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课后反思

2024-07-19

一年级语文课后反思(精选16篇)

1.一年级语文课后反思 篇一

《村居》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高鼎写的,诗句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春景图,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美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

我在教学中首先从古诗的题目入手,让学生理解《村居》的含意,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在农村居住时亲眼看到的春天的情景。那么诗人看到了什么呢?通过课件演示一组与诗词有关的春天的景物动画,如:小草、黄莺、杨柳、儿童、纸鸢等画面,借助这些画面来学习诗句,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描写所看到的景物的呢?出示古诗,学生边读边体会诗句表达的意思。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是考虑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专门搜寻了一组表现诗词内容动画课件,目的是借助画,还有鸟声、风声、雨声的音乐,带学生入情入境,提高学生对《村居》美景的感受。通过画面联想到每一句诗词,还有助于学生背诵古诗,不需要机械的记忆。要学会怎样从上一句联系到下一句所描写的意境。

学生自主探究环节。这一环节主要体现在识字写字和理解诗意两个方面。识字写字是低年级阶段学习的重点。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两种方法相结合。但是,在教学的时候,对于集中识字的把握比较的好,但在随文识字的时候,因为怕教学任务不能完成,教学时,基础打的不够扎实,没有采取多种的形式让孩子反复读,反复认。

课后,理解到识字、认字才是低年级的重点,需要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有层次,有梯度地读生字并在生活中去学习认字、识字,有意的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去发现识字的乐趣。写字环节我将教师指导书空、示范放在学生试写感悟之前,然后让学生自己组词,通过词语巩固、理解字的意思。最后在本子上书写课后六个生字。

2.一年级语文课后反思 篇二

1. 语文教师教学课后反思的形式单一, 内容简略, 实用性不强。

百分之九十五的教师采用的是教学后记的形式进行语文教学课后反思, 就是把这节课中的不足或精彩之处用几句话记录在教案本里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之后的教学回顾里。这样的语文教学课后反思一般内容较简单, 只是教师记录的关于本节课上完之后的一点看法。

2.小学语文课后的教学反思。教师仅仅停留在教学的这一节课中的某个环节, 就课论课, 而不能演绎推理成一般的教学规律, 应用到以后的教学环节之中。百分之五的教师采用教学日记的方式进行语文课后反思。

从以上两点看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后反思模式简单, 记录内容简略, 应付官差的多, 上升到理论研究的少, 不能应用到以后的教学工作, 使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语文教师的课后反思形同虚设。那么造成农村小学语文课后反思现状的原因有哪些呢?通过我课题组成员对我中心校的二十名专业小学语文教师的走访调查, 研究分析得到以下几点是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

1.凭经验教学。百分之五的教师认为经验至上, 每课的反思并不重要, 凭自己几十年的教学经验也能把课上好。这些老教师接受专业培训的机会较少, 对新的教学观点接触的少, 及时接触了也不愿接受, 我行我素。导致他们教学课后反思更是应付差事。

2. 教学时间紧凑, 导致教师的语文课后反思流于形式。

问卷中百分之九十五的教师都能认识到语文课后反思对一名专业语文教师的发展尤为重要, 但由于教学时间紧凑, 对教师教学考核的压力又大, 致使教师把更多的经历用到提高学生成绩上, 使教师虽然在课后记录了教学中的精彩之处与不足但没有时间去真正的反思剖析。

3. 教师职业倦怠。

社会对教师行业的关注程度, 学生家长对教师的不理解, 教师职业圈中不合理、不公平现象等使教师越来越感到前途渺茫, 缺乏职业探究精神, 产生职业倦怠。

4. 网络资源共享化。

由于网络资源共享, 大多数教师懒于动笔和动脑, 不会什么都抱着上网去查的态度, 不愿思考和研究。

5. 专业理论知识匮乏。

多数教师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少。缺少专业培训机会, 致使他们不能发现自己教学存在的不足, 即使发现也不知如何解决。

6. 反思内容目的不明确。

大多数教师不知道一节语文课后应从哪些方面反思, 反思什么, 从何下手, 反思后应有怎样的结果, 大多数教师只是想到什么写什么。致使反思功效减弱。

3.一年级语文课后反思 篇三

科目语文

年级一年级

教学时间1课时

学习者分析

1、小学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

2、初步会根据拼音识字。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美丽的山水画,有趣的谜语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诗、字的再现,让学生学习巩固生字。

3、通过配乐朗诵,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图,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3、通过诵读古诗学习生字 ,培养语感。

三、知识与技能:

1、学会11个生字

2、诵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诵读课文,培养语感。

教学资源:

1、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2、上课环境为多媒体大屏幕环境。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小朋友们,我们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秀美,下面我们旅游去啰。(大屏幕展现三幅美丽的山水画)

2、让学生当小导游解说

3、引入教学内容:在这美丽的山水画中,有一首有趣的古诗,谜语古诗,我们来猜猜。

(二)激情诵读,读中获知

1、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古诗,合作猜谜

2、检查诗朗读情况,交流谜底

3、配乐范读

4、指导朗读(语速、动作)

边读边配上动作进行朗读表演。读“近听水无声”时,做出侧耳听的动作;读“人来鸟不惊”时,做出摆手的样子,“远”和“近”、 “来”和“去”则请学生们通过做动作来理解。

