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的内容及小结

2024-10-05

社会实践的内容及小结(8篇)

1.社会实践的内容及小结 篇一

主要内容

社会实践的调查方向及参考内容如下:

(一)、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1、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调查。(合作项目、组织形式、运行机制、规模效益等)

2、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调查。(金融服务机构服务类型、服务职能等)

3、农村产业化经营状况调查。(当地的主导产业、农产品基地、管理制度、龙头企业、利益机制等)

4、你所在的村镇龙头企业发展情况及带动效果调查。

5、记载本地致富带头人的发展历程。

6、贫困农民生活状况及当地的扶贫措施调查。

7、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查。(农村道路、通讯、水电气、水利及基本农田改造、环境设施等现状与建设投资总量及结构,当地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等)

8、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及队伍情况调查。(机构的数量、经费来源、科技人才数量、结构、工资水平等)

9、当地农民被征地的补偿标准调查。

10、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调查。

11、生态文明村的发展历程调查。(生态环境状况、经济结构是否合理、经济实力、人民富裕情况等)

12、当地(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区等)接受发达地区(部门、企业或个人)援助及合作项目情况调查。

13、“空心村”状况及治理情况调查。

14、贫困村脱贫致富途径调查。

15、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或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状况调查。(从事的产业、行业、职业和岗位、收入等情况)

16、进城农民工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调查。

17、进城农民工社会保障状况解决思路调查。

18、当地就业服务机构发展状况调查。(中介机构、社会劳动就业保障局等)

19、当地对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再就业培训的措施及实施情况调查。

20、当地政府对零就业家庭及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情况调查。(担保贷款、免费职业介绍、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

21、你所在乡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情况调查。(校舍、师资、经费保障、学杂费等)

22、当地适龄儿童入学率、失学率、辍学率情况调查。

23、当地中小学学生学习负担情况调查。(现状及改造)

24、当地社会捐资助教情况调查。

25、当地农村师资水平及工资待遇情况调查。

26、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情况调查。

27、当地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发展情况调查。

28、农村三级(县乡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及实施情况调查。

29、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及发展情况调查。

30、对你所居住地的文化建设设施(社区或农村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现状以及发展状况(国家投资、规模等)的调查。

31、对你所居住地民间文化社团(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曲艺、文学、摄影、戏剧等)的调查。

32、对你所居住地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情况的调查(数量、服务内容、典型事例、群众反映等)。

33、对你所居住地居民健身情况(人数、频率、设施数量、群众反映等)的调查。

34、本村矿产资源、水能资源、生物资源、特色农产品、旅游资源、特色民俗资源的开发现状及潜力评估)

35、农村环境污染类型和发展趋势及污染治理情况调查。

36、你所居住地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改善情况调查。

37、农村能源建设情况调查。

38、你所在居住地人口素质情况调查。

(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39.调查你家乡的公民对我国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选举情况。(比如:选举方式、对选举的态度、参加情况、当选人员情况等方面。)40.调查当地群众对每年国家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了解情况。(是否了解、关注程度、关注哪些方面等)

41.调查当地群众对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了解情况(权利、职责、任免程序等)

42.调查你家乡乡镇机构改革情况(人员构成情况、工资发放情况、办事效率情况)

43.调查村民和村干部发生矛盾(比如,土地承包过程、宅基地发放、提留征收、教育经费、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解决的途径

44.调查当地公民权利保障情况(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45.调查你所在地的厂务公开情况(哪些方面公开、落实情况、职工满意度、需要改进的方面)

46.调查当地村务公开情况(哪些方面公开、落实情况、老百姓满意度、需要改进的方面)

47.你所居住地的基层自治组织(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情况的调查。(产生、成员构成情况、有哪些职责、作用、重大事情的决定、是否定期召开代表大会?了解基层自治组织政策和法律法规情况)

48.当地法院制度建设情况调查(公开审判、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巡回审判、简易程序使用等)

49.当地群众打官司诉讼费用情况调查(诉讼费用收取、支付律师费用、仲裁收费、诉讼费的减免等)

50.当地居民学法用法守法情况调查(最关注哪些方面的法律、了解相关法律知识的途径、利用法律维护自己权益、身边法律遵守情况)

51.家乡家庭收入情况调查。(家庭收入有哪些、基本的收入、家庭成员中收入高和收入低的差距)

52.当地工资情况调查。(最低工资制度标准、当地收入高的职业、中等收入水平、农民增收减负机制、工资正常增长机制)53.当地社会保障体系调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机构)

54.当地养老情况调查(养老方式、养老院建设、老年生活状况、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55.对你所在地贫困户的调查。(他们的生活状况、所在地政府扶持情况、社会资助情况、脱贫措施)

56.调查当地对困难群众救助情况(城市低保、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

57.当地社会福利情况调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方面)

58.当地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情况调查。(涉及的范围、执行情况、改进方面)59.当地农村的医疗合作制度调查。(参与方式、建立情况、运行情况)60.当地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设情况调查。61.参加商业保险情况(人员、年龄范围、险种等方面)

62.当地慈善事业情况调查(机构设置、捐赠人员构成、捐赠对象、捐赠物品范围)

63.当地城镇职工住房情况调查(居住面积、购房的承受力、困难、希望和要求)

(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64、对你居住地人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共同理想的认识情况的调查。

65、对你居住地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认识情况的调查。

66、对你居住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调查(如开展的形式、效果等)。67、对你居住地进行“八荣八耻”教育和践行活动的调查(如开展的形式、效果以及群众反映等)。

68、对你居住地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活动的调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

69、对你居住地人们开展“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活动情况的调查(如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等)。70、对你居住地人们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情况的调查(如宣传科学文化知识、反对封建腐朽落后文化,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等)。

71、对你居住地人们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弘扬传统文化情况的调查(如继承发展传统伦理观念、传统美德,以及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情况)。

72、对你居住地人们对诚信认识的调查(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等)。73、当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的调查(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能力、鉴赏水平、趋势等)。

