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数学认知能力

2024-08-22

幼儿数学认知能力(13篇)

1.幼儿数学认知能力 篇一

家园合作促进中班幼儿数学认知发展

贾慧芳 黄瑾 陆宝娟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它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严谨性的特点。对于以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的学前儿童来说。学习和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往往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幼儿园的环境和材料,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感知和操作活动,帮助儿童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而且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多渠道、多方位地促进儿童数学认知的发展。我们课题组在中班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进行了家园合作促进幼儿数学认知发展的探索。

1幼儿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一方面,数学属于数理逻辑知识,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比如,5个橘子中的每一个橘子都不具有“5”的性质,“5”这一数量属性也不存在于任何一个橘子中。而存在于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它们构成了一个数量为“5”的整体。可见,数是各种逻辑关系的集中体现。思维的抽象性和逻辑性的发展构成了个体学习数学知识的前提,而幼儿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这给幼儿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另一方面。幼儿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不能从客体本身直接获得。而要从改变客体的动作中获得。幼儿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能对某一数学概念或规律有所体验。才能获得直接经验。这种体验和经验正是幼儿建构初级数学概念所必需的。而且这个过程是较为漫长和复杂的(在某些数学认知发展较迟缓的幼儿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仅靠幼儿园教育很难完成。因此,学习数学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幼儿在各种环境的影响下,在丰富多彩的材料刺激和社会性互动(包括与教师、家长、同伴等互动)中获得感性经验。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数学认知的发展和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2幼儿的数学感知和体验需要生活化、情景化的背景。幼儿在生活中遇到的是真实、具体的问题。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与教师给他们的那些问题相比,这样的问题往往更容易被幼儿理解与解决。同时。幼儿真正有意识地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他们对数学的应用性也会有更直接的体验,从而真正理解数学和生活的关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找到数学知识与幼儿生活经验的结合点,就能有效地促进幼儿数学认知的发展。家庭是幼儿生活的场所,幼儿在家里可以自然地、真实地获得生活体验和感性经验。通过家园合作,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家长利用家庭的资源,为幼儿提供一个真实而丰富的数学学习环境,引导幼儿在生活中捕捉数学信息,感知数学内容,理解数学关系,从而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幼儿数学认知发展。

1注意在观念上引导家长。家长对数学教育还存在不少认识上的偏差,例如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学数学,就是读写阿拉伯数字和做加减运算题,但实际上幼儿数学教育包含了集合、数、量、时间与空间等内容。因此。我们常给家长一些教育观念上的引导。让家长既明白幼儿数学教育的目的和正确的教育方法,又明白如何运用日常生活中丰富的情境,使孩子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定期向家长汇报幼儿数学学习的情况。我们规定由带班教师负责在学期始和学期末召开专门针对幼儿数学学习的家长会。学期始主要向家长说明幼儿在这学期将学习哪些方面的数学内容,家长在家中应该如何配合。学期末总结家园合作对幼儿数学学习的作用以及幼儿数学认知发展的情况。在家长会上,我们还邀请有关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领域的专家为家长解答疑惑,向家长介绍简单实用的教育方法。家长往往很希望了解自己的孩子每个阶段的发展情况。教师应当满足家长的这种心理需求。我们要求带班教师每个月或在每个主题活动之后,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数学学习上的优势或学习能力发展方面的具体情况。尤其是对个别在数学能力发展上比较迟缓的孩子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同时。及时的反馈与沟通也能让家长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以便选择更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3不定期为家长提供各种服务。家长可以随时通过面谈及E—mail的形式向教师咨询有关孩子数学学习方面的问题。这些交流平台方便了家长与幼儿园的联系。促进了家长之间的信息交流。尤其是好的教育方式的传播和借鉴。教师经常向家长推荐有关数学教育和家庭教育方面的资料。为家长提供意见与建议。教师还根据个别家长的需求。联系专职人员上门家访。对个别幼儿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每个孩子的数学天赋不尽相同。发展速度也不一样。每位家长的教育方法也不同,个别家长希望得到一对一的专业指导,我们就联系学前教育专业的研究生作为家庭辅导员为家长制定个别化的辅导和活动方案。

4定期向家长开放数学教学活动。通过开放活动。家长可以真正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究竟是怎样学习的。了解自己孩子的发展水平以及与同伴间的关系,从而在家中更有的放矢地培养孩子。更主动、积极、有信心地与孩子互动。

5利用家园互动情况记录表开展家园联系。由于多数家长工作繁忙、时间紧迫。无法与教师面对面交流,我们就采用书面交流方式。该记录表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由教师填写,主要向家长介绍数学学习内容和要求,并对家长提出教育建议;后一部分由家长填写,主要是家长反馈幼儿在家情况及自己的做法和体会,提出意见与要求。记录表可供家长了解孩子在园学习情况,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并为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提供细目,同时也能帮助教师从家长那里得到更多信息,取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采取以上家园合作的措施以后。家长的教育观念有了较明显的进步,他们参与幼儿园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强了;同时,在双方多种形式的沟通和交流中,家长尤其是个别发展比较慢的孩子的家长,大大增强了教育好孩子的信心:教师也能更全面地对幼儿的情况作出分析,及时帮助幼儿。并引导家长更有效地与幼儿互动。体验教育成功和实现家园互动带来的喜悦。

2.幼儿数学认知能力 篇二

一、抓住概念内涵与外延, 以此升华认知能力

学习数学一般从学习概念学起, 在学生认知概念能力的初步形成的同时, 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把握是认知能力形成的高级阶段. 这也是对数学概念由表及里思维扩展的认知时期.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准确性、严谨性认知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还存在着“反向”的相依关系, 概念的内涵越小, 外延就越大;内涵越丰富, 外延就越狭小. 例如:自然数是人类认识“数”中最早接触的数学概念, 随着人类生活的不断发展, 逐渐地引入了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等概念. 实数包括自然数、有理数、无理数, 实数的范围当然比自然数的范围要大得多. 在四边形的“边、角”中可学习特殊四边形概念的结构:唯一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继续对四边形进行抽象可知:另一组对边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有一个直角的梯形是直角梯形, 有一个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有一个直角并且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所以, 从构建数与四边形的结构图中可以重现数学基本概念的形成、变化与发展的过程. 这样, 让概念更加系统化, 并富有层次性. 这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架起概念与认知之间的桥梁, 从而促进学生对概念的迁移, 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概念的认知能力.

二、培养概念认知能力, 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对学生数学概念认知能力的培养, 其实就是对学生数学概念语言相互之间转化能力的培养. 有研究表明: 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会更加依赖于数学表征能力的发展, 而概念语言认知能力在数学认知能力发展中的作用会进一步 减弱. 所以, 对数学概念语言相互之间转化, 主要是指数学概念中的单纯的文字语言向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来转化. 数学概念单纯的文字语言向符号语言转化的关键是怎样把概念表面的文字信息转化成符号信息. 例如: 圆是初中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概念, 但对圆的应用并不十分明确. 圆概念是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 对于“定点、定长”这两个定义就需要老师利用图形给学生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所有点”也需要老师用图形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看. 这样才能理解透圆的定义. 学习概念的目的是为了应用. 所以, 要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概念、升华概念. 概念的获得规律通常是由个别到一般, 概念的应用则相反, 是一般到个别. 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不是静止不动的, 而是主动在头脑中进行积极思维的过程, 它不仅能让已有的知识再一次形象化、具体化, 而且能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全面、更加深刻.

三、合理利用知识与经验, 寻找理解概念的捷径

数学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联.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 每天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数学知识发生一定的联系, 并在发生的过程中不断获取并积累一些与数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过程中, 在大脑中留下的深刻记忆一旦被问题情境激活, 并利用这些经验, 就会对新知识的学习、新概念的理解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时, 就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看见的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的车轮是什么形状? 为什么所有的车轮都要做成这种形状呢? 如果改成其他形状会发生什么情况? 学生就会回忆乘汽车、骑自行车时的情境, 结合多媒体图片能看到每根钢丝都等于车轮的半径. 这说明车轮上每一个点到轴承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从而理解了 车轮做成 圆形, 车子就不会因为车轮而颠簸, 走起来省力, 人坐在车上也感到很平稳. 进而抽象出只要比较点到圆心的距离与半径的数量关系, 就能判定点与直线的三种位置关系. 这样, 通过合理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 让新概念与之建立起联系, 并发生作用, 就给学习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开展生活化教学, 寻找数学教学的本质

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处在“自我概念”形成的阶段. 学生对于一味地说教与命令有反感, 他们总是试图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获得知识. 所以, 我们要注意链接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具体操作中, 首先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细致观察生活, 适时地发掘数学教学资源, 提炼问题, 促使生活向数学转化, 实现“生活数学化”. 如超市促销、银行利率等问题转化为方程, 把地板瓷砖装修问题转化为平面几何问题. 其次, 教师要注重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并进行解释与应用, 引导数学走向生活, 实现“数学生活化”. 例如, 给学生这样的作业:

学校为了鼓励大家节约用水, 对自来水费按以下的方式收取. 用水不超过10吨的, 每吨按0.9元收费, 如果超过10吨, 超出部分每吨按1.6元收费.

1张老师6月份用了7吨水, 应缴水费多少元?

2金老师6月份用了11吨水, 应缴水费多少元?

