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思想(精选12篇)
1.高校教育思想 篇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探究
本文为重庆高等教育学会2017-2018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创业教育路径研究》(编号、CQGJ17195B)阶段性成果
【摘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均具有可行性。应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师资建设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互相促进。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促进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推动下,各高校都开展了创新创业(简称“双创”)教育,有利于整体提升大学生“双创”意识和能力,更能缓解就业压力。但纵观全国高校开展的“双创”教育现状,多停留在理论灌输以及具体就业政策的宣讲层面,未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实践能力培养更是缺乏。因此,有必要借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熟的模式,将“双创”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双创”教育的建设和发展。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双创”教育的必要性
1、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多数高校仅把“双创”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的组成部分,缺乏独立课程体系的意识,因此,在师资安排上,基本上是由就业指导课老师或辅导员兼任“双创”课程,没有专职师资;在课程内容上,仅灌输“双创”基础理论和基本的就业创业政策,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在授课形式上,多采用大班授课,甚至有些高校仅仅做几场“双创”讲座。总结起来,这一局面基本上是由于学校、教师、学生层面不重视造成,而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数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模式和体系,可以探索将“双创”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提升学
校、教师、学生对”双创”教育的认识,从而推动“双创”教育的发展。
2、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多年以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以教授理论为主,实践教育为辅的模式,这一长期坚持的模式越来越让学生觉得乏味,影响了学习动力。而“双创”课的最大特点就是建立在实践或者案例基础之上的,如果将思想政治课相关理论有机地融入到“双创”以及大学就业实践和案例中,使学生通过“看得着、能感知”的这种有机会自身经历的实践来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更能增加相关理论的可信度。从这个角度讲,推动“双创”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必然选择。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双创”教育的可行性
1、理论层面上具有可行性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偏重于思想教育,创新创业重在使学生增强“双创”意识,同时,提升职业道德修养水平,而思想政治教育重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者在教育目的上基本是统一的。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本身就涵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以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内容,这和“双创”课程教育内容是吻合的,只是教育形式有所不同,但最终目标是一致的,总之,理论上,“双创”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通的,都是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物质观等观念,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提供保障。
2、实践层面上具有可行性
创新创业教育是基于经济社会大环境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其课程体系必须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牢牢建立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以及就业实践基础之上,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立足于社会发展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基础上的,可分为意识形态教育、能力教育、世界观教育、社会实
践教育等。所以,二者都必须立足于实践层面来开展,都必须在教育体系中贯穿实践环节,目前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形成独立的教学部门,而思想政治教育在所有高校中由立的教学单位负责,模式日趋完善,因此在实践中将二者合而为一,既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也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源。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双创”教育的路径选择
在所有高校面向所有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战略要求,目前情况,一方面不可能依据每一个学生的特色设置创新创业个性化课程,另一方面将创新创业短时间内形成独立的教育教学部门和体系也不现实,因此,最有效最现实的办法是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将“双创”内容嵌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推动相关师资以及教育方法融合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双创”教育的目标。
1、在教育内容上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
根据实际,将创新创业内容嵌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是目前比较可行且有效的办法。比如,可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容分别纳入5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如《形势与政策》课,内容都是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热点紧密结合的,国家创新创业和就业政策也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因此该课程完全可以承担部分“双创”授课任务。再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时代精神以及职业道德部分,本身就是“双创”课程内容,还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思想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内容,也都和“双创”内容息息相关,通过这种融合,不仅消化了“双创”课程内容,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充实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一定程度上改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现状,进一步推动其发展。
2、在师资上实现二者融合
师资是教育的基础,很长时间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专职教师配备都存在不足的境况,尤其是非重点高校,师资严重缺乏。大多非重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基本上是由行政人员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专职比例也很低,此情况下,推动创新创业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机融合实属一种可行且有效的办法。一方面,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力度;另一方面,在原有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中,选择学历、职称、专业等方面符合国家要求的部分师资,实施培训,使之能承担思政课教学任务。这样,不但有利于“双创”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也有利于整体提升师资建设水平。
3、在教育方法上实现二者融合
长期以来,各高校招生和就业之间的关系,造成了创新创业教育往往成为就业指导课的附属,且多数由就业部门承担创新创业课程的讲授,导致偏离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使学生无法真正实现增强创新创业意识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目标。同时从大教育观来看,也无法真正实现育人的最终目标。而思想政治教育恰好能弥补这种缺陷,其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因此,通过教学方法上的融合,对二者教育目标的实现都是有益的。首先,通过融合,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增强了竞争力,就业率也就得以提升。其次,通过融合,把创新创业教育嵌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让学生感到思想政治课不是单一的理论说教,是和自己的就业创业以及职业生涯息息相关的课程,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余展洪.创新创业教育导向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整体设计改革刍议[J].高教学刊,2015(13).[2]周志鹏.“双创”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作者简介】
崔利宾(1981-)男,汉族,河南滑县人,硕士,重庆交通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研究.
