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孩子进行数字教育

2024-07-09

如何对孩子进行数字教育(共20篇)(共20篇)

1.如何对孩子进行数字教育 篇一

如何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

孩子一天天长大,对数字概念有了大致的认识。也对生活中必须有的钱逐渐熟悉起来,孩子们很早知道钱可以用来买自己喜欢的玩具,知道钱的数量,也会逐渐地接触找钱、攒钱,慢慢地体会到了钱的价值所在。这是一件好事,我们应该趁机教会宝宝怎么花钱,让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理财观念,是孩子财商的基础。

教孩子认识一些货币的价值和使用。按照孩子的实际情况,让孩子识别各种货币,从硬币开始,再到认识数额从小到大的纸币。

培养孩子储蓄的好习惯。如孩子的压岁钱或亲戚朋友给的`零花钱等,帮孩子找个有利息的银行开一个储蓄账户,并教他知道如何利滚利。

教会孩子合理花钱。除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外,可以让孩子用自己的钱去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如玩具、球拍等,让孩子体会到用自己存的钱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候的愉快和兴奋,培养孩子学会有计划地管理钱财的能力。

教孩子通过正当的手段获得收入。和孩子一起出去把用不着的玩具摆在家门口去卖,教孩子赚钱要用正确的途径。但孩子帮家里做点家务活并不都要给钱,报酬的目的在于培养理财观念。

家长要注意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理财观念和消费行为来影响孩子,不是要求把花钱的决定。次序、观念等潜移默化地教会孩子。在花钱或者计划的时候,教育孩子不乱花钱或让孩子体验捐款助人的喜悦。

2.如何对孩子进行数字教育 篇二

一、家庭教育的误区:片面追求智力开发

为人父母总是希望孩子幸福、快乐, 这本无可厚非, 但许多父母不顾孩子的潜能和兴趣, 不惜工本大搞智力投资。给孩子请家庭教师, 让孩子上培训班、辅导班、兴趣班, 还要做大量家庭作业, 错误地认为孩子知识的增长就等于智力开发, 忽视孩子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行的培养。儿童天真烂漫, 极易接受新鲜事物, 好奇心特强, 若能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 其智力就会有很大的飞跃。有的家长忽视儿童的年龄特点, 提前实现从游戏为主到学习为主的过渡, 这样, 势必束缚儿童想象力、观察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抑制他们智力的发展。

家长为何如此费尽心机地、过度地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呢?究其原因有三点:一是教育界儿童早期教育理论的宣传, 新技术革命对人才的要求, 以及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激烈的社会竞争因素, 迫使父母产生教子步伐的紧迫感、使命感。二是孩子因“独”在无形中放大了自身的价值, 提高了在家庭中的地位。他们是子嗣庚续的唯一继承者, 由此加重了父母的忧虑感, 强化了他们“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的期望。三是父母大多饱尝失学之苦, 他们把自己读书成才的强烈愿望加在孩子身上, 让孩子实现理想。理智的父母应该明白:社会根本不需要也不可能产生如此众多的“家”“星”之类的名人, 人世间多的是普通人, 自己的孩子也许跟许许多多家庭的孩子一样是个平凡人。

因此, 家庭教育并不在于多教孩子认一些字, 学一些技能, 而在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养成孩子健康的性格, 发展孩子高尚的情操, 为其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一个孩子在学业上的缺陷不一定影响他的一生, 而人格上的缺陷可贻害一辈子, 人们已经认识到:品格胜于知识。

二、家庭教育应注重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多注重孩子的智力水平, 严重忽视了对其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育。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家庭教育的中心所在、关键所在, 非智力因素不仅是家庭教育所关注的重要内容, 而且是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能力和智力之外, 对智力活动产生影响的一切心理因素的总称。许多事例表明:因为家长忽视了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磨炼和引导, 在其成长过程中, 由于不能克服自身存在的心理障碍, 使孩子的智力潜能难以得到发挥。家长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 激发和控制孩子的动机

动机是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一种内部动力, 它在人的智力发展中作用十分重要。具有切实、良好动机的学生, 他们的学习态度是端正的、积极的, 愿意并自觉参加智力活动, 他们会顽强拼搏、勤奋学习, 取得良好的成绩。动机是促进人们成功的一种巨大动力。青少年时期, 各种各样的动机非常强烈, 但这个时期的成就动机还会带有不少浪漫色彩, 常出现好高骛远的现象, 家长一定要对孩子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予以具体指导, 使孩子的成就动机建立在切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四川省有一位高才生, 曾以600多分的高分考进清华大学。但是入学后, 发现英语成绩不如其他人, 骄傲、自负、出人头地的强烈意识使他不能忍受这一现实, 于是申请休学, 想再考另外一所名牌大学。一年以后因未能如愿而自杀, 酿成了个人和家庭的悲剧, 也给社会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家长一定要调适孩子过强的成就动机, 只有动机正确且强度适中, 学习效果才好, 动机错误或积极性偏低, 家长要予以纠正或激发。

2. 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 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是动机的进一步发展, 一个人只有对某种客观事物产生了需要, 才可能对这种事物感兴趣, 兴趣可以使人热爱生活, 陶冶情操, 对活动具有定向和动力作用。培养和激发孩子的求知兴趣是家庭教育的难点。首先, 家长对孩子要有明确而切合实际的期望, 对于孩子取得的好成绩, 要从总体上评价, 给予恰如其分的表扬, 使孩子感到自身仍有潜力, 今后还会学得更好;对不理想的考试成绩, 家长尤其要进行正确归因, 帮助孩子找到失败的根源, 使孩子真切感到家长的信任, 增强战胜学习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其次, 家长要注意研究青少年兴趣变化并相机引导, 孩子的学习兴趣往往要经历一个由直接到间接, 由笼统到分化, 由具体到抽象, 由不稳定到相对稳定的过程, 这个过程往往因年龄变化而变化, 因个性差异而不同。家长要随时发现孩子的变化趋势, 适时采取新措施培养孩子的兴趣。

3. 磨炼和强化孩子的意志

良好的意志品质对成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能帮助一个人提高时间利用率, 保证生活的一贯性, 提高学习自觉性。青少年时期是意志力培养的关键时期, 这个时期孩子的可塑性很强, 是培养意志力的良好时机。如果在这个阶段忽视儿童的意志培养, 所造成的损失恐怕以后再花成倍的力气也难以弥补, 因此家长要特别重视孩子在青少年时期的意志力培养。首先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竞争意识是当前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任务, 缺乏独立性就会缺乏竞争意识, 从这个意义上讲, 家长一定要抓住孩子独立性的萌动期, 积极扶植爱护这株独立性的幼芽, 不断引导孩子体验劳动的愉快和成功的欢乐, 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其次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坚持性, 许多教育工作者呼吁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 这主要是针对独生子女养尊处优家庭环境所带来的“温室效应”而言的。挫折和失败, 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人生境遇, 要学会做人首先要经得起挫折和磨难。家长在教育中不能过于溺爱和放任孩子, 除了正面教育之外, 还必须给孩子提供一些“苦”的情绪体验, 使孩子具备一定的抗挫折能力, 这将会对他终生有益。

4. 完善和优化孩子的性格

性格是人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性格不仅表现在对现实的态度方面, 而且表现在意志、情绪、理智等方面。性格是影响一个人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是造就孩子优良性格的适宜土壤。父母要努力做到开朗、乐观, 家庭成员之间应团结、和睦、宽容、民主、平等, 家庭气氛要轻松愉快, 教养方式上应做到动之以情, 又有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气氛。子女一旦出现问题, 家长对孩子不能过于照顾或强化干涉;父母遇到挫折, 不要在孩子身上宣泄, 家长与孩子要经常平等对话、谈心, 甚至开展必要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完善的性格和个性来自于完美的家庭教育和环境。

当然, 我们并不完全否定智力开发的重要作用, 家长对学生进行适度的智力开发是必要的、有意义的, 我们反对的是那种以知识代替智力, 对孩子进行知识灌输的家教方式。家庭教育应在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个孩子若没有追求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品格, 最终将很难成才。一个人具备优良品格, 其聪明才智就能充分发挥, 否则, 即使有聪慧的天资, 也会被不良个性和习惯所淹没。中国有句古语:德为才之师, 才为德之智, 就是这个道理。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是现在社会的基本思想, 单纯的知识教育是无法实现这个理想的。新世纪的青少年更应该具有博大的心胸、坚强的毅力、顽强的性格, 只有具备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才能使他们的智力得到持续、充分的发展。

摘要:家庭教育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 目前家庭教育存在很多误区, 以为增加孩子的知识数量等同于智力开发, 忽视孩子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行的培养。文章认为, 家庭教育中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主要通过以下方面实现:激发和控制孩子的动机;引导和培养孩子的兴趣;磨炼和强化孩子的意志;完善和优化孩子的性格等。

3.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篇三

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一般来讲,家长都是十分乐意回答的。但是,当孩子提出有关性的问题时,家长的态度就不同了。有的家长吓唬孩子,不许他们问这问那,并对孩子乱训一通,使孩子感到莫名其妙,搞不清楚自己怎么会“错了”;还有的家长胡乱地回答一通,给孩子以错误的答案。不管是哪种态度,大多数家长都感到这是一个难以答复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解答,但由于我国受几千年封建思想意识的影响,将性教育看作是家教的禁区,使孩子们,甚至于某些已婚成年对性知识一无所知,成为“性盲”。基于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青少年性犯罪,或发生性心理障碍,甚至有些孩子对遗精、月经这类生理现象的出现也感到紧张、恐惧。

如果能让孩子们从小得到一些正面的性教育,便有益于性心理的正常、健康发育。那么,对于孩子提出的性问题,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进行不同内容的性教育。

当孩子长到三四岁时,他很可能会问自己是从哪儿来的,遇到这种问题,家长不应回避。可以对孩子说:“你是妈妈体内的一颗小小的种子,在妈妈的肚子里慢慢发育长大,以后,妈妈的肚子里放不下了,就把你生出来了。”这种回答,往往能满足三四岁幼儿的好奇心理。但要注意,不应讲得过细。否则,他们反而会更弄不清楚。另外,这段时期,性教育主要是解决性别认同问题。如果家长在洗澡、睡前很自然地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不要有意地把孩子女扮男或男扮女,孩子也不会对自己和他人形成性朦胧意识,从而也避免影响孩子的性取向。

孩子进入小学,这段期间家长要对孩子进行较系统的性知识教育。家长不妨借助自然现象、童话故事,采用比喻的手法把性教育内容贯穿其中。家长可以从植物开花结果讲起,接着联系到人的性与生殖。家长可以和孩子一道看看《动物世界》等节目,用动物的生殖活动进行比喻,和孩子谈蝴蝶的交配,生物的繁殖等,以帮助孩子理解性知识,可避免直接、详细地介绍人类的性行为,避免给这个年龄的孩子带来不良影响。