3 刘老师 6 月份平均水费为每吨 1.2 元, 则刘老师 6 月份用了多少吨水? 应缴水费多少元?

这道题的设置较好地把数学与生活融合到了一起, 枯燥的数学练习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这可使学生既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 又巩固了已学过的知识, 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实现了“数学生活化”教学目的.

3.如何开发幼儿绘本认知能力 篇三

幼儿绘本认知能力一、绘本的选择

在此方面,可以着重考虑选择在适应性、观赏性、丰富性等方面筛选。

1.根据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幼儿看的范本

对于幼儿来讲,应尽力可能选择的绘本应短小、精湛,符合幼儿的儿童心理,发展需要及接受能力。

2.根据教学进程,选择与教本相应的绘本

在追求文化、审美等价值的同时,我们要尽可能的考虑与主题挂钩,使语言、情节、内涵等方便于孩子们模仿,借鉴与运用。

3.根据不同需求,从丰富性出发选择绘本。

我们选择的绘本内容上、类型上、主题上力求丰富。涵盖孩子生活、成长等方方面面积累相关的语言经验。不同的绘本故事中所蕴藏的教育价值不同,我们应抓住重点开展教学。利用绘本中的语言,情景来感化孩子,帮助孩子学习交往的技能。比如,《亲爱的小鱼》是个十分感人的故事,表现的是一只小猫和小鱼之间的爱。小猫用自己的爱将小鱼养大,小鱼大得不能再呆在鱼缸里时,小猫将小鱼放进了大海,小猫十分地想念小鱼,小鱼也爱小猫,虽然小猫给它自由,可是它却还愿意回到小猫身边。小猫就像是父母,小鱼就像是宝宝。当宝宝长大时,会离开爸爸、妈妈。将来也会有自己的孩子,要记得不管你在哪里,有多忙,都要想到爸爸妈妈在家里想着你们,要常常去看望自己的爸爸、妈妈。当我对孩子们这样说时,很多孩子都感动得哭了。让孩子们也给你们讲讲这个故事,一起为爱而感动吧!

优秀的绘本中的绘画一定不是对要学内容的简单图解,它是画家将故事中的意图进行创造性的再现,通過画家的简单语言,不仅传达文意,还显现着文学难以描绘的趣味和美感。绘本中的美术语言,我们可以从书的结构、书的构图、书的造型、书的色彩、书的笔触来鉴别。一个优秀绘本的学习过程是语言的学习,其次有健康、社会、教学等各方面的学习和认识。当我们拿到一个绘本的时候,要仔细阅读、发现、挖掘有价值的内容引用到教学中去,真正实现让绘本为教学服务的理念。比如,《小老鼠和大老虎》沿用了美国传统图画书的结构来发展故事情节。在书里,画家设计和隐藏了许多细节,以此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引发幼儿的“发现”能力。《东方娃娃》一直致力于运用先进的图画理书理念,推动中国的图画书事业。在以往的工作中,《东方娃娃》已经引进了大量欧美以及日本优秀绘本,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儿童的阅读空间和想像空间。小老鼠搭好的积木城堡,顶上站着的是老鼠兵;而大老虎为讨好小老鼠搭的积木城堡,顶上站着的是老虎兵——画家把争胜好强的童心调皮地隐藏在这个小细节中。

这本书里,还有很多细节等待你和孩子去发现。相信在你和孩子一页页阅读图画的过程中,都会感觉到发现每一个细微之处的乐趣。

二、合理应用绘本,发展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

1.采用不同的方式引入故事,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故事的导入方式往往决定了幼儿对故事的兴趣和幼儿的注意力。教师应在熟悉故事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基本情况,选择合适的切入点。

(1)从生活入手,艺术源于生活,取材于生活,脱离生活凌驾于生活之上的艺术如同无根的草木是不长久的。绘本作为幼儿的早期学习工具之一更应从简单明了的语言生动有趣的绘本中体现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思想观念。可以选择能体现热爱生活方面的绘本,从生活方面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简单的生活自理,如洗手、洗脸等方面。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的态度,生活自理能力,升华幼儿对生活的热爱、生活自理的热情,感受生活的美好。

(2)从学习入手,选择热爱学习方面的绘本,营造爱学习的良好气氛,培养讲究学习方法,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根据不同幼儿的喜好,培养幼儿在绘画、音乐等不同科目的兴趣,因材施教。

(3)从劳动入手。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一切生活、生产资料来自于艰辛的劳动,从小培养幼儿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精神。

2.选择具有一定意义的问题,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从图书中精美、幽默或感染力强的画面,激发幼儿从中挖掘隐含的内涵和闪光点。

在活动中教师应提出问题,使幼儿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表述,发展幼儿的表达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应以宽容之心看待幼儿的各种创新行为,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使幼儿思维活跃、积极热情、广开思路。

3.整合多元化教育,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绘本本身具有多元性,它主题丰富多彩,包含幼儿成长的方方面面,不同得到画家和作家也有不同的创造风格,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背景,这就形成了绘本的多元性。因此,教师也应在教学的过程中聚合多元教育因素,注入到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中,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逐步提高早期的阅读能力。

(1)模仿动作幼儿好奇心强善于模仿,较多的绘本内容幽默诙谐,如果可以让幼儿来学习模仿人物表情,不仅可以让幼儿动中求静,动静交替,渲染活泼有趣的活动氛围,更能让幼儿在模仿的过程中加深印象,从而更好的理解故事中所隐含的含义。

(2)绘画创作。绘画是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体现。教师可以根据图书的内容,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文意来教导幼儿绘画和创作的能力。

绘本的启蒙创作中,应循序渐进、由易转难,更应立足生活、学习,从最简单的填色到模仿绘形,再到形彩结合,最终的独立创作,每一个环节导师都应该不急不躁,以细心、耐心、倾心对待每个幼儿,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

鼓励发散思维,大胆创作,诱导幼儿从生活中汲取创作源泉,获得创作灵感,并从创作中慢慢顿悟绘本创作手法,最终达到阅读、创作能力的全面提升,达到双赢。

绘本千变万化,各具千秋,教师应根据绘本本身的形式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是孩子的阅读更轻松愉悦,对绘本兴趣更加浓厚,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早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冯小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周兢.幼儿园语言文学教育活动.教育科学出版社.

[3]程晓明.早期教育.

4.幼儿认知情绪教案 篇四

教学对象基本情况:幼儿小A 女 年龄2岁半 几乎无语言表达 情绪变化大且易激动 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无关人或物影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幼儿通过视觉初步分辨高兴,难过,生气三种表情以及知道表情不同点;

2.使幼儿通过真切的情感体验感受到高兴,难过,生气三种表情以及所代表的基本含义;

3.使幼儿初步学习并掌控自己的高兴,难过,生气三种情绪。2.过程与方法:

通过调动幼儿的观察力,视觉能力,认知能力完成情绪认知与控制能力的训练和提升。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引导幼儿在体察、感知、理解中,懂得人的基本情绪的特征、分类及成因;

2.通过分析讨论初步学习情绪转化策略; 3.培养幼儿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的情绪。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高兴,难过,生气”三种表情应由易到难依次呈现给幼儿,逐级增加难度; 2.“高兴,难过,生气”三种表情的不同点涉及外部表现和内在的心理感受,应该利用多种形式让幼儿体会其中的感觉。教学难点:

“高兴,难过,生气”三种表情的不同点涉及外部表现和内在的心理感受,应该利用多种形式让幼儿体会其中的感觉。三:教具准备

1.“高兴,难过,生气”三种表情卡若干; 2.油画棒一盒; 3.《表情歌》儿歌一首;

4.手工制作的“天使小屋“和“恶魔垃圾箱”两个; 5.一面镜子。四:实施步骤

(一)、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幼儿好!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认识我们的情绪。请幼儿认真的看一看老师的脸有没有什么变化?(嘴角上扬,眼睛眯着为高兴;眉毛紧锁,紧闭双唇为难过;眼睛睁大,嘴巴下咧为生气)待幼儿给出答案后就及时进行反馈。(根据幼儿的反馈出示图片引导)

(二)、游戏区分三种表情以及不同

1.首先老师出示幼儿混在一起的不同表情卡,让幼儿进行分类; 2.逐步增加难度到让幼儿进行辨认三者的不同; 3.让幼儿自己拿着镜子模仿三种不同的表情;

(三)、游戏主动说出这是哪种表情以及原因分析

老师出示幼儿不同情境下人的高兴,难过,生气三种情绪表现,让幼儿说出这是哪种表情,并继续问幼儿:为什么你说是高兴|难过|伤心的表情呢?引导幼儿思考探究深层原因。

(三)、天使小屋和情绪垃圾箱

让幼儿将三种表情分类到不同的盒子(好的天使小屋和坏的恶魔垃圾箱)

5.幼儿数学认知能力 篇五

官当中心幼儿园

王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这段话深刻地阐述了学前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与基础教育的紧密联系——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化,高效课堂建设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心里的呼唤,在中小学中开展“有效教学”的研究,根本宗旨就在于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我想,学前教育我们也不妨学习和借鉴中小学“有效教学”主题活动的理论、方法、经验,在学前教育中把握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提高幼儿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

