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咏柳》阅读答案及答案

2025-01-27

《柳》《咏柳》阅读答案及答案(共12篇)

1.《柳》《咏柳》阅读答案及答案 篇一

一剪梅·咏柳阅读答案

·

[明]

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金沟①御水自西东,昨岁陈宫②,今岁隋宫。

往事思量一晌空,飞絮无情,依旧烟笼。长条短叶翠濛濛,才过西风,又过东风。

情韵篇

【注释】①金沟:御沟。②陈宫:陈后主的宫殿;隋宫:指隋炀帝的宫殿。隋炀帝开通济渠,沿河筑堤种柳,隋堤柳由此得名。

小舟:在找资料时我发现夏完淳的一首词符合活动的主题。也想做成展板,并为这首词配上一段60字左右的解说词,来帮助大家赏析词的内涵,该怎么办好呢?

小嘉:我觉得首先要“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背景。

你:哦,我想起来了,我们学过他的诗(1)《___________》,对他有一定的了解。

小嘉:对对,读诗还应该把握诗句的意思。小舟提供的几个注释很有帮助。在此基础上,可以从意象的把握、情感的表达、表现手法的使用等方面入手撰写解说词了。

你:是的。我来试着写一段吧:(2)___________。

小舟:太好了!这次活动收获真大!

【答案】

(1)

(2)例1:这首词选用了伤心夕照、御水隋堤、飞絮笼烟、长条滴翠等意象,营造了深邃的意境,托物言志,借咏柳的方式抒发了亡国之痛。例2:“故国凄凉”句,写故国败亡,如同百花园里风吹雨打,只剩下一片残红,下面三句以写首都皇宫的衰败景象,抒发世事变幻、故国沦亡的伤感。例3:第一句,写柳丝默默无语低垂在斜阳中,这是多么伤心的形象。例4:借景,表达了作者的悲痛之情。

【详解】

(1)夏完淳,明末诗人、抗清英雄,我们曾学过他的《别云间》,表达了作者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2)本题为开放类试题,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结合注释,从意象的把握、情感的表达、表现手法的使用等方面来拟写解说词即可。如:这首词上片暗寓昏溃的南明小朝庭亦将不可避免的走向崩溃。下片写柳絮飘飞,往事不堪回首。全词寓情于景,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倾覆的无限哀伤。一定要注意题目中对于字数的限制:六十字左右。

2.阅读训练答案 篇二

(一)《可贵的沉默》选段

1.①沉默——热闹 ②四面八方 七嘴八舌

2.略

3.①因为孩子们很快就认识到自己不好,而且心里产生了回报父母的爱的朦胧意识。

②沉默前的热闹是孩子们讨论自己的生日父母如何给自己过;沉默后的热闹是孩子们讨论如何给父母过生日。

(二)伟大的母爱

1.liánɡ jiànɡ

2.呼呼 温暖

甜蜜 伟大

3.母爱,是那么伟大。

四年级阅读主题:热爱生命

(一)《触摸春天》文段选读

1. jìnɡ chànɡ bàn qiāo

2.展开 阻碍 误差

3.歪歪扭扭 高高兴兴 开开心心 乐乐呵呵

4.竟然 奇迹 神奇 扑腾 惊讶 完全

5.略

(二)大墙下的小花苗

1. 温暖——(寒冷) 难过——(高兴)

2. ①6 3

②又瘦又小很难过;力量;见到了阳光,满身披上绿叶,开出金黄色花朵;真勇敢

3. 我能靠着自己的力量爬上墙顶,我真高兴。我明白了,不能什么事都靠别人,要学会靠自己的力量。

五年级阅读主题:经典故事

(一)《草船借箭》选段

1.léi yǐn xiànɡ

dànɡ lè diào

2.近义词:嘱咐——吩咐 叫喊——呐喊

反义词:逆水——顺风顺水 远离——逼近

3.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C诸葛亮推断事情正确,他很了解曹操的为人性格。

4.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或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

(二)《高明的琴师》

1.:“。,,。”

