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教案:化学反应速率教学案

2024-09-01

高二化学教案:化学反应速率教学案(精选17篇)

1.高二化学教案:化学反应速率教学案 篇一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

学习目标: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涵义

2、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表达式及其简单计算

3、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测量方法 学习过程:

一、化学反应速率

1、涵义:是描述 物理量,是指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变化。

2、表示方法:

3、数学表达式:

4、单位:、二、化学反应速率的简单计算 如反应方程式∶mA+nB=pY+qZ 则 VA=,VB=,VY=,VZ=。例析:

密闭容器中,合成氨反应∶

N2 + 3H2 = 2NH3 起始浓度(mol/L)8 20 0 5min后(mol/L)6 浓度变化(mol/L)

则 V(N2)=△C/△t= ; V(H2)=△C/△t= ; V(NH3)=△C/△t=。由以上可知∶ V(N2): V(H2): V(NH3)= 学与问∶

一个化学反应的速率用不同的反应物或生成物来表示,数值可能 但含义 , 速率之比等于该反应方程式中对应 之比。练习

(1)在一定条件下,密闭容器中合成氨,3H2+N2==2NH3,开始时测得C=4mol/L,(H2)C(N2)=1mol/L,2S末,测得C(N2)=0.9mol/L。求V(H2)为多大?

思考与探究

提出问题∶在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中,知道物质的浓度不同,反应速率也不同,那么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除了内因外,外因究竟有哪些呢?这是我们要研究的另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回去先复习必修2之专题二相关知识,然后预习下节内容。[推荐作业]

1、反应4NH3(气)+5O2(气)

4NO(气)+6H2O(气)在10L密闭容器中进行,半分钟后,水蒸气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45mol,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v(X)(反应物的消耗速率或产物的生成速率)可表示为---------[C](A)v(NH3)=0.0100mol.L-1.s-(B)v(O2)=0.0010mol.L-1.S-1(C)v(NO)=0.0010mol.L-1.s-1

(D)v(H2O)=0.045mol.L-1.s-1

2、已知反应A+3B

2C+D在某段时间内以A的浓率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则此段时间内以C的浓率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

A.0.5C.2

B.

D.3

2.高二化学教案:化学反应速率教学案 篇二

本课题选自鲁科版《化学2》 (必修) 第2章第2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之前学生已经对化学反应从很多方面进行了学习, 如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衡定律, 遵守能量守衡定律,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的断裂与新键的形成, 等等。本节将从化学反应的快慢这个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学习, 并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了解化学反应的快慢对工农业生产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材地位】

本节教材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是从动力学的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研究, 对现实生活也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如科学家一直试图想方设法加快那些对我们人类有利的化学反应, 如合成氨工业反应条件的选择, 水分解催化剂的寻找等;想方设法来减慢对我们不利的化学反应, 如钢铁的腐蚀等。通过对速率的研究可增强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情分析】

学生对化学反应的速率已有初步的认识, 如有的反应要加热, 有的反应要加压, 有的反应需要催化剂, 有的反应要光照, 等等。学生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已有感性的认识和生活体验。因此, 本节学习并不会困难, 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评价能力需要加强, 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知道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固体表面积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初步知道怎样控制化学反应速率;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体会定性观察、对比实验、控制变量等科学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实验,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通过学生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提出设计理念, 并进行实验操作,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评价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从生活中学习化学知识, 再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按化学规律办事的求实态度, 树立严谨的科学实验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3.实验探究的方法与策略。

【教学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实验用品】

1. 试剂:镁条、铁片、过氧化氢 (3%) 、盐酸 (0.5mol·L-1, 3mol·L-1) 、块状碳酸钙、碳酸钙粉末、二氧化锰粉末。

2. 仪器:试管、药匙、镊子、胶头滴管、酒精灯、试管夹、水槽、量筒。

(学生分成八组, 为每组学生准备一套试剂和仪器)

【教学过程】

教师:多媒体展示2008年8月16日晚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的视频, 博尔特以9秒69的惊人成绩打破世界纪录。

学生:看后很激动, 很兴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2002年博尔特就被称为闪电侠, 可见他真是百米飞人。化学反应也有快慢, 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酸碱中和反应很快, 氢气、氧气混合点燃爆炸, 反应很快;铁的生锈反应很慢, 石油和煤的形成也很慢。

(联系学生生活, 学生经验)

教师:那么如何衡量化学反应的快慢呢?请看书本第40页。

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自学提纲: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表达式、单位。

学生: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里反应物浓度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量来表示。

表达式V=△C/△t, 单位为mol·L-1·S-1或mol·L-1·min-1或mol·L-1·h-1

教师: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哪些, 你能举出些例子吗?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求知欲)

学生: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固体表面积、光照。

(交流、讨论、自由发言)

教师:同学们想的很好, 但还有个重要的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如常温常压下铁能与稀盐酸反应而铜不能, 这说明化学反应速率还与一个因素有重要的关系。

学生:物质本身的结构与性质。

教师:很好!化学反应速率与两个因素有关, 一个是物质本身的性质即内因, 另一个是外在的条件的改变如浓度、温度等叫外因。辩证法告诉我们,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因起决定作用, 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但同时强调外因有时起很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通过改变外在条件可以使本来可反应的化学反应才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同样学习也是这样, 学习的结果也是由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生本身是内因, 教师是外因。学生乐学, 老师乐教学生进步才会更大。

(让学生了解辩证法, 知道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那么, 外因是如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呢?请同学们预测。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填表。

(根据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学习经验, 提出预测, 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

教师:那么怎样验证同学们的预测呢?

学生:实验证明。

教师:请同学们设计实验证明浓度、温度、催化剂和固体表面积的变化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方法指导: (1) 学生分为八组, 每两组研究一个课题。 (2) 如何判断反应的快慢 (看书第41页) 。 (3) 最好用提供的试剂和仪器进行设计。 (4) 实验设计包括五个部分, 即:实验目的、设计理念、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和结论。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实验探究的能力)

教师:请同学们先观察老师设计的浓度变化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实验, 同学们看看设计的实验合理吗?不合理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正?

(教师引领)

设计理念:用铁与不同浓度的盐酸反应。

设计方法:把两块铁分别放在0.5mol·L-1盐酸和3 mol·L-1盐酸中, 若发现浓度大的反应放出的气泡快, 就可认为同学们的预测是对的, 否则就是错的。

学生1:不合理, 铁片的大小不同, 也是个变量, 浓度又是变量, 应改为表面积大小相同的两个铁块。

学生2:不合理, 盐酸的体积大小不同, 是个变量, 浓度又是个变量, 应改为相同体积不同浓度的盐酸中。

学生3:不合理, 盛放盐酸的试管不一样, 也是个变量, 应改为试管大小相同。

学生4:不合理, 必须说同温同压下, 否则这也是变量。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控制变量, 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提升学生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

教师:合理的实验设计为:分别把2毫升0.5mol·L-1盐酸和3mol·L-1盐酸加入到两个相同的试管中, 再分别加入表面积相同的两个铁片;观察现象, 再得出结论。请同学们进行实验操作。

学生:分组实验。

(培养学生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基本技能和合作精神)

现象:3mol·L-1盐酸的试管放出气泡的速率比0.5mol·L-1盐酸中的快。

结论:浓度大的反应快。

教师:这个结论严密吗?

学生: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培养学生规范表达的能力)

教师: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还有其它的设计方案吗?

学生1:把铁片换成表面积相同的镁条。

学生2:把铁片换成表面积相同的块状碳酸钙。

学生3:把铁片换成质量相同的碳酸钙粉末。

教师:按同学们的设计进行实验, 并进行评价。

方法指导:好的实验方案应包括原理正确、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环境良好、安全可靠、价格低廉。

学生1:表面积相同的块状碳酸钙, 不好操作。

学生2:量相同的碳酸钙粉末, 表面积不一定相同。

(通过实验操作, 让学生明白设计是一回事, 实验是另一回事, 学会对实验的评价能力, 学会从很多方法中寻找最佳方案的能力)

教师:展示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设计方案。

学生1:分别取0.5mol·L-1盐酸2ml加入到两支相同的试管中, 给其中一支试管加热, 再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放表面积相同的铁片。

学生2:分别取3mol·L-1盐酸2ml加入到两支相同的试管中, 给其中一支试管加热, 再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放表面积相同的铁片。

学生3:分别取0.5mol·L-1盐酸2ml加入到两支相同的试管中, 再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放表面积相同的铁片, 给其中一支试管加热。

学生4:分别取0.5mol·L-1盐酸2ml加入到两支相同的试管中, 再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放表面积相同的镁片, 给其中一支试管加热。

学生5:分别取2ml双氧水加放到两支相同的试管中, 给其中的一个试管加热。

教师:学生1、2是盐酸的浓度不同, 学生1、3是加热的顺序不同, 学生3、4是选择的金属不同, 学生5是反应原理不同, 请同学们通过实验分析如何设计会更好?

学生1:浓度用0.5mol·L-1盐酸好, 这样速率适中, 3 mol·L-1盐酸速率有点快

学生2:先加热比后加热好, 这样更容易观察现象。

学生3:选择铁比镁好, 镁与盐酸反应太快。

学生4:双氧水加热, 效果也好。

教师:可见学生1的设计最好, 请同学们做这个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

现象:温度高, 反应放出的气泡快。

结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升高温度会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教师:请另外一组学生展示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实验设计。

学生:分别取相同体积的双氧水加入到两支相同的试管中, 向其中一支加二氧化锰。

教师:取多少毫升双氧水好?

学生:1至2毫升。

教师:加多少二氧化锰好?

学生:五分之一药匙。

教师:试管一定要夹在试管夹上进行实验, 不准用手拿着试管做实验, 防止烫伤了手。

学生实验。

现象:加入二氧化锰的试管有大量气泡产生。

结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使用催化剂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教师:请最后一组展示固体表面积不同, 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学生:取质量相同的块状碳酸钙和粉末状碳酸钙分另加入两支相同的试管中, 再分别加放2毫升0.5mol·L-1盐酸。

教师:分组实验。

学生:学生实验。

现象:粉末状碳酸钙放出气泡快。

结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增大固体的表面积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小结:本节提出了化学速率的概念, 探究了不同条件下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学会了在实验中的控制变量法。

板书:

第2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一、化学反应的快慢

1、反应速率的定义

2、反应速率的表达式

3、反应速率的单位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2、外因:浓度、温度、催化剂、固体表面积等

3.化学反应速率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 化学反应速率 教学设计 实验探究

G633.8

一.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

1.知道化学反应有快有慢,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含义;2.认识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3.能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通过控制条件控制化学反应速率的举例[1]。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鲁科版高中化学2(必修)第二章第2节第一课时内容,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是高中阶段中重要内容,在必修中要求学生从实验中探究外界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的一些简单结论,是化学反应原理中从原理上对这一影响内在原因的探究的基础。

本节是解决“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化学反应”这一问题的重要方面,与下节限度相综合,使学生学会如何更好的利用化学反应,为第3节化学反應的应用打下基础。

本节知识的重点是知道化学反应速率的含义,认识浓度,温度,催化剂对速率的影响,难点是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主要安排学生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实验,培养学生尝试设计半定量实验的能力,同时体会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学习分析和处理数据。

三.学情分析

处于高一阶段的学生有较强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知道化学反应有快有慢,并且能简单猜出一些影响因素,但设计实验的能力较弱,本节课设置学生设计并操作半定量实验,提高他们设计实验和实验操作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体会半定量实验的设计方法;

(2)设计温度、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浓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实验;

(3)对所得现象进行分析,数据处理,得出合理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学习,学生能结合该部分知识来分析生活及生产中的一些现象,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食物储存,燃煤效率等。

(2)体会事物“两面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合理利用化学反应。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难点:外界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六.教学用具准备

(1)药品:表面积大致相同的镁条和铁片、H2O2(3%)、盐酸(0.5mol.L-1、3mol.L-1)块状碳酸钙、碳酸钙粉末、MnO2粉末

(2)仪器:试管、药匙、镊子、胶头滴管、酒精灯、导管、水槽、量筒。

七.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 给学生介绍硫酸制造业的发展,并提问:你对化学反应的快慢有什么认识?化学反应的快慢可以改变吗?

学生活动:分析材料,思考问题,相互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体会化学反应的快慢是可以改变的,如何提高化学反应的速率是化学反应研究的重要内容

2.学习目标展示

教师活动:(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2)影响因素

学生活动:观察,明确目标

设计意图:让学生的学习更有目标

3.新课讲解

教师活动:正如物体运动快慢用速度来表示一样,化学反应进行的快吗也可以用化学反应速率来表示。如何来表示一个化学反应的速率呢?

学生活动:学习用类比法来思考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

回答:(结合教材)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浓度的减少或者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设计意图:使学生知道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为试验探究做好准备

教师活动:小结,并评价。

提问:你还能想到如何表示某一个化学反应的速率呢?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者生成物物质的量的改变来表示

设计意图:为进一步实验探究打基础

4.重点知识过渡

教师活动:结合生活时间和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请同学们才测,为什么有些反应进行的快,有些反应进行的却很慢,哪些因素会对化学反应的速率产生影响呢?

