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周长教学设计与反思

2024-07-20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与反思(共17篇)

1.圆的周长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一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圆的周长,能用滚动、绕线等方法测量圆的周长。

2、在测量活动中探索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能理解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正确计算圆的周长,能运用圆的周长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圆的周长的测量方法和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的探究过程,体验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模式。

4、渗透探究知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难点:

1、探索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并理解圆周率的含义。

2、运用圆的周长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

PPT、学具袋(线、直尺、圆形纸片1个)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米老鼠和唐老鸭》是一部喜剧性的动画片,看过吗?今天,米老鼠和唐老鸭打算进行一次跑步比赛(出示课件)。唐老鸭沿着正方形路线跑,米老鼠沿着圆形路线跑。

你知道要求唐老鸭要跑的路线有多长,实际上就是求这个正方形的什么?

要知道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呢? 什么是周长呢?

要求米老鼠要跑的路线多长,也就是求圆的什么?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圆的周长》。(板书课题)

二、探究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

1.师:我们以前进行过的测量活动都是拿直尺进行的,那我们今天也用支持来测量圆的周长,你觉得怎么样? 生:不能测量,因为圆是曲线图形。

2.师: 你能不能想到一些好办法来测量圆的周长?拿出老师给大家准备好的学具试验一下吧!(学生小组活动)

学生汇报各组的方法,展示上台 演示绕线法和滚动法,提出注意事项。

师:这样的方法就是化曲为直测量出来的。(板书:化曲为直)3.师:老师打算给黑板上画一个圆,你能帮老师用你们刚才测量的方法测量出来吗?假如要测量圆形大花坛的周长呢?圆形体育场呢? 看来这些绕线(围一圈)、滚动(滚一滚)的方法也不适用于所有情况,那我们就要找出一种更简单通用的方法来计算,愿意继续研究下去吗?

三、活动探究圆与直径的关系

1.师:圆的周长大小会与什么有关系呢?请大家看这两个大小不同的圆,你来看看,哪个圆的周长长呢?那它是与什么有关呢? 生:直径(或半径)越长,圆的周长也就越长,它与圆的直径或半径有关。

2.师:圆的周长与直径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敢不敢大胆猜测一下。数学是一门科学学科,它不能只靠猜测,还需要确切的说明它们的关系。3.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活动看它们之间的关系吧!提出活动要求:1>小组同学分工合作,负责测量; 2>认真测量,数据尽可能准确,计算准确; 3>完成好表格。学生汇报,展示器展示各组结果。

师:大家来观察这些数据,看出些什么来了? 小结: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三倍多一些。

四、圆周率的认识和历史了解

1.师:由于测量时存在一定的误差,所以算出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不完全相同,但实际上,这个比值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字,叫圆周率,用希腊字母“π”来表示。2.了解历史。

讲解:π是无限循环小数,计算时一般取它的近似值3.14。3.师: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π,那么已知直径怎么求周长呢?如果用字母C来表示周长,大家会用字母来表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吗? 如果已知圆的半径,大家还会会用字母来表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吗?(学生上台写)

五、巩固练习:

1.师:会用这些公式计算圆的周长吗? 唐老鸭和米老鼠都跑完了一周,你能判断出谁跑的路程多吗?这样的比赛公平吗?(课件演示出直径10米)

2.师:现在,米老鼠又和唐老鸭说了,唐老鸭沿大圈跑,米老鼠沿两个小圈跑“∞”,谁又跑的路程多呢?动手算算吧!3.已知大树周长求直径。P66-10。

六、总结

大家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围一围 周长 直径 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滚一滚

C = πd C = 2πr

教学反思

一堂课下来首先体会到的就是自己的不足之处,第一点就是练习时间很少,学生对公式的运用还不能自如,所以课堂的时间安排上在前半节课环节可以减少一些,比如对什么叫周长的复习上。导致我在圆的第二课时时还得对公式进行大量的计算。另外一点不足就是让学生进行圆的周长的测量时,分的任务多,要求测两个圆,学生在给定的时间之内不能完成,究其原因还是小组分工和合作不好,有的学生闲着只是看,小组内只有一两个孩子在真正得忙。这样长期下去会导致部分学生没有责任感。小组合作要在平时活动前引导到位,也要督促学生去合作。课后的练习上学生错误是比较多的,因为有小数乘除法的出现,下一课时要对小数乘除法进行复习,并且引导学生认真计算,保证正确率。教学和练习的设计上很想插入关于自行车车轮的内容,比如车轮的尺寸会与所跑的路程长短有关,可以加入。感觉良好的一点是学生对故事性的东西很感兴趣,米老鼠与唐老鸭的情境可以帮助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后的课堂中还是要多穿插一些情境性的东西。

2.圆的周长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二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圆的周长, 那圆的周长该怎样计算呢?

话音刚落, 就有学生抢着说:我知道, 用直径×圆周率.

师追问: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个方法的?

师:还有同学知道这样计算圆的周长吗?

不少同学举起了手.有的学生说是通过预习时记住的, 还有的说是在数学兴趣班学过了……

师:很多同学知道了计算公式, 不知道的同学对这个公式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什么是圆周率, 圆周率是多少, 圆周率是谁发现的, 圆的周长是多少……

师反问:为什么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圆的周长跟直径有关系吗等等?刚才, 同学们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提出问题, 是好样的.在这些问题中, 有两个问题:什么是圆周率和为什么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可能是我们多数同学不知道的,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些问题.

