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质量教学设计

2024-10-07

第二节质量教学设计(精选10篇)

1.第二节质量教学设计 篇一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第二节 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 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

一、管理概述

管理――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

管理是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通过“协调”活动、综合利用组织资源以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构成。管理过程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人员与活动。

1、管理职能

管理的主要职能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1)计划:确立组织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策略。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研究活动条件,包括内部能力研究和外部环境研究;

制定业务决策,是指在活动条件研究基础上,根据这种研究所提示的环境变化中可能提供的机会或造成的威胁,以及组织在资源拥有和利用上的优势和劣势,确定组织在未来某个时期内的宗旨方向和目标,并据此预测在未来可能呈现的状态;

编制行动计划。将决策目标在时间和空间上分解到组织的各个部门和环节,对每个单位和每个成员的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2)组织:确定组织机构,分配人力资源。组织是决策目标如何实现的一种技巧,这种决策需要建立最合适的组织结构并训练专业人员,组织通讯网络。管理者必须建立起与顾客、制造商、销售人员和技术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专家之间的沟通渠道。

组织应完成以下工作:组织机构和结构设计;人员的配备,将适当的人员安置在适当的岗位上,从事适当的工作;启动并维持组织运转;监视运转

(3)领导:激励并管理员工,组建团队。领导是完成组织目标的关键,是利用组织赋予的权利和自身的能力去指挥和影响下属,“创造一个使员工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的管理过程。

(4)控制:评估执行情况,控制组织资源。控制是为了保证系统按预定要求运转而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包括根据标准及规则,检查监督各部门、各环节的工作,判断是否发生偏差。

2、管理层次和技能

(1)管理幅度:管理幅度是管理者领导下属的数量;有效的管理幅度的大小受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管理者本身的素质与被管理者的工作能力;管理者工作的内容;工作环境与工作条件。

(2)管理层次:管理层次是管理者到具体执行人员之间的不同管理层次。按层次划分,管理可分为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和基层(底层)管理三个层次。

高层管理是组织的高组管理者,主要作用的确立组织的宗旨和目标,规定职责和提供资源,他们主要负责与外部环境联系。

中层管理者负责利用资源以实现高层管理者确立的目标,主要通过在其职权范围内执行计划并监督基层管理人员来完成。

基层管理者负责日常业务活动,他们通常监督指导作业人员,保证组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织正常运转。

(3)组织活动:组织的活动分为三种:作业活动、战术活动和战略计划活动,分别由基层、中层和高层管理者负责执行。

(4)管理技能:管理者应具备三个管理技能,即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技术技能:指具有某一专业领域的技术、知识和经验完成组织行动的能力。

人际技能:指与处理人事关系有关的技能,能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

概念技能:指综观全局,认清为什么要做某事的能力,即洞察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复杂性的能力。

高层管理者需要较强的概念技能;

中层管理者需要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基础管理者主要需要技术技能和人际技能。

战略计划活动 高层管理 主要概念技能 战术活动 中层管理 主要要求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作业活动

基层管理

主要要求技术技能和人际技能

二、质量管理

1、质量管理的定义:

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

质量管理是通过建立质量方针和目标,并为实现规定的质量目标进行质量策划,实施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开展质量改进等活动予以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实现的。

质量管理是组织在整个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围绕着产品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实施的。是组织各项管理的主线。

2、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质量方针是指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质量方向。

质量方针是企业经营总目标的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者对质量的指导思想和承诺。

质量方针由最高管理者制定并形成文件,质量目标中应包含组织目标和顾客的期望和需求。

质量目标是组织在质量方针所追求的目的,是组织质量方针的具体体现,目标既要先进,又要可行,便于实施和检查。

3、质量策划:

质量策划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制定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运行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质量目标。

质量目标依据质量方针制定,组织应在组织内各个层次制定质量目标。

4、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

质量控制适用于对组织任何质量的控制。是一个确保生产出来的产品满足要示的过程。

5、质量保证:

质量保证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提供质量要求会得到满足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的信任。

保证质量、满足要求是质量保证的基础和前提。

6、质量改进:

质量改进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

质量改进应是持续的。

7、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相关方(本组织所有者、员工、供方、合作伙伴或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一种管理途径。

全面质量管理概念最早见于美国菲根堡姆博士1961年发表的《全面质量管理》一书。

三、质量管理的发展

(一)质量管理发展阶段的回顾质量管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质量检验阶段

世纪初,美国出现的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将质量检验机构独立出来。

从工长的质量管理到检验员的质量管理。

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数理统计方法与质量管理相结合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休哈特发明了控制图,标志着质量管理从单纯的事后检验进行检验加预防的阶段。

1929年《抽样检查方法》

1931年休哈特发表了《工业产品质量的经济控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美国军政部门1941 年至1942 年间公布了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Z1.1《质量管理指南》、Z1.2《数据分析用控制图》、Z1.3《生产过程质量管理控制图法》,并在二战后推广到了民用工业。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1961年,菲根堡姆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

(二)质量管理专家的质量理念

1、戴明的质量理念

美国著名的质量专家之一,在日本推广统计质量管理理念。

戴明的十四条质量管理原则:

(1)建立改进产品和服务的长期目标;(2)采用新观念;

(3)停止依靠检验来保证质量;

(4)结束仅仅依靠价格选择供应商的做法;(5)持续地且永无止境地改进生产和服务系统;(6)采用现代方法开展岗位培训;(7)发挥主管的指导帮助作用;(8)排除恐惧;(9)消除不同部门之间的壁垒;

(10)取消面向一般员工的口号、标语和数字目标;

(11)避免单纯用量化定额和指标来评价员工;(12)消除影响工作完美的障碍;(13)开展强有力的教育和自我提高活动;

(14)使组织中的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去实现转变。

2、朱兰的质量理念

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1951年出版过《质量控制手册》,1998年更名为《朱兰质量手册》

朱兰质量管理三部曲: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

3、石川馨的质量理念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日本著名质量管理专家,因果图的发明者。日本质量管理小组(QC 小组)的奠基人之一。

推行全员质量管理理念。要“始于教育、终于教育”。

六项:

(1)质量第一;

(2)面向消费者;

(3)下道工序是顾客;

(4)用数据、事实说话;

(5)尊重人的经营;

(6)机能管理。

四、质量管理培训

(一)质量管理培训内容

质量管理培训内容包括:质量意识教育、质量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

1、质量意识教育

提高质量意识是质量管理的前提,质量意识教育是质量培训的首要内容。

质量意识教育的重点:

各级员工理解本岗位工作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和意义;

其工作结果对过程、产品甚至信誉的影响;

采用何种方法才能为实现与本岗位直接相关的质量目标做出贡献。

质量意识教育内容可包括:质量的概念、质量法律、法规、质量对组织、员工和社会的意义和作用,质量责任等。

2、质量知识培训

质量知识培训是质量管理培训内容的主体,组织应对所有从事与质量有关工作的员工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领导培训内容应以质量法律法规、经营理念、决策方法等为主;

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培训内容应注重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

一线员工培训内容则以本岗位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所需的知识为主。

3、技能培训

技能是指直接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所需的专业技术和操作技能。

领导培训除应熟悉专业技术外,还应掌握管理技能;

技术人员主要应进行专业技术的更新和补充,学习新方法,掌握新技术;

一线员工应加强基础技术训练,熟悉产品特性和工艺,不断提高操作水平。

(二)质量管理培训的实施

培训过程由识别培训需要、提供培训和培训有效性评价三个阶段组成。

1、培训需求的识别:

(1)根据任职条件、科技发展、标准变更、远景规划与业务扩展的需要,识别现有人员的能力以及相关的培训需要。

(2)通过内审和管理评审,在拟定纠正、预防措施加以改进时,提供培训需要的信息(3)领导者对下属人员的能力及其发展需要定期的评审,以确定培训需要的信息。

2、提供培训

3、评价培训有效性

五、质量管理信息

信息指“有意义的数据”,(一)质量信息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产品的形成过程中,存在着两种动力过程:物流和信息流。

