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形成性考核册

2024-12-11

现代教育技术形成性考核册(9篇)

1.现代教育技术形成性考核册 篇一

现代管理专题作业1选择题参考答案

1.企业的知识资源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ABC)。十一专题218页 A.企业创造和拥有的无形资产

B.信息资源 C.智力资源

D.知识产权

2.知识管理的原则包括()。ACD 十一章225-226 A.积累

B.C.共享

D.交流

3.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主要模式()。ABCD 十一章227-228 A.社会化过程

B.外化过程 C.综合过程

D.内化过程

4.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即将人们头脑中的经验和诀窍总结出来,提高可见度。这种知识转化模式属于()。B 十一章227-228 A.社会化过程

B.外化过程 C.综合过程

D.内化过程

5.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其实质上是一个学习过程。如通过培训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人们头脑中的知识。这种知识转化模式属于()。D十一章228

A.社会化过程

B.外化过程 C.综合过程

D.内化过程

6.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即对知识进行重新整理,或交知识存放在知识库中。这种知识转化模式属于()。C十一章227

A.社会化过程

B.外化过程 C.综合过程

D.内化过程 7.CKO的中文含义是()。B 十一章229

A.信息主管

B.知识主管 C.首席执行官

D.财务主管

8.学习型组织的概念是由()最先提出的。B三章41

A.彼得.德鲁克

B.彼得·圣吉

C.阿吉瑞斯

D.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

9.学习型组织的修炼包括()。ABCDE 三49-53

A.系统思考

B.自我超越

C.改善心智模式 D.共同愿景

E.团队学习

10.最早提出组织学习概念的是(A)。美国哈佛大学的最早 A.阿吉瑞斯

B.彼得·圣吉 三章41 C.舍恩

D.野中郁次郎

11.深度汇谈的基本条件包括()。ABC 三章52 A.悬挂假设

B.视彼此为工作伙伴 C.深度汇谈

D.自主管理

现代管理专题作业2选择题参考答案 1.ABC 2.ABCD 3.ABCD 4.ABD 5.ABCD 6.D 7.C 8.D 9.B 10.C 11.B 12.ABCD 13.ABCD 14.ABCD 15.ABC 16.C 17.A

现代管理专题作业3选择题参考答案 1.ABCDE 2.AC 3.BCE 4.B 5.B 6.C

现代管理专题作业4选择题参考答案

1、ABCE

2、ABCDE

3、CD

4、C

5、A

6、D

7、A

8、B

9、C

10、D

11、ABCD

案例2答案

1、柯达公司的业务流程是怎样的? 公司流程分流成再造前和再造后:(1)再造前:采用传统的以职能为取向的组织结构模式。在这组织结构中,整个公司生产运作由执行经理负责,其下属的生产部经理、工程部经理、品管部经理及物料部经理,分别负责相应的生产、工艺过程和成本控制、质量管理及物料管理的采购与库存,因此在此组织结构中,该流程被严重割裂,各部门之间只负责自己部门的职能,对其他部门不关心,结果,运作过程中,问题丛生,矛盾不断,生产效率有限。

(2)再造后:将以职能部门为主体的组织架构,变为以产品为中心而组织起来的流程小组作为主体而构筑的组织架构。原有的职能部门经理,能够胜任者,则变为流程小组负责人或称产品经理。经再造后,其生产流程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只是以前由执行经理负责的顾客满意度的问题,交由各产品经理负责,这些产品经理们不再是管理某一职能部门,而是承担起某一产品从投入到产出,直到顾客的满意度等整个管理工作。流程不再是片段化的碎片连接,而是一个完全的整体。顾客这个在以往的生产流程图中被忽视的对象,在新的流程图中十分显赫。经过再造流程后,柯达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无论是产品质量、生产效率,还是企业形象以及顾客满意度等都获得了较大的提高。

2、你认为美国柯达公司(Kodak)在上海的全资子公司经过了怎样的再造流程?具有什么样的特色?你的学习体会是什么?

答:站在企业外面,先看看企业运作的流程哪些是关键,并使之尽量简洁有效,必须扬弃枝节(当然还包括可有可无的人);过程如果不合理,就重新设计企业流程;再看看企业是否以流程作为企业运作核心,如果不是,将企业再造成围绕流程的新型企业。原则:坚持以流程为导向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团队式管理的原则和坚持顾客导向的原则。在追求顾客满意度和员工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带来降低成本的结果,从而达到效率和效益改善的目的。所以流程再造在注重结果的同时,更注重过程的实现,并非以短期利润最大化为追求目标,而是追求企业能够持续发展的能力。

企业流程再造的特色是:

一、在崭新的资讯技术支持下,以流程为中心,大幅度地改善管理流程;

二、放弃陈旧的管理做法和程序;

三、评估管理流程的所有要素对于核心任务是否重要。专注于流程和结果,不注重组织功能。在方法上以结果为导向,以小组为基础,注重顾客,要求严格衡量绩效,详细分析绩效评估的变化

现代管理专题作业2

一、选择题(34分)

1.2O世纪6O、7O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使企业的经营环境和运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主要来自:(ABC)。A.顾客 B.竞争

C.变化 D.技术进步 2.变职能观念为流程观念表示(D)。A.企业各类功能不能由于划分而被相互割裂 B.传统的部门化设计应该结束 C.企业中不应该再进行分工

D.流程性企业比加工性企业更具备组织变革的条件 3.企业再造的流程观念是指(C)。A.按工艺流程设计组织结构

B.企业的整体活动是由各项连续性作业构成的 C.再造就是改变作业流程

D.流程性企业将成为未来企业的代表

4.企业再造的原则包括(ABD)。

A.以流程为中心

B.顾客导向

C.以职能为中心

D.坚持以人为本的团队式管理. 5.企业再造工程的程序包括(ABCD)几个阶段。A.业务流程诊断

B.业务流程改造策略 C.流程再造

D.组织实施与持续改善. 6.企业再造理论是由(D)最先提出的。

A.弗伦奇和雷文

B.哈克曼和奥德姆

C.康格和卡伦果

D.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

7.流程中的某一工序只有在前道工序完成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即所有工序都按先后顺序进行。这种流程叫做(C)。

A.分步流程

B.同步工程. C.连续式流程

D.平行式流程 A.B.C.D.

8.其核心思想是实现对供应链的有效管理的是(D)。A.物料需求计划

B.闭环物料需求计划 C.制造资源计划

D.企业资源计划 9.企业资源计划发展的四个阶段按其发展顺序,可排列为(B)。A.MPR--MRPⅡ--闭环MPR—ERP B.MRP—闭环MRP--MRPⅡ--ERP C.闭环MRP—MRP--MRPⅡ--ERP D.ERP--MRPⅡ--闭环MRP—MPR 10.MRP系统的三种输入信息中不包括(C)。A.主生产计划

B.库存状态 C.反馈信息

D.产品结构信息 11.JIT的概念最先由(B)公司提出并推广的。A.美国福特

B.日本丰田 C.日本本田

D.美国通用

12.ERP应用是否成功,原则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衡量(ABCD).A.系统运行集成化

B.业务流程合理化 C.绩效监控动态化

D.管理改善持续化 13.供应链主要有(ABCD)以下几方面特征。

A.复杂性

B.动态性

C.面向用户需求

D.交叉性 14.MRPⅡ管理的特点包括(ABCD)。

A.计划的一贯性与可行性

B.管理的系统性和数据共享性 C.动态应变性和模拟预见性

D.物流、资金流的统一 15.电子商务的主体是(ABC)。A.企业

B.消费者 C.政府

D.网络服务商

16.在网络营销市场中,购销双方为“多对多”形式的是(C)。A.网上零售

B.网上贸易 C.网上交易市场 D.网上商店

17.以零售业务为主的网上交易形式是(A)。A.网上商店

B.网上拍卖市场 C.网上贸易市场

D.网上采购市场

二、案例(66分)柯达电子再造流程

柯达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是美国柯达公司(Kodak)在上海的全资子公司,1996年3月建成投产,现有员工400多人。该公司主要负责柯达相机的生产,其销售则由柯达公司上海总部负责。该公司产品主要有APS相机、CBIO相机与一次性相机等。公司成立之初,采用了传统的以职能为取向的组织结构模式。在这个组织结构中,整个公司生产运作由执行经理负责,其下属的生产部经理、工程部经理、品管部经理及物料部经理,分别负责相应的生产、工艺过程和成本控制、质量管理及物料管理的采购与库存。

在原有的组织结构中,该流程被严重割裂。物料计划、生产安排由生产部经理负责;物料的采购与出货由物料部经理负责;工艺过程与成本控制由工程部经理负责;品质管理则由品管部经理负责。各产品生产流程的各环节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经理负责,而无人对整个产品的生产流程负责。结果,运作过程中,问题丛生,矛盾不断,生产效率有限。各部门负责人都以做好本身工作为己任,对其他部门的工作则漠不关心,他们都单个地对执行经理负责,执行经理再对总经理负责。各部门之间的矛盾由执行经理来协调,整个流程出现了问题同样由执行经理来处理解决,从而使顾客满意的工作反倒落到了执行经理人员的身上,也就是说,顾客对产品的满意度与顾客满意度的制造者--各部门经理无关,却成了执行经理的事务。

1997年3月,盛行于美国的流程再造(Reengineering)的热潮传到了柯达电子(上海)有限公司,公司决定对其生产流程进行再造。由于公司规模本身不大,业务单一,而拟再造的生产流程又很普通,国外多有成功的模式,因此,该公司并没有组织再造小组,也无须流程分析、创意设计等,基本上是借鉴他人现成的模式。其再造过程十分简单,就是将以职能部门为主体的组织架构,变为以产品为中心而组织起来的流程小组作为主体而构筑的组织架构。原有的职能部门经理,能够胜任者,则变为流程小组负责人或称产品经理,不能胜任者则另作安排。

经再造后,其生产流程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只是以前由执行经理负责的顾客满意度的问题,交由各产品经理负责。再造后,这些产品经理们不再是管理某一职能部门,而是承担起某一产品从投入到产出,直到顾客的满意度等整个管理工作。CBIO经理、CAMCO经理、一次性相机经理与APS经理均是对其产品的整个流程负责。流程不再是片段化的碎片连接,而是一个完全的整体。顾客这个在以往的生产流程图中被忽视的对象,在新的流程图中十分显赫。

经过再造流程后,柯达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无论是产品质量、生产效率,还是企业形象以及顾客满意度等都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不仅如此,再造流程的后果的直接承担者--部门经理,从他们自身的变化上更能看出再造流程的本质所在。经过再造,原职能经理变为流程经理或称产品经理,他们对此有着深切的体会。主要表现在:

(1)责任扩大,工作强度提高。再造流程前,各部门经理工作性质不同,工作内容单调、忙闲不一,人浮于事的现象比比皆是,再造流程后,各产品经理的责任范围扩大了几倍,各产品经理不仅要协调不同工种的工作人员,而且要对整个产品生产流程负责,对顾客的满意度负完全责任,工作内容也多样化,由此使其工作强度大大提高。在再造流程前,各部门经理加班加点的现象并不多见;再造后,各产品经理早出晚归则司空见惯。

(2)权力的扩大。再造流程前,各部门经理都只对执行经理负责,完成执行经理下达的工作任务和计划,决策权有限。而再造流程后,除了某些特殊情况外,各种有关问题的处理基本上由产品经理来决策。由此,他们的自主决策权迅速增加。

(3)避免了经理人员之间的矛盾,部门间的摩擦消除。再造前,各部门经理仅对整个生产流程的某一环节负责,由于眼睛只是向内,注重本部门的利益,彼此之间的摩擦和矛盾经常发生。尤其当产品出现问题时,各部门经理之间就相互“踢皮球”,推卸责任,纷纷到执行经理那里打小报告。因此,执行经理也就整日忙于调和各部门经理之间的矛盾。再造后,原来需要外部配合的活动“内部化”了。各产品经理对完整的产品流程负责,中层经理之间的矛盾也就自然消失了。由此,执行经理也可从日常的协调工作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于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工作。

(4)工作效率提高。在原来职能部门经理各司其职的情况下,当生产的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时,由于缺乏对整个流程的系统思考,各部门经理就让生产停下来共同开会研究,寻找原因和责任。在讨论过程中,由于各部经理相互扯皮,推诿责任,往往使小问题也难以解决。再造后,各产品生产线上一旦出现问题,其产品经理立即解决,无须开会研究,也无可推卸责任的现象,因此,生产的效率大大提高。

