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边形的教学设计(精选8篇)
1.四边形的教学设计 篇一
一、教学内容:P72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平行四边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准备:
长方形框架、七巧板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探索新知
1、做一做
(1)教师演示:出示长方形框架
这是什么图形,然后拉动,变成新形状。提示学生认真观察。
(2)学生动手操作,做一做。
(3)认识平行四边形
A、认识平行四边形实物(观察新图形)
B、认识平行四边形平面图
2、想一想
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对边相等,四个角不是直角,有的是锐角,有的是直角。
3、说一说
说一说平时见到的平行四边形
4、画一画
5、拼一拼(用七巧板)
(三)全课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用什么方法认识平行四边形。
(四)作业
在现实中寻找平行四边形
2.四边形的教学设计 篇二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四边形分类的教学中, 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否则就不会有良好的课堂效果。在教学时, 教师可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 使学生置身其中, 积极地思考问题, 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在提问题时, 也要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对于学习比较好的学生, 教师可以适当提升问题的难度;对于学习比较弱的学生, 教师要适当降低问题的难度, 从而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使全体学生都能认真听教师讲课。另外, 在提问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多种回答的形式, 可以是小组之间回答、个人回答, 也可以是同学之间相互抢答, 这样, 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问学生在生活中都见过什么样的图形, 这时学生就会争先恐后地回答, 有正方形、圆形等。之后, 教师就可以引入本节课的教学, 认识平行四边形, 展示课本上的图形, 问学生这些图形都是什么, 并且说出它们的名称。这样, 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创设问题情境, 可以使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二、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 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 特别是几何的学习, 必须要经过教师的悉心指导, 从而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还没有发展成熟, 所以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因此教师一定要掌握好引导的力度, 既不会让学生感受到模棱两可, 也不会过度地引导, 使学生失去主体性。比如,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 教师带领学生认识完图形之后, 就要引导学生认识图形的性质, 并且对其进行分类。这时,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刚才看见的图形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自己思考, 也可以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通过对图形进行研究, 从而归纳出四边形的概念, 并且分辨出平行四边形与梯形之间的不同,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从而对它们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教师在教学时, 不要一味地以自我为中心,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只负责引导, 开发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 建立自己的知识构架, 这样学生会对知识掌握得更加深刻。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生正处在心理和智力都快速发展的阶段, 所以, 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四边形分类教学时,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的潜力, 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样是小学数学四年级“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认识”这一课,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对四边形有了一个充分的认识, 并且也学会了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区别。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展一节拓展课, 让学生自己动手剪出一些平行四边形以及梯形, 利用他们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分好类之后让学生将它们拼在一起, 看看能不能拼出不同类型的图形, 或者是将它们拼在一起看能不能拼出平行四边形或者是梯形。这种形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通过拼接, 学生有可能拼出各种各样的图形, 既能巩固平行四边形的知识, 又能学到新的知识, 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加强课程评价
小学生的内心都非常脆弱, 因此, 需要教师不断地鼓励, 使其充满自信心。在小学数学四边形分类的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注重课程评价的实施, 不管是在课堂还是在课下, 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变化, 四边形的学习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课程, 所以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四边形的学习。比如, 在教学“四边形”一课时, 教师在课上时肯定会对学生进行提问, 让学生说出四边形的概念以及分类, 一些学生可能不是十分理解, 在回答的时候可能会遗漏一些, 这时, 教师不要对其进行批评, 要鼓励, 进而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四边形的课程。教师的评价能够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动力, 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因此, 在教学时, 教师一定要注重课程的评价, 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 在进行小学四边形分类教学时, 一定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而逐渐深入四边形的知识, 使学生认识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在进行四边形教学时, 还要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另外, 还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 增加学生的信心, 使其更加努力地进行小学数学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邓友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误区与建议[J].湖南教育, 2004 (10) .