学生活动:回忆,思考,猜测,归类,表达。说出可能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践中的现象分析原因、锻炼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2]。

教师活动:将学生猜测的以加速归类小结:

(1)反应物不同(自身性质)(2)反应温度(3)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4)反应物浓度

(5)催化剂

布置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提供药品和仪器,巡视学生设计的方案给与评价和指导[3]

学生活动:

(1)观察提供的仪器和药品;

(2)分组设计实验,,讨论,得出合理方案

(3)分别完成实验,进行详细记录

(4)组内讨论,明确实验结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设计半定量实验。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各组将自己的实验内容以及结论进行分享与交流。

学生活动:组内讨论,选代表对本组实验以及结论进行交流,并聆听其他小组实验以及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自己小组成果,增强信心,发展能力。

5.难点小结

教师活动:(1)内因(2)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温度、接触面积,使用催化剂均能提高反应速率[4]

学生活动:记录,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归纳结论。

6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展示学习目标,重难点。

学活动:对照目标思考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对照目标,检测学习效果。

7.巩固练习

教师活动;为什么食物放在冰箱里不易腐烂?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八.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题2.3题

九.板书设计

2.3化学反应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概念:

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者生成物浓度的增加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反应物自身性质

(2)外因:反应物浓度,温度,压强,接触面积,催化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施良方,崔允部.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3;

[3].李晓萍,吴洁,罗昭兵.中学化学教学语言艺术初探[J].化学教学,2004,(7):14-16

[4].洪湘琼.基于概念转变的教学创新与实践-化学反应速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J].化学教育:2013,(10):43~46.

4.高二化学教案:化学反应速率教学案 篇四

氨基酸和蛋白质(3)

而分解。它们能溶于强酸或强碱溶液中,除少数外一般都能可以形成千百万种具有不同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多肽链。相课型:新授课 编号: 时间:2012-03-27 主备人: 高二年级化学备课组 第9周 第3课时 总第42课时

备课组长: 段长签字: 【学习目标】

1.了解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

2、了解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盐析、变性、水解、颜色反应等)。

3、认识蛋白质、酶、物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体会化学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学习重点】

氨基酸的性质、蛋白质的化学性质和酶的特性 【学习难点】

氨基酸的结构特点、肽键的形成 【使用说明及方法指导】

⒈ 预习课本87至90页,画出重点内容,勾画出疑难点。⒉ 独立完成本课时学案。

⒊ 课堂分组讨论教学案疑难问题,老师讲解重点知识。自主学习

一、氨基酸的结构

1、氨基酸的概念:

2、赖氨酸的结构简式:

—NH2叫氨基。可以看成NH3失一个H后得到的,是个碱性基。

3、定义:羧酸分子里烃基上的氢原子被 取代后的生成物叫氨基酸。

蛋白质最终都水解得到。离羧基最近的碳原子上的氢原子叫α氢原子,次近的碳原子上的氢原子叫β氢原子。羧酸分子里的α氢原子被氨基取代的生成物叫α-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几乎都是α-氨基酸。

氨基酸的通式:

一、氨基酸的性质 1.物理性质:

天然氨基酸均为无色晶体,熔点较高。在200-300℃时熔化

溶于水,而难溶于乙醇、乙醚。

2.化学性质

(1)氨基酸的两性(既有酸性又有碱性)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与碱反应,如:

⑵成肽反应

两个氨基酸彼此之间脱一分子水得到的产物叫。许多氨基酸分子彼此脱水生成的化合物叫多肽。肽键(-CO-NH-)是一种酰胺键。如:

肽键:羧基和氨基脱水缩合形成的,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结构(—NH—CO—)称为肽键。

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由三个或三个以上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含多个肽键的化合物称为多肽)。

氨基酸在酸或碱的存在下加热,通过一分子的氨基与另一分子的羧基间脱去一分子水,缩合形成含有肽键的化合物,叫做成肽反应。成肽反应是分子间脱水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一般多肽与蛋白质在分子量上有区别。当分子量小于10000时是多肽;当分子量大于10000时是蛋白质。

(3)显色反应:氨基酸遇茚三酮会呈现紫色

二、蛋白质

1.组成

蛋白质含有____________等元素,属于__________化合物。蛋白质分子直径很大,其溶液具有______的某些性质。

2.结构

(1)多种氨基酸分子按______________以______相互结合,对分子质量在________以上的,并具有______________的多肽,称为蛋白质。

(2)蛋白质分子结构中最显著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包括教材中的一至四级结构,决定了蛋白质的各种______与______。

3.蛋白质的性质(1)两性

在多肽链的两端存在着__________,因此蛋白质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

(2)水解

蛋白质―水解―→______―水解

酸、碱或酶―→________。(3)盐析

①概念: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某些盐[如Na2SO4、(NH4)2SO4、NaCl等]溶液,可以使蛋白质的______________而从溶液中析出的现象。

盐析(边实验、边观察。)

②结果:只改变了蛋白质的________,而没有改变它们的______,是______的过程。

③应用:多次盐析和溶解可以分离、提纯蛋白质。(4)变性

①概念:在某些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的影响下,蛋白质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发生改变的现象,是不可逆过程。

②影响因素:

物理因素:________、加压、搅拌、振荡、________照射、________等;

化学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氯乙酸(CCl3COOH)、乙醇、丙酮、甲醛(福尔马林)等。③结果:变性会使蛋白质发生结构上的改变,也会使其丧失原有的生理活性,是________过程。

(5)颜色反应

分子中含有__________的蛋白质跟浓HNO3作用时呈__________色。蛋白质的性质

【思考】蛋白质溶液属于哪种分散系?为什么?

用聚集的小手电筒观察鸡蛋白溶液的丁达尔现象,请根据此现象思考当蛋白质中含有氯化钾时如何进行精制,你有几种方法?

三、酶

1.酶的含义

酶是具有________,对许多有机化学反应和生物体内进行的复杂化学反应具有很强______作用的______________,其中绝大多数的酶是________。

2.酶的催化作用的特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具有高度的____________。(3)具有____________作用。酶的特性: 【实验】

随堂检测

1、蛋白质在蛋白酶的作用变成氨基酸的反应属于() A.消去反应

B.缩聚反应

C.水解反应

D.酯化反应

2、误食重金属盐会使人中毒,可用以解毒急救的措施是()

A.服大量食盐水

B.服葡萄糖水 C.服泻药制品

D.服鸡蛋清 3.人造丝和蚕丝()

A.都是蛋白质

B.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C.都是纤维素

D.灼烧时都有烧焦羽毛的气味

4、下列各组物质中,均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

A.氨基酸与蛋白质

B.淀粉与纤维素 C.蛋白质与麦芽糖

D.蔗糖与果糖 5.1997年,英国的“克隆羊”备受世界关注。“克隆羊”的关键之一是找到特殊的酶,这些酶能激活普通体细胞使之像生殖细胞一样发育成个体。有关酶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酶是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B由题可知酶具有选择性和专一性 C高温或重金属能降低酶的活性

D酶只有在强酸、强碱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

6.生命起源的研究是世界性科技邻域的一大课题,科学家模拟十亿年前地球的还原性大气环境进行紫外线辐射实验,认为生命起源的第一层次是产生了()

A羧酸 B蛋白质 C糖类 D氨基酸 总结反思

作业布置:课本93页第4题 课后反思 1.成功之处

2.不足之处

3.弥补措施

复备区

复备人:

5.高中化学反应速率教学反思 篇五

一、教学中值得发扬的方面

1、本节课在设计思路上和课堂实施过程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焰火表演、氢弹爆炸、煤炭和溶洞形成等)引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大胆猜测影响反应速率的外因到设计探究实验来印证假想,最终总结出结论的过程中,学生完成的比较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动手、用脑的过程中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称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老师则是组织者、引导着和合作者。

2、本节课教学拟采用“指导发现与问题解决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生活—化学—社会”的教学思想,即从生活中发现化学现象,抽象出化学理论或用化学原理去解释,回归生活并利用理论为社会服务。

3、课后小调研课题的模块的设置,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关系,既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中反思不足的方面以及后期需要加强的措施

1、由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不能充分展开,以及部分学生的探究能力有些薄弱,不能很好的进行探究过程,这有待以后进一步的训练。

6.高二化学教案:化学反应速率教学案 篇六

高三复习课《化学反应速率》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人教版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

课程类型:复习课

教学模式:引导一完善模式

化学反应速率,是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第三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中的一节内容,它作为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化学平衡的重要知识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加深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也是进一步学习化学反应以及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化学平衡知识的基础。另外通过化学反应速率的学习,也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化学变化本质的认识,了解人们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是如何根据化学反应规律,控制和利用化学反应的。

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有些反应的深层本质学生是接触不到的,只能凭抽象的思维进行想象、推理,学习的难度较大。但是通过有效的引导,可以使学生在思考和实验探究中进行有效地学习,达到复习、巩固和加深理解化学反应速率有关知识的目的。本人在听了汕头一中 林绮玲老师的公开课后,加上自身的教学经验对这一内容的教学反思有如下几点:

一、有经验的老师应具有学科相关知识网络系统整合的能力。比如,林绮玲老师在复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时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就是整合了有效碰撞理论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常见因素有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学生在这方面所出现的问题,从根本上讲还是对反应要能够发生的条件,即要求反应物分子应发生足够有力的且取向良好的碰撞的理解不够,因此要尽可能讲透活化分子、普通分子、有效碰撞等概念。只有弄请了这些概念,才能将上述影响转化为单位体积活化分子数、活化分子百分数、反应途径等的改变,形成正确的认识,也才能理解为什么固体和纯液体的浓度是常数。而这一点又刚好是我平时的教学中所忽略的。

二、讲究学生探究性实验的有效教学策略。从学生实验入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观察、记录现象的能力。通过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使学生有了亲身体验,更使学生懂得了实验是化学知识的来源,使学生明白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精神。

三、注重教师是主导,学生是自体的教学模式。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进行分组讨论上课和小组实验,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有利于学生互相讨论,主动发言,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师生互动好;另外,设置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指向性,便于学生通过思考,教师的引导,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可从不同方向去思考,得到合理的答案。

四、注重对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培养。例如,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与草酸反应的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探究如何控制变量与不变量的关系。从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强化了实验目的(探究的目的),对存在干扰因素的分析到位;采用了科学方法教育,并引导学生采用归纳的方法,由普通归纳出一般规律。

五、注重教学细节上的处理。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定性分析,什么是定量分析,两者的区别何在,表示有何不同。“有效压强”中哪些情况属于“真变”哪些属于“假变”。让学生能够运用表格的形式表达实验数据。用例题的分析让学生明白规范作答,有效数字的处理。还有,从引导学生如何去读懂图象引伸到如何用图象正确地表过实验结果。六、一个好教师应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能对教材内容所蕴涵的知识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能深入地分析和挖掘,教学目标的设置要科学,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培养要恰当,一定要对教材把握好,教学设计及学案的作用才能到位,才能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与需掌握的新知识之间发生强烈的认知冲突,在师生共同的讨论和交流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了重建和改组。这样,才算是一个有效的课堂吧。

7.高二化学教案:化学反应速率教学案 篇七

“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中英两国高中化学的常规定性实验。学生实验均为硫代硫酸钠溶液和酸反应, 得出实验结论“反应物的浓度越大, 化学反应速率越快”。中英的实验教学却各有侧重 (见表1) 。

我国教材中的实验案例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验学习化学原理, 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和感官化, 缺少定量分析, 难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英国教材中的实验操作方法与沪科版类似, 不仅记录数据, 还根据数据绘制图形, 教学更注重过程和理性的数据分析。英国的常规实验采用了锥形瓶和量筒, 污染较大。英国的微型实验主要仪器是井穴板和胶头滴管。井穴板微型实验试剂用量少, 污染小, 5组现象一同呈现。但1个井穴要加入50滴溶液, 操作烦琐, 误差较大。

根据上述几个实验版本, 笔者以英国微型实验方案为蓝本, 将胶头滴管改为微型注射器, 这样精确度更高。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

(1) 画X。用HB或2H铅笔在白纸上轻轻地画一排X, 共5个。

(2) 配制不同浓度的硫代硫酸钠溶液。一个井穴的体积约为0.8 m L。用1 m L微型注射器在1至5号井穴中分别 注入0.10, 0.20, 0.30, 0.40和0.50 m L的0.2 mol/L硫代硫酸钠溶液, 再向1至5号井穴中分别注入0.40, 0.30, 0.20, 0.10和0.00 m L的蒸馏水。

(3) 计时。向1号井穴中注入0.2 m L的2 mol/L盐酸, 并立即用秒表计时。俯视X, X一消失就停止计时。

(4) 记录数据。

(5) 重复 (2) 至 (4) 步操作, 完成2至5号井穴的实验。

主要反应物微粒经历了离子、胶体、悬浊物和沉淀的变化过程, 所以比较容易观察到可辨认点X消失。二氧化硫的气泡不明显, 不作为反应标志。化学反应速率是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r= △c/ △t。X消失代表硫的浑浊程度相同, 即生成物和反应物的浓度变化相同。X消失时间的倒数1/ △t可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二、教学设计思路

