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5篇)
1.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篇一
第五单元 解释与建立模型
1.解 释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用多种方法,对事物进行观察,并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思考、分析。知识与技能
2、知道什么是解释,理解事实与解释之间的关系,知道解释与假设一样,也是科学探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且,一个正确的解释,需要人们经过长期的验证。
3、激发学生运用解释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教学准备:
滤纸、水、盛水的塑料瓶、水性笔、实物展台、教科书。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一.指导学生知道解释是怎么回事。
1、讲述:看图,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板书:看
想)
2、学生回答。(教师不作判断)
3、提问:雪地上留下了很多脚印,看过之后,你是怎样想的?
4、学生回答。(教师同样不作判断)
5、提问:这是三年级一位同学的油菜生长记录表,你有什么想法?
6、讲述:看到这三幅图之后,我想,每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以前科学课我们曾经学习过,比如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等,通过这些方法得到的信息呢我们可以称之为观察到的现象,也可以叫做观察到的事实,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得到许多事实,我们的大脑就会思考这些事实,并会在这些事实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和你们还没来得及说的想法,其实就是对这些事实所做出的……解释(板书:解释)
二.指导学生认识事实与解释之间的关系。
1、提问:解释与事实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出示腐烂苹果)
2、谈话:这是一个腐烂的苹果,这儿有五句话,在这些语言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解释?
3、学生汇报。
4、讲述:苹果变坏只是因为温度太高吗?(学生反应)由此来看,对某一现象的解释,不一定就是事实,它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为了做出正确合理的解释,你认为还应该怎样做?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我们应该获得充分的证据,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的思考。三.指导学生做“毛细现象”的实验。
1、谈话:(教师介绍实验用具)滤纸、水性笔,用水性笔在滤纸上画一朵小花,然后用笔的另一端蘸点水,滴在花的中心,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实验。
3、提问:对于刚才你们观察到的现象,你怎样来解释呢?
4、学生回答。
5、教师小结:看来,我们要对刚才这些现象做出正确、合理的解释,还需要查阅资料,你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
第五单元 解释与建立模型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四.指导学生认识一个正确的解释是要经过不断的修改完善的。
1、谈话:许多科学结论就是令人信服的解释,这些结论的得出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一个正常人的眼睛能看到很多东西,人眼睛是怎样看到东西的呢?你是怎样解释的? “通过反射光看到东西”这一结论现在已经被我们接受了,那么在这个结论得出之前,人们对“人眼是怎样看到东西”是怎样进行解释的呢?(教师出示课件。)
2、提问:看了这个资料,你认为一个正确的结论的得出,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3、学生回答。
4、提问:你知道日心说、板块说的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吗?
5、学生汇报自己查找的资料。
6、讲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某些现象的结论,是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观察、调查、实验、分析、思考,不断修改完善的结果。五.指导学生了解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解释分布于众。
1、谈话:怎么知道我们对某一现象的解释是合理的呢?
2、学生汇报。
3、提问:怎样让别人接受你的解释呢?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解释公布于众呢?
4、学生讨论、汇报。
5、讲述:看来,我们要让别人接受你的解释,你需要做很多事情。但是,我们对某些现象进行解释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 六.组织学生活动。
1、教师提出要求:做一架小飞机,详细写下制作的步骤,然后与别人交换记录,再按照他人的步骤进行制作,你会有什么感受?
2、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进行活动。
3、成果展示。
4、学生谈感受。
5、教师小结:看来,让别人接受你的解释,你还需要表达清楚,而如何进行表达,也有一定的技巧,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科学学习中,能用清楚的表达,告诉别人你更多的科学发现。
第五单元 解释与建立模型
2.建立模型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利用模型进行解释;学生会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模型解释的方法、作用。
2、知道利用模型解释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形式;了解简单模型可以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解释。
3、体会做成模型后的乐趣;意识到利用模型进行解释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教学过程
一、黑匣子探秘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解释,这节课首先就请同学们来解释这只黑匣子。这是一个密封的盒子,盒子里有一个滚珠和一些用厚纸板做的障碍物。厚纸板粘在盒子的某个部位,不许打开盒子,想办法知道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并做出解释。现在考虑一下怎样才能知道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以及怎样做出解释。
2.学生汇报。(板书学生提供的方法)
3.谈话:同学们已经知道怎样找障碍物的方法,而我们今天就采用画图的方法进行“解释”。
4.提供给学生同样的,包括里面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正面四角标有A、B、C、D的黑匣子。并提供标有A、B、C、D的图纸。5.学生分组搜集有关盒子的事实。6.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
7.全班交流。(学生将各组研究结果粘贴在黑板上)
第五单元 解释与建立模型
二、用模型解释
1.谈话:同学们是不是非常想知道盒子内的障碍物究竟是什么样的?可惜的是我们并不能够打开这个盒子,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类似与“黑匣子”的事物,我们人类并不能直接观察它而获得结果,只能依靠这样那样的方法去推测。你们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科学家又是如何解释的?
2.教师出示DNA模型(图)、三球仪(模型)、自然界水的循环(课件)。让学生说说对这些模型的认识以及作用,还可以说一说根据这些模型懂得了什么。3.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画图的方法解释了“黑匣子”,又知道用图可以解释DNA的样子,用模型可以解释太阳、地球、月亮之间的关系,用动画可以演示自然界水的循环,这些都是科学研究中很重要的方法——“用模型解释”(板书)。
4.思考并交流:用模型解释事物或现象要经历怎样的过程?
5.谈话:同学们现在是不是还想知道盒子内的障碍物究竟是什么样的?能否根据本课所学,采用画图以外的方法解释盒内的障碍物?
三、继续进行“黑匣子探秘”。
1.提问:想到采用画图以外的方法解释盒内的障碍物的方法了吗?
2.谈话:这节课我们用一个盒子和厚纸板,通过收集到的有关“黑匣子”的信息,再造一个“黑匣子”,用这样的模型去解释盒内的障碍物。(这一环节最好引导学生自行讨论得出)3.学生依据图画制作模型。
4.学生依据自制模型对“黑匣子”做出解释。
5.依据各组的研究结果,推测盒内的障碍物最有可能是什么样的和在什么位置。
四、作业:做一个肘关节模型,并解释肘部
2.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篇二
1,选出下列各组中字音有误的一项并加以改正。(4分)
(1)A,阳夏B,伛偻C,觥筹D(
)(
)
(2)A,颓然B,鸿鹄C,恂恂D,霏霏(
)(
)
(3)A,间令B,霪雨C,阴翳D,嗟乎胆(
)(
)
(4)A,顿踣B,山肴C,社稷D,间左(
)(
)
2,古诗文默写。(10分)
(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
(2):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3)《陈涉世家》中表达陈胜胸怀大志的句子是:
。
(4)《桃花源记》中与《桃花源诗》中的诗句“荒路暖交通,鸡犬相鸣吠”意思相近的语句是:
,
。
(5)《与朱元思书》中表达作者厌弃尘俗和对大自然向往的富有哲理的语句是:
(6)“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和《醉翁亭记》中的“
”意思相近。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云龙浑身透出一股粗犷自信的气质,虽是粗布土军装,但站在军装笔挺的晋军将领中,仍给人鹤立鸡群之感。
B,由于有关部门监管不力,大量的垃圾食品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C,在这样美好的天气里,同学们来到邻水大峡谷,在大自然中尽情享受天伦之乐。
D,宿迁自然资料丰富,投资环境宽松,许多外地客商针锋相对地前来投资兴业。
4,下面这段话有三处语病,找出来并加以修改。(3分)
①现代社会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所以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应重视培养自己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②我们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培养与人交往、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免将来走入社会不被淘汰。③我们的老师为了培养我们的这些能力,可真是废寝忘食,处心积虑。
①句的修改:
②句的修改:
③句的修改:
5,写出下面加点词的古今义。(6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2)?王然出涕日
古义:
今义:
(30去国怀乡
古义:
今义:
6,写出下面各句中的通假字。(4分)
(1)身被坚执锐。一同一(2腹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同
(3)属予作文以记之。
同(4)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同
二、阅读理解(50分)
㈠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7—11题。(14分)
岳阳楼记
汪曾祺
岳阳楼值得一看。
长江三胜,滕王阁、黄鹤楼都没有了,就剩下这座岳阳楼了。
岳阳楼最初是唐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所建,但在一般中国人的印象里,它是滕子京建的。滕子京之所以出名,是由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国过去的读书人很少有没读过《岳阳楼记》的。《岳阳楼记》一开头就写道:“庆历四年眷,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虽然范记写得很清楚,滕子京不过是“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然而大家不甚注意,总以为这是滕子京建的。岳阳楼和滕子京这个名字分不开了。滕子京一生做过什么事,大家不去理会,只知道他修建了岳阳楼,好像他这辈子就做了这一件事。滕子京因为岳阳楼而不朽。而岳阳楼又因为范仲淹的一记而不朽。若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会有那么多人知道岳阳楼,有那么多人对它向往。《岳阳楼记》通篇写得很好,而尤其为人传诵者,是“——,——”这两句名言。可以这样说:岳阳楼是由于这两句名言而名闻天下的。这大概是滕子京始料所不及,亦为范仲淹始料所不及。这位“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的范老夫子的事迹大家也多不甚了解,他流传后世的。除了几首词,最突出的,便是一篇《岳阳楼记》和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哺育了很多后代人,对中国知识分子品德的形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呜呼,立言的价值之重且大矣,可不慎哉!
写这篇《记》的时候,范仲淹不在岳阳,他被贬在邓州,即今延安,而且听说他根本就没有到过岳阳,《记》中对岳阳楼四周景色的描写,完全出诸想象。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他没有到过岳阳,可是比许多久住岳阳的人看到的还要真切。岳阳的景色是想象的,但是其思想却是久经考虑,出于胸臆的,真实的、深刻的。看来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是思想。有了独特的思想,才能调动想象,才能把在别处所得到的印象概括集中起来。范仲淹虽可能没有看到过洞庭湖,但是他看到过很多巨浸大泽。他是吴县人。太湖是一定看过的。我很深疑他对洞庭湖的描写,有些是从太湖印象中借用过来的。
现在的岳阳楼早已不是滕子京重修的了。这座楼烧掉了几次。现在楼上刻在檀木屏上的《岳阳楼记》系张照所书,楼里的大部分楹联是到处写字的“道州何绍基”写的,张、何皆乾隆间人。但是人们还相信这是滕子京修的那座楼,目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实在太深入人心了。也很可能,后来两次修复,都还保存了滕楼的旧样。九百多年前的规模格局,至今犹能得其仿佛,斯可贵矣。
我在别处没有看见过一个像岳阳楼这样的建筑。全楼为四柱、三层、盔项的纯木结构。主楼三层,高十五米,中间以四根楠木巨柱从地到顶承荷全楼大部分重力,再用十二根宝柱作为内围,外围绕以十二根檐柱,彼此牵制,结为整体。全楼纯用木料构成,逗缝对榫,没用一钉一铆,一块砖石。楼的结构精巧,但是看起来端庄浑厚,落落大方,没有搔首弄姿的小家子气,在烟波浩淼的洞庭湖上很压得住,很有气魄。
岳阳楼本身很美。尤其美的是它所占的地势。“滕王高阍临江渚”。看来和长江是有一段距离的。黄鹤楼在蛇山上,晴川历历,芳草萋萋,宜俯瞰,宜远眺;楼在江之上,江之外,江自江,楼自楼。岳阳楼刚好像直接从洞庭湖里长出来前。楼在岳阳西门之上,城门口即是洞庭湖。伏在楼外女墙上,好像洞庭湖就在脚底,丢一个石子,就能听见水响。楼与湖是一个整体。没有洞庭湖,岳阳楼不成其为岳阳楼;没有岳阳楼,洞庭湖也就不成其为洞庭湖了。站在岳阳楼上,可以清清楚楚看到湖中帆船来往,渔歌互答,可以扬声与舟中人说话;同时又可远看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的湖水,远近成宜,皆可悦目。“气吞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并非虚语。
夜读《岳阳楼诗词选》。读多了,有千篇一律之感。最有气魄的还是孟浩然的那一联,和杜甫的“昊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刘禹锡的“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化大境界为小景,另辟蹊径。许棠因为《洞庭》一诗,当时号称“许洞庭”,但“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只是工巧而已。滕子京的《临江仙》把“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整句地搬了进来,未免过于省事!吕洞宾的绝句“朝游岳鄂暮苍梧,袖里青蛇脾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很有点仙气,但我怀疑这是伪造的(清人陈玉垣《岳阳楼》诗有句云:“堪惜忠魂无处奠,却教羽客踞华楹。”他主张岳阳楼上当奉屈左徒为宗主,把楼上的吕洞宾的塑像请出去,我准备投他一票)。写得最美的,还是屈大夫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渡兮木叶下”。两句话,把洞庭湖就写完了!
