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卷2014高考语文作文

2024-09-29

上海卷2014高考语文作文(共13篇)

1.上海卷2014高考语文作文 篇一

探索未知世界的动力:好奇心与自我追寻

探索未知世界是人类的天性,而这种天性背后的动力究竟是什么?本文将探讨这个问题,并深入思考探索陌生世界的动机。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上的一些伟大探险家。哥伦布、麦哲伦等伟大的航海家,他们为了寻找新的贸易路线、开拓新的领土,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勇敢地驶向未知的海洋。同样,人类首次踏上月球、火星等星球,也是源于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这些事例都表明,探索陌生世界的动力并不仅仅源于好奇心。

然而,好奇心确实是探索陌生世界的重要动力之一。好奇心促使人们不断地学习新知识、积累经验,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正如苏格拉底所言:“知识就像海洋,越深,表面的风浪就越小。”通过不断地积累知识,人们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未知世界,减少不必要的恐惧和焦虑。

除了好奇心之外,自我追寻也是探索陌生世界的另一个重要动力。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寻找自己的定位和价值,希望能够在世界上留下自己的印记。探索未知世界就像是每个人心中的梦想,它能够激发出我们内心的潜能和勇气,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同时,探索陌生世界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通过深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这个世界。这种认识不仅能够拓展我们的视野,还能够让我们更加包容、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然而,探索陌生世界也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条件。首先,要有足够的勇气和决心,敢于面对未知的挑战和风险。其次,要有足够的资源和支持,包括经济、技术、人力等方面。最后,还要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和困难。

在总结上述观点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如何平衡探索陌生世界和保护自身安全之间的关系?在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人们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各种风险和挑战。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自身安全,如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选择合适的探险伙伴、及时掌握当地的最新情况等。此外,我们还需要关注探险对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影响。

最后,回归问题中的最初设想: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我认为,探索陌生世界的动力并非仅仅出于好奇心,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好奇心、自我追寻、寻求新体验等心理因素都是驱使人们探索陌生世界的动力之一。同时,社会、文化、历史等外部因素也会对人们的探索欲望产生影响。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人们对探索陌生世界的态度和动机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才能更好地理解探索陌生世界的动力和意义。

总之,探索陌生世界是人类的天性和梦想,而这种动力并非仅仅出于好奇心,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勇气、决心、资源和支持,同时也要关注对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影响。通过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2.上海卷2014高考语文作文 篇二

一、2014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评析

1. 回归知识

回归知识并不是意味着以往的考试不注重知识,而是过去我们过于提倡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以能力立意为主,带来的结果是对知识的淡化。学生对知识的弱化,其能力也不可能有显著提高。因为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知识谈何能力?没有完整的知识结构,所谓的能力是空中楼阁,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过去我们强调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这八个方面的语文知识,今天仍没有过时,反而有重新强调的必要。

从这份试卷来看,是朝以上这个方向进行回归。像第3题的语意连贯题,虽然沿袭的是去年的题型,但它体现的句群及逻辑知识考查是不言而喻的。此外,像第7题比喻手法的运用、第8题景物描写的方法、第9题词语的表现力、第14题古诗的体裁判断、第16题塑造人物形象方法、第17题实词解释、第19题虚词用法、第23题比喻论证的作用、第25题整句表达效果等,从词到句到篇,从语法到修辞到逻辑到文章的篇章结构,各方面的知识都有涉及,整张试卷就是按照考试手册中所涉及的知识点与能力点来合理布局的。

2. 注重能力

当然,再怎么回归知识,高考还是要体现对学生语文素养及能力的考查,即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结合考试手册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清晰地对应到某一项能力点上,比如大多数选择题,是要求考生对文本中某一方面或某一个角度进行出理解,考生的思维会聚焦在某一个点上,测量的目标更为明晰,使考生的应答成为其学科素养或能力的完全体现。从2014年上海语文考试卷来看的确如此,如第4题,下列有关受众的“新闻素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该题专门对受众的“新闻素养”进行理解,考查的点就相对集中,避免了空泛的、大而无当的考查。另外第11题对第11段的内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第24题对第4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等都是如此。非但选择题如此,其他非选择题也是如此。如第1题第1段加点词“困境”在文中指的是()的状况。第2题第4段从哪两方面对新闻受众缺乏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进行了阐述?第10题第9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红杉“不仅仅是树”?第20题第2段中,刘晏用什么办法增加户口数量?第21题第3段的内容体现了刘晏怎样的管理理念?第25题赏析第5段运用整句的表达效果等,这些考查对应的知识点都很小,考查能力相对集中,比较精确地考查了学生阅读文本理解、分析、概括、赏析等方面的能力。

此外,试题答案就考生的应答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计分,使考生的得分与其能力联系起来。试题在命制时充分重视区分考生在测量目标能力上的差异,在制定评分标准时采用“量表”的方式,对考生的答案不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依据他们答题所反映出的能力差异,给予不同的评分,并描述其等级表现。

3. 努力突破

随着高考制度的重大改革以及课程标准的重新修订,高考语文试卷必将以一个新的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现在是新一轮改革的前奏,真正的风暴还没有来临,但试卷中已经透露出一些新的信息。因此,2014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在保持稳定的同时也努力寻求一些突破。如试卷第3题答案的设置,考生如果选择了正确答案D可以得到3分,但选择答案A的考生也可获得1分,这就体现了命题时的人性关怀。

此外,今年的试卷给我的最大感觉是语文味比较浓。什么叫语文味?是指这张语文试卷最起码应该像语文。那么,什么是语文?语文首先是一门工具学科,它注重语言的运用;其次才能是人文,也就是说它又是一门人文学科。基于这一点,本次试卷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文体区分度较高。比如,在两篇现代文中,第一篇是社科文,第二篇是抒情散文。在两篇文言文中,第一篇是人物传记,第二篇是论说文。文体不同,语言呈现的方式必然不同。命题者在命题时充分关注了语言形式本身,让考生透过文字表现形式去挖掘其中的内涵。如第7题第1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而生动,请考生对此加以分析。第23题第2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请考生结合该段内容加以分析。第25题赏析第5段运用整句的表达效果,比喻手法形象而生动,比喻论证、整句都是语言呈现的外在形式。在此,命题人已经明确告诉考生,避免考生使用套路答题,考查考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及感悟力,学会挖掘语言表象背后的深刻内涵。

再来分析本次试卷第7题,第1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而生动,请考生对此加以分析。画线句“它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将大地上所有的声音都吸了进去”,这不是一般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而是有它的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因为湖泊不仅形式上像海绵,更突出的是它对于声音的吸附力(像海绵吸水)。“巨大”“将大地上所有的声音都吸了进去”意味着吸音力极强,这就把作者对于自然宁静的感受微妙而形象地表达了出来。于是,答案应为:该句将湖泊比喻为“一块巨大的海绵”,用海绵吸水来喻湖泊吸音,海绵的“巨大”突出湖泊吸音能力强,把作者微妙的主观感受用常见物品传递给读者,形象而生动。

最后,今年最具亮点的题目应是第6题,根据语段中提供的解读新闻的方法来分析一则新闻报道,这不光关注到考查考生的语言阅读能力,而且关注到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体现出阅读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二、高三语文教学建议

基于2014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的特点,本人对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有如下建议。

1. 健全知识结构

有些考生在答题时往往遗漏要点,或者对一些题目无从下手,这是知识结构不健全所造成的。语文知识包括语法、修辞、逻辑及文章篇章结构的知识。对于文学作品,包括对各类体裁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及评价知识。对于文言文,包括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词义的差异、词类活用、常见文言句式、固定结构及翻译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结构教师在复习教学时一定要帮助学生加以健全,补缺补差。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健全知识结构?除了用好教材及附录之外,最关键的是要用好《上海市高级中学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这本书。

2. 破除套路思维,关注文本语言形式,微观聚焦透视

有些教师喜欢总结一套套解题公式,学生也大多相信所谓的解题套路,从今年的试卷来看,这个办法显然不奏效了。实际上语文不是自然科学,体现的是活生生的生命,所选的每一个语段,都仿佛如同活泼的生命在跃动,怎么会有固定的解题套路与公式呢?由于文本呈现的形式是语言,只有通过文本的语言形式,才能把握其生命的脉搏和律动,感受其生命的内涵。

