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满分作文

2024-06-24

诸葛亮满分作文(精选15篇)

1.诸葛亮满分作文 篇一

诸葛亮作文

诸葛亮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常称赞“卧龙“诸葛亮“智绝天下,后来人们也把诸葛亮当成智慧的化身,说他的智慧到了“近妖“的程度。但,在我看来,诸葛亮不过是一群笨蛋中的佼佼者罢。

先来看看诸葛亮“智“的地方:火烧新野;舌战群儒,将东吴群雄视作儿戏;七擒孟获,使南蛮永不再反;空城计,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由此看来,诸葛亮似乎的确是“智“到了极点,这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然而,若你睁大眼睛,将全书再仔细看一遍,就会感到诸葛亮也不过是个平凡的人:

火烧新野,是因为被敌人逼得走投无路,没法子,只好烧了自己的老巢,撑撑面子;逃到江东,找别人帮忙,却还要故作姿态,若孙权一怒拒之,诸葛亮,你可真是后悔晚矣;

至于平定南方,若不是他的做法是人不能心服,又何来“平定”可言;说到空城计则更是他不智的表现,诸葛亮将兵马全部外派,却不知自身系举国之安危,而敌将司马懿却能察其弱点,攻其要害,将诸葛亮至于极度危险当中,由此看,司马懿的才能岂不是高出诸葛亮一大截?而夏侯淳、曹操、孟获等人却屡受欺骗,可见诸葛亮只是一群笨人中较为聪明的一个。

诸葛亮真正不智之处,是他不识大体。国库空虚,民不聊生,他却还要六出祁山,攻打实力是自己几倍的强敌,凭一己之力,逆天而行。“大意失荆州”表面看来似乎是关羽过于自负而造成的,却不知错误的根源在于诸葛亮用人不当。如此多事之秋,你怎能将荆州如此重要的兵家必争之地交予一个自负、目空一切的人呢?诸葛亮一生东征西讨,却忽略了储君的教育问题,对于流产后来的懦弱以致蜀国的灭亡,诸葛亮难辞其咎。

说到底,诸葛亮不过是颗任刘备玩弄的`棋子。套句古话,刘备“善于将将”。要用好如此重要的棋子,可比指挥千军万马打几场胜仗难多了。所以,刘备才是三国时期“智绝天下”的人。

诸葛亮

如果有人问我喜欢哪个历史人物,我一定会说:我最喜欢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智慧的化身诸葛亮。

千古以来,诸葛亮深受人们的爱戴,身上有着无数美丽的光环。

“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毫无疑问,这是对诸葛亮才华的侧面概括。集超人智慧与谋略于一身的诸葛亮,被善于招揽人才的刘备重用,蜀国在诸葛亮的全力以赴下,终成就了大业。

我喜欢诸葛亮遇事镇定自若,深谋远虑。在“空城计”中,智慧的他毫不畏惧司马懿的逼迫,从容布置,从而使对方退兵,西城得以转危为安。我喜欢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在“草船借箭”中,妒贤嫉能的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将计就计,趁大雾天扎草人攻打曹营,从而借来十万支箭,为赤壁之战准备了足够的箭支,也保全了自己。我还喜欢诸葛亮的智勇超群与忠贞不渝。诸葛亮为了求得南方的长治久安,听从马谡的建议,采用“攻心为上”的计谋,在与孟获的战斗中七擒七纵,最后使孟获心悦诚服地归顺了刘备,成为蜀汉南方的屏障……这些世人耳熟能详的故事无不闪耀着诸葛亮知识与智慧的光芒。

我喜欢诸葛亮一生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品质。他是一个“滴水之恩,必将涌泉相报”的人。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因为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诸葛亮只求安心生活,“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因为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竭忠尽智,至死不渝,他是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实在可歌可泣!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是后人对诸葛亮的评价,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鞠躬尽瘁。诸葛亮的性格品质至今还广为后人流传。《三国演义》同时也塑造了很多不同性格的英雄人物,它现在已经成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读物了。

访先人之遗迹,发圣贤之古情。千百年来,诸葛亮成为东方智慧的化身,也是忠诚、廉洁、正直的榜样,很多历史典故都出自诸葛亮,“三顾茅庐”,“舌战群儒”,“火烧赤壁”,“三气周瑜”、“六出祁山”,“白帝托孤”,“呕心沥血”、“七纵七擒”,“空城退雄兵,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等等。不仅如此,后世留下了许多与诸葛亮有关的谚语、俗语或歇后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既生瑜,何生亮!”“诸葛亮借箭有去无还。”等等的这些谚语、俗语、歇后语不计其数。其传奇般故事为世人千古传诵,数不胜数。

诸葛亮,灵与肉虽然已经化作清风明月,但他的精神品质却在历史的天幕上镶嵌起耀眼的恒星,为世人永远展现出他那圣洁的光辉!

诸葛亮

(181年9月17日―234年农历8月28日),字孔明,中国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发明家。自古不争的忠臣楷模兼智慧的化身,世称“智圣”。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诸葛亮青年时耕读于荆州襄阳城郊,地方上称其卧龙,卧龙先生。受刘备三顾茅庐邀请出仕,随刘备转战四方,建立蜀汉政权,官封丞相。223年刘备死后,刘禅继位为蜀汉皇帝,诸葛亮受封爵位武乡侯,成为蜀汉政治、军事上最重要的实际领导者。辞世后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2.诸葛亮满分作文 篇二

关键词:扣题,拟题

纵观1992年到2005年全国各地典型的300多篇中考满分作文, 可以归纳出以下九项中考满分作文诀窍———

一、扣题满分诀窍

中考作文时要紧扣题目要求去写。如果偏离题目要求去写, 即使写得再好, 也不可能得到好分数。所以, 要做好审题工作。审题时, 要领会好题目的内涵和要求, 不要仅停留在字面上, 还要对题目作引申思考。例如上海市中考作文题《我想唱一首歌》, 如果仅从字面上去理解, 去写我喜欢哪首歌, 为什么喜欢, 怎样喜欢等等, 那就不符合原题的内涵与要求。进一步想会知道, 这题目应写成通过对某人、事、物的描写, 歌颂人或物的崇高品质, 例如通过写医务人员抗击非典的事迹歌颂他们的奉献精神等。这才切合题意。