2.高校教育思想 篇二
收录日期:2014年5月8日
目前, 国内外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日趋复杂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如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学生、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把握主动权, 实现有效性教育, 首先需要我们对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及相关方面现状进行深入分析。
一是多元文化交融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有效性。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 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不断冲击着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西方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和载体来传播其文化以影响和改变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文化霸权倾向时隐时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党精神思想上的一面旗帜, 如何更好地坚持和运用, 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和教育学生,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利用和改进各种教育载体, 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对待, 也是时代的迫切要求。
二是现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挑战教育载体创新。如目前高校的教学学分制和教师挂牌制度, 实现了学生对教学课程和授课老师的自由自主选择权利, 充分体现了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 但同时也打乱了传统的有效的班级管理和思想教育, 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管理载体的功能, 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和难度。特别是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社会力量的介入使学生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和管理出现松弛甚至脱节现象。学生居住的分散, 弱化了班级管理意识, 也淡化了学生的集体感, 种种现象都要求班主任、辅导员与团支部、班委会之间加强联系、增加交流, 畅通信息反馈的渠道。通过教育载体的创新, 如通过手机短信、建立QQ群, 开放邮箱、微博等师生间进行及时沟通, 从而实现有效的监督和管理。高校招生与就业体制改革也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学习成本增加, 就业压力加大, 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等, 都使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校之间产生疏离感, 传统简单枯燥空洞的说教式思想政治教育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如果教育工作者不能站在学生的立场来考虑问题, 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则传统教育效果难免会弱化。只有不断创新教育手段、拓宽教育渠道才能达到理想教育成效。
三是教育对象的多样性要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大众化教育日益普及。教育程度不一的基础教育, 质量参差不齐的学生生源, 日益多样化、复杂化的学生结构, 彼此差异较大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这些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出了要求。随着网络全球化的发展, 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更加紧密与频繁, 思想极易受到影响, 因某种兴趣爱好而走在一起, 容易形成独立的个性群体, 如打工族、考研族、上网族等群体逐渐涌现, 他们一般具有共同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倾向, 这些都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挑战。如何正确引导他们的思想、规范他们的行为成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迫切需要。
多元文化的交融、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冲击、不断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特别是目前社会生活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大挑战。这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方法和途径, 转变单纯的理论研究观念, 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通过实践不断创新教育载体, 以充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是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单主体”理念, 实现“双主体”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目的性和指向性的育人活动, 出现了一些不适应和不和谐因素, 所以提高教育实效性势在必行。转变理念将“施教者”和“受教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双主体”理念是超越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的传统模式, 受教者与施教者构成新的理解、交流的平台, 受教者在与施教者的对话中接受着相互影响。这种新型的双主体模式既克服了主客体模式中受教者无主体地位的弊端, 又消除了单主体模式中施教者无主体地位的弊端, 而这种模式有效运行, 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 需要从新的视角探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二是科技不断发展拓展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以短信、微博为例。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 多样的新生活方式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仅从手机短信及微博为例, 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新变化。
据统计, 目前大学生是短信使用的主力军, 手机短信具有传播能力强、隐蔽性强和自由性特点, 可以避免交流双方面对面的尴尬, 手机使用者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 也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影响了学生听课质量、助长作弊行为等, 这已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一些不良短信如黄色、垃圾、诈骗及反动信息等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而网络微博更是风靡全球, 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对我国网络媒体状况进行分析, “微博正在改变着我国互联网舆论载体的格局, 成为网络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形式。”蓝皮书指出, 目前微博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从国家大事到社会生活, 微博已经成为重要的信息发布载体之一, 通过对事件的关注程度和追捧的粉丝数量, 对事件的发展起到影响和推动作用。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之一, 学习、生活与“微博”有着密切的联系, 比如今天微博求职日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不少学生认为, 关注企业微博, 一方面可以搜集招聘信息;另一方面还可以了解公司新闻、企业文化, 对求职应聘更有把握。当然, 微博也存在着一些不安全因素, 有些信息无法确保真实性, 这些现象要求我们不断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新变化。
三是需要正确看待和运用文化多元化现象。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发展, 多元文化现象日益凸显, 以亨廷顿为代表的学者认为, 多元文化将带来世界文明的冲突和文化霸权现象。同时, 也有学者认为多元文化现象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每一种文化都有优势与不足、精华与糟粕, 因此不同的文化都需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只有这样人类才能避免冲突, 共同发展。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着自己的历史, 有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是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全球化移民将导致各种文化的不断交融, 这是人类未来面临的最富挑战性的考验。文化的不断碰撞现实要求我们高度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
四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要注重传统与现代结合。一些人类学家提出以下几种观点:传统文化保存了先人的成就, 并使继承的后代来适应社会的某种既定客观存在;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的承载, 那么现代人就绝不会比类人猿更高明。生物学上的遗传仅仅使我们的生理构造比猿猴先进一些, 只有通过世代承袭传统文化才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所以, 从某种意义上讲, 传统文化是现代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理性工具。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 也包含如道家文化和宗教文化等其他文化形态。中国的文化传统, 构成了今天中国文化的特质,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中华民族在文化上得以延续, 始终保持中华民族的独立。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展开的, 注重传统和现代的结合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其载体的前提和基础。
五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必须注重寓教于乐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原是古罗马诗人、文艺理论家贺拉斯提出的关于诗歌的作用的重要观点, 他在《诗艺》中指出“一首诗仅仅具有美是不够的, 还必须有魅力”, 即诗应给人带来乐趣和益处, 也应该对人有所劝谕和帮助, 只有具备这些功能才能发挥诗歌艺术的教化作用。可见, 艺术通过明晰蕴涵于其中的普遍性的真、善、美, 发展为自身的个性化特质, 转化成个体感性理解和接受的形式, 这就是“寓教于乐”。今天的教育工作者, 要想做到“寓教于乐”, 首先要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和心灵净化, 同时应严肃对待教育工作, 遵循特定规范, 既顺应学生习惯, 又左右受教育者的心灵和审美情感, 引导他们趋善避恶。
3.高校教育思想 篇三
关键词: 和平教育 加尔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加尔藤提出:“和平教育就是增加人们创造性处理冲突和减少暴力的能力,获得解决冲突,维护和平所需的大量技巧,理论与实践,并树立牢固的和平信念与和平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把维护和平变成一种自觉行为。”他在传统意义的和平教育观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冲突解决教育观、跨文化理解教育观和人权教育观。