当孩子即将进入青春期时,就应该向他们打“预防针”,对他们讲述月经和遗精是怎么回事,告诉女孩应该如何正确使用卫生巾和卫生纸,如何保持月经期间的个人卫生;告诉男孩遗精乃是“满则溢”道理,每个男子都有过遗精的体验。告诉他们,月经和遗精的出现,正是说明他们已经开始发育,要长大成人了,使他们从心理上产生一种“将成大人”的自豪感。

进入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迫切需要了解性方面的知识。但是,他们都羞于向家长启唇动问,只能向同龄人询问。然而,同龄人对于性知识掌握和了解的程度及水平是差不多的,于是,很容易发生以讹传讹的谬传现象。这一时期,正是他们处于性知识的“饥饿”时期。此时,最好的办法是家长有意识地买一些有关生理卫生知识的书籍或杂志放在写字桌上。孩子放学回家,往往会避开家长,寻找机会偷偷地阅读,从中汲取他们需要了解的性知识。

4.家庭教育如何对孩子进行激励 篇四

激励,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正激励就是表彰孩子正确的行为,负激励就是惩罚孩子错误的行为。赏识教育的理论认为,对孩子应以正激励为主。

现在家长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于:把孩子的正确行为看成是理所当然的,因而视而不见;而一旦发现孩子的错误行为,就立即予以惩罚。他们认为,“缺点不说不得了,优点不说少不了”。而赏识教育则认为,“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激励就是把眼光集中在孩子的优点上,从而强化、巩固孩子的正确行为,帮助孩子树立信心,这有助于孩子生命的成长。

最好的激励不是表扬,更不是物质奖励,而是“分享”。孩子若能感受到家长因他的优秀而快乐,就会受到很大的激励,从而表现得更加优秀。

一个成功的家长,必须有一双善于捕捉孩子“闪光点”的“火眼金睛”。对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要不断地赞赏,反复地激励,就会使孩子有一种被发现、被认可、被重视的感觉。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要在这方面找出他的闪光点进行赞扬,甚至可以小题大做,无限夸张,久而久之,孩子这个优点的“星星之火”就有可能成为“燎原之势”。

从某中意义上说,教育孩子的过程,也就是分享孩子成功喜悦的过程,也是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由于分享了孩子的成功的喜悦,给孩子增添了信心,加大了成功后的自信感和愉悦感,孩子就会把无数个“小成功”积累成“大成功”,孩子才会有坚持下去的动力。

5.父母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篇五

【来自家长的描述】像我们这些70、80后的家长们发现当今的孩子们都比我们年少时代要开放很多,所以好些有孩子的朋友和同事,尤其是有女儿的每每谈及这个话题总是有点忧心忡忡。这不,昨天一个好朋友很是不爽和担忧的跟我谈起她才碰到的一件事情。

这个朋友昨天上午带着自己才不到4岁的女儿去妇幼打针,因为孩子太小所以她就找张小床让孩子可以躺着打针,一番周折后好容易找到床位了(资源都是稀缺的,尤其是医院,更是人满为患)。结果刚打上针,没一小会就有一个稚气未脱的中学生模样的小姑娘到她面前(估计是看我那个朋友面善,又带着个小孩)对她说:“阿姨,一会能不能把这张床让给我们,我有个同学做人流了,想休息一会!”当时人很多,我的朋友那个汗那!对我们这个年龄的人而言,说人流这种话题都得偷着躲着说,哪个想到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居然“光明磊落”的这大声音说这个,还是很理直气壮、名正言顺的。

我朋友无奈之下见着这种状况也只好无私的表达她的“博爱”了,点头说好。后来那个作人流的小姑娘过来了,正好旁边的床空出来了,她就躺在那张床上,另一个小姑娘陪着。再过一会,一个年龄相仿的男生出场了,不知道是不是此事件的罪魁祸首。更让我朋友耿耿于怀的是,她的小女儿居然意兴盎然的和那两个姑娘相谈甚欢(在她眼中,这些都不是好学生)。

因为我朋友也属于比较正统的那种类型,对这种事情也是深恶痛绝,加上本身是养女儿的人,心理上更是忌讳得要命。用她自己的话说:以后无论采取何种方式,一定要杜绝自己的姑娘出现这种事情。说这话的时候,她还重复的强调“一定要杜绝”,那个斩钉截铁、信誓旦旦呀!

借用我和朋友说的话,对于孩子尤其是女孩子这方面的教育,关键点:一是安全,二是安全,最后还是安全,有了安全才能谈及其他。因为我们无法做到使环境完全净化,那么至少附加一层防护罩,这是家长的当务之急!

当孩子提出性问题时,父母应因势利导,做到以下几点:

1、当孩子提出性问题时,应轻描淡写地回答,不要欺骗,不要不好意思,不要有神秘感。因为孩子的性提问往往是漫不经心的,并没有怎样深思熟虑,更没有什么恶意想法,父母应当了解这点,自然坦诚地回答问题。父母的窘迫与羞怯,只能加重孩子的好奇心,使之对于所提的问题耿耿于怀,牢记在心。

2、应用科学名词解释男女的生殖器,并告诉孩子如何保护它,不能随便玩弄。回答孩子的问题时,不要超过孩子的好奇范围和理解能力,就具体问题回答,不要过深过细,应当通俗易懂,充满自信。

3、回答问题时,应坚决果断、简洁明了,应在语气中表现出权威的、结论性的含义,不要引申,也不宜鼓励孩子引发联想。

总之,在回答孩子的性问题时,父母在语言和表情上应做到恰到好处、自然大方。

为什么许多家长在与孩子谈论性问题时感到困难?这是由于许多家长感到他们知识有限。还有一些家长认为有关性方面问题,孩子知道得越少越好,担心对孩子谈论这些问题会导致他们过早地进行性行为的尝试。再有我们中的许多家长也从来没有与自己的父母谈论过有关性的话题,不知道该怎样对孩子说。因此,作为家长,应该学习一些有关性方面的知识来充实自己,了解一些与性教育有关的知识。有了比较足够的知识准备,与孩子谈论性问题时才会有自信心。父母亲的自信心是轻松而有效地实施性教育的关键。如何与孩子谈论性问题,下面一些观点可供家长参考。

(1)教给正确的名称

要尽可能地教给孩子身体各部位的正确名称,如阴茎、外阴等。这将有利于你与孩子更精确和方便地交流性方面的问题。身体上各部位的正确名称也有助于你向孩子解说什么是性侵犯。孩子也可以清楚地向你叙说是否有性侵犯发生。

(2)不要等待发问

有时家长感觉孩子总也不问问题。其实,有时也没必要等到孩子发问才开始谈论。父母可利用身边或社会上发生的事件与孩子一起进行讨论。向孩子阐述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为避免一些问题的发生,应该采取的预防方法,以及事件发生之后,应该采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当你不知道的时候要承认它

有时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或根本就不知道。这没有关系。向孩子承认自己不知道。好的办法是与孩子一起查资料,去寻找答案。通过这件事也可使你在孩子面前树立一种诚实、为孩子解决问题的榜样。专家意见,不推、不瞒、根据年龄特点谈性。母亲与孩子坦诚交流,少年“性困惑”迎刃而解

少年性困惑性学专家支招举例解愁结:

小明问题一:他们在做什么?

答案:他们在做爱。这是男子和女子到成人婚后表达爱情的一种方式。这样做有三个目的,一是促进身体健康,二是愉悦心理,三是生孩子。

小明问题二:小孩是怎么生出来的?

答案:爸爸的阴茎进入妈妈的阴道,含精子的精液进入阴道后,精子缓慢地通过子宫,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经过结合就形成了受精卵。受精卵在妈妈的子宫里发育9个多月就分娩出了小宝宝。

小明问题三:现在,我能不能也和班上那个漂亮的女孩子造一个小孩?

答案:不能。一是你还没成年,现在的任务是学习本领,那是成年后才能考虑的事儿。二是生小孩是双方的事儿,必须征求对方意见。如果那样做,大家都不会说你是好孩子。况且,你自己还养活不了自己,咋能养活一个小宝宝呢?

小明问题四:做爱是不是很爽?

答案:不一定。成年人之间做爱是一件很愉快的事,但不是成年人或不是相爱的人做爱,就会违反道德形成精神压力,对双方或对其中一方是一件很痛苦的事,甚至是一种犯罪。孩子,这都是成年人考虑的事情,咱好好学习,等成年了,再考虑这些事情也不晚呀。

性教育秘诀不推、不瞒、被动、循序渐进谈性

对孩子的性问题一不能推,更不要训斥、打骂。因为孩子天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如果你不告诉他答案,他会想方设法找答案。一旦遇到黄碟、黄书,就会对孩子形成误导。到时候要再想扭转,就难多了。

二不能瞒,如果敷衍了事地编个答案给孩子,一旦孩子从其他地方得到了答案,当然,可能这个答案也不一定对,他会将两种答案放在一起比较,一发现不一样,不但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和权威无存,而且他会更拼命地寻求答案。

三要被动谈性,主动谈性会强化孩子的性意识,容易使孩子对性有较深的主观认识。应在孩子有问题向家长发问时,才有针对性地解答。

谈性要分阶段进行。由于孩子知识面和心理接受能力有限,谈性的程度和深度要与其年龄相吻合。幼儿园时期,谈幼儿的性别意识,认识自己的性器官。小学时期,谈性器官的作用、保护。初中时期,谈性现象(如遗精、来月经、自慰等)的由来及如何对待,谈如何与异性交往。对于这一阶段的女生,应教导如何应对性骚扰。高中时期,谈性道德,性行为的控制与自我保护。

6.如何对孩子进行数字教育 篇六

人的一生最早接受的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和奠基。面对21世纪新的挑战,未成年人需要极强的心理素质。现在的中小学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在家长的呵护下成长。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素质已趋于弱化,也缺乏心理锻炼和意志磨练,这是极需我们值得担心和关注的。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其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对孩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有优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也将成为家长面临的重任。那么将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认为:

第一,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转变观念。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只看孩子智力水平,忽略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发展水平的陈旧观念。毋庸置疑,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是谈不上有良好道德的。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孩子表面看来好像很听话,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情感淡薄、意志薄弱、性格脆弱,在德智体等方面发展潜力却极为有限。教育实践的大量事实证明,理想、志气、进取心、勤奋、刻苦、毅力、虚心等优良的个性品质,对促进孩子的学习、发展和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人父母者必须把心理健康作为孩子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加以充分重视。家庭教育应当由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如何教孩子正确做人的方向上转变。作为启蒙教师的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自身开朗、豁达的个性,民主平等的作风去影响孩子,在教育上做到爱而不宠,严而有度。