因此,教师在平日的复习教学时,一定要破除套路思维,关注文本语言形式,透过文本语言现象,挖掘其背后深刻的东西。教师要通过有意识的训练与培养,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感悟力,领悟文本语言的审美意义及表达魅力。对于文本固然强调整体把握,但更要注重微观透视,通过对局部信息的聚焦、透视,切实领略文本语言的形式及意蕴之美。这才是真正有生命的语文,而不是重复无聊的机械操练。

3. 扩大阅读面,积累语言和思想

要写好作文,阅读积累很重要。所谓阅读,仅仅靠高中阶段六册书的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扩大阅读面。但高三显然时间有限,如何才能用尽可能少的时间来扩大阅读面呢?从本人的实践经验来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现代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古诗文阅读与欣赏》《基础写作实践》《语言的品味与运用》这四本拓展课教材进行认真阅读,或者专注地把《中华文化基础教材》(中华书局出版)读一遍。

3.2014年高考浙江卷满分作文 篇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

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向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浅,有的很深。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注意: (1)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2) 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3) 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4) 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意图】

材料的前一段以人生的“门与路”为着眼点,提供考生一个较为广阔的构思空间;后一段以大学的“门与路”为着墨点,要求考生以此为具体内容,展现自己对如何进大学之门和如何走大学之路的思考和想象。

【写作立意】

题目材料分两段。前一段是在抽象意义上讨论门与路的关系,可以看作为后一段讨论大学的门与大学的路的材料作铺垫,同时也议论了门与路的辩证关系。后一段材料把讨论落实到了“大学的”这个定语上。“综合上述材料”告诉我们,要把全部材料综合起来审题,任何只涉及材料中一段文字的写法,都属于偏题。所以,写作时必须展现三个关键词:门、路和大学。

【评分标准】

把“门”“路”“大学”三个关键词都写入作文,有所偏重,但没有缺少任何一个词,可得49分以上。

没有把这三个关键词写全,或流连于对“门”与“路”的哲学探讨,或一头沉入对大学生活的想象,得42—49分。

只写“门”或“路”,得36—41分。

偏题、套作严重的,得分不超过35分。

4.2022上海卷语文高考作文优秀 篇四

心不知为何却躁了,或许是因为临近的考试吧,亦或许是因为后日的作文比赛。我的心湖似投下一颗石子,泛起层层涟漪,再也静不下来。

开门声乱了宁静,是爷爷进来了,他望着挠头烦躁的我,默而未语,悄悄地走了。

不久,爷爷又走了进来,手中捧着紫茶壶和一包茶叶。我疑惑,爷爷自顾自地说:“不知道咋泡茶吧?让你长长学问。”说罢也不管我同不同意便开始了手上的工作。

却见他先提起壶盖,取几许茶叶落入其中,拎起一旁的开水瓶,注入些许开水,热气顺着注意不到的路线漫散开来,茶叶旋转翻腾,舞出会没,似是它人生中迎来的第一次巅峰。这时,爷爷叫我尝一口,我轻吹了几口气,轻轻吮了一口,烫是自然,但令人难以言表的是那难以言表的苦涩,我顿时被呛住。

爷爷笑而未语,只是用漏勺轻轻捞起茶叶,倒掉颜色变深的有杂质的水渍,重复之前的过程,我又尝了一口,虽不如之前那般苦,但还是带着青涩味。

爷爷这时变得严肃专注起来,再次倒掉水后,极轻极缓地倒入不再那么烫的水,倒一点停一下,水滴落的声音透彻悦耳,茶叶再次舞动,但一来一回间却带着宁静的韵味。爷爷表情也舒缓下来,含着点点笑意。至半壶时,爷爷停下,淡淡道:“尝尝。”我颇有些后怕地端起杯子,移至嘴边,轻抿一口,清甜味慢慢地溢出,一丝一丝地渗入全身,汇成一条河洗涤着心灵上的污渍,暖意包裹着我,心兀自静了,似身处阳春三月,幽深小径,竹林依傍,树木林立,清风徐来,阳光柔柔,繁俗瞬间退出了心底。

爷爷笑着打断我:“泡茶三步骤:洗茶、醒茶、品茶。洗,指洗净杂志;醒,点醒清香;品,顾名思义。知道茶的学问了吗?”

我似懂非懂,却觉得还有另一层学问,冥思许久,才恍然大悟:茶,便是查,查出自己的浮躁不安,放下它,丢弃它,直面它,落下心中的浮浮沉沉,在一片岁月的流水中取一份宁静刻在心上,眼前的路便自然明亮,这才是真正的学问啊!

5.上海卷2014高考语文作文 篇五

虹口:

有一群人抛开束缚,一有机会就走出去,并为自己起了一个特别的名字——穷游。“穷游”人,追求一种不同以往的行走方式。背上行囊,清爽上路;风餐露宿,简朴行走;读山阅水,心灵自由。他们的足迹,可以踏入还未被开发的地方;他们的梦想,就是要穷尽想游之地。有时还会无计划,无目的,买一张车票,潇洒出行。

时下,强劲的穷游风,刮进了校园。家长,社会对此表示忧心。

黄浦:

林语堂说,要做自己人生的主角,不要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配角。有人却不以为然,对此你又有怎样的思考?

静安(杨浦,宝山,青浦):

野地里的树,生机勃勃,但是由它自由生长,最后可能成为一堆劈柴。公园里的树几经修剪之后看上去赏心悦目,但是可能就缺少了个性和活力。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浦东新区:

有人说,你是谁,便遇见谁。

也有人说,遇见谁,你便是谁。

这两句话,对你有怎样的启发与思考?

徐汇(松江,金山):

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曾经做过一个松毛虫实验。他把若干松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在花盆的不远处,又撒了一些松毛虫喜欢的松叶,松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圈地走,一走就是七天七夜,最终饥饿劳累尽数死去。其实,只要他们其中的任何一只稍微改变路线,就能吃到近在嘴边的松叶。

这个实验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崇明:

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59%。他告诉我们:即使各个环节都是比较完美的90%,可在5个环节之后的结果就不是90%,而是59%了。如果抛开简单的数学意义,这个结论说明什么问题?你对这个等式又是怎样理解和思考?

奉贤:

《西风颂》是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代表作,全诗最后一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历来脍炙人口。

闵行:

印度诗人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写道:“夜晚的黑暗是一只口袋,一只盛满了发出黎明金光的口袋。”

长宁(嘉定):

著名作家毕淑敏说,山的存在,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事物必须仰视。

普陀区:

6.上海卷高考作文 篇六

我首先想到的是爱迪生发明灯泡的过程。爱迪生在最终发现钨丝可以作为电灯材料之前,已经尝试过了超过六千多次的实验。而爱迪生失败的经历被许多人嘲笑,认为他是做白日梦。但即使是这样,爱迪生依然在实验室里面不断地进行各种材料试验。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让爱迪生发现了钨丝可以作为电灯材料,之后灯泡才慢慢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成为我们夜晚中必备的照明工具。

从爱迪生发明灯泡的经历告诉我们,他能认识到钨丝可以作为电灯材料这个价值,并不是因为时间的沉淀,而在于他自身的坚持努力和不言放弃的信心。而时间,不过是记录这个认识过程的标尺而已。

爱迪生发现钨丝可以作为电灯材料,这是一个他不断通过试验发现的客观事实,而对有些事物价值的认识,并不是客观事实,而是取决于人的感性认识。

比如对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认识,这其实和时间沉淀与否关系不大,而往往和作品对社会,对大多数人的影响有较大的.关系。

比如晚年海明威创作的《老人与海》。1952年,这部小说发表在《生活》杂志,短短48小时之内就卖出了530万册。在第二年,《老人与海》获得了普利策奖,再下一年,海明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部小说不仅帮他挽回了受损的声誉,还让他走向了新的高峰。

《老人与海》的成功,人们对这部作品价值的认可,完全是取决于作品本身带给人们的力量,而不是因为时间的沉淀。

而如今,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人们对于事物价值的认识,更不需要时间的沉淀,因为信息传播速度如此之快,有时候,几分钟就能让人们认识到了事物的价值。

7.上海卷2014高考语文作文 篇七

1. 从内容上看,今年的18套作文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意的指导思想非常鲜明,广东题尤为优秀,由“黑白胶片时代”和“数码技术时代”两个部分组成,以照相技术的发展对人的生活与情感的影响为材料,没有直白地奔政治术语式的题旨,甚至没有出现“科技创新”之类的表述,更没有出现“科技改变人的生活”等提示,但因为有“老照片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这样洋溢着温馨情调的语句,与“数码相片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等科技气息浓郁的语句,引导考生关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物事。材料语境不同,而凸显“时代进步与特色”的精神,贴近现实、关注生活、思考人生的趋势则一脉相承。因此,考生立意的广度得到了明显拓展,深度得到了明显开掘。

当然也有变化。与去年材料中存在“慈善”与“报恩”“偿还”“施舍”三组关系不同,今年则以“时代进步”这一鲜活的概念入题,引进“比较”的思维方法,让人在各有其优劣的纠结中感悟和思考科学技术与人的生活及情感体验的关系。

2. 从要求上看,今年延续了去年的提法,作文的角度、文体依然为“自选”,立意依然为“自定”,标题依然为“自拟”。

变化在于,前些年流行的“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等表述形式虽再度缺席,但“引发”的拷问和要求依然隐含其中!

