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高中生物教案

2024-10-06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高中生物教案(共16篇)(共16篇)

1.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高中生物教案 篇一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

抗生素是治疗感染性疾疾病的主要药物,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抗生素种类较多,临床应用也极为广泛,其使用的合理性与患者的康复及医院院的医疗质量密切相关。但近年来由于应用不合理或滥用抗生素现象日见突出,几乎成为全球问题,我国有关专家多次呼吁,合理应用抗生素已成为当务之急。为了不断总结临床应用抗生素用药中一些基本规律;使抗生素的使用达到科学合理,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更好地发挥抗生素在救死扶伤的重要作用,我卫生院就临床上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几个基本原则。

1、正确选择原则

选择抗生素治疔的前提是必须明确病因诊断,正确估计致病菌原发病的临床特点是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基础。对一些严重感染的患者,应尽一切努力寻找病原菌,可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病情情变化和感染来源作出临床诊断,并根据临床经验选用用抗生素。在选择抗生素时,应了解该药的抗菌作用、药代谢动力学及副作用,结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

2、严格掌握适应证原则

抗生素的应用必须根据临床诊断,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原则,凡属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切忌轻率和盲目地应用。对发热病人不能见热即用抗生素,应区别病病因,是病毒性感染还是细菌性感染。对已确诊为病毒感染者,除重症乙型脑炎、重症肝炎、流行性出血热、麻疹等与予预防继发感染而适当用抗生素外,其他病毒感染一般不必用抗生素。

3、熟悉与恰当原则

熟悉药理学及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是合理用药的基础同时要熟悉原发病的临床特点;注意个体差异遗传特征差异选择用药。所谓怡当是指选择适当的剂量与给药方法。用用药剂量正确与关系甚大,用量恰当能治病,用量过小达不到治疗目的,过大则会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在临床使用抗生素时,应尽早使用剂量要恰当;避避免长期使用。特别是在肝、肾功能减退的情况下,用用药要更加慎重。给药途径的不同,不仅影响药物的剂量和速度,也影响药物疔效。总之,给药药途径必须根据用药目的、药物性质、患者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以及安全和经济等因素,全面考虑,作出决定。

4、灵活调整原则

所谓灵活就是指随时调整用药剂量与用药方案;也有人称之为浮动化。在用药过程中要根据病情变化,并尽可能结合药物监测来调整用用法和用量,做到剂量个体化和浮动化。同时要严密观察药物进入体内的反应:密切注意各种药原性疾病警告症状的出现;以便及早进行适当处理。因此;在临床上既要保证药物的疗效,又要防止药物中毒,除根据药物监测外,还要注意观察患者治疗的反应,并根据病情变化,随时地调整用药剂量及疗方法也是最重要的治疗原则。

5、慎重配伍原则

多种药的同时并用或联合用药,是临床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有时因配伍不当,或盲目地联合用药,会降低疗效,或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导致死亡。在联合或合并用药时,要注意抗生素之间或抗生素与其它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问题。如两种以上抗生素均需需同时静脉滴注时,不仅要看溶液的澄明度及颜色有无改改変,尚应考虑药物效价是否会降低。

保宁卫生院

2.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高中生物教案 篇二

笔者认为, 这些问题的发生, 除抗生素本身的因素外, 合理选用与合理用药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两个关键性问题。

1 要掌握不同抗生素的抗菌谱

各种抗生素都有不同的作用特点, 因此所选的药物的抗菌谱务必使其与所感染的微生物相适应。例如青霉素的抗菌谱, 主要包括一些球菌和革兰阳性杆菌。链球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它对青霉素保持敏感, 临床应用首选青霉素。不能用青霉素的宜选择红霉素或第一代头孢菌素而不宜用庆大霉素, 因链球菌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常不敏感, 因而无效。头孢菌素为广谱抗生素, 但一、二、三代头孢菌素的抗菌作用各有特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一代头孢菌素作用最强;二代头孢菌素次之;三代头孢菌素较弱。但对阴性杆菌的作用则三代头孢菌素明显超过二代与一代头孢菌素。因此金葡球感染不应首先三代头孢菌素, 应选用一代的头孢噻吩或头孢唑啉。

2 根据致病菌的敏感度选择抗生素

致病菌对抗生素的敏感度不是固定不变的, 一些易产生耐药的细菌和金葡萄、绿脓杆菌、肠杆菌属等近年对不少常用抗生素耐药率增高。有报道北京地区金葡萄菌对红霉素的耐药率达60%~70%, 红霉素不能作为抗耐药金葡菌的有效药, 只能作为备用药物;羧苄青霉素、磺苄青霉素等抗绿杆菌作用也因细菌的敏感度下降而被酰尿类青霉素如氧哌嗪青霉素等所取代。各种致病菌对不同抗菌药的敏感性不同, 相同菌种不同菌株对同一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也有差异, 加之抗生素的广泛使用, 使细菌耐药性逐年有所增加, 因此借助正确的药敏结果, 可以帮助临床医师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增加临床感染治疗成功率。

3 根据感染疾患的规律及其严重程度选择抗生素

重症深部感染选择菌作用强, 血与组织浓度较高的抗生素。如早期金葡菌败菌症, 头孢噻吩与头孢唑啉都有效, 但病程较长者并已引起深部感染的金葡萄败血症, 头孢唑啉的抗感染疗效明显优于头孢噻吩。因为头孢唑啉血浓度与组织浓度均比头孢噻吩高, 其半衰期也较长, 因此感染部位可达到较高浓度, 所以深部感染时应选用头孢唑啉。酰尿类青霉素不仅具有强大抗链球菌与绿脓杆菌的作用。而具有血浓度、组织浓度较高, 膜穿透力较强等临床药理特点, 因此对链球菌属、绿脓杆菌引起的肺部感染、肾盂肾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有较好的疗效。

4 根据各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等特点选择抗生素抗菌药物

4.1 吸收过程不同的抗菌药物的吸收程度和速率亦不相同, 一般口服1~2h, 肌注后0.5~1h药物吸收入血, 血药浓度达高峰。

其他吸收完全的抗生素有氯霉素、氯洁霉素、氯林可霉素、头孢立新、阿莫西林、利福平、强力霉素等, 口服后一般均可吸收给药量的80%~90%;青霉素类易被胃酸破坏, 口服氨苄青霉素、苯唑青霉素类可被胃酸破坏, 口服后只吸收给药量的30%~40%;氨基糖甙类, 头孢菌素类的大多数品种、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 口服后均吸收甚少, 约为给药量的0.5%~3.0%。由于各类药物的吸收过程的差异, 在治疗轻、中度感染时, 可选用病原菌对其敏感、口服易吸收的抗生素而对较重的感染宜采用静脉给药, 以避免口服或肌注时多种因素对其吸收的影响。

4.2 分布

进入血液循环的抗菌药物, 呈游离状态者, 其分子小, 可迅速分布至各组织和体液中, 到达感染部位。不同的抗菌药物其分布特点亦不同。氯洁霉素、洁霉素、林可霉素、磷霉素、氟喹诺酮类中的某些品种在骨组织中可达较高浓度。在治疗骨感染时可选用上述骨浓度高的抗菌药物。前列腺组织中抗菌药物浓度大多较低, 但红霉素、磺胺甲基异噁唑、甲氧苄氨嘧啶、四环素、氟喹诺酮类在前列腺液和前列腺组织中可达有效浓度。脑脊液药物浓度可达血液浓度均低, 但有些药物对血脑屏障的穿透性好, 在脑膜炎症时脑脊液药物浓度可达血液浓度的50%~100%, 如氯霉素、磺胺嘧啶、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异肼、5-氟胞嘧啶、甲硝唑等均属此类;苯唑青霉素、头孢立新, 红霉素、多粘菌素、马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等对血脑屏障穿透性则较差。两性霉素B用于治疗真菌性脑膜炎时可辅以该药鞘内注射。抗菌药全身用药后分布至浆膜腔和关节腔中, 局部药物浓度可达血浓度的50%~100%, 除个别情况, 一般不需局部腔内注药。抗菌药物可穿透血-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 透过胎盘较多的抗菌药物有氨苄青霉素、羧苄青霉素、氯霉素、呋喃妥因, 青霉素G、磺胺类、四环素类, 此类药物致胎儿血清浓度与母体血清浓度之比率达50%~100%;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的上述比率达58%左右, 头孢菌素、氯洁霉素、多粘菌素E、苯唑青霉素等为10%~15%;红霉素等在10%以下。妊娠期应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时, 可损及胎儿第八对颅神经, 发生先天性耳聋, 四环素类可致乳齿及骨骼发育受损, 因此妊娠期要避免应用有损胎儿的抗菌药物。

4.3 排泄

大多数抗菌药物从肾脏排泄, 尿药浓度可达血药浓度的十至数百倍。药霉素、林可霉素、利福平、头孢唑酮、头孢三嗪等主要或部分由肝胆系统排出体外, 因此胆汁浓度高, 可达血浓度的数倍或数十倍;氨基糖甙类和广谱青霉素类如氨苄青霉素、氧哌青霉素等在胆汁中亦可达一定浓度;但氯霉素、多粘菌素的胆汁浓度低, 故该类药物不宜作胆系感染的首选药物, 必要时氯霉素可作为联合用药。

4.4 代谢

3.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建议 篇三

【摘要】通过对170份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统计分析,了解目前社区居民对抗生素应用的现状,建议以科普、宣教的方法提高社区居民及基层医务工作者对抗生素使用的认识,以期抗生素应用更为合理。

【关键词】抗生素 合理使用 建议

目前,我国在应用抗生素方面存在不正确使用甚至滥用的情况。据统计,国内医院使用抗生素最低用量占用药总量已达到30%,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这一比例则可能高达50%;而歐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抗生素的用量仅占用药总量的10%。这样大规模使用抗生素,对于主要负责“常见病”、“多发病”治疗的基层医疗机构并不正常。抗生素滥用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合理使用抗生素已迫在眉睫。

1、相关资料

根据2013年3月到6月,武义县熟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对就诊患者及家属以问卷方式,随机抽样取得170份问卷统计显示,认同“抗生素对病毒感染有效”的有61人,占35.88%;认同“抗生素(挂盐水)对大部分的咳嗽、流鼻涕、发热等症状有效”的有54人,占31.76%;认同“抗生素越贵效果越好”的有22人,占12.94%;不认同“身体症状减轻即可停止使用抗生素”的有55人,占32.53%;在“您在那种情况下会用抗生素”一项中列出的“皮肤发炎、喉咙痛、咳嗽、流鼻涕、发热、拉肚子”等选项中,选择2项或2项以上的以上的有40人,其中4人全选;“如果没有医生处方,能在当地药店买到抗生素吗”一项中,选“是”的人有141人,比例高达82.94%。

2、原因分析

2.1 患者方面: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不少患者在治病过程中或是从书籍、报刊、网络中会积累起所谓的“临床经验”,其中当然也包括某些“妈妈医生”,对一些头疼脑热、肚痛腹泻之类的小病尤其“擅长”,他们常用的药物就是抗生素,有的人迷信抗生素,将其视为万能药,更有甚者,认为没用过抗生素就得不到治疗,这就容易造成抗生素滥用。