5、诵读大比拼

6、认字大比拼

(三)拓展思维:我会说

引导学生寻找规律,充分说一说

(四)课外延伸

师生说谜语,猜谜语。并让学生回家收集谜语,下星期交流。

教学反思:《画》这篇课文由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组成。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称的美感。课文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我根据学生好动、好玩的最大特点,创设旅游情景,让学生在玩中快乐学习。

我抓住诗句中的着眼点,把精力放在诗句的品析朗读上,借助精美课件在读中让学生感悟诗句的美,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我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读者”,通过自由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教师配乐引读等多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悟诗句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引导学生做到音、意、动融合。读“畫”时眼随手从上到下划过;“远看山有色”时,将手抬高,举目四看;到“近听水无声”时,做出侧耳听的动作;读到“春去花还在”,眼随手送出去又收回;读到“人来鸟不惊”时,做出摆手的样子。通过做动作,学生的表演欲望一下子被点燃,学习兴趣高涨。

对诗中几对意思相反的词的理解,我引导学生边读边做动作。“远”和“近”。“远”右手抬高打出,眼远眺,“近”右手收回在胸前,低头俯视。“去” 和“来”。“去”双手打出,眼随手看,“来”则双手收回,同样眼跟随。动作形象有趣,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兴奋和快乐。

本课文中句子的节奏感很强,朗读时我十分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利用音乐中陶冶诗情,在读中感悟、体会诗的读法,让学生喜欢诗,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在朗读的同时,我还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他人,在评价中,学生互相取长补短,语感和口语交际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4.一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考试后反思 篇四

一、教师方面

学生考出这样的成绩,作为老师,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挖掘教材不够深,知识的渗透度不高,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不够牢固,复习不够全面。

2、对后进生的耐心辅导不够。

3、我是一名年轻的教师,工作经验不足。

4、与家长缺少沟通。主要是不能及时向家长反应学生在校的一些不良学习习惯。

二、学生方面

1、学生在教师读题时不够认真仔细,不是东张西望,就是做小动作,做完后也不认真检查。所以说学生做题的能力有待加强。

2、学生们理解能力不强;特别表现在应用题上。做题是一知半解,不够全面。

3、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是特别扎实,很多同学当时讲能明白,过后没有巩固,过了几天又忘了。

4、一部分的同学基础知识不扎实,不过关。有几个学生甚至连按规律填数都搞错。就因为对所学知识掌握不扎实、不牢固,导致做起题来丢三落四的,错误百出。还有部分学生中存在着思维不够灵活,在运用所学知识方面不够灵活,题目稍微“转了个弯”,就解答不出来;另外,失分的原因多在于做题马虎,不细心,把数字看错或漏写。这里面也包括一些优等生。

原因分析:

1、对于学生来说,年龄小习惯差,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无法得到父母的照顾和指导。这些学生在家学习上无人指导和监督,就变得自由散慢,学习无自主性。

2、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平时作业也不认真,根本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三、采取的措施

面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为了能更好的完成下学期的教学任务,在以后的教学中,将采取以下措施:

1、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做到一步一个脚印的教学。每一个知识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过关,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

2、狠抓后进生,采用多种方法帮辅,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对他们的作业争取做到面批面改。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全班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学困生,让他们知道自己为什么差,差在什么地方,同时,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奋勇争先,力争赶上优秀生;优秀生,让他们平时不仅要管好自己,使自己天天向上,还要经常帮助学困生。

3、教育学生计算细心,做题后及时检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注重拓宽知识面,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5、教学中注意题意的引导要全面深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识题能力。

6、注意与生活实践多联系,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

7、增加练习题量,提高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学得活,记得牢,能做到举一反三。

在下半学期里,我将根据上半学期所得的情况和

制定的措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虚心向其他

5.一年级语文课后反思 篇五

刚走进教室的他们,激动得说个不停,好长时间没有静下来。等到欢快的音乐响起,鲜亮的图片出现,不约而同地,都将目光凝聚在了大屏幕上。

那一刻,教室里静得喜人。我知道,孩子们被这个简单明快的课件吸引住了。

出示机器人贝贝,及它的简单对话:“我是机器人贝贝,小朋友,你们喜欢我吗?”有人惊奇,有人笑,总之他们被打动了,大声地回答着:“喜欢!”

“贝贝身上有没有我们认识的图形?”一一说出它们的名字,回到老师这儿来的时候,目光还有些依依不舍。

仅仅是个简短的开头,属于对旧知的复习和回顾,但丰富的画面刺激了孩子们的感官,他们的情绪和思维都被调动了起来。

这就是课件的使用效果吧。没有一丁点儿多余和做作,如此好地开了整节课的头。

二、适当的活动使得课堂活中有稳

课的主体部分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活动:画图形、分类、认识图形特征,最后应用,包括在生活和构图中两个层次的应用。

教师先拿出一个长方体纸盒,“它是什么形状的?谁知道它的这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呢?”用手指面,让学生的目光和思维都由“体”归到“面”上来。

展示课本主题图。“图中两个小朋友在干什么?你能像他们那样,将物体的一个面在纸上画下来吗?”纷纷动手操作,急着画图。

――这一环节处理比昨天好了许多。昨天,用另外32名同学先试上的时候,没看主题图,直接用语言提示“将物体的一个面画下来”,很多人不懂,随手画了个图形,影响了后面的认识活动。

