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技巧训练心得

2024-09-17

朗读技巧训练心得(共13篇)

1.朗读技巧训练心得 篇一

朗读的本质

朗读,人类言语表达行为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一种将文字母体进行有声语言再现的艺术方式,是把视觉符号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听觉符号的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

朗读不是简单机械地单纯念字,见字发音,也不是没有重音、没有情感变化的读,而是在语音规范的基础上达到更丰富、更完美的表情达意、言志传神的读。

朗读是一个因于母体(文字语言)、发于载体(朗读者)、达于客体(听者)的链式言语创作活动,因其载体阐于音声、付诸形意,所以朗读又可以理解为:对于文字语言这一创作母体的二度创作过程。又因其通过朗读者的音声创作,将原有的平面的书面语言立体化、生命化,也就是通过朗读,使作品中的文字符号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如同一个个灵动的生命,给人以深切的感受。

朗读要求朗读者将文字符号通过唇、齿、舌、喉、牙等发音器官“说”出来,因此是一种语言输出形式,是将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有声语言形式的一种活动,属于“说话”的范畴。同时,在朗读行为的过程中,除了发声器官的参与,还要有眼、脑等观察判断器官的介入。也就是说,朗读者只有通过视觉器官“看”到文字,才能将其转化为相应的语言形式进行朗读。从其目的来看,朗读除了要传递信息,同时还是为了获取信息。从这一角度来说,朗读这一官能活动也涵盖着“阅读”的属性。朗读者,在将无声的文字符号变成有声语言的连续过程中,其本身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都会听到自己发出的语言信息。那么,在朗读语流行进的过程中,朗读者也是通过自身的同步监听,进行语流前瞻性的自纠。因此,朗读又可以释为“听辨”状态下的表达。

可见,朗读是一种多感官交织并用的言语输入和输出模型。因为朗读需要用眼睛观察文字符号,因此是一种阅读的输入形式;同时,朗读需要使用发声器官,故又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输出形式;又因为朗读的本身会被“耳朵”监听,所以朗读还是一种语音输入形式;另监听的结果可以推动官能中枢——大脑的甄别判断,从而达成朗读传递过程的自纠调整。总的来说,朗读是一种语言信息处理和转换的过程。它对视觉感知的语言信息加以理解和加工,再将信息内容转换为口头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朗读者的言语观察、言语听觉和言语动觉(说)均需要同时联动,从而达成言语的生成。

通过上面的分析,朗读的本质就清晰了。朗读本质上是念读,是一种应用型的朗声阅读,是参照已知的文字作品用清晰响亮的语声将文章念读出来。它更注重于讲解,换言之,它是一种付诸于讲解的口语模式。所以朗读考量的是言语的规范、语句的完整和语意的明确。它带给听者的是理性的思考,追求的是使听者全面、准确的理解朗读者所表达的文章的意思。

朗读的选材十分广泛,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以及各种文章、书信等均可以朗读。朗读是一种应用型通用形式,适用范围最为宽广,常用于课堂学习和电台、电视台的播音等。朗读要求使用中声区,音量均匀,对声音的再现要求趋近自然、本色、生活,言语形式平实、自然。吐字归音、语气节奏、语流停顿以及声音高低起伏的对比,可以根据表达需要适当有所变化,但不宜变化太大。朗读以听者全面准确理解所表达的内容为目的,要求语音规范,使用标准语进行表现。朗读是文字语言口语表达的轻量级。

有两个概念与朗读相似,就是朗诵和诵读。不注意甄别,很容易混淆。三者均属口语交流的范畴,都是现代汉语口语语体表现的重要样态。这些样态是依据其特有的表达规律,因为交际领域、交际对象、交际目的、交际范围的不同而规范成型的。换言之,它们是因言语表达的社会功用而形成的不同的语言表现。认识到了朗读的本质,未必就能够把握住朗读的真谛。要想做到这一点,还应该了解朗读与朗诵、诵读的本质区别。

朗诵本质上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的语言表述。它是在朗读要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文字作品的表达形式进行艺术的处理和加工。朗诵者借助于语速、节奏、重音、停连、声音化妆等富于变化的个性表达手段,将朗诵材料转化为一种艺术表演。它带给听者的是情感的共鸣,追求的是使听众听之入耳、听之入心、听之动情的艺术感染。朗诵在选材上只限于文学作品,而且只有辞美、意美的作品才适合朗诵。朗诵为艺术表演,多用在舞台或文娱活动之中。朗诵的口语形式是生动、优美。对声音再现的要求符合艺术的美感,且应是风格化、个性化甚至可以戏剧化的。它要求朗诵者将自己对作品的体会,通过声音的大小、强弱、高低、明暗,音区的高低、节奏的张弛等多方面的变化来表现,充满艺术的感染力,撼动心灵。朗诵注重以语言艺术魅力感染听众,所以,一般情况下均要求使用标准话,但为了表现个性化人物等,有时也可以使用方言。朗诵过程中强调形体、态势、表情、眼神、环境、制景等的和谐统一、协调配合,以达到强化感染效果的目的。另外,因为要考虑到朗诵的艺术效果,所以朗诵文学作品经常需要脱稿背诵表达。朗诵是文字语言口语表达的重量级。

诵读本质上也是念读,也是一种应用型的朗声阅读,但其偏向于艺术表演形式的语言表达。它是在朗读要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言语的平仄关系、辙韵要求。诵读在选材上只限于文学作品中的诗歌或古典散文及骈赋。诵读者借助于语速、节奏、重音、停连、声音化妆等富于变化的个性表达手段,将诵读作品转化为一种艺术表演。它带给听者的是心灵的共鸣。诵读为艺术表演,多用在舞台或文娱活动之中。诵读的口语形式是规范的优美。对声音再现的要求符合艺术的美感。它要求诵读者通过声音的大小、强弱、高低、明暗等多方面的变化来表现,充满文学的冲击力。诵读一般情况下使用标准语,但也有使用方言的情况,甚至有的还伴有歌唱性旋律。诵读过程中也强调形体、态势、表情、眼神、环境、制景等的和谐统一、协调配合,以达成强化感染效果的目的。另外,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吟诵也属于诵读的范畴。当然,吟诵有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代代相传,人人皆能,在历起到过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所以也只有通过吟诵的方式,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诵读是文字语言口语表达的中量级。

朗读的基本技巧

朗读既然是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就不能是盲目的、随意的,而应该是有一定要求的。这些要求就是朗读的基本要求,也就是共性要求。短文朗读作为朗读的一种,特别是成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一个测试项目后,无疑还会有一些特定的要求,也就是个性要求。下面,我们不分共性和个性,只是从短文朗读的角度,有侧重地介绍朗读的基本要求。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发音准确、吐字清晰

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无疑是朗读最基本的要求,而对于作为普通话水平测试项目的短文朗读则是重点要求。

所谓发音准确,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在音节层面把字音发对;二是在声、韵、调层面把字音发准。前者是汉字识读问题,后者则是语言习惯问题。

读字错误有两个原因:主观原因是文化水平不够,识字数量不多,读错生字;客观原因是汉字本身形、音、义构成复杂,掌握不够扎实,读错难字。主观原因是社会因素造成的,不在我们探讨之列。下面我们着重谈的是汉字本身原因造成的错读。

造成错读的原因很多,有字形方面的因素,也有字音方面的因素,还有字义方面的因素,有时,几种因素共同在起作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形近字造成的错读。

理想的汉字应该是一字一形,并且字形区别明显,这样才能防止字和字的混淆。但是,由于笔画结构的有限性,加上汉字演变的趋简性,致使现代汉字中出现了许多形近字。如“刀——刁、士——土、日——曰、未——末、矢——失、余——佘、风——凤、乌——鸟、丐——丏、己——已——巳、戊——戍——戌——戎”等几组字。由于字形相近,就难免出现将此字读成彼字的情况。