74、对你所居住地(农村、社区)居民的闲暇生活状况的调查

75、对你所居住地的居民自办文化(农家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户,建设庭院文化)的调查。

76、你所居住地优秀传统文化(民间文艺、传统工艺、民俗体育、古语言及古文字、各胜古迹)继承发展创新状况的调查

77、对你居住地运用正确思想舆论导向促进社会和谐情况的调查(如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

78、对你居住地对互联网应用和管理情况的调查(如理顺管理体制、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等)。

79、对你居住地人们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调查。

80、对你居住地群众心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调查(如居民自办文化,对传统音乐、舞蹈、曲艺、戏剧等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81、对你居住地促进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情况的调查。(如有无心理健康咨询、辅导机构,在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与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等问题上采取的活动及效果等。)

(四)、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秩序

82、城乡基层基本服务体系建设现状调查。(服务型政府、社会事业、民生、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基本服务体系)

83、创新公民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公共服务设施调查。(服务型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84、城乡为群众和基层提供快捷优质服务的方面的调查。(服务型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创新管理制度等)

85、基层推进政务公开、政事公开情况调查。(服务型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政务公开、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及时发布公共信息、为群众生活和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便利条件、政事公开、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等情况)

86、社区建设发挥社会组织积极作用,完善基层服务情况调查。(居(村)民自治、协助政府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发挥驻区各种社会组织的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

87、社区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的调查。(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88、社区开展群众性自助和互助服务,完善社区公共服务情况调查。89、关于健全社会组织,增强社会功能的调查。(发展和规范律师、公证、会计、资产评估等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领域兴办非企业单位;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商会等社会团体功能,为经济社发展服务等)

90、基层政权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情况调查。(街道办事处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党政领导干部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信访工作责任制和建立和完善情况、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建立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

91、基层政权建立、完善科学有效地矛盾调处机制的调查。(社会舆情汇集机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如何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有机结合;如何更多采用调节方法,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92、在着力解决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等涉法涉诉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如何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方面的调查。93、关于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的调查。(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平台的建立、精干实用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应急预案体系的健全,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的完善,应急管理宣传教育的加强,公共参与自救能力的提高,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整体联动的实现程度等)

94、关于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责任制的调查。(关于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宣传教育、关于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的健全和完善;关于加大投入、落实责任、严格管理、强化监督的责任制到位情况等)

95、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调查。(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整治社会治安、扫除黄、赌、毒;改革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加强对流浪儿童、服刑人员子女的关心教育,强化吸毒人员感化和管理,改进刑事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工作;加强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院等基层基础建设;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确保政法队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等)

96、关于增强国防意识,完善国防动员体制机制调查。(国防意识、国防建设、国防动员、国家安全、双拥促建、军政军民团结等)

(五)、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97、你所在居住地居民的创业情况调查。(包括创业人群的比例、创业的方向及内容、创业的成果等)

98、你所在居住地居民和政府对人才(包括高学历者、高职称者、高技能者、创造力强者等)的尊重情况调查。(包括政策措施、尊重程度、教育导向等)99、你所在居住地基层党组织在政策上支持和调动居民创新热情和进行创新实践的情况调查。(包括党的措施、居民对于创新的理解、热情度、参与度等)100、你所在居住地基层政协委员的工作情况调查。(包括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情况)

101、你所在居住地居民的宗教信仰情况调查。(包括信仰那些宗教、比例如何、信仰程度、信仰内容等)

102、你所在居住地居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情况调查。(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理解和坚持情况)103、你所在居住地的党的侨务政策的落实情况调查。(包括海外侨胞和侨眷的数量、党的侨务政策及侨胞和侨眷如何看待党的侨务政策等)

104、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对你所在居住地的贡献调查。(包括经济投资、文化交流、教育合作、捐资助学等)

105、你所在居住地政府及民间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项目情况及对外文化交流情况调查。(包括政府吸引外资的形式、内容及数量;民间零散吸收外资的形式、内容及数量;对外文化交流的形式、内容及外国文化融入情况等)

(六)、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

106、基层事业单位(机关、学校、科研院所、文化团体)党建情况调查。107、新经济组织(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外商投资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等)党组织建设情况及其所起作用调查。

108、新社会组织(如司法、财会、审计、税收、金融、保险等行业的中介组织)党组织建设及其所起作用调查。

四、时间安排:整个学期。

2.社会实践的内容及小结 篇二

一、社会治理及其特点

社会治理是现代治理理念的一个方面, 是把治理理念和基本观点引入政府行政职能转变和社会公共事务有效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全部过程中去。社会治理有两个基本特质:一是社会治理是国家权力让渡出来的特定领域内的治理, 完全具有治理理念一切特征;二是社会治理又有其独特性, 就是体现出包括政府在内的各种经济社会组织的特征和要求。在此基础上, 我们对社会治理可以做更全面地理解:

社会治理是在公民社会走向成熟, 政府、社会和私人之间的互信合作关系不断加强的前提条件下, 基于政府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和重新定位的基础上, 公共管理权力在各种社会组织间重新配置, 形成政府主导、个人和各种经济社会组织协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过程。

社会治理的内涵表现出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公权力仍然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占主导地位;二是社会治理的主体将由个人、政府、私人部门等各种社会组织构成, 而不仅仅限于政府一元治理主体;三是社会治理将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法律以及各种非正式的手段;四是社会治理不但是一般意义上的选举参与, 还包括协商、咨询等一切制度或非制度安排;五是社会治理是一个表达不同利益, 到利益整合的过程;六是社会治理意味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行政方式的变革。

二、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

综上对社会治理的内涵及其特点做了粗浅的分析和概括。既然社会治理更多的是被作为一种治理模式来解释现代国家和社会结构变化, 我们有必要对社会治理基本要求作深入剖析。目前, 我们根据对关于社会治理理论的归纳和结合实践中的一些表现形式, 社会治理基本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1. 公共管理权力的重新配置

