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引导小学低年级学生体验数学

2024-06-13

浅谈如何引导小学低年级学生体验数学(精选8篇)

1.浅谈如何引导小学低年级学生体验数学 篇一

浅谈如何使低年级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①它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提出了过程性目标,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词加以描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他们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在亲身体验和探索的过程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所处的年龄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的观察、操作、学习多数停留在感知阶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根据教材的特点,展开生动、有趣、直观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其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日常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一、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爱学、乐学。创设趣味浓厚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最佳驱动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通过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认真挖掘生活中每一个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思维进入最佳状态,才能使学生学得有趣、有效,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1、巧妙运用生活化、情趣化的数学语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活动与过程是师生进行认知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彼此情感交流的过程。语言是情感交流、启发思维的工具,它可以用来储存和传递信息,因此在信息时代数学语言更为突出。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富于情感,向师性特别强,容易受感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在不影响知识科学性的前提下,巧妙地运用生活化、情趣化、童趣化的数学语言感染影响学生,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语言交流中学习,才能使学生感到学习也是一种享受,才能使他们学有兴趣,同时也给课堂教学增添一份异样的色彩。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学习内容采用情趣化的数学语言更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时,为了使学生正确理解两位数的个位、十位上各表示什么,向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数学故事:在数学公园里有9个兄弟1、2、3、4、5、6、7、8、9和小妹妹0,他们和和气气在一块玩,可是自从来了“>”和“<”,兄弟之间发生了比较大小、争高低的事情,特别是1和9争得更起劲„„ 最后小妹妹0来帮忙,把1往9的左边一推,1和9紧紧的挨在一起变成了19,然后问大家:“现在到底谁大?”故事到此结束,却留给学生一个争论的空间,在争论中学生明白19中的1是1个十,9是9个一。简单而又生动的语言,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时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亲近、有趣,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诱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理解能力较差。在教学中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积极性。新的数学实验教材,将数学知识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之中,如“快乐的星期天”,“购物—逛商店买文具”“我们来当家”,“做家务摆筷子”等等,以色彩丰富的图画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我们只要用心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将学生引入情趣盎然的生活情境之中,使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正价值,从而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数学学习之中。

例如在统计教学“最喜欢的水果”时,创设了开“元旦联欢会”的情境,同学们兴高采烈地去取水果,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有的同学想拿到自己喜欢吃的水果,却没有了。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你有什么好办法?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不仅能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同时又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接着提出我们班要举行新年联欢会,如果你是小小采购员,你怎么为大家买到各自爱吃的水果?结合本班实际展开调查、统计学生最喜欢吃的水果,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充分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学习数学的过程,体验学习的乐趣。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好奇心强,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对新颖事物特别感兴趣。因此,活动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为他们创设充分的活动空间,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将数学课堂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殿堂转变为学生主动地从事数学活动,可以使他们在自由、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数学知识。

1、动手操作活动。

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手、脑、眼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中明确指出要“动一动——解放儿童的双手”,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增强学习效果,而且满足了学生爱动、想动的心理需求。如在学习《分桃子》一课时,为学生创设“把8个桃子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可能吃几个?”这样一个情境,先让学生猜测,然后让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由于学生有一定的分东西的生活经验,所以学生很快帮助小猴解决了分桃的问题。学生在分桃子的过程中,思维非常活跃,分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有的一个一个分,分了四次;有的两个两个分,分了两次,每只猴子分4个;还有的是每只猴子分4个,一次分完。通过“小猴分桃”这一情境的创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初步体验到“平均分”的过程,为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接着通过小猫分鱼、小狗分骨头、分筷子等等多个操作环节,使学生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同时也体现了分法的多样化。

2、游戏活动。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容易被一些新奇的刺激所吸引。根据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如能适时地组织他们在学习中游戏、活动,在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中学习巩固数学知识,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注意力长时间地稳定在学习对象上来,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在学习“数一数与乘法”第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这一概念时,教师和学生一起开展了唱“拍手歌”的游戏活动,歌曲结束后,教师问到:“你一共拍了几次手?”学生回答6次;教师接着又问:“我们全班有36个小朋友,一共拍了多少下?怎么列式?”顿时使整个课堂热闹起来“6+6+6+6+„„” 学生说着说着说不下去了:“式子太长了,写起来很麻烦。”“是啊,像这样的算式我们可以用一种简便的方法计算,你知道是什么吗?”学生马上回答用乘法。这样,使整个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顿添光彩。

又如在练习20以内加法时,通过“看得数、找朋友”这一游戏,把一些算式和相应的得数分发给不同的学生,让拿算式卡片的同学找到拿相应得数卡片的同学,他们就是一对好朋友。通过游戏,把枯燥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这样,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游戏活动,渗透学习内容,就会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学起来感到轻松、愉快,产生自觉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强化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合作交流活动。

合作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索的重要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开展合作交流活动,可以留给学生一定的探索空间,尽情表现,发挥潜能,启发思维,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开展合作交流,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如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课前让学生准备好不同形状的物体,课堂上学生4人小组按物体的形状进行分类。在合作交流中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对各种实物形状有了初步感知。课末,让学生利用各种实物和立体模型,分小组搭出喜欢的东西,然后在全班交流搭的是什么,分别由哪些形状的物体构成。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搭出了火车、大炮、高楼、机器人、坦克等等。他们在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中,把各形体的模型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物进行了比较、归纳,充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初步的思维力、创造力。这样的合作、交流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还增强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同时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增强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模拟活动。