(选自《湘行二记》,有删改)
7,结合上下文,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诗句填上第三段中所空缺的句子。(2分)
8,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岳阳楼值得一看”的理由。(至少写出两条)(4分)
9,文中“没有洞庭湖,岳阳楼不成其为岳阳楼;没有岳阳楼,洞庭湖也就不成其为洞庭湖了”一句应该怎样理解?(3分)
10,“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呜呼,立言的价值之重且大矣,可不慎哉!”你能再举一例来证明这句话吗?(本试卷中的材料不得引用)(3分)
11,文中所提到的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文中提到的洞庭湖、太湖也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中的两个。请根据所学过的地理知识,再写出两个属于五大淡水湖的湖泊名称。(2分)
㈢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12-15题。(13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问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2,解释加点字词。(4分)
(1)此人——为具言所闻(
)(2)各复延至其家(
)
(3阮论魏晋(
)
(4)此中人语云(
)
13,翻译句子。(4分)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4,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想一想自桃花源人来到桃花源到渔人进入桃花源期间,桃花源外的世间发生了哪些战争?请至少写出三个战争的名称。(3分)
15,陶渊明在无力改变黑暗现实的情况下,营造了一个并不存在的桃花源。描绘了自己心目中理想社会的状况,有人称他笔下的桃花源为“乌托邦”。请结合以下这则材料,简要说明“乌托邦”的意思。(2分)
材料链接:著名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出生在湖南凤凰一个美丽而又闭塞的小镇上,这里民风纯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小镇受到城市文明的影响,民风发生变化,人与人之间也充满了尔虞我诈。这让沈从文先生很痛心。面对已经不复纯朴的民风,他只能在他的小说中用文字去塑造一个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风景秀美、民风纯朴的湘西世界。因此。人们把他笔下的“湘西世界”称为“鸟托邦”。
㈢阅读《哀溺文》节选,完成16—17题。(6分)
衰弱文
柳宗元
永之氓成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既寻常。其侣日:“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日:“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日:“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注】永:永州。氓:百姓。绝:渡。寻常:长度单位,两寻为一常。去:丢弃。怠:疲乏,困乏。蔽:蒙蔽,引申为看不清简单的道理。
1 6用一句话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3分)
17作者想通过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分)
㈣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8—22题。(17分)
【甲】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日:“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署,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毗②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一似重有忧者。”而④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日:“何为不去‘地?”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⑥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①夫子:即孔子。②式:通“轼”,车前横木。③一:或。④而:乃,即指你。⑤去:离开。⑥识:记住。
18,找出【甲】文中能表达下列成语含义的句子。(4分)
(1)尸横遍野:
(2)十室九空:
(30f顷家荡产:
(4)颠沛流离:
,
1 9,下列各项朗读停顿有误的是(
)(2分)
A虽鹏狗不得宁焉
B,而/乡邻之生日蹙
C,使子路/问之
D,曩,与吾祖居者
20,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是(
)(2分)
A,悍吏之来吾乡
B,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C,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D,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21,翻译句子。(4分)
(1冷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2)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22,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1)蒋氏大戚的原因是什么?“妇人哭于墓者而哀”的原因是什么?(2分)
(2)妇人一家有三人被老虎吃掉为什么仍不搬家?【甲】文中蒋氏的乡邻为什么要“号呼而转徙”?你认为在文中所述的社会里,老百姓要想活命唯一的出路是什么?(3分)
三、写作(40分)
第五单元中,我们欣赏了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美景;我们跟随吴均一起领略了富春江到桐庐一带“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我们和范仲淹一起神游了气势磅礴的洞庭湖和江南名楼岳阳楼;我们还同欧阳修一起陶醉在秀美的琅琊山风景中,醉翁亭留下了我们的欢声笑语……我们欣赏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其实,人、事、物都可以成为让我们流连、品味的美丽风景。
请以“风景这边独好”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若写诗歌则不得少于25行);要有自己的真实体验和感悟,不能抄袭;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1)A(2)C(3)B(4)A
2,(1)另0是一般滋味在心头(2)无可奈何花落去(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6)醉翁之意不在酒
3,A
4,①句“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改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②句去掉“不被淘汰”中的“不”。或将末句改为:“将来走人社会才不会(致于)被淘汰”③句将“处心积虑”换成“沤心沥血”等带褒义或中性色彩的词
5,(1)古义:妻子与子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2)古义:眼泪今义:鼻涕(3)古义:离开今义:离开……到某地
6,(1)“被”同“披”(2)“要”同“邀”(3)“属”同“嘱”(4)“具”同“俱”
二、阅读理解(50分)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1)岳阳楼结构精美;(2)登楼可观赏洞庭湖的美景;(3)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9,因为有洞庭湖的烟波浩淼,才有了岳阳楼的宏大气魄;因为有了岳阳楼丰富的人文内涵。才使洞庭湖名声大振。(言之有理即可)
10,示例:周恩来总理从小就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抱负,他的这句话不仅影响了他自己,也成了许多年轻人的座右铭。(言之有理即可)
11,鄱阳湖、洪泽湖、巢湖。
12,(1)i羊细地说出(2)邀请(3)更不用说(4)告诉
13,(1№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就再也没有出去过。(2)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了,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14,示例:陈胜、吴广起义;巨鹿之战;垓下之战;赤眉起义;绿林起义;淝水之战;赤壁之战等
15,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但在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的空想社会。
16,一个永州的百姓在船沉落水之时舍不得丢掉身上携带的钱财而被淹死。
17人生应有正确的取舍态度。为人不能贪,更不能为了一时之利而损失长远的利茄。(言之有理即可)
18(1)往往而死者相藉也(2)今其室十无一焉(3)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4)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
19 B
20,C
21略
22(1)作者说要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妇人之舅、夫、子均死于猛虎。(2)苛政猛于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推翻封建制度。
三、写作(40分)
3.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篇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听:《欢乐歌》、《卜算子.咏梅》 教学目标:
通过学欣赏《卜算子.咏梅》、《欢乐歌》,领略江南风情,感受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初步了解江南丝竹的知识。感受民间戏曲与歌曲的完美结合,初步了解昆曲和苏州评弹这两种地方曲艺,激发学生对家乡江南悠久文化的热爱。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欣赏、感受“江南丝竹”: 1.欣赏《欢乐歌》
欣赏乐曲,说出乐曲的情绪风格、主要演奏乐器。揭示曲名,简介“紫竹调”
2.介绍“江南丝竹”:流传于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以及上海一带的丝竹音乐。主要乐器有笛、箫、笙、二胡、琵琶、三弦、扬琴等。
3.完整欣赏《欢乐歌》,留心听以上几种乐器的音色。4.完成P31/露一手
三.欣赏、拓展“昆曲”、“评弹”
1.师:江南的地方戏曲有很多,你们知道哪些?
生回答(黄梅戏、越剧、昆曲等)
师: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昆曲。
2.简介昆曲:起始于元末明初的昆山腔,迄今已有600年的历史,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是一种融诗、歌、舞、戏于一体的艺术形式。3.听赏昆曲《牡丹亭》选段【皂罗袍】 4.欣赏《卜算子.咏梅》
4.简介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与弹词的总称,产生于苏州,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
演唱。
5.听赏苏州评弹《笑中缘》 6.欣赏《欢乐歌》 四.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唱:《水乡外婆桥》 教学目标:
用欢快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水乡外婆桥》,了解赞美江南水乡的歌曲,激发学生对江南水乡音乐文化的热爱。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复习导入:
1.播放《欢乐歌》(片段)请学生说出乐曲的名字、类别。
说出乐曲的演奏乐器有哪些,巩固对民族乐器的认识。三.学唱体验:
1.复习四年级时学唱的《忆江南》,说出歌曲的名字 师:在你的印象中,江南是什么样的?
回忆语文课文《水乡歌》,想一想:水乡(湾)多,(船)多,(歌)多。师:今天我们来学唱歌曲《水乡外婆桥》 2.听范唱,说出此时水乡孩子们的心情怎样?
在歌词中,找到表达孩子们快乐心情的语句,有感情的读一读,感受歌词所描绘的美丽景色。3.学唱歌曲
听辨歌曲中休止符的位置,感受歌曲前后乐段不同的情绪。反复听唱,指导有困难的乐句。
完整演唱歌曲,指导学生从力度、速度等方面,表现水乡孩子细腻、含蓄的形象。四.课堂总结:
师:水乡是美丽的,水乡孩子是幸福的。课后找一找歌颂水乡的音乐作品。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唱:《姑苏风光》 教材分析:
《姑苏风光》(大九连环.码头调):民歌套曲《大九连环》中的一段,整套《大九连环》是用5首江南流行的时调联结而成的民歌套曲,歌唱了江南名胜苏州一年12个月的美妙景致和风情民俗。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具有民谣风格的歌曲《外婆桥》,感受水乡孩子眼中家乡的变化,心中盼望去外婆家的急切心情。
2.通过欣赏《姑苏风光》,感受苏州方言的独特腔韵,品位吴越音乐文化的魅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复习《水乡外婆桥》:
1.全班齐唱《水乡外婆桥》,师:这首歌中,我们感受到江南水乡孩子的细腻、羞涩的性格。下面,我们来感受一下水乡孩子还有什么样的特点? 2.欣赏《水乡外婆桥》,学生跟音乐轻唱,然后回答
师:这首歌中,我们感受到水乡孩子活泼可爱的个性,以及去外婆家的迫切心情。3.跟音乐轻唱歌曲 三.学唱《姑苏风光》 1.简介歌曲:
2.初听歌曲,留心歌词的读音。说说歌曲赞美了什么? 3.复听歌曲,轻声哼唱。四.拓展了解——吴文化
1.跟音乐轻声演唱《姑苏风光》,说出曲名
2.师:苏州是江南有名的古城,古代时称为“姑苏”,苏州一带地区称为“吴”,我们今天来了解一下这一带的传统文化——吴文化
3.简介吴文化:
物质层面——有巧夺天工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典园林,有古朴凝重的“香山帮”建筑。有美轮美奂的丝绸——苏锦,有名列全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有精细雅致的吴中工艺等。
文化层面——有“百戏之祖”的昆曲。有被称为中国最美的声音的苏州评弹。
有名家辈出的吴门画派,有历史上被称为“南桃北杨”的桃花坞木刻年画。4.在音乐声中,将图片与文字对应(写在作业纸上)五.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欣赏了歌曲《外婆桥》,感受到水乡孩子对家乡的热爱。欣赏了歌曲《姑苏风光》,感受了苏州方言独特的魅力。下节课我们将接着学习。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复习本单元学习内容 采集与分享:赞美家乡的歌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作业纸一张 教学目标:
1.了解吴越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2.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引导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优秀音乐作品。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复习本单元学习内容 写出你所听到的音乐作品名称。写出江南丝竹乐器的名称和分类。三.分享——赞美家乡的歌
师:你还知道哪些赞美家乡的歌曲? 四.本单元总结:
师:这一单元,我们感受到与上一单元《北国豪情》截然不同的音乐风格:江南丝竹的婉转流畅,水乡歌谣的天真活泼,昆曲表演的清新优美,苏州评弹的生动细腻„„在去年《锦绣江南》的基础之上,再次领略了江南音乐作品的特点与魅力。
4.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教学准备:
1、放大镜、显微镜、水样、玻片、抹布等、观察水样
2、技能准备:课前简单培训制作玻片标本的注意点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准备的水样(1)学生观察水样
(2)学生汇报:观察烧杯里的水,你观察到水里有什么?这些结果你是用什么观察到的?
(3)讨论:这杯水里是是真的只有这些东西呢?还有没有可能有其它的东西?