教学,总是这样在实践中不断改进的。

画好的图,都展示到了磁性黑板上。学生自己放上去的,完全没有层次感,但很个性。“这样看上去乱不乱?能帮我们整理一下、将它们分分类吗?”能,不难。这些图形学前班已感性认识,归类不成问题。

开始是两个学生上来,摆得过慢,又有人上来帮忙。不断的帮忙中,终于将半黑板图形摆好了。

“将这些图形放在一起,可以吗?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当闫歌声音极小地说出“长方体”时,我停顿了一下, “形”“体”不分,正是这些学生的特点,暴露出来也好。 “是长方体吗?和这个长方体一样吗?” 拿起桌面的长方体 纸盒给学生看,明显不一样,很快意识到应该叫另一个名字:长方形。

“看一看这几种图形,你觉得最容易辨认的是哪种图形?为什么?”唐鸣一说“圆”,因为它“圆圆的”;王一栋说是三角形,因为它有三个角。“我觉得长方形和正方形长得有些相似,不容易区分,你知道它们有什么不同吗?”老师这样问,是想引发学生对图形特征的认识。

6.一年级数学开学第一课的教后反思 篇六

张悦老师讲了一年级的数学课程纲要分享课,作为同年级的老师,我并没有参与课前讨论,我想知道,不同的老师用不同的方式来讲,效果的达成是否一样?但是同组的老师共同参与了课后研讨,研讨中,思维的碰撞,不仅解决了一些课堂中的问题,也引出了我更多的思考!

课堂中,张老师的用游乐园导图引入了课程纲要,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之后,引导学生阅读目录,将六个单元按照某个标准进行分类。孩子们在张老师的引导下,准确的进行了分类。随后,讲了讲这学期的期末评价方案,并且让学生经过思考,写出学习计划!

这节课中,孩子们能够跟随老师的引导,进行活动。但是,学生的主动性不够凸显!

课程纲要分享课,近三年来,一直在进行!虽然教了三届一年级和二年级,但是对分享课如何上,脑海里没有一个具体的轮廓!每一年都尝试改变,却总有不足!

想要上好这节课,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课程纲要分享课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的年龄尚小,如何因学生的知识结构,合理的安排教学设计?一年级的数学课程评价如何做的更有效?如何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自我评价?

我想:目的应该是了解本册书要学习到哪些内容?哪些知识是学习的重难点?学生年龄小,可以用更直观生动的图,来激起他们的兴趣!每人发一张这样的`图,如用一棵大树来表示这册书,树干表示基础部分(加与减),树干上方留出大大的空白。课中引导学生,补出枝繁叶茂的部分,同时,老师引导学生分辨出重难点内容,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标注!

课程评价,我们从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实践活动、综合题卡、等方面入手,对日常所做的工作进行统计整理,再次综合的反馈给学生!即便是各种各样的形式,但是总感觉,学生是在老师的安排下进行这些事情!怎样能让老师解脱出来,怎样让学生解脱出来?怎样能让学生进入到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中?并且这些评价如何还能做到有效呢?

同组老师教研时,有很多好的建议,如: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进行分类?让学生写出具体的学习计划?在导入某个单元时,注意与旧知联系起来,让学生猜测要学到的新知,加强记忆等等。

7.对新课改后初中语文教学的反思 篇七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改;反思

初中课程中,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涉及语音、文字、语句、修辞、文章等内容,可以说是发展学生审美、想象能力的重要媒介,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初中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过程也缺乏合理的设计,影响了教学效果。

一、初中语文教學中的问题反思

1.语文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性缺乏

课程改革要求初中语文教师要使用启发诱导式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式的语文授课方式,但是很多教师依然使用单一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课堂交流与互动,整个课堂教师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的主体性却依然得不到发挥。不少语文课整堂课都是老师在滔滔不绝,学生只是被动地听,缺乏课程参与度,没有主动思考的积极性。这种课堂过于呆板,死气沉沉,缺乏民主、活跃的学习和教学气氛,学生有想法也没有表达的机会,学生有个性也没有展现的可能,师生之间的交流极度缺乏,也不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和听课情况,同时也不利于教师发挥自身的教学水平。

2.目标单一,过程粗糙

初中语文课程是一门有很强综合性的课程,因此对精细化要求比较高,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解读语文课文时,应该能够体味其文字、艺术、思想、逻辑上的美,知识体系应该是多维的而不应是单一的。语文教师要讲求教学方式和授课方法的多样性,运用不同的教学工具加深与学生的交流从而实现授课目的。然而,目前的情况是语文以考试成绩为准,以高分、会做题为目标,导致语文的教学过程过于机械化和功利化,学生真正的语文素养并没有得到提高。就以作文写作为例,不少教师为了保证学生能在短时间内“速成”一篇作文,让每一个学生都背几篇万能材料,在所有作文中都用这些材料作为论据进行论证。背记万能材料的确有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找到材料与文题的切合点,但是也无形中扼杀了学生自由想象和创作的可能,学生作品中要么嵇康,要么李白、杜甫,要么张海迪,很少有创新作品出现。如此粗糙的语文教学现状下,做到精细化教学和人文化授课非常必要。