3. 从思维上看,力度显著增强。照片忠实地记录人们即时的精彩瞬间,生活中欢乐的场景与细节,岁月带给自己的酸甜与苦辣,时代风云的变幻与演绎,无一不是如此。作文题以“照片的呈现形态与保存”为中心,对比着陈述了照相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及情感体验带来的影响,焦点在“改变”:黑白照片虽“少”而“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数码照片“多”但“值得珍惜的点滴可能被稀释”;黑白照片会“渐渐泛黄,日益模糊”,而数码照片则完全相反。这是典型的“比较”思维,然而比较的结果既不是定位在“孰优孰劣”上,也不是定位在“取谁舍谁”上,而是定位在人从中可以享受到科技进步带给人类的便捷上。但又不仅仅是“比较”思维,还有显而易见的“辩证思维”存在于字里行间:黑白照片易泛黄且日益模糊,数码照片从不泛黄,这是从技术的角度说的。但前者利于亲情的沉淀、积聚和感受,所以“永不褪色”,而后者虽“从不泛黄,永不褪色”却让值得珍惜的“点滴”极易被稀释,两者一“用‘心’”来保存和记忆亲情,一“用‘技术’”来交流与分享。

二、试题启示

近几年来,广东省高考作文题命制一直走的是稳健之路,且在稳健中渐趋成熟,非常具有自己的特色。总计有:

1. 不跟风,有平稳的坚持。

每年高考,都有一些省市的作文题会因为指导思想上偏向“社会政治”而一定程度地偏离语文学科的根本特色,比如材料中或者标题中赫然出现“诚挚”“和谐”“信任”“梦”等风向标性质的概念和术语,把考生原本可能出现的灵活思维和创意作文胶着在既定的圈子里,限制学生的思维触觉伸向更其宽广的领域,有“牵着考生的鼻子走”的嫌疑,泛政治的意味或者打政治化的擦边球的意图比较浓厚。广东题则坚定自己“平实却意蕴丰富”的良好导向,目不斜视,心无旁骛。2013年的材料始终不出现“爱心”等词语,而是让考生自己去思考,去琢磨,去提炼,去表达。而这正是语文学科尤其是十八九岁的高中学生需要养成的语文习惯和能力,不能坐等别人给思想来充填自己的大脑。

2. 不偏怪,有沉稳的气度。

高中学生还处在中学阶段,是远未成熟的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他们的生活经历远远说不上丰富,情感体验也非常肤浅,让他们谈论、评价成人世界里的东西,要求他们像哲学家一样去思考,本身就违背了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写作的基本规律。有些省市的高考作文题,根本不顾及高中学生生活与心智的实际,用一些拔高了的、抽象的甚至空洞的概念去考学生,考查不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书面表达的能力不说,还会给高中语文教学造成错觉。

近几年的广东题,绝不出偏题怪题,而是一般都提供一段平实而内涵较丰富的导引语,它们有时候是作文材料,更多的时候则不是。无论如何,这些导引语都贴近生活,直面人生,其中提到的事物和现象都是考生比较熟悉的或者将来会遭遇上的,以此来引发考生思考人生的一些基本问题,包括困惑。《与你为邻》,切中人对情感取向、交际对象、相处相容等生活内容与方式的选择。《回到原点》,聚焦于人对生命方式与质量的深层思考。2013年根据三户人家对捐赠的接受与拒绝,进行人格尊严、自强自立、善假于物等生命“义”“理”的选择与阐述。这些话题,与高中学生的生活经历及情感体验比较适切,基本上可以说在他们的生活范围之内而又略有超越,那就是对人的生活、生命的精神层面的适度关注。“适度”非常关键与重要。

三、备考策略

根据广东省近几年高考作文题的特点,我想提供几点备考策略供高三师生参考:

1. 多“点”聚材。高考作文无论怎样命制,都离不了“内容规定”与“形式要求”两个方面。就备考过程中的素材准备而言,“量”已经不成问题,只要翻开报纸杂志,拧开收音机开关,打开电视机新闻频道,联通互联网网线接口,铺天盖地的海量信息就会扑面而来。关键在于质量。

高考作文内容的核心是关注“人(更多的时候是‘自己’)”的心灵、人的精神、人的生存,涉及“寻觅与拷问”“净化与提升”“比较与选择”等范畴,并体现为“有与无”“精与粗”“取与舍”“扬与弃”“独与众”等辩证关系的哲学思考。明白了这一点后,再以“自己”为圆心,以“自己与他人、它事、它物” 的关系及其调适为半径画一个圆,凡进入这个圆内的都是有用素材。素材的“面”不需多广,但“点”应该尽量多一些。为此,要准确、强势介入内涵丰富的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与事件。历史人物与事件的素材宜谨慎,因为对他们的诠释与评价远未“盖棺”而“论定”,就是说,用今天的观念和眼光去审视,他们很多时候会不合“时”宜。材料与观点脱节,也就有这个因素。

2. 多“向”散材。内含丰富的素材,往往具有“多维度”解读的可能性。臧与否、舍与得、近与远、明与暗、优与劣,都是维度之一。所以,对于同样一则素材,要尽可能寻找到多个切入的方向,或局部,或整体,或因果关系,或要素分合,作多向发散,发散的方向越多,得到的感悟越多,写作的思路也会越开阔和灵活。

3. 多“线”用材。多点积累素材、多向解读素材,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在考场写作时多线用好素材。用素材非常有讲究:

一要全面考虑所准备的素材与具体的作文题有哪些“相契合”之处。高考作文命题的一大特点是,作文题是让考生临场写作时“借用”的,借命题人所制之题去叙说自己的生活经历,去抒发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去阐述或证明自己对特定人事的情感与态度。比如前些年作文题中命题人问的“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上述材料”就是考生思维的触媒,考生所想到的任何东西都离不开“上述材料”,所以要善于“借”,借题发挥。提供清人阮元的杂诗“交流四水抱成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不是让考生论述如何种植水生作物的,考生必须找到诗的内核是“因‘水’制宜”,然后衡量自己准备的素材中有没有“因‘××’制宜”这个要素。《与你为邻》一题,则必须准确理解“为邻”这一核心,把握“‘自己(我)’与‘你’为邻”这一对关系,可以是“比邻而‘居(座)’”,也可以是“以‘某种道德品质、思想情绪,某位楷模人物’为精神支撑相伴前行”。其中的每一方面都是“线”,如果素材中不具体这样的关系或不能分离出类似的“线”,则一定要舍去。

二要围绕“相契合”之点去叙述素材。一则素材可能有好几条线可以用,但真正高度契合的应该只有一两条线。我们说的“多线用材”主要指平时训练而言,多线以开拓用材的领域,以便对接上更多的作文题。

(作者单位:清远市清新区教研室)

8.上海卷高考优秀作文 篇八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很多超前的事物、理念,很多复杂的事理、真相,往往需要日迈月征、长久沉淀之后方能水落石出、道远知骥。那我们是不是只能在时间的长河里静等花开呢?