(2)形声字造成的错读。

形声字是汉字最主要的造字方式,约占现代汉字的90%。不过,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许多字的读音发生了变化,现代汉字中,声符能够准确表音的形声字仅占五分之一左右。从使用形声字角度来讲,声符与形声字的读音完全相同最为理想,但从创造形声字的角度来讲,这是很难办到的。因为能做声符的字毕竟是有限的,远远满足不了创造形声字的需要。于是,在造字之初,便有所谓“双声”、“叠韵”之法,加上后世语音的变化和汉字简化、异体字归并等字形上的变化等因素,使得形声字声符的表音度越来越低,有的干脆失去了表音作用。以用“工(ɡōnɡ)”字做声符的形声字为例,完全同音的只有“攻、功”和“女红”一词中的“红”字,其余的“汞、巩、贡、空、讧、缸、肛、江、豇、杠、邛、扛、项”等字,要么声调不同,要么声母不同,要么韵母不同,或者其中二者不同,甚或三者都不相同。可见,形声字的声符表音大多是不可靠的,那么根据声符读字音,发生错误就不可避免了。

(3)多音字造成的错读。

多音字又称异读字,多为一字两音,也有多达四五个音的。孤立地看,多音字是一个字形有多个读音,但它们参与造词以后就不再有多个读音了。在词语中,所谓多音字的读音都只有确切的一个。例如:“曲”字有两个读音,但在“曲折”一词中只读“qū”,在“歌曲”一词中只读“qǔ”。一个多音字,在词语中读哪个音,与它所承载的意义有关。准确地把握一个多音字在不同词语中的读音,是有一定难度的。这种情况下,读错多音字在词语中的特定读音就不足为奇了。

读音错误是文化水平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没有什么捷径,主要还是依靠平时的积累,要养成遇到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随时查阅字典的习惯。

读音不准是由于对构成字音的三要素——声、韵、调的把握不够准确造成的,这与一个人的语言环境、语言习惯有关。下面我们就从声、韵、调三个方面来揭示发音不准的问题:

(1)声母造成的发音不准。

声母是指字音的起始部分。声母发音是否准确,是由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决定的。有两个问题值得特别注意:一是发舌面音缺陷。j、q、x就是所谓的舌面音,发音时,舌面前部向上抬起,贴住硬腭前部,闭住气流通路,然后舌面慢慢离开硬腭,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有些人在发j、q、x音时,用舌尖抵在上齿背,摩擦发音,明显带有的“咝咝”声,影响了发音的准确性。二是平翘舌音不分。z、c、s是舌尖前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平舌音,发音时,舌尖抵在上齿背,闭住气流通路,然后舌尖慢慢离开齿背,露出空隙,气流从空隙中挤出;zh、ch、sh是舌尖后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翘舌音,发音时,舌尖翘起,顶住硬腭前部,堵住气流通道,然后露出窄缝,气流从窄缝中挤出。在普通话音系中,二者分工十分明确。有些人却将它们混为一谈,要么只发平舌音,要么只发翘舌音,要么平翘舌音乱发。

(2)韵母造成的发音不准。

韵母是指字音声母后面的部分。韵母发音是否准确,是由舌位的高低、前后以及唇形的圆展决定的。掌握好韵母的发音,关键是要把ɑ、o、e、i、u、ü、-i[前]、-i[后]、ê、er十个单元音和n、nɡ两个鼻辅音熟练掌握、准确运用。韵母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舌位偏高、偏后,唇形圆度不够、鼻腔通路前后不准确等。这会使发音显得混浊、不清晰,以及吃字现象的发生。

(3)声调造成的发音不准。

声调是指贯穿整个音节的声音的高低、升降和曲直变化。由于一个音节就是一个汉字,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字调”。声调发音是否准确,是由声带的松紧决定的。从声学的角度讲,声带紧张,声音高亢嘹亮;声带松弛,声音浑厚低沉。普通话的四个声调,一般用“五度标记法”表示。阴平调值是55、阳平调值是35、上声调值是214、去声调值是51。声调常出现的问题主要是调值不够,也就是声调发音动程的起点、落点不到位。具体表现为阴平高程下降(44或33),阳平扬起不够或首尾音偏低(34或24),上声尾音下挫(213或212),去声下滑不够或首尾音趋中(53或42)等。这会使发音显得含混、平淡,缺乏起伏升降的变化。

读音不准是语言习惯问题。音节的声、韵、调错误,对字音来说也是不可原谅的错误,必须努力克服。好在声、韵、调错误一般都是成系统的,改一可以正三。要坚决摒弃习惯,平时勤加练习。

所谓吐字清晰,实际上也是针对字音而言的,它是基于发音准确的前提之下的。朗读最终是给别人听的,如果吐字不清,发音含混,就会影响朗读的效果。要想把每一个字都发得圆润饱满,就必须进行吐字归音训练。吐字归音是一种发音方法,它所强调的是吐字的动态控制,是对发声动作过程的控制,实际上,是一种经过加工的艺术化的发音方法。人们根据汉语发音的特点,把一个字的发音动程描绘成“枣核形”,“枣核形”沿轴线方法分成四个部分,前面尖端的两个部分分别为字头和字颈,中间鼓起的部分为字腹,后面尖端的部分为字尾。吐字是对字头和字颈的要求,归音是对字腹尤其是字尾的要求。吐字归音总的要求是:咬住字头和字颈,发响字腹,收全字尾。字头和字颈是指声母和介音(韵母的韵头),发音时要求咬字松紧适度,富于弹性,摆准部位,蓄足气流;字腹是指韵母的韵腹,发音时要求口腔拉开,立起,过程要长;字尾是指韵母的韵尾,发音时要求唇和舌的位置要到位,不可草草收音。

2.忠于原文、语句流畅

朗读是一种应用型的朗声阅读,是参照已知的文字作品用清晰响亮的语声将文章念读出来,其本质上是“念”,是“读”。既然是念读,那就应该尊重原文,依据作品的一字一词、一句一段循序进行。对于普通话水平测试来说,既然是有文字凭借的测查,那就应该忠于所凭借的文字,任何添字、漏字、改字、颠倒、回读等与原文不一致的现象,无论表达是否影响到语意的传递,均应视为“语音错误”。因此,忠诚于原文,应该是朗读的一项基本原则。

普通话水平测试用的60篇短文,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经典作品,很适合朗读。从文体形式上看,有说解事物、阐明事理给人以知识的科普作品,也有对问题、对事件进行分析从而表明观点、看法的议论体裁,还有记述人物经历、事物发展变化的记叙文章。从选材范围上看,有开阔眼界的国外译文,也有国内的名家名篇。从思想内容上看,有对人生的感悟,也有催人奋进的昂扬,还有品味幸福生活的提醒,又有感悟生命与工作中快乐欢欣的情感体验。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每一篇都值得我们倾心阅读、细细品味。

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语句流畅也是朗读的一项重要指标。所谓语句流畅,是指朗读得顺畅、连贯、快慢适当。首先,要求语声顺畅。也就是在发声的方式上,要求朗读者使用中声区实声发声,不能在朗读过程中,读词语、读句子有“破音”、“跑调”现象的出现。其次,朗读者要做到“一次准确”。也就是在朗读时,不能出现结巴、纠正、含混、突噜、吃字等语声表现失误的现象。再次,就是要掌握好语流节奏。也就是在朗读时,语句要连贯、顺达、自然,一方面不能将语句读散、读碎,如果将语句读成音节或者词语的简单堆砌,就会破坏语意的正常传递;另一方面也不能“唱读”。此外,不适当地停顿与连接,也会对语句的连贯造成障碍。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朗读的连贯与流畅呢?有关研究表明,要做到流利地朗读,就必须扩大“视读广度”。所谓视读广度,是阅读心理学范畴的概念,指视线所看到的字比读出的字先行的程度。换句话说,也就是指在朗读过程中,文字作品的有形符号刺激在前,语言的声音符号传递在后,视觉接受刺激到语声传达的时间差。视读广度越大,朗读时的差错率就越低。只有增强视读广度,才能扩大视知觉单元,进而减少直至避免朗读不流利现象的发生。

3.理解作品、传情达意

这里所说的理解作品,不是简单的对原作进行内容的概括和主题的提炼,而是对朗读作品边理解、边感受,在理解与感受中,去充分感知作品的真谛。

每一个朗读材料,除了具有文字语言所展示的表象的东西外,还有深层次的内涵的东西。对于朗读,理解和表现这种内涵,尤其具有美学意义。我们只有在详实、准确、细致、全面地对原作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对文字作品进行再认知,进而进行再创作。一个文字作品,其本身是语言的文字符号样态,已经具备了文学的形象特性。而朗读的作用,就是通过朗读者的语声,传递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晓其情、如明其理等一系列形象感受。

