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与培养(精选16篇)
1.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与培养 篇一
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工作必须面对的问题。作为学科教师,自然应该紧跟时代步伐,研究和思考学科核心素养相关问题,切实践行素质教育。
一、对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主要包含:
1.数学抽象。
数学抽象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是形成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反映数学的本质特征。在数学抽象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设置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活动是必要的环节,让学生从直观认识,逐渐形成归纳总结、合理猜想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会说理和主动运用数学抽象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2.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逻辑规则推出一个命题的思维过程,是构建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方式,是体现数学严谨性的基本保证,要从建构知识框架、论据的充分性、表述的条理性入手。
3.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是架构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
4.直观想象。
直观想象是指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态与变化,利用图形理解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5.数学运算。
数学运算是数学活动的基本形式,通过运算能更好地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养成程序化思考问题的习惯,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6.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大数据时代数学应用的主要方法。在数据分析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数据整理、数据分析,从而依托数据探索事物的本质。
二、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1.明确认识,统一思想。
虽然新课程改革早已落实到教学当中,但是很多教师仍然坚守着传统的观念和模式。我们做了很多努力,挨个谈话,沟通思想,统一认识。那段时间,基本上是逢会必讲课改、逢人必谈课改;紧接着,学校通过处室、年级、班级召开各个层次的会议,并安排教师代表外出学习。经过一段时间,老师和学生思想上的迷雾基本被廓清,大家对学科核心素养有了全面的认识,形成了统一的思想认识。
2.加强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面对高一新生,首先要做好初高中教材的衔接,数学组同仁合力编写了衔接教材和数学思想专题。比如:(1)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以及二次函数之间的关系,加强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的训练,为后续的集合、函数奠定扎实的基础。(2)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分组因式分解法、立方差公式、立方和公式等。数学思想专题有:分类讨论思想、等价转换思想、方程思想、不等式思想、数据处理思想、数学建模思想等。利用开学前两周时间处理好衔接教材,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高中数学学习方法与初中截然不同。高中数学的抽象性,决定了学生必须要用成熟的数学思想、思维和具体的方法来驾驭知识。
3.注重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数学文化试题的研究。
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把“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作为高中数学课程的十项基本理念之一,强调“数学文化是贯穿整个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要求把数学文化“渗透在每个模块或专题中”。课标给出了高考复习建议,逐渐由“以能力立意命题”的指导思想过渡到“以素养立意命题”。2017年高考数学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在能力要求内涵方面,增加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要求,增加了有关数学文化的要求。同时,对能力要求进行了详细说明,使能力要求更加明确具体。数学文化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是一种理性思维方法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而形成的数学史、数学精神及其应用。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材,挖掘教材,多开展数学文化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4.以定时训练为突破口,提升学生数学运算能力、数据处理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对运算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例题、习题和课时作业。我们充分利用编写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方案》中的课时作业,每天定时训练一节课,坚持不懈地训练运算的速度和准确度。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很多人没有自我约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利用编写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方案》中的学案,要求学生自主预习、在预习中质疑生成问题,遇到问题学生首先会独立思考,其次才考虑合作交流,很好地体现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不自觉中学习成长,不自觉中培养创新意识,实现了核心素养价值的培养。
2.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与培养 篇二
在对中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核心素养的内涵主要就是从三个方面进行体现的:最基础的就是双基指向,主要就是将基础知识以及基础技能作为主要的内容;中间的就是问题解决指向,也就是在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对基本的方法进行获得为主要的目的;最上层的就是科学思维指向,也就是说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体验、认识等过程形成较为稳定的对问题进行思考与解决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 在对中学生进行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尽量提高核心素养教学的相关内容.
二、数学教学与核心素养思想进行融合
为了使得素质教育在我国得到较快的发展,我国的教育部门进行了相关政策的制定,也就是《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见》, 在这个文件中最为核心的词语就是核心素养.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核心素养被称为是DNA, 可见其发挥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与教学系统之外的社会需求进行综合的分析,与国际教育所进行的改革相互适应,使得我国的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这也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将数学思想与核心素养进行融合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个过程中, 主要就是产生了抽象、推理以及模型思想,这三种不同的思想分别对应不同的三种能力,也就是抽象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应用能力. 这三种能力对于人的成长与提高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不仅仅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应用,其他的学科也有着不同程度的抽象,也都是通过不同的形式从个别到一般,或者是从一般到个别进行不同类型的推理. 同时对于数学模型也是, 不同的学科也是都有自己本学科的模型的,例如物理模型、化学模型等,所以也可以说,抽象、推理以及模型是不同的学科都可能具有的共同素养特征. 但是这些特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下面就将对这三个特征在数学学科中的应用与体现进行阐述.
1. 抽象
在数学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 抽象是最为基础的特征,而抽象主要就是为推理提供一定的依据,只有进行了抽象才能够进行广泛的应用. 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数学虽然不是对事物的本质进行研究,但是认识事物都是具备量与形的, 所以在生活中数学也是无处不在的. 所以在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数学中的抽象学习,不仅仅体现数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具有更加普遍的意义,也就是能够让学生学习到在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观察的过程中,从形与量的角度进行出发,这也是对客观的世界进行认识的主要方式之一, 对于从事任何职业的人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 数学中的抽象是具有层次性、理想化和符号化特征的,这对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都是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的,能够帮助学生从丰富多彩的事物中进行形或者是量的提取,并且对其的本质意义进行分析, 将非本质属性中的干扰信息进行排除.综上所述,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对其的抽象能力进行提高,对于学习研究领域内的问题,同时对于社会中的各种场合以及在面对多种不同的因素时,能够将次要的因素进行舍去,通过主要的信息对活动进行分析,这在其他学科教学的过程中都是无法达到的.
2. 推理
在进行教学的理科设置的过程中,实验学科是最为重要的,而这些学科都是通过事实进行说明,主要就是通过实验对事实进行判断. 而数学主要就是通过推理对其的真伪进行判断,并通过结论进行证实,这也是其他的学科所无法实现的. 这也就是指推理,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对数学中的推理进行感知,进而能够对无法通过实验所得到的新知识以及新结论进行体验. 但是进行数学推理不是要求所有的人都具有较强的推理能力,而是希望能通过数学教学使得学生不仅仅是相信眼见为实,而是通过推理对感官、经验以及常识中的局限性进行有效的突破,这是对学习能力提升的重要内容之一.
3. 模型
模型所对应的就是应用能力,而应用能力对于一个人来说,在生活或者在工作中都是非常重要的,而通过模型进行学习也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方式. 模型思想的重要作用在我国教育部门出台的相关文件中已经进行了明确的注明,指出模型思想是学生对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进行体会与理解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模型思想的有效应用, 能够使得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有效提高,也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方式.
三、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论述, 对核心素养的内容有了更多的认识,同时将核心素养与数学教学进行综合的分析,从而得到在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最为主要的思想. 希望本文能够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参考,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核心素养进行充分利用,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裴新宁.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J].中国教育,2013(12).
[2]刘新阳.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14(4).
[3]辛涛.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3.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与培养 篇三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核心素养;综合思维
时下各学科都提出“核心素养”,但是具体到各学科又不能泛泛而论。《历史》是综合性人文学科,其学科核心素养即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和社会实践。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过程不但要体现人文性,更要注重追求综合性和实践性。也就是需要结合实际学情来整合历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指导学生把握生活时空、人地关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全球视野,促进综合思维的发展,提升社会实践能力。鉴于此,我们结合一线教学实际以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环节为例,谈一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历史》学科素养中的综合思维
《历史》其实就是一门综合性人文学科,它立足于学生通过历史知识学习,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以期全面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为此新课标明确提出“把握相关知识的联系,充分显示综合的追求”。“本课程的教学,要抓住有关内容相互联系的节点,不失时机地凸显综合的意义”等观点来鼓励和指导我们以综合性知识内容为媒介,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等主动获取知识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通过多次公开课的实践验证与教师研讨,我们发现,“综合性学习”能让学生通过思考和体验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迁移,能达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目的。
二、以综合思维为例分析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历史》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的知识和内容比较多,如果我们按照传统的方式割裂地学习,肯定不能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和迁移,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历史》新课标提出:引导同学们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为载体,通过学习和体验学会从多角度、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和解决历史或社会问题,最终达到提升综合能力和培育健全人格的目的。所以在本科教学中我们可以历史线索为主导从“古今综合”、“中外综合”、“时空综合”等三个角度来指导学生贯通知识,进行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方面的培养。
1.古今综合
《历史》其中的“历史”就是古,学习历史就是汲取教训,学习长处指导当前的生活和学习,就是要让同学们通过古今知识联系和体验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迁移。学习历史内容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对照地图来加深印象,还可以启发同学们思考对当前社会类似现象的思考,学习当前的地理知识还可以参照古今大历史变迁来深刻认知。
比如唐代管理周边地区事务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同学们对比两汉时期在西域的都护府,还可以联系古代不同时期的疆域。为了加深印象,我们还可以制作成动漫视频,以渐变的形式将不同时期的历史疆域展现给同学们。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刻了解我国地理位置和历史更迭,还可以启发同学们结合历史进行综合分析,更加深刻认识到领土是国家的根本利益,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几乎每一节知识点都可以结合古今进行综合分析和理解,这样便于让同学们形成连贯的知识,更易于构建知识网络,生成综合能力。
2.中外综合
中国是世界大家庭的一员,所以在学习《历史》时我们要把中国的发展置于世界舞台上,这样才能更清晰地在人类文明的历程中认知历史得失,进而为现实生活问题提供借鉴和帮助。比如,学习“丝路明珠”时,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结合可结合张骞出使西域、马可·波罗来华等历史事件,来让同学们认识到丝绸之路是自古中外交流的纽带之一,让同学们全面了解这种交往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影响的同时,认识到社会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一直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中。 这就启发同学们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考虑问题要全面,要注意从多个视角,用不同方式分析问题,这样才能产生积极的思考效果。
3.时空综合
时空综合顾名思义就是联系时间和空间进行综合分析。历史发展是多样性的,但是又呈现一定规律。为了让同学们掌握知识并抽象、总结认识到历史规律,达到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效果,我们还得指导同学们结合时空进行综合分析历史线索。
比如我们学习“红军长征的路线” 的习题时,先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毛 泽东的诗《长征》,然后要求学生对照中国地形图找出红军 长征的所经过的地区,最后让学生谈谈读这首诗的体会。 优点在于:(1)运用中国地形图比区域图更能直观地 帮助学生理解红军行军的艰难;(2)运用历史和地理知识 作为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例如诗中 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锁寒”,如果学生了解了 突破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两个历史事件,比孤立地背这首诗 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本文是笔者集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以“综合思维”能力培养为契机对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几点分析与理解。总之,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客观世界的整体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更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所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整合教学内容,分别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贺千红;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途径初探[J];《历史教学月刊》, 2016(2):21-26.