物流,由原材料等资源输入转化成产品输出而进行形态和性质变化的过程。

信息流,伴随着物流而产生的,反映了物流状况的有意义、有价值的言讯或消息。

信息流包含:信息源、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反馈。

1、信息源:指信号或消息序列的产生者。可分为内部和外部。

(1)顾客满意度的评价;

(2)产品的符合性;

(3)过程能力和产品质量现状,以及发展趋势;(4)纠正、预防措施和持续改进。

2、信息传递:指在信息系统中将信息按照规定的方式和途径,以过一定的载体从一处传到另一处的过程,信息传递体上分为三部分:信源-信道-信宿。信道是传递的通道,信宿是传递的终点。

3、信息处理:指将原始数据(信息)通过一系列系的手段和方法,“加工”成有意义的信息的过程。

4、信息反馈

(二)质量信息系统

组织的活动有三种:作业活动、战术活动、战略计划活动。

1、作业活动:在作业层上,主要关注点是收集、验证并记录质量数据和信息。作业层的信息系统通常有以下特点: 重复性、可预见性、历史性、详细性、来源内部化、形式结构化(表格)及高精确度。

2、战术活动:在战术层,主要监督和控制业务活动,有效进行资源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管理和测量分析等质量信息。战术层的信息通常

有以下特点:汇总性、不可预见性、阶段性、可比性、概要性、内部与外部信息源。

3、战略计划活动:最高管理者一般会利用管理评审等活动获得质量战略信息,并确立企业的质量目标(中、长期),因此战略层信息系统通常有以下特点:随机性、异常信息、概要性、数据外部化、形式非结构化及主观性

(三)质量信息管理

1、识别信息需求;

2、识别并获得内部和外部的信息来源;

3、将信息转换为对组织有用的知识;

4、利用数据、信息和知识来确定并实现组织的战略和目标;

5、确保适宜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6、评估因使用信息所获得的收益,以便对信息和知识的管理进行改进。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2.第二节质量教学设计 篇二

知识与技能:利用相关图表资料,理解我国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和分布的主要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各类图表,提高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地理问题的能力和探究问题、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国土地 资源现状,激发国情意识和保护资源从身边小事做起的科学资源观。

二、重点难点

利用图表资料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并读图分析、列表比较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三、课前准备

班中挑一名学优 生担任“博 士”,教师与其 准备好“博士讲坛”这一活动环节。

四、教学过程

师:播放视频《在希望的田野上》,问道:歌曲中唱到“村庄”、“冬麦”、“牛羊”等生活中的“希望”,正如歌名所说,这些“希望”的根源在哪?

学生看歌词,观视频,答:在田野上(或土地上等)。

师:今天我们一起 来学习孕 育地球万 物的土地 资源。

(设计意图:从歌曲MV入手,带领学生尽快进入上课状态。)

活动一:最炫土地风(土地利用类型)

师:土地是人类的衣食之源,是我们生 产和生活 的空间,同学们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吗?

生:(略)(米饭、书本、学校等)

师:同学们切实感受到了土地的伟 大,按照用途 和利用状况可把土地归类。(展示相应的景观图,明确耕地、林地、草地的含义。)这三种土地利用类型可 以分别对应广义农业中的农、林、牧业,因此,统称为农业用地。(同理,明确建设用地和难利用的土地含义。)

生:(观察实景图,倾听并配合老师进行归类。)

(设计意图: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图文并茂,直观认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

承转:我国的国土面积上土地利用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有幸请到有“土地爷”之称的小博士,让我们来聆听博士的科研分析,大家欢迎。

活动二:别说你的土地你无所谓(我国的土地特征)

博士讲坛:(优等生上场)大家好,今天我带 来我们团队的科研数据和图表,与大家一起分享探讨。

(1)将教材P68图3.7的“中国人均土地面积与部分国家比较”柱状图转换成表格的形式呈现。这张科研数据展现给大家,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分析数据,得出: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再来观察这幅柱状图(教材P68图3.8),能说明什么问题?

生:人均农业用地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3)如果“你的地盘 你做主”,960万km2的土地给你,你会如何分配不同的利用类型呢?请3位同学上黑板写出他们心中的理想比例,再对比实际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图(教材P68图3.9)。大家把现实和理想作比较后,有何感想?

学生写出理想土 地利用类 型的构成 比例,得出结论:我国土地类型齐全,但耕地少,难利用的土地较多。

小博士接着同学的结论,补充:我国不仅耕地少,后备耕地也不足。

(设计意图:优等生带领全班学习简单但枯燥 的图表,附上有趣的活动环节,增加亲切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阶段小结:感谢小博士的精彩介绍,请同学们 再次回忆整理,归纳出博士告知的我国土地资源的利与弊。

学生及时整理,总结归纳。

承转:通过“博士讲坛”,我们认识到我国土 地利用类型构成不合理,那么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是否均匀?

活动三:在那土地分布的地方

教师展示《中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和《中国地形的分布图》,全班分成4个小组,分别讨论耕地中旱地、草地、林地和难以利用的土地的主要分布地区及其自然环境特点,完成表格3.1。(利用自制微视频先进行水田的主要分布地区及其自然环境特点的分析示范,然后对学生成果进行评价。)

生:观看微视频,学习看图析图用图的相关方法,再通过几种地图对比得到结论,并在组内合作交流,完成表格;全班交流展示、评价;得出结论,即我国土 地利用类型地区分布不均衡。

(设计意图:通过微视频教学和学生间的合作 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在多幅地图对比下分析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课堂小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对我国 的土地资源有哪些新的认识?学生总结后,教师出示本课的知识结构。

课后实践:参照图3.9,学习小组合作查阅资料,绘制出家乡土地利用构成的饼状图。

(设计意图:回顾课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摘要: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土地资源》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平实,教学中可以增添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环节,利用精美图片及各类图表,通过自制微视频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判读地理图表的技能和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第二节质量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地理教学人教版土地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11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利用相关图表资料,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和分布的主要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各类图表,提高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地理问题的能力和探究问题、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国土地资源现状,激发国情意识和保护资源从身边小事做起的科学资源观。

二、重点难点

利用图表资料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并读图分析、列表比较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三、课前准备

班中挑一名学优生担任“博士”,教师与其准备好“博士讲坛”这一活动环节。

四、教学过程

师:播放视频《在希望的田野上》,问道:歌曲中唱到“村庄”、“冬麦”、“牛羊”等生活中的“希望”,正如歌名所说,这些“希望”的根源在哪?

学生看歌词,观视频,答:在田野上(或土地上等)。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孕育地球万物的土地资源。

(设计意图:从歌曲MV入手,带领学生尽快进入上课状态。)

活动一:最炫土地风(土地利用类型)

师:土地是人类的衣食之源,是我们生产和生活的空间,同学们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吗?

生:(略)(米饭、书本、学校等)

师:同学们切实感受到了土地的伟大,按照用途和利用状况可把土地归类。(展示相应的景观图,明确耕地、林地、草地的含义。)这三种土地利用类型可以分别对应广义农业中的农、林、牧业,因此,统称为农业用地。(同理,明确建设用地和难利用的土地含义。)

生:(观察实景图,倾听并配合老师进行归类。)

(设计意图: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图文并茂,直观认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

承转:我国的国土面积上土地利用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有幸请到有“土地爷”之称的小博士,让我们来聆听博士的科研分析,大家欢迎。

活动二:别说你的土地你无所谓(我国的土地特征)

博士讲坛:(优等生上场)大家好,今天我带来我们团队的科研数据和图表,与大家一起分享探讨。

(1)将教材P68图3.7的“中国人均土地面积与部分国家比较”柱状图转换成表格的形式呈现。这张科研数据展现给大家,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分析数据,得出: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再来观察这幅柱状图(教材P68图3.8),能说明什么问题?