(5)顾客成为第一服务对象。在再造流程前的组织架构里,各部门经理只关心自己的工作任务完成的情况,而对整个产品流程不关心;一心只想取悦于执行经理,而不关心、也无须关心顾客的满意程度。再造流程后,各产品经理的工作业绩不再由执行经理评价,而是由顾客满意度直接反映,顾客满意度成为其工作成效的衡量标准。因此,顾客在产品经理心目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顾客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对象了。

(6)统筹、协调力度提高。再造流程前,各部门经理管理的对象是工作性质相同的各专业人员,其沟通简单,协调容易,整个产品的统筹与协调由执行经理承担。再造后,各产品经理统筹安排整个产品生产的各环节,促进各不同专业人员共同工作,因而其统筹协调的难度增加了。各产品经理也不能再满足于自己的专业知识,而要通晓相关的各方面知识。

总之,再造流程在柯达电子〔上海)有限公司中,并不是体现在对生产流程的再设计,而是打破组织的藩篱,将生产流程中的人,由从属于不同的部门再造为同一个小组中,流程参与者们的工作也许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但职能经理,或者说产品经理们的工作性质与工作内容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再造前,他们是流程运作各环节的监督者与协调者,他们的活动本身并不为顾客创造价值;再造后,他们是流程运作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工作的本身也成为了流程运作的一部分。原工程部经理、现为APS经理讲:“再造流程前,我们是传声筒,充其量是执行经理的“手”和“脚”的功能,执行其身体的局部职能;再造流程后,我们似乎成了以前的一个执行经理。再造流程使执行经理分身有术。”

更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这些经理们经过再造流程后,工作强度成倍增强,工作时间普遍变长,但在工作报酬未变的情况下,他们的工作热情非但没减少,反而高涨。究其原因,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我们自己的工作满意度提高了,工作的成就感增强了,工作不再仅仅是挣薪水,工作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通过柯达电子(上海)有限公司对其生产流程的再造,我们可以看出,局部流程再造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再造的范围窄。若按组织结构分,柯达电子(上海)有限公司可分生产、财务、人事及研究与发展四大部分。再造实施的范围只是生产这一部分,范围相当狭窄。对整体组织的冲击力很小,公司的其他几个部分甚至感觉不到生产这一部分的变化。

(2)牵涉面小,在该公司的局部流程再造中,所牵涉的人只是与生产有关的人员,并不涉及财务、人事等职能部门人员。事实上,该公司再造流程过程中,还不是再造所有流程参与者,如流水线上工作的员工,他们并没有感受到再造的变化,其工作性质、工作内容等与以前基本上是相同的。这里再造的重点,是流程各环节的协调者,如工程部的工程师、品管部的工程师等。在再造以前,他们服务于流程的运作,但受制于各职能部门的管理。再造流程,他们的“身”与“心”达到和谐的统一。

(3)再造流程的方式简单。再造流程有很多种方式,并且大部分都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强大威力,来对流程进行重新设计。但在柯达公司的再造流程过程中,我们看不到采用了什么复杂的方式,只是把强行分开的流程参与者们归并到一起,对流程的执行者充分授权。这种方式只是关键点突破方式中的一种,即活动承担者的突破。可以说,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

(4)实施阻力小。由于再造流程的过程,往往是打破既得利益者们的既得利益而重新进行利益分配的过程,因此,再造流程所牵涉的面越广,涵盖的范围越宽,实施过程中的阻力就越大。从柯达公司的再造流程的过程来看,受再造直接影响的既得利益者是原职能部门的经理们。再造流程前,他们工作轻松,责任小,压力不大,工作是下属去做,遇事则由执行经理去解决,顾客满意与否并不关他们的事;再造流程后,他们要对流程负整个责任,各工种的协调成了他们的分内之事,并且他们业绩的直接衡量标准就是顾客的满意度,因此,对其工作要求就提高了很多,他们的工作压力与以前相比也成倍增加。由于该公司的其他配套改革没有同时进行,如绩效的衡量标准变了,但奖励的标准与力度并没有相应调整,因此,个别经理人员对如此强度的工作,却依然领取原有的薪水,感到有点想不通,不免有些微词;但其他产品经理人员则把充分授权,工作内容丰富化,工作的成就感当作一种报酬,因而,感到这没有什么。整体说来,支持再造的经理多,而阻止再造的经理只是个别人,再造阻力很小。这也是为什么该公司的再造流程的过程不仅很简单,而且花费时间十分的短暂。不需要构筑再造流程小组,仅执行经理一个人就可以领导并推行。当然,局部流程再造的力度是有限的,其效率也不可能很大,其持久性也很难保证。据一些流程中人的反映,他们现在的工作干劲与再造开始实施时相比,有明显的减弱。可见,系统再造是必然的。问题:

1、柯达公司的业务流程是怎样的?

2、你认为美国柯达公司(Kodak)在上海的全资子公司经过了怎样的再造流程?具有什么样的特色?你的学习体会是什么?

现代管理专题作业3 选择题参考答案

行政管理本科 2010-11-13 13:17:52 阅读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选择题(12分)

1.战略联盟的特征主要有(ABCDE)。

A.组织的松散性 B.行为的战略性 C.合作的平等性 D.合作关系的长期性 E.整体利益的互补性和管理的复杂性 2.根据联盟目标取向的不同可分为(AC)。A.产品联盟 B.价格联盟 C.知识联盟 D.促销联盟 E.股权联盟 3.联盟伙伴的选择原则包括(BCE): A.平等 B.能力 C.承诺 D.合作 E.兼容性

4.企业与企业或其他组织机构,为共同创造新的知识和进行知识转移而建立的联盟,被称为(B)。

A.产品联盟 B.知识联盟 C.分销渠道联盟 D.垂直联盟

5.把联盟分为品牌联盟、分销渠道联盟、促销联盟、价格联盟、垂直联盟的标准是(B)。A.根据联盟成员之间参与程度的不同 B.根据联盟所处市场营销环节的不同 C.根据联盟目标取向的不同 D.根据联盟竞争与合作配置不同

6.酒店和航空公司联盟,凡在酒店消费达一定限额的顾客可获得一张航空公司的免费机票;反之,在航空公司累积飞行达一定里程的顾客也可免费入住该酒店。此联盟属于(C)。A.品牌联盟 B.分销渠道联盟 C.促销联盟 D.价格联盟 E.垂直联盟

二、案例(88分)

小鸭:战略联盟借势起飞

一、与东芝战略联盟,借入世挺进国际市场

小鸭集团迎对WTO的举措之一是,与东芝战略联盟,借入世跨进国际市常东芝是世界级的家电巨头,是日本最重要的洗衣机生产商,在日本境内拥有20%的洗衣机市场份额。根据初步达成的合作框架,有两个大方面的合作,一是东芝将洗衣机方面最先进的技术提供给小鸭,使小鸭的洗衣机产品创新发生质的变化。目前,利用东芝技术开发的静音、变频、节能等全新洗衣机已进入批量生产并正式投放市场,其中基于东芝技术的DD电机超静音洗衣机,洗衣时的噪音只有38分贝,可以说只听得美妙的流水声,听不到机器工作的噪音。另一方面的合作是,小鸭利用自身的管理、技术人才,生产制造东芝品牌的洗衣机,并利用小鸭的市场,在国内销售,部分产品返销日本。

目前,发达国家的家电企业也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国际知名企业正在利用其资本优势、品牌优势、将目标转向新兴技术领域。小鸭要紧紧抓住世界家电企业伸过去的链条,争取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小鸭与东芝合作,就是利用东芝进行全球产业调整的机会,让东芝把家电业的重心放在中国。小鸭与东芝的合作已经有四年了,这次战略合作,使小鸭成为国际知名品牌的生产基地,把国内的人力资源优势和生产优势与东芝的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嫁接起来;在深层次上,我们看重的是东芝的品牌优势、管理优势、技术优势,它既能给我们力量,又能给我们借鉴,此次合作,不仅能提升小鸭的管理、技术层次,更能凸现小鸭产品的科技魅力,打造国内洗衣机市场的差异化格局。与东芝的合作,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小鸭的“凤凰涅磐”,意味着小鸭在新世纪的“新生”。

小鸭融入国际化的进程是全方位的,在与东芝战略合作的同时,小鸭也在与德国的AKO、ACTEIS公司进行着技术合作,并已正式聘请了国际商务专家、原伦敦市长乔里夫爵士为公司顾问,小鸭的国际化战略是务实的、认真的。

二、技术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

面对WTO,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一种必然选择。所谓中国现有状态下的企业竞争力,一是产品的创新研发能力,二是市场的管理能力。现在有一种“营销制胜”的观点,认为广告、促销就能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命运,实际是夸大了狭义的营销作用。企业根本的竞争力,还是首先来源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与之相关的产品、质量等方面。企业首先要明确这个核心竞争力,并提高这个核心竞争力。

对于今天的小鸭来说,技术创新是小鸭要着力打造的核心竞争力,“技术的小鸭”是小鸭在新世纪的定位。小鸭要在技术引进、技术研发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改造诸方面进行创新规则。

应该看到,中国家电企业在核心技术方面与世界的差距,不是哪一家企业的投入能够支撑起来的。现在采取的方式是吸收、跟进加投入,即吸收世界先进技术,跟进国际上游技术的发展,加大在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上的投资。在吸收和跟进方面,具体的做法就是国际技术中国化,洋为中用,让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为小鸭所用,站在巨人的肩上与别人比高低。

小鸭与日本东芝公司的合作已进行了四年,从技术到管理到战略,谋求多方面的“双赢”,而收益最明显的现在还是技术。小鸭与东芝合作,开发出了世界上最先进的DD电机(也就是直驱电机)超静音洗衣机,将原来电机与滚筒之间通过皮带传送的驱动方式,改为电机直接在滚筒后面驱动旋转,使洗涤噪音降为38分贝。小鸭还与德国的技术公司合作,在滚筒洗衣机的程控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在洗衣机的技术创新领域,小鸭就是要多方融合,把日本的洗衣机技术、欧洲的洗衣机技术结合起来,用别人的武器把自己武装到“牙齿”,让世界上最先进的洗衣机技术为我所用。

“小鸭新科技,设计新生活”,这是技术创新方面的不断追求,也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现实。小鸭推出的一系列洗衣机及热水器新品,可以说个性鲜明,出类拔萃:小鸭DD电机超静音洗衣机,国家的噪音标准是低于75分贝,现在的标准是38分贝;并具备模糊控制功能,该洗衣机还具备36分钟快洗、1000转转速的特点,是目前世界上综合功能最强的滚筒洗衣机。小鸭纳米196全能健康洗衣机,该洗衣机内有3个洗衣喷射头,一个直接喷射衣物,另两个喷射内筒外壁,达到内外筒自清自洁的效果,是最干净的滚筒洗衣机。小鸭406臭氧消毒洗衣机,该洗衣机洗衣、消毒,一机两用,设有“日用消费键”,在洗衣机非工作状态可以起到消毒的作用。目前小鸭已推出的迷你滚筒系列洗衣机,属国内首创;省水、省电、省空间的特点,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其中的350迷你滚筒洗衣机,是世界上体积最小的洗衣机。安全是热水器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小鸭高安全热水器,采用了一个“全阻式漏电隔离墙”,根据电学原理,将万一出现的漏电通过“全阻式漏电隔离墙”全部消耗掉,将“万一”杜绝在使用前,保障了消费者使用电热水器的绝对安全。融合世界技术,创造完善生活。小鸭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方面将一如既往,向人们奉献更多、更好、更适合消费者个性需求的家电产品。

三、服务理念再提升,服务行为再强化

小鸭集团的“超值服务工程”三年前获得了“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今天,面对WTO,服务依然是我们与外国品牌竞争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在1993年以前,滚筒洗衣机只有我们一家生产,大批消费者逐渐认识到滚筒洗衣机的优点,对小鸭品牌情有独钟。1993年后,在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作用下,大批竞争者加入到滚筒洗衣机的生产行列,技术、质量迅速同质化,竞争逐渐向“软性化”方面发展。小鸭集团借鉴国外“超值服务”的经验,结合自己服务中的实践,提出了“超值服务工程”的构想,并于1996年元月在全国全面启动“超值服务工程”,此项目在1998年获得“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从理念上讲,超值服务就是用爱心、诚心和耐心,向消费者提供超越其心理期待的,超越常规的满意服务。从内涵上讲,小鸭的超值服务是贯穿科研、生产、销售全过程的,是由售前超值服务、售中超值服务、售后超值服务三个子系统构成的服务体系,互为条件共同来完成超值服务的任务。