2.2 医生方面:患者存在这种心理,某些医生也乐意迎合病人,开一些并不需要的抗生素,这其中就存在抗生素不合理使用;而基层医疗机构医生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对抗生素使用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这也难免出现抗生素误用或滥用。

2.3 药品方面:从统计出来的数据中不难看出,抗生素药物管理其实并不严格,患者可以很容易就买到并作为常用药储备,这与抗生素合理应用的宗旨背道而驰。我国新药研究、原创能力不强,药品以仿制为主,同一种抗生素有多家生产单位,同一种药也存在多种药品名称,如最普通的青霉素,就有青霉素G、盘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等多个名称,缺少经验的临床医生很可能在名目繁多的药品中挑花了眼,产品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同一种药用量和剂量也存在较大差异,这同样不可避免地导致抗生素不合理使用。

3、建议:

3.1 为使抗生素应用更加合理,日常的科普宣教尤为关键。

从上面的统计数据来看,某些社区居民对抗生素的使用已经到了盲目的地步,不管什么病,什么症状,也不管是否适用,都先用了再说,即使出现不适,也武断地认为是病情反复,而非用药不当所致,这种观念相当顽固。 因此,在日常的科普宣教中,首先要做的就是破除他们对抗生素盲目崇拜的心理,要让他们认识到:抗生素,只是各种药品中的一类,而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其次,要让他们明白,是药三分毒,抗生素在使用不当或是滥用的情况下会引起过敏反应,消化道反应,神经系统病变等不良反应,甚至会出现耐药菌升级为“超级细菌”的情况。再者,提醒患者积极配合医生做药敏检查,以检查结果作为用药指导,既可提高用药效果,又可减轻其毒副作用。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两个病例:王XX,男,64岁,农民,因咳嗽不愈来院就诊,当时只给他开了两天量的青霉素,病愈,查其病史,发现该患者平时极少用药,因此他所感染的病菌基本没有耐药性;而同时就诊的李XX,男,62岁,退休工人,同样因为咳嗽不愈就诊,予同样药物治疗2天未见效,细查其病史,发现该患者以往对抗生素的应用可以用“滥用”来形容,果断在药敏试验指导下用药,一疗程后,病愈。

当然,为防矫枉过正,还需向社区居民解释,抗生素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对疾病的治疗大有裨益,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用药效果更佳,不必对使用抗生素产生抵触甚至恐惧心理。

3.2 为使抗生素应用更加合理,提高医生的整体素质同样重要。在继续医学教育中,反复强调抗生素用药原则:能用窄谱,就不用广谱;能用低级,就不用高级;能用一种药,就不用多种药;病毒性感染不用抗生素,预防疾病不用抗生素。其次,加强医德教育,以循证医学为基础,以病人为中心,不因利益驱使而多开药,乱开药。再是积极营造医务人员的学习氛围,提高医务人员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能自觉阅读学术期刊,及时更新医学知识,提高自身的医疗技术水平。

4.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教案 篇四

1.在渔业捕捞中,过渡捕捞造成的危 害是:

A.破坏生态环境。

B.严重危害社会的可持续性 发展。

C.污染环境。

D.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

2.目前为止,地球上的生物物种已被 描述和命名的有多少万种?

A. 150。

B.180。

C. 210。

D.160。

【布置作业】

1.做学案上的练习题。

2.做社会调查

【教学反思】

5.高中地理人口的合理容量教案设计 篇五

高中地理2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对于这个标准我的理解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能够粗略了解这两个概念提出的背景。

第二,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和提出的意义。

第三,学生能够认识到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这两个概念的影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第四,学生能够分析、比较、交流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异,明确这两个概念对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

第五,学生能够体会这两个概念所蕴涵的人口观、资源观、消费观、环境观、发展观等方面。

第六,学生能够关心、反思自己所在区域的生活、生产状况,知道一个公民对发展应担负的社会责任。

【教科书分析】

必修《地理 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在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人口的基本过程之后,用一节的篇幅阐述了“人口的合理容量”,重点说明 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口观。教材设置“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这两个问题作为段落的标题,激发学生探求答案而进行学习,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并不能得到这两个问题的精确答案。但是通过对“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问题的探究,知道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并了解到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有很大影响;通过对“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问题的探究,知道了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认识到人口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人类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教材最后安排了一个“活动”意在使学生领悟到人口剧增对环境所产生的巨大压力,认识到节制人类自身繁衍的必要性,明确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对我国的重要意义,知道个人应担负的责任。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在前面已经完成了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对人口基本过程的学习,为本节的学习奠定知识背景。

(2)能力基础:经过一年多高中地理学习,学生已具备基本的地理特征分析比较与概括能力、地理因果关系分析与推理能力和地理信息加工能力,但在归纳总结方面还有待提高。

(3)心理基础:高二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有更多的理性思考和探究需求,渴望提出个人观点,也是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黄金时期,但需要教师作必要的引导。

【设计理念与思路】

设计理念首先是通过学生的探究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来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其次,是注重课本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实现学习与实践之间的本质联系;同时,也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培养,培养学生的反思和批判能力,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念。

基本思路是:创设情境并引入主题——引导学生理解“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 ”——重点阐述“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简单介绍“三种观点”——引导学生理解“人口合理容量”和相关问题的紧迫性、政策的必要性。 二、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人口剧增给予自然环境极大的压力,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理解环境人口容量两重性——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3、举例说明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说出这两个概念的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木桶效应”原理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讨论不同地区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短板”,并能以此认识“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对“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的三种观点提出依据并进行小组辩论,交流自己的观点,学会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和变化。

3、对比分析发达国家 和发展中国家的事例说明人口合理容量的相对性以及探讨研究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人口合理容量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消费观、环境观、发展观看待问题。

2、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念,逐步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关心、反思自己所在区域的生活、生产状况,知道一个公民对发展应担负的社会责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

教学难点: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 量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设计

案例分析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媒体设计

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选择

主题引入

读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呢?(加速增长)如果人类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人口增长,任由其发展,世界人口增长的最大值将是多少人?

有关科学家预测,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人口增长,2025年世界人口将达85亿,2050年94亿,2100年108亿,2600年630亿,除南极洲外,地球的陆地都将挤满人。

如果在这个图中添加上资源数量曲线,随着时间推移,资源数量这条曲线将如何变化?

如果继续这样下去,资源将会枯竭,人类终将灭亡。那么,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呢?

看图并猜想

可能回答:随着人类对资源的消费,资源逐渐减少。

多媒体投影:

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

多媒体投影:

相关预测数据

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环境承载力:人类生活的地球,空间是有限的,矿产是有限的,土地是有限的、淡水是有限的,这些有限的资源只能供养有限的人口。理论研究和现实问题都表明,环境对人口的容量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可以用环境承载力来表示。那么,什么是环境承载力呢?

过渡:大家学过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的话应该都知道,目前为止只发现地球上有适合人类生存的条件,而地球的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面对人口数量庞大且与日俱增的事实,人们必然关注人口增长与环境承载力的问题,人口增长要控制在什么范围内才能不超过环境承载力呢?从而提出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环境人口容量:从这两个定义我们可以发现,环境承载力是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其内涵和环境人口容量是一致的。都是指环境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

两个概念的这很好理解。同学们可以环顾一下我们的教室,你们觉得我们这间教室最多能坐多少人呢?我们这间教室,作为一个小环境,里面包括很多因素,比如说光线、空气、桌椅、多媒体教学设施以及容纳这些因素的空间等等。那你们觉得什么是限制我们这间教室容纳更多人的最主要因素呢?对,是空间资源!

引入“木桶效应”:这个原理其实和木桶效应是一样的,我们都知道,当一只木桶的桶底面积确定之后,木桶能容纳多少水,主要取决于组成木桶的桶板究竟有多长。如果每块木板长短不一,那么,木桶容纳水量的多少是取决于长的木板还是短的木板呢?这就是所谓的木桶效应。

资源直接关系我们人类的生存,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大家同意这个观点吗?(水、粮食、油气资源)。如果这里有一个资源木桶,每块木板代表不同的资源,桶板的长短表示各种资源的环境承载力的多少.因为木桶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桶板的长度,所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取决于数量最少的资源。这里的数量最少不是指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指这么多数量的资源所能供养人口的多少。

北京小练习:

沙特阿拉伯

(以石油资源弥补水资源不足的缺陷)

讨论

多媒体投影:

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6.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高中生物教案 篇六

最近比较烦

——合理发泄情绪

活动时间:

活动班级:

活动组织者:

活动方案 【目的要求】

1.学会分析判断自己情绪发泄的方式是否健康有益。

2.结合学生研讨和老师指导,运用合理的应对技巧来处理生活中的负性情绪。

3.努力创造和保持良好的情绪。【课前准备】

1.课前调查学生目前比较常见突出的情绪问题,以求有的放矢,增强活动效果。2.课前准备多媒体资料。3.课前做好学生分组。【活动过程】

一、歌曲渲染:

放送《最近比较烦》的歌曲,这歌曲的内容和旋律贴近生活,为人喜闻乐见,它用轻松的曲调唱出了人在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一些烦恼。听这首歌是给学生渲染一种氛围,回想最近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烦”事。

二、小组讨论1:说在生活和学习中碰到的会让自己有不良情绪的烦....心事

1.分组合作,结合每位同学实际情况将烦心事收集罗列。2.教师小结,人生百态,用图片形象演示。

三、小组讨论2:你有不良情绪时,一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宣泄?