4.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与培养 篇四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时下,核心素养跃升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关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国内外学者皆有自己不同的思想和见解,国内学者在研究核心素养理念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经合组织(OECD)观点和欧盟观点的影响。以辛涛的观点为例,辛涛认为:核心素养应当以个体在现代社会以及未来社会中所具备的关键能力、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为重点;核心素养不指向某一具体学科,不针对某个具体领域,而是强调个体积极主动取得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知识、技能等。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育模式、应试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其综合素养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变化的要求。因此,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教师唯有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方能使课堂教学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而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如下积极的意义。
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结合核心素养理念的内涵我们知道: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诚然,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竞争即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关键点在于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状况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所培养出的应试化人才,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难以适应未来高科技、高竞争的社会发展需要。
2.有利于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时下,教育改革成为了教师教学发展的必然。诚然,改革是推动教育进步的唯一动力,唯有不断改革落后的模式、理念,方能促使新的思想、理念融入到时代教育理念中,推动时代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在初中数学的x教学中,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将会有效地促使教师的教学从传统的知识灌输、应试等模式转向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提升上来,不断提升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现状
可以说,核心素养理念是近两年来提出的并被逐渐普及与运用的新时代教育理念。和传统的教育理念相比,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着实具有时代的烙印,对应试教育等思想可谓是极大的冲击。但是,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状况却不容乐观,主要如下。
1.核心素养理念依然停留在理论层面。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新的教育理念的提出,固然要经过:提出、推广、学习、运用等阶段。而提出、推广、学习等阶段都是比较容易的,但由学习到运用,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理念依然停留在理论性的层面,并没有很好地运用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主要因素如下:首先,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加大了对教师的教育培训,加大了对核心素养理念的推广与运用,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掌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技巧,进而使得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依然停留在理论性的层面;其次,受到传统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难以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而普及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尤其是教育考核体制尚未做出调整与改变之前,教师的教学只能以考核为目标;第三,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如何界定学生核心素养是否已经得到有效的提升,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定性化的考核标准难以实施,进而使得当前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核心素养理念的运用流于形式,并没有成为教师教学中很好的教育指导思想。
2.学生的学习应试化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目的是为了改变传统落后的应试教育体制,给学生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让学生的能力、素质以及思想等得到释放和发展。但是,时至今日,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已经3年有余,纵观学生的学习状况,死记硬背、疲于应试等都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预习、听课、复习、做题等依然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核心任务,学生的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培养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即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所偏向,也不过是如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并没有留下什么痕迹。由此,学生的学习应试化发展,依然是时下初中数学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核心素养理念发展的最大阻力。
四、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性对策
综合以上观点可见: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是逻辑推理、数据分析、数据运用等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立足核心素养理念,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不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促进好的初中数学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1.立足定理推导,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对于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简单来讲,所谓逻辑推理能力,就是学生根据周围环境活动,找出内在逻辑关系,并推导出符合逻辑关系结论的能力,是学生在把握事物之间内在联系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应当不断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数学知识推导出相关的数学定理。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相关知识点后,学生对这些知识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教师再逐步引导学生推导“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相等”等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讲,关于这些知识点的推导,只需要教师层层点拨,逐步引导,让学生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不要直接将定理讲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背景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也是其未来社会生活中取得成功的关键能力。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应当结合时下比较热门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数学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不断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几点问题:首先,学c生的合作项目应当具有思考性、启发性,是开放性的题目而不是封闭性的题目。只有具有开放性的课题,方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最终为促进好的合作学习效果奠定基础;其次,在合作学习的开展过程中,合作小组的分组也是需要讲究的,如人数的确定,小组成员的组成等,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优势,实现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为目的,为促进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抽象总结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3.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教师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应当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以及学习兴趣。在核心素养视野下,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图片、视频等技术手段,借助几何图形、力图图形等,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图形理解以及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综上所述,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应当结合核心素养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升学生数学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红梅.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7):36.
5.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认识 马民 篇五
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为人的数学素养。《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意识、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十种核心概念。并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学习领域,有机结合,从而达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目标。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变革,人们认识到数学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生活工作的“数字化”、“智能化”种种迹象表明,一个数学化的时代已经展现在眼前,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数学教育、培养和提高数学素养上担当起自己应尽的责任。
一、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用文字理解是上面的十个方面,但这十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它是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核心素养是指人用数学观点、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指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品质等等。
例如,人们在超市购物时收银台前排队等待结账,而只买一两样东西的人也同样和买一车东西的人排队等候。数学家会马上想到,能否考虑给买东西少的人单独设一个出口,这样可以免去这些人长时间的等候,会大大提高效率。从这个例子中可以了解到,具备数学素养可能有助于人们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这个情境本身可能并非有明显的数学问题。
二、小学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对人的数学素养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知识结构简单,呈现方式灵活,许多数学思想、数学法则和数学规律和数学问题都能够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原型,甚至有一些数学问题实质上就是日常生活中存在现象,直接显示出生活意义。小学数学也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可以促进人的思维的发展,并体现出时代的整体特征。这些因素正是形成数学核心素养的先决条件。《数学课程标准》的建立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并且强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这无疑为小学阶段发展人的数学素养指明了方向。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人的数学素养,应该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培养数学意识,形成良好数感。数学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良好数感则有利于形成科学的直觉。个人的数学意识和数感一方面反映了他的数学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的数学素养水平。具备良好数学意识和数感的人应该具有对数和数运算的敏锐感受力和适应性,能够有意识地用数学知识去观察、解释和表现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并善于捕捉生活中诸多问题所包含的潜在的数学特征。所以应将生活与数学紧密相连,让学生深深感知到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数学,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在青岛版教材中,最大的优点就是图文并茂、灵活的呈现所学内容,教材中所选的都是切近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情景图,紧密联系生活,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出发。例如二年级下册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利用了“野营”这一情景串,从野餐到野营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有余数的除法。再例如“万以内数的认识”,将农村与城市的小朋友以“手拉手”的形式,呈现了农村学生进城后的所见所闻、城市学生来到农村后的所见所闻及生活体验、城乡学生分别时的美好回忆。在这些生活素材中学生能用万以内的数描述具体的事物,能进行较大数的大小比较及几千几百加减法的口算,建立了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其余每个单元亦是如此。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情景,直接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进行数学分析,寻求数学解决。只有这样的数学才有无限的生命力,并逐渐形成学生的数学意识。
2、加强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形成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数学探究能力是数学素养最核心的成份和最本质的特征,数学探究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来完成的。