二、根据新课改要求进行改进

1.注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做到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当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就会更加主动地去投入课堂学习中,这种师生互动氛围可以让每个学生感觉到自身在语文课堂上的价值,便会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思考和课堂活动。教师要给学生创设积极的课堂氛围,通过提问题、小组讨论、课堂活动等方式使语文课堂活起来、动起来,改变原来死气沉沉的课堂环境,给学生表达想法、参与课堂的机会。教师自身也要进行重新定位,从一个指挥者变成一个引导者,在教学中与学生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语文课堂是一种需要活跃的思维和开放氛围的课堂,教师要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去引导学生创新和创造。要根据语文课的学科特点,根据不同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兴趣点设计具有一定层次的教学计划,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

2.教学目标多维化,教学过程精细化

教师要确定多维的教学目标,既要重视考试,又不能唯考试是从,要重视学生语文思想、语言表达、语文写作、文学阅读等多方面的培养。就写作中的万能材料来说,背记几篇对学生写作有直接帮助的材料也无可厚非,但如果仅停留在那几篇材料上,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因此,教师应每周给学生发一两篇优秀作文、重要素材给学生阅读,学生每周都能了解到新的素材和写作作品,常年积累下来,自有话说。

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和创新,以适应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是一门具有开放性特点的学科,过于死板粗糙的教学过程对于发现学生潜力和爱好帮助不大。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多样化,通过启发、情景模拟、角色饰演等模式,对学生进行多方位启发教育。对传统的模式和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整合,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你讲我听”或“你灌我接”的模式,而是“教学相长”“共同学习”的过程,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总之,教学过程精细化对于实现多维教育目标、提高学生多方面语文素养有重要作用。

初中语文教学是新课改的先锋,率先冲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藩篱,但一线教师仍需不断改进工作,以求更大的提高。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对现行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通过改变观念、改进教学、创新课堂来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引导学生思考、创新,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真正实现初中语文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吕晓莅.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思路及对策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1.

[2]何小花.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

8.一年级语文课后反思 篇八

根据本课教材内容,我以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为指导理念,以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学习兴趣为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趣导课,让学生通过多听音乐,反复感受、模仿、体验、实践等多种音乐活动的形式,循序渐进的来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感受及表现能力。

歌曲《洗手绢》是一首具有民间童谣风格的歌曲,曲调短小、流畅,并具有节奏性强,运用衬腔等劳动特点的歌曲。全曲使用素材节省,旋律易唱易记,轻松活泼,生动地表现了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可爱形象。歌曲的难点是编创歌词、为歌曲进行伴奏通过各种有利途径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劳动的乐趣,在解决这一难题时,教师利用贴近生活的谈话式教学引导,学生来模仿老师,把节奏说出来.并唱出来,帮助同学们初步的了解创编歌词的方法,对学习歌曲也奠定了基础.其次,在新歌学唱中,我本着新课改的要求,多听音乐去感受音乐,感受歌曲的情趣.歌词的导入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教师采用粘贴图画的形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休止符、圆滑线的作用,尾音的演唱,这些难点,我采取了比较、动作辅助、面部表情等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变现歌曲。在学唱歌曲的时候,演唱形式多样,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独唱、领唱、齐唱、表演唱等形式,学声学的高兴、课堂氛

围很好。这样课堂气氛较为活跃,不仅提高了学生学唱歌曲的兴趣,也加强了他们的集体合作精神。

最后,为歌曲加相应的动作来表现洗手绢时的情景,并把生活中的劳动场景、加上打击乐器辅助表现歌曲,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音乐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不足的地方:

1、教师没有要求到位,学生出现错误时没有完全解决。

2、每个环节都是围绕着教学目标与主题设计的,要对教学中心内容起到促进、升华的作用,但我的设计的每个环节过度语很好,但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注意语言的严谨性。

3、加强学生唱谱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

以上是我的反思,通过反思和总结,我知道自己还须不断的去努力,做个有心人,虚心向身边的老师请教,有机会去听课,多做总结,多记录。也明确了自己今后采取的措施:

9.一年级《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 篇九

“我的发现”是三组根据偏旁归类的形声字,旁边有学习伙伴的提示:“口字旁的字大多和嘴有关。”让学生在偏旁归类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形声字同一偏旁往往表示同一类的内容。

“字词句运用”有两项内容。第一项是“选一选,填一填”,要求学生能辨别形近字和同音字,并能在具体语境中正确运用。第二项是查字典的练习,让学生继续巩固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

“日积月累”安排的是四句歇后语,学生在积累歇后语的同时,感受这种特殊的传统语言形式的生动、有趣。

“和大人一起读”安排的是《伊索寓言》中的经典故事《狐狸和乌鸦》,通过和大人一起阅读,了解故事的内容,明白包含的道理,分享阅读的收获。

一、教学效果

1、正确、有节奏地读字族文,初步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字族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熟读之后,利用“定位联想法”,认识“饭、能、小大茶、轻、鞭、饱、泡、炮”8个生字。在认识“饱、泡、炮”时引导学生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识记生字,再联系句子发现形声字的构字规律。举一反三,字族文中其他含有“包”这个部件的字,也可以让学生说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2、“我的发现”版块,使学生正确朗读每一行生字,像旁边小朋友那样说说自己的发现,并能够适度拓展。拓展延伸时,引导学生翻翻识字表,说出一组同偏旁的字,如,虫字旁的字、月字旁的字,再请其他同学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3、“字词句运用”能辨析学过的形近字和同音字,在具体语境中正确选择使用。能用提高速度用音序查字法查询生字。