二、拟题满分诀窍

作文的题目力求新颖别致, 引人读文。其方法有:

1. 反常法。即拟出似乎违反常理的题目。如《没有“异想”哪来“天丌”》、《欲速可达》等。

2. 公式法。即用数学公式的形式写成的题目。如《素质教育≠耍花样》《8-1>8》等。

3. 谐音法。即借用语音相同或相近拟成的题目。如《见义勇为与见义勇“围”》《要重理亲“文”》等。

4. 引用法。即引用歌名、古诗、谚语俗语或成语等拟成的题目。如《爱拼才会赢》《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等。

三、开头满分诀窍

开头力求像“凤头”那样美好, 能引人读文。方法有:用整句开头, 用描写开头, 弓用歌名、诗词名开头, 直截了当开头, 用悬念开头, 用“题记”开头等。

四、选材满分诀窍

选材宜小不宜大。小了才能写得细腻生动感人, 太大了因篇幅有限只能泛泛而谈因而不生动。选材时还要选那些新奇的材料, 不要选那些众人皆知的材料。选材时可选自己最熟悉的材料, 因为自己熟悉的材料容易写且有真情实感。

五、立意满分诀窍

确立的主题要正确新颖。方法有:

1. 确立有时代特征的主题。

如当前的和谐社会、节约社会, ”神六“飞天, 预防禽流感, 社会公德, 素质教育, 减本增产, 环境保护等。

2. 确立有自己独特感受的主题。自己在生活中悟出的道理, 只要是积极向上的, 就可以写。

六、结构满分诀窍

文章的结构形式也要新颖别致, 并能很好地为内容服务。比较新颖的结构形式有:

1. 标题型, 正文各部分列小标题。

2. 日记型, 用日记形式写。

3. 证明型, 用数学上的“已知”“求”“解”的形式写。

4. 证明书型, 按照产品说明书的方式写。

其他的还有戏剧型、书信型、童话型、寓言型等。可选择自己熟悉的来写。

七、语言满分诀窍

语言力求在通畅的基础上生动活泼, 有文采。其方法有:使用整散结合、长短相配的句式;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应用群众的口头语言;仿拟一些名言名句等等。

八、结尾满分诀窍

结尾要做到像老虎的尾巴那样漂亮有力。其方法有:画龙点睛式结尾 (即结尾点题) ;呼应开头式结尾;自然收束式结尾;描写景物式结尾等。

九、文面满分诀窍

文面要干净, 书写要工整。字数篇幅以超过原题要求一些或写到剩下一两行为好。

不要太短 (字数不达到要求) , 也不要太长 (超出试卷之外) 。

3.诸葛亮作文 篇三

诸葛亮是东汉末年最为璀璨的一颗明星,他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他舌战群儒,订立孙刘联盟,他在危难之际,受托孤重任辅佐刘禅,他为了实现复兴汉室的梦想,六出祁山,这些都证明着他的伟大。

可是诸葛亮却不是好老师,好父亲,因为他刘禅是义父义子的关系,所以他不放心刘禅,他至死都没有还政刘禅,或许在他眼中刘禅只是个孩子,撑不起大汉的江山,或许其他人说诸葛亮这么做是对的,因为在他死后刘禅昏庸无能导致蜀国的败亡,可是这样说的人都忘了一个至理,没有人是不经历失败就能成功的,这个道理诸葛亮也忘了,或许他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惜有个好的开头并不一定就有好的结尾

正因为诸葛亮没有让刘禅熟悉政务才导致刘禅被人利用正因为他任用了马谡才导致大意失街亭,正因为他事必躬亲所以才会把自己累死。

4.诸葛亮小学作文 篇四

诸葛亮天天手里拿着一把羽扇,是蜀国刘备的军师,也是他帮助刘备建立的蜀国,人称“卧龙先生”。卧龙先生足智多谋,可以从以下几个故事体现出来。

《草船借箭》话说周瑜把曹操在三江口打败后又向诸葛亮说:“与曹操水战弓箭最好,可现在军中缺箭,能不能麻烦先生监造十万支箭,希望先生不要推辞。”诸葛亮答应了,并且只需三天时间,如造不出来,随周瑜处置。随后诸葛亮就想出来了“草船借箭”这个办法。我想对他说“我真佩服你!能想出来这么好的办法!”

《空城计》诸葛亮听说街亭失守了,忙命关心、张苞带人埋伏起来,让所有士兵都藏起来,大开四门,每门派二十名军师扮成百姓,打扫街道。诸葛亮到城楼上弹琴,司马懿看到了诸葛亮竟然心平气和地弹琴,因为害怕就退了兵。

5.诸葛亮小学作文 篇五

因为大家叫惯诸葛约晴为“诸葛亮”,有时候上课也会这样说。有一次上自然课,老师介绍了诸葛亮这位名人,并问大家诸葛亮是位什么样的人。有几个同学叫起来:“请‘诸葛亮’回答!”老师很是纳闷:“诸葛亮不早死了么?开什么玩笑,快坐下!”几个同学好像受了委屈,一本正经地说:“可他有后代!”接着便报出诸葛约晴,诸葛约晴脸红了,不知道是不是正想找地缝钻呢!

老师狠狠地盯了那几个同学,对诸葛约晴说:“好吧,你说说!”诸葛约晴说:“他是个聪明的人。”老师点点头:“不错,我相信你也很聪明!”我不服气地小声嘟囔:“还不是她姓诸葛的原因。”

下课的时候,“诸葛亮”真是一个焦点,好几个同学围着她,假装要她签名,有个同学说:“我们班有个活诸葛亮,得上世界大新闻喽!”我和几个好伙伴在诸葛约晴耳旁小声说:“诸葛约晴,你真是活化石呀!对不?”诸葛约晴气得捏了我鼻子一下。