社会治理是在治理理念的引导下, 社会管理领域内的一场深刻变革。社会治理的主体包括个人、政府组织、自治组织和各类经济社会组织。首要解决的是关于社会公共管理权力在这些主体间得到科学、合理地分配, 这是充分调动这些力量参与社会公共管理的基础。这其中就包括社会公共管理的决策权、执行权、财权和事权的归属问题, 自治组织、各种经济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公共管理的权力保障问题, 政府与社会各类组织间的权力范围和边界问题等。

2. 不同利益的充分表达和整合

社会治理以兼顾绝大多数人利益为基础, 具备完善的利益表达和博弈机制, 最终实现不同利益的有机整合。这是因为社会治理的主体就是不同利益群体, 他们是不同利益群体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而结成的组织体系。特别表现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上, 不同社会治理主体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到公共政策的决策和实施中来, 实现对社会公共利益分配的公平、公正。因此社会治理是一个充满了协商、沟通、协调的利益博弈和整合过程, 在社会治理主体间达成共识, 最终合理配置社会公共资源。

3. 政府的自我调适和重新定位

社会成长本身就取决于国家的权力自觉, 社会治理也是政府自我调适和重新定位的结果。这是因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面临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 社会问题和社会事务增多的情况下, 政府通过激发社会各种力量, 通过不同方式、手段, 来解决共同面临社会公共问题, 取得了显著成效。政府和社会各类组织间互信、合作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是社会治理的核心环节, 也是政府关于自身在社会管理中的重新调适和新的定位。这种变化包括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位, 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式的转变, 政府机构调整以及政府与个人、社会团体关系的重新调整等等。

4. 公民社会的培育和成长

公民社会的强大和公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是社会治理的基础, 取决于政府对公民社会的培育。这就要求政府重新认识公民及各类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所起到的作用。政府放宽对社会的管控, 降低各类社会组织进入社会管理、开展社会活动的门槛。授权给社区、授权给各种社会组织, 让他们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 积极培养和提升各类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让公民在参与中成长。实现权力真正回归于民、回归于社会, 建构起新型政府——社会关系。

摘要:在把治理理念引入现代社会管理模式变革中时, 关于社会治理的研究成为了一种潮流。理论界对社会治理概念的定义日渐丰富。治理作为促进公民参与、公开、权责对等的制度模式进入了公众视野, 也被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个人、政府、社会都致力于通过治理以实现秩序、效率、公平等多元价值, 以适应信息时代带来的诸多挑战。因此, 治理作为一种一种价值追求, 就要求改变传统权力的运行方式, 社会治理包括公民社会的成长、公共管理权力的重新分配、政府作用和地位的自我调适等内容。

关键词:社会治理,基本内涵,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孙伯英.当代地方治理.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4:第19页.

3.社会实践的内容及小结 篇三

关键词:社会主义;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志码:A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来的,十七大报告将其内容和作用结合起来阐述。报告总结其要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由于西方价值观的涌入,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传统价值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在我国,价值观是一西方价值观、中国传统价值观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相互碰撞而又非常敏感的领域。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挑战,具体的社会实践也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需要总结和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提炼和总结核心价值理念,用以规范人们的行为,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价值概念、价值观、价值体系

对于什么是价值概念,什么是价值观,什么是价值体系,什么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些需要我们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1价值概念价值,原本是政治经济学关于商品属性的一种规定,来自经济学领域。价值一词源于梵文Wal和拉丁文Vallo,Valeo。在梵文中,意思是“掩盖,加固”;在拉丁文中,意思是“用堤围住,加固,保护”。这些词源上的意义,后来又派生或引申出更广泛的含义或同一意义的形容词,如“尊敬、敬仰”和“喜爱、珍爱”或“优秀的,可敬的”等意思。

马克思研究了这些词源及其沿革之后说,价值“最初无非是表示物对于人的使用价值,表示物的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属性”“‘价值’概念的确是以产品的‘交换’为前提的”。经济学上的“使用价值表示物和人之间的自然关系,实际上是表示物为人而存在。交换价值则代表由于创造交换价值的社会发展后来被加在WCTr(使用价值)这个词上的意义。这是物的社会存在”。因此,把词源学上的价值一词用于分析商品时,表示它的“物的属性”的一面,因为它对人有用,值得保护、使人喜爱、受到尊敬,所以这件物的属性,对人的存在来说具有“使用价值”。交换价值更为明显,是由于产品的交换这种社会性质而后加上去的,它表示的是物的社会存在。价值概念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学概念,体现了人的社会性,具有哲学意义。

在一般意义上,价值是指客体的存在、作用以及它们的变化对于一定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合、接近或一致。

人是价值主体,是价值世界生成的终极根据,因而,价值就体现为人的类特性、社会性,就是人的理想性、超越性。

2价值观价值观问题已经超出了经济学价值概念的范围,它是一个更大的领域。价值观与经济学价值概念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第一,经济学的价值概念主要是指劳动产品的这种物的价值,是从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而言的。价值观的范围更为广泛,还包括精神领域,如理想、伦理、道德、信仰和追求。

第二,经济学的价值概念主要指的是已经实现了的劳动产品。价值观关注的主要不是已经实现了的活动或产物,而在于还没有实现的,但对于人的生活又是具有意义的、可珍爱、可敬的目标和可敬仰而值得的追求,它是一种导向。

第三,价值观是指对一般价值的看法、态度,表达价值理念和价值判断,是一个观念王国。

3价值体系与价值王国

每一个社会形态都存在着各种价值观念,而这个社会形态的价值体系只有一个。从价值体系的内部发展来说,始终处于价值观念不断裂变和矛盾运动的状态;价值体系的外部形态则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

价值王国研究领域极其广泛。它的研究范围包括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美学、政治学、哲学,等等,小到一幅绘画、一首诗,大到人的生命、社会的文明。以上这些学科中都有价值及其判断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概括研究,有的称之为价值理论,在西方一般称之为价值哲学,或简称之为价值观。因为它相对以上科学来说具有相对独立性,西方学者又用价值王国的称谓来表示。