一、冲突解决教育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加尔藤认为冲突是破坏和平的重要因素。现实生活中,国家间、地区间的冲突呈现出此起彼伏的态势。德国人通过学生剧团表演等方式让学生体会犹太人曾遭受的残酷迫害。美国人开设纳粹和大屠杀的课程,引导学生认识国家、民族间团结的重要性。同样,我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可以让学生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地感受战争带来的灾难,在和平教育的过程中更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加尔藤提出,非暴力和创造性转化是冲突转化的基准方法,在教育中要培养学生具备这样的意识:第一,实现和解或签订协议的障碍可能并非如原先想象的那么大。第二,还有潜在性资源没有被运用或认识到。我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培养学生以非暴力形式解决冲突的能力,促进学生培养和平的理念,使学生具有更牢固的宽容、同情、大公无私和相互关心的品德。[1]可通过高校广播台、电视台、校报等方式进行和平观念的宣讲,给学生讲授冲突、暴力的危害,宣传抵制战争的思想等。也可以对高校主流媒体进行和平教育的培训,尽量在高校广播和电视、校报上的内容中增加和平的内容。媒体可以应用影视作品向人们传播和平观念、和平解决问题方式等。许多经典影视作品,如《白求恩》、《辛德勒的名单》等,都向人们传递了与和平、正义等主题有关的信息。
加尔藤认为“冲突的转化基本上是永无止境的过程,新旧矛盾一起呈现。牢固、持久形态意义上的解决方案只是转瞬即逝的目标。转化的能力也就是以一种可接受的和可持续的方法处理冲突转化的能力,才是一个远为重要的目标”。[2]据此,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在解决冲突的课程目标设计上更加注重让学生了解冲突的本质、成因等,让学生学会使用沟通等手段解决问题,使学生明白解决冲突时,除了消极反应与攻击外,还有更好的方式,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做出决策的能力,引导学生尊重自己及他人的文化,教给学生辨别和处理偏见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到自己在创造和平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从而增强学生和平的知识涵养和理念,建立具有正面意义的团体关系,拓展学生多维度的思维方式。
二、跨文化理解教育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加尔藤的跨文化理解教育观是以整个世界或所有文明为出发点的。他认为,通过和平教育的实践可以了解其他文明、尊重其他文化,学习其他文明的法律、意识形态、宗教、艺术、语言、经验性科学等文化知识。加尔藤还促使挪威国际和平研究所与奥斯陆大学进行合作,举办了“国际暑期学校研究生课程班”。每年都有超过25个国家的学者在这里进行和平研究的跨文化研讨。据此,我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有意识地给学生讲授全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文化精粹。通过这种途径,有利于逐步向学生传播世界知识,形成学生的国际视野;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学生了解各国人民及其文化传统,反对任何种族歧视和民族偏见;有利于形成文明友好的社会风气,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跨文化理解教育的前提是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主张在尊重民族和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平等、和平共处,相互学习、借鉴;提倡通过教育途径促进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对话,承认并尊重所有文明的深刻内涵,在不同文明之间寻找共性,共同面对、应付全人类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由此,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将这种观念传递给学生。如在国际政治的课堂上,可根据钓鱼岛危机布置学生完成“用现实主义分析模式分析钓鱼岛危机”的学习论文,不仅可以起到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现实主义”的知识点,还可以深刻理解主要应该用对话等途径解决钓鱼岛危机。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接受并欣赏文化差异的理念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对话、和平的重要性,学会尊重和借鉴人类优秀文明的各个组成部分。
加尔藤认为和平已经是一种全球的和平意识而不是一国或一种文明的和平意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有必要实施跨文化教育使学生学习、了解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文明、文化,实现让不同文明的人理解各自的文化,从而减少文明摩擦,减少误解与冲突,形成共同的和平意识,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和平环境。
三、人权教育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当今时代,许多战争、冲突都可以归因于侵犯人权。人权教育观提出人权与和平是密不可分的。加尔藤认为,维护人权在于创造和平,人权教育是和平教育的一部分,人权教育一样需要理论和实践相互融合。因此,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为学生的人权理念等进行厘清、建立、传播与生根,实现学生人权理念的逐步清晰,促进人权文化的普及与发展。
人权教育是为了帮助人们了解“人之所以为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生活条件。加尔藤认为,人的基本需求应该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物质需求,另一方面是非物质需求(主要指的是人存在的精神需求)。据此,我国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着重培育学生对人性尊严的了解,让学生在肯定自我的同时认识到尊重他人的重要性。人权教育内容应包含许多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权利,比如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工作和环境的权利等。1994年,第49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联合国人权教育十年行动计划”的报告书第2条曾对人权教育做出以下定义:所谓人权教育,是指借助传递人权知识和技能及形成人权态度以构筑人权这一普遍文化为目的而开展的培训、普及和宣传活动。由此,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通过学生社团、剧团演出、心理教育游戏等有趣、新颖的方式渗透人权理念教育。比如,高校社团向师生通过举办活动等方式正确地宣传人权、和平的理念,在高校艺术团中通过剧团表演生动传达人权、和平的重要性,在心理教育课程中通过游戏环节让学生了解友爱、团结、和平的力量,通过合作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充分发展学生的人格尊严的观念,让学生明白理解、宽容的重要性,认识到性别平等和友好关系的积极作用,从而推进学生有效参与自由社会,促进文明对话,唤醒人类意识,培育人类共同体。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教育、人权教育与民主教育综合行动纲,[EI3/OL].http:/lunesduc.unesco.org/images/0010/001018/101803cb.pdf#pade=8I.
[2]约翰·加尔藤著,陈祖洲等译.和平论[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131.
4.高校教育思想 篇四
前言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3.研究现状
4.研究方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重要性
(一)自我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1.尊重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重的主体地位的需要
2.坚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原则的需要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二)自我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
1.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
2.使学生由稚嫩变成熟
3.使学生由他律变自律
(三)自我教育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
1.更加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确立了自我教育的客观要求
2.更加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创造了自我教育的外部条件
3.更加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推动了自我教育的发展
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主体上存在的不足
1.自我认知的偏差
2.自我体验的误差
3.自我控制的不足
(二)复杂的社会形式
1.国内社会形式
2.国际社会形势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方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观念的更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儒学继承
1.修心——自我身心教育
2.进德——自我道德教育
3.成性——自我调节的培养
结语
5.高校教育思想 篇五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高校改革开放深入,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大大扩展,交流领域也不断拓宽。在校期间,他们除了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外,还需要走出学校参加各种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缺乏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尤其是安全知识,势必会导致各种安全问题的发生。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一)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需要
首先,从国家面临的安全环境来看,当前我国面临的环境复杂多变,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境外敌对势力和间谍情报机构为达到分化、西化中国的目的,一方面利用各种渠道,以公开或秘密的方式,传播西方的政治和经济模式、价值观念以及腐朽的生活方式,培养和平演变的“内应力量”。另一方面采取金钱收买、物质利诱、色情勾引、出国担保等手段,或打着学术交流、参观访问、洽谈业务等幌子,刺探、套取、收买我国家和单位秘密。其次,大学生对国家安全也存在着种种模糊的认识。一是大学生对国家安全还停留在军事、战争、国防、领土、情报、间谍这样一些传统的、局部的认识上。当前,国家安全既包括国土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国民安全等传统内容,也包括文化安全、科技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新内容。因此,全方位理解国家安全有助于端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增强国家安全意识。二是讲国家安全,大学生会自然联想到美国的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以及国家安全机关、军队、警察身上,这种把国家安全等同于情报间谍活动的片面认识,使大学生不能自觉地把维护国家安全与自身的责任联系起来,或多或少地、有意无意地认为“国家安全与己无关”。三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国际地位与日俱增,和平环境使大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放松了警惕,淡化了安全意识,认为“对外开放无密可保”,“和平期间无间谍”等等。由于思想麻痹,造成国家的一些机密被泄露,更有甚者,个别经不起金钱、美色等种种诱惑,不惜丧失国格人格,出卖情报,给国家安全和利益造成重大损失,教训极为惨痛深刻!