生:人均农业用地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3)如果“你的地盘你做主”,960万km2的土地给你,你会如何分配不同的利用类型呢?请3位同学上黑板写出他们心中的理想比例,再对比实际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图(教材P68图3.9)。大家把现实和理想作比较后,有何感想?

学生写出理想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比例,得出结论:我国土地类型齐全,但耕地少,难利用的土地较多。

小博士接着同学的结论,补充:我国不仅耕地少,后备耕地也不足。

(设计意图:优等生带领全班学习简单但枯燥的图表,附上有趣的活动环节,增加亲切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阶段小结:感谢小博士的精彩介绍,请同学们再次回忆整理,归纳出博士告知的我国土地资源的利与弊。

学生及时整理,总结归纳。

承转:通过“博士讲坛”,我们认识到我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不合理,那么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是否均匀?

活动三:在那土地分布的地方

教师展示《中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和《中国地形的分布图》,全班分成4个小组,分别讨论耕地中旱地、草地、林地和难以利用的土地的主要分布地区及其自然环境特点,完成表格3.1。(利用自制微视频先进行水田的主要分布地区及其自然环境特点的分析示范,然后对学生成果进行评价。)

生:观看微视频,学习看图析图用图的相关方法,再通过几种地图对比得到结论,并在组内合作交流,完成表格;全班交流展示、评价;得出结论,即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地区分布不均衡。

(设计意图:通过微视频教学和学生间的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在多幅地图对比下分析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课堂小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对我国的土地资源有哪些新的认识?学生总结后,教师出示本课的知识结构。

课后实践:参照图3.9,学习小组合作查阅资料,绘制出家乡土地利用构成的饼状图。

(设计意图:回顾课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4.第二节:工作设计方法 篇四

「经理,董事长请你去他的办公室一趟。」

董事长特助宋廷文亲自到营业部向梅竞男传达董事长的命令,其实,他可以打电话直接通知,但是,无非为了见佳人一面,他宁愿自己跑一趟。

「谢谢你,宋特助,麻烦你转告董事长,我马上去。」梅竞男甜美的道,她面对公司里的任何人,向来都是一副温和有礼的态度。

过了一会儿,等她整理好手中的case,便上楼来到董事长室。

她先敲了敲董事长室的门,然后开门进入,却没想到竟看到一个她意想不到的人也在─

  工作丰富化

工作扩大化

工作扩大化是使员工有更多的工作可做。通常这种新工作同员工原先所做的工作非常相似。这种工作设计导致高效率,是因为不必要把产品从一个人手中传给另一个人而节约时间。此外,由于完成的是整个一个产品,而不是在一个大件上单单从事某一项工作,这样在心理上也可以得到安慰。该方法是通过增加某一工作的工作内容,使员工的工作内容增加,要求员工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兴趣。

一些研究者报告说,工作扩大化的主要好处是增加了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提高了工作质量。IBM公司则报告工作扩大化导致工资支出和设备检查的增加,但因质量改进,职工满意度提高而抵消了这些费用;美国梅泰格(Maytag)公司声称通过实行工作扩大化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劳务成本,工人满意度提高,生产管理变得更有灵活性。

工作扩大的途径主要有两个:“纵向工作装载”和“横向工作装载”。“装载”是指将某种任务和要求纳入工作职位的结构中。“纵向工作装载”来扩大一个工作职位,是指增加需要更多责任、更多权利、更多裁量权或更多自主权的任务或职责。“横向工作装载”是指增加属于同阶层责任的工作内容,以及增加目前包含在工作职位中的权力。

工作轮换

工作轮换法是为减轻对工作的厌烦感而把员工从一个岗位换到另一个岗位。这样做有4个好处:一是能使员工比日复一日地重复同样的工作更能对工作保持兴趣;而是为员工提供了一个个人行为适应总体工作流的前景;三是个人增加了对自己的最终成果的认识;四是使员工从原先只能做一项工作的专业人员转变为能做许多工作的多面手。这种方法并不改变工作设计本身,而只是使员工定期从一个工作转到另一个工作。这样,使得员工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因而具有更大的挑战性。员工到一个新的工作,往往具有新鲜感,能激励员工做出更大的努力。日本的企业广泛的实行工作轮换,对于管理人员的培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工作专业化

工作专业化也叫“充实工作内容”。充实工作内容(job enrichment)是对工作内容和责任层次基本的改变,旨在向工人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工作。它是对工作责任的垂直深化。它通过动作和时间研究,将工作分解为若干很小的单一化、标准化及专业化的操作内容与操作程序,并对员工进行培训和适当的激励,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工作专业化设计方法的核心是充分体现效率的要求。它的特点是:

第一,由于将工作分解为许多简单的高度专业化的操作单元,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员工的操作效率;

第二,由于对员工的技术要求低,既可以利用廉价的劳动力,也可以节省培训费用和有利于员工在不同岗位之间的轮换;

第三,由于具有标准化的工序和操作规程,便于管理部门对员工生产数量和质量方面控制,保证生产均衡和工作任务的完成,而不考虑员工对这种方法的反应。因此,工作专业化所带来的高效率有可能被员工的不满和厌烦情绪所造成的旷工或辞职所抵消。

在实行工作专业化时,应遵从下列5条原则:

1.增加工作要求。应该以增加责任和提高难度的方式改变工作。

2.赋予工人更多的责任。在经理保留最终决策权的条件下,应该让员工拥有对工作更多的支配权。

3.赋予员工工作自主权。在一定的限制范围内,应该允许员工自主安排他们的工作进度。

4.反馈。将有关工作业绩的报告定期地、及时地地接反馈给员工,而不是反馈给他们的上司。

5.培训。应该创造有利环境来为员工提供学习机会,以满足他们个人发展的需要。

工作丰富化

工作丰富化是以员工为中心的工作再设计(employee-centered work redesign),它是一个将公司的使命与职工对工作的满意程度联系起来的概念。它的理论基础是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它鼓励员工参加对其工作的再设计,这对组织和员工都有益。工作设计中,员工可以提出对工作进行某种改变的建议,以使他们的工作更让人满意,但是他们还必须说明这些改变是如何更有利于实现整体目标的。运用这一方法,可使每个员工的贡献都得到认可,而与此同时,也强调了组织使命的有效完成。工作丰富化与工作扩大化的根本区别在于,后者是扩大工作的范围,而前者是工作的深化,以改变工作的内容。

工作丰富化的核心是体现激励因素的作用,因此实现工作丰富化的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增加员工责任。不仅要增加员工生产的责任,还要增加其控制产品质量,保持生产的计划性、连续性及节奏性的责任,使员工感到自己有责任完成一个完整工作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同时,增加员工责任意味着降低管理控制程度。

(2)赋予员工一定的工作自主权和自由度,给员工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员工感到所做的依靠他的努力和控制,从而认煤作的成败与其个人职责息息相关时,工作对员工就有了重要的意义。实现这一良好工作心理状态的主要方法是给予员工工作自主权。同时工作自主权的大小也是人们选择职业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3)反馈。将有关员工工作绩效的数据及时地反馈给员工。了解个工工作绩效是形成工作满足感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员工看不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就很难得到高层次的满足感。反馈呆以来自工作本身,来自管理者、同事或顾客等。例如,销售人员可以从设备的正常运转以及生产管理人员和设备操作人员那里得到反馈。(4)考核。报酬与奖励要决定于员工实现工作目标的程度。

(5)培训。要为员工提供学习的机会,以满足员工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6)成就。通过提高员工的责任心和决策的自主权,来提高其工作的成就感。