我们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说“真理是时间的孩子”。

那么实践和时间的关系是什么呢?可以这样说,有些价值,短期实践就可出真知,为人们所接受,而有些价值需要漫长的实践才能花明柳暗。这取决于事物的复杂程度,并且受到时代局限性的影响。

30年前“蛇口之父”袁庚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个口号时,内心是有忐忑的,他希望从邓小平口中得到一个答案。邓小平非常认可,并为深圳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总书记号召我们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环保的基本国策。从“高速”发展到“高质”发展,尽管我们不断被时间检验着,也被时间改变着,但能不能说以前的策略就没有价值呢?

可以说实践是刚性的,时间是弹性的。

五石之瓠,在惠施的手里只能成为一堆劳人思忖如何分类的垃圾;“能不龟手”之药,有人靠它喊出了双赢的“芝麻开门”,有人却因它世世代代受洴澼絖的辛劳。而这其中的区别,是无法用时间检验的,是思维和智慧的问题。主动探寻规律,用辩证、发展、创造性的眼光挖掘价值,用逆向思维、灵感思维、统筹思维,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造福于人类。

倘若我们总能这般焕发事物的价值,何须静候时间的检验呢?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人类也许永远有视线难及的地方。我们要竭尽所能深谋远虑、科学决策,但也不能因某些势必无法看到的未来、人类无法突破的局限而畏首畏尾!我们处于当今这个伟大的时代,试玉未必要烧三日满,辨材何须待得七年期,太多的硬核支撑使得我们的预判和规避能力空前强大,可以加快沉淀、甚至超越时间!

9.上海卷优秀高考满分作文 篇九

一颗足够沉静的心灵,能清晰准确地辩识世间事物的真正价值。而嘈杂的心灵,往往对事物的价值“视而不见”。因此,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需要沉淀的是心灵,而非事物的价值。经过淬炼沉淀的心灵,是真正有价值的。

有人说,古董呢?难道不是历经时间的沉淀,越老旧越有价值?非也。古董它首先是精品,才能绵延数年;其次它需要遇见懂得的人,才会重见天日,回归价值;不然埋在土里的古董,有价值,但其价值无法被人认识并体现。工之侨献琴,申屠敦之鼎的故事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因为人们的心灵太容易被外表、名声、权力……蒙蔽,而看不到事物原本的价值。

因此,心灵,是价值的明镜。唯有心灵需要沉淀澄澈,才能照见事物的真正价值。

有人说,机遇呢?在如今信息急剧膨胀的时代,机遇似乎随处可见,又往往与人擦肩而过。机遇的价值如何体现呢?为何有人是机遇的幸运儿,而有人却是机遇的弃儿?

机遇就像淘气的孩子,它既不循规蹈矩,也不按套路,它时常闪现,却神龙见首不见尾。那些被机遇频频眷顾的人,大都有一颗沉静执着的心灵,譬如执着于简洁完美的乔布斯,狂热制造火箭的马斯克,想到就做的张小龙……他们对于认准的事,想到就做;在实践中,不惧失败,趋向完美;在完美中,得到心灵的宁静。这让我想起学走路的孩子,抬腿便走,摔了再走,直到学会,内心满足。原来,淘气的机遇,往往留给有童心,内心纯粹的人。

最近视频里见到最有天分的人,莫过于数学天才韦东奕。网上对他的评论两极分化。有人认为,即便他的数学成就高,但他情商不高,说表达方式不佳。有些人认为,他这样纯粹的天才,他的喜悦都融于全然思考带来的快感,他已无需花更多的精力放在所谓“情商”和“表达”上。

对天才本人来说,他眼中只有自己狂热喜爱的数学研究,其他的事物何曾占用他的思索空间?正式这份沉静笃定的真实,让他并没有遇到“情商问题”。

10.上海卷2014高考语文作文 篇十

摘要:根据2014年9月4号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2016年广东省将使用全国统一命题的试卷,地理高考作为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列入改革的范畴。这一变革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的重视。本文通过对2010-2014年地理高考广东卷与全国卷进行对比分析,从试题的试卷结构分析、知识内容分析和地图、图表题的角度,得出广东卷与全国卷在试卷结构、知识内容以及命题立意上的差异:全国卷与广东卷相比更侧重自然地理知识的考察,考察学生对地理特征的综合分析能力、地理过程的描述能力、简单预测的能力、地理因果关系的分析与推理能力。全国卷对理性知识的考查多于感性知识。

关键词:地理高考,广东卷,全国卷,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55

1 引言

自1952年地理作为必考科目被划入全国统一招生考试以来,地理在高考的舞台几经废兴,经历文革的停滞后,1978年开始恢复全国统一命题考试,考试科目分为理工农医和文科两大类。地理科被纳人文科类考试科目中。199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考试科目全部实行“3十2”方案,即在高考科目中,文科取消了地理,理科取消了生物和政治。1999年,广东省开始试行“3+X”高考科目改革方案,地理科作为“X”中的一项由高校自主选择。至此,地理科目重又出现在高考科目的队列中。2005年,广东省实行自主命题,至2014年刚好走过十年的历程。根据教育部门最新发布的消息称,2016年广东省将重新采用全国统一命题的试卷。

关于广东省地理高考试题与全国卷的对比分析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2010-2014年地理高考广东卷和全国1卷为研究对象,从试题的试卷结构分析、知识内容分析、地图、图表题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二者的变化趋势及差异,为一线的地理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2 对比分析

根据全国地理高考考试大纲要求,考试范围和内容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必修1、必修2、必修3,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有关内容。考点内容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五大模块的内容。其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为必修内容,城乡规划与环境保护为选修内容。

2.1 自然地理模块

自然地理模块主要包括地球与地图、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五大部分内容。

从考点分配看,2010-2014年地理高考全国1卷在自然地理地球与地图、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五部分的内容上的分配不均,五年都重点考察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这部分内容,特别是对气候的考察,每年都有涉及。而对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部分内容这考察的相对较少,只在2014年出现了两道选择题,其他年份都没有考察过。

2010-2014年地理高考广东卷对比全国1卷在自然地理考点分配的差异表现在:广东卷较全国1卷在考点上每年的分布较为平均,虽然广东卷也重点考察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这部分内容,但在其他四大部分内容基本每年都会有所涉及。可见广东卷的涉及考点更为广泛。而无论是广东卷还是全国卷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内容基本都是每年自然地理考察的重点。

从分值比重上看,全国卷和广东卷的自然地理分值比重较其他几个模块比重都是最大的,占全卷分值比重的40%~50%。而具体到每一年广东卷的自然地理分值都是比全国1卷要高的。可见广东卷比全国1卷更加注重自然地理知识的考察。

从考察形式上看,全国卷多以选择题的形式为主,而广东卷则以主观题的形式为主。重点考察了气候类型的成因、气候类型及特征描述等内容。如2011年40(2)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的气候类型及成因,2011年41(3)石羊河的气候类型判断,2012年40(1)加拿大的气候类型及特征描述等。都是以主观题或者是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2.2 人文地理模块

人文地理模块主要包括人口和城市、生产活动和地域联系、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三部分内容。

在考点分布上,2010-2014年全国1卷主要集中在生产活动和地域联系这部分内容,对人口和城市和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内容涉及较少。主要考察了工农业的区位因素,五年的试题都有涉及到这一知识点。2010-2014年广东卷人文地理考点分布主要集中在人口和城市和生产活动和地域联系这两部分内容。两份试卷在近五年内都没有涉及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一部分的内容考察。

从分值比重上看,全国卷和广东卷的人文地理分值比重差异较大,占全卷分值比重的24%~38%不等。全国1卷比较注重人文地理模块的考察,分值比重每年都在30%以上,最高的是2011年一共出了38分的题目。相对于全国卷来讲,广东卷在人文地理的考察分值较少。总体在25分左右,但在2010年出现了一个高峰值,出了34分的題目。

从考察形式上看,两份试卷在人文地理模块的考察形式上,选择题和主观题的形式都有,而且分配较为平均。差异不大。主观题主要考察了工农业的区位因素为主。这部分内容不仅是人文地理的重点,同时也是整个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

2.3 区域地理模块

区域地理模块主要包括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三部分内容。

在考点分布上,2010-2014年全国1卷在区域地理的考察比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模块都要少。考点主要集中在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内容,从单年来看,考题叫较少,考点集中。2010-2014年广东卷区域地理考点在三大部分内容都有涉及,但总体集中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上。如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从分值比重上看,总体上全国卷比广东卷的人文地理分值比重较小,全国卷区域地理占全卷比重在10%~20%之间,广东卷占全卷比重在16%~30%之间。可见广东卷更加注重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的考察。