例如青岛版二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所以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自主探究“笔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计算方法,在探究数学方法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迁移推理能力。
3、培养估算能力,形成科学的直觉。估算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估算能力有着广泛的作用。如果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积极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有助于数学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对日常数量关系的灵活处理,形成各种解题策路,进而形成科学的数学视觉。
例如青岛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信息窗4中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估算资源:农村新建的学校、菜地、苗圃参观,让学生用数充分表达和交流,估计物品的数量,交流估计的策略,并逐步形成科学的直觉。教材不但在数量上设计了估算,在计算中也设计了估算。再如第四单元的信息窗2,利用“勤劳的小蜜蜂整装待发”的情景设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估算,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方法:把每个加数看做与它们接近的整百数,再口算它们的和,并感知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的时候,可以用估算确定结果,也可以通过估算检验计算的结果是否合理。
因此,我们只要积极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注重对周围、身边的事例进行观察、比较,鼓励学生大胆估计、反复实践,帮助学生总结归纳,使学生分析问题有根有据,而不是盲目地猜测,学生的估算能力一定会进一步提高,从而形成科学的直觉。
4、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教师要想培养学生实际的本领,必须带领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长知识、长才干,学会识别、学会适应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例如在青岛版二年级下册中,教材设计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奇妙的动物世界和户外活动。“奇妙的动物世界”是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和长度单位后安排的一个实践活动,活动内容是想了解一些动物每天的食量、睡眠时间和寿命……,在活动中让学生先分组制定调查计划,然后调查,记录并整理调查的结果,最后小组进行交流。“户外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时、分、秒和统计知识之后安排的,活动内容是调查、统计学生每天户外活动的时间,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一定时间的长短,同时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提高分析和整理数据的能力。
5、培养数学的情感体验
数学,其独特的科学价值与文化价值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情感态度具有潜在的陶冶作用。包括思想品德和情感体验两个方面。具体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1)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爱国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2)学生对数学、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和动机。包括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对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等。(3)自信心和意志力。
(4)学习数学的态度和习惯。包括:探索创新、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与实事求是态度及习惯。
6.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与培养 篇六
聚焦核心素养培养,引领物理学科教学——黄洪才中学物理名师工作室教学研讨
本网讯(通讯员 万丽 候佳)10月12日下午,黄洪才中学物理名师工作室教学研讨活动在湘仪学校举行。本次活动由工作室首席名师黄洪才老师主持,特邀曾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湖南省政府参事的王沛清教授莅临指导,岳麓区物理教研员陶国军老师作为特邀嘉宾出席活动,工作室全体成员和其他各校部分中学物理教师近百人参加了本次教研活动。此次教研活动分为四个部分,首先由王沛清教授作《对落实课改要求、优化物理课堂教学的思考》的讲座。王教授从名师工作室的作用谈起,娓娓道来工作室的引领、示范、指导、咨询、评价五大作用。怎么发挥它的作用?追本溯源,从课堂教学突破。他指出,优质的课堂应该呈现五个特质: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情感充沛、师生互动、三维发展。王教授结合鲜活的课堂实例,从十个基点指导老师们努力深化课堂教学内涵,发挥名师团队的引领作用,接着王教授悉心传授以八个评点进行观课、评课。从上课到评课给老师们以扎实有效的指导。
接着观看第十二届全国物理课堂教学大赛第一名黎炯康老师的《电功率》录像课。
然后,工作室第五小组成员以《电功率》为载体,展开了“物理核心素养”培育的理论专题学习。工作室名师、第五小组导师、湘仪学校校长刘满云老师作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应知应会》的报告,介绍了国内外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现状,阐述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物理核心素养的内涵。然后,工作室成员刘奕、万丽、朱志华、秦少强、裴令芳五位老师以《电功率》为例,分别对物理核心素养之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培育作了全面、深入的分析,介绍了自己的体会。枯燥的理论学习结合鲜活的课例,组织方式新颖,学习效果显著,老师们对这种扎实有效的学习方式一致点赞。
黄洪才老师对教研活动进行点评总结,肯定了第五小组的成绩。黄老师说:“第五小组以澳门黎炯康老师的录像课《电功率》为载体,全面、深入地分析了什么是物理核心素养、如何培育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具有启发作用、指导作用。上一节课简单,上一节好课难,上一节好的教育理论课更难。第五小组成员接到任务后积极行动,牺牲了国庆长假的休息时间,多次磨课研讨,这种不怕困难的精神,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正是我们工作室成员所必需的,也是应有的。”在新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如何上好物理课?他对工作室的学员和前来学习的老师提出了三个“坚持”:坚持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培育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坚持教育规律,追求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坚持以知识为载体,以启发为手段。要求学员以“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灯,照亮物理教学的课堂,扎实推进工作室《培育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
7.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与培养 篇七
理性告诉我们:课堂应当回归本真,树立学科素养的教学理念。
最新出炉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概念。其内涵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9大素养指向思维方式构建、思想情感共鸣、生活方式的选择与实践,个体与社会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体现出了当今世界和社会对中学生发展的需求和培养目标。
史学素养培养体现出了历史学科特色,体现历史学科发展自信。历史学科作为成熟的学科体系,它包括指向明确的研究对象,经过验证并得到认可的理论指导,依据一定逻辑建立的完备系统知识结构,特有的研究方法和清晰的学术积淀。历史教育是建立在历史学基础之上的,其二者的涉及的文本对象(史实、史料)、研究策略与方法(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评价、认识等具有一致性。中学历史教学回归到作为学科属性的范围和量度,以其特有的语言文字符号、思维逻辑、价值追求、审美情趣等体现历史学科的自我属性和培养能力。
中学历史史学素养提出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等基本素养要求。在史学素养培养观下,历史课堂的生成过程与学科研究的形成过程融合,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过程下移到历史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过程,推动历史由“高冷”的小众学术研究走向接“地气”的大众文化认同。这必将引发历史学科本身的研究领域、内容、群体、成果等在深度、广度上的拓展。体现出历史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大众知识文化提高,由基础性、感性的趣味涉猎文化需求向高层、理性的研究体验实践文化需求的转变。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实现学术研究的下移、转化和融通,极大地调动了历史教师的积极主动性,推进学术型、专家型教师培养,学科素养的专业化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师本身专业研究能力与专业成就意识的提升,从而提高历史教师从业辛福感,树立教师专业的自信。史学素养观下,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通过体会理解运用蕴含在学科知识内容和意义之中或背后的特定的方法论、精神体验、价值追求等,在学习阶段可以全面的体验历史学科独特的学科魅力,并通过学科素养达成,能够体现出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某些品质,提升人文素养。促进了学科教学与学生个体知识结构、逻辑思维、生命体验等的直接链接,促进学科学习的有效性、时代性、增强了学生学科价值感,树立了学生学习的自信。
学科有两个方面的功能与学科教育目标紧密相连,一是这门学科本身的特殊功能,即为学生将来从事某一学科专门化奠定最初基础的功能,二是这门学科所能起到的一般教育功能,以及满足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需要的功能。聂幼犁教授也说,“历史课程的功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应当通过课程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独立的判断能力。”历史学科关照过去与现实,以历史学科的解释能力和改造能力为基础,从历史的角度揭示了“我们是谁”、“我们从哪来”、“我们走向哪里”“我们怎么看待自己和世界”等一系列个人和社会的基本命题。它以广阔的历史视野、丰富的人文素材和深刻的人类经验展现着历史智慧的深刻和豁达。“历史不仅是有趣的,它还能够培养一种理解当今世界价值观和制度的能力。”史学素养培养彰显个人、社会发展在新时期“人”自我认识成熟的心理品质追求。在史学素养观下,“时空观念”侧重历史的客观“史实”理性判定与回归,“史料实证”中运用学科实证演绎建立学科研究方法和途径,从中体会学科的科学性,历史理解、历史解释侧重个体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面对历史和现实社会生活问题,历史价值观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炼出来的价值取向,能够认识到分辨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以及公平、正义与否,能够将对历史的认识延伸到对自身成长和现实社会的认识上,能够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养料,从实践的层面体现历史的价值。
学科自信让学科教育价值的得到充分认可,并对学科形成影响力的产生坚定信念,从从学科的角度全面解读个体和社会发展状态和发展趋势,摆脱了以往的依附故作扭捏,对个体人格的陶冶、社会的理解认同价值追求从“说教”变为“事实”。个体、社会的自我理性反思与批判认同的形成促进了个体、社会客观认识自信的形成。
史学素养的培养是学科自身发展的必然,更是个体和社会在理性回归下的自信。史学素养观下的历史教学必将推动学科深度、广度的延展,给新时期的教学改革带来新的目标和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
[2]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04页
[3]石晓健.《高中历史学术性课堂建构的理念与实践研究——以时代性价值取向为视点》,2014苏州大学
8.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与培养 篇八
[关键词]小学科学 核心素养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0-078
科学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小学科学更加注重对于科学素养的建立和培养。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极其重要。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运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科学与探究的好奇心,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需要在科学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和学会改变。这才是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追求和目标。
笔者认为科学学科素养的培养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兴趣是关键,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充分准备优化的实验器材
好的实验器材是学习科学的利器,只有将实验器材利用到位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准备了不恰当的器材,往往不利于学生的探究和实践。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一节化学(变化)课,课前要准备充足的小苏打和白醋,让学生能动手操作并观察变化的状态,从而了解到两者混合产生的变化;《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学生对于科学实验的操作还知之甚少,因此不同的材料对于这个实验至关重要。在上课前,需要反复实验寻找合适的材料,而且即使是相同的材料也会出现不同的实验结果,鼓励学生在实验之后能试着寻找原因,从而慢慢熟悉科学探究的过程。
二、从身边的事物开始探究
三年级刚接触科学,学生对科学的前概念来源于生活。老师可以充分利用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开始,开展学习探究。一步一步带领学生从日常生活过渡到科学世界,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
《月相变化》这一课,让学生每晚观察月相,在生活中了解月相的变化过程,这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月相变化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从小开始画月亮,听月亮有关的故事,玩月亮婆婆的游戏。科学课揭开了月相变化的神秘面纱,使学生了解月相形成的过程,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明白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具有科学真理的世界,很多现象都有其产生的原因,而不是凭空猜测出来的,以此奠定学生树立科学概念的基础。
三、开展有趣的课外实践活动
有趣的实践活动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欲望的带领下积极探索。课外活动不仅可以使是课堂内容的前提,为更好的开始学习铺路,也可以是课本知识的衍生,巩固提高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让学生对科学有进一步的感悟。
《点亮小灯泡》是一个充分开放的探索课。老师可以将这一内容留在课外,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去摸索,课堂四十分钟对于探究而言过于短暂,仓促的探究会让学生减少对于探究的乐趣。因此,将必要的课堂探究活动转变成为课外的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的乐趣,还能有充分的摸索时间,从而达到最好的探究效果。《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一课也能成为一节很好的课外自主探究活动。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掌握如何骑自行车的良好时期,将这一课放在课外,让学生围绕着自己心爱的自行车展开观察和探究,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轮轴、杠杆等简单机械不再是课本上抽象的概念,变成了自行车上真真切切的存在,这么多简单的机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辆自行车,这是机械之美,是科学之美。学生能不为此心动吗?