工作丰富化的工作设计方法与常规性、单一性的工作设计方法相比,虽然要增加一定的培训费用、更高的工资以及完善或扩充工作设施的费用,但却提高了对员工的激励和工作满意程度,进而对员工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的提高,以及降低员工离职率和缺勤率带来积极的影响。况且企业培训费用的支出本身就是对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投资。

若一位管理者希望通过增加工作的多样性、完整性、重要性、自主性、反馈性以丰富工作的内容,他可采取以下5个步骤:

1. 确定自然的工作单元。这意味着尽可能让集体工作构成一个完整和有意义的整体。工作单元可以根据地理位置产品或生产线、业务或顾客来划分。

2. 合并任务。即尽可能把独立的和不同的工作合成一个整体。

3. 建立和顾客之间的联系。这意味着使生产者和她或他的产品的使用者(其他生产部门、顾客、销售团体等)相联系。这样可以让生产者知道产品被判断的标准。

4. 直接分派任务。即尽可能地给生产者计划、参与、控制自己工作的权力。这样,不需要经过其他部门专门培训,生产者的控制能力就会获得提高。这种控制能力也意味着给生产者计划工作、控制存货、预算资金和质量控制的权责。

5.第二节质量教学设计 篇五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巴西的民族融合。

2、认识巴西的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

3、了解巴西工农业发展的状况。

4、概括并归纳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危机及保护措施。

5、认识巴西的城市化问题。

(二)能力目标

1、利用录像、图片和相关资料,帮助学生认识巴西是民族大熔炉的缩影。

2、利用世界政区图和巴西的地形图、矿产图、气候图等让学生直观认识巴西的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

3、通过数字、图表等资料,了解巴西工农业发展的状况。

5、借助图片、文字等资料,了解巴西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口观,激发对地理学习兴趣,探讨地理的学习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认识巴西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自然环境,了解巴西的工农业生产特色及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热带雨林的危机等。

(二)教学难点

1、如何利用资料说明巴西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

2、理解巴西的工业多集中于东南沿海的原因。

3、探讨解决巴西能源不足的问题。

5、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人口观、资源观。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第1课时

一、民族大熔炉的缩影 1.创设情景导课。

大家看录像,说出展现的内容。

播放日韩世界杯,巴西队获得冠军时的录像片断。说说看,你还知道巴西的哪些事物? 总结:今天我们就一起认识巴西。板书:第二节巴西。2.展示世界政区图。

要求:指图说出巴西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总结:巴西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纬度较低,光热资源丰富。板书:位置、环境、热带面积广大。3.展示巴西的地形图。

在图上找出巴西高原、亚马孙平原、亚马孙河、巴拉那河等。

巴西位于西半球,大部分位于北纬4º到南纬32º之间,赤道从北部穿过,东临大西洋,西部与阿根廷、巴拉圭等国相邻。4.总结(投影资料):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的河流,也是世界第四长河。

过渡:巴西有着广阔的土地,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1.7亿人口,居民的种族构成及文化风俗会怎样呢?下面我们集中研究这个问题。5.阅读教材1—3段及相关阅读材料,概括归纳巴西的发展历史。

巴西的开发历史有浓厚的殖民色彩。当地的土著居民印地安人曾创造了灿烂的玛雅文明。15世纪末,来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者先后入侵,并开发了种植园,发展了罪恶的非洲黑人奴隶贸易。

6.在巴西,由于欧洲白种人、非洲黑人及少量的日本人和华人的到来,加之原有的印第安人(黄种人),彼此通婚,形成了鲜明的种族特征。读课本插图9.20,理解混血种人的含义。结合课本91页第一段内容,说明巴西的人种构成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在巴西,白种人占一半多,黑白混血种人约占40%,黑种人占6%,还有少部分印第安人、日本人和华人。

巴西是一个有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

因为早期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移民很少有种族偏见,因而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之间通婚普遍,使他们后代的很多人成为混血种人。7.指导读图9.21考虑a、b、c三个图文资料分别说明了什么? 种族的融合对文化有何影响?(a.巴西的桑巴舞融合了欧洲的民歌、游戏与非洲的鼓乐;b.狂欢节原是欧洲天主教的节日;c.足球是欧

洲和拉丁美洲爱好人数最多的运动。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融合、发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拉丁文化。)

8.总结:所以说,巴西是拉丁美洲地区。

板书:民族大熔炉的缩影,形成有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

二、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1.导入:巴西是拉丁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较高的国家。它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工农业生产又有什么样的特征呢?这些是下面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2.阅读课本,自学探究巴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经济特征。((1)殖民初期,出口“巴西木”。(2)16世纪中期,种植甘蔗,制糖业兴起。(3)17世纪末,掀起采金热。(4)19世纪初,大量种植咖啡。)

总结:单一生产农矿产品,现代工业不发达。

3.展示“巴西的农产、矿产和工业”图,观察该图,看看巴西有哪些丰富的矿产?分布在何处?对巴西的现代工业有何影响?(主要矿产有铁、锰、金、煤等,集中分布于东南部。丰富的铁、锰等金属矿产,便于发展重工业;而 矿产的分布,又影响着工业的分布在接近东南沿海的矿产地。)

总结:的确,依据丰富的矿产资源,使巴西的钢铁、造船、汽车、飞机等制造业都已跃居世界重要生产国家的行列。

4.引导:巴西重工业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除靠近矿产地等因素以外,还受哪些因素影响? 提示:从交通、气候等方面考虑。(东南沿海多港口,便于海上运输;这里纬度较高,气候凉爽宜人。)

5.引导探究:巴西的能源矿产如优质煤、石油等都不多。想一想巴西该怎样解决能源不足的问题?((1)利用水能,合作修建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2)进口能源。(3)大力发展生物能源等。(4)研究利用太阳能、风能、潮夕能等。)6.看图9.22和图9.18请回答:巴西有哪些主要的农作物?分布在哪一地带? 结合图9.18说明这里有哪些发展农

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产量居世界前列的作物?(咖啡、甘蔗、柑橘、橡胶、可可、玉米、棉花、大豆等,分布于东南沿海一带。这里地形平坦,海拔较高,气候宜人,沿海多港口,海运便利;这里城市密集,人口众多,便于就地消费。)

总结:巴西大部分国土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热带土地广阔,为热带作物的种植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咖啡、甘蔗、柑橘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是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板书:种植热带经济作物。

三、热带雨林的危机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放录像:亚马孙热带雨林风光片断。

总结: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的“肺”,现在正遭受着毁灭性的破坏,出现危机。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板书:热带雨林的危机。2.展示阅读材料。材料1:热带雨林的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容纳了地球上现存物种的一半以上,不但有巴西木、红木、乌木等珍贵木材,而且有许多独特动物,如哺乳类的树獭、大食蚁兽,鸟类的巨嘴鸟等,是人类珍贵的生物资源宝库。

材料2:热带雨林中的植物光合作用时,要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的氧气,为全球提供了新鲜空气。同时,如果没有那么多的热带雨林来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含量将增加,从而导致全球变暖。

材料3:课本9.25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作用图。

问:热带雨林有什么作用?((1)提供木材。(2)调节全球气候。(3)为全球提供新鲜空气。(4)涵养水源,保护淡水资源。(5)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6)提供良好的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板书:巨大的环境效益。

过渡:热带雨林有如此重要的环境效益;但是,巴西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亚马孙地区的热带雨林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板书:开发利用。

3.自读教材95页第二段,思考开发热带雨林的目的是什么?开发者又是什么人?((1)兴建公路:受雇于外国公司的伐

木者。(2)采矿,开辟农场:矿主和农场主。(3)开荒种地:垦荒的贫苦农民。)4.读图9.26:“热带雨林原始的迁移农业”,想一想,大规模地开发热带雨林,会产生什么问题?(主要是产生环境问题。(1)森林遭受破坏。(2)水土流失严重。(3)珍贵的野生动物遭劫。(4)全球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5)全球气候恶化等。)5.巴西政府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向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提交了一些关于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的问题的报告,表明了改变以往以环境为代价的开发方式,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新开发方式的决心。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也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21世纪议程》。然而,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仍有许多问题不好解决。