4、“日积月累”熟读成诵,初步了解歇后语这种传统语言形式的特点,对积累其他歇后语有一定兴趣。教师讲解:这样的句子叫做“歇后语”。歇后语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固定语句,前一部分多用比喻,像谜面,后一部分是本义,像谜底,通常只说前一部分,后一部分不言而喻。适当拓展,引导学生课外搜集自己喜欢的歇后语,在课堂上交流。

5、和大人一起阅读寓言,了解了寓言的内容,明白其中包含的道理,分享阅读的收获,感受出共读的乐趣。

二、成功之处

1、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小青蛙》和《猜字谜》中的第二则,都是关于“青”的字族文。还可以拓展其他的字族文让学生读一读。

2、歇后语是学生第一次见到,本来就对此有一定的好奇心。我抓住学生的这个好奇心,出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知大意,初步感受了歇后语生动活泼的语言形式。

三、不足之处

“字词句运用”版块中,只是和学生一起探究两个字的区别,未能引导学生能在句子、词语等语境中理解字义,从而辨析填空。如,“青山”是指绿绿的山,应选择表示颜色的青色的“青”;“清泉”与水有关,应选择三点水的“清”。在教室门口的“在”表示在哪里,与“再见”的“再”是不同的。也没有进项适当的拓展,可以补充“请、情”“巴、把”“做、作”。致使学生学得很机械。

四、改进措施

1、本次语文园地,应该根据版块内容按顺序教学,也可以对相关栏目进行整合。如“识字加油站”和“我的发现”都包含了形声字构字的规律,但角度又有所不同。在教学完两个板块后可以总结:相同的部件“包”加了不同的偏旁,意思就完全不同了,说明形声字的偏旁有表意的作用,但是这些字的读音比较接近,说明“包”有表音的作用。从同偏旁的一组字中,我们又发现相同偏旁的形声字,往往指的是同类的内容。

10.一年级语文课后反思 篇十

【关键词】三学一反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三学一反思的概念

“三学一反思”教学模式是在吸收了“异步教学法”“探究式教学”“先学后教”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先进理念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所谓的“三学”是指导学、助学、促学,通过引导与帮助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导学”是整个课堂教学的起始点,导学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有效的方式将学生带入新课程的学习,并向学生指明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自学”阶段。在学生进入自学阶段之后,教学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在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同时需要维持课堂纪律与教学活动的秩序。在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就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或者是代表发言的方式进行,这就是所谓的“促学”过程。所谓的“反思”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课堂所学到的内容进行回顾与总结,从而让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系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三学一反思如何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三学一反思提升了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教与学的统一性

在当前阶段的小学语文课堂中,由于大部分的小学生的自学能力还不够完备,同时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教师都依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不断向学生灌输各种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当中,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而学生仅仅是带着两只耳朵去听,由于活泼好动是小学生一个较为鲜明的特点,因此,许多学生无法在课堂上做到认真听讲,因此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一直较为低下。而三学一反思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当中去。在三学一反思中的助学阶段,教师在教学中的责任是在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提供必要的指导,而最终问题的解决还需要依赖学生自己。三学一反思教学模式实现了“讲堂”向“学堂”的转变,在过程当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就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二)三学一反思实现了“封闭”课堂向“开放”课堂的转变

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一直都具有较高的权威,教师与学生之间并不是一种完全平等的关系。这就导致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学生单向的从教师获取所需要的知识,但并不会进行反馈。而三学一反思教学模式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不再是权威的象征,而是学生的朋友与同学,创造了一种轻松、民主、科学的教学氛围,使得课堂教学逐渐变得开放起来。同时在教学模式方面,三学一反思教学模式也不再是局限于传统的教师机械授课的模式,教师不仅可以进行传统授课,还可以采用说、唱、赛、演等各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课堂教学成为以弘扬学生的主体行为为主旨,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

(三)三学一反思实现了“重知识”向“多维目标并重”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师教学的首要目的是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学到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知识点与内容。而在三学一反思教学模式当中,教师不仅需要重视知识的传输,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在导学阶段,教师就通过设立问题,引起学生质疑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它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也同時成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四)三学一反思强调了预习的重要性

在三学一反思教学模式当中,教师的责任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输,其最重要的责任是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让学生明白,学习必须是要一个自主的过程,任何人的讲述都替代不了自己的钻研。三学一反思教学模式中,如果学生在课堂学习之间并未对所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一定的了解与研究,则必然无法完成教师所制定的任务,在促学阶段必然会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小学生往往都争强好胜,为了完成任务必然会在课前进行预习。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三学一反思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对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三学一反思教学模式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特点,对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应有着一定的帮助。在本文当中,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论述了三学一反思教学模式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具体途径,希望能对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陈文川.新课改背景下海南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研究[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14.

[2]徐颖.对话精神下的中学语文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模式探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

[3]杨泽华.对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反思与探究[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10.

[4]张玲玲.高中语文同课异构教学案例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3.

[5]赵兰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思路及方式解读[J]. 科技创新导报,2016(2).