成功的朗读,必须在充分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寻得恰当的表达方法,力求达到正确的思想感情和尽可能完美的语言表达技巧的统一。朗读时,首先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作深刻的理解和细致的分析,只有深刻领会了作品的“精神”,理清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脉络,才能正确把握每一句、每一段乃至于全篇的思想情感。朗读者只有真正感受、反应、想象、体验、理解到了作品中的情感,才可能在语声中自然的流露情感。如果没有前者,后者也无从谈起,只能是矫揉造作,故作姿态。

正确理解作品是传情达意的基础,恰当运用声音的表现技巧,又是传情达意的先决条件。因为,构成思想感情的语言因素是靠声音来实现的。只有朗读者的声音表现技巧和真情实感相配合,朗读才能做到以声传情,情中带意。

4.情感有度、避免念诵

朗读是书面语言转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过程。朗读者必须从全篇着眼,正确分析理解作品的内容,深刻领会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加深感受,产生真实的情感和鲜明的态度,通过富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声音,准确、生动地再现作品的思想内涵,加深听者对作品的理解,引起共鸣。

情感是指朗读者在朗读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它的呈现是依靠激情、心境与热情而完成的。激情是一种状态,朗读创作中的激情是指积极的、能动的情感爆发。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特征是心跳,呼吸也有明显变化,表现出高度的活跃或抑制,注意力高度集中。心境,取决于朗读者的立场和观点。良好的心境对于朗读创作至关重要。热情,则是对一定事物而生的某种深厚、坚定的情绪。情感的属性与形态,在朗读创作中,往往是综合体现。一般的朗读创作,热情与心境均应具备,而激情的运用则可以因人因内容而异。只有唤醒充沛的情感,调动激情、心境与热情,加上富于表现力的语声,才能完成一次成功的朗读,达成预期的朗读效果。

然而,对于普通话水平测试来说,短文朗读的主旨,在于测查应试人使用普通话朗读书面材料的水平,而不突出情感的化。其功能性在于表达,而不在于表演;其表现形式是朗读,而不是朗诵。所以,在测查朗读短文项目过程中,应试人对于朗读材料的情感掌握,要控纵有度。

朗读对声音的再现要求接近自然化、本色化、生活化,口语形式平实、自然。注重于音量均匀,吐字节奏、停顿以及声音高低对比。这些要素可以根据表达需要而有所变化,但不宜变化太多。过之,朗读的语声表现就会过于激进、昂扬,偏向“诵”的层面;反之,没有情感或情感不够,那么朗读的语声表现就会过于单调、平淡,而流于“念”的层面。对于普通话水平测试来说,无论是过之的“诵”还是不及的“念”,都是不可取的。成功的朗读,情感应该是从语声中自然流露出来的,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朗读的准备

朗读是一种有文字凭借的表达,如果说需要创作,只是创作表达方法,不需创作表达内容。掌握了朗读的基本技巧,那么,朗读任何作品都不是困难的事了。对于普通话水平测试来说,朗读的准备,重在平时对朗读基本技巧的掌握,当然,测前对具体朗读作品技巧的把握也必不可少。

朗读的创作,因为是从读者向表达者的角色转变,所以它与朗读者的世界观、责任感,生活阅历、文化艺术素养、语言基本功及美学追求等方面,均有比较直接的关联。加上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要想成功地表达好一篇朗读作品,平时的准备是必要的,甚至是重要的。准备得是否充分,理解得透彻与否,除了扎实的语言功底之外,积极的态度和认真的剖析,也是朗读取得成功的法门。

具体的说,朗读的准备过程,大致有以下几个步骤:

1.阅读作品

阅读,是从书面文字材料中获取思维信息的动态过程。阅读就是读者和文本的对话,是文字符号向思维信号转化的能动反应。在普通话水平测试朗读短文项目中,阅读是应试人熟悉作品的必要过程,它是从理性上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的进程。只有透彻的理解,才能达到深切的感受,才能准确地掌握作品基调与节奏,从而正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1)确定文体。

所谓文体,即文章的风格或体裁。历来对文学体裁的分类,有各种不同的标准,因而也有不同的分类法。我国最早的分类法是两分法,即把文学体裁按有韵无韵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五四运动”以后,国内最常见的分类法是“四分法”,即把一切文学作品,根据它在形象塑造、体制结构、语言运用和表现方法等方面的不同,分别归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四大类。

普通话水平测试用60篇朗读短文,从大类上说,都属于散文类。再行细分,还可以分为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因为不同的文体各有其特点,所以要根据不同体裁作品的特点,来把握作品的内容和结构,朗读的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各有侧重。如:对于记叙性作品,应着重熟悉作品的情节与人物性格;对于议论性作品,需要通过逐段分析理解,抓住中心论点和各分论点,明确文章的论据和论述方法;对于说明性作品,重在了解所说明事物的内部规律和外在特征,把握好词语的分寸感和准确性。所以,确定文体也是朗读方式选取的重要参照。

总之,只有掌握了不同作品的特点,熟悉了作品的具体内容,才能准确的把握不同的朗读方法。

(2)划分层次。

朗读的要求,除了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语句流畅等语音方面的要求之外,让听者听得清楚明白,这似乎是最起码的要求。要想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就得从朗读作品——文章的结构入手。

这里所谓的“文章的结构”,是指对书面文字材料的组织、安排方式,它是作者创作文章思维设计的外在表现形式。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维的发展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表现出来。因此,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可见,文章的结构体现了文章思路,文章的结构是文章思路的外在载体。如果能够正确地分析文章结构,也就能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路了。以记叙文为例,它就通常会使用“总—分—总”、时间先后顺序、空间位置变换、故事情节的发展或思想感情的变化等常规结构来布局文章。

朗读者,从把握文章的内容结构和更好的朗读文章的角度出发,可以对文字稿件进行“归并”和“划分”,做进一步的整理。这里所说的“归并”,是从全局宏观考虑,着眼于全篇,将自然段落按照内在联系进行整合,从而按照文脉提纲挈领地形成朗读的总体规划。而“划分”则是从微观入手,将自然段落化整为零,透过语意上的单位——小层次,精心地把握语言走向、逻辑关系、思想脉络和细节情趣,为朗读表现达到语声流畅连贯、语意清晰完整达成可能,其目的是“方便于听”。“归并”的功用,是理顺朗读思路,避免零散、混乱现象的出现。而“划分”则是帮助朗读者体验逻辑感受和形象感受,为合理运用情景再现、内在语,以及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语声技巧提供基础,进而为最终达成“把稿件变成自己要说的话”这一要求,带来契机和帮助。

以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文章共有24个自然段落,按照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9自然段),着重描写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表现了孩子的童真、童趣和对大自然的热爱;第二部分(第10~24自然段),描写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而第一部分中,又可以分成5个小层次,分别是:第一层(第1自然段),引出写作缘由;第二层(第2自然段)写春秋之景;第三层(第3~6自然段)写美女蛇的传说;第四层(第7~8自然段)写百草园的冬天;第五层(第9自然段)承上启下,说明去三味书屋的原因,以及对百草园的不舍。

如此进行的稿件分析:首先,按照时间和地点的转换,“归并”文章的部分,这样便完成了对稿件布局结构的了解;其次,按照对稿件的理解和感受的分析,“划分”了具体层次。这样,就为朗读者提供了清晰细腻的文章掌控,同时也为朗读者设计语言表达技巧提供了依据,从而缩短了理解和表达的距离。

(3)概括主题。

主题也称“主题思想”,即文艺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心思想,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它是作者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通过对题材的提炼而形成的思想结晶。作者的思想水平、生活经验和艺术表现手法,直接影响主题的深度和广度。

朗读作品不能仅停留在一般认知层面上,也不能只浅显地了解来龙去脉,而要切实地掌握其核心。概括主题,是一个从表现到抽象,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识的思维飞跃过程,是深入了解作者创作意图,并领会其精神实质,从而刺激朗读愿望的心理过程。

