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差距扩大的政策性因素(13篇)
1.城乡差距扩大的政策性因素 篇一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食品101 钟智原 20101960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普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与此同时,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明显扩大了。
一、原因
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异常严峻,但很长时期以来,学界认为可以用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的“倒U假说”理论来解释中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倒U假说”理论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库兹涅茨在1955年发表的《经济发展与收入不平等》一文中提出的,他提出了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可以假设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迅速扩大,而后是短暂的稳定,最后在增长的后期阶段逐渐缩小。而通过分析我国的收入差距的阶段划分来看,我国的收入分配呈现出了缩小一扩大一缩小一扩大这样的一个过程,和该理论是相违背的,说明我国目前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无法单纯的用经济增长来解释,它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2“剪刀差”的作用;3受教育程度的差异。
二、影响
2.1正面影响
(1)一定时期内能使我国经济在生产力发展方面有长足进步,比如 改革开放后打“破大锅饭”及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确实把我国的现代化。(2)使农村居民向城市聚集,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素质。2.2负面影响
(1)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从而影响改革发展的进程。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导致农村居民购买力过低,难以激活农村广大消费市场,可导致农村边际消费倾向持续走低,而这又影响了投资乘数作用的发挥,难以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从而影响我国经济全面发展。
(3)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会导致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和人力资本水平低下,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水平难以提高,这也决定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缺乏真正的支撑。为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最关键的还是要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唯有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才能真正提高农村居民 的收入水平。
三、对策
3.1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从总体上讲,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3.2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
首先,要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改进粮食补贴方式、并建立政府指导下形成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机制。3.3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如果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了,将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所在。
3.4建立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低收入群体和弱势人群的扶助力度。结语:
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是现阶段的主题词之一。虽然目前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较大,但是,目前已经开始了一些尝试性的改革,比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项制度的建立在帮助农民抵御重大疾病风险,减轻农民医疗负担,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由来已久,城乡和谐发展的道路任重道远,目前需要做的就是要加大对农业、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大对农业的补贴、改革传统的户籍制度以及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为统筹城乡发展迈开坚实的第一步。
2.城乡差距扩大的政策性因素 篇二
关键词:公共政策,政策偏向,收入差距,非主要收入,城镇化
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即“一项政策的实质在于通过那项政策不让一部分享有某些东西而允许另一部分占有它们”。这突出说明了公共政策的决策、执行过程其实是政府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过程。政策的制定、执行及其执行的结果都是为了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 调整社会利益关系, 然而在现实中, 由于各种利益群体之间的矫力, 使得公共政策发生偏向、异化, 这种偏向与异化直接导致利益群体强弱分化明显。这一表现在城乡群体中显得尤为突出, 据吕延芳的研究, 公共财政政策对城市居民家庭收入没有显著影响, 对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有微弱的负向影响, 并且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现实中, 城市对政策的短期反应力及实效性往往超过农村, 如政府决策层选择短期利益, 那么政策的供给则容易失衡, 处于城市偏向的状态。
基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角度, 李实、罗楚亮, 王培刚、周长城, 林光彬等学者证实了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 城乡贫富差距问题已相当严峻。赵俊成, 张建峰, 王小华等学者从人力资本、二元经济结构、金融政策、等级制度等角度对云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了研究, 均得出了城乡收入扩大的结论与观点。衡量城乡收入差距所用指标很关键, 国内学者对指标做了非常细致的分解, 如陈宗胜赞成以人均全部收入比、人均生活费收入比、人均消费水平来计量, 李若健认为应采用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来测算。为了避免过细指标带来的关联性问题, 采用较为宏观全面的指标———城乡居民收入比作为指标考量, 另外选取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政府实施的经济发展政策、城镇化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公共政策作为解释变量, 对云南省城乡差距原因做解释并给出缩小城乡差距的具体建议或对策。
1 研究假设与命题设计
假设Ⅰ:根据“两部门”测度模型, 将国民经济分为两个部门, 即现代城镇部门和传统农村部门。
假设Ⅱ:将所有劳动力N分为城镇部门就业和农村部门就业。其中, 传统农村部门劳动力可以选择农村务农或者进城务工。而现代城镇部门劳动力仅在城镇就业, 不会迁移到农村。
假设Ⅲ:农村部门的生产函数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其中:YtR为第t年农村部门的总产出;AtR为农村部门的外生增长, 由当年的特殊条件 (如天气、土地肥力和社会对于农产品需求) 决定;FtR代表农村的土地数量;LtR代表农村劳动力数量。α为农村部门的土地-产出弹性系数;β为农村部门的劳动-产出弹性系数。在该生产函数下农村部门劳动力得到的平均收入为:
同样, 假设城镇部门生产函数也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即:
其中:YtU为第年城镇部门的总产出;AtU为城镇部门的外生技术进步, 它主要受诸如政府政策、FDI、技术引进等因素的影响;KtU为城镇部门的资本存量;LtU为城镇部门就业的劳动力数量;γ为城镇部门的资本-产出弹性系数;η为城镇部门的劳动-产出弹性系数。城镇部门劳动力的工资WtU由市场决定, 即等于劳动力的边际产出, 用公式表示:
对于农村部门劳动力来说, 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悬殊及收入差别的存在, 他们将面临两种选择:留在农村务农, 进城务工。设D为二值选择变量, 取值为0 (农村务农) 或1 (进城务工) 。因此, 农民收入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即务农所得与务工所得, 其平均收入为
对于城镇居民来说, 其收入由工资性收入和非工资性收入两部分组成。这里设置城镇居民收入为城镇部门产出的δ分成, 一般有δ≥η, 由于表示劳动力报酬占产出的份额, 则δ=η表示城镇居民收入仅来自工薪收入。因此, 基于两部门模型的城乡收入差距计算式定义为:。将式 (2) 、式 (4) 代入, 得到式:
结合贝努利大数定律, 做逼近处理, 可以将上式改写为:
其中, YRt表示农村部门产出, 以农业产值表示;YUt为城镇部门总产值, 即第二、第三产业产值之和。由公式 (6) 可知, 城乡收入差距值 (ruincgap) 取决于城镇化率 (1-R/N) 、产业比 (YRt/YUt) 、δ、η四个因素。基于此, 我们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Ⅰ: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使得愈来愈多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 则城镇化率 (1-R/N) 提高, 城乡收入差距 (ruincgap) 将会缩小。
命题Ⅱ:产业结构会使得云南省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文中用产业比 (地区总产值减去第一产业总产值的差与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值) 来表示产业结构, 一般情况下, 0<YtR<1, 假设其他条件不变, 则随着YtR/YtU的减少, 即当第一产业产值与第二和第三产业总产值的差距越来越大时, 城乡收入差距将会扩大。
命题Ⅲ:人均GDP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云南省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但作用有限。
命题Ⅳ:收入结构是导致云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其中非主要收入差距是云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直接原因。
上述命题是基于研究假设提出, 将在文章第二部分进行验证。
2 实证分析
2.1 云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总体情况
三十余年来, 云南省城乡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贫富差距问题日益凸显。
绝对差距方面, 呈现平稳中上升的趋势, 由1981年的268.3元到2004年突破万元大关, 再上升到2011年的13854元, 30年翻了50余倍, 尤其在2000年以后, 这种差距表现的更为明显, 通过对绝对差距进行趋势预测, 发现绝对差距呈现线性增长趋势。
相对差距方面, 按其变动特征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81~1985年) :相对差距值较小且呈现下降趋势;第二阶段 (1985~1995年) :相对差距值出现快速增长趋势, 十年期间的平均增长速度约为17%;第三阶段 (1995~2004年) :虽然这一阶段扩大的速度放缓, 但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一直保持在4.0以上, 并且在2004年达到峰值4.76;第四阶段 (2005~2011年) :在经历了峰值之后, 从2005年开始城乡居民收入比值有所下降, 但仍居高不下。另外, 通过对云南省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进行趋势预测, 发现相对差距呈现倒U型增长, 并且在2005~2010年期间出现拐点, 这与全国的情况非常相似。这意味着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 云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会保持居高不下的态势。
2.2 基于“两部门”模型测度法的实证分析
根据公式 (6) , 分别求δ、η的偏导, 并取绝对值后, 则有:
当δ=η时, 城镇居民收入仅来自工资性收入;并且此时式 (7) >1, 说明随着δ、η取同值增大, 城乡收入差距也是不断增大的, 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每年的城乡收入差距在δ=η处取得最小值。
当δ增大, η保持不变时, 则城乡收入差距必然会扩大, 那么毫无疑问, 此时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肯定是城镇居民非工资性收入增加所带来的冲击。反过来, 我们可根据1981~2011年云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ruincgap (云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之比) 来求δ=η的取值, 以此判断云南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特征。
由公式 (6) 并令δ=η, 则。根据《云南统计年鉴2012》整理出相关数据, 代入上式, 得出δ=η的取值, 将其整理生成图1。
从图1可以看出, 1981~2011这30年期间, 云南省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 (ruincgap) 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 尤其进入二十一世纪, ruincgap值一直居高不下, 基本保持在4.0左右,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已愈发凸显。δ=η取值曲线在大部分时间里都趋于平缓, 但在1987~1990、1999~2003年两个阶段出现了较大跳跃的情况,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在2000年以后, δ=η取值一直处于小于零的状态。根据“两部门”测度模型, δ=η的取值不可能小于零, 这种反常取值的唯一解释是2000年以来, δ、η的取值是不可能相等的, 换言之, δ的取值必定显著大于η的取值。据此, 我们得到一个重要的推论: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迅速扩大跟城镇非工资性收入的扩大有着直接的关联性。
