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解析(精选13篇)
1.计量经济学解析 篇一
内容摘要:礼遇是社会组织和个人在交往中处理主客关系的重要内容,是东道主或主人对客人的认识和态度在行为上的能动反映。它首先是讲平等的,主人对客人要一视同仁,因为它以“礼”在先;它又是不平等的,因为它给予不同的来访者和邀请对象以不同的礼仪上的待遇。这种不平等既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又受客观因素的影响。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解析,是由于交往中存在供需的不平衡性、资源的有限性、竞争的差异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引导与约束。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礼遇的不平等问题,会给社会组织和个人在交往中带来更多的理性色彩,给公共关系管理或人际传播以深刻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礼遇经济学
礼遇,是东道主或主人给予客人在礼仪上的待遇。由于客人身份的不同、东道主交往的目的不同,在对不同的人的礼仪待遇上就有所不同。这就构成了礼遇的不平等性。礼遇上的不平等在实践中比比皆是。有的表现为在不同时间对不同客人用车、住宿、会见、陪同、宴请等规格上的不同,有的表现为在同一社交场合,在时间、空间上的给予不同,如:在舞会上,主人与有的宾客先跳,有的宾客后跳;在宴会上,将有的宾客安排在最尊的“上”位,有的安排在“下”位;在介绍时,总是先称呼某一类人,然后通过对他人的介绍让这一类人先享有知情权,“先”则意味着尊重。人们知道客人来了要以礼相待。这就首先承认作为主人,要对每一个宾客表示尊重,施以礼节,如欢迎他们的到来、对他们进行款待等。尊重,是礼遇的前提,这对每一个客人是平等的。同时,礼遇也意味着“不平等”性,这种不平等性既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又受客观因素的影响。为什么会造成这种“不平等”性?我们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解析。
供需的不平衡性
被人尊重是人的基本需求,按照马斯诺的心理需求分析,它还是属于高层次的需求。需求,是指一个人在特定的社交场合的特定时间内,他打算并能够享受的最好的待遇。在这里有两个条件,他有被受到特别尊重的意愿,而且也有这方面的能力,如有一定身份的一群人并且身份相当,共同出席某社交活动时,他对自己所获待遇的最高或较高的期待。个人对这种尊重的需求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个人的地位、个人的资历、个人的财富、个人的经验、个人在这个问题上的偏好、其他有关人员享受的等。供给是某东道主在某一特定的社交场合的某一时间,能够在礼遇安排上提供给来客的最大尊重的资源,如在接待规格上、在位序的安排上所能提供的最高待遇的情况。东道主的供给情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东道主打算提供的待遇、为这种交往所投入的成本、交往的目的、交往对象的身份、礼仪资源的情况、对未来交往的预期、礼遇制度的规定性、对其他人礼遇的比较等。在社交场合达到供需均衡,是一种最好的、皆大欢喜的结果。然而,供需要达到满足每一个人的最大自尊,最根本的是受资源有限性的制约。
资源的有限性
如资金资源,在进行接待和礼仪活动中付出的资金成本;时空资源,在有限的特定社交活动的时段和特定的场合、有限的席位;情感资源,有亲情、爱情、友情的区别,还有程度深浅的区分;目标资源,即出于什么目的进行交往,通过交往所要实现的目标等。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在礼仪一视同仁的一般要求下,隐藏着不平等的因素,受资源有限的制约,不可能实现每一个人被尊重的最大化,也意味不能实现供需的实质均衡。这种供需的不均衡,只有转化为心理的.平衡,才能形成社交的良好秩序与和谐的氛围。心理的平衡要靠外在的力量去暗示、引导来进行调节。习俗。按照习俗,强调的是“客随主便”,符合这一要求是客人对主人礼貌的表现。这一习俗影响客人的心理,使他们认为应该服从主人的安排,否则是对主人的不尊重,也会给其他人产生不良印象,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使他们每到一处总是表现为对主人安排的服从。道德。在礼遇中,最重要的道德是中国人的谦和礼让,当职位相当的人或与知名人士在一起出席宴请活动时,在关系密切的一些亲朋好友中,在较好的座位面前,总是看到互相之间客气一番,把好的位置让给别人。这种礼让而非争抢,使得一些社交活动能在友好的气氛中有序进行。制度。制度是形成礼遇规格和礼遇区别的保证。长期以来,“先来后到”、“女士优先”、“尊重师长”、“相互对等”、“论资排辈”、“排名先后”等,犹如制度一样,成为人们自觉遵循的尺度;尤其是公务活动、外交活动中,在宴请、接待、会议、送礼等方面有着制度上的明文规定,一旦有了正式规定,大家则在遵守的情况下保持一种心态平和。用内心的平衡应对外在的不平衡,是解决是解决供需矛盾的有效办法。接下来的问题是选择谁来享受礼仪之最尊呢?或换一个角度说,要想受到最尊待遇,对所有的礼仪对象面临一个潜在的竞争。只有在竞争者具有差异性的情况下,才有选择的依据与操作性。
2.计量经济学解析 篇二
1“微”文化的时代特征
进入网络环境, 各式各样的“微”应接不暇, 网络已经成为社会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舆论信息的放大器。西方领导力专家约翰·麦克斯威尔认为, “领导力就是影响力”。微博从它一问世到现在, 以其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轰动全球。微博、微信、微小说、微公益、微支付等已经汇集成一股强大的“微”力量, 已然成为一种独特的网络文化形式———“微”文化。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4次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 截至2014年6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 其中手机网民达5.27亿。武汉大学杨威教授指出:“从量的方面而言, ‘微民’构建着‘微文化’, 这个群体的规模决定着‘微文化’辐射的广度。”这个时代就是以微博为代表的“微”文化时代, 其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碎片化和快餐化
“碎片化”, 其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数字、网络等技术的大量应用, “微”文化受众者传播及处理信息的能力都获得提升, 碎片化现象使受众群体拥有更强烈的个性化信息需求, 因此整个社交网络传播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因此,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在时间、信息、知识、学习等方面呈现碎片化的“微”文化时代, 同时也充斥着各种社会关系及理念、市场结构等碎片化。
“微”文化的快餐化主要体现在字数不超过140字的微小说、对话不超过140字的微访谈、时间不超过300秒的微电影等, 在数字化世界里, 它们就像无数个碎片一样向我们袭来, 填充着各种零碎时间。这种传播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传播呈现快餐化的特点。140字的微博篇幅限制、400字左右的屏幕阅读耐心, 一方面, 只谈观点和结论、忽视论证过程的信息传播强化了碎片化和浅表化的特征;另一方面, 在传播容量的限制下, 大量信息以提要形式进行传播, 也为大众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提供了便捷。
1.2 通俗化和草根化
个人、企业以及政府用户已经开始源源不断地加入了“微”盛宴。“微”文化的通俗化拉近了普通微博民众与明星以及政府官员的距离。其作为一种全新的舆论平台, 到处都是各种声音和观点。广告宣传、新闻发布、媒体炒作、交际倾诉、谣言真相, 微博受众者在其中各取所需。各种话题通过百余字就完全可以实现信息的交流以及情感的沟通。“微”文化的草根化则使文化脱离了精英性, 削平了文化的专业门槛, 微博已经成为一个无论平穷富贵都可以平等参与的公共平台。
1.3 自媒体性和瞬时性
微博作为一种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社交网络, 让网民们拥有了可以独立自主且相对自由的交流渠道, 许多一手新闻甚至猛料均来自微博爆料。微博集普通网民、社会名流、媒体记者、党政人员、科研学者等在同等平台上自由发布信息、沟通联络、交换意见, 每个用户作为一个独立的信息源, 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 没有了传统媒体的“守门人”, 微博的自媒体性也就日渐显著。
“微”文化的传播与传统的网络媒体相比, 具有传播快捷、内容丰富、操作便捷、彰显博主个性等鲜明特征。小的信息量提高了传播速度, 加快了信息内容更新, 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等便携通信设备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布信息。因此, 微博的内容更新速度非常之迅猛, 常常隔断时间刷新, 就会发现一分钟前更新的状态已经需要翻页才能找到。这就是“微”文化的瞬时性。
1.4 社交去中心性和文化的“部落性”
几乎所有的“微”文化都有社交的特点, 通过社交才能传播和流行, 比如微信、微博等。而随着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不断平衡、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 个体能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除出来, 这种状态被称之为去中心化。相对于早期的互联网 (Web1.0) 时代, 今天的网络 (Web2.0) 内容不再是由专业网站或特定人群所产生, 而是由全体网民共同参与、权级平等共同创造的结果。任何人, 都可以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创造原创的内容, 共同生产信息。
“部落性”则是由于“微”文化的社交化而产生的。社交化促使了新的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虚拟部落的形成。这些部落有较强认同性, 他们可能生活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中, 没有共同的空间位置, 甚至有完全不同的作息时间, 只是因为同一部小说, 喜欢同一个明星, 处在同一个生活状态等而成为这个部落的成员。这样就带来了社会的多元与分化, 这种多元与分化使得我们的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变得日益紧密。
2“微”文化体现的经济学原理
“微”文化是一种新兴的文化样态, 按照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定义, 人类的本性可能是相同的, 但它往往受文化的影响。目前, 微文化正以其“微”言大义的内涵和无“微”不至的外延,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轨迹和人生方向。萨缪尔森曾在美国新闻周刊上发表过文章, 它提出了经济与文化不可分割的看法。萨缪尔森又指出,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人们需要一种文化的改造, 需要有与时俱进的意识, 使自己的社会文化有较强的调试能力。这个以一系列“微”著称的时代, 其经济学原理便是通过“微”文化来体现的。
2.1 资源优化配置原理
