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苏教版《狼和鹿》说课稿(10篇)
1.小学语文苏教版《狼和鹿》说课稿 篇一
18、狼和鹿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引号的作用。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及想象的能力。
4、通过诵读,从人们随意杀狼护反而害鹿,使鹿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的事实中,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问:当你们刚看到课题的时候,曾想到它会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
2、读了课文以后,你知道它写了什么?
二、初读指导
1、标上小节号,一边读一边想想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1)自学生字(2)检查自学效果
出示词语:
繁殖 捕杀 枯黄 生机勃勃
惨 灾难 葱绿 传染病 生儿育女 *指名读一读
*讨论“怎样抓住它的关键部件记忆字形? *说说你不能理解的词语,集体讨论。
三、课堂作业
1、练习读课文,准备读给大家听。
2、抄写词语
繁殖 捕杀 枯黄 生机勃勃 惨 灾难 葱绿 传染病 生儿育女
3、描红
第二课时
一、听写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1—3自然段,每段的意思用一幅画来描绘。
想想:每幅画上该画些什么?怎么画?为什么这么画?不太好画的部分用直线标出。
交流自己的画。
2、讨论:
(1)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里的狼和鹿是什么情况?森林呢?(2)后来狼和鹿的情况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3)结果,凯巴伯森林变成了什么样子? * 理解: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自由王国”。* 体会森林里闹饥荒的情景。
(没有狼的凯巴伯森林是一个怎样的王国?文章寥寥数语,但是却为我们勾勒出了这一鹿的“王国”的面貌。让学生触摸到此时鹿的“自由自在”有利于学生突破文章的阅读难点。因此,让学生把这寥寥数语“读长、读厚”是这一组块阅读的重点。“鹿没有了狼这一后顾之忧,它们在这一王国里会怎样的自由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丰富的想象,于是“王国”这个词语不再那么“枯瘦”;“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熟悉的班级人数、年级人数、学校人数的逐层相比较,帮助学生直观地建立起‘十万只’的概念。”于是“十万只”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符号,它已经有了丰富的文本内涵。)
3、板书:
三、指导朗读第1—3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从一百多年前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自由王国”是什么意思?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三年级的学生接触“生态平衡”的话题,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组块阅读的过程中,教师的问题设计应该努力地帮助学生降低坡度,化解难点。设计中教师导在关键处,启在愤慨时,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过程中,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思维,发展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1、学习第4自然段,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句子中加引号词语的意思。(1)人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的“功臣”。(2)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的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也是毁灭自己的“大坏蛋”。
2、讨论:
(1)什么是“功臣”?为什么讲狼是森林和鹿的功臣?(2)“坏蛋”什么意思?鹿怎么成了“大坏蛋”呢?
3、小结:文中三处引号所引用的词语都是要引起人们注意的。
三、由事明理
学习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感悟一种道理,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之后,让学生置身于这种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组块式的阅读历程之中,利于三年级的学生充分理解各自然段的意思以及文章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利于学生抓住重点语段咀嚼推敲,把玩回味,从而感悟大自然中客观存在的事物之间的生态平衡的概念。)
四、练习朗读全文。
五、指导复述
指导:恰当引用文中例句,有利于复述。
同桌练习复述。
指名当众复述。
六、作业
总结:今天,我们两次来到了凯巴伯森林,在被毁的森林里我们明白了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生存都有它的用处,不应该随便消灭它,现在让我们一起乘着风车走出森林,回家吧,回家后把你的想法赋诸于行动。让大家齐心协力,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而努力。
七、生活小水滴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生活小水滴”,去调查,了解身边有哪些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去思考,如何阻止人们愚蠢的行动;去行动,让大家都来保护地球。如果你做到了,你将得到的奖品是地球的美丽和人类后代的幸福。
(阅读对话既要立足于文本,但又不能囿于文本的有限空间,更不能受40分钟的课堂所羁绊。让学生在读懂文本语言,初步感悟狼和鹿之间的相关相克的联系之后,适时地将学生阅读的视角引向课外,投注进自己生活的世界,搜集生活中与文本故事相似的材料。这样延伸性的阅读设计,既巩固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帮助学生丰盈“生态平衡”这一本来是陌生的概念,更有利于发挥文本对于学生的育人功能。可谓一举而多得。)板书设计
大约四千只 ↓
狼 和 鹿 超过了十万只
↓
△ 八千只病鹿
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在质疑、释疑中加强口语交际训练。质疑、释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
2.狼和鹿(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二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这个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二、教具准备:
小黑板
三、教学过程:
一、听写
葱绿 繁殖 威胁 传染病 生机勃勃
二、精读训练
1、各自轻声读课文第1----3自然段,每段的意思用一副画来描绘。想一想;每幅画上该画些什么?怎么画?为什么这么画?
第一幅: 树: 挨挨挤挤 森林
小鸟: 枝头 唱歌
鹿: 林间 嬉戏
狼: 下毒手暗算
第二幅: 狩猎队:不止一人举枪
枪口: 轻烟袅袅
狼: 尸体血泊
25年杀掉6000多只
第三幅: 鹿: 活着的、死去的
树: 枯黄
很快超过了10万只
到1992年,只剩下8000只病魔
2、讨论
(1)一百多年前,森林里的狼和鹿是什么情况?森林呢?
(2)后来,狼和鹿的情况发生了什么情况?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3)结果,森林边成了什么样子?
3、流利地朗读1-3自然段。
4、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句子中加引号词语的意思。
(1)人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的“功臣”。
(2)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的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同时也是毁灭自己的“大坏蛋”。
2、讨论:
(1)什么是“功臣”?为什么讲狼是森林和鹿的“功臣”?
(2)鹿怎么会成了“大坏蛋”的呢?
3、小结:文中三处引号所引用的词语都是要引起人们注意的。
三、由事明理
学习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人们本想特意保护鹿,大量捕杀凶狼,结果鹿群大量繁殖,森林闹饥荒,疾病流行,鹿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大坏蛋”,说明必须保持生态平衡)
四、练习朗读
1、 各自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抑扬顿挫、轻重快慢。
2、 指名当众有感情地读,读后评议。
五、指导复述
1、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着重了解文章层次。
2、 讨论各部分的要点。
3、 恰当摘引文中的语句,利于复述。
4、 复述训练。
六、作业设计
1、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句子中加引号词语的意思。
(1)人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的“功臣”。
答:
(2)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的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同时也是毁灭自己的“大坏蛋”。
答:
2、想想人们该怎么恢复凯巴伯森林的本来面貌呢?
3.小学语文苏教版《狼和鹿》说课稿 篇三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对比、前后联系的方法读书,读懂得在大自然里,狼和鹿虽然是一对天敌,但也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他们的数量必须相对的均衡,才能让大自然充满勃勃的生机,这样的一种平衡叫生态平衡。
3、体会自然界中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懂得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像的灾难。
教学重难点:理解为什么活泼美丽的鹿是“祸首”,贪婪而凶残的狼是“功臣”。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狼和鹿)(板书)
2、引:100多年前,有一群狼和一群鹿快乐地生活在一片美丽的大森林里,这个森林叫--凯巴伯森林。【板书:狼、鹿、林】
(一)感受森林的美好。
1、出示图片:这是一片怎样的森林?想看吗?课件出示:(凯巴伯森林)
2、师:这是一大片美丽的森林!老师看到同学们的眼睛都发亮了!你心中一定蹦出了好多词儿,谁来说?
3、交流,评价第一个答案:好一个……!谁再来?
4、小结:一口气就说了这么多,真棒!
5、指导感情朗读词语。
(1)屏显:一片葱绿 郁郁葱葱 翠色欲流 老师这里也有一组词,形容森林很绿很绿,我们一起读!
(2)引导学生读好每一个词:在凯巴伯森林,稠密的树叶是绿的,茂盛的灌木是绿的,嫩嫩的小草也是绿的,这是多么广阔,多么动人!再来读。
(3)满眼都是绿色,那么有活力,那么让人心醉。一起读!
屏显:生机勃勃 生机无限生机盎然
6、引:我们书上的第一段有一段文字写出了这片森林的美好。请你先默读,然后把表现凯巴伯森林的句子用括号括出来,自己练读,读得让人感觉到森林的绿,森林的活力。
7、引:老师刚才看了,同学们找的都是这句,出示: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
8、指导朗读:谁来读?指读。
预设评价:(1)真绿啊!放眼远眺,每一寸土地都是绿的!谁再来读。(点击“一片葱绿”)
(2)老师发现,“唱歌”“嬉戏”,你读得真高兴啊!真要感谢造物主,给了小鸟和鹿群造就了一个如此美丽的家园!(我们一起读)
(二)感受森林的萧条。
1、引:读得太棒了!老师的眼前仿佛活现了这片美丽的大森林!然而25年后,这片森林却面目全非了。请看大屏幕。一起读!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①、同学们,森林着火是很可怕的事情,整个森林会毁于一旦。课文说,凯巴伯森林像着了火一样,那说明凯巴伯森林肯定遭灾了。遭了什么灾?
②、什么是蔓延?生说。师评:蔓是蔓开,延是延伸。就是说枯黄的颜色在不断地扩展,延伸,越来越大。来跟着老师的手势,一起读好蔓延。(生齐读蔓延)
引:同学们,枯黄在蔓开来,延伸开来,那就逼得绿色会不断地退后,退后,退到后来就怎样了?(消失)跟着老师的手势,一起来读好这两个词语。
③、同学们。读读“消退”,读读“蔓延”,再读读句子,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1)枯黄象熊熊的烈火,在森林中蔓延开来,它吞噬着可爱的绿,太可惜了!谁来读?