总之,我国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安全形势,而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又相对薄弱,这就迫切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国家安全知识,树立新的国家安全观,既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
(二)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治安形势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高校由过去的封闭型办学变为开放型办学,有一般教学、科研机构,变为教学、科研、生产、商贸等多元化的社会机构。当前高校管理方式社会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学生结构复杂化,校园与社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校园治安形势日趋复杂严峻。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校园环境日趋社会化、复杂化。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高校由原来单一的教学封闭型转变为全方位、多功能、开放型的“小社会”,校园内不仅有教学区、生活区,有的还混杂家属区、居民区;不仅有教学、科研设施,还有工厂、公司、超市、书店、银行、邮局、医院、宾馆、浴室、饮食店、影剧院、歌舞厅等生活服务设施和机构。一所高校就像一个小县城。这种复杂的格局,客观上也给高校的安全造成诸多不利因素。社会上的一些不法之徒,时常窜入高校进行盗窃、抢劫、诈骗、行凶等流氓犯罪活动,有的甚至危害师生的人身安全,直接影响学校的安全稳定。二是大量的外来务工、经商人员涌入校园,给学校的治安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形成,大量的外来人员来校务工、经商。由于这部分人文化素质偏低,法制观念淡薄,流动性较大,不易管理。因此,部分外来人员违法犯罪现象比较突出。据调查,高校外来人员引发的案件占高校刑事、治安案件的40%以上。有的外来务工人员在工余时间东逛西遛,惹是生非,寻衅滋事;有的以打工做掩护,盗窃学校公私财物;也有的聚众赌博、打架斗殴,严重扰乱了校园治安秩序。三是校区多而分散,交通安全存在较大的隐患。高校合并办学,打破了学校独门独院办学格局。由于校区分散,相邻校区间的人流、车流、物流互动,有的院(系)学生每天从甲校区到乙校区上课或去图书馆学习,形成了校区之间人员流动性增大,如果稍有疏忽,易发生交通事故。四是校园周边治安环境日趋复杂。当前高校周边治安形势仍然严峻,引发校园及周边地区治安问题的消极因素仍然大量存在,侵害学校师生人身及财产安全的治安、刑事案件时有发生。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高校校园内发生的刑事、治安案件或安全问题,大多数与学生有关。这些案(事)件的发生,不仅会给学生本身及家庭造成伤害,而且也会直接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严重时将危及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在社会治安形势严峻、高校周边治安环境复杂、校园治安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能力,可以有效地减少和避免发生在大学生中的各种安全问题,从而起到维护高校安全和稳定的积极作用。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提高学生自我防范、自我保护能力的需要
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篇六
本研究方向的主要内容包括: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
2.中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
3.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其解决策略;
4.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特色如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大学课堂的空间和场所也在不断扩展、延伸,对此,我们密切关注这些变化,积极拓展学生的理论视野,加大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方式,不断寻求教学活动更广泛的空间和形式,为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搭建更大更多的平台。在不断积累和探索的基础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关注思政教育环体变化,初步形成了“四个结合”的教学、科研体系雏形。
1、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2、社会热点问题与实践教学相结合3、学生师范技能训练与实践教学相结合4、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本研究方向拟取得的主要突破:
在充分阐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价值、方法及其过程等原理以及在结合学校及专业发展的基础上,整合自身已有资源,拟具体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1.理论方面: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的相关理论,融合运用多学科理论,着重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及其四者之间的关系。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客体的差异化、介体的现代化、环体的复杂化,深入探索优化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系统之策。
2.方法方面:积极借鉴社会科学“现状分析、原因探讨、对策构建、趋势预测”的“四步”研究法,系统研究文化多元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之路。
最后,在结合前述研究突破的基础上,积极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评价体系。
7.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篇七
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式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创新和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认知的创新等多个方面。
2、内容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关键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一个既相对稳定又不断发展的体系,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 思想政治教育要想更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就必须充实、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在继续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 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纲领教育,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 还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而进行相应的教育活动。例如: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四信”教育 (信仰、信念、信任、信心) 、网络道德伦理教育等, 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二、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方法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有效途径。邓小平同志说:“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根本的内容没有变, 我们的优良传统也还是那一些。但是, 时间不同了, 条件不同了, 对象不同了, 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4年, 第119页)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顺应历史潮流, 在新环境下大胆探索和积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1、变单向教育为双向交流
从一定意义上说,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就是信息的获取、选择和传播的过程, 就是用丰富、正确的相关信息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的过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采用教师选取信息、学生接受信息的单向教育, 这种方法不再适应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网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交互性和平等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应变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向、平等交流, 共同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主体和客体的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者要弘扬民主意识和平等意识, 彻底摒弃过去那种唯我独尊、我说你听、我拔你通的单向型工作方式和粗暴作风, 提倡平等对话和交流, 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尊严, 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受尊重的心理诉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真正做到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 营造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消除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成功率。
2、变被动为主动
网络信息传播的快速性, 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及时性, 使思想政治教育有可能摆脱过去那种防御式、救火式的被动局面。临时性、突击性、一股风的做法有可能被科学性、系统性、超前性的方法所取代。思想政治教育贵在及时, 及时的关键是信息的收集、传递和使用的快速性, 只有做到“快”, 才能将工作做在前头, 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防御为积极预防。而网络正具备了即时性和高效性的特点, 这样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的及时有效的开展。这样才能牢牢掌握主动权。
3、采取网上网下联动的工作方法
在网络时代, 网上教育是不可忽视, 必不可少的重要战场, 是做好大学生思想工作的有效方式。例如我们需要通过日常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和网络道德, 提高学生遵守网络规则的法制意识;对于一些重大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仅仅依靠网上沟通是难以解决的, 也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下教育;网上反映出来的涉及校园学习、生活、工作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要靠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认认真真的一个一个地去解决;我们需要在网下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娱活动, 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建立积极健康的学习生活方式, 避免单一的网上情结及由于过度迷恋网络而造成的一系列心理疾病……
三、适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江泽民同志指出:“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组织保证。”网络信息时代, 教育环境的变化引发了教育过程基本要素的重组和置换, 直接影响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交流和传递信息的方式, 从而使得教育者的角色从传统向现代转变, 这一转变对教育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网络虽然是“无疆界”、“超国家”、“超民族”的空间, 但作为一种便捷的信息传播方式, 已经成了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和斗争阵地。因此, 面对网络领域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和文化价值冲突的严峻形势与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应对的更高的思想道德素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自身拥有了较高的道德素质, 才能把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道德关系的本质, 才能对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现象和行为做出道德分析和判断, 才能积极的推动受教育者道德意识的增强。
2、良好的网络信息素质