对现代德国价值理论作出过一定贡献的李凯尔特认为,世界是由现实王国和价值王国构成的。可以说,价值是区分自然和文化的标准:一切自然的东西都不具有价值,或者说,可以不从价值的观点加以考察;反之,一切文化产物都必具有价值,必须从价值的观点加以考察。这是因为,自然是那些从自身生长起来的东西的总和;文化则不然,它们是人们按照预定的目的生产出来的,或者虽然它早已存在,但至少由于它所固有的价值而为人特意保护着的。李凯尔特的重要结论是,整个关于人类的历史是主要价值指导的,“没有价值,也就没有任何历史科学”。与此同时,他把价值分为六个领域以及相应的方面:(1)逻辑领域:真理的价值,判断是主体的态度;(2)美学的领域:美的价值,直观是主体态度;(3)具有非自身的圣物等等,是神秘主义领域;(4)伦理的领域:道德是价值,自由的活动是主体的态度;(5)和(6)的领域相应的是:色情和享乐主义的世界观。

英国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世界”理论。他认为,宇宙进化是多层次的,基本上可分为三个层次(或三个宇宙或三个世界):第一,物理客体或物理状态的世界;第二,意识状态或精神状态的世界,或关于活动的行为意向的世界;第三,思想的客观的世界。世界Ⅲ包括伦理学、美学、知识理论和逻辑的某些方面,还包括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等。

以上这种分类及其“价值王国”的称谓我们不完全赞同,但是可以看出价值观问题在西方被重视的程度。在他们的研究中,价值问题不只是一种观点或者某种判断,而是作为文化领域中涉及伦理、道德、信仰等等的一系列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来,它是一定社会上层建筑中文化层面的价值哲学体系。

我国学者对价值理论或价值体系有一定研

究,这个领域还有广泛的生长空间。

李从军指出,人类价值体系的发展,表现为三个历史阶段:自然生理阶段、道德评判阶段、文化审美阶段。自然生理阶段建立在低下的生产力和原始公有制的生产方式上,人类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建立在公正、平等、合理、和谐之上,是简单而又纯真的。道德评判阶段的价值体系是从人的社会利益出发的,有三种形态,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体系。文化审美阶段的起始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最高阶段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处在与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相对立的历史状态。在共产主义文化审美阶段,每个社会成员的价值存在将是一切人价值存在的条件;在价值的追求中,个人的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个人的意识得到充分的实现;价值的追求不再受到利益的驱动,它展示的是一种审美的过程;一切原始社会美好的价值形态将在高级阶段上复活,以最完美的内容和形式体现全人类对生命本质意义及内在价值的和谐追求。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要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包括批判继承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合理因素,保证全社会的价值主体在良好的外在条件下实现自身的价值。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引导和保护人民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实现自身价值、提高自身素质的精神武器,也是防止和抵御各种腐朽思想和观念侵袭的一种制约力量。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整个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与其他上层建筑形式——政治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构成有机的和谐。

赵峰提出:一个成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应具备几个特点:(1)提炼出来的价值理念和价值判断,必须准确表达共同体最重要的核心利益。(2)这些价值理念和价值判断,一定要上升到普世价值的高度。(3)新的价值体系的建立一定伴随着对世界和历史的重新解释,并且用新的普世价值对世界和历史的解释一定会比原来的解释有更强的说服力。(4)成熟的价值系统必须体现在真实运作的制度安排和组织机构中,成为人们正式交往的权威依据。(5)成熟的价值系统必须与人们的日常语言融为一体,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直接挂钩。(6)必须有一大批人真诚地实践这些核心价值。

一般来说,价值体系包括:

真——科学价值

善——道德价值

美——艺术价值

圣——信仰价值

公——社会公共价值

正——政治价值

利——经济价值

人——文化价值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体现了价值主体的历史内涵与现实因素的统一、自然属性和社会本质的统一、个人意志与社会原则的统一、政治要求与经济基础的统一。

对价值体系的社会功能,我们着重指出以下几点。

第一,价值理论表示的是社会的人这个主体的情感、愿望和追求,比如在科学认识上追求真,在道德伦理上追求善,在艺术生活上追求美,在物质经济生活中追求快乐、利益,在精神生活上追求信仰,等等,这些都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价值倾向和选择的价值观问题。人们的价值观可分为自发的和自觉的两种。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和判断,但是在一定的社会里,都有社会发展需要的、先进的价值观。所以,价值观念的系统表现就是价值体系。它是一定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价值理论或价值体系与其他理论或观念不同,它具有行为导向的作用。价值观是深层次的,它是人去追求,努力使自己的情感和愿望能得以实现的目标。因此,它使主体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去进行选择、去创造实现的条件。在一定意义上,价值观是和行为、行动联系着的,因为在行为上表现了人的“赞赏”、“保护”、对之“珍视”之类的行为动力学。它不仅仅是导向,或表现了愿望,突出之点是它的功能:行为的动力。这一点,波普尔的分析是有道理的。波普尔把人们寻求价值的行为分成三部分:支配倾向、符合活动和最后目标。支配倾向又分为动力与期望。动力为价值行为充当引擎,期望为价值行为充当瞄准镜。支配倾向最终体现为最后目标,即期望的实现和动力的消逝。波普尔分析的可取之处,在于它从行动和动力上来加深价值观的意义。我们可以把这一点做两方面的引申:(1)作为个人,价值观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关;(2)作为一定社会的价值体系,它的导向作用,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一种动力。

第三,价值体系对其他意识形式的影响。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表现。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必然会对社会道德、社会心理、社会意识产生影响。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基本框架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处于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初级阶段,在这一初级阶段上的跨越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有两点应该明晰:一个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着的,一个是当代社会主义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每个历史时期都是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成功。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其历史使命,就是以不断的理论创新指导自己的实践。

正如胡锦涛在报告中指出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的过程中,“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我国忽视这一方面的研究,有的研究也只在学术领域中进行。理论应紧密联系实际,根据实践中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深入探索和研究。

我们认为,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必要进行相关问题的研究,包括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华民族精神、传统文化资源和社会凝聚力,西方文明价值体系中的核心价值理念,世界主要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时代精神与核心价值观,社会公共道德与公民道德等,特别要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