2.②清楚 ③有耐心地

3.①春秋 成连 《高山流水》

②一望无际的大海 高耸入云的山峰。惊涛骇浪拍击岩石的“哗哗声” 那扣人心弦的阵阵松涛声。

③大海

六年级阅读主题:大发明家

(一)《跨越百年的美丽》选段

1.但 尽管 却

2.写出近义词:

偶然——偶尔 幽暗——昏暗

分析——辨析 疲劳——疲惫

3.人工放射性 天然放射性

4.①× ②× ③√

5.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

6.居里夫人对科学事业的坚定信念和执著的探究精神。

(二)《发明家富尔顿》

1.费力──(费劲)

合适──(适宜)

盘算──(打算)

2.①(√) ②(×)

3.孩子,你只是图画画得好,别的功课都不行,这样偏科会影响以后发展。 懂得、领会

3.曾巩的《咏柳》阅读答案 篇三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解:懂得,明白。

★ 咏柳曾巩赏析阅读答案

★ 咏柳宋曾巩阅读答案

★ 曾巩《咏柳》翻译及阅读答案

★ 曾巩的《咏柳》赏析

★ 咏柳古诗宋曾巩赏析

★ 咏柳曾巩古诗的意思

★ 曾巩《论习》翻译及阅读答案

★ 曾巩《戚元鲁墓志铭》阅读答案

★ 关于曾巩的范文350字

4.陕北柳阅读题答案 篇四

②陕北柳不似江南垂柳般婀娜,不像塞外白杨般挺拔,不及黄山松之长青,不如曲阜柏之长寿。她是极普通的树。因为她的普通,陕北的河道、渠沟、山坡、崖畔便处处是她的身影。然而,她是一棵母亲树。她像那片土地上的母亲们一样,一生都在为自己的儿女出力流汗、耗费心血,直到老朽成一桩枯木,也要再挣扎出一丝绿……

③带着妈妈的血肉和体温,她出嫁了。嫁时还没有一丝根须。她从母亲的身上被直接砍割下来,削剥得只剩一根直杆时,嫁给了河边的泥土。她就这样赤条条地安家,光溜溜地奋斗,从滴血的伤口上生根,从裸露的肌肤上萌芽,在第一个冬天来临之前,努力地长成了树形。

④摇摇摆摆度过冬春,她学着母亲们的样子,开始了第一次梳妆。她将几支倔强的小辫冲天扎起,辫梢的绿就如花般散开。她总是迎着风娉娉婷婷地站着,少女般期待着人们对她的赞美。那时,她不但纯洁甚至还有些懵懂,她不知道她那冲天的小辫,完全是一位女性为了一生的繁衍而孕育出的生命的胚胎。

⑤长到五六岁时,冲天的小辫儿变成了硕壮的椽子,浓密的绿已经在为怕晒的懒狗和倒沫的老牛遮阳。放学后的孩子再也撼不动她的腿脚,小雨前的清风也再扭不动她的腰肢,毛驴靠在她身上蹭痒,她不恼;山羊抵在她身上磨角,她不烦。她早已成熟得像陕北的母亲们那样,过早地开始履行生育的天职,开始承受生活的苦累。

⑥她努力地将树枝向上竖起,为的是要让阳光更近地温暖每一片叶。她拼命地要把树根向下扎去,为的是要使水分更近地滋润每一丝须。她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恩赐,很快就用阳光雨露喂养出第一茬茁壮的孩子。

⑦送子出征或送女出嫁是激动人心的,但母亲们在那一刻常常流着酸涩的泪水。第一批椽子成熟了,当主人提着利斧向她走来时,她颤抖着摇落了一树黄叶。那个季节,主人已收获了当年所有的谷禾豆薯,她擎托着的椽子们,是主人在这个秋里的最后一笔收成。她早已从追逮蚂蚱的裸身小子或驱牧鹅鸭的赤脚少妇们嘴里得知,主人正等着用这些粗壮的椽子,给他第三个儿子的新窑洞制作雕龙的窗棂和添置待客的炕桌。她为自己孩子们的成材而自豪,她为能给主人的生活带来幸福而自豪。她时时都在想着报答主人的养育之恩。她面对利斧时的颤抖,只是分娩前的阵痛和离别时的酸楚,她的心里是甜的。

