的其他因素之一发生变动,生产者的供给就会发生变动。首先是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会使产量提高,从而使得供给增加。其次是生产过程中投入品的价格。投人品价格提高,商品的供给减少。第三,厂商所生产的商品的价格。如果一个厂商生产两种在原料上具有竞争性的商品,那么相关商品价格提高导致一种商品供给减少;相反,如果另一种商品是一种联合的副产品,相关商品价格提高将导致一种商品的供给增加。

3、运用供求分析说明:“谷贱伤农”的道理何在?为什么7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要限制石油产量?

“谷贱伤农”是指农产品获得丰收不仅不能使得农民从中获益,可以还会因农产品价格下降而导致收入降低。一般来说,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的

价格弹性很小,即农产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当农产品的价格下降以后,需求量的增加幅度难以弥补价格下降对收入的影响,从而使农民的总收益下降。

同样的道理,由于石油为各国的重要能源,其需求价格弹性较小。在石油的需求没有变化的情况下,石油输出国组织限制石油的供给,会使得石油的价格将上涨。由于各国对石油的需求缺乏弹性,因而石油价格上涨将使得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总收益增加。若不限制石油供给,供给增加将导致石油价格下降,而供给量的增加不能弥补价格下降对收益所造成的损失。故而他们要限制石油产量。

三、计算与证明

1、若市场需求曲线为Q=20-4P,求价格P=4时需求的点弹性值,并说明怎样调整价格才能使得总收益增加。

解:当价格P=4时,需求量Q=100。根据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定义有 Ed=-dQ/dP×P/Q=5×4/100=0.2 由于价格弹性系数小于1,即缺乏弹性,故提高价格会使得总收益增加。

第二章、效用论

二、简述题

1、为什么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试利用基数效用论加以说明。基数效用论假定效用大小可以用基数加以衡量,并且是递减的。由于消费者是价格接受者,因而对应于商品价格的变动,消费者将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对最优消费数量进行调整。特别地,如果其它商品的价格保持不变,只有某种商品比如第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那么第一种商品(以及其他商品)的数量相应地发生变动。从商品价格与该商品的消费数量之间的关系中,可以得到消费者对第一种商品的需求曲线。

以消费一种商品的情况来说,消费者按下列条件选择消费商品的数量:MU/p=λ。如果商品的价格p变动,比如说升高,消费者根据上述条件确定最优的消费数量。在货币的边际效用λ既定的条件下,随着价格的升高,消费者希望从该商品中得到的边际效用增加,以便能弥补支付单位商品说

失掉的货币的边际效用。这样,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下,消费者愿意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减少。因此,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2、对正常物品而言,为什么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请运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加以说明。

(1)正常物品,是指随着消费者收入增加,消费数量也增加的商品。(2)商品价格变动对其需求量的影响可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就正常物品而言,这两种效应的变动方向是一致的。即当价格下降时,消费者会在保持总效用不变前提下,通过改变商品组合,增加该物品的消费量(替代效应);同时,由于价格下降使得实际收入增加,消费者也会增加其消费量(收入效应)。总效应就是这两种效应的加总。即随着价格下降,消费量增加。在图形上,即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3、何为吉芬商品,其需求曲线形状如何?试利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加以说明。

(1)吉芬商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品,其消费量随价格的下降而减少,其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2)商品价格变动对其需求量的影响可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当价格下降时,消费者会在保持总效用不变前提下,通过改变商品组合,增加该物品的消费量(替代效应);同时,由于价格下降使得实际收入增加,消费者又会减少对这类特殊低档品的消费量(收入效应)。总效应就是这两种效应的加总。就吉芬商品而言,其收入效应会大于替代效应,即随着价格下降,消费量减少。反映在图形上,就是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第三章、生产和成本论

二、简述题

1、单一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是如何确定的?其间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各有什么特点?(2006论述)根据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可以把一种可变要素的投入区间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中,投入的第I阶段为投入

量由零到平均产量最大;第II阶段为由平均产量最大到边际产量为零;第III阶段为边际产量为负值阶段。在第I阶段,平均产量呈上升趋势,变动要素的边际产量大于其平均产量,这意味着生产要素的边际水平超过平均水平,因而理性的厂商不会把变动要素的投入量确定在这一领域;与这一区域相对应的是在第III区域,变动要素的边际产量小于零,这意味着变动投入的增加使得总产量减少,因而理性的厂商也不会把变动要素的投入量确定在这一阶段上。因此,理性的生产者只会把变动要素的投入量确定在第II阶段。故,第II阶段为合理投入区。

2、为什么边际技术替代率会出现递减?

边际技术替代率表示在保持产量水平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所能代替的另外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如果单一要素投入服从边际产量递减规律那么随着劳动数量的增加,劳动的边际产量递减,而同时劳动替代资本使得资本数量减少,从而资本的边际产量递增。这就是说,边际技术替代率服从递减规律。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的原因就在于边际技术替代率服从递减规律。

3、生产要素最优组合是如何确定的,它与厂商的利润最大化有何关系? 生产要素最优组合是指既定成本下产量最大化或者既定产量下成本最小化的生产要素投入组合。在多种生产要素投入变动的情况下,厂商的生产技术可以由等产量曲线加以表示。而厂商的成本与生产要素投入之间的关系可以由等成本方程加以表示。于是,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表现为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方程的切点。在成本既定的条件下,生产要素投入量需要满足的条件为:RTSL,K =rL/rK,rL+rK=C。或者在产量既定条件下,生产要素投入量需要满足的条件为:RTSL,K =rL/rK,f(L,K)=y。这些条件说明,无论是既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还是既定产量下的成本最小,寻求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厂商都将要把生产要素的数量选择在单位成本购买的要素所能生产的边际产量相等之点。同时,生产要素最优组合也是厂商利润最大化的选择。以成本既定成本为例,如果每单位成本获得的边际产量不相等。比如MPL/rL>MPK/rK,这时把用K的一单位成本用于购买L将会在保

持成本不变的条件下增加总产量,从而增加利润。因此,追求技术上的最优恰好与厂商的利润最大化相一致。***

4、试说明短期总产量曲线与短期总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

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作用下,短期总产量曲线表现为一条先增后减的曲线。受总产量曲线的支配,短期总成本曲线则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二者之间存在着对偶关系。根据定义:

边际成本MC=rL/MPL平均成本AVC= rL/APL 可知,厂商的边际成本与可变投入的边际产量之间呈反方向变动;平均变动成本与平均产量之间呈反方向变动。这就意味着,在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成立的条件下,随着劳动投入量的增加,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先增后减,从而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一定是先减后增的,即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曲线呈现U形。而且,由于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相交于平均产量的最大值点,故平均成本一定与边际成本相交于平均成本最低点。

总成本曲线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增。由于边际成本是先减后增的,且反映了总成本增加的速度,因而总成本曲线在边际成本递减阶段,增长速度越来越慢;相反,总成本曲线在边际成本递增阶段,增长速度加快。

三、计算与证明

1、(2006)已知厂商的生产函数为y=10L—3L2,其中L为雇用工人的数量。试求:

(1)、厂商限定劳动投入量的合理区域?

(2)、若企业生产的产品的价格P=5,现行工资率rL=10,企业应雇用多少工人?

解:①由生产函数可以求得厂商的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APL=(10L-3L2)/L=10-3L

(1)MPL=10-6L

(2)当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相交,即

APL=MPL 时,决定最低的劳动投入量:将(1)、(2)代入, 10-3L=10-6L 得 L=0

当边际产量为零,即MPL=0时,决定劳动投入量的最大值: 10-6L=0 得L=5/3 可见,该厂商的合理投入区为[0,5/3]。②厂商雇用劳动的最优条件为

P×MPL=rL

5(10-6L)=10

L=4/即劳动的最优投入量为4/3个单位。

2、(2003,2008年)厂商的生产函数为y=24L1/2K2/3,生产要素L和K的价格分别为rL=1和rk=2。试求:

(1)、厂商的生产要素最优组合?

(2)、如果资本的数量K=27,厂商的短期成本函数?

(3)、厂商的长期成本函数? 解:①根据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条件 MPL/rL=MPK/rK 得(12L-1/2K2/3)/1=(16L1/2K-1/3)/2 得2L=3K,即为劳动与资本最优组合。

②短期成本函数由下列二方程组所决定: y=f(L,K)

c=rLL+rKK(━)即 y=24L1/2×272/3 c=L+2×27 解得c=(y/216)2+54 ③长期成本函数由下列三条件方程组所决定: y=f(L,K)c=rLL+rKK MPL/rL=MPK/rK 即 y=24L1/2K2/c=L+2K

2L=3K 从生产函数和最优组合这两个方程中求得L=y6/7/15362/7

和 K=(2/3)×(y6/7/15362/7)代入到第二个方程中得到厂商的成本函数为

c=5/(3×15362/7)×y6/7

3、证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必然会在生产扩展曲线上选择投入组合。回答三个问题:⑴利润最大化与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一致性;⑵既定产量下的成本最小;既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⑶生产扩展线方程的概念,与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一致性。)

厂商的利润π=TR-TC=PQ-TC,将其对生产要素求一阶导数令其为

零以寻求利润最大化的条件。设该厂商仅使用劳动L和资本K两种生产要素,即Q=f(L,K)=Q0,TC=rLL+rKK 则分别对L,K求偏导数得: P -rL=0,P -rK=0,按边际产量的定义替换并将两式相除得:MPL/MPK=rL/rK。此即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投入组合。

又由生产扩展线的定义为一系列等成本线与等产量线的切点的连线,等产量线上任意一点切线的斜率为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L,K=MPL/MPK,而等成本线为C=rLL+rKK=C0,其斜率为rL/rK,因此可得生产扩展线的方程为MPL/MPK=rL/rK,与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投入组合相同。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必然会在生产扩展曲线上选择投入组合。

第四章、市场理论

二、简述题

1、什么说厂商均衡的一般原则是MR=MC?

(1)经济学中通常认为理性厂商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化的利润。为了获得最大化的利润,厂商在进行决策时都试图使得MR=MC,即增加一单位决策量时,所增加的收益等于所增加的成本。经济学中通常称这一原则为利润最大化原则。

(2)利润最大化原则适用于所有以利润为目标的经济单位的所有决策选择。

(3)以完全竞争厂商的产量选择为例。厂商提供产量一方面会带来收益,另一方面也要付出成本。在既定价格下增加产量,如果MR>MC,意味着增加这一单位产量能增加总利润,厂商就会把它生产出来。直到MR=MC。相反,如果MR

2、简要分析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或)长期均衡。

(l)短期均衡。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由于每个厂商都是价格接受者,因而厂商的边际收益等于平均收益,都等于市场价格。按边际收益等于边际

成本进行生产的利润最大化厂商选择最优产量的条件是p=MC。

对应于上述条件,完全竞争厂商可以处于获得超额利润、获得正常利润和亏损状态的均衡。当市场价格低于平均可变成本最低点时,厂商生产要比不生产损失更大,这是厂商停止营业点。

对应于高于平均可变成本最低点的市场价格,厂商会在边际成本曲线上确定相应的供给量。因此,平均可变成本之上的边际成本曲线是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并且由于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作用,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递增,因而厂商的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2)长期均衡。在长期中,厂商将不断调整固定投入的数量,使得在每个产量下,生产规模都是最优的。因此,长期成本曲线将是厂商决策的依据。与短期中的行为一样,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选择最优产量的必要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长期边际成本。同时,由于长期内厂商没有固定成本与不变成本之分,因而当价格高于平均成本时,厂商才提供供给;否则,厂商退出该行业。

同时,在长期中,行业中存在着厂商的进入或退出,因而厂商的长期均衡要受到行业调整的影响。假定厂商的进入和退出不影响单个厂商的成本,则行业中厂商的进入或退出只影响到市场供给,从而影响到市场价格。如果完全竞争行业中的厂商获得超额利润,那么势必会引起其他行业中厂商的进入。结果将使得市场价格降低到厂商的平均成本最低点为止。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单个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是p=LMC=LAC。

3、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行业供给曲线是如何得到的?