3.四边形的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四边形分类教学;情境
四边形分类教学在小学数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节课程,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进而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在四边形分类的教学中,要采用良好的教学方式,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要提高学生从多方面考虑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本文分析了在小学数学四边形分类教学中的优化建议。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四边形分类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否则就不会有良好的课堂效果。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积极地思考问题,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在提问题时,也要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对于学习比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提升问题的难度;对于学习比较弱的学生,教师要适当降低问题的难度,从而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认真听教师讲课。另外,在提问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多种回答的形式,可以是小组之间回答、个人回答,也可以是同学之间相互抢答,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问学生在生活中都见过什么样的图形,这时学生就会争先恐后地回答,有正方形、圆形等。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入本节课的教学,认识平行四边形,展示课本上的图形,问学生这些图形都是什么,并且说出它们的名称。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二、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特别是几何的学习,必须要经过教师的悉心指导,从而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还没有发展成熟,所以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一定要掌握好引导的力度,既不会让学生感受到模棱两可,也不会过度地引导,使学生失去主体性。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教师带领学生认识完图形之后,就要引导学生认识图形的性质,并且对其进行分类。这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刚才看见的图形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自己思考,也可以小组之间相互交流,通过对图形进行研究,从而归纳出四边形的概念,并且分辨出平行四边形与梯形之间的不同,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从而对它们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教师在教学时,不要一味地以自我为中心,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负责引导,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建立自己的知识构架,这样学生会对知识掌握得更加深刻。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生正处在心理和智力都快速发展的阶段,所以,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四边形分类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潜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样是小学数学四年级“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认识”这一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对四边形有了一个充分的认识,并且也学会了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区别。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展一节拓展课,让学生自己动手剪出一些平行四边形以及梯形,利用他们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分好类之后让学生将它们拼在一起,看看能不能拼出不同类型的图形,或者是将它们拼在一起看能不能拼出平行四边形或者是梯形。这种形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通过拼接,学生有可能拼出各种各样的图形,既能巩固平行四边形的知识,又能学到新的知识,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加强课程评价
小学生的内心都非常脆弱,因此,需要教师不断地鼓励,使其充满自信心。在小学数学四边形分类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课程评价的实施,不管是在课堂还是在课下,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变化,四边形的学习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课程,所以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四边形的学习。比如,在教学“四边形”一课时,教师在课上时肯定会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说出四边形的概念以及分类,一些学生可能不是十分理解,在回答的时候可能会遗漏一些,这时,教师不要对其进行批评,要鼓励,进而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四边形的课程。教师的评价能够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动力,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注重课程的评价,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在进行小学四边形分类教学时,一定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逐渐深入四边形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在进行四边形教学时,还要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另外,还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增加学生的信心,使其更加努力地进行小学数学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邓友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误区与建议[J].湖南教育,2004(10).
[2]孙明霞,蔡敏,胡林林.小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调查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03).
4.四边形的分类教学反思 篇四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我在用集合圈表示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后,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画一画集合圈,让学生边画边说。
2、在学生分一分之后,应该先研究透按边分的方法,把按角来分的方法放在后面,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分析下这种分方可不可行。
3、应让学生不仅仅知道“只有”这个词在概念中很重要,更要让学生理解性地认识这个词为什么不能去掉,去掉后会出现什么情况。
5.《四边形的分类》数学教学反思 篇五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活动,了解梯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以及知道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同时,这节课我也邀请了我的师傅去听了我的课。本节课一开始,我出示了书上分一分的八个图形,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给这些图形进行分类,课堂中有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分法,但是很快的就有几位同学把平行四边形分一类,梯形分一类,其它的四边形分一类,于是我就直接引出了平行四边形以及梯形的概念,让孩子们了解平行四边形及梯形的特点,从而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接下来我提出了个疑问,如果多了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应该要分到哪一类呢?继续认识正方形、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然后就开始做书上分类的练习,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有部分同学对梯形的了解还不够于是有个不是梯形也分到梯形那一类去了,后面一题画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练习中,我拿了两种版本给大家看,其中一种版本梯形画的是直角梯形,我问,这是梯形吗?有部分人就回答了不是。最后在只剪一刀的练习中,有四道,其中有一道要用一张三角形的纸剪出一个梯形个一个三角形,想剪出三角形容易,但是如何才能使另一部分是个梯形呢,全班同学都犯难了,也用了各种尝试,我也让他们讨论了,这里就花了很长得时间,最后在我的提示下才有同学用画出底边的平行线的方法。而这节课的时间也就差不多了。在整节课当中,我自己觉得前面给四边形分类引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进行的很快,可能在前面的几堂课中我都有意无意的说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所以有人很快分出来了。我也就很快的进行到下一环节,课后朱老师就有说到了这个问题,可能有些学生还是会搞不清楚,确实从他们的课堂练习及作业当中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朱老师认为虽然我的课堂是个完整的课,该具备的环节都有,但是,让人有蜻蜓点水的感觉。我觉得非常有道理,所以有些知识学生掌握的不是很好。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应当认真钻研教材,弄清本节课的重难点,及突破方法。我想这样会使我以后的课堂更加有效。
6.四边形教学设计 篇六
李淑梅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79页。教学目标:
1.经历生活中的实际实例,通过圈一圈,涂一涂,说一说,找一找系列活动,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运用四边形的特征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2.在一系列感知四边形特征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3.在探索四边形特征的小组活动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过程。
4.在探索四边形特征的学习活动中,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并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重点难点:
1.通过系列活动,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运用四边形的特征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水彩笔,学具袋(各种形状的四边形,塑料棒)。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同学们跟师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小房子、方砖铺成的走廊、松树、、、、、、)这幅画设计的漂亮吗?我们再仔细观察一下,这幅画都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2.找出认识的图形。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还有其他一些你叫不出图形。
3.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现各种形状,得出教材中的主题图。4.揭示课题,这幅美丽的图画里包含了许多图形,其中有一种图形叫四边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识四边形(师板书)。
二 动手实践,探究新知。1.感知四边形的特征。
课件出示教材79页例1主题图。
师:同学们,这里有许多图形,你能从中找出四边形吗? 学生先看一看,找一找,再把自己认是四边形的用笔做上标记。展示学习成果,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小组讨论交流:你为什么认为这些图形是四边形,而其他的图形不是四边形呢?