⑧从献出第一茬椽子开始,陕北柳再也没有停歇过,每隔三五年,她就几根、十几根、几十根地将椽子呈奉给主人。于是,主人家屋里屋外、门前院后便处处是柳制的家什——门窗箱柜、米仓面囤、扁担水桶、锄把连枷,甚至于毛驴的驮架、黄牛的犁杖、绵羊的圈栏、猪娃的食槽……

⑨年轻的主人变成耄耋老人时,陕北柳也能张口说出老人膝下几十个儿孙的名字。但她这时却再也无法计算出从自己的身体上,究竟砍割了多少椽子。她忘光了多少个夏,炸雷在头顶霹响,洪水在脚下吼叫, 。炸雷烧焦了她的梢,洪水冲露了她的根, ,但她始终坚持着。她坚持着,因为在她的早已老朽的身体上,正擎托着几十个嫩绿而茁壮的孩子……

⑩她渐渐老去的时候,孩子们继续发疯般地成长着。他们毫无节制地攫取着她的营养。他们的精力是那样旺盛,他们的胃口是那样阔大。她越来越力不从心,她拼命从大地深处汲取,但无论如何也无法满足他们急于长大的营养需求。于是,她开始透支自己的身体,把自己的血和肉直接输入孩子们的体内。孩子们长成了,而她的身体却被掏空,只剩下一层坚硬的皮壳,支撑着一树翠绿的重压。

在最后的日子里,她变得枯干老丑。粗壮的树身只是一副皮囊,顽皮的儿童随意从她身上的那个树洞钻进去,顺着她空阔的胸膛就能攀上树顶。树顶只剩一两只绿色的细椽,其余全是当年一茬又一茬砍割椽子时留下的结成疙瘩的疤痕。枝头上少了喜鹊,树洞里没了狐狸,就连好心的啄木鸟也不再来她身上敲打,因为她已枯竭得无法供给几只虫子的营养。

陕北柳终于老去了,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她的树身甚至枯朽得不能成为引火的劈柴,只能慢慢腐朽成一块泥土,最终融入陕北的黄土地。黄土地上的陕北柳,黄土地里的母亲树,她就像我们黄土地下的母亲们一样,养育了黄土地的一切,却唯独没有养育她自己……

(选自《散文百家》)

1. 根据文章内容,把下面的补充完整。

她忘光了多少个夏,炸雷在头顶霹响,洪水在脚下吼叫,

。炸雷烧焦了她的梢,洪水冲露了她的根,

,但她始终坚持着。

2. 选文第②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3. 第⑦段中出现了两次“颤抖”,含义有什么不同吗?

4. 文章的结尾蕴含了哪些情感?

参考答案

1. 狂风从身上抽过 狂风抽断了她的枝

2. 或对比,烘托出陕北柳的普通平常,更突出陕北柳一生都在生儿育女,不断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 没有不同,“颤抖”表明了酸涩和不舍,也包含着骄傲和自豪。

5.《五柳先生传》阅读答案 篇五

(甲)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②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选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许:哪里

B.或置酒而招之 或:或许

C.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辄:就

D.曾不吝情去留 曾:曾经

10.请简要回答作者“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3分)

11.请概括选文第②段所体现的作者的性格特点。 (3分)

(乙)

汝有田舍翁,家资殷盛,而累世不识“之”、“乎”。一岁,聘楚士训其子。楚士始训之搦管①临朱②。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曰:“二字。”书三画,训曰:“三字。”其子辄欣欣然掷笔,归告其父曰:“儿得矣,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③也,请谢去。”其父喜从之,具币谢遣楚士。

逾时,其父拟征召姻友④万氏姓者饮,令子晨起治状。久之不成。父趣之。其子恚曰天下姓字夥⑤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

初机士偶一解,而即以訑訑自矜有得。殆类是已。

(选自《贤弈篇·应谐录》)