“小鸭人”在1996年就将服务视为产品整体概念的一部分,在根据用户的一般心理期待,向其提供性能好、质量好、外形美观的优质产品,并按国家的规定提供“三包”服务外,还提供了一系列超越用户期待的常规服务,大大拓展了服务内容。今天,“超值服务”已被众多企业所接受、认可和执行,而小鸭则是最早的始作佣者。服务理念再提升,服务行为再强化,是小鸭近期要做的工作。“超值服务”是小鸭对消费者永远的承诺,这种承诺今后要向品牌化、科学化和市场化的方向动作。具体来讲,小鸭在服务方面将进行品牌化运作,实施“服务品牌工程”,把服务作为小鸭品牌的子品牌进行塑造;在科学化方面,将建立科学、准确的用户数据库,对购机用户、目标消费者、准目标消费者进行科学分类、科学管理、科学分析,用科学化的服务指导我们的工作;服务的市场化,就是将服务推向市场,提高售后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通过一系列的服务理念提升和服务行为强化活动,使服务成为小鸭品牌重要的支持力,让小鸭与消费者,贴得近些、更近些。

反思自我,规划未来,战略联盟,借势起飞。WTO,对中国亦然,对小鸭亦然,都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这个机遇是建立在挑战的基础上,对小鸭来说,成长的历程就是面对一次次挑战的历程,只不过这次挑战更艰巨、更沉重、更需要勇气和实力。马克思曾经这么说过,每一次对巨大困难的承受,都意味着一次飞跃,小鸭也正面临着这次飞跃。

问题:

小鸭集团是如何建立战略联盟的?请结合一个单位的实际情况,谈谈中国的企业应如何对待和创建战略联盟。答:小鸭集团借入世的时机跨入国际市场与东芝战略联盟。小鸭在联盟中可以使用东芝的技术,对于东芝来说,小鸭利用自身的管理、技术人才,生产制新款洗衣机走捷径提升“小鸭”的生产和技术水平,迅速凸现“小鸭”产品科技魅力,形成自身的技术创新和核心竞争力。通过与东芝战略联盟;积极进行技术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并通过服务理念再提升,服务行为再强化的“超值服务工程”,实现“小鸭”新的飞跃战略。

1)战略联盟的建立:与东芝战略联盟,有两个大方面的合作,一是东芝将洗衣机方面最先进的技术提供给小鸭,使小鸭的洗衣机产品创新发生质的变化。另一方面的合作是,小鸭利用自身的管理、技术人才,生产制造东芝品牌的洗衣机,并利用小鸭的市场,在国内销售,部分产品返销日本。小鸭与日本东芝公司的合作,从技术到管理到战略,谋求多方面的“双赢”,而收益最明显的现在还是技术。通过合作提升技术水平、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服务行为的强化。小鸭利用与国外知名企业的战略联盟,促进小鸭集团的发展。我国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待和创建战略联盟:选择好战略联盟伙伴,可把兼容性、能力、承诺作为选择标准;要根据具体的联盟战略考虑采用不同的联盟结构;认真制定并签署战略联盟协议。

2)、创新是核心:创新是永远的企业核心,否则无生命力。“小鸭新科技,设计新生活”,这是技术创新方面的不断追求,也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现实。小鸭推出的一系列洗衣机及热水器新品,小鸭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方面将一如既往,向人们奉献更多、更好、更适合消费者个性需求的家电产品。在吸收和跟进方面,具体的做法就是国际技术中国化,洋为中用,让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为小鸭所用,站在巨人的肩上与别人比高低。

2.现代教育技术形成性考核册 篇二

(一) 时代背景

士官院校学员知识功底差, 学习积极性不强, 很少反省自己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很少有针对性地进行补缺。在学习过程中, 他们一直比较被动, 学习能力、学习动力比较欠缺, 这就要教员对他们的学习过程进行监督, 并经常性检查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 存在的问题

士官院校在组织形成考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不能有效地根据士官院校不同类型课程的性质与特点选择适宜课程考核的类型, 合理选择课程考核的方法和特点;

二是不能根据能力素质要求合理设置考核项目中的分数构成比重, 造成考核结果缺乏有效的指导性;

三是不能根据教学大纲制定清晰的考核标准, 考核手段单一, 内容片面, 考核过程实施随意。

(三) 定义

形成性考核是士官院校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在学员课程学习过程中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学习状况进行评价, 是对学员学习过程的全面评价, 能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员学习的状况及能力形成的过程。

二、形成性考核的内容结构与方式

(一) 内容结构

形成性考核的内容结构指构成高职教育课程形成性考核内容要素及其排列组合的比例关系。

1. 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及教学过程

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2. 课程形成性考核的内容结构

基于以上分析, 课程形成性考核的内容应涵盖学生学习过程的各方面, 应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三方面。

(二) 课程形成性考核的方式

课程形成性考核的方式较多, 按照类型划分, 主要有平时作业考核、平时课程学习表现考核、阶段性成绩测验考核、专门设计的课程大作业考核、实践性作业考核等。

三、形成性考核的内容结构与方式

(一) 内容结构

形成性考核的内容结构, 即指构成高职教育课程形成性考核内容要素及其排列组合的比例关系。确立高职教育课程形成性考核的内容结构, 必须从课程形成性考核的内涵出发, 结合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体系及教学过程特点进行研究, 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结果。

1. 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及教学过程

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这是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2. 课程形成性考核的内容结构

基于以上分析, 课程形成性考核的内容应涵盖在学生学习过程的各方面, 应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三方面。

(二) 课程形成性考核的方式

课程形成性考核的方式较多, 按照类型划分, 主要有平时作业考核、平时课程学习表现考核、阶段性成绩测验考核、专门设计的课程大作业考核、实践性作业考核等。

四、士官院校专业形成考核设计

士官院校形成性考核内容应涵盖学员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各个方面, 不能有所遗漏或偏颇, 见表1。

参考文献

[1]张备.士官教育理论与实践[M].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

[2]李永峰.浅谈士官任职教育的改革[J].新一代, 2010 (10) :76.

[3]叶澜.教育研究及方法[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3.现代教育技术形成性考核册 篇三

关键词:形成性考核;监控;形成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目前,广西开放大学正在建设过程中,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如何保证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建设好广西开放大学?就是加强对教学过程环节的管理,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实时监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性考核作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的一个重要手段,正可以担此重任,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帮助学习者克服学习盲目性,确保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效果。形成性考核的目的是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反馈学习信息、科学测评学生学习效果、改进课程考核方式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二、广西远程开放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形成性考核现状

1999年试点开放教育以来,广西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广西电大)就如何对统设课程和省开课程的形成性考核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从2006年春至今,依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中央电大)对部分课程实行“双及格”的规定(即形成性考核成绩与终结性考核成绩均达到60分及以上者方可获得课程相应学分),进行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促使学生重视形考任务,重视学习过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仍有90%的课程仍然无法在网络中实现考核,形成性考核出现“人情分”“无教学过程”等情况。广西电大积极组织全区电大学生登录中央电大在线平台做作业、浏览资源等,但效果不佳。其主要原因是(BBS讨论)次数、电子邮件交流次数、点击“电大在线”次数和时间、参加学习小组活动、浏览学习资源等并没有纳入形成性考核中,没有在课程的学期总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成绩份额,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形成性评价弱化

形成性评价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执行学习过程,监督、监控其学习和学习情况。教师按考核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进行判分,导致了重视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考核的落脚点又回到了考核上,隐性地导致了一些负面行为、现象的出现,如应付作业、临时抱佛脚地参加一些学习活动等,形成性考核演变成了阶段性的总结性考核。决定教与学两方面质量好坏的仍然还是“分数”“应试”教育的影子依然无法抹去。而“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其功能更加强调学习任务被掌握的程度和未掌握的部分,“评价”必须为学生找出薄弱环节,指出努力方向,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更加重视通过进一步改善后的学习结果,从学生学习效果出发,可以进行等级鉴定,也可以不进行等级鉴定。显然,实践中的“形成性考核”弱化了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功能。

三、一种新型的形成性考核监控体系

本文提出一种新型形成性考核监控体系——建立完善的形成性评价和形成性等级评分体系,健全有效的教学支持服务系统,将网上教学与网上评价相结合,不仅促进了网上教学,也为形成性评价和形成性等级评分的实施提供了平台,如图1所示。

形成性评价和形成性等级评分体系通过评价、交流、激励、组织,对提高学生学习起着多种作用,是和教与学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是远程教育中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为了更好地发挥形成性评价和形成性等级评分的实际效果,需要对教师作用的发挥、形成性评价和形成性等级评分对象的选择和设计、现代化评价软件的支撑等提出新的要求。

(一)教师是发挥形成性评价和形成性等级评分功能的关键

将形成性考核转换成形成性评价和形成性等级评分,目的就是强化评价的功能,使得对学生的评定是多个回合的。教师应及时为学生指出学习上的薄弱环节和努力方向,使学生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教师是发挥和强化评价功能的关键,这关系到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远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广大教师和各级领导必须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意义,各级办学单位也应在政策和待遇上加大对教师的扶持力度, 使教师能够安心、愉快地投入工作。

(二)加强形成性评价和形成性等级评分对象的选择和设计

教务处及课程责任教师在设计形成性评价和形成性等级评分流程时,应根据需要灵活运用于更适应它们各自特性的评价对象。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环境等因素出发,将不适合进行等级鉴定的用形成性评价,将需要进行等级鉴定甚至要给出具体分数以便与终结性考核合成成绩的,用形成性等级评分,从学生入学开始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将形成性评价和形成性等级评分有机结合起来。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考虑到形成性等级评分的有效性和激励性,在布置测验和作业时,必须首先选择那些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知识内容,其次可以考虑对学生有吸引力和富有挑战性的作业,同时可鼓励学生间的合作。

(三)建设基于网络的教学评价系统

建设完善的网络教学评价系统,使教师对学生学习进度、学习情况的跟踪、了解成为可能,并作出正确的形成性评价成绩。教学评价系统主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资源浏览、讨论问题活跃度、参加小组学习等方面进行考察,其课程结果成绩上传至形成性监控系统,与等级考核成绩合并,成为最终形成性的成绩。

在教学评价系统中由于评语占有较大的比重,可以考虑将标准化的或重复使用的评语储存在评语库中,也可以考虑使用计算机语音系统,方便教师随时使用。通过成绩量化教学评价体系,使得学生有激励性、有主动性地学习;教师根据课程具体情况设计课程每周或每学期网上最低自主学习时间,定期进行监控检查,通过监控检查将异常学生挑出来,进行针对性指导,给予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更多的关注,达到促进、激励学生学习的目的。

(四)建设形成性成绩监控系统

形成性成绩监控系统主要是对形成性评价和形成性等级评分的成绩进行监督和管理。形成性成绩监控系统的设计原则:1.由广西开放大学教务处规定课程班级优秀比例,如高于该比例,则需要该分校或教学点主管教学领导的确认,成绩方可有效;2.设计课程形成性评价和形成性等级评分的成绩比例。该系统主要有以下5个模块:用户模块、形成性等级成绩录入/导入模块、形成性评价成绩录入/导入模块、合成模块、形成性成绩导出到教务系统模块、统计模块和督查模块,如图2所示。广西开大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查,有效控制随意给分现象的发生,从而达到强化教学过程管理的要求。

四、结语

形成性考核是开放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中重要的环节, 是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实时监控的重要手段,是广西开放大学建设的重要一环。本文通过对广西电大远程教育中形成性考核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种新型的形成性考核监控体系。该体系提出形成性评价和形成性等级考核并重,通过教学评价系统和形成性成绩监控系统对形成性考核成绩进行管理和监督,有效地加强监督学生学习,并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黄瑞红.开放教育形成性考核的质量监控[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2]李萍.开放教育形成性考核的设计质量监控[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3]范祖仲.远程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4.电大教育法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篇四

答:

⑴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⑵意思表示真实;

⑶民事法律行为的内容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⑷符合法定形式。

2、简述公民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权利的区别?

答:

⑴民事权利能力仅是一种资格,是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享有的获取实际利益的可能性。这种资格是民事主体不论是否实际参加民事法律关系都普遍享有的。民事权利则是民事主体在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中所实际享有的利益,它必须通过实际的行为才能创设或取得;

⑵民事权利能力示享受权利的资格和承担义务的资格的统一。而民事权利合民事义务则是在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中相互对应,各自独立的两个不同概念。

⑶民事权利能力是一种法定资格,它与民事主体的个人意志无关,不能由其自由转让、放弃。而民事权利的内容和范围直接取决于民事主体的意志,可以依法转让和放弃。

3、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是什么?

