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浅议

2024-07-25

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浅议(共13篇)

1.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浅议 篇一

浅议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浅议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李庆梅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实验中学)

摘 要:英语阅读是英语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英语阅读能力也是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能力。那么,身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究竟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指导学生进行更好的阅读呢?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文本阅读资源;课外阅读

英语阅读教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教学过程,它的任何环节都关乎英语阅读的教学质量。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阅读教学这一模块,并对此进行不断探索和实践,争取能使学生掌握各种英语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以为他们日后学习、运用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就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做几点简单的分析和阐述。

一、充分利用文本阅读资源,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初中英语教材中,每一单元都有着具有代表意义的.阅读材料,所以,身为初中英语教师的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文本这一资源,并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展开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英语阅读教学。

比如,有的阅读材料中会出现学生从未学过而且新颖、有趣的词汇和句型,这时我们就可借此机会让学生学习新词汇,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并且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加强阅读指导和训练,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英语阅读的指导和训练,以此提升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和阅读能力。

比如,在阅读一篇材料之前,我们可通过介绍文章背景或者探讨与材料内容相关的话题,让学生对阅读材料产生阅读兴趣,并适当引导学生对文本材料进行预测、猜想;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时时刻刻对学生的阅读表现和行为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如果发现具有不良阅读习惯的学生,我们应给予及时的纠正,让他们用正确的阅读方式去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阅读完毕后,设计几道阅读练习题,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含义及思想,并以此来考查学生的阅读水平。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有效掌握英语阅读的方法和技能,阅读水平也会在此过程中逐渐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重视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光是靠英语教材中几十篇阅读材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重视课外阅读,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向他们提供或推荐具有时代特点且内容丰富、健康的阅读材料,如此既能开阔学生眼界,加强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还能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促进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

比如,我们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涉及国外饮食文化、风景名胜、家庭教育、服装礼仪、音乐类型、娱乐、运动等方面的报刊和书籍,再与课本上的英文文章相比,更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积累了大量有关西方国家的知识,开阔了学生视野,在日后进行英语阅读时,就能对阅读材料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阅读水平也会得到相应提高。

总之,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们必须对此付出长期且艰辛的努力与探索,如果我们急于求成,就会得到适得其反的课堂教学效果。希望广大英语教师,在以后的教学道路上继续研究和实践阅读教学的策略和途径,争取研究出更多、更实用且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阅读教学方法,如此,我们的阅读教学研究会更加全面和完善,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也会迈向更高层次!

参考文献:

方亚君。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反思与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06)。

2.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浅议 篇二

关键词:有效学习,学生,兴趣,多元化学习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引起了课堂教学的变革,但无论教学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变化,教学方式如何改进,其最终目的都必须指向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教学?”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怎样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吃”透教材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只有真正吃透教材,才能正确把握“教什么”,考虑“怎么教”才会有基础。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做到既能对课文整体感悟,又能对文字的组合,蕴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有准确的把握,力求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思考,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如果作为教学组织者和指导者的教师,对课文没有深入浅出的把握,实现有效教学目标就是一句空话。比如《台阶》,写的是一个普通农民的一个现实的朴素梦想,以及为实现这个梦想而勤苦劳作的一生。“父亲”是中国众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的缩影,他的欢乐与忧愁、辛劳与梦想是千百万中国农民所共有的。作者的目光投向的决不仅仅是他自己的父亲,更是在生命长河中无望挣扎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但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却简单地理解为“通过写父亲为造新屋所做的努力,表现了他深挚的父爱”,结果造成学生一些更深入的思考也被老师倒引回来。这就是教师未吃透课文,表面化理解课文的表现。

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人们通常走这样一条成材之路:兴趣——爱好——钻研一—成功。兴趣是获取知识,扩大视野,丰富精神生活的一种心理现象,它积极推动学生去探求知识。由此,语文教师要使学生要对语文产生兴趣,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一外国人如是说:教师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透彻、迅捷、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兴趣,使之愉快地学。是呀,教人未见意趣,学生自不乐学。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时,总是积极推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学习。因此,在这方面我主要满足学生精神上的愉快。学生的性格各异,学生的文化层次参差不齐,而各类的学生都渴望成功,因为成功是最足以使学生感到满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我对学生学习中的进步充分肯定、多加表扬、鼓励。有一年,我曾经执教初三年级的语文,每次语文课上,我总发觉一男生特别专心听讲。一次,我表扬了该生的学习语文的积性,以后,该男生更是认真、踏实,后来在一次考试中取得了九十九分的好成绩。他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总之,一个教师对学生经常批评、斥责,学生必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甚至于产生对立情绪,或自卑心理,其离成功越遥远。

我遇到过这样一位学生,这位学生语文基础不是很好。一天,我要求她朗读古文《捕蛇者说》。她朗读得很不流畅,如何背诵得熟练呢?我很生气,批评的语话差不多顺口而出,转念一想,这岂不更不利于她的学习吗?我还是表扬了她,出乎意料之外这微不足道的表扬竟触发她学语文的兴趣,居然语文成绩有较大幅度地提高。可见,学习有无兴趣,成绩大不一样,如果当初我大声的斥责,也许没有后来的收获了吧!“我们做事要感到有乐趣,如果不是精神愉快,而是愁眉苦脸地在那儿教,愁眉苦脸地学,效果绝不会好。”人都是希望得到赞扬、肯定的。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成功教育”的事例告诉我们应尽量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多加以鼓励、肯定,点燃学生内心的驱动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这个主体的学习积极性。

三、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要任务。新的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唤醒学生自主意识。实践证明:学生的个性特征、创新思维和创造才能必须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要创造自由的教学环境,必须提倡充分的教学民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观念,始终记住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与学生的活动是相互的,正确对待学生的创造欲,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他们的所知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讨论甚至争辩,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秩序,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主动探求知识、发表独立见解的积极性,在参与中动手、动口、动脑,增长智慧和能力。

教师应充分尊重并倡导学生回答问题中的求异思维。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学生都有成功的需要,一旦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以愉快的情绪进行学习。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可以围绕课文内容查找相关的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章。这样学生既可以增加信息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在阅读、加工、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参与阅读实践活动。

因此对学习必须要有明确的自我意识,自主参与学习。教师要变课堂为学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经常设计一些问题,提问学生,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开动思想“机器”,使他们积极投身到课堂的双边活动中。只有双边互动,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构成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教师的主动性不是主要放在设计课程上,而是注重在课堂上如何控制学生。

四、采用多元化教学,激活语文课堂

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问答式、讨论式、座谈式、演讲式、辩论式、表演式、游戏式等多种教学形式。各种形式又可以灵活多样,如问答式可采用师问生答,生问师答,生问生答等形式;演讲式可以分组演讲,也可以进行演讲比赛。总之,各种形式的运用使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广泛参与。

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代课程与科学技术的整合使得教学容量大,效率高,学生可以借助软件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让实物投影、电视、电影、电脑等进入课堂,使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中联想、创新,丰富积累,提高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够使语文学习丰富、生动起来;能够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能够实现语文跨学科教学的理想。这一切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明确教学目的,巧妙地设计课件,适当地运用课件。

3.浅议初中语文分层教学的有效实施 篇三

一、分层制定教学目标,确保学生“量体裁衣”