这节实验课既吸收了英国实验教学注重数据处理的特色, 又体现了我国理科教学严谨的优点。教学时间为60分钟。

1. 以碘时钟经典演示实验引入课题

三个高型烧杯盛有相同浓度、相同体积的A溶液, 教师向烧杯中同时倒入体积相同、浓度不同的双氧水。无色的A溶液分别突然变为黑棕色, 有快有慢。神奇的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配制溶液A的方法:取0.2 g可溶性淀粉加入100 m L沸水中, 搅拌后再稀释到800 m L。取30 m L醋酸, 4.1 g醋酸钠, 40 g碘化钾, 15 g五水合硫代硫酸钠, 加入溶液中, 再加水到1 L。

三个高型烧杯分别倒入200 m L溶液A。双氧水的体积均为200 m L, 浓度分别为15%, 7.5% 和3.8%。主要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醋酸和醋酸钠发挥了缓冲溶液的作用。

2. 指导学生选取合适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选择合适的变量是定量探究的基础。教师用通俗浅显的例子介绍变量知识:孙老师饭量越来越大, 体重越来越重, 身高却不变。身高是常量, 饭量是自变量, 体重是因变量。这样学生很容易明白这些概念。盐酸和硫代硫酸钠都可以是常量, 但这次探究指定盐酸为常量, 硫代硫酸钠是自变量, X消失的时间是因变量。理论指导实践, 学生设计实验的困难就迎刃而解。学生设计5组实验。盐酸是常量, 体积固定为0.2 m L。为了确保盐酸的浓度不变, 硫代硫酸钠溶液体积固定为0.5 m L, 每组的浓度不同。交代清楚变量的类型, 有利于学生设计探究。

3. 选取适合的图形, 延伸基础化学知识

这个实验的数据处理方法多样, 可以用平均偏差法, 可以绘制浓度和时间的关系图, 还可以绘制浓度和时间倒数的关系图。之所以选择最后一种方法, 是因为教学中想引入反应级数的概念。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物浓度的n次方成正比。根据n的数值, 反应可以分为0级反应、1级反应、2级反应等。n=0, n=1, n=2时, 浓度和化学反应速率即时间的倒数的关系如图2所示[5]。采用这种方法绘图, 不仅能清晰地分辨反应级数, 而且巧妙地结合了大学的化学知识。这个反应中, 硫代硫酸钠属于1级反应。如果用浓度和时间的关系绘图, n=1和n=2时, 图形均为曲线, 学生不具备分析这种图形的能力。

4. 重视后实验过程

实验教学不仅仅是体验, 还要从体验中分析事物的本质, 掌握认识科学世界的方法。实验操作后, 整理记录现象, 处理数据, 绘制图形, 分析结论等环节, 可以概括为后实验过程。后实验过程是实验操作过程的延伸。后实验过程用文字、计算、绘图等方法总结实践, 把实践上升为理论。

英国的实验教学充分体现后实验过程, 侧重分析数据, 定性实验定量分析。这个实验用计算、绘图等手段翻译 (interpret) 实验数据, 根据图形直接理性地分析实验结论。英国的后实验过程方法多样, 很值得我们学习。

在这个案例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1) 计算消除实验误差。这个实验画了5个X, 每个X的颜色深浅可能略有不同, 通过数据处理可以消除颜色差异造成的误差 ( 见表2) [6]。所以, 实验时并不需要绘制颜色深浅一模一样的X。

(2) 细化绘图要求。参考《英国剑桥国际考试中心A-level化学考试大纲》[7]要求, 学生绘图要标明x轴、y轴的方向、单位和名称, 取合适的坐标单位, 描出的点的面积占坐标纸面积的一半。描点成线, 如果是直线, 点要均匀地分布在直线的两侧。如果是曲线, 曲线必须圆滑, 没有明显的节和拐点。只有实验操作精确, 才能绘出正确的图形, 分辨图形是直线还是曲线。学生需要长期训练, 才能达到要求。

(3) 选取合适的坐标原点消除误差。左边的原点是 (0.04, 0) 。0.04是硫代硫酸钠溶液的最小浓度。实验数据是经验值, 而不是标准值。0.04为X轴的坐标原点, 可以减少实验误差。某组学生的实验数据见表3, 绘图如图3所示。如果将y轴坐标向左平移0.04个单位, 以 (0, 0) 为原点描线, 点距离直线较远, 说明这样作图误差较大。

三、课堂实录

1. 碘时钟经典演示实验引入化学反应速率

教师:同学们, 大家喜欢做化学实验吗?

学生:喜欢。

教师:现在, 我给大家露一手。讲台上三个高型烧杯中有A溶液, 体积相同, 浓度相同。现在, 向高型烧杯中倒入体积相同但浓度不同的双氧水。请观察并描述主要现象。

学生:烧杯中的溶液突然变为黑棕色, 有快有慢。

教师:物理中用什么量定义“有快有慢”?

学生:物理中用“速度”表示快慢, 速度是单位时间内物体移动的距离。

教师:那把这个概念迁移到化学中, 就是速率。什么是化学反应速率?

学生: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变化。

(教师板书R= △n/ △t)

教师:相同溶液, 物质的量相同, 但溶液的体积有大有小, 对反应速率有影响。

(教师在板书中增加△v, 变为R= △n/ △v△t) 教师:△n/ △v是我们学过的什么概念?

学生:物质的量浓度c。

教师: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就是“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 即r= △c/ △t。

教师:请假设浓度和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

学生:反应物的浓度越大, 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教师:有不同观点的同学请举手。今天我们就定量探究反应物浓度和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

2. 实验设计

(1) 引入

教师:现在, 我们以这个反应为例进行探究。我把两种无色溶液硫代硫酸钠和盐酸倒入锥形瓶中混合。锥形瓶的后侧衬一张画X的白纸。大家现在可以看见八叉吗?

学生:可以。

教师 ( 片刻后 ) :现在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X消失, 锥形瓶中有淡黄色的悬浊物。

教师:请大家扇闻瓶口的气体。

学生:有刺激性气味。

(教师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Na2S2O3+ 2HCl→S↓+ SO2↑ + 2Na Cl+H2O)

教师:用什么现象作为判断化学反应速率的标志?

学生:X消失的时间。

教师:为什么不用二氧化硫气体作为标志?

学生:没有观察到明显的气泡。

教师:X消失说明硫的浑浊程度△c相同, 也就是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变化相同。X消失时间的倒数1/ △t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2) 变量知识介绍

教师:现在我介绍一些设计实验的知识。孙老师饭量越来越大, 体重越来越重, 身高却不变。这三个量中, 哪个是常量?哪个是变量?常量就是不发生变化的量。变量就是发生变化的量。

学生:身高是常量, 饭量和体重是变量。

教师:变量包括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就是先发生变化的量, 因变量就是因为其他量变化而发生变化的量。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学生:饭量是自变量, 体重是因变量。

教师:这个反应, 盐酸和硫代硫酸钠都可以是常量, 但这次探究我们以盐酸为常量。那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哪个?

学生:硫代硫酸钠是自变量, X消失的时间是因变量。

3. 实验操作

(1) 实验操作过程介绍

学生阅读英文的实验操作过程, 小组讨论, 并翻译。

教师及时纠正学生理解不当之处, 提示实验的技巧。

(2) 动手实验

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时间约20分钟。教师巡视, 指导帮助学生实验。

4. 实验数据处理

(1) 数据计算

教师:请计算稀释后硫代硫酸钠溶液的浓度。这个实验忽略了溶液混合时的体积变化。

学生计算稀释后硫代硫酸钠的浓度。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

教师:请同学们计算时间的倒数, 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时间的倒数代表了什么?

学生:化学反应速率。

(2) 画图并分析结论

教师讲述绘图要求。

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绘图。

教师展示学生的绘图, 表扬取得进步的学生。

教师:为什么没有以 (0, 0) 为原点绘图?可将y轴坐标向左平移0.04个单位, 尝试以 (0, 0) 为原点描线。

学生:以 (0, 0) 为原点描线, 点距离直线较远, 说明这样作图误差较大。

教师:实验数据是经验值, 而不是标准值。所以选择第一组浓度0.04为X轴的坐标原点, 可以减少实验误差。

教师:请从图形分析实验结论。

学生:反应物的浓度越大, 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教师:那与你实验前的假设一致吗?

学生:一致。

教师:如果实验结论和假设不一致, 那就要重新假设, 重新设计实验。

5. 实验后问题

教师:井穴板是微型实验仪器, 它与传统的烧杯、锥形瓶相比有哪些优点?

学生:用井穴板实验需要的试剂量少, 污染少, 而且五组实验可以一起呈现。

学生:属于一级反应。

6. 课堂总结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实验课的结论:在一定条件下, 反应物的浓度越大, 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教师总结本节实验课的科学方法 ( 见表4) 。

教师:英国化学实验考试中经常出现变量控制实验。下节课学生选择实验案例, 独立实践探究浓度和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方案一, 硫代硫酸钠和盐酸的反应, 盐酸为自变量。方案二, 双氧水和碘化钾的碘时钟实验。

四、教学反思和启示

1. 科学方法的暗线贯穿实验教学

科学方法是探究自然科学的基石。科学方法的主要步骤是观察-假设-实验-分析结论-对比结论和假设。“假设”引出学生的好奇心, “对比结论和假设”验证了假设的正确性, 前后呼应。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 掌握科学探究的规律。

2. 实验设计有效消除学生的认知误区

“化学反应速率和物质的量有关”这是学生普遍存在的误区。反思时, 教师认为教学中的强势辩驳有不妥之处, 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认识。下一课时的教学中, 教师做了弥补, 让学生以碘时钟实验为例设计方案, 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实验事实彻底消除了学生的误解。

这节实验课对英国实验教学进行了本土化改造。中英教学交流, 带来很多启示。英国的实验设计以实验现象为基础, 后实验过程充分发挥了实验教学的功能, 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注重实验的过程和方法, 实验课堂就需要较长的时间, 最好两节连上。我国化学实验教学不可能完全照搬西方的实验教学模式, 但可以在教材中选取合适的点, 适当采用本土化的西方优秀案例。化学考试要体现学生的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高级中学课本:化学 (高中一年级) [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6.

[2]高级中学课本:化学·练习部分 (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 [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7.

[3]Kevin Hutchings.Classic Chemistry Experiments[M].London: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2000.

[4]John Skinner.Microscale Chemistry:Experiments in Miniature[M].London: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1998.

[5]http://dwb4.unl.edu/chemistry/smallscale/SS056.html.

8.化学反应速率的考查 篇八

例1 在2 L的密闭容器中,测得容器中含有0.4 mol的,求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

点拨 (1)固体或纯液体的浓度视为定值,因此不用固体或纯液体表示反应速率。(2)计算反应速率时,若给出的是物质的量的变化值,不要忘记转化为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值。

考点二 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比较

例2 对于可逆反应A(g)+3B(s)?2C(g)+2D(g),在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速率如下,其中表示的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解析 本题可以采用归一法进行求解,可以通过方程式的计量数将不同物质的反应速率折算成同一物质的反应速率进行比较,B项中物质B是固体,不能表示反应速率;答案 D

点拨 由于同一化学反应速率用不同物质表示时数值可能不同,所以比较反应的快慢不能只看数值的大小,而要进行一定的转化:①看单位是否统一,若不统一,换算成相同的单位;②看是否同一物质的速率,若不是,换算成同一物质表示的速率。

考点三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例3 100 mL 6 mol·L-1的硫酸溶液跟过量锌粉反应,在一定温度下,为了减缓反应进行的速率,但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向反应物中加入适量的( )

A.碳酸钠(固体) B.水

C.醋酸钾(固体) D.硫酸氢钠溶液

解析 在一定温度下,降低在溶液中反应的反应速率,应该考虑到降低反应物浓度的方法。该反应的实质是:因此,应设法降低,但A项因发生:二氧化碳逸去而使氢气总量减少,故不可取;B项加水稀释,可使减少,但不影响产生氢气总量,故可采用;C项生成难电离的醋酸,可使减小,也不影响产生氢气总量,故可采用。

答案 BC

例4 一定温度下,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措施不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

A.缩小体积使压强增大

B.恒容,充入N2

C.恒容,充入He

D.恒压,充入He

解析 A项,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仅缩小体积,气体的浓度必然增大,反应速率必然增大;B项,容积不变,充入N2,使反应物N2的浓度增大,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C项,容积不变,充入He,虽然反应容器内压强增大,但反应物N2、O2、NO的浓度并没有变化,因此不影响反应速率;D项,压强不变,充入He,反应容器的体积必然增大,压强虽然没变,但N2、O2、NO的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小。

答案 C

点拨 气体反应体系中充入惰性气体(不参与反应)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1)恒容:充入“惰性气体”→总压强增大→物质浓度不变(活化分子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2)恒压:充入“惰性气体”→体积增大→物质浓度减小(活化分子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小。

考点四 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例5 某同学在用稀硫酸与锌制取氢气的实验中,发现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可加快氢气的生成速率。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 。

(2)硫酸铜溶液可以加快氢气生成速率的原因是 。

(3)实验室中现有四种溶液,可与上述实验中溶液起相似作用的是 。

(4)要加快上述实验中气体产生的速率,还可采取的措施有 (答两种)。

(5)为了进一步研究硫酸铜的量对氢气生成速率的影响,该同学设计了如下一系列的实验。将表中所给的混合溶液分别加入到6个盛有过量Zn粒的反应瓶中,收集产生的气体,记录获得相同体积的气体所需时间。