1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有着逻辑结构的理论系统。以前,人们通常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进步,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有了新的认识。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论述,我们认为,可以从七个维度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结构,或称为“七维结构”,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生态学和人学。

这个“七维结构”,不仅可以把传统理解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包容在其中,而且可以把未进入传统视野的而又内在地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内容纳入,从而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的体系。如下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对各分支理论都有统摄意义。另一方面,哲学既是一种观念体系和方法论,又可归属文化学。政治经济学从学科属性来说归属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国家学说、军事理论等可归

属政治学。而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文艺、历史、新闻、教育、宗教等的理论可归属文化学之中。社会发展理论、民族、人口理论等归属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包含着丰富的生态学思想。人学是在一般意义上关于人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突出表现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其他理论都不能不涉及人。

这个“七维结构”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本及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得出的认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心理的历史的积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主要体现为:忧国忧民、天下为公的爱国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崇德重义、修身为本的重德精神等,在赋予新时代精神的内涵后,这些就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构成部分。

4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我们这个时代是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可以说是转型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

5社会道德观念

社会道德观念包括是非观、荣辱观、义利观等。是非观即分清是非、对错,有基本的正确的价值判断。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基本要求。义利观即确立正义、恰当的义务和利益、权利等观念。

我国的社会制度,是符合社会规律的跨越发展的社会主义制度。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价值观念处在三种极不相同的价值观念(传统价值观、西方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相互碰撞的过程之中。特别需要深入研究价值体系,总结和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理念包括: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道德文明、社会和谐。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重要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多次提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论断,指出这是关系到人民精神风貌的问题,提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

第一,在价值体系上冠以社会主义性质表明它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新型价值理论。在西方关于价值的学说各色各样,但是它们都是在价值哲学这一领域被概括和研究的。价值哲学在20世纪初提出并很快在西欧各国被重视而得以发展。最先使用“价值哲学”这一术语的是法国哲学家P,拉比(1902年)和德国哲学家E,哈特曼(1908年)。为什么在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发展的情况下会产生价值哲学的研究呢?用黑格尔的话来说,这个时候,资本主义这个市民社会的个人,都是一个个“自由原子”,是摆脱了各种依附关系(奴隶或农奴)的相对独立的主体。这时,人们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都是在相对独立的主体之间以协议或合同的形式进行的,都反映一定主体兴趣、爱好、情趣和信仰等精神层面的内容,对这个新的文化层面的研究就成为价值哲学研究的任务。

西方价值理论或价值哲学有一个重要特点,是追求超历史的、超现实世界的行为规范理想。不管是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价值哲学,其任务就在于,把各种价值进行分类、排序,阐述价值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它们同存在和实在的关系是什么。西方价值哲学的这种研究,是符合资产阶级“天然合理的”历史观的。这种理论以分类、排序为特点掩盖了它的时代性、阶级倾向性。这就是说,价值哲学回避它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这一根本特性,是虚伪性的表现。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是具有科学性质的体系。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公然表示它是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价值理论体系。西方价值哲学关于价值的分类、关于各种价值观类型内容是有合理之处的,比如每个人都有兴趣、追求、情趣、信仰,等等。但是这些价值指向是怎样产生的,它们是自发的,还是自觉的,这些价值是固定不变的,还是可以变化的?这些问题在西方“价值哲学”不被重视和研究,而在社会主义价值理论中,是应该注意研究的内容。比如,在价值理论体系中,信仰的问题是一个敏感的领域。有一种观点,说共产主义是信仰,它和宗教的信仰是同一性质的,它是宗教信仰新的版本。共产主义和宗教都是信仰,作为人格的价值选择,都是应当受到尊重的。但是共产主义信仰和宗教又是不同的,它不是对天堂、来世的信仰,它是从人类现代社会的矛盾中产生的对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一种科学的信仰,是自觉的有意识的体现。这种意识产生于现代社会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经济矛盾之中。

第三,唯物史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一个重要的理论支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的科学阐释。有些人错误地认为特色社会主义是“早产儿”、“畸形儿”,是打着社会主义旗号搞的是资本主义,等等。这些理论问题或思想认识问题既影响着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也影响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需要对唯物史观有新的理解。

4.期中小结板报内容 篇四

【总结反思】

期中考试已渐渐淡出我们的记忆,但我们应该及早进行总结反思,因为通过总结反思,我们才能发现平时学习上的不足与缺陷,才能为以后的学习指明努力的方向!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期中考试取得了高分,固然可喜,因为它是过去一个阶段汗水的结晶。但这个成绩不能代表全部,不能代表将来。成功自有成功的喜悦,以此为动力,一路向前,将成功串联,才能铸就更大的成功。但是,失败也有失败的魅力,因为暂时未能成功,我们便有了期待,在努力中期待,在期待中努力,终究会迎来希望的太阳。

期中考试已经过去,一次考试并不是句号,更不是人生的全部。人生道路有风和日丽的日子,也有阴雨连绵的岁月,你不能左右天气,却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却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改变世界,却可以改变自已。我们要从暂时的喜悦中走出来,从暂时的沮丧中走出来,胜不骄,败不馁,荣辱不惊,卧薪尝胆,及时调整自己,为下一次考试早作准备。要知道:机会只降临于有准备的头脑,成功只光顾勤勉向上的人生。要相信:每一个勤勉的日子都有回报,每一滴汗水都有收成。天平在每个心里,印迹在每个人眼中。

【考试感悟】:

1.态度决定一切。有这样一句话:“当我冷眼旁观时,生命是一只蓝色的蛹;当我热情相拥时,生命是一只金色的蝶”。学习也是这样,当你把学习当作自己成长发展的需要时,才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当你把学习当作是一种负担时,学习就是一种痛苦。因此,我们首先要调整好心态,以愉快的心情投入到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并善于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获取知识的快乐,体验克服困难的快乐,体验取得成功的快乐。

2.目标是前进的灯塔。一个人没有目标,就象大海中迷失方向的航船,不可能达到成功的彼岸。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既定目标,瞄准目标奋力攀登,就一定会取得成功。同学们一定要确立自己的努力方向和适当的近期目标,在不断的超越中成长自我,成就自我。

3.勤奋是成长的阶梯。书山有路勤为径,天上不会掉馅饼,要学习真本领没有勤奋的耕耘不行。但勤奋并非只是简单的忙忙碌碌,更需要思考和反思。有的同学终日劳累,却没有明显的进步,原因何在?也许就是因为缺少思考和反思,还未认识到自己学习中的“短处”,如课前不预习,重作业轻复习,忽视学习规律的总结和学习方法的琢磨,学习在高耗和低效中进行。同学们应学会忙中偷闲,时时反思自己的“短处”,力求一份耕耘两份收获!