学生学习基础与能力的差异性,对于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没有充分兼顾到这一方面的状况,还是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教学设计,习惯于“一刀切”的方式,结果造成了“优秀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学困生吃不了”这样的状况,反而影响了教学成效的提升。针对这样的状况,笔者从教学设计要求方面入手,对不同能力与基础的学生分别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为学生量身定做,确保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与制定的目标相适应,或者稍微高于学生的能力基础,让学生处于“跳一跳摘桃子”的状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对于优秀生的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上,进一步提高难度系数,在大纲要求的基础上进行拔高,体现在教学提问、考核练习等方面,始终让他们保持向上的学习状态与势头,防止出现自满的情绪。在对待中等生的教学要求上,保持正常的状态,对于学困生的教学目标设计上,降低要求,侧重于基础性内容的掌握与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确保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具有与自己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目标体系,有利于教学活动更有成效地开展。

二、分层开展师生互动,确保学生“人尽其才”

课堂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教师提升教学成效应当抓住这一重点。体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师生互动的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分层次地组织这一活动,保证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与平台。首先,笔者在教学提问的难度方面分层设计,一节课的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开展互动最为直接的形式,笔者既设计了一些难度较大的深奥问题,针对优秀生进行提问,同时也设计了一些基础性的问题,是专门为学困生课堂回答问题准备的。其次,笔者在安排学生分组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从小组成员的安排以及探究题的设计方面都考虑到分层因素。在人员的安排上,每一个学习小组的成员中,都相对均衡地分布有优秀生、中等生与学困生,保证相互之间能够形成帮带效应。在探究题中设计一些难度降低的类型,便于小组成员学习时的分工面。另外,在课堂朗读、师生角色反串(主要是复习教学中安排学生代替教师进行讲解)等环节,也专门为各个层面的学生留有发挥的空间,以此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热情参与,长足发展。

三、分层实施教学考核,确保学生“动力提升”

教学考核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不仅承担着对学生学习效果检查评价的功能,对于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方面同样具有重要影响。以往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没有采用分层模式,全部的学生都是按照同样的标准、试卷进行检查考核,分数较低、位置滞后的永远是班级语文学困生,一次考试之后,通常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班级中后位置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再加上部分教师“分数论英雄”的狭隘教学理念,会造成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下降,甚至会出现畏难情绪,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针对这样的状况,笔者从教学考核的模式改革入手,首先调整教学考核的内容与难度,实行“AB卷”的考核方式,中等以上学生采用A卷,难度系数较高,学困生采取B卷,难度系数较低,基本上属于基础性内容。考核试卷难度系数与学生的教学目标设计相一致,保证学生只要尽到了自己的努力,基本上就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分数,这样的模式能够摆脱学困生永远处于班级后列的境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整体教学成效的提升。其次,笔者在语文教学考核中采用“态度+分数”的形式进行综合评定。对学生这一阶段的语文学习进行评估环节,除了看学生的考试成绩之外,将学生的学习投入程度也作为重要依据,以等第形式进行表现,有助于全面反映学生学习状况,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另外,笔者在考试考核中,还按照层次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竞赛活动,让处于同一能力水平层次的学生相互比赛,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状态。

四、分层组织拓展活动,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作为现代的初中语文教师,除了抓好课堂教学之外,还应当将课外延伸与拓展作为提升教学成效和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笔者在初中语文教学拓展活动中,注重体现分层原则,吸纳全部的学生参与其中,实现全面发展。首先,在课外兴趣小组的目标与活动措施上进行分层,促进学生的发展。如笔者组织了文学兴趣小组活动,同样的组织内,活动分两个层次进行,一个层面是作文写作能力较高的学生,这一群体在组织活动中侧重于提高性训练指导,另一个层面是作文基础较差的学生,对于这一群体采取的活动原则是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以此来实现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拓展要求。其次,在拓展活动中安排不同层次学生相应的任务。如参观展览、慰问服务等活动中,笔者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搜集素材的要求,服务于自己的作文学习活动。另外,笔者结合教学进度安排,经常性地组织一些学习竞赛活动,如背诵竞赛、古诗文翻译竞赛、文学常识记忆竞赛等,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竞赛内容以及对象都不一样,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自己的发展区域之内以及与相似群体之间开展学习竞赛活动。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人尽其才,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4.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浅议 篇四

摘 要:课外有效的阅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观点认为,课堂学习远比课外学习重要,应当以课堂为主。在新课程下,教师必须加强课堂教学,光上好每一节语文课,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与课外阅读有机配合,把指导好学生课外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让学生快乐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才能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 键 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教学策略 语文素养

新课程改革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的阅读教学中都认为课堂学习远远比课外学习重要,应当以课堂为主,老师只加强课堂教学,上好每一节语文课。但是这样还远远不够,必须与课外阅读相配合。吕淑湘先生说过:“问语文学的好的人,无不得益课外”。这说明大量的课外阅读,能让学生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发展思维,陶冶性情。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每个学段都规定一定的阅读量。可见,指导学生有效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课堂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阅读更是无限的。

一、现行课外阅读的现状分析

现行课外阅读的现状表现在: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不浓,阅读时间少,内容窄,阅读量少,缺乏方法上的指导。究其原因,首先是学校教师,家长认识不到位,重视力度不够。长期的应试教育,单一的分数评价手段,过分看重成绩抑制了课外阅读;阅读只局限于课堂阅读教材,大量的习题练习挤占了课外阅读时间。其次、教师没有系统、科学、有效的指导学生,让他们体验不到阅读的乐趣,再次、一些家长文化素质不高,不能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新教材提倡学生的“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很难达到。针对这些问题,加强和深入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势在必行。对于每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来说,要做好两方面,一是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二是有效利用现有教学资源,调动课外阅读的内在兴趣。才能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我认为从以下几点入手:

二、课外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减负增效,有时间可读

有足够的的读书时间,是保证课外阅读的的前提。教师要转变观念,以长远的眼光,大语文的眼光从事语文教学。优化课堂结构,精简作业。让学生有时间,足够的精力课外阅读,每天布置一定的课外作业,久而久之,让课余成为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

(二)、充实资源,有书可读

有足够的阅读资源,让学生有书可读。学校要重视图书室的建设和管理,想办法争取多方面支持,充分利用挖掘,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加强学校图书室和班级图书角的完善。做好家长工作,为孩子卖一些有益的书充实自己的阅读量,然后带到学校班级交流共享。

(三)、营造氛围,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有了阅读兴趣,学生才能自觉进行阅读,读得投入,读得多,读得有兴致。要让学生有这种兴趣,就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如对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可讲故事,介绍一些名人爱读书的故事。在教室,走廊,校园悬挂一些读书的名人名言。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犹如交上一位良师益友”

(四)、指导方法,养成习惯

1、指导学生会巧读。新课标指出“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这三读法要根据不同的文章,指导学生会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有效阅读,要求初步掌握读书这“三读”法。精读就是一句一句仔细地读与理解,遇到不懂的东西就停下来,做上标记,以便向老师请教;略读就是扫描式的读,一目十行,意在掌握大概内容;浏览就是速度更快的读,主要用来浏览网页报刊,搜集相关资料。阅读刚开始,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经验与能力以后,上面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使用,一般内容略读和浏览,认为精彩内容的精读。