③该同学最后得出的结论为当加入少量CuSO4溶液时,生成氢气的速率会大大提高,但当加入的CuSO4溶液超过一定量时,生成氢气的速率反而会下降。请分析氢气生成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

解析 (1)在稀硫酸中加入硫酸铜后发生了两个反应:CuSO4+Zn=ZnSO4+Cu、Zn+H2SO4=ZnSO4+H2↑。(2)由于Zn与反应生成的Cu及硫酸铜溶液组成了Cu-Zn微电池,大大加快了生成氢气的反应速率。(3)只要是比锌的活泼性差的金属都可以与锌组成原电池,都可以加快生成氢气的反应速率,故在所给的物质中只有Ag2SO4符合题意。(4)要加快生成氢气的反应速率,还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升高温度、适当增大硫酸的浓度、增加锌粒的表面积等。(5)因为要研究硫酸铜的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应保持硫酸的浓度在各组实验中相同,则硫酸溶液的体积均取30 mL,根据F中增加的水与硫酸铜溶液的体积之和为20 mL,可以求得V6=10 mL,V8=19.5 mL,V9=17.5 mL,V10=15 mL。当溶液中析出少量的铜时,因不能形成铜的晶体,故铜显示的颜色是灰黑色,E中析出较多的铜,则显示了铜晶体的颜色:暗红色。由于析出的铜的量较多,会覆盖在锌的表面,使得锌与稀硫酸接触面积大大减小,故反应速率反而减慢了。

点拨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多种,在探究相关规律时,需要控制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某一个条件,探究这一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解答此类题时,要认真审题,清楚实验目的,弄清要探究的外界条件有哪些;然后分析题给图表,确定一个变化的量,弄清在其他几个量不变的情况下,这个变化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进而总结出规律;然后再确定另一个变量,重新进行相关分析。在分析相关数据时,要注意题给数剧的有效性。

3. 一定温度下,在2 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4. 等质量的铁与过量的盐酸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进行反应,测定在不同时间t产生氢气体积V的数据,根据数据绘制得下图,则曲线a、b、c、d所对应的实验组别可能是( )

9.高二化学教案:化学反应速率教学案 篇九

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 张兆丽 设计思路:本节教材是另一个角度研究化学反应,探讨人类面对具体的化学反应要考虑的两个基本问题: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限度的影响。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将使学生对化学反应特征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其中第二部分化学反应的限度是中学化学理论学习的一个难点,本节教学的设计思路是创设情景、由浅入深,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抽象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再通过实验总结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用科学史实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进而认识化学反应限度问题,经过可逆反应的两个方向的速率变化的分析,逐渐形成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并用化学反应限度的观点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由理性到感性、由简单到复杂的科学探究过程。

第一部分: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入化学反应速率概念→应用概念定量描述反应→内化、概括、建立概念体系→实验探究、收集信息→归纳整理影响速率因素→解决实际问题、实际应用

第二部分:创设情景→发现问题→师生共同分析可逆反应特征→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分析可逆反应→内化、概括、建立化学反应限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实际应用(指导思想、设计理念、结合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和实验初步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2、学会化学反应速率的简单计算

3、尝试应用化学反应速率说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探究,感受研究化学问题的一般程序。

2、通过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类比、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活动探究,增强合作、创新与求实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形成反应“条件”的观念,意识到学习化学对利用化学反应为人类服务的重要意义。

3、通过影响化学反应快慢规律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会应用化学反应速率进行简单的计算

2、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教学难点:

1、有关化学反应速率计算

2、认识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教学准备:试管、胶头滴管、烧杯、火柴、5﹪H2O2、1mol/LFeCl3、MnO2、热水

教学过程:

教师:在化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化学反应进行得快,有的化学反应进行得慢。

例如:镁与盐酸反应、铝与盐酸反应快慢比较。思考原因。学生举例

结论:决定反应快慢的主要因素(内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1(通过判断几个常见反应的快慢产生一个分歧,从而引出化学反应速率。)

教师:不同的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千差万别,“快”与“慢”是相对而言的,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需要用一个统一的定量标准来衡量或比较。与物理学中物体的运动快慢用“速度”表示相类似,化学反应过程中进行的快慢用“化学反应速率”来表示。

一、化学反应速率

定义: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公式:V=△C/△t 单位:mol/(L·s)

mol/(L·min)

例1:在2L的容器中发生某化学反应,已知反应前A物质的物质的量为8mol,2min后A的物质的量变为4mol,问在这2min内A的平均反应速率? 注意:

1、反应速率要指明具体物质并取正值

2、表示气体或溶液的反应速率

3、指平均速率

例2:在2A+B ≒3C+4D反应中,下列四种情况下表示该反应的速度最快的是 [

] A.vA=0.4mol/(L·min)B.vB=0.4mol/(L·min)C.vC=0.9mol/(L·min)D.vD=1.2mol/(L·min)学生分析解题方法 教师总结: 结论:(1)同一化学反应,用不同的物质表示其化学反应速率,数值可能不相同,但意义相同,均表示这段时间内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2)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教师:对于一个已经确定的反应,讨论一下哪些因素可以影响其化学反应的速率? 给出实验药品、仪器,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对比实验方案,动手实验 实验探究1:

在1支试管中,装入2-3m约5%的H2O2溶液,滴入1-2滴1mol/LFeCl3溶液。待试管中有适量气泡出现时,将试管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再将试管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再对此观察现象,用带火星的火柴梗检验生成的气体,并记录。学生:在冷水中产生气泡比较慢,热水中较快,并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温度越低化学反应速率越慢。思考:

1.人们为什么使用电冰箱储存食物?

温度越高,食物腐败变质的速率越快,电冰箱能提供较低的温度。实验探究2:

在2支大小相同的试管中各装入2-3 mL5%的H2O2溶液,观察现象。再向其中分别加入少量MnO2粉末、1-2滴1mol/LFeCl3溶液。对比观察现象,将你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学生:无催化剂产生气泡比较慢,加入MnO2粉末、FeCl3溶液产生气泡较快 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

讨论交流:还有哪些因素影响速率? 思考:

1、烧柴煮饭,先将木柴劈小

2、工业合成氨,通常在2×107 ~ 5×107 Pa的压强下进行。

3、.实验室通常要将两种块状或颗粒状的固体药品研细,并混匀后再进行反应。原因是什么?

4、请预计大理石(CaCO3)分别与0.1mol/L和1mol/L的盐酸反应的快慢。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吗?

5、实验室进行化学反应 时,常常把一些固体物质溶于水配成溶液再进行反应。为什么? 教师:反应物的浓度、气体反应的压强、固体的表面积、状态等对化学反应速率都有影响 理论联系实际:从化学的视角解释下列现象。

1、在28℃,鲜牛奶4h后变酸,但5℃的冰箱内,鲜牛奶48h后变酸。

2、燃烧含硫矿石制备SO2 时,要把矿石粉碎成颗粒状,在沸腾炉中鼓入强大空气流,把矿石吹得剧烈翻腾。

3、一小块白磷露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会突然燃烧。

4、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蓝紫色火焰。

5、块状CaCO3、粉末状CaCO3与0.1 mol/L的盐酸反应谁快谁慢?为什么?

6、实验室制取氢气时,是用粗锌好(有杂质)还是用纯锌好,为什么? 板书设计:

§2.1.1化学反应速率(用v表示)

一、化学反应速率

1、决定反应快慢的主要因素(内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2、定量描述:化学反应速率

定义: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公式:V=△C/△t 单位:mol/(L·s)

mol/(L·min)

3、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外因)温度:T↗v↗; 催化剂: v↗; 浓度:C↗v↗;

压强:P↗ v↗(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接触面积、固体反应物颗粒大小等

教学反思:

1、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中注意是浓度的变化量,不是物质的量变化量,教学中应针对性的设计习题来强调该点。

10.化学反应速率教案 篇十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有效碰撞、碰撞的取向和活化分子等来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运用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比较反应速率大小的方法;

(2)通过识别有关化学反应速度与压强、温度或浓度等的图像,提高识图析图能力,培养从图像中挖掘化学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知道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2)通过目前催化剂研究的遗憾,激发学生投身科学的激情。

[教学重点、难点]压强对化学速率的影响,用活化分子理论解释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有些反应速率很快,如盐酸与氢氧化钠的中和反应,而有些反应速率很慢,如石油的形成。可见,不同物质化学反应速率相差很大,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板书]

一、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二、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一)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演示]课本20页实验2-2草酸与酸性高锰酸钾的反应

加入试剂 4mL 0.01mol/L KMnO4

2mL 0.1mol/L H2C2O4 4mL 0.01mol/L KMnO4

2mL 0.2mol/L H2C2O4

实验现象

褪色时间

结论 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增大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增大。

[补充实验] 不同浓度的Na2S2O3溶液与0.1摩/升的硫酸反应的对比实验表

编号 Na2S2O3溶液 水 硫 酸 出现浑浊的时间(秒)

1 10ml 0 10ml

2 5ml 5ml 10ml

【板书】当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反应的速率。

【实验解释】为什么增大反应物的浓度会影响反应速率呢?

(明确)当增加反应物的浓度时,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数量增加,有效碰撞的频率增大,导致反应速率增大。

【对结论的再理解】

1.一个反应的速率主要取决于反应物的浓度,与产物的浓度关系不大

2.对于可逆反应aA +bB cC + dD来说,正反应的速率只取决于A、B两种物质的浓度,与C、D两种物质的浓度关系不大。而逆反应的速率只取决于C、D两种物质的浓度,与A、B两种物质的浓度关系不大。增加A或B的浓度只可以使正反应的速率增大,不会影响逆反应的速率。

3.固体和纯液体的浓度是一个常数,所以增加这些物质的量,不会影响反应的速率。

【应用】1.用饱和食盐水代替水制乙炔,以减缓太快的反应速率。

2. 制Fe(OH)2时,通过降低NaOH溶液的含氧量(给溶液加热)来降低Fe(OH)2被氧化的速率。

(二)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提出问题】压强是怎样对化学反应速率进行影响的?

【收集事实】途径:已有的实验知识

(提出以下几个实验)对比

1. 10ml、0.1mol/L的Na2S2O3溶液与0.1摩/升的硫酸10毫升反应的实验。

2. CaO固体与SiO2固体在高温下反应生成CaSiO3。

3. SO2 与O2在一密闭容器内反应生成SO3。

(讨论)给上述三个反应的容器加压,三个反应的反应物的浓度是怎样变化的?

【事实的处理】列表比较

编号 反应物的状态 加压后反应物浓度变化 加压后反应的速率变化

1

2

3

【板书】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来说,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体系的压强,反应速率会加大。

【解释】为什么增大压强会影响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的速率?

(明确)1.一定量气体的体积与其所受的压强成正比。这就是说,如果气体的压强增大到原来的2倍,气体的体积就缩小到原来的一半,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就增多到原来的2倍,即体系中各个物质的浓度都增加,所以化学反应速率增大。相反,减小压强,气体的体积就扩大,浓度减小,因而反应速率减小。

2.如果参加反应的物质是固体、液体或溶液时,由于改变压强对它们的体积改变很小,因而它们的浓度改变也很小,可以认为压强与它们的反应速率无关。

【结论的再理解】

1.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是通过改变浓度而影响反应速率的。我们在分析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应最终落实到浓度上,将压强问题转化为浓度问题。

2. 对于那些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来说,增大体系的压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都增加,所以,正反应的速率和逆反应的速率都增大。

3.恒容时加入惰性气体使压强增大,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都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速率不变。恒压时加入惰性气体使体积增大,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都减小,所以化学反应速率减小。

(三)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演示]课本21页实验2-3

同浓度的Na2S2O3溶液在不同温度下与0.1摩/升的硫酸5毫升反应的对比表

号 0.1mol/L的

Na2S2O3 0.1mol/L的

H2SO4 反应温度

(℃) 反应中出现浑浊的时间

(秒)

1 5ml 5ml 冷水

2 5ml 5ml 热水

【板书】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升高温度,化学反应要加快。经过实验测定,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通常要增大到原来的2~4倍。

『回顾』1. Cu与浓硫酸在常温条件下和在加热条件下反应情况的对比。

2. Mg条分别与冷水和沸水的反应情况的对比。

【实验事实的处理】1.化学用语化(写方程式)

(1) Na2S2O3 + H2SO4 == Na2SO4 + SO2 + S↓+ H2O

或 S2O32- + 2H+ == SO2 + S↓+ H2O

(2)Cu + 2H2SO4(浓)=== CuSO4 +2 SO2↑+2 H2O

(3 )Mg +2H2O === Mg(OH)2 + 2H2↑

【解释】为什么升高温度会使反应速率加快?