(2)短短25年,整个森林就被枯黄淹没了,再也找不到那充满生机的绿了。太痛心了!谁再来读?
③、引导齐读:枯黄的森林在哭泣,我们的心情也无比沉重,让我们把这沉痛的一幕牢记在心里。一起读。
(三)体会鹿的悲惨遭遇。
1、感悟朗读“饥荒”片段。
1、引:森林中的绿色为什么会消退呢?同学们仔细读第三小节,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
2、出示: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切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
3、交流,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
A “一切”:是哪些?灌木、小树、嫩枝、树皮……(灌木吃完了吃小树,小树吃完了吃嫩枝,嫩枝吃完了吃树皮……)
B “……”:还有哪些东西是鹿群“吃得到”的?(草根:哪怕它是苦的;小草:可怜它才刚钻出地面;小花:它还没有来得及装扮森林呢……)
C “吃光”:这些都吃光了,没有了。同学们,我们来简单地算一算:一只鹿一天吃一棵灌木,10万只鹿一天就要吃掉10万棵灌木,2天,就要吃掉20万棵,那3天,4天,5天呢,森林里的绿色植物就是这样被吃光的。
D “饥饿”:所有的东西都吃完了,鹿群还是饿的。为什么?凯巴伯森林中本来有4000多只鹿,它们生活得很幸福。但是,现在鹿多了,达到了十万只,比原先增长了25倍,甚至还在增长,照理应该有25个森林才能让鹿快乐生长,但现在森林还是原来那一个森林。鹿群当然要挨饿,闹饥荒啦。
E、师点评:他们简直饿疯了!为了获得一丁点儿食物,它们穷凶极恶地争抢,失去了理性,只要发现一丁点儿绿意,立刻蜂拥而上,顷刻间把它灭掉。(齐读句子)在疯狂的鹿嘴下面,屏显: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4))、引:就这样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被毁了!多么令人痛心!谁来读!
这是森林的灾难!更是鹿群的灾难!很多鹿都会因此而饿死!多么可怕呀!我们一起读!
【板书:叉掉森林】
2、感受灾难之二:疾病。
引:如果说,森林燃烧的饥饿之火已经让鹿群难以招架,那接下来的灾难更无情,更可怕。一起看出示:疾病在鹿群中传染。(读读看)
①、文中第三小节有一句话跟这句话意思一样。快找找。
②、生答。出示: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
引:意思一样,可是读出来的感觉可大不一样。请你们好好读读,体会体会这两句话的感觉,一会和大家说说。(生自由读)谁来说。(可怕、无处不在、毛骨悚然)
引导个别读:疾病像妖魔的影子,甩不掉,逃不开,真可怕!谁来读!
引导齐读:病菌像妖魔的影子,无处不在,令人毛骨悚然!我们一起读!
引:就这样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同学们“仅仅”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时间短)两个冬天是多久?(两年)两年死了六万只鹿,计算一下,每天大概死亡多少只鹿?(83只)。好多一群鹿,目前还剩下多少只?(四万只),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八千多只病鹿!疾病就这样,一步一步把鹿群推向死亡的边缘。让我们一起再来好好回顾一下鹿群数量的发展变化。
出示4000只(活泼而美丽)的鹿
100000只(饥饿)的鹿
60000只(病死)的鹿
8000只(生病)的鹿
请把大屏幕上的内容读一读
四千只,十万只,六万只,八千只,看这些数字的变化,再看看横线上填写的内容,我们分明感觉到了:这是多么可怕的消亡。
引:也许有一天,整个凯巴伯森林里的鹿都会消失。{叉掉鹿}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态失衡”
三、研读第二段,感受杀狼之惨。
指板书,引:其实,森林惨遭破坏,鹿群濒临毁灭,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因为鹿太多造成的。)那么鹿的数量为何会急剧增长呢?(森林里的狼被杀了)
引:是的,狼被杀害了,【叉掉狼】自然界的生态就失衡了。同学们,文章第二节就写了人们杀狼的惨烈情景。好好读读第二节,读完后,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待会儿大胆地说出来。
3、学生自由读文,交流感受,相机评价。
(1)一只只狼哀嚎着倒在血泊中,多可怜啊!多悲惨啊!
(2)人们为了保护鹿,在森林里打狼,打了整整25年,共杀掉了六千多只。看来,人们杀狼的决心非常坚定,对鹿是“爱之深”,对狼更是“恨之切”!
4、显红: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在青烟袅袅的枪口下,狼一只跟着一只,哀嚎着倒在血泊中。
引:同学们,读读“青烟袅袅的枪口”,你分明看到了什么?听,猎人的枪口下,狼在“哀嚎”,狼在哀嚎什么?(自由说话)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出你内心的痛、发自肺腑的怜。
四、读中练说,感悟道理。
1、引:同学们,老师在课前查了资料,了解到当年下达 “杀狼令”的,是美国一位很有影响力的总统罗斯福。他的一声令下,凯巴伯森林的枪声就响了25年,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总共被杀掉六千多只。从此,这片森林就成了鹿的王国。它们在这儿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可捕杀狼没有给鹿带去美好和幸福的生活,短短25的时间,凯巴伯森林从天堂变成了地狱。人们静下心来思考,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 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2、什么是功臣?“功臣”就是有功劳的人,这里指的是--狼:
什么是祸首?“祸首”就是制造灾难的人,这里指的是--鹿。
狼成了“功臣”,鹿成了“祸首”,这是为什么?自己去读读第4节,试着用这样的句式来总结一下?
出示:因为( ),所以狼是森林的“功臣”。
因为( ),所以狼是鹿群的“功臣”。
因为( ),所以鹿是破坏森林的“祸首”。
因为( ),所以鹿是毁灭自己的“祸首”。
4、学到这里老师想问:鹿是真正的祸首吗?真正的祸首是谁?为什么?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人们因为不知道大自然自身的规律,好心做了坏事,让学生明白不应该破坏生态平衡。)
五、总结拓展,升华情感。
1、教师引:是啊,人类对鹿盲目的爱酿成了凯巴伯森林爱的悲剧;人类对狼无知的恨,铸成了凯巴伯森林“鹿死林毁”的局面。美国政府为了弥补过失,在1995年推行了“引狼入室”的计划,从加拿大运来首批野狼放生到落基山中。为了让进入森林的狩猎者不再任意地捕杀狼,凯巴伯森林的入口处竖了一块警示牌,牌上写着:请不要将枪口对准狼。
2、练习说话:为什么不要把枪口对准狼呢?如果你是守林人,准备怎样跟狩猎者解释呢?请拿起你们的笔,为守林人写段解释词吧!
3、学生写词,全班交流。
4、总结:同学们说得都不错。看样子,大家已经了解了狼和鹿的故事,也完全了解了我们的大自然。相信狩猎者们听了你们的解释,不会再将枪口对准狼了。【课件出示狼】有了狼以后,凯巴伯森林会怎样呢?【生自由说】【在同学们的说中完成生态平衡图】
原来,狼、鹿、森林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生机勃勃的森林,既需要适量的狼,也需要适量的鹿,这就叫作【“生态平衡”】。
5、总结:同学们,大自然,就是一张用生命编织的网,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植物乃至一切生物,都是网上的一个结、一根线。我们必须严守自然规律,去维护这张生命之网,不再重复狼和鹿的悲剧。
6、作业。
(1)课后,请同学们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也了解生态平衡的道理。
(2)自己去找找有关生态平衡的故事读一读,与同学交流。
4.小学语文苏教版《狼和鹿》说课稿 篇四
1、《走,我们植树去 》说课稿 教材分析:
《走,我们植树去》以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情景,展现了植树造林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和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号召人们积极投入到绿化祖国的活动中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自学本课6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植树的重要,体会少先队员们要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的决心,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保意识。教学方法:
为了较好的实践新课标的理念,抓住课文的重点,突破难点。课前请学生亲近大自然,去郊区体会树木的给大家带来的清新。在为学生创设平等对话的教学氛围的同时,倡导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探求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设计:
一、以“趣”导路,营造氛围
创设课文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了学习本文的兴趣,情感也被调动起来。再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带领学生“穿越时空”,走进文本。
二、以“读“铺路,感悟语言
第一二自然段主要体会我们少先队员决心去植树,心情很高兴。先请学生自读一、二自然段,自行感悟到少先队员心情很高兴、决心很大。接着问“从哪儿看出少先队员去植树的决心很大?” “走”单音词后面的停顿,“我们一起去植树”后面的感叹号 “哪些词句说明少先队员的心情很高兴?” 和煦的春风、轻快的脚步、欢声笑语 再引导想象少先队员在路上行走和植树时欢乐的情景。指导用欢快的语气读有关句子。
第三、四、五自然段主要写了植树造林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和给人类带来的好处,这是课文的重点。现根据学生的实际经验,让学生说说植树有哪些好处?然后请学生朗读课文三、四、五自然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词句,指导朗读。讲解光合作用帮助学生理解“绿色工厂”,指导读好“给我们送来清新的空气,让每个人都健康、幸福”。联系上下文理解“亿万棵树连起来,就染绿了祖国的版图”一句,说说“绿色的希望”指什么。想象祖国处处是“参天的大树”后的景象除了“盖房,架桥,造船,铺路”外树木还有哪些用处?指导读好第3、4、5节。
课后,设想给学生预留一些和听、说、读、写有关的选择性作业。通过这些语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
教学反思:
《走,我们去植树》这不是一篇假诗,不是一首想像诗,而是一首实践加思考的诗,是一首通过实践来说理的一首诗。植树是为自己、为他人、为人类、为社会、为今天、为未来创造,我们应该让学生拥有这种创造。作者用自己的智慧头脑展示了孩子们的希望,展示了人类需要的环境。这一句句创造之语,很容易感动四年级的学生,但感动归感动,让他们真的行动起来,那是难的,特别现在城市的小孩真的很难有这种体验,城市的植树往往是由专门的劳动者来做,而农村的孩子这种体验还是有的,因为大多数的农村每一年都有着植树的活动,他们摸一摸,看一看,也会有着灵动。但不管是有,还是没有,但能以诗的方式主动表白自己的感动的学生却是很少的,所以在一课上,特别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也应该引导他们学着用诗的方式记下自己的感动。课后有第五题是:选择学校的一种树木,查阅资料、按名称、外形特征和作用三个方面向同学们作介绍,其实也可以模仿着课文的形式,让学生以诗的方式介绍,也许更能够激起学生的创造欲望。
2、《第一朵杏花》说课稿 教材分析:
课文讲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这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清新流畅,适合训练学生分角色朗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绿线格内的1个生字只认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教学方法:
重点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及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并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在初步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基本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课文脉络,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至此,还为学生预留了一项作业:描写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的句子,读一读,也可以抄一抄。为下一步品读课文打好基础。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走进文本
基于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上课伊始,我首先引导学生 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然后问 :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并以此为切入点走进文本。
二、重点突破,读中感悟
(一)第一次看杏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第1---5 自然段)1.自由读,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画一画,品一品,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读一读、议一议,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里主要引导学生抓住第3小节,体会带点词的作用。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在充分的理解基础上,引导学生朗读1-5自然段,采用分配角色朗读。四人小组练读。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二)第二次看杏花,发挥想象,入情入境
这一部分大多数内容都是对话,重点放在对话朗读,请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体会人物的感情、语气,想象之后,给句子加上提示语。出示投影片。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小孩子()地说:“刚才。”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小孩子()地说:“是。”(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老师及时过渡: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板书:一丝不苟]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三、抓住关键词语,点明中心
投影片出示竺可桢说的那句话:“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个别读,读完交流读懂了什么。结合第一次看花来说说,什么是“精确”。从而体会出竺可桢取得成就的原因。老师乘机小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板书:精确观察]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四、深化主题,总结迁移
先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自由交流。
3、《燕子》说课稿 教材分析:
《燕子》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课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燕子活泼可爱的样子。第二自然段写燕子在春光烂漫时从南方赶来了,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第三自然段写燕子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的情景。第四自然段写燕子落在电线上休息。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活泼可爱的外行特点、追赶春天的候鸟习性、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文静优雅的休息场面,都一一跃然纸上,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及“燕子”这一春天使者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活泼”“偶尔”造句。
4、通过朗读,观察,想象,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难点:初步体会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的和谐美。说教法、说学法:
1.情境创设:着名小学语文教学专家李吉林大力提倡情境教学,即是以生动形象的场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把教师的语言和情感,教学内容及课堂气氛作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学生的意识,达到学生主动学习和整体、和谐发展的目的,其特点是形真、情深、意远。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创设情境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课始《小燕子》歌曲的播放,带给学生美妙的听觉享受,孩子们便在不知觉中随着音乐轻哼、跟唱,他们身心愉悦、主动投入,这便形成了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再如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春天的美景时,将品味文字与欣赏图片相结合,学生兴致盎然,在优美的视觉享受下更深、更好地体味了文本的语言,孩子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且学得轻松、记得牢固。再如感受“电线杆之间的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哇”这一抽象的情景时,借助于幻灯片的演示,孩子们便较轻松地享受到了这一意境美。
2.自主品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给予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读体会,如学习第二自然段,自由读一读,春天带给你什么感受?再好好读一读,你是从哪儿感受春天的美?等,都力求通过一些粗略、宽松问题创设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读中品味。再如学习燕子的飞行、歇息时,同样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读,让学生自主地感受和体验,体会文本语言文字的精妙及一动一静的美
3.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语文课堂应是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是一个宽松而又和谐的课堂,作为引领者的教师和作为学习主人的学生都应积极主动地参与、投入,是谓“教学相长”。在本节课中,师生、生生都很大程度地进行了互动,如教师的多次引导,学生的合作交流:和同桌说一说你感受到的美等,课堂明快、活泼。
4.拓展延伸:《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依据教材走出教材、走向开放的大语文教学观,在这节课结束部分我设计了两条开放性的作业:1摘抄描写春天的诗句,这有助于拓展与文本关联的知识积累、紧密联系了本单元的另外几篇课文;创作歌词,这有助于学生运用积累、创新表达,深化体验。两种不同的作业设计,留给了学生较大的空间,便于他们自主选择更适合其个性特征和个体需求的方案,课内与课外交相互应,在实践中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即由复习燕子的外形切入到精读.
2.精读品悟:即指导学生感受春景美和燕子美.着重引导学生多种形式地对文本进行朗读,可抓住一些重点词句品味,做到有感情朗诵,尝试背诵.
3.小结拓展.设计开放的作业,延伸深化. 4.《苹果里的五角星》说课 教材分析:
《苹果里的五角星》,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里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方法传给我的事,告诉人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全文内容浅显,叙述清楚,重在引人思考,给人启迪,是适合学生朗读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注意“魅”字的读音,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清晰”“魅力”造。情感目标:能从课文内容中得到启示――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设计理念:
“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本文教学重在读中感悟,受到启迪,明白打破习惯思维方式的重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想给大家们讲一故事,不知你们是否喜欢?什么故事呢?是关于韩国三星集团创始人李秉哲的故事。在讲故事之前,我想问问大家,你们是否见过卖报纸,想一想他们是怎样卖报的?谁能来学学卖报的过程?
2、你们想知道李秉哲是怎么卖报纸的吗?
两个小报童在车站卖报。一个报童卖报没有什么与众不同,卖出一份报纸,收回一份报款,卖出多少,收回多少。另一个报童的卖报的方式却大不一样,他不停地把手中的报纸一一往候车乘客的手中塞,而并不急于收受报款,等手上报纸没了,他再一一回收报款。同样是在车站卖报度日,不同的卖报方式似乎决定了两位报童的不同的命运。这后一个报童不仅在车站赢得了更大一块“蛋糕”――成为国际知名大企业的老总,他就是韩国三星集团的创始人李秉哲。
3、从这个故事中你发现什么?(老师为什么先讲这个故事?)
4、揭示课题,解题激趣。板书课题。课题中的五角星为什么要加引号?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读,可以默读„„读完几遍后,感觉自己没有阅读障碍了,再试试提出一些问题。
(生自由阅读课文)
2、请说出你们还不能理解的问题
如: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我想知道这个五角星最早是由谁发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为什么说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就能理解了创造力?
„„
能提出问题也是一种学习方式。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提出了问题,才促使我们去解决问题。)
3、问题暂时留到下节讨论。先说说你读后知道了什么?(能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邻居家的小男孩一次来我家玩时,把他在幼儿园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有趣发现传给“我”。他的切法是拦腰切苹果。)
4、这件事为什么给我如此深刻的印象呢?初步说一说原因。
三、作业:
1、练习朗读课文。
2、思考提出的问题。回家操作:用不同的方法切苹果,看看能发现些什么。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听写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汇报交流。
说说你回家切苹果的情况,你是怎样切的,分别看到了什么?
四、学文探索,体会何谓创造。
1、一般人是怎样切的?理解 循规蹈矩
2、课文中的小男孩是怎样切的?理解拦腰切下去(1)演示一下切法。
(2)由此产生了怎样的图案?理解 横切面 果然
3、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呢?你想过没有?(思维定势作用 或是出于方便 出于公平想不到切苹果还需要创造性思维)
4、“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理解 “魅力”。文中指什么?(小男孩的喜悦,传递秘密的远。)
4、“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为什么说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就能理解了创造力?