快节奏的社会生活, 一切便捷的社会生活方式都在吸引着民众。微博上不超过140字的微小说以及微访谈、微电影、微信息、微公益、微关怀, 我们利用课余或者工作时间的休息, 几分钟的下午茶时间, 甚至是在饭店等待上菜、在公车站等待公车、在超市等待结账的时间来刷新阅读它们。人们甚至在中午午休的几分钟, 在单位附近的医院做微整形。不得不承认, “微”文化的碎片化特征使得我们能够更充分地利用各种零碎的时间。
2.2 边际效用递减与效用最大化原则
“微”文化给我们最强大的一个感觉就是经济学原理上的消费者行为理论。置身于这个“微”文化时代, 人人都是消费者。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基本出发点是效用最大化。效用最大化原则促使每一个消费者都致力于寻求最优的商品组合, 使得自己花费在各种商品上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而微观经济学上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则说明在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 连续增加同一种投入所获得的效用终会减少。所以, 为了寻求效用最大化, 在时间与金钱一定的情况下, 人们开始追求更多种商品的组合消费, 而每一种的消费试图达到最“微”, 这样总效用便会获得最大。有需求就会有供应, 这就是为何目前各种物品变得越来越微小的原因。例如“微”文化中的领导者———微博, 力求不超过140字。因为字数太多, 微民们耗费在上面的时间也就越长, 在大家都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前提下, 人们便会选择舍弃。所以, 微博微信才能如此“热火朝天”。
2.3 虚拟领域聚少成多的规模效应
犹记当初韩国的一曲“江南style”刮起全球争先模仿的浪潮, 而今天深入人心的是那首在微博微信上疯传的“小苹果”。仍得去年11月11日所谓的“双十一”光棍节, 淘宝网仅仅用24小时创造了350.19亿元的交易额。网友们不经意间付出的几分、几毛钱看似微弱, 但聚集起来的能量惊人。于此相似的还有各种廉价的电子书刊, 如两分钱一章的网络小说, 几分钱一本的电子书, 淘宝网上遍地的电子图册电子教程等, 读者看似支付费用不多, 但千万个读者的费用都投向一个作者的时候, 其收益是非同小可的。美国市场调查机构Strategy Analytics在虚拟世界战略服务研究报告中预测:未来5年虚拟世界的总收入中, 约有86%的份额来自微交易。
3“微”文化生活中的非经济原则
“经济”原来是经世济民的意思, 在现代社会, “经济”已经上升到一个关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中如何进行资源最佳配置的一种理论和方法的科学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同样应该通过非经济原则强调生存的意义。
“微”文化的正能量传递者———微公益。微公益顾名思义就是从微不足道的公益事情着手、强调积少成多, 正如毛爷爷说的人多力量大。即便你没有上万的家产, 也没有强大的公众影响力, 甚至没有一分满意的工作, 这些都不妨碍你从事公益事业, 只要我们有一颗善良的心, 有一种助人为乐的精神。比如“爱加餐”行动, 每个人只需要捐献一份三元的“爱加餐”, 就能为贫困地区的儿童送去一份营养的早餐。现在, 越来越多的明星也开始热衷公益事业, 又如林志玲利用她的明星效应签名相框进行微拍卖, 并将拍卖所得的爱心款助力爱心包裹项目等。
此外, 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做过几次志愿者, 这是一种在不计物质报酬的情况下, 基于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责任, 为改进社会而提供的服务, 奉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和个人技术特长的人。其核心精神是“自愿、利他、不计报酬”。例如, 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候, 看到灾后的汶川, 全国各地的人都开始自发组成志愿者, 带着粮食、水、帐篷等行车几十个小时前去受灾区开展志愿活动。参加志愿的人没有年龄的限制, 只要具备参加志愿者的基本条件, 皆可参与不同层次及能力要求的志愿者服务, 志愿者们也能从这些志愿活动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如今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 在压力日渐增大的今天, 人们开始强调“慢生活”。作家安艺对慢生活做出了诠释, 即慢生活是一种习惯;慢生活是一种态度;慢生活是一种信仰;慢生活是一种理念。慢生活的实质并非仅止于“慢”本身, 其内在价值更在于让我们在紧张的生活之外享受一种从容地生活方式。比如如今越来越受欢迎的各种茶馆, 情调咖啡店, 人们似乎开始享受这种时光漫漫, 自由阅读, 回归没有“微文化干扰”的时段。此外, 去成都旅游享受“天府之国”的一段安逸生活或去感受江南水乡的古镇也成为当今游客感受慢生活的不二之选。
4 结束语
“微”文化是一种张扬个性的文化, “微”文化是一种崇尚自由的文化, “微”文化是一种草根参与的文化。“微”文化使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更加方便快捷, 使人与人的互动更加灵活时尚。信息的可接近性, 传播的时效性与及时性, 自由互动、海量性的选择与个性化的应用, 便利流动的信息生活等等, 这些都得益于这个微时代。在这样的“微”文化时代, 我们不仅可以体验“微”文化带给我们的青春活泼, 更可以感受“微”文化与经济之间的交融。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一个以“微”命名的数字化时代悄然来临。网络时代的快节奏和即时性更是酝酿了“微”文化的产生。“微”文化的碎片化、草根性、自媒体性等时代特征正在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微”世界, “微”已经成为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关键词。“微”文化中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学原理, 例如资源的优化配置, 边际效用递减, 效用最大化等, 在生活中同样需要注意非经济原则的生活准则。
关键词:“微”文化,经济学,碎片化
参考文献
3.商誉及负商誉的确认与计量解析 篇三
商誉从来源看,可分为合并商誉(或称外购商誉)和自创商誉。由于自创商誉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难以可靠地确定其价值,故而在传统上,仅对合并商誉计量入账,对自创商誉则不予确认。
对于商誉(即合并商誉)的初始确认,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将其单独确认为一项资产。由于商誉不能独立于企业而存在,使得商誉的计量存在一定的困难。也正是这种计量的困难,使得各国在会计实务上不得不采用“剩余法”,也称“割差法”来对商誉进行初始计量。即按合并成本超过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进行初始计量。如2001年7月生效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公布的第141号公告《企业合并》(以下简称SFAS No.141)规定,商誉最初必须在财务报表上确认为一项资产,并按第16号意见书的要求,以购买成本超过所取得资产和所承担债务金额的净额之差额来计量;2004年3月生效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号——企业合并》(以下简称IFRS No.3)认为,商誉是指不能分别辨认并单独确认的资产形成的未来经济利益,将其确认一项资产,并对其进行初始计量,等于合并成本减去可辨认的资产、负债以及或有负债。我国2006 年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以下简称CAS No.20)采用了趋同于SFAS No.141和IFRS No.3的规定:“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
以下笔者就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分不形成母子公司关系的企业合并交易和形成母子公司关系的企业合并交易两种合并方式,对合并商誉的初始确认和计量进行分析。
1.不形成母子公司关系的企业合并交易。不形成母子公司关系的企业合并交易,即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在这一合并方式下,购买方通过取得被购买方的净资产来获得被购买企业的控制权,被购买企业原持有的资产和负债在合并后成为存续企业(购买方或新设企业)的资产、负债。因此,购买方应在购买日将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单独确认商誉,从而在合并后存续企业的个别资产负债表中单项列示。
2.形成母子公司关系的企业合并交易。不形成母子公司关系的企业合并交易, 即控股合并。在这一合并方式下,购买方通过取得被购买方的股权来获得被购买企业的控制权。被购买企业(子公司)在合并后仍保持其独立的法人资格并继续经营,购买方(母公司)则确认企业合并形成的对被购买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由于作为长期股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入账的合并成本中就包括商誉的价值,所以,在购买日,购买方的个别资产负债表中商誉并未单独列报,而是包含在“长期股权投资”项目中,而在股权取得日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才需要单独列报合并商誉。
例1,甲企业与乙企业为非同一控制下的两个企业。2007年7月1日甲企业通过定向增发600万股普通股的方式合并乙企业,发行的股票每股面值1元、市场价格2.10元;假设不考虑相关税费,购买日乙企业持有的可辩认净资产的情况如下:
根据上述资料,按不形成母子公司关系和形成母子公司关系两种情况分别进行购买日购买方(甲企业)的账务处理:
二、商誉的后续确认与计量
关于商誉的后续确认与计量问题, 目前国内外会计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直接冲销法,主张将商誉在初始确认后立即冲销;系统摊销法,主张将商誉确认为一项无形资产,并且分期摊销;减值测试法,主张将商誉作为一项永久性的资产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保留不予摊销,但必须进行减值评估。对商誉采用不摊销而进行减值测试的方法所提供的信息则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商誉对实际价值的影响。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01年通过了第142号准则公告——《商誉与无形资产》(SFAS 142),规定商誉不必进行摊销,但每年必须在报告单元层次上进行减损测试。商誉的减损测试必须每年进行一次。IFRS 3也明确规定: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商誉不得摊销。购买方应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6号——企业减值》(IFRS 36)的规定每年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如果有事项或环境的变化显示其可能减值,则应更频繁地进行测试。对于商誉的后续确认与计量,我国新会计准则的规定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定基本一致。CAS No.20规定:“初始确认后的商誉,应当以其成本扣除累计减值准备后的金额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CAS No.8)规定:“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至少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