教学反思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在总结他的学习经历时指出:“对于书本上的某些原理、定律、公式问题,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 不仅应该记住它的结论, 懂得它的道理, 而且应该设想一下人家是怎样想出来的, 经过多少曲折, 攻破多少难关, 才得出结论的.”对学生来说, 需要多一些思考, 多想几个为什么;但对教师来说, 则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在面对“学生知道”的教学现象时, 教师的任务不应“堵”而是“疏”, 要善于将学生零散、浅显的认识构建成系统、深刻、合理的认知.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建构主义理论也明确指出, 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 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有的学生虽然知道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但并不表示他们真正理解这个知识点.因此, 只有尽可能多的了解学生, 分析学生, 掌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品质, 才能做到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学生是发展的、独特的、具有独立意识的人,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 应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片段二化曲为直, 测量周长

1.出示圆形纸圈

师:你们能不能想办法借助于直尺很快地测量出这个圆形纸圈的周长呢?

学生思考, 全班交流

生1:在圆形纸圈上用笔做一个记号, 然后将纸圈在直尺上从零开始滚一圈, 滚到记号的地方, 最后读出直尺上的数, 这个数就是纸圈的周长.

生2:我们在三年级的时候对于那些不规则的图形老师让我们用线绕图形一圈来量, 所以我想用线绕圆一周, 将多余的线剪去, 最后再量出线的长度, 线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生3: (很快站起来) 他们的方法太麻烦了, 其实只要用剪刀将纸圈剪开再量不是更方便吗?

师:同学们的方法都很不错!圆周的曲线虽然不能用直尺直接测量, 但我们可以将圆周展开转化为线段再进行测量

2.出示硬币、胶带

师:同学们, 生活中有些圆形物体是剪不开的, 比如硬币、胶带等, 如果是此类物体, 你准备怎样测量它们的周长呢?

学生讨论, 全班交流.

生:可以采用绕线和滚动一周的办法.

电脑演示, 再让学生动手操作, 体验测量方法.

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3.比较、小结方法

师:比较这两种方法, 你觉得哪一种更容易操作?

生1:我觉得绕线比较简单!

生2:我觉得不简单.我刚才绕硬币时绕了半天也没有绕上去, 我选择的是滚动一周的方法.

生3:我量胶带的周长也选择的是滚动一周, 绕线容易滑下来.不过我认为两种方法应该根据情况而定.

师:其实这两种方法都有异曲同工之处, 都是想办法将圆周长的曲线转化为线段来测量.其实刚才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运用了数学中很重要的一种思想方法———化曲为直.

反思由于之前的铺垫引导, 学生能够较容易地选择相应的方法进行测量计算物体的周长.此时, 学生通过绕一绕、滚一滚、剪一剪、量一量等操作过程, 他们已经能够运用“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了, “转化”———这种数学思想已经在他们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完成了, 学生已经对这种思想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 只是还不能用准确的言语表达出来, 最后通过教师的点拨总结, 学生对这种数学思想方法则有了质的认识.

3.“圆的周长”教学案例与思考 篇三

1. 出示例5,指导学生进行读题。

2.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准备怎样来测量圆的周长?

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滚动法和绕线法测量圆的周长。

3. 实际测量圆的周长。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用自己的方法来测量事前准备好的不同直径(如2.5cm、6cm、10cm等)圆的周长,并将各自测量的结果填入下表。

4.学生进行汇报交流。

5.归纳总结: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

6.简单介绍圆周率以及它的历史。

7.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举例应用。

在我所教授的两个班级中,学生的汇报交流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

案例一:

师: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说说各组测量的结果。

生1:圆片1,直径为2.5cm,周长大约为8cm,周长除以直径的值为3.20;圆片2,直径为6cm,周长大约为19cm,周长除以直径的值为3.17;圆片3,直径为10cm,周长大约为32cm,周长除以直径的值为3.20。

生2:圆片1,直径为2.5cm,周长为7.85cm,周长除以直径的值为3.14;圆片2,直径为6cm,周长为18.84cm,周长除以直径的值为3.14;圆片3,直径为10cm,周长大约为31.4cm,周长除以直径的值为3.14。

师:这些数据是你们自己实际测量的吗?

生2(有一些迟疑):我们组是根据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14倍算出来的。

师:根据直径来计算周长,这是计算法。从这点可以看出你们已经学会了应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很好。但我们今天是根据测量与计算来推导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所以你们这一组需要重新测量圆的周长,从而验算你们刚才的结论是否正确。(学生重新进行了测量并得出结论:圆的周长大约是其直径的3倍多一点)

……

案例二:

师:下面将你们测量的结果进行汇报交流。

生1:圆片1,直径为2.5cm,周长在8cm左右,周长除以直径的值为3.20;圆片2,直径为6cm,周长在19cm左右,周长除以直径的值为3.17;圆片3,直径为10cm,周长在28.7cm左右,周长除以直径的值为2.87。

生2:圆片1和圆片2我们这一组测量的数据与他们的差不多,但是圆片3的数据和他们的差别较大。圆片1,直径为2.5cm,周长大约为7.8cm,周长除以直径的值为3.12;圆片2,直径为6cm,周长大约为18.5cm,周长除以直径的值为3.08;圆片3,直径为10cm,周长为32cm,周长除以直径的值为3.20。

师(对生1):你们是采用什么方法来测量圆的周长?