2、指导学生会进行阅读积累,仿写练习。如阅读介绍植物的文章,引导他们会用学到的知识描述他们熟悉的植物;写人物的文章中的好词好句摘抄下来,为写作积累素材。这样激发学生会的阅读兴趣,不但提高了学生会理解能力,还有效开展了创新能力的训练。课外阅读应该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与发展,以课堂带课外,课外促课堂为基点,要求学生会在课内学方法,在课外谋创新。通过实践,学生的阅读水平就会有很大的提升。

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让阅读成为个性化,自

觉的行为。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可培养理解,分析,联想能力。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划、圈、点、批。引导他们对优美词句、精彩段落巧妙构思、有个性的人物品质进行品评赏析。思考他们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并把心得写下来,学生的阅读目的理解体验感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语文素养也无形中得到了提高。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读后,摘抄好词好句,注意积累,也可试写读后感,把阅读内容进行理解消化。

(五)、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有机结合

课内所学的方法,有效地应用于课外阅读之中,以求把方法转化为能力,使学生会的阅读能力有效提高,进而让学生会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学习知识,拓宽视野,以求“以课外促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科书的特点,以知识拓宽见闻,以求“以课堂促课外”,使学生会掌握方法;以优秀的课外作品引导学生会创建阅读学习网络。首先,课前有效阅读。讲一篇课文,最理想的境界就是把学生会迅速引入课文。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要导好。

1、课前读背环节。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读背一些名言警句、优秀诗词、谚语等,每次一两句就可,重在平时积累读背的方式不要单一,可以多种形式地进行个人读、背,也可以集体开展读、背,看谁读得好、背得快,激发兴趣。

2、导入手法。导入时,要精心设计导语,采用故事导入,抒情导入、记忆导入等。例如,在设计《望庐山瀑布》时,要求学生会回忆《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前后联系,有助于学生会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感悟,思维就活跃了。

3、铺垫性课外阅读。这是以课文内容为基点,引导学生会在学习课文之前的课外阅读,找一些资料让学生围绕文本内容阅读,帮助学生会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这样为教学的深入打下基础。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菩萨司令》一课,学生阅读课文时,在理解内容和感情上都有一定的困难。课前我让学生会积极开展课外阅读,了解到朱德伟大、无私的一生,对理解文本重点做了有效铺垫。

4、课中扩展阅读。为了让学生会能够有效做到举一反三,我在教学中科学、有效地让学生会阅读课外书籍,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与取舍能力,这样就能够使学生会进一步加深对课文掌握。如学了课文《海底世界》,可推荐《蔚蓝心脏》一书;学了《槐乡五月》可推荐《夹竹桃》等。这些课外阅读,让学生会对课内学习的理解更深刻、更准确了。我们要积极地向学生会推荐各类好书,还要善于鼓励他们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有效运用到课堂,进一步调动学生会课外阅读的兴趣,进而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

5.浅议中学语文教学中高初中衔接 篇五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金火中学 李荣志

教育专家指出: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一言说之,即听说读写能力,即培养有语文素养的人。这就需要一个培养过程,即学习过程。有人曾说,一个人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小学教学重在“扶”,中学重在“半扶半放”,高中重 在“始放”,大学重在“全放”。由此可见,这个过程明显体现出逐步加深,互相联系的关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衔接”。何谓“衔接”?它指事物间相连接。

新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与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相衔接,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 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由此可见,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初高中语文课程学习衔接的重要性。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来审视语文课程,我们发现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阶段语文课程标准虽是分开制定,其实是一个整体。整个目标系统呈现整体性、相关性、动态性的特点,也呈现出层级性、结构性,每个子目标都与同级或不同级的系统密切相关,相互作用。我们必须拾级而上,才能取得顺利的进展,收到明显的效果。所以,衔接非常重要。

初高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一直是个重大的课题,长期以来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跨入高中后,原本靠教师“提携”式的依赖性逐步放手,有相当一部分初中生感到很不适应,学习兴趣减退,学习质量大幅度下降。原来在初中阶段语文成绩名列前茅的,能够达到优级的,到了高中阶段,相当部分学生的语文成绩产生滑坡现象,可能只有八、九十分。巨大的心里落差,久而久之,不但语文学不好,而且还会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假若教师在这一“特殊现象”出现的过程中,能冷静地分析其原因,在教学中实施一定的教育技巧和教学方 法,有的放矢地开展初高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初高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上,存在如下问题:

其一,单向性。高中、初中各自为阵,很少考虑彼此学段的教材与教学特点。从事初中的语文教学多年,我强烈感受的一点是语法知识的断接。这几年,中考语文科淡化语法知识,甚至不考语法知识。在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下,初中语文老师没上语法课,或不重视语法知识,这恐怕是一种普遍现象。到了高中语文课上,老师吃力的讲解语法,学生听得是满头雾水。而今年中考又考查了语法知识,语文老师教语法知识“不亦乐乎”,这是一种好苗头吧!

其二,片面性。存在明显的重知识的倾向,对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培养关注不够。与初中阶段相比高中语文重知识的倾向更严重。题海战术似乎成了提高成绩的法宝,然而几张试卷,几份考场作文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扎实其基础知识,又怎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从初中开始就要善于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关注社会,关注人生,阅读名着,注重积累,勤于思考,勤于练笔,在语文的广阔天地里幸福成长!几年的坚持,一定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三,狭隘性。只关注知识能力等工具性方面,缺少对学生情感、态度等人文性方面的关注。初中阶段我们重视语文的工具性,扎扎实实地抓基础知识,却忽视语文的人文性,缺少对学生情感、态度等人文性方面的关注。高中语文应重视课标,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并举。如上《荷塘月色》时,教师不要把重点放在背景的介绍,而是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引领他们领略荷塘月色之美、那片难得的宁静之美。

现阶段初高中语文学习衔接上,主要是:

1.教材的对接,加快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和教材改革的步伐,让初高中教材更好地接轨。初中语文教材上内容较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难度、深度和广度降低了,在教学课时上也相对充足,因此,老师和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消化与吸收。 但是高中语文,在教材上,知识性内容比初中内容多得多,没有了初中的直接,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的是理解、分析。因此,在学习知识的难度上,较之初中明显加大。而且高中的教学课时少了,这也加重了学生学好语文的难度。所以做好初高中语文的衔接很有必要。

2.教法的对接,在严格训练、讲究效益的基础上,开阔学生的阅读面。通过课外阅读、看报纸、听广播、查阅资料等活动,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通过组织演讲比赛、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综合能力。初高中阶段能持之以恒。教法的对接一定会让学生受益匪浅。

3.学法的对接,初中的老师逐步放手,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高中阶段的自主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6.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有效教学 篇六

摘要: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效率,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有效的课堂教学学习可以从课堂板书,多媒体运用,教学语言,教学组织,学生的讨论等入手,从关注学生的发展出发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创设教学教学课堂情境,才能收到良好的教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学生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许多专家、学者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效率更是每一个中学语文老师应当思考的问题。结合我的教学工作实际,就怎样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粗浅的看法:

一、课堂板书要有效

随着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不少教师取消了课堂板书,我感觉十分不妥。课堂板书是随着课堂教学的内容而进行适时书写的,它将一节课的知识系统简要勾勒出来,给学生一种自然生成的感觉,让知识的形成过程顺理成章,有利于学生系统理解所学知识,并在头脑中形成知识框架。语文教师的板书犹为重要。从有效的角度考虑,低年级教师在板书课题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工整,美观、正确,在板书的时候一再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书写。高年级教师板书要精练,提纲挈领,要让学生对于课堂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教师板书更注意细节,如:板书时以尽量不挡住学生观察视线为益。

二、多媒体课件运用要有效

多媒体课件越来越深受广大教师的喜爱。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由于其直观性、能动性、交互性等在教学中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认识主体的发挥,在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辅助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更新了教学观念,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已逐渐地进入语文课堂。好的多媒体的运用,能够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三、教师教学语言要有效

课堂四十分钟,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主要是借助语言来实现,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说话应该做到清晰,大中适度,具有亲和力。切忌重复、罗嗦、带口头禅。教师提问不要过大,而且笼统。否则,学生对这样的问题要么无法找到切入点,要么不围绕课堂预设,乱说一通。

四、教学组织要有效

有效的课堂组织教学,是建立良好教学秩序,构建有效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组织教学的手段要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活动有序地进行,不能随意组织、随意发号施令。例如:学生练习以前要组织到位,不应在活动中不断调整指令,干扰学生活动或造成的无秩序性。教师要注意随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的精力集中到教学环节中来。我在教学时,针对一年级学生好动的特点,教学语言十分亲切,经常提醒学生的坐姿和书写习惯,做到了教学活动组织有效。

五、学生讨论要有效

随着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不断深入,教师经常运用到分组合作讨论的学习方法。如何让学生讨论有效呢?课前,教师应该给每组一个发言人,要求学生人人参与,各抒己见,相互讨论。在学生讨论时,教师一定要走下讲台,巡视、倾听学生的发言,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在很多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讨论看似很热闹,实际上因为组织无方无效,学生有的相互推辞,有的根本就说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话,结果讨论白白浪费时间。

总之,只有按照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要求,从关注学生的发展出发,不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情境,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7.浅议新课标下初中化学的有效教学 篇七

首先学习机会悬殊。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而言是一样的, 但课堂实用时间、学习机会和质量则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在现实教学中往往只是少数几个好学生活跃在课堂上, 绝大部分学生只能充当听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在课堂上听得头脑发胀,这样的教学表面上看,占满课堂的所有时间,教师也尽心尽力,但从学生的学习效能看,这样的教学恰恰是低效教学。

其次,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不少学校仍然存在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现象。由于化学实验要花费不少时间让老师和学生准备,为了节约时间,老师只是在课堂上演示实验, 甚至把“做”化学实验变成“讲”化学实验,而学生只需要“看”实验、“听”实验和“背”实验,这就造成现在很多学生不愿意动手或动手能力弱的现象。再加上教法的单一, 教学手段的落后,使得教学效率普遍不高,难以践行化学有效教学。

要践行化学的有效教学, 就必须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以关注教学效益与质量为关键,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统一起来,在日常化学教学中,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应当以主体参与的思想改造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针对学生的差异,我们要实施分层教学,了解学生哪些方面欠缺,哪些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如果这些都了然于胸,备课就有了针对性。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适度而又有层次的教学目标,课上讨论的问题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 教学内容的选择、学习过程的设计到学习方法的选择, 都应让学生积极参与,组织学生通过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参与并取得成功带来的满足。所以优秀的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教学得法, 决定于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有效的化学教学,决不能搞“一刀切”,让全体学生接受同一水平的教育。

其次,培养兴趣、激发热情是化学有效教学的关键点。如果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和学就能得到和谐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随之大幅度提高。我在平时化学教学中一直注意这个问题,具体做法:(1)巧设实验,引发学习兴趣。如“清水变牛奶”等有趣的实验,就能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启发思维,提高学习兴趣。如在讲授缓慢氧化时,可以启发学生联想生活实际:菜刀过一段时间不用,会慢慢生锈,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抹了油的菜刀不容易生锈? 待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缓慢氧化发生在不同的条件下会有不同的结果。再根据堆积的柴草易发生自燃说明缓慢氧化与自燃的 关系。由此可以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的“鬼火”,也是由自燃引起的,使学生进一步相信科学,破除迷信,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困惑,从而达到化学学习兴趣的目的。 (3)拓宽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发现学过的化学知识能解决许多的实际问题学习化学的欲望便会愈来愈强烈。 如在讲“燃烧和灭火”时,补充一些关于火灾时如何自救的阅读材料。有了相关的阅读材料,再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火灾事件,放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如果你们遇到了火灾,应该怎么样逃生、自救? 通过这样的讨论,与生活实际联系,达到既拓展化学知识,又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目的。 (4)精心设疑,激发学习兴趣。如讲“溶液时,老师一上课就问学生:“你们在家里做过‘酸辣汤’吗? ”学生立即会想、学化学与做“酸辣汤”有什么关系? 当学生迷惑不解的时候,老师便通过实验讲透溶液的概念。学生在实验的现象中和老师提问中产生兴趣, 又带着疑问探究知识, 乐在其中。这样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再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示范引路给学生展示思维的过程,点燃思维灵感的火花,把凝结在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及思维发生发展过程展现出来,启发引导学生发现、理解领悟、掌握新的学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教学过程既是教法的实施,又是学法的体现。因此教师要有强烈的学法意识,对一些最基本的学习规律、学习方法见缝插针,随时渗透,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掌握学法,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8.浅议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有效方法 篇八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方法

课堂导入作为一节课的开始环节,在整节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这一环节设计得巧妙、得当,就能消除学生在课外产生的杂念,使学生注意力迅速集中,从而饶有兴趣地投入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索中。本人从事初中语文教育事业多年,对课堂导入的方法和途径也进行了诸多探索和实践,现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体会,对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有效方法做几点粗浅的分析和探讨。

一、巧妙设置课堂疑问,激发学生强烈探索动机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讶开始的。”的确,疑问,是促使学生展开一切学习活动和学习行为的源动力,有了强烈的疑问心理,学生才会对新知识投以饱满的情绪和热情。而且,初中阶段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我们依据学生这一心理设计出具有启发意义和趣味性质的问题,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顺利实现新课的过渡。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我们可针对具体课文内容,设计出与其相关的悬念性问题,如此,便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动机,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比如,在学习《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时,上课一开始,我面对全班学生说道:“同学们,你们在平日生活中有没有听说过这些谚语‘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临‘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老云结了驾,不阴也要下‘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这些谚语充分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我们通过看云就能知道天气情况。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牌——漂浮的云彩来预知天气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会告诉你问题的答案。”这样,我通过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巧妙设置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趣味问题,有利于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使学生迅速投入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

二、创设丰富教学情境,渲染浓郁的教学气氛

通过多年教学研究和实践,我发现,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也是进行良好课堂导入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学情境,即教师根据具体教学目标,创设与教学内容情感相适应的氛围或场所,它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我们可在上课一开始,就创设出与教学内容情感相符的情境氛围,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新课知识的学习中。

比如,在学习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时,我并没有上来直接给学生讲解这篇课文的相关知识点,而是利用录音机为学生播放了由毛阿敏演唱的《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当毛阿敏响亮、深情的嗓音响彻整个教室时,我发现,有的学生眼角湿润了,且露出了悲伤、感动的深情,这样,当我们正式学习这篇文章时,学生也都能投以最真诚的热情,并真切感受到文章所赞颂的真挚而深沉的母爱。由此可见,我通过引入背景音乐,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情感教学情境,渲染了浓郁的课堂教学气氛,学生也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这篇课文的学习中。

综上所述,虽然课堂导入不是教学的主要环节,在时间上也只有短短的几分钟时间,但是它的作用我们却不能小觑,它甚至对一节课的成败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所以,广大语文教师应该极其重视这一教学环节,并深入探索和研究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课堂导入策略,从而起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吴向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旬,2014(01).