1.分组合作,把宣泄方法写在纸上,大家一起来分享。

2.结合学生回答,用图片形象演示。

3.分析判断自己常用的情绪宣泄方式方法是否健康有益。

四、试一试,做一做1:

学习用一些热门、合理、有效的应对技巧来处理生活中的负性情绪。

1.转移法。

2.呼吸调节法。3.表情调节法。

4.音乐聆听法。

5.自己寻开心。(老师的小办法——有效方法自我寻找,因人而异)

五、试一试,做一做2:

模拟情景训练:

旨在模拟学生生活学习中常碰到的烦心场景,训练学生,进一步给学生启迪,培养学生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师总结: 1.阳光总在风雨后(班歌)。2.快乐就在我身边。3.齐唱《幸福拍手歌》。

7.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成因浅析 篇七

关键词:抗生素,耐药,国民意识

1 引言

抗生素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医学发现,它对人类的健康和寿命的延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抗生素在治疗上的广泛应用,也出现了严重的滥用现象,结果导致耐药菌的快速增加,对此,人类不仅支付出了高额的医疗费用,而且使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大大增加。一种抗生素的研制成功平均要花10年的时间,而目前细菌产生耐药性只需2年,新药研发速度远远跟不上细菌耐药的速度,照这样下去,我们面对许多严重的感染,将无药可用,束手无策。抗生素的滥用,已成为一个导致疾病和死亡的严重社会问题,所以防止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2 国外控制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策略

抗生素滥用而导致的耐药菌快速增加问题,已构成了严重威胁人类安全的公共卫生问题,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高度关注。很多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对策来控制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其中很多方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2.1 对医生使用抗生素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和体系,对抗生素使用的指标都有明确的规定

1997年美国疾病管理中心出台政策,对可以使用抗生素疾病的种类、使用的剂量和方法等都有详细的说明,还为医生编写了抗生素使用指南。同时,对医生进行抗生素相关知识的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不允许行医。澳大利亚在20年前即已开始制订《抗生素治疗指南》,对该国的合理用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2 对抗生素的销售环节实行严格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区分管理

在美国,医生乱开处方会受到处罚,患者必须持医生处方才能购买抗生素。在药店购买时,也要经过药店的执业药师审核后才能拿到药。

2.3 国家监测抗生素使用的数量状况

日本的食品安全委员会把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分成极其重用、非常重要和重要3个档次,并对其使用的状况和药物的敏感状态随时进行监测。

2.4 禁止或限制在动植物中使用抗生素

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兽疫防治局(OIE)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研究报告指出,由于人类在饲养业中使用抗生素,使耐药菌正在由动物快速传递给人类。欧洲已禁止使用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根据欧盟的相关规定,水产品饲料中只允许添加4种无残留、无抗药性的抗生素。

2.5 开展全民性的合理使用抗生素教育

2008年,欧盟各国把11月18日定为抗生素正确使用日,并且面向全体中小学生开展关于“抗生素与卫生健康”的全民教育。

由上可见,政府、医生和全体民众三位一体的配合,加上强有力的法制和法规是控制抗生素滥用的基本保证。

3 我国抗生素不合理使用问题严重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许多行业都存在着严重的滥用现象。特别是在医药行业,虽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从2004年7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所有零售药店必须有执业医师处方才能销售抗生素,但至今仍然可以无处方销售;同年10月又由国家卫生部颁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措施,来规范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但由医生—医院—制药企业构成的巨大经济利益链,导致抗生素非理性地被推销,也使医生开不出合理的处方。我国有些地区抗生素的使用率甚至高达84.0%以上[1]。而很多民众,不经医生的指导,自己到药店买抗生素随便吃。这种奇怪的现象可能是我国仅有的,也是世界罕见的。

在养殖业,抗生素作为促进动物生长、治疗和预防的目的也被广泛大量使用。有统计表明,我国每年约生产700吨喹诺酮类抗生素,仅该类抗生素就有一半以上被养殖业用掉[2]。这种抗生素在动物体内未被全部分解,未分解的部分不仅会随家畜的排泄物大量地被释放到环境之中,污染环境,还会通过肉﹑蛋、奶等食品进入人类的食物链。当人食用这些食品时,就会把残留的抗生素和耐药菌吸收,耐药菌也就由动物体内传递给了人类[3]。由这种途径形成的耐药菌问题,在我国尤为严重,而目前我国对在动植物中应用抗生素尚无完善的法规。

日常生活用品,像洗手液、洗涤剂等也有时被加入了抗菌剂。

4 国民对抗生素认知状况的实态调查

我国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可谓触目惊心,为防止滥用抗生素,提高抗生素的科学使用率,需要了解国民对使用抗生素的认知状况,分析抗生素滥用的主要根源。为此,笔者从2006年3月起进行了为时两年半的调研。

4.1 研究方法与对象

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门诊访谈及统计分析法。调查人员准备好调查表,根据调查对象本人同意的原则,由调查人员填写不记名问卷调查表,问卷的主要内容是对抗生素的认知与使用状态的调查,把问卷结果输入到Excel中建立数据库,然后整理调查表,并对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处理,同时把回答的问题进行量化,输入到SPSS软件中进行资料分析,得出结果。门诊患者访谈是走访市内的几所医院的计划生育和皮肤科门诊,调查门诊手术后的患者抗生素使用情况。

研究对象为哈尔滨市市民。参与问卷调查的人数为710人,并分成两组,其中普通市民组600人,医生组110人;参与门诊访谈的人数为180人(主要是在门诊做人工流产、皮肤痣和痦子等“无菌”手术患者)。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普通市民组的调查。

由表1可以看出,被调查的600名普通人中,不经医嘱自己随便服用抗生素的人数是481人,比例高达80.2%。在自己决定服用的481人中,316人(65.7%)发烧时就服用,392人(占81.5%)咽痛时就自己服用。这表明民众把抗生素当成消炎药、退烧药、止痛药等万能药。几乎所有的人(占96.2%)都认为医院的药贵,其中有411人(占96.2%)选择到相对便宜的药店买药。90%以上的人不知道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能给人带来严重的危害。

在分析调查数据的相关性时(可信度P>95%的检验标准下)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选择自己服用抗生素的人数有增加的趋势;随着学历升高,自己决定服药所占的比例增大。这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历的增高,滥用抗生素的可能性增大,这可能是长期接受医生抗生素滥用的误导所引起的。

4.2.2 医生组问卷项目的调查。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抗生素的选用上,占医生组78.2%的人认为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如果有新上市的、高价的抗生素和上市时间较长、价低的抗生素两类药物,应首选新药,理由是新药的效果好,能立即抑制住细菌;占94.5%的医生在使用抗生素时一般不做药敏实验,而仅凭经验选用抗生素;认为两种抗生素联合使用比单独使用其中一种的抗菌效果好的医生占59.0%。

4.2.3“无菌手术”患者组的调查。

表3表明,尽管被调查的180人均无细菌感染的指征,但是作为预防术后感染用药,100%的患者遵照医嘱使用了抗生素。甚至有些医院的计划生育部门,给人流术后的患者开的常规处方是3天静脉点滴抗生素。

5 目前我国滥用抗生素状况的主要根源

根据调查结果的分析,表明了我国抗生素滥用的主要根源与以下几方面有关。

5.1 医生药学知识匮乏

从调查结果中看出,很多医生对抗生素的用药原则掌握不清楚,导致把抗生素使用于无指征的预防感染用药、给药方式不当、盲目联合用药、追求新药和贵药等滥用抗生素现象的出现。加上有些医生责任心不强,不积极地做药敏试验或细菌培养,仅凭经验去用药,加剧了抗生素滥用。

5.2 医生职业道德的缺乏

在“医药不分”的状况下,医生受经济利益驱使,为了追求回扣,给患者滥用高价的抗生素,所以“医药不分”是导致抗生素滥用的主要根源之一。

5.3 国民缺乏基本用药常识

国民对抗生素的认识存在误区,对滥用抗生素的危害知之甚少,很多是受医生滥用抗生素的误导,随便到药店买抗生素服用;甚至有人看病时,如果医生没给用抗生素,自己就要求医生开抗生素,而一般医生则会迎合患者去开药,而不是教育患者不能滥用抗生素类药物。这些都助长了抗生素的滥用。

5.4 行政监管无力

虽然国家有严格的规定,无执业医师的处方是不能随意购买到抗生素的。但普通市民还是可以在药店随便买到抗生素。行政监管部门的不作为也是导致抗生素滥用的重要根源之一。

6 亟待建立的防治对策

6.1 加强培训和考核

提高医务人员对抗生素滥用危害性的认识对合理使用抗生素至关重要。应对医生进行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教育与培训,定期进行抗生素使用知识的考核,把能否正确使用抗生素作为考核能否上岗的一项标准。

6.2 严格行政监控管理

建立科学的抗生素使用情况监控系统,严密监测抗生素使用的量、模式、销售方式及耐药菌形成等。同时及早实施医药分业,彻底铲除经济利益链。

6.3 开展全民宣传教育

面向全社会宣传合理、安全用药的知识,患者是药品的最终消费者。只要消费者减少了用药的盲目性,就有可能有效地遏制药物滥用现象。

总之,为了遏制抗生素的滥用,需要整个国民提高认识,严格规范医疗行业行规,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来实现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劲松.某市综合医院呼吸科病房402例抗素使用情况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4):25-27.

[2]张劭夫.防止抗生素耐药的管理策略及意义[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9(11):26.

8.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高中生物教案 篇八

【关键词】抗菌药物;抗生素后效应;临床合理应用;给药方案

【中图分类号】 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297-02

抗生素后效应(Post antibiotic effects, PAE)[1]系抗生素与细菌短暂接触,当药物消除后,细菌生长仍然持续受到抑制的效应。是抗生素对其作用的靶细菌特有的效应,它揭示的是抗生素与细菌相互作用的过程。PAE理论是近十余年来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新理论,是评价抗菌药物药效学的一项新指标,也是研发新抗菌药物药效动力学的重要参数。为临床设计抗菌药物及合理给药方案提供新的思路。

1 产生PAE的机制

目前关于抗菌药物产生PAE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学说之一是抗菌药物与细菌短暂接触后,抗菌药物与细菌靶位持续性结合,引起细菌非致死性损伤,从而使其靶位恢复正常功能及细菌恢复再生长时间延长;学说之二是抗生素后促白细胞效应(PALE),系指抗生素与细菌接触后,菌体变形,易被吞噬细胞识别,并促进吞噬细胞趋化和释放溶酶体酶等杀菌物质,产生抗菌药物与吞噬细胞协同杀菌效应,从而使细菌损伤加重,修复时间延长,是体内产生PAE的主要机制。

2 影响PAE的因素

PAE的大小是以时间来衡量的。影响PAE的因素诸多。

2.1抗菌药物种类及其作用机制是影响PAE的决定因素。

不同种类抗菌药物因其作用机制不同,对同一种细菌的PAE不同。如作用于细胞核糖体、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氯霉素类、四环素类对革三氏阳性球菌和革兰氏阳性杆菌有很明显的PAE;而β-内酰胺类对革兰氏阳性球菌呈中度PAE。抑制DNA旋转酶的氟喹诺酮类对革三氏阳性球菌和革三氏阴性杆菌的PAE也较长。作用于细菌细胞壁粘肽合成过程的β-内酰胺类PAE不尽相同,与药物同其作用靶位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的结合位点及亲合力有关,β-内酰胺类多数对革兰氏阳性球菌有一定的PAE。某 些品种因作用于革兰氏阴性杆菌细胞中隔细胞壁粘肽合成的内肽酶后,细菌分裂受阻,但其对影响外周细胞壁合成的糖苷酶影响较小,细菌仍能迅速分裂,使PAE较小甚至是负值。而另一些品种,如头孢噻肟、阿莫西林、哌拉西林因可同时作用于内肽酶与糖苷酶,使细菌恢复正常形态和继续生长的时间延长,故也有较长的PAE。

2.2抗菌药物的浓度及和细菌接触时间是影响PAE的重要因素

氨基糖苷类对致病菌的PAE呈浓度依赖性,如对大肠埃希菌的PAE随药物浓度增加而持续性增大。奈替米星在浓度为0.5mg/L、1mg/L、4 mg/L和8 mg/L时,PAE分别为1.0h、2.4 h、6.1h和7.1h。β-内酰胺类低浓度时对革兰氏阳性球菌的PAE随浓度增加而增大,达到5倍MIC时,PAE达最大值;而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一般在较高浓度时可产生PAE,浓度增加与PAE增大不明显。抗菌药物与细菌接触时间越长,PAE越大,如红霉素与肺炎克雷伯菌接触1h,PAE为3.2h;接触2h,PAE为5.2h;接触4h,PAE延长至6.3h[2]。PAE与药物浓度及与细菌接触时间呈现明显的依赖性,但有其极限值。