由于商誉不能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合为企业带来现金流量,因此,作为单个资产的商誉,应当结合与其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的程序是:在对包含商誉的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时,如与商誉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先对不包含商誉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计算可收回金额,并与相关账面价值相比较,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再对包含商誉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比较这些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账面价值与其可收回金额,如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就其差额确认减值损失。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先抵减分摊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中商誉的账面价值,再根据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中除商誉之外的其他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所占比重,按比例抵减其他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
例2,ABC企业在20×6年12月1日收购了甲企业100%股权。在购买日,ABC企业在其合并财务报表中确认合并商誉50万元。假定甲企业所有资产被认定为一个资产组,且该资产组包括商誉,需要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
甲企业20×7年末可辨认资产包括两项:一项是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为800万元;另一项是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为400万元,共计1200万元。假定甲企业的2007年末预计可收回金额为1170 万元。ABC企业对商誉的减值测试与会计处理过程为:
第一,对不包含商誉的资产组(甲)进行减值测试:
2007年末资产组(甲)可收回金额为1170 万元,小于其不含商誉的账面价值1200万元,发生减值30万元;
第二,对包含商誉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
资产组(甲)包含商誉的账面价值=1200+50=1250(万元),资产组(甲)可收回金额为1170 万元,资产组(甲)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应确认资产减值损失80万元。
资产减值损失80万元应首先抵减分摊至资产组(甲)的商誉的账面价值50万元,剩余的30万元再在甲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及无形资产之间进行分摊:
三、负商誉的确认与计量
例3,沿用例1资料,假设甲企业发行的股票每股市场价格为1.20元,则购买日购买方(甲企业)的账务处理为:
负商誉是指合并成本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它的会计处理在各国会计界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目前通常有三种方法:将负商誉直接确认为股东权益计入资本公积;将负商誉确认为递延收益并系统摊销计入以后各期损益;将负商誉作为收益立即进行确认。SFAS142和IFRS3先后放弃了系统摊销这一会计处理方法,选用了第三种会计处理方法,但二者在具体做法上存在差异:前者主张在出现负商誉时,首先按照购入的非货币性资产账面价值的比例进行分配,剩余部分再确认为非常利得;后者则主张如果出现负商誉,在对所购净资产及合并成本的计量进行重新评估之后,将余额立即确认为非常利得。我国新发布的会计准则采用于与IFRS3趋同的做法,CAS No.20指出: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处理:对取得的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的公允价值以及合并成本的计量进行复核;经复核后合并成本仍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4.计量经济学解析 篇四
美国经济学专业奖学金申请条件:
美国留学申请经济学奖学金条件一:学好数学
在三所典型大学的录取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到数学对于申请经济学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做到以下两点来增加自己被录取的机会。一是打好自己的数学基础,为理解经济学扫清障碍。
大家可以分三步逐渐深入:①学好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这是所有国内高校都开的基础课,也是绝大多数美国学校对申请者提出的requirements之一。②尽力补充以下知识:最优化理论(或运筹学)、实分析、随机过程、矩阵理论、数学建模等。③如果你希望具备牛条件,那你还可以试试拓扑学、复杂现象与非线性动力系统、偏微分方程这些课程。二是增加自己运用数学工具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这就只能靠平时的点滴积累了。
美国留学申请经济学奖学金条件二:专业匹配
首先要认识到经济学与申请者的数学能力是挂钩的。它和物理一样是一门基础学科。之后你能够判断你现有的背景使得你申请成功的概率有多大。比如,如果你在国内读的是数学或物理或计算机,而现在又想转ECON,那么你的背景会得到对方学校的青睐(当然前提是你在原专业表现优异,如GPA)。
如果你以前的专业是纯文科的,比如英语或是哲学,你就真得三思一下。不是说你就不可能拿到offer(虽然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只要你愿意付出,任何事都有可能),而是你得想想就算拿到offer,去了美国你受得了无休止的数学轰炸吗?所以说在申请经济学的时候,要特别留意自己的专业匹配度,要选择适合自己兴趣和能力的专业。
美国留学申请经济学奖学金条件三:成绩要好
GPA是越高越好,特别是数学相关的课程,有利于申请。GRE成绩是几乎每所学校都很看重的,TOEFL也一样。好成绩除了对申请有利之外,还对以下接着要说的奖学金申请有重大意义。MSU一位教授明确说他们按GRE分数排序来给奖学金。而且有不少学校的经济系都这么干。所以大家一定要考好。
5.计量经济学解析 篇五
1、Macroeconomics(宏观经济学):经济学专业就业前景多是在政府经济部门从事研究协调经济政策的工作,或者在大学做相关学科的教授,就业前景一般,需因人而异。
2、Microeconomics(微观经济学):未来经济学专业就业前景略同于宏观经济学。
3、Labor Economics(劳动经济学):经济学专业就业前景多在一些企业从事后勤部门的工作就业,前景一般。
4、International Economics(国际经济学):未来经济学专业就业前景适宜在国际贸易公司从事国际贸易相关的工作,就业前景不错,有很大发展空间。
5、Econometrics(计量经济学):未来经济学专业就业前景多在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做经济战略分析工作,待遇很优厚,但是只有大型的公司才会需要经济战略方面的专家,所以有一定的局限性。
6、Development Economics(发展经济学):未来经济学专业就业前景很被看好,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
经过专家对美国Top20大学所开设的经济学方向的科系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a、以上六个研究方向的研究热度大致可分为如下三个层次:最受欢迎的是International Economics,其次是Development Economics;和Macroeconomics;相对冷门的是Econometrics,Labor Economics,Microeconomics。
b、以上六个研究方向科系开设比例:Development Economics,International Economics和Macroeconomics在Top20大学中开设的比例最大。
6.计量经济学心得 篇六
经过一个学期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我收获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通过以计量经济学为核心,以统计学,数学,经济学等学科为指导,辅助以一些软件的应用,从这些之中我都学到了很多的知识。
通过学习计量经济学,我发现:计量经济学便是用精简的文字概括内容要点,用朴实的语言联系现实生活,让我们体会到计量经济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参观一个城市,先站在最高处俯瞰,然后走街串巷;了解一座建筑,先看模型,后走进每一个房间。各起一半作用。计量经济学也是如此。
学习计量经济学给我印象和帮助最大的主要有两点:一:对EVIEWS软件的熟练操作与应用,记得以前学运筹学的时候,我学会了Lindo软件,而现在我又学会了Eviews软件,我感觉自己真的是很幸运,因为毕竟有些软件是属于那种有价无市的,如果没有老师的传授我不可能从市场上或是从思想上认识到它;二:对于计量经济学辩论赛的认识我是很深刻的,在这一场没有硝烟但却处处充满着科学理论的睿智辩论中,我提高了胆识,增长了见识,也学会了团队与协作的力量。
以下我将着重从六个方面阐述我对计量经济学知识的一些认识以及个人从中学到的经验与心得。
一:计量经济学教我了我很多。
在学习计量经济学的过程中,我可以旁征博引,同时老师也给了我很多有意思的启发,因为即将面临考研的抉择,这门课也是我考研过程中必备的一门课程,因此,虽然是一门限选课,但是我仍然很用心得听讲,并对一些重要的知识做了记录,从而为自己的考研奠定一定的基础。
在认识计量经济学并不断提高自己对它的认识过程中,我感触最深的便是那一次的辩论赛,真的,一次辩论可以教会我很多有用的知识,从一个辩题的准备到辩论的过程,从推陈出新到完美的放映,从团队协作再到完美的配合,这一切,我觉得我们小组都做到了。
二:计量经济学的系统知识
计量经济学的定义为:用数学方法探讨经济学可以从好几个方面着手,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和计量经济学混为一谈。计量经济学与经济统计学绝非一码事;它也不同于我们所说的一般经济理论,尽管经济理论大部分具有一定的数量特征;计量经济学也不应视为数学应用于经济学的同义语。经验表明,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这三者对于真正了解现代经济生活的数量关系来说,都是必要的,但本身并非是充分条件。三者结合起来,就是力量,这种结合便构成了计量经济学。克莱因(R.Klein):“计量经济学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在大多数大学和学院中,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已经成为经济学课程表中最有权威的一部分”
计量经济学关心统计工具在经济问题与实证资料分析上的发展和应用,经济学理论提供对于经济现象逻辑一致的可能解释。因为人类行为和决策是复杂的过程,所以一个经济议题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解释理论。当研究者无法进行实验室的实验时,一个理论必须透过其预测与事实的比较来检验,计量经济学即为检验不同的理论和经济模型的估计提供统计工具。