2.探究四边形的特征。出示选好的四边形。(1)看一看
师:观察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得出结论。
四边形有四个角,有四条直边,是封闭的图形。(特征)(2)摸一摸
师:请每个同学拿出自己准备的一个四边形,和老师一起摸一摸它的四周。归纳:有四条直边,有四个角,是封闭图形,这就是四边形的特征。(师板书)(3)巩固练习。(设计三关习题,让学生来闯)3。寻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师:刚才同学们找出了书中的四边形,那你们能不能在实际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四边形呢? 生:教室的门、窗、黑板、、、、、、4.动手画一画。(教材79页做一做2题中完成)
画出几个不同形状的四边形。
针对学生画出的四边形进行评价和展示。
5.动手做一做。
师:看来,生活中的四边形实在是太多了,那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也来做一做呢?在做之前,请看清楚下面的要求。课件展示要求:(出示阳光导航)
(1)请选好小棒,做出的每个四边形要形状不同。
(2)小组合作完成,看那一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做的又快又多。
(指名读要求)
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两种长度不同的小棒,现在请小组长拿出学具袋中的小棒,开始动手吧。
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活动中播放音乐)
师:时间到,放下手中的小棒,请小组长汇报个数,说出都摆了哪几种形状的四边形。(生答)展示特殊形状的。
三 配乐欣赏拼图图案。四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四边形,知道了四边形的特征,会做形状不同的四边形,你们可真了不起啊.如果老师想让你们将这些四边形再一次分类,你们会怎样分呢? 预设:学生把正方形、长方形放在一起。
为什么会这样分呢,这样的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
五 板书设计:
7.四边形的教学设计 篇七
一、以学生的先学为主导, 初步感知四边形特点
课堂伊始, 我着手让学生进行四边形的图形认知。在学生没有建立概念之前, 让其动手画出来。大部分学生在本子上画出的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个别学生可以画出平行四边形, 极个别的则能够画出一般的四边形。从学生自己画出的这些图形里, 我让他们进行自学探索:“大家看看, 每个人画的四边形一样吗?为什么?”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发现四边形不是都一样的。借此我引导:“那么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学生立刻发现了本质所在:所有的图形都有四条边, 四个角。这时候我出示硬纸片, 让学生判断这是不是四边形。学生开始探索四边形的本质特点。然后再出示不同图片, 其中有三角形、矩形、长方体、正方体、圆和不规则图形等, 让学生进行判断和选择。同时还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工具, 比如文具盒、纸巾盒、牛奶盒等, 看看能否从中找到四边形。学生有了自己的判断之后, 我引导他们总结四边形的特点是四边形有四条直的边, 四个角。
【反思之一】四边形的本质特征:四条直的边, 四个角, 这是学生非常容易理解的特点, 也是学生在学习中最容易实现的基础所在。为此我从这个基础入手, 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和个性, 自己画出四边形来, 然后集体讨论“是否所有的四边形都一样”, 借此让学生发现四边形的本质特征。为了加强学生对四边形特征的理解, 我又出示了大量的四边形图形来让学生辨析, 激起学生认知四边形的活跃度, 为下一步继续探索奠定了基础。
二、顺应学生学习动态, 导学建立四边形概念
当学生对四边形有了初步感知, 我开始着手搜索学生的动态生成资源, 进行四边形的概念导学环节。
师: (课件展示图片, 见图1, 学生拿出学具) 这里哪些不是四边形?