(明确)当反应物浓度一定时,分子总数一定,升高温度,反应物分子的能量增高,使活化分子的百分比增大,因而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量增多,有效碰撞频率增大,所以,反应速率加大。

【对结论的再理解】对于可逆反应来说,升高体系的温度,反应物和生成物中的活化分子数都增加,所以,正反应的速率和逆反应的速率都增大。

【应用】1.在实验室进行化学反应时,常常通过给反应物加热来增大反应的速率。

2. 合成氨工业中,是在500℃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加快反应进行的速度。

3. 为防止食品变质,我们将食品放入冰箱中保存,以降低食品变质的速率。

【科学探究】课本21页科学探究:不同温度下碘化钾与稀硫酸反应(淀粉指示颜色)的速率不同。

(四)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演示】22页演示实验2-4:过氧化氢分解的对比实验

(复习回顾)用KClO3制氧气的实验

【实验事实的处理】

(1) 2H2O2 == 2H2O + O2↑

(2) 2KClO3 == 2KCl +3O2↑

(1)过氧化氢分解实验的对比表

编号 无催化剂时的反应情况 有催化剂时的反应情况

1

(2)用KClO3制氧气实验的对比表

编号 无催化剂时的反应情况 有催化剂时的反应情况

1

【结论】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解释】为什么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明确)当温度和反应物浓度一定时,使用催化剂可使反应途径发生改变,从而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使得活化分子的百分比增大,因此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数目增多,有效碰撞频率增大,故化学反应速率加大。

【对结论的再认识】1.催化剂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原因仅仅是改变始态到终态的途径,不改变反应的结果。例:

(1)在加热条件下: 2Cu + O2 == 2CuO

2CuO +2 CH3CH2OH == 2Cu +2 CH3CHO + 2H2O

(2)氮的氧化物破坏臭氧: NO + O3 == NO2 + O2

NO2 + O ==NO + O2

2. 能加快反应速率的催化剂叫正催化剂;能减慢化学反应速率的催化剂叫负催化剂。如不作特殊说明,均指正催化剂。

3. 对可逆反应而言,正催化剂使正、逆反应速率都加快,且加快的程度相同。相反,负催化剂使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且减小的程度相同。

【应用】催化剂在现代化学和化工生产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大约85%的反应需要催化剂。尤其是现代大型化工业、石油工业中,很多反应还必须使用性能良好的催化剂。例;接触法制硫酸工业。

(五)其它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光、磁场、超声波、颗粒大小、溶剂性质…等

[随堂练习]

1.一般都能使反应速率加快的方法是( B )。

① 升温;②改变生成物浓度;③增加反应物浓度;④加压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2.NO和CO都是汽车尾气里的有害物质,它们能缓慢地起反应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气体:2NO+2CO=N2+2CO2

对此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C )

(A)使用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

(B)改变压强对反应速率没有影响

(C)冬天气温低,反应速率降低,对人体危害更大

(D)无论外界条件怎样改变,均对此化学反应的速率无影响

3.设 C+CO2 2CO-Q1,反应速率为υ1;N2+3H2 2NH3+Q2,反应速率为υ2。对于上述反应,当温度升高时,υ1和υ2的变化情况为( A)。

(A)同时增大 (B)同时减小

(C)υ1增大,υ2减小

(D)υ1减小,υ2增大

4.把镁条投入到盛有盐酸的敞口容器中,产生H2的速率可由如图2-1-1表示,在下列因素中,①盐酸的浓度,②镁条的表面积,③溶液的温度,④氯离子的浓度,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是( C )。

(A) ①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

5.煅烧硫铁矿产生二氧化硫,为了提高生成二氧化硫的速率,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B)。

(A)把块状矿石碾成粉末 (B)向炉内喷吹氧气

(C)使用Fe2O3作催化剂 (D)降低体系的温度

6.在密闭容器中发生2SO2+O2 2SO3反应,现控制下列三种不同的条件:

①在400℃时,10molSO2与5molO2反应;

②在400℃时,20molSO2与5molO2反应;

③在300℃时,10molSO2与5molO2反应;

11.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篇十一

1. 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式及规律

例1 某化学实验小组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并测定(NH4)2S2O8和KI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实验原理】 (NH4)2S2O8与KI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2O82-+2I-=2SO42-+I2(Ⅰ)(反应很慢!),平均反应速率的计算式用[v=]Kcn(S2O82-)cm(I-)表示,其中[K]为常数,只与温度有关。实验时,向Na2S2O3、KI和淀粉指示剂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H4)2S2O8溶液,不断搅拌。在反应(Ⅰ)进行的同时,发生反应:2SO32-+I2=S4O62-+2I-(Ⅱ)(反应很快!),反应(Ⅰ)生成的I2立即与硫代硫酸钠反应,生成无色物质。当S2O32-耗尽时,反应(Ⅰ)继续生成的I2才能与淀粉作用呈蓝色。从加入(NH4)2S2O8溶液到出现蓝色的时间为[Δt]。

【实验内容】 实验小组设计的实验记录表和数据记录如下:

(1)实验研究发现,亚铁离子对反应(Ⅰ)有催化作用:

①现有亚铁盐X,可能是硫酸亚铁、氯化亚铁、硝酸亚铁、溴化亚铁中的一种,你认为X最合适的亚铁盐的化学式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催化反应(I)的机理: 。

②某同学设计如下探究方案(请填空)

(2)根据上述数据推知[v=]Kcn(S2O82-)cm(I-)中m、n值约为 。

A.m=1、n=2 B.m=2、n=1

C.m=3、n=2 D.m=1、n=1

(3)根据上述数据分析,可以得到的结论有(写出一条): 。

解析 提取信息:①抓住关系式:S2O82-→2I-→S2O32-; ②混合溶液总体积为50.0 mL; ③各组实验反应所需时间大小关系近似处理:①<②≈④<③≈⑤。(1)避免阴离子与强氧化剂反应,且不引入具有氧化性的离子;Fe2+先被S2O82-氧化成Fe3+,Fe3+氧化I-;对照实验要求只改变一个变量,探究该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2)选择数据组,代入数据求值:利用①和②组数据得出m≈1,由①和⑤组数据得出n≈1。(3)对比分析数据可以得出3种结论,详见答案。

答案 (1)①FeSO4 S2O82-+2Fe2+=2Fe3++2SO42- 2Fe3++2I-=2Fe2++I2 ②实验Ⅱ: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Ⅲ:2 mL 40 ℃ (2)D (3)随着反应物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增大;或反应速率变化与反应物起始浓度变化存在比例关系;或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与化学计量数无关

2. 探究实验目的

例2 在酸性溶液中,碘酸钾(KIO3)和亚硫酸钠可发生如下反应:2IO3-+5SO32-+2H+=I2+5SO42-+H2O。生成的碘可以用淀粉溶液检验,根据反应溶液出现蓝色所需的时间来衡量该反应的速率。某同学设计实验如下表所示:

该实验的目的是 ;表中V2= mL。

解析 本题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为了便于计算混合溶液中反应物的浓度,通过水的体积使3个实验的溶液总体积相等,由实验2知,溶液总体积为50 mL,推知:V1=10 mL,V2=40 mL。

对照实验1和2,能判断亚硫酸钠溶液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对照实验2和3能判断温度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对照实验1和3,亚硫酸钠溶液浓度不同、温度不同,只能判断实验1和3的反应速率的相对大小,不能判断温度、亚硫酸钠溶液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答案 探究温度、亚硫酸钠溶液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40

点评 实验目的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原理、实验步骤以及实验设计的问题综合判断,结合逆向思维法和整体思维法综合分析。

3. 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

例3 某同学在用稀硫酸与锌制取氢气的实验中,发现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可加快氢气的生成速率。为了进一步研究硫酸铜的量对氢气生成速率的影响,该同学设计了如下一系列实验。将表中所给的混合溶液分别加入到6个盛有过量Zn粒的反应瓶中,收集产生的气体,记录获得相同体积的气体所需时间。

(1)请完成此实验设计,其中:V1= ,V6= ,V9= ;

(2)反应一段时间后,实验A中的金属呈 色,实验E中的金属呈 色;

(3)该同学最后得出的结论为:当加入少量CuSO4溶液时,生成氢气的速率会大大提高。但当加入的CuSO4溶液超过一定量时,生成氢气的速率反而会下降。请分析氢气生成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

解析 由实验目的知,锌的接触面、H+浓度、温度等都相同,仅改变硫酸铜溶液用量,为了便于控制H+浓度,必须加水使溶液总体积相等,确保H+浓度相等,所用稀硫酸的体积相同(30 mL)。(1)根据F组实验知,不加水时,饱和硫酸铜溶液体积为20 mL, 稀硫酸体积为30 mL,溶液总体积近约50 mL。V1=V2=V3=V4=V5=30 mL,V6=10 mL,V7=20 mL,V8=19.5 mL,V9=17.5 mL,V10=15 mL。(2)A组实验中,没有加入饱和硫酸铜溶液,金属锌呈银白色;实验E中加入了硫酸铜溶液,产生铜覆盖在锌粒表面,呈红色;(3)硫酸铜过多,产生的铜覆盖在锌粒表面,阻止锌与H+接触,使反应减慢。

答案 (1)30 10 17.5 (2)银白色 红色或紫红色 (3)硫酸铜溶液量较大时,产生较多的铜覆盖在锌粒表面,阻碍锌与稀硫酸接触,使产生氢气速率减慢

点评 本题亮点:一是设计对照实验,需要理解“探究硫酸铜溶液量对反应速率影响”,引发“控制哪个变量”,如何使其它变量相同等问题;二是将形成原电池与影响固体与液体接触面联系起来,深化实验细节。中学实验锌与稀硫酸反应,加“少量硫酸铜”能加快反应速率,本题深刻探究“少量”的含义。

12.高二化学教案:化学反应速率教学案 篇十二

一、课前准备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获取新知的主要方式是观看教学视频, 所用教学视频一般是教师根据教材和课标所录制, 也有部分教师使用网上的优秀教学资源, 如网易公开课中的"可汗学院课程"。由于笔者所在学校条件有限, 故采用手机摄像功能, 在教研组教师帮助下录制教学视频。除制作视频, 笔者还依据教学内容, 制作了教材分析, 学生分析, 教学目标等内容的PPT课件。在本次尝试前, 笔者已经建立班级QQ群, 然后将制作好的视频和PPT传至群共享, 供学生利用周末在家下载观看。

二、先行学习

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是翻转课堂的关键环节, 并且学生能否成功地进行自主学习将关系到后续课堂活动能否顺利地进行。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时, 可根据个人学习能力的强弱调整进度, 既可反复观看全部内容, 也可有选择性地反复观看, 在观看过程中, 学生要对个人的收获和生成的疑问进行记录, 然后通过QQ与同学交流探讨, 也可向教师提出疑问。观看结束后, 学生自主完成检测题, 及时通过QQ反馈给教师, 从而为课堂上的交流与讨论奠定良好基础。

三、教师再备课

课前准备阶段的备课是依据教材与课程标准, 而再备课是依据学生先行学习过程中反馈的信息, 如提出的疑问, 学生自主学习检测题完成的情况。在本节课先行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如下的疑问:

(1) 为什么不能用固体与纯液体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

(2) 一个化学反应可以用任何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表示吗?

(3) 该怎样比较化学反应的快慢?

(4) 为什么不用瞬时速率来表示化学反应快慢?

(5) 人们常把固体溶于水配成溶液后再进行化学实验, 为什么?

(6) 为什么只用浓度的变化来表示反应速率, 能不能用其他的量?

(7) 影响反应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

针对这些问题, 笔者先进行分析, 归纳出在本节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他问题通过QQ与学生单独解答, 再依据学生完成自主学习检测题的情况, 将学生进行分组。

四、课堂内化

课堂学习的第一个环节是先把学生进行分组, 然后通过同伴互助、交流合作等环节, 让他们自主解决先行学习过程中还未有效得到解决的问题。在近15 分钟的小组讨论中,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同时, 笔者也会适时介入到各小组讨论中进行巡视或给予适当点拨指导。针对本节内容, 学生通过互动学习后, 还有以下问题未得到解决:

(1) 为什么不能用固体与纯液体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

(2) 如何用其他相关量描述化学反应快慢?