如果一提及幼儿(学前班)教师,人们就想到能歌善舞、能描会画,人们把这些看得非常重,似乎这就是幼儿教师的全部与根本,有的学校甚至把它作为衡量或考核学前班教师的主要标准。客观而言,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幼儿园(学前班)保教工作的需要,要求幼儿教师具有更生动、更直观的教学方法与技能,用唱、弹、跳画等方式去体现教育形式,以助教育目标的实现,这也幼儿教师教育能力不同于中小学教师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的阶段上,说、唱、画、跳等技能应作为幼儿教师教学的基本内容。毫无疑问,不具备这些基本功也难以成为合格的学前班(幼儿)教师。

然而,随着素质教育在学前班(幼儿园)的深入实施,“有效教学”主题研究活动全面开展,对学前班(幼儿)教师则是一种更新的挑战,学前班教师也要有更广泛的科学知识,掌握专业理论,特别是要加强“高效课堂建设”理论学习,将“有效教学”科学理论运用到学前教育实践中,在学前教育中创造性的开展有效教学。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观念,把握幼儿年龄特点和认识特征,探索如何让幼儿主动地、创造性地在轻松愉快的“玩”中学习的有效途径,并使幼儿学会学习,愿意并知道如何去获取知识,都需要我们教师对教育组织有效策略进行深入地思考与研究。总之,学前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对幼儿科学教育的效果。

二、保障幼儿的健康与安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

实施有效教学的主体对象是学生,要关注学生的生命,关注学生的健康,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可持续发展。在学前教育中实施有效教学,幼儿的健康与安全更为重要——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小学生的安全就不重要——是因为幼的年龄特点,他们在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在安全方面自卫防护能力,在认知能力等方面,接受能力等都有别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学前班教师必须时时把幼儿的安全健康放在、首要位置。

其一,要科学的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学前班教师一定要有更强的服务意识,从幼儿早晨到班的那一刻起,教师就必须尽心尽力地做好跟踪服务工作。认真整理环境卫生,给孩子们一个卫生、美观、舒心的感觉;认真做好晨检,给幼儿一个妈妈般亲切的感觉;认真组织好课堂活动,让孩子们生活中处处充满欢笑;认真组织好午餐和午睡,给孩子们一个温暖的家的感觉„„

第二,要科学地安排好教育活动。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一定要依据《幼儿教育纲要》规定做好合理的安排,每节课的活动时间学前大班最长不得超过35分钟。在认真落实学前教育课程的同时,还要精心组织好幼儿课间操、课间舞、户外游戏等活动,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体质。

第三,切实抓幼儿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室内环境卫生管理、饮食卫生安全管理、课间活动的管理、午睡管理、突发事件的处理等等。幼儿的安全教育应通过各种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活动进行,让孩子们在各种活动明理,空洞的说教对年幼的孩子来说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目标的。

第四,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幼儿教育有别于小学基础教育,我们不能把幼儿园的孩子看作小学生实施课堂教学,教孩子学拼音,写汉字,做算术题等等,我们应该恰当地把握幼儿年龄特点及认知的能力实施有效教学。“好表现、喜表扬”是孩子的特点,做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必须了解、掌握孩子的天性,及时对孩子的行为给予评价,使之不骄、不卑。在“玩中学”教育活动中,我们一定要注重提倡让孩子手、眼、口一致,也就是说不但要孩子学会操作,还要学会表达。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学中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难免有做错说错行为,这时,我们要做的并不是一味地指责孩子,而是诱导孩子应该如何“逆境而上”,让他们知道错了也不要紧,可以“重头再来”。帮助孩子寻找失败的原因,让他们知道总会成功的。

三、科学地设计组织教育活动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这就是幼儿教育的特点,我们必须把握这一特点,科学地组织教育活动,让孩子们在生动活泼的各项活动中学到一定的知识。

学前班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乃至具体的教育目标,均与小学基础教育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学前教育中实施有效教学,在于科学地设计组织好每一次的教育活动内容,因为学前教育教学目标的实施大多是以活动的方式来完成的。教师设计组织的一个个游戏活动是教师教育行为的结果,学前教育的有效教学,就体现在这一个个活动的精心设计和组织实施的过程之中,通过各种有效的活动,使幼儿的体、智、德、美和谐健康的发展。如教育幼儿学会“集合”、“排队”,开展游戏活动,引导他们观察、思考、讨论,有效地帮助他们形成“我们班是一个集体”的意识,培养他们“我是集体的一员”的直观感觉。帮助他们形成“人多力量大”、“团结力量大”、“集体生活快乐”的观念,培养幼儿乐群、全群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参与的进取精神,使他们能摆脱幼小时形成的自我中心,逐步与集体协调一致,在集体中感到快乐。

6.幼儿数学认知能力 篇六

角色游戏是象征性游戏的高级阶段,是随装扮动作和以物代物以后出现的一种活动方式,它完全是儿童自发自主的活动。角色游戏很重要,因为它不但代表幼儿开始对他人的了解,而且也是幼儿对角色分配、角色间关系及角色行为的认同。游戏的权利是儿童的。在游戏中,儿童是主人,是儿童在游戏,而不是成人在游戏儿童。因此教师的指导应当迎合儿童的需要,指导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儿童的游戏意愿。

一、把握时机,介入游戏

游戏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幼儿的各种需求,使他们感到情绪愉快,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幼儿的认知能力得到了发展。为了让幼儿更好地开展游戏,教师的合理介入和指导是很重要的。把握介入游戏的正确时机,关系到游戏指导的实际效果。介入的时机正确,可以扩展和提高孩子的游戏内容和层次。反之可能会抑制他们的游戏。那么教师何时介入游戏才是较为合理的呢?

1、首先,当游戏中孩子产生新的兴趣和需要时,教师应当介入。

在这种情况下,是孩子的兴趣先激发了头脑中的表象,从而在没有材料刺激的条件下构思了游戏的内容。此时,如果教师不及时介入,孩子刚形成的游戏主题就很有可能因不能开展而就此消亡。例如:一位幼儿由于昨天刚去医院看过病,对医院及医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在游戏中产生了做医生的兴趣和愿望,当孩子向教师提出这一愿望时,作为教师应马上与孩子共同准备一些医院所需的用品,并为他提供合适的场地,于是一个新的主题——医院产生了。医院开张了,却没有一个病人去看病,教师观察到这一现象后既可以自己扮演病人以平等的身份介入游戏,也可以抱着娃娃去看病,并以娃娃需要住院为由留下娃娃。从而使他做医生的需要得到满足。

2、其次,在游戏中,当孩子出现困难时,教师应当介入游戏。

困难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动机困难,有的是伙伴关系发生困难,还有的是孩子一再重复自己原有游戏行为,进一步延伸和扩展有困难等。面对孩子在游戏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教师也应以不同的方法介入。例如:当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只是简单地一再重复买菜,烧菜,吃饭等一些简单的情节时,教师则可以以客人的身份介入到游戏中,可以抱着娃娃说:‚哎呀,娃娃今天怎么这么脏呀,满身是汗,她一点也不开心!‛就这一句简单的话,就可以激发孩子回忆起自己的生活经验——洗澡,从而产生一个新的游戏行为——替娃娃洗澡,当孩子发现缺少水龙头、浴盆时,还可以激发孩子使用替代品。如用积木围成一个浴盆,一块长条形积木做成莲蓬头……,这样一来孩子们玩得更高兴了。又比如:孩子们在玩开汽车的游戏时,由于司机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和警察起了冲突,警察说:‚现在是红灯,车子不能开过去!‛而司机却硬要开过去,这时教师可以也以司机的身份出现,并做到绿灯时开车,红灯时急忙刹车停下,以自己的行为来暗示那个司机应有的规则,从而使那位司机能遵守规则,使游戏得以继续进行。总之,在游戏中孩子遇到困难时,教师的介入仅仅是起到支持孩子解决困难的作用,最终解决问题的还应是孩子自己。

3、再次,在游戏中当孩子获得成功时,教师也应该介入。

使孩子感受到教师对他的成功体验的肯定和欣赏,从而激发孩子更高的游戏热情。替代品的出现和使用能丰富孩子的游戏内容,增加孩子游戏的趣味性。因此,每当出现了新的替代品时,教师必须介入。例如:在快餐店,一位收银员将一块大雪花片塞到了‚电脑‛里,咦,这是怎么回事呢?此时,教师应该介入询问:‚你刚才放到‘电脑’里的是什么呀?‛‚是光盘!‛孩子说:‚这个光盘放在电脑里可以抗病毒的,这样算钱就可以算得更快了。‛‚哎呀!这个光盘的本领这么大呀,真不错!‛听了这话孩子更高兴了,电脑也打得更欢了。通过教师的及时介入,运用语言表示赞赏,以及游戏结束时孩子的自我介绍,最终达到了替代物的一致认同,也丰富了游戏的情节。由于教师的合理介入,替代物也会日渐丰富,当孩子对材料有新的需求时,他们会自己寻找物品替代。如圆柱形的积木既可以是蜡烛,也可以是灭火器,还可以是打火机等。大雪花片既可以是方向盘,也可以是肥皂盒,还可以造围墙,等等。可见教师的合理介入是十分重要的。