答:民事法律行为应具备四项有效条件:

⑴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⑵意思表示真实;

⑶民事法律行为的内容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⑷符合法定形式。

4、财产所有权具体有哪些法律特征?

答:财产所有权的法律特征:

⑴财产所有权具有内容上的完整性。它集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个方面的权能于一身;

⑵财产所有权具有权利主体的特定性。权利主体是特定的所有权人;

⑶财产所有权具有相对义务人的不特定性。相对义务人是除所有人之外的任何不特定的民事主体;

⑷财产所有权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可依法排除他人的非法干涉、妨碍或侵害,任何财产上只能有一个所有权;

⑸财产所有权的客体仅限于财物。不包括行为和智力成果等

4、取得法人资格的条件是什么?

答:取得法人资格的条件是:

⑴依法成立;

⑵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

⑶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⑷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5.学前教育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篇五

一、单项选择题 ACDCD CBCAB

二、名词解释题

1.最近发展区:是指导儿童现有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与在成人的指导下和帮助下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

2.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本身所特有的对个体或社会所产生的功用或价直。一般地这种功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期望层次;潜在层次和现实层次 3.学前教育效益:就是指学前教育发挥其功能的表现和结果,它是由学前教育功能决定的。

三、简答题

1.简述夸美纽斯对学前教育发展的贡献。

答:夸美纽斯在论述幼儿教育时,不仅广泛汲取了以往和当时教育思想发展的成果,而且还力图在当时科学发展的水平以及他个人对儿童生理及心理发发展的认识水平上,把幼儿教育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上,这是十分可贵的。夸美纽斯的幼儿教育理论,为近代西方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标志着西方学前教育研究从神学化向人本化的方向转变。2.简述学前教育对个体的期望功能。

答:学前教育对个体的期望功能,包刮以下三点:1,学前教育的保育功能。2学前教育促进个体认知发展。3学前教育促进个体人格的健全发展。3.简述提高学前教育功能发挥的策略。

答:学前教育功能发挥的策略,包刮以下几点;1提高对学前教育的重视。2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监管3提高学前教育师资的素质 ;4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的力度;5多渠道办托幼机构;6办学前教育立法。

4.简述提高学前教育效益的途径。

答:

1、提高社会对学前教育的认识。

2、树立正确的学前儿童教育思想。

3、调整幼儿园教育教学内容。

4、加强幼儿园的科学自主管理。

5、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科学研究。

6、改善幼儿园的师资力量。

四、论述题 1.略。

2.如何提高学前教育的经济效益? 答:学前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不能以直接的物质产品与投入相比较,也不能直接以国民收入怎增长来衡量,学前教育投资所培养的人才也很难用一个笼统的投入产出比较结果来表 示。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价:第一,数量指标。计算公式如下:平均单位投入的产生率=中学学校本期毕业人数/学期教育投资总额 边际产生率=中学学校本期增加的毕业人数/学前教育投资本期增加数 第二,质量指标。计算公式如下:本级教育成本收益率=本级受教育者与前一级受教育者的收入差别/本季教育费用。

五、材料分析题

1.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学前教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热门话题。众多教育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致力于其研究与宣传工作,全球学前教育处于进一步繁荣和发展阶段。结合案例,运用学前教育学发展阶段的理论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参考答案:

20世纪中叶以来,学前教育理论在生态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生理学等相邻学科的影响下也有了较大发展,学前教育学的发展进人了理论化和科学化水平的新阶段。表现在两方面:

(1)辩证唯物主义为学前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学前教育学的发展进人新阶段。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其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学前教育学工作者开始逐渐摆脱以往那种以生物学观点解释学前教育的现象,强调儿童的本能或遗传的作用和儿童自发的发展的局限,开始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揭示教育与社会的生产方式密切联系,为学前教育的目的、任务与内容的研究提供了基本观点。

(2)邻近学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前教育学提供了科学基础,提高了学前教育的科学水平。

特别是儿童心理学以及社会学、人类学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些学科为学前教育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如心理学对儿童心理发展动力的研究,对学前儿童认知能力发展、情感和意志的发展的研究,对学前儿童个性形成的研究都提供了心理学基础。

当前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性的趋势,我们一方面要继承和发展 历史上已有的学前教育思想,另一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当前学前教育改革中的重要问题。

2、题略。

参考答案: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对个人而言,学前教育的保育功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个体的发展及其将来各方面的健康发展,保教功能能促进个体的认知发展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对社会而言,学前教育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人才,促进政治的民主化,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稳定了家庭生活。

作业2一、一、单项选择题 ACDADCA

二、名词解释题 1.幼儿园教育目标:幼儿园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幼儿园教育这一阶段的具体化,是国家队幼儿园提出的培养人的规格和要求,是全国各类型学前教育机构统一的指导思想。

2.范例:可以仿效的事例;典范的例子。

6.现代教育技术形成性考核册 篇六

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

2、遗传:是通过染色体复制和父母亲的等位基因随机组合的方式实现的,通过基因的一系列运用过程,造成广大的个体差异。个体的遗传是个短暂的过程。

3、环境:是除遗传因素以外刺激个体有所反应的因素。小学儿童多样的环境因素可以划分为胎儿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三大类。

4、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就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

5、图式:皮亚杰的“图式”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

6、平衡:有二含义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

7、最近发展区: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她)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8、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情境时,叫作“顺应”。

9、依恋在心理学上可以定义为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10、儿童的社会化是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方式行为,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她)所在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二、简答题:

1、按显性基因效应,通过实例也可以说明遗传也造成同胞之间的相异性。例如父母都不近视,却都带有决定近视的隐性基因,于是在先后生育两名孩子时,父母一方的这个隐性基因若与另一方的等位显性基因相组合,那就生育出遗传上不近视的子女,若与另一方的等位隐性基因相组合,那就生育出遗传上近视的子女。这样就出现了遗传造成兄弟姐妹间的差异。

2、布鲁纳关于“学科基本结构”的思想

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规律。布鲁纳认为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更善于进行探索了,而只有在探索性学习中,才能更真切地体味到学科基本结构的好处。因此布鲁纳很主张通过探索性学习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但是学科的基本结构又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的。为了解决这个难点,布鲁纳提出了“螺旋式课程”的设计思想。

3、维果茨基关于“内化”的思想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强调社会文化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他的儿童认知发展观可以公式化地归结为是不断地“由外向内”的转化过程,也就是“内化”。内化的过程很复杂,但是内化的结果却相当明白,就是对学到的特定知识形成信念。

4、不安全依恋的两种糟糕的发展

(一)做出自卑的解释,结果心灰意冷;

(二)表现为妒忌、敌视,甚至攻击性行为。

5、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的相同和差异

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的有相同又有不同,相同是都在一起玩,都有社会互动。不同是,联合游戏没有明确的分工,没有共同的目的,互动主要表现在交换玩具和评价同伴的行为。合作游戏是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而组织起来的,各游戏者的行为服从于共同的团体目标。

6、儿童观点采择发展各阶段的典型表现

答:所谓观点采择,就是指“从他人的眼里看世界”或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心理学家塞尔曼认为儿童观点采择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阶段。阶段0: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阶段(3~6岁)。此阶段的儿童不能认识到他人的观点会与自己不同,因而往往只按自己的好恶作反应行为。比如因为自己喜欢小猫,就认为霍丽一定会救小猫,并且她的父亲也会高兴的。阶段1: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阶段(6~8岁)。此阶段的儿童已能认识到别人的观点可能与自己相同,也可能不同,因而开始表现出对他人心理状态的关心。比如认为霍丽的父亲如果不知道霍丽爬树的原因就会生气,但是如果知道了,就不会生气。阶段2: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阶段(约8~10岁)。此阶段的儿童认识到即使自己和他人得到同样的信息,观点也会有冲突,他们已能考虑到他人的观点,并预期他人的行为反应。阶段3:相互性观点采择阶段(10~12岁)。此阶段的儿童不但能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而且还认识到他人也会这样做,于是会从第三者的视角来看问题,从而使观点的表达显得更客观,这在书中有例子。阶段4:社会性或更深层的观点采择(约12岁~成人)。如认为霍丽的父亲会生气,并惩罚她,因为父亲通常会惩罚不听话的孩子;但另一些人会说,霍丽父亲的反应取决于他对“服从”强调到什么程度。

三、论述题:

1、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环境可以缩小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的。

(1)学校对儿童少年进行的教育可以归为三个方面,即知识技能、价值观,以及精神文明。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很少有家庭可以独立地完成。因此若任由家庭对其子女任意实施教育,那么儿童少年之间在上述3个方面会有更大的个体差异。现在,义务教育制度要求学校普遍地对儿童少年实施上述三方面的教育,于是在这些方面就缩小了个体差。

(2)儿童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差异会很大,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也有很大差异。虽然极少数家庭的教育水准会高于普通学校,但是从全社会看,家庭教育的平均水准是相当低的。但是学校通过义务教育,帮助大部分无力承担子女教育的家庭实施对下一代的教育,这就提高了全社会基础教育的水准,缩小了个体差异。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环境也可以拉大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的。

学校以各方面的专业教师、各种设备器材,满足志趣不同的学生的需要,从而造成个体差异分布的调整。例如子女的基因型会和父母的不同,于是可能这样,即父母无音乐天赋,而子女有。如果没有普及的学校教育,该家庭的子女将因为没有音乐教育的刺激而不能发展其音乐天赋并且研习成才。有了规范的学校教育后,这名学生就可能脱颖而出,学校就在音乐方面拉大了他(她)与其他条件相似的同学之间的个体差异。学校在这方面可以做得非常系统,从校内除常规课程之外开设的“兴趣课”,到学校所在地区里各级校外才艺辅导机构,乃至送到专业机构接受准备性的训练,使才艺潜能不同的儿童少年个体都能更充分地得到发展。

2、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含义和典型现象。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揭示了儿童达到认知成熟所需要经过的4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其基本的特点是循环反应,婴儿的循环反应具有探索性和实验性,帮助婴儿形成最初的因果观念。这一阶段婴儿获得一项最重要的认知成果是形成了叫作“客体永久性”的认识。即当物体从婴儿的视野中消失时,他(她)知道这不表明该物体不存在了,而表明该物体被藏在了某个地方。在发展出客体永久性意识后,婴儿可以减少对具体事物和动作的依赖,而逐渐利用起表象,这使儿童从局限于当时当地的身体动作中解放出来,感知运动阶段也就结束了。(2)前运算阶段,其基本特点是头脑可以运作,但运作还不可逆。典型地表现为延迟模仿,指当被模仿的对象不在时模仿该对象。此阶段的儿童便有了丰富多彩的游戏,比如舞动双臂学飞鸟、拿一根竹竿当马骑、排几张凳子“开火车”、抱个布娃娃学习做妈妈,而在现代幼儿园里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更能回家后表演好看的歌舞„„也正因为具有延迟模仿的能力,所以此阶段的儿童对很多事情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背着“大人”而“偷偷地”做,结果“闯祸”了。

这个阶段的儿童思维的局限性是思维的不可逆性,典型地表现为“不能守恒”。皮亚杰的“三山实验”专门揭示了这一阶段的儿童“自我中心性”。

(3)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在思维能够守恒后,出现了新的认知进步,突出地表现在理解类包含和完成传递性排序的逻辑运算上。这一阶段的儿童不但过了母语的口语交流关,而且可以系统地学习书面语和其他符号表征系统,这典型地表现为他们学习阅读、写作和算术、数学。语言符号系统的学习和掌握又反过来促进儿童不但能更形象地而且能更有逻辑地表征世界。只是之所以叫 “具体(的)”运算阶段,是因为儿童在逻辑地表征世界时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还不能或不善于单纯根据规则或语词的含义作抽象的推理,比如初学算术时会掰手指来计算、难以理解大尺度的时间与距离单位、难以判断复杂情节里的“好人”和“坏人”等等,而当具体情景的变化超出了他们日常经验能够估计的范围时又会变得不守恒。比如两个同样大小的面团,当其中的一个被搓成长条时,儿童可以守恒地认为两个面团的包含物一样多。但是当长条面团被搓拉得更长更细时,儿童又会认为此时的这个面团包含的面“少”了,这又暂时退回到只注意细的一面,而忽视长的一面的不守恒。

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之所以有时会退回到不守恒的状态,是因为他们不能完全从形式上考虑问题。

