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招聘服务

2024-06-13

高校毕业生招聘服务(15篇)

1.高校毕业生招聘服务 篇一

就业创业和人才服务局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专场招聘会总结

按照自治区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中心《关于举办xxxx年全区人力资源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的通知》的要求,我局结合全县就业创业和人才工作实际,制定了《x县就业创业和人才服务局关于举办xxxx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的方案》,为加大对我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更好促进高校毕业生合理的配置,提高就业质量,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狠抓工作落实,x县高校毕业生服务周专场招聘会于xx月x日在x县人力资源市场举行,诚挚邀请了有招聘需求的企业及有就业意愿的求职者到场参加。现就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活动开展情况

(一)依托网络提供就业信息并进行政策宣传。在高校毕业生服务周开展前期,通过x公共招聘网、电话联系、微信及QQ等平台发布招聘会信息,让企业进行报名参加预约展位,并收集企业岗位信息,将收集上来的岗位信息进行整合,方便求职者在招聘会当天快速寻找符合自己的岗位。

(二)深入开展“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进校园”活动。为贯彻落实x县xxxx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x县就业创业和人才服务局积极与x军民融合产业园对接,于xx月x日组织了x家企业人力资源经理深入x青松技工学校,积极为企业和学校搭建平台。

(三)提供多种就业信息。此次招聘会有xx家企业报名参会,提供就业岗位xxxx个,涉及操作工、电厂运行、销售顾问、人事行政等多个行业,服务对象主要为xxxx届高校毕业生、往届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等基层服务项目期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进场求职人员近xxxx多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xx人,在现场专门设立政策咨询展位,为进场企业和个人提供求职登记、小额贷款、职业培训咨询服务并开展法律法规政策等宣传,共发放各类宣传资料xxxx余份。

二、存在的问题

活动期间,我局深入开展的高校毕业生服务周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活动力度不够大,影响面不广,因此没有使更多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了解到这个招聘会的意义,导致参与人数不如预期;二是求职者对岗位期望过高,不仅对薪资有要求,对工作环境工作氛围也有更高要求,对加班、倒班或工作环境差的岗位无法接受。

三、下步举措

下一步,我局将继续贯彻稳就业的决策部署,加大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服务力度,促进人力资源供需匹配对接。一是加大对于招聘活动的宣传力度,在招聘会开展前期运用微信平台、媒体等展开宣传,与乡镇工作人员合作开展前期宣传工作,发放就业政策宣传手册,尽量保证未就业群体都能够知悉招聘会活动安排,并积极参与到招聘会活动当中。二是对初步达成就业意向的群众进行跟踪回访,了解其之后是否就业,对于最终未能实现就业的人员电话回访,询问实际困难,向其告知相关政策和企业待遇,尽可能的解决问题,帮扶就业。三是搜集更加全面的企业用工信息,针对未就业群体不同的需求,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岗位,以促进就业。三是加强帮扶活动力度,深入未就业群体家中实地调研,定期组织就业政策宣讲,进一步落实政策。

2.高校毕业生招聘服务 篇二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文的资料来源于针对Y大学应届毕业生和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的访谈。为了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情况均能涉及,我们选取了Y大学农学、公共管理、会计学、 园艺、英语、食品科学与工程、水产养殖、农业机械化、葡萄与葡酒工程、电气工程等10个不同专业的10名学生。其中理工科7名,文科3名;男生6名,女生4名。以往针对校园招聘的研究多是从单一主体视角下的分析, 本文将从高校、企业和学生三个方面系统的分析校园招聘。

二、校园招聘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高校

1.大型双选会的效果不理想。一直以来,校园招聘的组织形式主要以综合性的大型双选会为主。大规模的就业双选会参会人数众多,毕业生和招聘企业往往都是匆匆一面或者几句简短的交流。Y大学就业指导中心陈老师说:“一场大型双选会的时间不超过4个小时。企业与应聘人员相互交流的时间仅仅是2-5分钟。雇佣双方不能充分沟通,影响了最后的签约率。”而相较于与人潮拥挤的大型双选会,校园专场宣讲会由于针对性强、签约率高,成为近年来校园招聘发展趋势。专场招聘中企业招聘方具体详细的宣讲,能够使学生更加翔实地了解企业及工作岗位的真实情况。在Y大学的调查发现将近一半的应届毕业生是通过专场招聘会找到工作的。

2.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相脱节。Y大学的就业指导由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公共选修课;二是就业大学堂、就业报告;三是创业培训班;四是由各学院灵活安排举办的各种形式的相关活动1。 而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工作处负责,由辅导员和班主任指导学生开展规划。两个部门各行其是造成了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相脱节,无法发挥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择业时的指导作用。此外,就业指导仍以短期的理论知识传授为主,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匹配。在美国,高校就业指导强调学生个体终身、全人的“发展”, 注重就业指导的“服务”,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2]。

“有时觉得对于个人规划还是挺迷茫,希望获得专业的职业规划的辅导。”(王同学,男,23岁,农学专业) “在参加校园招聘前有接受过就业指导,觉得也没有什么作用。大都类似于课程学习的模式,还不如学习网上的信息资料,自己慢慢摸索。”(屈同学,女,22岁,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

(二)招聘企业

1.提前开始校园招聘。教育部规定用人单位到高校招聘毕业生的活动应安排在每年的11月20日以后进行。然而为了能够尽早招揽到优秀的应届毕业生,企业都会提前进入高校开展招聘。在访问的10名毕业生中, 有8人是在11月份之前就开始参加校园招聘会,其中有6人的课程学习还没有结束。

2.企业校园招聘人员缺乏专业性。在校园招聘过程中招聘人员就是企业的形象代表,他们的言行举止会被应聘者(大学生)赋予特殊的含义。招聘人员是否专业以及招聘人员对此次校园招聘会的重视程度,都会影响到应聘者的选择。访谈中有3位学生反映遇到“招聘人员态度傲慢”的情况。一些企业招聘人员存在不诚信的招聘行为,例如夸大自己公司的优势条件,或者是工作待遇和发展空间表述模糊。学生们都表示在招聘的整个流程当中,如果招聘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他们会更积极地回答招聘方的问题。

(三)应届毕业生

1.简历不能完全体现个人特质及与工作的相关性。应届毕业生们制作个人简历都是照搬照抄网络上的模板,千篇一律的简历无法体现出自身的优势和专业特长。例如,调查中发现下面这句话几乎出现在每位毕业生的简历之中“较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其实这句话根本不能体现出个体到底具备何种程度的英语水平,更有甚者一些英语并不好的学生其简历中也有这句话。企业对不同岗位的素质需求各不一样,并不是每一份工作都需要较高的英语水平。简历需要体现的是个人的特质,以及与所应聘工作的匹配度。

2.注重大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学生在校四年期间除了要学习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应注重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和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相关数据显示,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敬业精神、道德品质、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尤为重视。企业选拔人才的标准也不仅仅是高学历,还会考察大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拜尔公司在Y大学植物保护专业的专场招聘会为例,招聘方提出的其中一个问题是:“苹果树上的蚜虫怎么防治?”该专业的数名应届毕业生半天答不上来。 因此,拜尔公司放弃了通过本次校园招聘选拔该专业学生的计划。事后,该公司招聘人员的解释是:“蚜虫防治是植物保护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应具备基本知识和技能, 回答不出来说明专业基础不扎实,且实践性较差。”

三、提高校园招聘有效性的途径

(一)开展假定情景演练———模拟招聘

“情景模拟是一种使心智保持开放状态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思维上的独特的修炼”(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访谈中好多学生都提到了模拟招聘这种方法,通过模拟真实招聘场景让应届毕业生体会面试环节,并结合专业人员的点评使毕业生掌握在招聘中应注意的事项。最大限度地避免实际应聘中因突然面临意外而陷入慌乱的概率,增加把握住就业机会的概率。模拟招聘可以加深毕业生对应聘流程的了解、总结经验教训,使其在亲临校园招聘时能够更好地展现自我。同时,在情景模拟的基础上还可以利用软件,开展网络形式的模拟招聘演练。

(二)构建基于“人职匹配”功能的校园招聘信息管理系统

利用IT技术,开发具备“人职匹配”功能的高校校园招聘信息管理系统。根据帕金森的职业—人匹配理论,此项功能的实现需提前收集两个方面的信息:其一, 大学生在该系统中注册并填写个人信息,包括基本情况、个性特质和职业诉求等能够全面评估个人能力的信息;其二,由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提供校园招聘会中企业的职位信息。校园招聘信息管理系统就可以在校园招聘会开始之前,将企业的职位信息与学生的个人资料和性格特质进行循环匹配,然后获取匹配度[3]。以此为毕业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工作岗位信息和就业指导,提高校园招聘的成功率。同时还能缩短招聘周期,降低大学生的求职成本。