2.3影响PAE的其他因素

2.3.1细菌种类 同一种抗菌药物对不同细菌的PAE值不同,如氨苄西林对流感嗜血杆菌临床分离株PAE为0.5-2.1h,而对奇异变形杆菌却没有PAE。又如头孢匹罗只对金黄色葡萄球有延长PAE的作用。

2.3.2机体状况 机体的病理、生理状态、药代动力学变化,机体免疫功能等因素,可影响抗菌药物浓度、接触细菌时间、杀菌效应等,从而影响抗菌药物体内PAE。如药物血药峰浓度(Cmax)、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等对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的PAE影响较为明显。又如血清可延长喹诺酮类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AE;组织内高浓度氧也可延长PAE。

3 PAE的临床意义

目前PAE理论已被国内外学者认同,PAE已成为抗菌药物给药剂量和给药间隔的新参数。对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指导意义。

3.1参考PAE制定给药方案

PAE理论的提出对传统的给药模式提出了挑战,以往认为应用抗菌药物只有血药浓度超过MIC或MBC才能发挥良好的抗菌作用,但对抗菌药物这种作用靶点不在人体组织器官而在致病菌的特殊药物来讲,将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参数相结合制定给药方案更为必要,尤其对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碳类霉烯类等PAE较长的药物,根据药物超过MIC或MBC的时间加上PAE持续时间确定给药间隔,从而可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时间。卫生部制定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明确指出“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一日给药一次(重症感染者除外)”。这样既可提高疗效,又可减少不良反应。如氨基糖苷类将日剂量单次给药明显提高其抗菌活性又降低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同时也可降低其对肾、耳的毒性。青霉素类半衰期较短,但因其为快速杀菌剂,峰浓度较高,快速静滴可使细菌能与高浓度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其后可产生持续PAE,故可有效杀伤细菌,获得较高临床治愈率。

3.2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现在已将PAE与体外联合药敏试验一起作为严重的难治性感染或综合感染而采用联合用藥的合理性指标。它的制定标准是两药联合应用后的PAE值比两药中PAE较少者还小为拮抗。联合用药PAE是协同或相加时,可延长给药间隔时间,提高疗效,如氨基糖苷类和β-内酰胺类联合应用的PAE和抗菌活性均呈协同效应。

随着PAE理论的深入研究,“抗生素后效应”一词已不能含概这一理论的研究内容,如对喹诺酮类、噁唑烷酮类等化学合成抗菌药物PAE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并优化了氟喹诺酮类给药方案。因此,笔者建议将“抗生素后效应”一词改为“抗菌药后效应(post antiseptic effects,PAE)”比较确切。当然,这只是作者本人的看法,是否恰当,有待商榷。

参考文献:

[1] Mackenzie FM,GouldIM,The Post-antibiotic effect,JAntimicrob Chemother,1993.32(4):519.

9.高中生物细胞的癌变教案 篇九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学生在学习“细胞的癌变”这一节之前,学习了细胞完整的生命历程——“细胞增殖”,“细胞分化”。本节内容和社会生活关系密切,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学生在理解癌细胞是正常分化的细胞畸形分化的结果时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理解癌细胞的特征及癌变机理时都存在困难。这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足够直观的展现生活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

二、教学内容分析

“细胞的癌变”是人教版必修1之中细胞与分子的内容。这一章的内容安排为,先介绍细胞完整的生命历程,然后让学生了解细胞生命历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细胞的癌变。本节内容承接前三节,同时细胞癌变是社会热点,也是生物学科的热点问题。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联系社会现状,注意理论和现实相结合。注意“教”与“学”联系。教学过程要体现“以人为本,全面教育”的教学理念。按照“感知—理解—应用”的认知过程,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去感知,体验,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药充当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2)说出引起细胞癌变的外因(致癌因子)

2. 能力目标: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讨论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癌症预防 的关系。

3.情感目标: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2)致癌因子

教学难点: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区别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

主要选用多媒体,直观演示,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探究。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5min)

大家都知道大自然是神奇的,万物相生相克,任何生物都有自己的天敌,但是人类在地球上没有天敌,但却有威胁生命的敌人,那就是疾病!任何疾病都有可能夺走人的生命,据统计,有四类疾病居于首位,我们称之为“四大杀手”—心血管病、癌症、艾滋病和糖尿病。

下面我们一起看一组图片,缅怀一下我们所熟悉并喜欢的人—----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著名导演、表演艺术家:文兴宇(大家爱看电视剧《家有儿女》中爷爷的扮演者);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最资深的男主播之一:罗京;影坛巨星、“百变天后”:梅艳芳;《红楼梦》我们所熟悉的林妹妹的扮演者:陈晓旭。也许是天妒英才,如蓝体字所标,这些让我们怀念的人都是被四大杀手之一---癌症夺走了生命。

我们再来看两张图表,“全球每年新增癌症病例”“我国癌症死亡人数”,(大家注意一下:两张图表的单位是万!)

之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对细胞完整生命历程的学习,大家知道:细胞是有一定寿命、形态和功能的。正常机体内的细胞有正在进行着分裂和分化的,比如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有一些不分裂,但执行着重要功能,比如人体的心肌细胞、神经细胞;还有一些正在衰老的凋亡的细胞,比如皮肤表层的表皮细胞。但是,有的细胞受到外界环境的某些刺激后,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会发生变化,这样的细胞就不再受机体的控制,连续的进行恶性增殖,我们就说这样的细胞是癌细胞。细胞癌变的外界因素就是我们所说的致癌因子。由于癌细胞大量的增殖,使机体患病,这样的疾病就是我们大家听到都会惧怕的癌症!这样,大家对于癌症应该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了解吧?

讲到癌症,我们就不得不提到“肿瘤”这一概念。肿瘤是机体中成熟的或在发育中的正常细胞,在有关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呈过度增生或异常分化而形成的新生物。所以呢,有人就说了,癌症就是肿瘤,就目前你了解的情况,这种说法正确吗?大家讨论一下。

想必已经有结果了吧?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良性肿瘤生长缓慢,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不发生转移。而恶性肿瘤生长迅速,可转移,还会产生有害物质,破坏正常器官结构,使机体功能失调,威胁生命,称为“癌”。

而,“癌”是由多个癌细胞形成的,也就是说癌的结构基础是癌细胞。也许同学们都会有一些疑问:什么是癌细胞?癌细胞的特点是什么?如何预防癌症?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今天的课程:细胞的癌变。(板书)

2.讲述

(1)研究材料

要研究了解新事物,我们必须有研究材料,而我们研究癌症的机理,了解癌细胞的特点,科学家经过探索,找到了海拉细胞。海拉细胞来自名叫海拉的女性宫颈癌症患者,这位患者已死去58年,但从她身上取下的癌细胞却在实验室一代代地传了下来。说到癌细胞了,根据大家的预习,之前介绍癌症形成时我也提到了癌细胞的相关知识,大家已了解癌细胞的概念了吧?我们一起再看一下:机体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2)特点

知道了什么是癌细胞,为什么它就能夺走人的生命呢?这就与它的特点有关。

对比一下这两幅图片:正常细胞和癌细胞增殖的模式图,大家能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思考、讨论)谁能告诉我?…………对!在适宜的条件下,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这就是癌细胞的第一个特征。(板书)

我们继续观察两张细胞图片----正常成纤维细胞和癌变的成纤维细胞,大家觉得正常细胞和癌细胞相对比, 癌细胞什么发生了变化呢?(学生讨论)这是模式图,再来看一张真实的癌变后的成纤维细胞显微图,很明显,我们看到圆球型的细胞,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这是癌细胞的第二个主要特征。(板书)

大家观察一下这幅癌细胞分散和转移示意图,图中明显看出癌细胞通过淋巴管或血管从一个组织转移到其他组织。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正常组织细胞能转移吗?(不能)是的,正常组织细胞是不能随意转移的,细胞和细胞之间有连接,是固定在一定区域的。大家想一下什么物质使细胞相对固定呢?(学生可能回答糖蛋白,或者教师引导),这里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山楂是做成冰糖葫芦前较粘牙还是成为后粘牙。正是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细胞之间的粘着力降低,细胞才会容易转移。同样,这是癌细胞的第三个主要特征。

(3)原因

了解了癌细胞的概念和特点后,大家肯定想知道机体正常的细胞为什么会发生癌变。大家想一下,中国人讲究“内外兼修”,细胞畸形分化、不正常增殖也是内因、外因相互作用导致的。我们先讲外因----致癌因子。上节课结束后我让大家预习本节课的内容了,谁能告诉我致癌因子的分类?………很好!包括物理、化学、病毒致癌因子。

A.我们先了解物理致癌因子:辐射(紫外线、X射线、电离辐射等)(介绍三幅图画和下张PPT)

B.第二类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化学上把物质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同样致癌因子也包括无机物—如石棉、砷化物、铬化物、镉化物等和有机物—如黄曲霉素、亚硝胺、尼古丁、甲醛、苯、联苯胺、煤焦油、苯并芘等。(随机介绍其中几种,如:亚硝酸—酸菜和发霉的食物中常含有的物质)让学生自己阅读命令按钮的PPT的内容,稍作讲解。

C.最后一类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如乙肝病毒、H7N9病毒等病毒感染人的细胞,将其基因整合进入人的基因组,诱发细胞癌变。

外因是通过内因发挥作用的,知道了外因,我们了解并掌握以下内因是什么以及内因的作用。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细胞一切生命活动直接或间接受遗传物质DNA的调控,同样在细胞内有专门控制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的DNA片断(基因),包括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原癌基因是细胞内与 细胞增殖 相关的基因,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须的,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在进化上高等保守。当 原癌基因 的结构或调控区发生变异,基因产物增多或活性增强时,使细胞过度增殖,从而形成肿瘤。

抑癌基因 也称为抗 癌基因 ,正常细胞中存在基因,在被激活情况下它们具有抑制 细胞增殖 作用,但在一定情况下被抑制或丢失后可减弱甚至消除抑癌作用的基因。正常情况下它们对细胞的发育、生长和分化的调节起重要作用。

10.高中生物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 篇十

三维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4.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

请大家认真观看这一段视频,并思考下面问题: 课件展示:

他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播放视频—1)(学生观看并思考)师

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1 过雪山的战士生活环境寒冷,炼钢工人生活环境炎热,抗洪战士生活环境——也炎热。师

很好。大家应注意的是抗洪战士生活环境并不单纯是炎热,还有呢? 生2 缺干净水。生3 蚊虫多。

生4 细菌等微生物大量繁殖。……

很好!前面所看到的恶劣环境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中人体是如何维持体温的?大量出汗时,应该及时补充淡盐水,这又是为什么呢?——人体必须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什么是内环境?什么是稳态?如何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这就是我们在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本章分为两节,分别阐述内环境和稳态的知识。推进新课 板

书: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我们再看两段视频,思考并讨论。课件展示:

讨论1:我们看到的都是什么细胞?