(4)形式运算阶段,这是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思维特点是“抽象的”而非“具体的”、是“可能性的”而非“亲历性的”、是“逻辑的”而非“经验的”,皮亚杰曾用钟摆实验来考察儿童的假设-检验思维。

3、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教育含义

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她)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我国教师说的“跳起来摘到果子”可以看作“最近发展区”的一个形象的表达。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冲击着流行的学校教学观。根据这个概念,学校教学要把辅助学生学习视为必要的教学环节;教学要向学生提供具有智力挑战性的作业;同伴讨论,合作学习也都是必要的。但是如何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怎样的作业算是“稍稍超出”学生现有的能力?班级教学中如何照顾学生之间不同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没有对这些具体实践问题做出明确的说明,需要我们的教 师自己去探索。

4、培养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几种方法

训练观点采择能力的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这要求个体暂时置身于他人的处境,并按这一处境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可见角色扮演促使人们更好地知觉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此处境下的内心感受,从而提高了观点采择能力的水平。在角色扮演活动中,扮演者可以互换角色,其他同学在旁观时练习分析与评论,这也有助于他们克服自我中心,最后教师应有所总结。

5、皮亚杰和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的教育含义

(1)集中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亦即道德观念。因此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重视道德观念的教学。

(2)把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道德推理看成是同义的。这给我们的启发是:学校进行道德观念的教学不应该仅仅是灌输现成的道德观念陈述,而应该讲清理由;讲清理由也不能仅仅按照“因为„„所以„„”、“假如„„那么„„”之类的句式来做。

(3)探究儿童赖以进行道德判断或道德行为的活思想 作业2 一名词解释

1、学习:通过经验而造成持久的变化。

2、自发恢复:在经典条件反应行为的消退过程中会出现一种叫作“自发恢复”的现象。这是一个为期7天的消退过程,每天做3次消退试验,每后一次试验的唾液分泌量都少于前一次的,从而表现出消退。但是当我们看相邻的两天时,却可以发出每后一天的第一次(甚至第二次)消退试验的唾液分泌量总比前一天的最后一次消退试验的唾液分泌量多,跟“反弹”似的。这种反弹现象就是自发恢复。

3、分化:对目标条件刺激加强保持,而对非目标条件刺激进行消退,亦即不重复非目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联结。

4、条件刺激的泛化:是指在特定的条件反应形成后,有机体对类似于条件刺激的其他刺激也做出同样的条件反应,它表明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的识别不精确。

5、效果律:如果在一个情境和一种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并且伴随着或跟随着一种令学习者满意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的或跟随的是一种令学习者烦恼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削弱。

6、强化:指这样的一种程序或过程或机制,即学习者的行为结局提高了该行为的发生可能性。

7、惩罚:宽泛地定认为“一有机体的行为结局是出现了烦恼子”。解说:⑴在惩罚事件里,基本的情况是有机体的行为在先,烦恼子的出现在后,而定义里的“结局”一词提示该有机体或朦胧地意识到、或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业与烦恼子的出现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和逻辑上的因果联系。⑵定义里的“烦恼子”,完全是从主观感受上来理解的。这就是说,没有客观的、绝对的烦恼子。⑶烦恼子引起的烦恼有程度差别,体现出惩罚的轻重程度。⑷烦恼子又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术语,它说的“烦恼”,范围广大,包括从轻度的不悦到重度的苦痛。

8、对象—对象期望:认识了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后而形成的预料。

9、替代学习:替代学习是相对亲历学习而言,模仿学习、观察学习也可以称为“替代学习”。学习者把他人的经验保持在自己的记忆里,也就是“他人替代我付出代价而使我学到了怎样会成功、受奖,怎样会失败、遭罚”,替代学习的最大长处是风险大大降低,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挫折、不受伤害,非常安全,也就容易没顾虑,轻易做出行为来,结果造成难以或根本不可挽回的结局。

10、行为—结局期望:认识了自己的行为和结局的关系后而形成的预料。二简答题

1、简述人的意识在经典条件作用学习中的作用。

答:巴甫洛夫的局限性在于把经典条件反应的形成、保持和消退完全看成是环境影响的过程,忽视了意识的作用。而实际上,人的意识在人的经典条件作用学习中是有重要作用的。即:反应联结次数、保持、消退、自发恢复、分化、泛化。

2、系统脱敏与暴露法的应用区别有哪些?

答:当不容易真实再现焦虑或恐惧情景时,以采用系统脱敏法为宜;否则以采用“暴露法”为上。

3、强化四式的特点是什么?

答:强化四式的特点为:(1)固定比率强化。当学习者每做满一定次数的行为就强化一次。典型的例子是计件报酬制。可以在短时间里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功亏一篑”,“前功尽弃”。就是描述的固定比率强化。(2)可变比率强化。平均强化比率是不变的,但是行为次数与1次强化的配比不是固定的,强化次数不受学习者控制。(3)固定时距强化。每隔固 定的一段时间就给予一次强化,而不论学习者做了多少次正确的反应行为。这种强化的特点是学习进步的轨迹呈一节一节的J形曲线,固定时距强化常见于周期性的事件里。“干好干坏一个样”,“临时抱佛脚”或“临阵磨枪”,“一张一弛,文武之道”都是描述固定时距强化。(4)可变时距强化。在一个长时段里随机分配强化次数。可变时距强化最有利于特定行为的长期保持和巩固。

4、简述尝试—错误的含义。

答:学习要成功,多少需要尝试;尝试难免产生错误;后继尝试会消除先前尝试的错误;足够多的尝试就会排除足够多的错误,达到最终的成功;此时,学习者会很快地把最初的问题情境与达到成功的关键操作联结起来,从而表现出熟练地解决问题的行为。

5、托尔曼用三组老鼠做的潜在学习实验确立了什么重要观念?168 答:托尔曼的用三组老鼠做的潜在学习实验确立了以下重要观念:(1)学习与表现是两回事;(2)强化不是学习的必要条件,它只影响学习成果的表现。

6、简述攻击性影片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答:(1)真人的攻击行为和影片角色的攻击行为对儿童的影响是一样的。(2)如果我们不拘泥于特定的攻击动作,单讲攻击性行为,那么比之真人的行为,影片角色的攻击性行为对儿童的影响比真人的攻击性行为对儿童的影响更大,而动画片又比真人扮演角色的影片对儿童有更大的影响。

7、替代学习的长处有哪些?

答:替代学习的最大长处是风险大大降低,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挫折、不受伤害,非常安全,也就容易没顾虑,轻易做出行为来,结果造成难以或根本不可挽回的结局。

三、论述

1、论述经典条件反应联结次数的教育含义。

答:形成一项经典条件反应所需的联结次数多寡不一,难以预定,这对教育教学工作有一般意义的启示:(1)当学生老学不会或学不好教师意欲学生学会的项目时,教师要耐心,这耐心的最起码的表现是等待,等待水到渠成时;(2)学生也可能偶然经历一两次后就学会了教师不欲其学会的项目,而且相当巩固,祛除不掉,这样的情况值得教师当心。

2、联系实际,论述保持与消退原理对教育工作的意义。

答:所谓保持,是指当学生做出合乎我们的教育理想的条件反应行为时,要时常伴随以无条件刺激。所谓消退,是指当学生做出不合乎我们的教育理想的条件反应行为时,不伴随以无条件刺激。但是消退过程中会出现自发恢复现象,不过总的趋势仍然是反应的力度、强度或频率在减弱、在下降。这样的保持与消退具有基本的教育含义。一方面,保持启迪教师不要吝啬表扬,这对生性比较严肃的教师而言尤其如此。另一方面,消退启迪教师预计到学生在改正错误时会有反复,从而事先做好思想准备。这样,当学生真地出现反复时就既不会急燥,又不会失去帮助的信心。相反,根据自发恢复现象的本性,教师会坚定地一以贯之地实施消退过程,最终使学生持久地改变不良行为。

3、联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实施辨别学习的。

答:⑴小学里的辨别辨别学习最明显地体现在识字和音乐、美术、体育的教学中。不少汉字的形体大同,区别只在一点一划的有无和长短上,比如“休与体”、“未与末”;音乐教学中也首先要求学生聆听时能辨别音阶和节奏,歌唱时更要自我监控对音阶和节奏的操作,而有些音阶如4(fa)和7(ci)与相邻的音阶只差半阶;在美术教学中,色彩的辨别很重要;在体育教学中,到位的动作和不到位的动作所产生的肌肉感觉并不同,体育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学生辨别和抓住动作到位时的肌肉感觉,而不是只求外观上的动作到位,这样的运用才能流畅,才有精神,才有力量,速度和柔韧的美。⑵辨别学习也发生在小学儿童的概念学习中。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经常引用的一个例子是通过变式练习来正确识别直角三角形,这讲的就是教师通过周备的教学过程来消除学生可能产生的把“直角”泛化为直角所在方位的错误;⑶辨别学习也发生在小学儿童的日常行为守则学习中。我们希望少年儿童既活泼可爱,又遵守纪律。可是他们常常把握不好其间的分寸,有时太过拘谨,有时又雀跃欢腾得妨碍当前工作的进行,这些也都是泛化的表现,正需要教师通过辨别教学过程而使学生能够准确地分辨情境,从而作出合乎情境的反应行为。总言之,我们通过辨别学习,使学生知道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境或条件下作出何种行为反应是恰当的。

4、论述用语言来控制儿童行为的优点。

答:⑴方便。不必呈现真实的事物,不必制造实际的事件,就能有效地控制儿童的行为。⑵安全。对于有些真实的事物或实际的事件改用语言来控制,则可以避免伤害。⑶传递。不但可以指着事物或事件来解释一个词,而且还能够以另一个词 来解这一个词。⑷灵活。人的特殊性在于主要是按词的意思来控制行为的,因此其反应在很大程度上不受口音、语气等物理线索的影响。

5、论述惩罚及其作用、局限和有效使用的原理。

答:惩罚的作用在于降低特定行为的发生可能性,因此恰与强化提高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相反,老师们对此要有十分明确的认识。惩罚的局限性在于它无力瓦解行为的结构,因此惩罚无法消除不当行为。不明白惩罚的这个局限性,就容易滥用惩罚,而滥用惩罚不但于事无补,还会引发其他更糟糕的问题。有效使用惩罚的原理可以概括为:⑴惩罚要有效,则惩罚不能违法。⑵惩罚要有效,则惩罚就要有良知。因此教师实施不违法的惩罚时也要慎思明辨,不要仅仅为“出一口气”而惩罚学生。⑶惩罚要有效,则惩罚要符合心理学程序。于是要注意两点:①当不当言行实际上干扰了集体活动的正常进行时,应当机立断地实施惩罚,以立即压制住不当行为的持续或蔓延;②惩罚之后要跟随以强化,惩罚之后的强化,既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在惩罚之后跟随以强化,可以使学生从烦恼转移到愉快来,从退缩转移到进取来,从不知所措转移到清楚地知道如何行为。

6、论述两种期望的转化及教育含义。

答:期望也是一种内部表征。期望分为两种对象-对象期望和行为-结局期望;对象-对象期望是指认识了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后而形成的预料;行为-结局期望是指认识了自己的行为和结局的关系后而形成的预料。两种期望可以转化:一方面,个体形成了特定的对象-对象期望后,如果觉得自己可以操控其中一个对象,就会操控之,并期望另一个对象会出现,这就转化为行为-结局期望了。另一方面,行为-结局期望也可转化为对象-对象期望,这就是把自己的行为放在“心里”“看”,放在头脑里想,从而巩固或提炼特定的关系,这反过来更有利于形成行为-结局期望。期望的教育含义:如果预料的关系屡试不爽,那么关于特定关系的期望就会转化为“信念”,其中对象-对象信念开始成为儿童的一般世界观的砖石,而行为-结局信念开始成为儿童的一般人生观的砖石。学校的教育教学对儿童的期望之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1)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帮助儿童形成对象-对象期望,进而在帮助儿童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宇宙观和无神论世界观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2)道德和人文学科知识帮助儿童形成行为-结局期望,进而在帮助儿童形成符合我国教育理想的历史观、人生观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业3

一、名词解释:

1、命题网络的形成:当两个命题有一共享成分时,就形成命题网络。

2、视觉意象即指闭上眼睛时能够浮现出来的形象,仿佛“心里的画”,是心里的知识又一种基本的表征形式。

3、陈述性知识指可以用语词来表达或表达清楚的知识;一般所说的“书本知识”都可以算在陈述性知识的范畴里。

4、精制也称作“精细加工”,是指对有待学习并记住的信息做增强意思的添加。

5、组织就是把一个大的信息集即信息总集,划分成诸多的子集,并且表明子集之间的关系;通俗地说,这就是分门别类,甚至是分层地分门别类。

6、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事或做成一事的知识,也是关于如何解决问题的知识。

7、模式宽泛地界定为一个刺激或反应的结构,其中含有若干必要的元素或成分,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组织方式。