由于长期中存在着厂商的进入或退出,因而厂商的长期均衡要受到行业调整的影响。

(1)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随着厂商数目从而产量的增加,如果行业中单个厂商的成本降低,则称该行业存在着外在经济;相反,则称存在着外部不经济。

(2)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在成本不变行业中,单个厂商的成本不随厂商的进入和退出而改变。假定最初完全竞争厂商及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如果整个行业面临的市场需求发生变动,那将导致原有的均衡被打

破。但由于单个厂商的成本并不发生改变,因而最终结果只是厂商的数目增减而已。因此,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由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决定的水平曲线。

(3)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假定最初厂商和行业均处于长期均衡状态,此时出现行业的市场需求增加。结果将会导致市场价格提高,使得每个厂商都获得超额利润。超额利润驱使其它厂商进入。行业的外在不经济使平均成本最低点升高。这样,由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点决定的行业长期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4)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如果行业中存在外在经济,结果行业长期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4、评述垄断竞争理论。

垄断竞争市场是现实中较普遍存在的竞争程度介于完全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之间的一种市场结构。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行业中有大量的卖者和买者;第二,厂商提供有差异但彼此接近的替代品;第三,厂商进入或退出是自由的。

在垄断竞争市场上,由于产品差异,厂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产品的价格,即通过改变生产产品的数量来影响商品的价格,所以,垄断竞争厂商面临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但在该市场上,代表性的垄断竞争厂商有两条需求曲线。第一条是厂商的市场份额曲线,即在所有厂商同样改变价格时代表性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用D表示。而另一条需求曲线d表示垄断竞争厂商改变其自身产品的价格,而其他厂商都保持价格不变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和数量之间的关系。较之需求曲线D,厂商“自身”的需求曲线d更为平坦,从而二者相交。在D与d相交时,垄断竞争厂商的选择的价格与市场价格一致,从而表明垄断竞争市场的供求均衡。

垄断竞争厂商将会依照于上述收益曲线来决定最优的产量和价格。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该理论分析是以产品差异和自由竞争为条件的。在理论分析中很少涉及到生产集中的后果,因而也就不能分析作为资本主义现代经济一种表现的垄断现象的深刻基础和对社会经济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此外,把产品差异为特征的垄断与生产集中所导致的垄断

混为一谈,使得垄断竞争分析并不具有一般性。不过也应该看到,对于垄断竞争对竞争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以及垄断的消极作用的分析是有意义的。

5、折弯的需求曲线模型是如何对寡头市场上的价格较少变动作出解释的? 折弯的需求曲线模型是用于寡头市场行为分析的一个理论模型。这一模型假定,对应于一个特定的价格,当一个寡头厂商提高价格时,其他厂商将不会跟随,但若它降低价格,其他厂商也会如此。结果,单个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具有一个折弯点。

对应于一条折弯的需求曲线,寡头厂商得到自身的边际收益。通过此边际收益,厂商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决定最优产量,并在需求曲线上确定价格。与通常厂商不同的是,折弯的需求曲线对应的边际收益曲线在折弯点处不连续,因此,当边际成本恰好与边际收益在这一断点处相等时,边际成本的变化不影响厂商的均衡产量和价格。这样,该模型对寡头市场的价格稳定性给予了充分的说明。如图所示。折弯的需求曲线模型的缺陷是没有说明最初的价格是如何决定的。

6、为什么说古诺模型的均衡是一个纳什均衡?

⑴古诺模型的均衡分析:经典的寡头分析是古诺双寡头模型。古诺模型可以在一个简单的情形中得到说明。假定两个面临同一市场的竞争厂商,它们生产无差异的产品,成本为0。起初,A厂商选择市场总量的1/2,以便利润最大化。随后,B厂商将余下的1/2作为其面临的市场需求,并与A一样选择其中的1/2即1/4的产量。结果,A厂商的利润因B厂商的加入而未能达到最大,于是它变动产量,将B厂商生产1/4余下的3/4作为决策的依据,选择其中的1/2即3/8。同样,B厂商将会选择5/16。如此最终,两个cs各选择1/3的产量,而且它们没有进一步变动产量的动力,从而市场处于均衡。古诺模型的缺陷是假定厂商以竞争对手不改变产量为条件。

⑵纳什均衡指的是指如果其他参与者不改变策略,任何一个参与者都不会改变自己的策略。具体地说,在对策G中,对一个策略组合(S1*,…,Sn*)而言,如果对每一个局中人i,在其他局中人不改变策略的条件下,Si*是第i个局中人的最优策略,即对于任意一个可行的策略Si’,都有ui(S1*,…,Si-1*,Si*,Si+1*,…,Sn*)≥ui(S1*,…,Si-1*,Si’,Si+1*,…,Sn*),则称(S1*,…,Sn*)是对策G的一个纳什均衡。⑶古诺模型的均衡产量就是各方都不会改变的均衡解。这正符合纳什均衡的定义。实际上,古诺模型的分析过程就是纳什均衡的实现过程。***

三、计算与证明(2000,2009部分)

已知垄断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是Q=50-3P。(1)、试求厂商的边际收益函数。

(2)、若厂商的边际成本等于4,试求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产量和价格。解:1)由需求曲线得 P=(50-Q)/3 从而

TR=PQ=(50Q-Q2)/3

MR=50/3-Q×2/3(2)根据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 MR=MC,又MC=4, 于是

50/3-Q×2/3=Q=19 代入到反需求函数中得到 P=(50-19)/3=31/3

第五章、生产要素市场

二、简述题

1、简要说明完全竞争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是如何得到的。与产品市场一样,完全竞争市场上有众多的厂商和众多的要素供给者,他们都按照既定的要素价格选择最优的要素使用量和供给量。在产品市场上,厂商也是完全竞争者,即产品的市场价格是厂商决策的依据。就厂商而言,厂商选择要素使用量的原则是利润最大化,即要素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必须相等。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为该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即边际产量与价格的乘积。这是因为,增加一单位要素可以增加的产量等于该要素的边际产量,而这些产量以不变的产品价格出售,所以,增加该要素一个单位给厂商带来的收益就等于

边际产量乘产品价格,即VMP=p×MP 从要素的“边际成本”考察,由于厂商面对的要素价格由市场供求所决定,不随厂商使用要素数量的多少而改变,因此增加一单位的要素所增加的成本等于该要素的价格。由此可知厂商的使用要素利润最大化原则表现为VMP= p×MP=r

式中:r为要素的价格。

对应于由市场所决定的要素价格r,厂商选择利润最大化的要素使用量,因此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构成了厂商对该要素的需求曲线。由于要素的边际产量MP服从递减规律,而产品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产品价格保持不变,因而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VMP也随着要素使用量的增加而递减,即完全竞争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2、为什么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试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加以说明。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是指随着劳动价格即工资率的提高,最初劳动的供给量逐渐增加,但当工资率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劳动供给量反而逐渐减少的情况。

劳动的供给是消费者在既定时间约束条件下对获取收入和消费闲暇之间进行最优配臵的结果。一方面,对消费者而言,与消费商品一样,消费闲暇也可以获得效用。不同的商品和闲暇时间的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满足可以由一系列的无差异曲线加以表示。另一方面,消费者可以支配的时间是既定的。在既定的时间约束条件下,消费者合理地安排劳动和闲暇时间,以使效用满足为最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商品的收入来源为劳动收入,这样,只有当劳动者每单位收入获得的收入购买商品获得的边际效用与每单位收入用于闲暇获得的边际效用相等时,消费者才处于最优状态。结果,对应于任意的工资率,消费者决定闲暇消费,从而决定劳动时间。因此,由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可以得到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

劳动供给曲线之所以出现向后弯曲的形状,源于工资率变动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强度。假定消费者消费的商品及闲暇都是正常物品;但与其他商品不同,当涉及到闲暇这一特殊商品时,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方向相反。由于工资率反映了闲暇的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工资率的提高,消费者消费闲暇的相对价格提高,因而替代效应的结果是消

费者减少闲暇时间的消费,而用其他商品的消费予以替代,以便实现相同的效用满足。结果,闲暇时间减少,劳动时间增加。同时,工资率提高也产生收入效应,即工资率上升意味着劳动时间不变,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这样,随着工资率提高,消费者会增加所有商品,包括闲暇的消费,即工资率提高的收入效应使得劳动时间减少。

由此可见,工资率上升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对闲暇,从而对劳动时间的影响是反方向的,因而二者的强度决定了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则闲暇需求量随其价格上升而下降;反之,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则闲暇需求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上升。这就意味着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如果原来的工资即闲暇价格较低,则此时的劳动供给量较小,工资上涨的收入效应不能抵消替代效应;但如果工资率已经处于较高水平,此时劳动供给量也相对较大,则工资上涨引起的整个劳动收入增量就很大,从而收入效应超过替代效应。这就是说,当工资的提高使人们富足到一定的程度以后,人们会更加珍视闲暇。因此,当工资达到一定高度而又继续提高时,人们的劳动供给量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因此,当工资率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后,劳动供给曲线开始向后弯曲。(画图说明)

3、以劳动市场为例,说明产品卖方垄断而要素市场买方垄断的条件下的生产要素价格决定。

劳动市场由劳动的供给和劳动的需求两方面构成。劳动的供给来源于劳动者,而劳动的需求来源生产者。劳动这种要素的价格是市场均衡的一个价格,但它受到市场条件的限制。为了简便起见,假定市场的不完全因素来源于生产者。

从劳动供给方面考察,劳动的供给是消费者对其拥有的既定时间资源进行最优分配的结果。消费者供给劳动的最优选择可以概括为既定时间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参见上题对劳动供给的分析)。对应于既定的劳动价格,劳动者决定劳动的最优供给量,并由此得到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为了理论分析的方便,假定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再从劳动需求方面考察。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对要素的需求由该要素 的边际产品价值所决定(参见上题)。它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如图所示。