(3) 不同物质表示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的应用不够熟练。接下来笔者针对 (1) (2) 两问题进行了详细讲述。对于第三个问题, 作了这样的比方, 拖拉机的前后轮因直径不同, 它们的转速并不相同, 但它们代表的是拖拉机相同的行驶速度, 并安排了例题讲解, 此阶段大概花10 分钟时间。

五、反馈评价

翻转课堂的特点还反应在教学反馈的及时性。为了了解学生对本知识点掌握的情况如何, 笔者依据学生先行学习完成自主检测题与课堂内化情况, 设计了如下评价试题供反馈评价使用。检测结果表明, 80%以上的学生都能很好的完成上述问题。

(一) :反应N2+3H2=2NH3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5min内NH3的质量增加了1.7g, 求V (NH3) 、V (N2) 、V (H2)

(二) :已知某反应的各物质浓度数据如下:

起始浓度 (mol/L) 3.0 1.0 0

2S末浓度 (mol/L) 1.8 0.6 0.8

据此, 可以推算出上述反应化学方程式中, 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

A 9:3:4B 3:1:2C 2:1:3D 3:2:1

(三) :反应A+3B=2C+2D, 在四种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为:

则该反应速率的快慢顺序为 ()

通过这次教学尝试, 我们可以看到, 虽然我校的信息化条件有限, 没有专业的信息化教师, 但只要我们教师创造条件去尝试和摸索, 就能够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活力, 更加有效, 就能翻转出教育的真面目。

参考文献

13.化学反应速率 篇十三

使学生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的影响;

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有效碰撞,碰撞的取向和活化分子等来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的影响。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与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材分析

遵照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作为侧重理科类学生学习的教材,本节侧重介绍和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条件对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这部分知识达到大纲中所规定的B层次或C层次的要求。本知识点,按最新教材来讲。

教材从一些古代建筑在近些年受到腐蚀的速率大大加快等事实引出的概念,并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不同的反应具有不同的反应速率,以及浓度、温度等对的影响。教材注意联系化学键的有关知识,从化学反应的过程实质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的断裂、生成物分子中化学键的形成过程,以及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都需要通过分子(或离子)的相互碰撞才能实现等,引出有效碰撞和活化分子等名称。并以运动员的投篮作比喻,说明只有具有足够能量和合适取向的分子间的碰撞才能发生化学反应,教材配以 分子的几种可能的碰撞模式图,进一步说明 发生分解反应生成 和 的情况,从中归纳出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数目与单位体积反应物分子的总数成正比,也就是和反应物的浓度成正比,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浓度对的影响以及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接着,教材围绕着以下思路:增加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加有效碰撞次数→增加,又进一步介绍了压强(有气体存在的反应)、温度、催化剂等条件对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学生对上述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材最后采用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通过对铁与盐酸反应的讨论,综合运用本节所学习的内容,进一步分析外界条件对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教材的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的理论性较强,并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图画来说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外界条件对的影响是本节教材的教学关键。教师不可轻视实验和图画在本节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本节教学重点:浓度对的影响。

本节教学难点:浓度对影响的原因。

教学建议

知识是学习化学平衡的基础,学生掌握了知识后,能更好的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及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浓度对的影响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其原因是本节教学难点。这部分教学建议由教师引导分析。而压强、温度、催化剂的影响可在教师点拨下由学生阅读、讨论完成。

关于浓度对的影响:

1.联系化学键知识,明确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先决条件。

(1)能过提问复习初中知识: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生成物分子的过程。

(2)通过提问复习高中所学化学键知识:化学反应过程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3)明确: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必须通过反应物分子(或离子)的相互接触、碰撞来实现。

2.运用比喻、图示方法,说明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

(1)以运动员的投篮作比喻。

(2)以具体的化学反应 为例,让学生观看HI分子的几种可能的碰撞模式图(如制成动画教学软件加以模拟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进一步说明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

3.动手实验,可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改成边讲边做,然后据实验现象概括出浓度对影响的规律。有条件的学校,也可由学生动手做,再由学生讨论概括出浓度对的影响规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

4.通过对本节所设铁与盐酸反应的讨论,并当堂课完成课后“习题二、2”,综合运用本节所学内容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14.化学4化学反应速率说课稿 篇十四

泷水中学

陈栋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本节内容我打算用1个课时完成。化学反应速率是中学化学重要的重要基础理论,是中学化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的热点。纵观整个高中化学,这部分内容是对必修2化学反应速率的深化;就本教材而言,这部分内容是继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后,对化学反应的进一步认识,并为学习后续的课程做好准备。同时,化学反应速率对工农业生产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二的学生,虽然经过高一必修2 化学反应速率的学习,已经知道化学反应有快慢之分,浓度能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但不知其因,也没有作定量研究。因此,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强过程与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

三、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和技能:

通过简易的实验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初步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中有关事例定性分析化学反应的快慢,引入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既理解了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又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测量相同时间内生成H2的体积多少,为学生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增强了感性认识,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和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快乐,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重难点: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及浓度与化学反应速率之间的定量关系。

确立依据:化学反应速率的应用和计算是高考的热点,而浓度与反应速率之间的数学表达式的建立,对于初步运用定量分析法的学生来说,是较高的要求。

五、教学方法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分析,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试验探究、归纳推导的方法学习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采用分析、归纳、验证的方法来使学生理解浓度与化学反应速率之间的定量关系。

六、学法指导

运用交流讨论、分析归纳、实验验证等方法进行学习本节内容。

七、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1分钟)

多媒体展示氢气与氧气混合气体的爆炸反应,钢铁生锈和石灰岩地区溶洞的形成,定性分析化学反应的快慢。设置疑问:化学反应速率有快有慢,如何定量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二)教学过程的教学设计

1、阅读教材、比较分析(8分钟)

学生阅读教材p17第一、二自然段内容,并与人教必修2化学反应速率作比较,分析其差异。

目的: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知道“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变化”可以是可逆反应的正逆方向的增加或减少,为学习后续的课程埋下伏笔。

2、演示实验,加深对反应速率的理解和掌握测定反应速率的方法。并让学生归纳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数学表达式。

3、教师总结给出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表达式及其单位(5分钟)

V= —△C/ △t

4、反应速率的计算与应用(5分钟)1)求解反应速率。

2)比较同一反应在不同条件下的速率大小 目的:加深对反应速率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有关反应速率简单的计算。

5、根据例题引导学生思考教材p18“学与问”第2问,并推导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计量数之比。

(三)设计8个练习题,巩固以上重难点知识。(10分钟)

(四)小结(1分钟)

八、作业:教材19页第4、5题 附:板书设计

化学反应速率

一、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1、定义

2、表达式: V= —△C/ △t

二、计算与应用

15.化学反应速率典型题型分析 篇十五

方法精要:计算化学反应速率的数学表达式为用浓度变化表示化学反应速率只适用于气体和溶液中的溶质, 不适用于固体和纯液体.在同一化学反应中, 选用不同物质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其数值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 但表示的意义相同.因此, 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 必须指明用哪种物质作标准, 在v的后面将该物质的化学式用括号括起来.计算公式中的各物理量是可以相互推求的.

例1反应

在10 L密闭容器中进行, 半分钟后, 水蒸气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45 mol, 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v (X) (反应物的消耗速率或产物的生成速率) 可表示为 ()

答案: (C)

点评:计算化学反应速率时, 一要注意时间单位, 不能弄错;二要注意速率单位的书写形式, 讲究规范;三要注意方法的多样性, 如三段式法、规律法等.

二、反应速率大小比较

方法精要:比较同一化学反应不同条件下反应速率快慢的方法是“一化”、“二转”、“三比较”.“一化”是将不同化学反应速率的单位化为同一单位.“二转”是将不同的化学反应速率转化为同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三比较”是比较同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数值, 其数值越大, 反应速率越快.

例2在不同条件下分别测得反应

的化学反应速率, 其中表示该反应进行最快的是 ()

分析:首先统一单位, (C) 项, v (SO2) =0.1 mol·L-1·s-1=6 mol·L-1·min-1; (D) 项, v (O2) =0.1 mol·L-1·s-1=6 mol·L-1·min-1.然后再把用O2表示的速率转化为用SO2表示的速率; (B) 项, v (SO2) =2v (O2) =2×3 mol·L-1·min-1=6 mol·L-1·min-1; (D) 项, v (SO2) =2v (O2) =2×6 mol·L-1·min-1=12 mol·L-1·min-1, 再比较各项数值大小, 知答案为 (D) .答案选 (D) .

点评:正确审题是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解题时, 先要看清各物质的速率单位是否一致, 若不一致, 则不能直接比较大小, 需转化为一致后再比较.

三、推求反应化学方程式

方法精要:用不同反应物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 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物质的量浓度变化之比=物质的量变化之比=化学计量数之比.推求化学方程式时, 先判断出反应物和生成物, 然后再以上述等式关系为依据确定各物质的计量数, 即可写出化学方程式.若最后反应物和生成物共存, 则该反应为可逆反应.

例3把0.6 mol X气体和0.4 mol Y气体混合于2 L容器中, 使它们发生如下反应:

5 min末已生成0.2 mol W, 若测知以Z浓度来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01 mol·L-1·min-1, 则上述反应中Z气体的化学计量数n的值是 ()

分析:根据速率计算式可求5 min内W的平均反应速率, v (W) =0.2 mol÷ (2 L×5 min) =0.02 mol·L-1·min-1, 再根据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比较Z和W计量数与反应速率比值, 可知n=1.答案选 (A) .

点评:常见问题类型包括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求计量数等.这类问题一般是以求反应速率为前提的, 因此, 正确求出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是关键.

四、图象分析

方法精要:一要弄清楚图象中横、纵坐标对应的物理量及单位;二要弄清楚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其变化量;三是根据公式或规律解答各具体问题.图象试题涉及的问题一般具有开放性, 因此, 解题时要注意审题, 不能出错或答非所问.

例4根据图1填空:

(1) 反应物是___;生成物是___.

(2) 在2 min内用A、B、C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分别是___、___、___.

(3)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

分析: (1) 利用图中所示物质的量浓度的改变可知反应物为A、B;生成物为C.

(2) 利用公式, 代入图中数据 (纵坐标上的各变化量为对应物质的Δc) 可求出反应速率.

(3) 利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它们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的规律, 结合 (2) 的数据可得反应的方程式.

答案: (1) A、B C (3) 3 mol·L-1·min-12 mol·L-1·min-13 mol·L-1·min-1 (3) 3A+2B;3C

点评:分析图象题时, 首先要弄清楚横、纵坐标的意义, 有的是c―t图象, 有的是v―t图象, 其解题方法是不一样的.推求反应化学方程式时, 多为可逆反应.

五、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

方法精要:在测量反应速率时, 与化学反应中任何一种物质的浓度 (或质量) 相关的性质都可以加以利用.如: (1) 利用能够直接观察的某些性质测定, 如通过测量释放出一定体积的气体的时间或测定一定时间内气体压强的变化来测定反应速率. (2) 利用科学仪器能测量的性质进行测定, 如颜色的深浅、光的吸收、光的发射、导电能力等. (3) 在溶液中, 当反应物或生成物本身有比较明显的颜色时, 常常利用颜色深浅和显色物质浓度间的正比关系来跟踪反应的过程和测量反应速率.

例5“碘钟”实验中,

的反应速率可以用I3-遇加入的淀粉溶液显蓝色的时间t来度量, t越小, 反应速率越大.某探究性学习小组在20℃进行实验, 得到的数据见表1.

回答下列问题:

(1) 该实验的目的是___.

(2) 显色时间t1为___.

(3) 通过分析比较上述数据, 得到的结论是____.

分析:由数据表容易发现: (2) (4) 组所用时间相同, (3) 组所用时间为它们的一半, (1) 组所用时间为它们的2倍.进一步分析: (2) (4) 两组中c (I-) 与c (S2O82-) 的乘积相等, (3) 组中乘积为 (2) (4) 组的2倍, (1) 组乘积为其一半.因此可得结论:当c (I-) ·c (S2O82-) 相等时, 显色时间相等, 反应速率相等, 显色时间与反应速率成反比, 即t与c (I-) ·c (S2O82-) 成反比.由

答案: (1) 研究反应物I-与S2O82-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 (或29.3) (3) 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起始浓度乘积成正比 (或显色时间与反应物起始浓度乘积成反比)

点评:分析实验问题时, 常常涉及两个难点, 一是实验现象的描述, 多表现为答不全或不准;二是实验数据处理, 不会取舍数据或发现数据规律, 进而影响答题效果.需平时学习中多积累经验.

摘要:化学反应速率是化学平衡理论学习的基础, 也是历年高考的必考点.本文将其常见考查题型进行归类分析, 通过例题将常见题型及解题思路进行总结, 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参考, 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解题效率.

16.化学反应速率中的过程与方法 篇十六

【关键词】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171-02

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认为:知识和技能目标是结果性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是程序性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体验性目标,“过程与方法”就是指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过程与方法服务于知识和技能目标。我认为:过程与方法不仅仅是服务于知识和技能目标,更是更高层次的结果性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载体,更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载体;过程与方法的方法,不仅仅指学习的方法,还应指科学方法,我们要重视过程中的方法,还要重视方法中的过程。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化学反应速率章节中主要有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科学比较法等科学方法。本人在授课过程中,既重视了过程中的方法,又重视了方法中的过程。过程中的方法:改变教材顺序,把化学反应速率大小表示方法置于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之后(若按教材顺序,化学反应速率大小表示方法与前、后判断化学反应的依据相冲突,导致思维紊乱);方法中的过程:把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置于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之后(该实验中,浓度改变的现象不明显)。这样处理,既符合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又加强了学生的思维培养。

以下是笔者在《化学反应速率》教学中践行该理念的具体片段。

(1)在“观察与思考”中,设置了大小、形状相同的镁、铝分别与同浓度同体积的盐酸反应的实验,通过气泡产生的快慢来比较反应的快慢。

【问题设置1】在“观察与思考”的演示实验中,比较了镁和盐酸、铝和盐酸的反应快慢,请问运用了什么方法?该方法有什么注意事项?

【问题设置2】双氧水会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要比较双氧水在浓度、温度有无催化剂的不同条件下分解的快慢,应该如何设计?

(2)在“活动与探究”中,【实验1】比较过氧化氢在温度不同时的反应快慢:【实验2】比较过氧化氢在有无催化剂的反应快慢;【实验3】比较过氧化氢在浓度不同时的反应快慢。

【问题设置3】①MnO2、FeCl3分别在各自的反应中起什么作用?

②MnO2是催化剂吗?