由“两部门”测度模型可知:城乡居民收入分为主要收入、非主要收入。为了测度主要收入、非主要收入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我们引入城乡居民总体收入相对差距系数G来衡量城乡居民的总体收入差距水平, 其计算公式为:
式 (8) 中, Iu表示城镇部门居民人均总收入, Ir, 表示农村部门居民人均总收入;i表示收入来源 (i=1为主要收入;i=2为非主要收入) ;gi表示城乡居民第i项收入的差距;ui为城镇居民第i项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 ri为农村居民第i项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城乡居民的主要收入差距与非主要收入差距对城乡居民的总体收入差距的贡献率以Ci来表示, 则1有:1
将云南省1994年、2000~2011年相关数据代入上式, 得到云南省城乡居民主要收入差距、非主要收入差距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率为C1、C2, 其中C1:94%、91%、89%、89%、90%、86%、83%、85%、89%、80%、76%、74%、80%;C2:6%、9%、11%、11%、10%、14%、17%、15%、11%、20%、24%、26%、20%。
根据表上述结果可以看出, 主要收入差距的贡献率Ci均保持在74%以上, 说明云南省城乡居民主要收入之间的差距仍然是构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但同时也不难发现, 非主要收入差距的贡献率C2在增加, 尤其在2008年以后, C2均保持在20%以上。为了进一步验证非主要收入差距对云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直接关联性这一推论, 我们选择城乡收入差距与2009年基本持平的1994年数据进行对比, 结果发现:主要收入差距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贡献率C1由1994年的94%下降到2009年的74%, 而非主要收入差距的贡献率C2却由1994年的6%上升至2009年的26%。
2.3 基于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
运用云南省1981~2011年这一时期的统计数据, 选取能够代表公共政策的指标: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人均GDP (代表经济发展政策) 、城市化水平 (代表城镇化政策) 、产业比 (代表产业化政策) 、主要收入差距及非主要收入差距等数据 (代表收入分配政策) 。其中, 云南省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为被解释变量, 以ruincgap表示;云南省人均GDP、城市化水平、产业比、主要收入差距、非主要收入差距均为解释变量, 分别以pcgdp、urban、uratio、pgap、mgap表示。建立计量模型:ruincgap=β0+β1pcgdp+β2urban+β3uratio+β4pgap+β5mgap+ξ。
利用SPSS计量软件进行运算, 得出计量模型回归结果 (如表4所示) 。
基于表4以及前面的实证, 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2.3.1 人均GDP与云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负相关关系, 即人均GDP增长1个单位,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0.000124个单位, 但是可以看出, 人均GDP的增长在其中的作用较小。据此, 命题Ⅲ得到验证, 为真命题。
2.3.2 城镇化率与云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反向关系, 城镇化率每增长1个单位, 差距缩小0.小云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明显减弱。由此, 可以验证命题Ⅰ只是个半真命题, 即城镇化进程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但作用明显减弱。089个单位, 但相比较于2000年以前的全国情况, 云南省2000年以来的城镇化对于缩
2.3.3 产业比与云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负相关关系, 产业比提高1个单位, 差距缩小0.084个单位。因此, 可以看出命题Ⅱ为真。
2.3.4 主要收入差距、非主要收入差距与云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正相关关系, 即主要收入差距、非主要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导致云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但2000年以来, 非主要收入差距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明显高于主要收入差距 (非主要收入差距与的相关系数为0.185, 远远大于主要收入差距与的相关系数0.007) , 结合前面贡献率测算得出的推论, 可以得到结论:2000年以来, 非主要收入差距扩大是云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直接原因。至此, 命题Ⅳ被验证为真。
3 公共政策偏向导致云南省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解释
公共政策偏向限制了城镇化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城镇化政策在很长一段时间对于缩小与云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起到巨大作用, 然而实证表明, 二十一世纪以后城镇化政策的作用明显减弱, 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政策的城市偏向, 致使进城务工的农民“离土不离乡”, 无法享受到城镇居民在教育、养老、医疗、福利等“隐性”、“软性”待遇, 因而导致城镇化在政策偏向的作用无法发挥, 这恰恰也从侧面反映了政策偏向的弊端日益凸显。
公共政策偏向阻碍了三大产业的统筹发展。经前面实证得知, 产业比的提高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国家推行的工业化政策促使二、三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高, 然而这种产业经济总值的提升是建立在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的差距增大的基础上, 这种忽略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的“快马拉慢马”模式以及“重城市产业轻农业”发展路径未免得不偿失。尽管国家适时推出“以城带乡, 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 然而政策在自上而下的执行过程中往往发生异化或偏向, 导致政策无法落到实处。再者, 政策执行过程中, 没有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在教育、医疗、乡村基础设施以及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上资金缺口较大, 公共产品投资来源主要靠政府财政, 来源比较单一, 没有充分发动社会的支援, 也没有盘活农村土地资产发挥有效的乡村自给能力。而这也部分源自公共政策的不力。
公共政策偏向导致城乡居民的收入结构发生改变, 并使得城乡居民非主要收入差距扩大, 导致云南省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明显。实证表明, 二十一世纪以来, 非主要收入差距对云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贡献率在不断上升, 尤其是2008年以后, 均保持在20%以上。城镇居民的非主要收入主要包括社会救济、离退休金、保险、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金等转移性收入以及其它的财产性收入, 然而, 由于公共政策的城市保护导致农村居民无法获得诸如此类的社会保障性支付, 在分享社会福利方面远远落后与城镇居民。
4 缩小城乡差距的建议及对策
一是加大农村公共物品投资。目前农村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发展情况远远落后于城市相关领域。农村存在的脏、乱、差、贫穷等问题影响着农村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的流入、资金投入、企业引入。目前农村的公共物品投资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政府、社会企业、金融组织等外部投资渠道和农村自身投资渠道。在历史很长一段时间, 农村的公共产品投资是主要靠农村自身来完成的。当前国家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 城乡差距越来越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公平问题, 仅仅靠农村自身已经解决不了存在的问题。在外部投资渠道上, 政府应通过政策倾斜来促进外部投资的流入。优化投资渠道、拓宽投资途径、建立新型多元的投资金融体系成为当前的政策和发展重心。
二是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引导和扶持。农村的主要收入来源在于土地, 作为社会保障功能的土地资产能不能被盘活并有效利用, 决定着农村经济能否健康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出台一系列惠农措施, 大力引导农民土地专业合作社的成长和发展。由于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化、资源禀赋特殊化等因素, 应依据区域特色和条件, 选择适合当地的经营模式。根据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 不同的发展背景应该催生出不同的制度和政策。经营模式的选择也将有利于先进技术、资金的引入以及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实现。
3.IT业男女薪酬差距在扩大 篇三
这项对技术行业350名女性进行的年度“工资平等理解”调查发现,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在做同样的工作的情况下,男性的工资要比女性高。35%的受访者认为,她们得到的报酬比较少,但是她们没有证据。五分之一的受访者肯定地认为,在做同样的工作的情况下,男性的工资更多。
IBM的一位销售经理和Intellect的IT界妇女论坛的主席Gillian Arnold说,甚至更多的女性认为工资不平等是一种现实。
Intellect称,女性在IT行业的比例已经下降到了16%,尽管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占英国经济10%的IT行业缺少技术人才。因此,保留和吸引妇女在IT行业工作是IT行业的一项关键任务。如果女性认为她们没有得到平等的报酬,她们会需求其它工作或者职业。
IT薪酬差异还会给企业带来其它的问题。据雇佣仲裁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各个行业有关工资不平等的投诉从的12,393起增加到了27,497起。
4.城乡差距扩大的政策性因素 篇四
发布时间:2011-04-01 作者:赵凌云 操玲姣 来源:
字体:(大 中 小)关闭窗体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市场萎缩、经济衰退的局面,国家通过推进城乡物资交流有效激活了内需、拓展了市场规模,成功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仍面临着市场规模窄小的难题,面临着扩大内需、培育国内市场规模的重大课题。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城乡物资交流的历史经验,对于当前扩大内需可以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城乡物资交流的起因与做法
新中国刚刚成立时,面临的是国民党政权溃败时遗留下来的烂摊子:工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交通运输破坏严重,市场供应匮乏,物价剧烈波动,经济濒临崩溃。在经济重组过程中,私营工商业者经营消极,国内市场呆滞;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使国际市场萎缩。因此,恢复国民经济,安定社会秩序,改善人民生活,成为摆在新生人民政权面前的紧迫任务。而要恢复经济,必须首先解决市场问题。
中央政府将推进城乡物质交流作为解决市场问题的突破口。正如陈云指出的,要“将城乡交流的任务放在财经工作的第一位”,这是因为“我国农业经济占主要地位”,这也是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实施城乡物资交流的原因进行的精辟概括。
从1950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展开了城乡物资交流工作。1950~1952年,中共中央、中财委多次发出有关推销土产和开展城乡物资交流的指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采取了许多有力的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1)改善交通运输条件,恢复旧的和新的土产品流通路线。许多地方邀请有经验的商人、老工匠座谈,研究历史上物资交流的路线,有的还派遣有商人和内行参加的商业访问团、土产推销组到产地和销地进行购销活动。这种找回老线索、开辟新线索的办法是当时打开土产品销路的一个有效途径。(2)鼓励私商下乡购销。在税收、运输、贷款等方面给予方便,在价格上使之有利可图,还动员私商携带工业品下乡,供应农民需要。(3)组织合作社大力推销土产品。各级合作社设立推销机构,划定资金,指定干部,专门经营土产品的推销。(4)恢复原有集市,建立新的集市、庙会,组织广大群众开展短距离的物资交流。(5)国营商业增设土产公司,建立货栈。对专区以上的土产公司,采取健全机构、充实干部、増拨资金的措施。在县一级设立综合经营的土产公司。在土产集散地,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和私营商业设立货栈,为物资交流服务。(6)开展群众运输。除国家铁路交通部门有计划地运输外,各地还积极建立土产运输公司、联营公司,发展运输网,组织人力、畜力、各种车船运输土特产品,有些地方还帮助群众组织运输合作社。(7)召开各级物资交流会。1950年冬,天津市组织了几万人参加的华北、东北、华东三个大区物资交流会,全国各地都有代表参加。会上成交了大量的土特产品和手工业品。中财委很快推广了这个形式,1951~1952年,各种形式和规模的物资交流会从大中城市发展到中小城市,再发展到农村集镇。参加交流会的不仅有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还有私营工商业和农民群众。在上述措施的推动下,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现了两次城乡物资交流高潮。一次是1951年,这次高潮以大城市为中心组织的大区范围内的土产物资交流为主要特征。1951年6月10日,上海市率先召开土产展览会,设有16个展览馆,200多个零售商场,通过两个月的交流,90%的滞销土产售出,华东全区农民和手工业者增加收入2亿元。1951年6月28日,在汉口召开了中南区土产品交流大会,大会分设15个展览馆,交易总额8129万元,9月10日闭幕。许多滞销土产通过交流打开了销路,有的产品由滞销转为畅销。大会还使中南和东北两区阻塞多年的贸易关系得以恢复,东北区工商代表团通过大会采购各种土特产总价值290