在计量经济学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我认识到:变量间的关系及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
其次有一元线形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及其统计检验与应用,包括: 这个公式得给出,以及样本回归函数的随机形式。总的说来,这一节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根据样本回归函数SRF,估计总体回归函数PRF,即总体回归线与样本回归线之间的关系。除此以外,我也学会了参数的最大似然估计法语最小二乘法。对于最小二乘法,当从模型总体随机抽取n组样本观测值后,最合理的参数估计量应该使得模型能最好的拟合样本数据,而对于最大似然估计法,当从模型总体随机抽取n组样本观测值后,最合理的参数估计量应该使得从模型中抽取该n组样本观测值的概率最大。显然,这是从不同原理出发的两种参数估计方法。即:
1.一元回归模型:
关于拟合优度的检验,也就是检验模型对样本观测值的拟合程度。被解释变量Y的观测值围绕其均值的总离差平方和可分解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来自于回归线,另一部分来自于随机势力。所以,我们用来自回归线的回归平方和占Y的总离差的平方和的比例来判断样本回归线与样本观测值的拟合优度。这个比例,我们也较它可决系数,它的取值范围是0<=R2<=1。
关于变量的显著性检验,是要考察所选择的解释变量是否对被解释变量有显著的线性影响。所应用的方法是数理统计学中的假设检验。我们在进行变量显著性检验时所应用的方法主要是t检验。这在之前我们的概率论与统计学的课程中都有所涉及,不算是新的知识。关于置信区间估计。当我们要判断样本参数的估计值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近似”的替代总体参数的真值,往往需要通过构造一个以样本参数的估计值为中心的“区间”,来考察它以多大的概率包含这真是的参数值。这样的方法就是我们所说的参数检验的置信区间估计。当我们希望缩小置信区间时,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增大样本容量和提高模型的拟合优度。
2.多元回归模型
多元回归分析与一元回归分析的几点不同:
关于修正的可绝系数。我们可于发现,在样本容量一定的情况下,增加解释变量必定使得自由度减少,所以调整的思路是:将残差平方和与总离差平方和分别除以各自的自由度,以剔除变量个数对拟合优度的影响。这样就引出了我们这里说的调整的可绝系数。
关于对多个解释变量是否对被解释变量有显著线性影响关系的联合性F检验。F检验的思想来自于总离差平方和的分解式:TSS=ESS+RSS。通过比较F值与临界值的大小来判定原方程总体上的线性关系是否显著成立。
3.放宽基本假定模型
异方差性,即相对于不同的样本点,也就是相对于不同的解释变量观测值,随机干扰项具有不同的方差,那么检验异方差,也就是检验随机干扰项的方差与解释变量观测值之间的相关性。
序列相关性,如果模型的随机干扰项违背了相互独立的基本假设,称为存在序列相关性。一般经验告诉我们,对于蚕蛹时间序列数据作样本的计量经济学问题,由于在不同样本点上解释变量以外的其他因素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带来它们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的连续性,所以往往存在序列相关性。
7.计量经济学解析 篇七
一、计税基础
新旧准则的计税基础不同, 新《准则》从资产负债观出发, 强调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日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该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之间存在的暂时性差异, 根据此差异对未来期间应税金额影响的不同将此暂时性差异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以此来确认和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而旧准则从企业收入和费用与纳税收益和扣除之间的差异, 从发生生额和利润角度进行分析, 将会计收益和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下面从理论和实例对新《准则》的计税基础作简单分析。
(一) 新《准则》资产的计税基础
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在收回资产账面价值的过程中, 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从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如果这些经济利益不需要纳税, 则该资产的计税基础即为其账面价值。用公式表示为:
资产的计税基础=未来年度可税前列支的金额
某一资产计税基础=成本-以前期间可税前列支的金额
通常情况下, 资产取得时其入账价值与计税基础是相同的, 后续计量因会计准则规定与税法规定不同, 可能造成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 (暂时性差异) 。
例:某项环保设备, 原价1000万元, 使用年限为10年, 会计按直线法计提折旧, 税法允许加速折旧, 净残值为零, 企业在计税时对该资产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 计提两年后的会计期末, 企业对该项固定资产计提了80万元的减值准备。
账面价值=1000-100-100-80=720万元
计税基础=1000-200-160=640万元
(二) 新《准则》负债的计税基础
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用公式表示为:
负债的计税基础:负债的账面价值-未来年度可税前列支的金额
一般而言, 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等负债的确认和偿还, 不会对当期损益和应纳税所得额产生影响, 其计税基础即为账面价值。某些情况下, 负债的确认可能会涉及损益, 进而影响不同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 使得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之间产生差额, 形成暂时性差异。企业应于每个资产负债表日, 对形成的暂时性差异, 按重要性原则, 确认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及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费用。
例: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售后服务等原因于当期确认了100万元的预计负债, 税法规定有关产品售后服务费与取得经营收入直接相关的费用于实际发生时允许税前列支, 假定企业在确认预计负债的当期未发生售后服务费用。
账面价值=100万元
计税基础=账面价值100万元-可从未来经济利益中扣除的金额100万元=0
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
(一) 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一般情况
企业对于可抵扣时间性差异可能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 应以很可能取得用来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 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并减少所得税费用。在估计未来期间可能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时, 除正常生产经营所得外, 还应考虑将来未来期间转回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导致的应税金额等因素。
1. 企业对于能够结转以后年度的未弥补亏损, 应视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以很可能获得用来抵扣该部分亏损的未来应纳税所得额为限, 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此处的很可能指的是确认可抵扣亏损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需有相关的证据支撑。
2. 如果与投资相关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能在可预见的未来很可能转回, 并且未来很可能获得用来抵扣可低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 则子公司、联营企业、合营企业可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3. 非同一控制的各企业的合并中, 按照会计规定确定的合并中取得各项可辨认资产, 负债的公允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 应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同时调整合并中应予确认的商誉。
(二) 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情况
如果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不属于企业合并, 且交易发生的时候对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均不产生影响, 交易中产生的资产、负债的入账价值与其计税基础的差额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 其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不予确认。
例:承租方对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入账价值;
会计: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中的较低者。
税法:租赁合同或协议中约定的租赁款。
因交易事项不属于企业合并, 并且交易发生时对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均不产生影响, 其入账价值与计科基础的差额形成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其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不确认。
三、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
对于所有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除新《准则》明确规定不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情况除外, 企业均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并计入所得税费用。下面就不应确信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情况作一个解析。