(三)从18岁开始职业生涯规划

美国著名就业指导专家金斯伯格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认为,17岁之后的青年年龄阶段,个体开始关注自身的主观条件和能力,寻求自己的职业角色。因此,将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进行“自我定位”和“职业定位”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为加强实践性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职业生涯人物访谈和企业拜访活动。甚至可以像欧洲国家的高等院校把就业向招生延伸,为学生提供入学前的咨询服务,主要是为广大学生提供学校专业设置情况的介绍、专业就业前景的介绍。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及综合素质选学相应的专业、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4]。

(四)开通“大学生就业服务直通车”

针对学校与省会城市的校园招聘现场距离较远的情况,Y大学某学院根据毕业生的需求,连续两年开通 “就业服务直通车”———派出专车直接将应届毕业生送至省会城市的招聘会现场。参加招聘会之前将参会单位概况、招聘岗位等信息向毕业生发布,帮助毕业生提前掌握与其就业意愿相符的职位信息。并有带队教师全程参与,及时解决学生在招聘现场遇到的问题。就业服务直通车使大学生切实感受到了高校为促进就业所作的努力,鼓励毕业生更加主动参加校园招聘。

摘要:201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规模近七百万,被称为“最难就业年”。如何提高校园招聘的质量,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之一。文章采用访谈法收集Y大学2013届毕业生参加校园招聘的经历,从学校、招聘企业、学生三个方面分析了校园招聘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模拟招聘、建立校园招聘信息管理系统、开通“大学生就业服务直通车”以及加强科学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提高校园招聘成功率的方法。

3.高校毕业生招聘服务 篇三

关键词: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问题;创新研究

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对于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加速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当前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缺乏健全的管理体系,主要表现在有些高校对就业指导的对象认识不全面,导致服务机构的相关配备也不到位,加上缺乏合理的统筹管理体系,影响就业指导机构功能和作用的积极发挥。二,内容片面,目前就业指导的内容大多局限于时事政治和技巧引导,忽略了对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职业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三,途径单一,当前高校主要是面向毕业班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和相关系列讲座,缺乏个性化更有针对性的指导。虽然有些高校就业指导形式多样化,包括开展职业测评、电话咨询、建立就业网站等,但仍缺乏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执行力度也不够,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四,从业人员缺乏专业性,目前就业指导专业化程度偏低,不能满足学生需求,更不利于整个服务体系的发展。甚至有的高校从事就业指导的人员由辅导员及管理人员兼任,这些人员流动性强又缺乏专业培训。五,信息不对等,单向的信息传递已经无法满足学生主体个性化的需求。

针对以上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创新研究。

一,就业指导服务主体体系创新。

政府应为第一责任主体,高校和社会各界均为第二责任。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一般而言有三类主体,即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其中社会各界主要指用人单位。三大工作主体中独有政府有可能也有能力成为第一责任主体。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就是高校的工作,政府和社会各界都是配角。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确属于高校的工作内容,并且是高校一项主要的工作,但相对于灵活多变的就业市场而言,高校在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过程中的能量毕竟有限。在这样环境中,能担当起第一责任主体角色的,只有政府。尤其是在就业情势日渐严峻的今天,完全仰赖市场自发调节的作用以实现充分就业已经是完全不可能的。而且将高校作为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中的第一责任主体,可能导致高校的职责本末倒置,过分倾斜就业服务,而忽视高校的基本职能和核心工作,教学和科研。总而言之,政府应该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中第一责任主体,高校和社会各界均为第二责任主体。

二,就业指导服务观念体系创新。

所谓观念体系是指人们对某一社会现象或问题的看法和观点。那么,创新高校就业指导服务观念体系其实就是要确立正确的观念体系,这主要包括:专业指导服务的观念和合作指导服务的观念。首先,专业指导观念创新。确立专业服务的观念要求工作人员具备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态度。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专业化层次较低,多数工作人员不具备从事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确立专业服务的观念还要求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态度,要在毕业生视角和就业市场视角下进行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明确就业指导服务的属性,须以学生为本,淡化管理,强化服务,努力提高工作针对性和时效性。其次,合作指导观念创新。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涉及的面特别宽广,因此需要树立合作指导服务的观念。创新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要明确该体系中各主体并非独立行事,而是密切相关、必须高度合作。要注意在政府第一责任主体的宏观调控和安排下,以市场需求视角,以政府为导向,以高校为基地,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提高就业指导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构建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其他机构高度合作,共同参与的开放式、全员式、全程式的就业指导服务模式。

三、就业指导服务运作体系创新

首先,组织机构创新即高校就业指导的组织机构需要在构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公共政策体系的框架内,在明确就业指导服务属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范畴的情况下进行创新。其次,工作内容创新,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内容一般包括开设就业指导课,分析就业形势,介绍就业政策,教授一些面试技巧。这些工作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毕业生就业难和职业发展错位等问题,却忽略了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最至关重要的内容,即就业意识的教育。就业意识,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实际上是一个意识群。而在高校的就业服务体系中,一直忽略了义务意识的教育。强化义务意识(责任意识)的教育有助于学生诚信为人,诚信就业,同时为学生将来依法维权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帮助学生树立维权意识。所以就业意识群中义务意识,诚信意识和维权意识是紧密相联、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4.高校毕业生招聘服务 篇四

2016国家电网公司招聘高校毕业生公告

2016年国家电网校园招聘信息已发布,第一次招聘报名截止时间为2015年11月22日,笔试时间:12月6日,第一次找已经结束,第二次招聘集中在三月份,中公国企为广大考生整理发布全国各地国家电网聘信息,第一时间获取最新国家电网招聘信息,可及时关注国企招聘网。

国家电网公司(以下简称“公司”)2016年招聘高校毕业生工作已启动,欢迎广大毕业生应聘公司所属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力公司和直属单位(以下简称“各单位”)。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公司简介

国家电网公司成立于2002年12月29日,是经国务院同意进行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的试点单位,以建设和运营电网为核心业务,承担着保障更安全、更经济、更清洁、可持续的电力供应的基本使命,经营区域覆盖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覆盖国土面积的88%,供电人口超过11亿人。公司在菲律宾、巴西、葡萄牙、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2015年,公司连续第五年蝉联《财富》世界500强第7名,是全球最大的公用事业企业。公司下属单位列表及简介详见公司人力资源招聘平台“单位一览”栏目。

二、招聘流程和进度安排

(一)发布招聘公告。公司总部在招聘平台公布考试大纲、总体招聘工作安排等内容。各单位视工作开展情况,分批(一至三批)在招聘平台的“招聘信息”栏目发布2016年高校毕业生招聘公告,包括单位简介、招聘安排、报名条件、需求信息、联系方式等内容。各单位招聘公告发布时间分别为2015年10月28日、2016年3月和5月。

(二)应聘毕业生投递简历

1.填写个人简历。应聘毕业生应通过招聘平台填写个人信息,及时上传“学信网”学籍验证报告等附件,确保信息真实、完整、有效。应聘毕业生填写的院校、专业等信息应与学籍验证报告一致。相关信息提交后不能更改,请应聘毕业生仔细检查后再提交。

2.填报应聘单位。各单位招聘公告发布之日起,应聘毕业生可在招聘平台填报应聘单位。每人每批次招聘可填报公司二级单位(省电力公司、直属单位)志愿数量不超过3个,每个二级单位志愿下可选择2个三级单位(地市级单位)或四级单位(县级单位),填报截止日期以各单位招聘公告为准。应聘志愿提交后原则上不能更改,确需更改的,可在“个人中心”的“我的工作申请”栏目提交撤销应聘单位的申请。应聘单位一般在7日内处理该申请,审核通过后,应聘人可申请新的工作单位,其志愿顺序与撤销志愿相同。

国企微信订阅号:gqzpks

国企校园招聘:http:///

(三)组织招聘笔试

1.公司统一笔试分三批实施。时间初定为2015年12月6日、2016年3月和5月(时间如有调整,以招聘平台发布的考试公告为准)。参加笔试的人选和批次由各单位确定,请以各单位招聘考试公告或通知为准。

2.电气工程类、计算机类、通信类、金融类、财会类专业的毕业生,由公司统一组织笔试命题和阅卷。笔试内容包括综合能力和专业知识。综合能力主要包括言语理解、数理思维、判断推理、资料分析、中国电力与能源战略(包括特高压、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等基本知识)等内容,约占35%。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等内容,约占65%。笔试大纲详见附件。

3.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公司仅统一组织综合能力测试(考试时间、考试内容同上),专业知识考试由应聘单位视情况自行组织。