首先, 它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敏锐的信息意识, 能够及时捕捉到那些可能引起上网大学生的思想变化、行为变化的信息, 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其次, 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丰富的信息知识, 从而增强与上网大学生进行对话和交流的文化知识基础。第三, 它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崇高的信息道德, 即要求其在信息交流和处理中应保持同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一致, 社会责任感强, 政治敏锐性高, 遵循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第四, 它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较强的信息能力, 既包括其要具有从网络中获取思想政治信息并提取、吸收、存储的能力, 也要求其具备对信息进行开发、制作并以新的面貌传递给受教育者的能力。
3、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业务能力素质
目前, 我国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大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计算机教育和培训, 他们的信息网络知识相对较为缺乏。为了应对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必须加紧对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信息素质和网络应用能力培训, 对其进行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传播技术的培训, 将他们逐步培养成为既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又能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与操作, 既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 又具有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思想教育专家。
8.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控制 篇八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控制
【作者简介】 何燕粉,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8-0039-02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许多学科有着亲脉关系,其主脉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老祖宗不能丢,但只有主脉没有支脉,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干瘪无力。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理论还是方法上都要从其它学科中引进新鲜血液,才会显得丰满有力。本文从管理学控制理论的视角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控制。
一、准确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控制的核心要义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控制不是政治意义上的控制
政治意义上的控制一般是对一些危害到他人和国家利益的人采取强硬措施,如对犯罪分子进行人身自由控制、言论自由控制,这是国家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刚性的控制方法。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控制不是政治意义上的控制,它是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对教育各个环节进行的一种跟踪性、长久的教育,预防或制止教育对象一些还未发生或刚发生的错误行为,避免教育对象的错误行为的危害扩大,演变成犯罪行为的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控制是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的柔性教育,是对教育对象的保护和爱的表现,而不是对教育对象人身自由、言论自由的限制或禁止。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控制是教育者纠正教育计划执行的偏差
控制在管理工作中是按照预先制定好的工作计划标准去衡量组织成员对计划的执行情况,并纠正执行中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的偏差。在社会学里对组织的定义是:只要由两个和两个以上的人按照一定的活动目标组成团队就是一个组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一个班的学生人数多则四五十人少则二三十人,它也是一个小型组织。所以教育者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也可以借鉴管理中的控制去教育、管理学生。根据制定好的教育计划、教育目标去衡量教育者执行教育计划的情况,出现偏差则应该立即纠正。同时根据教学反馈信息,发现学生出现思想和行为的偏差,也需要及时进行纠正,避免学生错误扩大或者转变为犯罪行为。
3.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施控者
在政治意义上的控制是刚性的管理方法,是对敌对分子采取的强制性的管制或关押,目的是禁止他们的危害行为,以免伤害更多人。实施控制的主体是国家的管理机关或者相关工作人员,是单向控制,受控者只有接受控制的权利。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控制的主体既可以是教育者,也可以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计划、教育目标的制定中或施教后,教育者是控制主体,如教学内容的选择、课程进度安排、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纠偏等;在自己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受教育者也是控制主体,可以自我控制哪些行为能有所为或不能为。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控制的必要性
1. 控制是完成教育计划、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
控制对教育计划的保障作用主要表现有:一是“控制过程是一个纠正偏差的过程”③。在纠正偏差的过程中不仅要求教育计划的执行者回归到教育计划确定的路线和目标上来,而且还可以提高教育者的责任心,防止再出现类似的偏差或者其他的偏差。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控制过程中,教育者可根据反馈信息了解自己决策、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自己对教育活动的控制、管理受教育者的能力和水平。三是根据反馈信息,教育者可以了解受教育者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是否理解教育主旨,有无偏离教育目标,受教育者运用知识及行为等方面的情况。教育者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做到亡羊补牢,纠正受教育者思想或行为等方面的偏差,把受教育者拉回“正轨”,引导受教育者向着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四有新人方向发展,最终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栋梁之才。
2.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本质是复杂的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也没有两个习性爱好完全相同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对象是来自全国各地不同民族、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实行大班制教育后,实行的是一对多的教育,一次教育活动面对的教育对象至少三四十人,给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一定难度。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控制是不可或缺的,对学生进行教育与控制,不仅能很好的完成教育目标,还能引导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
3. 人的需要具有多层次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每个人的需要都有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这几个层次是从低到高的,只有当最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时才能向更高需求层次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步伐加快及社会分工的细化,人们的需求也变多而且复杂。需求变多,很多人不能成功或者走向犯罪就是受到各个方面的诱惑太多。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除了教授基本理论知识,也要加强管理,控制学生的一些不合理的需求,引导学生的合理需求,让学生在不良需求面前能做到很好的自我控制。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控制的路径
1. 有效控制教学活动过程
任何教育目标、教育任务都是在教学活动中完成的,离开了教学活动,教育目标、教育任务的完成将是一句空话,因此教育者必须对教学活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以保证教学活动按照教学计划安排顺利进行。首先,教育者要维护好课堂秩序,保证课堂秩序的安定有序,轻松活泼是完成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在教学活动整个过程中绝不能出现老师和学生间或者学生和学生间发生严重冲突而扰乱课堂秩序。其次,教育者要严格控制课程内容范围,教育内容必须在国家教育许可范围内,合理组织教育语言,坚决用先进的作品教育学生,用高雅、积极的语言鼓舞学生。教学活动中坚决不能出现反动的内容和言辞,教育者必须严把教育内容的输入、输出关。再次,教育者要合理控制好教学活动的时间,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时间太长,学生容易疲劳也更容易对内容和对教育者产生抵触情绪;而教育活动时间太短,则不能完成预定的教育内容。
2. 找准重点控制对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中最优秀和有失范行为的,呈现的是中间大两头小的局面,对于中间及优秀的受教育者,教育者不必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控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控制应找准控制对象,即思想和行为有失范行为的学生,找准控制对象究竟是思想出现偏差还是行为出现偏差,并弄清导致学生出现偏差的原因。若是思想认识问题应该及时对其做思想工作,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进行说服教育。若是行为问题则应及时进行控制,及时制止其失范行为。
3.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控制教育
用我国传统的理论精髓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用这些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增强学生的自我思考自我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学生在不良思想和行为诱惑面前的自我控制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控制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国家的有用之人,对此学生必须学会自我控制,只有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增强,学生才能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做到每日三省其身,不断增强自我明辨是非的能力,成为一个有用之人。
9.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的论文 篇九
3.1.1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拓宽自己的视野
在面临现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各种传播媒介的广泛应用,人们可以快速,及时,高效的了解到世界各地的信息,这种高速快捷的信息化时代也导致了各种消极低俗的因素不可避免的充斥在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渠道获取的多样性,便捷性,也导致了受教育者在总体上接收到的信息大于教育者所掌握的信息,这样就会产生“信息差”从而使教育者在传统意义上“先知先觉”的权威性丧失。针对此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要了解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拓宽自己的视野,设身处地的了解大学生所处的信息环境,和他们形成一种相互探讨的氛围,在探讨中引导和沟通,更利于他们接受主流积极的价值信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1.2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加强专业道德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不断的学习,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工作的对象是有待进一步塑造的人,因此强调教育者对普通文化知识的掌握,普通文化知识本身具有陶冶人文精神,涵养人文素质的内在价值。教育者理应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此外作为教育者必须具备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等这些基本的专业道德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心存热爱学生的理念,才能去了解与理解学生,对学生充满热切的期盼,与学生和谐共处,才能深入的去与学生沟通,听到他们的心声,促进与学生的良好发展。