四、给学生开放的探究课堂
课堂的开放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包括实验场地、实验器材,以及老师对学生课堂思考的真正放手,不再是一味地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想要的结论,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互相质疑、互相解决问题。
《土壤中有什么》这一课的教学若在教室中进行会影响教室的整洁,不如大胆放手,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将课堂搬至花坛,在土壤边进行。在自由的环境中,学生更能大胆展开实验的探究,对土壤中的物质进行细致专心地观察,回到课堂再进行总结,教学效果甚好。这就是开放课堂的魅力。《宇宙》这一单元中,很多是对于宇宙概念性的掌握,与其老师独自在讲台上唱独角戏,不如把整个课堂交给学生,在课前布置分组作业,分小组在课外寻找宇宙相关知识资料,做成PPT,准备文字资料、图片或者视频等,课堂上为同学介绍小组成员共同学习了解的宇宙知识。这使得学生更加积极的准备材料,查找筛选合理的内容,掌握更全面的知识,也让其他学生听讲的兴趣更加浓厚。如此,学生在一教一学中掌握了知识,丰富了学识,提高了胆识,增强了小组合作和沟通能力。
五、开展发明创造比赛
学生的思维是不可估量的,随着学习的深入,高年级的学生拥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可以开始尝试一定的发明创造。顺势而为,给学生一个展示发明创造的平台,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单独或以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适当的发明创造比赛,调动学生的好胜心,这不仅能加深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同时树立信心。
《运动和力》单元,让学生使用各种力让小车动起来。重力、弹力、反冲力等都能让小车动起来,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好的方法吗?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的思维就立刻跳动起来。动用身边的各种方法,问老师、问家长、问书本,能想到的都用上,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发明创造的过程就是学生思考以及动手实践的过程,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合作能力都能在这一过程中得到锻炼。
六、推荐科普读物、杂志及小说
有了一定的科学基础,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已经扩展至科学课本之外。这时候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科普读物、杂志及小说是最恰到好处的。科普类书籍能够帮助学生对于科学有更加系统全面的了解,让所学的知识得到理解和升华。让学生从这些科学的知识海洋中对科学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拥有更系统的理论支撑。
《昆虫记》《海底两万里》等书籍对于学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在书籍中,他们能感受科学的奇妙和力量,了解人类进步的无限可能,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也让无数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各类百科全书更是系统地介绍了科学知识,从各个方面入手让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和完整,是学生在科学路上不可缺少的伙伴。
综上所述,为了学生的兴趣,我们要小心翼翼地呵护他们对于科学的求知和渴望。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断提供各种途径让学生对科学产生真正的、浓厚的兴趣,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必然能不断探索,不断进步,在此过程中掌握操作、思维、创新、合作等能力,真正提高科学学科素养,实现我们追求的目标。
9.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与培养 篇九
摘 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业水平测试将分为合格性与等级性学业水平考试,以客观准确地度量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真实发展水平为根本目的。新型课程标准能否成为思想政治课程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依据,关键要看学业质量标准是否管用好用。而要使得思想政治学业质量标准管用好用,需要研制出一套质量水平划分科学精确、具有充分可测性和可操作性的学业质量标准。这是当前和未来思想政治学科评价研究面临的重大新问题新挑战,是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研制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 学业质量评价 水平划分
陈友芳,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经济生活》教材主编,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测试组核心成员。
目前已徐徐拉开帷幕的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正在构建新型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以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灵魂,融学业质量标准与传统的课程标准于一体。这种以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引领的新型课程标准不仅是教材编写的指导、教师培训的大纲、课堂教学的遵循、学生学习的标准,而且是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业水平测试将分为合格性与等级性学业水平考试,以客观准确地度量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真实发展水平为根本目的。新型课程标准能否成为思想政治课程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依据,关键就看学业质量标准是否管用好用。要使得思想政治学业质量标准管用好用,就要求我们研制出一份质量水平划分科学精确、具有充分可测性和可操作性的学业质量标准。这是当前和未来思想政治学科评价研究面临的重大新问题新挑战,是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研制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笔者在参与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和学科核心素养测试工作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初步思考,在此将我的不成熟想法与大家共同分享,以期抛砖引玉。
一、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基本评价策略的思考
要构建质量水平划分科学精确、具有充分可测性和可操作性的思想政治学业质量标准,首先要搞清楚如何才能观测到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发展水平。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综合运用本课程的学习所孕育出来的学科知识与技能、学科思想与观念,在分析情境、应对挑战、发现问题、确认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参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学科本质和功能定位,它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基本素养。
从评价角度看,与其他核心素养一样,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同样是不可直接观测和度量的。用信息不对称博弈理论的语言说,某个人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如何,是他的私人信息,外人不可直接观测。面对不可直接观测的私人信息,外人只能通过可观测变量加以推断。这是我们寻找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水平评价方法的基本出发点。
根据信息不对称博弈理论的要求,要通过可观测变量有效地推断不可观测变量,评价者设置的可观测变量必须要至少满足“充分性条件”:充分性是指这个或这些可观测变量是不可观测变量的充分统计变量。具有充分性的可观测变量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性质:一是敏感性强,二是随机性小。
敏感性强是指可观测变量与不可观测变量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一旦不可观测变量发生变化,就会引起可观测变量及时的、强烈的变化。可观测变量的敏感性越强,评价者对不可观测变量的推断难度就越小。例如,要推断一个农民种地是否努力,用产量高低来衡量就比用其体重大小来衡量更加合理。虽然,一个努力种地的人也许会因为其付出更大的劳作而使得其体重下降,但是,其努力程度无疑与产量水平之间具有更强的内在关联。
通常,可观测变量与不可观测变量之间不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如果二者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从评价角度看,等于不可观测变量本质上是可观测的。例如,人们经常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如果事情真的如此,外人就可以从观测到的收获水平完全准确地推断出耕耘水平:一份收获意味着一份耕耘,两份收获意味着两份耕耘,三份收获意味着三份耕耘……。然而,对于评价来说,麻烦就在于一份耕耘并不一定带来一份收获。如果运气不好,也许一份耕耘带来的收获会小于一份收获;如果运气好,也许一份耕耘带来的收获会大于一份收获,因为收获的大小除了要受到耕耘程度的影响外,还要受到许多随机因素的影响,例如,农民的收获就可能受到天气、自然灾害、种子质量、化肥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要充分地推断出农民种地的努力程度,就必须要尽可能地排除随机因素的干扰,这意味着:1.评价者必须选择相关性强的可观测变量。例如,多年的平均产量水平无疑就比单个年份的产量水平更能准确反映农民的努力程度。2.评价者必须引入多个可观测变量对不可观测变量加以推断。例如,如果不仅只看该农民实现的产量,而且还看气候、当地其他农民的产量、土地肥沃程度等,就显然比单一只看该农民实现的亩产量高低更能准确推断出该农民的努力程度。因为,一个在气候不佳年份能够种出不亚于平常年份的亩产量的农民,通常要付出很高的努力程度,或者一个在相对不肥沃的土地上能够种出不亚于耕作肥沃土地的亩产量的人,通常也要付出更高的努力程度。因此,综合这些可观测变量能够更好地排除随机因素的干扰,更准确地推断不可观测变量的水平。
当然,无论怎样努力排除,评价者无法做到完全排除随机性,这既是因为受制于评价技术,也是因为受制于评价成本。因此,任何评价或推断都是不完美的。
综合敏感性强、随机性小这两个基本性质,要充分地推断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真实发展水平,评价者必须认识到:1.评价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基础性变量应当来自于具有可观测性的行为及其结果。一个人的核心素养水平怎么样,会通过其行为及其结果表现出来,一个人的核心素养与其行为表现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无疑要高于与其他可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作为评价者,他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要从诸多具有可观测性的行为表现中筛选出具有高度敏感性的行为表现特征。
2.用于评价某一个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可观测变量应该是一群或一组,即通过多个可观测变量及同一个可观测变量的出现频率来加以更准确地推断。这意味着至少两点:第一,用于推断某个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行为表现变量应该是一群或一组。例如,我们要充分推断一个人的某方面人品,可能既需要观测他在单位的表现,也需要观测他在社交中的表现,还需要观测他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又例如,如果一个人能够屡屡发表高质量的论文,显然比偶尔只发表一两篇高质量论文要更能反映其学术研究能力。第二,用于评价某个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可观测变量除了相关的行为表现群以外,还必须参考其他变量。正如评价农民种地的努力程度还要考虑气候、土地肥沃程度等因素,评价学生某个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也同样要考虑其他变量:如情境复杂程度与新颖程度、任务的难度。例如,在更复杂或更新的情境中或在更难的任务中,能够展现出同样行为表现,无疑意味着更高的素养水平。
3.由于评价者不能完全排除随机性的干扰,因此,任何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评价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再好的评价也只是对真实素养发展水平的一个近似,我们只能追求尽可能地近似于真相。
因此,基于信息不对称博弈理论的启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评价实际上就是要求评价者要按照敏感性强和随机性小等原则,通过精心、巧妙、科学地设置复杂程度和新颖程度不等、难度不等的任务情境以诱导出能够充分指向某个核心素养及其发展水平的行为表现群。因此,思想政治学业质量标准的核心要素包括:情境、学科内容、学科任务、行为表现。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在复杂程度和新颖程度不同的具体情境中,让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和方法完成某一项或几项任务难度不等的学科任务,依据所展现出来的行为表现群来推断学生某一素养的发展水平。
一、关于思想政治学业质量水平具体划分标准的思考
根据前一部分的思考,要根据思想政治学业质量推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应该考虑三个维度:情境的复杂程度与新颖程度、行为表现群或学科任务的完成质量、学科任务的难度。与此相关,思想政治学业质量标准研制需要解决的另一个关键问题则是:如何根据基础性可观测变量一行为表现群和参考性可观测变量一情境复杂程度与任务难度,具体区分学业质量,进而判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高低呢?这是一个蕴含着大量评价学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难题的问题。笔者接下来将就学业质量标准中如何具体刻画思想政治学业质量水平谈谈自己的思考。