读96页图29,根据三位中学生的对话,谈谈你对开发后保护热带雨林的看法。((1)有计划地开发热带雨林,保证砍伐与更新相结合。保护林地面积不再减少。(2)控制人口增长,减少人口压力,使人口增长与环境资源相协调。(3)积累资金和技术,逐步开发东北部高原。)6.过渡:巴西不仅存在热带雨林环境问题,还存在着城市化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个问题。板书:城市化问题。

6.教育学《第二节 教学过程》 篇六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特点

(一)对称性与周期性

教学过程的对称性的最根本表现,就是在教学过程种教师与学生、教与学双方相互包含、相互依存、相对而成。在整体的意义上,教与学双方的相互对立、相互对待、相反相成的关系,即教与学的对成关系,是教学中最具有核心意义的关系。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生的新知与旧知、未知与已知的矛盾,解决矛盾与产生矛盾的过程代表着一个周期。教学周期的运转导致了教学过程的实现。

(二)认知性与体验性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特殊的认识过程。这种认识过程关注认识的结果,但更重视认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发展。

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体验性学习是现代学习的基本特征,它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强调身体性参与。第二,重视直接经验。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认知过程,而且是生命意义的实现过程,是师生对生命内涵的体验过程。

(三)实践性与社会性

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就是教学在其目的、形态、过程等方面所表现的出来的对人、文化和自身的现实构建、具体改变或能动作用的规定性。

教学过程的社会性,是指教学在社会历史中发生、存在、演化,是社会的产物。

二、教学过程的规律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每个个体的认识,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基本来源。直接经验是每一个体在认识、探索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在自身活动中体悟、感知和概括出来的经验,这是个人的经验。间接经验,则是人类在文明史的演进历程中所积累起来的人类一切经验,主要体现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文化成果,是个人通过交往等活动获得的前人、别人的经验。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

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二者的关系。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与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包括一般认识能力和特殊能力。重视教学的发展性,是新时代的要求。

1、正确处理知识和智力的辩证关系,防止重犯“形势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错误观点

(1)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

(2)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

(3)防止重犯“形势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错误。

2、创造条件,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知识不等于智力,一个学生知识的多少并不一定能标志他智力发展的高低,如果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地掌握知识,只能造成高分低能。

3、给学生尽兴智力展示的时间和空间以尽量提供一些能够启发不同智慧的材料,启发儿童多元智力的发展。

(四)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相统一

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统一的规律即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是指教学过程既是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解耦是既要教书又要育人。

1、科学知识的掌握是提高思想觉悟的认识基础。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

3、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偏向。一种倾向是单纯重视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一种倾向是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

(四)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因此,“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对教学过程规律的基本概括。

1、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它包含两层含义:(1)教师与学生皆为教学过程的主体。(2)教师与学生这两类主体彼此间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展开持续的交往。

2、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是以课堂为主渠道展开的。

3、防止两种极端的观点——“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

三、教学过程的阶段

教学过程的阶段,又有人称为环节或结构,是指教学活动由开始到结束的合理顺序。教学过程要经过一定的教学阶段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且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任务,认真研究教学过程的阶段有助于准确地认识和解决各阶段的特殊任务,有助于提高教学过程的效果。

我们主要分析两种教学方式的教学过程阶段。

(一)接受式教学的基本阶段

1.准备阶段——教学过程的准备阶段主要是要创设一种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机,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材料。

3.巩固知识——功过知识即通过复习把所学知识牢牢保持在记忆里,形成比较稳定的情感和认知状态。

4.运用阶段——运用是指是教师指导学生在巩固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拓展、延伸已巩固的教学内容

(二)探究式教学的基本阶段

1.设置问题情境——设置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开始的时候,创设一种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相联系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形成培养情感的诱因,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探究发现问题——确定问题情境所引发思考的主题后,教师应提供有助于形成概括性结论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现象的发展和变化过程,使学生作为探索者去发现所研究的问题,同时,收集足够的实际资料,应付有问题已发的各种思考。

3.讨论、辨析——通过观察思考,运用必要的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行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以及讨论、辨析,对各种信息进行转换和组合,形成概念,获得结论等。

4.归纳、交流、内化——通过讨论、辨析,学生获得了清晰的认识,然后对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简单的书面材料或口头报告材料,再进行交流和研讨,讲最终成果通过同化或顺应,使其成为自己认知结构的有机构成部分。

7.第二节质量教学设计 篇七

二节棍是由我国传统武术器械梢子棍、连枷棍发展而来的,表现力丰富,时尚流行,易于学习、方便锻炼,具有很高的教育教学和健身养生价值,是当前国内最流行的健身运动项目之一,已被国家体育总局列为武术段位考级内容。目前,二节棍运动在国内高校也中较为流行,参与练习的大学生人数规模较大,这一运动已成为大学生日常健身锻炼,群体交流和聚会表演的重要形式和内容。大学生们通过网络、书籍、音响资料和武术社团等途径学习二节棍技术,学习效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通过规范的课堂教学将二节棍技术系统传授给学生,这对二节棍运动在高校的普及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二节棍进入武术课堂,进行规范、系统的课堂教学,迎合了广大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丰富了武术课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有利于高校武术课的开展。

2 二节棍运动的价值功能

2.1 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节棍运动的价值功能首先体现在对大学生精神层次的影响。习武先习德,练习者从接触二节棍起,便以“尚武崇德,修身养性”的武德棍道精神来要求自己。通过技术的学习,使大学生领悟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培养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在练习中,克服劳累伤痛,考验自我,培养其坚忍不拔,超越自我,追求武学至高境界的精神品质。

2.2 二节棍的健身养生价值

二节棍运动的动作技术较为丰富,演练中,劈、撩、扫、点、戳、挡、舞花等技术配合身体的手型、步型、手法、腿法、步法、跳跃等动作,使大学生的机体供能系统处于有氧供能和无氧供能之间,对其力量素质、爆发力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和灵敏素质具有很好的锻炼价值,适宜的运动强度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功能。

2.3 二节棍运动的表演娱乐价值

二节棍运动的表现力相当丰富,它是刚与柔的结合,力与美的体现,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有很高的表演观赏价值,演练中,器械配合手眼身法,周身挥舞缠绕,上下翻飞,刚劲有力。二节棍的表演风格也具有多样性,除武术套路表演外,还有与舞蹈结合的形式,与小品杂技结合的形式等。无论是练习者休闲娱乐,还是聚会表演,都能起到很好的表现和渲染效果,是练习者愉悦身心,展现自我风采的途径。大学生通过参加与二节棍运动相关的群体活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丰富了大学生的社会交往,培养其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调节心绪,缓解精神压力。

依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关于高校体育课程要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的指导精神,为迎合当前大学生对二节棍运动的学习需求,实现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的要求,显然,二节棍进入高校武术课的课堂教学恰合时宜。

3 二节棍教学的课程设置

3.1 教学目标

二节棍的教学目标首先要体现其文化教育价值功能,让学生在学习技术的同时学习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其次,利用二节棍时尚流行,大学生乐于接受的优势,大力推广普及,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所以,二节棍的教学目标应该体现在陶冶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健康意识,让大学生在愉悦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技术技能,养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为其终身体育打基础等方面。

3.2 教学内容的选定

二节棍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理论知识,武术基本功和二节棍基本技术。

理论知识包括:武德教育;二节棍的起源,发展以及现状;二节棍的技术理论分析等。

武术器械的学习是以拳术基本功为基础的,所以学习二节棍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武术基本功。武术基本功包括:与二节棍运动技术相关的柔韧素质、力量素质、灵敏素质、爆发力素质和耐力素质,以及武术的基本手型、身型、步型,步法、身法、拳法、腿法,跳跃和平衡等基本功。