生1:我们采用的是滚动法进行测量。

师:能采用另一种方法测量吗?这样就可以与你们测量的结果进行验证。

生1:能。(生1坐下后,又和本组的同学一起采用绕线法进行测量)这一次我们采用绕线法来测量圆的周长,圆片3的周长为35cm,周长除以直径的值为3.5cm。

师:现在我们想一想,为什么相同的圆,两次测量的结果会出现这么大的偏差呢?

生3:我们组在采用滚动法进行测量时,圆片发生了滑动的现象。

生4:我们组采用的是绕线法,在测量的时候发现线好像具有一定的弹性,用力拉伸时线好像拉长了一些,因此可能会有误差。

师:对!由于测量手段和工具的限制,我们在测量的时候会经常出现误差,这没有对错之分,是允许存在的误差。所以,我们现在重新测量一下圆片3的周长,并计算周长除以直径的值。(学生测量以后,计算出周长除以直径的值大约在3~3.3之间)

……

思考:

数学学习不仅仅是计算,同时也是进行观察、实验、推断等研究性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案例一中,学生采用结论来推导数据,这是我在教学时没有预料到的。如果学生将这种虚假的做法放大,会刺激许多学生进行虚假的学习。然而,这种准确的数据并不是我们教师想要得到的,我们需要的是反映学生真实学习情况的数据,这些数据必须是通过学生真实的实验操作得到的。同时,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案例二中出现的两个数据(2.87和3.5)应该是学生真实测量得到的,它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实际测量的过程,教师应该给予鼓励和表扬,可以更好地倡导我们课堂需要的就是这样真实的数据。

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索和研究的学习活动中,用所学的知识指导活动,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活动学习的教学过程。

4.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四

我利用提问:“知道哪些关于圆的知识呢?”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机会,首先通过触摸圆周长,使学生建立充分的亲身体验,接着通过对圆周长概念的个性化描述,引导学生尝试具体表象向抽象提炼之间的转轨。尽管学生在这里的表达显得肤浅,但正是这些富有个性的思想,恰恰显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有效的触摸体验,充分的理性概括,使圆周长概念的建构过程充分而有效。

探索圆周长计算这一环节:

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式的测量活动,使学生自主创造出“测绳”和“滚动”两种测量圆周长的方法,丰富了学生的课堂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对两种测量方法的反思及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测绳”和“滚动”这两种方法的局限性,引导学生探索“计算公式”的心情,为继续研究圆周长的计算作好了铺垫。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圆的什么有关?是直径的多少倍?进一步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然后让学生利用准备的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一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学性。

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帮助,学生把自己测量的数据填在课前研究的设计的表格中,计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这时候让学生组与组交流成果,发现了规律: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是本课的难点。在此基础上,通过电脑展示,验证所有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从而引出圆周率,学生有了这一发现,建立了新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学生体验到了新知的价值。当然,本节课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收获,还有关于教学不足的思考,比如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和独立思考,全部参与和个体培养等等的关系处理,这也是我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课堂上,生动有趣的探索内容,可以给予学生愉悦的人文体验;开放宽松的课堂环境,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自由;恰到好处的鼓舞激励,可以给予学生强烈的人文尊严;各抒己见的思想交锋,可以培养学生民主的人文作风;标准严密的知识表达,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人文精神;课堂生活的亲生经历,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人文道德。“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圆的知识呢?”“究竟什么是圆的周长呢?谁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请你大胆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究竟圆周长与直径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要求圆周长,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请举例证明你的想法。”都是探索过程中人文交融的真实体现。

5.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五

《圆的周长》是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认识封闭图形的周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及圆的基本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方法去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认识圆周率,从而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并应用圆的周长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比原来的教材,新编的教材中增加了一个图案:在正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圆,再在圆内画一个最大的正六边形。其目的是让学生初步理解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即圆的周长介于直径的3倍和4倍之间。这也是这节课的难点,学生难以理解。《圆的周长》这节课我的设计思路是:1、学生初步认识圆的周长就是围成圆的曲线的长。2、由三个直径不同的轮胎图中,推测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3、初步理解圆的周长介于直径的3倍和4倍之间。4、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方法,进一步探究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从而引出圆周率的概念。5、介绍圆周率,强调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在计算时,一般保留两位小数3、14。6、推导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强调已知半径求周长时要乘2。因此在备课时,我先读懂教材的编写意图,然后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思路。

给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

课标中对这节课的要求是:使学生经历操作、猜想、测量、计算、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推导圆周率和圆的周长公式。因此这节课要获得成功必须将课堂交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学生指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及回忆它们的计算公式从而引出圆的周长。学生在认识圆的周长的基础上探究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存在怎样的关系?是否也有自己的计算公式?在讲解例4时,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快的发现圆的直径越大,圆的周长就越大。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时,我通过课件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的边长等于圆的直径,得出正方形的周长是圆直径的4倍;再移动正六边形的两条边,引导学生发现正六边形的两条边等于圆的直径,得出正六边形的周长是圆直径的3倍。从而得到圆的周长介于圆直径的3倍和4倍之间。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绕绳法和滚动法。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动手操作,分别量出课前所准备的圆的直径和周长,再用圆的周长除以直径,发现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从而引出圆周率的概念。再推导出已知直径,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再加以练习。再告诉学生圆的半径,去计算圆的周长,让学生在习题中推出已知半径,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整堂课,我除了对圆周率进行简单介绍外,其他有关圆的周长的知识都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的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细心观察的能力、抽象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充分成为学习、探索知识的主角,起到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圆的周长的理解作用。只有真正把数学课堂交给学生,给学生创建一个自主探究的平台,这样学生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才是有“生命力”的。