③MnO2、FeCl3都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说明了什么?催化效果一样吗?还有没有物质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是否只有MnO2、FeCl3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

④在【实验3】中,过氧化氢在浓度不同时分解产生气体的现象不够明显,你能使现象明显吗?

【问题设置4】理论上,减少到几个实验,就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实际为什么不如此设计?请同学们在6个实验中进行组合,有几种方式?分别是哪几种?

(3)在“问题解决”第2题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随时间的变化后。

【问题设置5】①在前面的实验过程中,我们根据什么判断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对于不同的反应,我们还可以根据什么来判断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

②在前面的实验过程中,我们比较化学反应进行快慢没有具体的数据,我们称之为定性方法;若有具体数据,则可称之为定量方法,化学反应快慢的定量表示方法叫做化学反应速率,请同学们思考讨论:化学反应速率大小可以有哪些表示方法?(一定要用单位时间内浓度的变化表示吗?浓度一定要物质的量浓度吗?用单位时间内浓度的变化表示有什么优点?)

总之,我认为,新课改的理念:通过过程与方法,掌握知识与技能;以知识与技能为平台,通过过程与方法,提升交流能力、思维能力。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解决知识与技能相关旧问题、新问题,还能解决与之不相关的新问题,即不仅要有知识的迁移能力,还要有思维的迁移能力。拥有了思维迁移能力,也就拥有了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刘媛媛.融入化学教育中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9

[2]陈龙安.创造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2

[3]曹洪昌,范杰.化学教学艺术与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4]田入欣.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化学教学,2002.5

作者简介:

17.化学反应速率说课稿 篇十七

化学反应速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初中教材中介绍过制取O2时要加MnO2加快速率;高中教材中也介绍过制HCl时,浓H2SO4和固体NaCl要在强热500—600°C时才能大大加快反应产生HCl的速率,而本课题内容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从而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学生通过本节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容联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与分析,认识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从而得出结论的能力,给学生留下“实验是研究化学的基础”的深刻印象。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中自我保护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分析判断能力和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教学重点:

浓度、温度、压强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二、说学情

高二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通过改变一些化学反应的条件可以加快或减缓反映的速率。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并且采取实验手段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说教法:

针对本节内容的特点,我准备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教学,具体如下:

1.利用实验的手段,对比的方法,使学生认识浓度、温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从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出发,解决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

四、说学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最具有说服力。教学时,我注意及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利用这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活跃学生思维,学会或增强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时,使学生认识浓度、温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引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提高识记的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新课:

(1)、化学反应的表达方式和有关计算等;

(2)、化学反应对工业生产和生活实际的影响。

2.影响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反应物的性质

对于同一反应物,外界条件不同,反应速率亦不同

3.(1)、演示实验:

a1.5ml0.1mol/LNa2S2O3

1.5ml0.1mol/LH2SO4

b0.75ml0.1mol/LNa2S2O3

0.75mlH2O

1.5ml0.1mol/LH2SO4

设置问题情景:哪组反应速率快,从哪方面能看出?

进行讨论分析后得出结论:a先出现沉淀,b后出现沉淀,可见在其他条件不变下,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反应速率。

(2)、演示实验:

a1.5ml0.1mol/LNa2S2O3b1.5ml0.1mol/LNa2S2O3

1.5ml0.1mol/LH2SO41.5ml0.1mol/LH2SO4

水浴加热后混合反应不加热混合反应

经讨论分析后得出结论:a先出现沉淀,b后出现沉淀,可见在其他条件不变下,混合物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并且我还会讲到当温度升高10°C,反应速率通常增大到原来的2~4倍,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以便在以后的实验课中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

(3)、根据PV=nRT,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气体的体积与所受到的压强成反比,即与浓度成正比。

得出结论:对于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强压强,反应速率加快;

对于固体、液体或溶液反应,压强改变,反应速率不变。

(4)、演示实验:

a.5ml3%H2O2,加少量MnO2b.5ml3%H2O2,不加MnO2

得出结论:a产生大量气泡,b产生少量气泡。可见适当使用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

问题:除以上四点外,还有哪些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也有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后,老师总结:光、超声波、激光、放射线、电磁波、反应物颗粒大小、扩散速率等对反应速率的理解。

4.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通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利用改变反应速率解决具体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从而加深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解

5.课后作业:

六、说板书

1.主板书: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副板书:演示实验内容及反应现象。简略其他因素。

化学反应速率说课稿2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化学反应的限度》,选自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第二课时。

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本节的教学设计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及处理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确定

四.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化学反应的限度》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深入认识理解化学反应特点和进程的入门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

1.本节教材在编排上具有以下特点:

(1)安排在 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进行探究和总结之后,为学生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知识基础。

(2)通过化学史实(炼铁高炉尾气之迷),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为学生学习本节知识铺设了心理桥梁

(3)经过对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可逆反应→平衡状态的分析推进,逐步形成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体现了学习循序渐进的原则。

(4)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知识的实践性。

(5)注重知识的基础性,没有从原理、定义的高度予以重点讨论,体现了大众教育的思想,并为选修教材的学习留有充足的空间.

2.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教学旨在由浅入深,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实验中抽象出有关的概念和原理,形成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动态平衡的观点,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限度的本质原因及外部特征,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主要过程是:

3.教材处理(基于以上设想,我对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

(1)引入学生分组实验,通过对学生熟悉的化学反应的实验设计和探究,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从而认识并相信可逆反应的存在。

(2)通过动画模拟,变微观为直观,化抽象为具体,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可逆反应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3)以学生实验为媒介,通过对溶解平衡状态的分析讨论,类比导入化学平衡状态和化学反应限度的学习。

(4)将科学史话放到本节最后,为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创造机会,从而形成其对所学知识价值的认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在知识拓展部分,增加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本部分知识的积极性,为选修教材的深入学习埋下伏笔。

(6)通过阶梯式的习题设置,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梳理知识脉络,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前面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影响因素的学习和探究为本节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

2.本节知识理论性较强,需要学生要具有较高的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学生在此之前缺乏类似的学习经验和探究经历

三.教学三维目标、重难点及教学方法和手段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考虑,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的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限度的因素

(2)理解化学反应限度的本质原因及外部特征;

(3)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形成化学平衡的概念及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认识化学平衡与反应限度,并用得到的结论去指导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提高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n教学重点: 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

n教学难点: 化学反应限度的本质原因和外部特征。

n教学方法:科学探究(问题探究和实验探究相结合);思考与交流。

n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动画模拟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发现、探索问题

我们知道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之间是按照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关系进行反应的,那么,在实际反应中,反应物是否能真正按相应的计量关系完全转化为生成物呢?

若以CaCl2与Na2SO4的反应为例,应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呢?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并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填写表格。培养其动手能力,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并自主发现化学反应的可逆性。激起其进一步探究的意识。

实验步骤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4ml 1mol/L CaCl2溶液,然后滴加1mol/L Na2SO4溶液5~10ml

静置,取上层清液少许,置于另一只试管中,向其中滴加适量1mol/L Na2CO3溶液

实验现象

用离子方程式解释

列出你对问题的 想法

(二)提出概念、提出新的研究题目

那么什么是可逆反应呢?学生可轻而易举地给出概念。为加深学生对可逆反应的认识和理解,变微观为直观,化抽象为具体,我在此处加入了动画模拟。接着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内化其对可逆反应的认识。

并以此为契机,提出新的探究题目:根据以上探究,你能否总结出可逆反应具有哪些特征?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可逆反应的四个特征。

(三)问题引导 、类比分析、合作探究

由实验可知Ca2+与SO42-反应是可逆的,CaSO4在生成的同时也在溶解,CaSO4的生成速率与溶解速率相等时,溶液处于何种状态?该状态有何特征?

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此条件下溶解量达到了溶解限度,CaSO4达到了沉淀溶解平衡状态。

此时及时提出问题:那么化学反应中是否也同样存在化学反应限度和平衡状态呢?

通过这样的类比,由宏观到微观,由感性到理性,为学生营造了积极的心理氛围和思考空间。

接着,趁热打铁,以学生较熟悉的可逆反应氮气与氢气合成氨为例,引导学生展开问题探究:

(1)当反应刚开始时,是反应物浓度大还是生成物的浓度大?

(2)当反应刚开始时,是正反应速率大还是逆反应速率大?

(3)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如何变化?

(4)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如何变化?

(5)反应进行到什么时间会“停止”?

(6)此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如何变化?

(7)给这个状态命名?

(8)反应真的停止了吗?

通过以上8个问题的思考讨论,步步推进,化学平衡状态和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也随着揭开层层面纱,露出庐山真面目。

(四)提出概念、建立图像、联系生活

那么什么是化学平衡状态呢?你能否用时间——速率图象表示其建立过程?

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后。

我用大屏幕播放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时间——速率图象,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平衡状态建立过程的理解。

接着继续引导:我们的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动态平衡实例?你能举出一些吗?

然后以对“水槽中的进出流水”的生活实例的分析,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化学平衡状态的理解。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深入浅出,实现由微观到宏观、由理性到感性的回归。

此时再提出:化学反应平衡状态有哪些特征呢?

通过学生小组交流和师生互动得出化学平衡状态的五个特征。

此时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也已水到渠成

(五)实际应用 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科学史话”。

并提出问题:高炉高度增加,为什么CO的浓度、比例没有发生变化?使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其对所学知识价值的认同,激发学习积极性。

(六)拓展延伸

任何可逆反应在给定条件下的进程都有一定的限度,不同反应的限度不同,那么影响化学反应限度的因素有哪些呢?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探究欲,我在此增加了演示实验:NO2平衡混合气在冷热水中的颜色改变

并在说明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外界条件以后,强调指出:有兴趣的同学可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深入学习。以真正实现知识的延伸。

化学反应速率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本节选自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的第二章第二节,是化学反应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就全章内容来看,既是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论延伸,也是第三节化学平衡的研究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材处理:

○1为了加强学生自主探究,一改教材边实验边理论的方式,采用先理论猜想后实验验证的科学发现的次序,使实验的开放性更强,方案均由学生设计。

○2为了使现象对比更明显,增加caco3和不同浓度盐酸反应的实验。

二、学情分析

1、已有的知识:

○1必修2中,学生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存在一定的感性认识;

○2在本册绪言中学习了碰撞理论相关知识。

2、已具备的能力:

○1学生初步具备简单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能够合作完成实验探究;

○2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质疑和表达能力。

3、可能遇到困难:

○1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困惑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尤其是压强对速率的影响;

○2对实验方案的选择和评价,缺乏多角度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初步运用碰撞理论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外界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联系旧知-提出问题-理论猜想-实验验证-现实应用”的科学发现方法来学习化学反应速率;

○2通过设计方案-动手实验-交流讨论-自评互评,掌握对比法、控制变量法、定性实验方案选择原则等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操作、观察、讨论、联系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体会化学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及创新、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选择与评价;压强及催化剂对化学速率的影响。

四、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直观教具法、视频动画法

学习方法:探究发现法、讨论交流法、对比评价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动画导入-讨论猜想-学生拼图-深入讲解-实验探究-自评互评-应用思考

在任务驱使下,经过讨论,学生拼图思维容量很大,能带给学生一次认知飞跃,而实验验证将迎来认知上的又一次飞跃,自评互评则把整堂课推向高潮,现实应用则使学生产生言犹未尽的感觉,把进一步探究留到了课后。整个过程重现了“联系旧知-提出问题-理论猜想-实验验证-现实应用”的科学发现方法。

【导入】通过动画演示,复习活化分子、有效碰撞等旧知识,思考讨论:

化学反应速率与单位体积反应物分子总数、活化分子百分数、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有效碰撞次数之间的逻辑关系?

【任务一】碰撞理论。

请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完成拼图。

进而思考:影响速率的因素有哪些?它们(碰撞几率、内能、反应路径、搅拌、接触面积、浓度、压强、电弧、温度、超声波、放射线、光辐射、强磁场、催化剂)之间的逻辑关系?组织讨论并通过完成拼图展示讨论成果。

教学中预先准备好一些因素(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的动画讲解,针对学生出现问题的因素,有选择地进行动画演示。例如上课时,我发现很多学生对催化剂的影响不是太清楚,就播放了动画。又针对压强影响的多样性,我播放了压强的的影响,并借助图例,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启发学生得出压强对速率

影响的关键所在。

【任务二】实验探究

任务:用实验法探究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如何影响反应速率。

试剂:大理石,1mol/L盐酸,0.01mol/LKmno4,热水,冰水,0.1mol/LH2c2o4,0.2mol/LH2c2o4,0.1mol/L盐酸,0.1mol/LNa2s2o3,5%H2o2,0.1mol/Lcuso4,0.1mol/Lfecl3溶液,mno2粉末

分组实验:组织各小组“明确任务—了解试剂—设计方案—小组分工—进行探究—交流汇报(强调从所控制的变量、方案、依据的现象、结论、微观解释五个方面进行汇报)-自评互评”。如此开放的实验设计,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往往能得到多种设计方案,教师再加以恰当引导,引发认知冲突,为实验方案的选择与评价提供了平台。

例如:探究浓度影响时,有小组提出用硫代硫酸钠和盐酸反应,先后用0.1mol/L的盐酸和1mol/L的盐酸,对比生成沉淀所需的时间。

立即就有学生提出不同看法,认为两组同时操作,更省时间,对比性也更强。

这时我对同时操作予以了肯定,并启发学生思考:两只试管现象差异大吗?对比真的很明显吗?从节约时间和现象对比考虑,还有没有其它更好的方案?