第二,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是了解孩子。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个性、理想、情感、兴趣和能力等个体素质。一般儿童好活动、好模仿、好奇、好问,还具有喜欢成功、喜欢称赞、渴望得到同情和理解的心理等。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快速发展时期,他们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其内心深处常常充满各种矛盾。他们与外界也常常发生各种冲突,处于不稳定状态,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这是家庭教育中要特别引起重视的问题。问题儿童都是心理不健全的结果。显然,他们的问题不是突如其来的,常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也总会有一些表现。如过分自卑或孤僻、经常与父母及同伴发生争执,敌对,不合作等。如果在初期予以注意,防微杜渐,就可以使这些儿童获得重新适应生活环境、发展良好品德和性格的新的有利因素。

第三,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信任孩子。父母同子女的关系,既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又是朋友关系。子女对父母应当尊敬、体谅、爱惜;父母对子女更应当尊重、信任、爱护、帮助。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同子女之间意见不统一或产生矛盾时,应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采用民主协商的方法,并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平时,多尊重孩子的人格,信任他们,关心他们的日常活动,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正当愿望和要求,使他们真正感到父母可亲、可爱、可以信赖。这样使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心里的秘密讲给父母听,以取得了孩子的最大信任。同时,家长要充分相信孩子的潜能,他们或许有意想不能的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凡孩子的事,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做父母的切忌越俎代庖,而应给予更多的启发性的帮助。

第四,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对孩子长期的心理惩罚。儿童缺乏生活经验,偶尔做错一件事,父母就天天骂或时常提及此事,长时间表示拒绝,就会使孩子情绪异常忧郁,甚至延续到成年。有的问题儿童本身就有情绪上的障碍,如果家长自身容易冲动,就会更加严重。更不要在学习上、升学上对孩子施加压力,把孩子的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主要标准,久而久之,使孩子产生厌恶学习、憎恨考试等心理障碍。

7.如何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 篇七

关键词:幼儿教学,环保教育,教育方法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这些口号的提出说明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 也说明人类环保意识正在觉醒, 环保教育迫在眉睫。幼教工作者应如何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呢?孩子是未来的主人, 加强对他们的环保教育, 意义重大而深远, 将直接关系到我们“今天”和“明天”能否拥有绿色家园。幼儿园是对幼儿进行环保启蒙教育、养成教育的重要场所, 教师应以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为依据, 充分利用特有的教育资源和环境条件, 不失时机地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

一、幼儿园是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场所。

1. 必须提高教师的环保素质, 才能影响并带动幼儿开展各种环保活动。

怎样提高教师的环保意识?要靠自身的不断努力, 不断完善;多看一些有关环保的录像, 以及专家的讲座等。

2.陈鹤琴先生说过:人类动作十分之九是习惯, 而这种习惯大部分是在幼年时期养成的, 所以幼儿时期, 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以此为依据, 我将环保教育与幼儿的生活习惯的培养紧密结合, 萌发幼儿环保意识, 增加幼儿环保知识。幼儿园一日活动丰富多彩, 在上课、游戏、劳动、生活活动中我有意识地用幼儿喜欢的方式进行环保教育。如:让幼儿学习有关的诗歌、故事, 开展谈话活动初步了解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再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感受到环保的意义。

根据幼儿园教育的总目标和计划要求, 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 在主题教育活动和各科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如在“6·5世界环境日”之际, 开展“保护我们的家园”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带幼儿外出观察, 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感受大自然中色、形、声的美妙, 产生对美好环境的情感。同时, 通过讲故事、观看录像、欣赏图片、谈话讨论等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形式, 开展相应的环保知识教育。针对四、五月份沙尘暴天气, 让幼儿在切身感受的基础上, 展开讨论“环境被破坏后, 我们的生存条件会变得怎样?”从而通过对比知道良好的环境对生命成长的重要性, 教育幼儿减少废物垃圾, 保持环境整洁。如教给幼儿正确的洗手及节约用水的方法, 培养幼儿用水后关紧水龙头的习惯。针对“地球上的水可以有完吗?”等问题, 组织幼儿在观看录像“宝贵的水资源”后, 知道水来之不易, 从小节约用水。

3. 环保教育应渗透到一日生活的各环节中, 我们应充分利用各个环节, 加强对幼儿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

如教育幼儿不随地吐痰, 不乱扔果皮杂物, 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说话、走路要轻;爱护图书, 爱护玩具;养成随手关灯、节约用电、节约用纸的好习惯。平时, 多组织孩子收集废纸、易拉罐、玻璃瓶、果冻盒等废弃物品, 对它们再利用, 做成各种新颖、有趣、立体、直观的教具, 既可以节省材料, 又可以减少污染, 这些既是良好的行为习惯, 又是环保的基本要求。

二、环保教育, 父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在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时, 应注意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

强调父母应以身作则, 提高自身的环保素质, 让家长为孩子做出榜样。如在公共场所不吸烟, 不乱扔瓜皮果壳;在家庭里, 听音乐、看电视注意控制音量, 不制造噪音影响他人生活。在幼儿园适时向家长发放环境教育意见征求信, 虚心地接受家长的环保建议, 并结合节日、纪念日组织幼儿和家长一起植树种草, 到大自然中游玩, 了解大自然的奥秘,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并随时清扫废物, 从而唤起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 培养对花草树木、动物的爱惜之情。以此, 带动所有的人都爱护环境, 保护家园。

2. 父母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在日常的生活中, 父母应抓住各种机会, 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要教育幼儿养成随手关灯、节约用电、用纸、用水、节约粮食的好习惯。发现幼儿有错误行为应及时制止, 引导幼儿发现事情错在哪里, 使幼儿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有一个新的认识, 从而使幼儿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

三、增强教师的环保意识, 提高环保素质。

教师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 只有教师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和丰富的环保知识, 才能影响并带动幼儿开展各种环保活动。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学习, 不断丰富自身的环保知识, 关心周围的环保状况, 了解国内外环保动态。另一方面, 应注重自己的行为, 从一点一滴做起, 用自己美的语言影响、教育孩子。如注意着装整洁、手脸干净, 物品摆放有序;看见废物主动捡, 看见破坏环境的行为主动管。这样, 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

四、通过环境对比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

1. 通过组织幼儿参观各街道, 让他们看到污水横流、垃圾成堆、浓浓的黑烟等污染严重景象。

接着, 带领幼儿到公园, 看湖水碧波荡漾, 聆听鸟儿欢唱, 享受青草绿树带来的清新空气, 让幼儿在尽情游戏、玩耍中充分享受大自然的美好。通过鲜明的环境对比, 幼儿感受深刻, 能说出哪里的环境美丽, 懂得清洁的环境优美、舒服, 肮脏的地方令人恶心, 从而使幼儿初步意识到环保应从我做起, 应该节约用水, 不乱扔垃圾, 爱护花草树木等。并在此基础上, 帮助幼儿树立保护环境光荣, 破坏环境可耻的观念。

2. 在幼儿园日常教学活动中, 随时都可以渗透环保教育。

我们应注意在与环保有关的纪念日中组织一些活动, 如在“植树节”时向幼儿介绍森林资源及其作用, 了解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等, 既丰富了幼儿的环保知识, 又增强了幼儿的环保意识。

8.如何对单亲家庭孩子进行成长教育 篇八

单亲家庭的孩子和许多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离异之前,充分享受到了父母的爱护和家庭的温暖。而父母离婚后,只能由一方教育抚养,这就让孩子产生一种失落感和无助感。据心理学家分析,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因缺少父爱或母爱导致心理失衡,常常感到孤独、忧郁、寂寞、失望、偏执,往往会情绪低沉、心情浮躁、性格孤僻。这就直接影到了他们以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此,对单亲家庭孩子的成长教育是家长和教育人士迫在眉睫、至关重要的一件大事。

那么,如何对单亲家庭孩子的成长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呢?首先,作为学校的班主任教师,应具有一颗高尚的心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要对单亲家庭的学生怀有一颗关爱之心。单亲子女往往受到社会一些人的冷落和偏见,因而性格上容易变得内向、自卑,对生活失去信心。班主任教师平时应该多关心帮助这样的学生,发现有偏执的言语和举止要及时找他们谈心,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与他们耐心细致地沟通,做循循善诱的思想工作,重视情感方面的需要,多给他们提供精神上的支持。

据当代健康学家分析发现,目前,国内在校患忧郁症的学生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而患上这种疾病的学生多数来自于单亲家庭。此病症临床表现为病人不愿与外界沟通,自卑心强,情绪低落压抑,严重的还有自杀的倾向和行为。患上忧郁症的学生除了自身心胸狭隘和天生的性格孤僻外,主要是缺乏外界的正确引导和教育,缺少有人关爱和帮助的结果。

可以说,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特殊的生活经历,造成了单亲孩子的特殊心理状态。在单亲家庭中,由于家庭的变故,使孩子经常处于不安、紧张、忧愁和思念的情绪之中,严重地阻碍了其生理及心理的健康发展。这样一来,班主任教师就应该教育他们有一颗自尊、自强、自爱、自励的心,鼓励他们不要逃避社会,主动与人交往,培养其开朗乐观的性格和健康高尚的人格,以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单亲孩子的家长,既要当妈妈,又要当爸爸,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几乎依赖于学校的教育,这就让单亲家庭的孩子养成了自由散漫、唯我独尊的性格,而这样的性格对他们的学习和心理成长极为不利。为了使单亲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班主任还应该经常与单亲子女家长沟通会面,和家长们讲清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的重要性。只有教师与家长共同教育学生,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未来需要他们去开拓、去建设,为此,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仅教授他们文化知识,更应该关心他们的精神成长。尤其是在教育单亲家庭学生时应该有别于正常家庭子女的教育,应讲究方式和方法,将爱和管教适当结合,帮助他们打消其自卑和孤独心理,不仅要给他们物质上的帮助,更应该给予他们精神上的鼓励。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形式不仅仅限于对学生传授知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说,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应该让他们清楚知道,克服自身弱点,是自强、自立的基础,使他们能自觉自愿地在老师的严格管理和真挚关怀下成长进步,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再有,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已故的著名爱心人士丛飞,自幼家庭贫穷,小时候卖过冰棍和小人书,捡过垃圾,甚至为了交学费,还偷卖过家里的蜡台。为此,他非常理解贫穷家庭孩子对学习的渴望心情。他说:我拯救不了一个世界,但是我可以尽我所能去拯救一个孩子,我希望资助孩子们读书而改变他们的人生之路,使他们学有所成,将来奉献社会,这样,中国就少了一个文盲,国家就多了一份和谐。

丛飞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用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他历经十几年的时间用义演赚到的300多万元先后资助过178名贫困失学儿童,而就是这样看上去风光的歌手,家里住的却是仅仅几十平方米的房子。就在丛飞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将自己的眼角膜捐献出来,为6位眼疾儿童带去了光明。丛飞并不是什么大明星,只是一个小小歌手,他没有什么大钱,却做出了大款大腕都无法做出的善举,这是一种无私的精神,一种大爱的境界。如果全社会的人们都拿出一点丛飞的爱心精神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我们的社会该是多么和谐,充满爱心的大家庭啊!