作者简介:孙丽,女,1973年生,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现任教于吉林省和龙市光明小学。

11.一年级语文复习反思 篇十一

第六单元已经剩下最后两课没有复习,《快乐的节日》这课,是要求背诵的,还有部分学生不能准确背诵下来。《园地六》让学生掌握,“日”加一笔,“口”加两笔变成什么字,有些学生易搞混。后面的日积月累中,有部分学生不认识“议论”“感动”这两个词语。

第五单元都是要求背诵的课文,识字五是猜字谜,要求学生准确背下,并能知道告诉的字谜是什么。《四个太阳》还有很多学生读了几遍之后,不能准确背诵下来。“最”和“量”学生较难区分,易搞混。

12.《识字一》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十二

今天和学生一起学习《识字2》,课堂始终沉浸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课一开始,我学生怀着无比自豪的心情回忆了2008奥运会的盛况,一下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接着,我让学生说说知道的体育项目名称,这可一点都难不倒我们班这帮小家伙, “梅博士”一口气说出了十几个运动项目名称,其他的小朋友只好怏怏不乐地放下了高举的小手。我趁势出示了这12个带拼音的词语,没等我发令,学生就兴致勃勃地读了起来。练读完毕,他们一个个坐得端端正正,小眼睛一直紧紧追随着我。我发现媛媛的眼神有点胆怯却强烈地透露出“我想读”的意思,于是,我让她当小老师领读。她清了清嗓子,声音特别响亮:“请小朋友们跟我读‘篮球’,读得时候注意‘篮’是前鼻韵母,请再跟我读一遍!‘篮球’——”嘿,还真当得像模像样呢!小朋友们情不自禁地为她送上了掌声。瞧,她抿嘴甜甜一笑,一定都美到心里去了。接下来的开火车读、男女生多读,学生都激情高涨,个个声音响亮,读音也很准。最后,我又让学生分组交流自己比较了解的体育项目,为了避免这一环节的无序与无效,在分组交流之前我作了明确的要求和分工。就这样,学生分组交流时,居然没有了往日的喧闹,再也没有谁打打闹闹、嘻嘻哈哈的了。我看到了他们专注倾听的表情,听到了他们轻声讨论的声音,这是多么可喜的进步啊!全班交流时,虽然对每一项体育项目的了解学生都只能说上一点点,但这已经足够了,因为通过这一环节,他们一定学会了彼此分享学习成果的快乐。

回眸今天的这节识字课,可以用12个字来概括:“简简单单、真真实实、快快乐乐!”我欣喜地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也真切感受到了课堂带给我的快乐与幸福!

13.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十三

关键词:识字量 积极性 比赛 学生的家庭情况 座位调整

近些年,我一直担任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我发现低年级的识字量特别多,写字量也特别大。几乎每个学期就要会写350个字左右,除此之外还要会认450个字左右。

鉴于识字量之大,因此,我都要求学生在每节课前进行预习。但是我发现这样预习的结果是好的越来越好,而差点的学生却越来越差。因为那些好的学生会很自觉地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一般也会做得很好,而那些比较差的学生,一般都是父母不在家里,根本就没有人辅导他们,于是预习便成了一纸空文。第二天,什么也不知道,字不会认读,课文也就无从下手。那些预习了的学生注定会情绪高涨,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而没有预习的则只能坐在那儿一言不发。这时,如果教师注意不到这群孩子,长此以往他们就会越来越差,跟不上其他同学的脚步。所以,我采取的措施是在上课提问的时候多提问这些孩子。但是也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经常请这些不能回答问题的孩子而忽略了那群竭力想表现自己的好学生,也是不行的,太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了。于是,我又想了一个办法,每一堂课刚上课时,我就宣布我会在这节课检查完预习之后请一位同学来回答问题,而问题就是刚才大家认的所有的字,如果到那时还读不到,再给小小的惩罚。这样,学生们的积极性被提高了,每个孩子的心里就像揣了一只小兔,他们是既希望被老师点到又怕被点到。于是,在一般情况下我都会请中下游的学生来回答这样的问题,偶尔也请比较好的。这样做的目的是让那些在家没有预习的学生能够在老师检查别的同学的时候,注意力高度集中,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认识尽量多的汉字,以此来缩短与其他同学之间的距离。

仅仅是在认字这一点上还远远不够,因为接下来还有比认字更艰难的事情,那就是读课文。我发现二年级的课文比记忆中我小时候读书时的要长得多,如二年级上学期的第八课《难忘的一天》,讲的是一个小朋友给邓小平爷爷表演计算机操作的经历,全篇课文整整六个自然段,三百多字,不认识的字多达34个。对于一个不识字的大人来说在短时间里会认这些字,并且将这篇课文读通顺,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是一群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孩子呢!于是,我就想如何能把难度给孩子们降低。我把孩子们分成四个小组,再根据课文段落的长短和每个小组的实力来分派任务,如第一组的同学就负责读一二自然段,要求他们将这两个自然段读熟,读流利。然后,四个小组来进行比赛。比赛的内容一共有两项:第一项,看哪个组的任务完成得最好;第二项,看哪个组学另外三个组学得最好。这样孩子们个个情绪高涨,斗志昂扬,都想战胜别人,最后评出的冠军小组就当小老师,来教全班的同学朗读课文。