为了不使得问题变得过于复杂,笔者暂时忽略情境复杂程度与新颖程度、任务难度这两个维度,谈谈如何对任务完成质量进行划等。
假设思想政治学业质量水平划分为4级,1级最低,4级最高,每一级均代表着整体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层级。因此,为了便于刻画思想政治学业质量的不同水平层级,学科任务完成质量也分为四级。
又假设学业质量标准是服务于纸笔测试。那么,我们首先必须筛选出适合或能够纸笔测试的思想政治学科任务。根据思想政治课程的本质特性与功能定位,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学科任务可以归纳为以下四项:分类与描述、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辨析与评价。
分类与描述是指对真实社会生活情境中的事物、现象与问题的特征、表现、范围按照某个维度进行刻画、比较和分类,以识别事物、现象问题的性质与种类归属。
解释与论证是指对真实社会生活情境中的事物、现象与问题,运用学科方法与技能分析原因,探究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寻求对世界的理解;或运用理论逻辑和实证材料对探究结论与理论命题进行合乎逻辑和科学要求的检验、理解。
预测与选择是指结合具体的社会生活情境,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原理对行为、事物、现象、问题的结果或影响进行分析和预测;根据约束条件和目标设计出合理可行的方案,比较不同方案的优劣利弊并作出理性选择。
辨析与评价是指结合具体的社会生活背景,根据某个维度对理论、事物、现象的价值与功能进行分析和评价,辨识要素、事物、概念、价值之间的关系;合理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对不同观点与立场、不同利益诉求进行价值判断,进行辩护和批判。
应该说,上述四项学科任务基本上已经涵盖了思想政治课程几乎全部的学习任务。那么如何衡量这些学科任务的完成质量呢?笔者认为,评价者可以考虑从如下几个方面具体区分某一学科任务的完成质量。
1.描述、预测与评价维度的运用力。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从用一个维度(视角)进行分析到能从多个维度(视角)进行分析,从只能用常见的、熟悉的维度进行分析到能够从不常见不熟悉的维度进行分析,从只能用给定的(常见)维度进行分析到自己能够选择合适的维度进行分析,无疑体现着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不同。
因此,从描述、预测与评价的维度看,我们依次可以从如下四个层级观测某项学科任务的完成质量与思想政治某个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从只能用常见的一个维度进行分析,到能够从常见的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再到能够用新的维度进行分析,再到能够根据任务要求恰当选择合适的维度。
2.学科知识的理解力。无论是解释世界还是实践应用,首先必须要求对学科知识具有良好的理解和掌握。理解力是评价学科任务完成质量的重要指标。从评价角度看,我们依次可以从如下四个层级观测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力水平:从只能够准确表述学科知识原理,到能用恰当事例加以阐释,再到能够知道理论原理成立的条件且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是结构化的,再到能够提出批判性意见。
3.学科知识的应用力。思想政治课程学习的基本目的之一是通过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践问题,以更好地参与社会实践。因此,学科知识的应用力也是评价学科任务完成质量的基本指标。从评价角度看,我们依次可以从如下四个层级观测学科知识的应用力水平:从只能够正确运用一个知识,到能够正确运用多个知识,再到能够综合运用知识,再到能够最优地或创造性地运用知识。
4.命题或方案的论证力。无论是认识、解释世界还是实践应用,均要涉及对原理、探究结论或方案的论证,论证其是否科学合理或是否合理可行。因此,论证力是度量学科任务完成质量的又一基本指标。我们可以依次从以下四个方面区分论证力的水平高低:从只能用典型事例加以论证,到能够用学科原理加以逻辑论证,再到能够选择合适的(事例或理论)证据加以论证,再到不仅能够选择合适的证据,而且具有结论与证据的检验意识和能力。
5.方案的设计与选择力。当我们应用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与方法解决各种公共与非公共的实践问题时,需要我们不仅要有效应用学科知识,而且还要能够根据决策目标与约束条件设计并选择出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因此,根据实际情境中的决策目标与约束条件,设计与选择方案的能力是评价学科任务完成质量的又一项基本指标。我们依次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观测相关任务或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高低:从只能够设计出一项合理可行的方案,到能够设计出多项合理可行的方案,再到不仅能够设计多项合理可行的方案,而且还能够清楚各个方案的优缺点,再到能够根据实际情形从多个方案中选择出最佳方案。
10.初中英语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初探 篇十
【摘要】: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英语教师应树立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意识,通过有效策略,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学习能力。同时,还要艺术地处理好教与学的辩证关系,为提升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吉林省通化县东宝中学
【作者姓名】:林楠
【关键词】:初中英语 核心素养 策略
时代的发展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学科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如何使得学生具有出色的英语水平,具备较高的英语素质,成为未来合格人才,成了摆在英语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在具体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要求初中英语教师具有自主的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教学意识,从提高学生的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学习能力等具体方面,着手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同时,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还要艺术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由此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奠定较好基础。
在明确了初中英语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就要根据教学需要、学生实际,采取扎实有效的策略,明确英语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关键、提升、突破的着力点,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全面提升学生英语核心素养。
1.语言能力是英语核心素养的基础,让学生开口“说”
语言能力相当于英语核心素养的“工具性”构成。没有语言能力作为基础,其余三个要素基本“形同虚设”,如同空中楼阁,没有基础,无从谈起。在明确语言能力是基础的前提下,反观我们的日常英语课堂,就会发现,年级越高的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表现的越沉默,课堂越来越沉闷,学生基本处于集体“失语”的状态。形成这样的局面,与课业任务越来越重、教师的教法有很大关系。要打破学生的“失语”状态,教师就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和组织大量的专项或综合的语言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开口说”构建情境,搭建桥梁,鼓励学生大胆张开嘴,使用英语、操练英语。构建具体情境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
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设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予以讨论。笔者阅读过这样的教学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值得英语教师学习、借鉴。即在讲授Teenage problems一课时,教师就根据教学需要,在讲解主要句型“Do you have any problems in your daily life?”(在日常生活中你有什么问题?)的基础上,与学生展开对话,鼓励学生大胆用英语说出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倾听了学生的心声;同时又循循善诱,鼓励学生找到减压舒缓的方式。在这样的情境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营造了较好的语言学习具体环境,为后续的英语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计轻松的英语游戏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使用英语。可以说,一定要鼓励学生开口讲英语,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整体素养。[1]
要做到创设情境合理、有效,教师应该构建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每一位学生的都不放弃,用教师的真心和热情,激发起学生学会英语、学好英语的信心。
2.学习能力是英语核心素养的关键,让学生愿意学
学习能力是提升初中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具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就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根据笔者的经验来看,当学生对一门学科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之后,接下来的学习过程将会相对轻松、学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要相信主观能动性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并加以好好利用,使学生好学、善学、乐学。
要着手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足见学习兴趣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和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途径多种多样,教师要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促进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养成。“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从自身做起,用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人格魅力吸引学生,然处于成长阶段的初中生,对教师有信任感和依赖感,从情感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打破学生对英语学科的畏难情绪。实践证明,学生在初中阶段,情绪化倾向明显,如果其对科任教师有信赖感,就会加大该学科的学习投入力度,也会对该学科有兴趣,良性循环。
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利用英语语言本身的美感,例如英语诗句、英文歌曲赏析等,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培育了文化意识,还提高了学习兴趣,一举多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给予学生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学会“放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把学生置于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在学生学习能力之内的知识点,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学,超出学生学习能力范围的,教师及时“出手”,做好引导和点拨。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多给予学生鼓励,善于欣赏学生,点燃孩子学习英语的内驱动力。
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养成。合作与分享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合作学习可以主推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培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上述学习能力的培养,符合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养成的需要,应注意推广利用。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通过创设趣味性情境,强化学生的有意注意,形成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和意识,加深对英语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英语课堂的“视觉效果”,提升课堂的活泼度,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融会贯通,提高自身的英语能力。
3.思维品质是英语核心素养的提升,让学生逐渐养成学生的思维品质是英语核心素养的提升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逐渐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
在阅读教学中,在正确理解原文含义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知识进行创新和迁移,进一步深挖文本内涵,启发学生形成对文本的独特见解。教师应巧设问题,牵引学生思维,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回答、发表见解,达成学习目标,并且有效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灵活性和创新性。
写作是语言运用的书面表达,是思维表达的“外化”。教师要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鼓励学生完成由说道写,完成英语的学习过程,实现学习的“闭环”;鼓励学生敢用下笔去写,从最简单的句子写起,找到英语写作的“手感”。体会英语思维与母语思维的不同之处,逐渐形成用英语思考、写作的思维品质。