【励志名言】

自觉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觉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 —— 邹韬奋

成功的花,人们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着我们必须接受失望,因为它是有限的,但千万不可失去希望,因为它是无穷的。——马丁·路德·金

胜利是不会向我们走来的,我必须自己走向胜利。——穆尔 一个人可以失败很多次,但是只要他没有开始责怪旁人,他还不是一个失败者。 ——巴勒斯

5.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及成果 篇五

我们首先来到了蓝天救援队,在那里叔叔阿姨早就为我们准备好了一切。各种各样的救援物品呈现在我们面前,有医疗箱、担架,还有我们没见过的无人机和无线电台等种类繁多,吸引了我们所有人。

接下来,叔叔给我们模拟救人,他讲得非常详细,从开始发现病人,到救治病人,每个环节都讲得津津有味。我也学到了不少知识,知道了怎样做心肺复苏,按压时双手掌根重叠,十指相扣,掌心翘起,手指离开胸壁,上半身前倾,腕、肘、肩关节伸直,以髋关节为点,垂直向下用力,借助上半身的重力进行按压。

最后,一位叔叔还给我们讲解了交通安全救援知识。接下来,我们又来到消防大队,在那儿,我不但见到了消防车,认识了它的构造,而且还参观了战士们的训练场地。

让我明白,做任何事都非常不容易,成功的背后必须有艰辛的付出!最后,我们来到安顺驾校,教室里,阿姨给我们讲了许多安全知识,认识交通标志,还看了一些违反交通的动画。时间过得真快,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驾校,回到学校。

6.地理高一必修二笔记内容小结 篇六

A.家具制造业 B.啤酒厂 C.制糖业 D.罐头加工厂 E.有色冶金业

F.电子装配厂 G飞机制造业 H集成电路工业 I普通服装工业

原料导向型C , D、市场导向型A, B、动力导向型E、 廉价劳动力导向型F,I 、技术导向型G, H 。

(2)鞍钢区位选择考虑的主导因素 接近原料和燃料产地,宝钢考虑的主导因素接近消费市场,交通便利。(参考课本P59图4.3)

这种变化说明由于科技和交通的发展,一些原料导向型的工业降低了对原料、动力的依赖程度。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煤炭—铁矿—沿海。

(3)污染严重工业的区位选择。

污染大气的工业:布局在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避开冬夏季风对吹的方向。

污染水源工业:布局在河流下游,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远离农田和居民区。

2、(1)工业集聚的好处是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和协作,降低生产成本,取得规模效益。大型工业形成的工业地域往往发展为工业城市,如我国著名的石油城大庆、钢铁城鞍山、汽车城十堰。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往往存在生产工序上的联系,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可以有生产工序或空间上的联系。

(2)工业分散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

3、(1)传统工业区,例如德国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一般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

(2) 鲁尔区(参考课本P65图4.9)

区位条件:丰富、优质的煤炭资源、距铁矿区近、水陆交通便利、市场广阔、水源充足。

衰落的原因: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世界钢铁相对过剩,重化工业集聚带来的问题日益严重。

综合整治措施: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环境。

(3)新工业区,出现在发达国家的一些没有传统工业基础的乡村地区,以灵活多变的中小型企业为主。如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以及美国“硅谷”等。

(4)意大利新工业区以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为独特的发展模式,以轻工业为主。萨索洛以瓷砖生产为骨干企业。(参考课本P69图4.18)

(5)美国硅谷的以微电子工业为主导,微电子工业是高技术工业的核心。

硅谷的几次创新:70年代半导体 、80年代个人电脑、90年代互联网。

7.社会实践的内容及小结 篇七

一、社会转型的概念

“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是在当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社会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所出现的社会整体性变动”。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二、从高考真题看“社会转型”考查特点和考点分布

(一)福建高考主观题“社会转型”内容考查概览

明清时期:2009年38题(1)问12分、(3)问9分,2011年38题(1)问8分;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2011年38题(2)问11分、(3)问6分,2012年38题(1)问8分;过渡时期:2011年38题(4)问8分,2012年38题(2)问8分;改革开放以来:2010年38题(4)问5分,2012年38题(4)问6分;世纪史14—18世纪:2009年38题(2)问5分、(4)问11分。

(二)福建文综“社会转型”高考真题示例

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38题问题:

(1)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指出布鲁诺和李贽被视为“异端”的相同原因及他们的临终表现的相似之处。(5分)

(3)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9分)

(4)结合十六世纪欧洲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谈谈你对材料三种的布鲁诺“你们宣读判要比我听宣判更感到害怕”这句话的理解。(11分)

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38题问题:

(1)据材料一,比较并指出A、B、C三个时段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的走势。(8分)

(2)分析影响B段中国与西欧人均GDP走势变化的主要原因(不考虑人口因素)。(12分)

(3)据材料二、三,指出民国成立至抗战爆发前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据统计该时期中国人口总数相对稳定,但工业的发展未能改变中国人均GDP下滑的走势,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解释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12分)

(4)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西欧人均GDP强劲上扬的共同经验。(5分)

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38题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并指出爆发辛亥革命的外部原因。(11分)

(3)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原因。(6分)

(4)指出材料五“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和中国共产党作出这一决策的国内外环境。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方针的重大意义。(12分)