从考察形式上看,两份试卷在区域地理模块的考察形式上主要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的。多出现在最后两道大题上。偶尔也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但是总体考察不多。

2.4 分值分布差异

在近五年的分值变化特点,就自然地理而言,全国卷在自然地理模块分值的波动较小,基本稳定在40分上下的水平。而广东卷则波动较大,有近10分的波动值。就人文地理而言,分值比重处在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之间,但是近两年来,由于广东卷增加了区域地理的考察,所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分值都有所下降。说明广东卷越来越关注区域的协调发展。

2.5 图表差异

图表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在地理上有无图不成文直说。地理试卷的图表形式非常多,主要包括景观图、数据分析柱状图、关系示意图、区域示意图、等值线图、数据分析表等。全国卷的图幅数量要比广东卷的多,但是因为全国1卷多了三道选做题,选做题基本都会有图形出现。所以从总体上看,全国卷与广东卷在图表总量上的差异是不大的。全国卷的图表在选择题和综合体的分布都比较平均,有景观图、数据分析柱状图、关系示意图、区域示意图、等值线图、数据分析表等,样式丰富,承载信息准确,清晰,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全国1卷与广东卷在图表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统计图类数量上,全国卷的统计图类数量较少,而广东卷的统计图数量较多。统计图表多出现在选择题上,而且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图表的信息直接得出答案,所以难度较小。

2.6 题型差异

在试卷结构上无论是全国1卷还是广东卷在近五年来的试卷结构都没有改变,但是两个地区的试卷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差异。全国1卷只有两种题型,即选择题和客观题,而广东卷出了这两种题型外,还有填空题,填空题出现在最后两道的综合题中。在题目数量上,全国1卷包括11到选择题,2道综合题和三道选做题。其中必做题一共90分,2道选做题每道10分选做其中1道计入总分,全卷总分100分。广东包括11道选择题和2道综合题,总分100分。

3 结论

以2010-2014年地理高考广东卷与全国卷的的文本为研究主体,从试卷的考点分布、试卷结构、试卷图形图表上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在考点分布上,全国卷更加注重人文地理及区域地理的考察,关注区域间的联系及发展。注重基础知识的现实应用价值,其题目的情景设置新颖和题目入题的视觉独特。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发展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区域的发展。

(2)通过地理图表的分析可知,全国卷关注学生分析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命题趋势体现“渗透新课程改革理念并贴近生产与生活”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日常地理教学活动中关注社会,关注时事热点,在地理课堂上要善于挖掘社会的地理教育资源,引导学生面向生活学习地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试卷结构上,全国卷最大的特点就是设置了三道选考題,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地理试卷的试卷结构体现出主观题目的难度下降,学习内容凸显选择性。教师在地理教学应关注双基知识,避免钻研偏题难题。

参考文献

[1] 徐海群. 高考地理试题的地理学科能力体现状况研究[D]. 延边大学,2011.

[2] 刘金龙. 我国2012年地理科高考试题的命题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12.

11.2007年上海高考一类卷作文 篇十一

必须跨过这道坎(67+2)

山是一道坎,它高,它威严,它绵延着一股凌人之气,阻挡着人们的脚步。然而再巍峨的山也能被征服,我不禁问:世上还会有跨不过的坎吗?有个声音告诉我:别忘了,你心中横亘着的才是永恒的阻碍!呵,是啊,我们不就时常在心里那道坎前退缩吗?

这叫人想起凯文卡特和它那张获得普利策奖的照片:一位苏丹女孩在前往救济站的路上被秃鹰袭击着,她无力反抗,眼里饱含泪水与恐惧。卡特用这照片纪录了非洲大地的苍凉悲情,却被更多人指责缺乏道义与人生。其实他在按下快门后马上掷出了石子将女孩抱进救济站,然而众人的尖锐还是将这位摄影师的心刺伤了。“生命的痛苦远比快乐更让人难以承受”,这是他留给世界的最后自白之一。

一颗明星的陨落犹如落水的石子般不再夺目,是什么让我们失去了这双善于捕捉世间之真、人性之美的眼睛,竟是卡特给自己垒起的一道坎!惋惜之余,是否还应唤起那心灵的坚强与无畏呢?倘若总是在流言里逃进阴影,这道心坎将永远成为负担。所以勇敢的人,你必须握紧拳头跨过去!

这道坎,无形,这道坎,拦住了太多人。当柳三变忘情于戏楼霓虹青衫红袖间,当王国维顶着前清遗老的旧帽对想象中的王朝难以释怀时,他们的光芒淡了,他们的精气散了。柳永终究只吟那儿女情长的歌,王国维终究只属于皇城那一泓湖水。

心坎,竟如此难以跨过。但是,我们必须跨过!谁说面对心理的煎熬我们从未获胜?

犹记得黄永玉先生说过,文革下放时,他与表叔沈从文擦肩而过。正是在那条乡间小道上,从文先生说了三个字“要从容”。我感动了,为那平淡的三个字里传出的力道。仍是那段艰苦卓绝的时期,童第周被从中科院系主任的位置上拉下马,他被批斗,被叫去扫了整整五年厕所。然而这位瘦小的知识分子没有惊慌失措乱了方寸。他每天坚持在八点前完成工作,因为这是表示他“对八点后工作时间的尊敬”。

这些人,也是平凡的人,他们也曾面临世间最难熬最残酷的一道坎,但他们挺过来了,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必须跨过这道坎!

心里的坎,捉摸不定,可以叫人在平静中怀有深深的绝望,然而跨过去了,我们就都是胜者,所以我记住了,必须跨过这道坎,才能迎来人生的另一页精彩篇章!

无法确认是否是一类卷

必须跨过这道坎

生活是美好的,因为处处充满着惊喜,每一次的成功都会带来一份喜悦、一份快乐;生活是神秘的,时刻都可能蕴藏着无限机遇,有挑战性的生活才是最为精彩的生活;生活又是艰辛残酷的,因为生活不是魔法师,生活中的磨难和考验不会无故消失。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足够的坚强,才能拥有必胜的信念去面对人生旅途中出现的每一次障碍以及漫长人生中大大小小无数道坎,自信满满地交出一张最为满意的“人生答卷”!

人生不会永远一帆风顺,我们要走的路也绝不可能总是平平坦坦的。

我们中的每一个人,包括我们的父母、老师以及所有的伟人和成功者,都曾不可避免的接受失败的洗礼。遭遇失败,是成功的必经之路。如今的成功人士大多之前经历过不止一次的失败,成功道路上不仅有伪装的陷阱,更有一道道坎需要曾经的他们、现在的我们去面对、去挑战、去跨越!人生中有太多的“坎”是我们必须去跨越的,跨过这道坎,我们将会离成功的目的地更近一步;跨过这道坎,或许成功不会立刻出现,但倘若你临阵退缩,因为胆怯或是惰性而刻意逃避这道坎,那么迎接你的必定是失败!与成功擦肩而过、失之交臂的你,缺少的不是智慧和天赋,而是跨过“那道坎”的勇气、决心以及面对压力时所需要的承受力。

“失败的次数越多,成功的机会也就愈近。成功往往是最后一分钟前来访问的客人。”不幸的是,有太多的人正是在这“最后一分钟”前选择了放弃选择了逃避,没有跨过这道坎的他们将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听不到那代表鼓励的响亮掌声,也感受不到经过长久努力后收获的快乐。德国哲学家海德也曾说过:“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生长,秋天就不能收割,冬天就不能品尝。”人的人生,总有一些坎是必须跨过去的,这就好比是你在幼年播下的一颗颗希望种子,经过你的点滴付出而伴随你茁壮成长,最终结出成功的果实——

在爱迪生的世界里,找寻到钨丝之前的那一种试验材料就是他发明灯泡时的一道必须跨过的坎!

在贝多芬的世界里,不因失聪而放弃理想的决心就是他谱写出《命运》时的一道必须跨过的坎!

在刘翔的世界里,超越法国黑人杜库雷成为“新飞人”是他身披五星红旗飞奔在世界舞台前一道必须跨过的坎!