4、最后,当游戏中出现负面效应时,教师也应当介入。

有时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教师如果不及时地介入很有可能会影响其他孩子游戏或带动一些孩子一起模仿他的行为。但如何介入又是一个十分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如果介入后指导不恰当,很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善于随机应变。例如:一次,‚快餐店‛里因一位‚服务员‛抽烟而引起了火灾,虽然火很快被消防队熄灭了,但他依然抽着烟,十分得意。(香烟由圆柱形的积木代替)这时,快餐店的另一位服务员走到他身边说:‚快别抽烟了,否则店里又要着火了!‛对于别人的劝告他毫不理睬,(看来他对抽烟的动作十分满足),于是一场争执开始了,一会儿服务员见劝说无效,跑来告诉老师,此时教师如果直接介入让他不要抽烟,肯定会使孩子感到不满足而产生不愉快情绪,因此,我只是问来告状的孩子:‚他抽烟好吗?为什么不好他不知道,你去告诉他呀!‛于是告状者再次来到抽烟者的身边说:‚你快别抽了,抽烟会着火而且还会生病的。‛同时,我还暗示另一位服务员一起去劝说,在同伴们的一再劝说下,他终于说:‚好!好!我不抽了!‛可他的手中依然拿着那根‚香烟‛,于是我走过去问:‚你不抽烟了,香烟拿在手里干什么呢?‛他说:‚这又不是香烟啰,这是人家家里着火的时候,可以喷出水来灭火的东西呀。‛‚噢!这是灭火器,真好!‛于是游戏又愉快地进行下去了。正是由于教师的合理介入,使‚香烟‛变成了‚灭火器‛,既保护了孩子的游戏愿望,又没有使这不良的行为蔓延开去。

可见,教师把握合理的时机,恰当地介入游戏是十分重要的。

二、对于孩子的不同游戏行为,教师必须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

(一)当孩子出现嬉戏行为时 例:虫子事件

一天,‚医院‛有两位男医生正在给一个娃娃看病,只见其中一位医生先把娃娃的衣服打开,然后在它的肚子里塞进一条细长的绳子,接着又拿起一把‚剪刀‛把刚刚塞进去的绳子剪了出来,再对着另一位医生的脸前面晃呀晃,边晃边笑,另一为医生开始一愣,好象有点害怕的样子,接着也跟着笑了起来,于是他们两人嘻嘻哈哈闹了起来,两人各拿着一条虫你吓我我吓你,吵闹的声音十分响亮。

这一现象被老师看见了,于是走上前问:‚你们在干什么呀?‛‚娃娃肚子里有虫子,我们帮它剪出来。‛‚剪完虫子你们干什么呢?‛‚我们去洗手。‛说完,将剪刀上的虫子往地上一扔,走到墙边一个自制的水龙头边,拧开龙头,搓搓手,作洗手状。(老师继续在一边观察)洗完手,又来到娃娃身边,继续重复刚才的动作,塞虫子——剪虫子——吓对方——扔虫子,老师见状又上前干预,问:‚你们洗完手又去玩虫子呀?‛(孩子没有反应)老师继续问:‚你们再拿出来娃娃害怕极了,你们看看娃娃的病好了吗?‛(老师的本意是终止孩子的以上行为,但孩子并不理会,老师继续在旁边观察),只见孩子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以上的动作,始终是嘻嘻哈哈,十分高兴,而且并没有影响到其他幼儿。(老师观察了一会儿,离开了医院)

针对以上事件,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 教师介入的时机

在此事件中,教师一共介入了两次,介入的目的是想转移幼儿的兴趣所在,担心他们的嬉戏行为影响到其他幼儿。但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影响到其他幼儿,因此,教师其实可以不介入,而是可以站在一边多观察一会儿,让幼儿尽情地宣泄自己的情感;当他们的嬉戏行为影响到同伴时,教师可以适时地介入,并引导同伴说出自己的情感和感受,从而终止他们的嬉戏行为;当他们的嬉戏行为太过分时,教师则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式,也可以终止他们的嬉戏行为。

 教师的提问方式

在此事件中,教师始终以平等心与幼儿进行沟通,不是以一个权威的形象出现,而是俯下身来,贴近孩子,以游戏伙伴的身份参与孩子的游戏。提问也仅仅以转移幼儿注意力为目的,不是以成人的权威来压制孩子,因此,孩子并没有因为教师的介入而影响到他们的情绪,依然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愉快地做着游戏。

总之,在此事件中,虽然教师介入的时机并不恰当,但由于提问的方式合理,因此,并没有影响到孩子游戏的情绪。

(二)当替代物没有达成一致认同时 例:钟的替代

一天,娃娃家真热闹,有的在烧饭,有的在抱娃娃,有的在打电话,只看到一位幼儿跑出来说:‚曹老师,7点半到了,你到我们家来作客好吗?‛

师:‚7点半到了,你怎么知道7点半到了呢?‛ 幼:‚是爸爸告诉我的。‛

老师边说边跟着幼儿来到娃娃家。坐在桌子边,一男孩端水给老师吃,师:‚你是谁呀?‛ 幼:‚我是爸爸。‛

师:‚爸爸,你怎么知道现在是7点半呢?‛ 幼:‚我看钟的呀。‛

师:‚你家有钟的,钟在哪儿呀?‛

幼儿指一指墙面上无数花中的一朵,说:‚这就是钟呀。‛

师:‚哦,原来这就是钟呀。‛过了一会儿,老师又指着‘钟’问娃娃家的妈妈:‚妈妈,这是什么呀?‛ 幼(妈妈):‚这是花。‛ 师:‚爸爸,妈妈说这是花,你告诉她这是什么呀?‛

幼(爸爸):‚这是钟呀,怎么说是花呢?‛妈妈看看花说:‚哦!这是钟,我知道了。现在几点钟了?‛……

分析:

 教师介入的时机

教师能按照幼儿的需要及时介入娃娃家,把握的时机十分合理,由于教师的合理介入,满足了幼儿需要有人来作客的需求,从而能使幼儿的一系列招待客人的动作得到发挥。另外,通过介入,教师及时地发现了幼儿的替代行为——用花代替钟,同时也发现了幼儿间关于‚钟‛的替代没有达成一致认同。在此次介入过程中,教师始终是以与幼儿平等的身份——客人出现,因此幼儿没有感到拘束,情绪十分愉快。

 教师的提问方式

在娃娃家中,教师始终以客人的身份与幼儿进行交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但在关于钟的替代的一致认同问题上没有很好地解决好,由于钟的外形不是十分象,不利于同伴间的一致认同,因此教师对于钟的引导可以更深一步,如:‚这么多都是钟呀,我怎么看不清楚呢?‛‚水龙头和钟都是一样的吗?‛……因为,替代是一种主观行为,教师的目的是挑起矛盾,使同伴间经过解释以及游戏中的共同使用等活动以达到替代的一致认同。

总之,有效指导游戏的关键是准确估计幼儿行为意向的线索,以一种有益于幼儿行为的指导方式,去顺应和扩展幼儿的游戏行为。而教师对幼儿行为控制得越少,幼儿所体验的自由度越大,其各方面的潜力也就发挥得越好。

三、教师良好的指导策略,有利于促进幼儿认知及各种能力的发展。

(一)角色游戏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

角色游戏是幼儿社会化的一种需要,也是幼儿语言发展水平的再现。在游戏中所体现的活动性、模仿性、自主性和儿童情趣,能使幼儿获得快乐和满足,也是幼儿的语言交往技能日臻丰富。

首先,孩子通过语言的交往获得自己想扮演的角色。如:晚来的幼儿回来到自己想玩的主题前问:‚我可以做××吗?‛‚××已经有人做了。‛‚那么我做××好吗?‛……通过一系列的交谈,同伴双方不断修正自己的意愿,也不断产生新的解决方法。如:用猜拳的方法确定角色,以增加角色的方法来确定角色等等。此时教师既不当裁判也不当调解人,因此,教师如果此时介入游戏的话,表面看来矛盾化解了,问题解决了,但在无形之中却剥夺了孩子的交往机会和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其次,孩子通过语言交往还能自己制定规则,这样游戏起来更愉快。例如:在公园,四、五个孩子都想做卖票的工作人员,那么到底谁做呢?于是一场争论开始了,有的说:‚是我第一个来玩的,应该我做!‛有的说:‚这票子是我拿来的,应该我来做!‛ …… 这是一位能力较强的幼儿走过来说:‚别吵了!别吵了!听我的!‛‚为什么要听你的?‛同伴不服气了,‚因为我是这里的老板!‛就这样,一场争吵结束了。在结束争吵的同时,也认同了一个规则——既由老板分配角色。可见在游戏中,角色关系复杂了,就会发生种种矛盾,此时,教师应该相信孩子,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矛盾,这样也同时让孩子体验到了游戏的愉悦性。总之,角色游戏试幼儿独立自主的活动,教师只有在和幼儿共同活动中对游戏进行有目的的指导,才能更好地发展幼儿的思维和语言。

(二)角色游戏,给孩子提供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角色游戏是孩子们所喜爱的一种游戏方式,它不仅能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同时在不经意间也发展了幼儿的各种能力。