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思维品质的逻辑性、创新性、批判性等有所掌握,要求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和文化的规程中,对英语文化的、语言的现象进行分类概括、辨析接受。教师在抓好阅读和写作两答提升思维品质的途径的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品质的特点,设计出符合学生思维模式和接受水平的教学模式。在课文导入、文章细节等方面,均可以做文章,精心设计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引领学生思维发展,逐步培养起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理解探究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其思维品质。[2]
4.文化品格是英语核心素养的突破,让学生学有所悟
英语课本身就具有介绍异国文化的使命和特质。目前广大英语教师也通常用文化导入来实现文化教学,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一般都是先让学生了解、熟悉单元的话题,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但这种背景知识的介绍和接触,对学生而言,是零散的、破碎的。更多的文化知识附着在字里行间、句子篇章之中,这就要求教师要润物无声、见缝插针地对学生进行文化品格的渗透。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让文化的交际、交流“动起来”,通过文化体验、文化交流等多种渠道,使学生了解异国文化,体验和感受跨文化交际交流的魅力,对外国文化有自己的感悟。具体可以通过讨论、演讲、阅读、欣赏影片等教学方式实现跨文化的交流。
归结起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养成文化品格的有效途径还有: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逐步吸收原汁原味的英语文化;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通过大量阅读,提升学生对西方文化习俗、风土人情的了解,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还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英语学习的提高。
总之,英语核心素养的四个层面相互依存、互相配合,初中英语教师要结合实际,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为全面提升初中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1.小学数学教育与核心素养培养 篇十一
对孩子成长有帮助的都叫“核心素养”?这样宽泛的解释会导致教育目标不明,我们需要从内涵建构概念,明确方向。
1.核心素养
素养也可以理解成一个“整合了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集合体概念”。
核心有两层意思:一是关键,是指个体在21世纪生存、生活、工作、就业最关键的素养,二是共同,是指课程设计所面对的某一群体所需要的共同素养。
2.学科核心素养
国内的研究中,北师大肖川教授的观点认同度很高:“从学科角度讲,要为素养而教(用学科教人),学科及其教学是为学生素养服务的,而不是为学科而教。”
主流的研究者还有余文森教授,他认为任何学科知识就其结构而言,都可以分为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表层意义就是语言文字符号所直接表述的学科内容(概念、命题、理论)(内涵和意义),深层意义是蕴含在学科知识内容和意义之中或背后的精神、价值、方法论、生活意义(文化意义)”。
就学科而言,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但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任何一门学科的目标定位和教学活动都要从素养的高度来进行。
二、践行——从思变到思辨
数学带给一个人的,是思维的方式、习惯和品质,小学数学教育如果还执着于考点、致力于分数,纠缠于知识与技能,何谈培养“核心素养”?穷则思变,从教学走向教育,回归教育的本真,着力“人”的发展,教师为未知而教,学生为未来而学。
1.生活问题与核心素养
教科书知识本身和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知识是有根本区别的。
教科书的编写主要遵循学科知识体系逻辑,它是从现实生活中抽离出来并加以概括的,更多偏向于“逻辑提问”。课本习题则是把科学现象和事实经过一定程度抽象后加工出来的练习作业。只重视课本习题的反复训练,容易导致仅仅学习孤立、静止的学科知识内容,从而出现“学科价值”遮蔽“育人价值”的现象。
从学生的知识学习任务来看,需要将学科知识还原并运用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对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生产中客观存在、能够反映科学概念、规律本质且未被加工的科学现象和事实的描述。
《绘制校园平面图》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尺、图形的位置、测量等知识后的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在以往的课堂学习中非常熟练地掌握了图中的东南西北、比例尺的计算等,然而在实际的活动中学生的问题暴露出来了,生活中的东南西北如何确定?如何在图纸上确定每一个物体的具体位置?会利用比例尺计算,然而校园平面图选用多大的比例尺最合适?具体测量时需要测量哪些长度?……学生在这个活动中遇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与以往学生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大相径庭,很难靠移植数学题型去解决,靠的是独立思考再创造的能力,这些能力正是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所需要的。生活就是学习,我们的学生需要更多这样的问题,我们的教学也需要从知识题型记忆教学走向解决真问题能力教学,再走向改变思维的智慧教学。
2.主动思考与核心素养
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记忆、反复训练的教学方式基本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要把原生态的核心性的学习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直接面对原生态的问题情境,从而有更多原生态的思维介入,这才是学生数学素养形成的基本过程。
笔者的儿子今年6岁,还没有读一年级,但对于一百以内的数有一定的了解。于是,笔者和儿子玩起了“百数表。”
“百数表”的第一阶是按序逐一计数。每10个数一组,以掷骰子来确定一人读、一人写。到了50以后,儿子在读到几十九时稍作停顿,然后才说出下一个数。问他停顿的原因,“我在想20、30、40、50、60。”“你怎么知道59后面就是60的?”“因为它们是有顺序的。”
在这一过程中,50以前的数与记,孩子通过回忆完成任务,但在50以后孩子开始遇到困难,在问题驱动下,孩子自然地开始了数学思考,产生了真正的学习。
过了一段时间,笔者又和儿子玩起了百数表,这次笔者准备把百数表对角线上的数写出来再和儿子一起玩有变化的数数游戏。笔者在第一个格子里写下1后,指着第二行第二格让儿子猜应填几,儿子很快给出了正确答案,从第三个数开始儿子就不能很快给出答案了,而是要思考一会才能给出答案,为了知道他是怎么找到答案的,笔者问:“你怎么知道是12、23、34的?”他自信地指着这些数说:“因为这是从1、2、3、4这么来的。”……在这一过程中,儿子经历了从再现到思考的过程,第一个数12孩子是有记忆的,但23、34就不是他记忆范围内的了,当数数的方式发生变化时,他就开始运用自己的数数经验,凭借分析解决问题,发现规律。如果仅仅是让孩子从1数到100,他通过反复的练习,记住了100以内数的读、写,那这样的学习方式就是记忆。而今天这样的一个方式,孩子借助数数,很自然地就开始去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和儿子玩百数表的经历,让笔者开始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课堂上我们似乎更关注自己是否将所有的知识传授给孩子,而忽视了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来唤醒孩子们的思考,我们更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这些知识,并没有在意知识背后所承载的数学思考。
3.深度学习与核心素养
如果学习方式以“记忆、应用”为主,学生的思维会处在很低层次,知识学习大多停留在符号知识(表层结构)的学习上,而不能深入知识内涵(深层结构);以“分析、评价、创造”为主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高水平的思维参与和投入,获得知识的价值和意义,进而使知识和思维能力获得良性循环。
刘德武老师执教的《画正方形》,首先是在长16格宽8格的方格纸上画一个正方形,四个顶点必须在网格点上,这对学生来说易如反掌,学生很快画完,并得出面积是1、4、9、16、25……随后刘老师提出新的要求,还是按原来的要求画正方形,只不过面积不能是1、4、9、16、25……这让看惯了水平放置正方形的学生出现了第一个思维节点,孩子们开始不知该如何下笔,经过一番思考与尝试,越来越多的学生克服了原有的思维定势,有了新的发现,画出了以小方格对角线为正方形边长的正方形,面积分别是2、8、18。接着刘德武老师还是要求学生画正方形,面积不能是1、4、9、16、25……也不能是2、8、18,这个要求已经远远超出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学生通过回忆之前画正方形克服定势的过程,从图形的本质特征去继续尝试、思考,最终画出了符合要求的正方形。
人的思维具有开放性、生成性的特点。思维一旦模式化、定势化,就不可能有创新,能力发展也就停止了。刘德武老师的《画正方形》一课,三次打破学生思维的定势,促使学生不断深入思考。学生之前积累的经验、方法,在遇到新的任务时必须要调整、改变,迫使学生改变记忆、套用的学习方式,开始评价、分析和创造,提升了思维的层次。
综上所述,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发展,将对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提升到奠基学生能力基础、关乎学生人生长远发展的高度,要在引导和启迪学生学会正确思考上下工夫,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做人。
12.浅议初中英语教师学科素养的培养 篇十二
一名优秀的英语老师必须不断地学习、反思、实践、创造, 才能保证其学科素养的生命力。教师在英语教学中, 应实现英语育人、立人的课程思想。
1. 提升英语教师学科素养有利于增强其教学动力
教育是文化事业, 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 还是灵魂工程师。教师教学展现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他对教学的热爱程度。
高素养有利于增强教师对专业的深化了解, 从更高的角度看待自己的事业, 对教育事业保持长久的热爱, 以强大的育人动机投入到教育工作中。
2. 提升英语教师学科素养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师身上的学科素养是重要的教学资源, 同时也是学生的学习源泉。而提升英语教学学科素养, 让教师在教学中拥有渊博的知识, 丰富的教学内容, 课堂中能从容地旁征博引, 给予学生更多有益的心理暗示, 促使学生更为积极地思考和学习。
二、提升英语教师学科素养的策略
首先, 我们要明确学科素养并不与其它素质的培养矛盾。学科素养不光是学科内的专业知识, 很多能够促进个人学科发展的知识、技能甚至思想都可以纳入到学科素养的范畴。提升英语教师学科素养, 扩充自身知识量, 增强英语的表述能力。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1. 培养个人兴趣, 吸收国外优秀文化
英语教师必须对英语保持浓厚的兴趣和执着的探索精神。在课外, 英语教师要积极拓展自身知识的宽度和深度,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断积累英语知识, 比如保持阅读英语报刊、杂志的习惯, 定期阅读一定数量的外国名著;时常浏览国外主流媒体网站, 了解国外的网络文化, 流行词等等;通过收听训练自己的听译能力的同时也开阔了自身视野。了解国外的文化有利于在英语教学中引证真实的国外语言现象, 使得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情况, 给学生教导更为正确的语言组织习惯, 语言思维方式, 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
2. 转变汉语思维模式, 培养英语思维习惯
学生由于生活环境、语言环境以及从小受到的母语熏陶, 在学习英语中总是用汉语的思维去解读英语。我们教师也一样, 有时会受汉语的思维束缚。所以, 灵活运用英语思维来表达意思, 形成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将有利于专业水平的提升和日常教学的有序进行, 只有教师的英语逻辑更为科学合理才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3. 敢于探索研究教学成果, 积极实践
在日常教研活动中, 经常涉及一些新的教学方式, 好的教学方法总是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完善总结出来的。教师必须保证对英语教学的持久热爱, 积极探索, 勇于实践, 才能在英语教学战线上迸发更为持久的光芒。
4. 英语教学要“扬长”而不“避短”, 鼓励教师个性教学
五指尚有长短, 何况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尽管我们的英语教学有大纲, 有课标要求, 但是每位教师的个人情况不同, 优势与不足也互有差异, 教学方式更为悬殊, 实际的教学效果也就有了出入, 英语教师应该抛弃一些陈旧观念, 不要一味追求中规中矩、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 部分教师深知自己的专业优势所在, 也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 由于担心教学任务的完成质量, 选择了照搬大纲, 按照主流教学方式施行灌输式教育, 这样的结果就是教学任务无重大延误, 教学无亮点, 学生没热情, 老师越来越没信心。
鉴于上述情况, 我们就应该倡导教师积极“扬长”而不“避短”, 发挥自己的优势, 让学生也受益, 享受教师的专业特长带来的教学效果。同时面对自己的不足之处, 不要刻意避讳, 要查漏补缺, 积极学习, 探索将之完善。如果专业的特长发挥利用得好, 可以塑造一名个性色彩鲜明, 深受学生喜爱的优秀教师。例如:某教师英语口语特别优秀, 但他的劣势在于英语语法的讲解上不够清晰, 自己能领会而无法透彻的传输给学生, 但是该教师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 探索了一套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教学方式, 他在教学中大量使用情景教学, 将一些语法知识融入到一些国外时事、名著、古神话甚至自编故事, 利用口语优势, 在讲解这些生动情节的过程中再进行语法知识的学习, 由于有了具体的故事案例, 有了参照, 以及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 以往的语法讲解劣势随之化解。
三、总结