二节棍的基本技术包括劈、撩、扫、点、戳、挡、舞花等技术,以及棍法与身体动作的协调配合。二节棍在演练形式上可分为:单棍演练和双棍演练,单人演练和集体演练,空练和对练,体现动作难美性和体现精准性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的技术技能较为全面又能突出自身的个性特点。

3.3 教学组织

武术课教学多以班级授课为主,二节棍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教学中多运用示范法,并配合详细的语言讲解,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对动作技术的掌握,另一方面规范的示范动作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节棍属于短器械类,多以硬木和金属制做而成,挥舞过程中极有可能产生棍链断裂或脱手的情况对周围的练习者造成误伤,所以在集体教学中必须重视安全问题,选择优质安全的器械,授课前检查棍链是否完好,学生练习队形站位必须要保证足够的空间距离。

3.4 教学评价

对大学生二节棍学习效果的评价指标是多方面的,总体应把握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动作技能的掌握和创新。(2)技术的完成程度和进步提高程度。(3)课堂练习的积极性和课外的参与频次。(4)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和自我评价的结合。(5)团队协作和社会交往。

4 结语

将传统武术器械二节棍引进大学武术课的课堂教学,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丰富武术教学内容,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终身体育之习惯,增进大学生的社会交往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目前,对于二节棍课堂教学的开展,在客观条件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二节棍教学的教材建设和武术师资培训还需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马明达.说剑丛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8.

8.第二节质量教学设计 篇八

本节内容不仅是本章教学重点、难点,亦是整个高中生物教学的重难点,有关蛋白质功能的应用始终贯穿于整个高中教学。教材渐进式的分为三个层次:氨基酸的结构及其种类 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 蛋白质的功能。认识氨基酸的结构,掌握氨基酸的结构特征,理解蛋白质形成过程与多样性的原因是本节内容的主要教学目标。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对蛋白质的功能已经有了简单的认识,引导学生进一步走进蛋白质的神秘世界,并且学会用课本知识解释社会现象,指导健康生活,实现理论 实践的迁移,为本节教材的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

二、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l)掌握20种氨基酸的结构及其特点;(2)理解蛋白质形成过程;(3)理解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4)了解蛋白质的功能。

2、能力目标:通过生活现象,认同蛋白质为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能用理论去解释生活现象、指导健康生活。

3、情感目标:通过生命现象,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探究热情。

三、教材重难点

1、教材重点。(l)氨基酸的结构与特征(掌握);(2)蛋白质的形成过程(理解);(3)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理解);(4)蛋白质的功能(知道)。

2、教材难点。(l)氨基酸分子间缩合作用具体过程;(2)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与教学策略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这是生物教学中的基本观点,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高中生物教学过程。让学生明白蛋白质的作用、明白本节教材在学科中的重要性,可以创设一些情景,利用一些社会热点,如“假奶粉”、“毒奶粉”事件,引起学生震撼,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关注和热爱。本节内容从微观的角度来探究生命现象,而学生对有机分子化学、物质的空间结构等化学知识缺少基本的认识和了解,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并构建模型、利用多媒体和手段,让虚拟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适应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

探究氨基酸缩合形成肽链的过程,以及氨基酸分子数量、肽链条数、肽键数量,脱掉的水分子数量,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为了突破难点,教师除了利用多媒体讲授,还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课堂小游戏:找多个同学,每个孩子扮演一个氨基酸,每个孩子的左右手分别代表氨基和羧基,相邻的两个孩子左右手相握形成一个肽键,两个孩子手拉手模拟一个二肽,三个孩子模拟一个三肽……以此类推。通过游戏,让学生直接感受氨基酸之间的连接过程及相关概念、规律。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氨基酸空间结构的认知,强化学生对肽链形成过程的理解,教师布置课下小组作业,要求学生组内合作,利用球棍模型构建一个甘氨酸、一个丙氨酸、一个二肽。蛋白质的多样性的原因: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不同;肽鏈的数量不同;肽链的折叠(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在探究过程中,仍然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寓教于乐。课前教师准备多个面具,上面绘制各种氨基酸,学生戴上面具扮演氨基酸,示范氨基酸种类不同、数量不同、排列次序不同、肽链数量不同、肽链空间折叠不同,都直接导致蛋白质空间结构不同。

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和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勤动手、勤动脑,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蛋白质功能部分为本节了解内容,在以后学习中每点功能都会作更深入全面的介绍。书本所涉及的五个方面的功能己在七年级生物下册作过较详细介绍,介于初中生物学知识的铺垫,教者利用“课外读、课外议”的作业形式,要求学生将五项功能与生活现象联系起来,用书本解释现象,用知识指导生活,使生物学真正落实成一门实践科学。

在“课外练”作业部分教师精选了近几年来的一些考题,以专门巩固学生对蛋白质形成过程中一些数量规律的理解,让学生感受高考,亲近高考而不畏难高考。

五、教学流程

课题导入:(1)刨设情景,说明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的重要性;(2)提问:蛋白质有哪些具体作用?(3)进入课题;(4)从学生自身健康出发,正面强调蛋白质的重要性;(5)提问:富含蛋白质食食有哪些?

讲授新课:(1)利用多媒体介绍氨基酸的结构特征;(2)展示氨基酸空间结构的球棍模型;(3)巡查并评价学生忙写氨基酸结构通式情况;(4)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2个氨基酸分子连接过程;(5)强调相关概念:氨基、羧基、缩合作用,肽键、二肽、多肽、肽链;(6)引导学生游戏,通过游戏观察寻找氨基酸数量,肽链数量,肽键数量,失去的水分子数量之间规律;(7)展示蛋白质形成历程;(8)引导学生游戏,通过游戏思考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9)利用多媒体总结蛋白质多样性方面的原因;(10)通过化学知识进行简单迁移:结构多样性一——种类多样性——功能多样性;(11)布置课外援究作业;(12)利用多媒体再次创设情景,展示生命的样性,蛋白质的多样性,强化回应课题。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忆、总结;分组汇报本节内容,反馈问题。

六、板书设计

(略)

七、课外读

1、由蚕丝制作的丝绸,由牛皮、羊皮等动物皮毛制作的皮衣、皮带、皮鞋等,由鸟类的羽毛制作的羽红绒服、羽绒被……在我们的生活中,衣、食、住、行到处都离不开蛋白质。如果你去商城买一件羊毛衫,你如何鉴别是真羊毛还是化学合成的仿品?

2、回忆一下:初中生物中实验室里是怎样鉴别蛋白质的?

3、议一议:组成蛋白质的元素只有C、H、O、N四种吗?

4、青春期贫血是常见的现象,尤其是住校生,由于饮食结构简单,容易造成营养性贫血(血液里蛋白或红细胞数日过少)。贫血者常常面色苍白、四肢发冷,而且极易头晕。你身边有这样的同学吗?一块讨论一下,为什么易头晕?贫血者应注意多吃哪些食物?