4.笔试前1-2周,各单位通过手机短信、招聘平台站内消息、移动应用、电话等方式,通知入围毕业生参加考试,未入围的不再另行通知。

5.接到公司多家单位笔试通知的考生,只能选择参加一个单位的笔试。请按照应聘意愿慎重选择,考试志愿一经选择,不可更改。笔试成绩在各单位之间通用。

6.笔试地点一般为应聘单位所在地,请考生按各单位招聘考试公告或通知要求,在规定时间携带相关资料提前到考试地点参加资格审查。

(四)查询笔试成绩。公司将在笔试结束后3个工作日内发布笔试成绩,考生可登录招聘平台“个人中心”,查询本人笔试成绩。

(五)组织招聘面试。招聘面试由各单位按照公司统一要求自行组织,具体面试安排以各单位通知为准。在京直属单位招聘面试由公司统一组织。

(六)公示拟录用人选。各单位在公司核准录用人选名单后的2个工作日内,在招聘平台公示拟录用名单。

三、注意事项

(一)应聘者需对个人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和一致性负责,并妥善保管个人信息,防止信息被他人冒用。为保证及时收到考试相关信息、通知,请保持通讯畅通,如应聘者电话、手机号码发生变更,请及时登录招聘平台予以更新。

(二)“国家电网公司人力资源招聘平台”网站为公司及下属单位发布招聘高校毕业生相关信息的唯一官方网站,未授权其他网站、个人或机构发布任何招聘信息,请应聘毕业生及时在本网站关注有关招聘信息。

(三)招聘政策咨询请按照各单位招聘公告发布的联系方式,与应聘单位联系。

国企微信订阅号:gqzpks

国企校园招聘:http:///

(四)我公司不组织任何形式的考前培训班,考生可在招聘平台免费下载招聘笔试考试大纲。任何针对我公司招聘笔试和面试的辅导班、考试教材、复习资料,均与我公司无关。

(五)我公司在招聘过程中不收取报名费、中介费、手续费、资料费等任何费用。请广大应聘者提高警惕,防止受骗,发现冒用我公司名义发布虚假信息的,可直接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对应聘者因虚假招聘造成的损失,我公司不承担任何责任。对于发布虚假招聘信息的个人或机构,我公司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中公国企提醒广大考生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设计的内容十分的广泛,大家规划好自己专业属于那个类型,报名一定要记住自己的账号和密码。系统是不允许重复报名的。同学们,需要提前做好备考。

5.高校毕业生招聘服务 篇五

迁安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迁安市教育局

迁安市卫生局

迁安市农业畜牧水产局

关于招聘2009、2010年高校毕业生工作

公告

(2010年11月21日)

为进一步加强基层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增强基层事业单位发展后劲,促进我市公益性事业发展,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从2009、2010年高校毕业生中招聘部分工作人员充实到镇乡基层事业单位、镇乡卫生院、农村基层中、小学校、农村学前教育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现就招聘工作公告如下:

一、招聘范围及名额

招聘范围为迁安市户籍的 2009、2010年全日制普通院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含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具体招聘名额是:

1、根据教育布局的调整和教师队伍建设需要,从2009、2010年具有教师资格的师范类本科学历毕业生(含取得教师资格的非师范类本科学历毕业生)中招聘100名到农村基层中、小学校,其中中文12名,数学12名,英语14名,政治8名,历史9名,地理6名,物理5名,化学5名,生物5名,音乐7名,体育5名,美术7名,计算机5名。另外从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及其它专业师范类本科毕业生中招聘100名充实农村学前教育。

2、根据我市基层医疗单位人才缺乏的现状,从2009、2010年医学类本科学历毕业生招聘90名到各镇乡卫生院。

3、根据我市镇乡基层事业单位需求情况,从2009、2010年其它专业本科学历毕业生中招聘350名充实到镇乡基层事业单位。

4、根据我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需要,从2009、2010年本科学历毕业生中招聘10名充实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

5、硕士研究生直接聘用,不占招聘名额。

6、根据我市社区服务、城市管理、园林绿化等工作需要,从未被聘用的本科毕业生中,按照笔试成绩排名,考虑本人意愿和所学专业,由高分到低分确定120名毕业生安排到**、城区各居委会、建设系统等公益性岗位工作。

二、招聘办法

本着公开透明,择优招聘的原则,采取以下招聘办法:

1、硕士研究生、本科一批毕业生不参加考试,直接聘用。

2、本科二批、本科三批毕业生,采取考试的办法,择优聘用,本科二批毕业生考试成绩加10分。

3、专科学历学前教育毕业生及其它专业师范类本科毕业生采取考试的办法,择优聘用。

三、招聘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享有公民的政治权利;

2、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身体健康;3、2009、2010年迁安市户籍的全日制普通院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含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其中,师范类毕业生必须具备教师资格。

在学校受过严重警告及以上处分或在待业和自谋职业期间受违法违纪行为处罚的人员不予报名。

四、招聘程序和要求

(一)发布公告

在《迁安时讯》、迁安电视台和迁安人事劳动网(网址: /)等新闻媒体发布公告,同时在市就业服务局公示栏内张贴。公告时间:2010年11月21日至2010年11月26日。

(二)报名和资格审查

1、报名时间:2010年11月27日至11月29日。

2、报名方式:采取现场报名的方式进行。

3、报名地点:迁安市就业服务局(地址:迁安市祺福大街1463号)。

4、报名手续:报名时需持本人身份证、户口本(户口迁移证)、毕业证书(参加教育系统招聘人员同时提供教师资格证)、报到证,以上均要求原件及复印件;同时交本人近期一寸正面同底免冠彩色照片4张(背面写清姓名)。

5、报考农村基层中、小学校的考生,报考专业必须与所学专业相近。

6、填写《报名资格审查表》一份。

(三)报名结果公示

报名结果公示时间2010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在市就业服务局公开栏内张贴,同时在迁安人事劳动网(网址: /)上予以公示。

(四)准考证发放

笔试准考证发放时间:2010年12月3日,发放地点:迁安市就业服务局。

未按时领取准考证或已领取准考证而未参加考试的毕业生,视为自动放弃考试。

(五)笔试

参考人员笔试安排如下:

1、笔试命题、阅卷和监考人员从市外聘请。

2、笔试采取闭卷考试方法,卷面分值100分。

(1)报考镇乡基层事业单位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的毕业生考试内容为: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公共科目》,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公文写作与处理、时事政治和职业道德文明礼仪基本知识等内容;

(2)报考农村中、小学校的毕业生考试内容为:毕业生报考的专业初中部分相应学科专业知识、教材、教法以及《教育学》、《心理学》、《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和文明礼仪基本知识等内容;

(3)报考农村学前教育的毕业生考试内容为:学前教育专业知识、教材、教法以及《教育学》、《心理学》、《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文明礼仪基本知识等内容;

(4)报考医学类的毕业生考试内容以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同时辅以卫生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文明礼仪基本知识等内容。

3、笔试时间:2010年12月5日。地点及具体考试时间以准考证为准。

4、考生需携带准考证和身份证参加笔试,因丢失或其他原因不能携带身份证的,要提供户口所在地***出具的带有本人照片并加盖***公章的证明信代替身份证。

5、考生需严格遵守考场纪律并按有关要求参加考试,如违反考场纪律或未按要求参加考试的,按考试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6、笔试后,根据笔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依次确定参加体检人员。

7、笔试成绩和参加体检人员公示:2010年12月7日至9日在市就业服务局公开栏内张贴,同时在迁安人事劳动网(网址: /)上予以公示。

(六)体检

2010年12月11日至12日,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拟聘用人员统一组织体检,体检项目和标准参照《河北省国家录用公务员体检实施细则》及相关规定执行。因体检不合格出现的人选缺额,按考生笔试成绩依次递补。

(七)审核

2010年12月13日至15日,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一组织对体检合格人员进行审核,审核内容包括审核本人档案、与户口所在地**部门调查取证等。凡在2010年12月15日之前,本人档案尚未转交到市就业局或教育局的毕业生,视为自动放弃聘用。因考核不合格出现的人选缺额,按考生笔试成绩依次递补。

(八)拟聘用人员公示

2010年12月16日至18日,经体检和审核合格的毕业生确定为拟聘用人选,并在市就业服务局公开栏内张贴,同时在迁安人事劳动网(网址: /)上予以公示。

(九)聘用

经审核确定的聘用人选,必须服从组织安排,凡不服从组织安排,在规定的时间内未到单位报到的,视为自动放弃聘用资格。

1、经审核确定的聘用人选,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一分配到镇乡基层事业单位、镇乡卫生院、农村基层中、小学校、农村学前教育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并办理相应聘用手续。

2、未被聘用的本科毕业生,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按照笔试成绩排名,考虑本人意愿和所学专业,由高分到低分确定120名毕业生到公益性岗位,并由聘用单位负责办理聘用手续。

五、聘期及待遇

1、招聘到镇乡基层事业单位、镇乡卫生院、农村基层中、小学校、农村学前教育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的毕业生全部实行聘用制管理,聘用期限两年,聘用期满后,对考核合格的毕业生,根据用人单位和本人意愿,可以续聘。在聘用期内工资福利享受本单位事业编制人员同等待遇。其中,镇乡基层事业单位、农村基层中、小学校、农村学前教育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所增经费由市财政负担,卫生系统招聘的毕业生所增经费按原渠道解决。