除了认字以外,需要会写的字也比较多,平均每课都有8个字要求学生会写。如果要学生个个都不落下,就必须得课课清,每篇课文结束以后都要进行听写,有错误的还要进行二次甚至三次听写,这就会导致课堂上的时间远远不够用。那么,该怎么办呢?于是,我开始仔细调查和统计我班上学生的家庭情况,将他们进行归类。学生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有家长在仔细认真地辅导孩子,当然这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第二类是有家长,家长也有能力,但是却疏于对孩子的辅导的。第三类就是家长或许在外打工,或许没有能力辅导的。对于第二类的孩子,我主动和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同时让他们明白这样做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一个电话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给孩子们施加压力。这样从两个方面入手,效果就会好一些,可以把部分第二类的孩子转化为第一类的孩子。对于第三类的孩子,就将他们分派给第一类和第二类的孩子。这样可以让我们从烦琐的听写字词中解脱出来,有时间去思考其他问题。

我认为学生的座位是可以随时调整的。在每个学期的开始,我们老师往往会很费精力去编排全部学生的座位,既要考虑学生的高矮还得考虑学生的纪律及学生的视力等情况,真是煞费苦心,有时往往是顾此失彼,经常觉得不能做到尽善尽美,非常遗憾。其实,我觉得大可不必如此,因为学生的情况是在不断发生着改变的,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时调整学生的座位。例如,在刚开学的时候,我会考虑要先整顿好全班的纪律,于是会在纪律性较差的同学中作重点调整。如将纪律较差的同学调整到比较醒目的位置,并且将他们岔开,周围都安排一些自制力较强的学生。在期中的时候,我会考虑全班的综合情况而进行适当的调整。如将学习好的学生和中间的学生调在一起,中上的和比较差的在一起,让他们在学习的同时还能帮助别人。而在期末的时候,我又会在学习比较差的学生中作适当调整。如将特别差的同学安排在一起,中间的调整到一块儿,这样便于老师的分层管理和指导,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作业安排和辅导。

以上就是我近些年来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一点反思。也许它显得非常稚嫩,但我会在以后的实践中继续完善。

参考文献:

[1] 《陕西教育刊》

14.《识字一》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十四

一年级的第一单元教学已经结束,总结这一周以来的教学。首先的感觉就是识字教学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看情景图——学习情景歌——认识新的生字——游戏识字。在这四个环节中,每个环节都训练了孩子某种习惯和素养。看图是为了引出新的知识,也是为了让孩子学会细心的观察,有序的观察。看完图之后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锻炼了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对今后的写作也有帮助。学习情景歌是对现在知识的一个总的概括,变换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在不同情景中认识相同的字。最后就是通过各种游戏让学生快快乐乐的记住这些生字。每部分都有它的作用和意义。

但是,从第一节识字课一直到最后基础训练一直这样学习过来。的确有许多的重复,也有点单调。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缺少了吸引力。就一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说,大部分孩子在小学之前就已经认识了很多字了。因此,能吸引住孩子似乎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听了有经验老师的课,也根据自己上课的感觉来说。要上好一堂一年级的语文课,首先就要能吸引住孩子的注意力。通过游戏带动每个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参与到各种竞赛游戏中去。其次,老师的精神面貌同样能影响和带动整个班级孩子的情绪,因此老师必须首先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另外还要有适当的表扬和鼓励,让孩子在肯定中充满自信。面对各种类型的问题一定得冷静处理,转变心境的经过,回放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摆一摆各自的关系,设想一下各种处理办法的结果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也许这样,我们的会更好一些!

15.一年级语文课后测试卷 篇十五

三、用“√”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6分)

lǜ()shuō()qīnɡ()

lù()suō()qīn()

lè()miáo()fán()

rè()máo()fánɡ()

四、加一笔变成新的字。(5分)

十了木口日

五、鸡蛋宝宝的妈妈在哪里?快来帮忙找一找吧!(7分)

六、我会连。(8分)

两条书五座小树

一朵小河十棵房子

三本白云六只小鸭

一只白兔一个月亮

七、按要求填空。(8分)

1、月:共()画,第二笔是()。

2、日:共()画,第三笔是()。

3、火:共()画,第四笔是()。

4、九:共()画,第二笔是()。

八、看看花儿插在哪一个花瓶中?(7分)

九、看图选音节填空。(12分)

dǎqiúpǎobùkàndiànshì

ɡēnɡdìdúshūfànɡfēnɡzhenɡ

十、句子补充完整。(5分)

1、门前有一棵小树。

天上有。

2、妈妈是医生。

是一年级小学生。

十一、连一连。(10分)

尖尖的墙暖和的大山

白白的草芽高高的云朵

圆圆的月儿雪白的小伞

弯弯的荷叶宽宽的门

16.爱上语文,从一年级起航 篇十六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综合性学习 教学现状 教学对策

小学阶段是一个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培养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多数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兴趣的培养、知识系统的建立都是在小学阶段形成的。小学语文内容以识字为主,是一门为日后学習和工作打下基础的课程,其内容相对枯燥乏味,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在一年级就激发学习兴趣,是一个小学语文教师要面对的一项首要任务。

一、我国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

语文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实用性极强,可以说人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实践机会。目前,我国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教学还是占据比较大的比例,教师仅局限于读、写、背等机械式传统教学法,教学枯燥乏味,令人厌倦。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一年级语文教师可以多渠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创新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语文方面的能力。

小学生习语文的现状包括:第一,对语文认识存在偏差。受年龄的限制且小学生刚刚开启学生时代,还没有意识到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也体会不到语文的功能性。第二,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由于刚进入校门,许多阅读习惯、学习习惯都还没有养成。第三,学生对学习语文没有兴趣。由于语文作为考试科目,教师和家长还是以考试为目的敦促学生学习,并没有提高学习兴趣。