6.诸葛亮的小智大愚 篇六

一、小聪明不断,缺乏全面的眼光。

蜀汉自始至终是魏蜀吴三国中实力最为薄弱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蜀汉势力的起步晚,起点低。核心统治者刘备虽有“汉室宗亲”、“皇叔”的“虚名”,但毕竟家道中落,出身于市井。刘备趁“黄巾之乱”依靠三百乡勇起家,充其量只能算个揭竿而起的农民武装,往往依附于各个政治集团,没有自己的根据地。刘备在三顾茅庐觅得诸葛亮辅佐前,好不容易占得新野这一地作为容身之所,却被诸葛亮的“火烧新野”付之一炬。这场战役虽然延缓了曹操军队的进攻,实际上却是“饮鸩止渴”,将唯一的根据地拱手相让。这里面虽然有曹操大军压境的客观现实,但在当时看来并不是只有“玉石俱焚”这一条路可走。新野是樊城的门户,更是荆州,甚至是江东的门户,战略位置十分有利,只要刘备求救,那么无论是荆州的刘表还是江东的孙权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是断不可能不援助的,因为二者唇齿相依,唇亡齿寒,新野被曹军占领了,荆州就危险了,江东更会暴露在曹操的视野范围内。经过新野一战,刘备元气大伤,为以后的长坂坡惨败埋下伏笔。

二、在制订蜀汉政治集团整体势力扩张计划上存在明显失误,部分策略值得商榷。

赤壁之战胜利后,刘备按照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的构想,进取西川,取益州,夺汉中,使蜀汉事业发展到了顶峰。然而关羽败走麦城失荆州后,刘备兴兵复仇,经历夷陵之战的惨痛失利后,蜀汉的实力已经大大地削弱了。诸葛亮临危受命,在白帝城受刘备托孤,全面执掌蜀汉朝政,采取了一些休养生息的措施,七擒孟获平定蜀汉南方,使蜀汉政权稍稍得到稳固,然而这些都是为“伐魏”所做的准备,紧接着诸葛亮六出祁山,和魏国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姑且不论诸葛亮的动机是否真的就是为了报先帝知遇之恩,兴复汉室,但仅从双方实力对比上来看,纵使诸葛亮智慧超常,也占不了多少优势,反而拖垮了蜀国,以至于他死后不久蜀国就灭亡了。真正的智者应该做到知己知彼,客观地看待敌我双方的实力,抢占地盘满足发展自身的需要无可厚非,但发展经济笼络人心比这些更重要,诸葛亮在世时尚可以凭借人格魅力依靠蜀汉老臣们的支持勉强维持,然而死后立刻青黄不接。就算是攻占地盘,也应该从夺回荆州开始。荆州是刘备发家的地方,蜀汉在荆州经营了二十几年,对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且难度相比较与曹魏火拼要小得多。荆州是蜀汉心脏成都的门户,是天下的粮仓,对蜀国国家安全的作用不言而喻,不拿荆州,使得蜀汉始终处于腹背受敌、内外交困的局面。况且对于志在进取中原的诸葛亮来说,荆州的水陆交通更为便利,从荆州进军中原远不必翻越祁山。蜀汉始终在夹缝中求生存,诸葛亮难辞其咎。

三、凡事亲力亲为,忽视对蜀汉政治体系的建设,忽视人才培养。

诸葛亮自加入刘备阵营以来,凡事亲力亲为,刘备死后,更是到了“极端”。他“南征孟获”、“安居定五路”、“六出祁山”,凡事都亲自率军前往,亲自过问蜀国的每一件政事,这样做的表面现象是国家井井有条,可暗地里却是强弩之末,危机四伏。作为一个丞相,一名政府机构的首脑,他的职责在于在宏观上把握国家的方向,制定国家的大计方针,同时辅佐培养幼主,变“输血”为“造血”,构建一套完整的政治体系,变“人治”为“法治”。诸葛亮在这点上有违刘备托孤,只是凭借一己之力扶蜀汉大厦之将倾,忽视对后主刘禅的培养,作为一名丞相,他常年在战争前线,不上朝,对待后主也只能一味劝谏,因而效果并不明显,刘禅最后也终究没能“浪子回头”,以至于闹出了“乐不思蜀”的笑话。作为丞相却要亲自率军出征也从侧面折射出蜀国人才的缺失,这里面有刘禅“寡德”的因素,也有诸葛亮作为蜀国实际当权者忽视人才培养的不足。

四、封建气息浓重,带有封建知识分子的局限性。

刘备夺取西川,占据益州后,刚刚取得了事业的初步成就,诸葛亮就劝说刘备登基称帝,成为魏蜀吴三家中第一个称帝的。称帝使蜀汉政权迅速成为众矢之的,加速走向下坡路。称帝也不利于群臣保持警惕的态度,称帝后必然要大封群臣,给众人加官晋爵,满足了部分官僚生活奢靡腐化的欲望,不利于政权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诸葛亮抱着盲目的忠君思想,匆忙和曹魏交战,妄图夺取中原,不自量力,把蜀国一步步拖垮。

7.诸葛亮优秀作文 篇七

“啊!你是……”我惊讶得张大了嘴,睁大了眼睛说。

“在下诸葛孔明是也。”诸葛亮笑着回答。

“诸葛先生,遇到你真是太开心了!”我激动地握住了他的手。

我又说:“你跟我下一盘围棋吧!”诸葛亮点点头。我们的围棋比赛正式开始了。你一颗我一颗,几个回合后,我心里一乐,原来对方的棋也不至于把我秒杀。不过,不一会儿,棋盘上的形式对我越来越不利。于是,我扫描仪一样的眼睛把棋盘扫描了一遍又一遍,想寻找对方的缺陷。可惜扫了几遍都一无所获。最终我被打得落花流水,可以说是我输得最惨的一次了。

“你和电脑再来一盘吧!”我提议道。

诸葛亮疑惑地问:“电脑是什么?”

我拿出电脑说:“现在你的对手就是它了。”

诸葛亮奇怪地看着这个黑乎乎的东西,捋了捋胡须说:“没问题。”

8.描写诸葛亮的作文 篇八

他才华过人,但他却说自己“出身卑鄙”,或许他确实出身较为低微,但他那满肚子的计谋与对当世之事独到的见解,却已盖过一切。

他功高盖主,但他却担心自己“托付不效”,孔明不只一次被后人喻为人中之龙,正是他的才能才使他能够“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能够让刘备临终时寄他以大事,能够让赵云鞍前马后地为他办事。这一切难道说明不了什么吗?