6.《圆的周长》教学反思(孔繁波) 篇六

营城子中心小学 孔繁波

昨天,我在校内教研组上了一节公开课《圆的周长》。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事先做了精心准备,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反复思考设计教学环节。这节课上完后,我感到有些课前预设效果较好,也有些小小遗憾,反思如下:

预设成功之处:

创设情境引入自然。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由学生熟悉的正方形的周长知识为铺垫引出圆周长知识,通过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关系引发学生思考: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系呢?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直觉思维和猜想的意识。学生在猜想过程中,新旧知识的碰撞,激发智慧的火花,思维有了很大的跳跃,发展了推理能力,锻炼了数学思维。

在自主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验证——寻找规律的学习方法和过程。这节课学生通过量、绕、滚找出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用计算器把测量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算出,填写报告单,观察数据发现倍数关系,最后概括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会知识。学生从数据中寻找共性的东西,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真正理解、消化、吸收本课重点内容,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学会学习。这个过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体验了发现数学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实践及合作能力。

提高应用意识,努力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结合时事,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巧妙渗透德育。除了将骑自行车等生活中的问题应用融入课堂,我还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上海世博会的图片,介绍阳光谷的作用,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求出阳光谷口需要多少钢缆围成。让学生体会到“圆的周长”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自然地进行了爱国主义和环保教育,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是一举多得啊。

整节课下来,学生学习效果较好,我想,这得益于事先准备的多媒体课件等教学具比较充分,得益于学生的动手操作,也得益于猜测——实验验证——寻找规律的学习方法和过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遗憾之处:

本节课除了让我体验到预设的成功之处,也让我感受到了一些遗憾:

在小组合作实验探索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有少部分学生只是对活动感兴趣,没有认真去实验探究。在寻找总结规律时,学生不能很好的用语言表述,最后我只能加以提示和小结。这说明了学生平时缺乏这方面的训练,也说明了平时我对学生放的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加强。

这节课大部分学生都表现得很好,可是我对他们的评价显得比较单一。今后我要注意采用多种方式和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7.《圆的周长》教学实录 篇七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能说出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能说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能力目标]

能通过操作发现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并推导出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的周长。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创新思维的能力;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的伟大成就,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知道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含义, 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2.理解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圆的周长的测量和周长计算公式的探讨。

【教具、学具】

尺子、线、圆形图片、挂着粉笔的绳子、教学课件。

【课型方式】平台互动

【教学过程】

一、感受圆的周长, 探究测量方法 (6)

1.认识圆的周长:圆的周长在哪呢?什么是圆的周长? (1)

请大家拿出自己喜欢的圆形实物, 在上面指一指、摸一摸, 并试着说一说, 然后同桌交流 (抽生汇报, 课件)

2.探索测量方法 (5)

抽小组演示汇报

生1:我们组想到了用滚的方法来测量, 我们先在圆上做个记号, 把这个记号对准尺子的0刻度, 然后把圆在尺子上滚动一周记号所对的刻度就是圆的周长。

生2:我们小组用的是围的方法, 先用线把圆围起来, 再把线拉直, 量出线的长度就知道了圆的周长。

师:你们真善于思考! (绳甩小球) 看, 老师手中小球的运动轨迹也是个圆, 它的周长能直接测量吗? (不能) 你们愿意自己动手动脑去发现一种更科学、更简便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愿意)

二、动手操作、推导公式, 探究新知 (12)

请大家以4人组为单位, 用你们喜欢的方法合作测量出各圆形实物的周长和直径。 (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1.学生测量、计算、寻找规律。 (3)

2.介绍圆周率 (3)

师:用圆的周长除以直径得到的这个3点几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呢, 它叫圆周率, 用字母π表示。

(1) (课件:生齐读)

(2) 圆周率和中国人有着很深的渊源, 请看大屏幕: (课件)

师:同学们, 听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呢? (感受祖冲之的伟大和中国人民的智慧)

师:除祖冲之外, 还有许多人为计算圆周率而不懈努力。

4.推导公式。 (2)

师:孩子们, 现在你知道怎样计算圆的周长了吗?将你的方法写在学习卡上并与同桌交流。 (抽生汇报)

圆的周长=半径×2×圆周率 (你的方法也很有创意, 老师把同样的奖励送给你)

生:C=πd=2πr。 (你的方法很简洁) (课件)

三、巩固新知, 解决实际问题 (4)

1.首先让我们回到动物赛跑现场, 看看它们的比赛是否公平 (课件)

2.大家再来帮老师求出小球的运动轨迹的周长 (演示)

四、小结

谁来说说这节课你用了哪些学习方法, 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效果检测 (8)

1.课件出示练习题:生自由选做2~3道题, 小组交换评价, 汇报本小组做的每个题的答案。

2.判断:将答案写在练习本上, 集体手势判断 (课件) 。

六、拓展提高

8.《圆的周长》教学实录 篇八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能说出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能说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能力目标]

能通过操作发现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并推导出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的周长。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创新思维的能力;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的伟大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知道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含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2.理解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圆的周长的测量和周长计算公式的探讨。

【教具、学具】

尺子、线、圆形图片、挂着粉笔的绳子、教学课件。

【课型方式】平台互动

【教学过程】

一、感受圆的周长,探究测量方法(6)

1.认识圆的周长:圆的周长在哪呢?什么是圆的周长?(1)

请大家拿出自己喜欢的圆形实物,在上面指一指、摸一摸,并试着说一说,然后同桌交流(抽生汇报,课件)