教师的工作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单亲子女的教育工作,应该从教师做起,在当代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形势下,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人民教师,应时刻肩负起社会的责任感和历史的使命感来,积极挑起保护和教育单亲子女的重担,而能否做好这一工作的关键又在于教师对这些孩子是否更有爱心、耐心和诚心。

9.不要对孩子进行比较教育 篇九

你看隔壁的小明,一直都那么听话,你怎么跟人家比啊。

你怎么不学学你姐姐,整天就知道玩啊玩的。

人家的孩子一回家就复习功课,你就知道玩游戏!

你就不能像„„

为什么非要把孩子比来比去

明明放学回家,一放下书包就打开电视,因为待会有他最喜欢看的动画片。正在准备晚餐的妈妈见孩子回来就顾着看电视,有点生气,忍不住数落起来:“你就知道看电视!作业做了没有啊?你看弟弟多听话,一回来就做功课,做完了还帮我出去买东西。你跟他比比,还像个哥哥的样子吗?”“是啊,是啊,什么都是弟弟好,那当初你干吗要生我?”明明生气地喊起来。他就是不明白,为什么同样是妈妈的孩子,弟弟老是受到表扬,而自己总是挨骂呢?难道自己就真的一无是处,真的这么多余吗?妈妈的话真的很伤他的心。

这只是很多例子中的一个。如果你是一位母亲,你能理解孩子遭到这种数落时的心情吗?

家长们骂孩子的时候,最容易拿孩子同其他的孩子做比较。

“你弟弟比你听话多了。”

“人家怎么能考满分,不是一样在听课吗?”

当孩子被这样骂的时候,他也知道父母说的是事实,无力反驳和辩解,所以往往会感到气馁,对自己丧失信心。尤其是在一个家庭中,当一个孩子被作为另一个孩子的标准时,时间一长,被比下去的孩子就会不自觉地把自己排除在这个家庭之外,认为自己是“多余的”,是“没用的”,甚至认为父母不爱自己了。他们很有可能产生这样的心理:“唉,反正我不管做什么都比不上弟弟。”

“看来,我在这个家里完全是多余的,妈妈根本不喜欢我。”

孩子一旦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自卑感会越来越重,会越来越没有斗志和热情。也许他本来可以成为一个很有出息的孩子,但是因为这种自卑,长大后自暴自弃,一无所成。我们说,父母一句话,影响孩子的一生,并不是危言耸听啊。

孩子犯了错,父母批评可以,但是千万慎用言语,千万不要把一个孩子作为衡量另一个孩子的标准。家长自己也有过童年,难道你们小时候就喜欢听这种话吗?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个性,如果他完全像另外一个孩子,他就不是他了。

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

不管你是父亲还是母亲,不要老是羡慕别的孩子怎么怎么听话,怎么怎么聪明。每个孩子都是一块尚未雕琢的璞玉,都有成为人才的可能性。而这块玉是放出光芒,还是失去光彩,就得看父母如何教育了。一句话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

人与人是不一样,哪怕是亲兄弟姐妹,也会存在性格、能力、天赋等许多方面的差异。你的孩子可能在一个方面比不上人家的孩子,但是在另一个方面却远远强于别人的孩子。而你,发现了孩子比别人强的这个方面了吗?比如,你的孩子虽然爱玩一点,但是天性善良,富有爱心,懂礼貌;也许脑子没那么灵活,但是很上进,很努力,很正直;也许不善于交际,但是很细心,很独立。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抓住孩子的缺点不放,而不对他的优点加以赞扬和鼓励呢?

而且,大人眼中的好与坏,是比较主观和简单的。孩子的能力会以很多种方式表现出来,做父母的可否明白这之间的差别呢?对孩子没有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就下结论,这是非常愚蠢的。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不公正的。

10.对孩子应怎样进行安全教育? 篇十

对孩子应怎样进行安全教育?

对小儿的早期安全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训练小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二是要经常给小儿讲解预防中毒和防止意外伤害的知识。对小儿的教育和训练应遵循以下原则:一要待小儿神经精神发育达适当程度,方可进行。二要对小儿的.尝试和失败有耐心,成功时要及时给以鼓励。三要在训练中避免强迫,要引导小儿高高兴兴接受训练,寓教于乐。

在教育和训练中,还要掌握小儿的心理特点,尤其全家人对儿童的要求和教育方法必须一致,否则会造成儿童心理紊乱。成人对儿童应一视同仁,不能有所偏袒,以免造成小儿缺乏信心和顽固任性,对培养习惯不利。一岁半至二、三岁的小儿,常表现一定的抵抗性,喜欢说“不”,对此应采取策略,凡事必须正面诱导,向小儿提出明确要求,并指出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能那样做。儿童喜学榜样,模仿性极强,故在饮食、睡眠、遵守交通规则等生活习惯上,同其他行为一样,成人应做出良好榜样,并鼓励儿童之间相互学习,养成良好习惯,改正缺点。

11.如何对孩子进行数字教育 篇十一

1.变化无常的行为

单亲家庭的学生往往比其他学生敏感的多,周围舆论和特定的氛围对他们的压力要超乎一般家庭的孩子。特别是部分离异家庭的学生仇视父母,拒绝来自家长的教育,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心理。他们经常通过出入网吧、游戏厅等不健康场所来宣泄他们内心的不满和痛苦,对于这些学生如不及时引导,则很容易导致其误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严重的自卑心理

在单亲家庭中,由于家庭破裂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创伤,使他们有很强烈的不安定感。家庭的保障机制遭到破坏,原本完整的家庭不复存在,因此他们总觉得低人一等,看不到自身的价值,加上生活中面临各种困难和挫折,常常使他们丧失自信心,感到自己渺小无助,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

3.突出的消极情绪

家庭的变故使许多单亲家庭的学生有着比同龄学生更强烈的自卑感、被遗弃感和对环境的怨愤感。这些消极情绪往往导致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下降,与同学难以形成友谊关系。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调整和帮助,这种不良情感还会逐渐累积起来,导致心理上的交往障碍。

4.狭隘偏执的个性

单亲家庭中无父亲的子女往往会缺乏安全感。家庭活动空间较小,子女更容易被社会不良诱因所吸引,染上恶习。

因此,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场所,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对单亲家庭中的孩子进行德育渗透呢?在平时的德育教育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用爱心抚慰创伤

我认为,既然这些孩子异常的心理和行为大多是因为他们生活中的不幸和坎坷造成的。那么作为孩子的第二父母的老师,首先就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鼓励和帮助,弥补孩子心中那份残缺的爱。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灵深处。”对于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更需要老师注入无私的爱,来抚慰他们心中最敏感的创伤。创设一种真诚的氛围,使学生重新享受失而复得的温暖与快乐。

二、爱在心中,严字当头

用爱心抚慰创伤,但也绝不能忘了严格要求。对单亲家庭的孩子倾注爱心,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放松要求,丧失原则。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长期缺乏严格的家庭管教,与其他孩子相比,更容易犯一些错误。有时,有些老师可能处于对他们不幸遭遇的同情,往往在他们违反了纪律时,对他们姑息、迁就或是处罚无关痛痒。殊不知,他们在内心非但不领情,反而会激起他们更大的逆反。所以,在平时的学习方面以及对学校、班级规章制度的遵守方面,教师对他们与其他孩子必须一视同仁。也唯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在老师和同学的心目中并不是“另类”,也才能真正感受到平等。

三、创设活动环境,用鼓励消除自卑

我经常寻找契机,在班级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手拉手一帮一”活动,“我们都是一家人”“同在一片蓝天下”主题班会……让双亲家庭孩子与单亲家庭孩子团结、互助、平等地共同活动,一起欢笑,没有讽刺,没有歧视,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个性和正常的人际交往。对于一些能力较强的单亲家庭的孩子,有意识的多给他们一些机会,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四、密切家校联系,不留教育真空

孩子的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教师的单方努力,也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密切的家校联系更是必不可少。通过家校联系,教师不仅可以及时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行为表现,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对单亲父母做一些教育方法上的指导。

总之,单亲家庭的孩子虽然无辜的遭遇了家庭的不幸,比一般的孩子缺少了关爱和幸福感,但爱是可以弥补的,只要身为人师的我们本着“爱心、热心、诚信、耐心”和科学的教育态度,辅之以适当的教育方法,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就一定能医治他们内心的创伤,让他们和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在同一片蓝天下,共同地健康成长!

12.谈如何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篇十二

目前, 大多数家庭中环境优越, 独生子女受到的关爱太多, 很容易形成在情感上只知获取、不知给予;心无他人, 事事自我为中心, 对人对事淡漠无情, 认为一切都是自己应得的, 而对他人为自己的付出往往被忽视。许多孩子不喜欢自己的父母, 不尊敬长辈, 自私、任性, 致使他们缺乏责任感。因此, 在幼儿期进行情感方面的培养———“感恩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这应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情感教育的一个切入点。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感恩可以让一个人更加充满爱心、充满信心。一个人只有对父母、对同伴、对周围的人有了深厚的情感, 才能服务于社会, 立足于社会。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 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因此, 我们应从小让孩子学会感恩, 要常怀感恩之心, 这不仅是一种礼仪, 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 也是社会的进步、现代文明的体现。那么, 如何对幼儿实施感恩教育,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家长应给幼儿以理智的爱, 以亲情教育教幼儿感恩

爱孩子是每位父母的天性, 但现在很多的独生子女家庭里, 一切以孩子为中心, 孩子是家中的“小太阳”,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 生活在富裕的物质环境中, 要什么有什么, 孩子认为得到的一切东西似乎是理所当然的, 爸爸妈妈所做的事情当然也是应该做的。在一次“妈妈爱我, 我爱妈妈”的家庭调查活动中, 一位幼儿问妈妈:“妈妈, 你是怎样爱我的?”妈妈说:“你能说说妈妈是怎样爱你的?”孩子摇了摇头。这位家长说:“你生病的时候, 妈妈整夜未眠陪伴在你的身边;每天妈妈都要为你穿衣, 制做好吃的饭菜……”。没等妈妈说完, 孩子便抢着说:“这不都是妈妈应该做的吗, 谁让你是我妈呢”。从孩子毫无遮掩的话语中, 我们感受到了孩子对母亲的付出爱看得如此不在意。因此, 父母对孩子的爱要理智, 宽容而不纵容。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要让孩子认识到, 在家庭中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爱不是单向的, 而应该是双向互动的。让孩子感知和体验父母之爱的同时了解父母的辛苦, 更应懂得反馈和回报。另外, 父母要以身作则, 以自己的善良、责任心、对社会的感恩之情, 潜移默化地教育影响幼儿, 让幼儿从心里感受到爱, 在血缘亲情的基础上建立起理解、宽容、和谐的家庭氛, 进而萌发幼儿的感恩之情。