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学活动中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将课堂设置成学生的舞台。如在教学“购物”这一单元的内容时,开设了“文具店”,让学生在小组内购买文具,他们在模拟的购物环境中不仅掌握了人民币的有关知识,也充分感受到买东西的乐趣,提高了社会交往和实践能力。这样更好地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数学教学变成活动的教学,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同时,不但帮助他们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也培养了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中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既能满足学生动的需求,又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数学知识。通过模拟活动,学生的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活动,学生感到很开心,很有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益。

三、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成功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是促使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直接兴趣的重要因素。新的课程标准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树立自信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渴望成功的心愿却更强烈。教师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要用激励性评价为学生的每一点成功给予表扬和肯定。要给学生提供“人人成功”的机会,尤其要更多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大胆的展现自己,教师也要有意识地让他们回答一些较简单的问题,使他们也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创设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给学生创造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能让学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去观察;能让学生操作的尽量让学生去操作;能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尽量让学生去思考、有交流、讨论的机会,尽量让学生去做;能让学生获得结论的尽量让学生去获得。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

2.浅谈如何引导小学低年级学生体验数学 篇二

一、发挥导学案的作用,强化导学案中预习内容的研究和设计

要设计出富有成效的导学案,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加强对教材内容的研究,将书中的知识点转化为教学点,然后再设计出一系列的相关问题,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消化和吸收数学知识。另外,教师在设计导学案中的预习内容时,还可以引入一些课本之外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综合来看,导学案中预习内容的设计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预习的问题,划定预习内容,提高学生预习的针对性。

传统教学中,学生预习的范围比较宽泛,抓不住重点,教师也不给予及时的指导,导致预习效果不明显。为了使学生更加清晰地明白预习的内容是什么,教师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当学生探究完这些问题时,无形中就对新课的内容有了比较清楚的认知。对教师来说,要掌控学生预习的进度,关注学生预习时产生的问题,将其作为开展课堂教学时重点讲解的内容,理清预习和课堂教学的区别和联系,发挥各自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多边形面积》时,为了使小学生明确这节课的预习内容,教师先围绕这节课的主题设计几个相关问题,调动学生参与思考。问题(1):回顾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掌握了关于图形的哪些知识?问题(2):求解多边形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数据?问题(3):请大家随意列举几个多边形,然后测量各自面积。问题(4):比较规则和不规则多边形,它们是否蕴含了求解各自面积的一般公式?学生在围绕这些问题预习新课时,在测量多边形面积和提炼多边形面积公式时遇到了困难。回归到课堂教学,教师将学生在预习中产生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总结出了求解规则多边形面积的一般公式,而对于不规则多边形,只能通过将其分解成若干规则多边形进行求解。

2.在设计预习问题时,尽量兼顾和体现新课的重点和难点。

上文讲到了要划定预习的范围,使学生有的放矢,接下来就要从细节处着眼,在预习内容的设计下应囊括新课的重难点知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既能富有针对性,又能保证高效性和科学性。

例如在预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教师在设计预习问题时,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1)分母变大(变小)、分子不变时,分数变大还是变小?

(2)分子变大(变小)、分子不变时,分数变大还是变小?

(3)分数和小数的区别是什么?

二、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预习方法

在合理划定了预习的范围、设计了预习的问题后,小学数学教师还应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预习方法。真正有效地预习并不是“翻书、看书”就行的,而是要实际参与和用心思考的。一般来说,比较常用且有效的预习方法包括以下两种:

1.新旧知识的衔接预习:主要是指学生在预习新课时,不是孤立地针对新课的内容进行预习,而是会回顾之前所学的相关知识,挖掘两者之间的联系。通过衔接新旧知识的方法,形成科学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学生可先预习之前学到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一个是平面图形,一个是立体图形,两者之间具有过渡性和衔接性。

2.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进而延伸到新课:当新课内容主要是计算类和练习类题目时,学生预习时无从下手。由于没有现成的概念和模式,学生很难抓住有效的学习内容。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用之前学过的知识解答这些题目,当解答成功时,说明新旧知识具有很强的联系;当解答失败时,说明新知识是对旧知识的一种升华,解决了旧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

三、创新预习形式,布置多样化的预习任务

目前小学数学预习形式比较单一,学生的参与性不是很高,学习兴趣和激情未能被激发,限制了预习作用的发挥。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创新预习形式,给学生布置了多样化的预习任务,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既收获了快乐,又收获了知识,增强了预习效果,活跃了课堂氛围。反观部分教师固守传统,或懒于创新,长期忽视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数学教学单调呆板,遭到学生情绪和心理上的抵触。

3.浅谈如何引导小学低年级学生体验数学 篇三

一、创设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

动手操作是小学生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多种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通过亲身体验来发现数学问题,并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例如,我在教学“平行与垂直”这节课时,我首先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往桌面上仍两根竹签,然后观察两根竹签的位置关系,再把两根竹签的位置关系画出来。接着,我让学生想象:如果继续往桌面上仍两根竹签,两根竹签的位置可能会有哪几种情况?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想象,画出了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为了让学生理解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我又设计了第二个活动——让学生动手延长图形中的两条直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知道了第一组图形中的两条直线无论怎么延长都不能相交;第二组图形中的两条直线延长后能相交。学生通过亲历这个实践活动,不但深刻地理解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而且体验到了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过程,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

二、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和自我发现的乐趣。例如,我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由于学生已经学会了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所以我没有按照常规的教法引导学生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而是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我首先让学生们大胆地猜想:“梯形的面积跟什么有关?”接着,我让学生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利用课前准备的梯形纸片,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得出了几种不同的方法,有的小组利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经过观察得知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来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原来梯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原来梯形面积的2倍,从而得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有的小组将梯形沿对角线剪开,把一个梯形分为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高就是梯形的高,另一个三角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下底,高也是梯形的高,而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和就是原来梯形的面积,从而也得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还有的小组用割补法,把一个直角梯形沿着腰的中点割成两个小梯形,再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梯形上底加下底的和,长方形的宽相当于梯形的高的一半。长方形的面积相当于梯形的面积,也能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参与了整个探究过程,从而对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得更加深刻,而且也能从中体验到探究的快乐、学习的乐趣。