2、招聘到公益性岗位的本科毕业生服务期限为两年,服务期间档案放在市就业服务局免费代理。服务期间建立考核制度,每年考核一次,考核不合格的人员取消服务资格。服务期满经考核合格的,根据用人单位和本人意愿,可以延长服务期限。在服务期内给予薪酬并参加企业社会保险,月薪酬标准为1200元,所需费用由市财政负担。在公益性岗位工作的本科毕业生在服务期间被其它机关事业单位录用为正式工作人员的,其在公益性岗位服务期限计算为连续工龄。

六、组织领导

成立迁安市招聘2009、2010年高校毕业生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担任,成员由市纪委(监察局)、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市财政局、市**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农业畜牧水产局等单位组成,下设办公室,负责公开招聘的具体工作,办公室设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为保证招聘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由市纪委(监察局)对招聘工作实行全程监督,同时接受社会监督,监督电话:0315-7699311。

6.高校毕业生招聘服务 篇六

一、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存在及成因

1. 经济困难群体

主要涉及来自偏远、经济发展落后农村, 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零就业家庭、父母单方为下岗失业人员、未就业单亲家庭等。这些学生或者意志坚强, 珍惜学习机会、勤奋踏实、学业优秀, 综合素质良好;或者受外界因素或家庭不良教育、引导因素影响, 加上自身调解不到位, 出现较严重的心理失衡, 缺乏自信;因经济困难为生计、学费担忧, 不适度的勤工助学影响学业等。在求职就业过程中, 缺乏需要的人际关系, 经济上又缺乏必要的费用等, 形成就业障碍。

2. 形象困难群体

主要是指因身体健康状况或体貌条件明显欠佳造成的就业困难群体。主要涉及身体先天或后天残疾, 长期患有身体疾病, 在身高、体型、相貌等方面存在形象不佳。身体的残疾是客观造成, 站在用人单位自身的利益角度, 同等情况下, 自然将这部分学生排除在招聘之外, 形成这些人群顺利就业的阻力;另外一方面, 由于先天的残疾, 这部分学生还普遍存在严重的敏感情绪, 造成社交疾病, 也会成为顺利就业的障碍。

3. 能力困难群体

指个人劳动基本能力明显低于职业基本要求而造成就业困难的群体。这里所指的能力困难是指本身具备的理论知识考试成绩, 实践操作方面存在能力方面的缺陷, 以及在人际交流、社会方面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等。

4. 心理、观念困难群体

心理困难群体主要是指就业心理准备不足、就业心理负担过重、就业心理恐慌等群体。而观念困难群体则是指因为择业观念和择业方法不能适应现实社会要求而造成就业困难的群体。前者表现在对读书、对学校生活的过度依赖, 对社会实践的过度陌生, 对职业对人生的影响看得过重等。后者表现在对职业的收益期望值过高, 对自身能力的过度自信, 对职业和自身对接要求把握不当等。

二、实施切实有效的服务与指导

1. 加强困难群体就业指导工作

(1) 统一思想与齐抓共管。高等学校毕业生困难群体仅占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十几左右, 但如果客观冷静分析, 困难群体既是高校学生的就业工作成效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衡量高等教育办学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成功的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应该能够很好地被社会所接受, 获取劳动报酬实现自我生存。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是高等学校教育和社会对接的难点, 解决困难群体问题的态度和能力能体现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也能反映高校教育办学的综合水平。

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问题必须引起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通过切实有效的制度保障, 认识到做好困难群体就业工作的重大意义和效应辐射性, 应当形成和建立一种完善的有针对性的工作体系, 如建立专门的校、院系两级工作机构, 并将其工作内容具体化、量化并纳入部门目标管理。

(2) 专业队伍与综合素养。对困难学生群体的指导和服务工作是一项极为细致的工作,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项工作主要执行和参与者包括专业职业指导教师、心理辅导教师、各专业任课教师和专业班级辅导员, 加强工作队伍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和学习对推进该项工作开展起着关键作用。综合素质主要指:极强的工作责任心,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完善的知识文化体系、具有信息档案建立和运行意识。而专业素质是对从事这项工作的专业职业指导师、心理辅导老师而言的。如专业职业指导师应该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 通过专业的训练和学习, 通过国家各级指导师的严格专业考核, 以获取职业指导的资格认可。

(3) 具体落实与严格验收。高校在毕业生困难群体方面的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很容易因为工作事务繁杂等原因, 处于一种无序管理状态, 工作的随意性较大, 工作效果参差不齐, 没有统一的工作执行和验收规范, 致使这项工作长期以来面临尴尬境界。因此, 建立至上而下, 自下而上的严密的良性循环系统尤为重要。对工作的落实要实施定期的检查验收、汇报交流相结合的机制, 做到层层工作有保障。

2. 立足困难群体职业取向

(1) 信息存档与就业预期。高校毕业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困难因素凸显在毕业前夕, 但造成困难因素的过程和渊源却由来已久。建立新生档案信息, 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相关信息成为当务之急。例如通过细致入微观察可以获取:先天残疾、家庭经济状况 (还需进一步核实) 、特别性格表现等信息;通过安排职业生涯规划获取学生的职业观点、写作和表达能力信息;通过新生情况统计表获取家庭经济状况、成长环境推测和就业预期等信息。这些都将成为后期工作开展的依据。

(2) 即时反馈与适时指导。及时将动态工作效应 (包括学习生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一些新困难因素而导致的新的困难群体、通过细致工作已将困难因素可能造成的困难影响极大降低等) 作好信息动态补充, 同时加强对困难学生日常的、适时的服务工作。主要包含在基层班级的辅导员工作和在其正确引导下的班级工作, 工作重心要放在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和养成方面, 辅之以对学习、生活的适当的关注。如身体残疾学生的自信心树立、学习困难学生与任课教师的沟通与交流、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金 (奖学金) 的争取和及时发放等细节工作都将对他们造成较为深刻的影响。

(3) 潜移默化与实现突破。困难问题的转化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细致工作, 而量的积累到质的转变影响因素很多, 也很复杂。困难转化的根本核心是良好心理素养形成。而良好的心理素养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正所谓“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职业导向氛围都极为重要, 并产生深远的影响。从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定期的、不定期的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企业 (社会用人群体) 支撑下的社会就业创业讲座到校园文化海报、即时互动的企业社会人才招聘信息、学生团体积极活泼的多元化创意活动等都将引导和有效触发困难因素向弱化方向转化, 并实现突破。

(4) 长效跟踪与绩效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具有长期性和持久性。能在校园内部化解困难和降低困难本身影响, 是我们理想的工作目标。困难群体学生实现顺利就业, 为社会接受和认同是我们此项工作的根本目的。但面对毕业前的诸多不确定未知情况的出现, 原有困难因素的集中体现也会产生波动与变化 (如家庭因素的变故、有效职业机会的错失、当年毕业生人数过多、金融危机影响有效就业率等) , 可能会出现困难群体的继续困难、非困难群体转化为困难群体等现象。可通过互联网等手段建立起与毕业学生 (特别是就业困难学生) 的长效联系, 分层次定期和不定期对已毕业学生进行跟踪服务和信息统计回馈, 以推进此项工作的长效性与延伸性。

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和指导工作在我国日渐走向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已经成为高等学校工作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和指导更是每个学校、每一阶段都要面临的现实而又具体的任务, 是保障高校毕业生出口顺畅的关键, 也是其它相关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积极长效地开展此项工作, 其意义不仅仅有利于解决困难群体学生的就业和自我价值体现, 对高校的其它方面工作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要:文章从分析就业困难群体形成的主客观因素入手, 探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的基本思想, 并提出相应措施。

关键词:毕业生,困难群体,服务,指导

参考文献

[1]米学芹, 夏林童, 刘家友.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成因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 (15) .