在特奥选手的世界里,忽略自己身体上的缺陷,克服自身心理上的障碍,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去勇夺金牌也是一道他们必须跨过的坎!

世界上成功的人远远不止这一些,生活中的坎也还有千千万万道,每个人都有自己必须去跨过的那一道坎——

一岁时,我们蹒跚学步,曾经摔倒过无数次;六岁时,我们因顽皮打碎了别人家的窗户而被邻居恶狠狠地告了状;十二岁,最亲的人生病住院,需要做手术;十八岁,经历高考,站在人生第一个十字路口……

我们在一岁时明白摔倒了要自己爬起来,永远向正前方走;在六岁时认识到要弥补自己的过错;在十二岁时真正长大,懂得如何付出自己的爱;在十八岁时思考自己要拥有怎样的人生。

这一道道坎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这一道道坎也是我们必须跨过的。人生仿佛一本正在被书写的书籍,每一个字词都非常精彩,却不能预先知道结尾,要耐着性子,一个字一个字地阅读,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才能真正跨过那一道道坎,那一道道必须跨过的坎!名师精评

中心突出:全文紧扣题目,围绕生活中的“坎”——即挫折与困难,来组织行文,中心明确突出。

结构完整:开头点明中心,然后辩证分析,接着以名人事例和自身成长经验来进行论证,最后点题,文章结构完整充实。

语言流畅:语言非常适合议论文体,流畅自然,没有过多修饰,反而显得说服力强,有论证性。

必须跨过这道坎

在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的故事里,走在生命最后时刻的列夫•托尔斯泰选择了“逃出生天”,坐上火车,逃开他早已经习惯了的一切,包括他的家人,他的文字。

活在任何的时代,你是否很早便习惯于生活的一切?就像张爱玲小说里的那荒凉的嘲弄与惨白的悲叹,每天遇见相似的人,每天去相似的地方,每天做相似的事,一天与一年、十年便没了区别。海德格尔对这个时代的理解,浓缩在了“遗忘时间”这四个字里,人异化了,人渐渐淡化了自我意识。而托尔斯泰却在生命即将结束前,决绝地跨过这道失落自我的坎。

被遗忘了的时间,这是一道坎,你可否感觉到自己被淹没在川流不息里,失落于高楼林立间,彷徨于日复一日的相似?在物质极度发达、欲望频频作祟诱惑的时代里,是否应当退回到自己曾经清醒的位置,重新认识起“遗忘时间”这道工业化、信息化发展路上的鸿沟呢?

“学术之独立,思想之自由。”陈寅恪先生用一生的努力与坚守来回应这样一道坎,平和、却坚定;投入昆明湖的王国维先生用死亡证明他的清醒,毅然而决绝;“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沈从文先生弃文笔而投身研究来跨过这道坎,既慈让、更不折不从,对于自我意识的维系和方式可以有不同,对遗失自我的跨越和反省确是当代人不可回避的话题。

逃出被遗忘的时间,需要勇气,有时更需要代价,但这代价和失去却并不能撼动人类对跨越这道坎的决心和意志。“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先生一生便在斗争里呐喊着国人当摒弃自我意识的遗失和麻木,他愿是一棵野草,即便他也感慨被以怨报德的女娲、庄子;然而他始终在。

也许一时你无法如此深刻地感受那被遗忘了的时间,也许暂且你发现了这道坎却仍想保留原状,但是请正视这道遗忘时间的坎与这个时代,就像年老时回顾自己人生、写出《随想录》的巴老,就像逃出生天的托尔斯泰。

必须跨过这道坎,也许,你无法在海边盖一所房子,却依旧可以感受到真实的生命在鲜活地律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名师精评

思想深刻:作者慧心独具,将“被遗忘了的时间”比作一道坎,阐释这一富于历史性和哲学性的人生命题,思想深刻、有见地。

内容充实:作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从托尔斯泰、张爱玲、陈寅恪、王国维、沈从文、鲁迅到巴金,使文章内容充实,有深意。意境深远:全文以文化名人的事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得全文思想意境深邃幽远,极有感召力。

【范文一】必须跨过这道坎

放假期间,倘若有空下的时间,总是要跟着我的美术老师去偏远的山间写生。景区的环境自是如瑶池仙境,教人流连忘返,而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倒只有我们那暂时栖身的农家门厅前,一道高高垒起的门坎儿。

我的老师喜欢未被开发而经人工雕琢的环境,他要的是那种自然质朴的景。而在那种地方我们所能居住的农家,都只有老旧破败的门庭,和高低不同的门坎儿。

几年前刚开始出去写生时,我常会被那垒至小腿肚的门坎绊倒,往往是走进一扇门,毫无预警地就栽了一跟头,结结实实地向八仙桌上的菩萨嗑了个大头。在吃了不少闷亏后我终于学聪明了,但凡见着高度超过两米,厚度超过十公分的门,就会下意识地做高抬腿动作。

后来我才明白个中玄妙,原来在这僻远的山区,民俗守旧落后,思想封建保守。而那门坎儿的高度是与这一家在当地的地位等等被划上等号的。门坎儿越高,它所象征的地位就越高。我当时心里乐呵,敢情我住的便是那村上领军人物的家?

于是开始留心那些门坎儿,留心起这闭塞的村落。

七月里的天气,山里虽说暑气不重,却也依旧燥得让人发闷。我们开始从早晨五点,画到上午九点左右。山里不时有人踱过,偶尔回头瞧上两眼,又像是怕惊扰了我们,缩在一旁不敢吱声。有过对话的,只是一些山里头的孩子,十来岁光景,却不上学,满山遍野地乱跑,看见人画画便围上来,开始怯怯地不作响,尔后有胆大的孩子问了句“画的是否是远处那个金色草垛”?我答是,他们渐渐多话起来,问我这画什么价钱,我抚额失笑,告诉他们这只是习作,不卖钱。一个小孩问能否送她,我点头,把画取上,让她等画风干后再拿走。期间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去上课,一群孩子都是坦然地说家里穷,或是祖辈没有读书人,说着从父母亲那里听来的读书无用的理论。忽然地,我就想起那座高垒的门坎儿,和里面昏暗的厅,仿佛被门隔绝了千百世的光阴。

画干了,却被风吹上了许多细密的尘,涩涩地嵌进粉质的纸里,小孩也不嫌弃,像得了宝贝似的捧了去。我开始觉得这景并非那么心适怡然。

回家时,房东阿婆来牵我的手,我搀着她跨过那堵门坎,她颤抖地扶着我,吃力地迈出来,她说下次再来,夹着浓重的乡音,我点头,盯着她的小脚。车渐行渐远。

我回头,看倚在门上的阿婆。夕阳西下,在门边上打出昏黄,却照不亮她逝去的年华。

点评:这是一篇难得一见的记叙文。

文章立意显然是偏远的农村必须跨过民俗守旧落后,思想封建保守这道坎。但作者并没有做口号似地阐述,而是将其化为了一连串具体可感的形象:高垒的门坎儿、昏暗的厅、不上学,满山遍野地乱跑的孩子还有夹着浓重的乡音,小脚的阿婆。结尾尤其出色,落日的余辉洒在倚门而立阿婆的身上和有着高高坎的门上,却照不亮阿婆逝去的年华和坎内那昏暗的厅。明指那个农村尚未跨过落后的坎,暗指他们必须跨过这道坎以后才能进入现代文明社会。文章的语言极为平实而省净,有时甚至不用复合词,如自然质朴的“景”、细密的“尘”,却让人回味无穷。描写的细腻具体更是令人叹赏。

当然,作为考试的文章,若能在最后,使点题文字含义再显豁一些,也是有必要的。

【范文二】必须跨过这道坎

野草从狭缝中冲出,于是迎来生机;流水从山谷中冲出,于是江入火海。生命中,隐型的关卡不时地横在我们的面前,无法逾跃,便无法流光溢彩,因此时时不忘:必须跨过这道坎!

必须跨过青春这道坎。“青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干硎”,青春是明丽,希望的象征。然而,正如欢快的流水下涌动的暗流,青春地夹杂着叛逆,浮躁与冲动。乒乓球国手陈,年少气盛,前途光明,却在输球后大摔球拍,做出了极为失态的表现。这不能不让我们扼腕叹息,他的年轻心志未曾伴随功成名就生长,而是在尚未拥有从容,淡定心态的时期获得了过早的名誉和负担。青春是一部太仓促的书,如果没有在正确引导下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那不仅有碍于个体的发展,更有碍于社会伦理道德的形成。相反,让我们拿刘翔的成功作对比。他的自信与张扬让他赢在起跑线上,在跨过一道道赛道之坎的同时,他用那蓬勃风发的意气跨过了年轻而浮躁的秋,于是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舍我其谁的霸气,一份人难能可贵的品质!