(4)谈话:怎么才能知道这杯水里有没有我们刚才说的细菌等这些东西?(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各小组领取)(1)谈话: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目镜(对着眼睛)物镜(对着标本)载物台(放置标本)
反光镜(反射光线、照亮标本)
调节螺旋(调节焦距、看清标本)镜臂 通光孔 镜座
(2)教师讲解并示范使用方法。强调
①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②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③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④轻拿轻放。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生物(1)指导观察教师准备好的水样标本
①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②学生分组观察。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视)
③汇报交流:你观察到什么?是什么样子的?(汇报时学生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观察记录,并用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2)认识生活周围水里的微生物 ①小组制作小组采集水样观察玻片 ②自主观察
③汇报交流:说说自己小组采集的水样中有什么
(3)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4)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多媒体展示水中各种常见微生物
四、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①谈话: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
②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
③提问:通过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2)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
利用用多媒体展示在各种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
第2《做酸奶》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制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2.能够通过收集资料,模拟细菌的繁殖来探索细菌的特点。3.学会一些防止病菌传播的方法。知识与技能
1.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2.知道酸奶是有乳酸菌发孝而变成的; 3.学会对有害细菌的预防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所学知识。2.通过搜集资料,能更好的学习知识。3.
关心科学和人类相关的社会问题。
4.体验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粉笔灰、黄豆、试验记录纸、纸杯。
学生准备:做好的酸奶、课前收集的各种细菌的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学习制作酸奶的方法
1.师:你们吃过酸奶吗?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谁能说? 2.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
(让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做任何评价;提醒学生回去观察酸奶瓶上的配料表,或许会有所发现)3.教会学生学习动手做酸奶的方法。(1)介绍做酸奶的方法:
①在锅里放入一些鲜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②消毒保温杯和勺子。(可用开水烫一烫)
③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入自消过毒的保温杯,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并盖上盖子。④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4、强调
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保持在35℃—40℃左右;二是卫
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自制的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不要存放太久。
二、布置作业
1.制作酸奶,下次带来和大家一起品尝。
2.为什么鲜奶会变成酸奶呢?回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下次交流.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组织学生开展酸奶品尝会
1.师:上节课,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板书课题)。今天,同学们带来了亲自做的酸奶,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就举行一个酸奶品尝交流会。
要求:在酸奶品尝交流会上,你可以品尝其他同学做的酸奶,了解他是怎么做成的,并且要选出你认为最好喝的酸奶。2.学生分组进行品尝并交流。3.全班汇报并交流。
4.质疑问难: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产生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5.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认识细菌及酸奶形成的原因
1.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 2.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并猜测。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通过网络、书本收集有关细菌的资料。
4.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5.民主评议小组研究情况。6.教师小结:
(1)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2)细菌的繁殖;(二分列繁殖)
(3)细菌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7.模拟细菌的繁殖试验: 介绍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并让学生说出试验中各种物品环节模拟的是什么? 进行试验,试验到细菌繁殖到第八代。预测第二十一代细菌的数量。
填写试验纪录,汇报实验后的结论和感受。8.讨论和交流:(1)酸奶是怎样制成的。
(2)你能说出那些细菌有用、那些细菌有害?
三、了解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
1.讲述:下面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动物、植物和我们前面所研究过的微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你知道吗?在微生物大家族中,还有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成员,它就是病毒。
2.谈话:你听说过“非典”和艾滋病吗?它们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3.学生看教材插图认识形形色色的病毒。
4.提问:你对哪种病毒比较熟悉?不妨向同学介绍介绍。5.学生交流。
6.教师小结:病毒个头很小,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细菌那么大。病毒单独存在时,不会生长、繁殖,像一个没有生命的非生命体。然而,一但侵入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中,就能够生长繁殖,对生物体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麻疹病毒等。病毒比细菌小得多,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杆菌那么大,所以,一般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6.谈话:你还知道哪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
四、认识病菌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1.提问:病菌是通过什么途径侵入人体的呢? 2.学生猜测。
3.模拟病菌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活动:一位同学用沾粉笔灰的手和第二位同学握手,依次传递下去,粉笔灰就传给了握过手的同学。其实有些病菌的传播也是这个道理。
4.讨论:还有什么其他途径会使病菌沾到你的手上?我们应该怎么预防?
5.学生交流。6.谈话:除了皮肤接触以外,还有哪些途径会使病菌侵入人体? 7.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病菌传播途径的资料。8.教师介绍几种常见的病菌预防方法。板书设计:
2、做酸奶
细菌
病毒 病菌
第3《馒头发霉了》 教学目标
能够利用显微镜观察霉,并能通过图画、文字、语言等描述霉的样子;
能够设计对比实验,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奥秘的欲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在课外做对比实验。
2、难点: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在课外做对比实验。教学准备:
发霉的馒头、水果、放大镜、显微镜、抹布、切片、图片等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1.通过多媒体出示霉的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在我们的生活中见过没有? 2.交流:你带来了什么发霉的物品?
讲述:请大家仔细观察带来的发霉的物品,看一看,物品的霉是
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先请同学们用语言描述一下所见到的霉形状。再用显微镜观看物品上的霉,用文字和画在活动记录纸上描述显微镜下霉的形状和特征。(做好巡视和辅导)
3.学生汇报、小结:霉是一种生物,它非常小,用眼睛很难直接看清,必须借助显微镜,所以叫它微生物。霉的种类很多,颜色各异,有青绿色、黄色、黑色、白色等,形状有绒毛状、蛛网状、絮状等
4.讨论霉菌有生命吗?怎样证明呢?(从无到有,从少到多)5.讨论: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探究馒头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其他物体发霉的条件和馒头发霉一样吗?
6.讨论:教材第9页表,你认为除了表中列出的实验条件外,还有哪些组合方式。请补写在表格的下方。
课堂小结:霉是什么?它有生命吗?物体发霉的条件有哪些? 作业:每小组选择一个组合条件做物体发霉的实验。写好实验报告。
第2课时 一.复习
1.霉是不是就会在食品上发生?在其他物品上会发生吗? 2.霉发生的条件有哪些?
3. 交流,根据实验说明霉发生的条件和温度、湿度、空气和光线有关。
二.根据发霉的条件说明应该怎样防止发霉 1.隔绝空气。2.保持干燥。3.高温灭杀。4.低温保存。
三.教师辅导学生学习霉的功过。1.可以用霉制止食品。2.制作药品
3.霉菌会使物品损坏
4. 霉变食品会危害人体健康。四.学习科学家发明青霉素的故事。
五.小结:应该怎样防止有害的霉发生?应该创造什么条件让有
益的霉发生。
第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会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细胞;
2、能够绘制并描述简单的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图;
3、能够比较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的不同与相同;
4、能够设计游戏活动,解释白细胞吞噬病菌的作用过程。知识与技能
1、理解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和功能;
2、知道胡克利用自制显微镜最早观察到细胞,从而使人类发现和认识了生命体的微观结构——细胞;
3知道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2、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3、在探究活动中体验与人合作与交流的乐趣,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
4、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积木”。
2、难点:白细胞消灭病菌的过程。教学准备:
显微镜、抹布、洋葱切片、人体表皮切片、图片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新课
1.提问:你们见过建房子吗?建房子大概需要哪些材料? 小时候,你们或许都玩过积木,你们用它搭过什么呢?
2.提问:如果把我们把自己的身体或其他有生命的物体比做房子、比做搭积木,那么搭建生命体的“积木”又是什么? 3.学生思考、交流、推测。
怎样证明我们的推测是正确还是错误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做实
验来进行验证。
二、指导学生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 1.教师提供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的切片。
2.学生借助显微镜来观察,并将观察到的情况画下来。
3.汇报:你们发现了什么?是否看到了一个神秘的生命世界? 4.学生汇报、交流。
5.教师提问: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结构有什么不同? 6.学生汇报。
7.教师带领学生小结:洋葱表皮是由许多个近似于长方形的格子组成,每个格子实际上是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就是一个细胞。人体表皮也是由许多不规则的细胞构成的,细胞之间的界限不是很清晰。
三、指导学生认识细胞的有关知识
1.请学生仔细观察教材第11页的图片。提问这些图片上展示的是什么细胞?它们的形状、大小一样吗?
2.教师带领学生小结:两种细胞的形状、大小不完全一样,不同的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和功能。
3.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发现和认识了生命体的微观结构——细胞,关于细胞知识,你们还知道些什么? 4.指导学生阅读教材12页的资料——胡克发现了细胞)5.提问:细胞是谁发现的?细胞与生命体有什么关系?
6.教师指导学生小结:生命体大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物体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引起的。
四、拓展活动:模拟白细胞杀死入侵的病菌
1.讲解:当身体某处受伤,病菌侵入时,有些白细胞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聚集在受伤的部位吞噬病菌。同时,伤口周围出现红肿现象,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发炎”,当病菌被消灭以后,炎症也就消失。因此,白细胞对人体起着防御和保护作用。2.分组模拟白细胞消灭病菌的游戏。(选定几个学生扮演“病菌”,三四个同学为一组手牵着手扮演“白细胞”,然后“捕捉”病菌,把它包围起来),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不同细胞有不同功能。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 第1《地球的形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过程与方法:
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提出一些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现象,大胆想象,积极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不迷信权威;
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一些人们不断认识地球的资料,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融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于一瞬。
由教师准备一些直观教具:地球仪、黑板、粉笔头,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故事的意义。
学生收集有关人类探究地球的历史资料。
教学活动建议:课上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经历千年历史,充分调动他们的想象力,体会典型的历史片段,理解前人的不懈努力。利用教材提供的是几个科学故事,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其所然还要帮助他们理解其所以然。因此,本课教师准备一些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故事的意义。例如借助地球仪、黑板我们可以让学生理解麦哲伦航海的意义,借助地球仪和粉笔头,可以模拟在海边看远处归来的航船的情景等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疑,导入新课 1.谈话:提问:“人类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呢?”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讨论,交流。
二、探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
1、介绍古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①谈话:古时候的人们对我们周围的世界还不了解,但是他们也在不断地观察,不断地研究学习,所以人们慢慢地掌握了很多的本领,比如学会用火,炼铁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肯定也在想我们脚下的这片大地到底有多大呢、它是什么样的呢。你们知道他们对地球形状最初的解释是什么吗? ②学生讨论,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③课件播放“神话中的地球”。
④谈话:神话故事其实也反映了古时候的人对大自然的一种认识,因为条件限制,他们不可能弄清楚地球的真实面貌,那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一种没有依据的“猜想”,是对地球
不科学的解释。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接触到的事实越来越多,比如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看到了月食的情况后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于球体的,下面我们也来看一看。⑤课件播放“月食过程”,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推想出地球是球形的结论吗?你有什么疑问? ⑥教师又补充说明东汉张衡对地球形状的猜测。
⑦提问:既然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我国古代的张衡都在很早以前就认为地球是球形的,人们为什么不相信呢?.学生讨论交流。说明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接近科学,不断用来修正猜想和探究。
2、介绍当人们看到船身逐渐消失在海平面下的事实以后,对地球形状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猜想。①课件出示“海边归帆”,提问:为什么总是先看到船的桅杆顶部,再逐渐看到船的上半部,最后才能看到船的全部? ②学生讨论交流。
③利用地球仪和染色的粉笔头演示,模拟海边帆船归来的情景并讲解其中的科学道理,课件播放“麦哲伦航海探险”,介绍麦哲伦为了证明地球是球形而进行环球航行的故事。
④理解地球可能是圆的猜测产生的基础,小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实际上就是一次科学实验,他在证明地球是不是真的是圆的,这次实验的成功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在事实面前人们信服了,开始逐渐接受这个观点。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宇航员在空中亲眼看到地球是什么样子了。
①介绍前苏联,美国和中国的航天事业。(课件出示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现在人们已经可以进入太空,从宇宙中观察地球,再次证明“地球是圆球形的”观点确实是对的。②提问: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船队为什么要一直向西航行?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证明了什么? ③学生讨论交流。
④.谈话:不过,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也并没有停留在原地不动,科学家还在不停地研究,使我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刻。⑤课件介绍地球的形状资料。(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形)
三、认识地球有多大
1.谈话: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很大的,你知道地球有多大吗? 2.学生回答,猜测。
3.看教材第16页资料,了解地球的有关数据。4.提问:你知道我们这里到无锡有多远吗?坐汽车大约要多久?我们无锡到南京有多远?坐汽车大约要多久?出示中国地图观察图上的无锡到南京有多长。再观察地球仪上的中国有多大?想象地球有多大。
四、拓展活动:
算一算:如果你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时,当你绕赤道一周后,你的年龄该有多大?
