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读与写的结合

2024-06-10

作文中读与写的结合(精选3篇)

1.作文中读与写的结合 篇一

读中感悟,以读促悟,以悟引写

——浅谈读与写的结合在语文教学中,读和写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读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写是语文教学的落脚点,读是为了能更好的写。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不论是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在听窦桂梅老师上《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时,窦老师说“朗读既是理解,朗读更是发现。”这句话告诉我们读能帮助我们理解课文,读能帮助我们发现文章精妙之处,为我们的写提供借鉴与帮助。如果能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紧密联系起来,以教材为依托,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那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很有作用的。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从读中悟写,以读带写,充分发挥阅读与借鉴的仿效作用,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致关重要。为了让读与写能有效的结合,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寻找读写焦点,巧妙有效引导。

人教版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文章取材新颖、布局合理、语句优美,单元系列比较明显,大多数都是学生写作的范文。因此,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读写结合因素,然后有效的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文章的优美词、句入手,在读与欣赏中领悟写的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是学生精心品味对象,教师要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同时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也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使学生“下笔成文”,教师就应持之以恒地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词句,从而培养造句的能力。引导学生品味词句的方法有比较式、增删式、换词式等。如:在教学《秋天的雨》一文时,我觉得“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

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等句子。这些句子中“五彩缤纷”“扇哪扇哪”“飘哇飘哇”“你挤我碰”等这些词用得生动、十分准确,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运用了换词和删词的方式,•体会“五彩缤纷”“扇哪扇哪”“飘哇飘哇”“你挤我碰”这些词的巧妙之处。•我是这样设计的:“五彩缤纷”这个词的近义词有哪些?我通过找近义词的方法体会词语的意思,让学生积累运用,也拓展了学生的积累;把“五彩缤纷”改成“五颜六色”可以吗?为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其次,我结合单元训练的重点对本文的重点句式“它把什么颜色给谁,像什么”进行了练习指导,让学生通过观察画面发挥想象,进行了说话的迁移训练。为写奠定基础,在第二课时的读写结合的仿写练习中,学生不仅学会使用一些优美的词语,也学会排比句式的运用。•

(二)、从文章典型的段落结构入手,以读领悟写的布局。

如教学《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第五、六、七自然段。这三段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第一句都相同,“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个体现文章主旨的中心句,让学生们通过充分的朗读来体会作者表达的强烈情感。然后从河水、空气、动物三个方面具体阐述土地神圣的原因。这种先总的介绍,再分别具体描述的段落对于学写作文的小学生来说,有很强的示范性。“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复出现,产生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不仅使主题深化,而且强化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于是教学到这,我让学生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自由谈谈读了这三个自然段的感受:“一咏三叹,强调了对土地的热爱。” „„于是我趁热打铁:现在我想请你也来试试,观察一下我们的校园,看看校园的美景,“我们的校园是美丽的,„„”为总起句,按观察顺序把校园的各处景色具体说一说。之后随机指导他们把刚才所说的内容写下来,效果很好。我想这次片断练习的成功,就在于老师给学生提供了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的“例子”,学生有例可仿,事半功倍。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去过的一些风景区或某一个景点,先用概括的语言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景点的最大特点,再试着给大家用具体的语言描述一下。课堂顿时热闹起来:“来龙山最大的特点是树木葱郁,风光秀丽。„„”“来龙山公园最大的特点是广阔美丽,而且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我们的校园最大的特点是美丽整洁,充满活力„„”

在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表述中,这种总分式的段落表达形式已在孩子们的心中生了根。作文难关不攻自破。