5、当我们的衣服上面沾上血渍(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用一般的肥皂、洗衣粉很难将其洗掉。如果用加酶洗衣粉,将衣服稍微在温水中浸泡一下就很容易洗净。议一议其中道理。

6、你见过“多酶片”这种药物的吗?有些病人或老人常因消化不良而使用这种药。请仔细围“多酶片”的成份与作用。

7、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像糖尿病(II型)、高血压等“富贵病”也能悄然而至,全世界有许多人正在饱受着这些疾病的折磨,而且,据科学家训查,青少年人群中,这些病也在急剧增多。糖尿病可以导致人双目失明、肝脏功能降低、肾脏衰竭。目前生物科学还没有彻底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临床上多采用注射胰岛素来降低血糖浓度,达到暂时控制的目的。

9.第二节 人口_教学设计_教案 篇九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特点与人口增长;

2.使学生理解人口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等地理图表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相关数字资料和图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树立正确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 1.我国人口的数量及增长;2.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教学难点 : 我国存在的人口问题及对我国人口基本国策的理解

3.教学用具

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那么,“众多”到底是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讲授新课]

(板书)

一、人口数量 请大家看课本第11页第一行,并齐读这一行。(板书)12.95亿(2000年),占世界1/5,最多

(承转)大家还记得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大约是多少吗?(活动)大屏幕展示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的比较图,请大家:

1.算一算中国的人口数分别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人口的多少倍? 2.算一算这四个国家的平均人口密度。

(归纳讲述)中国的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口却超过俄、加、美三国人口总和的两倍,与面积和我国差不多的加拿大、美国相比,我国人口是加拿大的42倍,是美国人口的4.7倍;与比我国面积大得多的俄罗斯相比,我国人口是俄罗斯的9倍,可见我国是名副其实的人口大国。在世界上,人口在5000万以上的国家就被称为人口大国,而我国的河北、山东、河南等九省的人口就超过5000万,如果全中国人手拉手站成一列,就能环绕地球赤道50圈。(承转)为什么我国的人口数量如此庞大呢?这与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不无关系。

(板书)

二、人口的增长速度过快

(活动)阅读P11我国人口增长图,分析以下问题。1.从公元初到1578年前,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如何?

2.从公元初到2000年,我国人口有几次人口增长高峰?哪一次增长的更快?为什么?

(小组讨论后,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归纳总结)自中华大地有人类以来到1578年这漫长的岁月中,我国人口增长的速度可以说是比较慢的。大家读图可知,这个时间段这条增长曲线的坡度很小。但到1578年后,这条曲线的坡度开始急剧加大,这表明我国人口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这就是我国人口增长的第一次高峰。到1949年以后,人口曲线可以说呈直线上升,到2000年达12.95亿,这就是我国人口的第二次增长高峰。为什么解放后我国人口增长如此之快呢?

主要是因为解放后,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从而使我国的人口死亡率大大下降,而与此同时,人口出生率还保持较高水平,因此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高。从70年代末以来,我国开始实施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才开始下降。到1999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为0.88%,但由于人口基数过大,每年仍新增人口1200万,超过了希腊、比利时、葡萄牙等国家的人口总数。

我们经常说“人多力量大”,人口数量越多越好吗?请大家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也可让两个小组就此问题展开正反两方的辩论)

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代表陈述观点,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或反驳,教师归纳小结。

(活动)大屏幕展示下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讲述)人是生产者,但同时人也是消费者。作为生产者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人的一生都是消费者,而且要维持人的生存条件和劳动能力,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的。正如表中所列内容,我国每年的新增财富中,很大一部分被新增人口所消耗,我国所拥有的各种自然资源的总量,很多都居世界前列,但是按人口平均计算,每人占有的数量就不多了,在世界各国的名次中,也就排在后面了。人口数量过大,势必给国家、社会、家庭、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增加沉重的负担,势必限制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进一步改善。人口的增长要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所以我国将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大屏幕展示投影片

明确重点):

人口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基本内容: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请大家读P11页课文最后一段及P12图1.10“晚婚5年,100年可少生1代人”,思考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会带来哪些好处。

(教师归纳小结)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按1970年的生育水平推算,到1988年底,近30年全国少生2.5亿人,仅抚养费一项就为社会节约3万亿元,同时也使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提高了。到2000年底,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80%,我国的粗文盲率为6.72%,比1990年下降了9.16个百分点;同时我国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以上程度的人数也由1990年的1422人上升为3611人,增长了154%。计划生育带来的好处已经使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

(承转)我国不仅人口多、增长快,而且人口分布在不同地区也不平衡。(板书)

三、人口的分布不平衡(东部多西部少)(活动)大屏幕展示投影片

国家

面积(万平方千米)

人口(亿)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中国

960

12.95

俄罗斯

1700

1.5

美国

930

2.5 让学生计算我国、俄罗斯、美国、巴西的人口平均密度并比较分析我国人口平均密度情况。

(教师归纳小结)我国人口密度达125人/平方千米,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39人/平方千米)的3倍多。不仅如此,我国各地区的人口密度还有很大差异,同学们阅读P14图1.12“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 说说哪些省区的人口密度大,哪些省区的人口密度小?

(活动)大屏幕展示投影片: 我国人口密度图,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出黑河——腾冲一线,观察:

(1)此线东南和西北的人口密度有何不同?(2)找出成都、上海、武汉、北京的人口密度大约在多少人以上?西部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在多少人以下?(3)东部和西部的人口、面积各占全国的百分比是多少?(4)总结一下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教师归纳小结)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有些地方可达500~600人/平方千米,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多数地区人口密度在10人/平方千米以下。人口东部多,西部少。(活动)学生讨论:

(1)人口东西分布不均的原因是什么?(从气候、地形、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讨论)

(2)能否用迁移的方法改变人口分布不均的现状?(从人口分布应与生存环境相适应角度讨论)

学生各抒己见、引发争论,教师给以鼓励并小结。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我国的人口数量、人口增长、人口政策和人口分布四方面问题。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虽然近年来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下降,但净增人口数仍很庞大,因此计划生育工作仍不得放松,同时应积极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板书

一、人口数量

12.95亿(2000年),占世界1/5,最多

二、人口的增长速度过快

10.第二节 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00 篇十

一、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提出问题:大家知道现在我们分开一个班一个班的上课形式是什么形式吗?(让同学们积极举手回答,在黑板适当写出关键词)

(一)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定义: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出示实例图片]

1、班级授课制是我国目前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国际上最通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大家可能总结出这样上课有什么特点吗?你觉得好不好呢?

2、基本特征:

(1)以班位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2)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一。(3)教学进度与学习年限统一。(4)分科教学。

班级授课制具有其他教学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优点,同时有具有一些不易克服的局限性。它的优点使它获得了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的地位,它的局限性则使它不断受到批评,客观上成了教学组织形式不断变革和发展的内因。

(二)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4)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三)弊端

(1)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2)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课堂教学所具有的优越性使其产生三百年来经久不衰,成为各国教学组织的基本形式。虽然针对它的缺陷,人们进行了不断的改革与探索,但所出现的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还不能从根本上取代课堂教学的地位,只能作为其补充或辅助形式。不过课堂教学,毕竟不是一种完美无缺的教学组织形式,仍需不断改革、完善和创新。

(四)课堂教学的具体形式

在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的具体形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全班上课,二是班内分组教学,三是班内个别教学。

1、全班上课

这是现代学校中最典型、使用最为普遍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班级全员一齐进行学习的形式。其主要特点是:1)教师同时面对全班学生施教,又使学生所有的反应再反馈给教师。它采取的是同步学习的方式,即所有学生每次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及采用的教学行为都是一样的;2)以教师系统讲授为主,辅之以其他各种有效的方法向学生呈现教材,比如讲解、示范、谈话、课堂讨论等等;3)教师的讲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信息来源,但学生在课堂上可与教师、同学进行多向交流;4)教师可用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学生并使他们产生相应的反应。在全班上课中,学生始终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能够有步骤地朝着目标有效地进行学习,通过捷径掌握知识技能。在时间和教师付出的精力上看,可以说是最经济的一种教学组织方式。但从学生自我活动这一点上看,它不能说是最有效的。每个学生都处于各不相同的水平上,学习起点和学习速度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合在一起教会使学得快的学生感到乏味,学得慢的学生感到灰心;有些学生需要不同的教学媒体,以适合他们个人的学习方式,而全班教学强调划一,必然影响某些学生的学习。总之,全班上课难以适应学生在学习速度、学习方式和个性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2、班内分组教学