一天,在角色游戏中,徐子逸(兰兰家的哥哥)和陈之寅(理发师)发生了争执,于是,徐子逸跑来告诉我说:‚陈之寅说也不说一声就把我们家的开关(管状积木)拿走了。‛‚他为什么要拿你知道吗?‛‚我问过他的。他说他要做水龙头,但是百宝架里已经没有这种积木了。‛‚那么,他也要用怎么办呢?‛ 徐子逸想了想,跑到理发店去跟陈之寅讲道理,但是各讲各的道理谁也不想让。接着,徐子逸又想了一个办法:扳手腕。陈之寅也表示同意,于是他们就展开了比赛,并说好谁赢了谁就用这块积木。比赛开始了,徐子逸赢了第一次,陈之寅不服气说:‚你赖皮!‛于是比了一次又一次,却始终没有结果。此前教师一直注意着他们,但这时另一位幼儿叫走了我,再等我回来时,他们已经回到了各自的主题,高兴的玩着。‚他们解决了吗?‛我连忙介入并进行询问,才知道事情已经解决了。原来徐子逸帮陈之寅想了一个办法,用其他积木帮理发店搭了一个水龙头,这次,陈之寅感到非常满意,就这样,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运用自己的智慧圆满地解决了自己的问题。

在此事件中,徐子逸作为能力较强的一位幼儿,起着主要作用。而陈之寅则能力一般,但也有自己的想法,不盲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徐子逸一共采用了四种方法:

1、告诉老师;

2、与陈之寅讲道理;

3、扳手腕;

4、帮陈之寅寻找到另一件新的替代品。很显然,前三种方法均未得到同伴的认同,而第四种方法,不仅让自己拿回了‚开关‛,同时理发店也有了新的水龙头,这样双方都得到了满足,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是一位观察者,静静地观察,了解着事情发生的全过程,并通过提问,给孩子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机会,也正是由于教师不急于介入,让孩子有了思考的机会,有了经验迁移的机会,结果产生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发展,获得了满足。

(三)角色游戏还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如往常一样,孩子们一早来园便开始了他们最喜欢的活动——角色游戏。只见他们有的再推橱,有的在搬桌子,有的在搭围墙……不一会儿便大功告成了(各主题区隔完成),他们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喜欢的角色玩开了……

突然,我发现在银行旁边多了一样东西,我从来没有见过,是什么呢?只见他由四块扁扁的正方形积木组成,在最上面的一块积木上贴了张大大的长方形纸,另外还有几张小的不规则的纸胡乱的贴在一边,在平放的那块积木上放着两只蜡笔盒。我猜:‚也许是自动取款机。‛到底对不对呢?于是我介入游戏问银行的工作人员:‚这是什么呀?‛‚这是自动拿钱机。‛‚有什么用呢?‛我又问。‚如果你有卡的话,就可以到机器里来拿钱了,就算我们银行关门了也没有关系,也可以拿到钱。‛‚真的,这么方便,这机器可真棒!‛我的语气中充满了惊喜与赞赏。‚这机器怎么用呢?‛我又问。接着他又教了我使用机器的方法。……游戏结束了,在大家交流分享时,我请他介绍了‚自动取钱机‛,他非常高兴地进行了仔细地介绍,孩子们也听得津津有味,有的还提出来要当场试一试。

第二天,我发现‚自动取钱机‛有了一个小小的变化。一位幼儿在机器下面放了一块管状积木,说:‚这是发动机。‛

第三天,‚自动取钱机‛上的不规则小纸片被1、2、3、4、5、6、7、8、9、0这十个写着数字的正方形纸片所代替。……

从以上可以看出,发明这台机器的孩子是一个观察力和创造能力都比较强的孩子。他在日常生活中曾经跟妈妈到银行的自动取款机上去取钱,这一生活经验让他知道了这一机器,也观察到机器大致有几个部分组成,从而将此经验迁移到游戏中来,但在游戏材料中,并不存在可以完全照搬、完全模仿的材料,于是他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再创造,生成了游戏中的‚自动取钱机‛。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从机器刚一产生教师便观察到,并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介入、询问、赞赏,不但了解了孩子的意图,更让孩子体验到一种成功感。同时,在游戏交流时为孩子提供一个自我介绍的机会,不但发展了幼儿的语言,同时同伴的羡慕进一步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产生了进一步观察、创造的愿望。这不仅作用于孩子本人,也作用于全班幼儿。于是,有了第二天、第三天的‚自动取款机‛,这是一台不断变化的机器。在以后的日子里,也会有更多的幼儿去观察、去创造。

7.幼儿数学认知能力 篇七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数学,教材,研发

我国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始于1903年, 距今已有109年的历史, 可以说源远流长。但五年制高职的发展主要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得到迅速发展和提高, 填补了高等教育的一项空白, 缓解九年义务教育后社会就业的压力。

五年制高职教育统筹安排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它涵盖了普通高中阶段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两个学习阶段, 五年制根据高职的培养目标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这两个阶段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较好地解决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 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效益。在五年时间内既保证了高中文化基础和相关专业的技术基础。

近几年, 随中等专业学校、高职专科院校五年制高职招生规模的扩大, 招生形式灵活多样, 招生对象不同, 初中毕业生、中专毕业生、社会生等等, 给从事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各学科教师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 如何搞好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年制高职《数学》是高职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该课程的教学对于学生学习高等数学课程、逻辑推理能力、启发思维的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打好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所需的数学知识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教材是办学的基本条件, 是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 是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因素, 是学生系统地获得知识和能力、养成科学的世界观及优良的道德情操的重要工具更是学校深入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因此对于五年高职各学科教材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这里我仅对五年制高职《数学》教材在研发中得到的一点浅薄的经验展示给大家, 供各位专家、学者们评判。

1 目前五年制高职教材现状

目前五年制高职数学教材种类不多, 但从教材内容与编写体例来看, 仍是沿袭原有学科型的知识体系, 只照顾到五年高职特点, 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学要因材施教, 教材也要因使用对象、使用专业而异;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重视和体现不够, 且与目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业基础相脱节, 部分高职院校只能采用自编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也存在弊端, 编写粗糙, 编写水平有限, 给高职高专院校的评估、正常教学以及学生学习都带来了不便。因此, 迫切需要新编一本体现五年制高职教育特点、符合五年制高职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发展要求的《数学》教材。

2 改革的切入点

1)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招生现状:高职高专院校招收三年高职, 由于生源紧缺, 高级中等教育考生逐年递减, 高职高专院校从招生角度出发, 五年制高职专业列入招生计划中来。东北、华北、华东、华南等地中等专业学校、高职高专院校通过各种招生形式, 针对初中起点的、中等专业学校、社会人员等途径招收五年高职学生。

2) 五年高职学生情况:五年高职相对三年高职招生比例少。学生的知识基础是初等级别, 知识基础薄弱, 尤其是高中数学知识缺乏。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能力。

3) 五年高职学制情况:学业年限长, 数学课开课学期都在三个、或四个学期、甚至六个学期;数学课每学期授课学时多, 有周四、周六、周八学时。

4) 目前使用教材情况:目前国内的五年高职教材只有上面分析的几本, 但适合现在五年高职教学实际情况的教材却少之又少。部分高职院校只能采用自编校本教材, 而校本教材也存在弊端, 编写粗糙, 编写水平有限, 给高职高专院校的评估、正常教学以及学生学习都带来了不便。

3 研发教材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本研究对于目前传统的数学教材结构、数学内容进行整合, 使数学变的有价值, 不仅指相关数学知识的学习, 还要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和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形成, 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必要的数学最基本的知识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工作必不可少的。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知识, 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逐步领悟学习数学与个人的关系、与将来从事的专业学习与工作的关系, 感受成功, 增进自信;

通过研发出数学教材, 使教师更好的领悟、把握教材;使学生很好的了解所学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 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适应学生知识积累、逻辑思维、数学知识结构合理的教材, 是具有化时代意义的。

4编写的思路

通过研发, 编写五年制高职《数学》1~4册, 《训练与自我测评集》1~4册;

1) 每分册附一册《训练与自我测评集》。教材与训练与自我测评集由同一作者同步编写。学生只要上课带教材, 也就把练习本、作业本同时一并带来。实现教、学、练一体化。避免学生上课有教材, 无练习本、无作业本的情况发生。同事满足学生心里, 自我测试学习的情况, 使学生的自尊心得以保护。

2) 在教材的编写中, 将教学中的经验、解题思想、解题技巧编写入教材。如在编写诱导公式一节时, 将“角看作锐角, -α角是第四象限角, π-α角是第二象限角, π+α角是第三象限角, 2π-α角是第四象限角”;在编写三角函数符号一节:引入“顺口流:一全正、二正弦、三切、四余弦”, “一全正”指第一象限角的三个三角函数值的符号全是正的, 以此类推。学生记忆起来容易, 理解起来也方便。

3) 将数学的公式, 数学常用的符号编入教材, 将以教材附录体现。

通过这样编写使教材成为学生一本工具书——数学词典。在今后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学习中、工作、生产实践中象语文课查字典一样可以查到数学知识、公式、数学的解题思想、解题技巧, 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同时也适合五年高职学生学习习惯, 适合教师教学用书。

4) 教材内容简介

第一分册, 分为五章, 集合与逻辑用语;基本初等函数幂、指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三角函数图像与公式;反三角函数。

第二分册, 分为五章, 分别为数列;向量;平面解析几何;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

第三分册, 分为五章, 分别为二次曲线;立体几何;排列与组合;二项式定理;复数;函数的极限与函数的连续性;