2.探索测量方法(5)

抽小组演示汇报

生1:我们组想到了用滚的方法来测量,我们先在圆上做个记号,把这个记号对准尺子的0刻度,然后把圆在尺子上滚动一周记号所对的刻度就是圆的周长。

生2:我们小组用的是围的方法,先用线把圆围起来,再把线拉直,量出线的长度就知道了圆的周长。

师:你们真善于思考!(绳甩小球)看,老师手中小球的运动轨迹也是个圆,它的周长能直接测量吗?(不能)你们愿意自己动手动脑去发现一种更科学、更简便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愿意)

二、动手操作、推导公式,探究新知(12)

请大家以4人组为单位,用你们喜欢的方法合作测量出各圆形实物的周長和直径。(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1.学生测量、计算、寻找规律。(3)

2.介绍圆周率(3)

师:用圆的周长除以直径得到的这个3点几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呢,它叫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

①(课件:生齐读)

②圆周率和中国人有着很深的渊源,请看大屏幕:(课件)

师:同学们,听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呢?(感受祖冲之的伟大和中国人民的智慧)

师:除祖冲之外,还有许多人为计算圆周率而不懈努力。

4.推导公式。(2)

师:孩子们,现在你知道怎样计算圆的周长了吗?将你的方法写在学习卡上并与同桌交流。(抽生汇报)

圆的周长=半径×2×圆周率(你的方法也很有创意,老师把同样的奖励送给你)

生:C=πd=2πr。(你的方法很简洁)(课件)

三、巩固新知,解决实际问题(4)

1.首先让我们回到动物赛跑现场,看看它们的比赛是否公平(课件)

2.大家再来帮老师求出小球的运动轨迹的周长(演示)

四、小结

谁来说说这节课你用了哪些学习方法,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效果检测(8)

1.课件出示练习题:生自由选做2~3道题,小组交换评价,汇报本小组做的每个题的答案。

2.判断:将答案写在练习本上,集体手势判断(课件)。

六、拓展提高

(课件)生自选一题,然后自由选择交流对象(4)。

9.数学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九

课前我设计了每人做一个圆并用自我的方法测量出周长,让学生经过自我动手经历变曲为直的过程,同时以小组为单位测量不一样圆的周长,再计算出周长与本圆直径的比值。

课堂上围绕课前问题展开,经过汇报,让学生从自我得到的数据中发现问题,引出圆周率,经过阅读了解圆周率并找到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接下来小组合作,探讨由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圆周率到周长等于圆周率乘以直径的推导,再由直径等于本圆半径的二倍,推导出另一个公式。最终用练习加以巩固。

在课堂的实际教学中基本按设计来展开,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在圆的周长公式推导时,由于上头是文字,下头是字母,学生一时不知如何下手,如果那里能让学生转换一下也许会好一些。

2.给学生讨论的时间过少,没有让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

3.评价语言不够丰富。

10.数学课《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十

第一节课纪老师努力创设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教学环境,激趣引入、演示操作、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周长的计算方法,力求让学生经历科学发现的完整过程。纪惠玲上完一节课,我们马上在叶福泉老师的指导下共同探讨。李维准老师接着上了第二节课,针对纪老师上节课的不足处怎样引导学生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他做了一个简单教具:细绳一端绑着一个物品,甩动成圆形,细绳短,圆小,圆的周长就小,细绳长,圆大,圆的周长就大,体会细绳也就是半径与圆周长的关系,从而体会到直径大周长就长,直径小周长就短的道理。而其他的教学细节也更趋完美了。下午,我接着上第三节课,压力真的是很大。为了解决上午两节课精彩有余练习不足的弱点,我大胆使用了计算器,由于计算周长用到圆周率3。14,同学们算起来数字大计算繁难。使用计算器后,节省了较多的时间,同学们进行的练习更全面深入了。对新课的认识更加深刻了。

总结我上的这节课,先让学生认识圆的周长再通过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并求出它们的比值,得出圆周率;然后通过圆周率和圆的周长的关系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指出:应根据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水平的变化来完善教学方案,实行最佳组合。在实际的教学中,我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所学的内容按照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安排。

11.“圆的认识”教学对比与反思 篇十一

教例A:

1、认识圆心。(1)检查预习结果。出示准备好的圆。(2)动手操作。先对折。再打开。重复三次,你发现了什么?(3)小结:什么是圆心?如何表示?(4)画出圆心,并用字母表示。

2、认识半径。(1)动手测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发现了什么?(2)归纳小结什么是半径?如何表示?画出半径,并用字母表示。(3)讨论:同一圆内有多少条半径?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认识直径。(同上)

4、探究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5、自学圆的画法。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练习画圆。

教例B:

1、让学生说说已经了解的圆的知识。(1)半径、直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画圆。(3)生活中圆都用在哪些地方?有什么好处?