2012年高考福建文综38题问题:

(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8分)

(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8分)

(3)据材料三,概括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15分)

(4)据材料四,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6分)

从这几年的历史试题考查的内容来看,主要考查转型期事件的原因、内容、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要重视历史转型期相关史实的归纳、概括;重视对春秋战国时期、世界史的十八世纪中期到十九世纪中期、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二十世纪前期这四个阶段转型期相关知识的复习。

三、社会转型的认识

社会转型是复杂变迁过程,它既包括对旧体制逐步破除,又包括新体制全面确立。社会转型是全方位的,而且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的互动和制衡。促成社会转型的因素很多,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

历史进程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面对社会转型,能否顺应潮流,抓住机遇,事关命运兴衰;由于较早地完成向农耕文明转型,中国成为文明古国之一,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因未能及时完成向工业文明转型,中国一度灾难深重,经百年的摸索与奋力,当今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当代世界有影响的主要大国,几乎都是在近几百年的历史进程中率先完成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国家。

四、搞清“社会转型”历史发展阶段,构建知识网络,归纳历史阶段特征

通过对高考试题的分析,我们要重视对历史转型期阶段的划分,并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对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归纳历史阶段特征。中国史可划分为五个时期,世界史分为四个时期,具体归纳如下。

(一)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1. 春秋战国(公元前5—3世纪)总体特征: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从思想文化看,呈现出繁荣景象,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中外联系:春秋战国时期,正值西方(欧洲)古典文化(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繁荣)时代。古典文化倡导的“人文思想”,为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武器。

2. 明末清初(17—18世纪)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一方面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中国开始了反殖民侵略的斗争,另一方面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思想文化领域:一方面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西方一些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开始传入中国。

中外联系:这一时期,欧美国家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中西对比,中国已明显落后于西方。

3. 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总体特征:由传统农业社会逐步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中国近代化全面展开产生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两次重要的发展机遇,第一次是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第二次是一战期间的“短暂的春天”;在列强侵略和近代工业的冲击下,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并且取得重大成果;封建帝制的结束、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中华民国I临时约法》的颁布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由政治领域逐步转向思想文化领域;1915—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成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迈向近代化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而且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中外联系:这一时期,西方欧美国家正在完成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进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4. 过渡时期(1949—1956年)总体特征: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民主政治建设开始启动;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开启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与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步进行),建设成就显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开启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受两极格局的影响,新中国选择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表明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的万隆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5. 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总体特征:作为社会转型期,其变化表现在:对内改革: (1) 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目标(直接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性质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改革的内容: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由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经济体制的演变看,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管理方式看,由直接计划管理转向间接宏观调控;从经济增长方式看,由分散、粗放型转向规模、集约型。 (2) 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外开放:目的是利用外国资金和先进技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综合国力;格局是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从沿海到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一是与西方大国开展不结盟的和平外交,努力构建战略协作关系(伙伴关系或互惠关系);二是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三是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二)世界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1.14—16世纪总体特征: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新航路的开辟首次打破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对分散、隔绝的状态,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被看做人类一体化进程的开端;标志着世界市场开始出现;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加速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西欧正在逐步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文艺复兴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所倡导的人文主义,不仅为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提供了反封建、反神学的思想武器,而且促使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中外联系:这一时期,中国处在明王朝的封建统治下,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的进步,中西方的差距由此开始显现。

2. 十七八世纪总体特征:欧美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这一阶段的历史继承了前一时期(14—16世纪)的巨大转折和变化,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欧美国家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欧美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英法美通过革命确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由于资本主义还处在手工工场阶段,资产阶级力量尚弱,还未能建立起完备的民主政治制度,在当时只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基本原则。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出现了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即启蒙运动。它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整套政治构想,所倡导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法制等思想原则对人类历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积极进行对外殖民扩张,英国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科学方面突飞猛进:其中,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这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总结。

中外联系:此时,中国仍在封建社会的道路上徘徊,中西对比,中国已开始明显落后于西方。

3.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总体特征: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欧美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全面展开。英法美相继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社会逐步过渡到近代工业社会。因国情不同,各国工业化各有特点:英国率先进行且率先完成,成为第一个工业国家;法国的工业革命规模小且进程缓慢,却成为第二个工业国家;美国起步晚但速度快。由于欧美国家的对外扩张,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出现了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的浪潮;继荷、英、法、美之后,俄、日、德、意等国相继走上了发展资本主文前道路,但由于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这些国家在政治体制上仍保留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这一时期,工业资产阶级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力量,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巨大进步。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心由英国转移到法国,1871年的巴黎公社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中外联系:此时,中国近代化刚刚起步,与西方工业化相比,中国的工业化不仅步履艰难,而且领导权始终未能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4.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总体特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人类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化,工业结构由以轻工业为主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尤其在德国、美国表现十分明显。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随着垄断和垄断组织的产生,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不均衡的,二十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这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掀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在斗争中形成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战后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心由德国转移到俄国。

五、运用多元史观解读转型期历史事件

近代转型期历史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其考查多运用多元史观,因而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元史观解读转型期历史事件。如鸦片战争,文明史观角度是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碰撞的产物,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现代史观看鸦片战争使中国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由此中国开始了漫长的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的发展道路;全球史观看,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外殖民扩张的必然结果,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史观,它使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8.社会实践的内容及小结 篇八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分为对自我责任感与对家庭、他人、社会群体和环境的责任感。”[1]其中自我责任感的养成是对家庭、他人和社会群体的责任感养成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首先需要对自己负责,这要求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提升自身能力,养成良好品格。大学生在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时也应当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其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实现。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 “要使大学生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中提到: “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在当下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进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必要性

1.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是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

大学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层次人才,作为全程参与“两个一百年”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是否拥有社会责任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梦的实现进程。“大学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才。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进一步加快,知识老化的速度也在加快,网络时代也使得知识获取的方式有了根本的变化。因此,单纯把大学定位为知识传授的地方,已经不能够满足需要。”[2]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职能,其中人才培养是核心,是高等教育的首要职能。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己任,管理者要积极为老师和学生服务,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教师要以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影响学生,以高尚的品格和良好的道德情操感染学生。这就要求大学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除了知识传授以外,还应该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和学生人格的培养。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高校在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和人格养成教育过程中都离不开社会责任感教育。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是社会和学校教育都应着手解决的重大问题,是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