1.如果企业与子公司、联营企业、合营企业投资相关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能被企业控制转回的时间或者在可预见的未来很可能不会转回, 则企业不确认相应递延所得税负债。
2.企业合并中产生的商誉会计与税法的计税基础不同产生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不确认相关递延所得税负债。
3.与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相同, 在企业合并之外的交易中, 如果交易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纳税所得额, 则交易中产生的资产、负债的入账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 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也不予确认。
四、所得税费用的确认与计量
所得税包括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两部分。当期所得税是指资产负债表日, 对于当期和以前期间形成的当期所得税负债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预期应交纳 (或返还) 的所得税金额计量。递延所得税计量是指资产负债表日, 对于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应当按照预期收回该资产或清偿该负债期间的适用税率计量。对于确认的递延所得税, 分别计入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当期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当期适用税率
其中:应税所得额:会计利润±永久性差异+发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发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转回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递延所得税=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 (-减少) -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加 (+减少)
综合举例:甲企业20×6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中部份项目情况如表1:
假定该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率为33%, 20×6年按照税法规定的应纳税所得额为1000万, 预计企业会持续盈利, 能够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
1.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300万×33%=99万元
2.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60万×33%=19.8万元
3.应纳税所得额=1000万×33%=3300000
20×6年的所得税费用的会计处理如下:
20×7年资产负债表中部份项目情况如表2:
假定20×7年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为2000万, 预计企业会持续盈利, 能够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
分析:
1.期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200万
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 (200×33%) 66万
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19.8万
可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66万-19.8万=46.2万
2.期末可抵扣暂时性差异160万
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 (160×33%) 52.8万
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99万
可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少=99万-52.8万=46.2万
3.应纳税所得额=2000×33%=660万
在确认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时会计处理如下
五、所得税费用的计量
企业在计算确定当期应交所得税以及递延所得税费用 (或收益) 以后, 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为两者之和。即:
所得税费用=当期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 (-递延所得税收益)
计入当期损益的所得税费用或收益不包括企业合并和直接在所有者权益中确认的交易或事项产生的所得税影响。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相关的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 应计入所有者权益。
参考文献
[1]2008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辅导教材 (会计)
[2]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财政部制定
8.计量经济学解析 篇八
【关键词】分户计量;供热系统;问题;节能
早在2003年时,国家建设部就已发表声明,要求改革日前按面积收费的供热系统,推行供暖系统的改造,积极实现按用热量分户计量的收费方式。分户计量供热可以有效解决采暖费收费难的问题,形成用户自主买热的意识。而供热企业则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确保热网的平稳运行,提高供热的质量。
安装计量仪表和调节阀,可以有效控制系统的水平失调和垂直失调,改善系统的水力和热力工况,提高供热质量。虽然说推行分户计量供热带来了一定的改造费用,但是在改造之后却可以实现非常好的节能效果,大大减少采暖费用。
1.系统调节中应注意的问题
实行分户计量供热之后,供热企业通过调节散热器的流量大小来调节散热器供热量的多少,进而达到控制室温的目的。
1.1改变一次网流量
如果供暖系统采用的是锅炉房的话,那么改变供水温度就可以达到调节供热量的目的。当一次网的水温不变时,要达到控制室温的目的,可以通过改变一次网流量来实现。而用户可以通过单元回水管上的调节阀来实现流量的调节。
1.2改变换热器的换热面积
改变换热器的换热面积同样可以达到控制室温目的,而改变换热器的换热面积又可以通过改变换热器的台数来实现,但是这种控制室温的方法不具有连续性,调节的效果不太好,还需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有效提高调节的效果。
1.3改变二次网的流量
在二次网的回水管上安装调节阀就可以根据需要来调节二次网的流量。如果增加二次网的流量,即使不改变换热器的换热面积,也会增加换热器的换热量。当然,还可以在供回水管之间安装通阀,达到改变二次网流量的目的。
2.系统设计中注意的问题
2.1不以控制用户为目的
在进行整栋楼的分户计量供热系统设计时应遵循供暖费用合理的原则,不能以控制用户为目的。比如说:新建的住宅采用分户独立系统,每家每户都安装热量表。而旧住宅则采用垂直式系统,在每组的散热器上安装热量分配表。
在缴费上,采用IC卡分户缴费的话就是以控制用户为出发点的,解决收费难的问题。但是,这种缴费方式容易引起纠纷,有用户没有按时缴费的话,就会影响到按时缴费的实际用热量情况。所以说,在一栋居民楼上,所有的用户都必须承担一部分公共用地的供暖费用,比如说:楼梯间、屋顶、地面等,将按面积收费和按热量收费有机结合起来,从而确保收费的合理。所以说,不同的地区应按照当地的气候条件、经济状况以及建筑物的结构特点来制定合理的热计费方案,维护每一个用户的权益。
2.2设计的原则
供热系统在设计时要保证各个用户供暖系统的正常运行,要保证用户各个房间温度调节的合理,并保證供暖系统维修管理的方便。一般是将分布式单管跨越系统与分布式双管系统有机结合起来,面积小的采用单管跨越式系统,面积大的采用双管系统。同时,还应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地板辐射供热系统,该供暖系统具有不占用面积、清洁卫生的优点,同时还能方便用户的热量计量,促使热量计量方式逐渐趋于合理。但是,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尤其注意楼板和用户间墙壁的传热负荷,随着用户所在层数的增加而提高供暖的设计温度,从而为每一个用户提供符合标准的供暖,减少纠纷现象的出现。
2.3系统的维护管理
任何人也无法保证设计的供热系统是完美无缺的,它总是会存在一些缺陷,并且还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出现陈旧、老化等各种问题。如果出现问题一拖再拖,不尽快进行处理的话,那么就会导致问题的扩大化。所以说:应为供暖系统制定良好的维护管理计划,做好安全管理,提高供暖质量。同时,还应在系统的设计中进行一些安全设计,比如说:供水压力骤增超过极限值之后,系统就自动启动安全保护装置,采用安全阀泄压、自动控制循环泵转速减少流量等,达到降低供水压力的目的,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为用户带来高质量的供暖。
2.4严格控制供热站的规模
如果不注重供热站规模的控制,那么就极有可能带来供暖管理的紊乱,带来热量的散失现象。通常情况下,建筑面积10-15万㎡供热面积较容易控制,利于供热公司进行供热管理,为用户带来高质量的供热,有效节约能源。
2.5计量表的设计布置
在布置计量表时,一般布置在容易抄表和容易进行维护管理的地方,同时还要不妨碍建筑设计的美观。所以说,可以设置在厨卫间中,并设置一定的柜子将计量表保护起来。如果供暖期的室外平均温度低于16℃,那么在楼梯等公共区域也应供暖,而计量表则分布在楼梯间。这样的安排解决了楼梯间的供暖问题,同时也便于管理人员抄表,并将楼梯间的供暖费用摊派到每一个用户身上,提高分户计量的合理性。
2.6选择合适的热量表
市场上供应的热量表主要分为一体式热量表和组合式热量表;同时还可以根据热量表的流量传感器将其分成叶轮式、超声波式和电磁式热量表。目前,供电企业最喜欢使用的是叶轮式和超声波式热量表。供电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热量表,综合考虑热量表的性能和价格。
3.结束语
要实现分户计量供热,首先就得实现供热系统的改造,而改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说:资金的问题,改造后会取得非常好的节能效益,但是改造却是一笔庞大的支出,根据相关法规的规定,这笔费用是供电公司和用户共同摊付的。
供电企业首先根据住宅楼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改造计划,然后不断优化改造计划,尽量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高的收益。在施工中严格保证每一环节的质量,从而有效保证整体工程质量。
而新建的住宅楼在规划设计时就要实行分户控制与计量,减轻后期工作的负担。而旧住宅楼则进行分户改造,顺应市场发展形势,而有关部门则要开展相关的宣传工作,提高用户的思想认识,使其配合供热企业的改造工作。 [科]
【参考文献】
[1]崔明辉,黄鹂.计量供热系统的运行调节[J].煤气与热力,2006(02).
[2]田雨辰,涂光备,王新毅,王蕊.计量供暖的热价制定及收费方案[J].煤气与热力,2005(07).
[3]战泰文,邹平华.供暖房间冷却问题的研究及热网的间断(或限额)供热[J].区域供热,1995(06).