9.诸葛亮不适合做领导 篇九

在这首诗中, 杜甫对诸葛亮的敬仰与惋惜之情跃然纸上, 千百年来, 诸葛亮是作为智慧与道德双重象征留在中国人心目中的, 他未出茅庐, 先知三分天下。尔后, 草船借箭, 火烧赤壁, 赚荆州, 取成都, 夺汉中, 七擒孟获, 形成三分天下中的蜀汉基业。其忘我工作, 积劳成疾, 直至病死军中, 他的“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成为后世为官的最高准则。

然而, 诸葛亮不仅没能实现匡复汉室的理想, 而且蜀汉集团还是三国中最先破产的一个。诸葛亮是个有得有失的人物, 他的“得”在于他的“小我”, 是作为个人的诸葛亮, 他的“失”在于他的“大我”, 是作为一人之下, 万人之上的诸葛亮。借用西汉初年的一句话, 蜀汉的霸业真是“成也孔明, 败也孔明”。

诸葛亮之败, 败在错位。用今天的话说, 就是没有明确领导者的定位。

领导者的定位, 就相当于把握着梯子, 要确定靠到哪一面墙才是对的, 还要让别人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愿意沿着梯子向上, 直到“手可摘星辰”。除了需要敏锐的判断力和战略的眼光外, 用好人才, 充分授权, 选好接替自己的人, 恐怕是领导者最重要的任务了。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 诸葛亮在用人、授权和接班人选择这三个方面做得如何。

用人失当

用人之道, 是领导才能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领导者实施领导过程的重要工作, 正确用人必须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 达到“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比如马谡, 才气过人, 有一定的军事理论知识, 是个不可多得的参谋人才。建兴三年, 诸葛亮征南中, 马谡为其献计:“夫用兵之道, 攻心为上, 攻城为下, 心战为上, 兵战为下, 愿公服其心而已。”诸葛亮采纳马谡的计策, 七擒孟获, 平定南方, 使南方多年不敢复反。马谡还曾献计离间魏帝与司马懿, 为蜀汉暂时除却一心腹大患。

尽管马谡精于战略, 但拙于战术, 还有言过其实的缺点, 刘备向诸葛指出过这点, 说马谡“不可大用”。然而, 由于诸葛与马谡有着深厚的个人交情, 诸葛不仅对刘备之言不以为然, 而且一意孤行, 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 时有宿将魏延、吴懿, 诸葛亮力排众议, 令马谡为先锋, 统军在前, 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结果, 马谡兵败街亭, 士卒离散。诸葛如果能接受大家的意见, 令魏延等为先锋, 可能不至于会有街亭惨败。街亭之败, 不仅使蜀汉遭到重创, 断送了首次北伐, 也断送了一位良好的参谋人才。

马谡这样一个善出奇计的谋士在街亭惨败, 从表面看是马谡无知所致, 而实质上是诸葛亮用人不当所致。其事后反省说:“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 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 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他想到的仍然只是把庸才当成了人才用, 始终没有明白自己用人失当是失街亭的根本原因。

诸事亲为

在团队协作中, 时常有这样一个现象, 很多领导者看到员工做工作不如自己, 总是忍不住要加以指点, 甚至越俎代庖。殊不知, 这种指点在团队成员看来已经成了一种干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 领导者过多的干涉会挤压这种空间, 员工有可能变得消极、怠惰、唯命是从, 失去主观能动性, 团队更不会有战斗力可言。

诸葛亮为蜀汉丞相, 工作勤勤恳恳, “自校簿书”, “罚二十以上亲览”, 以至积劳成疾, 过早离开人世。其在上后主的《自贬疏》中道:“街亭违命之阙, 箕谷不戒之失, 咎皆在臣授任无方。”其对手司马懿有评价诸葛亮说:“孔明食少事烦, 其能久乎!”。

而在西汉时期, 陈平任汉左丞相, 皇帝刘恒一日问, 全国一年审决了多少案件, 全国一年的财政收支有多少, 右相周勃答不出来, 刘恒问陈平, 陈平说:“这些事有人主管。”刘恒问:“谁主管?”陈平答道:“陛下要了解司法问题, 可以问廷尉;陛下要了解财政收支, 应该问治粟内史。”刘恒又追问:“如果什么工作都有人主管, 那么你管什么?”陈平答:“宰相者, 上佐天子, 理阴阳, 顺四时, 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候;内亲附百姓, 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帝乃称善。

陈平、诸葛亮都是高官, 作为领导者, 一个重要职责是“授权原则”, 把精力集中在重要事务, 下属获得一定的职权和责任, 就能独立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取得成就, 在成就感的激励下取得更大的成就。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不一定要在各个方面都比别人强, 而在于具有调动下属积极性。不授权的领导不仅对领导者本人不利, 他的下属还会感到自己不被信任, 独立创造力不能得到发挥, 因而会失去工作的积极性, 这种领导方式还会失去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机会。

因此, 领导者不妨暂时把自己比员工多出的那些能力束之高阁, 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拓展员工的发挥空间, 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赋予下属充分的职权, 同时创造出每一个人都能恪尽职守的环境。

当企业处在起步期, 往往呈现出一个三角形的状态, 领导人就像站在顶端上的将军, 发号施令、呼风唤雨, 强有力地推动企业朝前发展;但当公司趋向成熟, 组织就应该变为一个同心圆, 领导人隐含在这个圆形体中, 成为“主心骨”, 宛如灵魂一般, 虽然弱化了自己, 但组织更强大了。如此, 以个人的“弱治”实现一个组织的“强治”。

诸葛亮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其精神可嘉, 其法则不足取。毕竟, 没有团队的整体战斗力, 只有一个诸葛亮是很难实现“天下计”的。管理层如果能施行黄老之术, 让团队达到“无为胜有为”的状态, 那么他们收获的将不仅是充裕的时间和精力, 还有整个团队的和谐及坚强的战斗力。

忽视育人

培养人才是领导的重要职责, 正如松下幸之助所说:“松下首先是生产人, 其次才是生产电器”。培养人才, 对于被培养人而言是一种激励, 有利于加强下属的参与管理, 将繁琐的较小的工作交给下属完成, 领导可抽出更多时间从事组织的战略及策略研究。

蜀汉初期, 诸葛亮所领导的集团还勉强算是一支实力比较雄厚的人才队伍, 有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等人, 又有魏延、王平等人。然而, 由于诸葛亮长期的亲历亲为, 蜀汉的人才梯队最终没有形成, 最后诸葛亮指定降将姜维为帅, 也只因朝中无能人不得已而为之, 正所谓“蜀中无大将, 廖化为先锋”。