现在假定厂商是要素市场上的买方垄断者,为了简便,假定其为产品市场上的完全竞争者。与其他厂商一样,买方垄断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一般原则是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边际要素成本。由于厂商在产品市场上是竞争者,故其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仍为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从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方面考察,由于厂商是惟一的买主,故它面临着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劳动供给曲线。有鉴于此,厂商面对的要素价格不再是不变的数值,而是随着厂商要素使用量的增加而递增。结果,厂商的边际要素成本高于要素的平均成本,即要素价格曲线。这是因为,厂商增加一单位要素不仅需要支付该单位的费用(价格),而且会引起所有要素的价格提高,如图所示。在要素市场上,生产要素的需求方面和供给方面决定要素的价格和数量。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边际产品价值曲线与劳动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要素的价格和数量。在要素市场买方条件下,厂商不仅要决定要素使用量,而且决定支付的要素价格。在这里,厂商根据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与边际要素成本相等的条件决定要素使用量,同时在要素供给曲线上支付这一使用量下可能的最低价格。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与完全竞争厂商相比,由于买方垄断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要素成本高于要素的供给曲线,而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相等,因而其要素使用量更少,支付的价格更低。

4、试说明欧拉定理在要素收入分配理论中的含义。

欧拉定理是一个数学结论,在经济学中的说法是,如果生产服从规模收益不变,那么每种生产要素按照边际产量取得收入恰好等于它们的总产量。用公式表示为: Y=MPLL+MPKK 这一结论对于边际分配论具有很强解释意义。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当所有的要素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厂商对要素的均衡使用量所对应的边际产品价值恰好等于此时的要素价格。根据欧拉定理的结论,在厂商的生产处于规模收益不变状态时,要素按这一价格取得收入恰好等于所有的产量(的价值)。因此,定理的结论表明,按要素的边际产量进行分配是合理的制度。

三、计算与证明

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是什么?证明你的结论。解:(1)利润最大化要求任何经济活动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必须相等。

(2)假定除了劳动这一要素之外,其他生产要素都不会发生变动。这样,厂商的利润可表示为:л=TR-TC 所以,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为 dл/dL=dTR/dL-dTC/dL(3)从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方面看,当厂商增加一种生产要素劳动的投入数量时,一方面,带来产品的增加,另一方面,带来收益增加量。结果,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总收益为:TR/△L=△TR/△Q×△Q/△L=MR×MP,即要素(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MRP。

(4)从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方面看,如果其他投入数量保持不变,则厂商的总成本取决于变动投入的数量。经济学中增加一单位要素的边际成本被定义为边际要素成本,表示为MFC。

(5)于是,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利润最大化原则表示为 MRP=MFC 否则,若MRP>MFC,厂商会增加要素投入;反之,则减少;直到相等。特别地,如果厂商是产品市场上的完全竞争者,则产品的边际收益等于产品的价格,从而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边际产品价值;如果厂商是要素市场的完全竞争者,则要素的边际成本就等于该要素的价格。

第六章、一般均衡和福利经济学

二、简述题

1、简要说明瓦尔拉斯一般均衡论的基本思想。

一般均衡分析是将所有相互联系的各个市场看成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而进行的分析,它的基本思想是把单个市场的均衡条件推广到多个市场。一般均衡理论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是否存在一系列价格使所有市场同时处于均衡,即所谓的一般均衡存在性问题。

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在1874年建立的被后人称为瓦尔拉斯一般均衡论的分析框架如下。

假定整个经济中有k种产品和r种生产要素。这样,整个经济中就有k种产品市场和r种生产要素市场。

首先,从产品市场均衡进行考察。产品的需求来源于消费者。对特定商品而言,消费者的需求取决于该商品本身的价格、其他商品价格以及消费者的收入等。但消费者的收入又来源于生产要素的价格。这样,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取决于所有产品及要素的价格,即

xi=xi(p1,…,pk;pk+1,…,pk+r)

(i=1,…,k)产品的供给来源于厂商。厂商的供给同样取决于该商品的价格、其他商品的价格和成本。而厂商的成本又决定于要素价格。这样,一种产品的市场供给也取决于各种价格,即

yi=yi(p1,…,pk;pk+1,…,pk+r)

(i=1,…,k)当市场需求等于市场供给时,一种产品的市场处于均衡,即

xi=yi

(i=1,…,k)

其次,从要素市场均衡进行考察。要素的需求是厂商的引致需求,它不仅取决于各种要素的价格,也与其他产品价格有关,即

xj=xj

(i=1,…,k)要素的供给来源于消费者,并且是效用最大化的一个推广,即当市场需求等于市场供给时,要素市场处于均衡,即

yj=yj

(i=1,…,k)

如果存在着p1,…,pk和pk+1,…,pk+r使得上述k+r市场均衡条件成立,就意味着一般均衡存在。这一问题归结为k+r个方程是否能得到k+r个价格的问题。当初,瓦尔拉斯认为,这取决于这k+r个方程是否独立。但就整个经济系统而言,无论价格有多高,所有的收入之和一定等于所有的支出之和,即这一恒等式被称为瓦尔拉斯定律。

由于瓦尔拉斯定律成立,不可能存在k+r个相互独立的均衡价格。但取某种商品为“一般等价物”,则问题得到解决。据此,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断言,基于局部均衡分析的一般均衡价格存在。

2、利用埃奇沃斯框说明纯交换经济的一般均衡。

纯交换经济是指只有交换而没有生产的经济。假定在这一经济中,有

两个消费者交换两种商品。假定第;个消费者最初拥有的第j种商品的数量为wij,而选择的消费者数量为 xij。

假定两种商品的价格为pl和p2。对于第一个消费者而言,他按照这一价格出售最初拥有的两种商品可以获得的全部收入构成了他的预算约束。在这一预算约束条件下,当该消费者获得效用最大化时处于局部均衡。在图中,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过初始点,而当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与这一条预算约束线相切时,消费者获得最大效用,即处于局部均衡。类似的分析也适用于第二个消费者。

很显然,当把两个消费者的均衡臵于埃奇沃斯框图中时,两个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重合。但对应于两个商品的既定价格,两个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点并不一定重合。如果价格发生变动,预算约束线将围绕着初始点旋转。当(x11-w11)+(x21-w21)=0时,第一种商品的市场处于均衡。此时,两个消费者选择的最优点重合。第二种商品也同样。但在图中不难发现,只要第一种商品的市场处于均衡,第二种商品也一定处于均衡。由此决定的价格(事实上是相对价格)即为一般均衡价格。

3、什么是帕累托最优配臵,其主要条件是什么?(1999年)是指没有人可以在不使得他人境况变坏的条件下使得自身境况得到改善,此时的状态被称为帕雷托最优状态。当经济系统的资源配臵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时,称此时的经济运行是有效率的。反之,不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经济运行结果就是缺乏效率的。

需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①纯交换:任意两个消费者对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RCSA 1,2=RCSB 1,2。②生产:任意两种要素生产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RTS1 L,K=RTS2 L,K。③生产和交换同时:生产过程中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消费者对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RCS1,2=RPT1,2。

4、西方微观经济学是如何论证“看不见的手”原理的?

依照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市场机制是实现资源配臵的基本方式。市场需求来源于消费者。消费者出于利己的动机,用既定的收入购买商品,按既定价格支付购买商品的费用,以实现最大的效用满足。通过产品市场供求机制,消费者的支付变为企业的收入。对应于既定的市场价格,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厂商选择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量,以使得每一产量下的成本为最低。同时,厂商必然使其产量处于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之处。在完全竞争的长期均衡的情况下,市场价格等于厂商生产的边际成本,同时等于平均成本,这意味着厂商以最低的成本来进行生产。不仅如此,厂商生产的平均成本是企业家支付的生产要素的报酬,等于工资、利润(或利息)和地租的总和,它们分别补偿劳动、资本和土地在生产上所做出的贡献。

上述描绘的市场机制运行结果可以通过所有市场上的价格波动,在所有市场上同时达到,即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在一般均衡状态下,在不减少任何成员的福利的情况下,无法再增加任何一个成员的福利,从而社会实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

依照帕累托最优标准,首先,从消费者消费最终产品来看。对于任意一个消费者而言,在既定的收入约束条件下,消费者可以按市场价格选择任意的商品和劳务。如果消费者只消费一种商品,其对于该商品的购买量取决于他对最后一单位商品的估价:如果估价超过价格,他就会购买;否则,他就不会购买。这样,当每个消费者达到均衡时,从整个经济体系来看,他们所消费的数量都是他们愿意持有的数量,任何数量的变动都不会使其中一个消费者得到好处。

其次,从企业使用生产要素生产最终产品来看。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厂商必须选择最小成本的生产技术,以最合理的比例组织生产要素投入,从长期来看,厂商提供的产出倾向于使得技术最优、成本最低。市场机制在生产方面的效率不仅在于企业合理使用生产要素数量,而且表现于资源在企业之间的配臵。如果企业只使用一种生产要素,企业使用该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恰好使得边际产品的价值等于要素的价格。只要一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超过该要素的价格,企业就会更多地使用它。而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要素价格对所有厂商都相同,因而该种生产要素为所有的企业所生产的边际产品的价值都相等。尽管不同的企业可以使用不同的生产技术,但从边际的意义上来看,谁也不能从单位生产要素中获得更多。任何使得生产要素在企业之间分配数量变动的再配臵,都是缺乏效率的。

最后,从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来看。就一种特定的商品而言,价格既反应了消费者对于最后一单位商品的评价,又反应了企业生产最后一单位商品的成本。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消费者对于不同商品数量的评价通过需求曲线表现出来,而企业生产不同产量时的边际成本则体现在供给曲线之中。因此,当竞争的市场处于均衡时,需求量等于供给量,企业提供了消费者想要的数量。任何其他的生产数量都不是最优的。若消费者的评价超过企业的边际成本,那么增加生产会增进社会福利;反之,若消费者的评价低于企业的边际成本,则减少生产会增进社会福利。同样地,在多种商品情况下,当市场处于均衡时,消费者与企业将面临同样的价格,企业按利润最大化提供产品组合所决定的边际成本之比等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产品组合所决定的边际效用之比。故,完全竞争市场能够提供消费者想要的产品组合。

综上所述,完全竞争市场使得消费最优、生产成本最低,并且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臵,使得企业能够生产出消费者所需要的商品组合。因此,在帕累托效率意义下,完全竞争市场是有效率的。

需要指出,以上得到的有关市场机制效率的分析是建立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一旦完全竞争要求的一系列条件不能得到满足,市场机制就会出现失灵。

5、为什么说完全竞争市场可以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 一般均衡论的结论告诉我们,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经济中存在一个价格体系,使得所有市场都处于均衡。如果这一价格恰好使得交换、生产以及交换与生产同时符合帕累托最优条件,则说明完全竞争市场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下面考察这一点。

首先,从交换的角度来看,对于任意一个消费者而言,对应于既定的市场价格,为了寻求效用最大化,他所选择的两种商品的最优数量处于边际替代率等于商品价格比的组合点上,即由于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所有的消费者面对相同的价格,因而这意味着所有消费者消费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在均衡时都相等。

其次,从生产方面来看,为了获得最大化的利润,每个厂商都将把生

产要素投入确定在最优组合点上,即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要素价格比,即同样,由于所有生产者面对的生产要索价格都相同,因而经济处于均衡时,任意两个生产者使用任意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同。

最后,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由于产量的价格等于其边际成本,因而两种产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相应的价格比。再从消费的角度来看,任何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时选择的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也等于两种商品的价格比,由此可见,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符合帕累托最优条件,即完全竞争是有效率的。