(所谓创造,就是要打破思维定势,用他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发现新秘密。自己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时需要自己提出问题等。)
5、出示名言警句
(1)、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居里夫人)
(2)、我最怕/人们睁开眼睛/毫不惊奇/对白昼习以为常/活着/不追求童话的幻想/而出入 ――(罗日?杰斯特文)
(3)、健康的好奇心会帮助你消除无知。
6、说说你从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中想到了什么。安排练笔。写一写,再交流。
7、把你感悟最深的语句多读几遍(最后一节),建议背一背。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下列词语造句。清晰 魅力
3、学了课文,你想探索什么?(想知道第一个发现这秘密的人是谁吗?还想探索其他吗?)5.《最佳路径》说课稿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以平白朴素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设计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而大伤脑筋,后来从一位年老的葡萄园主身上得受到启发,最终他设计的路径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这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就是要让学生弄清楚格罗培斯的设计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有什么联系。而这个联系就是从老太太卖葡萄的方法上得到了“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设计灵感。但当我继续深读下去,我觉得这联系不仅仅如此。其实许多园主卖葡萄的方法是给顾客摘好葡萄,这正和格罗培斯前50次的设计一样,是在为游客设计他认为最佳的路径。而老太太卖葡萄的方法却是让顾客自己去摘葡萄,让顾客挑选自己认为最好的葡萄。从老太太的卖葡萄的方法上,格罗培斯受到启发,于是他的设计观念有了转变,从原来为游人设计转变为让游人自己设计。而最佳设计的获得这“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不可或缺的。我认为这篇课文不仅仅让我们懂得“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人文思想,还让我们懂得在遇到困难时,要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读、思、议中明白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以及它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之间的联系。
2.懂得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其中蕴含着巨大的价值。3.从格罗培斯设计路径的过程中,学会遇到问题,多角度、多层次地考虑。
教学重难点:知道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以及它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之间的联系。
说学情:
5.小学语文苏教版《狼和鹿》说课稿 篇五
9、三袋麦子__(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三袋麦子》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吃;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小猴则把麦子种下地,一年后收获了满满一囤麦子。表达了同样是一袋麦子,各人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结果是不一样的中心思想。旨在让学生体悟懂得只有播种,才有收获的道理。“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浅显易懂,人物个性鲜明”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很适合儿童阅读。
结合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三位课程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会读、会认的生字,掌握多音字“磨”“干”的用法,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讲讲这个故事;3.理解课文内涵,能够根据自己的体验与感受,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思维方法,体会课文内容的价值取向,懂得只有播种,才有收获的道理。
由于本课注重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人物情感,从而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地读课文。
因为三种小动物在得到麦子后采取了不同的做法,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多方面思考,各抒己见,并在讨论中让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朗诵感悟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和情感,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比较法、讨论法、朗读法和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一、设疑导入.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一袋麦子,一模一样的三袋麦子在三个小动物眼中是一样的吗?从“黄灿灿的麦子、饱满的麦粒、上等的麦种”体会到三个小动物看法不同后,从而进入课文的学习,体会他们得到一袋麦子后的想法,以及不同的看法导致不同的做法,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他们的体验与感受。
二、从“土地爷爷送的三袋麦子是否一样”切入,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等词语来体会三个小动物的不同的处理方式。通过比较,小猴看问题全面,有丰富的劳动经验,做事有远见的优点昭然若揭。
(一)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三个小动物处理麦子的方式
(1)小猪看到这袋麦子后,有什么表现?(重点突出“开心”、“喊”等词语。)如何处理这袋麦子的?(重点突出“迫不及待”、“各种各样”等词语)(2)小牛看到麦子后,有哪些想法?(突出小牛的“勤劳节俭”方面的优点)(3)小猴的做法是怎样的?
延伸:这部分内容写的很简单,但实际包含的内容可不少。引导学生想象小猴当时可能是怎样想的,才决定把麦子全种下了地?这样,小猴遇事多动脑,为长远利益考虑的优点就完全显现出来了。
(二)放手让学生围绕问题自主探索
土地爷爷一年后的再次拜访,对三个小动物的反应是怎样的?通过“哈哈大笑、点点头、抚摸、高兴”这些词体会土地爷爷对他们的评价是怎样的?从而找出正确的为人处事方法。
(三)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回忆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或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把课文故事完全消化,也为课后习题1“讲述这个故事”奠定基础,虽然没有在课堂进行练习,但也做了“回家讲给父母听”的要求。
三、说一说、写一写:假如,土地爷爷给你一袋麦子,你会怎么处理?为什么
引导学生多方面思考,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从每只小动物的身上得到启发,都选择了最合理的做法。这个练习,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语言表达得到了提高,同时也让学生获得了正确的价值取向,自然而然地揭示出本文中心。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三袋麦子
(小猪)——吃光——哈哈大笑(小牛)——保存——点点头(小猴)——播种——夸奖
6.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六
1、说课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64~65页)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课是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也就是“学生在掌握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表示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的知识储备上,进行深入和拓展。教材在编排意图上秉承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的有机递进,体现层次性,彰现渐进性,为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做了有效的预设和安排。
3、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2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亲历探索过程,亲尝收获快乐,从而进一步构建分数“几分之一”的实际概念;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受“认识分数”的生活价值和数学价值。
二、说教材
1、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
2、依据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前沿理论,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合理、有效地采用多媒体图、文、声三维动态呈现的优势,突破重点,化解难点。
三、说教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很好地诠释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基于以上理念,让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真正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进而能让学生提炼出有效的学习方法,感悟数学学习的生命价值,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说教学过程
(一)以境激请、导入新知
多媒体呈现猴王分桃的情境,教师以故事的形式叙述:花果山猴王给4只小猴分桃,猴王把一只桃分给4只小猴,但是分的大小各异,4只小猴不接受,没法,猴王只好重新分的一样多,小猴们才欣然接受。承接着故事,教师提问:小猴们为什么不接受第一次分桃的结果呢?(重点揭示“平均分”)第二次平均每只小猴分得这只桃的几分之几?
(二)互动探究、学习新知
变换多媒体呈现情境,以叹息的口吻叙述新情境:猴王为了避免再次出现分桃不均的场面,吸取了前面的教训,将一盘桃(4个)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一呢?将问题直接抛给学生,学生们都情趣高涨,跃跃欲试。此时,教师并没急于求“案”,而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分一分(用学具来分,用画图来分,用折纸的方法分等等)。接着,让小组讨论,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是其中的几分之几?怎样用一个分数来表示每只小猴分得的桃?让学生各抒己见。因为学生是在自己动手操作,实践感知的基础上获得认识的,都说的头头是道。教师在点头嘉许的情况下,适时小结:把一盘桃(4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盘桃的四分之一。接着教师马上安排练习,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1的前两个填空,用分数表示,并能说说表示的含义。
在基本练习之后,继续深入,来学习“每份是几个物体”的知识点。为了让学生更具有直观体验,教师跳出了“猴王分桃”的多媒体虚拟情境,为学生准备了一些实物(9个小正方体,4个苹果,8枝铅笔),让学生来平均分一分。以小组的形式来展开,并思考:你把这些物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个物体?你能用分数表示吗?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展开探究,你分我摆,你数我记。当然,我们不排除学生仍然把这些物体以一个一份的形式来分,我们教师就要发挥巡视指导的作用,让学生的合作探究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在一定时间之后,全班交流,学生上实物展台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情况。在此之间,教师可以作出合理的筛选,既选一、二个分得比较合理的来引领学生的思维,形成公识,达成一致,又选出分得不合理或者不成功的例子,让学生进行个人自诊和全班会诊,找出存在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拨和引导,去伪存真,和全体同学共同发现: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与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联系和区别。继而完成想想做做1中的剩余两空。
(三)综合练习、有效反馈
1、完成想想做做2(用分数表示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和想想做做3(每个图里填上它上面的分数),并进行全班汇报交流。
2、拿一拿
一堆小棒12根,请分别拿出这堆小棒的1/2和1/3.
这题是新知识的有效运用,先让学生说一说,所要拿的分数所表示的含义,根据这两个分数的意义,来具体分一分,拿一拿,并说一说,分别是几根。之后,可对这题进行提升,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并比较拿的这几个不同的分数,发现了什么规律?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谈谈学习本课后的具体收获,从结合自己的学习过程到所获得的知识等方面谈出自己的体会。接着,让学生观察我们身边的物体,能用学到的知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来说一说,我们身边的分数吗?(学生可以把我们的课桌,作业本,以及我们的同学等等看最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
7.小学语文苏教版《狼和鹿》说课稿 篇七
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咏华山》,它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课文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有才华。全文共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孩子和先生登华山。第二自然段写孩子吟诗赞华山。第三自然段写孩子得到了先生的夸奖。第四自然段交待了孩子的姓名和年龄。课文的重点是第二自然段。
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地引出了古诗,并提供了与诗紧密相关的背景知识,创作本诗时的具体情境和作者情况。课文配有插图,再现了华山的壮丽景色,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课文和古诗,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根据课文叙述寇准跟老师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我为本课制定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是:会读本课生字词,通过反反复复诵读课文,理解生字词;借助图画,依托观察、思考及想象,进行诗文对应,体会古诗的意思,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从而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一、自主学习,培养创造力。
自主、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拓宽学生情感交流的一种渠道。在教学中,我更多地采用了让学生自主、合作的方式去学习、交流、检查读课文情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等,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评议,深化理解了课文内涵,在交流中提出不同的创新见解,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了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得双向互动的交流得以实现。
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新《课标》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是多么重要。因此,我这堂课的教学也注意到这一点:新课伊始,我先出示一幅华山挂图来创设情境,让生首先对华山有感性的认识,再激发学生去爬山的欲望,引发学生的向往与遐想,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古代有个七岁的小男孩,不但登上华山还念出一首赞美华山的诗。这样,学生便会急于知道详情的强烈愿望而去自发性进入阅读。同时鼓励学生在读书时,利用边读边想的阅读方法去读,从而提高阅读的水平。
三、拓展,体情悟道,突破“文包诗”难点。
“文包诗”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诗文联系,借文悟诗。因此我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品描写华山高、雄伟壮丽的句子上,让学生通过观察,贴图的形式,理解华山高耸入云的壮景,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能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文中的小孩,去登山、去读课文,在充分理解句子意思,体会华山巍巍,耸入云霄的特点后,出示诗句,让生读读想想,“看谁能自己读懂这首诗”,充分地相信学生,让他们在读中自悟、诗文对应,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第25课咏华山(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
2、复习生字词:上节课,我们借助拼音,熟读了课文,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这些生字词,你还能响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开火车读,齐读)出示词语
3、回忆课文大意:上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知道是谁咏华山的?(板书:蔻准)过渡:今天,咱们就跟着寇准一起去登华山,看看华山上是什么样的景象,好吗?
(二)、精读二--四自然段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小朋友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华山上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读后问:你觉得华山怎么样?(板书:高)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华山的高?
A:出示:啊!华山真高哇!指导读好这句话。(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华山的高来。)
出示华山图:看,这就是华山,有12公里长,800层楼那么高。看了这么高的华山,相信这句话现在你一定能读好!谁来读?(你读得真好,把华山读得那么高!)
B: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这么长的路,这么高的山,爬上去一定非常(吃力、困难、累、不容易……)书中用了一个词,写出了这种感受,就是(艰难)指导读好这个词。读得真好,奖励你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读。
(指导读好这句话)(你把登山的辛苦都读出来了,真棒!)