9.初中语文有效教学之我见 篇九

林文利

“有效教学”,根据美国教育学家加涅的观点,就是凡是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活动就是有效教学。基于以上学习心得,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了教学有效性的尝试与实践,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法,收获语文教学的独特喜悦。

一、激发学习兴趣,实现五大转变 叶圣陶先生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习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与探究,从而使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学生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激发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实现了五大转变。

如,在课堂教学结构中,我特别注重导入激趣这一环节,以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体验。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听音乐、猜谜语、读图画、讲故事、背古诗、说成语、引名言警句、设置问题、营造情境、直奔课文等,每一节课都给学生一种新奇,一种学习的冲动,让他们感受语文课堂是如此的充满活力、富有激情与想象,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譬如在新任教初一的第一节语文课上,我一开始就抛给学生一个问题:语文课语文课,那么你心目中的语文是怎样的呢?在学生思考之后,我就有感情地背诵了这样一段话:“有人说语文是巍巍的昆仑,语文是那草尖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语文是那名城古都中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那荒郊野外随风飘散的蒲公英;语文是无声的冷月,语文是静谧的菏塘„„语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从老子口中娓娓道来,语文伴着腾腾杀气被当阳桥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在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笔下流淌,语文在浔阳江头琵琶女的琴弦上回荡。”然后告诉学生“我的语文是晨起衣衫窸窣的轻盈,是午后荫下蝉鸣的欢快,是月下独酌咂舌的充实,是床头灯下阅读的惬意,是冥思遐想的闲适,是静静聆听的享受,是击打键盘的快感,是擦亮火柴的袅袅思绪,它是指间的舞蹈,嘴角的抿笑,发丝在风中飘扬的旷达。我的语文平凡到穿越生命的历程,却让你不知不觉。”这样,一下子就勾起了学生对语文的重新认识,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投入初中的语文生活;在学习诗歌《理想》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瓦特发明蒸汽机”的故事、“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的故事、“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故事和“勾践灭吴”、“破釜沉舟”等故事,从而深入感受文章要揭示的“人类有了理想,使世界不断向前发展,你我有了理想,所以能向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努力”主旨;学习《看云识天气》时,首先带领学生利用早读时间观察云像的形态变化、色彩变化,然后提问能否说出今天的天气状况,有什么科学依据等,激发他们一探究竟的学习兴趣;学习《散步》一文,可让学生撷取记忆里的温馨花絮与同学共享,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又升华了对文章的理解,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学习《风筝》时,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引出对于鲁迅的介绍,回顾小学学过的课文,引起知识的牵联,再引导学生去探究作者要在本文中表达一种什么思想与情感,自然激发了学生深入了解文本的兴趣,课堂教学的过程也必然是有效与高效的。

因此,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达到了“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五大转变: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引导者;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和谐、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师生在教与学中共同感悟、共同体验;变“聚焦式”教学为“立体型辐射型”教学,营造课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变“被动接受知识”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变“知识传授”为目的为“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为目的,对学生作出动态的、发展性的评价。

二、营造教学氛围,还学生以课堂 课堂教学要想达到激发学生主动思维,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的目的,教师首先要洞察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反映。如果课堂上有学生有小动作、开小差,那一定是教师给了他偷懒的机会。每堂课,每位学生都有40分钟学习的权利,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给他们40分钟的收获。要想做到课堂上不浪费任何一个学生的时间,教师除了必须在课前作好备课这一环节的工作外,在课堂上必须留意每个学生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只有这样他才能知道学生是否在全神贯注。只有保证学生是在做与课堂有关的活动和反应,才能顺利地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为此,语文学习应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质疑、问难中学,应当是语文教师的首要职责。

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还课堂于学生。一般情况下,我将课堂结构设计如下:先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进行思考,懂得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针对同学提出的问题,全班齐思考,齐讨论,共同来解决问题;最后是通过个人的体验与感悟,能对课文内容提出与众不同的、新颖的、科学的见解,以期达到“语文学习是把思想、语言、文字三项一起训练,使之相辅相成,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叶圣陶语)的目的。当然,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时,我十分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控:一是进课堂之前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精神饱满、情绪振作地走进教室,使学生望之而精神一振,端坐静盼,从而奠定一堂课的成功基础;二是讲课时,尽可能地缩小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最大程度地和每一个学生发生心理上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他们每一个人对我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为师生进一步接触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安全感和成就感,学生答题正确时,加以鼓励;出现错误时,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善于启发诱导,从而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譬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我采用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方式,课前安排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提出具体要求:将这篇童话故事改变成适合表演的剧本;根据自己的想象,对课文进行大胆的改变,可在不违背原意的基础上增加或删除部分内容;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扮演的角色,并将人物性格特点尽情展现出来;充分考虑人物的特点,设计表演时的表情、语态、动作;进行小组合作。为了能够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们反复阅读课文,讨论有争议的内容,并找老师求证,高质量地达到了设定的教学目的;为了表演好节目,小组同学人人主动、热心地参与讨论、改编和排练,提出改进意见,收到了合作学习的高效。这就使课堂教学成为“生疑—质疑—释疑—激疑”环环相扣的过程,从而保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使语文课堂教学高潮迭起,成效最大。而作为教师的我,却在课堂上充当了一个欣赏者、评价者的角色,起到穿针引线、推波助澜的作用。

通过这样开放、合作、探究式的教与学,学生们既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学会了怎样学语文,也体验到了主动学习后成功的喜悦,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确立了保障。

三、实现激励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更具持久作用,人的成长进步关键在于自我心智的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应关注的是怎样才能发挥激励性评价的真正作用,实现多元激励性评价,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课前三分钟的古诗词诵读之后、在课堂朗读课文之后,我总是先让学生谈谈自己朗读的效果如何、优劣在哪里、还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改进的,然后再让其他同学进一步的评议,最后再由我做总结性归纳补充。学生在这种广泛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学习他人、认识自我并不断改进自我。再如,在作文教学中,可进行习作互评、互改、组内评议、集体点评等活动,都旨在以学生激励为评价主体,通过学生互评互议,构建各抒己见、张扬个性的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自信心的作用。当然,激励性评价也要适时、适度:当一个学生尽其所能地解答了一道疑难的时候,教师就应当堂表扬他;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错了的时侯,教师也应先肯定他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然后再鼓励他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适时适度的激励表扬,学生就学得专注,也学得开心,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相对较高。

10.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浅议 篇十

四川合江城关中学

何浩英

主要内容:

通过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后,明确了新的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发现在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上弊端,本文从转变教师观念,改革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等方面来阐述了传统语文教学与新课改的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传统教学