诸葛亮非常清楚蜀汉人才状况, 但并没有引起对诸葛亮培养人才的高度重视。

首先, 未选拔任用才能超过自己之人。虽然他从下层提拔了蒋琬、董允、杨洪等人物, 但这些人比诸葛亮更谨小慎微, 更没有开拓进取的精神。《三国志》之作者陈寿评:蒋琬、费祎“咸陈诸葛亮之成规, 因循而不革”, 姜维“黩旅, 明断不周, 终致陨毙”。

其次, 不给人才改过自新的机会。第一次北伐, 失街亭而斩马谡。第四次北伐, 李严负责督运粮草, 北伐由于劳师远征, 得汉中并未得民, 粮草皆得从险难的蜀道运送, 加上天雨, 李严运粮不济, 情有可原。可诸葛亮厉斥李严“受恩过量, 不思忠报, 横造无端, 危耻不办”, 并撤销李严一切职务。

第三, 不锻炼人才。仅以诸葛亮第一次用兵博望坡为例, 诸葛亮以“恐关、张二人不肯听吾号令”为由向刘备“乞假剑印”而掌握军政大权, 之后的战术分工更是让常人琢磨不定, 张飞只管“纵火烧之”, 关羽则“放过中军”, “纵兵袭击后军”, 关平、刘封负责“预备引火之物”, 赵子龙领受绝对不抵抗的命令“只要输, 不要赢”, 刘备原来的师爷孙乾则是“安排功劳薄”, 这种战术完全莫视民主决策及将帅锻炼精神, 取而代之是诸葛亮个人智慧垄断。这种习惯导致了后来蜀汉政权内部对诸亮葛的绝对依赖, 广大谋士及将士缺乏谋略的锻炼, 难以为蜀汉政权造就和培养后续人才。

第四, 公开嫉妒下属或同事才能。嫉妒别人才能, 特别是比自己高明的人, 是人的一种本性, 但是领导不能嫉妒下属或同事才能, 即使有这种心思, 应将其变成忧患意识, 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 特别是领导能力, 因为领导不需要亲自冲锋陷阵, 只要能驾驭下属即可。但诸葛亮却不能善待有才能特别是有可能一方面或多方面超过自己的人才, 像李严、魏延等有才有功之人, 都遭到排斥打击甚至被杀戮的结局。

与之相反的是清代的曾国藩, 培养接班人的标准是:发现优秀人才, 用人所长加以重点长期培养, 因势顺导, 四处开花。

左宗棠这个人不懂礼貌, 见谁损谁。也不知天高地厚, 与人写信, 不署自家姓名, 只署“小亮”, 自作多情的以为自己是诸葛亮。但曾国藩看中了左宗棠的才气, 有意纳入接班人体系, 使左宗棠有机会发展, 在浙江、福建从平头百姓做到了闽浙总督。

李鸿章最初是曾府里的幕僚, 可曾国藩发现了李鸿章所具有的超常洞察力, 于是将其纳入重点培养对象。在重大事情上, 曾国藩常常找李鸿章过来出谋划策对其进行有意训练。正是曾国藩竭尽心思的发现、培养, 李鸿章才有机会走到大清王朝的高层管理岗位。

诸葛亮之败, 败在定位。《道德经》曰: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胜人者力, 自胜者强。能够成为领导者的人, 往往都是能人, 是能人往往就会有一种难以抑制的一试身手的念头, 然而, 成功的领导者都是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定位的人, 都是把握梯子方向的人, 而不是在所有方面都是最强的人。正如汉高祖所说:谈到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 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 安抚百姓, 供给粮饷, 保持运粮道路畅通无阻, 我不如萧何;统帅百万大军, 战必胜, 攻必可, 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人中豪杰, 而我能任用他们, 这就是我所以能取得天下的原因。但是遗憾的是, 项羽至死也没有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 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天亡我, 非用兵之罪也”。项羽是公认的英雄, 而刘邦则是公认的成功者。

因此, 为领导者应该牢记:不需要做最强者, 而要让最强者为自己工作, 不要成为英雄, 而要成为成功者。

10.偶像诸葛亮作文初二 篇十

听完后,我默默赞许,对诸葛亮知恩图报、忠贞不贰的品德钦佩不已。

尔后,我又向他讨教:“先生您自出山以来,火烧新野,使曹军落荒而逃。继而出使东吴,舌战群儒,气度非凡。后草船借箭,智算华容,当真高管仲、乐毅一筹。”

他只是微微一笑,道:“你过奖了!这些都是我报先帝之职分也,不足挂齿。想我打拼一生——为三分天下,联吴抗曹;为收服人心,对孟获七擒七纵;为实现统一,六出祁山。可惜与成功失之交臂,当真可悲。”说完,他的脸色暗下去,几许忧伤,几许烦恼,几许叹息,似乎在责备自己。

我不忍视之,说:“先生不必太过自责,皆因当时形势不合。先生纵有回天之术,也很难成功。”这时,他恢复平静,脸色也逐渐好转,我的心才放了下来。他走近我,对我说:“当真是后生可畏啊!与你交谈,我的心宽慰了许多,情绪平复了不少。谨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相信你定能更优秀,再会!”说完他便离开了。

11.写诸葛亮的作文 篇十一

当日,孔明手持七星剑登台作法。不久,果然东风大起,乌云密布,一道闪电击中七星剑剑仞。突然,孔明全体通电,眨眼间的功夫就从人间蒸发了,众人大乱。

原来那道闪电是一架走错了时代的“闪电T6”时空穿梭机,正好把孔明带走了。咱们先看看孔明在那边怎么样了。

时空穿梭机一落地,孔明傻眼了。飞行器在空中飞来飞去,到处是高楼大厦。不过孔明很快适应了2080年。他很快找了一家酒店住下,找了两件衣服替下来去找工作。

他先后找了两家公司都没合他的意。于是他又走进了一家名为“闪电”的公司,这家可就合了孔明的意。原来这家公司是世界第一个制造时空穿梭机的厂家。先前他坐的“T6”型就是这个公司设计出来最好的型号。