3.1.3重视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在心理上施行的确定的有目的的系统影响,从而使受教育者身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教育者本人的品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然会对受教育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孔子就十分重视“以身作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从自身行为规范做起,处处严于律己,做学生的表率,在思想境界,道德情操诸方面真正成为大学生的榜样。现实表明,思想政治教育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教育者的风度,包括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教育对象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2受教育者的构建
3.2.1用科学知识充实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生作为青年人正是处于思想最活跃,接受新生事物最快的时期,对各种新鲜事物都充满了求知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们往往在学习上表现出很多问题。有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平时旷课,考试敷衍。青年学生在大学阶段正是处于学文化长知识的阶段,在这人生最宝贵的岁月中一定要珍惜时间,不断的用科学文化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使自己从文化知识、文化修养层面得到提高。让自己的人生内涵从书本知识中得到丰富。
此外随着我国国际交往的加强,不同民族文化和理念发生碰撞,西方文化不断的进人到大学生的生活中。而大学生正处于生理的成熟期和心理的断乳期,对各种新事物充满好奇,却没有足够的分析辨别能力,西方文化中一些如个人主义、实用主义进人他们的思想领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和诱惑力。这些都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极大的影响。如何正确处理好外来文化冲击,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最根本的还是大学生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3.2.2培养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的能力
自我认识的能力,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体、性格、气质、能力,心理素质和道德行为的认识能力。大学生由于阅历不深,经验不足,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较差,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和偏差。他们有时候是骄傲自大,自命不凡,听不进去别人的不同意见,难免会出现错误的决策行为;有时候又妄自菲薄,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缺乏热情和活力。他们情绪波动与自我认识能力的缺乏和不完善密切相关。因此大学生要加强学习如何认识自我,正确的认识自己,剖析自己,加强自我认识能力。
自我评价能力是建立在自我认识能力基础之上,它是指个体以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对自己的心理品质、道德行为的分析判断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就是受教育者不断的通过自我评价来修正自己的行为,从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通过自我评价,使大学生明确自身与评价标准之间的差距,从而促使加强自我教育,努力的缩小差距。
3.3介体的构建
3.3.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由单一型向丰富型发展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是比较单一的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理论学习,如通过学校开设的公共课程对大学生进行马列主义理论思想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丰富多样的,不仅仅是马列主义思想的教育,它也应包括一些行为规范教育、礼仪常规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生存竞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围绕着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个中心任务,并根据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丰富和更新。
3.3.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由灌输型向互动式发展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单一,方法僵化,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集中于课堂,灌输式的理论课教育,学生学习枯燥无趣,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大打折扣。随着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应不断的发展完善适应新的形势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解除“我讲你听”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旧观念。采取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和教育方法,把单一的学生接受学习,变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10.高校教育思想 篇十
关键词:大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就是“用什么培养人”和把人“向什么方向培养人”的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所回答的问题恰恰是“用什么培养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的承载思想教育内容的文化资源、所开展的传导思想教育信息的相关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包括文化载体、活动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根据特定的环境条件,选择适宜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当前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们对作为美好生活重要维度的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加。大众文化由于其自身鲜明特点在当代中国文化领域中,占有了越来越明显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大众文化,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分必要。本文将聚焦于利用大众文化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策略等问题。
一、当前我国大众文化兴起与特点
在西方,葛兰西较早提出大众文化概念。葛兰西指出,文化意识形态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任何新文化形态要发挥对社会变革的影响力,就必须被大众接受,成为大众文化。在葛兰西之后,西方学者虽然从各自的角度与立场,对大众文化定义作出了不同界定,但是他们探讨的对象是相同的或基本相同的。一般认为,大众文化主要是指随着现代大众社会的兴起而形成的、与当代大工业生产密切相关,以大众传媒为主要传播手段、进行大批量文化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2〕。在中国,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大众文化是于1981年被引入的。1981年国内学术期刊上刊发了
“大众文化”的名词解释。大众文化作品在我国的出现可能还要晚一些。20世纪80年代大众文化类型的电视剧极少,这一时期电影被视为宣传主旋律的工具,大众文化题材电影数量极少。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电视剧《渴望》为发端的大众文化类型电视剧才得以迅速发展。大众文化主题电影也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得到发展的。当前中国大众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一)商业性
大众文化是现代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产物,是依据市场规律批量生产出来,是一种典型的商业文化。大众文化在西方的发展表明,大众文化是市场与商业的产物。大众文化在其运作中主要目的就在于获得市场认可,让消费者为购买大众文化产品买单,获得利润,因而,投资的商业利润就成为大众文化生产的根本目的。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阿多诺认为,大众文化实际上类似于工业生产线生产出来的商品,因此,以文化工业来称谓大众文化,是十分恰當的。在阿多诺看来,大众文化实际上就是文化工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文化企业生产这些文化产品必然遵循市场逻辑,即投入资本、生产产品、销售产品、收回投资、获得利润。只有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能顺利实现上述环节的循环,才能为整个文化产业存在发展奠定基础。国内外成功的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与运营均遵循上述市场规律。
(二)娱乐性
文艺作品天然具有娱乐性,大众文化娱乐性更强。在对大众文化深入研究后,国外理论家尼尔指出,最大限度地追求娱乐效果是大众文化的突出特点。为了追求愉悦感官的效果,大众文化以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使用多种形式,娱乐大众身心。国内有学者深刻揭示了大众文化的这种娱乐性,“总之,银行家、当红明星和文化商携起手来一起向大众使出媚眼,大众喜欢什么他们就表演什么,生产什么。大众当然喜欢感性的东西,追求感性的快乐。”〔3〕大众文化的娱乐性与商业性密切相关。商业性大众文化产品欲被消费者接受、认可、消费,就必须为消费者提供感官上放松、愉悦,这必然要求大众文化作品具有娱乐性。因此,娱乐性不强的大众文化作品往往难以被大众接受。
(三)通俗性
大众文化的通俗性特点是由其受众的文化水平与生活需要所决定的。一方面,大众文化的受众文化水平层次不齐。应该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大众文化水平与受教育程度在不断提升,然而,应该承认,相对于社会精英来说,大众的文化水平并不高,并且差别较大。因此,为适应大众的文化水平与接受能力,大众文化生产者就必须让大众文化作品内容较为浅显易懂,容易被大众接受。另一方面,大众文化受众多是普通市民,此群体的主要兴趣不在于思考主导文化的宏大叙事,也不会过多思考终极价值,他们的主要压力来源于日常工作生活,他们需要在紧张的劳作之余,通过消费通俗性的大众文化产品,来释放工作生活压力。因此,大众文化作品的题材必须容易懂,要用直白与朴实言语,讲述世俗生活故事,以吸引大众。
(四)标准化
在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绝大多数时候,文化无论就内容与形式来说都深深地烙上了创造者、传播者的个性特征。然而,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和流行,文化作品原有的个性化被标准化所替代。大众文化的标准化特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大众文化内容的标准化。这就是说,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者要从多数人一般需求特点和接受水平出发,来设计文化产品内容,这就使得大众文化内容呈现出标准化特点。其二,大众文化载体的标准化。大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阿多诺等正式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文化工业系统所生产的文化产品都是供大众消费为目的的,并且这些产品都是对已有模板的模仿,不具有创造价值〔4〕。大众文化的模板就是一种标准的形式,可以大量复制并传播。这就是说,“文化工业的生产是按一定标准和程序进行的复制与拷贝。”〔5〕
(五)意识形态性
大众文化是不同阶级、群体和文化消费主体表达思想、观念、价值观的文化生活方式,具有同化、抵制甚至颠覆现有社会秩序的能力。任何文化都是一定社会时期政治经济的观念形态之反映,大众文化作为反映大众文化活动的一种形态,会受到特定政治背景和意识形态影响。通过接触大众文化产品,大众文化中隐含的导向、价值判断等便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广大民众。英国文化研究者约翰·斯道雷指出,“所有的文本最终都是政治的,这意味着所有的文本都带有意识形态的意味,描述着外部世界;它们在互相冲突中界定着‘实然和‘应然。”
〔6〕
大众文化也必然具有意识形态性。
二、利用大众文化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众文化已经发展为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并列的文化形态。包括大学生在内的观众成为大众文化的消费者,观看包括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大众文化产品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此情况下,利用大众文化,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必要。