万元。据粗略统计,1951年全国土特产销售通过交流大会成交的即达10.4亿元。1952年又出现一次高潮,据中央贸易部的不完全统计,1952年全国各地召开的高、中、初级物资交流会共7789次,成交总值10亿元,增长了2.39倍。
二、城乡物资交流的成效与经验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城乡物资交流,扩大了土特产品的销路,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的购买力,扭转了市场的呆滞局面,活跃了城乡经济,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第一,大幅度地提高了农民的购买力,促进了农村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1949~1952年,农副土特产品采购量从1950年的80亿元增加到1952年的129.7亿元,增长了62.1%,三年中农民净货币收入从1949年的68.5亿元增加到1952年的127.9亿元,增长了86.7%。据不完全统计,西南区农民1951年的购买力比1949年增加了60%~80%;1951年与1950年相比,东北农民购买力提高了40%,皖北提高了1倍,浙江提高了60%,西北及少数民族地区提高了20%~60%不等。
第二,沟通了全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关系,扩大了商品流通,拓展了国内市场体系和市场规模。中南区的瓷器、土布、土纸、砂糖、竹器、水果等远销西北、内蒙古、新疆、察哈尔等地。内蒙古的天然碱、奶油、瓜子销往中南地区和其他地区。华北物资交流展览会的成交总额中,华北及内蒙古采购占66.14%、推销占84.3%,其他大区采购占33.86%、推销占15.7%,推销中以土特产为主,占推销总额的60%以上。1950年、1951年、1952年三年的商品零售总额分别为170.56亿元、208.84亿元和246.88亿元。三年中,商业部门社会总产值由1949年的68亿元增加到1952年的113亿元,增长了66.2%。商业部门上交国家的财政收入,从1950年的10.7亿元增加到1952年的41.73亿元。
第三,增加了工业的原料,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发展。例如,江西、浙江组织了8300吨竹浆供应上海的造纸工业。棉花、麻、烤烟、甘蔗、甜菜、蚕丝等经济作物都是工业的重要原材料,促进了工业的恢复和发展。1952年和1949年相比,纱增长100.6%,麻袋增长570%,布增长102.6%,糖增长125%,卷烟增长65.6%,丝增长211%,丝织品增长30%。据统计,1951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38.2%,城乡物资交流对此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四,促进了城市工商业的繁荣。城乡物资交流推动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经济的活跃。以北京、天津、上海、青岛、重庆、西安、开封、汉口八个大中城市为例,1951年上半年与上年同期比较,开业的工业户数增加290%,商业户数增加258%。新就业的人数达12万余人。银行储汇业务也普遍增加,各行各业呈现普遍繁荣景象。全国物价稳定,市场活跃。在城乡物资交流中,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和私营商业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国营商业企业从1950年的7638个增加到1952年的31444个,1952年比1950年增加了3.12倍。国营商业上缴利税1952年比1950年增长3.02倍。国营商业国内商品销售额从1950年的34.42亿元,增加到1952年的155.08亿元,增长3.505倍。其中,批发额从1950年的24.48亿元,增加到1952年的114.69亿元,增长3.685倍。国营商业批发额占全社会批发额总数的比例由1950年的23.2%增加到1952年的60.5%。国营商业国内商品购进额从1950年的45.55亿元增加到1952年的140.58亿元,增长2.086倍;供销合作社由1949年的22817个增加到1952年的335096个,合作社商业国内商品购进额从1950年的12.29亿元增加到1952年的86.84亿元,增长6.06倍。合作社商业对农副产品销售额由1950年的8.46亿元,增加到1952年的54.79亿元,增长5.476倍。其中,商品零售额由1950年的7.89亿元增加到1952年的49.63亿元,增长5.29倍,在零售商品总额中的比重由6.7%上升为23.8%;私营商业企业和饮食业企业由1950年的477万个增加到1952年的515万个,增长8%;私营商业的商品零售总额由1950年的100.89亿元,增加到1952年的120.4亿元,增长19.3%。
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城乡物资交流是一次内需拉动经济的成功尝试,形成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具体来说:一是以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民购买力、拉动农村
需求为起点,带动工业品市场购买力的扩张,进而拉动整个工商业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二是以恢复市场网络、扩展市场线路、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完善批发零售市场体系为抓手,构建完善的国内市场体系,为市场扩张、内需拉动构建完善的市场基础;三是以工农产品互相交流、城市农村市场整合、工农产业互动互促为动力,促进工农产品需求规模的扩大,从而不断扩张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为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充足的市场空间。
三、对当前扩大内需的启示
当前,中国经济从总量规模、结构层次、国际环境、体制环境等方面与新中国成立初期不可同日而语。但是,面临的难题与课题具有共同之处。首先,在国际市场规模萎缩的背景下,国内市场总体规模偏小,经济发展可持续的市场支撑乏力,由此导致中国经济发展倚重国际市场,内需动力不足。其次,在国内市场规模中消费需求与消费市场增长不足,国内市场规模的扩大主要依赖投资拉动,而投资拉动不仅遭遇资源、环境的制约,反过来,投资的孤军深入也遭遇消费市场跟进不够的制约,近期诸多行业出现的产能过剩就是明显的表现。第三,在国内消费市场规模中,农村消费规模相对较小,主要依靠城市消费市场拉动。因此,当前中国同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样,面临着扩大农村消费、整合城乡市场、激活国内需求、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的现实课题。
上述问题的产生原因与新中国成立初期也是不同的,既有传统发展方式的原因,有传统体制模式的影响,有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也有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的制约,因此不可照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做法。但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推进城乡物资交流的实践中,可以获得诸多深层次的启示。
首先,中国发展要基于国内市场总体规模的扩大,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乡物资交流通过激活内需、扩大内需拉动经济恢复,昭示了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消费、投资与出口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和投资,即内需应当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中消费是拉动一国经济增长最稳定、最持久的动力。对一个大国来说尤其如此。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开放度高的国家,无论是美国、日本还是欧洲的几个大国,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都是消费,但目前中国需求结构中却出现了投资率和出口比例偏高、消费率较低的情况。1978年,中国消费率是62.1%,2007年下降到49%,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低于亚洲国家平均水平。由于消费率低,居民生活没有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而同步提高,导致国内市场规模受限,生产能力相对过剩,使得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结果拉动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而扩大出口带来的外贸顺差过大和国际收支盈余过多,还会造成国内资金流动性过剩,银行手里有着大量资金需要贷出,反过来又助长了投资的高增长。在中国经济起飞的初期,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因为需要加速发展、增加财力,投资与出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比较合理的。但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特别是作为一个大国,无论是着眼于改善民生,还是着眼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收支平衡,都应该坚持扩大国内需求,鼓励合理消费,把经济发展主要建立在内需拉动的基础上,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其次,扩大内需关键是提升国民购买力,增加国民的收入水平。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城乡物资交流之所以成功拉动经济恢复,关键在于提高了农民乃至全社会的购买力。购买力的提高依赖于收入的提高,而收入的提高又依赖于有可作为交换的能力。因此,当前扩大内需的思维应从增加消费的思路转移到增加消费力的思路上来。如果说增加消费主要从需求的角度来考虑,那么增加消费力则主要从供给的角度来考虑。这里的消费力就是指有作为消费而交换的能力,也即是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能力。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就是就业的积极性和能力、创业并获取利润的能力、创造财富和财富增值的能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城乡物资交流,就是在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生产了大量的土特产品的基础上,政府通过鼓励支持城乡交流,扩大了土特产的销路,增加了购买力,提高了农民的“消费力”,活跃了城乡经济,这是符合当时国内经济环境的举措。今天,同样面临增加消费、活跃市场的问题,我们要做的仍然应该是增加消费力,只不过我们今天的经济环境、经济条件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有很大的改善,因此增加消费力的方式、方法不再是简单的城乡物资交流,而应该是提高农产品加工度、推进农村工业化程度、提高产品附加值等。
再次,扩大内需的重点在农村。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国家把城乡物资交流作为恢复经济的关键。当前,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已经大大提高,但是拉动内需的重点依然在农村。这是因为,一方面,目前7.28亿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5%,因此,促进农村消费增长、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是扩大内需的重点。另一方面,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具有巨大潜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总体上保持较快的增长。农村居民消费总额(按支出法计算)从1978年的1092.4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3913.7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5.7%左右;剔除农村人口变动的影响,1978~2007年农村人均消费实际增长5.9%左右,比全国居民消费平均增速7.5%低1.6个百分点。农村消费增速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由于长期的城乡差距,农村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缺乏,农村的消费升级受到基础设施瓶颈的制约,农村市场难以启动,最终造成农村福利的损失。当然,扩大农村的消费水平不能就农村论农村,农村的发展要依托城市的繁荣,要立足城乡统筹发展,扩大农村的就业水平,增加农民的收入,加速农业人口的转移。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提升农民收入和消费需求。
最后,扩大内需要着眼于培育国内市场体系。
5.调整消费政策,扩大消费需求 篇五
近二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在***总书记与朱?基总理的讲话中都突出地讲了促进消费需求。
一、为什么要突出讲消费需求?
大家知道,国民经济发展主要靠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需求来拉动。由于各个国家的情况不一样,这三种需求对GDP拉动力的比重也有所不同。但按一般规律,消费需求是最基本的,一般占70―80%。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短缺经济,是一个卖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投资率相对较高,消费率相对较低,我国的消费率(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一直在60%左右。中国是一个大国,经济的发展主要靠国内需求即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来拉动,这是一个基本事实。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也要求我们扩大出口需求,但充分利用国外市场的同时,千方百计开拓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1998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需求受阻,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减缓,消费需求相对不足,为了实现国民经济一定的增长率,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的力度,这为1998年实现国民经济7 8%的增长率起到了重大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应当把重点放到扩大消费需求上来,12亿人口的中国是世界上潜力最大的市场,9亿农民是中国最大的消费群体。开拓市场,扩大消费是我们必须做好的一篇大文章。
二、如何开拓市场,扩大消费?