董事长出来了,看孔明有才能,就给他一个经理的职位。孔明当上经理后工作认真,不久被提拔为总裁。

12.浅谈诸葛亮的社会影响 篇十二

本文通过诸葛亮早年的社会活动及政治思想的形成做一些事实求是的分析。

一、少年时期的逆境, 树立了超群的思想报负

东汉光和四年即公元181年, 诸葛亮出生在山东徐州琅琊阳都 (今山东沂南县) 的一个士族家庭, 其远祖诸葛丰, 西汉元帝时, 曾官至司隶校尉, 其父诸葛珪, 做过泰山郡 (山东泰安县) 的郡丞。诸葛亮从销受过严格的家庭教育。8岁时丧父, 从此家庭衰败。他的少年时期, 正值东汉王朝气息奄奄, 豪强割据, 军阀混战, 贫民百姓辗转沟壑, 中原各地到处是“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的景象, 诸葛亮就是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诸葛亮的家乡山东是齐鲁文化的源地。管仲与《管子》, 晏婴与《晏子春秋》时齐文化的代表, 孔孟儒学是鲁文化的代表。出生在山东, 并在家乡故土度过了少年时代的诸葛亮自然受到了当地文化的熏陶。

二、青年时期的“隐居”, 与他发奋图书、广交名士、适时而出

叔父病故后, 人地两生的诸葛亮带着弟弟诸葛均, 来到南阳卧龙岗上过上了一种自食其力的农夫生活, 正如他在《出师表》中所言:“臣本布衣, 躬耕南阳。”诸葛亮在南阳卧龙岗上躬耕时, 除参加部分田间耕作外, 更多的时间是在草庐内掩门攻读, 博览群书, 结交志士, 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 逐渐实现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当时, 正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经历了战国至秦汉的高峰时期,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导致了思想、文化大发展, 出现了一大批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科技发明家, 他们或授徒、或著述, 创立了多家学派并留下了一大批不朽的文化典籍, 两汉时期, 随着强大的西汉帝国的建立, 思想、文化的发展有了更惊人的突破, 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传统文化逐渐形成。

三、诸葛亮出山以后与刘备的关系

从诸葛亮出山跟随刘背后, 直到赤壁大战建立孙、刘联盟前, 诸葛亮并未发挥出大的作用, 直到草草率大军南下, 刘备被迫仓皇出走, 因情况危急, 诸葛亮“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出师孙、吴, 建立孙、刘联盟并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使刘备集团从此有了立锥之地, 诸葛亮才逐渐获得刘备的真正重视, 赤壁大战后, 刘备任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 督领“零陵、桂阳、长沙三郡, 驻临丞”, 远离刘备的统治中心, 任务只是“调其赋税, 以充军实”。同一时期, 在刘备身边担任谋士的是庞统, 职务与诸葛亮同样为军师中郎将。在争夺益州时, 刘备每事决于庞统, 法正等人, 基本上与诸葛亮无渉, 后来庞统阵亡, 诸葛亮带兵入蜀, 虽被封为军师, 也还是“常镇守成都, 足食足兵”, 继续管理军需供应;而未能参与刘备北攻汉中、东征孙吴等重大决策活动。刘备东征失败后, 诸葛亮也只好叹息说:“法孝直 (即法正) 若在, 则能制主上, 令不东行, 就复东行, 必不倾危矣。”可知诸葛亮在蜀汉政权中的地位还没有达到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权, 也并非一贯受到刘备重视的。尽管如此, 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为座右铭的诸葛亮, 并未因此而消极。自强不息的精神强调一个高尚的人应当在逆境中磨练自己, 经得起磨难, 以不断地完善自身, 而不能自暴自弃。孔子要求君子做到“无终食之间违人,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孟子强烈谴责自暴自弃者:“自暴者, 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 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 谓之自暴者;吾身不能居仁由义, 谓之自弃也。”孔孟这种孜孜不倦以求自我完善的奋进, 搏击之精神, 为诸葛亮所发扬光大。他在刘备交于他的工作岗位之上, 兢兢业业, 效忠尽能地勤奋工作, 不仅为之建立了巩固的后方根据地, 而且保证了前方“军实”的需要, 终于获得了刘备的信任与依赖。所以, 人们才借用刘备曾言之“孤之有孔明, 犹鱼之有水也”这句话, 将他们之间的关系称之为鱼水关系, 并被历代标榜为封建社会君臣关系的楷模, 这实际上正是儒家君臣大义思想的完美体现。

四、“托孤”之后所面临的内外困扰

刘备病危之时, 认为诸葛亮在蜀国已位高德重, 而刘禅幼弱, 如果没有诸葛亮的辅佐, 是不能巩固帝位的, 遂遗命“托孤”, 将一切政事交于诸葛亮处理, 后主刘禅只做一个名义上的皇帝。诸葛亮所接手的这个蜀汉政权, 面临的是一系列丞侍处理的内政, 处事难题, 诸葛亮在十分困难情况下, 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力挽狂澜, 一一着手进行处理。当时, 刘备新丧, 属国内部人心浮动。魏国名士大臣纷纷写信给诸葛亮, 要他审时度势, 顺从天命之心, 纳士归降, 作魏国的藩属。诸葛亮为此专门写了一篇称为《正议》的文章, 让大家进行传阅和讨论。他在信中振振有辞地斥责了“助纣为虐”的东汉王朝的元老旧臣, 强烈的表达了他忠于汉室的精神品格。在当时蜀汉多事之秋, 面临内外诸多困难情况下, 诸葛亮的这篇文章对蜀汉统治集团内部搞好思想建设, 吉利数寒臣僚忠勤王事, 增强抗击曹魏的信心, 是起了一定的作用的。针对蜀汉元气大伤, 一时难以恢复, 后方尚未稳定的情况, 诸葛亮采取了三线基本国策:一是重新贯彻“草庐对”中所规划的联吴抗曹的外交方针, 主动派遣邓艾去东吴与孙权和亲结好, 恢复蜀吴同盟, 以摆脱两面受敌的情况;二使“务农殖谷, 闭关息民”, 即努力发展农业生产, 使民休养生息, 加强蜀汉国力;三是以“攻心”政策, 平定南中叛乱, 既稳定后方, 又增强蜀汉的经济.军事实力。