这时有人提出,他们小组选择用大理石和浓度不同的盐酸反应,控制的变量也是盐酸的浓度。

又有小组又提出质疑:变量唯一吗?如何控制两组实验大理石颗粒大小一致?应该选用Kmno4和H2c2o4……

有小组反驳:Kmno4和H2c2o4反应速率太慢,浪费时间,现象对比也不如大理石和盐酸的明显……

这样,学生在争辩中,掌握了知识的同时,收获了对比法、控制变量法和定性实验方案选择等科学方法。

【练习】设置目的:第一题针对实验结论,第二题针对碰撞理论,第三题节选自今年新课标高考题,检验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

【结课】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体会。

以当地景观本溪水洞结课,有关人士建议限制日游客数量的原因何在?速率的影响因素在生产生活中还有那些重要应用?作为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

化学反应速率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反应速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第2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在高中化学必修2中已经初步学习过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从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两个方面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认识化学反应,使学生在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工生产问题时,体会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本节内容将进一步理解巩固化学反应速率的含义,学习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测量方法。是对必修二中化学反应速率的延伸和总结,同时进一步介绍了化学反应速率的本质。本节内容也为后面学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平衡、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打下了基础,对后续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在回顾完物理现象速率的示方法后,进而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最后通过化学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定量表示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思路的理解。教材内容由表及里,由浅深入,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识规律。

【过渡】接下来说一说我所面对的学生。

二、说学情

(1)学生起点能力分析:学生在高中化学必修二中已经初步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知道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理解掌握本节知识难度不大。

(2)学生“生活现象”的分析:本节内容重在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学习,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接触过很多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生活现象,有一定的生活基础。

(3)学生“认知方式”分析:学生理解能力基本没有问题,已具备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不能主动参与到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因此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过渡】结合对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及高一学生的特点,本课时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含义

2、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表达式及其简单计算

3、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测量方法,知道化学反应速率是通过实验测量的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实验、观察等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描述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测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3、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重视实验的规范操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思维品质,体验化学实验的喜悦,培养对化学研究的兴趣。

3、通过学习化学反应速率,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的化

学价值观。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化学反应速率的含义

2、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难点:1、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2、化学反应速率的测量

【过渡】根基新课标倡导的学生观及教师观,为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及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我将本节课的教育教学方法做了如下设计:

五、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体现“教学并重”的教学理念,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同时根据课本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规律,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学习化学,让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并逐步将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本节课结合教材特点,指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开展知识活动,运用实验,层层导入,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本质。

运用讲授、引导、探究、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形式的教学方法。首先,展示几幅运动的图片,以物理现象速率的表示方法,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最后通过化学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定量表示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思路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六、说学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联系生活中的现象,结合高中化学必修二所学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关知识,理解并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通过实验展示,观察实验现象,进一步理解其基本原理和思路。

化学反应速率说课稿5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分析:

本说课内容是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五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本节内容是全新的知识,这

节课通过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学习,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作综合归纳和提升,为以后继续学习化学平衡的学习提供知识和方法的铺垫。本节内容以生活现象为背景,学习化学反应速率,使知识与背景相辅相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也强化了知识的应用。

2、教材处理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二期课改的化学学科提出,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特点,在化学学科中以实验探究为突破口,

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索习惯、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注重科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统一。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注重促进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协调发展。我在处理这一节教材时本着两个指导思想:第一是注意线索清晰使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探索活动更条理化、系统化;第二要符合研究性学力的培养要求,注意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具体的处理方法是:以生活常识及图片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并以此为核心构建整个课堂教学的大背景。意在突出知识源于生活,又可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了体现这种意图,也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将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探讨、对具体题目作总结性回顾,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

3、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分析,同时这也是本节的难点所在。化学

反应速率是典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内容比较抽象,但又是学习化学平衡的基础,因此是本节的重点,但对学生来说抽象的知识在认知和理解上都存在着困难,故它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所在。

4、教学目标的确立

在上述的总体分析和二期课改思想的指导下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认知性学习目标]:(1)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及其原因

[技能性学习目标]:(1)学会控制某一变量进行对比实验

(2)培养学生实验技能,观察、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性学习目标]:(1)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实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协作精神

(2)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方法分析:

1、总体的教学构想及构想依据

总的教学构想是:第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序幕,培养学生研究性学力为暗线,

充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通过提问、思考、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研究性学力的培养。第二,以探索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为明线,将探索分为三个阶段,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从而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轻松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2、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及分析

教学导入设计:利用日常生活的实例,让学生首先深切体会到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从

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安排也恰如其分的符合二期课改的精神。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环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针对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的现象,让学生通过一个个实验的探究,大胆得出结论,教师再加以点评,让教师的认知结构迅速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在整个过程中充分信任学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实验,同时强调团队精神。

教学结束设计:利用一道综合讨论题,让学生充分应用现学知识进行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对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巩固,教育学生学以致用。

三、教学对象分析:

1、通过初中和高一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反应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节内容是典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运用多媒体、实验等来强化学生的理解合乎掌握。

2、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一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巩固训练

本节课的巩固训练采用两种方式,一是传统的短期作业选用课本及习题册上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习题布置给学生完成。二是让学生做一项长期工作,即平时留意以下生活中那些现象与化学反应速率有关,如发现做好相应的记录,应该说学生乐于这种全新的自主学习活动。

化学反应速率说课稿6

1、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加深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的理解。

2.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3.掌握各个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具体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组实验培养观察能力与分析思维能力。

2.通过在化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理解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培养实验观察能力及分析探究能力。

3.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原因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

2.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三节《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第2课时的教学内容,在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本节内容是对前两节内容的拓展和延伸。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化学反应特征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有关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完整而又合理的知识体系,是后面学习化学反应限度概念的基础。

本节教学内容在化学反应速率的基础上,从日常生活中大家熟悉的大量化学现象和化学实验入手,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的影响因素,例如冬天和夏天食物腐败的速率明显不同等,展开对各个影响因素的分析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总结。

3、教学策略

1.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部分化学反应等的知识,建立在学生已有背景知识上的教学设计,能更好地体现课程的完整性和教材编排体系的层次性,也符合认识规律。

2.选择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堂内的实验探究,使学生认识和体会到化学反应的快慢,以及化学反应速率快慢的影响因素,并能形象直观的观察到各个因素化学反应速率的具体影响,加深学生理解。

4、重点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速率快慢的影响因素。

难点: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与浓度的关系。

5、教学过程

5.1第二学时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就是夏天的食物变质的速度比冬天的快,大家知道原因吗?对,就是因为夏天温度高。这个现象可以说明什么问题呢?对,很好,这个现象就说明,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有一定的影响。那么温度具体是怎么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呢?还有其他因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活动2【讲授】过渡讲解

化学反应速率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那么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都有哪些呢?我们可以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分析。

活动3【活动】回忆与交流

我们在第一章学习了元素周期律,其中包括碱金属元素性质的递变,下面大家回忆一下,金属Na和金属K分别与水反应,谁的速率更快?这是什么原因?对,很好,是因为Na与K的`金属性不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内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活动4【讲授】过渡讲解

反应物本身的性质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但是反应物确定后,外因对化学反应速率又有什么影响呢?这就是今天我们主要来探究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几组实验。

活动5【活动】科学探究一

1、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1:在两支大小相同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3 ml H2O2溶液,分别滴入1~2滴1mol/L的FeCl3溶液。待试管中均有适量气泡出现时将其中一支试管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另一支试管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进行对比,完成下表:

条件现象结论:

常温

冷水中

热水中

结论一: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_____________,降低温度,反应速率_____________。

活动6【活动】科学探究二

2、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2:在两支大小相同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3 ml 0.1mol/L的HCl溶液和1.0mol/L的HCl溶液,再加入一段镁带,观察现象,进行对比,完成下表:

HCl浓度现象结论

0.1 mol/L

1.0 mol/L

结论二: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_____________,减小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_____________。

活动7【活动】科学探究三

3、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3:在三支大小相同的试管中各加入2~3 ml H2O2溶液,再向其中两支试管分别加入少量MnO2、1~2滴1mol/L的FeCl3溶液,观察现象,进行对比,完成下表:

操作现象结论

加入MnO2

加入FeCl3

不加其他试剂

结论三: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加入催化剂,反应速率____________。

活动8【活动】科学探究四

4、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例1:现在有一个体积为2L的密闭容器,里面加入H2和N2发生反应。现在向该容器中通入H2(或N2)使容器中压强增大,这时该反应的速率如何变化?

例2:现在有一个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里面加入H2和N2发生反应。现在压缩该容器体积,使容器中压强增大,这时该反应的速率如何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四: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_______反应物压强,反应速率_____________,减小_______反应物压强,反应速率_____________。

活动9【导入】难点突破

大家注意,气态反应物的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归根到底还是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增大反应物的压强其实就是增大了反应物的浓度。

活动10【练习】随学随练

1.如下反应条件的控制中,不恰当的是( )

A.为了防止铁生锈,在其表面涂一层防锈油漆

B.为防止食物变质,将食物放入冰箱

C.为加快KClO3的分解而加入MnO2

D.为加快H2O2的分解而把反应容器放到冷水中冷却

2.许多外界条件都可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因素来调控反应速率。实验室用2.0mol·L—1的硫酸溶液与锌粒反应制取氢气。下列措施中能加大反应速率的是( )

A.加入少量NaOH溶液

B.将反应装置放入沸水浴中

C.将所用硫酸加少量水

D.加入少量0.5mol·L—1的盐酸溶液

活动11【讲授】课堂小结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1)温度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

(2)浓度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

(3)催化剂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

(4)压强的影响:_______________

活动12【作业】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化学反应速率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是高中化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通过对初中化学的学习,了解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而在前一专题中又学习了化学键的相关知识:一般来说,化学键的键能越大,键就越牢固,物质的化学活性就越小。在此既基础上,就比较容易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首先取决于反应物分子的内部结构即内因,外界条件如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在必修1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可逆反应的概念,此时,通过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了解化学反应的限度,知道什么事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

因此,教材编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即从易到难,层层推进,保持了学习的连贯性。

二、学习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基本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并能用于说明有关问题。

2、认识可逆反应有一定的限度,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过程与方法

1、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

三、学习重、难点分析

基于我对本节教材价值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难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在实际生活生产中,很多方面都涉及到化学反应速率问题,所以把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定为本节重点。而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原理的学习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根据具体外界条件的变化,造成反应速率变化,通过实验分析比较。便成为突破难点的关键。

【教学展开分析】

一、教法设计

本节课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目的来设计教学,采用发现,探究的教学模式,其主要过程设计为:

创设情景、引导发现、探索问题→提出新的概念→提出研究题目→组织探究学习活动、收集信息→概括→实际应用→完善体系。

二、说学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最具有说服力。教学时,应及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利用这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活跃学生思维,学会或增强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时,使学生认识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引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提高识记的效果。

三、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虽然属于化学基本理论教学,但并不枯燥。在进行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时,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预测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再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验证假设,得出结论;最后再回到生产、生活,利用所学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同学们以前所学的化学反应知道,不同的反应有快慢之分,而有些反应需要加热或使用催化剂等问题进行设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密切结合学生已有的化学反应知识,从“问题”直接引入新课题,使将要学习的内容一目了然,从实验探究入手创设学生积极探究学习的氛围。让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第一、化学反应的快慢的教学

【情景设计】让学生列举出日常生活中或化学实验中的一些化学反应速率有快有慢的实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讨论】在物理上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距离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那么在化学上怎样定量的表示化学反应进行得快慢呢?运用物理知识引出化学反应的速率的概念加强化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

【自学】学生阅读课本,归纳出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表达式及单位。通过自学对3个要点的总结,对学生掌握知识起到了一个循序渐进的作用,培养了学生自学和总结的能力。

【练习】解答习题,巩固化学反应速率的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通过习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突破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难点。

【总结】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上述化学反应速率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2.无论浓度的变化是增加还是减少,一般都取正值,所以化学反应速率一般为正值。

第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教学

可从化学反应的快慢主要取决什么?一个实验的结果会受到哪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它们是如何影响的?来进行质疑。从几组实验比较得到结论:实验的结果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浓度、表面积等。

第三、化学平衡的教学

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是重点。教学过程中,先利用学生熟悉的“溶解一结晶”现象,复习溶解结晶平衡认识平衡的特点,从教学的模式,采用直观的图示认识平衡,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学习变得直观、易懂。通过逻辑分析、化学实验等迁移至化学。

板书设计

一、化学反应速率

1、概念:

2、表示方法:

3、表达式:v(B)=△c(B)/t

4、单位:mol/(Ls) 或mol/(Lmin)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参加反应的物质本身的性质

2、外因:

〔1〕温度的影响

〔2〕浓度的影响

〔3〕压强的影响

〔4〕催化剂的影响

〔5〕接触面积的影响

三、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的概念

2.化学平衡的特征

上一篇:国庆节创意活动策划书下一篇:稽查局年终工作总结和下年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