就消费来讲,可以分成生产消费与个人消费。就个人消费来讲,可以分为实物消费与精神消费。衡量消费水平的高低,主要看有货币支付能力的实际购买力,看消费的结构,特别是恩格尔系数(食品类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影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一是收入水平即消费能力,二是消费体制与24消费政策,三是消费环境,四是消费观念。具体来讲有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工农业生产部门要生产城乡居民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讲究售后服务,实施品牌、名牌战略。
第二,流通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要完善城乡商品市场体系,打破条块分割与部门垄断,规范市场秩序,做到货畅其流。大力推进连锁经营、代理制、物流配送、旧货流通、租赁制等新的流通方式,大力发展超市、仓储式商场、购物中心、便民店等,以满足生产建设与人民生活不断变化的需求。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
第三,各级政府要改革消费体制,调整消费政策,变限制消费为鼓励消费,创造消费,扩大消费领域。
第四,要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改善道路、水、电、通讯条件,为扩大消费改善环境。
第五,金融部门要启动消费信贷,特别是住房、小轿车、大家电、大型农机具等消费,为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创造必要条件。
第六,要改变城乡居民传统的消费观念。一要改变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靠国家的观念;二要改变先生产后生活,把消费与生产对立起来的观念;三是改变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服务)消费的观念;四要改变明天的钱今天不能花的观念;五要改变重商品所有权轻商品使用权的观念;六要改变把鼓励消费与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对立起来的观念。
第七,最根本的是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增幅低于GDP的增长率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1998年城镇居民人均
6.城乡差距扩大的政策性因素 篇六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1) 全国基尼系数快速扩大。我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8, 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 进入了分配不公平的区间。如果考虑我国社会城乡二元分割的因素, 再加上隐性收入、灰色收入、非法收入等因素, 我国实际的基尼系数可能已经超过0.5。
(2) 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快速扩大。1978—2007年, 城乡居民绝对差距由209.7元增加到9645.4元, 年均增325.4元;相对差距由2.57∶1增加到3.33∶1, 年均增3%。如果把农民用于生产的费用和城镇居民享受的福利也考虑进来, 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为6∶1。
(3) 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方面政策效果不明显。改革开放以来, 党和政府一直十分关注“三农”问题和城乡差距问题, 2002—2007年, 中央财政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 用于“三农”的支出累计1.6万亿元。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 2007年在全国农村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 惠及1.5亿农村中小学家庭, 这些政策在减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上起到了较显著的作用。但是, 由于这些政策具有暂时性、不稳定性, 加上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内在缺陷, 导致政策效果并不明显。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产生的不利影响
(1) 由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 许多农村居民因为得不到与其贡献相应的报酬而使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流动, 导致部分耕地闲置,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位, 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少数农村居民为了快速摆脱贫困, 不惜以身试法, 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 影响社会稳定, 败坏了社会风气。
(2) 长期存在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使得农民怨声载道, 直接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产品供给的稳定增长, 易引起社会不安, 增加投资者的心理成本;降低农村居民劳动的积极性;不利于资源有效地配置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3) 形成马太效应, 富者越富、贫者越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使农村居民地位更低、机会更少, 其人力资源不仅得不到应有开发, 甚至出现相对和绝对地萎缩。而由此导致农村居民产生消费性紧缩倾向, 不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从而影响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意义
1、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与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目前, 我国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共享社会发展的局面, 社会成员之间还存在较大的收入差距, 有80%多的人还处于中低收入水平, 要使广大群众普遍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逐步迈向共同富裕, 必然要求我们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2、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利于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不竭动力
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终力量,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会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必将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推动经济持续发展。有统计表明, 消费平均每增加1%, GDP就会相应平均增加0.755%。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必将增强消费者的购买力, 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有利于摆脱受制于人的危险和陷入拉美经济发展的老路。
3、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打破了人们的心理平衡, 加剧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矛盾, 尤其造成了低收入者严重的不满情绪。据调查显示, 农村居民中63%的人对目前的生存状态不满意, 而不满意的人中有55%是因为其经济收入处于社会底层。这么庞大的群体认为收入低下造成了自己生活的不如意, 必然会带来诸多社会矛盾。只有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才能维护社会稳定。
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
1、逐步打破行业垄断, 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市场经济强调公平竞争, 为此必须逐步打破导致机会不平等的垄断体制, 建立平等公开的、市场竞争的收入分配秩序。加快对部分垄断行业的市场化改革, 打破垄断, 消除市场进入歧视, 创造平等、公平的市场参与环境, 加强对垄断性高收人的调节和监管, 规范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办法, 强化收入分配的产权约束。
2、扩大就业与鼓励创业, 创造优惠的就业环境
完全开放劳动力市场, 彻底改革现有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 是控制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 取消限制农民工进城的不合理规定, 取消针对农民的不合理和不合法费用, 整治恶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在当前经济增长难以提供就业岗位的情况下, 加大政府投入, 把提高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过程中, 向能够兼顾效率、扩大就业的工程项目倾斜, 以便为失业者和再就业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打造合理的分配环境
解决居民收入差距的关键在于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党的十七大指出, 要“保护合法收入, 调节过高收入, 取缔非法收入”。在现阶段,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体系, 应实行较为适度的收入再分配政策, 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 逐步减小贫富差距就是要尽快形成一种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环境, 以保障相对公平的竞争结果的实现。
4、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
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 劳动力素质及科学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是影响投资收益大小的决定因素, 也是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性因素。在大力普及基础教育、提高农村居民整体文化素质的同时, 要大力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尤其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增加职业技术教育投入, 推行普遍职业技术教育制度, 提高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造就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制定优惠的人才政策, 稳定包括教师、科研人员等各种人才队伍, 同时积极吸引城市人才到农村去。
5、加快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加大对农民和贫困者的扶持力度, 增加社会保障支出
首先要提高农民、农民工和城镇居民下岗失业人员、低保人员的收入和社保水平。其次要尽可能依法取缔和杜绝非法收入,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堵塞体制上的漏洞, 加大惩治腐败的力度。依法保护合法收入, 打击非法收入, 清理整顿不合理收入, 调节收入差距, 形成公平有序的分配秩序。
参考文献
[1]徐志辉:浅析目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及其发展趋势[J].法制与社会, 2008 (6) .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3]刘波、于建春、陈芳: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 2008 (7) .
[4]王云珠: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保持经济稳定增长[J].晋阳学刊, 2004 (2) .
[5]李世杰:较大幅度提高中的阶层收入是保持发展和稳定的最佳政策选择[J].经济界, 2004 (3) .
[6]赵亚静:试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与对策[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8 (9) .
7.城乡差距扩大的政策性因素 篇七
一、凯恩斯主义: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源起
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社会面临的经济危机往往是由于供给不足导致的;而资本主义工业革命通过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使人类社会第一次面对生产能力相对过剩而导致的危机,凯恩斯主义就在此时应运而生了。193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其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面对新型的经济危机时,国家应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社会总需求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在凯恩斯之前,主导的经济理论是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其核心是“自动均衡”理论,即在自由竞争条件下,经济能通过价格机制自动达到均衡,因此反对政府干预,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原则。而凯恩斯则认为:就业率取决于社会总需求,而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会引起消费需求不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性偏好”则会引起投资需求不足,总需求的不足将产生大量失业,从而形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因此战胜危机的最好办法是由政府干预经济,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扩大政府开支,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从而使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相匹配,消除经济危机的影响。凯恩斯的理论开创了以总量分析为特征的宏观经济学,其政策建议被后世称为凯恩斯主义。
二、凯恩斯的继承者和批评者们
新古典学派和凯恩斯主义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两大流派,前者坚
三、需求管理:中国的经验与教训
当代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拥有不同的经济结构和政府形式,因此西方经济学的诸多理论我们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截至2008年GDP总量达到世界第三,共有210种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制造业中心。但经济取得成功的同时也产生了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即如此强大的工业产能是面对整个国际市场的,远远超出了国内市场的容量,因此一旦出口面临困境,我国就将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经济危机,扩大内需也就成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必然选择。
19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政府一方面采取了包括增发国债、降低利率、提高出口退税率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另一方面开展了与民生休戚相关的教育、医疗和住房的市场化改革。前者是典型的凯恩斯主义危机管理措施,毋庸臵疑;而后者饱受诟病,其遗害残留至今。主要在于:教育、医疗和住房本在福利保障范围之内,将其完全推向社会不仅造成了大量社会问题,更损害了消费者对国家的信任和对未来的预期,造成我国居民储蓄率长期居高不下,反而影响了扩大内需目标的实现,使我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始终未得到解决。
十年轮回,2008年的次贷危机使我国同样面临了国际市场萎缩的不利局面,但这一次我国政府审时度势,及时果断地推出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此次财政投资不仅一如既往地关注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显现了政府力促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的良苦用心。我对此次政府经济刺激政策有以下认识:
8.城乡差距扩大的政策性因素 篇八
一、1.收入不稳定,增收缓慢。农业具有高风险、低收益的特点,目前,农民受市场信息、农业技术、资金等条件的制约,农业结构调整难,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附加值低,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增收缓慢。
2.缺乏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目前农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农业保
险等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完善,农民消费有后顾之忧,形成有钱不敢消费现象。据对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141元,比上年增加61元。目前的医疗费比较,不但对农民就是对城镇工薪阶层也是不小的负担。
3.消费观念落后,消费结构不合理。近年来,农村婚丧嫁娶花费呈扩大趋势,据调查目前农村办婚事的花费大约在2--3万元,包括彩礼、置办家当、婚礼。农民买商品,只看价格,不注重品牌、质量,对农业技术、科技、交通和通讯等方面的消费比例相对较低。据对农村家庭的抽样调查,2005年农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916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39.7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而家庭耐用品和日用品消费仅101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4.39,据调查有35的农户仍在使用着黑白电视;文化消费74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3.19;交通和通讯消费244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11。
4.教育收费大幅增加抑制了消费结构升级。近几年,高中、大学的扩招,使教育费用的大幅增加,使得许多家庭不断积蓄财力,以备子女读书之用,同时抑制了家用电器的更新、农业科技、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消费。目前一个在校高中生,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在6000元左右,三年近2万元;一个大学生(二批本科)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在1万元左右,四年近4万元,这对一个农村家庭而言,是一项很大的开支。
5.房价持续上涨,占用了农村居民的大量资金,农村购买力难以转移。近几年,由于建材价格的上涨,房价也持续上涨。住房消费占用了农民的大量资金,农民往往倾其毕生的积蓄,甚至举债建房,住房消费限制了农村购买力向其它消费领域转移。
6.缺乏消费信贷的有力支持。目前在县域市场,消费信贷发展缓慢,特别是商业在县域网点的撤并后,贷款权限上收,再加上缺乏有效的信用担保,农村地区出现了贷款难。
二、扩大农民消费的几点建议
1.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产品结构,积极发展效益农业,特色经济;.大力扶植龙头加工企业,通过龙头企业把千家万户的农户和市场联结起来,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增加对农村科技教育的投入,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搞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2.扩大财政与金融资金的支农投入。财政支持“三农”支出的增长幅度应不低于财政总支出的增长幅度,同时运用运用贴息、减免税等手段,来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发展农业信贷业务,建立农村基础设施政策性贷款项目,安排一定规模的政策性专项贷款。
3.尽快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尽快建立建立农业保险体系,补偿自然灾害给农民造成的损失;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体系,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4.建立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按照股份制原则建立只贷款不吸收存款的小额信贷机构,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组建民营的信用担保机构,解决农村农民、农村个体私营户贷款担保难的问题。
5.引导农民转变消费观念,进行消费结构升级。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引导农民学科技、学技术、学文化,加大对科学文化方面的消费,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9.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篇九
一、目前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
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的社会阶段,即是可能的经济腾飞期,也是社会矛盾易发期。有的国家由此出发,经济再上一个台阶,成为发达国家;而更多的国家则因为没有处理好社会矛盾,导致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造成这两种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收入差距分配是否合理。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这一敏感区域。
从表1看出,1978-2005年,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从0.16上升到0.45;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从0.21上升到0.46;全国基尼系数从0.317上升到0.455。近年来,中国的基尼系数一直在0.4以上变动,已超过国际警戒线。基尼系数是国际上公认的衡量人们收入水平差距的最基本的指标,是联合国规定的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之一,是衡量收入差距的最常用的指标。
(一)区域间收入分配比较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虽然中部与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的差距有所缩小, 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呈扩大之势。2003年,西部地区人均GDP仅为东部地区的40%。2004年西部、中部地区人均GDP分别相当于东部地区的44%、38%,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差距在逐步扩大。我国居民收入地区差距除表现为东、中和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外, 不同省份间也存在差距。据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农村纯收入低于2000元的6个省区无一例外是西部省区。2004年城镇居民收入人均最高的省份上海与最低的省份宁夏的人均收入差距是4852元。
(二)城乡间收入分配比较
(单位:元)
改革初期,传统体制遗留下来的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是比较大的,在农村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明显缩小。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城乡间收入差距拉大的速度不断加快,1995年为2.75倍,到1996年下降为2.27倍,但时间非常短暂,1997年之后又开始加速扩大,且这一趋势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2000年突破历史最高点,城乡之间的收入比达到2.90:1, 2003年为3.23:1。
(三)城镇内部居民收入分配比较
(单位:元)
表3显示:在城镇内部,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也非常明显。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 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急剧扩大。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1986年以前城镇内部基尼系数一直都低于0.2, 90年代后则超过0.2, 1995年为0.28, 到2004年已达0.37。
二、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
(一)自然历史及政策因素
首先,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由于自然环境、地域、交通的限制,使得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受到各种制约。我国又是一个农村人口众多的国家,农村长期存在着人多地少的矛盾,农村人口占有资源远远少于城镇人口。其次,我国城乡之间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结构层次存在明显差距,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城乡的教育差距也必然会导致收入差距。新中国成立初,我国长期实行“重工轻农, 重城轻乡”。为了实现工业化目标,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向工业倾斜的政策,从农业取得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原始积累,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再次,人民公社制度和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把农村劳动力禁锢在农村和农业上,限制了农民迁入城市,将城乡人为地割裂开来形成两个互相封闭的系统。最后,城市职工的报酬和城市居民所享受的各种福利制度远远高于农村,导致了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初邓小平提出先富帮后富随即共富的道路,对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给予大量优惠政策和财政帮助,尤其是在经济特区的发展上造成了东南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收入分配高,中西部经济发展缓慢、收入分配低的状态,形成区域收入差距先小后大的态势。
(二)现实原因
1.收入分配体制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使我国的分配制度由原来完全的按劳分配变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政策,让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充分调动一切生产要素的积极性。在这种分配制度下,个人收入量的多少, 不仅与自己的劳动贡献大小相关, 还与自己所拥有的物化生产要素多少有关。不同要素所有者占有要素的数量与质量的差异, 对个人收入也有很大的影响。
2.法制不够健全。
制度不规范是导致贫富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人违法乱纪,钻法律、制度的空子,以至于社会上权钱交易、偷税漏税和贪污受贿等现象严重,特别是享有特权的人,利用手中的权力,通过不法手段,在短期内聚敛大量财富。收入差距扩大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存在行业垄断。如电信、电力、民航、铁路、邮政和公共事业等行业。这些垄断性行业凭借垄断经营的特权和国家行政主管部门的保护,通过垄断市场和价格,获得超额的垄断利润。正是这种不合理的垄断收入,拉大了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
3.税收制度不够完善, 社会保障体系不够成熟。
目前我国的税收制度并不健全,调节个人收入的税种相对单一。税收征管上漏洞较多,管理手段落后,使得一部分真正高收入群体通过各种手段偷税漏税。税收制度没有真正起到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由于打击力度不够,导致一些人通过逃税、漏税等手段非法致富。国家税收的严重流失,一方面使一部分人的财富迅速增加,另一方面又使国家缺乏必要的再分配能力,难以有效援助弱势群体,最终加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起步较晚,体制不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远远滞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能对市场竞争中的弱者进行及时保护,结果也导致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现象。首先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严重滞后,缺乏有效医疗和养老等社会保障,医疗费用成为许多农民的沉重负担。其次,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比较小,基本上局限于城镇, 对农村地区一些弱势群体不能起到很好的救济和保护作用。
三、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对策
(一)有步骤有角度的政策倾斜
有步骤有角度地实现由原来向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纯输血”转为使其自身创建并完善“造血功能”,在帮助解决其劣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优势。比如地理和生态环境恶劣的西部地区,国家应加强对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投入,而不仅仅是盯在其丰富的资源如何满足东南部地区的发展上。
(二)完善法制建设
首先,应当完善相关法律建设和制度建设,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利益和诉求;其次,加强廉政建设,防止权力滥用,严厉打击官僚腐败、官商勾结、钱权交易等违法行为;再次,引入竞争机制,打破行业垄断, 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场秩序,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调节和监督,降低行业的垄断性收入。对少数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行业,要加强对其收入分配的监察管理力度。削弱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制定和出台反垄断的相关法律。
(三)加强税收管理制度,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最重要的价值工具,要加强税收法制建设,提高税收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将这种制度规范化,科学化。从国际上看,“抽肥补瘦”是流行做法,其具体手段就是税收。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增加税种。如开设遗产税,赠与税,特别消费税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首先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确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化保障体系。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建全和规范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同时要加快城镇化步伐, 通过发展非农产业,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合理流动。其次,提高城镇职工的最低工资水平和最低生活保障线。要完善落实职工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同时对失业、下岗职工提供再就业服务与培训, 使他们能尽快走上工作岗位, 解决因失业等问题而导致的收入下降及贫困问题。最后,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的合力作用, 让社会保障体系真正发挥其“社会屏障”的作用,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4.
[2]李实, 岳希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调查[J].财经, 2004 (3-4) .
10.城乡差距扩大的政策性因素 篇十
长宁县县委副书记 县长 曾 健
为化解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积极应对,提出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系列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在化解经济危机的同时,为长宁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如何结合实际、扬长避短,抢抓机遇力促跨越式发展,是长宁县必须正视和思考的课题。