三、计算与证明

1、纯交换经济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是什么?证明你的结论。答:①条件是,任意两个消费者消费者A和B消费任意任意两种商品1和2 时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即:RCSA1,2=RCSB1,2。

②如果不相等,那么在两种商品总量一定情况下,两个消费者还可以通过交换在不影响他人的条件下,至少使一个人的状况得到改善。

假定RCSA1,2=2,RCSB1,2=1,这表明,在A看来,1单位第一种商品可以替换2单位第二种商品;在B看来,1 单位第一种商品可以替换1单位第二种商品。

这时,如果B放弃1单位第一种商品,他需要1单位的第二种商品,即可以原有的效率水平相等。把1单位的第一种商品让给A,这时A愿拿出2单位第二种商品。这样,把其中的1个单位补偿给B,则在A、B均保持原有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还有1单位第二种商品可供A和B分配。故,存在一个帕累托改进的余地。这说明,只有两个消费者对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才会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第七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二、论述题

1、市场为什么或出现失灵?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是指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配臵资源。市场失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

义的市场失灵是指完全竞争市场所假定的条件得不到满足而导致的市场配臵资源的能力不足从而缺乏效率的表现。广义的市场失灵则还包括市场机制在资源配臵过程中所出现的经济波动以及按市场分配原则而导致的收入分配不公平现象。通常,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在狭义意义上使用市场失灵的概念。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等。1)政府往往对垄断行业进行管制。价格管制或者价格及产量同时管制是政府通常采取的手段。为了提高垄断厂商的生产效率,政府试图使得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从而使得产量达到帕累托最优水平。2)纠正外在性的传统方法主要有征税或补贴以及外部影响内部化的主张。征税或补贴方案是政府通过征税或者补贴来矫正经济当事人的私人成本。另一种方法是合并企业,以便使得外在性问题内在化。3)为了解决公共物品导致的市场失灵,经济学家们建议利用非市场的决策方式得到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真实偏好。4)对于信息不完全问题,政府所采取的政策往往是保护信息劣势一方。例如,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二手车市场上强制保修等。

2、结合垄断厂商的均衡,论垄断的效率及其政府对策。

1)垄断与低效率。依照帕累托最优标准,垄断市场是缺乏效率的。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意义上讲,价格反映了消费者的边际福利,而边际成本则反映了社会为生产这一单位产品花费的边际成本。垄断市场的均衡状态下,价格高于生产的边际成本,从而存在着帕累托增进的可能。另一方面,以效用的方式说明,社会的净福利是消费者的总效用与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由于需求曲线反映了消费者的边际效用,而供给曲线反映了厂商生产的边际成本,因而,既定产量下,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之间的面积度量了社会净福利。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由于垄断厂商的产量低于供求相等所决定的产量,因而垄断所造成的损失为垄断产量到完全竞争产量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之间的面积。

2)对垄断的政府管制。垄断缺乏效率并不总是政府干预的原因。在市场需求所要求的数量范围内,如果生产技术使得平均成本处于递减,则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行业中只有一个厂商进行经营是有利的,并且,这种生产技术对竞争者“自然”会产生排斥作用,因为参与竞争的厂商在生

产较少的产量时只能花费更高的成本。这就是所谓的“自然垄断”。在一些包括自然垄断的情形中,政府往往对垄断行业进行管制。

价格管制或者价格及产量同时管制是政府通常采取的手段。为了提高垄断厂商的生产效率,政府试图使得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从而使得产量达到帕累托最优水平。如果政府只采取价格管制,即规定产品的价格但不规定厂商的生产数量,那么合理的管制价格是厂商的边际成本与需求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价格。对于自然垄断情形而言,上述按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确定管制价格的方法并不适用,因为此时厂商处于亏损状态。在实践中,解决上述难题的一种方式是采取双价制。即首先按市场需求曲线与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的交点确定价格,此时厂商处于亏损状态。之后,允许厂商索要一个高价格以弥补其亏损。在双价制下,可以是某些消费者在低数量上支付较高的价格,而另外一些消费者则在高数量上支付低价格;或者,同一个消费者在不同数量上支付不同的价格。如果政府执行价格和数量管制,从理论上讲,市场需求曲线上的任意一点所决定的价格和数量都是可行的。但在实践中,通常的原则是:对公道的价值给予一个公道的报酬。为此,政府可选择的价格和数量组合是市场需求曲线与平均成本曲线的交点,此时厂商获得正常利润。此外,政府也可以采取税收和补贴政策措施。

3、论外在性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及其对策。

1)外在性又称外部经济影响,是指一个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效应,但这种效应并没有通过市场交易反映出来。外在性有正负之分,或称为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

2)外在性与资源配臵的效率外在性造成市场对资源的配臵缺乏效率。之所以如此,原因是社会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与私人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不相等。假设社会边际收益等于私人边际收益,在外在不经济时,私人边际成本小于社会边际成本,从而私人决策所生产的产量大于社会最优产量;反之,如果存在外在经济,则私人产量不足。

3)纠正外在性的传统方法主要有征税或补贴以及外部影响内部化的主张。征税或补贴方案是政府通过征税或者补贴来矫正经济当事人的私人成本。合并企业使得外在性问题内在化。

4、信息不完全何以会造成市场失灵?

1)不完全信息问题:现实经济中,信息常常是不完全的。在这里,信息不完全不是指绝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人们不可能知道在什么时候、任何地方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任何情况,而且是指“相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信息不对称。在很多情况下,市场的价格机制并不能有效地解决不完全信息问题,从而出现市场失灵。

2)逆向选择。次品市场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信息不对称的例子。在“旧货”市场上,卖者比买者拥有更多的信息,因而市场上并不必然出现高质高价现象。举例来说,假定在旧车市场上,只有两种类型的轿车,高质量轿车的供给曲线为SH,低质量轿车的供给为SL,再假定卖方知道轿车的质量,但买方不知道这一点,因而SH高于SL。如果信息是完全的,那么对应于需求曲线D,将分别决定两个不同的价格PH。和PL,即高质量的轿车按较高的价格成交,低质量的轿车按低价格成交。但是由于信息不完全,买者并不知道轿车的质量,因而他会以一定的可能性(比如50%)来推断轿车的质量,从而按以平均质量决定供给曲线SA,即买者接受的价格是PA。结果,高质量的轿车因不愿意接受PA,而退出市场。因此,在这一市场上只有低质量的汽车才能成交,即用低的价格购买“货真价实”的低质品。在次品市场上出现的高质量产品遭淘汰而低质量产品生存下来的现象就被称为“逆向选择”。

3)道德风险。不完全信息导致市场失灵的另外一个例子是道德风险问题。以保险为例,通常投保人要比保险公司更了解投保对象的情况。但当双方签订保险合同之后,信息的不完全又会产生新的问题。一般而言,投保对象出险的可能性与投保人所采取的保护措施相关联。由于保险公司很难了解投保人对保护措施的付出,因而这一市场上存在着信息不完全性。正是这种不完全性使得保险公司会因为出险的可能性提高而蒙受损失。一种可能的结果是,保险公司提高保费,不容易出险的投保人退出该市场,从而市场再次失灵。

第八章、国民收入核算

二、简述题

1.使用收入和支出方法进行国民收入核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2000)首先,国民生产总值是以一定时间为条件的,因而当期发生的其他时期的产品支出或收入不应该计入本期的GDP中;其次,国内生产总值以最终商品及劳务的市场价值,因而,中间投入不应计算在内,即应避免重复计算。最后,核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是以货币量表示的,因而有名义的和实际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分。在理论分析中,核算的目的在于说明经济中生产量的大小,即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价值。因而,以当期价格测算的GDP要经过价格指数的折算: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作为GDP折算指数的通常是价格总水平。

2.国民收入核算与总需求和总供给分析的关系如何?

(一)核算恒等式与总需求和总供给均衡的条件。国民收入核算给宏观经济分析提供了某种启示。从事后的角度来看,如果忽略统计误差,支出和收入核算的国民收入恒等。如果经济处于均衡的运行之中,可以认为,经济的运行结果是核算的结果。因此,为了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把经济中的支出和收入分别臵于事先加以考察,则恒等式恰好为这些因素运行的均衡条件。

(二)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构成。基于上述分析,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一个经济的总需求有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来自于国外的需求构成;作为总供给的消费品和投资品供给则表现为持有这些商品和劳务的所有者的消费、储蓄和税收。也就是说,构成经济均衡条件的两种力量以计划的形式加以考察就演变为分析中的总需求和总供给。

第九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二、简述题

1、为什么投资等于储蓄(i=s)是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均衡条件?国民收入的变动机制是什么?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指仅包括产品市场的分析。经济中的均衡

国民收入由社会的总支出与总收入均等时所决定。在社会总收入既定的条件下,当社会总需求变动时,会引起产量变动。经济社会的产量或国民收人决定于总支出或总需求,总需求决定的产出就是均衡产出。当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生产就会稳定下来。

进一步假定经济社会只有两部门。在两部门经济中,总支出(或总需求)由消费和投资构成,若用AE表示总支出,y表示收入,C和I分别表示消费和投资,则均衡产出可用公式表示为AE=C+I。在两部门经济中,总收入又可由消费和储蓄构成,即有Y=C+S。因此,收入与支出相等的均衡条件可以表示为AE=Y,即I=S。由此可见,投资等于储蓄是均衡条件的基本形式。

国民收入变动的机制是靠经济中的企业部门调整其产量来实现的,若社会的收入超过需求,企业的产品就会出现积压,从而导致库存增加。为了适应市场,企业就会减少生产。反之,若社会收入低于社会总需求,企业的库存就会减少,从而企业增加生产。因此,企业根据社会总需求来安排生产,最终将导致社会处于总收入等于总支出的均衡状态。

2、简述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并加以简要评论。

在国民收入中,总支出由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构成。E表示总支出,那么E=C+I(1)总收入Y有两个用途:消费C和储蓄S,所以Y=C+S(2)产品市场均衡条件是总支出等于总收入。于是有C+I=C+S,那么投资等于消费,即I=S。只要这个均衡条件得到满足,产品市场的实现问题就能解决,社会总产品的流通就能顺利进行。

这一均衡条件并没有真正触及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关键问题。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关键是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生产成比例。同时,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混淆了储蓄和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它发生在企业内部而不是发生家庭部门。信用制度固然打破了企业货币资本量的限制,然而即使在信贷关系相当发达的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投资仍然主要源于资本积累。至于家庭储蓄这不过是补充。此外,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中的投资和储蓄,是经济主体依据自己的心理规律进行决策的结果,因而它们都是捉摸不定的东西,很难对二者真正加以讨论。

3、在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加入政府变动将如何影响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答:加入政府部门之后,经济的总支出和总收入的构成都会发生变动。从总支出角度看,总支出包括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首先,假定政府购买是政府控制量,在决定国民收入时可以认为是一个常数,即G=G0。其次,政府的税收影响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对私人消费产生影响。政府的税收可以是比例税,也可以是定量税。前者根据税基的大小征收,后者则与税基大小无关。为了简单,假定政府只对收入征收定量税。假定政府征收的定量税为T0,于是消费者的个人可支配收入Yd=Y-T0。因此,消费函数为C=α+βYd=α+β(Y-T0)。从而,由计划支出与计划收入的均衡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可以由下列条件得到:C+I+G=α+β(Y-T0)+I0+G0=Y 即:Y=(α-βT0+I0+G0)/(1-β)