第2《地球的表面》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地球表面的基本情况;知道地球表面多种多样的地形;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过程与方法:
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的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建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感受到大自然和祖国河
山的秀美壮丽;渗透地图制作的科学方法;体验到动手做科学的乐趣。教学准备:
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地图、地球仪、托盘、撒、沙、泥土、石块、小树枝、苔藓、小亭子、小桥。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在认识地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宏观上总体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地貌,感受自然的神奇。再通过亲手制作地表模型,更深刻的知道整个地球的地形地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汇报课前查找的祖国秀丽山河的资料。师生归纳各种地形的特点。
2、教师边播放各种地形的图片,边讲述:地球表面的地形是非常复杂的,也正是这些复杂的地形交错在一起才造就了大自然中许多秀美的风光,下面是老师查找的一些风景图片,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
二、制作地表模型。
1、谈话:看了这么多秀美的景色,老师和大家感觉一样,觉得真是太美了,于是,亲自动手做了一个有山有水的地表模型,大家觉得老师做得怎么样?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
2、(展示教师作品)讲述:组内同学商量一下,你们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地表模型?想用什么材料来制作?
3、分组做地表模型。要求:小组之间协调分工,由每组的材料员统一拿材料,用多少,拿多少,多的马上送回,允许到别的小组去取经。学生分组制作活动。
讲述:刚才,我们各组按各自的想法做了一个地表模型,做得怎样呢?下面大家相互参观一下。学生离座参观各组作品。学生谈参观感受。
三、绘制地形图
1、谈话:地表模型虽然直观形象,但有时使用起来并不方便,它最适合放在固定的位置上,为了使用方便,我们可以怎么做?(绘制地形图)那么这个地形图该如何画呢?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表模型,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的优点和不足。
3、讲解绘制地形图的要求:将玻璃板盖在托盘上,再将胶片放在玻璃板上,按下面的地形便可画出地表的整体轮廓来。那么,不同的地形你们都想怎么来表示?具体都用什么方法表示,你们小组自己来定,不过要在下面加上说明。
4、学生分组绘制地形图。小组展示汇报。教师出示中国地形图与学生绘制的地形图进行对比,并讲解:我们制作的过程与标准地形图的制作有相似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地形图的制作是很复杂的,要求更是科学、严谨,如果大家有兴趣知道的话,老师给大家提供几个网址,大家有时间上网看看。
四、总体认识地球表面地形
1、谈话:我们刚才画的就是地图,当然要按照地面的地面的大小来画,但是没有这么大的纸,就算有也是不可能这样做的。测绘人员观测了地形以后按照比例缩小才能制成地图或地球仪。
2、出示地形地球仪和世界地形图。观察交流:你对地形地球仪和世界地形图的观察,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地球表面的水陆分布。并引导学生解释“三山六水一分田”的说法,使学生能够概括性地记住地球地貌的总体状况。加深对地图的认识,体会地图用途。
3、说明描绘地貌的手段在发展。
教材展示了两幅不同科技水平的图片,一幅是从飞机上拍摄的航拍图,还有一幅卫星相片,表面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人类认识地球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前进,而且是向着高精度,精细化前进。
五、拓展活动:
活动一:将公园的实景图画成地图,注意找准“北”的方向。活动二:说说什么地方要用到地图,体会地图的用途。活动三:利用地图找“宝”,学会用地图。(可以作为课后活动)
第3《地球的内部》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的内部构造。
2、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科学知识: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教师准备:分别装有水、细沙、小石头的黑色胶卷盒若干。介绍地球内部构造的录像。火山、地震、地热、海啸等图片(也可以为录像)。优美的音乐一段
学生准备:煮熟的鸡蛋、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小刀。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桌上有三个密封的胶卷盒,在不打开盖子的前提下,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做?
2、学生讨论
3、学生实验:(注意在实验中要及时记录你所得到的信息,然后依据所得的信息进行判断:盒子里可能是什么?)
4、学生汇报交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并能提示学生完整的表达)
二、了解地球内部构造
1、过渡提问:刚才同学们说盒子里的物体的时候,都用到了“好象”这个词,说明大家对这个实验的结果还不能肯定,这仅仅是一个猜测而已。地球也象一个无法打开的胶卷盒,那么关于地球内部的信息你可以通过哪些现象去猜测呢?把你知道的说给大家听听。
2、学生汇报。(让学生进行充分交流,注意让学生说出一些现象和判断。)
3、看相关录像:科学家们又是通过哪些途径来收集并了解有关地球内部的信息的呢?我们先来看一组有关地表现象的图片。(课件出示火山、地震、地热、海啸等图片,让学生进行观看。)
4、通过这些现象引导学生对地球的内部情况做一个推测并画下来。
5、相互交流讨论
6、说说自己的构思,比比谁画的最有可能。
7、观看录像,对比验证(介绍地球内部构造的片段)
8、出示鸡蛋一只,讨论:鸡蛋的内部结构会与地球的内部有什么关系?
9、实验验证,弄清地核、地幔、地核与蛋壳、蛋白、蛋黄之间的相似之处。
三、制作地球构造模型
1、用橡皮泥做一个地球构造模型
2、师生讨论制作步骤
3、学生交流自己想好的制作步骤,教师注意及时进行归纳
4、学生动手做地球模型。(教师播放音乐)
5、制作完成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以及制作时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四、课后拓展
1、讨论:现在人们已经想到了钻孔的方法来研究地球。将来,假如让你来研究,你会怎么做呢?
第4《火山和地震》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学生掌握避震的技能,使学生学以致用,能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
2、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拓展信息的能力
3、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搜集资料、整理事实、研究事实、应用事实和拓展事实。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现象,认识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成因,知道一些预测地震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奥秘的兴趣,渗透科学的自然观教育 教学准备
1、有关火山和地震的教学录像片。
2、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地球上的板块、现代地震仪的挂图或投影片。
3、为每小组配备一根长约30厘米、直径1~1.5厘米、学生用力能折断的干木棍,一条毛巾。
4、教师:构建“火山和地震”网站主页。
5、铁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出探究问题
1、观察录像,了解自然现象。①让学生看一小段录像,用感官来认识地震和火山喷发对人类带来的影响,从而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关键性的一步,学生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来进行研究是科学探究的起始。
②提问:你刚才看到的录像中,哪种自然现象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害呢?
⒉揭题:火山和地震
谈话:是呀!火山喷发和强烈的地震都是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会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2、提出探究问题:
①提问:A你有没有亲身经历过地震或火山喷发呀?
(有:当时你的感觉怎么样?)B那对于火山喷发和地震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来研究呢?可以先相互讨论讨论。
②根据学生问题板书研究项目:(学生可能涉及的研究项目有:)地震和火山喷发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危害? 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
地震发生前,可能会出现什么异常的现象?
如果地震发生了,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
世界上什么地方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 *地震和火山喷发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影响?
*地震和火山喷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 *火山喷发会不会带给我们什么好处?
3、导入探究:
谈话: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多!下面就让我们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亲临”地震、火山喷发的模拟现场,去探究一下地震和火山的奥秘,你们想不想去?那就欢迎你进入火山和地震网站来探究。(如果没有网站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
二、学习新课
解决提出的问题
1、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解决提出的问题
推荐自主学习的方法:阅读课文
搜集资料
实验研究……(最好通过专题网站学习)
2、集体交流
逐个自主解决问题
方案一:(有专题网站的情况)1介绍网站
2学生自主选择问题,讨论交流(组内交流和组组交流),教师指导
3学生公布研究成果:
A★地震和火山喷发会带给我们什么的危害?(学生交流)这个问题是哪些同学研究的?你能介绍一下你的研究成果吗? B★地震的形成 谈话:哪些同学是研究地震是怎样形成的?请说说你们的研究情况。提问:那岩层为什么会形成褶皱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模拟实验吧,把你桌上的毛巾叠起来放平在桌面上,用手按住两头,向中间挤压,你观察到了什么?怎么会发生这个现象呢?(引导:如果把毛巾看作地壳岩层)这个现象能够说明什么呢?(岩层在力的作用下会发生褶皱现象。)
那么岩层为什么会断裂呢?请你用手握住枯树枝的两端,用力将它压弯、折断,你又发现了什么?(引导:手在枯树枝断裂时有什么感觉?听到了什么声音?)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岩层受到的力大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发生断裂形成地震,所以地震时往往大地会震动,而且还有轰隆隆的声音。)录像播放:地震的形成过程。C★火山的形成
谈话:原来地震是由于地壳板块运动形成的,那火山为什么会喷发呢?(学生进行发布介绍)
小结:由此可见,火山喷发和地震现象都是地壳运动形成的。在火山喷发同时,往往伴随着地震的发生。因此地震和火山喷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谈话:其他同学你还研究了什么问题呀?谁来讲讲自己的研究情况?
D学生发布:地震的预兆
避震的方法
地震、火山多发地带 ◇地震的预兆(学生进行发布并补充)
谈话:让我们一起来关注一下地震前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吧。录像播放:地震预兆录像
谈话:这是人们根据长期观察而得到的经验,其实很早以前就有人专门研究地震了。提问:你知道我国古代研究地震最有名的是谁吗?他是怎样研究地震的呢?你知道候风地动仪有什么用吗? ◇避震的方法(学生进行发布并补充)
谈话:现在我们正在上课,如果突然发生地震,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
做呢?还需要注意什么呢?把你的想法先告诉周围的同学,相互说说。
小结:如果现在突然发生地震,首先我们要保持冷静,不能慌张。然后再采取自我保护的方法。◇地震、火山多发地带(学生进行发布)
谈话:这些地方为什么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呢?
那么,我国的台湾省为什么是地震和火山喷发频繁地带呢? 介绍:台湾2002年3月31地震。这就是今年3月31台湾发生地震后的情景,这次地震又给台湾同胞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小结:我们生活的地球,有六大岩石板块,板块与板块交接的地方,由于相互挤压作用往往是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多发地带。
⑥延伸:通过网络浏览研究,你还了解了些什么呢?
*介绍阿富汗地震:前不久阿富汗发生了里氏7级的大地震,这场地震
让阿富汗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雪上加霜。但也有人猜测阿富汗发生的地震可能是人为因素所引起的,到底是怎么样。请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继续关注。
方案二(没有专题网站的情况)
1、指导学生认识地震的原因。
(1)讨论:你推测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2)讲解:从地震的现象我们可以知道,地震时大地在剧烈地震动,有很大的破坏力。地下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力量呢?为了弄
清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3)模拟岩层褶皱的实验。
讨论:假如我们想象这一层一层的毛巾就是地层,地层也受到巨大的挤压,你认为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毛巾在力的作用下向上供,想象地壳中的岩石受到地壳内部压力也会发生褶皱变动)
(4)模拟岩层断裂的实验。
每个小组的桌上有一根小木棍,用手握住木棍两端,用力将它压弯、折断。当木棍被折断时,你听到什么声音?手有什么感觉? 假如这根木棍是我们想象中的地下的岩层,当岩层受到挤压的力越来越大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木棍在力的作用下被折断,想象地壳中的岩石受到地壳内部压力时发生的断裂,木棍折断时发出的声响,想象到地震时发出的巨大声响;木棍被折断后产生的震动,想象到地震引起的大地剧烈的震动)(5)组织学生讨论: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6)讲述: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每年地球上都要发生几百次;只是有的地震较弱,人们感觉不出来;只有强烈的地震才会带来灾害,但一般一年不过只有几次。
2、引导学生认识火山喷发的成因。(1)学生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
(2)用土豆泥和番茄酱模拟火山的喷发。你认为哪些现象预示着火山将要喷发?
(3)小结火山喷发的原因。
3、讨论:为什么说我国台湾省是地震和火山喷发的频繁地区?
小结:在板块的边缘,由于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作用,岩层受到压力较大,这往往是火山和地震的多发地带。
4、指导学生了解地震的前兆。
(1)讨论:地震前兆有哪些?你们已经知道有哪些地震前兆?(2)讲述:地震前兆还有:泉水或河水突然干涸断流;气候出现冷热骤变;地光与地声等。由于动物感觉器官特别灵敏,被人们称为一部监测地震的“活仪器”。为了便于大家观察动物的地震前兆,老师介绍一首歌谣给大家: 震前动物有前兆,发现异常要报告。牛马骡羊不进圈,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冰天雪地蛇出洞,老鼠痴呆搬家逃。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水面跳。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5、引导学生了解人们对地震的研究。(1)(出示张衡像及地动仪挂图)张衡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科学家。在1800多年前,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监测地震的仪器——地动仪,这是我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地震了解得越来越多,发明了各种仪器监测地球内部的变化。例如地震仪(出示地震仪挂图)就是通过监测地球内部的变化来记录和预报地震的。
6、指导学生在遇到地震时,如何保护自己。
当地震发生时,最重要的是人要立即离开房屋,到室外空旷的地方去,以免被倒塌的房屋砸死、砸伤。如果来得及,最好在离开房屋前,拉断电闸,熄灭炉火,以免造成火灾。
三、总结巩固
⒈学生概述本课内容
谈话:同学们,到现在为止,你们对火山和地震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⒉提出再研究的问题:
谈话:同学们了解的真多!那么对于这种会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的自然灾害,你有什么想法呢?还有什么新的问题想提出来继续研究呢?