概括主题,要考虑主题的自然属性,即明确性、具体性和行动性。明确性指的是,概括主题要准确,要正确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同时要有思想深度。具体性是指,有针对性地把握作品内容的性质,不能流于形式。而行动性则是指,针对作品朗读的行动指导,这就要求朗读者真体验、真感受。

例如:流传千古的长诗《长恨歌》,虽然写的只是帝王与贵妃的爱情悲剧,但反映出来的心理特征则是人类对于忠贞不渝爱情的向往和追求;鲁迅《阿Q正传》的主题,是通过阿Q这个典型人物形象,批判了以精神胜利法为主要特征的病态的国民;朱自清的《背影》一文,通过“背影”这个聚焦点的点染描写,运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深深的父爱”这一主题;戏剧《哈姆雷特》是一部复仇的悲剧,通过哈姆雷特的性格和性格的变化,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和致命弱点。

概括主题的要求是,朗读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分析与概括能力。当然,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反复练习才能达到快捷准确的概括主题。

(4)联系背景。

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由不同层面的背景构成的。如作者创作时的写作背景,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等。只有充分了解背景,才能全面、准确、深刻的理解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思想感受。

联系背景,是一个广义的创作准备过程,它来自朗读者个人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建立。这里的个人修养包括思想修养、政治修养、道德修养、文化艺术修养等。审美情趣也就是朗读者的艺术通感,它包含活跃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真切的鉴赏力,以及强烈的表现力。

联系背景,需要深入具体,切实可行,切不可空洞宽泛,草草了之,亦不可漫无边际,要有的放矢。所要联系的背景,需要紧密地与朗读作品的内容和主题联系起来,这样对理解作品才有实际的帮助。

联系背景的目的在于深入理解朗读作品,所以要学会从事物发展的纵向序列及其相关的横向关联上,充分地考虑背景的影响。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流于表面、苍白无力的朗读行为的出现。

2.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就是在深刻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如何通过语音的具体形象把原作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下面几点:

第一,要根据不同文体、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以及不同听众对象等因素,确定朗读的基调。比如,朗读针对少年儿童的童话故事,需要用活泼明快、形象性强并带夸张的有声语言表达形式;而朗读议论文,则要用平实稳健、富于内在逻辑力量的有声语言风格朗读。

第二,对作品的整体结构要透彻了解。如全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主要讲述怎样的事情?自然段中可归并为多少个层次?层次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全篇重点在哪?对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作品的脉络更加清晰,人物、事件的来龙去脉就会在脑子里活跃起来。

第三,对整个作品的朗读方案应有总体考虑。如作品中写景的地方怎么读?写人的地方怎么读?作品的高潮在什么地方?铺垫的地方怎么读?高潮的地方怎么读?结尾与开头在朗读上如何照应,等等。

第四,在总的设计指导下,还要进入局部的朗读安排。如一段之内,一句之内,怎么安排节奏、语气、重音和停连。有些句子还要标出语调的升降曲直。为了使朗读时能更生动形象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必要时应注明某些句子内在语,或用“舒缓地”、“忧郁地”、“欢快地”等词语标明该句的具体读法。

3.试读练习

试读练习就是根据设计的方案反复进行练习。一边读一边体会感情,揣摩效果。在试读过程中,如果发现方案有不恰当、不完善的地方,随时进行修改。

2.朗读技巧训练心得 篇二

1. 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 一节课40分钟, 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 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 如雁掠过, 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 要求学生读通课文, 读准生字新词, 但实际上至少有1/3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 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 马上转入下一程序, 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 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 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 看似热热闹闹, 其实读前没有要求, 读中没有指导, 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估反馈, 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 没有用心、用情去读, 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 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 缺乏目的性。

3. 朗读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 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生, 读来读去, 就是那四五个学生, 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 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 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素质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4.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 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 或“把×××语气读出来”, 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 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 不能融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 只重声音形式, 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 不重语言环境中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 把某一个字 (词) 读得重 (或轻) 些, 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 (慢些) , 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 就认为该读重音, 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 表达的效果更强烈。

5.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据调查, 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 (相对环节而言, 非指读的人次) , 但有安排却未到位, 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 往往是琅琅书声骤然响起, 不到1分钟, 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 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教学训练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五方面进行:

1.要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应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规定每节课的朗读时间, 并自我监控达成度, 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要求用普通话, 声音响亮, 吐声清楚, 读音准确, 不读破句, 特别是自学性朗读, 要让全班同学都读完、读好, 切不可匆匆过场, 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 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 读出感觉, 读出味道, 读出情趣, 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另外还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 通过评议, 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这就要精心设计问题, 让烦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学生的读, 特别是那些浅显易懂、语言平平的课文, 实在不必循规蹈矩。

2.注重感情朗读

叶圣陶先生把感情朗读叫“美读”, 激昂之处还它个激昂, 委婉之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发挥作者的当时情感, 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 我认为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朗读技能和技巧的具体指导。如重音、停顿、缓急、语气等。可按范读———仿读———指点———再读的步骤感情朗读。如老舍的《趵突泉》一文中, 有“看那三个大泉, 一年四季, 昼夜不停, 老那么翻滚。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钟, 便觉得自然的伟大, 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这两句话, 指导读第一句时, “大泉”读重音, “昼夜不停”和“老那么翻滚”之间气自发而促, 马上吐出“老那么”;“翻滚”二字读得很慢, 给人的感觉是泉水日夜不停地翻滚, 时间久长, 没有终止时。读第二句时, 提醒注意第一分句是叙述句, 语气平稳, 第二分句声音稍响, 重“自然的伟大”, 第三分句声音轻, 轻中重读“再不敢”, 反复诵读后, 学生知道这是因为作者看到的趵突泉一年四季, 昼夜不停, 老那么翻滚, 从而体会到自然的伟大和自我渺小。学生掌握技术后, 将举一反三, 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3. 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 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 它们相辅相成, 必须有机结合。在《鸟的天堂》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 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是正确地读?”结果, 有的重音落在“这是”上, 有的把重音落“大”上。显然, 这样的朗读对上下文理解还未到位。于是, 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 这句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 学生才恍然大悟, 应重读“一棵”, 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 朗读到位, 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4. 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

常见的有齐读、个别读, 学生感兴趣的有演读、引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其中引读有提示式、插问式、添词式, 各有所长。无论用哪种朗读形式, 目的只有一个, 那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促进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所以, 语文阅读教学中, 应灵活运用。

5. 朗读评价多样化

全面参与的、合理而有效的评价活动, 不仅使学生提高自我评价、自我发展的能力, 还增加了交流, 发展了人际, 促进了沟通与合作。课堂教学中, 师生互评, 学生自评、互评, 家长评价已成为日常评价的主体。例如, 学习了诗歌《爸爸的老师》, 每一位学生都写出了对自己最喜欢的老师的一个评价。真诚的话语, 真情的流露, 无处不体现了师生间的尊重与平等。

总之, 朗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非常重要的环节, 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加以重视, 强化学生的朗读指导与训练, 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增强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感悟能力。

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朗读训练的技巧 篇三

关键词:朗读;情感;技巧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不仅是学生识记、理解课文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鉴赏水平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呢?以下是我结合自己在平时的朗读教学活动实践中得出的几点初浅的认识。

一、通过教师的范读感染学生的感情

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学生通过听,通过观察教师朗读时的表情,初步体会课文的感情基调,从而正确把握自己的情感。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的情感,并把它通过语言准确地表现出来,以激活历史人物和事件,鼓动和感染学生的情感。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大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声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学生听中生情,成为一种情感体验,自然而然就提高了朗读的兴趣。