讨论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播放视频

2、多媒体CAI—1)(学生观看、思考、讨论)

第一段播放的是草履虫。第二段播放的是血液中的血细胞。生

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师

草履虫和血细胞的生活环境,有相似的地方吗? 生

有,都是液体环境。师

二者又有什么不同呢?

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而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很好。哪种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 生

血浆。

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如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液体环境中。课件展示: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人体内的细胞。

人体内的细胞,绝大多数没有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不能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这些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呢? 课件展示:

细胞内液指什么?

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基质、线粒体基质、细胞液等。师

对。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相比,谁多谁少呢? 生

细胞内液多,占2/3。

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又是什么呢? 生

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我们观看下面一段动画,阅读教材P3,思考并讨论: 课件展示:

讨论1: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有什么异同?

讨论2: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有什么内在联系?能不能说全身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讨论3:什么是内环境?内环境主要包括哪些?(演示CAI—2)

(学生观看、阅读、思考、讨论)

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有什么异同?

生1 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生2 不同点: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

生3 不同点: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

不同点:三者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生

血浆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组织液。组织液可渗入毛细血管形成血浆。组织液也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内形成淋巴液。淋巴液经淋巴循环汇入血浆。

对。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可以相互渗透,组织液又可以渗透到毛细淋巴管内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液课件展示:

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师

注意三者相互转化的位点: 1.血浆→组织液:毛细血管动脉端。2.组织液→血浆:毛细血管静脉端。3.组织液→淋巴:毛细淋巴管 4.淋巴→血浆:左右锁骨下静脉。

我们概括地说,人体的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具体到某一个细胞,它的直接生活环境是什么呢?

1.绝大多数细胞——组织液。2.血细胞——血浆。3.淋巴细胞——淋巴。

4.毛细血管壁细胞——组织液和血浆。5.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组织液和淋巴。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课件展示:

内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这个概念:

1.内环境的“内”是相对于个体外环境的“外”而言的。细胞外液的“外”是相对于细胞的“内”而言的。两个“内”“外”,着眼点不同。

2.注意从内环境的内涵和外延上把握内环境的概念。

那么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呢?细胞外液有哪些化学成分呢? 讨论:

1.如何将表中物质按化学性质进行归类?

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哪些物质?

3.在组成血浆的离子中,哪些离子的含量较多?它们可能起什么作用?

4.HCO3、HPO4可能起什么作用? 5.任选其中一种成分,分析它的来源和去路,并说明它与人体的哪些系统有关。(学生阅读讨论)

生1 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2Ca2+、Mg2+、Fe2+、Cl—、HPO4、SO4、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循环,形成血浆。这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生2 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生3 Na+、C1—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课件展示: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图111)

图1-1-1 血浆的主要成分

1.细胞外液中含量最多的是水,约占90%。其次是蛋白质,约占7~9%。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师

HCO3、HCO4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2课件展示:

红细胞在清水中吸水胀破,在较高浓度食盐水中失水皱缩、死亡。思考:

1.为什么红细胞在清水中吸水胀破、在较高浓度食盐水中失水皱缩、死亡?

2.生理盐水的浓度是多少?为什么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必须使用生理盐水? 师

我们在必修1中学习过植物细胞对水分吸收的原理。谁来说一下? 生1 渗透作用。

生2 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植物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

为什么红细胞在清水中吸水胀破,在较高浓度食盐水中失水皱缩、死亡? 生1 在清水中,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内液浓度,红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生2 在较高浓度的食盐水中,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内液,红细胞通过渗透失水出现皱缩。师

生理盐水的浓度是多少?为什么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必须使用生理盐水?

生理盐水是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因为其浓度与细胞外液相当,所以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使用生理盐水。

是的。所谓渗透作用,是指通过半透膜,水分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的扩散。也就是说,水分的净渗透方向与浓度有关。这时我们学习一个新的概念——溶液渗透压。1.概念: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2.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即溶液渗透压越高。反之亦然。

3.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 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前面的资料是Na+和Cl—。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的90%以上来自Na+和Cl-。师

(讨论题4)HCO-

3、HPO-4可能起什么作用? 生

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师

化学上学过,什么是pH?

pH即溶液酸碱度,是指溶液中自由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即pH=-lg[H+]。

(总结)血浆的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

3、HPO-4等离子有关。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

书: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讨论题5)任选其中一种成分,分析它的来源和去路,并说明它与人体的哪些系统有关。

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内环境中。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生

… 课堂小结

结合初中学过的人体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等知识,和同学讨论以下问题:

1.维持渗透压的Na+和Cl-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是经过哪些途径进入内环境的? 2.参与维持pH的HCO3是怎样形成的?这与体内哪些系统的活动有关? 3.细胞外液的温度能够保持稳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试推测哪些器官和系统参与了体温的维持。

4.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和CO2是怎样从内环境排到体外的? 5.通过以上讨论,是否增进了你对本章首页题诗的理解? 生

1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生2 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

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主要与呼吸系

统有关。

生3 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内容。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分析(讨论题3),提示了细胞外液中的各种无机盐离子,含量上占优势的泌系统、呼吸系统等。

生4 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例如,血浆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压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压,CO2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

书: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完成,并且要依赖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系统直接参与。具体过程可用图1-1-2表示:

图1-1-2 板书设计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图1-1-3)

图1-1-3 血浆的主要成分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完成,并且要依赖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系统直接参与。具体过程可用图1-1-4表示:

图1-1-4 活动与探究

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11.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高中生物教案 篇十一

【中图分类号】R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666-02

1 存在的问题

临床医师不能根据细菌对药物敏感变迁来选择药物 首选药物正确与否对感染性疾病治疗预后影响较大,但部分医师对此重要环节往往忽略或重视不够。在未开展临床药学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师往往习惯于本人或者本门诊常用的几种抗生素,而未充分考虑感染程度和细菌是否产生了耐药性,少做甚至不做致病菌药物敏感试验来指导抗生素的选用,甚少有人根据抗生素的药理学参数来使用抗生素,只是凭经验或机械地根据习惯选用抗生素,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临床医师在选用抗生素时未考虑患者的因素,往往造成严重并发症。临床医师应用抗生素不能很好地掌握用药指征 临床医师不了解抗生素的发展状态,不能很好地掌握新老各类药物作用特点和同类抗生素中不同品种的差别,因此选用时针对性不强或根本无用药指征。选用抗生素要掌握不同抗生素的抗菌谱,还要考虑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考虑各类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等特性。病情加重升级治疗的方法是不妥的。控制感染先用什么药,必须根据病情需要选择;某些重症感染特别是耐药菌感染,如先选用无效的一线药,延误治疗后病情就会迅速恶化,即使后来治疗升级,也无济于事。在此特别强调,对于危重、急症感染,一定要首选杀菌性抗生素。.临床医师不能很好掌握感染疾病发生发展规律 选用抗生素要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情情况制订抗菌药物的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治疗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

2 给药方式和剂量未能按照抗生素临床药理特点和控制感染的实际需要来选择

药物通过不同的方式进入人体后,在血液中形成不同的药物浓度,只有在敏感部位的药物含量达到有效浓度时,才能发挥其药理作用,具有治疗效果。如青霉素钠静脉滴注,其血浆半衰期仅为0.65~0.7小时,用药3~4小时后约90%已排泄,6小时后血药浓度已低于最低抑菌浓度,如每日1次给药,极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如左氧氟沙星传统的用药方案是每日两次,每次200mg,现在认为可将每日两次的药量改为一次给予,这样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同时有利于抑制细菌产生耐药性。又如阿奇霉素具有典型的抗菌素后效应,与其血药半衰期长有关,常采取序贯疗法,即给药3天停药4天,再给药3天,避免长期用药产生耐药性。这样每日1次服药及短时间用药可使得患者依从性显著增高而不良反应明显减少。②用法不当。主要是老年人,因老年人血浆蛋白量较低,体液较少,脂肪较多,故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偏低,水溶性药物分布容积较小,而脂溶性药物分布容积较大。肝肾功能随着年龄增长而自然衰退,故药物清除率逐年下降,各种药物血浆半衰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延长。③超剂量用药。有相当部分药物在给药剂量上偏大,如罗红霉素片,其用法为成人每次0.15g,每12小时1次,餐前服,用量过大常引起恶心、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而医嘱经常为每天3次,易引起中毒。⑤给药剂量不足。手术合理用药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问题(1)给药时间:①近年临床与实验研究显示:抗生素预防感染仅仅在一定条件下有效,最重要的是在手术的全过程维持血清和组织中药物浓度高于MIC,故关键是麻醉诱导期给药。②除非是已存在的感染,没有必要提前2-3天应用药物;应在细菌种植之前,如麻醉时静脉给予一定量抗菌药或在手术开始前30分钟~1小时肌肉注射给药,一旦细菌侵入,既能得到抑制。③术前1次给足量抗生素,若手术时间超过药物半衰期,术后再追加1次量抗生素为合理;术后预防用药给一个单剂量为好,最长的一般用药时间不超过48小时。临床上应根据术后体温、血象、引流物情况和性质决定术后停药时间,一般于术后3d停药。④因部分大型无菌手术如肺切除术、心臟瓣膜替换术者一旦感染,治疗特别困难且后果严重,故将预防用药的时间可以延长到3~5天。⑤应用时间要短,因长时间应用并不能降低伤口的感染率,反而增加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如产生耐药菌株、二重感染、毒性症状等,且增加医疗费用。(2)选药:必须考虑手术切口内可能感染的细菌对抗生素是否敏感。(3)抗菌药不能替代仔细的手术操作,手术的灭菌原则始终是临床医师应遵循的最基本原则。

3 结论

12.抗生素使用不合理对儿童的危害 篇十二

1 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的危害

1.1 细菌、病毒等病源体的大幅耐药

病原菌产生耐药性是当前抗菌治疗中的一个大问题, 一些常见的病原菌对常用的抗菌药都有较高的耐药性。美国乔治城大学医学院儿科系曾对20名右耳感染症患儿进行统计, 对每日服用阿莫西林的儿童做专项调查发现, 在服用抗生素以前, 这些儿童受抗药病菌感染的危险只有20%, 而服药后5个月, 受试儿童感染超级微生物的几率上升到100%, 其危害性较前增高5倍。待停药4个月后, 其感染超级微生物的危险性又恢复至原有水平[3]。

1.2 药物过敏及毒副反应

儿童各脏器尚未发育完善, 对药物毒性的耐受性较差, 对药物的过敏反应也较多, 稍有不慎, 极易引发严重的药物毒副反应。

1.3 免疫力下降

处于发育阶段的儿童自身具备一定的免疫能力, 可将一般细菌、病毒拒之门外, 杀之门内。如一旦得病即使用抗生素, 儿童的免疫防御系统因尚未到充分的锻炼, 抗细菌能力低下, 在真正强大的细菌及病毒的入侵下, 抗病力就会显得很弱。