班内分组教学,指根据教学或学习的各种需要,把全班学生再细分成若干个人数较少的小组,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共同特点分别与各小组接触,进行教学或布置他们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性的共同学习,在同学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其主要特点是:1)在全班上课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学习活动,班级依然保留。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的计划性和系统化等主要原则,在班内分组教学中依然适用。2)小组不是永久性的,而是临时性的,主要为具体的教学活动而组建;可以是学科小组也可以是活动小组,主要视所要完成的任务和活动的目的性质而定。3)各小组的人员也不固定,小组规模的大小要视学生的发展阶段、班级人数、学科的不同、所布置的课题和作业的类型及其量的不同具体地决定,小组的人数,一般幅度可在2—10名之内。

适合采用班内小组教学的教学情境多种多样,有时是因为一定的教学方式,如主题讨论、开展小范围合作活动等需要人数较少的学生小组的组织形式,有时是特定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需要。

采取班内分组教学,主要是考虑到教学班中学生之间具体的差异,需要灵活掌握教学要求与教学进度,调整教学组织结构,改进班级授课。分组学习倘若有充分的准备,审慎地加以应用,可以产生种种良好的教育效果。合作活动,必然要交换思想,切磋意见,争论有效方法,增长见识。尤其在各小组解决课题时,使学生交替发挥各自的作用,可以发现学生的才华,发展他们的能力。分组学习可以大大促进学生的自我活动,有助于形成自我教育的要求与能力。通过分组学习可以在发挥各自的主动性的过程中,训练合作活动的习惯。但是这种组织形式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分组的科学依据,二是有足够的教师配备。同时,它对教师提出较高要求,教学的工作量明显增加。

分组教学体系示意图

3、班内个别教学 采用班内个别教学,教师可以因人而异地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并花一定的时间以一对一的形式给学生辅导。其特点是:在全班上课的基础上主要面向班上的差生或学习速度快的学生;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学习任务以及教师进行的辅导必须以该生的学习准备、学习难点和性格特点为依据;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学和独立钻研;学生学习的材料一般是由教学法专家精选或专门编制的教材,如程序教材、自学辅导材料或教学参考书;学生的学习由开始时完成教师为之规定的任务而逐步向完成根据自己的能力而确定的任务过渡并逐步带有独立钻研的成分;

班内个别教学的教育学意义是深远的。第一,它可使教学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能力水平和学习速度,有利于因材施教;第二,它可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差生不致失去学习信心,优生不致失去进一步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从教学活动中受益;第三,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独立学习、独立钻研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班内小组教学和班内个别教学有它们独特的用途,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它们仍然是在全班上课的基础上进行的,仍属于班级授课,是班级授课的具体形式。在采用全班上课即可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就不必采用小组教学或个别教学。尤其是个别教学,由于其“代价昂贵”,即需要花费比全班上课和班内小组教学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一般较少采用这种形式;但对于解决差生或优生问题,它仍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可选形式。

二、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辅导与现场教学

提出问题:大家觉得除了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之外,还有其他什么组织形式吗?适当提问同学以前有没有请过家教? 除了班机授课制外,现代教学还使用一些辅助的教学组织形式,如个别教学和现场教学。与课堂教学相比,这些辅助形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不需要通过课堂形式而往往在课外进行

2、每次活动时间不固定,视需要可长可短

3、对于学生的要求因人而已,因材施教

4、不一定面向全班,可采取小组活动或个人作业等形式进行

(一)个别辅导

(1)定义:是指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给予引导、启示、咨询和指点,以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组织形式。[出示实例图片]

(2)分类:

①针对在教材预习和复习中发现的问题而进行辅导 目的: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②针对与学科内容相关的学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而进行辅导 目的:拓宽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3)意义:

1、辅导从学生的需要与问题出发,有的放矢,能具体解决他们的疑难,保证学习顺利进行 2、便于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给成绩优异者以特殊指导,给落伍者以补课 3、可以发现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补救和改进(4)在进行时应注意的问题:

⒈着重解决学生的疑难和知识的系统化、深化问题,不可在辅导时又把课堂教学内容重述一遍或越俎代庖,代替学生完成作业

⒉不仅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予以帮助,还要对他们在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上存在的问题给予知道,帮助他们学会正确的学习和思考方法 ⒊平等对待学生

(二)现场教学

(1)定义: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到生产现场或社会生活现场去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出示实例图片]

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而且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发展,是与课堂教学相联系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2)分类: ①根据学习某学科知识的需要,组织学生到有关现场进行教学 ②学生为了从事某种实践活动,需要到现场学习有关知识和技能(3)意义:

1、有利于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深刻理解理论知识

课堂教学的一个明显倾向就是容易脱离实际,空谈理论。现场教学作为现代教学组织的辅助形式,它能在某种程度上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下,教师可以结合实际,讲授理论知识,使抽象理论直观化。

2、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使教学更为生动、丰富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得的一般都是间接经验,这种经验是经过加工了的,是以系统知识的形式出现的。这种系统化了的经验,如果没有一定的直接经验贮备往往是很难理解的。现场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使教学更为生活,丰富。

3、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掌握知识、技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学生是有丰富情感的、完整的人,而课堂教学更注重的是知识的讲解,教学秩序井然有条,压缩了学生情感发展的空间。现场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掌握知识、技能,还感受了自然、社会,丰富学生的情感空间。

4、增强学生声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解决世纪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一定的学科知识之后,可能会在理论上解释某些问题,但到实践中却不知所措。理论和实践毕竟是有差距的。通过现场可以让学生做一做,增强其动手操作的能力。(4)应注意的问题:

1、明确教学目的。现场教学要解决什么问题,完成什么任务必须明确。这不仅教师要清楚,学生和参与教学的现场有关人员也要清楚。

2、做好充分准备。进行现场教学前,教师要认真考虑现场教学所要解决的矛盾,引导学生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同时,还要动员组织学生,使他们了解现场教学的目的、要求、注意事项,做好心理、物质上的准备。

3、重视现场指导。现场教学不是让学生走马观花。在现场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充分感知感性材料,并有针对性地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深化学生的理性认识,还要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及时总结。现场教学不是学生的放松和娱乐,不是只在乎“过程”,过了就完了,而是要在必要和适当的时候极时进行总结,这不仅可以为教师组织现场教学积累经验,而且可以使学生在现场感受到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并且学生可以在交流经验的过程中共享他们的体验和收获,使他们学会现场学习。

三、现代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1)含义及其特征:

含义: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复式教学是班级教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保持了班级教学的一切本质特征。其差别在于:当教师给一个年级上课时,其它年级的学生根据教师的指示进行预习、复习、练习或做其它作业。复式教学的特点是:学科头绪多;讲课时间少;教学任务重,备课复杂;对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时间的分配和教学秩序的处理等有更多的要求。“三多、两少”:在同一课堂里年级多、教学内容多,自动作业时间多;直接教学时间少,同一年纪学生人数少。

(2)复式教学具体形式

1、同室双级异科式,即一个教师在同一节课上,同一个教室里,对两个不同的班级讲授不同的科目。

2、同室双级同科式,即一个教师在同一节课上,同一个教室里,对两个不同的班级讲授相同的科目。这里的“相同科目”是同属一个科目的意思,比如,分别讲小学数学第一册和第二册,数学第一册、第二册同属于数学。

3、分室双级异科式,又称“复式分室”式,即一个教师在同一节课上,不同的教室里,对两个不同的班级讲授不同的科目。

4、同室一级同科式,也称“单科复教”即一个教师在同一节课上,同一个教室里,对同一班级讲授相同的科目。这与普通教学的分层教学是相同的。(3)基本要求:

我国有8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而农村多数地广人稀,在即定的条件下有两种方案可以选择,一是学生住宿,进行寄宿学习,二是实行复式教学。而在农村多数学生因为许多原因不能住宿,因此只能选择复式教学这一教学组织形式。复式教学的组织应该注意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1、正确处理直接教学与自动作业的关系

2、正确处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关系

上一篇:物业爱国卫生组织机构下一篇:旅行社竞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