四、探究延伸
谈话:看来关于火山喷发和地震现象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的的问题。那就请大家把今天没有完成的研究继续下去,当然你还可以通过查阅课外书籍、实地观察等其它方法进行探究。相信你一定会成为一个研究火山和地震的专家。
第5《地表的变迁》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2、能够对一些现象作出大胆的猜想。
3、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
4、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评判。科学知识:
1、知道流水、冰川、风、气象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2、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3、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
2、感叹自然的力量,欣赏自然的美。
3、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地球多种地表形成的具体原因。教学难点:风化和侵蚀的作用。教学准备:
酒精灯、小石子、镊子、水搬运模拟器、火柴、世界风光欣赏录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过渡:大家看过化石吗?
2、欣赏化石图片。
3、思考:化石有什么作用?(了解地球的过去)
4、录象:世界风光欣赏。
5、揭题:多美的世界,从古到今地球的表面都是这样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试试来了解地球的过去,探究地球表面的变迁状况(板书课题:地表的变迁)
二、研究喜马拉雅山的过去
1、过渡:有人说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在很久很久以前,根本没有,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2、学生讨论,汇报。
3、交流:为什么说那里可能是海洋?有何证据?(化石,地球内部是运动的)
4、小结:只有证据才能说明事实……。
三、组织学生初步探究是什么力量让地球的表面千姿百态
1、过渡:有了化石等证据,科学家对才会对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有这样的推测,既然世界最高峰有这样的变迁,那世界上
那么多的地表形态是谁,什么力量造就的呢?
2、讨论交流:
将你收集的材料,介绍给大家。请你将你的观点告诉大家。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25内容
4、小结:地球本身的能量,在太阳的照射和吸引经过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四、组织学生探究自然界的风化和侵蚀作用
1、过渡:太阳、地球冰川、海浪、流水真有这么大的力量?
2、学生交流:龙卷风、海啸、泥石流
3、谈话:大家说得不错,这些确实能说明问题,那我们怎么通过小实验来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呢?
4、研究风化的作用。
出示:沙子和泥土,说他们都是大岩石变成的? 交流推测:你的理由?赞成的有? 实验:石子变小实验。(分组提供器具、实验要求、填写报告、交流实验情况)
推测:自然界的大岩石是怎样变成泥沙?
(风吹、太阳的照射、雨水---物体热胀冷缩)交流小结:什么样的过程是风化。
5、研究侵蚀作用
过渡: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滚滚河水夹着、裹着泥沙向东流去?请告诉大家流水有什么作用? 演示实验。(水搬运P27)思考:问题
小结:什么样的过程叫侵蚀 总结: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五、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1、提问:人类的活动在地球上已有几百万年,那人类的活动对地表的变化有影响吗?如果有,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
2、分组讨论。
3、汇报交流。
六、拓展:
1、古人常站在石头城上作诗吟文,感叹城下江水及水景的美妙,如今江水为什么没有呢?
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 第1《蜡烛的变化》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从蜡烛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分组实验用的铁三角架、酒精灯、火柴、干燥的烧杯、铁片、试管夹、澄清的石灰水、搅拌棒、白醋、碱块、白糖。教学活动建议:
1.单元教学的导入。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从这一单元开始,我们将学习物质变化的有关知识,紧接着问:同学生,你们能举出物质在变化的例子吗?学生可能举出动植物生长变化的例子,人的长高长胖的例子,水的三态变化的例子等等。教师告诉学生:这一单元我们将学习没有生命的物质会发生哪些变化?今天我们以蜡烛为例,研究它在加热和燃烧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2.首先引导学生预测。蜡烛在加热和燃烧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待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带领学生实验验证。第一个实验:把蜡块放在铁片上加热,观察变化;离开火焰冷却,观察又有什么变化。由于学生已往见到过这样的现象,因此实验不必花太多的时间,主要是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如蜡烛加热时,由固体(蜡块)变成能流动的液体(蜡油),停止加热,冷却后,流动的液体又慢慢地变成了有一定形状的固体。第二个实验:燃烧蜡烛,观察所发生的变化。这个实验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应带领学生分步操作,搞清蜡烛燃烧后变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五年级上学期在学习《呼吸和循环》单元时,学生已知道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鉴别。这个实验,教师要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干燥的烧杯、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烧杯底部的一些现象,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记录归纳:蜡烛被加热时,仅仅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物质;蜡烛燃烧时,不但外形和状态发生了变化,而且变成了一些新的物质。接着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物质;另一类是变成了新的物质。两类变化的显著区别在于是否产生新物质。
3.判断教科书中的六个活动属于哪一类的变化。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分组选择做这些实验,并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判断属于哪一类的变化。建议全班学生分三大组:第一组做实验一、二,第二组做实验三、四,第三组做实验五、六,这样的实验难易搭配,各组所需的时间也差不多。实验完成后,一定要让各组汇报交流,让大家一起来判断它们是哪一类变化,从而达到对物质变化的全面认识。课后可之一。当你把澄清的石灰水倒进烧杯里,再把它涮一圈倒掉时,这时烧杯壁就附着一层石灰水了。你再把这个烧杯罩在火焰上,一会儿烧杯壁的石灰水就浑浊了。这是因为蜡烛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石灰水一碰到二氧化碳,就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碳酸钙。可见蜡烛燃烧时,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蜡烛+氧气→水+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石灰水→碳酸钙+水
科学家们仔细地研究了蜡烛的燃烧过程,他们发现,蜡烛烧完后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等于蜡烛和蜡烛燃烧时所消耗掉的空气中的氧气的总质量。教学过程:
1、导入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大自然中物质的变化是各种各样的:种子
发芽、开花、结果……你还知道哪些物质的变化?
2、研究物质的变化。
蜡烛是我们熟悉的物体,让我们来研究蜡烛的变化。仔细观察蜡烛,尽可能多的说出蜡烛的特点。
给蜡烛加热。预测:蜡烛在加热和冷却后有什么变化? 仔细观察燃烧蜡烛是有什么现象发生,将观察到的加热和点燃蜡烛的现象写在活动记录上。
最后,比较蜡烛熔化、凝固和蜡烛燃烧的不同,归纳出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
异类音义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另异类生成了新的物质,证据可以从颜色改变、产生沉淀、发光发热等现象中寻找。
3、通过寻找证据,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属于哪一种变化。学生探究以下物质的变化属于哪一类。
生鸡蛋变成熟鸡蛋、面粉做成馒头、火柴燃烧、水的三态、铁水变成钢锭。
讨论研究后把结论填在书上,并说出你的证据。
4、学生选择实验,在观察比较中判断她们属于哪一类的变化。学生分小组选择实验所需的器材做实验。
通过着部分的活动,学生可以在各组观察实验和活动中交流,对物质的变化有更全面的认识。
5、巩固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燃烧蜡烛,观察所发生的变化。这个实验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应带领学生分步操作,搞清蜡烛燃烧后变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五年级上学期在学习《呼吸和循环》单元时,学生已知道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鉴别。这个实验,教师要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干燥的烧杯、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烧杯底部的一些现象,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第2《铁钉生锈了》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设计铁钉生锈实验方案,并能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初步学会对同伴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并会完善自己的方案。
能运用简单器材设计对比实验,能够持续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并认真记录实验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提出防锈建议。知识与技能:知道钢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接触。了解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坚持参加较长时间的探究活动,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愿意参与评价,并愿意吸取他人所长,补己之短。
关心与防锈有关的科技知识,乐于用所学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锈的铁器、无锈铁器、蒸馏水(或凉开水)、植物油、砂纸。
学生准备:搜集生锈的铁器、无锈铁钉、矿泉水瓶或透明塑料保鲜袋、干燥剂、细线绳。教学活动建议:
1.新课导入。教师可出示各种生锈的铁器让学生观察,然后问学生;这些铁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继续问学生:你曾在哪里见到过生锈的物品?铁生锈是什么样子?由铁生锈的事实,你想到什么?这一环节,主要是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铁钉生锈的原因进行猜想,因此,花一点时间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见到过生锈的物品”很有必要。
2.设计实验方案。由于影响铁钉生锈的因素主要是水分和空气中的氧气,设计前,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分组,待所有的学生都选定影响铁钉生锈的某一个因素后,再分组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
3.评价、完善实验方案。由于学生的经验不足,对实验的器材选择,有水、无水的环境创设,有氧、无氧的条件建立等许多问题都会考虑不周。因此,建议教师在学生初步完成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分组汇报、互相补充的形式,带领学生初步完善实验方案。然后,利用教师准备的冷却的沸水、植物油、砂纸等,学生带来的无锈铁钉、矿泉水瓶或透明塑料保鲜袋、干燥剂、细线绳等组装实验器材,创设所需环境,以便课后观察研究。提醒教师注意,如果选用透明塑料袋作为盛放铁钉的容器,透明塑料袋要厚一点,铁钉尖最好用胶带包一下。创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铁会生锈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铁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生锈呢?你研究过吗?
今天我们来研究铁生锈的条件是什么?
2、在生活中找一找生锈的铁制品。
观察铁锈是什么样的,比较铁锈与铁有什么不同。还在哪见过生锈的物品?
3、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以王刚小组为例,介绍实验方案的内容和格式,学生模拟实验,假设制订方案。(暗示两个假设条件:一个是只有空气,无水。另一个是有水,有空气。)
(提醒学生:新钉子要把表面的油漆清洗掉或烧掉。)
师: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交流实验方案。请大家对方案,尤其是步骤的完整性进行评价。比如,评价时可以关注:①要验证的方面是否是“改变的条件”?②“保持不变的条件”有没有控制好? ③步骤设计是否完整?等等。我们来评价×××小组的方案。你们先介绍一下方案吧。
生:我们小组提出的假设是铁钉生锈可能与水有关,假设的依据是生锈的钉子通常碰过水。整个实验需要两个塑料袋、两根相同的铁钉、一杯水。因为我们研究是与水有关,所以可以改变的条件是水,其他的条件都是不能改变的条件,像空气、阳光等。实验步骤是这样的:把一个钉子沾上水,放进一个塑料袋里,另一个钉子直接放进来一个塑料袋里;最后,把两个塑料袋中的空气抽出,并将塑料袋密封起来,同时放在窗台上,过几天就可以观察实验现象了。请大家给我们小组评一评。师:请大家对这个实验方案的完整性进行评价。
生:我认为这个实验设计的挺好。但有一个地方需要改进,那个沾水的钉子沾的水有些少了,应该多加一些水,要不然太阳一晒,水就蒸发了,会影响实验效果的。
生:
我认为我们这样做完全可以。因为塑料袋是密封的,水不会蒸发到塑料袋外。生:但是,我认为水多一点总比少一些的好,所以,我建议你们小组在给铁钉沾水时应该多一些水。师:老师也赞成多加一点水,以免真的影响到实验效果。你们能够接受个建议吗?生:能!师:请继续。
生: 他们小组使用的实验器材应该加上一个吸管,因为要将塑料袋里的空气抽出,用吸管抽出空气最好。生: 谢谢你,我们接受你的建议。
生: 你们说塑料袋要密封,没说怎样密封。请问,你们用什么来密封?
生: 用线绳啊!
生: 那你们应该在器材中写上“线绳”。生: 我们接受建议。生:……
师: 老师也有个建议,最好把铁钉用砂纸打磨光亮。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做?生:打磨能够把铁钉上的脏东西弄掉,这样,钉子的条件也保持一样了。
师:正确!我们所看见的铁钉表面有没有可能光洁程度不同呢?比如,上面会有你摸过的汗渍等,都可能让铁钉的条件不同,从而出现第二个可以改变的条件。当实验结果出来后,到底是与水有关,还是因为钉子上的脏东西的影响,我们很难说清楚。所以,要将铁钉打磨光亮,这样就能够控制整个验证实验只有一个可以改变条件,从而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我们之所以进行评价,目的就是要仔细考虑方案,让方案尽量的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验证活动。现在,请各个小组根据刚才的评价建议修改自己的验证方案,选择同样假设的小组之间可以相互参考借鉴。第二课时 生:(分组修改完善方案。)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严整假设是否正确。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安排学生分组汇报,要求学生把实验的装置带来,让全斑学生看到不同条件下的现象,由此总结钢铁生锈的条件。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钢铁生锈的原因。归纳铁钉生锈的原因。
4、了解防锈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既然钢铁生锈与水、空气接触有关,那么,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钢铁才能不生锈呢? 你有什么好办法?