1.4 药物性营养不良

许多药物可影响人体对某些营养物质的吸收、合成、代谢和排泄, 因此, 抗生素使用不合理, 极易引发儿童的营养不良, 如头孢替安可引起Vit B、Vit K缺乏。

1.5 二重感染和细菌交叉耐药

抗生素使用不合理不但能诱发菌群失调, 还可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霉菌等二重感染和细菌交叉耐药。据临床观察, 感冒患儿如经常使用抗生素, 再患感冒时极易合并细菌感染, 加重病情。

1.6 经济负担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会给家庭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普通感冒、支气管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上呼吸道感染多由病毒引起, 对于这类疾病, 绝大多数患者没有必要使用抗菌药, 只需采取适当的对症支持治疗, 即使有抗菌药使用指征, 也应尽量口服给药。但多数临床医生, 可能出于经济利益或迫于家长要求等多方面原因, 往往采取静脉滴注抗生素, 导致一次医药费用就高达数百至数千元。

2 儿童中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来源

2.1 医院和医生方面

目前为止, 药品收入仍是医院收入的重要部分, 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得抗生素被大量不合理使用;同时, 医生对正确使用抗生素也不够重视, 医院细菌病原检查的落后、医生不愿做病原学检查也是原因之一。

2.2 家长方面

家长尽快治愈孩子疾病的迫切期望是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家长缺乏必要的医学常识, 极易要求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使用抗生素, 甚至会迫使医生修改医嘱。虽然患者症状的消除可能与治疗过程有关, 但家长可能会误认为是所用药物引起, 下次则会主动要求使用抗生素。

2.3 媒体宣传

药厂和药品经销商不正当的广告和恶意促销, 大力宣扬某些广谱抗生素, 是诱导医生及家长为儿童盲目选用抗生素的重要原因。

2.4 地方政府机构

地方政府决策机构的决策不力也是导致儿童中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的一个客观原因, 包括药品审批过程的不严谨及药价核定过高等。合理用药, 尤其是合理使用抗生素并未引起决策层的高度重视。

2.5 食品方面

个别地方的养殖业主滥用抗生素, 在鸡、鸭、猪等饲料中掺杂抗生素类药品以防禽畜病, 甚至作为禽畜的催长药剂;水果、蔬菜等农作物使用抗生素, 亦使抗生素残存于其中。这些都会侵害和污染儿童的食物来源, 也是儿童间接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因素。

综上所述, 儿童中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的危害严重, 要想改变这种现状, 降低其危害, 需从多方面着手, 既要把好医疗机构关, 也要求社会各界加大宣传教育, 倡导合理用药, 加强临床医疗机构用药管理制度, 改善用药环境。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是个大难题, 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医师、公众、家长的积极参与。政府必须制定出一个强有力的法律制度, 改变现有医药体系只追求经济效益的现状, 同时加大医药改革力度与投入, 转变医药行业的思想观念。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就是要求我们应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合理用药, 而并非超量、超时及多种抗生素无缘由的合并用药。

摘要:抗生素滥用现象日益突出, 儿童中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危害较为严重, 对此作一阐述。

关键词:抗生素,儿童,危害

参考文献

[1]刘明忠, 李玉平.抗菌素不合理应用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 2000, 17 (6) :498.

[2]邹若飞, 徐梅.减少抗生素滥用之我见[J].安徽医药, 2002, 6 (2) :32.

13.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高中生物教案 篇十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能力目标

进行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情感目标

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细胞膜对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翟中和院士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确信哪怕一个最简单的细胞,也比迄今为止设计出的任何智能电脑更精巧!

不管多么智能的电脑,都是由人设计出来的,聪明的人类虽然对细胞的物质和结构有了深入的了解,但是现在都无法实现人工组装细胞。小小的一个细胞,却如此复杂 ,因为细胞不是组分简单的堆砌,而是组分间结构和功能的密切联系,形成统一的整体。

引入第3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回忆导入】

还记得初中学习过的细胞有哪些基本结构?

引入第1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问题探讨】

出示光镜下未染色的动物细胞,设问:

1.图中有几个细胞?你根据什么判断?

2.能否在显微镜下看到细胞膜?

3.你能想办法验证细胞膜的存在吗?

评价学生的回答

【引导总结】

4.引出:活细胞是具有生命活动的,每个活细胞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生命王国。在我们深入探寻这个生命王国的运行秘密之前,首先要跨越它的边界——细胞膜

【讲授】分组实验 感受体验

实验:细胞膜的制备

【阅读思考】

让学生阅读P41实验内容,思考实验材料的选择及获取,并交流讨论:①本实验用的实验材料是什么?

②为什么不能用其他的材料?

③用什么方法能够获取细胞膜?

【操作体验】

讲解实验过程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实验完成后学生对实验过程及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讨论:你观察到红细胞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在学生讨论基础上,教师总结。

【讲授】资料分析 小结归纳

【材料分析】

教师出示材料,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细胞膜的组成。

【小结归纳】

细胞膜的成分决定了细胞膜的重要性,功能越复杂,蛋白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讲解课本癌细胞与细胞膜关系的内容

【活动】阅读欣赏 探讨功能

【诗词欣赏】

利用写的赞美细胞膜的诗词让学生朗读分析细胞膜的功能,然后讲解。

①将细胞与外界物质分隔开

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联系讨论】

联系生活实际,举例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东西与细胞膜的功能相近:1.有人在解释细胞膜时,把它与窗纱进行类比:窗纱能把昆虫挡在外面,同时窗纱上的小洞又能让空气进出。你认为这样类比有什么合理之处,有没有不妥当的地方?

2.科研上鉴别死细胞和活细胞,常用“染色排除法”。例如,用亚甲基蓝染色,死的动物细胞会被染成蓝色,而活的动物细胞不着色,从而判断细胞是否死亡。你能解释“染色排除法”的原理吗?

质疑:除了以上功能,细胞膜还有没有其他的功能(留于课后思考)

【活动】分析思考 探求新知

【阅读思考】

结合图片中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和细胞膜分析:

①植物细胞也有细胞膜,但是在其外面还包裹着一层细胞壁

②细胞壁的成分:果胶 纤维素

③细胞壁的作用:支持 保护

【练习】总结归纳 巩固练习

【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直接本节课内容。

【练习反馈】

14.高中生物DNA的复制教案设计 篇十四

本节课突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课堂教学设计将科学研究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试验验证——得出结论)作为本节课的教学主线,以求向学生介绍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并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方法。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高级中学课本生物必修2第3章第3节。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是遗传学的基本理论。“DNA的复制”一课,在联系DNA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DNA通过复制传递遗传信息的功能。DNA的复制与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以及后面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生物进化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好这一课时,对于学生深刻认识遗传的本质是非常重要的。

重点:

DNA复制方式的发现虽是选学内容,但对学生学会科学探究以及科学的思考方法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所以把它作为探究的重点之一,但在知识层面上不作为重点。

难点:

DNA复制过程完成了遗传信息的传递功能,对DNA复制过程的研究,蕴含着对科学研究过程的分析方法教育;DNA复制的过程具有微观、动态、连续、抽象的特点。因此,DNA复制的过程既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有DNA双螺旋结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本课时将要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属于肉眼看不到的抽象知识。因此学生们学习时会感到困难,所以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以外,还应通过启发式教学,设置一定的量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培养他们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1)了解科学家对DNA分子复制方式的推测;

(2)理解DNA分子的复制过程;

(3)掌握DNA分子复制所需的条件及复制的特点。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求知、讨论交流、激发独立思考、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DNA复制的学习,探索生物界丰富多彩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教法、学法设计

1、教法设计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课时利用导学案,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结合讨论、探究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引导,从知识的发生过程入手,把教材中的科学活动过程充分展开,着重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观察、思考、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说——试验验证——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索精神,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强化素质教育。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2、学法设计

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简单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本课时通过设疑导学,指导学生自主探索DNA复制的方式和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协作、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点拨导议,启发学生思考、分析科学家的试验,概括、总结出正确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总结的基本学习方法;通过展示小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具

1、多媒体课件

2、导学案(附后)

教学程序设计

一、设置问题情景,引入课题

利用陈佩斯和其父亲陈强的漫画引入,为什么孩子与父亲在很多形状上相似?

学生自然答:父亲把自己的遗传物质传给了孩子。

再问:父母的遗传物质消失吗?

生答:没有。

引导,怎么才能保证父亲与儿子多都有?

生答:复制一份

那么DNA是怎样进行复制的?复制的结果子代和亲代的一摸一样吗?我们通过这本节的学习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出示导学案,了解学习目标

三、自主学习:对DNA复制方式的推测

提出问题。DNA的复制方式怎样?

学生自学,完成导学案的“自主学习”。

15.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高中生物教案 篇十五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自我院2009~2010年收治的老年肺炎患者共35例,病因诊断主要为细菌性肺炎。男23例,女12例,年龄63~95岁,平均(72.3±2.2)岁。对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包括性别、年龄、住院周期、用药情况等。

1.2方法

药品利用动态的客观指标与判断指标分别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所推荐的限定日使用量(DDD)及其所采用药物利用的指数(DUI)举例,若DUI超过1.0则可证实医生的日使用处方量大于DDD,若DUI低于1.0则证实医生的日使用处方量小于DDD,本文中DDD数值的具体数据以《新编药物学》第15版为标准[2],其中一部分药物的使用参照药品的说明书与临床上的使用习惯,所有药物都依据2004年10月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及总后卫生部所公布的《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准[3],从而来评价临床上对老年肺炎患者的合理用药情况。

2结果

所有入院老年患者均得到治疗,其中12例治愈,占34.3%;23例好转,占65.7%。统计住院天数为3~38 d,平均15.8 d。

所使用药物情况分析,所用药物涉及抗生素类达16种,同时搭配了两种中药制剂,单一用药的药物利用统计见表1,对抗生素的联合用药情况见表2。

3讨论

据相关文献资料报道,人口老龄化已经成增长趋势,现今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10%以上,因而老年人的用药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72.3±2.2)岁,男性所占比例偏高,达到65.7%,老年肺炎患者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年龄是一个相关因素,肺炎的治疗结果应需通过临床与微生物学来评价,治愈标准为肺炎患者在临床不再有肺炎的相关症状与体征,在微生物学上则显示感染物已被彻底清除[4]。如果两者在分析上都能得到确切证实则为最理想状态。本文中我院出院情况分析,治愈率不高,为34.3%,这种情况是与老年患者本身体质有关,大部分老年患者有两种或多种基础疾病,因而影响治愈率。

临床上应对这种情况,若诊断发现为老年细菌性肺炎,务必要紧急采取抗生素治疗,采取合适药物治疗,采取足够疗程治疗。通常一个足疗程为10~16 d,住院天数为16 d。但抗生素治疗会发生耐药菌株通过质粒或者染色体传递其耐药性给下一代,从而抑制了抗生素的疗效,因而耐药菌所导致的老年肺炎已经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5]。因而临床上合理用药对控制耐药菌的流行与传播及其提高治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从本文结果表1中可以看出,11种抗生素用药及其两种中药制剂的DUI值接近或者等于1,可以说基本上用药合理,对于DUI显著大于1的抗生素有左氧氟沙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及其头孢哌酮,如此可以看出这种情况应为医生用药剂量较大所致[6]。若头孢哌酮与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使用剂量大且需时间长,就应该随时配以维生素K及维生素B族等一起使用。如此可预防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且对于左氧氟沙星来说,口服效果很好,可完全吸收,生物利用度可达100%,应考虑口服给药。从表1还可看出氟康唑与头孢曲松的DUI值都小于1,由此可说明医生用药还是极为谨慎的,由表1中还可看出使用率较高的几种抗生素药物,有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与头孢他啶。从药物的使用比例可以看出疾病发病趋势,同时用药总量中可分析出医生选用药物的倾向,通过表1分析,老年肺炎的病原菌较为复杂,医生选用的抗生素较为广谱。