(你们真会读书,从登山的艰难感受到了华山的高。)
C: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相机提问:蓝天在哪儿?远远近近的山在哪儿?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到了脚下?
指导读好这句话。(他读得怎么样?谁来和他比比?)
D: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相机提问:平时看到的太阳在什么地方?太阳怎么会显得那么近?
我们平时看白云在哪儿?现在白云在哪儿?
指导读好这句话。
(2)小朋友们都很会读书,很会动脑筋,从这些语句感受到了华山的高大。其实这些也就是蔻准登上华山山顶之后看到的景色。我们把它连起来读一读好吗?
出示: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a、自由练习读;b、指名读;c、齐读。
(3)读得真好!奖励你们看几幅华山的风景图。(展示图片)
看到这些美丽的华山图,我看到许多小朋友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赞叹声,这就是情不自禁啊!
看完后,你想怎么样来赞美华山?(啊!华山真!)
(4)看到华山这么高,这么美,小朋友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些感叹。寇准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后,心情非常激动,再夜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但他赞美华山的话不是“啊,华山真美啊!”,也不是“华山真高哇!”。而是一首诗(出示图、文):“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教师范读,学生闭起眼睛仔细听,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让你想到前面课文中的哪句话?(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时,想到了哪一句?(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什么叫“举头”?什么叫“回首”?谁来表演一下?
这首诗和前面的课文,都让我们感觉到,华山真(高)啊!谁愿意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可以加上动作。
(配乐读诗,指导读出韵味。)
过渡:你觉得这首诗写得怎样?寇准的先生是怎么说的?
(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齐读第三段,重点指导读好“好诗!好诗!”。(谁能加上动作呢?先生会做些什么动作?)
2、最让人佩服的是寇准写这首诗时才(七岁)。小小年纪就能写出这么好的诗,你想对寇准说些什么?
3、齐读三、四自然段,把对寇准的敬佩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四)、总结全文,朗读全文
刚才,我们一起去登华山,欣赏了华山的高与美,还学会了一首赞美华山的诗,收获真不小!最后,让我们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再一次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配乐朗读全文)
(五)、课外延伸
华山的高和美,让寇准小小年纪就写出了这么一首有名的诗。我国的许多名山大川,都给诗人不少灵感,比如说,杜甫登泰山后,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佳句,苏轼看到庐山的千姿百态,发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山的诗呢?回去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我们下节课交流。
一年级语文下册《咏华山》教学设计
水富县博爱小学吴泽芬
(、6、10)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第25课咏华山(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
2、复习生字词:上节课,我们借助拼音,熟读了课文,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这些生字词,你还能响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开火车读,齐读)出示词语
3、回忆课文大意:上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知道是谁咏华山的?(板书:蔻准)过渡:今天,咱们就跟着寇准一起去登华山,看看华山上是什么样的景象,好吗?
(二)、精读二--四自然段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小朋友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华山上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读后问:你觉得华山怎么样?(板书:高)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华山的高?
A:出示:啊!华山真高哇!指导读好这句话。(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华山的高来。)
出示华山图:看,这就是华山,有12公里长,800层楼那么高。看了这么高的华山,相信这句话现在你一定能读好!谁来读?(你读得真好,把华山读得那么高!)
B: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这么长的路,这么高的山,爬上去一定非常(吃力、困难、累、不容易……)书中用了一个词,写出了这种感受,就是(艰难)指导读好这个词。读得真好,奖励你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读。
(指导读好这句话)(你把登山的辛苦都读出来了,真棒!)
(你们真会读书,从登山的艰难感受到了华山的高。)
C: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相机提问:蓝天在哪儿?远远近近的山在哪儿?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到了脚下?
指导读好这句话。(他读得怎么样?谁来和他比比?)
D: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相机提问:平时看到的太阳在什么地方?太阳怎么会显得那么近?
我们平时看白云在哪儿?现在白云在哪儿?
指导读好这句话。
(2)小朋友们都很会读书,很会动脑筋,从这些语句感受到了华山的高大。其实这些也就是蔻准登上华山山顶之后看到的景色。我们把它连起来读一读好吗?
出示: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a、自由练习读;b、指名读;c、齐读。
(3)读得真好!奖励你们看几幅华山的风景图。(展示图片)
看到这些美丽的华山图,我看到许多小朋友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赞叹声,这就是情不自禁啊!
看完后,你想怎么样来赞美华山?(啊!华山真!)
(4)
看到华山这么高,这么美,小朋友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些感叹。寇准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后,心情非常激动,再夜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但他赞美华山的话不是“啊,华山真美啊!”,也不是“华山真高哇!”。而是一首诗(出示图、文):“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教师范读,学生闭起眼睛仔细听,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让你想到前面课文中的哪句话?(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时,想到了哪一句?(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什么叫“举头”?什么叫“回首”?谁来表演一下?
这首诗和前面的课文,都让我们感觉到,华山真(高)啊!谁愿意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可以加上动作。
(配乐读诗,指导读出韵味。)
过渡:你觉得这首诗写得怎样?寇准的先生是怎么说的?
(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齐读第三段,重点指导读好“好诗!好诗!”。(谁能加上动作呢?先生会做些什么动作?)
2、最让人佩服的是寇准写这首诗时才(七岁)。小小年纪就能写出这么好的诗,你想对寇准说些什么?
3、齐读三、四自然段,把对寇准的敬佩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四)、总结全文,朗读全文
刚才,我们一起去登华山,欣赏了华山的高与美,还学会了一首赞美华山的诗,收获真不小!最后,让我们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再一次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配乐朗读全文)
(五)、课外延伸
华山的高和美,让寇准小小年纪就写出了这么一首有名的诗。我国的许多名山大川,都给诗人不少灵感,比如说,杜甫登泰山后,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佳句,苏轼看到庐山的千姿百态,发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山的诗呢?回去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我们下节课交流。
一年级语文下册《咏华山》教后反思
水富县博爱小学吴泽芬
这一堂课,我坚持以人为本,使教育过程中的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纵观这堂课的过程,我有以下四点感受:
一、尊重学生
教师不仅要把孩子看成是受教育的对象,更应该把孩子看成是有生命尊严的生命个体。本堂课中,我用平和的态度积极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当学生表现出色时,真诚的表扬让他们心花怒放,如“你也读出来了,老师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很多很多的山。”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殷切的鼓励使他们信心倍增,“你能再试一试吗?”、“你很含蓄,要是声音再响一点,那就更好了!”我自始至终的微笑和恰如其分的赞语,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足够的安全感。我尊重孩子们享受平等的权利、需要表达的权利,甚至犯错误的权利。老师真诚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鼓励的话语,会深深地感染了学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在这样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孩子们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他们的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畅所欲言,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尊重是教育者对学生崇高而理智的爱,因此,让尊重更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中吧,不要让呵斥与冷脸扼杀了学生思维的萌芽,要知道,戴着镣铐的双脚永远也跳不出优美的舞蹈!