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重点
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客运专线、煤运通道项目和西部干线铁路,完善高速公路网,安排中西部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加快城市电网改造。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五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六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支持服务业发展。七是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八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九是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十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从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重点可以看出,扩大内需政策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投资拉动的重点向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倾斜。扩大内需措施一半以上与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二是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将促进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将扩大投资与拉动消费紧密结合。
二、扩大内需政策带来的机遇
一是政策机遇。扩大内需政策中央强调出手要快,出拳要重。只要是符合扩大内需政策的项目,在审批立项和资金下达上将会以超常规的速度进行办理,许多过去无法实施或按正常程序实施需较长时间的项目将得以启动或较快启动。二是资金机遇。国家出台扩大内需十项措施总投资约4万亿元,而我省提出的11项细化措施中,明确近5年的投资总额也将达3万亿元。因此,许多县级财力无法承担但符合长宁县发展需要的项目可以通过中央投资得以启动。
三是发展机遇。国家和省、市对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的大手笔投入,将极大地改善城乡基础设施条件,特别是途经长宁县的宜泸渝高速公路、成贵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将使长宁县在全市、全省,甚至在整个长江流域中的战略地位得到快速提升,从而最大程度地推动长宁县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城镇和社会公共服务业的发展。
三、对接扩大内需政策项目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要把机遇变为发展的动力,变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就需要狠抓投资载体,狠抓项目建设。针对国家扩大内需政策,长宁县立足自身优势,围绕扶持重点,争取到新增中央投资项目22个,确定自身发展重点项目144个。项目涉及工业、民生工程、农村基础设施,总投资近70亿元。在新增中央投资项目中,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和一池三改740户、沼气项目乡村服务网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4个乡镇兽医站改造、1.5万亩人工造林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等5个项目已竣工;2008年新建100套廉租房建设、农村电网完善工程等2个项目即将竣工;富兴乡、古河镇、开佛乡、老翁镇、梅白乡等5个乡镇卫生院新建2660平方米业务用房,长宁县人民医院12000平方米业务综合楼建设等6个项目已全面启动;梅硐镇、富兴乡、铜锣乡、双河镇等4个乡镇计生服务站改扩建,硐底镇、老翁镇、铜锣乡等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2009年新增中央投资农村电网完善工程,2009年新建300套廉租房建设等9个项目已完成相关前期准备工作。在全县确定的重点项目中,今年计划完成投资33.64亿元,一季度完成投资5.68亿元,占全年任务的16.87%。其中竣工投产项目99个,一季度完成投资4.70亿元,占全年任务的18.04%;加快建设进度项目20个,一季度完成投资8341万元,占全年任务14.53%;争取开工项目25个,一季度完成投资1450万元,占全年任务的7.80%。
虽然全县不断加大对上争取和对外招商力度,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和重点项目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而言,与国家、省、市提出的投资计划相比,与加快发展的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对接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项目较少,特别是大项目凤毛麟角,投资拉动县域经济发展作用不明显;重点项目建设进度不一,特别是投资进度与时间进度还存在一定差距;少数干部思想认识不够,工作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对项目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编制对接的项目较少;交通基础设施、企业创新、金融信贷等能够改善全县发展环境的项目争取方面还很欠缺。
四、主动对接国家扩大内需政策,以项目建设推进长宁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经济波动困难时期,往往也是各种经济要素重新组合、产业重新布局的时期。因此,在金融危机中,要战胜困难,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关键是要找准自身优势,抓住国家应对危机的各项积极措施带来的有利长宁县发展的新一轮机遇。要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项目强大的引擎、支撑和带动作用,在新形势下推动长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项目主导发展的理念。
经济发展,离不开项目的推动。2009年是长宁的“项目工作年”,全县上下应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经济,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意识,把思想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上来,统一到项目主导发展的认识上来。一要有强烈的紧迫感。各地为了抢抓中内扩大内需政策机遇,促进地方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都在千方百计争取项目。现在的形势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前进不行,前进慢了也不行。应把自己放在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中,放在全市、全省的发展大局中来认识抓好项目工作的重要性,在全县形成你追我赶的紧迫感,时不我待的压力感,只争朝夕的责任感,扎扎实实抓好项目工作。二要有强烈的压力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虽然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央和省都拿出了很多项目和资金。但放到全国、全省来看,这些项目在数量上是有限的,这些资金在投入上也是有限的,项目要靠主动争取,不然别人争取一项,你就会少一项。因此,长宁应长期保持一种种危机感和压力感,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力争多上项目,快上项目,上大项目,上重点项目。三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在其位,谋其政”。党政干部和企业负责人都肩负着“发展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重任,在工作和生产中,要坚持从推动发展、改善群众生活的大局出发,结合实际,精心组织,统筹安排,积极主动抓好项目工作,以此带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四要有开阔的思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不能把眼光局限于一个领域、行业或项目上,要在工业、基础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惠民政策等各方面挖掘信息,想尽千方百计,争取大政策,争取大项目,争取大支持。
(二)探索规律,总结经验,增强项目主导发展的动力。
探索规律,总结经验有利于找准工作的切入点,有利于汲取教训,推进项目工作更好地开展。综合近年来长宁抓项目工作的情况,可以总结出四条经验,即“四个转变”:一是实现了从泛泛抓项目到集中抓项目的转变;二是实现了从项目部门抓项目到党政统揽抓项目的转变;三是实现了从单方面力量抓项目到整合社会资源抓项目的转变;四是实现了从凭经验办事到探索规律、理性抓项目的转变。
通过对近年来长宁抓项目工作成败的分析,抓项目工作应把握好三条规律:一是项目建设要与地方发展相适应,过低过高的项目追求都不利于地方经济的科学发展;二是项目要与本地优势相匹配,要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具体到长宁县就是要结合生态、资源、区位优势抓项目;三是项目工作要遵循产业转移规律,要正确认识产业转移的趋利性和层次性,把握好产业项目从高区域向低区域转移、从资源匮乏地向资源富集地转移等机遇。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未见底,拉动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建设又面临困难的情况下,当务之急就是要应用经验、遵循规律、突破常规、创新方法,以世界眼光、超常干劲,切实使工作更过硬,措施更有力、成效更显著。
(三)创新方法,突出重点,增强项目主导发展的能力。
第一,千方百计把现有项目抓好抓实。一是加快现有项目建设进度。要按竣工类、加快建设类、争取开工类细化项目分类,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作为长宁,当前要按时间进度顺利推进已经争取到的扩大内需新增投资项目和确定的144个竣工类、加快建设类、争取开工类重点建设项目;要倒排工期,细化措施,加速推进竣工类99个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尽快按计划建成并投产达能。二是创新项目推进机制。建立重点项目工作责任制,成立重点项目工作组,具体负责项目的指导、协调和推进;建立重点项目一对一机制,一个项目成立一个工作组,并落实具体牵头责任单位,应进行一对一沟通联系;建立乡镇之间、部门之间、各项目工作组之间的重点项目交叉检查互评制度和流动黄牌告诫制度,对项目工作推进不力、成效不明显的单位以黄牌警告形式给予惩戒。三是着力解决重点项目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及时跟踪项目推进情况,督促项目业主全面履行项目合同,认真执行投资计划,科学组织施工力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着力解决推进慢的问题;帮助项目业主做好项目报批、征地、环评等前期准备工作,着力解决准备不充分的问题;帮助项目业主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加强银政、银企合作,协调骨干企业争取银行贷款、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项目建设,着力解决项目建设融资难问题;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坚决杜绝各自为政、各行其事,拖而不议、议而不决、推诿扯皮的现象,着力解决单位之间协调不够,矛盾化解难的问题。
第二,千方百计争取和招引新项目。争取和引进具有“节点”作用的项目,是进行产业“补链”,打造特色产业集群的重要途径。作为长宁,在工业方面要以打造醋酸纤维素产业基地、盐化工产业基地、竹纤维产业基地等为目标,重点抓好香烟滤嘴丝束、偏光膜(液晶显示应用)生产、醋酸胶板和眼镜生产、醋酸布料及成衣加工等醋酸纤维素下游产业项目的对接和招引;抓好金属钠、盐酸生产线、高纯工业氯化钾、氯化镁项目及相关碱类产品等盐化工产业项目的对接和招引;抓好竹纤维及竹纤维系列产品、竹拉丝、竹碳、竹叶黄酮、竹沥汁等竹产业项目的对接和招引;抓好大型酒类生产项目和白酒加工项目等酒类产业项目的对接和招引。此外,还应加强发电机、金属镁、工业集中区物流园区等重点项目的对接和招引。在农业方面要以打造江南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和优质粮油、优质畜禽、竹类生态、现代烟叶、观光农业五大特色农业园区为目标,抓好现代烟叶、长裙竹荪、生猪、优质专用玉米、优质专用水稻、优质水禽、优质鱼等特色产业项目的招引。其中,现代烟叶要以进一步扩大基地规模为基础,重点加强烟水、烟路等基础设施项目的争取;加强长裙竹荪、优质专用玉米、优质专用水稻产业链的研究,在精深加工方面推出项目招引业主;在开展生猪养殖基地建设、扩大生猪生产能力的同时,重点抓好饲料生产、生猪屠宰、分割、加工等项目的招引;抓好优质水禽、优质鱼养殖基地建设项目招引。此外,还要结合长宁县农产品特点,做好蔬菜食品加工、水果加工等项目的招引工作。在生态旅游及生态泛地产方面要围绕建设生态城镇目标,结合城乡建设、农村土地流转、民生工程等,抓好房地产、农家乐、农家客栈、村庄建设、体育休闲、保健中心、旅游基础设施、乡村旅游、影视基地、科研基地、教育基地、物流中心、化工产品市场、竹产品市场、畜禽种苗市场等项目的招引,带动旅游业以及其它第三产业的突破。在项目的争取和招引中,应提前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实施办法,确保项目分期分批推进;应对现有力量应进行整合,科学分工,形成合力;应加强项目信息收集,通过订阅专业报刊杂志,参加博览会、展销会、洽谈会等形式,尽可能伸展信息触角,获取宝贵信息资源;应瞄准大企业,特别是与长宁县特色产业相关的如竹产业、醋酸纤维素、盐化工等涉及到的国内外大企业、知名企业,认真分析其发展战略、投资意向与长宁县项目争取和招引的重合度,有针对性地搞好对接。
第三,千方百计做好项目编制包装对接。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对具有一定基础,能自主包装好的项目,加快包装进度,早日推出项目;通过自身努力无法迅速编制包装完成的项目,应加强与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的合作,利用他们的优势弥补项目编制包装的不足。要立足实际编制包装项目,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突出区域特色;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处理好项目规划、用地、环评和立项等事项,严格从项目选址、产业政策和土地报批等方面进行筛选,提高项目的可报批性和可实施性。
第四,千方百计为项目业主服好务。建立项目报批报建绿色通道,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实际的项目,从规划立项、办理审批手续到开工建设及投产后的每个环节,给予主动配合、大力帮助。特别是要积极为项目建设提供充足的要素保障,切实解决好项目立项、用地、环评、规划审批等问题,全力为项目推进打造良好的软环境。
11.城乡差距扩大的政策性因素 篇十一
背景:
1997年,刚刚成功实现了“软着陆”的中国经济,却遭遇了至今仍令许多人记忆犹新的亚洲金融危机。这一发端于东南亚并迅速波及刚刚回归中国的香港的金融**,使中国经济很快又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趋势。作为一项紧急应对之策,中国政府做出了人民币不贬值的决策,同时采取包括增发国债、降低存贷款利率、提高出口退税率等在内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
定义:
主要宏观经济变量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消费量,投资量,储蓄率,货币存量,政府预算,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利率,汇率。
IS-LM模型:
IS—LM模型是反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条件下,国民收入和利率关系的模型。分析:
从IS-LM图形上看,降低存款利率导致LM曲线下移,表明银行存款减少,市场上用于投资的货币增多;同时,随着出口退税率的提高,人民币不贬值等措施的进行,对外出口的必然加大,进口必然减少。通过发行国债,减少市场的货币流通,降低物价,导致商品的需求加大。因此IS曲线向右边移动,IS曲线和LM曲线相交于另外一个点。在新的平衡点上,产出(Y)加大,利率降低,货币需求减少。
1、消费量(C)
由于利率的下降,通货膨胀的控制,居民用于储蓄的货币减少,用于购买物品的货币增多,消费量加大。
2、投资量(I)
由于政府增发了债券,导致市场上大量的闲散资金用于购买债券,市场上的流通资金减少。政府将募集到的资金的资金用于重点行业的投资,实现了经济平衡发展。同时,由于利率的下降,消费的增长,出口的加大,必然导致投资的加大。
3、居民储蓄和货币存量
由于利率下降,居民用于储蓄的货币必然增多,导致居民储蓄下降。同时,由于银行储蓄的减少,货币存量必然增加(货币存量是指某一时点一国银行体系之外由政府机构、各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
4、失业率 由于消费增加、出口增大导致产出加大,在短期无法改善技术条件的情况下,劳动人数必然提升,导致失业率下降。
5、通货膨胀率
由于市场的流通资金减少,产出加大,必然导致物价下降,从而通货膨胀减少。
6、汇率
由于外汇的流入增多,国内对货币的需求因为投资的增加而加大,导致出口企业将外汇兑换成本国货币的需求加大,从而导致汇率加大。
7、对GDP的影响
从GDP=C+I+G+X-IM公式来看,C、I、G、X加大,IM减少,故GDP增大。这和99年、01年、02年GDP实际数值比较吻合。
题目2:结合自己的行业谈谈98年扩大内需政策的影响。