注:“-”为无项目

通过本文中的结果表2分析得出,一般联合用药多为二联用药,根据《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其中对肺炎的指导原则分析,其基本为合理用药。对于三联用药可发现多为联用氟康唑,因其口服吸收较为完全,若口服口服吸收接近90%[7,8],因此对于氟康唑的使用建议口服给药,若怀疑有厌氧菌感染,可配以克林霉素或者甲硝唑同时使用,这是因厌氧菌会普遍与需氧菌混合感染,而克林霉素为厌氧菌与需氧菌双重广谱抗生素,在这方面是优势的。且从表2中发现不合理三联用药情况,克林霉素+甲硝唑+左氧氟沙星,此为不合理联用抗生素。

本文中所选用调查的16种抗生素,除了头孢哌酮与阿奇霉素还有克林霉素为主要经肝脏至胆汁排泄外,其余大多为经肾脏至尿中排泄[9]。

对于使用抗生素的建议,治疗不必预防,因而预防是重中之重。应早接种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其可抵挡23种之多的肺炎球菌攻击,同时流感疫苗也是防止老年肺炎的重要方法,在老年人群中正确地使用这些疫苗对于预防老年肺炎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对于抗生素的应用,必须要严格遵循药动学及其药效学指导用药,从而提高药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积极地推广序贯治疗,节省时间,节省相关医疗资源,要认真对待抗生素的循环应用,减少耐药性的产生和药物的毒副作用,以便在临床上获得更好的效果。

总之用药要严格遵循用药规则,保证药物的正确使用,从而在临床上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肺炎患者使用抗生素的特点与合理选用情况,提出用药建议,以便临床上的指导与实践。方法 我院2009~2010年收治的老年肺炎患者共35例,以《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标准,采用回顾性分析调查法,对所收治的老年肺炎患者使用抗生素情况进行合理性的临床统计分析,以方便临床合理用药,控制耐药发生及其传播,提高老年肺炎的治愈率。结果 对老年肺炎患者临床使用药物多达16种,并且搭配了具有消炎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同用,普遍运用联合用药,治愈率达到34.3%,好转率达65.7%。结论 对老年肺炎患者的抗生素药物应用普遍合理,要选择高效、高敏药物,其依据为疾病的特点与病原学诊断及药敏实验,同时要严格遵循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针对不良反应进行合理用药,做到有效实施药学的监护,治疗效果力争理想。

关键词:老年肺炎,抗生素,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孙铁英.老年肺炎的特点及危害[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5,1(4):76-78.

[2]陶仲为.呼吸道细菌感染的抗生素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25(2):112-114.

[3]王洪双.老年肺炎患者使用抗生素的特点与合理选用[J].航空航天医药,2010,21(7):1309.

[4]叶任高.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2-64.

[5]陈燕,张爱琴.方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6(5):248.

[6]罗文侗.肺炎的抗菌治疗原则[J].中国处方药,2009,27(3):24-28.

[7]胡征.老年性肺炎84例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4):14.

[8]杨建,邓鸣林.老年性肺炎21例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2(2):64-65.

16.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高中生物教案 篇十六

“滥用抗生素会带来较强的毒副作用,直接伤害身体,尤其是儿童的听力。根据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的统计,我国7岁以下儿童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超过30万人。同时,滥用抗生素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轻则弱化抗生素药效,重者导致患者无药可救。另外,滥用抗生素会大量杀灭体内正常细菌,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甚至导致死亡。” 施耀忠说,我国家庭缺乏安全用药知识而习惯使用抗生素、医疗卫生机构管理欠规范、养殖业滥用抗生素等多方面的原因,让抗生素滥用的现象不断加剧。(《人民日报》)

现代生活暗藏的“记忆杀手” 长期单身或致健忘

在现代生活中,“对不起,我忘了”频繁地成为人们的口头语,并且正在向低龄化发展。据台湾TVBS电视台报道,一项针对15~40岁民众的记忆力的调查发现,15~19岁的年轻人记忆力最差。而来自日本厚生劳动省的数据也显示,年龄在20~40岁之间的人,30%都有健忘症。科学家的最新研究甚至发现,记忆力下降已经成为全球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美国《解密》杂志最新载文,除了我们熟知的劳累、睡眠不足等因素,生活中一些不为人知的因素也是潜在的“记忆杀手”。

过度肥胖

发表在《美国老年学会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美国西北大学研究人员在对9000名年龄65-79岁老人进行的调查中发现,一个人体重越重,中老年以后产生记忆障碍的概率就越大;而在体重相同的情况下,“梨形”身材(臀部及大腿脂肪过多)的人比“苹果形”身材(腰腹部脂肪过多)的人出现记忆问题的概率更大。

长期单身

芬兰科学家对1400名参与者进行了长达20年的随访研究结果发现,无论是因为找不到合适对象、不想结婚、离婚还是丧偶等原因,长期单身的人记忆力似乎特别“脆弱”,年老后很容易出现比较严重的记忆受损或者失忆症状,罹患老年痴呆的风险也较高。而与之相反,处在美好的婚姻或是恋爱状态,则有助于维持记忆力。

依赖网络搜索引擎

记忆是“用进废退”的过程,但自从有了计算机的保留文件功能,有了网络搜索工具,很多人的大脑就开始变“懒”了。

不当服用避孕药

发表在《精神药理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不当服用避孕药可能对女性的记忆力造成影响。与没有使用任何药物的女性相比,服用口服避孕药后,女性对细节的记忆能力明显下降。当回忆一件事情时,她们的反应会略显迟钝,可能只是模糊地想起大概场景,而对其中发生的细节则容易忘得一干二净。 (《扬子晚报》)

小伙戴耳机听歌睡觉致听力损伤 久听噪音患耳聋

近日一名19岁的大学生前来就诊,一天晚上他戴着耳机听MP4,听着听着就睡着了。第二天早上起床后,发现父母说话总是很小声,后来他才知道,原来不是父母说话声音小,而是自己的听力出现了问题。

“我当时给他测了听力,发现他患有中度耳聋。”战医生称,“他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戴着耳机听歌听得时间太长,由于损伤比较严重,虽然进行了治疗,但是效果并不好。”战医生解释说,声源是一种机械能,到了耳朵里边需要经过毛细胞转化成生物电,这样才能听到声音,不过毛细胞长期受刺激就会变形脱落,这样就会出现耳聋。

“现在噪声对听力的损伤是有增多的趋势,门诊上耳聋的患者中有五分之一是由于噪音导致的。”另一医院耳鼻喉科主任郭朝斌称。他们门诊上也发现噪音导致听力损伤的患者在增多。 (《山东商报》)

小女孩与小狗玩耍染上睑缘炎 眼里长寄生虫

宝宝和小狗搂在一起的画面总是很可爱。然而,与宠物的亲密接触也可能引来麻烦。近日,两岁半的小女孩莹莹被父母带到市第六医院眼科中心就诊。原来,她的眼睛里长了好多皮屑状的寄生虫。医生说,这些寄生虫是莹莹与家中小狗玩耍时沾染上的。由于眼睛的温度和湿度非常适合寄生虫的繁殖,才让孩子的眼睛在短短一个月间成了“虫窝”。查明了病情,袁医生和皮肤科的医生为莹莹做了对症治疗。

袁医生提醒家中养有宠物的广大市民,要勤给宠物洗澡,经常洗晒衣物被褥,搂抱宠物后要彻底清洁双手。如果眼睛沾染寄生虫,出现红、痒、流泪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宁波晚报》 记者 童程红)

44万份蔬菜样本检测农药残留 豆类最不安全

实验目的:现代种植中,农药已经广泛使用。但由于部分违规农药和不规范操作的存在,使得蔬菜的农药残留水平成为广大市民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我们对本市全年的上市蔬菜进行了农残水平的监测。

实验方法:数据统计选取市民主要食用的蔬菜品种,包括白菜类、根菜类、绿叶蔬菜、葱蒜类、茄果类、瓜类、豆类、芋薯类、水生蔬菜、食用菌类、苗芽类等14个大类,共计86个品种。采集并检测样品446577批次,历时一年。

实验结果:此次农残的监测数据显示,本市上市蔬菜总体质量状况良好,全年平均合格率为99.91%。根据检测数据统计,此次主要超标蔬菜品种如下:

白菜类:白菜、小白菜、青菜;绿叶蔬菜:芹菜、叶用莴苣、油麦菜;茄果类:辣椒、茄子;豆类:豇豆、刀豆;根菜类:萝卜;瓜类:黄瓜、苦瓜;葱蒜类:香葱;食用菌类:平菇;芋薯类:马铃薯。

从品种来看,不同蔬菜品种,合格率不同。豆类合格率最低,其次是叶菜和茄果类。合格率从低到高依次是豆类<茄果类<白菜类<绿叶蔬菜<芋薯根菜类<葱蒜类<瓜类、食用菌类。其中水生蔬菜、多年生蔬菜、野生蔬菜、苗芽类、其他(包括玉米、花生等)最令人放心,合格率为100%。

实验室建议:结合国内其他地区的农残报道,豇豆、刀豆、四季豆等豆类普遍农残含量高,合格率最低。因此豆类蔬菜最好焯烫之后再吃。叶菜类的农残也比较高,由于叶菜较易受病虫害影响,且农药直接喷洒在菜叶表面,表面积大,农药吸收较快。再加上叶菜生长期较短,用药与上市难以达到安全间隔期,使农药来不及挥发便上市,最终导致附着的农药较多。其中白菜类的不合格率又普遍高于绿叶菜类。最让人放心的是瓜类、苗芽类和玉米、花生等。苗芽类的生长期非常短,基本不需要使用农药。而玉米、花生不会直接接触到农药,当然也更安全。 (《生命时报》 杭州市余杭区农产品监测中心实验室)

研究结果显示常发短信语言能力下降

人们一直认为“短信鼓励无拘无束的语言”,但最新研究发现,这种说法不靠谱。据美国“心理中心网”近日报道,加拿大一项最新语言学研究结果显示,老发短信会导致语言能力下降,更难接受新词汇。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研究人员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内容涉及包括短信在内的各种阅读习惯。

研究人员分析指出,传统印刷媒体可以向人们展现语言的多样性和创造性,而年轻人所发的口头语或白话式的短信,则无法做到这一点。阅读有助于提高语言使用的灵活性以及对不同词汇的容忍度,还有助于提高读者对新词汇或非常词汇的“破译能力”。