二、正面引导
教师在课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很多时,我们重视了“主”而忽视了“导”。“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之。”学生在学习时,必定要将学与思结合起来,这样才会学有所得。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启发、诱导,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自主思考,达到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目的。
三、主动参与
在这堂课中,学生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他们共同讨论如何画画,一起学习朗读课文,不仅评价同学的朗读,也大胆评价老师的吟诵,最后主动实践边读边想的朗读方法。所有的这些都表明,在和谐课堂中,学生已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的个性也在课堂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8.小学语文苏教版《狼和鹿》说课稿 篇八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说课稿苏教版
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为大家解说的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材。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为大家解读。
一、说课标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前言、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前言为我们阐述了“课程性质与地位、课程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实施建议从“教材的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四个方面来阐述的。目标与内容分为“总目标与内容”、“阶段性目标与内容”。这是,今天我们要详细研读的。我们来看,总的目标与内容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10条目标内容。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阶段目标与内容分为四个学段,分别是: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课标对于第二学段的目标与内容从 “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下面我将从这五个方面来为您一一解读本册教材的目标与内容。
识字与写字方面,课标提出的第二学段目标为:
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本单元目标是:会认31个生字,会写26个生字,要求会写的生字要掌握它们的音、形、义;会认的生字,只要读准音就可以。
阅读:第二学段的目标为:1学会默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3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4诵读优秀诗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本单元目标为: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好词、好句、好段、进行积累;2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习作:第二学段目标:1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2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3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本单元目标为:本次习作要求写一处秋景。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观察迷人的秋景,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或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然后选择一处景色写下来。
口语交际的目标与内容:第二学段目标:
1.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
本单元口语交际目标是: 学写“留言条”主要让学生掌握“留言条”这种应用文的基本写法,能在生活中学会运用。
综合性学习:第二学段目标: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本单元目标:处处留心:通过词串的形式,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并借助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学习新词,进一步引导学生提高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二、说教材
说教材我将从:编写特点、编写体例及目的、内容结构、知识与技能的立体式整合,四个方面来解读本单元教材。
编写特点:
1.本单元教材以“有志者事竟成”为主题,编排了一组历史人物故事。
2.本单元共安排三篇课文,分别为《第八次》《卧薪尝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从内容上来看,三篇课文都通过一个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激励和教育学生学习文中主人公坚持不懈的精神,让学生从故事中明白“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课文故事脉络清晰,文字浅显易懂,寓意深刻。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让学生领悟故事蕴含的道理,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坚持不懈,勇于探索的品质。
体例及目的:
小学阶段,中年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单元教材由“课文”、“习作”、“单元练习”三部分组成,类型不多,结构简明,眉目清楚,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教材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立足于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课文有文本和课后训练组成。单元练习基本上有五大部分组成,立足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内容结构:
第四单元的内容结构,共有三篇课文,它们分别是《第八次》、《卧薪尝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习作四和练习四。
本单元的课文以“历史人物故事”为主,让学生感受坚强不屈、不懈努力的精神品质。第11课《第八次》是一片寓含深刻道理的外国历史故事。课文叙述了古代苏格兰王子布鲁斯英勇抗击侵略军,但屡战屡败,几乎丧失信心。后来看到蜘蛛结网,受到启发,振作精神,经过第八次战斗,终于赶跑了侵略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第十二课《卧薪尝胆》是一篇寓含深刻道理的中国历史故事。课文叙述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之间征战胜败的故事。越王勾践败不馁,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后转败为胜;吴王夫差非常骄傲,不听忠言,放虎归山,最终被越国灭掉。第十三课《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讲述的是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诞生的经过,是一篇科学故事。文中写了一名叫雷奈克的医生从一次偶然的发现中受到启发,通过反复实验,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平时善于观察,肯动脑筋,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道理。
知识与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编排一些历史人物故事一直就是课文选材的重点。在二年级下学期时就学过《梅兰芳学艺》《大禹治水》,本册有《第八次》《卧薪尝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四年级上册有《徐悲鸿励志学画》《虎门销烟》,五年级上册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诺贝尔》《滴水穿石的启示》。本册文章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边读边想,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本册课文的学习既是对以前文章的深化,又是为今后写作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说建议,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说一说。分别是: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分别从识字、课文、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来与大家解说。
(一)识字写字建议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写字提出的教学建议:“多识少写,创设情境,提高效率。”提出本单元的识字教学建议,本单元的识字是随文识字,主要途径是寓识于读,让学生借助课文这种最常用、最规范的语言环境掌握生字的音形义,结合我校“文本主导 拓展延伸 读写结合”语文教学模式中的第一种课型----单元整体感知课,我提出以下的教学建议:
1.课前预习自主识字 2.课上交流 识记难字3.阅读课文 理解词语
4.钢笔描红 注意结构5.课下练写 巩固生字
(二)阅读教学建议
依据我校的教学模式,以及对三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分析,建议本单元的阅读教学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1、导入新课,明确目标。熟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
2、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精读感悟,理解重点词句,说出自己的体会,有感情诵读,体会文章思想。
3、汇报交流 教师点拨
4、巩固拓展 总结提高。具体的教学设计可以结合我校的“课文品读课”的要求来设计。
(三)习作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习作四,是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观察迷人的秋景,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或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然后选择一处景色写下来。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保护孩子的写作信心,教材要求学生有顺序的观察田野,公园中的迷人秋景。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景物写下来就行。我们可以尝试这样的教学:
1、提前放题,留心生活中最美的景色,写在日记中。
2、研读例文,明白习作要求
3、学生独立完成习作
4、自我修改,教师修改,作文讲评
(四)说说写写教学建议
第四单元的说说写写内容为“学写留言条”,写留言条是生活中一项很重要的语文技能,要让学生充分掌握。不但就内容和格式方面的要求对学生写留言条作了具体的指导,而且让学生懂得什么情况下需要写留言条,这样由语文课堂走向生活实践,实现了语文与生活的融通。我们可以尝试这样的教学:
1.指导学生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写留言条,写留言条应该注意什么。
2.小组汇报交流,写清给谁看的,写清留下的话,还要写上留言人的名字和留言的时间。
3.试写留言条,教师反馈指导。进行矫正练习。
(五)综合性学习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以单元练习为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的建议。在教学中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
评价建议:
教学中的各项评价能很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结合我校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在第四单元的教学评价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发挥小组评价的作用、教师做好课堂评价、分类评价 内容具体、总结性评价。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结合本单元的实际内容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收集有关自信与成功的名言、阅读历史故事的成语、诵读有关创造 的名言和故事、读书交流,运用学过的词语,描绘有关秋天的景色。
结束语:
9.小学语文苏教版《狼和鹿》说课稿 篇九
一、说教材
《登高》这首诗选自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7课《近体诗六首》。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鉴赏唐代诗歌。根据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唐诗作为中国文学的奇葩,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在《登高》之前,本单元已经鉴赏了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白居易的新乐府诗《琵琶行》,学生懂得了一些鉴赏诗歌的门路,有助于学习杜甫七言律诗《登高》。
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科的知识目标:
1、了解诗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
2、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根据新课标中要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根据大纲教学目的中要培养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新课标中要求的审美体验和价值观统一这一维度,确立了本课的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体验。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据此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景、境、情的关系。根据新课标和大纲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同时,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悲国家之秋、社会之秋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这也是本诗的关键。
二、说教法
这课的教学,就教而言,主要采取如下方法:
1、吟诵法。其根据诗诗歌讲究韵律和节奏,通过教师和多媒体音像资料《唐之韵》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2、讲析法和点拨法。具体到诗歌《登高》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
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我做的课件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必要了。
3、讨论法。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应该成为他们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平等对话,才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三、说学法
本课,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学习:
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而美国著名学者皮尔斯曾经说过后现代时代最缺乏的是注意力,体会和领悟诗歌的音乐美。针对高二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可进行默读,通过潜心把玩,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其实就是采取粗读的方法,整体感知。但《登高》这首诗意蕴极深,还应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3、运用网络环境进行小课题研究。其根据是新课标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新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课后以杜甫为专题,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进行个案小课题研究,培养学生求知欲望和真正的主动意识、成功意识以及失败意识。
四、说课堂教学秩序
一、关于新课导入 课前准备:
为了知人论世,丰富学生对杜甫的了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体验,在上课之前先让学生观看《唐之韵》中的《一代诗圣》上下集。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导语:
秋,是中国诗歌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给我们呈现的是深秋一位沦落天涯的游子在萧瑟凄凉的黄昏孤独的身影;而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同样是在深秋,呈现的却是一幅绚烂多彩,生气盎然的湘江秋景图,可见,不同的诗人面对同样的秋天却有不同的情感体验,那么伟大诗人杜甫笔下的深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仰慕的心情一起去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深处。下面,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导语是每节课的窗户和眼睛,精彩的导语能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具体到本节课,为了让学生明白任何文学作品包括诗歌都是在特定的时空完成的,面对秋不同的诗人会引发不同的情感体验,设计了如上的导语。
二、关于新课传授过程
(一)四读诗歌
1.教师范背诗歌,学生注目。此设计意在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背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让学生对《登高》一诗的情感基调有个感性的整体认知,有助于学生品味诗歌的音韵美,此为情读。
2.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此教学设计目的在于进行诵读指导,让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体味本诗音韵低沉,回环的原因,此为音读。
3.学生自由朗读后结合注释默读。此教学设计本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宗旨,目的是让学生思考,领悟诗歌的大意,此为意读。
四读诗歌,有利于实现大纲目的中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诵读能力,体味诗歌的音韵美。
(二)探讨景、境、情的关系
此教学设计的依据是新大纲中学习目标应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根据新课标分层推进的原则进行教学,具体到诗歌教学,就是本着学生应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和情感的原则,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学习。为此,本着先易后难、分层推进的教学原则,全课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用一个字来概括全诗的情感基调,该如何概括?此教学设计是从新课标要求的文学作品应先整体感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出发进行的设计,其答案是一个“悲”字。
第二个问题是: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悲”,诗人“悲”什么?此问题设计顺势而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考虑到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由于思考时间、阅读经验、知识积淀有限,估计大多数学生只会理解到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而理解到社会之秋、国家之秋这个层面存在
困难,因此,我先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基础上,再进行必要及时的点拨,结合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诗人悲社会之秋的情怀。
具体到《登高》这首诗,不论学生如何思考第二个问题,无外乎从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社会之秋这三个层面进行回答。
针对悲自然之秋这一层面,我从文本出发,设计如下的三个问题:
①首联和颔联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广阔深远的图景,试问,哪一个意象让你感受最深,请描绘一下,此为点。
答案多样:如飞鸟,在劲风中摇曳吃力盘旋,飞舞的鸟这个意象,意韵较深。写出了孤鸟的无力、脆弱,这何尝不是诗人的写照。这种意象在杜甫其它诗中也可印证,如《旅夜抒怀》同是临江抒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对于这首诗,教师可适当点拨,江上景色,野阔天低,大江奔流,尤显旅人的单薄与脆弱,孤独无依。所谓的文章,官职皆随水而逝,成过眼烟云,自己有如茫茫天地间一个小小的飞鸟,只有无尽的悲凉充斥其间。又如落叶、长江。就“落叶”这个意象而言,一叶知秋,落叶的萧萧表现已到深秋,大自然有春、夏、秋、冬,秋天尤其让人感到伤感。如学生提到“长江”这个意象,不尤人想起孔子“逝者如斯夫”的感慨,联系诗人生平是否有韶光易逝,而壮志难酬的遗憾呢?有比较才有鉴别,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同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扩大学生视野,做这样一个极为开放式的教学设计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促进文本多样化的解读。
根据新大纲关于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具体到诗歌就是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让学生发挥联系和想象,把枯燥的文字还原成立体可感的画面,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从而把握诗人的情感,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②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登高秋景图。此为课程教学中的“染”。
答案:登上高台,眼望远方高远天际,茫茫无边,耳听猎猎西风,老猿悲鸣,沙走江上,水落石出,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在急劲的西风中,孤鸟吃力地翻滚,大风四卷,孤鸟回旋,徒增无限感伤,近看枯叶萧萧而下,黄叶满地;远观滔滔的长江,滚滚东逝,不禁让人想起孔夫子“逝者如斯夫”的千古浩叹。③根据文学鉴赏应体会作品深层内蕴这一要求,我设计了下面这样一个问题,其目的是由景物逐渐深入到
人事。即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中写景,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答案:这两联浑然一体,境界深邃悠远,营造出天地萧飒悲凉、凄清的景境,渲染了诗人登高望远的内心无尽的悲凉,悲叹大自然的秋。
以上的三个问题设计从三个角度解决诗歌怎样鉴赏写景的问题,具体到《登高》这首诗,基本上解决悲自然之秋这一层面。
关于诗人悲己,悲生理之秋这个层面,根据思维的连续性,本着探究的精神,在学生结合文本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可适时的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诗人仅仅悲叹大自然的秋吗,所悲之秋还有没有别的意味?教师课结合多媒体,可适时展现杜甫生平及此诗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作如下的解读:本诗作于安史之乱后第二年,晚年的诗人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生活困顿,再加上年老多病,登台赋诗,想岁将百年,生命将尽,而命途多舛,壮志难酬,而对于封建时代的士大夫而言,政治前途如此暗淡,无异于要了诗人的性命,今诗人头发花白,命将尽而事业无成,不由悲从中来,悲叹个人生活的困顿同时,更加悲叹政治生命的困顿,实为悲叹个人人生之秋。此教学环节意在让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入的体会和深切的感悟,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于第三个层面,即诗人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根据新课标教学应分层推进,教学是逐步深入的过程,鉴赏文本应把握文本背后的思想内核,情感内涵,以及新大纲目标要求,应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及新课标中教学是情感、态度和价值相统一的过程及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自主学习能力这一目标出发,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诗人悲秋,悲自然之秋,悲生理之秋,这些也许都不是“悲秋”的根本,那么“悲秋”的根本是什么?请结合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讨论、分析。
此问题所涉及的层面是本节课的难点,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我做的课件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必要了。
教师在因势利导引出这个话题之后,可通过多媒体呈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这时可联系诗人在这
首诗中所透视出来的情怀进行点拨,这种点拨非常关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动荡不安这个大背景下,诗中通过一次风雨袭击茅屋之事,表现了诗人流寓蜀中生活的艰难,“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但诗人并没止步,而是推己及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将个人的命运、社会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从而使一己之悲有了广阔而深远的社会内涵,体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读到这里,教师可做如下引导:我们是否有所触动、感悟,诗人的“悲秋”不仅是悲自然、悲个人,更深层的是悲国家、悲社会,相对于国家的风雨飘摇,破败不堪,诗人自己的生活困顿、年老多病,大自然的秋风萧飒,即个人生理之秋、自然之秋只不过是文本的表层罢了。
这时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学生互评,达成共识: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等大量诗人的诗作中,我们似乎恍然大悟,悲秋,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悲生理之秋,更深层的是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登高》一诗真正的意蕴,是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国家之秋的有机统一,体现的是诗人忧国伤世的博大志士胸襟和情怀。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作为观察员身份起监督作用或作为平等主体参与谈论,最后只进行简要的梳理。
需要说明的是:这三个大的教学环节,即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社会之秋,相互顺序可以视课堂实际情况而定,每个环节完成之后,可根据上面的语言灵活进行连贯,整个设计体现了新课标中课堂教学开放、灵活的原则。
(三)在完成探讨景、境、情关系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全诗。此设计有利于实现教学大纲中要加强学生的积累,养成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这一教学目的。
(四)关于作业。师生一起,以小课题形式写出一篇关于杜甫专题的研究小论文。这样设计出于以下几个考虑:写作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有利于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培养学生培养学生求知欲望和真正的主动意识、失败意识以及成功意识。
(五)关于板书设计也即结语,如下图所示: 悲
社会
自然
生理
10.小学语文苏教版《狼和鹿》说课稿 篇十
7微笑着承受一切 雪儿说课稿花瓣飘香菩萨兵李广射虎说课稿 少年王勃说课稿 大作家的小老师 《赶海》说课稿 《荷花》说课稿
7-33-39《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说课稿 《水上飞机》《跟踪台风的卫星》说课稿 放飞蜻蜓《恐龙》说课稿
2《槐乡五月》说课稿《日月潭的传说》说课稿(第二课时)《海底世界》说课稿二《剪枝的学问》说课稿1长城和运河
一、说教材
本课是小学三年级苏教版第六册的第一篇课文,主演让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辛苦,还要让学生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说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辛苦,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说教法
这里主要说说我的教法:
首先,让学生看图,介绍长城和运河,让他们有个大致的了解.
其次,让学生熟读课文,讲解课文大意,让学生理解课文,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印象.通过听课文磁带,让学生欣赏,然后跟读.在读中让学生更理解课文的内容.
最后,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轻松的背诵课文.
四、说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 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1 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 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像绸带飘落到大地.像绸带飘向大地.3 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 4 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4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6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7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8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9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10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三.总结全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2.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3.师总结.四.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2.课后作业.五、说反思
通过教学,发现图文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很喜欢,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利用这样的形式进行教学.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美丽的南沙群岛
一、说教材
《美丽的南沙群岛》是苏教版小学第六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描写景色的优美文章。作者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南沙群岛的美丽风光与丰富的物产。
全文共有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介绍了南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第二自然段采用先总后分的方式着重介绍了南沙群岛的物产丰富。第三自然段作者也采用先总后分的方式描写了南沙群岛的优美景色。
细细读来,仿佛在观赏南沙群岛的优美风光,了解南沙群岛的愿望,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由然而生。
二、说教学目标 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1个生字只识不写,凭借图片再现理解
“星罗棋布”、“水天相连”等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悟“翡翠”、心旷神怡”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第二、三自然段。
情感目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南沙群岛迷人的风光和富饶的物产。培养学生热爱、赞美南沙群岛的感情。
能力目标:
4、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欣赏、感悟语言的美丽,从而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理解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说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是重点,所以我们把理解和感受南沙群岛迷人的风光和富饶 的物产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我班大部分学生没有去过南沙群岛,很难让他们陶醉在语言文
字的描述中,从而产生身临其境感,所以,这是教学的难点。我准备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优