二、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语文

目前,语文课程越来越受到家长和教师的重视。一年级语文课程除了基础识字外,还有古诗、简短课文等内容,其涉及内容广泛,资源丰富。一年级学生心智还不成熟,由于入学不久还保留爱玩的天性,良好的课程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在整个小学阶段学习语文的乐趣,让学生们爱上看似枯燥无味的语文课程,并且还可以开拓学生思维。一年级语文教师要在保证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不断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

1.走入生活,走出课本,在生活中增加阅历。

语文教师可以同学生一起走入生活,走出课本,在生活中增加阅历。以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春雨的色彩》一课为例。《春雨的色彩》一文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春雨的色彩、春天的气候变化和植物生长规律描述得淋漓尽致,在一年级中属于较长篇幅的文章。春天是植物生长的季节,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在该堂课的教学设计上,把这堂课带到室外。室外课上,学生们面对校园中比较常见的比如杜鹃花、月季花、梧桐树、松柏等植物,加之教师们逐字逐句地进行阅读讲解,其收获定会比学生们坐在教室里多。当讲到“春雨是红色的,你们瞧,春雨洒在桃树上,桃花红了”这部分时,若坐在讲堂里,学生则可能一时理解不了春雨为何是红色的,当学生面对雨过天晴的校园时,看到某些含苞待放的花骨朵或者已经盛开的花朵,加之教师讲解,这部分内容便不言而喻。如此,一堂课的时间,教师和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况下进行,课后的时间不管是对文章的理解背诵还是文中生词生字的学习,都是信手拈来[1]。

教师带领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走进生活,走出课本,实际观察一些有趣的东西,会发现在我们身边,很多美好的事物,生活会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文字记录下来,提高学生的笔头功夫。

2.创设符合课堂内容的教学情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中。以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阳光》一课为例,由于阳光较好的时间通常出现在10:00——14:00,因此一般在学校的时间很难组织学生观察阳光,以及阳光给生活带来的美好[2]。教师可以根据当地天气情况,布置作业由学生和家长共同完成,要求学生和家长利用周末或者节假日观赏天边美好的阳光,包括日出、日落等各个时间节点的阳光变化,如有条件可以用相机记录美好瞬间,由此,通过观察,学生不仅对阳光的特点熟记于心,美好的景色也会使学生提高对该课的兴趣,在观察和欣赏美景中将文章熟记于心。

3.引入综合性学习模式,增添教学的新颖性。

教师要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应该培养学生开拓研究新事物的精神。语文学习本身就比较枯燥无味,小学生自制能力差,很难长时间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讲[3]。在学生看来,语文学习无非就是读写、背诵,大部分学生已经完全把语文学习和日常生活分开,导致丧失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教师要改变这种观念,培养学生研究新事物的精神。语文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语文。对学生进行积极向上的引导,让学生在研究新事物的过程中发现自然之美、语文之美。

以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一课为例,该课属于科学类的文章。小学生好奇心重,求知欲强,大部分学生对该课的内容感兴趣,文章通过“拟人化”的写作手法描述了荷叶颜色、形状和生长环境,并加入小蜻蜓、小青蛙等拟人化的元素描写了荷叶与其他动植物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该课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PPT教学模式,把教室桌椅改变布阵格局,将教室变成一个“小型表演舞台”,提前准备一些蜻蜓、青蛙等动物和荷叶、小草等植物的有关图片标志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分别装扮模拟成为荷叶、小草、鲜花、露珠、蜻蜓、青蛙等形象,根据课文内容分配给每位学生台词,以小舞台剧的形式完成此课教学。该教学形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的新颖性,还让学生充分了解了“拟人化”这一写作手法,寓教于乐。接下来教师通过图文并茂地为学生讲解多媒体内容,将课文中的知识点同时展现给学生,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本文内容并背诵,整个课程计划基本完成。笔者认为,引入综合性学习模式,增强教学的新颖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语文教师作为各个学科的引路人,其学习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其他学科,但是多数语文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教师应该逐渐接受综合性内容的学习,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教学模式。

4.看图写话教学中采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

看图写话是语文习作的起点,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让一年级学生爱上看图写话的一个重要教学手段。在学习看图写话之前,语文教师要清楚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喜好,为他们推荐相关读物,例如绘本是适合一年级孩子阅读的书籍,先让学生爱上阅读。通过阅读,学生们搭起一座从图画通向文字的桥梁,大大激发阅读兴趣,提高写作能力,为日后的写作积累素材,渐渐地学生会逐渐接受并成功完成看图写话。看图写话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要素。如在下面的图片中,一年级学生可以明确指出两位学生在干什么,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图片中太阳和画面中的背景,帮助学生完成时间、地点等要素。由此,学生逐渐掌握了看图写话的基本规律和写作手法。

三、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新课改的实施,传统文化的学习越来越受到家长和教师的重视。对于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而言,小学生好奇心强、思维跳跃,并且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在保护一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同时,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寓教于乐。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要创新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都要积极参与,这样既可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又可以收获语文知识,并且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在小学阶段对语文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郑国民,冯伟光,沈帼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基础与基本特征[J].语文建设,2002(04).

[2]龙梅.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困难与实施策略——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为研究个案[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S1).

上一篇:三八妇女节获奖感言下一篇:兽药GSP质量管理制度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