7.高校毕业生招聘服务 篇七

一、问卷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93份,回收75份,回收有效问卷75份,收回率约80%,有效率100%。调查问卷覆盖到全区12个市的高校。调查对象为开展全日制教育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机构相关人员,参与调查的75人中,本科院校29人,高职高专院校36人,独立院校10人。调查对象的就业工作年限结构、职业结构情况分别见图1、图2。

二、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人才服务问卷调查结果

此次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围绕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行,内容包括了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对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的了解和态度以及高校毕业生对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内容的需求等。

(一)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认识上,认为就业形势较好的7人,约占9.3%;认为就业形势正常的26人,约占34.7%;认为就业形势严峻的42人,约占56%。

(二)对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所提供服务的认识和态度

对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表示非常了解的13人,约占17.3%;表示部分了解的56人,约占74.7%;表示不了解的6人,约占8%。

所有调查对象均对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持支持态度,其中表示非常支持的46人,约占61.3%;表示积极配合的29人,约占38.7%。

(三)与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交流沟通情况

认为自己所在高校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沟通频繁的仅有1人,约占1.3%;认为沟通较多的36人,约占48%;认为偶尔沟通的36人,约占48%;认为没有沟通的2人,约占2.7%。

在对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主动上门服务情况调查中,认为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会经常主动上门服务的7人,约占9.3%;认为主动上门较多的21人,约占28%;认为偶尔上门的42人,约占56%;认为没有的5人,约占6.7%。

(四)对公共就业人才服务需求情况

在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进校园服务类型方面,问卷针对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解读、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求职技巧培训等需求方式进行了调研,具体情况见图3。对就业指导师资的选择情况见图4。

(五)对高校毕业生双选会的倾向意见

在双选会的倾向意见调查中,问卷针对双选会规模、企业类型、现场配套服务、企业规模等内容进行了调研。具体情况分别见图5、图6、图7、图8。

三、广西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现状分析

通过对本次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能大体了解到以下几方面的情况: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稳中有降

受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大、高校毕业生规模逐年增加、城镇就业容量有限、就业结构化矛盾加剧等因素影响,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局势保持稳定,但仍然面临较严峻的形势。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人员普遍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

(二)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从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角度,对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活动普遍较支持。但高校与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缺乏紧密的沟通和协作,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对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活动的了解不够深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的主动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高校对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有多样化需求

本次列入调查表的共有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解读、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求职技巧5项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内容选项。所有调查对象都作出选择,其中:选择2项以上的69人,占92%。所列5个选项的选择均超过60%,其中选择就业政策解读和创业培训的均超过80%。同时还有调查对象提出:如何办理创业手续、加强校企对接、加强公招公考指导、人事代理及毕业生档案手续办理、劳动关系政策和法规解读等个性化需求。从就业指导师资选择看,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人员也有多样化需求。选择2类以上师资的72人,占96%,选择企业HR经理作为培训师资的超过80%。

(四)高校对双选会的质量需求较高

约70%的调查对象选择匹配程度高的中小型双选会,或针对性强的分学历专业双选会。所有调查对象均希望在双选会现场开展就业创业政策咨询、职业规划及测评、人事代理服务咨询办理等配套服务,其中希望开展就业创业政策咨询配套服务的超过74%,还有部分调查对象提出设立提高服务的意见受理平台和就业权益咨询的配套服务需求。大型国有控股或独资企业依然被认为是进入高校毕业生双选会的最佳选择,民营企业、外企也普遍被看好。调查中,超过70%的受调查对象认为国有控股或独资企业进入高校毕业生双选会招聘效果好,而认为民营企业、外企招聘效果较好的也均超过了40%。在企业规模方面,大中型企业受到青睐,而选择小微企业的不足4%。

四、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的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工作的认识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广西就业形势依然十分复杂,周期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并存,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群体就业是当前就业矛盾的焦点。做好就业服务工作,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环节。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作为落实积极就业政策的有效载体,承担着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和体面就业的重要职责。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 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桂政发〔2011〕79号)均提出“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 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发挥职能优势,承担相应工作任务,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努力将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底数摸清、政策落实、服务做细,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在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同时推动高质量就业,切实将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的科学决策体现到政策落实、服务质量和工作实效上来。

nlc202309021919

(二)广泛开展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活动

离校前是高校毕业生求职的高峰期,也是最需要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的关键期。加强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活动,能有效帮助高校毕业生了解就业形势,掌握就业创业政策,提升就业技能,提高初次就业率,也有利于缓解人社部门承接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压力。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打破传统服务模式,加强服务离校前高校毕业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公共就业服务工作从毕业后提早到毕业前,从校外延伸至校内,积极开展“送岗位、送培训、送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活动。要结合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活动,加强针对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的创办微型企业、就业创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政策,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实名登记、就业见习、基层就业项目等措施,以及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失业登记、就业创业帮扶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引导高校毕业生主动接受人社部门的就业支持和服务。

(三)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质量

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主动加强与当地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反馈机制,了解他们对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的需求,探索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新模式,提高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一是结合当地高校特点,提供针对性服务。深入了解当地高校的教育层次、培养模式、专业类型、服务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方案,提供有效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二是结合高校毕业生的素质和需求差异,提供分层次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对于就业能力较强的人员,主要依托公共招聘网络,加强信息引导,促进其自主择业;对于就业能力一般的人员,重点发挥职业指导的积极作用,帮助其转变就业观念、规划职业生涯,参加职业培训,提升职业技能,实现市场就业;对于就业能力较弱的人员,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开展就业援助,实施就业见习、基层就业项目、公益性岗位等托底安置措施。三是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特点,提供定制式服务。广泛收集当地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企业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及时发布市场供求信息,提高市场信息的充分性和透明度,帮助企业和劳动者在市场中准确定位。加强企业招聘用工指导,帮助企业做好需求分析,形成信息对称、服务对接、供需平衡的服务机制,提高企业招聘行为的有效性。

(四)努力做好实名登记为基础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和政策落实工作

帮助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难点。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工作,是准确掌握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各级人社部门理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部门的职责,充分发挥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作用,将实名登记嵌入各项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流程,建立健全以实名制为基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制度,做好实名登记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失业登记、跟踪回访、就业帮扶工作,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后的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促进其尽快实现就业。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就业促进处)

8.高校毕业生招聘服务 篇八

山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线上线下联动招聘

与全国同步,我省9月1日启动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将利用1个月时间,集中对离校未就业的大学生全面登记、逐个联系,并提供就业信息、培训服务等。与此同时,我省各地还将在线上线下组织多场专门招聘会,提供岗位供大学生选择。

记者了解到,9月期间,太原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举办8场专场招聘会,其中,9月5日、9月12日及9月19日举行的.三场招聘会是专门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此外,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网络招聘专栏,已经在省就业服务局官网(www.sxjob.gov.cn/)上线,毕业生可通过该专栏在全国找工作。为方便毕业生,专栏中还设有“岗位对比”功能键,可将心仪的几个岗位信息进行比较,比如岗位所属地区、学历要求、工作待遇等内容,对比后更有助于毕业生做出理性选择。

9.高校毕业生招聘服务 篇九

本周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记者昨日从合肥市人社局获悉,服务周期间,市人才服务中心将举办9场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预计有750家企业参会,提供各类岗位22815个。

广大高校毕业生可登录合肥人才网,进入“2013年全国人力资源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页面,查询全国各地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免费发布求职简历。服务周期间,合肥人才网还将与全国200多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一道,共同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就业推荐、就业指导、政策咨询等公共服务。

10.高校毕业生招聘服务 篇十

关键词: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模式

引言:在新形势下,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说当今高校毕业生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就业,正面临着“就业难”的严重问题,进而使我国的人才市场达到一个高度饱和的状态,人才得不到合理的运用,甚至于面临着20个甚至更多的人竞争一个岗位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在新的形势下对高校毕业生进行正确合理的就业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好的就业指导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新的机会以及更多的就业契机,对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下面本文就针对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模式进行研究以及分析。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的基本思路

(一)、在指导层面上加强毕业生生的心理调适。高校毕业生在进行择业的时候是在种种冲突的状态下进行的,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时候要从大学生本身以及社会两个方面进行,通过有效的途径对大学生的择业心理进行调适,让毕业生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首先要指导毕业生正确的认识自我,这也是进行毕业生心理调适过程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有利于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要求更好的进行择业。毕业生自我价值高估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常常失败的一个主要的原因,他们认为自己的能力可以胜任更好的工作,而实际上他们则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导致进行面试竞聘的时候经常失败。所以要让大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择业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追求高效益、高收入的工作单位以及岗位,要认清自己的价值,找到一个自己可以胜任并且有发展前景的岗位。

其次,要让大学生正确的认识工作岗位以及社会的需要,让毕业生对工作岗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助于大学生更好的进行择业,避免盲目择业现象的发生,而认识社会的需要则有助于毕业生在进行应聘的过程中可以满足社会以及各个岗位的要求,又选择上的优势。

(二)、在服务上注重管理的规范化。对毕业生的就业进行服务的过程中,政策性比较强,手续相对来说比较繁琐。所以在进行对大学生的就业工作进行服务的过程中要把这些繁杂的工作进行一个比较有统筹性的考虑,在进行实施的过程中要注重管理的规范化,提高对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效率以及质量。

首先,在大学生的面试机制上可以采用网络化的方式,进行更加规范的管理,提高服务的效率以及水品。如毕业生可以通过网络上传个人的简历,在想要填写各种类型的表格式也可以到专门的网站进行下载,可以在网上查找各类的就业信息,这样把一些不是很重要的工作网络化既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以及人力物力去进行其他比较重要的就业服务工作又可以让毕业生更轻松的查找所需的信息。