(一)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利用大众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载体包括谈话、开会、理论教育、英模宣讲先进事迹、红色电影等等,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些载体有效地发挥了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功能。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城市化的发展,遵循商业化原则生产出来的大众文化,因其娱乐性、通俗性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大学生开始成为消费大众文化产品的重要群体。因此,当前我国一些优秀的大众文化作品完全可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各类文化载体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润物细无声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7〕。
(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8〕。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意指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让教育对象主动趋近、积极悦纳、高度认可的一种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9〕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源于包括教育载体等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重要来源。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只有符合“三贴近”原則,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能令大学生感到亲切,进而产生亲和力。
近年来,我国一些优秀大众文化作品符合“三贴近”原则。第一,大众文化作品贴近实际。大众文化作品多取材自自我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具有强烈的现实感与时代气息。《蜗居》《以人民的名义》等就是这样的贴近实际的大众文化作品。第二,大众文化作品贴近生活。当前我国优秀的影视剧、综艺节目等大众文化作品大多讲述老百姓自己的生活故事,反映百姓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所思所想、生活态度、人生追求。例如,《老马家的幸福往事》《幸福来敲门》等就是贴近生活的大众电视作品。第三,大众文化作品贴近学生。一些热播的电影内容就是大学生现在和将来需要面对的人生课题。比如,《致青春》的题材是校园爱情《中国合伙人》故事内容是创业。对于这些大众文化作品,大学生不仅毫无距离感,还自然产生亲近感。一旦接触这些大众文化作品,大学生就会被吸引,于是就出现了追剧族、影迷群。这一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文艺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艺作品中找到启迪。文艺对年轻人吸引力最大,影响也最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选取具有“三贴近”特征的大众文化作品为载体,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能够对大学生形成较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利用大众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衡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主要是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者实施有关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教育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实效性,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传授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激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内化为大学生的人生态度,外化为大学生的社会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具有亲和力的丰富的大众文化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优秀的大众文化作品包含着社会所倡导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规范等富有正能量内容。在观看和欣赏优秀大众文化作品的过程中,大学生会受到大众文化作品的潜移默化式的影响,受到大众文化作品的富含正能量内容的积极影响,从而对社会主流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规范产生认同感,并内化为自身的主观意识,外化为自身的社会行动,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启发性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要坚持“八个相统一”,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八个相统一”包括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等内容。长期起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习惯于将一定的政治观、法治观和道德观灌输给大学生,使得他们接受相应政治观、法治观、道德观。灌输性方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具有运用广、成效快等优点,但也带有说教性、强制性等缺陷。由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也要注重启发性方法运用,要在大众文化作品的故事情境中,引导学生主动体验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各类大众文化的消费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过程,大学生能够将教学内容和自身的大众文化知识储备相结合,理解知识,内化知识,从而就使得利用大众文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启发性。
三、利用大众文化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利用大众文化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必要性,也要采取恰当的策略,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以价值性为准绳,精心选择大众文化作品
11.浅谈素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篇十一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方法 创新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而要做到这一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在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一些陈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进行创新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
1、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当今社会的一些领域,道德规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深层次问题也日益凸现。其主要表现在:信仰与理想较淡漠、集体主义观念欠缺乏、在专业学习方面呈现两种趋势、婚恋观不够慎重、竞争意识和方法不够正确,社会公德表现欠佳。为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在认真分析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并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1加强对大学生道德教育要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
(1)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在道德建设中大力加强“三观”、“四信”教育。新世纪的大学肩负着培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才的重任,因此,高校在“以德治校”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弘扬优良传统,发挥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道德的积极作用。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数千年来形成了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样要注意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优良的传统道德,并用它来为现实的道德建设服务。
(3)充分认识社会实践是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学生步入社会的桥梁,是德育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程序。道德实践是一个人获得道德知识、形成道德品质、成就理想人格、达到至善精神境界的最基本的途径。
1.2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要面向社会、分类实施
(1)积极倡导服务和奉献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反映,是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调整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其实质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这也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以德治校”,也应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在大学生中倡导服务和奉献精神。
(2)继续开展民族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之一,集体主义是高校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培养大学生时代精神的基本内容。我们要教育大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人个的利益关系,懂得顾全大局,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反对损害国家和集体利益的行业,懂得通过诚实劳动和勤奋工作获得应得的报酬,学会助人为乐,提倡和发扬团结互助精神,反对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的思想。
(3)充分发挥网络育人的正确导向功能。网络传播,无论从技术,还是从道德上都有人为的可控性,为保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效抵制西方网络伦理文化的侵袭和渗透,高校应大力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网络育人的正确导向功能。优良的道德素质不可能自发产生,只能通过教育与培养,通过自我修养和锻炼,在实践中形成。
2、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以人为本
2.1坚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鼓舞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
(1)尊重人,树立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平等的观念。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享有独立人格、具有现代意识、崇高科学与理性的人。
(2)关心人,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就要关心人。必须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深入群众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切实关心群众疾苦,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
(3)理解人,树立教育的生命性价值。理解是沟通思想和感情的桥梁和纽带。要尊重教育对象的心理年龄特点规律。无论内容和方法,都必须遵循教育对象的年龄、心理特点和教育规律,充分注重人的天性,围绕人的年龄心理实际来设计活动的内容形式。
(4)鼓舞人,树立教育的社会性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就要做到鼓舞人,注重开发人的价值和潜能,不断激发人的创造性。
(5)服务人,树立教育者为教育对象服务的观念。教育者的教育目标、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必须通过教育对象才能发挥作用。
2.2研究人的特点、规律和需要,努力创造适应新形势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要贯彻以人为本,就必须实现教育方法上的根本改变。坚持人性化架构、人文化建设、人格化塑造,从那些不合时宜的旧观念、旧条条框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努力创造适应新形势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走出一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子。一是要研究人的特点、规律和要求。二是要坚持以“疏导”为主,引导人。三是要注意受教育对象的感受,构建渗透式教育模式。四是注重自我教育,创造出一种以情感人、以理解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
3、素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