三、引导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

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感悟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教师可根据学生具有不同思维的这一特点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例如,在教学“如何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下面哪个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1/3、1/4、1/5、2/9、2/16、4/21、3/20、7/15)我先把这8小题分成4组,让学生分组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学生通过计算发现:有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些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时,我就提出问题:“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思考后进行交流,有的说:“可能与分母有关,因为分母是双数的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马上有学生反驳:“1/5的分母是单数,也能化成有限小数。”另有学生说:“如果分母是4或5的倍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马上又有学生反驳:“我不同意他的观点,7/15的分母也是5的倍数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紧接着,又有一位学生说:“我认为应该跟分母有关,如果分母含有3和7的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所以我猜想如果分母只含有因数2或5,它就能化成有限小数。”……整节课,学生在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他们所体验到的不仅是对知识的感知,更是同学之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以及数学知识的丰富多彩。

四、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应用中体验

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例如,我在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这一课时,在学生学习了用画“正” 字的方法来统计数据之后,我设计了这么一道练习:要求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 “六一”主题班会的主持人的得票情况。在统计活动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画“正”字方法的优越性和实效性,也体会到了学数学的作用。又如,我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时,正值我家装修房子,我正准备预算做壁柜需要多少油漆。于是,我把这个任务交给学生。题目是这样的:我家计划做两个长2.4米、宽0.6米、高2.7米的壁柜,壁柜的左面和后面靠墙,底面架在地板上,这三面的外面不用涂油漆,其他三面的外面都要涂上油漆。如果每平方米用油漆0.5千克,我需要买多少千克油漆才够用?由于这是老师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因此,学生乐于接受,对这个问题也很感兴趣。学生经过认真地计算、交流,终于帮助老师解决了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真正体验到自己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是有用的。

在传统的教学当中,我们更多地强调让学生“听好”“记好”,极少让学生动手、感悟、体验,这样的学习学生会觉得数学很枯燥。在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应该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活动,提供学生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发展潜能。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未来社会高素质的公民。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多提供让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多创造让学生在“做”中学的条件,让他们放飞思维的翅膀,在数学天空中快乐地翱翔。

4.浅谈如何引导小学低年级学生体验数学 篇四

【摘要】数学教学是小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大多是孩子们的瓶颈所在。近几年以来,为了解决数学中普遍存在的““屡错屡改,屡改屡错”的问题,有关的老师和专家采取了多种有力的方案,其中数学错题集的建立是一种新的高效的方式来解决数学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但是纵观我国错题集建立的现状和结果,仍然有不少问题的存在,本文以小学六年级数学中错题纠正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错题分析做了一定的研究,希望可以在教学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关键词】数学教学现状;重要性;引导和分析 1.引言

数学教学是一门语言和数学模型相结合,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习题中得到解决的语言学科,她对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要去比较高,同时在逻辑思维方面有着一定的要去,作为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考能力还不过成熟,在知识的管理方面可以说是非常欠缺的,这就需要老师的启发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知识管理体系,为初中以致以后的学习奠定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小升初的六年级学生来说,数学中总是面对着听懂了不会做,学会了但是做错了的经常性问题,对于出现的错题建立错题集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才能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受益匪浅的效果。2.小学数学教学中错题分析的现状、对数学中经常出现的错误,建立数学错题集已经成为了教学中众所周知的事情。所谓的数学错题集,就是每个学生将自己在数学中遇到的问题和错误以及思路进行系统的汇总,在建立的过程中不断将知识系统化,加强记忆和学会学习的一种措施。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还存在以下问题。2.1 教师的重视程度不足

根据一项调查显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数学错题集家里的思想认识都是比较高的,这种重视度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虽然老师在思想上明确知道错题集建立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行动中却没有发挥大作用,只是建议学生们建立数学错题集,并没有采取措施来保证这项方案的实施。其次,即使学生们建立了错题集,老师也如何建立错题集,如何运用错题集,督促错题集建立和完善方面没有作足够的工作,数学错题集的建立是一项长久的过程,来源于在数学学习中的点点滴滴,如果不能长久坚持,效果自然不会显著。2.2 学生对数学错题集建立和运用的行动不够积极 一项调查显示,90%的学生认为建立数学错题集对提高学习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但仅有47%的学生们有自己的错题集,在这部分中仅有20%不到学生会坚持较长时间的错题集整理,因为缺乏知识管理的方法,加上平时上课等其他事情占据一定的时间,从而导致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错题的能力相对来说不足。3.加强学生数学错题分析与应用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建立数学错题集,并加强对数学错题集的分析和运用对小升初的学生们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个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3.1 数学错题集的建立和运用有助于学生学习经验的积累

数学错题集的建立过程是再学习的过程,在建立的过程中会突然对所学的知识有新的知识,也会加深对错题的记忆,避免反复出错,对所学知识有了系统性的认识,有助于提高下次做题的正确率,对于解决学生中经常的错题再错现象有着明显的效果。同时,错题集也是学习的资源,可以当做是另一种参考书和重点宝典,尤其是在考试来临复习的时候,学生们对忘了的错题进行翻阅使得父子更有针对性,积累的错题多数是平时学生做题时遇到的难题或者是思维的瓶颈,复习时翻阅这些既可以避免慌乱,也有了依据,找到了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形成自己独有的学习体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2数学错题集的建立有助于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错题集建立中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持续性,建立数学错题集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尤其在刚开始阶段,如果没有相关人员的引导,想要做好错题集是非常困难的,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做好整理错题集的方法.例如:在数学错题集中应该收集哪些题目、哪些试题,应该如何分析等等.比如不同类型的习题应该怎样来记录等都需要指导。这是一项长久的学习工程,从长远来看,能培养学生们自我分析和评价、不断进行检查的习惯,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进而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长期的坚持也使学生们的耐心和坚持的毅力得到锻炼,培养了他们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学习的良好意识,这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3.3 数学错题集的建立有助于提高学生们学习的信心