五、命丧定军山的良苦用心

诸葛亮之所以要“遗命”葬于定军山, 是因为在封建时代, 做忠臣也殊非易事, 尤其是像诸葛亮那样已集权力于一身未能完成统一天下, “兴复汉室”之重任者, 虽然诸葛亮受儒家文化影响, 一再强调“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努力实现人格独立和追求人格不断地完善这种自强自立意识。但限于当时的情况, 为减少对北伐的干扰, 他不能不处处谨慎小心。还在诸葛亮大权在握时, 蜀国内部就有人对他权力至大产生过疑虑。甚至随着后主刘禅年龄的增长, 权力欲也逐渐膨胀起来, 时刻思念恢复由刘备遗命交给诸葛亮的某些“皇权”, 并通过宫中宦官搞了一些小动作, 诸葛亮意识到了这种危险, 所以在《出师表》中说:“宫中, 府中, 俱为一体”, 并用汉代兴衰的历史要求后主疏远宫中的小人。宫、府之争, 已经昭然于世。公元228年,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 为了平息国内舆论, 上疏请自贬三等, 后助立即将诸葛亮降为左将军, 并将诸葛亮的过失诏示于天下。生前尚且如此, 死后就更难以预料了。为家人计, 为国家计, 为统一天下的大业绩, 诸葛亮的自强不息精神使他不得不做出一种明智的选择。而葬于定军山, 既可避免身后被君臣猜忌以误国家大事, 又可勉励后人不要忘了北伐, 将自己自强不息之奋斗精神继续贯彻下去。诸葛亮一生忠贞谋国, 志在兴复汉室, 执着的按照自己的理想及奋斗目标, 不折不挠的走下去。不论出现什么困难, 都丝毫不能改变他的初衷。这一切, 都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维护封建綱常和忠义道德的儒家正统思想, 以及信奉儒家君臣大义的思想。正是他的这种矢志不移, 积极进取的伟大精神, 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诸葛亮早年躬耕与南阳, 晚年北伐基地选择在汉中, 临终前遗嘱归葬定军山有其深刻的文化寓意。主要原因在于它浓厚的恢复继承汉室帝统, 怀恋汉家创业旧地的兴灭继绝儒家正统思想所然。诸葛亮一生做人、做官、做事, 不仅为他那个时代, 也为后人作出了表率, 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摘要: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 是我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诸葛亮作为一个受人敬仰的千古良相, 历代文人都把他作为讴歌赞颂的对象, 是传统文化精华的象征, 是中国人民智慧与才能的化身, 在历史上有卓越的贡献, 他一生的努力作为, 忠贞廉洁的高风亮节和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诸葛亮,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论自强不息的精神》。

13.诸葛亮火烧新野作文 篇十三

昨天夜晚,我躺在床上隔着窗户欣赏着美丽的夜色,不一会儿,我睡着了。

朦胧之中,我看见我正坐在一个古老的帐篷里,前面摆着一些古代的竹卷书,文房四宝样样齐全,左右摆着十八般兵器。再看看我自己,身穿战袍,佩着双股剑,带着护心甲,然后我试着站起来,这一站倒无妨,居然发现我双手过双膝,这时我想:我可能是古代三国中的刘备。我正琢磨着,忽然从帐篷外进来了一个人,此人面如红枣,头戴官帽,身披绿袍,手还提着一百二十斤青龙偃月刀,威风凛凛,只见他说:“兄长,如今曹贼当代,一手遮天,现他竟派夏侯渊、曹洪为先锋,周泰、徐晃为副将,司徒迁为军师领四万兵马杀向新野,怒不可恕,请兄长给我一万五千人马,去截住曹贼!”正说着又一个人闯了进来,只见他身体庞大,面色沉重,手中还提着一百五十斤八丈钢矛,以火雷般的声音和我说:“兄长也给我五千人马去截曹贼后路!”这时我终于明白了,原来这里是三国时代,前面的两位将军是和刘备桃园结义三兄弟中的关羽关云长还有张飞张翼德,而我便是刘备刘玄德。

我们大获全胜,众人都笑了起来。忽然我觉得天旋地转,好像一切都已经不存在了,我醒来了,原来这是一场梦,虽然梦已经消失了,但我还是记忆犹新。这一场神奇的梦之旅让我知道做事不能草率,冲动,凡事要三思而后行。

14.赞美诸葛亮的作文 篇十四

在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义,最大特点是谋。诸葛亮的智谋,超群出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还精通阴阳之道,能感知天地万物,运筹帷幄,出神

诸葛亮的一生,为刘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呕心沥血,鞠躬尽粹、死而后以,直到五丈原孤魂归天,还不忘刘家的社稷江山。诸葛亮的一生,是与人、与天奋斗的一生,无私奉献的一生。算得上模范丞相!

但倘若你拨开诸葛亮身上华丽的外衣,心平气和地读那段历史,你会发现一个真实的诸葛亮!做为谋士、军师、丞相,为辅佐刘备,在血雨腥风中打出了三国鼎立的局势,建立了蜀国,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你若细读史书,就可发现诸葛亮也非百战百胜,失误比比皆是:千百年来被人们赞赏的空城计,实际上是一场侥幸取胜的战争,司马懿若识破是空城计,引大军杀入城中,诸葛亮也就做了刀下之鬼或沦为魏军的俘虏。空城计,是诸葛亮迫不得已而为之的一招险棋。失街亭,则又是诸葛亮的一次重大失误;六出祁山,六次北伐中原,皆无功而返,排除天时地利等不利因素,做为三军统帅的诸葛亮,其失误是显而易见的!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失败,乃蜀国的灭亡。蜀国的灭亡,虽是诸葛亮死后发生的,但诸葛亮难辞之咎!蜀国当初拥有诸葛亮这样的丞相、和几十万精兵良将,为何没能完成一统天下的宏愿,反到落了个国破家亡的结果呢?

诸葛亮当初拟定三足鼎立后,再一统天下的战略理想,最终成为一场梦,非但没有统一中原,反到连他亲自辅佐创立的蜀国也灰飞烟灭,是蜀国的悲剧,也是诸葛亮人生中最大悲剧!