(三)、从文章的留白处入手,在领悟中拓展写的空间。

阅读教学中我们常遇上耐人寻味的某一件事或某一个情节,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回忆或想象。如《彩色的非洲》中描写非洲的动物也是彩色的“非洲不仅植物世界是彩色的,动物世界也是彩色的。在扎伊尔维龙加天然动物园里,有七彩的巨蟒、黑白相间的斑马,有数不清的红羽鸟、各种颜色交织的五彩鸟,有美丽温顺的梅花鹿,更有非洲雄狮、河马、金钱豹和象群。也许你会说,这些动物在我国的动物园大都会看到。„„”这个排比句就是情感的触发点。课文虽然省略了其他动物的样子,但这一留白却正是孩子们推测或想象的空间:如此丰富的动物世界是怎样的?教学中抓住这一情感触发点,让孩子们有感而作,大胆想象写出了他们心中的动物的样子,既加大了阅读深度,又深化了主题。

(四)、从读后的感慨入手,以读表达自己的感想。

阅读是读懂文章,理解的过程;作文是思想情感的表达,是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进行写作,有利于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信息,适用已学知识的重组创新。学习了《鲁滨孙漂流记》课终老师总结谈话:鲁滨孙面对荒无人烟的海岛,不仅靠自己的坚强意志,战胜种种困难,自强不息,在海岛上生活了26年,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请结合课文谈一谈自己的认识,在课上交流,鼓励学生把自己所要说的话真实地表达出来。这次练笔成功率也很高。因为孩子们在老师的帮助下,首先抓住了感点,接着又有了以生活实际为基础的具体内容,趁热打铁,一气呼成。观其作文,虽程度认识参差不齐,但百花齐放,确实为孩子们有感而发。可见,教学完一篇课文,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试着让学生写写读后感,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认识,作文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拓展阅读空间,强化读写训练。

课外读写训练的有机结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捕捉到更多信息,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每个周末,我都会布置一篇小练笔,写一写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或结合课文的练习进行写的训练。此外我还利用学校图书馆,要求每个学生每两个星期看一本课外书,并简要的写一些故事梗概或读后感。这样训练,同样可以达到读写有机结合之目的。

古人把阅读比作根,把作文比作叶,根深才能叶茂。这一形象比喻说明阅读是学生摄取作文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但阅读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领会文章内涵,作者意图以及表现方法的能力。指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人和事,看看社会,看看家庭,就让学生有取之不尽的材料,再加上从课外阅读中吸取了范文中文句或技法的精华,学生就很容易把自己的东西在习作中表达出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将所读的书与生活中所感受到的获取的材料结合起来,学生就不再怕作文了,作文能力也提高了。

2.作文中读与写的结合 篇二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写作;有效结合

“阅读”和“写作”是我国初中语文教学及研究的永恒话题,是学生终生受益的语文能力,它们一直以来都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两翼,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然而,受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影响,读与写并未受到同等的重视,而且轻易分离,师生都机械地模仿高分作文模式,所以学生写的作文模式、语调都是大同小异,内容空洞,言辞乏味。因此,老师应当重视语文教学中读与写的关系,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教学中将两者结合起来,所以本文着重探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将读与写有效结合的方法。

一、阅读中融入写作

阅读是需要通过写作来体现的,阅读所得到的知识和所领悟到的东西都需要利用写作的方式来进行表达,因此老师要创新思维和方法,在阅读中融入写作。

第一,通过阅读让学生仿写,语文学习与书法练字之间都有共通之处,可以通过临摹来进行,循序渐进,慢慢变得熟悉。比如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等都是有名的句子,对仗工整,老师可以着重引导学生仿写这种文字,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于诗文的记忆,同时还可以训练学生的炼字能力,提高写作水平。第二,以朗读促进写作,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可见朗读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当学生朗读的时候很容易进入状态,仿佛自己置身于月下,眼前有一片美丽的荷塘,于是心中那种轻松、自然之感油然而生,这对于写作时情感的表达有重要的影响。