其次,可以建立完整的服务流程,在进行服务的过程中严格依照流程办事,每一个流程都有专人负责,可以让毕业生在最短的时间下办好最多的事情,让就业服务的过程更加精简以及有效,争取实现集中式以及一站式的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更好的为大学生就业进行服务。

二、改善以及加强就业指导以及服务工作

(一)、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的全程化指导。目前一些高校对于大学生进行就业服务与指导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机制并不健全,无法为毕业生提供全程化的优秀指导以及服务。所以要加强全程化就业指导的实施,分阶段的对不同的年级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指导,以便让学生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一些就业的信息,掌握一些就业的政策,有效地产于到就业市场的竞争中去。

(二)、注重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以及引导,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高校毕业生的思想非常复杂,所以要正确的对毕业生的思想进行引导。对毕业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政策教育、国情教育以及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提高毕业生的思想觉悟,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事业观,让他们正确的去评价以及认识自己,不能过于高估自己的能力。也要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变毕业生的就业观,改变他们想要找到铁饭碗的不正确就业思想,让他们认识到,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模式,改变一次就业定终生的错误思想。

(三)、进一步拓展毕业生的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现在在毕业生进行就业的过程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就业难”,面对这样的问题,在进行就业指导以及服务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的视野要开阔一些,政策也要更加的灵活一些。不能只是依靠现有的一些用人单位进行毕业生的分配,要灵活的掌握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可以大力的鼓励经济的发展,搞活一些大中型的国有企业,让他们吸收一部分毕业生,还可以发展乡镇企业、私有企业,只有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才能促进对人才的需要,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甚至可以鼓励一些有想法,敢实施的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王国。

(四)、加強对毕业生的就业信息指导。在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就业信息是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有效的就业信息可以给学生的就业率以及就业的范围进行一个有效的提升,所以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信息指导。例如,主管毕业生就业的人员可以把一些比较有效的就业信息输入到学校的网站上供学生进行岁时的浏览,对一些就业的信息也要进行合理的过滤,把一些不好的、不适合学生的信息直接过滤掉,而且要经常性的进行就业信息的更新,让学生时刻都可以关注到最新的,最有效的就业信息。

结束语:更好的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以及服务的工作在毕业生更好就业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大学生的就业率有一个加强。所以说在新形势下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以及服务的工作模式进行合理的研究以及探讨,找出最科学,最有效的指导以及服务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徐鸿宇.CAV分类法在就业工作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01期

11.高校毕业生招聘服务 篇十一

今天, 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正式启动, 这是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组建以来的一个重要举措, 标志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工作有了新的进展。我谨代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对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的正式启动表示热烈的祝贺!

自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组建以来, 努力实现部门间毕业生就业信息的共享, 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了较好的服务, 得到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称赞。这次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的建立, 融信息服务、网络招聘、政策发布等功能于一体, 突出了公共服务这个特点, 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 必将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产生良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12.高校毕业生招聘服务 篇十二

2015国家电网公司华中分部应届高校毕业生招聘3人公告

(温馨提示:下载文档后,按住键盘ctrl,左键点击可以打开文章链接)

一、招聘条件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爱岗敬业,所学专业基础扎实,认同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企业核心价值观,身体健康,无不良记录。

2、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985、211工程院校优先考虑,国外留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国家教育部学历学位认证。

3、电工类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

二、招聘需求

国家电网华中电力调控分中心电力调控运行相关技术岗位,名额3人。

三、招聘流程

1、招聘报名:采用网上报名方式,应聘者登录国家电网公司人力资源招聘平台(http://zhaopin.sgcc.com.cn),按照网上申报流程,注册用户,登录招聘管理系统,准确填写个人应聘信息,并上传就业推荐表、学校成绩单、计算机及外语等级证书等相关材料扫描件。网上报名截止时间为2014年11月22日17时。

2、资格审查:对应聘者进行资格审查,将通过手机短信、电话等方式通知入围者进入招聘测试,请确保联系方式填写准确,通讯工具畅通。未入围者恕不另行通知。

3、招聘测试:招聘测试分为笔试、面试。笔试由国家电网公司统一组织,笔试时间初定为12月6日,面试时间另行通知。

4、确定录用:依据招聘测试结果择优确定拟录用人员,待国家电网公司核准通过后,组织拟录用毕业生进行体检,体检合格的毕业生在提交学历学位证书后签订就业协议书。

四、注意事项

1、对于提供虚假报名材料的毕业生,一经查实将取消其录用资格。

2、应聘毕业生参加招聘测试时,请携带身份证、学生证、成绩单、学校推荐表、计算机及英语等级证书等资料原件。

五、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27-86765125(陈),86765121(刘)本招聘公告最终解释权归国家电网公司华中分部(华中电网有限公司)。

(原标题:国家电网公司华中分部(华中电网有限公司)2015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招聘公告)

地 址:合肥市包河区芜湖路万达广场7号写字楼32层 1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更多搜索:合肥人事考试网 更多搜索:安徽人事考试网

13.高校毕业生招聘服务 篇十三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主办的“全国中小企业网上百日招聘高校毕业生活动”(以下简称“百日招聘”),自3月1日启动至6月8日圆满结束。为期100天的招聘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大量的中小企业和高校毕业生参与,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搭建了沟通的`平台,得到全国广大中小企业、高校毕业生、主流媒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

中国政府网、人民网、新华网等新闻媒体、各省市相关部门网站、中小企业网各级分网、各人才招聘网站,以及各省市大中专院校就业指导中心网站、就业联盟等百余家媒体,实时报道和转发了百日招聘活动的进展情况,加大了本次活动的影响力度。

为了使校企对接更加便捷顺利,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与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共同设立百日招聘专题版面,两个平台相互共享企业和学生信息资源。既加大了对这次活动的宣传力度,也方便了企业和学生相互间的查询。为了让求职者能够更多的了解企业发展需求方向,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还设专人负责维护并解答企业在发布信息时遇到的疑问,同时注意与各地方中小企业管理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努力做好企业招聘服务工作;对活动期间企业的招聘信息进行了数据整理,编写了“20百日招聘活动企业需求分析”在网上刊发,为广大求职者提供参考。

百日招聘活动期间,全国各地的8814家中小型企业在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上发布或更新其招聘信息,企业需求职位数达到14224个,提供工作岗位88728个;有24.8万余名高校毕业生通过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和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寻找工作。

14.高校毕业生招聘服务 篇十四

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的研究亦有较多报道。美国学者、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戴蒙德 (Diamond P) 认为, 在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相互搜寻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出现信息不对称现象, 导致职位空缺和高失业率并存[4]。李伟文认为, 就业信息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条件, 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是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必须予以充分重视的问题[5]。付陈辉等认为,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有效了解和掌握求职信息是大学生就业成功的关键[6]。当今社会为信息社会, 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 可有效缓解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的现状

我们利用问卷调查法, 对河北省高校毕业生 (已就业者) 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就业信息质量、获取就业信息的难易程度、就业信息服务的满意度等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1110份, 回收983份, 问卷回收率为88.56%。有效问卷856份, 问卷有效率为87.08%。

(一) 获取就业信息渠道

调查结果表明, 河北省高校毕业生主要从学校就业服务部门、互联网、亲朋好友、社会中介机构、政府就业服务机构、学校老师介绍和报纸广播媒体等7条渠道获取就业信息, 选择人数分别为调查毕业生总数的49.18%、48.71%、40.07%、21.96%、18.34%、14.94%和13.08%。采用其他途径的人数较少。可见, 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来源以学校就业部门、互联网、亲朋好友为主, 社会中介机构、政府服务机构、学校老师介绍和报纸广播媒体为辅。

(二) 就业信息质量认知

调查结果表明, 就业信息质量 (可靠性) 从高到低依次为来源于政府服务机构、学校就业服务部门、亲朋好友、学校老师、互联网、社会中介机构和报纸广播媒体的信息, 认为上述渠道就业信息真实的人数依次为调查总人数的58.17%、57.79%、35.75%、28.39%、16.94%、16.59%和7.48%。可见, 除政府就业服务机构和学校就业服务部门提供的就业信息外, 其他信息来源可靠性认知程度较低。

(三) 获取信息难易程度

调查结果表明, 获取就业信息渠道从易到难依次为学校就业服务部门、互联网、政府就业服务机构、亲戚朋友、学校老师、社会中介机构和报纸广播媒体, 认可人数分别占调查总数的51.63%、44.63%、34.93%、27.57%、23.01%、16.59%和7.48%。可见, 学校就业服务部门是高校毕业生认为最容易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 互联网和政府就业服务机构次之, 认为从其他渠道获取信息容易的人数较少。

(四) 信息服务满意程度

调查结果表明, 对当前就业信息服务不满意的高校毕业生占72.20%。通过访谈得知, 由于高校毕业生精力有限, 不可能在短时间获取足量的就业信息。多数高校毕业生认为当前就业信息传播量较少, 且时效性较强。部分国有垄断企业就业信息仅限于内部发布, 部分高校毕业生认为当前就业市场明显存在不公开、不公正现象。