2 教师应注重情感因素对幼儿的影响, 对幼儿实施感恩教育

德国教育家雅司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教育, 而非理智和认识的堆积”。作为幼儿教师———幼儿的直接教导者, 我们应对幼儿倾注尊重、理解、关怀和期待, 走进幼儿的情感世界, 真正作到“教师”与“幼儿”的人格上的平等, 用爱心与耐心感染孩子, 让孩子在尊重与信任中展示生命的价值, 使之成为具有爱心、善解人意、为他人着想的人, 并以一颗感恩的心快乐的成长。

在幼儿园里, 教师可以通过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随机教育的形式, 灵活机动地进行感恩教育。

2.1 在分享中建立爱心, 从而学会感恩

例如:召开家园互动的幼儿生日PARTY, 大家共同分享快乐与祝福, 培养幼儿同伴间的情感交流, 树立了幼儿共享、分享的意识。通过活动感谢父母, 是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感谢小伙伴, 使我们变的不再孤单, 进而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分享、感激。

2.2 通过游戏感知社会, 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促进感恩意识的形成

例如:通过做游戏《娃娃家》、《理发店》、《小医院》等, 让孩子在实践中获得社会性发展, 了解社会环境的生活规律和特征, 在活动中逐步学会合作、分享、互助、谦让他人。幼儿间那种纯正的友谊在和谐、亲密的关系中建立起来, 进而帮助幼儿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愿望, 当别人有了困难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 学会感激他人。

2.3 利用日常活动中的随机教育, 激发幼儿感恩之情

教师应充分利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将课程与幼儿的感恩教育相互衔接, 成为有效实施感恩教育的载体。在社会、语言、艺术等领域中融入感恩教育的内容, 给予幼儿能够理解的感恩知识, 提高幼儿的感恩意识。如:音乐活动《小乌鸦爱妈妈》, 幼儿在感知小乌鸦是怎样爱妈妈的同时教师进行迁移, 使幼儿体验到妈妈与孩子之间的温情, 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通过学习《三字经》、《弟子规》等感知古圣先贤的智慧和精华, 进行陶冶性情。通过幼儿园组织的亲情互动活动《亲情十分钟》, 为幼儿实施感恩提供了平台, 父母与幼儿间的真诚问候、按摩捶背, 每周为妈妈、爸爸洗一次脚等方式激发幼儿与父母之间的真情, 使幼儿从中体验被感恩的快乐。

2.4 利用节日潜移默化地渗透感恩教育

节日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 各种节日的不同意义和内涵是向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有利途径。“五一”劳动节感谢劳动人们给我们带来的巨大财富;“教师节”一张自制的卡片“老师, 您辛苦了”一句深情的问候表达出对老师的敬仰和感激;“八一”建军节感谢远方的解放军战士为我们保卫祖国, 使我们过上安宁的生活……通过感恩教育让幼儿学会感激, 学会懂得尊重他人, 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得快乐生活。

3 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 拓展幼儿的感恩思想

我们生活的空间时刻接受着新闻传媒带来得大量信息, 这些都能够影响和改变幼儿的观念和思想。幼儿能在生动直观的社会氛围中感受着崇高的爱:把自身之物给予他人, 关爱弱者, 尊老爱幼, 在文明健康的环境里感受无微不至的爱, 使幼儿的思想得以升华……

“感恩”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是一种美德, 是一生一世的行动。让幼儿心存感激之情, 共同生活在“爱”的氛围中, 感受无所不在的“爱”, 体验和谐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用感恩的心来回报父母、老师、同伴、社会。

摘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对幼儿实施感恩教育, 应成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之一, 情感教育的一个切入点。家长应给幼儿理智的爱, 以亲情教育幼儿感恩;教师应注重情感因素对幼儿的影响, 对幼儿实施感恩教育;应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 拓展幼儿的感恩思想。

关键词:幼儿,感恩,教育

参考文献

[1]幼儿园工作规程 (试行) .[1]幼儿园工作规程 (试行) .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13.如何对孩子进行数字教育 篇十三

高三学生因为高考和升学的压力,总体上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往往容易出现焦虑、烦躁、自卑、偏执、脆弱、情绪不稳定、苦闷抑郁、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集中困难和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

一、家长帮助孩子调整心理状态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心理状态与高考成绩紧密相关

高考是一种知识水平和心理水平的综合测试。高考中,知识和能力主要是通过考生的心理素质这一载体来实现的,考生的心理素质直接决定了考生在高考中能否很好地发挥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可以说,扎实的知识和综合能力是高考成功的基本条件,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考生高考成功的必要保证。

据调查,很多学生高考失利,往往不是因为所学知识没有掌握好或能力不足,而是因为考前的心理状态不佳造成的。考生的心理状态与高考成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极盛曾对考入北京大学的135名高考状元做过研究,发现在影响高考成绩的20个主要因素中,考场心态的重要性居第一位,考前心态的重要性居第二位,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居第三位,而学习基础的重要性居第四位。

(二)心理状态的调整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高考和升学能够引起孩子高度紧张,产生巨大压力,而且是每个高三学生必须适应和应对的,高考和升学的压力伴随高三学生持续长达一年,这会造成孩子的身心对许多疾病和心理障碍呈易感状态,在其他致病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高三的学生比高

一、高二更容易引发身心健康问题。这就需要学校、社会和家长特别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帮助孩子进行心理调整。

二、家长对高三学生常见心理状态的调整对策

下面就高三学生最常见的学习自信心不足、焦虑急躁心理及学习注意力难以集中这三种心理问题,来总结一下家长对孩子以上三种心理状况的调整对策。

家长帮助孩子增强学习自信心的对策

学习的自信心能积极地开发潜能,面对学习困难无所畏惧,是考试取得佳绩的强大内因,所以学习自信心对学习非常重要。但是很多的高三学生学习上没有自信心,情绪自卑低迷,这严重影响了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学习基础差、过低的自我评价、个别教师的讽刺挖苦、过高的期望目标、盲目的与他人对比等,这些都是导致学生缺乏学习自信心的主要原因。我们先看一封家长的来信:

我家的孩子今年读高三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中等,以前的学习基础不好,孩子上高三以后想把以前的知识漏洞补上来,所以对高三的学习很抓紧。可是前几天学校进行了一次综

合测试,孩子的成绩仍然不理想,孩子最近几天就很消沉,觉得自己不是考大学的材料,用功也不起作用,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对学习不像以前那样用功和有热情了。我们家长这几天也替孩子着急,可是除了能给他说几句安慰的话,我们还能做什么呢?请老师给予帮助。

从这封家长来信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同学虽然上了高三后对学习很抓紧,但由于以前的学习基础差,所以成绩仍然没有显著的提高,这个同学对学习有点急于求成、缺乏耐心,而且面对暂时的学习上的失败轻易地就否定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如果这个同学不能从自卑消极的心理中解脱出来,他就会对学习自暴自弃,最终严重影响高考成绩。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增强学习自信心呢?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对策:

1、辨证地看待综合考试或模拟考试的成绩

大多数的高三学生对学校组织的每次综合考试或模拟考试都非常看重。有的学生成绩考好了,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羡慕,沾沾自喜,开始狂妄自负,有的学生成绩考不好了,再加上有的教师不公正批评、打击和同学的讥笑,觉得自己很失败,灰心丧气,没有了学习的斗志,这两种心理状态都不可取。对待这些综合考试和模拟考试要辨正地看待,这些综合考试和模拟考试虽然能反映出大多数学生目前的学习水平,但并不是绝对的,考前的模拟考试和高考的成绩之间还有很大的弹性,有的同学可以相差上好几十分,所以,一次模拟考试成绩考好的同学不要太得意,而成绩没有考好的同学更不该丧失信心,而应该庆幸,因为模拟考试及早地暴露了自己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能让自己及时补救,避免在高考时因出现类似错误而丢分。

2、学会正确地归因

学生对每次考试的成败其实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归因。正确地归因有利于学生更加努力,争取下一次考试的成功,可是有更多的学生不能正确积极地归因,总是把考试的失败归因为自己能力差等这些因素,这样的归因就调动不起自己学习的主动性,使自己更加自卑和失去学习上的信心。所以家长要让孩子在学习上学会正确的归因。

归因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稳定性原因和易变性原因,可控性原因和不可控性原因。如果我们家长能引导孩子把考试的失败归结为是自己的努力不够等内在、可自我控制的因素,那么孩子就可以通过更多地努力来争取下次考试的进步。如果我们的孩子总是把自己考试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是自己能力差、考试的题偏难、自己的运气不好等外在、不可控制也不稳定的因素,这显然使孩子对以后的学习仍然感到无能为力,不能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信心。

3、家长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影响孩子

家长每天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彼此心态、情绪相互影响,所以我们家长要有意识的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影响孩子。比如:当孩子自卑、愁苦的时候,家长要用真诚积极的语言鼓励安慰孩子:“虽然你以前的基础不太好,但是爸爸已经看到你这阶段很努力的学习,确实掌握了很多以前遗留下来的知识点,不要急,爸爸相信你继续这样坚持下去,一定能赶上来的”;“你在爸爸心目中一直都是最棒的,爸爸一直很欣赏你解决困难的勇气,相信这次学习上的困难你一定会解决的,爸爸愿意帮助和支持你。”家长始终能给孩子鼓励和信任,这

是给孩子巨大的精神支持,孩子能真心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产生强大的克服困难的心理动力和勇气。孩子在父母的理解和强大精神鼓舞下,能更快、更勇敢地克服困难,找回学习上的信心。

4、家长对孩子的每一小步进步都进行及时地鼓励

孩子学习上的自信心根本上说来源于孩子学习上的成就感。当孩子经过自己的努力使他的学习有所进步的时候,他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会大大地增强孩子学习的自信心。所以当孩子在学习上哪怕只有一点点的进步,家长都要抓住时机给予及时地鼓励,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每一小步的进步都能得到家长的承认和肯定,这时他的学习成就感受就会放大,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学习的关心和鼓励,更能激发他学习的热情和主动学习的精神。