2、讨论:想先解决哪些问题?说说理由。

3、参考学生的意见,重点解决下列问题:圆和球的异同;圆上任意一点的含义;半径、直径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用圆规画圆时注意的问题;如何测量一个物体的直径;离开教室,生活中都有哪些画圆的方法……

4、概括圆的特征,小结圆的方法。

5、学生用圆设计漂亮的图案并展示。

对比与反思

布鲁姆说过: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已有的知识。对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圆的知识绝不是一张白纸。在教例A中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完全置之不理,可以这样说,在教师的观念中。凡是书本上有的、本节课要学习的都被认为是新知识,必须按部就班从头学起。教例B则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先让学生说说已经了解的圆的知识,即找准了教学的起点。又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学生已经清楚的知識不必再讲,模糊的、有争议的、有待讨论的,未知的内容则需要重点研究”。就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却常常被我们忽视。

从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处理方法折射出教育理念上的差异。两个教例都试图体现探究和发现。教例A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统一组织下的活动。从折纸找圆心,认识半径和直径,发现直径和半径的特点,虽然学生也有发现和思考的成分,但是教师主导的痕迹十分明显。在这样的设计中,问题的答案基本是在教师的意料之中,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教例B,教师恰当的把握了接受与探究,封闭与开放的关系。学生从观察和体验中获得自己的看法,在交流中生成讨论“半径、直径”的需要。对学生的研究,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合理组织学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了动手操作,经历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感知了数学的魅力。

实践表明,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激励唤醒学生的探究意识。因此,摒弃传统的接收式学习,正确对待孩子的认知基础,创设有创意的、新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学生的思维才会被激活,对新知的探索才会变得主动,才会有所发现,学生才会真正成为了主动探究者。

12.“圆的周长和面积”复习建议 篇十二

一、复习旧知, 建构知识网络

复习课要注意知识再现时, 及时启发学生将这一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梳理, 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网络体系。因此, 在复习过程中, 教师可设置恰当的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将已学过的知识在不断再现的过程中进行提取, 并融入已有认知结构之中, 建立起新的数学知识结构。

如, 开始复习时教师启发:“同学们说一说本单元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与分类, 并按 (1) 圆的特征:圆心、半径、直径; (2) 圆的周长; (3) 圆的面积三个部分板书, 把看似纷繁的知识梳理成条理清楚的知识脉络。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你知道圆有哪些特征?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提取得出: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直径所在直线是圆的对称轴等。接着, 教师再提出:已知哪些条件, 就可以求出半径 (或直径) ?怎样计算?并择其要点进行板书。在整理第二部分“圆的周长”时, 教师先让学生回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 理解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是固定的倍数关系, 即圆周率, 再现圆周长的计算公式:C=πd、C=2πr。整理第三部分时, 先让学生回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怎样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 拼成近似的长方形, 渗透数学转化思想, 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πR2。再让学生回忆圆环面积的计算公式S圆环=πR2-πr2=π (R2-r2) 。经过师生共同回顾、整理所学圆的知识, 使知识更加系统化。知识网络图如下:

二、深入浅出, 内化知识

通过对圆的特征、周长和面积知识的复习, 促进学生把知识真正融入知识系统中, 从而全面掌握本单元内容, 灵活应用数学知识。

在复习圆的周长时, 让学生讨论:怎样能够提高圆的周长的计算速度?学生通过交流形成共识:熟记1π~9π的值, 能提高解题的速度及正确率。 (前提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再让学生仔细观察在圆形转化成长方形的直观演示过程中, 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多多少? (两条半径) 这就为学生今后解答相关习题拓展了知识面。复习圆的面积时, 组织学生讨论:圆的周长和面积有哪些不同?通过知识间的梳理与沟通, 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还可让学生思考辨析回答: (1) 已知一个圆的半径, 如何求它的直径、周长及面积? (2) 告诉你一个圆的直径长度, 你能算出它的半径、周长、面积分别是多少吗? (3) 已知一个圆的周长, 怎样求该圆的半径、直径及面积? (4) 在同一个圆中, 圆的周长变大, 它的面积有什么变化?圆的半径扩大2倍, 它的周长扩大 () 倍, 面积扩大 () 倍。从中得出规律:半径扩大几倍, 它的周长也扩大几倍, 面积则扩大“几”的平方倍。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思考中再次深入理解相关知识点, 使学生获得清晰的概念, 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综合运用, 整体提升

学生自主复习之后, 安排适量的相关练习是很有必要的, 但复习课中的练习与练习课中的练习应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练习课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 主要是让学生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复习课中的练习则是巩固基础知识和与拓展训练相结合的练习, 并通过综合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得到拓展和提升。

13.《圆的周长》反思 篇十三

首先,我在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出用线绕,在直尺上滚等直接测量圆的周长后,我又引出新的问题:那我们能不能用这些方法测量出圆形跑道的周长是多少?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小圆如何测出它的周长?甩球出现的圆能量出它的周长吗?使学生自己切实体会到有些圆的周长没办法用绕线和滚动的方法测量出来,从而再去探索新的方法,这使得下面的学习有了驱动力。我们说,要以学生为主体,其本质就是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唤醒和激发。

在接下来的引导中,我又较好地处理了圆的周长公式中,圆的周长与圆的直径的关系。探索圆的周长为什么要考虑到圆的半径或直径?有很多案例在这一点的处理上显得突兀。在这节课中,我提出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系呢?当学生说出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时,教师又进一步追问:你觉得是和直径有关系,说说理由好吗?这就唤醒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圆的半径(直径)决定圆的大小。再接下来的猜想、探索、验证自然、顺畅,有了根基。

14.《圆的周长》教后反思 篇十四

《圆的周长》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的内容。本单元《圆》是在第一学段直观认识圆,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及其周长、面积的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圆既是在其他平面图形基础上的拓展,又处处体现着“圆”的特殊性。本单元对圆的探索,将是从直线图形到曲线图形的学习,将是学生初步了解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的开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时,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探索研究曲线图形的方法。