(五) 支付信息成本意愿

高校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支付成本包括搜集信息成本和对其真实性进行核实的成本[7]。调查结果表明, 就业信息支付成本意愿在100元以下、100-200元、200-300元、300-400元和400元以上的高校毕业生比例分别为22.66%、32.16%、24.37%、10.05%和10.86%。可见, 大多数高校毕业生 (近90%) 获取就业信息支付成本意愿在400元以下。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就业信息具有目的性、变化性、时效性、共享性等特征。高校毕业生作为集中就业的特殊群体, 要求各类就业信息传播及时、准确、可靠。调查发现, 目前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 信息传播时效方面

调查发现, 高校学生毕业前必须落实接收单位, 才能够确保毕业后及时就业。目前, 很多用人单位都招聘应届毕业生, 且设定了时间限制, 这给高校毕业生在短时间内收集、处理大量的就业信息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 如果就业信息不能满足高校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还将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再核实, 极易导致信息失效。

(二) 信息服务内容方面

调查结果表明, 河北省高校毕业生首先急需掌握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与方法, 对行业发展前景信息需求的人数最多;其次是就业、创业政策信息;再次是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信息;而对就业维权方面的信息关注度相对较低。但目前多数就业信息内容仅为用人单位招聘信息, 这既不利于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的实施, 也不利于高校毕业生理性选择就业单位。

(三) 信息传播方向方面

就业信息传播应该是双向的, 用人单位可向求职者发布招聘信息, 求职者也可向用人单位发布求职信息。调查结果表明, 目前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传播多为用人单位向求职者发布招聘信息, 高校毕业生向用人单位传递求职信息的极少。尽管部分高校就业服务部门及时向用人单位传播了本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专业等信息, 但仍难以代替高校毕业生本人的求职意愿。

(四) 信息传播组织方面

目前, 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传播组织既有政府就业服务机构、高校就业服务机构, 还有互联网、社会中介机构和报纸广播媒体等。调查结果表明, 多数高校毕业生比较信任政府就业服务机构、学校就业服务部门、亲朋好友、学校老师等传播的就业信息;而因互联网、部分社会中介机构和小刊小报等传播的虚假就业信息曾给初涉社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不良的影响, 而较少得到高校毕业生的信任。

(五) 信息传播媒介方面

调查发现, 高校毕业生普遍意识到互联网所提供的就业信息真伪难辨, 部分就业信息随意夸大用人单位实力, 误导、甚至欺骗了部分高校毕业生。一些非法传销组织、诈骗集团等也参与到互联网就业信息传播之中, 直接侵害了高校毕业生的切身利益。部分社会中介组织以盈利为目的, 利用高校毕业生急于就业并缺乏风险防范意识的特征, 也通过互联网、电话等形式进行不法活动。

三、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的措施

就业信息服务直接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谁先获得就业信息, 谁就占据了就业的主动地位[8]。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 需要针对当前就业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 拓展信息传播途径

高校就业服务部门应充分发挥就业信息传播主渠道作用, 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9], 引导大学生及时关注学校发布的各类就业信息, 动员大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招聘会、宣讲会等, 不断增加就业信息传播总量;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强本区域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全面优化平台设计, 方便高校毕业生获取各类就业创业信息;积极引导各级各类人力资源市场及企、事业单位参与到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中来, 提高就业信息的传播效率, 扩大其覆盖面;有关就业服务机构应不断开发新的就业信息传播媒介[10], 不断拓展就业信息传播途径。

(二) 丰富就业信息内容

实践证明, 高校毕业生获得的就业信息越多, 内容越丰富, 求职视野就越开阔。就业信息利用的越好, 就业成功率就越高[11]。各级各类就业服务机构应不断丰富就业信息内容, 满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需要;政府及高校就业服务部门应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扶植政策、就业维权等方面的信息传播力度, 激发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激情, 自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加强对当前就业形势信息的传播, 引导大学生确立合理的就业预期。政府应规定国有垄断企业招聘信息必须公开发布, 使高校毕业生能够及时获取相关就业信息, 实行公平、公开竞争。

(三) 提升信息服务效率

高校就业服务部门应引导大学生养成平时关注就业信息的习惯, 善于获取各类就业信息, 不断增加就业信息的积累量;学校相关部门应教育大学生熟练掌握分析和利用就业信息的各种技巧, 增强辨析能力, 及时处理获取的就业信息;临近毕业的大学生应经常保持和亲朋好友、本专业学长 (学姐) 的联系, 学习他们获取就业信息、分析就业信息的经验, 并能够通过他们获取新的就业信息。在高校毕业生寻求就业的时刻, 高校就业服务部门应及时组织他们登录各级政府公共就业服务网获取就业信息, 合理地利用社会人才中介机构、报纸媒体等渠道的就业信息。

(四) 实现信息传播互动

借鉴国外经验, 鼓励高校毕业生消除心理障碍, 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 建立就业信息传播的互动机制[12], 以此缓解高校毕业生择业、就业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13]。政府及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准确判断就业形势、科学分析社会需要, 正确处理个人就业的主观愿望和社会需求的矛盾, 树立客观的、符合自身实际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主动接受用人单位的挑选。用人单位应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本着对求职人员负责的态度, 对收到的求职信息及时给予回复, 进而增强高校毕业生寻求就业机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 加强信息服务监管

政府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健全相关规制, 加大对社会就业中介机构、互联网、报纸广播等媒体传播就业信息的监管力度, 加强各类用人单位发布人才招聘信息的审核工作, 从源头上防止伪劣就业信息的传播, 及时阻止虚假信息、诈骗信息的传播。建立伪劣就业信息举报制度和法律援助制度, 使高校毕业生能够自觉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高校就业服务部门应经常开办相关专题讲座, 增强大学生对虚假就业信息的识别能力, 教育和引导大学生通过实地调查等方式, 对相关就业信息进行核实后再实施求职行为, 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摘要:及时、有效地传播就业信息是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调查结果表明, 高校毕业生主要从政府就业服务机构、社会中介机构、学校就业服务部门、互联网、报纸广播等媒体、亲朋好友、学校老师等7条渠道获取就业信息, 各渠道信息质量参差不齐, 获取信息的难易度及满意度不一。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 需要正视传播时效、信息内容、传播方向、传播组织、传播媒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采取拓展传播途径、丰富信息内容、提高传播效率、实现信息互动、加强信息监管等具体措施。

15.高校毕业生招聘服务 篇十五

[摘 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应该通过梳理国家近些年出台的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针对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提出的要求,阐述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自治区高校今后要在转变就业创业工作模式、加大创业教育扶持力度、发挥就业政策效应等方面深挖潜力,加快建设步伐,搭建更加完善、更加合理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新体系。

[关键词]内蒙古;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9-0034-03

自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02年的145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749万人,结构性“就业难”的问题随之产生。对此,2004年,教育部前部长周济提出要构建一个“全程化、专业化、全员化、信息化”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1]

2008年,教育部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2]要求高校要切实落实“一把手”工程,把毕业生就业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明确职能部门和院(系)的目标责任,加强人员配备和条件保障。[3]2009年,进一步要求各高校都要建立就业指导机构,就业指导专职人员要达到l:500的师生比,就业经费要占到学费的1%,全面实现就业指导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4]2015年5月,国务院提出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5]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省份之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到自治区的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于是,深入了解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进展,发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切实加快建设步伐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就业工作基本概况

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截至2015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共有高校53所。其中,本科院校17所,高职高专院校36所。[6]成立于1998年的内蒙古自治区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承担着全区毕业生就业指导与就业管理的统筹协调工作。据该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区共计毕业生113675人,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5.93%。[7]

2009年,内蒙古科技大学首批入选“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先后入选2011~2012年度、2012~2013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内蒙古财经大学、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两所院校荣获“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校示范性就业指导中心”称号。

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进展

(一)重视程度逐年提高,工作机构比较健全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各高校普遍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将就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列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大多数高校、院系均已成立大学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校、院(系)两级的就业指导工作,将就业率、就业质量“双指标”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招生计划制订、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

在机构建设方面,多数高校成立了招生就业处,部分学校设立了独立的就业指导处或就业指导中心,极个别高校将就业工作划归学生工作处,处内分别设置就业信息科、市场拓展(校企合作)科、就业指导教研室等不同科室,就业工作逐步向精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二)资金扶持力度加大,软硬件设施趋于完备