高三学生焦虑紧张的心理状态会严重干扰学习过程和效果,并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及时帮助孩子进行心理调整。

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孩子稳定情绪、平和心态:

1、客观理智地看待高考

形成孩子心理过大压力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孩子把考大学作为了自己唯一的出路和目标,家长和老师也是这样要求孩子的,而实际上每个孩子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千差万别,有些孩子能够做到,而对有些孩子提出这个要求可能就为难孩子了。所以家长应该有意识的为孩子减压,鼓励孩子认真积极备考,把高考作为对自己人生的一次挑战,但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的人生只有大学一条路,他仍然有其他的人生选择,让孩子尽力而为就可以了。家长对孩子学习上的要求要合理,不要强求实现过高目标,这样孩子心理压力就会减小,焦虑急躁情绪就会得到缓解,而平和冷静的心态才更利于孩子的学习。

2、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

形成孩子情绪焦虑急躁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孩子过低的自我评价。孩子在面临高考时,如果总是看到自己的不足,就会形成自卑的心理,这种自卑的心理让孩子在学习上没有自我的控制感,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看到别人学什么、什么时间学、怎么学,他也跟着人家学,宁可相信别人,也不相信自己,这样在学习上盲目地跟着别人跑,自己在学习上没有主要思路,弄得自己很慌乱而学习上又没有什么起色。

我们知道学习上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才能使成绩提高,而简单的模仿和跟随他人是无效的。所以家长有必要让孩子客观正确的看待自己,要看到自己在学习上的不足,更要帮助孩子寻找在学习上有什么优势,在哪些科目上有提高的可能。经过这样细致客观的分析,就会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他们可以更客观的看待自己,心理更能明确自己应该怎样扬长避短,在学习上从哪些科目的哪些知识着手,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更适合自己等。高三的孩子他们受神经系统的发展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他对自我的分析能力还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家长要主动帮助孩子客观冷静的对待自己和学习,消除忙乱和焦虑的情绪。

3、学习是一个积累到释放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

很多学生在学习上都急功近利,这个月觉得自己对学习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下个月就要求成绩一定要有明显的进步,如果短期内看不到成效就灰心丧气,不再坚持或轻易的否定自己。学习是一个从积累到释放的过程,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学习效果的显现总是滞后于对知识的积累,是需要一个过程和时间的。所以家长要让孩子明白这个道理,不要轻易的否定和怀疑自己,而是需要鼓励孩子继续坚持和努力。

4、帮助孩子制定切实可行的阶段性学习计划,并督促孩子认真落实

学习计划的制定应以孩子为主,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的安排要紧而不乱,必要时要提醒孩子及时修改学习计划。另外学习计划的安排一定配合学校的教学进度,家长要和学校教师保持良好充分地沟通,对学校的教学进度、教师对孩子学习上的要求、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家长最好能和孩子一同进行学习阶段性总结,帮助孩子分析学习上取得的进步和不足。

有的孩子学习原地踏步不是因为学习计划制定的原因,而是因为孩子没有自我的控制能力或没有坚持下来的学习品质,这时家长需要及时提醒、督促并鼓励孩子按既定的学习计划完成学习任务。

通过学习计划的制定,孩子在心理上就对每天的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心中有数,增添了紧张感和踏实感,既不会思想忙乱也不会对学习无从下手,心理保持紧而不乱的状态,这是备考中最佳的学习状态,这个状态也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当孩子通过自身的努力,顺利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任务时,他的心中也会充满学习的成就感和踏实感,这种感觉有利于稳定孩子的焦虑和急躁情绪,所以帮助孩子制定切实可行的阶段性学习计划,并督促孩子认真落实,无论从学习的科学性和稳定孩子焦虑紧张的情绪方面都是必要的。

5、意念中断法

家长可以教给孩子一个简单方便的方法来帮助孩子降低焦虑水平,稳定情绪。这个方法就是高考前不想像高考的后果,不要困扰于“我能考上吗?”、“如果我考不上我该怎么办?”、“如果我没有考好我该怎么面对我的父母?”、“考上的学校是个什么样子?我能喜欢吗?” 之类的问题。当孩子的脑中出现这些想法时,就要有意识的打断自己的这些想法,而用另一些想法来替代,这些想法是:高考前的任务就是如何做好复习,我要把担心、焦虑的时间用来学习,不要用现在时间去担忧未来,白白耗费现在学习的时间,我能做的就是紧紧抓住现在。高考以后的事情还是等到高考结束后再考虑也来得及。这个方法简单易行,效果快。

如何帮助孩子改进注意力不集中的状态。

在备考过程中,尤其是到了高三复习的第三阶段,即下学期的四、五月份,很多同学都出现了学习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刚复习过的知识又忘记了,思维迟钝甚至呆滞的现象。出现这种学习注意力涣散的现象的原因主要有:(1)学习资料单调;(2)学习方式单调;(3)身心疲劳。

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或从事单调活动,便会引起疲劳,降低觉醒水平,使注意力涣散。这个时期,孩子所学的知识都已经复习过了,教材也反复的看过几遍了,再看都不觉得新鲜了,学习的资料显得既熟悉又单调,学习方式已经稳定并习惯化了,再加上生理和心理能量被大量的消耗,所以就容易出现注意力不能集中的心理状态。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改变单调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方式来帮助孩子增强注意力,比如用一些彩色笔勾画书本,购买一些音像版的相关复习资料,让孩子看看其他的辅导用书,从更新的角度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重新安排每日的作息时间,调整学习的顺序和科目等,这些变化可以给孩子新的视觉、听觉等感觉刺激,即使是学习相同的内容,孩子也会觉得有新鲜感,或多或少地能重新调动起孩子的学习注意力。

这个时期孩子的身心也是疲劳的,怎样让孩子身心得到更好的休息呢?得到充分休息的有效方法是:睡觉、体育锻炼、体力劳动。所以家长不妨让孩子去睡觉,或和孩子一起做做体育活动,当然也可以让孩子帮助家长做点家务劳动。真正充分的休息才能解除身心的疲劳感,迅速恢复体力和精力,这样也可以增强孩子学习时的注意力。

三、高三家长心理状态对孩子的心理影响

考生家长的心理状态对孩子的心理有着很大的影响,家长能及时有效的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是帮助孩子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前提和保证。

一位正在准备高考的女生告诉我,她的爸爸妈妈现在比她还着急。她说她特别怕回家,一回到家爸爸妈妈就和她说“抓紧时间学习啊!”、“考不上大学看你以后怎么办!”等这样的话。她在家时,父母每天电视也不看了,就陪着自己在桌前复习,自己觉得学习起来很不自在,父母在家里说话不敢大声,走路关门都小心翼翼,家里的空气都快凝固了。她说她们班的同学几乎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回家后自己的一举一动家长都要问为什么,在家里根本不敢谈论和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没有一点自由。

家长要使孩子在备考期间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必须要注意自身的言行表现,以免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家长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1、家长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不顾孩子的实际学习情况而一味让孩子实现对孩子来说是不可达到的目标就是不可取的。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不同、学习基础不同、特长爱好不同、智力潜能发展的方向不同,所以对自己的孩子要合理要求,合理期望,鼓励孩子积极备考,把高考看成是对孩子的一次重要人生挑战,只要孩子对高考尽力而为就可以了,不要把高考作为孩子的唯一出路,做好即使孩子高考结果不理想,也可以结合孩子的特点寻找适合孩子的其他出路的思想准备。家长如能这样想,就能使自己有一颗平常心,家长的心态平和稳定,也会感染并引导孩子情绪平和。

2、家长要给孩子树立勇于面对困难的榜样

家长在孩子的备考期间,难免因为工作上不顺利、生活突发事件、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家庭琐事或夫妻情感等问题引发烦躁、郁闷、消极、悲观愤怒等不良情绪。家长的这些不良情绪需要得到及时的发泄和排解。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考虑到家中备考的孩子,不要让孩子受到自己不良情绪的影响。家长可以主动和朋友、家人倾诉烦恼,商量解决之法,争取朋友家人的帮助和理解。家长在孩子面前不要无所顾忌的表现出来,因为孩子有可能误解为是自己的哪些方面的错误引起了父母的不高兴,进而自责。即使孩子没有误解,大部分孩子也会在心理上受到影响,为家长担心焦虑,增添心理负担。

家长当然也不是要在孩子面前弄虚作假,强装欢颜。如果孩子发现了自己情绪的变化,家长可以坦诚的告诉孩子,自己最近遇到了一些麻烦事,自己正在想办法解决,请孩子放心,并且相信自己能够解决好,要让孩子看到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这样就打消了孩子的疑心和担心,而且家长面对自己遇到的困难时表现出来的勇气和信心为孩子树立了榜样,这样也会使孩子在复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时充满信心和勇气。

3、家长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言行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心理都有很大的影响。家长尤其要注重以下言行:唠叨。高三家长普遍存在对孩子唠叨的现象,母亲更为常见。有的家长整日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放在嘴边,提醒孩子要抓紧时间学习,时间长了,孩子心理就烦躁了,孩子本来心理压力就很大,家长再这样天天提醒,孩子回到家也得不到心理的放松,很容易厌烦和躲避家长,家长的话对孩子来说就没有了任何的教育效力。所以家长切忌唠叨,能少说的,少说,可说可不说的,不说,尽量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的语言环境。

过分关心。有相当一部分家长由于对孩子的高考看的过重而对孩子表现出过分的关心。比如,每天家里的饭菜全部以孩子爱吃为标准来准备;孩子学习的时候,家里其他人都不能看电视、不能打电话,说话轻声轻语,行动小心翼翼,生怕影响了孩子的学习;还有的家长甚至停止工作,专门在家陪伴孩子。家长这样刻意营造的家庭环境,打破了家庭的正常生活,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感受到的是过分的安静,只能学习,不敢谈论和做一些学习以外的事情,感受不到轻松和快乐,只能感受到沉闷和压抑。所以,家长对孩子的关心要适度,应保持正常的家庭生活,不必刻意制造一个特殊的备考环境,温馨和谐、正常化的家庭氛围才更有利于孩子积极认真地复习。

过分干涉。还有一部分家长从孩子一上了高三,生怕自己的孩子不抓紧时间学习,被其他事情干扰,精力分散,所以对孩子进行全面干涉。比如,规定孩子几点之前必须到家,不能和谁在一起玩,不能接电话、发短信,不能上网聊天等,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严格限制。这样孩子没有一点自由,只能听从家长的安排,容易引起孩子内心的不满和反抗,导致亲子关系紧张或发生冲突。所以家长对孩子的行为不应过分干涉,不要侵犯孩子的隐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这样家长和孩子才能和睦相处,才能增进亲子关系。