8、概念,就其最简单的语言形式而言,是一个词,用来指一类对象或其中的一个成员。

9、序列行动指一系列或一整套行动或行为或动作。一组奏效的序列行动将有条不紊地、麻利流畅地展开至结束。

10、合成是学习行动序列知识的第二个子过程,它的任务是把若干独立的小产生式组合成一个更大的产生式,乃至形成独一无二的“大一统”产生式。

二、简答题:

1、意象作为知识表征的特点具体为:

(1)命题的表征是线形的,而意象的表征是有块面的;

(2)命题的表征以字词为点,因而是分离的;意象的表征以线条衔接,因而是连续的;

(3)在命题的表征里,表示不同大小的事物的文字都一般大,因为命题表征的乃是抽象的意思,而在意象的表征里,不同大小的事物就可以有相对的大小,因为意象表征的乃是事物的空间方面。意象显得十分具体而形象。(4)意象也是知识的一种非常经济的表征形式。要保持蕴涵许多命题的一个意象是比较轻松的。

2、对意象的可操纵性作4点形象的描述(1)我们能够浮现出视觉意象,正像我们看画片;(2)我们能够扫描意象,正像我们看长长的摄影底片;(3)我们对意象能做心理旋转,正好比我们在看故事片;(4)我们可以“剪辑”意象,正仿佛剪辑电影胶片„„

3、陈述性知识提取的两种情况

一种是直接提取,发生在正好有一个现成答案时,比如回答自己的姓名、住址、乘法运算之类;另一种建构性提取,专门应对没有现成答案可以采用的提问。从理论上说,陈述性知识的这两种提取,学习者应该都善于,都具备。但是从实际上看,建构性提取更加重要。所谓“建构性的提取”,其实就是推理。

4、模式识别与序列行动的产生式比较

模式识别是序列行动的先决条件。模式识别的产生式的特点是条件有多项,行动在实质上只有一项。需要抓住的特征可以是很具体的,也可以是很抽象的。

为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模式识别产生式,概化过程提供“是样例”,而辨别过程着重提供“非样例”。序列行动指一系列或一整套行动或行为或动作。一组奏效的序列行动将有条不紊地、麻利流畅地展开至结束。序列行动也可以用产生式来表征,但有两点不同:

(1)模式识别的产生式只有一项行动成分,即分类或归属,而典型的序列行动产生式却有多项行动成分。(2)模式识别是序列行动的必要条件或先决条件。

尽管序列行动与模式识别关系密切,可两者的学习过程毕竟很不同。序列行动的学习有两个子过程,一是程序化,另一是合成。

5、大一统产生式的优缺点 优点:

(1)激活速度比多个产生式的激活速度快。这是因为大一统产生式需要激活的对象少了。(2)具有“专长性”或“专家性”。

弱点:那就是由于产生式里的诸行动可以顺溜而下、一泻到底,中间无需思考,因此就容易成为“套路”,流为“僵化”,出现“定势效应”。

6、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的相互区别与支持 区别:

(1)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不是”的知识,而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

(2)陈述性知识因为是靠词句话语来表述某事某物是否为真的,因此是变化多端,异常丰富的;程序性知识因为是“做”,而做得按照客观的规程,因此相对而言是单调、统一的。

(3)陈述性知识是相对静态的,主要表现为回忆的性质,讲究输入和输出的信息得相同;程序性知识是更加动态的,主要的性质是“转换”,即输出的信息和输入的信息明显不同。

(4)甚至测验里的同一题型也可以侧重于考察陈述性的或程序性的知识,考察陈述性知识的题目主要是再认和回忆性的,而侧重于考察程序性知识的题目主要是应用规则的。相互支持: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也是相互支持的。

从学的一面讲,初学一项程序性知识时,通常需要陈述性知识来引导的,陈述性知识促进程序性知识学习,反之程序性知识也促进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比如当学习者设法看一看、做一做、体验一下时,他们可以更牢固地保持相应的陈述性知识。从用的一面讲,在使用程序性知识时,往往需要陈述性知识提供资料或判别准则,而这些具体的陈述性知识都以概念的方式溶解在产生式的条件子句里,使得每一个条件子句就蕴涵着一条陈述性知识。一个产生式有越多的条件子句,则这个行动的认知成分就越重。另一方面,当有了丰富的程序性知识时,再认真地学习有关的陈述性知识,就容易导致创造发明。

三、论述题:

1、命题抽象性及其教学含义

所谓命题的抽象性,是指导我们在听、读文句时,一般总是把握其中的意思,而不是去抓住文句的字词排列顺序。这有万纳的实验为证据。

命题抽象性的教学含义在于:(1)教师要身先突破文句的字词排列顺序而把握实质意思,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2)教师要琢磨和转换自己说写表达时的字词排列顺序,以符合学生习惯的字词排列顺序,从而使学生先脱离课本而把握实质意思;(3)在学生把握了实质意思后,教师再帮助他们解析课本上的字词排列顺序,指出如何突破它们而达到已经掌握的那个实质意思的种种路径,也就是教学生如何学习。

此外,教师还要特别关心那些对答如流的、说或写的“和书上一模一样”的学生,去探测他们是否掌握了实质意思。“同时激活于工作记忆系统”及其教学含义

若两个信息单元有共同的成分,因此想把它们组成一个知识网络,那么就要确保这两个信息单元有机会同时处在工作记忆 系统里。由于工作记忆系统的运作表现为有意识地觉察和思想,因此所谓“激活”,就是指“自觉地想一想”。因此在教学中,当教师估计前后两次教学内容逻辑上有关,并且希望学生把它们联系起来保持在心里的话,就要有意识地向学生同时提到这两个信息单元。

2、论述“同时激活于工作记忆系统”及其教学含义。

答:若两个信息单元有共同的成分,因此想把它们组成一个知识网络,那么就要确保这两个信息单元有机会同时处在工作记忆系统里。由于工作记忆系统的运作表现为有意识地觉察和思想,因此所谓“激活”,就是指“自觉地想一想”。因此在教学中,当教师估计前后两次教学内容逻辑上有关,并且希望学生把它们联系起来保持在心里的话,就要有意识地向学生同时提到这两个信息单元。

3、促进精制与组织的4种基本做法

促进命题网络的激活扩散,从而使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更有效,有两项基本的手段,即精制与组织。精制和组织都有自发运作的倾向。

(1)意象指导。教学过程要促使学生形成意象,意象能够促进回忆。

(2)类比指导。意象指导比较适用于相当熟悉的或具体形象的材料,对于不熟悉的或抽象的材料,类比是管用的。(3)精制指导。改由学生自己来提供类比。由于每个学生都是拿自己熟悉的东西来作类比的,这就不会发生因采用不熟悉的类比而导致不管用的问题了。

(4)促进组织。在组织方面提供指导的基本做法是先提供提纲,再阅读或聆听文本。在这里,提纲起着鼓励学生去组织他们的记忆的作用。

4、概化与辨别的比较

所谓概化,即指以同样的方式来反应不同的对象。所谓辨别是对一个产生式添加导致同样行动的独特条件成分,从而形成一个新的更特殊的产生式。

(1)概化是去除各独立产生式中独特的但导致同样结果的条件成分,而辨别是对一个产生式添加导致同样行动的独特条件成分;(2)概化是形成一个新的一般产生式,而辨别是形成一个新的更特殊的产生式;(3)概化是扩大一个产生式的应用范围,而辨别是缩小一个产生式的应用范围;(4)概化过程是扩大一个产生式的包容性,从而表明被包容的各独立产生式“实质上一样”,而辨别过程是缩小一个产生式的包容性,从而表明它和原来别的产生式“实质上不一样”。

5、如何促进概化与辨别

促进正确概化的基本做法是紧凑呈现实例和呈现变式实例。

紧凑呈现实例的基本做法有(1)同时呈现;(2)相继呈现,;(3)同时-相继结合法。

促进辨别过程的有效基本做法有二:一是同时呈现一个概念的是样例和非样例;二是选择“乱真的”非样例。

作业4

一、名词解释

1、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为个体对群体平均值的距离,它的数学表达为:个体差异=Xi—X 2.测量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则对事物的属性指派数字。3.标准分数是以平均值为起点,以标准差为单位的分数。

4.标准差:正态分布的单位称为“标准差”,其含义是“对平均值的标准偏差”,通常缩写为SD或S,标记为σ。5.教学目标的陈述通则:教学目标应该用学生的终端行为来陈述。

6. 行为指示子陈述:可以算“理解、欣赏”的种种可观察行为。这些行为本身不是C—类内容的教学目标,而是供我们判断是否达成此类教学目标的线索或表征。

7. A—类教学内容的致命基础性:就是说,若不充分把握这些项目,则后续学习无从谈起。

二、简答题

1.(1)以平均值为零点,每个人都同自己所属的总体的平均值比较;(2)两人之间的差异实际上就是各自对所属平均值的差异之间的差异;(3)以标准差为单位,这可以揭示就某一特质的表现程度而言,总体有多少人在某一人之上或之下。2.抽样造成偏离正态分布。(1)两个平均值和全距有明显差异分布合并为一个时,容易造成峰度偏斜,成一偏态分布;(2)两个平均值相差很远,但是全距差不多分布合并起来后会出现双峰缝补;(3)象一座宝塔或方尖碑那样的尖峭分布也是偏离正态的,这是因为抽样太相似的个体而造成的;(4)“犬牙”分布,若丘陵地貌的横截面,这往往是样本太小造成的。另外,测量也会影响个体差异的分布形态。测验越容易,越容易形成负偏态,而越难越容易形成正偏态。

3.连续分数的优缺点:连续分数档次多,也就是个体差异多,于是能提供更多的信息。由于个体差异的信息是教师了解学生、调整教学和决定是否额外地扶助个别学生的前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连续分数比等第分数好。但是连续分数显示出微小的差异,这也容易引起学生或其家长为一两分之而计较。从而增加心理负担,磋商低分者的积极性,这是连续分数的缺点。

采用等第分数,档次少,也就是个体差异少,能提供的信息也就少,两个在百分制分数上差了很多的学生却可以属于同一个等第。从减轻学生对学习的紧张或焦虑的角度看,则又是等第分数更好了。

4.A—类教学内容的特点:(1)边界分明、单元小,是此即非彼;(2)对后续学习具有致命基础性的特点;(3)教学项目一定数量少;(4)教与学可在短时间里完成。

B—类内容的教学最典型地体现在音乐、舞蹈、体育、美术、书法等才艺的教学与训练中,因此抓好B—类内容的教学将最能体现一校学生因受学校教育而发展的成果特色性和多样性。

C—类教学内容的特点是(1)学习内容难以列出确定的行为单元。(2)即使能够说明行为项目,也无可周全。(3)教学真正要求掌握的是教师言说以外的内容,是在课堂以外新情境里遇到的知识,因此需要掌握的C—类教学内是无穷多样的,所以也就无法事先说明的。

5.最小基本行为目标(A类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先把这样的个体差异引向时间维度,即允许不同学生可以有快有慢地达成目标,然后在一定的时间点上消除个体差异,即确保所有学生都达成教学目标。为了做到后一点,教师就得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教学计划、研究教学方法,以期在恰当的时间点上完成教学。

行为发展目标(B类教学目标)就不满足于人人都能达到的低标准,因此也就不以时间维度来消除个体差异。相反,行为发展目标把个体差异导向成就维度,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兴趣、能力去做出更好的行为表现,去追求卓越。

三、论述题

1.(1)从量的角度看个体差异可以使“个体差异”的概念具有彻底的抽象性,抽象到了我们有可能对个体差异做数学运算的地步;(2)从量的角度看个体差异又可以使个体差异的概念具有彻底的具体性,具体到我们可以联系任何一种是事务来确立任何一条分界线,从而判定任何一种质的差异。

2.社会遵从是一种大伙儿都朝一个方向行为的趋势,它造成个体差异成J—型分布。联系学校教育,学生的品德操行表现的分布在正常情况下应该是J—型的,这符合我们的教育理想,具体而简洁地说,那就是“绝大部分是好的,少数人是有点问题的,问题严重的是极个别的”。这是德育与智育的一个基本的不同,不能混淆,更不能颠倒。