英语教师学科素养的提升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任务, 广大教师应该本着终生学习的态度去实施和探索, 随着英语在我国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重要, 教学需求随着提高, 广大英语教师应该顶住压力, 抓住机遇, 积极发展自我, 努力提升科学素养, 挖掘自身潜力, 实现个性化发展, 早日成为有素养、有特色、有思想的优秀教师, 在英语教学战线上贡献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彭聚凯.浅谈英语朗读教学的体会[J].考试周刊, 2009 (8)
[2]张淑丽.中学英语教育对老师提出新要求[J].教育教学论坛.2011 (13)
[3]张欲锐.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策略[J].教育探索.2012 (4)
13.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与培养 篇十三
【摘要】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教师需要树立一个科学价值观,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把生活的材料当作载体,实现高效课堂构建。文章简单阐述了初中数学的高效课堂建立原则,深入研究了当下初中数学的教学问题,提出了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建立初中高效课堂的对策,以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与质量。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建立对策
高效课堂中的高效在不同视域下有不同的理解,在应试的视域下高效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素质教育的视域下高效主要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科素养。现阶段,在国内应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学生素养提高是成长的需要,所以高效课堂需要兼顾理想和现实双重的使命。而数学这门学科逻辑性与科学性比较强,主要是通过简洁公式和文字书写各种规律,这也是数学的学科素养内涵。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需要把核心素养当作引领,使得学生充分了解数学内涵与素养,继而构建高效课堂。
一、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一)教学的目标不够清晰
相关调查显示,现阶段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不够清晰。究其原因,大多数教师认为制订教学目标,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并没有对各个阶段教学的目标进行区分[1]。
(二)教学的方法比较单一
就目前而言,不少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方法不够实际。相关调查指出,将近54%的初中生觉得教师教学方式过于古板与单一。另外,初中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常规应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的模式比较陈旧
伴随信息化的技术发展,初中数学教师开始广泛应用现代化的信息设备进行教学。然而,一些数学教师比较重视课件视频的挑选与制作,不重视教学模式的丰富与教学本质,很大一部分教师所用教学模式较为陈旧,无法满足初中学生学习需要,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教学质量[2]。
二、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的高效课堂建立原则
(一)师生共同进步的原则
在构建初中数学的高效课堂时,很多人想到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不重视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而教师作为初中学生的知识引路人与传授者,教学能力高低与教学效率、效果有着直接关系。因此,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在构建初中数学的高效课堂时,需要把师生的共同进步当作基本原则,经教师正确的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二)低耗能的原则
低耗能原则指的是在有限时间内,提升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学效率,将学生学习精力与投入时间减少。在初中时期,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课业压力比较大,加之学生学习精力与时间比较有限,不能兼顾全部学科。因此,为减少学习精力与时间投入,需要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建立高效的课堂,使得每堂课的时间都可以被充分应用,保证学生可以承受课业压力的同时,掌握更多知识,降低数学学习压力,给学生节省精力与时间学习各门学科,继而促进学生综合发展[3]。
(三)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提高的原则
因为国内始终都是采取应试教育模式,导致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过度重视学生学习的成绩,对于学生综合素养培养不够重视,继而产生高分低能学生。因此,在教师建立高效数学的课堂时,重视知识点?魇诘耐?时,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促进学生个人素质发展,以便学生与今后社会发展相适应。教师在平日教学中,应用不同方式进行教学,充分结合实践和理论知识,让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数学问题,继而思考解决方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理论分析的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三、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建立初中高效课堂的对策
(一)应用多媒体技术强化教学方式灵活性
传统教学方式相对呆板,缺乏一定的灵活性,无法活跃课堂氛围,对于初中数学的高效课堂构建非常不利。而应用多媒体的技术,可以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丰富教学体系,实现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与多元化,进而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可应用链式的教学方式,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特定故事的情节,并让学生扮演助手角色,对故事中所遇问题进行解决。运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而且可以提高教学的效果。必要时,可以采取引导式与互动式教学模式,对课堂氛围进行活跃,使得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勇于发问与解决问题。
(二)设置初中数学的教学情景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要从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实际出发,结合数学课程内容,设置一些悬念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在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获取答案的过程中增强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例如,在进行乘方计算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如果存在一张无限大的白纸,它的厚度为0.1毫米,将它对折一次厚度加倍,对折5次、10次、1000次之后厚度是多少?要多少次对折可以达到本市的最高的建筑物的高度?纸张的厚度计算实际上就是将其厚度无限次地乘以2。这是关于乘方的计算,将它转化为一个直观形象的问题之后,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学生会不断地尝试,并在教师引导下采用正确方法得到答案。
(三)对科学化教学理念进行完善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教学理念与平时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应用有着一定关系。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缺乏先进性与科学性,即便应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材,也会导致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在传统教学理念中,对于教师表现比较重视,而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重视,导致课堂上出现灌输式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种教学模式缺乏师生互动,比较呆板,无法提高教学效果。因此,迫切需要对教师的科学化教学理念进行完善,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与不足,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例如,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可说:“同学们,咱们来比个赛,比较一下谁对几何比较敏感。”第一天,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道几何题,然后让学生通过各种作辅助线的方式进行解题。一个星期以后检查学生答题情况与准确率,看谁的准确率比较高。通过这种实际操作,可以让学生了解几何题借助作辅助线的解题方式,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基于上述情况,在建立初中数学的高效课堂时,首先要对教师教学理念进行改变,让教师可以和核心素养要求相适应。
(四)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元素进行教学
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相对较强,因此,需要将生活元素运用到教学中,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教师可从生活中举一些教学例子,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某市有三条公路两两相交,若想在这三条公路围成的区域中构建大型超市,并且为购物方便,超市至三条路上的距离应一样,可以在哪里修建这所超市?学生从这个生活问题分析不难了解,选择一个合适的位置相当于在一个三角形内找出到各边距离相等的点,也就是三个内角平分线的交点。若要使三条公路的交点处到超市的距离一样,则又应如何明确位置?从学生的生活问题入手,引出角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概念,这样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并且能够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强化数学核心素养的学习效果。
(五)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重点培养
在数学的核心素养下,教学设计应该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以调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发现数学规律,解决动手实践的困难。
例如,在数学折纸的活动中,教师应要求学生不借助量角器,做出30°、60°的角。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去尝试:将一张矩形ABCD的两条长边AD、BC平行对折,中间出现一条折痕GH,过点B将矩形纸片的AB边翻起折叠,使点A落在GH上为一点E,中间折线为BF,则∠ABF、∠FBE、∠EBC即为所求的30°角。折纸的方法很简单,但是得出的角为什么是30°就需要学生思考了,结合所学的折叠对称和点G为AB中点可知,线段AB和BE的长度是相等的,BG即为BE的一半,∠BGN为90°,很容易得到∠BEG为30°。整个过程充满趣味和探索性,学生将问题转化为动手实践,然后再通过实践操作思索问题,经过数学论证可知折出来的角度是30°。
四、结语
总之,在初中高效的课堂建立过程中,需要按照相关原则进行构建,同时对科学性教学理念进行完善,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应用多媒体的技术来配合研究,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尤其在核心素养要求下,需要建立与学生学习相符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而提高学生整体能力。
【参考文献】
14.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与培养 篇十四
盐亭县金孔镇初级中学
廖先才
摘 要:在我国教育模式由原来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过程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成为工作重点。初中化学作为学科体系中一门重要的科目,有必要以化学学科出发探究初中生的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初中化学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能够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相关化学问题的思维与能力。这就要求化学老师在教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和提高初中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本文浅析了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几点解决对策,希望我国初中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稳健提高。