第四分册, 分为四章, 分别为导数;导数的简单应用;不定积分;定积分。

每一分册编写体例相同。且训练分册的特色是每一训练题都给学生留有解题演练的空间。内容丰富完整, 训练自测题精练、难度适中, 配备的量大。足够各个不同学时、不同学期的数学教学。

5 应用前景及推广价值

1) 教材的研发为五年制高职数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智力资源:为数学教学提供了得心应手的教学工具书——教材。

2) 研发的教材由农业出版社于2012年10月组织编写, 于2013年7月出版, 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由农业出版社于2012年12月组织申报“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3) 适用对象

本教材适用于中等教育学校、高职高专院校的五年制高职专业, 尤其是农林牧渔大类作物生产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设施农业技术、园艺技术、植物保护、农产品质量检测、畜牧兽医、畜牧、兽医等涉农专业。

6 结语

要想办好五年制高职教育, 首先要有好的教材, 适合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教材, 五年制高职各专业的基础课教材如能统筹, 编写一套系列教材, 那对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助推的作用。使这一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弥补九年义务教育后教育缺陷的、减轻社会就业压力的高等教育, 沿着正常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长长久久的办下去。

参考文献

[1]《数学》编写组.数学 (1-3册) .上海:苏州大学出版社, 1998

[2]林益主编.初等数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8.幼儿数学认知能力 篇八

关键词:高中学生;思维障碍;教学;认知;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经历了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导. 在当今教学模式下,教学一般遵循”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教师对于所教学的知识全都了解,讲解时也十分仔细,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往往能够理解,但是当自己独自面对题目时,却受着思维的局限,不会解题. 这种问题的出现,往往是由于思维过程或方法与具体问题的解决存在差异. 深入研究并解决这种问题,对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有着显著的作用.

[?] 分析思维障碍,提高学生认知思维能力

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在认知发展理论中提出:“人类是信息的加工者,并且对于新的知识人类会通过大脑利用已经储存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选择,并对选择出来的新知识进行记忆”. 因此,如果旧知识与新接收的知识存在思维空隙,新旧知识差距较大,学生便会很难理解. 教师对于高中知识了解十分详细,所站的角度较高,对于学生思维存在障碍的地方会兼顾不到,因此学生在独自解题时,由于思维跳跃太大,无法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导致无法理解新知识,更不谈运用新知识进行解题了. 教师应该在新旧知识点中,寻找到一个“媒介点”,让学生在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上,进行有梯度的提升,最终理解新知识. 学生由于天赋不同,有些人易理解,而大部分学生对于新知识一遍或许理解不了,需要多次重复. 教师在课前准备教案时,要联系学生之前所学,寻找一个连接新旧知识点的“阶梯”. 如果学生盲目地接触到新的知识,必然会用已学的知识进行理解或胡乱概括,这样对于新知识的理解便会产生偏差,思维上产生障碍,解题的难度大大提升. 所以教师应该分析学生的思维障碍,寻找一个“媒介点”,将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一步一步的提升.

[?] 正视思维差异,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著名的思想家爱默生在《社交与孤独·成功》提出:“人生来就具有一定的天赋”. 然而每个人的天赋是不相同的,也有着各自的特点. 对于同一件事物的感知也有所不同,对于数学题目也是如此,由于思维的不同,基础的差异对于同一个题目的认识程度,解决速度也会有所不同. 这种思维差异十分正常,教师要正视这种现象,有耐心地教导学生.由于理解方式不同,有的学生抓不住题目中所想表达的隐含意思,解题难度便会大大增加. 例如:已知平面上两点A、B,则所有满足=k且不等于1的点P的轨迹便是一个圆,又称阿波罗尼斯圆.有些学生想不到轨迹是一个圆,那么对于动点轨迹方程的求解便十分困难. 学生不知道以所学知识为依据,进行逻辑思维推理,对结论的判断只是从单角度进行判断,没有对自我思维进程的调控. 例如:已知f(1+x)=,求函数的周期性,许多学生都不会解决此类问题. 那是因为学生忘记了高中四大思想的运用,如果将x用x-1替换,与已知的式子相比较便有f(1+x)=f(x-1),进一步用x+a代换x便可以得到周期为2,再通过图形便可以让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此类问题了.

[?] 激发思维兴趣,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能够让人们热衷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且乐此不疲. 例如达尔文正因为对异样外形的动物产生兴趣才会不断研究,最终成功. 那么将兴趣导入学习中,让学生激发思维兴趣,是提高学习成效的重要方法之一. 学生在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时才会有动力学下去,枯燥无味的事物,人们都会感到厌烦. 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在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进而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教师是学生的指明灯,起到摆渡人的作用. 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学习活动,将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妙趣横生,巧妙地利用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只有在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情景中,才会激发自身潜能,调动思维,在这种氛围中不断学习新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所在,萌发出积极探索的求知欲望. 例如:利用使物体模型,像教学楼,研究面面所成角为90度的情况;联系水坝,探究特殊角度;利用周围实物体研究线面角、面面角,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知识就在身边,学生才有兴趣学习,不会认为数学无趣,且与实际无所关联. 让学生自己动手将身边的教科书摆成几个角度并且自己动手测量,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激发思维兴趣.

[?] 通过概念引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数学教学中概念是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如果学生不理解概念,对新知识的深入了解就无从谈起. 学生在学习新内容的时候,概念的学习非常重要,基础打好了,以后的学习才会有依据可寻. 那么如何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入呢?因为新章节中,概念往往与之前会有所不同,学生在理解上会有所难度,会引发认知冲突. 利用认知冲突,让学生在不理解问题时,产生疑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因为数学中有的内容与“常识”相悖,学生自然会产生思维障碍,理解不了问题所在,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好奇心,有兴趣探索下去. 例如:课本上等可能性的概念是:一个实验的发生结果有N个,并且每一个实验都是随机事件,每一次实验都只有一个结果,如果实验中每个结果出现的机会是均等的,那么我们说这n个事件的发生是等可能的,也称结果有等可能性. 对于单纯的概念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生活中有哪些等可能性的实验. 思考完后,再看看概念有哪些地方不懂,小组讨论,说说不懂的地方. 教师对学生不懂的地方一一解答,将认知冲突慢慢解决,学生在头脑中就会形成观念的重构,对于冲突的概念有更好的理解,基础的掌握也更加牢固.

[?] 借助问题思考,给学生创建认知冲突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会产生兴趣,学生会调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问题,就达到了自主学习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学生面对困难的问题会感到手足无策,因为这些难题中,所含的思维量过大,角度也与学生一般思考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认知冲突,但是这些难题比简单的题目更吸引学生,有的时候学生会乐意花时间去解一道难题,而不愿花时间做简单的题目. 教师可以利用这点,通过设计较难的问题,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己思考,提升思维能力. 难题对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能力有着很大的挑战,但是教师作为学生的指路人,在这个时候就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慢慢引导学生,将关键部分巧妙地提醒给学生,慢慢化解问题中的认知冲突.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了比较难的问题,心中也会有一定的成就感,教师这时候可以继续出一道思维量相对少一些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答.

[?] 渗透思想方法,提高学生数学思维意识

学习数学离不开数学思想方法,而获得数学思想方法是思维认知的过程. 当问题情境与思维发生冲突时,思想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高中数学教学通常给学生渗透有四大思想:①数形结合思想;②分类讨论思想;③函数与方程思想;④转化与化归思想.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思维发展的过程. 学生在解题中要渗透数学思想,提高数学意识. 数学意识不是对于基础知识的具体应用,也不是对于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一种检验标准,而是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有着灵活的变通,知道怎么做最为合理. 有些学生记住老师所讲的公式,生搬硬套. 如果题型稍加变化,便一头雾水. 只知单纯地模仿一道题,不知变通,这便是意识落后的表现. 数学教学中,强调规范与科学要有理有据,但同时也需要培养学生拥有数学意识,利用数学思想解决题目,例如:x>0,x+2y≥3,2x+y≤3,求x-y的取值范围,令u=x-y,画图求解,这里实际上是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将不等式转化为图形进行求解,简单易懂,正确率高. 还有许多类似题型,通过构造几何图形来解决问题,减少时间损耗,提高解题效率与正确率.