课程标准

主动创造性

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 四川合江城关中学

联系电话:08302913112 邮箱:hhy2913112@126.com

长期以来,语文学科一直是备受关注的学科,因为它一直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它是母语的载体,重过千钧,它又因为学习效果不明显而无法成为考试学科中的拿分法宝,倍受冷落,尽管语文教学一直在改革,而教学成效却都不显著。纵观目前的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传统的“串讲加解释”教学结构模式,还在影响着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对教材不作过多的钻研,对教学方法不作过多的科学选择,认为只要自己讲得多,知识就自然会被学生接受和掌握。于是堂堂课都由教师唱„独角戏‟,事事包揽替代,把学生看成是盛装知识的„容器‟,长期如此,老师的“一言堂”,既剥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由,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听、说、读、写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新课程力图从根本上扭转人们对教学的片面看法,重建教、学、教师、学生等概念,倡导探究性、合作性、开放性的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这是对传统教学观的超越。那么,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来进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怎样才能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新课改精神充分整合?” 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转变教师观念、改革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等方面进行尝试。

第一、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改变教师角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用发展的目光来看现在的时代,创造性地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因此教师应该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疑、多发现;不少时候还可以把教师请下讲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与此同时,还要接受学生对教师服务质量的评判。这种角色意识和授课方式的转变是实施新课标的基础。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创造性

在实施新课改理念中,如何强化主体意识,促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显得十分重要,作为教师,特别是我们农村初中教师应在转变自己陈旧的教学观念的基础上,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变“以教为重心”为”以学为重心”。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在课堂上总是以灌输为主,布置大量机械的重复性的作业,以致出现了“你不想学,我让你学;你不会学,我逼你学;我让你学什么,你就学什么;我让你怎么学,你就怎么学”的状况。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习能力的形成和自主性的发挥都受到了严重阻碍。要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学会学习,就必须体现主体性教育思想,真正让课堂教学从教师的讲堂变为学生的学堂,变教师先讲为学生先学后讲,教师后教后导。譬如,有一位老师上作文课时把一个瘪皮球和打气筒带进教室,他先拍拍皮球,然后给皮球打气,再拍拍皮球。老师的动作做完之后,要求学生据此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写一篇文章。学生们各抒已见,比较集中的看法有四种:①皮球瘪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打足了气的皮球会让人踢来踢去,容易损害自己;②做人不能像瘪皮球那样没有活力;③球要打气,人要争气;④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在人生的竞技场有所作为。语文老师的这种暗示教学法,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自觉地进入写作境地,比其单纯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来说,课堂氛围更为宽松和谐。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这样,不论是采用暗示法、发现法,或者自学辅导教学法,都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使之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二)变课堂教学的”一言堂”为 群言堂”

新课改的核心,不是让每个学生成为统一的“标准件”,而是造就有活力,有个性,会学习的一代。传统的语文教育无视学生的个性与特点,不顾学生的学情。采用“一刀切”的教育模式,不是因材施教;教师按自己的教学思路,讲了还是讲,学生被动地听了还是听。面对我们的初中生我不禁有些后怕,他们已经习惯教师代劳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不说;总怕错,不说,久而久之成了教师一人说,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然后都举双手赞成,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2 其实语文教学中有些题目就有不同的答案,阅读一篇课文,你不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而多思考多琢磨,经常从多角度来划分层次,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推而广之,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研究,以激起自己的创新意识。如在《第一次真好》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是怎样看待生活中的第一次?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有说第一次做饭让我难忘;有人说溜冰让我刺激;有人说第一次撒谎让我脸红;有人说第一次抽烟让我苦涩„„ 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几十种答案,这不仅让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生活感受,还培养发散思维,这样的学习过程已或多或少的渗入了创造性阅读的内容,这难道不是一种创新吗?

(三)变“提问式教学”为“质疑式交流”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有的放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以使学生主动探究,敏于发现,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越是敢于质疑的学生,其主体作用越能得到充分发挥。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着“教师问学生答,学生跟着老师的提问跑”的现状。这样会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主动学习的形成。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能自己质疑提问,说明学生进入了自主学习状态。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外向学习法等形式的交流,培养独立思考、商讨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课内外结合的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譬如以学生阅读课内外读物为主,并进行摘抄和讨论;依据教材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组织学生编写课本剧本、实地采访和调查、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等;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辩论、讨论、朗诵、办讲座等;依据教材、围绕如何利于学生掌握语文学科基础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依据开展各种兴趣性活动;以语文教材或相关知识为基础,开展表演、竞赛、绘画、歌唱、外出采访、参观等活动。我们农村语文教师完全可以通过不同渠道,利用我们有限的场地与条件,激活我们学生无限的语文学习能力,从而充分体现语文教学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第三、创设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

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良好氛围,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是新课改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创设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

情感是打开学生智力大门的钥匙,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只有形成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童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心理驱动力,也才能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课堂教学的凝聚力。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脸上的笑容无疑会像春风一般轻拂每个学生的心胸,缓解学生的紧张心情,消除学生的厌烦情绪,使学生在心理上从接受老师、认可老师到期待老师,形成一个飞跃,进而达到想学、乐学的境界。其次,教师要以平等的地位出现在课堂,把宽容与爱心化作无声的语言——眼神,教师眼中流露的期望与鼓励将时刻提醒着学生:老师注重我,老师相信我,进而达到使学生产生不能辜负老师的期望,努力学习的动力。同时,激励性语言的使用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一种技巧,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有利于调整学生的学习心态,有利于创造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效果,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因此,课堂教学中教者要尊重学生,巧妙设疑鼓励思考,营造学生主动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杜绝“这个问题都不会,怎么搞的?”此类打击性的语言,多使用“好好想想”、“再思考一下”、“你这个问题提的很好”等鼓励启发性语言,多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到自己就是课堂上的主人,形成民主融洽的氛围,给全体学生主动学习提供良好的机会。

(二)创设求知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教学不单是个认识过程,还是一个情感交流过程。天文学家哥白尼说过,他对于天文的思考产生于“不可思议的情感高涨和鼓舞”。正是这种情感才使他创立了“日心”说。要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首要的条件是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于漪说过“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摒弃一些生硬难懂,远离生活,学生不感兴趣的部分,多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积极讨论的话题,更要变通地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能力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如教学《土地的誓言》一课中,为了让这些 4 农村的孩子重新认识土地、热爱土地、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学会抒情的表达方式。我不去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结构,讨论问题,而是把重点放在看记录片《九·一八》和听歌曲《松花江上》,最直接地撞击学生心灵,调动学生情感。然后让学生找出最富有感情,最能打动人的句子,说一说,读一读,背一背。在学生感受作者对土地热烈情怀的同时,引出学生对生我养我的家乡,对伟大祖国领土的完整的认识。有的学生说:“自己讨厌在地里干活,但现在真想去摸一摸养育他的土地和那青青的麦苗。”有的同学直斥台独,誓死力争。学生把心理话说出来,把强烈的感情写了出来,这一节课,不再是学习他人的作品,而是自己在体验,在创造。在主动参与整个学习活动。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创设求知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三)、创设高效的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们农村语文课堂教学也应当有新的改革和突破,开展教育信息化活动,实现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我们可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使学生展开认识、分析、综合、比较等学习活动,同时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思考诱因,加深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加大课堂容量,进而发挥创造潜能。利用信息技术,我们要抓住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思维的契机,使传统意义上的书本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极大的扩展,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在以前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无论自己在课堂上怎样的主观努力,即使口若悬河,讲得眉飞色舞,其效果也不能尽如人意,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并不大。近几年来,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制作了一些CAI课件用于课堂教学,每当到多媒体教室上课,学生情绪高涨。比如我讲《空城计》一课,制作了相应的课件,课堂上,图文并茂,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课后,学生对空城计这一事件记忆犹新,对诸葛亮这一形象也了解甚多。这节课若只凭借黑板加粉笔,无论如何也完不成这么多信息量的。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将更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加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个性差异;有利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化,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11.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浅议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语文  自主合作学习  有效性  高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如今,开展自主合作学习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和热点,是教学观摩、教学比赛等公开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并且总结出了大量的相关理论。但从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往往还处在重形式、轻实效;表面热闹、实则收效甚微的尴尬境地。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什么时候开展,通过哪些方式开展,组内成员如何分工,如何协作,小组合作与竞争的评价机制如何建立,这都需要我们对自主合作学习从实践层面上不断探讨和反复实践。因此,笔者在对他人所取得的成果加以学习、应用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和优化,力争使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方式更具有实效性和高效性,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并使之终生受益。