二、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

1.提出要求教師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要读通句子。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同时要求学生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2.注重朗读语气的指导 一般说来朗读的语气有平静、惊喜、悲切、得意、兴奋、激动、担忧、紧张、恐惧、自信、迫切等与心理活动息息相关的轻重缓急语气。例如《观潮》中,在人们久等之后,出现潮由远及近的壮观,这段文字要吸足气,高声朗读,读出人们见到大潮时喜悦、兴奋之情。《十里长街送总理》中,写灵车开来的一段文字,朗读时吐气要缓慢,声音低而深沉,这样才会让人感受到失去总理的悲痛之情。《南京长江大桥》中由远及近看大桥的两段文字,朗读时送气要平而匀,声音要柔和,以表达出作者对南京长江大桥的赞美之情。《手术台就是阵地》中描写敌机轰炸,环境越来越危急的句段,用气断而不连,声速急促,这样才能反映出人们为白求恩生命安全担忧的焦急心情。《你们想错了》一课中,敌人在方志敏身上什么都没搜到,气疯了,威吓方志敏的几句话,朗读时送气要粗,声音要重,这样才能把敌人恼羞成怒的神态活现在人们的眼前。《再见了,亲人》一文,各段写法类似,均由话别引出发生在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令人荡气回肠的往事。教学时应凭借朗读理解其意,感知其情。在朗读描写大娘冒着生命危险为志愿军送吃的这一部分时,对描写大娘动作的词要求重音朗读,辅以缓急的语气,读出大娘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一心挂念志愿军战士的慈母之情。

3.停顿合理停顿是语调的组织要素,在朗读中有调节气息,显示句意,突出重点的作用。朗读时在什么地方停顿,应停顿多长,除了标点符号外,还要根据语句结构,感情表达的需要来确定。在课文中出现的长句子,应该如何指导停顿呢?(1)抓关键词停顿。指导学生读出逻辑重音,重音要通过增加声音的力度及强度体现出来。如在《借生日》一课中“她正要往外拿,小云跑过来,按住妈妈的手,……”我先引导学生画出句子中的动词,学生很快找到了“拿、跑、按”,这样学生很容易就明白这些词里的关键词语,因此,学生自然就用重音读出来,同时也加深了对句子的理解。(2)抓标点符号停顿。在让学生读句的同时,还要教学生会读标点符号。根据标点符号不同的作用,读出合理的停顿,“句号”要读得平缓,“问号”要读出升调,“感叹号”要读出加重的语气,如“下雪啦!下雪拉!”第二个“下”字读得稍重,强调下雪时高兴的心情,读出喜悦的语调。(3 )抓住句子结构停顿。要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还必须注重分析句子结构,为了读好长句,我引导学生把长句子从课文中找出来,自己试读,接着互相读,指名读,然后大家评析,从而使学生在一次次朗读中明白这句话写了什么或谁怎么样了等等,再根据句子前后表示的意思来停顿,可用“/”画出停顿并正确朗读,如“森林里的动物/都很感激/小熊一家”。这一句就可以根据所画的停顿来朗读。

4.注重朗读形式多样性 朗读的形式有齐读、个别朗读、分角色朗读、自由朗读、领读等,采用什么形式因文而异,老师要根据教学灵活安排,让朗读课真正成为学生展现自我、抒发性情的舞台。如《小溪流的歌》这篇美丽的童话,有诗一般的境界,乐观、热情、不怕困难阻扰的清泉汨汨流淌在其中,最终汇成欢快胜利的强音,让人为之动情,深受启发。文中有小溪流、小河、大江、大海、枯草、枯树桩、泥沙、沉船等八个角色。课堂上,我先让小组讨论每个角色如何读,并且选择自己读得好的角色;再利用多媒体辅以相应的课件图片,8位同学很快进入了情境,用不同的声调、语气、感情读出了每个角色的特点;其余同学都听得津津有味,好像自己也变成了小溪流,正在克服重重障碍而成长强大起来,对课文主题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

5.词语的连贯性 朗读时应该一个词语一个词语或一个短语一个短语地读,读出节奏感。当碰到“着、了、过、在、的”等字时,一定要读得轻快,不能读成重音或拖长单调。

6.抑扬顿挫 在朗读中语调高低升降的变化,可以表示不同的语气,不同的感情态度。

7.快慢适宜 朗读时,音节相连有长有短,有快有慢,长短快慢的反复交替,形成了一种自然节奏。掌握快慢变化,要根据文章体裁,思想情节,人物形象而确定。

4.朗读技巧训练心得 篇四

参加完短短的一天培训学习。让我印象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抱怨这个问题那个问题,但我们缺容易被这些所谓的“问题”所欺骗,那些所谓的“问题”其实是每个公司都会碰到的,那个只是现象。真正判断问题有两个要素:1,会增加额外成本的;2,会丧失你创造绩效机会的。

第一步:界定问题。问题点的表达方式有一定的格式:(何处)的(何物)(怎么了)。问题的描述需要简洁、明确、一语中的;同时最好以书面方式写出来!这样更加有利于问题分析!

第二步:找出真因。找原因有步骤有方法。对于销售部出现的问题,先组成团队,一个人分析问题可能是片面的。找方法有多重,我觉得鱼骨法最为行之有效:1,描述问题并将问题写在鱼头上;2,透过脑力激荡分析问题出现的可能原因;3,将相同的问题分组,并区分主因及次因;3,在鱼身的主干骨上面画出大骨并写上主因;4,将同类别主因(大骨)下面画出小骨,写上相关的次因;5,初步拟定(主因)及(次因)后,可详细研究它们的类别,重新归类及调动位置;6,根据所列出的可能原因,归结出最可能的原因。

第三步:提出可行方案。这里可以运用一到两个方法来提出可行方案:头脑风暴法,双重颠倒法,创意问题解决法,水平思考法,名目团体法。

第四步:确认解决方案。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确认解决方案的时候不能凭主观做判断。可利用表格工具来确认解决方案。一个是评比法表格,二是理性系统表格法。

5.散文朗读技巧 篇五

立坚小学

张晶

散文,可以泛指韵文以外所有的文章,包括小说和议论文;但是也可以特指以抒发作者个人感受为主的文章。一般把这后一类散文称为“抒情散文”。用做诵材的散文多半属于这一类。散文总是从作者主观视点来观察世界万物,从中有所感悟,于是有感而发,抒发自己的感想。读散文,听散文,似乎是跟着作者去看去想,最终和作者想到一块儿去。因为是一个看,想,感悟的过程,所以散文朗诵的基调是平缓的。没有太大的起伏;即使是在作品的高潮,也不会像演讲那样异峰突起,慷慨激昂。在朗诵时要用中等的速度,柔和的音色,一般用拉长而不用加重的方法来处理强调重音。

散文虽然不像诗歌那样有规整的节奏和严格的韵律,但是也讲究节奏和韵律美。散文的局部和某些句子也有对称结构。例如:“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在朗涌时,我们可以用相同的语调来读这对语句,使文中的韵律美表现出来。

散文也有不同的类型。有的散文以抒情为主,不写人和事。例如朱自清先生著名的散文《荷塘月色》,《匆匆》,都是在抒发作者的感受。有的文章中虽然也会出现一些事物,但是这些事物都是虚写而不是实写的,是概括而不是具体的。例如朱自清先生在著名的散文《春》中描写春天,赞美春天,发出:“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感想,从而激发了对生活的热爱。基调是热情,愉快的。我们应该用明朗,甜美的噪音去读。在文章中虽然有山有水,有花有鸟,还有人,但是这些都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我们在朗读这一类型的散文时,完全可以用作者的感受为线索。朗诵《春》时,一开始是一种殷切期盼的情感,在朗涌“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时,要把三个层次读出来,把春天越来越近,人们越来越欣喜的心情读出来。中间的部分,从各个方面描写春天,也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我们可以用减低速度,降低音量的方法把描写和抒情区别开来。最后的三小节,用娃娃,姑娘,青年来比喻春天,体现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憧憬和希望,情绪也随之转向高昂。音量,语速也应随之步步提高。如果是独立的故事,朗读时很难说应该强调哪儿。如果说朗诵者要强调扶起妈妈助人为乐,你也很难说不对。

6.普通话朗读技巧 篇六

朗读时,有些句子较短,按书面标点停顿就可以。有些句子较长,结构也较复杂,句中虽没有标点符号,但为了表达清楚意思,中途也可以作些短暂的停顿。但如果停顿不当就会破坏句子的结构,这就叫读破句。朗读测试中忌读破句,应试者要格外注意。正确的停顿有以下几种类型:

1.标点符号停顿。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停顿符号,也是朗读作品时语言停顿的重要依据。标点符号的停顿规律一般是: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停顿略长于分号、破折号、连接号;分号、破折号、连接号的停顿时间又长于逗号、冒号;逗号、冒号的停顿时间又长于顿号、间隔号。另外,在作品上的段落之间,停顿的时间要比一般的句号时间长些。以上停顿,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为表达感情的需要,在没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停顿,在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不停顿。