从均衡结果不难看出,投资和政府购买增加将导致均衡收入增加,而税收增加将导致均衡收入减少。

4.简述凯恩斯的乘数理论,并指出其发挥作用的条件。

(1)乘数理论说明了经济中某种支出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倍数变动的关系。主要有:①投资乘数或政府购买乘数,指收入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或政府购买)支出变化的比率:△Y=△I/(1-β)。式中,β为家庭部门的边际消费倾向。②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带动这种变化的税收变动的比率(假定税收的变动是由于定量税引起的):△Y=—β△T/(1-β)。③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同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购买(或税收)变动的比率。在税收为定量税的条件下,该乘数等于1。

(2)投资乘数指收入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之间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Y=△I/(1-β)。式中,β为家庭部门的边际消费倾向,即国民收入的改变量与引起这种改变的投资(政府购买)改变量成正比,与边际储蓄倾向成反比。

(3)乘数理论揭示了现代经济的特点,即由于经济中各部门之间的密切联系,某一部门支出(需求)的增加不仅会使该部门的生产和收入相应增加,而且还会引起其他部门的生产、收入和支出的增加,从而使国民收入增加量

数倍于最初增加的支出。

(4)投资乘数发挥作用的条件:①经济中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否则,支出的变动只会导致价格水平上升。②如果由于某几种重要资源处于瓶颈状态,会限制乘数作用。③乘数理论是在产品市场分析中得到的,没有考虑到货币市场特别是利息率的影响。因此,现实中乘数并不一定发挥如此大的作用。

三、计算与证明

1、已知消费函数为C=200+0.8Y,投资为自主投资,I=50。试求:(1)、均衡的国民收入(Y)为多少?(2)、均衡的储蓄量(S)为多少?

(3)、如果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为Y f=2000,那么,为什么该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投资量应如何变化?

(4)、本题中投资乘数(k)为多少?

解:①根据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可以得到Y=C+I 从而Y=200+0.8Y+50

解得 Y=1250 ②S=I时市场处于均衡,因而均衡储蓄量为S=50。

③如果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为Yf=2000,则投资量应该达到下列条件所满足的数量,即Yf=200+0.8Yf+I

从而 I=200 ④投资乘数:k=1/(1-β)=1/(1-0.8)=5

第十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二、简述题

1、简述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并加以简要评论。

根据凯恩斯主义理论,在货币市场上,当货币的供给等于货币的需求时,市场处于均衡,并相应地决定均衡的利息率水平。通常,货币供给被认为是由一国的货币当局发行并调节的一个外生变量,其大小与利息率无

关,表示为m。故在以利息率为纵坐标、货币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内,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是建立在凯恩斯的流动偏好基础上的。交易、谨慎和投机三种动机引起货币需求。其中,交易和谨慎动机所引起的货币需求与收入有关,并且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表示为L1(Y);而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与利息率成反方向变动,表示为L2(r)。这样,货币需求可表示为L= L1(Y)+L2(r)于是,市场的均衡条件可以表示为L1(Y)+L2(r)=m 在已知收入水平的情况下,上述均衡条件决定了均衡的利率水平,如图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庇古的货币数量论,特别是由于明确指出投机动机而突出了利息率的作用。但正如有些西方学者所指出的,凯思斯的货币理论只注意到利率和收入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而忽略了人们对财富的持有量也是决定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此外,西方学者认为,凯恩斯把财富的构成看得过于简单,好像在现实的社会中,只有货币和债拳两种资产可供人们选择,这些都是有待改进的。

2、凯恩斯是如何解释资本主义经济的有效需求不足的?他所引申出的政策结论是什么?

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国民收入主要取决于社会的总需求,而社会的总需求由消费和投资构成。正是消费和投资的不足导致在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状态时的社会需求不足,即有效需求不足。对于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凯恩斯运用三个基本规律,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以及流动性偏好来加以解释。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指人们的消费虽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在所增加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少,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由人类的天性所决定的。由于这一规律的作用,出现消费不足。

(2)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资本的边际效率是使得预期收益现值之和等于资本品价格的贴现率,它反映了厂商增加投资的预期利润率。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意味着厂商增加投资时预期利润率递减。凯恩斯认为,投资需求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与利率的对比关系。对应于既定的利息率,只有当资本边际效率高于这一利息率时才会有投资。但是,在凯恩斯看来,由于资本边际效率在长期中是递减的,除非利息率可以足够低,否则会导致经济社会中投资需求不足。

引起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1)投资的不断增加必然会引起资本品供给价格的上升,而资本品供给价格的上升意味着成本增加,从而会使投资的预期利润率下降;2)投资的不断增加。会使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增加,而产品数量增加会使其市场价格下降,从而投资的预期利润率也会下降。资本边际效率的递减使资本家往往对未来缺乏信心,从而引起投资需求的不足。

(3)流动偏好。流动偏好是指人们持有货币的心理偏好,凯恩斯认为人们之所以产生对货币的偏好,是由于货币是流动性或者说灵活性最大的资产,货币可随时作交易之用,可随时用于应付不测,可随时用作投机,因而人们有持有货币的偏好。当利息率降低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预计有价证券的价格已经达到最大,从而持有货币,以至于对货币的需求趋向于无穷大。结果,无论货币供给有多大,货币市场的利息率都不会再下降。

由于这种心理规律的作用,利息率居高不下。当预期利润率低于或接近利息率时,厂商就不愿意进行投资,从而也导致投资需求不足。

从以上三个心理规律中可以看到,有效需求不足是有效需求的不足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经济危机的关键,由此,凯恩斯主张,为保持充分就业,需要用国家消费和国家投资来弥补社会中私人消费和私人投资的不足,刺激有效需求,因此在政策上政府应通过财政手段,如举债、增加政府购买支出、增加转移支出、减少税收等措施来刺激有效需求。

3、简述凯恩斯的货币理论。

(1)货币的需求。货币需求是由人们的交易、谨慎和投机三种动机引起的。交易和预防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同方向变动),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取决于利息率(反方向变动)。即L=L1(Y)+L2(r)。特别是,当利息率足够低时,人们预计有价证券价格不会再继续上升,因而会把货币留在手中。这时,人们对货币的需求趋向于无穷大,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

(2)货币的供给。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货币供给包括硬币、纸币和活期存款;广义货币供给是再加上定期存款;更广义的货币供给还包括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货币供给是由国家用货币政策来调节的,因而是一个外生变量,其大小与利息率无关。因此,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3)利息率的决定。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均衡决定市场均衡利息率的大小。市场利息率高于均衡利息率时,说明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即人们持有了超过意愿的货币量。因而,人们会将手中的货币换成有价证券,从而利息率下降。相反,如果市场利息率低于均衡利息率,则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这时人们感到持有的货币太少,就会卖出有价证券,证券价格下跌,亦即利率上升。只有当货币供求相等时,利率才不再变动。

三、计算与证明(2004年)

已知消费函数为C=200+0.5Y(或储蓄函数),投资函数为I=800-5000 r,货币需求函数为L=0.2Y-4000r,货币的供给为本m=100.请写出:

(1)、IS曲线方程;

(2)、IS—LM模型的具体方程,并求解均衡的国民收入(Y)和均衡的利息率(r)各为多少。

(3)、LM曲线方程;

(4)、如果自主投资由800增加到950,均衡国民收入会如何变动?你的结果与乘数定理的结论相同吗?请给出解释。

解:①通过消费函数求解储蓄函数S=Y-C 并带入到I=S中: Y-(200+0.5Y)= 800-5000r

得Y+10000r =2000 此为IS曲线方程。②由 m=L 得 100=0.2Y-4000r Y-20000r =500 此为LM曲线方程。

③联立上述二曲线方程,可得到Y=1500和r=5%, 即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国民收入和利息率。④Y-(200+0.5Y)=950-5000r 得 Y+10000r=2300 ……IS方程

与上述LM方程联立,解得

r=6%,Y=1700,△Y=200 这一结果小于乘数定理的结论。根据乘数原理,在简单模型中的乘数应是1/(1-0.5)=2,自主投资增加150带来的收入增加是150×2=300。两者不一致的原因是,IS-LM模型中允许利率变化,当自主投资支出增加导致收入增加时,收入增加导致货币需求增加,从而导致利率上升,投资减少,挤掉了投资支出增加的效应,这就是所谓的挤出效应。

第十一章、宏观经济政策

二、简答题与论述题

1、商业银行体系为什么能使原始存款扩大若干倍,通过什么方式? 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必须以一定的比例留作准备金。这一比例由中央银行依法规定,故称为法定准备率。法定准备率使银行体系中可以成倍地创造货币供给。

假定法定准备率为10%。若有一家商业银行增加了100元的存款,那它就可以贷款90元。客户将这90元存人自己的账户,则为他开户的银行就可以放款81元。如此等等,银行系统中增加的存款额为100+100*(1-10%)+100*(1-10%)2+…

一般地,如果银行系统中最初增加了存款△D,那么以法定准备率rd留有准备金,整个银行系统中最多可以创造出的货币量为△M=△D/rd 当然,上述倍数是以所有增加的存款在银行系统内全额流动为条件的。

2、按照西方学者的观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如何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

按照凯恩斯主义的观点,通过改变政府的收支水平以及经济中的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总支出水平,从而影响就业、价格总水平、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运行目标。实践中,表现为财政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节。

财政政策是政府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财政政策通

过变动政府的收支,对国民收入产生乘数作用,进而达到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目的。财政政策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当经济的总需求不足时,失业增加,政府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等措施刺激总需求。反之,当总需求过高时,出现通货膨胀,政府则增加税收或削减开支以抑制总需求。

借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货币政策的实施也是逆经济风向的。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有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和变动法定准备率等。具体地说,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节货币供应量。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减少,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反之,降低贴现率,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行为。变动法定准备率也能够改变经济中的货币数量。随着经济中货币量的改变,影响了经济的总需求水平,进而达到影响国民收入,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目的。

3、(论述)论西方需求管理的政策。

(1)需求管理是通过调节宏观经济的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调控的方式。其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国民收入总需求决定论。依照凯恩斯主义理论,经济出现萧条的关键在于总需求不足,解决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也应借用于总需求管理政策。

(2)总需求管理政策的目标一般认为是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在封闭经济中,短期主要是实现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

(3)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可以借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参见上题)

(4)总需求管理的政策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限制条件。①经济态势和程度判断方面的困难;②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时滞;③宏观经济政策作用的不确定性。不过,尽管西方的需求管理政策并非万能的,但不可否认它对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有一定的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借鉴这些理论和政策将是有益的。

第十二章、总需求和总供给分析

二、简答题与论述题

1、主流经济学派的总需求曲线是如何得到的?(2001论述中解释曲线为何右下方倾斜)

在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等于消费需求加投资需求。在既定的价格总水平下,经济中的货币量是总需求量的货币反映。在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时,这些货币被用来满足交易、预防和投机需求。交易和预防构成了消费需求,而用于投机的货币则通过金融市场转化为投资需求。这样,不同的价格水平,决定了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从而决定了消费和投资需求量的大小。总需求曲线可以通过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条件推导出来。假定投资函数I=I(r),储蓄函数S=S(Y),货币需求为L=L1(Y)+L2(r),货币供给m=M/P。在名义货币量M既定的条件下,总需求函数可以从IS=LM下列模型中得到:

I(r)=S(Y)……………………① L1(Y)+L2(r)=M/P……………② 从中消去利息率,即得到总需求函数。

在图形中,对应于不同的价格总水平,既定的名义货币量表示的实际货币量相应地不同,从而LM曲线发生变动。对应于不同的LM曲线,产品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将决定不同的总需求量。并且,如果价格总水平提高,实际货币量减少,利率提高,投资减少,从而经济中的总需求量减少。即,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2、主流经济学的AS曲线是如何得到,相应的政策含义是什么? 总供给是经济社会中可供使用的商品和劳务总量。在生产技术等因素既定的条件下,社会的总供给量与一般价格水平呈同方向变动。总供给曲线是表示总供给量与一般价格总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

价格水平影响总供给量的基本过程是,价格总水平影响实际工资,实际工资影响劳动的需求和供给,从而影响劳动市场的均衡就业量,就业量通过厂商的生产影响经济中的商品和劳务的总产量。因此,总供给曲线是根据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劳动市场的均衡分析、生产函数再到总产出量的

过程而得到的。

不同派别在推导总供给曲线过程中的区别在于价格总水平如何影响劳动市场。按照主流经济学派的观点,价格总水平对短期和长期的劳动需求和供给具有不同的影响,因而总供给曲线有短期和长期之分。

(l)在短期内,由于工人具有货币幻觉,只注重货币工资,并且经济中货币工资通常具有下降刚性,即只能升高,不能降低。结果价格总水平对劳动市场的影响在充分就业前和就业后有很大不同。

(2)在长期内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如果价格总水平提高,实际工资下降,那么厂商愿意雇用更多的劳动力,但劳动者并不愿意在这一实际工资下提供厂商所需要的劳动。结果,货币工资必然会升高直到劳动市场再次处于均衡状态为止。

(3)短期和长期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的均衡具有明显的政策含义。在短期内,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意味着经济可以处于低于充分就业水平,此时增加总需求,导致均衡产出水平增加。长期内,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直线,增加总需求只会影响价格而不增加总产出。

三、计算与证明(2001,2007)

1、假定一个经济的消费函数是C=1000+0.8Y,投资函数为I=1000-2000r, 经济中货币的需求函数为L=0.5Y-1000r,若中央银行的名义货币供给量M=5000。试求经济的总需求函数。

解:总需求源于IS-LM模型,即I(r)=S(Y)

L1(Y)+L2(r)=M/P 将已知条件代入,得到

1000-2000r=Y-1000-0.8Y

0.5Y-1000r=5000/P 得Y=60000+300000/P,即总需求函数。

若P=1,Y=360000;若P=2,Y=210000;若P=3,Y=160000,……。说明总需求与物价水平向相反方向变动。

2007真题:假定某经济存在下列关系式,消费函数为 C=100+0.72Y,投资函数为I=200-500R,政府购买为G=200,净出口函数为NX=100-0.12Y-500R,货币需求函数为M/P=0.8Y-2000R,名义货币供给

M=800。

求:(1)总需求函数

(2)当价格水平P=1 时,均衡产出。

(3)假定通货膨胀预期为0,价格调整函数为Πt=1.2{(Yt-1250)/1250},求潜在的产出水平。

(4)如果P 变为0.5,求均衡收入。此时价格有向上调整的压力,还是有向下调整的压力。

答:(1)AD=C+I+G+NX =100+0.72Y+200-500R+200+100-0.12Y-500R =600+0.6Y-1000R 由货币需函数,M=800 知,R=(0.8Y-800/P)/2000,代入上式得,总需求函数:AD=600+0.2Y+400/P(2)令Y=AD,Y=600+0.2Y+400/P,得Y=750+500/P。当P=1 时,均衡产出Ye=1250(3)根据价格预期调整公式Πt =Πt-1+h(Yt-Yf)/Yf,公式中的Yf 即潜在产出,Yt 则是t 时期的实际产出,由公式对照可知Yf=1250(4)当P=O.5 时,Ye=750+500/P=1750,价格调整函数=0.48>0,市场压力为正,价格有上升的压力。

第十三章、经济增长

二、简述题

1、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公式是什么?它包括哪些基本假设前提?其主要结论如何?

随着对凯恩斯理论的动态化。哈罗德和多马相继提出了基于凯恩斯理论的增长模型,后被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这一模型的基本假定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全社会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只生产一种产品,(2)资本—产出比保持不变,(3)储蓄率保持不变,(4)不存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折旧,(5)人口按照一个固定速度增长。

根据上述假定,哈罗德—多马模型得出的基本公式是:G=s/v 式中:v为资本一产出比;s为储蓄率。模型表示,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成

正比,与资本一产出比呈反比。

经济实现在充分就业下的稳定增长,需要实际经济增长等于资本家意愿的或者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并且等于人口增长率。第一个条件表明,只有实际的与意愿的经济增长率相等,经济才处于均衡状态。实际经济增长等于人口增长率意味着经济增长不会受到劳动力的制约,也不会产生失业。因此,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充分就业下的稳定增长条件表示为: Ga=Gw=Gn式中:Ga,Gw和Gn分别为经济中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

然而,哈罗德—多马模型并不认为经济总能实现上述经济增长。如果实际的经济增长率大于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即GA>Gw,那么在储蓄率既定的条件下,实际资本一产出比小于资本家意愿的资本一产出比。这样厂商就会增加投资以便提高资本一产出比。投资增加使得产出量增加,实际经济增长率会进一步提高。结果实际经济增长率会更大。同样的道理,在GA<Gw时,资本家的投资行为将使得实际经济增长更低。

这表明,改模型的稳定均衡增长是很难达到的,故哈罗德将它形象地称为“刃锋”。

2、(论述)试述新古典增长模型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借鉴意义。鉴于哈罗德-多马模型得出了经济不稳定的结论。经济学家在各个方面对其进行了修正。索洛等人创立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例。

(一)新古典增长模型主要包含以下假定①全社会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只生产一种产品;②劳动和资本之间可以相互替代,但并不能完全替代;③生产的规模收益不变;④储蓄率即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保持不变;⑤不存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折旧;⑥人口按照一个固定速度增长。

假定经济中的总量生产函数为Y=f(L,K)。由于生产服从规模收益不变,因而生产函数可以以人均产量的形式写成为:y=f(k),其中k表示人均资本占有量。继续以s表示储蓄率,n表示人口(或劳动力)增长率。于是,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可以表示为: s f(k)=k+nk。其中,k表示单位时间内人均资本的改变量。模型表明,一个经济社会在单位时

期内(如1年)按人口平均的储蓄量被用于两个部分:一部分为人均资本增加k,即为每一个人配备更多的资本设备;另一部分是为新增加的人口配备按原有的人均资本配备设备nk。第一部分被称为资本的深化,后一部分被称为资本的广化。

(二)稳定增长的条件及其政策含义

对应于既定的人均资本量k,f(k)是人均产出量,这些产出减去消费后的储蓄量为sf(k)。如果sf(k)>nk,社会的人均储蓄量在用于为新增人口n配备人均资本所需要的资本量nk后仍有剩余,则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继续增加人均资本量,即k>0。这表明,人均资本量将会进一步增加,从而缩小储蓄与新增人口配备资本的需要量之间的差距。相反,如果sf(k)

从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可以得出结论,经济可以以人口增长率实现稳定增长。此外,模型也包含着促进人均收入增加的政策含义:要实现人均产出量的增加,有三种途径:一是提高总产量,即提高技术水平;二是提高储蓄率;三是降低人口出生率。这对于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

3、简要说明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和政策含义。

新经济增长理论,是指用规模收益递增和内生技术进步来说明一国长期经济增长和各国增长率差异而展开的研究成果的总称。基本思想包括以下几点:

(1)经济增长是经济系统内部因素相互作用而不是外部力量推动的结果,这些内生因素也可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均衡增长:

(2)在众多的因素中,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与其他推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一样,技术进步是经济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当事人自主最优选择的结果,从而技术进步是由内生决定的;(3)技术、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投资等都具有外部效应,这种外部效应使得生产呈现出规模收益递增的趋势,而且正是这种外部效应构成了经

济实现持续增长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4)由于外部效应的作用,经济在处于均衡增长状态时,通常不能达到社会最优状态。即经济的均衡增长率通常低于社会最优增长率;

(5)影响经济当事人最优选择行为的政策,例如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可以影响经济的长期增长率。

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基础上,新经济增长理论使得稳态增长率内生化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条:(1)在收益递增和外部性条件下考察经济增长因素中的技术因素,技术受到经济中用于研究和开发的投入量的影响,而这种投入则又是由模型内生所决定的;(2)可积累的生产要素具有固定的报酬,则稳态增长率就是由这些生产要素的积累率所决定。

第十四章、通货膨胀理论

二、简述题

1、按照西方学者的观点,如何利用制造衰退来逆转通货膨胀? 由于通货膨胀大都与过度的需求有关,因而降低通货膨胀率最有效的方法是人为地制造一次经济衰退。

根据价格调整方程,在既定的价格预期水平下,如果使得总需求低于潜在的产出水平,那么通货膨胀率将会比预期通货膨胀率更低。假设一个经济社会中人们以上一年的通货膨胀率形成预期,价格调整方程中的调整系数h=0.2。若经济中最初的通货膨胀率为10%,那么政府制造5%的衰退将使得通货膨胀率降低1%。由于人们将会以上一年的通货膨胀率形成预期,故来年政府继续制造同样的衰退将使得通货膨胀率继续下降,直到实现政府既定的目标。

在上述通过制造衰退调整通货膨胀的过程中,政府制造衰退程度的大小决定了通货膨胀率下降的速度。衰退幅度越大,通货膨胀率下降越快。在实践中,而以较小的失业和较长时间来降低通货膨胀率的办法被称为渐近主义方式,而以较高的失业率和较短的时间来降低通货膨胀率的办法称为“冷火鸡”方式。

2、(论述)试论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对策。

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涨。由于宏观经济运行可以简要地概括为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因而通货膨胀的成因也主要表现为需求拉动和成本推进。

(1)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增加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增加都会对社会总需求增加产生影响。在总供给曲线既定的条件下,总需求增加即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在经济处于不同状况时,需求拉动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也不相同。在经济处于萧条时期,总需求增加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较小;而在经济处于潜在或充分就业状态时,由于总供给增加会遇到生产能力的限制,因而总需求增加主要会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

对于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可供政府采取的方案是人为地制造衰退。既然通货膨胀是由于超额总需求所致,那么降低总需求水平,从而增加失业,减少产出,则会使得通货膨胀率降低。制造的衰退幅度越大,通货膨胀率下降的速度也就越快。