在引出圆的周长时,我要求学生借助手中的圆片,感受圆的周长,揭示圆周长的概念,进而引导学生探索如何测量圆的周长。而学生主要提出两种方法:滚动法和绕绳法,在讲解这两种方法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探索圆的周长时,其实质都是将曲线转化成直线,感受此“化曲为直”的思想。接下来让学生通过类比正方形周长与边长的倍数关系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反思自己这一堂课的教学,我觉得比较可取的一点是让学生事先做好教学准备(准备了三个大小不同的圆片与绳子),课堂上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实践,从而获得知识的过程。但不足的是,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实践的时间比较短,对于较好的学生给以的时间足够,但对于中等生与学困生的给以时间却比较仓促。另外由于部分同学课前预习过教材,导致在探索部分问题时,学生不假思索就将答案喊出,而对于出现这种问题时,我缺乏经验,只采用冷处理说出答案的同学的方法,又继续将课堂进行下去。

15.圆的周长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十五

1. 一定要计算吗?先计算, 后画图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框架下, 直线与圆都已经代数化为方程, 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图形, 研究直线之间、圆之间包括直线与圆之间的关系, 一句话, 学习代数化, 学习解析思想, 是不容置疑的.作为解析几何开始的两个主题:直线与圆的学习, 理应把代数化和解析思想作为学习的首选.问题是, 通过初中平面几何的学习, 学生头脑中已形成处理几何问题的基本模式 (不同于解析的模式) .正如教学中出现的学生的疑问“一定要计算吗”, 老师要照顾到他的几何基础, 要巩固好他的几何知识.为此, 在用解析方法解决问题之后, 可以让学生尝试几何方法.

题1求经过点A (3, 4) 且在两个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的直线l的方程.

画图知直线l过原点符合题意, 且斜率为-1也满足要求, 所以直线l的方程为

题2点A (1, -2) 关于直线x+y-1=0的对称点是____.

画图知对称点为 (3, 0) , 如图1.

题3已知△ABC的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 (1, 3) , B (3, 1) , C (-1, 0) , 求三角形的面积.

过A作y轴的垂线, 分别过B, C作x轴的垂线, 交于点D, E, F, 如图2.

2. 为什么会这样?先画图知结果, 后推演

解析几何归根到底研究的是几何图形, 借助于几何画板, 先用几何办法呈现结果, 学生很容易接受.但随之而来的是学生心中的疑惑:为什么?在讲人教版P122例题5的时候, 笔者就遇到过类似情况.例5:已知线段AB的端点B的坐标为 (4, 3) , 端点A在圆C: (x+1) 2+y2=4上运动, 求线段AB的中点M的轨迹方程.用几何画板呈现的结果就是一个圆.下课铃声响了, 就有学生问:“为什么?”因此, 笔者教学中, 注意从图形开始, 用几何方法探寻, 以代数推演结果.

题1求点A (1, 2) 关于直线y=x+3的对称点.

画图知, 对称点为 (-1, 4) .

题2 (1) 求直线3x+y-6=0与圆x2+y2-2y-4=0的交点;

(2) 求圆x2+y2+2x+8y-8=0与圆x2+y2-4x-4y-2=0的交点.

都可以先画图 (用几何画板) 找出交点, 然后解方程组验证.

3. 换一个思路行不行?代数处理烦琐, 找几何

用代数的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思路自然清晰, 推理严谨, 但计算量大, 运算烦琐.这个时候, 换个思路, 用几何知识、几何方法处理, 有时候会别有洞天.

题1已知A (-2, 0) , B (2, 0) , C (m, n) .若以线段MN为直径的圆O过点C (异于A, B) , 直线x=2交直线AC于点R, 线段BR的中点为D, 试判断直线CD与圆O的关系, 并证明你的结论.

又, 故CD⊥OC, 即直线CD与圆O相切.

或连OC, OD, ∵OD为中位线,

又∠1=∠2, ∠3=∠3,

即直线CD与圆O相切.

题2已知圆C过点P (1, 1) , 且与圆 (x+3) 2+ (y+3) 2=r2 (r>0) 关于直线x+y+3=0对称. (1) 求圆C的方程; (2) 过点P作两条直线分别与圆C相交于点A, B, 且直线PA和直线PB的倾斜角互补, O为坐标原点, 判断直线OP与AB是否平行, 并请说明理由.

解 (1) 易知点 (-3, -3) 关于直线x+y+3=0的对称点为 (0, 0) , 即圆心C为 (0, 0) , 又半径为, ∴圆C的方程为x2+y2=2.

(2) 设PA的方程为y=kx+1-k, 代入x2+y2=2得

又kOP=1, ∴OP∥AB.

或作P关于x轴的对称点Q.

设PA与x轴交于点E, 设PB与x轴交于点D.

因为直线PA和直线PB的倾斜角互补,

所以△PDE为等腰三角形.

∴∠APQ=∠DPQ, ∴弧AQ与BQ相等,

即Q为弧AB的中点.

所以OP∥AB.

4. 数形结合, 相得益彰

一个几何问题, 用代数的语言呈现, 本来就需要两种表征之间的切换.切换的熟练程度, 标志着“数形结合思想”运用自如的程度.教学中, 教师刻意展示“数”中有“形”, 追求依“形”想“数”, 做到数形结合, 引导形数转换.

题1已知圆x2+y2-2x-4y=0和点P (5, -1) , 过P作圆的切线, 切点为A, B.

(1) 求切线方程; (2) 求|AB|; (3) 求直线AB的方程.

解如图, 易知切线PA的方程为2x+y-9=0,

切线PB的方程为2x+11y+1=0.