关键词: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我国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教学理念逐渐转变,教育方式也在逐步转型。教育的重点不仅只是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即学生学习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培养的是一个学生的品格、能力,形成好的核心素养不仅对当下的学习成绩有帮助,更对未来人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育育人心,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萌芽期,是十分重要的时期,学校的教育和正确引导对其形成积极阳光的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人格的形成与每一个学科、每一个细节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化学学科也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处于转型期的我国教育在初中化学教学现状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师输出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就会造成学生对于知识点的难以理解,只是单纯的死记硬背,不能够理解消化知其原委的问题很容易在记忆时出现混乱且记忆不深刻,当有新知识或相似知识进入时,极其容易发生记忆混淆,不但无法做到触类旁通,反而将脑中的知识体系打乱,无从下手整理学习。这时学生的畏难、厌学等不良情绪会相应出现,渐渐对化学学科失去学习兴趣,觉得自己学不会,落下的知识越来越多,导致很难再弥补的局面。
教师的教学目标除了将各自学科的学科知识内容传递给学生,使其理解并掌握足够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书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育人,在初中阶段树立起学习、生活、做人的正确观念,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更需要教育者提高重视。
一、发挥教师亲和力和专业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化学学科
师生是知识传递的最直接主体,教师的亲和力能够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对知识的顺利传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教师的专业业务水平也十分重要,教师自身的化学知识与视野关系着学生所接受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搭建桥梁,为他们指明方向,提供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从各个方面关心帮助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爱,让他们认可老师,认可这门科目,并对这门科目树立正确的态度,认真学习。
二、借助实验教学发挥学科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学科是一门源于实验,注重实验的学科。通过参与实验的设计、设置实验装置、识别添加化学试剂、最后检验生成物并记录以及最终计算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结论整个过程有助于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理解书本上较为抽象的、晦涩的、难以理解的理论概念和结论。同时,动手操作的课程相对于枯燥的文化课更加生动有趣味,这是化学学科本身的学科魅力。对于青春好奇的初中学生来说十分具有吸引力,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进度合理安排化学学科理论课与实验课,使学生充分领略到化学的趣味与魅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就疏通了知识传播的道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大大提高,效率与呈现的结果也十分可观。
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习能力
我国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已久,學生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思维习惯会使知识的接受度和被理解度大大降低,达不到好的教学与学习效果,学习效率也不高。为改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勇于尝试翻转课堂的模式,引导学生形成课前预习提出问题、课上带着问题听讲解决问题、课后复习重难点掌握知识的学习思路。学习小组也是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将不同化学基础、不同性格的学生组队编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团队意识、写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教师在知识获取的道路中由直接给予转变为引导监督,答疑解惑,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逐个解决疑难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独立学习、积极钻研进取。
四、完善教学设施,增强教师业务水平
完成化学实验最基础的就是硬件支持,我国学校的扩招计划逐年加大力度实施,学生逐年增加的同时学校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可能并没有匹配提升。而化学是一门注重动手实验的课程,想在这一点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就必须增强学校的基础设施投入。教育部门应加大对此的经济支持、政策支持,并可以充分调动社会资源,鼓励关注教育,大力支持各中学完善其实验教学设施设备。
硬件设施提高的同时,教师的业务软实力也要相应提升,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科学成果借助精密的设备不断出现。学校的教学也不能只拘泥于课本教材,而要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抬头放眼世界的变化,展望未来的无限可能。
15.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与培养 篇十五
【关键词】历史教育 时空观 论从史出 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0-0069-02
一、利用时间轴,适时结合史地知识,培养学生时空观,悟出“求真”意识
时间是构成历史的基本要素之一,高考历史试题对时间概念的检测,始终贯穿着对能力的考查,体现了“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不管试题以哪种类型出现,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一定要搞清楚。所以,我每讲一个内容,都给它相应的时间点。比如:我在讲中国近代史时,先把中国近代史的大事件以时间轴展现出来,给学生明确的时间观。我制作了以下PPT时间轴: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历史时间轴的构建,有两种途径:一是由教师构建完成,以便于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二是由学生自己构建,增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如果让学生自己构建,教师可以这样指导学生完成时间轴的构建: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整理历史重大事件年代表,然后让学生构建历史事件时间轴,最后让学生明白各件事情之间的因果关系。
俗话说“史地一家”,对于历史学与地理学的关系,古今中外有很多精辟的论述。比如司马迁就非常注重人地关系的探讨,他的名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说明了古人就已经非常注重历史学和地理学的关系。那么如何将史地相结合呢?我以《辛亥革命》为例进行了尝试: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一直致力于在华南发动起义,但辛亥革命却首先在武昌爆发,然后成燎原之势呢?根据所学,究其原因,从全局而言,武昌起义是全国革命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实践证明,通过时间轴的利用,史地的结合,能使学生准确了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
二、精选材料,培养学生“论丛史出”,悟出“求证”哲理
“史”和“论”的关系,学术界历来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常用的说法是:“论丛史出,史论结合”。“史”指“史实”或“史料”,“论”指“结论”或“理论”。在教学中,贯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或思维能力。在众多史料中,教师应该把更多的触角伸展到对历史材料的阅读、选取、运用上,形成对历史的认识,而不是“教材学什么,老师就教什么。我们应该寻求历史真相取代单纯追求分数的做法。
三、理论联系实际,升华历史情感价值观,以“求智”解决现实问题
情感教育在历史教学中是举足轻重的,我们通过时间轴、通过史料的学习。已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史实,那么怎样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識并加以运用,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以高中生身心发展为基础,巧妙创设历史情境,并带领学生融入历史情境。(本课可以这样导入新课:播放课件“从学生熟悉的日常节日导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这样提问:大家刚刚经历了五一小长假,在中国有很多节日是为了纪念爱国志士,那么大家知道那些节日?学生可以举出端午节-------纪念屈原;教师可补充3月12日------植树节的来历从而引入孙中山的爱国精神。展示图片孙中山,今天我们一起感悟国父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从而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善恶观和求真务实的态度。(通过三民主义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贯穿于孙中山先生毕生奋斗中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风范。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他恪守“为主义而奋斗”的宗旨,为实现国家独立富强和人民幸福,不惜失去“谋生之地位”,抛弃“固有之资财”,为革命倾家荡产,长期亡命异国他乡。只要能实现这一崇高理想,孙中山先生决不贪恋权力和势位。民国初年,孙中山“尽让政权与袁氏”,虽然也是为客观情势所迫,但根本上还是与他“天下为公”的宽广胸怀紧密相连。他认为,只要清廷推翻,共和造就,国家能免南北分裂之祸,人民能脱专制残暴之苦,那么个人的进退又何足挂怀!在个人生活上,孙中山先生一贯以淡泊自持,“简单朴素”。他一生筹集革命经费何止上百万,但决没有一分钱用于自己的享受和私利。他在《家事遗嘱》中所言,“尽瘁国事,不治家产”,是他坦荡的自白,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二)以社会热点为依托,以时代主旋律为方向,把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具体化。历史讲述的是过去,但我们教学的目的却是以史为鉴,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及时的结合社会热点,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也避免了空洞无味的说教。如果教师再把热点与社会主旋律相结合,这样就会使教学成果及时发挥作用,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在讲述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内容时,可以这样提问:“我国当前的民生问题有哪些?你认为怎样解决?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这样总结:“面对人口问题得老年化,国家鼓励二胎政策;面对就业困难,国家主张自主创业,并对创业者给予一定的辅助政策。这些都体现了国家对民生问题得关注”)。
总之,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在新课改的今天,在全国卷的高考要求下,我们应给予学生学习理念,做事方法,看待问题的角度。培养学生“求真意识、求证哲理、以求智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其个性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年11期.
16.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篇十六
当前规划未来教育发展时,“核心素养”一词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什么是核心素养”不是来自学科内部的,而是在强调未来教育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时,客观要逾越的一道屏障。
我们日益认识到,教育不是万能的,却在影响人的未来学习与职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的确有必要理清,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尤其是在课程实施中,可以做些什么,最需要做些什么。“素养”一词的内涵太大了,不是教育一己之力可以达成的。因而,教育需要聚焦在“核心素养”上。
这决定了,就教育规划而言,需要落实在人的培养上,即体现人本的需要与时代发展中社会之于人才的需要。换句话说,未来社会发展和国家意志需要什么样的人,教育就应该为此付出努力。
语文科,作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其责任就是要为教育规划课程需要完成的总体目标而承担一部分任务。基于学生未来发展,以及其学力基础,要规划语文科的教学目的,这构成学科核心素养。在这个独立学科研究中,我们还需要融入学科意识,即自然需要以独有性,来让语文科素养区别于其他课程。
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需要双核的基础: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基础,以语文科塑造人的独立品格与所需能力为基础。
【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与培养】推荐阅读: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07-04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核心素养的培养11-0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07-23
初中数学的学科特点08-27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07-03
初中数学学科评价方案12-17
初中数学《圆的认识》教学设计10-05
浅析初中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08-03
初中数学学科经验交流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