生:都是四边形。
我从这里设疑:“我能说正方形就是四边形吗?”学生讨论后确认。我继续设疑:“长方形也是四边形吗?梯形呢?平行四边形呢?”学生验证疑问后总结:“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也有学生提出菱形也是四边形。
通过第一步的设疑, 让学生建立了四边形的概念, 而后我继续设疑让学生探索:“现在大家将六个图形分类看看 (就在你的学具里) , 拿出来分成两类。”学生动手分类。经过动手操作, 学生发现了两种分类法。一种是将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分为一类, 两个梯形分为一类。我追问其理由。学生说前一类的四边形都是对边相等的, 所以就分在一起。另一类分法是学生提出要按照图形对称为依据。正方形、长方形、菱形都是对称图形, 分在一起非常合理。通过学生讨论, 我提出了疑问:“我想将正方形和菱形分在一起, 其他的分在一起, 行吗?什么理由呢?”学生讨论后立刻发现, 正方形和菱形的共同特征就是四条边都相等, 而这就是分类的理由。
【反思之二】在数学教学中, 我一直努力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和思维的开拓。分类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维模式, 是基本的数学思想, 也是学生了解事物本质特征并形成概念、掌握概念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分析, 进行分类和概念的概括总结, 主要目的是想让学生一边复习旧的知识, 一边增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最终能够从四边形的外延和内涵上多角度立体化地发展几何观念, 准确掌握四边形的知识系统。
三、引导学生有序思考, 提高思维品质和深度
学生进入四边形概念的探索之后, 我开始着手加强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度和品质培养。实践证明, 只有在学情中找到突破口, 才能有的放矢, 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我通过多媒体课件, 先画出一个正方形, 然后用对角线将其分为两个图形, 紧接着在中间画出一条直线, 将其又分成两个图形, 而后在最下面的长方形中画出一条平行线, 和大正方形的对角线平行, 详见图2。接着进行设疑:“大家看看, 你最多能找到几个四边形?”
学生立刻举手回答, 有的说6个, 有的说10个, 也有的说8个。那么到底有多少个呢?这里通过学生的回答, 可以看到学生思维中的乱而无序。这时候就要加强有序思维的训练。我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 然后一个一个地找。要求有充分的理由, 这样才能训练学生的缜密性。有学生提出要给每一个图形标上序号, 比如1号图形、2号图形, 这样到时候就不会漏数或者是多数了;也有学生提出, 要一个一个地数, 再两个两个地数, 最后是用5个图形拼成的大四边形。
在点数四边形的过程中, 有学生发现有的图形是单独成为四边形的。这时我进行统计设疑:“这样的四边形比较单一, 可以叫做‘单一’。其他的还有什么形式?”于是有学生发现, 有的四边形是2个拼成的, 我告诉学生这就叫做“合二”。有的四边形是3个图形拼成的, 就叫做“合三”。我再问学生:“还有没有4个图形拼合而成的四边形呢?”
学生在点数图形中一边训练判断力, 一边训练思考力。经过这样的有序思考, 在混乱中培养数学思维的灵活性, 为下一步数学想象力和空间观念的发展打好基础。
【反思之三】在教学中我发现, 让学生在复杂的图形中找到几个四边形, 并不是问题的关键, 而且这也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在乱中进行思考, 有序思维, 有序分类, 有序计数。这才是数学思维的本质所在。刚开始学生找不到方法, 随心所欲, 而后我通过分类统计法来引导, 让学生学会思维, 这是我在课堂中贯彻“先学后教, 顺学而导”教育原则的一种尝试, 效果非常好。
四、加强有效想象, 培养发展学生空间立体观念
经过前两个环节的训练, 学生在头脑中已经建立了四边形的概念。接下来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展想象思维, 培养其立体观念的生成。据此我从一个问题激励入手:“大家在图形中数四边形的本领已经很高了。接下来我们要做一个游戏。现在我只给你们一个图的某个部分, 但是我相信你们能想出图形的另外部分。”
当我将问题一提出来, 学生立刻来了兴趣。我精心选择的这道题, 目的是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我出示大屏幕, 这是一个长方形, 我说出自己的猜想:“我想要在这个四边形里画一条线段AB, 你觉得能将这个长方形分成哪两个图形呢?”