上文所说,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抽象表达能力要求比价严格的科学,在学习出现错误时正常的现象,更何况对于思考能力还受限制的小学生来说就更是如此了,老师作为学习的指导者,应该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并不断鼓励他们做好错题的分析,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将这件事落到实处,例如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学生的错题集进行检查并给出相关的建议等,长期的坚持肯定会有好的效果,这样学生们就会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加,从而提高学习的信心,以更好的心态来对待学习。3.4 错题集的建立有助于教学体系和老师工作效率的提高

对数学教学中学生们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是老师们的职责所在,错题集能更好地促进问题纠正,如何更好的做好错题集,也是老师们要努力研究的方面,好的错题集可以减轻老师的多次重复,效果相对来说比较好,同时,老师讲常见的错题进行归纳将直接起着引导的作用,对于整个教学系统的完善是相当有益的,老师应该在这方面多做研究。4.引导小学学生进行错题分析的方案

对于小升初的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处于一个相对特殊的阶段,这是一个小学和初中的过渡阶段,有必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为他们以后更好的学习做准备,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建立数学错题集,方式有很多种,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适应状况进行选择,但是建立数学错题分析集并不是简单的将错误的习题和相对应的答案抄下来,而是要分析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是知识概念不清还是粗心大意,找到问题的源头,预防类似错误的再次出现,我将我认为制作错题集的方式呈现如下: 4.1 前期准备

准备两本专门的错题分析本,也许对于有的同学一本已经足够,我建议两本的原因是一本可以将所在的错误详尽的记录下来,其他一本在总结是可以按照错误产生原因的不同将错误习题分类,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方式。4.2 学会记录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将数学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数学测试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做错的习题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错题分析,这种分析可以包括错误的习题,产生错误的原因,正确的解答过程等写出,同时可以选择用不同颜色的笔写出来,达到显而易见的效果。这种错题的记录一般是根据老师的教学进程进行的,因为是有迹可循的,也可避免记录错节现象。例如在六年级的数学课本中有这样一道题。

例1:4000毫升=()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这道题目学生们的答案是五花八门,在建立错题集时可以如下建立 原题目:4000毫升=()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错题:4000毫升=(4)立方厘米=(4000)立方分米

错误原因:知识记忆错误。1 毫升=1 立方厘米=0.001 立方分米 正确方法:4000毫升=(4000)立方厘米=(4)立方分米

这样错题记忆清楚明显,很容易看出错误的原因并加深记忆。要是用不同颜色的笔将其中自己需要记住的重点划出来就更好了。4.3加强监督

小学生天性好动,没有很好控制能力,如果没有老师和家长的监督,几乎不可能自助将这份学习继续下去的,因此要做好相对应的监督和检查工作,从而保证数学错题集能够长久的坚持做下去,从而取得好的效果。首先,老师可以将学生们分组,每组有一个组长,定期检查组员的错题集建立情况,并进行评价。其次,老师要不定时的进行抽查,保证学生们的错题集分析情况属实,并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实行鼓励和宽容相结合的原则,对学生们起一定的示范作用。教育不仅仅是老师的责任,家长也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予一定的帮助,例如及时的开导孩子,鼓励孩子等,这样双管齐下,定能取得好的效果。4.4 整理和反思

这一过程,就是错题的分类、选择和整理的阶段,这就是第二个本子的用途所在了,学生们可以根据错误出现的原因将错题进行分类,例如知识点记忆不清楚,计算过程出错,公式不清等分类,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题目的难易程度进行整合,从而对整本书的内容和知识形成系统化的认识,在整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随时解决,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下面举两个具体的实例来说明整合这一阶段的具体工作。

例题:在六年级上学习完“正反比例”后,学生对于正反比例的判断存在很大的困难,尤其是题目涉及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则更难于区分。在整理时可以先从简单的进行整理。

例如,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比例 工作时间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总量()比例 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比例

根据这道例题对所学过的正反比例进行总结,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简单的方法进行正反比例的判断,从而打开正反比例的大门。然后接着深层次的进行。

如: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

在这样的题目出现的时候,学生们应该回想起来前一章所学的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包括他们的形状,面积和体积的计算等等。再次,联系所学,学生存在此类知识性错误的原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正反比例,对于抽象的无数据支撑的图形类判断缺乏有效的解答策略,可以采取以下的解决方式。

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成()比例,说明理由。出现错误的原因:概念理解不深。

从而将两章的内容联系起来,归纳总结有关圆的正反比例关系。例题(2)若正方形、长方形、圆的周长都相等,面积最大的是()这道题目是学生们经常会出错的题目,出现错误的原因主要有:周长公式记不清,或者公式记忆混乱,面积公式记忆有问题等,在整理的时候就要有针对性的采取一定的方式来记忆不同图形的计算公式,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例题:(3)六年级下册配套《作业本》第42页有这样一题。为庆祝元旦,三(1)班同学做小红旗(如图)。现在有

一张长1.4米,宽0.9米的长方形卡纸,最多可以做这样的小红旗多少面? 学生可能有两种解答方法:

方法

一、1.4米=14分米,0.9米=9分米(14×9)÷(2×2÷2)=63(面)方法

二、1.4米=14分米,0.9米=9分米

14÷2=7(面)9÷2≈4(面)7×4×2=56(面)错误原因:没有相关的“勾股定理”知识。

总结:虽然还没有涉及与之相关的知识,但是我们可以查阅相关的资料,从而养成好学的习惯,解决所遇到的难题,提高自己学习的兴趣。

4.5 老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将数学中的错题集建立工作落到实处

老师在整个过程中担当者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入手。(1)在教学中强调错题集建立的重要性,并以一些实例来说明问题,从而在思想中或者说这意识中让学生们树立错题集重要性的意识,从而引起学生们的高度重视。(2)老师要采取措施引导学生错误习题的建立。老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老师的引导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老师要学会总结。老师在常年的教学中对学生的状况有着最深刻的了解,对学生们学习中最常见的错误有着深刻的了解,老师拥有较高的总结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对错题的总结是很重要的。其次,在班级教学中,让学生们共同来参与错题纠正,从而加深记忆,更有利于学生们的学习,这种上下结合的研究活动,即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同时也从分散到集中,让活动有效性有所提高。(3)老师加强监督管理工作。老师可以根据学生需要来进行分组,让组长来负责错题集分析的检查情况,老师不定期的对一定的同学错题进行检查,并进行耐心的指导,这样既可以督促学生对数学中的错题进行整理,也能帮助学生正确的、及时的整理错题,同时,老师还能够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时对错误的问题进行复习,并对典型性的错误问题进行统一的解答,从而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4.6对错题集活学活用,加强运用

错题集建立以后,很多学生就会放置不理,从而让错题集的真正目的不能够得到发挥。因此在错题集建立后要经常性的进行翻阅,以避免再次出现错误。再者,加强与同学之间的联系,交换错题的阅读 从别人的错误中得到启发,不断反思自己的错误,提高学习的效益。还应该定期进行知识的回顾和整理,真正找到学习的方法,做到举一反三,同时也可以在家长和老师的测试中不断地对所学进行检测。5.总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是数学教学中非常关键的学科,作为小升初的学生来说其意义更是重大。面对我国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老师应该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学生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将错题集建立真正的落到实处,同时,家长和学生也应该积极的配合老师做好相对应的工作,从而促进我国数学教学事业向前发展。【参考文献】

5.浅谈如何引导小学低年级学生体验数学 篇五

兰州市安宁区崔家庄小学 张树泉

心理学家约翰逊认为:“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更强有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怎样引导学生进行生生互动?下面谈谈我在平时教学中的做法。

1、提供话题,组织学生生生互动

在教学《小数的性质》一课时,上课前我在PPT上出现一个问题:小明和小亮各买了一个足球,分别标价40.2元和40.20元。你认为谁的足球价格贵一点?你有什么观点要表达?同桌之间进行交流。我给出的这个话题让学生讨论的十分热烈。学生的观点大致有两类,一类是认为40.20元贵一点,因为是两位小数。另一类观点是一样贵,都是40元2角。归类之后进行新课探究,课结束时,学生利用所学的新知识解决了这个问题。

2、小组合作,促进学生生生互动

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我提供了表格和三组小棒,让学生四人一小组进行合作交流,看哪一组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并记录下来,对比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讨论后汇报结果。通过生生互动,学生能有效的合作交流,很快就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

3、教师指导,保证生生互动效果

在进行生生互动时,教师要及时巡回指导,并参与其中。否则会

降低互动效果甚至会变成无效交流。如在教学《找次品》一课时,我布置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用铅笔和橡皮代表天平和物品,模拟找次品的过程,并画图表示。就过发现部分小组没有理解合作意图,在橡皮上放上铅笔来模拟天平,试图称出物体轻重。教师及时指导,学生得以正确合作。

4、改革评价,激励学生生生互动

给予学生的评价,往往出自教师之口。但如果评价来自于身边的同学,则是另一番效果。在数学课堂上多设置一些互评方式,比如:你对某某同学的观点有什么看法?不但引起了关于知识的交流,而且,每个人都在关注课堂,善于倾听他人。此外,在家庭作业尤其是计算批改时,可采用让同桌互批的方式,提高效率。不过要注意,实事求是,还要注重同桌监督纠错。

6.浅谈如何引导小学低年级学生体验数学 篇六

刘蔓英

东莞市东城区第一小学 邮编:523121

[摘要] 数学日记就像一个聚宝盆,学生不仅能够根据学习内容写日记,还能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真真正正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数学是让人快乐的科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进行长期的培养和训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写数学日记的积极性,激励他们从小爱数学日记,从小写数学日记,培养写数学日记的习惯。[关键词] 成长日记 小学生

引导学生撰写‚数学日记‛上实施表现性评价的重要形式,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和悟数学的有效途径。‚数学日记‛的自然切实性、灵活性,营造了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机会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感受到数学即生活;让学生在熟彩悉、亲近的环境中增添自信,发现生命的灿烂,得到全面发展。数学日记是表现性评价的一种方式,通过数学日记, 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下面就谈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写好数学日记中我的做法。

一、从情感疏导入手,消除学生写日记的畏难情绪

‚数学日记‛就是以日记的形式记述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或者对每次数学教学内 容的理解和学习体会,评价教师教学和自己学习的得失,提出自己对数学教学的要求,向教师请教自己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等。

低年级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对一切都存在着好奇心和新鲜感。兴趣对低年级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写数学日记对学生来说,是件新鲜事,因而开始时学生兴趣可能很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往往很难坚持,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因此,教师要积极发现他们日记的精彩之处,鼓励他们持之以恒。