二、在写作中融入阅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学生结果,不如教给他们得出结果的正确方法。第一,要在写作中引导学生阅读,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涉及到构思、技巧等方面的内容,然而如果单纯地讲解写作,则会过于理论化,而且不容易理解,所以老师应该在写作教学中融入阅读的技巧。比如老师在讲到写作谋篇布局的时候,可以列举《济南的冬天》,在讲到铺垫的时候,可以列举《一面》,然后以提高写作水平为中心,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教会他们提高阅读效果的方法,并且在阅读中进行积累,以便更好地作用于写作。第二,要以活动促阅读,在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各方面的资源,开展主题式阅读活动,给学生更多的机会。比如在学校开展“每月读书日活动”,每一期都要有明确的主题,并且在活动中加入写读书笔记和心得的要求,那么学生在进行阅读的时候就有了目标,并会认真地将主要观点、优美句子、修辞手法等认真记录,最后会很认真地完成相关的写作。

三、在生活中结合读与写

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学生的阅读和写作都应当以生活体验为基础,所以应当在生活中有效结合读与写。第一,要让学生走进生活,积累素材,在生活中去观察、阅读和写作,在获得大量素材的基础之上,不断炼字,提高写作技巧。比如老师可以从小培养学生写日记、周记的习惯,让他们认真观察自己身边的点滴,寻找相关的阅读资料,最后通过文章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提升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第二,要加强实践,激发灵感,初中语文教学应该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天地,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语文的魅力,要让学生学会读社会这本“大书”,当学生读得多了,自然就会懂得其中的真谛了。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生活实践中,让他们了解生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去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谋篇布局能力、铺承排比能力等,并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活跃思维,激发创作的灵感。

总之,阅读与写作是紧密联系的,它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对于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效果,增强学生语文水平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教师既要明白读与写的重要性,也要看到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积极思考解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进行有机结合,并教授实际可行的能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方法,既要大量地阅读,开拓眼界,吸收更多的知识和素材,又要训练写作,活学活用,将思想表达出来,最终让阅读与写作协调发展,成为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左膀右臂,让初中语文教学实现其真正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育部,2011.

[2] 钟治业.论农村中学课外阅读与写作的有效指导[J].文学教育,2012(07).

[3] 石芬丽.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训练的良性互动[J].教育教学论坛,2012(29).

[4] 高卫华.阅读与作文教学相互渗透的实践[J].成功(教育),2012(07).

[5] 贺军红.新课程背景下创新写作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6] 李宏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教学尝试[J].语文学刊,2014(17).

3.谈谈正确处理读与写的关系 篇三

知识结构也就是知识规律。学生只有掌握了学科的知识结构,才能形成认知结构,形成学习迁移。以语言规律知识为指导,就是为学生建立语文认知结构,通过学习迁移形成学生读写认知结构。

迁移是指学习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之间的积极影响。形成学生的学习迁移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客体的共同因素,二是主体的概括能力。凡有共同因素的内容,就会产生迁移。如基本字带字和形声字归类法,其一组字中的基本字或声符就是该组字的共同因素,因此容易产生迁移。又如读与读之间,读与写之间存在着共同的“联系点”,就是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构思、选材、谋篇、分段、造句、用词等方面。要根据读与写的“联系点”建立训练项目,就是利用读与读、写与写、读与写之间的共同因素。建立读与写“联系点”就是给学生建立读写的认知结构。当每个“联系点”开始建立以后,再学习相近的新知识时,就会与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经过同化纳入已掌握的读写知识结构之中,即围绕读写“联系点”组织有关知识,丰富和加深原有的知识。这个过程中学习迁移起一定作用。例如记叙文的记叙方式——顺序的训练,通过精读和略读某些范文,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顺序记叙;通过精读和略读另一些范文,认识记叙的事情是怎样一步一步、一层一层把经过写清楚的,进一步印证和掌握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的方式;通过精读和略读不同的范文,初步掌握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记叙。当学生建立起按事情发生、发展、结果的先后顺序记叙方式的认知结构之后,再读其他记叙文的时候,就会比较快地确定这一课的记叙顺序:为什么做某事——怎样做——结果怎样。这就是读与读之间的迁移。而且还可以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地扩展认知结构。由选读某些课文,认识插叙、补叙的特点等。通过阅读建立起的认知结构,也会迁移到作文方面。

上一篇:大学演讲稿3到5分钟下一篇:2022年吉林省公务员面试自我认知答题高分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