总之,如果学生不能在解题中找到乐趣,或经常解答不出来. 那么学生就会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对学习产生厌恶. 究其原因,是学生的思维产生了认知冲突.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失败的教训也是一种经验,在不断探索中,方才可以成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找到学生思维障碍,避免出现衔接不当的问题,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9.美国留学必须具备自我认知能力 篇九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把他们送出了国门,甚至很多高中生也加入了美国留学的队伍,然而在求学的过程中,许多学子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自身对外界的适应性以及对自身认知度的关系,造成留学失败,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和物力最终换来这样的结果是很多家长都不愿意看到的,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这种尴尬的结局呢?笔者认为让高中生具备自我认知能力尤为重要。

高中生通常都处于青春叛逆期,这是人生发展的转折时期,一旦把握不好就可能使人生的轨迹出现倾斜。青春期的孩子一方面对社会有着很高的期望值和要求,另一方面在自我认知方面有着诸多的困难和疑惑。关注自己、认知自己成为了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共性。在人生世界观形成和确立的过程中,能否正确认知自我是高中生成长道路上的必经之路,对于在国外留学的高中学子来说,认知自我尤为重要。家长在孩子出国留学前就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孩子,让他们家长目前在国内就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孩子,让他真正的自我意识得以复苏。孩子就是孩子,是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不是父母的附属和简单的传承。他有自己的生活和人生。只有父母尊重孩子,让他意识到他是个独立的个体,孩子在此过程得到认同和尊重。在这样的前提下,他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内在的驱动力往往比外界的督促和教育更有意义。

10.培智二年级认知能力训练工作计划 篇十

工作计划

一、班级学生总体认知能力情况分析

培智二年级班的大部分学生智力水平差异比较大,有个别学生都能较好的集中注意力,其他学生注意力比较差,大多学生其观察力、记忆力、推理能力都没有很好的发展,且认知活动缺乏家庭的参与。

二、教学目标及具体内容:

1、认识10种颜色,并根据特殊儿童的年龄和颜色认知发展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配色(找出与目标颜色相同的物体)、指认(按颜色名称选择相应颜色)等训练。

2、依据儿童认识平面图形的顺序: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梯形,认识立体图形的顺序是:球体-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进行认识图形的训练。

3、根据培智班各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对于中度智力低下要求其掌握10以内的数概念,轻度智力低下则应该进一步掌握10以内的加减运算。具体而言,重度智力低下能够点数4以内的物体,能够按数取物,中度智力低下能够认识10以内的阿拉伯数字,轻度智力低下能够认识单数、双数和相邻数,能够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

4、认识时间,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要求学生能够认识钟面,知道早晨、中午、晚上、白天、黑夜、今天、昨天和明天。

5、注意力训练的重点放在注意的维持及转移功能的培养。

6、让学生掌握特征观察法、顺序观察法及视觉分割观察法等观察策略,并能灵活运用各种策略。

7、通过联想、分类、推理等策略有效增加记忆的容量组块的大小,从而提高记忆容量。

三、教学措施。

1、基本认知能力训练不做为单独教学内容,将穿插在启蒙训练中进行。

2、利用儿童熟悉的情境、感兴趣的话题和故事为切入口,教授儿童新的知识和能力。

3、留给儿童充分的自发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空间,鼓励儿童大声思维,创新思维,在活动中,在游戏中有所收获。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11.幼儿数学认知能力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生;数学认知能力;解题模块意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构建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培养初中生的数学认知能力和解题模块意识,教师就必须要改进教学方法,将数学教学任务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充分调动初中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多种策略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培养初中生解题模块意识首先要有模块意识,在数学问题中分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本文就对培养初中生的数学认知能力和解决模块意识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阐述。

一、培养初中生的数学认知能力

1.在初中数学中,最重要的就是数学认知能力和解题模块意识,只有掌握好这两个重要的方面才能促进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逐步建构形成的。

2.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结构新归纳,而且还能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一定的总结,从而能够发挥出整体的功能,应用于教学目标中。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就是对数学认知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说新知识和学生原有数学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一种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通过二者之间的联系,把复杂的问题进行简单化。不断培养和训练自觉的转化意识,能够有利于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初中数学知识中有着自身发展的规律,一直都遵循着层次递进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知识链,建构数学知识能力。

二、培养初中生的数学解题模块意识

1.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解题模块意识,首先教师要明确模块意识,也就是说在复杂的数学问题中,能够总结出一个较为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的归类知识结构形成模式,把形成的模式复制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这也是一种数学基本的思想方法。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把数学知识结构利用各自的方式理解,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个具有内部规律的整体结构,也就说数学认知结构。在头脑中形成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的结构,就是解题模块。在初中数学解题过程中,通常都是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命题按照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认知结构,也就是说命题联想系统。

2.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题模块意识,不仅能够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初中学生的模块意识,进而有利于方便学生解决问题,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初中学生的美学意识。在发现问题中能够享受数学中特有的美,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特点的理解,解题模块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和解题模块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师的引导下构建数学认知结构,用不同的形式来进行归纳,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整体的解决方法和结构体系,这就是解题模块和数学认知结构。通过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解题模块意识能够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范丽珍.中考试题中的动点问题[J].福建中学数学,2008(04).

12.幼儿数学认知能力 篇十二

一、高度重视游戏对幼儿学习数学的作用

要重视游戏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我们将所需要教授的知识渗透在游戏中, 则往往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知识角度来看, 幼儿教育中的数学内容是最为基本、最为简单的数学内容, 以数的认识、书写以及最简单的运算为主要内容, 也就是说知识的积累并不是幼儿教育中的重点。当然, 由于幼儿认知所限, 幼儿教育中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让孩子们能够认识到生活事物中的数学内涵。因此, 让幼儿感受游戏中的数学倒更是一种现实且有意义的选择。

幼儿对游戏的兴趣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将相对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到形象有趣的幼儿活动当中去, 努力实现让幼儿在游戏中习得数学知识, 一方面是一件能够满足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知识的需要, 另一方面又是一件考验幼儿教师教学技巧的事情。根据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幼儿的观察, 经常能够感受到游戏 (包括以身体活动为主的游戏以及电脑中的程序游戏等) 对幼儿数学思维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偶然遇到了50的倍数问题, 班上竟有好几个男孩能够迅速地回答出50+50=100, 100+50=150, 150+50=200…这令笔者非常诧异, 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即使能够算出相关结果, 速度也不会有这么快啊!当我问清这些小朋友其中的原因之后, 不禁哑然失笑。原因竟是因为这些小家伙在家中玩过“植物大战僵尸”的游戏, 这个游戏中每得到一个太阳花, 数值就增加50, 而游戏中又需要购买植物用以与僵尸大战, 购买过程中游戏者就必须计算自己有了多少太阳花的数值。这个游戏对于儿童的吸引力显然是巨大的, 因而在计算当中儿童就不知不觉地熟悉了50的倍数相加和相减的关系。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 儿童玩游戏绝对不是为了知道其中的数学关系, 可这个游戏又恰恰地发展了幼儿的某些数学能力。这就说明游戏对于幼儿的数学发展是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的。

二、幼儿教育中利用游戏促进数学学习的实践例析

既然游戏对包括数学学习在内的幼儿思维能力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那么在日常的幼儿教育活动中, 我们如何以游戏的方式来促进幼儿的数学智能的发展呢?笔者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思考, 自己感觉有时真如牛顿所说的像在海边玩的孩子一样, 常常能够捡到一些贝壳。

譬如, 我们可以基于幼儿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来设计游戏。幼儿来到这个世界上, 他们的经历大多数都是玩具和游戏, 他们的经验也谈不上丰富, 但却充满着对游戏的体验。在这种情形下, 我们的数学教学设计显然首先就应该考虑发现并利用幼儿的生活经验。比如说为了让幼儿认识“体”的概念, 笔者曾经设计让学生分别去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等, 具体是这样做的:先将正方体 (请木匠或请学生家长配合做成的教具) 发给学生, 然后发下十张彩色卡纸, 卡纸的面积与正方体一个面的面积相等, 然后让学生在一个面上贴上不同颜色的卡纸。同时提出比赛要求:看哪个小朋友贴得快!这显然是一个游戏性质十足的活动, 幼儿非常喜欢。等到小朋友们将六个面全部贴完后, 他们会发现正方体上多了六种颜色, 而手边的卡纸只剩下了四张。通过这样的活动, 儿童能够建立起一个正方体有六个面的概念———值得强调的是, “一个正方体有六个面”这样的结论有时没有必要让孩子们记住, 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一种认知, 而不是记住某个概念。

在上述游戏的基础上, 我们还可以将游戏继续下去, 笔者设计的第二个游戏是:让幼儿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进行比较。笔者下发给幼儿的长方体是长、宽和高均不相等的长方体, 然后让幼儿从六张卡纸 (六个面积, 面积相同的颜色也相同) 中选择面积相等的贴到相应的面上去。在这个游戏中, 不需要儿童判断长方体多少个面, 因为这个活动与上一活动有重复的地方, 本游戏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长方体的六个面中可能存在三个大小不同的面积。当这个游戏完成之后, 幼儿就会发现同一颜色的卡纸被贴到了长方体的两个对面, 而长方体上一共出现了三种颜色的卡纸。这样, 长方体一共有六个面, 每两个对面的面积相等的概念就建立起来了。

在上面的分析中, 我发现游戏能够促进幼儿在数和形上的认知, 而数和形也被认为是数学研究的两个重点内容。也由此我们可以发现, 游戏的确是能够促进儿童的数学思维的。

三、游戏与幼儿数学学习的关系思考

13.对中重度弱智儿童认知能力的训练 篇十三

采用协同教学的形式

近些年来,弱智教育迅速发展,人们对弱智儿童教育的课程设臵、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对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分层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随着轻度弱智学生随班就读的增多,培智学校的生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生源对象已从过去的轻、中度学生逐步转向中、重度弱智儿童,这些学生由于大脑先天发育不全或者因为后天脑伤,造成心理发展迟滞,智力落后,感知觉与动作不协调,接受知识缓慢,记忆能力差;所以他们在认知能力方面明显地表现在语言、动作、行为、精神、肢体等多方面的不同程度的障碍,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存在着很大的个别差异。为了提高中重度弱智儿童的认知能力,对他们的教育,必须坚持经常性的补偿训练。因此,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式势必突破原来的班级传统模式,将触角延伸出去,跨越班级的界限,进行专业合作,以团队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即所谓的协同教学。