14.不能忽视对孩子进行爱和善良教育 篇十四

新华网天津11月2日专电(任悦)“别人打你,你也打他,打不过就咬。”“咱们宁可赔钱,也不能吃亏。”这是现在很多家长在教育小孩子时经常说的话。近日,天津市妇联等部门举办的“母亲教育与和谐社会论坛”上,来自各地的专家提出:不能忽视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特别是孩子们的母亲,要用自己的爱,教育孩子“从善如流”,让孩子从小培养博爱、同情、宽容等品德。

在论坛上,专家提出:成人在生活中往往会给孩子灌输“社会如何尔虞我诈”“人与人之间如何勾心斗角”等。家长的本意是“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别上当”。可是,这种教育要把握好尺度,如果在成人偏颇甚至错误的引导下,孩子心中善良的成分会越来越少。在家长看来,“从小不吃亏”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人善被人欺”的思想让家长们不愿意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实际上,没有善良之心的孩子也不可能很好地保护自己。

专家们提出善良教育的内容包括:一是保护自然环境和动物;二是同情并帮助弱者,创造机会让孩子帮助有困难的人;三是包容他人有宽容心;四是唾弃暴力,不给孩子提供暴力玩具,远离暴力镜头,在处理问题时不用暴力行为。

中国社科院的专家提出,在一个家庭之中,存在着四种不同关系、不同性质的爱,孩子在这种健全的爱的环境中,才能享受关怀,培养出一颗善良之心。一是子女之爱:孩子对父母的爱是对其所受到的父母之爱的回应,其自尊、自爱、孝顺、负责任等素质都是从父母的日常表现中获得的,所以,父母要给孩子正确的爱,正确的榜样作用。

二是同伴之爱:看到父母及其他长辈爱他们的同伴,孩子也会学着爱自己的朋友。目前我国家庭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缺少同胞兄弟姐妹之爱的实践机会,这个阶段爱的学习就只能由幼儿园、学校或社区环境加以弥补了。家长要多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同伴在一起。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孩子会从中学会理解、分享、团结、帮助。

三是夫妻之爱:夫妻关系的和谐美满,对孩子也是一种教育,孩子可以从夫妻的相互关心和爱护中学会理解、接纳、欣赏、真诚和肯定等美好的品质。夫妻之爱给孩子传递的另一个观念是忠诚。这也是培养孩子善良之心的关键。

15.如何对优秀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篇十五

1.多创设机会,培养实事求是的学习精神。

优秀学生各方面能力较强,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为他们创设施展才华的机会。但要注意让他们克服虚荣,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学习精神。

2.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及时地改正错误。

优秀学生自我感觉良好,个性强,故一般表扬、鼓励和说服教育,对他们收效不大,批评教育稍有不慎,容易与教师产生对立情绪。所以,教师要尽量少对优秀学生进行公开点名批评,应当多采用个别谈话法 ,多做思想 工作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帮助优秀学生及时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我觉得这是帮助优秀学生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最有效的方法。

3.要引导优秀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优秀学生的最大缺点在于不能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所以,教师要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 和短处 ,力争让他们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4. 要 把 握 表 扬 的“度”。

教师常常对优秀学生的表扬“失度”,这是不利于他们顺利成长的。我觉得既不要把优秀学生的“争强好胜”斥之为“出风头”,也不要把优秀学生“夸上天”,更不能把他们和一般学生对立起来 ,推向孤立 。教师应该及时鼓励优秀学生进步,并引导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既让他们感到学习上有信心,又预防他们产生自满情绪。

5.要注意培养优秀学生正确对待挫折。

优秀学生由于经历的顺境多,逆境少,因而对失败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 差。因此 ,教师和家长可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困难,以锻炼和培养优秀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优秀学生“胜不骄,败不馁”。

6.要正确地处理管理教 育 中 “严 ”与 “爱 ”的关系。

“严是爱 , 松是害”,这是许多班主任的经验之谈,也朴素地说明了严与爱的辩证关系。对优秀学生的管理教育,要爱护其学习、上进的积极性,要从有利于其健康成长出发,对他们严格要求,加强管理教育,做到严得合理,爱得真诚。爱要以严格要求为基础,体现在对他们真正的 关心帮助 上 ,做到放心不能放松,表扬不忘批评。既要防止超越客观实际和优秀生接受不了的“严”,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又要反对放松管理,搞迁就姑息的所谓“爱”,助长他们滋长一些不良思想。

7.要引导优秀生开展好“两个互助”活动。

16.如何对孩子进行数字教育 篇十六

最近,全校师生一块观看了《太阳花儿开》这部影片。影片讲述了大山深处,一个8岁女孩冯春燕的故事。冯春燕的父亲在一次上山采药时不幸坠崖身亡,本来就有病的母亲,为此哭瞎了双眼。冯春燕为了照护自己的妈妈,自己放弃了学习的机会,用自己稚弱的肩膀扛起家庭的重担,替父亲还债,为母亲治病,像一朵有骨气有志向的太阳花,只身撑起贫困的家。

在看着春燕照顾妈妈的画面时,我的脑海里出现了另一幅画面:一个男孩正坐在地上大喊着:“我要踹死他!”画面中的男孩是我们三楼的邻居,今年9岁。是什么事情会让他有这么大的反应,说起事情的起因,简直让人难以置信。当时,邻家的男孩在草坪里逮了一只蚂蚱,拿着它吓唬一个两岁的小男孩。小男孩不小心踩死了蚂蚱。邻家的男孩觉着失去了自己的心爱之物,就不得了了,要打小男孩,小男孩的妈妈拦着没让他打,邻家的男孩就在那大喊大叫。邻家男孩的奶奶听到喊叫声下楼来,男孩就更加不得了,疯狂得够着去打小男孩,小男孩的妈妈赶紧抱着孩子回家了,邻家的男孩这就要跟着去,因为奶奶拦着,他就威胁自己的奶奶,说他要撞墙,并咬牙切齿地说:“我找到他要踹死他!我要揍死他!”当听到这样的言语,看到邻家的男孩近乎疯狂的行为时,我想所有听到这件事的人都会和我一样感到震惊。就因为这样一点小事,邻家男孩就不依不饶的大闹,看那架势非要打到小男孩才解气。人们不禁会问,他怎么会这样?据我观察,是家长的溺爱造成了邻家男孩现在的结果。孩子小时,别的小孩玩着玩具,邻家男孩想玩,他的奶奶就会说:“先让我们玩玩。”邻家男孩找事打了比他大的孩子,“你大你让着他。”他奶奶就会这样说,却不批评自己的孙子。逐渐地邻家男孩就形成了爱找事、霸道、任性、不讲理的性格。

看到邻家男孩的行为,我在担心,将来这个孩子会怎样?我在自问:现在的孩子需要怎样的教育?看完影片,我在想假如冯春燕不是遭遇这样的家庭变故,她会不会这样的坚强,会不会有这样的韧性。像冯春燕这样的孩子,我们没少听说。比如武文梅、洪战辉、张列夫等,他们无不是小小年纪就遭遇了家庭的重大变故,他们毅然用自己稚嫩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是什么使他们如此的坚强?从他们的经历来看,是挫折,逼着“冯春燕”们坚强、勇敢。

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缺少困境、逆境的历练,加上长辈的溺爱,导致他们普遍自私自利、没有责任感、无视他人的感受。就在前不久,我们从新闻中得知:抚州高三学生雷某不满班主任管理将其杀害,我们还不时会听到,学生因为老师说了几句就喝了农药,因为学习的压力就自杀。

通过以上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那我们怎样进行挫折教育呢?作为教师,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要想真正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首先要转变家长观念。只有家长认识到挫折教育的重要性,挫折教育才能落到实处。我们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对家长进行培训,让他们了解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其次,告诉家长要让孩子走出大人爱的保护圈,放开手脚,不要怕孩子摔着、碰着、饿着、累着。孩子能做的事情,要让孩子自己去做;自己能解决的事,家长不要去帮忙。

第三,教师和家长适当地给予孩子批评,尝一尝失败的滋味,也是一种培养孩子接受挫折教育的好方法。

第四,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难度不等的情景训练。家长和老师应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设置一些困难,并及时给以语言和态度上的支持和鼓励,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去解决困难,以增强他们的生活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勇气和意志。

第五,利用社会和自然环境锻炼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孩子生活在大千世界里,总会遇到各种难题,告诉家长要充分利用孩子接触社会、认识自然的机会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家长在平时孩子遇到困难时,教育孩子采取不回避的态度,鼓励孩子面对现实,勇敢的向困难发起挑战。

命运是由自己来创造的,只要孩子具有了遇到困难不退缩的勇气,无论何时心中都充满希望,用坚强的毅力去面对复杂的社会,相信他们一定会活的精彩!

17.如何对孩子进行数字教育 篇十七

2018年7月2日上午,安宁市教育局检查考核组莅临我校开展2017—2018学办学水平进行检查考核。

本次检查,由市教育局罗恬副局长任组长,民办教育科科长段国辉任副组长,副科长王艳丽、安全科科长李金、教育科张娴、民办教育科闵靖博等局机关干部专门组成的一个检查组,对全市的学校进行全面检查。

检查组一行到达学校后,首先实地查看了我校的硬件设施设备,观看了学校教学活动短片,然后在会议室听取了学校工作汇报并查阅了档案资料。检查组一行对我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条件、行政管理、教育教学管理、财务管理、办学效益等方面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检查审核。

检查后,检查组还进行了严格的评议。最后,由段国辉科长代表检查组对学校做出反馈和评定:“好孩子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办学方向正确,办学特色明显,办学成绩显著。尤其是新校区搬迁后,各项硬件设施更加完善,一年一步台阶,一年一个变化,是全市民办教育的一面旗帜。办学以来,从未发生任何重大安全事故,可喜可贺!但安全工作是一项永恒而艰巨的任务,必须一如既往,常抓不懈,希望学校继续保持。”

此次年检,进一步推动了学校管理工作的精细化与规范化的进程,为学校今后更好、更快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名称:安宁市好孩子三生教育培训学校

18.学龄前孩子如何进行品德教育 篇十八

美育:

意思就是对孩子的审美教育。人的一生会遇到很的自然现象还有社会现象,会让人觉得美,艺术形式就是把这些美好的东西加以提炼、升华的结果。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先是要让他们感觉并且体验生活中的美、让他们学会怎么样欣赏美好,怎么来表达出自己美的感受,并且可以的话进行某些创造。艺术形式生动形象,一般都是声音、色彩或动作姿态来描绘,这正好适合宝宝学习的感觉。因此,艺术形式能够让宝宝注意到并且很感兴趣。这样子更加能够受到艺术的感染和熏陶,像是歌曲、乐曲、舞蹈、诗歌、美工、文学作品之类的一般是孩子知识经验少,理解和欣赏水平低,整个人不是很成熟,所以只能欣赏一下这类的作品。