2.语法停顿。语法停顿是句子中间的自然停顿。它往往是为了强调、突出句子中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或补语而做的短暂停顿。学习语法有助于我们在朗读中正确地停顿断句,不读破句,正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

3.感情停顿。感情停顿不受书面标点和句子语法关系的制约,完全是根据感情或心理的需要而作的停顿处理,它受感情支配,根据感情的需要决定停与不停。它的特点是声断而情不断,也就是声断情连。

(二) 重音

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的字、词或短语在朗读时要加以强调的技巧。重音是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的,能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增加分量。重音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语法重音。语法重音是按语言习惯自然重读的音节。这些重读的音节大都是按照平时的语言规律确定的。一般说,语法重音不带特别强调的色彩。

2.强调重音。强调重音不受语法制约,它是根据语句所要表达的重点决定的,它受应试者的意愿制约,在句子中的位置上不固定的。强调重音的作用在于揭示语言的内在涵意。由于表达目的不同,强调重音就会落在不同的词语上,所揭示的涵意也就不相同,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

3.感情重音。感情重音可以使朗读的作品色彩丰富,充满生气,有较强的感染力。感情重音大部分出现在表现内心节奏强烈,情绪激动的情况。

(三) 语速

应试者在朗读时,适当掌握朗读的快慢,可以造成作品的情绪和气氛,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朗读的速度决定于作品的内容和体裁,其中内容是主要的。

1.根据内容掌握语速。朗读时的语速须与作品的情境相适应,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个性、环境背景、感情语气、语言特色来处理。当然,语速的快慢在一篇作品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根据具体的内容有所变化。

2.根据体裁掌握语速。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在选编朗读测试材料时,为了保证作品难易程度和评分标准的一致性,所选的50篇作品,几乎都是记叙文。记叙文有记事、记言。一般说,记事要读得快些,记言要读得慢些。

(四) 语调

7.朗读技巧及教学方法 篇七

关键词:朗读,技巧,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 是要学生对课文达到了解好欣赏, 而朗读与欣赏的关系极为密切。不通过一定的朗读, 朗读达不到一定的水平, 就不可能真正达到对课文的了解与欣赏的目标, 由此可见朗读教学的重要。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积极开展有效的朗读教学, 必须要了解朗读的要求, 掌握朗读的技巧, 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给学生提出朗读的基本要求, 是指导学生朗读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朗读有一定的要求。朗读, 一是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 读准字音, 不漏字, 不添字, 不错字, 不颠倒, 不读破句;而是自然流畅。态度自然大方, 语气顺畅, 停顿合理, 节奏恰当;三是传情达意: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朗读有一定的技巧, 朗读教学要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诵读的技巧。朗读的技巧主要是停顿、重读、语调和速度。

停顿是语句间的间歇、声音的休止。一般分五级。篇名, 小标题与正文之间, 段与段之间停三拍;句、问、叹和冒号处停两拍;分号处停一拍半, 逗号停一拍;顿号、间隔号处停半拍。长句中没有标点的地方有的也应适当停顿;根据作者在句中所表现的感情也要作适当停顿。重读就是把句中重要的词语读重一些, 复句中的关联词语要读重一些以示强调。“重要的词语”要在具体的句中体会确定, 一般地说, 句子中的主语、动词谓语、修饰限制的定语要读重一些, 复句中的关联词语要读重一些, 感情色彩比较强的词语要读重一些。语调的变化是用来表示不同的感情, 常见的有升调、降调、曲调、平调四种。一般地说, 表颂扬的、赞叹的、热诚的、悲壮慷慨的句子, 要用升调;表祈求的、感激的、沉痛悲哀的、叹息的句子要用降调;表犹豫的、怀疑的、暗示的、双关的句子要有曲调;表心平气和的、庄重的、谨慎的、仁慈的句子要用平调。速度依文章的内容而定, 交代、说明性的内容, 描写幽静环境、秀丽景色的内容, 含有庄重、尊敬、沉郁、悲哀、凄凉等的内容要读得缓慢;紧张气氛的内容, 激烈对话的内容, 慷慨陈词的内容, 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恐怖、惊愕等的内容要读得急促。

训练学生朗读的技巧, 初始可分项训练, 可用一套朗读的符号在原文上作标示;让学生看着文章听录音也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法。

语文课堂上的朗读教学的突出特征是多安排学生读, 以多种形式反复不断地让学生读, 教师加强指导, 使学生在朗读中提高朗读的水平, 加深对课文的记忆理解, 增强语感, 陶冶情操。朗读教学要开展得生动活泼, 富有成效, 重要的一点是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 采用恰当的方法。以下根据课文的一些类型, 提出几种朗读教学的方法, 供语文教师参考。

1.老师范读, 感染学生。老师用自己声情并茂的、抑扬顿挫、极具感染力的的语言去感染学生, 会很快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的境界中, 通过声音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景, 尤其是那些写景抒情的文章, 更是如此。对于那些说理性的文章, 我们范读时要有轻有重, 有快有慢, 通过节奏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 明白其中的道理, 将教材蕴含的思想性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 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背诵朗读。这种方法就是通堂朗读, 达到背诵。诗歌类的课文, 如《有的人》、《回延安》等, 语言优美的散文如《春》、《济南的冬天》、《荷塘月色》等, 很值得让学生背诵, 课本中也要求背诵。教学这类课文, 完全可以安排一节课的时间, 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背诵, 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3.欣赏性诵读。就是放录音或录像, 让学生欣赏高水平的朗读。这对学生理解课文, 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帮助是很大的。有些课文朗读的难度较大, 如《周总理, 你在哪里》;有些课文篇幅较长, 意义较难理解, 如《祝福》、《阿Q正传》朗读教学宜采用放录音、录像的欣赏性朗读。这种方法学生是喜闻乐见的。

4.表演性朗读。有的课文具有较强的表演色彩, 如《范进中举》、《白毛女》《最后一次讲演》、《变色龙》等很适合让学生通过练习准备, 到讲台上进行表演性的朗读, 学生对此会很感兴趣, 课堂气氛很热烈, 教学效果也较好。

8.小学语文朗读技巧 篇八

【关键词】朗读技巧;停顿;重音;速度;语调;节奏

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一个孩子来说真是最大的财富。只要是教师在平时的听课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在朗读课文时感情非常投入,但是听了以后却感觉不舒服,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不掌握朗读技巧造成的。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造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艺术,要在重视原作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运用各种技巧进行语言艺术的再加工。朗读有助于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学生的朗读水平高不高,很大程上取决于教师的朗读水平,因此,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主要的朗读技巧有:

一、停顿

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停顿一方面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一方面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再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时,也可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停顿有三种:

(1)生理停顿。即朗诵者根据气息需要,在不影响语义完整的地方作一个短暂的停歇。生理停顿不妨碍语意表达,不割裂语法结构。

(2)语法停顿。在书面语言里就反映为标点。一般说来句号、问号、叹号后的停顿比分号、冒号长;分号、冒号后的停顿比逗号长;逗号后的停顿比顿号长;段落之间的停顿则长于句子停顿的时间。

(3)强调停顿。即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在不作停顿的地方作了停顿,或者在书面上有标点的地方作了较大的停顿。强调停顿主要是靠仔细揣摩作品,深刻体会其内在含义来安排的。

二、重音

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重音有两种:

(1)语法重音。在不表示什么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的,叫语法重音。语法重音的位置比较固定,常见的规律是:①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②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常重读:③动词后面的形容词、动词及部分词组充当的补语常重读;④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⑤有些代词也常重读;如果一句话里成分较多,重读也就不止一处,往往优先重读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分。值得注意的是,语法重音的强度并不十分强,只是同语句的其他部分相比较,读得比较重一些罢了。

(2)强调重音。指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或强调某种特殊意义而故意说得重一些的音,目的在引起听者注意自己所要强调的某个部分。何时该用强调重音并没有固定的规律,而是受说话的环境、内容和感情支配的。同一句话,强调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往往不同,例如:

我去过上海。(回答“谁去过上海?”)