(2)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是指由于供给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成本推进主要包括工资和利润推动。无论是工资还是利润,如果超过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速度,则会对商品和劳务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形成压力。实践中,工会对工资增长率的要求以及垄断厂商借用市场支配力索要高价都会对生产成本增加产生影响。如果要素收人的增长超过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就会产生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对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政府主要采取收入政策逆转通货膨胀。收入政策往往借助于工资价格管制、收入指数化和一定的税收政策来实现。政府采取的工资价格管制手段主要有:对工资和价格进行直接控制;对工资和价格规定作指导性指标;对厂商和工会进行道义劝告。通过这些手段,以期达到限制产品价格和工资上涨幅度的目的。这种手段一般短期内较为有效,但长期内会对市场机制起到限制作用。收入指数化是以条文规定的形式把工资等收入与某种物价指数联系起来,当物价上升时,收入也随之上升。收入指数化政策限制了要素所有者过分追逐收入的上涨,但这种要

求往往出现在通货膨胀之后,因而收入指数化政策更侧重于消除通货膨胀对收入的影响。除此之外,政府也采用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作为补充。为了更好地使得指导性的工资、价格政策有效,国家对那些执行政策的经济当事人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同时惩罚违规者,以便促进通货膨胀率的下降。

(3)通货膨胀的成因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单纯用需求拉动或成本推动都不足以说明一般价格水平持续上涨,而应当同时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以及二者的相互影响说明通货膨胀。有人提出了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影响说明通货膨胀的理论,即混合通货膨胀理论。因而政府逆转通货膨胀的政策也并是非单一的,往往是各种政策搭配使用。

三、计算与证明

1、假设某一经济最初的通货膨胀率为18%,如果衰退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系数为h=0.4,那么政府通过制造10%的衰退如何实现通货膨胀率不超过4%的目标。

价格调整方程表示为:πt=πt-1-0.4Ut,πt-1为上一年的通货膨胀率形成预期,Ut为衰退的程度=10%,调整系数h=0.4。最初的通货膨胀率为18%,假定每年都以上一年为预期,那么第一年π1=π0-0.4Ut=18%-0.4*10%=14%;π2= 14%-0.4*10%=10%;π3=10%-0.4*10%=6%;π4= 6%-0.4*10%=2%。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学的意见分歧

二、简答题与论述题

1、(论述)评述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

货币主义或货币学派,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美国出现的一个学派,弗里德曼是该学派公认的代表,此外还有英国的沃尔特斯、帕金和弗里希等。

(1)货币主义的其基本命题是:货币主义的基本命题是:货币最要紧,货币推动力是说明产量、就业和价格变化的最主要的因素;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是货币推动力的最可靠的度量标准;货币当局的行为支配着资币量的变动,从而通货膨胀、经济萧条或经济增长都可以而且应当惟一地通过货币

当局对货币的政策来加以调节。

(2)新货币数量论,货币主义论证了传统的货币数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认为第一,价格总水平与货币供给量之间呈同方向变动。在短期内,货币量的变动领先于价格的变动,而在长期内这种滞后现象消失。第二,短期内货币流通速度会受到利息率的影响,但波动是轻微的。而在长期内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常数。

(3)利用自然率假说说明货币数量的变动对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认为经济中存在着一个自然的就业水平。如果政府希望提高就业率,就必须以一定的通货膨胀为代价。但是,人们会根据现实的通货膨胀率不断地调整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从而政府旨在提高就业水平的政策只能以不断加剧的通货膨胀为代价。结果,长期中,通货膨胀率提高将不会对就业率产生太大的影响,即长期的菲利蒲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

(4)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①货币主义否定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反对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认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导致对私人总需求的挤出效应,从而是无效的。②也不主张逆经济方向行事的货币政策,因为货币政策往往产生各种滞后,反而会加剧经济波动。③主张单一货币规则,即货币以经济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的速度增长。

(5)评价:货币主义是在与凯恩斯理论论战中发展起来的,透过它可以发现凯恩斯理论存在的某些缺陷。例如,财政政策的效果以及货币政策的挤出效应等都被西方经济学界所认可。此外,货币主义对通货膨胀的分析也值得我们注意。但是,把资本主义的所有问题都归于货币,也掩盖了生产过程中所暴露的矛盾。

2、简要评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批判。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主要从经验检验和理论一致性两个方面展开对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批判。

从经验检验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技术对菲利普斯曲线的形状进行了充分的检验,以便否定凯恩斯理论。由于滞涨现象的存在,检验结果对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有利。

从理论方面,首先,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指出了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三大错误。第一,不合理性的预期。在凯恩斯理论中,经济当事人的预期通常被假定为不变,它主要取决于过去该变量的数值。这就意味着人们并不利用有关将来的信息来谋取最大的利益,从而违背了西方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的基本假设。第二,在一个理论体系中个人行为不一致。比如,微观经济学中分析劳动供给时,假定人们就收入和闲暇进行选择,但在宏观消费理论中又假定人们储蓄的目的是为了将来的消费,即劳动者要在现在和将来之间进行选择。但并没有一种理论说明二者的一致性。第三,以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评价政策的标准不能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

其次,在批判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全盘否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根据基于理性预期假设和货币主义的自然率假说,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凯恩斯主义政策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欺骗公众基础上的。经济中存在着一个由资源、制度、习惯、市场结果等因素决定的自然就业率水平,同时人们会以理性的方式形成预期,在自然因素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持续的政策效果是不可能的。不仅如此,由于政府不能预测经济当事人的行为,因而政策的后果可能是加剧经济波动。

上述结论主要来自于著名的“卢卡斯批判”。卢卡斯认为,凯恩斯主义政策的有效性大多是根据参数固定不变的计量经济学模型,但经济当事人的理性预期将使得这些参数发生改变,从而使得政策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新凯恩斯主义是如何解释价格、工资粘性的?请加以评论。新凯恩斯主义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价格和工资黏性的原因,对名义黏性和实际黏性在最大化和理性预期假设下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这些解释包括菜单成本论、交错调整价格和交错调整工资论、不完全竞争论、市场协调论、劳动市场论和信贷配给论等。

菜单成本论认为,菜单成本的存在阻碍厂商调整价格,所以价格有黏性。菜单成本是指厂商每次调整价格要花费的成本,包括研究和确定新价格、编印更改价目表等所费的成本。另外,菜单成本也包括调整价格的机会成本。厂商只有在调整价格后的利润增加量大于菜单成本时,才会调价。因

此,菜单成本的存在,使厂商不愿意经常地变动价格,所以价格水平有黏性。

交错调整价格及交错调整工资论以理性预期为假设前提,认为经济当事人调整价格的时间是交错进行的。交错调整导致价格和工资具有惯性。因而,即使存在理性预期,政府政策仍有积极作用。

不完全竞争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利用垄断力定价时,价格通常不会随着总需求的变动而变动,价格对总需求变动不敏感,导致产量随着总需求而变动。另一方面,总需求变动具有外部影响,可以通过宏观经济中各经济当事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放大,导致经济波动。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经济不存在自发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机制,因而需要通过政府干预才能提高效率,增进社会福利。

市场协调失灵论是新凯恩斯主义为解释非市场出清原因而提出的一种新理论。市场协调失灵论从市场机制不能协调众多经济当事人的行为来说明市场失灵。他们认为,在一个由许多经济当事人构成的经济中,尽管每个经济当事人都是理性的,他们之间的行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然而,每个经济人的市场力量都很小,单个经济人无力协调整个经济行为,从而导致市场失灵。市场协调失灵,使市场机制不能确保经济处于有效率的均衡状态,只有通过国家干预,才能改变协调失灵的状况,使资源得到优化配臵。

劳动市场论多侧面地探讨了工资黏性和失业的原因。在新凯恩斯主义看来,隐含合同、局内人的压力效率工资等都是工资黏性的原因。隐含合同是指风险中性的厂商与风险厌恶的工人之间存在着非正式的协议;局内人与局外人之间的差别使得厂商面临着来自于厂商内部在职工人的压力;效率工资则说明,劳动的效率并不总是常数,它与厂商的工资呈正方向变动。为了保持效率,工资是以高效率工人的标准制定的。所有这些,使得实际工资出现黏性。

信贷配给论认为,在不完全信息的信贷市场上,利率和配给机制都在起作用。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供给不完全了解风险程度,因而可能存在信贷配给。政府货币政策能成功地纠正信贷市场失灵,提高信贷市场效率,降低市场风险,增进社会福利。

总之,新凯恩斯主义注意到了市场的不完全特征,强调与各种市场失

6.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篇六

一、课程概况

1.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是为电大财经管理类各专业开设的基础理论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它在整个经济类课程中处于基础的地位,为财经类各专业学生准备经济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他们以后学习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72学时,4学分,第二学期开设。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与基本问题,具有理论性强、实用性强、学术观点多、内容变动快等特点。

2.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有所了解;能够对西方的一些的理论进行分析,也能运用这些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为以后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内容包括导言、上编、下编三个部分。导言,介绍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编是微观经济学的内容,主要介绍价格理论、弹性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厂商均衡理论、分配理论、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等。下编是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和宏观经济指标、长期宏观经济分析、短期宏观经济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及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等问题。

三、课程的教学层次:

依据教学大纲的规定,将课程的全部内容分为重点掌握、掌握和了解三个层次。重点掌握的部分,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及将来从事经济管理工作都有用的知识。对于这一部分知识,要求学生在学习和复习时要深刻理解,准确记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掌握的部分是学习完这门科学后应该具备的知识,对于这一部分知识,要求学生在学习和复习时要正确理解,准确记忆。了解的部分,是学生应该熟悉的经济常识,对于这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能了解就可以了。

四、课程实施方案

(一)教学媒体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媒体,是为了有效地完成该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任务而设计的。本课程使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

1.文字教材

文字教材使用中央电大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由梁小民编著的《西方经济学》。本书由两部分组成,即主教材和教学辅导。教学辅导部分包括:各章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教材内容的旁批、关键概念、内容提要及思考题。

2.音像教材

录像讲课一共九讲,主要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教材的体系、结构以及重点、难点等问题。

(二)教学环节

1.教学研讨

为保证该课程教学活动正常有效地开展,保证教学质量,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如师资培训会,网上BBS等。

3.提供网上指导与教学服务

主要内容包括:教学信息、课程进度、重难点辅导、答疑、作业安排与要求等。网上内容根据实际需求及时更新,一般为两周更新一次。

4.电子信箱

开通电子信箱,以便及时传递、沟通信息,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5.电话答疑

对外公布办公电话,定期举行电话答疑。

6.直播课堂

中央电大课程组制作直播课堂节目,就有关教学问题进行探讨和说明。各试点电大要认真组织收看,将有关信息传达至每个教学点和学员。

7.集中辅导

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各试点电大应安排一定量的集中辅导。集中辅导一般每两周一次,辅导总时数原则上不超过课程总教学时数的25%,但希望因人、因班而异。

8.作业

独立完成一定量作业是学好本课程的重要手段。本课程中央电大安排4次作业,其余由地方电大安排。要求学员必须完成,辅导教师要认真批阅,并根据完成情况,进行评分,成绩合格者,方可参加该课程的期末考试,作业成绩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的一部分(占总成绩的20%)。

9.考试

考试是对教与学的全面检查,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7.西方经济学教学心得 篇七

西方经济学是伴随着西方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生和发展而建立起来的经济学科, 具有如下特点:

1. 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西方经济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产生而产生的, 并不断发展完善。