2.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

“作为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正生活在我国全面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应当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学好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坚定个人的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积极投身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浪潮中去,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3]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传播,单纯的接受知识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需要注意自身能力的提高和人格的提升。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在提升自身能力和人格的过程中都离不开社会责任感。当代大学生需要认清我国当前处于深化改革时期的现状,看到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绩,理性的看待在改革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拥有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的高度的责任感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具有公民意识和具备公民能力的大学生。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容

进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方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动力。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从思想理论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多方面着手。这里主要以思想理论教育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校德育,社会实践教育为主要内容展开。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2年11月,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心聚力的“最大公约数”,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大学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充分利用这一教育平台,使其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与作用得以发挥出来。学校在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要明确其理论和现实意义,让学生认识到在处理个人和国家、社会的关系中应具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和恰当的实际行动。

2.学校德育

学校是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要通过系统的学校教育,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为人处世,更好地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进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因此,要进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就必须更新德育观念,改革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摆正德育工作的位置。

德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法纪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四个部分。在进行学校德育的过程中,需要搞好以下两方面工作。第一,教师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让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并及时发现学生所存在的问题,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办法进行引导。第二,学校在德育内容上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大学生生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在德育方法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责任意识。第一,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或者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各群体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的想法,从而培养学生公民意识,自由思想,独立人格,社会责任感。第二,通过活动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学校可以通过校内学生会,团委,各社团组织的校内活动以及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大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从而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社会实践教育

“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社会责任感的熔炉,它能够磨练大学生的意志,砥砺他们的品格,促进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意志、责任行为的相互转化。”[4]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要扎扎实实干事,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首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加深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加深理论的运用。其次,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身能力,逐渐培养自身社会责任感。最后,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加深与人民群众的沟通,增进与人民的情感,从而更好地认识他们,理解他们,帮助他们。大学生只有在一次次地具体活动中才能锻炼自己的能力,在参与的过程中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领悟到责任的重要性。

三.进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途径

进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需要学校、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密切配合,需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引领。高校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增强实效性。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要“构建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5]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渠道,主阵地。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阵地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之中,用社会生活中的生动事例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价值引领,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讲解和组织讨论,让学生拥有一个更为深刻的了解和体会。同时,教师自身需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现实意义,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从而让大学生养成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另一方面,要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从公民层面提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都可以从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找到踪影。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从《礼记·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流传在文化基因中的思想和主张无不体现着一种责任与担当,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今天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可以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而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加强学校德育,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在学校德育方面,一方面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首先,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分析我国现在经济、政治、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现状,分析中国近百年落后的历史原因,指明我们在深化改革时期的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让大学生明确自身的历史责任。其次,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阐述自己的梦想,从而真正的掌握学生对我国现实社会的了解情况,通过大学生在与别人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加深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最后,在对学生的思想认识有了深入的了解以后,可以采用价值澄清的方法对大学生的认识进行积极引导,增强大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的自我意识。

另一方面,学校可以组织开展以德育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中提高自身社会责任感。首先,可以开展以德育为主题的讲座,通过学生和老师的思想碰撞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详细地了解拥有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其次,学校可以进行以德育为主题的征文比赛,知识竞赛,朗诵比赛等,通过这些比赛活动让学生在自身参与的过程中将社会责任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三,学校团委和各学院党支部可以开展以德育为主题的党团活动,如召开师生座谈会和具有实际意义的素质拓展活动。最后,学校宣传部门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相关的活动报道和宣传教育,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到此类活动进展情况,加深自身社会责任感。

3.加强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作为青年中的佼佼者,大学生在学习、创新而成就自我的同时也必须意识到自己对社会大众、对自然环境、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在成就自我和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推动社会发展的结合中,大学生的青春才会更加饱满和丰富。”[6]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代大学生应该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第一,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第二,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

社会实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此过程中学校应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首先,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社会调查活动,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活动了解人民各方面社会生活现状,在与人交流与同学、老师合作的过程中锻炼自身各方面能力,并撰写社会调查报告总结社会实践心得。其次,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理论宣讲活动,向人民群众介绍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讲述国家出台这些政策的原因和重要意义,通过对关于群众切身利益事情的了解,掌握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同时帮助他们解答心中的疑惑。各学院,学生组织可以组织学生去参加社会各项公益活动,通过此类活动帮助别人,奉献自己的爱心。最后,学生自身要积极参加各大竞赛活动或充当志愿者,在这些活动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活动中增长自身见识,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社会责任感。

注 释

[1]杨茹,丁云,阚和庆.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1).

[2]张杰:推进以人为本的制度激励 构建现代大学治理体系[DB/OL].[2014—11—18].http://news.sjtu.edu.cn/info/100

2/378444.htm.

[3]宫建伟.在大学生中开展教育的探索[J].教育探索,2014,(01).

[4]杨宗兴.加强与中国梦相适应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

[5]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6]梅萍,罗佳.中国梦与大学生的时代责任[J].思想教育研究,2014,(01).

参考文献

[1]陆士桢.与社会责任感教育[J].中国德育,2013,(16).

[2]任福全,陈峥.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探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9).

[3]陈宇秦.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原因与培育路径探析[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4,Z1.

[4]刘琦,梁剑峰.基于目标的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4,(01).

[5]范洁波.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途径[J].高教探索,2013,(03).

[6]张玲,杨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及对策探析——基于西安理工大学调查分析[J].知识经济,2013,(24).

[7]王红.美国公民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与方法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2004,(03).

[8]范卫青.美国高校公民教育实践及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03).

[9]李占萍.美国对青少年学生进行责任感的培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3.

[1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S].2004-08-26.

[1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上一篇:秋冬季预防传染病讲话稿下一篇:思政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