按照惯常思维, 学生的第一个反应是能够将图形分成为2个长方形或者是2个三角形, 再或者是三角形和梯形, 详见图3, 但是没多久就有学生提出可以分成三角形和五边形。
在讨论的过程中, 还有学生发现一个问题, 就是线段AB如果按照顺时针, 绕着长方形的某一个中心点进行旋转, 可以将长方形不断分成不同的图形, 其中有两个梯形, 两个长方形。
我提问:“AB转动后变成两个梯形, 这样可以有几种分法?”
学生开始讨论, 有的说2种, 有的说3种, 通过讨论交流, 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思维开拓。
我让学生体会数学思维的宏大:“AB转动后变成两个梯形, 这样的分法可以有无数种, 为什么?请大家课后好好想象一下。”
【反思之四】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 而在教学中, 很多教师忽略了学生主体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 一味强调动手, 导致学生不能进行必要的静态想象和思考, 使得数学思维的培养成了“镜中花, 水中月”。还有的教师认为, 只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后获得感性经验, 就可以启发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可是这样一来, 剥夺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发展, 抹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很多直观操作都是一味地对照操作, 并无思考力。
通过教学实践, 我认为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方面, 让学生先进行学习, 教师随后顺学而导, 这样的模式不但能够使学生发展动态想象, 而且能够避免学生操作的随意性和机械性。值得注意的是, 在动态想象之前, 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比如在本次课堂设计中, 我就从学生的学情入手, 通过让学生探索分成几个图形来进行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引导和启发, 打开想象空间, 促进学生的思考。
8.初中数学四边形例题教学探讨 篇八
【关键词】 四边形课本例题教学;创新思维;学习能力;新问题;基本图形
以往的课本例题教学模式就是教师讲述解题过程,学生接受方法进行解题,如果答案正确就算大功告成,只关注学习结果,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鼓励学生观察,发现,培养创新思维,提高数学学习能力。那么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特别是如何进行更有效的课本例题教学是我们需要重新探讨的重要课题。下面就笔者在四边形课本例题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一些案例谈几点认识:
一、创设新问题,挖掘例题本身的思考价值
学生的创新想法往往来自于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新问题。有时条件和结论的变换,会给题目产生新的思考价值,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案例(一):例题:梯形ABCD中,AD//BC,E为AB的中点,AD+BC=DC。求证:DE⊥EC,DE平分∠ADC,CE平分∠BCD。
分析:思路1:由E为AB中点,想到梯形的中位线,于是取DC的中点F,可知中位线长是DC的一半,再利用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两底,从角的对等关系中获得结论;思路2:可以通过构造等腰三角形来解决,由E为AB的中点,想到延长DE交CB的延长线于点G,证△BGE≌△ADE,得到BG=AD,EG=ED,∠G=∠ADE,推出△CDG是等腰三角形,再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结论。
思路1是通过联想梯形中位线形成的,直接引向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运用;思路2是通过中点联想到梯形中常见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形成的,直接引向全等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运用。例题中的条件和结论联系密切,教师对本题还可以进行以下新问题研究:(1)将题中的条件“AD+BC=DC”与结论“DE⊥EC”互换;(2)将题中的条件“AD+BC=DC”与结论“DE平分∠ADC,CE平分∠BCD”互换;(3)将题中条件“E为AB的中点”与结论“DE⊥EC”互换;(4)可将基本图形置于直角坐标系中如右图所示,可以求点的坐标或面积等。
案例反思:新问题给本题增添了活力,通过对问题条件和结论的思考有利于建立条件和结论的内在联系,快速寻找到解题思路,学生的思维也活跃起来,随着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不断的呈现出来,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二、利用图形运动的变式训练,挖掘例题中基本图形的丰富内涵
在例题讲解中,教师从图形的运动变化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从而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揭示图形变化中不变的特性,这应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在四边形例题教学中,笔者尝试通过对一些典型例题中图形的运动变化来挖掘基本图形的丰富内涵。
案例(二):例题:△ABC中,BC=8,AD是BC上的高,AD=12,E、F分别在AB、AC上,且EF∥BC,以EF为一边作△ABC的内接矩形EFGH,设EF=x,矩形EFGH的面积为y。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x的定义域。
分析:先让学生读题两遍,找出已知条件,弄清题设之间的关系。学生思考后得出解答:∵EF∥BC得△AEF∽△ABC
∵AD⊥BC 得AK⊥EF
∴ = 设EH=a,则KD=a,AK=12-a
∴ = ,a=12- ∴y=x(12- )