体育:

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教育。可以让孩子明白生活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导孩子做一些比较基础的动作,如走、跑、跳、攀、登等。并且要让孩子学会的话,不但要有保健护理、保育营养并且要学会做一些简单的体育活动,以掌握某些技能,使孩子的骨胳、肌肉和各种脏器得到锻炼,提高适应能力和各种功能。

德育:

这是要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一个人的品德因为三中原因来造成,即对品德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学龄前孩子对于日常事务比较不熟悉,还不太能理解抽象的事物,对于那些直接的、简单的是非标准才会知道,体育运动还可以培养一些待人接物的初步行为习惯,像是礼貌、善良、诚实等。孩子比较会模仿,要是不加以注意,一些坏行为就会影响他们,要是家长不开始进行教育,孩子会不自觉地学会很多不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品德教育需要爸爸妈妈详细的把教育内容渗透到孩子的日常生活里面,不是说说就可以的、也不会讲大道理所能奏效的。

智育:

智力教育不仅仅是传授深奥的科学知识,同时还要注意开发孩子的智力。具体内容有发展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还有口语表达能力。学龄前期的智力教育,对于以后的孩子一生都是有影响的,要是这个时候不抓紧的话,以后想弥补就晚了比如孩子在学龄前期没有联系说话的话,长大以后耗费更多的精力也追不上别人的水平。所以爸爸妈妈要培养孩子智力、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几不能仅仅靠孩子认识多少字来哦按段一个孩子的智商高低。

19.如何对职教生进行家庭教育 篇十九

目前,职高生学习基础、思想素质较差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学业不佳是次品,身体不佳是废品,品德不佳是危险品”这句富有哲理的名言,在我们职高德育工作中有着更深的体会。目前社会生源紧缺,职高招生已经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也就谈不上对学生基本素质的挑选。我们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不能把这批学生当次品看,而要更加细心呵护他们健康的成长。他们的健康成长光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起基础和本质的作用。现在很多职校生家长由于自身的原因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无心参与或采取了不是很科学的方法。如何对学生进行家庭教育,要不要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就这个问题我谈几点看法。

一、要正视孩子

世界大发展的今天,在西方社会经济至上、功利至上思想的侵蚀下,家庭对教育的观念也在不断转变,变得愈来愈追求高效、优秀的成绩,许多家长对子女的评价往往只侧重学习。忽略了对子女为人处世的教育,也忽略了许多传统美德的教育,一部分学生在小学与初中成为了追求升学率的牺牲品,被无情地淘汰下来,成了一名“差生”,他们无奈地选择了职业高中,成了一名“职高生”。可是,职业教育依然没有摆脱近年的困境,“社会地位”依旧没有得到提高。因此,家长在社会的舆论下对子女也失去了信心、耐心,开始听之任之,甚至无心教育子女。

家长应该看到近年来国家对职教的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前景应该是光明的。随着我国加入WTO,为职业教育再上新台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和良好的市场环境。掌握一门过硬的技术、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会说最基本的英语口语,这些应该是对职中生的正确认识。有了正确的认识,你就会觉得你的孩子其实并不那么差,学会发现孩子的优点而不是常常抱怨别人的孩子有多么聪明,这对孩子的发展起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有一门过硬的技术,其实前途也是不可限量的,大学并不是所有人唯一的出路。事实已经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要少一些抱怨,多看到一些优点和可塑之处,不要把孩子的个性一票否决,也许那正是他们的与众不同,只要能正视自己的孩子,我想家庭教育观念就会有所转变。

二、帮助孩子树立信心

职高学生在小学、初中的学习成绩长期处于班级的中下层,已是“差生”,他们倍受老师与家长的批评与指责,形成了怯弱、自卑、孤僻、对立、暴躁等特殊的个性。他们的各种思想状况,和他们身处的家庭及教育有着紧密的关连。

孩子在不断的批评和指责下已经受伤,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如果对孩子有的只有抱怨而不是去关心帮助他们树立自信的话,孩子就会失去方向并产生不良的人格。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发展他们的特长,而不是老是把孩子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相比,这样会让孩子产生厌烦的心理,会让孩子渐渐失去和家长的沟通,变得更孤僻没自信。

多表扬能很好地树立孩子的自信,这点我深有体会,我的孩子今年两周岁,她能背很多诗,会唱好几首儿歌,在她学的过程中也有不愿意、不高兴,这时我就鼓励表扬她,当她说一句我就拍手还会叫在家的成员都拍手,这时她就会很开心很乐意和你一起说。这么小的孩子都懂得别人的赞扬是对他的肯定何况是大孩子呢?请不要吝啬你的赞扬,因为赞扬就是肯定。家长应该常对孩子这样说:“我的孩子在我心目是最优秀的,每个人的道路都不是复制的同一体,大学不是唯一的出路,只要你付出比别人多的努力,成功会毫不吝啬地和你分享。”不管是谁,不管是走那条路,只要你肯努力,则条条道路都可通罗马。

家长要放下家长的身段,虚心做一个孩子的忠实听众,知道孩子所想,然后开导他们,给他们指引。只有深入孩子的心灵才会发现他们的自卑,他们的缺点,才会知道怎么帮助他们。让我们多爱孩子一点,多关心孩子一点,多看到孩子的优点,多鼓励孩子一点。给孩子的道路多一些明亮,少一些荆棘和坎坷。

三、提升自我树立榜样

“明白了原来骂孩子也要备课。要和孩子多沟通,让孩子多说话,多了解他们意愿。我应先改掉缺点,做好榜样给孩子学习”。

“要孩子进步,先提高自己,才能教育好下一代”。

“多学多听讲座,能学到一些自己想不到的教育方法”。

这些都是家长自己的感悟。他们都认识到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必须不断提升自我,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职校生的家长大都文化程度较低,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么没有好的教学方法,要么干脆放任自由不教育。孩子是自己的,我们既然把他们带到了这个世上,就有义务让他们做一个好人,让他们生活得幸福。不要说我的孩子天生就这样,不要为自己懒惰找理由。自己不会教育确实是客观存在的,但只要我们多学习,多看书,多听听别人是怎么成功地教育的,孩子就会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有的家长平时从不管孩子,一旦孩子出事就不经过思考乱骂一通或狠狠得打一顿,说别人的孩子怎么怎么好你怎么就这样呢?你没找自身的原因吗?你在孩子身上花了多少精力和时间呢?这一串问号足以让你们反思了。老师要在学生面前有威信,最主要的是能用丰富的学识感染学生,如果学生觉得这老师肚子里没货他就不会听你的。家长不也是这样。你说出的话有理,能站在孩子的角度解决问题,能深深地打动孩子,你的孩子就会听你的,还会为有这样的爸妈而自豪。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不要再懒惰了。

除了提升自我素质外,家长还要在孩子面前树立好的榜样。平时总教育孩子要向谁谁学习,其实你就是孩子最贴近最鲜明的榜样。要求孩子要做到家长首先要做到,你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你的孩子,孩子最初最多模仿的是家长。你做得不好不对来要求他们,他们会说你不也这样啊?你是真的无话可说,所以教育孩子得先从自身做起,时刻提醒自己做个好人,做好每一件事,为孩子做个正确的榜样。

为了孩子的未来让我们携起手共同努力。

四、结语

教育的过程是应该是快乐的、积极的。在学校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下,我相信我们的职业教育会逐步走向更加和谐的境界。用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教育应该是充满感情的教育,“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者自由地得到发展”。

许多初中生经过中考落榜的打击,以沉重的步伐迈进职业中的大门。一方面与同期重点高中学生相比,通往大学的理想无法实现,则觉得低人一等,自卑感严重,另一方面受到家长责备,老师抱怨,社会上冷眼相看,而导致行为上倒退,表现为没有荣誉感、自尊心,学习上缺乏胜任感、自暴自弃、懒散成性,畏学、厌学,甚至逃学。而他们内心深处却渴望被关心爱护,渴望被感动。因此我以为职业教育首先要育人,通过提高家长的素质,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达到家校更好地沟通和配合,真正关爱职高生的健康成长。

摘要:职校生的教育问题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光靠学校单方面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家庭教育对孩子人格的完善塑造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怎样教育孩子, 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教育是家长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职教生,家庭教育,思想道德素质,方法

参考文献

[1]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漓江出版社出版.

[2]苏霍姆林斯基精选文集.教学论与生活.我把心给了孩子们.

20.如何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 篇二十

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一、教师必须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要

《幼儿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学习数学,在其心理上必须具有以下几个逻辑观念:

1.通过一一对应确定等量的逻辑观念。

2.建立数目守恒的逻辑观念。

3.具有一个系列顺序所依靠的逻辑观念。

4.建立类包含的逻辑观念。

教师了解了幼儿的心理特点之后,在向幼儿传授知识的时候就能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这样也就顺应了幼儿的心理,适应了其发展需要,从而使教师的课上得既轻松又富有成效,而幼儿接受起来也就更简单、更容易。例如:教师在了解了幼儿有一一对应确定等量关系的逻辑观念之后,在教幼儿比较多少的时候就能更好地组织上课。如在比较小白兔和蘑菇哪个多时,教师强调1只小白兔只能采1朵蘑菇,让幼儿把蘑菇贴在小白兔的下面(3只小白兔,4朵蘑菇),贴完后问还有几朵蘑菇?(1朵)所以,是小白兔多呢还是蘑菇多?(蘑菇多),这一操作即是一一对应确定等量的逻辑关系的运用。这样通过一一对应进行比较,幼儿就很容易比较出蘑菇多,小白兔少。

二、必须将幼儿的发展放在首位

我们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幼儿获得一种了解和认识世界的工具。有了这一工具,幼儿才能清楚地感知和认识周围的物体。例如:我们常常有意无意地问幼儿一些问题,如你几岁啦?你家里有几口人?这些花有多少朵?树长得高不高?苹果是什么形状的?……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可以让幼儿初步掌握数学这一认识世界的工具,这是很重要的。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还应让幼儿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发展。要将知识的学习作为手段,作为媒介,使幼儿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必须重视数学学科的特点

数学知识体系具有一定的逻辑结构,必须通过系统教育,才可能使儿童对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有所感知和理解,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相应的认识结构。儿童认识结构一旦建立,将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知识容量的扩大,这也有利于儿童认识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如果要使幼儿获得系统的数学知识,教师必须注意以上问题,使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数学知识,从而更加健康成长,积极向上。

上一篇:中班健康活动理发下一篇:煤矿干部作风整顿总结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