本人目前就职的中国银联为银行卡联合组织,本企业的主要职责为促进银行卡的消费,减少现金在市场上的流通。银行信用卡就是其中的重要工具。
12.论收入差距扩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篇十二
1.1 收入差距的概念
收入差距指在一定时期内, 由于人们拥有的生产要素的不同以及国家收入分配政策的不同, 从而获得的收入量的差别。
收入差距不同于贫富差距。贫富差距是指在某一时间点, 由于不同的社会成员之间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地位和环境的不同, 而形成的占有社会财富的多少之间的差距。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个流量概念, 后者是一个存量概念;前者主要通过一定时期的物质形式来表现, 后者主要通过物质和精神两种形式来表现;前者反映的是经济问题, 后者反映的是社会问题。此外, 收入差距与收入分配是否公平, 也是两个概念。收入差距是收入分配状况的客观反映, 不存在主观上的评估问题;而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则涉及一个价值判断的问题。但二者也是相互联系的, 收入差距的客观状况, 会引发人们对收入分配问题的价值判断。比如当收入差距的扩大超过了一定的范围时, 收入分配不公由此产生。
1.2 度量收入差距的方法及指标
度量收入差距的常用方法有等分法和洛仑兹曲线法。等分法是将全部居民的收入按照高低顺序排列, 划分为若干等分, 然后用收入最高的一组人口的收入或收入比重, 与最低的一组人口的收入或收入比重进行比较, 其结果称为高低收入倍数或高低收入比率。它是一种反映居民收入两极分化状况的简单明了的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指标有阿鲁瓦尼亚指数、库兹涅兹指数、收入不良指数, 分别从社会中低收入阶层状况、中高收入阶层状况、两极分化状况等不同侧面反映了收入差距情况。
德国统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洛仑兹曲线 (图略) 所能反映的收入差距状况则比较直观且充分。从曲线上可以读出每个阶层的收入比重, 从其弯曲度可以观察到各个阶层的收入差距情况, 从不同曲线的对比中可以得到不同国度收入分配差距的比较, 或者同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收入差距变动情况。基于洛仑兹曲线的基尼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反应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标, 其值越大收入差距越大。国际上将0.4作为划分收入差距是否合理的警戒线, 超过0.5说明出现了两极分化, 若大于0.6就会引起社会动荡。
2 我国收入差距的具体表现
2.1 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
通常把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 本节主要从城镇和农村两个方面分析我国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
城镇居民收入排在第一位的1998年以前基本上是广东, 1998-2008年都是上海, 排在后五位的一般包括内蒙古、山西、河南、甘肃、贵州、新疆、江西、黑龙江等。前五强中, 除西藏由于边缘地区补贴高、人口少而具有较高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外, 其它几个省区均为沿海发达地区。排在后五位的均为中西部地区。到了2011年,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排在前面的分别为:上海 (18, 382元) 、浙江 (16, 835元) 、北京 (16, 236元) 、江苏 (13, 741元) 、天津 (12, 861元) 、福建 (12, 980元) 、山东 (11, 098) 、重庆 (10, 383元) , 绝大多数都为东部发达地区。
农村居民收入排在前五位的地区包括上海、北京、浙江、广东、天津;排在后五位的包括甘肃、西藏、陕西、贵州、云南。可以看出, 农村收入最高的地区是区位优势明显的东部地区, 收入最低的是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
2.2 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
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 从1984年起,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逐渐拉大, 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收入差距拉大的速率有所加快, 1995年为2.75倍, 到1996年下降为2.27倍, 但时间非常短暂, 1997年之后又开始加速扩大, 且这一趋势在短期几年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2011年, 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上年分别实际增长8.4%和11.4%, 保持了2010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的发展势头, 2011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3979元, 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 虽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近两年有所缩小, 但差距依然较大。改革开放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 但享受到经济增长成果的绝大多数为城镇居民, 而非占总人口比重较大的农村居民。
2.3 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
近年来, 我国各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 行业间的收入差距也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主要体现在垄断行业和竞争行业之间的差距。近10年, 中国行业间收入分配总的趋势是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行业和新兴产业倾斜, 某些垄断行业的收入则更高, 而传统的资本含量少、劳动密集、竞争充分的行业, 收入则相对较低。具体到各行业中, 金融业、电力、煤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 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职工平均工资一直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属于高收入行业群体。而农林牧渔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制造业属于低收入行业。2009年, 金融业、IT业、科研类的平均工资位于前三, 其中金融业的年均工资超过了7万元, 而工资水平最低的是农林牧渔业, 年平均工资仅为14, 911元, 二者差距明显。2010年, 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业, 达到70, 146元;最低的是农林牧渔业, 仅为16, 717元, 二者之比为4.2:1。
2.4 不同所有制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
将国民经济按所有制性质分为国有、城镇集体和其他经济成分三个部分。近年来, 不同所有制职工的平均工资绝对数都在增长, 但增长的速度有所不同:国有经济职工的平均工资增长较快, 城镇集体经济职工的平均工资增长较慢, 而其他非公有经济职工的平均工资增长最快。由于城镇集体经济职工的平均工资起点低, 增长速度又慢于国有经济职工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职工的, 因而它的平均工资是这三者中最低的。
另外, 企业高管与普通职工的薪酬差距过大。据统计显示, 2010年上市公司高管年薪平均值为66.8万元, 比当年全国平均工资的18倍还多;而部分私营企业、简单劳动者的工资偏低。
3 我国收入差距扩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 一个国家人均产出 (或人均收入) 水平的持续增加, 通常指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加。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适当的收入差距有利于经济的增长, 而过大的收入差距会阻碍经济的增长。这里主要介绍我国收入差距扩大对经济增长结构和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3.1 收入差距扩大对经济增长结构的影响
根据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人们的消费虽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但在所增加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却越来越少。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两极分化 (主要体现在基尼系数的扩大) , 高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小于低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 因此当收入差距扩大时, 会使得整个社会总消费量减少。根据以往居民消费调查资料可知, 城镇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家庭的消费倾向呈反比变化, 具体为最低收入组消费倾向为0.957, 最高收入组消费倾向为0.659。再者, 一般情况下, 我国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都要高于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 具体为10个百分点以上, 有些年份甚至接近20%。因此, 在社会总收入一定的情况下, 如果收入差距扩大, 意味着高收入阶层和城镇居民集中能够分配到更多的收入, 如此一来, 就会降低社会整体的消费倾向, 最终造成社会整体的需求水平下降。
据2010年10月21日上海证券报《中国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显示:消费拉动呈循环下降趋势, 投资拉动呈总体上升趋势, 特别是2009年达8.7%, 净出口的贡献率持续增加,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9年贡献率为-40.6%。2011年, 我国消费需求虽在增强, 但力度不大、持续性不强, 对拉动经济增长来说还是小马拉大车, 唱不了主角;由于保障房建设的政策支撑, 使投资成为了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 但由于存在突出的投资率与投资效益问题, 投资需求将难以再提升;出口则变化莫测, 在短期内难以有起色。
由于国内消费不足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宏观经济增长结构失衡。近十几年我国经济增长的模式体现为:要拉动经济增长→扩大投资→国内消费不足, 最终通过依靠扩大出口来消化国内的产能, 这就导致了投资规模和净出口总量的扩大, 因而会形成投资拉动型或外贸拉动型或投资、外贸双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但由于外部经济的不确定性, 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注定难以持续, 且容易出现大的波动。
过大的收入差距, 不仅影响社会整体的消费需求, 而且会减少企业的投资需求。因为企业的投资需求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情况而变动, 两者呈正比关系, 若消费者的需求增加, 企业的投资需求也会增加, 反之, 企业的投资需求会减少。总的来说, 社会整体的消费需求水平下降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投资需求, 而且这种负面影响还会产生成倍的放大效应。
3.2 收入差距扩大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良性合理的产业结构是经济能够持续增长的基础。通过调整收入差距进而调整产业结构达到为经济增长注入持续活力的目的。收入差距扩大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不同收入群体的绝对收入水平影响到他们对商品的需求不同→商品需求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
收入分配结构决定消费结构。在相对合理收入差距的社会里, 会形成多层次的消费需求, 低、中、高级消费品均有相应合理的需求结构。居民的收入差距会不断扩大, 需求可能会出现分化, 最终走向两种极端, 即收入较低的群体会把绝大部分收入花在生活必需品上, 而收入较高的群体则倾向于层次较高的消费品或奢侈品。一般情况下, 奢侈品的生产需要较多的资金和较高的技术, 而这些技术和资金又不是发展中国家自身所拥有的, 他们的消费偏好就会导致国内收入向外转移 (或直接用于进口高档消费品, 或用于向外国购买相关的技术和生产线) 。这样会有不良的后果:一方面, 会使得本国出现贸易赤字, 造成资本外流, 资金的匮乏, 会使得一些产业陷入困境, 得不到发展;另一方面, 一些市场有效需求并不大的产业却得到迅猛发展, 造成产业结构脱离国情而过度升级。例如,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 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再次扩大。到了2000年, 城镇与乡村居民的人均收入之比高达28:1, 然而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只为3:1。城镇与乡村居民之间巨大的收入和消费差距迫使农村居民无力购买城镇市场上已经饱和的耐用消费品, 抑制了国内的有效需求, 所造成的后果是耐用消费品的生产企业, 尤其是家用电器生产企业生产的产品供给过剩, 生产线的生产能力得不到发挥, 从而影响了这些生产企业产业结构的转换和优化。
财富过于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 而中产阶级比重较小, 会导致国内工业产品的需求不足。从而使得高、低收入群体存在消费断层, 进而导致相应的商品供给部门发展不均衡, 影响产业结构升级。
另一方面, 居民收入的不均→要素供给变动→产业结构的变化。已经存在的收入差距影响生产要素的流动方向, 从而影响各产业的要素供给数量与质量, 要素供给数量与质量的不同又会对各个行业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比如城市相对于农村的高工资使人们更加趋向于向城市涌动, 于是拥有一技之长和具备较高文化素质的劳动力聚集在城市, 促使城市高精尖产业发展。城市的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年轻力壮的普通劳动力, 劳动力资源供给充裕, 这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于是资金流向该产业, 该产业便能够迅速发展。而农村年轻力壮的劳动力的流出, 使农村发展所必须的劳动力出现短缺、需要的技术管理等人才也严重缺乏, 这就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使农村居民的收入无法持续提升。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拉大, 从劳动力的层面上看, 是劳动力在三大产业中的比例趋于协调, 但三大产业内部的生产率、产业附加值率和实际发展速度却是不平衡的。
4 缩小我国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
首先, 国民受教育机会应该均等化。从整体来看教育资源并非按照人口数量进行分配的, 例如农村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质量受到教学设备和师资的影响。当然在人力资本的形成上也会出现较大的差距, 整体上在注重效率的情况下收入水平必然停留在较低水平且很难突破。现阶段应改变目前教育资源的倾斜方向, 给广大弱势力量以公平的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
其次, 改善目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偏离的现状。不同所有制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应为市场机制在各领域发挥作用提供方便, 完善规章制度进而让竞争更加充分, 形成需求增加、生产增加的良性循环, 促进各行业、各所有制之间的良性竞争和发展。尽快改变农村目前的承包到户的生产模式, 引入现代农业经营模式 (例如一村一品、农产品品牌建设等) , 加大土地的产出率, 进而调整劳动力在各领域的分配, 使其各尽其能增加收入。
再次, 国家应在保持大中城市常规发展的同时, 因地制宜地将资源和有关产业的发展重心下移到县域地区。县域经济高端论坛中央行已明确提出为中小企业提供更为便捷的融资渠道, 所以政府应在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铺路搭桥, 使政策落实到基层。
最后, 加快目前税收征管范围和征管金额的调整, 调整税率的同时调整征收的方式。例如以家庭为单位调整个人所得税征收额能减小家庭为单位的收入差距;调整征收范围能调整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等。另外在直接税和间接税之间进行调整, 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 通过消费结构的改变影响产业结构的改变。
参考文献
[1]王石生.关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成因、影响及其对策的探讨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 2010, (54) .