学生: 防锈需要隔绝水和空气,油漆、搪瓷覆盖、制成不锈钢、表面涂上不易生锈的金属。还有涂沥青、放干燥剂……
5、巩固
铁生锈的条件有哪些?
怎样防止铁的生锈?
评价是让方案完善的过程。对实验方案的评价过程也是促进学生交流的过程,因此,选择评价交流的“切入点”很重要。在本环节中,我选择了有代表性的验证实验方案让学生进行评价,即解决了个案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共性问题,起到了引领作用。另外,我比较重视交流的情感目标达成,组织的评价活动充满了民主的气氛,学生在尊重与和谐的氛围中各抒己见,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了学生交流能力的提高。
第3《变
色
花 》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或花或植物汁)指示剂。
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知识与技能:
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呈酸性、碱性和中性的各种物质。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探究变色花的秘密,意识到事物变化是有规律的.领悟到化学世界的奇妙,产生进一步探究奥秘的愿望。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会变色的白色纸花(花朵用醋或柠檬汁浸过,叶子用面碱浸过;浸泡的时间不要提前太久,以免酸碱中和,使实验失败)、喷壶、紫甘蓝、紫甘蓝汁、碱水、白醋、检测物质用的果冻盒(贴上标签)、烧杯、滴管、镊子、盐水、茶水、洗衣粉水、肥皂水。教学过程:
1、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各类物质,研究物质的种类和用途对家庭、工业、农业、建筑业等有着很大的作用。
2、变魔术,让学生在玩中发现知识。
指导学生用紫甘蓝或紫萝卜自制指示剂。根据学生带紫甘蓝的多少,分小组挤紫甘蓝汁或紫萝卜汁。提醒学生注意五点:
① 尽量选择紫甘蓝的薄叶,少用梗;
② 紫甘蓝撕的块要小一点,紫萝卜要切碎些; ③ 用手反复挤压菜叶时,不要把塑料袋弄破了; ④ 挤压菜叶的时间以汁液变紫为宜; ⑤ 小组成员要团结合
学生玩魔术“纸花变红,纸叶变绿”——在白色花瓣上涂上白醋,在叶子上抹上碱水,在往纸花上喷上紫甘蓝水奇妙的现象就发生了。讨论纸花变色的原因,了解物质变化的种类,知道指示剂能够分辨出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3、指认一些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从生活经验出发介绍一些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提问:怎样用科学的手段去辨别酸性物质、碱性物质?
4、学生用紫甘蓝制作指示剂检测身边的物质的酸碱性。
教学生制作紫甘蓝指示剂,用自制的指示剂检测身边的物体,观察颜色的变化
第一组: 苹果、梨子、香蕉、橘子、柚子、葡萄;
第二组: 自来水、食盐、白糖、白醋水、口碱、小苏打水; 第三组: 香皂水、洗衣粉水、洗手液、洗发液、洗洁精、消毒液;
第四组: 牛奶、豆浆、椰奶、花生奶、藕粉、麦片; 第五组: 茶水、雪碧、纯净水、蜂蜜、白酒; 第六组: 面包、馒头、米饭、饼干、鸡蛋、蛋糕;
第七组: 舒肝健胃丸、丽珠得乐、达喜片、健胃胶囊、健胃消食片。
把第一组的水果榨成汁;把第二组中的食盐、白糖、口碱加水溶解;把第三组的洗涤用品用水稀释;把第四组的藕粉、麦片加水调成稀稀的糊;把第五组的蜂蜜加水稀释;把第七组的药加水稀释;把第六组的面包、馒头、米饭、饼干、鸡蛋、蛋糕放在培养皿里。将以上被检测的物质分别准备好,量取100毫升放入烧杯中,然后在每组被检测的物质中,分别滴上10滴紫甘蓝汁,观察记录物质颜色的变化。
通过三轮的探究实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像梨子、橘子、柚子、葡萄、猕猴桃、白醋、洗手液、洗洁精、雪碧、白酒,这些物质属于酸性物质。而像自来水、口碱、小苏打、香皂、洗衣粉、衣领净、白糖、饼干、鸡蛋、蛋糕、丽珠得乐、达喜片,这些物质属于碱性物质。,将结果填在活动记录上。
5、了解酸性、碱性物质的意义。
通过一些事例的介绍让学生了解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的意义。竹子喜好碱性土壤,如果淋了酸雨,就会大面积死亡。盐碱地上长不好植物,可以通过家硫酸亚铁改良土壤……
6、巩固
今天你学会了怎样的一个小魔术?酸性、碱性物质有哪些意义?
第4《洗衣服的学问》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实验。能够通过请教教师或家长、查阅资料等方法,掌握去除污迹的常用方法。
知识与技能:知道洗涤用品可以使污物发生变化。知道不同的污物需要不同的洗涤用品清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控制变量的重要性。体验到利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提高生活质量的乐趣。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烧杯、角勺、水、粉碎好的肥皂(或调制好的浓肥皂水)、洗衣粉、草酸、植物油、旧报纸(保持清洁,易于清理)。
学生准备:多块质地相同的布料(浅色)、筷子、自备“污物”。教学活动建议
1.新课导入可以用以下方法导入。
第一种方法:创设问题的情景法。教师可以拿着一件衣领沾有污垢、衣襟沾有油迹、衣袖沾有墨汁、衣角沾有血迹的衣服,沮丧地说:今天,老师打扫卫生,不小心把衣服弄脏了,你们瞧,这衣领沾有污垢,这衣襟沾有油迹,这衣袖沾有墨汁,这衣角沾有血迹,哎(大叹气),怎么办呢? 第二种方法:师生谈话法。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在家洗衣服
吗?(大多数学生不洗衣服),知道妈妈是怎么洗衣服的吗?如果衣服上沾有油迹、果汁、墨汁、血迹等,妈妈是怎么处理的呢?” 2.实验探索环节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首先,让学生猜猜,哪一种污迹用哪一种洗涤用品效果好?并将猜测的结果填写在表格中。其次,组织学生探讨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如选择布条上污迹的大小、浸泡布条的水量多少、倒入肥皂、洗衣粉、草酸的多少……通过讨论,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在这个对比实验中,其他条件都要一样,只有洗涤用品不一样。学生只有明白了控制条件,实验才能做得科学规范。建议第一个实验选择的污物最好是比较常见的,如油迹,用肥皂或洗衣粉就能洗去的,然后再选择墨汁或血迹,用肥皂或洗衣粉洗不净,而用草酸效果却非常好。这样,实验的难度逐渐加大,学生的兴趣也会逐渐增强。最后,将观察到的现象填写在表格中,并将结果与猜测比较,从而认识一些科学事实。
3.分组实验探索。建议不同的小组选择不同的污物,如圆珠笔油迹组、蓝墨水组、红墨水组、血迹组等等,仍然按照上述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开展探究,最后,全班同学汇报实验结果。4.资料分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肥皂或洗衣粉去污原理做成多媒体课件,生动的画面和精彩的解说,一定会将本课的学习推向高潮。如果没有条件,教师可以将教科书第23页左下角的漫画画在黑板上,油污、水、肥皂要用三种不同的颜色表示,边讲边画,效果也会不错。实在有困难的话,学生自学课文,也能了解去污原理。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不管选用哪种洗涤用品洗涤,都是为了使污物发生变化,溶解到水中,达到去污的目的。课后可以布置学生做一个有趣的活动:在自己的一只手的五个指尖上分别抹上口红,用大拇指分别与其他每个指尖摩擦以使口红涂抹均匀。一次分别将一个指头浸在一种洗涤液中,如肥皂液、洗涤剂(厨房用)、洗发香波、洗衣剂等。再用另一只手用棉签擦每个指尖上的口红,每次擦拭都可以定时为3秒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判断哪种洗涤液去污能力(除去口红印能力)最强,哪种洗涤液去污能力最弱。教学过程:
1、导入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衣服上沾着汗渍,墨水,油污……,33
你知道怎样去除它们吗?
2、通过怎样去除衣服污迹的问题,开展讨论。围绕洗衣服的话题,展开讨论。
引出“哪种污物用哪种洗涤剂用品效果好”的问题。
3、探究洗衣服的学问。
师:刚才我看到同学们的猜测,没有选一种洗涤剂的,对于一种污渍,有的选洗衣粉,有的选肥皂,有的选洗洁精,究竟哪一个好用,想不想知道?现在我们就做? 生:好!师:知道怎么做吗? 生:知道。
师:真的,不过在做之前,我们要有几个问题要考虑好,先把事情想周全了我们再做。例如我们要去除钢笔水这个污迹,我们在一个杯子中放一勺洗洁精,在另一个杯子中放两勺洗衣粉,在另一个杯子中放三勺肥皂粉,这样可以吗?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不可以? 生:分布不均匀,去污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
师:用的量要一样,也就是在实验中我们必须保证一件事,什么事儿?
生:洗涤用品的量要一样。
师:相同条件就这一个吗,还有没有呢?小组里商量商量怎么样?(教师参与到某一小组的讨论,了解学生的讨论状况。)师:怎么样?商量得如何,谁来说说? 生:用的水要一样
师:能不能具体说一说,你看,你这句话我有两种想法,一是用自来水,二是用矿泉水,或者用冷水或者用热水你这个“水要一样”究竟指的是什么?
生:指水的品种一样,数量的多少一样。师:其他小组有没有别的想法? 生:洗的时间要一样。生:污渍的量要一样。师:“量”这个字用的准确吗? 生:是污渍的面积。
生:洗的方法要一样,用手洗和用搓板洗效果是不一样的。生:洗的东西要一样,就是用毛料都用毛料,不能一个用布,另一个用毛料。师:实际上,你们说的是洗涤时的材料要一样。说这么多相同点,有没有不同点?
生:不能在一块洗,要用不同的容器。师:好!但实际上还是要用同样的容器的。生:用的洗涤用品不一样。师:看来不同条件有几个? 生:有一个。
师: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做呢?没有材料是吧?看,这些是我们这节课将用到的实验材料。(向学生介绍实验材料,具体过程略)(重点通过观察污渍的变化,比较出肥皂、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差异。)
4、介绍洗衣方面的知识。
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介绍洗衣的学问。为什么肥皂,洗衣粉有去污能力呢?
对于油污用肥皂洗涤效果比较好……虽然污迹的成分各不相同,但只要跟与之
匹配的洗涤剂发生反应,它们都能被洗干净,洗衣服大有学问。
5、巩固
为什么肥皂,洗衣粉有去污能力呢? 洗衣服有什么学问呢?
第四单元探索宇宙
第1《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了解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和探索火星工程的伟大。
意识到入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教学准备:
有关月球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等,沙盘、大小不一的石子、记录纸、牙签、手电筒等。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认识月球的基本情况。
(1)教师讲解:人们从古代起,就开始对月球发生了兴趣,不断对月球进行着观察和探索,并幻想着能到月球上去。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所以人们就编造了不少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直到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才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并发现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在这以后,人们对月球的观察不断深入,天文学家开始用更大的天文望远镜进行观察,但仍只能停留在观察月球向着地球的一面。1959年,苏联科学家开始利用火箭接近月球,发射月球探掘1卫星,使它可以绕到月球的背面,对月球进行拍照,使人们了解了月球的全貌。1969年,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号”宇宙飞船,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实地进行考察,并带回了月球的岩石和土的标本。从此,人们对月球有了更深入、更清楚的了解。(教师在讲述过程中,边讲述边出示教学挂图或投影幻灯片)(2)提问:同学们在平时学习中,一定会知道不少有关月球的科学知识,谁能回答下面这些问题? ①月球离地球有多远? ②月球的大小怎样? ③月球上有什么?没有什么? ④月球上温度如何?