即y=- +12x(0 师:在上面的问题中,运用了哪些知识点·你是如何想到的·题中的条件如果改为E、F分别在AB、AC上滑动(不与B、C重合),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探索一下。 几何画板展示线段EF的运动过程并呈现下列几幅图让学生思考。 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每个同学都在积极思考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不管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和评价。下面给出几个同学的回答。 学生A:上面的解法中用到了矩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矩形面积的计算。我发现EF在运动的过程中有不变的量,不管EF运动到什么位置始终有三对三角形相似,请大家找出来。 学生B:我觉得可以这样问:EF在什么位置时,此矩形的邻边之比是1∶2· 学生C:EF在什么位置时,矩形EFGH是正方形· 学生D:EF在什么位置时,矩形EFGH的面积最大·最大值是多少· …… 师:以上几个同学提出的问题非常好,同学们的思路很开阔,思维非常活跃,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 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完成一个问题。同学们积极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又爆发出思维的火花,发现了新的问题。一学生回答:学生B提出的问题也可以改为:EF在什么位置时,此矩形的邻边之比是1∶3或其他比值· 案例反思:对上面例题,如果学生在获得正确答案后就终止思考,那么解题活动就有可能停留在经验水平上。如果是碰到曾经解过的题,学生就会运用已有的解题经验快速做出答案。如果题目稍有变化就解答不出来,是因为学生的思维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教师在本题教学中,通过对例题图形的运动变式训练充分挖掘了基本图形的丰富内涵,学生潜在的创新思维得到了激发。 三、利用多途径解题模式,发挥例题的复习功能 一道数学题,从不同角度去考虑,可以有不同的思路。在例题教学中,教师通过一题多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去试探获取解题方法,学生的解题思路才会变得广阔,激发学生去发现和去创造的强烈欲望,同时也发挥了例题的复习功效,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提高解题技巧。下面是笔者课堂例题教学中的一段过程: 案例(三):例题:平行四边形ABCD中,E、F是对角线AC上的两点,且AE=CF。求证: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在教学时,幻灯片先出现已知条件让学生思考,在黑板上写出条件。下面给出学生写的结果:学生1:平行四边形;学生2:AE=CF。教师追问:写全了吗·提示学生充分分析已知条件,然后教师再启发提问 :由条件你想到什么·把你想到的结论都写出来,请上黑板来写,学生得出了许多等量关系和结论:AF=CE,AD=BC,AB=CD,BE=DF,DE=BF,△AED≌△CFB, △ABE≌△CDF, △AFD≌△CEB, △AFB≌△CED。一学生提出来,“老师,我还能得出一些相等的角”,又一学生说:“我还可以得到另外一个平行四边形BEDF”,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的思路顿时打开了,参与热情非常高,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肯定与鼓励并说:“这么简单的条件能得出如此多的结论,你们太伟大了,以后的解题能力不可估量。下面请你们再思考一下,怎样说明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形呢·”有了前面一段思考过程,学生一下子就能想出解决办法。有个学生反应很快,还没等老师点名,就激动的站起来,说:“老师,我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只要证△AFD≌△CEB,利用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另外一个学生说:“我的方法更简单,只要连接BD,如图,通过对角线互相平分就能说明平行四边形。”学生连辅助线都想到了,非常好。本题可以延伸出几个课外探索题:如四边形中“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或“ 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角相等”,“一组对边相等、一组对角相等”等,能推出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让学生课外进行研究,以获得方法的体验。 案例反思:利用本题可以复习和巩固平行四边形的所有判定方法,教学时教师尝试让学生在自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证明思路,交流讨论证法,课堂效果很好,并归纳出一种比较好的简捷的证明方法,但需添加辅助线。因此,在课堂例题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的开展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热情。 在例题教学中,教师要敢于突破常规,创设新问题,如将已知和结论交换一下,把定点改为动点,把结论设置成猜想等,都能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都能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打造精彩课堂。对目前初中数学课堂例题教学的多样性及其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忽培明,发挥初中数学课本例题复习功能的探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年第11期。 【四边形的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四边形的认识说课稿07-06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四边形的认识06-29 四边形知识归纳10-10 四边形听课心得11-21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四边形的认识》教案07-03 认识四边形教案表格07-23 四边形听课反思心得07-25 四边形证明题复习09-25 四边形证明及计算提高练习08-12 人教版四边形说课稿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