低年级学生思想单纯,爱听好话,只要教师一表扬,便劲头十足,往往会有出色的表现;受到批评,则萎靡不振,注意力容易分散。特级教师高林生曾在一次讲座中说过:‚要学会‘哄’孩子‛,‚要准备一百顶高帽给学生戴,要真心实意地给他们戴‛。因此,评价时,应以表扬为主,如‚你真棒!‛‚有进步了,老师真为你高兴!‛。还可采用‚笑脸‛、‚五星‛、‚红旗‛、‚红花‛等形象图形评价,因为红旗、红花等是低年级儿童非常喜爱的奖品。平时经常宣读好的数学日记,选出好的作品举行小型展览会,给同学们以充分的肯定,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会更浓。我还在家长会上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支持。老师、学生、家长之间相互交流,增进感情;通过展览营造氛围;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二、让先行者带动后来者,实现全员动手写日记

1、恰当引导,培养先行者

二年级的学生,识字量不多,写日记的难度可能不小。不出意外,当我刚在班内提到‚写数学日记‛时,学生们一脸茫然。于是,我告诉学生写数学日记并不难,把自己身边找到的数学知识写下来,把怎样用数学去解决身边问题的过程记下来,就是很好的数学日记。如我在学习除法之后就有一个学生写出这样的日记:

窗花

这星期的星期二,我和妈妈想把一些窗花贴在窗上,于是,我们就开始做窗花。妈妈对我说:‚我们要用10分钟做4朵窗花,那你说每五分钟做几朵窗花?‛我对妈妈说:‚10里面有两个5,10÷5=2,4可以分成2和2,那就刚好得出5分钟做2朵窗花。‛

妈妈说:‚你说得很对,那我们就用5分钟做4朵窗花吧。‛ 我说:‚五分钟怎么能做4朵窗花呢?‛ 妈妈说:‚现在是有两个人在做窗花,我们两人一起做还是用5分钟。你我都用这些时间各做两朵窗花,加起来就是4朵窗花了。‛

于是,我们用5分钟做了4朵漂亮的窗花。

数豆豆

今天,妈妈准备煮豆豆给我们吃。

妈妈煮豆豆之前,先让我数一数有几粒豆豆。我把所有的豆豆拿出口袋,再10粒10粒的往里拿。当我拿到30粒是时候,发现桌上只剩下6粒,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一共有36粒豆豆。我想:36粒豆豆。4个人,每人能吃几粒呢?36÷4=9(粒)哦,原来每人吃9粒啊!

我还会在下面进行点评:‚你真是个有心人,在看妈妈煮豆豆时,能想到提数学问题,可见,你和数学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你是个有数学、用数学的小能手。

2、百花齐放,全员参与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对数学日记,我要求学生写真事、诉真情、说真话,开始可以只写几句,以后可以越写越多,循序渐进。非常可喜的是,学生的日记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内容越来越丰富,还有不少学生写出了非常有趣的数学童话故事。对优秀日记我有时在班内朗读,有时打印成稿贴到‚班级展示台‛上供学生观摩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对日记感兴趣的学生越来越多,每周都有学生找到我,领个新本子回家写日记,写日记的队伍慢慢壮大了。现在,全班学生都养成了每周写一篇日记的习惯。

三、加强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刚开始写数学日记会感到无从下手。首先,可让学生从写一句话的日记入手,继而到二、三句话,再慢慢到写几句话以上。

低年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不多,接触社会的范围也比较窄。开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命题,如,一年级学了《元、角、分》后,布置一道家庭作业,到超市购买日常生活用品;或到菜市场了解蔬菜的价钱;或了解1元能买什么?任选一项,把亲自实践的结果记下来。低年级学生识字不多,我就降低要求,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或者画图表示,还可配上漂亮的插图。写日记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能力,可简短些,只写两、三句话,也可稍长些,让学生有灵活发挥的余地。

虽然,一、二年级学生写的数学日记还很稚嫩,但只要坚持撰写,让学生先就某个方面的情况,训练学生写,然后任选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写。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上网、查阅数据等)进行搜索,扩展写作的范围,从扶到放,这样个性化的数学日记便不再是可望而不可求了。

(一)鼓励学生写“生活”日记,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低年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较差,我是这样处理教材的图,先让学生 ‚读图‛两分钟,再根据图编一个小故事。优等生先做示范,把编的故事讲给全班同学听,其他学生模仿,同位之间互听互编,层层递进。一个学期下来,大多数学生看图编故事的口语表达能力有较大的进步。我就鼓励学生把编的故事试着写下来,就变成了数学日记。学生还能把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生活中遇到数学题把它记录下来,在学习了10的认识后,学生就把我讲的故事写成数学日记如:

吃药水

今天我生病,是咳嗽,爸爸说要吃止咳药水。

我跟爸爸去医院,让医生开了止咳药水。药水是粉红色的,真漂亮。医生说一天3次、一次8毫升,我开始吃药水了,量器是一个标有1毫升、2毫升3毫升的小杯。我在想8毫升怎么算?一杯3毫升,两杯是3+3=6毫升,不够8毫升,三杯是3+3+3=9毫升。多了1毫升。我想怎样有8毫升。我想起数学课的填未知数,两杯是3+3=6,6+()=8。8可以分成6和2,所以6+2=8。我要喝两杯3毫升的和一杯2毫升的,加起来是8毫升。吃完药后,我很开心。数学真有用,我要用心学。