⑤月球上有引力吗?大小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应组织学生首先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再请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学生的答案,很可能不太确切,教师应认真去听,并整理正确的答案,为下一步归纳小结做准备。)2.讨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1)组织学生讨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2)组织学生做相关的试验:①把沙子倒进沙盘,均匀地晃动,使沙子的表面尽量平坦。把牙签垂直插进沙子的中心,牙签的一头要能碰到沙盘的底部。在牙签与沙面相接的地方用彩笔做个记号,这个牙签就相当于标尺。②从不同的高度将大小不一的石子丢入沙盘中。用一根尺垂直立在沙盘的旁边,用另一只手拿着石于到沙盘的上方,确定好高度后,松手丢开石子。③小心地拿走石子,尽量不要碰着沙子。石子在沙盘中砸下一个坑,把牙签按照刚才插入沙盘的方向再次插进沙坑的中心,用另一种颜色的笔做个记号。④用小尺测量两记号之间的距离,确定沙坑的深度。
做这个实验时,最好先做不同大小的石于从同一个高度落下,再做同样大小的石子从不同高度落下,最后做不同大小的石子从不同的高度落下的试验,分别测量沙坑的深度。
(3)在获得大量数据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环形山的形成和什么因素有关。
(4)模拟实验完成后,让学生用手电筒照射沙盘上的坑,观察影子的变化,讨论什么时候看环形山效果最好。3.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登月工程。
(1)播放幻灯片,创设情境:美国人在1969年7月20日 第一次登上了月球,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2)谈话:同学们,你们想上月球吗?老师这里有一个内部消息,我们中国马上也能上月球了,而且以后我们国家要成立月球旅游公司,发展月球旅游业。月球旅游公司需要招聘一批对月球知识非常熟悉的人作为导游,如果同学们能成为导游,就能免费上月球啦!(3)学生介绍已有的月球知识,讨论自己最想了解什么内容。
第2《太阳系大家族》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对搜集到的有关太阳的各种信息进行总结评价。
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计算等方法整理、加工太阳系的有关数据。
能够用安全的方法观测太阳。
能够用一定的器材给八大行星排列位置。尝试着模拟太阳系运动的游戏。
知识与技能
知道太阳系的构成,知道九大行星的名字及排列顺序。明确恒星、行星、卫星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了解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过程。知道太阳的有关知识。
了解太阳系中有关行星、彗星、小行星和流星的知识。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及交流、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和茫茫宇宙相比人的个体的渺小。
意识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教学准备
有关太阳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等,橡皮泥、记录纸、网球等。教学过程: 1.导入激趣。
(1)谈话导入: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幅美丽的星空图,你想到了什么或者你想说些什么呢?(2)帮助学生认识三类星:恒星、行星和卫星。学生面对满天繁星展开想像的翅膀,并能说说自己对宇宙天体的认识,尤其对恒星、行星、卫星三类星的认识。(3)激趣:你们向往神秘的宇宙太空吗?你们想探索神奇的宇宙奥秘吗?让我们一起乘上宇宙飞船飞上太空来探索宇宙的无穷奥秘吧!由学生面对满天繁星引入本课,从学生每天看到的熟悉的星星谈起。面对满天星斗,学生会想到很多,例如有些是本身能发光,有些不能,于是引出恒星、行星、卫星的概念,为本课学习扫除
概念上的障碍。模拟升空的情景,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把自己置身于广阔的宇宙空间,去探索无穷的宇宙奥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让学生自主探究有关太阳系的知识。
(1)要求学生能够对太阳系的构成有一定的认识,井能说出九大行星的名称及其排列顺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太阳系以及太阳系中行星的运行轨迹,看看能发现什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得越多越好,并且能用一些办法记住九大行星及其排列顺序。(2)引导学生进入“宇宙之旅”、“小天文馆”网站,或提供相关材料,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太阳系。学生在浏览网站或阅读的时候,小组可以提出问题或回答别人的提问,教师将对提问或发表言论多的小组颁发奖品——天文知识卡片。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参与这个活动。
(3)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一段的教学中,学生对太阳系的构成完全由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发现,尤其是八大行星的名称及排列顺序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记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精神。但因为学生自己寻找的有关知识很庞杂,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3.实地观测太阳。
由于太阳光的强度比我们眼睛可以承受的强度高10000倍,所以用来直接观测太阳的减光设备,必须能够将阳光减弱10000倍。小学生可进行的太阳观测,主要集中在量度太阳影子或投影位置的变化及当有日食发生时量度太阳形状的变化。这两种变化均可使用鞋盒针孔投影仪量度。使用鞋盒针孔投影仪时,如观测时间较长,应注意鞋盒底部太阳投影位置的变化,最多只能持续观测约两小时,并且太阳的影像会由鞋盒底部的西面移往东面。(1)活动前准备:鞋盒、胶水、剪刀、锡纸、针。
(2)活动过程:与学生重温太阳观测方法存在危险的原因;与学生讨论为什么虽然观测太阳有危险,但仍要进行,和学生讨论太阳观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制作鞋盒针孔投影仪:在鞋盒前端开一小孔,后端开一较大的方孔,并用半透明的锡纸蒙上,对着太阳,太阳会在锡纸上留下投影;说明针孔投影仪的原理;说明针孔投影仪的优点和缺点;说明在自然界中,可利用树上树叶间的隙缝和投射在地面的影像替代针孔投影仪进行观
测。
要求学生利用“鞋盒针孔投影仪”观测太阳的变化。如有日食出现,亦可用它来观测。但观测太阳时,除了要注意太阳对眼睛的影响外,还要谨防在烈日下曝晒可能出现中暑等问题。
(3)活动评估:检查学生利用鞋盒针孔投影仪所绘画的太阳影像是否正确。
4.总结,课后延伸。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认识太阳系。
(2)继续激发学生探索更无穷的宇宙奥秘的兴趣,引导学生课后去访问因特网,那儿有关于太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在等着学生们呢!学生课后继续探索,让学生把网上学习、自主探究的兴趣延伸到课后。
第3《看星座》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自己的记录与别人交流星星的观测情况。
能够通过建立“我的星座”的方式认识天空的主要星星和星座。能够在夜空亲自观测星星。知识与技能
认识四季的主要星座和天空中的主要星星。会记录星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观测星空需要恒心和毅力,科学需要持之以恒。教学准备:
有关星座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等,透明胶片、投影仪、指南针、量角器等,多媒体电脑。教学过程:
1.建立“我的星座”。
(1)从认识星座导入。在课的开始,先展示美丽的星空图,用优美的语言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提出相关的问题,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北斗七星和其他一些著名的星座(出示大熊座、仙后座、猎户座等),然后撤去犬屏幕上星座间的连线,并介绍:古人把星星和
星星之间用线连起来,将之看成是动物、人或其他东西,这就是星座。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和适当的讲解,让学生初步认识星座,学生也更容易理解“什么是星座”。谈话:既然古人能建立星座,同学们也可以回家后各自观察星空,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星星去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星座。通过谈话,要求学生建立“我的星座”。
(2)学生回家观察星空,选择星星建立自己的星座。
根据学生观察的结果,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星星用线连起来,建立自己的星座,并在透明胶片上把“我的星座”画出来(投影胶片上画好网格)。
天体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而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的前提就是要让学生每天都想去观察星座,让每个学生都去建立“自己的星座”,这样,学生就可以张开想像的翅膀,按照各自的心愿,满怀兴趣和关心去观察星星。2.讨论“我的星座”。教师组织交流“我的星座”:说说建立了什么样的星座?说出命名的理由。学生各自到讲台上,用投影仪介绍自己的星座。(有的叫三角座,有的叫四方座,有的叫蜘蛛座,有的叫房屋座,有的叫镰刀座等等。总之,每个学生的星座都不一定相同。)介绍完就按东南西北的方位,把“我的星座”贴在教室四周的墙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我的星座”:仔细观察这些星座,看看能发现什么?学生观察后发表意见。
因为有的星座很相似,学生观察的可能是一些相同的星星,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怎么才能知道是不是同一颗星星?”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同一时间的星星的方位、颜色、位置、亮度是‘致的。接着继续讨论:“怎样才能确定一颗星星的颜色、位置、亮度?”教师指导学生统一时间,用指南针确定星星的方位,量角器确定星星的高度,亮度用小圈圈表示。讨论研究后,教师发给每位学生一只指南针、一只量角器,要求全体同学在当天晚上九点同时进行观察,确定“我的星座”中星星的准确位置。
观察星座的注意点是观察的时间和地点、星座所在的方位和高度、星星的颜色和亮度等特征,但是如果直接把这些条件告诉学生,学生即使观察完了,也觉察不到这些条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因此,在教学中,要开展讨论“我的星座”的活动,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就能发现观察时必须注意什么,于是再进行新的观察活动,产生新的发现。这样,就能使学生积极地、满怀兴趣地去进行观察活动,学生在课后就能很好地利用仪器确认“我的星座”和其他同学的星座,并用投影胶片准确标出自己星座中的星星。
3.介绍“我的星座”。
谈话:为了让同学们了解你的星座,请你把“我的星座”介绍出来。(这一次的介绍和上一次不同,要求明确星座的方位、高度和特征。)学生分别介绍各自的星座,然后把“我的星座”标到教室里的大投影片上,再按方位用胶带纸把星座贴在教室四周的墙上。最后把四个方向的投影片用胶带粘成一整块,形成一幅完整的星图。教师把学生分成东、西、南、北4个小组,将“我的星座”和其他同学的星座进行观察、比较、讨论,然后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是验证观察结果、思考观察方法的重要手段。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观察时间、观察方位的不同进行分组讨论,不但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见解和思考方法,而且也让学生把主观空间变成客观空间,使自己的想法得到同学的承认,同时也接受同学的影响而加深自己的理解。
第4《探索宇宙》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会制作多级火箭模型。
能够收集有关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行星探测器及航天飞机的图片和资料。
搜集人类的航天灾难故事。知识与技能
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了解人类走出地球的历史。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深化。
认识各种典型的航天器。
了解人类历史上发生的主要航天灾难。了解我国的航天史。
知道中国正在进行的航天事业——嫦娥计划。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人类探索太空的自豪感。
体会到科学家和宇航员在宇宙探索中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从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中体会到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的尊严。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收集各种神话故事、星球的图片、有关宇宙和探索宇宙的资料。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谈话:在我们生活着的地球之外,是一个广阔无边、无始无终的世界,被称为“宇宙”。宇宙里的许多奥秘在等着我们去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宇宙的知识,进行“探索宇宙”的活动。(板书课题)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所收集的材料,并利用多媒体展示星空的图像和太阳系的有关图片。
2.引导学生经历人类观察、探索宇宙的过程。(1)了解古人对宇宙的探索和向往。讨论:在没有先进观测仪器的远古时代,人们是怎样认识宇宙的?他们会问一些怎样的问题? 谈话:自古以来,人们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好奇与幻想,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通过编造一些神话传说来寄托他们的向往和追求。
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四则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偷药奔月、女娲炼石补天、夸父持杖逐日,井引导学生讨论:古代的人根据什么天文现象编造了这些神话传说? 盘古开天辟地:古人对天地产生原因的最初思考。嫦娥偷药奔月:古人看到月亮上明暗相间的阴影。女蜗炼石补天:古人看到天空中日月星辰的分布。
夸父持杖逐日:古人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对光明的向往。
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古代神话是古代人民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对宇宙的一种认识和看法,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的神住和探索宇宙的强烈愿望。
(2)了解古代科学家探索宇宙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谈话:古人不但为许多天象编写了神话传说,还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古代科学家。中国:张衡、祖冲之、僧一行、郭守敬等等;外国:哥白尼、布鲁诺等等,以及他们的研究成果,展示古代用来观测天文现象的仪器及古代的星图。
教师进行总结: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古代劳动人民对宇宙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世界天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的古代天文成就不仅表现在古人发明了精美实用的观象仪器,制定了最完善的历法制度,还表现在中国保存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天象记录,现在许多西方国家的天文研究者都到中国来查阅古代天象记录。
(3)了解宇宙探测工具的发展。
讨论:古人在观测宇宙时会遇到什么困难?怎样解决这些困准? 介绍望远镜:后来人们发明了望远镜(多媒体展示望远镜),1610年1月10日,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第一次用望远镜看到了月球上的环形山(多媒体展示月球图片),看到了木星和它的卫星(多媒体展示木星图片)。望远镜使人们初步认识了太阳系,随着观测设备的更新和观测技术的提高,人们又观察到了更远的天体。介绍现代的望远镜:(1)巨型望远镜。(多媒体展示巨型望远镜的图片)随着科技的发展,望远镜的制造越来越先进,口径也越来越大,人们也能够看得越来越远。最大的望远镜的口径可达到4米 多。(2)射电望远镜。(多媒体展示射电望远镜的图片)电磁波发现之后,人们又发明了射电望远镜,这种望远镜可以看100亿光年之外的星体。介绍哈勃太空望远镜:(多媒体展示哈勃太空望远镜的相关内容)随着人们对宇宙研究的深入,人们的足迹也走出了地球,走入了太空。1990年4月25日,美国把一架以天文学家哈勃命名的空间望远镜送入太空,它能观测到150亿光年外的天体。3.总结宇宙的特点。
(1)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宇宙的整体形象。
(2)讨论:宇宙是什么样子的?宇宙有多大?宇宙是怎样产生的?宇宙里有什么?我们处于宇宙的什么部位?宇宙里有没有和地球一样的文明?(根据学生的回答调用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录像)(3)总结:人类正逐渐向宇宙的深处进军、探索,现在我们不仅能在地球上研究宇宙,还可以利用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星际探测器等手段进入到宇宙空间,接近遥远的星球,探索更多的宇苗奥秘。(播放各种航天探测器)然而,浩瀚的宇宙总让人感到神秘和无限,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去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吧!(4)展示各种航天器:布置学生将自己收集的资料组合成专题资料,办成小报。
迄今,各种宇宙探测器已先后对月球,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哈雷彗星以及许多小行星进行了探测,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像金星终日蒙上的一层密雾浓云及温暖世界,火星上的所谓人工运河和生命存在之谜.土星的奇异光环和卫星家族,最大的木星及其圾光景观等,通过探测器的探访,大都陆续寻觅到了答案,而且不断获得新的发现,在人们面前展现出一幅崭新的太阳系面貌。现在,“先驱者”11号和“旅行者”2号探测器经过10年的漫长旅途,在造访众多行星之后,已经飞到了太阳系的边缘。它们肩负着人类神圣的使命,奔向更加遥远的恒星世界。形形色色,多姿多彩的宇宙探测器必将在探索太空,开发宇宙中建立新的功绩。4.布置学生收集各种航空灾难活动。
可以通过资料的搜集也可以通过观看相关录像来了解航天灾难史。组织学生谈谈人类面对行航天灾难史作如何感想? 5,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展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中田人造卫星研制的设想始于1958年,在1968年召开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上,研制计划正式纳入正轨。1970年4月24日 “长征”1号运载火箭将“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升空。1988年9月7日,中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1号由”长征”4号火箭发射升空。遥测和信号接收都正常,卫星图像质量之高,得到了世界气象部门的公认。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科技工作者继续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不断对卫星进行改进,加紧新型号研制工作的同时,注重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卫星系统在
国民经济领域中的直接应用。1999年10月中国--巴西联合研制的“资源”1号卫星发射成功,所接收到的卫星图像资料,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水利、矿产、能源、测绘、环保等众多部门。1999年至2003年中国连续发射“神舟”系列宇宙飞船,并将航天员杨利伟送上了太空。
这一系列辉煌的成就可以通过组织学生知识竞赛来进行。通过组织学生了解我国的航天知识及成就,展开多层面的讨论,进行选拔,最后进行展示。在比赛中让学生对我国的航天成就产生一种自豪感。
第5《地球以外有生命吗》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条理清晰地有依据地陈述自己的观点。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科学知识
知道一些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了解人类对探索地外生命的一些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增强了解宇宙奥秘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引导学生科学地探究未知事物,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
1、小组合作,共同收集、整理分享资料。
2、引导学生科学地探究未知事物。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有关外星生命的话题,谁来说说外星生命指的什么?