诸葛亮最终败给了谁?是败给了天意!天不灭曹!天意不可违!何为天意?民意也!曹、刘、孙等人争夺领地,发动战争,给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与痛苦。刘备白帝城托孤辞世,诸葛亮以相父身份,辅佐幼主刘禅,治理蜀国,此时的诸葛亮虽为相父,实为蜀国的皇帝,摄军政大权于一身,独步于蜀国政坛上,失街亭后自贬,也是做做样子,权力丝毫未减。客观地看,诸葛亮治理蜀国那些年,提高了国力与军力,政绩辉煌卓然。但当诸葛亮归天后,蜀国的权利中心出现了真空,历史把刘禅真正推上了蜀国政治权力舞台中心。刘禅昏庸无能只知纵情享乐,便把蜀国推进了亡国的深渊。蜀国有刘禅这样的昏庸皇帝,怎能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天意难违,诸葛亮终究败在了天意面前!

15.诸葛亮用人之道利弊谈 篇十五

脍炙人口的《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其中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更是值得学习和借鉴, 其中的一些失误之处, 则警钟长鸣, 让人引以为戒。所以, 这决不是“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 而是寓教于乐, 古为今用.真正做到了这些这对我们的管理工作是大有裨益和极大的帮助。

1 诸葛亮引进人才的成功典范

用现在的话说, 诸葛亮引进人才的大胆之举, 真是超乎常人, 让人匪夷所思。收降姜维不仅化敌为友, 而且还将敌方营垒的人培养为接班人, 真正是引进人才的成功典范诸葛亮出兵伐魏攻打天水关时, 看到姜维的临阵指挥, 也夸姜维“兵不在多在人之调遣耳, 此人真将才也!”顿生爱慕之心, 遂产惜才之意。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用计, 在天水关使姜维投降到自己帐下时说“吾自出茅庐以来, 欲求贤者, 欲传授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 今遇伯约 (姜维) , 吾愿足矣。”后来诸葛亮将自己的著书二十四篇计十余万字。包括“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 毫无保留地全部传给了姜维。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壮心不已, 曾六出祁山。而继承诸葛亮遗志的姜维则九伐中原, 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并且可见姜维没有辜负诸葛亮的苦心栽培, 诸葛亮也设有培养错姜维这人。

结合我们现实生活之中, 引进人才不仅在国内异常激烈, 而且在国际上也是你争我夺。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先后引进米卢、杜伊, 中国国家男子篮球队引进尤纳斯、邓华德等都是比较成功的。特别是米卢带领国足闯进世界杯, 让球迷、国人大为振奋。今年才执教中国男篮几个月的邓华德就率领中国男篮入围世锦赛十六强, 让球迷和国人眼前一亮, 惊喜万分。特别是在姚明缺阵的情况下, 中国男篮在与希腊、俄罗斯、土耳其等欧洲篮坛劲旅的对抗中表现不俗, 打出了气势, 虽败犹荣。得到了对手的尊敬, 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又如郎平执教美国女排、李矛执掌韩国羽坛教鞭等都大有建树。这些都是外国引进中国人才带来的显著变化, 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成效。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 例如某位领导到一家餐厅吃饭, 桌上的菜色鲜味美, 觉得这位大厨师手艺高超, 就想方设法把这位厨师弄到自己的企业;又如某美容院的女老板, 听说某一家的美容师技术很好, 自已亲自去体验后觉得真的不错, 于是出高薪将这美容师招到自己的美容院来;这些“挖墙脚”的作法带来的经济效益出人意料。

2 诸葛亮用人中的失误

诸葛亮在《将苑》一书提出了识辨将才的七种方法, 被称之为“识人七法”。一为, 问之以是非以观其志;二为, 穷之以辞辩以观其变;三为, 咨之以计谋以观其识;四为, 告之以祸难以观其勇;五为, 醉之以酒以观其性;六为, 临之以利以观其廉;七为, 期之以事以观其信。概括为:志、变、识、勇、性、廉、信等七项内容。这虽然是识别将才的方法, 但今天应用在我们的管理、商战之中也很合适。

笔者认为“识人七法”还美中不足, 因为缺少了对“德”的识别。如果能“听自述之行以观其德”, 那就更为全面了。即现在我们考核用人的“德、能、勤、绩、廉”, 是将“德”列为首要的。“德才兼备”也是“德”在其先, 但启用“有德无才”之人, 工作难见起色。若用“有才无德”之人, 则是后患无穷。

刘备进取西川之时, 将暂时的立足之地, 也就是从东吴借来的荆州, 交给诸葛亮把守。由此可见荆州这“兵家必争之地”之重要, 不然刘备怎么会将形影相依, 言听计从的诸葛亮留下来镇守荆州。谁知刘备行军不利, 军师庞统在落凤坡被射死。只得派关平送信, 叫诸葛亮带兵入川救援。

至于诸葛亮走后, 用谁来镇守荆州?刘备没有明说, 而是由诸葛亮来决定。诸葛亮见刘备是叫关羽的义子关平送的信来, 便知刘备的意图很明显, 自然是暗示要让关羽守荆州了, 诸葛亮也只好将留守荆州之重任交给了关羽。

为什么诸葛亮会将守荆州的重任交付给关羽呢?首先他想到关羽是刘备的结拜兄弟;其次是关羽有“温酒斩华雄”、“杀颜良殊文丑”、“过五关斩六将”……的赫赫战功;再者关羽熟读《春秋》, 深明大义, 认为他完全可以独当一面, 胜此大任。

但关羽将诸葛亮“北拒曹操, 东和孙权。”的“八字方针”当成耳边风。被吕蒙“白衣渡江”, 只得败走麦城, 结果被俘身亡。

“大意失荆州”的关羽这一死不打紧, 刘备难忘“桃园结义”之情, 举倾国之兵要为“兄弟”报仇。结果彝陵之战被火烧连营八百里, 刘备只好白帝城托孤。从此蜀汉元气大伤, 一蹶不振, 进入了“捧不起的刘阿斗”局面。

而“大意失荆州”的情况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 一是“裙带关系”, 有的人没有真才实学, 就凭和领导沾亲带故。或者是“上面”的安排, 便青云直上, 还被委以重任。一些人认为自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总该掌权, 独霸一方。三是小人得志, 一些人平时搞业务工作还可以, 这些人志大才疏, 认为自己是大材小用。

3 结语

综观诸葛亮从“三顾茅庐”出山, 到“秋风五丈原”病死军营。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巾”。人无完人, 金无赤足。诸葛亮是人不是神, 也难免有用人不当之处和失误的时候。

上一篇: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二):巧打时间差下一篇:防沉迷网络国旗下讲话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