研究人员认为,发短信较多的参试大学生之所以拒绝很多词汇,一大原因是短信与刚性语言约束有关。另一大原因是,由于发短信者接触的词汇量相对较小,因此对很多词汇感到不熟悉,也更难接受这些词汇。 (《生命时报》)

英国新研究发现多吃橙子防中风

近日,权威学术期刊《中风》杂志刊登英国东英吉利大学诺里奇医学院一项新研究发现,吃橙子及其他柑橘类水果有助于降低女性中风危险。

新研究负责人表示,总黄酮是食物类黄酮的一种,具有降低中风危险的功效。柑橘类中的总黄酮较多,其中,橙子和葡萄柚中总黄酮含量尤其丰富,一个橙子或一片葡萄柚大约含总黄酮45~50毫克。研究发现,总黄酮可改善血管功能,减少炎症发生,而血管功能失常和炎症是导致中风的主因。 (《生命时报》 李泽昇)

长期适量喝咖啡可降低糖尿病发病率 尽量饮用无糖无奶无脂肪的黑咖啡

长期以来,已有人通过经验发现,饮用咖啡与糖尿病低发生率之间似乎存在一定联系,但饮用咖啡能够降低糖尿病患病率的机制仍不清楚。华中科技大学医学院的黄昆等人的研究发现,咖啡中有两种有效活性成分,能够抑制胰脏中一种导致糖尿病的蛋白质的异常变化,多饮用咖啡对糖尿病的治疗和预防都可能有一定作用。研究还表明,咖啡中含量很高的咖啡因的抗糖尿病活性很低,因此,多饮用脱咖啡因咖啡效果应该更好。去年年底,黄昆等人在美国化学会旗下期刊《农业与食品化学》杂志发表论文《咖啡主要成分抑制人胰淀素的有害聚集:咖啡饮用与糖尿病发病率的联系》,正式提出了这一见解。

黄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很多人在饮用咖啡时喜欢加入大量的糖、奶或者咖啡伴侣,而这些对糖尿病都有一定的负效应,因此建议尽量饮用无糖、无奶无脂肪的黑咖啡;此外,咖啡中一个抗糖尿病活性非常强的成分在绿茶中的含量也较丰富,常饮用绿茶或许也可以达到抑制糖尿病的效果。 (《健康报》)

经常服用安眠药可能增加死亡风险

《英国医学杂志》网络版刊登报告说,美国研究人员在2002年到2007年间调查了1万多名经常服用安眠药的人的情况,并与其他2万多人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服用安眠药的人群死亡风险是其他人的约4倍,并且服药越频繁,死亡风险上升的幅度就越大。

本次研究还显示,服用安眠药可能会增加癌症发病率。上述两组人群在调查开始时癌症发病率并没有明显差别,但一段时间后,那些服用安眠药比较频繁的人癌症发病率就明显高出其他人。 (新华网)

“太平公主”为何越来越多 三元凶让胸部发育不好

元凶一:学习压力

长期巨大的学业压力及其导致的精神紧张,必然会影响到少女的内分泌功能。与男生相比,女生的学业压力更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9年对1800多名高中生的调查表明,女生每天做作业以及学习时间多于男生。

学业压力还易使甲状腺呈亢奋状态,导致皮质醇上升,加速脂肪燃烧,而胸部又是最容易流失脂肪的地方,成为“太平公主”也就不难想象了。

专家建议:戴胸罩不要过早,等乳房充分发育后再戴,且不可因害羞而过紧地束胸。乳房发育过程中,有时可出现轻微胀痛或痒感,不要用手捏挤或搔抓。此外,家有女儿,更要注意帮助女儿排解内心压力,经常谈谈心,互相信任,及时发现存在的心理问题。同时要鼓励她多参加体育锻炼,让女孩对自己的身体更加满意,更有自信,情绪更稳定,精力更充沛,也更有活力。此外,妈妈还可以教女儿做做乳房按摩,即洗澡时用热毛巾热敷乳房3~5分钟,然后用手掌轻轻按摩,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按摩20~50次。

元凶二:睡眠不足

去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学习日,中小学生平均睡眠时间为7小时37分钟,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低于国家规定时间的比例达78.1%。

专家建议:对于青春期的女孩,保持充足的睡眠非常重要。父母可以通过合理的时间安排,减少课外辅导课程,以及培养孩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和作业习惯,来为孩子赢得更多的睡眠时间。

元凶三:运动缺乏

伏案,对于女性来说,伤害最大的就是乳房,由于乳房经常受到桌子边沿的挤压,情况可能更加严重。因为斜着靠或趴在桌上,双乳正好处在挤压的支点上。有研究认为,如果乳房受硬硬的桌沿挤压近一个半小时,就能够干扰乳腺内部的正常代谢,时间长了自然会造成不良后果。

对于青春期的少女,长时间伏案学习,不仅会有上述危害,还可能因伏案造成的含胸、驼背导致乳房发育不良。青少年驼背不仅影响形体美,而且会影响心肺发育,使青少年易产生疲劳感,不能坚持长时间站立。(《健康时报》)

网传母乳喂养男婴不能超10个月 卫生部:可至2岁

那么,母乳到底喂养多长时间最好?

卫生部2月8日公布的《母婴健康素养宝典》写着:“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物,纯母乳喂养可满足6个月内婴儿所有的全部液体、能量和营养素,婴儿添加辅食后,可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或2岁以上。”

而世界卫生组织也建议母乳喂养24个月甚至更长。

至于孩子啥时该断奶,咋断?美国儿科医学学会的母乳喂养政策规定,母乳喂养应持续到至少1岁,无上限,以母子共同意愿为准。结论部分明确指出持续的母乳喂养对孩子健康、发展、心理三方面都有显著益处。 (《郑州晚报》 记者张华)

男子因爱吃烧烤 10厘米胆管藏了万颗蛔虫卵

因为酷爱吃烧烤喝啤酒,何先生在3年前就开始反复腹痛,他一直以为是吃坏肚子,没在意。近期一个朋友说他“你眼睛怎么这么黄了”,何先生慌了神,到医院一查,居然得了胆管蛔虫病。

专家特别提醒,胆道蛔虫以往多发于生活条件落后的地方,但近年城市人也频发这种疾病,该院去年做了2例,今年年初又做了1例,说明现阶段有增长的趋势。这和现在的饮食方式有关,很多人喜欢生吃蔬菜,但并未清洗干净。还有,就是在外就餐时,食用了不洁不熟的食物,特别是烧烤类食物。何先生体内的蛔虫,极有可能与他长期吃未熟透的肉类有关。 (《武汉晚报》)

酒后服药可能致命 五类药离酒远点

2月12日,美国著名女歌手惠特尼·休斯敦突然去世。随后,对于她的死因一直在调查中。据报道,其死因可能是因为阿普唑仑等处方药与酒精混合之后引起的反应。阿普唑仓等处方药属于中枢神经类的安眠药,在国外使用也比较普遍。不少歌星由于生活不规律,日夜颠倒,患有失眠症等健康问题。而在使用这类药物后,如果喝酒或含酒精的饮品,两者混合之后所引起的反应,可能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严重时甚至抑制呼吸,导致心脏骤停。

五类药离酒远点。除了安眠药,酒精还是下列常用药的“冤家”:抗生素。使用头孢类抗生素期间如果饮酒,很可能出现面部潮红、心悸、呼吸困难甚至过敏性休克。解热镇痛药。酒精不仅会增加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的消化道出血风险,还可能引起严重的肝肾损害。降压药。酒精能增强药物的降压作用,从而出现低血压。降糖药。糖尿病人用药期间如果空腹饮酒,容易出现低血糖反应。 (光明网 卫生部北京医院药学部临床药师张亚同)

留神糖尿病的八大“生活来源”

1.吃得过饱。吃得过饱易患糖尿病,如果人吃得过饱,肝脏内“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简称SREBP-1C)会增加,导致胰岛素作用下降,进而引发糖尿病。

2.水果当饭。天热的时候,即使可口的饭菜摆在面前,也不容易引起食欲,有些人就以水果和饮料作主食,常常以西瓜、桃子等一大堆水果来应付一顿饭。医生说,各类瓜果饮料中,很大一部分水果和饮料所含糖分偏高,对一些本来血糖就偏高的中年人来说,不加节制地进食往往容易使血糖直线上升,从而引发糖尿病症。

3.睡眠不好。

4.女性铁过多。研究人员发现,即使把诸如肥胖和其他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家族史、身体活动、饮酒和饮食之类的因素考虑进去之后,在研究之初铁蛋白含量较高的女性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也差不多是常人的两倍。

5.男性滴酒不沾。适度摄取含酒精饮料的人,罹患“Ⅱ型糖尿病”的概率,要比滴酒不沾或极少饮酒的人来得低。这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一群研究员在过去12年持续不断所作的研究结论。

6.缺少维生素。人体缺少维生素E容易患糖尿病。

7.爱看电视。通常看电视越久,代表一种典型的生活态度与习惯,即摄取过多卡路里和运动量较少。

8.压力大。丧偶、经济困难或其他改变生活的变化,都是使中年人患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生活中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因而产生巨大心理压力,是发生Ⅱ型糖尿病的普遍现象。研究人员发现,遭到过重大打击的人,比受打击小的人患糖尿病的可能性大60%。 (新浪健康)

美研究人员发现多吃垃圾食品会加速大脑老化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可乐、薯条等垃圾食品不仅腐蚀牙齿、增加腰围,还有损大脑,加速大脑老化,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和鱼则能延缓大脑萎缩,有助预防老年痴呆症。 (新华社)

专家称食品、玩具都有铅“潜伏” 防铅把住“入口”这一关

近日,有报道称,广东韶关市仁化县董塘镇,从2月14日至21日,先后有69人到医院进行血铅体检,其中未成年人63人,经检测共有37名儿童血铅超标。目前,当地环保部门已介入调查病因。

儿童学习用品、食品、玩具、家居用品、化妆品等都有铅“潜伏”。比如,铅笔、油画颜料、香烟、路边摊上销售的仿瓷餐具、一些含有涂料的玩具、松花蛋、劣质罐头、由老方法做出来的爆米花等。而装修时使用的油彩涂料如果质量不合格,也会有铅的存在。

那么,铅超标有哪些危害呢?吴松表示,它对0~6岁的儿童危害最大。有研究表明,儿童血铅水平每上升100微克/升,智商值将降低3~7分。当血铅含量超过200微克每升时,儿童会有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超过400微克每升时,会出现严重贫血;大于700微克每升则会腹绞痛,严重的出现昏迷、抽筋等症状。

吴松提醒家长,一定得为孩子把住“入口”这一关。90%的铅都是从口吃入的,孩子随便啃咬东西、吃手指的习惯要改掉。必须督促孩子勤剪指甲,饭前认真洗手。要经常清洗儿童玩具和用品,用干净的湿抹布清洁儿童能触及部位的灰尘,儿童食品及餐具应加罩防尘。在饮食方面,应保证营养均衡,经常食用含钙充足的乳制品和豆制品,以及含铁、锌丰富的动物肝脏、肉类、蛋类、海产品,还有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等。

上一篇:幼儿园托班下学期班级工作总结下一篇:现场会节目解说词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