我去过上海。(回答“你去没去过上海?”)

我去过上海。(回答“北京、上海等地,你去过哪儿?”)

因而,在朗诵时,首先要认真钻研作品,正确理解作者意图,才能较快较准地找到强调重音之所在。

三、速度

用于烘托气氛,突出内容发展变化,增强文体表达效果,可以从四个方面把握。

(1)区别气氛。快读表达热烈、快乐、紧张、恐怖,慢讀表宁静、庄重、沉闷、凄凉。

(2)人物性格。年轻人说话快;开朗活泼,勇敢机智,或狡猾奸诈者讲话速度宜快;老年人讲话,或者诚实淳朴、沉着镇定、愚昧迟钝者,讲话宜慢。

(3)人物心情。心情愉快欢畅或紧张焦急时话速度较快,心情沉重悲哀或者表缅怀心情的话速度较慢,抨击痛斥敌人时候语速度更快。

(4)区别题材。抒情性强的诗文,语言速度不宜过快,慷慨激昂的文章和激情奔放的诗歌,语言速度不宜过慢。

四、语调

指语句中的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趋势,它随着语气和说话人的感情变化而变化,着眼点在于对作品的理解程度。

(1)升调:调子平而升高,表示反问,疑问,惊异,兴奋和号召等语气。

(2)降调:先平而降,表肯定,感叹请求,沉痛,惭愧等语气。

(3)平调:调子无明显的高低变化,表严肃,平静,庄重,冷漠,思索等语气。

(4)曲调:调子先升高而降低,曲折变化,表示含蓄,夸张,反语,讽刺,怀疑,意外,惊奇等语气。

五、节奏

语句的节奏指一定时间内语词的疏密程度。掌握好节奏技巧,一要有快慢之分,二是快慢交替进行,三是随材料内容情感需要分清主导节奏和辅助节奏。

轻快型:多扬少抑,多轻少重,语词密度大,语言速度较快,常常表达喜悦欣慰心情;

凝重型:多抑少扬,多重少轻,语词疏,语言速度慢,常常表达严肃,肃穆之情;

低沉型:声音暗沉,句尾显沉重,语速慢,叙述不幸事,表达悲哀之情多用此;

高亢型:明亮高昂,扬而更扬,语言速度偏快,表达令人振奋,狂喜的激情;

舒缓型:轻松明朗,轻柔舒展,语言速度较慢,表达感觉上的惬意舒心;

紧张型:多扬少抑,多重少轻,音节短,气促,语言速度快,常表示急迫内容,焦急恐惧之情。

总之,朗读时要语言流畅,衔接自然,熟练,还要使句子之间疏密有序,让朗读呈现出一条健康的语流,另外句子中语音要有起伏变化,语词有主次轻重,使朗读充满生气,富于变化。朗读的技巧还有很多,还需不断探索完善。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9.编导考试中朗读的技巧 篇九

(2)停连的方法

从语句的停连和连续来看,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

一是落停:即停顿时间相对较长,句尾声音顺势而落,声止气也尽。这种停顿多用在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讲完之后,句逗停顿中多用在句号、问号、感叹号处。

二是扬停:即停顿时间相对较短,停之前声音稍上扬或持平,声虽止但气未尽,一听便知是才说了半句话,还有下文。多用在一个意思还未说完,而中间又需要停顿之处。句逗停顿多用在分号、逗号、顿号处。

三是直连:即顺势而下,连接迅速,不露连接的痕迹。多用于内容联系紧密,持续抒发感情的地方。一般与扬停配合使用。

四是曲连:即在连接处有一定空隙,但又连环相接,迂回向前。多用于既要连接,又要有所区分处,常与落停配合使用。

请看下例: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潭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为落停、/为扬停、 为曲连、为直连)

2.重音

重音是指朗读时为了突出主题、表达思想、抒发情感而对于句中的某些词语加以突出强调的音,它是体现语句内容的重要手段。在朗读中,重音位置不同,语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例如:

我知道你爱看小说。(别以为我不知道)

我知道你爱看小说。(爱不爱看诗歌我不知道)

(1)重音的分类:

重音可分为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类。

①语法重音

语法重音是由语句的结构自然表现出来的重音,有规律可循。位置也比较固定。如一般在语句中,谓语、中心语的修饰成分,疑问代词和揭示代词都是语法重音。例如:

小燕子在海面上斜掠着,浮憩着。(谓语)

我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兴奋和愉快。(定语)

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指示代词)

②强调重音

强调重音是为了突出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而把语句中的某些词语加以强调的音,又叫“逻辑重音”。强调重音没有固定的位置,它是根据表意的内容和需要来确定的。

一是突出话语重点,能表明语意内容的词句。

二是表示对比、并列、照应和递进等关系的词句。

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

三是表达某种强烈感情的词句。

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四是比喻性的词句。

会场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2)重音的表现方法

重音的表现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加强音量。既有意识地把某些词语读的重一些,响一些,使音量增强。

这时候,他用力把我往上一顶,一下子,把我甩在一边,大声说:“快离开我,咱们两个不能都牺牲!……要……要记住革命!”

二是拖长音节。既有意将音节拖长一些,用延长音节的办法使重音突出。

太阳像负者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的使劲向上升。

三是重音轻读。表现重音,不一定非要增加音量,有时用减轻音量的方法,,将重音低沉地轻轻吐出,效果反而会更好。一般在表达极为复杂而细腻的感情时,多用这种方法。

风一吹,芦花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的飞了起来。

我忍着笑,轻轻走过来。

四是停顿强调。在要强调的词后面做一短暂的停顿。

再见了,亲人!我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3.语势

语势指朗读时声音升降平曲、高低起伏的变化形式,它是通过控制声带的松紧来实现的。语调由平升高,高亢激昂,称为“扬”,语调先平后降,低沉持重,成为“抑”;语调缺少变化,平缓舒展,称为“平”;语调升降频繁,起伏不定,称为“曲”。

当年毛委员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不就是用这样的扁担吗? (上扬调,表示疑问)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降抑调,表示肯定)

10.小学朗读训练方法谈 篇十

一、指导朗读,帮助学生把握朗读的技巧

教师在指导朗读时,首先要熟悉教材,把握好朗读训练的重点,弄清每句话的速度、语调、感情色彩;体会文章的内容,所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的特点,有目的的具体指导某一段,某一句,然后再整体朗读。这样训练有利于培养朗读能力,体现循序渐进的过程。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富有感情的教师范读和录音带示读,让学生在听读中反复体味和模仿,逐步使他们领略朗读的技巧,懂得发声、读音、轻重、停顿、等要领,闻之“恍如眼前”,如“身临其境”,从而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语醉其音”的效果。

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无论放录音还是教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一般来说,教师全文范读可放在总结课文之前。正当他们想读好,而又读不出那种感觉时,这时教师说:“看我读。”学生就会豁然开朗,达到预期的效果。至于以一些重点句段的示范朗读,一般是跟提问连在一起,随时示范。如:(1)听老师读这段课文,看老师强调了哪几个词语?再想想为什么要强调这些词语?(2)听老师读这篇课文的结尾,几种读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中学到具体可感的朗读知识和技巧。特别是有些词句的意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更要注意指导学生依靠语感的模糊识别功能,在朗读时进行适度的把握。把文字上无法表达的内在情感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充分表达出来,把学生吸引到优美的语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

二、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

1、生动优美的旁白性描述,也可以设计恰如其分的富有激情的、紧扣儿童心理特点的课堂导语,还可以运用合适的精美的图画……把学生带入精心营造的境界中,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

2、巧用电教手段,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在朗读教学中利用幻灯、录像显露出教材中的情感色彩,使画面与课文融为一体,使学生受到感染。

3、借助音响,以声传情,渲染气氛指导感情朗读,使学生沉浸在喜怒哀乐的情境之中,丰富感性认识,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深入领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才能读出读者的心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4、想象画面,加强有感情的朗读练习。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不同语调朗读,边读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人或事,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基调。学生反复练习感情浓的课文,边读边浮想联翩,然后通