9.计量经济学论文 篇九
一、研究框架:教学的次优原理
(一)计量经济学教学次优理论分析
本研究的目标定位为:以现有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背景,研究针对非计量经济学理论专业学生的教学目的及其规律,最终在教学资料比重和方法上提出相应的推荐。研究的思路遵循经济理论中的“次优理论”,主要资料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从方法论上进行整理,重点在于区分计量经济学逻辑框架中的原理部分和应用部分,并主要以例证的方式论证理论应用和理论原理的发展采取专业化与分工形式更具有效率;第二部分将采用实证方法分析非计量经济理论专业研究人员应用计量经济学进行分析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论知识,调查具备计量分析潜力学生和研究人员相关知识获得的方式;第三部分在前面两部分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基于“次优”思路,对现行计量经济学教学的资料和方法进行调整,提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教学思路。研究的主要观点是:当“最优”的某些条件不具备时,其他条件同样务必按照“次优”标准取值,而不能继续采取“最优”结果所要求的标准,否则效率会更差。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次优原理
当学生不可能在必须的学时内完全掌握基本原理并熟练应用时,就应以应用潜力为基本目标,对以数学推导为主要资料的基本原理做语言介绍。换个角度讲就是将计量分析潜力获取的真正方式(即模仿实际案例)引入到教学中,使其更有效率。
二、实证分析: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关于计量经济学教学目标的设定
通常会有理论和应用之争。任何一门学科,最理想的状况当然是在充分理解原理的来龙去脉基础上熟练运用并进行发展。但是,理论的证明和发展往往需要坚实的理论根基,研究者个体需要很长时间的专门训练。在现代科学高度分工化的背景下,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有着明确的分工。计量经济学更是如此,对于本科经济学专业学生来讲,其学科基础结构以及学时有限,不可能进行超多的理论学习。因此,就应以熟练的应用为首要目标。尽管从逻辑结构来看,现代科学理论都是在基本原理正确的状况下才能够正常使用,即原理是应用的基础,但从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来看,熟练的认知和运用对于学习和掌握一套理论工具的原理更有帮忙,反过来却更为困难一些。因此,在本科阶段,经济学专业学生就应在操作层次上掌握计量分析的基本方法,在思想层次上了解计量经济学的原理。
(二)教学资料的选取及优劣排序
就逻辑结构而言,计量经济学课程能够分为基本方法、软件应用、经济学原理、数理统计原理等基本部分。为了到达按照次优原理制定的教学目标,务必对上述学习和教学当中的资料进行选取和排序。计量经济分析对计算工具的依靠性很强,在某种程度上,计量经济学的产生及其发展都依靠于计算方法和技术的进步。现代计算机的产生与升级,使得计量经济分析基本上采取各种专业软件完成,比如AMOS,AUTOBOX,DATADESK,SPSS,EVIEWS,MATLAB,GAUSS,STATVIEW等。因此,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和学习务必依靠其中一种软件进行。国内大部分教科书都以EVIEWS作为演示逻辑过程的软件,其界面操作是教学过程务必包括的资料。但是,利用软件操作的计量经济分析过程的基本框架是建立在计量经济分析基本方法之上的。无论是经典还是现代计量经济学,基本的计算步骤都包括回归方法、统计检验、计量检验及修正四部分。因此,基本方法的教学就应是首要的资料,依据它进行软件的应用,一方面练习基本步骤,另一方面掌握分析的基本技能。计量经济学不是统计学,因此上述两方面的纯技术资料需要在经济学原理的规定下实施。任何参数都要贴合经济学原理和常识。与此同时,经济学原理的学习能够透过其他专业课程进行教学,参数的经济学好处
能够透过很短时间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因此,经济原理需要放在前面两项资料之后,学生能够在更高层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进行学习。数理统计原理是整个计量经济学的基础性“技术基础”,进行复杂计量经济分析以及计量经济学理论研究务必熟练掌握这部分资料。在本科阶段,没有必要进行全面严格的数理统计知识训练。计量经济学现行教学方式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于上述资料没有做出恰当的选取和排序,而是按照尽量满足“最优条件”的方式,对于数理统计原理过于强调,往往放在教学最重要的位置。结果在每一个阶段学生都不能掌握基本的资料,往往是重复学习基本方法、软件应用等,效果很差。因此,对于上述资料务必按照“次优原理”做出排序,并在不同阶段选取教学重点。基本的排序就应是,首先是基本方法,务必使学生能熟记(例如各种条件、参数范围等),其次是软件的应用,接下来依次是经济学原理和数理统计原理。本科阶段必须要解决基本方法和软件的使用问题,避免重复学习。
(三)教学方法和其他经管类课程类似
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分为理论讲授、实验和课程论文三个部分。理论讲授就应着重解决分析方法的问题,以介绍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计量经济分析的数理统计原理;实验对应软件的应用,透过超多的软件操作和结果分析,使学生对于实际的分析步骤能够熟练进行;课程论文则对应经济学原理部分,透过对实际经济现象的数量分析,训练学生针对具体经济现象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具有对计量结果进行经济学解释的潜力。课程阶段的时间有限,就应以学生掌握工具使用为目标,至于其经济学内涵以及分析技巧,就应放在学生自身的学习和研究计划之中安排。因此,课程阶段内的教学方法就应以前两者为主,课程论文方式能够放在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设计)阶段实施。
(四)教学手段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使得多媒体和案例教学已经成为目前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基本手段。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当中,就应更有针对性地使资料与教学手段对应。计量经济学中存在不少数学推导,例题演示,讲解时需要超多的数据及其处理的演示。如果采取原始的黑板书写,则必然浪费课堂时间,因而多媒体教学就应在计量经济学中大力推广。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由于省略了实际的操作过程,尽管有利于教师提高逻辑推进速度,但也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强度和负担,导致学生无法及时理解教学资料,减弱学生对课堂学习资料的印象。因此,多媒体教学更适宜介绍性的资料,比如上述数理统计原理等。案例教学被很多学者作为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重要方式,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的首要任务是分析手段的掌握,而不是分析技巧的培养。因此,案例教学的中心就应放在分析过程,而不是建模和经济分析阶段———尽管这两者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效果突出。
三、结论
10.计量经济学复习要点 篇十
第一章、概率论基础
1.随机事件的概念P2
2.古典概行例题P5例1.1P2例1.2
利用第一章的知识说明抽签的合理性
如何利用第一章的知识估计一个池塘有多少鱼
还有一个关于晚上紧急集合穿错鞋的题目,记不太清楚了
3.期望与方差的概念,切比雪夫不等式,看例题1.4-例题1.8,不要求求出数
4.变异系数的概念P17
5.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律(具有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序列的有限和近似地服从正态分布)的概念P24、P2
5第二章、矩阵代数
1.矩阵的定义,加(page29)、减(page29)、乘(page30)、转置(page30)、逆(page31)知道怎么回事
2.最小二乘法P39-P41(定义最小二乘解)
3.第三节没有听,求听课学霸补充
第三章、数据的分析方法和参数的统计推断
1.数据的分析方法(算数平均、加权算数平均、几何平均、移动平均)
(1)几种分析方法的定义
(2)几中分析方法的不同
(3)每种分析方法的具体作用
(4)移动平均法中k的选择
(5)指数平滑法的意义,α的选择,P55
2.t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
3.矩估计法定义
4.几大似然估计法P65,例题3.7例题3.8
5.贝叶斯估计和极大极小估计(应该是只看一下概念就可以了)
6.假设检验
(1)基本思想P75
(2)双边假设检验
(3)单边假设检验
(4)参数检验P80
7.方差分析的思想、作用和模型
第四章、一元线性回归(计算题)
回归方程的求法,显著性检验,经济解释(各参数的解释),不显著的解释
第六章、虚拟变量的回归模型
1.虚拟变量的作用及模型
2.应用虚拟变量改变回归直线的截距、斜率
11.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 篇十一
关键词:回归分析;居民消费支出;青岛市生产总值
中图分类号:F04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362-02
一、导论——理论模型的设计
本文研究的是从1991年到2008年十八年的青岛市居民消费总额与全市生产总值之间的定量关系。居民消费总额是生产总值中的一部分,并且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生产总值的变化会引起居民消费的巨大变化,为此我们建立以下模型,分析二者之间的定量关系:Y= a + bX + μ