3.德育与智育有一根本的不同点,即智育是突破上限的,而德育是维持下限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智育可以人为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的,其间可有微小而连续的量的差异,因此可以用细密的连续分数来记录学生的成就。但是品德操行的表现在达到基本程度后,则要做出更充分的表现就是“可遇而不可求“了。教师不应该人为制造拉开德育表现差距的情境,因为这样的做法本身不道德。于是在缺乏机会的条件下,学生就难以表现出品德操行的量的差异,这就决定了对学生的品德操行做评价时宜用粗大的等第分,具体表现为一般最多不超过优、良、中三等,而且中是少数。

7.现代教育技术形成性考核册 篇七

关键词:语言学概论,形成性考核

目前,高校“语言学概论”课程考核主要是传统的期末考核模式。传统的期末考核,其考核内容侧重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重点考查语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重视语言实践能力的考核。高校语概课程中实践教学尚未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全面系统地进行评价的体系和标准,这使得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参与的动力,该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难以开展。

一、“语言学概论”课程形成性考核的优点

形成性评价即学习过程的动态考核,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参与状况、学习方法等方面作出评价。高校“语言学概论”课程实行形成性考核,即是在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进度和相关教学内容,合理、有序安排阶段性的测试,全面监测、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效果。其优点是:

(一)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

形成性考核强调的是对学生考核的动态参与过程,这种动态的参与可以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定期的课堂小测验,课堂分组讨论以及提问等方式来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并通过这些考核方式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能力,学习的创新能力。通过动态的考察,教师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及时的改进。

(二)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对于大学课程的学习,并不仅仅是对基础知识的了解,也是锻炼学生思考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3]。针对“语言学概论”内容枯燥且难度大的特点,学生需要积极地寻找自己的学习方法,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应用与丰富的实践活动。例如,这门课程中涉及到元音与辅音发音位置的知识,学生可以找出元音、辅音的发音规律,并通过例子来进行记忆,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不同元音、辅音发音位置的应用。

二、形成性考核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形成性考核体系

在对学生考核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制定科学的、严格的考核体系,保证考核的全面性。例如,在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进度和相关教学内容,可以合理、有序安排三个阶段性的能力小测试,主要包括:文献检索与材料归纳能力测试、语言表达与语言教学能力测试和语言调查与语言研究能力测试等三个部分。同时,在考核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系统的将学生考核的成绩进行记录,这样可以为教师在给出总成绩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形成性考核将会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工作量,因此,在教师实施过程中,要避免半途而废。

(二)严格遵守形成性考核程序

很多高校学生为了避免麻烦,形成性考核只是在走程序,在总成绩计算的过程中,由于涉及到的因素太多,他们将会直接按照期末成绩给出总成绩。这样的考核只会助长不认真学生的懒惰心理,也会打击认真学习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严格遵守形成性考核程序。此外,教师也要加强成绩考核的透明性和公平性,有效减少学生的误会。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他们自身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学生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三、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

语言学概论课程的考核,还要将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结合起来。既强调过程考核又重视期末考核,实现考核目标多元化、考核内容综合化、考核方式多样化和考核评价个性化的改革目的,确保考核实施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我们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的闭卷考核的方式,应在命题上注意不再简单地单纯地考察学生的知识记忆,而应在侧重考察知识记忆基础上的理解记忆,重点在试卷命题质量上下工夫。学生成绩总体评价=50%形成性评价(10%文献检索与材料归纳能力+20%语言表达与语言教学能力+15%语言调查与语言研究能力+5%考勤与表现)+50%终结性评价。

8.现代教育技术形成性考核册 篇八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

一、机电专业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往以考试作为最终考核的方式逐渐淘汰,这种传统的考核模式太过单一,理论考核所占比重太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等综合能力;注重考试的成绩,只看教学结果,忽略教学过程;容易导致以考试为中心、以成绩为中心的形式主义,难于起到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

本教改课题提出的形成性评价是由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最早应用于教学领域,旨在教育活动中,即学生知识、技能及态度的形成过程中检测学生的进步,监控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评价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最终通过反馈来调整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

二、《计算机辅助绘图》课程形成性考核评价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专业课要求体现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在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下,《计算机辅助绘图》课程基于项目化教学的形成性考核评价模式的改革很有必要。

形成性考核是对学习过程和能形成的测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更能多侧面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作出评价;形成性考核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更能激励高职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分析形成性考核的资讯,及时获取教学反馈信息,实现教与学及时沟通,教师迅速调整教学,实现完美授课;形成性考核督促教师主动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变。

三、《计算机辅助绘图》课程形成性考核评价模式改革的实施步骤

(一)结合企业岗位需求,优化课程结构模块,实现项目化教学。深入企业调研合作开发,按职业岗位、职业资格标准和培养目标设计项目任务,实现由点到面、从简向繁、不断递进、反复强化的任务引领、项目驱动式的项目化教学。

将教学内容设计为六个模块,分别是:二维绘图命令;创建绘图样板;绘制平面图形;尺寸标注;机械零件图绘制;机械装配图绘制。模块下又设计了许多任务,设计任务时遵循以下原则:“绘图”令穿插“编辑”命令;命令的学习顺序基本按照“工具栏”下拉菜单——“绘图”和“修改”菜单中各命令的排列顺序;设计任务时千挑万选,务求在完成新任务的过程中,既要学习新的命令,还要复习到上一任务中的命令,务求各任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绘制零件图时,设计任务要有代表性,不仅能基本涵盖所有常用“绘图”、“修改”、“标注”命令,还要补充一些疏漏的细小却实用的CAD操作命令。

(二)结合职业资格标准,开发课程具体项目实施标准。根据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编制课程的实训项目时(表

1),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统一考试(制图员)”考核标准融通,便于实现高职生专业课程项目标准与职业证书的考核标准相对接,鼓励学生参与“国家制图员(中、高级)”考试。

(三)构建与职业技能相对应的形成性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包括:对基本知识掌握能力的评价、绘图方案设计能力的评价、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团队协作能力的评价、工作态度的评价、项目完成情况的评价等。根据每次课应完成的任务,教学改革小组编写本课程的形成性考核实施方案,包括考核的形式及项目、分数比重、评分标准等。考核方案在开课初就向学生公布,以便学生主动参与。

评价方式主要为:先由小组成员之间互评、然后小组之间互评、最后教师评价总结打分等。评价时,师生共同讨论,充分肯定学生的奇思妙想,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评判任务完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商讨解决的途径与方法。使学生循序渐进,通过一个个任务的完成,掌握知识,学习技能,取得最终的进步。

在评价机制上校企共同介入,重视过程管理,真实记录每位学生参与的每个项目、每个任务的实际操作情况,以此作为考核依据,规避传统考核模式脱离实际的弊端。

这里,以项目四中的“任务八——绘制平面图形扳手”的形成性考核为例,简要介绍形成性考核的内容、评分标准及评分方法(表2)。

由表2可知,整个评价体系包括:(1)课堂纪律方面: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上课违纪等情况时,视情节轻重得分;由教师在课堂上评定。(2)操作表现方面:在教师引导示范后,能较快进入状态,熟练选择最恰当的绘图命令,完成绘制扳手图形,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编辑命令,对图形进行修改。积极尝试不同的绘图方法,遇到问题积极思考,主动请教老师或者与同学探讨;表现懈怠的可适当扣分;学生先自评后由教师认定。(3)任务完成方面:分三档进行赋分,所有任务在CAD机房讲学练一体化完成,最高档——在规定时间内提前完成绘图任务,并能利用所学知识对绘图步骤有所创新;中档——按照老师的引导提示,在规定时间内按部就班的完成绘图;低档——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全部任务。在全部项目完成后,根据每个任务或者每个项目的形成性考核及考证成绩,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形成终结性考核意见。

参考文献:

[1] 何静.高职院校校本课程标准之评价体系的建构[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9-10

9.现代教育技术形成性考核册 篇九

1、语言是学前儿童学习概念、发展智力、扩大交往范围、促进社会化发展的基本元素。语言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2、语言能力一方面是指个人使用语言的能力(基本的语言能力),具体表现在听说读写四项;另一方面是指分析语言的能力,它是以语言和语言形式本身作为分析观察的对象进行知觉的能力,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能力,具体表现在对各语言层次(语音、语感、语义、语法、修饰等)和各语言单位(词、词组、句子、篇章等)所具有的特征的知觉上,带有较强的直觉性。上述两方面能力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在语言使用的动态过程中得到统一。

3、调查研究法是通过对事实的考察、现状的了解、材料的搜集来认识教育问题或探讨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调查是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去收集事实、资料;研究是指对所收集来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或理论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

4、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其代表性观点是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相互作用论,认为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个体的认知结构既不是环境强加的,也不是人脑先天具有的,而是来源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皮亚杰认为,语言的习得不是本能的、自然的过程,强调智力成长和语言发展之间的关系,关注儿童的经验背景和成长中的智力对其交往能力的影响。

三、简答题

1、个人的语言运用能力是一种多侧面的能力,大致包括以下两点:

(1)运用社会交往规则的能力,即语言使用能力或者语言体现各种交际功能的能力,关系到语言交往中社会化倾向和习惯的形成。

(2)运用语言进行认识和思考的能力,表现在语义的丰富性、智慧性和逻辑性。

2、语言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四、论述题

1、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培养学前儿童语言交往的兴趣和习惯;提高学前儿童使用普通话以及本地语言交往的能力;发展学前儿童倾听、表达的能力;引导和提高学前儿童欣赏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前儿童前阅读和前书写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为儿童顺利进入小学学习做好准备。

2、目前学界关于儿童语言获得的理论概括为三大类:后天环境论、先天决定论和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一)后天环境论

后天环境决定论,强调环境和学习对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影响。这一理论是在美国心理学家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的。他们把语言看作是一种习惯,认为儿童学习语言是对成人语言的临摹,儿童语言只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否定或轻视儿童在语言获得中的主动性及其先天因素的影响。由于无法解释为什么儿童可以说出他从不可能听到的一些话语,因此为了克服机械模仿说的缺陷,人们又提出了“强化说”和“选择性模仿说”。

(二)先天决定论

先天决定论强调先天禀赋的作用,认为语言获得不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同后天环境论恰巧针锋相对。其中较有影响的是乔姆斯基的“先天能力说”和勒纳伯格的“自然成熟说”。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由无限多个句子构成的,句子的无限性决定了儿童不可能对一个语言的所有句子都进行模仿;但是儿童却可以听懂或说出他从未听到过的句子。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儿童是通过模仿学习语言的这种经典性理论。他还认为,儿童生来就具有一个语言学习装置,这个装置具有一套语法系统和语言分析能力。当儿童接触一定数量的成人语言之后,就会利用这种装置对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尽快地选择词和句子,而不管这种词是以哪种语言听到、说出和理解的。这样儿童就学会了各种具体的语言。

(三)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其代表性观点是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相互作用论,认为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个体的认知结构既不是环境强加的,也不是人脑先天具有的,而是来源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皮亚杰认为,语言的习得不是本能的、自然的过程,强调智力成长和语言发展之间的关系,关注儿童的经验背景和成长中的智力对其交往能力的影响。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作业2答案(第二至三章)

一、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4分)

1、儿童语言发展: 儿童语言发展又称语言获得,是指儿童对母语的产生和理解能力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儿童的语言发展包括对语音、词汇、语法的理解和表达,还包括儿童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获得。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儿童对语言形式、语言内容和语言运用的综合习得。

2、前言语阶段:在儿童掌握语言之前,有一个较长的言语发生准备阶段,称为“前言语阶段”,一般把从儿童出生到能够说出第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词之前的这一时期(0―1岁)划为前言语阶段。

3、早期阅读: 阅读是指看(书报)并领会其内容。幼儿在识字前,已经具备阅读能力。只是他们的阅读材料不是文字材料而是图画材料,阅读的方式除了自己看以外,还可以借助成人的帮助来阅读。这样的阅读活动,是真正意义的阅读活动的准备期,称为早期阅读。

4、词汇:是指词的总汇,是儿童正确理解语言和使用语言的基础,是言语发展的标志之一,反映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

5、专门性语言教育: 专门性语言教育是指遵循语言教育规律来组织的学习活动,侧重提供幼儿以语言为对象的学习机会,是实现语言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是组织和传递语言教育内容的实施环节,是落实语言教育任务的具体手段,是教幼儿学习语言知识,教幼儿学习语言形式,教幼儿学习语言运用技能的过程。

二、简答题(共4题,每题10分)

1、幼儿园语言教育内容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1)根据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2)根据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选择教育内容;(3)依据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选择教育内容;(4)依据学前儿童新旧语言经验选择活动内容。

2、简述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影响因素

(一)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整套健全发音系统,包括肺、器官、喉头、声带、口腔、鼻腔等,这是发音所必需的动力部分、发音器官和共鸣腔系统;二是大脑神经系统的健全,这涉及到儿童接受信息、分析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三是感知觉系统的完善,包括眼――视觉、耳――听觉、皮肤――触觉、口――味觉、鼻――嗅觉等。

(二)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经验的积累;二是认知能力的发展;三是心理素质的差异。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大脑的认知能力方面。

(三)社会因素

社会的影响因素中,较为重要的是儿童的社会生活环境,成人语言观和儿童教育观的影响。1.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

(1)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生活环境

制约儿童语言习得的主要障碍是语言形式的复杂程度。语言以及语言中的各要素的复杂程度不同,就造成了习得不同语言的儿童在习得过程中遵循着不同的习得方式和习得顺序,对某一语言现象乃至某种语言在习得的速度上出现或大或小的差异。家庭和社会的文化素质以及幼儿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对儿童语言习得的影响很大。不同的生活环境对儿童的语言习得也有影响。

(2)教育的差异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的重视,儿童的心理、智力和语言的发展在不断加快。随着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对儿童语言习得的重视,这一趋势会变得越来越明显。

2.成人语言观的影响

语言观念是指人们对于语言的认识、情感、看法、态度和审美情趣等有关语言的一系列态度和看法。任何一种语言观念都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受制于诸多文化因素。成人的语言观念可以体现在对待口语和书面语的态度,民族共同语和方言的地位,对本民族语和外语的态度等等,这都对儿童的语言学习具有一定的影响。语言观念对于儿童语言习得常常发生重要而却往往被人忽视的影响。

3、运用示范法要注意哪些问题?