一、构建合理有效、相对稳定的合作小组

进行自主合作学习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将学生组织起来去主动学习,所以小组的组建是开展自主合作学习的前提。小组一般以4至6人为宜,成员过少或过多都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教师应最大限度地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语文素养、表达能力、性格和性别差异等几个因素,对各小组成员进行优化组合,以达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目的。另外,只有组与组之间的综合实力基本保持均衡,才能便于组与组之间展开公平竞争。

关于小组构建的参考因素,在具体的操作中,笔者认为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一)成员构成的合理。小组中,优等生(A类)、中等生(B类)、学困生(C类)各约占三分之一,并分别给他们排上序号,便于组内开展“帮扶学习”,组间进行“同位竞争”。(二)座位安排的合理。尽量以小组为单位相对集中,组长和A类学生尽量居于中心位置,这样进行合作交流时,既方便,又保证了全员参与。(三)情感结构的合理。人是富于感情的,学生的感情倾向尤为明显,首先组长人选最好由学生推荐产生,可以增强小组的凝聚力,然后让组长和组员适当进行“双向选择”,甚至在合作过程中,允许“跳槽”或“跨组合作”。融洽的情感能够提高合作学习的效能,也能大大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采用切中重点、有序操作的合作形式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并不是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开展得越多越好,越热闹越好,什么问题值得开展?什么时机开展最好?组内如何分工最有效?都值得斟酌和推敲。

1.开展自主合作学习的时机要明确

自主合作学习只是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它不是教学方法的全部。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来设置这一环节。只有当某一问题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方能达成更佳的教学效果时,才有设置的价值,以免使自主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2.开展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要明确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因此在开展自主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合作的目标和要求,既要让每个小组明确自己的任务,又要让他们明白怎样“合作”才能完成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使合作顺利进行。

3.开展自主合作学习的分工要明确

在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时,要力求让组内成员人人有事可做,避免“闲人”和“看客”的出现,这就需要根据组内学生的差异进行适当的角色分工,实现差异互补。(一)职责分明,分工协作。笔者的一般做法是组长和优等生负责讲解和示范,中等生负责记录和补充,最后尽量让后进生代表小组发言或板演。(二)围绕重点,示疑议疑。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合作伊始,就应围绕“示疑内容”抓住重点,先个别自学示疑,再小组合作议疑。在发表见解时,可以补充、更正、辩论,也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

三、建立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有效机制

“评价是一盏灯,能点亮学生学习前进的方向。”好胜是学生普遍的心理特征,既要注重“组内合作”,也要注重“组间竞争”,在小组之间开展竞争。笔者通常的做法是,小组合作学习后,全班的交流和发言采取积分制,不同类别的学生发言正确获得的分值是不一样的,A类学生得1分,B类学生得1.5分,C类学生得2分,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组内“帮扶学习”,让后进生得到锻炼和展示的机会。根据积分情况每节课有“最佳小组”,每周评选“最优小组”,并进行奖励。通过竞争,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并认识到合作与竞争的相融性,带动了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总之,在语文课堂上落实自主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对学生来说获得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的增长,还有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组织管理能力的提高,评价能力的提高,在合作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学会了如何与他人进行合作和交流,体现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12.浅议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几点方法 篇十二

一、初中物理教学现状

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简单、机械, 有的学生认为学习物理与文科一样死记硬背即可;而有的学生则受到数学学科影响, 有畏难情绪, 认为学习物理很烦, 很难, 对学习物理不感兴趣。加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追求升学率而实施题海战术, 造成教学方法单一, 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压力大, 忽略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心理发展规律, 忽略物理学科有趣的特点, 从而扭曲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

二、结合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有效教学

新的课程标准对初中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物理学科要求突出普及性、基础性和实践性,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了这个目标我认为必须这样操作。

1. 针对基础性目标所进行的有效教学

初中物理有许多基础性的知识点需要牢记, 任何的创新与发展都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不可能是空中楼阁。因此, 我在日常教学中要求每个学生必须牢记基础知识点, 该记忆背诵的必须在理解的前提下背诵的一字不差, 这虽然有一点机械学生刚开始也有一点抵触心理, 但是当学生掌握了之后无论是日常还是考试中都被证明是有用的。在基础知识学习方面必须要求学生无条件的掌握, 掌握之后才能有进一步的发展。

2. 针对激发学习兴趣所进行的有效教学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首先从自身对待学生的态度方式上入手, 平等的对待每个学生, 老师喜欢学习好的学生无可厚非, 对于学习差一点的学生更应帮助引导, 或许一次公平的评价, 会让差生找回自信, 改变他的一生, 何乐而不为呢?对学生多一份赏识, 现在的一些学生心理素质脆弱, 自尊心强, 忌讳批评, 希望在同学们面前有好的表现, 需要表扬和鼓励, 师生之间互相赏识了, 教师的教育教学才会更被学生所接受。多一点幽默, 让课堂气氛轻松一点, 增加教师的亲和力。这样学生就容易接受你这个人, 接受了教师本人后自然就会对他所教学科多一点关注多一点兴趣。很多时候兴趣就是这么莫名产生的。其次, 我利用教室内的墙壁开展科普知识宣传, 我们与科学知识的接触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而物理学是研究各种科学技术的基础, 比如物理学与军事、物理学与通讯技术、物理学与航天航空等等, 为此, 我结合国内外重大事项, 收集图书杂志, 上网查询并下载了大量有关物理学在现代科学技术方面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的专题资料, 精心筛选, 打印出来贴在教室后面的墙壁上并不定期更新, 有效激发了学生较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和探索科学的强烈愿望, 使之保持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激发兴趣有很多种方法和手段, 关键是要选择运用学生易于接受和自身力所能及的方法手段,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3. 针对培养实践能力所进行的有效教学

物理学就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互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纪律的自然科学, 它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互动和物体运动一般规律, 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 通过归纳、总结、思考和推理出来的。作为一名物理教师, 在教授学生物理常识过程中, 如能正确的把握实验和指导学生实验, 能激发学生求知情欲, 促进学生掌握常识、运用常识,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所以, 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很有意义。

首先,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应培养学生勤于观察的习惯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使学生知道“看什么”、“怎么看”, 即明确观察的对象、条件、步骤、部位、顺序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动手做打下基础。