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 再到凯恩斯经济学, 最后到当代西方经济学, 具有很长时间的发展、修正和完善过程, 其基本理论经历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检验, 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2. 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具有综合性。

西方经济学由众多西方经济学学派中占主流地位的经济理论和学识观点构成的。如按其对市场机制作用认识上的不同可分为新旧古典经济学派和新旧凯恩斯学派;按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在众多的西方经济学派、经济著作、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中, 有些是相互补充的, 有些则是相互对立的, 如持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观点在分析方法上不同, 但最终却得到相同的结论。

3. 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具有普遍性。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具有普遍性。其中的供求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理论等对所有的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4. 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

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广泛运用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来加以论证, 多为实证分析。在基本理论的论述中多将预言逻辑分析方法与数学分析方法相结合, 既有抽象的概念, 又有形象的图像;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 特别是边际分析和均衡分析。

5. 西方经济学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如何解决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的问题, 进一步地说, 它研究的是市场机制条件下经济运行状态及政府、厂商和消费者的经济行为, 并提出一些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管理方法。因此, 西方经济学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学习西方经济学可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二、学习西方经济学应该避免的误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中国高等学校经济系以及工科院校的管理系陆续开设了西方经济学课程, 这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 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但中国现行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 大多是以现行的西方主流经济学为基础编写而成, 只包括整个资产阶级经济学学说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由此导致了中国大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时产生一些误区。比如:忽视西方经济学的阶级性和忽视西方经济学的局限性等等。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 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认为西方经济学等于资产阶级理论, 等于反动的理论, 而采取一概否定, 一概排斥的态度, 往往在没有弄清问题情况下, 就不加分析地进行批判, 严重阻碍了人们的学术视线, 败坏了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这不是科学的学习态度。然而, 如今, 却又出现了另一种倾向, 即本文提出的两个误区。更有甚者, 有的教师和学者认为西方经济学是唯一的现代经济学, 应以西方经济学来改造、代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主张全盘地接收, 全盘照抄, 完全成了西方经济学说的俘虏。这同样不是科学的态度。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 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 实事求是地对待西方经济学, 只有这样, 才能认清什么是正确的, 什么是错误的, 什么是可以借鉴的, 什么是应该摒弃的, 避免走入学习的误区。

三、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与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

1. 学科流派众多, 学生难于区分差别。

西方经济学是中国高校经管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之一。经济学在产生之后在各个方面取得长足的发展, 各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和现实发展得以紧密结合, 关于同一经济问题, 不同的学派也给予不同的解决方案。但是对于中国传统教育培养的高校学生, 也很难理清思路去辨别哪种理论是主导的, 这就对学生的课后阅读和对理论体系的把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 研究方法多样, 学生难于理解掌握。

与其他经管类课程不同,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多样, 它包括:实证分析、规范分析、数理公式分析、几何模型分析等等。实际上, 该门学科大体上分成三种层次:经济学原理或经济学基础、中级微宏观经济学、高级微宏观经济学。层次越高理论体系中包含的数理知识和模型说明就越多, 历届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大多产生在经济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领域。这对首次接触到经济学的高校学生同样是个考验, 因为同学们在从前的学习中已经习惯文和理的区别, 把二者有机的结合是一个大的挑战, 一旦对数理模型失去信心, 经济学是学不好的。

3. 理论体系庞杂, 初学者难于分清脉络。

西方经济学涉及到微宏观两个大的门类, 而两个主要门类之下有划分成诸多的章节, 实际上作为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涵盖了几乎所有其他专业课的基础知识, 比如:微观经济学包括消费者需求理论、生产者理论、效用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微观经济政策等;宏观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总量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理论等。如此多的理论体系让学生在一次的教学周期内掌握, 融会贯通, 分清知识脉络, 学生的学习压力是非常大的。

4. 知识体系更新迅速, 教师难于及时调整。

由于经济学的学科特点, 要求相关的理论知识必须和现实的发展紧密结合, 才具有生命力, 所以该门课程的理论体系相比其他学科更新较快。国外的西方经济学的教材几乎每一两年就要再版, 例如,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的经济学, 已经发行到了第十七版;哈佛大学教授格利高利·曼昆1995年的《经济学》著作, 被称作“最受欢迎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已经发行了第五版, 几乎两年就会改换版本。这种版式的调整包含了案例的不断更新和理论知识的改动与补充。任课教师必须要及时掌握知识点的更新、新理论的补充及案例的调整。

四、改进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想法:

1. 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

网络里面有丰富的资源, 有大量的西方经济学学习资料和各种各样的案例, 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可以使枯燥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和生动的经济实践联系在一起。

2. 加强和完善中国经济学案例教学体系。

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 其教学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因此, 经济学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和分析技巧, 而且, 更重要的是, 要使学生能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现实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建立科学合理、并能给予案例教学以充分重视的经济学教学体系, 是全面完成经济学教学目标和培养经济学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因此, 对加强和完善中国经济学案例教学提出如下设想:一是明确经济学案例的选编原则;二是科学划分经济学案例的不同类型;三是科学组织经济学案例教学。

3. 素质教育与西方经济学教学结合:

(1) 素质教育要求西方经济学教学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2) 素质教育要求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3) 素质教育要求西方经济学课程考试制度的改进。

4. 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既要进行静态分析又要进行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基本区别在于, 前者不考虑时间因素, 而后者考虑时间因素, 换句话说, 静态分析考察一定时期内各种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而动态分析考察各种变量在不同时期的变动情况。静态分析主要是一种横断面分析, 不涉及时间因素所引起的变动。把均衡分析与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三种分析工具:静态均衡分析、比较静态均衡分析和动态均衡分析。静态分析要说明各种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的条件, 比较静态均衡分析要说明从一种均衡状态变动到另一种均衡状态的过程, 动态均衡分析则要在引进时间因素的基础上说明均衡的实际变化过程。

五、注意西方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西方经济学与众多相关学科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而且它与其他很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使得西方经济学不仅仅成为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的基础课, 对其他很多学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西方经济学与数学:

西方经济学以数学为工具, 大量采用数学的分析方法, 尤其是边际的分析方法。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边际”讲清楚了, 这样所有边际的概念, 像边际效用、边际成本、边际收益、边际产量等核心概念就很容易理解了。

2. 西方经济学与心理学: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的经济活动的社会科学, 人的心理在经济决策中占有重要地位。比如, 微观经济学中的效用论、宏观经济学中货币市场关于货币的需求动机理论等等都和人的心理密切相关。讲清楚人的心理特征对于理解这些内容具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白韬哲.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4, (3) .

[2]刘西平.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探讨[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1, (1) .

8.《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规划和措施 篇八

【关键词】高中政治 经济生活 存在问题 措施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9-0180-01

一、高中政治经济生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材和经济生活缺乏紧密的联系

高中经济生活和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只有紧密的联系现实的经济生活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但是当前的经济生活这一板块的设置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这与教材的编辑速度和经济现象和理论发展的速度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教材的编辑速度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这是不争的事实,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狭隘性也是在所难免的。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讲教材内容与现实经济生活精密的联系起来,让学生与时俱进的根据教材的原理和概念了解当前我国的俄经济发展情况,然后很多教师没有真正做到,比如当前经济活动出现了很多新事物和新现象,微信支付、支付宝,P2P网贷、电子钱包等,但是教材不会有所涉及,这样就使得教材内容和日常的经济生活距离越来越大,所以需要教师去根据经济生活的现状对教材的原理和概念进行跟深入的讲解,当前很多教师还是做不到的,因而高中政治经济生活就存在着许多问题。

2、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的教学方法运用不恰当

高中经济生活既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也要通过原理和概念正确认识和更好把握当前的经济生活,因而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当前在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的课堂上,很多教学方法运用的并不是很恰当。首先,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高中政治教师要利用互联网和现代技术开展教学,让学生在多媒体的教学中更好地学习政治,更好地掌握经济学的原理,但是很多教师只是将幻灯片代替了板书,学生在幻灯片中看的画面跟在黑板上看到的板书几乎没有什么两样,这样就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其次,政治学科实际上涉及很多方面,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不能将经济学的原理、经济生活的现状讲解明白的,但是很多教师依然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顾及时代发展的潮流、学生现有的思维水平和认知水平,使得课程的开展受到很多阻力。总之,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的教学方法运用的不恰当严重制约着教学的进度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因而,当前就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促进政治生活教学的良性发展。

3、高中经济生活的教学中师生互动性不足

思想政治课,尤其是关系着人们日常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经济生活》版块,需要教师和学生在互动中完成教学,可以说,思想政治课本身就不是一个单项知识的传递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互动中完成的过程,但是在具体的高中经济生活的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性严重不足,学生难以发挥能动性和积极性,教师也没有真正起到指导和帮助的作用。互动性不足首先表现在学生缺乏自我思考和自我分析的能力,一味的听从老师讲解,比如在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的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中,就涉及到“价值规律”“通货膨胀”的名词和概念。这些东西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并不多,学生理解起来肯定有难度,这需要教师通过实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独立思考概念所运用的含义,但是很多教师一味的按照教材内容来,没有跟学生进行互动,使得学生对这些概念知识生搬硬套,根本没有掌握到本质,同时师生之间的互动也缺乏差异化和能动性,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高中政治经济生活教学措施探讨

1、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影响着《经济生活》的教学效果,只有负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才能吸引学生和感染学生,因而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不读那更新教学内容,跟新教学内容要紧密关注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以学生具体生活的实际和学生发展的思想,编排和更新教材的内容,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以及刚刚召开的六中全会都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指明了方向,因而按照会议的精神,结合当前的实际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了解,将经济学的概念和理论和当前经济生活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更新了教学内容。

2、完善教学方法更好开展教学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单一的教学方法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因而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经济生活》的教学,比如在人教版必修一的《经济生活》中的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中就涉及到我国的经济制度,公司的经营与发展等,尤其是涉及到“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等概念,很多学生但从课本内容中无法真正理解,因而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探究法”和“讨论教学法”等让学生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了当前教学的潮流,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的运用多媒体的极爱哦学手段,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的额质量,完成教学的任务。粽子,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的实际,合理的选择教学方法。

3、健全评价机制,完成教学任务

当前对《经济生活》的教学评价并不完善和恰当,出现一些教学问题也在所难免,所以,要建立健全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建立健全教学评价机制,就要有正确的评价理念,正确的评价理念就是要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的,将科学發展和生命价值作为评价机制的重要方面。其次,要真正坚持合理的评价原则,也就是坚持科学性、全面性的评价原则。再次,要用科学的方法对经济生活的教学进行有效的评价,同时在评价过程中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结合起来。总之,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评价机制,才能更好地完成《经济生活》的教学任务。

三、结束语

政治关系着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命运和人民的生活,高中政治的开设就是让高中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了解经济发展的规律,社会前进的历史和中国当前的国情,经济生活是单独作为一个版块进行授课的,因而我们要认识到当前高中政治经济生活教学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措施改进教学方式、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了解高中政治的经济生活。

参考文献:

[1]赵云霞.高中《经济生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2]卜鹏程.高中《经济生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3]陈雪花.高中《经济生活》教材生活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4]沈丽.基于《经济生活》教学的财商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3

上一篇:学习贯彻十八大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下一篇:保护太湖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