(1)教师的示范语言一定要规范到位;(2)教师要把握好示范的时机和力度;(3)善于运用激励方法,引导幼儿大胆模仿;(4)示范模仿法不要限制了学前儿童的思维。

4、简述幼儿的语法特点和教育策略

语法特点:(1)单词句阶段:是指用一个词代表的句子,一般出现在1岁―1岁半;(2)双词句阶段:是由二个单词组成的不完整句,有时也由三个词组成,买铁观音,一般出现于1岁半到2岁;(3)能运用多种简单句,出现复合句:2岁以后,简单句增加。有时也出现复合句,但数量少,比例小;(4)句中含词量增加:随着年龄增长,儿童说话所用的句子有延伸趋势,句中含词量增加;(5)疑问句增多:2岁左右,婴儿开始使用疑问句,并呈迅速增长趋势;(6)接尾策略:接尾策略是指婴儿不管实际情况,只选用问句末尾的一些词作答,主要发生在1岁半至2岁半,3岁左右这种语言现象消失;(7)抽象句子规则,进行系统整合:把一种新的语言现象纳入原有的语言框架,力图用原有的规则去解释、同化,即对句子规则进行系统整合;(8)说话不流畅,表达常有“破句现象”:说多词句的句子时,常有说话不流畅,结结巴巴的现象。对3岁孩子而言,这是正常的自然现象。

语法教育活动:(1)为婴儿提供良好的言语示范和榜样;(2)培养儿童多看、多听、多说、多练的好习惯;(3)开展早期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4)随时帮助婴儿正确使用语言。

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20分)

1、试述学前儿童语音发展的几个阶段、特点及其教育

(1)非自控音阶段(出生―20天):发音器官为语音的发生做好最基本的物质准备。

(2)咕咕出声阶段(21天―5个月):声音听辨能力有较大发展,有大量的“玩弄”声音的现象,有了最初的语音模仿和“对话”意识。

(3)牙牙学语阶段(6个月―1岁左右):连续发音的节奏感加强,发音的形式变得丰富多彩,出现许多类似语言的语调。这阶段显著的特征是婴儿模仿发音的能力大大提高。

(4)学说话阶段(1岁―1岁半):连续音节和类似词的音节增多,能说出一些单词,无意义的音节减少,这是一个由无意的音节过渡发展大词音的过渡阶段。

(5)积极言语发展阶段(1岁半―6岁):开始由单词句、双词句向完整句发展,集中的无意义的发音现象消失,发音和发出的词和句子整合在一起。但由于发音器官发育未成熟,会出现许多语音“错误”。

2、试述渗透性语言教育的特殊意义。

日常生活和游戏为学前儿童提供了大量的语言交往机会,使儿童通过实践,练习、巩固、理解和运用语言。日常生活和游戏还为幼儿提供了有关各种事物和人际交往的丰富经验,为幼儿的语言活动积累了素材。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主题活动,教师可以对幼儿的语言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1)在日常交往中指导儿童学习语言。无论在家还是在幼儿园,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有意无意地与老师、同伴及家长进行语言交往。这些发生在生活中的自然交往情景,为教师和家长对儿童进行语言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成人可以通过日常交往了解儿童语言发展的现状,在交往中为孩子提供语言示范,丰富幼儿的词汇,铁观音价格,还可以在帮助幼儿建立生活常规的过程中,提高幼儿理解并按语言指令行动的能力。

(2)通过常规主题活动发展幼儿的语言。常规主题活动是指幼儿园组织幼儿定期参加的,围绕某个话题展开的语言活动。得当的常规主题活动中可以调动幼儿大的热情,丰富幼儿的语言,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

(3)通过区角活动发展幼儿的交往语言。语言角的主要作用是让幼儿练习口语表达。活动区的设立为儿童自主选择游戏内容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同时也增加了儿童之间的交往机会。教师要鼓励儿童同伴之间的谈话,并利用巡回指导的机会引导儿童扩展谈话内容。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作业3答案(第三至四章)名词解释(每小题4 分,共5 分)

1、表演法:表演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前儿童扮演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根据作品情节的发展,通过对话、动作表情等再现文学作品,铁观音茶农直销 征途可以说是巨人的主心骨,以提高口语表现力的一种方法。

2、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目标

第一,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第二,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当保姆的妈妈》伟大的母亲;第三,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第四,喜欢听故事、看图书;第五,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3、复述与朗诵

复述和朗诵是建立在感受体验基础上的艺术形象创造的活动,是欣赏过程在大脑中产生的作品意象的表达或表现。故事复述有全文复述或细节复述两种形式。

4、听说游戏

听说游戏是采用游戏的方式开展的语言教育活动。

三、简答题(每小题10 分,共20 分)

1、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方法有哪些?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方法,实质上是成人为发展幼儿的语言创设条件和提供机会,让儿童参与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支持、鼓励、吸引幼儿在与人、物、环境、材料等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语言、发展语言。幼儿园语言教育方法。一般的有:示范模仿法、视听讲做结合法、游戏法、表演法、练习法等。

1.示范模仿法。示范模仿法是指教师通过自身规范化的语言,为幼儿提供语言学习模仿的榜样,让幼儿始终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自然地模仿学习。教师的示范是学前儿童进行语言模仿的基础。

2.视听讲做结合法。“视”是指教师提供具体形象的讲述对象,让幼儿充分地观察;“听”是指教师用语言描述、启发、引导、暗示、示范等,让幼儿充分地感知与领会;“讲”是指幼儿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地表述个人的认识;“做”是指教师给幼儿提供一定的想像空间,通过幼儿的参与或独立的操作活动,帮助幼儿充分构思,从而组织起更加丰富、连贯、完整、富有创造性的语言进行表述。视听讲做结合法的四个方面必须有机地结合,“视”、“听”、“做”都是为“讲”服务的,在“讲”的过程中,促使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3.游戏法。游戏法是指教师运用有规则的游戏,训练幼儿正确发音,丰富幼儿词汇和学习句式的一种方法。游戏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目的在于提高幼儿学习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促进幼儿各种感官和大脑的积极活动。游戏法幼儿语言教育中常见的活动方式之一。

4.表演法。表演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前儿童扮演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根据作品情节的发展,通过对话、动作表情等再现文学作品,以提高口语表现力的一种方法。

5.练习法。练习法是指有意识地让幼儿多次使用同一个言语因素(如语音、词汇、句子等),或训练幼儿某方面言语技能技巧的一种方法。通过练习,学前儿童可以加深理解语言教育中的有关内容,牢固掌握有关的语言知识,熟练运用语言技能。

2、制订语言教育活动目标的原则是什么?

1.目标应着眼于学前儿童的发展。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目标的制订应适应学前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符合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二是目标的制订应将促进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作为落脚点,落实到学前儿童对语言内容、语言形式和语言技能的掌握上。

2.活动目标的内容和要求,在方向上应与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相一致。活动目标要为阶段目标和终期目标服务,总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要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活动目标落实在每个学前儿童身上。要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地提出目标,使学前儿童从具体到抽象,从直接到间接地获得语言经验。

3.目标的内容应包含认知、情感态度和能力三个方面。第一,应涉及到知识概念的学习,包括所获得知识的数量和种类,以及操作这些知识的技能和能力;第二;情感态度的培养,包括兴趣、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第三,能力的训练,包括组词成句的能力和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4.语言教育活动目标的表述应该采用特定的术语。教育活动目标通常可以用儿童学习行为变化进行表述。一个恰当的目标应能成功地向别人表达教师的教育意图,应便于观察者在活动后通过学前儿童的行为变化加以评价。

四、论述题(每小题20 分,共40 分)

1、试述对儿童文学作品和文学学习活动的基本认识。

儿童文学作品是指那些与0―6岁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及接受能力和阅读能力相适应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包括寓言、童话、儿童故事、儿歌、儿童诗、谜语诗、绕口令、儿童散文、儿童小说、儿童科学文艺等多种体裁。具有以下的特征:

1.围绕文学作品展开学习活动。文学作品是语言艺术的结晶体,每一个具体的儿歌或故事都含有丰富而独特的语言信息。学习理解文学作品是幼儿在活动中的首要任务。文学作品呈现的是书面的语言信息,?? 20XX年下半年的某一天,幼儿需要有一个中介方式将书面语言信息转化为口头语言信息,需要通过聆听、诵读、阅读图画,观看动画等方式接受理解文学作品所传递出的信息。因此,任何一个文学活动都必须从文学教育入手,围绕一个具体的作品开展活动,让幼儿完全理解文学作品含载的丰富有趣的信息。

2.包含感受、理解与表现的审美目标。文学作品作为艺术品,首要的是审美价值,其次才是其他的认识价值和娱乐价值等。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主要目标应是培养儿童审美能力和文学理解能力、想象力,而不仅仅是达成知识和道德的教育目标。文学作品学习活动是一个包含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以及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想象的系列多层次审美教育活动。

3.整合相关的学习内容。幼儿园的文学活动从文学作品教学出发,常常整合与其相关的其他学科内容的活动,使得幼儿有更多的机会认识某一个文学作品中表现的社会与自然生活内容,促进他们对作品的感知理解。文学作品是社会知识、认知知识和语言知识的结合物,在设计组织文学活动时,根据具体的文学作品整合相关学习内容,就为幼儿提供了在这三方面协调扩充经验的机会,帮助幼儿完成整个语言学习的调整。

4.提供多种与文学作品相互作用的途径。发展是儿童自身的操作活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而建构起来的。儿童的语言发展,也是通过个体与外界环境中各种语言和非语言信息交互作用逐步实现的。幼儿园的文学活动,应当着重引导幼儿积极地与文学作品相互作用,通过多种操作途径让幼儿得到发展。用活动的形式来组织幼儿文学作品教学过程,意味着幼儿可以在动手、动嘴、动眼、动耳、动脑等各种途径学习中获得亲身经验。

2、根据幼儿园听说游戏活动设计的组织要求,围绕“小白兔吃青草”的儿歌,设计一个小班听说游戏活动。(目标、过程、环节)

附儿歌: 小白兔 吃青草

小白兔,跳跳跳,一跳跳到草地上。

吃吃吃,吃青草,吃吃吃,吃个饱。

答案仅作参考,可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改动。

一、活动目标

1、在了解儿歌画面内容和相关事物的基础上,鼓励幼儿说出其它小动物的特征;

2、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

图片、录音机、磁带、词卡

三、活动过程

1、听录音,卖铁观音,导入课题;

2、教师领读,小朋友跟读;

3、看小白兔词卡,认识小白兔;

4、教师提问:小白兔吃什么?怎么跳的?并一起学小白兔跳。

5、教师提问:小朋友还知道其它小动物吗?怎么走的?

上一篇:中国历史典故读后感下一篇:美丽的秋天三年级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