3.1变闭门灌输为开放疏导的创新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不断变革、不断发展的时代,是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充分采取开放疏导的办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3.2变强调共性为尊重个性的创新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充分展示个性的时代,是需要有个性人物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顺应这一人类发展的历史趋势,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3.3变以理服人为以情感人的创新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充满人性化情感的时代,是需要培养和尊重情感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情感,充分采用以情感人的办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12.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篇十二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所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即学校用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思想观念, 政治观点, 道德规范, 对学生施加有目的, 有计划, 有组织的影响, 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由概念可以理解, 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理论观点。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 要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一系列符合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作为教育的前提。并且在这些思想的基础上,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懂得做人, 懂得奋斗, 懂得走崎岖不平的道路, 准备克服各种困难。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去影响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里不得不强调一下“影响”这个词, 何谓影响?它不是生搬硬套, 不是一味的灌输, 而应该是如何使学生巧妙的欣然接受, 是教育者润物细无声似的耳濡目染。
二、如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形成符合社会需求的思想品德, 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思想品德包括很多, 如热爱祖国、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等等。当我们问到每一位同学时, 应该都可以答得出一个、两个甚至更多, 可见我们的理论教育是很成功的。可是, 现实中又是怎样?有多少学生可以亲自清洗衣物?有多少学生不炫耀身上的名牌?谁能解释食堂垃圾筒里的米饭、馒头?谁又能挽救的了因压力过大而自杀的学生?我想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不容乐观的!由此可见, 我们的教育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之上。如何使我们的学生将思想道德践行到实际生活当中?如何使我们的学生面对社会问题时可以乐观而自信?选择怎样的教育方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从一定意义上讲, 它制约和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的实现程度。教育方法是架设于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之间的桥梁, 是教育工作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双向交流的渠道, 它的作用在于实现教育的目标, 完成教育的任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法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 也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法形成之后, 作为知识性工具具有相对独立性, 同时, 一定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法, 总是适应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思想特点而创造出来, 因而具有时代适应性与个体针对性。当时代背景、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 以及人们的思想行为发生了变化时, 原有的方法必须随目标的变化、理论内容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创新。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学生跨时代的转折期, 大学生已经由80后过度到了90后。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时代特点, 90后的大学生个性活泼张扬, 心理、生理成熟比较早, 但是生活实践能力差、社会经验不足、叛逆心理较强、个人主义思想较浓。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 我们应该创新学生党团组织和班集体活动形式,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这样才能增强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创新社会实践形式, 鼓励参与大众的社会实践活动,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增强个人实践能力。做学生思想工作过程中抓住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 因人施教, 小错必纠, 大错必严, 切忌“小题大做”或“熟视无睹”。对于自尊心比较强而又是偶尔犯小错的学生, 点到为止, 不必纠缠不清;对于违纪比较严重的学生, 一定要深挖犯错根源, 触及问题实质, 给予严厉批评;对于屡教屡犯的学生, 应该常提醒注意, 防错于未然。对于这些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 我们要深入了解实情的真相, 不能一味地指责或处罚,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平常深入学生内部, 经常找学生谈心, 经常到学生宿舍深入学生的生活, 了解每位同学的家庭状况, 掌握一些有用资料, 把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 创新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耳濡目染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创新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使教育者身体力行, 从身边的小事入手落实, 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具体的细节里, 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人文关怀, 既解决思想问题, 又解决实际问题, 既塑造人格品行, 又拓展能力素质, 才能使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教育带来的温暖, 形成自觉的意识、主动的追求, 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可亲可信, 成为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首先, 积极开展教育学、心理学和工作艺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完善自身, 努力做心理学家、教育专家, 提高实施教育针对性的能力;加强品德修养, 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 以自己的良好品德、实干精神和显著的业绩去影响教育学生。善于总结, 提高工作艺术, 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总结自己和别人的经验, 找到最适合学生的内容和方法, 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高校必须要建设好这三支队伍。要从体制和机制上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建设这三支队伍。要逐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要积极搭建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发挥作用、施展抱负的平台, 使他们干事有条件、发展有空间。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职务系列, 解决好他们的教师职务聘任问题。要对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及时给予表彰, 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成为受人尊重、令人羡慕的崇高职业。同时, 广大教职员工都负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要制订完善有关规定和政策, 明确职责任务和考核办法, 在高等学校真正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方位育人体系和工作格局。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有助于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 从而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更高的教育层次上。明确和规范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内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 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深入进行素质教育;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 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大力建设校园文化;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等, 实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内容与效果的有效结合。
(二)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有助于开辟出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建设一支高素质和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 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关键。办学最重要的是教师, 教师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教育和教学的质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讲者, 他们的人格形象好坏和人格力量大小, 直接影响到受对所讲内容的接受和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具体组织者与实践者, 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支配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的主体, 也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的主体。实践证明, 只有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才能从组织上加强和保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顺利开展;只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才能担当起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的重任, 从而开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刘集华:《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5, (2) 。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
[3]郑永廷、朱孔军:《以科学发展观主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研究》, 2005, (3) 。
[4]刘志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路向》, 《思想教育研究》, 2005, (2) 。
【高校教育思想】推荐阅读:
探索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08-14
论红色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10-09
高校大学生思想工作渗透感恩教育探究07-16
现代文化视阈下的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08-06
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1-22
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1-26
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分析及对策思考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