其中,①被解释变量Y为居民消费总额,解释变量X为青岛市生产总值。 ②二者的关系确定为线性关系。③拟定式中待估参数的理论期望值,00。μ为随机误差项,描述变量外的因素对模型的干扰。
二、样本数据搜集
该模型使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数据来源于青岛市统计信息网及09年青岛市统计年鉴,选取从1991年到2008年共18年的数据,经过大量分析比较得到我们所需样本数据,其中居民消费支出总额用统计年鉴中消费品零售总额近似替代,见表一,其中Y为青岛市居民消费支出总额,X为全市生产总值,单位为万元。
表1:样本数据单位:万元
数据来源:《青岛市统计年鉴》(2009),青岛市统计信息网
三、参数估计与检验
(一)将样本数据导入Eviews软件进行OLS估计,得到输出结果如下:(表2)
(二)模型的检验
1、经济意义的检验: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在理论上已经知道,居民消费支出总额与全市生产总值呈现正的线形关系,这与理论中消费总额与生产总值同向变化是相符的。
2、统计检验
(1)拟合优度检验。从估计的结果可以看到,可决系数为0.998546,模型的拟合优度图和残差图如下:(图2)
从图中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出,模型拟合情况比较理想。说明解释变量X能够较好地对被解释变量作出解释,拟合效果较好。
(2)变量的显著性检验。由统计结果显示,系数显著性检验T统计量为104.8137。给定显著性水平0.05,查T分布表在自由度为n-2=16下的临界值t0.025(16)为2.1199,104.8137>2.1199,故应拒绝原假设(H0:b=0),同时说明解释变量生产总值在95%的置信度下显著,即通过了变量显著性检验,生产总值对居民消费支出总额有显著性影响。
3、计量经济学检验
(1)该模型只有一个解释变量,故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2)随机干扰项的异方差检验。对方程使用怀特检验,得Eviews结果如下:表3
有统计结果显示,Obs*R-squared =12.73589 ,此时给定显著性水平a=0.05下,查查x2分布表,得临界值X20.05(2)=5.991。因为12.73589>5.991,拒绝原假设(误差项同方差),故可判断该模型存在异方差性。
(3)自相关检验。使用杜宾—瓦森检验法。由表一统计结果显示,DW=1.671267。查DW表,n=18,k=2,查得两个临界值分别为:下限Dl=1.16,上限Du=1.39 ,因为DW统计量估计值1.671267>Du,根据判定区域知,这时随机误差项不存在自相关。
四、模型修正
针对方程存在的异方差性进行修正,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修正,以1/(resid^2)作为权重进行加权,重新进行估计得到下表结果:表4
进一步对其进行怀特检验,得到如下结果:表5
从上述检验结果可以看出obs*-squared为1.117560。由White检验知,给定显著性水平a=0.55下,查查x2分布表,得临界值x20.005=5.991。因为1.117560<5.991,所以接受原假设(误差项同方差),故可判断该结构方程不存在异方差性,即异方差性消除。
五、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与修正,我们最终得到如下方程:
=57072.35+0.321928X
(107.7815)(3106.822)
R^2=1.000000 F=9652343. DW=1.640615
(注:括号中为t统计量值)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知该模型是可显著成立的,该模型的拟合度非常高,拟合性较好,数字上都符合各项检验,不仅说明模型建立的科学性,也充分验证了全市生产总值与居民消费支出总额之间有很明显的正相关性,符合经济现象。
12.什么是计量经济学 篇十二
补充材料:
计量经济学考研院校主要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上海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重庆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安徽大学、福州大学。
13.计量经济学习题及答案 篇十三
1、回归分析中使用的距离是点到直线的垂直坐标距离。最小二乘准则是指()
ˆ)达到最小值 B.使YY达到最小值 A.使(YtYtttt1nt1nnn C.使(YY)ttt12达到最小值 D.使
(Yt1tˆ)2达到最小值 Yt2、根据样本资料估计得出人均消费支出 Y 对人均收入 X 的回归模型为ˆ2.00.75lnX,这表明人均收入每增加 1%,人均消费支出将增加 lnYii()
A.0.75 B.0.75% C.2 D.7.5%
3、设k为回归模型中的参数个数,n为样本容量。则对总体回归模型进行显著性检验的F统计量与可决系数R之间的关系为()2R2/(nk)R2/(1R2)A.F B.F 2(1R)/(k1)(k-1)/(nk)R2R2/(k1)C.F D.F
(1R2)/(nk)(1R2)
6、二元线性回归分析中 TSS=RSS+ESS。则 RSS 的自由度为()
A.1 B.n-2 C.2 D.n-3
9、已知五个解释变量线形回归模型估计的残差平方和为
e2t800,样本容量为46,则随机误ˆ为()差项的方差估计量A.33.33 B.40 C.38.09 D.20
1、经典线性回归模型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时,下列哪些假定是正确的()A.E(ui)0 B.Var(ui)i2 C.E(uiuj)0 D.随机解释变量X与随机误差ui不相关 E.ui~N(0,i2)
2ˆXˆXe,下列各式成立的有()ˆ
2、对于二元样本回归模型Yi11i22iiA.D.ei0 B.E.eXi1i1i0 C.eXi2i0
eYii0XX2i04、能够检验多重共线性的方法有()
A.简单相关系数矩阵法 B.t检验与F检验综合判断法 C.DW检验法 D.ARCH检验法 E.辅助回归法
计算题
1、为了研究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建立投资(X1,亿元)与净出口(X2,亿元)与国民生产总值(Y,亿元)的线性回归方程并用13年的数据进行估计,结果如下:
ˆ3871Y.8052.177916X1i4.051980X2i iS.E=(2235.26)(0.12)(1.28)R=0.99 F=582 n=13 问题如下:
①从经济意义上考察模型估计的合理性;(3分)②估计修正可决系数R,并对R作解释;(3分)
③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分别检验参数的显著性;在5%显著性水平上,检验模型的整体显著性。(t0.025(13)2.16, F0.05(2,10)4.10)(4分)
2、已知某市33个工业行业2000年生产函数为:(共20分)
u
Q=ALKe
1. 说明、的经济意义。(5分)
2. 写出将生产函数变换为线性函数的变换方法。(5分)
3. 假如变换后的线性回归模型的常数项估计量为 0,试写出A的估计式。(5分)4. 此模型可能不满足哪些假定条件,可以用哪些检验(5分)
222
3、对于人均存款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式 下估计模型(括号内为标准差):,使用美国 36 年的数据,得到如
(151.105)(0.011)
(1)的经济解释是什么 ?(5 分)
和 的符号是什么 ? 为什么 ? 实际的符号与你的直觉一致吗 ? 如果有冲突的话,你可(2)(2)以给出可能的原因吗 ?(7 分)
(3)你对于 拟合优度有 什么看法吗 ?(5 分)
(4)检验是否每一个回归系数都与 零显著 不同(在 1 % 水平下)。同时对零假设 和备择
假设,检验统计值及其分布和自由度,以及拒绝零假设的标准进行陈述。你的结论是什么 ?(8 分)简答题:
多重共线性的后果有哪些?
普通最小二乘法拟合的样本回归线的性质? 随机误差项 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一、判断题(20 分)1 .随机误差项 和残差项
是一回事。()
值超过临界的 t 值,我们将接受零假设()2 .给定显著性水平3 . 及自由度,若计算得到的。().多元回归模型中,任何一个单独的变量均是统计不显著的,则整个模型在统计上是不显著的。()5 .双对数模型的 67计算题3答案:对于人均存款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式
值可与线性模型的相比较,但不能与对数-线性模型的相比较()
rXY0.8 rXY0.2 ˆ表示预测值,则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的准则是()4.以Yi表示实际观测值,Yiˆ)2=0 A.∑(Yi一Yiˆ)2最小 C.∑(Yi一YiB.∑(Yi-Y)=0 D.∑(Yi-Y)最小
225.在对回归模型进行统计检验时,通常假定随机误差项ui服从()2A.N(0,σ)B.t(n-1)C.N(0,i2)
D.t(n)6.已知两个正相关变量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判定系数为0.64,则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间的线性相关系数为()A.0.32 B.0.4 C.0.64 D.0.8 7.在利用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区间预测时,随机误差项的方差越大,则()A.预测区间越宽,精度越低 B.预测区间越宽,预测误差越小 C.预测区间越窄,精度越高 D.预测区间越窄,预测误差越大 8.对于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得到的样本回归直线,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A.∑ei=0 C.∑eiXi=0
B.∑ei≠0
ˆ D.∑Yi=∑Yi9.下列方法中不是用来检验异方差的是()..A.ARCH检验 B.怀特检验 C.戈里瑟检验 D.方差膨胀因子检验