[2]王富鹏.浅析当前我国国民收入分配问题[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2011.
[3]胡晓.我国收入差距扩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 (4) .
[4]Adrian J.Hunter. (2010) .Economic inequality.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5]郭娜, 祁怀锦.我国行业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10, (14) :88-91.
[6]张秋云.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10, (627) :125-126.
[7]陈建东, 蒲明.缩小居民收入差距靠什么[N].中国财经报, 2011-05-24 (004) .
[8]赵振华.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若干政策建议[N].刊授党校, 2011-01.
13.城乡低保救助政策 篇十三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简称“城乡低保”),是政府对城乡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差额救助的一种新型社会救助制度。
城乡低保严格实行差额发放,家庭月补助金为保障标准乘以家庭人口数与月收入总和之差。2014年我县城市低保标准统一为330元/人.月,农村低保保障标准统一为165元/人.月。
申请城乡低保救助的条件
持有本县非农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月人均收入低于330元,可以申请城市低保救助。持有本县农业户口的农村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月人均收入低于165元,可以申请农村低保救助。家庭成员收入是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全部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包括法定赡(扶、抚)养人应当给付的赡(扶、抚)养费。
不符合城乡低保救助条件的情况
(一)人均家庭收入明显高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二)家庭拥有或长期使用小轿车、面包车、经营性大中型运输车、工程机械、拖拉机和收割机等中型以上农机具的;
(三)城市居民对象拥有两套以上(含两套)住宅(每套均在50平方米以上),非拆迁原因在三年内购买商品房以及对住宅进行高标准装修的;农村居民家庭成员中有一次性付款或通过银行按揭贷款购买商品房及自建面积住房的;
(四)家庭有商业门面、住房出租和私营项目,经营收入较稳定,且家庭月收入明显高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五)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扶养人有足够的赡养、扶养、抚养能力,却把家中老人或病残人员等单独分户出来低保的;
(六)隐瞒、虚报户籍、人员、家庭收入、家庭财产等情况,家庭住址填写不详细或与实际不符的;
(七)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进入高收费私立、贵族学校就读的;子女自费出国留学的;饲养名贵动物的、购买贵重首饰、高档音响、柜式空调、液晶电脑等高档非生活消费品,进行股票、基金、期货、外汇、权证交易等高风险投资的;农村居民家庭购置使用电脑、空调和电冰箱的;
(八)在就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经就业服务机构3次介绍就业无正当理由拒绝就业的;
(九)拒绝接受工作人员或有关部门入户调查、核实家庭财产和家庭收入的,无理取闹、殴打工作人员的;
(十)因酗酒、赌博、吸毒等原因导致家庭贫困,通过教育仍不改正的;
(十一)已享受农村五保或孤儿待遇的;
(十二)县级民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不符合低保条件的对象。申请审核审批程序
个人申请:申请城乡低保待遇的家庭,由申请人(户主)向其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并出具以下证明;
1、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2、申请书和家庭成员收入、财产状况证明;
3、残疾证、疾病症断书、授权委托书等其它相关材料。
乡镇审核: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社区、村(居)委员会,对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和实际生活水平,通过100%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家庭经济状况核查等方式进行审查、明主评议、核实、公示后签署意见,并附申请对象的申请材料、家庭经济状况调查结果、民主评议情况等相关材料,报县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县民政部门审批:县人民政府民政行政主管部门对上报材料进行审查,并将审查结果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对符合条件的予以批准;对不符合条件不予批准的,应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经审核、审批、公示确定符合条件的,发放低保证,由县财政委托金融部门发放低保存折和低保金。
享受“低保”对象的义务
家庭收入发生变化时及时报告,办理停发、减发或增发保障金手续。定期接受审查复核(如不接受核查,按自动放弃对象)。有劳动能力的保障对象,应积极参加就业和再就业,无正当理由3次拒绝推荐或中途放弃就业的不予享受低保。有劳动能力的保障对象,无正当理由拒不参加社区、村(居)委会公益性活动或年累计2次不按规定参加公益性劳动的取消保障待遇。申请低保的对象必须签订《申请城乡低保诚信承诺书》及《授权核查委托书》。
特困人员供养政策
一、救助范围
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老年、残疾和青少年可申请享受特困人员供养待遇。
1、具有本县户口;
2、无劳动能力。年满60周岁的老年人、持有《中华人和国残疾人证》的二级以上残疾人、未满16周岁或者已满16周岁但仍在接受义务教育的青少年,视为无劳动能力。
3、无生活来源。虽然有土地承包经营收入集体经营分配收入或者其他收人生活扶养、抚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扶养、抚养义务人无赡养、扶养、抚养能力的。
二、救助标准
由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政策及我县城乡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统一确定。2014年我县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标准为220元/人.月,城市特困人员供养标准为330元/人.月。
三、申报程序
本人申请
村居委会评议、公示
乡镇审核
县民政局审批
临时生活救助政策
一、救助范围
具有本县户籍的常住居民,除最低生活保障和其它专项社会救助外,因临时、突发性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城乡困难家庭,可申请临时生活救助。我县临时救助标准最高限额为1000元/人。
二、申请材料
申请享受临时救助的,以家庭为单位,由户主向居住地或户籍所在地村(居)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如实填报《祁东县城乡居民临时困难救助申请审批表》,并出具户口簿、居民身份证、低保证或家庭成员收入证明、致贫原因及证明材料、理赔、受助情况材料、民政部门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三、申报程序
本人申请
村居委会调查、评议、公示
乡镇审核、公示
县民政局审批、公示
城乡医疗救助政策
城乡医疗救助对象
城乡医疗救助实行属地管理的原则,救助对象为我县农村五保户、城乡低保户、百岁老人及其他特别困难家庭。
医疗救助的内容
城乡医疗救助包括资助医疗救助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医疗救助、住院医疗救助、临时医疗救助、慈善医疗救助五种方式。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能享受城乡医疗救助
(一)交通事故、医疗事故、人为安全事故造成残疾的;
(二)酗酒、自杀、自残及违法犯罪造成伤病的;
(三)已享受国家免费治疗等相关优惠政策的;
(四)已享受优抚对象医疗救助的;
(五)因镶牙、美容整容、矫形、配镜、保健、康复及不孕不育症等发生的医疗费用;
(六)其他不属城乡医疗救助范围的。
资助参合参保
(一)资助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农村低保对象、城市低保对象。
(二)资助标准:按当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标准,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农村低保对象及城市低保对象个人缴费部分由城乡医疗救助基金全额资助。
门诊医疗救助
一、特殊慢性病门诊救助:
对患特殊慢性病并符合救助条件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城乡低保对象,每年由县城乡救助管理机关核发400元的《门诊医疗救助证》,用于门诊和购药。
二、符合门诊救助条件的特殊慢性病的病种:
肺结核全监化疗、帕金森氏综合症、高血压IIII期以上(有心脑、肾、眼并发症)、糖尿病(合并感染者或有心脑、肾、眼、神经并发症)、肺心病、风心病、冠心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
三、特大疾病定额门诊救助 对患有恶性肿瘤等特大疾病,因经济困难和治疗效果等因素影响,没有住院治疗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城乡低保对象,每年由县城乡医疗救助机关核发800元的《门诊医疗救助证》,用于门诊和购药。
四、符合定额门诊救助条件的特大疾病:
恶性肿瘤、白血病、肝硬化晚期伴腹水、再生性障碍贫血、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及肾移植后抗排斥治疗等。
五、特大疾病病种鉴定以县合管办、医保中心认定的为准:
《门诊医疗救助卡》不取现,限额之内的金额指标不结转下。内享受过住院医疗救助、临时医疗救助、慈善医疗救助之中任何一种形式的医疗救助(援助),不再纳入该种类型的门诊救助。城乡医疗救助对象每年只能享受一种门诊医疗救助,不得重复享受。住院医疗救助标准
(一)对农村五保户、城镇低保对象中“三无人员”在本县范围内县、乡两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实行住院基本医疗费用全额减免:转诊到县级以上医院住院的,按自负费用的30%给予救助。
(二)对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城乡低保对象患病在乡级和县级医疗救助定点机构住院的,在规定的可报销(补偿)费用范围内获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定点医疗机构费用减免及其他政策性补助后剩余自负的住院费用,在乡镇医疗机构治疗住院救助按自负费用70%比例救助,在县级医疗机构治疗住院救助按自负费用50%比例救助。救助对象转诊到县以上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按自负费用的20%比例实施救助。
(三)住院救助单次救助金额最高不超过2500元,年内多次住院的累计救助金额不超过5000元。
申请临时医疗救助条件
(一)恶性肿瘤、白血病、尿毒症、大型外科手术自负医疗费用在20000元以上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城乡低保对象之外的低收入家庭人员。
(二)虽经住院医疗救助,但自负医疗费用仍在20000元以上的医疗救助对象。
(三)临时医疗救助由乡镇社会救助工作站进行审核,报县社会救助管理局审批发放,临时医疗救助最高限额1000元。每年申请临时医疗救助的救助对象只能享受一次临时医疗救助。慈善医疗救助
慈善医疗救助是医疗救助的补充。县慈善总会从慈善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慈善医疗救助。
对农村百岁老人的医疗救助,参照农村低保对象医疗救助规定执行。对城市百岁老人的医疗救助,参照城市低保对象医疗救助规定执行。
医疗救助申报程序
本人申请
【城乡差距扩大的政策性因素】推荐阅读:
城乡差距扩大06-14
关于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的建议08-01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分析08-0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哪里10-14
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12-18
合肥市城乡居保政策11-14
河南新政策《关于成立城乡住民根基养老保险制度的实验意见》解09-29
北京同一城乡住民根基养老保险制度新政策07-13
中国贫富差距的思考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