一、协同教学的基本概念

协同教学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及教学助理人员以一种专业的关系,组成教学团队,彼此分工合作,共同策划和执行某一单元、某一领域或主题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形态。其特征如下:

(一)教师在同样学生群组的共同学习当中具有紧密的协同关系。

(二)是由两人或两人以上的教师所构成。

(三)在学生的分配、时间的分配、分组的调配或空间的配臵等是多样性、多变化的。

二、实施协同教学的意义 采用协同教学,从学生个体来说:提供并增加了个别学习机会,充分发挥与活化每个弱智儿童的能力和个性,教师在一次活动中能照顾到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障碍,减少个别差异,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学习和训练的机会。同时,不论是单科还是跨学科,教师将片段、零星知识、概念予以整合,成为有系统、有组织的完整的教学内容,使一次教学活动能达到最大的效果。从教师团队来说:协同教学提升教師群组的教育力量,充分运用教师的个别能力、专长、兴趣及活化教师的个性,为适应儿童的能力和个性,教师也应发挥能力与个性;也使得某一教师团队应运教学的需要而共同备课、共同商讨、互相合作,增加了互相交流的机会,同时也能互补不足,取长补短,发挥每一位老师的所长,优化解决学生问题的最佳方案。

三、协同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协同教学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证课堂纪律,使教学活动正常进行。

实施协同教学,首先必须建立一支具备良好的教学品质,既有爱心和责任心,又能互相配合、协调的教师团队,并且了解协同教学的目的、功能及有关的专业知识,使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建立协同教学的观念,进而共同商讨、策划协同教学活动。

在我班首先采用协同教学的模式对弱智儿童进行认知能力的训练,并且已经有两年的时间,我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林老师互相配合,分别教授数学和语文。由于弱智儿童的自制能力差,学习习惯不容易养成,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他们往往也会在课堂上会做出令教师意想不到的事情,有时会随便说话或离开自己的座位在教室中任意走动,也会不服从教师的命令而随心所欲,还会有突发事件发生。如果一位教师遇到这样的情况,维持纪律就要浪费许多时间,教学任务不能够正常完成。如果有两位教师协同上课,情况就会有所不同。比如:我在上数学课时,先给全体学生讲授新知,林老师就在一旁时刻注意着每一名学生的听课状态,如果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就马上提醒他;在进行分组训练时,我和林老师就分别辅导A组和B、C组的学生,指导他们进行训练。在语文课上也是这样,林老师先讲授新知,我在一旁维持纪律,在分组训练时我们就进行个别指导。每节课都能够在三十五分钟之内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而且学生的听课状态也很好,从而养成了注意听讲的好习惯。

(二)协同教学使教师逐步向探究型转变。

为了保证“协同教学”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团队成员要共同商讨,对每一个学生确定一个比较具体的个别化教学计划(IEP),以使在教学过程中,能按照学生的不同特点,安排可行的、明确的学习内容。

协同教学主要体现在每节课的分组训练上。在班级中,学生按照认知能力的高低分为A、B、C三个训练小组。在进行分组训练时,三个小组训练内容在难易程度上及量上有所不同,就要有大量的训练内容进行填充。这就要求我和林老师在准备每一节课时都要互相研究,共同探讨给每一个小组设计什么样的内容才能够达到充分训练的目的,让A组学生能够使训练难度有所提高,B、C组学生能够在完成基本训练的同时其难度也要有所提升。我们虽然分别教授数学和语文,但每一科都要去参与,所以我们必须把两个学科的课都备好,尤其是备好分组教学的内容。这样才能使每一节课都能充分利用,使学生在认知能力上得到更多更全面的训练。

(三)协同教学使每节课的训练内容大量增加,而且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并且提高记忆力。

数学课上,从整体上来看来内容似乎比较简单,前一阶段是“认识图形”;后一阶段是围绕“20以内的数”而展开的,可是却没有一道计算题,都是概念性的问题。比如:“认识、读、写20以内的数”,“认识数序”,“比较大小”,“认识十位、个位”,“认识单数、双数、相邻数”。这些对于弱智儿童来说都是比较抽象的,很难理解,更不要提记忆了。

在分组训练时还要有大量的内容进行填充,比如在“数数”时,要训练B、C组学生能够熟练地数出一至二十之间的数,让他们数一些实物进行练习,比如:小棒、玩具、图片等,以提高熟练程度,林老师就在一旁对每一名学生进行辅导,有问题及时纠正。而A组学生已经能够非常熟练地从一数到二十,于是我就给他们设计了一个走迷宫的游戏,无论走多少步都要一步一步点数出来,让他们在游戏中既完成了数数的训练,又使他们对方向加深印象,使寓教娱乐融为一体,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提高了记忆力。

在填写“20以内数的数序”时,学生们必须借助数数或特制的数序表才能够完成。通过分组训练,A组的学生吕彦霖、孙磊、曲强接受得比较快,可以直接用倒数的方法正确地完成类似“()17()”、“()()15”这样三个连数的习题,于是我又给他们增加了难度,让他们完成“()()8()()11()”这样更多连数的习题,他们同样也会完成得很好。B、C组学生在能够完成“14()()”、“5()()()9()()”这样习题的前提下,林老师还辅导他们试着完成“()6()”、“()10()12”这样基本训练。在每次分组训练的同时,都要求每一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及时地激发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并且也锻炼了说话的能力,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语文课上重点就是识字,每学期学生们都要认识近百个生字,对于正常学生来说是非常容易的,可是对于这些中重度弱智学生来讲,那是他们在每节课上一个字一个字积累来的。林老师首先教全体学生学会一个新字,包括字形、读音、简单的字义和扩词,然后进行分组练习时,她辅导识字速度快、说话发音清楚的A组学生,指导他们给这个字扩词或者用这些词说一句完整的话。例如:王涵可以用“……和……”说“我和王楠是好朋友”;吕彦霖可以用“洋娃娃”说“赵秋雨有一个洋娃娃”这样简单的语句。通过训练他们还可以说出许多完整的句子,也能够按照课文进行简单的对话。我辅导识字速度慢、说话发音吐字不清楚的B、C组学生,让他们在识记生字的同时也要学会给生字扩词。但往往是我说出一些现成的词语,让他们反复地练习从而加深记忆,同时还要训练说话有困难的学生。

(四)协同教学真正做到个别化教育,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通过进行协同教学,真正做到了个别化教育,使教师在有可能有效的时间里能够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C组的王楠说话能力是比较弱的,当他自己连贯地说一段话时,老师和同学们基本上是听不懂的,所以很难交流。但当你教他说话时也只能一个音一个音地教,三个音连在一起时,他就很难模仿。所以就必须让他得到充分地训练,在课堂上分组时,无论是组词或讲题时都要求他认真听其他同学发言,学会模仿,鼓励他要说完整话,并且尽量把每一个字的音都说清楚。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王楠可以通过模仿别人的发言,可以自己把一道题讲清楚,虽然发音上有些不清晰,但已有了相当大的进步。

在数学课上,使学生能够认识钟面上的整点时刻,A、B组的学生接受能力快,可以很熟练地读出钟面上的整点时刻,这时我就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在自制的学具钟面上正确拨出相应的整点时刻,从而使时间在学生的头脑中再次强化;而C组的学生还不能准确区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这时林老师就继续使之强化,把这个知识点垒实,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铺垫。

在语文课上,每一节课都要锻炼学生们读课文。在读课文时,要求学生指读。但由于弱智学生的感知觉和动作不能协调一致,往往眼、口、手的动作不能统一,即使读到了课文的这一句话,可是手还停留在前一句话上,甚至是上一自然段。于是林老师就和学生们一起读课文,并且一边读一边用手指做示范,虽然这样也有的学生不能完全跟上其他人读课文;于是我就在学生中不断地进行巡视,及时纠正。通过不断地训练,孙磊、吕彦霖、王涵,曲强能把书中的20篇课文读得很流利,其他学生也能够慢慢地一字一句地读出来。班里有一名后来的学生王楚逸,他还是一个比较聪明的学生。他刚来时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自制能力很差,在课堂上注意力最多能保持五分钟,然后就随便地离开座位,在教室里走动,或者蹲在桌子底下爬来爬去,有时也会趴在桌子上。但是在他注意听讲的情况下,可以认真听同学的发言,并且会模仿;虽然不会写字,却可以看着板书上的生字和习题读下来。根据他的这个特点,每节课我和林老师都要分别站在他的旁边,注意着他的一举一动,使他能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无论是数学课还是语文课,都要对他进行一对一的训练。这样,王楚逸能够坚持坐在座位上二十分钟,能认识百分之八十的生字,并且一些习题也能够看着板书独立地讲出来。通过近两年的学习,王楚逸在各方面的表现都有了极大的进步,例如他现在可以写1到10个数字,认识钟面上的整点时刻,还可以写“王”、“土”、“工”等简单的汉字,总之,通过实施协同教学,使每名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所提高,真正做到了个别化教育,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吉林市船营区特殊教育学校 国莹

上一篇:安装注册常见问题解答下一篇:杭州市城乡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