必须跨过挫折这道坎。“真正的勇士,也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遭遇挫折,唯唯诺诺,便永远被挫折湮没;鲁莽硬闯,也不免头破血流;于是,正确地审视自我和乐观昂扬的态度才是逾越这道门坎的由内而外的力量。雅典的古代演说家德摩斯梯尼正是用不灭的信念方才克服口吃,成就了事业。跨过挫折这道坎,需要有韬略家一般的自我评析,哲学家一般的处事智慧,诚然,最为关键的莫过于冒险家般冲出险阻的勇气。心志不灭,面对挫折的坎,我心无畏!

必须跨过思维界限这道坎。思维的狭隘会伤害真理。迈耳发现原子守恒,王•鲍耶创立非欧几何学定论,却因思想太过超前,不为当世所接受。

无法打破思维的定式,社会的发展将受到阻隔。因此,思维这道坎,用宽容去跨越。一味否定超前的思维将之看作异端,都是心胸狭隘的表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仅仅要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包容,更应该推崇社会的各种思想百家争鸣,多元化的发展与和谐。比起那个样板戏一统天下的年代,如今的学术精英化面向草根化着实是令人乍喜的转变。必须跨过思维这道坎,国家的繁荣才有不竭的推动力!

青春的门坎,用成长去跨;

挫折的门坎,用信念去跨;

思维的门坎,用宽容去跨。

在那些已经跨越和即将到来的隐型关卡面前,对自己默念:我们定能跨越!

点评:无人能够否定这篇作文所透露出来的作者的才气。但细看,仍然是应试作文的典范:三段式的议论,古今中外广征博引,语言老练而富有哲理。

然而,如果再进一步细看,却发现,作者所提出的“青春”“挫折”“思维”三道坎似乎并不在一个层面上,不是一种并列关系,这对文章内在的逻辑性就造成伤害。如果能够把“青春”改为跨过“浮躁”,也许文意会顺畅一些。今年上海高考作文阅卷中,有一篇作文的命运富有戏剧性:第一位阅卷教师打了20分(满分为70分),第二位教师打了43分。判分差别如此之大,按程序这篇作文交到阅卷小组组长手里,但仍难以定夺,只得再上交高考阅卷中心组仲裁。仲裁结果是:64分。

从20分到64分,不仅是一篇作文,一位考生的命运也将随之改变。这篇作文得分,为何前后差别这么大?其背后,有什么值得人们回味与思考?

这道“坎”若有若无

最初,阅卷老师打低分的原因是,这篇作文没有写清楚要跨什么坎,为什么跨,怎么跨。而阅卷中心组几位专家的观点是,这篇文章意味尽在不言中。文中有“虚”坎,有“实”坎;高高的门坎象征着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之间、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隔阂;作者言语之间饱含希望,希望山村的人们,特别是孩子们跨过“门坎”,更多地感受外面的精彩世界。如果没有生活感受闭门造车,肯定写不出这么真切的文章。

有创新、有真情的作文不会湮没

从20分到64分,一篇作文从不及格到获高分,显示了上海高考阅卷制度日趋完善。近几年,沪上高考作文阅卷实行网上阅卷,两名教师“背靠背”评阅。如果两位教师所批阅的分数差异在一定范围内(一般为7分),就取平均值;如相差7分以上,就交第三位教师评阅;若还有分歧,就送交阅卷中心组仲裁。评阅作文时,电脑还会设定阅卷的最低时限,防止阅卷人对作文一瞥而过。

但是,作文阅卷在一定程度上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让一些语文老师和有才华学生困惑的是:高考作文该不该创新?创新是否伴随着“危险系数”增大?

“我们鼓励与肯定创新。”近年来负责高考作文阅卷工作的华东师大教授周宏指出。高考是为高校选拔人才服务的,高校青睐的从来都不是应试型人才,而是有个性有才华、关注现实生活、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高考作文阅卷中心组的专家大都是大学教师,他们喜爱有生活气息、有创新亮点的作文,对切合题目的创新文章会打高分,并保护那些有才华但可能“出格”的学生。

记者了解到,本市将对高考作文阅卷老师进行更加系统与细致的培训,今后,只有培训合格后获“上岗证”的教师才可参加阅卷。在培训中,如何识别和评判“创新作文”是一项重要内容。比如,议论类文章,如其观点标新立异,只要不低俗,能自圆其说,应给予肯定;记叙类文章,如夹杂较多“印象”与“感觉”,只要是来源于生活和现实,真情流露,含蓄点题,教师就要慧眼识宝。

给学生更多时空感悟和思考

从20分到64分,一篇充满生活气息与现实感悟作文的曲折命运,也引发了教育界人士对语文教育的反思。

一些多年参加高考阅卷的老师告诉记者,高考作文中,充满真情实感,关注现实生活且有独到见解的好作文太少。中学生作文的“通病”是重形式,轻内容;重语言,轻思想。这也折射出中学语文教育的不足。

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王光祖指出,不少中学从高一开始就训练学生写议论文,因为高考作文写议论文的概率最大。怎么写?有老师总结出一套“新八股”:在作文开头点题,写一 6 两句名人警句;中间写一些“通用性”强的例子,例子平时背一大堆,考试时挑几个来用;结尾再总结一下。有的老师让学生多看历年来的高考优秀作文,但缺乏深入指导。学生只看到了优美的文字,但没有体味到其背后的思想性,只学到“形”,没学到“神”。

不少语文教师有苦衷。“高中语文'靠边站'。虽然语文是高考科目,但相对来说,数学、英语等学科通过反复操练,更容易提高成绩。我们只能在有限的上课时间里,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应试。” “语文教育对学生人格发展、文化积淀、修养提升,将产生重要影响。”周宏说,一个学生如果只会写程式化的应试文章,而不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和感悟,那么他今后走上社会,如何去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如果一个学生习惯写文字花哨而内容苍白的文章,那么久而久之,他可能会形成华而不实的处事作风。

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社会,从而培养思考能力?专家建议,语文教师布置了作文题后,可以让学生先讨论和辩论,激发学生思想火花,之后再写作。语文、历史、政治等科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报,形成乐于讨论社会热点问题的风气。同时,学校要让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空浸润于生活,去体味、去提炼。教育界人士指出:“摒弃以'分'为本,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语文教育改革的根本。”

你,是我的朋友

一切,只是从那个再简单不过的游戏开始。

那时候我三年级,因为幼稚,所以不知收敛而过于招摇,倚仗着一份出色的成绩单总是“好友”成群,颇为自得。所以当那天做那个叫做“找朋友”的游戏时惊觉大家已两两配对自己却落了单,匆忙中找到另一“单身人士”结队。本是无心之举,却在见到她的笑靥时失了神——那样清澈而甜美的一个笑容,在那一瞬间似使四周寂静下来,满目只剩那浅浅的酒窝和小小的虎牙。然后我听见她唱:“你是我的好朋友。”素来机灵的我,还没完全回过神来。

如今想来,也许都是机缘。

她成绩很好却鲜有朋友,或许是因为沉默,然而那次以后我却极爱粘她。那时的我还不明白,那是一种“灯火阑珊处”的归属感,只是随心而动。我们确是奇怪的组合,但我却能感受到与她相处时的惬意:来自早晨桌上那一杯暖茶,体育课后那一张纸巾,还有,我最爱的那个笑容。

相处久了的人除了有默契,也容易越来越相像:应当就是从那时起,我学着聆听学着不再锋芒毕露,而她也试着和更多的人交往。但心中有块地方,始终只留给彼此:正如她的“达能王子”和我的“3+2”,从来不入他人的口。

我现在还是只吃“3+2”和“达能王子”,尽管她已不在身边。

也许拥有了幸福真的要把它藏起来,否则上天都会嫉妒。初一的时候,不再同校,至今我仍希望,我们之间只是“两地相思”那么简单,但事与愿违。事与愿违。

我再见到她的时候,她的头发已经掉光了,下巴削尖,酒窝也浅得几乎看不见,能与记忆重叠的,只有那两颗小小的虎牙。没有聊很多,只是握着她的手坐一下午,其间有几句话是关于饼干:

“医生说以后都不能吃饼干了。” “嗯,那我也不吃了。”

“不要。连我的那份,一起吧。”

截肢没能阻止癌细胞的扩散,七个月后她还是离开,那是2002年12月20日,还有5天,我们就能一起过圣诞。于是我有了一个没能送出去的琉璃相框。

12月24日,寄出去一张没写收信人地址的贺卡,嘱咐某人:“3+2”太硬,“王子”刚好。投进信箱的瞬间,又浮现那浅浅的酒窝和小小的虎牙,还有那一句“你是我的好朋友”。

12.2012年上海卷高考优秀作文 篇十二

【题目】

27.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解析】

2012年的上海高考作文延续了近几年的出题风格,材料既有哲理也有诗意,其中包含的对自我意识的深层发掘,这也是上海与其他地区不同的主要方面。纵观上海这四年的高考作文,从09年的郑板桥书法、10年的荷兰人钓鱼会带尺,到11年“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再到今年的“微光”,上海更着重去考察学生们从材料中联系自身去破题和辩证思考的能力。

从审题的角度来说,这篇材料延续了去年的出题方式,还是在考察学生用辩证思维来解析关键词的能力。“微光”是整篇材料反复提及的关键词,“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这便是“凡人”与“天才”的辩证思考。为何我们将曾经的“微光”舍弃,而天才却将“微光”积聚为惊人的才华,这便是不同生活模式所造就的产物。这篇文章可以立意为“拾起心灵闪过的微光”,“微光”可象征为我们需要拾起曾经遗忘或者忽视的事物,可以人及物,衍生至社会、文化等等。然而为什么我们会把“它”舍弃呢?就是因为“它”有这两点特征:一是微小的,一是因为这是源起于“自己”的东西。

这篇作文题目思考空间大,开放度高,很多角度可以写,学生发挥的空间比较大。

从自身成长的角度出发,考生可以写:比如“不舍弃自己的微光”,就是擅于发现自我,看到自我的价值,不要自卑;也可以从要有独立思想,自由的精神,充分/

4张扬个性的角度来写;或者自己坚守灵感,并付诸行动,就也会有造就天才作品的可能;同时,我们还可以提出“有心和无心”的辩证关系点,灵感总是一闪而过,而我们也常常对于脑海中闪过的这些视而不见,而作为生活的有心人,却能抓住这些小小的细节,而使他绽放出光芒,那么也就可以在立意上上升到创新,因为只要有心,就可以有“新”,就可以创新等等,例如牛顿是个有心人,从苹果落地得到了万有引力定律;安藤百福是个有心人,仅半个世纪,方便面就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食品;乔利是个有心人,从煤油弄脏了衣服中发明了干洗剂。

从国家民族的角度来看,考生可以谈人生,也可以谈民族,谈文化。比如,近代以来儒家文化被我们忽略,但在日本、韩国、新加坡却发扬光大,韩国推出“端午祭”等等。

总体来说,今年上海语文高考作文题的难度并不大,唤醒学生内心沉睡的东西,从点滴处、寻常处、细微处寻找生活的幸福。阅卷专家们也表示,高考阅卷时,阅卷教师都不会预设主题,会以开放的心态对待每一篇作文,所以考生们只要审清材料,深入分析,联系实际,展现自己的知识积累,让作文从“微光”变成“阳光”。

【例文】

1、灵光一现

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题记

如果智慧是一朵莲花,那莲花正中一定擎有一支点亮的蜡。荧荧的那一剪光虽微弱暧昧,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十里平湖,智慧的闪光就仿佛是微风漾起的一道道涟漪;万紫千红,智慧的闪光就好像是那偶尔飞来嗅闻芬芳的彩蝶;晴空万里,智慧的闪光就好似那展翅翱翔啸唳长鸣的云鹤。

残酷的岁月扬起漫天黄沙,将一个个或悲壮或悠然的身影埋没于九尺黄泉,然/

4而,这又怎能湮没在黑暗中闪动的智慧的火焰呢?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撩拨着我们的情思。情思,是灵感的触发器。灵感,是和我们捉迷藏的玩伴,稍一疏忽,它就化为一缕青烟无影无踪。凡人需要灵感,文人更需要灵感。后者比之于前者,其可贵之处正在于他们多半会紧紧抓住这黑暗中的那一道闪电。

南山之下,遍地金菊,不正是激发出陶潜灵感的产物吗?菊香弥漫,再酌上几杯浊酒,岂不美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景此情,夫复何求?会稽山阴兰亭,云天朗朗,惠风和畅。诸位文人墨客列坐水滨,流觞饮酌,歌咏唱答,不也是出自内心深处被激发出的那些许情感吗?一篇《兰亭集序》,唱出了“齐彭殇为妄作,一死生为虚诞”的感慨。还有赤壁古战场,不只有多少人去凭吊过。苏东坡、辛弃疾,后来者更是不计其数。赤壁在他们的头顶上架起一道美丽的彩虹,在文坛竖起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们生而平凡,可是我们依然对自己心灵上闪过的微光视而不见,更不用说伸出手抓住它了。一个落地的苹果成就了牛顿在科学界的丰功伟绩,一只飞翔的鸟儿为莱特兄弟展开了翱翔天穹的机翼。“灵感是一个不喜欢拜访懒汉的客人,”车尔尼雪夫斯基如是说。我们无意中丢弃了属于自己的财富,不正是由于我们的懒惰吗?

2、原来,我是主角„„

前一段时间,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一阵热播,相信大多人感觉里更多的是熟悉,是重温,甚至会大声说,“我们也曾经拥有过,那样的美好„„”但是为什么只有九把刀把青春那种独有的美好定格了下来了呢?也许我们会怀念,却从来不会想到这种怀念再现时原来可以如此动人心扉。难道只因我们曾经都拥有过?

每一个人都是特别的,每一个人都拥有着独属于他自己的个性与张扬,并因如此,每一个人才是他自己而非别人。但是在这个愈来愈崇尚喧嚣与繁华的世界里,我们却往往忽略了平凡甚至卑微的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白白地将它舍弃。而事/ 4

实上,正是那些在自己看来不值一提的东西确实多年以后别人对你的怀念。一如从前的我自己。

那时的我,性格内向,喜欢文学类的读物,喜欢在札记本上写东西,喜欢发呆与冥想„„唯独不喜欢跟人说话,确切地说应该是害怕与人接触。青春期女孩的世界里弥漫着童话般的美好,一切都是那么晶莹剔透,而现实中的自己就相对卑微的多。因此,往往会害怕遭到拒绝。也许只是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我都会在意好久。

就这样,我的高中生活都快要结束的时候,同学们之间突然一下变得亲近起来,好像一切都在高考前发生了某种升华,我们都好像在瞬间长大了许多„„我们敞开心扉表达我们自己,或者诚恳地对某个人说因为他,我的高中生活才充满了精彩。总之,一切都变得释然和美好,仿佛每个人都在努力的抓住即将逝去的青春与美好。也就在这时,我和朋友调侃,我的高中生活都没有异性的介入,青春期可算是一片空白啊!多少有点遗憾!“才不是呢?”她说,“你可是唯一让我们班所有男生倾慕的女生啊!”我顿时傻眼了,不管怎样,要是我早知道自己得到了莫大的肯定(那可是一班自视甚高的才子们啊),那么我的高中生活也就不会像我自己臆想中那么糟了啊,那么我也就不会总是躲在自己的角落里,只是欣赏别人的精彩了„„

13.上海卷高考作文真题 篇十三

一、上海卷作文题写作题目(70分)

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二、专家点评

这道作文题延续了上海卷一贯的风格,富有思辨色彩。关于对未来的预测,每个人都不陌生,但生活充满变数,对未来的.预测不一定准确,那么应该如何对待这种预测?预测的依据有多少合理性?过去、现实与未来究竟有没有如同草蛇灰线一般有规律可循?对未来的预测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自己和他人的现实生活?有没有一定的积极性,比如使人的生活变得更加富有目标和条理性?

上一篇:道路硬化建设计划下一篇:商场现场主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