随着重视程度的逐年提高,内蒙古自治区很多高校设立就业工作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基本保证学校在市场开拓、毕业生推荐、就业洽谈、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资金需求。在场地建设方面,学校开辟了毕业生专用的就业洽谈室、信息查阅室、档案室等必要的场地。各高校均建立了各自的就业信息网站,并搭建了QQ群、微信、手机APP等新媒体发布平台,畅通就业信息发布渠道。据资料显示,内蒙古自治区高校现有就业工作人员1694人,初步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工作队伍,就业工作整体向“全程化、专业化、全员化、信息化”方向发展。[8]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由于经费投入及编制限额等要求,很多高校就业经费还不能达到教育部要求的“要占到学费的1%”的要求。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配备还未满足“就业指导专职人员要达到l:500的师生比”条件。

(三)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加快,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断提高

据统计,所有高校均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相关课程。其中,56%的高校以必修课的形式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中,学时数为36~38学时,分不同阶段进行授课。[9]

为了更好地组织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各高校先后成立就业指导教研室,负责就业指导课教学的计划、组织、管理和实施以及考核等。教研室主要挂靠在学校就业处或就业指导中心,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主要来自就业专职人员及院系分管就业的副书记或辅导员。各高校按照自身学校的专业特点、发展水平,组织校内外就业创业专家编写了本土教材,以适应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设要求。

(四)创业教育刚刚起步,发展空间巨大

2014年11月,内蒙古自治区人社厅、教育厅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开展大学生万人创业行动的实施意见》,首次明确将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建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要求高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教学研究,不断丰富创业教育形式,开展灵活多样的创业实践活动。

按照文件要求,内蒙古自治区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正在整合校内外资源,利用学校初期开展的创业工作基础,大力发展创业创新教育。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等高校已先期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及创业实训基地,制定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等学校在内蒙古大学生创业园设立了创业孵化基地。不足之处是,大多数高校还只是将创业教育纳入就业指导课程内容进行讲授,还未形成独立完整的教学体系,缺乏创业教育实践实训场地。

三、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落实不到位,监督力度不够强

自2002年起,国家及内蒙古自治区陆续出台了许多促进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但真正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人员,可操作的措施还显不足,就业政策落实还存在诸多障碍。同时,在就业创业管理上,组织、人社、教育、团委等部门和高等院校缺乏有机衔接,没有形成合力,尚未建立协调一致、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对离校后未就业毕业生的指导服务及“基层就业项目生”的二次就业情况知之甚少。此外,各上级部门在制定就业政策时,未考虑到各高校专业和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使有些高校在就业优惠政策落实的执行力度上大打折扣。上级部门对就业政策措施的协调落实和监督力度不大,使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起来。

(二)专业化水平不高,人员流动性较强

就业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复杂的民生工程,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学校的发展、家庭的幸福及学生价值的体现。组建一支水平专业、人员稳定、结构合理的就业工作队伍是这项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调研结果显示,目前我区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师在资历和教学水平上参差不齐,职业咨询的能力更是普遍性短板,特别是涉及不同专业从业的基本模式和成长轨迹,教师的个人职业经验就显得微不足道,就业指导力不从心。[9]同时,由于各高校岗位轮换及人员自身职业发展需求,导致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更换频繁,流动性较大。

(三)教研室教学管理“尴尬”,课程建设发展不平衡

现阶段,就业指导教研室大多挂靠到就业指导处等行政机构,与其他教学单位相比,先天缺乏教学组织能力与教学管理经验。另一方面,教师大多由从事就业工作或学院从事学生工作的领导和辅导员兼职,教研室对教师的管理存在“尴尬”的两难境地。兼职教师大多半路改行,且忙于日常事务,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关注度及职业发展理论研究甚少,且缺乏系统的培训,导致教师在教学方法、理论研究、教学技艺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很难保证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质量。

另外,学校之间由于整体定位、专业特点、发展水平、历史积淀等的不同,在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及资源整合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一些独立学院和民办高职院校没有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及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甚至没有固定的代课教师,教学内容也仅限于就业政策、就业择业技巧的讲解等短期教育,很难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就业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创业教育起步晚,创新意识不强

内蒙古自治区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还未完全将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还未引起高校领导的足够重视,教育形式主要还停留在举办创业讲座、创业比赛的初级阶段。开展创业教育还存在很多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体系尚未形成。创业教育涉及教学的系统改革,目前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创业教学体系的搭建与国家提出的“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的要求相比,路程还很漫长。二是教师经验匮乏。众所周知,创业教育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而大多数高校教师根本没有创业的经历和体会,在授课过程中只能是“纸上谈兵”,讲授的内容也局限在创业精神、创业素质、创业意义等理论知识点,实操性内容缺乏说服力,对学生不具备吸引力。三是创业教育基础薄弱、资金缺乏。创业教育实践性强,需要提供足够的场地、空间以建设创业实训基地。同时,创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作为创业教育的主体,单靠内蒙古自治区各高校是很难满足创业教育的这两项基本需求的。

四、今后的发展思路

(一)转变就业创业工作模式,实现高质量就业

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总数约为11.6万人,应届高校毕业生总量还在继续小幅上升。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减、毕业生总量进一步增大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的基本状态下,做好全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唯一途径势必为由单纯强调就业向就业创业并重、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模式转变,由强调初次就业率向追求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版本升级。各高校要紧紧围绕内蒙古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以增强毕业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的能力,实现培养与就业的无缝对接,深度融合;强化就业质量报告反馈机制及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推动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二)发挥大学生创业优势,加大创业教育支持力度

大学生创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密切关注,大学生与其他群体相比,具备创业者必备的“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新精神,有着“用智力换资本”的创业优势。通过成功创业,大学生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证明自己的价值,进而最大可能发挥创新创业对就业的倍增效应和带动作用。

目前,我区促进创业的政策框架已基本形成,也涌现出一些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成功“创客”。但是总体上与发达省份相比,我区的大学生创业率还相对偏低,仅为毕业生总数的千分之二左右。[8]因此,各高校要充分认识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极端重要性,继续花大力气加强毕业生创业指导服务的工作力度。

一是要积极营造创业氛围。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离不开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熏陶。要充分利用微信、微博、论坛、社区等新媒体优势,加大宣传力度,既要宣传“高大上”的创业典型人物,更要宣传“小而美”的创业典型事迹,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理性创业,努力营造全社会褒奖成功、宽容失败,关心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浓厚氛围。

二是强化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各高校要切实将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好上好创业课程,特别是邀请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担任创业导师,以突破创业师资匮乏的瓶颈;认真解决好大学生创业与学业的矛盾,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较宽松的成长空间;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创业培训等各类创业实践活动,多渠道、多方式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三是要实施好新一轮创业引领计划。各高校要主动加强与政府、社会各方的协作,进一步推动高校创业基地建设,为大学生提供低成本的生产经营场所和企业孵化服务。

(三)充分发挥政策效应,切实推进就业困难毕业生实现就业

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已经出台了多项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目前,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贯彻好、落实好这些政策,让学生能切实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怀,让就业政策产生出最大的效应。各高校要运用多种手段加大宣传力度,不仅要把现行政策讲清楚、讲透彻,还要确保每一位毕业生都知晓政策,用好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引领作用,鼓励更多的毕业生参与到自主创业、基层就业、入伍预征等就业项目中来。

各高校要把就业确有困难的毕业生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以钉钉子的精神强化“一对一”帮扶力度;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加强对蒙古语授课毕业生就业的分类指导和服务工作;持续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对这部分毕业生要关心到底、重点推荐、跟踪服务,为有就业意愿的毕业生及时提供岗位信息和求职指导,切实做到“离校不离心”。

[ 注 释 ]

[1] 周济部长在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 / OL].http://www.edu.cn / 20040116 / 3097698.shtml,2003-11-07 / 2015-09-05.

[2] 关于积极做好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EB / OL].http://www.ncss.org.cn / zx / zcfg / qg / 10002877.shtml,2007-11-16 / 2015-09-05.

[3] 周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力以赴做好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EB / OL].http://www.ncss.org.cn / zx / zcfg / qg / 10002888.shtml,2008-12-01 / 2015-09-05.

[4] 教育部推出六大举措力促大学生就业[EB / OL].http://edu.sina.com.cn / j / 2009-02-20 / 1400165412.shtml,2009-02-20 / 2015-09-05.

[5]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 / OL].http://www.moe.gov.cn / jyb_xxgk / moe_1777 / moe_1778 / 201505 / t20150514_188069.html,2015-05-04 / 2015-09-05.

[6] 2015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EB / OL].http://www.moe.gov.cn / srcsite / A03 / moe_634 / 201505 / t20150521_189479.html,2015-05-21 / 2015-09-05.

[7]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报告(2014)[R]内蒙古: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2015(2).

[8] 董方成.凝心聚力 求真务实 做好新常态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EB / OL].http://www.imufe.edu.cn / jyxxw / tzgg / 201504 / t20150415_103562.html,2015-04-08 / 2015-09-05.

[9] 侯佳.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现状调查与思考-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4).

上一篇:诗歌 建安歌下一篇:1、歇业注销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