0和9 从前,有0至9的数字。其中9最大,0最小。9每天说0没用,0很伤心。

有一天,数字1知道了这件事,他说:‚别伤心,你站到我的右边来年看看谁最大。‛

第二天,他们找到9,0就站在1的右边组成10,这时2和3也站了出来,他们站到了0的右边组成1023,9见了,只好逃到别的地方去了。

我的点评是:‚你的故事很行动,寓意深刻,很好。‛

(二)鼓励学生写“心语”日记,有助于培养学生交流、表达的能力

鼓励学生在数学日记里写心里话,可以对老师,也可以对同学,甚至对家里人。也可以像和自己谈心一样写出自己的情感态度、困难之处或感兴趣之处。这样,‚心语‛日记就提供了一个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或自己语言表达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通过‚心语‛日记,教师可以了解到各层次学生的思想,感受到他们跳跃的生命力。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天真可爱,感情非常单纯。

数学日记就如同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我的教学,折射出学生对我的态度,时刻提醒我要不断地了解学生,提高自己。

(三)鼓励学生写“反思”日记,有助于培养学生反思、总结的能力

鼓励学生写‚反思‛型日记,不断地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不断地进行自我判断与自我分析,不断地进行自我努力,提高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反思、学会学习。在学生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意识。

1、整理知识,形成知识链。

指导学生通过数学日记有目的地进行知识的整理,唤起他们对知识的回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一位学生写到:今天,我认真地复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这一课,并发现了以下几条规律:

(1)读数的时候,要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遇到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时,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2)写数的时候,要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写;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遇到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时,就在那一位上写0。

(3)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第一,看位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第二,从高位比起。(4)‚满十进一‛。例如:10个一百是一千。有了这些规律,我觉得这一课并不难学。

2、剖析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如果能在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整个过程的基础上,让他们通过日记的形式反思整个学习过程,想想自己学到了什么,是怎么学的,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临近考试,有个学生写道,我有一个超级复习方法。就是:看、读、想。让我来介绍一下吧。

看:我把在《练习册》和试卷、数学书中做错的题目看了一遍,然后就在桌面上用手重新做了一遍。这就是所谓的看。

读:就是把题目读出来并解释。

想:就是把刚才读出来的题目不明白或做错的地方再思考一下,想到明白为止。

瞧,这就是我的超级复习方法。是不是很棒啊!

(四)鼓励学生写“延伸”日记,有助于培养学生搜集、选择和整理“数学信息”的能力

数学日记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如上网、查阅书籍、与大人交谈等),了解一些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内容,并根据自己的理解以日记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仅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而且能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选择和整理能力。

如在教了‚厘米和米‛一课后,我鼓励学生查阅有关长度知识。有位学生写出了这样的日记:

1千米有多少步

今天上午,上了一节有趣的数学课,老师让我们到操场数一数一千米有多少步。先试100米有多少步,我慢步行走,结果100米就有166步,我想我们学过10个100是1000,那10个166就是1660,10×166=1660(步)。原来1000米有1660步。

五、数学日记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从学生的日记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走进了生活,感悟到数学是现实的、有用的,体现了一定深度的数学发现、数学应用和数学思考的水平,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去写有趣的数学日记如:

有趣的‚金字塔‛

放寒假的时候,我的七姑老爷来我家作客。有一天吃饭时,他向大家提了一个问题:‚给你六根火柴,要你摆出四个一样大小的等边三角形,怎么摆,开始,我们大家只是在平面上想问题,谁也没想出答案。后来,我爸先想出来了。他没直接说出答案,而是用三个字提醒我:‚金字塔。‛我的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古埃及金字塔的形象。于是,我也想出了答案:先用三根火柴在平面上摆一个三角形,然后在三角形的三个角上各斜搭一根到中间,就形成了带有四个等边三角形的‚金字塔‛了。通过做这道题,我学会了用立体的方法来思考问题。

我的点评是:一个人人都知道的‚金字塔‛。你是一很爱动脑筋的孩子,数学有很多奥秘像‚金字塔‛一样有趣,快去探索吧!

写数学日记,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一方面让学生睁大了眼睛看世界,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促使学生不断反思总结学习的过程、内容、方法和习惯,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和习惯。尤为重要的是,梳理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提高了数学素养。

数学日记能记录学生数学知识成长的足迹,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留下数学的烙印,这必将是他们终身享受数学的重要一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撰写‚数学成长日记‛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生活中有数学,感受数学就在身边,让熟悉的环境、亲近的素材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燃起主动探索、勇于挑战数学问题的欲望,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良好习惯是学生学好数学的保证‛。坚持写‚数学日记‛能引导他们形成自觉反思、感悟数学的意识,养成善于观察、积极思维的习惯。学生们‚能自主回顾知识与技能,总结数学活动经验,领悟数学思想方法‛是我们教学所追求的最佳效果。

7.浅谈如何引导小学低年级学生体验数学 篇七

一、对有效教学的理解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 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如学生在形成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过程中, 在形成某种个性特征、提高每个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水平方面可能取得的最大成果;师生用最少的必要时间取得一定的成果;师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花费最少的精力取得一定的成果;为在一定时间内取得一定的成绩而消耗最少的物资和经费等等。

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对应的是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高效的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 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是了解学生

新课程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的本质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要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益, 教师就必须不断地优化组织学生学习的形式, 使之最大程度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充分地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 了解学生对本学科的了解程度, 了解学生对本学科的期望值, 了解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等。