10.如果线性回归模型的随机误差项的方差与某个变量Zi成比例,则应该用下面的哪种方法估计模型的参数?()A.普通最小二乘法 B.加权最小二乘法 C.间接最小二乘法 D.工具变量法
11.如果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残差的一阶自相关系数等于0.3,则DW统计量等于()A.0.3 B.0.6 C.1 D.1.4 12.如果dL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22.多元回归模型Yi12X2i3X3iui通过了整体显著性F检验,则可能的情况为
()A.20,30 C.2=0,3≠0 E.1=0,2=0,3=0 23.计量经济模型中存在多重共线性的主要原因为()A.模型中存在异方差 B.模型中存在虚拟变量 C.经济变量相关的共同趋势 D.滞后变量的引入 E.样本资料的限制
27.常用的处理多重共线性的方法有()A.追加样本信息 B.使用非样本先验信息 C.进行变量形式的转换 D.岭回归估计法 E.主成分回归估计法
28.在消费(Y)对收入(X)的回归分析中考虑性别的影响,则下列回归方程可能正确的有()A.Y=0+1X+u C.Y=0+1X+1(DX)+u E.Y=0+0D+1X+1(DX)+u
五、简单应用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36.以1978~1997年中国某地区进口总额Y(亿元)为被解释变量,以地区生产总值X(亿元)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得到回归结果如下: ˆt=-261.09+0.2453Xt YB.Y=0+0D+1X+u D.Y=0+1(DX)+u
B.2≠0,3≠0 D.2≠0,3=0 Se=(31.327)()t=()(16.616)R2=0.9388 n=20 要求:(1)将括号内缺失的数据填入;(计算结果保留三位小数)(2)如何解释系数0.2453;
(3)检验斜率系数的显著性。(=5%,t0.025(18)=2.101)37.设消费函数为Yt01Xtut,若月收入Xt在1000元以内和1000元以上的边际消费倾向存在显
著差异,如何修改原来的模型?分别写出两种收入群体的回归模型。38.考虑下述模型
Ct=12Dtut(消费方程)It12Dt1vt(投资方程)Pt=Ct+It+2t
其中,C=消费支出,D=收入,I=投资,Z=自发支出;C、I和D为内生变量。
要求:(1)写出消费方程的简化式方程;
(2)用阶条件研究各方程的识别问题。
六、综合应用题(本大题共1小题,9分)39.经济学家提出假设,能源价格上升导致资本产出率下降。据30年的季度数据,得到如下回归模型:
Ln(Y/K)=1.5492+0.7135Ln(L/K)-0.1081LnP+0.0045t(16.35)(21.69)(-6.42)(15.86)2 R=0.98 其中,Y=产出,K=资本流量,L=劳动投入,Pt=能源价格,t=时间。括号内的数字为t统计量。(计算结果保留三位小数)问:(1)回归分析的结果是否支持经济学家的假设;
(2)如果在样本期内价格P增加60%,据回归结果,资本产出率下降了多少?(3)如何解释系数0.7135?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36.试述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经典假定。37.多重共线性补救方法有哪几种? 39.试述间接最小二乘法的计算步骤。
六、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10分)42.根据相关数据得到了如下的咖啡需求函数方程:
ˆ=1.2789-0.1647LnXl+0.5115LnX2+0.1483LnX3-0.0089T-0.0961D1-0.157D2-0.0097D3 LnYR=0.80 其中X1,X2,X3,T,D1,D2,D3的t统计量依次为(-2.14),(1.23),(0.55),(-3.36),(-3.74),(-6.03),(-0.37)。Y=人均咖啡消费量,X1=咖啡价格,X2=人均可支配收入,X3=茶的价格,T=时间变量,Di为虚拟变量,1、(1)R1(1R)22n1=0.78 nk(2)H0:B2=B3=0 H1: B2、B3至少有一个不为0 F=40>F0.05(2,20),拒绝原假设。(3)H0:B2=0 H1: B2≠0 t=2.8>t0.025(20)=2.09,拒绝原假设,Yt的系数是统计显著 H0:B3=0 H1: B3≠0 t=3.7>t0.025(20)=2.09,拒绝原假设,Pt的系数是统计显著
2、此模型存在异方差,可以将其变为:
YiXi2X2ib1Xi2X2ib2XiXi2X2iiXi2X2i,则为同方差模型
3、答:(1)Cov(ui,uj)=0 ij 的古典假设条件不满足,而其他古典假设满足的计量经济模型,称为自相关性。
因为D.W=0.3474 dL1.24,D.WX小于dL 所以存在自相关,且正相关。(2)自相关产生的影响:OLS估计量不是最好估计量,即不具有方差最小性;T检验,F检验失效;预测精测下降。
YtYt1b0(1)b1(XtXt1)utut1令Y*YtYt-1 X*Xt-Xt-1从而Y*b0(1)b1X*vt这样模型满足古典假设,可以进行OLS估计
4、答:(1)内生变量有:Q DSP 外生变量有:Y W 前定变量有;Yt1 Y W
QtD0QS1Pt2Yt3Yt10Wt1tDS(2)完备型为:0QQt1Pt0Yt0Yt12Wt2t
QDQS0P0Y0Y0W0tttt1t
(3)识别
(B0T0)=
12
R(B0T0)=2
g-1=2
10R(B0T0)=g-1 故秩条件满足,方程可识别.
因为K-Ki= gi-1
故
NER0.09720.0035RATE(9.2079)(5.9728)R20.0462 F=35.678 DW=2.02说明:括号中是t统计量
(1)紧紧围绕输出结果,表中,所以均值为0.1322;,是被解释变量的标准差,所以方差为(0.244)^2;
(2)这是一个点预测问题,将解释变量值代入回归方程,得条件均值=0.0972+0.0035*0.4=0.0986;
条件方差的计算复杂些,由理论知识知道被解释变量的方差和扰动项的方差相等,即var(y)=var(u),所以p53公式(2.78)
就是被解释变量的条件方差。具体计算根据公式(2.78),需要知道x的均值,这个可以从p33公式(2.29)推出,X(Y1)/2(0.13220.0972)/0.003510,Xf=0.4,还需要知道0.0006,分子是,而系数的标准差为,表中给出
等于0.2385所以可以得到这
样
就
得
到
=(0.2385/0.0006)^2=158006.25,=0.2385^2(1+1/739+(0.4-10)^2/158006.25=0.0569
1、回归分析中使用的距离是点到直线的垂直坐标距离。最小二乘准则是指()A.使nn(YYˆ)达到最小值 B.使YYtttt达到最小值
t1nt1n C.使(YY)ttt12达到最小值 D.使
(Yt1tˆ)2达到最小值 Yt2、根据样本资料估计得出人均消费支出 Y 对人均收入 X 的回归模型为
ˆ2.00.75lnX,lnYii这表明人均收入每增加 1%,人均消费支出将增加()
A.0.75 B.0.75% C.2 D.7.5%
3、设k为回归模型中的参数个数,n为样本容量。则对总体回归模型进行显著性检验的F统计量与可决系数R之间的关系为()2 R2/(nk)R2/(1R2)A.F B.F
(1R2)/(k1)(k-1)/(nk)R2R2/(k1)C.F D.F 22(1R)/(nk)(1R)
6、二元线性回归分析中 TSS=RSS+ESS。则 RSS 的自由度为()
A.1 B.n-2 C.2 D.n-3
9、已知五个解释变量线形回归模型估计的残差平方和为
e2t800,样本容量为46,则随机误ˆ为()差项的方差估计量A.33.33 B.40 C.38.09 D.20
1、经典线性回归模型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时,下列哪些假定是正确的()A.E(ui)0 B.Var(ui)i2 C.E(uiuj)0 D.随机解释变量X与随机误差ui不相关 E.ui~N(0,i2)
2ˆXˆXe,下列各式成立的有()ˆ
2、对于二元样本回归模型Yi11i22iiA.D.ei0 B.E.eXi1i1i0 C.eXi2i0
eYii0XX2i04、能够检验多重共线性的方法有()
A.简单相关系数矩阵法 B.t检验与F检验综合判断法 C.DW检验法 D.ARCH检验法 E.辅助回归法
计算题
1、为了研究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建立投资(X1,亿元)与净出口(X2,亿元)与国民生产总值(Y,亿元)的线性回归方程并用13年的数据进行估计,结果如下:
ˆ3871Y.8052.177916X1i4.051980X2i iS.E=(2235.26)(0.12)(1.28)R=0.99 F=582 n=13 问题如下:
①从经济意义上考察模型估计的合理性;(3分)②估计修正可决系数R,并对R作解释;(3分)
③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分别检验参数的显著性;在5%显著性水平上,检验模型的整体显著性。(t0.025(13)2.16, F0.05(2,10)4.10)(4分)
2、已知某市33个工业行业2000年生产函数为:(共20分)
u
Q=ALKe
5. 说明、的经济意义。(5分)
6. 写出将生产函数变换为线性函数的变换方法。(5分)
7. 假如变换后的线性回归模型的常数项估计量为 0,试写出A的估计式。(5分)8. 此模型可能不满足哪些假定条件,可以用哪些检验(5分)222
3、对于人均存款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式 下估计模型(括号内为标准差):,使用美国 36 年的数据,得到如
(151.105)(0.011)
(1)的经济解释是什么 ?(5 分)
(2)和 的符号是什么 ? 为什么 ? 实际的符号与你的直觉一致吗 ? 如果有冲突的话,你可以给出可能的原因吗 ?(7 分)
【计量经济学解析】推荐阅读:
《计量雨滴》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07-29
浙江大学计量经济在职研究生历年通过率高吗12-21
计量经济学思考08-13
计量经济学复习要点08-03
自考计量经济学答案08-13
计量经济学期末考试09-24
中级计量经济学复习11-11
计量经济学复习总结11-21
计量经济学检验报告11-24
计量经济学重要简答题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