其次, 实验必须要学生亲自动手多做, 现在中考、高考越来越朝着能力考核的方向发展, 而实验就是培养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方法。调查显示, 绝大多数同学喜欢自己动手做实验, 喜欢看物理实验, 喜欢动手做课外小实验, 大都认为实验很重要, 也都认真地完成每次实验。由此看来, 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热情是高涨的, 能否很好地保持和发展下去, 关键在于学校和老师的认识和培养。学校要创造条件, 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多做演示实验, 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让学生在实验中得到学习的乐趣。在实验中体会实验成功的喜悦。要鼓励学生把一些难题拿到实验室去解决, 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实验兴趣和能力, 同时也会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物理实验过程, 不仅是一种方法论和技能的训练过程, 同时也是概念的再理解过程。

再次, 为了培养学生知识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适当给出一些设计性实验,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 激发独立思考, 理解实验的可操作和可行性。例如:请学生利用“一盆水、一把塑料尺、一个玻璃杯、一块海绵、一个学生用写字垫板”设计尽可能多的实验并说出所学过的物理知识。虽然只有五个器材, 学生总共设计出多达成16个可行实验, 涉及声、力、光、电等知识。大大的培养了实践能力。

1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探索 篇十三

语文教学一直纠结着:语文教师备课可谓最辛苦的,查资料,品文本,预设情境,资源链接……学生学习听语文课也许是最有趣的,可在复习考试时最茫然;社会各界对语文教学期望甚高,然失望就最甚,各种指责甚至骂声不绝于耳。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最受折腾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几乎占了八成,在重庆中考试卷中,阅读分值占55分(文言文15分,现代文40分)。可以说,阅读教学几乎霸占了语文课堂。可结果如何呢?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

一、科学确定目标,才能让语文教学有效。

阅读课学生需要什么?老师想学生知道什么?二者的统一就是教学目标。语文教学长期以来争议大,分歧多,其实就是一个目标的认同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它不如理科的学习目标那么明确。在一次语文优质课教学大赛上,听一位年轻老师上七年级语文上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安排在第一单元的第二课。这位教师教学的环节是:了解字词,理清课文情节(抓住记叙的要素)、找出最打动你的地方、练习说话(旨在让学生体会课文表现的道理)拓展、出示一首诗(也在让学生理解道理)最后让学生写出你遇到的困难。《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这个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体现,谁是第一位的?也常听一些语文同行说,语文课总是不能按照规定的课时完成任务,我也有同感。于是思考这一症结何在,也就是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其实,一篇课文要学些啥,能让学生从中获得些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老师,这就是语文课的教学目标的设定。

前面那位老师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我认为教师就淡化了对文本的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阅读中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我以为这样一节阅读教学课无异一堂政治课。

对于一篇课文,学生自己读后,哪些是自己能读懂的,哪些可能通过努力能解决的,哪些是需要老师点拨的,哪些是学生随着生活经验的增长会明白的,教师要心中有底,只有做到这一点,才不至于事倍功半。阅读教学多处于两种:一是太过,教师把自己知道的语文知识悉数教给学生,可谓知无不言;二是应教的知识没有到位,蜻蜓点水或门外看热闹。真正不越位也不缺位,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不少的同事在教学初中文言文时给学生专题讲解虚词用法,文言句式语法,学生到高中又学啥?这个学段学生能否接受?事实上,在阅读在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考虑两个因素:学生实际,即学生的年龄、已有知识水平、学习习惯、生活阅历等,新版课标提出“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 课标对各个学段要求及教材要求结合,这个学段阅读目标,本册教材目标,单元目标,这些目标分别落实到哪些课文中。如人教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伟大的悲剧》一文,我将目标确定为:(1)学会快速默读的读书方法,概括主要内容,并能复述课文内容。(2)品味重点句子的含义。(3)体会作者及文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并能从中获得精神力量。这样确定目标就是从课标从第四学段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以及本教教材对本单元的目标“学习这个单元,主要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设计了目标(1),课标同时提出“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以及新版课标特别提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确定目标(2)和(3)。这样的目标当然在教学中还要细化,实施起来就有可操作性,接下来这个单元的《在沙漠中心》、《登上地球之巅》、《真正的英雄》中让学生练习巩固目标(1)或(2),这样有序设计目标,把同一目标设计得有梯度,不是重复,而是有层次地巩固。目标确定科学有据,明确且便于可操作,这样教学才会事半功倍。

我一直反对一篇课文教师教的太多太杂,事实上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给学生留有空白,即自己思考的空间,特别是文学作品。

二是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给学生玩笑地说,读书啊,就是把长的文章读短,或者把短小的文章读长。即是说,篇幅长的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主旨这就是算是读短了。而短小的精美的文章,要能读出文字以外的内容,要有丰富的想象,体会作者在文字背后的丰富感情或表达的主旨、意境等。这种方法就是纲举目张之妙。我在教学冰心的《谈生命》时,就让学生抓住两个比喻:“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以及结尾的“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若,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让学生理清作者思路,明白主旨。学生一下子就觉得清晰起来。

然而在读诗词及短小意丰的文章时我引导学生要学会挖掘隐含在文字之外的内容,学会多角度地解读文本,多角度地与读者对话。如学习杜甫的《春望》,就让学生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生平经历,这也许是解读本诗较好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走近诗人,体会诗人的情感,然后再从语言上去品味诗人如何将这种国伤与家思与个人的情感融在一起,字里行间处处情,让学生品出语言之魅力,感受语言之美,相信这样不少孩子会真正地爱上诗词。课标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也为我们的阅读教学在方法作了指引。

当然,学生阅读之法,种类林立。我觉得,语文课堂就是一个语文阅读学习交流的平台,教师可以用自己多年来语文阅读的一些经验给学生做引领,同时,更多的是学生在博取众长后能有自己的发现与独到的方法,这才是终极目标。而这却是一个无尽头的追求。美的东西都是无止境的。

三、阅读的目的是什么,我以为是吸取思想者的智慧,他们在情感、人生等方面的智慧,阅读的过程,就是与作者交流,使我们的心灵获得美的享受,或者是让我们的思想得以升华,因此,阅读就是让我们的心灵、思想得到震撼、感动,进而反省,升华。同时还是通过阅读,得到语言的美感。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凡是好书,必定会在读者心中唤起对真、善、美的向往,这是一切好书所具有的共性。”如此,阅读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读懂作者,然后或是产生共鸣,或者是批判。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时主要让学生通读,孟子精精深的思想感悟,我觉得更多的让学生随着自己生活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加深为。

有识之士曾追问:如果没有高考的压力,他们还会学吗?这当然不只是问的语文,可事实上我们的阅读教学是可以让学生在忘记考试之后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的。因为可以通过阅读获得智慧,可以纯洁情感,澎湃心灵,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这种愉悦哪是当下的快餐文化所能相比的呢?

品语言之魅力。不少的阅读教学脱离语言本身的美而求其他,这不是缘木求鱼?阅读教学要以文本解读为本,以语言感悟为核心,这才是语文课。这样的语文课才会高效。

其实,我觉得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要化繁为简,学生才会喜欢,我们的阅读教学才会高效。

上一篇:安全装置设施管理制度下一篇:母爱的学生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