【注】①搦管:握笔。 ②临朱:描红,教师写好红色楷字再叫初学儿童用墨笔填写。③馆谷:教学报酬,古代多用谷物作薪水。 ④姻友:亲戚、朋友。 ⑤夥:多。

1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2分)

其子恚曰天下姓字夥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① 其父喜从之,具币谢遣楚士。

② 逾时,其父拟征召姻友万氏姓者饮,令子晨起治状。

20xx年广东省肇庆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9、C

10、作者“好读书”是为了获得知识上的满足(1分),精神上的享受(1分),“不求甚解”是作者率真性格的体现(1分)。

11、安贫乐道,不慕名利,高洁脱俗(每点1分)。

12、其子恚曰/天下姓字夥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每标对1处给0.5分,超过两处者每错1处扣0.5分,扣完本题分为止。)

13、①他的父亲听了很高兴,依从了他的主张,准备了一些报酬把先生打发走了。(其:他,他的`;从:听从,依从;遣:送,送走。每个词0.5分,全句顺畅0.5分。)

6.阅读训练答案 篇六

含羞草

1.张开 绽放 高大 弯 细 重

2.样子 有趣 花和果实

3.高度 茎 分枝 叶柄 叶子 像小树 ①

4.② ④

5.①含羞草开出了花朵。 ②花谢了。

大王莲

1.略

2.mú sì zài shì diàn xùn

3.花 叶子 果实 数字

4.② ④

5.王莲的花头一天晚上开的是白色,第二天傍晚重新开放时是淡红或深红的。

6.①

7.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北京和广州都栽种了王莲。北京要安排暖房给王莲居住,因为王莲是一种热带植物,而北京的春秋冬季的温度是不适应王莲生长的。

四年级阅读主题:先贤故事

推敲

1.①月光明亮,洁白。②反复思考,揣摩。

2.《题李凝幽居》 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 推 敲

3.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他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骑在驴子身上比比画画。

4.因为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自己是一个懂礼貌的人,再说,用“敲”更能衬托出月夜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所以韩愈说“还是用敲好”。

5.他为斟酌诗里“推”和“敲”二字,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惹得街上行人都觉得好笑,并且竟然闯进了当官的韩愈的仪仗队,受到差人的训斥。

“笔记迷”——果戈理

1.liǎo mù

2.①嗜好②邀请③弥补

3.这篇文章是抓住了果戈理爱记笔记的特点写的。

4.因为笔记本里记载着他读过的警句和心得、听到的奇闻轶事、看到的乡俗和人情。他写小说,常得益于笔记。笔记弥补了他创作时的缺陷。

5.应该用赞叹的口气来读。

五年级阅读主题:生活启示

古井

1.绝 相 意 陶 发 启

2.①60岁(10岁为一旬)

②占地非常小(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③井水 古井 比喻

④身体极单薄 夸张

3.全文共7小节。第1节为第1段,第2节为第2段,第3、4、5节为第3段,第6、7节为第4段。

4.每天从早到晚到古井边取水的人络绎不绝。

5.我认为应该做一个“对人们无所求,却无私地向人们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的人。

冰雪

1.不是 而是 哪怕或只是 就

2.渗透 侵蚀 崩溃

3.水结成冰,体积会增大。从上文中的“膨胀”一词可以看出来。

4.看起来不起眼的小问题,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正是这个道理吗?

六年级阅读主题:艺术表现

1.踏花归来马蹄香

2.人们在春天骑马赏花,游玩后,由于踏着了飘落在地上的花瓣儿,使马蹄也变香了。

3.这匹马刚从满地落花的地方踏过,马蹄上沾有香气。

4.B

我和妈妈比语言

1. : 。 ,

2.第1节。末尾1节各为1段,中间部分为第2段。

第1段:妈妈是只读到二年级的农村妇女,“我”自以为语言一定比妈妈好。

第2段:好几次,“我”觉得运用了各种修辞方法的话说得好,可妈妈一说总比“我”生动、形象、风趣得多,使“我”自愧不如。

第3段:老师告诉“我”,农民的语言是来自生活的口语,最有活力、最简洁。

3.三次在特定的环境中和妈妈比语言的内容是详写的,介绍自己和妈妈的文化程度、写老师告诉我道理等内容是略写的。

4.①“嗯,一个个昂头翘首。”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

②“这个人啊,懒得成神了。他可以坐在牌桌上打个通宵,可是要他洗锅抹碗呀,你就是用锥子戳他的屁股,他都不动一下。”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对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