在Rt△PAC中, |PC|=5,

设直线AB的方程为4x-3y+b=0, 则

圆心C到直线AB的距离为, 易知|CD|=1,

, 解得b=-3或b=7 (舍) , 故AB的方程为4x-3y+3=0.

题2已知直线l1:mx-y=0, l2:x+my-m-2=0, 证明:对任意m∈R, 直线l1, l2总相交, 交点P在一个圆上, 求出这个圆的方程.

代数解法

由mx-y=0有y=mx, 代入x+my-m-2=0得

几何解法

易知直线l1经过定点O (0, 0) , 直线l2经过定点A (2, 1) , 且l1⊥l2, 故交点P在以OA为直径的圆上, 圆的方程为

即直线CD与圆O相切.

题3已知圆C: (x-3) 2+ (y-4) 2=4, 直线l1经过定点A (1, 0) .若l1与圆交于P, Q两点, 线段PQ的中点为M, 又l1与直线l2:x+2y+2=0的交点为N, 求证:|AM|·|AN|为定值.

代数解法

设直线l1的方程为y=k (x-1) ,

几何解法

设直线AC与l1交于点B, 易知AB⊥l1,

∴△ABN∽△AMC.

16.圆的周长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十六

圆的周长

教学内容:

教材第62—63页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介绍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的成就,渗透爱国思想。

教学重点:

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师生准备:

教师:

学生:小圆,圆规,直尺,绳子

教学设计

一、自学

、出示长方形,正方形,提问: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在哪?动手指一指。

生指完后,演示。

师:那什么叫做图形的周长?

生: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图形的周长。

2、出示圆,提问:圆的周长在哪?动手指一指。

生指完后,演示。

师:那什么叫圆的周长?

生回答后师小结: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3、揭示题:

这节我们就来研究圆的周长。(板书:圆的周长)

二、议学

、学生自主探究测量圆的周长

师:有什么方法可以测量你手中小圆片的周长的?想一想?

学生汇报,教师指正(演示)

A:用一根绳子,绕圆一周,去掉多余部分,再拉直量出它的长度,这就是圆的周长。

B:在圆上做一个记号,让这个记号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滚动的距离就是圆的周长。

师:用这两种方法可以测量手中圆的周长,那现在老师想知道学校圆形跑道的周长还以用滚动法吗?(不可以)用绳测法方便吗?(不方便)接下来我们就来寻找一种更简便的方法。

2、探究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1)

出示(四个不同直径的同心圆)

师: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呢?请你仔细观察,说说你的发现。

多名学生回答后师: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有关,直径越大,这个圆的周长就越大。

(2)

探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数量关系

师: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存在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呢?请同学们拿出前准备的3个小圆,进行测量,要求小组合作

合作要求:、利用手中的学具测量出圆的周长和直径。

2、把测量的结果写到练习本上。

3、计算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结果(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4、观察得到的数据,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测量,计算,教师巡视并参与其中。

学生汇报数据,完成表格

师:仔细观察这个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

生:我发现圆的周长是直径的4倍少一些。

介绍圆周率,及祖冲之。

(4)推导公式

师: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那圆的周长等于什么?

生: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师:用字母表示圆的周长,则有=πd或=2πr

师:要计算圆的周长,需知道什么?(圆的直径或半径)

穿插练习:(不计算得数,直接报算式)

3、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例1

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小自行车车轮直径是0厘米,它绕花坛一周要多少周?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

第1个问题:已知直径求周长

=πd=314×20=628(米)

第2个问题:先求小自行车车轮转动一周的长度,再求需要多少圈。

0=0,0×314=17()628÷17=40(周)

三、悟学

、判断题

(1)、圆的周长与它直径的比值叫圆周率。

()

(2)、π=314

()

(3)、大圆的圆周率大于小圆的圆周率。

()

(4)、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π倍。

()

2、解决问题

(1)钟面的直径是40厘米,钟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2)钟面分针长10厘米,它旋转一周针尖走过多少厘米?

3、思考题:

书本p66第10题

四、总结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你还有哪些疑问呢?

教学反思:

17.数学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十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运用“问题解决”思想,以问题导学,引导学生不断寻求策略,不断解决问题,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使学生较好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并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在教学中,利用设问把新旧知识的联结起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当原有知识经验和新理解的信息不相适应时,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会产生一种力求统一矛盾,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所以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设问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起他们探究知识的欲望。

在这节课上,当学生说,圆形的周长能够用尺子测量出来后,我们先进行了演示,后立刻抛出问题:我们有的小区里有圆形的花坛,我要明白它的周长,我怎样去滚呢?并用一根拴有小球的绳子不停的甩动,构成一个虚圆,继续问:这是一个圆吗?要明白它的周长,我怎样滚怎样包呢?如此一来,学生带着寻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进入新的学习情境中。

精彩的课堂来自精彩的预设,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但要有精彩的课堂生成,我们必须作精心的预设。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一堂课前,我们总会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而教学的每个设计、每个活动都离不开课前预设。预设时,我们要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即: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因为仅有在预设上多下功夫,理智地认识生成,才能更好地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新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生命状态的数学学习是生成的数学学习,它不该根据预设教案按部就班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进取性,随着数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这就是生成的课堂教学。在这样课堂上,学生才有更多的机会用自我的独特方法去认识体验所学知识,同时还伴随着许多意外的发现。我们备课的重点就这样放在了精彩的预设。

上一篇:开学第一课学生有感下一篇:初中语文组第二学期校本教研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