三、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 创设实际生活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体验数学的“生活味道”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 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 就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曾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 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 让数学走进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 接触数学,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 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导入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其做法是:编制“唐僧师徒分西瓜”的故事。上课开始, 教师将屏幕打开, 唐僧师徒四人出现在一荒草丛的大路上, 被太阳晒得口干舌燥。悟空便蹦蹦跳跳地来到师傅面前说:“师傅, 口太喝了, 我去找点解渴的东西来!”并吩咐八戒和沙僧看好师傅。不一会儿悟空抱着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回来了。悟空道:“师傅和沙僧吃西瓜的1/4, 八戒吃西瓜的1/3, 我吃西瓜的1/6。八戒一听瞪在眼睛, 很不高兴地说:“猴哥, 明知我的肚皮大, 吃得多, 却分给我的最少, 你吃得最多。”语音刚落, 悟空便哈哈大笑道:“好一个呆子、呆子、呆子……”到此, 教师抓住时机提出问题:“悟空为什么叫八戒呆子?”由于学生特别喜欢《西游记》, 课一开始, 同学们便被生动的画面、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所吸引, 每个情节历历在目, 问题一提出, 同学们争着回答:“八戒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他真呆!”等等。教师紧接着追问:“八戒为什么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呢?”此时学生跃跃欲试, 欲言不能, 教师趁疑而入, 因势利导, 揭示课题。这样就达到了“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新颖有趣的引入课题, 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为学习新的知识铺设了一条平坦的大道。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放飞了学生的思维。

(二) 运用有效的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 感受数学的“抽象之美”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应利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充分启发引导学生, 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观察、实验、讨论等数学活动中自主学习, 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 先予启发, 让学生多活动多观察, 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通过自己的努力, 发现规律, 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密切关系,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如有位教师在“全等三角形”的教学时, 呈现了这样的情境:小明画了一个三角形, 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 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反之, 这六个元素分别对应相等, 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 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条件能尽可能少吗?对此引导学生进行分类研究。对学生的不合理分类, 教师要予以纠正;对学生提出的不同策略, 要予以肯定和鼓励, 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按照三角形的“边、角”元素进行分类,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1.一个条件:一角, 一边。2.两个条件:两角; 两边;一角一边。3.三个条件:三角;三边;两角一边;两边一角。按以上分类顺序动脑、动手操作, 验证。教师收集学生的作品, 加以比较, 得出结论: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 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实践证明, 教师的适时引导和适当点拨, 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更有效率地学习。

(三) 在自主学习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体系

布鲁纳曾说:“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 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堂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 变抽象为具体,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从而实现有效学习。让学生在亲历中获得知识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中, 多数教师都会采用演示法引导学生学习新知, 还是教师讲得多, 动得多, 往往没有留给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一位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 先是指导学生画出一个底20厘米, 高10厘米的平行四边形, 用剪刀剪下。然后, 提出能否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换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呢?接着是学生的小组合作与学习。在教学中, 教师只是适时的点拨、引导、合作, 没有太多的示范和言语,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 有的学生就发现每人手中拿的是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 他们的形状不一定相同, 但能拼成相同的长方形, 对知识有了深层的感悟, 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因此, 在数学的学习活动中, 教师应当转变角色, 赋予学生更多的思考、动手操作和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在民主平等、信任、宽容的氛围中探索新知、点燃智慧、树立信心, 感受数学的魅力, 以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四) 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享受数学的“成功乐趣”

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 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 由此所建构的认识结构必然多元化、个性化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 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 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 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 学生才会在这样的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和帮助, 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并鼓励努力改正、争取进步,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例如, 在教授解方程组:①x+y=7②3x+y=17, 大部分学生把两个方程相减先消去y, 有一位同学却想出先把第二个方程变化为2x+ (x+y) =17, 再由第一个方程x+y=7代入得2x+7=17。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提出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 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否定学生。当学生在学习上哪怕是点滴进步也要给予热情鼓励。不同的学生表达语言不同, 不管是否加以严密, 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加以引导, 逐步严密化。让学生创设展示自己探究成果的机会, 获得成功的体验, 激发自己学习的热情, 享受数学学习的“成功乐趣”。 关注差异, 鼓励不同的学习历程, 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8.浅谈如何引导小学低年级学生体验数学 篇八

一、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体验中实现再创造。

学习数学的惟一体验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构建知识。

学生进行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构建。

二、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的数学素材中学会体会。

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教学。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又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低年级学生数一数客厅的瓷砖、光碟等数量,比一比身高、休重,认一认周围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中高年级观察数学美,如形体的美、结构美等。

学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如布置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模型,学生要思考观察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长方体有什么特征,怎样做才美观大方,第二天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长方体到课堂时,长方体的特征根本就不用教师讲解,每个学生已有体会与同学交流,个个胸有成竹,争先恐后发言,这样的课堂能不充实、活跃吗?

三、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

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下面是几种常见做法:运用实例创设情境。运用实物(挂图)创设情境。例如圆的认识教学,这样引入:出示一幅颜色鲜艳的用正方形做轮子的自行车,问同学们这自行车漂亮吗?喜不喜欢?(不喜欢),为什么?(虽漂亮但踩不动),老师把正方形车轮换成椭圆后再问学生喜不喜欢?(不喜欢),因为骑这种自行车在平坦大路上都会像踩在颠簸不平的路上一样。),教师再把椭圆形车轮换成圆形,学生才满意。在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学生自带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动手操作,通过旋转平移方法把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所以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的一半。三角形面积公式是学生从操作、观察、思考概括而来,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快乐,不但能掌握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信心和兴趣。

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课堂上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突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学习方法,训练学生思维。生活化课堂教学,能以课本为主源,又不受课本知识的禁锢,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身边的数学尤为重要。紧扣教材,凭借教材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选择加工问题情景,提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假设和猜想,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对于创设的问题,由于学生想要解决,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对数学的兴趣就应运而生。从生活中找到问题的原型,然后将教材中的问题融入这个原型,对教材问题进行生活化的包装,用生活在数学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学生顺着这座桥去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使本来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味和现实性,让数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上一篇:小学舞蹈作品欣赏课下一篇:用青春去奋斗的演讲稿