美的音乐、生动的画面,创设出一个个与课文相通的情境,让学生说说南沙群岛的迷人风光与
丰富物产,读读南沙群岛的优美语句。读思结合,读中语情,让学生陶醉在美丽的画面中,陶醉在
美丽的语言中。
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说说我的教学过程,我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
一、以优美的传说而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再质疑导入新课。
二、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畅,不理解的词句作上记号,有的可以自己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解决。让学生整体感受课文内容,培养他们自学能力。
三、检查自读情况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组织交流不理解的词句,对于学生理解的词句,可以马上解决。
3、初步感知课文大意,了解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四、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首先,我让学生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我由简单的问题入手,鼓励学生开口说话,为他们营造一种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并通过复习回忆课文内容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精读感悟
我利用多媒体出示画面:柔软的沙滩、碧蓝的大海、湛蓝的天空,将学生进入情境,由“同学们,这么优美的地方想去游览一番么”,这个问题带入课文学习。
1、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我先让学生读读该段,再说说读懂了什么。借机学生可以知道南沙群岛的地理位置与历史,在此基础上练习朗读。
2、通过一个问题“历史悠久的南沙群岛究竟美在什么地方呢?”引入下文,让学生自己读读第二、三两自然段,并品一品。学习第二自然段,我引导学生扣住“南沙是祖国巨大的蓝色宝库”这个中心句,让学生说说南沙的物产,并相机板书:“物产丰富”,引导学生抓住“难以计数”、“极为丰富”、“用之不竭”这些词初步感知南沙有丰富的物产,然后我组织学生进行感情朗读,以帮助体味。接着,我让学生交流课前所收集的资料,如南沙究竟有哪些珍贵的海洋生物、矿产资源和海洋动力,加深对南沙群岛的认识。
学生理解了,感悟了,然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内化文本语言。学习第三自然段。本段我以读为主,读中悟情。我以“南沙有着丰富的物产,它的景色如何?”过渡引入下文,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景色迷人”,在朗读过程中,我出示图片,帮助学生边读边体悟,抓住“水天相连”体会湛蓝的天与碧绿澄清的海相连的景色。通过“五彩缤纷”感受龙虾燕鱼,海龟玩耍的有趣画面。从“挥舞的花束”等词体会浪花奔涌的欢快与活泼。接着,我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悟情,真切地把自己感受表达出来。
三、拓展迁移
围绕“南沙真是个景色迷人、物产丰富”这个中心句。再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读,体会体会,引导学生明白南沙群岛的景色迷人与物资丰富是吸吸相关的,并不是割立开的。
我设置情境:同学们,游览了美丽的南沙群岛,相信你们都非常感叹她的迷人景色。我扮演记者对游客(即学生)进行采访,让他们说说南沙群岛。一方面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体悟与记忆,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提供一次语言实践的机会。
物产丰富
板书:2.美丽的南沙群岛 景色迷人
四、作业设计
我提供一个中心句“南沙真是个景色迷人、物产丰富的世界!”把学生再次带入课文情境,让学生学习课文先总后分的方式写一段话介绍南沙群岛。
以上所述,只是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实际教学中我将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庐山的云雾
一、教材浅析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登山路上,山岭、大天池等处的云雾的形态、颜色的描写,赞美了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抒发了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纵观全文的内容,可按“古人的赞美→特点的描述→原因的探索”分为六大段。其中写第二大段是重点,不仅占的篇幅最多,而且写作上也很富有特色,充分体现了本单元教材的教学重点:过渡句或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因此,第二大段应当作为本课文的教学重点。
仔细品读全文,我们还能领会到课文具有以下的三个写作特点:
一、言简意赅地引用古代名人言行稍加议论的办法,增强了赞美的感染力;
二、段与段之间巧用过渡句,段意衔接自然,使文章具有一气呵成之感;
三、语言形象、生动、有气势,采用比喻、对比、拟人等多种写法写出了庐山云雾之美。因此,本文是一篇极好的写景范文,宜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对文章中语言文字的读、思、议、品等,使学生领会文章的语言美、感受庐山云雾的景色美,从而使他们的心中升腾起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二、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细读课文第二大段,会背诵第4自然段,完成作业本的第3、4、5、6题。
三、本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会背诵第4自然段。
2.理解词语的意思,能用“刚刚„„转眼间„„”、“时而„„时而„„”、“尤其”造句,能摘录有分号的句子。
3.能找出第二大段中的过渡句,并体会其作用。
4.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
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五、教学难点
对庐山云雾美丽神奇的感受。
六、教学思路设计浅析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为此,针对本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教师稍加点拔,学生主动自学的“导学式”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教师精心设计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课文的内容。训练的同时,注意情境教学的设计,使学生在有形的训练之中无形地入情、入境、用情„„最终获得知识与情感的双丰收,本课时的教学设计就体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注重情境的教学
情境教学法能牢牢把握和促进儿童发展的动因――情感,展开和推进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使教学收到最优化的效果。本教材是一篇适宜于进行情境教学的好文章,而且也只有通过情境教学,才能使庐山云雾的美景在学生的脑海中展现,真切地体会到作者所描述的情景之美。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情境教学的环节:
以学生的说话训练导入课文,教师又施以启发性的小结、提问,诱发学生学习课文,想欣赏庐山云雾的好奇心。
教师的配乐表情朗读,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入观察庐山云雾的情境,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催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投影片的及时展示。再现课文情境,变具体为生动,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云雾缭绕的庐山之中,对庐山云雾的赞美之情得以进一步的升华。
以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尽情抒发对庐山云雾的赞美之情。教师以充满感情的课堂环节衔接语,激起学生心中感情的荡漾。
(二)注重学法的指导
成功的语文教学策略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训练为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宗旨。因此,根据本教材的内容及其结构特点,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学法指导训练环节:
采用指导读第3小节――师生共读第4小节――独立自学第5小节的迁移教学方式,教会学生学习写景文章的“一找;二找;三体会;四朗读”的阅读方法。
以读范句→补充完整语句→独立说句的层次训练,培养学生的造句能力,使学生在有模可仿之中,学会举一反三。
注意课堂上学法的及时梳理与小结,让学生明确并掌握学法的步骤。
(三)注重读写结合
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的吸收,写是理解的表达。两者相辅相成,在阅读教学中,有目的地“见缝插针”,在学生理解了课文表达方法之后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定量的片断练习,实现读写的迁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组织多种手段让学生欣赏庐山云雾,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之后,学生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已油然而生,极想淋漓尽致地抒发一番。此时,我便不失时机地推出《家乡的晨雾》的写作训练,使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世纪之声,也已逐渐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针对本课的特点,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充分利用圈、划、删、改、读等多种途径,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语言欣赏能力。
用上“神秘、探求、令人心醉”,说一句比较通顺的话,进行说话及遣词造句能力的训练。
按要求找、划出描写云雾的词句并进行赏析,是典型的语言文字训练形式。模仿例句,发挥想象进行造句练习,加深学生对文中关联词的理解,并真正达到学以致用这一目的。
“默读→有感情地读→表演读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对课文语句的循序渐进的理解过程。“个人读→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的多种形式的替换变化,则能有效地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对课文语句的理解也就更深刻。
七、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初读课文,学习第一段:
1.师出示诗句:“一起千百里,一盖千百峰”问:这是古人用来描述什么景物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庐山云雾)
2.出示投影片:神秘、探求、令人心醉,请运用以上的词语围绕庐山云雾,说一句比较通顺的话。
3.师小结。
同学们,庐山云雾是充满神秘的,庐山云雾是令人心醉的。现在,老师就带大家去观察这令人心醉的庐山云雾好吗?
(二)细读课文,品味精美
1.师配乐表情朗读课文第二大段,要求学生认真听、潜心感受云雾的美,边欣赏,还要边想想:我们分别在哪几个地方观赏云雾?
2.议:刚才,我们欣赏了庐山哪几个地方的云雾,请完成下列填空题。(回答)
我们观赏了在()看到的浓雾,在()看到的雾气和在()等处看到的云海。(先在书上用“____”划出,再回答。)
(引:这些地方的云雾各有什么特点?现在,我们再回过去细细地欣赏欣赏。)
3.默默地欣赏课文的第3自然段,思考:这个地方的云雾有什么特点?(用“____”在文中划出一个能概括其特点的词。)
4.理解“瞬息万变”,哪些词与它意思相近? 5.要求学生围绕“瞬息万变”提问。
6.师小结学生的问题,要求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第三小节,思考:哪些词句体现了庐山云雾的这一特点?(用“~~~~”在文中划出有关的词句)你认为哪些词句用得好?为什么?
7.讨论以上问题中的第1个问题。
8.讨论第2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语句:
游客乘车登山,刚刚在九江看到的山间云转眼间变成弥漫窗外的浓雾。9.有感情地齐读这一句:体会“刚刚„„转眼间”在这句话中的作用。10.用“刚刚„„转眼间”进行说话训练。
A.六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是(),转眼间就()。B.火烧云的变化真快,刚刚看上去(),转眼间()。C.自己说一句话,用上“刚刚„„转眼间”。11.出示语句
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
议:将以上的话改成下列这一段话,好吗?为什么?
雾来时,好壮观;雾去时,好轻悠。雾浓时,遮住万般秀色:雾稀时,给山川披上外衣。
12.指导并练习有表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指名朗读――指导――自由练读――男女分角色读。
13.师小结:“瞬息万变”的浓雾真的是好美呀,读了作者的解说,我们真的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刚才我们经过了哪几个步骤才领略到这一番美景的?
14.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学法。一找:找出能概括云雾特点的词。二划:划出能体现云雾这一特点的词句。三品:品味用词用句的准确、生动。四读:有感情地朗读,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15.生自学第4小节。
16.汇报交流。在生汇报的同时,适时地出示投影片,领会“时而„„时而„„”的用法。
小猫钓鱼真不专心,时而____,时而____。
雨断断续续地下了两天了,时而____,时而____,时而____,真令人担心会不会发洪水。
17.指导背诵。
这段话共有____句话,第一句话先讲庐山云雾对山镇牯岭特别____,一年365天,有____天与它____。第二句讲庐山云雾时而____,时而____。第三句讲山镇牯岭一半____,一半____。
18.试背。
19.师小结:犹如仙境一般的山镇牯岭真令人流连忘返,但这不是最壮观的。因为最壮观的要算大天池等地的云海。(出示云海的投影片)这就是云海的两幅照片,想去体会体会它的美吗?
20.生按学习第3小节方法,自学第5小节。21.集体交流汇报。出示检测题: A.云海的特点是()。
B.作者生动地描述了()和()两种情况下的云海。C.找出与以下结构相类似的词: 波涛起伏()青峰秀岭()2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
(三)总结全文,找出过渡 1.师根据板书,小结学习内容。
庐山云雾是美的,但是作者的叙述更是天衣无缝,连贯而又自然。作者是靠哪些词句连接起课文的内容的呢? 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第二大段。
3.师小结,并要求学生进行仿写:《家乡的晨雾》。要求写出晨雾的特点。
(四)作业。
1.片断练习:《家乡的晨雾》。
2.补做完作业本上的第3、4、5、6题。附板书设计 庐山云雾
登山路上浓雾瞬息万变:刚刚„„转眼间„„ 雾来时„„雾云时„„ 雾浓时„„雾稀时„„
山镇牯岭雾气朝夕相处,时而„„时而„„ 一半„„一半„„
大天池等地云海壮观绚丽云海茫茫,波涛起伏 云絮翻飞,色彩斑斓
本课时采用这种对应式的板书:
一、便于体现出庐山云雾的特点;
二、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三、体现了文章的重点,使板书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微笑着承受一切
一、教材分析
《微笑着承受一切》这篇课文叙述的是发生在我们身边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桑兰原是国家体操队的队员。她17岁那年参加了在美国纽约长岛举办的友好运动会,不幸因脊髓严重挫伤而造成瘫痪。在接受治疗期间,她以“桑兰的微笑”征服了大洋彼岸的人们。这篇课文共有7个小节,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回忆桑兰在一次跳马比赛中不幸负伤,在伤痛治疗期间,没有绝望,而是微笑着承受一切,表现出了这位中国小姑娘面对重大打击的惊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
课文的重点是3――6小节,难点是理解“微笑着承受一切”的真正含义。描写桑兰受伤后表现的的句子最能体现桑兰的坚强,这些语句需要学学生通过揣摩并加以体会。在课堂上学生理解了这些句子,也就感悟了主人公是如何向命运挑战的,也就能懂得一个人只有微笑着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烦恼,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从而才能感悟主人公的坚强,才能感悟“微笑着承受一切的”真正含义。这篇课文是母语给予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之文。
二、学情简介
【小学语文苏教版《狼和鹿》说课稿】推荐阅读: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狼和鹿公开课教学设计09-29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07-11
小学数学说课稿:苏教版数学《三角形面积计算》说课稿12-16
苏教版小学语文公开课06-25
课课练小学语文苏教版07-13
最新苏教版小学语文08-02
苏教版小学语文全部作家卡片06-16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07-17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船长》08-29
苏教版语文上册评课稿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