7.临窗看柳阅读答案 篇七

②风乍起,柳枝欢快地笑着、跳着,展示着自己,眼角眉梢间洋溢着无限欢乐。我似乎听到一曲柳哨的歌。歌声中片片柳絮随风飞舞。

③一会儿,风停了,柳枝恢复了它的平静,垂了下去,它不能载歌载舞了,心中一定有着淡淡的忧伤,虽是这样,柳枝依然保留那象征活力的绿色,希望能再把绿色写在天空。

④就这样,柳枝周而复始地飘起、落下;年复一年地返青、枯黄,永恒不变如一条真理。我看了许久,也明白了许多;如果你有空,就看看窗外,看看柳枝,用心去体会,你会明白许多的。

阅读题:

1、从全文看,柳枝的突出特点是:______。

2、首段的“窗外”和结尾一段的“窗外”含义是否相同?说说理由。

3、从写作意图上看,第三段中“心中一定有着淡淡的忧伤”一句看似写柳,实际写出了_______,由此可见,本文明写的是______,实际上写的是_____,这是一种________的写作手法。

4、文章结尾说“我”明白了许多,据你看,作者明白了什么?

参考答案:

1、充满活力。

2、不完全相同。前者指窗外,后者指更广阔的天地。

3、作者自己的心情(或感受、思想感情等)柳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8.临江仙寒柳阅读答案 篇八

“飞絮飞花何处是”,咏柳咏柳,开门见山:柳絮呀,随风飘到哪里去了呢?花儿呀,随风飘到哪里去了呢?——咦,说柳絮自然应该,毕竟是咏柳,可这个”花儿”是从哪里出来的呢?谁见过柳树开花呢?明明是咏柳,怎么突然出来个杨花呢?的确,杨树、柳树本是两种不同的树,但由于它们的种子杨花和柳絮都带有白絮能飞,飞絮期又基本相同,因此杨花和柳絮在古典诗词中常常被认为是代表同一个意象,而纳兰在这里用到“杨花”的意象,估计是想要造成叠音的声音效果。除了造成叠音的声音效果之外,还因为杨花作为诗词当中的一个意象符号,独有一些复杂的含义。

“疏疏一树五更寒”,“疏疏一树”正是寒柳的意象,而“五更寒”原本仅仅是一个时间的意象,此时交迭在一起,却把夜阑、更残、轻寒这些意象付诸于柳树身上,使柳树获得了人格化的色彩,使柳树更加顺理成章地成为词人的情感投射的客体。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递进一层,似在说明月无私,不论柳树是繁茂还是萧疏,都一般照耀,一般关怀。貌似在写明月,实则是容若自况:柳树就算“疏疏”,就算“憔悴”,也减不了自己一分一毫的喜爱;伊人就算永诀,也淡不去自己一分一毫的思念。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下片转折,由柳树而及女子,由当下而及回忆,是说:最是在柳丝摇落的时候,我更免不了去想起当年的那个女子。

9.小阅读的答案就在文中 篇九

小阅读相对大阅读而言,还是较容易得分的,特别是客观题更容易得分。甚至可以说答案就在文本中。也许你会问:哪个阅读题的答案不在文本中呢?是的,答案都在文本中,但很少像小阅读客观题那样,在很多情况下它的答案就直接体现在文本中,不像其他类阅读还要展开比较、探究、联系实际作答等。当然也不可小看这些A、B、C、D选项,稍有不慎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1.明白考试要求而知此知彼

所谓重要词语是指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且在理解上又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如关键性的概念性的名词、指代性词语等。解答此类题目一般需要:

审好题干:题目究竟要求我们选什么;

选定区域:此题针对文本何处设疑;

理解含义:结合文本理解,根据语境推断;

比照分析:选项的转述是否符合题干的要求,是否符合文本的本意。

要知道,小阅读中出现的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是要求掌握它们在某专业中的规范性定义,而是要求从语文的角度,对它们做出恰当的理解。因此一些在乎选文类别的同学,大可放心。要知道我们进行的是语文考试。即使选文内容,你从来没有涉及过,也没有关系,把握好语文的方法,即可得出自己想要的答案。

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关键性作用的句子,像内涵丰富的句子、结构复杂且对文章有影响的句子,以及诸如文眼句、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在阅读中,迅速而有效地找出重要句子,既可以全面而准确地理解文章,又可以提高阅读速度。我们要搞清句子本身的构成特征,还要明白此句和相关句子的关系。

其实,在分析此类句子中,我们完全可以先找主干,再找出句子重心,弄清句子管辖区域,最后理清句子的邻里关系:上下句的、甚至是全篇的。其实在实际篇章中,很多句子的含义以及题目的设计点就落在某个关键词上,因此明白了此关键词,就可明白此句的基本意思,有针对性作答。在阅读时还要注意像:正在、已经、可能、将、这些、有些、主要、如果、但是、因此等词语,阅读中,最好对此类词语加以勾画,做出记号,便于阅读。

要筛选哪些信息呢?如文章的基本概念和作者在文中要介绍的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等。这类信息一般都在中心句、总领句、总结句和过渡句中。我们还可以借助文体特点、标题含义、写作背景、材料特点、文章思路等加以信息捕捉。在筛选中特别要重视题干和题肢等语句的转述。这样再把文章中本质的东西联系起来概括起来,即可整合出正确答案。

作者一般会在文中以直露式或委婉式表达自己观点。对很多考生来说,作者直露式表达,可以通过标题、中心句、反复性语句、总结句等得知。而对于委婉式表达的,就要结合内容的象征意、修辞格的运用、联想和想象以及写作背景了。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难度较大,有的省份(如安徽省)已经取消此类考题。如何推断呢?注意关键语句、分清事物联系(条件、因果和假设等关系)都是很好的方法。在做题中,一方面要从内容上加以推断,另一方面要善用排除法。

2.知晓出题人于何处设疑从容应答

分析2010年的18套语文试卷,不难发现,很多题选项就是直接截取原文中的某一句话。因此只要我们在文本中找出这一句话,即可做出正确的判断。如果考试时间充裕,在做完试卷后,第一应该检查的就是小阅读。因为小阅读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不是考语文能力,而是考细心与否。也就是说只要你细心,再稍加思考,就可以找到正确的答案。更何况,如果你真的拿不准,你完全可以把题带入文本中一一对应。但在小阅读之外,如有拿不准的选择,我们还是相信第一印象较好。这也是考场上的小技巧。

从2010年18套试卷看,小阅读选科技文的只有全国Ⅰ卷、重庆卷、湖北卷。而且重庆卷、湖北卷的选文还不能说是纯粹的科技文。其他均为社科类文章,在表达方式上多以论述为主。此类文章一大好处就是避开了一些考生的科技知识盲点,能够让所有考生都会知道一点,从而在心理上得到平衡和安慰。在论述类文章阅读中,我们更易判断出哪些题肢是直接截取文本的。以重庆卷为例:5、6、7三题,基本都可在文本中直接找出答案。第5题是对“枝蔓状城市”的理解。A项和第一段相应,C项和第二段相应,D项和第三段相应。而对于应选项B,只要找到文本中“市区再也没有工厂和生产基地”这句话,即可判断B项是“不准确”项。同理6、7两题也可直接在文本中找到依据。

当然,像这样容易判断的也不是常见,大多数还是需要动一番脑筋的。我们拿到一篇文章,略读完文章后,要结合题目的要求,快速搜寻并确定选项在全文中相对应的大致范围,然后再做合理推断。综合18份试卷,我们可以总结出出题人设疑处主要有:

(1)无中生有或于文无据

此类判断较容易,也基本上在原文中找。要注意的是有些选项符合常理,本身内容也正确,但是却与原文无据。我们不可被其迷惑。做题时,我们要牢牢抓住原文做出判断,不可仅仅凭借自己的“知识积累”而主观臆断。

(2)偷梁换柱或偷换概念

这主要是概念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重要词语和句子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上。

(3)丢失条件或强加条件

说明类和论述类文章都追求准确性,因此在得出结论时,往往都设置了一个前提。出题人也常常就在此做文章,故意将前提丢失,直接得出结论。相反,如果原文没有条件,而题肢中却出现了某个条件,那么就为强加条件了。

(4)强加因果

此类包括多项原因与单项原因、因果倒置等陷阱。考生稍不注意,就会掉进去。

(5)范围适当

此类包括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以及范围大小、程度高低、数量多少等。有的故意把范围扩大,有的却缩小,当然有的甚至换了范围。

(6)断章取义

此类陷阱出现的频率最高,那些平时读书喜欢想当然的考生尤其要多加注意。有些内容,从某一小范围看是正确的,但是一旦放到全文的大范围,显然就出错了。

(7)关系失当

由于现在考生在逻辑知识上的缺乏,不要说什么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三段论什么的,甚至连因果关系、条件关系、让步关系、递进关系等也是难以分清。

(8)夸大其词甚至绝对化

这类设疑往往是在说到某项科技、某种功能、某种创新等时,利用学生盲目崇拜的心理,故意夸大其词。

(9)或然与必然

此类设疑还可以包括未然与已然等。如在湖北卷第7题,C、D两项因为或略了作者的猜想,把“或然”变成了“必然”而不符合文意从而不该选。

【作者简介】

洪丰乔,高级教师,执教于安徽省舒城县龙河中学,发表文章多篇,在教育教学教研中和文学竞赛中多次获奖。

10.咏柳柳枝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十

咏柳柳枝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唐代]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垂的柳条像千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就是二月的春风,如同神奇的剪刀。

注释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赏析:

第一句写树,将树拟人化,让人读时能感觉出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这里的“碧玉”应该是有两层含义: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古代的妙龄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少女身上垂坠的绿色丝织裙带。中国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着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咏柳柳枝词原文翻译及赏析2

咏柳/柳枝词原文: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

如同碧玉装扮成的高高的柳树,长长的柳条柔嫩轻盈,像千万条绿色的丝带低垂着,在春风中婆娑起舞。这一片 片纤细柔美的柳叶,是谁精心裁剪出来的呢?就是这早春二月的风,温暖和煦,恰似神奇灵巧的剪刀,裁剪出了一丝丝柳叶,装点出锦绣大地。

注释

{1}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此诗描写的是垂柳。{2}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的颜色如碧绿色的玉。{3}妆成:装饰,打扮。{4}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5}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6}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体分成若干部分。{7}二月:二月,正是初春时节。{8}似:好像,如同,似乎。

咏柳/柳枝词欣赏

杨柳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身,也是读者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读者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征,在诗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树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就像她裙摆上的丝带。在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两者之间仿佛没有什么截然的分别。而且“碧玉”也有双关的意义。既在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二月春风”恰相呼应——这是早春的垂柳,还未到夏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的时候。然而,更妙的以下两句:“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11.咏柳教案 篇十一

1、培养幼儿听古诗的兴趣,并能记住诗名,初步理解古诗的大意。

2、引导幼儿按要求进行观察,并完整地讲述图画内容。

3、知道贺知章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

4、愿意欣赏古诗,感知古诗语言的优美,风趣。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教材、大书、录音机,磁带柳树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柳树

1、提问:小朋友,春天来了,身边的景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请幼儿说出春天的美好景色

2、教师出示柳树的图片,提问:这是什么?

3、你觉得春天的柳树像什么?鼓励幼儿自由想象,回答问题。

二、请幼儿学燕子飞,到指定的位置取书

三、请幼儿将书翻到第15页,和乖乖熊一起看图讲述。

看图片上是什么季节?什么地方?近处有什么?什么样子的?远处有什么?什么样子的?