过进一步文字分析再造想象,把学生带入作者精心营造得境界中。

三、师生评价,落实朗读训练的效果

为了让朗读训练卓有成效,教师不仅要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还要针对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反馈评析。可以用评议与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引进竞争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采用集体指导与个人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普遍性和有典型意义的问题进行集体指导,其他的采用小组或个别指导。评议要结合朗读材料进行,不要泛泛而谈,语气要温和,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学生评论相结合,放手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对错误的见解绝不讽刺、挖苦。为了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培养朗读尖子,让他们去指导其他同学,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四、创造广阔的朗读环境,让学生读有提高

朗读技巧的自觉掌握和运用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进行训练。为保证每节课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设计朗读的形式也要为全体学生服务。可采用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教师引读、个

人自读、同桌互相检查读、四人小组评议读、开火车轮读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另外,经常让同学们在家中把自己喜欢的课文录下来,和大家在班里一起欣赏,效果不错。课外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多形式的朗读活动,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朗读环境。让学生自己选择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断或诗歌进行配乐朗诵表演,当场评分、奖励。每个学期在班里举行几次全班同学参加的朗读比赛,大家都来当评委,最后评出一、二、三等奖,有进步的同学,进行表扬鼓励,效果非常好。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11.利用朗读技巧培养语文阅读能力 篇十一

要使知识转化成技能, 不是一下子可以做到的, 他需要在阅读教学中经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逐步培养起来。

一、精读课文的教学

要求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包括引导、点拨、范读以及必要的归纳和讲解。通过教师的必要指导, 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 发表不同见解, 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 学会读书。如小语《珍贵的教科书》一课的教学, 教师可以先设计导读提纲:盼书———取书———护书———激励“我”前进, 同学之间互读, 在此基础上主要加强二、三部分的朗读训练, 在朗读中体会师生取书的喜悦, 兴奋的心情;而指导员为护书牺牲时我内心十分悲痛的句子, 朗读时语气要缓慢低沉。只有这样才能符合此时人物的心理。此外,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指导员未说完的话是什么?让学生再讨论, 交流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把握感情基调。让学生在教学中认识朗读的重要, 学会朗读的技巧, 在朗读中思考, 在朗读中寻求答案。

二、朗读课文的教学

略读课文一般故事性强, 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便于阅读和理解, 略读课文的教学着重指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用于阅读实践中, 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 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如小语《壮丽的青春》一课, 是一篇联系阅读的好素材, 更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的好故事, 学生结合阅读提示, 在独立阅读中, 在文中找出遇险和排险两部分, 重点阅读, 尤其是“50米, 马不动!40米, 马不动!30米, 马还是一动不动!”一句, 让学生自感自悟, 只有在反复朗读中, 恰当烘托“千钧一发”之险情, 方显出欧阳海的英雄本色, 惊人的壮举, 不仅仅在语句上, 而且从人们的心灵上激起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这正是文章的教学目的。

由此看来, 语文阅读教学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悟性,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上不单要从阅读的技巧上加以指导,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表达思想感情。在提高阅读基本功的同时, 要指导学生学会一边读, 一边想, 在独立阅读和思考中培养阅读能力。这样, 学生不仅能在语文学习中, 而且能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不仅能在学校的学习中, 而且能在未来走向社会的学习中, 都能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他们就能成为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主人。

12.小学语文朗读的技巧有哪些 篇十二

(1)区别气氛。快读表达热烈、快乐、紧张、恐怖,慢读表宁静、庄重、沉闷、凄凉。

(2)人物性格。年轻人说话快;开朗活泼,勇敢机智,或狡猾奸诈者讲话速度宜快;老年人讲话,或者诚实淳朴、沉着镇定、愚昧迟钝者,讲话宜慢。

(3)人物心情。心情愉快欢畅或紧张焦急时话速度较快,心情沉重悲哀或者表缅怀心情的话速度较慢,抨击痛斥敌人时候语速度更快。

13.不同类型文章的朗读技巧和要求 篇十三

线索清晰,也就是抓住作品的发展线索、层次。记叙文的线索,有时表现在人、事、物、景的轴心上,有时则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贯穿作用为转移。要特别注意作品的内在联系。

表达细腻,具体说:一是叙述要舒展,表达时不要结结巴巴。二是描写要实在,朗读、朗诵时不宜过分夸张,不要给人“极度”的感觉。三是人物要神似,不求形似。一定不要摹拟人物的音容笑貌。特别是人物对话,不应单纯考虑用什么样的音色说话,人物对话要服务于立意。

立意具体,作品的立意就是作品的主题。

在声音的运用上应当轻柔而明朗,声音实而不硬,柔而不粘,节奏稳中有变,变换自如。不要高音大噪、粗声粗气,也不能虚声虚气,松散懈怠,应如小溪流水般清澈明快。

诗歌朗诵的技巧的例子

例1《春晓》

这是一首格律诗,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念到“晓、鸟、少”时,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前两句是写诗人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缓的语调,音量不要过大。“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表现出诗人见到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明朗景象。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在读“花落知多少”时,要想象出落花满园的景象。可重读“落”字,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音量,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惋惜心情。

例2《我的“自白”书》

这是陈然同志被捕以后在特务们逼迫他写自白书时写的。这首诗既是一个共产党员崇高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又是对蒋家王朝必然灭亡的庄严宣判。全诗感情真挚,充满了激情,充分表现了先烈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我们在朗诵这首诗的时候,要表现出作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对敌人极端蔑视的口气,语调要高昂有力。

第一节,两个“任”字表现了革命先烈不怕敌人毒刑拷打的坚强意志,要读得重些:“不需要”三个字的语气是坚定的:“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这个反问句,表示强调肯定的语气,“血”字的尾音要稍微拖长,并且往下降,表现出对敌人残酷屠杀的轻蔑。

第二节,“人”和“怕死鬼”形成对比,要读得稍重:“自白”的尾音要拖长,表示出是所谓的自白的意思:“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一句要读出反问的语气。

第三节,是全诗的高潮,朗诵时要感情奔放,语调昂扬,要表现出共产党人誓与敌人斗争到底的英雄气概和坚信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

如果我们能领会诗的意境,就能深刻感受作者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激起我们与诗的内容相应的感情,再恰当地掌握重音和停顿,朗诵时就会感情充沛,节奏鲜明,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

例3《向日葵》

不知太阳上白天仰着脸——有啥秘密,瞧呀,瞅呀,引逗得你哟夜晚低着头——那么好奇?思来想去……

这是一首歌谣诗,这首诗的想象很新颖、奇特,能充分展现少年儿童聪慧敏捷的思维特点,因而充满纯真稚嫩的儿童情趣。

这首诗开始就把向日葵拟人化了。由“我”向它提出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既是“我”的疑问,也会引起小听众认真地思索。朗诵这两句时,速度不能太快,要注意自然停顿,以引起小听众的思考。

“不知/太阳上/有啥/秘密”,这一句重音应落在“不知”、“秘密”上,“知”和“啥”两个字的尾音可以适当拖长。

第二句要强调“好奇”,需加重语气,“奇”字的尾音要渐弱。

第三句可以结合儿童的天真、顽皮表现出来,语调轻快,头部、眼神可适当转动。

最后一句要和第三句形成鲜明对比,速度放慢,语调轻缓,注意停顿,给小听众留下联想和回味的余地。

总之,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朗诵技巧及训练

汉字的音节结构分为声、韵、调几个部分。声,又叫字头;韵,分为韵头、韵尾、韵腹三个部分;调,字神,体现在韵腹上。

汉字的发音应该以遵循汉字的音节结构特点。要求得“珠圆玉润”,应该尽量将每个汉字的发音过程处理成为“枣核形”,以声母或者韵头为一端,以韵尾为另一端,韵腹为核心,以下以“电”字为例,音节结构如下:

要达到枣核形是让自己的普通话更纯正的关键,但是,不可能,也不要片面强调字字如核,这样必然会违背语言交流的本质,去追求技巧和方法,削弱声音的感情色彩,破坏语言的节奏。

一个汉字的音程很短,大多在三分之一秒就会结束。要在短短的时间内兼顾声韵调和吐字归音,必须从日常训练开始严格要求:

1、出字——要求声母的发音部位准确、弹发有力。

2、立字——要求韵腹拉开立起,做到“开口音稍闭,闭口音稍开”。

上一篇:家庭学习计划制定下一篇:工程测量知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