投影:外星人——指地球以外的具有高级智慧的生物。
二、提出问题
1、提问:你认为有外星人吗?
2、现场调查,公布调查结果。
投影:认为有外星人的同学占--------%,认为没有外星人的同
学占--------%。
三、科学辩论
教师引导学生对是否有外星人的问题进行讨论。
同学们现在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有外星人,另一种认为没有外星人。请你们说出你们的观点以及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学生讨论、交流。
四、提供资料
1、教师向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外星人的资料。A、来自太空的报告。B、月球上的外星生物。
C、我的故事:我和外星人握手。
2、向学生介绍太阳系的有关资料。课件播放:太阳系的有关资料
3、向学生介绍银河系的有关资料。课件播放:银河系的有关资料
4、向学生介绍河外星系的有关资料。课件播放:河外星系的有关资料
五、提出假设、科学探究
1、引导学生在银河系中假设外星人存在的可能性。现在我们假设一下:假设每100个恒星中可能存在一个有外星人的恒星系,那么在银河系1000亿个恒星中,存在外星人的恒星系有多少个呢?
学生计算、小组讨论、交流。(再以1/1000的可能性假设;以1/1亿的可能性假设、以1/100亿的可能性假设、以1/1000亿的可能性假设。)
六、介绍科学家的观点 观点1:认为有外星人。一部分科学家认为有外星人,他们已经行动起来向其它星球发送了地球的名片,寻找外星人。
课件播放:人类向太空发射探测器的情况 观点2:认为没有外星人。
另一部分科学家认为没有外星人,他们认为所谓外星人其实是人们由于心理或生理因素造成的错觉或幻觉,可能是飞机、气球,也可能是云块、球状闪电等物体。
七、共同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 今天我们在这里共同探讨有关外星生命的话题,对于是否有外星生命这个问题,大家持什么样的观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根据自己的观点去收集整理资料,并能用收集到的资料去论证自己的观点;重要的是能够对所收集的各种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理性的怀疑;重要的是能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做出科学合理的假设,并形成自己的推论…… 5单元假设与实验
1《假设》一课教案设计
一、预期学习结果 知道假设的含义,能有依据地提出假设。2.了解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3.意识到假设需要验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懂得假设是有依据的猜测。难点:明白经验可能会造成假象。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段案情介绍(动画片、图片或者文字叙述)学生准备:每组两张同样的白纸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过动画片《名侦探柯南》没有I?你们想不想也做一回小侦探?
2看一段案情或(一个场景),想想谁可能会是凶手?
3.师:你们觉得谁是凶手?是不是瞎猜的?(不是,猜测要有依据。)猜测的依据是什么?
4.师小结:刚才这些同学说的,都是他们的猜测,猜测也叫做假设。假设的
提出,往往都要有一定的依据才行。
5.如果你是侦探,接下来你会怎么办?(接下来会寻找证据来验证猜测。)
6.奖励爱动脑筋的学生,公布案件的真正凶手。
7.师小结:其实,我们进行科学探究跟侦探破案很像。先提出
问题—作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假设是科学探究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下面我们就开展一个与假设(猜测)有关的小游戏。
(二)活动1:猜猜我是谁
1.游戏规则;一名同学眼睛被蒙起来,通过触摸和声音,猜另一名同学是谁。
2.分别让几组同学上台游戏,猜的时候,要求说出自己的依据。(生借助外形、声音等特点为依据,猜测出同学是谁。)3.师生共同评价刚才的活动。
(三)活动2:进行书上61页的实验
活动:把两张同样的纸,一张揉成团,同时从高处丢下,谁先落地?
1.学生假设,并说说自己的依据.2.师:在进行这个实验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生讨论。
(同样的纸,同样的高度,同时丢下,同一个实验要多做几次以求实验的准确性,实验中的变量是纸的形状,其它不能改变。)3.开展实验,寻找证据,验证假设。4.汇报交流
5.得出结论。
五、教学反思
2《实验》一课教案
一、预期学习结果
1.知道什么是模拟实验,什么是对比实验。2.知道并重视对比实验中的公平原则。3.能设计一些简单的对比实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识别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难点:如何控制对比实验中的不变量。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手电筒、地球仪、烧杯、方糖、筷子、热水、实验纪录、温度计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通过一段时间的科学课学习,我们进行了很多实验,我们发现实验是人们认识自然和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途径。
(二)认识模拟实验
1.还记得模拟昼夜的形成,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吗? 2.请一名同学演示实验的过程。
3.师:在这个实验中,地球仪代表的是什么?(地球)手电筒代表的实什么?(太阳)转动地球仪代表什么?(地球的自转)生回答。
4.师小结:我们把像这样对事物的内部结构,运动变化过程进行模拟的实验,称为模拟实验。
5.想一想,从三年级到现在,我们做过哪些模拟实验? 生回忆:
(模拟雨的形成,模拟火山爆发,模拟水的毛细现象)
(三)认识对比实验
1.师:刚才有的同学说的模拟雨的形成、模拟火山爆发、模拟水的毛细现象等这几个是模拟实验,还有一些就不是,如: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我们把这类实验叫做对比实验,它是运用通过有意识地改变某个条件来证明改变的条件和实验结果的关系。
2.今天我们再做来做个对比实验,体会下对比实验中条件与实验结果的关系。
3.进行“糖的溶解于什么条件有关”的对比实验。(1)提出问题:糖的溶解于什么条件有关。(2)学生假设。
(学生可能出现的假设有:糖的溶解可能于搅拌有关;糖的溶解可能于水的温度有关)
(3小组讨论:打算如何开展实验,实验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4)交流实验的步骤与注意事项,教师相机点拨。
(教师强调:实验要遵循公平原则,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变量,对于不变量要控制好,如搅拌的力度,搅拌的大小,水的深度,搅拌器的垂直状况等。)
(5)分组实验,填写实验纪录。(6)汇报交流。
5.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篇五
Màn( )不经心 心不在yān( ) 根深dì( )固 祈( )祷
2.请从下列名人中,任选一个作简要介绍
伽利略 莎士比亚 贝多芬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一旦产生小的灵感, , 。
(2)今天,这项原则已应用于时钟计时、计数脉搏,计算日食和 (推算、推断)星辰的运动等方面。
(3)这种狂妄行为必须加以 (制止、制裁)--为了大家的声名,也为了有益于他的灵魂。
(4)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 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 (压制、压抑)。
4.下面语段中画线部分有四处语病,请选择其中的两处加以改正。
①爱因斯坦是最杰出的20世纪科学家。②他生于德国,后迁居美国。作为一位可以同牛顿相媲美科学巨匠,③他在物理学的许多领域内作出了重大贡献,④其中最重要的是发现了相对论。英国大物理学家汤姆生激动地宣称:⑤爱因斯坦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1921年,⑥爱因斯坦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殊荣。
第 处,改为
第 处,改为
5.阅读《斜塔上的实验》节选文字,完成练习。
教学之余,伽利略又忙于实验。他说,他的目的是重新检验亚里士多德有关科学的学说,而不是把这些学说当作福音真理来接受。他发现真理的道路,不是靠背诵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而是通过学习大自然这本宝书。
学生们听了他的讲课,不客气地嘲笑他。有些教授也骂得他狗血喷头。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后生小子想要干什么?他居然把亚里士多德的神圣的卷帙从书架上搬走,而代之以绳索、锡块、杠杆,圆形的、多角形的、平面的这样那样滑稽的玩意儿。不是吗,这些都是小孩子的玩具,是不可以作为严肃地研究宇宙秘密的工具的。制止这种胡闹!他们威胁说,否则,他们将给他一顿教训,叫他永远不会忘记。
伽利略拒绝停止他的实验,因此他们就决定将威胁付诸行动。与亚里士多德的教导相反,伽利略认为,如果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同时从一高度落下,就会同时落地。这帮教授认为,这完全是胡说八道。除了傻瓜,没有人会相信一根羽毛同一颗炮弹能以同样速度通过空间下降。现在正是揭穿伽利略的荒.唐,叫他永世不得翻身的时候了。他们要让他在大学的全体教授和学生面前当场出丑,使他愚笨的学说当场被揭穿。
伽利略很乐于接受这个挑战。为这次表演选定的地点是比萨塔。指定的日期到了,教授们穿着他们的紫色丝绒长袍,整队走到塔前。学生们和镇上的很多人则走在这些人的前面。大家吵吵嚷嚷,兴高采烈,准备看伽利略出洋相,对他的人品宣判死刑。
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他一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铅球,另一着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铅球。时间到了,伽利略让两个铅球从塔顶同时落下。大家先是一阵嘲弄的哄笑--然后随之是大吃一惊的窃窃私语。难以相信的事情真的发生了!两个重量不同的铅球,同时从塔顶下落,同时越过空中,同时落在地上。
(1)选文叙写了伽利略的两大发现之一:
(2)文中写学生和有些教授对伽利略采取嘲笑、反对的态度,对表现伽利略的精神有什么作用?
(3)画出文中的描写句,并说明描
描写在记叙中的作用。
(4)伽利略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气,请结合语段或你对他的了解,谈谈伽利略特殊的勇气表现在哪里?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推荐阅读: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09-10
苏教版二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07-06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2-03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六年级上册)07-07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要点06-30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四范文10-25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08-13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 1》WORD版教案06-15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11-07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习作5范文徐州的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