四,看动画,与老师一起欣赏古诗。并回答问题。

1、请一名幼儿在大书上示范欣赏古诗,师生共同提出欣赏要求。

2、提问:这首古诗的名字是什么?请幼儿在书上划指古诗的名字,集体回答。

3、提问:你知道“咏柳”是什么意思吗?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教师小结:咏就是歌颂、赞美的意思,“咏柳”就是赞美柳树。

4、介绍作者贺知章,他是我国唐朝伟大的诗人。

12.《大唐柳色》的阅读答案 篇十二

⑴渭城在哪儿?唐代的柳色是否还那么清新?

⑵每次送别时,总想陪伴着友人走进客含,像唐代诗人那样叫上一壶酒,点上几碟菜,在四周绿色中间”一杯一杯复一杯,二人对酌山花开“。可每次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总也无法如愿以偿。同唐人相比,我们总是少了一份旷达,一份恬淡,一份缠绵。

⑶唐人的神韵,唐人的风范,犹如他们所歌颂的柳色一样,永远那么潇洒,那么清新,那么多情,也永远在唐诗里”依旧烟笼十里堤“,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向往,又让我们无法企及。

⑷今夜,月色宜人,独坐在客舍里,看黄昏的月光给窗户镶上一道金边,一直伸向山的那一边。我的思绪又一次踏着遍地月光,沿着《渭城曲》所铺设的意境,走上了去阳关的古道。

⑸去阳关的`道路上,多了驼铃狼烟,多了孤独、寂寞与苍凉。然而,这一切都挡不住唐人哒哒的马蹄。不就是沙漠吗?他们就是为了沙漠而来,为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而来;为了”瀚海阑干百丈冰“的奇异而来;为了”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而来。

⑹于是,唐诗中出现了离别,出现了折柳。

⑺客含对饮,灞桥折柳,这种习俗不知是否起于唐代,然而却被唐人挥洒得淋漓尽致,情意万千。当他们拉着马缰绳,立柱斜阳下的驿道边,折柳相送依依惜别时,风吹动着他们青色的长衫,飘飘欲飞。

⑻唐代国势强盛,读书士子人人奋袂而起,走出书斋,离家别子,仗剑远游,去河朔,去塞上,去长安,以求博取功名利禄,入世之心极重。

⑼他们重视功名,但更重视人格;人世之心不死,道德之树常青。唐代文人的腰杆同笔杆一样,铁硬。因而,唐诗就显得洒脱,富有个性;而唐代的诗人们漂泊南北,沦落天涯,受够了颠沛流离之苦。

⑽别,是经常的;聚,是短暂的。可唐人的感情从没被滚滚红尘所消磨。相反,由于长期漂泊在外,他们更需要友情慰藉。于是,他们更看重友情。倾盖如故,一见倾心,彼此从不因身份、地位与政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也不因生死而隔离。

1.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第⑷段之前,作者引用王维的诗《渭城曲》有什么作用?(3分)

3.请看第⑺段画线处,按照”飘飘欲飞“的结构形式,仿写一个四字短语。(2分)

4.《伟大的力量》和《大唐柳色》都采用设问开头,既有共同的作用,也有不同的妙处。请就这两个方面分别简要回答。(3分)

参考答案:

1、向往唐人旷达潇洒、恬淡清新的风范神韵;赞美唐人重人格重友情的晶格节操;感叹巩代人无法进入唐人境界。(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以上给3分。)

2.照应文题;承上启下;具体形象地表现了唐人潇洒多情的风范神韵;增添诗意文采:引出下文的想象与抒情。(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三点以上给满分)

3.符合偏正结构,前两个字为叠词即可给分。第三字”欲“雷同,可不扣分;重复”飘飘“不给分。示例:栩栩如生翩翩似仙摇摇欲坠……

4.相同:引起阅读兴趣,引出下文。(1分)

上一篇:会计专业求职文书范文下一篇:健康扶贫十条政策解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